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93a 页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卷下
大宋萧山沙门释 了然 述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释威容有仪篇篇名中容止可观谓之威容轨度
格物谓之有仪戒本疏云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
度格物注中上二句释篇名下二句示篇意。】

「序曰圣者立仪同法齐观道宗乃异形敬毕通备列
群经无宜不用如有乖轨乱伦自招殃咎故违明诰
罪深难宥。」

【本文立教劝行初科初六句示意劝依初圣者是
佛立仪是法同法属僧法通三藏僧别三乘各据
宗门观缘入道故曰道宗乃异至于策脩归敬敛
束仪容统会群诠其相无别故曰形敬毕通如下
四句明不遵之失上二句乖仪招报如初篇无敬
于佛生龙蛇中下二句违教结罪如律所制僧像
等戒难宥犹言难恕。】

「今生居叔世代称滓浊烦惑日增何时倾荡如不笃
课于何成济所以寄此形骇澄练性识屈折柔软慢
我将摧必若纵缓憍高弥增故习此语繁矣无奈患
深徒便攻击膏肓难及如不信此言可试读此文捡
此心行铿然不动可谓上智下愚中流之人义有向
卷三 第 493b 页 X59-0493.png
背。」

【加劝中初科为三初六句约报加劝次所下六句
立理策脩三此下十二句以教捡行初中上四句
对时示过初示劫浊烦下明障重如下责劝笃课
谓勤脩进业次中上二句总示托身脩敬用显心
理下四句反覆推捡又二上二句明功下二句显
过三中初四句责其不行患深喻其惑重攻击比
其教多膏肓(音荒)左传曰晋景公有疾求医于秦秦
伯使医缓为之未至景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
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盲之上膏之下若
我何医至曰不可为也如下七句以教自验上智
从善不为恶惑下愚习恶难以善训中流之士心
随善恶故言向背铿坚也。】

「故经云今以若干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真用行供
养佛人经云随顺我语名供养佛书云闻谏如流斯
言可录狠戾不信恶马难调命尽计穷会思此告抚
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伦致序心曲。」

【次中初示释经以彰受教经即维摩诘彼云此土
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而调伏之乃
至云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律谓法也)此下示经意
经下引律转释供养之语文出四分而言经者从
教得名亦训法也书下次引儒典以显纳谏即汉
书述高祖之德證上顺语其理无乖狠下反责狠
戾谓顽訔也策之不进喻同恶马临终方悔恐弗
卷三 第 493c 页 X59-0493.png
及也常下生起后文既不依行时以自惊故曰常
以自箴箴规也同伦即乐行敬者心曲即仪文也。】

「今明诸经所叙威仪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仪随国
行之以敬为本此乃初心非学不解故须委历用晓
未闻久行硕德固非所望。」

【方土异仪中初段文举诸经义通大小中即五天
边收八表据下所示别指此方为边此下示今文
意推德云谦硕大也固实也。】

「然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不绕
而饶拜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巾屦备整而称
敬诚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异等。」

【次科初二句总举震旦梵语此曰神州戒本疏云
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亦名赤县彼下示
不同之相屦履也诚下结显不同一据道俗二约
方土。】

「且自统详仪节事有机缘容预朝觐则三业殷勤时
序忽切则四支削略斯并行藏在要智出不思足使
加敬尽衷彼我通意可也。」

【三中初四句教适时缓则殷勤急宜简略斯下四
句美其通变足下示意广略虽殊心敬宜切衷即
心也。】

「故出曜经曰有信士威仪有出家威仪大道人威仪
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处以此文證明知归信
威仪入道之始不可隐略故叙以命之。」
卷三 第 494a 页 X59-0494.png

【明道俗中初科初引经示相有三初即在家简异
外道故云信士次即沙弥简异在俗故云出家三
即比丘简异沙弥故云大道人也各有法则故曰
威仪善行是因善处是果近生人天远通圣域以
下示意不下生起后文命即教也引文用意以教
人故。】

「俗中周礼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之官斯非内教然
礼贵从俗故也。」

【据位明初俗中初科周公所制故曰周礼太祝即
掌祭之官此是外书故非内教然则礼贵从俗故
先示之。】

「一曰稽首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为稽(计奚反)即久
稽留停头至地少久也二曰顿首拜谓平敌者如诸
候相拜也即以头叩地虚摇而不至地也三曰空首
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头至手所谓拜手者四
曰振动拜谓敬重之战慄动变之拜也五曰吉拜者
谓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
凶拜也周以其与吉拜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即先
作稽首拜后作稽颡颡是额也以额触地无容仪也
六曰凶拜者稽颡而后顿首拜谓三年服者拜也七
曰奇拜者谓先屈一膝即今时所谓雅拜也一说奇
拜但一拜以答臣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读为报
报拜者再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时持节之拜也即再
拜于神与尸也九曰肃拜者但俯下手今时揖者是
卷三 第 494b 页 X59-0494.png
也亦指妇人拜。」

【示相中九品之相大师随文约注并自委释故但
随难点示齐音咨衰音崔礼记云丧父斩衰丧母
齐衰言不杖者语云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其口者
三日杖而后起(丧父竹杖丧母桐杖)今言不杖以下非父母
之丧也吉凶二拜随朝不同故特点示。】

「又肃或至三也空首奇拜唯一馀则再拜之。

上并俗礼正文郑康成依位释之如此。」

【结指中郑康成即郑玄之字也。】

「今据内教以礼敬为初大略为二即身心也。」

【次内教能敬约义示中初科初标显宗本大下总
示要门俗法脩身故名外典佛教治心故云内教。】

「佛法以心为其本身为其末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
来叹为礼见法身华色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
佛故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能
所未免想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佛约此而
分身心敬也。」

【次科为三初二句总示故下次引事显相又二初
正引事出智论彼第十二云佛在三十三天夏安
居受岁巳还下阎浮提四部众集人天相见龙天
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在石室中自思
惟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今此大会虽复殊特势
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观之悉知诸法空无
有实作是观时即得證道尔时众人皆欲求先见
卷三 第 494c 页 X59-0494.png
佛礼敬供养有华色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
轮圣王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座起去到宝阶
巳还复本身最先礼佛佛言汝非先礼不如须菩
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非敬生身
为供养也故下蹑事褒贬初二句美其达理如空
生石室观法空故即见法身故言趣道次观下六
句贬其著事如华色宝阶亲承色相但见化身故
云在俗能所未免心境别故想即是心见即是执
依心起我由我生见见有颠倒故障圣道故下三
结判。】

「如能即色缘空观境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
妄念未可清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
制御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得
单行谓知无境是渐向真谓知唯识是渐背俗如此
策脩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就前巳明讫数数
须知。」

【三中初二句总示观门次纷下一十七句别明行
相三如下六句结示初中双遮二执不滞有空双
照二门圆观真俗即是今家唯识妙观也华尼以
情想见谓佛为色执为外境不达法空故贪著俗
谛空生以空智见谓佛为空但知无境未达唯识
故滞于真谛今云即色缘空则外尘本无即是真
观观境心造则实唯识有即是俗观是则均空有
于一谛融真化于一心方契大乘至极之理故大
卷三 第 495a 页 X59-0495.png
钞云钝见空时不分别色智知唯识不分别空是
也次中初六句蹑前正观校量分齐又三初二句
示识相如论所说集起名心即是八识由八识中
集染净种子起现行故故曰染净纷纷次二句初
观解悟故但识妄历行既浅故未可清澄犹属下
凡影像粗观后二句观深见理故想倒自空意言
不生故缘念斯绝此属上圣證真唯识今下五句
且依凡位加功进脩常下六句重提圆观以资凡
行知无境者即色缘空故知唯识者观境心造故
境缘空故真理渐明故曰向真识相遣故烦恼渐
净故曰背俗。】

「经中明敬有众位之差故先目录后依具解(谓初识敬事之
仪然后依之而随接)。

南无 稽首 敷坐具 脱革屣
 褊袒 五轮著地 头面礼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绕 曲身胆仰。」

【显相初经中初科诸经所显仪相不同今总示之
故言众位。】

「初言南无者经中云那谟婆南等传梵讹僻正音槃
淡唐言我礼也。」

【列释中初示南无翻名易了。】

「或云归礼归亦我之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
命者此义立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

【会异中名虽不同心敬唯一故曰理同。】
卷三 第 495b 页 X59-0495.png

「俗有重南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
加以和南诸佛迷生弥复大笑言和南者谓度我也
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济而得出也准此以言岂非
和南先在尊师义通上圣念救拔也。」

【三中初斥迷名况下别示南无俗谓和南但可敬
人故闻即大笑由不解名义也言下翻显今下示
意准下会释尊师上圣人佛虽殊约敬尽情和南
不别。】

「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等正觉等是
名口业称赞如来德也且夫贵贱不同尊敬致异天
竺设敬先以身礼后以颂叹如无量义经八万菩萨
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散华烧香以衣宝璎
珞并钵器百味充满盈溢色香具足又设幢幡轩盖
众妙妓乐处处安置鼓作众器而供养佛即前互跪
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颂赞曰大哉大悟大圣主无
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如是等颂有三十馀章例诸大经并有赞颂。」

【四中初科初文出阿含南无二字正标所出无所
著者妄念空故言至真者證理尽故三世道齐故
言等觉是下结归即知南无属口业也且下将引
次文礼有前后故先叙之贵贱言通且约方土以
分贵对五天彼称中故贱对此土属边方故故上
文云中天虔敬震旦不同此以拜赞前后故云致
异如下次文引證前礼后赞其相可知如下结略
卷三 第 495c 页 X59-0495.png
例下指广。】

「如唐境俗中天子以下美敦盛德其流极广或以声
叹或以文颂时俗敬尚其风弥远。」

【次中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各陈偈赞歌咏佛德四
海之内洋洋乎盈耳哉此盖大师生处昌时特彰
盛事。】

「所以香口比丘报由叹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

【三中事出智论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
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
养日日次第留法师说法有一三藏年少法师聪
明端正次应说法在王边坐口有异香王甚疑怪
谓为不端欲以香气熏王宫人语比丘言口中何
等开口看之即为开口了无所有与水令漱香气
如故王问大德新有此香旧有之耶比丘答言如
此久有非适今也又问有此久如比丘以偈答王
迦叶佛时习此香法如此久久若常新出王言大
德略说未解为我广说答言王当一心善听我说
我昔于迦叶佛法中作说法比丘在大众中欢喜
演说迦叶世尊无量功德乃至从是巳来常有妙
香从口中出为人所名号香口也。】

「据其行事应在拜后因此称扬遂及叹耳。

二明稽首者古文为稽今则为稽俗所常行不必从
古白虎通云稽者至也首者头也言下拜于前头至
地即说文云谓下首者为稽也三苍云稽首顿首也
卷三 第 496a 页 X59-0496.png
谓以头顿于地也。」

【释稽首中初科白虎通书名也汉会群儒于白虎
殿通诸经义故以名焉说文乃字书也许慎所作
三苍亦古字书苍颉一篇(七章李斯造)埤苍三卷(张揖造)
广苍三卷(樊恭造)彼明稽首与顿首不别。】

