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a 页 WYG0213-03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全书卷十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内篇
审度第十一
历代尺法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
论语言三代皆有所损益盖指度量衡诸物而言耳
律乃天地正气人之中声不可以损益也律无损益
乐律全书卷十
明 朱载堉 撰
律吕精义内篇
审度第十一
历代尺法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
论语言三代皆有所损益盖指度量衡诸物而言耳
律乃天地正气人之中声不可以损益也律无损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b 页 WYG0213-0362b.png
而尺有损益焉是故黄钟尺寸不同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者此黄帝命
伶伦始造律之尺也是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选中式之
秬黍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共计八
十一分是为一尺
淮南子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者此黄帝命
伶伦始造律之尺也是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选中式之
秬黍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共计八
十一分是为一尺
淮南子曰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a 页 WYG0213-0363a.png
以为节兵重三军以为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
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
钟之数立焉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
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
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
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
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三主十月上
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
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
钟之数立焉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
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
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
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
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三主十月上
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b 页 WYG0213-0363b.png
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
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六月下生无射
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
主四月极不生
后汉志注引郑玄曰宫数八十一黄钟长九寸九九
八十一也三分宫去一生徵徵数五十四林钟长六
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徵益一生商商数七十二太
蔟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三分商去一生羽羽数四
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六月下生无射
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
主四月极不生
后汉志注引郑玄曰宫数八十一黄钟长九寸九九
八十一也三分宫去一生徵徵数五十四林钟长六
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徵益一生商商数七十二太
蔟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三分商去一生羽羽数四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a 页 WYG0213-0363c.png
十八南吕长五寸三分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三分
寸之一为四十八也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数六十四
姑洗长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又九分寸之
一为六十四也三分角去一生变宫三分变宫益一
生变徵自此以后则随月而变所谓还相为宫
臣谨按右二节九分为寸之旧法也落下闳以八十
一分为日法即此耳刘歆改为八百一十分非闳本
法也
寸之一为四十八也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数六十四
姑洗长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又九分寸之
一为六十四也三分角去一生变宫三分变宫益一
生变徵自此以后则随月而变所谓还相为宫
臣谨按右二节九分为寸之旧法也落下闳以八十
一分为日法即此耳刘歆改为八百一十分非闳本
法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b 页 WYG0213-0363d.png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
量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夏禹十
寸为尺盖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
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共计
百分是为一尺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
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
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
量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夏禹十
寸为尺盖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
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共计
百分是为一尺
