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777-03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岳全书卷十六
明 张介宾 撰
虚损
经义
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景岳全书卷十六
明 张介宾 撰
虚损
经义
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
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
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777-0321b.png
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
骨久行伤筋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脉别论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
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
骨久行伤筋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经脉别论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777-0322a.png
口问篇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
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
心悗
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
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玉机真藏论曰五虚死五实死○帝曰愿闻五虚五实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
心悗
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
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玉机真藏论曰五虚死五实死○帝曰愿闻五虚五实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777-0322b.png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
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脉要精微论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则生失强则
死○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海论曰气海有馀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
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馀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
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
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脉要精微论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强则生失强则
死○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海论曰气海有馀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
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馀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
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777-0322c.png
病○水谷之海有馀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
受榖食○髓海有馀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
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日无所见懈怠安卧
卫气篇曰下虚则厥上虚则眩
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
癃闭虚则遗溺
五癃津液别篇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
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受榖食○髓海有馀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
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日无所见懈怠安卧
卫气篇曰下虚则厥上虚则眩
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
癃闭虚则遗溺
五癃津液别篇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
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777-0322d.png
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馀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肺
藏气气有馀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肝藏
血血有馀则怒不足则恐○脾藏肉形有馀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肾藏志志有馀则腹
胀飧泄不足则厥
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
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
藏气气有馀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肝藏
血血有馀则怒不足则恐○脾藏肉形有馀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肾藏志志有馀则腹
胀飧泄不足则厥
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
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脑髓消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777-0323a.png
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
此其候也
奇病论曰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
有馀也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太阴脉细微
如发者此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馀内得二不足此其
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五禁篇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
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
此其候也
奇病论曰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
有馀也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太阴脉细微
如发者此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馀内得二不足此其
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五禁篇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
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777-0323b.png
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
泻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则目𥆨𥆨无所见耳无所闻恐惧
如人将捕之○心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虚则少气不
能报息耳聋嗌乾○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厥意不乐
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
泻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则目𥆨𥆨无所见耳无所闻恐惧
如人将捕之○心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虚则少气不
能报息耳聋嗌乾○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厥意不乐
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777-0323c.png
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
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阴之生实
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
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薰
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
热
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阴之生实
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
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曰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薰
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
热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777-0323d.png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榖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
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
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
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夫
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馀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
有馀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
谷盛气盛榖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
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
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
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夫
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馀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
有馀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777-0324a.png
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
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
不复矣○形气有馀病气有馀此谓阴阳俱有馀也
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馀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此之谓也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
生久视
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
不复矣○形气有馀病气有馀此谓阴阳俱有馀也
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馀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此之谓也
本神篇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
生久视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777-0324b.png
论虚损病源(共十一条/)
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
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而人多忽而不知
也何也夫五脏之神皆禀于心故忧生于心肺必应
之忧之不已而戚戚幽幽则阳气日索营卫日消劳
伤及肺弗亡弗已如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
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
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
凡劳伤虚损五脏各有所主而惟心脏最多且心为君
主之官一身生气所系最不可伤而人多忽而不知
也何也夫五脏之神皆禀于心故忧生于心肺必应
之忧之不已而戚戚幽幽则阳气日索营卫日消劳
伤及肺弗亡弗已如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
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
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777-0324c.png
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之类
无非虑竭将来追穷已往而二阳并伤第其潜消暗
烁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觉而不知五脏之伤惟心为
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要知人生在
世喜一日则得一日忧一日则失一日但使灵明常
醒尚何尘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参菧归术益气
汤之类亦不过后天之末着耳知者当知所先也
一喜因欲遂而𤼵若乎无伤而经曰喜伤心又曰暴喜
无非虑竭将来追穷已往而二阳并伤第其潜消暗
烁于冥冥之中人所不觉而不知五脏之伤惟心为
本凡值此者速宜舒情知命力挽先天要知人生在
世喜一日则得一日忧一日则失一日但使灵明常
醒尚何尘魔敢犯哉及其既病而用参菧归术益气
汤之类亦不过后天之末着耳知者当知所先也
一喜因欲遂而𤼵若乎无伤而经曰喜伤心又曰暴喜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777-0324d.png
伤阳又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又曰肺喜乐无极
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死于夏盖心藏神肺藏气二阳藏也故暴喜过甚则
伤阳而神气因以耗散或纵喜无节则淫荡流亡以
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药或偶尔得志则气盈载满每
多骄恣傲慢自取败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则喜
为人所忽而犹有不可忽者如此
一思本乎心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
