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43-A¶
743-A¶ 第 308a 页

* No. 743-A
毗尼讨要序
长安弘法寺沙门释 玄恽 纂

夫毗尼之典盖阙随叶所以运终木叉之教蔚兴牟
尼以之延祚良由戒为正法之纲纪慈训之枢机故
知厌俗求真是称白法戒资定发唯曰清凉品类相
从理路然矣自能仁利见肇启斯宗弘五篇以劝善
策七聚以惩恶防生漏于初归灭心惑于将圣凡厥
有祈孰不蒙润洎调御税驾罗汉护持遗风稍渐弗
逮前踪迄于像季日有浇漓百家之说波涌万德之
旨沦翳于是各述众记繁略不同或编列参差行事
出没或僧尼别犯淆混同区竞引浮辞朱紫相夺舛
搆名言曲分岐路致使习者劳而少功学者博而寡
要本欲助扬懿训而及斁其彝伦可为叹息者深可
为流涕者众但道藉人弘理由教显而弘道设教莫
尚逗机应物适时务存省约依而玩习文露可寻余
虽不敏忝参黉塾伏膺匪懈颇识宗涂故于听览馀
隙厝心撰录每一介可称辄有怀三复渔猎经律捃
摭众记披忱研精冀存简要立章四十勒成三卷上
三十五章通戒僧尼时有异同并子注甄别下有五
章偏勖尼众今所撰者以四分为宗若此文不足则
用诸部补阙其间纡义兼以人语润色庶披览易晓
743-A¶ 第 308b 页 X44-0308.png
秉法无疑仰述旧章非敢穿凿辄树题目用防诸巳
有识君子幸无诮焉。No. 743
毗尼讨要卷上(正释四分傍通诸部)


* 标宗劝学章第一
* 教兴由致章第二
* 篇聚释名章第三
* 羯磨释要章第四
* 结界兴废章第五
* 鸣槌集众章第六
* 足数兴废章第七
* 受欲成坏章第八
* 受具戒章第九
* 说六念章第十
* 受舍护衣章第十一
* 受舍护钵章第十二
* 资缘净施章第十三
* 四药受净章第十四
* 师徒相摄章第十五
* 说戒仪式章第十六

* 标宗劝学章第一

此章大门有二一总约化制二教顺之得益二别约
二教杂明违之致损。

先约化中有四一曰小乘经者如般泥洹经云佛垂
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
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
善功德皆不得生又因此戒得有定慧又经云戒者
743-A¶ 第 308c 页 X44-0308.png
行根住持即喻大地能生成万物故曰住持也二曰
大乘经者如华严经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
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佛说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
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又偈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
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则是如来所赞叹
大集经云菩萨请佛制于禁戒如馀佛土为法久住
故佛许之大品经云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
不得人身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萨
遮尼犍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
当得功德之身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證大涅槃必须
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
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寿
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
戒名胜士三曰小乘论者如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
戒为廓禅定心城以戒为柱要佩戒印得入善众毗
婆沙云尸罗言冷谓无破戒热及三恶道热亦名为
定若住戒者心易得定亦名为池群圣所浴故亦名
为镜由戒净故无我像现四曰大乘论者如大智度
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
是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
度是不可得若无净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若弃舍
此戒虽复山居服药食草与禽兽无异若能持戒香
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爱敬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
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地持论云三
743-A¶ 第 309a 页 X44-0309.png
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
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次约制中有二初述律本诚
文者僧祇律云欲得五事利养当受持此律何等为
五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
他人四僧尼犯罪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
有碍是为笃信善男子五利四分律云持律之人得
五功德一戒品牢固二善胜诸怨三众中决当无畏
四所有疑悔善能开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十
诵律云佛法几时住世佛答随清净比丘说戒法不
坏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尔次依论解者明了论
云本音名毗那耶此略言毗尼也谓胜人所行事佛
乃独觉声闻皆行其中凡人行者亦是胜人萨婆多
论云佛告比丘戒有四义故毁者重于馀经一戒是
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
无戒者则无所依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
槃之初门若无戒者则无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佛
法璎珞能庄严佛法也善见论云佛语阿难我灭度
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
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
戒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
住世五千年五百问事云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
在世若敬法念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戒者即见法
身若护法者便为护佛如半月说戒则见我也萨婆
多论云何故律初集以胜故秘故如诸契经不择时
743-A¶ 第 309b 页 X44-0309.png
处人说而得名经律则不尔唯佛自说要在僧中故
胜也分别功德论云由胜密故非俗人所行故不令
见。

第二别约二教杂明违之致损者十诵律云像法时
有五种法灭一比丘小得心巳便谓證圣二白衣生
天出家人入地狱三有人舍世间业而出家破戒四
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罗汉亦被打骂又有五种
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复教他人令不修身戒等
法二畜沙弥三与他依止四与净人沙弥共住不知
三相谓掘地断草溉水五虽诵律藏前后杂乱四分
律云有五种疾灭正法一有比丘不谛受诵律憙忘
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二为僧中胜人
上座一国所宗而多不持律但修不善后生仿习教
舍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便即
命终令法断灭四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语馀善比
丘舍置五共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又破戒人
有五过失一自害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流布四临
终生悔五死堕恶道中律十诵律云虽受戒多岁不知
五法者应尽形依止他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
知轻四不知重五不广诵戒通利又诸比丘废学毗
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乃至由有
毗尼佛法住世因此多有上座长老比丘学律四分
律云上座不学戒亦不赞叹戒有馀比丘乐学戒者
不能以时劝叹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故不赞叹恐馀
743-A¶ 第 309c 页 X44-0309.png
人习学长夜受苦毗尼母论云百臈不知法者应从
十臈知法者依止善见论云若不解律伹解经论不
得度沙弥及作依止师摩耶经云乐好衣服纵逸嬉
戏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不乐不净观毁谤毗尼互
用三宝物等是名法灭尽相观佛三昧经云犯四重
虚食信施过煞八万四千父母等罪梵网经云若佛
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
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用国王
水土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坊舍城邑宅
中鬼复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
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涅槃经
云由诸比丘不持戒故畜八不净财言是佛听如何
此人舌不卷缩智度论云何名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
人不爱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破戒之人恶心可畏
譬如罗刹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
之人如田破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
似其种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破戒
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可免苦譬如
恶道难可得过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
亲近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难可共
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破戒之
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
啖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破戒
743-A¶ 第 310a 页 X44-0310.png
之人虽形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
如伪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中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
持戒犯罪轻重经云佛告目连若比丘比丘尼无惭
愧心轻慢佛语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
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私按为若约小数当九百万若用大数则九十
千世窃疑文误〕)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罗提
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教三
亿六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
夜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
亿四十千岁(〔私按二十下脱四字又二字错合作一字〕)佛告目连若无惭
愧心轻慢佛语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泥
犁中于人间教五十亿六十千岁(〔私按五十下脱七字据算可知〕)
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僧伽婆尸沙如不
憍乐天寿八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
四十千岁佛告目连若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波罗
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
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都合总计僧尼于五篇七
聚之罪且篇别单犯一罪论之如人间日月岁数总
有一千二百六十一亿五十千岁堕在地狱圣教不
虚特须敬慎宜修方便捡察身口励志专崇高慕前
圣不得自怠轻蔑佛语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
兹乎。

* 教兴由致章第二
743-A¶ 第 310b 页 X44-0310.png

此章大门有二一明教兴之意二明释之次第。

第一教兴意者问曰佛何故为诸弟子制此五部毗
尼轻重不同使诸众生互起是非耶答曰佛为比丘
制一部戒律尚无二名何况有五但如来御世善达
群情随犯立制开塞当机迄于双树在迹为周复有
尊者波离翼宣斯教实师资之翘楚历贤劫而一遇
自如来灭影波离晦迹之后乃有迦叶阿难末田地
商那和修优婆崛多此五罗汉继踵传持虽不逮前
踪亦其亚圣犹号为八十诵律略著篇题而未分部
品至崛多之季世有哲王号为阿育稚尚玄宗虚心
佛果乃远招名德更刊三藏于是次后五人昙无德
等各据师宗竞执同异遂于毗尼一藏分为五部致
使篇聚参差开遮有异虽览文似乖而于义无失故
经曰五部虽各别异而不妨诸佛及大涅槃。

第二译之次第者(巳下并依开皇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三宝记录)十诵律
五十八卷(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见二秦录)此之一部元有五
十八卷至晋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弗若多罗秦
言功德华以戒节见称游历行化罗既至止姚兴即
召常(以姚苌国讳故改为常也)安名德六百馀僧延请多罗憩于
中寺诵出十诵律梵本鸠摩罗什度为秦文三分获
二一未竟而多罗奄然终卒众咸痛惜什后又共昙
摩流支秦言法乐续译都讫毗尼诵三卷(是十诵后善诵见二
秦录)又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
眼姚秦弘始八年至常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
743-A¶ 第 310c 页 X44-0310.png
涧寺律徒云集盛阐毗尼罗什十诵元有五十八卷
至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毗尼诵故今有
两名律教东行十诵最初昙无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
此是人名则四分律主也今开为六十卷见晋世杂录)此之一部元有四十五
卷至晋安帝世罽宾国三臧法师佛陀耶舍秦言觉
名弘始八年来到姑藏而什久巳入于常安本在西
域伏膺耶舍以为师处闻至姑臧大生欢喜则劝姚
兴令使迎逆兴未然许之顷兴命罗什出经而什又
曰夫欲宣通无上法教宜令文义理趣圆通贫道虽
复读诵其文未善其理唯有耶舍深达经致今在姑
臧愿诏徵之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
千载也兴遂从之则遣便厚加赠遗并皆不受笑曰
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
则未敢闻命兴叹其几慎重信敦喻方至常安兴自
出候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无所受时至
分卫一食而巳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人号之为
赤髭毗婆沙什既师之亦称为大毗婆沙四事供养
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玄寺舍
而先尝诵四分律时请出之疑其遗谬乃试令诵差
藉药方可五万言经一日覆不误一字众咸揖伏以
弘始十二年译四分等经律至十五年方始解座兴
施耶舍布绢万匹悉皆不受沙门道含竺佛念等二
人笔受各施千匹巳外名德五百沙门皆重嚫施舍
后还西不知所终律教东行四分第二僧祇律四十
743-A¶ 第 311a 页 X44-0311.png
(晋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等译见竺道祖录及别录或有三十卷)此之一部元
有四十卷至晋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驮跋
陀罗晋言觉贤于扬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
义慧严等笔受律教东行僧祗第三弥沙塞律三十
四卷(见道慧〔宗〕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此疑误也)此之一部元有三十四
卷至废帝荧阳王世罽宾国三藏毗尼师佛陀什宋
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
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
弥沙塞梵本来未翻译而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陀什
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则以其年冬十一月
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填沙门慧严
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琊琊王练为檀越
至二年十二月方讫律教东行五分第四解脱戒本
一卷(兴和二年出僧昉笔受出迦叶毗律大本不来)此之一卷至梁武帝世
东魏南天竺国波罗柰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魏
言智希于元象初至兴和末在邺城译时有菩提流
支虽复前后亦同出经而众目录相传抄写上去菩
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译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
交涉相参谬滥相入难得详定后贤博采幸愿讨之
律教东行解脱第五。

* 篇聚释名章第三

此章大门有二一列数释名二约性辨业。

第一列数释名有五篇七聚约义差分说有七名结
罪论实止标六法今先解七聚后释五篇一波罗夷
743-A¶ 第 311b 页 X44-0311.png
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
尼六突吉罗七恶说此之七名律无正翻且用义推
略知途路初名波罗夷者僧祇义当极恶释有三意
一名退没由犯此戒令道果无分二名不共住非失
道而巳更不入二种僧数一羯磨二说戒三堕落义
舍此身巳堕在阿鼻地狱十诵云堕在不如意处萨
婆多云由与魔斗以犯此戒便堕负处此律波罗夷
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戒不复成比丘此
从行法为名又云无馀者此从众法绝分为名故偈
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
戒又名不共住同前僧祇二名僧伽婆尸沙者婆沙
云僧伽者名僧婆尸沙者名残若犯此罪缠垢行人
非全净用有残之罪由僧除灭故名僧残毗尼母云
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善见云僧伽者
为僧婆者为初谓前与覆藏羯磨也尸沙者为残谓
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是罪僧作法除此从境立名
三名偷兰遮者善见云偷兰名为大遮言鄣善道后
堕恶道体是鄙秽此从不善以立其名明了论云偷
兰为粗遮耶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
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云过也四名
波逸提者义翻为堕故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
故名堕也此律初分三十戒因财生犯贪慢心强制
舍入僧故名尼萨耆馀下提罪因事生犯单对人悔
仍罪均一品同入第三篇摄出要律仪云尼萨耆者
743-A¶ 第 311c 页 X44-0311.png
旧翻舍堕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波逸提者本
名波药(夷割反)致也五名波罗提提舍尼者义翻云向
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其名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即
此四分具明悔过之辞明了论云波胝提舍尼者翻
为各对应说谓对人说所作罪也六名突吉罗者善
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此律式叉迦罗尼者翻
为应当学西域僧云翻为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
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其名十诵律云以天眼见犯罪
比丘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名为守戒也七名恶
说者此律第六聚摄义分有二初以身名恶作后以
口名恶说故突吉罗后加一恶说合有七也据体论
实的标为六约业不同故离有七问五篇七聚何意
离分答义有三均故入篇摄一名均二体均三究竟
均偷兰恶说名义不均众罪合杂统收为聚也其二
不定若托境而言冠通七聚若论罪体生疑不信但
是吉罗文标三二罪者略举生疑之事馀义不尽如
疏具述七灭诤中罪亦通有伹为竞于四诤彼此未
和故制此七药殄除罪争文义既广非此要所必有
斯事冀寻本文。

第二约性辨药者问三性心中并有犯戒义不答有
一善心犯戒如萨婆多云年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
秡草罪福俱得僧祇云知事比丘闇于戒相互用三
宝物或见人舍身心生悲叹助觅柴薪或见父母师
僧犯于王法身处刑戮为觅刀绳愿早离苦如是等
743-A¶ 第 312a 页 X44-0312.png
事虽有善心不以无知得脱皆犯重罪以法是可学
更加无知不学之罪乃至吉罗亦尔若论来报受罪
则轻顺本受心更不增罪违本受体不免地狱是名
善心犯也二不善心犯戒者谓识知戒相或复无知
轻慢圣教毁呰佛语故违禁制无惭无愧悔其意转
奸恶心渐炽名不善心犯也故明了论云有四种粗
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瞋痴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
惜所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罪成实
论云尤害心中煞蚁子重于慈心煞人波罗夷此人
犯决定受苦以时报俱定故纵起心立治唯免制教
一罪不妨业道终自不除如十诵云调达破僧犯兰
佛令僧中悔之而于业道尚堕阿鼻馀则亡言又十
地经云作业有二一作业定二感果定诸佛威神所
不能转皆谓不善心犯也三无记心犯戒者谓无护
戒之心随流而造意无善恶卒尔而兴名无记心犯
也如愚痴比丘不识戒相纵放身口损伤物命斫伐
草木媒嫁净人互用众物身坏威仪触僧净器如是
等例并入无记门摄若据论宗亦有感报义问无记
非业云何感报答感报有二一先有方便后入无记
业成在无记心中故言感报而实无记非记果也二
不感总报非无别受如经中头陀比丘不觉煞生后
被猪煞又五百问事云知事比丘误触净器后作啖
粪鬼等如成实论中睡眠成业亦是无记报问云何
无记不受报耶答谓学知戒相善达持犯心常勖励
743-A¶ 第 312b 页 X44-0312.png
惔尔忘误非意缘犯禁此开非犯如长衣过日不说
净善摄根门睡眠漏失误堕椽梁伤煞人命如是等
例并非结限又束此三心对境有二若犯性戒如煞
盗等具受二罪谓业道违制以对情损恼故重若犯
遮戒如伤草木等但得违教无业道罪以无情可恼
故轻凡夫报欲居怀孰能无犯既犯则须忏净还入
僧数何意怀疾自垢心行不预清众于理大误律言
断头者望现失道而论语其戒体实自清净今时世
人犯一淫戒初时惶怖后覆思维谓戒都无遂则雷
同不禁根器随境放情恣心造罪岂不由自闇于戒
致误流俗也如犯淫戒时馀煞盗等严然常净况下
馀篇理则亡言故萨婆多云宁可一时发一切戒不
可一时破一切戒斯言有验信知徵矣。

