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097-A¶
1097-A¶ 第 581a 页

* No. 1097-A
章服仪应法记会本序

经曰如来者慈悲之聚也其有施为皆自此而出矣
博矜生死苦之长教以使出之所以说法八万四千
依此而行者能尽苦之边际矣悯念一切之与佛不
同则斯修未究竟也积篑成山从微之著不可以为
难若不依修则背孝顺之心违慈悲之心非唯不能
自得脱大逆慈救之恩也论其慈相则虽触途不漏
生之所重在身命故严诫害生命由杀所得食肉亦
制焉若蚕绵也害命夭生事与肉均瀹茧烂蛾非可
忍之痛者沈侯之极诫梁帝之严惩垂在方策祖师
以为足令心寒形剽流涕而无巳于兹裁此章一卷
以广其意远晓未闻于戏此书虽存绮罗之衣缯纩
之服鲜矣绝之者滔滔世流不可是论瓶钵亲身之
徒虽闻斯诫等长风之激空林虽详斯文如越人见
秦之肥瘠傥遍身不能者帽幞勤之非业自绊者为
何耶若为以防寒冻者宜审思之古云非帛不煖非
肉不饱矣其肉既不茹于帛曷忽之乎若为以饰僧
仪者所谓痴贼窃狐裘而反披愚夫盗珠璎而倒著
者乎不知其非庄严也哉展转来者虽言无殃似不
诬而大欺者也往者所不谏来者庶几闻义徙矣芝
祖尝为之记发其蕴矣其本别行有见者不便良信
1097-A¶ 第 581b 页 X59-0581.png
公也大有荷法之志此夏会两本锓梓而行因使(余)
作之序余为叹息于斯书也久矣以故不惮䌤缕若
有人言欤是书既存于世今之所作恐烦累乎或树
或石不厌厥多者期将来也愿求永流无穷远布遐
陬章服离非僧仪应法矣。

正德三岁次癸巳六月十一日南京西山菩提庵比
丘憺真题No. 1097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并序)
大宋馀杭沙门释 元照 述

感通传天人问曰前所制章服仪灵神感喜自佛法
东传六七百年南北律师曾无此意师何独拔此意
祖师答曰余读智论见佛著粗布僧伽梨因怀在心
及听律后便见蚕衣纵得巳成斩坏涂埵重增景仰
又见古昔高僧咸皆著布复见西来梵僧咸著布氎
由兹兴念制此仪文斯乃发起之元由述作之大体
文理高邈引用该罗不得其门莫窥其美徒知申释
但费辞章是以竭鄙思以幽求詶诸生之勤请击扬
遗化敢睎骥于前修衍布慈风庶指南于来学云尔。
1097-A¶ 第 581c 页 X59-0581.png

绍圣二年安居中于净住宝阁绝笔

「释门章服仪」

【题中上二字通标教宗以章服之言贯于道俗故
须标简意令无滥下三字别示制法以捡身诱俗
形服为先故特申明意令遵禀释是佛之姓氏以
氏而名其教门者限于内外举物以喻其宗左传
曰衣身之章也注云章明贵贱先王制五服各有
等差尚书孔安国传曰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
辰(此三取照临于下)山(兴云致雨)龙(变化无穷)华虫(即雉也取耿介此六画于衣法
天之阳也)藻(文章)(炎上以助其德)(洁白)(能养)(断害)(背恶向善此六绣于
裳法地之阴也)皆为百王之明戒以益其德诸侯自龙下
八章大夫藻火粉米四章士藻火二章庶人则无
章服之名出于儒礼释门法服虽无差降体色量
三并须应法堤条长短三衣各异皆有所表故有
同焉业疏云章服被于外容戒业充于内报是也
末俗无知乃谓紫染为章服者可谓名不正矣仪
即是法下之十篇纂集圣教裁量制度申释理趣
1097-A¶ 第 582a 页 X59-0582.png
垂范后世凡为道众皆须则之。】

「神州沙门释 道宣 述」

【撰号中河图云昆崙东南地方五千里号曰神州
亦称赤县盖多神圣所都又是阳明之地故也州
县皆都邑之通名准业疏云神州一统约受并诵
四分之文又云此方赤县曹魏已前等审是通指
震旦一国非局于京兆也馀如常解不复烦词。】

「有汉阴沙门告于秦山开士曰仆闻慈济之道通古
之所式瞻弘施之方由来于焉景仰岂非仁育成化
则覆焘冠于两仪摄御开业则惠泽逾于三大固当
恢广夷路显性命于四生疏解精灵畅慈悲于九有。」

【序中初设宾问古贤述作多有此体或假设他词
或实有其事问答相持以为发起初科汉阴即楚
地水南曰阴楚在汉水之南故也秦山开士即祖
师自谓秦都长安关内皆属秦地然本山谷之名
故称山焉沙门开士皆出家人之通号上标所告
人仆下申所告事有三初叙仁慈博施古今所重
式瞻景仰皆谓人所尊敬方法也岂下次叙如来
用此建化利生上二句示佛怀仁育即大慈悲非
慈不能成化覆焘谓普被群有功超天地故云冠
两仪也焘亦训覆下二句明设教摄御谓统摄群
机开业即随宜施教恩过化境故云逾三大谓三
千大千也固下三叙比丘禀教理须弘阐上二句
明利他恢大也夷平也夷路即指二乘显性命者
1097-A¶ 第 582b 页 X59-0582.png
示其本性令开悟也胎卵湿化六道受生不出此
四下二句明自利疏开也精灵即自心畅舒也三
界别开则为九有欲界为一色无色界各有四天
皆众生所居有漏之处耳。】

「比见诸沙门威容崇盛言行殊伦深登耆域之讥重
纳隐侯之责蚕丝被体非华绮无以肆其心柔茵仰
藉非轻软无以安其虑衣食斯耻既失德于儒宗圣
种顿亡固丧道于玄府。」

【次科初叙仪貌可观深下次明服饰乖谬又二初
斥其奢靡登犹当也耆域出僧传神异科天竺人
周流华戎无有定所尝讥众僧衣服华丽不应素
法后欲还西竺众请留一言为诫域乃升座告众
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
度世偈毕辞去馀如传中隐侯即南齐沈约字𠇲
文封为隐侯撰究竟慈悲论广引经论极诫肉食
蚕衣如次篇自引肆犹快也茵即床褥衣下次斥
其违教上二句违儒教论语云士不耻恶衣恶食
若耻未足与议也下二句违释教律制四依一乞
食二粪衣三树下坐四腐烂药一切圣人依此修
行故曰四依圣道由成故名圣种玄府即目佛教
或约衣之染色或据法之玄妙二义并通有作圣
积字误。】

「是则专门静训徒张诫诰之仪遵途盖寡妄设讥遮
之约将非正法颓纽终于千六百年乎。」
1097-A¶ 第 582c 页 X59-0582.png

【三中初叙违教上二句明师训无益此指祖师专
业律部以训其徒静亦谓专一无杂虑也下二句
明资不遵禀诫诰是劝诱讥遮即诃斥约制也将
下次疑法灭此文显庆二年撰逆推像正一千五
百九十六年颓纽谓如纲纽绝也。】

「辄以所疑请为披释。」

【四中正像各一千年末法万年才当像法之中而
正教将灭何其速乎。】

「开士曰自法王利见盛开导于慈悲博爱之道寔津
梁于品汇欲界乱善尚兼济为言初色有静缘亦四
弘为导首况复道超区宇德跨樊笼非安忍于不仁
岂容情于杀戮断可知矣。」

【二主答中初科为二初叙教旨如来出世响合时
心故云利见语出周易上二句推教令开诱多门
要归在此下二句彰功益津济桥梁相似法故品
汇即群生汇类也欲下二引况初举世善欲界下
自四州上至六天非欲不生故名欲界轮王十善
散心持守对上定业故名乱善兼济即仁慈十善
以不杀为始故曰言初色有即四禅天静缘即定
业修四禅定得生彼天仍行四弘得为梵王即四
无量心慈悲在先故云导首况下次况圣道上二
句彰胜德下三句明相反区宇樊笼并目三界超
与跨皆谓高出其上断字去呼定也。】

「卿不闻乎重为开引肉食之与蚕衣随机开制损生
1097-A¶ 第 583a 页 X59-0583.png
之与害命终期顿断是知适化之举妙以达性为功
摄用之略毕归资理为务但以淳源久谢浇风不追
遂使袈裟有变白之徵沙门绝搜玄之路拥膝长想
伊何具言。」

【次科初二句召宾审听卿是尊贵之称古无节制
今独一人馀不可用肉下二引示元由又三初叙
其开制小乘诸律并以鱼肉为正食但非专为我
皆许食之蚕绵为袈裟但非蚕家乞求皆听服之
至于方等大乘始加制约楞伽断肉食鸯掘诫蚕
绵至后涅槃一切永断莫非机有利钝故使教有
开遮损生害命语别义同对上二事故重言耳是
下显教意上二句决上随宜意以人根万差不可
一槩适时而化意存达性故有权开了悟己心谓
之达性下二句显上顿断意摄机用教既为资理
故须永断略即是谋资助也理即本有常住佛性
众生自迷诸佛巳證今欲禀教学佛修显必须行
慈安有害物而得成耶但下次嗟其讹变淳源喻
佛正法中夜入灭后夜不如况至像法乎谢替也
浇谓醨薄不能反正故曰不追衣变白者表法门
淡薄徵验也人绝搜玄者谓不学道也摩耶经云
佛灭一千三百年后袈裟变白不受染色若准付
嘱仪云佛令阿难将僧伽梨往须弥顶起塔供养
又敕帝释纷雨新华仍告风神去其萎者诸比丘
问佛佛言虑后袈裟变白也今时目睹实为痛心
1097-A¶ 第 583b 页 X59-0583.png
岂非魔外坏灭吾教乎悲哉拥膝即趺坐伊犹是
也。】

