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毗婆沙》序¶
《毗婆沙》序¶ 第 1a 页

No. 1546 [No. 1545; cf. Nos. 1543, 1544,
1547]

* 《毗婆沙》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
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
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馀载。时北天竺有五
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
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栴延撰阿毗昙以拯颓
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
拿。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毗婆沙。抑
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理致渊旷。
文蹄艳博。西域胜达之士。莫不资之以镜心。
监之以朗识。而冥澜潜洒。将洽殊方。然理
不虚运。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怀遐廓。
摽诚冲寄。虽迹缠纷务。而神栖玄境。冉能丘
壑。廊馆林野。是使渊叟投竿。岩逸来庭。息
心升堂。玄客入室。诚诣既著。理感不期。有
沙门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关博奇趣。远
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
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
综揽梵文。义承高旨。并获胡本十万馀偈。
既达凉境。王即欲令宣译。然惧环中之固。将
或未尽。所以侧席虚衿。企嘱明胜。天竺沙
门浮陀摩。周流敷化。会至凉境。其人开悟
渊博。神怀深邃。研味钻仰。俞不可测。以乙
丑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
《毗婆沙》序¶ 第 1b 页 T28-0001.png
传译理味。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馀人。考文
评义。务在本旨。除烦即实。质而不野。王屡
回驾。陶其幽趣。使文当理诣。片言有寄。至丁
卯岁七月都讫。合一百卷。会凉域覆没。沦
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
中。探练幽趣。故每至新异。悕仰奇闻。更写已
出本六十卷。送至宋台宣布未闻。庶令日新
之美。敞于当时。福祚之兴。垂于来叶。挻以微
缘。豫参听末。欣遇之诚。窃不自默。粗例时
事。以贻来哲。

如来灭后法胜比丘造阿毗昙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阿毗昙。有八犍度凡四十四品。后五百应真造毗婆沙重释八犍度。当且翻=译【三】翻=译【宋】【元】【明】翻时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后。零落收拾得六十卷。后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释〕-【三】〔释〕-【宋】【元】【明】释三犍度在。五犍度失尽=尽失【三】失尽=尽失【宋】【元】【明】失尽+(阿毗昙毗婆沙论序)【宋】【元】【宫】尽翻时
大卷一百。太武破沮渠已后。零落收拾得六
十卷。后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释三犍度
在。五犍度失尽+(阿毗昙毗婆沙论序)【宋】【元】【宫】尽尽。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译

云何世第一法。何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章及
解章义。是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谁造此
经。答曰。佛世尊。所以然者。诸法性相甚深微
妙。唯一切智乃能究尽。问曰。谁问谁答。答
曰。或有说者。尊者舍利弗问佛答。复有说者。
五百阿罗汉问佛答。复有说者。诸天问佛答。
《毗婆沙》序¶ 第 1c 页 T28-0001.png
复有说者。化人问佛答。所以者何。诸法性相
应当广说。然无问者。尔时世尊。作化比丘。
剃除须发。著僧伽梨。形容端政。彼问佛答。如
问众义经因缘问曰。若然者。何故复言迦旃
延子造耶。答曰。彼尊者常好受持读诵。为他
解说广令流布。名称归彼故言其造。复有说
者。即彼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问曰。向言
诸法性相甚深微妙。唯一切智乃能究竟。尊
者迦旃延子云何能造。答曰。彼尊者迦旃延
子。亦有猛利甚深智慧。善知总相别相。又知
文义及前后际。通达三藏。三明六通具八解
脱。离三界欲获得愿智。于五百佛所修行立
愿。愿使我于未来世释迦牟尼佛遗法之中。
造阿毗昙经。问曰。若然者。佛阿毗昙何者是
耶。答曰。世尊于处处方邑。为化众生作种种
说。彼尊者迦旃延子。于种种说中。立章门
造偈颂。制品名作犍度。若说种种不相似义
立杂犍度。若说使相立使揵度。若说智相立
智犍度。若说业相立业犍度。若说四大相立
四大犍度。若说根相立根犍度。若说定相立
定犍度。若说见相立见犍度。如法句经。世尊
于处处方邑。为众生故种种演说。尊者达摩
多罗。于佛灭后种种说中。无常义者立无常
品。乃至梵志义者立梵志品。此迦旃延子亦
复如是。又诸佛出世尽说三藏。所谓修多罗
毗尼阿毗昙。