「然今行事顿首为轻谓长立顿首于空也故晋时释
慧远与俗士书但云顿首而不揖也谓非是曲身而
但立也故长揖司空不必身曲。」

【次中初约时评量轻重故下引證晋朝慧远法师
与秦主并卢循书皆言顿首可验是轻今时为重
故僧与俗书不可一槩谓下出古顿首之相故下
引事转显即后汉赵元叔汉阳人曾为穷鸟赋见
司空袁逢但长揖而巳。】

「然顿首顿颡俗中恒度首头之总名颡额之别目然
古仪有稽首稽首顿颡顿颡上敬天子殷重之谓故
重言之准此顿颡以额至地而拜也。」

【三中总会异名准义成重然稽首之礼道俗通有
相亦无别今据内教故重出之如戒经序云稽首
礼诸佛等。】

「二明敷坐具四明脱革屣者中梵极敬
合示三四初科中梵极敬者蹑释第四如上文云
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

此土群臣朝谒之仪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脱有时上
殿则剑履皆舍此古法也。」
卷三 第 496b 页 X59-0496.png

【次科此方朝仪古今不定在殿不脱此约今制剑
履俱舍此属古法。】

「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
即令脱却自馀寒国随有履之。」

【次中重显天竺脱著所以初明须用由地湿故如
下明须脱重尊长故自下明方土有无。】

「行事之时既脱足巳可践土地应在坐具寻讨经律
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屣礼足。」

【显第三中初科初约事须敷寻下捡文无据。】

「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制坐具缘云为身为衣为僧
卧具既为身衣明知前设。」

【次中义约制缘为身衣故准此礼拜理须敷展故
云前设。】

「又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
者故如来将坐如常自敷准此比丘自敷而坐不合
馀人为敷。」

【三中引名从实即坐时之具由佛随坐常自敷故
准下伸诫。】

「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
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
无坐具明矣。」

【四中重引现量證前礼拜无具可明。】

「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为敷坐具此乃行憍
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设席方始礼者亦不可也如见
卷三 第 496c 页 X59-0496.png
尊长即须下拜安待觅席耶以事详准随时设礼不
可待席有则从席无则从地可也如在清庙阙庭公
衙之所何有设席以此准例则敬慢两分。」

【五中初诫慢如下例显先引尊长次引俗事清庙
即宗庙阙庭即朝廷庭合作廷公衙即官府以下
双结。】

「五明褊袒右肩或云褊露右肩或褊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谓肉袒也示从依学有执作之务俗中短右袂
便于事是也。」

【褊袒中初科初句标或下会释异名所下示意俗
下例显事出论语。】

「今诸沙门通著衫襦少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为
两片号为襦袒此则名义俱失不可寻之故行事时
但出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

【次料襦(人朱反短衣也)少袒三衣者袒字恐误合作但字
谓今时少有但三衣者既有衫襦肉犹不露遂即
割破以表其仪比今襦衫当背割开虽分两片肩
还不出是狼得褊袒之名则名失也肉既不露又
是义失故下显正仪但字亦误却宜作袒仍下重
示非法。】

「故大庄严论云沙门释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
沙门露右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见
长老乃褊袒之安以衣遮名为褊袒一何可叹也故
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极也。」
卷三 第 497a 页 X59-0497.png

【三科中初引论示有肩黑者由袒露故冲冒风日
皮肤[参*皮]黑外道裸形故两肩俱黑律下次引律明
初正示安下反责准此衣襦俱袒方合正仪。】

「六明五轮著地者亦云五体投地者地持亦云当五
轮著地而作礼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顶名为五轮
轮为圆相五处皆圆今有梵僧礼拜者多褰衣露膝
先下至地然后以肘按地两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

【五轮著地中初科或云五体等者会异名也文引
阿含显五轮义轮下覆释今下引事显相。】

「今时行礼观时进退若佛像尊师却坐垂足方可如
上五轮接足如其加坐则随时而巳亦见有人闻有
顶足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顶戴一何触
恼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设敬如是例知。」

【次中初教知时亦下正责故下显正。】

「七明头面体足者正是拜首之正仪也。」

【礼足中初科对前诸相此属正仪故特标示。】

「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高
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
极也。」

【释中初科初引文我下示义智论问云何以头面
礼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
上故第一贱者足不净处最在下故以所贵礼所
贱敬之极也。】

「如俗中重尊友者不斥其名字相名为足下者义类
卷三 第 497b 页 X59-0497.png
同也又如天子太子有所称谓不敢及形或称乘舆
车驾或云陛下殿下皆敬仪一也。」

【引俗事中斥犹指也言不敢正指其名故伹言足
下等又下类上可知。】

「然中边行敬其家不同此土设敬远拜为重天竺设
敬近形接足拜乃为至极。

故经中陈如久不见佛来礼佛巳以面掩佛足上斯
则头面礼足之相具也。」

【杂示中次科经即阿含取證中天以近为敬。】

「善见云辞佛法绕佛三匝巳四方作礼而去合十指
爪掌叉手顶上却行绝不见佛更作礼回前而去。」

【辞退法中四方作礼敬之切也合十指掌表摄心
也却行更礼慕恋之极不能巳矣。】

「智度论其礼有三初谓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
至地是而上礼。」

【智论中初科三礼不出身口后礼最重故称为上。】

「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知一切众生中
德无过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过于父母师长君主
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谦逊畏难故云恭也推其至德
故云敬也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随以一事至佛其功不可尽也。」

【次中六名亦出智论初三句总举知下随明即文
为六并以也字分之初以德高二以恩重馀四可
知随以一事者六中之一也至佛不尽者谓以一
卷三 第 497c 页 X59-0497.png
敬直至成佛论其功德不可尽也。】

「八明右膝著地者经中多明胡跪互跪长跪斯并天
竺敬仪屈膝拄地之相也如经中明俗多左道所行
皆左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诸弟子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初科中言互跪者天竺敬相也如下引
经分示左右以边夷时俗多尚左道此方儒典亦
且恶之故礼记执左道以乱政等道既反俗故特
异之右手案地者如无垢菩萨礼佛经云世尊坐
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證大菩提。】

「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启请悔过
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骨*委](退罪反)
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
身前就故得心有专志请悔方极此谓心随其身行
慢失矣。」

【别显明互跪中初科初示相可知此下以相显心
慢则易失故曰行慢失矣。】

「今行事者都无思审径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骨*委]著
地者两膝并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此并身既慢
卷三 第 498a 页 X59-0498.png
惰心亦从之来欲请福反收慢罪既乖礼意又增慢
习一成苦业兽中报受可不思哉。」

【次中初示非相加趺即是大坐腿著地者谓以两
足交踏而跪坐也两膝并坐者谓竖两膝以尻蹲
坐经中斥为骆驼坐也此下责慢情来下示业报。】

「故律中请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跪者谓尻(苦高反)
至地斯量也。」

【三科中引律重示正相此出圣言故云正量。】

「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
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指地挺身而
立者是也。」

【四科初三句制僧互跪刚干事立者志力勇锐故
尼下开尼长跪以报弱故。】

「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左右两膝交互而跪经
中比丘亦有两膝至地白佛者。」

【五中初示开意本唯一足跷跪表勤劳苦既生故
开互跪经下示不同据理无开必有事缘义须通
用。】

「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其本缘故云胡也
或作胡跽者捡诸字书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俗
礼云授立不跪跪谓屈膝俗所讳之凡有所授膝须
起立。」

【明胡跪中胡者大师云杂戎之地也跪相出于彼
国此方既无不可示相且依本缘名胡跪也问礼
卷三 第 498b 页 X59-0498.png
本中天胡非梵国今明跪相安用胡言或下解字
(勤几反)授立不跪(渠委反)文出曲礼彼注云恐烦尊
长俛仰受之俗所讳者由是受刑之状故。】

「九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者
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谓随前缘而行事也莫不敛束
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而心一也。」

【一心合掌初显相中其相易了莫不以手束心使
心不散也。】

「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事校量心坚硬而散乱也将
欲反源更始须加功用当开指而合掌脩善行不得
合指而开掌从恶习也。」

【斥时中以掌校心掌开心散将下显正不下诫非。】

「又两足据地多乖仪节敬俗不立况行道乎亦须准
前十倍努力当敛指而开跟如敬俗流不得敛跟而
开指作八字立令无识者笑也。」

【示立法中初示非法两脚据地者八字开足作奔
腾之势既非法轨故曰乖仪敬俗不立立犹成也
亦下明正行敛指开跟表心一故如下举例敬俗
不立其相由此令无字写倒或可除去无字。】

「斯言苦楚斯事现行万失不觉不狂滥也有心行者
既睹斯文抚臆论心一何纵诞固当如上准酌渐渐
依行心性调柔方可论道道在清通无系无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门门指掌庶或
可观。」
卷三 第 498c 页 X59-0498.png

【三中初立理斯言苦楚谓文旨殷勤斯事现行谓
礼节常用行之非法故有失心不缘事故不觉如
斯行事岂非狂滥于诚诫耶也宜作耶有下正劝
初劝以教照心与教违故多纵诞固下劝以事调
道下劝以理遣初正明文同三篇彼云义无壅结
此曰无系无我语异意同莫非遣著如下反责存
著立慢诚乖于道用此以为日生之计辜负巳灵
虚生何托门下示重沓之意。】

「十明右绕恭敬者经律之中制令右绕故左行绕塔
为神所诃左绕麦𧂐为俗所责其徒众矣且述知之。」

【右绕恭敬中初科言右绕者由敬佛在左肩欲卑
巳而尊像故故人惑左右习俗穿分故大师于坛
经惑通传等文委明左右今此更明庶惩迷谬初
句标名经下显相言经律者示所出也制右绕者
出佛意也故下引事伸诫左行绕塔事见本律众
学篇左绕麦𧂐如杂宝藏经第六卷摩诃罗事如
常所引。】

「今行事者顺于天时面西而北转右肩袒侍而为敬
也。」

【分左右中初科初句举人即大师之世常途所行
执左为右者次四句出所执顺天时者年有四序
二十四气皆天之时候如春时属木起于东方则
正月建寅夏时属火历于南方则四月建巳秋金
次西则七月建申冬水归北则十月建亥此约时
卷三 第 499a 页 X59-0499.png
节运造顺天之道皆是左行古人顺此以为右转
故自南向西从西向北顺于四时东南西北而回
转也有将此科为正义者执旧迷而自惑也。】

「比见有僧非于此法便面东而北转为右绕也。」

【次科所显正与坛经传钞等处仪法大同有将此
科反为谬执却引坛经东回左绕之文證成自义
殊不知左绕之说盖顺当时惑者所称即是说左
为右又是天常故言左绕若合人常顺今正义本
名右绕也岂不见真懿律师答大师云此不敢怪
吾见大德恭禅师若行道时并东回北转此为右
绕以此验知大师以东回左绕而告意真懿以东
回右绕而顺答何固执而不悟乎初二句斥非言
有僧者托前人以彰自意也非此法者破昔迷也
下二句显正便东回者立正仪也为右绕者结名
从实使无滥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从西回
而名右转以顺天道如日月焉。」

