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70b 页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卷中
大宋萧山沙门释 了然 述

「随机立教篇第三(谓智有昏明敬存理事)。」

【释随机立教篇篇名中机乃所被教为能被随立
两字属乎教主若推藏教远在世尊若约今文正
由吾祖注中上句显机差下句示教别。】

「序曰礼者履也敬而巳矣经云恭敬塔庙谦下比丘
者是也。」

【本文初科初正明上句释训下句示意文出孝经
经下引證文出法华儒释虽殊敬义无别。】

「然则性涉昏明推步通局多沿名相少怀经远所以
随文综习道听途传曾不讨论妄行章句俗中尚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况佛法玄奥理事兼
该闻即依行沈沦非一。」

【次明机教初机中初科初二句总明利钝多下别
责钝根初中性即根器根有利钝故涉昏明推步
通局者学习不同也性利智敏该博故通性钝识
卷二 第 470c 页 X59-0470.png
昏专门故局次中又二初正责二俗下引况初中
上二句识见偏局多沿名相学之陋也少怀经远
见之局也所下四句讲传纰谬道听途传文出论
语彼云途说次中初正引文出论语唯学不思义
则罔然唯思不学功业不辨况下比诫初句言其
理深次句谓其门广闻下二句出其见狭以浅狭
之见求深广之门既无大观反成异执不唯自陷
误人亦多故曰沈沦非一。】

「至如经明净土佛德无涯寻声不敢移心爱重不忘
心口乍闻秽土诸佛情无一欣便言无德可归有罪
未能消荡何憎爱之若此诚不足以详之又闻论说
多宝别时引惰自谓精进果决便即礼念绝缘浊下
愚凡行斯胶固。」

【次科初执两土而起爱憎初四句著净经即弥陀
观经等乍下四句贬秽乍犹忽也五浊恶世众苦
不净故曰秽土何下责妄次又下执不了义以为
极教文出摄论彼论说经有四种意平等意别时
意别义意众生乐欲意今言别时即第二意彼云
譬如经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
不更退堕此但引其怠惰成在别时不解如来随
宜说故便执此行能趣极果浊下总责。】

「性习虽久终须渐移如不更新凡无成圣综执前迷
负愧弥重以兹绍嗣诚非遗寄。」

【劝诫中初示可转位居中人性可上下闻法改过
卷二 第 471a 页 X59-0471.png
终须更始如下反责执迷不悟徒沾释种遗教传
持无堪寄托。】

「是知教门善巧随机浅深深者行十使而无瑕浅者
示五烧而有净。」

【次示教正示初科初二句美其立教深下二句正
示两门深行十使观通理故浅示五烧事引心故
言十使者谓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而言行者策脩之谓三乘同断皆须理
观观成使净故曰无瑕若依摄论菩萨得无分别
智具行教等十恶自无染过此约深位以彰化用
十使恐非十恶宜更详之言五烧者支谦译阿弥
陀经云我今于此世间作佛为于五恶五痛五烧
之中为最极苦教语人民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
去五烧降伏其心令持五善然彼五烧等义其文
极广今摘要义以示未闻第一恶者以强伏弱杀
害众生更相食啖第二恶者君臣失政父子不和
乡党相陵亲姻斗讼第三恶者淫犯外色不道取
财兴兵相攻抄劫切盗第四恶者两舌恶口谤欺
良贤不敬尊亲轻㑥师长第五恶者父不念子子
不念父饮酒嗜味憍慢自高不念父母师长恩德
常怀恶念欲杀父母罗汉比丘如是五种名为五
恶此五恶集能招苦果生遭王法死入恶道名为
五痛苦痛切巳如火焚身故云五烧若息五恶即
名五善恶因既息苦果不受故去五痛五烧自灭
卷二 第 471b 页 X59-0471.png
受持经戒净行现前即生净国故曰有净。】

「净方不一随意欲而受生佛智莫穷任时缘而冥会。」

【次科初二句明净土不一以遮情执佛下二句示
佛智不二以显均融净方有二一者理净名常寂
光遍在刹那及一切法二者事净诸佛本愿各现
不同今言生净且指西方即是事净恐谓此净即
同寂光不均西方而生通见仍谓事净唯局在西
馀方所无而生局见通局双遮故云不一则知诸
佛皆有事净随机接诱简在圣心故云佛智莫穷
等。】

「其犹朗月在空流光小大之器震雷云里飞声显晦
之间闻在前缘不可一其情道器惟积习诚难等其
利钝。」

【次科初举二喻唯就能应闻下合法唯约机论初
二句合雷喻雷声喻于圆音显晦喻于异解情道
即利钝两机利者闻理而通道钝者闻事而任情
故不可一也后二句合月喻月体喻于佛身器影
喻其见异利者见于法佛常住寂光钝士睹于化
身随方各异身有大小之量土分净秽之殊原其
妙体圆音本无差别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
随类各得解行事钞云鹿苑初唱本为声闻八万
诸天发大道意双林告灭终显佛性而有听众果
成罗汉斯即悟解在人不由教旨问教但一音闻
者自异既非对病岂曰随机。】
卷二 第 471c 页 X59-0471.png

「从此而观方知螺髻身子染净各封其心忍土安乐
秽洁互陈其略故文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即
其證也宁不知弥陀杂秽复示此而通引乎。」

【三科为二初正明二故下引示初中初明二机见
异螺髻事见维摩诘彼因宝积问佛净土佛言宝
积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乃至云若菩萨欲得净
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
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本
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尔时螺
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
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
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坈坎等忍下示两土
本融忍土即是娑婆安乐即是西土释迦隐净而
彰秽为折伏故弥陀寝秽而现净为摄受故此折
彼摄方便若是次中初示释迦净土文出法华宁
下示弥陀秽土如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婆罗门
种母名殊胜妙颜亦有恶逆弟子名曰调达是知
二佛净秽理均隐显随机乍分彼此统论理净但
是自心智士圆观莫乖唯识。】

「岂不知六种震动发蒙心之昼昏三轮示现统群情
之夜朗不虚设也经云吾从成佛巳来种种因缘种
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三中初科约事有三初示六动次示三轮三引法
华三周示化三轮六动属能化蒙心群情是所化
卷二 第 472a 页 X59-0472.png
发之与统并警悟之意众生心性本明因迷忽暗
喻若昼昏今以三轮六动警发开悟则从迷忽觉
喻如夜朗然则昼昏必兼夜朗六动不出三轮文
绮互陈相翻可了言六动者般若经云动极动等
极动踊极踊等极踊乃至震击吼爆作相如上三
轮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三中文出法
华方便品因缘譬喻说法名曰三周莫不被机皆
令离著经家广有科释须者阅之。】

「著是病本随言即封闻净著净闻染著染论云如蝇
无处不著唯不著火焰众生亦尔善不善法中皆著
唯不著性空。」

【次科初正示著即我爱诸见烦恼相因而生故云
病本论下次引證文出智论蝇喻爱著火喻性空
善恶是事性空是理凡夫著事不能通理故云不
著。】

「故佛说四依依智不依识若肉眼见闻如牛羊无异
正教如此何得致迷固当杜五过于未然祖四依而
作则斯言极矣复欲何哉。」

【劝依中为三初示教意四依即法四依依法不依
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
义经今言依智四中之一智是慧解照教合理能
知邪正故是可依识属妄情牛羊无异故不可依
固下次劝遵行言五过者成论云迷名生法痴随
文增五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人四谤法五
卷二 第 472b 页 X59-0472.png
轻圣法此即依语之过也未然犹不是也祖本也
则法也斯下三结诫。】

「恐好事者须禀教量故出一二用弘其道。」

【述事理初科好事即乐法之人禀教为量有所本
故一二即事理也。】

「道贵清通义非壅结仍须识分以自揣摩无容冒罔
自谓超挺生报茫然孰识夷险必有斯人则自溺苦
海谁能济拔。」

【次中初二句诫其执有道之为言三乘所履也清
通无壅古配三德恐非文意文明立教意存遣著
清谓息其执情离妄著故通谓开其慧解达正见
故正见既通我人不执故无壅结仍下诫其著空
如业疏云深须识量是何位人然后自高可得度
世不然纵毒知何不经与此大同必下结责。】

「今约两缘立仪表行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
通圣心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

【正明中初科初标示入道多门者通彰万行也不
过事理者总示要门也理谓下释显然理兼大小
(二空理唯识理)道通三乘文宗极教正谈唯识圣心是佛
具缚在凡虽观俗识以凡望圣心期极果故曰远
怀言事局者事通人天及以事净下文所示且举
西方约相故事随方故局愚俗钝机未通理解故
权以事约彼凡情然事非道行要必趣理故云延
度延度亦远怀也。】
卷二 第 472c 页 X59-0472.png

「圣非自圣终假导而渐明凡非定凡亦因开而达解
是知愚智深浅贤圣位阶由解行之远近致利钝之
乖异故论云无分别智即是菩萨菩萨即是无分别
智菩萨约位且列五十馀阶故知无分之智念念利
钝此言有旨。」

【次科为三初正明教意圣昔为凡实因事而达理
今凡拟圣亦假俗而通真开导事也明解理也既
能相济故须立之二是下结显愚智通乎凡圣贤
圣别指果人据下引證唯明菩萨是知以愚智之
机对事理之教起浅深之行證贤圣之果前事后
理深浅有阶三故下引證文出摄论彼云菩萨以
无分别智为体无分别智与菩萨不异无分别智
自性即菩萨自性乃至无分别智即是菩萨菩萨
即是无分别智五十馀阶者信住行向地合为五
十外兼等妙二觉故知下结美论意念念利钝未
寻所出约义显之如愿乐地用加行求见道初见
脩道分證无学全真但据一乘浅深如是其馀三
乘人天凡圣事理可知。】

「然使钝士依事引方土之欢娱且以安身身安而后
道也利人行理剋正念而濯性灵用以清心心清而
出有也。」

【引教对机中初示钝机历行既微履道犹晦故以
事净令彼寄心示极乐之欢娱使息肩之有地故
曰且以安身且谓暂居明非极果幸无苦逼故获
卷二 第 473a 页 X59-0473.png
身安然而身安则道隆善熏则智敏进之以道不
亦易乎次示利机亦由积行故雅性生知密指妙
传冥扶玄契故克正念以濯性灵正念是智性灵
是理即唯识性智明垢尽理显心清则永脱九居
顿超二死故云出有。】

「然利钝千差昏明等级薄知纲领标控神解故历诸
篇通斯一致则披者不昧于由径行者无滞于发足
矣。」

【结示中教有所示谓之标心有所禦谓之控诸篇
一致不出随机披者不昧开正解故行者无滞得
正行故。】

「乘心行事篇第四(谓识心迷倒三毒常缠)。」

【释乘心行事篇篇名中乘谓运用心即意思对境
起脩乃名行事因行起染反福成罪故此注云迷
倒三毒也。】

「序曰上巳显其机缘心行备矣识真俗之交务鉴现
事之相由文明祖习之经义晓疏通之理至于附相
行事故习难倾。」

【本文总叙初科初六句印可前法至下生起今篇
初中初二句总指机即是人缘即法行如上三篇
所立敬法通被两机则心行俱备识下四句别彰
通解以应前教上二句晓正行然真俗事理大旨
虽同约法对机深浅自异以真俗乃圆脩唯识独
对利机事理则别被两方通收利钝如护法篇末
卷二 第 473b 页 X59-0473.png
陈理观真俗并脩故言交务第三篇中钝士依事
虽指西方利人行理通归唯识故云事理相由下
二句领教理经即能诠义是所诠如上二教各有
所本次中故习即习气。】

