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2a 页
释门归敬仪(卷下)
*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序曰。圣者立仪同法齐观。道宗乃异形敬毕
通。备列群经无宜不用。如有乖轨乱伦自招
殃咎。故违明诰罪深难宥。今生居叔世。代称
滓浊烦惑日增。何时倾荡。如不笃课于何成
济。所以寄此形骸澄练性识。屈折柔软慢我
将摧。必若纵缓憍高弥增故习。此语繁矣。无
奈患深。徒施攻击膏盲难及。如不信此言可
试读此文。捡此心行铿然不动可谓上智。下
愚中流之人义有向背。故经云。今以若干苦
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真用行供养佛人。经云。
随顺我语名供养佛。书云。闻谏如流。斯言
可录。狠戾不信。恶马难调。命尽计穷。会思此
告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伦致序心曲。
今明诸经所叙威仪相状。中边时俗各有异
仪。随国行之以敬为本。此乃初心非学不解。
故须季历用晓未闻。久行硕德固非所望。然
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则拜少而绕多。此则
不绕而饶拜。彼则肉袒露足而为恭。此则巾
屦备整而称敬。诚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异
等。且自统详仪节事有机缘。容预朝觐则三
业殷勤。时序忽切则四支削略。斯并行藏在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2b 页 T45-0862.png
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尽衷彼我通意可也。
故出曜经曰。有信士威仪。有出家威仪大道
人威仪。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处。以此
文證明知。归信威仪入道之始。不可隐略。故
叙以命之。俗中周礼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
之官。斯非内教。然礼贵从俗故也。一曰稽首
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为稽(计奚反)即久稽
留停头至地少久也。二曰顿首拜。谓平敌者
如诸候相拜也。即以头叩地虚摇而不至地
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
头至手。所谓拜手者。四曰振动拜。谓敬重之
战慄动变之拜也。五曰吉拜者。谓拜而后稽
颡。谓齐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
也。周以其与吉拜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即
先作稽首拜后作稽颡。颡是额也。以额触地
无容仪也。六曰凶拜者。稽颡而后顿首拜。谓
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者。谓先屈一膝。即
今时所谓雅拜也。一说奇拜但一拜以答臣
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读为报。报拜者。再
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时持节之拜也。即再
拜于神与尸也。九曰肃拜者。但俯下手今时
揖者是也。亦指妇人拜。又肃或至三也。空首
奇拜唯一。馀则再拜之。上并俗礼正文。郑
康成依位释之如此。今据内教以礼敬为初。
大略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为其本。身为
其末。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来叹为礼见法
身。华色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佛。故
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
能所未免想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
故出曜经曰。有信士威仪。有出家威仪大道
人威仪。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处。以此
文證明知。归信威仪入道之始。不可隐略。故
叙以命之。俗中周礼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
之官。斯非内教。然礼贵从俗故也。一曰稽首
拜。谓臣拜君之拜也。稽训为稽(计奚反)即久稽
留停头至地少久也。二曰顿首拜。谓平敌者
如诸候相拜也。即以头叩地虚摇而不至地
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
头至手。所谓拜手者。四曰振动拜。谓敬重之
战慄动变之拜也。五曰吉拜者。谓拜而后稽
颡。谓齐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
也。周以其与吉拜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即
先作稽首拜后作稽颡。颡是额也。以额触地
无容仪也。六曰凶拜者。稽颡而后顿首拜。谓
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者。谓先屈一膝。即
今时所谓雅拜也。一说奇拜但一拜以答臣
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读为报。报拜者。再
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时持节之拜也。即再
拜于神与尸也。九曰肃拜者。但俯下手今时
揖者是也。亦指妇人拜。又肃或至三也。空首
奇拜唯一。馀则再拜之。上并俗礼正文。郑
康成依位释之如此。今据内教以礼敬为初。
大略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为其本。身为
其末。故须菩提静观室内。如来叹为礼见法
身。华色初至宝阶。如来毁为拜于化佛。故
知。静处思微念念趣道。观形鉴貌新新在俗。
能所未免想见齐生。我倒现前即为障道。故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2c 页 T45-0862.png
佛约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缘空观境
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妄念未可清
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制御。
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
得单行。谓知无境是渐向真。谓知唯识是渐
背俗。如此策修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
就。前已明讫数数须知。经中明敬有众位之
差。故先目录后依具解(谓初识敬事之仪。然后依之而随接)。
南无 稽首 敷坐具 脱革屣
偏袒 五轮著地 头面礼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绕 曲身瞻仰。
初言南无者。经中云那谟婆南等。传梵讹僻。
正音槃淡。唐言我礼也。或云归礼。归亦我之
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此义立
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有重南
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
以和南诸佛迷生弥复大笑。言和南者谓度
我也。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济而得出也。准
此以言岂非和南先在尊师。义通上圣念救
拔也。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
等正觉等。是名口业称赞如来德也。且夫贵
贱不同尊敬致异。天竺设敬先以身礼后以
颂叹。如无量义经。八万菩萨来诣佛所。头面
礼足绕百千匝散华烧香。以衣宝璎珞并钵
器百味。充满盈溢色香具足。又设幢幡轩盖
众妙妓乐。处处安置鼓作众器而供养佛。即
前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颂赞曰。大哉
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
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如是等颂有三十馀
心造。纷纷集起不无染净。知识妄念未可清
澄。想倒空时缘念斯绝。今居凡地力极制御。
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渐能清净。常起两观不
得单行。谓知无境是渐向真。谓知唯识是渐
背俗。如此策修长时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
就。前已明讫数数须知。经中明敬有众位之
差。故先目录后依具解(谓初识敬事之仪。然后依之而随接)。
南无 稽首 敷坐具 脱革屣
偏袒 五轮著地 头面礼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绕 曲身瞻仰。
初言南无者。经中云那谟婆南等。传梵讹僻。
正音槃淡。唐言我礼也。或云归礼。归亦我之
本情。礼是敬之宗致也。或云归命者。此义立
代于南无也。理事符同表情得尽。俗有重南
无而轻敬礼者。不委唐梵之交译也。况复加
以和南诸佛迷生弥复大笑。言和南者谓度
我也。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济而得出也。准
此以言岂非和南先在尊师。义通上圣念救
拔也。故经中来至佛所。云南无无所著至真
等正觉等。是名口业称赞如来德也。且夫贵
贱不同尊敬致异。天竺设敬先以身礼后以
颂叹。如无量义经。八万菩萨来诣佛所。头面
礼足绕百千匝散华烧香。以衣宝璎珞并钵
器百味。充满盈溢色香具足。又设幢幡轩盖
众妙妓乐。处处安置鼓作众器而供养佛。即
前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颂赞曰。大哉
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
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如是等颂有三十馀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3a 页 T45-0863.png
章。例诸大经并有赞颂。如唐境俗中天子以
下美敦盛德。其流极广。或以声叹或以文颂。
时俗敬尚其风弥远。所以香口比丘报。由叹
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据其行事应在拜后。
因此称扬遂及叹耳。二明稽首者古文为稽。
今则为稽。俗所常行不必从古。白虎通云。稽
者至也。首者头也。言下拜于前头至地。即
说文云。谓下首者为稽也。三苍云。稽首顿首
也。谓以头顿于地也。然今行事顿首为轻。谓
长立顿首于空也。故晋时释慧远与俗士书。
但云顿首而不揖也。谓非是曲身而但立也。
故长揖司空不必身曲。然顿首顿颡俗中恒
度。首头之总名颡额之别目。然古仪有稽首
稽首顿颡顿颡。上敬天子殷重之谓。故重言
之准此。顿颡以额至地而拜也。三明敷坐具
四明脱革屣者。中梵极敬。此土群臣朝谒之
仪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脱。有时上殿则剑履
皆舍。此古法也。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
