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77-003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景岳全书卷二
            明 张介宾 撰
  传忠录中
   神气存亡论十二
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
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
即为有神夫有力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
卷二 第 1b 页 WYG0777-0033b.png
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
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
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證言之则
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
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
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
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
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
卷二 第 2a 页 WYG0777-0034a.png
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
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
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再以治法言之
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
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气胜胃气竭者汤药纵下胃
气不能施化虽有神丹其将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
寒用热不热者有发其汗而表不应行其滞而里不应
者有虚不受补实不可攻者有药食不能下咽或下咽
卷二 第 2b 页 WYG0777-0034b.png
即呕者若此者呼之不应遣之不动此以脏气元神尽
去无可得而使也是又在脉證之外亦死无疑者虽然
脉證之神若尽乎此然有脉重證轻而知其可生者有
脉轻證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證不取脉也有證重脉
轻而必其可生者有證轻脉重而谓其必死者此取脉
不取證也取舍疑似之间自有一种玄妙甚矣神之难
言也能知神之缓急者其即医之神者乎
   君火相火论十三
卷二 第 3a 页 WYG0777-0034c.png
余向释内经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义说固详矣而
似犹有未尽者及见东垣云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
气之贼也丹溪亦述而證之予闻此说尝掩口而笑而
觉其不察之甚也由此兴感因再绎之夫内经发明火
义而以君相明位四字为目此四字者个个着实是诚
至道之纲领有不可不阐扬其精义者亦何以见之盖
君道惟神其用在虚相道惟力其用在实故君之能神
者以其明也相之能力者以其位也明者明于上为化
卷二 第 3b 页 WYG0777-0034d.png
育之元主位者位于下为神明之洪基此君相相成之
大道而有此天不可无此地有此君不可无此相也明
矣君相之义岂泛言哉至若五运之分各职其一惟于
火字独言君相而他则不及者何也盖两间生气总曰
元气元气惟阳为主阳气惟火而已第火之为用其道
最微请以火象證之如轻清而光焰于上者火之明也
重实而温蓄于下者火之位也明即位之神无明则神
用无由以著位即明之本无位则光焰何从以生故君
卷二 第 4a 页 WYG0777-0035a.png
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虽分之
则一而二而总之则二而一者也此君火相火之辨凡
其为生化为盛衰为本末重轻攸系从可知矣人生所
赖者惟此故内经特以为言然在内经则但表其大义
原无分属之条惟刺禁论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此固
隐然有相火所居之意故后世诸家咸谓相火寄在命
门是固然矣然以予之见则见君相之义无藏不有又
何以辨之盖总言大体则相火当在命门谓根荄在下
卷二 第 4b 页 WYG0777-0035b.png
为枝叶之本也析言职守则脏腑各有君相谓志意所
出无不从乎形质也故凡以心之神肺之气脾胃之仓
廪肝胆之谋勇两肾之伎巧变化亦总皆发见之神奇
使无其地何以生此使地有不厚何以蕃此此皆从位
字发生而五脏各有位则五脏亦各有相相强则君强
此相道之关系从可知矣故圣人特命此名诚重之也
而后人指之为贼抑何异耶此万世之疑窦故予不得
不辨或曰是若谬矣第彼之指为贼者亦有深意盖谓
卷二 第 5a 页 WYG0777-0035c.png
人之情欲多有妄动动则俱能起火火盛致伤元气即
谓元气之贼亦何不可予曰此固邪正之岐最当明辨
者也夫情欲之动邪念也邪念之火为邪气君相之火
正气也正气之蓄为元气其在身家譬之产业贤者能
守之不肖者能荡之罪与不罪在子孙之废与不废镃
基何与焉相火之义亦犹此耳夫既以相称之而竟以
贼名之其失圣人之意也远矣且凡火之贼伤人者非
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内在外皆邪火耳邪火可言贼相
卷二 第 5b 页 WYG0777-0035d.png
火不可言贼也矧六贼之中火惟居一何二子独知畏
火其甚如是而并昧邪正之大义亦何谓耶予闻其言
固知其错认面目矣不觉因而失笑
   先天后天论十四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此人之制命于天也栽者培之倾
者覆之此天之制命于人也天本无二而以此观之则
有天之天者谓生我之天生于无而由乎天也有人之
天者谓成我之天成于有而由乎我也生者在前成者
卷二 第 6a 页 WYG0777-0036a.png
在后而先天后天之义于斯见矣故以人之禀赋言则
