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4c 页
No. 1896
释门归敬仪(上卷)
沙门释道宣大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述
敬本教兴一(谓佛化厥初礼仪莫识。圣法乘时行斯谒敬。所以广引诚教。为信首之
初宗。庶有不惑于教喻)
济时护法二(谓季俗根钝非敬不弘。故济时机综习惟远。遂使相从奔竞上下相遵。
既不乱伦三宝由盛)
因机立仪三(谓时涉浇淳情分利钝。致立教者开抑殊途。或彼佛德高灭罪称最。或
此方本净二业能明等)
乘心行事四(谓事在未亡因心行用。约缘课业条流须识。由心通三性事染六尘。因
福起罪莫知道业)
寄缘真俗五(谓法被权道情投业理。心形两位指月双筌。或以鄙俗浅度不识分量罔
冒入真。实为沈俗)
引教徵迹六(谓末法根钝多封性习。须引圣言以为教量。今以四依检行四印徵明。
无涉浮言饰诈斯绝)
约时科节七(谓心行等级勤惰不恒。故立法捡心分时策行。是知。克念修圣。斯言
有归。不尔流溺还同无始)
威仪有序八(谓敬相显心虔诚有被。今须引诚教具列容仪。则容止若思。言词安定
不以法绳。则手足无所措矣)
功用感通九(谓业假行成功由心起。心怀染净业亦真虚。此由想见未清善恶交集。
不示缘报迷滞难明)
程器陈迹十(谓听言观行时俗罕依。故立条例以清心路)
*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先怀信。篇明信本敬随后生故也)
序曰。自法王之利见也。必以静见为先。故论
云。何处何时谁起此见。一切诸见佛悉断
故。文良證也。然则习熏日久取会无由。事须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5a 页 T45-08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5.png)
化之功。然后肝胆涂地形骸摧折。知宇宙之
极尊则敬逾天属(以父母生身也。报施在于一生。佛起法身也。酬远终于累劫。
或功高难赏德深不谢慧深益厚。非酬所及也)晓教义之远大则道越常
迷(以七略被时。立身立国之政沦历于三有也。八藏所宗亡空绝有之法。毕超于九居也)。观
斯以言则识形心两途事理双轨。形则缚于
俗习苦阴常缠。故当折挫以归依。剖析剖析
观其慢惑也。心则封于迷倒。倒在生常故须
镜生灭以惩之。追想追想知其妄著也。深惟
四山恒逼。非念念而莫知切于身也。八倒缠
绵。非新新而不晓节于心也。所以剖析静于
慢惑非爱断者所欣。追想厌于妄著。是异生
者所背。固当抚揽诚教以法糺徵。则生身不
徒委于下尘。无识不徒生于上趣矣。敢序斯
致。引文證之。小乘论云。敬者以惭为体也。由
我德薄前境尊高故行敬也。今反无惭。不耻
深可笑也。大乘论云。由信及智故敬于彼。信
故非邪智故兴敬。故引诚教。信智及惭敬之
本矣。本起经曰。佛初诞降周行十方。举手
指天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时俗所重九十六部号为大圣人
天师也。为绝邪归正故示此相。唯佛独尊馀皆邪道。既曰尊严。归依弘护非信敬之不成)三界皆
苦无可乐者(三界众生三苦交集。无思厌背贪附更深。故立此言令兴厌离。有厌苦身令
思苦本。观达业惑深是苦因。不没诸见便得解脱。馀则以苦舍苦长沦苦中)此之一经成
归敬之本也。定信守之宗也。理须依凭托附
以登高远之趣也。故论云。归依者回转之
语也。由昔背正从邪流荡生趣。今佛出世兴
言极尊。遂即回彼邪心。转从正道故也。于是
乃立归法有五等之差。始于背俗之初终于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5b 页 T45-08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5.png)
极矣。所为大矣(谓初以身从终除心惑故也)安得傲然情无慑
惮。况复加以谤讪流言通俗。自沈苦海出济
无期。重使身心恶习念念逾增。亦使威仪失
节时时结业。覆器之喻尘露于目前。捕鼠之
诬频繁于胸臆。可不诫欤可不诫欤。又依佛
见瓶沙王经曰。如来于伽耶山成道。度迦叶
已念瓶沙王昔有先请。将诸徒众往赴彼国。
王及士众并沙门(或云桑门沙门那者。并是天竺道士之佳号。俗中之常目。亦
是彼国修净行者。此云净志以义目之)初闻佛至皆悉远迎未知礼
敬。或有礼足而坐者。或举手问讯而坐者。或
称姓名。或叉手合掌。或默然而坐者。皆疑。迦
叶是宿旧师。今从佛来。未知谁为所依者。迦
叶知已欲决众疑。升空而下礼敬佛足。以手
摩扪以口呜之自云。佛是我师。我为佛之弟
子。又持扇在佛后摇之。此第二经明礼敬。正
仪之萌兆也。文中不足。有者言之。手摩口
呜者爱重之极。不能己已也。远敬在于所卑
故始于足。自馀称名显相。使疑者决之非正
敬也。智度论云。外道是他法故来则自坐。白
衣如客法。故命之令坐。一切出家五众身心
属佛。故立不坐。若得道罗汉如舍利弗等皆
坐听法。三果已下并不听坐。以所作未办结
贼未破故。此第三文明位列敬相也。今有安
坐像前情无敬让。可谓无事受罪枉坏身心。
如上三果尚立。况下凡乎。像立而坐弥是不
敬。比今君父可以例诸。故知。绕旋行立为敬
故行。安得长傲礼忏获罪。此言易矣。临机