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自馀寒
国随有履之。行事之时既脱足。已可践土地
应在坐具。寻讨经律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
屣礼足。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制坐具缘云。
为身为衣为僧卧具。既为身衣明知前设。又
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
文敷者。故如来将坐如常自敷。准此比丘自
敷而坐。不合馀人为敷。今见梵僧来至佛前
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
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
具明矣。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为敷
下美敦盛德。其流极广。或以声叹或以文颂。
时俗敬尚其风弥远。所以香口比丘报。由叹
佛正业所感为人所名。据其行事应在拜后。
因此称扬遂及叹耳。二明稽首者古文为稽。
今则为稽。俗所常行不必从古。白虎通云。稽
者至也。首者头也。言下拜于前头至地。即
说文云。谓下首者为稽也。三苍云。稽首顿首
也。谓以头顿于地也。然今行事顿首为轻。谓
长立顿首于空也。故晋时释慧远与俗士书。
但云顿首而不揖也。谓非是曲身而但立也。
故长揖司空不必身曲。然顿首顿颡俗中恒
度。首头之总名颡额之别目。然古仪有稽首
稽首顿颡顿颡。上敬天子殷重之谓。故重言
之准此。顿颡以额至地而拜也。三明敷坐具
四明脱革屣者。中梵极敬。此土群臣朝谒之
仪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脱。有时上殿则剑履
皆舍。此古法也。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
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自馀寒
国随有履之。行事之时既脱足。已可践土地
应在坐具。寻讨经律无敷坐具之文。但云脱
屣礼足。今据事用理须坐具。故制坐具缘云。
为身为衣为僧卧具。既为身衣明知前设。又
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
文敷者。故如来将坐如常自敷。准此比丘自
敷而坐。不合馀人为敷。今见梵僧来至佛前
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
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
具明矣。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为敷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3b 页 T45-0863.png
坐具。此乃行憍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设席方
始礼者。亦不可也。如见尊长即须下拜安待
觅席耶。以事详准随时设礼。不可待席。有则
从席。无则从地可也。如在清庙阙庭公衙之
所何有设席。以此准例则敬慢两分。五明偏
袒右肩。或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谓肉袒也。示从依学有执作之务。俗中
短右袂。便于事是也。今诸沙门通著衫襦。少
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为两片。号为襦袒。
此则名义俱失。不可寻之。故行事时袒出
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故大庄严论云。沙
门释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门露右
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见长
老乃偏袒之。安以衣遮名为偏袒。一何可叹
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极也。六明五
轮著地者。亦云五体投地者。地持亦云当五
轮著地而作礼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顶名
为五轮。轮为圆相。五处皆圆。今有梵僧礼拜
者。多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后以肘按地。两
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今时行礼观时进退。
若佛像尊师却坐垂足。方可如上五轮接足。
如其加坐则随时而已。亦见有人闻有顶足
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顶戴。一
何触恼。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设敬。
如是例知。七明头面体足者。正是拜首之正
仪也。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
足者。我所高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
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如俗中重尊友
者。不斥其名字相名为足下者。义类同也。又
始礼者。亦不可也。如见尊长即须下拜安待
觅席耶。以事详准随时设礼。不可待席。有则
从席。无则从地可也。如在清庙阙庭公衙之
所何有设席。以此准例则敬慢两分。五明偏
袒右肩。或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谓肉袒也。示从依学有执作之务。俗中
短右袂。便于事是也。今诸沙门通著衫襦。少
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为两片。号为襦袒。
此则名义俱失。不可寻之。故行事时袒出
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故大庄严论云。沙
门释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门露右
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见长
老乃偏袒之。安以衣遮名为偏袒。一何可叹
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极也。六明五
轮著地者。亦云五体投地者。地持亦云当五
轮著地而作礼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顶名
为五轮。轮为圆相。五处皆圆。今有梵僧礼拜
者。多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后以肘按地。两
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今时行礼观时进退。
若佛像尊师却坐垂足。方可如上五轮接足。
如其加坐则随时而已。亦见有人闻有顶足
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顶戴。一
何触恼。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设敬。
如是例知。七明头面体足者。正是拜首之正
仪也。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
足者。我所高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
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如俗中重尊友
者。不斥其名字相名为足下者。义类同也。又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3c 页 T45-0863.png
如天子太子有所称谓。不敢及形或称乘舆
车驾。或云陛下殿下。皆敬仪一也。然中边行
敬其家不同。此土设敬远拜为重。天竺设敬
近形接足拜乃为至极。故经中陈如久不见
佛。来礼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则头面礼足
之相具也。善见云。辞佛法绕佛三匝已四方
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顶上。却行绝不
见佛。更作礼回前而去。智度论其礼有三。初
谓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是为
上礼。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知
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
过于父母师长君主。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谦
逊畏难故云恭也。推其至德故云敬也。美其
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随以一
事至佛。其功不可尽也。八明右膝著地者。经
中多明胡跪互跪长跪。斯并天竺敬仪屈膝
拄地之相也。如经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
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诸弟子右膝著
地。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
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
拄地。右[骨*委](退罪反)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
专志请悔方极。此谓心随其身。行慢失矣。今
行事者都无思审。径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
[骨*委]著地者。两膝并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
此并身既慢惰心亦从之。来欲请福反收慢
罪。既乖礼意又增慢习一成苦业。兽中报受
可不思哉。故律中请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
跪者。谓尻(苦高反)不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
车驾。或云陛下殿下。皆敬仪一也。然中边行
敬其家不同。此土设敬远拜为重。天竺设敬
近形接足拜乃为至极。故经中陈如久不见
佛。来礼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则头面礼足
之相具也。善见云。辞佛法绕佛三匝已四方
作礼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顶上。却行绝不
见佛。更作礼回前而去。智度论其礼有三。初
谓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至地是为
上礼。若闻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赞叹。知
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
过于父母师长君主。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谦
逊畏难故云恭也。推其至德故云敬也。美其
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随以一