「三贤犹染其尘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叶起舞舍利
作瞋难陀悦于练色陵伽兴于慢相斯并正使虽尽
馀习未亡犹增恼于六尘自网弊于三受况乃下凡
烦惑无始习熏今生道种正论伦而不忍以斯昏浊
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次科初总标三贤属大乘四果是小乘极圣是下
别引但示小圣迦叶四种此即摩诃迦叶华言大
饮光如智论云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众来到佛
所弹琴歌舞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
木人民畜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叶皆
于座上不能自安尔时天鬘菩萨问大迦叶耆年
行阿练若法第一何以在座身不自安大迦叶言
三界五欲不能动我是菩萨神通果报力故令我
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尊者因中曾为乐人馀习所致闻乐即舞)
利作瞋者智论云佛禅定起经行罗睺从佛佛问
罗睺何故羸瘦罗睺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泳-永+寄]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
当知佛问罗睺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答言和尚舍
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舍利传闻是语即时
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尔时波斯匿
卷二 第 473c 页 X59-0473.png
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
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
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不
净食不应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王等至
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
云何必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
人心坚不可移转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国王为
蛇所齧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
还令蛇嗽毒气乃尽尔时诸医各设咒术所齧王
蛇即来王所诸医然火敕蛇还嗽汝毒若不尔者
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嗽此宁剧
死思惟心定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
心坚不可动也难陀此云喜贤悦练色者智论云
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
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等练色即鲜白之色也
陵伽事者智论云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
人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水神到佛所白佛言佛
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莫流佛言陵伽
忏谢恒神陵伽尔时合掌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
忏谢汝而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言恒神
汝见陵伽合掌忏谢否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
非恶此人五百世来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
馀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巳心无慢也斯下示意正
卷二 第 474a 页 X59-0474.png
使即见思二惑三贤四圣皆悉巳断无明习气犹
在不亡六尘三受比对可知如迦叶恼于声尘纲
于乐受也况下比诫烦惑即是结使习熏即习气
也道种即出家之人正论是法伦犹等也意谓身
虽出家心随妄习谕以圣言一等不忍忍即受也
以斯下结责。】

「良以界称忍土经云强识念力义当以正信而鞭后
以正解而导前解则见理朗然求邪倒而难获(俗云夫志
士有所之当口兴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谓仁义也割人所不能割谓情欲也忍人所不能忍谓苦乐也彼沈俗
士心无法澄尚有斯致况出道者正教满目不能行之临终方悔自取沈溺)信则识真仰
止知窳惰之易亡。」

【诫劝中初科初正明初句举依报以明忍梵语娑
婆此云堪忍土之与界并方域之佳名尔释迦方
志云谓此土人强识念力能忍苦乐堪任道器故
名堪忍宝积悲华文释甚广避繁不引须者看之
经下一句举正报以彰胜智论引经云阎浮提人
有三事故胜于诸天北洲不及一能断淫欲二强
识念力三精进勇猛等上云堪忍举三千之总名
经曰阎浮示一洲之别目以通显局其胜可知义
下二句正劝信智二法入道之门故初篇中指为
敬本涅槃妙门非信不入智度大海非智莫穷故
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智为出世解脱因解而无信
则生邪见信而无解则失正归故以解先而信后
也涅槃经云若人有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
卷二 第 474b 页 X59-0474.png
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解下次覆释解能见理则邪正可分信能识真则
身心有寄毛诗云高山仰止北山云手足窳惰窳
(以主反怠而不进貌)注文出净住子初二句立信志行下六
句立解行彼下八句约俗诫道。】

「如此栖神可谓乘心行事如此整虑可谓无蟥稻粱。」

【次科如此二字指上信解栖神整虑义同寄心此
约善心以明行事不虚信施故曰无蝗稻粱蝗食
稻虫也刘子云不能毗赞明时空蝗粱黍是也。】

「焉有他食在腹而业系无知他衣覆形而行增愚惑
诚不可也。」

【三中上二句以事推因下二句以今显后他食在
腹不耕而食也他衣覆身不蚕而衣也业是过去
集因行即见行烦恼无知愚惑并是痴心须知果
必该因衣必兼食文偏义具读者善思。】

「若夫心尘使性知谁不无识则无邪常须节约若任
而纵者无解脱期故经譬觉贼论示御心制之一处
无事不办岂虚累哉。」

【广明约心中初科初二句正示心即六识总收王
数尘是色法总摄根境使即结使通于利钝性谓
三性善恶无记凡夫皆有故曰不无识下劝防若
下显过故下引證经论喻多未可弹举且引遗教
一文明之文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又云五根贼
祸殃及累世又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冤贼
卷二 第 474c 页 X59-0474.png
等而言觉者出对治也如云安可睡眠不可不慎
当急挫之等觉有二义大师云觉察义者四住如
贼唯圣独知觉悟义者无明如睡唯圣独悟今言
觉贼即觉察义论如马鸣正通遗教彼五根贼以
不动念治之烦恼贼以净心戒禅定相应心治之
心贼以无二念三昧治之制下二句正出遗教即
是治法初句彼论云即无二念三昧相次句即起
多功德三昧相岂下美前经意嘱累不虚。】

「下凡烦恼微细难知粗而易觉勿过三毒自毒毒他
深可厌患贪瞋一发业构三涂痴慢为本故增垢结。」

【次科初总明二障微细难知属所知障此是无明
至佛方断三毒即烦恼障此属正使凡俗现行其
相显然故曰粗而易觉自下别示毒相或起之以
乱性则曰自毒或吐之以陵物则曰毒他为害既
深故须厌患贪瞋二毒决业力胜故能牵生痴毒
无明最为慢本随境愚暗则发贪瞋故云增垢结
也三途解脱经云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

「是故行人随有作业先须执御预知轻重。」

【三科中作业通乎众行必先执御使知轻重如五
停心对治五障重者先治也。】

「今约礼敬之仪备条过状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
识过寻悔返净可期昏昏任性徒沾释种。」

【对敬明中初科失念即改治现行也识过寻悔谢
往业也过净心清即是反净昏下反责。】
卷二 第 475a 页 X59-0475.png

「所以仰对尊容贪拜广叹求诸佛之护念畏恶业之
率挽等羝羊之前郤同难陀之欣奉虽为善兴终归
杂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

【配毒中初科其相有四一曰贪拜著色相也二曰
广叹爱文句故三曰求佛护念希现乐故四曰畏
恶牵挽苟免罪故并乖净心触事生著如斯行敬
犹羝羊之相触将前而却后难陀为欲持戒其事
如是例今行敬法喻则齐问初心脩行心期灭罪
求佛护念其理合然今非此行如何用意答但遣
执情何妨行愿傥兴爱染杂毒可知故此文云虽
为善兴终归杂毒是下结示。】

「或矜高自举忌他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虽从
税内实腾骧或依时位列相从礼谒目睐同徒妄生
嫌怪见有接声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见有威容细
行者言其造事诈作见有在地蹒跚者言其大无筋
骨见有音声浊钝者言其大不生善如斯众也通悉
结收业网所拘报增鬼录。」

【瞋毒中初六句总约馀事以明瞋心内无实德人
不推奉强于人前自矜自伐故曰矜高自举也见
有胜巳便怀嫉妒故曰忌他名望勤苦下欲显巳
德胜于他人虽勉强勤劳而心存陵物如今世人
心怀强胜身示苦节俭食枯瘦弊衣褴褛不洗不
卧诈寒诈暑屏息少语状似道人瞋恚自封不可
触犯少有违恼毒火炽然嫌恨朋俦如同冤贼或
卷二 第 475b 页 X59-0475.png
礼一佛或诵一经憍倨执情计为巳胜忽他有德
一等言非唯恐傍人名位过我是谓勤苦身心恨
恚陵物也外虽从税者相似柔顺也内实腾骧者
心多瞋忿也税顺也骧音襄马腾跃貌或下别就
礼敬以显瞋相初四句总示斜眼恶视谓之目睐
见下别显其相有四初则鄙其虚行次则以实为
伪三则嫌其大恭四则以声废德然此四行随事
皆是愤心既结丑状易成故贻斯诮耳如下结示
报增鬼录者若据瞋因合生脩罗然灵庙岳神恶
鬼罗刹亦由瞋使故得通言。】

「或高履长裙剔削光洁扬彫䌽之华丽曜龙凤之文
绮或磨刮骨肉蓥饰面门上高殿而扬声处静众而
长噫山字在肩有竦凌云之状匡肘广胁志逾鹏趐
之形棱层长慢抵筑朋流忽突增痴处处呈拙如此
胥徒名痴毒也。」

【痴中初四句就服饰明或磨下二句就身相显磨
刮骨肉者谓揩牙样爪刮舌抹唇等莹饰面门者
如耳佩宝环面涂膏粉等上下十句就四仪显噫
(乌介反叹息也)山肩鹏肘以喻显形忽突棱层约相显慢
如下结示胥徒即贱吏也胥字平呼。】

「故论云三三合九种(谓身口意此三能起业也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此三能成业也
现报生报后报此三名业果也)从三烦恼起(从三毒起受三恶道也从三善起受人天也广
如彼解之)以此文證故知起业必由毒生常须观度方识
毒相。」
卷二 第 475c 页 X59-0475.png

【因果初科论即婆沙三三九种如注所明注中三
段不分自别初三能起色心体故次三能成心境
合故业成感果故有后三然此九种起必有由故
推三毒为业因本因有染净故果有善恶故此注
分人天恶道以下结劝度字入声。】

「故使行福而杂罪者还承恶因恶道杂受。」

【杂报示意中上一句示因杂行敬是福起毒杂罪
下二句明报杂事同下引。】

「故大丈夫论云脩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忆
念后作大力龙脩施陵懱人后生金翅鸟施本舍悭
故感财报瞋心行事还兴毒害故龙受形见触伤等
三种害物并由瞋生。」

【引證中初正引彼明行施多瞋故受龙报胜心陵
物故受鸟形不著我人但存济物故名正念今既
不思故生瞋恚施下释显论意有财因施龙报由
瞋文释龙报义实兼鸟由施感报则力用自然陵
懱为因则报居畜类龙有三害鸟能食龙推果由
因故归瞋毒。】

「况今行敬本为除慢更增慢堕巳是业科复起贪瞋
明招苦报。」

【例显中初二句示敬意更下四句示杂毒以施比
敬因果不殊上喻唯瞋此通三毒仍增三道故有
业报。】

「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声驻军马由兴铃供罪福
卷二 第 476a 页 X59-0476.png
杂受其相纷纶略引数条知非妄作。」

【次科事出贤愚经彼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与诸
兵众祇园边过闻一比丘呗声雅好军众立听无
有厌足象马竖耳立不肯行王与兵众即入祇桓
见呗比丘形皃𥏧短丑陋极盛王不忍看即问世
尊今此比丘宿作何业得斯果报佛告王言乃往
过去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入涅槃后机里毗王收
舍利起塔有四龙王化作人形问起塔事为用宝
作为用土作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今
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龙王曰我是龙王
故来相问若用宝作我当佐助王闻欢喜龙复语
王四城门外有四泉水东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
琉璃南门泉水取用作堑变成黄金乃至西变白
银北成白玉王闻欢喜即立四监各典一厢其三
监者功作欲成一监懈怠功独不就王见呵责其
人怀怨而白王言此塔太高当何时成王敕作人
昼夜勤作一时俱讫塔极高峻众宝庄严其监见
巳欢喜踊跃忏谢前过持一金铃著塔幢头即发
愿言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
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缘于往
昔嫌塔大高生极丑陋由施金铃悬塔幢头及愿
见佛从是巳来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值佛出
家脩道得脱生死罪下示意指略纷纭言其多也
数条即龙鸟形声等喻。】
卷二 第 476b 页 X59-0476.png

