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540a 页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中本
天台沙门 允堪 述

「诫观女人十恶如实厌离解脱法第十一」

【十一释解脱篇屏处造非犹防于衅[(〦-一+尸)@女]女人交染
讵免于沈沦故次前篇以立兹位谓报柔患重曰
女人十恶真可弃背曰如实厌离因若能远果亦
非系故名解脱矣。】

「女人十恶者具说难穷今略言之令生厌离。

一者贪淫无量无厌经云十方国土有女人处即有
地狱一切障道此为是苦女人欲男如海吞流百千
万劫毕竟不满得一望一心意狂乱见可意男悉愿
与交犹火纳薪多益多炽昼夜行坐无忘欲时受五
道身皆女形摄先际巳来女根未转彻穷劫世不免
女身故名贪欲无厌二者嫉妒心如毒蛇家有妇类
悉生憎垢口似相亲心如冤家若同夫婿更相规命
或作符厌解奏毒药或雇人杀害或截支节或毁面
目或削衣食鞭打骂辱方便除他欲得独立故名嫉
妒三者謟曲诈亲凡见人时未语先笑口云忆念心
怀嫌根对于夫婿思他男子愿夫远行或愿早死或
与外人多种谋计及见夫时謟媚附近身向心背名
为诈亲四者放逸但念䌽衣装粉钗钏修治面目望
卷二 第 540b 页 X59-0540.png
他爱念耽著五欲不避亲疏不畏后世畜生饿鬼名
为放逸五者口多恶业出言虚诳实情难得凡所论
说虚多实少喜道鄙弊秽恶之语母女姊妹不相避
忌两舌斗乱传送消息数作咒誓不畏殃报屏骂尊
长穷逐诤讼是名口多恶业六者厌背夫主若见端
正男子无羞追逐或遣信逼或自身往坐卧不安休
废生业或结成病或时托病屏处饮啖人前不餐夫
婿辛苦勤劳得财割减偷窃供给傍夫共作谋计规
欲杀害见夫即瞋冤家无异是名厌背夫主七者一
切女人多怀謟曲实情难得所以女人奸险性器难
量虽与对面共言心隔千里之外皆为贪求世利性
逐浇浮言是返引为非指虚翻将为实颠倒常理每
事多端向背有无情随冷热或凭势要或党亲知或
因财色相诬或诤名位而起谤是以口如脂膏心若
锥刀八者贪财不顾恩义父母养育劬劳难报及嫁
得夫弃忘恩德规父母物润益夫家多得便喜不称
便恨父母饥寒无心供给是名贪财不顾恩义九者
欲火烧心不耻父母不惧刀杖或未嫁妊身或奔逐
他逃或拘引他人向家造过耻辱父母败乱宗亲出
嫁巳后复叛夫婿夫亡未几更思后嫁男女成人犹
弃改出心迷欲醉不避羞耻女人过患穷劫难尽故
名欲火烧十者女身臭恶不净常流春夏热时虫血
杂下经云女根之中二万淫虫形如臂钏细若秋毫
腥臊臭秽私堕胎孕怀妊产生污秽狼藉善神见闻
卷二 第 540c 页 X59-0540.png
悉皆舍去恶鬼魍魉数来侵扰。」

【女人礼记曰女如也如男子之教也无量者言患
弥多也无厌者言渴心难满也一切下言一切障
道中女人为最也是当作最得一望一者得一男
巳复望一男乃至百千心终无厌故涅槃第十六
云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亭历子如是等男与一
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假使男子数如恒沙与
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又如大海一切大雨
百川众流皆悉投归而彼大海未曾满足女人之
法亦复如是可意者言称可其意也五道者地狱
旁生饿鬼人天也所以不言六者有云合修罗在
鬼畜趣故若据智论问曰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
多异畜生形应鬼道所摄答曰不然阿修罗力与
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能破诸天
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
根孔中以自藏翳受五欲乐与天相似如是威力
何得饿鬼所摄以是义故应有六道又问曰经说
有五云何言六答佛过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
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
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
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意应
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
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有地狱饿
鬼畜生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报是
卷二 第 541a 页 X59-0541.png
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不违今言五者亦顺经耳
若楞严中加十种仙乃有七处嫉妒楚词注云害
贤曰嫉害色曰妒家者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
宫其内谓之家妇类言似妇之流类也即娣妾等
也刘熙云长妇谓姒少妇曰娣娣弟也巳后来也
妾接也以贱见幸也憎亦嫉也婿女夫也规命规
求损他命也或作下是损命之法符厌(于琰切)魅也
解奏解谓解除奏谓进奏灌顶经云解奏神明呼
诸邪妖今谓解善药而奏毒药等或截下是损彼
好相令失夫宠也或削刻削也除他反欲进巳也
謟曲非质直也诈亲许伪亲胒也䌽衣二仪录云
殷周以女人之服太质稍加之以华绣也庄粉亦
殷周以降即涂铅粉谓之胡粉乃纣所造𨥁女娲
氏以荆枝及竹为笄至尧用铜舜杂以牙[王*氏]今多
以金银为之钏续汉书曰孙程十九人立顺帝各
赐金钏指环今为女人之饰修治面目者易曰治
容诲淫畜下文略地狱指二除之报喜道上去呼
好也两舌戒疏云二边传言故为两舌新云离间
语生业者即女工及夫家活业也浇浮浇薄浮沈
也相诬枉也脂膏者外出可美之语也锥刀者内
韬害物之心也劬劳勤劬也诗云父母劬劳妊身
妊本去呼又音壬身或作娠诗云大妊有娠传曰
娠传也谓怀胎孕也未几者言未多时也犹弃改
出者言有子长大尚抛弃而出也毛诗讥淫奔云
卷二 第 541b 页 X59-0541.png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言犹自嫁出腥臊(上桑经切下苏遭切)
皆臭气也通俗文曰鱼臭曰腥𩸯臭曰臊孕(次證切)
身怀子也𦵧籍亦作狼音义指归云狼性犷暴凡
食物即藉地乡人呼狼食处为狼藉魍魉说文云
山川之精也通俗文曰木石怪谓之魍魉淮南子
云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赤瓜长耳美发也。】

「如是鄙弊愚人犹贪弃舍念处破佛净戒死入狱中
畜生饿鬼长劫受苦无解脱时是名女人十种恶业
能观能远名为净心。」

【如下指上诸过愚人者简智人也永嘉云凡夫颠
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华茎不悟
毒蛇(涅槃云如妙华茎毒蛇缠之喻意可见也)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
豿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燋背烂肠
血肉糜殨(胡对切肉烂也)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
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
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乃至应当远离
如避怨贼又云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
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
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楞严云汝爱我心我
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又奘师为
西域女王说偈云鸩鸟入水鱼皆死毒龙行处草
不生野狐妖媚不堪亲一切女人障圣道世可悲
兮世可悲无常能得几多时一旦凡夫心不尽千
生万劫堕泥犁白骨从来无锦绣髑髅何处书娥
卷二 第 541c 页 X59-0541.png
眉念处即四念处如上所辨。】

「偈曰。


 四百四种病
 宿食为根本
 三涂八难苦
 女人为根本
 生死无数劫
 贪爱为根本
 贤圣解脱乐
 离欲为根本


【四百四种病者僧祇云水火风杂各有百一也是
病之本由宿食生故增一云多食多患食不消化
故致病也贪爱下妙经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
灭食欲无所依止。】


 四蛇成身界
 颠倒想为心
 脓血遍九窍
 净想起贪淫
 顺情称快乐
 不信堕刀林
 报生猪狗道
 由前贪爱深


【四蛇即喻四大光明曰地水二蛇其性沈下风火
二蛇性轻上升涅槃云观身如四大毒蛇小远疏
曰譬如四蛇性相乖反地大坚重风动而轻水湿
而冷火燥而热各相乖反故四大如四蛇九窍两
眼两鼻两耳口并大小便道亦名九孔九疮昼夜
常流不净也如眼流眵(叱支切目汁凝也)泪耳出结咛(乃顶
切耳垢也)鼻出洟涕口出涎唾厕道常出屎尿也涅槃
云是身不净九孔常流净想于上不净翻作净想
即不净许净是名颠倒不信下由不信故恣贪欲
境故堕狱之刀林畜之猪狗也。】


 一切女人性
 少实多謟曲
 不念臭秽身
 坐卧思念欲
 邪视他男子
 情喜相逼触
卷二 第 542a 页 X59-0542.png
 百千万亿劫
 毕竟不满足
 不羞惭父母
 败损诸亲族
 男少女多者
 家衰数被辱
 女具十恶业
 死入铁床狱
 大锸剌女根
 苦痛大嗥哭
 地狱罪毕巳
 转入母猪腹