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死于夏盖心藏神肺藏气二阳藏也故暴喜过甚则
伤阳而神气因以耗散或纵喜无节则淫荡流亡以
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药或偶尔得志则气盈载满每
多骄恣傲慢自取败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则喜
为人所忽而犹有不可忽者如此
一思本乎心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777-0325a.png
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此伤心则然也然思
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
伤脾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凡此为病脾气结则为噎膈为呕吐而饮
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
四肢不为用而生胀满泄泻等證此伤心脾之阳也
夫人孰无思而苦思难释则劳伤至此此养生者所
当戒也然思本伤脾而忧亦伤脾经曰脾愁忧而不
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
伤脾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凡此为病脾气结则为噎膈为呕吐而饮
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
四肢不为用而生胀满泄泻等證此伤心脾之阳也
夫人孰无思而苦思难释则劳伤至此此养生者所
当戒也然思本伤脾而忧亦伤脾经曰脾愁忧而不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777-0325b.png
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盖人之忧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并伤故致损
上焦阳气而二阳之病发自心脾以渐成虚劳之證
者断由乎此
一淫欲邪思又与忧思不同而损惟在肾盖心耽欲念
肾必应之凡君火动于上则相火应于下夫相火者
水中之火也静而守位则为阳气炽而无制则为龙
雷而涸泽燎原无所不至故其在肾则为遗淋带浊
盖人之忧思本多兼用而心脾肺所以并伤故致损
上焦阳气而二阳之病发自心脾以渐成虚劳之證
者断由乎此
一淫欲邪思又与忧思不同而损惟在肾盖心耽欲念
肾必应之凡君火动于上则相火应于下夫相火者
水中之火也静而守位则为阳气炽而无制则为龙
雷而涸泽燎原无所不至故其在肾则为遗淋带浊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777-0325c.png
而水液渐以乾枯炎上入肝则逼血妄行而为吐为
衄或为营虚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则脾阴受伤或为
发热而饮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则皮毛无以扃固
而亡阳喘嗽甚至喑哑声嘶是皆无根虚火阳不守
舍而光燄诣天自下而上由肾而肺本源渐稿上实
下虚是诚剥极之象也凡师尼室女失偶之辈虽非
房室之劳而私情系恋思想无穷或对面千里所愿
不得则欲火摇心真阴日削遂致虚损不救凡五劳
衄或为营虚筋骨疼痛又上入脾则脾阴受伤或为
发热而饮食悉化痰涎再上至肺则皮毛无以扃固
而亡阳喘嗽甚至喑哑声嘶是皆无根虚火阳不守
舍而光燄诣天自下而上由肾而肺本源渐稿上实
下虚是诚剥极之象也凡师尼室女失偶之辈虽非
房室之劳而私情系恋思想无穷或对面千里所愿
不得则欲火摇心真阴日削遂致虚损不救凡五劳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777-0325d.png
之中莫此为甚苟知重命慎毋蹈之
一七情伤肾恐亦居多盖恐畏在心肾则受之故经曰
恐伤肾又曰恐则精却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
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余尝诊一在官少年因恐
而致病病稍愈而阳痿及其病复终不可疗又尝见
猝恐者必阴缩或遗尿是皆伤肾之徵也然恐固伤
肾而怒亦阳肾经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
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
一七情伤肾恐亦居多盖恐畏在心肾则受之故经曰
恐伤肾又曰恐则精却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
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余尝诊一在官少年因恐
而致病病稍愈而阳痿及其病复终不可疗又尝见
猝恐者必阴缩或遗尿是皆伤肾之徵也然恐固伤
肾而怒亦阳肾经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
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777-0326a.png
季夏是知盛怒不惟伤肝而肾亦受其害也
一怒生于心肝必应之怒不知节则劳伤在肝经曰怒
伤肝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盖
肝为阴中之阳藏故肝之为病有在阴者有在阳者
如火因怒动而逼血妄行以致气逆于上而胀痛喘
急者此伤其阴者也又或气以怒伤而木郁无伸以
致侵脾气陷而为呕为胀为泄为痛为食饮不行者
此伤其阳者也然随怒随消者未必致病藏气坚固
一怒生于心肝必应之怒不知节则劳伤在肝经曰怒
伤肝又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盖
肝为阴中之阳藏故肝之为病有在阴者有在阳者
如火因怒动而逼血妄行以致气逆于上而胀痛喘
急者此伤其阴者也又或气以怒伤而木郁无伸以
致侵脾气陷而为呕为胀为泄为痛为食饮不行者
此伤其阳者也然随怒随消者未必致病藏气坚固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777-0326b.png
者未必致病惟先天禀弱而三阴易损者使不知节
则东方之实多致西方之败也然怒本伤肝而悲哀
亦最伤肝经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
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
色夭死于秋盖怒盛伤肝肝气实也悲哀伤肝肝气
虚也但实不终实而虚则终虚耳虚而不顾则必至
劳损而治当察其邪正也
一惊气本以入心而实通于肝胆经曰惊则心无所依
则东方之实多致西方之败也然怒本伤肝而悲哀
亦最伤肝经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
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
色夭死于秋盖怒盛伤肝肝气实也悲哀伤肝肝气
虚也但实不终实而虚则终虚耳虚而不顾则必至
劳损而治当察其邪正也
一惊气本以入心而实通于肝胆经曰惊则心无所依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777-0326c.png
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又曰东方色青入通
于肝其病发惊骇此所以惊能动心而尤能伤及肝
胆心为君主固不可伤而胆以中正之官实少阳生
气所居故十一藏阳刚之气皆取决于胆若或损之
则诸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尝见微惊致
病者惟养心安神神复则病自却若惊畏日积或一
时大惊损胆或致胆汁泄而通身𤼵黄默默无言者
皆不可救(一胆黄證论详黄疸门/)
于肝其病发惊骇此所以惊能动心而尤能伤及肝
胆心为君主固不可伤而胆以中正之官实少阳生
气所居故十一藏阳刚之气皆取决于胆若或损之
则诸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尝见微惊致
病者惟养心安神神复则病自却若惊畏日积或一
时大惊损胆或致胆汁泄而通身𤼵黄默默无言者
皆不可救(一胆黄證论详黄疸门/)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777-0326d.png
一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盖人自有生以后惟赖后天
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
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禀原不甚厚者
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则无不获寿设禀赋本薄而
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咎将
谁委○又有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
日而无知孺子遽摇女精余见苞萼未成而蜉蝣旦
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责不在孺子而在父师使
精气以为立命之本故精强神亦强神强必多寿精
虚气亦虚气虚必多夭其有先天所禀原不甚厚者
但知自珍而培以后天则无不获寿设禀赋本薄而
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咎将
谁委○又有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
日而无知孺子遽摇女精余见苞萼未成而蜉蝣旦
暮者多矣良可悲也此其责不在孺子而在父师使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777-0327a.png
不先有明诲俾知保生之道则彼以童心岂识利害
而徒临期恳祷号呼悲戚将何济于事哉
一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夫劳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
走食力之夫终日营营而未闻其劳者岂非劳乎但
劳有不同耳盖贫贱之劳作息有度无关荣辱习以
为常何病之有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斯为
害矣故或劳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伤形或劳于色
欲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劳于游荡而忍饥竭力于
而徒临期恳祷号呼悲戚将何济于事哉
一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夫劳之于人孰能免之如奔
走食力之夫终日营营而未闻其劳者岂非劳乎但
劳有不同耳盖贫贱之劳作息有度无关荣辱习以
为常何病之有惟安闲柔脆之辈而苦竭心力斯为
害矣故或劳于名利而不知寒暑之伤形或劳于色
欲而不知旦暮之疲困或劳于游荡而忍饥竭力于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777-0327b.png
呼卢驰骤之场或劳于疾病而剥削伤残于无术庸
医之手或为诗书困厄每缘萤雪成灾或以好勇逞
强遂致绝筋乏力总之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
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凡劳倦之伤虽曰在脾而若
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伤血伤精伤神伤
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矣呜呼嗜欲迷人其害至
此此其故则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广成子曰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若此二言者人因
医之手或为诗书困厄每缘萤雪成灾或以好勇逞
强遂致绝筋乏力总之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
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凡劳倦之伤虽曰在脾而若
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伤血伤精伤神伤
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矣呜呼嗜欲迷人其害至
此此其故则在但知有彼而忘其有我耳广成子曰
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若此二言者人因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777-0327c.png
其简故多易之而不知养生之道于此八字而尽之
矣顾可以忽之也耶
一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夫酒本狂药大损真阴惟少
饮之未必无益多饮之难免无伤而耽饮之则受其
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禀赋藏有阴阳而酒之
性质亦有阴阳盖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
质则寒若以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
偏动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
矣顾可以忽之也耶
一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夫酒本狂药大损真阴惟少
饮之未必无益多饮之难免无伤而耽饮之则受其
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禀赋藏有阴阳而酒之
性质亦有阴阳盖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
质则寒若以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
偏动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777-0327d.png
嗽躁烦狂悖等證此酒性伤阴而然也若阳虚者纵
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而
病为臌胀泄泻腹痛吞酸少食亡阳暴脱等證此酒
质伤阳而然也故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害有
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乱性每致因酒妄为则凡伤
精竭力动气失机及遇病不胜等事无所不至而阴
受其损多罔觉也夫纵酒之时固不虑其害之若此
及病至沉危犹不知为酒困之若此故余详明于此
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而
病为臌胀泄泻腹痛吞酸少食亡阳暴脱等證此酒
质伤阳而然也故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害有
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乱性每致因酒妄为则凡伤
精竭力动气失机及遇病不胜等事无所不至而阴
受其损多罔觉也夫纵酒之时固不虑其害之若此
及病至沉危犹不知为酒困之若此故余详明于此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777-0328a.png
以为纵酒者之先觉云(泄泻肿胀二门俱有酒论/)
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盖病有虚
实治有补泻必补泻得宜斯为上工余见世俗之医
固不知神理为何物而且并邪正缓急俱不知之故
每致伐人元气败人生机而随药随毙者已无从诉
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残剥以致病后多成虚损而
不能复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医有未明万毋轻率
是诚仁人积德之一端也至若失于调治致不能起
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盖病有虚
实治有补泻必补泻得宜斯为上工余见世俗之医
固不知神理为何物而且并邪正缓急俱不知之故
每致伐人元气败人生机而随药随毙者已无从诉
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残剥以致病后多成虚损而
不能复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医有未明万毋轻率
是诚仁人积德之一端也至若失于调治致不能起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777-0328b.png
则俗云小孔不补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
耳又何尤焉
凡虚损之中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
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
及于气但精气在人无非谓之阴分盖阴为天一之
根形质之祖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则有阴中之阴虚者其病为𤼵热躁烦
头红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耳又何尤焉