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
更寿后天斲削者夭者更夭若夫骨骼者先天也肌肉
者后天也精神者先天也容貌者后天也颜色之有辨
也苍者寿而妖者夭嫩中有苍者吉苍中有嫩者凶声
音之有辨也充者寿而怯者夭虽细而长者吉虽洪而
促者凶形体之有辨也坚者寿而脆者夭身虽羸瘦而
动作能耐者吉体虽强盛而精神易困者凶动静有辨
卷二 第 6b 页 WYG0777-0036b.png
也静者寿而躁者夭性虽若急而急中有和者吉阳虽
若厚而阴中蕴薄者凶至若少长之辨初虽绵弱而渐
长渐坚者晚成之徵也气质之辨少年华丽而易盈易
满者早凋之兆也是故两天俱得其全者耆艾无疑也
先后俱失其守者夭促弗卜也若以人之作用言则先
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
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
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
卷二 第 7a 页 WYG0777-0036c.png
以保脾胃惟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惟福可以
保生祈福者切勿欺天但使表里无亏则邪疾何由而
犯而两天之权不在我乎故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
尔精乃可以长生至矣哉两言尽之矣勿以此为易而
忽之
   标本论十五
病有标本者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病本惟一隐而
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
卷二 第 7b 页 WYG0777-0036d.png
末而惟据目前则最为斯道之大病且近闻时医有云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互相传诵奉为格言以为得
其要矣予闻此说而详察之则本属不经而亦有可取
所谓不经者谓其以治标治本对待为言则或此或彼
乃可相参为用矣若然则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亦何
谓耶又经曰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浅而
博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
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又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
卷二 第 8a 页 WYG0777-0037a.png
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
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
生热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
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
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生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
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
其本由此观之则诸病皆当治本而惟中满与小大不
利两證当治标耳盖中满则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则下
卷二 第 8b 页 WYG0777-0037b.png
焦不通此不得不为治标以开通道路而为升降之所
由是则虽曰治标而实亦所以治本也自此之外若以
标本对待为言则治标治本当相半矣故予谓其为不
经者此也然亦谓其可取者则在缓急二字诚所当辨
然即中满及小大不利二證亦各有缓急盖急者不可
从缓缓者不可从急此中亦自有标本之辨万不可以
误认而一槩论也今见时情非但不知标本而且不知
缓急不知标本则但见其形不见其情不知缓急则所
卷二 第 9a 页 WYG0777-0037c.png
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故每致认标作本认缓作急
而颠倒错乱全失四者之大义重命君子不可不慎察
于此
   求本论十六
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
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
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
有馀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但察其因何而
卷二 第 9b 页 WYG0777-0037d.png
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
六者而已知此六者则表有表證里有里證寒热虚实
无不皆然六者相为对待则冰炭不同辨之亦异凡初
病不即治反有误治不愈者必致病变日多无不皆从
病本生出最不可逐件猜模短觑目前经曰众脉不见
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诚求本之至要也苟
不知此必庸流耳故明者独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则所
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矣至若六者之中多有兼见而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77-0038a.png
病者则其中亦自有源有流无弗可察然惟于虚实二
字总贯乎前之四者尤为𦂳要当辨也盖虚者本乎元
气实者由乎邪气元气若虚则虽有邪气不可攻而邪
不能解则又有不得不攻者此处最难下手但当察其
能胜攻与不能胜攻或宜以攻为补或宜以补为攻而得
其补泻于微甚可否之间斯尽善矣且常见有偶感微疾
者病原不甚斯时也但知拔本则一药可愈而庸者值之
非痰曰痰非火曰火四路兜挐茫无真见而反遗其本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77-0038b.png