【大锸(楚洽切)(七消切)也刘熙云锤地起土也嗥(胡高切)
说文咆也又犬吠鸣也。】


 啖粪居圊厕
 臭泥生溷虫
 复被屠割苦
 累劫罪难终
 从畜入饿鬼
 秽食恒不充
 支节皆火然
 骸骨不消融
 贪欲暂时乐
 受报苦无穷


【圊释名云至秽之处宜常洁净也厕人杂厕其上
也臭泥(去呼)言滞泥也溷即圊溷(胡困也)刘熙曰溷浊
也楚词云世溷浊而不分屠割苦此转释上母猪
腹句为受此报必受屠剥支节下释饿鬼之别报
也。】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第十二」

【十二释食缘篇触食无染巳得于清修四事起贪
何名于上行故次前法以立兹篇谓能施衣食房
药故曰檀越四事成非自然损人害物故曰从苦
缘起受者不染为成道业故曰出生。】

「损害生命名苦业筋骨斯尽名苦缘。」

【苦业者以身口所作名业此业非出世之乐故名
苦筋下运劳致极故云尽此缘非乐故名苦。】

「经曰食者从耕种锄刈收治飏簸窖藏运辇舂磨炊
卷二 第 542b 页 X59-0542.png
㸑蒸煮聊设供给奉送又种菜造墙溉灌田园营为
酱酢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
工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况复一生凡受几食始从
耕种乃至入口伤杀无数杂类小虫是以佛戒日受
一食支持性命寄过一生。」

【耕种耕梨也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
种之自后相仍也锄(士居切)苍颉作锄田器也释名
云锄者助也去秽助苗也刈割也飏风所飞飏也
或作扬轻重仪云把叉抲拂扬簸之属是也簸(补遇
切)箕也或作播尚书云播厥百谷窖(交效切)北人穿
地而作以藏物也运辇辇合作撵担运物也僧祇
多作辇彼云辇泥辇砖等恐字通用舂(书容切)世本
云雍父作舂吕氏春秋云赤冀作春磨硙(五对切)
字林作䃺即造面具山东曰磨关东曰硙炊(昌垂切)
(七乱切)文选注爨炊也公琰云推苏不爨(樵苏薪草也)
释名云爨铨也铨度耳辛调和之处也聊设聊音
误合作料即度量也谓量料营设也溉亦灌也此
等皆苦缘也伤杀无数等者是苦业也四分为说
利养难消六十比丘得无学果六十比丘热血从
面门流出六十比丘畏佛语故便退还家是以下
结示上行也又律中佛在舍卫说一食法于五正
中令饱足后犹燋悴佛听食病人残及作馀食法
复因沙㝹施食开其食粥此皆被中下根人若上
根者唯遵一食经云日中一食是也寄过一生者
卷二 第 542c 页 X59-0542.png
以三界之内非久安之地楞严经曰寄于残世泊
于三界业疏云林谷是托四海为寄乃至终丧沟
壑也又超日明三昧经偈云三界如寄居四大非
我所解诸法如梦则无有取舍。】

「衣服者养蚕杀茧取桑织络染浣裁缝众缘调度无
量辛苦计上下衣资凡杀几蚕出几气力蚕茧入汤
受几痛苦是故佛教著粪扫衣障弊陋质冀得修道。」

【衣服刘熙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衣依也所以依
此以庇寒暑也蚕茧入汤者章服仪云肉食蚕衣
为方未异害命夭生事均理一暴茧烂蛾非可忍
之痛悬庖登俎成恶业之酷渔人献鲔(荣美切崔豹古今注
云鳢之大者曰鲔)桑妾登丝假手之义不殊分切之赏无
别是以至圣殷鉴审恶报之难亡经律具彰两俱
全断故律云蚕家乞绵用成卧具为俗所诃名杀
生也佛因制戒不许服之纵得巳成斩坏涂壁此
则永舍之极诫也粪扫者大师云谓世弃者四分
云舍檀越施衣著粪扫衣宝梁经云周那沙弥洗
粪扫衣诸天取汁以洗身则知此行为十二头陀
之首矣。】

「房舍者从起立墙壁穿坑掘地伤杀土虫斫伐材木
伤林树虫造塼瓦时杀泥水虫放火陶冶杀柴草虫
作人苦力施主费财饮食众缘劳损甚大始成一房
是故行者依于冢树草蓐自安。」

【房舍释名曰房者旁也在堂两旁也舍于中舍息
卷二 第 543a 页 X59-0543.png
也墙壁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壁辟也辟御风寒
也土虫即蝼蚁等林树虫即犯坏(音怪)鬼神村戒也
四分云鬼者非人是村者一切草木是十诵云材
者蚊蚊蛱蝶蚁子诸虫以之为舍也泥水虫犯用
虫水戒也四分若以草土掷水中若浇泥草一切
皆堕教人亦同五分随用虫水一一堕陶冶陶即
瓦窑作泥也战国策云范土曰陶(字林大牢切)案西域
无窑但露烧之耳史记陶瓦器也苍颉篇陶作瓦
家也舜始为陶诸书亦音为桃冶销也言世炉冶
以销化物耳尸子曰蚩尤造九冶是冢树收二种
头陀十住论云在死人间住者随顺厌离心故又
智论云树下思惟如佛生时成道转法入灭皆在
树下行者随诸佛法常处树下论云不乐处覆地
有十利所谓无有房舍卧具所爱受用疲苦及随
四依法易得无过复无众闹等草蓐蓐荐也此治
贪好卧具心。】

「念食是苦节身而食念衣杀命著粪扫衣念房舍卧
具从苦缘生志乐头陀三月一移念四事难消少欲
知足经云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
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罐受床坐时如热铁
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三
涂苦报皆为爱衣贪食乐好房舍。」

【节身者大师云贪心出于情著无染良由自节遗
教经云节身而食清净自活马鸣云节身者对治
卷二 第 543b 页 X59-0543.png
他求放逸障而食者对治内资无厌足障今文于
食以辨节身则异马鸣所分也三月一移者以律
有分房法许三月二住然后当移故自恣篇问云
安居竟须离本处否答律云安居竟不去犯罪又
增一云佛告诸比丘常一处住有五非法意乐屋
舍器物又著财产恐人夺之或多集财物贪著亲
眷常共白衣往来反此得五功德饥馑尔雅云谷
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当此之时若
食子肉岂有滋味食信施食当作此想则贪著滋
味亦可息矣受施主衣下此取苦具以况令于衣
等无染也宁破下言宁可现受于苦不可后受地
狱报也以狱报苦深而时久故四分亦云宁以热
铁为衣燋烂身尽不著信心男女衣服宁在铁床
烧身烧烂不受信心好床卧具宁在铁屋中住烧
身不受房舍在中止宿宁吞热铁钩烧烂五脏从
下而出不受信心饮食宁以热铁戟刺脚不受信
心接足作礼宁以热斧自斩其身不受信心扪摸
其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此言极诫吾从
勉之仆报也。】

「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
生形大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负重力尽起而
复倒虚受信施乐不足言及偿施主苦过万倍。」

【指归云及填也苦过万倍者言受乐片时偿苦长
世则万万不类也南山尝有言曰大丈夫既不能
卷二 第 543c 页 X59-0543.png
造大过入地狱岂一口食而陷没耶又如五百问
云昔有比丘多乞积聚不肯为福又不行道命终
作一肉骆驼山广数十里时世饥馑一国之人日
日取食随割随生有一国人来见便斫取大𠮧动
地人问其故便言吾本是道人为贪财不施负此
国人物以肉偿之我不负卿物是故𠮧耳佛告比
丘贪为大患舍之则应比丘法也。】

「是故教汝知惭知愧慎护后世莫破戒受施名为净
心。」

【知惭知愧者谓惭天愧人经云有愧之人则有善
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知有则此无
破戒之恶故属净心。】

「偈曰。


 智者不贪食
 贪食者无智
 不念出粪苦
 唯取人食利
 自啖脑中涎
 上盛向下弃
 慧命断四食
 行者不贪嗜


【出粪苦者十诵云当观入口在生脏之下熟脏之
上若后出时唯是不净又增一云多食五苦一大
便数二小便数等今不念此唯取食敢以为利乐
者迷之甚矣自啖下智度论曰观是食从不净因
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酥酪血
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著口
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
如吐从腹门下(巳上本文)故曰目啖脑中涎上盛向下
卷二 第 544a 页 X59-0544.png
弃文中作脑是胡定切字义非也四食成论云一
抟食奘师作段若粗若细饭等名粗苏油香气等
名细二触食者冷腹风等三思食者或有人以思
愿活命四识食者中阴地狱无色众生入灭尽定
者虽无现识识得在故亦名识食(巳上本文)而皆言食
者以资益为义又言断者以离著为义。】