凡虚损之中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
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
及于气但精气在人无非谓之阴分盖阴为天一之
根形质之祖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则有阴中之阴虚者其病为𤼵热躁烦
头红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777-0328c.png
大便燥结小水痛涩等證有阴中之阳虚者其病为
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运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
二便不禁等證甚至欬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瘖
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人月闭
等證则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
败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盖肾为精血之海而人
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
五脏之本故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
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运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
二便不禁等證甚至欬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瘖
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人月闭
等證则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
败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盖肾为精血之海而人
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
五脏之本故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777-0328d.png
则水不归源而脾痰起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
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
主而虚火炽凡劳伤等證使非伤入根本何以危笃
至此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也余故曰虚
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穷而至此吾
末如之何也矣夫所贵乎君子者亦贵其知微而已
一凡损伤元气者本皆虚證而古方以虚损劳瘵各分
门类则病若有异亦所宜辨盖虚损之谓或有𤼵见
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
主而虚火炽凡劳伤等證使非伤入根本何以危笃
至此故凡病甚于上者必其竭甚于下也余故曰虚
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穷而至此吾
末如之何也矣夫所贵乎君子者亦贵其知微而已
一凡损伤元气者本皆虚證而古方以虚损劳瘵各分
门类则病若有异亦所宜辨盖虚损之谓或有𤼵见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777-0329a.png
于一證或有困惫于暂时凡在经在脏但伤元气则
无非虚损病也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
或以乾嗽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尪羸日甚此其
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虚损之虚有在阴分有
在阳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温补若劳瘵之虚深在阴
中之阴分多有不宜温补者然凡治虚證宜温补者
病多易治不宜温补者病多难治此虚劳若乎有异
而不知劳瘵之损即损之深而虚之甚者耳凡虚损
无非虚损病也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则或以骨蒸
或以乾嗽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尪羸日甚此其
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但虚损之虚有在阴分有
在阳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温补若劳瘵之虚深在阴
中之阴分多有不宜温补者然凡治虚證宜温补者
病多易治不宜温补者病多难治此虚劳若乎有异
而不知劳瘵之损即损之深而虚之甚者耳凡虚损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777-0329b.png
不愈则日甚成劳矣有不可不慎也
一虚损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仲
景曰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虚而多渴者肾水不
足引水自救也○喑唾声不出者由肾气之竭盖声
出于喉而根于肾经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
也○虚而喘急者阴虚肺格气无所归也○喉乾咽
痛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
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
一虚损两颧红赤或唇红者阴虚于下逼阳于上也仲
景曰其面戴阳者下虚故也○虚而多渴者肾水不
足引水自救也○喑唾声不出者由肾气之竭盖声
出于喉而根于肾经曰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
也○虚而喘急者阴虚肺格气无所归也○喉乾咽
痛者真水下亏虚火上浮也○不眠恍惚者血不养
心神不能藏也○时多烦躁者阳中无阴柔不济刚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777-0329c.png
也○易生嗔怒或筋急酸痛者水亏木燥肝失所资
也○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
○心下跳动怔忡不宁者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
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盗
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虚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沬者此水泛为痰脾虚
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肾主骨真阴败竭也○
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以下冷者命门衰绝火不
也○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者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
○心下跳动怔忡不宁者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
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盗
汗不止者有火则阴不能守无火则阳不能固也○
虚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沬者此水泛为痰脾虚
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肾主骨真阴败竭也○
腰胁痛者肝肾虚也○膝以下冷者命门衰绝火不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777-0329d.png
归源也○小水黄涩淋沥者真阴亏竭气不化水也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一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仲景曰
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阳虚之證而忽见嚏
者便有回生之兆
论脉(共三条/)
虚损之脉凡甚急甚数甚细甚弱甚涩甚滑甚短甚长
甚浮甚沉甚弦甚𦂳甚洪甚实者皆劳伤之脉然无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
一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仲景曰
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凡以阳虚之證而忽见嚏
者便有回生之兆
论脉(共三条/)
虚损之脉凡甚急甚数甚细甚弱甚涩甚滑甚短甚长
甚浮甚沉甚弦甚𦂳甚洪甚实者皆劳伤之脉然无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777-0330a.png
论浮沉大小但渐缓则渐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
数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细而再加𦂳数则百无一生
矣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沉迟而小者为脱气○大而
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脉大而芤者为
脱血○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脉微细者
盗汗○寸弱而软为上虚○尺弱软涩为下虚○尺
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胃虚
数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细而再加𦂳数则百无一生
矣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沉迟而小者为脱气○大而
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脉大而芤者为
脱血○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脉微细者
盗汗○寸弱而软为上虚○尺弱软涩为下虚○尺
软滑疾为血虚○两关沉细为胃虚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777-0330b.png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弱者为虚○
弦者为中虚○细而微小者气血俱虚
辨爪
凡劳损之病本属阴虚阴虚必血少而指爪为精血之
馀故凡于诊候之际但见其指爪乾黄觉有枮槁之
色则其发肤营气具在吾目中矣此于脉色之外便
可知其有虚损之候而损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论治(共七条/)
弦者为中虚○细而微小者气血俱虚
辨爪
凡劳损之病本属阴虚阴虚必血少而指爪为精血之
馀故凡于诊候之际但见其指爪乾黄觉有枮槁之
色则其发肤营气具在吾目中矣此于脉色之外便
可知其有虚损之候而损之微甚亦可因之以辨也
论治(共七条/)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777-0330c.png
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證有营卫脏腑然
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
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凡病有
火盛水亏而见营卫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證也有
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败者即阳虚之證也此
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当培其不足不
可伐其有馀夫既缘虚损而再去所馀则两败俱伤
矣岂不殆哉惟是阴阳之辨犹有不易谓其阴阳之
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
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凡病有
火盛水亏而见营卫燥津液枯者即阴虚之證也有
水盛火亏而见脏腑寒脾肾败者即阳虚之證也此
惟阴阳偏困所以致然凡治此者但当培其不足不
可伐其有馀夫既缘虚损而再去所馀则两败俱伤
矣岂不殆哉惟是阴阳之辨犹有不易谓其阴阳之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777-0330d.png
中复有阴阳其有似阳非阳似阴非阴者使非确有
真见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详察也且复有阴阳俱虚
者则阳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单在阳气耳知乎
此则虚损之治如指诸掌矣
一阳虚者多寒非谓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生于
中也若待既寒则阳已败矣而不知病见虚弱而别
无热證者便是阳虚之候即当温补元气使阳气渐
回则真元自复矣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
真见最易惑人此不可不详察也且复有阴阳俱虚
者则阳为有生之本而所重者又单在阳气耳知乎
此则虚损之治如指诸掌矣
一阳虚者多寒非谓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生于
中也若待既寒则阳已败矣而不知病见虚弱而别
无热證者便是阳虚之候即当温补元气使阳气渐
回则真元自复矣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777-0331a.png
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
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
所由也欲补阳气惟辛甘温燥之剂为宜万勿兼清
凉寒滑之品以残此𤼵生之气如生地芍药天麦门
冬沙参之属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参知柏芩连龟胶
之类则又切不可用○若气血俱虚者宜大补元煎
或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五脏俱虚宜平补者五
福饮○命门阴分不足者左归饮左归丸○命门阳
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
所由也欲补阳气惟辛甘温燥之剂为宜万勿兼清
凉寒滑之品以残此𤼵生之气如生地芍药天麦门
冬沙参之属皆非所宜而石斛玄参知柏芩连龟胶
之类则又切不可用○若气血俱虚者宜大补元煎
或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五脏俱虚宜平补者五
福饮○命门阴分不足者左归饮左归丸○命门阳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777-0331b.png
分不足者右归饮右归丸○气分虚寒者六气煎○
脾肾阴分虚寒诸变不一者理阴煎○三焦阳气大
虚者六味回汤饮○气虚脾寒者一气丹○胃气虚
寒者温胃饮理中汤○血虚寒滞者五物煎
一阴虚者多热以水不济火而阴虚生热也此病多得
于酒色嗜欲或愤怒邪思流荡狂劳以动五脏之火
而先天元阴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虚损而多热多
燥不宜热食者便是阴虚之候欲滋其阴惟宜甘凉
脾肾阴分虚寒诸变不一者理阴煎○三焦阳气大
虚者六味回汤饮○气虚脾寒者一气丹○胃气虚
寒者温胃饮理中汤○血虚寒滞者五物煎
一阴虚者多热以水不济火而阴虚生热也此病多得
于酒色嗜欲或愤怒邪思流荡狂劳以动五脏之火
而先天元阴不足者尤多此病凡患虚损而多热多
燥不宜热食者便是阴虚之候欲滋其阴惟宜甘凉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777-0331c.png
醇静之物凡阴中有火者太忌辛温如乾姜桂附破
故纸白术苍术半夏之属皆不可轻用即如人参黄
菧枸杞当归杜仲之类是皆阴中有阳亦当酌宜而
用之盖恐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耳然阴虚
者因其水亏而水亏者又忌寒凉盖苦劣之流断非
资补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从清凉者亦当兼
壮水之剂相机间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败斯得滋
补之大法诸治如左
故纸白术苍术半夏之属皆不可轻用即如人参黄
菧枸杞当归杜仲之类是皆阴中有阳亦当酌宜而
用之盖恐阳旺则阴愈消热增则水益涸耳然阴虚
