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第 536a 页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八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齐整著涅槃僧
(广如律文释)内法传云。其著裙法式。聊陈大况。即如有
部裙制。横五肘。竖两肘。絁绢及布。随有作之。西国
卷十八 第 536b 页 X44-0536.png
并悉单为。神州任情复作。横竖随意。绕身既讫。抬
使过脐。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牵向腰之右边。
左边上裾。取外边而掩左畔(近右手边为右裾。近左手边为左裾)。两
手二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襵。后以两手
各蹙至腰。俱将三叠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
插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
乃著身不落。后以腰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
脐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
以一手牢擪两边。缠彼两绦。可令三度。有长割却。
少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缉䌽。斯谓圆整著裙。成
萨婆多之部别。钵履曼茶罗著泥婆娑。即其真也。
译为圆整著裙矣。其绦阔如指面。则靴绦袜带之
流。或方或圆。双亦无损。麻绳之流。律文不许。凡踞
坐小床。及枯之时。牵裙上。裙下角急抹裙缘。擪于
胯下。但掩双膝。露胫无伤。高须上盖脐轮。下至踝
上四指。斯乃俗舍之仪。若在寺中。半腨亦得。此之
剂限。佛自亲制。非是人意辄为高下。宁合故违教
旨。自顺凡情。所著裙衣。长伸拂地。一则损信心之
净施。二乃慢大师之格言。设若慇勤。谁能见用。万
人之内。颇一存心。西国裙衣。并皆横著。彼方白氎。
幅宽二肘。若其半故。贫者难求。即须缝两头令相
合。割内开以充事。此著衣仪。律文具有其制。但且
略陈纲要。细论非面不可。然四部之殊。以著裙表
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襵。大众部。则右裙蹙
使过脐。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牵向腰之右边。
左边上裾。取外边而掩左畔(近右手边为右裾。近左手边为左裾)。两
手二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襵。后以两手
各蹙至腰。俱将三叠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
插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
乃著身不落。后以腰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
脐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
以一手牢擪两边。缠彼两绦。可令三度。有长割却。
少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缉䌽。斯谓圆整著裙。成
萨婆多之部别。钵履曼茶罗著泥婆娑。即其真也。
译为圆整著裙矣。其绦阔如指面。则靴绦袜带之
流。或方或圆。双亦无损。麻绳之流。律文不许。凡踞
坐小床。及枯之时。牵裙上。裙下角急抹裙缘。擪于
胯下。但掩双膝。露胫无伤。高须上盖脐轮。下至踝
上四指。斯乃俗舍之仪。若在寺中。半腨亦得。此之
剂限。佛自亲制。非是人意辄为高下。宁合故违教
旨。自顺凡情。所著裙衣。长伸拂地。一则损信心之
净施。二乃慢大师之格言。设若慇勤。谁能见用。万
人之内。颇一存心。西国裙衣。并皆横著。彼方白氎。
幅宽二肘。若其半故。贫者难求。即须缝两头令相
合。割内开以充事。此著衣仪。律文具有其制。但且
略陈纲要。细论非面不可。然四部之殊。以著裙表
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襵。大众部。则右裙蹙
卷十八 第 536c 页 X44-0536.png
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著裙与大
众部无别。上座正量。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
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殊。尼则准部如僧。全无
别体(四部者。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三根本说一切有部。四正量部。西国相承。多此四部)。
襵皱
襵。质涉切。音摺。衣襵也。皱。侧救切。音绉。蹙也。襵皱
者。谓多作细襵也。
脚[𨄔]
亦作腨。同柱兖切。音传。字林云。腓肠也。即足肚也。
齐整著三衣
(备如律文)尔时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风吹割截衣堕肩。
佛言。听角头安钩纽。内法传云。其著法衣。及施[巾*勾]
纽法式。依律陈之。可取五肘之衣。叠作三襵。其肩
头叠处。去缘四五指许。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刺
四边。当中以锥穿为小孔。用安衣[巾*勾]。其[巾*勾]或绦或
帛。粗细如衫[巾*勾]相似。可长两指。结作固心。馀者截
却。将[巾*勾]穿孔。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
此中。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
先呈本制。略准大纲。若欲妙体其法。终须对面而
授。衣之下畔。[巾*勾]纽亦施。随意倒披。是圣开许。两头
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
襵胸前。纽使相合。此成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
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
须带纽。馀时伹可搭肩而巳。屏私执务。随意反抄
众部无别。上座正量。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
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殊。尼则准部如僧。全无
别体(四部者。一大众部。二上座部。三根本说一切有部。四正量部。西国相承。多此四部)。
襵皱
襵。质涉切。音摺。衣襵也。皱。侧救切。音绉。蹙也。襵皱
者。谓多作细襵也。
脚[𨄔]
亦作腨。同柱兖切。音传。字林云。腓肠也。即足肚也。
齐整著三衣
(备如律文)尔时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风吹割截衣堕肩。
佛言。听角头安钩纽。内法传云。其著法衣。及施[巾*勾]
纽法式。依律陈之。可取五肘之衣。叠作三襵。其肩
头叠处。去缘四五指许。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刺
四边。当中以锥穿为小孔。用安衣[巾*勾]。其[巾*勾]或绦或
帛。粗细如衫[巾*勾]相似。可长两指。结作固心。馀者截
却。将[巾*勾]穿孔。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
此中。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
先呈本制。略准大纲。若欲妙体其法。终须对面而
授。衣之下畔。[巾*勾]纽亦施。随意倒披。是圣开许。两头
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
襵胸前。纽使相合。此成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
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
须带纽。馀时伹可搭肩而巳。屏私执务。随意反抄
卷十八 第 537a 页 X44-0537.png
若对尊容。事须齐整。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
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即须通肩披巳。将纽内[巾*勾]