 比丘不乐静
 贪利受道具
 追求心散乱
 忽忽缘诸务
 得一更望一
 心规恒不住
 宜应愧施主
 臭身里破絮


【道具资道之具即三衣一钵等忽忽者急动貌宜
应下是观勉宜当怀愧于施主顾身之不净但以
絮衣而遮寒弊刘子尚云食足充虚接气衣足盖
形禦寒苟有道者奚足耻之又吾宗道整禅师身
服艾絮吾祖南山体被布荦荆溪尊者大布而衣
一床而居斯皆百世之下名在方𠕋苟或厚于滋
味丰于缯纩而德无一称始为耻矣经云当自摩
头以舍饰好此又如来最后之诫得不思之。】


 劝观三脱门
 离相自调御
 少欲学知足
 可依释子赋


【自调御者谓善自调伏制禦也少欲学知足经云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
堂亦不称意可依释子赋赋敛也既诫少欲知足
则宜情意收敛方可依豫于释氏子也。】

「诫观六道流转受报无穷法第十三」
卷二 第 544b 页 X59-0544.png

【十三释流转篇总前破戒咸为生死之因观后招
殃尽是轮回之果故次前行以之立兹篇谓互为
高下名六道流转生死罔竭号受报无穷。】

「三界众生无始巳来造善恶业皆熏本识成业种子
净染合杂数过尘算。」

【众生者汉书中去呼今佛经多平呼解脱道论曰
何名众生答依诸根种于世假说也又藏法师云
诸识生灭相集而生故名众生皆熏下即无明熏
本藏识结成生灭种子也奘师云梨耶心体不守
自性是生灭因根成生明熏动心体是生灭缘净
染合杂者若约梨耶以明如棱伽云以七识染法
为生灭以如来藏识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
阿梨耶识至于熏成种子亦含染净如熏种落六
道受生是染于六道中佛性平等是净今迷者既
众故喻尘算。】

「受六道报生死无边从地狱出生诸天中人中鬼神
畜生中畜生者先受蝎蠓蠕动形类一日一夜百死
百生千死万生渐受大身乃至摩竭鱼等长十千由
旬脱畜生身受修罗身天上福尽复生地狱饿鬼中
经云鬼有百千万种果报各别六道人畜各千万种
色命苦乐质像好丑千差万品说难穷尽。」

【蝎蠓(上胡葛切下莫孔切)尔雅云蝎蜉[虫*游]樊光云粪中蝎虫
随阴雨时朝生夕死蠓尔雅疏云小虫似蜹乱飞
者也又名蠛(莫结切)蠓列子云生朽壤之上阴雨而
卷二 第 544c 页 X59-0544.png
生得阳而死一名醯鸡郭象云蠛蠓是也蠕(而宣切)
动即湿生小虫也楞严云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
颠倒故和合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
湿相蔽尸(此云肉团)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摩
竭如下所明由旬智论有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
六十里小者四十里修罗者楞严有四若于鬼道
以护法力垂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卯而生鬼趣所
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
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
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
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
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
因湿气有畜生趣摄今虽不分理在前二也。】

「今言人道本业来处经云受形颜貌端正为性净洁
诸天中来皮肤粗弊不喜修施畜生中来形色丑恶
瞪瞢少智地狱中来举动轻躁猕猴中来机捷调戏
妓儿中来性多謟媚鬼神中来略而言之广即难尽
一道之中有恒河沙因果。」

【色命者色即禀诸形体命则未舍执持是也瞪瞢
(上犬證切下武亘切)瞪直视貌经云瞪瞢瞻佛目睛不瞬是
也瞢闷也亦作懵音同。】

「受一蚁身犹经多劫况受馀形及馀道中是故生死
不可穷尽汝可谛观舍身命时受大苦痛受身生时
复大苦痛如是苦痛巳经尘劫巳舍无数身巳受无
卷二 第 545a 页 X59-0545.png
边苦愚者于中犹行放逸。」

【蚁身或作蚁同用犹经多劫者灵感传云须达共
舍利弗往图精舍(即祗桓也)须达自捉绳一头舍利弗
自捉一头共经精舍乃至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
尊者何故忧色答曰汝今见此地中蚁子不答曰
见时舍利弗语须达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
此地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
至七佛以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
此中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又智论
云佛令舍利弗观鸽过未前后各八万劫犹不舍
鸽身故知畜生受报长久舍身命下俱舍云人身
有百处异支节临欲终时三大解此死节火大解
时令心燥闷翻睛吐沬等水大解时形体洪肿筋
脉烂坏此二必受恶报风大解时瞥尔命终不知
不觉正法念经云若风大不调一切身分相互割
裂从足至顶分散如尘苦痛难忍受身下宝积经
云处胎不乐犹居牢狱又五王经云在母胎中生
脏之下熟脏之上母啖一柸热食如入镬汤母饮
冷水如寒冰切身母饱之时迫迮身体母饥之时
犹如倒悬乃至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
履刀釰失声大𠮧等愚者下三界六道生死极苦
而以苦为乐故行放逸法华云众生没在其中欢
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
斯之谓也。】
卷二 第 545b 页 X59-0545.png

「汝可思之勤求出离专精策励成无学果證真解脱
快乐安隐能如是观者名为净心。」

【汝可下结劝净心矣。】

「偈曰。


 一切世人欲受乐
 遣修乐因不肯作
 愚人得乐谓常乐
 不觉命终被减削
 十五姿容言可爱
 四十巳去自疏索
 纵使生天八万劫
 不免无常堕沟壑
 凡夫暂乐忘大苦
 受大苦时复忘乐
 所受苦乐皆空华
 本来祗是情迷错
 迷解悟道获神通
 永断生死名真乐


【遣修乐因者谓佛有无数方便令修出世因趣涅
槃乐众生业重不肯修耳愚人下将世间五欲乐
为常乐也不觉下乐无久保终至衰尽况至老死
岂复在哉十五者成童岁容颜殊好人之所爱四
十者不惑之年也以颜容凋落齿发渐衰朋友稀
疏世相将尽故致疏索索尽也又萧索也八万劫
者按俱舍中是非非想天寿量也不免无常者如
出曜经佛说偈言命果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巳生
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又云昔有梵志兄弟四人皆
得五通自知命促七日必死议曰我等神通能翻
覆天地扪摸日月移山住流无所不辨岂不能避
此难耶第一兄曰吾入大海中间第二弟言吾入
须弥山腹中第三弟曰吾处处空隐身第四弟曰
卷二 第 545c 页 X59-0545.png
吾当隐大市中众人闹处各谓无常杀鬼必不能
取议毕各去至七日命终佛以天眼见巳而说偈
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
受死故知纵生非非想处何可逃之沟壑喻所堕
处也问天福坠后生人中多堕三涂多答案大论
云如经中说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
丘言地土甚多不可为喻佛言天上命终还生人
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下土所受下以达
者观之则苦乐非有犹空中华本无所有祇由迷
故见苦乐相如目之有病见空华耳故曰本来祇
是情迷错也楞严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
仙天阿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
发生妄想堕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
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迷解下若迷情释解
即是悟道由悟道故即获神通道力既全即断生
死而得涅槃乐也。】

「诫观八风力大智者不动法第十四」

【十四释不动篇随六趣之流荡实谓至愚静八事
之动摇方称上智故立此法以次前篇谓利衰等
殊能动于物名八风力大明慧之人对之能制故
曰智者不动。】

「何者为八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一切众生为八所动不自安心故名八风。」

【一利下案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得不可意事
卷二 第 546a 页 X59-0546.png
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
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
名乐通名风者取扇动为义。】

「何者动相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瞋誉谈即喜
逢苦怀戚遇乐生逸称赞情欢讥剌抱恨此之八法
能令痴凡动摇不安。」

【逢苦下释文不次寻之可见。】

「毁誉声一妄起二业造三涂因报四趣果波浪五道
成就十缠永处樊笼何时解脱。」

【毁誉声一者谓辱毁褒誉语虽有殊而声是一由
著语昧声故起瞋喜二业大智之人则非此缚故
智论云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
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
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又云菩萨观众生虽复
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能欢
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故四趣如上解五道
者毗奈耶中大目犍连往五道观察至捺落迦(此云
无喜乐即地狱也)见诸有情受种种苦于四众中普皆宣
告乃至佛敕诸苾刍于寺门壁𦘕生死轮中安谷
次安五轮表五趣也当轮谷下𦘕地狱二边𦘕傍
生饿鬼上𦘕人天等其轮顶𦘕无常大鬼须发张
口舒手抱辋号为五趣生死轮以警于人也知由
惑业于苦海中致斯漂荡故曰波浪五道十缠者
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恼五悔六眠七掉举八昏
卷二 第 546b 页 X59-0546.png
沈九忿十覆樊笼一切经音义云樊即笼也。】

