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31a 页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三(释钞惣序毕别序第一门)
吴越国长讲律临坛赐紫清凉大师景霄纂
第二依文别收。即分两序也。大科恐繁不引(云云)。夫
两序者。准诸圣教。或具不具。且如多论。佛涅槃后。造
发智论。二序全无。又阿毗昙心论。但有发起。无證信。
又杂心论。唯有證信。无发起。今四分律二序具全。钞
既宗四分。二序亦具。然则安布与律不同。若约总别
以说。即同谓律文五字偈为总序。从尔时世尊在俱
苏摩国下为别序。今钞亦然。前明总序。后明十门各
别也。若就證信发教起说。钞与律则异。律虽先明总
序。总序却名證。谓部主分宗之时。先归敬三宝。證之
令信。后明别序。别序却名发起。今钞不然。先明总序。
名为发起。后十门别序。名为證信。所以有此不同者。
谓部主将弘律本意。令久远流行。必先證之而令信
也。然后方甲发起。今师制钞。先辨发起之由。恐行事
有妨。后作十门。證信为有由致(云云)。从此依文叙。诸
小科不具列(云云)。
初言夫至像者。法喻总叹也。问古今制作虽弘圣教。
恐有魔事。皆先归依三宝。请求加护。欲令其教久永
流行。如唯识云。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又俱舍云。
敬礼如是如理师等。又百法疏云。粤惟至理杳冥。又
卷三 第 31b 页 X43-0031.png
慈恩疏云。盖闻至觉权真等。皆是归敬之词。今钞何
不归依。而直叹戒德。答多解。初云夫归敬有二。一冥。
二显。今钞欲著述时。巳冥心归敬了。不更显归敬也。
次搜玄云。钞宗四分律。律本之中云。稽首礼诸佛等。
既安归敬是以钞文承律文。更不重述。或有释云。但
随著述人怀。有无总得(巳上并非能繁云云)。今依顺正说云。夫
归依者。三业为体。如跪礼是身业归依。佛有天眼能
见。发言赞叹是口业。佛有天耳遥闻。意中归依。佛有
他心遥知。今既入文叹戒。乃是口业。归命法身。法身
自食三宝。广引下□事證。对讲明之(此解雅当)。次销文。夫
者两解。一云发端之语。如云窃闻恭闻等例(云云)。二
云蕴深旨曰夫。谓此戒德难思。是深旨也。今欲仰叹。
故称曰夫世。单言戒者。简于定慧。乃是遮诠。合言戒
德难思。即是持体德。复是表诠。今此戒字。儒释两解。
初儒解者。周易云。以此斋戒。韩康伯注云。洗心曰斋。
防患曰戒。斋者齐也。齐整身心。令不放恣。如国家欲
差官寮祭祀天神地祇。先七日致斋。三日不行鞭杖。
清洁身心。以祭神祇。用希福祐。今释教不过中食为
斋。取一分清身之义。故曰洗心曰斋也。戒谓警也。警
察五常。恭之在心。恐患身故。恒须防拟故。口防患云
戒。此谓儒道立身之本也。次依内教解者。诸释盖多。
莫先禁义。之中但取善禁恶令不起过。名为善戒。又
于善戒中。有定散差别。今此乃是有漏散善。非定善
无漏也。故下文云。依因此戒德有定慧等。德者亦两
不归依。而直叹戒德。答多解。初云夫归敬有二。一冥。
二显。今钞欲著述时。巳冥心归敬了。不更显归敬也。
次搜玄云。钞宗四分律。律本之中云。稽首礼诸佛等。
既安归敬是以钞文承律文。更不重述。或有释云。但
随著述人怀。有无总得(巳上并非能繁云云)。今依顺正说云。夫
归依者。三业为体。如跪礼是身业归依。佛有天眼能
见。发言赞叹是口业。佛有天耳遥闻。意中归依。佛有
他心遥知。今既入文叹戒。乃是口业。归命法身。法身
自食三宝。广引下□事證。对讲明之(此解雅当)。次销文。夫
者两解。一云发端之语。如云窃闻恭闻等例(云云)。二
云蕴深旨曰夫。谓此戒德难思。是深旨也。今欲仰叹。
故称曰夫世。单言戒者。简于定慧。乃是遮诠。合言戒
德难思。即是持体德。复是表诠。今此戒字。儒释两解。
初儒解者。周易云。以此斋戒。韩康伯注云。洗心曰斋。
防患曰戒。斋者齐也。齐整身心。令不放恣。如国家欲
差官寮祭祀天神地祇。先七日致斋。三日不行鞭杖。
清洁身心。以祭神祇。用希福祐。今释教不过中食为
斋。取一分清身之义。故曰洗心曰斋也。戒谓警也。警
察五常。恭之在心。恐患身故。恒须防拟故。口防患云
戒。此谓儒道立身之本也。次依内教解者。诸释盖多。
莫先禁义。之中但取善禁恶令不起过。名为善戒。又