「昔元魏时勒那三藏见此敬养勤惰不伦便出七种
礼佛法文极繁委广如后明。」

【七礼中元魏即后魏元氏本姓柘跋太祖道武帝
名圭有天下即号魏国至第六帝高祖下诏以北
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
姓元氏勒那本西竺人未详所译。】

「然凡所作业三性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必依
缘缘通内外不起则巳起必性收善恶两性作业感
生无记之缘多归痴种种虽无记亦有善恶梦业受
生如论具引是知舍受昏蒙难为醒决故当临事筹
理必不陷溺清心。」

【三性中初二句标示前明三毒即是起业之本今
明三性乃定业之宗一下引业归性初则推业由
心究其因也次则以心依缘示其境也三则业成
归性定其报也缘通内外者内谓行心外通万境
善下约性定报初二句总明善恶二性感报可知
无下别明无记初正明缘即是业此业属痴痴有
自种种虽无记随痴成业不无善恶随业定报亦
可明矣梦业受生事见成论报成蛐蚁是下策劝
舍受即是无记既非明了故曰昏蒙临事起脩故
宜醒决。】

「寄缘真俗篇第五(谓身心所行功存真俗前虽明于事理亦是真俗所收但被据于初
心此则正存终行)。」
卷二 第 476c 页 X59-0476.png

【释寄缘真俗篇篇名中真俗二谛唯识要门名局
当篇义该一部其门极广其义甚深故委释篇题
庶易寻文旨寄者托也缘通能所义束为三一者
能敬形心(初篇总举此篇成观法喻所诫并约形心)二者所敬胜境(前篇
三宝及此篇云庄严道场位置尊像等)三者所行礼法(前后诸篇盛明敬相及此
篇云三身方土十佛光化等)三事缘成六时业就业兼善恶妙
假观融观有偏圆终归唯识唯识一观真俗圆收
若随相定名则真空俗有名通诸教(小乘等论亦说二谛故)
随名分观则理专事局观属相宗(以法相宗真俗别观故)
约并观宗归法性圆脩深旨备见本篇今试随名
求体且约三性用分真俗谓分别性(此性妄有即是俗谛依彼
六识执有我法)依他性(此性假有亦是俗谛依被八识似尘显现为自体故也)圆成
(此性真有即第一义谛体是真如即真俗通相故)若约圆脩则三性三
谛一念全收圆證亦尔今约进断番彼三性成三
无性则真俗深浅约位不同此行布门莫疑隔别
且约地前依依他性遣分别性即番分别为无相
性分别空故名为真谛依他显故名为俗谛其圆
成性体通真俗名随有无若以分别望无相则俗
浅真深若以无相望依他则俗深真浅若约登地
正依圆成遣依他性求无性性番彼依他为无生
性即说此性一分无生名为真谛一分假有名为
俗谛由了无生知识空故即显圆成据理圆成真
空绝待既非所执本不须番然既随迷对假显实
故立此名今约无生空智现时随显圆成一分真
卷二 第 477a 页 X59-0477.png
理妄既无生真复何立即双遣有空复本无性故
番圆成名无性性若以无生望依他则真深俗浅
若以圆成通望前二则真俗皆浅圆成独深由第
一义通为真俗所依体故从凡至圣始终通观圆
脩因果无差别故后是妙觉所證果故若准慈恩
二谛深浅各有四重俗谛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
军瓶林等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处等三方便安
立谛谓苦等四谛即二乘所證人无我理四依门
显实谛谓菩萨所脩二空观门真谛四者一体用
显现谛第二俗是过初俗故二因果差别谛第三
俗是三證得胜义谛第四俗是四胜义胜义谛谓
一真法界据法唯有五重约义开为八谛通大小
乘摄一百法初一唯俗非真后一唯真非俗中间
相望亦俗亦真以后望前后真前俗故广如彼说
若依义显相即是三谛(分别依他是俗谛无相无生是真谛圆成即是第一
义谛)若照后正观不出二空(依遍计性而生二执今番无性即是二空)若
此以分名体颇显故吾祖大师本兹圆旨立此一
篇欲使行人托礼敬行事之缘运空有并观之智
缘真俗不二之境成事理圆融之观显真如法界
之理故曰寄缘真俗也须知此篇该前摄后凡出
行相真俗主之问篇名真俗则二谛可知今通三
谛宁非妄作答一境三谛经论广明无以执文便
乖义实须知入道并以二谛为门若二谛条然则
属粗浅(权教相宗)今明真俗并观则空有不二不二之
卷二 第 477b 页 X59-0477.png
境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净心诫观云虽知三谛空
知谛义穷微常依二谛说与理不相违祖训坦然
诚非臆说注中上二句正释篇名即寄缘真俗之
义身心属能敬所行属礼法此释缘字功即行业
行业属事引事归理不出唯识故存真俗前下四
句比会诸篇上二句显义同下二句彰意别如第
三篇所明事理事即是俗理即是真故言事理真
俗所收然前分事理别对两方则钝士慕西唯脩
事福故曰彼据初心此篇真俗通彼上机则圆收
事理同归唯识故曰此存终行。】

「序曰真俗二谛由来尚矣不由功用任运现前故论
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

【本文总叙中初科初二句标举由来则究其元始
尚矣则示其所宗以佛祖传持皆依此二不下二
句显意由一切法动真成俗故此俗法举体全真
既非造作故不由功用举一全具故任运现前即
知此道天性然也故下引證即显扬圣教论谓佛
所设教莫非顺理无不适机随发一言不乖真俗。】

「今时行敬亦准圣言不虚设也然须达解两谛所由。」

【准教行敬中初科初叙章然下生起。】

「故论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知唯有识通达俗若不
达俗无以通真若不通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故
也正论成观令人受行。」

【次科初正引即摄大乘论真谛三藏梁朝翻者是
卷二 第 477c 页 X59-0477.png
今所用理须委明故具引彼文随文开释庶令初
学无昧正脩彼愿乐地世第一后续云菩萨如此
得入初地巳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天亲释云若
菩萨于愿乐地中具脩诸方便得入初地由得见
道故见道即无分别智所以得无分别智由通达
真如及俗谛故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知唯有识
是通达俗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知此识
是假有是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能得见真以
离俗无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
(巳上论文)论中知尘巳下文有一十四句初八句分
示观门后六句圆显观意初段中上四句观俗识
以遣外尘下四句观真理以遣俗识上四句中初
二句真观后二句俗观则以知字为能观智尘识
二字为所观境尘即色等诸法皆阿梨耶似尘显
现后依意言分别而有名相凡夫无知执为实有
即分别性以理观照尘即是识即依他性尘既是
识尘即无体故无所有即番分别成无相性名通
达真显有依他名通达俗然前尘后识在言虽异
前真后俗观必同时非谓识外有尘可空但知尘
无体即显唯识(如蛇无体因藤现故)既知识有即显尘无(如了
是藤则遣蛇执)二谛一境真俗并观义见此也后四句中
前二句分见真理以明真观(證无生性)后二句随遣识
相以显俗观(遣依他性)识无生性者论云一切法由因
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
卷二 第 478a 页 X59-0478.png
又不从有生不从无生不即有无生不离有无生
离四谤绝百非本性如是故曰无生知识假有者
识是依他自无体性依彼真妄和合而有故云假
有今达此理则即假显真一分见性即是通真一
分遣识即是达俗显观意中此显前段两重真俗
并观之理初三句即俗显真如了依他是有即知
分别是空复知依他是假即了无生是真非谓俗
外有真可得故曰离俗无真后三句即真明俗如
了无相之真则遣分别之俗复知无生之真则遣
依他之俗亦非真外有俗可遣故曰俗无别体须
知三性即是三观初了分别无体此即空观属真
谛也次了唯识所现此即假观属俗谛也后了圆
成是真此即中观属第一义谛也三性一法分别
有三三谛一境圆融无二举一即三全三是一一
念全收深思可见如此相即方契圆脩如或条然
非今宗意正下结指论意详此观门深通真理约
文准论登地方知篇目注云此存终行义见于此
然求祖意旨在圆脩故下文云唯识四位凡圣通
学也。】

「良以真俗脩复空有交津迷想见则生途日增悟形
心则高轨潜起。」

【立理劝脩中初科初示正意真俗空有语异意同
但上句牒所脩下句显脩意进脩不住故言脩复
复即重也空有双运故曰交津津润也迷下分迷
卷二 第 478b 页 X59-0478.png
悟迷想见者顺凡俗心乖真俗也悟形心者顺正
观心融事理也由迷顺妄所以生途日增由悟背
凡所以高轨潜起生途六凡也高轨四圣也。】

「岂不以形缠桎梏报果不可顿销谓随俗也心可名
谈披㭊莫知其趣谓通真也在言易净真理可用心
求据行难明无始习熏故尔。」

【责劝中初科初牒其所执迷有三意一执心为理
说身为事形心隔别事理不融二执废于身事唯
谈心理三执昧于慧观伹营事福如此三途无非
想见此科所明义当前二上三句执身唯事俗而
非真形缚苦果如被桎桔(上音只下音谷即杻械也)系属三界
故不可顿消若知唯识苦节起脩即是达俗若了
遍计知无我人即是通真今执形缠便云随俗任
缘放逸怠而弗脩岂非迷想下三句执心唯理真
而非俗心无形段唯可名谈动虑起思无常生灭
不了影缘动成妄念即是随俗研穷妄习契悟无
生方曰通真今执披㭊无形便称达理顺情取著
自谓清升如此任情岂非迷想在下次反责上二
句约言显易纵彼凭虚下二句据行显难责其无
实由上说心即是真理一则易净二则易解今以
脩行责则有二难一则难净心惑深故等觉未穷
二则难解心理妙故妙觉方證则显迷执伹信虚
言至理而求终须实行。】

「是知心惑绵远虽观而集起纷纷身相事显屈折而
卷二 第 478c 页 X59-0478.png
便倾高慢慢为恒俗所耻卑退有识同遵既为道俗
通嫌故当行观厌折挫摧拉加功剥削方覈情根。」

【次科初翻对前迷应有二悟一悟心惑集起纷纷
即是随俗岂云无相便谓通真二悟身相曲折便
可倾慢即是真谛岂云报果未融伹谓随俗即须
以身起行念念缘真以心达观新新鉴俗身行成
而慢遣故即身以显真心惑亡而性明故即心而
达俗如此相济方曰正脩下文具明无劳妄解慢
下蹑过劝发折挫摧拉策其身也加功剥削净于
心也摧拉乃倾屈之谓剥削乃删略之词情即六
识对上心也根即六根对上身也。】

「所以大圣垂训法喻所归止在诫约身心无沿逸欲
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杯器故有将崩朽宅三火
恒然逃隐空聚五刀恒逐井河引喻逼形器于刹那
屠肆牛羊切性命于漏刻。」