「然十界者缘和故生性空故灭体解生灭即无嫌恨
恨风不起罪火不然火不炽然心得清凉无诸热恼
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

【十界者十法界也皆由善恶因缘和合故生如诸
佛即修六度万行圆满所成三涂即十恶等业所
成若了体性本空则诸界皆泯经云观求佛道如
眼前华又应体解生本无生灭亦无灭纵遇陵害
及处恶道其心无恨如因果经云释迦因地为忍
辱仙在一山中修道时憍陈如为国王名歌利受
性暴恶一日将婇女入山猎倦假𥧌时诸侍女入
林采华行至仙庵前仙为说法良久王窹不见诸
女携釰寻觅见在仙庵前王怒问云汝何人也答
忍辱仙也又问得上地定耶答未王曰既未得上
定乃是凡夫遂拔釰截下仙人手足见仙人神色
不动遂问汝恨我耶仙曰不恨愿我成佛先度于
王后成佛先度陈如故曰即无嫌等又小远云菩
萨怜生虽处阿鼻如三禅者为物甘处如似世人
乐三禅乐若能如是观不唯心得清凉三界火宅
亦清凉矣。】

「偈曰。


 愚人贪美食
 憎恶腹内屎
 见生竟爱染
 薄贱老病死
 毁誉同响声
 瞋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
 不识平等理
 痴惑著音声
卷二 第 546c 页 X59-0546.png
 凡夫共如是
 死生粪与食
 经文遣相比
 耳被虚声诳
 神仙堕崖死
 智者解真空
 视听不相似


【愚人下以无智故于食生贪于屎憎恶盖不思屎
因食化智者不然观食生厌故大集云若得食时
应观是食如死尸虫乃至得乳酪种种酱时作脓
血等想见生下谓世人见生者则起爱见老病死
者则起薄斯至愚也中庸子尝撰生死无好恶论
云世人惟知恶其死而不知恶其生可不大哀乎
何居(基音楚语也)夫枝必有根流必有源噫生也不曰
死之根源乎既有其生安得无死生也人之始也
死也人之终也物既有始终人故有生死故涅槃
云功德黑暗姊妹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此则
不受其生故无其死矣且夫春必有冬昼必有夜
其有好春而恶冬好昼而恶夜岂不大愚乎生死
亦犹春冬昼夜何所好恶哉又佛说八苦生居其
一何足为乐愚人不了妄起爱染取相心下若取
著声相者遭毁则瞋心贡高蒙誉则喜心谦下又
得利则心高遇衰则心下皆由不了相空违平等
理死生粪与食者覆括前偈四事也修多罗等皆
以生老病死比对合辨悉是苦相故法华云见诸
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又前文云舍身命时
受大苦恼受身生时复大苦恼粪食比对者去贪
相也如摩得伽云若得食时观从仓中出地中以
卷二 第 547a 页 X59-0547.png
粪屎和合种子得生还养粪身神仙堕崖者智论
云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著狂
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等视听不相似者智者不
著色声虽终日听而无著终日视而无染又观声
生灭前后不常五欲无实如梦所得故凡夫殊不
相似维摩经云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如响等所
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證知诸
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诫观身心相苦恼过患法第十五」

【十五释过患篇前遭风动巳息于外非今察身心
令知于内患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身报心动名
之为相亦非乐招咎故曰苦恼过患也。】

「身相者。

六道异类阴大假成感现前果酬过去因故名身相
身相有八万四千种形依正二报各各差别一人遍
受尔许种身巳经无量阿僧祇劫。」

【阴大假成者即五阴四大假合以成其身也现前
果异熟果也过去因即引业因也身有下以对下
八万四千尘劳故如楞严十二数生中皆约八万
四千为数故彼云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如是故有
卵羯逻篮(此云凝滑)流转国土乃至八万四千新故乱
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此云硬肉)流转国土此则随想
以分众形一人下智论云计一劫中一人积骨过
于鞞浮罗山(此云天竺以人常见易信故说)如是无量劫中受生
卷二 第 547b 页 X59-0547.png
死苦故诸比丘闻是语巳厌患世间即时得道阿
僧祇具云阿僧祇劫腊波此云无数时分即数中
最多者最少者号一刹那又云僧祇是劫名非谓
无其数也。】

「今诫观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万九千毛孔八百种
风出入其中八万户虫遍身充满四百四病更互发
动三百六十骨节迭相依持百一十苦无时不受三
十六种不净脓血合成阴身九孔漏疮秽物流出如
上苦业始成一人贤圣舍离如除恶病故名观身。」

【八万户虫如依发之虫名发铁依髑髅虫名耳种
等各有其名如解脱道论第七卷具明三百六十
骨节者案解脱道论细分有三百骨八百节故彼
云当念身自性有九头骨两颊骨三十二齿骨十
顶骨十四胸骨二十四胁骨十八脊骨两额骨六
十四手骨六十四足骨依肉六十四软骨此三百
骨有八百节又九百筋缠肉一万七千腠八万发
九万九千毛等百一十苦者备如地持第七卷列
所谓集苦变易生苦愚痴报苦报苦行者等至下
更明三十六种者大论云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
髓脾肾心胆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泪洟
涎唾脓血黄白痰癊肪(音方肠中脂也)𦙽(萨残切胃中脂)脑膜于
三十六中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外有十二名相不
净中有十二通于性相贤圣下遗教云我今得灭
如除恶病马鸣云證成可疾故。】
卷二 第 547c 页 X59-0547.png

「心相者。

一念之间九十刹那生住异灭犹如电光尘起识生
贪境招报经云贪欲心有二万一千瞋恚心有二万
一千愚痴心有二万一千等分心有二万一千合有
八万四千尘劳一百八种烦恼五百四十种受有九
十八种使故名观心。」

【刹那者俱舍云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
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又一刹那九百
生灭生住异灭者此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生相
最细灭相最粗于一念中生巳即住住久故异异
终则灭也如电者言疾速也阴阳激曜曰电释名
云电殄也乍见则殄灭也尘起下如色尘起时牵
眼识生贪著好境即招恶报二万一千者真谛准
十使经云以贪等十为根本谓贪瞋痴慢疑身见
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一一各有九随眠一即成
十十即成百前后等分各一百(成三百)置本一百就
前后二百中又各以十使为方便二百即成二千
(并前成二千一百)约五类众生谓多贪多瞋多痴著我思
觉五品各二千一百(成一万五百)配巳起未起成二万
一千又配贪瞋痴等分此四各有二万一千成八
万四千也等分心者即其贪瞋痴均等也百八烦
恼者准智论六根各三受(苦乐舍受三六成十八受)三受对三
(好恶平平亦计十八尘并上十八受都合三十六烦恼)复历三世共成百
八五百四十种受未暇捡配九十八使三界见惑
卷二 第 548a 页 X59-0548.png
有八十八使三界思惑有十使如下所明此皆由
不了真心妄致纷动役恼众生往来生死。】

「若入安般观法心所渐息乃至九次第定还归一真
清净心中此清净心名为佛性名真常法身无心之
心无相之相如是观察名为净心。」

【安般观即数息观如下本篇翻辨九次第者即四
禅四空处并灭尽定也还下摄末归本也以修诸
禅定发真智慧断除结惑则委彼不起复性旋湛
故曰清净心也此心既觉故曰佛性又非变灭故
曰真常法身实无觉之觉不象之象故曰无心之
心无相之相也起信云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
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
能观无念则为向佛智故藏师释云在因地时虽
未离念能观如是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佛智
以是證知佛地无念此是举因望果说也如是下
结归净心。】

「偈曰。


 废缘托净境
 正命自养身
 谛观虚空心
 随分得解脱
 贪瞋若欲起
 观空以止遏
 河沙烦恼根
 定力能断割


【癈缘下既观身心差变妄受轮转当宜癈灭尘缘
安心净境净境者即诸三昧也正命者当以净智
通除三业中五邪四邪活命住清净正命以养身
也身若恊下韵应作活字谛观下以空灭有则能
卷二 第 548b 页 X59-0548.png
废众缘缘不妄生随分得脱若又观空而不滞空
方名真解脱。】


 专定不修智
 小乘非大慧
 虽复苦身行
 徒自历年岁
 定慧平等修
 方知佛性体
 直至大涅槃
 何况世间谛


【专定下以定但伏除慧方真断故劝修智也又三
乘之人杂有智慧而慧非大焉徒自苦形弥历年
数定慧下示双修谓若定慧双运离于偏修则名
平等由平等故一性无二即名见佛性体矣直下
举胜况劣也以定慧故能至佛果况世间谛乎。】

