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附录¶
○附录¶ 第 711a 页
No. 1133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粤东鼎湖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沙弥学戒仪轨颂」

【沙弥有二。一形同沙弥。谓剃除须发。未受十戒者。
形相虽同。以无戒故。非真沙弥也。二法同沙弥。谓
从师禀受十戒法者。此有三种。一从七岁至十三
岁。名驱乌沙弥。以其年幼未堪别务。唯使驱遣乌
鸟。免污食厨。乱僧禅定。令生片善。方消信施也。二
从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其于法相应。
能执劳侍师。修习戒定慧也。三从二十岁至七十
岁。名名字沙弥。谓其年满二十。应受具戒。而根性
暗钝。或不能顿持诸戒。或出家年晚。由其年越沙
弥。岁同比丘。位居十戒。故名名字沙弥。今拣形同。
取法同也。学。是习学。谓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
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犍也。戒。即
十戒律。仪。即威仪。轨。即轨则师范。谓此律仪是出
世之轨则师范。故经云。波罗提木叉。即汝师。是也。
颂者。盖述沙弥戒经。并事师法等文句。结之为颂。
以便初学而[言*奉]诵之。按经论中。或以三十二字为
一颂。或二十八字为一颂。或二十字为一颂。或十
六字为一颂。今此仪轨。正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
○附录¶ 第 711b 页 X60-0711.png
一百一十七颂。并述经律之言。非自臆见。以律是
佛亲制。尚非菩萨罗汉。小圣所堪。况容凡愚所敢
僣议。】

「 释迦正觉子
 厥号罗睺罗
 密行最第一
 应当勤效学」


【此颂缘起。以明尊者之因行。欲令人仿同先迹故
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姓也。号曰牟尼。华言寂默。
姓略有五。谓瞿昙。日种。甘蔗。舍夷。释迦。按过去世
大茅草王。舍国从瞿昙仙学道。因姓瞿昙。后因遇
难。滴血入地。成卵。日炙而生二子。遂姓日种。养于
甘蔗园中。复姓甘蔗。奕叶相承。至懿摩轮王。摈斥
四子出国。至雪山侧。住舍夷大直林。封疆立国。故
姓舍夷。其后父王闻子立国。乃三叹曰。我子能仁。
因姓释迦。此去如来身一百世。姓虽有五。而实刹
帝利王种。之一姓也。言正觉者。说法无差谓之正。
出生死梦谓之觉。又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
圆满。斯乃如来之德号。行满果圆大觉之称也。子
者。释迦如来之贵裔也。厥者其也。亦语辞之美称
也。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亦云执日。昔如来为太
子时。父王虑其出家。为娶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
耶输陀罗。三名鹿野。然佛无夫妇之道。故无子息。
后游四门。见老病死。睹世非常。启父出家。父曰。汝
无子息。绝吾国嗣。若有子者。听汝出家。太子以手
指耶输陀罗腹。即便有妊。太子遂夜半越城。苦行
○附录¶ 第 711c 页 X60-0711.png
六年。耶输陀罗于王宫中。亦修苦行。由是胎便隐
腹。六年始生。故云覆障。又阿修罗。以手障日月。名
为罗睺罗。而尊者生时。正值修罗执日。因以为名。
尊者颜貌端正。肤体金色。顶如伞盖。鼻高修直。臂
垂过膝。肢节无缺。诸根完具。年既长大。佛索出家。
父王不听。耶输将至楼上。目连飞空接至佛所。佛
即付舍利弗度为弟子。授与十戒法。而诸沙弥中
最初得戒者。罗睺罗为首。尊者若不出家。位当铁
轮王。王赡部州一天下。出家成阿罗汉。證无生果。
佛敕十六罗汉。不听涅槃。护持正法。为世福田。尊
者乃其一也。故今犹现在世。若有施主设食供僧。
彼即变身来应。令施者获殊胜报也。密行第一者。
诸经中或云忍辱第一。或云持戒第一。各有因缘。
此不繁录。法华经佛为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
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复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
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
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
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
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是则尊
者本是菩萨。而迹现声闻。故其微密妙行。唯佛能
知。今以迹覆本。而名密行。复名覆障。既为佛子。能
荷家业。以表成佛。故以行居首也。应当勤效学者。
谓当仿效学彼。忍辱持戒密行之第一也。】

「 剃发著缦衣
 受持十戒律
 号曰名沙弥
○附录¶ 第 712a 页 X60-0712.png
 入道之初基
 外国称沙弥
 华言名息慈
 息除身口恶
 慈济诸群生」


【初颂从禀法得名。次颂释名显义。又初颂相心形
异俗。次颂明名从心得。剃发著缦衣者。圆顶方袍。
相同如来也。缦衣。谓缦为一幅。无坛隔割截之相。
今时有令沙弥披著比丘五条七条衣者。诚为非
法。故唐三藏义净法师。目击西方。译百一羯磨云。
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罪滥。神
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著也。受持十
戒律者。受谓从师禀得十戒。领纳执持。而无违犯。
十戒谓始从不杀。乃至不捉持金银宝物。然戒是
防非止恶之干将。律是处断轻重开遮持犯之模
法也。号曰名沙弥者。由受十戒。得沙弥名。以拣彼
形同故也。入道之初基者。谓辞亲割爱。希求出离。
入法门中。初授十戒。为道基址。次方受比丘菩萨
大戒。如造重楼。先布基址。故大方便经云。如人入
海。从浅至深。佛法大海。亦复如是。此之谓也。外国
称沙弥者。外国。乃北方胡地。译师从天竺来。路经
胡国。故传胡语以译华言。华言者。此方中华之语
也。息慈者。谓息除身口七支之恶。广修众善。慈济
含生也。然息属自利。慈是利他。自他兼济。名真佛
子。不堕偏小之行也。】

「 天竺正梵音
 具足而称言
 室罗末尼罗
 此翻为求寂
 寂是圆寂义
 即妙涅槃名
○附录¶ 第 712b 页 X60-0712.png
 出家当求趣
 至彼涅槃处
 又翻勤策男
 勤修策励故
 断除诸烦恼
 而趣涅槃岸」


【此颂别释。以明华梵正义。俾宗趣有旨。名体无失。
此沙弥十戒。本以解脱烦恼为宗。妙證涅槃为趣。
故也。上三句。正明梵音。下九句。总释华言。天竺者。
古云身毒。或云贤豆。新云印度。此翻为月。良以其
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诸外国。多称
彼为天方。其土分五。共周九万馀里。三垂大海。北
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馀国。
皆号天竺。其中天竺境。乃赡部州地之中央。故佛
降诞其间。正梵音者。正非讹也。谓天竺之语。与梵
天音无有异。良由世界初成。梵天之众。下为人祖。
世居天竺。故其语是梵语。书是梵书。其后人随地
转。音各成异。唯天竺存焉。具足而称言者。拣非略
语。以梵音详称沙弥为室罗末尼罗也。此翻为求
寂等者。此谓此方。翻谓易彼西天之言。而为中华
之语也。求是希求。谓其本受十戒。为求出世涅槃
之道。不希人天有漏小果。梵语涅槃。华言圆寂。四
德备满名圆。三障永断名寂。不同二乘。但离见思
烦恼。名为解脱。故云为妙。又翻者。是出其别义。义
虽小别。而终归涅槃。以烦恼断尽。方證圆寂故也。
名涅槃为岸者。岸即彼岸。谓生死为此岸。烦恼为
中流。若烦恼断尽。即跻彼岸矣。】

「 沙弥十学处
 今当次第说
 闻巳如说行
○附录¶ 第 712c 页 X60-0712.png
 圣戒体自圆」


【此颂标戒体相。前二句。总标戒相。第三句。明三慧。
第四句。正出戒体。十学处者。谓此十戒。正是沙弥
所应习学处也。次第说者。显非越次。及倒说也。闻
巳如说行者。闻是闻慧。行是修慧。举前后。以该思
慧也。若闻而不行。犹闻人说食。不能自饱。故经云。
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圣戒体
自圆者。谓无作戒体。能成三乘圣果。故持之体圆。
而津彼岸。毁之漏囊。而没中流。言无作者。凭师受
发。不发则巳。发即全性。而性修交成。任运行善。任
运止恶。不俟再作。故云无作。以下别释戒相。】

「 尽寿不行杀
 人及非人类
 不与他毒药
 堕胎使命终
 若复以种种
 方便断他命
 即获大重罪
 而招破戒殃」


【此二颂。诫能杀。所杀。结罪之相。初句诫能杀之人。
二句四句明所杀之境。三句明杀具。五六句明杀
法。下二句结罪。尽寿不行杀者。谓终身不作杀害
也。杀有三种。一用内色。谓以身手头足打他令死。
二用外色。谓以瓦木刀槊弓箭铜铁铅锡。遥掷彼
人令死。三用内外色。谓手捉瓦木刀槊弓箭铜铁
等打他使死。若不用内色外色内外色杀者。毒药
是也。复有作坑。阱𣚦拨。咒术。及推堕水火中令死。
皆杀之属也。人及非人类者。人谓男女黄门等。非
人谓鬼神畜生。蜎飞蠕动等。凡有命者。皆所杀境
○附录¶ 第 713a 页 X60-0713.png
也。不与他毒药堕胎使命终者。谓在胎中初受身
命二根。于中起方便杀。与彼女人毒药。或按女腹。
或令重作。或使担重物。或使急走。或针血脉。若为
杀彼母。而故堕胎。母死犯不可悔罪。胎死犯可悔
罪。若为杀胎。而胎死。犯不可悔罪。母死犯可悔罪。
若复以种种方便断他命者。谓作种种方法。令其
断命。或作机拨坑阱。或遣往恶兽劫贼路中。或赞
叹呵骂。令自断命也。命即寿命。谓六根六识相续
而生。名曰寿命。此相续断。名之为死。故曰断命。即
获大重罪者。人死犯重罪不可悔。害而不死。犯中
可悔。非人死。犯下可悔。若菩萨杀非人。即犯不可
悔也。而招破戒殃者。违犯如来禁戒。生不得与清
众同居。死入阿鼻地狱。故地持经云。杀生之罪。能
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
命。二者多病。世世还他宿命。故曰。破戒殃也。】

