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56c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杂犍度智品之五

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
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
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
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彼但善于
义不善于文。为断如是等疑。欲现于文义中
卷九 第 57a 页 T28-0057.png
俱得自在。故作此论。复有说者。如声论家。欲
令字是色法字体是声声是色阴所摄。为断
如是意故。作如是说。字是心不相应行。行阴
所摄。复有说者。此名身句身味身。能照烦恼
出要法。所以者何。若称烦恼名。当知此法是
烦恼。若称出要名。当知此法是出要。以名身
句身味身能显照烦恼出要法故。而作此论。
复有说者。以觉知名句味等法故。有三种菩
提差别。其事云何。答曰。若增上慧。觉知名等
法。是名为佛。若以中慧。名辟支佛。若以下
慧。名曰声闻。复有说者。以觉知名等法故。名
佛一人。为无量说法者。复有说者。若不能观
察名句味身。生大过患。若能观察。生大善利。
其事云何。若不能观察名句味身。则烦恼恶
行之河。常流不绝。如骂琉璃太子言婢子。何
以升释种堂。彼以不能观察四五字故。与百
千众生。堕恶道中。彼若能观察四五字者。如
山等恶行。亦能堪忍。以不观察故。有如是
折减。问曰。行者得他骂时。云何观察名身
等。令恚心不生。答曰。或有说者。阿拘卢奢。
秦言是。骂拘卢奢。秦言唤声。行者作如是念。
我今不应念是阿字。所以者何。若有阿字。是
名为骂。若无阿字。名曰唤声。若我不念是阿
字者。使他人终日竟夜常作唤声。于我何为
生瞋恚心。复有说者。行者作如是念。若以如
是等字骂我。于此方是卑陋语。于他方是叹
美语。我若于此方卑陋语中。生于忧苦。于异
方语。生喜乐者。我则常忧常苦。常喜常乐。谁
有苦人与我等者。以是事故。不生恚心。复有
卷九 第 57b 页 T28-0057.png
说者。骂我者以是等字。行者作是念。赞叹我
者。为以是字更有异字。谛观察之更无异字。
但此诸字。次第颠倒。言是骂是赞。我今何为
于是字中而生瞋恚。复有说者。行者作如是
念。若人骂我。以一界少入。一入少入。一阴少
入。馀不骂我者。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
入少入。四阴一阴少入。如是不骂我者多。骂
我者少。而我何为生瞋恚心。复有说者。行者
作是念。此骂名谁所成就。为是骂者。为是受
骂者。推之应是骂者成就。若然者便是自骂。
于我何为而生瞋恚。复有说者。行者作是念。
若以一字则不成骂。二字则成。无有能一时
称二字者。若称后字时。前字已灭不至后字。
如是但以意分别故。言是骂者。是受骂者。以
是事故。不生瞋心。复有说者。行者作是念。
骂者及我。一时同一刹那灭。后生诸阴。亦无
骂者及受骂者。骂法不可得故。是以不生恚
心。复有说者。行者作是念。骂者受骂者。皆悉
是空。所以者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无作无作者。无受无受者。但有诸阴空聚。是
故不生瞋心。行者应以如是等法观名身句
身味身。问曰。何以复依名句味身作论耶。答
曰。欲现此经文义具足故。而作此论。复有说
者。以依此文能显明阴界入中众多之义。亦
能赞叹佛法僧宝。以是事故。而作此论。

云何名身(名身胡音有三种一语名名二语名名身三语以上名多名身一语名名者一法一名二
语名身者二法二名三语以上名多名身者三法三名以上名多名身句身味身亦如是此所问名身者问多语名身
也)。

问曰。何以问多语名身。不问名。不问名身耶。
卷九 第 57c 页 T28-0057.png
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
者。应问而不问者。当知此是有馀之说。复有
说者。多与名身。悉入多语名身中。是故问多
语名身。不问名与名身。答曰。名者。称语种种
语增语。想数施设世所传说是谓名。如是等
语。尽说是名。问曰。何故问多名身。而答名
耶。答曰。以名成满多名身故。多名身还成满
多名身。复次名能生多名身。多名身还生多
名身。是故问多名身答名。问曰。名多名身体
性是何。答曰。是心不相应行。已说体性。所以
今当说。何故名名。答曰。名者。亦名随。亦
名求。亦名合(天竺名音中含此三义)。随者。随其所作。有
如是名求者。以是名求有此物应。复次求者。
四阴名求。以四阴。能取诸界。能取诸趣。能取
诸生。是故名求。合者。于义于造相应故名合。
问曰。何故名多名身。答曰。众多名合聚故。名
多名身。如一鸟不名多鸟身。众多鸟名多鸟
身。马等亦如是。如是一名不名多名身。众
多名合集名多名身。句身味身当知亦如是。
如是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名者有一字名
二字名多字名。一字名者名曰名。二字名者名
曰名身。多字名者或说三字。或说四字。名多
名身。二字名者亦名名。四字名名身。或六字
或八字。名多名身。三字名者亦名名。六字名
名身。或九字或十二字。名多名身。四字名者
亦名名。八字名名身。或十二字或十六字。名
多名身。如是乃至多字立门亦尔。如名身。味
身当知亦如是。

