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7a 页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
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
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
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为忍。
以何等故名忍。当云何系乃至广说。而不说
者。有何意耶。答曰。此是有馀之说简略之义。
复有说者。先已说忍而不彰显。如先说。若后
心心数法。胜者前者。则非世第一法为是何
耶。答曰。增上忍是名说忍。复有说者。若佛经
说此中便说。若经不说此中不说。佛经无说
忍处是故不说。说曰。如增一阿含中说。若不
成就六法。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云何
为六。一不乐闻法。二虽闻法不摄耳听。三不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7b 页 T28-00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7.png)
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若成就六法则。能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云何为六喜乐。闻法。乃
至成就顺忍。问曰。彼经虽说顺忍。不说是顺
谛忍。答曰。顺忍顺谛忍。有何差别。因论生论。
以何等故。忍言顺谛。忍暖顶不耶。或有说者。
如说忍言顺谛。暖顶亦应说。而不说者。当知
皆是有馀之说。复有说者。顺者言随顺。彼忍
善随顺。暖顶不尔。复有说者。暖法能止缘谛
增上愚。顶止中愚。忍止下愚。以止身中愚
故。生世第一法。复有说者。暖法能生缘谛下
明。顶生中明。忍生上明。以此身中有缘谛明
故。能生世第一法。复有说者。暖法于阴悦适。
顶法于宝悦适。忍法于谛悦适。以观圣谛身
中悦适故。能生世第一法。复有说者。忍于一
切时。与见道相似。如见道一切时唯法念处
现在前。彼忍亦尔。暖顶不尔。所以者何。先修
法念处。后增长三念处。展转现在前。是故不
相似也。忍修习法念处。唯增长法念处。以与
见道相似故。名顺谛忍。暖顶不尔。不名顺谛。
复有说者。忍法侧近见道。暖顶不如。复有
说者。忍法亦多相续。亦一刹那现在前。顶暖唯多相续现在前。复有说者。忍法唯一定
意。暖顶不尔。复有说者。忍法正观不杂。暖
顶有杂。或时起欲界善根。复有说者。忍法
正观。不多不广。而能随顺趣向涅槃。暖顶
正观。亦多亦广。亦能随顺趣向涅槃。此中
应说转买摩尼宝喻。以如是等众因缘故。忍
名顺谛。暖顶不得名顺谛。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7c 页 T28-001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7.png)
是暖顶及下中忍。行十六行。缘四真谛。增上
忍。行四行。缘苦谛。复有说者。增上忍缘道
谛。问曰。忍为缘何法得正决定。答曰。或有说
言缘于道谛。问曰。若然者云何不缘行倒错
耶。若缘行倒错。云何不为得正决定而作留
难。答曰。假令缘行倒错。于正决定。不作留
难。所以者何。于此善根。修习缘行。先有径
路。是以入圣道时。于此缘行。自在能用。如见
道中。先起欲界忍智道。次生有顶忍智道。彼
有顶忍智道。后复还生欲界忍智道观苦行。
后复生观习行。乃至广说。如此皆名缘行倒
错。不以缘行倒错。便为见道。而作留难。何以
故。以于见道修习缘行先有径路故。忍亦如
是。于得正决定。不作留难。诸作是说。缘道谛
增上忍。后得正决定。彼有三心。应同一缘一
行。所谓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应同
一行。不同一缘。谓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于
一缘。不同一行。谓习法忍习法智。评曰。应作
是说。应缘苦谛增上忍。后得正决定。彼见道
是猛健善根。虽缘行倒错。于正决定。而无留
难。彼忍是世俗有漏善根。其性羸劣。若缘行
倒错。则与见道。而作留难。如实义者。应观
苦增上忍。后得正决定。非先观道忍后得正
决定。增上忍行苦行缘苦。而忍方便道广行
十六行。缘四真谛。彼行者正观欲界苦。观色
无色界苦。欲界行集。色无色界行集。欲界行
灭。色无色界行灭。断欲界行道。断色无色界
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后时渐
渐减损行及缘。复更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8a 页 T28-00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8.png)
道。从是名中忍。复更正观欲界苦。观色无色
界苦。乃至观色无色界行灭。除减一切道。复
更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乃至观欲界行
灭。除色无色界行灭。复更正观欲界苦。乃至
观色无色界行集除一切灭。复更正观欲界
苦。乃至观欲界行集。除色无色界行集。复更
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除一切集。复更正
观欲界苦。除色无色界苦。复更正观欲界苦
常相续不断不远离。如是观时。深生厌患。复
更减损。但作二心。观于一行。如似苦法忍苦
法智。如是正观。是名中忍。彼复以一心。观欲
界苦。是名上忍。后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
后。次生苦法忍。譬如有人。欲从己国适于他
国。多有财宝及诸生业之具。不能持去。以此
财物。转以易钱。犹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钱易
金。犹嫌其多不能持去。以金复易多价宝珠。
持此宝珠。随其所安。往适他国。如是行者。乃
至渐舍。相续不离。生于上忍。忍后次生世第
一法。世第一法后。次生苦法忍。诸言缘苦忍
后得正决定。彼四心须同一行一缘。所谓增
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一行。
