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213-059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明 朱载堉 撰
律学新说一
审度篇第一之上
臣所撰度谱證古尺者凡十二类总若千万言于经
史百家书中礼乐名物车服器用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凡有关涉于度数者无不博采以为證据间有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明 朱载堉 撰
律学新说一
审度篇第一之上
臣所撰度谱證古尺者凡十二类总若千万言于经
史百家书中礼乐名物车服器用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凡有关涉于度数者无不博采以为證据间有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213-0595b.png
传之说亦与辨析使之昭然无可疑焉文烦不载摘
取数条录于此篇以见其大略云
一曰證之以尺二曰證之以步三曰證之以钞
四曰證之以钱五曰證之以黍六曰證之以粟
七曰證之以律八曰證之以声九曰證之以身
十曰證之以体十一曰證之以器十二曰證之以物
右十二条同类相附合成六条
通志曰夏禹十寸为尺成汤十二寸为尺武王八寸为尺
取数条录于此篇以见其大略云
一曰證之以尺二曰證之以步三曰證之以钞
四曰證之以钱五曰證之以黍六曰證之以粟
七曰證之以律八曰證之以声九曰證之以身
十曰證之以体十一曰證之以器十二曰證之以物
右十二条同类相附合成六条
通志曰夏禹十寸为尺成汤十二寸为尺武王八寸为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213-0596a.png
礼记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
寸为步
陈祥道曰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十寸之尺六尺四
寸乃八寸之尺八尺也
蔡元定曰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则
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
寻为常
今按说文曰十寸为尺八寸为咫然则尺之与咫二
寸为步
陈祥道曰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十寸之尺六尺四
寸乃八寸之尺八尺也
蔡元定曰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则
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
寻为常
今按说文曰十寸为尺八寸为咫然则尺之与咫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213-0596b.png
器之名也以尺度物而计之则曰一尺二尺以咫度
物而计之则曰一咫二咫孔丛子曰昆吾之剑长尺
有咫史记曰肃慎之矢长尺有咫是也今人但知八
寸为咫而不知咫乃别是一物之名而非尺矣譬如
量器则釜之非斛也权器则秤之非等子也盖尺丈
斛镒之类皆以十为数者也咫仞寻常豆区釜钟铢
两斤石皆以四以八为数者也殷人以夏尺为其尺
之咫故夏之一尺乃殷之八寸是因之而益者也周
物而计之则曰一咫二咫孔丛子曰昆吾之剑长尺
有咫史记曰肃慎之矢长尺有咫是也今人但知八
寸为咫而不知咫乃别是一物之名而非尺矣譬如
量器则釜之非斛也权器则秤之非等子也盖尺丈
斛镒之类皆以十为数者也咫仞寻常豆区釜钟铢
两斤石皆以四以八为数者也殷人以夏尺为其尺
之咫故夏之一尺乃殷之八寸是因之而益者也周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213-0596c.png
人以夏尺之咫而为尺故夏之八寸乃周之一尺是
因之而损者也孔子谓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所损益
可知其此之谓欤虽然周人亦未尝废夏尺故注疏
家言十寸之尺八寸之尺兼用所谓长尺有咫是也
陈氏蔡氏谓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
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言得
之矣
又按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所谓古者指周
因之而损者也孔子谓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所损益
可知其此之谓欤虽然周人亦未尝废夏尺故注疏
家言十寸之尺八寸之尺兼用所谓长尺有咫是也
陈氏蔡氏谓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
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言得
之矣
又按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所谓古者指周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213-0596d.png
公制礼之时也所谓周尺即夏尺去二寸通志陈氏
蔡氏所谓八寸之尺是也王制又曰今以周尺六尺
四寸为步所谓今者指汉文帝命诸儒者撰王制之
时也所谓周尺六尺四寸周字误也当作夏尺六尺
四寸盖夏以十寸为尺周以八寸为尺周之八尺即
夏之六尺四寸也尺数虽殊步则同也汉儒撰王制
不晓周字误或谓古一步八十寸今一步六十四寸
则比今多十六寸矣或谓古一步六尺四寸今一步
蔡氏所谓八寸之尺是也王制又曰今以周尺六尺
四寸为步所谓今者指汉文帝命诸儒者撰王制之
时也所谓周尺六尺四寸周字误也当作夏尺六尺
四寸盖夏以十寸为尺周以八寸为尺周之八尺即
夏之六尺四寸也尺数虽殊步则同也汉儒撰王制
不晓周字误或谓古一步八十寸今一步六十四寸
则比今多十六寸矣或谓古一步六尺四寸今一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213-0597a.png
五尺一寸二分则比今多一尺二寸八分矣夫步由
人足古今无异也而云古者一百亩比今多四十六
亩有馀何哉注疏家亦谓古者一百亩比今多五十
六亩有馀盖皆误矣
又按周礼车人为耒六尺六寸与步相中射人及仪
礼皆言量侯道以弓谓之狸步弓人言弓长六尺有
奇司马法及荀子皆言六尺为步则周制未尝以八
尺为步也盖战国变乱之时意欲兼并取人田土是
人足古今无异也而云古者一百亩比今多四十六
亩有馀何哉注疏家亦谓古者一百亩比今多五十
六亩有馀盖皆误矣
又按周礼车人为耒六尺六寸与步相中射人及仪
礼皆言量侯道以弓谓之狸步弓人言弓长六尺有
奇司马法及荀子皆言六尺为步则周制未尝以八
尺为步也盖战国变乱之时意欲兼并取人田土是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213-0597b.png
故大其步法乃以八尺为步耳云八尺者即八十寸
亦未尝言以八寸为尺也设若彼以八寸为尺今以
十寸为尺则彼八尺与今六尺四寸无异而田亩里
数又有何差别乎汉文帝时儒者不见古文周礼等
书遂据战国乱世之法妄谓八尺为步虽太史公之
流尚亦惑于其说谓六尺为步者是秦始皇所制何
况于他哉
小尔雅广度篇曰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宋咸注曰
亦未尝言以八寸为尺也设若彼以八寸为尺今以
十寸为尺则彼八尺与今六尺四寸无异而田亩里
数又有何差别乎汉文帝时儒者不见古文周礼等
书遂据战国乱世之法妄谓八尺为步虽太史公之
流尚亦惑于其说谓六尺为步者是秦始皇所制何
况于他哉
小尔雅广度篇曰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宋咸注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213-0597c.png
司马法六尺为步倍跬乃其大略(仪礼注云笴长三尺与跬相应然则跬为三尺
详见别卷證之以器条下跬者俗呼为一蓦音麦)
国语单穆公曰人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
察色也不过丈墨寻常之间韦昭注曰六尺为步半步
为武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尔雅云武迹也
诗云绳其祖武又云履帝武敏歆毛郑朱皆以迹解之仪礼注疏谓中人足迹一尺二寸为武五武而成一步此
云半步为武非是)
荀子曰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详见别卷證之以器条下跬者俗呼为一蓦音麦)
国语单穆公曰人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
察色也不过丈墨寻常之间韦昭注曰六尺为步半步
为武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尔雅云武迹也
诗云绳其祖武又云履帝武敏歆毛郑朱皆以迹解之仪礼注疏谓中人足迹一尺二寸为武五武而成一步此
云半步为武非是)
荀子曰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213-0597d.png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
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张晏曰水北方黑终数六故以
六寸为符六尺为步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
然也索隐曰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谯周以为步
以人足非独秦制又按礼记王制曰古者八尺为步今
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今按单穆公曰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之间荀卿曰
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尺然则荀卿所谓
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张晏曰水北方黑终数六故以
六寸为符六尺为步谯周曰步以人足为数非独秦制
然也索隐曰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谯周以为步
以人足非独秦制又按礼记王制曰古者八尺为步今
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今按单穆公曰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之间荀卿曰
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尺然则荀卿所谓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213-0598a.png
六尺者步也单穆公所谓步者六尺也故司马法曰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班固论建步立亩亦祖之以为
说则古者以六尺为步明矣王制言古者以周尺八
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此与荀卿之说不
同故郑氏注曰按礼制周犹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
多变乱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
寸太史公失于详考因汉儒王制之误遂谓六尺为
步者乃秦始皇之所创制夫步生于人之足迹亘古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班固论建步立亩亦祖之以为
说则古者以六尺为步明矣王制言古者以周尺八
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此与荀卿之说不
同故郑氏注曰按礼制周犹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
多变乱法度或言周尺八寸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
寸太史公失于详考因汉儒王制之误遂谓六尺为
步者乃秦始皇之所创制夫步生于人之足迹亘古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213-0598b.png
至今无有异也历代改正朔易服色而岂能改易人
之肢体使步有盈缩哉周以木王木之数八则八尺
为步秦以水王水之数六则六尺为步若然汉以火
王晋魏以土金王其以七尺十尺九尺为步可乎此
盖马迁之谬谯周辨之当矣俗谓五尺为步而黍尺
六尺比今四尺八寸大略近之刘歆六尺比今四尺
四寸有奇不亦太短乎据六尺为步之法以證古尺
则真伪可见矣
之肢体使步有盈缩哉周以木王木之数八则八尺
为步秦以水王水之数六则六尺为步若然汉以火
王晋魏以土金王其以七尺十尺九尺为步可乎此
盖马迁之谬谯周辨之当矣俗谓五尺为步而黍尺
六尺比今四尺八寸大略近之刘歆六尺比今四尺
四寸有奇不亦太短乎据六尺为步之法以證古尺
则真伪可见矣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213-0598c.png
又按唐虞及夏后氏之制步也皆以夏尺六尺为步
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为尺而以商尺五尺为步
周以夏尺八寸为尺而以周尺八尺为步置一尺二
寸五分为实五因得六尺二寸五分置八寸为实八
因得六尺四寸然则商之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
分也周之一步乃夏尺六尺四寸也秦复古制六尺
为步自汉以来步法或从六尺二寸五分或从六尺
四寸今工部收藏宝源局所铸量地铜尺五尺为步
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为尺而以商尺五尺为步
周以夏尺八寸为尺而以周尺八尺为步置一尺二
寸五分为实五因得六尺二寸五分置八寸为实八
因得六尺四寸然则商之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
分也周之一步乃夏尺六尺四寸也秦复古制六尺
为步自汉以来步法或从六尺二寸五分或从六尺
四寸今工部收藏宝源局所铸量地铜尺五尺为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213-0598d.png
今之五尺乃夏尺之六尺四寸周尺之八尺也用纸
条长五尺置铜尺上照铜尺两端裁齐将纸条折作
八段墨匙界令相均于每段内界作八寸共为六尺
四寸即夏尺六尺四寸也夏尺八寸均作十寸即周
尺也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十寸即商尺也商尺
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
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古所
谓车工尺韩邦奇曰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
条长五尺置铜尺上照铜尺两端裁齐将纸条折作
八段墨匙界令相均于每段内界作八寸共为六尺
四寸即夏尺六尺四寸也夏尺八寸均作十寸即周
尺也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十寸即商尺也商尺
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
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古所
谓车工尺韩邦奇曰今尺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213-0599a.png
差毫釐少不同则不利载是孰使之然哉古今相沿
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所谓尺二
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则古尺也盖
鲁般家相传之尺乃舜时同度之尺也臣按韩氏所
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人也语云闭门造车出门合
辙指此尺而言也此尺即唐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
寸唐人所谓黍尺唐六典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
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
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所谓尺二
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则古尺也盖
鲁般家相传之尺乃舜时同度之尺也臣按韩氏所
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人也语云闭门造车出门合
辙指此尺而言也此尺即唐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
寸唐人所谓黍尺唐六典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
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213-0599b.png
尺臣尝取秬黍极大者校之则与六典合中者校之
则不相合也六典又云凡积黍为度者调钟律测晷
景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盖唐制加黍尺二寸
为今尺今尺去二寸为古一尺无疑韩氏之言信矣
尺中最古而可常用者惟此尺耳盖此尺即殷汤之
尺也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
王之尺是今一曲尺中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
自明矣且夫黄帝至于舜禹历世因仍未尝损益惟
则不相合也六典又云凡积黍为度者调钟律测晷
景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盖唐制加黍尺二寸
为今尺今尺去二寸为古一尺无疑韩氏之言信矣
尺中最古而可常用者惟此尺耳盖此尺即殷汤之
尺也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
王之尺是今一曲尺中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
自明矣且夫黄帝至于舜禹历世因仍未尝损益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213-0599c.png
殷周始改统易朔而损益之道兴焉臣又因此以知
黄帝针经孔穴舜同律度量衡皆与夏尺同而禹之
身为度者亦因夏尺而可想见也自唐武德四年至
今九百八十馀年以开元钱校此曲尺则尺未尝改
也武德而上至鲁般时亦尚未及千年尺之无异从
可知矣又自鲁般上至殷汤一千三百馀年尺亦不
过如此而已范镇所谓自隋唐以及五代最为乱世
而此物不变则自秦至于三代又何疑哉千岁之日
黄帝针经孔穴舜同律度量衡皆与夏尺同而禹之
身为度者亦因夏尺而可想见也自唐武德四年至
今九百八十馀年以开元钱校此曲尺则尺未尝改
也武德而上至鲁般时亦尚未及千年尺之无异从
可知矣又自鲁般上至殷汤一千三百馀年尺亦不
过如此而已范镇所谓自隋唐以及五代最为乱世
而此物不变则自秦至于三代又何疑哉千岁之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213-0599d.png
今日是也夫此尺法天地自然中和之道而为万世
之准则诚希世之宝宜与河图天球之类咸为可珍
可法者也彼晋臣乃傅会衰周冢律宋儒又依仿王
莽伪钱杜撰周尺与世作则岂不陋哉营造尺之五
尺乃夏尺之六尺二寸半而为今之一步若去其二
寸半即古所谓六尺为步是也然则曲尺八寸为古
一尺明矣臣尝依据古法拟造三种步尺谨附载于
左方
之准则诚希世之宝宜与河图天球之类咸为可珍
可法者也彼晋臣乃傅会衰周冢律宋儒又依仿王
莽伪钱杜撰周尺与世作则岂不陋哉营造尺之五
尺乃夏尺之六尺二寸半而为今之一步若去其二
寸半即古所谓六尺为步是也然则曲尺八寸为古
一尺明矣臣尝依据古法拟造三种步尺谨附载于
左方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213-0600a.png
夏尺六尺为步(比营造五尺短二寸)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六十四段
每段为夏尺之一寸十寸为尺六十寸为一步外馀
四寸不用
商尺五尺为步(即今营造五尺是也)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五十一寸
二分取其十寸是为商之一尺五尺为步外馀一寸
二分不用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六十四段
每段为夏尺之一寸十寸为尺六十寸为一步外馀
四寸不用
商尺五尺为步(即今营造五尺是也)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五十一寸
二分取其十寸是为商之一尺五尺为步外馀一寸
二分不用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213-0600b.png
周尺八尺为步(比营造五尺长一寸二分)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八十段每
段为周尺之一寸十寸为尺通长八十寸是为一步
无欠无馀
右乃三代步尺夏尺六尺为步当商尺之四尺八寸
当周尺之七尺五寸商尺五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
二寸五分当周尺之七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周尺
八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四寸当商尺之五尺一寸
裁纸条与宝源局铜五尺一般长乃界为八十段每
段为周尺之一寸十寸为尺通长八十寸是为一步
无欠无馀
右乃三代步尺夏尺六尺为步当商尺之四尺八寸
当周尺之七尺五寸商尺五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
二寸五分当周尺之七尺八寸一分二釐五毫周尺
八尺为步当夏尺之六尺四寸当商尺之五尺一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213-0600c.png
二分其周步尺即今工部宝源局铜五尺是也商步
尺即今工部营缮所营造五尺是也将宝源局铜尺
均作六尺四寸除去四寸即是夏尺一步将宝源局
铜尺均作五尺一寸二分除去一寸二分即是商尺
一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八段每段均作十寸不必
增损即是周尺一步也
右證之以尺步
会典云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取桑穰为钞
尺即今工部营缮所营造五尺是也将宝源局铜尺
均作六尺四寸除去四寸即是夏尺一步将宝源局
铜尺均作五尺一寸二分除去一寸二分即是商尺
一步将宝源局铜尺均作八段每段均作十寸不必
增损即是周尺一步也
右證之以尺步
会典云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取桑穰为钞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213-0600d.png
料其制方高一尺阔六寸许
会典又云凡织造段疋阔二尺长三丈五尺
臣谨按见今常用官尺有三种皆国初定制寓古法
于今尺者也世人止知今尺而已岂知寓古法哉请
详言之一曰钞尺即裁衣尺前所谓织造段疋尺也
此尺与宝钞纸边外齐是为衣尺又名钞尺二曰曲
尺即营造尺前所谓方高一尺者也此尺与宝钞黑
边外齐是为今尺又名曲尺三曰宝源局铜五尺即
会典又云凡织造段疋阔二尺长三丈五尺
臣谨按见今常用官尺有三种皆国初定制寓古法
于今尺者也世人止知今尺而已岂知寓古法哉请
详言之一曰钞尺即裁衣尺前所谓织造段疋尺也
此尺与宝钞纸边外齐是为衣尺又名钞尺二曰曲
尺即营造尺前所谓方高一尺者也此尺与宝钞黑
边外齐是为今尺又名曲尺三曰宝源局铜五尺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213-0601a.png
上条所谓量地五尺也此尺比钞黑边长比钞纸边
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臣家收藏宝钞数万大率同
者多而不同者少是以取其同者校尺其不同者不
可校也校尺之法亦用纸条自钞纸边外齐用刀裁
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为十分是名衣尺别取纸
条自钞近边黑道外齐裁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
为十分是名营造尺营造尺之八寸裁衣尺之七寸
五分乃稽古度尺也求古尺捷法钞内黑边取齐折
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臣家收藏宝钞数万大率同
者多而不同者少是以取其同者校尺其不同者不
可校也校尺之法亦用纸条自钞纸边外齐用刀裁
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为十分是名衣尺别取纸
条自钞近边黑道外齐裁作一尺均为十寸每寸均
为十分是名营造尺营造尺之八寸裁衣尺之七寸
五分乃稽古度尺也求古尺捷法钞内黑边取齐折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213-0601b.png
为五折去一取四亦得一尺宜知此捷法校对尤便
也
今制三种尺
钞尺即裁衣尺
铜尺即量地尺
曲尺即营造尺
古制三种尺
商汤十二寸半之尺
也
今制三种尺
钞尺即裁衣尺
铜尺即量地尺
曲尺即营造尺
古制三种尺
商汤十二寸半之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213-0601c.png
夏禹十寸之尺
周武王八寸之尺
黍法三种尺
纵黍八十一分之尺
斜黍九十分之尺
横黍一百分之尺
周武王八寸之尺
黍法三种尺
纵黍八十一分之尺
斜黍九十分之尺
横黍一百分之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213-0601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213-0602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213-0602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213-0602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213-0602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213-0603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213-0603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213-0603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213-0603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213-0604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213-0604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213-0604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213-0604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213-0605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213-0605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1a 页 WYG0213-0605c.png
唐会要云高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行开元通宝钱
欧阳询制词及书字含八分篆𨽻三体其钱径八分
得轻重大小之中今按开元通宝乃钱之名非年号
也铸自唐初武德四年此钱一出则五铢废矣盖世
间第一等佳钱今人因见钱文作开元通宝以为玄宗
开元年铸非也凡校尺选钱之最佳者其字体端楷
文质分明肉好停均匡郭齐整方为真正开元钱也
其民间私铸者则反之俗所谓低钱也然千万中好
欧阳询制词及书字含八分篆𨽻三体其钱径八分
得轻重大小之中今按开元通宝乃钱之名非年号
也铸自唐初武德四年此钱一出则五铢废矣盖世
间第一等佳钱今人因见钱文作开元通宝以为玄宗
开元年铸非也凡校尺选钱之最佳者其字体端楷
文质分明肉好停均匡郭齐整方为真正开元钱也
其民间私铸者则反之俗所谓低钱也然千万中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1b 页 WYG0213-0605d.png
者尚无一二盖年代既远真者愈少伪者愈多尤宜
细辨慎勿误用也若窖中所获者必须涤去铜秀揩
磨乾净乃可校焉若带铜秀校之则釐毫不审矣凡
诸钱中惟此等钱得其中制货泉等钱则颇小五铢
䓁钱则颇大样制失中虽佳无用其开元钱宜以多
多俱同者为中或有微大及微小者摘去之别有一
种背后增一字俗呼五字开元此系武宗会昌年间
各州私铸非真开元也夫开元非有意同今尺也同
细辨慎勿误用也若窖中所获者必须涤去铜秀揩
磨乾净乃可校焉若带铜秀校之则釐毫不审矣凡
诸钱中惟此等钱得其中制货泉等钱则颇小五铢
䓁钱则颇大样制失中虽佳无用其开元钱宜以多
多俱同者为中或有微大及微小者摘去之别有一
种背后增一字俗呼五字开元此系武宗会昌年间
各州私铸非真开元也夫开元非有意同今尺也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2a 页 WYG0213-0606a.png
乎秬黍耳秬黍则自古至今有常不变者也易曰神
农氏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然则秬黍之生钱货之起盖自
上古已有之矣上古之钱虽不可见此时之秬黍犹
昔日之秬黍也是故一黍之广而为一分十分为寸
则钱之外径也刘歆误以秠黍为秬所造泉布失于
狭小有乖古制不足为法五铢等钱历代变更亦无
定体所可法者惟开元钱而已臣家收藏古开元钱
农氏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然则秬黍之生钱货之起盖自
上古已有之矣上古之钱虽不可见此时之秬黍犹
昔日之秬黍也是故一黍之广而为一分十分为寸
则钱之外径也刘歆误以秠黍为秬所造泉布失于
狭小有乖古制不足为法五铢等钱历代变更亦无
定体所可法者惟开元钱而已臣家收藏古开元钱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2b 页 WYG0213-0606b.png
样制甚大市卖者皆不及亦难得之货也伏睹先朝
嘉靖钱隆庆钱及见行万历钱皆径八分与古开元
钱同近日得古钱十馀种形如货布而短上有太昊
高阳等文世人多未识校之广八分与古开元同盖
希世之宝不计年代矣
今营造尺八寸当开元十枚
夏尺十寸当开元十枚
商尺八寸当开元十枚
嘉靖钱隆庆钱及见行万历钱皆径八分与古开元
钱同近日得古钱十馀种形如货布而短上有太昊
高阳等文世人多未识校之广八分与古开元同盖
希世之宝不计年代矣
今营造尺八寸当开元十枚
夏尺十寸当开元十枚
商尺八寸当开元十枚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3a 页 WYG0213-0606c.png
周尺十寸当开元八枚
今裁衣尺十寸当大泉十二枚
汉尺十寸当大泉十枚
唐尺八寸当大泉九枚
宋尺九寸当大泉十枚
右證之以钱钞
隋律志曰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
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
今裁衣尺十寸当大泉十二枚
汉尺十寸当大泉十枚
唐尺八寸当大泉九枚
宋尺九寸当大泉十枚
右證之以钱钞
隋律志曰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
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3b 页 WYG0213-0606d.png
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疑
今之大者正是其中者耳
程颐曰黄钟之声亦不难定世自有知音者将上下声
考之即得正便将黍以实其管看管实得几粒然后推
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当实千二百粒黍今羊头山黍
不相应则将数等验之看如何大小者方应其数然后
为正昔胡先生定乐取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
中等者特未定也以律管定尺乃是以天地之气为准
今之大者正是其中者耳
程颐曰黄钟之声亦不难定世自有知音者将上下声
考之即得正便将黍以实其管看管实得几粒然后推
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当实千二百粒黍今羊头山黍
不相应则将数等验之看如何大小者方应其数然后
为正昔胡先生定乐取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
中等者特未定也以律管定尺乃是以天地之气为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4a 页 WYG0213-0607a.png
非秬黍之比也秬黍积数在先王时惟此适与度量合
故可用今时则不同
辨疑曰古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产五色
黍其黑色黍复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黍
堪炊饭者名穄一稃内二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
而已穄与秠弗堪用或误用之非也古者秬黍中者
盖谓拣选中用之黍非谓中号中等之黍俗语选物
曰某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遗语
故可用今时则不同
辨疑曰古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产五色
黍其黑色黍复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黍
堪炊饭者名穄一稃内二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
而已穄与秠弗堪用或误用之非也古者秬黍中者
盖谓拣选中用之黍非谓中号中等之黍俗语选物
曰某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遗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4b 页 WYG0213-0607b.png
岂不然乎或曰中读去声谓中式也其义亦通诗曰
诞降嘉种惟秬惟秠又曰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既用
一嘉字其义已括尽坚好颖栗不过形容其嘉而已
则知异常者方为嘉种也且秬之为言巨细之巨也
闻其名则其形可想见矣盖谓头等大号者为佳非
以次等中号者为佳也古人稼穑况又异常今之稼
穑未及古人若选大黍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则失之
小隋志宋儒论之当矣不论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
诞降嘉种惟秬惟秠又曰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既用
一嘉字其义已括尽坚好颖栗不过形容其嘉而已
则知异常者方为嘉种也且秬之为言巨细之巨也
闻其名则其形可想见矣盖谓头等大号者为佳非
以次等中号者为佳也古人稼穑况又异常今之稼
穑未及古人若选大黍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则失之
小隋志宋儒论之当矣不论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5a 页 WYG0213-0607c.png
黄钟之律生于尺而尺乃生于黍者也黍大则尺长
而由是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短而由是黄钟之
声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
最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荀勖王朴之流皆不知
此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
之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计且
从蔡氏之说多截竹管权拟黄钟复用人声与管相
较声是而黍非则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于大不
而由是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短而由是黄钟之
声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
