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乐律全书卷十八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213-049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十八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外篇八

  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

  论弦歌二者不可偏废第七

  序曰歌以弦为体以歌为用弦歌二者不可偏废故论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213-0491b.png
  书名弦歌要旨者臣父恭王之所传而臣之所受者也
其旨有四曰总条理以安节致中和以安律始操缦以
安弦终博依以安诗四者所谓弦歌之要旨也原夫为
书之意盖虑世儒习歌咏者则有矣鼓琴瑟者或鲜焉
故先之以琴瑟又虑学琴瑟者则有矣通律吕者或鲜
焉故先之以律吕又虑讲律吕者则有矣明节奏者或
鲜焉故先之以节奏观其次序先后察其本末始终无
非微显阐幽之意谓之要旨不亦宜乎谨录如左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213-0491c.png
  弦歌要旨序

  夫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故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孔门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
论语曰取瑟而歌又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其非
病非哭之日盖无日不弦不歌由是而观则知弦
歌乃素日常事所谓不可斯须去身信矣至若子
游子路曾晰之徒皆以弦咏相尚伯鱼未学周南
召南则以面墙之喻规之其谆谆诱以诗乐而无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213-0491d.png
间也宋朝道学之兴老师宿儒痛正音之寂寥尝
择取二南小雅十数篇寓之埙籥使学者朝夕歌
咏近世行乡饮亦不废歌诗儒生往往习此虽不
以为异事然而徒歌无弦歌又不能造夫精妙之
地使人听之而惟恐卧实有以致卧也臣父南还
得秘传操缦谱以授臣曰徒弦徒歌非所谓弦歌
也欲学弦歌慎毋忽此臣对曰唯遂习而传之因
僭为之序曰操缦安弦其来尚矣今琴家定弦所弹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213-0492a.png
操缦谱即古操缦之遗音也口耳相传不记文字
词旨浅俗学者轻之殊不思礼失求诸野乐失亦
然殆未可轻之也按旧谱云定当达理定达理定定
当达理定凡三句共计十三字从头再作是为二章合
二章为一篇名曰古操缦引详其词旨盖谓定弦
之人当达定弦之理然后弦可定也下文二句嗟
叹之耳虽拟弦音而作亦未必无谓也别传谱云
风清月朗声月朗声风清月朗声是亦有谓而作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213-0492b.png
盖此五字而具四义谓正应和同也正者本律散
音风月二字是也应者本律实音清字是也和者
相生之音朗字是也同者齐撮之音声字是也风
清二声为同月朗二声为和凡律为阳而吕为阴
以律应律以吕应吕曰应以律和吕以吕和律曰
和以阳配阳以阴配阴谓之同而不和以阳召阴
以阴召阳谓之和而不同琴瑟谱中皆有正应和
同四义具此四义谓之操缦否则左传所谓专壹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213-0492c.png
是也故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
能安诗安乐也安弦乐于弦也安诗乐于诗也操
者持也缦者缓也持于弦声则歌声缓所谓歌永
言也博者多也依者倚也倚于歌声则弦声多所
谓声依永也歌彼一字弦此二段二段既尽一字
方终勿令歌声先尽而弦声未尽勿令弦声先终
而歌声未终弦与歌歌与弦交相操持互相依倚
不知歌之为弦弦之为歌物我两忘而与俱化养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213-0492d.png
性情致中和由乎此也前段第一声击金钟为节
后段第一声击玉磬为节所谓始终条理者也无
钟磬则以缶为节赵王鼓瑟秦王击缶是也弦声
数十击节止二此所谓繁文简节之音也初学琴
瑟必先学此虽然尝绎思之旧谱一篇分作二章
每章三句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也首句五字
象五声也次则八字象八音也共十三字象琴十
三徽也一篇之间总节有二象两仪也一章之间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213-0493a.png
细节有八象八卦也弦声十三象十二月及闰月
也其旨深奥非圣人不能作然昔人所传谱词涉
鄙俚故好事者颇润色之或借风清月朗字义或
采古人见成语言用拟弦音犹乐家所谓填词也
不过识音律明节奏开示初学而已若夫鱼兔既
得筌蹄宜弃弦声添减存乎其人不必拘于十三
声也惟总节二与细节八则不敢添减耳故操缦
谱有十三字者有十六字者弦声多寡大同而小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213-0493b.png
异也今列数种于左庶后世学者知所变通云