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
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
可爱。即是依教齐整著上衣也。其伞可用竹织之。
薄如竹簟。一重便得大小随情。宽二三尺。顶中复
作。拟施其柄。其柄长短。量如盖阔。或可薄拂以漆。
或可织苇为之。或如藤帽之流。夹纸亦成牢矣。神
州虽不先行。为之亦是其要。骤雨则不沾衣服。赫
热则实可招凉。既依律而益身。擎之固亦无损。斯
等所论。要事益多。并神州不行。袈裟角垂。正当象
鼻。梵僧纵至。皆亦雷同。良为绢滑堕肩。遂令正则
讹替。后唐三藏来。传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
党旧之迷。在处皆有。其三衣若安短纽。而截长绦。
则违教之愆现免。著横裙而去腰缘。乃针线之劳
交息。所有瓶钵。各挂两肩。才至腋下。不合交络。其
襻不长。伹容穿膊而巳。若交络胸前。令人气急。元
非本制。即不可行。北方速利诸人。多行交络。随方
变改。实非佛制。设有馀衣。长搭肩上。然后通披。覆
其衣钵。若其向寺。及诣俗家。要至房舍。安置伞盖。
方始解纽。挂其衣钵。房前壁上。多置象牙。勿使临
时安物无处。然其薄绢为袈裟者。多滑不肯著肩。
礼拜之时。遂便落地。任取不堕物为之。絁䌷白氎
即其要也。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
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即须通肩披巳。将纽内[巾*勾]
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
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
可爱。即是依教齐整著上衣也。其伞可用竹织之。
薄如竹簟。一重便得大小随情。宽二三尺。顶中复
作。拟施其柄。其柄长短。量如盖阔。或可薄拂以漆。
或可织苇为之。或如藤帽之流。夹纸亦成牢矣。神
州虽不先行。为之亦是其要。骤雨则不沾衣服。赫
热则实可招凉。既依律而益身。擎之固亦无损。斯
等所论。要事益多。并神州不行。袈裟角垂。正当象
鼻。梵僧纵至。皆亦雷同。良为绢滑堕肩。遂令正则
讹替。后唐三藏来。传搭肩法。然而古德嫌者尚多。
党旧之迷。在处皆有。其三衣若安短纽。而截长绦。
则违教之愆现免。著横裙而去腰缘。乃针线之劳
交息。所有瓶钵。各挂两肩。才至腋下。不合交络。其
襻不长。伹容穿膊而巳。若交络胸前。令人气急。元
非本制。即不可行。北方速利诸人。多行交络。随方
变改。实非佛制。设有馀衣。长搭肩上。然后通披。覆
其衣钵。若其向寺。及诣俗家。要至房舍。安置伞盖。
方始解纽。挂其衣钵。房前壁上。多置象牙。勿使临
时安物无处。然其薄绢为袈裟者。多滑不肯著肩。
礼拜之时。遂便落地。任取不堕物为之。絁䌷白氎
即其要也。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
卷十八 第 537b 页 X44-0537.png
本仪。其披著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著。唯
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馀服(其著僧脚崎法式。如尼戒中详释)。
入白衣舍
母经云。比丘入檀越家之所行法。不应调戏。不应
自恃憍慢。不应轻躁。不应无忌难所说。不应杂乱
无端绪语。不应坐处远故。低身就他共语。复不应
相逼坐共谈。不偏蹲跪坐。不大唤而坐。虽执威仪。
不应示现有德相貌而坐。不应累䏶而坐。不应累
膝而坐。不应累脚而坐。不应用手左右捞摸而坐。
不应动脚不住而坐。不大瓮器上而坐。不与比丘
尼独静房内而坐。不与女人独房内坐。不得下处
坐。为高坐人说法。比丘应一切衰利中。常应忍辱。
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又比丘有九事。知檀越心。
不应坐说法。一若比丘入他舍时。檀越虽为礼拜。
知不实生恭敬心者。不应坐。二虽往迎逆。心不慇
重。亦不应坐。三虽让令坐。知心不实。亦不应坐。四
虽请令坐。安不恭敬处。复不应坐。五设有所说法
言。及非法言。心不采录。亦不应坐。六虽闻有德。不
信受之。亦不应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
与者。亦不应坐。八到其舍时。设有美食。不施设之。
而办粗食。亦不应坐。九虽供给所须。如市易法与。
亦不应坐(反上九事。应坐为说法)。比丘若入白衣舍时。如月
光喻摄心。若入聚落行时。应卑恭惭愧而行。不应
高心放逸。无有惭愧。散乱而行。摄心之法。譬如人
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馀服(其著僧脚崎法式。如尼戒中详释)。
入白衣舍
母经云。比丘入檀越家之所行法。不应调戏。不应
自恃憍慢。不应轻躁。不应无忌难所说。不应杂乱
无端绪语。不应坐处远故。低身就他共语。复不应
相逼坐共谈。不偏蹲跪坐。不大唤而坐。虽执威仪。
不应示现有德相貌而坐。不应累䏶而坐。不应累
膝而坐。不应累脚而坐。不应用手左右捞摸而坐。
不应动脚不住而坐。不大瓮器上而坐。不与比丘
尼独静房内而坐。不与女人独房内坐。不得下处
坐。为高坐人说法。比丘应一切衰利中。常应忍辱。
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又比丘有九事。知檀越心。
不应坐说法。一若比丘入他舍时。檀越虽为礼拜。
知不实生恭敬心者。不应坐。二虽往迎逆。心不慇
重。亦不应坐。三虽让令坐。知心不实。亦不应坐。四
虽请令坐。安不恭敬处。复不应坐。五设有所说法
言。及非法言。心不采录。亦不应坐。六虽闻有德。不
信受之。亦不应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
与者。亦不应坐。八到其舍时。设有美食。不施设之。
而办粗食。亦不应坐。九虽供给所须。如市易法与。
亦不应坐(反上九事。应坐为说法)。比丘若入白衣舍时。如月
光喻摄心。若入聚落行时。应卑恭惭愧而行。不应
高心放逸。无有惭愧。散乱而行。摄心之法。譬如人
卷十八 第 537c 页 X44-0537.png
足蹈高山。悬岩。绝崄。方寸之处。念念生怖。更无馀
念。亦如有人于峻极之处。临于深渊。但生怖心。更
无馀念。入聚落时。摄心不散。亦应如此。诸比丘。汝
等摄心。入聚落时。如迦叶入聚落行也。如世尊说。
若有比丘欲入聚落时。生如是念。檀越所有尽施
于我。莫与馀人处。愿多与我。莫与我少。愿施好者。
莫与我恶。心恭敬故施。莫不恭敬而与。作是念巳。
入聚落中。所求种种。皆不如愿。于所求处。皆生退
心。愁忧惭愧。苦恼不乐。若有比丘。欲入聚落乞时。
不作如此念。所得多少好恶。如此等。不生愁忧惭
愧苦恼之心。诸比丘。迦叶入聚落时。终不生如此
等念。不生此念。故于好恶多少。一切事中。不生退
心。乃至不生苦恼不乐之心。世尊即时动手于空。
告诸比丘言。此手今空中回转。无碍。无系缚。诸比
丘行世。心无碍无系缚。亦应如此。若人求财者。作
心制身。然后乃得。若欲求福。系心苦身。后乃得报。
若有比丘。于好于恶。心生平等。见他得利。如巳所
得。心生随喜。如此比丘。堪为世人作师。诸比丘。迦
叶入聚落时。不碍。不缚。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
福者求福。如自巳得利欢喜。见他得利欢喜。亦复
同之。如手空中转。无碍无系缚。
胁肋
胁。虚业切。险入声。谓身左右腋下也。肋。历德切。音
勒。骨也。释名云。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藏也。
念。亦如有人于峻极之处。临于深渊。但生怖心。更
无馀念。入聚落时。摄心不散。亦应如此。诸比丘。汝
等摄心。入聚落时。如迦叶入聚落行也。如世尊说。
若有比丘欲入聚落时。生如是念。檀越所有尽施
于我。莫与馀人处。愿多与我。莫与我少。愿施好者。
莫与我恶。心恭敬故施。莫不恭敬而与。作是念巳。
入聚落中。所求种种。皆不如愿。于所求处。皆生退
心。愁忧惭愧。苦恼不乐。若有比丘。欲入聚落乞时。
不作如此念。所得多少好恶。如此等。不生愁忧惭
愧苦恼之心。诸比丘。迦叶入聚落时。终不生如此
等念。不生此念。故于好恶多少。一切事中。不生退
心。乃至不生苦恼不乐之心。世尊即时动手于空。
告诸比丘言。此手今空中回转。无碍。无系缚。诸比
丘行世。心无碍无系缚。亦应如此。若人求财者。作
心制身。然后乃得。若欲求福。系心苦身。后乃得报。
若有比丘。于好于恶。心生平等。见他得利。如巳所
得。心生随喜。如此比丘。堪为世人作师。诸比丘。迦
叶入聚落时。不碍。不缚。不取。欲得利者求利。欲得
福者求福。如自巳得利欢喜。见他得利欢喜。亦复
同之。如手空中转。无碍无系缚。
胁肋
胁。虚业切。险入声。谓身左右腋下也。肋。历德切。音
勒。骨也。释名云。肋勒也。所以检勒五藏也。
卷十八 第 538a 页 X44-0538.png
