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第 121c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杂揵度爱敬品中
云何数灭。云何非数灭。乃至广说。问曰。何
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如譬喻者说。
三种灭无体。为止如是说者意。欲明三种灭
各有体相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此论者。
毗婆阇婆提说。三种灭皆是无为。欲止如是
说者意。说三种灭。二是无为。一是有为故而
作此论。
云何数灭。答曰。若灭得解脱是也。彼法灭。彼
得得解脱。得解脱得。是名数灭。云何非数灭。
答曰。若灭非解脱是也。彼法若灭。彼得不得
解脱。不得解脱得。是名非数灭。云何无常灭。
答曰。诸行散灭是也。无常灭。散灭诸行。非
如散豆谷等。无常灭。令诸行于前一刹那能
有所作。于后刹那。更不能有所作。非无行
体。止其所作故。作如是说。问曰。非数灭无常
灭。有何差别。答曰。非数灭者。疾瘦困厄自作
他作苦恼种种魔事。如是随世等法。若得解
脱。是名非数灭。若说疾瘦困厄自作他作苦
恼种种魔事等法。若得解脱。是名有漏诸行
得非数灭。若说随世等法。若得解脱。是名无
漏诸行得非数灭。所以者何无漏诸行。亦在
世故。无常灭者。令诸行散灭。乃至广说。问曰。
卷十七 第 122a 页 T28-01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2.png)
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
说者。先已说差别。如说云何数灭。其灭者是
解脱。乃至广说。二灭者非解脱。是以问其差
别。复有说者以此二灭俱不用功灭故。复有
说者尽应问三种灭差别。云何数灭。答曰。若
灭是解脱不系相。非数灭者。是解脱非不系
相。无常灭。非是解脱。亦非不系相。复有说
者。数灭三世阴入界中可得。非数灭未来世
不生法中可得。无常灭现在世中可得。复有
说者。数灭是善。彼得亦善。非数灭是无记。彼
得亦是无记。无常灭有三种。彼得亦有三种。
复有说者。数灭是不系。彼得是系不系。非数
灭是不系。彼得是系。无常是系不系。彼得亦
是系不系。复有说者。数灭是非学非无学。彼
得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数灭是非学非
无学。彼得亦是非学非无学。无常灭三种。彼
得亦三种。复有说者。数灭是不断。彼得或修
道断。或不断。非数灭是不断。彼得是修道断。
无常灭三种。彼得亦三种。复有说者。数灭是
道果。彼得或是道是道果。或非道非道果。非
数灭非道果。彼得非道非道果。无常灭或是
道非道果。或是道亦道果。或非道非道果。彼
得亦尔。复有说者。数灭是灭谛所摄。彼得是
三谛所摄。非数灭非灭谛所摄。彼得苦集谛
所摄。无常灭三种谛所摄。得亦尔。
问曰。何等是数灭义。答曰。数者是慧。灭是慧
果。故名数灭。复有说者。别数得故。言是数
灭。如见苦时苦忍苦智所得别。见集见灭见
卷十七 第 122b 页 T28-01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2.png)
用功故。名为数灭。问曰。此灭为是一体。为是
多体耶。答曰。或有说者。是一体。问曰。若是一
体者。證见道所断诸结灭时。亦證修道所断。
诸结灭不耶。若證者则修道无用。若不證者。
云何一体法。少分證少分不證。复有说者。灭
体有五见苦所断烦恼灭。是一种。乃至修道
所断烦恼灭。是第五种。问曰。此亦有过。所
以者何。如證欲界修道所断上上使灭时。复
證馀品使灭不耶。若当證者。馀品对治道。则
无功用。若不證者。云何一体法。少分證少分
不證。复有说者。灭体有十三。见道所断有四。
修道所断有九。问曰。此亦有过。所以者何。
若證欲界修道所断灭时。复證初禅修道所
断灭不。若證不證。俱同前过。评曰。应作是说。
随有漏法体灭体亦尔。问曰。若然者。先何故
问涅槃为一体为多体耶。答曰。先应作是问。
若一众生。證一法灭时。一切众生。亦同證此
灭不耶。若同者。云何涅槃不是共法。一众生
得涅槃时。一切众生。亦应得涅槃。若异者。云
何涅槃非是相似法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
如来解脱。阿罗汉解脱等。无差别。答曰。应作
是说。如一众生證此法。一切众生亦同證此
法。问曰。若然者。云何涅槃不是共法耶。答曰。
以体言之则同。以得言之则异。所以者何。以
诸得各异故。问曰。若然者。云何不一众生得
涅槃时。一切众生亦得涅槃耶。答曰。若成就
涅槃得者得涅槃。若不成就得者。不得涅槃。
复有说者若一众生。證此灭时。馀众生所證
卷十七 第 122c 页 T28-01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2.png)
答曰。言非相似者。非相似因。以涅槃无相似
因故。言非相似法。问曰。若然者。苦法忍无相
似因。亦是非相似法耶。答曰。苦法忍虽不从
相似因生。而能与他作相似因。涅槃不从相
似因生。亦不与他作相似因。复有说者。以
不同故。言不相似。有为法性同。云何性同。同
在世。同是阴。同是苦。无有一法是常是善者。
复有说者。世法是同。彼非世故不同。如是阴