【三科中欲彰西竺亦同此方雷同取惑故引异仪
以绝后议天竺即五印度真圣所都故名为梵皇
唐御历盛昌佛化故西天三藏辐辏神京故云填
聚京邑从西回者自南向西而回北也言天道者
即是天时同前明也如日月者日月有二若约缠
度西出东没本是右行(今人反为左也)若从风转人间所
见东出西没即是左行(今人反为右也)今言如日月者且
卷三 第 499b 页 X59-0499.png
约风转从西没者广如感通传天人答大师中说
问梵僧行相天竺正仪既并西回可为现量苟斥
为非则失于宗奉或以西回还同东转则文义交
差取舍两端请垂一决问天时天道天轮天常同
异如何后贤更须详辩。】

「然捡经中匝数无定或云一匝三匝七匝百匝千匝
无数匝者斯何故耶皆谓随务缓急致有不同。」

【匝数中初科初准经示数斯下徵释并由随事缓
急故致少多不同。】

「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仰不能巳巳周旋敬重申巳
信重之心也故内外清信来至佛前礼而后绕绕巳
复礼加敬重沓无得恒准总而言之以敬为本。」

【推本中初科初正推以事显心心为敬本贵在精
诚不贵多也故下引事总下结示。】

「故语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故知礼与其敬宁重重则
随心显晦万途其致一矣故孔门赞素王曰仰之弥
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

【次中语即论语初句举彼正文礼谓仪节意存乎
敬行之过仪名之为奢失其本意则奢而非礼行
之简略名之为俭得其本意则俭而为敬君子务
本故奢不如俭奢侈也俭简也故下约义切比俗
虽推敬义在节身道则推心意存通理故云礼与
其敬也宁重重则随心贵通理也如须菩提静室
观空为佛所赞岂以身敬而为礼耶显晦万途此
卷三 第 499c 页 X59-0499.png
言身敬如上奢俭故曰万途其致一者谓通理也
如下正观注云万行虽殊据理为一故下引證即
颜渊赞孔子之词初句赞其德重次句推其行坚
三四二句尊其道大道无形状不可言传故曰忽
焉等渊孔上贤言几于理故引为證大哉吾道直
指心源岂以忽焉能诠至理素王即孔子也言其
有王者之德而无王者之位故以名之。】

「巳前约相且列十条馀有曲身低头注目瞻仰随心
机用何可备之然一以贯之多陷前列。」

【结束中初总馀下指略然下约义收束。】

「至于律制颇亦殊伦故下座之礼先备五法一褊袒
二脱屣三礼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座于下座前悔
则有四法除其礼足是知馀四通于尊卑礼足一法
不行下位此谓忏罪故立四仪自馀常时四法都削
(下座互跪亦据请悔之仪常途脩承理不行也)。」

【次律明中初二句总示故下引明初明下礼上法
其相有五次示上敬下法其相唯四此下评量。】

「上总明礼相策捡心行文事备矣方便成矣礼仪既
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加敬目不妄视视必瞻
颜口不妄语语必叹德如前所显甚易可知若至临
阵多负重责故论云佛世尊前无异言也可不思哉
可不思哉。」

【起行中初科上列十条并有法则披文捡行意在
正脩故初四句结方便也仪轨既具事合遵行故
卷三 第 500a 页 X59-0500.png
次礼下显正脩也正脩从相三业须陈敬本在心
具兼身口故身不下显敬相也三业翘敬功用必
成脱坠慢情终归妄业故若至下伸诫责也责妄
之意简在圣心故引论文證无谬也。】

「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经怀无由镜晓勿怪覼缕
事义须之谚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言虽浅俗其喻
深远故阿难白首而迦叶呼为少年非谓岁积而为
老也以不善教诲而非老也理固隐审观行如何。」

【次中因前诸相恐谓繁多故先释疑令知本意谚
云者出颜氏家训第三篇阿难事出四分律彼云
阿难白首迦叶号为年少诃云汝众欲失汝年少
都不善闭诸根贪不知足等非下示律意理下结
告劝行意谓附文显理固以审详观其所行未知
何若观字平呼行字去呼又可理唯智解隐密难
知但观事行方知何若。】

「然三宝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

【所敬境中初科上明十条即能敬之仪轨此明三
宝乃所敬之胜缘故次列之彰其胜德初总示可
了。】

「古德遗告云行者云何至心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
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
大悲三念处等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功德智慧微妙
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间普覆一切
无障无碍无所分别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而能
卷三 第 500b 页 X59-0500.png
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举右手安接众生放大
光明除无明暗百福庄严万德圆满雨甘露雨转正
法轮济益众生出生死海是故号佛众圣中尊无上
法王我今归命。」

【别显三相中初科初示所出古德未详何人此指
下文所列之相是彼古德所作也行下正明初二
句能敬身心奉上故云归命即南无也次常下明
所敬又三初示理体常住法身如前巳示如来即
十号之一如来名义诸教不同今准贤首藏师约
圆教释本觉故如始觉故来本始不二故曰如来
言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谓总知一切诸法因缘
果报则降伏无因恶因知人可度不可度二知过
现未等三种业报知所度有障无障三知诸禅解
脱三昧垢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知信等五根
上中下五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净六知一三
五乘贪瞋痴等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
可度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此十通名力者能摧怨敌故不可屈伏故四无畏
者一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
苦道无畏言无畏者由障尽德圆如巳所證为大
众说无所畏故五眼者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
眼佛总具之故云五眼菩萨巳降次第减之六通
者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如意六漏尽
总言通者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
卷三 第 500c 页 X59-0500.png
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十八不共法者一二三身
口意无失四无畏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巳舍
七欲八精进九念十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
上六皆云无减十三四五一切身语意业随智慧
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过未现在通达无碍此十
八法二乘无分故言不共大慈者即无缘慈能与
乐故大悲者即同体大悲能拔苦故三念处等者
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二一心听不以为喜三
常行舍心(不见可度)一切种智即后得智能觉他故无
上调御十号之二世出世间无过上故故名无上
适机施化故名调御万行所成曰功德能照惑障
曰智慧等觉未穷曰微妙清净广大如法界者依
正一如称体周遍故究竟如虚空者无边无相常
不动故安慰等者正是众生所依处故无明垢尽
故云无障妙智圆明故云无碍得一切智故无分
别如此妙理三乘浅智尚不可知何容识识而下
二明化相从真起用故云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委如别文名相易晓避繁不录馀文可了我下
三示正礼。】

「次又归命十二部经上中下善义味清净自然具足
开现梵行最上第一度于彼岸甚深实相平等大慧
自性清净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而此正法境界无碍
为众生说不违实义由是无上出世良药破灭众生
无始烦恼故我今日至心顶礼。」
卷三 第 501a 页 X59-0501.png

【次法宝中初句能敬十下所敬又四初二句能诠
教十二部经者谓契经重颂授记讽诵无问自说
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论议未曾有也上中下
善即大小乘度缘谛也义下次明所诠之理义味
属理本来无染故云清净自然具足开现梵行者
一切功德由性本具一切净业从此开发故超出
诸数无可对待故曰最上第一依此法故能越苦
海故度彼岸甚深实相性之体也平等大慧智之
用也性本天真故曰自性清净心灭言断不可思
议也而下三明称理而说初二句结前正理为下
正示所说即音声所宣名句文等不违实义者真
俗二门不相违故能灭惑病喻之如药故下四示
正礼。】

「次又归命三乘净僧所行三慧是菩萨道披弘誓铠
策精进马执忍辱弓放智慧箭杀烦恼贼直心深心
决定正趣无上第一平等正道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受行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诸众生常以四摄
摄诸含识为尊为导为依为救定置众生佛菩提道
是故号僧明善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间是良福田真
供养者故我顶礼清净僧海。」

【三僧宝中初句能敬三下示所礼初句标名三乘
僧者总大小故所下示体又四初明所證功德即
是理体言三慧者谓闻思脩若对三乘各有观慧
然求总相不出此三三乘虽殊终归佛道故云是
卷三 第 501b 页 X59-0501.png
菩萨道法华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是也披下
二明所行正行初即自利四弘誓愿坚密如铠精
进不息喻之策马忍辱无诤柔顺如弓智慧明利
破惑如箭离邪曲故曰直心求大法故曰深心决
定正趣等者发心毕竟求无上道故不离三宝念
依止故受行言教弘正法故常下三明度脱众生
即利他行言六度者即施戒忍进禅慧能越苦海
故名为度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故名四摄德行重
故为人之尊利用博故为人之导是下四结名示
礼。】

「今所撰集为始行人若不标显起心无寄若语令念
佛则落漠烦拿故曲示相起心标意如此专注永绝
迟疑心性醒悟作业清白不尔顺旧痴钝无明虽加
箴艾病深不觉。」

【约行挍量中初科初示文意既被初心故须委曲
恐疑繁广又重言之心神无托故云落漠手足忙
乱故曰烦拿故下显委示之益不下明不遵之过
痴钝无明即结使烦恼。】

「有人闻余此告掉笑轻之余云不要必捉探收束闻
名即礼作意策御方可及耳现见俗人礼佛拜拜不
亏道人在道趁拜希有其人闻此犹故不信及礼五
十三佛情露慢散都不闻之事竟乃悟方始惭耻余
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当奈何当复奈何如
怪此言对阵方委。」
卷三 第 501c 页 X59-0501.png

【次科初二句出谤词掉即振动跳跃之状谓见此
文掉跃而轻笑也余下遮约不字上声句绝要下
劝以法自量则谨身节意方及此诲现下举事挍
量道不及俗五十三佛如药王药上经中明之余
下再伸勉励割犹断也酷犹甚也勉励之极故重
言之。】

「勒那三藏见此下凡悲心内充为出七种礼法文极
周委钞略出之。」

【引古礼中初科准华严篡灵记云三藏本是天竺
人也既至此土华音又通讲华严经道俗云集(云
云)准知三藏弘于华严见此下示述礼之意由人
分勤墯故礼有慢恭七礼之兴良由于此今所引
示意用不殊然后之四礼皆是理观行相幽奥交
杂难分今详三藏既宗华严则知观法符彼经旨
故圭峰禅师圆觉疏钞相承传用今家虽引钞略
不全若但用今宗释彼观相则深浅不分若唯据
彼宗通于教理则圆别非会今先以大师所本隋
朝道整禅师凡圣六种行法总配七礼义束为三
初一凡罪行二三凡福行后四圣道行中是大菩
萨佛果證行若准觉钞第四正属始教空宗似通
小菩萨行以观中深了唯心小菩萨唯知境空未
及此行学者以意详之伹观相唯准大乘不明小
乘行尔次准圭峰禅师圆觉疏钞以三观五教配
明后四仍用彼文交参释之彼云第四空观礼真
卷三 第 502a 页 X59-0502.png
谛佛入法之性无能所相故正属始教空宗中礼
第五假观礼俗谛佛从体起用故属终教中从体
起用礼第六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计色空直见
本觉真性故属终教中显实宗礼第七三观一心
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泯绝无寄故即顿教
礼也问若用今宗唯识对三观四礼同异如何答
若据勒那宗于华严圭峰依宗准用大师为分勤
惰故因引之况礼分四门唯识一观约宗对教理
实不同若约性宗圆脩唯识对三观四礼其理颇
同故事钞云诸法外尘本无等名通达真即是空
观又云实唯有识等名通达俗即是假观又云此
理深妙即是中观又下文云观察自心非空非有
止观双游真俗并运等即是三谛一境三观一心
以此推之唯识真观即是一心三观用此配礼四
义无别但四礼随相别观唯识圆融一观摄别归
总不出唯识妙观也。】