「彼沙门曰仆本汉阴荆楚外屏薄蒙馀庆叨倖望踪
每闻变俗形服为入道之初门静处思微树出世之
元旨至于衣食之累久捐掷于俗尘见爱之缠未解
散于胸臆所以不远千里问道三秦至止巳来更新
其致。」

【三重请中初叙自庆而称仆者示卑下也荆楚皆
州名望于京兆谓之外屏蒙馀庆者上所庇也意
言边屏之人赖承他庇而有所遇是为叨倖叨滥
也倖谓非分而获望谓瞻慕踪谓主人之德业每
下二叙所闻上二句闻形服之功下二句闻修心
之要静处是道缘思微即观行树字上呼元大也
至下三述所怀上二句叙念道忘事衣食资缘是
人所急久巳弃之则其他可知矣次二句叙昧教
持疑见爱即二惑未解散者多疑壅也言此以为
请教之张本下四句叙寻师求异不远千里忘其
劳也出孟子汉书项羽入关分秦地为三国章邯
封壅王司马忻封塞王董翳封翟王遂号三秦后
为高祖所破更新其致更字平呼言所闻见异于
昔故。】

「向蒙馀论薄示规猷而昏识未萠倒情难晓请重书
绅广开衢路庶使仪形有据法炬之照常明幽途重
朗道树之风逾远。」
1097-A¶ 第 583c 页 X59-0583.png

【次科初指前粗略猷法也萠发也请下次重请广
明初二句申请论语曰子张书诸绅谓闻孔子言
教则记于绅带衢四达道也庶下彰益上二句住
法益炬喻正法流通无尽故曰常明下二句开迷
益树取道化遍布无涯故曰逾远。】

「余重谕曰原夫道隆下土纲领一焉理则廓纷累于
清心事则显嘉相于形有良以正道玄漠长劫之所
未窥灵胤昭彰含识于斯攸仰。」

【四许陈中初科初明教之大要下土三界则指欲
界四州且据阎浮教门虽广理事两端如网之纲
犹裘之领廓空也嘉即训善心冥空寂动无滞迹
形具威仪外生物善乃知理事不出形心形心非
他理事不远即是三学亦名二谛良下次明佛出
始闻正道即上理事玄漠言其幽远非易知也窥
即训视灵胤昭彰即如来降世含识即目群生识
蕴色中谓之含识攸语词仰赖也。】

「是知鹿园创启鹤树终期开萠济世之摸昌示容光
之迹剃染之异变俗习之生常量据之仪必幽求于
正捡。」

【次科初叙一化所明鹿园在波罗柰国佛始成道
于中度五俱邻开化之初故云创启鹤树即娑罗
林此翻坚固佛临涅槃色如白鹤由此示灭故曰
终期济世摸者通目三藏昌盛也容光迹者别指
形服也剃下次明事须考教上二句示剃染之意
1097-A¶ 第 584a 页 X59-0584.png
次二句明制造之法既为革俗义不容非凡欲量
据事须依教幽深也正捡即律部。】

「且四含八藏难用备寻一袭三衣何容昏晓既是释
门常务无时不经义匪妄存事符真教固使住法万
载唯承形服之功出有三圣咸祖前修之业。」

【三中初二句举难况易梵语阿含此云法归谓众
法门所归聚处长增中杂谓之四含长破邪见增
一明人天因果中明深义杂明禅定八藏者经律
论三藏外加一杂藏大小各四故有八也史记音
义云衣单复具为一袭昏晓谓昧爽时未分昼夜
也意谓衣法乃大藏之一事名体是非不可不辨
既下次显事要须明衣食资身皆要食则有持衣
则常服尤为急要故曰无时经犹用也符合也固
下彰功深益广固实也万载趣尔为言近接慈氏
远通诸佛三圣即三乘圣人祖袭也往古圣贤谓
之前修今属吾佛或指诸祖。】

「今略为子位以十篇随篇组织务光陈迹。」

【四中今为子者虽酬来客且为发起立言之意岂
止一人于今受赐垂及后世何可穷也组织说文
云作布帛总名秉笔著撰事有同焉陈迹即佛之
遗教老子云诗书礼乐皆先王之陈迹今借用之
下列十篇前九并事后一是法九中初名二体三
功四色五至九并制造也。】


* 制意释名篇第一
* 立体拔俗篇第二
1097-A¶ 第 584b 页 X59-0584.png
* 胜德经远篇第三
* 法色光俗篇第四
* 裁制应法篇第五
* 方量幢相篇第六
* 单复有据篇第七
* 缝制裁成篇第八
* 补浣诚教篇第九
* 加法众护篇第十」

制意释名篇第一

【篇目四字即下两门初门则究佛本制制必有由
后门乃解佛建名名必有义此二法尔必在初明。】

「形服之所感人怀生务本道法之所回向启化初源。」

【制意中初科上二句明能服怀慈感人谓警动自
心则能起行下济群有谓怀生也上求佛果谓务
本也下二句明所化归向道法通目佛教不出三
乘谓归从佛道者始因睹相则知仪服是教化之
始故曰初源。】

「故释父逾城途经林泽行见猎者服以袈裟便脱宝
衣贸得粗布僧伽梨即而服之成正觉道。」

【次科化仪中初文释父即释迦如来经云我是一
切众生之父智论云菩萨欲舍亲出家求无上道
中夜起观见妃后釆女状若臭尸即命车匿令鞴
白马半夜踰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住处
以刀剃发持上妙宝衣贸粗布僧伽梨于尼连河
边六年苦行等。】

「及开化也若自若他创染玄纲先乘此服故善来声
发俗衣变而成法衣八事随身如善见说羯磨等受
先立形同正仪故律云彼剃发著袈裟与出家人同
1097-A¶ 第 584c 页 X59-0584.png
此诚證也。」

【次科初叙意玄纲亦目佛教乘犹被也故下引示
初引善来佛世根利凡投出家一言召之即感具
戒由是初果机教俱圣不假剃染自然变化六物
外加针线及斧子为八事下指所出善见又云善
来比丘威仪庠序如二十年学法者次引羯磨最
初善来次立三语八年巳后制羯磨受边五中十
尼二十小年曾归难缘遣信故云等也先立形同
即受缘中出家相具下引律證文见大小持犍度。】

「斯何故耶良由非变服无以光其仪非异俗无以显
其道也括其大归莫非截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
隥。」

【显意中初文上句徵起良下释通有二初据近意
外表形同诸圣即光仪也内表怀慈求脱即显道
也括下次明远意括大归者开方便也三界六道
众苦逼迫无边无底故喻海焉法服可度而至彼
岸故如舟航截越也二死尽际谓之生涯等觉未
出卓然高险法服可登而升常乐故如梯隥夷犹
等也二句意重以义分之上约小教下对大乘详
之可见。】

「故贤愚经云服此法衣当于生死疾得解脱。」

【次引證中初文贤愚经即佛因地曾为金色师子
唯不伤害著袈裟人时有猎师身披袈裟密以箭
射师子奋起欲往害之见披袈裟故作是语如文
1097-A¶ 第 585a 页 X59-0585.png
所引遂忍毒而死馀如业疏记具引。】

「故梵王布化存生而立运通释尊垂范亡我而捐罪
福倾五住于心尘排二死于内外者也。」

【次科梵王色界天主以十善四弘教人修奉而获
福报即为运通福尽坠堕则为迍𠘶也亡我谓空
其妄计捐罪福者息三途业弃人天果上即业道
倾五住即烦恼道三界见惑合为一住三界思惑
离为三住及无明住排二死即苦道三界分段界
外变易二种生死故云内外排遣也。】

「是知戏女一披历长劫而依脱缚兽王才见忍死苦
而识归心诚不虚也。」

【三中智论说莲华色尼过去曾为戏女曾披袈裟
作戏以是为因值释迦佛得阿罗汉故云依脱如
钞记具引兽王即上贤愚师子缘。】

「问巳知制意未识何名。」

【释名中初叙问。】

「答寻夫西梵之与东华音义乖越圣种之与凡习理
绝名言故萨婆多论云如来立此三名异于外道也
斯则三名出于金口殊非管识所筹如彼咒词祖而
不译也或以名含多义从本不可翻之。」

【答文初科初叙意上二句明两土音异次二句明
圣智难测故云绝名言也故下次引示三名即三
衣梵号斯下三结显凡习智狭故云管识谓于管
中窥天也筹谓度量也举咒为比彰其秘密祖谓
1097-A¶ 第 585b 页 X59-0585.png
相承而巳上以秘故不翻或下约多含故不翻多
义如下所出上即五不翻中二也三此方无故不
翻袈裟亦有此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等五
生善不翻如般若羯磨等。】

「自道化东渐经律所传号曰袈裟通称法服然则袈
裟之目因于衣色即如经中坏色衣也圣色异俗有
目同知知何等衣但见其色即目此色为袈裟衣。」

【次科初示二号道化即目佛教渐音尖入也袈裟
如下自解法服谓合于制度然下别释袈裟集音
单作加沙后谓毡衣例加毛字至葛洪字苑始从
衣耳外国凡不正色通曰袈裟又凡草木叶皮花
果不成五味杂为食者亦曰袈裟皆取不正义耳
钞云此翻不正色染如物故坏故云坏色所出非
一故通指之三乘皆尔故云圣色非是正间故云
异俗意谓色相易辨故从色名耳。】

