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乐律全书卷十二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213-039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十二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外篇二

  古今乐律杂说并附录

  辨李文利张敔之失第二

  序曰李文利黄钟失之清张敔黄钟失之浊皆非中声
故辨之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213-0399b.png
  莆田李文利著律吕元声会稽季本为之辨曰近日莆
田李教授文利著律吕元声专主黄钟三寸九分之说
盖本吕氏春秋仲夏适音篇其言曰黄帝令伶伦自大
夏之西阮隃之阴取竹嶰溪之谷空窍厚匀者断两节
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制十二筒
以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
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宋刘恕作外纪书黄帝令伶伦造律亦载此文原恕之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213-0400a.png
意不过博采古书以备三皇之事耳而三寸九分之制
则未暇详求其义焉然吕氏季夏六月纪又曰黄钟生
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
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
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
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其法固
与史记汉书上下相生三分损益者同而黄钟之宫实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213-0400b.png
起九寸也吕氏之说前后不同亦自相牴牾矣夫史记
汉书虽未为得古人制律之意然比之三寸九分之说
犹有可推而其数亦似自然若以三寸九分为黄钟如
吕氏上下相生之法而损益之至于应钟止长一寸八
分四釐八毫八丝何以成声邪窃意长三寸九分当为
长九寸空径三分之误也故汉书引此语削去长三寸
九分五字盖有以知其为非矣隋志亦偶未察而复述
此以论和声亦欲备古义踵其误而不觉耳终亦以上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213-0400c.png
下相生三分损益为古人易简之法而黄钟之为九寸
者皆仍汉旧未有改也若韦昭注国语而曰黄钟阳之
变本为黄钟而言其曰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亦言
黄钟之为径长短而于蕤宾则固曰管长六寸二分八
釐但举成数而曰六寸三分耳非以九寸本蕤宾之律
而为黄钟之变也岂可据三寸九分之谬说以为黄钟
之定数哉文利之意本以律吕之数往而不返非阴阳
消长往来之理故以三寸九分起数循环升降自大吕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213-0400d.png
以至蕤宾五阳辰皆以阳升而进九分惟黄钟阳气尚
微故止进六分自林钟以至黄钟五阴辰皆以阴降而
退九分惟林钟阴气未盛故止退六分此其差也然阳
之进也气则从微至著以渐而盈阴之退也气则从盛
反衰以渐而缩阴阳进退盈缩适均不应阳之始进以
六分而后则五辰皆进九分阴之始退以六分而后则
五辰皆退九分也其意虽善而数亦强排且非吕氏上
生下生之本法也则亦臆说而已既以三寸九分定黄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213-0401a.png
钟因谓黄钟之尊在于清气上行不在数多清者数少
浊者数多数少者贵数多者贱黄钟为宫声极清而上
行至角徵羽乃下降重浊而为民事物尽斥诸儒言黄
钟长九寸之非殊不知礼有以多为贵者如献数天子
十二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大夫三士一豆数天子
二十六诸公十六诸侯十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佾数
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之类各随所重以别尊卑
未尝执一端以为典要也故数多管长则声浊而为宫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213-0401b.png
有持重深沉之意焉何害其为贵数少管短则声清而
为羽有飞越轻佻之意何害其为贱商角徵之声亦因
是而上下之此君臣民事物所以序也凡天地之道体
静而用动君也者以静制动者也自商以下皆以动而
制于静者也古人立法亦随所用而各有意义何必务
为新奇以成其臆说哉今律吕大象章既以子黄钟为
正宫丑大吕亥应钟为宫寅太簇戌无射为商卯夹钟
酉南吕为角辰姑洗申夷则为徵已仲吕未林钟为羽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213-0401c.png
午蕤宾为正羽以配君臣民事物之等则明以三寸九
分之黄钟以次而至于九寸之蕤宾也其定五声生数
次第则曰宫声五十商声八十角声九十徵声七十羽
声六十商角则自宫而加多徵羽则自角而减少或加
三十或加一十或减二十或减一十其参差不齐又不
知其何所本邪夫宫土声也以土当河图之五数十乘
之而为五十徵火声也以火当河图之七数十乘之而
为七十羽水声也以水当河图之六数十乘之而为六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213-0401d.png
十犹可说也商金声也而以当河图之八数十乘之而
为八十则木而非金矣角木声也而以当河图之九数
十乘之而为九十则金而非木矣其视律吕大象章所
差之次又何其舛错邪又以变宫五十变徵七十为二
变以备七音是又袭七始七同之旧也故其对调旋宫
之图悉从律吕新书每均七声之数而蔡氏相去一律
则音节和相去二律则音节远之说亦并用之然止用
全声不用半声其数皆不因上生下生而得徒以雌雄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213-0402a.png
和鸣之故阳律三为宫商角则阴吕二为徵羽阴吕三
为宫商角则阳律二为徵羽其长短亦不皆一一顺序
也亦安在其为均哉至其六十调图虽本律吕新书而
新书之意乃以一律为五调故每律皆立五均今以其
逆行而正之以从左旋而每五调之后又列一宫捏与
大司乐奏歌之说相凑其双宫对调之图则止据奏歌
二律分配而互换更番也此本不知新书之意而妄意
为之其劳拙亦甚矣其正五音章以喉舌齿唇牙分属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213-0402b.png
宫商角徵羽则别为一义盖喉舌齿唇牙字音也字亦
有清浊半清半浊之分故借宫商角徵羽以名之而非
以字音分六律所正之五音也如沈括所谓字则有喉
唇齿舌当使字字举皆轻圆而声中无字又宫声字而
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使字中有声则可若谓字
声即合歌声则不可以歌声即同字声是又一牵扯也
至引苏祗婆七声之说正是秦汉以来五声二变之义
但在西域其名异耳安得执此以为声清之證哉其为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213-0402c.png
此书止有以先儒不识黄钟生成之数一节足以破往
而不返之失其馀诸论今不今古不古以法象则无取
以度数则不伦无一合于理者也孔子曰盖有不知而
作之者其此类也夫