「 亦无以瞋心
 打掷诸有情
 四大本一同
 岂可兴害意」


【此颂悟本离杀。上二句。及第四句离杀。第三句悟
本。以悟同体。故离杀害也。亦无以瞋心打掷诸有
情者。由瞋心故而行杀害。瞋属杀因。打掷是杀缘。
诸有情者。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皆具心识。非同木
石之无情也。四大本一同者。一切众生。皆以地水
火风和合成身。自他无异。故沙弥尼戒经云。哀诸
众生。如巳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
○附录¶ 第 713b 页 X60-0713.png
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也。岂可兴害意者。四大既同。
杀彼还是杀巳。瞋他还是自瞋。若会万物为巳者。
即无是事也。涅槃经云。若众生习近瞋恚。是报熟
故。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虎狼师子。熊罴
猫狸。鹰鹞之属。若得人身。具十二恶律仪。若得出
家。犯于杀戒。可不慎之。】

「 不教他人作
 见作勿生喜
 但当起慈心
 施恩令安乐」


【此颂正明口意二业。教他属口。生喜属意。虽不自
作教他。然见他作时。心莫生喜。以身口意业所作
得罪无轻重故。但当起慈心施恩令安乐者。以悲
能拔苦。慈能与乐。出家释子。非独不行杀害。犹当
行慈施乐。悯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受杀者悲苦无
地也。恩者恩惠。即财法二施救济于彼。以慈心故。
三轮空寂。则终日施而无施想。亦无望报之念。其
当所得福德。犹如虚空。不可得而思议也。】

「 一切诸含识
 皆是未来佛
 恒应兴敬仰
 念使早解脱」


【此颂契理生敬。上二句是所敬。下二句是能敬。一
切诸含识者。谓一切六道四生。本具如来智识。而
为诸无明烦恼之所覆盖。名为含识。故经云。一切
众生。具足清净如来德相。皆因妄想。而不證得。是
也。皆是未来佛者。既具如来清净德相。是知众生
本来成佛。更不再成。而言未来者。以彼犹存幻妄。
○附录¶ 第 713c 页 X60-0713.png
据迹而言耳。若悟理者。则不然也。恒应兴敬仰者。
本具德相。故须常生敬仰之心。而反加兴害意。即
是杀未来诸佛矣。念使早解脱者。谓诸众生。虽具
德相。以为诸尘劳妄想。而不證得。故兴慈念。愿彼
速脱尘劳。而登正觉也。】

「 誓自得佛时
 国无有杀者
 咸修一乘道
 俱登常寂果」


【此颂发愿回向。以前五颂。属功能。此颂属戒果。而
感依正殊胜之报。然发愿即兼回向。以愿回自所
修善根。向于三处。谓实相。菩提。及众生也。初句是
自回向实相菩提。下三句是回与众生向实相菩
提。实相即真如。菩提即佛道。誓自得佛时者。显非
求声闻缘觉之道。时谓行满果圆成等正觉时也。
国无有杀者。谓当来成佛世界。众生皆悉行慈。无
瞋害意。咸修一乘道者。谓彼国众生。唯修佛乘。不
习声闻缘觉之道。俱登常寂果者。不变谓之常。即
法身也。法身本离生灭故谓之寂。乃妙觉极果所
證。由自持戒诸恶不作。故成法身。而感国中众生。
俱證常寂之果。问曰。求寂十戒。何用回向佛道为。
答曰。沙弥十戒。体通大小。非声闻独任。若心大则
戒广。功成正觉。心劣则戒小。自感四果。如无出世
之心。纵持多戒。福报人天而巳。按沙弥尼戒经。大
集经等。悉求大乘。回向佛道。又菩萨受斋日。受持
十戒。前之五戒。即沙弥后之五戒。故知回向大乘。
○附录¶ 第 714a 页 X60-0714.png
非人臆议。乃诸经之正旨。况戒如平地。万善从生。
若种殊因。必获大果也。释初戒竟。】

「 不得盗他财
 金银草木等
 乃至禽兽物
 无得私窃取
 若欺若诈夺
 偷税盗关津
 自作或教他
 皆犯沙弥禁」


【此颂明能盗所盗。三业结罪之相。初句总标能所。
能盗属人。所盗属物。第二三句。别出所盗。第四五
六句。是盗方法。第七句明身口作业。亦兼意业。以
发心盗时。即属意业。第八句结罪。不得盗他财者。
物属于他。他所守护。不与而取。名之为盗。财乃物
之总名也。金银草木等者。谓物之重无过金银七
宝等。物之轻无过一草一木一针一线等。乃至禽
兽物者。谓禽兽所食所护之物。乃至。是举前后而
包括其中。以前虽云金银等。而未分所属。今意欲
明上则三宝常住师僧父母物。中则官物民物。下
至鬼神禽兽物也。无得私窃取者。私盗曰窃。谓如
上之物。非但不得偷盗。而亦不得私窃取也。唯识
并决论云。闇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
句罪。正法念经云。若偷他秘方者。犯重罪。若欺若
诈夺者。欺谩也。陵也。诈诡谲也。伪称他名也。夺强
取也。谓非独不听盗窃。而亦不得欺诈夺取也。偷
税盗关津者。税谓应输税之物。不得藏匿及私越
关津而去。谓非但不听欺诈夺取。而亦不得偷税
越津。若是三宝父母物。说法劝谕。官不取税者。不
○附录¶ 第 714b 页 X60-0714.png
犯。此中论物轻重准钱结罪。自作或教他者。自作
属身。教他属口。二罪皆等也。皆犯沙弥禁者。指上
财物。无论盗窃欺诈越关。自作教他。皆得盗罪。是
中犯相若以盗心取他五钱。或直五钱物。随物在
处。举著馀处。犯不可悔罪。若心生悔。还置本处。亦
犯不可悔。若举物动时。未离本处。犯可悔罪。若发
心欲盗而未取。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犯中可
悔。若自物想。若同意亲友想。若暂用想。若谓无主
想。若心狂乱。不自觉知我是沙弥。皆不犯。经云。偷
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常为奴婢畜生。
偿他宿债。】

「 出家当义让
 心存六和敬
 不取于非财
 常念行惠施」


【此颂明修和行檀。出家当义让者。先人后巳。故谓
之让。又谦而不敢当也。在家之人。尚轻财重义。况
释子本弃名利出家为道。视金帛如大毒蛇。岂当
不义让者乎。心存六和敬者。和有二义。一理和。谓
同證择灭故。二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
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
同悦。故云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
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若心无义让。六和斯失
矣。不取于非财常念行惠施者。心怀义让。故不取
非财。随施而得。知足受用。念众生苦。而转与之。故
○附录¶ 第 714c 页 X60-0714.png
曰常念行惠施。】

「 愿成正觉道
 国中无窃者
 纯行于檀度
 福智二庄严」


【此颂发愿回向。以期依正殊胜之报。夫修诸善行。
不发愿回向无上菩提。终成人天有漏小果。心不
离盗。奚由成佛国中众生无有窃者。不行慧施。正
觉无因。何感成佛国中众生悉行檀波罗蜜。由于
布施持戒修习正观。故得成佛国中众生。具福智
二种资粮。以严其身。释第二戒竟。】

「 淫欲鄙恶事
 沙弥不得作
 男女及畜生
 犯即获重罪」


【此颂呵欲。能犯。所犯。结罪也。初句呵欲不净。次句
惩能犯人。三句明所犯境。四句结罪。淫欲。谓二身
交会。鄙恶是猥媟不善法也。沙弥不得作者。事既
鄙恶非出家净行者所为。况生死根本。淫为第一。
沙弥离俗。本为期超三界。出欲淤泥。岂可重结漏
因。永堕沉沦者哉。男女及畜生者。男谓人男。非人
男。女谓人女。非人女。非人即天。龙。鬼神。乃至黄门。
二根等。畜生谓一切禽兽。堪为淫境者。犯即获重
罪者。谓于上男女畜生处。作不净行。得不可悔罪。
此中犯相。若于女人大便。小便。及口。三处行淫。犯
不可悔。若于男子大便。及口。二处行淫。犯不可悔。
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若发心欲作而
未和合。犯小可悔。除三处。于馀身分行淫。犯中可
○附录¶ 第 715a 页 X60-0715.png
悔。若沙弥被他所犯。自心受乐。犯不可悔。心不受
乐。犯可悔罪。受乐者。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受乐
者。如热铁入身。如刀剌体。亦不得故心以手弄出
不净。如世尊说。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人为
我生身起七宝塔。高至梵天。有人亏坏。其罪尚有
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报如伊罗龙王。涅槃
经云。若众生习近贪欲。是报熟故。堕地狱中。从地
狱出。受畜生身。鸽雀。鸳鸯。鱼鳖。猕猴。獐鹿。之属。若
得为人。受黄门。妇女。二根。无根。淫女身。若得出家。
犯于淫戒。】

「 蠲除贪欲念
 关闭六情根
 观身为苦本
 志存清净道」


【此颂教净身心。而修观慧。蠲除贪欲念关闭六情
根者。谓非但身不犯淫。而心亦不起念。欲得不起。
念。须闭六情根。六根既摄。观慧斯成。言情者。贪爱
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贪爱色声香味触
法之六尘。故沙弥尼戒经云。目不淫视。耳不淫听。
鼻不淫香。口不淫言。心不存欲。观身四大。本无所
有。计地水火风。无人无我。无寿无命。何所淫妷。何
所著乎。观身为苦本者。颂谓生老病死苦。爱别离
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大小诸横苦。一大不调。四
百四病从生。又内为瞋恚忧愁疑悔淫欲等所苦。
外为寒热风雨饥渴等所苦。如是诸苦。皆由最初
一念颠倒。以淫心故。投入母胎。而成此身。是则此
○附录¶ 第 715b 页 X60-0715.png
身为万累之本。众苦之源。若无初念颠倒之心。何
由有此众苦之身。故知此身皆因淫欲而有。欲息
众苦。须蠲欲念。而修观慧。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
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昧现前。便證无生。而众
苦俱息万累皆捐矣。志存清净道者。清净道。即离
欲道。离欲便得涅槃。故云爱尽涅槃。沙弥出家。志
求涅槃。若非爱尽。焉称求寂之名。】

「 愿吾成佛国
 无有毁禁者
 悉修净梵行
 三德体圆明」


【此颂发愿回向。以期殊胜依正二报也。得佛是正
报殊胜。国无毁禁乃至圆明。是依报殊胜也。禁即
禁制。谓如来所制戒。不听毁犯也。梵行即净行。欲
令文义显了。故华梵双举云净梵行。以自戒清净。
故感梵行众生来生其国。由除欲念。故得其国众
生三德圆明。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名三。常乐我
净名德。如世𠁼字。不纵不别。不并不缺。朗周法界。
体遍十方。故曰圆明。以持戒故法身清净。欲念蠲
除故般若之智朗然。梵行巳立故生死烦恼解脱。
释第三戒竟。】