不同一缘。所谓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一缘。
不同一行。所谓集法忍集法智。是故如此说
者好。问曰。世第一法。为有上中下不。答曰。无
也。不得一人心中有。多人心中乃有如尊者
舍利弗。是上目连是中。其馀声闻是下。性分
亦有上中下。佛为上。缘觉为中。声闻为下
云何名顶。以何等故名顶。尊者瞿沙说曰。有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8b 页 T28-00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8.png)
界所谓忍及世第一法。欲界中下者是名为
煖。上者名顶。色界中下者名为忍。上者名世
第一法。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此尽是色界法。
是修法住定地法。能行圣行法。如是说者好。
问曰。何以言顶法耶。答曰。色界善根。有动者
有不动者。有住不住。有难无难。有断不断。有
退不退。诸彼动者。诸不住有难有断有退者
有二。下者是煖。上者是顶。诸彼不动住无难
不断不退者有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
法。复有说者。应言下顶。所以者何。在下暖法
顶故。复有说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如山顶
之道人不久住。若无诸难。必过此山。到于彼
山。若遇诸难即便退还。如是行者。住顶无久
住者。若无诸难。必到于忍。若有诸难。还退到
煖。是以犹如山顶。故名为顶。复有说者。胜于
暖法。故名为顶。云何为顶。欢喜于佛法僧。生
下小信。乃至广说。
问曰。何以故。言此信为下小耶。答曰。如尊
者瞿沙说。此暖顶二达分善根。是欲界法
故言下小。复有说者。此住不久停故。故言
下小。复有说者。此信当言异信。何以故。异
于色界定地修地行圣行暖法故。故名为异。
于佛僧。生下小信。是缘道谛信。于法生下
小信。是缘灭谛信。问曰。如顶能缘四谛。此
中何以唯说缘二谛信。不说缘苦集信耶。答
曰。或有说者。此中说名义最胜法故。于此
四谛何者最胜。所谓灭道。何以故。此二谛
清净无过故。复有说者。此二谛是妙是离。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8c 页 T28-001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8.png)
二谛有二义。一可信。二可求。复有说者。为
生受化者。信乐心故。若世尊说。苦集是可敬
信者。则无受化者。何以故。彼受化者。当作是
念。此是烦恼恶行。邪见颠倒。何可敬信。而我
等常为此苦之所逼迫。若世尊说灭道。是可
敬信。彼受化者。心生欣乐。是故灭道最胜可
信。复有说者。此灭道有可信敬事。一乐观在
前。二无心舍离。复有说者。信佛信僧说缘道
信信法是缘三谛信。若如是者则说尽缘四
谛信也。如说波罗延摩纳婆等。能于佛法僧。
生下小信。是名顶法。彼作经者。引经为證。
问曰。如住顶时。亦信阴亦信三宝亦信谛。以
何等故。世尊为摩纳婆等。但说信宝。不说信
阴谛耶。答曰。或有说者。彼摩纳婆等。非不信
苦集谛。但不信三宝。以不信故。佛故为说。
复有说者。彼为苦所困。欲求离苦。往诣佛所。
如说偈。
「 为苦所逼诸众生
不知离苦来诣佛
愿示法要除众患
犹如热时入凉池」
如实能离苦者。唯有灭道。彼有二义可信。一
常乐观。二常喜求。复有说者。信佛说缘二谛
信。信僧说缘道谛信。信法说缘灭谛信。复有
说者。信佛说缘四谛信。信僧说缘道谛信。信
法说缘三谛信。复有说者。三宝是生信敬处
是以说之。复有说者。随行者意悦适故是以
说之。若于阴生悦适是名为煖。于宝生悦适
是名为顶。于谛生悦适是名为忍。
问曰。如顶体性。是五阴。何以世尊为波罗延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9a 页 T28-00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9.png)
或有说者。唯佛世尊决定明解法相。亦知所
应作事。非馀所及应为众生而说何法。即便
说之。复有说者。以波罗延等。未住所作地。未
入佛法中。未得舍摩他。未有渐次闻他天言
生信。来诣佛所。尔时世尊。因彼善根欲令增
长故。以信名说。彼诸新学比丘。与上相违故。
即慧名说。复有说者。随他乏少为饶益故。如
波罗延等乏少于信。释种比丘乏少于慧。是
以波罗延等。说信以饶益之。释种比丘。说慧
以饶益之。复有说者。为止谄曲愚痴意故。
波罗延等。虽复聪明。乏少于信。无信之慧。能
增长谄曲。是故为波罗延等。说信止其谄曲。
新学比丘释种出家。虽少有信而乏于慧。无
慧之信增长愚心。是故为新学比丘。说慧止
其愚心。复有说者。世尊说法。受化者二种。有
利根。有钝根。为利根者说信。为钝根者说慧。
以波罗延等利根故说信。新学比丘等。钝根
故说慧。如利根钝根。内因力外缘力内分力
外分力。内正观思惟增益外从他闻法内增
益。无愚无贪修不修损身见聚处不损身见
聚处。当知亦如是。
云何顶法退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说顶
有退。不说煖退。答曰。或有说者如说顶退。亦
应说煖退。而不说者。当知皆是有馀之说。复
有说者。行者在顶之时。多诸留难。有三时诸
烦恼业。多诸留难。如从顶至忍。尔时恶道诸
烦恼业。多作留难。所以者何。彼诸烦恼。而作
是念。若彼行者。已到于忍。我复于谁身中当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9b 页 T28-00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9.png)
留难。所以者何。诸烦恼业。而作是念。若彼行
者。出于欲界。我复于谁身中。生于果报。离非
想非非想处欲时。受未来有诸烦恼业。多作
留难。所以者何。诸烦恼业。而作是念。若彼行
者。离欲已彼更不受身。我复于谁身中。生
于果报。行者于此三时。多诸留难。是故说顶
有退。不说煖退。复有说者。行者尔时生大忧
恼犹如有人。见珍宝藏。见已欢喜作是思惟。
我今永断贫穷根本。后欲取时忽然还灭。彼
人尔时于此宝藏生大忧恼。如是行者。住顶
法时。自念不久。当得于忍。永断恶道。心生欢
喜。后便还退生大忧恼。复有说者。若说顶有
退。当知亦说煖有退。复有说者。以顶法不久
住故是以有退。复有说者。欲得忍时大获重