  十三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定当□理□ □理□ □当□理□

  后段名曰玉振 □当□理□ □理□ □当□理□

  右系琴家所传旧谱乃太古遗音也

  又十三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清□朗□ □朗□ □清□朗□

  后段名曰玉振 □山□水□ □水□ □山□水□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213-0493c.png
  右系琴家别谱亦名风清月朗是也

  又十三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浪□水□ □水□ □以□我缨

  后段名曰玉振 □浪□水□ □水□ □以□我□

  右系借古语拟弦音犹词家填腔也

  十六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浪□水□兮□水□兮□以□我□兮

  后段名曰玉振 □浪□水□兮□水□兮□以□我□兮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213-0493d.png
  右系借古语拟弦音犹词家填腔也

  又十六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朗□清□水□山□朗□清□水□山

  后段名曰玉振 □清□朗□高□流□清□朗□高□流

  右系琴家别谱亦名月朗风清是也

  又十六字操缦

  前段名曰金声 □礼□视□礼□听□礼□言□礼□动

  后段名曰玉振 □不□长□不□从□不□满□不□极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213-0494a.png
  右系借古语拟弦音犹词家填腔也

  论曰音节之生由乎人之心也天君泰然则百体
从令条贯乖方则音节违和曰和曰节无馀蕴矣
周礼小师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和者齐声如一
之谓也节者板眼如一之谓也故孟子称仲尼
金声而玉振之取譬于钟磬也虞书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商颂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周礼钟师磬师
掌金奏教缦乐仪礼奏驺虞间若一注谓间若一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213-0494b.png
者重节古人于乐重在节奏今人学歌学琴多无
板眼何也板眼者节奏之谓也节奏者操缦之谓
也故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
安诗学琴学歌先学操缦为第一之要务操缦失
传则雅乐失传矣旧传操缦每段各十六声今或
省去三声盖所省三声者亦犹文章中助字云

  已上总条理以安节(条理犹言脉络安节安于节奏后凡言安律安弦安
诗皆仿此)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213-0494c.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213-0494d.png
  按魏书乐志曰平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瑟
调以宫为主已上三句互见杜氏通典文献通考
而人不晓其义盖琴家谓琴一弦为宫二弦为商
三弦为角又谓黄钟为诸均主董仲舒曰琴瑟不
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以角为主者先上第三弦
吹黄钟律管令与散声协是为平调也以商为主
者先上第二弦吹黄钟律管令与散声协是为清
调也以宫为主者先上第一弦吹黄钟律管令与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213-0495a.png
散声协是为瑟调也由是推之古调当先上第四
弦吹黄钟以协之而魏志不言者盖古调乃琴之
正调而平清瑟皆变调也昔人论乐多云三调皆
指琴之变者而言故不言正调也然则各调皆当
以其本律定弦无律以笙代之而笙簧或不全故
又以琴代之依前项纸条所贴处按而弹之则诸
律皆备矣

  论琴五音七音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213-0495b.png
  琴有七弦当具七音世所传者五音为均何也盖
五音为均者古谓之五弦琴其第三弦旧名中弦
故史记谓琴宫弦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不失其
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犹瑟宫弦为君而居中央
者也七弦之琴系七音为均者宫弦亦居中央惟
五音为均者则以第三弦为黄钟此乃五弦琴宫
之旧位而未尝改也故管子谓宫数八十一徵数
一百八羽数九十六徵羽之数各加一倍即此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213-0495c.png
也近世琴家不晓此理指第一弦散声为宫误矣

  论琴九徽十徽

  琴之徽十有三惟第十徽与第九徽古人谓之中
声乃琴之最要也调弦定律不过二者之间而已
律从浊渐清谓之降琴从第十徽降至第五徽谓
之五节自十降九为第一节自九降八为第二节
自八降七为第三节自七降六为第四节自六降
五为第五节五节之外浊者益浊清者益清皆非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213-0495d.png
中声虽有馀徽而雅乐不用也昭元年左传曰先
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
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
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君子之近琴
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此之谓也