【引喻中初四句推佛意或下正引其喻有九初出
光明是身不净犹若行厕等次喻出大丈夫论彼
云画瓶满粪秽外饰若汝憎此身臭秽满云何汝
不厌此二唯喻于身三四二喻并出涅槃彼云是
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乎足以为却敌楼橹
目为孔窍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
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之所味著贪欲瞋恚愚痴
罗刹止住其中此总喻身心也又云譬如坏瓶不
耐风雨一切众生心亦如是不耐寒热饥渴风雨
卷二 第 479a 页 X59-0479.png
等柸合作坯此唯喻心也第五喻出法华火宅喻
品三火即三毒之火第六亦出涅槃彼云菩萨摩
诃萨常自思惟往昔无量劫来为是身心造种种
恶以是因缘流转生死乃至云譬如有王以四毒
(四大)盛之一箧(身也)令人赡养喂饲卧起摩洗其身
若令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尔时其
人闻王切令心生惶怖舍箧逃走(脩八正道欲脱生死)时王
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逐(五阴)其人回顾见后五人
遂疾舍去尔时五人以恶方便藏所持刀蜜遣一
人诈为亲善(贪爱)而语之言汝可还来其人不信投
一聚落(六入)欲自隐匿既入聚中窥看诸舍都不见
人执捉𤬪器(𤬪土江反长项[爿*瓦]也)悉空无物求物不得即便
坐地(此喻二乘怖畏生死取證人空欲求自息)闻空中声咄哉男子此
聚空旷无有居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六尘)汝若遇
者命将不全汝当云何而得免之尔时其人恐怖
遂增复舍而去(弃声闻果回心求大)路值一河其水漂急(无明)
无有船筏(未入大乘真实观行)以怖畏故即取种种草木为
筏后复思惟我设住此当为毒蛇五旃陀罗一诈
亲者及六大贼之所危害若度此河筏不可依当
没水死宁没水死不复为彼蛇贼所害即推草筏
置之水中身倚其上手抱脚踏截流而去(勤脩六度得越
生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等第七喻出大集经文云
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缘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
(日月)啮藤将断有四蛇欲螫(四大)下有三龙吐火张
卷二 第 479b 页 X59-0479.png
牙拒之(三毒)其人仰望二象巳临井上忧恼无托忽
有蜜蜂遗蜜滴口(五欲)是人唼蜜全忘忧惧第八河
喻亦出涅槃彼云譬如河岸临崄大树若遇暴风
必当颠坠善男子人亦如是临老崄岸死风忽至
势不可住第九喻出华严彼云譬如旃陀罗牵牛
入屠所步步入死门无常亦如是巳上皆总喻身
心。】

「义当领斯监举力励专征割略科程课时赋业合掌
翅跪凛若临深钦重仰止悚犹乘薄谛惟形聚但见
尘丛举目澄睛无非灵像理须鸣咽涕呬慨我沈沦
圣容久谢惟承馀迹过由我生何不悲悼犹有微善
宅报在人又瞩遗尘亲尊影塔脱生馀道对目莫知
犹如我今不见真佛由此悲庆交怀无容怠惰所以
专志颙仰夕死如生故数数重述意存常制。」

【劝脩中有四初劝加功二合下示行相三理下怀
感叹四故下示文意初中初一句领诲喻次句奉
教行三四两句行之轨度割断决略科约程限剋
日分时敷布正业也二中上四句身心恭敬临深
仰止并约儒典以示严肃下四句运想事理观形
唯尘知无我理明真观也观境见像不迷缘假起
事脩也三中初六句自责而生悲鸣噎即哀叹也
泗即是泪如古德云世尊出时我沈沦今得人身
佛灭度懊恼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犹下
八句自庆而生喜初则庆生人道又下庆奉住持
卷二 第 479c 页 X59-0479.png
脱下庆离恶道馀道义通三恶若约对面不见唯
据畜生畜虽有眼不见住持如人有目不见理体
以劣比胜故曰犹如由下四句结劝夕死出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明真俗行敬事理相由。」

【明脩总标中真俗二观即是唯识同诠一理事理
二行义兼深浅通被两方今篇正意圆收事理同
归唯识故曰相由略见篇题广如后释问前科合
掌翘勤即是事敬何得此科方曰正脩答前伹示
教劝脩今此正明行法。】

「良以凡习寄缘凭心舟济形假澡沐心便清远是须
庄严道场位置尊像斯即开神明之正路亦乃通圣
道之明津。」

【别显事中初科初四句示相须初句托缘缘通能
所见上篇题次句显因心即因也因缘相济事理
得成如济得舟下二句以事例显身浴神清犹事
成于理也是下次四句正明仪范道场乃助道之
胜缘尊像乃所敬之胜境然道场立法诸宗备有
今唯略示理在随时斯下示须立所以神明圣道
理也道场尊像事也事能引理故曰开通事理相
成则涅槃可到犹行者得路渡者得津故以为喻
神明乃众生之识性圣道即诸佛之法身。】

「初举三身之方土(普贤观云法身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馀应化身
以类标列也)次显十佛之光化(如龙树十住论中具列善德等相状)称扬相
卷二 第 480a 页 X59-0480.png
量各有戒仪忏悔劝请甄别位置(亦如彼论解其除罪方法大明广如
彼说)。」

【正脩中初举三身方土者普礼三世依正也言三
身者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寂周遍寂静法身佛
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光内外俱
照报身佛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化身佛也若约
身配土则法身寂光如注所显(成唯识云自性身居法性上佛地论
云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清凉大师释云佛有觉
义名为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名为法亦如智论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也他宗有非此说者各
其志也)乃云应化以类标列者准大师内典录云应
身假相托质形于藏海此则报身实报土也(准唯识中
名受用土此分二类一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彼云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脩自利无漏纯净佛土
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等二他受
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
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准知内典伹约他受用以明身土若自受用身
理智冥合义归法身)又云化佛乘机而现者则变化身同居
土也(唯识论云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
成熟随未登地所宜化为佛土或净秽大小前后改变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之身亦无定限等)准
义合说方便有馀然方便一土本居界外正为成
熟定性二乘然则法相所无(彼以定性二乘不成佛故)贤首不
立(彼宗华严无三可会故)唯天台智者大师准法华经(经云我灭
度后声闻弟子于自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馀国作佛等)大智度论(论曰阿罗汉先
世因缘所受用身必应当灭住于何处成就佛身答有净佛土出三界外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
闻法具足佛道)立方便土详今大师疏钞等文约法华涅
卷二 第 480b 页 X59-0480.png
槃圆旨统会有心皆成佛道准义约宗合明四土
但文中含畜曾不显谈今试论之或存理当文云
以类标列内典录云乘机而现是知机分二类土
亦随分若应一类纯杂之机则化身同居土也若
应一类定性之机则居界外方便土也后贤更为
详之言常寂光者常即常住体不动故寂谓寂静
事常理故光谓明照寂而通故次言十佛光化者
别礼十方化身佛也注指住论彼中广明十佛依
正功德避繁不引若准事钞仍指佛名方等并是
圣量也称下略示偈赞五悔等法相谓相好量即
身量忏悔等法并委论中所以不广显者盖吾祖
六时礼法忏悔位次并准经论布置楷模行者欲
脩当准彼文事仪自足。】

「斯并性绝色心形非识有故经云色声见求名行邪
道。」

【观行中初科初二句正示上句双遣色心即明唯
识下句仍遣识相以显性理斯字指前所叙并字
总上众缘谓能敬身心所敬尊像所立事法并是
归敬正缘不出色心二法色心无性性即真理凡
夫不了执为外物即遍计性遍计无体故绝色心
即真观也遍计既空即显唯识据此合云形非识
有即是俗观今言非识即显真理则知初句明真
蜜诠唯识次句遣识蜜显无生文略义包旨趣幽
奥故下引證文如前释。】
卷二 第 480c 页 X59-0480.png

「但以无始倒凡随情妄执约相犹迷邪正何能顿遣
见闻所以大圣观机未得垂道权说福业用接愚心
故举净方之胜相发动迷心之背向且摄邪心令从
正法渐渍既久心性转明方示非真令行理观据此
脩舍实是知机。」

【别明事观中比前事敬教旨不同先须简定一本
教异前出佛名方等普贤观经十住等论此出弥
陀称赞十六观经二被机异前接利士此被钝机
三方土异前是此方教行此是西土行门四观行
异前是即事显理唯明理观如普贤观广忏六根
深思实相故此文云性绝色心即本斯意此则专
脩事福唯明事观如观经中落日水冰宝池玉树
等五趣果异前则终期断惑直趣佛乘此则求生
事净得相似报问机教既殊何劳并示答欲彰两
土同归唯识故先牒示后明唯识圆收统会则知
事通两土虽据初心理会一门正存终行故上文
云真俗行敬事理相由旨在于此文中初科初四
句示机欲所下八句明教意初明对说意由此机
缘厌于人天怯于理观故佛方便别明事想令彼
寄心别指净方令其暂止非佛本怀故是权说非
是理观故属福业正被钝机故接愚心净方胜相
者如观经中宝座妙华佛身相海依正庄严等迷
心向背者舍秽求净也渐下示引会意渐渍久者
习行深故心性转明者惠解通故示非真者决事
卷二 第 481a 页 X59-0481.png
仪故令行理观者显唯心故渐字平声义亦渍也
据下结美圣意。】

「若彼下愚未闻真道即为化说色声非真心路苍茫
莫知投寄福业不行道心无涉遂即双废长处罪流
由此方便引令出有故示西方极乐世界令心翘注
不得转移。」

【次科初十句机劣教胜施之无益由下次五句重
示方便正为接机初中下愚有二一者著相凡夫
二是初心菩萨凡夫著相于理未闻初心乍闻心
犹怯弱并须事行引彼蒙心第六篇云谓此凡愚
少厌欲苦令脩净观多生退没故以方便说福为
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唯识)欲求正信其心怯
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
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
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
他方佛土常见诸佛永离恶道如脩多罗说若人
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脩善根回向愿
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心苍
茫者无所晓故莫投寄者无所向故既厌欲苦福
业不行怯于理观故道心无涉次中即十六观等
曲为此机故云方便故下正出观经第一日观示
西方者有所向故心翘注者不散乱故不转移者
终期归故。】