利。犹如圣人不堕恶道。得忍之时亦复如是。
如沙门二十亿九十一劫不堕恶道。与上相
违名失重利。
云何顶退。答曰。犹如有人。亲近善知识。从其
闻法乃至广说。何以复作此论。答曰。前虽说
顶体相未说云何得顶云何失顶。今欲说之
故作此论。犹如有人。亲近善知识者。说亲近
善友。从其闻法者。听随顺方便法。内正观思
惟者。自身修行正行。信佛菩提。信善说法。信
僧清净功德。是说信宝说色无常。乃至说识
无常。是说信阴。知有苦集灭道。是说信谛。彼
于馀时。不亲近善知识者。亲近恶友。不从他
闻法者。不听随顺方便法。不正观思惟者。自
身行邪行。失此信法。是名顶退。问曰。顶退体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19c 页 T28-001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19.png)
心不相应行。行阴所摄。复有说者。是不信体
性。所以者何。有信便得。无信便失。复有说者。
以何使缠。而退顶法。即彼使缠性。如是说者。
亦是染污性。复有说者。若法随顺退法即是
其性。若然者一切诸法。尽是退性。何以故。一
切诸法。与威势缘故。尊者佛陀提婆说曰。无
所有性。是退性。强生分别。无有相对。彼善根
和集名顶。善根离散名退。复有何性。犹如有
人多诸财物。他人劫去。后便贫穷人问之言。
汝今贫穷为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有财。他
人劫去今唯贫穷。当有何性。又如有人衣裂。
他人问言。汝今衣裂为是何性。彼人答曰。衣
本完坚今者破裂。更有何性。又如有人身本
著衣。人夺其去。他人问言。汝今裸形无衣为
是何性。彼人答言。我本著衣。他人夺去。今者
裸形无衣当有何性。如是行者善根和集之
时名之为顶。后若离散名之为退。当有何性。
是故无所有性是名退性。评曰。不应作是说。
如前说者好。顶退是不成就性。不隐没无记。
心不相应行。行阴所摄。
问曰。如说信佛菩提。是名信佛。乃至广说。以
何等故世尊。或说信宝。或说信阴。或说信谛。
答曰。或有说者。佛于法明了。乃至广说。复有
说者。随众生愚处。佛随其所愚而解说之。复
有说者。受佛化者有三种。一多疑心。二染
著于我。三为见所覆。为疑者说。宝为染著
我者说阴。为见所覆者说谛。
云何暖法。乃至广说。以何等故名煖。答曰。或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0a 页 T28-00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0.png)
火攒。上下相依。生火烧薪。复有说者。以有
智知有能生煖智。令有萎悴。犹如夏时聚花
为𧂐花生煖气。还自萎悴。复有说者。智生
依阴。在阴智火。还烧于阴。犹如两竹相摩生
火还烧竹林。尊者瞿沙说曰。求解脱智火。彼
最在初。如火以烟在初为相。无漏智火。亦以
暖法在先为相。如日明相在初为相。无漏智
日。亦以煖在初为相。是故名煖。云何为煖。于
正法毗尼中。生信爱敬。乃至广说。问曰。若然
者。说于正法毗尼中生信爱敬。尽得煖耶。答
曰。不然。何以故。煖者乃是色界修地定地。能
行圣行所摄。于正法毗尼中。生信爱敬者也。
彼正法者。说缘道谛信。毗尼者。说缘灭谛信。
问曰。煖能缘四谛。何以但说缘灭道谛信。答
曰。或有说者。灭道于谛中最胜故。应如先顶
中广答。复有说者。灭道是可归依处。是以故
说。复有说者。正法说缘三谛信。毗尼说缘灭
谛信。是亦名煖。能缘四谛。彼作经者。引经为
證。如说佛告马师满宿比丘。我有四句法。当
为汝说。为欲知不当恣汝意。彼二人言。我
等今者便为非器。何用知为。乃至广说。问曰。
佛深知彼人不堪受法。何故告言当恣汝意。
答曰。或有说者。人谓彼人无教化者。所以造
作众恶。而自毁坏。是以如来。举手语言。我所
应作。今已作之。而汝自行邪行。以自毁坏。非
我不教化之过。复有说者。为止外道诽谤故。
所以告言当恣汝意。若当如来不告彼者。诸
外道等。当作是谤。云何大悲。于弟子众。有随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0b 页 T28-00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0.png)
如来告彼人者。诸外道等。不生诽谤。复有说
者。为止诸释。不信心故。若当如来不告彼者。
尔时诸释生不信心。云何悉达。不为亲族说
法教化。心怀嫉妒。将虑彼人共己相似。若其
如来告彼人者。诸释尔时便更不生不信之
心。复有说者。彼人自行邪行。如来以彼。即为
證人。而语之言。汝本在家。及今出家。自行邪
行。非是我过。尔时如来。即以软语。面前责
数。是故告言当恣汝意。复有说者。为生彼人
将来善根故。佛知彼人。而今虽复不能受化。
将来必生追悔善根。所以者何。彼人作是念。
彼大悲者。恣我意。而我不受。非如来过。能生
如此追悔善根。以此缘故。必出恶道。复有说
者。佛知彼人于此命终必生龙中受大苦痛。
便作是念。我本从何来生此间。自知本在佛
法出家。次作是念。无化我者。我今应往作不
利益事。破坏佛塔及诸精舍。杀诸比丘。当于
尔时。佛神力故。有如来像。当立其前而告之
言。马师满宿。我有四句之法。汝欲知不当知。
今苦汝等过。非我咎也。我应作者。皆已作
之。而汝今者。自为邪行。欲止彼龙瞋恚缠故。
令守护佛法。是以告言当恣汝意。问曰。云何
名四句法。答曰。或有说者。是四谛法。何以故。
彼二人以不见谛故。造斯恶行。复有说者。四
念处是。何以故。彼二人以颠倒故。造斯恶行。
复有说者。四正勤是。何以故。彼二人者。多懈
怠故。造斯恶行。复有说者。四如意足是。何以
故。彼二人者。不能积集诸善故。造斯恶行。复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0c 页 T28-002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0.png)
养故。造斯恶行。复有说者。四沙门果是。何以
故。彼二人者。实不得沙门。而言我得四沙门
果。故造斯恶行。复有说者四善是(一善知界二善知入三善知缘
起四善知处非处)。何以故。彼二人者。愚于因果故。造
斯恶行。复有说者。如杂阿含中说偈。
「 贤圣法中善言最
二常爱言远不爱
三常实语离虚妄
四常法言远非法」
是名为四。复有说者。如增一阿含所说。无贪
无恚正念正定是名为四。彼作是言。我今何
用知是法为。世尊告言。汝愚痴人远离我法。
乃至无有少许煖法。问曰。彼二人者何以作
如是说。我今何用知是法为。答曰。或有说者。
彼人自知非是法器趣向善道。犹为非器。况
趣涅槃。当是器也。复有说者。诸邪恶行。在彼