  秘传定琴瑟法

  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后汉律历志曰弦
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诗云鼓瑟鼓琴笙磬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213-0496a.png
同音虽无律而有笙定不难矣拔出笙簧而单吹
之令善琴善筝者解去琴瑟之弦从新上之盖瑟
与筝大小虽殊而其上弦之法无异知筝不识瑟
亦能上弦耳琴有五声为均者亦有七音为均者
上弦法略不同且论五声者初学易晓也琴弦散
声为律之正音按第十徽为律之母按第九徽为
律之子律母云者能生散声者也律子云者散声
所生者也先吹合字上第一弦按第十徽弹之令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213-0496b.png
与笙音相同是为黄钟次吹四字上第二弦按第
十徽弹之令与笙音相同是为太蔟次吹上字上
第三弦按第十徽弹之令与笙音相同是为仲吕
次吹尺字上第四弦按第十徽弹之令与笙音相
同是为林钟次吹工字上第五弦按第十徽弹之
令与笙音相同是为南吕其第六弦第七弦散声
与第一弦第二弦散声相应此五声为均之琴也
吹笙定弦毕复照调弦法再详定之是上琴大略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213-0496c.png


  上瑟大略与上筝同将瑟弦通解毕新布拂拭乾
净尾端用锦一幅或用色纸代之先上中弦空弹
散声令与琴第三弦散声相同复从中间挨次上
之上弦听音空弹散声不须安柱第一弦第二弦
散声比琴第一弦散声微低第三弦第四弦散声
与琴第一弦散声同第五弦第六弦散声比琴第
二弦散声微低第七弦第八弦散声与琴第二弦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213-0496d.png
散声同第九弦第十弦散声比琴第二弦散声微
高第十一弦第十二弦散声比琴第三弦散声微
低自第十三弦起至第二十五弦散声皆与琴第
三弦散声同如是听毕然后安柱外边大弦安柱
离尾岳内约有一肘里边小弦安柱离首岳内约
有一肘然瑟长短不同但言离岳勿太远勿太近
可也馀弦安柱形如雁阵排作一行勿作两行俗
士不晓排作两行甚可笑也其定弦法以笙定琴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213-0497a.png
以琴定瑟则十二律之音全矣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213-0497b.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213-0497c.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213-0497d.png
  右是小样纸条长短广狭与瑟岳山一般

  论黄弦不可不弹

  庄子文子及淮南子之言瑟也皆云鼓之二十五
弦皆动此乃古法至唐宋犹然也杜氏通典曰颂
瑟长七尺二寸二十五弦尽用之尽用之者则中
弦亦用矣文献通考曰第一弦黄钟中声第十三
弦黄钟清声即中弦也第二弦大吕中第十四弦
大吕清第三弦太蔟中第十五弦太蔟清第四弦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213-0498a.png
夹钟中第十六弦夹钟清第五弦姑洗中第十七
弦姑洗清第六弦仲吕中第十八弦仲吕清第七
弦蕤宾中第十九弦蕤宾清第八弦林钟中第二
十弦林钟清第九弦夷则中第二十一弦夷则清
第十弦南吕中第二十二弦南吕清第十一弦无
射中第二十三弦无射清第十二弦应钟中第二
十四弦应钟清其第二十五弦文献通考虽不言
之盖即中弦黄钟之应声也诸律中清各具二均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213-0498b.png
而惟黄钟则有大中小三声者其中犹正律也大
者倍律也小者半律也亦犹历家履端于始举正
于中归馀于终之义然馀律惟有二独黄钟有三
者黄钟至尊特异于馀律也和笙之十三簧律准
之十三弦十二律外而馀其一皆以小者为黄钟
之清声瑟之末弦为黄钟之清声亦犹是耳中弦
虽为黄钟元史已前都无黄弦之说不知始于何
时初意原为使鼓瑟者易识庶免错误睹其黄色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213-0498c.png
则知是黄钟矣无别意也后乃传讹遂谓黄弦为
君而不敢弹夫谓黄弦为君而不敢弹则是乐声
中无君矣天下岂有无君之礼乐哉古人遇有变
故则乐设而不作无故而于黄弦之君设而不作
则不祥矣此不可不辨也宜照文献通考改正为
便