「 妄语虚诳言
 勤策不应为
 未得谓言得
 谬證深妙法
 绮饰靡言词
 两舌离间彼
 恶口而骂詈
 彼此说是非」


【此颂明口业四支罪也。妄语虚诳言者。见言不见。
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口与心违。谓之妄
○附录¶ 第 715c 页 X60-0715.png
语。言不真实。欺他无识。诳惑于人。谓之虚诳。勤策
不应为者。谓言不真实。非出家之所为也。未得谓
言得谬證深妙法者。谬谓虚谬。證谓證悟。深妙法。
亦名上人法。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
不妄语。乃至戏笑。尚不妄语。何况故妄语。自言我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得禅得定。得三昧正
受。天来龙来。鬼神来到我所。问义。供养于我。即犯
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向人言。我得道。犯不可悔。
若发心欲妄语。而未言者。犯下可悔。乃至发言。前
人未解。犯中可悔。言而不尽意者。亦犯中可悔。若
言我不堕三途。犯中可悔。言我持戒清净。淫欲不
起。不实者。犯中可悔。若为名闻利养故。坐起行立
言语安详。现得道相。欲令人知。犯中可悔。乃至不
诵经言诵经。非论师言论师。非律师言律师。非坐
禅言坐禅。无所习诵言有所习诵。悉犯中可悔。若
闻言不闻。见言不见。无而言有等。皆犯可悔。佛告
诸比丘。世有二贼。一者实非净行。自称净行。二者
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巳有。于人前。故作妄语。自言
我得上人法。是中为口腹者。最上大贼。以盗受人
饮食故。宁啖灰炭。吞食粪土。利刀破腹。不以虚妄
称上人法。而得供养。禅秘要经云。若实不见白骨
等观。自言我得不净观等。此人命终之后。疾如电
雨。堕阿鼻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
岁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生恒负重。死复
○附录¶ 第 716a 页 X60-0716.png
剥皮。经五百生。还生人中。聋盲瘖哑。癃残百疾。以
为衣服。如是诸苦。不可具说。又正报颂云。妄语诳
人巧。地狱受苦拙。𦦨锯解其身。热铁耕其舌。灌之
以洋铜。磨之以刚铁。悲痛碎骨髓。呻吟常呜咽。习
报颂云。妄语入三途。三途罪巳决。馀业生人道。被
谤常忧结。还为他所诳。恨心如火热。智者勿尤人。
验果因须灭。绮饰靡言词者。绮绫绮也。靡美丽也。
谓妆饰美丽之浮言。如织绵绮。以惑人心意也。成
实论云。语虽是实。非时而说。亦落绮语。法苑云。夫
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
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妄。虚妄故
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
虚假。终为乖理。若言不正。皆名绮语。且诸绮语不
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堕落三途。后出为人。
所有正语。人亦不信。智论偈言。有堕饿鬼中。火𦦨
从口出。四向发大声。是为口业过。若欲广名闻。为
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正报颂云。绮
语无义理。令人心惑乱。自丧于善根。洋铜擘口灌。
𦦨铁烧其舌。腹藏皆燋烂。此痛不可忍。悲号常叫
唤。习报颂云浮言翳真理。为此沉恶趣。去彼暂归
人。出言无晓喻。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为人觉
羞耻。何不出典句。两舌离间彼者。谓传他彼此之
言。令生斗乱。致使父子兄弟朋友。离间恩义。乃至
前誉后毁。面是背非等。华首经佛说偈言。恶口而
○附录¶ 第 716b 页 X60-0716.png
两舌。好出他过失。如是不善人。无恶而不造。正报
颂云。两舌斗乱人。地狱被分裂。狱卒擘其口。𦦨刀
割其舌。苦痛既如此。加之以饥渴。恶业不自由。还
饮身中血。习报颂云。谗毁害人深。固受三途苦。设
使得人身。馀报仍依怙。眷属多弊恶。违逆恣瞋怒。
但其恶不忘。地狱无今古。恶口而骂詈者。正斥曰
骂。傍及曰詈。恶口谓出粗恶之言。骂辱。毁谤。咒诅
等。法句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粗言恶说。多所
中伤。身死魂去。轮转三途。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
佛圣贤。所不爱惜。假令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
恶道。业报经偈云。粗言触恼人。好发他阴私。刚强
难调伏。生𦦨口饿鬼。阿含经云。宁以利剑割截其
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佛告诸比丘。有二种
人。一向入地狱。若非梵行。自称梵行。若真梵行。而
以非梵行谤之。纵然是实。亦不应说。大方广总持
经佛言。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
永不见佛。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
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发觉净心经。佛
告六十初发心菩萨言。汝等过去。于拘留孙佛教
中出家学道。于禁戒多闻头陀功德。皆悉放逸。时
有二法师比丘。汝于彼所诽谤淫欲。为利养名闻
因缘。于彼亲友施主家。嫉妒悭贪。于二法师之亲
友施主。汝复破坏离散。两舌毁辱。令生疑惑。不生
信心。说非法事。令彼敬信者。断诸善根。作诸障碍。
○附录¶ 第 716c 页 X60-0716.png
汝等为是业故。于六十二百千岁。堕于阿鼻大地
狱中。复于四万岁堕于活地狱中。复于二万岁中。
堕黑绳地狱。复于八百千岁。堕热地狱。于彼狱舍
命巳。后得人身。于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业障故。
所生之处。一切闇钝。忘失本心。善根闭塞。少于威
力。众皆舍弃。恒被欺凌。为人憎恶毁呰诽谤。常生
边地。贫贱之处。下种姓家。从此舍身巳。于后五百
岁中。正法灭时。还生恶国恶处。下姓贫贱之家。常
被毁谤。忘失本心。所作善根。常有障碍。虽暂遇明。
还被翳暗。于彼五百岁后。一切业障。尔乃灭尽。如
经所说。切当慎之。一言轻谤。穷劫受殃。可不惧哉。
彼此说是非者。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挑唆斗诤。
乃至證入人罪。发宣人短等。正法念处经偈云。若
人才妄语。彼人速轻贱。善人皆舍离。天亦不摄护。
常憎嫉他人。与诸众生恶。方便恼乱他。因是入地
狱。律言。夫为佛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
不信。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时六群比丘。有小事
至。便作咒诅。言我若作如是事。当堕三恶道。不生
佛法中。若汝作如是事。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
佛言。不应尔。听作如是语。若我作如是事。南无佛。
若汝作如是事。亦南无佛。按此口业四支。前一妄
言證圣。得上人法。犯罪不可悔。后三及馀小妄语。
得罪可悔。故未曾有经云。佛告祇陀太子曰。妄语
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
○附录¶ 第 717a 页 X60-0717.png
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
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
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
名为下妄语。堕小地狱。其馀戏笑。及诸理匿禁之
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沙弥尼戒经云。
见恶不传。闻恶莫宣。恶言真譬。常行四等。无有非
言。言辄说道。常叹经法。菩萨正戒。志于大乘。不为
小乘也。】

「 贤者一心持
 远离口业过
 不为虚诳行
 善法日增长」


【此颂明恶离善增。乃戒之功能也。贤者一心持远
离口业过者。口业四过。触事便成。若非一心。则无
能守护。何能离过。故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是
也。不为虚诳行善法日增长者。谓言常说实。则善
法自增。行若不虚。则定慧日长矣。】

「 后成无上道
 所有实语者
 皆来生其国
 悉具四辩才」


【此颂明因殊果胜也。以除口四过。得成无上道。具
足八音四辩之正报。故其依报亦如也。四辩才者。
一捷疾辩。二广大辩。三甚深辩。四无尽辩。亦名四
无碍辩谓诸菩萨智慧明了。辩说无滞。故云无碍
辩才。一义无碍辩。谓于一切诸法义理而通达无
滞也。二法无碍辩。谓于一切诸法名字而分别无
滞也。三辞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俗之
○附录¶ 第 717b 页 X60-0717.png
语。为其演说诸法名字义理。辞说无滞。令彼各各
得解也。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
乐闻法。而为演说。圆融无滞也。以离虚妄无义味
语。故得诸法甚深义无碍辩。以除两舌离间语。故
得广大分别诸法无碍辩。以离恶口粗言。众生受
乐。故得乐说无尽无碍辩。以离无益绮语。故得演
说捷疾言辞无碍辩。释第四戒竟。】

「 诸谷华果酒
 不得饮尝嗅
 亦无授与人
 增长愚痴业」


【此颂明业因果。初三句业因。后一句业果。又初句
是尘。二三句是根。以根取尘。故成业也。诸谷。谓稻
麻粟麦豆等。华。谓松菊莲华等。果。谓甘蔗葡萄果
等。酒。谓以上谷麦华果等酿成。能醉人者是也。不
得饮尝嗅者。饮谓咽吞。尝谓舌尝。嗅谓鼻嗅。有人
饮然后醉。有人尝嗅亦醉。纵令尝嗅不醉。恐生渐
染。故制不听。亦无授与人者。谓自虽不饮。亦不得
与人饮。令他迷惑失慧。造诸恶业。故戒经云。而菩
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
颠倒之心者是也。增长愚痴业者。以现世饮酒。则
颠倒错乱迷惑真性。后生则增长愚冥失智慧种。
故经云。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
被智者呵。来世常闇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又云。若人能舍酒。正行于法戒。彼到
第一处。无死无生处。】
○附录¶ 第 717c 页 X60-0717.png

「 酒为众恶门
 造作诸过失
 出家而饮酒
 非佛释种子」


【此颂明酒过患。非释子所宜也。前颂明增自他之
业。今颂明长自身之恶。酒为众恶门者。门以能通
出入为义。谓饮酒者。贪瞋痴等恶。从此而入。杀盗
淫妄等罪。由此而出。故婆沙论云。昔有一近事。禀
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
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便犯酒戒。邻鸡来
入。盗杀而食。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邻家
告官。拒讳诳语。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故云众恶门
也。造作诸过失者。沙弥尼戒经云。酒有三十六失。
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著。
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意
闭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
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
出家而饮酒非佛释种子者。酒既失道破家危身
丧命。故在家智人。五戒近事。犹尚弃舍。况出家为
释迦如来法王之子而不弃离。若不舍离。即非佛
之弟子。故佛言。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
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若有重病。固疾。馀药治
不瘥。医教以酒为药者。不犯。然不得托病而服。】