事至佛。其功不可尽也。八明右膝著地者。经
中多明胡跪互跪长跪。斯并天竺敬仪屈膝
拄地之相也。如经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
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诸弟子右膝著
地。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
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
拄地。右[骨*委](退罪反)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使三处翘翘曲身前就。故得心有
专志请悔方极。此谓心随其身。行慢失矣。今
行事者都无思审。径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
[骨*委]著地者。两膝并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
此并身既慢惰心亦从之。来欲请福反收慢
罪。既乖礼意又增慢习一成苦业。兽中报受
可不思哉。故律中请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
跪者。谓尻(苦高反)不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4a 页 T45-0864.png
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
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指地挺
身而立者是也。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
左右两膝交互而跪。经中比丘亦有两膝至
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
其本缘。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捡诸字书
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俗礼云。授立不𧻜
𧻜谓屈膝俗所讳之。凡有所授膝须起立。九
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
子者。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谓随前缘而行事
也。莫不敛束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
故制掌合而心一也。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
事校量心坚硬而散乱也。将欲反源更始须
加功用。当开指而合掌修善行。不得合指而
开掌从恶习也。又两足据地多乖仪节。敬俗
不立况行道乎。亦须准前十倍努力。当敛指
而开跟如敬俗流。不得敛跟而开指作八字
立。令无识者笑也。斯言苦楚斯事现行。万
失不觉不抂滥也。有心行者既睹斯文。抚臆
论心一何纵诞。固当如上。准酌渐渐依行。心
性调柔方可论道。道在清通无系无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门门指
掌庶或可观。十明在绕恭敬者。经律之中制
令右绕。故左行绕塔为神所诃。左绕麦𧂐为
俗所责其徒众矣。且述知之。今行事者顺于
天时。面西而北转。右肩袒侍而为敬也。比
见有僧非于此法。便面东而北转为右绕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
从西回而名右转。以顺天道如日月焉。然捡
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指地挺
身而立者是也。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
左右两膝交互而跪。经中比丘亦有两膝至
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
其本缘。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捡诸字书
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俗礼云。授立不𧻜
𧻜谓屈膝俗所讳之。凡有所授膝须起立。九
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
子者。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谓随前缘而行事
也。莫不敛束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
故制掌合而心一也。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
事校量心坚硬而散乱也。将欲反源更始须
加功用。当开指而合掌修善行。不得合指而
开掌从恶习也。又两足据地多乖仪节。敬俗
不立况行道乎。亦须准前十倍努力。当敛指
而开跟如敬俗流。不得敛跟而开指作八字
立。令无识者笑也。斯言苦楚斯事现行。万
失不觉不抂滥也。有心行者既睹斯文。抚臆
论心一何纵诞。固当如上。准酌渐渐依行。心
性调柔方可论道。道在清通无系无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门门指
掌庶或可观。十明在绕恭敬者。经律之中制
令右绕。故左行绕塔为神所诃。左绕麦𧂐为
俗所责其徒众矣。且述知之。今行事者顺于
天时。面西而北转。右肩袒侍而为敬也。比
见有僧非于此法。便面东而北转为右绕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
从西回而名右转。以顺天道如日月焉。然捡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4b 页 T45-0864.png
经中匝数无定。或云一匝三匝七匝百匝千
匝无数匝者斯何故耶。皆谓随务缓急致有
不同。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不不能已已。周
旋敬重申己信重之心也。故内外清信来至
佛前。礼而后绕绕已复礼。加敬重沓无得恒
准。总而言之以敬为本。故语曰。礼与其奢
也宁俭。故知。礼与其敬宁重。重则随心。显晦
万途其致一矣。故孔门赞素王。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已前约
相且列十条。馀有曲身低头注目瞻仰随心
机用。何可备之。然一以贯之多陷前列。至
于律制颇亦殊伦。故下座之礼先备五法。一
偏袒。二脱屣。三礼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
座于下座前悔。则有四法除其礼足。是知。馀
四通于尊卑。礼足一法不行下位。此谓忏罪
故立四仪。自馀常时四法都削(下座互跪亦据请悔之仪。常途修
承理不行也)。上总明礼相策捡心行。文事备矣。方
便成矣。礼仪既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
加敬。目不妄礼视必瞻颜。口不妄语语必叹
德。如前所显甚易可知。若至临阵多负重责。
故论云。佛世尊前无异言也。可不思哉可不
思哉。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经怀无由镜
晓。勿怪覼缕事义须之。谚云。教儿婴孩教
妇初来。言虽浅俗其喻深远。故阿难白首而
迦叶呼为少年。非谓岁积而为老也。以不善
教诲而非老也。理固隐审观行如何。然三宝
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古德遗告云)行者云何
至心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来成就十力四
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
匝无数匝者斯何故耶。皆谓随务缓急致有
不同。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不不能已已。周
旋敬重申己信重之心也。故内外清信来至
佛前。礼而后绕绕已复礼。加敬重沓无得恒
准。总而言之以敬为本。故语曰。礼与其奢
也宁俭。故知。礼与其敬宁重。重则随心。显晦
万途其致一矣。故孔门赞素王。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已前约
相且列十条。馀有曲身低头注目瞻仰随心
机用。何可备之。然一以贯之多陷前列。至
于律制颇亦殊伦。故下座之礼先备五法。一
偏袒。二脱屣。三礼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
座于下座前悔。则有四法除其礼足。是知。馀
四通于尊卑。礼足一法不行下位。此谓忏罪
故立四仪。自馀常时四法都削(下座互跪亦据请悔之仪。常途修
承理不行也)。上总明礼相策捡心行。文事备矣。方
便成矣。礼仪既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
加敬。目不妄礼视必瞻颜。口不妄语语必叹
德。如前所显甚易可知。若至临阵多负重责。
故论云。佛世尊前无异言也。可不思哉可不
思哉。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经怀无由镜
晓。勿怪覼缕事义须之。谚云。教儿婴孩教
妇初来。言虽浅俗其喻深远。故阿难白首而
迦叶呼为少年。非谓岁积而为老也。以不善
教诲而非老也。理固隐审观行如何。然三宝
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古德遗告云)行者云何
至心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来成就十力四
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4c 页 T45-0864.png
念处等。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功德智慧微妙
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间普
覆一切。无障无碍无所分别。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识识。而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
举右手安接众生。放大光明除无明暗。百福
庄严万德圆满。雨甘露雨转正法轮。济益众
生出生死海。是故号佛众圣中尊无上法王。
我今归命。次又归命十二部经。上中下善义
味清净。自然具足开现梵行。最上第一度于
彼岸。甚深实相平等大慧。自性清净。心行
处灭言语道断。而此正法境界无碍。为众生
说不违实义。由是无上出世良药破灭众生
无始烦恼。故我今日至心顶礼。次又归命三
乘净僧。所行三慧是菩萨道。披弘誓铠策精
进马。执忍辱弓放智慧箭杀烦恼贼。直心深
心决定正趣无上第一平等正道。不离念佛
念法念僧。受行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
诸众生。常以四摄摄诸含识。为尊为导为依
为救。定置众生佛菩提道。是故号僧法朋善
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间。是良福田真供养者。
故我顶礼清净僧海。今所撰集为始行人。若
不标显起心无寄。若语令念佛则落漠烦拿。
故曲示相起心标意。如此专注永绝迟疑。心
性醒悟作业清白。不尔顺旧痴钝无明。虽加
箴艾病深不觉。有人闻余此告掉笑轻之。余
云不。要必捉探收束闻名即礼。作意策御方
可及耳。现见俗人礼佛拜拜不亏。道人在道
趁拜希有。其人闻此犹故不信。及礼五十三
佛情露慢散都不闻之。事竟乃悟方始惭耻。
清净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安慰世间普