多致轻者日重重者日危而殃人祸人总在不知本末
耳甚矣医之贵神神奚远哉予故曰医有慧眼眼在局
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
曰医医云乎哉他无所谓大医王矣
   治形论十七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使吾无身吾有何
 患余则曰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
 有何乐是可见人之所有者惟吾吾之所赖者惟形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77-0038c.png
 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第形之为义
 其义甚微如言动视听非此形乎俊丑美恶非此形
 乎勇怯愚智非此形乎死生安否非此形乎人事之
 交以形交也功业之建以形建也此形之为义从可
 知也愚人昧养形之道不以情志伤其府舍之形则
 以劳役伤其筋骨之形内形伤则神气为之消靡外
 形伤则肢体为之偏废甚至肌肉尽削其形可知其
 形既败其命可知然则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77-0038d.png
 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
 基乎虽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
 二字足以尽之所以欲袪外邪非从精血不能利而
 达欲固中气非从精血不能蓄而强水中有真气火
 中有真液不从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为五脏之根
 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则
 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之祖也
 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77-0039a.png
 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使能知此则变化可以
 无方神用自有莫测然用此之法无逾药饵而药饵
 之最切于此者不过数味之间其他如性有偏用者
 唯堪佐使而已亦犹饮食于人凡可口者孰无资益
 求其纯正无损而最宜于胃气者则惟榖食类可见
 矣或问余以所宜者果属何物余则难以显言之盖
 善吾言者必如醴如饴而不善吾言者必反借此为
 射的以资口吻之基矣余故不能显言之姑发明此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77-0039b.png
 义以俟有心者之自悟
   脏象别论十八
脏象之义余所类于经文者不啻详矣然经有所未及
而同中有不同及有先同而后异者俱不可以不辨也
夫人身之用止此血气虽五脏皆有血气而其纲领则
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血
者水榖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
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所谓气主嘘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77-0039c.png
之血主濡之而血气为人之橐籥是皆人之所同也若
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
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
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
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强中强者病其太过弱
中弱者病其不及因其外而察其内无弗可知也禀有
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煖而宜姜桂之辛热或以阳脏
喜生冷而宜芩连之苦寒或以平脏热之则可阳寒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77-0039d.png
则可阴也有宜肥腻者非润滑不可也有宜清素者惟
膻腥是畏也有气实不宜滞有气虚不宜破者有血实
不宜涩有血虚不宜泄者有饮食之偏忌有药饵之独
碍者有一脏之偏强常致欺凌他脏者有一脏之偏弱
每因受制多虞者有素挟风邪者必因多燥多燥由于
血也有善病湿邪者必因多寒多寒由于气也此固人
人之有不同也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如
以素禀阳刚而恃强无畏纵嗜寒凉及其久也而阳气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77-0040a.png
受伤则阳变为阴矣或以阴柔而素眈辛热久之则阴
日以涸而阴变为阳矣不惟饮食情欲皆然病有出入
朝暮变迁满而更满无不覆矣损而又损无不破矣故
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在经
文固已明言之矣夫不变者常也不常者变也人之气
质有常变医之治病有常变欲知常变非明四诊之全
者不可也设欲以一隙之偏见而应无穷之变机吾知
其遗害于人者多矣故于此篇之义尤不可以不深察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77-0040b.png
   天年论十九
夫人之所受于天而得生者本有全局是即所谓天年
 也余尝闻之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尝闻之老子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
 十有三余因此言乃知失天之畀而不得尽其全者
 有如是然则后天之养其为在人可以养生家而不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77-0040c.png
 以此为首务乎故常深慨于斯而直穷其境则若老
 氏所云十中之三者盖亦言其约耳而三之倍倍则
 尤有不忍言者兹请得而悉之夫人生于地悬命于