「 信戒不亏违
 颠倒业皆离
 除盖修念慧
 五根力成就」


【此颂道品四科。夫欲證无上菩提。必修道品为先。
○附录¶ 第 718a 页 X60-0718.png
要除盖漏。须以戒为本。然道非慧不进。戒非信不
生。是知信为道源功德母。出生无量施戒闻慧根
力觉道解脱三昧圣财。如是圣财。非戒不护。故律
本云。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以要言之。三乘圣
果。六度万行。靡不由之而出。行者以信出家。当遵
如来禁戒。性遮齐护。乃曰不亏违。由不亏违。定慧
从生。故云颠倒业皆离也。盖即五盖。一贪欲盖。谓
贪爱世间财色物等。二瞋恚盖。谓于违情境上。而
生忿怒之心。三睡眠盖。意识惛熟曰睡。五情闇冥
曰眠。四掉悔盖。身心妄动曰掉。过后忧恼曰悔。五
疑盖。由无明痴惑。不别真伪。犹豫不决。故谓之疑。
如是五法。覆蔽行者之心。不能发生定慧诸善法
等。故名为盖。念慧。念即四念处。慧即四正勤。四念
处者。一观身不净。谓观自他之身。从头至足。杂秽
充满。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
净也。二观受是苦。受即受取。谓众生颠倒以六根
妄取六尘为乐。不知乐是苦因。故令观受是苦也。
三观心无常。谓此识心。体性迁流。念念扳缘。生灭
不停。众生颠倒执之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四观
法无我。谓一切善恶诸法。本无有我。何以故。若善
法是我。则恶法应无有我。若恶法是我。则善法应
无有我。而众生妄计。谓我能行善行恶。执为主宰。
故令观法无我也。此之四法。皆由众生于色受想
行识五蕴之身。起四颠倒。于色起净倒。于受起乐
○附录¶ 第 718b 页 X60-0718.png
倒。于想行起我倒。于心起常倒。如来令修此观。以
除四倒。故名四念处。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
境也。四正勤者。一巳生恶法令除断。二未生恶法
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巳生善法令增长。此
四皆名正勤者。正则不邪。勤则不怠。谓于此四法。
一心勤行精进故也。五根者。一信根。谓信于正道
及助道法。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三昧也。正
道即四念处助道即五停心也。二精进根。谓既信
正助道法。而倍策精进。勤求不息也。三念根。谓但
念正助道法。而心观想。不令邪妄。而得入也。四定
根。谓摄心正助道法。心即寂定相应。不散动也。五
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则内性自照。不
从他知。是名为慧也。行者先修四念处观。虽善萌
微发。根犹未生。恐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
故名为根也。五力者。名同五根。但以力能破坏恶
法。成办善法。谓善根虽生。恶犹未除。须更修习。令
根成恶破。故复立名为力。信能断疑。不为偏邪所
动。精进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念能破诸
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定能破诸散乱。发
诸事理禅定。慧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能
除邪妄之执。破诸偏小之慧。行者欲修念慧。须离
颠倒业。要除盖漏。应闭众恶之门。念慧增明。则根
力成就矣。释第五戒竟。】

「 薰佩涂末香
 华鬘璎珞具
 种种严饰身
○附录¶ 第 718c 页 X60-0718.png
 俱犯沙弥禁」


【此颂明根尘。能严所严。能犯所犯也。薰佩乃至种
种严饰。是所严之触尘。身即能严身根。亦是能犯
之人。禁是所犯之罪。薰谓焚名香以薰身。及衣服
资具等。佩谓佩带。涂谓以香为末。涂拭身衣等。花
鬘谓贯花为鬘。以严身首。璎珞谓联七宝庄饰。而
严身项也。种种严饰身者。谓以诸绫罗绸绢蚕口
之服。及指环臂钏等。而严身体。也俱犯沙弥禁者。
释子剃除须发。弃舍饰好。观身不净。念世无常。少
欲知足。粗布为衣。粪扫为服。岂可自违本信。反贪
香华璎珞严身之具。害物伤慈。违佛明制。随作得
罪。故云俱犯沙弥禁。】

「 舍离憍逸行
 不著于世尘
 修习如意足
 六通以自严」


【此颂离著修定。上二句离著。下二句修定。舍离憍
逸行不著于世尘者。如上世间严身之具。是憍慢
放逸之本。有妨进修无漏圣道。复能染污行者之
心。故曰世尘。修习如意足者。即四如意足。谓所修
之法。如愿皆得满足。一欲如意足。谓凡所修习一
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
念处之观。皆得成就。二念如意足。谓念专注所观
之境。一心正住。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
愿皆得。三精进如意足。谓行者惟专观理。使无间
杂。故曰精进。然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
○附录¶ 第 719a 页 X60-0719.png
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四思惟如意足。谓所
修习。若能思惟彼理。心不驰散。所愿皆得也。六通
以自严者。通即神通。神明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
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
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
有障碍也。二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言
语。及世间种种音声也。三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
心之所念也。四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一世。乃至
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也。五身如意通。能以
自身随意变现。或大或小。飞行自在。山海无碍。此
没彼出。彼没此出也。六漏尽通。漏即三界见思惑。
断此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也。前四如意
足属定。通因定生。故六通藉四如意而发。四正勤
是慧。慧观不勤。念处不成。及招散动。如风中灯。今
修如意。如加密室。令定慧安隐均平。则五根善法。
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
有根生。是故行者。舍离憍逸。则念慧根力成就。不
著世尘。则五盖自除。修习如意。则六通并发。欲得
六通庄严身心。须弃世间种种饰好。故沙弥尼戒
经云。欲除六衰。以戒为香。求诵深法。以为真实。三
十二相。以为璎珞。德植众好。以为被服。愿得六通
无碍。六度导人。是也。释第六戒竟。】

「 歌舞倡妓乐
 琴瑟与箫笛
 棋局并博塞
 斯皆不得作
 故往而观听
 二罪俱不轻
○附录¶ 第 719b 页 X60-0719.png
 不著诸见闻
 七觉意现前」


【此颂根尘识也。前一颂明自作。后一颂初句。明他
作。而故往观听。次句结罪。下二句明根不粘尘。则
觉意三昧自现矣。歌谓口出歌曲。舞谓身为戏舞。
倡妓乃音乐之总称。琴古制长三尺六寸六分。前
广后狭。腰阔四寸。上圆下方。五弦。十三晖。后文王
加二弦。而成七也。瑟本制五十弦。后析而用其半
也。箫编小竹管为之。大者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
者十六管。长尺二寸。笛以竹筒为之。尺四寸。七孔。
羌笛三孔。棋局犹今之棋盘戏也。棋有二种。一团
棋。二象棋。谓以象牙饰之。故也。博谓博戏。掩取人
财物。赛谓行棋相塞。共决胜负也。斯皆不得作者。
谓沙弥出家。本为舍离俗逸。勤修策励。以冀涅槃。
故于歌舞等。俱不应作也。故往而观听者。观是眼
根。听是耳根。故往。显非无心若路由彼过。不故心
观听。无犯。二罪俱不轻者。谓自作及往观听。皆得
本罪也不著诸见闻者。谓眼耳二根。不染如上声
色等尘。然见属眼识。闻属耳识。以根对尘。故有识
生。识以了别为义。谓能了别尘境美恶。善不善等。
七觉意现前者。七觉意。亦名七菩提分。意谓正念。
觉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一择法觉。行者
以智慧观察诸法。拣真弃伪。而不谬取也。二精进
觉。不杂曰精。无间曰进。行者觉了苦行无益之事。
而于正法中。专心而无间歇也。三喜觉。谓心契真
○附录¶ 第 719c 页 X60-0719.png
法。故得欢喜。而觉了此喜。从正法生。不从颠倒生
也。四除觉。谓觉了除去烦恼妄想虚伪之法。真正
善根而得增长也。五舍觉。谓觉了虚伪不实之法。
舍离永不追悔也。六定觉。谓行者发禅定时。觉了
诸禅。不生烦恼妄想也。七念觉念即思念。谓行者
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也。然择法。
精进。喜。三觉属慧。除。舍。定。三觉属定。念觉。即兼定
慧。行者以修此七觉。即得入于圣道。是故行者修
行。须别真伪。即不谬取境界。于诸世间。不实见闻。
而永舍除。一心精进。以禅悦法喜。而自娱乐。故曰
现前。沙弥尼戒经云。常自修身。顺行正法。不为邪
行。一心归佛。诵经行正。以为法乐。释第七戒竟。】

「 床榻诸座等
 过量不听作
 高宜一尺六
 广大亦不应
 彫漆纱罗帐
 上妙毡褥被
 放逸不顺教
 坐卧即获罪」


【此颂卧具法。初颂明床量。次颂上二句。明物非体。
下二句违教结罪。床谓木床。绳床。直脚。曲脚床等。
床狭而长者曰榻。诸座等。谓高座。卑座。大座。小座。
乃至浴床等。过量。谓过于尺六。及长广之量。高宜
一尺六者。谓除床陛下。脚高如来八指。如来八指。
长中人一肘。当周尺一尺五寸。论云。佛一指。有二
寸也。广大亦不应者。谓当随身所宜。如阿含经云。
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
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一金床。二银床。
○附录¶ 第 720a 页 X60-0720.png
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
师僧床。初四约物辨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辨大。
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彫漆者。谓彫镂漆
彩。以物贵价高。亦名高广。故律云。高床卑床。有二
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粗弊。亦名卑。高者二种。高
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妙好即彫镂漆彩金银牙
角等。纱罗帐及上妙毡褥被。非出家解脱生死者
所宜。乃王臣俗士所尚。以纵恣幻躯。增长漏业。故
佛不听。若故违佛制。若坐若卧。即得犯戒罪。】

「 出家屏憍恣
 折伏我慢怀
 履践八正道
 而坐法空床」


【此颂离过修道。證诸法空。憍慢者。恃巳凌也。高举
为性。生苦为业。由此生死轮回。受苦无量。众生所
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由憍恣我慢。出家本为脱
离生死。固当屏息憍恣。折伏我慢烦恼。烦恼不息。
而欲修證圣道者。其犹蒸砂作饭也。履践八正道
者。履践犹修进也。八正道。亦名八圣道。分一正见。
谓见。四谛理。能破有无之邪见。二正思惟。谓正念
思惟观察。令正观增长也。三正语。谓以无漏慧。常
摄口业。远离虚妄不实之语。四正业。谓摄心住于
清净正业。而断于邪妄之行。五正命。谓除四邪命。
而常乞自活也。六正精进。谓修戒定慧。一心专精。
无有间歇也。七正念。谓念戒定慧正助道法。而堪
能进至涅槃也。八正定。谓摄诸散乱。则身心寂静。
○附录¶ 第 720b 页 X60-0720.png
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也。此八通名正道者。正
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
是诸贤圣之所游履。而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从四
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至此八
正道。名七科法门。合为三十七品道法。乃诸行者
修行入道之阶梯也。而坐法空床者。坐是能依。床
是所依。由行者能修习正见。思惟观察。世间事业。
虚妄不实。屏息憍慢。而行正命。于正助道法。一念
精进。则身心寂静。见于谛理。即住真空而不动。是
曰坐法空床。故经云。法空以为座。是也。释第八戒
竟。】

