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482c 页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一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十一

○九十波逸提法

原此波逸提法。体涉前章。性该六聚。前论物为重。
斯以行为非。论物要先舍物而后悔。行非必须决
心说忏乃除。凡为故作。若轻若重。皆有不敬圣教
之罪。故此篇于诸篇中。独称名为堕。所谓堕落烧
鬻不如意处也。如佛告尊者目连曰。若无惭愧。轻
慢佛语。犯波逸提。如𦦨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
于人间数。二十四亿四十千岁。睹此圣说。当自诫
勖身心。慎思言行。则无非而不除。无戒而不净也。

△妄语第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象力比丘

或名象手。又名法手(根本部中。梵名诃悉多。此译为手)。按舍夷国
土。有聚落名象力。或彼因聚落以称名也。是释种
(舍夷国。即迦毗罗国)。后于舍卫城内。遇病命终。杂阿含经。
佛记云。此人犯三种非法。所谓悭贪。愚痴。瞋恚。当
堕于地狱中。偈云。
卷十一 第 483a 页 X44-0483.png

 若生不善心
 成就贪瞋痴
 此身自作恶
 还复害于巳
 如芭蕉生实
 自害于其身
 若无贪瞋痴
 是名为智慧
 不害于巳身
 是名胜丈夫
 是以应除断
 贪瞋痴大患


见闻触知

触。是觉触。此以六识。略为四名也。以眼为见。以耳
为闻。鼻舌身。为触。意根为知。以眼耳意。三根性利。
力用偏多。各分为名。鼻舌身。三根性钝。力用处少。
总名为触。又三根能远取境界。各分为名。三根近
取境界。故合为名(义出萨婆多论)

△毁呰第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得刹尸罗国

或作得叉尸罗。或作竺刹尸罗。又作呾叉始罗。皆
梵音轻重声之转也。法显传云。竺刹尸罗。汉言截
头也。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因以为名。或
云。北天竺乾陀罗国城名也。西域记云。呾叉始罗
国。北印度境。周二千馀里。国大都城。周十馀里。地
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华果茂。气序和畅。风俗
轻勇。杂事云。得叉尸罗国。王名圆胜。所治国化。安
隐丰乐。人民炽盛。于诸园树。常有华果膏雨顺时。
乞食易得。又云。此国相去婆罗痆斯。有二百驿(婆罗
痆斯。旧曰波罗奈城)。

喂饲
卷十一 第 483b 页 X44-0483.png

喂。弩委切。内上声。饲。俗字也。应作饲。详恣切。音寺。
谓以食与人曰饲。又饲粮也。广雅云。馁饲也。苍颉
篇云。训诂饲饱也(馁。同喂饥也)

刮刷

刮。古滑切。关入声。刮削也。又摩也。刷。数滑切。闩入
声。拭扫也。尔雅云。刷清也。谓扫刷。所以清洁也。

摩扪

扪。谟奔切。音门。抚持也。又摸也。经音义作𢪛。𢪛。武
粉切。音刎。揩拭也。亦摩也。

䞈金

古文作𧵥。同诡伪切。音贵。广雅云。䞈。赌也。又资也。

牛语

萨婆多论云。古时畜生。所以能语。今时畜生。所以
不能语。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初有三恶。
尽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语。今时畜生。
多从三恶道中来。是以不能语。阿毗昙云。世界初
成时。一切众生。尽作圣语。后以饮食过患。时世转
恶。谄曲心多。便有种种语。乃至有不能言者。

旃陀罗

此云屠者。又作旃荼罗。应法师言。此云严帜一云
主杀人。是西国屠杀之辈。以恶业自严。行时摇铃
持竹。以为幖帜。故以为名。若不尔者。王必罪之。或
翻可畏。法显传云。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
则系竹。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突。
卷十一 第 483c 页 X44-0483.png