者因其水亏而水亏者又忌寒凉盖苦劣之流断非
资补之物其有火盛之甚不得不从清凉者亦当兼
壮水之剂相机间用而可止即止以防其败斯得滋
补之大法诸治如左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777-0331d.png
一虚损夜热或午后𤼵热或喜冷便实者此皆阴虚生
热水不制火也宜加减一阴煎○若火在心肾而惊
悸失志者宜二阴煎○若外热不已而内不甚热则
但宜补阴不可清火宜一阴煎或六味地黄汤○其
有元气不足而虚热不已者必用大补元煎庶乎久
之自愈○寒热门论治尤详所当参阅
一虚损欬嗽虽五脏皆有所病然专主则在肺肾盖肺
为金脏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则必
热水不制火也宜加减一阴煎○若火在心肾而惊
悸失志者宜二阴煎○若外热不已而内不甚热则
但宜补阴不可清火宜一阴煎或六味地黄汤○其
有元气不足而虚热不已者必用大补元煎庶乎久
之自愈○寒热门论治尤详所当参阅
一虚损欬嗽虽五脏皆有所病然专主则在肺肾盖肺
为金脏金之所畏者火也金之化邪者燥也燥则必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777-0332a.png
痒痒则必嗽正以肾水不能制火所以尅金阴精不
能化气所以病燥故为欬嗽喘促咽痛喉疮声哑等
證凡治此者只宜甘凉至静之剂滋养金水使肺肾
相生不受火制则真阴渐复而嗽可渐愈○火盛者
宜四阴煎加减主之○火微者宜一阴煎六味地黄
汤或左归饮○兼受风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
贝母丸治嗽最佳
一虚损吐血者伤其阴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当
能化气所以病燥故为欬嗽喘促咽痛喉疮声哑等
證凡治此者只宜甘凉至静之剂滋养金水使肺肾
相生不受火制则真阴渐复而嗽可渐愈○火盛者
宜四阴煎加减主之○火微者宜一阴煎六味地黄
汤或左归饮○兼受风寒而嗽者宜金水六君煎○
贝母丸治嗽最佳
一虚损吐血者伤其阴也故或吐或衄所不能免但当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777-0332b.png
察其有火无火及火之微甚而治之○凡火之盛者
以火载血上而脉證之间自有热證可辨急则治标
此不得不暂用芩连栀柏竹叶童便之属或单以抽
薪饮徙薪饮之类主之○若阴虚而兼微火者宜保
阴煎或清化饮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血止即当养血
不宜过用寒凉也○若无实火而全属伤阴则阴虚
水亏血由伤动而为吐为衄者此宜甘纯养阴之品
以静制动以和治伤使阴气安静得养则血自归经
以火载血上而脉證之间自有热證可辨急则治标
此不得不暂用芩连栀柏竹叶童便之属或单以抽
薪饮徙薪饮之类主之○若阴虚而兼微火者宜保
阴煎或清化饮或加减一阴煎主之血止即当养血
不宜过用寒凉也○若无实火而全属伤阴则阴虚
水亏血由伤动而为吐为衄者此宜甘纯养阴之品
以静制动以和治伤使阴气安静得养则血自归经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777-0332c.png
宜一阴煎六味地黄汤或小营煎之类主之○若阴
虚连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阴煎加减主之○若因
劳役别无火證心脾肾三阴受伤而动血者宜五阴
煎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阴虚于下格
阳于上六脉无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归源真阳
失守而然宜右归饮加减主之或八味地黄汤亦可
此惟思虑劳倦过伤者多有此證○若因劳倦而素
易呕泻多有脾不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
虚连肺而兼嗽兼血者宜四阴煎加减主之○若因
劳役别无火證心脾肾三阴受伤而动血者宜五阴
煎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阴虚于下格
阳于上六脉无根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归源真阳
失守而然宜右归饮加减主之或八味地黄汤亦可
此惟思虑劳倦过伤者多有此證○若因劳倦而素
易呕泻多有脾不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宜六味回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777-0332d.png
阳饮大加白术主之万不可用凉药○若大吐大衄
而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倾刻而血犹不止者速
宜用镇阴煎其血自止○若血脱至甚气亦随之因
至厥逆昏愦者速当益气以固生机宜六味回阳饮
或四味回阳饮主之若再用寒凉即死○总之失血
吐血必其阴分大伤使非加意元气培养真阴而或
专用寒凉则其阴气愈损血虽得止而病必日败矣
虚损伤阴本由五脏虽五脏各有所主然五脏證治
而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倾刻而血犹不止者速
宜用镇阴煎其血自止○若血脱至甚气亦随之因
至厥逆昏愦者速当益气以固生机宜六味回阳饮
或四味回阳饮主之若再用寒凉即死○总之失血
吐血必其阴分大伤使非加意元气培养真阴而或
专用寒凉则其阴气愈损血虽得止而病必日败矣
虚损伤阴本由五脏虽五脏各有所主然五脏證治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777-0333a.png
有可分者有不可分者如诸气之损其治在肺神明
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
之损其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此其可分者也
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气肌肉主
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
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
则标本相傅连及脏腑此又方之不可执言也故凡
补虚之法但当明其阴阳升降寒热温良之性精中
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
之损其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此其可分者也
然气主于肺而化于精神主于心而化于气肌肉主
于脾而土生于火诸血藏于肝而血化于脾胃精髓
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此其不可分者也及乎既甚
则标本相傅连及脏腑此又方之不可执言也故凡
补虚之法但当明其阴阳升降寒热温良之性精中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777-0333b.png
有气气中有精之因且凡上焦阳气不足者必下陷
于肾也当取之至阴之下下焦真阴不足者多飞越
于上也可不引之归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为尽善
然余用补之法则悉在新方八略八阵中惟细察之
可得其槩具有诸證未备者如遗精梦泄声哑盗汗
及妇人血枯经断等證但于各门求之则无不俱有
照应
辨似损非损
于肾也当取之至阴之下下焦真阴不足者多飞越
于上也可不引之归源乎所以治必求本方为尽善
然余用补之法则悉在新方八略八阵中惟细察之
可得其槩具有诸證未备者如遗精梦泄声哑盗汗
及妇人血枯经断等證但于各门求之则无不俱有
照应
辨似损非损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777-0333c.png
凡似损非损之證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盖以外邪初
感不为解散而误作内伤或用清凉或用消导以致
寒邪郁伏久留不散而为寒热往来或为潮热欬嗽
其證则全似劳损若用治损之法以治此證则滋阴
等剂愈以留邪热蒸既久非损成损矣余尝治愈数
人皆其證也欲辨此者但当详察表里而审其致病
之由盖虚损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来则骤
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则热退无汗则复热或见大
感不为解散而误作内伤或用清凉或用消导以致
寒邪郁伏久留不散而为寒热往来或为潮热欬嗽
其證则全似劳损若用治损之法以治此證则滋阴
等剂愈以留邪热蒸既久非损成损矣余尝治愈数
人皆其證也欲辨此者但当详察表里而审其致病
之由盖虚损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来则骤
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则热退无汗则复热或见大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777-0333d.png
声欬嗽脉虽弦𦂳而不甚数或兼和缓等證则虽病
至一两月而邪有不解病终不退者本非劳损毋误
治也○若寒热往来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饮
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饮亦可○若兼欬𠻳者柴陈煎
○若脾肾气虚而兼欬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
解而兼寒热者仍加柴胡
虚损危候
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
至一两月而邪有不解病终不退者本非劳损毋误
治也○若寒热往来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饮
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饮亦可○若兼欬𠻳者柴陈煎
○若脾肾气虚而兼欬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
解而兼寒热者仍加柴胡
虚损危候
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777-0334a.png
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若劳损吐
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以以𦙫肺虚极
饮食无能化血而随食成痰此虽非血而实血之类
也经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浊者不可治
○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
难转者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一凡病虚损者原无外邪所以病虽至困终不愦乱
其有患虚證别无邪热而谵妄失伦者此心脏之败
血失血之后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以以𦙫肺虚极
饮食无能化血而随食成痰此虽非血而实血之类
也经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浊者不可治
○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
难转者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一凡病虚损者原无外邪所以病虽至困终不愦乱
其有患虚證别无邪热而谵妄失伦者此心脏之败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777-0334b.png
神去之兆也必死○一劳嗽喑哑声不能出或喘急
气促者此肺脏之败也必死○一劳损肌肉脱尽者
此脾脏之败也必死○一筋为疲极之本凡病虚损
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乃血竭不
能荣筋此肝脏之败也必死○一劳损既久再及大
便泄泻不能禁止者此肾脏之败也必死
述古(共四条/)
难经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
气促者此肺脏之败也必死○一劳损肌肉脱尽者
此脾脏之败也必死○一筋为疲极之本凡病虚损
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至极不可忍者乃血竭不
能荣筋此肝脏之败也必死○一劳损既久再及大
便泄泻不能禁止者此肾脏之败也必死
述古(共四条/)
难经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777-0334c.png
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
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
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
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
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
治损之法也○不能治其虚安问其馀故曰实实虚
虚损不足而益有馀此中工之所害也
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
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
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
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
治损之法也○不能治其虚安问其馀故曰实实虚
虚损不足而益有馀此中工之所害也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777-0334d.png
(宾/)按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然有未尽者犹宜
悉也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證则伤阳伤于阳者病
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證则伤阴伤于阴
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
得隐曲女子不月之类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
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盖自上而下
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则病在声息肤腠二损
悉也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證则伤阳伤于阳者病
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證则伤阴伤于阴
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
得隐曲女子不月之类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经曰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
无气无气则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盖自上而下
者先伤乎气故一损损于肺则病在声息肤腠二损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777-0335a.png
损于心则病在血脉颜色三损损于胃则病在饮食
不调四损损于肝则病为瘈疭疼痛五损损于肾则
病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乎阴阳竭
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自下而上者先伤
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乾涸二损损于肝
则病为血动筋枮三损损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
损损于心则病为神魂失守五损损于肺则病为喘
急短气此先伤乎阴而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
不调四损损于肝则病为瘈疭疼痛五损损于肾则
病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于阳而后及乎阴阳竭
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不可为也自下而上者先伤
乎精故一损损于肾则病为泉源乾涸二损损于肝
则病为血动筋枮三损损于脾则病为痰涎壅盛四
损损于心则病为神魂失守五损损于肺则病为喘
急短气此先伤乎阴而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777-0335b.png
无以独生不可为也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肾虚而
形敝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凡明哲之士则当察
所由而预防其渐又何虚损之可虑若待源流俱竭
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医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
