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777-00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岳全书卷四
            明 张介宾 撰
  脉神章(上/)
  内经脉义
   部位 (部位解见后章/)
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
 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
卷四 第 1b 页 WYG0777-0081b.png
 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
 候心内以候亶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
 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
   脉度(二/)
五十营篇曰天周二十八宿人经二十八脉周身十六
 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
 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
 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
卷四 第 2a 页 WYG0777-0082a.png
 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
 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
 终矣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凡行八百一十丈
 也
   三部九候(三/)
三部九候论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
 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
卷四 第 2b 页 WYG0777-0082b.png
 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为九以
 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部
 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曰有下部有中
 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
 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
 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
 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
 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候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
卷四 第 3a 页 WYG0777-0082c.png
 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
 人以候心上部之候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
 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
 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
 之
 按寸口脉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
 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之高下如寸
 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阳之
卷四 第 3b 页 WYG0777-0082d.png
 中为中部主脐腹胠胁之分也尺为阴为下部主腰
 足胫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三而三之是为九
 候如浮主皮肤候表及府中主肌肉以候胃气沉主
 筋骨候里及藏此皆诊家之枢要当与本篇互相求
 察也
   七诊(四/)
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
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
卷四 第 4a 页 WYG0777-0083a.png
者病独陷下者病
 详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今
 见诸家言脉悉以六部浮沉凿分虚实顾不知病本
 何在既无独见焉得确真故宝命全形论曰众脉不
 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诚察病之秘旨
 必知此义方可言诊外有独论在后中卷当参阅之
   六经脉体(五/)
平人气象论曰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疏乍
卷四 第 4b 页 WYG0777-0083b.png
 数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
 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
 太阳之至大而长
 按此二篇之论盖前言阴阳之盛衰后分六气之专
 主辞若稍异义实相符详具类经脉色类第十四篇
 所当兼阅
   四时脉体(六/)
卷四 第 5a 页 WYG0777-0083c.png
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
 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
 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
 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
 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
 病何如而反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秋脉如浮
卷四 第 5b 页 WYG0777-0083d.png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
 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
 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
 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冬脉如营冬脉者肾
 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
 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
 曰四时之序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
卷四 第 6a 页 WYG0777-0084a.png
 以灌四傍者也帝曰脾之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
 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
 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按本篇中外二字乃指邪正为言也盖邪气来于外
 元气见于中邪气之来皆有馀故太过则病在外元
 气之伤惟不足故不及则病在中也又凡脾家有病
 必有形见故恶者可见若其无病则阴行灌濡五藏
 攸赖而莫知其然故善者不可得见是即所谓胃气
卷四 第 6b 页 WYG0777-0084b.png
 也
玉机真藏论曰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
 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
 四时也
宣明五气篇曰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
 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胃气(七/) (又胃气解见后章/)
卷四 第 7a 页 WYG0777-0084c.png
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终始
 篇曰邪气来也𦂳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
 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
 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
 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
 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
 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
卷四 第 7b 页 WYG0777-0084d.png
 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
 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
 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
 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
 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
 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胃之大络名曰虚
 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
卷四 第 8a 页 WYG0777-0085a.png
 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
 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详代脉之义本以更代为言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
 代者谓胃气随时而更此四时之代也根结篇曰五
 十动而不一代者谓五脏受气之盛衰此至数之代
 也本篇曰但代无胃曰死者谓代无真藏不死也由
 此观之则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更变不常
 者均谓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
卷四 第 8b 页 WYG0777-0085b.png
 脉代者死自后以此相传遂失代之真义
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
 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凡肝脉但弦肾脉但石名为真藏者以其无胃气也
 若肝当弦而不弦肾当石而不石总由谷气不至亦
 以其无胃气也此举肝肾而言则五藏皆然
   六变(八/)
卷四 第 9a 页 WYG0777-0085c.png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
 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少血
 少气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
 而调以甘药也
 按本篇正文曰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多血二字乃
 传写之误也观本篇下文曰刺涩者无令其血出其
 为少血可知仲景曰涩者营气不足是亦少血之谓
   内外上下(九/)
卷四 第 9b 页 WYG0777-0085d.png
脉要精微论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
 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
 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脉色(十/)
邪气脏府病形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