* 羯磨释要章第四

此章大门有三一辨意释名二作法具缘三立法通
局。

第一辨意释名者夫言羯磨义当办事事非羯磨谓
办得前事有堪济之功故称言事故百论翻为事也
正论羯磨乃是声教业也故明了论疏翻为业也然
僧为能秉之人羯磨是所秉之法前事复须如实三
法支持事乃匡济若一法乖违则难成办故律云若
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
渐毁灭正法也。

第二统明一切羯磨之前必有由渐故有十缘不同
743-A¶ 第 312c 页 X44-0312.png
一述事二约处三集僧四和僧五简众六陈意七与
欲八问宗九答事十秉法一法不孤起必有所为之
事其事是何谓结界等是若无其事法岂独明故须
先述其事虽有其事若也无处事无所依故次第二
约处以论谓作摄僧界是唯除结界羯磨在自然界
中巳外并须托处故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
亦须兼知结界元起成坏之相傥无结不成唐弃人
功终无成办虽有其处以法藉人弘若也无僧谁能
秉法故次第三鸣槌集众量僧多少观时制度通识
四僧用处差别虽复形集情若有乖法亦难办故次
第四众中上座略和众情告僧言大德等莫怪此集
今有其事须作羯摩愿僧慈悲同秉此法即须善识
四分十五种默然之义谓事有是非人有忍拒不同
是故须明众虽和默人有非类若混杂同居时乖所
应故次第五简众未受具者出复须知足数是非之
相具如下说众既纯净宜申本意故次第六正陈本
意谓作举作忆念随僧乞辞等于中有四一顺情为
巳多须乞辞如二房僧残舍堕等是二违心立治及
以无心领者则无乞辞如七羯磨治𢷤及颠狂人等
是三僧创立法必须结界正此所明亦无乞辞四僧
常行事亦无乞辞谓说戒自恣行筹等是然羯磨之
体贵在详遵形虽缘碍无妨心到故次第七与欲应
和须知欲缘是非说之成不众心既和未知竟作何
事故次第八问其事宗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当羯磨
743-A¶ 第 313a 页 X44-0313.png
师问不得馀人辄问既有问于前理须答遣故次第
九随事答云作某羯磨必题羯磨及所为之事双告
僧知不得单答其事如似答云布萨说戒者此直答
其事然不通羯磨若答云说戒羯磨者此则事法双
告上来诸缘既备从此巳下宜陈本意故次第十正
作羯磨此之十缘汎显次第未必一切羯磨皆具此
十如结界等法则无乞辞说欲等缘又如受日说戒
自恣等虽无乞辞不妨须欲如是绮互多少至时量
作。

第三立法通局者就中分二初明摄法分齐后别举
羯磨释其成坏初中分四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
法就辨者略有三种一心念二对手三众法且列三
位须知三名第一心念法者谓事是微小界中无人
令自行得成无犯戒事发心念境口自传情故云心
念也于中有四一单心念二对手心念三众法心念
四体通心念初单心念者谓界通内外随事自说纵
令有人法亦得成如忏轻吉说戒座上发露先罪及
六念等三二对手心念者谓本是对人之法由界无
人佛开心念得成如此律安居十诵说净受药受七
日五分受衣及舍善见受持钵等七三众法心念者
谓本是僧法以界无人故开心念法亦得成如此律
说戒自恣外部受僧得施分亡人衣等四四体通心
念者谓法不局人人通多少纵界有僧法亦得成如
受功德衣等一此之四法虽开心念若欲兴念必假
743-A¶ 第 313b 页 X44-0313.png
言教故毗尼母云心念必须口言若说不明了作法
不成第二对手法中有二一单对手二众法对手初
单对手者谓是别人不关众事纵界僧不集作法得
成如受衣钵等(总数二十九如大疏说)二众法对手者同前众
法心念说戒等四第三众法中有三一单白二白二
三白四初单白者谓事轻小或是常制如说戒受忏
等一白告僧事得成办更无法续故云单白二白二
者谓事涉于义义须通和一白牒告僧知一羯磨量
其可不通白羯磨故云白二三白四者谓受戒忏夷
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僧三法量可不焉能办事以
三通白故云白四若约羯磨总相都合一百三十四
谓单白三十九白二五十七白四三十八若约别离
分便有四十八谓心念十五对手三十三以别配总
合有一百八十二问昔闻百一今不同者答谓总标
位非的实数若引十诵百一是定问何以得知别人
之法通名羯磨答此律三语受戒及白衣说法中言
是羯磨十诵对手心念分衣亦名羯磨第二就事辨
者谓羯磨所被事中通情非情并令前境是实方成
法事若一缘有乖便差圣教如人法中不覆藏者与
覆藏羯磨非法不成此谓无事有法如瞻波中应与
作呵责乃作摈出此谓有病有药施不相当佛判不
成故知事者必须据实方称圣教且约一事馀例之
如实犯罪自言不犯实不犯自言犯等并名非法若
实言实方符圣说非情明者如二房妨难不唱界相
743-A¶ 第 313c 页 X44-0313.png
等羯磨不成如是矛楯例准可知第三对人明者于
中有三谓众法对手心念初对僧有四谓四人僧五
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此之四种唯秉羯磨巳外对
手心念定不得行二对手中人局二三法通于众就
众法对手中自然作法两界无僧方得为之若数满
四宜改就僧若单对手纵令有僧各不相妨三心念
有二若作众法对手心念并界中无人方得法成若
有一人名非法别众若单心念弗论同别彼此有人
两不相妨第四就界辨者如下结界中说今正释羯
磨文中且就说戒单白分为五句一大(德姊)僧听者劝
警耳识鉴法得失二今僧白月十五日布萨说戒者
正宣情事启众令知三若僧时到僧忍听者正明僧
若和集详心审听量其可不若僧时到者谓心和身
集事顺法应僧忍听者劝令情和听可勿事乖违四
布萨说戒者重牒第二根本白意次判成就忍可所
为五白如是者事既办巳白结告知次就羯磨法中
明白者且约白四羯磨受戒初白论之然上巳明恐
初学未委重述令知就前白中还有五句一大(德姊)
听者策动耳识劝审听法二是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
求受具足戒乃至(三衣五衣)钵具(和上和上尼)某甲者此牒其
缘正宣情事令众量宜听许可不三若僧时到僧忍
听者明心事既和愿僧同忍四僧令授某甲具足戒
(和上和上尼)某甲者正明忍可所为决判成办五白如是
者委众令知。
743-A¶ 第 314a 页 X44-0314.png

次释羯磨就中有三第一大(德姊)僧听者告众重听事
既非小宜共详审第二是某甲乃至谁诸(长老大姊)忍者
(诸者训之此乃别问谁之忍不非谓总问僧也)此辨乞缘又牒根本谓今与
某甲授戒等事量其可不三僧今与某甲授戒乃至
谁不忍者说单牒根本之情决判早使成就第二第
三亦如是说者略则事或疏阙繁则辞义盈秽故轨
尅取中限至三也后结劝云僧巳忍与某甲授具乃
至如是持者此是付嘱结归非是羯磨正体于中剩
辨是非者若事非大或无缘起则无乞辞又无牒事
如说戒五句单白除第二四句成白未定存五乃至
白二类准除之又单白文中第一第三第五文义俱
通百三十四更无增减剋须通诵第二第四随事牒
缘文随事显故限局也义存启众故通一切辨羯磨
中大德僧听谁诸长老忍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下文
义俱通白二白四若作其法亦须通诵中间牒缘牒
事随遇随称俱事顺合宜弗乖大轨纵片文纰于理
靡坠上来所述镜目启心遇缘便作未假执文傥昏
大旨纵诵犹谬问白读羯磨作法成不答律无正文
可以义求然羯磨戒本作法相似戒必令诵巳然后
得说今类羯磨岂得白读故此律及僧祇中十五日
无人能诵戒者应差人向他处诵得巳还本处说不
得重说乃至一人说一篇竟更一人说若不能诵者
伹说法诵经便罢终无白读之法若执文得者何须
苦抑令读问尼与大僧得更互作羯磨不答此律十
743-A¶ 第 314b 页 X44-0314.png
诵中尼与大僧作不礼不共语不敬畏问讯此三羯
磨不须现前自言得作此律僧为尼得作五种羯磨
谓受戒摩那埵出罪谪罚舍教授然舍教授一种律
中但制羯磨名而不出羯磨文必有某事义作亦得
如解净地戒场等并无羯磨义作得成问得对尼三
众及沙弥白衣前作羯磨不答不得故律云应至不
见闻处作唯除所为人得若依摩得勒伽十诵律等
白衣前说戒成者唯有瓶沙王及波斯匿王仍除王
眷属独为王说令王心净故亦不通诸臣百官等问
羯磨所加得被几人答此律为难事故得二三人一
时受戒不得加四若谏恶和争通多无妨问羯磨既
竟位属何处答谓第三僧巳忍乃至和上某甲竟时
是羯磨体不用第三说巳名为竟也故律云忍者默
然不忍者说今若不忍便成呵破既三忍无呵故知
是竟。

* 结界兴废章第五

此章大门有四一释其界名二列数定量三依位作
法四辨界成坏。

初释界名者总有二种一曰自然界者未作法前但
开随境各有分限人所至处任运界起故曰自然二
明作法界者由自然限约未得遂心设有宽狭教文
巳定用则不可故如来善巧曲顺物情听随处结轨
式楷定更无转改故曰作法。

第二列数定量者汎论界有三种谓衣食二界非此
743-A¶ 第 314c 页 X44-0314.png
所明僧之一界正此宣释就中分三一大界者谓人
法二同界次论量者此律同一说戒中为路远故听
十四日说戒十三日先往不得受欲义准应有百里
毗尼母云同布萨界极远听一日往还若极大结如
前所明欲小结者下至容四人巳上亦得萨婆多云
尼结界者唯得方一拘卢舍义准五里傥有难缘通
前百里律云以僧中数有四人众起乃至二十人众
起令僧疲极佛言听结戒场仍不云量有大小准善
见戒场极小下至容二十一人便得减则不听。

第三依位别解者住有三别若安戒场者先结戒场
后结大众今且论无者就中分二先出结界之缘后
正加法初中分三一料简是非二竖标唱相三集僧
辨欲初中问曰大界内有村得合结不答得故五分
云诸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或为非人所恼请僧
于中布萨故知得也萨婆多及四分并结取村也问
界中有河得合结不答律云除常有桥船得合结若
隔驶流无桥者不得义云若小水浅流者应得故下
尼律云水者独不能度今既得度明知得结问一标
得作两相不答一肘巳上作相者得故明了论疏云
如山东西各结别住者是(大墙类用亦得)

二竖标唱相者先明竖标后明唱相问标相界体同
异云何答标谓山石之物用为指的相即标畔界体
之中界谓相内作法之所或标即体或标异体相必
体外临时处分并预委三若依四分界相不定是非
743-A¶ 第 315a 页 X44-0315.png
故律云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草𧂐汪水粪聚
钉杙空地露地等并得作相然空相一种结竟则须
题记令后来比丘识知界相行法者无疑善见云界
相有八种一山二石三林四树五路六蚁封七江八
水次明界形者善见云界形有五种一方二圆三鼓
形四半月形五三角形义云并随屈曲方圆任地形
结不要方正若先无相随立一物作之亦得今时结
者多是空地四方城邑随有屈曲先须识过然后唱
之云何名过谓前学未达后学未明若唱方相便容
舛误如从墙外唱云从东南角至西南角乃至一周
讫寺南门外便成别众以唱界时从墙基直过门能
外便成界内脱寺中闭门作羯磨门限外有人不唤
尽集岂非别众若从墙内直唱复有别众破夏离衣
等过以界随墙内起今既傍墙直唱门限内地便是
界外若寺中作法有人说欲至门限内须有所作又
来入界岂非别众若为破夏有人在界安居明相未
出至门限边未还之顷明相巳出便是界外岂非破
夏云何失衣有人结不失衣界明相未出不持衣往
门限内明相若出岂非失衣故须屈曲示知然后唱
相不得笼通直过而唱傥有斯谬令他一生虚过故
大集经云我灭度后无戒比丘满阎浮提斯言实矣
次明唱人是非者律云使旧住人唱未唱巳前亲自
案行识知处所屏处闇诵勿使对众致成蹇错先须
从东南角为始故律云东方有山称山也此亦不定
743-A¶ 第 315b 页 X44-0315.png
随从一角逐稳而唱并得若在空野中结者先指四
相示僧或树石山水等随有称之然后僧中差一人
唱被差人应起礼僧足立唱云大(德姊)僧听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树直西下
博地至西南角某树从此北下博地至西北角某树
从此东下博地至东北角某树从此南下博地还至
东南角某树是为大界相一周讫(一说便得)若在聚落城
堑寺中结者多从墙内唱云从寺院大墙东南角内
傍墙西下至南门东颊北土楞从此屈曲南出至门
西颊北土楞从此傍墙西出至西南角内角从此傍
墙北出至西北角内角从此傍墙东出至东北角内
角从此傍墙南出还至东南角内角是为大界相一
周讫(一说)若有俗家侵入寺腹或墙轻尖斜或寺有多
门并须一一屈曲随处唱之若有横墙隔碍者当穿
墙直过口唱便得。

三集僧远近者若标相狭自然宽者应尽自然界集
若标相宽自然狭者应尽标内集故僧祇避难界中
三由旬内有比丘并须呼来若出界巳作法结之诸
师解云但尽自然集者亦得以自然界外非是摄僧
之处又未加法何为不得耶僧祇尽标集者彼容难
事恐成障碍故须尽集今解不然尽标者是一则深
防二则僧祇有文若标内有村在自然里不欲取者
当绕村四边唱内相后唱外相然后结界村内比丘
不须外集若相内外有尼界者两不相妨不须唤集
743-A¶ 第 315c 页 X44-0315.png
若有作法摄僧界者伹令比丘莫出自界通结里取
亦得如明了论围轮别住等是问结界何为不得受
欲者答具三义故不得受欲一结界是众同之本理
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胜羯磨故僧祇云非羯磨地
不得作僧事三令知界畔护夏护衣护食别众等过
故十诵云作羯磨比丘死馀人不知界处佛令舍巳
更结故须尽集次正作羯磨上座问僧集和合巳又
问未受具足戒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结大界
羯磨大(德姊)僧听此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
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
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律虽不牒人名然复著无咎)(德姊)僧听此
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
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大姊)忍僧今于
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
不忍者说僧巳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
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第二若安戒
场结者应竖三标第一重者戒场外一肘自然内畔
安一标此是戒场相第二重者次一肘自然外畔安
一标此是大界内相第三重者大界外相周匝安一
标此是大界外相先唱内标为首然后第二第三次
第结之若先有墙者直指墙为㯹相若先无者或以
绳[打-丁+迸]围或以树山等并得作之具如上说其大界墙
基无比寺者不问宽狭并得作相若有寺界相连或
内安戒场者其二界墙基必须尺八巳上方得为相
743-A¶ 第 316a 页 X44-0316.png
故律云应留中间地恐二界相错涉也义准下至应
留一肘地计有尺八足分两相多亦无妨上来所辨
达律者无疑犹恐新学之徒未能晓会故略以𦘕图
冀补规路案图行事庶免违失也。



