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0778-01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岳全书卷四十五
            明 张介宾 撰
  痘疮(下/)
   总论吐泻 (一/)
凡痘疹吐泻有不必治者有当速治者如初热时即见
 吐泻但欲其不甚而随止者吉盖吐利中自有疏通
 之意邪气赖以宣泄不必治也其有吐利之甚者则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0778-0184b.png
 不得不治又有元气本弱而见此證者使不速为调
 补必致脾气困惫则痘出之后虚證叠见而救无及
 矣此痘前之吐利其当治不必治自有轻重之分也
 若见点之后则吐泻大非所宜速当察其寒热虚实
 而调治之
一痘疮吐泻虽曰多属脾经然亦有三焦五脏之辨盖
 病在上焦但吐而不利病在下焦但利而不吐病在
 中焦则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当辨心肺之脾气在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0778-0185a.png
 下焦者当察肝肾之脾气此五脏之气各有相滋相
 制之机设不明此鲜不误矣
一痘疮吐泻大都中气虚寒者十居七八然亦有邪实
 毒盛及饮食过伤而为吐泻者此宜详审脉證自有
 可辨若果有热毒实邪则不可误认虚寒轻用温补
 恐反助邪以致馀毒痈肿或为溃烂难收等證
   呕吐(四二/)
痘疮呕吐大都虚寒者多实热者少但当以温养脾胃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0778-0185b.png
 为主即或有兼杂證者亦必有实邪可据方可因病
 而兼治之故不得轻用寒凉及消耗等药
一凡呕吐之病病在上中二焦也切不可妄用下药致
 犯下焦元气则必反甚而危矣即或有大便不通者
 亦当调补胃气从缓利导但得脾胃气和则升降调
 而便自达此不可不知也
一痘疮别无风寒食滞胀满疼痛等證而为呕吐或乾
 呕恶心者必脾胃虚寒也宜六味异功煎五君子煎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0778-0185c.png
 参姜饮之类主之或温胃饮理中汤皆可酌用
一脾气微寒微呕而中焦不寒者宜五味异功散
一胃口虚寒呕吐而兼有痛滞者六味异功煎送神香
 散或调中汤亦佳
一脾胃虚寒吐泻并行者温胃饮甚者陈氏十二味异
 功散
一脾肾虚寒命门不煖而为吐泻者必饮食不化水谷
 不分而下腹多痛非胃关煎或理阴煎不可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0778-0185d.png
一凡寒气犯胃腹胀腹痛而为呕吐者神香散益黄散
 或加炮姜若因饮水或食生冷瓜果而作呕吐者五
 苓散加炮姜
一饮食过伤停滞胃口胸膈胀满而为呕吐者宜和胃
 饮或大和中饮或神香散
一痰饮停蓄胸膈而胀满呕吐者宜二陈汤或橘皮汤
 加炮姜
一三焦火闭烦热壅滞胃口而为呕吐者此必阳明火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0778-0186a.png
 證也宜橘皮汤加黄连甚者再加石膏或用竹叶石
 膏汤但此證甚少勿以虚火作实火也
程氏曰凡痘疮呕吐之證须辨冷热热吐者宜六君子
 汤加姜汁炒芩连冷吐者宜六君子汤加丁香藿香
 白豆蔻
一痘疮呕吐不已声浊而长或乾哕者最是疮家恶候
   泄泻(四三/)
痘疮首尾皆忌泄泻而后为尤甚惟初热时有随泻而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0778-0186b.png
 随止者为吉若自见点之后以至收靥毒气俱已在
 表俱要元气内充大便坚实庶能托载收成苟略泄
 泻则中气虚弱变患百出矣若初出之后而见泄泻
 则必难起难灌既起之后而见泄泻一泻则浆停泻
 止则浆满既灌之后而见泄泻则倒陷倒靥内溃内
 败等證无所不至此实性命所关最可畏也今多见
 妄药误治败人脾气以致莫救者犹云欲去其毒泻
 泻无害欺耶昧耶庸莫甚矣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0778-0186c.png
凡治痘疹泄泻只在辨其寒热热者必湿滞之有馀寒
 者必元阳之不足但十泻九虚而实热者极少故凡
 见泄泻呕吐腹痛而别无实热等證者无论痘前痘
 后俱速宜温救脾肾此大要也当详察之若失其真
 误治则死
一虚寒泄泻凡證无大热口不喜冷脉不洪数腹无热
 胀胸无烦躁饮食减少而忽然自利者则悉属虚寒
 切不可妄用寒凉之剂再伤脾土必致不救宜温胃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0778-0186d.png
 饮养中煎五君子煎或理中汤四君子汤之类随宜
 用之○若腹有微滞微胀而为泄泻者宜六味异功
 煎或五味异功散加砂仁○若泄泻兼呕兼痛而气
 有不顺者宜养中煎加丁香木香或四君子汤合二
 仙散○若泄泻而山根唇口微见青色或口鼻微寒
 手足不热指尖微冷泻色淡黄或兼青白睡或露睛
 此皆脾肾虚寒之證非速救命门终不见效宜胃关
 煎理阴煎主之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若泄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0778-0187a.png
 泻势甚用温脾之药不效者则必用胃关煎或理阴
 煎之类主之○若久泻滑脱不能止者宜胃关煎温
 胃饮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送五德丸或肉豆蔻丸
 ○若胃本不虚但以寒湿伤脾或饮水而为泄泻者
 宜佐关煎抑扶煎或益黄散加猪苓泽泻或五苓散
 俱佳
一蓄热泄泻本不多见用间亦有之然必有热證可据
 方可用清利之药如脉见洪数身有大热口有大渴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0778-0187b.png
 喜冷恶热烦躁多汗或中满气粗或痘色掀肿红紫
 或口鼻热赤小便涩痛之类皆热證也且热泻者必
 暴而甚寒泻者必徐而缓皆可辨之然治热之法当
 察火之微甚勿使药过于病恐致伤脾则必反为害
 ○凡湿热内蓄小水不利微热不甚而为泄泻者宜
 五苓散四苓散或小分清饮之类加木通主之○若
 湿热稍甚清浊不分而泄泻者宜四苓散加姜炒黄
 连或合黄芩汤治之○若食多脉盛气壮而泄泻者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0778-0187c.png
 当从热治宜黄芩汤加黄连○若热在下焦小水赤
 涩而泄泻者宜大分清饮或合益元散○若湿热在
 脾泄泻内热而兼腹痛者宜香连丸○若颊赤身热
 头痛咽疼口疮烦躁而泄泻者阳明火證也宜泻黄
 散○若湿热在脾泻而兼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
 或御药大半夏汤加黄芩○若内热泄泻而兼气虚
 者四君子汤加芍药黄连木香
一发渴乃泄泻之常候盖水泄于下则津涸于上故凡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0778-0187d.png