身中。数数犯禁。自知此身非是法器瓦石可
令生牙。我今此身。终不能生解脱法分。复有
说者。彼人已作决定业故。复有说者。彼人已
近报果法故。彼人恶道报相。已现在前。乃至
十指水流而出。复有说者。佛记彼人当成辟
支佛菩提。彼作是念。何烦如来。为我说法。我
于现世。终不能得入正决定。以是等众因缘
故。彼作是言。我今何用知是法为。世尊告言。
远离我法愚痴人。于我正法毗尼中。乃至无
有少许暖法。问曰。有众多毗尼。有时毗尼有
方毗尼。有种性毗尼。有家法毗尼。有罚罪毗
尼。有犯毗尼。有明毗尼。有圣毗尼。有欲瞋痴
毗尼。此中为说何者毗尼耶。答曰。或有说者。
此中说圣毗尼。复有说者。此中说欲瞋痴毗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1a 页 T28-00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1.png)
耶。答曰。不一切也。众生凡有三种。一有期心。
二除期心。三断期心。有期心者。清净持戒者
是也。除期心者。所作已办阿罗汉是也。断期
心者。犯戒者是也。以彼无有期心。无除期心。
但有断期心。是以世尊。而呵啧之。其馀众
生。断期心者。亦与彼同。如说乃至无有少许
暖法。问曰。此暖善根。最胜微妙。住寂静地。
今者何以言少耶。答曰。以于达分善根中最
是微小故言为少。复有说者。以是见聚善根
后边生故。故言少许(见聚善根者谓安般不净四念处也)。此四种善
根。所谓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为达分。
亦名观谛。亦名修治。亦名善根。言达分者无
漏圣道。是达此善根。随顺彼法。羽翼彼法。是
彼法性分。故言达分。观谛者。以无常等行观
谛察谛。故名观谛。修治者。为求圣道及果修
治。此身除去秽恶。欲为法器。犹如农夫为求
子实修治田地除去恶草。彼亦如是。故名修
治。言善根者。圣道言善。涅槃言果。此诸法等。
是彼初基始立之本。故名善根。问曰。此暖等
善根。有何差别。答曰。暖法能止缘谛增上
愚。乃至能止身中愚。故生世第一法。复有说
者。暖法能生缘谛下明。乃至身中有缘谛明。
故生世第一法。复次暖法。能生缘谛下信。顶
法生中信。忍法生上信。以身中有此信故。能
生世第一法。复次煖法。于阴悦适。乃至身中
悦适故。生世第一法。复有说者。暖是念处所
入处。顶是暖法所入处。忍是顶法所入处。世
第一法。是忍所入处。如是次第无间亦如是。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1b 页 T28-00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1.png)
二是色界。所谓忍世第一法。评曰。不应作是
说。此是色界故。定地修地。能行圣行所摄
法。如是说者好。问曰。暖法有几种。乃至世第
一法几种。答曰。或有说者。暖法有三种。谓
下下下中下上。顶法有三种。中下中中中上。
忍有二种。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种。谓上
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顶是中。忍世
第一法是上。复有说者。煖有二种。谓下下下
中。顶有三种。谓下上中下中中。忍法有三种。
谓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种。谓上上。
此善根以三言之。煖是下。顶是下中。忍是中
上。世第一法是上。尊者瞿沙说曰。煖有三种。
下下下中下上顶有六种。下下乃至中上。忍
有八种。下下乃至上中。世第一法一种。谓上
上。若以三言之。暖法一种。谓是下顶有二种。
谓下中。忍有三种谓下中上。世第一法有一
种谓上。
得暖法亦舍。舍有二种。离界地时。及退时舍。
退时舍者。作无间业。能断善根。亦堕恶道。复
有何善利。已为涅槃。作决定因。如吞钩饵法。
得顶法亦舍。舍有二种。离界地时。及退时。
退时舍者。作无间业。亦堕恶道。复有何善
利。更不断善根。若然者。提婆达多。不得顶法
耶。如偈说。
「 无德受供养
是名为凡小
有善皆忘失
是名为顶退」
此偈当云何通。答曰。此说得退。复有说者。
世尊如顶。彼以恶心向佛。堕于恶道。故言顶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1c 页 T28-002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1.png)
无退。不作无间业。不断善根。复有何善利。不
堕恶道。得世第一法亦舍。舍有一种。离界地
时舍不退。所以者何。此善根性是不退。不作
无间业。不断善根。不堕恶道。复有何善利。彼
次第得正决定。复有说者。得暖法亦舍。舍有
二种。离地界时。及退时。退时舍者。作无间
业。亦堕恶道。复有何善利。唯不断善根。若然
者提婆达多。不得暖法。何以故。彼断善根故。
得顶法亦舍。舍有二种离地界时。及退时。退
时舍者。堕恶道。复有何善利。不作无间业。不
断善根。得忍亦舍。舍有一种。离界地时。彼善
根无退。不作无间业。不断善根。不堕恶道。复
有何善利。不染著我。问曰。若然者尸利掘多
安仇利摩罗萨遮尼揵子。便为不得忍。何以
故。染著我故。答曰。彼不染著我。以论义故。
言有我耳。问曰。彼与如来。竞诤论我。云何乃
言不染著我耶。答曰。彼以不断我见暂现在
前。非染著也。世第一法得亦舍。离界地时
舍。馀如先说。西方人。作此论言暖善根。有何
意趣。为何所依。有何因缘何法。有何果。有
何依。有何报。有何善利。为行几行。为缘名
生。为缘义起。为是闻慧。为是思慧。为是修慧。
为欲界系。为色无色界系。为有觉有观。为无
觉有观。为无觉无观。为乐根相应。为喜舍根
相应。为一心。为众多心。为退为不退。乃至
世第一法亦如是。问曰。暖有何意趣。答曰。所
有布施持戒。乃至上忍善根。尽以回向解脱。
是其意趣。为何所依者。依色界定起。有何因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2a 页 T28-00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2.png)
者。缘四真谛。有何果者。顶近于暖。是功用
果。有何依者。自地相似。后生善法。是其依
果。有何报者。谓色界五阴。有何善利者。或
有说者。是涅槃决定因。复有说者。不断善根。
为行几行者。行十六行。为缘名生为缘义生
者。当言缘义生。为是闻思修慧者。当言是修
慧。欲色无色界系者。当言色界系。有觉有观
