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7c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
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七
如世尊说。有三界。谓断界离界。灭界乃至
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
故。谓契经说。具寿阿难往诣尊者名上座
所。问何故阿难往诣彼所。答尊者阿难。是乐
法者。是正法将摄受圣教。御圣教船。恒巡
四众。教授教诫。数数观察诸苾刍等。勿有
懈怠耽著戏论。或于境界颠倒思惟。令彼
一生空过颠坠。故往彼所。复次阿难作如
是念。彼名上座恒乐寂静居阿练若。勇猛
精勤證何妙德。我应往问。若能为我说所
證德。我当合掌随喜赞叹。若不尔者。方便
慇勤示其加行。令速證得。勿彼多时居阿
练若空无所获。故往彼所。如彼经说。具寿
阿难到已施设同分言论。非不同分。问何等
名为同分言论。答若居阿练若者。问以阿
练若法。若持毗奈耶者。问毗奈耶。若诵素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8a 页 T27-0148.png
怛缆者。问素怛缆若学阿毗达磨者。问阿
毗达磨。是名同分言论。与此相违名不同
分言论。谓居阿练若者。问以三藏。持毗奈
耶者。问阿练若及馀二藏。诵素怛缆者。
问阿练若及馀二藏。学阿毗达磨者。问阿
练若及馀二藏。或更问馀事。皆名不同分言
论。尊者阿难所以唯作同分言论。若作不
同分言论者。彼不解故。便不能答。既不
能答。心便羞耻。以羞耻故斗诤违拒。不欲
令彼起如是过。是故唯作同分言论。谓但
问彼阿练若法。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
上座。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或居
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何等行法。时名
上座白阿难言。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
树下。或居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二种
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所以者何。若奢摩
他熏修心者。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若毗
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
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种界而
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断界离界灭界。问
依对法义于一心中有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建立如是二种行者差别。答由加行
故二种差别。谓加行时或多修习奢摩他资
粮。或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多修习奢摩他
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独处闲居寂静怖
畏愦闹见谊杂过恒居静室入圣道时。名
奢摩他行者。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者谓加
行时恒乐读诵思惟三藏。于一切法自相共
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毗钵舍那行者。
毗达磨。是名同分言论。与此相违名不同
分言论。谓居阿练若者。问以三藏。持毗奈
耶者。问阿练若及馀二藏。诵素怛缆者。
问阿练若及馀二藏。学阿毗达磨者。问阿
练若及馀二藏。或更问馀事。皆名不同分言
论。尊者阿难所以唯作同分言论。若作不
同分言论者。彼不解故。便不能答。既不
能答。心便羞耻。以羞耻故斗诤违拒。不欲
令彼起如是过。是故唯作同分言论。谓但
问彼阿练若法。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
上座。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树下。或居
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何等行法。时名
上座白阿难言。若有苾刍。居阿练若。或居
树下。或居静室。或在冢间。应数思惟二种
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所以者何。若奢摩
他熏修心者。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若毗
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
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种界而
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断界离界灭界。问
依对法义于一心中有奢摩他毗钵舍那
云何建立如是二种行者差别。答由加行
故二种差别。谓加行时或多修习奢摩他资
粮。或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多修习奢摩他
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独处闲居寂静怖
畏愦闹见谊杂过恒居静室入圣道时。名
奢摩他行者。多修习毗钵舍那资粮者谓加
行时恒乐读诵思惟三藏。于一切法自相共
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毗钵舍那行者。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8b 页 T27-0148.png
复次或有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或有分
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若系心一缘不分别
法相者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
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毗钵舍
那行者。复次若利根者。名毗钵舍那行者若
钝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钝根如是。
因力缘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惟力外闻
他音力。应知亦尔。问断离灭界体是无为无
因无果。云何乃说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
心者依三种界而得解脱。答彼契经于缘
涅槃胜解以界声说。谓修行者虽加行时
精进勇猛修习止观二种资粮。若于涅槃
不起胜解决定趣證。毕竟不能断诸烦恼
心得解脱。故缘涅槃胜解名界。依此界故
心得解脱。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上座。