今依此图便有三相若唱大界外相必须在外唱之
周匝屈曲一如前说若在墙内唱者至西南两面自
然地边则与大界内相共合便不分彼此之异若无
743-A¶ 第 316b 页 X44-0316.png
戒场者得从内唱若唱大界内相东北二边有小墙
者应傍小墙东南角外角唱穿小墙西入还傍大界
南墙至西南角内角还傍大界内西墙直北穿小墙
过然后屈曲唱之戒场外自然地者东北两边即用
小墙为自然地西南两边则用一肘绳㯹外为自然
地若大界内先无相者应竖㯹杙以绳连之当于戒
场东南角离大界南墙尺八地傍小墙基下钉一大
杙直至西墙离西大墙内尺八地又钉一杙直北至
小墙基下复钉一杙亦令远大墙一尺八寸仍以绳
连此三㯹外为自然地其戒场相者东北两边则以
小墙内畔为戒场相西南两边则用绳㯹内畔为戒
场相答此绳㯹久固不坏者人在自然地内不妨戒
场内得成法事以识知界相故若此绳㯹破坏无者
后时客比丘来不知界畔容可向自然地内坐立或
来去不定恐破僧法事临危事崄可惧之甚无知如
此若大界墙基阔二尺巳上者唱此一肘自然地缩
入大界墙内最为稳审以界是色法入实无妨计一
肘自然地止可尺八残有二寸便是大界墙体足辨
两界之相上来所明聊寄一物作此界体而界相众
多未必如图至时称事任补兹处于戒场门内亦应
屈曲唱出恐有繁重不能更述若结二界应先结戒
场后结大界故五分亦令先结若先结大界者当舍
巳前结戒场后结大界又毗尼母云外更不结大界
直结小界者亦不得受具问先结大界后结戒场成
743-A¶ 第 316c 页 X44-0316.png
不答五分应舍更结故知得成以不成后法故须解
之五百问事云后结戒场者于中受戒恐无所获又
云不知同于未制赖有此路则通侥倖义云今时结
者滥法众多不可具述且辨成文非义自露如前圣
教所明则戒场先定也既知如是若欲唱结各当界
为之不得彼此遥作便自然界僧尽集戒场所令一
旧住比丘起具修威仪立唱云大(德姊)僧听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为僧唱戒场四方小界相从东南角内㯹傍绳
西下至西南角内㯹从此傍绳北下至西北角内㯹
又傍小墙东下至东地角内角从此南下至东南角
内㯹此是戒场相一周讫(一说)上座问僧集和合巳又
问未受具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结戒场羯磨
(德姊)僧听此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小界相若僧
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
如是大(德姊)僧听此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小界相
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大姊)忍僧今
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
巳忍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次明结大界者唱相有三一先唱内相二唱外相三
唱竟总结今先唱大界内相云大(德姊)僧听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为僧唱四方大界内相从小墙东南角外角穿
小墙西出傍大墙内至西南角内角从此傍墙北下
穿小墙直过至小墙西北角外角从此傍小墙东下
743-A¶ 第 317a 页 X44-0317.png
至小墙东北角外角从此傍小墙南下还至小墙东
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内相一周讫(一说)次唱外相者应
从寺院外墙东南角外角为始大(德姊)僧听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为僧唱四方大界外相从寺院外墙东南角外
角傍墙直西下至南门东颊外土楞随屈曲出至门
西颊外土楞从此西下至西南角外角从此北下至
西北角外角从此东下至东北角外角从此南下还
至东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一说)第三唱巳
总结云此为外相彼为内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
讫结巳应告僧云巳唱大界内外相竟众僧应作羯
磨唱者复坐巳上座问僧集和合巳又问未受具戒
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结大界羯磨大(德姊)僧听
此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
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
白如是大(德姊)僧听此住处(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
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
谁诸(长老大姊)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
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于此四方相
内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义云但依文
结不须改云僧今于此四方内外相内结作大界但
以身望相便通内外又以界望相界皆相内以相望
界相皆界外是故依文不须改。

次剩明解界法者先解无戒场大界法上座问僧集
和合巳又问未受具戒者出不来诸比丘说欲一一
743-A¶ 第 317b 页 X44-0317.png
答巳又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解大界羯磨(自下诸篇
羯磨门缘多少并同此四但随牒而称答事有异出功德衣法中也)大(德姊)僧听此住处
(比丘比丘尼)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
白如是大(德姊)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
今解界谁诸(长老大姊)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
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有戒场者先解大界
后解戒场此是常式上座问答随事别称不同受戒
一答得作众多羯磨彼由同界故得此中为隔自然
两界各别作法故不通也。

次解戒场者正解戒场时还须在戒场内不得在大
界遥解律无解文今准难事解界但翻结为解理通
文顺也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解戒场羯磨大(德姊)
僧听僧集此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今解戒场
白如是大(德姊)僧听僧集此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大姊)忍僧
集此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解戒场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善见云戒场上不得立
房纵使王立有惭比丘剔坏馀材草送住寺比丘唯
置佛殿及树木也义云西国戒场多在露地如世祭
坛郊祀之所大唐三藏波颇师等并云坛也故律中
多称戒坛也五百问事云受戒值天雨若移戒场屋
下者先解大界更结戒场及结大界方得。

第四辨界成坏者此律治故伽蓝不失净地若疑应
舍巳更结善见云依相结巳后失界相界亦不失小
743-A¶ 第 317c 页 X44-0317.png
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烧乃至
金刚界为土台也纵令恶心解界界亦不失。

* 鸣槌集众章第六

此章大门有三一施座鸣槌二集僧远近三众僧多
少。

今先解初门将欲鸣槌先须施座故律云当敷座打
楗尽集一处出要律仪引声论翻楗槌云(巨〔塞〕反)(音地)
此云磬也亦名为钟十诵云时僧坊中无人打楗槌
相续铺床教人净果菜众乱语时无人弹指等佛令
立维那声论翻为次第也故五分云打三通也后因
他请方有长打付法藏传云昔有国王名罽眤吒多
行暴虐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
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
满大海时有罗汉维那打楗槌闻便剑止苦痛小息
王则白言唯愿大德若鸣楗槌延令长久为长打巳
过七日竟便受苦毕长打迄今意兼济物故增一阿
含经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又说二
偈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降伏魔力怨除结尽无
馀露地击楗槌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
海闻此妙响音善当运集此既知如是维那将欲鸣
钟先具威仪礼十方佛巳至诚为物召集凡圣之意
然后渐渐生槌令从微至著不得粗心大打惊动众
心法用甚多不能具述略申此意行者宜知五分云
布萨不时集妨行道佛言唱时至若打揵槌若打鼓
743-A¶ 第 318a 页 X44-0318.png
吹螺便旧住沙弥净人打不得多打应打三通吹螺
亦尔除漆毒树馀木铜铁瓦鸣者听作住处多不得
遍闻应高处唱犹不知集应更相语知若无沙弥净
人比丘亦得打十诵云居士请僧自于寺内鸣槌乃
至白时至及送食女人亦自鸣槌中食施者亦尔此
律集僧有七法谓量影破竹作声放烟吹贝打鼓打
楗槌若唱时到亦言沙弥为之(今时诸寺亦有不许沙弥白衣鸣钟者此
迷教甚矣)。

第二集僧远近者略有二种一作法二自然若作法
界摄僧必须尽界内集若自然界摄僧随处远近则
有四别一聚落二兰若三道行四水界此四种皆不
为物造随人所居则有分局故曰自然第一聚落量
者于中有二可分别聚落二不可分别聚落先明可
分别者谓城外村坊及边夷城邑等人民希鲜可得
分别随义立名则准十诵云于无僧坊聚落中初作
僧坊未结界时随聚落界是僧坊下文齐行来处此
内不得别众此应是可分别聚落也此律聚落界取
某院相二不可分别聚落者谓中花之处人民繁多
不可分别随义立名则准僧祇云若城邑聚落界分
不可知者用五肘弓七弓种一树齐七树相去使异
众相见不犯别众各得成就此应是不可分别聚落
也义准通相计七树六间有六十三步若取树两头
各有半荫便有树七间得七十三步半问兰若处有
僧坊欲结界何处集僧答十诵云随聚落界则僧界
743-A¶ 第 318b 页 X44-0318.png
令周匝院相与聚落之相不别未须五里集人故下
文云无聚落兰若初起僧坊乃云一拘卢界故知先
有僧坊则同村界律中僧村四相二界不别必院相
不周始得依兰若集僧第二兰若界者统明兰若乃
有多种谓头陀寄衣盗戒僧界衣界等未明馀界且
解僧界兰若者四分无文诸部言各不定虽未依准
而并言兰若者一拘卢舍等如杂宝藏中拘卢舍者
五里也相传用此为定耶舍传云拘卢舍者大牛鸣
音也其音闻于五里若有难不得五里集者则依善
见论阿兰若界者极小方圆七槃陀一槃陀二十八
肘若不同意者七槃陀外得作法事计有百九十六
肘肘各尺八总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集僧既言不
同意者应是难故开也第三道行界者萨婆多云比
丘游行随所住处纵广有拘卢舍界此中不得别食
别布萨亦不明大小此论解十诵文言六百步为拘
卢舍第四水界者五分云水中自然者若在水中行
众中有力人水洒所及处名界善见云若掷水若散
沙巳外比丘不妨聚水常流处深浅皆得作自然潮水
不得若船上布萨应下礩不得系著岸及水中树根
为与陆地界相连若水中木石树等悉是水界自然
摄谓离地者得问前言不可分别聚落六十三步者
为身四边各取六十三步为一面取三十一步半耶
答若四面有人各取六十三步故彼文云七树中间
异众相见不犯别也问若彼此俱秉众法者自然界
743-A¶ 第 318c 页 X44-0318.png
体宽狭云何答诸说者不同今义解云彼此二众亦
各有六十三步不问秉法不秉法界恒一定故僧祇
云异众者望二处比丘身也既言七树中间异众相
见而不犯别者此则文顺理通于义有馀无所疑也
问既二众相望通用六十三步者此便二界相重若
为分其界相答若是作法界者必须留其分齐不得
两界交涉今是自然摄僧之处通用无妨。

第三明集僧多少者总明僧有四种初明四人僧者
谓说戒舍堕等是二明五人僧者谓边地受戒自恣
等是若据僧祇舍堕忏罪亦入五人僧摄以忏主作
单白和僧时自为他量不入僧数至受忏时还在数
中则类自恣展转共相足数亦尔以四分不了故取
僧祇三明十人僧者谓中国受戒等是四明二十人
僧者谓忏僧残出罪等是尼众出罪僧尼各须二十
不同大僧也义云前四种僧各据自行为言并须清
净以犯小罪不应羯磨故若据众法则有二种若为
说戒忏罪等必须清净以有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
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若为受戒
生善门者未必取体但使相净令前人起尊重心便
成法事故律云弟子虽知和上犯重而不知向如是
人边受戒不成亦开成受当知但取其相不论其体。

* 足数兴废章第七

此章大门有二一足数是非二别众是非。

初足数是非者十诵十一人不足僧数谓睡眠比丘
743-A¶ 第 319a 页 X44-0319.png
若闻白巳睡者得成摈人故知未白巳前不足数乱
语人愦闹人入定人哑人聋人哑聋俱人狂人乱心
人病坏心人树上比丘等并不足数摩得勒伽有三
人不足数谓重病人边地人痴钝人等授戒自恣一
切不成足数僧祇有六人不足数谓和上足十人授
戒不成若与欲人若隔障若半覆半露中间隔鄣若
半覆半露申手不相及露地不相及乃至行作羯磨
坐则犯别住坐卧互乖亦尔义加醉人亦不足数十
诵白衣亦不足数萨婆多佛亦不足数上来诸部总
有二十三人不足僧数此律有二十八人不足数谓
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足之及式叉摩那沙弥沙弥
尼十三难三举灭摈应灭摈等此二十二人由非类
故不足数别住戒场上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此
等五人虽是同类由不与僧居相中是乖故不足数
所为作羯磨人由为僧量故不足数和上一人唯不
受戒羯磨数由为他量故呵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
衣家等四人得应一切羯磨用覆藏本日治摩那埵
出罪等四人及十诵中行覆藏竟本日治竟摩那埵
竟合有七人不足覆藏等四种羯磨僧用得应馀法
事用大师云十诵乌回拘罗挞利吒比丘等以是治
僧官人故唯不足摈羯磨僧用此解恐非得应一切
羯磨僧用何意得知彼秉法摈人既成何为不足数
也又自身作羯磨不同和上自不作法为他羯磨师
所量故不足数义云十三难等若未自言巳前同僧
743-A¶ 第 319b 页 X44-0319.png
法事并得成就若虽自言当作法时无人知者亦成
僧事由相中无违办得前事故律云不得以天眼观
他净秽应以肉眼看也十诵云若犯重罪人贼诈比
丘本白衣时破戒人等若先言有过后作羯磨不成
若不言者一切法成乃至亦不听天眼看他持犯也
义云自言者要告前人云我犯淫盗等令前人了了
知解方成自言若虽不自言然众僧并知是犯重十
三难等举国知闻众人共悉此等诸人不待自言亦
不足数假令众中作法不唤无过若尔何故律云并
要若自言等又不应以天眼观他净秽当以肉眼看
耶答律要自言者据不知者今既知犯岂待自言又
不许天眼观应以肉眼看我还以肉眼看不以天眼
观何为得足数故罗婆多云犯重比丘众僧知犯不
须自言及以现前直尔灭摈驱出义云若审知有此
犯重过人其人凶恶不可简别者秉法之人若在露
地作法必须肩膝相柱周回而坐不得简隔好人单
行而坐身既不足数隔他好人便是露地申手之外
岂非别众过也既知如此秉法之时须密为此事不
得语前人令知反成凶炽法亦难办今时多有此事
故别㯹记若非露地同在堂内虽好恶相参法成无
过。

第二别众是非者谓同一界内相中有乖与僧不同
故云别众律云应来者来是身口心俱集二应与欲
者与欲谓口心集身不集三现前得呵人不呵谓身
743-A¶ 第 319c 页 X44-0319.png
口集心不集虽嘿不呵亦名和合故律云应呵者不
呵也又下文见他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应作嘿然住
之是名如法又六群比丘往说戒处立而不坐佛言
非法五分云病人背羯磨佛言犯别众义云夫论众
法伹取威仪之相不用心之虚实但令相随顺心违
便成法事故律云见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得名如法
当知但取相如不论心非若欲秉法同知待答人坐
竟然后为之亦有立成者除所为作羯磨人以被治
故不足数虽立得成若乞受戒忏悔等坐乞最好未
见正文义立如此秉羯磨人中立得成者唯除二人
威仪师秉单白以为僧所使不得辄坐二立说戒者
为众闻故自馀一切并须坐秉也。

* 受欲成坏章第八

此章大门有四一制意释名二开缘得不三受缘是
非四说欲法。

初制意释名者凡言欲者多以悕须为义谓心口应
法事得成办脱有缘差不遂情愿圣开送心表无乖
异故称欲也摩得勒伽云何名欲者谓所作事乐随
喜共同如法僧事也次辨欲体者欲之所须大意有
二自有僧私俱须者如说戒自恣等是以佛正制若
叛得罪自有单僧须者如受戒受日等是谓僧须我
和我未必须以佛不正制故。