问曰。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有何差别。答曰。或
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从一智海佛河
出故。因大慈心说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云
《毗婆沙》序¶ 第 2a 页 T28-0002.png
何差别。名即差别。所谓此修多罗此毗尼此
阿毗昙。复次为分别心名修多罗。为分别戒
名为毗尼。为分别慧名阿毗昙。问曰。若然者。
修多罗中亦分别戒亦分别慧。毗尼中亦分
别心。亦分别慧。阿毗昙中亦分别心。亦分
别戒。如是三藏。有何差别。答曰。从多分故。
修多罗中多说心法。毗尼中多说戒法。阿毗
昙中多说慧法。复次修多罗中。若分别心
名修多罗。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慧名阿
毗昙。阿毗昙中。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心
名修多罗。若分别慧名阿毗昙。毗尼中。若分
别慧名阿毗昙。若分别戒名毗尼。若分别心
名修多罗。如是三藏。是名差别。复次修多罗
中应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说此。次复说此
(如说信佛次应信法是次第求义)。毗尼中。应因缘求。如说此戒
缘何事制。阿毗昙中。应以相求。不以次第。复
次修多罗依力故说。毗尼依大慈故说。阿毗
昙依无畏故说。复次种种杂说名修多罗。广
说戒律名曰毗尼。说总相别相名阿毗昙。复
次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名修多罗。已种善根
欲令成熟名曰毗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脱名
阿毗昙。复次为初入法名修多罗。已入法中
为受持戒名曰毗尼。已受戒者为令正解名
阿毗昙。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是名差别。

问曰。彼尊者以何因缘造作此经。答曰。为饶
益他故。若有受持读诵通利说正忆念。无量
烦恼及诸恶行不现在前。以此勤修能入法
相。譬如有人。欲饶益他于黑闇中。然大灯明。
为有目者见种种色。彼尊者亦复如是。为饶
《毗婆沙》序¶ 第 2b 页 T28-0002.png
益他造作此经。佛亦如是为饶益他说十二
部经。一修多罗。二祇夜。三婆伽罗那。四伽
他。五优陀那。六尼陀那。七阿波陀那。八伊
帝目多伽。九阇陀伽。十毗佛略。十一阿浮陀
达摩。十二优婆提舍。所以者何。若有众生。
虽有内因无外缘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若
遇外缘则能修行。譬如钵头摩分陀利拘物
头优钵罗华在池水中。日光不照不开不敷
不香。日光若照则开敷出香。如闇室中有种
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有灯则见。众生亦
然。虽有内因若无外缘。终不能修胜进之行。
若遇外缘。则能修习胜进之行。以是缘故。佛
说偈言。

「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若无灯明照
 有目不能见
 若人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人
 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
 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
 多闻离无义
 多闻得涅槃」


佛经亦说。有二因二缘发于正见。一从他闻
法。二内正思惟。又说。人有四法甚为希有。一
亲近善知识。二从他闻法。三内正思惟。四如
法修行。又说。若我弟子。一心听法能断五盖。
具足修行七觉分法。如佛世尊为饶益他故
说十二部经。彼尊者亦复如是。复次为破无
明闇故。如灯破闇作明。阿毗昙者亦复如是。
破无明闇与智慧明。复次欲令无我像得分明
《毗婆沙》序¶ 第 2c 页 T28-0002.png
故。譬如明镜照诸色像。若人能以阿毗昙慧。
善分别总相别相。无我人像自然显现。复次
为度生死河故。譬如百千那由他众生。依坚
牢船而无所畏。能从此岸到于彼岸。如是百
千那由他诸佛世尊。及诸眷属亦复如是。依
阿毗昙船而无所畏。能从此岸到于彼岸。复
次为诸修多罗经作灯明故。如人执炬于诸
闇中终无所畏。如是行者执阿毗昙炬。于诸
修多罗义中而无所畏。复次为观察善不善
无记法故。如善识宝人善别金刚等宝。如是
知者。以阿毗昙慧。分别善不善无记法。复
次为现阿毗昙人须弥山不倾动故。如须弥
山王安住金轮地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如
是智者。以阿毗昙慧须弥山。安置于戒金轮
地上。四倒邪风不能倾动。复次以三因缘故。
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一为增益智故。二
为开觉意故。三为断我人故。增益智者。于内
外法中一切经论莫若阿毗昙。开觉意者。众
生常眠无有觉时。不知何者是一切遍使何
者不遍使。何者自界缘遍使。何者他界缘遍
使。何者有漏缘。何者无漏缘。何者有为缘。何
者无为缘。云何为摄。云何相应。云何因。云何
缘。谁成就。谁不成就。能了知如是等远近法
者。是阿毗昙力。断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毗昙
经。未曾说有我人。于一切处常说无我无人。
以如是等众因缘故。彼尊者造阿毗昙经。问
曰。阿毗昙体为何者是耶。答曰。无漏慧根。
自体摄一界一入一阴。一界者法界。一入者
法入。一阴者行阴若取相应共有摄三界二
《毗婆沙》序¶ 第 3a 页 T28-0003.png
入五阴。三界者意界识界法界。二入者。意
入法入。五阴者色受想行识。又修多罗说。此
帝释长夜其心质直无有谄曲。诸有所问。为
了知故不为娆乱。我当以甚深阿毗昙。恣汝
所问。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无漏慧根。又
如经说。有梵志姓犊子。其性质直无有谄曲。
诸有所问。为了知故不为娆乱。我当以甚深
阿毗昙。恣汝所问。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
无漏慧根。复有梵摩瑜婆罗门须跋梵志。亦
如上说。如佛告先尼梵志。我法甚深。难解难
了难知难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唯有微
妙决定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
所以者何。空即无我。而汝计我。汝常长夜有
异见异欲异心。以是之故。非汝浅智之所及
也。此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空三昧也。如说
愚人无眼。而与上座智慧比丘论甚深义。此
中何者是甚深义。所谓退法是也。如佛告阿
难。此十二因缘法甚深。难解难了难知难见。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唯有微妙决定智者。
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此中何者是
甚深义。所谓因缘是也。如说此处甚深。所谓
缘起。此法离欲寂灭涅槃。此中何者是甚深
义。所谓因缘寂静灭性也。如说诸法甚深故
难见。难见故甚深。此中何者是甚深。一切诸
法体性甚深是也。问曰。阿毗昙体。何者是耶。
答曰。无漏慧根。以无漏慧根力故。令生处得
慧。能受持十二部经。读诵通利。亦名阿毗昙
也。又以无漏慧根力故。能令闻慧知总相别
相。又令闻慧建立总相别相。又令闻慧断自
《毗婆沙》序¶ 第 3b 页 T28-0003.png
性愚及缘中愚。于法不谬。又以无漏慧根力
故。能令思慧。不净安般念处等。亦名阿毗昙。
又以无漏慧根力故。能令修慧。暖顶忍世第
一法。亦名阿毗昙。又以如是等慧。令无漏慧
根。转得明净。名阿毗昙。