 天可由此而生亦可由此而死故凡天亦杀人有如
 寒暑不时灾荒荐至或妖祥之横加或百六之难避
 是皆天刑之谓也地亦杀人则如旱潦无方水火突
 至或阴𤯟最以贼人或危险多能困毙是皆地杀之
 谓也人亦杀人如争斗伤残刀兵屠戮或嫁祸阴谋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77-0040d.png
 或明欺强劫是皆人祸之谓也凡此三者十中约去
 其几再若三者之外则凡孽由自作而致不可活者
 犹有六焉何以见之则如酒色财气及功名之累庸
 医之害皆是也故有困于酒者但知米汁之味甘安
 思曲蘖之性烈能潜移祸福而人难避也能大损寿
 元而人不知也及其病也或血败为水而肌肉为其
 浸渍则鼓胀是也或湿邪侵土而清浊苦于不分则
 泻痢是也或血不养筋而弛纵拘挛甚至眩晕卒倒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77-0041a.png
 则中风是也或水泛为涎而满闷不食甚至脾败呕
 喘则痰饮是也耽而不节则精髓胡堪久醉阴血日
 以散亡未及中年多见病变百出而危于此者不知
 其几何人矣有困于色者但图娇艳可爱而不知倾
 国之说为何伐命之说为何故有因色而病者则或
 成劳损或染秽恶或相思之失心或郁结之尽命有
 因色而死者则或以窃窥或以争夺或以荡败无踪
 或以惊吓丧胆总之好色之人必多淫溺乐而忘返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77-0041b.png
 安顾身家孰知实少花多岂成瑞物德为色胜非薄
 则邪未有贪之恋之而不招殃致败凡受色中之害
 者吾又不知其几何人矣有困于财者止知财能养
 命岂识财能杀人故鄙吝者每以招尤慢藏者因多
 诲盗奔波不己者多竭其力贪得无厌者常忘其身
 顾利不顾义骨肉为之相残聚敛尽膏血贾怨所以
 致败盖财本通神不容朘剥积则金精祟作争则罄
 囊祸生凡受利中之害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有困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77-0041c.png
 于气者每恃血气之强只喜人不负我非骄矜则好
 胜人心不平争端遂起事无大小怨恨醉心岂虞忿
 怒最损肝脾而隔食气蛊疼痛泄泻厥逆暴脱等疾
 犯者即危又或争竞相倾公庭遘讼宁趋势利以卑
 污甘受丑凌于奴𨽻及被他人之苛辱既不敢相抗
 于后何若亲识之小忿即涵容少逊于前终身让路
 不失一步孰得孰失孰知孰愚甚至破家荡产骨肉
 分离之害歼须不忍悔时迟矣夫气本无形有何涯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77-0041d.png
 际相谅则无偏执则有历观往事谁直谁非使不能
 达观自策则未免以我之躯阴受人无申无诉之蚀
 而自愚自毙者又不知其几何人矣有困于功名者
 谁不有飞腾之念谁不有功业之期第既达者或多
 鼎足之虞未济者每遭盐车之厄受灯窗寒苦之负
 望眼徒穿者有之忆荣枯今昔之异热肠为裂者有
 之甚至焦思切心奔趋竭力荣华杳然泉壤遽及者
 有之慨古伤今凡受斯枉而湮没无闻浩气受抑者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77-0042a.png
 又不知其几何人矣有困于医者凡疾苦之望医犹
 凶荒之望岁其恳其切其念何如第此中神理微妙
 难言使不有天人之学绝伦之聪则何以能闻于无
 声见于无迹直窥夫窈冥之乡而必得其情乎使必
 得其人而后可以言医则医不易谈盖可知矣既难
 其人则次乎此者虽未知神犹知形迹此即今之上
 医也然此医亦不易得而舍此之外则昧者居其八
 九庸医多则杀人亦多每见其寒热倒施虚实谬认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77-0042b.png
 一七之讹吉凶随应困者莫知其然虽死不觉明公
 鉴其多误能无恻心顾造化大权本非凡庸所可窥
 弄而性命重托又岂浅辈所宜轻付耶第彼非无自
 盖自原病式以来祖述相传日以滋甚醉者不醒逝
 者无词而黎元阴受此害者盖不知若干若干人矣
 而闻者未知其详犹或未之信也由是乘除则既有
 前三又有后六凡此陶汰之馀而得尽其天年者果
 剩其几吾故曰老氏言十之三者盖亦言其约耳兴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77-0042c.png
 言及此诚可为人生之痛哭者也然徒悲何益曷亦
 为人之计乎则惟上知者有可晓也虽前之三者或
 多出于莫测则有可避者有不可避者即听之天无
 不可也然知者见于未然而得天者天庇之得地者
 地庇之得人者人庇之得此三庇即得生之道也失
 此三庇则失生之道也人道于此岂曰尽无其权乎
 至于六杀之防则全由乎我矣酒杀可避吾能不醉
 也色杀可避吾能不迷也财杀可避吾能不贪也气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77-0042d.png
 杀可避吾能看破不认真也功名之杀可避吾能素
 其行藏也庸医之杀可避吾能相知以豫也夫如是
 而培以为善存以无欺守以不行险戒以毋侥倖则
 可全收其效矣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盖示人
 以无勉强也广成子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乃可以
 长生盖形言其外精言其内外内俱全尽乎道矣是
 皆古圣人垂念苍生至真至极之良方也可不佩乎
 或曰子言虽是而实亦近迂独不见有不识不知而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77-0043a.png
 偏跻上寿者又何人力之足恃耶余曰此正所谓其
 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然予论诚迂矣倘亦蒙知
 者之相顾而咀之识之或亦可为天年之一助否
   中兴论又十九
试观天地之道有盈有虚有消有长是以日中则昃月
盈则蚀此即天运之循环而天亦不能违者故有先天
之说也先天有定数君子知命固当听乎天也若后天
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何以见之第就国家之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77-0043b.png
否泰可證人身之寿夭虽曰天步多艰无成不败然如
商周汉晋唐宋相传国运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消
长一理小大皆然尝闻之康节先生云一万里区宇四
千年兴亡五百主肇位七十国开疆则此中人事不为
不多也而何以兴复仅见止此数代是亦由知道者少
而不知道者之多耳彼知道者既以得人又以得天得