难哉。常志在心努力制抑方可改革。不尔虽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5c 页 T45-08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5.png)
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
今犹无敬多睡痴等斯为良證。大悲经云。佛
过去时行菩萨道。见三宝舍利塔像。师僧父
母耆年善友外道。诸仙沙门婆罗门。无不倾
侧谦下敬让。由是报故成佛已来。山林人畜
无不倾侧礼敬于佛。此第四文明致敬之因
本也。如俗礼云。无不敬。俨若思安定词。傲不
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是也。依经律论明
立敬仪。佛告比丘。汝等共相恭敬。迎逆问讯
从何为始。比丘白佛各言其志。或云大姓贵
族者。或云神智高达者。或云佛所宗亲者。或
云道登圣果者。以事举之。佛言。汝等所言皆
是长慢。无可观者。应随顺法训流布于世。于
我法律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敬仪有四。
道不礼俗一也。僧不礼尼二也。守戒者不礼
犯戒者三也。前受戒者不礼后受戒者四也。
自馀五众存亡乃殊。皆约年夏次第而设敬
也。因引古事。昔有鵽鸟猕猴大象。同在一
林以为朋友。乃相谓曰。先生宿旧礼应供养。
如何同住不识礼敬。象云。我见此树生齐吾
腹。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树头。鸟言。我于远林
食此树子堕出而生。我应最长即时大象背
负猕猴。鸟在猴上周遍而行。仍说偈云。有敬
长老者。是人能护法。现世得名誉。将来生善
道。于是人皆效之悉行礼敬。诸有智人以喻
取解。经云。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
高心。常思惟智慧。又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今贪慢而著随则其愚不可及也。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6a 页 T45-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6.png)
* 济时护法篇第二(谓护持济物非三宝而不隆)
序曰。夫以立像表真恒俗彝训。寄指筌月出
道常规。但以妄想倒情相沿固习。无思悛革
随业漂沦。是以经言。为善若登清升若爪之
土。为恶若崩沈滞如下之地。此言在斯。诚
为极诫。何以知耶。但以慢山上耸俯视于人
物。我室四蒙包藏于见爱。慢无纳法之实。经
明覆器之宾。我有怀著之功。论显纳烟之义。
器仰无思不服。有服必拔慢根。室坏便归
太虚。见爱安形无地理例然也。背此非凡所
行。情事得也。乖斯是圣游履适化然也。然则
封迷长劫。佛世有退席之人。不识分量。季
俗丰轻生之士。此并不思之徒也。当知我身
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我神属于惑业。忽
忽莫测何心。经云。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
今日复明日不觉死时至。冥冥随业缘。不知
生何道。此至言也。乾豆莫干其虑吁可悲哉。
且自等智有三。我同牛羊之智出道唯一。牛
羊异我非伦。人道道缘。不行还同畜兽。兽道
报重顽厚非其所闻。今既形有轻清识心机
举。厌劳生于往劫。欣解网于将来。固当立像
表仪倾尘聚。而顶礼寄缘引领。荡烦累于新
心。是则情异牛羊。乘明智而弘道。身如木
石假彫琢而成器。可不然乎。可不然乎。鼠入
角而至穷。更知何趣。名引言而显实理极于
斯。况复五滓交横四山常逼。而能安忍于时
事还是昏昏之所媚乎。所以大圣知时通化
陶诱。立正三宝导浊识之所归。开明四印示
迷生之不昧。固得住法万载。功由归敬之勋。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6b 页 T45-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6.png)
虚搆哉。今此之述本被后进之初心。曲授称
功体非前良之早虑。固须叮咛指掌铺覼相
状。识三宝有数种之权谋。解七众无贰师之
希向。言唯质露意在修行想有识者。知无繁
于翰墨。故佛言。吾言不在绮饰。令人受解为
要。敢附斯辙笔记序云。今于此篇显三宝相
相随见起。随机四位。初谓一体。二谓缘理。三
谓化相。四谓住持。各有名相。初言一体三宝
者。一是非二之名。体谓本识之谓。但以无
始心体性净如空。妄想客尘封迷随染。致使
相从至于今日。经生历死无由厌晓。故经云。
诸法本来性相空寂。众生妄计彼此得失。轮
回生死不得解脱。经云。一切众生并有佛性。
即我本识出障嘉名。迷故曰凡悟便名圣。所
以贫女宝藏力士额珠性常清净有而无用。
为惑所覆无由光显。如经深丛覆宝移流杂
味。然其本性光淳无玷。所以前修闻此励力
勤观。日故劫新遂證斯德。及成妙觉转依法
身。身非始生寄缘修显。后进闻此兴大志求。
彼去已还我云何住。遵途进德还登位极。自
昔已来此乘无权。皆成正觉迥出樊笼。俯应
群心兴悲赴感。我之与佛无始实同。彼以先