问曰。若无漏慧根。是阿毗昙体者。何故此经
复名阿毗昙。答曰。阿毗昙具故亦名阿毗昙。
如处处经中说。因种种具立种种名。以漏具
故说漏。如说七漏。是烦恼。是炽然。是苦恼。
实漏有三。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垢具故说
垢。如偈说。

「 女垢梵行
 女缚众生
 苦行梵行
 不因水净」


女实非垢。实垢有三。所谓贪瞋痴垢。乐具故
说乐。如偈说。

「 饮食时乐
 著衣亦乐
 经行山窟
 斯亦复乐」


饮食等非乐。实乐者是乐受。使具故说使。如
说比丘为色所使为色所系。色非是使。实使
有七。味具说味。如说比丘眼味于色。色是魔
钩。眼非是味。实味是爱。欲具说欲。如说五欲
美好能令爱心增长染著。色等非欲。实欲是
爱。退具说退。如说时解脱阿罗汉有五因缘
退。一者营事勤劳。二者多诵经。三者诤讼。四
者远行。五者长病。非营事等是退。实退是不
善隐没无记法。业具说业。如说比丘有三种
意不善业生苦果报。所谓贪恚邪见。贪恚邪
见。体非是业。实业有三。谓身口意。报具故说
报。如尊者阿泥卢头说。我以一食施报。七生
《毗婆沙》序¶ 第 3c 页 T28-0003.png
三十三天。七生波罗柰国。食非生报。生报者
是不善。善有漏法。如是等处处经中说。因种
种具说种种名。此亦如是。阿毗昙具故说阿
毗昙问曰。以何义故名阿毗昙。答曰。尊者和
须蜜说。能决定分别十二部经名阿毗昙。复
说能觉了十二因缘名阿毗昙复次于四圣谛。
能次第得正决定名阿毗昙。复说能解说修
习八圣道法。名阿毗昙复说能證涅槃名阿
毗昙。尊者婆檀陀说曰。烦恼出要。系缚解脱。
生死涅槃。如是等法。以名味句身。次第撰集。
分别解说。名阿毗昙。尊者瞿沙说曰。求解脱
者诸所施行。未分别者皆分别之。所谓是苦
是苦因。是道是道果。是方便道。是无碍道。是
解脱道。是胜进道。是向果道。是得果。名阿
毗昙。尊者波奢说曰此智是究竟智。此智是
第一智。此智是不谬智。名阿毗昙。阿毗昙人
说曰。能种种选择觉了。證知一切诸法。名阿
毗昙。复说法性甚深。能尽其原底。名阿毗昙。
复说能净法眼名阿毗昙。复说显发幽隐甚
深智慧。名阿毗昙。复说若人以阿毗昙慧。分
别总相别相。无有人能如法说其过者。名阿
毗昙。弥沙塞部说曰。如灯能照名阿毗昙。如
说一切照中慧照最上昙摩掘部说曰。此法增
上名阿毗昙。如说一切诸法慧为最上。譬喻
者说曰。种种诸法涅槃为上。此法次故名阿
毗昙。声论者说曰。阿毗言除弃亦言选择。除
弃者所谓结缚使缠烦恼。选择者所谓阴入
界缘起道品等诸法。复次阿毗言增上慢。如
说名增上慢。如说上者名增上者。如说上逸
《毗婆沙》序¶ 第 4a 页 T28-0004.png
名增上逸。此经增上名阿毗昙。复次阿毗言
现前。一切诸善道品等法皆现在前。名阿毗
昙。复次阿毗言恭敬。此法尊重可敬。名阿毗
昙。此经名智慧基本。问曰。何故名智慧基本。
答曰。诸究竟智皆出此经。故名基本。复次此
经名安智足处。诸究竟智皆因此经而得成
立。是故名安智足处。问曰。此经有何利益。答
曰。随顺解脱。随顺无我。断计我人。显明无我。
发人觉意。出生智慧。除愚痴。断疑网。得决
定。背炽然。向出要。得相续。乐寂静。止生死
轮。随顺空法。到涅槃岸。能断一切外道异见。
于佛法中。能生一切欣乐之心。此经有如是
等利。名阿毗昙。