于善戒中。有定散差别。今此乃是有漏散善。非定善
无漏也。故下文云。依因此戒德有定慧等。德者亦两
卷三 第 31c 页 X43-0031.png
解。初依老子音义云。德者得也。谓有所得。又字统云。
内德于巳。外德于人。常无所失。此则内有德。可以闻
巳。外有德可以五人。如颜回有德故。居四科之首等
(云云)。次内依教者。德谓功德。且戒因名。德是果称。一
有漏德。人天果。是故戒经云。明人能护戒等。二无漏
德。即菩提涅槃。故戒经云。戒净有智慧等(云云)。斯之
二德之果。皆藉戒因而生。故是戒家之德。约释分别
戒之德(依主)。难思者。难者不易之谈。思谓思量测度。谓
此戒之胜得。非口所宣。非心测度。超不思议之境。故
曰难思。故下文云。下为六道福田。上作三田种乃至
功德不可思议。岂准言论能尽。今显斯相略分四称。
故俱舍颂云。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诤等。故曰谓身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故
言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及遮。俱说名戒也。
为有二者。此遮性二为有表无表也(上且云释名)。次明四
德。一非犯戒坏。即离犯难思。二不为犯戒因坏。因即
贪等烦恼。即离烦恼难思。三依治者。四念住等对持
前犯彼因故。即对治难思。四灭净者。回向菩提非胜
生故。即涅槃难思也。又颂中言净者。谓具上四德戒
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净也。颂中等字者。有师说。故
知戒净。由具五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二眷属净。离
方便。三非寻害离恶也。四念拣受念三宝也。五回向
寂灭求涅槃也(上且依俱舍明之或依扶主记中别引六种恐繁此不叙也)。冠超众像者
冠者慧地。超者。过越也。众者诸也。像者物像也(上略别叙)
内德于巳。外德于人。常无所失。此则内有德。可以闻
巳。外有德可以五人。如颜回有德故。居四科之首等
(云云)。次内依教者。德谓功德。且戒因名。德是果称。一
有漏德。人天果。是故戒经云。明人能护戒等。二无漏
德。即菩提涅槃。故戒经云。戒净有智慧等(云云)。斯之
二德之果。皆藉戒因而生。故是戒家之德。约释分别
戒之德(依主)。难思者。难者不易之谈。思谓思量测度。谓
此戒之胜得。非口所宣。非心测度。超不思议之境。故
曰难思。故下文云。下为六道福田。上作三田种乃至
功德不可思议。岂准言论能尽。今显斯相略分四称。
故俱舍颂云。离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诤等。故曰谓身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故
言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及遮。俱说名戒也。
为有二者。此遮性二为有表无表也(上且云释名)。次明四
德。一非犯戒坏。即离犯难思。二不为犯戒因坏。因即
贪等烦恼。即离烦恼难思。三依治者。四念住等对持
前犯彼因故。即对治难思。四灭净者。回向菩提非胜
生故。即涅槃难思也。又颂中言净者。谓具上四德戒
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净也。颂中等字者。有师说。故
知戒净。由具五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二眷属净。离
方便。三非寻害离恶也。四念拣受念三宝也。五回向
寂灭求涅槃也(上且依俱舍明之或依扶主记中别引六种恐繁此不叙也)。冠超众像者
冠者慧地。超者。过越也。众者诸也。像者物像也(上略别叙)
卷三 第 32a 页 X43-0032.png
次广解者。周礼云。未在首曰冠(平声)。在首曰冠者(去声)礼
记云。男子二十四冠之。父母为立名而召体。朋友为
作字以彰德。又庄因云。冠圆以像天。天能覆于万物。
冠持发以为首饰。自后不改其制也。又仪服记云。冠