何等断故名为断界。何等离故名为离界。何
等灭故名为灭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断故名
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
界。尊者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辞退。复诣
竹林道场以此事问五百苾刍。彼复皆如
名上座答。问彼诸苾刍云何而答。有作是
说。从少至老次第而答。如法集时少者先
问。有馀师说。从老至少次第而答。如行施
物自老至少。复有说者。一苾刍答馀皆随
喜。胁尊者言。先作白已后次行筹。受筹名
答。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
辞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却住一面。
以此句义问佛世尊。佛还如彼上座等答。
问尊者阿难忍可上座五百苾刍所说义不。
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若系心一缘不分别
法相者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
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毗钵舍
那行者。复次若利根者。名毗钵舍那行者若
钝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钝根如是。
因力缘力。内分力外分力。内正思惟力外闻
他音力。应知亦尔。问断离灭界体是无为无
因无果。云何乃说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
心者依三种界而得解脱。答彼契经于缘
涅槃胜解以界声说。谓修行者虽加行时
精进勇猛修习止观二种资粮。若于涅槃
不起胜解决定趣證。毕竟不能断诸烦恼
心得解脱。故缘涅槃胜解名界。依此界故
心得解脱。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问名上座。
何等断故名为断界。何等离故名为离界。何
等灭故名为灭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断故名
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
界。尊者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辞退。复诣
竹林道场以此事问五百苾刍。彼复皆如
名上座答。问彼诸苾刍云何而答。有作是
说。从少至老次第而答。如法集时少者先
问。有馀师说。从老至少次第而答。如行施
物自老至少。复有说者。一苾刍答馀皆随
喜。胁尊者言。先作白已后次行筹。受筹名
答。如彼经说。尔时阿难闻已合掌随喜赞叹。
辞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却住一面。
以此句义问佛世尊。佛还如彼上座等答。
问尊者阿难忍可上座五百苾刍所说义不。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8c 页 T27-0148.png
设尔何失。若忍可者。何故复以问佛世尊。若
不忍可何故合掌随喜赞叹。答阿难忍可彼
所说义。问何故复以问佛世尊。答如佛世
尊知而故问。尊者阿难亦复如是。所以者
何。阿难欲显善说法中同见同欲文义决定。
如大师说。徒众亦然。如亲教说。弟子亦然。
如轨范说。受学亦然。如是文义微妙决定。
依之修学乃至能證阿罗汉果。非如外道
所说文义师徒众等展转相违。依之修学空
无所證。复次阿难欲以佛妙言印印所说
义。故重问佛。若不以佛妙言印之则所说
义犹可倾动。当来四众不敬信故。如世文
符。若无王印则所行处人不敬受。此亦如
是。故重问佛。如彼经说佛问阿难汝知上
座五百苾刍有何功德。阿难白佛。彼名上
座五百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
尽诸有结。逮得己利善办圣旨心善解脱。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问何故世尊问彼功
德。答为欲开发少欲喜足所覆真实功德宝
藏。令诸世间知已敬养得胜果故。如世伏
藏虽多珍宝沙土覆之不得显现。若有开
发令无量人采取受用得世富乐。此亦如
是。故佛问之。复次开觉施主胜思愿故。谓
有施主。恒以衣服等四种供具。施彼上座
及五百苾刍。而不知彼有胜功德。欲令知
已欢喜踊跃起胜思愿。我等得遇如是福
田已种善种。定于来世受大快乐。是故世
尊问彼功德。复次为止世间诽谤事故。谓
彼上座在母胎中经六十年。既出胎已形容
不忍可何故合掌随喜赞叹。答阿难忍可彼
所说义。问何故复以问佛世尊。答如佛世
尊知而故问。尊者阿难亦复如是。所以者
何。阿难欲显善说法中同见同欲文义决定。
如大师说。徒众亦然。如亲教说。弟子亦然。
如轨范说。受学亦然。如是文义微妙决定。
依之修学乃至能證阿罗汉果。非如外道
所说文义师徒众等展转相违。依之修学空
无所證。复次阿难欲以佛妙言印印所说
义。故重问佛。若不以佛妙言印之则所说
义犹可倾动。当来四众不敬信故。如世文
符。若无王印则所行处人不敬受。此亦如
是。故重问佛。如彼经说佛问阿难汝知上
座五百苾刍有何功德。阿难白佛。彼名上
座五百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
尽诸有结。逮得己利善办圣旨心善解脱。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问何故世尊问彼功
德。答为欲开发少欲喜足所覆真实功德宝
藏。令诸世间知已敬养得胜果故。如世伏
藏虽多珍宝沙土覆之不得显现。若有开
发令无量人采取受用得世富乐。此亦如
是。故佛问之。复次开觉施主胜思愿故。谓
有施主。恒以衣服等四种供具。施彼上座
及五百苾刍。而不知彼有胜功德。欲令知
已欢喜踊跃起胜思愿。我等得遇如是福
田已种善种。定于来世受大快乐。是故世
尊问彼功德。复次为止世间诽谤事故。谓
彼上座在母胎中经六十年。既出胎已形容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9a 页 T27-0149.png
衰老无有威德。故初生已立上座名。后虽
出家而被嗤笑。少年强盛昼夜精勤尚难
得果况此衰老气力羸劣能得果耶。又彼上
座所度五百新学苾刍先随天授。众人毁曰。
如是老叟贪著名利度五百人。为充自身
驱役供侍。不能教诫令从邪法。五百苾刍
先受邪化后虽归正得无学果。而有谤言。
此愚人辈先贪利养舍佛从邪。虽后还来
而无所得。为止如是诸诽谤故问彼功德。
令世共知舍诽谤罪勤修敬养。于当来世
生天解脱。彼经虽说断等三界。而不广辩
三界差别。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
欲说之。故作斯论。
云何断界。答除爱结馀结断名断界。云何
离界答爱结断名离界。云何灭界。答诸馀
顺结法断名灭界。此中先约阿毗达磨。依
世俗理说三界别。近对治道有差别故。馀
结断者。馀八结断。顺结法者。谓除九结
馀有漏法。是名一种三界差别。复有说者。若
八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断界。若爱结及
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离界。若诸馀顺结法及
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灭界。即有漏善及诸有
为无覆无记名顺结法。复有说者。若无
明结断名断界。若爱结断名离界。若诸馀