净心诫观发真钞中本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中末

「诫观诈善扬名口清心浊法第十六」

【十六释心浊篇形异心乖既观为重患外扬内秽
岂曰于正修故次前篇以立兹位谓不实妄施称
诈善规求虚响号扬名说巳功德名口清意专得
利曰心浊也。】

「圣贤密行内智外愚凡夫狂痴内愚外智未有戒定
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养隐匿垢过外显清白
卷二 第 548c 页 X59-0548.png
常向道俗说巳功德。」

【密行谓蕴巳善行不欲彰外也又内实有智而似
于愚老子云明道若昧凡夫反此故曰内愚外智
言内实愚暗而外亏聪智也说巳功德者自伐其
善也颜渊曰愿无伐善尚书云汝惟不矜天下莫
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史记老子
谓孔子曰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熊色兴淫志是皆无益于子
之身况释氏乎。】

「经云此是无刀大贼罪于劫掠诳诈犯重堕三恶道
诈善之人具足五业一者天神不护證知缺戒受施
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贼扫其脚迹三者
或于现世得大衰恼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见家五者
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报施主无果是为五业。」

【无刀大贼者虽无刀杖而灒掠彼利非贼是何律
中凡损五钱即大盗故言大贼也掠(力让切)夺取也
阙戒等者律云不阙不穿漏无染污戒疏云不阙
不犯第二篇不穿不犯三四聚无染污谓馀篇聚
受施梵网经云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
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
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
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
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
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施主无果者无布施
卷二 第 549a 页 X59-0549.png
福报也。】

「是以诫汝推直于人引曲向巳秘善阴德似不能言
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恶如粪土不须藏覆粪
土之法贵在早除细货宝物默然牢掌。」

【推直下二句出沙弥戒经今谓彼虽实曲而巳实
直常令及巳于他也老子云大直若曲唐玄宗注
云直而不肆故若屈又律云应自卑下如拭尘巾
(谓揽秽归巳也)秘下内韫其善曰秘闇施其德曰阴淳淳
然似不能言者伯阳云大辨若讷。】

「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静宁惧恶响计我之人
欲得名利察身无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离我即实
灭于空实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为净心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随汝心净即佛土净名为净心。」

【恶响响即声也以少欲故则无惧于驰求恶声察
身下观察自身既无主宰自在之我则外之名利
有何所属若了此空即见实理以实遣空实亦非
有空实俱荡则无取舍故曰正入平等能舍下结
归净心随汝下引净名为證肇师云净土盖是心
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
此报应之定数。】

「偈曰。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恼
 危苦随念丰
 安乐称情少
 天神不爱护
 魔事数来扰
 死时怀恐惧
 长劫堕恶道
 善德深密藏
卷二 第 549b 页 X59-0549.png
 其犹摩尼宝
 过恶悉除灭
 理同苗边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内明了
 诈善覆藏恶
 佛法中非好
 谛观此诫文
 系意开怀抱
 一切障道因
 忏悔更莫造


【出家下八句通颂衰恼初二句标示危苦下四句
出在世恼相以危险苦厄由众生惑业所招故易
丰满也乐事适意既内无美德可当故称情者少
是以天神不护而魔徒致扰也死时下二句据没
后恼相释名云人始气绝曰死死澌也就消澌也
戒疏云智士觉过寻智厌荡愚夫纵罪初无改悔
身心强健放逸刑科要至死时方生怖畏以色力
廔悴神虑无归自知佛贼脏状业现苦具将临何
得不畏是以律主悬知浊世非死不忧故曰死时
怀恐惧等楞严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生从顺习
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燸触一生善恶俱时顿
现善德下六句颂上内智外愚人摩尼应法师云
末尼此云离垢言此珠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又
云增长谓此宝必增长威德也喻上善德苗边草
者嘉苗之边既有野草不令久茂必须速耘喻上
过恶早须除去诈善下二句颂上内愚外智人谛
观下四句结观系意则心常觉察开怀则内不覆
藏障道则以恶为因莫造则要断后习。】

「诫观众生各著依正二报法第十七」

【十七释二报篇三业谄诈是内愚所造务在早除
卷二 第 549c 页 X59-0549.png
六道依正为群迷所耽理须速厌故次前篇以立
兹位谓六道各起迷恋计于自身及所住境故曰
各著依正二报。】

「三界众生住著坚牢为贪二报障于解脱。」

【坚牢者非解脱也贪下即贪于欲色无色等所依
及著巳身等由是业故障修出离。】

「非非想天自谓涅槃果报终极怀增上慢不逸三涂。」

【非非想者楞严云识性不动(识性者标有细想不动者标无粗想)
灭穷研(释上不动义前无所有处犹用心穷研令识心与无所有法相应今此一天研穷心
灭伏令不动故云以灭穷研也)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
尽非尽(此释竹相是依此识不动之处故云于无尽中辨为非想故云发宣尽性虽见尽而
识在故云若尽非尽虽见在而不起故云如存不存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
非非想处(此则第六识粗想不起仍有细分及赖耶流注不息故约此义以立其名耳)
自谓下智者云于非非想处虽离粗烦恼而亦有
十种细法以其无粗烦恼故一切凡夫谓是涅槃
增上慢者戒疏云无漏正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
然于增上之法未得谓得名之为慢不免下如郁
头蓝子生彼天巳后为飞狸复堕地狱(婆沙云飞狸身广五
千由旬长八百由旬杀害众生水陆空行无能免者)。】

「色界众生贪著禅味自谓安乐更无过者复念身光
宫殿明净我果最胜。」

【色界者通包十八天即第四禅有九天下三禅各
三天也禅味者以著禅乐之滋味也楞严云清净
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清净心中粗漏巳伏名
卷二 第 550a 页 X59-0550.png
为二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有所得心
功用纯熟名为四禅由非正修真三摩地亦不免
于轮回生死身光著正报也宫殿著依报也。】

「欲界众生性多放逸贪五欲乐不觉无常天福尽还
归恶道。」

【欲界者包六天也即四天王忉利𦦨摩兜率变化
他化自在也性多下谓下三天放逸上二天根钝
唯兜率一天于六欲中胜今约多分而论也。】

「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见
谓此人中常乐我净更无过者。」

【薄地(上补各切)文选注云薄逼也谓逼下地而居耳此
通收四洲人也。】

「畜生万类巢居穴处各爱寿命不愿人天不嫌巳身
不希净土此杂类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类
悉爱寿命贪著住处不觉身中同有佛性。」

【巢居说文云鸟在木上曰巢穴处地窟而居也说
文云在穴曰窠(口和切)身遍受者即胎卵湿化含蠢
蠕动无不遍受久在痴暗都亡所知下为厕虫尚
耽依正皆欲久于寿命故涅槃云一切众生类无
不爱寿命哀此沈困反之尚远岂觉一灵佛性未
尝有异。】

「然此诸身无始巳来随业转换无暂停时。」

【随业转换者如有漏业若善则转换恶趣生人天
中有漏业如恶则转换善趣坠三涂内如是轮转
卷二 第 550b 页 X59-0550.png
略未休止故曰无暂停息也。】

「汝可谛观当起厌离勤求方便脱于生死依正二报
渐證法身巍巍不动至得如是觉悟除诸疑惑决定
诚信名为净信。」

【谛观审谛观上诸趣俱非乐者既知之后当起厌
恶脱离之心精勤求慕出世要道摆脱六趣依正
然后从凡入圣渐小终大极趣佛果究竟法身无
变无迁故曰巍巍不动也至得下结示净心。】

「偈曰。


 三界六趣中
 无数种众生
 形寿各差别
 依正亦难明
 今就人道修
 对治随分行
 观诸众生类
 憎爱心不平
 憎者欲相杀
 爱即长痴盲
 贪瞋更互起
 身坏堕三坑
 各贪爱危命
 处险未知惊
 造因不畏果
 宁知死复生


【难明者言难尽明示也对治随分行者随起对治
随分修善行持也痴盲刘熙云盲茫也茫茫无所
见也三坑者即三恶道是众生陷坠之处故喻坑
也观心论云无智之人堕三涂坑危命者是身非
坚命亦危脆由今不了妄起贪爱处险即生死险
道也。】


 菩萨以是故
 欲令众生乐
 众生烦恼垢
 方便为除却
 教观十八空
 六尘莫取著
 四倒及五欲
 禁断更莫作

卷二 第 550c 页 X59-0550.png

【十八空者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
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
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解义如法界次第中)若能修此法则遣荡诸有无住无著也
四倒即无常计常乃至不净计净也。】