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乾黑口
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
形敝脾胃损而食饮不归血气凡明哲之士则当察
所由而预防其渐又何虚损之可虑若待源流俱竭
而后归罪于药之不效医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又有肺
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乾黑口
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777-0335c.png
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
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俛仰小便不利色赤黄
而有馀沥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
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忽忽喜
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
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
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
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俛仰小便不利色赤黄
而有馀沥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
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忽忽喜
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
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
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777-0335d.png
肌肉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
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太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
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闇三曰强力举重久坐
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
饮伤肺肺伤少气欬嗽鼻胃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
伤苦惊喜忘喜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
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又曰七
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太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
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闇三曰强力举重久坐
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
饮伤肺肺伤少气欬嗽鼻胃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
伤苦惊喜忘喜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
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又曰七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777-0336a.png
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寒五曰
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王节斋曰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
病睡中盗汗午后𤼵热咯咯欬嗽倦怠无力饮食少
进甚则痰涎泄血或欬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
肉消瘦此名劳瘵最为难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
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惜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
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庶可
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王节斋曰人若色欲过度伤损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
病睡中盗汗午后𤼵热咯咯欬嗽倦怠无力饮食少
进甚则痰涎泄血或欬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
肉消瘦此名劳瘵最为难治轻者用药数十服重者
期以岁年然必须病人惜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
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此谓内外交治庶可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777-0336b.png
保全
薛立斋曰劳瘵之證大抵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
證故昼𤼵夜止夜𤼵昼止不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
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六味地黄温存肝肾多有得
生者若误用黄柏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
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
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行或阳气虚不
薛立斋曰劳瘵之證大抵属足三阴亏损虚热无火之
證故昼𤼵夜止夜𤼵昼止不时而作当用六味地黄
丸为主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若脾胃先损者当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六味地黄温存肝肾多有得
生者若误用黄柏知母之类则复伤脾胃饮食日少
诸脏愈虚元气下陷腹痞作泻则不可救矣夫衄血
吐血之类因虚火妄动血随火而泛行或阳气虚不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777-0336c.png
能摄血归经而妄行其脉弦洪乃无根之火浮于外
也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保
养及三冬火气潜藏不远帏幕戕贼真元故至春末
夏初患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而为注夏之病或少有
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此因气血方长
而劳心亏损精神未满而早为斲丧故其见證难以
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
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
也大抵此證多因火土太旺金水衰涸之际不行保
养及三冬火气潜藏不远帏幕戕贼真元故至春末
夏初患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而为注夏之病或少有
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此因气血方长
而劳心亏损精神未满而早为斲丧故其见證难以
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
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777-0336d.png
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
也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须参前后发热欬
嗽诸證治之
附按
立斋治韩州同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
沥大便闭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刺唇裂身
热或身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左三部脉洪
而无伦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𤼵于外盖大热而甚
也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仍须参前后发热欬
嗽诸證治之
附按
立斋治韩州同色欲过度烦热作渴饮水不绝小便淋
沥大便闭结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满舌生刺唇裂身
热或身如芒刺而无定处两足心如烙左三部脉洪
而无伦此肾阴虚阳无所附而𤼵于外盖大热而甚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777-0337a.png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峻补其阴遂以加减八味丸
料一斤用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服半饷
熟睡至晚又温饮一碗诸證悉退翼日畏寒足冷诸
證仍至是无火也当补其阳急与八味丸四剂诸證
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复以科场岁考积劳致疾
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热泪出随凝目赤露胸气息沉
沉欲绝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舌乾如刺此内真寒
料一斤用肉桂一两以水顿煎六碗冰冷与服半饷
熟睡至晚又温饮一碗诸證悉退翼日畏寒足冷诸
證仍至是无火也当补其阳急与八味丸四剂诸證
俱退
又治府庠王以道元气素弱复以科场岁考积劳致疾
至十二月病大作大热泪出随凝目赤露胸气息沉
沉欲绝脉洪大鼓指按之如无舌乾如刺此内真寒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777-0337b.png
而外假热也遂先服十全大补汤余曰服此药其脉
当收敛为善少顷熟睡觉而恶寒增衣脉顿微细如
丝此虚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参一两加熟附三钱水
煎顿服而安夜间脉复脱乃以参二两熟附五钱仍
愈后以大剂参术归身炙甘草等药调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岁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
滋化源不信乃用寒凉降火前證愈甚或谓曰童子
未室何肾虚之有参术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先
当收敛为善少顷熟睡觉而恶寒增衣脉顿微细如
丝此虚寒之真象也余以人参一两加熟附三钱水
煎顿服而安夜间脉复脱乃以参二两熟附五钱仍
愈后以大剂参术归身炙甘草等药调理而愈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岁发热吐血余谓宜补中益气以
滋化源不信乃用寒凉降火前證愈甚或谓曰童子
未室何肾虚之有参术补气奚为用之余述丹溪先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777-0337c.png
生曰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而其系上
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然而起虽不
交会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满
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
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痊
虚损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五福饮(新补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左归饮(新补二/)
属于心心为君火为物所感则相火翕然而起虽不
交会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满
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脏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
之疾正此谓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及地黄丸而痊
虚损论列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 五福饮(新补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左归饮(新补二/)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777-0337d.png
左归丸(新补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一/)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六味回阳(新热二/)
四阴煎(新补十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
六味地黄汤(补一/二一)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八味地黄汤(补一二/二)
五物煎(新因三/) 六气煎(新因二一/)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六味回阳(新热二/)
四阴煎(新补十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
六味地黄汤(补一/二一)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八味地黄汤(补一二/二)
五物煎(新因三/) 六气煎(新因二一/)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777-0338a.png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三) 温胃饮(新热五/)
小营煎(新补十/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镇阴煎(新热十/三) 保阴煎(新寒一/)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一气丹(新补二/二)
十补丸(热一七/四) 八珍汤(补十九/)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柴陈煎(新散九/) 贝母丸(新和十/八)
正柴胡饮(新散六/) 诸柴胡饮(新散一二/三四五)
小营煎(新补十/五)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镇阴煎(新热十/三) 保阴煎(新寒一/)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一气丹(新补二/二)
十补丸(热一七/四) 八珍汤(补十九/)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柴陈煎(新散九/) 贝母丸(新和十/八)
正柴胡饮(新散六/) 诸柴胡饮(新散一二/三四五)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777-0338b.png
论外备用方
附子理中汤(热二阳/虚) 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虚冷)
小安肾丸(热一六八/下元虚冷) 黑锡丹(热百九十/下元阳虚)
黄菧鳖甲煎(寒九十虚/劳烦热) 大兔丝子丸(固三/六)
鳖甲地黄汤(寒八九虚/劳烦热) 地黄膏(寒九一滋/阴退热)
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肾虚声哑) 退热汤(寒九三急/劳大热)
加味虎潜丸(寒一六四/补虚滋阴) 人参五味子汤(外一/五三)
