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557c 页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下本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诫观六道众生善恶因果法第二十二」

【二十二释因果篇成佛之基既假众生而作本利
人之要须明因果以为宗故立此篇以次前行谓
人天修鬼狱畜依正不同故曰六道众生。】

「造因感果数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种。」

【又十八种因果差殊不出善恶二种故曰善恶因
果两字通包善恶圣凡但其中约对待而立故善
恶等相杂以辨也。】

「一者粗因果二细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轻因
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闇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
卷三 第 558a 页 X59-0558.png
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三愚因果十四智因
果十五凡因果十六圣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
果先举现果后出其因。」

【今且列十八种名后方举果收因耳。】

「粗果者地狱畜生饿鬼等故细果者无色界四阴身
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龙金翅鸟摩竭鱼等三由
旬者节级乃至八万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狱身等善
恶报差大果所摄小果者下至翾飞蠕动如小微尘
但动不能行故轻果者诸天报身轻举飞行故五通
诸仙紧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铁围山中大蟒
大兽大海盲龙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日月
光火珠身光等故闇果者如八大地狱但闻忍苦声
目不见故香果者上界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闻
者心悦及依报处宫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饿鬼不
净业鬼人中臭物无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寿命
八万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竟即死不得暂停
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众生中为导师故
凡果者人天中未发道心故圣果者阿那含巳下及
人天中五净居处故真果者三乘学人漏未尽故妄
果者四大五阴心缘集故。」

【粗果者三涂依正受苦俱粗也四阴以无色界四
天无色阴故虽无业果色然亦有定果色色界此
收十八天始梵众天寿二十中劫身长半踰缮那
乃至色究竟天寿万六千大劫身长万六千踰缮
卷三 第 558b 页 X59-0558.png
那大龙阿含经说难陀跋难陀二龙其形最大绕
须弥山七匝头犹山顶尾在海中金翅菩萨处胎
经云第一大鸟不过金翅头尾相去八千由旬高
下亦尔若其飞时从一须弥山至一须弥山终不
中止摩竭鱼四分律云身长或三百由旬四百由
旬乃至极大者长七百由旬又阿含云眼如日月
鼻如大山口如赤谷故贤愚经云富那云何往至
大海险难之处众人咸见阎浮提内有三日现怪
问导师(西域入山涉海皆须导师如此方行军须有乡导也)今三日出是何
瑞应导师答曰汝等当知一是正日一是鱼眼其
间白者是鱼齿今水所投黑暗处是鱼口也以此
验知身量极大今言三由旬者三下应有百字可
应上四分下品鱼量当知三由旬其量太小矣又
崔豹古今注云鲸鱼大者长千里小者数丈一生
数万子常以五六月就岸生子七八月导从其子
还大海中鼓浪成雷溃沫成雨水族惊畏悉皆逃
匿莫敢当者其雌曰鲵大者亦长千里节级犹言
阶降也阿鼻下无间狱正报之寿一增减劫依报
之大深应二万踰缮那其中身量随业大小充塞
苦具经云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善恶报者最善则
色界梵天极恶则阿鼻地狱翾(许缘切)小虫飞貌淮
南子曰蠉飞蠕动此皆小虫也如微尘者似蟭螟
巢于蚊[虫*(足-口+虍)]可类于尘故大集云畜生身细犹微尘
十八分之一诸天自六欲巳上皆能轻举五通诸
卷三 第 558c 页 X59-0558.png
仙者不越楞严十仙也彼经云阿难彼诸众生坚
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坚固草木
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乃至第十坚固变
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阿难是等皆于
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
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
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又云情少想多轻举飞
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
四天所去无碍故曰紧疾夜叉等紧急也铁围山
应法师云梵言柘迦罗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
轮义本无铁名译人义立耳若南山方志则云以
铁所成即妙高山外大铁围也蟒(摸朗反)尔雅云蟒
王蛇郭璞曰蛇之最大者曰王日月如人间则赖
日月光从焰摩巳上无日月光故楞严经云于虚
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
有光照如是一类名焰摩天八大地狱者即等活
黑绳众合嗥叫炎热大叫极热无间也人中臭物
不可比者且诸天见人间臭秽犹人之见屏厕况
复人中极臭物不可为比者如五百问云昔有比
丘念著铜碗死作饿鬼僧分物时便来求碗其身
绝大犹如黑云有得道者以碗还之既得便以舌
舐放地而去诸比丘取之绝臭更铸作器犹臭不
可用则知鬼臭过人之极臭矣八万劫者俱舍约
大劫也凡夫此指人中一类极愚闇辈也导师者
卷三 第 559a 页 X59-0559.png
导人善道之师也周礼师此教人以道之称未发
道心者未开发正道心也阿那含巳下即摄取二
果初果等或在人中或于天上也五净居者别指
色界四禅中上五天也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
究竟此五净居无别引业一切有情法尔第四禅
中只有三品总报引业生下三天今第三四果圣
人若欲生彼须以有漏无漏杂资生广果旧业令
其殊胜转生五净居也广如俱舍三乘声闻缘觉
菩萨学人者如声闻缘觉未断尽三界见思及无
明尽者皆名学人也以对后无学得称故智论云
漏尽者名无学得道漏未尽者名为学身心缘集
即妄认四大五阴因缘和集以为身心故。】

「此等是六道中正果。

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对说粗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
恶谤大乘正法一切贤圣用三宝财物杀发菩提心
众生破塔烧寺故细因者修禅定业外道邪命梵行
故大因者修四无量心善因故破三聚净戒恶因故
小因者始脱地狱入畜生道故轻因者净修梵行十
善业缘故重因者损害三宝一阐提行者故明因者
施灯明烛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闇因者毁他眼
目盗塔灯明点灭经字破人善业污佛戒故香因者
造旃檀塔庙香木形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华供
养故臭因者触僧净食啖辛入寺畜养猪鸡十恶业
故延因者修不杀戒及四空定邪正二业故促因者
卷三 第 559b 页 X59-0559.png
杀生馀业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者受持经律
熏修般若故凡因者无明痴爱贪五欲故圣因者戒
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净故盲因者诸根对尘生识
故。」

【八禁即尼八重也谤大乘者经云有谤大乘毁佛
禁戒等便生十方阿鼻地狱用三宝物律中用有
两别一者盗用二者互用如僧祇寺主摩摩帝互
用佛法僧物谓言不犯佛言波罗夷在互尚尔况
盗用乎宝梁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
听二人掌三宝物一者阿罗汉二者须陀洹所以
尔者诸馀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
僧知事也更复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者
畏后世罪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
疣护他人意此事甚难圣教如此杀发下以此人
虽未證圣以发大心今若杀者即同杀佛如下引
经云一搆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禅定业者对
于前果既属无色则此轻因属无色四定也随得
四定则随生四天如郁头蓝子坐得非非想定即
生非非想天虽然不免轮回由心著界系不发无
漏故外道下如渄糠饮汁食风服气或持乌鸡鹿
狗牛兔等戒或修邪慧邪进以为真道背于八正
等如世尊说九众生居破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
又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故佛
说十一切入以破之故智度论云外道能生禅定
卷三 第 559c 页 X59-0559.png
船度欲色界海无色如大海深广不能度由不破
我心故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此对上色界梵
天报破三聚即摄律仪等戒此对上大龙金翅等
报入字宜作造字造畜生道即前蠕动等类梵行
即净行谓持五八等戒也施灯下功德经云于佛
塔中施灯供养者获胜肉眼永断翳障常得明净
后得天眼又身常净洁常有光明乃至获得光明
身也旃檀应法师云讹也正言旃弹那有赤白紫
等即外国香木也如优填王以旃檀造释迦像沐
浴洗僧不唯生诸天中毛孔出妙香也抑亦为净
土之因昔梁朝有道珍禅师常于卢山念佛作水
观忽梦江水瀰满众人乘船言往西方珍曰贫道
一生修西方业此应得去船上人云禅师未诵弥
陀经并沐浴僧净业未圆未得往也其船遂发珍
于是感泣梦觉后乃专诵弥陀经及营僧浴至垂
终夜异光照曜峰顶如列数千炬灯事载唐高僧
传中触僧净食者十诵持戒比丘懈怠故触名不
净护净经云由有宿提等众僧不净食后堕臭屎
池中五百万世受苦恼竟复各五百万世堕猪狗
及𧏙螂中常食不净后出为人生贫穷家衣食不
供佛告比丘众僧住止之处作不净食不定往食
如法持钵乞食是名净命因说知事比丘触僧净
器及食堕饿鬼中五百馀年不见浆水正后欲趣
厕被鬼神打不得近等啖辛即五辛谓胡葱(大萩)
卷三 第 560a 页 X59-0560.png
葱(韭也)韭葱(葱也)兰葱(薤也)兴渠(应法师云乌奈婆他那国比方相传云芸苔非
也又亦云形具正云兴宜是树汁似桃脂状酿于犊子肚中作过为阿魏是也)此五性热
气荤不利修行者楞严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
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
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入
寺者此诫俗也大师云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
人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啖乃至随业受苦
永无救护若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而来入寺反上
招益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斯言宝矣
猪鸡者望充口腹之费也此且据人喜养者为言
因畜故则致熏宰汤烂刀剥等事痛楚难堪地狱
罪终堕臭毛鬼中不杀诫诫合作戒即五戒之一
也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寿命得长何等为二一者
不杀二者施食而我世尊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
阿僧祇劫修不杀戒也四空定此对前非想非非
想八万劫寿也又顺出世所修名正返此曰邪杀
生馀业者古师云即馀系闭鞭打等属杀方便可
名馀业又离杀外所馀之业名馀业无明痴爱者
无明体即是痴成论云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又经
中谓无所了知故名无明又不知过去世等名为
无明爱即贫染之心也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也此
不可近近则丧道故古德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
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本性清净者了本
卷三 第 560b 页 X59-0560.png
性净尘欲非染则可造及三乘之果也诸根下六
根对六尘因生于六识此三皆是众生不了虚妄
搆立故楞严云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乃
至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故知属妄既知
虚妄不可信任随流奔逸。】