结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能缚
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能缚亦
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缚非
能染。而是所缚是所染。彼断名灭界。复有说
者。或有诸法是能系非能染。彼断名断界。
出家而被嗤笑。少年强盛昼夜精勤尚难
得果况此衰老气力羸劣能得果耶。又彼上
座所度五百新学苾刍先随天授。众人毁曰。
如是老叟贪著名利度五百人。为充自身
驱役供侍。不能教诫令从邪法。五百苾刍
先受邪化后虽归正得无学果。而有谤言。
此愚人辈先贪利养舍佛从邪。虽后还来
而无所得。为止如是诸诽谤故问彼功德。
令世共知舍诽谤罪勤修敬养。于当来世
生天解脱。彼经虽说断等三界。而不广辩
三界差别。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
欲说之。故作斯论。
云何断界。答除爱结馀结断名断界。云何
离界答爱结断名离界。云何灭界。答诸馀
顺结法断名灭界。此中先约阿毗达磨。依
世俗理说三界别。近对治道有差别故。馀
结断者。馀八结断。顺结法者。谓除九结
馀有漏法。是名一种三界差别。复有说者。若
八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断界。若爱结及
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离界。若诸馀顺结法及
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灭界。即有漏善及诸有
为无覆无记名顺结法。复有说者。若无
明结断名断界。若爱结断名离界。若诸馀
结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能缚
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能缚亦
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缚非
能染。而是所缚是所染。彼断名灭界。复有说
者。或有诸法是能系非能染。彼断名断界。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9b 页 T27-0149.png
或有诸法是能系是能染。彼断名离界。或
有诸法非能系非能染。而是所系所染。彼
断名灭界。有馀师说。唯诸随眠有自性断。
问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
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
名灭界。品类足说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所
断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
漏法。彼作是答。若诸随眠缘八结起。彼断
名断界。若诸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
若诸随眠缘馀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
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
时皆得断故。有作是说。唯爱随眠有自性
断。问若尔。前说契经及论当云何通彼作是
答。若爱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爱
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爱随眠缘
馀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
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
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烦恼体断名断界。
于境离系名离界。弃诸重担名灭界。胁尊
者言。无系缚系缚息名断界。无染污染污
息名离界。无彼果彼果息名灭界。尊者设
摩达多说曰。诸烦恼断名断界。无贪治贪
名离界。果相续灭名灭界。尊者左取作是
说言。相续断故名断界。于缘离系名离界。
离执受故名灭界。复有说者。过去烦恼断
故名断界。现在烦恼断故名离界。未来烦恼
断故名灭界。如烦恼断蕴断亦尔。复有说
者。苦受断故名断界。乐受断故名离界。不
苦不乐受断故名灭界。如三受断顺三受法
断亦尔。复有说者。若苦苦断名断界。若坏
有诸法非能系非能染。而是所系所染。彼
断名灭界。有馀师说。唯诸随眠有自性断。
问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
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
名灭界。品类足说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所
断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
漏法。彼作是答。若诸随眠缘八结起。彼断
名断界。若诸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
若诸随眠缘馀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
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
时皆得断故。有作是说。唯爱随眠有自性
断。问若尔。前说契经及论当云何通彼作是
答。若爱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爱
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爱随眠缘
馀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
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
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烦恼体断名断界。
于境离系名离界。弃诸重担名灭界。胁尊
者言。无系缚系缚息名断界。无染污染污
息名离界。无彼果彼果息名灭界。尊者设
摩达多说曰。诸烦恼断名断界。无贪治贪
名离界。果相续灭名灭界。尊者左取作是
说言。相续断故名断界。于缘离系名离界。
离执受故名灭界。复有说者。过去烦恼断
故名断界。现在烦恼断故名离界。未来烦恼
断故名灭界。如烦恼断蕴断亦尔。复有说
者。苦受断故名断界。乐受断故名离界。不
苦不乐受断故名灭界。如三受断顺三受法
断亦尔。复有说者。若苦苦断名断界。若坏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49c 页 T27-0149.png
苦断名离界。若行苦断名灭界。复有说者。
若欲界断名断界。若色界断名离界。若无色
界断名灭界。如是等说皆依世俗随就一
门辩三界别皆非胜义。诸断界是离界耶。
答如是。设离界是断界耶。答如是。诸断界
是灭界耶。答如是。设灭界是断界耶。答如
是。诸离界是灭界耶。答如是。设灭界是离
界耶。答如是。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约阿