「律中所显微附衣形故十诵以为敷具谓同毡席之
形也四分以为卧具谓同衾被之类也。」

【三中初科二律二名皆目黑毛白毛减六年等戒。】

「如尼师坛本唯梵僧所坐之物如此所坐之具即而
正翻名为坐具至于衣服犹迷莫练。」

【次科坐具彼此所同故得正翻三衣此土本无故
不可练。】

「然经律中但名僧伽梨者未曾有法也所以者何名
出俗道标此无有比相如毡被之具故名卧具也。」
1097-A¶ 第 585c 页 X59-0585.png

【三中初明无译指经律者文见多论未曾有者非
世物也所下出所以非独此无佛未出世西竺亦
无由世无故且从形相目为卧具。】

「寻名之师依名取义即解云毡卧具等须加羯磨而
舍受也论称五过正在其人故萨婆多云卧具者三
衣名也即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梨从僧乞法
即其义也安用羯磨而加毡席乎纵有前闻未行其
事不可虚也。」

【四中初叙古非论下引文斥又三初斥迷名论即
成实彼云迷名生法痴随文生五失一不正信二
退勇猛三诳人四谤法五轻于圣法故下引文示
律论二文名相显著安下彰乖谬毡席重物佛不
听畜下文纵夺遮其妄计。】

「今以义约终须建名故文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如
律名为调伏衣故文云结使巳调伏乃应披袈裟也
如经中内起瞋心外著袈裟无不息灭是也或经云
法衣应器者谓怀道者服之名法衣也堪受供者用
之名应器也。」

【次义翻中初科初明须立文即成论彼明说法须
依二谛无名相即真谛假名说即俗谛今借彼语
而意自别如下出名有二初名调伏衣此就能治
行为名文云即本律偈彼云结使巳除灭持戒自
庄严调伏于怨仇彼则应袈裟(结使不出见思怨仇即四魔怨)
经会律悲华经云若诸众生共相违反念袈裟力
1097-A¶ 第 586a 页 X59-0586.png
寻生悲心等或下次名法衣因兼钵器此就所学
法立号指经云者如杂含云修四无量服三法衣
业疏云四分亦名三法衣法是轨用之名被则心
行正法颇同此释也应器多释或云应量或云体
色量三并须应教此就人堪应供随义不定。】

「深思其名听言观行不徒设也自馀众名具如钞疏
说也。」

【二中初明意远听言观行即上诸释文出论语彼
宰予昼寝孔子呵责之词文云始吾于人也听
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
予与改是自下指馀名事钞二衣云大衣名杂碎
衣七条名中价衣五条名下衣等业疏衣药篇云
或名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损烦
恼故或名莲华服服者离尘故或名间色服以三
如法色所成等馀广如彼。】

「问如大集云虽除须发不去结使被服染衣心不离
染此即去取一乱如何以分答勿迷其名当取远致
染谓坏于俗色即染而是色标故知两据其道而舍
于俗也故律中以袈裟色染五正色是如法色也。」

【三中问引大集惩诫之言连引剃发正决衣名下
云心不离染是则上云染衣乃是染著之染前云
染色是可取此作染著是可去两出无归故云乱
也答中初劝令详究染下会释经语经名染衣谓
以不正色坏于正间俗色是令离染也今乃反之
1097-A¶ 第 586b 页 X59-0586.png
故有此责两据道者染坏俗色一也色标异俗二
也舍于俗者即离染义下引律文證上弥显。】

「立体拔俗篇第二」

【第二篇篇目中律通绢布二物今唯立布是法衣
体䌷绢等物无非蚕口世俗所尚今此衣体出过
其外故云拔俗。】

「问出家据道未资形服故文云趣得支身用济寒苦
所以粪衣十种远圣元宗自馀衣纳得便受用依之
修心足以度世至如律经所诫四邪五邪贤圣所许
少欲知足致令有章绝假道之路俯仰犯科禁之仪
形神弊于天网受持乖于正法如何通决会于趣得
之文耶。」

【乞求中初科问中初叙俭约为本资犹假也文云
即本律四分粪扫衣有十种一牛嚼二鼠啮三火
烧四月水五产妇六神庙七冢间八求愿九覆尸
十王职远圣即指过去诸佛元本也馀衣即五纳
衣更有鹿皮草衣等皆上行头陀所服至下次明
因奢制约智论云四邪一方(通使四方)一仰(仰观星宿)三下
(耕垦种植)四维(习小咒术)五邪一为求利养改常威仪二说
已功德三高声现威四说已所得激动令施五强
占吉凶有章谓律有宪章假道谓托此兴邪俯仰
谓謟媚求乞如乞衣过知足等所制弊困天网喻
上经律所诫意谓不求则待形所须求之则虑有
所犯进退不可所谓困也受持乖法者取纳不净
1097-A¶ 第 586c 页 X59-0586.png
加不成也如下三正难相违引生融会。】

「答曰至圣立教随教摄修是非利益罔不通道夫道
在清心无壅为义如世夷途莫有滞者。」

【答中初科上二句明随机不同是下示所归无异
显示道义即指心体一须清净二必虚通故云无
壅下举世事知是喻名。】

「今人行道事理两分言事则俗习未亡寻理则真心
体附斯则强分二谛有凡圣之殊途故张两仪无去
取之恒式。」

【次科俗习未亡顺世缘也真心体附达缘空也斯
下示离合上二句明离凡夫著有圣智冥空不分
而分故云强也下二句明合事理相即义非偏举
故无去取世中常法皆有去取独此无耳。】

「致使于衣知足务在无瑕事清心净便怀入道故十
种遗弃之衣世情所舍三圣服之无厌道仪所归观
事无异俗之嫌涉理有资神之用斯则挹酌二谛寄
空有而摄修归承四依谅无愧于流范。」

【三中有三初明理事双运事清心净心即是理故
下次引圣仪證成无异俗嫌者外生物善也有资
神用者内发禅智也斯下结显正行上二句明合
道挹酌二谛谓以智斟量不滞偏见下二句示应
教粪埽衣乃四依之一谅信也流范即法律行不
违法复何愧乎。】

「故有持彼粪衣远诣远池而洗濯者诸天欣其解脱
1097-A¶ 第 587a 页 X59-0587.png
取其秽汁用自浴身莫不以财净而心清不以秽迹
累于道也及得通外道持氎往浣诸天遥遮勿污吾
水告曰邪心感利凡圣之所忌也以此文證故知道
在清心不虚说也。」

【四中两缘即宝梁经佛告迦叶之文初即周那沙
弥缘达池具云阿耨达池此云无热恼在香山之
南雪山之北周回八百里累碍也及下即外道缘
忌说文云憎恶也以下结显两缘仍示道体。】

「是知求财之时如法受畜不陷刑科内不愧于戒神
外无惭于负俗可也。」

【五中初科言如法者离邪缘也感通传云僧之受
戒有二百五十神守护若毁一重一神不在馀则
常随等沙门福田俗众所向邪心毁戒是为负俗
今则不然也。】

「焉得崎岖世路婆娑恒习恶求多求丧命耶生则为
佛之贼死则为鬼之囚剃染依佛为师师教拒而不
用自陈损力谓三途之可推不思此形有四山之相
逼故文云死时怀恐惧者即斯人也何异螗螂拒辙
之智勇乎不闻经论之明诫乎肉衣铁衣随感而至
受恼受热抑可言哉一生形体委之沟壑累世灵神
系于业道任运长赴无由返源。」

【二中又三初责邪求崎岖如登巘险言其艰辛也
婆娑游处相知言其迁趍也恶求谓邪謟多求谓
无厌毁害正法故云佛贼堕狱受罪故云鬼囚剃
1097-A¶ 第 587b 页 X59-0587.png
下次责背教师教即戒律自陈等者谓不畏来报
也意谓破戒尚有馀力可以推排三途之苦不思
等者谓不念死苦也涅槃经佛告波斯匿王我说
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如何大王不修戒
施等下举戒序證上愚迷仍引比喻以责违教经
论明戒经如上引大小乘教并诫多求律中求财
若以邪命激发现相等并名非法肉下三举因果
以劝肉衣即畜类皮毛铁衣谓铁鍱鍱身感即心
因抑犹何也形委沟壑谓此身数尽捐弃冢间也
神系业道谓识性随业受苦无穷也赴即是往。】

「固当摆拨常习遵仰圣言外无犯于宪章内有涉于
清荡属斯怀观夫复何求。」

【三中拨常习者诫师心也遵圣言者令师法也外
下二句即前所谓事清心净属下二句劝令思察
属当也斯即上文复何求者令勿为也。】

「问上显求之有方则理事双得然求之所幸有布有
缯或毡氎相乘或毛绵间获五纳百结闻诸俭徒木
食草衣偏资山众蒙既惑焉愿欣其要。」

【次辨衣体问中初蹑前然下叙问幸犹获也次列
诸物不出丝麻毛绵五纳谓五色斗成俭徒山众
皆上行头陀蒙谓蒙昧即自谦之称经律所出物
体多端莫知指归故云惑也。】

「答曰出俗五众准的四依圣有成仪无经凡虑开济
形苦意在心清事不获巳置斯圣种而正律遮许慈
1097-A¶ 第 587c 页 X59-0587.png
悲务先得而生恼必不容纳。」

【答中初科初明本制四依圣有成仪言可依承也
无经凡虑不须臆度也心清即断證也事不巳者
显是道缘非正意也而下次示蚕绵开制遮蚕家
乞求许展转来者得生恼者损生伤道也。】

「故肉食蚕衣为方未异害命夭生事均理一㬥茧烂
蛾非可忍之痛悬疱登俎成恶业之酷渔人献鲔桑
妾登丝假手之义不殊分功之赏无别是以至圣殷
鉴审恶报之难亡经律具彰两俱全断。」