** 《阿毗昙毗婆沙》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

云何世第一法。问曰。何故此经先说世第一
法。为顺次说为逆次说耶。若顺次说者。应先
说不净。次说安般。次说念处。次说七处。善
三种观义暖顶忍。然后应说世第一法。若逆
次说者。应先说阿罗汉果。次说阿那含果。次
说斯陀含果。次说须陀洹果。次说见道。然后
应说世第一法。又问。为以初入法故说。为以
达分善根故说。为以最胜功德故说。若以初
入法说者。应说不净若说安般。若以达分善
根说者。应先说暖法。以暖法最在初故。如尊
者瞿沙论中先说暖法。若以最胜功德说者。
应先说阿罗汉果。有如是等事。如佛在世。尊
者大迦旃延有正观智慧。成就无量功德无
碍精进。入阿毗昙海。心无增减。觉意无边。
言论难胜。一切义论无能当者。第二迦栴延
《毗婆沙》序¶ 第 4b 页 T28-0004.png
子亦有如是智慧功德。何故造作此经。先说
世第一法。答曰。诸论师说世第一法种种不
同。或有说者不以顺次故说。亦不以逆次故
说。但彼作经者意尔。随彼意故造作此经。不
违法相。是故先说世第一法。或有说者。阿毗
昙应以相求。不求次第。修多罗经应求次第。
毗尼应求因缘。阿毗昙经若求次第于文烦
乱。是故不应求其次第。或有说者。世尊经说。
若人不能正观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法者。
无有是处。若能正观诸行性相。能起世第一
法者。斯有是处。如世尊经中先说世第一法。
彼作经者。因经造论。故亦应先说世第一法。
问曰。置作经者。世尊何故先说世第一法。答
曰。世尊为化众生次第说法。诸受化者已得
下忍中忍。未得上忍及世第一法。欲令得故。
世尊说正观思惟诸行性相。当知即是上忍。
次得此世第一法。是故先说。或有说者。为止
诸诽谤故。世第一法多诸诽谤。所谓名受诽
谤。体受诽谤。界受诽谤。现前受诽谤。退受诽
谤。名受诽谤者。或言是性地法非世第一法。
体受诽谤者。或言是五根性。界受诽谤者。或
言是欲界系。或是色无色界系。或是三界
系。或是不系。现前受诽谤。或是多心相续
非是一心。退受诽谤者。或言世第一法退。为
止如是等诸诽谤故。先说世第一法。复次一
切生死非牢固法。如粪扫污泥。此中谁最胜
谁牢固谁如醍醐所谓世第一法。是故先说。
复次以随顺无我故。此经常说无我。非如外
典说我说欲法说有法说财。此经唯说无我
《毗婆沙》序¶ 第 4c 页 T28-0004.png
解脱涅槃。此世第一法。亦观无我。随顺此经
故。是以先说。复次此经于一切论中最胜。世
第一法于一切世俗善法中最胜。以此经胜故
应先说胜法。复次若住世第一法时。名真佛
出世。能得自在受用圣法。佛出世间。众生入
法凡有二种。一假名。二真实。假名者。剃除须
发而被法服正信出家。真实者。起世第一法。
次第能入苦法忍。是假名沙门有二过患。一
者破戒。二者舍戒。入正法者无如是过。真实
沙门。受用圣法能得自在。随其性分终无退
失。复次住世第一法时。无始生死已来。圣道
门闭今始能开。未曾能舍凡夫之性今始能
舍。未曾能得无漏圣道今始能得。是故先说
世第一法。复次住世第一法时。舍名得名。舍
数得数。舍界得界。舍性得性。舍名得名者。舍
凡夫名得圣人名。数界性亦如是。复次住世
第一法时。得心不得心因。得明不得明因。得
受不得受因。复次住彼法时。舍旧缘得新缘。
舍共得不共。舍世间得出世间。复次为断疑
故。众生谓凡夫性。无始亦谓无终。今说世第
一法即示其终。复次住彼法时。凡夫退患。凡
夫变异。凡夫刚强。悉不复起。暖顶忍法或有
起。复次住彼法时。无有不得圣法而命终者。
暖顶忍不尔。住彼法时。无有不得圣道而命
终者。不得正决定。而得正决定。不得果得果。
出不定聚入正定聚。无圣道有圣道。无不坏
净有不坏净亦如是。复次住此善根。无有止
滞。暖顶忍法而有止滞。复次住彼法时。凡夫
人所修念处究竟满足。馀则不尔。复次住彼
《毗婆沙》序¶ 第 5a 页 T28-0005.png
法时。漏无漏心。有断有续。断者有漏心。续者
无漏心。馀则不尔。复次如须弥山王安金轮
上。四方猛风不能倾动。住此法时。四倒邪风
不能倾动。复次住彼法时。示始终故犹如明
相。是夜末昼初。彼亦如是。世俗之末圣道
之初。如示始终。度已度入出方便究竟亦如
是。复次欲示相似法有异相故。世第一法。苦
谛所摄。能生灭苦道。以苦摄。世俗摄。生死
摄。诸有摄。身见所使摄法。生灭苦道。馀则
不尔。复次世第一法体。是世俗缘。能生出世
缘。是故先说。如是有垢无垢。有过无过。有毒
无毒。有浊无浊。有身见聚无身见聚。有颠倒
聚无颠倒聚。有爱聚无爱聚。有使聚无使聚。
亦如是。复次以世第一法有势有力。能有所
作犹如健夫。住此法中得正决定故。复次以
三事故。一以经义故。二止诽谤故。三即此刹
那得果故。经义止谤如上说。即此刹那得果
者。世第一法。次第能生苦法忍。名功用果。以
是次第诸因缘故。先说世第一法。复次欲逆
次说凡夫所得法故。如说世第一法。乃至暖
法。是名凡夫所得出要法。如说二十身见等。
是名凡夫烦恼法。此二种法。谁能知者。唯无
我智。是故第二品中。作如是说。颇有一智知
一切法。乃至广说。此无我智。何由而生。由觉
缘起。是故第三品中。作如是说。一人此生十
二种缘。乃至广说。所以能觉缘起。由于爱敬。
是故第四品中。作如是说。云何为爱。云何为
敬。乃至广说。此爱敬何因而起。由有惭愧。是
故第五品中。作如是说。云何惭云何愧。乃至
《毗婆沙》序¶ 第 5b 页 T28-0005.png
广说。谁能惭愧。由解法相。是故第六品中。作
如是说。色中生住老无常。当言色也非色也。
乃至广说。何由能解法相。由断无义修习有
义。是故第七品中。作如是说。诸他修苦行。当
知无义俱。乃至广说。何由断无义修有义。由
正思忆。是故第八品中。作如是说。云何为思
云何为忆。乃至广说。以是众因缘事。欲逆次
说凡夫所得法。是故先说世第一法。