毁呰

祖此切。音子。毁者曰呰。又呵也。口毁也。根本律云。
毁訾语者。谓于他人。为毁辱事。

拘凑

此是天竺卑小之姓也。

拘尸婆苏昼

此是天竺卑下种族。

迦叶

此翻龟氏。其先代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
姓。是天竺诸婆罗门之一姓。而非首族也。

阿提梨夜

或云阿支罗。北天竺多此姓也。

婆罗堕

此云捷疾。或云利根。本行集。翻重幢。此是婆罗门
十八姓中之一姓。元居卑末者。

鹰鹞

梵言。嘶那夜。此云鹰。按字本作雁。鸷鸟也。凡鸟之
勇。兽之猛者。皆曰鸷。鸷。执也。能服执众鸟也。陆佃
云。一岁曰黄鹰。二岁曰鴘鹰。鴘。次赤也。三岁曰鸧
鹰。今通谓之角鹰。以其顶有毛角。微起故也。鹞。弋
笑切。音耀。能击鸽食。庄子云。鹞为鹯。鹯为布谷。久
复为鹞。此物变也(鹯。音旃)

锻作

都玩切。音端去声。锻磨也。椎练也。乃治金银铜铁
卷十一 第 484a 页 X44-0484.png
之总名也。

皮韦

于规切。音为。兽皮之韦。可以束物。柔软如脂。也皮
熟曰韦。生曰革。

簸箕

簸。补火切。波上声。箕。坚溪切。音鸡。簸箕。扬米去糠
之器也。

躄跛

躄。必历切。音碧。跛。补火切。波上声。跛者。一足偏废。
躄者。两足俱废。

△两舌第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野干

干。鱼干切。音岸。梵语悉伽罗。此云野干。此兽似狐。
而形小尾大。色青黄。黑喙。如狗。群行夜鸣。如狼。能
缘木。巢于绝岩。高木之上。正法念处经云。此众生。
于人中时。于诸善人。出家人所。污其净食。常戏斗
诤。贪心因缘。身坏命终。堕畜生中。受于野干狐狗
之身。互相憎嫉(亦云射干。射音夜)

两舌

谓遘斗两边之言。令他离间。以致得失。名为两舌。
萨婆多论云。或有两舌。非妄语。非恶口。如一比丘。
传此比丘语。向彼说。当实说故。非妄语。软语说故。
非恶口。以分离心故。名两舌。
卷十一 第 484b 页 X44-0484.png

或有两舌。是妄语。非恶口。如一比丘。传此比丘语。
向彼比丘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
语。以软语说故。非恶口。

或有两舌。是恶口。非妄语。如一比丘。传此比丘语
向彼比丘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粗语说故。是
恶口。当实说故。非妄语。

或有两舌。是妄语。是恶口。如一比丘。传此比丘语。
向彼比丘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
语。以恶声说故。是恶口。馀妄语。恶口。作四句翻次。
如上应知。若不传彼此语。伹二边说令离散者。得
突吉罗。

△与妇女同室宿第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丑陋

丑。齿九切。音丑。恶也。陋。卢豆切。音漏。鄙恶也。

攲卧

攲。牵奚切。音溪。不正也。或作倚。倚。隐绮切。音椅。依
也。偏侧也。

淫女

根本律云。此聚落中。有一长者。二男。一女。其女长
成。行不贞谨。彼二兄弟。因与他竞。他人告曰。汝妹
未嫁。与外人私通。兄弟闻巳。问妹虚实。妹即答曰。
我实清谨。世人漫说。于后不久。遂便有娠。兄弟问
曰。汝言清谨。何处得斯。妹曰。曾右秃人。强逼于我。
卷十一 第 484c 页 X44-0484.png
因即有娠。后遂生男。时人名为秃子。母号秃子母
云云(言秃人者。谓其发不纤长。犹若禾稼也)

头眩

眩。音衒。目无常主也(以身心发病。故目昏乱。无主也)

△与未受大戒人三宿第五

(此是共戒。尼同制)