人即所以得天也不知道者既不知本又不知末既以
失之而终不知其所以失也至若身命之谋则举世之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77-0043c.png
人孰不爱命而每多耽误者其不知道亦犹是耳欲明
其道可无言乎然言而无證则人多不信故借此国运
之徵用效遒人之铎试论国家之衰也或以人心之离
或以财用之匮或以兵戈之残伤或以优柔之旷废而
人之亨否无非一理夫在国曰人心在人曰神志故曰
事其神者神去之体其神者神居之知生气之主在乎
心此元神之不可不养也又在国曰财用在人曰血气
气为阳阳主神也血为阴阴主形也血气若衰则形神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77-0043d.png
俱败此营卫之毫釐当惜也又在国曰兵戈在人曰剋
伐夫兵者凶器也剋伐者危事也未有日加剥削而不
致伤残元气者此消耗之不可不慎也又在国曰优柔
在人曰疑贰今日云姑且明日云将就岂不佥云稳当
然致坐失机宜变生倏忽又焉知耽阁之大害此当机
之不可不断也凡此数者姑亦言其大约至若人之大
数则犹有先天后天之体用而兴亡之应变则来培来
覆亦莫匪人之自为耳何谓先天如内经曰人生十岁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77-0044a.png
血气始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气血方盛肌肉方长
故好趋三十五脏大定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脏腑经
脉其盛已定腠理始疏故好坐五十肝气衰故目不明
六十心气衰故好卧七十脾气衰八十肺气虚故言善
误九十肾气竭百岁五脏六腑皆虚神气皆去故形骸
独居而终矣此即先天之常度是即所谓天年也天畀
之常人人有之其奈今时之人自有知觉以来恃其少
壮何所不为人生之常度有限而情欲无穷精气之生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77-0044b.png
息有限而耗损无穷因致戕此先天而得全我之常度
者百中果见其几残损有因惟人自作是即所谓后天
也然而所丧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且此
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得之则国运人运
皆可中兴不有明哲诚难语此失之则落花流水逝而
罔觉一衰即已良可寒心所以易重来复正为此也然
来复之道其道何居盖在天在人总在元气但使元气
无伤何虞衰败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已常见今人之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77-0044c.png
病亦惟元气有伤而后邪气得以犯之故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此客主相持之理从可知矣凡虚邪之辨如
情志之消索神主于心也治节之不行气主于肺也筋
力之疲困血主于肝也精髓之耗减骨主于肾也四肢
之软弱肌肉主于脾也损其一浅犹肤腠也损其二深
犹经络也损其三四则连及脏腑矣当其微也使不知
徙薪牖户则将为江河将寻斧柯恐无及于事矣故人
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馀强半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77-0044d.png
敢云心得历验已多是固然矣然而修理之说亦岂易
言修国家良臣不易修身命良医亦难第观从古至今
数千年来凡得医之全量者为谁而今则曰此医也彼
亦医也又何良医之多也医难言矣其毋为良医之所

   逆数论二十
予尝读易而闻诸夫子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
逆数也由是默会其理而知天人之道得以无穷无息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77-0045a.png
者无非赖此逆数耳何也盖自太极初分两仪以判一
动一静阴阳见矣阴阳之体为乾坤阴阳之用为水火
乾坤定对待之交易故一在上而一在下水火荡流行
之变易故一主降而一主升夫如是斯得循环无已总
之而为天道散之而为人道而大易之义所以无微不
在也姑无论其他而但以性理明之则总由变易之数
夫变易之数即升降之数也变易之所以无穷者降以
升为主是即所谓逆数也若无此逆则有降无升流而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77-0045b.png
不返而大道如环何所赖乎由是逆顺交变则阳与阴
对热与寒对升与降对长与消对进与退对成与败对
勤与惰对劳与逸对善与恶对生与死对凡此一逆一
顺其变无穷惟从逆者从阳得生从顺者从阴得死君
如不信第详考伏羲卦气之圆图其义昭然可见也观
其阳盛之极自夏至一阴初姤由五六七八历巽坎艮
坤天道从西右行则阳气日降万物日消者此皆顺数
也顺则气去即从阴得死之道也幸而阴剥之极自冬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77-0045c.png
至一阳得复由四三二一历震离兑乾天道从东左旋
则阳气日升万物日盛者此皆逆数也逆则气来即从
阳得生之道也此天道之徵固如是矣若以人道言之
则人道本乎天道天心即是人心第天有阴霾能蒙日
月人有愚昧能胜聪明故每多从顺者喜其易也喜其
逸也每多避逆者畏其难也畏其劳也彼大人之见则
不然如尊贵莫若帝王可以逸矣可以纵矣而尧舜之
惟微惟危顾何必谆谆乎在念智慧莫若圣人可无劳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77-0045d.png
矣可无畏矣而孔子之戒慎恐惧又何必拳拳乎在心
此无他惟其代天工主人极总知夫顺不可从从顺则
流逆不可舍舍逆则退也由此观之乃知士而舍逆则
有屈而无伸农而舍逆则有种而无穫工而舍逆则有
粗而无精商而舍逆则有散而无聚再由此而推广之
则凡曰修身齐家凡曰治国平天下进一步则日以就
成退一步则日以就败有源有流其可任其长逝而不
思砥柱之良图乎此人道之攸系又如是矣然言天言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77-0046a.png
人总言夫生道也而保生之道莫先于医医欲保生其
堪违阳道乎其堪倍逆数乎然医贵圆通安容执滞非
曰尽不从阴也从阴正以卫阳也非曰尽不用顺也用
顺亦以成逆也性命玄关此为第一独念有医名丕著
之辈犹然昧此而妄言左道留传至今因致伤生遗害
非浅者谓非轩岐之魔不可也嗟嗟有心哉其谁乎苟