史记律书生钟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
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已二百四十三
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
乐律全书卷十 第 4a 页 WYG0213-0364a.png
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
分四千九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
百九十二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
十八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
三十六
臣谨按右一节十寸为律之旧法也先儒错会误以
九寸解之臣尝闻朱熹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
得其要史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
分四千九十六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
百九十二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三万二千七百六
十八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万五千五百
三十六
臣谨按右一节十寸为律之旧法也先儒错会误以
九寸解之臣尝闻朱熹曰律吕汉书所载甚详然不
得其要史记所载甚略郤是要𦂳处如说律数盖自
乐律全书卷十 第 4b 页 WYG0213-0364b.png
然之理与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闻此语不晓其
义及闻何瑭之说有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
寸为一尺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
与天地之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
黄钟殊不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
而为律十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
此乃欲加黄钟一尺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
黄钟之长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
义及闻何瑭之说有曰汉志谓黄钟之律九寸加一
寸为一尺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
与天地之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
黄钟殊不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
而为律十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
此乃欲加黄钟一尺为尺谬矣方悟汉志度本起于
黄钟之长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八
乐律全书卷十 第 5a 页 WYG0213-0364c.png
寸十分一之类尺异而律同也朱熹所谓与先天图
一般者夫先天图出于河图雒书者也雒书之数九
故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
之长相合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
之得百分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奇雒书之偶
参伍错综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
由人力安排者也不幸为刘歆班固所乱自汉至今
千数百年造律不成盖由律度二尺纵横二黍无分
一般者夫先天图出于河图雒书者也雒书之数九
故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
之长相合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
之得百分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奇雒书之偶
参伍错综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
由人力安排者也不幸为刘歆班固所乱自汉至今
千数百年造律不成盖由律度二尺纵横二黍无分
乐律全书卷十 第 5b 页 WYG0213-0364d.png
别耳呜呼何氏此论发千载之袐破万古之惑律学
最要𦂳处其在斯欤此则前代诸儒之所未发者也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为尺者此啇尺
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傅曰成汤十二寸为尺盖指
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而为尺者
此周尺也适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八寸为尺盖指此
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加一寸为尺此汉尺
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寸外加二寸为尺此唐尺也
最要𦂳处其在斯欤此则前代诸儒之所未发者也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为尺者此啇尺
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傅曰成汤十二寸为尺盖指
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而为尺者
此周尺也适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八寸为尺盖指此
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加一寸为尺此汉尺
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寸外加二寸为尺此唐尺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6a 页 WYG0213-0365a.png
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十一分外加十九分为尺此宋
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唐尺宋尺即
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七代尺共五种互相
考證皆有补于律也
黄帝尺宋尺皆以大泉之径为九分汉尺以大泉之
径为十分夏尺唐谓之黍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十分
商尺唐谓之大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八分周尺以开
元钱八枚为十寸凡钱初铸与制度合再入模即缩
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唐尺宋尺即
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七代尺共五种互相