「初名我慢礼者。」

【初礼中标言我慢礼者我故尊巳慢故陵他约相
似恭故名礼也。】

「谓依次位心无恭敬高尊自德无师仰意耻世下问
咨受无所心无法据如碓上下一形所作无境住心
轻生薄道徒劳无益外睹似礼内增慢惑犹如木人
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轮不具。」

【释中依次位者身随集也无恭敬者心轻㑥也高
卷三 第 502b 页 X59-0502.png
下四句我慢心也行实鄙俚无德可称自伐其能
人不推伏故曰高尊自德由自德故无师仰意由
慢他故咨受无所心无法据者愚暗自封故如碓
上下者作业无记故不贵人报故曰轻生不重法
仪故云薄道外下示礼相内下明我慢犹下示慢
相。】

「此是慢业名我慢礼。」

【三结中正同上篇因福起罪三毒所收故云慢业。】

「二唱和礼者。」

【唱和礼中初科唱即举唱和即相随圆觉钞云高
声喧杂词句混乱也起伏相顺故名为礼。】

「虽非慢高心无净想粗正威仪身心虔敬起伏相顺。」

【释中初句简前法心下示今礼。】

「片有相扶其福薄少非真供养。」

【结中片犹分也扶即助也或可作符合也心不净
故福薄是世报故非真若依觉钞此属罪分今据
身心虔敬福分所收。】

「三身心恭敬礼者。」

【三礼中标云身心恭敬礼者圆觉疏云敬从心起
运于身口五轮著地钞释云情发于中而形于言
赞咏之不足故恳到而礼拜之也。】

「闻唱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曜
心相成就实对三身申手摩顶除我罪业是以形心
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足。」
卷三 第 502c 页 X59-0502.png

【次释中初示行相念即是心心念虽专欲见未见
但存假想故云如在语云祭神如神在护法篇云
举目摧撼如在不疑是也心下四句明感通心即
是念相即佛身念心既至佛随心现前但假想今
方实见故云心想成就异前如在故云实对三身
等此谓因缘契会感应道交故睹胜相梵网经云
佛来摩顶见华见光便得灭罪等问有相可见即
是化佛何言三身者答一佛三身莫生别见然是
取相未入无生故非理观尔(古云非外事理不分)是以下四
句明发敬所以因感前相弥加精笃故情无厌。】

「是名境界礼佛心眼现前专注无昧此人导利人天
为上为最功德虽大未是智心后多退没。」

【三结中初三句结观智异后理观此有胜相故云
境界心存目见故云心眼现前等(古云入佛境界恐滥后礼)
下结功益未通正理报但人天由心纯一福中为
胜故称上最既非理智但事业收故多退没据此
可同凡福行也准觉钞中此上三礼则通人天二
乘菩萨散心脩也。】

「四发智清净解达佛境界礼佛者。」

【第四礼标中前之六字属能观佛境界是所观礼
佛二字能所合示智发于心心本无念念静则智
明故云发智清净智净如镜佛身影现由智解了
心境寂然故云解达佛境界也能观智清净故所
观境清净智境俱净则能所两亡泯相绝心深入
卷三 第 503a 页 X59-0503.png
法性若准觉疏名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故
引彼照此清净即无相也无相即所显理也此理
即佛境界也故智论释般若云清净即空义也言
礼者翘勤三业具足五轮接足投诚尽于敬奉也
问观名无相深入法性今释礼义仍约事者答显
事理故若伹从理释失于事义则入道者迷于因
果故觉钞释云自此巳下皆述身口恭敬礼时作
此观智非谓身口都不礼敬但将无相等以当礼
佛善须思之准此下三皆同此释。】

「行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顺于
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虚通无碍。」

【释中初科初句示智智是心用故曰慧心如理通
达故云明利深下明解达佛境为三初二句正明
深知即解达也言法界者有体有用本字正诠心
性即法界之体法界差别即心性之用若就事分
相则六凡四圣各有依正以智达理则本无差别
故云无碍即此法界无碍之理是佛境界由下次
示昔迷从真起妄故曰顺凡法性本空今作有想
法界无碍今作碍想今下三明今悟既达自心则
了法界无差别相反前妄有故曰虚通反前情碍
故曰无碍虚通无碍即清净相也。】

「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
一佛以佛法身通同无碍故礼一佛遍通一切。」

【次科佛宝体遍中初二句总明约事明礼则心境
卷三 第 503b 页 X59-0503.png
能所以智显理则佛即自心故曰随心现量量即
心相谓佛菩萨等各有名义自性差别皆是自心
相分之识故摄论云名义互为客菩萨应寻思于
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等问若云佛随心现与后
起用何别答心体是同智用有异以智冥理则心
净境空以智起用则炽然缘起冥理则正属今礼
能所两亡起用则次礼所收真俗双运礼下正示
初示妙境以下反释法身既同故一多无碍据此
所明则礼法身理体真佛同前觉钞真谛佛也。】

「如是种种香华供养例同于此。」

【次科所敬之佛随心既遍所奉之供随佛亦遍古
德香华偈云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等。】

「法僧加敬义亦同之以三宝同性理无异故三乘名
异解脱床同故知一礼则一切礼一切礼则一礼。」

【显法僧中初二句例显以下示意又三初示三宝
性同住法图赞云何谓为佛自觉觉彼无师大智
五分法身也何谓为法能轨能正灭谛涅槃清净
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合众无学功德自他灭处
也此则三宝区别之门(古人以此为同性者非)若论极教理
唯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佛宝体无非法
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此乃体一义三同
体三宝(巳上正文)三下次示三乘理同智度论云三乘
同坐一解脱床涅槃经云一切三乘同一佛性所
以者何同尽漏故故下三显能敬礼同上云礼一
卷三 第 503c 页 X59-0503.png
佛即一切佛则局就佛明今云一礼则一切礼则
总该三宝三乘同一礼敬。】

「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三中初二句结上观智以四圣为境一下四句以
六凡为境以凡望圣约位实殊以智达理性本不
二故以六凡同作佛想。】

「供养礼拜自净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相转明
一拜一起为尊为胜。」

【结中初科初三句结智清净次四句结佛境界由
智净故身心清净身心净故佛境清净俱清净故
荡荡无障故觉钞云荡荡无障是离能所合法性
之相也。】

「是名真实果报殊大由心无限故使净业无穷。」

【次科由心清净理非虚伪故得真实果报殊大由
下反释。】

「五明遍入法界礼敬供养者。」

【第五标云遍入法界礼者一心真性乃法界之体
体本圆满名之为遍十法差别是法界之用彼此
交彻犹如镜像名之为入即同觉钞起用礼也。】

「行者想观自巳身心法从本巳来不在法界佛法身
外亦知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发解冠达自身一
切身遍满法界是名法界不增不减清净法门。」

【释中初科为三初六句示观法发下三句显智用
是下二句结显初中初立理即遍入之义上四句
卷三 第 504a 页 X59-0504.png
明我身心入佛法界自巳身心属能入法界法身
属所入谓我身心从无始来本性平等则与法界
诸佛法身分毫无差今虽在凡亦与法界诸佛法
身重重交彻故云不在外也下二句示佛法界入
我身心反前可了诸佛字下合有法界二字次中
由心解教发于明智故云发解智光内照圆悟无
方故云冠达初了自身遍入法界次一切身亦遍
法界则知十界交罗互入犹如帝网三中我身入
法界而法界不增法界入我身而法界不减皆由
法界性平等故常不动故随缘起用无障碍故故
名不增不减清净法门。】

「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礼于一佛一佛之身遍于法界
法界之中所有三界位地无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
既遍一切我身随佛亦遍一切所以礼敬供养一切
身中具足庄严。」

【次科中初二句蹑前观智印可正脩礼下正示有
四初明礼一佛身圆遍法界次法下一一法界皆
有佛身言三界者举依报以摄六凡地位者举行
位以收三乘无漏法身别示佛界三佛下示所礼
佛身既遍法界能礼身心随佛亦遍四所下明所
设供具随我亦遍如是则礼供一佛一佛身内具
足一一佛身一一法界我身供具乃至一一法界
一一佛身彼彼互融重重交入我身供具理亦如
之同时交参遍入无碍故云一切身中具足庄严。】
卷三 第 504b 页 X59-0504.png

「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随缘遍满乃至行住坐卧因缘
果报不离法界身随于心故解无碍法界缘起一切
事成。」

【体用中初科初三句正示从体起用之相则与觉
钞允符玄旨问第四礼中亦云法界与此何别答
体同用别如前巳明前但冥理故云无碍此明起
用故曰随缘性字属法界之体此体不变名之曰
常其性不生名之曰寂不生不变故曰然也言随
缘者法界之用也由法界真理不守自性随染净
缘起于凡圣染净之果从染说者无明为缘起于
三细三界六道从此而生从净说者师教为缘起
于三学三乘十圣因兹而立圣凡虽异事理本同
故于一身圆收百界故云随缘遍满乃下三句摄
用归体真如法界因也无明师教缘也六凡四圣
果也所感苦乐报也然则随缘之用皆从体起摄
用归体故曰不离法界今约礼敬而论缘起者准
圆觉疏观身与佛皆从缘起如佛以大悲大愿为
因众生善根为缘起应化身遍满法界我身以净
信为因诸佛胜相为缘起脩敬心运心普遍诸佛
法界也身下二句潜通伏难谓心理冥通可云无
碍身是色法何得融通将文答之则知事随理遍
依正互融圆觉经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
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又觉疏序云心通法遍是
也法下二句双结法界是体缘起是用体用无碍
卷三 第 504c 页 X59-0504.png
故曰一切事成。】

「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独见镜镜之中皆有像现
佛身清净明逾彼镜一切法界悉现身中故我供养
一切凡圣凡圣之身皆同供养有目者见盲者不睹。」

【喻显中初五句举喻佛下合法喻有二相一镜二
人法有三相一佛身二法界三我身佛合镜喻我
合有人界喻不显又我供中初谓我供于彼凡下
彼我互供有下简示迷悟。】

「如此行学法界法门大有利益终至此解不学不知
是故行人常须缘观所得功德不可校量。」

【结益中初科初三句正结行谓修持学即解理解
行双显故云行学终下劝脩终至此解圣所證故
不学不知凡须学故是下正劝所下示益。】

「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业耶。

六明正观礼自身佛不外缘境他佛他身。」

【第六礼中初科初二句标示名义不下遮简初中
自身佛者谓自巳色身之中有本觉之心名为佛
性性具神解故名为觉即性之解寂而能照解从
性起还照于性遮无外境故名正观礼自身佛即
觉疏云第一义谛佛也次中不缘外境正简前礼
由前起用自他俱成今但照心故不缘外境圆觉
疏云不计色空直见本觉真性故。】