  论定瑟必须吹笙

  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云鼓瑟鼓琴笙磬同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213-0498d.png
音盖琴瑟与笙最相合者也今人定瑟不用笙而
用排箫则误矣排箫之精制者亦无不可但恐不
精制则不如笙也笙定瑟法先吹合字定第一弦
为黄钟之中声又吹合字定第十三弦即是中间
黄弦为黄钟之清声复吹六字定第二十五弦为
黄钟之子声次吹四字定第三弦及第十五弦为
太蔟隔第二弦不先定者以俗笙无背四故也次
吹一字定第五弦及第十七弦为姑洗隔第四弦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213-0499a.png
不先定者以俗笙无背一故也次吹上字定第六
弦及第十八弦为仲吕次吹勾字定第七弦及第
十九弦为蕤宾次吹尺字定第八弦及第二十弦
为林钟次吹工字定第十弦及第二十二弦为南
吕次吹凡字定第十二弦及第二十四弦为应钟
隔夷则无射而不先定者恐俗笙无哑工哑凡二
音故也俗笙虽无此音其有者既已定则无者可
推矣大吕在于合四二音之间比合微清比四微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213-0499b.png
浊夹钟在于四一二音之间比四微清比一微浊
夷则在于尺工二音之间比尺微清比工微浊无
射在于工凡二音之间比工微清比凡微浊俗呼
背四背一哑工哑凡是也世俗之乐不用此音古
乐旋宫则用之矣今太常瑟无此四律者旋宫法
久废故也是以合字上字尺字独弹独应四字一
字工字双弹双应非古人弹瑟之法也已上一节
专为天下郡学之习雅乐者而论也若夫知音之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213-0499c.png
士用子午琴以定之则又不必拘于笙矣

  已上致中和以安律(中者平也渐次而高不忽然高渐次而低不忽然低
虽低不至于咽不出虽高不至于揭不起是为中也和者齐也众弦齐弹如同一弦众管齐吹如
同一管众声齐响如同一声众口齐歌如同一口是为和也致者务要如是云耳)

  论学乐先学操缦

  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古人学乐之要在此顾读者未达耳今详解之夫
操之为言持也缦之为言缓也谓持歌声使之缓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213-0499d.png
也又操乃操演之操缦乃紧缦之缦谓演习之不
许紧也此操缦二字之义也周礼笙师掌教缦乐
谓此乐也博当解作博物之博依当解作依永之
依谓依于众声使永其言耳诗云依我磬声然不
独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皆可依也故曰博依书
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是也乐记曰歌之为言长
言之也不有依据不能永长故曰歌永言声依永
声依于八音方能永言也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213-0500a.png
  论学操缦捷径法

  古操缦有二种十六字者弦声无间断故不用齐
撮十三字者弦声有间断故用齐撮耳二者不可
偏废各有妙趣存焉学十六字者专学十六字学
十三字者专学十三字学笙者专学笙学歌者专
学歌不许混乱务要精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
为妙矣凡曰齐撮曰勾曰挑曰散曰按之类系是
琴谱琴士知之系是笙谱僧道知之故不细解恐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213-0500b.png
文烦也然起初学琴须琴士教之学笙亦须僧道
教之最为省力仍须儒者依此书中所说而料理
之方为雅乐不然则类乎俗琴俗笙矣笙吹出一
口气琴弹操缦一段笙吸入一口气亦弹操缦一
段琴要缦笙要随琴缦不许紧吹及弹舌吹亦不
许忽吹忽吸此谓之俗乐声雅乐之笙最忌此也
譬如学急口令偷换气则罚之学吹笙亦如此知
其甚难而固执之方称操缦二字之义慎勿信口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213-0500c.png
吹也记曰啴谐慢易之音此之谓也儒者料理之
料理此事耳

  论雅琴只按十徽

  琴有十三徽徽间复有二十四律之位每调按弦
各照律位取其实音以配散声迭相应和皆可以
弹操缦而其指法则皆不同大率七徽以左是为
正律七徽以右是为半律或正或半随歌高下音
调既熟通变由人今不悉载也如或未然只用九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213-0500d.png
徽十徽一节其音亦无不备盖此两徽实乃琴体
三分之二四分之三黄钟损益上下相生之正位
焉其音纯正超胜诸徽故琴道尚之耳

  论雅琴不用吟猱

  凡琴之曲有雅有郑郑卫之声贵泛音而尚吟猱
雅颂之声贵实音而尚齐撮是故先王之乐琴曲
之中以十分言之齐撮居其三盖琴瑟之与笙此
三器最相似瑟无吟猱则知琴亦无之笙之独簧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213-0501a.png
不能成音必合两三簧而后成音则知琴瑟亦然
独弹一弦不能成音必撮两三弦而后成音先王
之乐琴瑟笙簧未有不相合者诗云鼓瑟鼓琴笙
磬同音此之谓也世俗琴曲则不然盖吟猱多而
齐撮少古所谓郑卫之音也切宜忌之