 患泄泻者必多口乾口渴但乾与渴不同渴者欲饮
 乾者不欲饮渴属阳而乾属阴此其辨也然有渴欲
 饮水者此火證也有渴欲饮汤者此非火也有虽欲
 饮水而不能多者有口虽欲凉而胸腹畏寒者此皆
 非火證也然则病渴者尚有阴阳之辨而矧夫但乾
 而不渴者此实以水亏而然若作火治鲜不为害故
 凡有久泻津亡而作渴者当审其非热而不可不壮
 其水也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0778-0188a.png
程氏曰泄泻须分寒热寒者○便清宜理中汤或参苓
 白术散然白术茯苓非泄泻发泡者不宜用以其渗
 利故也○按此说可见治痘者即渗利亦忌顾可妄
 为消伐以残其气血津液乎
陈氏曰凡泻频津耗则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难收靥
 如身温腹胀气促咬牙烦燥谵妄者皆难治缘榖食
 去多津液枯竭故多死也速宜与十一味木香散或
 十二味异功散
卷四十五 第 8b 页 WYG0778-0188b.png
万氏曰疮未出而利者邪并于内里实也宜从清毒疮
 已出而利者邪达于表里虚也宜治其虚凡痘疮所
 忌惟内虚泄泻若温之固之而不愈者此不治之證
   寒战咬牙(四四/)
寒战者阳中之气虚也阳气虚则阴乘之阳不胜阴故
 寒憟而战也咬牙者阴中之气虚也阴气虚者肾元
 惫骨气消索故切齿而鸣也总之虚在气分则无非
 阴盛阳虚之病耳非大加温补不可也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0778-0188c.png
心鉴云七日前见寒战者表虚也咬牙者内虚也七日
 后见寒战者气虚极也咬牙者血虚极也气虚者保
 元汤倍加肉桂以温阳分血虚者保元汤加芎归以
 益阴分○余常用六气煎或六物煎加桂附治之无
 不应手而止其有独寒战独咬牙者亦一体治之或
 合二仙散用之亦妙
一有寒邪在表身体大热脉𦂳数无汗邪正相争而为
 战慄者此即似疟之类但散其邪而战自止宜柴葛
卷四十五 第 9b 页 WYG0778-0188d.png
 桂枝汤之类主之
一痘疮灰白溃烂泄泻而寒战咬牙者此纯阴无阳之
 證宜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亦可
一痘色乾紫黑陷大小便不通烦躁大渴而寒战咬牙
 者此纯阳无阴火极似水之證也宜双解散
一养浆结靥之时有红紫掀肿大小便秘烦渴喜水者
 乃表里俱热之證以疮痛而振摇忍痛而咬牙也此
 非寒战咬牙之属如热甚而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0778-0189a.png
 加连翘木通金银花之类主之
一筋惕肉瞤似战者以经络血气为疮所耗不能荣养
 肌肉主持筋脉故惕惕然肌肉自跳瞤瞤然肌肉自
 动本非寒战之證也宜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陈氏曰咬牙者齿稿也乃血气不荣不可妄作热治
一寒战咬牙而气喘谵妄闷乱足冷者非倒陷即倒靥
 也不治
   烦躁(四五/)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0778-0189b.png
烦者扰扰而烦躁者烦剧而躁合言之则烦躁皆热也
 分言之则烦在阳分躁在阴分烦浅而躁深也难知
 集曰火入于肺烦也火入于肾躁也痘疹烦躁大非
 所宜若吐利厥逆腹胀喘促谵妄狂乱昏不知人而
 烦躁者谓之闷乱乃不治之證
一痘疮以安静为贵若忽然烦躁多哭切须详审其故
 如别无逆證而忽然若此是必疮有痛而然待脓成
 则痛止而烦亦止矣不必治之其或饮食寒热偶有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0778-0189c.png
 所因而致然者但当随證调理之则无不即安者
一痘疮烦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参白虎汤加栀
 子仁
一烦躁多惊者火在心经也宜导赤散加栀子麦门冬
 或七味安神丸
一痘毒未透热伏于内而烦躁者宜六味消毒饮或兼
 万氏夺命丹
一热甚于内而烦渴热躁者宜导赤散或玄参地黄汤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0778-0189d.png
 加木通麦门冬或万氏牛黄清心丸或四味消毒饮
一邪毒未解热甚于表而烦躁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或
 羌活汤
一痘疮红紫乾躁壮热口渴谵妄者退火丹或万氏牛
 黄清心丸或用良方犀角地黄汤
一阴虚假热自利烦躁者肝肾水亏也轻则五阴煎甚
 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吐利不食而烦躁者脾气虚也轻则保元汤温胃饮
卷四十五 第 12a 页 WYG0778-0190a.png
 甚则九味异功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一疮密脓成营血亏耗心烦不得眠者宜三阴煎加麦
 门冬如有微火者宜酸枣仁汤
一昼则烦躁夜则安静此阳邪盛于阳分也宜人参白
 虎汤或加栀子如昼则安静夜则烦躁者此阴中之
 阳虚也宜三阴煎如有火邪亦可加栀子仁
一大便乾结不通而烦躁腹胀者四顺清凉饮当归丸
 甚则承气汤若大便秘结痘疮陷伏而烦躁者百祥
卷四十五 第 12b 页 WYG0778-0190b.png
 丸或承气汤
   喘急(四六/)
喘有气促不同喘者气粗而壅壅而急喘为肺邪有馀
 也促者气促而短上下不相接续促为肺肾不足也
 此二者一实一虚反如冰炭若或误治无不死也当
 详辨之
一寒邪在肺作喘者此外感之證必欬嗽多痰或鼻塞
 或身有微热或胸满不清治当疏散肺邪宜六安煎
卷四十五 第 13a 页 WYG0778-0190c.png
 或二陈汤加苏叶主之若寒邪外闭之甚者仍宜加
 麻黄北细辛之类○若兼气血不足而风寒在肺作
 喘者惟金水六君煎为最
一痰因火动而为喘急者当以清痰降火为主若痰涎
 上壅者先治其痰宜抱龙丸清膈煎之类主之○若
 火上刑肺肺热叶举大热大喘者宜人参石膏汤○
 若微热作渴肺燥液衰而喘者宜人参麦门冬散○
 若夏月热甚火犯肺金而喘者仲景竹叶石膏汤或
卷四十五 第 13b 页 WYG0778-0190d.png
 六味竹叶石膏汤○若火伏三焦肺胃大肠俱热胸
 腹胀大便秘结而喘者前胡枳壳汤
一喘以气虚者人多不能知之凡下泻而上喘者必虚
 喘也凡小儿喘息觉在鼻尖而气不长者必虚喘也
 此实气促原非气喘若见此證急须速补脾肺或救
 肾阴轻则参姜饮六气煎甚则六味回阳饮○若下
 为泄泻而上为喘促者急用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
 功煎不可疑也○若大便不泻而或为多汗或为腹
卷四十五 第 14a 页 WYG0778-0191a.png
 膨或见痰饮狂躁但以阴虚水亏气短似喘而脉气
 无神者急宜贞元饮加人参煨姜之类主之○若治
 喘促用清痰降火等剂而愈甚者此必虚證也速宜
 改用温补如前诸法犹有可救迟则恐无及矣
一痘疹发喘乃恶候也若利止喘定者生其有泻利不
 止或加胀满或为狂躁或痘毒入肺口张息肩目闭
 足冷而喘甚者皆不治之證
   声音(四七/)
卷四十五 第 14b 页 WYG0778-0191b.png
痘疮最要声音清亮若卒有失音凶兆也先哲云疮已