得其人可与谈还悟道矣傥亦以吾言为然不
   反佐论二十一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77-0046b.png
用药处方有反佐之道者此轩岐之法旨治病之微权
 有不可不明者奈何后世医家每多假借以乱经常
 不惟悖理于前抑且遗害于后是不可不辨也观内
 经之论治曰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
 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其义盖言病有
 微甚亦有真假先从奇偶以正治正治不愈然后用
 反佐以取之此不得不然而然也又经曰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此谓以寒治热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77-0046c.png
 以热治寒逆其病者谓之正治以寒治寒以热治热
 从其病者谓之反治如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
 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而入
 之是皆反佐之义亦不得不然而然也又经曰热因
 寒用寒因热用王太仆注曰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
 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
 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
 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77-0046d.png
 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
 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
 因热用之法也凡此数者皆内经反佐之义此外如
 仲景治少阴之利初用白通汤正治也继因有烦而
 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反佐也其治霍乱吐利脉微欲
 绝者初用四逆汤正治也继因汗出小烦而用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汤反佐也又如薛立斋治韩州同之
 劳热余尝治王蓬雀之喉痹皆其法也若今诸家之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77-0047a.png
 所谓反佐者则不然姑即时尚者道其一二以见之
 如近代之所宗所法者谓非丹溪之书乎观丹溪之
 治吞酸證必以炒黄连为君而以吴茱萸佐之其治
 心腹痛證谓宜倍加山栀子而以炒乾姜佐之凡此
 之类余不解也夫既谓其热寒之可也而何以复用
 乾姜茱萸既谓其寒热之可也而何以复用黄连栀
 子使其病轻而藉以行散即或见效岂曰尽无使其
 病重人则但见何以日甚而不知犯寒犯热自相矛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77-0047b.png
 盾一左一右动皆掣肘能无误乎矧作用如此则其
 效与不效必且莫知所因而宜热宜寒亦必从违奚
 辨此其见有不真故持两可最是医家大病所当自
 反而切戒者也或曰以热导寒以寒导热此正得内
 经反佐之法人服其善子言其非何其左也余曰此
 法最微此用最妙子亦愿闻其详乎当为再悉之夫反
 佐之法即治病之权也儒者有经权医者亦有经权经
 者日用之常经用经者理之正也权者制宜之权变用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77-0047c.png
 权者事之暂也此经权之用各有所宜诚于理势有
 不得不然而难容假借者也药中反佐之法其亦用
 权之道必于正经之外方有权宜亦因不得不然而
 但宜于暂耳岂果随病处方即宜用乎然则何者宜
 反何者不宜反盖正治不效者宜反也病能格药者
 宜反也火极似水者宜反也寒极反热者宜反也真
 以应真假以应假正反之道妙用有如此也设无格
 拒假證自当正治何以反为不当权而用权则悖理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77-0047d.png
 反常不当反而佐反则致邪失正是乌可以混用耶
 尝观轩岐之反佐为创经权之道也后世之反佐徒
 开杂乱之门也至其变也则泾渭不分者以之模糊
 疑似者以之寒热并用者以之攻补兼施者以之甚
 至广络妄投十寒一暴无所不谬皆相藉口此而不
 辨医乎难矣于戏此道失真其来已久安得愿闻精
 一者与谈求本之道哉是不能无望于后人也因笔
 识其愚昧○以上仲景治法载伤寒门○薛立斋治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77-0048a.png
 韩州同按在虚损门○余治王蓬雀按在喉痹门
   升阳散火辨二十二
凡治火之法有曰升阳散火者有曰滋阴降火者夫火
 一也而曰升曰降皆堪治火然升则从阳降则从阴
 而升降混用能无悖乎抑何者宜升何者宜降而用
 有辨乎此千古之疑窦亦千古之两端而未闻有达
 之者夫火之为病有发于阴者有发于阳者发于阴
 者火自内生者也发于阳者火自外致者也自内生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77-0048b.png
 者为五内之火宜清宜降者也自外致者为风热之
 火宜散宜升者也今人凡见火證无分表里必曰木
 火同气动辄称为风热多用升阳散火之法呜呼此
 似近理孰得非之而不知至理所在无容混也夫风
 热之义其说有二有因风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风
 者因风生热者以风邪外闭而火郁于中此外感阳
 分之火风为本而火为标也因热生风者以热极伤
 阴而火达于外此内伤阴分之火火为本而风为标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77-0048c.png
 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可见外感之火当先治风风
 散而火自息宜升散不宜清降内生之火当先治火
 火灭而风自清宜清降不宜升散若反而为之则外
 感之邪得清降而闭固愈甚内生之火得升散而燔
 燎何当此其内因外因自有脉證可详辨也余阅方
 书所见头目口齿咽喉脏腑阴火等證悉云风热多
 以升降并用从逆兼施独不虑升者碍降降者碍升