觉故先出有。我独不悟盘桓下凡。一思此事
悔热何及。今若不修后生何据。所以承遵梵
网以网鱼龙(经喻内毒如龙难。触欲贪如鲸吞海)揖佩三身凭依三
学。爰初投足先奉戒宗。戒本有三。三身之
本。一律仪戒谓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也(由法身本
净恶覆不显。今修离恶。功成德现故)二摄善法戒谓修诸善。即报身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6c 页 T45-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6.png)
戒即慈济有心功成化佛之因也(以化佛无心随感便应。今大
慈普济意用则齐)约佛有三。随义三别境非心外。百虑
咸归理实如此。不可馀见。或迷此及试重广
之。然则功德之本非戒不弘。道初俗归必先
敬受。随境起心无非三戒。如约一生心不怀
恶摄律仪也。有慈起善摄善法也。将济离苦
护众生也。内缘既尔。三佛皆然。离合待时不
定三一。故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斯本从
迹也。又云。色声见我名行邪道。此迹异本也。
故摩竭道成高山先照。祇园开政下乘后席。
众说备之可用通镜。故先显由缘后明性相。
欲明性体因言致理。不是饰非终归显实。将
使通明性体。解若心灯后被。以文筌登岸舍
笩可也。言一体三宝者。行者既知心性本净
悟解无邪名为正觉。觉即佛也。性净无染法
也。性净无壅僧也。今觉于本名始觉也。本
实体净名先觉也。如此安心如此练身。俯仰
周循无念不剋。俗云。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
念作狂彼沈俗士尚此放言。岂惟出道翻无
此致。都不可也。问曰。卿发斯言欲何标据。念
念总是识心。言言都非智略。如何依准得
一举而腾九万耶。答曰。夫以圣道远而难希。
净心近而易惑。为山基于一篑。为佛起于初
念。故万里之剋离初步而不登。三劫之功非
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发足常步此心。开
示不由外来。悟入诚因内起。迷时谓礼外境。
悟已还礼自心。故经云。心想佛时是心是佛。
如是敛念会必精勤。积熏不已自然清净。忘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7a 页 T45-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7.png)
子不思经劫而居退忘。难陀整虑终朝而拔
其神。上明一体三宝也。二明缘理三宝者。理
谓。至理天真常住。还是心体。且从染说无
始有终。但为惑网不能出障。今以三学剋剪
缠结。惑业既倾心性光显。始终性净无始无
终。由法成立随境分相。即号此相为五分法
身。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前之三学从
因受名。由戒护助果成法身。故云戒身。定慧
准此可以类知。后二从果次第受名。解脱身
者由慧剋惑。惑无之处名解脱身。解脱知见
以乃出缠破障反照观心。故云知见身也。唯
佛法中三乘圣者具此五分。能为六道作大
归依。故论云。归依于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
身也。归依于法者。谓灭谛涅槃也。归依于僧
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身他身尽处也。
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也。故经云。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
别目也。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
陵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生所重。今此
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正
归。若无专信杂事邪神。虽受归戒不得圣法。
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清信士。终不妄归
依其馀诸天神。斯何故耶。以真三宝性相常
住堪为物依。自馀天帝身心苦恼。有为有漏
无力。无能自救无暇。何能救物。惟出世宝有
力能持。言归依者如凭王力得无侵害。今凭
正宝威福无涯。故使神龙免金翅之诛信士。
超夜叉之难。五种三归皆归此宝。或即名之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7b 页 T45-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7.png)
此为至极。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
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