云何句身(此问多句身)。答曰。随句义满。现如是事。
是名句身。所以引偈者。为作證故。如说。
卷九 第 58a 页 T28-0058.png

「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彼诸恶莫作。是初句。乃至广说随句义满者。
满偈义也。现如是事者。显明如是事也。是名
句身。此偈有说有解。如说诸恶是说。莫作是
解。下诸句亦如是说。如说诸恶于说是足。于
解不足。于句不足。于偈不足。莫作于说于
解于句足。于偈不足。乃至是诸。于说于解
于句足。于偈不足。佛教于说于解于句于偈
足。此是偈中。不长不短。八字为一句。三十
二字为一偈。此结偈法。名阿㝹吒阐提。是经
论数法。亦是计书写数法。六字为句者。名初
偈。二十六字为句者。是后偈。或有减。六字为
句者。此偈名周利荼。若过二十六字为句
者。此偈名摩罗。

云何味身。答曰。字说是味身。所以引偈者。为
作證故。如说。

「 欲是偈本
 字即是味
 偈依于名
 造是偈体」


欲是偈本者。云何为欲。答曰。欲者欲造偈。欲
作偈。是名为欲。本者是所起是所因。是名为
本。字即是味者。诸字即是味。偈依于名者。偈
依名有。造是偈体者。造者是作偈者。偈从作
偈者生。如泉出水。如乳房出乳。偈从造者生。
故以为体。

有名有名身有多名身。有句有句身有多句
身。有味有味身有多味身。彼一字名者名
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
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不名味身不名
卷九 第 58b 页 T28-0058.png
多味身。二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
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
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二字名。一字为名
者名曰名。二字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
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不名
多味身。四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不名多
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
名味身不名多味身。彼四字名。一字为名者。
名曰名。二字名名身。馀二字。名多名身不名
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是名味。名味身名
多味身。以二字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
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八字名者名曰名。不名名身
不名多名身。是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是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名。以一字
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以
二字为名亦如是。四字为名者名曰名。名名
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
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十六字为名者名曰
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
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十六字。一
字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名句名句
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
四字为名亦如是。八字为名者名曰名。名名
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
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三十二字为名者名曰
名。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
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三十二字。一
卷九 第 58c 页 T28-0058.png
字为名者。二字为名者。四字为名者。八字为
名者。如前说。十六字为名者名曰名。名名身
不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一字一名。如上广说。一字二
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不名多味身。
一字四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不名
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
味身。一字八名者名曰名。名名身名多名身。
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
多味身。一字十六名者是名句。名句身不名
多句身。馀如上说。一字三十二名者。说皆具
足。二字一名如前说。二字二名者名曰名。名
名身不名多名身。不名句不名句身不名多
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二字二名。一字
为名者。如前说。四字一名者。如前说。四字二
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句不名
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彼
四字二名。一字二字为名者。如前说。八字一
名者。如前说。八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
名多名身。名句名句身不名多句身。名味名
味身名多味身。彼八字二名。一字二字四字
为名。如前说。十六字为一名者。如前说。十
六字二名者名曰名。名名身不名多名身。名
句名句身名多句身。名味名味身名多味身。
彼十六字一名。一字二字四字八字为名者。
如前说。