第二开缘得不者律云唯除结界不得受欲馀并听
之。
743-A¶ 第 320a 页 X44-0320.png

第三受缘是非者若有犯戒事非法缘等以事非故
并不合与欲若称开事并皆得成故律云佛法僧塔
及看病病人此等六缘是佛正制得成与欲而六群
比丘作衣事亦得说欲然非正制义云今时多有比
丘轻慢佛语妄行圣教谓实无病称病不欲言欲不
净言净令他传此妄语对众而说随僧多少一一人
边获三波逸提所传之人知而妄告一一人边亦得
三罪若能传所传之人汎尔说者不犯提罪容得吉
罗罪问无病既不合说欲得成法事不答得成前人
自有妄语之罪。

第四说欲法者(此律正本不牒其事今之著者乃是人加由羯磨中不牒不安者成文仍
不具今义正云也)大(德姊)一心念某甲(比丘比丘尼)如法僧事与欲
清净(一说便得)上明自说法下明转欲兼他法谓受他欲
巳自有缘事须转与他圣教亦开之问得几度转答
毗尼母论得七返转大(德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比丘尼)
某甲(比丘比丘尼)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一说问欲与清净异相云何答欲应羯磨清净应说
戒若说之时二俱须牒此律后制不同僧祇行前废
教律云若重病人不能广说欲者听若言我说欲若
言与我说欲若言为我说欲若现身相等皆成与欲
反上不成问之馀语可解若为现相答五分云病人
不能口说听现身相与清净欲若举手举指摇头乃
至举眼得名与清净欲义云律虽如此若取欲者必
须识其瞋喜之相方得成就若瞋心不同而举眼者
743-A¶ 第 320b 页 X44-0320.png
虽取不成终为别众律云若不忆字称姓亦得若众
多比丘随能记者一时合说并成问对僧说欲言词
闹乱一时总说得成以不答此律无文得不难知虽
无正断若有难事定应得成若无难事准其外律良
恐不成故五分僧祇令至僧中称名字说若不如是
一一不成问说欲人多在坐人少得成以不答四分
文不了但言随意多少受而不云成不若依诸部良
恐不成故僧祇云与欲人若等若多作布萨得越毗
尼罪五分云听多人集持欲人来少次明对僧法羯
磨师云不来者说欲应云大(德姊)僧听某甲(比丘比丘尼)
受彼欲清净彼如僧事与欲清净(一说)此律若受他欲
来自有缘事不得往者应对僧说云大(德姊)僧听我某
(比丘比丘尼)彼某甲(比丘比丘尼)我受彼欲清净彼及我身
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若自有缘说付僧者应云大
(德姊)僧听我某甲(比丘比丘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此律
无文僧祇中病比丘与比房比丘欲不受自入僧中
说佛言善作如法不受者得罪四分无三遍说欲文
一说便得故律中所有羯磨及诸法事须加三遍者
皆云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其不著者定知一遍今时
不学律者举世漫诤令他三说纵令僧祇有三说文
亦不合抑他四分亦同三说又四分僧祇说文各别
何得将僧祇文同四分说剩解失欲法者此律有二
十一种谓十三难三举灭摈应灭摈此十八人受他
欲巳自言我是十三难等并皆失欲法者此律相中
743-A¶ 第 320c 页 X44-0320.png
同顺得成持欲五分自说罪人不名持欲反即成也
此律又有七种人若命过馀处行罢道入外道众别
部众至戒场上若明相出并皆失欲问馀语可解云
何名馀处行答谓将他欲出界巳还来入众者不成
持欲名馀处行也自恣文中改馀处行名出界外此
律又有两种谓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问离见闻
处者为俱离失为互离失耶答俱离故失谓望比坐
见闻俱离也故五分中谓在同处相离虽说不成义
云又有七人不成与欲尼下四人狂等三人僧祇有
五失欲法一在界外与欲二持欲人出界三与欲巳
自身出界四与欲巳至僧中嘿还出众五持欲至僧
因难惊起无一人住者名坏众失欲十诵与别住人
欲失谓行覆藏竟本日治竟摩那埵竟义云如是等
人并不成说欲亦不成持欲知而故为反自得罪故
律云如是等皆成与欲当更与馀者欲若病重不堪
说欲僧就作法若病人多不可集者僧出界外作羯
磨若受欲巳至僧逢难出界还来欲法得成必有难
界内不往僧所作法不成故律云有比丘无想羯磨
不成问受欲遇缘不说成不答律云受欲人若睡眠
入定及忘误不说者皆成若故不说得罪问得成不
答成问与欲巳前事讫不来犯别众不答不犯以我
情和至僧不关欲缘事也故律云若事休应往不往
如法治然不云成不计理得成。
毗尼讨要上本
743-A¶ 第 321a 页 X44-0321.png
毗尼讨要上末


* 受具戒章第九

此章大门有一十三一受戒由藉二请师法三发戒
缘四安置处所五单白差人六出众问难七单白唤
入八乞戒方仪九单白和僧十对众问难十一正受
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遇缘退舍。

第一所受戒人须受十戒然后受具故下律文若不
受十戒得戒而众僧得罪萨婆多云所以制受十戒
者为染习佛法故(式叉尼须加六法制意稍别具如下述)

第二请三师七證法先明请和上法所以须请者以
和上得戒根本若无此人阙于教授进道莫由理必
须请故善见论云以不请故多造非法师呵责之反
云谁请大德为我作和上佛因制之若不请者不得
与授此律中请师不云僧前计预一月五月巳来请
者何伤大理益成生善人今时多在众中请者此依
十诵故彼文言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次第头面一
一礼僧足巳然后请也僧祇亦尔当具脩威仪至和
上前阇梨教云所以须请者此师获戒根本若不请
者无由得戒汝当起慇重心请教巳语云计此请文
云出自汝口由汝不解故我教汝汝当一心承受我
743-A¶ 第 321b 页 X44-0321.png
教答云尔大(德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阿姨)为和上愿
(大德阿姨)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
(三说)僧祇云次众中三请巳和上应语云发彼喜心此
律中答云可尔或云教授汝或云教授汝莫放逸弟
子答云顶戴持次请二阇梨律无正文佛阿毗昙中
师并有请法以文不巧故不写出今准和上义出请
文若欲请羯磨师者预请亦得当具修威仪至戒师
前和上教云羯磨阿阇梨者是受戒正缘若无此人
秉于羯磨则大地尘沙戒法无由得生故须起增上
慇重心于戒师所如是种种教化然后请云大(德姊)
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阿姨)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阿姨)为我
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
次请威仪师法具脩威仪至师前阇梨教云由此威
仪师为汝引导令至众中发汝具戒缘起并因此师
故须起慇重心请也大(德姊)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阿姨)
为威仪阿阇梨愿(大德阿姨)为我作威仪阿阇梨我依(大德
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问何故律中唤和上为
阿姨答佛在世时大爱道尼是佛姨母诸尼因是得
戒遂学佛语皆唤为姨故相传不绝迄至于今如世
俗中皇姨舅等此律下文弟子知和上犯重亦知不
应如是人边受亦知虽受不得戒如是不成受也反
上便成馀之九师律无正文准同和上义云若和上
犯重羯磨师知亦不成受以所牒非(比丘比丘尼)用十师
互相知亦不成受了了知非则不应羯磨下至知有
743-A¶ 第 321c 页 X44-0321.png
四人清净者得成僧用故摩得勒伽云边地五人持
律者得授当知中国理则亡言(大僧和上十夏尼和上十二夏)必须
限定此律九夏和上虽开成授而得小罪(尼十一夏和上准此
应开)二种阇梨(大僧五夏巳上尼六夏巳上也)方得受戒故下律文多
巳五岁也馀师随夏多少无所妨也五百问事比丘
五臈不满度弟子知非而度犯堕若弟子不知是非
得戒(尼不满六腊义亦应同)

第三教其发戒之缘初明所缘之境后示心有优劣
初明缘者所发之戒乃有无量随境总论要而言之
不过情与非情依正两报有无二谛灭理涅槃佛说
圣教文字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六尘
万境法界等法不可具陈何以故由不受故则于一
一众生莫问凡圣起尘沙等恶今翻为善则成尘沙
等戒故善生经云众生无边故戒亦无边次明非情
者萨婆多论于非众生上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十
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空界巳来若伤如微尘并得
其罪由受戒故并成戒善且如坏一草叶始从萌芽
一一花叶得罪今翻尔所罪得若干戒故善生云天
地无量故戒亦无量乃至虚空亦有盗损之义故善
生云虚空无边故戒亦无边萨婆多云新受戒人与
佛齐功以此推之出家之士真是善法功德之聚位
等人天良由于此不论持者假令毁戒之人亦得无
边戒利何以知之故十轮经云破戒比丘虽是死人
是戒馀力能大利益人天道俗犹如牛黄麝香等佛
743-A¶ 第 322a 页 X44-0322.png
即说偈言瞻葡华虽萎胜于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
胜诸外道是故行者受戒毁禁尚得功德况当清净
如法奉持则难思难述汝当缘念如上诸境既知所
缘境巳次为广开心怀令彼受者增益道志应语言
(族姓子族姓女)听当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若发中下心得中
下戒假令道成四果是戒犹是中下云何名上品心
若言我为正向泥洹故为趣向三解脱门故为成三
聚戒故为令法久住故为救摄众生诸苦恼故为求
佛道度众生故如是始是真佛弟子得佛净戒问此
教是小云何得发大志岂不与宗相违耶答古代诸
师多判四分为大乘者良恐非也教实是小不妨得
发大志如佛说大乘亦有发小乘心者何妨说小得
发大志既知如此发戒之境心有上下必须智者于
受戒前一一题授使心相读了法明净方得为授。

第四律云当安欲受戒人置眼见耳不闻处立若安
见闻俱离处及界外者不名受戒故五分云以起过
故听安戒坛外眼见处。

第五单白差威仪师屏问遮难此律由界外脱衣看
故致令受者惭耻稽留受戒佛言不得露形看当差
人屏问遮难此律彼戒师当问众中谁能为某甲作
教授师答言某甲能戒师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
差教授师单白羯磨若作此答止得作一法若总答
云受大戒羯磨者后更不须和纵后更受亦不须和
以一答通多人故大(德姊)僧听彼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
743-A¶ 第 322b 页 X44-0322.png
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
是。

第六明出众问难所以须问者恐其睹众惶怖有无
差互言辞舛错答容不实屏处怖微令审定也然此
十三难亦问不得戒若有问不答亦不成受故文言
自制后不问不得戒又问难之体必须分拆文句令
识相轻重不得直问言汝不犯边罪不知此边罪竟
是何等自非明律何能达此若不委问恐是十三难
(沙弥 式叉尼)或本是白衣时曾受五戒八戒随破一重皆
不发戒或先受大戒本时不舍或舍不明曾经还俗
不达戒相谓言无戒今重受戒若也独受义容无过
傥共他好人同时受戒令他先受自身在后既是大
戒比丘在于坛外岂不破他前人法事既有斯谬必
须达律者委具问之今正出众问难威仪师当起礼
僧足巳至行者所坐巳语受者言汝坐令大敷座具
为其舒张在申手内若依五分应安慰云汝莫恐怖
须臾持汝著高胜处应取衣钵舒看因此衣钵种种
诱訹执五条巳语云此是安陀会指身所著衣此是
郁多罗僧执大衣巳此是僧伽梨(尼加问僧祇支覆肩衣)(三五)
衣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此衣名今故示汝并执钵
巳语云此是钵多罗此衣钵是汝有不彼应答云是
即襆衣钵巳语言善(男子女人)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
我今问汝随我问答若不实者当言实所以如此者
由无始来多有妄言欺诳凡圣致使沉溺生死今欲
743-A¶ 第 322c 页 X44-0322.png
舍虚妄證真实故令汝实答我今问汝遮难答若不
实徒自浪受终不得戒一不犯边罪不答言不应语
云计汝应不识何谓边罪以曾受戒行淫盗满五钱
煞人自称得圣犯此四者必不得受汝不犯不答言
不二汝不白衣时污他净戒(比丘比丘尼)不答言不三汝
不白衣时及(沙弥 式叉尼)时盗听犯他说戒羯磨众僧法
事不答言不四汝不破内外道谓曾作外道求来受
戒后还作外道今复重来不答言不五汝不五五种
黄门谓生揵妒变半不答言不(生者生巳自然揵者人截妒者见他行淫
方有欲心变者生后变作半者半月能行半月不能行女黄门者谓石女等是今时多有自截男形者准佼四
分若揵若截者应当灭摈若截少分者志性未改者〔性未改者〕依五分为授故彼律云若截头及半得小罪成
受都截者灭摈四分若被怨家恶兽业报自落者不犯)六汝不煞父答言不七
汝不煞母不答言不八汝不煞阿罗汉不答言不九
汝不破僧不答言不十汝不恶心出佛身血不答言
不十一汝非非人谓(天子天女)阿脩罗诸鬼神等变形为
人而受具不答言不十二汝非畜生谓诸龙能变化
者厌本恶趣来受具不答言不十三汝非身挟男女
二形不答言不问巳应语言善男子此十三难汝巳
导无今更问汝诸遮妨义而遮事非一文中略问十
六自馀受法广明皆言不应不论得不今以义准有
得不得若不自称字不称和上字年不满衣钵不具
等定不得戒自外可通汝字何等答言某甲和上字
谁答言某甲年满二十未答言满衣钵具不答言具
汝父母(尼加夫主)听不答言听汝非负债不答言不汝非
743-A¶ 第 323a 页 X44-0323.png
(奴婢)不答言不(五百问事知是俗家奴度者犯重若先不发遣后知不发遣亦重其奴不名大
道人僧奴义准断)汝非官人不(尼无此问)答言不汝是(丈夫女人)不答
言是(丈夫女人)有如是病癞㿈疽白癞乾消癫狂(尼加二形二道
合道小常漏大小便涕唾常流出)汝有如是诸病不答言无应赞言
(男子女人)汝戒必得何以故由无遮难故又当语言如
我今问汝事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众僧
中亦如是答更莫改变应教起立为正著七条令威
仪齐整著履揲座具安臂上襆衣置手中巳语言我
至僧中为汝通信若大众许可我当举手招汝汝即
来耶答言尔若依五分教著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
不如是种种方便看之五分云若不相识人不应云
雾闇中受五百问事云要须灯烛照之。

第七单白唤入众彼教授师还摄威仪来至僧中如
常威仪相去申手相及处立当作白云大(德姊)僧听彼
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
我巳问竟听将来白如是白巳勿出僧中于堂门限
内立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巳至僧中时当为捉
衣钵教正衣服四向礼僧竟。

第八正明乞戒此教授师教至戒师前右膝著地合
掌将衣钵付戒师巳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
求哀乞戒语言此之戒法非人不传故六道之中唯
人得受彼天王梵王常作念言何时得受具戒由报
鄣故不得受戒汝今生人道中无诸遮难当发增上
善心乞戒须臾之间便入三乘圣人僧宝之位不可
743-A¶ 第 323b 页 X44-0323.png
校量但乞戒由汝自心发言不从他出既是胜妙之
法若不晓其方轨则阶渐无由可證故佛教我为汝
引导汝当一一逐我言教大(德姊)僧听我某甲从(和上和上
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悯故(三说)威仪师依本座
巳。

第九戒师单白和僧问难戒师当白云大(德姊)僧听此
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
乞受俱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
难事白如是。