●律藏卷第二十
恶兽
舒救切。收去声。飞曰禽。走曰兽。又在野曰兽。在家
曰畜。恶兽者。谓一切恶牛马犬虎狼狮象等。
蹲坐
徂尊切。音存。踞也。谓尻不至地也。梵云嗢屈竹迦。
此译为蹲居。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也(尻苦高切。考平
声。脽也。乃脊梁尽处是也)。
骄奢
骄。坚姚切。音娇。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奢。诗遮切。
音赊。侈也。泰也。
𦚞肘
𦚞。区亮切。匡去声。应法师云。相承区放切。横举肘
也。未详字出。礼记云。并坐不横肱是也。
戾身
力霁切。音例。斜也。曲也。字从犬出户。而身曲戾也。
律云。不得摇身行。摇身者。左右戾身趋行。比丘尼
犯波逸提。
趋行
逡须切。音咀。释名云。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暴象
或作暴。同蒲报切。庖去声。猛也。骤也。猝急也。
抟饭
抟。徒官切。音团。以手圜之也。
卷十八 第 538b 页 X44-0538.png
时噎
于歇切。音谒。食窒气不通也。若噎时索水。应语须
水。僧祇律云。若食上二师上座唤时。咽未尽。能使
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得者。咽巳然后应。若前人
嫌者。应答言。我口中有食。是故不即应。若放恣诸
根。含食语者。越学法。
齧半食
或作齧。同鱼列切。音孽。噬也。僧祗云。若饼若[麨]团
大。当手中分。齐令可口。
庵婆罗果
或云庵罗。或云庵罗婆利。正云庵没罗。此云柰也。
肇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苑师云。状貌似此土
柰。其味如梨也。纂要云。旧译为柰。误也。此果多华。
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馀。广三指许。果形似
梨。而底钩曲。生熟难知。可以疗疾。彼国名为王树。
谓在王城种之。或翻为难分别。大经云。如庵罗果。
生熟难分。此总有四句。释难分义。一内外俱生。二
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又云庵罗树。
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
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
阎卜果
亦作阎婆。中本起经云。阎逼果。此方无。故不翻。若
依阎婆音翻之。此云双。
蕊叶心
卷十八 第 538c 页 X44-0538.png
蕊。如累切。谁上声。华心须也。华外曰萼。华内曰蕊。
亦作蕊。
●律藏卷第二十一
犍度
或云乾度。或云婆犍图。此云法聚。谓以气类相从
之法。聚为一段也。今此一部律藏中。义类相从者。
分为二十聚。初从受戒聚。乃至杂聚。僧祇律云。跋
渠。跋渠此翻品。品者法也。类也。亦谓其法义相同
者。聚在一处。名为品也。
胡桃
梵云播啰师。此云胡桃。汉。张骞。使西域。还至羌胡。
持其种归。植之秦中。后渐生东土。故曰胡桃。其树
株大。厚叶多阴。结实有房。秋冬熟时。收采碎壳。取
肉食之。频食健身生发。多食动风生痰。实上外包
青皮。染发及帛皆黑。树皮染褐色甚奇(俗云核桃)。
椑桃
布眉切。音悲。又音卑。亦名椑柹。其叶似柹。而更大
更厚。实有毛。开华黄白。结实似柹。而青黑长大。状
似牛心。南土有青黄两种。荆州谓之乌椑。食之则
润心肺。止渴。久服令人寒也。亦可为胶漆。岭南谓
之牛心柹。
风梨
按梨种类甚多。名亦不一。所谓鹅梨。乳叶梨。消梨。
桀煤梨。赤梨。鹿梨。桑梨。紫梨。青皮梨。香水梨。棠梨。
卷十八 第 539a 页 X44-0539.png
[廿/喿]梨等。凡梨之症。皆属冷利。勿恣啖之。令人寒中。
称食则消风。逐热。除烦。除渴。兼以去痰。多食又能
动脾。故曰。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谓也。
噏饭
歙噏二形。同许及切。音吸。亦与吸同。气出为吹。气
入为吸。引也。饮也。谓引食入也。广雅云。吸饭也。律
云。噏饭者。张口遥呼噏。老子曰。将欲歙之。必故张
之。是也。
苏毗罗浆
毗尼母经云。治风病法。当用苏毗勒浆。此浆作法。
先遣净人。捣大麦。器盛之。著水。经二三日小酢也。
净滤饮之。但不听灌著疮上。摩得勒伽云。取根茎
华果叶药。著一器中。酢巳。澄清无浊。朝受乃至初
夜饮。后夜亦如前说。僧祇律云。作苏毗罗浆法者。
取[𪍿]麦轻捣。却芒尘土。勿令头破。以水七遍净淘。
置净器中。卧此浆时。不得著东及北。应著南边。西
边。开通风道勿使臭气来。不得安著塔院中。及显
现处。以呵梨勒。鞞醯勒。阿摩勒。胡椒。荜苃罗。如是
比。尽寿药等。置中。以净氎覆之。以绳鸡足系。以木
盖上。受此浆时。随浆多少。以水中解。然后饮。不解。
不听饮。若麦头不破。时及非时得饮。若破。时得。非
时不得也。善见律云。先取阿摩罗。呵罗勒。鞞醯勒。
谷者。七谷。取粇米为初作。馀甘。蕉子。一切木果。一
切笋。鱼。肉。蜜。沙糖。石盐。三苏。如此之物。悉和合为
称食则消风。逐热。除烦。除渴。兼以去痰。多食又能
动脾。故曰。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谓也。
噏饭
歙噏二形。同许及切。音吸。亦与吸同。气出为吹。气
入为吸。引也。饮也。谓引食入也。广雅云。吸饭也。律
云。噏饭者。张口遥呼噏。老子曰。将欲歙之。必故张
之。是也。
苏毗罗浆
毗尼母经云。治风病法。当用苏毗勒浆。此浆作法。
先遣净人。捣大麦。器盛之。著水。经二三日小酢也。
净滤饮之。但不听灌著疮上。摩得勒伽云。取根茎
华果叶药。著一器中。酢巳。澄清无浊。朝受乃至初
夜饮。后夜亦如前说。僧祇律云。作苏毗罗浆法者。
取[𪍿]麦轻捣。却芒尘土。勿令头破。以水七遍净淘。
置净器中。卧此浆时。不得著东及北。应著南边。西
边。开通风道勿使臭气来。不得安著塔院中。及显
现处。以呵梨勒。鞞醯勒。阿摩勒。胡椒。荜苃罗。如是
比。尽寿药等。置中。以净氎覆之。以绳鸡足系。以木
盖上。受此浆时。随浆多少。以水中解。然后饮。不解。
不听饮。若麦头不破。时及非时得饮。若破。时得。非
时不得也。善见律云。先取阿摩罗。呵罗勒。鞞醯勒。
谷者。七谷。取粇米为初作。馀甘。蕉子。一切木果。一
切笋。鱼。肉。蜜。沙糖。石盐。三苏。如此之物。悉和合为
卷十八 第 539b 页 X44-0539.png
一。或内堈。或内小器皿。头盖泥。置三四年中。待其
熟。熟时色如蜜色。以此治病。风癞。如是病为初。若
服此药。饮食时。皆须肥味。一切诸药。无过此药最
为第一。过中得服。若无病者。以水和得服。但不得
灌著疮上(巳上诸药果名。释在药犍度。及馀处。此不琐注)。
苦酒
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为苦酒。按醋。应作酢。而造
有多种。故著多名。谓米醋蜜醋曲醋麦醋面醋桃
醋葡萄醋。大枣蘡薁诸杂果醋。及糟糠等醋。诸醋
中。惟米醋是正也。此等醋物。饮用之时。应以少水
滴之作净。绢氎罗滤之。色如竹荻。察知无虫者。时
与非时。病及无病。随意饮用。
舐饭
俗作𦧇。同上纸切。时上声。以舌取食也。僧祇律云。
不得反覆舐手食。若酥。油。蜜。石蜜。著手者。当就钵
缘上摡。聚著一处。然后取食。不得𡂡指食。若食羹
臛甜腻物著指。不得𡂡。如上摡聚。取食之。蜜石蜜
盐著指头。得𡂡。无罪(摡音戏。拭也)。
污手捉食器
凡一切饮食器。不得污手执捉。若现为垢行。后受
秽殃。当须慎重。如护净经说。五百问云。昔有一执
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
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堕饿鬼中。有一比丘名无
著。于夜上厕。闻呻唤声。问曰。汝是谁。答言。我是饿
熟。熟时色如蜜色。以此治病。风癞。如是病为初。若
服此药。饮食时。皆须肥味。一切诸药。无过此药最
为第一。过中得服。若无病者。以水和得服。但不得
灌著疮上(巳上诸药果名。释在药犍度。及馀处。此不琐注)。
苦酒
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为苦酒。按醋。应作酢。而造
有多种。故著多名。谓米醋蜜醋曲醋麦醋面醋桃
醋葡萄醋。大枣蘡薁诸杂果醋。及糟糠等醋。诸醋
中。惟米醋是正也。此等醋物。饮用之时。应以少水
滴之作净。绢氎罗滤之。色如竹荻。察知无虫者。时
与非时。病及无病。随意饮用。
舐饭
俗作𦧇。同上纸切。时上声。以舌取食也。僧祇律云。
不得反覆舐手食。若酥。油。蜜。石蜜。著手者。当就钵
缘上摡。聚著一处。然后取食。不得𡂡指食。若食羹
臛甜腻物著指。不得𡂡。如上摡聚。取食之。蜜石蜜
盐著指头。得𡂡。无罪(摡音戏。拭也)。
污手捉食器
凡一切饮食器。不得污手执捉。若现为垢行。后受
秽殃。当须慎重。如护净经说。五百问云。昔有一执
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
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堕饿鬼中。有一比丘名无