毗达磨依世俗理。就近对治辩三界别。今
随契经显此三界体无差别。谓有漏法一一
断时。皆得一断。此一一断约差别义说为
三界。故此三界义虽有别而体无异。
如世尊说。有三想。谓断想离想灭想。乃至广
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
谓契经说有三种想。谓断离灭。契经虽作
是说。而不广分别。彼是此论根本。彼所不
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此论。云何断想。答除
爱结馀结断诸想解名断想。云何离想。答爱
结断诸想解名离想。云何灭想。答诸馀顺结
法断诸想解名灭想。此中广释如界应知。问
何故此中不说三想如前三界展转相即。答
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馀。复次此中
欲显异相异文故作是说。若作异相异文
说者易受持故。复次此中欲现二门二略
二阶二蹬二光二炬二明二照二文相影。如
界相即。想亦应然。如想不相即界亦应然。
而为相影故作是说。问十六行相外有无
漏慧不。设尔何失。若有者。识身论及智蕴中
何故不说。若无者。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
若欲界断名断界。若色界断名离界。若无色
界断名灭界。如是等说皆依世俗随就一
门辩三界别皆非胜义。诸断界是离界耶。
答如是。设离界是断界耶。答如是。诸断界
是灭界耶。答如是。设灭界是断界耶。答如
是。诸离界是灭界耶。答如是。设灭界是离
界耶。答如是。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约阿
毗达磨依世俗理。就近对治辩三界别。今
随契经显此三界体无差别。谓有漏法一一
断时。皆得一断。此一一断约差别义说为
三界。故此三界义虽有别而体无异。
如世尊说。有三想。谓断想离想灭想。乃至广
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
谓契经说有三种想。谓断离灭。契经虽作
是说。而不广分别。彼是此论根本。彼所不
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此论。云何断想。答除
爱结馀结断诸想解名断想。云何离想。答爱
结断诸想解名离想。云何灭想。答诸馀顺结
法断诸想解名灭想。此中广释如界应知。问
何故此中不说三想如前三界展转相即。答
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馀。复次此中
欲显异相异文故作是说。若作异相异文
说者易受持故。复次此中欲现二门二略
二阶二蹬二光二炬二明二照二文相影。如
界相即。想亦应然。如想不相即界亦应然。
而为相影故作是说。问十六行相外有无
漏慧不。设尔何失。若有者。识身论及智蕴中
何故不说。若无者。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0a 页 T27-0150.png
说云何断想。答除爱结馀结断。诸想解名
断想。乃至广说。此断等想与何行相圣慧
相应。品类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云何尽
智。谓如实知我已知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
道。云何无生智。谓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
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复修。如是二智何行
相摄。集异门论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
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尽智。不复当尽
是无生智。如是二智何行相摄。此论见蕴复
云何通。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是
何行相。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
何行相。有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无别无漏
慧。故识身论此论智蕴俱不说有。问此中所
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断想。广说乃至此断
等想与何行相圣慧相应。答此约所缘建
立三想不依行相。由此三想皆作缘灭
四行相故。谓缘断故名为断想。不于此断
作断行相。馀二亦尔。若作是说。则此三想
如前三界展转相即。问品类足论复云何通。
如说。云何尽智。广说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
摄答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知者。缘苦二
行相摄。谓苦非常。我已断集不复断者。缘
集四行相摄。我已證灭不复證者。缘灭四
行相摄。我已修道不复修者。缘道四行相
摄。问集异门论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
已尽欲漏。广说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摄。答
六行相摄。谓苦非常及缘集四。问见蕴所说
复云何通。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
断想。乃至广说。此断等想与何行相圣慧
相应。品类足论复云何通。如说。云何尽
智。谓如实知我已知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
道。云何无生智。谓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
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复修。如是二智何行
相摄。集异门论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
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尽智。不复当尽
是无生智。如是二智何行相摄。此论见蕴复
云何通。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是
何行相。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
何行相。有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无别无漏
慧。故识身论此论智蕴俱不说有。问此中所
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断想。广说乃至此断
等想与何行相圣慧相应。答此约所缘建
立三想不依行相。由此三想皆作缘灭
四行相故。谓缘断故名为断想。不于此断
作断行相。馀二亦尔。若作是说。则此三想
如前三界展转相即。问品类足论复云何通。
如说。云何尽智。广说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
摄答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知者。缘苦二
行相摄。谓苦非常。我已断集不复断者。缘
集四行相摄。我已證灭不复證者。缘灭四
行相摄。我已修道不复修者。缘道四行相
摄。问集异门论复云何通。如说。如实了知我