  臣谨按李文利所见之偏何瑭李文察皆辨之惟金
溪黄积庆宗信其说著书名曰乐律管见与律吕元
声并行于世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213-0402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213-0403a.png
  饶州张敔解蔡元定律吕新书以人声最低者命为黄
钟引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言因人声而
制律也其门生江阴徐克为序辨曰夫六律者作乐之
根本黄钟者又六律之根本也然必先求声气之元而
后黄钟可定先生听蔡洞微断以人之最低一声为黄
钟下更欲低无声也高亦如之故最低者即黄钟之宫
最高者即应钟之变宫也参之合曲少壮声协人自为
倡则殊矣是知成人之低声黄钟之宫也童子之低声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213-0403b.png
黄钟之清声也正声与清声相和如琴瑟之弦大小齐
鼓与各鼓之异亦若是而已此人声所以统五声十二
律六十调八十四声犹低而沈重宽宛如黄钟一调兼
总众声而黄钟则为主也窃尝献疑南北风气彊弱不
同人恢眇肥瘠老幼声无不同者胡敢谓然而先生以
为不然间质之南雍少司成汪公亦疑人声最低者未
以为然而先生复以为不然至谓崇宁以指节定律节
长法当律下曩云黄钟之律缘是而高此后世学者雷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213-0403c.png
同之见大率类此于乎若先生其笃信者欤(见敔所解律吕新书
后序)

  臣谨按十二律皆中声也伶州鸠曰古之神瞽考中
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此之谓也夫何为中声耶
歌出自然虽高而不至于揭不起虽低而不至于咽
不出此所谓中声也中声之上则有半律是为清声
中声之下则有倍律是为浊声彼谓黄钟最低其下
更无低者应钟最高其上更无高者不知律吕有倍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213-0403d.png
半之理也尝以人声验之十二正律由浊而清黄大
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皆自然也继以半律黄大
太夹虽清可歌至于姑仲则声益高而揭不起或强
揭起非自然矣十二正律由清而浊应无南夷林蕤
仲姑夹太大黄皆自然也继以倍律应无南夷虽浊
可歌至于林蕤则声益低而咽不出或强歌出非自
然矣中声止于十二此非难知之事不待知音者众
庶可知也世称移宫换羽移宫换羽亦非难知之事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213-0404a.png
且以黄钟之均言之黄钟为宫则浊俗呼合字是也
而其半律则清俗呼高六是也南吕为羽则清俗呼
工字是也而其倍律则浊俗呼低工是也宫音本浊
而移之使清羽音本清而换之使浊则是应钟之上
非无清声黄钟之下非无浊声而彼以为黄钟最浊
误矣今引太常乐谱为證其图如左