云何世第一法。答曰。于诸心心数法。次第得
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曰。已能得正决
定。当能得正决定。复是世第一法不。答曰。亦
是。若说现在当知则说过去未来。问曰。世第
一法。得正决定。为住时得为灭已得。若住
时得者。亦是凡夫亦是圣人。若灭已得者。何
故不言已得正决定而言今得。答曰。应说已
得。所以经文不说已得。自有已得说言今得。
如说大王从何处来。此名已来而说今来。已
觉诸受。已断漏。已得解脱亦如是。或有说者。
应作是说。无间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评
曰。无间得正决定。次第得正决定。有何差别。
复有说者。苦法忍虽未生。此第一法决定为
次第缘。是故言今得正决定。或有说者。于诸
五根。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曰。谁
作此说答曰。旧阿毗昙人说。问曰。彼何故说
五根。是世第一法。答曰。彼不必欲令五根是
世第一法。为断异论故。异论者毗婆阇婆提
说。信等五根一向无漏故。一切凡夫悉不成
就。问曰。彼以何故作如是说。答曰。彼依佛经。
佛经说言。五根猛利。通达满足。向阿罗汉。若
《毗婆沙》序¶ 第 5c 页 T28-0005.png
无五根堕凡夫数。彼以经作如是说故。言信
等五根悉是无漏。为断彼人如是论故。说信
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无漏者。
无始已来未曾能起一念无漏。而得世第一
法。是故当知五根非纯无漏。复次若五根是
无漏者。违佛正经。如说若我于信等五根。不
能如实观是集是灭是味是患是舍者。则不能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广说。不应以
如是相观无漏法。毗婆阇婆提曰。应以如是
相观无漏法。云何应观如经说。不能如实观
信等五根者。是别相观信等五根。何由而得。
由亲近善知识积集而得。是名观集。云何观
灭。未知欲知根灭。已知根生。是名观灭。云何
观味。此无漏法。亦为爱缘。是名观味。问曰。
无漏法亦为爱所系耶。答曰不也。如汝法中
有无漏缘使缘而不缚。我亦如是。云何观患。
诸无漏法。是无爱故。是名观患。云何观舍。一
切有为涅槃时舍。是名观舍。为断如是种种
诸论故作是说。于诸五根次第得正决定。是
名世第一法。复次若当五根一向无漏。复违
佛经。如说我以佛眼。观众生根有上中下。毗
婆阇婆提说曰。佛经说上根者阿罗汉。中根
者阿那含。下根者斯陀含须陀洹。育多婆提
说曰。若尔者。世尊不转法轮名转法轮。一切
圣人已满世间。佛亦不须复转法轮。毗婆阇
婆提说曰。世尊所以说诸众生上中下根者。
说根所依处。不说根体。育多婆提说曰。若然
者复违此经。如说阇提输那婆罗门。往至佛
所白佛言。沙门瞿昙说有几根。佛答言。有二
《毗婆沙》序¶ 第 6a 页 T28-0006.png
十二根。此亦说根所依处。然俱同说是根。一
是根所依。一是根体无有是处。是故信等五
根。应有漏无漏。问曰。毗婆阇婆提所引佛经。
当云何通。答曰。信等五根有二种。有漏无漏。
彼经唯说无漏。所以者何。因诸根故说。圣
人差别。复次五根有漏无漏。彼经唯说无漏。
所以者何。以圣为对治法故。圣人差别。问曰。
上言若无五根堕凡夫数。此云何通。答曰。彼
言堕凡夫数者。谓断善根凡夫。或有说者。犊
子部说。五根。是世第一法。何以故五根是善
性。以五根善故馀数法亦善。亦以根故。圣人
差别。如说五根猛利通达满足。得阿罗汉。广
说如上。问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犊
子部所立义耶。答曰。彼犊子部所说而与此
经少有相违。所谓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
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谛所断十使。是凡夫
性。涅槃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阿须罗
是第六道。说有我人。为如是等。若五若六。与
此经相违。莫谓彼部所说尽与此经同。彼作
经者。为断如是意故。次作是说。如我义。于诸
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问
曰。如汝所说。五根性善。馀心心数法性非是
善者。应是不善无记。若以五根性善不善无
记亲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亲近不善
无记。应是不善无记。此则不然。何以故根与
心心数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缘。同
一果。同一依。同一报。共成一事。而云其性善
是亲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说者。诵持修
多罗者。说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达摩
《毗婆沙》序¶ 第 6b 页 T28-0006.png
多罗说曰。世第一法。体性是思名差别耳。尊
者佛陀提婆说曰。世第一法。体性是心。名差
别耳。所以者何信心异。乃至慧心异。若有众
生。能于一时以五种心。次第得正决定。无有
是处。若一一次第得正决定。斯有是处。问曰。
若然者。以不相应法得正决定耶。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汝法心不与心相应。有为所缘。有
为所缘故。能次第得正决定。我信亦尔。不与
信相应。能有所缘。有所缘故。次第得正决定。
乃至慧亦如是。问曰。若然者则有大过。所以