【次科初明蚕肉事同有四初二句宰杀同方即杀
法也次二句损命同夭谓短折均等也㬥下四句
痛苦同律因六群至蚕家看㬥茧作声因制乞蚕
绵戒烂蛾谓汤煮蛾即茧虫庖即厨舍字书谓主
食者即以处名人也俎侧吕反肉几也谓以物命
悬于庖厨升于砧几酷谓毒之甚也渔下四句教
杀同鲔音伟大鱼也登成也假手即教他为巳分
功赏者谓买雇之直是下次明诸教制断即如下
引。】

「故涅槃象腋楞伽大云莫不盛显行慈昌标止杀杀
为罪之元也俗戒首焉何有道宗安行其事说导创
演必化之以慈仁身服所先必衣之以缯䌽缯䌽所
成非杀不登其事安忍不思非犯无由自处颦眉抚
事良可嗟之。」

【三中初科初指诸经涅槃四相品云善男子从今
1097-A¶ 第 588a 页 X59-0588.png
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
陆空行有命者怨象腋经彼云佛告文殊师利若
有菩萨欲通达此陀罗尼当好净行不食于肉常
于众生起于慈心莫作非法不净之人楞伽经云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说十种一者一切众生
常为六亲二狐狗人马屠者杂卖三不净气分所
生四众生闻气生怖五慈心不生六无善名称七
咒术不成八见形起识九诸天所弃虎狼闻香十
因啖人肉等大云经第五云未来之世法欲灭时
我四部众薄福少智不知厌足乃至为衣食故剃
头染衣其心粗犷如秃居士乃至畜诸杂色卧具
食肉嗜味背舍诸佛成就不善等杀为下次彰非
理又三初举俗戒比况元大也说下次约化导反
质谓言行相违岂成师诱忍服杀衣不思乖理非
欲故犯岂能自安后二句伤其无识颦蹙也。】

「是以震旦承教全具不伦断肉之制久行禁丝之仪
莫用非为诚教不约过在迷文或可于文不迷爱没
无由将出。」

【次引示中初科初叙古传教之失承传也伦即是
等非下次明失之所以上二句迷教下二句昧心
迷教则由于不学昧心则知而故为贪爱所没不
可救拔将持也。】

「故律中蚕家乞绵用成卧具为俗所诃名杀生也佛
因制戒不许服之纵得已成斩碎涂壁此则永舍之
1097-A¶ 第 588b 页 X59-0588.png
极诫也必须断之如律中用虫饮虫异途同制野蚕
家蚕分缘通约若纯若杂俱犯于部篇自成他成咸
碎于斤斧今僧迷名为非法服故不行矣如上正名
想无有惑。」

【四分中三初引本制乞绵即舍堕第十一戒六群
起过俗人诃者律云居士讥嫌害于生命无有正
法如下次举类虫水饮用各立故云异途蚕绵家
野同戒故云通约钞云野蚕尚犯岂况家蚕杂忽
尚犯何况纯作是也今下三责迷谬世以卧具为
被褥前篇巳辨故指如上。】

「故僧祇云憍奢耶者蚕口初丝事同四分。」

【僧祇憍奢耶蚕口初丝所谓忽也善见亦同多论
云此是绵名即如后引同四分者律云若杂以毳
劫贝及馀缕作并须斩坏。】

「五分不许为服纵得衣财经纬俱布中穿一丝亦通
制断又极诫也。」

【五分一丝举极少以况多也。】

「萨婆多云外国用绵成衣自有二种或细擘分布如
作毡法或引成经纬即绵䌷也皆不许之。」

【多论外国即中梵自指边裔也细擘分布即今衣
絮。】

「自古诸师不思教意纵是昔迷云即卧具由杀害得
尚令斤碎安有道服慈忍者相由杀害得反听受持
也是知受持圣法非净不行妄以传之诚乖本意。」
1097-A¶ 第 588c 页 X59-0588.png

【三斥古中初纵古彰非被褥尚断岂况法衣是下
举法斥妄非净不行谓须体如也。】

「故大唐塞外三垂海滨大夏诸蕃有佛法处所被道
服皆资毡布无用丝绵即良證也此土齐魏名僧周
隋高胜所服大衣皆资以布虽未委教闇与文同岂
非慈恻之深法衣依法故也。」

【三中初明西梵在大唐塞北之外西域记云三垂
大海北背雪山大夏即五竺之境诸蕃即巳外边
方此下次叙东华道整道休南岳天台并皆衣布
南岳传云师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加以布寒则艾衲用
犯风霜(徒众皆尔则知非独禅师)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唯斯
南岳慈行可归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讨问所被
法衣至今都无蚕服纵加受法不云得成故知若
乞若得蚕绵作衣准律结科斩舍定矣约情贪附
何由纵之思所独断高遵圣捡等未委教者会同
大小的指所归始见今文故知前修自然暗合。】

「如俗常习以布为衫通国同遵不可顿易。」

【四中如后隐侯具引古制则知三代巳前少衣绵
帛至今乡叟其风尚存。】

「故大论所显布僧伽梨者明是古佛道法出有圣标
名为圣种是以大圣依而服之以为后式五分钵坏
亦同此也是知法衣应器非凡所行佛不出世则不
现也故诸明达遵途莫违有承据矣即杂含云修四
1097-A¶ 第 589a 页 X59-0589.png
无量服三法衣则成慈悲者之服。」

【五中初引制造元缘智论如来服十三条粗布僧
伽梨非唯释迦三世皆尔表章道德曰圣标出生
道果曰圣种引钵类显彼乃明文五分因诸比丘
有用白钵佛言此外道法因自作钵坯令烧以为
后式是下次显出于圣智诸明达者即西竺众圣
东夏高僧也下引经證显非凡服。】

「余少经律肆讲至斯文无席开遮引用盖寡深怀猜
贰未敢通行随得披服覆形而巳贞观末岁参传译
经顾访蚕衣方知莫用深恨知之晚矣。」

【六中初叙昔疑斯文即乞蚕绵戒无席开遮谓无
一讲席决白可否言其不明也引用寡者言其少
闻也猜贰谓迟疑不决也贞下次明晚悔贞观十
九年奉诏于弘福寺与玄奘三藏翻经笔受润色
推师为妙玄奘三藏遍游西域那提梵僧与奘同
归顾访得实才始无疑。】

「且形体所寄资于温暖就报强羸难用通约所以涅
槃密教开抑有由谅有殊意也不可同肉全断则下
人报弱无入道之期似乳通开则上行慢求有惰学
之务所以方便引喻为道资形故诸经云依法而用
虽受十万不以为多必未能行一杯之水一纳之衣
不许辄受斯诚致也是知取纳之务务在清心虽许
披服而不著可也。」

【四开许中初科初叙根报不同所下示涅槃开意
1097-A¶ 第 589b 页 X59-0589.png
涅槃禁断八不净物绵帛八中之一若时世饥馑
乞求难得为护法故则听受畜净施檀越文开意
别故云密也不可等者示殊意也摄下根则不免
权开不可同肉被上根则理须禁断不可同乳方
便引喻即权暂也故诸下次引经转證上三句即
涅槃文必下出佛藏经未能行者不修出世业也
是知等者出诸经意遮形资道不为严身则不著
也。】

「然三种法衣理非通限还贸毡布用准于前良以自
馀裙帔唯拟遮寒事不获巳开济形苦生涯形报终
入死门业命未倾资心助道事不获巳供其衣食终
号养怨无所益也。」

【二中初叙法衣须制上巳明示故令准前良下出
馀服通开生涯言有限也四事供身如养怨家终
遭反害智论偈云审谛观此身必归于死处难禦
多反覆背恩如小儿是也。】

「如能志节高劭情割浮华敬重正宗死而无恨者斯
则比丘法行列圣崇之如草系海版之俦也约戒命
难是所通开约心忍死奉而不舍故为幽冥之所翼
赞经论之所昌言此但遮戒以死持之何况性重多
而不厌诚可怪也。」

【三中初叙高行劝劭强也正宗即佛教行遵圣教
故名法行如下次举昔缘劝出大庄严论彼说昔
有比丘为贼剥衣贼恐求援以草系之以护坏生
1097-A¶ 第 589c 页 X59-0589.png
不敢挽断又一年少与上座过海失船俱溺年少
捉板上座告言不与我板违敬犯吉年少护戒以
板付之遂为海神接于岸上故下云幽冥翼赞即
其事焉昌明也此下三蹑缘以责蚕绵害命故是
性重多犯不厌不惧来果故是可怪。】

「问缯纩过本非仁育所怀微行供献有开福之业如
何顿断绝杜希向之心耶。」

【二供施难中意谓或施绵帛令制法衣安得不用
违彼施心杜塞也。】

「答夫供施之法净于三事随一有染名不净施论分
四句岂不然耶且净行灭惑作福难谐机缘搆接开
其供施用舍本贪不遮财净致杂受报若全闭拒则
蒙俗无由树因至于杂报则生生常沦苦海罪福双
感厥致在兹。」

【答中初科初明施法智论云三事因缘生檀布施
一者信清净二者财物净三者福田净(谓所施者)四句
出涅槃经一能施清净受者不净二能施不净受
者清净三俱不净四俱净且下显多过智福二分
净行灭惑即修智分是教本意作福下即明福分
初总示谐遂也搆合作遘遇也若下转释初释上
遘接至下次释上不遮等作福不精堕于恶趣在
狱则为王为佐主执幽冥在鬼则山泽城隍居尊
享祀在畜则象马禽兽金宝严身以罪故堕于三
涂以福故受于尊贵故知营福可不慎乎。】
1097-A¶ 第 590a 页 X59-0590.png