法苦法诸生法诸趣法。当知亦尔。复有说者。
前后是相似。彼法无前后。故言不相似。如前
后。上中下法亦如是。如来解脱。罗汉解脱。此
经云何通者。以俱是常是善故。复有说者。以
在一身中决定俱有故。所以者何。一切众生
尽有三种菩提性。所谓佛辟支佛声闻菩提。
若从佛道去。亦證此法。若从辟支佛声闻道
去。亦證此法。是故言无差别。评曰。不应作是
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外物中数灭为有得者不耶。若得者众
生不成就外法云何得。若得者此经复云何
通。如说诸长老。我断一切爱。得内解脱。若不
得者此经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断界。答曰。一
切诸行断。是名断界。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
说有得者。问曰。若然者不成就外法。云何得
耶。答曰。虽不成就外法。而得外法数灭。如过
去未来命等八根。虽不成就。得其数灭。我断
一切爱。得内解脱。此经云何通者。此说若内
得解脱。当知外法亦得解脱。复有说者。以此
解脱从自身修方便得。不由外人修方便得。
卷十七 第 123a 页 T28-01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3.png)
灭。问曰。若然者此经云何通。如说一切诸行。
断名断界。乃至广说。答曰。有二种一切。有分。
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说分一切。故言一切。
复有说者。外物中有数灭。而不可得。评曰。不
应作是说。宁当说无。不应说有而不可得。何
用是无。用物为亦有亦得。如是说者好。若当
外物数灭不可得者。则违波伽罗那经。如说
云何得作證法。答言。一切善法。此法是善。
亦得可得證。欲令无如是过故。说言可得。
问曰。此数灭体。为是阴为非阴耶。若是阴者。
何不本是涅槃。何以故。先有诸阴故。若非阴
者。云何为无所有法。而修于道。答曰。应作
是说。体非是阴亦非阴。然从色阴乃至识阴
体得之。此数灭亦名涅槃亦名不相似。亦名
非品亦名无跋那(跋那秦言色亦言性亦言称赞亦言字)。亦言最胜
亦名智。亦名应亦名不亲近。亦名不修亦名
可乐。亦名近亦名妙亦名离。问曰。何故言涅
槃。答曰。槃那言林。涅者言离。永离阴林离三
火林离四林。故言涅槃。复次不织义是涅槃。
如先说。何故名不相似者。无相似因故。如先
说。无上中下等故。何故名非品者。离诸品
故。如说有为法体性是品。诸作是说。有住
相者。四相及彼法五法。是俱生品。诸作是说。
无住相者。三相及彼法四法。是俱生品。彼法
无如是相故。名为非品。复有说者。世是品法。
彼法离世。名为非品。诸阴诸苦诸生诸趣说
亦如是。何故名无跋那者。称赞之体。已自成
故。不待复更称赞。如人本性贤善。不待称赞。
卷十七 第 123b 页 T28-01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3.png)
称果。或以果称因。彼法无果可以称因。无因
可以称果。复次诸圣亲證此法故。不待称赞。
复次不称赞者。有无边称故。如人大德言。此
人德不可说。彼亦如是。复次不可称赞者。周
匝有美称故。如净明珠周匝除闇。彼亦如是。
亦如阿波那加珠所在之处。而便安立。如是
若解脱得。在人身中。此身名为安立。复次不
可称赞者。名为非称。无有人能如法说其过
者。名为非称。复有说者。离诸性故。言无跋那。
此中无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性故。言无跋
那。亦无青黄等色故。言无跋那。有为法。或性
是色。或依色。或为色作所依。彼法性。非是色。
亦非依色。亦不为色作所依。何故名最胜者。
以上妙故名最胜。如世间以上妙饮食衣服
缨络等故名最胜。尊者瞿沙说曰。彼法是最
胜。以是通畅究竟法故。何故名智者。以智果
故。如经中说。六入是业。六入是业果。以业名
说。如断是智果以智名说。如天眼天耳是通
果以通名说。彼亦如是。是智果故。以智名说。
何故名应者。应受供养故名应。世界所有上
供。尽应受故。何故名不亲近者。以无可亲近
故。有为法以贪其果。而亲近之。如人为贪荫
凉花果故亲近于树。彼法与上相违故。名不
亲近。问曰。若说不亲近者。何以故。经中说亲
近明人耶。答曰。以得智故。明人者佛若佛弟
子。以亲近故。得所缘忍智及成就得。是故说
亲近。复有说者。明人所依去故说亲近。如
说阿罗汉去至涅槃何故名不修者。以不在
卷十七 第 123c 页 T28-01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3.png)
故不修。复有说者。以无可修法故。如阿毗昙
所说。修法彼中无故。名曰不修。复有说者。以
无可亲近事故。所以不修。问曰。若不修者此
偈云何通。如偈说。
「 瞿昙坐树下
禅思不放逸
不久履道迹
涅槃在心中」
答曰。如尊者波奢所说言。涅槃在心中者。心
中成就涅槃得故。何故名可乐者。以离一切
苦故。圣人畏苦涅槃。无身心苦故。圣人乐之。
如苦恶戒生死增长老死。说亦如是。世尊经
说时。解脱是乐法。无漏戒是乐戒者。以能到
涅槃故。何故名近者。以是有法故。或有说是
非有法。而彼法实有体性。是故说近。以是事
故。世尊经说。行者精进成就十五法。是名学
迹。得近涅槃。复次不选择身故名近。若刹利