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者。当言三行。为何根相
应者。当言三随所应说。为一心为众多心者。
当言多心。为退不退者。当言退忍。于顶近者。
是功用果。顶有何善利。或有说者。不断善根。
或有说者。不作无间业。馀如暖说。世第一法。
于忍近者。为功用果。忍有何善利。有此善利。
不堕恶道。复有说者。不染著我亦不退。其馀
如顶。世第一法。缘苦苦法忍。是功用果世第
一法。有何善利次第。得正决定。行四行。当言
一心不退。其馀如忍生暖法时。若苦集道谛。
现在一法念处。未来修四念处。现在行一行。
未来修四行。取其同性。非不同性。若缘灭谛。
现在一法念处。未来修一法念处。现在一行
未来四行。增长暖法。以下增长中。以中增长
上时。若缘苦集道谛。现在四念处。展转现在
前。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六。若缘灭谛。现
在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六。问曰。
以何等故。初生暖法时。未来同性者。修非
不同性。增长煖时。未来同性。不同性修。答曰。
初生时。以行观谛。未曾得彼种而得。增长
时。以行观谛。已曾得彼种而得。是以具修。初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2b 页 T28-00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2.png)
现在一行。未来十六。增长时。下增长中。中增
长上。若缘苦集道谛。四念处展转现在前。未
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六。若缘灭谛。现在一
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六。初生忍。
及增长时。现在一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
未来十六。尊者瞿沙说曰。初忍时若缘苦集
道谛。现在一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
四。同性修不异性。若缘灭谛。现在一法念处。
未来亦一法念处。现在一行未来四。同性修
不异性。若增长时。缘苦集道谛。四念处展转
现在前。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六。若缘灭
谛。现在一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十
六。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
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
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
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谛。有
十六行。若缘三谛有十二行。若缘二谛有八
行。若缘一谛有四行。通一忍生势则有十六。
问曰。以何等故。增长忍时。或十六或十二。或
八或四行修。答曰。渐除所缘。渐除所行。转近
得正决定。是以或时修十六行。乃至四行。生
世第一法时。现在一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
行。未来四。问曰。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种。以行
观谛。何以故。同性行修不异性耶。答曰。随彼
所得。即此法修。如人裸形无衣可夺。彼亦如
是。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最近见道。如见道中
不修馀行。唯修同性。世第一法亦复如是。问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2c 页 T28-002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2.png)
曰。或有说者。言常相续缘于四谛。如见道中
十五心常相续现在前。彼暖法生时。常相续
缘四真谛。复有说者。此义不定。或相续或不
相续。或有煖缘苦而止者。或缘集灭道而止
者。
问曰。为正观思惟。何法次能生煖耶。答曰。是
色界修。地定地心。有厌离有恶贱有渴仰。有
不随顺生势不乐。有如此正思惟时。次能生
煖。煖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世
第一法次得正决定。问曰。若离欲者可尔。不
离欲者云何。答曰。不离欲者。彼亦可尔。有欲
界思慧正观思惟缘苦行。苦行次第生暖法。
馀如上说。
问曰。诸前身生暖法。未生顶法。彼便命终。于
此生中。欲生顶法。为即生顶法。为还起暖法
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从师顺次闻顶法。即从
顶去。若师不为说。还从根本起。问曰。若然者
何以言煖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
法。答曰。作如是说者。谓一身中次第生者。若
前身中。曾得暖法。从根本起者也。问曰。若前
身曾得暖法。于此生中。欲生顶法。作何正观
思惟。答曰。如煖正观思惟顶亦复尔。如生顶
生忍亦尔。问曰。若生暖法为离欲不。答曰。或
有说者。不为离欲。所以者何。彼行者爱乐宁
生顶法不起有顶中忍。复有说者。若彼行者。
自知有力能生顶者即便生顶。自知无力不
能生顶。欲得离欲。所以者何。若得离欲我生
处转胜。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3a 页 T28-00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3.png)
问曰。若依根本地。生达分善根。为有退不。答
曰。或有说者。暖顶有退。忍则不退。何以故。
此善根是不退法故。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何
以故。若依根本地生达分善根者。即于现身。
得正决定。何以故。此诸善根。尽为生圣道
故。若依未至。此则不定。
问曰。若依未至禅。生暖法。亦生顶忍世第一
法。得正决定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依未至