者何。若但信心得正决定。不以精进念定慧
等得正决定者。懈怠失念乱意恶慧。亦应次
第得正决定。乃至慧亦如是。为断彼人如是
意故故作是说。如我义于诸心心数法。次第
得正决定。是世第一法。如我义者谓不颠倒
如法性顺。经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说。诸心心
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
延子。欲显正义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
根。问曰。如世第一法。现在前未来世中心心
数法。亦修彼为是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说
者。依如经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经本说诸
心心数法。次第得正决定。是世第一法。彼未
来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复次若
当是者复违经本。如说世第一法。当言一心
非众多心。评曰。应作是说。彼未来者。亦是世
第一法。问曰。彼未来者不能作次第缘。云何
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来者虽不能作次
第。而能随顺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萨时。不
在僧中。而与僧欲名得布萨。僧事亦成。如
《毗婆沙》序¶ 第 6c 页 T28-0006.png
是彼在未来世中。为现在得如与欲者。若未
来世中。无现在得不与欲者。今现在者。亦不
能作次第。若作次第。当知皆是未来者力。何
以故彼未来者。不与圣道作障碍故。复次若
彼未来非世第一法者。与智犍度经文相违。
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现在前。彼未来世
中。相似种修。若彼未来不作世第一法者。云
何名彼种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来者亦是
世第一法。问曰。若未来是世第一法者。经文
何故不说耶。答曰。若能与次第缘者经文则
说。彼不能与次第缘。是故不说。复次若流转
三世者则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从因而生。
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说之。彼未来者。虽
从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说。问曰。
若然者。云何非是众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说
现在刹那能成事者。故非众多心。或有说者。
若能令未来世中修者则说。未来不尔。或有
说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说。未来不
尔。或有说者。能与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
缘。是以故说。未来不尔。或有说者。有二修义。
是以故说。彼未来者。唯有得修无有行修。是
故不说。问曰。彼世第一法。俱生色心不相应
行。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说者。如经
本说。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与次
第缘故。评曰。应作是说。彼亦是世第一法。问
曰。彼不能与次第缘。云何名世第一法耶。答
曰。彼虽不能与次第缘。而能随顺次第缘义。
所以者何。彼与世第一法。俱生住灭。同一果
一依一报。是以故说。问曰。彼若是世第一法
《毗婆沙》序¶ 第 7a 页 T28-0007.png
者。经本何故不说耶。答曰。彼不能与次第缘
故。是以不说。或有说者。若从因生成就此法。
能有所缘是以说之。彼虽从因生成就此法。
不能有所缘。是故不说。或有说者。若是相应。
有依有势。有行有缘。是以故说。彼非相应。无
依无势。无行无缘。是故不说。问曰彼世第一
法。得为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
法。问曰。以何等故。生住无常。是世第一法。
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
共行不相离。常相随无前后。得则不尔。不同
一果。不共行相离。不相随有前后。或离所得
法。如树皮离树。以是义故非世第一法。问曰。
以何义故。沙门果得即沙门果。而此第一法。
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门
果。是以得即沙门果。能与次第缘。亦能随顺
次第缘义。名世第一法。得则不尔。是故非世
第一法。如是馀达分善根。得非达分善根。何
以故若得即是达分善根者。已得圣果。应重
起达分善根现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实不尔。
是故得非达分善根。或有说者。若共起世第
一法。俱生者名世第一法。后生者非。馀达分
善根亦如是。或有说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
馀达分善根得。即是达分善根。问曰。若然者
已得圣果。应重起达分善根现在前。答曰。或
现前。或不现在前。何者现前所谓得也。何者
不现在前所谓诸相应法也。评曰。不应作如
是说。如先所说者好。