者蝉冠。古来皆戴之。谓蝉虫饮吸于露而体清。今戴
此冠。表男子有清恒之得。后制[噗-口+言]头用裹冠上。唐朝
高祖赐巾子用替其冠。迄今不改。更有武士冠学冠
等。又易云。冠虽贱而不可以处下。屦虽贵不可以居
上。此既最尊高。超过诸服之上。故曰冠超众像(上喻竟)。
次下法合。别腕之戒。最为高贵。犹若于冠。为万善之
因基。一切定慧。从兹立故。所以超也。古云。严色身之
仪服。冠最居首。饰法身之功德。戒最为先。二种相当
故将譬(收科云云)。
言为至唱者。举迅事别叹也。钞文都有四段。一轨导
五业方运载三宝功德定慧。四住持息唱。初言五乘
之轨导者。此唯叹所诠行也。为由作也。五者数也。智
论云。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五菩萨也。乘者。涅槃
远疏云。运载义。运障令尽。运理令显。运行令满。运心
令圆。之者。助语之词也。轨谓轨则。导谓引导。左传云。
引物令通曰导。以表此戒能作五乘轨则导引。故曰
为(云云)。上来略消。今更广辨。如一类有情。受戒之后。
严洁护持。从始至终。不令毁犯。为求当来生于人中。
后必依愿。即此戒能为人乘之轨导。又有一类众生。
亦持此戒。愿生诸天。亦随其意。即能为天乘之轨导。
记云。男子二十四冠之。父母为立名而召体。朋友为
作字以彰德。又庄因云。冠圆以像天。天能覆于万物。
冠持发以为首饰。自后不改其制也。又仪服记云。冠
者蝉冠。古来皆戴之。谓蝉虫饮吸于露而体清。今戴
此冠。表男子有清恒之得。后制[噗-口+言]头用裹冠上。唐朝
高祖赐巾子用替其冠。迄今不改。更有武士冠学冠
等。又易云。冠虽贱而不可以处下。屦虽贵不可以居
上。此既最尊高。超过诸服之上。故曰冠超众像(上喻竟)。
次下法合。别腕之戒。最为高贵。犹若于冠。为万善之
因基。一切定慧。从兹立故。所以超也。古云。严色身之
仪服。冠最居首。饰法身之功德。戒最为先。二种相当
故将譬(收科云云)。
言为至唱者。举迅事别叹也。钞文都有四段。一轨导
五业方运载三宝功德定慧。四住持息唱。初言五乘
之轨导者。此唯叹所诠行也。为由作也。五者数也。智
论云。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五菩萨也。乘者。涅槃
远疏云。运载义。运障令尽。运理令显。运行令满。运心
令圆。之者。助语之词也。轨谓轨则。导谓引导。左传云。
引物令通曰导。以表此戒能作五乘轨则导引。故曰
为(云云)。上来略消。今更广辨。如一类有情。受戒之后。
严洁护持。从始至终。不令毁犯。为求当来生于人中。
后必依愿。即此戒能为人乘之轨导。又有一类众生。
亦持此戒。愿生诸天。亦随其意。即能为天乘之轨导。
卷三 第 32b 页 X43-0032.png
复有一类众生。坚持此戒不犯。观四谛理伏断烦恼。
證四沙门果。即此戒能为声闻之轨导。复有一类人。
坚持不犯。观十二缘。證辟支迦果。此戒即为缘觉乘
之轨导。复有人。坚持此戒无犯。修六波罗蜜。誓求涅
槃之果。此戒即能为菩萨乘之轨导。上之五种果报。
皆以别解脱戒为因。方能运载行人。到于前所。故曰
为五乘导也(巳上举僧尼所受别脱戒。以论。伹为持人心边。有五差别。巳外五八十二亦二
背能为五乘之因。例此列妄。若依诸家记中。使持五八乃至三聚净。别夕配句。五乘果上。却成绞局。不为雅当
也)。寔三宝之舟航者。运戴三宝得也。寔由寔也。三宝。
如下明。舟航者。字[纻-丁+死]云。单船曰舟。双船曰航。又解渡
水曰航。不渡水曰舟。舟是体航是用。今钞文体双彰
也。又周易云。刳木曰舟。割木曰楫。内空曰刳。外削曰
刮。置舟楫有济凡之用。此是喻况。今法合者。谓今僧
尼剃发染衣。受持禁戒。入僧之位。即住持僧宝。又能
书写十二分教。即住持法宝。又能建立形像塔庙。即
是住持佛宝。岂非住持三宝之舟航。又地持云。三十
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感。即是佛宝。既成佛巳
演四谛教。即是法宝。度五比丘。即是僧宝。此则戒为
化相三宝之舟航。又智论云。先持净戒后。證五分法
身。是佛宝。又得择灭无为。是法宝。复得无学功德。是
僧宝。此则戒为理体三宝之舟航。巳上三种三宝虽
殊。皆用戒能运载。故曰寔(云云)。古今相承。以义门料
简略四别。一释名。二差别。三辨体。四所以先后。初释