「论六道因果唯佛知尽今说少分为除疑网深信因
果。」

【深信因果者谓善恶因果历历可见不可不信皆
心之所致也其由源浊则流昏形端则影直事岂
差哉若能舍恶趣善则三乘圣位可跢而及之苟
背善而恶则入三涂如箭射断断无疑矣。】

「汝可思量种诸善根收纳善果所行之善皆回向无
上菩提成解脱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如是修习谛
知因果无漏名为净心。」

【汝可下既知善恶因果宜背恶修善以此正劝也
回向者凡有三种一回事向理二回自向他三回
因向果且初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
切修證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
向于实际(即真如实际也)二回自向他者昔迷理遍凡所
修善庄严自身及巳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三
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不趣二乘宁滞三
修有修既顺性同归究竟三德故十住婆沙云我
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为诸众生故正回向佛道
彼自解云回诸福德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
卷三 第 560c 页 X59-0560.png
文符彼即回因向果也成下既顺果修因则此善
因是解脱果中之支分也若此修者则不取入六
道有漏果系之善也如是下偏结无漏意归净心。】

「偈曰。


 可慜罪众生
 堕在无底坑
 不知因果义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觉识
 有眼犹名盲
 真乐无心趣
 妄色共相诤


【无底坑者六道三涂流落深远一坠永坠故喻无
底不知下以无智慧之火故则生死长夜冥冥不
觉犹闇中行也抱真下虽真心本具而迷闇不知
其由有目不别真伪与盲无二真乐下犹迷真故
则无心趣涅槃之乐由逐妄故则于妄色起诤皆
由不了自贻伊戚。】


 今为除疑网
 略指因果业
 若能决定信
 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
 常闻大乘法
 应趣种性地
 勇猛心勿怯


【今为下上所论因果者正为破不信因果不修进
者若不知因则同无因果外道彼所计者如外草
木自生死人亦同之又不自修者便同不修外道
彼所计者生死若尽涅槃自證如转缕丸高山缕
尽丸止故上历明以断斯缚故曰除疑网也近三
僧祗者且约如来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方成正觉
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若明巳增修则同沿流
之舟加橹棹矣应趣种性者据上所配即大乘三
卷三 第 561a 页 X59-0561.png
贤位巳去勿怯怯畏也。】

「诫观行者善护戒财尘贼止劫法第二十三」

【二十三释止劫篇向谈因果令觉悟以除疑今护
戒财使尘贼而无害故次前行以立兹篇谓能守
木义之宝曰戒财不令六尘之贼所夺曰止劫取
义之顺合云止尘贼劫。】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受生死苦迷失圣道障于常住
清净法身唯因识心贪取尘境。」

【无始下谓众生受身轮转莫穷其际大论云佛告
诸比丘众生无始无明䨱为所系往来生死始不
可得故名无始苦之以甚者有生死也障于下由
在迷故不见本具法身也此之法身生佛平等究
竟无迁故曰常住唯因下彰过也正由虚妄识心
贪爱取著六尘等境从迷至迷展转相续故于本
具法身全迷不识三乘圣道趣入无因过由斯矣。】

「譬如家贫智者教业随教修业渐多财宝有六恶贼
夜来劫夺持仗扣门临欲危害财主即便牢下关钥
墙高堑深遂免劫失身安财固无众苦恼。」

【教业教营仕农工商之业也业既成就财宝必会
此皆举喻下文自合仗即丘战之具应作杖亦去
声左传云杖戈而先关尔雅释文云以木横持户
以关扉也钥尔雅云键谓之钥方言云自关而东
陈楚之间谓钥为键堑坑也财固固即坚也。】

「贫喻阐提身无一善智者教业喻佛经律渐多财宝
卷三 第 561b 页 X59-0561.png
喻集福智六贼喻六尘夜喻无明劫喻贪爱持仗扣
门喻根对于尘牢下关钥喻修道人坚住四念及五
停观墙高喻善知识及毗尼正法堑深喻深心弘誓
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无缺无漏诸佛欢喜
圣凡同赞身安喻生善道人天净土及大涅槃安隐
快乐财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提诸波罗蜜增长
不失。」

【弘誓即四弘誓也律禁通收有漏无漏律仪也大
涅槃即诸佛常乐我净之乐诸波罗蜜通收六度
以六度即是菩萨正行之本故法华云为求菩萨
道者说应六波罗蜜问上举阐提而得此乐何故
经文多明阐提不得作佛及云无有善根等答正
因之性其熟无也况复涅槃自云一切众生及一
阐提悉有佛性或云阐提无佛性者盖无修善耳
故经云改恶修善乃可得道故今师特举阐提以
破斯执。】

「法喻并显汝宜知之。

比丘破戒堕三恶道沈溺苦海者皆由无善知识方
便劝导又不修习四念处法五停观法等汝可依戒
顺此教授烦恼魔贼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门
幻惑尘贼莫令前入系意观空离我我所如是修行
名为净心。」

【烦恼魔贼者见思等惑能劫巳善因中能破此贼
则果上受杀贼之名也六尘外入害巳故通喻狂
卷三 第 561c 页 X59-0561.png
贼又惑之猛盛者在贪爱尘故厚者在声色故次
句偏举复次妄情内起驰骛故喻恶马禅定能禦
故喻辔勒经云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
于坑陷。】

「偈曰。


 六尘如狂贼
 贪尘声与色
 妄情同恶马
 牢加禅辔勒
 欲入佛法海
 坚修戒定德
 当住三空门
 心净乐静默


【欲入下佛法广大喻海必假戒定为帆樯智慧为
顺风方能游于佛法之大海矣三空即人空法空
人法俱空若戒疏释三空即三解脱门也故智度
论云于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
相无作解脱门若能住此其心清净得无为乐不
为惑业役动落于生死故曰静默也。】

「诫观世谛第一义谛法第二十四」

【二十四释二谛篇既防尘贼劫德宝以无由须省
法源了真俗而有诣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有覆
坏者名之为世出过相有号第一义审实非虚同
名为谛也谛者护法释云世谓隐覆可毁坏义亦
名俗谛俗谓显现随世流义此谛应名隐显谛隐
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巾为兔隐本巾状兔相显
现此亦如是梵云三佛栗底以义释名隐显谛谛
者实义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虚名之为谛。】

「世谛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禄籍曹婚姻文武伎艺墓
卷三 第 562a 页 X59-0562.png
陵碑绩争勋竞封取着空名或为财色不惜躯命轻
身为恶更相杀戮誉叹弓马骄勇前锋自谓丈夫猛
略身手或侵妻夺职伤杀于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
啖食生命耳贪丝竹昼夜放荡不避亲疏饮酒醉乱
斗打恶骂迭相是非或大怨雠或逐财色不虑艰阻
喜著色衣食无时节爱养臭秽脓血之身不觉刹那
念念生灭老病既至身坏命终膀胀臭烂虫出兽啖
神魂受报生三恶道百千万劫无解脱时是名世谛。」

【恃负也怙赖也宗望祖宗名望也公者周官立太
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应劭云太师天子所师也太
傅谓傅相天子于德义太保谓保安天子相德义
旧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以司马司徒司
空司冠冢宰宗伯为六卿遂以师傅保为三公书
云为兹三公论道经那是也卿释名云汉置十二
卿正卿有九礼云天子三公一公三卿故有九卿
一卿三大夫故有二十七大夫每大夫有三士故
有八十一元士爵称也白虎通云天子者爵称也
又贪久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白虎
通曰三等法三光五等法五行也又曰爵尽也量
其职尽其才也禄俸也籍曹籍即图籍曹即诸曹
秦官也汉因之置列曹尚书四员通掌图书章奏
之事各有其任光武分为六曹曹局也婚姻礼记
云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尔雅
云婿之父母曰姻妇之父母曰婚又释名云婚者
卷三 第 562b 页 X59-0562.png
昏时行礼凡姻者女媒也文武文即文章孔子曰
焕乎其有文章武即威武又止戈为武即恃文章
威武之势也伎艺庄子云能有所艺艺者伎也巳
上恃生前之势墓下恃没后之势墓曲礼云适墓
不登垄郑玄注云墓茔域也陵大阜也刘熙云陵
者崇也体崇高也今坟陵是也碑文选注云碑披
也披载其功美也释名曰本莽时所设臣子追述
君父之功以书其上绩功业也勋功熏也封亦爵
也言爵有大小故封亦然斯并世间浮幻虚假之
名而不了此妄生恃怙誉叹下此约赞誉兵阵之
具也老聃云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巳而用之故不
应誉也又是安危之物故不可毁也僧祇云若入
王家不得毁誉军阵射术骁(古尧反)勇急捷也色衣
者五方正间色出家者非著用故律云五大色衣
不成受持大师云莫非随事节心舍于俗习如世
朱紫非荣达则无以服之异等例也不正坏色唯
释门所怀别邪正也故九十六种外道其徒不伦
或裸或衣或素或染莫有定者释门不尔俱服染
衣色非纯上纯于奢靡今反著者则背圣范而循
世谛也膀胀正作胖(匹绛反)智者云若观死尸胖胀
如韦囊盛风也臭烂以尸坏脓流则有虫出又外
遭鸟乌狐狗之所咀嚼神魂即识性也以人死报
谢识生不亡故随业受愆坠于三恶此之果报由
前因致因果俱非出世故结世谛。】
卷三 第 562c 页 X59-0562.png

「第一义谛者非贪上来虚妄等事随顺菩提至无为
道不同世间生死出没待对缘修非色至识非眼至
意非念工夫见闻觉知非名句味清净平等犹如虚
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义谛。」