最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荀勖王朴之流皆不知
此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
之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计且
从蔡氏之说多截竹管权拟黄钟复用人声与管相
较声是而黍非则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于大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5b 页 WYG0213-0607d.png
得斯则黍理已尽若管内犹不满乃管之非真而当
从黍也若非證之以人声则黍未免失之小若非忖
之以黍数则管未免过乎大人声管黍互相校正于
理极精古之神瞽考中声之遗法大抵如此程颐所
谓以上下声考之则中声可定矣总而言之宁择大
黍迁就人声切忌人声迁就中黍不可复蹈刘荀王
氏之故辙耳详味颐特未定也之一言则知胡瑗坐
误用中黍之弊后学当以为诫也黄钟之尺纵黍累
从黍也若非證之以人声则黍未免失之小若非忖
之以黍数则管未免过乎大人声管黍互相校正于
理极精古之神瞽考中声之遗法大抵如此程颐所
谓以上下声考之则中声可定矣总而言之宁择大
黍迁就人声切忌人声迁就中黍不可复蹈刘荀王
氏之故辙耳详味颐特未定也之一言则知胡瑗坐
误用中黍之弊后学当以为诫也黄钟之尺纵黍累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6a 页 WYG0213-0608a.png
者则长八十一分横黍累者则长百分昔人误谓九
寸乃九十分是以纵累则管太长容黍郤有馀横累
则管太短容黍郤不足皆不能合千二百黍之说盖
惑于汉志之谬也已上一节其说创于何瑭而臣父
深然之古来无此议论盖自我朝为始而律吕精义
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为寸原为三分损益设也今
即不用三分损益犹用九分为寸何也答曰黄钟九寸
空围九分皆取法于纵黍阳数古人造律之初意也
寸乃九十分是以纵累则管太长容黍郤有馀横累
则管太短容黍郤不足皆不能合千二百黍之说盖
惑于汉志之谬也已上一节其说创于何瑭而臣父
深然之古来无此议论盖自我朝为始而律吕精义
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为寸原为三分损益设也今
即不用三分损益犹用九分为寸何也答曰黄钟九寸
空围九分皆取法于纵黍阳数古人造律之初意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6b 页 WYG0213-0608b.png
故三分损益之法可废而九分为寸之法不可废也
凡欲造律先求古钱次求真黍后求美竹古钱雒阳
多有不难得也然须多得择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钱
不足凭据惟真黍颇难得中式者乃真耳其一稃二
粒者名为秠非秬也慎勿误用随处有美竹在人择
之耳不必拘于金门山也
诗云维秬维秠秬秠二种皆佳黍也秬属阳其数奇
秠属阴其数偶阳者丈夫君子之象也阴者妾妇小
凡欲造律先求古钱次求真黍后求美竹古钱雒阳
多有不难得也然须多得择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钱
不足凭据惟真黍颇难得中式者乃真耳其一稃二
粒者名为秠非秬也慎勿误用随处有美竹在人择
之耳不必拘于金门山也
诗云维秬维秠秬秠二种皆佳黍也秬属阳其数奇
秠属阴其数偶阳者丈夫君子之象也阴者妾妇小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7a 页 WYG0213-0608c.png
人之象也圣人扶阳抑阴故取法乎秬而不取于秠
然先儒多不识遂使二种无别若许氏说文郑氏周
礼注班氏白虎通刘氏说苑钟律书之说则皆指秠
为秬考其承讹踵谬亦有因也夫郑注周礼以一稃
二米者为秬误矣然非郑误因许氏之误也许氏盖
因班氏之误而班氏又因刘氏之误也今何以知其
误按王莽本传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或
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以此观之则
然先儒多不识遂使二种无别若许氏说文郑氏周
礼注班氏白虎通刘氏说苑钟律书之说则皆指秠
为秬考其承讹踵谬亦有因也夫郑注周礼以一稃
二米者为秬误矣然非郑误因许氏之误也许氏盖
因班氏之误而班氏又因刘氏之误也今何以知其
误按王莽本传天凤六年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或
闻其乐声曰清厉而哀非兴国之声也以此观之则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7b 页 WYG0213-0608d.png
知刘歆为莽造律度量衡取阴黍以为法其误甚矣
夫阴黍者偶数之黍也一稃则二粒其名曰秠秠者
匹也言两两相匹也其粒小于阳黍阳黍者奇数之
黍也一稃惟一粒其名曰秬秬者据也言一一可据
也其粒大于阴黍噫古人酿秬鬯而为祼准秬黍而
为律何尝用秠哉不取于秠者贵阳贱阴之义夫贵
阳而贱阴君子之道也阴黍种虽稀罕非君子所贵
也其所贵者即今常种黑黍是也然阴黍甚少人皆
夫阴黍者偶数之黍也一稃则二粒其名曰秠秠者
匹也言两两相匹也其粒小于阳黍阳黍者奇数之
黍也一稃惟一粒其名曰秬秬者据也言一一可据
也其粒大于阴黍噫古人酿秬鬯而为祼准秬黍而
为律何尝用秠哉不取于秠者贵阳贱阴之义夫贵
阳而贱阴君子之道也阴黍种虽稀罕非君子所贵
也其所贵者即今常种黑黍是也然阴黍甚少人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8a 页 WYG0213-0609a.png
不识臣亦素未之见窃意古有是物今岂无之殆格
物未博耳或者指为瑞异非也必求见之以决此疑
万历庚辰仲秋既望乃差人诣上党之境求而得之
其穗状似黑黍一一胞中皆含二粒两两相并露而
不落土人谓之鸳鸯黍又谓之黑格棂黍盖其乡音
如此格棂者谓其胞也胞即所谓稃也是一稃二粒
非一粒二米也旧说不曰一稃二粒而言一稃二米者
文略而义通也后儒不解其义别求一粒中二米者
物未博耳或者指为瑞异非也必求见之以决此疑
万历庚辰仲秋既望乃差人诣上党之境求而得之
其穗状似黑黍一一胞中皆含二粒两两相并露而
不落土人谓之鸳鸯黍又谓之黑格棂黍盖其乡音
如此格棂者谓其胞也胞即所谓稃也是一稃二粒
非一粒二米也旧说不曰一稃二粒而言一稃二米者
文略而义通也后儒不解其义别求一粒中二米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8b 页 WYG0213-0609b.png
则妄矣此黍颇长亦有圆者光泽如漆甚可爱也臣
以其种种之遂获数斗固非难得之物尝准此黍造
尺比较货泉货布正与史志分寸全合故知刘歆误
用者阴黍耳晋荀勖用歆尺为法以造乐器阮咸讥
其声高而悲乃亡国之音也非尺短所致欤是故此
尺或谓之汉前尺以刘歆作之也或谓之晋前尺以
荀勖述之也二名当矣宋儒深信以为周尺则非也
臣尝详考之自汉至于宋初其乐往往失之焦杀盖
以其种种之遂获数斗固非难得之物尝准此黍造
尺比较货泉货布正与史志分寸全合故知刘歆误
用者阴黍耳晋荀勖用歆尺为法以造乐器阮咸讥
其声高而悲乃亡国之音也非尺短所致欤是故此
尺或谓之汉前尺以刘歆作之也或谓之晋前尺以
荀勖述之也二名当矣宋儒深信以为周尺则非也
臣尝详考之自汉至于宋初其乐往往失之焦杀盖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9a 页 WYG0213-0609c.png
由惑于班志律法故尔夫尺短则声高尺长则声下
此乃自然之理近代诸儒议律每患乐声太高欲使
之下而又深信货泉之尺以为周制此所以律度量
衡之法不能相一也反归罪于秬黍谓世间无真者
若曰毋必之于秬黍则得之若曰秬黍云乎哉吁亦过矣
古者由律累黍以生尺今则由黍累尺以求律故或
者多笑之谓若溯流而探源也噫溯流探源取则不
远宁无愈于舍流而但以意揆其源哉夫土木之性
此乃自然之理近代诸儒议律每患乐声太高欲使
之下而又深信货泉之尺以为周制此所以律度量
衡之法不能相一也反归罪于秬黍谓世间无真者
若曰毋必之于秬黍则得之若曰秬黍云乎哉吁亦过矣
古者由律累黍以生尺今则由黍累尺以求律故或
者多笑之谓若溯流而探源也噫溯流探源取则不
远宁无愈于舍流而但以意揆其源哉夫土木之性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29b 页 WYG0213-0609d.png
本非方圆匠者规矩之则方圆定矣人之声音本非
中和圣人调协之则中声出矣律吕者调协中声之
具也累黍者考定律吕之准也是故古有累黍之法
岂特为彼一时制秤尺斗斛设哉正欲使百世之下
由夫累黍可以见律耳总然岁有凶丰地有肥瘠种
有长短小大圆妥之不同在人择乎中者可也宋蔡
元定不达此理盖因汉志横累九十黍为黄钟所误
其于围径积实参考不协则又操两可之说曰莫若
中和圣人调协之则中声出矣律吕者调协中声之
具也累黍者考定律吕之准也是故古有累黍之法
岂特为彼一时制秤尺斗斛设哉正欲使百世之下
由夫累黍可以见律耳总然岁有凶丰地有肥瘠种
有长短小大圆妥之不同在人择乎中者可也宋蔡
元定不达此理盖因汉志横累九十黍为黄钟所误
其于围径积实参考不协则又操两可之说曰莫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0a 页 WYG0213-0610a.png
且多裁管权拟黄钟但凭候气人声以为信验勿必
之于累黍则得之矣夫候气乃荒唐之所造人听无
凭据之中声舍累黍无一定之法度呜呼蔡氏此说
在其书中最为谬妄者也近世迷者反从而善之何
哉或问画工貌物孰易孰难荅曰鬼神易犬马难何
故貌物欲其似也鬼神无證故易犬马有證故难夫
律家累黍制管犬马之类也候气审音鬼神之类也
昔之狂伶妄瞽造为无稽之言以神其术欺罔众愚
之于累黍则得之矣夫候气乃荒唐之所造人听无
凭据之中声舍累黍无一定之法度呜呼蔡氏此说
在其书中最为谬妄者也近世迷者反从而善之何
哉或问画工貌物孰易孰难荅曰鬼神易犬马难何
故貌物欲其似也鬼神无證故易犬马有證故难夫
律家累黍制管犬马之类也候气审音鬼神之类也
昔之狂伶妄瞽造为无稽之言以神其术欺罔众愚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0b 页 WYG0213-0610b.png
使人莫可致诘历代信之不疑则是难其所易而易
其所难也不亦谬哉窃谓学律当以穷理为先理明
而后数定数定而后制成制成而后音和音和而后
气应以候气审音为造律之本者迂愚之论也故曰
考究此理勿事空言必以累黍为本择黍累尺之法
已见上文钱钞尺图条下
臣所撰黍谱文烦不悉载载其序云管子曰以夏至
日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
其所难也不亦谬哉窃谓学律当以穷理为先理明
而后数定数定而后制成制成而后音和音和而后
气应以候气审音为造律之本者迂愚之论也故曰
考究此理勿事空言必以累黍为本择黍累尺之法
已见上文钱钞尺图条下
臣所撰黍谱文烦不悉载载其序云管子曰以夏至
日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1a 页 WYG0213-0610c.png
祖其盛以黍黍者谷之美者也祖者国之重者也家
语孔子侍坐于鲁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孔子先食黍
左右皆笑之公问孔子对曰夫黍者五榖之长也郊
庙之礼以为上盛隋李士谦尝集宗党盛馔盈前先
为设黍曰孔子称黍为五榖之长古人所尚宁可违
乎然黍见于经史者非一而其种类亦多形有阴阳
奇偶小大黏硬之异色有青黄赤白浓淡纯驳之殊
又有牛马莺鸽等名稙稚重穋等类尔雅方言未能
语孔子侍坐于鲁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孔子先食黍
左右皆笑之公问孔子对曰夫黍者五榖之长也郊
庙之礼以为上盛隋李士谦尝集宗党盛馔盈前先
为设黍曰孔子称黍为五榖之长古人所尚宁可违
乎然黍见于经史者非一而其种类亦多形有阴阳
奇偶小大黏硬之异色有青黄赤白浓淡纯驳之殊
又有牛马莺鸽等名稙稚重穋等类尔雅方言未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1b 页 WYG0213-0610d.png
悉载农书食经本草未能尽录也律家所用特秬黍
一种而已其一稃二米者非秬也先儒用之误矣
附录羊头山新记曰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
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自山正南稍西
去高平三十五里西北去长子五十六里东北去长
治八十里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也山高千馀丈
旁礡数十里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
六尺长八尺馀山以此石得名焉石之西南一百七
一种而已其一稃二米者非秬也先儒用之误矣
附录羊头山新记曰羊头山在今山西之南境泽潞
二郡交界高平长子长治三邑之间自山正南稍西
去高平三十五里西北去长子五十六里东北去长
治八十里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也山高千馀丈
旁礡数十里其巅有石状若羊头觑向东南高阔皆
六尺长八尺馀山以此石得名焉石之西南一百七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2a 页 WYG0213-0611a.png
十步有庙一所正殿五间殿中塑神农及后妃太子
像皆冠冕若王者之服按神农氏尚未有衣冠之制
不若设木主为宜耳此殿以南属泽州高平县丰溢
乡团池北里殿之西北属潞安府长子县义丰乡栅
村里殿之东北属潞安府长治县八谏乡施庄里故
俗说云前檐滴高平后檐滴长子谓此也殿西稍北
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接连大坪周四百六
十步土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
像皆冠冕若王者之服按神农氏尚未有衣冠之制
不若设木主为宜耳此殿以南属泽州高平县丰溢
乡团池北里殿之西北属潞安府长子县义丰乡栅
村里殿之东北属潞安府长治县八谏乡施庄里故
俗说云前檐滴高平后檐滴长子谓此也殿西稍北
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接连大坪周四百六
十步土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2b 页 WYG0213-0611b.png
城下六十步有二泉相去十馀步左泉白右泉清泉
侧有井所谓神农井也二泉南流二十步相合而南
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
泉后魏风土记云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
皆指此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得嘉谷
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榖畦焉庙之西北一里许有
黑龙池东北三里许有白龙池东南二里许有金龙
池此三池惟金龙池大而且深高平志云金龙泉阔
侧有井所谓神农井也二泉南流二十步相合而南
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
泉后魏风土记云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
皆指此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得嘉谷
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榖畦焉庙之西北一里许有
黑龙池东北三里许有白龙池东南二里许有金龙
池此三池惟金龙池大而且深高平志云金龙泉阔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3a 页 WYG0213-0611c.png
丈馀旧传有二鱼时跃于泉遇雨即飞去疑龙也山
之正东稍南一里馀有泉甚清泉西半里许有梵刹
曰清化寺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
北齐改名弘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
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玄敬撰并书其略曰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
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
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
之正东稍南一里馀有泉甚清泉西半里许有梵刹
曰清化寺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
北齐改名弘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建
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玄敬撰并书其略曰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
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
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3b 页 WYG0213-0611d.png
遍陟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榖焉记此灵奇
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
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
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恩峰亭享庙其山
也左连脩岭横巨嶂而峙沧波右接遐峰列长关而
过绛阙烈山风穴泛祥气而氤氲石鼓玉泉泄云雷
而隐轸芬敷花药春夏抽丹蓊郁松萝秋冬耸翠人
天交集仙圣游居譬鹫岭之灵宫犹鹿苑之佳地播
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
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
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恩峰亭享庙其山
也左连脩岭横巨嶂而峙沧波右接遐峰列长关而
过绛阙烈山风穴泛祥气而氤氲石鼓玉泉泄云雷
而隐轸芬敷花药春夏抽丹蓊郁松萝秋冬耸翠人
天交集仙圣游居譬鹫岭之灵宫犹鹿苑之佳地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4a 页 WYG0213-0612a.png
生嘉榖特出兹山矣字乃行书遒劲可观颇类圣教
序其□○等文非篆非𨽻盖武氏所制字也碑阴识
云所有当寺方圆八里东至秦关古道下面东西石
楞并虎谷南高僧岭所管南至团池古羔分水西至
秦关栅村道下面东西石楞并古尼寺下平取正北
至双浮图下古道以上所管永记于铭后凡七十五
字询访遗迹多不可晓问僧但云四至以里田泉林
木皆属本寺旧时僧无租税有司尊炎帝故禁民樵
序其□○等文非篆非𨽻盖武氏所制字也碑阴识
云所有当寺方圆八里东至秦关古道下面东西石
楞并虎谷南高僧岭所管南至团池古羔分水西至
秦关栅村道下面东西石楞并古尼寺下平取正北
至双浮图下古道以上所管永记于铭后凡七十五
字询访遗迹多不可晓问僧但云四至以里田泉林
木皆属本寺旧时僧无租税有司尊炎帝故禁民樵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4b 页 WYG0213-0612b.png
采数十年前木皆合抱弥满山谷近来禁弛盗伐几
尽寺僧赋役同于俗氓盖有不胜其苦者矣寺东五
六里有水焉俗呼为长河高平志云长河在县东北
南流入丹水河渠渺远环带萦纡夏秋之交众溪合
流水势若江海渡者艰危至冬始涸愚按水经注云
长平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今此水在县东北非古
所谓长平水也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
林欤水经注引山海经云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
尽寺僧赋役同于俗氓盖有不胜其苦者矣寺东五
六里有水焉俗呼为长河高平志云长河在县东北
南流入丹水河渠渺远环带萦纡夏秋之交众溪合
流水势若江海渡者艰危至冬始涸愚按水经注云
长平水出长平县西北小山今此水在县东北非古
所谓长平水也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
林欤水经注引山海经云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5a 页 WYG0213-0612c.png
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又引地理志云高都县有莞
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又引竹书纪年云晋
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
击即此水也考其时在白起赵括之前已有丹水之
名高平志引方舆胜览云白起坑赵卒血流成河故
名丹水又云丹朱岭在县北四十里长子县界以尧
长子丹朱得名此二说者皆谬盖本丹林年久伐
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而朱乃后人妄加耳
谷丹水所出东南入绝水是也又引竹书纪年云晋
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绝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
击即此水也考其时在白起赵括之前已有丹水之
名高平志引方舆胜览云白起坑赵卒血流成河故
名丹水又云丹朱岭在县北四十里长子县界以尧
长子丹朱得名此二说者皆谬盖本丹林年久伐
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而朱乃后人妄加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5b 页 WYG0213-0612d.png
长子读如长短之长见颜师古汉书注春秋左传云
鲁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
于屯留竹书记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
子屯留即纯留尚子即长子古音相近互用无关于
丹朱也是时郑已灭矣此云郑者盖韩懿侯也见史
记韩世家注又西二十里曰伞盖山泫水出焉山西
通志云伞盖山在长子县西南五十里以形似名下
有水名泫水水经注云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玄谷
鲁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执孙蒯
于屯留竹书记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
子屯留即纯留尚子即长子古音相近互用无关于
丹朱也是时郑已灭矣此云郑者盖韩懿侯也见史
记韩世家注又西二十里曰伞盖山泫水出焉山西
通志云伞盖山在长子县西南五十里以形似名下
有水名泫水水经注云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玄谷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6a 页 WYG0213-0613a.png
东南流径泫氏故城南而东会绝水乱流东南入丹
水是也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炎帝庙南
带太行右有伞盖山即此山也又西北三十里曰发
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
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傍
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
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
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然白鸠事诸志未载
水是也寰宇志云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炎帝庙南
带太行右有伞盖山即此山也又西北三十里曰发
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宋政和间祷雨辄应赐额
曰灵湫盖浊漳水之源也庙中塑如神女者三人傍
有女侍手擎白鸠俗称三圣公主乃羊头山神之女
为漳水之神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使民觉而防之
不致暴溺羊头山神指神农也然白鸠事诸志未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6b 页 WYG0213-0613b.png
以其近怪故不语耳愚按山海经云𤼵鸠之山漳水
出焉有鸟名曰精卫炎帝少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化为此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故陶诗云精卫
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盖用此事然则俗语亦有所本
矣周礼职方氏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潞许氏说文曰
潞冀州浸也上党有潞县阚骃曰潞水为冀州浸即
浊漳也后汉书注引上党记亦谓潞即浊漳然则清
漳为漳浊漳为潞明矣山西通志云潞水在潞城县
出焉有鸟名曰精卫炎帝少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化为此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故陶诗云精卫
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盖用此事然则俗语亦有所本
矣周礼职方氏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潞许氏说文曰
潞冀州浸也上党有潞县阚骃曰潞水为冀州浸即
浊漳也后汉书注引上党记亦谓潞即浊漳然则清
漳为漳浊漳为潞明矣山西通志云潞水在潞城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7a 页 WYG0213-0613c.png
东十五里微子城发源西流合浊漳此说非也潞为
冀州巨浸岂小水耶浊漳即潞近乎理矣潞水径羊
头山西北去山五十里山之阴凡有泉皆北流入于
潞水山之阳凡有泉皆南流入于丹水古所谓泫氏
者即今高平也所谓高都者即今泽州也羊头山在
太行之北一百五十里众山最高处俯视太行犹在
下矣高平志云羊头山在县北四十里危峰秀拔势
淩霄汉日夕诸山俱暝而北峰返照犹光故俗传此
冀州巨浸岂小水耶浊漳即潞近乎理矣潞水径羊
头山西北去山五十里山之阴凡有泉皆北流入于
潞水山之阳凡有泉皆南流入于丹水古所谓泫氏
者即今高平也所谓高都者即今泽州也羊头山在
太行之北一百五十里众山最高处俯视太行犹在
下矣高平志云羊头山在县北四十里危峰秀拔势
淩霄汉日夕诸山俱暝而北峰返照犹光故俗传此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7b 页 WYG0213-0613d.png
山比天下名山高三尺然非山高地势高耳秦并天
下置郡县以此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郡即今
潞安府及泽州所属皆古上党郡地至隋仍置上党
县属潞州今之长治县即旧上党县也山之东南八
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
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
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愚按
路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
下置郡县以此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郡即今
潞安府及泽州所属皆古上党郡地至隋仍置上党
县属潞州今之长治县即旧上党县也山之东南八
里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
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
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愚按
路史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8a 页 WYG0213-0614a.png
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参卢之后
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
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
尚赤故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
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
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
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
一百六十里此为先茔理或有之又按神农冢天下
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
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
尚赤故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
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
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事载左传今潞城
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其国至神农冢
一百六十里此为先茔理或有之又按神农冢天下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8b 页 WYG0213-0614b.png
有二焉其一在湖广衡州府酃县载于祀典每三岁
遣官祭其一即此冢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
樵采然南北二冢相去三千里世代久远是否真伪
莫知其详今此坟侧有神农庙有司岁时致祭焉又
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域
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
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沁水所出见汉书及水经注
今沁源县绵山是也神农尝谷之所亦有三焉其一
遣官祭其一即此冢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
樵采然南北二冢相去三千里世代久远是否真伪
莫知其详今此坟侧有神农庙有司岁时致祭焉又
按诸志凡羊头山以形命名随处有之在冀州之域
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里见一
统志其一在古谷远县沁水所出见汉书及水经注
今沁源县绵山是也神农尝谷之所亦有三焉其一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9a 页 WYG0213-0614c.png
即此处其一在潞安府东北十三里百谷山其一在
隰州东四十五里合桑村有古谷城榖台是也若夫
神农庙宇在处尤多兹不足纪盖皆乡民积年私建
谓之行祠云律家考秬黍率曰羊头山叩其详多不
知附此以资谈论而已
臣谨按羊头山距怀庆约两日可到而所产黍粟则
相去远矣然不止此山凡山西一省稼穑皆胜旧说
所谓北方子榖秬黍是也律家特重羊头山者亦犹
隰州东四十五里合桑村有古谷城榖台是也若夫
神农庙宇在处尤多兹不足纪盖皆乡民积年私建
谓之行祠云律家考秬黍率曰羊头山叩其详多不
知附此以资谈论而已
臣谨按羊头山距怀庆约两日可到而所产黍粟则
相去远矣然不止此山凡山西一省稼穑皆胜旧说
所谓北方子榖秬黍是也律家特重羊头山者亦犹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39b 页 WYG0213-0614d.png
咏甘棠慕召伯之德云耳神农播百榖是以为名区
举此一隅三隅见矣智者于西山不拘何处择佳黍可
也愚者拘于羊头山黍而不择其可否此与痴人前
说梦何异耶
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
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月
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
许氏说文曰𥻆嘉谷实也从𠧪从米孔子曰𥻆之为言
举此一隅三隅见矣智者于西山不拘何处择佳黍可
也愚者拘于羊头山黍而不择其可否此与痴人前
说梦何异耶
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
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月
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
许氏说文曰𥻆嘉谷实也从𠧪从米孔子曰𥻆之为言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0a 页 WYG0213-0615a.png
续也又曰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
谓之禾又曰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
分而秒定律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故诸程品
皆从禾又曰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一曰稼家事也
一曰在野曰稼可收曰穑又曰稷斋也五谷之长也秫
则稷之黏者虋赤苗嘉榖也芑白苗嘉榖也
尔雅注疏曰虋赤苗今之赤粱粟芑白苗今之白粱粟
皆好榖案诗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
谓之禾又曰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
分而秒定律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故诸程品
皆从禾又曰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一曰稼家事也
一曰在野曰稼可收曰穑又曰稷斋也五谷之长也秫
则稷之黏者虋赤苗嘉榖也芑白苗嘉榖也
尔雅注疏曰虋赤苗今之赤粱粟芑白苗今之白粱粟
皆好榖案诗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0b 页 WYG0213-0615b.png
芑故此释之也虋与糜音义同虋即嘉榖赤苗者郭云
今之赤梁粟芑即嘉榖白苗者郭云今之白粱粟皆好
榖也
尔雅又曰粢稷注曰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疏曰左传云
粢食不凿粢者稷也曲礼云稷曰明粢是也郭云今江
东人呼粟为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
稷米在下品别有粟米在中品又似二物故先儒甚疑
焉
今之赤梁粟芑即嘉榖白苗者郭云今之白粱粟皆好
榖也
尔雅又曰粢稷注曰今江东人呼粟为粢疏曰左传云
粢食不凿粢者稷也曲礼云稷曰明粢是也郭云今江
东人呼粟为粢然则粢也稷也粟也正是一物而本草
稷米在下品别有粟米在中品又似二物故先儒甚疑
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1a 页 WYG0213-0615c.png
齐民要术注曰榖粟也名粟榖者五榖之总名非止谓
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榖望俗名之耳尔雅曰粢稷也
郭璞曰今江东呼粟为粢孙炎曰稷粟也说文曰粟嘉
谷实也从𠧪从米广志曰有赤粟白茎有黑格雀粟有
张公班有含黄有苍背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
蓝下竹头青白逯麦擢石精狗蹯之名种云
今按所谓稼穑等者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在田曰禾
在廪曰粟舂之曰米煮之曰粥在庙曰粢盛在官曰
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榖望俗名之耳尔雅曰粢稷也
郭璞曰今江东呼粟为粢孙炎曰稷粟也说文曰粟嘉
谷实也从𠧪从米广志曰有赤粟白茎有黑格雀粟有
张公班有含黄有苍背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
蓝下竹头青白逯麦擢石精狗蹯之名种云
今按所谓稼穑等者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在田曰禾