问曰。名为随身处所。为随语处所。答曰。或有
说者。名随语处所。诸作是说。名随语处所者。
卷九 第 59a 页 T28-0059.png
生欲界中。作欲界语。语是欲界。名是欲界。人
是欲界。所说义。或三界系。或不系。生欲界。
作初禅地语。语是初禅地。名是初禅地。人是
欲界。所说义。或三界系。或不系。生初禅中。
作初禅地语。语是初禅地。名是初禅地。人是
初禅地。所说义。或三界系。或不系。生初禅中。
作欲界语。语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初禅。所
说义。如前说。生二禅三禅四禅中。作初禅地
语。语是初禅。名是初禅。人是二禅三禅四禅。
所说义。如前说。生二禅三禅四禅中。作欲界
语。语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二禅三禅四禅。
所说义。如前说。问曰。诸作是说。名随语处所
者。名是欲界初禅。馀三禅地。为有名不。答
曰。或有说者无。复有说者有。而不可说。评曰。
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复有说者。名随人
处。若作是说。名随人处者。生欲界中。作欲界
语。语是欲界。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说义。
如前说。生欲界中。作初禅地语。语是初禅地。
名是欲界。人是欲界。所说义。如前说。生初禅
中。作初禅地语。语是初禅。名是初禅。人是初
禅所说义。如前说。生初禅中。作欲界语。语是
欲界。名是初禅。人是初禅所说义。如前说。生
二禅三禅四禅中。作初禅地语。语是初禅。名
之与人。即是彼地所说义。如前说。生二禅三
禅四禅中。作欲界语。语是欲界。名之与人。即
是彼地所说义。如前说。问曰若作是说。名随
人处者。二禅三禅四禅地有名。无色界为有
名不。答曰或有说者无。复有说者有。而不可
说。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问曰名为
卷九 第 59b 页 T28-0059.png
是众生数。为非众生数耶。答曰。名是众生数。
问曰。名者为是长养。为是报。为是依。答曰。
一切名是依。非长养。非报。问曰若名非报者
此经云何通。如佛告阿难。我亦说名从业生。
答曰此中说业威势果。言从业生。如作好
业亦生好名。问曰名当言善不善无记耶。答
曰名当言无记。问曰谁成就此名。为是说者。
为是所说法耶。若是说者。断善根人。亦说善
法。可成就善耶。离欲人亦说不善。可成就不
善耶。若是所说法者。非众生数法。及无为法。
亦是所说法。可成就名耶。答曰应作是说。名
是说者成就。问曰若然者。断善根人亦说善
法。离欲人亦说不善法。可成就善不善耶。答
曰不也所以者何彼虽成就善不善法名。然
名体是无记法。

声闻一心。能起一语。一语不能说一字。问曰
如说阿此非一字耶。答曰尔所时已经多刹
那。世尊一心起一语。一语说一字。唯佛世
尊其言轻疾言声无过。辞辩第一。

问曰诸法过去。有过去现在未来名耶。答曰
有过去法有过去名者。如毗婆尸佛。以如是
名。说过去法。过去法有未来名者。如弥勒佛。
以如是名。说过去法。过去法有现在名者。如
今现在。以如是名。说过去法颇未来法。有未
来现在过去名耶。答曰有未来法有未来名
者。如弥勒佛。以如是名。说未来法。未来法有
过去名者。如毗婆尸佛。以如是名。说未来法。
未来法有现在名者。如今现在。以如是名。说
未来法。颇现在法。有现在过去未来名耶。答
卷九 第 59c 页 T28-0059.png
曰有现在法有现在名者。如今以如是名。说
现在法。现在法有过去名者。如毗婆尸佛。以
如是名。说现在法。现在法有未来名者。如弥
勒佛。以如是名。说现在法。

如语能说名名能显义。问曰一切名尽能显
义不耶。答曰一切名尽能显义。问曰若然者。
以如是名。显断常见。第二头。第三手。第六
阴。第十三入。第十九界。如是等名。为显何
义。答曰显众生常想断想。第二头想。第三手
想。第六阴想。第十三入想。第十九界想。显如
是等义。问曰若以名显一切法无我。此何所
不显。答曰或有说者。不显自体相应共有。馀
法悉显。复有说者。唯除自体。馀法悉显。复
有说者。唯除四字。所谓诸法无我。馀法悉显。
复有说者。一切法悉显。所以者何如婆字显
婆字娑字显娑字。

问曰为名多耶为义多耶。答曰或有说者义
多。何以故义摄十七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
入少入。四阴一阴少入。名摄一界一入一阴
少入。复有说者。名多非义多。何以故一义有
多名故。如尼犍荼书分别诸名。一义有千
名。评曰如是说者好。义多非名多。所以者何。
不须更以馀事。但以摄界等多故。义摄十七
界一界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阴一阴少
入。名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入。彼名亦是义。若
然者。应全摄阴界入。复有说者。若以说法故。
则名多于义。所以者何世尊说法。一义以多
名说故。若以阴界入。则义多于名。