 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其病轻疮未出而声先变者
 气病也其病甚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凡此
 失音之證大为痘疮所忌然亦有吉有凶须当详辨
 治之
一风寒外袭皮毛壅闭肺窍或致欬嗽而偶为失音者
 此惟外感之證宜解散之以加减参苏饮或六安煎
 加薄荷桔梗主之或待风寒解散其声自出此固无
卷四十五 第 15a 页 WYG0778-0191c.png
 足虑也
一火邪上炎肺金受制气道壅闭而声不出者宜导赤
 散合甘桔汤加炒牛旁子主之或用甘桔清金散
一上焦阳虚而声音低小不出者此心肺不足之病盖
 心主血肺主气痘疮稠密则血气俱损故声不能出
 宜六物煎加麦门冬或导赤通气散主之
一下焦阴虚而声不出者其病在肝肾盖肾为声音之
 根若證由肝肾而痘疮稠密则精血俱为耗竭水亏
卷四十五 第 15b 页 WYG0778-0191d.png
 则肺涸故声不能出速当滋阴益水以救其本宜大
 补元煎五福饮或十全大补汤之类酌宜用之
一凡啼哭无声而但见泪出语言无声而但见口动者
 此皆毒气归肾而内败也或声哑如破如梗者此咽
 喉溃烂也皆难治之證
一痘后馀毒失音其證有二○一以咽痛不能言者此
 毒气不净也宜甘桔清金散加天花粉○一以肾气
 虚不能上达而声不出者宜治如前或用四物汤加
卷四十五 第 16a 页 WYG0778-0192a.png
 麦门冬白茯苓
   惊搐(四八/)
惊者忽然惊惕而手足搐搦口眼歪斜每多忽作忽止
 其證多由风热盖心主火而恶热肝主风而善动惊
 痘之火内生于心心移热于肝风火相抟故发惊搐
 然未出之先发惊搐者多吉既出之后发惊搐者多
 凶何也盖痘毒将散而豁谷开张窍理疏解因致牵
 引伸缩得疏散达之气痘出而惊自止则其内毒无
卷四十五 第 16b 页 WYG0778-0192b.png
 留于此可见故俗名惊痘最为吉也若既出之后则
 中之伏火亦宜散矣倘仍见惊搐则是外毒已出而
 内毒犹然未尽此其毒盛莫测乃可畏也故凡发惊
 搐者必随发随止者为吉不必治也若连发不已此
 毒伏于心肝二脏速宜随證治之不得误以为吉證
一治惊搐之法最当察其虚实酌其微甚如果有风热
 实邪庶可解毒清火但得稍见清楚便当培养心脾
 以防虚败之患若止见微邪则但当以调和气血为
卷四十五 第 17a 页 WYG0778-0192c.png
 主
一惊搐證多由风热相抟故治宜平肝利小便盖平肝
 则风去利小便则热除风热既平惊自愈矣若过用
 寒凉则气敛而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一心脾阳气虚寒则神怯而易为惊搐六气煎加枣仁
 朱砂
一心脾血虚而惊搐者七福饮养心汤
一肝胆气虚多恐畏而惊搐者茯神汤
卷四十五 第 17b 页 WYG0778-0192d.png
一心血虚睡中惊搐或兼微痰者秘旨安神丸
一心虚火盛多热躁而惊搐者宁神汤酸枣仁汤
一痘既出其色红紫而烦渴惊搐者良方犀角地黄汤
 ○若烦热之甚而大便乾涩者多由阳明之火人参
 石膏汤加朱砂
一心火独盛而烦热惊搐者朱砂安神丸或七味安神
 丸
一心火盛小水不利而惊搐者导赤散加黄连朱砂或
卷四十五 第 18a 页 WYG0778-0193a.png
 合朱砂益元散
一痰涎壅盛气急胸满而惊搐者抱龙丸清膈煎或梅
 花饮琥珀散此宜暂用以开痰涎但得痰气稍清即
 当酌虚实以调理血气
一肝胆实热大便秘结而烦躁惊搐者泻青丸或七味
 龙胆泻肝汤
一血热见血而惊搐者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良
 方犀角地黄汤○若热甚而大便结秘者拔萃犀角
卷四十五 第 18b 页 WYG0778-0193b.png
 地黄汤
一风寒外感心脾阳虚而微热不退或欬嗽恶寒而惊
 搐者惺惺散○若虚在阴分汗不能出身热不退而
 惊搐者柴归饮○若外有风邪内有热邪表里俱热
 而惊搐者生犀散
一风寒外感身热无汗但有表邪别无虚證而惊搐者
 败毒散或苏葛汤寒邪闭甚者红绵散然此皆表散
 之剂若兼虚邪不得单用此类
卷四十五 第 19a 页 WYG0778-0193c.png
   昏睡(四九/)
凡痘疮将出未出而猝然昏睡者其痘必重当察其脉
 證虚实预为治之若痘后喜睡此毒气已解元气将
 复故邪退而神安乃否极泰来之象不须服药妄治
 如见寂然气虚但以调元汤保元汤六物煎之类察
 其寒热渐以调之自然平复不可妄行消耗致伤其
 神反必害矣
   腰痛(五十/)
卷四十五 第 19b 页 WYG0778-0193d.png
经曰腰者肾之腑又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之
 脉夹脊络肾而痘疮之毒多出于肾循足太阳膀胱
 散行诸经乃邪之由里传表也如初见热而腰即痛
 或日以渐甚者此邪由膀胱直入于肾而毒有不能
 达也急宜解毒以泄少阴之邪以通太阳之经务令
 邪气不得深入则痘虽稠密亦可愈也若不速治则
 邪必日陷而表里俱甚营卫之脉不行脏腑之气皆
 绝或为痒或为黑陷终莫能救矣
卷四十五 第 20a 页 WYG0778-0194a.png
一凡痘毒自阴传阳自里传外者为顺自上传下自外
 传里者为逆若毒由太阳传入少阴则毒陷而不升
 伏于骨髓之中不能外达所以腰痛大凡疮疹之毒
 归肾则死故但见腰痛急宜治疗若毒陷不起即宜
 发散解毒令其复出太阳而达乎阳道斯无害也宜
 人参败毒散或五积散主之若肾气虚陷不能传送
 外达者必用理阴煎加细辛官桂杜仲独活之类主
 之
卷四十五 第 20b 页 WYG0778-0194b.png
一治发热便见腰痛者以热麻油按痛处揉之可止仍
 急服前药之类如小水不利者宜五苓散如火毒内
 盛而小水不利者宜四苓散加栀子木通
   腹痛(五一/)
治腹痛證当以可按拒按及宜饱宜饥辨其虚实不得
 谓痛无补法而悉行消伐也又当因胍因證辨其寒
 热不得妄用寒凉也大都寒滞者十居八九热郁者
 间或有之若虚不知补而寒因寒用则害莫甚矣
卷四十五 第 21a 页 WYG0778-0194c.png
一初见发热痘疮未出别无寒滞食滞而腹满腹痛者
 此必起发不透痘毒内攻而然宜解表疏里以化毒
 汤加紫苏厚朴之类主之或五积散加木香亦可○
 若大便不通腹胀而作痛者桂枝大黄汤酌宜用之
一寒气犯胃或食生冷而呕恶吐泻腹无胀满而但有
 疼痛者温胃饮理中汤加肉桂木香或小建中汤随
 宜用之○若胃气虚寒作痛而喜按者黄芪建中汤
一寒犯中焦气滞作胀而腹痛或泄泻者和胃饮或抑
卷四十五 第 21b 页 WYG0778-0194d.png
 扶煎加丁香木香或陈氏十一味木香散
一脾肾虚寒下腹作痛泻利不止者胃关煎
一误饮冷水凉茶寒湿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
 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汤
一饮食停滞中满作痛者大小和中饮或保和丸加木
 香砂仁若大便不通而痛甚者赤金豆或承气汤利
 之
一发热二三日后大便不通燥粪留滞而腹痛者当归
卷四十五 第 22a 页 WYG0778-0195a.png
 丸或用猪胆导法
一湿热下利烦热大渴小水热涩而腹痛者大小分清
 饮或黄芩汤加木香青皮砂仁
一火毒内攻谵妄狂乱而烦热腹痛者退火丹或朱砂
 元元散
   腹胀(五二/)
痘疮腹胀之證其要有二一以脾胃受伤一以邪气陷
 伏盖痘疮将发毒由内生其證无不发热或见微渴
卷四十五 第 22b 页 WYG0778-0195b.png