修道。即證婆罗门毗舍首陀修道亦證。复次
不选择处所故名近。若于村落。若于静处。修
道即得。复次以是近观故名近。诸圣起缘。彼
忍智现在前。正观此法。如在目前。复次以比
相故知近。如波伽罗那经所说。云何远法。谓
过去未来法。云何近法。谓现在前。及无为法。
复次住近处得故名处近。近处者谓现在世
现在世證故名近。复次舍近法得故名近。近
法名现在。圣人舍现在。法入涅槃故名近。尊
者瞿沙说曰。精勤次第趣向。修正方便者得
故名近。复次圣道所依身定故。此法不尔名
近。若依此身。应起圣道。馀身不能。涅槃不尔。
随修道所依身则能證。是名为近。问曰。何故
卷十七 第 124a 页 T28-01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4.png)
伽罗那所说。云何妙法。无漏善法是也。答曰。
道虽是妙。涅槃是妙中妙。复次道虽是妙。杂
无常过故。涅槃不尔。复次道有对治厌恶善
根故。如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
三昧。无有善法能厌恶涅槃者故名为妙。问
曰。涅槃何故名离耶。如道亦是离相。如波伽
罗那所说。云何离法。答言。欲界系。或色无色
界系。出要寂静善定学法无学法。数灭等法
是也。答曰。涅槃唯是离道是离是可离。复
次舍一切法故言离。有漏法有二种舍。一者
离欲舍。二者弃舍。无漏有为法。虽无离欲舍。
而有弃舍。涅槃无离欲舍。亦无弃舍。复次第
一义是离。以色故离欲。以无色故离色。诸有
所作。诸有所思。以涅槃故离。
云何非数灭。答曰。是灭非解脱。问曰。何故名
非数灭。答曰。不以功作而得。是名非数灭。所
以者何。如人住此四方所有色声香味触。是
五识身所缘法。不以功作而住。不生法中。故
非数灭。问曰。以何法能得此法耶。答曰。或有
说者。以过去未来阴入界。非现在世。所以者
何。以阴入界现在身中可得故。如此说者。一
一刹那中。有失有得。刹那生时失。刹那灭时
得。复有说者。未来世中得非过去。所以者何。
过去诸阴。曾在身中。今日阴即在身故。此说
亦有过。所以者何。未来法生时。此法亦舍故。
评曰。于未来不生法中得。如是说者好。以是
故。一切时常增益。问曰。数灭多。非数灭多耶。
答曰。或有说者。数灭多。非数灭少。所以者
卷十七 第 124b 页 T28-01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4.png)
未来不生法中得故。复有说者。非数灭多。数
灭少。所以者何。非数灭有漏无漏法中得。数
灭唯有漏法中得故。评曰。应作是说。此二法
俱无量无边。以是事故应作四句。有法是数
灭所得非非数灭所得。有法非数灭所得非
是数灭所得。有法亦数灭所得亦非数灭所
得。有法非数灭所得亦非非数灭所得。初句
者过去现在有漏法。及未来世生者是也。第
二句者未来世不生无漏法是也。第三句者
谓未来世不生有漏法是。第四句者谓过去
现在无漏法。未来世必生无漏法是也。
如住此凡夫人得五道中五识非数灭。所以
者何。彼中所有色声香味触。缘彼识住。在不
生法中故。是以得彼非数灭。如此处色声香
味触。彼五处众生。亦于此得非数灭。若恶道
分已断者。彼尽得恶道中非数灭。问曰。谁能
断恶道。答曰。或是布施。或是持戒。或是闻
慧。或是思慧。如不净阿那般那念处。或是修
慧。如暖法顶法至忍必断。尊者婆檀陀说曰。
若不因觉知缘起法。则不断恶道。此说云何
言觉知缘起法者。尽是无漏道。评曰。不应作
是说。如是说者好。或以布施。或以持戒。得恶
道非数灭。乃至以顶得恶道非数灭。自有众
生。得如上善根恶道分断。钝根者。乃至忍断。
问曰。为一时得三恶道非数灭。为次第得耶。
答曰。或有说者。三种一时得。问曰。若尔者提
婆达多生地狱中。岂非得饿鬼畜生非数灭
耶。答曰。唯除地狱一生分。馀地狱生分。及
卷十七 第 124c 页 T28-01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4.png)
恶道者。一切恶道。得非数灭。若施等断恶道。
此则不定。若断地狱。则得地狱非数灭。馀则
不定。馀趣亦如是。若以达分善根。断恶道
者。彼恶道一时非数灭。
已说得恶道非数灭。复云何得生处非数灭。
答曰住增上忍时。除人天中七生分色无色
界一切处一生分。其馀诸生。皆得非数灭。须
陀洹趣斯陀含果。住方便道不起。得斯陀含
得欲界六生分非数灭。若起得者。住第六无
碍道时得也。若斯陀含趣阿那含果。住方便
道不起。得阿那含。得欲界一生分非数灭。最
后无碍道。当得欲界一切生分数灭。若起得
者。最后无碍道得。欲界一生分非数灭。当得
欲界一切生分数灭。离初禅欲时。若是不退
法。住方便道不起者。得初禅二分二生分非
数灭。最后无碍道。当得初禅一切生分数灭。
若起者最后无碍道。得二生分非数灭。当得
一切生分数灭。若是退法。若起若不起。最后
无碍道。当得初禅地一切生分数灭。不得非
数灭。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说亦如是。若离非
想非非想处欲。若是不退。住方便道不起者。
得非想非非想处一生分非数灭。最后无碍
道。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生分数灭。若起
者最后无碍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生分非
数灭。当得一切生分数灭。若是退法不起离
欲者。住方便道。得八地馀生分非数灭。最后