【无为道者即究竟解脱果也此道真实非四相之
所迁非识智之所度也不同下反显第一义谛真
实平等无变无迁体非对待也如生则对死出则
对没又世谛事皆是因缘修造以成今并非此非
色至识等生若约根尘应云非色至法非眼至意
通略中间四种根尘故例言至也言第一义非属
根尘能所取相究竟无为也非念下谓非心念所
摄非工夫力致非见闻觉知睹对非名句言语等
相也清净下示其体貌如发菩提心经云菩萨应
当亲近修习第一义谛所谓实相一相无相也今
言清净平等即一相也犹如虚空等即无相也。】

「能观世谛如幻化谄诳痴凡无有实性毕竟于真常
道中作此解脱故名为净心。」

【能观下谓若能观世谛如幻师幻诸物像谄诳无
智本无实性者则不为世谛之所缚也又若能究
竟达了真常理性清净平等即名解脱又是净心。】

偈曰。

「 世法诳痴人
 谓实起贪瞋
 若知无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历生死
 因爱取诸尘
 若觉根尘空
 性本是法身」

卷三 第 563a 页 X59-0563.png

【世法即上世谛童真者即十住中第八名童真住
此住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今既达俗谛自性
本空慧性明了故位入童真也凡夫下二句举迷
若觉下二句显悟由迷故受俗谛生死若悟故即
趣真谛法身故曰性本等。】


 贪爱名世谛
 轮回十二因缘
 除贪即出世
 此句佛亲宣


【贪爱名世谛者以贪为三毒之首众惑之根今虽
举本可摄未也十二缘者无明至老死也除贪下
欲除枝末要先除根故偏举之此理非虚故指佛
说法华亦云以贪爱自蔽盲眼无所见所言平等
牒前清净平等文既曰犹如虚空当知平等亦假
名耳故般若经云如是法界真如实际都无自性
皆不可得今且寄此平等清净堪然凝寂之名以
表显于真谛既有表显故经教生焉则无相中假
名相说也经云牟尼世尊兴出于世于空法中说
有文字又涅槃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第一义谛者
 离相绝音声
 所言平等者
 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谛
 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
 对治灭心形


【方知下经云如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
其所称名世俗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
某甲名字若然则形心何在出世之人能如是解
名第一义谛又般若经五百三十一云善现白佛
卷三 第 563b 页 X59-0563.png
言若色乃至有为无为不异法界真如实际云何
世尊施设黑业(三涂)白业(人天)非黑非白业(预流乃至无上菩提)
佛告善现我依世俗施设如是因果差别不依胜
义以胜义谛不可说有因果差别所以者何胜义
谛中诸法性相不可分别无说无示云何当有因
果差别善现当知胜义谛中色蕴乃至有为无为
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际空故。】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二十五释心行篇弃世入真既以明于二谛依师
附道要早入于空门故立兹位以次前篇谓染世
既长暮年入道曰晚出家人内韫外施率多无范
故标心行。】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
不受呵责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
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三者
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四者轻慢
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五者举动造次
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六者喜好瓶钵衣服
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
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
拘着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
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九者不摄诸根身疲
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十者
卷三 第 563c 页 X59-0563.png
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
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

【健斗者以出家既长多事粗犷健与人斗也不受
呵责者律有呵责法若复持于强暴者须加恶马
默摈二治自谓下自言巳行精确而诚实也绮语
即无义语也成论云馀三口业或合或离绮语一
种必不相离故多在绮语也师信三师七僧等然
世中人免过者鲜矣至于颜子则不贰过又复有
师外虽粗恶而内蕴大解或内虽晦暗而外表可
观或墙堑于时或纪纲于众者彼都不知便以小
瑕而见嫌恨斯亦火从内起先烧巳善既丧善招
过斯成自坠矣丈夫大戴礼云丈者长也夫者扶
也言长扶制万物也古者冠而成人通名丈夫大
师云丈夫者必以建心慕远清节不群卓然风霜
不改其操铿然忧喜未违其心便谓丈夫之貌今
无此操而自谓有之无所畏忌者不畏上中下座
及诸贤圣也好瓶钵无心持粗旧者律云畜钵减
五缀不漏更求新者提鲜华鲜洁华美也律制新
衣坏色今并不知忆俗时事反念俗时驩狎歌宴
妻子之[女*芙]也抱著相貌者伹取外相为美不择内
德精粗也大师云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机意
则殊之而以俗情验道意实非易今晚年入道既
无深识何能别之且天龙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
护助众僧者非僧无过以尅终照远耳未具五德
卷三 第 564a 页 X59-0564.png
者毗尼增一云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
教弟子增戒弟子有疑不能如法解释不能决断
诤事反上成德具应授人大戒应与他依止应畜
沙弥应教授比丘尼诸根者通标身疲收眼等五
根如百视色久时困耳听声多则劳神倦属意根
睡眠者心神昏昏为睡六识暗塞四支倚放为眠
马鸣云身闷重故于中起睡眠有三种初从食起
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若从食起及时节起者阿
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无所盖故凡夫具三种起
也不念下律云若乱意睡眠有五过一者恶梦二
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今
五中略第三第五又五分得五吉罗创初也忧虑
下以无法喜禅悦故忧虑以无信向趣入故疑惑。】

「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

【是地下结属三途也。】

「汝当省察名为净心。」

【汝当下不起上十种恶意即名净心。】

「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鍊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巳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造次者论语云造次必于是马融注曰造次急遽
又王侃云造次急遽仓卒貌也谓造次之间自恃
卷三 第 564b 页 X59-0564.png
强正七支身三口四也逐讲论者或特少解而辄
逐讲论或事喧喧驰逐他人讲论也除屏屏字误
应作摒(𢍉政切)亦除也。】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涂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
 恒怀瞋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无一德者前五德中未有一也沙弥此翻为息慈
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
存俗情故须息恶行善也犯罪不与杖者不字误
应是反字谓不依教呵责而反与杖捶耳且大师
偏行杖责故下云勿行楚挞又僧网篇云或行杖
罚枷禁钳锁等皆非圣旨又师资篇云自三世佛
教每诸治罚但有呵责折伏本无杖打人法比见
大德众主内无道分可承不思无德摄他专行考
楚等将彼校此大师之语岂自子值耶破齐据食
后僧前约食初以僧未食而辄先食也人天下以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故稀少也三涂不息则多落
恶道故增长也唯教下以出家令修智分在家宜
行福分今教彼舍智而作福斯为乱常也若福慧
双运则非此简仿效也四辈天人龙鬼也以一切
出家人为四辈生善境界今若自失岂生彼敬眷
卷三 第 564c 页 X59-0564.png
属者通收内外等族眷顾也属续也刘熙云恩相
连续也。】

「告慈忍巳前二十五篇对治诸垢烦恼业净汝身心
心既净矣名自利行今更为汝略说大乘利他之行。」

【告下结前今更下生后告者刘熙释名云上敕下
曰告告觉也使觉悟知巳意也。】

「汝可顺菩萨道自他俱利名为净心自除垢染名真
净心自利利他名广大净心。」

【汝可下先总劝也自除下分优劣也若但自净属
声闻行此亦合教故名真也若自利利他则属菩
萨此利非小故曰广大。】

「偈曰。


 如鸟欲游空
 长力养毛翅
 菩萨欲利他
 养德自先利
 三慧随分明
 然可授人智
 净心功行立
 彼此俱对治


【如鸟下智论曰又如鸟子翅未成只得依树传枝
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便飞空自在无碍菩萨下
法合凡有三种一者久修梵行菩萨二者初发心
凡夫菩萨今即次也要先自修有力方能利他智
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生恶世救苦众生
无有是处净名曰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
智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
直人水救无方便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
船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卷三 第 565a 页 X59-0565.png
复如是三慧闻思修也彼此下自先除垢是此对
治劝他离垢是彼对治也。】

「诫观对发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二十六释菩提篇身心自利总前二十五门大行
化他故立四篇居后而又道心为要复在下三之
前谓遇机能接逢苦悉受曰对起大道行曰菩提
心若发此心总有三种按圆觉疏云初了悟觉性
次发菩提心后修菩萨行谓若不了自心何以證
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萨次不发大心无由起行
故善财先陈巳发方问行门圭峰自释云初谓四
大非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圣凡相异
异则不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
(此释了悟觉性)湛然发心(即菩提心)学菩萨行(即六度万行等)见闻影
向何实虚虽应形声谁主谁宰不何依此悟所作
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又华严三千行法最初
以菩提心为所依(普贤说三千行法第一句云以菩提心为依恒不忘失故)
有菩提心体心相心德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
三种心是大愿是总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何事唯
发心愿乐通达诸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故起信
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
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著)二者深心乐修一切善行故(即大愿谓
四弘等是)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言菩提心
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愿则尽度众生尽
修诸行约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
卷三 第 565b 页 X59-0565.png
度中无万行可修故无分齐言菩提心德者若依
上品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故华严以一百大
喻校量菩提功德不及少分况此心难发为曲疏。】

「夫发道心如滴水寄海虽复微鲜水终不失经云一
搆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

【道心以菩提翻道故此则大故道心也如滴水下
大悲经曰譬如有人折破一毛以为百分取一分
毛沾一滴水寄付如来如来尔时即受彼寄置恒
河中共其大水渐入大海至劫尽时知彼水滴在
大海内见所住所彼经毛端喻心意识恒河喻生
死流滴水喻发心少善大海喻如来应正偏知当
知若对佛所一发道心善根不失又金藏经云一
切有情归依三宝以清净信心造一念善佛悉知
之经无量劫亦不忘失亦不杂乱如人以一滴水
寄大海中佛悉知之不错不乱意颇同也一搆乳
者即一搆乳顷言时之促耳涅槃经云如人搆角
本无乳相虽加功力乳无由出搆乳之者不得如
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又地持论云以少方便兴
大供养摄大菩提乃至于搆牛乳顷于一切众生
修四无量心是名至处道供养乃至算数譬喻不
得为比当知一搆虽少而所得则多一发尚微而
所趣尤大如王太子终绍王位故曰当成佛道。】