 乎从者忌逆逆者忌从乎经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77-0048d.png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
 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
 反者益甚此自不易之正理故余之立方处治宜抑
 者则直从乎降宜举者则直从乎升所以见效速而
 绝无耽延之患亦不过见之真而取之捷耳若今人
 之轻病致重重病致危而经年累月日深日甚以致
 不救者谓非两端之误之也乎明者于此最当辨也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77-0049a.png
夏月伏阴在内此本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正理顾丹溪
 特为此论而反乖其义因以致疑于人其谓何也观
 其所论曰人与天地同一橐籥子月一阳生阳初动
 也寅月三阳生阳初出于地也此气之升也巳月六
 阳生阳尽出于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
 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虚矣世言夏月伏阴
 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凉看其误甚矣且其
 时阳浮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若于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77-0049b.png
 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此
 丹溪之言虚是固然矣若以阴冷二字为误而夏月
 禁用温热此则余所不服也何以见之夫天地之道
 惟此阴阳阴阳之变惟此消长故一来则一往一升
 则一降而造化之机正互藏为用者也经曰阴主寒
 阳主热又曰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此本阴阳之
 常性也今既云夏月之阳尽浮于外则阴伏于内矣
 阴盛则阳衰也非寒而何阳浮于外则气虚于中矣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77-0049c.png
 气虚即阳虚也非寒而何此固不易之理也然而尤
 有显然者则在井泉之水当三冬之寒冽而井泉则
 温盛夏之炎蒸而井源则冷此非外寒内热外热内
 寒之明验乎此又岁岁皆然主气之常候也至若主
 气之外又有客气而天以五周地以六备寒暄递迁
 气更应异如伏明之纪寒清数举卑监之纪风寒并
 兴坚成之纪阳气随阴治化流衍之纪寒司物化天
 地严凝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寒清时举太阴司天地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77-0049d.png
 乃藏阴太寒且至等义是无论冬夏皆有非时之气
 以动为民病者也又岂因夏月之火令遂可谓之无
 寒而禁用温热乎且伏阴之义本以阴阳对待寒热
 为言若但以阴字为虚则夏月伏阴宜多虚證冬月
 伏阳即无虚矣岂其然乎又若夏月宜禁温热则冬
 月宜禁寒凉无待言也今见四时之病盛夏每多吐
 泻深冬偏见疮疹诸如此类岂非冬多内热夏多中
 寒乎总之夏有热證亦有寒證冬有实證亦有虚證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77-0050a.png
 虽从时从證贵乎因病制宜然夏月伏阴之义此实
 天人之同气疾病之玄机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者
 也今若丹溪之论则于理反悖而何切于用即无此
 论亦何不可近见徐东皋亦述丹溪之说云夏月无
 寒世人不察而用温热为世通弊若谓夏月伏阴宜
 服温热则冬月伏阳宜用寒凉然则孟子冬日饮汤
 夏日饮水亦不足信欤噫此公都子之言也不过借
 喻内外原非用析阴阳而徐氏曲引为證独不思经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77-0050b.png
 文易义傥相背乎内经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曰寒
 极生热热极生寒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曰相火之
 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曰此皆阴阳表里
 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又如周易
 之两仪有阴必有阳也两仪而四象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也在泰之义则曰内阳而外阴君子道长小人
 道消也在否之义则曰内阴而外阳小人道长君子
 道消也由此观之则丹溪之论东皋之引證皆吾之
卷二 第 35a 页 WYG0777-0050c.png
 所不信也故复为此续论
   阳不足再辨二十四
原天地阴阳之化生实生民性命之根本善把握补救
 之妙用诚吾道代天之大权使我于此而见理不真
 则加冰用汤反成戕贼害有不可胜言者予自初年
 尝读朱丹溪阳有馀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自
 吾渐立以来则疑信相半矣又自不惑以来则始知
 其大谬矣故予于类经求正录中附有大宝论一篇
卷二 第 35b 页 WYG0777-0050d.png
 正所以救其谬也然常恐见浅言偏遗殃后世每怀
 疑惧而望正高明者久矣不意付梓数载斧削无闻
 见信明贤庶窃自慰兹于丙子之夏始得神交一友
 传训数言询其姓氏则知为三吴之李氏也诵其指
 南则曰阳常有馀阴常不足此自丹溪之确论而兹
 张子乃反谓阳常不足阴常有馀何至相反若此而
 自是其是岂矫强以自衒欤抑别有所本欤姑无劳
 口吻以辨其孰是孰非第以人事证之则是非立见
卷二 第 36a 页 WYG0777-0051a.png
 矣如人自有生以来男必十六而精始通女必十四
 而经始至及其衰也男精竭于八八女血净于七七
 凡精血既去而人犹赖以不死者惟此气耳夫气为
 阳精血阴也精血之来既迟在气后精血之去又早
 在气先可见精已无而气犹在此非阴常不足阳常
 有馀之明验乎以是知先贤之金石本非谬而后学
 之轻妄何容易也予闻此说益增悲叹悲之者悲此
 言之易动人听而无不击节称善也紫可乱朱莫此
卷二 第 36b 页 WYG0777-0051b.png