无碍道当得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生分数灭。
若起者最后无碍道。得八地中馀生分非数
卷十七 第 125a 页 T28-01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5.png)
已说生处。诸烦恼复云何。答曰。住增上忍时。
得三界见道所断烦恼非数灭。随无碍道随
种当得数灭。若是圣人。是不退法。是不起离
欲界欲随所断种。住方便道。得非数灭。随无
碍道随种。当得数灭。若起者。随无碍道随种。
得非数灭。当得数灭。若是退法。若起若不起。
随无碍道随种。不得非数灭。当得数灭乃至
离非想非非想处欲。说亦如是。问曰。退法者
于诸烦恼。何时得非数灭。答曰。或有说者。若
信解脱转根得见到时。解脱转根得不动。评
曰。应作是说。若得决定更不退。尔时得诸烦
恼非数灭。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有烦恼先
得非数灭。后得数灭。先得数灭后得非数灭。
或有俱得。或有俱不得。初句者住增上忍。于
三界见道所断烦恼。是不退法。不起离欲。住
方便道修道所断烦恼。是谓先得非数灭后
得数灭。第二句者若是退法。三界修道所断
烦恼。是谓先得数灭后得非数灭。第三句者
若是不退法起离欲随无碍道随种。得非数
灭。得数灭。复有离欲界欲。断上上烦恼时。染
污五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乃至离
八种欲亦如是。若断下下烦恼时。彼下下染
污五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得数灭。亦得欲
界善不隐没无记行数灭。离初禅欲。断上上
烦恼。彼上上染污三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
得数灭。离八种欲亦如是。若断下下烦恼时。
彼初禅下下染污三识身。于所缘得非数灭。
得数灭。亦得初禅地善不隐没无记行数灭。
卷十七 第 125b 页 T28-01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5.png)
已说烦恼道复云何。答曰。坚信人行坚信
道时。于坚法道。得非数灭。坚法人行坚法道
时。于坚信道。得非数灭。见到人行见到道时。
于信解脱道。得非数灭。非时解脱人。行非时
解脱道时。于时解脱道。得非数灭。声闻人于
声。闻道决定者。于辟支佛道佛道得非数灭。
辟支佛人。于辟支佛道决定者。于佛道声闻
道。得非数灭。求佛道者。于佛道决定时。于声
闻辟支佛道。得非数灭。阿罗汉有六种。一退
法。二思法。三护法。四等住。五能胜进。六不
动。问曰。此诸阿罗汉于何时得非数灭耶。答
曰。若退法者。于退法决定者。于五种得非数
灭。若不决定者不得。乃至能胜进说亦如是。
不动法者。得不动法。于五种道。得非数灭。
问曰。非数灭。皆是胜进时得。何以不是道果
耶。答曰。本离欲时。不为此法作方便得故。若
当为非数灭作方便者。非数灭则不可得。所
以者何。若心贪著。有是人不能过三恶道。若
心为涅槃能过恶道。
问曰。非数灭得。是何心果。答曰。或有说者。
是造受生处心果。复有说者。若心能使生相
续。是彼心功用果。评曰。应作是说。随住何心
得非数灭。即彼心果。问曰。于何法得非数灭。
答曰。于三界系及不系法中得。生欲界于此
四法中得。生色无色界亦如是。非数灭得。随
生何地。即彼地系。
问曰。非数灭。于何法得增长耶。答曰。生欲界
中。于欲界系五识身。而得增长。亦有缘现在
卷十七 第 125c 页 T28-01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5.png)
三识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无色
界唯一切处。生色界中。欲界五识身。而得
增长。意识亦得增长。然微细难现。色界三识
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无色界唯
一切处。生色界中。于欲界五识色界三识无
量解脱胜处一切处。而得增长。
问曰。圣人生色界中。于欲界系。何法中得非
数灭耶。答曰。初禅命终。生二禅中。初禅果。
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若生三禅中。初禅二
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若生第四禅中。
初禅二禅三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乃
至第三禅命终。生第四禅中。第三禅果。欲界
变化心。得非数灭。问曰。色界命终。生无色界
中。于欲界系何法中。得非数灭耶。答曰。若初
禅命终。生无色中。四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
数灭。第二禅命终。生无色中。三禅果。欲界变
化心。得非数灭。第三禅命终。生无色中。二禅
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第四禅命终。生无
色中。一禅果。欲界变化心。得非数灭。圣人生
无色界中。于欲色界系法。不得非数灭。所以