「但此下愚贪滞难拔纵任想像何时通悟故行事福
卷二 第 481b 页 X59-0481.png
渐行理观。」

【唯识中初科初四句责于滞事或下二句引事归
理贪滞谓起于爱情任想谓专于事境专执不舍
故云难拔事福即十六观等能接初心堪资理观
故须前行理观即是唯识真俗并观是一理故能
通圣道可会事仪故须后设问十六观门若皆事
者切详经旨事理难明据机则提希闻道即證无
生据教则心想佛时是心是佛况智者大师判属
顿教以一心三观一体三身释观佛二字彼云观
虽十六言佛便周举一例诸无非三观然据今文
判为事观后贤接迹详议不无在今一家请陈与
夺答理假言诠言必有本仰惟二祖皆是四依立
义判文各有其旨虽云两是理必一长今略指陈
庶遮后执夫净土一教利钝俱被事理兼明虽曰
双收不无偏对故二家所判各本一文以为主意
即上所引是心是佛之文即为智者所本彼钞释
云一心脩者乃十六观之总相一经妙旨文出此
中义遍初后及提希闻经逮无生忍彼疏指为是
大菩萨今详佛意正为凡夫业障深重理观难成
者故示西方求佛护念虽明观行事想易成故经
云佛告提希汝是凡夫未得天眼斯一證也纵使
提希是大菩萨隐圣示凡正为未来浊恶凡夫发
起申请故云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
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等斯二證也阿弥陀佛
卷二 第 481c 页 X59-0481.png
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令观丈六意欲接
机斯三證也下品下生十恶五逆临终十念上品
生辈但发三心祇脩三福并得往生斯四證也然
心佛之言唯第八观前略有此语及正明观法及
前后诸观皆显事相略无理解心境既现观想易
成凡夫欲脩即堪造入(如日观等)故吾祖大师准此文
义判为事观然法身相海其量难穷宝座妙华其
相叵测凡夫□想此观何脩须知此教事理该明
行相既宽摄机亦广今详二祖所判虽各有主意
而无不摄机故顿其教者有摄钝之文则落日水
冰岂碍凡夫之想念事其观者有引理之议则妙
身心佛何妨上士之圆观天台疏云下品三辈即
今攸攸凡夫是则智者未尝舍钝即此文云心性
转明令行理观是则南山岂外上机问渐行理观
为约即世为在后生答统括前后文旨不同第三
篇云方土欢娱且以安身身安后道第六篇云观
想念佛得生善趣事净佛土后因前业重更脩明
此准经文别被钝根故待后生方开理解即此文
云故行事福渐行理观又云心性转明方行理观
此是今家圆脩正意既存终行显是利机则观彼
弥陀无非本性想其极乐即是唯心是则事理圆
脩是不拘方土真俗并运何简自他妙旨在斯不
宜不晓是心是佛可通鉴焉。】

「身本顽痴不可绳持心是道因从缘便悟。」
卷二 第 482a 页 X59-0482.png

【正明中初科前明理观性绝色心形非识有即是
唯识今明真俗仍示身心统究观门不出此四教
兴所谓形心两途事理双轨通前贯后四法该收
初二句形质难融次二句心因易悟是则形托于
心心依于缘缘即归敬因缘既济身心自融并归
真俗二门尽成唯识一观。】

「谓此形仪本唯识有迷于本习妄见我人故须徵研
令行敬养令见我身俯仰上下唯尘生灭来往屈申
此随俗也重观此身但尘非我妄谓我所能有行敬
据此一理名通真也。」

【次科初形中为三初二句示色本是心形即色阴
识即梨耶二迷下二句示迷心戒色本习即是真
如随缘妄动背此妙明名迷本习因迷成识致有
色身妄执五蕴各有体性则生法执妄执蕴内别
有神我则生人执即此二执是遍计性三故下历
观起脩又二初明俗观重下次明真观初中初二
句捡过起脩令下五句正明观相俯仰生灭来往
屈伸即是上文事敬之相今见此相能所未亡故
名随俗切详前后所立观相色心二法同一真俗
遣色存心真前俗后今此形心各具真俗及论身
观则以敬相名随俗以无我名通真异于常途俗
先真后然求祖意对前迷执以身属事以心属理
且约敬相虽云随俗今以理观即照此俗不见我
法即是通真意在就身显于真观即此真观便是
卷二 第 482b 页 X59-0482.png
前篇心外无尘复准此文形唯识有即是达俗即
知此俗同后心观是则色心圆收还同二谛前真
后俗不异常途随俗达俗迷悟两分思之真观中
对事显理故曰重观言虽曰重脩无前后但尘非
我则遣人执妄谓我所则遣法执我法既空即番
遍计成无相性故曰通真即摄论云知尘无所有
通达真也。】

「真本非心今随心起名随俗也知真非心名道真也。」

【次心中初明俗观心通六八体是真如真本无念
故曰非心由念动故成于业识业识缘起事识随
生故使真如亦同生起故云今随心起等准此随
心应含两重初则迷真成于本识是依他性故云
随心此八识也次迷本识起于妄念执有我法属
遍计性故云随心此六心也知下次明真观对俗
显真亦含二观初观妄念本无我法则空遍计證
无相性故曰知真非心此则依依他性遣分别性
故曰通真次观本识性本真理真理既明识相随
遣故曰非心此则分空依他入无生性故曰通真
即摄论云知此识无有生性通达真也道真合作
通真。】

「如是念念以后夺前渐渐增明久而明利若随故习
忽此不脩还同无始生死轮转是以力励随念剋思
一一科程令其升进。」

【三科为三初四句蹑示渐脩用显功益次若下四
卷二 第 482c 页 X59-0482.png
句明不脩之失随故习者顺无明故问本习故习
同异如何答前迷本习乃从真起妄则知本习是
真性也今随故习乃逐妄漂沦则知故习是无明
也三是下四句反覆劝脩随念剋思摄心成观也
一一科程策身进行也科谓决判程谓期限。】

「然则圣凡之道自古相传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
之迹圣非自圣终因渐悟观达之功故凡可为圣以
佛性为宗元圣不为凡以悟解为归敬。」

【四科中初二句总评凡下八句分示为二初四初
示意后四句反显初中文同三篇义如上释次中
上二句反显前段上二句意由性具故凡必为圣
下二句反显前段下二句意以出障故圣不为凡
圆觉经云金无重矿悟解逆流即回转义故为归
敬。】

「是知理事行务且隔形心至于动用真俗并观所以
随其发足毕约两缘知无显真知识是俗种从缘起
方可有阶若身心两分真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
日。」

【总结圆脩中初四句总结两土以显圆脩以钝士
依事且以安身利人行理圆显心性又上明真俗
身心别陈恐有执文实生别见故约正理会别从
圆则知事理两门随机乍别真俗二观约教须分
故云且隔今脩圆观事理同归真俗双融身心不
二故曰并观所以下四句牒前圆观正被初心随
卷二 第 483a 页 X59-0483.png
发足者即初心也知尘无有故曰知无知唯有识
故云知识真空俗有遮照同时种从缘起者性假
脩成也因脩有證方可论地位之差殊定圣贤之
阶渐耳准知初学只合圆脩断證位阶非巳智分
也种从缘起文出法华种即本习缘即三学阶即
地位若下四句责其妄分即前迷执三意之一执
别观者见此可为一悟三倒涅槃云相颠倒心颠
倒见颠倒。】

「有人心路慞惶情投莫准闻余此及勃尔兴言抚掌
大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虚诞嗟乎不学浪有涉言吾
闻真俗并观登住方脩如何下凡僣他上圣理义不
可急须改之。」

【问答中因上发足并观故有此难总有二意初约
宗以相难性(法相宗初心别观登地方合如慈恩云五地巳前真俗别观至第五地方
能合故准今问意正同相宗见解也)后则答成性宗(法性宗发足并观真俗不二以
显中道第一义谛准今答意正同性宗见解也)
二约论以證难脩(以诸论中说第
五地名极难胜由真俗二谛更互相违至此地中方能合故)后则答成脩證两
(论中据实證为言故第五地方能并运大师正意理在约脩故云在凡不学焉有克圣之期等)
就初问中为二初九句非其所立不合教门吾下
次六句立理正难抑其改證初中上五句前人不
服慞惶谓心不自安莫准谓情无所诣闻予此及
者谓闻发足并观之言勃尔犹忽然也下四句正
责初句谓语不三思次句谓言多诳妄诞犹欺也
后二句发言无归过由不学次中初二句陈其自
卷二 第 483b 页 X59-0483.png
意登住即是登地(如上慈恩所云)后四句片非劝改下凡
即是初心(准法相宗自合别观)上圣即是登地今居凡位苟
使并观即是下凡滥同上圣既违彼见故劝改之。】

「余曰不可改也发心毕竟初后心齐唯识四位凡圣
通学今则在凡不学何有剋圣之期故须发足并脩
脩明自然位圣。」

【初答中初科初句反拒发下正通为三初四句立
意二今下二句反片三故下二句夺归正理初中
上二句示圆意发心因也毕竟果也在果则真俗
双游在因则空有并运因果不异故曰初后心齐
其或因地别观安得果中双运是则因果不等非
圆教意是以圆教行人圆发圆脩圆断圆證脩一
行即摄诸行證一位即摄诸位念念圆融非前非
后故贤首云依圆教者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乃至
因果无二始终圆融等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
正觉准此圆脩即大菩萨佛果證行有人不晓妄
片南山判位太高或谓多约相宗抑为事观讹风
相扇延及后昆寄此略陈早宜改辙下二句显圆
脩若准诸论皆明五位今明四位正依梁摄一愿
乐位(资粮加行)二见道位(初地)三脩道位(二地至七地)四无学
(八地至佛果)论开四位约證浅深今虽在凡理须通
学以此證知凡夫初心圆脩四位岂唯登地方说
并观三中发足并脩因也脩明位圣果也因脩果
行故须真俗并观果满因心自然事理双运是则
卷二 第 483c 页 X59-0483.png
发心毕竟因果义齐。】

「是知脩道行人常观正理不可执文便乖义实故四
依捡失念念准承当须依智不依于识识俗所习智
是道筌圣立正仪无容辄滥。」

【劝诫中初立理正劝圣下约教伸诫初中又二初
劝依义不依语观正理者发足并观也能如理行
即是依义言执文者登住方脩也偏从此语即是
执文故下次劝依智不依识初二句总举四依当
下正明依智识下蹑释所以。】

「文明上地止据阶缘覈其双游终归妙觉故经云常
在三昧见诸佛土不以二相斯文可依。」

【次答中为二初二句点文正答(即诸论中至第五地真俗并观)
覈下举果类显初中文字通指诸论上地即第五
地此正答问中登住方脩之言也言阶缘者即地
位也阶谓阶渐位有次第故缘即行法所證有异
故如初地得自利功德二地离犯戒垢三地依大
法光明四地由助菩提法能烧诸障五地真俗合
观乃至十地知一切法一切陀罗尼等并据当地
所證位次为阶所得法门为缘各随所證以彰其
胜以此言之在脩则圆观诸行在證则别示位阶
岂将所證之阶缘以难所脩之圆行次中初正明
妙觉即法身极果得无功用真俗双游反验五地
犹如功用若以上地比于妙觉正犹凡夫类于上
地以果类因并观义立故下引證出维摩诘严净
卷二 第 484a 页 X59-0484.png
梵王问阿那律天眼所见几何答曰吾见三千大
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摩诘问言汝天眼见
为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
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乃至梵王问言孰有真天眼
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真谛)
诸佛土(俗谛)不以二相(真俗双游)斯下结示。】

「如执未开更为广引经论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净
二地戒净岂可经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
浅深开行相之阶渐令诸脩趣之士践迹可期若为
说万行齐脩方衢同进则心路茫然不知踪绪故有
教迹殊异如能一以贯之则大观于日月矣。」

【引类中初二句生起经下正引经论通指唯据大
乘行约所脩位据所證行随證别故曰殊途初施
二戒显正行也岂下反质意谓若见经论初地施
净便谓初地方行布施从初发心经一大劫方登
初地却显地前一劫全无施戒耶故华严经云初
地行施馀非不脩以此徵之十波罗蜜对地约證
各各不同不妨地地具脩十法比今初学岂碍并
观此下示意初示开列之益由有阶渐可接机故
若下次示不开之失万行不出六度方衢即是大
道齐脩同进皆是并观此谓但说齐脩不分行位
则令脩进心路忙然故须方便示有教迹反验唯
执阶渐不契圆脩者得在执文失于圆旨如下总
括两门以通一贯今家圆旨妙在斯焉并观圆融
卷二 第 484b 页 X59-0484.png
门也阶位行布门也行布非圆失在隔别圆非行
布失在笼通故须行布不碍圆融历位齐脩万行
一贯之旨释然大观其犹日月丽天无不明矣。】