拘睒毗国

如二篇中释。

謦欬

謦。弃挺切。卿上声。欬。丘盖切。音慨。所谓謦欬之声
也。文轻曰謦。重曰欬。经音义云。律文旧作磬咳。磬。
乐器也。以石为之。非此字义。咳。何开切。音孩。小儿
笑貌。非此字体。又丘盖切。音慨。咳。𠻳也。何间曰。无
痰有声。谓之咳。无声有痰。谓之𠻳。

二宿

苏玉切。音夙。止也。安息也。萨婆多论云。所以听二
宿者。若都不听。或有失命因缘。又若不听二宿。必
有种种恼事因缘。以怜悯故。得共二宿。以护佛法
故。不听三宿。若共过二夜巳。第三夜。更共异人宿。
堕罪。以前人相续故。若共宿二夜巳。移在馀处。过
一宿巳。还共同宿。无过。若黄门。二根。共宿一夜。突
吉罗。过二宿。波逸提。

△与未受戒人共诵第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卷十一 第 485a 页 X44-0485.png

阿罗波遮那

阿。或作婀。又作啊。阿应转声为遏音。故瑜伽释字
母品。直作遏字。有转为恶。元非恶字。也。仁王陀罗
尼释云。恶字。梵本是婀字。若阿字平声呼之。便无
遏音。即是寂静义。非此文也。罗。应作啰。历加切。若
直作罗。即是一切法相不可得故。非此中义也。波。
或作跛。又作钵。遮。或作者。又作左。又作拶。那。或作
娜。又作曩。又作捺。此等皆由取其梵音不真。声有
轻重之讹转也。今从正音。波。宜作跛。遮。应兼拶音。
那当带捺曩音诵之。可得其真也。按智论。释阿字。
具云阿提阿耨波陀。秦言初不生。谓一切法。从初
来。本不生。罗字。具云罗阇。秦言姤。谓一切法本来
清净。离诸染污也。波字。具云波罗末陀。秦言第一
义。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遮字。具
云遮梨夜。秦言行。若闻遮字。即知一切诸行皆非
(谓知一切法。皆不可得。亦知一切诸行。皆非行故也)。那字。秦言不。若闻那
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
性相。华严云。唱那字门。名得无依门。名得无依无上。疏云。那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
依。能所诠泯。谓无上)。五字真言胜相云。阿者。是无生义。啰者。
清净无染离尘垢义。跛者。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
等义。左者。诸法无有诸行义。曩者。诸法无有性相
言说文字。皆不可得义。以曩字无有性相。故左字
无有诸行。以左字无有诸行。故跛字。无第一义谛。
以跛字无第一义谛。故啰字无有尘垢。以啰字无
卷十一 第 485b 页 X44-0485.png
有尘垢。故阿字法本不生义。文殊菩萨法一品云。
婀罗跛者曩者。是满一切愿义。何以故。婀字者。乐
欲菩提义。啰字者。染著不舍众生义。跛字者。第一
义谛义。者字者。妙行义。曩字者。无自性义。乐欲菩
提不舍众生。染第一义谛中。行行修习。诸法无有
自性。才说此陀罗尼。一切如来所说法。摄入五字
中。能令利益众生。般若波罗蜜多成就。仁王陀罗
尼释云。婀字者。一切法本不生。故婀字是一切字
之母。能生一切法。若能晓婀字门。瑜伽相应。则得
佛法无尽藏。则悟一切法本不生。犹如虚空。一相
清净平等。即成无分别智也。大品云。是诸字门印。
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
知。当得二十功德。所谓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
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易得诸陀罗尼
门。得无疑悔心。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得不高不
下住心无增减。得善巧知众生语。得巧分。分别五
(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得巧分
别众生诸根利钝。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别日月岁
节。得巧分别天耳通。得巧分别宿命通。得巧分别
生死通。得能巧说是处非处(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
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
处非处)。得巧知往来坐起等身威仪也(馀义如华严。般若疏。论等
广释。若其念诵仪轨。备在五字瑜伽等经。然此五字。乃一切字母之元首。故诸经部中。无不置乎初目)。