 此其常也当此之时只宜温平和解或兼托散无抑
 遏无穷追无残及元气惟贵轻扬善导但令毒透肌
 表则苗秀而实无不善矣设不知此而见热即退热
 见毒即攻毒则未有妄用寒凉而不伤胃气者未有
 但知攻毒而不伤元气者胃气伤则运行无力而脾
 寒所以作胀元气伤则托送无力而毒陷所以作胀
 虽作胀之由犹不止此然惟此最多而人多不能察
 也诸未尽者俱详如左
卷四十五 第 23a 页 WYG0778-0195c.png
一误服凉药或过食生冷而作胀者其人必不能食或
 大小便利或腹中雷鸣此皆脾胃中寒之證速宜温
 中以疏逐冷气冷气散则胀自消矣宜益黄散加姜
 制厚朴或人参胃爱散加乾姜○若胃寒兼虚疮白
 神倦或气促发厥者惟温胃饮及陈氏十一味木香
 散俱为要药○若寒在脾肾下焦不化而作胀者非
 理阴煎不可
一中气本虚或过用消伐以致元气无力不能托送痘
卷四十五 第 23b 页 WYG0778-0195d.png
 毒而陷伏作胀者宜十宣散或合二妙散或神香散
一痘毒陷伏于里者必有热證相杂如烦躁乾渴大小
 便秘而作胀者此只宜温平快气兼托之剂当用紫
 草饮子
一寒邪外闭肌腠身热无汗或气喘鼻塞则痘毒不能
 外达而陷伏腹胀者宜五积散或加减参苏饮
一饮食过伤偶为停滞而腹胀者此不过一时之滞食
 去则胀消宜大和中饮或合二妙散神香散
卷四十五 第 24a 页 WYG0778-0196a.png
一腹胀而目闭口中如烂肉臭或大便泄泻或利脓血
 者皆不治
   厥逆(五三/)
厥逆者四肢不温或甚至于冷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故
 常宜和煖若至厥逆则其阳虚可知如指尖微寒者
 亦阳气衰也足心冷者乃阴邪胜也其有疮头焦黑
 烦渴闷顿大便热结而厥逆者此阳毒内陷火极似
 水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又有疮本灰白大便不结而
卷四十五 第 24b 页 WYG0778-0196b.png
 厥逆者此元气虚惫阳衰而寒也凡痘疹之候头常
 欲凉足常欲温若头温足冷者多不治故厥逆为疮
 家恶候
一痘疹十指微寒者即宜五君子煎六气煎或六物煎
 加姜桂温之以防虚寒之变
一痘疹泻利气虚而逆者胃关煎或陈氏十二味异功
 散
一痘疮始出手足便冷或其人先有吐利致伤脾胃脾
卷四十五 第 25a 页 WYG0778-0196c.png
 胃气虚则为厥逆宜六气煎六物煎加姜桂主之甚
 者人参附子理阴煎
一痘疮起胀之时手足厥逆此阳气欲绝之候必其自
 利或呕吐脉见沈细微弱或浮大而虚速宜温补元
 阳轻则六气煎加肉桂甚则六味回阳饮或九味异
 功煎服药后手足和煖者生厥不止者死
一热毒内甚而厥者必有烦热便秘胀满脉滑等證宜
 四顺清凉饮或承气汤
卷四十五 第 25b 页 WYG0778-0196d.png
一痘后厥逆者此其气血已虚脾胃已困无怪其有厥
 也宜保元汤或六气煎六物煎加附桂之类主之
   发渴(五四/)
痘疹发渴者里热也以火起于内销烁真阴所以发渴
 又其津液外泄化为脓浆则营气虚耗亦以致渴此
 痘疮之常候也若微渴不甚不必治之惟大渴者乃
 由火盛然亦须察其虚实以为调理切不可因其作
 渴即以西瓜梨柿之类轻以与之恐脾肺受寒致生
卷四十五 第 26a 页 WYG0778-0197a.png
 他患也外有乾渴论在泄泻条中所当参阅
痘疮气血内耗微热微渴而喜汤者宜七味白术散或
 五福饮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脾肺多热渴而喜冷者宜人参麦门冬散或生脉散
一痘疮多热多躁口燥咽乾大渴引饮喜冷能食或大
 便乾结者此热在肺胃二经宜人参白虎汤甚者再
 加黄连○若痘后热渴者此馀火未清也其治亦然
一痘疮自利不止肾阴亏损而作渴者病作少阴速宜
卷四十五 第 26b 页 WYG0778-0197b.png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大便秘结腹满烦热内火不清而作渴者四顺清凉
 饮
一痘疮发热时便见大渴唇焦舌燥此心火太炎肾水
 不升故血液枯耗也急宜解之以葛根解毒汤
程氏曰痘疮初发之源乃壬癸水也水既流出其源必
 竭奚不作渴由此观之可见治渴者必不可不滋肾
 水
卷四十五 第 27a 页 WYG0778-0197c.png
薛氏曰凡渴欲饮水者当审其热之虚实若属虚热虽
 欲水而不多饮当用七味白术散若系实热索水喜
 饮者当以犀角磨水服其后亦无馀毒之患
   失血(五五/)
经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外溢则衄血
 血内溢则便血疮疹之火由内而发毒不能达则燔
 灼经络而迫血妄行血随火动从上而出则为衄为
 吐从下而出则为便为溺阴阳俱伤则上下俱出凡
卷四十五 第 27b 页 WYG0778-0197d.png
 痘疹失血若从鼻出者则有阳明外达之意尚可望
 生若从他处则总属阴分而火毒内陷乃悉为危證
一痘疹发热见血者多属火證若衄血者宜玄参地黄
 汤或加茅根汁或加京墨汁同饮之衄止者生不止
 者不治○溺血者大分清饮或八正散○大便秘而
 见血者并宜四顺清凉饮
一痘疮已出未出之间凡诸血證俱宜用犀角地黄汤
 三方酌宜治之最佳血止后可进调元汤加木通
卷四十五 第 28a 页 WYG0778-0198a.png
一痘疮十日之后忽脓血大作大便陡出者此为胃烂
 不治
   发疱(五六/)
痘疮发疱亦与黑陷相类虽一以外出一以外入形有
 不同而邪气留结毒则一也或发水疱或发血疱或
 赤或紫或黑但见此證十无一生然亦有似疱而实
 非者不可不辨或其人身上原有破伤或疮疖未痊
 或虽痊而瘢痕尚嫩一旦痘出则疮瘢四围痘必丛
卷四十五 第 28b 页 WYG0778-0198b.png
 集此物从其类之理也因疮作疱则其腐败皮肉气
 色本异宜与完肤有别不得即认为紫黑疱也至若
 治疱之法先以针刺破吮去恶血后用胭脂汁涂法
 又用百花膏敷之○此疮极易作痒起发之后宜常
 用茵陈薰法薰之勿令㧓伤若不慎之则反覆灌烂
 淹延不愈变为疳蚀坏疮以致不治者多矣
   溃烂(五七/)
痘疮脓熟或微有溃烂者亦常候也惟于未成脓之先
卷四十五 第 29a 页 WYG0778-0198c.png
 即有溃者此名癍烂有当靥不靥而身多破烂不收
 者此名溃烂良由未出之先当发散而不发散则热
 毒内脏必溃烂而兼喘促闷乱或不当发散而误发
 散则表虚毒滥亦致遍身溃烂此皆不善表之故也
 又有阳毒内炽火盛脉实便结喜冷而失于清利以
 致阳明蓄热肌肉溃烂者此不善解毒之故也故治
 此之法表热者仍宜清理火邪表虚者即宜补养营
 卫且脾主肌肉尤宜调脾进食务令大便得所以生
卷四十五 第 29b 页 WYG0778-0198d.png
 肌解毒但解毒不至于过冷调养不至于太热必得
 中和方为良法
一表虚不收者必其卫气不足别无热證宜十全大补
 汤之类或去肉桂加防风荆芥穗多服自愈
一火盛胃热溃烂者宜大连翘饮之类若大便秘者以
 猪胆导之
一痘疮或发表太过或清解过当以致表里俱虚阳气
 不守则内为泄泻外为溃烂急当救里宜陈氏十二
卷四十五 第 30a 页 WYG0778-0199a.png
 味异功散或九味异功煎
一溃烂脓水淋漓者以败草散或荞麦散衬之若斑烂
 作脓痛甚者以天水散和百花膏敷之
一痘疮衣以厚绵围以厚被或向火偎抱或任其饮酒
 未七日而靥日期未足其收太急以致自面至腰溃
 烂平不作痂者盖此非正靥乃倒靥也急宜解去
 衣被勿近火勿饮酒因立一方用黄菧白芷以排脓
 防风蝉退以疏表青皮桔梗以和中牛旁子甘草以