考證皆有补于律也
黄帝尺宋尺皆以大泉之径为九分汉尺以大泉之
径为十分夏尺唐谓之黍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十分
商尺唐谓之大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八分周尺以开
元钱八枚为十寸凡钱初铸与制度合再入模即缩
乐律全书卷十 第 6b 页 WYG0213-0365b.png
小故大者为真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7a 页 WYG0213-0365c.png
黄钟之长当纵黍尺八十一分当斜黍尺九寸当横黍
尺十寸纵黍之尺黄帝尺也宋尺也斜黍之尺汉尺也
横黍之尺夏尺也啇尺去二寸为夏尺夏尺去二寸为
周尺黄钟之长当啇尺八寸当周尺十二寸五分
尺十寸纵黍之尺黄帝尺也宋尺也斜黍之尺汉尺也
横黍之尺夏尺也啇尺去二寸为夏尺夏尺去二寸为
周尺黄钟之长当啇尺八寸当周尺十二寸五分
乐律全书卷十 第 7b 页 WYG0213-0365d.png
竹虽天生求之在人必先求黍考定样制而后依样求
竹造律古今律家累黍一法名为最密实为最疏苟无
格式大小几何惟云中式尤非定论若欲㨂择中式之
黍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有格式法程而后可选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8a 页 WYG0213-0366a.png
谨按前汉食货志曰王莽居摄变汉志以周钱有子
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文曰大泉五十又造
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文曰契刀五
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直字钱文作半)
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文曰大泉五十又造
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文曰契刀五
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直字钱文作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8b 页 WYG0213-0366b.png
周礼注谓大泉乃周景王所铸汉志亦云以周钱有
子母相权则非始于王莽明矣淮南子谓十二粟当
一寸盖汉制也志云大钱径寸二分者谓莽以汉尺
之寸为其尺之寸二分故云变汉制非变周钱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9a 页 WYG0213-0366c.png
然则大泉创自周而王莽因之其初行时广狭厚薄
与契刀错刀同厥后二刀不行独大泉行于是盗铸
者众而渐轻薄遂与二刀广狭稍异今取二刀为證
必求广狭同者乃真耳其不同者为盗铸无疑矣
与契刀错刀同厥后二刀不行独大泉行于是盗铸
者众而渐轻薄遂与二刀广狭稍异今取二刀为證
必求广狭同者乃真耳其不同者为盗铸无疑矣
乐律全书卷十 第 9b 页 WYG0213-0366d.png
上党秬黍佳者纵累八十一枚斜累九十枚横累百
枚皆与大泉九枚相合然此佳黍亦自难得求得此
等佳黍然后可用若或不满九枚钱之径者慎勿误
用历代造律而致乐声焦急其失坐在黍不佳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0a 页 WYG0213-0367a.png
唐会要云高祖武德四年行开元通宝钱欧阳询制
词及书字含三体钱径八分唐六典云凡度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
为大尺唐代之尺盖有二种黍尺与大尺兼用焉
词及书字含三体钱径八分唐六典云凡度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
为大尺唐代之尺盖有二种黍尺与大尺兼用焉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0b 页 WYG0213-0367b.png
所谓钱径八分者指大尺言也大尺去二寸即黍尺
一尺也孙氏千金方云夏家古尺今八寸小尺是也
其著书在唐初盖指唐尺而言然则唐尺之八寸为
夏家之一尺也唐尺之十寸为啇家之一尺明矣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1a 页 WYG0213-0367c.png
审度之法十寸为尺八寸为咫啇以夏尺为咫因而
益也周以夏咫为尺因而损也夏尺啇咫周尺加二
寸半是为黄钟之长以开元钱校之则钱十枚为夏
尺之一尺为商尺之八寸为周尺之一尺二寸半
益也周以夏咫为尺因而损也夏尺啇咫周尺加二
寸半是为黄钟之长以开元钱校之则钱十枚为夏
尺之一尺为商尺之八寸为周尺之一尺二寸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1b 页 WYG0213-0367d.png
周尺自秦以后不复用之凡经傅中所谓布指知寸
布手知尺一尺二寸为武八尺为步八尺为寻人长
八尺马高八尺之类皆指周尺而言然周亦不废夏
尺故先儒解璧羡度尺云十寸尺八寸尺兼用之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2a 页 WYG0213-0368a.png
汉尺与黄帝之尺其寸则同而分则不同宋尺与黄
帝之尺其分则同而寸则不同唐黍尺与黄帝之尺
其尺则同而寸及分则皆不同然唐尺复有二种其
所谓黍尺者即夏尺也其所谓大尺者即啇尺也
帝之尺其分则同而寸则不同唐黍尺与黄帝之尺
其尺则同而寸及分则皆不同然唐尺复有二种其
所谓黍尺者即夏尺也其所谓大尺者即啇尺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2b 页 WYG0213-0368b.png
盖汉尺以大泉之径为一寸宋尺以大泉之径为九
分唐黍尺以开元钱之径为一寸唐大尺以开元钱
之径为八分故宋尺去一寸为汉尺汉尺去一寸为
唐黍尺即夏尺加二寸半为商尺去二寸为周尺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3a 页 WYG0213-0368c.png
中黍辨疑
旧说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
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
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
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
古实龠之外才剩十馀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
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
黍实管弥复不容据律调声必致高急(此条蔡书在下卷第
旧说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
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
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
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
古实龠之外才剩十馀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
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
黍实管弥复不容据律调声必致高急(此条蔡书在下卷第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3b 页 WYG0213-0368d.png
十章)河南程氏曰黄钟之声亦不难定世自有知音
者将上下声考既得正便将黍以实其管看管实
得几粒然后推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当实千二