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
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
《毗婆沙》序¶ 第 7b 页 T28-0007.png
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
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威势
缘者除其自体。馀一切法是彼缘生法。于世
第一法亦有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法。次第
缘者苦忍是。境界缘者欲界五阴是。威势缘
者除其自体。馀一切法是复有义说者。云何
名出世第一法。答曰。苦法忍是。所以者何。是
圣道种子故。复有说者。金刚喻定是。所以者
何。能尽诸结得究竟果故。复有说者。尽智是。
所以者何。以初得尽智。馀无漏法时净修故。
复有说者。正三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为
法中正定最胜故。复有说者。涅槃是。所以者
何。一切法中最妙胜故。复有说者。阿罗汉最
后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后心。名世第一
法。阿罗汉最后心。名出世第一法。评曰。不应
作是说。彼阿罗汉最后心。非出世法故。如先
说者好。问曰。颇有世第一法不与苦法忍作
次第缘耶。答曰。有。世间第一法。色心不相应
法则是。问曰。颇有相应法不与苦法忍作次
第缘耶。答曰。有。未来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
婆说曰。若以信心。得正决定。是名世第一法
与苦法忍作次第缘。馀精进念定慧心。是名
世第一法。而不与苦法忍作次第缘。说相似
法沙门说曰。受与受作次第。不与想等。馀
数法亦如是。心法生时。遇缘便生。若爱前缘
生乐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问曰。
若然者无相似次第义。答曰。有。但非一一次
第耳。如汝法中。无想众生。生时心灭。死时心
生。想去虽远得作次第。我法亦尔。如受灭
《毗婆沙》序¶ 第 7c 页 T28-0007.png
想等生。复还生受。相去虽远得作次第。评曰。
不应作是说。心与心作次第。受与受作次第。
心心数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缘。若作是说
与经文相违。如说云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
数法是也。若然者复更有过。如依有觉有观
三昧入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不应
与无觉无观三昧作次第缘。不相似故。无觉
无观三昧。则不从次第缘生。若依无觉无观
三昧入有觉有观三昧亦如是。若然者无解
脱。何以故。欲相应心唯次第生。欲相应心不
净观等及诸善心。无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则
无解脱。有如是等过。如先说者好。