问曰义为可说不耶。若可说者。说火则应烧
卷九 第 60a 页 T28-0060.png
舌。说刀则割舌。说不净则污舌。若不可说。云
何有颠倒耶。如索象则马来。如索马则象来。
此经复云何通。如佛告比丘。我所说法。文亦
善义亦善。答曰应作是论。义不可说。问曰若
然者云何所索非颠倒耶。答曰古时人立于
象名。有如是想。索象则象来非马。索马则马
来非象。复有说者。语能生名。名能显义。如是
语生象名。象名能显象义。马等亦如是。此经
云何通者。尊者和须蜜答曰。说显义文故言
说义。复有说者。为破外道所说法故。外道所
说。或无义。或有少义。世尊所说。有义有多
义。是故言说义。复有说者。外道所说。文与
义相违。义与文相违。世尊说法。文不违义义
不违文。问曰文义有何差别。答曰文者味义
者所味。问曰彼味亦为馀味所味。彼味亦是
所味耶。答曰彼味亦是所味。问曰若然者味
与所味有何差别。答曰所味是十七界一界
少入。十一入一入少入。四阴一阴少入所摄。
味是一界一入一阴少入所摄。复有说者。义
是色非色。文是非色。如色非色。相应不相应。
有依无依。有势用无势用。有行无行。有缘无
缘。文是不相应。乃至是无缘。复有说者。义是
可见不可见。文是不可见。义是有对无对。文
是无对。义是有漏无漏。文是有漏。义是有为
无为。文是有为。义是善不善无记。文是无记。
义是堕世不堕世。文是堕世。义是三界系不
系。文是欲色界系。义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文是非学非无学。义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
文是修道断。义是染污不染污。文是不染污。
卷九 第 60b 页 T28-0060.png
如染污不染污。有过无过。黑白隐没不隐没。
退不退。有报无报。文是不染污。乃至是无报。
文义是谓差别。

如经说。云何为名。四阴为名。问曰如名是心
不相应行阴所摄。以何等故。世尊说四阴非
色阴为名耶。答曰。佛说色法。非色法为二分。
诸色法为色阴。诸非色法为四阴。诸显义名。
是心不相应行。阴所摄。

名有六种。所谓功德生处时随欲作事相。功
德为名者。如诵修多罗故名修多罗者。诵毗
尼故名持律者。诵阿毗昙故名阿毗昙者。以
得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果
者名阿罗汉。生处为名者。城中生者名城中
人。如是随何国生。名彼国人。时为名者。如小
儿时名为小儿。如老时名为老人。随欲名者。
如生时父母为作名。亦沙门婆罗门为作名
(作事名者如能)。画故名为画师。能铜铁作故名铜铁
师。相为名者。如棷杖执盖故名为棷杖执
盖者。复有说者。有四种名。所谓一想。二枳
互。三呾地多。四三摩娑。想为名者。如世贵
人以奴为名。如贫贱人以贵为名。枳互为名
者。能腹行故名复行虫。呾地多为名者。如事
毗纽天名事毗纽天者。如从婆修提婆天生
名婆修提婆子。三摩沙为名者。如牛駮色名
为駮牛。如人属王名为王人。复有说者。名有
二种。所谓生作。生为名者。如婆罗门刹利毗
舍首陀。作为名者。如生时父母为作名。若沙
门婆罗门为作名。复有说者。生为名者。如生
时父母为作名。亦沙门婆罗门为作名。作为
卷九 第 60c 页 T28-0060.png
名者。后时亲友知识。更为作名。名第二名。复
有说者。有二种名。所谓有相无相。有相为名
者。如无常苦空无我阴入等名。无相为名者。
如众生人那罗禅头等名。若佛出世作有相
名。若佛不出世。唯无相名。复有说者。有二种
名。所谓共不共。不共为名者。如三宝等名。共
为名者。诸馀名。复有说者。一切名。尽是共。
无不共名。所以者何一义可立一切名。一切
义可立一名。复有说者。有二种名。所谓决定
不决定。决定为名者。如须弥山四天下大海。
此世界始成时。是决定名。不决定为名者。诸
馀等名。复有说者。无决定名。所以者何。诸
馀边方。亦为须弥山等。更作馀名。评曰如是
说者好。世界初成时。名须弥山四天下大海
名亦如是。问曰如劫尽时。一切散坏。谁复作
此名。答曰或有说者。是仙人入定力。复传此
名。复有说者。众生有因力。能说此名。问曰诸
名为先有共传。为更有新作者。答曰世界初
成。须弥山等诸名。先有共传。馀名不定。复
有说者。名有二种。所谓物作。物为名者。如提
婆达多延若达多名。作为名者。如作者刈者
煮者读者等名。问曰为有知名边际者不。答
曰有唯佛能馀无知者。所以者何以佛能知
一切名边际故。名一切智。

如经说如来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现世间。问
曰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有名身等现于世
间。何以言如来出世便有名身等出现世间。
答曰言名身等出世者。所谓阴界入名。随顺
无我。随顺解脱。随顺空。断人见。生觉意。背
卷九 第 61a 页 T28-0061.png
烦恼。向出要。止愚痴。生智慧。断犹豫。生决
定。厌生死。乐寂静。断外道意。叹内道意。为
说如是等名身言出现世间。

问曰如火名火。此名为是有相名。为是无相
名耶。答曰是有相名。如向所说一切显义名
此名是有相。问曰若然者。火有何相。答曰凡
义有二种。有相无相。如火外无火相。言是无
相。如焰是火相言有火相。