「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平等满足随顺法界缘
起炽然伹为迷解有外可观所以妄倒常沦生死若
卷三 第 505a 页 X59-0505.png
能返照解脱有期若向他境谓有可观邪人邪行经
教不许。」

【徵显中初科初句徵起一下释显为二初五句明
性具一切众生即十界凡圣于自分中具有本觉
寂知之心故云自有佛性然此佛性即是中道第
一义谛无上涅槃故涅槃经云佛性即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
涅槃是也常此佛性在自分时一时圆遍一切分
中彼我具足未尝增减故云平等满足随顺缘起
义同前示但前体用两成心境交入今直明自性
随顺缘起所起之用全是自心故缘境时即缘自
心不作境解故有异也若尔复与第四何殊答第
四俱泯今此存心举要言之第四自他俱空第五
自他俱有第六存自简他故有异也但下示本迷
由如来藏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成诸染法众生
不了报为外境造业受报故有彼此生死轮回若
下显今悟初二句示正观言返照者照即是觉觉
有二义性本寂知即本觉义解心初发即始觉义
性是心体觉即心用用从性起还照自性故云返
照即此两字是正观之妙旨也如是通达则解脱
可期若下遮谬解境实心有妄从外求中道既乖
故名邪行故般若有色见声求之责涅槃彰不观
佛法之徵故云经教不许。】

「故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巳正法性故又
卷三 第 505b 页 X59-0505.png
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

【次科初即涅槃彼云不观佛法僧者以不取相能
见真实性故遮无外境故曰不观显有自心故云
见性次文即金刚般若如常所解。】

「是故行人常行礼拜但见身心有礼有敬未能通解
常厌常行后一通达知心无外方识自心清净本性
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随力脩明引出佛性也三祇果
圆十地位极至得果佛性也。」

【起正行中为三初五句示凡行但见身心虽知无
外有礼有敬犹属事脩既于正理未有所悟故曰
未能通解常下次五句示圣解初句明正脩道观
虽行须防取著故须常厌不取是理须防癈事故
须常行后下四句显悟准摄论中如理通达即是
见道论云菩萨如此得入初地巳得见道得通达
入唯识等准此巳前属寻思观今得通达实知无
外即如实观清净本性即真实性准此见道巳去
入脩道位见真实性故云方识自心清净本性故
论云若至登地故似唯识意言分别亦不得立又
云菩萨得无分别智得證真如法界乃至得入真
实性等此下后七句蹑前观智以示差别文出摄
论彼云信实有者谓实有自性住佛性也信可得
者谓引出佛性也信有无穷功德者至得果佛性
也佛性论等文同广引文中三性并以也字分之
初是见道名自性住次即脩道故云引出后属无
卷三 第 505c 页 X59-0505.png
学故云得果觉疏内观即指自性。】

「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脩习也。」

【结判行位中初明圣位方通如上所明见道已去
皆是圣人同见性故位下明下凡须学如前文云
在凡不学焉有克圣之期。】

「七明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者。」

【第七礼标中言实相者即是自心真实之相也与
夫法性法界佛性法身本无差别然既随教所说
名字不同随名定行不妨观相亦有深浅如第四
礼深入法性则穷事见理第五遍入法界则心境
双存第六礼自巳佛则遮无外境莫不性起有相
则相俗性真会俗归真则相空性显今言实相则
性相不分真俗一体即前所明法界三宝自他凡
圣能所之相当相寂然不假会境归心亦非取真
弃假事事无碍法法皆如故即诸法以明实相非
泯相而见性也自他平等非会境以归心也涅槃
经云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
自他相乃至广说一切诸法皆是处假随其灭处
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
义谛名第一义空等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
寂灭相肇法师云实相本无等。】

「大意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无自无他
佛凡一如古今无别见佛可礼大邪见人。」

【释中初科初句示同前正观礼所显中道即是实
卷三 第 506a 页 X59-0506.png
相故曰意同又可前之三礼约相虽异莫不皆显
法界法性故曰意同前下显异初示前礼或从理
起事或摄事归理故有礼观或起用则自他宛然
正观则简他存自故有自他两异今下示今观初
三句明正义以实相平等故无自他佛凡古今之
相见下遮谬解圆觉钞云见佛可礼者双遮外境
及自身内佛也若尔此礼以何为行相耶答无别
行相全用前三以成今观初入法性以空谛为境
次明起用以俗谛为境三显自心以第一义谛为
境今此并观三谛唯一实相真俗俱遣境智一如
是今行相问前云无相亦泯自他若为取别答约
觉钞意无相之言通此四门不妨随门权实自异
第四无相正属空宗以无相为所显之理不得无
所观故今云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本无无所观故
问四云深入法性即是显性何得言空答教宗有
异不可混然彼谈法性亦皆空故如般若中一切
智智皆清净故又以无性为真如故若尔实相本
无亦皆空义何得有异答前了诸法泯相见性故
名为空今明诸法之相全是自心实相实相平等
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毕竟平等故曰本
无非作故元本性无故不同空宗推之使无且举
大槩非学不知傥有馀力别求详决问既云无礼
无观而云平等礼者答此义同前第四中说又下
文云礼不礼等问前云正观礼自身佛不缘外境
卷三 第 506b 页 X59-0506.png
岂有自他答既云礼自未免遮他礼观有无何得
非异。】

「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
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不礼敬礼不礼等供
不供等安心寂灭名平等礼故文殊十礼云不生不
灭故敬礼无所观。」

【引證中初文即仁王般若彼云尔时世尊告波斯
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
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
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乃至非觉
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
相而观如来以下七句覆释前经以成观意以实
相妙理自性清净非妄所染故云离念起信论云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
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等不可等者有心则念起
有相则非实有礼则能所纷然不礼则因果迷昧
今达实相则心相一如礼否不二安下结示摄心
圆照妄念不动谓之安心寂灭寂灭即实相也次
文即入佛境界经彼有十偈故云十礼不生不灭
即实相体有念则境生心灭则法灭若见生灭而
行礼敬则有所观今达实相即相常住故无生灭
虽行礼敬故无所观自馀九偈文广不引。】

「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游真俗
并运心乃虚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其相齐此过此
卷三 第 506c 页 X59-0506.png
不行下愚妄习不足问也。」

【示后二中初科为二初五句正示二心下七句明
分齐初中初句标指寂下示意又二上二句牒观
理下二句明观行止寂是定观通属惠并是能观
福是俗谛道属真谛并是所观能观定慧一念圆
收则止观双游所以寂而能通也所观真俗一法
圆具则真俗并运所以福而行道也二中上四句
正示如上结云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
宜不学故约圣解通被下凡示其分齐以凡夫始
行事理未融心虽解理身属缘碍意在舍身进脩
道业过下三句斥非舍此正观向外别求谓之过
此困于发足怠而弗脩谓之不行如此下愚不足
问道也。】

「然以随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浅识深著五
欲计我见者莫说此经以闻不解重增谤毁不如不
闻行凡事福。」

【次中初句遮妄世多著相不悟正脩次句索机意
欲后人览兹严诫感激发志努力进脩也故下引
證文出法华说法应机不可妄授以下牒意伸诫
闻而增谤不若不闻且脩事福以遮罪路。】

「功用显迹篇第九(勤惰虽殊无非功用勤则圣美惰则凡非)。」

【释功用显迹篇。
篇名中三业勤脩谓之功用随业
感通谓之显迹注中初二句明功用下二句示显
迹。】
卷三 第 507a 页 X59-0507.png

「上备明其勤惰其相备矣下浊迷凡多怀曲见未能
行用先出谤疑故列群经用杜冰执庶有心行者知
予意之在斯焉。」

【本文中初科初二句指第八篇下浊下生起此篇
多曲见者逐情想故出谤疑者非正行故故列下
正显篇意广引圣言明显感通用杜凡愚随惰之
执庶下劝解正意广显所由。】

「是知初心后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
近。」

【示所依中初科初示意今下显所依师友之言即
是三宝问前立观门正存终行岂当卷末反为初
心答约观求人实存终行约文用意偏被初心既
令初心学他圣观故须委示引入圆门凡圣同脩
如前所示。】

「故大智度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诸善
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
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
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
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
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
诸佛。」

【次中初明下凡脩行不依三宝有多过失一坏善
根失法利故二没烦恼增有漏故三自无力失利
人故法位即十回向观诸法空得无生忍今言未
卷三 第 507b 页 X59-0507.png
人验是初心譬下引喻是下合法何下徵释所以
初以父等益微不能度我唯下次显诸佛德深堪
为依止。】

「今欲亲觐诸佛闻出世法作何方便脩行正行以凡
无始约相脩福故还约相行远离法论云未位大清
净巳来终无住故所以先置道场安设尊像幡盖华
香随力供养有十种相见佛善根一者礼拜二者赞
叹三者发愿回向四者观佛相好五者专念脩慈六
者三归十善七者发菩提心八者读诵经戒九者供
养舍利造佛形像十者脩行正观(万行虽殊据理唯一)。」

【广显中初科初叙意有下分章初中初则寻求方
便以下立法顺机凡下合有夫字论下引示须脩
大清净者即佛位也今言未位则十地巳还并未
全净仍须无住以趣上阶无住犹言不住也所下
庄严像设次中正观下注会事归理也。】

「今以释尊遗法所脩行者并付慈佛令悟圣果文相
既广理固难违或愿生净土例亦无壅以正觉义齐
拯济情一解脱便止何有乖离且以慈氏标宗馀则
十方准例。」

【次科中将脩正行必约所归故先示教主令心有
寄释尊法付慈佛者以龙华三会先度释迦弟子
故梵音弥勒此云慈氏因脩慈行故得是名或下
示任机所宜问上言生净乃属权方今有愿生又
言无壅者答上文显实故指净土为权方今接初
卷三 第 507c 页 X59-0507.png
心故任机而无壅问护法篇中令归理体今明依
止何归化佛答上篇示本故依法身今接初心故
须约相即末显本还依理体即此文云正觉义齐
(法身同故)极济情一(化相均故)但求解脱无劳强分故云解
脱便止等。】

「初明礼拜得见佛者。

行者以至诚心质直心专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
敬父母礼拜弥勒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

【依章别释次释中初段初教运心至诚心者离虚
妄故质直心者离邪曲故专注心者不散乱故敬
重心者不轻浮故深心者求法无厌故信心者崇
重贤善故如下明正行能下结益即感通义一能
除障二能见佛。】

「故上生经云若有敬礼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
之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灭度后
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天中若有男女
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
诚心忏悔一切恶业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
当知是人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时授记。」

【次引證上生文有多益并是感通显迹之相初得
灭罪乃下得见佛又下舍报生天我即释迦自指
四众即僧尼士女八部即天龙等如常所知兜率
翻为知足即四天内院弥勒所居若下离犯戒罪
若归依下获果得记。】
卷三 第 508a 页 X59-0508.png

增一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好
(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真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其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
四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礼故)五生天上(以念
佛功德法尔故)。