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况
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
陷没。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
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
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
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
感善神随逐护助。上明佛竟。后之二宝缘此
而生。如前广叙。以开灵府。此理三宝能生化
相。弘道利生罪福通感。故调达出血业成劫
罪。耆域出血业成梵福。以化佛无心犹如光
焰。仪像非情体唯无记。所感罪福还约法身。
由显相状法身依故。以法本非形无漏无色。
不以相显群有何依。故立像表真。厥趣斯矣。
是知。化佛供毁一自法身。无有兴亡独称常
住。言极繁矣。意在通之。但以浇淳在数倚伏
赴机。故列三法限于万载。所以金河西竭玉
关东鹜。代出八九年逾六百。三遭殄除终还
兴显有何致。斯历数未也。万载已后浇风不
追。固无传授天禄终也。由慈氏运开缘生道
会。淳源将发交谢应期。不虚设也。此明理宝
是归依所宗。故覆详之令心有寄。故出耀云。
道之在心不问老少。惟在刚烈乃名道耳。信
心以存何往不剋。文良證也。可不镜哉。三
明化相三宝者。谓释迦如来为佛宝也。所说
灭谛为法宝也。先智苦尽为僧宝也。此化相
三宝或名别相。体是无常四相所迁。灭过千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7c 页 T45-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7.png)
无我第四群生何依。长沦苦海解脱无路。是
以能仁膺期出世说法度人。开八正之妙门
示一直之平道。近出人天之欲泥。远登贤圣
之津笩。将趣斯道阶渐有由。说理三宝令物
归向。岂非真理常住乘权御实。疏解形心称
为佛子。受道之宾證澄无之本净。筌蹄之喻
显性空之玄理。事义光矣。神用明矣。群生
依资生灭尽矣。既而能事已隆告以数终之
运。非色现色表法身之不亡。无形留骨示化
迹之无泯。所以碎身以生物信。全眼以导神
功。斯道莫思恩德非谢。故当敬养塔像兴起
信根。先备此心方知由委。四明住持三宝者。
人能弘道万载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于
斯开位。遂使代代兴树处处传弘。匪假僧扬
佛法潜没。至如汉武崇盛初闻佛名。既绝僧
传开绪斯竭。及显宗开法远访华胥。致有迦
竺来仪演布声教。开俗成务发信归心。实假
敷说之劳。诚资相状之力名僧宝也。所说名
句表理为先。理非文言无由取悟。故约名教
说听之缘名法宝也。此理幽奥非圣不知。圣
虽云亡影像斯立名佛宝也。但以群生福浅
不及化源。薄有馀资犹逢遗法。此之三宝体
是有为具足漏染。不足陈敬然是理宝之所
依持。有能遵重相从出有。如俗王使巡历方
隅。不以形徵故敬齐一。经云。如世有银金为
上宝。无银有鍮亦称无价。故末三宝敬亦齐
真。今不加敬更无尊重之方。投心何所起归
何寄。故当形敬灵仪心存真理。导缘设化义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8a 页 T45-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8.png)
之器也。论云。金木土石体是非情。以造像
故敬毁之人自获罪福。莫不表显法身致令
功用无极。故使有心行者对此灵仪。莫不涕
泣横流不觉加敬。但以真形已谢唯见遗踪。
如临清庙自然悲肃举目。摧感如在不疑。今
我亦尔。慈尊久谢唯留影像导我慢幢。是须
倾屈接足而行礼敬。如对真仪为我说法。今
不见闻心由无信。何以知耶。但心用所拟三
界尚成。岂此一堂顽痴不动。大论云。诸佛常
放光说法。众生无始罪故对面不见。是须一
像既尔。馀像例然。树石山林随相标立。导我
心路无越圣仪。又作是念。见虽是色了色心
生。心外无尘名为真观。言从心起。实唯识
有名为俗观。渐次增明念念无绝。时功既积
熏习逾增。观道修明不迷缘假。名愿乐位修
道人。焉道为人修人能修道。故称行者名为
道人。今则闻告怀嫌诚当实箓。日损之谓于
斯自明。可不诫哉。
* 随机立教篇第三(谓智有昏明敬存理事)
序曰。礼者履也。敬而已矣。经云恭敬塔庙谦
下比丘者是也。然则性涉昏明推步通局。多
沿名相少怀经远。所以随文综习。道听途传
曾不讨论妄行章句。俗中尚云。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况佛法玄奥理事兼该。闻
即依行沈沦非一。至如经明净土佛德无涯
寻声不敢移心。爱重不忘心口。乍闻秽土诸
佛情无一欣。便言无德可归有罪未能消荡。
何憎爱之若此。诚不足以详之。又闻论说多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8b 页 T45-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8.png)