  先学五音操缦共十八首

  惟角音按九徽其馀皆按十徽秘传口诀有云凡
弹操缦者皆按十徽音十徽寻不见方去九徽寻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213-0501b.png
此之谓也

  十徽按一散三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芍□□芍□□芍□从豆

  十徽按一散三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芍□ □芍□ □□芍□ 从豆

  十徽按二散四相应 十六字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213-0501c.png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 从豆

  十徽按二散四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十徽按三散五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 从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213-0501d.png
  十徽按三散五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十徽按四散六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十徽按四散六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213-0502a.png
  □□ □□ □□ 从豆

  十徽按五散七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十徽按五散七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十徽按四散一相应 十六字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213-0502b.png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十徽按四散一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十徽按五散二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213-0502c.png
  十徽按五散二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十徽按六散三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十徽按六散三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213-0502d.png
  □□ □□ □□ 从豆

  十徽按七散四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十徽按七散四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九徽按一散四相应 十六字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213-0503a.png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芍□□芍□□芍□从豆

  九徽按一散四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芍□ □芍□ □□芍□ 从豆

  九徽按二散五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213-0503b.png
  九徽按二散五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九徽按三散六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三散六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213-0503c.png
  □□ □□ □□ 从豆

  九徽按四散七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四散七相应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九徽按三散一相应 十六字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213-0503d.png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三散一相应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从豆

  九徽按四散二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213-0504a.png
  九徽按四散二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九徽按五散三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五散三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213-0504b.png
  □□ □□ □□ 从豆

  九徽按六散四相应 十六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六散四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九徽按七散五相应 十六字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213-0504c.png
  沧浪之水(清浊)兮之水(清浊)兮可以濯我(缨足)兮两段谱同

  □从豆

  九徽按七散五相应 十三字者

  沧浪之水(清浊) 之水(清浊) 可以濯我(缨足) 两段谱同

  □□ □□ □□ 从豆

  次学七音琴瑟操缦(见内篇第七卷)

  已上始操缦以安弦(操缦何为而作为弦歌而作也是故弦歌先学操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213-0504d.png
  论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

  古人歌诗未尝不弹琴瑟弹琴瑟亦未尝不歌诗
此常事也或有不弹而歌不歌而弹此则变也故
尔雅曰徒歌谓之谣徒鼓瑟谓之步别而言之著
其变也歌与谣讴故当不同韩诗章句曰有章曲
曰歌无章曲曰谣孟子曰河西善讴齐右善歌然
则歌贵而谣贱歌尊而讴卑凡先王雅乐切忌讴
之讴之是轻之也何谓讴之不鼓琴瑟而歌是也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213-0505a.png
论语曰取瑟而歌家语曰弹琴而歌此则古之圣
贤歌诗未尝不鼓琴瑟之明證也今人歌诗与琴
不能相入盖失其传耳是则非歌也谓之讴可也
窃疑古之弦歌犹今之弹唱耳礼失求诸野乐失
独不可求诸野乎俗谱颜回等曲以一音配一字
手弹口诵何异白念弦歌之声岂如是哉诗云鼓
瑟鼓琴笙磬同音试取颜回曲以笙磬协之则知
其不可矣盖后世伪作而俗士信之以为出于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213-0505b.png
子之手陋亦甚矣兹不可不论也故学歌诗必先
学琴学琴必先学操缦学操缦必先学定弦定弦
既熟节奏既明然后可以学歌此先后之序也

  论士大夫学乐八音不求备

  仪礼乡饮乡射二篇所载乐器惟曰工四人二瑟
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不鼓不释则知瑟笙磬鼓
四者之外无馀乐也夫乡饮乡射士大夫盛礼而
乐不过如此今人必求八音全备而后盛乐岂非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213-0505c.png
误欤笙鼓二物天下通有之矣惟磬瑟或少耳盖
磬者所以节乐也无则以缶代之史记赵王鼓瑟
秦王击缶缶即瓦盆其声类磬代之者从便也若
无瑟则以琴代之是故愚议士大夫学乐惟用此
四者庶几简而不烦易而不难可以家传户诵闻
弦歌之声矣