二明赞叹佛德者。

以清净心口业加叹如成佛经梵王赞曰。

「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又如文殊问经赞佛曰。

「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于千万亿劫
 不堕于恶趣」


【赞叹佛德释中初科初明能赞不出二业清净心
者无贪著故如下正引初文二足尊者福惠具故
胜良由者超三乘故次文殊偈中初二偈礼佛道
超十地故无等位极三身故无双丈六法身此通
二释丈六是化法身属真丈六非法身体用别故
三乘隔别教也丈六即法身本迹同故一乘圆融
教也今存后义是所宗故佛塔即是住持生处等
者先圣遗迹也诸下一偈通赞法僧初句蹑前佛
卷三 第 508b 页 X59-0508.png
德次句以法化量三句能信是僧四句总彰胜德
能下一偈总结功益。】

「如菩萨本行经曰正使无数亿计人成辟支佛有人
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欢喜心一四
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又如善生经云以四天下
宝供养于佛又以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
别大悲经云一称佛名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
界不可尽也。

三明发愿回回者。」

【三发愿回向中初标言发愿者业由心起曰发克
志恳祈曰愿回谓回巳所作向谓向佛菩提。】

「行者善根力劣以愿扶持如行无目平地颠仆故须
愿行相须如轮涉远应作是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脩善根施诸众生皆共回向无上佛道生弥勒前
闻清净法悟无生忍愿命终时心无障恼随善根力
自在往生一切佛前。」

【释中初科初叙相须发愿如目正行如足亦如轮
翅相须无缺无远弗届也应下正明行相初明回
向文言过现义兼未来善根虽多不出福道二行
施众生者回巳向他也回向佛道者回迷向悟回
妄入真也生下次明发愿初愿生弥勒前无生忍
者十向巳去知法无生也次愿命终无恼三愿随
乐往生。】

「故智度论云有人脩少福业闻有乐处常愿往生及
卷三 第 508c 页 X59-0508.png
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
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
常见佛故。」

【引證中初少福有愿随即生又下有行无愿不能
至果如下喻显净下合法牛力合行御者合愿。】

「四明修念佛相好者。

行者专心闲室端坐正念如来身相闭目开目了了
分明罪业重者多时乃见以此想观知恶重轻。」

【四念佛相好释中初科初示能念如下示所念闭
下能所合明功行成就方能明见问此言见佛为
见自佛为见他佛答此教初心又非理观但顺想
心见他佛也。】

「俱是妄想而善恶天别不可思议生死切人不容自
怠若素不作意后遭重病周慞困闷寄心无地一切
恶业自从心生无善种子如何排业若素怀善常念
佛故随其心相须见即见。」

【举善劝脩中初三句蹑前心想以示善恶俱妄想
者见光影故以心缘尘积因成妄故是恶也以心
念佛息念成智故是善也善恶业理唯佛穷源故
曰不可思议也生下立理加劝业从心生心即八
识种即思种或通想念皆有种故问思等本有自
种那云无者答本种无记未成善恶新种未熏故
云无也今既怀善即熏善种故见相好还随心现。】
卷三 第 509a 页 X59-0509.png

「故观佛三昧经云我灭度后佛诸弟子舍恶去闹少
语省事昼夜六时乃至须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乱注
意不息若见殊相或不见者是人除却九十六亿那
由他恒河沙微尘劫数生死之罪设复有人但闻白
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除八十亿劫生死之
罪佛言如来相好八万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
故我今为来世人说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恶观法若
有恶人闻此毫观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护之除
三劫罪后生佛前。」

【示功益中上言相好总该八万今经所示单显白
毫相好虽同功有优劣初明方便念下示正想若
见下显功益初是脩观故除深罪那由他者千亿
之数也设下闻名灭罪犹劣佛下重显胜功大惠
光明者惠从心起心净惠明法华经云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言白毫者智者观经疏云如来眉间有
白毫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
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照无
量国以此言之白毫相光能照十方众生蒙光离
苦得乐其功最博故超众相若下恶人瞋恨亦获
除罪斯由大悲平等故尔。】

「五明专念佛德脩习慈悲名真供养者。」

【第五标云念佛德者思报恩故脩慈悲者济众生
故上求下化功行最深故此标云真供养也。】

「行者以清净深心于一切时念佛大恩令出生死如
卷三 第 509b 页 X59-0509.png
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之养佛恩深重为诸众生入
三有狱殷勤教诫令脩正行得出生死无数劫苦故
我今日常念佛恩况念佛故生善种子功德果报不
可穷尽。」

【别释念德中初科初能念推恩清净深心同前所
示令出生死者推佛恩也佛有是恩故须念之又
可念佛恩故使我得出生死也如下二恩比校初
示父母恩浅佛下示诸佛恩深入三有狱者法华
经云能于三界狱勉出苦众生慇勤教诫亦法华
中慇勤方便也故下结示况下获益善种是因果
报是果。】

「故金光明经云于佛起业果报无边。」

【引證中前科正意专念佛恩今引诸文皆證得益
并感通义文皆易晓随难释之。】

「又如观佛三昧经云佛人中宝祐利处多闻名礼拜
供养者尚获重报何况系念思佛正相。

又上生经曰佛灭度后若有精勤脩诸功德威仪不
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昧读诵经典如是等
人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
名若一念顷受八戒斋脩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往生
于兜率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不退。」

【上生经中念佛形像正顺今意扫塔涂地受八斋
等并是助脩。】
卷三 第 509c 页 X59-0509.png

「大悲经云若志诫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
于未来世诸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

增一云众生三业造恶临终忆如来功德者必离恶
趣得生天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

又华严云若能须臾念佛者智慧光明灭痴暗也。

又智论云菩萨常爱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值诸佛。

大悲经云假使三千世界满中声闻辟支佛有人于
一劫中一切乐具供养乃至灭后起塔尽形供养功
德虽多不如有人于如来所起一净信思惟信解诸
佛智慧不可思议以此善根胜前无比何以故如来
功德大慈大悲五分法身无量无碍由是境界不可
思议若有敬养亦不可思议是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后段大悲经中举二圣挍量优劣初供养二乘不
下思量佛惠以下举功正挍何下徵示法身智慧
即是境界不可思议今能信解供养获果不可思
议也。】

「次又依教脩习慈悲四无量心。」

【次脩慈标中四无量者慈悲喜舍遍众生界也此
四以慈为首故特言之如后更述。】

「何故如是以诸佛心所谓大慈今不脩习行不同佛
无由得见故念佛时行脩慈观。」

【正明中初科初句徵以下释佛心即大慈者佛无
诸心唯大慈悲以为心尔华严经云慈悲心者即
是佛心今下反显劝脩。】
卷三 第 510a 页 X59-0510.png

「行者初心欲脩慈时闲处端坐系念十方一切众生
皆如巳亲无恚碍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给或一念顷
一时一日能生功德随心分量不可限故。」

【明脩法生缘中初科初明方便系下教运心巳亲
最切故举为况以冤如亲故无恚碍即悲能拔苦
也四事供给慈与乐也此则以众生为缘与世间
之乐名生缘慈一念一时举近况远显功益也随
下显无量义。】

「大集经云若脩慈者当舍命时见十方佛手摩其顶
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清净佛土。」

【感报初科中文显四益初临终见佛手下次蒙佛
摩顶蒙下三心安快乐寻下四得生净土。】

「余见世间性行柔软临终安隐如意自在本性粗疏
临终荒忽眼光先落失音不语虽有善教不相领解
即事以求行慈为极今忽不行止是恶业无慈悲心
须投恶道故经云如是修慈见无量佛。」

【次科初示慈顺善终本下示粗疏恶死荒忽犹忙
乱也即下蹑事劝行今下示不脩之失故下引文
重證脩慈见佛反验不脩自沈恶道也。】

「若脩法缘无缘慈者具四无量获得佛道。」

【次明二慈者观心论疏云见六道生死苦悲拔慈
与即空涅槃之乐名法缘慈见二边分别苦悲拔
慈与如来中道法身之乐名无缘慈是则次第拔
苦与乐虽缘如来非同体无缘故是思议今观九
卷三 第 510b 页 X59-0510.png
界即是佛界观如来界不失九界荣枯双照即大
涅槃真宝之聚准此法缘但得小果今从究竟毕
至佛道故云得佛。】

「六明受三自归拜十善戒者。

以诸道俗有识之徒皆须归依三宝请求加护所得
功德无有限量七众约戒前巳受归不妨重受重感
无作善恶既尔戒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伹受翻邪
三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

【三归十善别释三归中初科初四句明须受诸道
俗者收七众也言有识者傍摄四生以五趣中皆
容得法所下二句示功益七众下示重受义约文
据义则含多相如下文云日别六时随时便受者
此约时时别受以明重也即此文云七众约戒前
巳受归不妨重受重感无作此约归戒次第重受
重发以明重也又坛经云戒有九品下为上因此
约增下劣为上胜以明重也然此之法广在圣言
有人欲废述祖训也善下引例作善感业重作重
生作恶招报重作重受例今无作其理昭然若下
显任机六时随受重义弥显立志克期故云自誓。】

「其受法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心生
口言一心向佛如上三说名得归法)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
竟归依僧竟(如此三说自誓受讫)

如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
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
卷三 第 510c 页 X59-0510.png
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又挍量功德经云四有州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
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
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惟三宝胜故
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同出
佛血以心有善恶致使劫寿获于苦乐。」

【引證中次文初举喻四有洲即四天下不下合法
以显胜用若下善恶类明耆域等事见护法篇。】

「又杂含经云与须达交者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
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巳复受后有知见复教
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
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
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
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
知方便皆得生天。」

【杂含中须达梵语此云给孤独亦名善施由此长
者内怀净信外护三宝凡与交游亲知借贷奴婢
孕女悉教受归若有下此亦须达劝人之语佛下
明佛记长者所言不谬。】

「故处胎经云佛告弥勒偈曰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
化九十六亿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
者一称南无佛馀广如正念经受归果报生天乐相。

次明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业
戒善之宗。」
卷三 第 511a 页 X59-0511.png

【十善标中大圣轮王有所制约无过三毒及与七
支大小二乘禁戒所制亦不出此故云戒善之宗。】

「今多依相罕有受者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恶
即名为善今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
有可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缘
便造不止由先无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故令受善
若谓我不作恶使是善者汝不作善亦应是恶如是
牛马驴骡亦不杀生岂是善耶此乃心在无记无罪
福业故须起念专至深重方成业道。」

【正明中初科初斥不受仍示彼见今谓下显须受
初示意大下显出圣心知非臆说若下反责愚迷
即端栱止持也将恶例善两各不成如下引畜例
明此下不受无报故下夺归须受。】

「故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
食顷上品十善谓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
十恶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
经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至
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
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言七日者且
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一生而不尅获。」

【引问显功中初未曾有善分三品文相可知野干
应作豻经音义云其形如狗七日念善亦得生天
问畜兽愚痴安能念善言下点释经中七日之语。】

「问曰天上胜报不可思议如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
卷三 第 511b 页 X59-0511.png
因虽微获果甚大如小火所起能烧大山一善乃微
能破大恶又一念邪见诽谤大乘时虽极短长劫受
苦因果道理业不思议不可以凡情臆度。」

【问答中将因质果其问可知以恶例善其答可晓。】

「次明受法有师从受无师自誓如上三归三自归巳
口自发言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众生起慈仁意不
起杀心如后九善例此而不复繁文。」