 为甚使不辨明将令人长梦不醒而性命所系非渺
 小是可悲也悲已而喜喜之者喜至道之精微不经
 驳正终不昭明幸因其说得启此端而得解此惑是可
 喜也今即李子之言以辨之如其以精为阴以气为
 阳本非诬也第其所觑在眉睫则未免错认面目而
 呼张作李矣不知精即水也水即阳也若以水火言
 则水诚阴也火诚阳也若以化生言则万物之生其
 初皆水先天后天皆本于是而水即阳之化也何以
卷二 第 37a 页 WYG0777-0051c.png
 见之如水在五行则生于一天水在六气则属乎太
 阳此水之为阴否又若精在人身精盛则阳强精衰
 则阳痿此精之为阴否再若养生家所重者惟曰纯
 阳纯阳之阳以精言也精若渗漏何阳之有此又精
 之为阴否又丹书云分阳未尽则不死分阴未尽则
 不仙亦言仙必纯阳也若据李子之说则但尽泄其
 精便成纯阳学仙之法岂不易乎诚可哂也盖李子
 之见但见阴阳之一窍未见阴阳之全体夫阴阳之
卷二 第 37b 页 WYG0777-0051d.png
 道以纲言之则位育天地以目言之则缕析秋毫至
 大至小无往而非其化也若以清浊对待言则气为
 阳精为阴此亦阴阳之一目也若以死生聚散言则
 凡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此实性
 命之化源阴阳之大纲也人之生也譬诸草木草木
 之初其生苗也继而生枝叶再而生花实及其衰也
 花实落而枝叶存以渐而凋也此草木之盛衰有时
 故曰生长化收藏而候有不同也人之生也亦犹是
卷二 第 38a 页 WYG0777-0052a.png
 耳初而生婴孩继而生精血再而生子女及其衰也
 精血去而形犹存以渐而终也此人生之盛衰亦有
 其时故曰生长壮老已而年有不同也然则自幼至
 老凡在生者无非生气为之主而一生之生气何莫
 非阳气为之主而但有初中之异耳若以人之精至
 为阴至岂花果之成亦草木之阴至耶而枝叶未凋
 即草木之阳在耶且阳气在人即人人百岁亦不过
 得分内之天年而今见百人之中凡尽天年而终者
卷二 第 38b 页 WYG0777-0052b.png
 果得其几此其夭而不及者皆非生气之不及耶而
 何以见阳之有馀也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又何以见
 阳之有馀也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
 者亦惟此阳气又何以见阳之有馀也观天年篇曰
 人生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夫
 形阴也神气阳也神气去而形犹存此正阳常不足
 之结局也而可谓阳常有馀乎至若精气之阴阳有
 可分言者有不可分言者可分者如前云清浊对待
卷二 第 39a 页 WYG0777-0052c.png
 之谓也不可分者如修炼家以精气神为三宝盖先
 天之气由神以化气化精后天之气由精以化气化
 神是三者之化生互以为根本同一气此所以为不
 可分也故有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
 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再若寒
 热之阴阳则不可不分盖寒性如冰热性如炭冰炭
 不谋奚堪妄用予故曰精气之阴阳有不可离寒热
 之阴阳有不可混此医家最切之法言也且精血之阴
卷二 第 39b 页 WYG0777-0052d.png
 阳言赋禀之元气也寒热之阴阳言病治之药饵也
 今欲以不足之元阳认作有馀而云火则相习以苦
 寒之劣物用为补剂以滋阴嗟嗟牛山有限之生气
 果能堪此无穷之阴剥否哑子吃黄连无容伸诉者
 四百年于兹矣夫以有望之丹溪言且若此而矧其
 他乎古人云非圣之书不可读此其尤甚者也然天
 地阴阳之道本自和平一有不平则灾害至矣而余
 谓阳常不足岂亦非一偏之见乎盖以丹溪补阴之
卷二 第 40a 页 WYG0777-0053a.png
 说谬故不得不为此反言以救万世之生气夫人之
 所重者惟此有生而何以能生惟此阳气无阳则无
 生矣然则欲有生者可不以此阳气为宝即日虑其
 亏亦非过也而余谓阳常不足者盖亦惜春之杞人
 耳苟诚见左仍望明贤再驳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观王节斋曰小儿无补肾法盖小儿禀父精而生男至
 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
卷二 第 40b 页 WYG0777-0053b.png
 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
 待于补耶呜呼此言之谬谬亦甚矣夫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治精
 即所以治形治形即所以治精也第时有初中则精
 有衰盛故小儿于初生之时形体虽成而精气未裕
 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精
 之将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兹以其未盛而遽
 谓其无精也可乎且精以至阴之液本于十二脏之
卷二 第 41a 页 WYG0777-0053c.png
 生化不过藏之于肾原非独出于肾也观上古天真
 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精之所
 源其不止于肾也可知矣王节斋止知在肾而不知
 在五脏若谓肾精未泄不必补肾则五脏之精其有
 禀赋之亏人事之伤者岂因其未泄而总皆不必补
 耶夫小儿之精气未盛后天之阴不足也父母之多
 欲水亏先天之阴不足也阴虚不知治本又何藉于
 人为以调其元赞其化乎此本原之理有当深察者
卷二 第 41b 页 WYG0777-0053d.png
 如此再以小儿之病气论之凡小儿之病最多者惟
 惊风之属而惊风之作则必见反张戴眼斜视抽搐
 等證此其为故总由筋急而然盖血不养阴所以筋
 急真阴亏损所以血虚此非水衰之明验乎夫肾主
 五液而谓血不属肾吾不信也肝肾之病同一治今
 筋病如此而欲舍肾水以滋肝木吾亦不信也且太
 阳少阴相为表里其经行于脊背而为目之上纲今
 以反折戴眼之證偏多见于小儿而谓非水脏阴虚
卷二 第 42a 页 WYG0777-0054a.png
 之病吾更不信也矧以阳邪亢极阴竭则危脏气受
 伤肾穷则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儿为最切然
 则小儿之病其所关于肾气者非𦕈而顾可谓小儿
 无补肾法耶决不信决不信
 
 
 
 
卷二 第 42b 页 WYG0777-0054b.png
 
 
 
 
 
 
 
 景岳全书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