在廪曰粟舂之曰米煮之曰粥在庙曰粢盛在官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1b 页 WYG0213-0615d.png
俸禄本为一物随事易名榖则其总名也若分别言
之则稷与粱秫为不同夫稷者五榖之长也可以多
种多收可以久藏久食有大功用于世有大利益于
人后稷以之而得名社稷因之而立祀古今王者尚
之贵之尊之重之春祈秋报事之如神明焉此即北
方人所常食俗呼小米者也然江南少有而识者亦
鲜故异说纷纷至今未决按禹贡曰四百里粟五百
里米盖粟之去榖者为米米之存壳者为粟米粟两
之则稷与粱秫为不同夫稷者五榖之长也可以多
种多收可以久藏久食有大功用于世有大利益于
人后稷以之而得名社稷因之而立祀古今王者尚
之贵之尊之重之春祈秋报事之如神明焉此即北
方人所常食俗呼小米者也然江南少有而识者亦
鲜故异说纷纷至今未决按禹贡曰四百里粟五百
里米盖粟之去榖者为米米之存壳者为粟米粟两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2a 页 WYG0213-0616a.png
字可通于黍稷稻粱矣武王克商伯夷叔齐耻之不
食周粟粟非一榖之名可知然诸物名义有通有局
而南北乡俗亦或不同有以通为局者有以局为通
者且如江河两字本非凡水之通名而南方凡水皆
呼为江北方凡水皆呼为河此以局为通也粟榖两
字本是五榖之总名而南人呼稻为榖馀不曰榖北
方呼稷为粟馀不曰粟此以通为局也方俗不同非
近代始盖自古如兹矣故伐檀之诗云河水清且涟
食周粟粟非一榖之名可知然诸物名义有通有局
而南北乡俗亦或不同有以通为局者有以局为通
者且如江河两字本非凡水之通名而南方凡水皆
呼为江北方凡水皆呼为河此以局为通也粟榖两
字本是五榖之总名而南人呼稻为榖馀不曰榖北
方呼稷为粟馀不曰粟此以通为局也方俗不同非
近代始盖自古如兹矣故伐檀之诗云河水清且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2b 页 WYG0213-0616b.png
猗河本不清而曰清者知非河也集传曰河北方流
水之通名是也齐景公曰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曹交
曰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存榖之米本不可
食而曰食者知指稷而言也汉汜胜之种植书有种
禾而无种稷魏贾思协齐民要术有种榖而无种粟
然则禾也榖也粟也皆稷之别名也月令五榖黍稷
麻麦菽周礼六榖稌黍稷梁麦菰又九榖有大小豆
而皆无粟岂粟之为用曾大小豆之不若耶素问五
水之通名是也齐景公曰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曹交
曰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存榖之米本不可
食而曰食者知指稷而言也汉汜胜之种植书有种
禾而无种稷魏贾思协齐民要术有种榖而无种粟
然则禾也榖也粟也皆稷之别名也月令五榖黍稷
麻麦菽周礼六榖稌黍稷梁麦菰又九榖有大小豆
而皆无粟岂粟之为用曾大小豆之不若耶素问五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3a 页 WYG0213-0616c.png
常政论䓁篇以五榖配五行有稷而无粟凡此之类
皆指粟为稷也毛诗三百五篇之中言稷者二十七
言粟者三系言稷则不言粟言粟则不言稷盖稷与
粟一物而异名耳言稷者九倍于粟则稷其正名欤
黍离之诗言稷而不言禾其序乃云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微子麦秀之歌亦云禾黍油油与此诗意
正同是皆指稷为禾也唐孔氏疏云黍稷二物大时
相类但稷比黍黍差为稙故黍秀而稷尚苗六月时
皆指粟为稷也毛诗三百五篇之中言稷者二十七
言粟者三系言稷则不言粟言粟则不言稷盖稷与
粟一物而异名耳言稷者九倍于粟则稷其正名欤
黍离之诗言稷而不言禾其序乃云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微子麦秀之歌亦云禾黍油油与此诗意
正同是皆指稷为禾也唐孔氏疏云黍稷二物大时
相类但稷比黍黍差为稙故黍秀而稷尚苗六月时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3b 页 WYG0213-0616d.png
也稷穗七月时也稷实八月时也是黍与稷相比则
黍为稙于稷若黍与穄相比则穄更稙于黍故农书
引谚曰穄青喉黍折头言割穄欲早割黍欲晚穄晚
多零落黍早米不成尚书考灵曜曰主春者张昏中
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以此观之则穄
之非稷明矣尔雅注疏齐民要术以粟为稷是也證
类本草饮膳正要以穄为稷非也盖本草有朱字墨
字之别其朱字者乃汉张仲景魏华陀所传旧本谓
黍为稙于稷若黍与穄相比则穄更稙于黍故农书
引谚曰穄青喉黍折头言割穄欲早割黍欲晚穄晚
多零落黍早米不成尚书考灵曜曰主春者张昏中
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以此观之则穄
之非稷明矣尔雅注疏齐民要术以粟为稷是也證
类本草饮膳正要以穄为稷非也盖本草有朱字墨
字之别其朱字者乃汉张仲景魏华陀所传旧本谓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4a 页 WYG0213-0617a.png
之神农本经其墨字者乃梁陶弘景之所续增谓之
名医别品其本经朱字三百六十五种之内原无粟
米稷米今本妄分粟米稷米二条盖陶氏杜撰也陶
乃江南人其地不产粟故彼自云稷亦不识至唐苏
恭之流遂傅会之以穄为稷而使宋儒疏尔雅者疑
焉元人饮膳正要亦踵其谬近日有撰食物本草者
乃曰诸榖之中稷为下品种者惟以防荒年耳夫是
岂知古人立稷配社之义哉盖稷与黍苗穗相类黍
名医别品其本经朱字三百六十五种之内原无粟
米稷米今本妄分粟米稷米二条盖陶氏杜撰也陶
乃江南人其地不产粟故彼自云稷亦不识至唐苏
恭之流遂傅会之以穄为稷而使宋儒疏尔雅者疑
焉元人饮膳正要亦踵其谬近日有撰食物本草者
乃曰诸榖之中稷为下品种者惟以防荒年耳夫是
岂知古人立稷配社之义哉盖稷与黍苗穗相类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4b 页 WYG0213-0617b.png
黏而穄不黏秫则与稷苗穗相类秫黏而稷不黏此
为不同粱亦粟之类其所异者苗壮茎高叶宽穗粗
蔈长粒大味美于粟古人贵之品在稻上礼记诸侯
之士沐稻天子之士沐粱是也诗云维穈维芑穈音
与门同字从麻从禾与从米之糜不同俗人不察多
读为糜误矣尔雅作𧄸说文作虋皆读为门𧄸赤苗
芑白苗晋郭景纯注曰𧄸今之赤粱
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榖也然则𧄸芑之于粟犹秬秠之于黍盖同
为不同粱亦粟之类其所异者苗壮茎高叶宽穗粗
蔈长粒大味美于粟古人贵之品在稻上礼记诸侯
之士沐稻天子之士沐粱是也诗云维穈维芑穈音
与门同字从麻从禾与从米之糜不同俗人不察多
读为糜误矣尔雅作𧄸说文作虋皆读为门𧄸赤苗
芑白苗晋郭景纯注曰𧄸今之赤粱
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榖也然则𧄸芑之于粟犹秬秠之于黍盖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5a 页 WYG0213-0617c.png
类而异种者也淮南子谓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
而当一寸今不知彼所谓粟者指稷粟而言欤抑指
粱粟而言欤淮南风土不甚宜粟或古有是语彼但
述之而非本处所产之粟未可知也其所言尺或律
尺欤或度尺欤亦不可知臣尝以羊头山粱粟择其
大者纵累十二粒则当纵累秬黍九粒之一寸是与
律尺之寸密合也横累十二粒则当横累秬黍十粒
之一寸是与度尺之寸密合也然须极大者乃可耳
而当一寸今不知彼所谓粟者指稷粟而言欤抑指
粱粟而言欤淮南风土不甚宜粟或古有是语彼但
述之而非本处所产之粟未可知也其所言尺或律
尺欤或度尺欤亦不可知臣尝以羊头山粱粟择其
大者纵累十二粒则当纵累秬黍九粒之一寸是与
律尺之寸密合也横累十二粒则当横累秬黍十粒
之一寸是与度尺之寸密合也然须极大者乃可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5b 页 WYG0213-0617d.png
中者则不及也又须上党所产者为佳耳馀处亦不
合也今潞安境内种粱者颇多终未若稷黍之多耳
馀处或有不识粱为何物者臣又以上党稷粟纵累
十二粒亦合律尺之九分纵累十二粒则合度尺之
十分是皆以极大者累之也盖粟之名可通于粱稷
故郭氏谓梁为粟今从郭氏之说用梁粟稷粟互相
校正纵横各十二粒而成律度二种尺之寸也
右證之以黍粟
合也今潞安境内种粱者颇多终未若稷黍之多耳
馀处或有不识粱为何物者臣又以上党稷粟纵累
十二粒亦合律尺之九分纵累十二粒则合度尺之
十分是皆以极大者累之也盖粟之名可通于粱稷
故郭氏谓梁为粟今从郭氏之说用梁粟稷粟互相
校正纵横各十二粒而成律度二种尺之寸也
右證之以黍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6a 页 WYG0213-0618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6b 页 WYG0213-0618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7a 页 WYG0213-0618c.png
淮南子曰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
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
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
兵重三军以为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
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
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
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
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
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
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
兵重三军以为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
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
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
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
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7b 页 WYG0213-0618d.png
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
应钟之数四十三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
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
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
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
吕仲吕之数五十主四月极不生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
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分一
应钟之数四十三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
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
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
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
吕仲吕之数五十主四月极不生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
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分一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8a 页 WYG0213-0619a.png
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
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
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
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万
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臣尝闻朱熹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得其要史
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然之理与
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闻此语不晓其义及闻何
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
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
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亥十七万
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臣尝闻朱熹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得其要史
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然之理与
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闻此语不晓其义及闻何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8b 页 WYG0213-0619b.png
瑭之说有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寸为一尺
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与天地之
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黄钟殊不
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而为律十
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此乃欲加
黄钟一寸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黄钟之长
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寸十分一
之类尺异而律同也朱熹所谓与先天图一般者夫
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与天地之
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黄钟殊不
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而为律十
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此乃欲加
黄钟一寸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黄钟之长
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寸十分一
之类尺异而律同也朱熹所谓与先天图一般者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9a 页 WYG0213-0619c.png
先天图出于河图雒书者也雒书之数九故黄钟之
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相合
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之得百分
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奇雒书之偶参伍错综
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
排者也不幸为刘歆班固所乱自汉至今千数百年
造律不成盖由律度二尺纵横二黍无分别耳呜呼
何氏此论𤼵千载之秘破万古之惑律学最要紧处
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相合
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之得百分
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奇雒书之偶参伍错综
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
排者也不幸为刘歆班固所乱自汉至今千数百年
造律不成盖由律度二尺纵横二黍无分别耳呜呼
何氏此论𤼵千载之秘破万古之惑律学最要紧处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49b 页 WYG0213-0619d.png
其在斯欤此则前代诸儒之所未𤼵者也
纵黍横黍约率密率算法
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密率黄钟八寸一分)
旧法置八十一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四万
○五百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四分为
林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黄钟之率十亿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
为实七亿四千七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
纵黍横黍约率密率算法
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密率黄钟八寸一分)
旧法置八十一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四万
○五百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四分为
林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黄钟之率十亿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
为实七亿四千七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0a 页 WYG0213-0620a.png
法除之所得亿约为寸得林钟
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密率林钟五寸四分○六毫)
旧法置五十四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四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七十二分为太
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林钟之率六亿六千七百四十一万九千九
二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密率林钟五寸四分○六毫)
旧法置五十四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四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七十二分为太
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林钟之率六亿六千七百四十一万九千九
二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0b 页 WYG0213-0620b.png
寸得太蔟
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密率太蔟七寸二分一釐六毫)
旧法置七十二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六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八分为南
吕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太蔟之率八亿九千○八十九万八千七百
一十八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千
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
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密率太蔟七寸二分一釐六毫)
旧法置七十二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六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八分为南
吕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太蔟之率八亿九千○八十九万八千七百
一十八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千
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1a 页 WYG0213-0620c.png
约为寸得南吕
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密率南吕四寸八分一釐六毫)
旧法置四十八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八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四分为姑
洗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南吕之率五亿九千四百六十万○三千五
百五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密率南吕四寸八分一釐六毫)
旧法置四十八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八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四分为姑
洗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南吕之率五亿九千四百六十万○三千五
百五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1b 页 WYG0213-0620d.png
为寸得姑洗
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密率姑洗六寸四分二釐八毫)
旧法置六十四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二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二分馀数
在半分已上收之作四十三分为应钟
新法置姑洗之率七亿九千三百七十万○○五百
二十五以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寸得
应钟
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密率姑洗六寸四分二釐八毫)
旧法置六十四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二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二分馀数
在半分已上收之作四十三分为应钟
新法置姑洗之率七亿九千三百七十万○○五百
二十五以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寸得
应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2a 页 WYG0213-0621a.png
应钟之数四十三主十月上生蕤宾(密率应钟四寸二分九釐○毫)
旧法置四十三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三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七分为蕤
宾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应钟之率五亿二千九百七十三万一千五
百四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为寸得蕤宾
旧法置四十三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三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七分为蕤
宾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应钟之率五亿二千九百七十三万一千五
百四十七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为寸得蕤宾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2b 页 WYG0213-0621b.png
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密率蕤宾五寸七分二釐七毫)
旧法置五十七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七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七十六分为大
吕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蕤宾之率七亿○七百一十万○六千七百
八十一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大吕
旧法置五十七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七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七十六分为大
吕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蕤宾之率七亿○七百一十万○六千七百
八十一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大吕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3a 页 WYG0213-0621c.png
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密率大吕七寸六分四釐五毫)
旧法置七十六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八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分馀数在
半分已上收之作五十一分为夷则
新法置大吕之率九亿四千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三
百一十二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
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
亿约为寸得夷则
旧法置七十六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八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五十分馀数在
半分已上收之作五十一分为夷则
新法置大吕之率九亿四千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三
百一十二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
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
亿约为寸得夷则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3b 页 WYG0213-0621d.png
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密率夷则五寸一分○釐二毫)
旧法置五十一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一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八分为夹
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夷则之率六亿二千九百九十六万○五百
二十四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夹钟
旧法置五十一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五万
一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八分为夹
钟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夷则之率六亿二千九百九十六万○五百
二十四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夹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4a 页 WYG0213-0622a.png
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密率夹钟六寸八分一釐一毫)
旧法置六十八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四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五分为无
射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夹钟之率八亿四千○八十九万六千四百
一十五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千
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
约为寸得无射
旧法置六十八分为实下生者以五百乘之得三万
四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四十五分为无
射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夹钟之率八亿四千○八十九万六千四百
一十五以八十一亿乘之折半退位为实七亿四千
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
约为寸得无射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4b 页 WYG0213-0622b.png
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密率无射四寸五分四釐五毫)
旧法置四十五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五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分为仲吕
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无射之率五亿六千一百二十三万一千○
二十四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仲吕
旧法置四十五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四万
五千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六十分为仲吕
馀数在半分已下弃之不用
新法置无射之率五亿六千一百二十三万一千○
二十四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百
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为
寸得仲吕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5a 页 WYG0213-0622c.png
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密率仲吕六寸○分六釐八毫)
旧法置六十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六万分
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八十分馀数在半分已
下弃之不用而正数亦不足八十一分故云极不生
言不复上生也
新法置仲吕之率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
百三十八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旧法置六十分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之得六万分
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八十分馀数在半分已
下弃之不用而正数亦不足八十一分故云极不生
言不复上生也
新法置仲吕之率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
百三十八以八十一亿乘之退位为实七亿四千九
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所得亿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5b 页 WYG0213-0622d.png
为寸得黄钟
今按上文纵黍尺图姑洗蕤宾之间相去七黍折取
中数该三黍半其仲吕之数若云六十分则少半黍
六十一分则多半黍正数只该六十分半则不少不
多矣旧法无此半分之数是以往而不返故云极不
生也今改正之置六十分半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
之得六万○五百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八
十分馀数在半分已上收之作八十一分为黄钟焉
今按上文纵黍尺图姑洗蕤宾之间相去七黍折取
中数该三黍半其仲吕之数若云六十分则少半黍
六十一分则多半黍正数只该六十分半则不少不
多矣旧法无此半分之数是以往而不返故云极不
生也今改正之置六十分半为实上生者以一千乘
之得六万○五百分以七百四十九为法除之得八
十分馀数在半分已上收之作八十一分为黄钟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6a 页 WYG0213-0623a.png
论曰夫三分损益者以七五为法也七五者何四分
尺之三也实弱法强往而不返是以疏也约率所谓
七百四十九即密率所谓七亿四千九百万有奇也
有奇是以密无奇是以疏此自然之理耳虽然古人
算律惟淮南子此法不用三分损益简易精妙超胜
诸法律家多未晓是以表出之故著论焉若夫半已
上收半已下弃乃算家常谈人所共晓故不细解也
(已上纵黍)
尺之三也实弱法强往而不返是以疏也约率所谓
七百四十九即密率所谓七亿四千九百万有奇也
有奇是以密无奇是以疏此自然之理耳虽然古人
算律惟淮南子此法不用三分损益简易精妙超胜
诸法律家多未晓是以表出之故著论焉若夫半已
上收半已下弃乃算家常谈人所共晓故不细解也
(已上纵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6b 页 WYG0213-0623b.png
太史公律书生钟分(去声下文每条大经分字皆同)
生钟分者三分损益之旧法也一切算术皆取法于
河图雒书河图十位天地之体数也雒书九位天地
之用数也是故算律之术或有约十而为九者著其
用也或有约九而为十者存其体也上文约十为九
此章约九为十先儒盖未达误以九解之恐非古人
立法初意若以十解之尤简易妙绝
子一分
生钟分者三分损益之旧法也一切算术皆取法于