已尽欲漏。广说乃至如是二智何行相摄。答
六行相摄。谓苦非常及缘集四。问见蕴所说
复云何通。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0b 页 T27-0150.png
是何行相。答彼于圣道说乐受声即是缘
道四行相摄。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
实了知我生已尽。广说乃至是何行相。答如
实了知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
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
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
常。复次由五缘故经作是说不说行相。云
何为五。一由意乐故。谓加行时起此意乐。
云何当令我生永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二由对治故。谓修如是殊胜对治令生永
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三由所作故。谓由
如是殊胜所作令生永尽。广说乃至不受
后有。四相续故。谓得如是殊胜相续令生
永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五由补特伽罗
故。谓此补特伽罗易现易施设一切生尽。
广说乃至不受后有。由此五缘故作是说。
非谓别有如是行相。有馀师说。十六行相
外有别无漏慧。问若尔。后说诸文善通识身
智蕴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
义有馀。复次若有行相现在和合能办所
作有作用者。识身见蕴明了说之。彼未来
修毕竟不起。是故不说复次若有行相能
入见道得果离染尽诸漏者。识身见蕴明
了显示。彼无此用是故不说。谓彼行相无
学果后方起现前。受现法乐游戏神通观
本所作受用圣财。复次若有行相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四道可得。识身见蕴明了显示。彼
诸行相唯远加行远胜进道乃得现起。是故
不说。若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有无漏慧者。
道四行相摄。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
实了知我生已尽。广说乃至是何行相。答如
实了知我生已尽者。是缘集四行相。梵行已
立者。是缘道四行相所作已办者。是缘灭四
行相。不受后有者。是缘苦二行相。谓苦非
常。复次由五缘故经作是说不说行相。云
何为五。一由意乐故。谓加行时起此意乐。
云何当令我生永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
二由对治故。谓修如是殊胜对治令生永
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三由所作故。谓由
如是殊胜所作令生永尽。广说乃至不受
后有。四相续故。谓得如是殊胜相续令生
永尽。广说乃至不受后有。五由补特伽罗
故。谓此补特伽罗易现易施设一切生尽。
广说乃至不受后有。由此五缘故作是说。
非谓别有如是行相。有馀师说。十六行相
外有别无漏慧。问若尔。后说诸文善通识身
智蕴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
义有馀。复次若有行相现在和合能办所
作有作用者。识身见蕴明了说之。彼未来
修毕竟不起。是故不说复次若有行相能
入见道得果离染尽诸漏者。识身见蕴明
了显示。彼无此用是故不说。谓彼行相无
学果后方起现前。受现法乐游戏神通观
本所作受用圣财。复次若有行相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四道可得。识身见蕴明了显示。彼
诸行相唯远加行远胜进道乃得现起。是故
不说。若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有无漏慧者。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0c 页 T27-0150.png
彼说此中依行相别建立三想。谓断行相相
应想名断想。离行相相应想名离想。灭行相
相应想名灭想。如是三想。依行相别建立
三种。不约所缘。谓于一一择灭无为起此
三想。如于一的三箭所中其相各异。依此所
说断等三想互不相即。应作是说诸断想
是离想耶答不尔。广说乃至设灭想是离想
耶。答不尔。评曰。应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无
别无漏慧于理为善。然此中说断等三想。
若无漏者。展转相即。若是有漏。容作断等
三种行相互不相即。是故此中不决定说。
*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之一
云何爱。云何敬。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
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
契经义故。谓契经说。若有修习惭愧圆满。应
知爱敬亦得圆满。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
别云何爱云何敬。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
所不分别者今应尽分别之。复次为欲诃
毁非善士法令弃舍故。为欲赞叹诸善士
法令修习故。为欲显示五浊增时广大有
情甚难得故。此中非善士法者。谓有一类。爱
则妨敬。敬则妨爱。爱妨敬者。如有父母于
子宠极。子于父母有爱无敬。师于弟子应
知亦然。此等名为爱则妨敬敬妨爱者。如
有父母于子严酷子于父母有敬无爱。师
于弟子应知亦然。此等名为敬则妨爱。如
是俱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谓有一类爱
则加敬敬则加爱。爱敬俱行名善士法。若
应想名断想。离行相相应想名离想。灭行相
相应想名灭想。如是三想。依行相别建立
三种。不约所缘。谓于一一择灭无为起此
三想。如于一的三箭所中其相各异。依此所
说断等三想互不相即。应作是说诸断想
是离想耶答不尔。广说乃至设灭想是离想
耶。答不尔。评曰。应作是说。十六行相外无
别无漏慧于理为善。然此中说断等三想。
若无漏者。展转相即。若是有漏。容作断等
三种行相互不相即。是故此中不决定说。
*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之一
云何爱。云何敬。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
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
契经义故。谓契经说。若有修习惭愧圆满。应
知爱敬亦得圆满。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
别云何爱云何敬。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
所不分别者今应尽分别之。复次为欲诃
毁非善士法令弃舍故。为欲赞叹诸善士
法令修习故。为欲显示五浊增时广大有
情甚难得故。此中非善士法者。谓有一类。爱
则妨敬。敬则妨爱。爱妨敬者。如有父母于
子宠极。子于父母有爱无敬。师于弟子应
知亦然。此等名为爱则妨敬敬妨爱者。如
有父母于子严酷子于父母有敬无爱。师