【受法中先示归结者出受体也口下示相唯举不
杀馀九准知。】

「七明发菩提心者。

菩提云觉自觉觉他故名佛也。」

【第七释中初科初句翻名自下释义觉有三义今
文唯二佛之一字即觉满也。】

「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种子须发觉求作意观度此乃
趣佛果之津梁成万行之根本如空之含万像若海
之纳百川若不先建此心起行则便迷没。」

【叙意显德中初叙意佛种子者绍圣裔故既为佛
种须发佛心佛即觉也此下显德能度彼岸故如
津梁能生万行故为根本广大含摄喻之空海苦
下示不发之失建即立也。】

「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发心有理有行在缘乃二
于义则通不尔真俗两乖非正法义。」

【正明行相中初科初二句推覈今下释显其相有
二即理行也在下会通以理则契心行须对事以
卷三 第 511c 页 X59-0511.png
心融事事必由心心事圆融方符正轨如乖真俗
不合圆脩。】

「言理发者即是自心五阴诸法本性无我深知此要
名菩提心。」

【别明初理中初科初句牒定即下正明心即本识
五阴诸法缘生假有是识相分即依他性众生迷
倒计此为实而生我见(人我法我)即遍计性本性属理
即圆成性今知诸法本来无我即依遍计入无相
性复了诸法即是自心实无缘生即依依他入无
生性复了诸法本性天真非染非净即依圆成入
无性性深下结示此三无性是真实理能知此要
故名菩提。】

「故净名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字
空故又如问菩提经云菩提相者出三界过俗法言
语断灭诸发无发是名发菩提心如是众经例遣相
心故名发心。」

【引證中初引净名彼维摩诘语弥勒言无以此法
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所
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即
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乃至假
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彼文极广取要引之又下次
文具云文殊问菩提经出三界者离系缚故过俗
法者非有相故言语断者名字空故依境发心故
云诸发不著发相故云无发如下总结。】
卷三 第 512a 页 X59-0512.png

「谓此心体本清净究达此理作业令净故曰发心即
名行也。」

【三中蹑前理体生起行门初句总标理体心即八
识体即真理本性清净通三无性同上所明究下
生起行发所依之理性既本净所作之业相亦清
净故下双结行依理起理假行成摄行从理故云
理即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巳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广度众生
所脩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

【次行中初科初二句本于正理生下发起正行大
欲心者即菩提心本涅槃经云三十七品根本是
欲乃至善欲即是初发道心阿耨菩提之根本也
是故我说欲为根本我入佛道即自利行广度众
生即利他行所下总回二利向于菩提据此行发
以理为本也。】

「故智论云若人发心言我定当作佛巳过诸世间应
受胜供养。

又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
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
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

发菩提心论云有十大正愿常志脩行。」

【因明愿戒显大愿中初科论有二卷彼明十愿皆
为发菩提心也。】

「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众生回向佛
卷三 第 512b 页 X59-0512.png
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生生所生终不忘失为陀罗
尼之所守护。」

【别明第一愿中初明所脩二利回向菩提令下正
出愿言陀罗尼此云总持。】

「二愿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第二愿生佛国。】

「三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既得亲近为
我说法成就五通。」

【第三愿得近佛闻法通悟(论示发心属乾惠地但證五通)。】

「四愿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第四依世俗谛流布真谛真俗双流获其正智。】

「五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第五说法无厌令人开解。】

「六愿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
正法广摄众生。」

【第六凭诸佛力供养诸佛闻法摄生。】

「七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
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第七上顺诸佛清净法轮下化众生令脱烦恼。】

「八愿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财荷负正法除无
利益。」

【第八出假化他拔苦与乐。】

「九愿我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
舍正愿。」
卷三 第 512c 页 X59-0512.png

【第九以法利生不求果报。】

「十愿我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若
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
愿亦不可尽。」

【第十圆发十愿遍众生界以此十愿为愿中王含
摄无穷一切愿故若下示无尽切详第十行相不
明捡论对文不无少异论以近佛闻法开为三四
今文合之为三依论开之行相自显。】

「行者如是发正愿巳次受菩萨三聚净戒其文易了
故不备之须见者如正行仪下卷。」

【明受戒中其文亦指菩提心论正行仪即大师所
述具云释门正行忏悔仪惜乎此文今巳亡矣受
戒大要寂尔无闻哀哉。】

「八明读诵佛正经典者。」

【第八标言正经者简外典故。】

「以此大乘了义经教宣说甚深清净空法由从如来
法身所流。」

【释中初科先示所诵正经大乘简异小乘了义简
于不了清净空法即是大乘第一义谛一乘妙理
法身所流者推寄有本显能说故。】

「行者以清净心爱重大乘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
馀乘所有经典皆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无相
违背是故功德得见诸佛。」

【次能诵中初则唯诵大乘乃下总弘诸教大乘所
卷三 第 513a 页 X59-0513.png
流者为实施权也受持无背者解权即实故。】

「如大品说若有受持般若文字亲近读诵忆念书持
种种供养不堕恶趣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亦以供养诸佛。」

【引文中初大品即摩诃般若彼明功益约文有六
一持名字文合作名二近诵者三诵正文四忆义
理五书写六供养不下结益。】

「涅槃云若为恐怖故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则生
不动国若为希福利一日读诵经或自身财宝施于
说法者若能听书写受持及读诵诸佛之秘藏则生
不动国。」

【涅槃经中为怖为利为福持经乃至一偈生不动
国馀文易了。】

「又金刚三昧经云若有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
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至念佛
法身功德无边。

九明供养舍利造佛形像者。」

【第九标言舍利者此云灵骨。】

「如大品云佛见是利故入金刚三昧碎身如芥子若
有得佛舍利随力供养者是人天上人中受乐乃至
苦尽福犹不尽。」

【释中初科初示佛本愿若下示行相是下结益。】

「又无上依经云假使娑婆世界碎为微尘皆是四果
辟支佛等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其福虽多不如
卷三 第 513b 页 X59-0513.png
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勒大戴刹
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像如麦大此之功德胜前
无量不可思议若不回向无上道者以此功德聚尽
娑婆世界微尘数作六欲天王转轮圣王不可说尽。」

【次科无上依经文有二卷阿摩勒西天小果名以
小况大显功益也。】

「又涅槃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
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
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

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

【三中次科因唯世福报免三灾虽曰常严实唯事
净。】

「十明脩习正观者。」

【第十标云脩正观者相对简辨凡有三义一简事
行前九皆事此唯属理事但助脩理唯正行故云
正观总标注云万行虽殊据理唯一二简邪解如
外道等亦脩邪定实非正想故下文云唯佛道有
馀道则无三简偏权虽佛法中三乘同脩至于祖
意正显心本故下文云观察自心自性清净乃至
今达本性不见人法此是实观馀名虚解等间七
种礼中亦有正观同异如何答彼观自心唯宗圆
教此空二执通被三乘问大钞指唯识为佛果證
行业疏显空识为大乘极处况今正明真俗用显
一乘那指二空以为真极耶答此观名通三行理
卷三 第 513c 页 X59-0513.png
贯一乘破执功强摄机义胜故立此法以备众缘
问理通一乘何异唯识答能所分之如下自显问
空识齐深孰为真极答唯识理深二空功大以至
大之功显极深之理理既无尽功亦何穷引至心
源即理智二身也若此以明即与七礼正观无异
如下具释。】

「至理真极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馀道则无由人
法二空则二执斯断一切烦恼无因得生。」

【释义总举中为三初二句总示二唯下二句简显
三由下四句明功初中上句显理深下句明观妙
言至理真极者准下三乘皆须二观若在自乘皆
称至理无非真极今据圆脩正用二空显唯识性
故直言至理即圆成实性是诸佛之本源乃众生
之性体穷理尽性故云至理理本无妄名之曰真
三乘所归名之曰极理虽真极妄覆不显妄即人
法欲遣二执功由二空二空成时即显至理是知
唯识非二空而不显二空非唯识而不圆舍此行
门无足过者故云不越二空准此即是二种无我
也次中凡夫外道背此二空常执身心实有人法
故于空理无得而闻纵脩世禅但逐邪想三中初
二句能破二执下二句能断二障。】

「故金刚般若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得名此谓三乘
圣贤深浅有异至于入證唯在二空。」

【正明中初科初引经文出魏译此下示意机分大
卷三 第 514a 页 X59-0514.png
小證有阶差所以三乘深浅异也行位虽殊皆空
人法所以入證唯二空也问泛言小乘不达法空
今何通者答若约化仪实如来问由佛初开政先
对小乘但说人空不说法空故人空一观是其当
教今准行事钞云鹿苑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
发大道是则圆音普被利钝等闻故得小乘通明
二观然小乘部分二十计有六宗(六宗如别)唯犊子道
人亦说有我(即我法俱有宗)其馀诸宗皆说无我由佛未
出世有诸外道各计有我或即五阴或离五阴或
大或小或白或黄主寄此身名为神我佛既成道
为破此计对小乘人说四谛法言一切法无我故
诸小宗观于苦谛唯见五阴和合成形何有神我
能为主宰但是自心贪瞋痴等妄想缘气虚妄搆
划积妄为因故受苦果今了集因妄息自息横计
之我毕竟无主知人无我名曰人空然各于法所
执不同或三世皆有或过未是无或粗细皆实或
粗细皆假或粗假细实或粗实细假所执既异观
相亦乖今且据此方假实二解以显不同萨婆多
部即实法宗说三科法三世皆有粗细皆实名法
有我无宗彼观法空但空粗相色心微细观慧力
劣故又执之为胜义谛由能破此粗实法故亦名
法空然名色既在伺为空法不妨彼计自为真极
昙无德部号假名宗(即诸法但名宗或曰见通假实宗)计三科法
在阴名实(一色四心各有体性故)界处名假(揽阴成形自无体性故)
卷三 第 514b 页 X59-0514.png
立观也准成论云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
(假名有二一者假人二者假法人即神我法谓界处人是虚计法假阴成二皆无体总曰假名执此名故
曰假名心)实法心(即五阴自体色是极微心是刹那能为诸法所依之体故名实法执此无
实故名实法心)空心(谓以空智灭实法心法心虽灭空智犹在)问云何灭此三
心答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
智灭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
时灭苦入无馀涅槃断相续时灭以此文證行者
初心双脩二观以生空智于五阴中谛求假人不
见神我唯有尘大六根假法(故业疏云对我观析唯见是尘)以法
空智观此尘大揽阴成形自无体性但有假名假
法既空假名何有即能分破法执粗相此从初心
至别相念即解此理由能灭此假名心故得入暖
等加行位中于此位中犹执五阴名色细法为真
实有(故业疏云对阴求之但唯名色)准此法空加行位中正以名
色为所观境即用空心为能观智乃至圣位色心
俱空唯以空智缘二空理法执细相究竟灭尽法
心即灭法心灭故我心不生我执细相亦究竟灭
是知前资粮位虽得二空亦未究竟至此二执究
竟灭处方曰二空至理真极(故业疏云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为空也)
故论云先以生空于五阴中不见神我后以法空
于五阴中不见色性乃至不见识性又云有二种
观空观无我观空观者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
中无水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我又云以法空故
见色体灭乃至识体灭是名空无我智又云诸阴
卷三 第 514c 页 X59-0514.png
相在则我心不必竟断以因缘不空故若灭五阴
尔时乃名空相具足乃至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
炭都尽树想乃灭巳上二宗假实虽异至于入證
唯在二空(上是声闻乘其缘觉乘因缘虽异究其所證不出二空也)问疏钞小
乘性空无我今云二空为同为异答性空无我即
二空也然性有二一者执性(即是神我)二者体性(即是五阴
名色二法)若空执性即是人空若空体性即是法空故
事钞云诸法(所观境也)(执性体性所破执也)(人空)无我(法空)广如
上论无足致疑二小菩萨明二空者人空同前法
空观者直观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故有幻相
知幻无体空色自融不待宰割然后空也三大菩
萨明二空者略同前示谓深观自性本无人法二
执斯亡三身圆證如后更广问前二偏小皆说二
空本何经教答小乘诸论同宗阿含大师内典录
云经部所摄必祖四含是也小菩萨者理须详究
然法空之语遍见大乘诸经伹空有偏圆理分深
浅今引诸宗以定其教准此行人位居偏小则知
诸部般若等经中别被大乘初心浅破诸法因缘
之相毕竟空寂即是此宗所本经也圭峰云满净
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既
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源方谈般若慈恩云佛
说四谛令知我空唯有其法憍陈那等最初得道
彼闻法有便执诸法究竟是有执著小果不求大
位佛为方便复说法空破除有执故次时中说般
卷三 第 515a 页 X59-0515.png
若等言一切法本相皆空须菩提等回心向大便
拨诸法性相都无等天台四教云钝根菩萨但见
偏空不见不空乃至云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
即此教也(原人论云龙树菩萨立二种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
执故不共者唯菩萨解密显佛性等)准此诸文合宗般若谓此行人
但解法空未穷心本劣于后大故谓小名道观双
流慈悲广运胜前二乘故称菩萨问有云四分空
宗即小菩萨教其义如何答四分约义约宗人虽
通大约时约教限局小乘小菩萨者全属大乘疏
钞明文两乘天别经论观行二理歧分请究祖文
无劳妄判又有人云约教虽小约人是大此昙无
德既解法空复厌无学运心向大志慕佛乘况钞
文明判此宗大乘心观既通宁非菩萨是又不然
既慕佛乘终期一实即大菩萨佛果證行那将小
位以抑大心亦有总指四十心人亦有独指十信
云云不少未暇论之若尔小菩萨位其相如何答
大品经中始从乾慧终至佛果位通三乘九十二
位即小菩靡所證果位广如大智度论瑜伽论声
闻决择论明之宗镜录云诸圣所以垂言教者普
为生盲凡夫令不著生死(人天)眇目二乘令不住涅槃
(三藏)夜视小菩萨令舍于权乘(通教)罗縠别菩萨令不
执教道(别教)但于人法二执俱亡一道常光自现(圆教)。】