  庆合 黄 宫   黄钟之宫黄钟起调

  源四 太 商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213-0404b.png
  𤼵 一 姑 角

  祥 尺 林 徵

  世 工 南 羽

  德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惟 工 南 羽

  崇 尺 林 徵

  致 尺 林 徵

  我 一 姑 角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213-0404c.png
  祖 合 黄 宫

  宗 四 太 商

  开 尺 林 徵

  基 四 太 商

  建 □ 南 羽   浊声之羽声低于宫

  功 合 黄 宫

  京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都 工 南 羽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213-0404d.png
  之 尺 林 徵

  内 一 姑 角

  亲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庙 工 南 羽

  在 一 姑 角

  东 尺 林 徵

  惟 尺 林 徵

  我 一 姑 角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213-0405a.png
  子 合 黄 宫

  孙 四 太 商

  永 合 黄 宫

  怀 四 太 商

  祖 □ 南 羽   浊声之羽声低于宫

  宗 合 黄 宫

  气 四 太 商

  体 合 黄 宫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213-0405b.png
  则 四 太 商

  同 一 姑 角

  呼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吸 尺 林 徵

  相 工 南 羽

  通 尺 林 徵

  来 尺 林 徵

  格 一 姑 角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213-0405c.png
  来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从 尺 林 徵

  皇 一 姑 角

  灵 四 太 商

  显 □ 南 羽   浊声之羽声低于宫

  融 合 黄 宫   黄钟之宫黄钟毕曲

  右乐谱十二句共计四十八字其间用中声之宫者八
字用清声之宫者五字用中声之商者八字用中声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213-0405d.png
之角者八字用中声之徵者十一字用中声之羽者
五字用浊声之羽者三字夫清宫高于羽而浊羽低
于宫张敔认最低为黄钟误矣

  显 尺 林 徵   黄钟之徵林钟起调

  兮 工 南 羽

  幽 一 姑 角

  兮 合 黄 宫

  神 六 黄 宫   清声之宫声高于羽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213-0406a.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213-0406b.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213-0406c.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213-0406d.png



  右谱八句共计三十二字其间用中声之宫者四字
用清声之宫者三字用中声之商者二字用中声之
角者九字用中声之徵者九字用中声之羽者四字
用浊声之羽者一字以此观之然则应钟之上非无
清声而黄钟之下非无浊声也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213-0407a.png
  百 上 仲 宫   仲宫之宫仲吕起调

  王 工 南 角

  宗 尺 林 商

  师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生 尺 林 商

  民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物 四 太 羽   中声之羽声低于宫

  轨 合 黄 徵   中声之徵声低于宫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213-0407b.png
  瞻 六 黄 徵   清声之徵声高于宫

  之 工 南 角

  洋 尺 林 商

  洋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神 尺 林 商

  其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宁 四 太 羽   中声之羽声低于宫

  止 合 黄 徵   中声之徵声低于宫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213-0407c.png
  酌 四 太 羽   中声之羽声低于宫

  彼 合 黄 徵   中声之徵声低于宫

  金 尺 林 商

  罍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惟 工 南 角

  清 尺 林 商

  且 四 太 羽   中声之羽声低于宫

  旨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213-0407d.png
  登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献 四 太 羽   中声之羽声低于宫

  惟 尺 林 商

  三 上 仲 宫   中声之宫声高于羽

  于 六 黄 徵   清声之徵声高于宫

  嘻 工 南 角

  成 尺 林 商

  礼 上 仲 宫   仲吕之宫仲吕毕曲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213-0408a.png
  右谱八句共计三十二字其间用中声之宫者十字
用中声之商者八字用中声之角者四字用中声之
徵者三字用清声之徵者二字用中声之羽者五字
旧云徵羽与宫商角无所陵犯故不必避或云宜避
以今审之未见其所谓陵犯也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213-0408b.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213-0408c.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213-0408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213-0409a.png