「而央崛云缯绵皮物展转来离于杀者手然持戒者
不应服著若服者然非悲不破戒。」

【次明开制初科引经中彼第四卷云文殊师利白
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
复次文殊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
即是一肉文殊白佛珂贝蜡蜜皮革缯绵非自肉
耶佛言勿作是语如来远离一切世间如来不食
若言习近世间物者无有是处若物展转来离杀
者手则可习近等馀如文引言持戒不应服大乘
制也服者不破戒小乘开也违于大行故曰非悲。】

「据此教门开闭殊致闭则示含生之可救诚损害之
难任开则以丧命而成衣权接救于寒苦且自无悲
之诫终为永断之言许服之方止是救时之弊。」

【次文初出制开之由任犹忍也丧害也且下次推
开中之制方谓权方。】

「至如山寒贼夺开服皮毛疾急苦煎听资乳蜜非为
通化薄设权宜仰度诚文意言为允革衣皮服律具
制之去其奢甚止足为本至于黑白毡衣律亦通约
求索过度伤俗坏道制舍入僧剪毛存命诚用显仁
故开服著。」

【三中初引难开正引皮毛因言乳蜜薄犹暂也如
上诸开意裁理当故云为允革下次明元制初明
皮革全断律中皮革草叶树皮鸟毛珠璎等皆不
许服同外俗故去奢甚者显制意也至下次明毛
1097-A¶ 第 590b 页 X59-0590.png
毡开制舍堕中二毛卧具但制相参显是通用求
下明制生讥故伤俗长贪故坏道剪下显开毛毡
剪剃不同皮革。】

「然则损生之累厥趣难清薄为引之镇铭座右且身
为苦器安能系而不食随身粮粒存生之务诚重至
于放火焚山引水溉地翻覆杀伤残害逾甚况复囚
犊捋乳劫蜂贼蜜虫豸之封菜蔬蝇蛹之依食器薪
水生灵过于仓粟草土含识同聚成村身口所经寔
难无患。」

【二中初科初叙由趣谓意趣镇置也铭座右者令
书此文日夕常见以自警也且下正引又二初明
有身须食众恼所聚故云苦器论语孔子云吾岂
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至下次列其伤害前明
口腹过多溉音盖灌也翻覆谓耕垦也取乳必须
系其犊取蜜必先熏其蜂豸音雉有足曰虫无足
曰豸封聚也蛹音勇字书云蚕化为蛹今谓小飞
夜中。】

「然则过之大者无越蚕衣观其养杀之仪经称恶戒
比夫屠猎之量万计倍之而世言屠伯无不耻之及
至同利缣缯昌言显迹而莫厌者同恶相济也。」

【次科初显其过重养而后杀事同屠猎恶律仪戒
害命尤多故复倍之涅槃云若能破坏一切众生
十六恶律仪是名持戒何等十六一者为利养食
羔羊肥巳转卖二者为利买巳屠杀三者为利养
1097-A¶ 第 590c 页 X59-0590.png
食猪豚肥巳转卖四者为利买巳屠杀五者为利
养食牛犊肥巳转卖六者为利买巳屠杀七为利
养鸡令肥巳转卖八者为利买巳屠杀九者钓鱼
十者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
四两舌十五狱率十六咒龙而下次责其受用屠
伯言其长也谓经称恶戒即同屠宰是显其恶迹
厌犹耻也彼此共成非义谓之同恶相济。】

「固当齐约用息凡情但五浊未消三障常绕岂非嗜
欲之变使之然乎当知报居季俗宅此形神受用使
之损他成巳为恼为辱深可厌也。」

【三中初诫令禀制齐约之言或兼前食饮或普告
同遵两释并通伹下推示贪情五浊未消消即灭
也一劫二见三烦恼四众生五命五皆名浊体非
清净故三障一烦恼二业三报三并名障碍于圣
道故绕谓缠缚也当下劝令厌舍季俗通召像末
宅居也形神即身心。】

「至如商那比丘胎衣被体面王释子报服随身长指
四海而为家日一餐而谋道无欲无为斯可尚也。」

【三引胜报中初科商那和修亦云舍那婆斯此云
胎衣付法藏传云由前世以一衣施辟支佛五百
生与衣俱生在胎为胎衣出胎为婴孩衣出家为
法衣等面王释子分别功德论云出此比丘顶上
空中有宝冠相因名面王恐为王害故舍出家祗
以一氎为法衣更无馀服等若据贤愚经云面有
1097-A¶ 第 591a 页 X59-0591.png
王字故得其名无求故无欲无营故无为尚谓钦
羡也。】

「况复北有树衣上天化服随心轻重逐运新奇。」

【次科北有即北洲也楼炭经云北郁单曰诸河池
上有诸宝树香树出种种香衣被树璎珞树出种
种衣被璎珞音乐树出种种音乐树高七里下至
二里等上天即六欲天四天王天衣重十二铢三
十三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故云随
心轻重也运即是时。】

「或委质净邦以法喜而充食寓神华内以惭愧而为
衣斯道可祈行因无不至也。」

【三中无量寿经云弥陀净土自然衣食随念而生
法喜惭愧举其因行法喜资神故如食惭愧严身
故如衣自然衣食由斯而感祈求也言可求者因
果必然也然因行多途随巳力分广如大小弥陀
经十六观经等具明修法如别所论。】

「问如何立行用祈彼耶答夫万化在于一心行成而
终果剋如影响矣义须厌斯胎报誓竭贪源则受生
依化矣身既化生则饥渴寒热绝于心矣形服所资
不伤含识既安柔忍则所服无外矣。」

【问答中初明往生之理万化总收十界依正一心
即今现前思念随缘而动动成因果因如形声果
喻影响言其不差也万化既出一心乃知一心具
含万化又知万化体即一心则秽土净邦固非他
1097-A¶ 第 591b 页 X59-0591.png
法慈云法师所谓回神亿刹寔生乎自巳心中孕
质九莲岂逃乎刹那际内唯心净土其理炳然必
欲同舟更须研考义下次示因果之相初明受生
净上二句是因下一句是报莲中托识法性生身
故云依化身下次明内资净虽有珍味闻气而巳
故绝饥渴形下三明外资净衣从念生故知无外。】

「故有梁沈约硕学英才位处权衡情安仁恕立究竟
慈悲论曰外典云六十者可以衣帛则此年巳前宜
布矣七十者可以食肉则此年巳前宜菜矣夫圣道
隆深无思不洽仁被群生理无偏漏禁肉之旨载现
于言黜缯之义断可知矣然禁净之始犹通蚕革盖
是敷说之仪随机未巳岂非一朝裂帛可以终年烹
牢待膳亘时引日拯危济苦先其所急敷说次序义
在于斯自涅槃东度三肉罢缘服膺至训长蔬靡倦
而蚕衣缯服曾不惟疑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
旨。」

【四中初科初叙其人硕大也智过千人曰英位处
权衡按吴均齐春秋云约永平八年曾作中丞后
退狎隐沦故封隐侯究竟慈悲即取涅槃大乘了
义以明佛菩萨行也外下次正引论文多脱略须
具引之论曰外典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六十
者可以衣帛矣(孟子作五十者)鸡肫犬鼠(孟子作狗彘)勿失其
时则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则五十九年巳前所
衣宜布矣六十九年巳前所食宜蔬矣即礼记王
1097-A¶ 第 591c 页 X59-0591.png
制云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比上年数小
有不同上引外典礼法夫下次究内教开制初明
通制圣道即佛化思即慈心洽谓普沾也小教许
食三种净肉楞伽涅槃制断故云载也黜丑律反
贬去也以肉挍缯害命理一故云可知然下次释
暂开禁净始者谓小教初兴未巳谓不了之教岂
非等者出权开所以牢即是牛待备也亘竟也引
延也自下三叙昔迷三肉僧祗中不见不闻不疑
为我杀者谓之净肉佩服于胸中谓之服膺隐侯
自谓也经文禁肉蚕缯可知独不疑之是迷其大
旨穷犹滞也。】

「文多不载观隐侯此论得其大归律制严明非可详
览故兴宏致耳并如上所引可用镜诸。」

【次科初句显略观下称其得要律下点其未详前
引诸律甚严且明隐侯未悉但据涅槃故云宏致
犹言大略耳并下指前所引镜明也诸即语词。】

「胜德经远篇第三」

【第三篇篇目中法衣功力近则生善灭恶远则超
凡趣圣故云胜德一披其体于自行则终至涅槃
就化仪则住持莫极故云经远也。】

「问上明衣体慈忍居宗蚕帛由于熸缲义当永约麻
布在于缉纺理归弘训固得受净无染持奉有仪颇
有殊功开萠世表。」

【问中初蹑前篇熸音尖以火灭也缲音骚字书云
1097-A¶ 第 592a 页 X59-0592.png
绎茧为丝也缉七入反绩也颇下申疑问颇者有
无未决之词表外也。】

「答善因积德于心嘉祉缘成于境幢相既立则群鹿
安神鸟王怀怖龙子保命恶鬼潜形人见生善即其
事也况能祖承正教受用得仪近则随行自修远则
资成圣业。」

【答中初二句标示上句约服者成因即自利也下
句据见者生福即利他也祉即是福幢下牒释初
释上利他条相四围有同佛塔故云幢相群鹿安
神者多论云何故受戒须衣钵者答一为威仪故
二为生前人敬信心故如猎师著袈裟鹿见著异
服故无怖心三为表异相内法亦异故鸟王等二
句止是一缘僧祗云金翅鸟以龙为食鼓两翅相
去五百五十由旬扇开海水龙宫即现龙怖求片
袈裟著宫门上鸟见寻生敬怖恶鬼潜形者僧祇
云得以小片袈裟与俗禳灾是也人见生善见上
多论况下释上自利上二句明禀教无违下二句
示成因感果。】