卷四十五 第 30b 页 WYG0778-0199b.png
 解毒服后溃疮复胀则中外毒气俱得无留而渐可
 收矣
   多汗(五八/)
痘疹自汗者以阴中之火自里及表达于卫气故皮肤
 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流行故多自汗但得痘疹
 身常潮润实为美證此乃阴阳气和血脉通畅盖热
 随汗减毒随汗散邪不能留则易出易解虽见热甚
 而汗出之后身必清凉此即毒之消散也不必治之
卷四十五 第 31a 页 WYG0778-0199c.png
 然只宜微汗不宜大汗若汗出过多则阳气泄而卫
 气弱恐致难救难靥或为痒寒战之患此则速宜
 固表以敛其汗也又有汗出不止其热反甚者此邪
 热在表阴为阳扰之患速宜清火解毒阳邪退而汗
 自敛也若汗出如油或发润如洗而喘不休者此肺
 脱之證不可治
一别无邪热但以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多汗者调元汤
 倍加黄菧或白术散
卷四十五 第 31b 页 WYG0778-0199d.png
一脾虚于中卫虚于外肌肉无主别无他證而汗不敛
 者人参建中汤
一心气虚神怯多惊而汗不固者团参散
一或吐或泻气脱于中阳脱于外而汗出不收微者五
 福饮加炮姜枣仁甚至手足厥冷或呕恶不止而汗
 不收者速宜人参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迟则恐致
 不救
一阴中火盛或身有大热而汗多不收者当归六黄汤
卷四十五 第 32a 页 WYG0778-0200a.png
一睡中汗出不收者以阳入阴中而阴不能静也当归
 六黄汤
一阳明热盛火邪燔灼肌肉或身热烦渴或二便热涩
 而汗不收者人参白虎汤或加黄连
一收靥痂脱之后自汗不止者此邪去而气虚也宜十
 全大补汤或调止汗散或外以滑石粉扑之
   夹疹(五九/)
痘疮止宜单出若与疹并出者谓之夹疹盖痘疹之发
卷四十五 第 32b 页 WYG0778-0200b.png
 皆有时气而二者并见其毒必甚心鉴曰夹疹者即
 痘之两感證也大为不顺之候若痘本稀少而夹疹
 者名为麻夹痘其證则轻若痘本稠密而更加以疹
 彼此相混些碎莫辨其證则凶急宜以辛凉之剂解
 散为先而托里次之但得疹毒渐消痘见垒落者乃
 为可治若痘疹相杂毒不少减者必危无疑
一治夹疹之法先当察痘之稀密疹之微甚若疹轻热
 微者但当以痘为主痘获吉而疹无虑也若疹多热
卷四十五 第 33a 页 WYG0778-0200c.png
 甚者即当急解疹毒务令疹散而后痘可保也
一痘疮初出内有细密如蚕子者即夹疹證也若痘稀
 疹多者宜但解疹毒为主○如表邪不解外热甚内
 火不甚而夹疹者宜疏邪饮升麻葛根汤荆防败毒
 散或十味羌活散○如表里俱热毒盛而夹疹者柴
 葛煎解毒防风汤或十三味羌活散○如内热毒盛
 而夹疹者六味消毒饮或合黄连解毒汤○如阳明
 火盛多热多渴或烦躁而夹疹者白虎汤化癍汤或
卷四十五 第 33b 页 WYG0778-0200d.png
 葛根麦门冬散○以上诸治如法而疹散痘出者可
 治然后随證调理之若疹不散毒不解者难治
一痘疹俱多者毒必大盛虽治得其法疹毒已解亦必
 气血重伤终难为力凡遇此者惟当以保养脾胃调
 和气血为主庶克有剂
一收靥后复出疹者此馀毒解散之兆不必治之
   夹癍(六十/)
痘疹夹癍与夹疹不同盖疹则细碎有形癍则成片无
卷四十五 第 34a 页 WYG0778-0201a.png
 形也凡痘疮初出有片片红肿如绵纹者有红晕与
 地皮相平而全无兴起之意者是皆夹癍證也癍以
 热毒郁于血分而浮于肌肉之间乃足阳明胃经所
 主或以寒邪陷入阳明郁而成热者亦致发癍俱宜
 凉血解毒但使癍退而痘见者吉否则皮肤癍烂疮
 易搔痒而皮嫩易破也又有赤癍成块其肉浮肿结
 硬者乃名丹瘤其毒尤甚疮未成就此必先溃不可
 治也
卷四十五 第 34b 页 WYG0778-0201b.png
一治斑之法大抵癍在起发之前者多用表散在灌脓
 之后者多用解利如遍身通红者其治亦同
一痘出夹癍轻者只以升麻葛根汤加石膏玄参甚者
 宜人参白虎汤合六味消毒饮
一风寒外感表邪不解而夹癍者宜荆防败毒散或加
 石膏玄参
一癍色紫赤而大便秘结者宜四顺清凉饮利之癍既
 已退即宜用四君子之类以固其脾庶可免其内陷
卷四十五 第 35a 页 WYG0778-0201c.png
程氏曰凡治夹癍急宜凉血解毒以羌活散加酒炒芍
 药紫草红花蝉退木通官桂糯米连进数服癍退后
 以保元汤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
 泻○如痘中夹疹治亦同此如稍迟则恐变成黑癍
 为难治矣
一痘疮结痂之后而见癍者此馀毒煎熬血分必致溃
 烂宜黄连解毒汤加当归芍药黄芩石膏甚则大连
 翘饮○若热毒薰蒸于内大便脓血臭秽而见癍者
卷四十五 第 35b 页 WYG0778-0201d.png
 此胃烂之證不可治
一发癍溃烂者以救苦灭瘢散敷之
   昼夜啼哭(六一/)
凡小儿出痘而昼夜啼哭者当辨其虚实表里而治之
 其有内未得出或外未得散而啼哭者此毒气不解
 之使然也有阳邪火盛红赤掀突而啼哭者此痘盘
 疼痛之使然也有心肾本虚邪热乘阴而啼哭者此
 或以神志不摄或以烦热不宁之使然也有饮食不
卷四十五 第 36a 页 WYG0778-0202a.png
 节或偶停滞而啼哭者此胃气不和腹痛腹胀之使
 然也知此之由而辨得其真则内未出者表之托之
 外未散者解之化之火之盛者清其热神之虚者养
 其阴若痘毒本微而无故啼哭者多由饮食内伤或
 二便秘结此或去其停滞或通其壅闭务令表里和
 畅营卫通行则神魂安泰而痘无不善矣或谓啼哭
 非痰即热而不究其本则失之远矣
   大小便闭(六二/)
卷四十五 第 36b 页 WYG0778-0202b.png
凡痘疹小便欲其清而长大便欲其润而实则邪气不
 伏正气不病若小便利者大便必实虽二三日不更
 衣者无碍也若小便少则病必进小便秘则病必甚
 以火盛故也但初热时大便不宜太实若二三日不
 行宜微润之不然恐肠胃不通则营卫不行而疮出
 转密惟起发之后大便却宜坚实若太实而四五日
 不行恐热盛难靥亦宜微利之
一痘疹小水不利而热微者宜导赤散热甚而小水不
卷四十五 第 37a 页 WYG0778-0202c.png
 利者宜八正散
一痘疹发热时大便秘结不行而内外俱热有不得不
 通以疏其毒者轻则柴胡饮子甚则三黄丸再甚则
 承气汤
一自起发后以至收靥凡大便不行而火不盛或虚弱
 不可通利者只宜用猪胆导法或以酱瓜一条如指
 许导之即出切不可轻用利药
一大小便俱不通而内热甚者八正散或通关散酌宜
卷四十五 第 37b 页 WYG0778-0202d.png
 用之
一热毒内盛而痘疮乾黑倒陷烦结便结者百祥丸或
 承气汤然宜慎用毋轻易也
一痘后馀热不尽内陷膀胱而小水不利者导赤散或
 五苓散大便不通者四顺清凉饮
陈氏曰凡痘疮四五日不大便用嫩猪脂一块以白水
 煮熟切如豆粒与食之今脏腑滋润亦使疮痂易落
 切不可妄投宣泄之药以致元气内虚多伤儿也
卷四十五 第 38a 页 WYG0778-0203a.png
薛氏曰前證若因热毒内蕴宜用射干鼠粘子汤解之
 或发热作渴或口舌生疮咽喉作痛并宜用之
   目證(六三/)
目虽肝之窍而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其
 赤脉属心瞳子属肾白珠属肺黑珠属肝裹约属脾
 又太阳为上网阳明为下网少阳循外眦太阳以内
 眦此其部分各有所主故可因證以察其本也然痘
 疮之病目而为瘴为翳者多由火炎于内而热以生