名中复先辨三种别名。次释宝之通局。初中梵语佛
證四沙门果。即此戒能为声闻之轨导。复有一类人。
坚持不犯。观十二缘。證辟支迦果。此戒即为缘觉乘
之轨导。复有人。坚持此戒无犯。修六波罗蜜。誓求涅
槃之果。此戒即能为菩萨乘之轨导。上之五种果报。
皆以别解脱戒为因。方能运载行人。到于前所。故曰
为五乘导也(巳上举僧尼所受别脱戒。以论。伹为持人心边。有五差别。巳外五八十二亦二
背能为五乘之因。例此列妄。若依诸家记中。使持五八乃至三聚净。别夕配句。五乘果上。却成绞局。不为雅当
也)。寔三宝之舟航者。运戴三宝得也。寔由寔也。三宝。
如下明。舟航者。字[纻-丁+死]云。单船曰舟。双船曰航。又解渡
水曰航。不渡水曰舟。舟是体航是用。今钞文体双彰
也。又周易云。刳木曰舟。割木曰楫。内空曰刳。外削曰
刮。置舟楫有济凡之用。此是喻况。今法合者。谓今僧
尼剃发染衣。受持禁戒。入僧之位。即住持僧宝。又能
书写十二分教。即住持法宝。又能建立形像塔庙。即
是住持佛宝。岂非住持三宝之舟航。又地持云。三十
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所感。即是佛宝。既成佛巳
演四谛教。即是法宝。度五比丘。即是僧宝。此则戒为
化相三宝之舟航。又智论云。先持净戒后。證五分法
身。是佛宝。又得择灭无为。是法宝。复得无学功德。是
僧宝。此则戒为理体三宝之舟航。巳上三种三宝虽
殊。皆用戒能运载。故曰寔(云云)。古今相承。以义门料
简略四别。一释名。二差别。三辨体。四所以先后。初释
名中复先辨三种别名。次释宝之通局。初中梵语佛
卷三 第 32c 页 X43-0032.png
陀。即此翻为觉。谓觉察觉悟也。又自觉觉佗觉行圆
满等(云云)。今但云佛存其略。梵以生善也。二梵语达
摩耶。此翻为法。法有二义。一轨生物解。如言无常则
令人生无常之解故。二住持自性。谓能持色二十等
当体故。三梵语僧伽耶。此翻为众。约体四人同六和
义。次辨宝之通号者。宝性论云。真宝世希有。明净及
势力。能能庄严世间。最胜不变等。所言希有者。世宝
贫穷。且无三宝。福薄不遇。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
值遇难。二明净义。世宝体无瑕垢。三宝绝离诸漏。三
威势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四庄严义。世
宝能庄严色身。三宝能庄严法身。五最胜义。世宝诸
物中胜。三宝得无过上。六不变义。世宝练磨不练变。
三宝八法不倾(谓利誉称乐四顺也。衰毁讥苦四违也)巳上六义虽殊。
莫不同训珍美。约释分别即带数。第二差别者。准诸
经论。总有六种。小乘三种。大乘三种者。一理体三宝。
戒疏云。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
无学功德为僧宝。二化相三宝者。释迦道王三千界
为佛宝。演四谛教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三住持
者。形像塔庙为佛宝(旧云泥合龙塑像也)纸素竹帛有漏卷轴
为法宝(旧云黄卷赤轴)。受持禁戒剃发染衣为僧宝。次大乘
三种者。一同一体三宝。并于真如建立。真如身上有
觉义为佛宝。真如身上有轨持义为法宝。真如上有
和合义为僧宝。故涅槃云。若能觉三宝常住同真性
此则佛。是佛最上之誓愿。二真实三宝者唯佛二空
满等(云云)。今但云佛存其略。梵以生善也。二梵语达
摩耶。此翻为法。法有二义。一轨生物解。如言无常则
令人生无常之解故。二住持自性。谓能持色二十等
当体故。三梵语僧伽耶。此翻为众。约体四人同六和
义。次辨宝之通号者。宝性论云。真宝世希有。明净及
势力。能能庄严世间。最胜不变等。所言希有者。世宝
贫穷。且无三宝。福薄不遇。故经云。诸佛兴出世。悬远
值遇难。二明净义。世宝体无瑕垢。三宝绝离诸漏。三
威势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四庄严义。世
宝能庄严色身。三宝能庄严法身。五最胜义。世宝诸
物中胜。三宝得无过上。六不变义。世宝练磨不练变。
三宝八法不倾(谓利誉称乐四顺也。衰毁讥苦四违也)巳上六义虽殊。