「引教徵事篇第六(教谓圣教事即礼敬故引四依以證三善)。」

【释引教徵事篇篇名如注其理自明注中三善即
三业所行无漏因也。】

「序曰有人言上列机缘文理备矣深知信为道元功
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但以根钝时浇信坚难具行
浅德劣智正易迷如何不知大圣立事理之教乎乃
欲统群机之大小迷于五乘之化遗随宜之方便悟
于一道之致蒙又惑焉未喻斯理。」

【文中初科欲显上篇立法有据故假设疑情以生
此篇引用之意须知此篇所引即是上篇所本之
文就分为四初四句领前诸篇以彰明解二但下
四句自陈辞逊生起问端三如下五句立理正难
又二上一句总举正教诘其不知下四句别举所
立责其迷教又二上三句牒所迷下一句示所立
上三句中初句迷理理通三乘性空无我是二乘
理此二属小相空唯识是菩萨理此二属大下二
句迷事事通人天及以事净三归十善人天之教
乃接俗之方极乐事净西方之教乃随宜之道今
统会一乘同脩唯识则二乘偏小观相不分故混
于大小人天戒善行果不显则迷于五乘虽彰事
净言非实果则失于方便四蒙下二句请问之词
卷二 第 484c 页 X59-0484.png
欲知所立本何教意既怀疑结故请决之。】

「答曰经教引心意存怀远取其大致未可专文故经
云虽诵千章不义何益是知深有所以熙何未悉其
致致为指也得月而指自忘俗流常咏得意忘言岂
意道门犹行封滞。」

【答释中略陈大意初科初总示大意经教二字通
乎权实如人天事净虽是权教究其深旨皆为引
心终期一乘故云怀远取大致者体化意也未专
文者诫执局也经下引證文见出曜是下结美经
意熙字句绝责笑之词致以指训能标月故法以
喻显达理忘诠得意忘言语出庄子故曰俗流常
咏岂下将俗例道何得自愚。】

「然则四坚果信成行起于下凡在凡不行圣信无由
而剋义实如此即须念念徵责步步推绳犹自迷妄
丛生岂类全无思择如不思择非行道人故经云虽
诵千义不行何益文良證矣。」

【次中初叙圣由凡起必假脩成四坚信者内凡巳
去具有根力其信坚固亦名四不坏信谓信佛法
僧戒也义下一句印可前言即下蹑理劝脩徵责
谓策其进功推绳谓合其法则如斯策行犹自堕
迷何况不思岂能通悟如下反责引證之经同前
出曜。】

「今立正仪行敬须本教宗教有权实不同行亦昏明
殊则先须通其立本然后附本兴怀可也。」
卷二 第 485a 页 X59-0485.png

【引教区分中初科初二句总标教下蹑释教即圣
教宗谓宗致教则随机所演权实不同宗则随人
所崇性相有异如贤首宗约教有五约宗有十等
准今文旨但有权实二教即下所引了不了经问
上标宗教今释教行即行与宗为同为异答宗依
见解行约观慧行起依宗宗还本教故宗与行义
别旨同问教有权实宗分性相观随宗异圆别不
同今文何本答了义实教法性圆宗是今所本真
俗并观圆脩唯识是今正行先下劝令先识初劝
生解则教有所承故曰通其立本次劝起行则宗
有所趣故曰附本兴怀。】

「经说四依区分三位足为末代之龟镜信是众行之
宗师大圣致词终不徒设准教行事毕正无邪。」

【广显四依总明中标言经者据下所引正出涅槃
亦即今家本所承用四依三位皆出彼文三位即
人法行也此三四依能分邪正犹镜之鉴妍丑如
龟之决吉凶大小教门取之为则故曰众行宗师
大下劝依佛语。】

「初人四依。

谓从初贤至于极圣人资无漏法体性空据此依承
理无邪倒。」

【别开三位释人依中初贤等者住法图赞引涅槃
云有人出世具烦恼缚是名第一即是内外二凡
守戒定者须斯二果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
卷二 第 485b 页 X59-0485.png
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此则大小二乘合明行位
故经云第四依者所谓如来(巳上彼文)若大乘中住行
向人属三贤位名须陀洹属第一依初地见道名
斯陀含属第二依二地至七是脩道位名阿那含
属第三依八地至佛名阿罗汉属第四依人约能
證法据所證无漏性空即法依体据下结示舍人
就理理实无邪问既云大小合位何得但体性空
答性空正理大小同观肇论云三乘等观性空而
得道也又可性空名通大小不妨教理自殊委如
后说。】

「伹以无相好佛尚惑魔形况有识凡夫能无受乱故
立法依显成楷定。」

【法四依中初科初示人不可依无相好佛即是鞠
多付法藏传云第五鞠多度人既广时号无相好
(行化如佛但无相好)语魔王波旬言我不见如来色身汝
昔曾睹宜为我现魔言仁者我现佛身勿为我礼
魔即现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众围绕鞠多见
巳观佛心至不觉为礼魔言仁者何故如此答言
我知如来久巳灭度见此容皃若似睹佛欢喜内
发故为礼尔以此知之彼无学人尚遭此惑况凡
夫位焉足可依故下次生起法依楷定谓轨范也。】

「初明依法不依人者。」

【显相初依标中依即依准。】

「人惟情有法乃轨模性空正理体离非妄即用此法
卷二 第 485c 页 X59-0485.png
为正法依涅槃极教盛明斯辙。」

【次释中初科初二句总显人法人随妄识故云情
有法是教理故曰轨模轨则无邪事同车迹模则
从正喻等陶师性下二句正出法体上句示体下
句显德言性空者名通大小小乘性有二种一者
执性谓五蕴内有我为主即人我也二者体性谓
执五蕴实有体性即法我也若空执性名曰人空
若空五蕴名曰法空人法双遣总曰性空此约妄
性尽处名空大乘性者即圆成实性从本巳来自
性清净名之曰空异于权小遣妄之空由性本空
故离非妄前文所谓性绝色心后正观云心体本
来自性清净皆性空也究竟言之唯识极理无越
此也内典录云大乘义本性空极于教宗华严经
云性空即是佛肇论云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即
下结示涅下示所出彼云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
人者即是声闻法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
等此经是终穷至极之教故云极教彼明法是法
性今云法是性空义见后解。】

「今行事者随情妄依多弃法依人起则致乖遗寄陷
溺身心。」

【次中初三句示情执起下示过失起犹动也。】

「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隐心行务知非性空乘持
此心以为道路一分知非明顺空理一分观厌明违
有事如此安心分名脩趣法性真道。」
卷二 第 486a 页 X59-0486.png

【三中初正明反俗心者舍依人也凭圣量者令依
法也专虑起脩谓之隐心行务此事行也若著所
行未免能所既生我执即是非性若了非性性即
真理则知所行不见行相能所既亡我执自遣故
曰知非性空此理观也知字属能破之智非性是
所破之执空字属所显之理也乘取运用持即轨
持此心即上不著事行不废正脩之心三乘道人
并由斯迹故乘此心以为道路一分等者释前事
理显并脩故然则知非即是观厌违有即是顺空
但上据达空属于真谛下约背俗摄在俗门言虽
不同观无前后真俗并运理又明矣如下次结示
法前观智故曰如此安心行在初心未能全證故
云分趣法性法性即唯识之正理也起信论云真
体普遍之义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
净通情非情等涅槃所示与此是同此性绝非故
名真道问上言性空今言法性皆是法体同异如
何答性空名通大小如上所明今言法性即大乘
之性空也肇论云性空故故曰法性是也若尔小
乘性空为可依否答人虽不同理本无异二皆无
倒并是可依请考涅槃及后了义方能一贯问泛
言依法必指能诠之文今示正依多约所證之理
能所相滥孰是正依答法有四种教理行果文虽
谈理必为教诠即知教理皆是正依。】

「二明依义不依语者。
卷二 第 486b 页 X59-0486.png

语是言说止是张筌义为达理化物之道證解巳后
绝虑杜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经有舍筏之喻人
怀目击之谈岂不以言诠意表得意息言月喻妙指
无宜不晓。」

【二依义不依语释中初科有三初语不可依义下
义是可依依义发解故云达理物乃俗事物为理
化而至于道故云化物之道化犹变也證下引證
约文有三初约證理非复假言故引金刚舍筏之
喻次引道教目击道存不在言议故引庄子息言
之谈庄子云目击而道存亦不容声矣岂下亦用
庄子外篇之意彼云世之所责道者书也书不过
语语有责也语之所责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
以言传也(圭峰云所贵常在言意之表也)三引圆觉脩多罗藏如
标月指并證依义不可依语。】

「今谓得义乃是言真行道者常观常破常观依语常
破随义谓言随义还是诵言。」

【次中初正示双遣谓得义忘言仍须遣义义若不
遣还是执言故须常观依语即依义以遣言也常
破依义此依遣以遣义也遣之又遣方合正脩谓
下反显谓宜作舍问若言遣义依义焉存答不废
正依但令遣执。】

「但无始妄习执见铿然静退详研方知此过不尔奔
飞追声不及又可思惟。」

【三中恐迷不悟故又策之初示俗习难改静下明
卷二 第 486c 页 X59-0486.png
决择方知不下谓舍理顺情徒劳无益。】

「三言依智不依识者。

识谓现行随尘分见眼色耳声耽迷不觉与牛羊而
等度同邪凡而共行。」

【三依智示法体初科初正示贪瞋痴等攀缘乱起
故曰现行根境相合于中发生故曰随尘六识各
缘云分见眼色耳声即随尘分见之义牛下示过
患牛羊等度义见初篇邪即外道凡即凡夫凡外
所执皆依此识故曰共行。】

「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执尘为识外所以化导
无由舍之是知滞归凡识倒遣圣心愚迷履历常沦
三倒勇励特达念动即知知倒难清名为依识知流
须返名随分智如是加功渐增明大后见尘境知非
外来境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爱思择
不巳解异牛羊。」

【次科初识智比量次勇下脩识成智初中又三初
二句明智体大圣是佛教即是法自心即唯识也
如楞伽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即是佛说了义
教也次四句示识相邪凡所执故心境两分三是
下四句总约迷悟校量谓识智同体无他法也但
封滞妄情则归凡识遣其我倒即是圣心圣心即
识体也凡夫迷此故沦三倒即滞归凡识之谓也
次中初明脩法初句勇猛精进次句随念观察知
下四句发起正解卒尔起心名之为念念动即知
卷二 第 487a 页 X59-0487.png
知有二相知念驰逸纵而不摄仍随妄倒倒则难
清此属妄情故名依识知念能摄抑流返源此属
圣解故名依智初脩未證但见影像属加行智故
名随分如下明悟相初句加功次句增智后下四
句正明悟相昔以识见境是外物今以智见境即
自心安下诫妄思下显德。】