禅。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初禅
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
生暖法。次生初禅。暖顶忍世第一法。得正
决定。禅中间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复有说
者。若依未至禅。生于暖顶。次生初禅顶忍世
第一法。得正决定。禅中间二禅三禅四禅亦
如是。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生暖顶忍。次生
初禅忍。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乃至第四禅
亦如是。此则说声闻次第法。问曰。菩萨云何。
答曰。菩萨依第四禅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
法。得正决定。复有说者。菩萨依初禅。生暖法
顶法忍法。二禅三禅亦如是。第四禅中。生暖
顶忍世第一法。得正决定。问曰。如达分善根
中。不应次生下上。不应次生中下。云何菩萨
而能生耶。答曰。自地不能。他地则能。复有说
者。欲离如是过。当作是说。若依初禅。生暖法。
乃至第四禅。若依初禅生顶法。乃至第四禅。
若依初禅生忍法。乃至第四禅。次生世第一
法。得正决定。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尽依第四禅生暖法。乃
至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故。问曰。辟支佛复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3b 页 T28-00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3.png)
多出世者。此则不定。与声闻同。如渴伽狩。
独生一角彼亦如是。独出世者。当知如佛。
问曰。菩萨前身为曾生达分善根不耶。答曰。
或有说者。曾生为障恶道故菩萨九十一劫。
不堕恶道者。是达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达
分善根。非是己性。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
说菩萨不曾生达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
萨所有善根。不经历世菩提树下。一结加趺
坐。生不净观。乃至尽智。问曰。菩萨九十一劫
不堕恶道。此岂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达分
善根能障恶道。或以施力。或以戒力。或以不
净。或以安般。或以闻慧或以思慧。或以暖顶
后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障于恶道。非
不因知缘起法。其义云何彼作是说。觉知缘
起法。即是无漏道。非无漏道力不能障恶道。
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先说者好。所以者何。
菩萨若行布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时。亦
以施以慧。若行慧时。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缘。
能障那由他恶道。况十处恶道耶。声闻辟支
佛。所有暖顶。菩萨尽能起。以障恶道。唯不起
忍。所以者何。忍与恶道相妨。菩萨于三阿僧
祇劫。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恶道中。此中
应说鱼因缘喻。复有说者。起声闻辟支佛忍。
以障恶道。不起菩萨忍。所以者何。于得道身
大玄远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
生佛种忍。以近辟支佛道故。复有说者。求辟
支佛人。能起佛种忍。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
是说。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种忍。问曰。得忍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3c 页 T28-002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3.png)
道。若舍者何故凡夫舍圣人不舍。若不舍者。
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说耶。如说。若成
就身。彼成就身业。乃至广说。答曰。或有说者
舍。问曰。若舍者。何以不生恶道。答曰。或有
说者。彼善根势力能尔。虽舍不堕恶道。自有
善根虽成就。不障恶道。况不成就。所谓生处
得善。自有善根。虽不成就。能障恶道。况复成
就所谓忍也。是故彼善根势力能障恶道。复
有说者。彼善根势力。能令身中堕恶道。烦恼
业极令远离于此身中。更不复行。若其不行。
何由得堕恶道耶。如人秋时服于下药。药亦
不住彼人身中。或有与病俱出。或身中自消。
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势力。
令堕恶道。诸烦恼业。永更不起。复有说者。此
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师子住处在彼身中。虽
不成就。勋著之力。能令恶道诸烦恼业。更不
复行。况堕恶道。犹如师子所住之处。师子若
行不在其馀小狩。无能到者。何况在时。复
有说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犹如旧住。诸恶道
烦恼业。住此身中。其犹如客。旧住力强。客则
不如。复有说者。行者有二种期心。一者期心
远离诸恶。二者期心深著善法。以有此二期
心故。不堕恶道。是故尊者瞿沙说。彼行者有
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
如是敬如是爱如是乐复有说者。彼恶道已
得非数缘灭。诸法已得非数缘灭。终不现前。
复有说者。彼行者堕法雨驶流河中。不容作