「故大悲经云披著袈裟者性是沙门污沙门行于弥
勒佛乃至楼至佛得入涅槃悲华经明五种功德一
入我法中虽犯重罪一念敬心三乘授记二天龙人
鬼能敬著衣三乘不退三者人鬼得衣乃至四寸饮
食充足四者众生违反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兵
阵不伤若无五力欺十方佛等。」
1097-A¶ 第 592b 页 X59-0592.png

【次科大悲经性是沙门性即戒体智论云受持禁
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污沙门行谓犯重者彼经
云佛告阿难于当来世若善男女于我法中出家
披诸法服者于贤劫千佛出世我当第四弥勒当
补我处乃至下如文引悲华经明释迦因地曾为
梵志名为宝海遇宝藏佛以四事供养发菩提心
遂得授记即于佛前发此五愿一及四五并灭恶
也二三即生善二生出世善三生世福五中经云
四寸著身战诤俱息谓两敌皆无伤害之意后二
句立誓可知。】

「法色光俗篇第四」

【第四篇篇目法色则无出三如光俗谓能生世善。】

「问上引大乘中被服染衣未知何色成于如法。」

【问指上经即大集文。】

「答如经律中通云坏色故文云当以三种青黑木兰
随用一坏成如法色。」

【答文色体中初科引文即九十中白色三衣戒。】

「良以习俗难改贪爱叵除戒律从缘其相随结揲故
在新割广归狭等例是也。」

【二中初科习俗谓著欲之情叵不可也律从缘结
者因前白色也下举坐具揲割二制用显衣色故
云例也。】

「故五大上色不成受持也莫非随事节心舍于俗习
如世朱紫非荣达则无服之异等例也。」
1097-A¶ 第 592c 页 X59-0592.png

【次科初示非法五大即五方正间青赤白黑黄为
五正绯紫红绿磂黄为五间莫下出意朱紫世以
为荣出家超世故须舍之今时释子反求紫服以
为荣身岂非厌弃圣道翻希入俗乎业疏云锦色
斑绮耀动心神五彩上染流俗所贪故齐削也予
尝考儒典服皆正色先王制度莫不使人远邪守
正故三代所尚夏黑殷白周赤皆取正色论语乡
党云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又曰红紫不
以为亵服文中子曰君子非黄白不衣等今时士
大夫所服绿与绯紫无非间色自古至今徒知服
用未闻辨正非先王法服不敢服不识何谓乎。】

「不正坏色唯释门所怀别邪正也故九十六种外道
其徒不伦或裸或衣或素或染莫有定者释门不尔
俱服染衣色非纯上绝于奢靡。」

【三中初明标简故下较异外道六师各出十五弟
子所计各异故有九十六焉裸郎果反赤体也衣
有多种或全段氎或鸟兽皮毛树皮草叶等素染
不出正间释门二别俱染者异上不伦也非纯上
者异上素染也靡谓靡曼美色也。】

「然上明青黑名同五色如论律中似而非正。」

【次简色相初科名滥体别故须辨正如论律者僧
祇云青谓铜青(色似铜也)黑谓杂泥等木兰谓诸果汁
(钞云彼翻律者不见木兰故)十诵云青泥栈多论名绀黑青等
如钞广之。】
1097-A¶ 第 593a 页 X59-0593.png

「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

【次科定相中钞云予于蜀部亲见木兰树皮赤黑
色鲜明可以为染乾陀树业疏云南海有之疑是
木兰梵语耳。】

「经云见我弟子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论言我著赤衣
映珠似肉等是也今有梵僧西来者皆著此色即其
證也。」

【次科又二初引经论證涅槃云佛言如提婆教阇
王欲害如来是时我入王舍大城乞食王放醉象
欲令害我及诸弟子其象踏杀无量众生多有血
气是象嗅巳狂醉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
是血而复见趣等大庄严论鹅珠比丘著赤色衣
入城乞食寻至一家衣色映珠鹅谓是肉遂乃吞
之主不见珠谓乞食比丘所盗因而被打为护戒
故终不言等又善见云善来比丘瓦钵贯左肩青
色袈裟赤色鲜明皆可證也今下次引现事證。】

「然赤为正色微有差殊此土真绯僧祇所断明知不
正即袈裟色也。」

【三中亦由名同体异故须点之僧祇云真绯郁金
红蓝染等不听用。】

「由色外显容光易明见色知人是解脱者如上巳说。」

【三明意中所谓章服人之表者义见此也如上即
指初篇。】

「馀有杂悔衣色非正非上即得加持但离俗习便成
1097-A¶ 第 593b 页 X59-0593.png
道相故头陀五纳水浣为净新衣坏色故揲为净坐
具初成亦以故揲引多文證者莫不抑贪竞之奢华
割封滞之生情者也。」

【三中初明杂色但离正间如多论云若赤白黄不
纯大者亦得是也故下次引文證四分得上色碎
段亦得裁作五纳衣又云得粪埽衣浣染四角点
作净僧祇云若新僧伽梨趣一角作净钞云或以
物贴或以点著坐具揲故如舍墯中引下示制意
贪竞是业封滞是惑生即众生。】

「裁制应法篇第五」

【第五篇篇目应即是合。】

「问出家静节省事为先随得受用安心行道比见法
衣横加割截方复连缀号曰圣仪损功妨道岂复过
此幸赐诚文用袪昏漠。」

【问中初叙出家本志比下明制造事烦割巳复缀
事是可疑袪去鱼反拂去也昏漠谓疑惑也。】

「答论其本制出自圣心义不徒张深有弘致故僧祗
云三衣者贤圣标帜理越凡心也故律中沙门衣有
三种贱初体贱者人世所弃之衣也二色贱非是正
上之色也三刀贱割碎连之断贪贼之利也又异于
外道故服此衣。」

【答中初科初推本制故下引示初引僧祗帜音志
试炽旗也或作识音志训记皆谓简别也越谓出
过其外故下次引四分世所弃者谓粪衣也断贼
1097-A¶ 第 593c 页 X59-0593.png
利者律云不为怨贼所剥又下即出十诵。】

「且条堤之相事等田畴如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
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义不徒然故律云五条十隔
者是也至于条数多少堤量短长各有诚文如别所
引。」

【次科制意中初示割截意畴亦田也畦即塍疆故
下示条堤相四分但示五条七条大衣从九条至
十九条多论分九等极至二十五条故云各有文
也五条十隔七条二十一隔乃至二十五条一百
二十五隔。】

「昔江表十诵律师臆断弥勇见于七条两长一短便
谓九条三长为正是不闻萨婆多论九品大衣明教
也彼论上品三种大衣四长一短下品三种同于七
条不可乖也。」

【次斥非中初叙非臆断弥勇言其狂简也噫即胸
臆是下引斥。】

「比见条叶不附正仪三寸四寸任情开阔浸以成俗
弥开华荡之源故僧祇律广齐四指小如穬麦得分
畦畔为世福田今则过其正度故非法服所以衣服
立量减开过制者俱同抑贪竞之情也。」

【次科初叙非正仪即下僧祗据三四寸未为过越
但不知法制阔狭无准故曰任情浸谓浸润日久
而坏故下引示四指即中人一指面阔一寸穬正
作[𪍿]大麦也所下显意三衣坐具并制过量三衣
1097-A¶ 第 594a 页 X59-0594.png
极大不得与佛衣等人情好大故特抑之。】

「比见梵僧缝其条叶问其本据云彼皆然。」

【三中初文缝条叶者不开割相。】

「今以律捡都无缝者故裁缝见叶表其割相今并缝
合无相可分如律道行剌钩叶破当反披之又衣叶
宣脱当马齿鸟足缝之又五分云衣下数破当倒披
之在雨中行水入叶中应顺披之而今总缝何劳若
此是知中国失礼求之四夷中浊边清于斯可验。」

【次科初准教显非如下引文显正二律三义明下
不缝而下三责其失法中国下二句是陶隐居语
彼以此方洛阳为中国四海为四夷今借用之以
梵僧来此衣叶皆缝是则中梵不如边方故云中
浊边清矣。】

「且印度部执偏駮不伦随得一文曾无考究律中四
说不许辄行但依诚教自无尤执矣。」

【三中初引分部为例印度亦云贤豆身毒天竺等
续高僧传云本音因陀罗婆陀那此云主处谓天
帝所护故也贤豆彼国讹语身毒天竺此方讹称
也佛灭百年分五部四百年分十八部智论有五
百部皆随情计集以成部故有偏駮駮杂也律下
次指四说彰非本律增四文云佛告比丘有四大
广说一若比丘言我亲从佛闻二云我从上座闻
三云我从众多比丘闻四云我从一比丘闻并须
审定文句捡寻三藏不相应者语云非佛所说若
1097-A¶ 第 594b 页 X59-0594.png
相应者语云是佛所说应自说教他勿令忘失等
准感通传彼因比丘入王宫外道置刃于衣叶中
诬告于王由是诛一国比丘有知识者权令缝合
从兹五竺习以成风义净寄归传反取为据斥今
开叶彼云五天皆剌叶独东夏开之亲问北方诸
国全无开者是则昧于正教凭于妄习宜用四说
以定否臧。】

「方量幢相篇第六」

【第六篇篇目方是衣形量谓广狭幢相是喻如上
巳明。】

「问方衣出俗殊异世流广狭之间如何取约。」

【问中殊甚也约即是制。】

「答诸律明量多依身肘然其身肘两有乖张随报定
仪可以成准故文云度身而衣故也通而大约三肘
五肘以为本宗临事制宜不局名教然减量而作同
俭约之仪过限妄增有成犯之法故文云四肘二肘
不为非法与佛等量便结正篇即其證也。」