法者
卷十一 第 485c 页 X44-0485.png

此中法有二种。一佛所说。二佛所印可。佛说者。谓
佛自说。佛所印可者。谓声闻弟子。及馀仙人。天人
等说。佛印可之。皆名为法也。律摄云。法谓十二分
教。又有说云。此中法者。谓与毗奈耶相应之法。戒
因缘经云。时六群比丘。向沙弥说毗尼语。世尊告
曰。若比丘向未受具者说一句戒法。波逸提。善见
律云。若法师所撰文字。共同诵者。不犯。萨婆多论
云。若二人俱经利。并诵无犯。不得合呗。

△向未受具人说他粗罪第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波利婆沙

义翻别住。或云遍住。谓犯僧残者。覆藏其罪。僧随
覆藏日数。与作羯磨。令别在一下小房住。而行其
法也。

摩那埵

此云意喜。谓比丘犯僧残法。不覆藏者。僧即与作
白四羯磨。彼比丘得羯磨巳。于众僧中。六夜而行
其法。彼行法时。自意欢喜。亦使众僧欢喜。由六夜
喜行其法。令僧欢喜。而罪得灭。自心欢喜。故云自
喜。于六夜中。如法而行。僧众欢云。此人改悔。成清
净。故云僧喜也。善见翻为折伏贡高。亦言下意。谓
下意承事众僧也。中阿含经。译为行不慢(详见人犍度。及
覆藏犍度中释)。

调达
卷十一 第 486a 页 X44-0486.png

调。此言天。达。此言授。斯略言也。详言提婆达多。如
二篇中释。

粗恶罪

谓四弃。及十三残。名粗恶罪也。根本律云。粗恶者。
有二种。谓波罗市迦因起。及僧伽伐尸沙因起。此
粗恶者。有二种相。一自性粗恶。二因起粗恶。律摄
云。粗罪者。谓初二部。及彼方便。此中意显与淫相
应。自性方便。是杂染故。名为粗恶。毗尼母论云。云
何名粗恶犯。如人欲作四波罗夷事。身所作。及口
所说。无惭愧。因此二处。必成波罗夷事。是名粗恶。
又复一处浊重。僧伽婆尸沙边。成婆尸沙方便是
也。是二偷兰。名浊重也。萨婆多论云。若向白衣说
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
像。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坏
法身。故律摄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说。皆为利益。不
应私忿。道说于他(初二部。即初二篇罪)

△向未具戒人说得上人法第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婆裘园

此园。在婆裘河侧。如初篇中释。

禅定解脱入三昧

禅。谓四禅。定。谓八定。解脱。谓八解脱(如初篇释)。入。谓八
除入。亦名八胜处。十一切入。亦名为入。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卷十一 第 486b 页 X44-0486.png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四内无色相。外观色
多。亦尔。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
十一切入者。一青一切入。二黄一切入。三赤一切
入。四白一切入。五地一切入。六水一切入。七火一
切入。八风一切入。九空一切入。十识一切入(广如经论。
及法界次第中释)。三昧。如上释。大论云。禅定者。四禅。九次
第定。解脱三昧者。八背舍。三解脱门。慧解脱。共解
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及三
三昧。如是等诸三昧(八定者。一初禅定。二二禅定。三三禅定。四四禅定。五空处
定。六识处定。七无所有处定。八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也。九次第定者。第九加灭受想次第定。即是也)。

△与女人过语说法第九

(此是共戒。尼与男子过语说法。堕罪。馀律。或云不共。尼得吉罗)

有智男子

律摄云。有智男子。谓是人趣。识善恶言。言说容仪。
皆无淫滥。名为有智人。萨婆多论云。谓解人情语
言意趣。向可作證明者。要是相解语言。若方类不
同。一切不听。男子。必是白衣。一切出家人。亦不得。
以事同故。正使众僧集会。若有女人。若多若少。无
有智男子。不得为说。得为尼说法。一切尼众。以教
诫法。故无过。