第十正明对众问难应取其衣钵一一提示言此安
陀会郁多罗僧伽梨及钵此衣钵若借来者不得戒
实是汝物不答言是应语言善(男子女人)听今是至诚时
实语时今随问汝汝当随实答所以言真实答者故
僧祇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
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乃以众僧自得大罪今问汝
十三难还同上威仪师所问而众僧恐屏处有滥故
对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威仪师所问一一答我(从此巳下
正问遮难一同前威仪师说)。

第十一正授戒者若答无遮难堪为正授将欲授戒
先勖心怀令生上品戒戒师语言善(男子女人)汝遮难并
无众僧同共随喜当与汝戒但戒善广大亘周法界
当起上品心得上品戒何等上品故前缘起云为趣
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净戒令正法久住此
743-A¶ 第 323c 页 X44-0323.png
是品心次当广开汝心所以尔者以尘沙妙法住汝
身中不以报身狭小而得受也当作虚空器量之身
遍周法界一切凡圣依正两报无问自他等境皆发
尘沙等戒汝当领纳此法又此戒法若是有形有色
者入汝身时当如天崩地陷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今
汝不觉汝当起惊悚之意勿得懈慢今为汝作羯磨
发此尘沙戒善所以法界戒善而得用羯磨发者汝
不闻外道仙人用咒术之力尚能移山填海回天转
日岂况如来六道之师所说圣教法中之上而无过
此力今一白三番羯磨世尊口出我传佛教发汝戒
体汝须知之正作法前白云众僧慈悲布施某甲戒
作此语巳应四向顾望勿令人睡非法别众等坐若
有即须唤令正坐向羯磨师一心听说白云大(德姊)
听此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
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
年满二十(三五)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授某甲
具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白如是(作白巳问僧成就不三番羯磨亦一一问之此
出僧祇文知法者答云是)大(德姊)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
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
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五)衣钵具僧今授某
甲具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谁诸(长老大姊)忍僧与某甲授具
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者嘿然谁不忍者说(如是三说)僧巳忍
与某甲授具足戒(某甲为和上和上尼某甲)竟僧忍嘿然故是事
如是持(作羯磨巳即须量影记其时节拟后辨其大小)律云若有八难馀
743-A¶ 第 324a 页 X44-0324.png
缘天阴闇等当二三人一时作羯磨然不得加四以
相同别众故此律尼作本法巳即应往僧中求受大
戒违者犯罪就中略有五句一请僧尼寺成受不成
受二僧尼足数多少三界须重结四安置仪式五正
受法。

第一问僧至尼寺受戒成不答若依萨婆多师资传
此不如法不成受戒如端正女人此是难故犹不许
请僧来尼寺受尚令遣信方得成受此既非难何得
开受问就尼寺外俗家结界成受以不答律无正制
此容可通然非法得罪无妨戒成问本法尼名作何
等答律名比丘尼也问尼得在僧寺作本法不答如
明了论僧界内为尼立界作法理得无过。

第二僧尼二部足数多少者问有人尼中作本法竟
将三两尼送受人僧寺得成受不答依四分不得故
律云比丘尼僧应将受戒者至大僧中既言是僧云
何得许又受戒巳犹劝言二部僧具足满僧祇亦云
尼受大戒名二十众又五分云彼和上阇梨复集十
尼僧往比丘僧中乞戒故和僧尼各须十人。

第三界须重结者问尼至僧寺受戒须结界不答此
之羯磨二众所秉非界无以摄人非界无以羯磨宜
集本部重结稳审又如尼忏僧残二众各须结界也
亦有诸师不立此者良恐大误若欲作法尼僧尽集
自然界内令本法尼在自然界外正结界时不得对
大僧作法须离闻处遥见无妨故律下文不应对尼
743-A¶ 第 324b 页 X44-0324.png
作羯磨。

第四安置仪式者应在二部僧中长铺两席使中间
空容二三尺许令申手相及本法尼多者总立离闻
著见处然后一一唤来入众乞戒受得戒巳在尼下
行坐。

第五正受戒者比丘尼僧令阇梨将引受者入僧礼
巳教在戒师前胡跪请师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
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悯故(三说)律无请文准前
须也次教乞戒云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
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
某甲愿僧救济我慈悯故(三说)威仪师坐巳大僧戒师
问僧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大戒羯磨大德僧
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
众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
问诸难事白如是善女人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我
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正问遮难如前尼法若
并答无巳又问汝学戒清净不答学戒清净更问馀
尼众等此人学戒清净不尼和上答云学戒清净大
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
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
无诸难事年岁巳满衣钵具足巳学戒清净若僧时
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白如
是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
743-A¶ 第 324c 页 X44-0324.png
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某甲自说
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巳满衣钵具足巳学戒清净僧
今为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为
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者嘿然谁不忍者诸(如是
三说)僧巳忍为某甲授具足戒竟和上尼某甲僧忍嘿
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十二说戒相者若据理论当随师具学何独此(四八)
根本之戒但为受巳未知轻重遇便兴犯因制此(四八)
根本之戒若毁不任僧用馀篇枝末若忏便得清净
故教兴之意事在斯耳答(男子女人)听如来无所著至真
等正觉说(四八)波罗夷法若(比丘比丘尼)犯一一波罗夷非
(沙门比丘尼)非释种(子女)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
比丘尼)犯不净行行淫欲法乃至共畜生彼非(沙门比丘尼)
非释种(子女)尔时世尊为说譬喻犹如有人截某头终
不能还活(比丘比丘尼)亦如是犯波罗夷巳不能还成(比丘
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一切
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
取教人取若自断断教人断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
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比丘尼)非释种(子女)譬如断多罗树
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比丘尼)犯波罗夷巳亦如是终不
还成(比丘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
能一切不得故断人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比丘尼)故自手
断人命叹死持刀授与人教死叹死劝死与人非药
若堕人胎厌祷咒咀煞自作方便若教人作彼非(沙门
743-A¶ 第 325a 页 X44-0325.png
比丘尼)非释种(子女)譬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比丘尼)亦如
是犯波罗夷巳不复成(比丘比丘尼)行是尽形寿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比丘尼)
非真实非巳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
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斯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
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比丘尼)非释种(子女)譬如大石破
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比丘尼)亦如是犯此波罗夷巳
不可还成(比丘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
答言能尼加后四一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
丘尼有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从腋巳下膝
巳上若捉若摩若牵若推若逆摩顺摩若举若下若
捉若捺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二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
尼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立共语共行
共期共身相近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犯
此八事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三
不得覆藏他重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他
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若不自举不向说若众多人后
于异时此比丘尼若罢道若灭摈若遮不共僧事若
入外道后便作是说我先知有如是事彼非比丘尼
非释种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
不答言能四不得随顺被举比丘乃至守园人及沙
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律如佛所制
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作共住而随顺是比丘尼谏是
743-A¶ 第 325b 页 X44-0325.png
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举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
所教不随顺不忏悔僧未作共住汝莫随顺是比丘
尼谏是比丘尼时坚持不舍是比丘尼当三谏舍此
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
女由随顺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能不
答能次当为说四依法应语云善(男子女人)谛听如来无
所著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
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一依粪扫衣(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
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
言能若得长利檀施衣割截衣得受二依乞食(比丘比丘
尼)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尽形
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
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
受三依树下坐(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比丘尼)法沙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
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四依腐烂药
(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
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苏油生苏蜜石蜜
得受汝巳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上
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尼云二部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
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僧和上阿阇梨若
一切如法教授不得违逆应当学问诵经勤求方便
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
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馀所未知当
743-A¶ 第 325c 页 X44-0325.png
问和上阿阇梨(受戒巳若还寺者令受戒人在前而去)义云先教诵六
念受衣钵座具等若作(沙弥 式叉尼)时说净长衣钵者应
更请施主总将说净若犯长罪并舍作突吉罗忏然
后说净又一一时中请和上教诫说法如下别章说。

第十三遇缘退舍者既受戒巳遇缘欲犯者开听舍
戒终不得带戒行非其业至重自坏道法污辱师僧
辜负信施益罪尤深自溺长津焉能救物故律云
若不乐净行者开听舍戒去若复欲于佛法中脩清
净行者还听出家受大戒若欲留五戒者应言我作
优婆(塞夷)若欲留十戒者当言我作(沙弥沙弥尼)若欲全舍
者当言我作在家白衣愿大(德姊)忆知我是白衣(一说便成)
萨婆多云若无出家人可对舍时随对白衣及外道
等前但使情相领解一说便舍不须至三(尼直开舍无重受法)
增一阿含经比丘开七反舍戒过者非法此律必须
决定心久思心欣厌心有舍戒心前人复相领解如
此方成舍戒。

* 说六念章第十

第一念知白月大小法若是白月者应云今朝白月
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大故不须云小若
是黑月便通大小黑月大者应云今朝黑月大一日
乃至十五日月小者应云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
四日五分云于馀方国虽是我教不为清净者不行
无过虽非我教必应行者不得不行若据斯文此方
月历不局黑白通唱无过若月大者应云今有正月
743-A¶ 第 326a 页 X44-0326.png
大一日乃至三十日月小者应云今朝二月小一日
乃至二十九日此谓识知布萨日远近又防俗问故
故律云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数等。

第二念知食处法若全不受请应云我今不受请自
食巳食或云食僧常食不受请或云乞食不受请若
受请无供者或云我今自食无请处或云我今食僧
食无请处或云我今乞食无请处若受请不背者应
云今有请处念当自往若受请有背缘者应云今有
某缘得背请(缘者谓迦提月病施衣等也)若受多请无缘对舍者
应云今日有多请处自受一请馀者施与(长者大姊)在某
(对舍者谓对五众出家人也)若受多请无可人对心念舍云我
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回施(比丘比丘尼)某甲檀越于
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三说)十诵五种人方得心念谓独
住兰若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人。

第三念知夏之大小法若初受戒者应云我于某年
岁次在某日月在某一尺木若干影时受具我今无
夏后若有夏随夏多少称(西国受戒巳以木量影拟辨大小)

第四念知衣钵有无净施法若衣钵具受者应云我
(三五)衣钵具足受持不具者随多少称若长衣钵药等
未说净者应云念当说净若犯长者念当舍堕。

第五念知别众食法若有别众食缘者应云今有某
缘得别众食或病迦提月等若无缘者应云念不别
众食。

第六念知病之有无法若有病念当疗治若无病者
743-A¶ 第 326b 页 X44-0326.png
应云随众行道(上来六念出僧祇文其中解法通会馀部)

* 受舍护衣章第十一

此章大门一十有七一出制听二教意二制著三衣
意三释衣名四求财是非五财体是非六色体是非
七衣量是非八条数是非九提数是非十重数多少
十一作衣法十二受衣法十三舍衣法十四受持得
失法十五补浣法十六敬护法十七剩辨座具法。

第一出制听二教意者所以名制教者谓(三五)衣六物
佛制令畜违便得罪所以言听教者谓一切长衣及
百一供身具等随报开听逆顺无过。

第二制著衣者萨婆多云欲现未曾法故一切九十
六种外道无此三名为异外道故智度论云佛圣弟
子住于中道故著三衣不同外道裸身无耻白衣多
贪故重著也分别功德论云为三时故制有三衣冬
则著重夏则著轻春则著中亦为障诸虫故此律亦
为寒故制著三衣又为三世如来并著如是衣故义
云为调三毒因缘故制著三衣故华严云著袈裟者
舍离三毒也大悲经云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形
是沙门被著袈裟者于弥勒佛乃至楼至佛所得入
涅槃无有遗馀悲华经云如来于宝藏佛所发愿成
佛时我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见等
四众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
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婆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
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
743-A¶ 第 326c 页 X44-0326.png
众生共相违返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阵
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若我袈裟无此五力
则欺十方诸佛僧祇云僧尼有戒德俗人索破袈裟
段欲舍灾者得与小者。

第三释衣名者律云听刀割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
劫作安多会衬身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时著
而此三衣名诸部并无正翻今以义释慧上经云五
条者名中著衣七条者名上著衣大衣者名众集衣
义翻云大衣者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名入
王宫聚落衣七条者名中价衣从用名入众衣五条
者名下著衣从用名道行作务衣。

第四求财是非者谓非四邪命及自手兴生出举贩
博得财等并不如法受亦不成故律云不以邪命得
激发得相得犯舍堕衣等并不得作。

第五财体是非者要须厚重熟者若细薄生疏露体
外现乃至绫罗锦绮文绣衣等并不成受僧祇云一
切生疏毛发树皮草衣皮衣等不成受五百问事云
生绢不得作三衣若不现身者得。

第六色体是非者此律上色染衣不得畜当坏作袈
裟色耶舍传云所言迦沙者诸草木中若叶若华等
不成味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
中五浊内亦名迦沙浊西国比丘多用此色染衣言
不成味者谓诃梨勒等是今时经中袈裟下乃安衣
字此既梵语又是色法本非衣义何劳加衣以此推
743-A¶ 第 327a 页 X44-0327.png
之岂不谬耶十诵云一切青黄赤白黑五种纯本大
色不得著除其纳衣萨婆多云五大色衣不成受作
三衣得作馀衣著三点净用绀黑青除三衣馀衣三
点净得皂木兰一切得受纯青浅青碧等点净得作
衣里用若赤白黄不纯大色者亦得若以不如法色
染讫更以如法色染覆成受持真紫苏方地黄捺黄
花黄等色并是非法义云作净法者用前绀黑青于
四角头随意作一点僧祇云极大如四指极小豌豆
善见如麻子大僧祇不得并作或一三五七九等不
得如花形作若浣装泥污即名为净若新僧伽梨趣
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亦尔若众多碎衣一处合补
者一处作净别者一一作净此律云若青若黑若木
兰一一色中随中意坏僧祇云青者谓铜青黑者谓
杂泥等木兰者谓果汁等(僧祇在吴地翻不见真色比为果汁依蜀地实有木
兰树皮未必是果汁其色赤黑然复鲜明可以为染微有香气亦有为香者)舍利弗问经
云摩诃僧祇部应著黄色衣昙无德部应著赤色衣
萨婆多部应著皂色衣迦叶维部应著木兰色衣弥
沙塞部应著青色衣。

第七衣量是非者此律五条长四肘广二肘大衣七
条各长五肘广三肘萨婆多云三衣各长五肘广三
肘若极大者长六肘广三肘半若极小者长四肘广
二肘半并名如法若过此分齐亦得受持以可截故
若过量外者应说净不者犯舍(说时应在受持后以法衣外为长故)

第八条数是非者此律大衣从九条乃至十九条等
743-A¶ 第 327b 页 X44-0327.png
若复过是数亦应畜七条五条名各揩定萨婆多云
僧伽梨三品九条十一十三是下品十五十七十九
名中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名上品。

第九堤数长短者此律不了今依萨婆多云大衣下
者两长一短中者三长一短上者四长一短并名如
法若互增减者成受持著用得小罪。

第十重数多少者此律十诵僧祇萨婆多等并云大
衣新者两重馀二衣一重故者准四分随意多少作。

第十一作衣法者此律大衣七条要须割截五条得
襵叶作五分云若染缦衣作条又缝叶著衣或襵作
衣叶或半向上半向下作叶一切突吉罗若以杂色
线缝著衣上作条幅处此是外道法偷兰遮阿难奉
教作衣左条左靡右条右靡中条叶两向靡若得衣
不足乃至一长一短作若犹少者听帖叶作乃至不
足听作缦安多会僧祇云不得累作叶尽作叶对头
缝应割截作叶极广应四指极狭如穔麦不得横叶
相当缝衣后宜脱应作马齿缝衣上下破应安缘要
须却刺十诵佛自教比丘施䩙纫法前去缘四指施
䩙后去缘八指施纫应如是作又却刺者是佛所许
如法畜用直缝者不得是世人衣为异俗故又为防
外道故四分但云缝僧伽梨不论刺也以文不了用
十诵者好三千威仪经云三衣令帖四角此律应安
钩纫肩上帖障垢腻处十诵云若粪扫衣比丘以佛
制不著割截衣入聚落便补帖作钩兰施缘佛言即
743-A¶ 第 327c 页 X44-0327.png
当割截上安褋得成受持(准此贫奢应开富者应禁)