河图雒书河图十位天地之体数也雒书九位天地
之用数也是故算律之术或有约十而为九者著其
用也或有约九而为十者存其体也上文约十为九
此章约九为十先儒盖未达误以九解之恐非古人
立法初意若以十解之尤简易妙绝
子一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7a 页 WYG0213-0623c.png
子即黄钟也一分者总为一段也即是夏尺之一尺
也命黄钟为一尺故曰一分前汉书叙传曰元元本
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律历志曰太极元
气函三为一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又曰算法用竹
径一分象黄钟之一此皆古人命黄钟为一尺之明
證也
丑三分二
丑指林钟分字已上林钟分母也分字已下林钟分
也命黄钟为一尺故曰一分前汉书叙传曰元元本
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律历志曰太极元
气函三为一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又曰算法用竹
径一分象黄钟之一此皆古人命黄钟为一尺之明
證也
丑三分二
丑指林钟分字已上林钟分母也分字已下林钟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7b 页 WYG0213-0623d.png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林钟分子乘之为实以林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林钟长六寸六分六釐六毫
新法置林钟之率六亿六千七百四十一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林钟长六寸六分七釐四毫
寅九分八
寅即太蔟分字已上太蔟分母也分字已下太蔟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林钟分子乘之为实以林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林钟长六寸六分六釐六毫
新法置林钟之率六亿六千七百四十一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林钟长六寸六分七釐四毫
寅九分八
寅即太蔟分字已上太蔟分母也分字已下太蔟分
子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8a 页 WYG0213-0624a.png
旧法置一尺以太蔟分子乘之为实以太蔟分母为
法除之得太蔟长八寸八分八釐八毫
新法置太蔟之率八亿九千○百八十九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太蔟长八寸九分○釐八毫
卯二十七分一十六
卯指南吕分字已上南吕分母也分字己下南吕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南吕分子乘之为实以南吕分母为
法除之得太蔟长八寸八分八釐八毫
新法置太蔟之率八亿九千○百八十九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太蔟长八寸九分○釐八毫
卯二十七分一十六
卯指南吕分字已上南吕分母也分字己下南吕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南吕分子乘之为实以南吕分母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8b 页 WYG0213-0624b.png
法除之得南吕长五寸九分二釐五毫
新法置南吕之率五亿九千四百六十○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南吕长五寸九分四釐六毫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辰即姑洗分字已上姑洗分母也分字已下姑洗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姑洗分子乘之为实以姑洗分母为
法除之得姑洗长七寸九分○釐一毫
新法置南吕之率五亿九千四百六十○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南吕长五寸九分四釐六毫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辰即姑洗分字已上姑洗分母也分字已下姑洗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姑洗分子乘之为实以姑洗分母为
法除之得姑洗长七寸九分○釐一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9a 页 WYG0213-0624c.png
新法置姑洗之率七亿九千三百七十○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姑洗长七寸九分三釐七毫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已指应钟分字已上应钟分母也分字已下应钟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应钟分子乘之为实以应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应钟长五寸二分六釐七毫
新法置应钟之率五亿二千九百七十三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姑洗长七寸九分三釐七毫
已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已指应钟分字已上应钟分母也分字已下应钟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应钟分子乘之为实以应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应钟长五寸二分六釐七毫
新法置应钟之率五亿二千九百七十三万有奇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59b 页 WYG0213-0624d.png
约为寸得应钟长五寸二分九釐七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午即蕤宾分字已上蕤宾分母也分字已下蕤宾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蕤宾分子乘之为宾以蕤宾分母为
法除之得蕤宾长七寸○分二釐三毫
新法置蕤宾之率七亿○千七百一十○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蕤宾长七寸○分七釐一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午即蕤宾分字已上蕤宾分母也分字已下蕤宾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蕤宾分子乘之为宾以蕤宾分母为
法除之得蕤宾长七寸○分二釐三毫
新法置蕤宾之率七亿○千七百一十○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蕤宾长七寸○分七釐一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0a 页 WYG0213-0625a.png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百二十四
未指大吕分字已上大吕分母也分字已下大吕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大吕分子乘之为实以大吕分母为
法除之得大吕长四寸六分八釐二毫(是为半律倍之得九寸三
分六釐四毫为正律)
新法置大吕之率九亿四千三百八十七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大吕长九寸四分三釐八毫
未指大吕分字已上大吕分母也分字已下大吕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大吕分子乘之为实以大吕分母为
法除之得大吕长四寸六分八釐二毫(是为半律倍之得九寸三
分六釐四毫为正律)
新法置大吕之率九亿四千三百八十七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大吕长九寸四分三釐八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0b 页 WYG0213-0625b.png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百九十六
申即夷则分字已上夷则分母也分字已下夷则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夷则分子乘之为实以夷则分母为
法除之得夷则长六寸二分四釐二毫
新法置夷则之率六亿二千九百九十六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夷则长六寸二分九釐九毫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申即夷则分字已上夷则分母也分字已下夷则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夷则分子乘之为实以夷则分母为
法除之得夷则长六寸二分四釐二毫
新法置夷则之率六亿二千九百九十六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夷则长六寸二分九釐九毫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1a 页 WYG0213-0625c.png
酉指夹钟分字已上夹钟分母也分字已下夹钟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夹钟分子乘之为实以夹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夹钟长四寸一分六釐一毫(是为半律倍之得八寸三
分二釐三毫为正律)
新法置夹钟之率八亿四千○百八十九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夹钟长八寸四分○釐八毫
戌五万九千○百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夹钟分子乘之为实以夹钟分母为
法除之得夹钟长四寸一分六釐一毫(是为半律倍之得八寸三
分二釐三毫为正律)
新法置夹钟之率八亿四千○百八十九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夹钟长八寸四分○釐八毫
戌五万九千○百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1b 页 WYG0213-0625d.png
戌即无射分字已上无射分母也分字已下无射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无射分子乘之为实以无射分母为
法除之得无射长五寸五分四釐九毫
新法置无射之率五亿六千一百二十三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无射长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
六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无射分子乘之为实以无射分母为
法除之得无射长五寸五分四釐九毫
新法置无射之率五亿六千一百二十三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无射长五寸六分一釐二毫
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三十
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2a 页 WYG0213-0626a.png
亥指仲吕分字已上仲吕分母也分字已下仲吕分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仲吕分子乘之为实以仲吕分母为
法除之得仲吕长三寸六分九釐九毫(是为半律倍之得七寸三
分九釐九毫为正律)
新法置仲吕之率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仲吕长七寸四分九釐一毫
臣谨按古所谓黄钟空围九分者即算家所谓内周
子也
旧法置一尺以仲吕分子乘之为实以仲吕分母为
法除之得仲吕长三寸六分九釐九毫(是为半律倍之得七寸三
分九釐九毫为正律)
新法置仲吕之率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有奇亿
约为寸得仲吕长七寸四分九釐一毫
臣谨按古所谓黄钟空围九分者即算家所谓内周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2b 页 WYG0213-0626b.png
也宋胡瑗穿凿以为九方分者误指为面羃也自宋
已来诸儒从之以就刘歆之失而黄钟等律愈失其
真矣自汉以来诸儒皆谓凡律空围九分至今莫觉
其误臣于律书周径篇中论之详矣除已见律书及
算学新说兹不复载但载各律长短并内外径图样
书分数于其侧庶便于观览云(已上横黍)
已来诸儒从之以就刘歆之失而黄钟等律愈失其
真矣自汉以来诸儒皆谓凡律空围九分至今莫觉
其误臣于律书周径篇中论之详矣除已见律书及
算学新说兹不复载但载各律长短并内外径图样
书分数于其侧庶便于观览云(已上横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3a 页 WYG0213-0626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3b 页 WYG0213-0626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4a 页 WYG0213-0627a.png
臣往年与善琴者论古今雅乐高下闻其说曰冷谦
之乐乃古无射调也俗呼为清商调以第二弦为宫
音少者歌之则拽不出失之太下恐非中和也蔡元
定之乐乃古夹钟调也俗呼为清徵调以第四弦为
宫音老者歌之则揭不起失之太高亦非中和也所
谓中和者古之正调是也俗呼为清角调轩辕氏之
所造以第三弦为宫音比冷谦高一调比蔡元定低
一调老者歌之不揭少者歌之不拽不高不下是名
之乐乃古无射调也俗呼为清商调以第二弦为宫
音少者歌之则拽不出失之太下恐非中和也蔡元
定之乐乃古夹钟调也俗呼为清徵调以第四弦为
宫音老者歌之则揭不起失之太高亦非中和也所
谓中和者古之正调是也俗呼为清角调轩辕氏之
所造以第三弦为宫音比冷谦高一调比蔡元定低
一调老者歌之不揭少者歌之不拽不高不下是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4b 页 WYG0213-0627b.png
为中和也时典乐尤世贤亦知音者以所带来神乐
观笙吹其所习旧乐章谱与琴谱相校所论不虚也
今载定弦之法并尤典乐所吹三曲之谱以备考雅
乐者考焉
先将琴弦尽皆解去然后吹各家所定之律先上第
三弦弹其散声与首律同是名黄钟次上第四弦与
吹太蔟同次上第五弦与吹姑洗同次上第六弦与
吹林钟同次上第七弦与吹南吕同次上第二弦与
观笙吹其所习旧乐章谱与琴谱相校所论不虚也
今载定弦之法并尤典乐所吹三曲之谱以备考雅
乐者考焉
先将琴弦尽皆解去然后吹各家所定之律先上第
三弦弹其散声与首律同是名黄钟次上第四弦与
吹太蔟同次上第五弦与吹姑洗同次上第六弦与
吹林钟同次上第七弦与吹南吕同次上第二弦与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5a 页 WYG0213-0627c.png
先所上第七弦同最后上第一弦与先所上第六弦
同上毕照常定弦之法重定一遍定成弹之
礼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可见古人凡学琴瑟必
先学操缦也今神乐观琴瑟失传久矣问及操缦两
字之义典乐不晓惟知音之士及琴家或有晓其说
者礼失求诸野其此之谓欤然操缦种类最多有断
句者不断句者简者繁者乐记所谓繁文简节之音
指操缦而言也臣父尝得方外口传古操缦谱有声
同上毕照常定弦之法重定一遍定成弹之
礼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可见古人凡学琴瑟必
先学操缦也今神乐观琴瑟失传久矣问及操缦两
字之义典乐不晓惟知音之士及琴家或有晓其说
者礼失求诸野其此之谓欤然操缦种类最多有断
句者不断句者简者繁者乐记所谓繁文简节之音
指操缦而言也臣父尝得方外口传古操缦谱有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5b 页 WYG0213-0627d.png
无辞乃借古语拟其弦音使初学者易晓今载于此
四字句操缦(无断句故无齐撮)
长短句操缦(有断句故有齐撮)
四字句操缦(无断句故无齐撮)
长短句操缦(有断句故有齐撮)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6a 页 WYG0213-0628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6b 页 WYG0213-0628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7a 页 WYG0213-0628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7b 页 WYG0213-0628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8a 页 WYG0213-0629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8b 页 WYG0213-0629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9a 页 WYG0213-0629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69b 页 WYG0213-0629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0a 页 WYG0213-0630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0b 页 WYG0213-0630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1a 页 WYG0213-0630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1b 页 WYG0213-0630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2a 页 WYG0213-0631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2b 页 WYG0213-0631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3a 页 WYG0213-0631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3b 页 WYG0213-0631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4a 页 WYG0213-0632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4b 页 WYG0213-0632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5a 页 WYG0213-0632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5b 页 WYG0213-0632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6a 页 WYG0213-0633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6b 页 WYG0213-0633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7a 页 WYG0213-0633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7b 页 WYG0213-0633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8a 页 WYG0213-0634a.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8b 页 WYG0213-0634b.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9a 页 WYG0213-0634c.png
冷氏黄钟乃蔡氏之倍律林钟蔡氏黄钟乃冷氏之
正律林钟此乃大略耳其实差六七律而声在二者
之间也上生下生皆不相应盖二家之失大率相类
云
蔡元定曰汉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
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而五度审矣房庶云得古本汉书一黍字下有
正律林钟此乃大略耳其实差六七律而声在二者
之间也上生下生皆不相应盖二家之失大率相类
云
蔡元定曰汉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
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而五度审矣房庶云得古本汉书一黍字下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79b 页 WYG0213-0634d.png
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今本汉书阙之按一黍之广
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
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
始有同异至隋因定为径三分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
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
矣房庶不知径三分之为误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
其说其过益又甚矣
今按十三经注疏舜典同律度量衡条下唐孔氏疏
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
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
始有同异至隋因定为径三分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
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
矣房庶不知径三分之为误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
其说其过益又甚矣
今按十三经注疏舜典同律度量衡条下唐孔氏疏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0a 页 WYG0213-0635a.png
引汉书律历志云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长短也
本起于黄钟之管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以一黍之广
度之千二百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周礼典同掌六律
六同条下唐贾氏疏引汉志云度者本起黄钟之长
一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史记五帝本纪同律度量衡
条下唐张氏正义引汉律志云度者本起黄钟之管
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以上
三家所引汉志之文皆与今本汉志不同恐唐人所
本起于黄钟之管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以一黍之广
度之千二百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周礼典同掌六律
六同条下唐贾氏疏引汉志云度者本起黄钟之长
一黍为一分十分为寸史记五帝本纪同律度量衡
条下唐张氏正义引汉律志云度者本起黄钟之管
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以上
三家所引汉志之文皆与今本汉志不同恐唐人所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0b 页 WYG0213-0635b.png
见自有别本耳古经书多有别本不独此也如尚书
孝经有古文今文诗及论语有齐说鲁说郑注三礼
每引别本为證是也今观孔贾二疏言度量衡皆生
于千二百黍并不言长九十黍亦不言积八百一十
分诚为有理又考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汉书云黄
钟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使其果有九十黍之说宁
云九分之寸耶以此观之则今本汉志之误明矣宋
邢氏论语疏引汉志云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
孝经有古文今文诗及论语有齐说鲁说郑注三礼
每引别本为證是也今观孔贾二疏言度量衡皆生
于千二百黍并不言长九十黍亦不言积八百一十
分诚为有理又考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汉书云黄
钟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使其果有九十黍之说宁
云九分之寸耶以此观之则今本汉志之误明矣宋
邢氏论语疏引汉志云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1a 页 WYG0213-0635c.png
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广
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
五度审矣此语简妙当是汉志旧文然则度之九十
分黄钟之长一凡十字似后人妄加者房庶不达复
加八字尤为冗赘矣
隋志曰开皇九年平陈后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参
考古律度各依时代制其黄钟之管俱径三分长九寸
度有损益故声有高下圆径长短与度而差故容黍不
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
五度审矣此语简妙当是汉志旧文然则度之九十
分黄钟之长一凡十字似后人妄加者房庶不达复
加八字尤为冗赘矣
隋志曰开皇九年平陈后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参
考古律度各依时代制其黄钟之管俱径三分长九寸
度有损益故声有高下圆径长短与度而差故容黍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1b 页 WYG0213-0635d.png
同今列其数云
晋前尺黄钟容黍八百八粒
梁法尺黄钟容八百二十八
梁表尺黄钟三
其一容九百二十五
其一容九百一十
其一容一千一百二十
汉官尺黄钟容九百三十九
晋前尺黄钟容黍八百八粒
梁法尺黄钟容八百二十八
梁表尺黄钟三
其一容九百二十五
其一容九百一十
其一容一千一百二十
汉官尺黄钟容九百三十九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2a 页 WYG0213-0636a.png
古银错题黄钟籥容一千二百
宋氏尺即铁尺黄钟凡二
其一容一千二百
其一容一千四十七
后魏前尺黄钟容一千一百一十五
后魏中尺黄钟容一千五百五十五
后魏后尺黄钟容一千八百一十九
东魏尺黄钟容二千八百六十九
宋氏尺即铁尺黄钟凡二
其一容一千二百
其一容一千四十七
后魏前尺黄钟容一千一百一十五
后魏中尺黄钟容一千五百五十五
后魏后尺黄钟容一千八百一十九
东魏尺黄钟容二千八百六十九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2b 页 WYG0213-0636b.png
后周玉尺黄钟容一千二百六十七
万宝常水尺律母黄钟容黍一千三百二十
隋志又曰梁表铁尺律黄钟副别者其长短及口空之
围径并同而容黍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其腹使有
盈虚
今按隋人制管以验容黍存诸家之法辨其得失考
众律之声审其真伪则彼用意固已密矣然窃论之
以黍验其容受未若以算术推其容受也以竹考其
万宝常水尺律母黄钟容黍一千三百二十
隋志又曰梁表铁尺律黄钟副别者其长短及口空之
围径并同而容黍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其腹使有
盈虚
今按隋人制管以验容黍存诸家之法辨其得失考
众律之声审其真伪则彼用意固已密矣然窃论之
以黍验其容受未若以算术推其容受也以竹考其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3a 页 WYG0213-0636c.png
声音未若以算术定其声音也声音容受皆形而下
者也安能出于算术之范围哉盖彼黍粒有小有大
容受有虚有实人手有轻有重轻则虚而易满重则
实而容多触动振摇陷亏不定一时再校即无同者
若不先以算术预定所容之黍则其偶然一校何足
据哉凡竹管之理两端厚薄不等孔内亦各不同两
端相似万中无一选遍天下之竹使之为管求其与
律合者亦未有也况又以刀旁庣管腹使有盈虚殊
者也安能出于算术之范围哉盖彼黍粒有小有大
容受有虚有实人手有轻有重轻则虚而易满重则
实而容多触动振摇陷亏不定一时再校即无同者
若不先以算术预定所容之黍则其偶然一校何足
据哉凡竹管之理两端厚薄不等孔内亦各不同两
端相似万中无一选遍天下之竹使之为管求其与
律合者亦未有也况又以刀旁庣管腹使有盈虚殊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3b 页 WYG0213-0636d.png
乖自然之理安能得其真数也哉昔黄帝之造律始
于用竹者存其大法而已虞舜易之以玉成周继之
以铜圣作明述久而益精矣盖玉质坚刚难施其巧
铜性从革易为其工要之三者铜则尽善尽美者也
故汉志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
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
是以律用铜也陈𤾉腐儒不达此理乃谓铜律不如
竹管是犹牺象不如污樽笙箫不如苇籥大训不如
于用竹者存其大法而已虞舜易之以玉成周继之
以铜圣作明述久而益精矣盖玉质坚刚难施其巧
铜性从革易为其工要之三者铜则尽善尽美者也
故汉志曰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
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
是以律用铜也陈𤾉腐儒不达此理乃谓铜律不如
竹管是犹牺象不如污樽笙箫不如苇籥大训不如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4a 页 WYG0213-0637a.png
结绳明堂不如穴处岂知理之论哉夫律有纵长有
周有径有面羃有积实有容受而后声音寓焉纵长
者律之所以成始也容受者律之所以成终也是故
算法因黄钟之纵长以求其周因周以求其径因周
与径以求其面羃因面羃以求其积实因积实以求
其容受皆有次序而不相紊夫十二律之于黄钟其
纵长积实容受固有不同而周径面羃亦从而异脩
短广狭既知则声音可知也算术苟明圆率诚密律
周有径有面羃有积实有容受而后声音寓焉纵长
者律之所以成始也容受者律之所以成终也是故
算法因黄钟之纵长以求其周因周以求其径因周
与径以求其面羃因面羃以求其积实因积实以求
其容受皆有次序而不相紊夫十二律之于黄钟其
纵长积实容受固有不同而周径面羃亦从而异脩
短广狭既知则声音可知也算术苟明圆率诚密律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4b 页 WYG0213-0637b.png
吕之学易如指掌耳
右證之以律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右證之以律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5a 页 WYG0213-06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二十三
明 朱载堉 撰
律学新说三
审度篇第一之下
分上下者上乃造律要法下乃审度旁證
素问灵枢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
乐律全书卷二十三
明 朱载堉 撰
律学新说三
审度篇第一之下
分上下者上乃造律要法下乃审度旁證
素问灵枢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5b 页 WYG0213-0638b.png
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
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
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
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
易上之所难也又问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
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
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
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
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
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
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
易上之所难也又问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
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
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
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6a 页 WYG0213-0639a.png
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
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
可得闻乎岐伯荅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
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
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
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
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
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
可得闻乎岐伯荅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
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
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
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
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
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6b 页 WYG0213-0639b.png
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
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
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
阴阳也不可不察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
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岐伯荅曰
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