佛经有三种名说法。谓去来今。问曰此三种
名说法。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三种
名说法体性。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问曰如
波伽罗那说三种说法体性摄十八界十二入
五阴。所说是语所显。是名应是一界一入一
阴少入。云何说摄十八界十二入五阴。答曰
或有说者。取三种名说法及眷属故。其事云
何。答曰语能生名。名能显义。故说及其眷属。
复有说者。为三义说法故。言三名说法。所以
者何。说者听者。皆为于义。以是事故。尽摄阴
界入。问曰何故有为法说是三名说法。不说
无为法耶。尊者和须蜜答曰此经为说有为
法。有为法不得作第四第五说法。复有说者。
此经为说一切法无为法堕现在世中。所以
者何。以现在法能證得无为法故。以是故。无
为法亦在三种名说法中。复有说者。若有三
性者。说是三名说法。三性者所谓语名义。无
为法。虽语有义。无语无名。是故说不在三
名说法中。问曰何故世尊说世是三名说法。
答曰或有说者。为止外道意故。外道于世中
愚故。复有说者。为坏未来世中说无过去未
卷九 第 61b 页 T28-0061.png
来者意故。是故说世是三种名说法。复有说
者。外道作如是说若无我者。是人说法。终无
所为。为坏如是意。而作是说虽无有我。为世
故说。问曰若为过去说法。解未来现在事。若
为未来说法。解过去现在事。若为现在说法。
解未来过去事。于三种名说法中。为是何名
说法。答曰或有说者。如是说者。于三种名说
法中。是异说。复有说者。若为过去说法。解未
来现在事者。为过去。即过去世。解未来现在
事。即未来现在世摄。乃至为现在说。过去未
来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作是说。是说三世义。
若为过去。是说过去义。解未来现在。是说未
来现在义。未来现在亦如是。

如经说。有三种名说法。无第四第五。问曰若
说三种名说法。有说有解。于义已足。何以复
言无第四第五。答曰无第四者遮有第四世。
无第五者决定此义无第五世。复有说者。无
第四者遮第四世。无第五者遮无为法。复有
说者。应说四种名说法。所谓四圣谛。无第五
者无第五谛。无第六者遮虚空非数灭。复有
说者。应有五种名说法。所谓五阴。无第六者
无第六阴。无第七者遮无为法。此为三世名
说法故。无第四第五。应有一种名说法。所谓
作观。无第二第三。无第二者无第二作观。无
第三者遮作观所不摄法。复有说者。应有二
种名说法。所谓定慧。无第三者无第二定若
第二慧。无第四者遮定慧所不摄法。此说三
世名说法故。无第四第五。无第四者遮第四
世。无第五者遮三世所不摄法。以如是数法。
卷九 第 61c 页 T28-0061.png
应说三解脱门。说四谛五阴六圣明分想。七
觉分。八道分。九次第定。十种无学法。如来十
力。应有十种名说法。无第十一第十二。无第
十一者无第十一力。无第十二者遮十力所
不摄法。