「行者脩学当依地持论云脩行法者托虚寂静身不
游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觉常一坐食不杂种食思量
卷三 第 515b 页 X59-0515.png
如来所说诸法知非有无以其所知遍通诸法令得
善解。」

【示正脩中初科上伹约经分示大小行相既通欲
成今文所立正意故引圣论以示正脩足知二空
正显唯识初二句标显所宗论下引文示观为二
初明方便思下示正观又二初三句依教生解思
量是智准义即是闻思二慧所说是教即大乘了
义十二部经诸法是境即经中所说世出世间有
漏无漏依正等法体通三性知非有无者正是经
中所诠观相由闻故思因思故知非有无义具如
下释以下三句依解起行上二句引智对境以成
正行下一句以智照教令离邪执遍谓并观三性
通谓解达有无问诸法是境境通三性如何用观
知非有无答初观诸法妄计我人是遍计性(即人法粗
相也)此性实无故曰非有(即二空初相)次观诸法唯识所
变即依他性(即二执细相)此性假有故曰非无后观诸
法自性清净即圆成性此性真有故双非有无(即二
空正观所显真如)初是真观次即俗观后即第一义观若
别观前二不观后一则但属事观未契圆脩若唯
观后一不观前二则单属理观对名判位恐隔初
心今观一法三性即俗即真一境三谛非前非后
是则上通极圣下接初心如前巳明善宜取解故
中观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涅槃经
云诸佛菩萨显示中道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
卷三 第 515c 页 X59-0515.png
决定乃至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
无佛性论云二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有非无
故真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者无人法执故不可
说有显二空故不可说无俗谛亦尔分别性故不
可说有依他性故不可说无(云云)。】

「以此文證行者须知观察自心从本巳来自性清净
非空非有非染非净离诸分别但为妄想致有是非
得失罪福因之增长今达本性可谓还源常作此观
不见人法即是达空空本无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
作业动身运想不得失念如上巳明此是实观馀名
虚解。」

【约义立中切详本论但观诸法今观自心似与论
异然大师欲显事理圆融恐谓论云诸法但成事
观故直指真心以为观境即显论中观诸法时即
观自性今观自性不离诸法真俗互举性相全收
文中初二句约教警人观下正明行相又五初六
句立观又二上一句示观境下五句明观相观察
二字属能观智自心二字属所观性即圆成实性
此性随缘成诸法时(人法二执)天真不变不受妄染故
曰自性清净问自心之性清净可知欲谈诸法自
性清净其可得乎答诸法无性性即自心自心之
性全体成相性既清净相安有染即知人法全相
之性染净不二本来真寂即说诸法自性清净是
知诸法自性即心自性切宜善解莫乖真俗问前
卷三 第 516a 页 X59-0516.png
释论文总约三性明非有无其义巳显今直明自
性非二之义愿闻其旨答将成观行须善教诠今
以义求略存二释圆成实性真常具德故曰非空
(不空如来藏也)性自天真本无妄法故曰非有(空如来藏也)
非有故即显非空正由非空即知非有又解前云
非有非有是空遍计实无故圆成自性是天真清
净之空非遍计无体之空故曰非空前云非空非
空是有依他似有故圆成自性是常住真实之有
非依他假相之有故曰非有由遮空有故显有空
真俗并观圆融交贯善须思之又随缘成妄其相
似染此心不染故云非染用观治妄妄尽见空是
名为净此性本净不假脩治故曰非净如是则知
一切诸法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
等离诸名相种种分别作此观时则知人法本空
心性本净人法空故能显观圆心性净故所显理
极前云至理真极义见于此有抑大师立事观者
见此好自求悔故摄论云云何应知真实性由说
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
如如由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释曰由是自性本
来清净乃至一切众生平等有故说一切法名如
来藏乃至四种云云如论又业疏云要识心本是
大乘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佛性论云分别性体
恒无所有依他性体有而不实真实性体有无皆
真如如之体非有非无又云佛性者即是人法二
卷三 第 516b 页 X59-0516.png
空所显真如又云世间所知唯有二种一人二法
若能通达此二空者则为永得应如实际乃至自
性清净心名为道谛惑本无生净心不执名为灭
(云云)巳上诸论皆是大乘究竟极谈并用二空
显真如理有执二空与唯识别者见此好为一悟
次但下四句由妄致迷故生二执此中即是依计
二性即依此性显自心故三今下五句脩迷成悟
以遣二执本性是源从真起妄即是随流今既逆
流返源复本清净故曰还源此观即是正观正观
既成二执斯断故曰不见人法观成执尽真理显
现故曰达空空即第一义空清净心体即为所显
之至理四空下五句显德诫妄由了自心本来真
净故曰无形真既无形妄何由起是则真心本无
妄执是故行人于一切时一切处一瞻一礼一华
一香动身运想常作此观故云不得失念五如下
三句结示上字即指至理真极不越二空之文问
若用二空破执显理何须复明真俗二观答真俗
二观不越二空观法相须不可相舍真俗所观境
也人法所破执也二空能显智也唯识真理所显
理也是知用二空智观二谛境破人法执显一真
理并唯识观中所用道理也故上篇中观身无我
观心无著并以二空圆显唯识妙在解通非笔可
述。】

「华严经云观察诸法及众生国土世间悉寂灭心无
卷三 第 516c 页 X59-0516.png
所依无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佛智当
离诸妄想有无俱通达疾作天人师。」

【三中华严二偈并證二空初偈初二句总示第三
句显理第四句结成次偈初句发心求道次句劝
离二执三句圆显正观四句圆證极果人天师者
即是佛也。】

「行者脩行此观一时一念功德无边。

故迦叶经云大千众生所有福德如弥尼王不如有
人脩远离法净心相应解诸法空无来无去如是少
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

【示功益引文中初科弥尼王者未详何事不下合
法。】

「又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
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
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
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普贤观中礼佛诵经因引其事思下正證今文第
一义者即是至理此理幽奥故曰甚深性本天真
故云空法一下结叹功益问上云发正愿巳次受
菩萨三聚净戒今言不须羯磨自然成者答上据
法仪约教须受今明正观会理须通如有高明别
俟箴诲。】

「程器陈迹篇第十(谓表心因观形沐道内省自疾托事兴词)。」
卷三 第 517a 页 X59-0517.png

【释程器陈迹篇。
篇名中程示也器谓怀抱欲显诸
篇所述行相莫非示我怀抱陈述教迹贻及未来
同弘佛道故戒疏云敢程器于将今等又程谓期
限也器谓报形也陈谓叙述也迹谓教相也以大
师年侵晚景方作此文故立此篇以记时序章服
亦云记其程器时序意谓天数将终报缘有限故
曰。程器曲顺来情仍陈教迹故云陈迹也注中初
二句捡策形心即程器义下二句托事立言即陈
迹义。】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尽非业庄严何假傍及。」

【本文初段初二句报形有限即期限义蒲柳草木
之弱者秋至先凋喻其非久次二句惑业未净意
在策脩自行未圆何暇陈述故业疏云余老矣恐
徒移日晷妄损正功耽滞无益之词以送有涯之
命诚不可也。】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随时救急总撮亦备。」

【陈迹中初科初明所述即律部疏钞及诸传录等
随下明功益。】

「今有观方志道相从问津季代常徒礼敬为切领余
撰录拟用箴铭不堪苦及遂复陈叙。」

【次科初明伸请初二句能请人季下示所请法即
是敬仪领下弟子受教志愿流通领犹受也箴即
诫也铭即藏也不下允彼所乞故作此文。】

「凡此十篇止存三业上弘佛道下摄自他词甚丁宁
卷三 第 517b 页 X59-0517.png
义存遣著庶其览者知其意焉如或有亏请俟箴诲。」

【总结中此即第三流通分也存三业者示正行也
上弘佛道即自利行下摄自他即利他行词丁宁
者示文体也存遣著者示脩意也庶下劝信如下
示谦。】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卷下(终)

吾祖
南山圣师所制归敬仪其来久矣诚观行之宗归显
事理之臻极古来虽有解释于观理未明。

不空然律师撰记以辟之文义焕然理味深远今门
人欲锓板以广其传命予挍勘因纪其岁月叙之
云耳。


钜宋开禧三年岁在大火五月望日
绍兴府管内都
依止昭庆戒坛院住持传南山教观木庵(如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