莫不同训珍美。约释分别即带数。第二差别者。准诸
经论。总有六种。小乘三种。大乘三种者。一理体三宝。
戒疏云。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
无学功德为僧宝。二化相三宝者。释迦道王三千界
为佛宝。演四谛教为法宝。度五比丘为僧宝。三住持
者。形像塔庙为佛宝(旧云泥合龙塑像也)纸素竹帛有漏卷轴
为法宝(旧云黄卷赤轴)。受持禁戒剃发染衣为僧宝。次大乘
三种者。一同一体三宝。并于真如建立。真如身上有
觉义为佛宝。真如身上有轨持义为法宝。真如上有
和合义为僧宝。故涅槃云。若能觉三宝常住同真性
此则佛。是佛最上之誓愿。二真实三宝者唯佛二空
卷三 第 33a 页 X43-0033.png
真如无漏法为真宝故。谓取法身并自受用报身为
佛宝(下取他化)。无漏本质教为法宝。十地苦萨为僧宝(戒疏
中。无真实三宝。今依诸经论叙录之)。二别相三宝者。三身如来为佛宝。
大乘教理行果为法宝。地前地上为僧宝。三辨体者。
例上分二。别明小乘者。理三宝并为五分法身为体。
二化相者。佛宝有两宗。初萨婆多。唯取佛身中无漏
法为体。即心所法也。通大地有十受想思触欲念慧
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十地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
无贪无嗔不害勤。及同时心王生住异灭无表。巳上
诸法。具五蕴性。次经部宗。无漏法如前。并取佛色身。
通漏无漏也。法宝以本后二智为体。或可以声名句
文。僧宝用五蕴为体。三住持三僧宝。并以真如为体。
故唐三藏云。三宝之体不离真如。二真实三宝。类前
差别中可解。莫非俱是无漏法也。三列相者。佛宝中
法身以无垢真如为体。自受用报身。以无漏寔智为
体。他化二身。以化五蕴为体。二法宝以教理行果为
体。三僧宝以出家真行人五蕴为体(巳上大乘出体竟)四所
巳先后者。且明所以不多不少。正立三宝者何。答有
三义故。一则三世诸佛常法须三。二对部三宝以立
而翻彼故。是以经言。归依佛更不归依大自在天故
(云云)。三约喻立三。如世间人有四大病。欲治此病。先
求医人。次须良药。后须看病之人。要具此三。方得除
愈。今一切有情烦恼之病。亦复如是。故智论云。佛如
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看病之人。要具此三。即有情烦
佛宝(下取他化)。无漏本质教为法宝。十地苦萨为僧宝(戒疏
中。无真实三宝。今依诸经论叙录之)。二别相三宝者。三身如来为佛宝。
大乘教理行果为法宝。地前地上为僧宝。三辨体者。
例上分二。别明小乘者。理三宝并为五分法身为体。
二化相者。佛宝有两宗。初萨婆多。唯取佛身中无漏
法为体。即心所法也。通大地有十受想思触欲念慧
作意胜解。三摩地大善十地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
无贪无嗔不害勤。及同时心王生住异灭无表。巳上
诸法。具五蕴性。次经部宗。无漏法如前。并取佛色身。
通漏无漏也。法宝以本后二智为体。或可以声名句
文。僧宝用五蕴为体。三住持三僧宝。并以真如为体。
故唐三藏云。三宝之体不离真如。二真实三宝。类前
差别中可解。莫非俱是无漏法也。三列相者。佛宝中
法身以无垢真如为体。自受用报身。以无漏寔智为
体。他化二身。以化五蕴为体。二法宝以教理行果为
体。三僧宝以出家真行人五蕴为体(巳上大乘出体竟)四所
巳先后者。且明所以不多不少。正立三宝者何。答有
三义故。一则三世诸佛常法须三。二对部三宝以立
而翻彼故。是以经言。归依佛更不归依大自在天故
(云云)。三约喻立三。如世间人有四大病。欲治此病。先
求医人。次须良药。后须看病之人。要具此三。方得除
愈。今一切有情烦恼之病。亦复如是。故智论云。佛如
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看病之人。要具此三。即有情烦
卷三 第 33b 页 X43-0033.png
恼病也。多则无用。少则不足。今五三种。正处其中(并所
巳竟)。次先后者。若论一一体。亦无先后。随所总得。今总
义分三种先后。初约胜劣者。佛是能觉之人。为方有