卷四十五 第 38b 页 WYG0778-0203b.png
 风风热散于诸经因多红赤肿痛之患故治此者亦
 当察其所属而因證以调之也
 戴眼證凡痘疮灌脓之后或大汗大泻之后多有目
 睛上吊或露白者谓之戴眼此精气为脓血汗液所
 耗乃太阳少阴真阴亏竭大虚之證盖大阳为上网
 血枯则筋急所以上吊也速宜大补气血以六物煎
 六气煎或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有以此为风热
 而散之解之者是皆速其死也○若七日以前见此
卷四十五 第 39a 页 WYG0778-0203c.png
 者多不治或无魂失志不省人事者亦不治
一痘疮目赤肿痛翳瘴等證无不谓之风热故古方亦
 多用清火散风等剂夫痘疮之火由中生目为肝窍
 肝主风木而病在目故云风热实以风生于火由内
 热也所以凡治目赤目痛者不必治风但治其火火
 去则风自息矣何也盖内生之风与外感之风不同
 外感之风升之散之则解散而去内生之风而再加
 升散则火愈炽而热愈高矣常见治目多难救而寒
卷四十五 第 39b 页 WYG0778-0203d.png
 凉反以伤脾者正以升降相杂而用药有不精耳经
 云高者抑之果何谓乎今如古方之治火眼凡用洗
 肝散及洗肝明目散芍药清肝散之类总不如良方
 龙胆泻肝汤而良方泻肝汤又不如加味龙胆泻肝
 汤之为得宜也
一痘疮眼中流泪赤痛或多眼眵此肝火之盛也宜清
 解之以加味龙胆泻肝汤或抽薪饮加木贼蝉退之
 类主之若大便结闭不通者亦可少加大黄
卷四十五 第 40a 页 WYG0778-0204a.png
一痘疮入眼肿痛或痘后生翳膜者宜蒺藜散蝉菊散
 或通神散外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疮目病热少风多而昏暗涩痛眵泪羞明翳瘴者
 宜密蒙花散亦以秦皮散洗之
一痘后眼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内火不清而阳光烁
 之故畏明也宜洗肝明目散
一痘后眼皮风毒赤烂或痛或痒燥涩羞明多眵泪者
 秦皮散洗之
卷四十五 第 40b 页 WYG0778-0204b.png
一痘疮靥后精血俱耗而眼涩羞明光短倦开或生翳
 瘴者宜四物汤甚者六物煎加木贼蝉退白蒺藜
一痘癍入眼在白珠上者不必治久当自去惟在黑珠
 上宜治之当清肝火
一凡病目热者最宜忌酒及椒姜牛羊鸡鹅鸭一应热
 物并鸡鹅鸭蛋皆不可用以防连绵不愈之患
一痘疮热毒伤目凡必用之药如生地芍药麦门冬山
 栀玄参草决明连翘黄芩黄连肝热者龙胆草阳明
卷四十五 第 41a 页 WYG0778-0204c.png
 实热者石膏石斛肾火盛者黄柏知母三阴俱热者
 地骨皮火浮不降者木通泽泻翳瘴不去者木贼草
 蝉退白蒺藜气虚者人参黄菧血虚者当归熟地但
 火炎于上者不宜升阴虚于下者不宜泄是皆治眼
 之大法
一痘疮护眼法宜钱氏黄柏膏为佳从耳前眼皮上下
 颧面间日涂三四次可以护眼稀痘
一用点药者凡目中生痘或食发物或热毒太盛上蒸
卷四十五 第 41b 页 WYG0778-0204d.png
 目窍以致热痛或生翳瘴切不可妄用一切点药盖
 其非毒即冷必致寒热相激反以为害惟余之金露
 散乃为相宜可间用之以解热痛之急
徐氏曰痘之毒气自里达表故有目病治宜活血解毒
 而已活血不至热解毒不至寒但得血活毒散则目
 疾自愈
   痘痈痘毒(六四/)又痘母见前怪痘形證
痘发痈毒者亦名痘母经曰痘前发母者凶痘后发母
卷四十五 第 42a 页 WYG0778-0205a.png
 者半吉半凶大都毒发不透必发痈疽故蕴结于经
 络之间然其壅结也犹无足虑而惟其不能消散及
 治之不得其法则乃为可虑然散之之法当有要领
 其在虚实之辨而已如痘痈之有大毒者不得不为
 解毒有大热者不得不为清火俟火毒略清便当调
 理脾气其有外虽见热而内本不足者则当专用托
 法务令元气完固饮食不减则毒无不化何害之有
 若不察根本强弱而但知攻毒清火则无不伤脾多
卷四十五 第 42b 页 WYG0778-0205b.png
 致饮食日减营气日削脓血不化毒日以陷而痘变
 百出矣所以痘疮始末皆当以脾气为主苟不知此
 则未有中气虚败而痘能保全者
一痘痈初起壅盛疼痛元气无损饮食如常者宜先用
 连翘归尾煎或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俟毒气稍平
 即当用四君归芪之类以补托元气
一凡用托里之剂如痈毒内无大热亦无便闭烦渴等
 證或素非强盛之质或以阴毒深陷形不掀突不红
卷四十五 第 43a 页 WYG0778-0205c.png
 肿不化脓痛有不甚者此其毒皆在内俱速宜用托
 里之药以六气煎加金银花甘草节防风荆芥白芷
 川山甲牛旁子之类如阳气不足者仍可加肉桂附
 子用酒水各半煎服或全用酒煎亦可或托里消毒
 散俱可酌用
一凡内热晡热而饮食少思者多属脾胃不足血气虚
 弱宜六气煎或温胃饮加金银花白芷○若痈毒色
 白而作痒者气虚也治同上○若根赤而作痒者血
卷四十五 第 43b 页 WYG0778-0205d.png
 虚血热也宜四物汤加丹皮白芷○若肿而不溃者
 血气虚也托里消毒散或加肉桂○若溃而不收者
 脾气虚也宜六气煎或六物煎加肉桂
一凡饮食如常而内外俱热痈毒肿痛或烦渴或大小
 便俱热涩者宜大连翘饮或仙方活命饮可间用之
 ○若饮食如常内热作痛或兼口舌生疮者宜间用
 射干鼠粘子汤
一痘毒发痈有结硬实热难解者宜排毒散
卷四十五 第 44a 页 WYG0778-0206a.png
一痘后发痈疖者乃痘中未尽之毒留于经络肢节而
 为痈肿也或解毒或清火各有所宜凡欲表里兼解
 者宜柴胡麦门冬散欲润肠解毒者宜消毒散及四
 顺清凉饮欲凉血解毒者宜犀角地黄汤欲清火利
 便解毒者宜大连翘饮
   疳蚀疮(六五/)
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
 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滞遂成疳蚀宜用雄
卷四十五 第 44b 页 WYG0778-0206b.png
 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
 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
 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
 脾疳證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
 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
 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
卷四十五 第 45a 页 WYG0778-0206c.png
 不足之證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
 疳蚀出血者难治
   痘药正品(六六/)
人参 益元气生精血复元神补五脏凡痘疮表散起
 胀灌浆收靥始终皆赖之
黄菧 固腠理补元气内托陷下皆用之
当归 生血养血活血止血痘疮赖以调血凡虚者能
 补滞者能行欲其升散当佐以川芎欲其敛附当佐
卷四十五 第 45b 页 WYG0778-0206d.png
 以芍药
熟地黄 痘疹之病形质之病也形质之本在精血熟