于弟子应知亦然。此等名为敬则妨爱。如
是俱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谓有一类爱
则加敬敬则加爱。爱敬俱行名善士法。若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1a 页 T27-0151.png
有此法增上圆满。应知即是广大有情。如
是有情甚为难得。世若无佛此类难遇。设
令有者是大菩萨。诸大菩萨爱敬必俱。为显
此事及前所说三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爱。答诸爱等爱憙等憙乐等乐是谓爱。
此本论师于异文义得善巧故。以种种文
显示此爱而体无别。问爱以何为自性。答
爱有二种。一染污谓贪。二不染污谓信问诸
贪皆爱耶。答应作顺前句谓贪皆爱。有爱非
贪此即是信问诸信皆爱耶。有作是说诸信
皆爱。有爱非信谓染污爱。应作是说信有
二种。一者于境唯信不求。二者于境亦信亦
求。是故此中应作四句有是信非爱。谓信
不求有是爱非信。谓染污爱。有亦信亦爱。
谓信亦求。有非信非爱。谓除前相。云何敬。
答谓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
自在者有畏怖转是谓敬。此本论师于异
文义得善巧故。以种种文显示此敬。而体
无别。问敬以何为自性答敬以惭为自性。
云何爱敬。乃至广说。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
虽别说爱敬自性。而未总说于一境转。今
欲显示爱敬二种于一境转故作斯论。云
何爱敬。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
及馀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
敬而住。若于是处有爱及敬。是谓爱敬。此
中一类者。谓异生或圣者。异生于佛爱乐心
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解脱
灾横王役种种苦事。及得世间诸资生具。圣
者于佛爱乐心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
是有情甚为难得。世若无佛此类难遇。设
令有者是大菩萨。诸大菩萨爱敬必俱。为显
此事及前所说三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爱。答诸爱等爱憙等憙乐等乐是谓爱。
此本论师于异文义得善巧故。以种种文
显示此爱而体无别。问爱以何为自性。答
爱有二种。一染污谓贪。二不染污谓信问诸
贪皆爱耶。答应作顺前句谓贪皆爱。有爱非
贪此即是信问诸信皆爱耶。有作是说诸信
皆爱。有爱非信谓染污爱。应作是说信有
二种。一者于境唯信不求。二者于境亦信亦
求。是故此中应作四句有是信非爱。谓信
不求有是爱非信。谓染污爱。有亦信亦爱。
谓信亦求。有非信非爱。谓除前相。云何敬。
答谓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
自在者有畏怖转是谓敬。此本论师于异
文义得善巧故。以种种文显示此敬。而体
无别。问敬以何为自性答敬以惭为自性。
云何爱敬。乃至广说。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
虽别说爱敬自性。而未总说于一境转。今
欲显示爱敬二种于一境转故作斯论。云
何爱敬。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
及馀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
敬而住。若于是处有爱及敬。是谓爱敬。此
中一类者。谓异生或圣者。异生于佛爱乐心
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解脱
灾横王役种种苦事。及得世间诸资生具。圣
者于佛爱乐心悦恭敬住者彼作是念。佛威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1b 页 T27-0151.png
力故我等永舍诸恶趣因。断二十种萨迦耶
见。得正决定见四圣谛。于无边际生死轮
回诸苦事中。已作分限。复次彼二于佛爱乐
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出
家受具足戒得苾刍性。及馀利益安乐资
粮。是故尊者邬陀夷言。世尊于我有大恩
德。谓拔我无量苦。与我无量乐。灭我无量
恶。生我无量善。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
世尊开发我等慧眼故应爱敬。是故尊者舍
利子言。若佛世尊不出于世。我等一切盲生
盲死。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为法王
最初开示无上正法。令诸有情无倒了达。杂
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生死涅槃。馀无
此能。故应爱敬。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
世尊最初出无明㲉宣说正法。亦令无量
无边有情出无明㲉。馀无此能。故应爱敬。
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无始时来七依胜
定隐蔽不现。佛出世间无倒开示令无量
众依之趣入大涅槃宫。馀无此能。故应爱
敬。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能
令无量无边有情修诸善法。谓从不净观
乃至无生智。馀无此力。故应爱敬。复次彼
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令诸有情种诸
善根成熟解脱。馀无此力。故应爱敬。复次
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念住正断神
足根力觉支道支三十七种菩提分等功德宝
藏出现世间。利益安乐无边有情故应爱
敬。彼二于法爱乐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
我依此法解脱一切身心苦恼究竟安乐。
彼二于僧爱乐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僧
见。得正决定见四圣谛。于无边际生死轮
回诸苦事中。已作分限。复次彼二于佛爱乐
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佛威力故我等出
家受具足戒得苾刍性。及馀利益安乐资
粮。是故尊者邬陀夷言。世尊于我有大恩
德。谓拔我无量苦。与我无量乐。灭我无量
恶。生我无量善。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
世尊开发我等慧眼故应爱敬。是故尊者舍
利子言。若佛世尊不出于世。我等一切盲生
盲死。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为法王
最初开示无上正法。令诸有情无倒了达。杂
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生死涅槃。馀无
此能。故应爱敬。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
世尊最初出无明㲉宣说正法。亦令无量
无边有情出无明㲉。馀无此能。故应爱敬。
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无始时来七依胜