「 凡为出家者
 过中不得食
 非时而啖嚼
 如来深诃责」


【此颂明啖嚼持犯相。上半颂明持。下半颂明犯。凡
为出家者。谓出家五众人也。过中不得食者。谓日
过西一线。即不得食。非时而啖嚼者。时谓明相出。
乃至日中。非时谓日过西一线。乃至明相未出。此
非释子受食之时。故曰非时。啖谓食饭[麨]粥饼等。
嚼谓食瓜果菜等。若有病缘。听服丸散汤膏。乃至
一切咸苦辛酸灰土粪溺。不堪任为食者。如羌桂
油醋等。亦不听多食。若饥渴病缘。听食糖蜜。五果。
八。浆五果者。一诃子。二鞞[革*益]勒。似桃。此方无也。三
馀甘子。四荜茇。五胡椒。八浆者。一梨。二阎浮子。形
大如瓜。此方无也。三酸枣。四甘蔗。五蕤果。六藕汁。
○附录¶ 第 720c 页 X60-0720.png
七婆楼师。似蘡薁子。此方无也。八蒲萄。如此八种。
用物压为浆。以囊滤之。盛于净器。澄如水色。乃听
饮之。其馀橘柚石榴蕉子等汁。不醉人者。亦得为
浆必须物压净滤。不得咬嚼。及与煎汤。今有非时
食橄揽。蜜瓜。蜜冬。蜜煎薯蓣者。诚为非法。宜速改
之。如有重病药治不瘥。医教啖嚼。宜于屏处与之。
病瘥即当禁绝。若非丧命因缘。决不可托轻小病
而食。自招愆咎。沙弥尼戒经云。若长者国王过日
中后。施亦不得食。终死不犯也。如来深诃责者。佛
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盗檀越物。非施
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诸婆罗门。尚不非时食。
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
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著无法人。盗
名盗食。一团一撮。片盐片醋。死堕燋肠地狱。吞热
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及生恶鸟。人
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于寺中在圊厕内。啖食粪秽。
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厌恶。所有
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
人良祐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是大劫贼。是即饿
鬼。为罪窟宅。其时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
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如佛所说。可不戒哉。】

「 一切众生类
 皆贪于食味
 流转三界中
 未暂离食住」


【此颂明流转因。一切众生类皆贪于食味者。一切
○附录¶ 第 721a 页 X60-0721.png
众生谓六道四生也。六道。即天。人。修罗。地狱。饿鬼。
畜生四生。即胎。卵。湿。化。如是众生。皆依食住。食有
四种。一段食。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为体。即饭[麨]豆
肉羹浆等。二触食。触谓触对。六识触对前境。喜乐
生心。自然不饥。如男女相触。观戏剧等。受著。终日
而自饱也。三思食。思谓意思。即第六识。思可意境。
润益诸根。寿命得住。如人思想饮食不死。及鱼鳖
虾蟆蛇等。四识食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
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又地
狱众生。及无色界。识无边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
其食。流转三界中未暂离食住者。经云。众生以此
四食流转生死。是也。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
界。即人。及四趣。六欲天也。色界即四禅天也。无色
界。即四空天也。然诸众生轮回三界。皆依四食而
住。若离四食。命不自全。故欲界以段为食。谓上二
界无香味二尘故。馀之三食。则遍通三界。故曰未
暂离食住。增一经。佛告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
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五种食。一禅悦食。二愿食。
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为出世间之食也。】

「 欲断轮转因
 鬼畜食应除
 学佛中道义
 便获九种禅」


【此颂明断习修證。欲断烦恼因鬼畜食应除者。众
生既以食为生死因。而生死最劣者。无过鬼畜。苟
习其因。便招其果。故佛制断其因。令同三世佛食。
○附录¶ 第 721b 页 X60-0721.png
经云。晨起诸天食。日中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
鬼神食。以劣因既断。胜果渐圆。又非时不食。现获
四益。一少昏眠。二无宿食患。三身轻安隐。四心易
得定。有如是利。故制中食。学佛中道义者。学谓习
学。中即中正。谓绝有无二边之对待。观此现前一
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由观一念中故。一中
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
故名中道然诸佛如来。恒处中道。故离非时。所以
世尊自诞王宫。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七十九年。未
尝非时受食。故婆沙论云。世尊性离非时食故。僧
本学佛。远离二边。故不非时食也。便获九种禅者。
○一自性禅。谓菩萨从前所行世出世间诸善。一
心安住止观禅定位中。言自性者。谓所修之禅。观
心实相。不从外得。即自性本有之定也。○二一切
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
名有三种。一善法乐住禅。二出生三昧。功德禅三。
利益众生禅。○三难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
三种。一久习禅定。心得自在。哀悯众生。舍第一禅
乐。而生欲界。二依此禅定。生出无量无边不可思
议诸深三昧。超过二乘之上。三依此禅定得无上
菩提也。○四一切门禅。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
出。名有四种。一有觉有观。即初禅也。二喜俱禅。即
二禅也。三乐俱禅。即三禅也。四除俱禅。即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根众生
○附录¶ 第 721c 页 X60-0721.png
之所共修。名有九种。一不味著禅。二慈心俱禅。三
悲心俱禅。四喜心俱禅。五舍心俱禅。○六一切行
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也。名有十三种。一
善禅。二无记化他禅。三上分禅四观分禅。五自他
利禅。六正念禅。七出生神力功德禅。八名缘禅。名
即名相。缘即因缘。九义缘禅。即诸法义理因缘也。
十止相缘禅。十一举相缘禅。十二舍相缘禅。十三
现法乐住第一义禅。○七除恼禅。谓修此定。能除
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咒术所依禅。二除
病禅。三云雨禅。四等度禅。五饶益禅。六调伏禅。七
开觉禅。八等作禅。○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定
能令众生悉得现世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二随说调伏众生禅。三教
诫变现调伏众生禅。四为恶众生示恶趣禅。五失
辨众生以辩饶益禅。六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七
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为令正法久住禅。八世间
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九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
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
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世间清净净
不味不染污禅。二出世间清净净禅。三方便清净
净禅。四根本清净净禅。五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六入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
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
○附录¶ 第 722a 页 X60-0722.png
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此九种大禅。出地持经中。
谓诸菩萨。既披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
行。然深广之行。无过禅定。故言禅。则一切皆摄。所
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
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菩萨欲修六度万
行。集诸福智。成无上道。当习此九种大禅然此九
禅。悉从三观而得。三观圆融。即一中一切中。无空
无假而不中。是为中道。故云学佛中道义。便获九
种禅。释第九戒竟。】

「 金银珍宝物
 沙弥不受畜
 设有檀越施
 以供佛法僧
 为彼兴福故
 乃听而受用
 若自私积财
 即犯动策禁」


【此颂持犯之相。上二句遮禁。中四句开听。后二句
违禁获罪。金银珍宝物者。金谓巳成金。未成金。银
谓巳成银。未成银。珍宝物谓七宝及钱等。沙弥不
受畜者。受谓受取。畜谓畜持。如僧祇律云。时有比
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
作龙形。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
比丘到亲里巳。欲还。时亲里妇言。道迥多乏。可持
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著衣头而去。中道
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化作龙来。左绕沙
弥。以土坌上。说言。汝失善利。沙弥便啼。比丘顾问。
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
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巳。非人复
○附录¶ 第 722b 页 X60-0722.png
如前供养。有如是之失。妨道败德。故佛喻之为大
毒蛇。是故不听受畜。设有檀越施等者。设有。乃假
况之辞。檀施也。越度也。谓彼施主。能行檀度。即便
越度贫穷苦海也。彼既能施。故越度苦海。而所受
施者。岂当秘惜。为有漏业。应更为彼作福。转供三
宝。是故听受。如或不然。私畜即犯沙弥戒也。】

「 诸有快乐具
 不可生贪爱
 生死不断绝
 因由贪著故」


【此颂生死根源也。诸有快乐。具不可生贪爱者。除
金银钱宝外。所有衣服资具。并馀玩物。亦不可爱
著也。生死不断绝因用贪著故者。贪为生死之根。
如蝇著唾。爱为有漏之源。犹龟念水。所以爱不重
不生娑婆。欲得无生。当绝爱源。故云爱尽涅槃。是
也。】

「 世利不染身
 恒修少欲行
 圣法财日长
 当證十力智」


【此颂离染證道。行者不被世间名利染污身心。常
修少欲知足之行。则信。施。戒。闻。慧。惭。愧。根。力。觉。道。
解脱。诸禅三昧。无量胜妙法财。昼夜增长矣。由此
增长圆满。故于当来得證如来十种智力。一知是
处非处智力。谓佛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
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
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
知业智力。谓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业缘。
○附录¶ 第 722c 页 X60-0722.png
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知定智力。谓佛知诸禅三
昧。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知根智力。
谓佛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
知欲智力。谓佛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
实遍知。六知性智力。谓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性
不同。如实遍知。七知至处道智力。谓佛于六道有
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知
天眼智力。谓佛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
正丑陋。善恶业缘。如实遍知无碍。九知宿命智力。
谓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
百千万劫。我在彼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
食。寿命长短。如实遍知。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谓佛
于一切烦恼惑。及馀习气。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此
十通名为力者。谓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
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诸大菩萨。亦
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如上所明
持戒发愿修诸道品。并九种大禅。多是菩萨所得
自行化他之法。今此十力乃诸佛所得自行化他
法门。故知菩萨持戒发愿。不修道品除诸障恼。欲
得诸大禅定。无有是处。诸禅不具。欲證十力。亦无
是处。故第九清净净禅。于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
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是也。释第十戒竟。】

「 如是十禁戒
 前四为根本
 慎勿轻毁犯
 而失沙弥性
 犯重如断头
 不许更重受
○附录¶ 第 723a 页 X60-0723.png
 比丘及菩萨
 悉皆无其分
 后六设有亏
 深惭向师悔
 断于后作心
 戒品还圆净
 犯罪无惭愧
 覆藏不发露
 罪垢日夜增
 后堕三恶道」