 地以至静之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
 一品纯厚之药凡痘疮起发灌浆收敛之用以参菧
 配之其功乃倍且其得升紫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
 回阳得参菧则入气分得归芍则入血分今见痘家
 伤寒家多不用此岂亦古人之未之及耶抑不知四
 物汤为可物耶
卷四十五 第 46a 页 WYG0778-0207a.png
生地黄 凉血行血养血治痘疮血热血燥凡吐血衄
 血痘疮红紫及解毒药中皆宜用之
芍药 可升可降能清能敛治痘疮血散不归赖以收
 之使附气分能泻肝脾之火故止腹之热痛亦能止
 汗
川芎 能升能散能引清气上行头角以起头面之痘
 能佐参菧以行阳分而解肌表之邪此可为引导通
 行之使但性多辛散凡火在上而气虚者当避之
卷四十五 第 46b 页 WYG0778-0207b.png
白术 健脾利水燥湿温中能补气故能发痘能固脾
 故能止泻
甘草 味甘平得土气之正故能补中和中而兼达四
 脏佐理阴阳惟其甘和而润故能解刚暴之毒泻枯
 涸之火
麦门冬 生津止渴清肺滋阴除烦热解燥毒痘疹阴
 虚而多火者宜之
糯米 善滋脾胃益中气助血生浆能制痘毒不能内
卷四十五 第 47a 页 WYG0778-0207c.png
 攻
扁豆 健脾和中养胃止呕
柴胡 发散热邪泻肝胆之火解肌开表退往来寒热
升麻 升阳气达肌表散风寒善走阳明
防风 散风热解表邪举陷气佐黄菧能托里袪毒
乾葛 解肌清热凉散表邪故能止渴
荆芥穗 解风热消疮毒利肌表退肿清咽亦散头目
 之风邪
卷四十五 第 47b 页 WYG0778-0207d.png
白芷 散风邪逐寒湿止头疼除搔痒化痈毒善走阳
 明故能起头面之痘亦托肌肉之脓
麻黄 阴寒沈滞之邪非此不能散亦痘家之要药而
 人多畏之由不能察也
薄荷 散风热清头目能利咽喉亦解热毒
羌活 散肌表之毒风利筋骨走经络故能止周身之
 痛
官桂 味甘辛能养营解表性温热能煖血行经凡痘
卷四十五 第 48a 页 WYG0778-0208a.png
 疮营卫不充而见寒滞者必用此以导达血气且善
 行参菧熟地之功
附子 脾肾虚寒元阳大亏凡泄泻呕吐不能止寒战
 厥逆不能除者非此不可以益火之源
生姜 辟恶气散寒气温中气开脾胃止呕吐之要药
 若欲理中寒止腹痛则炮乾姜尤胜
陈皮 和脾胃达阴阳开痰行气和胃消胀可降可升
山查 消食快胃解利宿滞开导六腑无辛香之耗故
卷四十五 第 48b 页 WYG0778-0208b.png
 可为参术之导引
木香 调诸气和胃行滞止泻除胸腹痛亦能温中若
 气虚烦热者不宜轻用
丁香 煖胃逐寒顺气止呕且除腹痛寒滞者不可少
 也
肉豆蔻 固肠温中行滞止泻中寒滑泄者最宜之
茯苓 利水益脾去湿热故能止泻除烦以通津液
泽泻 利水下行能去湿热以消肿亦导诸药以降火
卷四十五 第 49a 页 WYG0778-0208c.png
木通 大利小水善泄心与小肠之火能使痘疮湿热
 之毒从小便而出凡内热毒盛者宜之若热退中虚
 者不可槩用
桔梗 性咮轻浮能载药上升清火解毒故治喉痹
鼠粘子 性味清凉能润肺散气利咽退肿欲解痘疹
 热毒此不可缺
紫草 味苦性寒能凉血活血制热邪解痘毒滑利大
 便○程氏曰大抵凡下紫草必下糯米五十粒以制
卷四十五 第 49b 页 WYG0778-0208d.png
 其冷性庶不损胃气而致泄泻惟大热便秘者不必
 糯米也
蝉退 散风清热疏邪气故能解痘疮之毒风
僵蚕 散风消痰解毒尤利咽喉
川山甲 性阅而利善通经脉直达病所凡痘有毒盛
 而郁遏不能出者宜此达之然必藉血气诸药为之
 主而以此为佐引则可
犀角 解心火及肝脾之火凡痘中血热吐衄及焦黑
卷四十五 第 50a 页 WYG0778-0209a.png
 惊搐烦躁不宁等證皆可用之以解热毒
蜂蜜 益脾生津润燥可结痂亦可落痂
朱砂 镇心气除热毒坠痰涎安惊悸定神魂凡心经
 痘毒及痰火上壅有馀之證皆宜用之
琥珀 安神定志利水镇惊
玄参 能解血中之热清游火滋肝肺除痘疹之热毒
黄连 解诸热毒泻心肝大肠之火
滑石 甘凉下降利水道清解六阳之烦热
卷四十五 第 50b 页 WYG0778-0209b.png
石膏 清肃大寒善降阳明之火凡属阳明实热而为
 头痛且肿口疮咽痛身热烦渴狂躁便结者非此不
 能解
连翘 清三焦浮游之火解痘疹痈痬之毒
栀子 利小水降脾肺膀胱之火使从小便中出
龙胆草 性寒而降大清肝肾之火上退眼目之赤痛
 下清足膝之热肿
黄芩 性味轻浮能清肺金大肠之火
卷四十五 第 51a 页 WYG0778-0209c.png
大黄 通壅滞逐瘀血退热攻坚非有大实證则不可
 轻用
   痘家药忌(六七/)
人参黄菧皆补气助阳之剂凡痘色白陷者宜用之若
 红紫壮实者用之则血愈热而毒愈炽红紫者转为
 枯黑反甚矣
白术能燥湿专补气分亦能闭气多用则润气不行痘
 难成浆助阳生火亦难收敛
卷四十五 第 51b 页 WYG0778-0209d.png
茯苓猪苓泽泻渗泄燥湿能令水气下行多服则津液
 耗散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不足者当避之
川芎 升气散凡气虚者不宜多用火浮于上而头痛
 浮肿者忌之
生地性寒肠胃虚寒者慎之
升麻提气上冲凡下虚上实气壅烦躁者忌之
柴胡清散而润利汗多者不宜用脾泄者不宜多用
紫草性寒利窍多服成泄泻脾气虚者忌之
卷四十五 第 52a 页 WYG0778-0210a.png
鼠粘子通肌滑窍多服恐内损中气外致表虚
蝉退能开肌窍多服恐泄元气以致表虚
麻黄开窍大泄肌表妄用恐表虚气脱
乾葛性凉解肌多用恐致表虚
枳壳下气宽肠多用则损中气
山查散血解结多则伤血陷气
砂仁散气动气气虚者不宜用
乌梅酸敛宜散宜行者不宜用
卷四十五 第 52b 页 WYG0778-0210b.png
川山甲锐性有馀补性不足若任用攻毒而不以王道
 为之帅则无异追穷寇而出孤注能善其终者鲜矣
人牙性烈发表太过若妄用之则内动中气外增溃烂
诃子龙骨枯矾皆能阻塞肌窍欲通利者宜避之
大黄耗削力雄血气中虚者不可轻用
黄连大苦大寒原非厚肠之物泄泻无火者大忌之
山栀黄芩黄柏石膏龙胆草滑石连翘前胡天花粉之
 类皆大寒之物非有实火热毒者不得妄行滥用
卷四十五 第 53a 页 WYG0778-0210c.png
附子乾姜肉桂吴茱萸之类性皆温热凡烦热紫黑便
 结毒盛者皆不可轻用
瓜蒌仁开结陷气滑肠凡虚痰虚火及中气不足而为
 喘促胀满大便不实者皆大忌之
桑虫亦名桑蚕不知刱自何人用以发痘今俗医以为
 奇品竞相传用余尝遍考本草痘疹诸书皆所不载
 及审其性质不过为阴寒湿毒之虫耳惟其有毒所
 以亦能发痘惟其寒湿所以最能败脾且发痘者不
卷四十五 第 53b 页 WYG0778-0210d.png
 从血气而从毒药痘虽起而中则败矣此与揠苗者
 何异矧以湿毒侵脾弱稚何堪故每见多服桑虫者
 毒发则唇肤俱裂脾败则泄泻不止前之既覆后可
 鉴矣其奈矇矇者率犹长夜之不醒何盖其但见痘
 之死总未知败在虫毒也余欲呼之用斯代柝而并
 咎夫作俑者之可恨
   痘疮下论列方(六八/)
保元汤(痘一/)      调元汤(痘二/)
卷四十五 第 54a 页 WYG0778-0211a.png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调中汤(小/三)
五福饮(新补/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养中煎(新热/四)      七福饮(新补/七)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温胃饮(新热/五)