五戒法

法界次第云。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巳。即
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
卷十一 第 486c 页 X44-0486.png
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
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
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
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
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
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
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
所起之恶。故名防止。一不杀生戒。云何名杀生。若
实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起身业有作巳。
是名杀罪。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其馀系闭鞭打
等。是杀方便。非正罪。
二不偷盗戒。云何名盗。知
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若不
作是事。名不偷盗戒。其馀计校。乃至手捉。离地等。
是盗方便。非正罪。
三不邪淫戒。云何名邪淫。若
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
护。若出家。戒法护。乃至自妇。受一日戒法。若有娠。
乳儿。及非道处。一切黄门。男子。鬼。畜等。如是犯者。
名为邪淫。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其馀言戏。以
物相要。乃至捉手。触身。未遂淫事。皆为邪淫。方便
非正罪。
四不妄语戒。云何名妄语。不净心。欲诳
他。隐覆实事。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若不作是
事。名不妄语戒。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
解。虽不实语。皆是妄语方便。不谓正罪。
五不饮
酒戒。云何名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
卷十一 第 487a 页 X44-0487.png
者药酒。若乾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
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也。此
之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遮者可悔罪。性者不
可悔罪。如请观音经疏云。性戒。受与不受。俱是罪。
不同其馀遮制等戒。如比丘草木戒。受者犯。得罪。
不受。犯不得罪。钞云。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
性自是恶。不由佛制。方有善恶也。故轮王出世。则
以此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
制罪也。故云受与不受。俱是罪。草木戒者。此一向
不遮。伹因外道俗人计草木有命。见比丘剪伐。谓
无慈心。息彼世讥。佛乃制戒。故比丘受巳。犯之是
违制之罪。俗众不受。犯之无罪。故云不受。犯不得
罪。大萨遮尼乾子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
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
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当知以戒净故。不
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
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优婆
塞受戒品云。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
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
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
丈夫之人。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
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
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
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
卷十一 第 487b 页 X44-0487.png
绕故(详如归戒集。及优婆塞戒经等)