「有人问云卿立此论明智异愚如何达观犹称凡识。」

【次问答中初问与前不立理智问似同而别彼问
但说识心不明理智今问正明依智犹言唯识。】

「答圣智无涯积空显德岂惟一述即谓清升此但得
语随言还执深知此执无始习熏三祇无间方能倾
尽杂血之乳不可偏言起伏之相于是乎在。」

【答中初科初叙圣智高妙非易言彰此下反责空
言无益深下重示圣智难言此执即是虚谈横计
之情识也由识生执即烦恼障无始习熏即所知
障至佛方尽要历三祇杂下重责在凡未容偏说
杂血乳者事出涅槃乳譬真性血喻烦恼比同凡
夫真妄交杂从智即圣从识即凡故不可偏言须
知真俗并观识智双运将使识相渐伏智相渐起
智相起故可以通真识相伏故可以遣俗今立唯
识且欲接凡仍使并观不妨圆行是则不滞凡识
渐合圣心不偏之旨于焉著矣起伏之相又焕然
矣。】

「如经初地行施馀随分脩高轨立仪令人脩学何言
卷二 第 487b 页 X59-0487.png
一解剩能穷智必智可穷未曰高胜。」

【次中初二句略举经意如前所述高下约经伸诫
高轨是佛立仪属法即华严中所明地位彼是圆
顿上乘及论脩證行布若是岂得下凡妄自矜举
一言解理便谓穷源必下反显谓若圣智一见便
穷翻显佛道未为高胜剩犹过分也。】

「今人口诵其空心未忘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是
心相封迷故尔后得通达心随转用岂不如鸟之游
空自当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

【责迷显悟中初科初四句示迷情梵网经云口便
说空行在有中俱下正责神通障碍莫非心相但
圣悟则通凡迷故塞即前文云滞归凡识倒遣圣
心是也后下五句显悟初句实證故云通达反上
诵空次句用通故云转用反上心有三四两句神
用自在则腾空得起入火不难反上可知如布火
浣者山海经云扶南万里有耆婆国东去复千里
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其火常然山中有鼠时
出在边捕之以毛作布名火浣布布或垢腻用火
燔之其垢即净布体不损。】

「所以脩道正士念念分心舍前详后新新转妙一俯
一仰恭敬尊重并足合掌收摄怠惰分分增明仍犹
过习如何冰执一观便休此乃凡怀遵承倒我我我
因循何由见觉。」

【次科中初十句策行进脩犹随过习如下次六句
卷二 第 487c 页 X59-0487.png
蹑前脩舍正诫执迷初中初明行法又三初四句
示心观次四句示身敬后二句约行显过次中初
二句片前问者后四句蹑诫迷情如问所执乃是
凡怀苟不改迷宁非我倒因循谓以妄熏妄循环
不断。】

「故当筹此分有出期还执出见犹承爱种载思载削
气味淳深重徵此味还由自起知唯识有何日消亡
在凡道行域心齐此。」

【遣执示胜道中初科相蹑有五初二句因脩得悟
次二句因悟生执三载下二句因执载思又得深
悟四重下四句恐因此悟转执无穷故复徵求使
合正理如是展转以后遣前遣之又遣以至无遣
则转识妄念以成圣智今居凡地虽知此理薄解
唯心无始执情卒难除遣故云何日消亡五在下
二句结人从法未阶圣位总称曰凡非罪福业故
曰道行。】

「更有胜道非复在言言既莫存焉资翰墨此一途也
重惟翰墨实是心相如前开责无非道缘并委登机
临阵交决(如论中欲是初军忧愁第二瞋恚第三广如常途所引)。」

【次科为二初五句深道难言重下次六句还依言
显初段上四句正遣言相对前立法故云更有胜
道道本绝言思议匪及况乎文墨可得通乎下一
句夺归以总持非文字文字显总持傥执非言亦
一途之局见也次中谓道虽亡言离言非道若弃
卷二 第 488a 页 X59-0488.png
言求道则心有拣择去道转远故须即文显道当
相求心文字性离心相平等是则文字翰墨皆自
心相文句无体是我心现莫不皆是实相真道岂
得去言绝议方曰真空故佛菩萨所證理智虽曰
不可思议然犹可以如巳所證表显文句开导于
人人复依言还同圣證是知文字语言皆真道也
此乃大师显示自巳所證法门成诸篇行相为圣
道行作增上缘说付当机令加胜进注文出大论
具云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第三爱军
为第四第五睡眠军怖畏军第六疑为第七军含
毒军第八第九利养军著虚妄名闻第十军自高
轻慢于他人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
天无能破之者我以智慧箭脩定智慧力摧破汝
魔军等。】

「但出圣道无始未经今欲革凡理变恒习自揣形服
都非俗流如何想观全乖道望诚可笑也。」

【第五中初劝改习以出世圣道背尘合觉凡夫妄
倒背觉合尘故于此道未经染习今求圣智理须
改之恒习即迷执也自下次劝自量且偏竞执情
凡愚所习今居道位何得自愚或尚巳情诚乖道
望。】

「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

【四依了义标中了不了义交杂难分今准涅槃大
小分之故彼经云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
卷二 第 488b 页 X59-0488.png
其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
不了义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
怪不知此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
名为不了义也若依慈恩义林四种分别初以内
外分之外道典籍并非了义二以大小分之诸小
乘教并不了义三就大乘隐显分别隐密言教并
不了义四亦大乘广略分别文义略者并不了义
若准清凉大师云不了义经谓小乘教了义经谓
大乘经(此同涅槃)大乘教中复有了不了义谓有大乘
虽六度悲智兼脩而定说三乘不一亦非了义(相宗)
若有会归一极以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乎万流
无二无三无不成佛中道理观不共二乘方为了
(性宗)又佛性论说阐提有性成佛即是了义无性
不成即不了义详今文旨前引楞伽显谈唯识以
为了义后举散善说为成佛为不了义而不分大
小偏圆之别然楞伽唯识观理极深散善人天教
理至浅况说不了因果有差今举两极以摄中间
则事理偏圆可同诸教切详祖意正用极深摄于
至浅虽第五篇正立此意教理未明故于今篇首
张问发开决之义至此方明则知小理偏真俱通
唯识人天事净同会一乘主意在斯不宜不晓问
业疏圆体皆明唯识何以彼用法华涅槃此依楞
伽阿跋答意用不同彼用二经意彰开显后明唯
识还指楞伽今说唯心虽宗阿跋及论开会还准
卷二 第 488c 页 X59-0488.png
二经由此四依正出涅槃了义极教以深会浅顺
佛本怀宜在大观无拘名相。】

「此之两经并圣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晓之则无壅不
通有疑皆决但为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致令大
圣随情别说。」

【释中初科初劝先解并圣言者皆佛说故但下次
推说意。】

「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惟是
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也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
及法界种种意生身佛说唯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
明心也。」

【别示中实教初科初二句示意至道则是了义极
教自心即是唯识故下正引即楞伽阿跋摩罗宝
经彼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究竟显谈诸法体性
故云了义文有二段即依正二报并以也字分之
初言三界即欲色无色唯言上下义该八方法即
依报色非色法我字属佛假名流布故云我说唯
遮外境显真谛故心是本识显俗谛故二谛一境
如前所明然诸教谈心浅深异辙若说此心但唯
八识真如凝然不能即理此是权教非今所宗今
准此经深谈真识真妄和合名阿梨耶即如来藏
證知此心虽是八识以性相双包即如来藏由无
始妄习所熏成阿梨耶转成烦恼随境造业随业
受报报分六道六道正报必有所依故有三界器
卷二 第 489a 页 X59-0489.png
世间也是知三界本非他法亦无自性全是一心
之所显现故云唯是心也此下结显次正报中言
如如者一者真如即一心真体二者俗如即随缘
万法不变之性二如不二故曰如如此则直就真
如本性以明心也(此准佛性论说)言真际者真是万法之
体万法是一真之相穷万法以见真理乃为际畔
故名真际经作空际者以真理无相故此约穷事
见真谛理以明心也涅槃梵语此云圆寂诸佛證
此名大法身此就果德以明心也言法界者准法
界观具明四种今此且约十界差别凡圣同体以
明心也种种意生身者彼经大慧菩萨问佛意生
身者何因缘故佛言譬如意去速疾无碍故云意
生准百法论疏钞广明即是菩萨出假化他变易
之身属定果色其名有四一名变易生死身变谓
改变易谓转易谓诸菩萨由悲愿力资其故业故
业被资重感异熟种子改粗身为细质易知寿为
长年二名不思议身由无漏定愿之力所资感得
其体微细妙用难测非二乘等所知故三名意生
身由随菩萨大悲愿意而成此身如楞伽等经三
种意生身一得三昧乐三摩钵提意生身言三昧
者此云等至此即是因初地巳上菩萨得殊胜定
为因而起此身从因得名二如实觉知诸法相意
生身诸法相者依他等三性法也菩萨于无漏观
中了遍计无体依他如幻圆成实有故名觉法相
卷二 第 489b 页 X59-0489.png
意即由此意不舍大悲起身教化众生所起果身
从能起因为名即六地巳上三种类俱生无作意
生身种类有多般相似义一时而起名俱生任运
化生名无作菩萨于定位能化出万亿种类之身
而无加行故从彼为名即九十二地(云云)四名变
化身粗浅分段被无漏定愿资感之后改转异本
如变化故此约出假化他定果之色以明心也佛
下总前诸相结示一体量即名数此下结示经意
上是依报唯世间法此属正报通世出世正报心
体即是真如随流不变能为诸法所依之体故云
出世法体问如如真际涅槃法界皆是穷理尽性
究竟之谈今总会一心孰为至极答真如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随其说处即为至极如圆觉经云无
上法王有大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罗蜜若准彼经则真如涅槃出于圆觉即以
圆觉为至极也准知今经即以一心究竟至极真
如等法皆心相尔。】

「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赴感还宗了义。」

【次中初二句结前了义的示所归下二句统会馀
经令知宗本若约随机人天事净教诱凡愚四谛
因缘意存小道今约佛意开其权浅同达化源会
彼五乘同归实道故曰终穷至实毕到斯源等故
业疏云今识前缘终归大乘第五篇中圆张妙观
旨在于此。】
卷二 第 489c 页 X59-0489.png

「故佛以法约定权机。」

【不了义标中约定权机者即是随流赴感所演之
教故大师云斯道被俗开诱实繁非佛本怀乘机
权设是也。】

「何以知然且如欲有乱善(礼佛诵经观想念佛等并是世善不能出有)
封下界经中有说为不动业及以成佛并非了义以
此凡愚少厌欲苦令脩净观多生退没故随意乐说
为道业。」

【徵释中初科初句徵且下释为三初二句明决因
果乱善是因下界是果因果相等教理分明下界
即欲有也次经下三句示不了义初说乱善为不
动界繁不了也不动即四禅巳上不为三灾所动
次说世善为成佛理事不了也经字文通未可偏
指如弥陀经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皆得不退阿耨
菩提等并此意也三以下六句示教意初明机欲
故下正示欲苦即欲界苦果谓此机缘于欲界苦
少分厌离心虽慕道而怯于苦行苟令脩观药病
不登故于菩提多生退没佛善诱人教开远意故
以世善而进其行以佛果而动其心所趣既高所
行且易彼则忻乐勤而行之说福为道良在兹矣。】

「然其此业因乱果定覈其脩證成相似报得生善趣
事净国土终非事业剋于佛果后因前业重更脩明
静智澄清方遂前愿故论云若有诵持多宝佛名得
生净土者别时远意。」
卷二 第 490a 页 X59-0490.png