浊下愚凡行斯胶固。性习虽久终须渐移。如
不更新凡无成圣。综执前迷负愧弥重。以兹
绍嗣诚非遗寄。是知。教门善巧随机浅深。深
者行十使而无瑕。浅者示五烧而有净。净方
不一随意欲而受生。佛智莫穷任时缘而冥
会。其犹朗月在空流光小大之器。震雷云里
飞声显晦之间。闻在前缘不可一其情道。器
惟积习诚难等其利钝。从此而观方知。螺髻
身子染净各封其心。忍土安乐秽洁互陈其
略。故文云。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即其
證也。宁不知。弥陀杂秽复示此。而通引乎。岂
不知。六种震动发蒙心之昼昏。三轮示现统
群情之夜朗不虚设也。经云。吾从成佛已来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
导众生令离诸著。著是病本随言即封。闻净
著净闻染著染。论云。如蝇无处不著唯不著
火焰。众生亦尔。善不善法中皆著唯不著性
空。故佛说四依依智不依识。若肉眼见闻如
牛羊无异。正教如此何得致迷。固当杜五过
于未然。祖四依而作则。斯言极矣。复欲何哉。
恐好事者须禀教量。故出一二用弘其道。道
贵清通。义非壅结。仍须识分以自揣摩。无容
冒罔自谓超挺。生报茫然孰识夷险。必有
斯人则自溺苦海。谁能济拔。今约两缘立仪
表行。入道多门不过理事。理谓道理通圣心
之远怀。事谓事局约凡情之延度。圣非自圣。
终假导而渐明。凡非定凡亦因开而达解。是
知。愚智深浅贤圣位阶由解行之远近。致利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8c 页 T45-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8.png)
即是无分别智。菩萨约位且列五十馀阶。故
知。无分之智念念利钝。此言有旨。然使钝士
依事引方土之欢娱。且以安身身安而后道
也。利人行理剋正念。而濯性灵用以清心。心
清而出有也。然利钝千差昏明等级。薄知纲
领标控神解。故历诸篇通斯一致。则披者不
昧于由径。行者无滞于发足矣。
* 乘心行事篇第四(谓识心迷倒三毒常缠)
序曰。上已显其机缘。心行备矣。识真俗之交
务。鉴理事之相由。文明祖习之经。义晓疏
通之理。至于附相行事。故习难倾。三贤犹
染其尘。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叶起舞。舍利
作瞋。难陀悦于练色。陵伽兴于慢相。斯并正
使虽尽馀习未亡。犹增恼于六尘。自网弊于
三受。况乃下凡烦惑无始习熏。今生道种正
论伦而不忍。以斯昏浊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良以界称忍土。经云强识念力。义当以正信
而鞭后。以正解而导前。解则见理朗然求邪
倒而难获(俗云。夫志士有所之当口兴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谓仁义也。割人所不能割谓情欲也。
忍人所不能忍谓苦乐也。彼沈俗士心无法澄尚有斯致。况出道者正教满目不能行之。临终方悔自取沈溺)
信则识真仰止知窳惰之易亡。如此栖神可
谓乘心行事。如此整虑可谓无蟥稻梁。焉有
他食在腹而业系无知。他衣覆形而行增愚
惑。诚不可也。若夫心尘使性知谁不无。识
则无邪常须节约。若任而纵者无解脱期。故
经譬觉贼论。示御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岂
虚累哉。下凡烦恼微细难知。粗而易觉勿过
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厌患。贪瞋一发业构三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9a 页 T45-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9.png)
先须执御预知轻重。今约礼敬之仪备条过
状。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识过寻悔返净
可期。昏昏任性徒沾释种。所以仰对尊容贪
拜。广叹求诸佛之护念。畏恶业之牵挽。等
羝羊之前却同难陀之欣奉。虽为善兴终归
杂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或矜高自举忌他
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虽从税内实腾
骧。或依时位列相从。礼谒目睐同徒妄生嫌
怪。见有接声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见有
威容细行者。言其造事诈作。见有在地蹒跚
者。言其大无筋骨。见有音声浊钝者。言其大
不生善。如斯众也。通悉结收。业网所拘报
增鬼录。或高履长裙剔削光洁。扬彫䌽之华
丽。曜龙凤之文绮。或磨刮骨肉蓥饰面门。上
高殿而扬声处静众而长噫。山字在肩有竦
凌云之状。匡肘广胁志逾鹏趐之形。棱层长
慢抵筑朋流。忽突增痴处处呈拙。如此胥徒
名痴毒也。故论云。三三合九种(谓身口意此三能起业也。自
作教他见作随喜此三能成业也。现报生报后报此三名业果也)从三烦恼起(从三