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
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
阴阳也不可不察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
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度量乎岐伯荅曰
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
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7a 页 WYG0213-0639c.png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
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
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
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腰围四尺二寸须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
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
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以下至
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
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
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
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腰围四尺二寸须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
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
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以下至
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7b 页 WYG0213-0639d.png
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
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
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
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
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大过小则不
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
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
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
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
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
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大过小则不
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
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
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8a 页 WYG0213-0640a.png
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
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
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
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
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
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
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
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
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
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
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8b 页 WYG0213-0640b.png
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
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
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
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
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
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
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
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
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
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
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9a 页 WYG0213-0640c.png
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
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
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
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
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荅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
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
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
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
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
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荅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
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89b 页 WYG0213-0640d.png
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
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
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
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
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
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
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
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
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
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
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0a 页 WYG0213-0641a.png
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
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
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䊸曲屈
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
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
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
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
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
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䊸曲屈
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
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
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
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0b 页 WYG0213-0641b.png
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
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
三十二曲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
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
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
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
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
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
三十二曲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曰臣请言
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
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
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
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1a 页 WYG0213-0641c.png
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
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
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
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
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
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
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
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
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
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故神者水榖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
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1b 页 WYG0213-0641d.png
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榖尽矣故平人不食饮
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扁鹊八十一难经其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
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
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
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
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
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
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扁鹊八十一难经其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
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
之大要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
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
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
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2a 页 WYG0213-0642a.png
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
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始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
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
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
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
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始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
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
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
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2b 页 WYG0213-0642b.png
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
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
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
而死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
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
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
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
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
而死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
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
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
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3a 页 WYG0213-0642c.png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
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
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
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
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
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
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
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
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
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四十二难曰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然胃大
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榖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3b 页 WYG0213-0642d.png
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冰六升三合合
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灵枢云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
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灵枢云径二寸
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
几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
之一(灵枢云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
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
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灵枢云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
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灵枢云径二寸
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
几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
之一(灵枢云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
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4a 页 WYG0213-0643a.png
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
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
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千金
云长三寸三分)盛精汁三合(千金作二合傍通诀作一合)胃重二斤一两(千金
作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千金作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
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
三丈二尺(千金作二丈四尺)广二寸半(千金作二寸四寸)径八分分之
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
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肾有两枚
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千金
云长三寸三分)盛精汁三合(千金作二合傍通诀作一合)胃重二斤一两(千金
作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千金作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
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
三丈二尺(千金作二丈四尺)广二寸半(千金作二寸四寸)径八分分之
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4b 页 WYG0213-0643b.png
之大半(千金云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大肠重二斤十
二两长二丈一尺(千金作一丈二尺)广四寸(千金作六寸)径一寸(灵枢
云径一寸寸之少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千金作十二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千金作一斗二升)膀胱重九两二铢从广九寸(傍通诀作七寸)
盛溺九升九合(傍通诀作九升二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
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
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灵枢作一寸半)至胃长一尺
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千金云其层围
二两长二丈一尺(千金作一丈二尺)广四寸(千金作六寸)径一寸(灵枢
云径一寸寸之少半)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千金作十二曲)盛谷一斗水
七升半(千金作一斗二升)膀胱重九两二铢从广九寸(傍通诀作七寸)
盛溺九升九合(傍通诀作九升二合)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
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
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灵枢作一寸半)至胃长一尺
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千金云其层围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5a 页 WYG0213-0643c.png
十二重)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大半(千金作二寸寸三分)
二尺八寸(千金作一尺二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
存留谷二斗(千金作二斗四升)水一斗五升(千金作一斗一升)故平人
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
尽即死矣
千金方平脉大法问曰何谓三部脉荅曰寸关尺也凡
二尺八寸(千金作一尺二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
存留谷二斗(千金作二斗四升)水一斗五升(千金作一斗一升)故平人
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
尽即死矣
千金方平脉大法问曰何谓三部脉荅曰寸关尺也凡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5b 页 WYG0213-0643d.png
人脩短不同其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
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
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
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
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
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
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
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
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
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
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
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
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6a 页 WYG0213-0644a.png
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
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
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
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
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
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
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
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
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
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
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
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
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
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6b 页 WYG0213-0644b.png
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
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又明堂三人图序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藏府藏府之脉
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
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
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
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
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
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又明堂三人图序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藏府藏府之脉
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
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
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
过半于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
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7a 页 WYG0213-0644c.png
今古名医明堂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庶依图知
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
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
耳若依明堂正经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为
图人身长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
分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马六尺为步即江淮吴越
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
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
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
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
耳若依明堂正经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为
图人身长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
分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马六尺为步即江淮吴越
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
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7b 页 WYG0213-0644d.png
之便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
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八
名双穴三百一名
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藏府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
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
有肥瘦皆须精思啇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槩致有差失
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
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
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八
名双穴三百一名
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藏府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
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
有肥瘦皆须精思啇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槩致有差失
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
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8a 页 WYG0213-0645a.png
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
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
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
之耳
外台秘要方明堂序曰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
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
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
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
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
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
之耳
外台秘要方明堂序曰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