所觉之法。随觉修学名为僧。故律受戒法文云。如来
成道号佛。佛演四谛名法。后度五比丘名僧。化仪次
第不可乖矣。二约师资明者。法最居先。故涅槃云。诸
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即法先也。次
佛后僧先者。三约信巳明者。僧最居先。如舍利弗。见
阿鞞比丘。容心寂静。乃生善心。次为说法。后当见佛。
故戒疏云。所以僧初佛后者。道假人弘。世途法尔故。
迦竺初达。现僧仪相。述五乘为善因。明三途为恶果。
现法仪也。斯法远大。非凡小之所开。故表𦘕像于凉
台。推其所说。现佛仪也(上来有四云云。惣当明三宝章也)。
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者。此明行胜也。依谓依凭。
教谓律教(亦云约三藏也)。建建立。修谓进修。定则经之所诠。
慧论之诠旨。功谓功能。莫由无等者。觉等意显出家
僧尼。依凭律教。建立修行。则功高定慧。故云莫等。问
何故不等。答据胜劣以说。定能證心。慧能断惑。最为
殊胜。故俱舍云。若离择法定无。为能灭诸惑胜方便。
准此即戒不如慧。今言莫等。且约始入佛法。依法修
行。三学之中。戒居其首。断惑證理由戒慧。如缚而生。
故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又尸罗清净三
昧现前。又成实云。戒如捉贼。定慧如杀贼。戒且不如
今元由须戒捉。此中捋弘律教。故偏欢尸罗。欲使行
巳竟)。次先后者。若论一一体。亦无先后。随所总得。今总
义分三种先后。初约胜劣者。佛是能觉之人。为方有
所觉之法。随觉修学名为僧。故律受戒法文云。如来
成道号佛。佛演四谛名法。后度五比丘名僧。化仪次
第不可乖矣。二约师资明者。法最居先。故涅槃云。诸
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即法先也。次
佛后僧先者。三约信巳明者。僧最居先。如舍利弗。见
阿鞞比丘。容心寂静。乃生善心。次为说法。后当见佛。
故戒疏云。所以僧初佛后者。道假人弘。世途法尔故。
迦竺初达。现僧仪相。述五乘为善因。明三途为恶果。
现法仪也。斯法远大。非凡小之所开。故表𦘕像于凉
台。推其所说。现佛仪也(上来有四云云。惣当明三宝章也)。
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者。此明行胜也。依谓依凭。
教谓律教(亦云约三藏也)。建建立。修谓进修。定则经之所诠。
慧论之诠旨。功谓功能。莫由无等者。觉等意显出家
僧尼。依凭律教。建立修行。则功高定慧。故云莫等。问
何故不等。答据胜劣以说。定能證心。慧能断惑。最为
殊胜。故俱舍云。若离择法定无。为能灭诸惑胜方便。
准此即戒不如慧。今言莫等。且约始入佛法。依法修
行。三学之中。戒居其首。断惑證理由戒慧。如缚而生。
故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又尸罗清净三
昧现前。又成实云。戒如捉贼。定慧如杀贼。戒且不如
今元由须戒捉。此中捋弘律教。故偏欢尸罗。欲使行
卷三 第 33c 页 X43-0033.png
人。遵崇此教。上言依教。即举律能诠。下言定慧举二
所诠。盖是影略之意(不同诸家温乱慧云)。
住持佛群籍于兹息唱者。此明教胜也。众法住持于
群籍也。谓住持由行此行教诠行。既住持中。强诠文
自然殊胜。前则举教显教下所诠。今则举行显诠行
之教。二处互举。能所自分也。教钞文。住谓久住也。持
谓任持。久住任持世尊教法。故曰住持佛法也。群籍
息唱者。群者众也。籍谓典籍。经论既多。故云群籍。息
者休也。唱者说也。律久住持。一明佛法。于像季之中。
伽蓝置设训导俗四僧羯磨治罚摈驱轻重七非。万
二千年。真规不坠。此皆假律所施行。馀二于此之时
且须休说。故云于兹息唱(双科云云)。
次约法就时辨其兴替。上既叹所诠戒得。显能诠文
优强。未翻此文弘演。是以约斯教法。而就于时用辨
其兴隆。兼明替癈。生制作之远意故。就中分二。开科
(云云)。言自至典者。此文二意。一为戒有胜德故佛偏
弘。二又须知。教典即是佛之亲说也。自大师在世者。
自由从也。大者简小也。三界中尊。德无过上。故论中