  论学歌诗六般乐器不可缺

  第一鼗不可缺虞书商颂皆首言鼗鲁论言播鼗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213-0505d.png
武周礼凡乐事播鼗又有雷鼗灵鼗路鼗之属礼
记赐诸侯乐以柷将之赐子男乐以鼗将之鼗之
为言兆也其用盖与柷同公侯以柷者柷乃一篇
之纲领是以为贵也子男以鼗者鼗乃一章之纲
领是以为次也鼗柷上下通用之器古人所重如
此虽然仪礼言鼗倚于颂磬西纮而不言柷是知
柷敔可省而鼗不可缺也作乐不用鼗非古之道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213-0506a.png
  第二拊不可缺周礼大师帅瞽登歌令奏击拊注
曰击拊瞽乃歌也拊形如鼓以韦为之著之以糠疏
曰谓凡大祭之时大师有此一事言帅瞽登歌者谓
降神合乐皆升歌清庙故将作乐时大师帅取瞽人
登堂于西阶之东北面坐而歌者与瑟以歌诗也令
奏击拊者拊所以导引歌者故先击拊瞽乃歌也歌
者出声谓之奏故云奏也搏拊之为器见于经者
不一而足近代说经者乃以至循二字解之何哉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213-0506b.png
第三鼓不可缺鼓所以节乐古今无异但历代所
制乐其击鼓之节奏互有异焉投壶篇所载鲁鼓薛
鼓谱有圆形有方形先儒以为圆者击鞞方者击鼓
又曰年代久远无以知其得失虽见于经其详不可
得而知也周礼射人言之颇详所谓驺虞九节狸
首七节采蘋采蘩皆五节尊卑之节多少虽异四节
以尽乘矢则同如驺虞九节则先歌五节以听馀四
节则发四矢也七节者三节先以听五节者一节先以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213-0506c.png
听也仪礼乡射歌驺虞大射歌狸首皆曰间若一间
若一者疏密匀也不知所谓疏密指一字一鼓欤抑
一句一鼓欤若一句毕乃击三鼓又一句毕再击三鼓
则所谓五七九节者间皆不若一矣或谓每一字毕击
一鼓为一节或谓每一句毕击三鼓为一节或谓每一
章毕击三鼓为一节每字击一鼓似乎太烦每章
击三鼓似乎太简每句击三鼓则烦简得中然皆不
可考也由此观之投壶鼓谱疏密不匀亦非间若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213-0506d.png
一矣宋元乐舞皆有鼓谱而元志尤详焉文舞武
舞皆始听三鼓毕已后每歌二字击鼓一声歌用
四言八句共计三十二字凡击鼓十五声志所谓三鼓
毕间声作下有小注云二声钟一声鼓是也惟我国
朝太常雅乐每歌一句毕乃击鼓三声而间之以
搏拊此与宋元之制不同盖宋元之制宫县有应
鞞登歌有搏拊故元志云建鼓两旁挟二小鼓曰鞞
曰应又云搏拊如鼓而小中实以糠两手或搏或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213-0507a.png
拊以节登歌之乐尝考三礼图亦然建鼓两旁原
有二小鼓形如两耳每击大鼓一声间以应鞞一
声仪礼所谓间若一所谓建鼓在阼阶西应鞞在
其东礼记注所谓圆者击鞞方者击鼓此之谓也
今则建鼓两旁除去小鼓而名大鼓曰应又以搏
拊代鞞与大鼓相间作不独与古制异亦与宋元
异矣初学乐者先宜学古后乃知今今古皆通则
为尽善朔应二鞞不可缺也或击大鼓边以代朔鞞击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213-0507b.png
鼗鼓边以代应鞞亦可也节奏详见下文

  第四钟不可缺如有磬兼用之无则一器足矣重
击为金声轻击为玉振书曰击石拊石此之谓欤
故史记曰县一钟而尚拊大戴礼曰县一磬而尚
拊盖谓钟磬有一足矣惟抟拊不可缺以礼记论
语考證则杜蒉言钟而不言磬荷蒉言磬而不言
钟钟磬未尝兼用亦可见矣

  第五琴不可缺第六笙不可缺此二器者古今通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213-0507c.png
用求之甚易习之甚便是故初学不可缺也

  论学歌先学尧舜夏商遗音

  尧谣舜歌夏训商颂凡在周诗三百篇已前者真
乃太古遗音而琴家不识也请详言之康衢击壤
者尧之遗音也南风赓歌者舜之遗音也夏训五
章者禹之遗音也商颂五篇者汤之遗音也初学
歌诗宜先学此今各取其一为初学之门庶几三
百篇由此而入也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213-0507d.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5a 页 WYG0213-0508a.png
  尧谣一首(端如贯珠格)