者何。先已得故。
问曰。先入涅槃阿罗汉。得非数灭多。后入涅
槃阿罗汉。得非数灭多耶。答曰。前入涅槃者
多。迦叶佛时。入涅槃者则多。释迦牟尼佛时
入涅槃者。释迦牟尼佛时。入涅槃者则多。弥
勒佛时入涅槃者。问曰。何等阿罗汉。成就非
数灭最多。答曰。生无色界阿罗汉。住最后心
者。于一切法。得非数灭多。颇有阴界入永灭
卷十七 第 126a 页 T28-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6.png)
心。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无有阴界入
永灭而不得非数灭者。问曰。阿罗汉住最后
心时。非是不得非数灭耶。答曰。非不得。所
以者何。阿罗汉。若决定欲入涅槃时。尔时除。
若五心六心。当起现在前。馀阴界入悉得非
数灭。
世尊说。有二涅槃界。谓有馀身涅槃界。无馀
身涅槃界。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
上说。云何数灭。答曰。若灭是解脱。彼数灭有
二种。一是有馀身涅槃界。二是无馀身涅槃
界。未说云何有馀身涅槃界无馀身涅槃界。
今欲说故而作此论。复有说有馀身涅槃界
有体。无馀身涅槃界无体。复有说有馀身涅
槃界是善。无馀身涅槃界是无记。复有说有
馀身涅槃界是道果。无馀身涅槃界非道果。
复有说有馀身涅槃界是谛所摄。无馀身涅
槃界非谛所摄。复有说有馀身涅槃界是有
为。无馀身涅槃界是无为。有漏无漏亦如是。
为止如是说者意欲明此义俱是无漏。以是
事故。为止他义欲显己义。乃至广说而作此
论。云何有馀身涅槃界。答曰。阿罗汉住寿。四
大未灭。乃至广说。四大者即四大是也。诸根
者造色是也。相续心者是心心数法也。若此
四大造色。心心数法未灭。是有馀身涅槃界。
复有说者。四大是四大身。诸根即诸根。相续
心是觉性。若身诸根。觉性未灭。是有馀身涅
槃界。如是等诸有馀故。名有馀身涅槃界。身
有二种。一烦恼身。二生身。虽无烦恼身。而
卷十七 第 126b 页 T28-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6.png)
染污已尽唯有不染污。是故说四大等。有馀
故言有馀。四大为生何法。谓生造色。依造色
能生心心数法。乃至广说。彼断一切结得作
證。是名有馀身涅槃界。云何无馀身涅槃界。
若阿罗汉。已入涅槃四大灭。乃至广说。四大
者即四大。诸根者是造色。相续心者是心心
数法。若此四大诸根心心数法灭。是名无馀
身涅槃界。复有说者。四大身。诸根即诸根。
相续心是觉性。若身诸根觉性灭。是名无馀
身涅槃界。问曰。此文不应作是说。身诸根觉
性灭。名无馀身涅槃界。应作是说。阿罗汉断
一切结尽入于涅槃。是名无馀身涅槃界。而
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彼尊者依世俗言。说
信经故而作是说。阿罗汉死时。风大能损火
大。火大损故饮食不消。饮食不消故四大羸。
四大羸故诸根亦劣。诸根劣故不能与心心
数法作所依。心心数法无所依故则不生心
心数法不生便是无馀身涅槃界。身有二种。
一者生身。二烦恼身。彼二种身俱灭是名无
馀身涅槃界。复有说者。身有二种。谓染污不
染污。二种身俱灭一切结使断。是名无馀身
涅槃界。问曰。此中何以不说断一切结得作
證耶。答曰。以现在得作證故。言得作證。彼时
现在得灭故。不言得作證。复有说者。有众生
处有得谁得此得言是提婆达多延若达多。
彼中无如是众生差别故。唯此法性。是故不
说得作證等。
问曰。凡夫人学人断。为是有馀身涅槃界。
卷十七 第 126c 页 T28-01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6.png)
涅槃界。亦不名无馀身涅槃界。但名为断。亦
名无。亦名为灭。亦名为谛少分。是断智少
分。非断智少分。是沙门果少分。非沙门果。
问曰。颇有阿罗汉不住有馀身涅槃界不住
无馀身涅槃界耶。答曰。如经本所说有。如说。
具三事者。名有馀身涅槃界。无三事者。名无
馀身涅槃界。生色界阿罗汉。入灭尽定。唯有
四大诸根。无相续心。生无色界阿罗汉。唯有
相续心。无诸根四大。生欲界阿罗汉。唯有四
大相续心。有诸根不具者。评曰。如是诸阿罗
汉。皆当言住有馀身涅槃界。经文应如是说。
云何住有馀身涅槃界。答曰。阿罗汉住寿。一
切结尽得作證。云何无馀身涅槃界。答曰。阿
罗汉一切结尽入涅槃。若作是说。尽摄生欲
界生色无色界有心无心具根不具根者。
涅槃当言学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
答曰。先说数灭是二种涅槃界。乃至广说。未
说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今欲说故。而作此
论。复次何故作此论者。为止并义者意故。如
犊子部说涅槃有三种。是学无学非学非无
学。若学断诸结得作證。是名学。若无学断诸
结得作證。是名无学。若非学非无学断诸结
得作證。是名非学非无学。为止如是说者意
欲显己义故。而作此论。
涅槃当言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耶。答曰。涅槃
当言非学非无学。复有说者。涅槃是学无学
非学非无学者。此是犊子部所说。所以者何。
彼说涅槃有三种性。若学断诸结得作證是