「何以故若修道时百一十苦悉堪忍之所谓饥渴寒
热蚊䗈𤼭虱恶风暴雨四百四病呵责骂辱恶口诽
卷三 第 565c 页 X59-0565.png
谤水火劫盗毒虫猛兽鞭打侵恼难忍之事悉皆甘
受不见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修三空门以是因
缘故至成佛果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
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
土无恼佛道难成。」

【百一十苦者此总举也所谓下列苦相也用百一
字收下地等四大各有百一又以十字收饥渴等
十故曰百一十也所谓一呵责二骂辱三恶口四
诽谤五水六火七劫盗八毒虫九猛兽十鞭打侵
恼难忍通收上十虽有此苦修大道人不见苦相
是名能忍故经云菩萨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三空如上他方即指馀三洲及馀乐
处也何以下推释所以为娑婆苦多厌离心一切
诸天著乐趣道心缓故有不等是以诸佛多于人
中得道净土者对秽得名非诸佛净土也以此南
洲至秽不如馀三天下净拾毗尼云阎浮人有四
别缘见佛闻法出家得道虽苦亦胜。】

「于佛法中若欲退心当忆过去经无量劫在地狱中
受炽猛火碎身等苦无逃避处人中苦者百千万亿
不重于彼一瞬目顷若不坚固勤行诸度云何能尽
生死大苦因缘三涂罪人若为能救。」

【炽下合有然字瞬者目动也诸度即六度。】

「若不能救众生何名慈悲既无慈悲菩提分法依何
为本若无根本则远种性是故菩萨愿尽后生不破
卷三 第 566a 页 X59-0566.png
菩萨戒声闻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别。」

【种性即菩提种性以此道性用修慈为本又慈悲
为本菩萨既历劫行慈则奉戒至于未来终不舍
也故曰是故菩萨等形俱以尽形受故二戒差别
者菩萨誓期来际愿力不失菩萨戒疏云若舍菩
萨愿若增上烦恼犯十重其体即废无此二缘至
佛乃废声闻期在尽形形终戒谢故业疏问云薰
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
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戒谢。】

「菩萨者不染三界不厌三界求无为道不住无为常
处生死而无生死。」

【不染三界非受生故来也不厌三界谓度物故来
也不住无为简异声门也常处生死成上不厌三
界也而无生死显上不染三界也。】

「何故不染三界烦恼尽故业不系故不厌三界悯众
生故大慈悲故求无为道故欲自他利故随顺大乘
故何故不住无为摄正法故摄众生故何故常处生
死利行同事故本愿无尽故而非生死业种尽故得
大自在入解脱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著中流离于
中边心不住边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应尔故。」

【烦恼尽者见思无明习气俱尽不结三思业故非
真受生死也俱慈悲化物故来曰不厌三界也不
厌上亦合有何故字随顺大乘者以小乘声闻唯
修自利大乘菩萨修自利利他行故不住无为者
卷三 第 566b 页 X59-0566.png
以菩萨出假化物为摄众生故为行正法故不同
声闻沈空滞寂不起化用也利行同事即四摄之
二且利行者谓菩萨随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
沾利益众生既蒙胜利以欣所得利因是生亲爱
心依附爱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也又同事
者菩萨用法眼明见众生根缘故一切随有同欣
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便沾益
巧同其事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
同事益物名为摄也本愿无尽者以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故菩萨不住无为常处生死
心不住边道者即不住二边及以中道不守自性
者随物起灭也十地论云菩萨三种观于众生起
大慈悲一远离最上第一义乐二具足诸苦三于
彼颠倒(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故云颠倒)是故不住自性
而起化物也则大乘行是法应尔。】

「常观四谛十二因缘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愿建大
夫志常以四摄饶益众生常修四无量心怨亲平等
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万德求无上菩提为成十
力无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劝广恐文繁能依此诫名
广大净心。」

【四谛十二因缘虽三乘同观而执据常别故祇桓
寺有菩萨四谛院菩萨十二因缘院具也四弘誓
愿者即是菩萨所行诸佛所證法也以凡夫二乘
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以不能久处生
卷三 第 566c 页 X59-0566.png
死荷负一切今菩萨善达四谛十二因缘怜悯一
切同于子想故起弘誓接物利生同入涅槃所谓
一未度者令度二未解者令解三未安者令安四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智者云此四弘誓愿即是发
菩提心万行之本灵觉之源也四摄者一布施二
爱语三利行四同事俱言摄者用此四法同情接
引则物无所不摄也众生因此依附然后尊以大
方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四无量心即慈
悲喜舍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三定四根五欲
六性七至处道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即诸佛所
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坏胜故通名
为力无畏者即四无所畏一者一切智无所畏二
漏尽三说障道四说尽苦道以诸佛十力之智内
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通无恐畏不苦之法者
即十八不共法所谓一身二口三念无失四无异
想五不定心六无不知巳舍七欲八精进九念十
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灭十三四五一切
身口意业随智慧行十六七八智慧知过过去未
来现在世无碍此之十八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
乘及诸菩萨共有故云不共也。】

「偈曰。


 若发菩提心
 动念起慈悲
 求于无为道
 身常处有为
 四摄调众生
 然可受三归
 譬如大暗处
 月轮放光晖
 自未脱诸苦
卷三 第 567a 页 X59-0567.png
 先当救艰危
 无缘修四等
 饶益与除衰


【动念起慈悲问慈悲二种所出合修者答小远法
师云慈欲与乐无悲除苦乐则不生故须修悲悲
故拔苦无慈与乐苦则不去故须修慈是二相须
故须并修问慈悲之后何又修喜答慈欲与乐悲
与拔苦若无喜心除其嫉妒则拔苦与乐不胜故
次修也问慈悲喜舍几属有行几属空行答前三
是有行后一是空行若无空舍是则前三便属受
见若无前三是则舍心于空滞没是四相须并修
也故向云常修四无量心是也无为道即涅槃也
以涅槃体寂不为诸相所迁故有为者常处生死
修四摄等下化众生也然下以摄彼熟故然后可
与受三归或发五八等戒也归者以反还为义譬
下大暗喻众生菩萨出世放光喻慈摄为众日轮
喻生说法自下菩萨运心自未求解脱先令众生
离苦得乐四等即四无量但约心名四等约境号
无量。】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瞋
 亦不见苦相
 又不见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复然
 诸苦及人法
 三相灭随真


【亦不见苦相谓菩萨度众生虽彼苦而不见苦相
又不见我身故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若有
我相等应生瞋恨忍法亦然者以身苦既空忍亦
卷三 第 567b 页 X59-0567.png
空也问涅槃经云菩萨入地狱如三禅乐云何受
苦答如三禅乐自是一行由心不生故心不生即
是无我人在苦而不苦又经云三禅乐不一向言
乐也若一切乐无病苦则阔痛苦行那成菩萨遍
行问有云菩萨舍身头目手足不痛苦巳知诸法
如幻故如何答幻不苦自是一行菩萨亦不住是
行中若都不舍身命那得超越劫数亦不说对行
苦行苦不痛苦者如舍土木此违菩萨苦行负菩
萨心成大罪也又有无痛苦者一为忍力大故能
堪忍苦胜于凡夫二为大悲重故念众生受苦亦
不觉苦如母见子堕屎坑中念子心重透入中取
亦不觉臭虽处无痛苦行中亦不著无痛则纯于
无病虽在痛行中亦不著痛则纯于痛法此乃足
迹不可寻也三相即诸苦人法也以灭灭故非著
不著即解脱而契乎真矣。】


 菩萨不住道
 随逐利益行
 常处于三界
 救济苦众生
 迷道令见道
 无明令得明
 慧手执金錍
 决膜疗群肓
 灭者不永灭
 生者不常生
 生灭毕竟空
 凡圣本来平


【不住道者即不住涅槃也金錍者喻也涅槃如来
性品云譬如目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
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今喻菩萨以教理行錍决
开众生无明眼膜显了佛性也灭者不永灭遇缘
即生故生者不常生缘尽即灭故谢康乐云解极
卷三 第 567c 页 X59-0567.png
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
何所去生下即生死涅槃犹若空华凡圣高下平
等一理故则无能化所化也。】


 愿从今日后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欲心
 贪染一切女
 愿从今日后
 乃至成佛道
 于一切众生
 不嫌不瞋恼
 顾从今日后
 乃至證真如
 不起颠倒心
 取著世六尘
 愿从今日后
 乃至无为岸
 不起攀缘心
 念诸恶觉观


【法界主与下成佛道无异證真如共无为岸不殊
但文之变耳。】


 今发菩提心
 生生超八难
 弘誓要期巳
 道心勿退散


【八难者谓三恶道三四北洲五长寿天(大论云非非想处寿
八万大劫或说无想天寿)六佛前佛后七世智辨聪八盲聋瘖
哑道心勿退散者以大心难行故特劝之且如身
子尚有退也故智论云舍利弗于六十劫行菩萨
行欲度彼岸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
所住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以财物当以相与答
言不须唯欲得眼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
得巳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踏
舍利弗思惟言此人难可度也不如自调早度生
死思惟是巳于菩提道回向小乘当知菩萨大行
难其行矣又此篇虽广示于愿行今据发菩提心
卷三 第 568a 页 X59-0568.png
经誓愿品中始末用意有十大正愿其文甚要故
曲引之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
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
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
为陀罗尼之所守护二者愿我回向大菩提巳以
此善根于一切众生处当得供养一切诸佛不生
无佛国土三者愿我生诸佛国土巳常得亲近随
侍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者愿我
得亲近佛巳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得成就菩萨五
通五者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巳即通达世谛假名
流布解了第一义谛真如实性得正法智六愿我
得正法智巳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
开解七者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巳以佛神力遍至
十方无馀世界供养诸佛熟受正法广摄众生八
者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巳即能随转清净法轮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
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九者愿我能令一切众生
发菩提巳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
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荷负正法巳虽
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
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是名发心菩萨十
大正愿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河沙诸
愿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实不可尽我
此大愿亦无有尽向所引者无谓文烦颇资大行
卷三 第 568b 页 X59-0568.png
傥诵之心首寄言履践者则菩提种子结果不远
矣。】