馀恶道之业。是以不堕恶道。复有说者。依倚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4a 页 T28-00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4.png)
恼业。不现在前况堕恶道。犹如有人畏于怨
家。依倚于王。而彼怨家。犹尚不能正面视之。
何况加害。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此善根。于自
身中。以守护圣道所住处故。犹如王人先守
护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复住。复有说
者。彼善根决定作人天处故。若作决定处业。
必生彼处。犹如贵胜之座处所以定。不应复
更坐于馀坐。如是彼善根所住处。定亦复如
是。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恶道诸
烦恼业更不复行。何况生于恶道。复有说者。
彼行者见恶行过患。见善行利益。是故不作
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有善好期心。在此
身中。不作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以心柔
软故。随顺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
不作恶行堕于恶道问曰。若舍者。何以凡夫
舍。圣人不舍耶。答曰。彼凡夫人。无圣道对治
力以自持御。虽有对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
劣。不坚固久住是以命终时舍。圣人身中。有
无漏对治道以自持御。彼以无漏定力牢固
久住。是以命终时不舍。此中应说合众釆
喻。复有说者不舍。问曰。若不舍者。业犍度四
大犍度。何以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中
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馀之说。复有
说者。彼业犍度中。亦说在第三句中。说圣人
在胎是也。圣人有二种。有名数圣人。实义圣
人。得达分善根者。谓名数圣人。得正决定者。
谓实义圣人。是故彼亦说之。若人有一出家
之心。犹得名为圣弟子。何况得达分善根者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4b 页 T28-00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4.png)
耶。于此善根。常勤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时
作方便。善受持善修习者不舍。与上相违舍。
如所闻。若于善根。常勤方便。乃至善修习
者。虽经生死。而常不舍。如弥多罗达子初生
之时。便作是言。结有二种。乃至广说。如先
所闻。若于善根。不勤方便。乃至不善修习。于
此身中。虽得速舍。如是当知有舍不舍。评曰。
如实义者。凡夫人依彼地。生达分善根犹有
舍者。何况生于他地。
问曰。达分善根言得报。所谓色界五阴。为作
彼身初业不。答曰。或有说者。不作初业。所以
者何。彼似无漏道。憎恶受生故。馀业作初业。
彼达分善根。唯作满业。然后受报。复有说者。
亦作初业。得身报妙好。随顺行道。
此煖等善根。有七十三种。其事云何。欲界有
十种。所谓一具缚凡夫。二除一品结。乃至九
品尽者。初禅有九。或有除一品结。乃至九品
初禅无具缚人。即欲界说故。如是乃至无所
有处。有九种顶忍世第一法亦如是。问曰。具
缚凡夫。所得暖法。除一品结。乃至九品。为一
种耶。答曰不也。具缚凡夫异。除一品结异。乃
至九品异。
问曰。若退暖法。还生暖法。为本得得不。答曰
不也。所以者何。彼不数数得用功而得。不前
后相似故。如舍波罗提木叉戒后更受。非本
得得彼亦如是。如暖顶亦尔。问曰。增长煖时。
煖增长已。还起初者不。答曰。不也。所以者
何。得胜进善根。前所得者。无可欣尚。顶忍亦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4c 页 T28-002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4.png)
问曰。为于何处生此善根耶。答曰。欲界人中。
谓三天下。非郁单越。问曰。欲界六天不能生
耶。答曰不能。初生已曾生者。能起现在前。所
以者何。若有好身。亦有随顺厌患。正观彼处。
则能生煖。此三天下。具有此二。问曰若有好
身。则诸天胜人。若取随顺厌患正观。则恶道
胜。答曰。如先说俱有者。能天与恶道不俱有
故。是以不能。问曰。暖法亦依男身。亦依女身。
若依女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男子所依
暖法耶。答曰。得如是当知。顶忍亦尔。问曰。
若依男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女人所依
暖法耶。答曰。不得顶忍亦如是。黄门般吒
(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无形二形。不能生暖等四善方
便法。
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修慧。答曰。或有师略说
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复有善诵修多罗毗尼
阿毗昙生厌恼心。彼作是说。三藏所说要者。
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彼即观察界观察
界已。复作三种。所谓名体性总相。名者谓眼
界乃至法界。体性者谓别相。总相者谓无常
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修习此智。转得定意。于
此界中。生厌恼想。复略观十二入。眼界即
是眼入。乃至触界即是触入。七识界即是意
入。法界即是法入。又略入观阴。彼观十色入
及法入中造色。即是色阴。意入即是识阴。法
入即是三阴。又略阴即是四念处色阴即是
身念处。受阴即是受念处。识阴即是心念处。
想阴行阴。即是法念处。又略阴观谛诸五阴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5a 页 T28-0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5.png)