毒起受三恶道也。从三善起受人天也。广如彼解之)以此文證。故知。起业
必由毒生。常须观度方识毒相。故使行福而
杂罪者。还承恶因恶道杂受。故大丈夫论云。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忆念后作
大力龙。修施陵懱人后生金翅鸟。施本舍悭
故感财报。嗔心行事还兴毒害。故龙受形。见
触伤等三种害物并由瞋生。况今行敬本为
除慢。更增慢堕。已是业科。复起贪嗔明招
苦报。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声驻军马由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9b 页 T45-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9.png)
妄作。昔元魏时勒那三藏见此敬养。勤惰不
伦便出七种礼佛法。文极繁委广如后明。然
凡所作业三性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
必依缘缘通内外。不起则已。起必性收。善
恶两性作业感生。无记之缘多归痴种。种虽
无记亦有善恶。梦业受生如论具引。是知。舍
受昏蒙难为醒决。故当临事筹理。必不陷溺
清心。
* 寄缘真俗篇第五(谓身心所行功存真俗。前虽明于事理亦是真俗所
收。但彼据于初心此则正存终行)
序曰。真俗二谛由来尚矣。不由功用任运现
前。故论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今时行敬
亦准圣言不虚设也。然须达解两谛所由。故
论云。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知唯有识通达俗。
若不达俗无以通真。若不通真无以遣俗。以
俗无别体故也。正论成观。令人受行。良以真
俗修复空有交津。迷想见则生途日增。悟形
心则高轨潜起。岂不以形缠桎梏报果不可
顿销。谓随俗也。心可名谈披析莫知其趣。谓
通真也。在言易净。真理可用心求。据行难
明无始习熏故尔。是知。心惑绵远虽观而集
起纷纷。身相事显屈折而便倾高慢。慢为恒
俗所耻。卑退有识同遵。既为道俗通嫌故。当
行观厌折挫摧拉。加功剥削方覈情根。所以
大圣垂训。法喻所归止在诫约身心无沿逸
欲。或比行厕画瓶。或拟危城杯器。故有将崩
朽宅三火恒然。逃隐空聚五刀恒逐。井河引
喻逼形器于刹那。屠肆牛羊切性命于漏刻。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59c 页 T45-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59.png)
业。合掌翅跪凛若临深。钦重仰止悚犹乘薄。
谛惟形聚但见尘丛。举目澄睛无非灵像。理
须呜咽涕呬慨我沈沦。圣容久谢惟承馀迹。
过由我生何不悲悼。犹有微善宅报在人。又
瞩遗尘亲尊影塔。脱生馀道对目莫知。犹如
我今不见真佛。由此悲庆交怀无容怠惰。所
以专志颙仰夕死如生。故数数重述。意存常
制。今明真俗行敬事理相由。良以凡习寄缘。
凭心舟济。形假澡沐心便清远。是须庄严道
场位置尊像。斯即开神明之正路。亦乃通圣
道之明津。初举三身之方土(普贤观云。法身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
住处名常寂光。馀应化身以类标列也)次显十佛之光化(如龙树十住论中具列善德等
相状)称扬相量各有戒仪。忏悔劝请甄别位置
(亦如彼论。解其除罪方法大明。广如彼说)斯并性绝色心形非识有。故
经云。色声见求名行邪道。但以无始倒凡随
情妄执。约相犹迷邪正。何能顿遣见闻。所
以大圣观机未得垂道。权说福业用接愚心。
故举净方之胜相。发动迷心之背向。且摄邪
心令从正法。渐渍既久心性转明。方示非真
令行理观。据此修舍实是知机。若彼下愚未
闻真道。即为化说色声非真。心路苍茫莫知
投寄。福业不行道心无涉。遂即双废长处罪
流。由此方便引令出有。故示西方极乐世界。
令心翘注不得转移。但此下愚贪滞难拔。纵
任想像何时通悟。故行事福渐行理观。身本
顽痴不可绳持。心是道因从缘便悟。谓此形
仪本唯识有。迷于本习妄见我人。故须徵研
令行敬养。令见我身俯仰上下唯尘生灭来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0a 页 T45-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0.png)
我所能有行敬。据此一理名通真也。真本非
心今随心起名随俗也。知真非心名道真也。
如是念念以后夺前。渐渐增明久而明利。若
随故习忽此不修。还同无始生死轮转。是以
力励随念剋思。一一科程令其升进。然则圣
凡之道自古相传。凡非定凡。故有逆流返本
之迹。圣非自圣终因渐悟观达之功。故凡
可为圣。以佛性为宗元。圣不为凡以悟解为
归敬。是知。理事行务且隔形心。至于动用
真俗并观。所以随其发足毕约两缘。知无显
真知识是俗。种从缘起方可有阶。若身心两
分真俗二路。三倒常行革凡何日。有人心路
慞惶情投莫准。闻余此及勃尔兴言。抚掌大
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虚诞。嗟乎不学浪有