百粒黍今羊头山黍不相应则将数等验之看如
何大小者方虑其数然后为正昔胡先生定乐取
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中等者特未定也
以律管定尺乃是以天地之气为准非秬黍之比
也秬黍积数在先王时惟此适与度量合故可用
者将上下声考既得正便将黍以实其管看管实
得几粒然后推而定法可也古法律管当实千二
百粒黍今羊头山黍不相应则将数等验之看如
何大小者方虑其数然后为正昔胡先生定乐取
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筛之取中等者特未定也
以律管定尺乃是以天地之气为准非秬黍之比
也秬黍积数在先王时惟此适与度量合故可用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4a 页 WYG0213-0369a.png
今时则不同(此条蔡书在下卷第一章)
辨疑曰古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产五色
黍其黑色黍复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黍堪
炊饭者名穄一稃内二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而
已穄与秠弗堪用或误用之非也古云秬黍中者盖
谓拣选中用之黍非谓中号中等之黍俗语选物曰
某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遗语岂
不然乎或曰中读去声谓中式也其义亦通诗曰诞
辨疑曰古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产五色
黍其黑色黍复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黍堪
炊饭者名穄一稃内二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而
已穄与秠弗堪用或误用之非也古云秬黍中者盖
谓拣选中用之黍非谓中号中等之黍俗语选物曰
某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遗语岂
不然乎或曰中读去声谓中式也其义亦通诗曰诞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4b 页 WYG0213-0369b.png
降嘉种惟秬惟秠又曰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既用一
嘉字其义已括尽坚好颖栗不过形容其嘉而已则
知异常者方为嘉种也且秬之为言巨细之巨也闻
其名则其形可想见矣盖谓头等大号者为佳非以
次等中号者为佳也古人稼穑况又异常今之稼穑
未及古人若选大黍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则失之小
隋志宋儒论之当矣不论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黄
钟之律生于尺而尺乃生于黍者也黍大则尺长而
嘉字其义已括尽坚好颖栗不过形容其嘉而已则
知异常者方为嘉种也且秬之为言巨细之巨也闻
其名则其形可想见矣盖谓头等大号者为佳非以
次等中号者为佳也古人稼穑况又异常今之稼穑
未及古人若选大黍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则失之小
隋志宋儒论之当矣不论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黄
钟之律生于尺而尺乃生于黍者也黍大则尺长而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5a 页 WYG0213-0369c.png
由是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短而由是黄钟之声
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最
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荀勖王朴之流皆不知此
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之
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际且从
蔡氏之说多截竹管权拟黄钟复用人声与管相较
声是而黍非则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于大不得
斯则黍理已尽若管内犹不满乃管之非真而当从
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音则黍之最
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荀勖王朴之流皆不知此
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之
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今之际且从
蔡氏之说多截竹管权拟黄钟复用人声与管相较
声是而黍非则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于大不得
斯则黍理已尽若管内犹不满乃管之非真而当从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5b 页 WYG0213-0369d.png
黍也若非證之以人声则黍未免失之小若非忖之
以黍数则管未免过乎大人声管黍互相校正于理
极精古之神瞽考中声之遗法大抵如此程颐所谓
以上下声考之则中声可定矣总而言之宁择大黍
迁就人声切忌人声迁就中黍不可复蹈刘苟王氏
之故辙耳详味颐特未定也之一言则知胡瑗坐误
用中黍之弊后学当以为诫也
累黍详说
以黍数则管未免过乎大人声管黍互相校正于理
极精古之神瞽考中声之遗法大抵如此程颐所谓
以上下声考之则中声可定矣总而言之宁择大黍
迁就人声切忌人声迁就中黍不可复蹈刘苟王氏
之故辙耳详味颐特未定也之一言则知胡瑗坐误
用中黍之弊后学当以为诫也
累黍详说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6a 页 WYG0213-0370a.png
纵黍累者名曰律尺以一秬黍之纵长为一分九分
为寸九寸为尺是为黄钟之长(有图已见)黄钟之长九寸
凡八十一分者取象雒书之九自相乘之数也此尺
每寸九分每分九釐每釐九毫每毫九丝每丝九忽
每忽九微每微九纤所谓以九为法者也横黍累者
名曰度尺以一秬黍之横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
为尺是为黄钟之长(有图已见)黄钟之长十寸凡百分者
取象河图之十自相乘之数也此尺每寸十分每分
为寸九寸为尺是为黄钟之长(有图已见)黄钟之长九寸
凡八十一分者取象雒书之九自相乘之数也此尺
每寸九分每分九釐每釐九毫每毫九丝每丝九忽
每忽九微每微九纤所谓以九为法者也横黍累者
名曰度尺以一秬黍之横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
为尺是为黄钟之长(有图已见)黄钟之长十寸凡百分者
取象河图之十自相乘之数也此尺每寸十分每分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6b 页 WYG0213-0370b.png
十釐每釐十毫每毫十丝每丝十忽每忽十微每微
十纤所谓以十为法者也二种之度寸数虽异二种
之律分剂则同昔人误谓九寸乃九十分是以纵累
则管太长容黍郤有馀横累则管太短容黍郤不足
皆不能合千二百黍之说盖惑于汉志之谬也已上
一节其说创于何瑭而臣父深然之古来无此议论
盖自我朝为始而律吕精义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
为寸原为三分损益设也今既不用三分损益犹用
十纤所谓以十为法者也二种之度寸数虽异二种
之律分剂则同昔人误谓九寸乃九十分是以纵累
则管太长容黍郤有馀横累则管太短容黍郤不足
皆不能合千二百黍之说盖惑于汉志之谬也已上