学无学法是道谛。彼谛复作三种名体性总
相。名者谓是苦。乃至道。体性者谓别相。别相
者。逼迫行义是苦义。乃至出要。行义是道义。
总相者苦有四行。无常苦空无我。集有四行
因集有缘。灭有四行灭止妙离。道有四行道
如迹乘。修习此智。转得定意时。如见彼谛
时。彼亦次第观别。欲界苦作异相别。色无色
界苦乃至别断。欲界行道亦别。乃至色无色
界行道。当于尔时观谛。犹如观叠外物。作
如是观时。是名闻慧满足。如是展转修习。次
生思慧。转进修习。次生修慧。能行圣行。如是
观时。是名暖法。如是展转增长次生顶。顶次
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断见苦
所断十使。次第生苦法智。如是次第生道比
智。得须陀洹果。次第乃至尽智。是名诸善
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种。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
达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谓能作生天种子。若
在人中生豪贵家。有大威势。多饶财宝。眷属
成就。颜貌端严。能作转轮圣王帝释魔王梵
王种子。解脱分善根者谓能作解脱种子。决
定不退因。必至涅槃。达分善根者谓暖法。乃
至世第一法。问曰。解脱分善根。于何处种耶。
答曰。于欲界中。非色界。欲界中人道。非馀道。
人道中在三天下。非郁单越。佛出世时非无
佛时。复有说者。若无佛时。遇辟支佛。亦种解
脱分善根。体性是何。答曰。若身业口业意业。
但意业偏多为是五识身。为是意地。答曰。是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5b 页 T28-0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5.png)
曰。亦是方便善。亦是生得善。为是闻慧。为是
思慧。为是修慧。答曰。是闻慧思慧。非修慧。
为以何事种此善根。答曰。或以布施。或以持
戒。或以多闻。而不必定。所以者何。有人以一
揣食施。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能作长斋般
遮于瑟。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持一日
斋。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终身持戒。而不能
种解脱分善根。或有诵持一偈。能种解脱分
善根。自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分
善根是。故不定。何以故。或有种者。有不种
者。若以此事。回向解脱涅槃。欲永离生死。有
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若不为回向解脱
涅槃永离生死。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学多
闻。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有近有远。近者前
身中种。此身成熟来身解脱。远者曾种解脱
分善根。经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达分善
根。声闻所得解脱分善根。可回向趣辟支佛。
辟支佛所得解脱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佛
所种解脱分善根。不可回转。
问曰。有生灭观彼以何为方便耶。答曰。彼行
者见春时草木青色。如绀琉璃。见河驶流浮
沫著岸。见已作是思惟。此诸外法。今已复生。
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歌舞戏笑。而问之
言何以故尔。答言。此中生男生女。彼复思惟
如此内法。今已复生。彼行者。于后秋时。见诸
草木。为秋日所曝冷风所吹。被诸霜露。枝叶
零落。河水枯涸。彼复思惟如此外法。今已复
灭。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乱发举手㘁咷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5c 页 T28-002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5.png)
丧。彼复思惟此中内法。今已复灭。彼行者深
见如此相已。还所住处。自观己身。有少壮老
无常之相。次第观于岁月日时昼夜。相续是
名方便。于此诸时展转除减。乃至观阴二刹
那一生一灭。是名生灭观满足。问曰。此生灭
观。为虚想观为实观耶。若是虚想观者。此偈
云何通如说。
「 若有知见能尽漏
若无知见云何尽
若能观阴生灭者
是则解脱烦恼心」
非以虚想观能断烦恼。若当非实观者。应不
见诸行有来去相。而诸行实无来去。或有作
论者。说是虚想观问曰。若尔者此偈云何通。
答曰。有转转因故。是以说彼转转相生。犹子
孙法。其事云何虚想观能生实想观。实想观
能断烦恼。是故说转转因。如子孙法。复有说
者。是实想观。问曰。若然者诸行无来去。然彼
行者。见于来去。答曰。若生灭观。未满足时。
便见诸行有来去相。若其满足。见诸行无来
去相。犹如小儿弄于独乐。旋速则见如住。旋
迟则见来去。陶家轮喻亦复如是。
问曰。为以一心见生灭。为二心一见生一见
灭耶。若以一心见生灭者。云何一心而有二
虑。若有二虑破一心义。复云何见为以见生
生时复见灭耶。见灭灭时。复见生耶。若见生
生时。唯见生者。是则为正。若见生生时。复见
灭者。是则为邪。若见灭灭时。唯见灭者。是则
为正。若见灭灭时。复见生者。是则为邪。若当
一心见生一心见灭者。则无生灭观。答曰。应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三¶ 第 26a 页 T28-002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l0011/buddhist/T28-0026.png)
无生灭观。答曰。此说通一生中相续生灭观
耳。非谓一刹那也。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