著。于夜上厕。闻呻唤声。问曰。汝是谁。答言。我是饿
卷十八 第 539c 页 X44-0539.png
鬼。问曰。本作何行。堕饿鬼中。答言。于此寺中。为僧
执事。问曰。汝本精进。何由堕此。答言。不净食。与众
僧。问曰。云何不净。答言。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见
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罪。三说教诫。而不
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胸。烈皮肉。抟
喉吹𠹀。问曰。何以擘胸。答言。虫啖身痛故。复问。何
以呻唤。答言。饿极欲死故。问曰。欲食何物。答言。意
欲食粪。而不能得。问曰。何故不得。答言。以诸饿鬼
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奈何。鬼言。愿僧见为咒
愿。无著即还。向众俱说。众问曰。彼本精进。何堕恶
趣。答言。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故。愿与咒愿。后便
得粪食。不复呻唤。以是證之。故知大比丘。不得手
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
无犯。
弃洗钵水
僧祇律云。若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
聚著板上叶上。若细粒。若[麨]。不可得聚者。无罪。五
分律云。有诸白衣。新作屋。欲得比丘钵中水洒地。
以为吉祥。比丘不敢洒。佛言。听诸比丘以钵中无
食水洒地。根本律云。佛言。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
洗净钵。置清净水。诵阿利沙伽陀。咒之三遍。授与
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注云。阿利沙伽陀者。谓
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
馀处。令诵伽陀者。皆此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
执事。问曰。汝本精进。何由堕此。答言。不净食。与众
僧。问曰。云何不净。答言。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见
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罪。三说教诫。而不
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胸。烈皮肉。抟
喉吹𠹀。问曰。何以擘胸。答言。虫啖身痛故。复问。何
以呻唤。答言。饿极欲死故。问曰。欲食何物。答言。意
欲食粪。而不能得。问曰。何故不得。答言。以诸饿鬼
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奈何。鬼言。愿僧见为咒
愿。无著即还。向众俱说。众问曰。彼本精进。何堕恶
趣。答言。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故。愿与咒愿。后便
得粪食。不复呻唤。以是證之。故知大比丘。不得手
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
无犯。
弃洗钵水
僧祇律云。若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
聚著板上叶上。若细粒。若[麨]。不可得聚者。无罪。五
分律云。有诸白衣。新作屋。欲得比丘钵中水洒地。
以为吉祥。比丘不敢洒。佛言。听诸比丘以钵中无
食水洒地。根本律云。佛言。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
洗净钵。置清净水。诵阿利沙伽陀。咒之三遍。授与
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注云。阿利沙伽陀者。谓
是佛所说颂。出圣教中。若读诵时。有大威力。但是
馀处。令诵伽陀者。皆此类也。即如河池井处。洗浴
卷十八 第 540a 页 X44-0540.png
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
或入神堂。蹈曼荼罗。践佛塔影。或时巳影障蔽尊
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
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实繁。
皆须口诵伽陀。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得恶作
之罪。但以东川法众。比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
之有在。其伽陀者。如有颂云。
世间五欲乐
或复诸天乐
若比爱尽乐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复生集
八圣道能超
至妙涅槃处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涕唾
涕。应作洟。他计切。音剃。鼻液也。涕。他礼切。音体。泪
也。非此义。唾。吐卧切。拖去声。口液也。律云。不得生
草菜上。大小便涕唾。僧祇律云。当在无草地。若夏
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等行处。
及砖瓦石上。乾草叶上。如上次第无者。当以木枝
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
得拭生草。不得大小便涕唾水中。若雨时。水卒浮
满。当在土块上。及瓦石上。若竹木上。先堕木上。然
后水中。若污手脚。得水洗。水中洗大小行。无罪。若
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远岸者。当唾手中。然后弃。
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
旷远无人用。不犯。律摄云。若棘剌丛处无犯。若大
或入神堂。蹈曼荼罗。践佛塔影。或时巳影障蔽尊
容。或大众散时。或入城聚落。或晨朝日暮礼拜尊
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庙。诸如此事。其类实繁。
皆须口诵伽陀。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得恶作
之罪。但以东川法众。比先不行。故因注言。知圣教
之有在。其伽陀者。如有颂云。
世间五欲乐
或复诸天乐
若比爱尽乐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复生集
八圣道能超
至妙涅槃处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义利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涕唾
涕。应作洟。他计切。音剃。鼻液也。涕。他礼切。音体。泪
也。非此义。唾。吐卧切。拖去声。口液也。律云。不得生
草菜上。大小便涕唾。僧祇律云。当在无草地。若夏
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等行处。
及砖瓦石上。乾草叶上。如上次第无者。当以木枝
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
得拭生草。不得大小便涕唾水中。若雨时。水卒浮
满。当在土块上。及瓦石上。若竹木上。先堕木上。然
后水中。若污手脚。得水洗。水中洗大小行。无罪。若
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远岸者。当唾手中。然后弃。
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
旷远无人用。不犯。律摄云。若棘剌丛处无犯。若大
卷十八 第 540b 页 X44-0540.png
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
空处。应持乾草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凡
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
者。应向屏处。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波逸
提。
不立大小便