一节其说创于何瑭而臣父深然之古来无此议论
盖自我朝为始而律吕精义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
为寸原为三分损益设也今既不用三分损益犹用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7a 页 WYG0213-0370c.png
九分为寸何也荅曰黄钟九寸空围九分皆取法于
纵黍阳数古人造律之初意也故三分损益之法可
废而九分为寸之法不可废也凡欲造律先求古钱
次求真黍后求美竹古钱洛阳多有不难得也然须
多得择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钱不足凭据惟真黍颇
难得中式者乃真耳其一稃二粒者名为秠非秬也
慎勿误用随处有美竹在人择之耳不必拘于金门
山也
纵黍阳数古人造律之初意也故三分损益之法可
废而九分为寸之法不可废也凡欲造律先求古钱
次求真黍后求美竹古钱洛阳多有不难得也然须
多得择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钱不足凭据惟真黍颇
难得中式者乃真耳其一稃二粒者名为秠非秬也
慎勿误用随处有美竹在人择之耳不必拘于金门
山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7b 页 WYG0213-0370d.png
嘉量第二
嘉量起于黄钟律龠先铸律龠后铸嘉量
前汉志曰量本起黄钟之龠龠者黄钟律之实也
律龠嘉量皆用铜铸古所谓赤金也六分其金而锡居
一焉
谓红铜六两对白锡一两共为七两随其多少准此
为率
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
嘉量起于黄钟律龠先铸律龠后铸嘉量
前汉志曰量本起黄钟之龠龠者黄钟律之实也
律龠嘉量皆用铜铸古所谓赤金也六分其金而锡居
一焉
谓红铜六两对白锡一两共为七两随其多少准此
为率
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8a 页 WYG0213-0371a.png
然后量之
改煎煎毕更煎至不耗乃止也权之准之谓称准六
一之数也量之谓铸成方寸者数枚验其分量同则
知不耗矣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
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消鍊铜锡由粗至精形状如此预先用夹沙土造模
铸成错磨令极光莹此法铸匠多有晓者故不细述
改煎煎毕更煎至不耗乃止也权之准之谓称准六
一之数也量之谓铸成方寸者数枚验其分量同则
知不耗矣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
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消鍊铜锡由粗至精形状如此预先用夹沙土造模
铸成错磨令极光莹此法铸匠多有晓者故不细述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8b 页 WYG0213-0371b.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9a 页 WYG0213-0371c.png
律龠形状其长与黄钟同但内圆而外方方与黄钟外径相
同圆与黄钟内径相同纵黍律尺刻于前面其长九寸每寸
九分横黍度尺刻于后面其长十寸每寸十分律尺者黄
帝之尺也度尺者虞夏之尺也刻纹细如发分寸令匀也
同圆与黄钟内径相同纵黍律尺刻于前面其长九寸每寸
九分横黍度尺刻于后面其长十寸每寸十分律尺者黄
帝之尺也度尺者虞夏之尺也刻纹细如发分寸令匀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19b 页 WYG0213-0371d.png
律尺之铭三十二字镌于左面曰黄钟律龠空围九分长九
寸是为一尺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合之为合两之为两度
尺之铭三十二字镌于右面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
气黄钟造计秒忽八音七始五声六律度量权衡历算逌出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0a 页 WYG0213-0372a.png
嘉量上截曰釜
形类罗圈面高
形类罗圈面高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0b 页 WYG0213-0372b.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1a 页 WYG0213-0372c.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1b 页 WYG0213-0372d.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2a 页 WYG0213-0373a.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2b 页 WYG0213-0373b.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3a 页 WYG0213-0373c.png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3b 页 WYG0213-0373d.png
嘉量古人只一瑰铸今人学铸分作五件总釬而为
一庶几易成也五件厚薄相同夏尺量之约厚一分
有奇仍视铜之轻重重则磨去务合所算之斤两也
上截釜者形类罗圈而高重时秤一百八十两为古
黍秤三百两中截底者形类镜面而薄重时秤六十
九两为古黍秤一百一十五两下截臀者形类罗圈
而低重时秤十三两左右两耳形类竹筒而薄重与
臀同臀及两耳共重时秤三十九两为古黍秤六十
一庶几易成也五件厚薄相同夏尺量之约厚一分
有奇仍视铜之轻重重则磨去务合所算之斤两也
上截釜者形类罗圈而高重时秤一百八十两为古
黍秤三百两中截底者形类镜面而薄重时秤六十
九两为古黍秤一百一十五两下截臀者形类罗圈
而低重时秤十三两左右两耳形类竹筒而薄重与
臀同臀及两耳共重时秤三十九两为古黍秤六十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4a 页 WYG0213-0374a.png
五两五件釬成一器重时秤二百八十八两为古黍
秤四百八十两是为三十斤也时秤即今时十六两
平秤俗间私秤二十两者勿用
量腹容二十豆是为一釜积实一百五十七万一千三
百四十八分有奇其臀容四升是为一豆积实七万八
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其耳容二十龠是为一升积实
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有奇律龠容黍千二百粒是
为半合积实九百八十二分有奇凡较量不用黍用井
秤四百八十两是为三十斤也时秤即今时十六两
平秤俗间私秤二十两者勿用
量腹容二十豆是为一釜积实一百五十七万一千三
百四十八分有奇其臀容四升是为一豆积实七万八
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其耳容二十龠是为一升积实
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有奇律龠容黍千二百粒是
为半合积实九百八十二分有奇凡较量不用黍用井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4b 页 WYG0213-0374b.png
水准其槩系古人旧法云
量腹之内方一尺而圆其外者此乃算家所谓圆内
容方以其方面求圆径及圆周之术也术虽云方而
器内非方先儒谓积千寸误矣方求斜用勾股求弦
术勾十寸自乘得一百寸股十寸自乘得一百寸相
并共得二百寸开方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釐
二毫一丝三忽五微六纤即釜之内径也凡圆内容
方者假如方面九寸则圆周四十寸故以九与四十
量腹之内方一尺而圆其外者此乃算家所谓圆内
容方以其方面求圆径及圆周之术也术虽云方而
器内非方先儒谓积千寸误矣方求斜用勾股求弦