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
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
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8b 页 WYG0213-0645b.png
理又手足十二经亦皆有俞手足者阴阳之交会血气
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藏府是以原明堂之经也自古
之体解孰能与于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出图形以
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
今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疾之要也由是观之书之
与图不可无也又人形不同长短异状图象参差差之
毫釐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
七尺五寸之身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其
之流通外劳肢节内连藏府是以原明堂之经也自古
之体解孰能与于此哉故立经以言疾之所出图形以
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
今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论百疾之要也由是观之书之
与图不可无也又人形不同长短异状图象参差差之
毫釐则孔穴乖处不可不详也今依准甲乙正经人长
七尺五寸之身今半之以为图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其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9a 页 WYG0213-0645c.png
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经脉
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
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画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
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
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
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
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
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具注于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
皆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并以绿色标记诸家并以三
人为图今因十二经而画图人十二身也经脉阴阳各
随其类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
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其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
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
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其穴墨点者禁之不宜
灸朱点者灸病为良具注于明堂图人并可览之黄帝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99b 页 WYG0213-0645d.png
素问擿孔穴原经脉穷万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
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
及傍通终疾病之状尔
普济方曰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病人男左女右
取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以薄竹片
点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长身短或人长身短或人长
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长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离分肉
之间动脉之中是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其经
方甄权杨操等诸家灸法虽未能远穷其理且列流注
及傍通终疾病之状尔
普济方曰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病人男左女右
取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以薄竹片
点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长身短或人长身短或人长
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长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离分肉
之间动脉之中是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其经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0a 页 WYG0213-0646a.png
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经而刺之依法补泻即能愈
疾矣
又曰明堂经定尺寸法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
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经
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
手短有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
患人男左女右大拇指节横文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
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
疾矣
又曰明堂经定尺寸法云以八寸为一尺以八分为一
寸缘人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经
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
手短有身短手长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
患人男左女右大拇指节横文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
在人亦有差互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0b 页 WYG0213-0646b.png
横文相去为一寸自依此寸法与人针灸疗病已来其
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又曰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圣惠方云今取男左女
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自依此法
疗病多愈今以为定此穴取寸石藏用亦用圣惠方为
准以蜡纸条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中节
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同身寸若曲指即傍
取指侧中节上下两文角相去远近为一寸若伸指即
病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以为定
又曰一云三寸者尽一中指也圣惠方云今取男左女
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自依此法
疗病多愈今以为定此穴取寸石藏用亦用圣惠方为
准以蜡纸条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中节
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同身寸若曲指即傍
取指侧中节上下两文角相去远近为一寸若伸指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1a 页 WYG0213-0646c.png
正取指中自上莭下横文至中节中从上第二条横文
长者相去远近为一寸与曲指之寸长短亦相符合然
人之身手指或有异者至于指文亦各不同更在以意
详度之也(曲或作屈义通)
今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
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遵用
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其载人之身体
藏府之数必合古之度量权衡无疑矣在昔三皇以
长者相去远近为一寸与曲指之寸长短亦相符合然
人之身手指或有异者至于指文亦各不同更在以意
详度之也(曲或作屈义通)
今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
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医流遵用
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其载人之身体
藏府之数必合古之度量权衡无疑矣在昔三皇以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1b 页 WYG0213-0646d.png
仁爱治天下悯斯民之夭札欲穷医术之妙而探赜
索隐无所不至焉故岐伯云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
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盖太古时
风俗淳朴死则弃之于野初无衣衾棺椁之葬故使
为医术者可得剖而视之亦无所禁后世圣人取诸
大过之象始制棺椁由是之后国有残毁尸体之禁
无敢剖而视之者以此推之知彼医经其来之远又
奚止于三代而已周礼以为人长八尺与岐伯云八
索隐无所不至焉故岐伯云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
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盖太古时
风俗淳朴死则弃之于野初无衣衾棺椁之葬故使
为医术者可得剖而视之亦无所禁后世圣人取诸
大过之象始制棺椁由是之后国有残毁尸体之禁
无敢剖而视之者以此推之知彼医经其来之远又
奚止于三代而已周礼以为人长八尺与岐伯云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2a 页 WYG0213-0647a.png
尺之士相符则是上自黄帝下至成周数千年间人
与尺度未尝异也成周至今亦不过数千年耳岂人
体辄异哉抑尺度有增耳尺度增则显人体小其实
未尝小也故千金方凡例云世之妄者乃谓古今之
人大小有异无稽之言莫此为甚虽然周礼岐伯所
云盖魁伟丈夫之身非众人之度也故黄帝问于伯
高曰众人之度长七尺五寸是也外台亦作七尺五
寸与此正同而千金云据明堂正经人长七尺六寸
与尺度未尝异也成周至今亦不过数千年耳岂人
体辄异哉抑尺度有增耳尺度增则显人体小其实
未尝小也故千金方凡例云世之妄者乃谓古今之
人大小有异无稽之言莫此为甚虽然周礼岐伯所
云盖魁伟丈夫之身非众人之度也故黄帝问于伯
高曰众人之度长七尺五寸是也外台亦作七尺五
寸与此正同而千金云据明堂正经人长七尺六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2b 页 WYG0213-0647b.png
四分乃比灵枢外台多一寸四分者盖取丈夫之身
八尺众人之身七尺五寸二者之间酌量中数而言
上可以括丈夫下可以括众人一术统之不必岐而
为二非尺度有所损益也梁陶弘景撰本草序录一
用累黍之法孙思邈从而用之孙氏生于隋初终于
唐永淳中盖见隋志唐令之法矣其书言尺则用夏
家古尺夫神禹以身为度以声为律得天地自然中
和之正凡考䆒脉穴一以夏禹身度为则而又参诸
八尺众人之身七尺五寸二者之间酌量中数而言
上可以括丈夫下可以括众人一术统之不必岐而
为二非尺度有所损益也梁陶弘景撰本草序录一
用累黍之法孙思邈从而用之孙氏生于隋初终于
唐永淳中盖见隋志唐令之法矣其书言尺则用夏
家古尺夫神禹以身为度以声为律得天地自然中
和之正凡考䆒脉穴一以夏禹身度为则而又参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3a 页 WYG0213-0647c.png
司马六尺为步以互證之其立意之精岂寻常医家
者流所能及哉是必有所本矣但孙氏云夏家古尺
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盖隋末唐初江淮
间尺暗合古尺一尺而当唐尺八寸故曰八寸小尺
今则其尺虽不可见而可以时考之唐会要云唐高
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行开元通宝钱其钱径八
分盖唐尺之八分也夫一开元钱径八分则十开元
钱径八寸即孙氏所谓夏家古尺之一尺也开元钱
者流所能及哉是必有所本矣但孙氏云夏家古尺
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盖隋末唐初江淮
间尺暗合古尺一尺而当唐尺八寸故曰八寸小尺
今则其尺虽不可见而可以时考之唐会要云唐高
祖武德四年七月十七日行开元通宝钱其钱径八
分盖唐尺之八分也夫一开元钱径八分则十开元
钱径八寸即孙氏所谓夏家古尺之一尺也开元钱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3b 页 WYG0213-0647d.png
今固有之以钱考尺则尺可知矣夫人之身体或有
修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例言之故近世医家各从
权便取病人同身之寸自同身之寸其说一出无复
考究古尺之法而夏禹身度遂不可见幸赖孙氏之
方及唐会要与开元钱可以互證耳好古明律之士
所当尽心讨论而不可忽也
史记夏本纪曰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天下皆宗禹
之明度数声乐索隐曰声与身为律度则权衡亦出于
修短肥瘦之不同未可一例言之故近世医家各从
权便取病人同身之寸自同身之寸其说一出无复
考究古尺之法而夏禹身度遂不可见幸赖孙氏之
方及唐会要与开元钱可以互證耳好古明律之士
所当尽心讨论而不可忽也
史记夏本纪曰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天下皆宗禹
之明度数声乐索隐曰声与身为律度则权衡亦出于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4a 页 WYG0213-0648a.png
其身故云称以出也又孔子世家曰孔子长九尺有
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又曰自要以下不及禹
三寸
孔丛子曰昔尧身修十尺舜身修八尺有奇又曰仲尼
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
史记正义曰舜长六尺一寸禹长九尺二寸文王长八
尺二寸
白孔六帖曰禹长九尺九寸汤及孔子皆长九尺
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又曰自要以下不及禹
三寸
孔丛子曰昔尧身修十尺舜身修八尺有奇又曰仲尼
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
史记正义曰舜长六尺一寸禹长九尺二寸文王长八
尺二寸
白孔六帖曰禹长九尺九寸汤及孔子皆长九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4b 页 WYG0213-0648b.png
郑樵通志曰帝尧身长十尺帝舜长六尺禹长九尺二
寸声为律身为度
罗泌路史曰伏羲长九尺一寸神农长八尺九寸黄帝
身逾九尺尧长十尺舜长九尺禹长九尺有咫
孟子告子篇曹交曰文王十尺汤九尺
荀子非相篇曰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
子弓短注云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
右圣人身度
寸声为律身为度
罗泌路史曰伏羲长九尺一寸神农长八尺九寸黄帝
身逾九尺尧长十尺舜长九尺禹长九尺有咫
孟子告子篇曹交曰文王十尺汤九尺
荀子非相篇曰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
子弓短注云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
右圣人身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5a 页 WYG0213-0648c.png
今按本纪谓夏禹以身为度既云以身为度则身
当与度之整数相合或十尺或九尺是也然无正
文可考惟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据纬书合诚图
以为禹身九尺二寸唐张守节宋郑樵皆因之而
白氏六帖则云禹长九尺九寸罗泌路史则云禹
长九尺有咫诸家各异莫知适从除尧汤文王孔
子身度则有孟子孔丛史记之文可證惟禹无所
考据其纬书异说未敢信以为然以理论之若据
当与度之整数相合或十尺或九尺是也然无正
文可考惟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据纬书合诚图
以为禹身九尺二寸唐张守节宋郑樵皆因之而
白氏六帖则云禹长九尺九寸罗泌路史则云禹
长九尺有咫诸家各异莫知适从除尧汤文王孔
子身度则有孟子孔丛史记之文可證惟禹无所
考据其纬书异说未敢信以为然以理论之若据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5b 页 WYG0213-0648d.png
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盖十尺今之八尺
古称丈夫本此当今曲尺八寸为古一尺今之八
尺是古一丈乃夏禹之身度也或问此说亦有据
乎曰孔子家语及史记世家皆云孔子长九尺六
寸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夫以九尺六寸之身
而犹不及三寸则禹长九尺九寸有馀明矣自腰
已上未有明言过与不及虽未敢决若彼纬书所
云长九尺二寸者可以决定知其谬也然则自要
古称丈夫本此当今曲尺八寸为古一尺今之八
尺是古一丈乃夏禹之身度也或问此说亦有据
乎曰孔子家语及史记世家皆云孔子长九尺六
寸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夫以九尺六寸之身
而犹不及三寸则禹长九尺九寸有馀明矣自腰
已上未有明言过与不及虽未敢决若彼纬书所
云长九尺二寸者可以决定知其谬也然则自要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6a 页 WYG0213-0649a.png
已上不及禹者其一寸欤腰之上下共不及者四
寸以此四寸加前九尺六寸则十尺矣夫禹以身
为度者其此之谓乎
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
五皆征之疏曰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者七尺谓年
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
知七尺谓年二十云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者六尺
寸以此四寸加前九尺六寸则十尺矣夫禹以身
为度者其此之谓乎
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
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
五皆征之疏曰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者七尺谓年
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
知七尺谓年二十云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者六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6b 页 WYG0213-0649b.png
谓年十五故论语云可以托六尺之孤郑注云六尺之
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郑言已下者正谓十
四已下亦可以寄托非谓六尺可通十四已下郑必知
六尺年十五者以其国中七尺为二十对六十野云六
尺对六十五晚校五年明知六尺与七尺早校五年故
以六尺为十五也
又冬官考工记曰人长八尺
黄帝素问灵枢经曰八尺之士又曰众人之度人长七
孤年十五已下彼六尺亦谓十五郑言已下者正谓十
四已下亦可以寄托非谓六尺可通十四已下郑必知
六尺年十五者以其国中七尺为二十对六十野云六
尺对六十五晚校五年明知六尺与七尺早校五年故
以六尺为十五也
又冬官考工记曰人长八尺
黄帝素问灵枢经曰八尺之士又曰众人之度人长七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7a 页 WYG0213-0649c.png
尺五寸
列子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
之人
荀子曰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家语孔子谓子路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又曰高柴长不过六尺(史记作五尺恐误)
史记列传曰晏子长不满六尺(孔丛子作三尺恐误)
孟子之书曰曹交九尺四寸以长
列子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
之人
荀子曰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家语孔子谓子路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
又曰高柴长不过六尺(史记作五尺恐误)
史记列传曰晏子长不满六尺(孔丛子作三尺恐误)
孟子之书曰曹交九尺四寸以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7b 页 WYG0213-0649d.png
锦绣万花谷云语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周礼乡大夫之
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
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五皆征之按韩诗外传
曰国中二十行役然则七尺者二十岁也其升降皆以
五年为率则六尺者十五岁也汉明帝诏曰高密侯禹
东平王苍并可以受六尺之托注曰六尺谓年十五以
下皆以六尺该之也
俨山外集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古以二岁
职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
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五皆征之按韩诗外传
曰国中二十行役然则七尺者二十岁也其升降皆以
五年为率则六尺者十五岁也汉明帝诏曰高密侯禹
东平王苍并可以受六尺之托注曰六尺谓年十五以
下皆以六尺该之也
俨山外集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古以二岁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8a 页 WYG0213-0650a.png
半为一尺言五尺是十二岁以上十五岁则称六尺若
晏婴身不满三尺是以律起尺矣周尺准今之八寸三
八则今二尺四寸岂成形体当是极言其短耳曹交九
尺四寸以长准今七尺五寸馀
右常人身度
今按众人身度当以黍尺七尺五寸为准其曹交
之长九尺有馀晏子之短六尺不足二者折衷之
亦得七尺五寸故孔子荀子皆谓七尺之体为中
晏婴身不满三尺是以律起尺矣周尺准今之八寸三
八则今二尺四寸岂成形体当是极言其短耳曹交九
尺四寸以长准今七尺五寸馀
右常人身度
今按众人身度当以黍尺七尺五寸为准其曹交
之长九尺有馀晏子之短六尺不足二者折衷之
亦得七尺五寸故孔子荀子皆谓七尺之体为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8b 页 WYG0213-0650b.png
人之率黍尺七尺五寸盖今曲尺六尺也周礼所
谓人长八尺素问所谓八尺之士者黍尺八尺比
今曲尺六尺四寸其伟人之体欤故素问有八尺
及七尺五寸二说而庸俗弗晓古今尺度不同乃
谓古今人品有异岂不谬哉
汉书曰昭帝始冠长八尺二寸项羽长八尺二寸韩王
信长八尺二寸张苍之父长不满五尺苍长八尺馀苍
子亦长八尺其孙长六尺馀郦食其长八尺东方朔长
谓人长八尺素问所谓八尺之士者黍尺八尺比
今曲尺六尺四寸其伟人之体欤故素问有八尺
及七尺五寸二说而庸俗弗晓古今尺度不同乃
谓古今人品有异岂不谬哉
汉书曰昭帝始冠长八尺二寸项羽长八尺二寸韩王
信长八尺二寸张苍之父长不满五尺苍长八尺馀苍
子亦长八尺其孙长六尺馀郦食其长八尺东方朔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9a 页 WYG0213-0650c.png
九尺三寸车千秋长八尺馀霍光长七尺三寸金日磾
长八尺二寸(昭帝见外戚传馀见本传)
右汉人身度
唐书曰张孝忠魁伟长六尺李晟亦长六尺杨慎矜兄
弟皆六尺馀叹曰此貌此才欲见容当世难矣胡不使
我体少弱耶马燧姿度魁杰长六尺二寸杨收亦长六
尺二寸宗楚客长六尺八寸陆景融吉顼郭知运李嗣
业侯希逸张兴张巡程千里皆长七尺杨守亮黑齿常
长八尺二寸(昭帝见外戚传馀见本传)
右汉人身度
唐书曰张孝忠魁伟长六尺李晟亦长六尺杨慎矜兄
弟皆六尺馀叹曰此貌此才欲见容当世难矣胡不使
我体少弱耶马燧姿度魁杰长六尺二寸杨收亦长六
尺二寸宗楚客长六尺八寸陆景融吉顼郭知运李嗣
业侯希逸张兴张巡程千里皆长七尺杨守亮黑齿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09b 页 WYG0213-0650d.png
之皆长七尺馀郭子仪长七尺二寸娄师德长八尺(旧唐
书□本传不言长若干)
右唐人身度
今按汉人身度以汉尺言之也唐人身度以唐尺
言之也是故昭帝年十八岁始冠而长八尺二寸
其馀亦皆不下七八尺惟张苍之父为短耳唐人
虽谓之魁伟者亦不过六七尺耳惟娄师德长八
尺唐尺乃今曲尺也八尺为古黍尺一丈是与文
书□本传不言长若干)
右唐人身度
今按汉人身度以汉尺言之也唐人身度以唐尺
言之也是故昭帝年十八岁始冠而长八尺二寸
其馀亦皆不下七八尺惟张苍之父为短耳唐人
虽谓之魁伟者亦不过六七尺耳惟娄师德长八
尺唐尺乃今曲尺也八尺为古黍尺一丈是与文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0a 页 WYG0213-0651a.png
王十尺之身等也此外长八尺者几希非唐人之
与汉人有异乃汉唐尺度之不同耳然刘煦旧唐
书不言娄师德长若干尺惟宋祁新唐书云八尺
八字疑误云
春秋文十一年谷梁传曰长狄身横九亩晋范氏注曰
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五丈四尺(左注云长三丈公羊注云长百尺)
国语客问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
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家语史记世家并同王肃曰十之谓三丈
与汉人有异乃汉唐尺度之不同耳然刘煦旧唐
书不言娄师德长若干尺惟宋祁新唐书云八尺
八字疑误云
春秋文十一年谷梁传曰长狄身横九亩晋范氏注曰
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五丈四尺(左注云长三丈公羊注云长百尺)
国语客问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
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家语史记世家并同王肃曰十之谓三丈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0b 页 WYG0213-0651b.png
数极于此也韦昭曰僬侥西南蛮之别名)
博物志曰河图玉板云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大秦国人
长十丈中秦国人长一丈长狄乔如身横九亩长五丈
四尺或长十丈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
洮长五丈足迹亦尺曰东北极人长九丈东方有螗螂
沃焦防风氏长三丈
拾遗记曰宛渠之国人长十丈泥离之国人长四尺
神异经曰西海外有鹄国(鹄或作鹤)男女皆长七寸自然有
博物志曰河图玉板云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大秦国人
长十丈中秦国人长一丈长狄乔如身横九亩长五丈
四尺或长十丈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
洮长五丈足迹亦尺曰东北极人长九丈东方有螗螂
沃焦防风氏长三丈
拾遗记曰宛渠之国人长十丈泥离之国人长四尺
神异经曰西海外有鹄国(鹄或作鹤)男女皆长七寸自然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1a 页 WYG0213-0651c.png
礼好跪拜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朱衣朱冠乘辂
山海经注曰周饶国人长三尺外传云焦侥民长三尺
诗含神雾云焦侥国人长一尺五寸小人国名靖人长
九寸
洞冥记曰郅支国人长四尺末多国人长四寸
汉武故事曰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名巨灵
汉书东方朔传曰朱儒长三尺馀
右异人身度
山海经注曰周饶国人长三尺外传云焦侥民长三尺
诗含神雾云焦侥国人长一尺五寸小人国名靖人长
九寸
洞冥记曰郅支国人长四尺末多国人长四寸
汉武故事曰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名巨灵
汉书东方朔传曰朱儒长三尺馀
右异人身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1b 页 WYG0213-0651d.png
今按异人之出无拘于今古但不常有耳或者遂
疑古人率皆长大非也然则僬侥朱儒之类岂非
古之人耶以此观之古今常人之体无有异也明
矣其为异者盖不常有今世亦或有之但耳目所
未见闻耳不可以为率也
春秋僖三十一年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汉何
氏注曰侧手为肤按指为寸言其触石理而出无有肤
寸而不合
疑古人率皆长大非也然则僬侥朱儒之类岂非
古之人耶以此观之古今常人之体无有异也明
矣其为异者盖不常有今世亦或有之但耳目所
未见闻耳不可以为率也
春秋僖三十一年公羊传曰触石而出肤寸而合汉何
氏注曰侧手为肤按指为寸言其触石理而出无有肤
寸而不合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2a 页 WYG0213-0652a.png
礼祀投壶篇曰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汉郑
氏注曰筹矢也铺四指曰扶一指案寸春秋传曰肤寸
而合投壶者或于室或于堂或于庭其礼亵随晏早之
宜无常处唐孔氏疏曰投壶有三处室中堂上及庭中
也日中则于室日晚则于堂太晚则于庭是各随光明
处也矢有长短亦随地广狭室中狭矢长五扶堂上稍
广矢长七扶庭中大广矢长九扶四指曰扶扶广四寸
五扶者则二尺也七扶者则二尺八寸也九扶者则三
氏注曰筹矢也铺四指曰扶一指案寸春秋传曰肤寸
而合投壶者或于室或于堂或于庭其礼亵随晏早之
宜无常处唐孔氏疏曰投壶有三处室中堂上及庭中
也日中则于室日晚则于堂太晚则于庭是各随光明
处也矢有长短亦随地广狭室中狭矢长五扶堂上稍
广矢长七扶庭中大广矢长九扶四指曰扶扶广四寸
五扶者则二尺也七扶者则二尺八寸也九扶者则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2b 页 WYG0213-0652b.png
尺六寸也虽矢有长短而度壶皆使去宾主之席各二
矢半也室中去席五尺堂上则去席七尺庭中则去席
九尺
仪礼乡射礼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汉郑氏注曰
握本所持处也素谓刋之也刋本一作肤
仪礼丧服传曰苴绖大扼注曰盈手曰扼扼扼也中人
之扼围九寸疏曰人之大小皆以九寸围之为正
孔子家语曰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
矢半也室中去席五尺堂上则去席七尺庭中则去席
九尺
仪礼乡射礼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汉郑氏注曰
握本所持处也素谓刋之也刋本一作肤
仪礼丧服传曰苴绖大扼注曰盈手曰扼扼扼也中人
之扼围九寸疏曰人之大小皆以九寸围之为正
孔子家语曰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3a 页 WYG0213-0652c.png
之则也
许氏说文曰程品也十发为程程为一分十分为寸尺
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
尺规矩事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
为法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丈十尺也在
十部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
故曰丈夫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伸臂一寻八尺曰
仞
许氏说文曰程品也十发为程程为一分十分为寸尺
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
尺规矩事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
为法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丈十尺也在
十部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
故曰丈夫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伸臂一寻八尺曰
仞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3b 页 WYG0213-0652d.png
孔鲋小尔雅曰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寻舒两肱也
倍寻谓之常(周礼殳长寻有四尺酋矛长常有四尺但言四尺不曰长寻有仞校之长尺有咫文
义不类四尺为仞恐非)
尚书旅獒篇曰为山九仞汉孔氏传曰八尺曰仞(王肃家语
注同)
仪礼乡射礼曰杠长三仞韬上二寻汉郑氏注曰七尺
曰仞八尺曰寻疏曰云七尺曰仞者无正文郑案书传
云雉长三丈高一丈则墙高一丈礼记祭义云筑宫仞
倍寻谓之常(周礼殳长寻有四尺酋矛长常有四尺但言四尺不曰长寻有仞校之长尺有咫文
义不类四尺为仞恐非)
尚书旅獒篇曰为山九仞汉孔氏传曰八尺曰仞(王肃家语
注同)
仪礼乡射礼曰杠长三仞韬上二寻汉郑氏注曰七尺
曰仞八尺曰寻疏曰云七尺曰仞者无正文郑案书传
云雉长三丈高一丈则墙高一丈礼记祭义云筑宫仞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4a 页 WYG0213-0653a.png
有三尺墙高一丈云仞有三尺除三尺之外只有七尺
曰仞也王肃则依小尔雅四尺曰仞孔君则八尺曰仞
所见不同也云八尺曰寻者亦无正文冬官云车有六
等之数云殳长寻有四尺长丈二而云寻有四尺除四
尺则寻长八尺矣
又曰乡侯上个五寻下舌半上舌汉郑氏注曰八尺曰
寻侯人之形类也中人张臂八尺张足六尺
觐礼曰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
曰仞也王肃则依小尔雅四尺曰仞孔君则八尺曰仞
所见不同也云八尺曰寻者亦无正文冬官云车有六
等之数云殳长寻有四尺长丈二而云寻有四尺除四
尺则寻长八尺矣
又曰乡侯上个五寻下舌半上舌汉郑氏注曰八尺曰
寻侯人之形类也中人张臂八尺张足六尺
觐礼曰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4b 页 WYG0213-0653b.png
寻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四尺注曰八