【此中四颂。统结前之十戒。初句总标。下句别结。先
结性戒。次结遮罪。如是十禁戒者。从初不杀。至后
不受畜金银宝物。前四为根本者。谓杀盗淫妄。为
诸戒之根本。如树之根。坏则枝叶花果悉皆堕落。
性戒亦尔。随犯其一。馀悉失矣。沙弥性者。即无作
戒体也。犯重如断头者。根本一毁。如人断头。终不
复活。故经云。若犯十戒中重戒。更受十戒。及比丘
戒。菩萨戒。无有是处。故云悉皆无其分。是知此戒。
能为比丘戒。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故
云慎勿轻毁犯。后六设有亏深惭向师悔等者。谓
不饮酒。至不受畜金银之六遮戒。设有亏犯。即须
深生惭愧。向和尚。或阿阇梨。发露忏悔。誓不更作。
戒体还得清净圆满。不同前四性戒。犯即灭摈。不
通忏悔。言性戒者。无问受戒与不受戒作之性自
是恶。不由佛遮制故有善恶。作之即堕落三途。若
受佛戒巳。犯之更加违制之罪。言遮者。是佛遮制。
不听沙弥违犯也。犯罪无愧惭覆藏不发露等者。
谓犯遮戒。不生惭愧之心。覆藏瑕玼。不肯向人发。
露。如盆覆草。昼夜增长。罪亦如是。因移果熟。即便
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巳释十戒竟。次释
○附录¶ 第 723b 页 X60-0723.png
随律行法。】

「 沙弥受戒巳
 复有不应作
 所谓弄兵杖
 恣意骑乘舆」


【此颂随律行法初相。上二句总标。下皆别列。沙弥
受戒巳者。拣非形同也。复有不应作者。除上十戒。
此下诸条轨则。违出离行。故不听沙弥作也。所谓
弄兵杖者。所谓。乃发语之辞。为下名句文身之纲
领也。弄谓为戏弄。兵杖乃弓箭矛槊刃斧之总称
也。恣意骑乘舆者。谓恣情肆意。乘车策马等。沙弥
尼戒经云。自身无疾。不得乘车马象。当念轻举八
不思议神通之达。以为车乘。】

「 笼系诸飞鸟
 畜养于六畜
 戏弹禽兽类
 看捕鱼鳖等」


【此颂明杀因缘。笼谓牢笼。系谓系缚。诸飞鸟。是空
行众生。畜养于六畜者。谓马牛羊鸡犬豕。为俗之
所畜养。道与俗违。故不听畜。若为知时守护。听畜
雄鸡牡犬。飞曰禽。走曰兽。戏弹是杀法。鱼鳖是水
族众生。看捕是随喜杀。等者。谓一切水陆空行众
生。皆不得看他捕捉也。】

「 焚山堰塞渎
 垦掘并耕犁
 种植于五谷
 贩卖贾客作
 学习奇伎艺
 地理及医巫
 占相示吉凶
 仰观星历数
 谈说国政事
 及与世言论
 评议诸物价
 与他共诤利
 驰骋于四方
 邪求以活命
 自作若教他
○附录¶ 第 723c 页 X60-0723.png
 尽犯沙弥行」


【此颂四邪命食。谓以邪法而自活命根也。焚即烧
也。堰谓以物壅塞上流。令下水枯涸。残害水族故
也。渎谓江河淮济溪沟之总名也。垦掘谓开辟田
地也。耕亦犁也。又人曰耕。牛曰犁。按世界初成。地
生粳米。不假人力。因世诤夺。粳米渐减。共立大人
王。为众处分。自大人王后。耕掘渐兴矣。若按此土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至于
帝喾之子后稷。好为稼穑。舜因以掌农正。造牛犁
也。五谷如酒戒出。贱买贵卖曰贩。行曰啇。坐曰贾。
客作即受他雇也。学习奇伎艺者。谓学知日月五
星。原梦。地动。鬼语。鸟语。兽语。占相丰险。日月五星
相斗。医药。章算。数卜。歌舞。伎乐。诸工巧技术也。谈
说国政事及与世言论者。国以正理立法曰政。政
之所行曰事。非经律之语。曰世论。沙弥尼戒经云。
不得论说俗事。不讲王者臣吏贼事。是也。四邪命
食者。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也。二仰口
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也。
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也。四
维口食。谓学习种种奇艺。咒术。瞻相。卜算。四方驰
求也。焚山塞渎垦掘耕犁种植医药。是下口食。学
习奇艺地理占相。是维口食。观星历数。是仰口食。
谈说国政。世间言论。评议物价。驰骋四方。并属方
口食也。贩卖客作。与他诤利。悉是邪求。乃至戏弄
○附录¶ 第 724a 页 X60-0724.png
兵杖。看捕鱼鳖等。皆非随顺法。故自作教他。尽犯
沙弥行。沙弥出家。为修道业。弃世缘务。閒居静处。
舍四邪命奉。四正教。一居深山菜根草果。随得资
身。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食。是释子
清净自活。不为邪求恶求也。】

「 非贤不可友
 非圣不可宗
 莫与年少交
 狎近而亲厚」


【此颂亲师择友。谓友须良朋。师宗明哲。近必耆德。
莫交年少。日近时亲。情染渐染。败名丧德。由此始
也。】

「 在家出家女
 居止勿同处
 路逢不相谈
 亦不共船载
 书疏绝往来
 无令浣割裁
 不从彼乞求
 贷借与赠遗
 彼若惠施巳
 无宜辄受取
 设持于异物
 亦无察视之
 若彼请法时
 傍有宿德人
 或彼所尊者
 乃可而为说
 说巳默然止
 不得笑露齿
 所有非法事
 尽皆不得为」


【此颂男女道俗之别也。出家女。即沙弥尼。式叉尼。
比丘尼。在家女。则优婆夷。居士妇。寡女。处女。童女。
如是诸女。皆不得同居共载。书疏往来。路逢接对。
亦无从乞贷赠。彼若布施。师听方受。纵持奇物。亦
不瞻视。若请说法。傍有耆老宿德。或彼父母叔伯
尊人。乃可为说。语默动静。须依法律。所有一切不
相应事。尽皆不得作。释随律行相竟。次释威仪。】
○附录¶ 第 724b 页 X60-0724.png

「 求寂诸威仪
 律藏中广备
 为利初学故
 今当说少分」


【此颂威仪法式。兹总标。次别出。求寂威仪。备载沙
弥十戒经中。共有七十二种。今以初学。未能全习。
故略出少分。以便行持。后当广学。方为应法也。】

「 既为出家者
 夜当少眠卧
 中夜过应起
 盥漱嚼齿木
 徐步参师房
 以指轻击户
 入巳问讯师
 夜卧安乐否
 具水及杨枝
 澡豆并坐物
 取衣轻抖擞
 两手而擎授」


【此颂卧起法。上二颂。是自行。后一颂。是事师。佛法
中一夜分三时。初夜后夜。执劳服役。[言*奉]诵禅思。中
夜方为卧息。当起在师前。卧在师后。问讯者。即是
问师夜卧安乐否。四大平和否。动止轻利饮食消
否。杨枝即齿木之别名。除诸毒树。馀一切苦涩辛
酸枝条。皆可作齿木。藻豆是去垢腻之物。抖擞为
除尘。及防毒虫之类。律云。每于晨旦。先嚼齿木。次
可就师奉其齿木。藻豆水巾。敷置坐处。令安稳巳。
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是也。】

「 礼敬于三尊
 向师为畔睇
 温故以受新
 寸阴无虚度」


【此颂明礼诵法。三尊者。谓佛法僧三宝。天上天下。
所共尊重。故云三尊。畔睇。此云礼敬。旧曰和南。讹
也。寸阴无虚度者。古人轻尺璧而贵寸阴。况出家
求超生死。而不精勤策励温故知新可乎。】
○附录¶ 第 724c 页 X60-0724.png

「 次叠卧衣被
 拂拭床枕席
 垂手出溺罐
 勿唾起嫌心
 扫地益澡水
 净洗瓶钵器
 合掌向师问
 宜进何所食
 为治饥病故
 随教恭谨作
 食巳净扫除
 洗钵而藏弆」


【此颂晨朝敬事法。初颂净房舍卧具等。次颂净饮
食瓶钵等。然事师如事佛。故律云。弟子于师主处。
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闻利养。当须早起。亲
问于师。兴居安利。除小便器。为按摩身。云云。澡水
谓盥手水。凡为出家者。所受饮食。皆作药想。为治
饥疮。以成道故。方受饮食。所有作为。须先白师。师
若听许。依教恭敬谨慎而作。且如欲食白者。须就
师一礼。胡跪白云。和尚存念。我今请白。洗手洗器。
欲为食事。不审宜进何食。诸馀白事。类此应知。如
有多事。一时并白亦得。】

「 或坐或经行
 若诵若禅思
 戒定慧薰修
 疾證如来地
 请法当谛受
 受巳如教行
 出家不依教
 福德日消减」


【此颂闻思修證也。诵谓学习经律论也。禅思谓修
观参究等。法门虽众。不出戒定慧学。戒能防非止
恶。定能截妄驰求。慧能破惑證真。三学斯进。故得
疾證如来普光明地。若闻而不思。如闻人说食。思
而不修。如人想食。是二终不能自饱。何由疾證如
来地乎。若出家不依师教。禅思讽诵作福。则虚度
光阴。徒消信施。故福德日消。罪根日茂矣。】
○附录¶ 第 725a 页 X60-0725.png

「 朝暮午三时
 礼敬问讯师
 师语勿逆语
 答对须分明
 若被师诃责
 无得起嫌恨
 悔罪请容恕
 惭愧而悛除
 忏谢师不𠃔
 慇勤三悔过
 或请知识人
 求师乞恕罪」


【此颂恭顺之仪。朝暮午三时礼敬问讯师者。谓于
日日中。三时礼拜问讯兴居也。师语勿逆语答对
须分明者。谓师有所言教。语声未断。不得进言。凡
有所问。须谛领旨。答对。分明。若被诃责。当须敬顺。
请罪悔过。而悛革之。若师不听忏时。慇勤再三悔
过。由复不听。应请师之亲友知识。或自善伴。求师
乞恕。不得悖戾嫌恨。自招堕落之愆。】