覆一切。无障无碍无所分别。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识识。而能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常
举右手安接众生。放大光明除无明暗。百福
庄严万德圆满。雨甘露雨转正法轮。济益众
生出生死海。是故号佛众圣中尊无上法王。
我今归命。次又归命十二部经。上中下善义
味清净。自然具足开现梵行。最上第一度于
彼岸。甚深实相平等大慧。自性清净。心行
处灭言语道断。而此正法境界无碍。为众生
说不违实义。由是无上出世良药破灭众生
无始烦恼。故我今日至心顶礼。次又归命三
乘净僧。所行三慧是菩萨道。披弘誓铠策精
进马。执忍辱弓放智慧箭杀烦恼贼。直心深
心决定正趣无上第一平等正道。不离念佛
念法念僧。受行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
诸众生。常以四摄摄诸含识。为尊为导为依
为救。定置众生佛菩提道。是故号僧法朋善
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间。是良福田真供养者。
故我顶礼清净僧海。今所撰集为始行人。若
不标显起心无寄。若语令念佛则落漠烦拿。
故曲示相起心标意。如此专注永绝迟疑。心
性醒悟作业清白。不尔顺旧痴钝无明。虽加
箴艾病深不觉。有人闻余此告掉笑轻之。余
云不。要必捉探收束闻名即礼。作意策御方
可及耳。现见俗人礼佛拜拜不亏。道人在道
趁拜希有。其人闻此犹故不信。及礼五十三
佛情露慢散都不闻之。事竟乃悟方始惭耻。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5a 页 T45-0865.png
余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当奈何当
复奈何。如怪此言对阵方委。勒那三藏见此
下凡悲心内充。为出七种礼法。文极周委。钞
略出之。初名我慢礼者。谓依次位心无恭敬。
高尊自德无师仰意。耻于下问咨受无所。心
无法据如碓上下。一形所作无境住心。轻生
薄道徒劳无益。外睹似礼内增慢惑。犹如木
人。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轮不具。此是慢业。
名我慢礼。二唱和礼者。虽非慢高心无净想。
粗正威仪身心虔敬起伏相顺。片有相扶其
福薄少。非真供养。三身心恭敬礼者。闻唱
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
曜。心相成就实对三身。申手摩顶除我罪业。
是以形心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
足。是名境界礼佛心。眼现前专注无昧。此人
导利人天为上为最。功德虽大未是智心后
多退没。四发智清净解达佛境界礼佛者。行
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
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虚
通无碍。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一
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无碍。故
礼一佛遍通一切。如是种种香华供养例同
于此。法僧加敬义亦同之。以三宝同性理无
异故。三乘名异解脱床同。故知。一礼则一
切礼。一切礼则一礼。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
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
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相转明。一拜一
起为尊为胜。是名真实果报殊大。由心无限
故使净业无穷。五明遍入法界礼敬供养者。
行者想观。自己身心法从本已来。不在法界
复奈何。如怪此言对阵方委。勒那三藏见此
下凡悲心内充。为出七种礼法。文极周委。钞
略出之。初名我慢礼者。谓依次位心无恭敬。
高尊自德无师仰意。耻于下问咨受无所。心
无法据如碓上下。一形所作无境住心。轻生
薄道徒劳无益。外睹似礼内增慢惑。犹如木
人。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轮不具。此是慢业。
名我慢礼。二唱和礼者。虽非慢高心无净想。
粗正威仪身心虔敬起伏相顺。片有相扶其
福薄少。非真供养。三身心恭敬礼者。闻唱
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庄严晃
曜。心相成就实对三身。申手摩顶除我罪业。
是以形心恭敬无有异念。供养恭敬情无厌
足。是名境界礼佛心。眼现前专注无昧。此人
导利人天为上为最。功德虽大未是智心后
多退没。四发智清净解达佛境界礼佛者。行
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无有碍。由我无始
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碍碍想。今达自心虚
通无碍。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一
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无碍。故
礼一佛遍通一切。如是种种香华供养例同
于此。法僧加敬义亦同之。以三宝同性理无
异故。三乘名异解脱床同。故知。一礼则一
切礼。一切礼则一礼。如是三宝既能通达。一
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
身心荡荡无障。念佛境界心相转明。一拜一
起为尊为胜。是名真实果报殊大。由心无限
故使净业无穷。五明遍入法界礼敬供养者。
行者想观。自己身心法从本已来。不在法界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5b 页 T45-0865.png
佛法身外。亦知。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发
解冠达自身一切身遍满法界。是名法界不
增不减清净法门。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礼
于一佛。一佛之身遍于法界。法界之中所有
三界位地无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遍一
切。我身随佛亦遍一切。所以礼敬供养一切
身中具足庄严。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随缘遍
满。乃至行住坐卧因缘果报不离法界。身随
于心故解无碍。法界缘起一切事成。如一室
中悬百千镜。有人独见镜。镜之中皆有像现。
佛身清净明逾彼镜。一切法界悉现身中。故
我供养一切凡圣。凡圣之身皆同供养。有目
者见盲者不睹。如此行学法界法门。大有利
益终至此解。不学不知。是故行人常须缘观。
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
何颠倒妄造业耶。六明正观礼自身佛。不外
缘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
平等满足。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解有
外可观。所以妄倒常沦生死。若能返照解脱
有期。若向他境谓有可观邪人邪行。经教不
许。故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己
正法性故。又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是故行
人常行礼拜但见身心。有礼有敬未能通解。
常厌常行。后一通达知心无外。方识自心清
净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随力修明引出
佛性也。三祇果圆十地位极。至得果佛性也。
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
修习也。七明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者。大意
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无自无
他。佛凡一如古今无别。见佛可礼大邪见人。
解冠达自身一切身遍满法界。是名法界不
增不减清净法门。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礼
于一佛。一佛之身遍于法界。法界之中所有
三界位地无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遍一
切。我身随佛亦遍一切。所以礼敬供养一切
身中具足庄严。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随缘遍
满。乃至行住坐卧因缘果报不离法界。身随
于心故解无碍。法界缘起一切事成。如一室
中悬百千镜。有人独见镜。镜之中皆有像现。
佛身清净明逾彼镜。一切法界悉现身中。故
我供养一切凡圣。凡圣之身皆同供养。有目
者见盲者不睹。如此行学法界法门。大有利
益终至此解。不学不知。是故行人常须缘观。
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
何颠倒妄造业耶。六明正观礼自身佛。不外
缘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众生自有佛性
平等满足。随顺法界缘起炽然。但为迷解有
外可观。所以妄倒常沦生死。若能返照解脱
有期。若向他境谓有可观邪人邪行。经教不
许。故云。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以见自己
正法性故。又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是故行
人常行礼拜但见身心。有礼有敬未能通解。
常厌常行。后一通达知心无外。方识自心清
净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随力修明引出
佛性也。三祇果圆十地位极。至得果佛性也。
此解微妙。唯圣达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
修习也。七明实相三宝自他平等礼者。大意
同前。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无自无
他。佛凡一如古今无别。见佛可礼大邪见人。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5c 页 T45-0865.png
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实相离念不
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不
礼敬。礼不礼等供不供等。安心寂灭名平等
礼。故文殊十礼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
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
游真俗并运。心乃虚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
其相齐此。过此不行下愚妄习不足问也。然
以随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浅识深
著五欲。计我见者莫说此经。以闻不解重增
谤毁。不如不闻行凡事福。
* 功用显迹篇第九(勤惰虽殊无非功用。勤则圣美。惰则凡非)
上备明其勤惰。其相备矣。下浊迷凡多怀曲
见未能行用。先出谤疑故列群经。用杜冰执。
庶有心行者知予意之在斯焉。是知。初心后
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故
大智度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