八关斋法

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亦名八关戒。亦名八戒
斋。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如是名虽不一。而戒则
同也。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
为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以齐中为义。即
是禁止八恶。令修中道也。复有释云。斋言齐也。齐
身口业也。法苑云。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
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斋戒体一。名别。
若寻名定体。体容少别。斋者过中不食为名。戒者
防非止恶为义。故萨婆多论云。八个是戒。第九是
斋。斋戒合数。故有九也。又名八支戒。支是支分。以
二合为一。故云八支。谓离涂饰香鬘。与离歌舞倡
妓。同于庄严处转。故合立为一支也。婆沙论云。夫
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
持。名八支斋法。问曰。八支律仪。几是尸罗支。几是
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曰。五是尸罗支。谓离害
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非时食。馀
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第五是
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能护
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證
律仪果故。由此近住。具有八支。而于五增三。于十
减一。合二为一故。开一名为二故。又成实论云。何
故正离八事耶。谓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
卷十一 第 487c 页 X44-0487.png
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馀三是放逸因缘。
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馀三种。是道因缘。又
是戒。具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二断前后诸苦。三
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回向涅槃。能如
是斋。则四大宝藏。不及其一分。天王福报。亦所不
及。故增一阿含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
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
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
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
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
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
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
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
戒。除五逆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
(涅槃也)。大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
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
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
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软
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
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馀戒。亦复
如是。此中戒相。前之五戒。一同五戒中说。唯五戒。
离于邪淫。是中全断淫泆。为异耳。后之三戒。不著
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以诸华为鬘。名香为末。
卷十一 第 488a 页 X44-0488.png
涂饰熏佩。及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妓往观听者。
谓不自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及他人作时。亦不
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谓不坐过限。严丽庄校床
座等。如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梐下。足长尺六。非
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
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辩贵。体不合坐。下四
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
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
汉床。八师僧床。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而啖嚼
也。婆沙论云。此八戒。名近住律仪。谓近阿罗汉住。
故名近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有说此近尽寿
戒住。故名近住。或名长养。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
家善根住故。问曰。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曰。从他
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律仪者。
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受得。若先自发言。若与
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著何服饰。受此律仪。答曰。
常所受用衣服。严具著之。皆得受此律仪。若为暂
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方受此戒。床座等具。准此
应知。受时应齐一昼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
受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
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
恒受斋戒。彼有馀缘。午前不忆。食巳方忆。深生惭
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此戒应从七众受。皆
得。非馀处得。所以者何。若无尽寿戒者。则不堪为
卷十一 第 488b 页 X44-0488.png
戒师。故萨婆多论云。夫受斋法。必从他受。于何人
边受。五众边。又云必无人受者。但心念口言。自归
三宝。我持八戒。亦得。成论亦云。若无人时。但心念
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据兹得戒意。若必无师。许自受得。若近处有师。
心生慢情。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不得戒。如俱舍云。若不恭敬。不发律仪。此必从师。无容自受。又以后。若遇
诸犯戒因缘。由愧戒师。能不违犯。若不如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发律仪也)。受八戒巳。
若鞭打众生。斋不清净。虽即日不鞭打。若待明日
鞭打。亦不清净。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仪。虽不
破斋。斋不清净。设身口清净。心起贪觉。欲觉。瞋恚
觉。恼害觉。亦名斋不清净。虽身口意三业清净。若
不修六念。亦名斋不清净。受八戒巳。精修六念。是
名斋清净。故婆沙论云。近住律仪。或有根本业道
净。而近分不净。如自在者。受此律仪。有彼厨人。欲
杀害生命。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
生。留待明朝。杀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
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
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
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世
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
业道净。而近分亦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而不摄
受正念。谓六随念。佛。法。僧。戒。舍。天。随念。世尊说彼
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
近分亦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摄受正念。而不回
向解脱。谓求生天欲乐等。故受持禁戒。世尊说彼
卷十一 第 488c 页 X44-0488.png
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有根本业道净。
乃至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戒。是殊胜业。能获
大果。由是应知。随心优劣。所获报殊。当发大心。以
求胜果。如智度论。受戒巳。而发愿言。我某受行八
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
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断诸烦恼。逮得萨
云若。成就佛道(布萨者。秦言共住。又云天言净住。人语或云增进。亦称长养。通道及
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萨云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云若)。又八
种长养功德经。而发愿言。我持戒行。庄严自心。令
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
又说伽陀曰。

 我发无二最上心
 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
 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
 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于世间
 解脱众生三有苦


阿含经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
次。优婆塞受戒品云。若优婆塞。受持戒巳。一月之
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
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白月三日。黑月三日。合名六日。受八戒法。备如
归戒要集中。及于馀处。此不繁出)。

八贤圣道

亦名八正道。详如说戒犍度中。

十不善法
卷十一 第 489a 页 X44-0489.png

或名十恶法。法界次第云。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
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
苦报。故非善道也。