 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夫色脉与尺之
 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
 之出候也根死则叶枯矣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
卷四 第 10a 页 WYG0777-0086a.png
 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
 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
 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
 之脉则病已矣
   人迎气口(十一/)
五色篇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
 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𦂳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
 气大𦂳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
卷四 第 10b 页 WYG0777-0086b.png
 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
 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人迎
 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详人迎本足阳明之经脉在结喉两傍气口乃手太
 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人迎为府脉所以候表气口
 为脏脉所以候里故曰气口独为五脏主此内经之
 旨也所以后世但诊气口不诊人迎盖以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而肺朝百脉而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决
卷四 第 11a 页 WYG0777-0086c.png
 死生而凡在表在里之病但于寸口诸部皆可察也
 自王叔和误以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且云左以
 候表右以候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讹传至今其
 误甚矣详义见后十六卷劳倦内伤门及类经藏象
 类第十一篇
   脉从病反(十二/)
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
 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
卷四 第 11b 页 WYG0777-0086d.png
 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脉至而从者如阳證见阳脉阴證见阴脉是皆谓之
 从也若阳證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
 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證凡诸脉
 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證虽见阴脉但按之鼓
 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證
   抟坚耎散(十三/)
脉要精微论曰心脉抟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
卷四 第 12a 页 WYG0777-0087a.png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抟坚而长色不青当病
 坠若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
 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
 病食痹○脾脉抟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
 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肾脉抟坚而
 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
 至令不复也○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岐伯
卷四 第 12b 页 WYG0777-0087b.png
 曰病名心疝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也○帝曰诊得胃脉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寸口诸脉(十四/)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
 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
 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
 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
 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卷四 第 13a 页 WYG0777-0087c.png
 ○寸口脉沉而弦曰寒热○脉盛滑坚者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脾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
 𦂳曰胀○臂多青脉曰血○尺脉缓涩谓之解㑊
 ○安卧脉盛谓之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
 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诸脉證(十五/)
卷四 第 13b 页 WYG0777-0087d.png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
 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
 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粗大者阴不足阳有
 馀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
 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
 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
卷四 第 14a 页 WYG0777-0088a.png
 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
 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涩者阳气有馀也滑者阴气有馀也阳气有馀为身
 热无汗阴气有馀为多汗身寒阴阳有馀则无汗而
 寒○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
 搏谓之崩
   病治易难(十六/)
卷四 第 14b 页 WYG0777-0088b.png
平人气象论曰风热而脉静泄而血脉实病在中脉
 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
 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
 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
 气命曰易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
 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
 难而明告之○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
卷四 第 15a 页 WYG0777-0088c.png
 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按此二篇之义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后
 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前言病在外脉涩坚
 者为难治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前后若
 乎相反何也盖实邪在中者脉不宜虚虚邪在中者
 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宜滑而耎不宜涩而坚外
 邪方盛者宜实而大不宜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
 或者以其为误是不达耳
卷四 第 15b 页 WYG0777-0088d.png
   真藏脉(十七/)
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
 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
 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坚如循刀刃责责然如
 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
 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
卷四 第 16a 页 WYG0777-0089a.png
 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
 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
 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
 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
 问曰见真脏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
 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
 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
卷四 第 16b 页 WYG0777-0089b.png
 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按此胃气即人之阳
 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矣此即死生
 之大本也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凡五脏
 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此所谓
 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
 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故曰死
   关格(十八/)
六节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
卷四 第 17a 页 WYG0777-0089c.png
 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
 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本篇脉證具载关
 格门当详察之
   孕脉(十九/)
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
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卷四 第 17b 页 WYG0777-0089d.png
腹中论帝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
 无邪脉也○本篇诸义具详妇人门胎孕条中
   乳子脉(二十/)
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
 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者脉何如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此条详义具载小儿本门
 景岳全书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