尺曰寻十有二寻则方九十六尺也深谓高也从上曰
深(此云四尺亦不言仞)
周礼春官小祝疏引礼纬云天子旌旗之杠九仞诸侯
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若七尺曰仞九仞则六丈三尺无乃太高人难持之以行若四
尺曰仞九仞则三丈六尺近是但纬书之说未敢尽信)
又冬官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𤰝广二尺深二尺
谓之遂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
尺曰寻十有二寻则方九十六尺也深谓高也从上曰
深(此云四尺亦不言仞)
周礼春官小祝疏引礼纬云天子旌旗之杠九仞诸侯
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若七尺曰仞九仞则六丈三尺无乃太高人难持之以行若四
尺曰仞九仞则三丈六尺近是但纬书之说未敢尽信)
又冬官匠人为沟洫广尺深尺谓之𤰝广二尺深二尺
谓之遂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5a 页 WYG0213-0653c.png
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疏曰自畎遂沟洫皆广深二仞
浍广二寻深二仞若以孔安国八尺曰仞则浍亦广深
等但度广以寻度深以仞故别言之若王肃依尔雅四
尺曰仞深二仞八尺与广二寻不类郑以仞七尺浅于
广二寻二尺者以涂为大故宜浅校二尺与沟洫不得
相类也论语子张篇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汉包氏注
曰七尺曰仞(朱子从包氏之说亦谓七尺曰仞)
孟子尽心篇曰掘井九轫汉赵氏注曰轫八尺也(朱子从赵
浍广二寻深二仞若以孔安国八尺曰仞则浍亦广深
等但度广以寻度深以仞故别言之若王肃依尔雅四
尺曰仞深二仞八尺与广二寻不类郑以仞七尺浅于
广二寻二尺者以涂为大故宜浅校二尺与沟洫不得
相类也论语子张篇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汉包氏注
曰七尺曰仞(朱子从包氏之说亦谓七尺曰仞)
孟子尽心篇曰掘井九轫汉赵氏注曰轫八尺也(朱子从赵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5b 页 WYG0213-0653d.png
氏之说亦谓八尺曰仞又曰轫音刃与仞同)
管子乘马篇曰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
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
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
去二二则去一二尺而见水比之于泽房氏注曰八尺
曰仞分九仞则屈每分有二仞二尺去其三则馀有一
丈八尺征税也言平地五仞见水同于山五尺见水刘
氏补注曰绩按言地高则难涝故曰十仞见水不大涝
管子乘马篇曰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
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
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
去二二则去一二尺而见水比之于泽房氏注曰八尺
曰仞分九仞则屈每分有二仞二尺去其三则馀有一
丈八尺征税也言平地五仞见水同于山五尺见水刘
氏补注曰绩按言地高则难涝故曰十仞见水不大涝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6a 页 WYG0213-0654a.png
也低则难旱故曰五尺见水不大旱也当涝之时若高
地十一仞见水则常征十分中免二三分十二仞见水
则免三四分十四仞见水则免四分十五仞见水则免
五分以其极高难灌溉可以比于山也当旱之时若污
下地五尺见水则常征十分免四分四尺见水则免三
分三尺见水则免二分二尺见水则免一分以其极低
易灌溉可以比于泽也十分去一当作十分去四乃字
之误也
地十一仞见水则常征十分中免二三分十二仞见水
则免三四分十四仞见水则免四分十五仞见水则免
五分以其极高难灌溉可以比于山也当旱之时若污
下地五尺见水则常征十分免四分四尺见水则免三
分三尺见水则免二分二尺见水则免一分以其极低
易灌溉可以比于泽也十分去一当作十分去四乃字
之误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6b 页 WYG0213-0654b.png
庄子人间世篇曰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
十仞李氏注曰径尺为围百围盖十丈小尔雅云四尺
尺曰仞或云七尺曰仞或云八尺曰仞十仞崔本作千
仞(今按其大蔽牛不过丈馀耳径过十丈与其大蔽牛之文不合)
又曰斩之三围崔氏注曰围环八尺为一围(今按当作八寸)
又庚桑楚篇曰寻常之沟步仞之丘注曰八尺曰寻倍
寻曰常寻常之沟则周礼洫浍之广深也洫广深八尺
浍广二寻深二仞也六尺为步七尺曰仞步仞之丘广
十仞李氏注曰径尺为围百围盖十丈小尔雅云四尺
尺曰仞或云七尺曰仞或云八尺曰仞十仞崔本作千
仞(今按其大蔽牛不过丈馀耳径过十丈与其大蔽牛之文不合)
又曰斩之三围崔氏注曰围环八尺为一围(今按当作八寸)
又庚桑楚篇曰寻常之沟步仞之丘注曰八尺曰寻倍
寻曰常寻常之沟则周礼洫浍之广深也洫广深八尺
浍广二寻深二仞也六尺为步七尺曰仞步仞之丘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7a 页 WYG0213-0654c.png
一步高一仞也
今按乡射礼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握布四指指
一寸则筹尺有四寸矣公羊传曰肤寸而合投壶曰
室中布五扶先儒谓侧手为肤铺四指为扶则握与
肤扶一矣先王制礼未尝无所因故室中必用几而
因几以度室堂上必用筵而因筵以度堂野外必用
步而因步以度野投壶用指而已故因指以度筹此
即家语所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者也然则寸尺之
今按乡射礼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握布四指指
一寸则筹尺有四寸矣公羊传曰肤寸而合投壶曰
室中布五扶先儒谓侧手为肤铺四指为扶则握与
肤扶一矣先王制礼未尝无所因故室中必用几而
因几以度室堂上必用筵而因筵以度堂野外必用
步而因步以度野投壶用指而已故因指以度筹此
即家语所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者也然则寸尺之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7b 页 WYG0213-0654d.png
度取诸身也汉律历志曰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
十寸为尺然则寸尺之广又取诸物也先王制法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足以考信而无疑焉然后尺寸之
度起矣则指尺之与黍尺一也黍有巨细故尺有长
短先儒以黍之巨者积而为寸则于肤指不合于是
有指黍二尺之辨谓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尊彝之
属用黍尺岂其然乎盖夏尺与周尺不同所谓黍尺
者夏尺也所谓指尺者周尺也周尺自秦以后不复
十寸为尺然则寸尺之广又取诸物也先王制法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足以考信而无疑焉然后尺寸之
度起矣则指尺之与黍尺一也黍有巨细故尺有长
短先儒以黍之巨者积而为寸则于肤指不合于是
有指黍二尺之辨谓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尊彝之
属用黍尺岂其然乎盖夏尺与周尺不同所谓黍尺
者夏尺也所谓指尺者周尺也周尺自秦以后不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8a 页 WYG0213-0655a.png
用之凡经传中所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二寸
为武中妇人手八寸为咫八尺为步八尺为寻人长
八尺马高八尺之类皆指周尺而言周尺元非从黍
所生但以人之身体为准乃其制作本意律家不达
此理遂择极小之黍迁就指寸务要与周尺合致乐
律声焦指寸之弊也夫以人之身体为准或有长短
肥瘦自是不同固非一定之法古人以体言度不过
存其大略而已譬如世俗言物则云此物约有一人
为武中妇人手八寸为咫八尺为步八尺为寻人长
八尺马高八尺之类皆指周尺而言周尺元非从黍
所生但以人之身体为准乃其制作本意律家不达
此理遂择极小之黍迁就指寸务要与周尺合致乐
律声焦指寸之弊也夫以人之身体为准或有长短
肥瘦自是不同固非一定之法古人以体言度不过
存其大略而已譬如世俗言物则云此物约有一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8b 页 WYG0213-0655b.png
高约有三四指宽约有一二托长亦不过言其大略
耳安得无毫釐之差岂可因此反疑累黍也朱子序
律吕新书有曰崇宣之季奸谀之会黥涅之馀其能
有以语夫天地之和哉盖指蔡京魏汉津辈所为大
晟乐也夫大晟乐生于徽宗指寸故汉津之说曰后
世以黍定律其失乐之本矣又妄引孟子曰万物备
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秬黍云乎哉此其巧饰之
辞足以欺惑徽宗者朱子所谓奸谀正指此也而蔡
耳安得无毫釐之差岂可因此反疑累黍也朱子序
律吕新书有曰崇宣之季奸谀之会黥涅之馀其能
有以语夫天地之和哉盖指蔡京魏汉津辈所为大
晟乐也夫大晟乐生于徽宗指寸故汉津之说曰后
世以黍定律其失乐之本矣又妄引孟子曰万物备
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秬黍云乎哉此其巧饰之
辞足以欺惑徽宗者朱子所谓奸谀正指此也而蔡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9a 页 WYG0213-0655c.png
元定之书乃云百世之下欲求声气之元勿必之于
秬黍则得之矣元定此言岂不谬耶小尔雅四尺谓
之仞包氏郑氏以为七尺曰仞孔氏赵氏以为八尺
曰仞朱子注论则曰七尺注孟则曰八尺盖操两可
初无定论今按仞寻皆八尺也其分别者但上下纵
长言之则曰仞俗语所谓一人高也故仞字从人刃
声左右横广言之则曰寻俗语所谓一托长也考工
记云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则仞与寻同为八尺此
秬黍则得之矣元定此言岂不谬耶小尔雅四尺谓
之仞包氏郑氏以为七尺曰仞孔氏赵氏以为八尺
曰仞朱子注论则曰七尺注孟则曰八尺盖操两可
初无定论今按仞寻皆八尺也其分别者但上下纵
长言之则曰仞俗语所谓一人高也故仞字从人刃
声左右横广言之则曰寻俗语所谓一托长也考工
记云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则仞与寻同为八尺此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19b 页 WYG0213-0655d.png
其證也孔王之说以四尺为仞非也郑包之注以仞
为七尺亦非祭义筑宫仞有三尺盖一丈一尺也设
若仞乃七尺而加三尺为一丈者只说一丈岂不明
白而反含糊言之理不通矣夫一围者犹俗所谓一
虎口也直伸大指食指之间而度之当黍尺七八寸
许氏谓妇人手八寸为咫近一围也树身絜之百围
比今曲尺六丈四尺则径当二丈有奇其高十仞比
今曲尺六丈四尺此特言树身耳柯条不计也或作
为七尺亦非祭义筑宫仞有三尺盖一丈一尺也设
若仞乃七尺而加三尺为一丈者只说一丈岂不明
白而反含糊言之理不通矣夫一围者犹俗所谓一
虎口也直伸大指食指之间而度之当黍尺七八寸
许氏谓妇人手八寸为咫近一围也树身絜之百围
比今曲尺六丈四尺则径当二丈有奇其高十仞比
今曲尺六丈四尺此特言树身耳柯条不计也或作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0a 页 WYG0213-0656a.png
千仞千仞比今曲尺六千四百尺恐树未有如此之
大者盖亦寓言耳李氏崔氏之说并非也
右證之以身体
周礼春官典瑞曰璧羡以起度注曰郑司农云羡长也
此璧径长尺以起度量玉人职曰璧羡度尺以为度玄
谓羡不圜之貌盖广径八寸袤一尺疏曰先郑云羡长
也此璧径长尺其义是也但语不足故后郑增成其义
也玄谓羡不圜之貌盖广径八寸袤一尺者案尔雅肉
大者盖亦寓言耳李氏崔氏之说并非也
右證之以身体
周礼春官典瑞曰璧羡以起度注曰郑司农云羡长也
此璧径长尺以起度量玉人职曰璧羡度尺以为度玄
谓羡不圜之貌盖广径八寸袤一尺疏曰先郑云羡长
也此璧径长尺其义是也但语不足故后郑增成其义
也玄谓羡不圜之貌盖广径八寸袤一尺者案尔雅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0b 页 WYG0213-0656b.png
倍好谓之璧则璧体圆矣今云璧羡羡是引声而言是
为长意故先郑后郑皆为不圜也云盖者此璧本径九
寸今言羡则减傍一寸以益上下故玉人云以为上下
一尺则横径八寸矣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也(先郑未尝以璧
为不圜疏说非)
又考工记玉人曰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注曰郑司
农云羡径也好璧孔也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
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玄谓羡犹延其袤一尺而广
为长意故先郑后郑皆为不圜也云盖者此璧本径九
寸今言羡则减傍一寸以益上下故玉人云以为上下
一尺则横径八寸矣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也(先郑未尝以璧
为不圜疏说非)
又考工记玉人曰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注曰郑司
农云羡径也好璧孔也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
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玄谓羡犹延其袤一尺而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1a 页 WYG0213-0656c.png
狭焉疏曰引尔雅欲见此璧好三寸好即孔也两畔肉
各三寸两畔共六寸是肉倍好也后郑云羡犹延其袤
一尺而广狭焉者是羡为不圜之貌造此璧之时应圜
径九寸今减广一寸以益上下之袤一寸则上下一尺
广八寸故云其袤一尺而广狭焉狭焉谓八寸也以为
度者天子以为量物之度也
陈祥道礼书曰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典瑞璧羡以起度
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郑司农曰好璧孔也羡
各三寸两畔共六寸是肉倍好也后郑云羡犹延其袤
一尺而广狭焉者是羡为不圜之貌造此璧之时应圜
径九寸今减广一寸以益上下之袤一寸则上下一尺
广八寸故云其袤一尺而广狭焉狭焉谓八寸也以为
度者天子以为量物之度也
陈祥道礼书曰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典瑞璧羡以起度
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郑司农曰好璧孔也羡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1b 页 WYG0213-0656d.png
径也郑康成曰羡不圜之貌延其袤一尺而广狭焉盖
璧圜九寸好三寸延其袤为一尺旁各损半寸则广八
寸矣说文曰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
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又曰中妇人
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然则璧羡袤十寸广八寸同
谓之度尺则周制十寸八寸皆为尺矣以十寸之尺起
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
寻倍寻为常又曰度起于璧羡权起于驵琮乐起于黄
璧圜九寸好三寸延其袤为一尺旁各损半寸则广八
寸矣说文曰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
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又曰中妇人
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然则璧羡袤十寸广八寸同
谓之度尺则周制十寸八寸皆为尺矣以十寸之尺起
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
寻倍寻为常又曰度起于璧羡权起于驵琮乐起于黄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2a 页 WYG0213-0657a.png
钟之长则先王制器岂徙然哉凡物存天下万世之法
耳又曰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二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
此十寸尺之證也王制曰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六尺
四寸为步六尺四寸乃八尺尔此八寸尺之證也
蔡元定律吕新书曰按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
此璧本圆径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
以益上下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
下所以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为度
耳又曰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二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
此十寸尺之證也王制曰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六尺
四寸为步六尺四寸乃八尺尔此八寸尺之證也
蔡元定律吕新书曰按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
此璧本圆径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
以益上下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
下所以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为度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2b 页 WYG0213-0657b.png
者以为长短之度也则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矣
今按先郑释羡为径是也后郑释羡为延非也盖此
璧以纵黍律尺之三寸为其孔所谓好三寸也肉倍
好则六寸加好三寸共九寸为璧之径乃纵黍律尺
之九寸九寸者九九八十一分正合横黍度尺之百
分而为十寸矣此所谓以为度也好三寸是一事以
为度是一事非谓以其好之三寸而为度也亦非延
之使其纵广不等也先郑之说吾无间然后郑之说
今按先郑释羡为径是也后郑释羡为延非也盖此
璧以纵黍律尺之三寸为其孔所谓好三寸也肉倍
好则六寸加好三寸共九寸为璧之径乃纵黍律尺
之九寸九寸者九九八十一分正合横黍度尺之百
分而为十寸矣此所谓以为度也好三寸是一事以
为度是一事非谓以其好之三寸而为度也亦非延
之使其纵广不等也先郑之说吾无间然后郑之说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3a 页 WYG0213-0657c.png
近乎穿凿而历代多从之舍真取伪天下皆然耳范
镇力主后郑之说谓釜之深广不同其深尺者十寸
之尺也其方尺者八寸之尺也胡瑗讥之曰周岂用
两等之尺惑于天下哉夫胡氏之论当矣陈氏蔡氏
皆不取胡而取范亦犹范氏不取先郑而取后郑也
后郑之注王制其言最是而范氏却非之以为失于
不知璧羡之法与釜之数范氏此论可谓是非颠倒
之甚矣釜之有辨见量谱八尺为步辨见前卷
镇力主后郑之说谓釜之深广不同其深尺者十寸
之尺也其方尺者八寸之尺也胡瑗讥之曰周岂用
两等之尺惑于天下哉夫胡氏之论当矣陈氏蔡氏
皆不取胡而取范亦犹范氏不取先郑而取后郑也
后郑之注王制其言最是而范氏却非之以为失于
不知璧羡之法与釜之数范氏此论可谓是非颠倒
之甚矣釜之有辨见量谱八尺为步辨见前卷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3b 页 WYG0213-0657d.png
仪礼大射仪曰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狸步
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设乏各去其侯西十北十注
曰量人司马之属掌量道巷涂数者侯谓所射布也量
侯道谓去堂远近也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之禦矢狸
之伺物每举足者止视远近为发必中也是以量侯道
取象焉乡射记曰侯道五十弓考工记曰弓之下制六
尺则此狸步六尺明矣
又乡射礼曰乃张侯下纲不及地武注曰侯谓所射布
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设乏各去其侯西十北十注
曰量人司马之属掌量道巷涂数者侯谓所射布也量
侯道谓去堂远近也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之禦矢狸
之伺物每举足者止视远近为发必中也是以量侯道
取象焉乡射记曰侯道五十弓考工记曰弓之下制六
尺则此狸步六尺明矣
又乡射礼曰乃张侯下纲不及地武注曰侯谓所射布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4a 页 WYG0213-0658a.png
也纲持舌绳也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侯象人纲即
其足也是以取数焉疏曰云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
者无正文盖考验当时而言似云中人定㧪围九寸也
汉礼云五武成步步六尺或据此而言也云侯象人也
象人张足六尺张臂八尺故云象人也云纲即其足也
者谓经下纲象足云是以取数焉者以下纲象足张之
六尺是取数于武也
又曰射自楹间物长如笴其间容弓距随长武注曰自
其足也是以取数焉疏曰云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
者无正文盖考验当时而言似云中人定㧪围九寸也
汉礼云五武成步步六尺或据此而言也云侯象人也
象人张足六尺张臂八尺故云象人也云纲即其足也
者谓经下纲象足云是以取数焉者以下纲象足张之
六尺是取数于武也
又曰射自楹间物长如笴其间容弓距随长武注曰自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4b 页 WYG0213-0658b.png
楹间者谓射于庠也楹间中央东西之节也物谓射时
所立处也谓之物者物犹事也君子所有事也长如笴
者谓从画之长短也笴矢干也长三尺与跬相应射者
进退之节也间容弓者上下射相去六尺也距随者物
横画也始前足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武
迹也尺二寸疏曰云笴矢干也长三尺者以矢人职得
知也云与跬相应者礼记祭义云故君子跬步而弗忘
孝也一举足谓之跬再举足谓之步步射者履物不过
所立处也谓之物者物犹事也君子所有事也长如笴
者谓从画之长短也笴矢干也长三尺与跬相应射者
进退之节也间容弓者上下射相去六尺也距随者物
横画也始前足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武
迹也尺二寸疏曰云笴矢干也长三尺者以矢人职得
知也云与跬相应者礼记祭义云故君子跬步而弗忘
孝也一举足谓之跬再举足谓之步步射者履物不过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5a 页 WYG0213-0658c.png
一跬故知以三尺为限也云距随者物横画也始前足
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者谓上射下射并
足处皆然言长武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谓横尺二
寸也
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注曰言侯中所取
数也量侯道以狸步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数宜用射器
也正二寸骹中之博也疏曰云言侯中所取数也者谓
侯中大小取数于侯道云量侯道以狸步者大射丈故
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者谓上射下射并
足处皆然言长武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谓横尺二
寸也
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注曰言侯中所取
数也量侯道以狸步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数宜用射器
也正二寸骹中之博也疏曰云言侯中所取数也者谓
侯中大小取数于侯道云量侯道以狸步者大射丈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5b 页 WYG0213-0658d.png
彼云以狸步张三侯是用步耳而云弓者六尺为步弓
之下制六尺与步相应侯所取数宜于射器故此经云
弓也云正二寸骹中之博也者案周礼弓人云骹解中
有变焉谓弓弣把中侧骨之处博二寸故于此处取数
焉
周礼夏官射人曰若王大射则狸步张三侯注曰郑司
农云狸步谓一举足为一步于今为半步玄谓狸善搏
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其发必获是以量侯道法之也
之下制六尺与步相应侯所取数宜于射器故此经云
弓也云正二寸骹中之博也者案周礼弓人云骹解中
有变焉谓弓弣把中侧骨之处博二寸故于此处取数
焉
周礼夏官射人曰若王大射则狸步张三侯注曰郑司
农云狸步谓一举足为一步于今为半步玄谓狸善搏
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其发必获是以量侯道法之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6a 页 WYG0213-0659a.png
侯道者各以弓为度九节者九十弓七节者七十弓五
节者五十弓弓之下制长六尺大射礼曰大侯九十参
七十干五十是也三侯者司裘所共虎侯熊侯豹侯也
列国之君大射亦张三侯数与天子同大侯熊侯也
又冬官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上
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
焉注曰崇高也方犹等也高广等者谓侯中也天子射
礼以九为节侯道九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高广等则
节者五十弓弓之下制长六尺大射礼曰大侯九十参
七十干五十是也三侯者司裘所共虎侯熊侯豹侯也
列国之君大射亦张三侯数与天子同大侯熊侯也
又冬官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上
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
焉注曰崇高也方犹等也高广等者谓侯中也天子射
礼以九为节侯道九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高广等则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6b 页 WYG0213-0659b.png
天子侯中丈八尺诸侯于其国亦然鹄所射也以皮为
之各如其侯也居侯中参分之一则此鹄方六尺唯大
射以皮饰侯大射者将祭之射也其馀有宾射燕射郑
司农云两个谓布可以维持侯者也上方两枚与身三
设身广一丈两个各一丈凡为三丈下两个半之传见
故短也玄谓个读若齐人搚干之干上个下个皆谓舌
也身躬也乡射礼记曰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
下舌半上舌然则九节之侯身三丈六尺上个七丈二
之各如其侯也居侯中参分之一则此鹄方六尺唯大
射以皮饰侯大射者将祭之射也其馀有宾射燕射郑
司农云两个谓布可以维持侯者也上方两枚与身三
设身广一丈两个各一丈凡为三丈下两个半之传见
故短也玄谓个读若齐人搚干之干上个下个皆谓舌
也身躬也乡射礼记曰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
下舌半上舌然则九节之侯身三丈六尺上个七丈二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7a 页 WYG0213-0659c.png
尺下个五丈四尺其制身夹中个夹身在上下各一幅
此侯凡用布三十六丈言上个与其身三者明身居一
分上个倍之耳亦为下个半上个出也个或谓之舌者
取其出而左右也侯制上广下狭盖取象于人也张臂
八尺张足六尺是取象率焉网所以系侯于植者也上
下皆出舌一寻者亦人张手之节也郑司农云纲连侯
绳也縜笼纲者縜读为竹中皮之縜舌维持侯者
又弓人为弓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
此侯凡用布三十六丈言上个与其身三者明身居一
分上个倍之耳亦为下个半上个出也个或谓之舌者
取其出而左右也侯制上广下狭盖取象于人也张臂
八尺张足六尺是取象率焉网所以系侯于植者也上
下皆出舌一寻者亦人张手之节也郑司农云纲连侯
绳也縜笼纲者縜读为竹中皮之縜舌维持侯者
又弓人为弓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7b 页 WYG0213-0659d.png
长六尺有二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
制下士服之注曰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此弓疏曰此
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取其弓与人
相称之事此上士中士下士以长者为上士次者为中
士短者为下士皆非命士者故郑云人各以其形貌大
小服此弓也
陈氏礼书曰大射量人量侯道以狸步大侯九十参七
十干五十乡射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倍中
制下士服之注曰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此弓疏曰此
以弓有长短三等人亦有长短三等而言取其弓与人
相称之事此上士中士下士以长者为上士次者为中
士短者为下士皆非命士者故郑云人各以其形貌大
小服此弓也
陈氏礼书曰大射量人量侯道以狸步大侯九十参七
十干五十乡射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倍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8a 页 WYG0213-0660a.png
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夫王之虎侯谓
之大侯诸侯熊侯亦谓之大侯诸侯大侯九十参七十
干五十则天子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五十弓可知豹
五十弓则麋亦五十弓可知先儒谓弓之下制六尺则
九十弓者五十四丈七十弓者四十二丈五十弓者三
十丈弓二寸以为侯中则九十弓者中丈八尺七十弓
者中丈四尺五十弓者中十尺侯中广崇方则五十弓
之侯用布五幅度丈则中之布方丈矣倍中以为躬则
之大侯诸侯熊侯亦谓之大侯诸侯大侯九十参七十
干五十则天子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五十弓可知豹
五十弓则麋亦五十弓可知先儒谓弓之下制六尺则
九十弓者五十四丈七十弓者四十二丈五十弓者三
十丈弓二寸以为侯中则九十弓者中丈八尺七十弓
者中丈四尺五十弓者中十尺侯中广崇方则五十弓
之侯用布五幅度丈则中之布方丈矣倍中以为躬则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8b 页 WYG0213-0660b.png
上躬下躬各二丈矣倍躬以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则
上左右舌布四丈而出躬各一丈下左右舌布三丈而
出躬各五尺矣郑氏谓半者半其出于躬是也乡射记
曰侯道五十弓射人若王大射则以狸步张三侯大射
量人以狸步量侯道盖狸善搏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
其发必获大射择士欲其能拟度而获也故以狸步非
大射则弓而已弓之下制六尺狸再举足亦六尺其为
步同其所用异也古者制度取于身而器用生于类故
上左右舌布四丈而出躬各一丈下左右舌布三丈而
出躬各五尺矣郑氏谓半者半其出于躬是也乡射记
曰侯道五十弓射人若王大射则以狸步张三侯大射
量人以狸步量侯道盖狸善搏者也行则止而拟度焉
其发必获大射择士欲其能拟度而获也故以狸步非
大射则弓而已弓之下制六尺狸再举足亦六尺其为
步同其所用异也古者制度取于身而器用生于类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9a 页 WYG0213-0660c.png
侯道生于弓而侯中亦生于弓弓二寸以为侯中倍中
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而侯道因之侯
中之广者虽不止此然十弓者侯道之所始也故五十
弓之侯其上则象人八尺之臂五八四十而用布四丈
其下则象人六尺之足五六三十而用布三丈中其身
也上下其躬也躬之左右出者舌也持舌者纲也笼纲
者縜也其不及地者武而已则下纲其足也武其足迹
也中人之迹一尺二寸则侯之制度取于身可谓备矣
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下舌半上舌而侯道因之侯
中之广者虽不止此然十弓者侯道之所始也故五十
弓之侯其上则象人八尺之臂五八四十而用布四丈
其下则象人六尺之足五六三十而用布三丈中其身
也上下其躬也躬之左右出者舌也持舌者纲也笼纲
者縜也其不及地者武而已则下纲其足也武其足迹
也中人之迹一尺二寸则侯之制度取于身可谓备矣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29b 页 WYG0213-0660d.png
今按古人之弓自有定制今世弓则大小不一未必
尽合六尺为步也量侯道者亦不用弓然别有一物
以木为之名曰步弓用此物以量耳其形虽不似弓
而名之曰弓者盖亦有所本也其间一步正合今量
地五尺故近代谓五尺为步算法置五尺为实以六
尺为法除之得八寸三分寸之一比新黍尺长三分
寸之一则今一步比古一步大二寸矣正数只该曲
尺四尺八寸为古一步今人言五尺为步者岂举成
尽合六尺为步也量侯道者亦不用弓然别有一物
以木为之名曰步弓用此物以量耳其形虽不似弓
而名之曰弓者盖亦有所本也其间一步正合今量
地五尺故近代谓五尺为步算法置五尺为实以六
尺为法除之得八寸三分寸之一比新黍尺长三分
寸之一则今一步比古一步大二寸矣正数只该曲
尺四尺八寸为古一步今人言五尺为步者岂举成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0a 页 WYG0213-0661a.png
数而言之欤狸乃野兽其状似猫非狐类也狐则似
犬与狸迥别俗呼狸为野猫今山野间有之其步之
远近未考窃疑狸步二字乃器物之名即今所谓步
弓也以其递换而前若狸之步故取名焉非真狸之
步也譬如俗呼狼头老鹳嘴之类皆铁器之名耳岂
真狼之头鹳之嘴哉臆见未知是否以俟博物者详
焉
考工记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
犬与狸迥别俗呼狸为野猫今山野间有之其步之
远近未考窃疑狸步二字乃器物之名即今所谓步
弓也以其递换而前若狸之步故取名焉非真狸之
步也譬如俗呼狼头老鹳嘴之类皆铁器之名耳岂
真狼之头鹳之嘴哉臆见未知是否以俟博物者详
焉
考工记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0b 页 WYG0213-0661b.png
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
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注云此车之高者也轸与轐并七寸田车又宜减焉乘
车之轨广取数于此轨广八尺旁出舆亦七寸也疏云
此经论轸崇四尺不高不下之节上云兵车乘车轮高
六尺六寸轵是轴头处轮之中央故崇三尺有三寸加
轮与轐二者七寸则得四尺云田车又宜减焉者田车
轸崇三尺一寸半减乘车寸半加轸与轐亦减乘车寸
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注云此车之高者也轸与轐并七寸田车又宜减焉乘
车之轨广取数于此轨广八尺旁出舆亦七寸也疏云
此经论轸崇四尺不高不下之节上云兵车乘车轮高
六尺六寸轵是轴头处轮之中央故崇三尺有三寸加
轮与轐二者七寸则得四尺云田车又宜减焉者田车
轸崇三尺一寸半减乘车寸半加轸与轐亦减乘车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1a 页 WYG0213-0661c.png
半为五寸半也云乘车之轨广取数于此者车舆六尺
有六寸轨广谓彻广彻八尺则车舆外旁出舆两相各
七寸七寸之数取于轸轐七寸之数故云取数于此也
又曰车人为车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
长以其一为之首毂长半柯其围一柯有半辐长一柯
有半其博三寸厚三之一渠三柯者三行泽者欲短毂