  康衢之民所作称颂尧之德也

  立我烝民 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 顺帝之则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5b 页 WYG0213-0508b.png
  附录一首(端如贯珠格)

  击壤之歌亦尧民所作也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何有帝力哉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6a 页 WYG0213-0508c.png
  舜歌一首(端如贯珠格)

  南风之诗舜所作也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6b 页 WYG0213-0508d.png
  夏训一首

  此是大禹之训其孙述而歌之

  黄钟徵以林钟起调林钟毕曲

  皇祖有训 民可近  不可下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 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 一人三失 怨岂在明



  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 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为人上者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7a 页 WYG0213-0509a.png


  奈何不敬



  商颂一首

  此是汤孙祭祀其祖之乐歌也

  黄钟商以太蔟起调太蔟毕曲

  猗与那与 置我鼗鼓 奏鼓简简 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7b 页 WYG0213-0509b.png
  绥我思成 鼗鼓渊渊 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 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 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 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



  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 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8a 页 WYG0213-0509c.png
  凡欲习古乐者必先择一静处堂上堂下阼阶西阶
悉如古制堂上正中一席设先圣先师位使人起敬
堂上学者各跪而坐于地此古所谓席地坐也其堂
下乐不设坐但立奏

  (乐正先赞合乐立我烝民举麾者如前接赞赞毕举麾而后击柷
柷第一声搏 牍)

  (拊 左手轻击为拊右手重击为搏)

  (柷第二声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8b 页 WYG0213-0509d.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9a 页 WYG0213-0510a.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39b 页 WYG0213-0510b.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0a 页 WYG0213-0510c.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0b 页 WYG0213-0510d.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1a 页 WYG0213-0511a.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1b 页 WYG0213-0511b.png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2a 页 WYG0213-0511c.png
  (拊    可 太和 从 林应)

  (搏 牍   志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满 太和)

  (搏 牍   乐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太和 极 林应)

  烝(姑 搏 牍 钟 洗 敖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2b 页 WYG0213-0511d.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搏 牍 磬  敖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3a 页 WYG0213-0512a.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民(太 搏 牍 钟 蔟 敖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3b 页 WYG0213-0512b.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搏 牍 磬 敖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4a 页 WYG0213-0512c.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搏 牍 朄朄鼓鸣则歌管皆止钟鸣而后歌管方作)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4b 页 WYG0213-0512d.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5a 页 WYG0213-0513a.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5b 页 WYG0213-0513b.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6a 页 WYG0213-0513c.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莫(黄 搏 牍 镛 钟 琴敖 瑟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6b 页 WYG0213-0513d.png
  (拊    芍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搏 牍 磬 敖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7a 页 WYG0213-0514a.png
  (拊    芍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匪(南 搏 牍 钟  吕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7b 页 WYG0213-0514b.png
  (搏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搏 牍 磬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8a 页 WYG0213-0514c.png
  (拊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尔(林 搏 牍 钟 钟 敖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长 太和)

  (搏 牍   欲 林正 不 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8b 页 WYG0213-0514d.png
  (拊    可 太和 从 林应)

  (搏 牍   志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满 太和)

  (搏 牍   乐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太和 极 林应)

  (搏 牍 磬 敖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长 太和)

  (搏 牍  欲 林正 不 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9a 页 WYG0213-0515a.png
  (拊     可 太和 从 林应)

  (搏 牍   志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满 太和)

  (搏 牍    乐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太和 极 林应)

  极(姑 搏 牍 钟 洗 敖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49b 页 WYG0213-0515b.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搏 牍 磬 敖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0a 页 WYG0213-0515c.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搏 牍 朄)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0b 页 WYG0213-0515d.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1a 页 WYG0213-0516a.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1b 页 WYG0213-0516b.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2a 页 WYG0213-0516c.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不(太 搏 牍 镛 琴 蔟 敖 瑟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2b 页 WYG0213-0516d.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搏 牍 磬 敖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3a 页 WYG0213-0517a.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识(黄 搏 牍 钟 钟  敖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3b 页 WYG0213-0517b.png
  (拊     芍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搏 牍 磬   敖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芍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4a 页 WYG0213-0517c.png
  (拊    芍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不(南 搏 牍 钟 吕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4b 页 WYG0213-0517d.png
  (拊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搏 牍 磬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5a 页 WYG0213-0518a.png
  (拊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知(林 搏 牍 钟 钟 敖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长 太和)