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
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
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
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
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
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
离诸佛。今欲亲觐诸佛闻出世法。作何方便
修行正行。以凡无始约相修福。故还约相行
远离法。论云。未位大清净已来终无住故。所
以先置道场。安设尊像幡盖华香随力供养。
有十种相见佛善根。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
者发愿回向。四者观佛相好。五者专念修慈。
六者三归十善。七者发菩提心。八者读诵经
戒。九者供养舍利造佛形像。十者修行正观
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礼敬。不可不
礼敬。礼不礼等供不供等。安心寂灭名平等
礼。故文殊十礼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
此后二礼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观双
游真俗并运。心乃虚荡身实累缘。在凡行学
其相齐此。过此不行下愚妄习不足问也。然
以随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浅识深
著五欲。计我见者莫说此经。以闻不解重增
谤毁。不如不闻行凡事福。
* 功用显迹篇第九(勤惰虽殊无非功用。勤则圣美。惰则凡非)
上备明其勤惰。其相备矣。下浊迷凡多怀曲
见未能行用。先出谤疑故列群经。用杜冰执。
庶有心行者知予意之在斯焉。是知。初心后
进必须凭师善友。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故
大智度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
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
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
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
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
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
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
离诸佛。今欲亲觐诸佛闻出世法。作何方便
修行正行。以凡无始约相修福。故还约相行
远离法。论云。未位大清净已来终无住故。所
以先置道场。安设尊像幡盖华香随力供养。
有十种相见佛善根。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
者发愿回向。四者观佛相好。五者专念修慈。
六者三归十善。七者发菩提心。八者读诵经
戒。九者供养舍利造佛形像。十者修行正观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6a 页 T45-0866.png
(万行虽殊据理唯一)今以释尊遗法所修行者。并付慈佛
令悟圣果。文相既广理固难违。或愿生净土。
例亦无壅。以正觉义齐拯济情一解脱便止。
何有乖离。且以慈氏标宗。馀则十方准例。初
明礼拜得见佛者。行者以至诚心质直心。专
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礼拜弥勒
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故上生经
云。若有敬礼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
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
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
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
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
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
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时授记。增
一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
好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真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其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
四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礼故)五生天上
(以念佛功德法尔故)二明赞叹佛德者。以清净心口业加
叹。如成佛经梵王赞曰。
「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又如文殊问经赞佛曰。
「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令悟圣果。文相既广理固难违。或愿生净土。
例亦无壅。以正觉义齐拯济情一解脱便止。
何有乖离。且以慈氏标宗。馀则十方准例。初
明礼拜得见佛者。行者以至诚心质直心。专
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礼拜弥勒
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故上生经
云。若有敬礼弥勒佛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
罪。乃至来世龙华树下亦得见佛。又云。我
灭度后四众八部闻名礼拜。命终往生兜率
天中。若有男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
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一切恶业
速得清净。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
得不退转。弥勒成佛。见佛光明即时授记。增
一云。礼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见相好生尊上故)二得
好声(以见佛时。三自称曰南无如来真等正觉故)三多饶财(以其花香灯明随力供养故)
四生处高贵(以见佛时心无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礼故)五生天上
(以念佛功德法尔故)二明赞叹佛德者。以清净心口业加
叹。如成佛经梵王赞曰。
「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又如文殊问经赞佛曰。
「 我礼一切佛
调御无等双
丈六真法身
亦礼于佛塔
生处得道处
法轮涅槃处
行住坐卧处
一切皆悉礼
诸佛不思议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报
亦不可思议
能以此祇夜
赞叹如来者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6b 页 T45-0866.png
于千万亿劫
不堕于恶趣」
如菩萨本行经曰。正使无数亿计人成辟支
佛。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
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
又如善生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于佛。又以
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大悲经
云。一称佛名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尽也。三明发愿回向者。行者善根力劣。
以愿扶持。如行无目平地颠仆。故须愿行相
须如轮涉远。应作是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修善根施诸众生。皆共回向无上佛道。生
弥勒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愿命终时心无
障恼。随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故智度
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乐处常愿往生。及
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
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
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
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四明修念
佛相好者。行者专心闲室端坐。正念如来身
相。闭目开目了了分明。罪业重者多时乃见。
以此想观知恶重轻。俱是妄想而善恶天别。
不可思议。生死切人不容自怠。若素不作意
后遭重病。周慞困闷寄心无地。一切恶业自
从心生。无善种子如何排业。若素怀善常念
佛故。随其心相须见即见。故观佛三昧经云。
我灭度后。佛诸弟子舍恶去闹少语省事。昼
夜六时乃至须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乱注意
不息。若见殊相或不见者。是人除却九十六
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劫数生死之罪。设复
有人但闻白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
不堕于恶趣」
如菩萨本行经曰。正使无数亿计人成辟支
佛。有人百岁四事供养。功德甚多。不如有
人以欢喜心。一四句偈赞叹如来功德无量。
又如善生经云。以四天下宝供养于佛。又以
重心赞叹如来。是二福德等无差别。大悲经
云。一称佛名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尽也。三明发愿回向者。行者善根力劣。
以愿扶持。如行无目平地颠仆。故须愿行相
须如轮涉远。应作是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修善根施诸众生。皆共回向无上佛道。生
弥勒前闻清净法。悟无生忍。愿命终时心无
障恼。随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故智度
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乐处常愿往生。及
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
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
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