定隐蔽不现。佛出世间无倒开示令无量
众依之趣入大涅槃宫。馀无此能。故应爱
敬。复次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能
令无量无边有情修诸善法。谓从不净观
乃至无生智。馀无此力。故应爱敬。复次彼
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令诸有情种诸
善根成熟解脱。馀无此力。故应爱敬。复次
彼二于佛俱作是念。佛威力故念住正断神
足根力觉支道支三十七种菩提分等功德宝
藏出现世间。利益安乐无边有情故应爱
敬。彼二于法爱乐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
我依此法解脱一切身心苦恼究竟安乐。
彼二于僧爱乐心悦恭敬住者俱作是念。僧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1c 页 T27-0151.png
威力故我于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受具
足戒得苾刍性。能正受持百一羯磨。无所
毁犯安乐而住。由此速證究竟涅槃。彼二
俱于亲教轨范及馀随一有事尊重同梵行
者。爱乐心悦恭敬住者。谓作是念。此诸师友
为我伴侣。令我于法勤修正行速得成办。
于前所说三宝师友殊胜境中。具起爱敬。馀
则不定。应作四句。谓或有境起爱非敬。
如父母于子师于弟子等。或复有境起敬
非爱。如于有德非已师长。或复有境起爱
及敬。如有一类子于父母弟子于师等。或
复有境不起爱敬。谓除前相。问如是爱敬
于何处有。答三界五趣虽皆容有。而此中
说殊胜爱敬唯在欲界人趣非馀。唯佛法
中有此爱敬。
云何供养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
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
「 若于佛法僧
及所受学处
能供养恭敬
乃名为智者
若于不放逸
及胜三摩地
能供养恭敬
不退近涅槃」
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云何供养。云
何恭敬。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应
说之。复次为欲诃毁非善士法令弃舍
故。为欲赞叹诸善士法令修习故。为欲
显示五浊增时广大有情甚难得故。此中非
善士法者。谓有一类若供养则妨恭敬。若
恭敬则妨供养。云何供养则妨恭敬。如在
家者或有男女虽具势力能以种种资生
足戒得苾刍性。能正受持百一羯磨。无所
毁犯安乐而住。由此速證究竟涅槃。彼二
俱于亲教轨范及馀随一有事尊重同梵行
者。爱乐心悦恭敬住者。谓作是念。此诸师友
为我伴侣。令我于法勤修正行速得成办。
于前所说三宝师友殊胜境中。具起爱敬。馀
则不定。应作四句。谓或有境起爱非敬。
如父母于子师于弟子等。或复有境起敬
非爱。如于有德非已师长。或复有境起爱
及敬。如有一类子于父母弟子于师等。或
复有境不起爱敬。谓除前相。问如是爱敬
于何处有。答三界五趣虽皆容有。而此中
说殊胜爱敬唯在欲界人趣非馀。唯佛法
中有此爱敬。
云何供养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
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
「 若于佛法僧
及所受学处
能供养恭敬
乃名为智者
若于不放逸
及胜三摩地
能供养恭敬
不退近涅槃」
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云何供养。云
何恭敬。彼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应
说之。复次为欲诃毁非善士法令弃舍
故。为欲赞叹诸善士法令修习故。为欲
显示五浊增时广大有情甚难得故。此中非
善士法者。谓有一类若供养则妨恭敬。若
恭敬则妨供养。云何供养则妨恭敬。如在
家者或有男女虽具势力能以种种资生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2a 页 T27-0152.png
珍馔供养父母。而恃此力心生轻慢。如出
家者。或有弟子福德多闻。虽于其师能设
种种财法供养。而恃此事遂于师所不生
恭敬。此等供养则妨恭敬。云何恭敬则妨供
养。如有一类惧他威力虽恭敬之而不
供养。如是俱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谓有一
类若供养彼则加恭敬。若恭敬彼则加供
养。二事俱行。名善士法。若有此法增上圆
满。应知即是广大有情。如是有情甚为难
得世若无佛。此类难遇。设令有者是大菩
萨诸大菩萨此二必俱。为显此事及前所说
三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供养。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
养。财供养者。问财供养以何为自性。有
作是说。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即所舍财
是此自性。有馀师说。能供养者。身语二业
是此自性。或有说者。即能发彼心心所法
是此自性。复有说者。受者受已诸根大种
及馀造色皆得增长是此自性。评曰。应作
是说。若所舍财。若能舍者身语二业。若能
发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诸根大种造色
增长皆此自性。如是财供养。总用五蕴以
为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
名财供养。财供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
供养义。此以财为初故名财供养。若为饶
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
名施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
者受已身心损减。如是名施不名供养。若
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
家者。或有弟子福德多闻。虽于其师能设
种种财法供养。而恃此事遂于师所不生
恭敬。此等供养则妨恭敬。云何恭敬则妨供
养。如有一类惧他威力虽恭敬之而不
供养。如是俱名非善士法。善士法者。谓有一
类若供养彼则加恭敬。若恭敬彼则加供
养。二事俱行。名善士法。若有此法增上圆
满。应知即是广大有情。如是有情甚为难
得世若无佛。此类难遇。设令有者是大菩
萨诸大菩萨此二必俱。为显此事及前所说
三种因缘故作斯论。
云何供养。答此有二种。一财供养。二法供
养。财供养者。问财供养以何为自性。有
作是说。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即所舍财
是此自性。有馀师说。能供养者。身语二业
是此自性。或有说者。即能发彼心心所法
是此自性。复有说者。受者受已诸根大种
及馀造色皆得增长是此自性。评曰。应作
是说。若所舍财。若能舍者身语二业。若能
发彼心心所法。若受者受已诸根大种造色
增长皆此自性。如是财供养。总用五蕴以
为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
名财供养。财供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
供养义。此以财为初故名财供养。若为饶
益故舍诸财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