五天竺人。小行之时。并是蹲踞。至于蕃胡诸国。亦
多符此。其惟东夏方处不同。事非一定。而立者多。
蹲者寡。若非蹲乡。而蹲者。嗤为不男。设非立方。而
立者。见之亦不为怪。且如律制。不律为覆头著屣
者说法。然而此处。以严冠备履者为恭。五天则却
之是敬。据此二途。如何得不违圣禁。即宜顺时方。
如五分。及说一切有部。俱有略教。是佛临将涅槃。
乃为说之。故五分律云。虽是我所制。而于馀方不
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馀方必
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准此教意。则宜从方为净。无
逆圣意。免被俗讥。持者得无留难。脱有才闻此说。
不深思察。妄符圣旨。取馀定禁。雷同斯教。此则非
制而制。是制而开。废教之罪难免。智者深须慎之。
故行宗云。大千界内。佛为法王。律是佛敕。唯圣制
立。自馀下位。但可依承。良以如来行果圆极。穷尽
众生轻重业性。等觉巳下。犹非所堪。况馀小圣。辄
敢拟议。犹如国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臣下僣越。
庶民失信。亡败无日。佛法亦尔。若容他说。群生不
空处。应持乾草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凡
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
者。应向屏处。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波逸
提。
不立大小便
五天竺人。小行之时。并是蹲踞。至于蕃胡诸国。亦
多符此。其惟东夏方处不同。事非一定。而立者多。
蹲者寡。若非蹲乡。而蹲者。嗤为不男。设非立方。而
立者。见之亦不为怪。且如律制。不律为覆头著屣
者说法。然而此处。以严冠备履者为恭。五天则却
之是敬。据此二途。如何得不违圣禁。即宜顺时方。
如五分。及说一切有部。俱有略教。是佛临将涅槃。
乃为说之。故五分律云。虽是我所制。而于馀方不
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馀方必
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准此教意。则宜从方为净。无
逆圣意。免被俗讥。持者得无留难。脱有才闻此说。
不深思察。妄符圣旨。取馀定禁。雷同斯教。此则非
制而制。是制而开。废教之罪难免。智者深须慎之。
故行宗云。大千界内。佛为法王。律是佛敕。唯圣制
立。自馀下位。但可依承。良以如来行果圆极。穷尽
众生轻重业性。等觉巳下。犹非所堪。况馀小圣。辄
敢拟议。犹如国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臣下僣越。
庶民失信。亡败无日。佛法亦尔。若容他说。群生不
卷十八 第 540c 页 X44-0540.png
奉。法不久住故也。
木屐
竭戟切。音极。草曰扉。皮曰履。麻曰屩。木曰屐。或有
帛屐。谓以帛为之。僧祇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
诣王。若地主。彼言。为我说法。不应语令脱屐。恐生
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玉听无罪。
五分律云。若多人著屐。革屣。不能令脱。但因不著
者为说。不犯(屝音费屩音觉)。
富罗
或言腹罗。或作福罗。应法师云。正言布罗。此译为
短靿靴。五分云。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不得𩍓如
靴。应开前(靿音拗。𩍓音雍)。
佛塔
塔。托甲切。音榻。戒坛图经云。原夫塔字。此方字书。
乃是物堕声(谓物堕落声也)。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𢊃
佛骨所。名曰塔婆。新言窣堵波。是也。西域记云。窣
堵波。所谓浮图也。旧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
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有翻为方坟。又翻为圆[冗-几+豕]。
或翻高显。义翻为灵庙。魏书释老志云。佛既谢往。
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
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王臣收奉。竭香华。致
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庙
者。是矣。今以浮图。翻为聚相。又名制底。亦名支提。
或云支微。或云脂帝。或云制多。此皆梵音轻重之
木屐
竭戟切。音极。草曰扉。皮曰履。麻曰屩。木曰屐。或有
帛屐。谓以帛为之。僧祇律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
诣王。若地主。彼言。为我说法。不应语令脱屐。恐生
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玉听无罪。
五分律云。若多人著屐。革屣。不能令脱。但因不著
者为说。不犯(屝音费屩音觉)。
富罗
或言腹罗。或作福罗。应法师云。正言布罗。此译为
短靿靴。五分云。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不得𩍓如
靴。应开前(靿音拗。𩍓音雍)。
佛塔
塔。托甲切。音榻。戒坛图经云。原夫塔字。此方字书。
乃是物堕声(谓物堕落声也)。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𢊃
佛骨所。名曰塔婆。新言窣堵波。是也。西域记云。窣
堵波。所谓浮图也。旧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
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有翻为方坟。又翻为圆[冗-几+豕]。
或翻高显。义翻为灵庙。魏书释老志云。佛既谢往。
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
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王臣收奉。竭香华。致
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庙
者。是矣。今以浮图。翻为聚相。又名制底。亦名支提。
或云支微。或云脂帝。或云制多。此皆梵音轻重之
卷十八 第 541a 页 X44-0541.png
讹转也。旧翻为可供养处。或翻灭恶生善处。杂心
论。与僧祇律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文句
云。支提无骨身者也。按此亦不可以有无别立其
名。凡西方佛及声闻说法入灭诸处。皆造立之。名
窣堵波。及名制底。净法师云。大师世尊。既涅槃后。
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𧂐。即名此
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据从生理。遂有制底之名。
又云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
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堵波。义亦同此。旧总云
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或可俱是众共了名。不论
其义。西方释名。略有二种。一有义名。二无义名。有
义名者。立名有由。即依名义而释也。名体一向相
称。如释善入之名者。初依德迹。即是依义立名。次
云。或共了知。即是不论其义。但据世人共唤为善
入。即是无义之名。阿含经。明四支微。谓佛生处。得
道处。转法轮。入灭处也。目得迦云。给孤长者。请世
尊曰。我以如来发爪。造窣堵波。若佛听者。我当营
造。佛告长者。随意应作。不知云何而作。佛言。始从
睹史多天下生赡部。化导有情。乃至涅槃。本生圣
迹。随意应作。八大灵塔经云。世尊告诸苾刍。我今
称扬八大灵塔名号。汝当谛听。何等为八。所谓第
一。迦毗罗城龙弥你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
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證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
罗奈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祗陀园。现大神