  (搏 牍    欲 林正 不 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5b 页 WYG0213-0518b.png
  (拊     可 太和 从 林应)

  (搏 牍    志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满 太和)

  (搏 牍   乐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太和 极 林应)

  (搏 牍 磬  敖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长 太和)

  (搏 牍    欲 林正 不 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6a 页 WYG0213-0518c.png
  (拊     可 太和 从 林应)

  (搏 牍    志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林正 满 太和)

  (搏 牍    乐 林正 不 林应)

  (拊     可 太和 极 林应)

  (搏 牍 朄)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6b 页 WYG0213-0518d.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7a 页 WYG0213-0519a.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7b 页 WYG0213-0519b.png
  (拊)

  (博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8a 页 WYG0213-0519c.png
  (拊)

  (抟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顺(姑 搏 牍 镛 洗 琴敖 瑟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8b 页 WYG0213-0519d.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搏 牍 磬 敖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姑正 不 姑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9a 页 WYG0213-0520a.png
  (拊    可 南和 从 姑应)

  (搏 牍  志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姑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姑正 不 姑应)

  (拊    可 南和 极 姑应)

  帝(太 搏 牍 钟 蔟 敖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59b 页 WYG0213-0520b.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搏牍 磬 敖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长 南和)

  (搏 牍  欲 太正 不 太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0a 页 WYG0213-0520c.png
  (拊    可 南和 从 太应)

  (搏 牍  志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太正 满 南和)

  (搏 牍  乐 太正 不 太应)

  (拊    可 南和 极 太应)

  之(黄 搏 牍 钟 钟 敖 黄正 芍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0b 页 WYG0213-0520d.png
  (拊    芍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搏 牍 磬 敖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长 林和)

  (搏 牍  欲 黄正 不 黄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1a 页 WYG0213-0521a.png
  (拊    可 林和 从 黄应)

  (搏 牍   志 黄正 不 黄应)

  (拊    可 黄正 芍满 林和)

  (搏 牍   乐 黄正 不 黄应)

  (拊    芍可 林和 极 黄应)

  则(南 搏 牍 钟 吕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1b 页 WYG0213-0521b.png
  (拊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搏 牍 磬  敖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长 姑和)

  (搏 牍   欲 南正 不 南应)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2a 页 WYG0213-0521c.png
  (拊    可 姑和 从 南应)

  (搏 牍   志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南正 满 姑和)

  (搏 牍   乐 南正 不 南应)

  (拊    可 姑和 极 南应)

  (搏 牍 朄)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2b 页 WYG0213-0521d.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3a 页 WYG0213-0522a.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3b 页 WYG0213-0522b.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搏 牍 鼓)

  (拊)

  (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4a 页 WYG0213-0522c.png
  (拊)

  (搏 牍 应)

  (拊)

  (搏 牍)

  (拊)

  (敔第一声搏 牍)

  (拊)

  (敔第二声搏 牍)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4b 页 WYG0213-0522d.png
  (拊)

  (敔 第三声搏 牍)

  (拊)

  论八音指法虽异而音则同

  八音全用者瑟与琴指法虽异而音则同精于琴
者虽不识瑟但论以瑟与琴相合闻此一言彼若
有悟性即知其理矣埙篪箫管籥篴与笙指法虽
异而音则同精于笙者亦能吹之务使与笙相合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5a 页 WYG0213-0523a.png
而已是故琴笙钟鼓鼗拊节奏乃初学之门户切
不可忽也书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此之谓欤

  论先学诗乐而后经义益明

  歌声极长是为永言弦声极长是为依永吹声极
长是为和声众声相合是为克谐始作相合是为
翕如纵之相和是为纯如明白不差是为皦如接
续不断是为绎如初段击钟是为金声末段击磬
是为玉振初段为倡末段为叹一人倡之三人叹
乐律全书卷十八 第 65b 页 WYG0213-0523b.png
之是故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子与人歌而善必使
反之而后和之关雎之乱乱犹断也击朄鼓时乐
声虽断而馀音袅袅不绝如缕也故曰洋洋乎盈
耳哉凡此之𩔖学乐而后经义益明乐之于经岂
小补耶

  已上终博依以安诗(博者多也谓非止一器也依者倚也汉书曰上自倚
瑟而歌商颂曰依我磬声是也所依之器多多益善故曰博依)

  乐律全书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