【决示中初示因果决前不了初二句总推因果此
业即礼佛等业约相起脩故云因乱说为成佛故
云果定覈下唯约果论如生上界虽是善趣未免
轮转相似清外或生西方但是事净未即断惑相
似出界既云相似明非实果故云终非事业等次
后下蹑示远因决前说意初句推远因重下示后
行或约即世或在后生或即此方或居西土随其
利钝前后不同无非会理静智澄清即是定慧曩
说成佛意在此时昔愿求真今方得果故云方遂
前愿以此决通不了事福终会一乘何况偏真而
不成佛果乎故下引證文出摄论事同前述前云
不退菩提从正报说此云得生净土从依报明准
此净土即是理净若是事净容即生故。】

「且就一权自分粗细福道交加纯杂备有恐新闻者
有致烦昏故且笔削馀如凡圣行法次第广解。」

【结意指略中初句就权乘自分纯杂且以净土观
门分之约教则弥陀称赞等经所诠行相伹示五
烧唯明念诵此属散善名曰杂脩可配文中粗福
杂字十六观经立观想念此属道分名曰纯脩可
配文中细道纯字约机则有九品三辈纯杂可知
而言交加备有者则一一经中容有多教且如观
经三种福业是福分十六行相是道分又十六行
相皆是事脩是心是佛等又属理解又乃一人具
行众行或行福而助道或观相而加念如斯之类
卷二 第 490b 页 X59-0490.png
其相无穷不可具书故且存略馀下次总约权实
二教以分纯杂凡圣行法随朝道整禅师所作总
分时教以为六行一凡罪行二凡福行三小乘行
四小菩萨行五大菩萨行六佛果證行初则凡圣
一分前二是凡后四是圣就凡行中罪福为二
初罪二福就圣道中初分大小前一是小后三是
大又大乘中权实分二前一是权后二是实就后
实教因果一分菩萨是因佛即是果凡罪行者所
脩善行本为福生恶习所资反成罪累如上文中
因福起罪等凡福行者但求世报不思出有即藏
乘中人天等教及三乘人散心所脩即上文中礼
佛诵经观想念佛等并福分摄小乘行者唯观五
阴證空无我既不利他但求小果小菩萨者唯了
境空不知心造虽脩二利事理未圆大菩萨者了
境是心真俗双运三祇未克位尚在因佛果行者
二障永尽三德俱圆究竟住持清净圆觉如斯分
位深浅有阶权实偏圆不分自别故云次第也。】

「此之一篇分定邪正不解不行则非所述。」

【结篇意中问法依四种俱是教相如何取别答依
经是教依义是理依法约前人以简境依智约自
见以简心更有异论避繁不述。】

「行四依者。

律中自明三乘行者通所资用所谓纳衣乞食树下
尘药各有开制如常共传。」
卷二 第 490c 页 X59-0490.png

【行四依中指同律者彼受戒后示为行本律既广
明故此存略三乘通用者释迦一化无菩萨僧形
服既同理须齐奉纳衣开长乞食开请树下开房
尘药对病开酥密等故云各有开制也。】

「馀有四种墨印四种广说如别显之故不备载矣。」

【结略中十诵墨印四分广说皆类四依能分邪正
如常所问。】

「约时科节篇第七(谓六时礼敬三业加勤)。」

【释约时科节篇篇名如注所显。】

「序曰夫为务学之士无时不行固得念念策心新新
习起岂可前念背恶遂剋苦而静尘后念陵善便纵
意而扬怠所以论美四脩(谓长时无间恭敬无馀也)经叹一虑(谓行
住食息常尔一心也)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

【文中初段初四句示正意务学有二谓解与行无
时不行示不废也念念新新明行相也岂下四句
责其不常上二句示乍脩下二句明即废陵善反
上背恶所下总引二文以成前意论即净土论彼
云一者恭敬脩谓恭敬彼佛必命为期二者无馀
脩谓专念彼佛乃至专赞不杂馀业三者无间脩
谓礼敬称赞乃至心心相续不以馀业间断四者
长时脩谓菩萨巳免生死所作善法回向佛果乃
至尽未来际等经叹一虑者如后引遣教昼则勤
心又云制之一处等并斯意也然下结非从正。】

「但为倒想沸腾难为执捉教称野鹿又等圆珠不可
卷二 第 491a 页 X59-0491.png
徵治无由待对事须商量分次以法筹之是以论云
菩萨昼三夜三礼念诸佛。」

【次科论意初段初叙因迷立法是下次约论正示
初中上六句迷情难治倒想即是妄心追逐缘境
故曰沸腾野鹿类其奔驰圆珠方其走弄教喻极
多不可定指亦如经中猿猴恶马其喻略同又宁
僧统物类相感志曰有圆珠置之平地终日不停
言其转走不止也文中所用即其事尔不可徵治
由奔驰故无由对待以走弄故下二句出对治分
次即六时也次中即十住婆沙论切详前篇约事
起脩多依此论则知今篇所立事法即是前篇所
明事行也。】

「致使宗文之士崇遵此教遂分六时以净三业馀时
舍纵且习由来此则福浅罪深无由拔本又理都不
然情亦不可。」

【次科初叙法执宗文之士即执语之徒不悟论中
接俗之意专执六时以为定式馀时舍弃妄习世
缘此下次伸诫责善心薄故福浅业障重故罪深
我执既坚何由济拔若以教照理实不然人情推
之亦不可也。】

「何以知乎夫以六时之候接俗恒仪类彼八斋同于
五戒言虽有数事义无穷准此以论故知择日分时
可以例准。」

【三科中初句徵起夫下推释初二句蹑示分意类
卷二 第 491b 页 X59-0491.png
下例显圆脩又三初二句约数以类六时次二句
约义以比常脩后三句结显八斋五戒如律所明
五外加三故云八戒(不著华鬘不坐高床及作伎乐不非时食)约相有
数推理无穷以戒法类通有境皆护。】

「经云汝等昼则勤心脩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
亦莫有废(此谓昼夜一心常行道观捡据身心无人无法故也)中夜诵经以自
消息(此谓日夜剋心惑致昏昧故以言诵经用散情意)以此文證通日连夜
安有闲时。」

【四科中初正举经文即遗教经初段注中一心即
上一虑常行道观即释经中脩习善法约注所示
即人法二空引观对经须知大小次注惑宜作或
昏昧即睡眠也前明道观则治其散情此曰诵经
则警其昏睡文多言字以下以经符论义合常行。】

「然自末代下凡烦恼浊重约令恒作退住俗流或窃
服疑阳因循岁月寄心无地投形无所连日通夜一
敬不行任业流溺知何不起故设六时以接愚惑微
得渐集犹胜沈昏。」

【祖意中初科初示初心障重无任急制制之太急
则反纵愚怀故生多失惧制休心退道归俗一失
也切食偷形因急成诈二失也教急机慢道业无
成疑谤反生谓法无验三失也厌急逃闲日夕俱
废四失也既不脩新翻种苦业互失也疑阳以喻
显法阳即日轮盲者不睹然不自咎疑日有私喻
显愚流谤法无验因循(有作因脩字误)故下次示因迷起
卷二 第 491c 页 X59-0491.png
教如能渐进犹胜不行渐字上声集即就也。】

「后渐明闲连时接运犹谓为好好故须除。」

【次中初示正行心意旷达故曰明闲二六时中勤
行无替故曰连时接运犹下次遣执情因前分次
故得常行因行起著故曰为好好是执情即须随
遣。】

「凡夫起行各有异伦曾习便欣未行便舍致有去取
众务纷然。」

【起行差殊中初科异伦犹不等也如好坐禅随情
忻习于彼礼诵曾未行之合意即行违情即舍取
舍无法故曰纷然。】

「窃闻泥洹法域入有多门万行虽殊宗归舍著但以
罪业违理一向不行福业顺生观时脩舍出世道业
由来未经故须专志不容宁舍经虽广说不出此三
约理求文斯皆统摄。」

【次科中初举宗要言多门者总彰万行也归舍著
者的示宗要也然万行虽多三行摄尽谓罪福道
也罪即凡罪行罪性垢浊起必污心故曰违理此
属全舍故曰不行福即凡福行功非出界故曰顺
生然则下根脩之以遮罪路上根慕道著则非宜
故曰观时脩舍道即圣道行三乘圣贤假兹而出
故曰出世道业即六行法后四行也此道由来不
曾脩学特须专虑以自策勤岂容自宁舍而不学
经下次结示。】
卷二 第 492a 页 X59-0492.png

「然今随习各有生心或乐禅静则以礼拜为粗疏乐
礼拜者又以禅思为坐睡读诵讲解偏诮默念之徒
苦节独住特忿清谈之叟是则相从奔竞莫委其情
朋腾任情不可比拟。」

【三中即示前科起行不伦之相文中交映作句示
之。



宗党相尚故曰相从奔竞封迷想见故曰莫委其
情朋谓朋党相从腾谓腾跃自大恣其愚见故曰
任情触事生痴无堪比拟。】

「夫以大圣立教卓出恒伦序其指归终为离著至于
随境流观陶甄性灵广张声教都惟可学学在三位
以摄教源。」

【会同三学中初科为二初四句示立教之意功存
破惑故曰离著至下次明教本又二初广显教门
不出三藏随境流观者且举戒学境即所防如淫
盗等观为能防如对淫脩不净观等或可境即五
乘之机观即三学之法随机授法故云流观淘甄
性灵者光显净心也如是随机开导广布群诠数
量尘沙意存脩学学下的示教源。】

「祖而脩奉不越斯位乃至分时督课前脩旧行日夕
三时礼悔相续可谓仪形有据不坠彝伦外摄群小
开俗信于未然内敛恒情增天龙之护助若此行之
不徒设也。」
卷二 第 492b 页 X59-0492.png

【明脩奉中初科初二句总示乃下别明三时礼悔
虽据归敬前脩旧行义通万行可下结美行人合
教正脩以彰功益。】

「且礼念之法自有威仪三学言归俗多分异。」

【别就敬明初科初标敬法次标三学。】

「元立三学同倾一惑为宗以三征之不可分为三别
如论所云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明喻即目
何用深思寻喻乃三约贼唯一事分三义宗成一灭
故重张之意存通领。」

【正配初科初显正意如下引文證出成实论明下
结示寻下重显喻三谓捉缚杀也贼一即劫使烦
恼也事三即戒定慧也一灭即涅槃尽谛也。】

「且如礼敬一法用息慢高如不屈躬斯名犯戒常念
在心斯学定也常知无我斯名慧也一敬如此馀行
同然是则万行殊途三学摄尽。」

【约敬配中初科初约敬正配一下例通众行。】

「今学教者皆三别踪又执自计以破他部拟前喻说
理不容非固须一事沿脩随公三学。」

【次中初出妄情不能圆脩故分三别执自计者尚
巳宗故破他部者生异执故拟下次显正意指义
如前即喻三贼一也。】

「更为重显如佛立戒无境不脩名作持惰名止犯犯
从止起畏犯脩持持名随戒戒名警策是为戒学安
心此学非定不行名定学也深思此学为灭倒情纵
卷二 第 492c 页 X59-0492.png
而不学还顺生死为绝苦本非学不明力励徵责名
慧学也。」

【约戒配中初句示重沓之意如下显相初明戒学
安下配定学深下示慧学。】

「如此渐境渐境托心凡倒渐轻圣解渐厚积功不巳
无往不成千里一步如前具述时序可惜无容自欺。」

【五段中初劝依教渐脩凡下因脩获益执亡障遣
则凡倒渐轻理显智明则圣解渐厚行之不巳圣
果可成千下蹑事伸诫事同上述寸阴可惜时不
待人努力勤脩勿自欺怠。】

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卷中
卷二 第 493a 页 X59-049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