论。与僧祇律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文句
云。支提无骨身者也。按此亦不可以有无别立其
名。凡西方佛及声闻说法入灭诸处。皆造立之。名
窣堵波。及名制底。净法师云。大师世尊。既涅槃后。
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𧂐。即名此
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据从生理。遂有制底之名。
又云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
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堵波。义亦同此。旧总云
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或可俱是众共了名。不论
其义。西方释名。略有二种。一有义名。二无义名。有
义名者。立名有由。即依名义而释也。名体一向相
称。如释善入之名者。初依德迹。即是依义立名。次
云。或共了知。即是不论其义。但据世人共唤为善
入。即是无义之名。阿含经。明四支微。谓佛生处。得
道处。转法轮。入灭处也。目得迦云。给孤长者。请世
尊曰。我以如来发爪。造窣堵波。若佛听者。我当营
造。佛告长者。随意应作。不知云何而作。佛言。始从
睹史多天下生赡部。化导有情。乃至涅槃。本生圣
迹。随意应作。八大灵塔经云。世尊告诸苾刍。我今
称扬八大灵塔名号。汝当谛听。何等为八。所谓第
一。迦毗罗城龙弥你园。是佛生处。第二。摩伽陀国。
泥连河边。菩提树下。佛證道果处。第三。迦尸国。波
罗奈城。转大法轮处。第四。舍卫国。祗陀园。现大神
卷十八 第 541b 页 X44-0541.png
通处。第五曲女城。从忉利天下降处。第六。王舍城。
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
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槃
处。如是八大灵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大信
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是人得大利益。获大果报。
具足称赞。名闻普遍。甚深广大。乃至诸苾刍。亦应
当学(龙弥你。即岚毗尼)。
都子婆罗门村
或云都夷婆罗门聚落。元是迦叶佛本生处(此村及起
塔法。详如杂犍度中)。
高座
徂卧切。坐去声。坐位也。广韵云。床座也。僧祇律云。
高床。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粗弊。亦名
卑。高者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
持矛
矛。古文作𢦧。今作矛。三形同莫侯切。音谋。兵器。如
鋋。而三廉也。酋矛长二丈。殳矛长丈二尺。而无刃。
又夷矛长二丈四尺。僧祗律云。若比丘险道恐怖
处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为说。无罪(鋋音禅。小
矛也。殳音殊)。
持盖
僧祇律云。盖者。树皮盖。多罗叶盖。多梨叶盖。竹伞
盖。叠伞盖。孔雀尾盖。如是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
伞盖。若法师律师。风雨寒雪大热时。捉盖。为说法。
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第七。广严城。灵塔思念寿
量处。第八拘尸那城。娑罗林内大双树间。入涅槃
处。如是八大灵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发大信
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是人得大利益。获大果报。
具足称赞。名闻普遍。甚深广大。乃至诸苾刍。亦应
当学(龙弥你。即岚毗尼)。
都子婆罗门村
或云都夷婆罗门聚落。元是迦叶佛本生处(此村及起
塔法。详如杂犍度中)。
高座
徂卧切。坐去声。坐位也。广韵云。床座也。僧祇律云。
高床。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粗弊。亦名
卑。高者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
持矛
矛。古文作𢦧。今作矛。三形同莫侯切。音谋。兵器。如
鋋。而三廉也。酋矛长二丈。殳矛长丈二尺。而无刃。
又夷矛长二丈四尺。僧祗律云。若比丘险道恐怖
处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为说。无罪(鋋音禅。小
矛也。殳音殊)。
持盖
僧祇律云。盖者。树皮盖。多罗叶盖。多梨叶盖。竹伞
盖。叠伞盖。孔雀尾盖。如是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
伞盖。若法师律师。风雨寒雪大热时。捉盖。为说法。
卷十八 第 541c 页 X44-0541.png
无罪。
○七灭诤法
「 夫欲灭四诤
备俱七种法
随事以消殄
当须善观察
言竞二法除
觅罪四可息
犯愆应用三
事斗与一切
斯是牟尼尊
善知诤论式
若有讼言兴
此实能除灭
勿以诤止诤
令诤转炽盛
如欲息炬火
岂可复添薪
诸有黠慧人
顺从世尊诫
常修六和敬
詾诤自然解
愚闇盲冥者
违训而含瞋
坚怀痴恶习
弃舍五停心
忿恨既不捐
累劫觅酬殃
苦集异熟时
果报如影响
欲灭怨结者
应修和忍教
毗婆尸佛说
是为第一道
观彼忍辱仙
歌利割其体
得道誓先度
鹿园初唱知
既云释迦子
当持无我智
斗诤结长冤
焉称释子义
要除生死业
护戒守静虑
慧日彰四谛
涅槃圆寂备
若求正觉果
常怀赤子行
永劫与同伴
至共转法轮」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
灭之。尼皆共学。
△现前第一
现前毗尼
时诸比丘。人不现前。便作羯磨。佛言。不应人不现
前。而作羯磨。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云何现前。
○七灭诤法
「 夫欲灭四诤
备俱七种法
随事以消殄
当须善观察
言竞二法除
觅罪四可息
犯愆应用三
事斗与一切
斯是牟尼尊
善知诤论式
若有讼言兴
此实能除灭
勿以诤止诤
令诤转炽盛
如欲息炬火
岂可复添薪
诸有黠慧人
顺从世尊诫
常修六和敬
詾诤自然解
愚闇盲冥者
违训而含瞋
坚怀痴恶习
弃舍五停心
忿恨既不捐
累劫觅酬殃
苦集异熟时
果报如影响
欲灭怨结者
应修和忍教
毗婆尸佛说
是为第一道
观彼忍辱仙
歌利割其体
得道誓先度
鹿园初唱知
既云释迦子
当持无我智
斗诤结长冤
焉称释子义
要除生死业
护戒守静虑
慧日彰四谛
涅槃圆寂备
若求正觉果
常怀赤子行
永劫与同伴
至共转法轮」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
灭之。尼皆共学。
△现前第一
现前毗尼
时诸比丘。人不现前。便作羯磨。佛言。不应人不现
前。而作羯磨。若作羯磨。不成。得突吉罗。云何现前。
卷十八 第 542a 页 X44-0542.png
法。毗尼。人。僧界。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
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
义往返者是。云何僧现前。同羯磨和集一处。不来
者嘱授。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在
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若诤事灭。更发起者。波逸
提。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而更发起者。
与欲巳。后悔者。皆波逸提。摩得勒伽论。有十种不
现前作羯磨。一覆钵。二舍覆钵(谓俗人骂谤比丘等。僧应与作羯磨
治罚。不相往来。若自见过。行随顺心。求僧乞解。僧应羯磨。为解)。三学家。四舍学家
(如悔过法中释)。五作房(谓以故废寺地。羯磨与居士。任其更为僧作房舍也)。六沙弥
(谓摈恶见沙弥。巳上皆谓未受具人。不得闻羯磨法故。惟二解。及作房沙弥。伹令在眼见耳不闻处立)。
七狂(谓无知故。不须现前)。八不礼拜。九不共语。十不供养(谓比
丘为非法。触恼比丘尼。尼不得面治比丘。但为遥作不礼拜等。三种羯磨)。
△忆念第二
忆念毗尼
时有比丘不犯重罪。诸比丘皆言犯。问言。汝忆犯
重不。彼不忆犯。答言。我不忆犯。长老。莫数诘问我。
诸比丘故诘问不止。佛听僧为作忆念毗尼。白四
羯磨。云何忆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
作忆念。萨婆多论云。此是守护毗尼。馀比丘不应
出其罪过。不应令忆念。此谓由他数数令其忆念。