术勾十寸自乘得一百寸股十寸自乘得一百寸相
并共得二百寸开方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釐
二毫一丝三忽五微六纤即釜之内径也凡圆内容
方者假如方面九寸则圆周四十寸故以九与四十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5a 页 WYG0213-0374c.png
为乘除率今釜容方一尺四十乘之得四十尺九归
则得四尺四寸四分四釐四毫四丝四忽四微四纤
即釜之圆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圆积为釜之面
羃以深一尺乘之得一百五十七万一千三百四十
八分有奇为釜之积实也
臀之内径一尺斜求方术一尺自乘得一百寸折半
得五十寸为实开方除之得七寸○分七釐一毫○
丝六忽七微八纤即臀之内所容方也四十乘之得
则得四尺四寸四分四釐四毫四丝四忽四微四纤
即釜之圆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圆积为釜之面
羃以深一尺乘之得一百五十七万一千三百四十
八分有奇为釜之积实也
臀之内径一尺斜求方术一尺自乘得一百寸折半
得五十寸为实开方除之得七寸○分七釐一毫○
丝六忽七微八纤即臀之内所容方也四十乘之得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5b 页 WYG0213-0374d.png
二丈八尺二寸八分四釐二毫七丝一忽二微九归
得三尺一寸四分二釐六毫九丝六忽八微即臀之
内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圆积为臀之面羃以深
一寸乘之得七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为臀之
积实也以臀之积实为法以釜之积实为实实如法
而一得二十是知一釜乃二十豆矣先儒以为十六
豆者非是
耳之内径二寸五分斜求方术二寸五分自乘得六
得三尺一寸四分二釐六毫九丝六忽八微即臀之
内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圆积为臀之面羃以深
一寸乘之得七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为臀之
积实也以臀之积实为法以釜之积实为实实如法
而一得二十是知一釜乃二十豆矣先儒以为十六
豆者非是
耳之内径二寸五分斜求方术二寸五分自乘得六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6a 页 WYG0213-0375a.png
寸二分五釐折半得三寸一分二釐五毫为实开方
除之得一寸七分六釐七毫七丝六忽六微九纤半
即耳之内所容方也四十乘之得七尺○寸七分一
釐○毫六丝七忽八微九归得七寸八分五釐六毫
七丝四忽二微即耳内之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
圆积为耳之面羃以深四(旧作三误)寸乘之得一万九千
六百四十一分有奇为耳之积实也以耳之积实为
法以臀之积实为实实如法而一得四是知一豆乃
除之得一寸七分六釐七毫七丝六忽六微九纤半
即耳之内所容方也四十乘之得七尺○寸七分一
釐○毫六丝七忽八微九归得七寸八分五釐六毫
七丝四忽二微即耳内之周也半周半径相乘得平
圆积为耳之面羃以深四(旧作三误)寸乘之得一万九千
六百四十一分有奇为耳之积实也以耳之积实为
法以臀之积实为实实如法而一得四是知一豆乃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6b 页 WYG0213-0375b.png
四升矣
一釜乃二十豆以二十豆为法置釜之积一百五十
七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分为实实如法而一得七万
八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为其臀一豆之实也一豆
乃四升以四升为法置臀之积七万八千五百六十
七分为实实如法而一得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
有奇为其耳一升之实也一升乃二十龠以二十龠
为法置耳之积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为实实如
一釜乃二十豆以二十豆为法置釜之积一百五十
七万一千三百四十八分为实实如法而一得七万
八千五百六十七分有奇为其臀一豆之实也一豆
乃四升以四升为法置臀之积七万八千五百六十
七分为实实如法而一得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
有奇为其耳一升之实也一升乃二十龠以二十龠
为法置耳之积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一分为实实如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7a 页 WYG0213-0375c.png
法而一得九百八十二有奇为黄钟一龠之实也
周釜辨疑
按管子云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鏂二十也齐东之粟
釜十泉则鏂二泉也晏子曰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
登于釜釜十则钟夫釜粟百钱而区二十钱釜粟十
钱而区二钱则五区为釜明矣四升为豆四豆为区
此以四而登也五区为釜釜乃八斗十釜为钟钟乃
八斛二四如八亦以四而登也此晏子所谓各自其
周釜辨疑
按管子云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鏂二十也齐东之粟
釜十泉则鏂二泉也晏子曰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
登于釜釜十则钟夫釜粟百钱而区二十钱釜粟十
钱而区二钱则五区为釜明矣四升为豆四豆为区
此以四而登也五区为釜釜乃八斗十釜为钟钟乃
八斛二四如八亦以四而登也此晏子所谓各自其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7b 页 WYG0213-0375d.png
四以登于釜者也若陈氏之量则每量各如四分之
一是故五豆为区区乃二十升五区为釜釜乃百升
十釜为钟钟乃百斗比旧量区多四升釜多二斗钟
多二斛故晏子曰钟乃大矣先儒错会晏子之意误
以六斗四升为釜算家以术考之不合则又穿凿以
为方尺者八寸之尺深尺者十寸之尺效尤汉志庣
旁之说误益甚矣按洪武正韵亦谓钟为八斛然则
釜为八斗与今黄钟算法全合
一是故五豆为区区乃二十升五区为釜釜乃百升
十釜为钟钟乃百斗比旧量区多四升釜多二斗钟
多二斛故晏子曰钟乃大矣先儒错会晏子之意误
以六斗四升为釜算家以术考之不合则又穿凿以
为方尺者八寸之尺深尺者十寸之尺效尤汉志庣
旁之说误益甚矣按洪武正韵亦谓钟为八斛然则
釜为八斗与今黄钟算法全合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8a 页 WYG0213-0376a.png
平衡第三
衡即今之称也平谓使之平耳此器有小者有大著总
名曰衡
小者俗呼等子大者俗呼为秤古文作称(称去声下文同)
黄钟之称起于累黍
律家楝黍之法虽名为密若筛取中黍其实为最疏
苟无格式大小几何惟云中者尤非定论盖后稷之
穑坚好颖栗岂常人之穑所能及之自汉以来至于
衡即今之称也平谓使之平耳此器有小者有大著总
名曰衡
小者俗呼等子大者俗呼为秤古文作称(称去声下文同)
黄钟之称起于累黍
律家楝黍之法虽名为密若筛取中黍其实为最疏
苟无格式大小几何惟云中者尤非定论盖后稷之
穑坚好颖栗岂常人之穑所能及之自汉以来至于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8b 页 WYG0213-0376b.png
今日所谓中者正乃小者也惟极大者庶几中者耳
若欲拣择中式之黍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有格式法
程而后可选也新法用铜叶或铁叶薄厚如钞大小
如钱中凿一孔状类黍形先于多多黍内拣取一黍
长依纵黍尺之一分广依横黍尺之一分置于二种
尺上令黍与尺全合将黍纳于孔中令孔与黍全合
然后将别黍一一纳孔中观其松𦂳𦂳者合格式可
用也松者名为小不能容者名为大如是选一般者