第十二受衣法者四分但云三衣应受持而无受文
今依十诵明其受法若大衣者随其条数多少称之
今且受十七条文馀者准说可知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
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十七条衣受三长一短割截衣
(三说)受七条文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郁多
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受五条文大
(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
一短割截衣持三说若缦三衣者应云大(德姊)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此缦僧伽梨受持(三说)馀二衣准说可
知此律五条开屈叶作者应云屈叶衣持若帖叶时
应开一边刺一边令似割截衣受时应云帖叶衣馀
语同上若两边俱刺者但同缦衣受法尼受祇支文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受长四肘
广二肘半是厥脩罗衣持(三说)僧祇云尼祇支长佛四
搩手广二搩手半互灭互过者提(僧祇支者此云上狭下广衣又云厥
修罗者此方言不同故翻译有二设误文互牒于理未乖或受词云如法作不言肘量者此亦应成也)尼
受覆肩衣文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
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说)

第十三舍衣法者此律云三衣应受持若疑应舍巳
更受有而不受得突吉罗然无舍文今依僧祇云大
(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三五)衣数先
受持今舍(三说馀二类牒可知)若一时受一时舍越毗尼尼舍
下二衣文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罗
743-A¶ 第 328a 页 X44-0328.png
如法作先受持今舍(三说)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
是覆肩衣如法作先受持今舍(三说)次明心念者五分
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所易应具脩威仪手执衣
心生口言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若干条今舍(三说)
然后受所长之衣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衣僧伽梨若
干条受(三说)馀下衣等准说可知善见云欲易三衣无
人可对以手捉衣自说名字者成若不捉不说者不
成十诵七种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及
百一供身具等萨婆多云百一物中各得畜一自外
皆是长财百一物中三衣钵必须受持自外若受则
可不受无过僧祗云若至他处忘不持三衣去到彼
忆巳应遥舍之舍竟应权借俗人衣被作净安钩纫
(知比近有僧尼长衣借受弥善欲还应舍到本处巳更受旧衣也)十诵借衣离宿
但忏提罪不得舍衣。

第十四受持得失者五分云诸比丘不舍先受持衣
更受馀衣者成受持先三衣说净者亦成由不舍故
但犯小罪此律若失想烧想贼夺想水㵱想则失受
持后时得者还须更受以忘失故开无舍罪若道逢
难缘不得会衣者不失受持萨婆多云三衣不受持
有坏威仪缺衣二罪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
又舍此衣前衣须说净不者过十日犯长萨婆多云
若三衣破不问孔大小但缘不断不失受持(尼祗支覆肩衣
义准此断)。

第十五浣染治补者十诵云以小段物补衣若却刺
743-A¶ 第 328b 页 X44-0328.png
者不须说净点净若直缝者段段须说不者段段得
二罪善见云若衣欲破未穿坏者或一条二条应先
以物补后割却故者不失受三衣背处欲破当转着
两边先相连著后以刀破开然后却刺缘不失受持
袈裟若大减却若小物补亦不失受若浣色增色减
亦不失受此律三衣坏听随孔大小方圆补治(尼祇支覆
肩衣义亦同然)。

第十六敬护法者十诵护三衣如自皮钵如巳眼著
大衣者不得捉木石土草扫地敷具等又不得脚蹑
敷坐卧上及儭身著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处犯
突吉罗此律所行之处与衣钵俱犹如飞鸟羽翮身
俱有五因缘得留僧伽梨一若有恐怖若疑恐怖二
若雨若疑当雨三经营僧伽梨四若浣染五若深藏
举五百问事云不能著大衣入聚落伹持著肩行无
犯三千威仪云有四事因缘不著袈裟至他国无罪
一无塔寺处二无比丘僧处三有盗贼处四国君不
乐道处僧祇云敬三衣如塔若入聚落必须带纫行
若无者用针缀无针者下至手捉若衣无纫随入家
家得越心悔有而不著越毗尼披衣时当通肩披著
纫齐两角右手捉时不得手中出角头如羊耳舍利
弗问经云脩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作便故作福田时
应覆两肩为现田文相故(以三衣本仿福田作故言田文也)律中至
佛前上座所并令偏袒经中通肩披衣五百世入铁
甲地狱五分得四揲大衣枕之中阿含多处有文开
743-A¶ 第 328c 页 X44-0328.png
枕大衣卧七条中三千威仪云不著泥洹僧不得著
僧祇支如是重重乃至最上著僧伽梨故知三衣上
下得重著也五分云比丘反著衣入村人见不喜呵
言与不割截衣无异世尊呵责得突吉罗若出村为
草木钩衣破裂尘入叶中听为护衣故聚落外反著
衣若衣下数坏听倒著衣上下安钩釰及带雨时不
应倒著此律尼不著祇支入白衣舍提(覆肩衣亦应同)初教
经及四分律袈裟不得帘床及脚蹑也三千威仪云
三衣在下地身不得在高床处坐决正二部毗尼论
云著大衣入村不得礼拜师僧上座等五百问事云
无中衣时得著大衣上讲礼拜小衣不近身净洁无
七条者五条亦得入众食及礼拜也不著三衣食犯
罪十诵亦然。

第十七新办座具法者此律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
半广长更增各半搩手五分佛一搩手长二尺计四
分座具及接头处量者总长五尺应四尺今时多有
不截通量增文合为五尺者此未免提罪也故下七
百结集中得畜不截座具者是跋阇子比丘非法擅
而行之今如法作者准初量截巳施缘依增量处各
一头裨接半搩手是名如法诸律增者于缘外增之
僧祇互减互过皆提鼻柰那云新尼师坛故者缘四
边以乱其色若作者应安缘五分须揲四角不揲则
巳此律若减量作若叠作两重并得成受(谓二重为本恐过量
故揲)婆沙论令比丘用座具卧具上善见论令受持不
743-A¶ 第 329a 页 X44-0329.png
说净仍不出受文今义出之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舍文大(德姊)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比尼师坛应量作本受持今舍(三说)
念受舍义出可解十诵受持座具离宿得小罪摩得
勒伽云不须舍堕亦不须离宿贤愚经云舍利弗以
尼师坛著左肩上入众降邪道鼻柰耶亦云著肩上
入山坐禅今时多安左臂上随方所仪想亦无过。

* 受舍护钵章第十二

此章大门有七一制意二体如三色如四量如五受
法六失法七护法。

一制意者僧祇云钵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宜十诵
云钵是恒沙诸佛标志不得恶用善见云三乘圣人
皆执瓦钵乞食资生无有因四海以为家居故名比
丘中阿含云钵名应器萨婆多云见一肆上好钵圆
正可爱律师云佛初出世众僧无钵佛敕帝释令天
巧工作十万钵在世间肆上钵者天钵非是人造。

二体如者此律大要有二钵一谓泥二谓铁五分用
白铜钵及木钵等此是外道法若畜得偷兰十诵云
石亦不得作钵义云今时多有瓷钵义判同石又畜
綊纻钵棍瓦钵漆钵等并是非法毁破无罪。

三色如者此律应熏作黑色赤色僧祇熏作孔雀咽
色鸽色者如法今时多畜素白铁钵或先熏后剥或
用麻油涂者并不如法西国三藏亦不许此法。

四量如者此律大钵受三斗小者斗半中品可知毗
743-A¶ 第 329b 页 X44-0329.png
尼母云若不满斗半及过三斗者不成受持义云此
之斗升诸方用各不定其四分律是姚秦时译彼时
用姬周之升此升量通西域准今唐升上钵受一斗
下者五升中者可知然则佛初出世人身殊大所食
亦多故限三斗以为揩准今既时经象季人形渐小
若定行斯量恐招讥丑又钵名应器须应其身既令
应身奚容定量宜可随人随处量身大小准食用之
故五分云若于馀方馀国虽是我教不以为清净者
不行无过虽非我教必应行者不得不行又此律下
文令诸比丘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巳。

五受法者此律无文但云应受持今依十诵文受云
(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
(三说)舍云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钵多罗应
量作先受持今舍(三说)耶舍传云书无钵字经中义立
旧名钵多罗者此音讹也正翻应云波多罗(随云)薄也
治磨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善见云若无人时亦得心
念受故僧祇十诵云若十日内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似是独住比丘法也)

六失法者五百问事云若一日都不用钵食犯堕病
重者开若出界经宿不失受持善见云虽先受持钵
若穿如粟米即失受持若以铁屑补塞巳更须受之
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其主虽言但受持亦不成
受若过十日亦不犯长若买他钵度价竟钵主熏巳
报比丘知不往取过十日犯舍若馀人知熏竟传向
743-A¶ 第 329c 页 X44-0329.png
比丘说闻语不往取过日无犯此律钵盂孔[石*雩]食入
中但洗馀食不出无犯(准此虽破不漏犹成受持也)问但畜一钵
不加受法过日犯舍不答不犯由是制畜事同三衣
伹犯不受吉有长说净畜。

七护法者毗尼母云至乞食时各各自作钵络盛钵
自持之因与净人钵行乞外道投毒药钵中比丘死
故便制也僧祇云若洗钵无坐处者当膢身踞坐离
地一搩手不得用灰土洗令色脱当取树叶汁巨摩
(相传牛粪是也)问何故经律用牛粪为净耶答耶舍传云
西国外书云梵天婆罗门及牛等此之三种能生育
人物世以为重佛亦随俗贵之为净故用牛粪也毗
尼母云不得用粗澡豆洗钵坏色当熟㨶细物筛而
用之三千威仪云洗钵当用澡豆皂荚二种为净十
诵云新熏钵苏者一心三洗是名净又不得日中炙
令津出吉罗僧祇云不得临危处洗应先洗师钵后
洗巳钵不得持巳钵中残水写师钵中乃至浣染衣
亦尔勿以师衣裹巳衣渍之毗尼母云不应钵内洗
手敬之如目五分云护钵如眼睛洗铁钵听去地一
尺瓦钵离地五六寸许宜著好处安置僧祇云恶心
破钵偷兰遮五百问事云不得覆钵壁上应巾裹悬
著壁上。

* 资缘净施章第十三

此章大门有六一制说净意二施主差别三请之方
法四说净方轨五净主存亡六失法进退。
743-A¶ 第 330a 页 X44-0330.png

第一说净意者萨婆多论问此净施者是真实是假
施耶答一切九十六种外道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
便力故教令净施是方便非真施也令诸弟子得畜
长财而无犯戒问佛何以不直令畜长财而强与
结戒设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为怀是故结戒制令
不畜又众生根性不等悟道各异如昔一时涅槃中
开畜七宝房舍比丘入中便證圣道以随根性故先
制后开复令众生因此假法渐教入道后得道时方
得实施问何故正开十日答佛知法相缓急合宜所
以齐开十日使卢思营作施人说净等项。

第二施主不同于中有二一展转净二真实净今且
明展转净真实净希故不论先简财对施有五一衣
二药三钵四宝五谷米前三施主依僧祇善见云于
五众中随得一人作展转施主后二施主并以俗人
为净主涅槃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萨婆
多云先求一知净法白衣为净主五分有四种人不
得为施主一不能赞叹人二不与人好名称三应净
施五众四不得与白衣十诵云不得称二三人作净
应与一人若将他净施物不还应索取不得者强夺
取语言佛有教为清净故与汝汝今将去巳犯突吉
罗罪自今巳去说净者应筹量与一好人萨婆多云
应想前人持戒多闻有德者而作施主后得物时于
一比丘边称施主名说净僧祇十诵五分等并不得
对施主面说亦不应令前人知直别处对一比丘说
743-A¶ 第 330b 页 X44-0330.png
第三请法者义云若欲请者应具修威仪至一大德
名闻者前陈本净意若许者然后请之大(德姊)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今请大(德姊)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
(德姊)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悯故(三说)若有比
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此之四众必有高德
名闻者亦得请为施主请之方法不须云大德等直
至其所语言我今请比丘比丘尼为展转净施主幸
愿作之(一说便得)尼请四众准说可知次请钱宝施主者
萨婆多云先求一知法白衣语令解知若不知法者
教令解之至白衣所语云比丘之法不得畜钱宝粟
等今以檀越为净施主后得钱宝尽施檀越(若不请施主直
令净人知亦得)。

第四说净方轨者善见云所说之物众多散落者并
束相著然后说之萨婆多云钱宝谷米等并同长衣
十日说净此律云应至一(比丘比丘尼)所具修威仪手捉
衣云大(德姊)一心念此是某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
(德姊)为展转净故(彼受请者语云)(德姊)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
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彼受者当语云)汝施与谁(答云)
施与某甲(谓题施主名也)(德姊)一心念汝是长衣未作净为
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巳有汝
为某甲故善护持著用随因缘(钵药准说可知)善见云施与
大德舍与大德与大德等并成若言愿大德受此衣
等不成五分云心念说净者应具修威仪捉衣心生
口言我此长衣净施某甲从彼取用得至十日复如
743-A¶ 第 330c 页 X44-0330.png
前威仪心生口言我此长衣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
复如初说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次明钱宝谷
米净法者此律云当持至可信优婆塞若守园人所
告言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即名说净(文中不言令净人持
遣持者好)故僧祇不信俗人使在前行至净主所如前作
法若彼净人得净物来应受持之。

第五施主存亡兴癈者僧祇云施主齐三由旬内知
其存亡五分云施主知在世在道以不萨婆多云施
主若死若至异国更求净施主(四分无文随意所取)

第六作法竟失不失者僧祇云沙弥边作净若受具
者应称无岁比丘若死者得停十日更须说净若不
知施主存亡便失净法不得过十日萨婆多云若死
更求净主除钱宝谷米等自外一切长财尽五众边
作净义准钱宝等俗人净主存亡同前十诵云若净
施主是弟子被师呵责者不得作净应更求馀人边
说此律云若忘不说净或贼夺失想等虽经多日不
犯长若失五日后时忆得更经五日说净亦得若得
衣十日至第十日冥忘不说后时忆得即须当日说
净不尔犯舍十诵云忘衣五日后得所忘衣更得十
日说净萨婆多云若说净财宝及以衣财若人贷之
后时宝更还宝钱更还钱乃至本财相当还者不须
说净不相当者更须说之(以本相同贪心微也)若衣不满尺六
八寸假令后时补大亦不犯长故萨婆多云若先不
应量舍堕物即作应量不应量衣此衣尽舍作突吉
743-A¶ 第 331a 页 X44-0331.png
罗忏毗尼母云恶比丘不说净者入手即犯不须至
十日。

* 四药受净章第十四

此章大门有三一制意释名二四药体状三受法不
同。

第一制意释名者然报有增微患生不等资报支物
持勿过于药药乃通含要分为四一时药者谓从旦
至中圣教听服事须应法不生罪累名时药也二非
时药者谓诸杂果浆对病因缘法在时外开服无过
名非时也三七日药者谓约法就能尽其分齐从于
日限以得其名名七日也四尽形药者谓势力既微
故听尽形畜服方能患除形有三种谓尽药形病形
报形故明了论云有身必病虽少差损后必重发加
其口法任终而受虽缘差谢其法不失名尽形也。