 愚人贪现乐
 不识当来恶
 当来还是我
 如何即疏薄
 假使多身乐
 一一填沟壑
 为此求常住
 解脱无明缚


【当来是我者此斥愚人谓后世之报非我受也虽
六道有变而一性不易当知后身即是我也如何
亲此生之受乐疏后世之受苦耶若儒教则谓神
灵在灭释教正谈三世报应故持诫焉假使下纵
受多种富贵身多种欢乐事及乎身谢命终不免
一一填塞沟壑为此下结观为上有此苦故宜应
求慕解了證取常住巍巍法身脱取三界无明结
缚。】

「诫观烦恼结使法第十八」

【十八释结使篇依正高卑巳审妄耽于三界烦惑
粗细无令久役于四生故次前篇以立兹诫谓惑
性昏躁能害于物故曰烦恼也又系滞众生使受
轮转故名结使。】

「一切生死障道苦业皆因结使如毗昙说。」

【一切生死者包二十五有也古师曰别则二十五
有总则六道四生乃至圣人尚有变易况下凡乎
卷二 第 551a 页 X59-0551.png
毗昙即论也下既略出故不曲疏。】

「今略况言令息觉观结有十结使通三界九十八种
今恐文繁少分喻说。」

【况言况即比况或是可说字从结有至九十八种
来是略说也今恐下是生喻说所以也十结常途
多言九结今恐取五钝五利为十九十八使见谛
惑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具十使即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集灭
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禁取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也)色
界二十八使(苦谛下有九使除瞋集灭谛下各有六使除瞋身见边见戒禁取道谛下
有七使亦除瞋及身边二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无色界二十八使
(若取除并如上色界中分别成二十八总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
所断也)思惟惑欲界四使(即贪嗔痴慢此从斯陀舍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
果九品方尽也)色界三使(即贪痴慢此三并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无色界
三使(即贪痴慢也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
向断至果方尽)。】

「结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种子名之为结受六道果报
名之为使使业发生增有漏种如贼居险潜伏聚集
名之为结持仗劫害掠人财宝名之为使贪瞋性习
依真潜伏还缘起能能劫戒财取著诸尘害于智宝
刹那相续追求如使无对名结外观名使止虑名结
攀缘名使系念名结役心名使。」

【阿梨耶或云阿赖耶真谛翻为无没识奘师就义
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
起信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
卷二 第 551b 页 X59-0551.png
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谓不生灭心因
无明风动作生灭其中取一分染法生成种子名
为结也皆在第八识中含藏故藏法师以四句辨
之一以如来藏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识唯生
灭如水波浪三梨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不灭如
海含动静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
猛风非水非浪因此成结役于众生受六道报使
业者业通身口所造也贼喻种子居险险喻六道
在此六道中聚名结持仗喻身口作恶财宝喻戒
智依真潜伏者依托真性潜藏隐伏也潜伏下合
有名结两字文脱也还缘还应是遇字谓结虽潜
伏若遇因缘即随发起其犹波相在水遇风即生
无对下如贪性未对色起以来名结色尘若现则
役贪外求观视名使止虑名结者虽止义非过而
虑体是患故得名结此中六义皆释结使。】

「为有结使爱恚互生由爱恚故成取舍业妄取舍故
痴翳转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开名无明闇闇心缘
事与颠倒相应抱真常性爱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
正道未见正道名为迷惑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
见我无净见净如是狂错皆因结使如是结使造颠
倒业。」

【爱恚下谓一切事境染著名爱爱不常起遇违则
瞋瞋久乃销爱心还起故曰互生又爱成取业瞋
成舍业故曰成取舍业痴下谓痴障慧明如翳覆
卷二 第 551c 页 X59-0551.png
眼以慧眼见真故今不能见谓无明所障也小远
云即随圣言不见男女舍宅车乘及所施等是慧
眼今妄有取舍是则名障与颠倒下即无常计常
乃至不净计净由无慧眼故至颠倒真常性即佛
性虽有此性而被结使所覆故染生死而不知脱
无常下且身受心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今反
作常乐我净想名为颠倒。】

「欲断结使即修五停观法以对治之。」

【修五停者若约身受心法观为无常等即应修总
别想念观今言五停者且约七方便中初位为言
又如观身不净属不净观斯亦通也。】

「安般守心入三脱门观空离相结使断除身心寂静
故不起烦恼烦恼灭处名真解脱解脱者即大涅槃
欲起染心当自挫辱挫不令散名为净心。」

【安般具云安那般那即数息也以此观正为止息
散乱故而名守意故安般经云念出入息巳念息
不生恶故为守意观空离相此收空无相二解脱
门由空无相故则身心寂静由寂静故不造一切
三有生死之业故无恶报即属无作解脱门故名
真解脱也挫辱当自折挫陵辱令不乱起也。】

「偈曰。


 佛于波罗奈
 三转厌离行
 授与四谛法
 为治烦恼病
 永断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禅断结使
 照理心悬镜
 调心唯柔耎
卷二 第 552a 页 X59-0552.png
 持戒须弥硬
 戒净不悔恨
 布萨心喜庆


【波罗奈亦云婆罗奈此云江绕即国名一云城名
十二游经翻鹿野即如来初成正觉趣波罗奈施
鹿园中初为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一示相
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道此是灭二劝修转此是
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
汝应證三引證转此是苦我巳知此是集我巳断
此是道我巳修此是灭我巳證故曰三转等修禅
属定照理属慧调心等属戒戒净下以持戒清净
则无罪悔恨由无罪故堪应僧法布萨心怀喜庆。】


 烦恼生结使
 结使长烦恼
 唯有禅定力
 摧之如腐草
 结使妄取舍
 瞖厚障见道
 故修五停观
 净心内明了


【烦恼下以十使烦恼对三界细分故生九十八使
所以云烦恼生结使又以九十八使能出一切微
细烦恼故曰结使长烦恼如此总别惟定发慧方
能摧坏今虽举定义收戒慧以戒捉定缚慧方杀
故。】

「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十九释缘生篇结使烦劳修安般观空而可免根
尘缚著诫学人不学以妄耽故次前篇以立斯行
谓根境识三体别分六故曰十八界丘相表发全
成妄有故曰假缘生也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
种各有别体义非混滥故。】
卷二 第 552b 页 X59-0552.png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
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

【身下标示内六根界谓身分对能见色处名眼能
闻声处名耳能嗅香处名鼻能知味处名舌此四
各用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成八)并四身根微(随根各一
并八成九)眼耳鼻舌根微也(亦随眼等名一并上成十)身者能觉之
处名身此用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也而
各言微者案俱舍云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
住如香荾(音虽)华清彻映覆令无分散有说如颇𦙁
迦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
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垂瓜舌
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极微遍住身分
如身形量意者对一切法有能知之用名意外下
此六法疏故属外也眼所见之色曰色耳所闻之
色曰香舌所嗜之色曰味身所觉之色曰触(上一属可
见有对色下四属不可见有对色触在夜闇亦不可见有对)巳上五尘包依正
二种又意所知者曰法不越心非心等法中下根
尘之内故曰中间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如眼根
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等。】

「云何名根能生诸业长养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尘坌
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云何名识能了前境妄起
分别名为识。

然此根尘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缘生起无真实性。」

【根尘下以尘为能入根为所入若将识通望根尘
卷二 第 552c 页 X59-0552.png
则识依根尘却识为能入根尘为所入故智者云
今此十二(六根六尘)从所入受名是也假缘谓丘假为
缘妄生搆起此相元无真实体性故楞严云由尘
发知因根起相相见无性同于茭芦又云缘生故
如幻不实如空华斯可明矣。】

「众生不达谓内外入有常乐我净贪心热恼坚著执
取迷惑昏谬不信圣道顺情生贪违意起瞋以此贪
瞋增长结使。」

【内外入者内即根外即尘也有下即于此上起四
倒执也涅槃云无常计常常计无常乃至不净计
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如是四倒皆为烦恼无明
所覆生颠倒心若破此倒应修念处以治之具如
前辨贪心下根尘相著贪则炽盛故曰热恼卒不
能解故曰坚著执取此著全是无明不了故曰迷
惑昏谬因迷故不信出世之道故曰不信圣道此
又属痴也顺下示贪瞋则三毒具矣然后增长九
结十使一切烦恼也。】