卷十七 第 127a 页 T28-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7.png)
说者则有大过。云何一解脱体为三。得所得
便有三性。如我义者。如此文。如此义。如此
论。如我等意。涅槃是非学非无学。此是尊者
迦旃延子。欲显己义经本应齐作是说。不应
作馀说。所以者何。若作馀说。育多婆提所说
有过。复有说者。应作馀说。所以者何。毗婆阇
婆提。问育多婆提。如是汝说涅槃是非学非
无学耶。此是问亦是定言。所以者何。若不定
他言说。说他过者。是则不可。育多婆提答言。
如是。毗婆阇婆提。复作是难。于意云何。若先
以世俗道断结作證。乃至广说。得阿那含果。
彼是学耶。育多婆提答言。不也。所以者何。我
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育多婆提欲说毗婆
阇婆提过。若当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證。乃
至广说。乃至得阿那含果彼是学者。本应是
学。若不得果而是学者。此事不可。趣阿罗
汉断结作證。阿罗汉断结作證退。说亦如是。
育多婆提。于他法中。不顺义者。集置一处。而
说其过。若当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
作无学无学作学者。是则不定。若不定者。则
是无常。若无常者。有为无为。无有差别。所以
者何。涅槃未曾作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
无学无学作学。以是故。涅槃于一切时。是常
是寂灭。是非学非无学。广说如经本。复有说
者。育多婆提。欲说毗婆阇婆提过。毗婆阇婆
提。有二种过。一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复作
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二说涅槃是非学非
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学常是学。无学常
卷十七 第 127b 页 T28-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7.png)
非学非无学复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者。
如是汝说涅槃是非学非无学。然后作学耶。
毗婆阇婆提答言。如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
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乃至广
说。后见四圣谛。得阿那含果。彼是学耶。毗婆
阇婆提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是非
学非无学复作学故。育多婆提复问毗婆阇
婆提言。汝意云何。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證。
是非学非无学。即彼非学非无学作学耶。毗
婆阇婆提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我说非学非
无学后作学故。育多婆提。复说毗婆阇婆提
过。若先以世俗道。断结得作證。后得阿那含
果。当是学者。本应是学。若不得果。而是学者。
是则不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婆提言。趣
阿罗汉。断结得作證。是学后作。无学阿罗汉。
断结得作證。退作学。说亦如是。育多婆提。于
他法中。不顺义者。集置一处。说过如上。若说
涅槃是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
学常是无学者。育多婆提。难毗婆阇婆提言。
汝说涅槃有三种耶。答曰。如是。育多婆提。
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道。
断欲爱恚。未见真谛。欲得见故。勤修方便。修
方便时。得见真谛。得阿那含。彼是学耶。答曰。
如是。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有三种故。育多婆
提。难毗婆阇婆提言。于意云何。若先以世俗
道。断结作證。是非学非无学。后得阿那含果。
即是学耶。答言。不也。所以者何。我说涅槃是
非学非无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广说。毗
卷十七 第 127c 页 T28-012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7.png)
非无学。后作学者。未得阿那含果时。本应是
学。育多婆提。欲去此过故。若不得阿那含果。
而是学者。此则不可。育多婆提。复难毗婆阇
婆提。若趣阿罗汉果。断结作證。阿罗汉断结
作證退。说亦如是。育多婆提。于他法中。不顺
义者。集置一处。而说其过。若当涅槃是非学
非无学后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
学常是非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者。是