净心诫观发真钞下本
净心诫观发心钞下末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二十七释教化篇大心既著岂专自利之门益物
是宜当以化他为本故立此行以次前篇谓随根
授法曰教化未沾道分号众生。】

「既发道心宜修万德宗旨纲要不过二种一者自利
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巳宣说利他之法今亦少言。」

【万德总举大数也又因中修万行果上證万德今
因从果以受称也。】

「先垂慈悲念三界苦。」

【慈悲者以菩萨于此二最要故多偏举三界欲色
无色也。】

「且就人道化益众生爱言耎语令其调顺识信因果
归依三宝量其根性利钝广狭授与诸乘阶梯正法
人乘天乘三界果报虽是有漏堪受道化从人天中
引入三乘无漏之境或有众生我慢放逸贪瞋炽盛
卷三 第 568c 页 X59-0568.png
不敬三宝谤无因果定知此业必堕地狱畜生饿鬼
即用方便善巧之谭悦可其心令意欢喜然后诱化
示人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斋使离三涂得人天果。」

【爱语软语者以欲界是语地不语则成恼今欲发
起善行开示法门故先以慈爱怜悯之语柔软善
巧之言以为启导方便令彼调顺知识邪正因果
以佛法僧为归凭之境也量其下凡说法者必先
观机机利则广授深法如三乘是也机劣则略示
近教如人天乘是也又钝根闻少不解宜广利根
闻一知十宜略又利好多闻宜广钝乐少法宜略
阶梯者喻受道之深浅也有漏者成论云失道故
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也今若对此有漏机能授
与道则转凡成圣可入无漏矣此约引人天乘至
声闻缘觉菩萨乘也或下此说三恶道至人天乘
也自恃轻他曰慢不摄诸根曰放逸引取之心名
贪忿怒之心曰瞋此皆五钝使也能驱行者流转
三界故十善者身有三种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有四种善谓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有三种
善谓不欲瞋恚邪见通名善者以顺正理为义作
则成十恶止则成十善相翻受称其中上品十善
为欲界六天因中品生人下品修罗也五戒即不
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若准昙无德部随彼根宜未
必具受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二戒至四名多
分五戒具足名满分成论云随受一二三皆得名
卷三 第 569a 页 X59-0569.png
律仪亦开重受重发亦随其多少而受若萨婆多
宗必须具受受此五戒必须三归五戒之体从三
归言下发也善生云此戒甚难得能为沙弥大比
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六斋者智度论云以六斋
是恶鬼夺人命日劫初圣人教人一日不食为斋
后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
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即月八日十四日十
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每白黑月八日
遣使者巡十四日遣太子巡十五日毗沙门天王
自巡然后转白天帝人间善恶等事故今劝持此
五戒六斋能引三恶趣至人天乘也通前所引不
越五乘圭峰以法喻对辨云此五力有大小载有
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于
人道其由小槃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上品十善
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如次
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
十二因缘法门皆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馀无
馀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趣大江河
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
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
过海今文既曰教化众生故阙引三乘至佛果文。】

「若被骂打灰土坌散毁辱憎贱悉能忍受不生退悔
彼人知巳回心惭愧受其教化或复出家求无上道。」

【若被下上虽以善法导彼而反被骂打等害者亦
卷三 第 569b 页 X59-0569.png
当安忍以成自益又能令彼回心成他益则善莫
大矣智论释忍中云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金体
益真台宗辅行云忍力如金违境如揩故弥揩益
净又遗教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
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
智慧人也又佛言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唾唾不
至天还从巳身堕既知于我无损行菩萨行者当
先起贪忍然后教化。】

「学二乘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生厌悔知有为过。」

【二乘即声闻缘觉以欣乐即说四谛欣乐缘觉行
即说十二因缘令知此道而厌身世知是有为过
患也。】

「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如实解了是名谛。」

【如实下由谛以审实为义在圣能如寔解了故涅
槃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而
有真谛今约开示众生集真是因等。】

「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后因苦有三种苦苦
坏苦此二粗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
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
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證解
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须修道道者戒定慧等
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

【苦是果即三界九地有漏果以逼迫为义集是因
者体即诸业烦恼以招集为义何下推前后苦下
卷三 第 569c 页 X59-0569.png
是释今先示三苦以显答意谓苦即行相粗现令
先观察生厌故智者云苦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
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文引物为便故斯亦
与下使知苦断集义同也苦苦者即有漏五蕴性
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言苦
苦坏苦者即乐相坏时苦相而至故名坏苦行苦
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不安隐故名为行苦鸠
摩罗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安眼睛上
为损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
睛缘极生厌怖今为诸凡夫不知是苦圣人观之
有漏迁流无非是苦故曰智人能解十方者四方
四维上下等言此三苦遍如是处苦从下推因也
十恶为集因引生三恶苦果若用十善为集因则
引生人天果也而言有漏者简无漏也智者云十
善有二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也(此有
漏因)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息倒归真渐归胜道。

(此无漏因今即初也)灭下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死
之患累故而言永尽者若发见思无漏真明三十
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
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
有馀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
不相续名无馀涅槃真灭度也。】

「故名知苦断集證灭修道。」

【道者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
卷三 第 570a 页 X59-0570.png
涅槃故名道今文戒定至五停心是助道道品六
道是正道故古师云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
行名正道种种对治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入真无
漏慧名正道其馀方便对治名助道。】

「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
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虚妄知见故名识识神
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
来往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
成故名为受于顺情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
舍故名为取取巳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
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
复生终而复始千万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
缘。」

【闇心无知者以无明体即是痴若约眷属相从而
说即道俱时一聚染污心心所为道体谓此无明
等于过去世中迷闇为性无其明解故曰无明俱
舍云宿惑位无明贪染世法者法即诸业也以无
明生业业即是行俱舍云宿诸业名行亦过去世
也即通大地中思造作不一故若贪造福业即招
人天果非福业即感三涂果不动业即感上二界
果皆由众生过去贪染所为也虚妄知见者即妄
心纷动有分别性也古师云从行生垢心名识俱
舍云识正结生蕴即是意识谓中有末位才没随
于胎卵湿化受生之时一刹那间有了别义名识
卷三 第 570b 页 X59-0570.png
与不净合者即识入母胎初七日合羯罗蓝(此云杂秽
状如凝苏)二七日合安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合闭尸(翻名
如上)乃至第五七合钵罗赊祛(如上)虽有身根及意根
由未有眼等馀四根故六处未圆至此皆是名色
支摄四蕴是名一蕴是色故曰名色也现阴成根
即于所现色阴身根上分成五根并本意根各通
识来去故名六入俱舍云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
处即从钵罗赊祛后至未出胎脏巳来根境识三
未相和合生于触果此前皆是六处支摄根尘相
对者以六根对六尘即有六识生故即从出胎后
至三四岁来有根境识三更相和合也触生违顺
等者从触生受受通苦乐中庸违则生恚是苦受
顺则生爱是乐受处中则不恚不爱是舍受即从
五六岁至十二三于此三受因异境上巳能了别
故名受也贪染心热者从乐受中心热渴爱故从
十四五至十八九来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
等境也取者驰求名取因渴爱故求取也即从十
九二十巳后年既长大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
驰求不惜身命无劳倦故然爱取同是一体约胜
劣分故成有漏业者俱舍云有谓正能造牵当有
果业谓有支体即是业为驰求诸境起善恶业思
积集牵生引当来三有果故名之为有有业下以
现在三支业因既成后果必克俱舍云结当有名
生即从此舍命止结生当果一杀那中名生也老
卷三 第 570c 页 X59-0570.png
死者四相迁变生必至老老必至死死巳又生如
是轮转何有穷尽故知众生界无尽也若正观诸
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
和合皆尽能如是观者发真无漏成辟支佛果。】

「次教十善对治十恶。

人间短寿杀生馀报欲得长命慈心勿杀人间多病
食啖肉血鞭打他人二种馀报欲得康强断食肉血
勿行楚挞人间贫穷偷盗馀报欲得大富竭情布施
断除贪吝人间卑贱憍慢馀报欲得尊贵当勤恭敬
人间丑陋瞋怒馀报欲得端正忍前毁辱人间愚蒙
饮酒馀报欲得智明读诵大乘人间贪淫鬼畜馀报
欲得梵行常观欲过禁断淫妷人间恶性龙蛇馀报
欲得调柔和颜离诤伏心远离有过思悔每自呵责
人间邪见谤法馀报欲得正法近善知识。」

【馀报者即三涂罪终纵生人中所有馀报致短寿
等馀皆仿此欲得长寿等者此对治法也二种馀
报即过去啖肉打人命终恶道人中感多病也楚
挞音谱作付憷痛也挞打也竭情下以布施之法
贵在竭尽其情也又须无少吝惜经云世尊布施
不可限量乃至巳身骨体肉血充足饱满饥饿众
生况馀饮食财物等贪吝正作吝鄙吝也亦作吝
惜也欲过者嗜欲也当作欲淫妷(才质切)乐也。】

「此是十种正对治行。

何因说馀不言正报馀者现见即能起厌地狱饿鬼
卷三 第 571a 页 X59-0571.png
不现见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虽在目前实见正报
痴人犹言天生供厨疑非是业。」

【天生供厨愚者谓畜是天之自然而生以供人之
庖厨甘而不知是正报所受故经云人死为羊羊
死为人人间。】

「此之十事人间恶重教未信者令心开解恐堕三涂
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诸快乐傥佛出世
先度诸天下劣之人闻大乘实相空理心惊迷闇或
起诽谤是故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圣。」

【恶重者以人中能造业故三涂但受报故鬼等无
分别烦恼不能造业故所以言人也下劣等者此
推释上以十事化未说深法所以也。】

「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诸虫脓血寒热饥渴
鞭打系缚斩斫诛戮忧悲嗥哭苦恼臭秽充满其中
有痴众生乐著此坑将为快乐智者慈悲不避艰险
入坑诱引令使出离千万亿言既不从用不信坑外
更有胜处唯谓此坑是常住法尔时智者内心思量
坑里秽恶苦恼难居我要化尽然可出坑于恒沙劫
同止坑中不辞劳倦坑人瞋恨反生诽谤种种示导
都无出心。」