名施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舍诸财物。受
者受已身心损减。如是名施不名供养。若
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2b 页 T27-0152.png
或由咒药或由福力身心增盛。此虽非施
而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
已身心损减。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此财
供养在何处有。答唯在欲界。非色无色唯
在四趣。非捺落迦。问此财供养谁设谁受。
有作是说。傍生趣设。唯傍生趣受。乃至天
趣设。唯天趣受。有馀师说。傍生趣设唯傍生
受。鬼趣设二趣受。人趣设三趣受。天趣设四
趣受。下不及上上及下故。评曰。应作是说。
四趣皆能展转供养问施设论说。天欲食时
取空宝器。以衣覆上而置座前。经须臾顷
随其福力粗妙饮食自然盈满。既尔如何受
他供养。答虽不受他饮食供养。而有受馀
香花资具。法供养者。问法供养以何为自
性。有作是说。以说法者语为自性。有馀师
说。以语所起名为自性。或有说者。以能
发语心心所法为其自性。复有说者。受者
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以为自性。评曰。
应作是说。若说法者语。若能发语心心所
法。若受者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皆此自
性。如是法供养。总用五蕴以为自性。已说
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法供养。法供
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供养义。此以法
为初故名法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
他闻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
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他闻法
已不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不名
供养。若为损害故说讥刺他法。他闻是已
住正忆念欢喜忍受不数其过。生未曾有
善巧觉慧。此虽非施而名供养。若为损害
而名供养若为损害故舍匪宜物。受者受
已身心损减。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此财
供养在何处有。答唯在欲界。非色无色唯
在四趣。非捺落迦。问此财供养谁设谁受。
有作是说。傍生趣设。唯傍生趣受。乃至天
趣设。唯天趣受。有馀师说。傍生趣设唯傍生
受。鬼趣设二趣受。人趣设三趣受。天趣设四
趣受。下不及上上及下故。评曰。应作是说。
四趣皆能展转供养问施设论说。天欲食时
取空宝器。以衣覆上而置座前。经须臾顷
随其福力粗妙饮食自然盈满。既尔如何受
他供养。答虽不受他饮食供养。而有受馀
香花资具。法供养者。问法供养以何为自
性。有作是说。以说法者语为自性。有馀师
说。以语所起名为自性。或有说者。以能
发语心心所法为其自性。复有说者。受者
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以为自性。评曰。
应作是说。若说法者语。若能发语心心所
法。若受者闻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皆此自
性。如是法供养。总用五蕴以为自性。已说
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法供养。法供
养是何义。答能为缘义是供养义。此以法
为初故名法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
他闻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
亦名供养。若为饶益故为他说法。他闻法
已不生未曾有善巧觉慧。如是名施不名
供养。若为损害故说讥刺他法。他闻是已
住正忆念欢喜忍受不数其过。生未曾有
善巧觉慧。此虽非施而名供养。若为损害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2c 页 T27-0152.png
故说讥刺他法。他闻是已发恚恨心。不生
未曾有善巧觉慧。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
此法供养在何处有。答此法供养在欲色界。
非无色界。五趣皆有。地狱有者如慈授子
生地狱中。谓是浴室见诸苦具。便说颂言
尝闻世间受苦乐非我非他之所作。
受诸苦乐皆缘身身若灭无谁复受
时彼地狱无量众生闻此颂已脱地狱苦。
从彼命终生天受乐。傍生有者。如迦宾折
罗鸟自修梵行为他说法。鬼趣有者。如发
爱鬼母为诸鬼子说是颂言。
「 默然汝上胜
默然汝井宿
我得见谛时
亦当令汝见」
人趣有者。如今现见。天趣有者。欲界天中如
补处慈尊为诸天说法。色界天中如手天子
来白佛言。如此世尊四众围绕为说正法
闻已奉行。我闻法已还无热天。为彼诸天
说法亦尔。问此法供养谁设谁受。有作是
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乃至唯天趣设唯
天趣受。有馀师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
傍生趣设二趣受。鬼趣设三趣受。人趣设
四趣受。天趣设五趣受。评曰。应作是说。五
趣皆能展转供养。云何恭敬。答诸有恭敬有
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
畏转。是谓恭敬。此本论师于异文义得善
巧故。以种种文显示恭敬。而体无别恭
敬亦以惭为自性。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九
未曾有善巧觉慧。此不名施亦非供养。问
此法供养在何处有。答此法供养在欲色界。
非无色界。五趣皆有。地狱有者如慈授子
生地狱中。谓是浴室见诸苦具。便说颂言
尝闻世间受苦乐非我非他之所作。
受诸苦乐皆缘身身若灭无谁复受
时彼地狱无量众生闻此颂已脱地狱苦。
从彼命终生天受乐。傍生有者。如迦宾折
罗鸟自修梵行为他说法。鬼趣有者。如发
爱鬼母为诸鬼子说是颂言。
「 默然汝上胜
默然汝井宿
我得见谛时
亦当令汝见」
人趣有者。如今现见。天趣有者。欲界天中如
补处慈尊为诸天说法。色界天中如手天子
来白佛言。如此世尊四众围绕为说正法
闻已奉行。我闻法已还无热天。为彼诸天
说法亦尔。问此法供养谁设谁受。有作是
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乃至唯天趣设唯
天趣受。有馀师说。地狱趣设唯地狱趣受。
傍生趣设二趣受。鬼趣设三趣受。人趣设
四趣受。天趣设五趣受。评曰。应作是说。五
趣皆能展转供养。云何恭敬。答诸有恭敬有
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
畏转。是谓恭敬。此本论师于异文义得善
巧故。以种种文显示恭敬。而体无别恭
敬亦以惭为自性。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九
《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第 153a 页 T27-01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