以何等故名世第一法。问曰。何故作此论。答
曰。前虽说世第一法体性。未说所以名世第
一法。今欲说故。犹如有人世称言胜。未知为
以族姓财力眷属言为胜耶。彼亦如是。今欲
说其所以名世第一。名第一者。此心心法于
馀法为最为胜为长为尊为上为妙。以如是
等义故名为第一。问曰。言第一者。于世法
中为都胜为分胜耶。若都胜者。彼则不胜见
谛边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见道眷属不相离。
慧力胜故。一切见道慧力偏多。复次彼亦不
胜净修勋禅。何以故修勋禅者。不与凡夫同
生一处。复次彼亦不胜得尽智时一切善根。
何以故。得尽智时。所修善根。永离一切诸垢
障故。复次彼亦不胜空空三昧无愿无愿三
昧无相无相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
恶贱无漏。何况有漏。若分胜者。彼暖顶忍法。
亦应言第一。答曰。或有说者应言分胜。何以
《毗婆沙》序¶ 第 8a 页 T28-0008.png
故。唯胜暖顶忍法等故。复有说言。第一者。
彼则胜一切凡夫所得禅无量解脱。除入一
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或有说者。彼则都
胜。言都胜者。非谓一切事业中胜。但以能开
圣道门故。胜彼见道边等智。虽是见道眷属
不相离慧力胜。而不能开圣道门。如等智净
修勋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不能开
圣道门亦复如是。或有说者。一切都胜。以能
开圣道门故。见道边等智。虽是圣道眷属。乃
至慧性偏多。若当世第一法。不开圣道门者。
彼则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
之力。馀净修勋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
等。亦复如是。问曰。第一有何义。答曰。最胜
义是第一义。得妙果义是第一义。能入胜分
破有顶义是第一义。最后心义是第一义。如
高幢顶更无有上。问曰。上言最胜等有何差
别。答曰。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此
言皆是叹说上妙之义。或有说者。以善根故。
而有差别。于不净安般名为最。于闻慧名为
胜。于思慧名为长。于暖法名为尊。于顶法名
为上。于忍法名为妙。或有说者。以地故而有
差别。若依未至名为最。若依初禅名为胜。若
依中间名为长。若依二禅名为尊。若依三禅
名为上。若依四禅名为妙。或有说者。边顶义
名为最。上义名为胜。增善义名为长。升进义
名为尊。坚牢义名为上。满足义名为妙。复有
说者。能与苦法忍作次第故名为最。胜诸凡
夫善根故名为胜。逮胜进故名为长。胜世俗
善根故名为尊。无二故名为上。与无漏相应
《毗婆沙》序¶ 第 8b 页 T28-0008.png
故名为妙。复有说者。以最故名胜。以胜故名
长。以长故名尊。以尊故名上。以上故名妙。
复有说者。是凡夫最后心故名为最。犹如树
端。能开圣道门故名为胜。根猛利故名为长。
于达分善根中胜故名为尊。折伏烦恼名为
上。得好果故名为妙复次此心心法。舍凡夫
性者。问曰。舍凡夫性为世第一法。为苦法忍
耶。若世第一法舍凡夫性者。云何于一刹那。
以凡夫法舍凡夫性。若以苦法忍舍凡夫性
者。为以生时舍。为以灭时舍。若以生时舍者。
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若以灭时舍者。彼已
灭已复何所舍。答曰。或有说者。即彼世第一
法时舍。问曰。若然者云何于一刹那。以凡夫
法舍凡夫性。答曰。凡夫性。世第一法相妨碍。
是故住世第一法时舍。犹如象师乘象策象。
马师船师胜怨之人亦复如是。复有说者。苦
法忍生时舍。凡夫性灭时。断见苦所断十使。
如灯生时破闇。已生燋炷尽油。问曰。若尔者
云何未起法。能有所作。又一法不应能作二
事。答曰。若然者有何过。一切内法有二种。于
未来中。能有所作相应者苦法忍是也。不相
应者生相是也。一切外法。于未来世。能有所
作。唯灯是也。或有说者。世第一法。苦法忍
共舍凡夫性。世第一法如无碍道。苦法忍如
解脱道。世第一法与凡夫性。成就得俱灭。苦
法忍与不成就得俱生。世第一法。依苦法忍。
苦法忍助其势力。能舍凡夫性。譬如羸人依
因健者能伏怨家。彼亦如是。得圣法者苦法
忍是也。舍邪性者世第一法是也。问曰。邪性
《毗婆沙》序¶ 第 8c 页 T28-0008.png
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趣邪
性者。三恶趣是也。业邪性者。五无间业是也。
见邪性者。五见是也。于此三种邪性为舍何
等。若舍趣业邪性者。尔时则不成就。若舍见
邪性者。道比智现在前。尔时乃舍。答曰。三种
俱舍。问曰。云何俱舍。答曰。不趣不作不行名
为舍。不趣者舍趣邪性。不作者舍业邪性。不
行者舍见邪性。问曰。若然者住上忍时已
舍。何故乃言住世第一法舍耶。答曰。破其所
依故。诸烦恼以凡夫性为所依。能起生死过
患。犹如师子依于窟穴能害诸狩。彼亦如
是。是故说住世第一法时舍。或有说者。苦法
忍是邪性对治。问曰。趣邪性业邪性是修道
所断。何以乃言苦法忍是其对治耶。答曰。对
治有众多。有舍对治有断对治。有持对治。有
不作对治。有不趣对治。苦法忍是凡夫性舍
对治。断见苦十使是断对治。诸无漏道是持
对治。不作无间业及馀不善业是不作对治。
不趣恶道是不趣对治。如是等名舍邪性。得
正性者苦法忍是也。得正决定者见道是也。
问曰。一切圣道是正决定。何故独称见道是
也。答曰。或有说者。诸烦恼令众生善根不熟。
爱润增长染著不离。彼见谛道能令众生善
根成熟。乾竭爱水离诸染著。不作覆障。不为
所坏。不杂馀心。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
者。众生根熟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正决定。
复有说者。拔烦恼根入于圣道。是故见道名
正决定。复有说者。舍五人种入八人性。是故
见道名正决定。或有说者。扶持长养名正决
《毗婆沙》序¶ 第 9a 页 T28-0009.png
定。犹如牛马因于水草长养性命。一切圣人。
因于见道长养慧命。是故见道名正决定。或
有说者。此法解缚永更不系。是故见道名正
决定。或有说者。正必定义是决定义。自有决
定而非正所谓邪定是故必定名正决定。或
有说者。相应如法义是决定义。见道相应如
法故名正决定。问曰。诸正是正性耶。答曰。诸
正性彼正也。颇正非正性耶。答曰。有。世第一
法是也。问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正而非
正性耶。答曰。或有说者。众生无始已来。烦恼
恶行。邪见颠倒。恼乱此心。住世第一法而能
制伏。是故名正体。是有漏为使所使不名正
性。复有说者。等义是正义。犹如称悬在中物
偏则低。如是世第一法。等住凡夫性。见道中
间。若苦法忍。生圣道偏多。是故等义是正义
也。复有说者。等义是正义。佛辟支佛阿罗汉
等住上上法故。是故等义是正义也。复有说
者。等现前行义是正义。一切行人皆同住一
刹那故。复有说者。彼世第一法与苦法忍四
事同等。所谓地根行缘地者。如苦法忍。依何
地与何根相应。行何行缘何法。彼亦如是。与
苦法忍四事同故。名为正体。是有漏为使所
使。不名正性。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一
《毗婆沙》序¶ 第 9b 页 T28-000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