第二四药体者就中分四初明时药体者律有十种
谓饭[麨]乾饭鱼及肉枝叶华果细末磨食等此律辨
不尽恐人不识过时而食更约诸部逐难出之僧祇
云时食者乃至蔓菁根葱根萝卜根治毒草根(荠苨根是)
时浆者一切米汁粉汁乳酪浆等是义云诸部律并
有鱼肉为时食此前癈教不行弥善故涅槃楞伽絓
等有无量因缘不听食肉种种呵制备在彼文二非
时浆者僧祇云一切谷豆麦煮不破者取汁而饮苏
油蜜石蜜十四种果浆生果汁等要以水净若器底
残水被湔等亦名为净十诵云若蒲陶不以火净汁
743-A¶ 第 331b 页 X44-0331.png
中不以水净及互不净不应饮但净得饮准此义通
四药为坏味除贪故善见云舍楼伽果浆者谓藕根
浆澄汁使清得饮毗尼母云得种种果多食不尽听
破取汁饮若不至夜变成苦酒者不得饮以酒势欲
成故此律有八种浆是古昔无欲仙人所饮谓梨酸
枣甘蔗[廿/(麸-夫+生)]果蒲桃舍楼伽果等若醉人不应饮若饮
如法治义云若作浆法要须汁滓相分济漉澄使清
其状如水方始得饮若有浊汁与时食杂者咽咽波
逸提三七日药者律云苏油生苏蜜石蜜此等五种
世人所识当食当药如食饭乾饭不令粗现伽论沙
糖浆亦得七日受乃至未舍自性故僧祇加脂一种
此律舍利弗风病动医教服五种脂谓熊罴猪驴鱼
等僧祇云此药清净无时食气一时受七日服有四
百四病风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热病用苏治之水病
蜜治之杂病用上三药治之十诵云石蜜不得辄啖
除五种人得食谓远行人病五分云听饥渴二时以
水和饮僧祇云食上多得酪食不尽者动作生苏七
日受若长煎作熟苏七日受若乞食时多得苏者贫
病比丘以细叠漉取苏得七日受若有缘事不得中
前作者当对一比丘记识云此中净物生我当作七
日受若忘误不受不作净过时是名不净四尽形药
者僧祇云胡椒毕钵姜呵利勒等此诸药无时食和
者须受病比丘尽形服之此律佛言一切苦辛咸甘
等不任为食者听尽形服善见云一切树木及果根
743-A¶ 第 331c 页 X44-0331.png
茎枝叶不任为食者并得尽形受服义云上来列者
一切经律略辨其体而今世人多有非时分中食于
时食何者是耶谓食乾枣汁或诸生果浆非澄清者
或食生藕根米汁等或身无重病非时食啖石蜜苏
油杏人汤等此并非法若食咽咽波逸提故律云七
日过七日服者得提问杏人汤所以不开服者答律
伹云病比丘听服杏人本不开作汤服又此汤力味
是味是大故不同苏油等也大师云非时不许食啖
乾地黄茯苓末及诸美煎等今判得食何意得知故
律云苏油蜜美食为当食当药尚听有病非时而食
服况此诸药体非重味有病须治宁不听服今更杂
明转变相和出体者中论云如蒲桃浆持戒者应饮
若变作酒不应饮若变为苦酒还复得饮十诵云苷
蔗是时药清汁是非时浆作石蜜是七日药烧作灰
炙是尽形药胡麻亦然萨婆多云四药相和从强而
服若以时药尽形药助成七日药者作七日服由七
日药势力多故又助成故如以饧椒用和苏油等得
作七日药服若以时药七日药助成尽形寿者作尽
形药服如以苏乳和葶苈子作丸者是又如附子乌
头诸毒药等用浸豆麦者是并得尽形服若以尽形
药七日药助成时药者时中服之如以苏油姜椒橘
等和面作食者是若分两俱等势力相齐者随以一
名标别加法。

第三手口二受中有五一制二受意二受法差别三
743-A¶ 第 332a 页 X44-0332.png
说净不同四受之通塞五得重不得重初手受有五
义故制萨婆多云一为盗窃因缘故二为作證明故
三为止诽谤故四为成少欲知足故五为生他信敬
心故五分云由未制戒故各起过非自衣呵言我等
不喜见此恶人著割截坏色衣而不受食而食名不
与取次明口受者为防手受故若无口法过午便失
由有此法乃至限满方始无也又为防非时不受残
宿恶触内煮内宿自煮等七罪手受但防不受恶触
二罪。

第二受法差别者律云欲受油错受苏等并
不成受皆须心境相当情相领解方得名受唯除眼
闇及不喜见沙门得置地受既知如此未受巳前必
须预作并受之意然后受之初受时食法者如下随
戒中说次明受非时浆口法者自下诸受药法及说
净等律但有受名而无受法今并义出依行益善应
至一(比丘比丘尼)所具脩威仪心生口言大(德姊)一心念我
(比丘比丘尼)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故此是姜蜜汤为欲夜
分巳来服故今于大(德姊)边受(三说)若蒲桃梨果等诸杂
果等浆随其病者题药名号牒入法中伹改名便是
若顿受饮尽不须加法受七日药口法云大(德姊)一心
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故此是苏七日药
分为欲七日共宿服故今于大(德姊)边受(三说)如风病服
油冷病服蜜杂病服石蜜等各依病而服牒入口法
类说可知受尽形药口法云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为气病因缘此是暑蓣丸尽形受药为欲共
743-A¶ 第 332b 页 X44-0332.png
宿长服故今于大(德姊)边受(三说)或姜椒桂及馀九散等
随有何患对病称之各依一药为首类如口法义云
若买药未足随得入手即加口法而体是尽形药者
依其本名作之若是时药七日药入于丸散之数者
应作尽形药服若遇缘不得共得共尽形药一时作
法者应对一(比丘比丘尼)作法云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为某病因缘此是豉苏等尽形药分为欲共
宿长服故今于大(德姊)边受(三说)馀之油蜜枣等准说可
知今不知法者随得一片姜桂辄尔藏隐不加口法
后便啖之咽咽之间得多提罪能胜一时作法然后
服用事既得净又无过咎若欲市药者令净人断价
定巳比丘自选令多于本分竟然后遣称称巳受取
不得放著地即须对一(比丘比丘尼)加其口法如其不尔
若过须臾便成失受恶触生若得俗人持归捣合巳
然后受取加其口法最为弥善初受药时忘不说净
者不成恶触故律下文受得生果忘不作净佛言应
放著地使净人作净巳自应洗手更受故知为受而
受不成恶触。

第三说净不同者七日一种作口法
竟偏心属巳须说净畜以药体是贵贪畜过多又久
近多时无变动义复气味殊越资身力强制令说净
若不说净越过时限具犯舍堕馀之三药无其舍法
不具前意故不须净文言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甲有此长药未作今为净故与大(德姊)等大同长衣说
净唯改名为异。

第四二受通塞者手受为防其盗
743-A¶ 第 332c 页 X44-0332.png
一人受竟通馀比丘得共食之论其口受亦通别人
由其口法加他二通之药一者味通二者手受通故
舍与前人受法不失何以知之故律云至第七日药
与诸比丘食若施人失受者药不清净佛则不听劝
舍劝食以此义准故知通失。

第五得重不得重者
义云论其手受触失本受即须更受虽重无过若论
口受法者萨婆多云五日巳还净人来触更馀不受
药来杂更加七日法不依二日法受正从法论不从
药势六日巳去不得重加以药将入净故便随药势
更不加法若药众多不知何者是本药应更手口二
受然后服之若病重不能口受直尔得服不须作法
设看病比丘为病人手口二受亦成受法当称病比
丘名而受。

* 师徒相摄章第十五

此章大门一十有七一释师名二依止和上意三得
免依止人四合依止人五和上通行法六弟子白事
法七请经法八报恩法九依止阇梨意十无师住时
节十一简师德十二请师法十三师摄法十四呵责
法十五呵罚法十六呵失法十七呵忏法。

第一释师名者问云何名师和上阇梨等答此无正
翻以义推文略知途路善见云无罪见罪呵责是名
我师共于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阇梨又云和上者
西国语汉云知有罪知无罪是名和上故律下文我
犯不犯师不知也义云和上者为力生阇梨者为正
743-A¶ 第 333a 页 X44-0333.png
行弟子者学在我后为弟解从我生为子杂阿含中
外道亦号师为和上。

第二依止意者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云弟子事师有
五意一敬难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随之四
思念不厌五从后称誉师教弟子亦有五意一当令
疾知二令胜他人弟子三令知巳不忘四有诸疑难
悉为解说五欲令弟子智慧胜师僧祇云师度弟子
不得为供给自巳故度人出家得罪当使彼人因我
故得度修诸善法得成道果此律云和上看弟子当
如儿意弟子看和上当如父想义云如儿意看者须
具四意一匠成训诲二慈念三矜爱四摄以衣食义
云如父想看者还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
尊重敬养如臣事君也故律云如是展转相敬重相
瞻视令正法便得久住增益。

第三得免依止总有八人此律有六馀部有二律云
一乐静二守护住处三病四看病五满五岁巳上六
自有智行住处更无胜巳七饥俭无食处故十诵云
若恐饥饿死者当在日日见和上处住恐不尔者若
十五日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时来见和上八行道
称意处故五分云诸比丘各勤脩道无人与作依止
当于众中上坐依止敬如师法住摩得勒伽云初至
他处不相谙委听二三日选择(此律亦然)

第四合依止总有十人律云一和上命终二和上休
道三和上决意出界四和上舍畜众五弟子缘离他
743-A¶ 第 333b 页 X44-0333.png
方六弟子不乐住处更求胜缘七未满五夏八不谙
教纲故律云若愚痴无智慧尽形依止他此约行教
为言十诵云虽受戒多岁不知五法尽形依止他一
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轻四不知重五不广诵
戒通利毗尼母云百臈不知法者应从十臈知法者
依止九或愚或智谓数犯众罪十毗尼母云不诵戒
人若故不诵若先诵后忘若根钝诵不能得此三种
人不得离依止又前七人未满五夏故须依止若满
不须后之三人位过五岁要须解行自立便息依止
然五岁失依止约教而论据其自行终须师诲故律
云五分法身成立方离依止更通诸教佛亦有师所
谓法也。

第五师及弟子七种通行法者律云一众僧与师作
治罚弟子于中断理令和上顺从于僧设作令如法
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罪二若和上犯僧残弟
子当如法劝化令其发露巳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
罪等三和上得病弟子当瞻视若令馀人看乃至差
若命终四和上不乐住处弟子当自移教人移五和
上有疑事弟子当以法以律如法教除六和上若恶
见生弟子教令舍恶见住善见七弟子当以二事将
护谓法及衣食僧祇云和上阇梨有非法事弟子不
得粗语如教诫法应耎语谏师云应作是不应作是
若和上不受语者弟子应舍远去若是依止师者当
持衣钵出界一宿当还五分云若师犯僧残求僧乞
743-A¶ 第 333c 页 X44-0333.png
羯磨弟子应扫洒敷座集僧求羯磨师等。

第六弟子白事者此律中凡有所作并须白师令知
白时具脩威仪胡跪合掌云尊忆念弟子某甲为某
因缘须到某处同伴某甲白尊令知(一说便得)师应量宜
谓同伴好去处好营事好三事并如方始听去若事
乖违则不应遣而同伴之人必须明解律教然后得
去五分云欲行时预前二三日白师令知唯除大小
便用杨枝不白十诵云一切所作事皆须白师唯除
礼佛法僧大小便嚼杨枝等三种不白僧祇云不白
师得取与半条线半食等若纫一条线而不白得
罪僧祇云若不能一一白师者当通白事亦得若有
剃发师来和上不在者当白长老比丘令知师后来
时还说前缘云巳白某甲比丘讫馀之益事准此通
行若欲远行时不得临时白师应一月半月前预白
令师筹量善见云弟子从师行不得远师可限七尺
沙弥威仪经云弟子随师行不得以足蹈师影从师
行复有五事一不得过历人家处二不得止住道与
人共语三不得左右[(厂@((既-旡)-日+口))*页]视四当低头随师后五到檀
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应坐。

第七请经问义者律云彼当清旦入和上房中受经
问义也沙弥威仪经云若入师房应三弹指义云凡
弟子参师应避六处一不得当前二不得当后三不
得太远四不得太逼五不得处高六不得上风立。

第八报恩供养者律云清旦入和上房内除大小便
743-A¶ 第 334a 页 X44-0334.png
器白时到等日三时朝中暮问讯和上又报作二事
营苦不得辞托一脩理房舍二为补浣衣服师如法
教事尽当奉行若遣馀方不得假托因缘而住沙弥
威仪经云师与语不得报语亦不自理为师遣行有
七事不得违一当直往二当直还三当识师所语亦
当识人报语四不得忘有所道五若所索不得止留
宿六不得调譺七出行当有法则僧祇云弟子应晨
起先右脚入和上户巳头面礼足问安眠不馀同四
分虽百岁比丘应依止十岁持戒比丘下至知二部
律者晨起问讯为出大小便器如弟子事师法无异
十诵云大比丘从小比丘受依止得一切供养如小
事大无异唯除礼足馀尽应作律云若弟子见和上
五种非法应忏谢而去白和上云一我如法和上不
知二我不如法和上亦不知三我犯戒和上舍不教
呵四若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忏者亦不知。

第九依止阇梨意者凡新受戒者创入佛法触事无
知冥若夜游凡所施为动乖圣教若不假师导引心
神法身慧命将何所托故律云未满五夏及巳满愚
者令依止有德之人使咨承法训匠成巳益。

第十无师住时节者律云开先洗足饮水巳然后依
止十诵云无好师者听五六夜有好师者乃至一夜
不依止者得罪五百问事云若不依止饮水食饭坐
卧床席日日犯盗若经十夏不诵戒者罪同不依止。

第十一简师德者律云阿阇梨有五种一出家阇梨
743-A¶ 第 334b 页 X44-0334.png
谓依受十戒者是二受戒阇梨谓为受具秉羯磨者
是三教诫阇梨谓教诫威仪者是四受经阇梨谓所
从受经者是五依止阇梨谓受依止者是上四通名
阇梨今此所明唯论依止阇梨以显和上处故必须
谙究经律圆解明白方始得也不得辄尔随宜依止
僧祇云不得辄请依止成就五法一爱念二恭敬三
惭四愧五乐住此律下文诸比丘辄依止他不能长
益沙门道行佛令选择取受依止摩得勒伽三凡欲
依止人者当好量宜能长善法者及问馀人云此比
丘戒德何似能教诫不眷属复何似无有争讼不若
都无者然后依止此律明二师德者有三种一简少
取老年十岁巳上二夏数虽满必须智慧三虽具上
二德要能勤教诏弟子阇梨相摄亦有七种共行法
如前和上中说。

第十二请师法者此律由和上命终无人教授故多
坏威仪佛令听有依止阇梨互相摄训如和上法展
转相奉令佛法倍增益广流布请时应具脩威仪至
彼师所云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今求大(德姊)
依止阿阇梨愿大(德姊)与我作依止阿阇梨我依大(德姊)
故得如法住(三说)彼师当报言可尔与汝依止汝莫放
逸随道一事皆得五分云若依止师不报答许可者
不成依止法。