「 一切所作为
 皆须先白师
 唯除便利事
 七七寻内行」


【此颂启白事仪。内法传云。凡剃发披缦条。及受近
圆巳。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须白师。不
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齿木。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
五界内四十九寻内礼塔。师乃量事度时。与其进
止。】

「 师若不在时
 当依净僧住
 比丘耆宿众
 咸应生恭顺」


【此颂依敬法。若师外行他宿。当依止净众有德人
住。大僧耆宿。皆须敬顺。不得轻慢。及呼名唤字等。】

「 师座及床榻
 沙弥不得坐
 自坐勿交足
 立时两脚齐
 齐整著衣裳
 正身徐步行
○附录¶ 第 725b 页 X60-0725.png
 喷嚏呵欠来
 衣手掩盖口
 洟唾嚼杨枝
 并须向屏处
 唾掷弃诸物
 须謦或弹指」


【此颂行坐动静之仪。沙弥于师床座。应当尊重。不
得轻自坐卧。所有威仪。咸须依佛法律。方名越俗
之宾。掩口及向屏处者。谓恐触忤尊人。及令见者
生嫌恶心。謦即謦欬。轻曰謦。重曰欬。所谓謦欬之
声是也。凡所涕唾弃掷诸物。皆当謦欬。或弹指作
声。以警人及非人。无致误触。自损损他也。】

「 若取杨枝时
 咒愿彼树神
 树下水边处
 咸须诵伽陀」


【此颂咒愿法。一切草木华果。皆有鬼神依住。故须
诵佛偈咒。令其闻法喜舍。无至有触忤祸咎。若为
三宝须伐大树。应预前三日设祭。咒愿启白。赞叹
布施功德。无有异相。方可伐之。梵语伽陀。此云颂。
旧云偈。谓佛所说偈颂。若读诵时。有大威力。或至
河池泉井。洗浴饮水之时。或于树下晏息取凉。或
入神堂及坛场地。践佛塔影。或自影蔽圣容。或礼
拜尊仪。或入城村客舍。或食罢时。或扫洒塔寺等
事。皆须口诵伽陀。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圣教。咸
悉得罪。伽陀曰。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
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
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
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 取水应观虫
 虫细至心察
 有虫密囊滤
○附录¶ 第 725c 页 X60-0725.png
 无乃听饮用
 停水喜生虫
 三时恒观看
 知虫故饮者
 随死数获罪
 囊中滤得虫
 轻覆著净器
 持至取水处
 徐放勿伤死」


【此颂滤水观虫。以防杀业也。凡于河池溪井取水。
或饮或用。须以白碟盛水观察。无虫方用。有即以
密绢滤之。囊中之虫。轻翻净器中。送还本处。或置
七日不乾池水中。并须轻手徐放。不得悬弃。令虫
闷绝而死。若不流水。虫生无恒。故须三时谛观谛
察。佛制出家五众。行必持囊。若故违者。随虫死数。
获罪多少。如义净三藏云。若行三五里。无囊不去。
若知寺不滤水。不合餐饮。渴死长途。足为龟镜。如
来圣教。慈悲为本。性罪之内。杀生最初。是故智人。
特宜存护。若将此为轻者。更复何有重哉。设使学
通三藏。坐證四禅。镇想无生。澄心空理。若不护命。
依教奉行。终亦不免佛所呵责。十恶初罪。谁代受
之。且如见人放生。不过数口。众共聚看。弹指称善。
宁知房内用水。日杀千生万生。既知理教不轻。宜
应细滤细察。自利利他。善护善思。复有令人耕田
种植。规图小利。不见大尤。水陆俱伤。杀生无数。斯
之罪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门。任他分处。故经
云。杀生之罪。当堕三途。设得为人。短命多病。呜呼
此苦。谁当受之。脱有能为。善哉甚善。可谓释迦末
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證无生之果。】

「 用水须护净
 净污勿相触
 一切净触物
○附录¶ 第 726a 页 X60-0726.png
 护净并须知
 出家当净洁
 免招黑业殃
 世尊金口言
 岂容不信受」


【此颂明物分净触。触者触犯也。又污也。饮用之水
名净。洗濯之水名触。上身所用之物名净。下身所
用之物名触。不得以污触净。若手触污。须盥巳。然
后执净。免招黑业殃者。昔有一比丘精进。为僧执
事。常以手拄僧盛食等器。教令取用。死堕饿鬼中。
虫咬身痛。两手擘胸裂肉。欲取粪食。诸鬼推排。不
能得前。饿极欲死。搏喉吹𠹀。而大呻唤。求僧咒愿。
方得粪食。昔佛入城。见一人脊背皆黑。而告阿难
曰。此人往昔于迦叶佛法中出家。遂以随宜恶物。
衬僧卧具。由彼昔时黑业恶报。堕于地狱。又五百
生中。常招黑背。此之二缘。出五百问。及根本部中。
馀如护净经说。自须慎之。】

「 净手持香华
 不应先闻嗅
 萎华弃净处
 无令足践踏
 炉瓶皆净拭
 椅案悉除尘
 经书供养具
 不得以口吹
 凡为礼诵习
 咸应净盥漱
 看经勿谈话
 如对世尊容」


【此颂絜敬之法。经是佛语。亦是佛师。一切诸佛。由
斯而成正觉。故须恭敬。如对世尊容。如因果经云。
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其馀洁敬。可自知之。】

「 师若出外时
 守房勤习诵
 回当却迎逆
 接持衣钵等
 若唤同行时
 低头随后去
 轻步勿扬尘
 足莫踏师影
 到处应侧侍
○附录¶ 第 726b 页 X60-0726.png
 教坐乃可坐
 有问方随答
 无得擅出言
 归寺为解劳
 敷座令消息
 日没净浣漱
 绕塔礼正觉」


【此颂随师行住之仪。守房应习诵者。令无掉举放
逸虚度光阴也。低头随后者。谓不得左右顾视。看
他奇物。而乱念失仪也。无得擅出言者。谓师不问。
无得矜誇。擅自出言也。为解劳者。敷座。按摩。问讯
等。是也。】

「 夜暗明灯烛
 慈心以物覆
 护彼诸虫蛾
 自获善果报
 灯有食火虫
 灭慎无口吹
 应用物徐隐
 活虫不失仪」


【此颂护生顺法之仪。欲明灯时。应先然佛灯。次然
馀处灯。以慈心护生。故用物覆罩。无致伤诸虫蛾。
灯有食火之虫。恐人口气损彼。故不听口吹。应用
物剔去燋炷。徐徐隐灭。既无伤生之过。复不失自
威仪。是为自利利他也。】

「 夜卧莫先师
 为师按摩体
 教卧乃当去
 出房轻闭户
 未至中夜时
 由当勤禅诵
 卧法如狮王
 右胁累两足
 系念心在明
 不可恣情卧
 出家贪睡眠
 失慧长愚冥」


【此颂坐卧法。应起在师前。卧在师后。师欲卧时。为
师按摩身体。令四大调适。勿生厌心。以乖敬顺之
本。勤禅诵者。禅谓坐禅。诵谓读诵经律也。卧法如
狮王者。经云。兽王师子。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
○附录¶ 第 726c 页 X60-0726.png
在后。右胁而卧。比丘初夜。或经行。或坐禅。至中夜
时入室。如师子王卧。意系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
想。于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律云。敷时
应右敷。头向衣架。不得以脚向二师长老。不得初
夜便唱言虚极而卧。当正思惟业。至中夜乃卧。若
仰向者。是阿修罗卧。覆地者。是饿鬼卧。左胁者。是
贪欲人卧。比丘应如师子兽王。顺身右胁著下。累
足合口。舌拄上腭。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
慧。思惟起想。至后夜。当起。正坐思惟巳业。失慧长
愚冥者。发觉净心经云。乐睡眠者。多有懒惰。身体
沉重。威德薄少。饮食不消。体生疮疱。增长痴网。智
慧羸弱。当趣黑暗。禀质愚痴。多诸烦恼。善法不生。】

「 大小便将来
 不得留忍耐
 依时即当行
 先具净水土
 脱换净衣履
 低头直视去
 至厕须弹指
 觉彼内人知
 登上徐抽衣
 勿触傍堕地
 蹲巳复弹指
 警诸非人类
 不应低头视
 努力而作声
 乃至洟唾壁
 持草以画字
 便讫筹物拭
 方以水土洗
 洗时用左手
 无名指揩触
 未净盥手来
 慎无执捉物
 牵衣提洗器
 悉用其右手
 或灰或黄土
 浣手二七度
 左手先洗七
 后七两手浣
 如上所作为
 各念咒七遍
 归房三漱口
 便利事乃讫
 此等清净行
 皆是佛亲说
 无得生轻诽
 自招其苦报
○附录¶ 第 727a 页 X60-0727.png
 既以信出家
 常须顺正教
 谨心而奉行
 自获胜功德
 净洁修行道
 诸天咸敬仰」


【此颂便利事。言用灰土。不用馀物者。为防伤生。如
皂夹茶麸。即伤诸虫故也。各念咒七遍者。谓登厕
时。洗净时。去秽时。洗手时。如是洗净之法。备载大
律。凡为师者。自当教授。此不繁录。佛告诸苾刍。汝
等当知。此是常行。恒须在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
令身清洁。诸天敬奉。是故汝等。从今巳去。若苾刍。
苾刍尼。学戒女。求寂男。求寂女。近事男。近事女。归
依于我。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者。
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读经。自不礼他。亦不受
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亦不入众。由身不净。不如
法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咒法。皆无效验。若
作斋供。书经造像。得福寡薄。汝等皆依我言教。无
得自欺。作不净法。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
云云。今时或有洗者。全不依法。反招秽污。得罪弥
重。其为师者。不可不慎以教弟子。若自慢法。而欲
使弟子恭顺。无有是处。】

「 修道不求荣
 知足行分卫
 自折我慢幢
 福利彼檀越
 不望施得美
 与粗亦不嫌
 趣得支身命
 行道长法躯
 设被他毁辱
 欢喜而忍受
 慎勿以瞋对
 彼此两自损
 唯加于善愿
 令彼后信长
 若得好饮食
 当持奉上师
 师若不取时
 乃可自餐食
○附录¶ 第 727b 页 X60-0727.png
 啖嚼勿语话
 有唤咽巳应
 食托说伽陀
 以报施者恩
 沙弥年幼稚
 不应独行乞
 师僧无馀济
 乞时当随师」