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四明修念
佛相好者。行者专心闲室端坐。正念如来身
相。闭目开目了了分明。罪业重者多时乃见。
以此想观知恶重轻。俱是妄想而善恶天别。
不可思议。生死切人不容自怠。若素不作意
后遭重病。周慞困闷寄心无地。一切恶业自
从心生。无善种子如何排业。若素怀善常念
佛故。随其心相须见即见。故观佛三昧经云。
我灭度后。佛诸弟子舍恶去闹少语省事。昼
夜六时乃至须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乱注意
不息。若见殊相或不见者。是人除却九十六
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劫数生死之罪。设复
有人但闻白毫。心不惊疑欢喜信受。此人亦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6c 页 T45-0866.png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佛言。如来相好八万
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我今为来世
人说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恶观法。若有恶人。
闻此毫观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护之。除
三劫罪后生佛前。五明专念佛德。修习慈悲
名真供养者。行者以清净深心于一切时。念
佛大恩令出生死。如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
之养。佛恩深重。为诸众生入三有狱。殷勤
教诫令修正行得出生死。无数劫苦。故我今
日常念佛恩。况念佛故生善种子。功德果报
不可穷尽。故金光明经云。于佛起业果报无
边。又如观佛三昧经云。佛人中宝祐利处多。
闻名礼拜供养者尚获重报。何况系念思佛
正相。又上生经曰。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
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
昧读诵经典。如是等人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
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往生于兜率
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
不退。大悲经云。若志诚心念佛功德。乃至
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诸天梵王其福不
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增一云。众生三业
造恶。临终忆如来功德者。必离恶趣得生天
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华
严云。若能须臾念佛者。智慧光明灭痴暗也。
又智论云。菩萨常爱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值
诸佛。大悲经云。假使三千世界满中。声闻辟
支佛有人。于一劫中一切乐具供养。乃至灭
后起塔。尽形供养功德虽多。不如有人于如
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我今为来世
人说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恶观法。若有恶人。
闻此毫观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护之。除
三劫罪后生佛前。五明专念佛德。修习慈悲
名真供养者。行者以清净深心于一切时。念
佛大恩令出生死。如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
之养。佛恩深重。为诸众生入三有狱。殷勤
教诫令修正行得出生死。无数劫苦。故我今
日常念佛恩。况念佛故生善种子。功德果报
不可穷尽。故金光明经云。于佛起业果报无
边。又如观佛三昧经云。佛人中宝祐利处多。
闻名礼拜供养者尚获重报。何况系念思佛
正相。又上生经曰。佛灭度后。若有精勤修诸
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华香供养。行诸三
昧读诵经典。如是等人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若一念顷受
八戒斋修诸净业。命终之时即往生于兜率
天上莲华台中。应时见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亿劫生死之罪。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得
不退。大悲经云。若志诚心念佛功德。乃至
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诸天梵王其福不
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增一云。众生三业
造恶。临终忆如来功德者。必离恶趣得生天
上。正使极恶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华
严云。若能须臾念佛者。智慧光明灭痴暗也。
又智论云。菩萨常爱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值
诸佛。大悲经云。假使三千世界满中。声闻辟
支佛有人。于一劫中一切乐具供养。乃至灭
后起塔。尽形供养功德虽多。不如有人于如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7a 页 T45-0867.png
来所起一净信。思惟信解诸佛智慧不可思
议。以此善根胜前无比。何以故。如来功德大
慈大悲五分法身无量无碍。由是境界不可
思议。若有敬养亦不可思议。是故果报亦不
可思议。次又依教修习慈悲四无量心。何故
如是。以诸佛心所谓大慈。今不修习行不同
佛。无由得见。故念佛时行修慈观。行者初
心欲修慈时。闲处端坐系念十方一切众生。
皆如己亲无恚碍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给。或
一念顷一时一日。能生功德。随心分量不可
限故。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命时。见十方
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
清净佛土。余见世间性行柔软。临于安隐如
意自在。本性粗疏临终荒忽。眼光先落失音
不语。虽有善教不相领解。即事以求行慈为
极。今忽不行。止是恶业无慈悲心。须投恶道。
故经云。如是修慈见无量佛。若修法缘无缘
慈者。具四无量获得佛道。六明受三自归并
十善戒者。以诸道俗有识之徒。皆须归依三
宝请求加护。所得功德无有限量。七众约戒。
前已受归不妨重受重感无作。善恶既尔戒
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归。日别
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其受法
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心生口言
一心向佛。如上三说名得归法)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
法竟归依僧竟(如此三说自誓受讫)。如善生经云。若人
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
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
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挍量功德经云。四有
州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
议。以此善根胜前无比。何以故。如来功德大
慈大悲五分法身无量无碍。由是境界不可
思议。若有敬养亦不可思议。是故果报亦不
可思议。次又依教修习慈悲四无量心。何故
如是。以诸佛心所谓大慈。今不修习行不同
佛。无由得见。故念佛时行修慈观。行者初
心欲修慈时。闲处端坐系念十方一切众生。
皆如己亲无恚碍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给。或
一念顷一时一日。能生功德。随心分量不可
限故。大集经云。若修慈者当舍命时。见十方
佛手摩其顶。蒙手触故心安快乐。寻得往生
清净佛土。余见世间性行柔软。临于安隐如
意自在。本性粗疏临终荒忽。眼光先落失音
不语。虽有善教不相领解。即事以求行慈为
极。今忽不行。止是恶业无慈悲心。须投恶道。
故经云。如是修慈见无量佛。若修法缘无缘
慈者。具四无量获得佛道。六明受三自归并
十善戒者。以诸道俗有识之徒。皆须归依三
宝请求加护。所得功德无有限量。七众约戒。
前已受归不妨重受重感无作。善恶既尔戒
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归。日别
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其受法
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心生口言
一心向佛。如上三说名得归法)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
法竟归依僧竟(如此三说自誓受讫)。如善生经云。若人
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
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
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挍量功德经云。四有
州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7b 页 T45-0867.png
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
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惟三宝胜故。
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
达同出佛血。以心有善恶。致使劫寿获于苦
乐。又杂含经云。与须达交者。令受三归终生
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复
受。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
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受三归及以五戒
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
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
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
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处胎经云。佛告
弥勒偈曰。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
亿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馀广如正念经。受归果报生天
乐相。次明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