则不定。若不定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有为
无为。无有差别。涅槃未曾作非学非无学后
作学学作无学无学作学非学非无学常是非
学非无学乃至无学常是无学。以是事故。涅
槃于一切时。是常是寂灭。非学非无学。广说
如经本。问曰。所说得。复有得不耶。若当有
者。得复有得。便为无穷。若无穷者。无成就此
得者。答曰。应作此论。得复有得。问曰。若然
者是则无穷。答曰。无穷有何过。未来世宽。能
容此得。以生死法无穷故。得亦复然。是故难
断难除难过。众苦相续。犹如连锁。复有说者。
以俱在一世一刹那中故非无穷。评曰。应作
是说。法生时。三法俱生。谓法得得得以得故
成就彼法及得得以得得故成就得。是故非
无穷。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颇有行阴色阴同于一得耶。答曰有。所谓色
得得是也。乃至行阴识阴。说亦如是。有为无
为。亦同一得。所以者何。无为得得无为及得
得。是名有为无为同共一得。问曰。有成就过
去未来得不。若成就者。云何非是无穷。所以
卷十七 第 128a 页 T28-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8.png)
六得。三是得。三是得得。是六生十二。十二生
二十四。乃至无量无边。若不成就者。定揵度
又云何通耶。如说无色界命终。生欲界中。
所得阴界入四大。善不善无记根结缚使缠
烦恼。当言本得得本不得得。答曰。善染污。当
言本得得报。当言本不得得。彼得亦有善。亦
有染污。复有说者。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问
曰。若然者。云何非是无穷。答曰。假令无穷复
有何过。未来世穷无容处耶。以生死是无穷
故。难断难除难过。众苦相续。犹如连锁。复有
说者。无有成就者。问曰。若然者。如说无色界
命终生欲界。乃至广说。此文云何通耶。答曰。
此文不说得。说得所不摄法。评曰。不应作是
说。应作是说。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所以者
何。以得故。沙门果有差别。若不成就过去未
来得者。一一刹那沙门果。亦得亦舍。修梵行
者。则无休息心。复更有过。以三事故。舍于圣
道。一退。二转根。三得果。不因此三。亦舍圣
道。然无是处。是故有成就过去未来得者。苦
法忍有十五得。一是苦法忍俱。二是苦法智
俱。乃至道比忍俱有十五。乃至无学初智。除
其自体。尽是因。广说如上。苦集谛得。苦集谛
摄。灭谛得。三谛摄。道谛得。即道谛摄。苦集
道谛三世摄。彼得亦三世摄。灭谛不在。三世
得。三世摄。苦集谛。是善不善无记。彼得亦是
善不善无记。灭道谛是善。彼得亦是善。苦集
谛是三界系。彼得亦三界系。灭谛是不系。彼
得是色无色界系。亦是不系道谛是不系。得
卷十七 第 128b 页 T28-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8.png)
非学非无学。灭谛是非学非无学。彼得是学
无学非学非无学。道谛是学无学。彼得亦是
学无学。苦集谛是见道修道断。彼得亦是见
道修道断。灭谛是不断。彼得是修道断不断。
道谛是不断。彼得亦是不断。欲界见道修道
所断。乃至无所有处。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
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想非非想处。
见道所断修道所断八种解脱得有二种。学
无学。第九种解脱得是无学。所以者何。彼得
与尽智俱生故。
问曰。欲界见道修道所断。乃至非想非非想
处见道修道所断。彼解脱得几地所摄耶。答
曰。或有说者。随其断对治道在何地。彼得亦
尔。诸作是说。随其断对治道所在之地。彼得
亦尔者。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未至禅
所摄。初禅解脱得。三地所摄。谓未至初禅中
间禅。第二禅者。四地所摄。第三禅者。五地所
摄。第四禅见道修道所断无色。见道所断者。
是六地所摄。空处修道所断者。七地所摄。识
处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九地。复有
说者随彼过患对治所在之地。彼得亦尔。诸
作是说。彼随有过患对治所在之地。彼得亦
尔者。欲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六地所
摄。空处见道修道所断。七地识处。见道修道
所断八地。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见道修
道所断九地复有说者。随地有法智分。彼地
亦有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若地有比
智分。彼亦色无色界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
卷十七 第 128c 页 T28-012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8.png)