涉言。吾闻。真俗并观登住方修。如何下凡僣
他上圣。理义不可急须改之。余曰不可改也。
发心毕竟初后心齐。唯识四位凡圣通学。今
则在凡不学何有剋圣之期。故须发足并修。
修明自然位圣。是知。修道行人常观正理。不
可执文便乖义实。故四依捡失念念准承。当
须依智不依于识。识俗所习智是道筌。圣立
正仪无容辄滥。文明上地止据阶缘。覈其双
游终归妙觉。故经云。常在三昧见诸佛土不
以二相。斯文可依。如执未开更为广引。经
论明地行位殊途。初地施净二地戒净。岂可
经一僧祇方行施戒。此亦示地位之浅深。开
行相之阶渐。令诸修趣之士践迹可期。若为
说万行齐修方衢同进。则心路茫然不知踪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0b 页 T45-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0.png)
日月矣。
* 引教徵事篇第六(教谓圣教。事即礼敬。故引四依以證三善)
序曰。有人言。上列机缘文理备矣。深知。信为
道元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但以根钝时
浇信坚难具。行浅德劣智正易迷。如何不知
大圣立事理之教乎。乃欲统群机之大小。迷
于五乘之化。遗随宜之方便。悟于一道之致。
蒙又惑焉未喻斯理。答曰。经教引心意存怀
远。取其大致未可专文。故经云。虽诵千章
不义何益。是知。深有所以熙。何未悉其致。
致为指也。得月而指自忘。俗流常咏得意忘
言。岂意道门犹行封滞。然则四坚果信成行
起于下凡。在凡不行圣信无由而剋。义实如
此。即须念念徵责步步推绳。犹自迷妄丛生。
岂类全无思择。如不思择非行道人。故经云。
虽诵千义不行何益。文良證矣。今立正仪行
敬须本教宗。教有权实不同。行亦昏明殊则。
先须通其立本然后附本兴怀可也。经说四
依区分三位。足为末代之龟镜。信是众行之
宗师。大圣致词终不徒设。准教行事毕正无
邪。初人四依。谓从初贤至于极圣。人资无漏
法体性空。据此依承理无邪倒。但以无相好
佛尚惑魔形。况有识凡夫能无受乱。故立法
依显成楷定。初明依法不依人者。人惟情有
法乃轨模。性空正理体离非妄。即用此法
为正法依。涅槃极教盛明斯辙。今行事者随
情妄依。多弃法依人。起则致乖遗寄陷溺身
心。若能反彼俗心。凭准圣量隐心行务知非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0c 页 T45-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0.png)
理。一分观厌明违有事。如此安心分名修趣
法性真道。二明依义不依语者。语是言说止
是张筌。义为达理化物之道。證解已后绝虑
杜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经有舍筏之喻。
人怀目击之谈。岂不以言诠意表得意息言。
月喻妙指无宜不晓。今谓得义乃是言。真行
道者常观常破。常观依语常破随义。谓言随
义还是诵言。但无始妄习执见铿然。静退详
研方知此过。不尔奔飞追声不及。又可思惟。
三言依智不依识者。识谓现行随尘分见。眼
色耳声耽迷不觉。与牛羊而等度。同邪凡而
共行。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冰执尘为识
外。所以化导无由舍之。是知。滞归凡识。倒遣
圣心。愚迷履历常沦三倒。勇励特达念动即
知。知倒难清名为依识。知流须返名随分智。
如是加功渐增明大。后见尘境知非外来。境
非心外是自心相。安有愚迷生憎生爱。思择
不已解异牛羊。有人问云。卿立此论明智异
愚。如何达观犹称凡识。答圣智无涯积空显
德。岂惟一述即谓清升。此但得语随言还执。
深知。此执无始习熏。三祇无间方能倾尽。杂
血之乳不可偏言。起伏之相于是乎在。如经
初地行施。馀随分修。高轨立仪令人修学。何
言一解剩能穷智。必智可穷。未曰高胜。今人
口诵其空心未忘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
是心相封迷故尔。后得通达心随转用。岂不
如鸟之游空。自当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所
以修道正士念念分心。舍前详后新新转妙。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1a 页 T45-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1.png)
分增明仍犹过习。如何冰执一观便休。此乃
凡怀遵承倒我。我我因循何由见觉。故当筹
此分有出期。还执出见犹承爱种。载思载削
气味淳深。重徵此味还由自起。知唯识有何
日消亡。在凡道行域心齐此。更有胜道非复
在言。言既莫存焉资翰墨此一途也。重惟翰
墨实是心相。如前开责无非道缘。并委登机
临阵交决(如论中。欲是初军。忧愁第二。嗔恚第三。广如常途所引)。但出圣
道无始未经。今欲革凡理变恒习。自揣形服
都非俗流。如何想观全乖道望。诚可笑也。四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此之两经并圣