劫劳散(妇一二/四)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类/滋阴降火方)
附子理中汤(热二阳/虚) 安肾丸(热一六七/下元虚冷)
小安肾丸(热一六八/下元虚冷) 黑锡丹(热百九十/下元阳虚)
黄菧鳖甲煎(寒九十虚/劳烦热) 大兔丝子丸(固三/六)
鳖甲地黄汤(寒八九虚/劳烦热) 地黄膏(寒九一滋/阴退热)
人参平肺汤(因一八七/肾虚声哑) 退热汤(寒九三急/劳大热)
加味虎潜丸(寒一六四/补虚滋阴) 人参五味子汤(外一/五三)
劫劳散(妇一二/四)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类/滋阴降火方)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777-0338c.png
麦门冬汤(寒四五气/热血焦) 大补地黄丸(寒一五九/精枯血热)
凡补阵所载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劳倦内伤
经义
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
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
胸中故内热○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
凡补阵所载古方新方俱宜酌用
劳倦内伤
经义
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
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
胸中故内热○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777-0338d.png
处阴阳喜怒
大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
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
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
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
矣
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
大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
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
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
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
矣
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777-0339a.png
伤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论證(共五条/)
劳倦一證即东垣所谓内伤證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
外感而受病于内者则无非内伤而东垣乃独以饮
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为内伤其故何也盖外感内
伤俱有恶寒发热等證外感寒热者即伤寒也内伤
寒热者即劳倦也伤寒以外邪有馀多宜攻散劳倦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论證(共五条/)
劳倦一證即东垣所谓内伤證也凡疾病在人有不因
外感而受病于内者则无非内伤而东垣乃独以饮
食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为内伤其故何也盖外感内
伤俱有恶寒发热等證外感寒热者即伤寒也内伤
寒热者即劳倦也伤寒以外邪有馀多宜攻散劳倦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777-0339b.png
以内伤不足多宜温补然此二者病多相类最易惑
乱故东垣特用内伤二字以为外感之别盖恐以劳
倦之伤作伤寒之治则必致杀人矣此其大义所当
先辨
一内伤之證东垣以饮食劳倦为言然饮食之伤有二
而劳倦之伤亦有二当辨如左
一饮食内伤之證凡饥饱失时者太饥则仓廪空虚必
伤胃气太饱则运化不及必伤脾气然时饥时饱而
乱故东垣特用内伤二字以为外感之别盖恐以劳
倦之伤作伤寒之治则必致杀人矣此其大义所当
先辨
一内伤之證东垣以饮食劳倦为言然饮食之伤有二
而劳倦之伤亦有二当辨如左
一饮食内伤之證凡饥饱失时者太饥则仓廪空虚必
伤胃气太饱则运化不及必伤脾气然时饥时饱而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777-0339c.png
致病者其伤在饥故当以调补为主是即东垣之所
谓也○其有不因饥饱而惟以纵肆口腹遂致留滞
不化者当以化滞消食为主方治当从饮食门○以
上饮食二證一以伤饥不足一以留滞有馀治当知
辨也
劳倦内伤之證有因困倦而忽然发热或怠惰嗜卧
懒于言语其脉缓而大或浮或细而无外邪者此即
时人之所谓劳发也单宜温补为主○有因积劳饥
谓也○其有不因饥饱而惟以纵肆口腹遂致留滞
不化者当以化滞消食为主方治当从饮食门○以
上饮食二證一以伤饥不足一以留滞有馀治当知
辨也
劳倦内伤之證有因困倦而忽然发热或怠惰嗜卧
懒于言语其脉缓而大或浮或细而无外邪者此即
时人之所谓劳发也单宜温补为主○有因积劳饥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777-0339d.png
饱致伤脾肾则最易感邪而病为𤼵热头痛脉𦂳恶
寒类伤寒等證此内伤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谓劳
力感寒證也若以此为真伤寒则既由劳伤己因不
足是伤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若以此为非伤寒则
甚至发班发狂结胸谵语等證无不有之而不曰伤
寒则人不服也观东垣云大梁受围之后死者多人
岂俱感风寒者诚至言也第为兵革所困者明为利
名所困者暗故今人多以劳倦而患伤寒者无非此
寒类伤寒等證此内伤外感兼而有之是即所谓劳
力感寒證也若以此为真伤寒则既由劳伤己因不
足是伤寒正治之法不可用也若以此为非伤寒则
甚至发班发狂结胸谵语等證无不有之而不曰伤
寒则人不服也观东垣云大梁受围之后死者多人
岂俱感风寒者诚至言也第为兵革所困者明为利
名所困者暗故今人多以劳倦而患伤寒者无非此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777-0340a.png
类昧者不知而妄治殃人岂其天年之果尽耶诚可
悯也○以上劳倦二證皆为内伤而一以无邪一以
有邪当辨而治也
一凡饥饱劳倦皆能伤人盖人以饮食为生饮食以脾
胃为主今饥饱不时则胃气伤矣又脾主四肢而劳
倦过度则脾气伤矣夫人以脾胃为养生之本根本
既伤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劳倦
致动虚火而病者有以饥馁致伤中气而病者或以
悯也○以上劳倦二證皆为内伤而一以无邪一以
有邪当辨而治也
一凡饥饱劳倦皆能伤人盖人以饮食为生饮食以脾
胃为主今饥饱不时则胃气伤矣又脾主四肢而劳
倦过度则脾气伤矣夫人以脾胃为养生之本根本
既伤焉有不病而人不知慎病斯及矣故有以劳倦
致动虚火而病者有以饥馁致伤中气而病者或以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777-0340b.png
劳倦之后加之忍饥或以忍饥之后加之劳倦然而
两者之中则尤以受饥为甚所以饥时不可临病饥
时不可劳形饥时不可受寒饥时不可任性饥时不
可伤精饥时不可酬应知此数者是即却病养生之
道也凡犯此者岂惟贫贱者为然而富贵者尤多有
之盖有势不容己则未免劳心竭力而邪得乘虚而
入者皆内伤不足之證也奈时医不能察无论虚实
悉曰伤寒但知泻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
两者之中则尤以受饥为甚所以饥时不可临病饥
时不可劳形饥时不可受寒饥时不可任性饥时不
可伤精饥时不可酬应知此数者是即却病养生之
道也凡犯此者岂惟贫贱者为然而富贵者尤多有
之盖有势不容己则未免劳心竭力而邪得乘虚而
入者皆内伤不足之證也奈时医不能察无论虚实
悉曰伤寒但知泻火逐邪及汗吐下三法不知忘食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777-0340c.png
忘劳既困于己再攻再削又困于医标本俱竭其能
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时救正其如沿
习成风释疑未易故特演东垣大意嘱笔于此用效
长夜之灯也观者其三思焉
论治(共四条/)
凡因劳倦而无外感者或身虽微热而脉见缓大无力
全不𦂳数或懒言嗜卧或身常有汗此即劳发之證
自与外感之头疼脉𦂳筋骨酸痛者不同治宜以补
生乎余目睹受此害者多矣恨不一时救正其如沿
习成风释疑未易故特演东垣大意嘱笔于此用效
长夜之灯也观者其三思焉
论治(共四条/)
凡因劳倦而无外感者或身虽微热而脉见缓大无力
全不𦂳数或懒言嗜卧或身常有汗此即劳发之證
自与外感之头疼脉𦂳筋骨酸痛者不同治宜以补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777-0340d.png
养为主气复则愈○虚在阳分者宜四君子汤五君
子煎○虚在阴分者三阴煎五阴煎或大小营煎○
若脾胃中气受伤者理中汤养中煎○若血气俱虚
者五福饮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一劳倦饥饱不时而致寒热往来者以饥时脏气馁劳
时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易感脏气馁则邪易入所以
饥饱劳倦不慎者多令人为头痛发热恶寒等證虽
曰此由内伤而实有外感虽有外感而实以内伤故
子煎○虚在阴分者三阴煎五阴煎或大小营煎○
若脾胃中气受伤者理中汤养中煎○若血气俱虚
者五福饮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一劳倦饥饱不时而致寒热往来者以饥时脏气馁劳
时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易感脏气馁则邪易入所以
饥饱劳倦不慎者多令人为头痛发热恶寒等證虽
曰此由内伤而实有外感虽有外感而实以内伤故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777-0341a.png
东垣制补中益气汤以参菧归术而加之升柴以助
生长之气使胃气上升则气复于中而阳达于外此
实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劳倦伤阴而精而受病
者为尤多则菧术之属亦有不相宜者兹余复制补
阴益气煎凡阳虚于下水亏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
者此方尤胜之○愚有治脾三方并补中益气汤论
在后饮食门当参阅之
一劳倦感邪以致伤寒发热头疼身痛凡脉𦂳邪盛者
生长之气使胃气上升则气复于中而阳达于外此
实和解之良法也第今人以劳倦伤阴而精而受病
者为尤多则菧术之属亦有不相宜者兹余复制补
阴益气煎凡阳虚于下水亏不能作汗而邪有不解
者此方尤胜之○愚有治脾三方并补中益气汤论
在后饮食门当参阅之
一劳倦感邪以致伤寒发热头疼身痛凡脉𦂳邪盛者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777-0341b.png
不得不从解散治之○若虚本不甚而表邪不解者
宜正柴胡饮○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饮○外邪兼
寒者二柴胡饮○若气血微虚者三柴胡饮或四柴
胡饮○其有虚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阴煎或大温
中饮所不可缓也
一夏月暑热之时或于道途或于田野过于劳倦而身
体薄弱者最易伤暑此亦劳倦之属论治详暑證门
阳暑条中
宜正柴胡饮○若外邪兼火者一柴胡饮○外邪兼
寒者二柴胡饮○若气血微虚者三柴胡饮或四柴
胡饮○其有虚甚而邪不易解者宜理阴煎或大温
中饮所不可缓也
一夏月暑热之时或于道途或于田野过于劳倦而身
体薄弱者最易伤暑此亦劳倦之属论治详暑證门
阳暑条中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777-0341c.png
辨脉
东垣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
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
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馀之證是从前
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
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
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
寒邪则独左手人迎脉浮𦂳按之洪大𦂳者后甚于
东垣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
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
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馀之證是从前
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
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
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
寒邪则独左手人迎脉浮𦂳按之洪大𦂳者后甚于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777-0341d.png
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
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
感风邪则人迎胍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
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愚谓东垣𤼵明内伤一證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论
有的确不易者兹俱详述于后或稍有疑似者姑已
置之至若辨脉一条则有不容不辨者乃以左为人
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
感风邪则人迎胍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三倍
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
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愚谓东垣𤼵明内伤一證其功诚为不小凡其所论
有的确不易者兹俱详述于后或稍有疑似者姑已
置之至若辨脉一条则有不容不辨者乃以左为人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777-0342a.png
迎主表右为气口主里外感则左手人迎浮𦂳内伤
则右手气口脉大此其长中之短也夫人迎本阳明
胃脉在结喉两旁气口本太阴肺脉两手所同称也
迨晋之王叔和不知何所取义突谓左为人迎右为
气口左以候表右以候里而东垣宗之故亦以为言
则大谬矣且内伤外感之分乃一表一里不容紊也
如肝肾在左岂无里乎肠胃在右岂非表乎即如仲
景之论伤寒亦但以浮大为表沉细为里历溯仲景
则右手气口脉大此其长中之短也夫人迎本阳明
胃脉在结喉两旁气口本太阴肺脉两手所同称也
迨晋之王叔和不知何所取义突谓左为人迎右为
气口左以候表右以候里而东垣宗之故亦以为言
则大谬矣且内伤外感之分乃一表一里不容紊也
如肝肾在左岂无里乎肠胃在右岂非表乎即如仲
景之论伤寒亦但以浮大为表沉细为里历溯仲景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777-0342b.png
之前以至仓扁轩岐初未闻有以左右言表里者迨
自叔和之后则悉宗其谬而傅始讹矣即无论六经
之表里而但以亲历所见者言之如脉见𦂳数此寒
邪外感也然未有左数而右不数者又如所云左大
者为风邪右大者为饮食则尤其不然夫人生禀赋
之常凡右脉大者十居八九左脉大者十居一二若
果阳邪在表则大者更大岂以右脉本大而可认为
食乎若饮食在脏则强者愈强岂以左脉本强而可
自叔和之后则悉宗其谬而傅始讹矣即无论六经
之表里而但以亲历所见者言之如脉见𦂳数此寒
邪外感也然未有左数而右不数者又如所云左大
者为风邪右大者为饮食则尤其不然夫人生禀赋
之常凡右脉大者十居八九左脉大者十居一二若
果阳邪在表则大者更大岂以右脉本大而可认为
食乎若饮食在脏则强者愈强岂以左脉本强而可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777-0342c.png
认为寒乎不知此之大而𦂳则彼之小者亦必𦂳彼
之小而缓则此之大者亦必缓若因其偏强而即起
偏见则忘其本体者多矣故以大小言则脉体有不
同可以左右分也若以迟疾言则息数本相应不可
以左右分也矧左表右里之说既非经旨亦非病徵
乌足信哉或曰然则内伤外感何以辨之曰六脉俱
有表里左右各有阴阳外感者两手俱𦂳数但当以
有力无力分阴證阳證内伤者左右俱缓大又必以
之小而缓则此之大者亦必缓若因其偏强而即起
偏见则忘其本体者多矣故以大小言则脉体有不
同可以左右分也若以迟疾言则息数本相应不可
以左右分也矧左表右里之说既非经旨亦非病徵
乌足信哉或曰然则内伤外感何以辨之曰六脉俱
有表里左右各有阴阳外感者两手俱𦂳数但当以
有力无力分阴證阳證内伤者左右俱缓大又必以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777-0342d.png
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然必察左右之常体以参久
暂之病因斯可得脉證之真不然则表里误认攻补
倒施自叔和至今凡阴受其殃者不知几多人矣此