【正作嗥古文作槔同(胡高切)熊虎声也反生诽谤者
以不信佛言故起谤也佛亦悯之四十二章经云
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恶者来往故致骂佛佛
默不对悯之痴宜。】
卷三 第 571b 页 X59-0571.png

「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诸苦不净喻五阴身智者喻佛
化喻慈悲哀众生难拔喻坑下人天乘。」

【喻五阴身净名云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肇师云三
十六物充满其体。】

「巳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罗蜜缘修
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别说又泯道谛
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于形名是为佛乘
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
行灭如江河万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缘修方
便净法亦复如是。」

【破相者言六度为所破相也显菩萨虽修而不著
相如下云破相十八空大品即大般若又泯下离
所修也以诸法无所得故思益云随所有见皆为
虚妄无所见者名为见谛十八空者如上所引谓
此谛与空若能俱泯则无修无證真理平等生佛
一如非心思言议之所分别非形色名句之所表
彰如是解了名为佛乘何也以法体清净离一切
名相故思益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罗什译
维摩三卷者罗什译三卷者支谦译信力入印具
云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楞严
即首楞严三昧经三卷罗什译语断下言语道断
心行所灭维摩诘云法无名字言语道断故法无
有说离觉观故如下举喻道下法合亦复如是者
群流入海皆同一味诸法会真本无二想思益云
卷三 第 571c 页 X59-0571.png
见种种乘皆是一乘以同一萨婆若海所流出故
又云然其实际无有二相是也。】

「汝当修集无缘慈悲随力劝化自劝劝他于身命财
为大乘故莫生吝惜为一众生经多年月设多方便
说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乐为多众生
亦复如是是名利他教化众生。」

【无缘下当学世尊修无缘慈遍化众生不择亲疏
等相者是为大行北远云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名
曰无缘慈随力者未必待穷究竟方起化物当随
巳力分所解而化导之莫生下如菩萨舍身求偈
常啼卖身供般若是也为一众生者少尚运心多
岁况为无量众生经数时乎如阿难白佛言如一
众生未成佛我不于此趣泥洹。】

「虽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为幻说法
若见我说彼受我化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即是魔心
生死之心障碍之心自缠缚心。」

【勿生下虽有所化而当无所化虽复说法而当无
所说是名真化真说大师云度众生如度虚空明
众生无毫未可得也又金刚般若云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
本自不生今何所灭又思益云不以得不以證施
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为修道譬如下举喻幻说
幻听是不实相若计有我说彼则有我人众生及
卷三 第 572a 页 X59-0572.png
寿命者能所既存则是魔生死等心妄可息乎故
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

「汝但发起菩萨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经始纬
一丝虽未成疋非不贯摄得其头绪即是发趣起作
之始渐渐累功自至端疋。」

【百疋之经言经可织百疋也非不贯摄者谓一纬
能贯穿百疋中百千万经也喻大心人始发功少
而运心必普焉又一丝为头终成端疋一发为初
终穷大行端疋二丈曰端二端为疋也。】

「利他六度者为除他恼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
慧等亦复如是先自行道然后化他他即信伏自造
恶行教他作善信用语者无有是处或口勤说十二
部经方便善巧种种譬喻令人信解。」

【为除他恼者如布施为除他贫穷苦恼乃至智慧
为破他愚暗障恼自造恶行等者所者谓身不正
雅令而不行也十二部经者谓长行孤起本事本
生未曾有因缘譬喻重颂论义方广授记无问自
说也。】

「或以身劝自修万德一切善业令他仿习或以意劝
思念教道作易解章句布施众生令他诵持起正信
解名为利他。」

【或以身等者所谓身正不令而行也思念属意业
章句属语业今因教化而作章句故摄归意业。】
卷三 第 572b 页 X59-0572.png

「说法解释五乘自成辩才净于口业善现威仪恭敬
礼拜供养三宝勤苦利他自成相好净于身业若念
众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济净于意业利他令众生净
信反资巳身成三真业。」

【五乘下谓能分别人天声闻等乘演布法义示人
者即成就自巳辨才通利是名净于口业善现威
仪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也此说利他如马胜比丘
威仪庠序感身子出家等自成相好者以恭敬供
养三宝则所获堂堂之相也乃至成佛具四八之
相故名净身若念下思念五浊众生处在三界五
苦八苦等日夜交煎而念思拔济也然虽未能拔
而常运此心者斯亦大行之本故名净意业真者
果中无漏正业也。】

「明知利他还是自利虽复利他恒自益巳然受化者
非不蒙润若化百千无数众生智慧转增渐成四辩
不同财施损减竭尽说法之时不念财食是故世尊
说法未曾先说后受供养教化功德高于须弥深于
巨海以此利他之因当成佛果。」

【四辨者即义无碍辨法无碍辨辞无碍辨乐说无
碍辨以阐扬大道必须假无碍辨才又由智慧敏
捷通达无滞故通言无碍今若因中利他说法则
能成就果中四辨也不同下金光明经云法施增
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说法下离邪命说法也是
故下引佛为證意令先受供养而后行说法则人
卷三 第 572c 页 X59-0572.png
尊道高故萨婆多中要食后说法有四益故一为
消信施二报恩三令有欢喜心善根成就故四为
在家人应行财旋出家人宜行法施故律中令说
契经善见云修多罗义种种义开发等听说义时
要撮诸文者开所谓引要言妙词直显其义。】

「能如是学名广大净心。」

【广大者行愿之普也净心者以不着相故。】

「偈曰。


 若见重愚痴
 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
 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
 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
 未信三世业


【重愚痴等者以愚痴深重不可为说一乘之法若
闻必生诽谤故经云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
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在圣尚尔凡岂强乎经云虽是法语说不应时名
为绮语受苦法华曰其有诽谤如斯经典其人命
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
数劫今言百千犹是略尔无习气者以过去不闻
今生善种习气又薄所以闻法不信受故恐怯恐
惧也断常者著二边也由着断故不信三世有法
由著常故不信大乘空义。】


 量根授法药
 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
 闻法反生瞋


【法药即三乘十二分教也心邪下根不应法则反
卷三 第 573a 页 X59-0573.png
生于瞋病不称药乃愈增其恼智者当须识病与
药观根授法。】


 如蚕吐丝茧
 罪业复自缠
 以不闻法故
 常为爱网牵


【蚕喻众生丝茧喻罪业爱网者五欲之爱爱能罗
行人率落恶道如世之网也。】


 一切真如门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
 爱语令欢喜
 菩萨同体悲
 观他如我巳
 柔和善将护
 似乳投于水


【一切真如门者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当知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又云真如者亦
无有相谓言说之极藏法师云真如是言说之极
谓此名之后更无有名则诸句之中取后边际故
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是第十究竟名也巧用方
便者以真体本寂于无言说中而起言说也既知
此理当须务恊机情善巧而说菩萨同体悲以菩萨
观一切众生佛性本同故起悲济也似乳投水者
若准戒疏解水乳合义云如乳合乳不得云乳合
水以相合非体鹅能别之今若取圣凡位别可云
似乳投水若取法性体同须云乳水以自相投也。】


 或时须多言
 有时须寂默
 知时名法师
 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内
 所为成法则


【多言者有益须语也寂默者无益而止也智论曰
卷三 第 573b 页 X59-0573.png
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
默若能如是则名知时法师冥之于心内者用此
知时之道冥之于心则所趣无不利也故可则焉。】


 有用耎语时
 有时须粗矿
 耎根耎语调
 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
 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萨秉


【软语对易化者粗矿对强刚者虽外现威严而内
行慈悯矿字误合作犷为正强也说文云丈不可
附也对治种种境者不唯调众生令对治诸恶境
又自行菩萨行者虽入淫坊酒肆化物而不可染
其风也此事非易非登地菩萨而不能也故摄论
言菩萨得无分别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事无染
触过失故结云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悦勿使瞋
 触情起毒心
 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涂苦
 渐引归正真


【勿使瞋所谓菩萨宁起贪心不一念起瞋由瞋违
生故无闻非法者即未闻正教及非法人也若对
此人先且授与五八戒令引生人道庶免三涂苦
也然后机根若熟渐化归真。】


 为说四谛法
 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
 入理为谭论
 破相十八空
 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
 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
 顺教报佛恩

卷三 第 573c 页 X59-0573.png

【涅槃门者有馀此对二乘性也有大性者若对菩
萨乘性人当入大乘理为说法所谓十八空等身
中无世尊者遣执佛之病也又佛亦假名故经云
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又古德云真如界内绝
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以上句
举十八空以遣也法华又曰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当知如来说十八空正显无得无著之
妙绝也五乘下四句通括成益顺教报佛恩者所
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度
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又佛言顺我语者即名供
养佛人。】

「诫观佛性不一二非有无含中道不著中法第二十
八」

【二十八释佛性篇对机普化巳彰大士之心接物
归源要示群生本具故立此行以次前篇谓众生
具果人之性曰佛性经五道故名不一本是一性
名不二在妄性隐曰非有妄消性显曰非无不堕
二边曰中道中亦无滞曰不著中法。】

「既发道心复自他利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
广在诸经。」

【既发下结前二篇须知下生后同有佛性者涅槃
经中多曰佛性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
之性故遍言之有情无情尽具此性诸经即涅槃
等诸大乘经。】
卷三 第 574a 页 X59-0574.png

「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
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冰众生佛性本净
有水由觉观风波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冰欲显
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净佛
性影现。」