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六地所摄。色无色界
见道修道所断解脱得。九地所摄。评曰。不应
作是说。如前说随地有断对治道。彼得亦尔
者好。
问若以灭道法智。离色无色界欲。彼色无色
界修道所断解脱得。为是法智分。为是比智
分耶。答曰。或有说。是法智分。所以者何以是
法智所證故。评曰。不应作是说。是比智分。
问曰。是法智所證。云何是比智分耶。答曰。虽
是法智所證。而以比智所知。然皆是色无色
界根本对治。随以何断。而皆是比智分。
问曰。若离五种欲入见道者。苦法忍灭苦法
智生。彼前所断欲界见苦所断五种欲。彼刹
那中所断四种欲。彼九种尽是与苦法忍俱。
生无漏得作證。如是乃至道法忍灭道法智
生。彼前所断欲界见道所断五种欲。彼刹那
中所断四种欲彼九种尽是与道法智俱生无
漏得作證。若道比忍灭道比智生。是时得三
界见道所断。与道比智俱生解脱得。彼得欲
界修道所断五种欲。无漏解脱得不。尊者僧
伽婆修答曰得。所以者何。以是须陀洹。亦是
斯陀含向故。评曰。不应作是说。言不得者好。
所以者何。不可说住果时复得趣果道。彼不
得趣果道。为以何事言是趣果问曰。为以何
时得彼解脱得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修向斯
陀含果方便是时便得。评曰。不应作是说言
是时得解脱得。应作是说。若得斯陀含果是
时便得。
卷十七 第 129a 页 T28-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9.png)
问曰。圣人以世俗道离欲。此道为是曾所得
道。为是未曾得道耶。答曰。或有说者。是曾所
得道。所以者何。如无始以来所用离欲道。今
所用道。即是彼道。若以曾所得道。离欲界上
上欲时。于离上上欲中。得二种解脱得。一是
世俗以曾得者。二是无漏道未来修故。亦得
欲界见道所断上上烦恼解脱无漏得。问曰。
若作是说。是共对治。亦是不共对治。所以者
何。以曾所得道。断见道修道所断烦恼。同在
一处。如断草束。亦如刻契。断九种欲。是名
共对治道。若圣人以此道断修道所断结时。
是名不共。答曰。所曾得道。唯是共对治。所以
者何。以见道所断结已断。若当不断。此亦能
断。复有说者。圣人所用世俗道。是未曾得道。
所以者何。无始以来所用道异。今所用道异。
若作是说。以未曾得道。离欲界上上欲时。得
二种解脱得。一是世俗。二是无漏。世俗者。以
未曾得道故。无漏者。以未来修故。于欲界见
道所断上上烦恼非对治。所以者何。以未曾
得此道故。若作是说。则是不共对治。第九解
脱道。若未曾得道。已曾得道。一时悉得。亦得
欲界见道修道所断漏无漏二种解脱得。问
曰。以何等故。第九解脱道。已曾得道。已未
曾得道修。馀无碍解脱道。何以不修耶。答曰。
离欲得地时修异。断欲道时异。第九解脱道
时。是离欲得地。是故以曾得道未曾得道修。
断欲道时不得地。是故未曾得道修。曾得道
不修以是事故。智揵度所说善通。如说。若成
就现在他心智。亦成就过去未来耶。答曰。如
卷十七 第 129b 页 T28-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9.png)
得道未曾得道修。若作是说。以未曾得道离
欲已曾得道未曾得道修者。离欲界修道所
断上上欲时。得三种解脱得。一是世俗曾得
道。二未曾得道。三无漏。于见道所断上上
欲。得一解脱得。以曾得道故。以是义故。善去
不共对治过。亦作过说。
颇有不退不得果不转根。而于见道所断结。
得作證耶。答曰有。如此所说者是也。如上上
烦恼。乃至下下烦恼说亦如是。如离欲界欲。
乃至离无所有处欲。说亦如是。
问曰。颇一刹那顷。当得信等五根。得而不舍。
舍而不得。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向
阿那含果。住最后无碍道时。当得初禅地善
有漏诸根是也。第二句者欲界悔忧俱根是
也。第三句者无漏诸根。舍无碍道所摄。当得
解脱道所摄。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问曰。诸
得过去。彼法亦过去耶。若法过去。彼得过去
耶。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句者。数灭非数
灭。得在过去。彼法非过去是也。第二句者。过
去世非众生数法是也。第三句者。过去世众
生数法是也。第四句者虚空未来现在非众
生数法是也。未来现在亦应如是作四句。
问曰。若法修彼法。得亦修耶。答曰。若法修彼
法得亦修。颇法得修彼法不修耶。答曰。有数
灭是。
问曰。若法无得。彼法非不有解脱得耶。若无
解脱得。彼法非不有得耶。乃至广作四句。答
曰。有初句者。非众生数法。是谓无得非不有
卷十七 第 129c 页 T28-01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129.png)
是谓无解脱得非不有得也。第三句者虚空。
是谓非有得非有解脱得也。第四句者。众生
数有漏法。是谓非不有得。非不有解脱得也。
问曰。若法有得。彼法无解脱得耶。若法有解
脱得。彼法无得耶。乃至广作四句。答曰。有初
句者。有为无漏。及数灭非数灭是也。第二句
非众生数法是也。第三句者众生数有漏法
是也。第四句者虚空是也(此是句应在非句前)。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