不得不为辨正以为东垣之一助也○此别有辨在
类经藏象类第十一篇所当互證
述古(共三条/)
李东垣曰古之至人穷阴阳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际所
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暂之病因斯可得脉證之真不然则表里误认攻补
倒施自叔和至今凡阴受其殃者不知几多人矣此
不得不为辨正以为东垣之一助也○此别有辨在
类经藏象类第十一篇所当互證
述古(共三条/)
李东垣曰古之至人穷阴阳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际所
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777-0343a.png
所谓元气谷气营气卫气清气春升生𤼵之气此六
者以谷气上行皆胃气之别称也使谷气不得升浮
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
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
之證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
伤其形伤外为有馀有馀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
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
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馀之
者以谷气上行皆胃气之别称也使谷气不得升浮
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
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
之證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
伤其形伤外为有馀有馀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
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
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馀之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777-0343b.png
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
而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
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
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
剂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又曰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
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
而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
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
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
剂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又曰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热无
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0777-0343c.png
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热火以
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
者温之是也金匮要略曰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
劳夫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火
差以黄耆建中汤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
○又曰脾胃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
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故内伤饮食则亦恶
风寒是营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
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
者温之是也金匮要略曰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
劳夫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火
差以黄耆建中汤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
○又曰脾胃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
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故内伤饮食则亦恶
风寒是营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0777-0343d.png
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
不至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證也计受病不一饮
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
而有之举世医者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證便作外伤
风寒表实之證而反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
死乎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證之向者
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
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
不至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證也计受病不一饮
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
而有之举世医者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證便作外伤
风寒表实之證而反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
死乎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證之向者
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
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0777-0344a.png
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
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
寒外伤者耶大都人在围城中饮食失节劳役所伤
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
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
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
真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
而死无不皆然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𤼵表者有以
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
寒外伤者耶大都人在围城中饮食失节劳役所伤
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
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
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
真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
而死无不皆然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𤼵表者有以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0777-0344b.png
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
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
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證皆药之罪也往
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生平已试之效著内外
伤辨论一篇推明前哲之馀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
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
东垣辨气少气盛曰外伤风寒者其气壅盛而有馀内
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气皆短促不足以息何以
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
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證皆药之罪也往
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生平已试之效著内外
伤辨论一篇推明前哲之馀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
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
东垣辨气少气盛曰外伤风寒者其气壅盛而有馀内
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气皆短促不足以息何以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0777-0344c.png
分之盖内伤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
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气不能出
并从口出但𤼵一言必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有力
者乃有馀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嗄其
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气
盛有馀之验也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
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
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
助之使鼻气壅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气不能出
并从口出但𤼵一言必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有力
者乃有馀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嗄其
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气
盛有馀之验也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
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动故口鼻中皆短气
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0777-0344d.png
之其气亦怯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明
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
之乎
东垣辨头痛曰内證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證头
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内外證之不同
也
劳倦论列方
五福饮(新补六/) 养中煎(新热四/)
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
之乎
东垣辨头痛曰内證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證头
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内外證之不同
也
劳倦论列方
五福饮(新补六/) 养中煎(新热四/)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0777-0345a.png
八珍汤(补十九/)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大营煎(新补十/四)
小营煎(新补十/五)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大温中饮(新散/八)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三柴胡饮(新散/三) 正柴胡饮(新散/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补中益气汤(补三/一)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三阴煎(新补/十一)
理阴煎(新热三/) 大营煎(新补十/四)
小营煎(新补十/五)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大温中饮(新散/八)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三柴胡饮(新散/三) 正柴胡饮(新散/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补中益气汤(补三/一)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三阴煎(新补/十一)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0777-0345b.png
五阴煎(新补/十三)
论外备用方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当归黄菧汤(补九八热/渴脉虚)
关格
经义
六节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
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
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论外备用方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当归黄菧汤(补九八热/渴脉虚)
关格
经义
六节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
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
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0777-0345c.png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
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
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
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
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
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