【从真性起者为众生迷故从真起妄即知此生灭
妄非从别起故起信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藏法师云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
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
义以说相依谓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
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动
水当知此中理趣亦尔众生下合法佛性合水觉
观合风生死合波动水合烦恼欲显下治法也冰
液液字误当作冰消谓欲显了本觉真性当以智
慧之火融消烦恼之冰以禅定静虑息灭生死波
动由是清净心水莹然旋湛是故佛性影现不疑。】

「二者如金在矿粗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
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矿戒定慧火练出
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

【矿金璞也无堪以金在矿无堪为用中最上者许
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众
生下法合也。】

「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构取煎暖乃生
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
卷三 第 574b 页 X59-0574.png
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
同愿救苦不守自性。」

【如牛未产者言牛未产之时乳与血和洎乎产后
缘成乳血停分故有其乳以饮犊子摄取下谓始
搆得乳后假煎暖故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
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于中最胜最妙是曰醍
醐文略酥酪故曰乃生旧本作乃至后人妄改作
乃生众生下法合涅槃云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
者即是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
也乃至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
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
佛至十地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巳上
正文)随众生下既知佛果则随类现形不守自性如
上醍醐随器变色。】

「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
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
差别佛性是一人别屋别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
不二冰冻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
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

【人别屋别合云人行屋别冰冻下喻众生妄起则
佛性隐故曰水即非有冰消喻众生界息即佛性
全现故曰即水此言冰消验冰液误之明矣不一
者经五道故五道妄生故非有也不二者是一佛
性故有一则非无故曰非无起信云即是真心恒
卷三 第 574c 页 X59-0574.png
常不变巳上四喻盖圣智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
也。】

「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
名为佛性。」

【道谛所摄者达诸法一相皆归道矣一相道无二
即名佛性。】

「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
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
无有是处。」

【四亲近中前二属闻慧遗教经云求善知识马鸣
释云求闻法行是故前二亦可摄入闻慧第三属
思慧第四属修慧以此慧性即是佛性又若离此
四种欲證佛果者安可得乎故曰无有是处此四
文出涅槃彼云有四法为大涅槃近因一者近善
知识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
行若言若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

「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
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
神持方能存立。」

【非边者离空有断常也虽云中道是佛性而中亦
不可著故立名云含中道不著中法是也托佛性
起者由迷一觉性故有众生五阴起也又藏法师
云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如水起波故曰
非断生灭如幻者谓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乐
卷三 第 575a 页 X59-0575.png
何有于实故曰非常人依下虽曰非常又假色身
以趣本具法身故涅槃云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
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同因故从无明烦恼得善五
阴从善五阴得菩提故阴藉下谓佛五阴假藉识
神扶持方得安立即此之识佛性在中。】

「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
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离真妄等者真因妄立妄对真施真妄本空著则
成病今能离此著者即了佛性以佛性清净非觉
知情识之所拟议也。】

「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
佛性。」

【能说下能说属言教无说是佛性以佛性清净体
离言说故曰无说即此无说之空亦不可取取则
为缚若能离若方体佛性。】

「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
是为十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
起。」

【空平寂静者即真性也有乱者忘心者以真心约
体绝相非染非常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
无有差别随缘熏转动成于染故说妄乱胜鬘云
不染而染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
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无断绝故曰俱行也体离
下由体离相绝名故虽然又常显于色以随熏转
卷三 第 575b 页 X59-0575.png
动故藏法师云一如来藏心含摄二义是也是下
结示佛性十字误当作佛性一如者佛与众生无
二如也所谓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
一际本从下以贤圣趣真解脱皆从凡夫修断而
證也此约修说前据理具。】

「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

【唯佛能知者且十地菩萨观佛性犹隔罗縠况下
地乎故偏指佛。】

「汝能观解名真净心。」

【汝能下若能如是体解本具佛性不从外得当须
息妄波融惑矿离烦恼血乳显本真性方契净心
之旨也。】

「偈曰。


 一切诸众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
 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
 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
 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
 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
 励巳修八正


【戒定除客尘者然能除在慧今指戒定者是慧所
依故性阴下以佛性隐蔽故迷真起妄则受轮回
生死乃曰众生性显则反妄归真是曰贤圣励勉
也以八正不出戒定慧三也。】


 初发道意走觅道
 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
 一处静思顿止息
卷三 第 575c 页 X59-0575.png
 忽然醒悟觉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
 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
 自性本来包十方


【初发者初心人也心邪下凡欲慕道且先正心今
并未除返外求道实可笑也江南下逐妄菩提下
迷真也以不了自心本具而外妄求也身外下楞
严云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
路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
得一处下经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
从人得何藉劳肯綮修语(肯綮出庄子彼说庖丁解牛言技经肯綮之未
尝郭象解云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槩于微碍也而况大軱乎軱音孤郭注曰軱戾大骨也崔云
盘结骨肯字林云著骨肉也綮司马云犹经处也彼经意谓何藉劬劳及妙于修證言其性具耳在理虽
然未可阙行)未死下巳知烦恼本性是空虽今未尽生
死而终归磨灭也道理下如富楼那言我与如来
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又涅槃云生死本
无所有体离相即故经云生死涅槃皆即拄劳颠
倒业相明了根尘者当知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
然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
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又若一念
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
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如是观了即见佛性
卷三 第 576a 页 X59-0576.png
智慧既明神通自在无往不利故如翼也假众生
者色受想行识性本是空但是处假因缘而有也
十方如前所引即果上智用也今众生虽未显现
而性亦具耳。】

「诫观智差别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二十九释福田篇利他观性虽生佛以无殊约位
證真推凡圣而宛异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发思
不同曰智差别生福有异号田不等次第挍量唯
佛双足。】

「巳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观佛性此是因相次须观果
果是佛智。」

【巳起至因相结前三篇次下生后。】

「经云满大千界众生智不及一须陀洹智世界须陀
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
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罗汉智不及一辟支
佛智满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种性菩萨智如
是节级不及一十地菩萨智满十地菩萨智不及如
来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
量不知知来举足之事是故汝当一心精进求佛智
慧。」

【大千者释迦一化之境也自誓三昧经云娑诃世
(汉言忍界梵本正音名为索诃)其佛号曰能仁是也众生总收
大千界人及内外凡等至见道方破异生性障故
下重颂中约世界信行人即见道钝根性人是也
卷三 第 576b 页 X59-0576.png
若据僧伽吒经云佛告一切勇施菩萨言若三千
大千世界满中胡麻以此数量转轮圣王若有人
布既如是轮王不如布施一须陀洹以须陀洹巳
断八十八使见惑故胜斯陀含巳断欲界六品修
惑尽故胜阿那含巳断欲界九品修惑尽故胜阿
罗汉三界见思俱断尽故胜辟支巳侵习气故胜
种性菩萨即地前三贤位也以入大乘种性故胜
十地始欢喜终法云地十地论曰成就无上自利
利他初證圣处多生欢喜地离能起误心犯戒烦
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随闻思修等照
法显现故名发光地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
故名焰慧地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
难胜地般若波罗蜜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善修
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
远行地报门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无碍力
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约大法身具足自
在故名法云地准此十地对治十种障故胜广如
彼论如来者龙猛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诸障既
尽事究竟故于一切境界智明了故是则唯佛之
智为上故最胜也举足之事者以如来神用非菩
萨等所知也故华严第六十卷法慧光焰王菩萨
说偈云三世诸如来声闻大弟子悉不能知佛举
足下足事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缘觉亦不知如来
举足下足事又梵网上卷云下地所不能知觉举
卷三 第 576c 页 X59-0576.png
足下足事是也。】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施一世界凡夫众生不及
布施不须陀洹布施世界须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
至节级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养一种性菩萨节级
乃至不如初地圣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
布施此诸三贤十圣满足一劫不及供养如来一食
果报何以故如来有大智慧故消诸天世人供养恭
敬智慧多故消于多供无一智慧地上水叶尚不得
消何况人食。」

【不及供养如来者以三觉既圆得福最大如智论
云老母施佛臭淀得辟支迦果又阿轮迦王为小
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最后得道况百味四事
以施佛乎此与四十二章经同而前后少异故彼
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
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
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含不如饭
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
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万亿辟支佛不如
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万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
念无住无修无證之者圆法师注云此谓发大心
菩萨也圆解廓然融通无碍无能念之智无所住
之理无修因无證果能所因果了无所得得即菩
萨妙果自然成就问饭此此人则功超诸佛何哉
答诸佛巳證不假资缘今此初心身犹有待若饭
卷三 第 577a 页 X59-0577.png
食充足则使至无生苟饥渴怀妨修正观是故施
彼超饭佛今文但至诸佛者取果极为言水菜者
地之所产不假人之施力尚不可消况名衣细食
乎佛言若有非沙门非梵行自言是沙门梵行于
此大地无涕唾处况举足下足去来屈伸何以故
过去大王持此大地施与持戒有德行者今无灭
智则不可受。】

「汝当领解诫之本意修习净戒莫令缺犯以戒净故
易得禅定定心清净发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
身一切种智。」

【禅定者世间出世间禅定皆依戒起马鸣遗教论
云示现有色无色解脱功德皆从此生故一切种
智者佛所證之智也。】

「诸佛智力今更略说。

十方世界一时细雨经多年月一瞬眼顷悉知滴数
十方江海总知斛斗十方铁围须弥大地普知斤两
法界刹土尔许尘数或遍虚空界众生心行悉知善
恶一一众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于
掌中游行世界帝释梵王不觉来去十方水火吸著
口中水不灭火火不损口若欲具说不可穷尽。」

【铁围善见云纵广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
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须弥正云苏迷卢此云
妙高以四宝所成名妙(东面黄金南面琉璃西面白银北面颇梨)出七
金山表名高俱舍云出水八万踰缮那入水亦然
卷三 第 577b 页 X59-0577.png
据金轮上一一下如妙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汝
于未来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国名离垢又告
富楼那云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号法明如来等。】