【答文明量中初科为二初通示二量四律多论皆
定肘量故云诸律肘量既定身短则衣长身长则
衣短故云两乖上是局量随下出通量文云即是
本律五分亦然通而大约者钞引上通文巳云虽
尔亦须揩准今准多论三衣长五肘广三肘等此
为本宗谓若身相称即须依量或有长短方取通
文故云临事等名教即诸律也然下次诫令从局
1097-A¶ 第 594c 页 X59-0594.png
过限即诸部量外成犯法者违制吉罪多论三肘
五肘外过日犯长下引二文證上违顺四肘二肘
四分下衣量上二衣并三肘五肘佛衣等戒见单
提篇。】

「顷载下流骄奢其度至论俭狭不见其人。」

【次科顷近也骄奢谓意好广大违法制也。】

「而大圣本制三衣西方伹有此衣馀无别服故文云
但三衣也后有覆肩裿支之服相亦畟方故僧祇云
长四肘广二肘是也元制所兴本唯尼众今僧服著
僣通下位而裿支上狭下广坏绝淳源。」

【次辨相中初科初正示三衣但三衣即本律十二
头陀之一后下次明馀二衣又三初显相覆肩覆
右膊也裿支梵语上有僧字正云僧却踦比翻掩
腋衣掩左腋以衬袈裟祇律约量可验畟方元下
示本制尼弱故须僧非所用阿难美貌女见心迷
故独开耳住法图赞云今僧服者滥矣即今褊袖
左是裿支右是覆肩二衣缀合非本制耳而下别
点裿支相本畟方而世谓是上狭下广故坏淳源
也然律云得上狭下广听作裿支谓裁作耳。】

「即僧传云不意方袍复有平叔者是也又曰袈裟无
领标解脱之衣钵盂无底表难量之器皆谓被服足
以遮形解释索然无系成本志也。」

【二中初引文僧传即刘遗民见肇论叹美之词何
晏字平叔业儒能文故以僧肇比之今取彼文伹
1097-A¶ 第 595a 页 X59-0595.png
證衣相又下相传是庐山远师语合云袈裟无领
非朝宗之服钵盂无足非廊庙之器今文易之难
量谓无尽也皆下显意著脱省易明非滞物故云
成本志。】

「今时三衣如本未改亦有生情妄施纲纽两覆肩上
左右掩之大绳结束以为头陀者未之前闻。」

【三中初示如法亦下斥非法纲谓施领两头置纽
左右掩覆以绳束腰如俗旋衫耳头陀翻抖薮经
律总有十二种行不识粪衣僣其名耳未前闻者
无所出故。】

「然律有泥洹内衣还如方服绕腰而掩以绳三围两
跨正后分为三襵抽拔令齐不许其皱如菩萨象所
著之裙此土馀衣随俗裁制江淮则襦袄正背关河
则褊袒裿支裁剪尖斜同诸俗服虽云取异终乖本
仪因言傍及善无取矣并如亡物仪中广之。」

【四中初示裙衣梵云泥洹僧此翻内衣不许皱者
众学制故此下次列馀衣江淮通指南地江左淮
泗也襦即短衣正背俗谓背褡关河通指北方关
内两河褊袒偏袖衣亦似裿支但制度有异故两
出之虽下指非言因及者非正篇意并下指广即
轻重仪彼云偏袒裙衫震旦法服祇支覆膊天竺
本制将彼例此样貌俱非业疏亦云且顺律文非
俗非外耳。】

「单复有据篇第七」
1097-A¶ 第 595b 页 X59-0595.png

【第七篇篇目或作襌复重也教文制限不容少多
故云有据。】

「问律明三衣因寒故制论开五义殊有大功结事御
时不无乖各如何通耶。」

【问中初本律衣犍度佛与阿难至维耶离国值冬
寒破竹初夜佛令阿难取下衣著中夜取中衣后
夜取大衣明旦因听诸比丘畜三衣多论五义显
须三之意一一衣不能障寒二不能有惭愧三能
生物善四幽显怀德五威仪清净约下二句正伸
疑意以当时所行疏薄违教故御犹对也。】

「答诚如来问但以变在人情不惟源本本在遮寒单
疏非分诸部通会僧伽梨者唯复无单新者两重故
者四重馀之三衣重单两许粪扫五纳无论重数。」

【答中初科初叙时讹诸下次明本制伽梨须复单
则不成新者两重出四分馀二衣一重故者四重
出十诵馀二衣二重律云粪衣随意多作。】

「今时夏末一月作衣但计裙帔之少多衫襦之厚薄
绫䌷之精最靴袜之新华唯彼法衣置而不问是则
重三圣之所轻厚九流之所薄用斯矫世不亦悲乎
当知惯习所熏在心成种轻圣所重世世常轻重凡
所轻世世常重如何开导灵府预善来之命哉。」

【次科初叙其轻法夏末一月是衣时故是下嗟世
过倒又二初嗟现非三圣即佛教三乘九流儒宗
典籍不出九类一道二儒三名四法五墨六纵横
1097-A¶ 第 595c 页 X59-0595.png
七阴阳八农九杂儒释所薄谓美饰也厚亦是重
矫诈也当下嗟来报惯习成种积习成性不可改
也圣重凡轻并谓法服轻则恶习难移重则善根
益固故并云世世也善来得戒袈裟自被宿因所
获若生轻易终不预此故云如何等灵府即心神
命即召也。】

「缝制裁成篇第八」

【第八篇篇目上二字即造作下二字即处置。】

「问夫性有昏明命有厚薄法衣如法成规则难大圣
乘权故当有致请为疏解用济时缘。」

【问中初叙报异上句是因下句是果厚者固易薄
者则难大下次审教文报既有差教必多别。】

「答无所不通名为圣也安有胶柱信度而为通照乎
诸律成衣随其丰俭先其本制后随开给。」

【答文裁制中初科初明圣智通变无不通者用舍
行藏无可不可言其施为非一定也胶柱喻其无
变动也史记赵奢能用兵奢死赵王使其子括将
兵拒秦军蔺相如谏曰王以父能而用其子如胶
柱鼓瑟耳信须反覆制度随变皆无固必则为圣
智矣诸下显教制随宜。】

「如僧伽梨欲创裁者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以为基本
财少不足以次减之乃至九条文少不足乃至缦作
加缦受持开如法服揲叶五纳例此可知作安陀会
五条为本割截成之财少不足揲叶屈襵一长一短
1097-A¶ 第 596a 页 X59-0596.png
犹少不足缦作受持郁多罗者二服之中可三隅反
也。」

【次科初示大衣割揲各九九品为本中二下三缦
一为从揲纳例此亦为财少故开次明下衣割揲
襵三品为正馀并为从后明中衣割揲二品为本
馀从亦尔三隅反出论语。】

「是知至人灵鉴权机莫思依法而行无非法行背此
妄作自受凶终可不诫乎。」

【三中初二句明佛智微妙依下次明违顺得失凶
终违制得罪来受恶报。】

「至于成衣之期不许延日随时连合趣得遮身反刺
直缝新故殊制故大衣制五日不成结罪馀之二衣
以类准犯。」

【次时限中初科初四句示时限次二句明制造反
刺谓倒针也直缝诸律多然准钞疏不许新故单
复故云殊制故下引文示四分大衣五日不成尼
提僧吉馀类犯者鼻柰耶云中衣四日下衣一日
长衣一日同上断罪。】

「今有不肖之夫情缠嗜好自迷针缕动必资人但论
剌作之纤媚不计价功之高下或有雇缝之直倍于
衣财履历孀荒讥过斯负通观诚教衣唯自缝今则
反之罪由此起。」

【斥非中初文初指人养子不及父谓之不肖肖似
也今但通取不似善人耳资犹假也但下列过有
1097-A¶ 第 596b 页 X59-0596.png
二一则贪好费功纤媚谓细巧也二则近习生谤
孀即寡妇荒谓淫女负佩也通下明违制西天圣
贤此方古德皆能针缕手自制衣针绵刀斧动必
随身故能离过抑生物善审事非难习之可也。】

「有心行者徙辙开踪当寻圣主之诫又窥遗嘱之旨
随宜约略即得依承终归大舍未劳曲虑。」

【二中初劝省略有心谓克志向道之人徙改也辙
即车辙谓改革旧辙而开发新踪圣主诫者即自
缝制遗嘱旨者即遗教经中令珍敬木叉又令舍
其饰好著坏色衣等终下次诫劳神大舍言其死
去一毫不随也。】

「所以陈如入般乃在穷林牧人贸之五文而巳自馀
凡鄙安可强乎。」

【三中缘出僧祇具云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此翻
无知谓识达空无故憍陈如是姓此翻火器其先
事火故穷彼正作空彼云牧牛人送衣与王王即
评直五钱依法断还沙门。】

「耻恶衣恶食俗儒不行况出有者心怀此也。」

【四中文如前引举俗况道可令愧省。】

「及成衣也四周安缘四角安揲前钩后纽中条两靡
障垢腻衣揲于领背并出正量如事钞中。」

【三严饰中初科揲角为助牢靡顺也左条左靡右
条右靡中间两向靡谓条叶相压须左右两向也
障垢衣衬左肩也出正量者次列五事条靡出五
1097-A¶ 第 596c 页 X59-0596.png
分馀四并见本宗。】

「今作衣法大如所论钩纽妄施相量颠倒十诵云去
缘四指前施钩去缘八指后施纽良以用衣右角掩
覆左肩前钩后纽收束便易五分明裙左掩其上如
俗所传左衽是也。」

【斥非中初文初二句指馀如法大如所论谓大槩
同前钩下别辨非法初明钩纽相量倒者四指八
指前后乖故五下次示裙衣左掩上者右向一头
掩从左去论语云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矣谓不
知礼义同于夷狄也此方右衽风俗不同。】