具四义。一者因大。誓度群生。二果大。證大菩提。三所
證理大。真如廓周沙界。四能證智。大圆镜等四智。三
界二果受。名之曰师。在者住也。世者间也。俗云世世
代。子继父为一代。三十年为世。内教云。世为谓世间。
杀那无常非久固义名世。住其中故名间。世间有二。
一以极微为体。可迁流被坏故云世。住中故间也。二
所诠。盖是影略之意(不同诸家温乱慧云)。
住持佛群籍于兹息唱者。此明教胜也。众法住持于
群籍也。谓住持由行此行教诠行。既住持中。强诠文
自然殊胜。前则举教显教下所诠。今则举行显诠行
之教。二处互举。能所自分也。教钞文。住谓久住也。持
谓任持。久住任持世尊教法。故曰住持佛法也。群籍
息唱者。群者众也。籍谓典籍。经论既多。故云群籍。息
者休也。唱者说也。律久住持。一明佛法。于像季之中。
伽蓝置设训导俗四僧羯磨治罚摈驱轻重七非。万
二千年。真规不坠。此皆假律所施行。馀二于此之时
且须休说。故云于兹息唱(双科云云)。
次约法就时辨其兴替。上既叹所诠戒得。显能诠文
优强。未翻此文弘演。是以约斯教法。而就于时用辨
其兴隆。兼明替癈。生制作之远意故。就中分二。开科
(云云)。言自至典者。此文二意。一为戒有胜德故佛偏
弘。二又须知。教典即是佛之亲说也。自大师在世者。
自由从也。大者简小也。三界中尊。德无过上。故论中
具四义。一者因大。誓度群生。二果大。證大菩提。三所
證理大。真如廓周沙界。四能證智。大圆镜等四智。三
界二果受。名之曰师。在者住也。世者间也。俗云世世
代。子继父为一代。三十年为世。内教云。世为谓世间。
杀那无常非久固义名世。住其中故名间。世间有二。
一以极微为体。可迁流被坏故云世。住中故间也。二
卷三 第 34a 页 X43-0034.png
有情世间。以五蕴为体。亦可迁流名世。住其中故名
间也(释名字竟)。今更略明行相者。且器世间。成住坏空。轮
环不尽。成了即住。住了又坏。坏讫复空。如是经二十
劫。共成八十劫也。有多种如别处明。今此所论是增
减劫。谓此世间被三灾所坏。火灾欲界并初禅。水坏
二禅。风坏三禅。若四禅不为灾坏。馀二灾如别所明。
今且说火坏欲界初禅者。委何时坏耶。且如今是住
劫二十中。当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牟尼出现。入灭
巳后。百年减一年。如是减至十岁。有一小三灾起。即
刀兵疾役饥馑。损害众生。从十岁后却入增劫。百年
一增一年。劫章云。子年倍父增(阿舍经亦)。如是增至八万
四千岁。即当第九减劫。又减到八万岁时慈氏出世。
又减又增。至第十五减劫时。九十五佛。相次而出。如
是至第二十劫。唯增不减。此增八万四千岁时。住劫
巳满。于此之中。须以三句料简。初一劫唯减不增。后
一劫唯不增。后一劫唯增不减。中间十八劫。一增一
减。今时世界将坏。坏法有二。初一十九劫坏有情。次
一劫坏非情。于有情中。先坏下三趣。后坏人天。就下
三中。先坏地狱。故论云。坏从狱不生。谓此世界将坏
之时。阿鼻等狱。更无新生有情。便当坏劫始也。若受
罪业满之者。转趣二禅。若受业未圆并新受业者。且
移向他方世界地狱内也(准此先坏阿鼻地狱。次坏上七热地狱。又坏八寒诸有情
也)。次坏修罗饿鬼畜生等。皆生人中。次又坏人天。于
人四洲。先坏南洲。欲坏之时。有百亿飞行夜叉。巡空
间也(释名字竟)。今更略明行相者。且器世间。成住坏空。轮
环不尽。成了即住。住了又坏。坏讫复空。如是经二十
劫。共成八十劫也。有多种如别处明。今此所论是增
减劫。谓此世间被三灾所坏。火灾欲界并初禅。水坏
二禅。风坏三禅。若四禅不为灾坏。馀二灾如别所明。
今且说火坏欲界初禅者。委何时坏耶。且如今是住
劫二十中。当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牟尼出现。入灭
巳后。百年减一年。如是减至十岁。有一小三灾起。即
刀兵疾役饥馑。损害众生。从十岁后却入增劫。百年
一增一年。劫章云。子年倍父增(阿舍经亦)。如是增至八万
四千岁。即当第九减劫。又减到八万岁时慈氏出世。
又减又增。至第十五减劫时。九十五佛。相次而出。如
是至第二十劫。唯增不减。此增八万四千岁时。住劫
巳满。于此之中。须以三句料简。初一劫唯减不增。后
一劫唯不增。后一劫唯增不减。中间十八劫。一增一
减。今时世界将坏。坏法有二。初一十九劫坏有情。次