言量。凡入道者率先晓之。则无壅不通。有疑
皆决。但为群生性识深浅利钝不同。致令大
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经云。三
界上下法我说惟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
心也。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及法界。种种
意生身佛说唯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
也。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赴感还宗了义。
故佛以法约定权机。何以知然。且如欲有乱
善(礼佛诵经观想念佛等。并是世善不能出有)体封下界。经中有说为
不动业及以成佛并非了义。以此凡愚少厌
欲苦。令修净观多生退没。故随意乐说为道
业。然其此业因乱果定。覈其修證成相似报。
得生善趣事净国土。终非事业剋于佛果。后
因前业重更修明。静智澄清方遂前愿。故论
云。若有诵持多宝佛名。得生净土者别时远
意。且就一权自分粗细。福道交加纯杂备有。
恐新闻者有致烦昏。故且笔削。馀如凡圣行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1b 页 T45-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1.png)
则非所述。行四依者。律中自明三乘行者。通
所资用。所谓纳衣乞食树下尘药各有开制。
如常共传。馀有四种墨印四种广说如别显
之。故不备载矣。
* 约时科节篇第七(谓六时礼敬。三业加勤)
序曰。夫为务学之士无时不行。固得念念策
心新新习起。岂可前念背恶遂剋苦而静尘。
后念陵善便纵意而扬怠。所以论美四修
(谓长时无间恭敬无馀也)经叹一虑(谓行住食息常尔一心也)然后方能正想
革绝凡怀。但为倒想沸腾难为执捉。教称野
鹿又等圆珠。不可徵治无由待对。事须商量
分次以法筹之。是以论云菩萨昼三夜三礼
念诸佛。致使宗文之士崇遵此教。遂分六时
以净三业。馀时舍纵且习由来。此则福浅罪
深无由拔本。又理都不然情亦不可。何以知
乎。夫以六时之候接俗恒仪。类彼八斋同于
五戒。言虽有数事义无穷。准此以论。故知。择
日分时可以例准。经云。汝等昼则勤心修习
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莫有废(此谓。昼夜一心常行道
观。捡据身心无人无法故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此谓。日夜剋心惑致昏昧。故以
言诵经用散情意)以此文證通日连夜安有闲时。然自末
代下凡烦恼浊重。约令恒作退住俗流。或窃
服疑阳因修岁月。寄心无地投形无所。连日
通夜一敬不行。任业流溺知何不起。故设六
时以接愚惑。微得渐集犹胜沈昏。后渐明闲
连时接运。犹谓为好好故须除。凡夫起行各
有异伦。曾习便欣未行便舍。致有去取众务
纷然。窃闻泥洹法域入有多门。万行虽殊宗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1c 页 T45-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1.png)
观时修舍。出世道业由来未经。故须专志不
容宁舍。经虽广说不出此三。约理求文斯皆
统摄。然今随习各有生心。或乐禅静则以礼
拜为粗疏。乐礼拜者。又以禅思为坐睡。读诵
讲解偏诮默念之徒。苦节独住特忿清谈之
叟。是则相从奔竞莫委其情。朋腾任情不可
比拟。夫以大圣立教卓出恒伦。序其指归终
为离著。至于随境流观陶甄性灵。广张声教
都惟可学。学在三位以摄教源。祖而修奉不
越斯位。乃至分时督课。前修旧行日夕三时
礼悔相续。可谓仪形有据。不坠彝伦外摄群
小。开俗信于未然。内敛恒情增天龙之护助。
若此行之不徒设也。且礼念之法自有威仪。
三学言归俗多分异。元立三学同倾一惑为
宗。以三征之不可分为三别。如论所云。戒如
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明喻即目何用
深思。寻喻乃三约贼唯一。事分三义宗成一
灭。故重张之意存通领。旦如礼敬一法用息
慢高。如不屈躬斯名犯戒。常念在心斯学定
也。常知无我斯名慧也。一敬如此馀行同然。
是则万行殊途三学摄尽。今学教者皆三别
踪。又执自计以破他部。拟前喻说理不容非。
固须一事沿修随分二学。更为重显。如佛立
戒。无境不修名作持惰名止犯。犯从止起畏
犯修持。持名随戒戒名警策。是为戒学安心
此学。非定不行名定学也。深思此学为灭倒
情。纵而不学还顺生死。为绝苦本非学不明。
力励徵责名慧学也。如此渐境渐境托心。凡
敬本教兴篇第一(谓兴立敬本非正信而不弘。无信必不兴敬。有敬必¶ 第 862a 页 T45-086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k0182/buddhist/T45-0862.png)
一步。如前具述。时序可惜无容自欺。
释门归敬仪(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