「如是神力从五停观生从三十七品生从四无量心
生从六波罗蜜生从大乘十地生是名诸佛智力神
力从断财色五停观生。」

【从断财色下八字文似重或可作再来语。】

「因起巳来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诫始终说相。」

【因起巳来即从序宗先诫财色及五停巳下皆属
因位至佛地是果故曰始终说相。】

「菩萨别行前后阶位如华严说。」

【华严即彼经十地品等广明。】

「汝可发起慈悲种子布众生田恭敬种子置三宝田
福智芽生乃成佛树荫覆法界十方华敷结无上果。」

【汝可下诸经有说三田今但说二略恩田且于父
母师长上当下孝顺种子又一往所配如此当须
种子互遍方善如父母在疾厄中岂无悲心养而
不敬不别犬马岂无敬心佛法将灭岂无悲心孝
顺师僧三宝岂无孝心视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
如来等岂非敬心皆曾为我父母岂无孝心今且
就增胜为言故致偏对又戒经云八福田者一佛
二圣人三和尚四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也。】

「从发道心毕至究竟其间功用悉名智障到如来地
卷三 第 577c 页 X59-0577.png
二障永尽反望生死如幻如梦本无真实诳惑痴人
唯佛正觉故称遍知。」

【悉名智障者若滞功用是智家之障也二障一烦
恼障二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故名所
知障反望下至究竟果时反望于前所受生死轮
转皆幻为梦也。】

「汝今应取如来智海勇猛修入名决定净心。」

【楞严云劫末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智海佛智深广
不可测故如世海也。】

「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
 不及须陀洹
 世界须陀洹
 议论共宣谭
 见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
 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别
 不及如来身


【信行者者字误承上韵应作智字谓见道中有二
种根性人也俱舍颂云名随信法行由根利钝别
谓钝根名随信行婆沙云由彼依信行随信行故
由信为先得入圣道若利根名随法行婆沙云由
彼依法行以慧为先得入见道今言信行即二论
中约见道内钝根人也众议下谓议言此信行人
出大千界人情知之端表也若望初果犹名为劣
如是次第相望乃至佛智方为极胜矣。】
卷三 第 578a 页 X59-0578.png


 布施节级圣
 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
 不及佛田最


【布施下文略从凡至圣今只就圣中初地不如二
地乃至等觉不如妙觉。】


 是故汝当知
 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
 信者名净心


【福田为胜若人施者功不可计信者下谓若谛信
智皆以如来为极而无疑虑者则名净心矣。】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三十释受持篇从因至果既小大以备陈密付秘
传使道行而入道故判此篇为流通分谓韬韫于
心故曰内行不自矜衒名曰密修嘱付者戒疏有
五种流通所谓一者劝信二者信顺三付嘱四奉
顺五回向流通今即第三。】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

【七生累劫者盖言父母生色身恩之薄也师僧生
法身恩之厚也人以出家之后劣依于优凡依于
圣直至五分法身成立乃至成佛方曰无师故以
七累分其异耳义深下通示二恩也谓义深巨海
恩高昊天也又父母约恩师资约恩义故礼记中
事亲服勤至死三年(凡此以恩为制)事师服勤至死心丧
三年(凡以此恩义简别云)若是恩愚者皆妄义岂知有此。】

「汝始入道方复别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
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
卷三 第 578b 页 X59-0578.png
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
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
于恶道。」

【方复方或作乃依止者师资篇曰新受戒者创入
佛法[万/心]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
神法身慧命将何所记故律中制未满五岁及满
五夏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巳益
末法者据大师撰此文当像法五百八十馀年是
像之季故称末也大钞云然生居像末。】

「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诸馀部帙
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
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
渴得水随饮莫齰静处披读。」

【无那下以师资义重故近标者且望表宣人事名
近若开发大行大心实非近尔抑亦标表之语语
近而意远也诸馀部秩者指律藏诸部也率土诗
曰率土之士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尔雅
云率循也齰(锄陌切)齧也犹人之渴得水即饮岂得
咀齧乎。】

「何劳他见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
唯有天眼者證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謟误何故静
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群分愚智别类方以类
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巳毁
人邪情怪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
卷三 第 578c 页 X59-0578.png
薄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虚
响聪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涂即至终无免
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
人实行罪重于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
有过失。」

【何劳他见恐愚者闻不信受反生诽谤天眼其实
天眼见大师行他心知大师意然既见正行则可
證实心故举天眼耳又以真天眼證知者唯佛也
物以群分并方以类聚出周易系辞韩康伯注云
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今借显
之圣与圣俦智与智会愚与愚合今以圣言投出
于愚者则非所宜也仲尼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虚响下响亦声也谓求世间虚声及聪智声
举获生利养也野偷家语曰教而不中礼谓之野
今既内无实德虚求声响则多不恊道凡所受利
则同偷窃由破戒故盗用持戒者负债用初果至
三果人如同友用四果人如自巳物用此人实行
者言非虚也罪重于前者则迭相是非等人罪重
卷三 第 579a 页 X59-0579.png
挑眼之过也以彼挑世眼此挑法眼故非是下意
谓非是此文有多过失不令他看恐过者不信反
坠涂炭。】

「世有难语并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
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后生专学此语在前
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
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
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
难近。」

【难语即世中难了语对下易语也并语即立难中
有关并语是也坏彼语即毁语也华语今之绮语
也又文华绮错之言名为华绮语越理语即妄语
也以不值正理故衮语即褒语如云华衮之褒谓
言词如同华衮之衣也番语即俗中三番语番去
呼牒语合作喋(徒恊切)便语也大师撰佛道论衡序
云喋喋黔首无敢抗言迷人语言令彼狐疑故恼
乱语令彼不乐故差闷语出乖差使人语情闷故。】

「又复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
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
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

【易解语即三藏中接人天近教语真意远也身心
语即坐禅摄念身心所表语也戒律语大小乘戒
禁防众非要切语今诫观是也下文云故遣苦切
入心之语等离罪语劝励离非有过起悔也治障
卷三 第 579b 页 X59-0579.png
语立法对治除诸障也入理语趣正之语也成就
语成就第一义谛语涅槃经云决定宣说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定当作佛大笑者以不信
受故笑老聃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了悟故勤行也)中士
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可上可下故疑则若存若亡也)下士闻道大笑
(迷而不信故笑也)又肇公云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
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谈而无味然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常而弗顾。】

「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
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
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
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

【含无量义者盖言约而义丰也一生不彻者纵如
诫修行以圣道遥远非一生之功也如来三祇百
劫万行方圆贵在下法句经云虽诵千篇不义何
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
法句行可得道又如昔书刘柳唯好读老子时右
𤉄传迪好广读尽而不解其义迪每轻柳柳云卿
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粗矣时人重其言如
见世尊者以佛色身虽灭法身而在世故又今所
说者尽顺佛言今见言即见佛又因此诫达了自
心又名见佛。】

「凡经论诫义有二种。

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
卷三 第 579c 页 X59-0579.png
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
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

【空平等法者即直契法界一如之谈也谓真空妙
性平等一如非言语一异等相也冲玄密境者指
理体及不可思议境之幽邃也补处者将补佛之
生处也如慈氏补释迦之处是也且等觉圣人望
于妙觉尚未显了證极况二乘乎二者下即此诫
文重颂语是也。】

「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
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
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舆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
乘智者呵责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
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
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
證圣。」

【相欲似浅者指上顺情语谓虽未直契法界而谈
且立言导行使涉浅而入深也废见皆是也者言
不可著庄子尚曰得鱼亡筌得免亡[(ㄇ@(企-止))/弟]况我教乎
立见悉非者今立言以除见还立见斯成妄本楞
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踝足骨也底不可得者
智论云佛法三昧如虚空无底婴儿涅槃云佛告
女人若儿长大能自行来凡所食啖能消难消我
之声闻如汝婴儿不能消是常住之法庸野应法
师云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名庸人辇说
卷三 第 580a 页 X59-0580.png
文云挽车也在车前入而引之也尔雅云从御不
惊辇者也郭璞注云步挽辇车也古者卿大夫亦
乘辇自汉以来天子乘之舆车无轮曰舆未食下
双释上二句智者呵责如易曰负且乘致冠至仲
尼云负且乘亦可丑也越学空宗者不从渐入则
于事阙修故如来不喜十诵云诸比丘废学毗尼
便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乃至由有毗
尼法住世间尔者国君印曰尔应劭曰尔信也古
者印玺通名尊卑共传之若夫𥘿制名则不通𥘿
得和氏之玉一云蓝由玉而作玺焉其文曰受命
于天既寿永昌丞相季斯篆此乃国之符瑞岂鄙
夫之所持今以玺喻真法空鄙夫喻不学戒律人
也。】

「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悯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冒沾
师首愚于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
道行既自知巳转教同学及馀智者吾甚疾劣宿不
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

【体无华功者言不事华绮巧辞也杨雄云彫虫篆
刻壮夫不为也又恨下大师彰谦也冒罔冒也转
教同学者圣人用心不独其子故令转导亦菩萨
之大行也及馀智者以智能信受若以一阐提及
以愚者则不纳也儒曰丘卿童子难与言上亦云
何劳他见即斯人也宿不保安者言刹那生灭信
宿不可保也遗嘱遗留善言嘱其所行也旨不殷
卷三 第 580b 页 X59-0580.png
勤者言岂不殷勤耶又结略之辞上云略述近标
是也虽然文含多义大底令如上所诫以践其道
归净心矣且夫因指以见月由言而入道故此诫
观不可一日而亡也余尝慨斯文开诱至要而传
唱弥寡示辜先圣之恩耳繇是[声-耳+告]炉慨随释不觉
盈轻贵乎自照敢遗他人庶藉此因熏成大行拔
群类于九有亲圣于十方了自心源极佛境界庶
冀见闻之者佥宗净心举足修涂皆趣宝所弹指
合掌咸成佛果尽未来生切愿无朽绝笔感圣法
流涕后来览者知予志焉。】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下末(毕)

临安府菩提教院传律临坛比丘 道谏将自巳
衣钵钱镂此钞一部三卷并科永广流通令毗尼
久住仍报四恩资勋三有者。

时嘉定三年重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