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
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
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
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
处非处者。不如实知是处非处。不住智论者。
不如实知智与不智。不住分别者。不如实知
世谛第一义谛。不住道迹者。不如实知此身
集道迹。不如实知此身灭道迹。复有说者。不
住是处非处者。如眼色能生眼识。乃至意法
能生意识。名为是处。不如实知者名为不住。
不住智论者。不如实知十智。不住分别者。不
如实知了义不了义经。不住道迹者。不如实
知四种道迹。复有说者。不住是处非处者。不
能自定所说是处非处。不住智论者。不能堪
忍分别前后问答。不住分别者。不如实知诡
诳真实。不住道迹者。他如法问心不悦可复
有说者。不住是处非处者。不别有无。不住智
论者。不解智人论。不住分别者。不知假设无
有是处之言。不住道迹者无有随应觉意。复
有说者。不住是处非处者。于所言论不别自
义他义。不住智论者。于先所闻。执著不舍。后
所闻义不能观察。不住分别者。他说正义。心
生疑虑。如人见苏谓是米饭。不住道迹者。不
识他人所说次第。以前为中。以中为后。复有
卷九 第 62a 页 T28-0062.png
说者。不住是处非处者。不知现前可了不可
了事。不住智论者。不能以比想筹量所论。不
住分别者。不知前后所说次第。不住道迹者。
不解他人所问意。尊者婆摩勒说曰。不住是
处非处者。不能定所说。不住智论者。不知诡
诳及与真实。不住分别者。不堪忍分别前后
问答。不住道迹者。他人如法论。心不悦可。尊
者僧伽婆秀说曰。不住是处非处者。不知多
界经所说。是处非处义。不住智论者。不知四
十四智七十七智体分。不住分别者。不知烦
恼出要。不住道迹者。不如实知色灭道法。复
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应以决定答论作决
定答。是可与语乃至广说。云何决定答论。如
问佛是等正觉耶。应决定答言是此佛法是
善好耶。应决定答言。是此声闻。是善随顺众
耶。应决定答言。是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无我。
涅槃是寂静耶。应决定答言是。是名决定答
论。问曰何故如是问者。作决定答。答曰此
问于义利益。能增长善。亦进梵行。通达觉
意。能得涅槃。是故如是问者。作决定答论。云
何分别答论。答曰若作是问。为我说法。彼应
作是答。法亦众多。过去未来现在。善不善无
记。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学无学非
学非无学。见道断修道断无断。如是等法。为
说何法。如是随所问。应分别答。是名分别答
论。云何反问答论。答曰如说为我说法。应作
是答。法亦众多。有过去乃至无断法。于此法
中。为说何法。是名反问答论。问曰分别答反
问答。有何差别。答曰若以答而言。无有差
卷九 第 62b 页 T28-0062.png
别若以所问。应有差别。所以者何。问有二种。
有欲知义故问。为触恼故间。若为知义故问。
为我说法者。应作是答。法亦众多。有法过去
乃至不断。于此法中。为说何法。若言为我说
过去法。应作是答。过去法亦众多。有善不善
无记。若作是言。为我说善法。应作是答。善法
亦众多。有色乃至识。若作是言。为我说色法。
应作是答。色亦众多。有不杀生乃至不绮语。
若作是言。为我说不杀生法。应作是答。不杀
有三种。从不贪不恚不痴生。为说何等。若作
是言。为我说从不贪生者。应作是答从不贪
生有二种作无作。若为知义故问。应次第分
别显说。若为触恼故问者。应答言法亦众多。
为说何法。不应语言。有过去未来乃至不断。
若作是言。为我说过去法。应作是答。过去法
亦众多。不应说善不善无记。若作是言。为我
说善法。应作是答。善法亦众多。不应说色乃
至识。若作是言。为我说色。应作是答。色亦众
多。不应说不杀生乃至不绮语若作是言。为
我说不杀生应作是答。不杀生亦众多。不应
说从无贪无恚无痴生。若作是言。为我说从
不贪生者。应作是答。从无贪生亦众多。不应
说作无作。如是为触恼问者。应作如是。答乃
至问尽。或时自答。如是有求善义故问。有试
他觉意深浅故问。或有求义故问。或有轻他
故问。或有质直故问。或有谄曲故问。或有情
性软弱故问。或有自恃智故问。如软弱问者。
应分别答。若自恃智问者。应反问答。乃至问
尽。或时自答。云何置答论。答曰。如诸外道。
卷九 第 62c 页 T28-0062.png
诣世尊所。作如是问。沙门瞿昙。世界是常无
常。佛言是不应答。问曰何故问世界常无常
佛不答耶。答曰诸外道以人是常。往诣佛所。
作如是问。人为是常是无常耶。佛作是念。毕
竟无人。若答言无人。彼当作是言。我不问
有无。若答言断常。毕竟无人。有何断常。如人
问他言。善男子石女儿。为恭敬孝顺不。彼作
是念石女无儿。若我答言石女无儿彼当作
是语。我不问有无。若当答言恭敬孝顺者。石
女无儿。有何恭敬孝顺。彼亦如是。此问论非
是真实。以是非有非实故。佛不答。如是有常
无常。亦常无常。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有边无
边。亦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当知亦如是。
复作是问。沙门瞿昙。神即身耶。佛言是不应
答。问曰何故佛不答此问。答曰诸外道以身
是神。往诣佛所。作如是问。沙门瞿昙。是身即
神。乃至广说。佛作是念。有身无神若我答言
有身无神。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当答
言神异于身。毕竟无神。云何是身是异。如
人问他言。善男子兔角牛角。为等相似耶。彼
人作如是念。兔无角。牛有角。若我答言兔无
角牛有角。彼当作是言。我不问有无。若言等
相似。兔无有角。云何言等相似。彼亦如是。是
问论是有是无。是虚是实。以是问论是有是
无是虚是实故。佛不答。身异神异。亦复如是。
复作是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为断为常。乃
至广作四句。佛言是不应答。问曰何故佛不
答耶。答曰。诸外道以神本无今有。往诣佛所。
作如是问。沙门瞿昙如此神本无今有已有。
卷九 第 63a 页 T28-0063.png
为是常。为是断。佛作是念。毕竟无神。云何本
无今有已有。若断若常。是问论。非有非实。
以是问论非有非实故。佛不答。复作是问。沙
门瞿昙自作自受耶。佛言是不应答。问曰何
故佛不答耶。答曰诸外道以我作我受。世尊
常说无我。复作是问。沙门瞿昙。他作他受耶。
佛言是不应答。问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诸
外道作如是说。自在天作我受。世尊常说自
行果报。复作是问。沙门瞿昙无作无受耶。佛
言是不应答。问曰何故佛不答耶。答曰诸外
道作如是说。苦乐不从因生。佛常说有因有
缘。问曰如前三答与答法相应。此云何名答
论。乃至不论一句。答曰虽无所说。此是根
本答论。所以者何与答理相应。乃至不说一
句。于理善通。或有默然于理得胜。况有所说
而不胜耶。曾闻。有大论师名奢提罗。至罽宾
国。于时佛迹林中有阿罗汉名婆秀罗具足
三明。离三界欲。通达三藏。于内外经论无不
究畅。时奢提罗。闻彼林中有大论师。即诣其
所。到已与尊者婆秀罗共相问讯。种种慰劳
在一面坐。时奢提罗。语尊者婆秀罗言。谁当
先立论门。婆秀罗答曰我是旧住。应先立论
门。然汝远来听汝随意先立论门。时奢提罗
作如是言。一切论有报论。时婆秀罗闻是语
已。默然而坐。时奢提罗诸弟子辈唱如是言
沙门释子今堕负处。从坐欲起而去。时尊者
婆秀罗作如是言。善去汝师。若是奢提罗者。
自知此事。从彼林中。展转前行。其师作是思
惟。沙门释子何故作是言。汝师若是奢提罗
卷九 第 63b 页 T28-0063.png
者。自知此事。即便自忆。我作是言。一切论有
报。彼沙门释子默然不言。便为我论无报。沙
门释子已为胜我。即如所念。告诸弟子。今我
当往还归谢之。诸弟子言于大众中今已得
胜。何须复往。时师复言。我宁于智者边负。不
于愚者边胜。即时还诣婆秀罗所作如是言。
汝是胜者。我堕负处。汝今是师我是弟子。如
是默然而能得胜。何况所说。