故佛今听作忆念毗尼。使不复更问也。
△不痴第三
不痴毗尼
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
义往返者是。云何僧现前。同羯磨和集一处。不来
者嘱授。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在
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若诤事灭。更发起者。波逸
提。若后来比丘。新受戒者。谓是初诤。而更发起者。
与欲巳。后悔者。皆波逸提。摩得勒伽论。有十种不
现前作羯磨。一覆钵。二舍覆钵(谓俗人骂谤比丘等。僧应与作羯磨
治罚。不相往来。若自见过。行随顺心。求僧乞解。僧应羯磨。为解)。三学家。四舍学家
(如悔过法中释)。五作房(谓以故废寺地。羯磨与居士。任其更为僧作房舍也)。六沙弥
(谓摈恶见沙弥。巳上皆谓未受具人。不得闻羯磨法故。惟二解。及作房沙弥。伹令在眼见耳不闻处立)。
七狂(谓无知故。不须现前)。八不礼拜。九不共语。十不供养(谓比
丘为非法。触恼比丘尼。尼不得面治比丘。但为遥作不礼拜等。三种羯磨)。
△忆念第二
忆念毗尼
时有比丘不犯重罪。诸比丘皆言犯。问言。汝忆犯
重不。彼不忆犯。答言。我不忆犯。长老。莫数诘问我。
诸比丘故诘问不止。佛听僧为作忆念毗尼。白四
羯磨。云何忆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
作忆念。萨婆多论云。此是守护毗尼。馀比丘不应
出其罪过。不应令忆念。此谓由他数数令其忆念。
故佛今听作忆念毗尼。使不复更问也。
△不痴第三
不痴毗尼
卷十八 第 542b 页 X44-0542.png
时有比丘痴狂心乱。多犯众罪。后还得心。诸比丘
诘问不止。佛听僧与作不痴毗尼。白四羯磨。云何
不痴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
是。萨婆多云。此是守护毗尼。
△自言第四
自言治
时比丘以天眼。见他比丘犯戒。不取自言。便牵出
门外。佛言。不应如是。若于异时。亦不应如是。令彼
伏罪。然后与罪。云何自言。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云何治。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者是。
△觅罪第五
觅罪相
时比丘犯罪。前后相违。佛言。听僧与彼比丘作罪
处所。白四羯磨。应如是与。集僧巳。为作举。作举巳。
为作忆念。作忆念巳。与罪(作法。如灭诤犍度)。作羯磨巳。行
三十五行。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
念者是。根本律云。求罪自性。摩得勒伽云。实觅罪
者。先犯罪。巳发露。后覆藏。萨婆多云。此是折伏毗
尼(三十五行。如律文出)。
△多人语第六
多人觅罪
若诸比丘。诤事现前。不能灭者。应多求知法比丘。
行筹灭诤。以筹多表语。云何多人语。若用多人说。
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是。萨婆多云。多觅毗尼者。
卷十八 第 542c 页 X44-0542.png
多求因缘断。多处求断。从多处断故。名多觅毗尼。
△草覆地第七
如草覆地
时诸比丘共诤。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
入无限。彼诸比丘。后自作是念。我曹若还共问此
事。或能令此诤事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灭除。令
僧不得安乐。以是白佛。佛言。应灭此诤。犹如草覆
地(作法如律文)。云何草覆地。此罪。更不称说罪名罪种
忏悔者是。鼻奈耶律云。有所犯过。于比丘僧中。如
草布地悔过。重悔过。五分律云。彼斗诤比丘。应来
至僧中。偏袒胡跪。陈说其事。乞草布地悔过。三乞
巳。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何谓
草布地。彼诸比丘。不复说斗原。僧亦不更问事根
本。十诵律释云。布草有二种义。一斗诤数起。诤人
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布草除
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二者。有听上座劝
谕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二众者。各有所
助。故令各在一处。母经云。若比丘共诤。欲除罪者。
先共斗者忏悔。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
忏悔。覆恶上。得生善。然后悔过所犯也。律摄云。若
彼此两朋。共相纷竞。各执巳见。恃怙慢情。有善苾
刍。于彼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起卑
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此七灭诤法。详见灭诤犍
度中)。
△草覆地第七
如草覆地
时诸比丘共诤。多犯众戒。非沙门法。亦作亦说。出
入无限。彼诸比丘。后自作是念。我曹若还共问此
事。或能令此诤事转深重。经历年月。不得灭除。令
僧不得安乐。以是白佛。佛言。应灭此诤。犹如草覆
地(作法如律文)。云何草覆地。此罪。更不称说罪名罪种
忏悔者是。鼻奈耶律云。有所犯过。于比丘僧中。如
草布地悔过。重悔过。五分律云。彼斗诤比丘。应来
至僧中。偏袒胡跪。陈说其事。乞草布地悔过。三乞
巳。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何谓
草布地。彼诸比丘。不复说斗原。僧亦不更问事根
本。十诵律释云。布草有二种义。一斗诤数起。诤人
亦多。其事转众。推其原本。难可知处。佛听布草除
灭。如乱草难可整理。乱来弃之。二者。有听上座劝
谕诤者。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二众者。各有所
助。故令各在一处。母经云。若比丘共诤。欲除罪者。
先共斗者忏悔。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
忏悔。覆恶上。得生善。然后悔过所犯也。律摄云。若
彼此两朋。共相纷竞。各执巳见。恃怙慢情。有善苾
刍。于彼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起卑
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此七灭诤法。详见灭诤犍
度中)。
卷十八 第 543a 页 X44-0543.png
所言诤者。律云。有四种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云
何言诤。比丘共比丘诤言。引十八事。法非法。乃至
说不说。若以如是相共诤言语。遂彼此共斗。是为
言诤。云何觅诤(五分云。教诫)。比丘与比丘觅罪。以三举
事。破戒。破见。破威仪。见。闻。疑。作如是相觅罪。是为
觅诤。云何犯诤。犯七种罪。波罗夷乃至恶说。是为
犯诤。云何事诤。言诤中事作。觅诤中事作。犯诤中
事作。是为事诤。是中云何除灭。其言诤者。以二毗
尼灭。谓现前。多人语。或一毗尼灭(谓现前也)觅诤。以四
毗尼灭。谓现前。忆念。不痴。罪处所(或现前忆念。或现前不痴。或现
前罪处所)。犯诤。以三毗尼灭。谓现前。自言治。草覆地(或现
前自言治。或现前草覆地)。事诤。以一切毗尼灭。随所犯。律摄云。
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为七灭诤法。既识诤
事。及除灭法。苾刍要行。当总言之。此别解脱戒经。
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其十事。谓遮止。不忍。不
證。依仗僧伽。净信女人。受用资具。苾刍。苾刍尼。俗
人相涉。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问。若苾刍依
此十相。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客生起。由忘正
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过失。复由观前
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罪。苾刍了知起犯缘巳。即
于此事。生对治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
遣。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所。请受教诫。作
意蠲除。若仍不息者。勤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深