若欲拣择中式之黍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有格式法
程而后可选也新法用铜叶或铁叶薄厚如钞大小
如钱中凿一孔状类黍形先于多多黍内拣取一黍
长依纵黍尺之一分广依横黍尺之一分置于二种
尺上令黍与尺全合将黍纳于孔中令孔与黍全合
然后将别黍一一纳孔中观其松𦂳𦂳者合格式可
用也松者名为小不能容者名为大如是选一般者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9a 页 WYG0213-0376c.png
千二百粒实于黍内不足者名为小有馀者名为大
不用大者小者惟用其中者耳千二百黍适重三钱
然或新陈曝润再称未必相同定须以重三钱为准
上党境内地土肥处产黍尤佳非羊头山黍可及也
十黍为累(或作累并音累)今之二釐半也十累为铢今之二分
半也二十四铢为两今之六钱也十六两为斤今之九
两六钱也二十两为镒今之十二两也
右系衡之小者俗呼等子是也
不用大者小者惟用其中者耳千二百黍适重三钱
然或新陈曝润再称未必相同定须以重三钱为准
上党境内地土肥处产黍尤佳非羊头山黍可及也
十黍为累(或作累并音累)今之二釐半也十累为铢今之二分
半也二十四铢为两今之六钱也十六两为斤今之九
两六钱也二十两为镒今之十二两也
右系衡之小者俗呼等子是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29b 页 WYG0213-0376d.png
十五斤为称今之九斤也倍之为三十斤今之十八斤
也又四之而为石今之七十二斤也
右系衡之大者即今之秤是也
算术置今求古十乘六除置古求今六乘十除各得其
所求矣是故达者不必改作今之称即古之称耳
斤下带两两下带铢各依算术通之而后乘除可也
前汉志曰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
齐风俗也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
也又四之而为石今之七十二斤也
右系衡之大者即今之秤是也
算术置今求古十乘六除置古求今六乘十除各得其
所求矣是故达者不必改作今之称即古之称耳
斤下带两两下带铢各依算术通之而后乘除可也
前汉志曰凡律度量衡用铜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
齐风俗也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0a 页 WYG0213-0377a.png
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于士君子之行是以
用铜也
古以铜为衡若今天平也新拟法马附于卷末
虞书曰同律度量衡言衡不言权论语曰谨权量言权
不言衡盖权衡合德而相须为用举其一则可以互见
故也然衡之制历代无异而权制则不同周人以玉为
权见考工记秦人以铁为权见考古图汉人以铜为权
圜而环之见汉志王莽以石为权状如水碓见隋志聊
用铜也
古以铜为衡若今天平也新拟法马附于卷末
虞书曰同律度量衡言衡不言权论语曰谨权量言权
不言衡盖权衡合德而相须为用举其一则可以互见
故也然衡之制历代无异而权制则不同周人以玉为
权见考工记秦人以铁为权见考古图汉人以铜为权
圜而环之见汉志王莽以石为权状如水碓见隋志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0b 页 WYG0213-0377b.png
载数种见其不同云耳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1a 页 WYG0213-0377c.png
考工记曰玉人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
天子以为权注云以为权故有鼻也驵读为组以组系之因名
天子以为权注云以为权故有鼻也驵读为组以组系之因名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1b 页 WYG0213-0377d.png
旧说权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
谨案此二十二字义极精可作权铭作證往而不返之说非是
谨案此二十二字义极精可作权铭作證往而不返之说非是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2a 页 WYG0213-0378a.png
此见颜氏家训及吕氏考古图六朝以来避孙权讳改名秤锤
郭璞谓埙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晋人所见盖此权耳
郭璞谓埙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晋人所见盖此权耳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2b 页 WYG0213-0378b.png
拟古天平法马(以铜为之上面镌字其形不拘方圆皆可)
一铢 一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分半
二铢 二百黍之重 为今之五分
三铢 三百黍之重 为今之七分半
四铢 四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
五铢 五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二分半
六铢 六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五分
七铢 七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㭍分半
一铢 一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分半
二铢 二百黍之重 为今之五分
三铢 三百黍之重 为今之七分半
四铢 四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
五铢 五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二分半
六铢 六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五分
七铢 七百黍之重 为今之一钱㭍分半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3a 页 WYG0213-0378c.png
八铢 八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
九铢 九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二分半
十铢 千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五分
十一铢 千一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七分半
半两 千二百黍之重 为今之三钱
一两 两龠黍之重 为今之六钱
二两 四龠黍之重 为今之一两二钱
三两 六龠黍之重 为今之一两八钱
九铢 九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二分半
十铢 千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五分
十一铢 千一百黍之重 为今之二钱七分半
半两 千二百黍之重 为今之三钱
一两 两龠黍之重 为今之六钱
二两 四龠黍之重 为今之一两二钱
三两 六龠黍之重 为今之一两八钱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3b 页 WYG0213-0378d.png
四两 八龠黍之重 为今之二两四钱
五两 十龠黍之重 为今之三两
六两 十二龠黍之重 为今之三两六钱
七两 十四龠黍之重 为今之四两二钱
半斤 十六龠黍之重 为今之四两八钱
一斤 三十二龠黍之重 为今之九两六钱
龠者即新铸黄钟律龠也若秬黍小而轻与所载分
两不合者则非佳黍勿误用之别择中式之黍可也
五两 十龠黍之重 为今之三两
六两 十二龠黍之重 为今之三两六钱
七两 十四龠黍之重 为今之四两二钱