如佛世尊责诸弟子言。是痴人乃至广说。问
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佛世尊。无相似爱。无相
似恚。无相似慢。无相似无明。世尊爱恚已断
离于憎爱。断一切诤讼根本。如诸弟子。有烦
恼习。如毕陵伽婆蹉。有瞋恚习。彼长老骂恒
河神言。小住弊婢。长老阿难则有爱习。以怜
诸释子故。尊者舍利弗有憍慢习舍随病药
等如是等习。佛世尊永无。所以者何已离一
切。诸无巧便烦恼习故。然佛有巧便相似
言。爱相似言者。如说。善来比丘。快能出家。
瞋恚相似言者。汝是释种婢子诸释是汝大
家。慢相似言者。如说我成就十力四无所畏。
无明相似言者。如说大王从何处来。如告阿
难。园林外何以有高声大声。问曰如来以拔
习气根本。何以有如是相似言。答曰为守护
受化田故。其事云何。此中应广说破僧因缘
所以者何即是此经根本因缘故。诸比丘为
提婆达多所坏。尊者舍利弗化使还来。彼诸
比丘生大惭愧。兼有疑心。我等亲近提婆达
多。所受禁戒将不失耶。以惭愧心往诣佛所。
尔时世尊。以亲爱软语而告之言。善来比丘
卷九 第 63c 页 T28-0063.png
快能出家。说是语时彼诸比丘皆得除去惭
愧及其疑心。所以骂庵婆吒言婢子者。欲破
其憍慢心。以破憍慢心故。次第二身。得生天
上见于圣谛。所以说我成就十力四无所畏
者。不知佛功德者。欲令知故。所以言大王从
何处来者。欲生谈论次第法故。所以问园林
外有高声大声者。欲令阿难生。闲静亲近心
故。以如是等众因缘故而作此论。

何故世尊责诸弟子言是痴人。此有二义。一
是呵责。二言是痴人。今欲说痴人义故作是
说。云何名痴人。答曰于佛法中。生于愚痴。
佛法者所谓道也。问曰云何于道生愚痴耶。
答曰不能令道愚痴。但于自身。增长愚痴。复
有说者。亦能令道愚痴。所以者何。以道远离
故。道不得自在故。复有说者。佛说断愚痴法。
是人于此法。不断愚痴。反增愚痴。故作是说。
于佛法中。生于愚痴。无生分别者。令佛功用
方便无有果实。其事云何。如妇人不产名无
产分。如是闻佛所说。不受圣道胎者。是人于
佛法中。名无产分。