*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 二偷盗。谓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 三邪淫。谓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 四妄语。谓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 五两舌。谓以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 六恶口。谓以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 七绮语。谓以巧饰语辞。令人好乐。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 八贪欲。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 九瞋恚。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巳意。心生忿怒。名为瞋恚。
* 十邪见。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名为邪见。
如增一阿含经云。于此贤劫初。有大
天转轮圣王。长寿无病。正法治化。子孙相绍。乃至
八万四千岁。代转轮圣王位。善种不断。最后圣王。
名荏治。亦以正法化世。好喜布施。有太子。名善尽。
王于后时。将国事付与太子。便剃除须发。出家学
道。修四梵行。慈。悲。喜。舍。命终生梵天上。其善尽王。
不承父业。正法替废。遂至人民短命。薄色少力。多
病。无智。转复贫困。困穷窃盗相糺。因不与取。王敕
行刑。国人闻不与取。王辄杀之。皆憾其恶。各兴利
刀。刀自此造。由是杀生。从此起。便有两恶出。复淫
犯他妻。夫主共诤。自言我不作。便成四恶。两舌构
斗。是为五恶。斗则相骂。是为六恶。言不至诚。是为
卷十一 第 489b 页 X44-0489.png
七恶。嫉他和合。是为八恶。含忿色变。是为九恶。心
怀疑乱。是为十恶。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
法。所谓由杀生报故。众生寿命极短。由不与取报
故。众生。生便贫贱。由淫泆报故。众生门不贞良。由
妄语报故。众生口气臭弊。致不鲜洁。由绮语报故。
致地土不平正。由两舌报故。地土生荆棘。由恶口
报故。语有若干种。由嫉妒报故。以至谷不丰熟。由
恚害报故。使诸外物衰耗。何况内物。当念舍离十
恶之法。修行十善法。

十善法

反上十不善法。即名十善法。或名十善道。天台云。
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伹止前恶。不恼于他。
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
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
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
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如上生经。佛言我灭度
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于一日。乃至七日。系
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
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所言七日者。且从
近论。尚感彼天。况复一生。而不剋获也。未曾有经。
有受十善之法。此不繁出(第四天者。名兜率陀天。是弥勒菩萨。于中教化
诸天子。若生彼处。即不退转)。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一
卷十一 第 489c 页 X44-0489.png


音释


数还切。刷平声。


篇字。上声。


铺字平声。设也。陈也。布也。

四缘
一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二次第
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也。心。即心王。
心所。即受想行也。三缘缘。谓心心所法。由托缘而
生。是自心之所缘虑也。托缘。谓依托色声香味触
法之缘也。四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
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也。诸法生者。谓根尘相
对。则有一念心起也。不生障碍者。谓根尘相对之
时。随对随起。悉无所障也。

三有
即三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音姤。结也。造也。集也。成也。合也。


音九。绞也。又音矫。愁结也。


音含。去声。恨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二目录


* 巳掘地未掘地
* 钁斲
* 镰刀
* 掐伤
* 知是看是
* 鬼神村
* 坏村
* 呵梨陀
卷十一 第 490a 页 X44-0490.png
* 忧尸罗
* 贸他致吒
* 卢犍
* 陀楼
* 舍摩罗
* 婆醯陀
* 苏蔓那华
* 苏罗婆
* 蒱醯那
* 罗勒
* 蓼
* 覆罗种
* 子子种
* 黑缥
* 若拨
* 一坐食
* 不作馀食法食
* 有爱恚怖痴
* 讥嫌
* 十七群比丘
* 鸟啄
* 土坌
* 摩摩帝
* 毳纻
* 虫啮
* 水涨
* 师子
* 嫌迮
* 牵出
* 重阁上
* 脱脚床
* 虫水
* 浇泥
* 窗牖
* 覆苫
* 二三节
* 刻镂
* 大迦旃延
* 劫宾那
* 摩诃拘絺罗
* 离越
* 般陀
* 大爱道比丘尼
* 差摩比丘尼
* 提舍瞿昙弥比丘尼
* 波梨遮罗夷比丘尼
* 诉弥比丘尼
* 数那比丘尼
* 苏罗比丘尼
* 遮罗夷比丘尼
* 婆遮罗比丘尼
* 尸罗婆遮那比丘尼
* 阿罗婆比丘尼
* 摩罗毗比丘尼
* 朱泥比丘尼
* 婆泥比丘尼
* 戒
* 定
* 智慧
* 解脱
* 解脱知见
* 愦闹
* 十二因缘
卷十一 第 490b 页 X44-049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