第十三摄受法者大同前和上法中说而僧祇云日
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不能广者下至略知戒经轻重
743-A¶ 第 334c 页 X44-0334.png
阴界入义受经时共诵时坐禅时即名教授若不尔
者下至莫放逸也(准依此文今时讲下每日两时解说此便当教诫不劳更别说也)
义云请师须具四意一作请彼摄我我当请彼慈念
矜悯意二请取道法资神令教授行成智立意三自
申巳意我能依止谓爱念恭敬如父想意四彰巳能
依止而行谓惭愧二心必具此法方无过咎若不尔
者徒自修无成办善见云和上多有弟子留一人供
给馀者随意令读诵五分云二师亦不得以小事留
弟子位若于白衣前出鄙拙言应令觉知僧祇云弟
子为王难师必经理若贼抄掠等觅钱救赎不者犯
罪十诵云和上有四种法弟子应量议一与法不与
食应住二与食不与法不应住三法食俱与应住四
法食俱不与者不须问师若昼若夜应舍去阇梨亦
尔僧祇亦同故彼文云言苦住药住等四句无异五
百问事云其师无非法而诱将他沙弥去犯重。

第十四呵责过者凡弟子有过必以理呵责呵责之
来事须出过故律云师不出过辄尔呵责弟子云我
犯何过而呵责我僧祇云若师呵责弟子不受者当
语知事人断食若前人凶恶者师自远去一宿便还
得住无过弟子呵责有四种一上品恶者莫住此处
中品恶者云莫入我房下品恶者莫来我有处下下
恶者莫为我事之不得杖也善戒经云师不驱谪罚
弟子重于屠儿旃陀罗此等屠儿不坏正法不定堕
三恶道中若畜恶弟子必生恶道又为名闻利养故
743-A¶ 第 335a 页 X44-0335.png
畜徒众是邪见人名魔弟子五百问事云有师不教
弟子弟子因破戒故便堕龙中后遇相值反来害师
广如彼说。

第十五呵罚法者凡呵责之意先自量喜怒次量前
过轻重又依呵辞进退出其过咎使知依过令彼伏
首若过浅重呵罪深轻责此乃随心处断特乖法式
何成相利之道宜息此思而后行外现威肃内怀悲
济苦言切勒令息后犯诸经律中无有杖打人法比
见僧尼每加杖楚痛彻前人于是遂引涅槃医师三
子立喻此未达教然彼并是一子地悲心无差别得
行此罚今时杖拷众生皆是瞋怒猛炽放畅心怀加
痛前人岂成悲子之意故地持云上过罚黜中犯折
伏下犯呵责亦无杖打之法。

第十六呵失法者律云尽形呵责或夏初犯过罢安
居巳瞋犹不息或不现前呵责或不出过呵责或设
呵责而受供给此并非法得罪。

第十七忏谢法者律云令馀比丘将顺使向和上阇
梨所调伏令早受忏悔应观其折伏柔和知时受忏
故律云应向二师所具脩威仪合掌云大(德姊)我今忏
悔更不复作若不听者当日三时忏悔和上犹不许
者当下意随顺求解其所犯若下意无有违逆求解
其过二师当受不受如法治。

* 说戒仪式章第十六

此章大门有五一时节二缘集三仪式四杂行五略
743-A¶ 第 335b 页 X44-0335.png
说。

第一时节有五一十四十五日得说可知二食前后
者僧祇云食前亦得布萨而不得晨起布萨得罪以
后来比丘不闻戒故三昼夜亦得说戒四增减者此
律下文为外界斗争比丘来佛令增减说戒若知十
四日来十三日说若十五日来十四日说若巳入界
不可同说者当白僧言今不得说戒后十五日说戒
如是又增至十五日若不去者强和合说律中但明
二度不说不言至三此律下文拘睒弥国比丘斗争
六年不说戒又阿难疑高胜比丘犯盗经六布萨不
与同法僧祇相慊二十年不说戒准此多年不说法
尚不谢俗言三度不说法灭者谬也五时非时者此
律斗争经久不得说戒今创和合须非时而说在常
时外故名非时。

第二缘集者五分云布萨不时集妨行道佛令作时
节使知维那晨起白僧云大(德姊)僧听今白月某日或
黑月某日众僧和合在某时某处说戒白僧令知(一说
便得)今时僧尼轻此说戒多在夜闇致使后生威仪不
善虽文开夜说昼说弥好十诵云行筹者为檀越问
僧不知头数佛令行筹不知沙弥数亦令行筹若人
施布萨物沙弥亦得取虽不住布萨羯磨处由受筹
故亦得分故律云为受供故行筹则通沙弥也若未
受十戒亦得受筹以同受供故故涅槃云虽未受具
及沙弥十戒亦堕僧数若僧次请人理无简异五分
743-A¶ 第 335c 页 X44-0335.png
云筹极短并五指极长拳一肘极粗不过小指极细
不得减箸。

第三仪式者今此一门四分不足兼取诸部人语润
色律云若至说戒日上坐应敕诸比丘沙弥等使扫
塔僧院高下处令泥治香水洒地办诸香华至于冬
月无生花时䌽花亦得说戒堂内遍布其席及门限
外亦铺其席拟脱靴履若鸣槌集僧不简沙弥并入
堂受筹以四分戒序开沙弥听若依馀部不得者多
若沙弥大僧各别说戒者鸣钟之时各集当处不须
同集如下沙弥法中说僧创入堂时先偏袒右肩脱
去靴履合掌作礼若恐人闹不及一一作礼伹俛身
侧入(比有诸寺多在蜀床礼佛未见文开良恐非法如臣拜君岂得在床人王尚自不尔况复况王
宁为此事波颇三藏云西国亦无此礼法也)。

兼说一偈云持戒清净如满月身口皎洁无瑕秽清
净和合无违争尔乃可得同布萨说巳各当处坐年
少比丘应起行汤水净巾亦须办种种名花五三槃
香汤五三铜盆今时多有用食钵盛汤行之此非生
善之事众若大者应令五三年少助行各须偏袒脱
去靴履具修威仪维那当取香水及汤洗手巳持水
汤至上坐前胡跪维那自浴筹今时多遣上坐浴筹
此非正仪当俗筹时僧各说偈云罗汉圣僧集凡夫
众和合香汤浴净筹布萨度众生说竟令一年少比
丘将香水行先行净水正承水时复说偈云八功德
水净诸尘灌掌去垢心无染执持禁戒无缺犯一切
743-A¶ 第 336a 页 X44-0336.png
众生亦如是正行香汤时又说偈云香水薰沐渗诸
垢法身具足五分充般若圆照解脱满群生同会法
界融承汤水之时止得灌掌而巳不得漱口今时数
有此事故别标记维那浴筹竟应至打静处立取槌
净洗巳当左手执筹右手捉槌徐徐缓打打一下巳
安手放槌勿令作声然后唱之四分但言听行舍罗
更无别法五分云有客比丘来不知行筹收数法佛
言令一人行一人收乃至收巳数之知数巳唱言比
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人和合若干人今依此文犹
自不具更以人语补𨷂大(德姊)僧听今是十方众僧说
戒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为说戒我(比丘比丘尼)某甲
为说戒故行筹上中下座各如法受筹及唱并嘱授
(此是常行法事一说便得)亦有唱云堪为布萨者此即名滥未通
说戒今以说戒代之理顺无违又有诸师戒本序前
唱出沙弥众中小者或云收护或云守户或云守护
外清净大沙门入此并无文不唱无过四分戒序沙
弥得听何须即唱至作白时文自简出不劳预遣若
言为行筹故唱收护者亦应为行筹故言行护若不
唱行护亦不得言收护若令沙弥守户及守护者何
须令此唱若是大僧僧守护者未唱说欲何容得去
但鸣钟一发凡圣同遵众既齐集何须复唱外沙门
入若为闻疑众不尽故须复唱者非共求觅何得遣
疑若先无疑僧又集者故知空唱使即虚谈妄言之
过孰能受耶说竟维那来至上座前胡跪授筹与上
743-A¶ 第 336b 页 X44-0336.png
坐上坐即应胡跪合掌一切僧亦随上坐仪式上坐
正取筹时当说偈云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
金果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欲还筹时
复说偈云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坚固
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说巳即付与他还复
本坐如是展转至大僧讫维那来至打静处立收筹
者付与上座数维那自数亦得若沙弥别处说戒时
维那当往彼取沙弥筹合唱若沙弥至僧中坐时维
那至打静处立当打静云大(德姊)僧听次行(沙弥沙弥尼)
(一说)说巳至(沙弥沙弥尼)所行之行讫收取付上坐数之上
坐数竟维那总取还至打静处立打静唱云大(德姊)
听此一住处一说戒(比丘比丘尼)若干人(沙弥沙弥尼式叉尼)若干
人都合若干人各清净出家和合说戒上顺诸佛中
报四恩下为含识各诵经中清净妙偈(一说)众僧合掌
一时说偈云清净如满月清净得布萨身口业清净
尔乃应布萨(出僧祇律)彼维那举筹巳至上坐前礼三拜
巳白上坐云众僧和合请大(德姊)为众诵戒若上坐自
欲说者语云此戒法正当我说便即唱之若不堪者
告云此说戒正当某甲但为自身老弱言辞浊恶恐
恼众僧次请能诵者说维那更礼一拜巳当起至第
二上坐前还依前问答无异若第二上座不堪说者
直请能诵者不须至下故僧祇云若上座若次坐应
诵不能者差能诵者说若差得者当打静唱云大(德姊)
僧听僧差律师某甲为僧诵律梵音某甲律师升高
743-A¶ 第 336c 页 X44-0336.png
(一说)某梵音维那屏请得者不唱亦得凡对僧唱
人要须双牒其字故律下文结集中差诸罗汉并双
唱也僧既差巳律师应起具脩威仪至僧中大铺座
具四向礼僧巳胡跪白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稽首和南
敬白众僧僧差诵律恐有错误愿同诵者加慈赐垂
指授白巳更设一拜然后升座升座之时不得交脚
登阶必须并足然后移脚比见僧尼数行此事故别
标记外礼亦云升阶涉级聚足也香水馀残维那左
右洒之应留中间空处拟人来往香华亦散令周遍
正散华时各说偈云散华庄严净光明庄严宝华以
为帐散众宝华遍十方供养一切诸如来(出华严经)说巳
维那打静令人供养梵音赞呗至行香说偈时僧应
合掌各说偈云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世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薰證寂灭(出华严经)供养巳维
那仍须立住待彼戒师诵至未受具者出时戒师应
且止诵令沙弥出沙弥应具修威仪来至众中依行
礼三拜巳胡跪住取上坐教敕上坐当语云敕诸(沙弥
沙弥尼式叉尼)等汝年未充行未满不堪进入羯磨僧数同
共说戒听待年充行满受具戒竟然后得预说戒汝
等各还本处静念温诵不得散乱然后方起更设一
礼依次而出若沙弥等别说戒者则不须此戒师唱
不来者说欲巳次唱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尼无此问)
有受嘱者应起至僧中礼巳胡跪住合掌云大德某
寺尼众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顶礼大德僧足
743-A¶ 第 337a 页 X44-0337.png
求请教诫尼人(出五分律)三说巳上座前长跪曲身合掌
云大德慈悲能教诫比丘尼不上坐若云某甲老年
无德不堪更请能者如是展转至二十夏巳来并须
委问不得止问五三而巳由二夏巳上并堪教诫尼
故若无堪者还至上坐前云巳遍问下坐并辞不堪
上坐当语云诸大德等何啻堪往特由爱惜正业故
不受请若尼明日参戒师来时当语云此众中无教
诫尼人又无善说法者虽然上坐有教敕诸尼众当
勤精进如法脩道谨慎莫放逸(此文当勤巳前出五分巳后出僧祇)此人
复本座巳说戒师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维那答云
说戒羯磨(今时多有答云布萨说戒者非也)戒师待维那坐巳然后作
白以未坐时则有坐立不同岂非别众等过若说戒
竟当至明人能护戒偈中维那鸣钟三下令未受具
者来听若沙弥未至应待来为说若全不来直说戒
竟维那鸣槌三下令外人知了得入若说戒巳当诵
四分偈序作呗神仙五通人造设禁咒术为彼惭愧
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巳说戒利
益稽首礼诸佛摩得勒伽云不得作半呗作半呗者
突吉罗(不解前梵音作处世界呗亦得)戒师下座巳至僧中礼谢云
(比丘比丘尼)某甲敬谢众僧僧差诵律三业不勤多有
舛误愿众慈悲布施欢喜众僧即应各说自庆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欢喜快大众和合寂灭
快众生离垢安乐快俱舍论偈云诸佛出现乐说正
法亦乐大众和合乐聚集出家乐然后唱三礼散。
743-A¶ 第 337b 页 X44-0337.png

第四杂行者问说戒至半不说欲得起去不答欲本
应羯磨今虽白竟然此说戒是羯磨家所为事要
须说欲得去若界外客(比丘比丘尼)欲得闻戒者当直至
说戒处不得更至馀处恐破他说戒若未诵序未唱
是中清净不巳来客僧随次入依位而坐彼戒师若
见他来即须止诵若不住者客师当呵令住待坐讫
依向所住处文次第为说若巳诵序竟乃至说戒巳
当并入僧中四向礼僧巳胡跪住一人告清净云大
(德姊)僧听(比丘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并清净告巳随次坐
戒师随次说若不清净者一一别告云大(德姊)僧听(比丘
比丘尼)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戒未得忏悔待后当如法
忏说巳依前住文续次诵之若客来多及人等者纵
说戒讫皆令主人从头更诵不诵如法治故律云等
多更为说若多寺尼来请教诫随意受之前各列寺
名人名后总结请意不得通云某甲某甲尼差某甲
某甲尼等以文不了故众中若无能诵戒者布萨仪
式一依前法直差一人说法诵经诸馀教诫等便散
也毗尼母云若根钝无知有难不得就馀寺说戒者
下至说一偈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作如是巳方得散去不得全不说也若全偈不得者
应言谨慎莫放逸巳方得散也若于说戒座上忆得
罪者即须心念发露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犯某罪待说
戒竟当如法忏作如是巳便得听戒若犯罪有疑者
应心念言我(比丘比丘尼)某甲于某事生疑待说戒竟当
743-A¶ 第 337c 页 X44-0337.png
决了若于未说戒前忆得罪者应先忏巳便得听戒。

第五略说者此律难有八种谓王贼水火病人非人
恶虫难等或大众难集床座少多病天雨斗争说法
夜久如是等缘皆听略说义云若有众主纲维善能
御众者每至盛夏盛冬恐僧疲弊者当为略说戒平
旦集僧时维那作白竟上坐又白僧云今日是说戒
日大众并愿早集当为略说勿假托缘自生厌怠若
作如此亦成善御大众心无忧悔也说戒师当量难
缘远近观时进不难若远时则为说三十九十巳馀
者略却若难近及老病寒热等缘当为说序巳馀者
便略云何略耶说戒序竟问清净巳应言诸大(德姊)
(四八)波罗夷法僧常闻乃至诸大(德姊)是七灭争法僧
常闻巳下必须广说迄至戒末若难卒至即说僧常
闻若全序不得说者应云今某月某日布萨说戒时
众僧各正身口意谨慎莫放逸(说巳便散)五分云欲作羯
磨僧不可知者当于说戒前作以说戒是正制僧不
敢散次明别人法者一人独住应诣说戒堂扫洒处
所具布萨调度一如前式客(比丘比丘尼)来若四人巳上
即须广说若三人巳下各相向说云二大(德姊)一心念
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清净(三说)若有二
人亦相向说同有若有一人心念口言今众僧十五
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若犯波罗夷者便应灭摈不
合说戒若犯僧残巳下罪无人可对忏者应至像前
心念发露巳便说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敬白十方诸佛今
743-A¶ 第 338a 页 X44-0338.png
日众僧说戒日我犯某罪不应布萨(一说)若犯小罪不
应说戒自责心巳便说。
毗尼讨要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