行。此之十业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
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恶即名为善。今
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有可
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
缘便造不止。由先无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
故令受善。若谓我不作恶便是善者。汝不作
善亦应是恶。如是牛马驴骡亦不杀生。岂是
善耶。此乃心在无记。无罪福业故须起念专
至深重方成业道。故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
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
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故野
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
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
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
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惟三宝胜故。
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
达同出佛血。以心有善恶。致使劫寿获于苦
乐。又杂含经云。与须达交者。令受三归终生
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复
受。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
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受三归及以五戒
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
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
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
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处胎经云。佛告
弥勒偈曰。汝所三会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
亿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归人。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馀广如正念经。受归果报生天
乐相。次明受十善法者。谓身三口四意三善
行。此之十业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
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恶即名为善。今
谓不然。先须愿祈不造众恶。依愿起行有可
承准。若不预作辄然起善内无轨辖。后遇罪
缘便造不止。由先无愿故造众恶。大圣知机
故令受善。若谓我不作恶便是善者。汝不作
善亦应是恶。如是牛马驴骡亦不杀生。岂是
善耶。此乃心在无记。无罪福业故须起念专
至深重方成业道。故未曾有经云。下品十善
谓一念顷。中品十善谓一食顷。上品十善谓
旦至午。于此时中心念十善止于十恶。故野
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经
云。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
日至第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7c 页 T45-0867.png
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
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
一生而不剋获。问曰。天上胜报不可思议。如
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
小火所起能烧大山。一善乃微能破大恶。又
一念邪见诽谤大乘时。虽极短长劫受苦。因
果道理业不思议。不可以凡情臆度。次明受
法有师从受。无师自誓如上三归。三自归已
口自发言。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众生。起慈
仁意不起杀心。如后九善例此。而不复繁文。
七明发菩提心者。菩提云觉。自觉觉他故名
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种子。须发觉求作
意观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万行之根本。
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若不先建此
心。起行则便迷没。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
发心有理有行。在缘乃二于义则通。不尔真
俗两乖。非正法义。言理发者。即是自心五
阴诸法本性无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净
名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又如问菩提经云。菩提相者出三界
过俗法。言语断灭诸发无发。是名发菩提心。
如是众经例遣想故名发心。谓此心体本清
净。究达此理作业令净。故曰发心。即名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广
度众生。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故智
论云。若人发心言我定当作佛。已过诸世间
应受胜供养。又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
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
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
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发菩提心论云。有十
念往生。言七日者且从近说。尚感彼天何况
一生而不剋获。问曰。天上胜报不可思议。如
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因虽微获果甚大。如
小火所起能烧大山。一善乃微能破大恶。又
一念邪见诽谤大乘时。虽极短长劫受苦。因
果道理业不思议。不可以凡情臆度。次明受
法有师从受。无师自誓如上三归。三自归已
口自发言。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众生。起慈
仁意不起杀心。如后九善例此。而不复繁文。
七明发菩提心者。菩提云觉。自觉觉他故名
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种子。须发觉求作
意观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万行之根本。
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若不先建此
心。起行则便迷没。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
发心有理有行。在缘乃二于义则通。不尔真
俗两乖。非正法义。言理发者。即是自心五
阴诸法本性无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净
名云。寂灭是菩提。离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又如问菩提经云。菩提相者出三界
过俗法。言语断灭诸发无发。是名发菩提心。
如是众经例遣想故名发心。谓此心体本清
净。究达此理作业令净。故曰发心。即名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广
度众生。所修善根皆悉回向无上正觉。故智
论云。若人发心言我定当作佛。已过诸世间
应受胜供养。又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
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
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
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发菩提心论云。有十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8a 页 T45-0868.png
大正愿常志修行。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
种善根。施与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
增长生生所生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
护。二愿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
生无佛国中。三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
影随形。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四愿
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五
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六愿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
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七愿我随顺清净法
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
一切烦恼。八愿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
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九愿我虽行正法。心
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十愿
我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
若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
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行者如是发正愿。已
次受菩萨三聚净戒。其文易了故不备之。须
见者如正行仪下卷。八明读诵佛正经典者。
以此大乘了义经教。宣说甚深清净空法。由
从如来法身所流。行者以清净心爱重大乘。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馀乘所有经典皆
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无相违背。是故
功德得见诸佛。如大品说。若有受持般若文