「今时行事裙皆右掩法衣披著右角垂前故回背纽
前施八指如律所约象鼻著衣正篇明犯理须反迹
所以西来圣像东土灵仪衣在左肩无垂䏶膝威仪
不坏也。」

【次科初明裙反法下次显衣倒律所约者众学制
故彼云象鼻者垂前一角也下引两土圣像以示
正仪若准感通传初在左臂次安肩上后垂腋下
如彼广之。】

「今则不尔或有缝带长垂银钩现臆金玉之饰乱举
于蒙心华俗之结覶缕于道服佛胸万字条条间施
在尼师坛坐坐成罪况复绫罗纱縠丝缕巳是蚕衣
文䌽轻疏约教弥成俗服斯盖并乖正则作者详之。」

【三中初句总示今不尔者反上制也或下别列有
三初绦纽非金玉亦谓作钩纽也华俗结者盘结
1097-A¶ 第 597a 页 X59-0597.png
为华也覶鲁和反覼缕谓烦乱也今时钩纽亦有
金宝骨牙阔如胡饼白绦盘结多样翻腾背面长
牌百端细剌不知法制妄出胸襟在古尚然今何
足怪少有明识勿逐淫风佛下剌作非万字梵本
作[歹*ㄙ*ㄙ]今多作卐梵云室利靺瑳此翻吉祥海云由
佛德相在衣巳谬坐具尤乖秽触幔易制轻业重
况下体相非蚕衣俗服上下互举义必兼之斯下
三结诘则亦法也。】

「补浣诚教篇第九」

【第九篇篇目上二字是所为事下二字即所据法。】

「问世相成坏居然有之如有败坏何方补浣。」

【问中初通举世相即指世间有为之法居犹必也
如下别问衣资方亦是法。】

「答诚教所及有义有文如善见说衣中坏者缝合两
头刀决开之加缘而服不失受法乃至一条二条以
物簪补如四分中破及二指即须补之。」

【答中初科上二句通示如下引文善见缝合决开
护受法故乃至者彼云若衣欲破未穿或一条二
条先以物补后割却故者不失受簪作含反四分
可解又云随孔大小方圆补之。】

「如论所明若浣重染皆不失受如萨婆多论纵使都
坏但缘不断皆不失法广如事钞。」

【次科初指善见论云若浣增色脱色不失受中间
穿则失受多论约缘事钞文犹存两解业疏定取
1097-A¶ 第 597b 页 X59-0597.png
多论下指事钞亦见二衣。】

「加法行护篇第十」

【第十篇篇目加法谓资以胜业行护谓敬而奉持
亦即两科入文可见。】

「圣种之衣以法成异无法之衣未足祇奉。」

【加法中初科吾佛建化以法为宗衣药资缘制须
受净文云异俗且据一端细考权谋不无深旨始
则使其系念渐息妄缘终令截彼贪情尽袪烦惑
故也祇即训敬。】

「如律所约令受持之然不出文盖是传略通括外部
咸有受文故须该练随受辨护。」

【次用法中初科四分但云三衣应受持若疑应舍
巳更受既令受持义必有法翻传脱略固不足疑
外部受文如后所引该通也。】

「自古羯磨咸引其文乃引异宗共成此部或用僧祇
加受持者计法本一随流味分须知行护其义不等
四分辨失隔于明相僧祇开会暗去明来是则持犯
天乖何成以随资受诚不可也十诵明断四分不殊
可依彼文用加此服。」

【次科初明取外部相成或下显用有同异有二初
用僧祗初叙异对挍本宗法同行别故云不等四
下引示二律相对须作四句一明去明来(隔明诸律同犯)
二暗去明来(馀律是犯僧祇独开)三明去暗来四暗去暗来
(通皆无犯)天乖谓同天地之别受禀四分体中具行今
1097-A¶ 第 597c 页 X59-0597.png
既乖体故非相资次用十诵彼与四分法行相符
加法之文备在事钞。】

「至于行护部别具彰如四分云所行之处衣钵随身
犹如飞鸟僧祗敬护三衣当如塔想十诵不得摙粪
担木等律中五事留僧伽梨一疑雨二疑怖三藏举
四浣染五经营若有瘦病衣重难持僧作法开得离
一衣乃至九月缘一有差不许加法。」

【次行护中初总标如下引示四分制常随僧祗令
尊敬十诵教爱护本律五事开离大衣计非隔明
有病得法则许永随一衣即伽梨也十诵夏分不
许离衣除夏三月故开九月缘差不许者人病衣
轻人健衣重也。】

「然释门正化以法为宗准法承修如车行辙故衣虽
多不受持者无离法罪但越威仪别有科咎所以随
道要务并加持故。」

【次结劝中初科初叙三衣须法所以辙即车道不
加虽离无罪反显加则有功然衣不加持虽常受
用缺坏二吉日别双犯故云别有科咎所下次示
馀物例亦加持即钵与坐具百一之类。】

「法衣被身以遮外也应器资食以充内也内外不持
皆结其犯违犯顺法俱名作持上既衣食以济形必
须凭处以清识故随身坐具以法加持结形正意终
于生报斯事毕矣。」

【次科初明内外两资不持即是止犯守持离过名
1097-A¶ 第 598a 页 X59-0598.png
止持违教妄用名作犯上下次明坐具清识识即
是心谓修习禅观更须漉袋慈护生灵小不须法
制必随身上是别叙结下总括结形谓以二资束
约其身正意即用坐具而修观养生义足更无佗
营怡然待尽以期超世故云终生报等。】

「世之惰学多不依承初受具日无不受持渐染消亡
率皆纵荡随得引著曾不留心既无法服恒知露体
以此生世徒丧天年故文云徒生徒死其得其人也
夭折之甚无过斯酷。」

【三中初科初叙慢法渐染谓染于尘俗消亡谓失
其本志不留心者谓轻易也今世初受多借衣钵
欺罔脱漏表至而巳此时尚尔厥后可知轻身害
法诚为痛心既下显过患徒空也下引文云即三
千威仪也彼云出家之人若不坐禅诵经营事无
利于身虚受一报不唯徒尔况有来苦未易堪也
夭折谓不终寿即现报也酷犹害也。】

「计其恒度以法烦心事不获巳须剃须著何者割情
约欲谁不知高习俗未亡欣于下达剃染之相意在
降心依法不服交亏厚利是则怀利养身终归蝼蚁
以斯经世同上可悲。」

【次科初出其所见常度谓浅识也何下推其所由
又三初叙志劣下达常流也剃下次出妄计彼谓
剃染止为降心不假仪服身依法门而不著者恐
失利养此则显上事不获巳之意也是下结责死
1097-A¶ 第 598b 页 X59-0598.png
填沟壑喂饲蝼蚁迷此养身不知无济同上可悲
即前徒生死者。】

「何如外依声教如法奉持内观心本以静封滞逆旅
之喻巳挂于俗流磨镜之方复弘于道法怀情据此
夫何言哉。」

【三中初劝双修外持法衣内修观行则二谛并运
三学俱全逆下举喻显左传云保于逆旅注云客
舍也挂犹示也谓使俗流知其无滞耳方比也圆
觉云譬如磨镜垢尽明现等上喻依教下喻观心
或可逆旅出彼儒书即引俗况道也挂宜训见后
二句索于来学意谓有能志此则不须言反显上
文为未能者耳。】

「余以贞观末历摈景山林终于显庆二年十有二载
年立耳顺朽疾相寻旦夕守死无容于世不以庸薄
曾预见闻辄舒引示式酬来贶诸后遇者幸究远图
愿不以情累于文也显庆四年重于西明寺更为陶
练文不逮意略可详之终拟诸后披而拔俗者可不
尔徒虚言尔终南山沙门吴兴释道宣记其程器时
序。」

【三批志中三初叙居山武德改贞观唐太宗号得
二十三年高宗即位改永徽得六年又改显庆得
五年今以二年逆推十二载则当贞观二十年归
隐终南山也时年六十馀故云耳顺名出论语无
容于世言其非久也不下示撰述又二初叙草创
1097-A¶ 第 598c 页 X59-0598.png
示言庸薄勖狂简也示曾见闻诫怠堕也酬来贶
者汉阴请也究远图者使求意也图即是谋不累
文者令忘筌也显下二叙重修三年高宗造西明
寺遣鸿胪卿刘审亲往喻旨诏为上座次年修治
故重记之文不逮意易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盖
言有限而意无穷文即是书书尚不能尽言况尽
意乎拔俗希出离也不尔徒言恐后世不禀责之
深也终南标居处也吴兴即今湖州父祖之乡不
忘本也法语示人谓之程器有本于后复有一序
乃是戒疏后批后学无识连写附此自是传讹至
今不晓昔人科为绝笔有据考其文理略无干涉
印本削之宜矣。】

释门章服仪应法记(终)
* No. 1097-B
会章服仪应法记因跋

夫肉食蚕衣为方未异害命夭生事均理一也是以
南山大师修奉无上士之制禁而诫于一切所须造
之以缯纩乎然即世学士去圣缅邈也仅知著用之
1097-A¶ 第 599a 页 X59-0599.png
制未识三尊供养亦制焉肆今援世雄金言呈之珠
林曰依宣师感应记说佛言我于三藏教中虽听用
缯丝供养三宝本非是蚕口所出也此阎浮洲之外
有千八百大国并有缯帛皆女口出之由不害生命
故许用之明知经律中说开之不杀丝绵矣如今世
之帛害生无数岂可依一往说而弃天人之曲辞哉
冀诸大德聆义则革执乎麻而舍乎金王者之极警
也。


正德第三星宿癸巳雨际之始扶桑国南岭睹史陀
煏刍良信阁笔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