【此颂自护护他之仪。出家本为自折憍慢。令施得
福。故行分卫。少欲知足。食取支命。故不求美。修行
道业。以长法身。故不嫌粗。原欲福利于彼。故被辱
不瞋。犹加善愿。令入菩提。若以瞋对。永失彼信。自
违息慈之行。则两皆俱损矣。增一经云。佛告诸比
丘。施主能施四事。能成戒定慧。多所饶益。故诸比
丘。应当恭敬慈心于檀越。小恩尚不忘。何况大者。
应三业精进。使彼施主福不唐捐。终获大果。名称
流布。亦如迷者得指路。怖者与无畏。乏者与粮。盲
者得眼等。食讫说伽陀者。即是施颂。或诵饭食巳
讫颂。及所谓布施者颂。准如律教。出家五众。每于
食了之时。皆须诵一两伽陀。报施者恩。随于静处。
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
陀。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
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
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兜率。见慈氏
如来。脱屣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
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
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尽皆发露。尽未
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人难。常
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或生西
○附录¶ 第 727c 页 X60-0727.png
方。得蒙记莂。即以此福。并施一切。同出有流。證无
上果。若于每日不作此念诵发愿者。是懈怠人。不
消信施。】

「 二师如父母
 应以法利育
 求寂念师德
 过于父母恩
 生长我戒身
 养吾智慧命
 非师之功力
 其谁而能之
 是故须勤事
 尊重如世尊
 师名及字号
 不应轻称举
 若他询问时
 云我因事至
 乃说师之名
 师名为某甲」


【此颂明知恩重德也。然世间之恩大者。无过父母。
出世之恩大者。无过师长。故师有生戒身之恩。养
慧命之德。妙因由斯而成。法身因之而立。比于世
间恩。功莫大焉。或师有所未闻之法。应以自所闻
者。而为说之。并以四事供养。故云应以法利育。法
虽佛说。非人莫弘。能弘道者。师也。故云尊重如世
尊。大论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敬师。若不敬
师。则失大利。如井无绳。水无由得。若依善师。三学
增长。如树大根。枝叶增长。是故佛说敬师如佛。若
见师过。或实不实。其心自坏。失法胜利。善师无过。
设有过者。不预于我。我从师求般若。故常须尊重。
如律所教。弟子以四心看事和尚。一亲爱师。二敬
顺师。三畏难师。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
父。如是展转相敬尊重瞻视。能令正法久住。若人
问师名。应言我今因问至。乃敢说师名。师名上某
○附录¶ 第 728a 页 X60-0728.png
字。下某字。若问字号。当直云某甲和尚。故云不得
轻称举。】

「 二师年戒腊
 及与本生处
 国土州县名
 一切咸应识」


【此颂二师年腊生处。二师者。和尚。阿阇黎也。外国
称和尚。此翻为力生。谓由师力。生长法身。出功德
财。养智慧命也。若梵音。应云邬波驮耶。此言亲教
师。谓亲从师受教出世法也。阿阇黎。梵音正云。阿
遮利耶。此言轨范师。谓能教弟子法则也。年谓生
年。岁月日时也。戒腊谓出家受戒年月日也。本生
处者。谓生于某国某州某县也。如是师年戒腊生
处。一切皆须知之。故云咸应识。】

「 自所受戒年
 月日并时影
 一一皆须记
 勿使失次第」


【此颂自得戒年月日时也。时谓此方支干。以一昼
夜。分为十二时。时分八刻。影谓佛法中立表量影。
以四指之杖。竖于日中。午前则影倒西。午后则影
倒东。影满四指。名一人影。馀一指半指。并须记识。
若满八指。名二人影。犹须分其午前午后。佛法俗
法。悉任记之。】

「 如是依教持
 自利而利彼
 正法日增长
 是为真佛子」


【此颂总结十戒仪轨等法。如是依教持者。谓从初
不杀。至后勿使失次第。咸须依教奉持。由信重奉
○附录¶ 第 728b 页 X60-0728.png
持故。则正法常存。自利利他故。是为真佛弟子也。】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终)

* ○附录
| 沙弥  系         府  县 |
| 人    年   月   日  时生 |
|      年   月   日 时出家 |
| 剃染受沙弥戒 |
| 和尚讳  号   系 |
| 府  县族姓子          年 |
| 月  日  时生       年出家 |
| 为沙弥   年  月  日   时受 |
| 具足戒 |
| 阿阇梨讳   号     系 |
|  府    县族姓子       年 |
|  月  日  时生       年出 |
| 家为沙弥   年  月  日   时 |
| 受具足戒 |
| 同师禀得戒贤者 |
○附录¶ 第 728c 页 X60-0728.png

* ○沙弥学戒仪轨颂音释

罗睺罗
此云覆障。亦云执日。

缦衣
缦者。总为一幅。并无坛隔割截之相。凡受十
戒者。皆著此衣。今以法末人讹。不解沙门所宜之
服。至令沙弥披著此比丘五条七条之衣。故百一
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
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著也。


翻者。谓翻译彼西国之言。而为此方东华之语。

六和敬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四大
一切众生。具此四大。一地。二水。三火。四风。坚
属。地湿属水。煖属火。动属风也。

六情根
眼。耳。鼻。舌。身。意。

三德
法身。般若。解脱。

四辩才
捷疾辩。广大辩。甚深辩。无尽辩。

念慧
身。受。心。法。四念处也。

除盖
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盖。疑盖。

五根力
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

如意足
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

六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七觉意
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

八王道
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
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附录¶ 第 729a 页 X60-0729.png

九种禅
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
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
乐禅。九清净净禅。此九禅。菩萨乃得之。

十力智
一是处非处智。二业智。三定智。四根智。五
欲智。六性智。七至处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
漏尽智。此十智。唯佛乃具也。

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

堰渎
上音燕。以物壅水也。下音读。江河淮济也。又
沟也。


音恳。开辟锄垦。伤物也。


翻字去声。贱买贵卖也。


音洽。亲近也。玩熟也。


音泰。借也。施也。

音位。馈赠也。

盥漱
上音管。下獀字去声。

墙字入声。

澡豆
一切大小豆为末。以澡除垢腻也。

抖擞
上音斗。下音叟。

畔睇
此云礼敬。旧谓之和南。


音举。藏也。

七七寻
八尺为一寻。沙弥不白师。得在界中四十
九寻内经行。不犯。


音塔。
喷嚏
上[喷-卉+土]字去声。下音帝。

洟唾
上音剃。鼻液也。下拖字去声。口液也。


卿字上声。

休字去声。

音存。

七遍
登厕。洗净。去秽。净手。各念咒七遍。其咒备在
○附录¶ 第 729b 页 X60-0729.png
诸经日诵。并诸馀处。

分卫
即乞食也。

伽陁
梵语伽陁。此云颂。谓是佛所说颂。若读诵时
有大威力。或至河池泉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
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及坛
场地。践佛塔影。或时自影障蔽尊容。或大众散时。
或人城聚落。或礼拜尊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
寺等事。皆须口诵伽陁。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
悉得罪。伽陁曰。

 世间五欲乐
 或复诸天乐
 若比爱尽乐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复生集
 八圣道能超
 至妙涅槃处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凡每食罢时。或诵饭食巳讫偈。及所为布施者偈
俱得。准如律教。若苾刍。苾刍尼。求寂男。求寂女。食
了之时。皆须诵持欹拿伽他(即上偈颂)。随于静处。或坐
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他。诸
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神。国
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先亡
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兜率天。见慈氏如
来。脱屣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福
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罗。
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悉皆发露。尽未来
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八难。常存
○附录¶ 第 729c 页 X60-0729.png
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以此福。
并施一切。同出有流。證无上果。若于每日。不作此
念诵发愿者。是懈怠人。不销信施。

* ○音释

瞿昙
华言纯淑。

刹帝利
此是世界始成。最初之王也。故相承为姓。
谓其尊贵自在有大势力刚彊难伏也。义翻田主。

三慧
闻。思。修也。
四德
常。乐。我。净。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也。

十二恶律仪
屠儿。魁脍。养猪。捕鱼。猎师。网鸟兽。捕
蛇鼠。贩猪鸡。咒龙。盗贼。捕贼。狱吏。

同證择灭
择谓拣择。灭谓断灭。以无漏智拣择力。
断诸烦恼。而显涅槃真理。名为择灭。佛弟子众。同
證此理。故云同證择灭也。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轮
不见自能施。不见人受施。不见所施之物。名
三轮体空也。

三途
地狱。饿鬼。畜生。

檀度
檀是梵语。华言施。谓菩萨以布施度生。又人
悭贪。即为说布施之法而度之。

二种资粮
谓菩萨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
资助也。

猥媟
上音委。鄙也。下音屑。污也。嬻也。
○附录¶ 第 730a 页 X60-0730.png

黄门
谓无男根者。令主禁中之门。故曰黄门。律有
五种。皆曰黄门。谓生。犍。姤。变。半也。

二根
谓一身具男女二根。

无根
谓无男女根也。

伊罗钵罗
华言极臭树。谓此龙往昔在迦叶佛时
出家作比丘。损此臭树叶。故堕龙中。头生臭树。受
大苦恼。因以为名。

四等
慈悲喜舍。

八音
佛有八音。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
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五阴
谓色受想行识。能阴蔽众生真性也。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又财色名食睡也。

五道
天。人。地狱。饿鬼。畜生。

五停心
修不净观停贪。慈悲观停瞋。数息观停散
乱。因缘观停愚痴。念佛观停恶业障。

六衰
眼耳鼻舌身意。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衰也。

五众人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四趣
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薯蓣
上音孺。下音预。山药也。


卑郢切。音丙。除也。又蒲明切。音平。所以蔽也。亦
僻处也。

七宝
金。银。琉璃。颇梨。砗磲。玛瑙。赤珍珠。

八不思议神通
一化作小身。二化作大身。三化作
轻身。四变化自在。五能作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
○附录¶ 第 730b 页 X60-0730.png
八随所欲尽得。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
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平字入声。开也。启也。


音捉。削也。

词字上声。锸也。


磊字去声。耕田曲木也。长六尺六寸。

占相
占。数也。黄帝占数而知阴阳五行也。相是相
法。观察以知寿夭穷通也。


音无。祝也。男曰巫。女曰觋。祝神人也。

溺罐
上尧字去声。小便也。

历数
黄帝造历。以明岁时气节之数也。

评议
上音平。平言品论也。下音异。谪也。定事之宜
也。

驰骋
上音池。下称字上声。


音泰。借也。施也。
赠遗
下音位。馈赠也。


音。梭。

辖。结。二音。慧也。

五神通
其六通中。除漏尽通。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