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
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
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
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
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0777-0345d.png
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
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
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以上俱
有刺法详载类经针刺类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
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名曰平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
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
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以上俱
有刺法详载类经针刺类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
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名曰平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
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0777-0346a.png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
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
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
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
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
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
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
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
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
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
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0777-0346b.png
论證(共四条/)
关格一證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證也
如六节藏象论终始篇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言
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为外
关内格八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
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
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
以此相傅而竟置关格一證于乌有矣再至丹溪则
关格一證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證也
如六节藏象论终始篇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言
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为外
关内格八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
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
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
以此相傅而竟置关格一證于乌有矣再至丹溪则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0777-0346c.png
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
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谓两寸
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豁
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甚矣夫内
经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谓而曰吐逆
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闭一證耳二
證自有本条其与关格何涉数子且然况其他乎又
安望治此者之无谬哉
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谓两寸
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豁
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甚矣夫内
经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谓而曰吐逆
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闭一證耳二
證自有本条其与关格何涉数子且然况其他乎又
安望治此者之无谬哉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0777-0346d.png
一关格證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
之阴人迎盛至四倍已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不
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
倍已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
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
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
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
之阴人迎盛至四倍已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不
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
倍已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
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
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
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0777-0347a.png
如此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
最危之候也
一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
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为脉之大会
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
迎之脉亦可槩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
已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證
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
最危之候也
一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
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为脉之大会
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
迎之脉亦可槩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
已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證
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0777-0347b.png
四倍察其證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傍之
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
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
谓其为虚损则本无欬𠻳失血等證谓其为痰火则
又无实邪𤼵热等證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
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此證求其所因则无非耽
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證若有不同而
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当知慎也○
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
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
谓其为虚损则本无欬𠻳失血等證谓其为痰火则
又无实邪𤼵热等證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
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此證求其所因则无非耽
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證若有不同而
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当知慎也○
卷十六 第 53a 页 WYG0777-0347c.png
有喘论在喘證门互阅可也
一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
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
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證
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
證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
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而阴分见阴
有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
一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
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
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證
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
證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
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而阴分见阴
有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
卷十六 第 53b 页 WYG0777-0347d.png
可补病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阴而阴中
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
亦关格之證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之證大有不同学者当辨其疑似
论治(共三条/)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
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补真
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
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
亦关格之證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之證大有不同学者当辨其疑似
论治(共三条/)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
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补真
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
卷十六 第 54a 页 WYG0777-0348a.png
处治斯尽善也
一关格證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
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寒宜大营煎右归饮
右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
福饮三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一关格證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
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
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
一关格證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
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寒宜大营煎右归饮
右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
福饮三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一关格證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
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
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
卷十六 第 54b 页 WYG0777-0348b.png
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
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关格论列方
五福饮(新补六/) 大营煎(新补十/四)
太补元煎(新补/一)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左归饮(新补二/)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饮(新补三/)
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关格论列方
五福饮(新补六/) 大营煎(新补十/四)
太补元煎(新补/一)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左归饮(新补二/)
左归丸(新补四/) 右归饮(新补三/)
卷十六 第 55a 页 WYG0777-0348c.png
右归丸(新补五/)
卷十六 第 55b 页 WYG0777-0348d.png
景岳全书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