无果者。无依果解脱果。无得者。于佛法中。无
所得故。无味者。不得出离味闲静味道品味
寂灭味。故言无味。无利者。无善果利故。譬
如良医。四方勤求种种药草。以与病人。为除
病故。而彼病人。反以药草。弃粪扫中。生二过
患。一自病不愈。二唐捐医功。如是诸佛世尊。
作百千万种种苦行。勤求无漏圣道之药。为
受化者。而解说之。而闻法者。不能修行。生二
过患。一不能自愈诸烦恼病。二唐捐诸佛所
卷九 第 64a 页 T28-0064.png
行功报。复次生愚痴者。能令自身为非器故。
名生愚痴。复有说者。断佛期心故。名生愚痴
佛期心者。欲令众生解脱诸苦。彼不能修离
苦方便。故言断佛期心。复有说者。断于佛法。
令不相续。若彼人身修正行。亦令他人修于
正行。如是转转。令多众生修于正行。若自身
不能修于正行。亦令他人不修正行。如是转
转。令多众生不修正行。如是之人。不能利益
一身何况多人。复有说者。本出家所为。而不
能得。名生愚痴。复次于佛法中。不如义次行。
言是痴人。此中以佛语为佛法行者。应如义
次行。然复不能行。故言痴人。复有说者。如所
应行名。如义次行。彼于佛法中。不如所应行。
名不如义次行。不随顺者。于佛法中。不如法
随顺。不次第行者。于佛法中。不作相续行。犯
众过恶者。犯于佛法。不如法行者。不行次法。
谓圣道也。复有说者。不如义语次行者。不于
一切时能行。如婆他利比丘。于三月后。乃受
不非时食法。复有说者。不如义次行者。此答
前说。于佛法中。生于愚痴。云何生愚痴。答曰
于佛教戒。不如义次行。乃至不如法修行次
法亦如是。以何等故。佛责诸弟子。此答先所
说义。答曰诸佛世尊。常训诲语。如今和上
阿阇梨。向诸弟子。以怜悯意。言是痴人。佛亦
如是。以怜悯饶益故。言是痴人。诸佛世尊。常
以四事教化。一以叹美。二以呵责。三以因他。
四以放舍。叹美者。如叹美亿耳等。善哉善哉。
比丘能以清妙之音声呗颂经法。呵责者。如
呵责优陀耶等。因他者。如转法轮时。为五比
卷九 第 64b 页 T28-0064.png
丘说法。令八万诸天得道。如频婆娑罗王迎
佛。令八万人天得道。如帝释问佛。亦有八万
诸天得道。放舍者。如犊子性梵志等。诸应以
呵责教化者。若不呵责。则不受化。以是故。佛
世尊。呵责弟子。如阿阇梨向近住弟子。和上
向同住弟子。以苦切语。而呵责之。而彼和上
阿阇梨。非是恶心。但以不顺法故。而呵责之。
如父母见子为非法事。欲拥护故。以苦切言。
而呵责之。而彼父母。无有恶心。若当诸子为
非法事。而彼父母生苦恼心。欲制诸子为非
法事。以苦切语。而呵责之。佛亦如是不以恶
心。若当应以呵责受化。而不呵责。彼人毕竟
无有调伏。是故世尊。而呵责之。复有说者。
佛大悲心。重于一切时。常作是念。以何方便。
能饶益众生。若如来不呵责提婆达多者。诸
馀比丘。随从者众。复当数数触娆世尊。若当
向无比女。不言如是盛屎尿器。彼女欲心。
无由得息。若当不骂庵婆罗吒言是婢子者。
彼人无由能破憍慢。若不骂其师弗迦罗婆
罗者。亦无由能破憍慢。如是等为增益功德
故。亦呵责馀人。复次以二事故。呵责馀人。一
善根不熟者。以呵责故。令善根熟。二善根虽
熟。不作方便。以呵责故。令生方便。得于道果。
问曰以何义故言痴人耶。为以从痴生故。言
是痴人。为以现行痴故。言是痴人。若从痴生
者。阿罗汉亦是痴人。何以故阿罗汉身。从痴
生故。若以现行故。言痴人者。唯阿罗汉得言
不痴。所以者何。阿罗汉不现行痴故。若然者。
此经云何通。如说。痴人远去。莫我前住。评曰
卷九 第 64c 页 T28-0064.png
应作是论。现前行痴。名曰痴人。问曰若然者。
唯阿罗汉。是不痴人。此经云何通。乃至广
说。答曰此经应如是说。速去比丘。莫我前
住。曾闻。佛般涅槃时。长寿诸天。嫌如是事。
此天德神力比丘。今者何以在我前立。障我
等前。使不得见世尊身。此是我等最后见世
尊身。所以者何世尊不久当般涅槃。尔时世
尊知诸天心所念。告比丘言。远去莫我前住。
复有说者。先说应以呵责得度者。而呵责之。
若呵责阿罗汉。得胜进者。佛亦呵责言是痴
人。问曰人有爱有恚有慢有见有痴。何以言
是痴人。不言是爱等人耶。答曰。以痴遍一切
处故。若行彼地痴。即是彼地痴人。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