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师长等处。忘自劬劳。尽心
卷十八 第 543b 页 X44-0543.png
供给。或游他方。或复灭食。于时时中。制断饮食。或
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
无常死想。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
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小。不
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
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神。悉
观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尅责。
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
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
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虽受信施
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仍烦
恼不能除者。即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
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
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如是比丘。复有修行。解脱纲要。如律本五
二十卷。大小犍度。并增一法中。当为修学。此不繁述。言异熟者。一切不善有漏法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
果种别。名异。任运酬因。名熟。果异因熟。故名异熟。又因感果时。势力成熟。异于前位。名为异熟。旧言果报
者。是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八
音释
矗
音畜。齐也。
縙䌽
上音茸去声。下音采。五彩也。
胯
音跨。股也。
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
无常死想。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
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小。不
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
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神。悉
观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尅责。
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
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
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虽受信施
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仍烦
恼不能除者。即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
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
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如是比丘。复有修行。解脱纲要。如律本五
二十卷。大小犍度。并增一法中。当为修学。此不繁述。言异熟者。一切不善有漏法为因。能感无记之果。因
果种别。名异。任运酬因。名熟。果异因熟。故名异熟。又因感果时。势力成熟。异于前位。名为异熟。旧言果报
者。是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八
音释
矗
音畜。齐也。
縙䌽
上音茸去声。下音采。五彩也。
胯
音跨。股也。
卷十八 第 543c 页 X44-0543.png
骤
音凑。奔也。
捞
音牢。
𠹀
音孙。叹也。
𢊃
音意。藏也。
桀
音杰。
五乘
佛乘。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人天乘。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九目录
* 世尊
* 毗舍离
* 猕猴江
* 名字比丘尼
* 相似比丘尼
* 自称比丘尼
* 善来比丘尼
* 乞求比丘尼
* 著割截衣比丘尼
* 破结使比丘尼
* 白四羯磨比丘尼
* 二形
* 黄门
* 偷兰遮
* 突吉罗
* 式叉摩那
* 沙弥
* 沙弥尼
* 灭摈
* 最初未结戒等
* 罗阅城
* 耆阇崛山
* 聚落
* 誉死
* 咄人
* 恶活
* 过人法
* 入圣智胜法
* 大姊
* 增上慢
* 舍卫国
* 祇树给孤独园
* 豪贵
* 大善鹿乐长者
* 偷罗难陀
* 阿姨
卷十八 第 544a 页 X44-0544.png
* 捉呜
* 酸枣
* 从腋
* 若捺
* 捉髀
* 阿修罗
* 尼师坛
* 革屣
* 僧伽婆尸沙
* 沙楼鹿乐长者
* 屏处
* 相倚
* 八事
* 至挽
* 夜叉
* 有剌
* 坻舍难陀
* 明相
* 命难
* 梵行难
* 拘睒弥国
* 瞿师罗园
* 阐陀比丘
* 慰次比丘尼
* 教增戒心慧
* 非法别众
* 非法和合众
* 法别众
* 法相似别众
* 法相似和合众
* 毗尼
* 无根
* 异分事中取片
* 阿兰若
* 精舍
* 诣官
* 一念顷
* 波斯匿
* 梵志
* 离奢
* 王舍城
* 僧伽蓝
* 摩竭国
* 瓶沙王
* 种姓者
* 羯磨
* 褰衣
* 触娆
* 差摩比丘尼
* 拘萨罗国
* 蹑梁
* 煮羹
* 提舍难陀
* 贩卖
* 茎食
* 胡麻
* 黑石蜜
* 饭[麨]
* 摩尼
* 毗琉璃
* 珂贝
* 珊瑚
* 生像
* 乾闼婆
* 同一师学
* 如水乳合
* 法语律语
* 二比丘尼
* 溉灌
* 华鬘
* 倡妓
* 酸枣
* 从腋
* 若捺
* 捉髀
* 阿修罗
* 尼师坛
* 革屣
* 僧伽婆尸沙
* 沙楼鹿乐长者
* 屏处
* 相倚
* 八事
* 至挽
* 夜叉
* 有剌
* 坻舍难陀
* 明相
* 命难
* 梵行难
* 拘睒弥国
* 瞿师罗园
* 阐陀比丘
* 慰次比丘尼
* 教增戒心慧
* 非法别众
* 非法和合众
* 法别众
* 法相似别众
* 法相似和合众
* 毗尼
* 无根
* 异分事中取片
* 阿兰若
* 精舍
* 诣官
* 一念顷
* 波斯匿
* 梵志
* 离奢
* 王舍城
* 僧伽蓝
* 摩竭国
* 瓶沙王
* 种姓者
* 羯磨
* 褰衣
* 触娆
* 差摩比丘尼
* 拘萨罗国
* 蹑梁
* 煮羹
* 提舍难陀
* 贩卖
* 茎食
* 胡麻
* 黑石蜜
* 饭[麨]
* 摩尼
* 毗琉璃
* 珂贝
* 珊瑚
* 生像
* 乾闼婆
* 同一师学
* 如水乳合
* 法语律语
* 二比丘尼
* 溉灌
* 华鬘
* 倡妓
卷十八 第 544b 页 X44-0544.png
* 唱和
* 俳说
* 鼓簧
* 吹贝
* 佯跛
* 或啸
* 沙门释子
* 婆罗门
* 四种诤
* 迦絺那衣
* 长衣
* 净施
* 尼萨耆波逸提
* 衣巳竟
* 除僧羯磨
* 非时衣
* 非亲里
* 先不受自恣请
* 我曹
* 执事人
* 僧伽蓝民
* 优婆塞
* 口可受
* 五缀
* 贸至
* 求缕
* 酥油生酥
* 蜜石蜜
* 檀越
* 五衣
* 婆伽婆
* 愦闹
* 狼藉
* 六枚
* 大釜
* 大瓮
* 涅槃僧
* 栴檀输那比丘尼
* 橛上
* 象牙杙
* 破戒见威仪
* 黎奢
* 迦罗比丘尼
* 张氎
* 跋陀迦毗罗比丘尼
* 价直四张氎
* 十六条
* 俳说
* 鼓簧
* 吹贝
* 佯跛
* 或啸
* 沙门释子
* 婆罗门
* 四种诤
* 迦絺那衣
* 长衣
* 净施
* 尼萨耆波逸提
* 衣巳竟
* 除僧羯磨
* 非时衣
* 非亲里
* 先不受自恣请
* 我曹
* 执事人
* 僧伽蓝民
* 优婆塞
* 口可受
* 五缀
* 贸至
* 求缕
* 酥油生酥
* 蜜石蜜
* 檀越
* 五衣
* 婆伽婆
* 愦闹
* 狼藉
* 六枚
* 大釜
* 大瓮
* 涅槃僧
* 栴檀输那比丘尼
* 橛上
* 象牙杙
* 破戒见威仪
* 黎奢
* 迦罗比丘尼
* 张氎
* 跋陀迦毗罗比丘尼
* 价直四张氎
* 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