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凡为辕三其轮崇
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以凿其钩彻广六尺鬲长六
有六寸轨广谓彻广彻八尺则车舆外旁出舆两相各
七寸七寸之数取于轸轐七寸之数故云取数于此也
又曰车人为车柯长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五分其
长以其一为之首毂长半柯其围一柯有半辐长一柯
有半其博三寸厚三之一渠三柯者三行泽者欲短毂
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凡为辕三其轮崇
参分其长二在前一在后以凿其钩彻广六尺鬲长六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1b 页 WYG0213-0661d.png
尺注曰郑司农云柯长三尺谓斧柯因以为度疏曰此
车人谓造车之事凡造作皆用斧因以量物故先论斧
柄长短及刃之大小也
今按车之为制盖取法于人之身也人长八尺故车
辙广八尺然车有大小而辙亦不同是以舆人之文
与车人异舆人之为车起度于舆广车人之为车起
度于柯长舆人之车箱广而不方车人之车箱方而
不广则其制之异可知矣故车人辙广六尺则与驷
车人谓造车之事凡造作皆用斧因以量物故先论斧
柄长短及刃之大小也
今按车之为制盖取法于人之身也人长八尺故车
辙广八尺然车有大小而辙亦不同是以舆人之文
与车人异舆人之为车起度于舆广车人之为车起
度于柯长舆人之车箱广而不方车人之车箱方而
不广则其制之异可知矣故车人辙广六尺则与驷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2a 页 WYG0213-0662a.png
车八尺之辙不同鬲长六尺则与六尺六寸之衡不
同是两辕之车一牛在辕内故鬲短而辙狭一辕之
车两服在辕外故衡长而辙广也论语曰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车制之有大小自古为然而尺度亦随之
苟不知此而欲因车辙以校尺则未免无毫发之差
谚有家里打车出外合辙之说不过言其大槩而已
又曰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
句者二尺有二寸自其庇缘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
同是两辕之车一牛在辕内故鬲短而辙狭一辕之
车两服在辕外故衡长而辙广也论语曰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车制之有大小自古为然而尺度亦随之
苟不知此而欲因车辙以校尺则未免无毫发之差
谚有家里打车出外合辙之说不过言其大槩而已
又曰车人为耒庛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
句者二尺有二寸自其庇缘其外以至于首以弦其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2b 页 WYG0213-0662b.png
六尺有六寸与步相中也坚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
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倨句磬折谓之中地注曰缘外
六尺有六寸内弦六尺应一步之尺数耕者以田器为
度宜耜异材不在数中中地之耒其庛与直者如磬折
则调矣调则弦六尺疏曰此车人既为车因使为耒之
田器也庛者耒之西但耒状若今之曲杴柄也面长尺
有一寸云中直者谓手执处为句故谓庛上句下为中
直者三尺有三寸也句者谓人手执之处二尺有二寸
庛则利推句庛则利发倨句磬折谓之中地注曰缘外
六尺有六寸内弦六尺应一步之尺数耕者以田器为
度宜耜异材不在数中中地之耒其庛与直者如磬折
则调矣调则弦六尺疏曰此车人既为车因使为耒之
田器也庛者耒之西但耒状若今之曲杴柄也面长尺
有一寸云中直者谓手执处为句故谓庛上句下为中
直者三尺有三寸也句者谓人手执之处二尺有二寸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3a 页 WYG0213-0662c.png
也云自其庛缘其外以至于首者据庛下至手执句者
逐曲量之云以弦其内者据庛面至句下望直量之故
云以弦其内内谓上下两曲之内云六尺有六寸与步
相中也者言逐曲之外有六尺六寸今弦其内与步相
中中应也谓正与步相应应一步之尺数云耕者以田
器为度宜者在野度以步以人步或大或少恐其不平
故以六尺之耒以代步以量地也云耜异材不在数中
者未知耜金广狭要耒自长六尺不通耜若量地时脱
逐曲量之云以弦其内者据庛面至句下望直量之故
云以弦其内内谓上下两曲之内云六尺有六寸与步
相中也者言逐曲之外有六尺六寸今弦其内与步相
中中应也谓正与步相应应一步之尺数云耕者以田
器为度宜者在野度以步以人步或大或少恐其不平
故以六尺之耒以代步以量地也云耜异材不在数中
者未知耜金广狭要耒自长六尺不通耜若量地时脱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3b 页 WYG0213-0662d.png
去耜而用之也此直庛及句庛皆不六尺之度惟中地
之耒合磬折者乃六尺之度故郑云中地之耒其庛与
直者如磬折则调矣调者谓弦六尺则馀句直者不合
六尺可知也
今按六尺为步古来有此成说其见于经籍者非止
一二处耳独此经文乃以六尺六寸为一步而注疏
直以六尺解之兹所未详也姑述于此以俟再考黍
尺六尺六寸为今曲尺五尺二寸八分比今一步多
之耒合磬折者乃六尺之度故郑云中地之耒其庛与
直者如磬折则调矣调者谓弦六尺则馀句直者不合
六尺可知也
今按六尺为步古来有此成说其见于经籍者非止
一二处耳独此经文乃以六尺六寸为一步而注疏
直以六尺解之兹所未详也姑述于此以俟再考黍
尺六尺六寸为今曲尺五尺二寸八分比今一步多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4a 页 WYG0213-0663a.png
二寸八分云
又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
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注云矩法也所法者人
也人长八尺而大节三头也腹也胫也以三通率之则
矩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
头之长也柯欘之木头取名焉斲木之欘柄长二尺伐
木之柯柄长三尺人带以下四尺五寸磬折立则上俛
玉藻曰三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长三尺疏曰引玉藻者
又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
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注云矩法也所法者人
也人长八尺而大节三头也腹也胫也以三通率之则
矩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
头之长也柯欘之木头取名焉斲木之欘柄长二尺伐
木之柯柄长三尺人带以下四尺五寸磬折立则上俛
玉藻曰三分带下绅居二焉绅长三尺疏曰引玉藻者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4b 页 WYG0213-0663b.png
按彼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郑注云三分带下而
三尺则带高于中也以其人长八尺中则四尺今云三
分带下绅居二分明带上有一分上三尺半是带下有
四尺半可知也
今按经云柯长三尺算法置三尺为实折半得一尺
五寸为法除实得二尺是欘长二尺也就置欘长二
尺为实以前法除之得一尺三寸三分有奇是谓之
宣乃人从头至肩之数也人体亦有长短大小之不
三尺则带高于中也以其人长八尺中则四尺今云三
分带下绅居二分明带上有一分上三尺半是带下有
四尺半可知也
今按经云柯长三尺算法置三尺为实折半得一尺
五寸为法除实得二尺是欘长二尺也就置欘长二
尺为实以前法除之得一尺三寸三分有奇是谓之
宣乃人从头至肩之数也人体亦有长短大小之不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5a 页 WYG0213-0663c.png
同算法举其长八尺者为率耳置人长八尺减去带
下四尺五寸馀三尺五寸复减从头至肩一尺三寸
止馀二尺二寸深衣腰缝已上长三尺除了带上二
尺二寸仍馀八尺带遮四寸露四寸也先儒旧谓深
衣腰缝已上长二尺二寸盖因汉志布帛之广为言
是不知者妄说也汉志所言乃其幅之广耳岂必衣
长亦如幅广之度数哉汎布帛幅广古亦不等详见
下文
下四尺五寸馀三尺五寸复减从头至肩一尺三寸
止馀二尺二寸深衣腰缝已上长三尺除了带上二
尺二寸仍馀八尺带遮四寸露四寸也先儒旧谓深
衣腰缝已上长二尺二寸盖因汉志布帛之广为言
是不知者妄说也汉志所言乃其幅之广耳岂必衣
长亦如幅广之度数哉汎布帛幅广古亦不等详见
下文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5b 页 WYG0213-0663d.png
周礼天官内宰曰出其度量淳制注曰度丈尺也量豆
区之属纯谓幅广也制谓匹长天子巡守礼所云制币
丈八尺纯四𦐖与疏曰赵商问云天子巡守礼制丈八尺
尺纯四𦐖何荅云咫八寸四咫三尺二寸又大广四当
为三三八二十四二尺四寸幅广也古三四积画是以
三误为四也(古字四作四与三相近故易讹也)
又地官媒氏曰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注曰
五两十端也每端二丈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
区之属纯谓幅广也制谓匹长天子巡守礼所云制币
丈八尺纯四𦐖与疏曰赵商问云天子巡守礼制丈八尺
尺纯四𦐖何荅云咫八寸四咫三尺二寸又大广四当
为三三八二十四二尺四寸幅广也古三四积画是以
三误为四也(古字四作四与三相近故易讹也)
又地官媒氏曰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注曰
五两十端也每端二丈必言两者欲得其配合之名十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6a 页 WYG0213-0664a.png
者象五行十日相成也疏曰云五两十端者古者二端
相向卷之共为一两五两故十端也一两四十尺五两
四五二十总二百尺故总云每端二丈若馀行礼则用
制币丈八尺取俭易共此昏礼每端二丈取诚实之义
故以二丈整数为之也
礼记杂记下篇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注曰纳币
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
五两八尺曰寻五两五寻则每卷二丈也合之则四十
相向卷之共为一两五两故十端也一两四十尺五两
四五二十总二百尺故总云每端二丈若馀行礼则用
制币丈八尺取俭易共此昏礼每端二丈取诚实之义
故以二丈整数为之也
礼记杂记下篇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注曰纳币
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
五两八尺曰寻五两五寻则每卷二丈也合之则四十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6b 页 WYG0213-0664b.png
尺今谓之匹犹匹偶之云与疏曰其币一束谓十个也
束五两者两个合为一卷取配偶之义是束五两也一
两有四十尺八尺曰寻五八四十是两五寻也今谓之
匹由匹偶也
春秋襄十九年左传曰贿荀偃束锦晋杜氏注曰五匹
为束又昭二十六年传曰币锦二两注曰二丈为一端
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二两二匹也
小尔雅曰五尺谓之墨倍墨谓之丈倍丈谓之端倍端
束五两者两个合为一卷取配偶之义是束五两也一
两有四十尺八尺曰寻五八四十是两五寻也今谓之
匹由匹偶也
春秋襄十九年左传曰贿荀偃束锦晋杜氏注曰五匹
为束又昭二十六年传曰币锦二两注曰二丈为一端
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二两二匹也
小尔雅曰五尺谓之墨倍墨谓之丈倍丈谓之端倍端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7a 页 WYG0213-0664c.png
谓之两倍两谓之疋疋有谓之束(宋咸曰礼玄纁五两以两为束每束两两
卷之二丈双合则成疋凡十卷为五束以应天九地十之数与此制异焉今按疋有谓之宋此句疑有脱字当
作倍疋有半谓之束)
淮南子曰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
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
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
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
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卷之二丈双合则成疋凡十卷为五束以应天九地十之数与此制异焉今按疋有谓之宋此句疑有脱字当
作倍疋有半谓之束)
淮南子曰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
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
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
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
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7b 页 WYG0213-0664d.png
前汉食货志曰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以汉
尺言之)
后汉郑康成仪礼注曰今官布幅广二尺二寸疏曰汉
法幅二尺二寸亦古制存焉故举以为况若然周礼郑
志纯三咫咫八寸二尺四寸者据缯幅也士丧礼云亡
则以缯长半幅注云半幅一尺终幅二尺亦谓缯而幅
二尺者而有二种丧礼略用其狭者故周礼郑云凡为
神之衣物必狭而小是也
尺言之)
后汉郑康成仪礼注曰今官布幅广二尺二寸疏曰汉
法幅二尺二寸亦古制存焉故举以为况若然周礼郑
志纯三咫咫八寸二尺四寸者据缯幅也士丧礼云亡
则以缯长半幅注云半幅一尺终幅二尺亦谓缯而幅
二尺者而有二种丧礼略用其狭者故周礼郑云凡为
神之衣物必狭而小是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8a 页 WYG0213-0665a.png
大明会典曰凡织造段疋阔二尺长三丈五尺额设岁
造者阔一尺八寸五分长三丈二尺(此以钞尺言之)
世俗算法以四丈为疋五丈为端
今按布帛之广古有四说汉志所云二尺二寸一也
郑氏所云二尺四寸二也淮南子所云二尺七寸三
也巡守礼所云三尺二寸四也其长则有二等巡守
礼所云一丈八尺为制一也淮南子所云四丈为匹
匹即为制二也夫二丈谓之端四丈谓之两又谓之
造者阔一尺八寸五分长三丈二尺(此以钞尺言之)
世俗算法以四丈为疋五丈为端
今按布帛之广古有四说汉志所云二尺二寸一也
郑氏所云二尺四寸二也淮南子所云二尺七寸三
也巡守礼所云三尺二寸四也其长则有二等巡守
礼所云一丈八尺为制一也淮南子所云四丈为匹
匹即为制二也夫二丈谓之端四丈谓之两又谓之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8b 页 WYG0213-0665b.png
匹五匹为束即五两也郑注礼记杜注左传其说大
同惟孔丛子谓八丈为匹其说小异然倍匹有半谓
之束则亦以二十丈为束而与二丈为端二端为两
五两为束之数正同俗以五丈为端不合经义此无
稽之言耳淮南子云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盖必以服之大者为度非以亵衣为则也古人衣服
之有度数其遗制可考者惟礼记深衣耳以今新定
黍尺计之据中人之躯七尺五寸者必如淮南所云
同惟孔丛子谓八丈为匹其说小异然倍匹有半谓
之束则亦以二十丈为束而与二丈为端二端为两
五两为束之数正同俗以五丈为端不合经义此无
稽之言耳淮南子云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盖必以服之大者为度非以亵衣为则也古人衣服
之有度数其遗制可考者惟礼记深衣耳以今新定
黍尺计之据中人之躯七尺五寸者必如淮南所云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9a 页 WYG0213-0665c.png
布广二尺七寸长四丈乃足用若以汉晋前尺计之
虽如淮南之数亦不足用是知刘歆之尺汉志之幅
未合古制亦可见矣
礼记深衣篇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
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
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
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虽如淮南之数亦不足用是知刘歆之尺汉志之幅
未合古制亦可见矣
礼记深衣篇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
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
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
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39b 页 WYG0213-0665d.png
又曰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
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玉藻萹曰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
中继掩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
丘浚家礼仪节图云按深衣制度乃温公据礼深衣篇
所新制非古相传者也愚于考证疑其裳制于礼深衣
篇文势不伦固己著其说矣后又得吴兴敖继公说谓
衣六幅裳六幅通十二幅吴草卢亦谓裳以六幅布栽
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玉藻萹曰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
中继掩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
丘浚家礼仪节图云按深衣制度乃温公据礼深衣篇
所新制非古相传者也愚于考证疑其裳制于礼深衣
篇文势不伦固己著其说矣后又得吴兴敖继公说谓
衣六幅裳六幅通十二幅吴草卢亦谓裳以六幅布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0a 页 WYG0213-0666a.png
为十二片不可言十二幅又但言裳之幅而不言衣之
幅尤不可良以敖说为是盖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
月之六阴六阳也愚因参以白云朱氏之说衣身用布
二幅袖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
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矣裳用布六幅裁十
二片后六片如旧式前四片缀连外襟二片连内襟上
衣下裳通为十二幅则于深衣本章文势顺矣旧制无
襟故领微直而不方今以领之两端各缀内外襟上穿
幅尤不可良以敖说为是盖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
月之六阴六阳也愚因参以白云朱氏之说衣身用布
二幅袖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
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矣裳用布六幅裁十
二片后六片如旧式前四片缀连外襟二片连内襟上
衣下裳通为十二幅则于深衣本章文势顺矣旧制无
襟故领微直而不方今以领之两端各缀内外襟上穿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0b 页 WYG0213-0666b.png
著之际右襟之末斜交于左胁左襟之末斜交于右胁
自然两领交会方如矩矣(嘉靖间考定盖从丘氏说)
自然两领交会方如矩矣(嘉靖间考定盖从丘氏说)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1a 页 WYG0213-0666c.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1b 页 WYG0213-0666d.png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2a 页 WYG0213-0667a.png
(臣)谨按旧图无领无襟无袖上身短下身长不似古
今衣制宋时以为服妖既经更定后则不复疑矣或
曰旧用缘今无之何也荅曰用缘不过分别缋青素
三义耳衣用玉色则上之可用青绿纱绢下之可用
白素布葛固未尝无别也安用缘哉
前汉书叙传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
急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逌出刘德曰秒
禾芒也忽蜘蛛网细者也师古曰秒音眇其字从禾
今衣制宋时以为服妖既经更定后则不复疑矣或
曰旧用缘今无之何也荅曰用缘不过分别缋青素
三义耳衣用玉色则上之可用青绿纱绢下之可用
白素布葛固未尝无别也安用缘哉
前汉书叙传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
急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逌出刘德曰秒
禾芒也忽蜘蛛网细者也师古曰秒音眇其字从禾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2b 页 WYG0213-0667b.png
律历志曰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
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豪
釐孟康曰豪兔豪也十豪为氂
又曰黄钟为宫则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声应无
有忽微孟康曰忽微若有若无细于发者也谓正声无
有残分也
隋志曰孙子算术云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
为豪十豪为氂十氂为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外互
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豪
釐孟康曰豪兔豪也十豪为氂
又曰黄钟为宫则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声应无
有忽微孟康曰忽微若有若无细于发者也谓正声无
有残分也
隋志曰孙子算术云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
为豪十豪为氂十氂为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外互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3a 页 WYG0213-0667c.png
宋志曰一万忽为一分忽者吐丝为忽分者始微而著
言可分别也一分为一千丝为一百毫毫者毫毛也自
忽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一分为一十氂氂者氂牛
尾毛也曳赤金成丝为之也
又曰因度尺而求釐度者丈尺之总名焉因乐尺之源
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釐析釐为毫析毫
为丝析丝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釐十氂为
分
言可分别也一分为一千丝为一百毫毫者毫毛也自
忽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一分为一十氂氂者氂牛
尾毛也曳赤金成丝为之也
又曰因度尺而求釐度者丈尺之总名焉因乐尺之源
起于黍而成于寸析寸为分析分为釐析釐为毫析毫
为丝析丝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釐十氂为
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3b 页 WYG0213-0667d.png
黄帝素问曰恍惚之数生于毫釐毫釐之数起于度量
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本注曰恍惚
者谓似有似无也忽亦数也似无似有而毫釐之数生
其中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此之谓也算书曰似
有似无为忽毫釐虽小积而不已命数乘之则起至于
尺度斗量之绳准千之万之亦可增益而至载之大数
推引其大则应通人形之制度也
今按尺度之法自引至分凡有五等谓之五度自分
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本注曰恍惚
者谓似有似无也忽亦数也似无似有而毫釐之数生
其中老子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此之谓也算书曰似
有似无为忽毫釐虽小积而不已命数乘之则起至于
尺度斗量之绳准千之万之亦可增益而至载之大数
推引其大则应通人形之制度也
今按尺度之法自引至分凡有五等谓之五度自分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4a 页 WYG0213-0668a.png
以下复有氂豪丝忽微之名盖于五度之下又为五
等夫五者天之中数也十者地之终数也是故曰引
曰丈曰尺曰寸曰分曰釐曰毫曰丝曰忽曰微共计
十等而度法尽矣此穷幽极微之术也忽微两字详
其名义本诸老子隋志解为蚕吐丝者恐未必然按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也是为忽
等夫五者天之中数也十者地之终数也是故曰引
曰丈曰尺曰寸曰分曰釐曰毫曰丝曰忽曰微共计
十等而度法尽矣此穷幽极微之术也忽微两字详
其名义本诸老子隋志解为蚕吐丝者恐未必然按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也是为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4b 页 WYG0213-0668b.png
恍忽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忽兮其中有物自古及
今其名不去也算法忽微之名盖本诸此然世俗算
书自忽微以下又有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
弹指刹那虚空清净等目经传子史用之亦鲜(臣)尝
窃有疑焉今试辨之夫注素问汉书者皆以为忽微
乃恍忽幽微似有若无者也尘埃乃有形质之物比
之忽微实为粗大渺漠模糊亦是广大之义瞬息弹
指又非度数之名虚空清净与诸忽微无别凡此之
今其名不去也算法忽微之名盖本诸此然世俗算
书自忽微以下又有尘埃渺漠模糊逡巡须臾瞬息
弹指刹那虚空清净等目经传子史用之亦鲜(臣)尝
窃有疑焉今试辨之夫注素问汉书者皆以为忽微
乃恍忽幽微似有若无者也尘埃乃有形质之物比
之忽微实为粗大渺漠模糊亦是广大之义瞬息弹
指又非度数之名虚空清净与诸忽微无别凡此之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5a 页 WYG0213-0668c.png
类名义乖舛皆无足取又隋志以丝为秒蔡氏以微
为初详其名义亦可疑焉夫秒者禾之芒即所谓蔈
也淮南子曰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许
氏说文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是也则秒当
在分毫二者之间与釐相去不远然以十二为法未
若十十为等整齐而易算也今乃列于毫忽之间以
千秒为一分益无所据不如宋志十忽为丝之说名
正而言顺也蔡氏律吕新书丝下曰忽忽下曰初初
为初详其名义亦可疑焉夫秒者禾之芒即所谓蔈
也淮南子曰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许
氏说文曰十二秒而当一分十分而寸是也则秒当
在分毫二者之间与釐相去不远然以十二为法未
若十十为等整齐而易算也今乃列于毫忽之间以
千秒为一分益无所据不如宋志十忽为丝之说名
正而言顺也蔡氏律吕新书丝下曰忽忽下曰初初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5b 页 WYG0213-0668d.png
下曰秒夫忽微两字既有汉志成说而不是从乃易
微为初又以秒居初下是以百万秒为一分失淮南
许氏训秒之义亦无可取焉
大戴礼保传篇引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
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礼记经解篇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缪以千里此
之谓也陈浩注曰所引易曰者纬书之言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徐广曰
微为初又以秒居初下是以百万秒为一分失淮南
许氏训秒之义亦无可取焉
大戴礼保传篇引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
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礼记经解篇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缪以千里此
之谓也陈浩注曰所引易曰者纬书之言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徐广曰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6a 页 WYG0213-0669a.png
一云差以豪釐缪以千里裴骃曰案今易无此语易纬
有之
隋志引易纬通卦验曰十马尾为一分
宋儒胡一桂曰欧公易序云读经解有差若毫釐缪以
千里之说秦焚书时易以卜筮全然经解所引于今易
无之是未得为全书也按沙随程氏古易章句外编云
汉儒引易曰君子正其始万事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此纬书通卦验之文也亦犹先儒引左氏传为春秋也
有之
隋志引易纬通卦验曰十马尾为一分
宋儒胡一桂曰欧公易序云读经解有差若毫釐缪以
千里之说秦焚书时易以卜筮全然经解所引于今易
无之是未得为全书也按沙随程氏古易章句外编云
汉儒引易曰君子正其始万事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此纬书通卦验之文也亦犹先儒引左氏传为春秋也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6b 页 WYG0213-0669b.png
近世儒者举此十六字附于坤文言之中曹建大谓不
然而黄鲁直引为大傅不知何所本也愚读沙随外编
始知易为全书而近世儒者可读附赘县疣者矣
今按俗谓纬书出于哀平之世王莽好谶乃有妄人
撰作诸纬兹说不然盖纬书之文未必尽出妄人之
手其间谬妄虽亦不无要在学者择焉而已一切皆
以为妄而弃之则过矣太史公大小戴皆在哀平之
前则已有通卦验之书而引之岂待王莽而后有哉
然而黄鲁直引为大傅不知何所本也愚读沙随外编
始知易为全书而近世儒者可读附赘县疣者矣
今按俗谓纬书出于哀平之世王莽好谶乃有妄人
撰作诸纬兹说不然盖纬书之文未必尽出妄人之
手其间谬妄虽亦不无要在学者择焉而已一切皆
以为妄而弃之则过矣太史公大小戴皆在哀平之
前则已有通卦验之书而引之岂待王莽而后有哉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7a 页 WYG0213-0669c.png
其书今亡全丈虽不复见而略见于传记之所引者
如隋志十马尾为一分之类是也(臣)尝试之选马尾
之圆实粗大者用之而其匾者细者皆去之不用止
用一条以利刀碎截成段每段可长一分或半分许
先以面糊涂竹篾上次将截碎马尾实排沾之一一
相挨勿令露空如此十马尾则为一分矣以新造横
黍尺校之适与相合是知新尺信古尺也大抵纬书
起自前汉前汉去古未远彼时学者多见古书凡为
如隋志十马尾为一分之类是也(臣)尝试之选马尾
之圆实粗大者用之而其匾者细者皆去之不用止
用一条以利刀碎截成段每段可长一分或半分许
先以面糊涂竹篾上次将截碎马尾实排沾之一一
相挨勿令露空如此十马尾则为一分矣以新造横
黍尺校之适与相合是知新尺信古尺也大抵纬书
起自前汉前汉去古未远彼时学者多见古书凡为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7b 页 WYG0213-0669d.png
著述必有所本不可以其不经而忽之也至于后汉
去古渐远虽大儒亦未免穿凿若许氏说文谓十发
为程程为一分盖因易纬之义而误以马尾为人发
无稽之言此类是也(臣)尝取发试之校诸黍尺皆不
合焉是故宁取易纬之马尾不取说文之人发信其
所信而疑其所疑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亦当然之
理耳
右證之以器物
去古渐远虽大儒亦未免穿凿若许氏说文谓十发
为程程为一分盖因易纬之义而误以马尾为人发
无稽之言此类是也(臣)尝取发试之校诸黍尺皆不
合焉是故宁取易纬之马尾不取说文之人发信其
所信而疑其所疑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亦当然之
理耳
右證之以器物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8a 页 WYG0213-0670a.png
五度所起
十纤为微(微纤者似有似无人之目力所不见也)
十微为忽(忽者目力虽稍可见而恍惚难识也)
十忽为丝(丝者蚕口初吐生丝也或曰蜘蛛纲丝也)
十丝为毫(毫者人之毫毛也或曰兔之毫毛也)
十毫为氂(氂者氂牛尾毛也或曰骥尾也亦作釐)
五度正数
十氂为分(一秬黍之广也为百毫千丝万忽)
十纤为微(微纤者似有似无人之目力所不见也)
十微为忽(忽者目力虽稍可见而恍惚难识也)
十忽为丝(丝者蚕口初吐生丝也或曰蜘蛛纲丝也)
十丝为毫(毫者人之毫毛也或曰兔之毫毛也)
十毫为氂(氂者氂牛尾毛也或曰骥尾也亦作釐)
五度正数
十氂为分(一秬黍之广也为百毫千丝万忽)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8b 页 WYG0213-0670b.png
十分为寸(为百釐千毫万丝十万忽)
十寸为尺(为百分千釐万毫十万丝百万物)
十尺为丈(为百寸千分万釐十万毫百万丝千万忽)
十丈为引(为百尺千寸万分十万釐百万毫千万丝亿忽)
宋司马光曰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则
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其轻
重而知权衡古律今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度无以
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耶夫度量衡所以佐
十寸为尺(为百分千釐万毫十万丝百万物)
十尺为丈(为百寸千分万釐十万毫百万丝千万忽)
十丈为引(为百尺千寸万分十万釐百万毫千万丝亿忽)
宋司马光曰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则
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其轻
重而知权衡古律今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度无以
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耶夫度量衡所以佐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9a 页 WYG0213-0670c.png
律而存法也古人制四器以相参校者为三者虽亡苟
其一存则三者从可推也又恐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
于书形之于物黍者自然之物有常不变者也故于此
寓法焉今四器皆亡不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
长短则谓之度量其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
权衡然量有虚实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
因度求律之为审也非谓太古以来律必生于度也特
以近世古律不存故返从度法求之耳
其一存则三者从可推也又恐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
于书形之于物黍者自然之物有常不变者也故于此
寓法焉今四器皆亡不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
长短则谓之度量其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
权衡然量有虚实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
因度求律之为审也非谓太古以来律必生于度也特
以近世古律不存故返从度法求之耳
乐律全书卷二十二 第 149b 页 WYG0213-0670d.png
右总论五度乃四器之要
乐律全书卷二十三
乐律全书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