「此名凡夫以十八界。

学人十八界者。」

【学人者大小二乘皆有学无学位今可通收。】

「著三十二相名贪色愿闻说法名贪声愿上香供养
名贪香愿證大乘理教诸法实相名贪味愿得清净
法身名贪触愿成一切智名贪法。」

【三十二相者即足下平安相乃至肉髻顶相也谛
卷二 第 553a 页 X59-0553.png
论法身虚寂岂有形相有可见闻乎但由佛慈接
物使见怀欣故示之耳经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
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是知相
知不可贪著为实贪声者著迦陵仙梵音声相也
上香者愿以五分及觉意等华香为熏也贪味者
即教理之滋味也以一实相亦是假名今妄耽起
味而欲趣證即成法执须无證而證无味而味方
契大道愿得下以法身无相何有所得若计有得
则妄为觉触一切智者无法不知故言一切以佛
湛然性中随缘起用今愿成者我所得中皆成其
病又今虽说尘影取根识故成十八当知尘既如
幻根识亦如幻若起偏著则非解脱。】

「于此缘修之中有善贪瞋痴进求上地名贪背舍劣
行名瞋情有向背名痴见身證道名慢。」

【善贪下虽有贪等非对恶境故俱名善进下历配
三毒上地望无学巳上皆名上地劣行者即凡夫
及下地等行向背欣上厌下也而不体大小平等
即权而实故有恶小欣大之患岂非与烦恼合乎
慢者自恃轻他之心也不唯起慢抑亦著见故曰
见身等。】

「故云学人十八界义名智障非有烦恼非无烦恼。」

【义名智障者言上十八为平等真智之障也约理
而推故曰义名此障对前不属界系故曰非有烦
恼未契无为还成有过故曰非无烦恼。】
卷二 第 553b 页 X59-0553.png

「能知二种根尘而炽然修入平等大道无为法中故
名净心。」

【二种即对凡夫与学人也皆由粗细执心而致猛
盛故曰炽然修入下遣过故也不著二边中亦不
立凡圣平等无能念之智无所住之理无修因无
果證能所因果了无所得则菩提妙果自然成就
若能如是斯为净心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
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證之者斯之谓欤。】

「偈曰。


 尘境虽如幻
 见色起慈悲
 发意离谄慢
 不失四威仪
 六尘行坌污
 亦是行者师
 除病不除法
 七觉分修持


【尘境下空一切法也见色下立一切法也所谓虽
知尘性本空而无所著当于无所著中不妨济物
离过摄仪也夫如是则不以空为缚不实取于空
矣六尘下以不达故为尘所污悟尘解脱翻得名
师如优波尼沙悟色得道香严童子由香获通斯
实师矣除病下所生法者贵遣尘病不为除法故
下云虽观文字空要须遍读经是故于觉分中当
起修奉又须修性不二方为达者然法师云由修
照性依性发修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
修性无所移修常苑尔。】


 虽观文字空
 要须遍读经
 广寻圣者义
 般若渐得成
 虽观根尘空
 和敬护人情
卷二 第 553c 页 X59-0553.png
 戒仪须具足
 修德慎恶名
 虽观诸行空
 对尘修五停
 贪痴结使断
 寂灭心安宁


【虽观下贤首云寻教得实理理教无碍常观理而
不碍持教常持教而不碍观空此则理教俱融合
为一观方名究竟又华严云虽知一切法无有造
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于诸境界永离贪欲而
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入于法而种
种方便求一切智虽知诸国土皆如虚空而常乐
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
无有疲厌虽于法界本来不动而以神通智力现
众变化虽以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
息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生喜虽
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虽现入于
大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
法是佛业也(学者当思寄意)般若下若明了一切诸法皆
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乃至佛果菩提方曰
般若成就至此巳前皆属因也和敬者即修六和
敬也所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
事口和同默意和同忍论语云君子和利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今释子比丘和而同也又须善观他
意无伤物心故曰护人情也华严云调伏巳情守
护他意戒仪者通包篇聚也当须大小等持随行
无缺方曰具足戒行若具广修众德无使恶名流
之他耳诸行即诸善行也不可言空故而顿不修
卷二 第 554a 页 X59-0554.png
故诫云对尘修五停此喻药也因药差病故曰贪
瞋结使断由病断故身心调适故曰寂灭心安宁。】


 虽观三界空
 择恶善须归
 修行择觉分
 离垢识是非
 虽知三谛空
 知谛义穷微
 常依二谛说
 与理不相违


【择恶下谓恶法须择离善行宜择归即七觉分中
择法觉支也所谓三界虽空当用智慧观诸法时
善能简别真伪不妄取诸虚伪法受于三界流转
也三谛者即空假及中谛也以中亦假名对待而
立虽曰空故当须了知谛义穷幽讨微何则以如
来常依二谛说法与真理不相背故问上说三谛
下举二者答举二收三以不著二即名中谛尚恐
滞中故先遣物。】


 十八界虽妄
 出生于珍宝
 观解缘和义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萨
 不名无烦恼
 金刚心灭后
 然證无为道


【珍宝者喻诸善功德也由假此界出生众善故观
下若能善观解了此十八界伹因缘和合为义则
不妄计为实由非实故达人法空不为生老等四
相之所迁也七地者即远行地以有无明可断故
曰不无烦恼问从初地至十地皆有一分无明可
断何独指七耶答经论有说七地巳前名有功用
道八地巳上名无功用道今且指有功用极处为
言耳乃至十地后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名金
卷二 第 554b 页 X59-0554.png
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更破一品无明
入妙觉位故曰金刚心后證无为道。】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假相观法第二十」

【二十释安般篇假缘生起既晓于根尘止乱有方
令修于数息故次前位以立兹篇谓安那般那者
亦云阿那波那阿那谓入息波那谓出息安般守
意三昧经云安之言生般之言灭缘此出入生灭
二息以治散心之病是则根本诸定从数息而入
此观非观实相故言假也。】

「夫坐禅要法当有十种。」

【禅者此云思惟修谓摄心思惟入诸三昧也于下
种中前四及第八为助缘五六七为正修九为对
治十成功益。】

「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
安隐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三者缓带衣裳节食
少饮四者结加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
啮端身平视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
数入息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
色初粗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七者从第一息数
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八
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
现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
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
善神卫护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
卷二 第 554c 页 X59-0554.png
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
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
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

【静处者以初心修定处必安静所以如来偏赞静
处故经云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帝释诸天所共敬
重水火等即下八难数音乐者音即八音五经通
义云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为钟石为磬丝为丝
竹为管匏为笙土为埙革为鼓木为柷𢾚(上曷六切下音
语)乐白虎通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
得其欲欲过则成患矣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八
难者四分曰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人难(明了论云
有人欲执缚比丘是也)草蓐说文曰蓐陈草也或作褥裀褥
也理通中高边下者令中间高踊四边委下欲使
坐时身之后分当中助身端直不容后倚也缓带
衣裳者上曰衣下曰裳刘熙云裳障也所以自障
蔽也今缓带者使气脉之通畅耳节食者以食饱
则心昏气塞息道不利又增一中多食则多睡及
以身重不堪修业也结伽趺趺或作跗仪礼云棋
(音其)结于跗跗足上也谓足跗相交加其若结然左
手压右者小远云右多躁动故坐禅人右手右足
皆令在下闭目杜绝窥览也合口示无外纳也使
息从鼻出入令清细也啮(五结切)(音誓)也平观虽上
曰闭目相若平视也五下据此观意正为欲界粗
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则为入定之要
卷二 第 555a 页 X59-0555.png
今约老少等以分者谓观前方便无妨治病观出
息者安般守意经曰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
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出入
不尽为喘今又先观出者若据婆沙论中先观入
息顺于生也以从母胎第五钵罗赊祛(此云形位生诸根形)
方有诸根相现此时业风穿脐而入百毛穴孔方
通于息后观于出者顺死时法以有情临终但有
出息无入息故今约粗细以分故出初入后去鼻
远近者谓观察此息离身一尺二尺乃至渐远散
灭无馀然后了身非有入到何处及下至气海上
冲于顶者此俱约入息在身内为言俱舍云观息
初入至唯至胸乃至足指为遍不遍又观在内如
珠中缕为冷为暖等又出则粗浊入则轻细故曰
初粗后细永作此观须具四缘一者息所依地(即欲
界及下三禅若第四禅无出入息也)二风道具足(即口鼻二道须无噫塞)三毛
孔开张(即一毛孔等皆须开通如欲界胎前位毛孔未开也)四粗识现前(谓欲
界及下三禅即有粗识现起若欲界入第四禅及四无色定则无粗识也)一息至十者
此有单双逆顺两数如单则以入为一出为二双
则以出入二息合为一又从一至十名顺数从十
至一名逆数作观熟时任时取舍或有问云何不
增至十一减至八九耶答若减于十则心极骤促
若过于十则心极散缓俱令作观不然今欲从易
故数至十若准安般经中应内十息(即六情并痛痒想生死识
成十)应外十息(即杀盗等十业止不得行也)若未下此观本治异
卷二 第 555b 页 X59-0555.png
想今若摄心数至八九而起异想者当复重数以
数法不续则修观名失矣观珠者既数内外两息
心渐澄寂复观此珠助发心曜境智相照得之又
其岂非要乎如五停者以上所立五停为对治五
种病今既别立数息即五中之一也恐云此无所
治故复指云如五停观治五种烦恼也所谓贪瞋
痴我慢乱相是也(今则治乱相是也)随起下随一烦恼起
随修一观治而不行名为解脱以修下谓修定是
入细行法当使内外相应故诫于卒暴令使柔和
等临命下指当来益上说诸天欢喜等指现在益。】