半斤 十六龠黍之重 为今之四两八钱
一斤 三十二龠黍之重 为今之九两六钱
龠者即新铸黄钟律龠也若秬黍小而轻与所载分
两不合者则非佳黍勿误用之别择中式之黍可也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4a 页 WYG0213-0379a.png
总论律度量衡四器寓法于黍
唐礼乐志曰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
之必有敝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失而声遂亡也
乃多为之法以著之故始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
黍自一黍之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合
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律之本也故为之长短
之法而著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于量为之
轻重之法而著之于权衡是三物者亦必有时而敝
唐礼乐志曰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
之必有敝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失而声遂亡也
乃多为之法以著之故始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
黍自一黍之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合
一黍之重积而为铢两此造律之本也故为之长短
之法而著之于度为之多少之法而著之于量为之
轻重之法而著之于权衡是三物者亦必有时而敝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4b 页 WYG0213-0379b.png
则又总其法而著之于数使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
于黄钟然后律度量衡相用为表里使得律者可以
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而皆亡则推
其法数而制之用其长短多少轻重以相参考四者
既同而声必至声至而后乐可作矣夫物用于有形
而必敝声藏于无形而不竭以有数之法求无形之
声其法具存无作则已苟有作者虽去圣人于千万
岁后无不得焉此古之君子知物之终始而忧世之
于黄钟然后律度量衡相用为表里使得律者可以
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不幸而皆亡则推
其法数而制之用其长短多少轻重以相参考四者
既同而声必至声至而后乐可作矣夫物用于有形
而必敝声藏于无形而不竭以有数之法求无形之
声其法具存无作则已苟有作者虽去圣人于千万
岁后无不得焉此古之君子知物之终始而忧世之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5a 页 WYG0213-0379c.png
虑深其多为之法而丁宁纤悉可谓至矣
宋司马光曰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
则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
其轻重而知权衡今古律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
度无以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耶夫度量
衡所以佐律而存法也古人所为制四器者以相参
校以为三者虽亡苟其一存则三者从何推也又谓
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于书形之于物夫黍者自然
宋司马光曰夫所谓律者果何如哉向使古之律存
则吹其声而知声度其长而知度审其容而知量校
其轻重而知权衡今古律已亡矣非黍无以见度非
度无以见律律不生于度与黍将何从生耶夫度量
衡所以佐律而存法也古人所为制四器者以相参
校以为三者虽亡苟其一存则三者从何推也又谓
后世器或坏亡故载之于书形之于物夫黍者自然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5b 页 WYG0213-0379d.png
之物有常不变者也故于此寓法焉今四器皆亡不
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长短则谓之度量其
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权衡然量有虚实
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因度求律之为
审也非谓太古以求律必生于度也特以近世古律
不存故返从度法求之耳
臣谨按古法由律累黍以生尺今则由黍累尺以
求律故或者多笑之谓若溯流而探源也噫溯流
取于黍将安取之凡物之度其长短则谓之度量其
多少则谓之量称其轻重则谓之权衡然量有虚实
衡有低昂皆易差而难精等之不若因度求律之为
审也非谓太古以求律必生于度也特以近世古律
不存故返从度法求之耳
臣谨按古法由律累黍以生尺今则由黍累尺以
求律故或者多笑之谓若溯流而探源也噫溯流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6a 页 WYG0213-0380a.png
探源取则不远宁无愈于舍流而但以意揆其源
哉夫土木之性本非方圆匠者规矩之则方圆定
矣人之声音本非中和圣人调恊之则中声出矣
律吕者调恊中声之具也累黍者考定律吕之准
也是故古有累黍之法岂特为彼一时制秤尺斗
斛设哉正欲使百世之下由夫累黍可以见律耳
总然岁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小大圆妥之
不同在人择乎中者可也宋蔡元定不达此理盖
哉夫土木之性本非方圆匠者规矩之则方圆定
矣人之声音本非中和圣人调恊之则中声出矣
律吕者调恊中声之具也累黍者考定律吕之准
也是故古有累黍之法岂特为彼一时制秤尺斗
斛设哉正欲使百世之下由夫累黍可以见律耳
总然岁有凶丰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小大圆妥之
不同在人择乎中者可也宋蔡元定不达此理盖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6b 页 WYG0213-0380b.png
因汉志横累九十黍为黄钟所误其于围径积实
参考不协则又操两可之说曰莫若且多截管权
拟黄钟但凭候气人声以为信验夫候气乃荒唐
之所造人听无凭㨿之中声舍累黍无一定之法
度鸣呼蔡氏此说在其书中最为谬妄者也近世
迷者反从而善之何哉或问画工貌物孰易孰难
荅曰鬼神易犬马难何故貌物欲其似也鬼神无
證故易犬马有證故难夫律家累黍制管犬马之
参考不协则又操两可之说曰莫若且多截管权
拟黄钟但凭候气人声以为信验夫候气乃荒唐
之所造人听无凭㨿之中声舍累黍无一定之法
度鸣呼蔡氏此说在其书中最为谬妄者也近世
迷者反从而善之何哉或问画工貌物孰易孰难
荅曰鬼神易犬马难何故貌物欲其似也鬼神无
證故易犬马有證故难夫律家累黍制管犬马之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7a 页 WYG0213-0380c.png
类也候气审音鬼神之类也昔之狂伶妄瞽造为
无稽之言以神其术欺罔众愚使人莫可致诘历
代信之不疑则是难其所易而易其所难也不亦
谬哉窃谓律学当以穷理为先理明而后数定数
定而后制成制成而后音和音和而后气应以候
气审音为造律之本者迂愚之论也故曰考究此
理勿事空言必以累黍为本
无稽之言以神其术欺罔众愚使人莫可致诘历
代信之不疑则是难其所易而易其所难也不亦
谬哉窃谓律学当以穷理为先理明而后数定数
定而后制成制成而后音和音和而后气应以候
气审音为造律之本者迂愚之论也故曰考究此
理勿事空言必以累黍为本
乐律全书卷十 第 37b 页 WYG0213-0380d.png
乐律全书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