  右谱八句共计三十二字其间用中声之宫者九字
用中声之商者八字用中声之角者四字用中声之
徵者三字用清声之徵者一字用中声之羽者七字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213-0409b.png
宫清而徵羽浊实理之自然也间或用清亦无不可
泥于用清以避陵犯不亦谬乎

  黄钟之均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
仲吕之均仲吕为宫林钟为商南吕为角黄钟为徵太蔟为羽

  旋宫久废初学难晓故引旧谱𤼵明新义庶几因指
见月使知黄钟非一定为宫太蔟非一定为商姑洗非一
定为角林钟非一定为徵南吕非一定为羽也使知宫
非一定最浊商非一定次浊角非一定不清不浊徵非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213-0409c.png
一定次清羽非一定最清也使知仲吕虽清为宫黄钟太
蔟虽浊为徵羽然亦无所陵犯陵犯之说不足信也使知
仲吕之均商角徵羽皆用正律无变律也使知高六即是
黄钟半律低工即是南吕倍律倍半之律则未尝无而
四清声不可废也使知应钟之上非无清声黄钟之下
非无浊声由黄钟至应钟十二正律皆中声也以證
黄钟虽非最清亦非最浊文利及敔二家偏见之误
甚矣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213-0409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213-0410a.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213-0410b.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213-0410c.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213-0410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213-0411a.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213-0411b.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213-0411c.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213-0411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213-0412a.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213-0412b.png
  朱熹曰窃疑古乐有唱有和唱者𤼵歌句也和者继
其声也诗辞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叹𤼵其趣若
但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无复乐崩之叹
矣夫岂然哉(见仪礼经传通解)

  沈括曰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
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尔字则有喉唇
齿舌等音当使字字举皆轻圆融入声中令转换处
无磊磈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213-0412c.png
  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
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
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见梦溪笔谈)

  季本曰今按字音亦有宫商角徵羽与乐之五声不
同盖字以喉舌牙唇齿而定而乐则以清浊高下而
谐不因乎字也但字本有音协之乐声或不能无拗
故沈氏谓当使融入声中令无磊磈盖亦得古人谐
声之意矣(见彭山全集)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213-0412d.png
  又曰按每均七声五正声皆可为调如叶之乐章则
以起调一声为首尾其七声则考其上下之和而以
七律参错用之初无定位但所用止于本均而他宫
不与焉二变声虽不得为调然和声之际固未尝废
也后世又或并此不用则其乐亦无由而谐矣又按
宋乐家亦用四清声合十二正律而为十六今太常
乐亦仍十六声之旧而所用者止黄钟之合太蔟之
四姑洗之一仲吕之上林钟之尺南吕之工黄钟清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213-0413a.png
之六其馀则皆设而不用犹隋所谓哑钟也盖诸祭
祀惟奏黄钟宫姑洗角林钟徵仲吕宫太簇羽之五
调而此五调者实不出黄钟仲吕之二均又二变不
以谐声故所用止于前之七声而二均为已足矣此
今时之所用而不可不知者因并及之(同上)

  臣谨按神乐观雅乐所吹笙以合字为黄钟正律合
字之下有大凡为应钟倍律大凡之下有大工为南
吕倍律大工之下有大尺为林钟倍律以此證之则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213-0413b.png
知黄钟正律之下非无低声也合字之上有四字为
太蔟正律四字之上有一字为姑洗正律一字之上
有上字为仲吕正律上字之上有勾字为蕤宾正律
勾字之上有小尺为林钟正律小尺之上有小工为
南吕正律小工之上有小凡为应钟正律小凡之上
有小六为黄钟半律小六之上有小五为太蔟半律
以此證之则知应钟正律之上非无高声也盖笙与
律其理无二以證张敔之失亦昭然矣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213-0413c.png
  已上辨张敔以黄钟为最浊之非







乐律全书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213-0413d.png








  乐律全书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