「自馀诸法如经所说。」

【自馀者离前十外曰馀谓须知一数二随三止四
观等法广如安般经所明。】

「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

【受行者观受上观门勤而行之以此数息能为净
戒及诸禅定作根本故又妄想散心不起即根性
明利以明利故斯名净心。】

「偈曰。


 凡夫学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
 人重德能成
 远众近静处
 端坐正思惟


【凡夫下四句诫内修不可外告外或不信则致诽
谤且律中实得道尚不许向人说况复未得则成
大妄诽谤也谛观下四句诫修定之人少言论也
卷二 第 555c 页 X59-0555.png
远众等者遗教云当舍巳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
苦本。】


 但自观身行
 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
 默然心柔耎
 无知若聋盲
 内智怀实货
 头陀乐闲静
 对修离懈惰


【但自观身谓唯观自巳之身行正则更加切不正
则当从于正斯为自行之本矣口下大论云若见
他有过尚不说其实何况谗毁故马援诫子孙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
不可言也当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结舌文选云鉜
口结舌谓少其言也柔软离粗横也此诫意业无
知下不起虚妄觉智若聋盲人也使智净内实如
怀宝货也亦犹老子云是以圣人虚其心(心不为可欲所
乱则虚矣)实其腹(道德内充则无矜徇)头陀善见云汉云抖擞谓
抖擞烦恼离诸滞著也合成四位(衣食处威仪也)开为十
二衣中立二(衲衣三衣)食中立四(乞食不作馀食法一坐食一揣食也)
处立五(阑若冢间树下露坐随坐)威仪立一(常坐)今即处也对下
此句结劝勤修也。】

「诫观善恶相资法第二十一」

【二十一释相资篇身心静摄尚属于自修生佛相
须宜行于济物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凡圣不同
曰善恶互为资取曰相资唐玄宗注老子云资取
也。】

「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经曰众生能
卷二 第 556a 页 X59-0556.png
度佛佛复度众生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成
佛道经曰高原陆地不生莲华淤泥之中出生华耳
又一切众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脱。」

【善者者字指人也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
人善人之资今借彼语耳一切下證众生度佛义
由菩萨假众生为因为缘而成佛故经曰下此出
净名彼经佛道品云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
如来种文殊乃至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什师曰苦
法忍至罗汉无生至佛皆名正位也言无为而入者由取相见故入正位而取證等)不能复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
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
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
法耳(巳上经文)彼经高原不生华者喻二乘声闻不能
发无上道意于淤泥生华喻众生能发道意故大
迦叶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
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
士等又一切下明佛度众生义。】

「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
正法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
大悲故于三涂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耎语引
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
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
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
卷二 第 556b 页 X59-0556.png
佛。」

【诸恶者牒前文也五逆即杀父母阿罗汉出佛身
血破法轮僧也十恶身三口四意三也四重淫盗
杀妄也八重尼有八夷前四同僧加触八覆随也
贤圣七贤三贤四圣十圣也破正法轮即前五逆
之一也摩得伽云舍八正学馀道是轮坏戒疏曰
法轮者有二种一就行者无过八正用譬世轮语
业命三以为戒毂见思二正为慧辐念定二正为
定辋方便精进为转轮人若依此修行出生死道
故名行也二就教者以如来法轮化被三千该通
道俗调达唱告五法为是四依为非乃至天神地
神唱告三千世界禅诵不行是也将为福田者以
菩萨于向来众生上种百福庄严种子故命彼为
田也何以故菩萨不嫌彼恶而来度之盖由法身
同体故又悲心之广故四趣以六中人天容乐故
偏举馀四方显菩萨之劳耳甘露喻法门也经云
开甘露门。】

「又身中真性由人弘显若无信力闻思修等诸佛菩
萨虽具慈悲无如之何。」

【身中真性者以一切众生本具一真佛性也性虽
本具必假人显显之有方要藉信力及以三慧等
以信为首故先标之儒教云当民无信不立今若
阙者则圣贤无以垂度故曰无如之何遗教云导
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或曰佛与菩萨权巧
卷二 第 556c 页 X59-0556.png
颇多何不能化乎答众生业厚惑深善缘斯薄非
佛无方便矣大师尝云然则圣人非不能化但此
人不可化故所以拱手待机熟耳如婴儿造恶父
母所不教者非父母不解善教婴儿不可教耳。】

「是故诫汝凡是罪恶可贱众生惟起哀悯不应瞋骂
生下劣心又见上行清净好人不应偏重别请供养
何以故善恶一如性俱空故于好丑色二见平等常
观空寂入三解脱门含生之类皆如幻化不著诸相
名为净心。」

【可贱犹言可恶贱者亦须起哀悯救济心不可毁
呰等礼不云乎毋(音无)不敬又净名云施城中最下
乞人与难胜如来等又常不轻言我不敢轻于汝
等汝等皆当作佛又见下令离取相心也如经云
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岂行偏重邪智论云自赞赞
他自毁毁他如是四法智者不为别请简僧次也
十诵善生虽别请五百罗汉犹故不名请僧福田
者能于僧中请一像似极恶比丘犹得无量果报
增一成论如饮海水即饮众流僧次请僧亦尔此
则抑取舍之心行平等之慧也何下推所以善下
是释谓上至诸佛下至众生一如无二如净名云
一如无二如又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
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又圆
觉曰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
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
卷二 第 557a 页 X59-0557.png
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故性俱下谓善恶两性
本自空故既了此理则无好可忻无丑可恶故曰
二见平等矣常观下虽曰二见平等当于等无等
入三三昧诸相泯然方契净心之道也。】

「偈曰。


 欲得解脱乐
 疏巳常亲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闻我与彼
 便是分别魔
 众生寿者见
 贤圣共讥诃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欲得下即果中涅槃之乐也疏下菩萨不惜身命
曰疏巳而常运慈悲济物故曰亲他行下示亲他
之行反释第二句自下因行利他则反功归巳此
应上句解脱义向云众生能度佛斯义是也若闻
下破著闻应作著若计著彼我则分别妄生还属
魔业此属十六知见中第一我见也故下复举众
生与寿者即十六知见中第二第三也言众生于
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
寿者见谓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
期果报寿有长短故名寿者贤圣下以如来诃此
知见正破妄计之流恐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
轮坠生死法界下示同体义起信云心真如者即
是一法界又云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水
共波者水喻真波喻妄若迷真起妄则全水是波
若息妄归真则全波归水水不离波波不离水体
卷二 第 557b 页 X59-0557.png
性湛然一体无二岂有自他两相乎若能了此则
我人众生及寿者皆不可得岂得于此而起见也。】


 善门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萨陀伦
 世号常啼泣
 怜悯众生故
 舍乐怀忧悒
 护生成佛因
 损生佛道涩
 无财施贫厄
 分食与减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善门下此说法施也门以通物为义多途途路也
慈悲等者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菩萨起行用此
为先故言急也萨陀轮者具云萨陀波轮此云常
啼哭大品般若云此菩萨求般若时不惜身命又
念贫穷往彼无物供养般若及说法师法踊菩萨
遂唱言我欲卖身以卖不售(音寿)忧愁啼哭帝释试
之化波罗门言我于今者正欲祠天须人血人髓
人心常啼即取利刀剌臂割髀(通俾陛二音股也)破骨出
髓欲出其心等终不退悔此證菩萨求法利他施
盖慈悲之行深耳广如彼经三百九十八九两卷
中明舍乐者不住菩萨之乐怀忧者悯念众生之
苦也护生下因悲护众生故入道则易是成佛之
因下句反此入道迟涩无财下此说财施有则以
国城妻子财宝等施无则减巳钵中之施故宝云
经云四分之一食凡乞得食四分分之一分与同
梵行者第二分与穷下乞丐之者第三分与诸鬼
神第四分自供身食故曰分食减粒也修一慈者
智论云如人大行布施不及行慈三昧行慈三昧
卷二 第 557c 页 X59-0557.png
众生无所得而自得无量福十六分者智论云如
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若贤愚经中则分十
六分彼云若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别请虽获福报
亦未为多何为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
僧中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
及其一(巳上正文)又小远云十六亦是一数之门如一
斤物十六两等是也。】
净心诫观发真钞中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