字。亲近读诵忆念书持种种供养。不堕恶趣
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亦以供养诸
佛。涅槃云。若为恐怖故利养及福德。书是
经一偈。则生不动国。若为希福利一日读诵
经。或自身财宝施于说法者。若能听书写受
持及读诵诸佛之秘藏。则生不动国。又金刚
种善根。施与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
增长生生所生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
护。二愿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
生无佛国中。三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
影随形。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四愿
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五
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六愿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
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七愿我随顺清净法
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
一切烦恼。八愿随逐众生。将护与乐舍身命
财。荷负正法除无利益。九愿我虽行正法。心
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十愿
我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
若众生界有尽我愿乃尽。然众生界不可尽
故。我此大愿亦不可尽。行者如是发正愿。已
次受菩萨三聚净戒。其文易了故不备之。须
见者如正行仪下卷。八明读诵佛正经典者。
以此大乘了义经教。宣说甚深清净空法。由
从如来法身所流。行者以清净心爱重大乘。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乃至馀乘所有经典皆
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无相违背。是故
功德得见诸佛。如大品说。若有受持般若文
字。亲近读诵忆念书持种种供养。不堕恶趣
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亦以供养诸
佛。涅槃云。若为恐怖故利养及福德。书是
经一偈。则生不动国。若为希福利一日读诵
经。或自身财宝施于说法者。若能听书写受
持及读诵诸佛之秘藏。则生不动国。又金刚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8b 页 T45-0868.png
三昧经云。若有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
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
至念佛法身。功德无边。九明供养舍利造佛
形像者。如大品云。佛见是利故入金刚三昧。
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随力供养者。是
人天上人中受乐。乃至苦尽福犹不尽。又无
上依经云。假使娑婆世界碎为微尘。皆是四
果辟支佛等。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其福
虽多不如。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
如阿摩勒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
像如麦大。此之功德胜前无量不可思议。若
不回向无上道者。以此功德聚尽娑婆世界
微尘数。作六欲天王转轮圣王不可说尽。又
涅槃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
华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
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
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十明修习正观者。至
理真极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馀道则无。
由人法二空则二执斯断。一切烦恼无因得
生。故金刚般若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得名。
此谓三乘圣贤深浅有异。至于入證唯在二
空。行者修学当依地持。论云。修行法者托虚
寂静身不游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觉。常一
坐食不杂种食。思量如来所说诸法。知非有
无。以其所知遍通诸法令得善解。以此文證
行者须知。观察自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非
空非有非染非净。离诸分别但为妄想。致有
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长。今达本性可谓还
源。常作此观不见人法即是达空。空本无形
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业动身运想不得失
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
至念佛法身。功德无边。九明供养舍利造佛
形像者。如大品云。佛见是利故入金刚三昧。
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随力供养者。是
人天上人中受乐。乃至苦尽福犹不尽。又无
上依经云。假使娑婆世界碎为微尘。皆是四
果辟支佛等。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其福
虽多不如。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
如阿摩勒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
像如麦大。此之功德胜前无量不可思议。若
不回向无上道者。以此功德聚尽娑婆世界
微尘数。作六欲天王转轮圣王不可说尽。又
涅槃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
华则生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
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即净
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十明修习正观者。至
理真极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馀道则无。
由人法二空则二执斯断。一切烦恼无因得
生。故金刚般若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得名。
此谓三乘圣贤深浅有异。至于入證唯在二
空。行者修学当依地持。论云。修行法者托虚
寂静身不游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觉。常一
坐食不杂种食。思量如来所说诸法。知非有
无。以其所知遍通诸法令得善解。以此文證
行者须知。观察自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非
空非有非染非净。离诸分别但为妄想。致有
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长。今达本性可谓还
源。常作此观不见人法即是达空。空本无形
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业动身运想不得失
威容有仪篇第八(谓敛束形仪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 第 868c 页 T45-0868.png
念。如上已明。此是实观。馀名虚解。华严经
云。观察诸法及众生国土世间悉寂灭。心无
所依无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
佛智当离诸妄想。有无俱通达疾作天人师。
行者修行此观一时一念。功德无边。故迦叶
经云。大千众生所有福德如弥尼王不如。有
人修远离法。净心相应解诸法空无来无去。
如是少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又普贤观
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
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
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
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
一切人天供养。
* 程器陈迹篇第十(谓表心因观形沐道。内省自疾托事兴词)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尽。非业庄严何假傍及。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随时救急总撮亦备。
今有观方志道相从问津。季代常徒礼敬为
切。领余撰银拟用箴铭。不堪苦及。遂复陈
叙。凡此十篇止存三业。上弘佛道下摄自他。
词甚丁宁。义存遣著。庶其览者知其意焉。如
或有亏请俟箴诲。
释门归敬仪(下卷)
归敬仪者统真俗之宗。归究事理之极致。
文简义丰。是以广劝五众开印板。远期三
会贻利益而已时也。日本永仁三年乙未
闰二月 日。
寓东山泉涌小比丘观昭谨题
云。观察诸法及众生国土世间悉寂灭。心无
所依无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
佛智当离诸妄想。有无俱通达疾作天人师。
行者修行此观一时一念。功德无边。故迦叶
经云。大千众生所有福德如弥尼王不如。有
人修远离法。净心相应解诸法空无来无去。
如是少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又普贤观
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
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
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
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
一切人天供养。
* 程器陈迹篇第十(谓表心因观形沐道。内省自疾托事兴词)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尽。非业庄严何假傍及。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随时救急总撮亦备。
今有观方志道相从问津。季代常徒礼敬为
切。领余撰银拟用箴铭。不堪苦及。遂复陈
叙。凡此十篇止存三业。上弘佛道下摄自他。
词甚丁宁。义存遣著。庶其览者知其意焉。如
或有亏请俟箴诲。
释门归敬仪(下卷)
归敬仪者统真俗之宗。归究事理之极致。
文简义丰。是以广劝五众开印板。远期三
会贻利益而已时也。日本永仁三年乙未
闰二月 日。
寓东山泉涌小比丘观昭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