三阴煎(新补/十一)      七味异功煎(新因/二二)
胃关煎(新热/九)      五阴煎(新补/十三)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佐关煎(新热/十)
理中汤(热/一)       七味白术散(小/七)
卷四十五 第 54b 页 WYG0778-0211b.png
六气煎(新因/二一)      理阴煎(新热/三)
人参白术散(小/七)     六物煎(新因/二十)
四君子汤(补/一)      参苓白术散(补五/五)
四物汤(补/入)       六君子汤(补/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六味丸(补一/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贞元饮(新补/十九)      小建中汤(补二/二)
黄菧建中汤(补二/七)    生脉散(补五/七)
卷四十五 第 55a 页 WYG0778-0211c.png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人参麦门冬散(痘二/三)
胃爱散(痘十/九)      酸枣仁汤(补八/五)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团参散(小/十)
大和中饮(新和/七)     七味安神丸(小七/二)
参姜饮(新热/八)      小和中饮(新和/八)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益黄散(和十/九)
大分清饮(新寒/五)     加减参苏饮(痘三/四)
养心汤(小五/九)      小分中饮(新和/十)
卷四十五 第 55b 页 WYG0778-0211d.png
升麻葛根汤(痘二/六)    宁神汤(小五/七)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葛桂枝汤(痘三/六)
茯神汤(小六/十)      柴胡饮子(痘四/二)
柴胡麦门冬散(痘二/四)   止汗散(小十/一)
大连翘饮(寒七/八)     葛根麦门冬散(痘一/四一)
抑扶煎(新热/十一)      紫草饮子(痘六/七)
解毒防风汤(痘五/六)    苏葛汤(痘二/七)
大芜荑汤(小百/八)     前胡枳壳散(痘九/四)
卷四十五 第 56a 页 WYG0778-0212a.png
柴葛煎(新因/十八)      肉豆蔻丸(小五/六)
仙方活命饮(外/一)     五积散(散三/九)
疏邪饮(新因/十六)      连翘归尾煎(新因/三二)
柴归饮(新因/十五)      败毒散(散三/六)
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双解散(痘四/一)
羌活散(痘三/八)      十味羌活散(痘三/八)
二陈汤(和/一)       羌活汤(痘四/十)
十三味羌活散(痘三/九)   橘皮汤(痘九/二)
卷四十五 第 56b 页 WYG0778-0212b.png
白虎汤(寒/二)       人参白虎汤(寒/三)
惺惺散(小二/三)      化癍汤(寒/三)
人参石膏汤(寒/三)     十宣散(痘十/四)
化毒汤(痘五/七)      黄连解毒汤(寒/)
和胃饮(新和/五)      排毒散(痘九/八)
葛根解毒汤(痘五/三)    六安煎(新和/二)
消毒散(痘四/七)      托里消毒散(痘/六)
清膈煎(新寒/九)      抽薪饮(新寒/三)
卷四十五 第 57a 页 WYG0778-0212c.png
四味消毒散(痘四/八)    黄芩汤(寒百/五)
退火丹(痘八/四)      六味消毒散(痘四/九)
生犀散(小二/八)      益元散(寒百/十二)
玄参地黄汤(痘八/六)    二妙散(寒一/三四)
天水散(寒百/十二)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泻黄散(寒五/七)      导赤散(寒一/二二)
导赤通气散(痘八/八)    二仙散(痘二/十)
神香散(新相/二十)      五苓散(和一/八二)
卷四十五 第 57b 页 WYG0778-0212d.png
射干鼠粘子汤(痘七/七)   五德丸(新热/十八)
四苓散(和一/八七)      御药大半夏汤(和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八正散(寒百/十五)
九味芦荟丸(小百/十五)    抱龙丸(小八/五)
甘桔汤(因一/七五)      甘桔清金散(痘八/九)
百祥丸(痘九/六)      承气汤(攻/一)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万/氏)夺命丹(痘八/二)
赤金豆(新攻/二)      桂枝大黄汤(痘四/三)
卷四十五 第 58a 页 WYG0778-0213a.png
琥珀散(小八/一)      三黄丸(攻六/八)
(良/方)龙胆泻肝汤(寒六/二)   梅花饮(小八/三)
香连丸(寒百/十三)      (加/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泻青丸(寒一/五)      当归丸(痘九/五)
(七/味)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通关散(痘八/五)
洗胆散(痘百/七)      洗肝明目散(痘百/六)
通神散(痘百/十二)      蒺藜散(痘百/九)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蝉菊散(痘百/十)
卷四十五 第 58b 页 WYG0778-0213b.png
密蒙花散(因三/十)     (仲/景)竹叶石膏汤(寒/五)
秦皮散(痘百/十一)      茵陈薰法(痘百/十九)
(六/味)竹叶石膏汤(寒/六)    雄黄散(痘一/三三)
胭脂涂法(痘一/二五)     (局/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荞麦散(痘一/二四)      败草散(痘一/二六)
(良/方)犀角地黄汤(寒八/十)   百花膏(痘一/二三)
黄柏膏(痘百/十三)      (拔/萃)犀角地黄汤(寒八/一)
红绵散(痘七/二)      绵茧散(痘一/三四)
卷四十五 第 59a 页 WYG0778-0213c.png
十一味木香散(痘二/一)   金露散(新因/四四)
救苦灭瘢散(痘一/二八)    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万/氏)牛黄清心丸(小九/四)
 
 
 
 
 
卷四十五 第 59b 页 WYG0778-0213d.png
 
 
 
 
 
 
 
 景岳全书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