一劫坏非情。于有情中。先坏下三趣。后坏人天。就下
三中。先坏地狱。故论云。坏从狱不生。谓此世界将坏
之时。阿鼻等狱。更无新生有情。便当坏劫始也。若受
罪业满之者。转趣二禅。若受业未圆并新受业者。且
移向他方世界地狱内也(准此先坏阿鼻地狱。次坏上七热地狱。又坏八寒诸有情
也)。次坏修罗饿鬼畜生等。皆生人中。次又坏人天。于
人四洲。先坏南洲。欲坏之时。有百亿飞行夜叉。巡空
卷三 第 34b 页 X43-0034.png
唱云。此劫将时。有百亿人闻此声。心生厌怖。初有一
人。无师法尔坐得禅定。从定起出巳唱言。定喜乐甚
静。馀皆效之。坐得初禅定。从此命终皆初禅也。东西
洲亦尔。北洲先生欲天(此坏人趣)。后坏六欲天。其中天子。
皆生初禅(坏欲界有情竟)。次坏初禅。初禅有一有情。无师尔
坐得二禅定。从定起巳唱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馀
皆效之。从定出巳唱言。定生喜乐乐静。馀皆效之。从
定出巳命终。皆生二禅也。巳上且据大灾。从欲界坏。
至色界初禅以说。若论水坏二禅。风坏三禅。一切有
情。皆生四禅。四禅不为三灾所坏故。佛说四禅。名不
动地。喻密室灯(广如论述)巳上从地狱有情坏。至初禅有
情。如是凡经一十九劫。名坏有情世间也。次一劫坏
器者。谓虽坏有情无人空有。有止住处所。如同空宅
一般。今欲坏此之时。日加四倍之位。河池之内乾枯。
草木樵坏。次有二三日出。诸江河等。悉皆枯竭。大海
水。三分减一。又四五日出。海众顿竭。最后六七日现。
一切山石皆融。大海须弥一时火起。如燃苏木无有
遗馀婆沙论师有两解。一云于此世界成时。有七日
轮。持双山下。且放一出。照灯世间。令至劫坏时。更放
馀六出。二云唯此一日倍常七日之极。江海乾竭。众
山洞燃。洲诸三轮。悉皆焚爇。所以论云。坏从狱不生。
至器都尽。问一等是坏。何故有情用十九劫。非情但
要一劫。答论云有情是别业难转故多。非情是共业
易转故少(巳上火灾二十劫坏六种世间也)。次经二十劫。上下犹如
人。无师法尔坐得禅定。从定起出巳唱言。定喜乐甚
静。馀皆效之。坐得初禅定。从此命终皆初禅也。东西
洲亦尔。北洲先生欲天(此坏人趣)。后坏六欲天。其中天子。
皆生初禅(坏欲界有情竟)。次坏初禅。初禅有一有情。无师尔
坐得二禅定。从定起巳唱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馀
皆效之。从定出巳唱言。定生喜乐乐静。馀皆效之。从
定出巳命终。皆生二禅也。巳上且据大灾。从欲界坏。
至色界初禅以说。若论水坏二禅。风坏三禅。一切有
情。皆生四禅。四禅不为三灾所坏故。佛说四禅。名不
动地。喻密室灯(广如论述)巳上从地狱有情坏。至初禅有
情。如是凡经一十九劫。名坏有情世间也。次一劫坏
器者。谓虽坏有情无人空有。有止住处所。如同空宅
一般。今欲坏此之时。日加四倍之位。河池之内乾枯。
草木樵坏。次有二三日出。诸江河等。悉皆枯竭。大海
水。三分减一。又四五日出。海众顿竭。最后六七日现。
一切山石皆融。大海须弥一时火起。如燃苏木无有
遗馀婆沙论师有两解。一云于此世界成时。有七日
轮。持双山下。且放一出。照灯世间。令至劫坏时。更放
馀六出。二云唯此一日倍常七日之极。江海乾竭。众
山洞燃。洲诸三轮。悉皆焚爇。所以论云。坏从狱不生。
至器都尽。问一等是坏。何故有情用十九劫。非情但
要一劫。答论云有情是别业难转故多。非情是共业
易转故少(巳上火灾二十劫坏六种世间也)。次经二十劫。上下犹如
卷三 第 34c 页 X43-0034.png
黑(此空二十劫)。次辨二十劫。初一劫成器世间。次十九劫
成有情世间。初一劫成器世间者。故俱舍云。成劫从
风起。谓从二禅下有微风起。经下初禅。旧时梵王住
处。遂立梵王宫殿并梵辅众天等(此成初禅三天竟也)。又微风
至欲界。置空居四天住处。次有猛风。盘旋至欲界下。
本着风轮处。结成风轮。为世界底。其轮四面量合六
千界。上下百六十亿由旬。形盘缘仰。周旁布持水不
散。其轮坚硬。纵使诺健那神。执金刚杵击之。亦无损
也。风轮既成第二禅。有光音天。布金藏云(其云密如藏色金。故
云金藏也)。既布云遍三千界。乃降其雨。滴沥如车轴。住风
轮上。而成水轮。厚十一亿二万由旬。又于此水轮数
内。取三亿二万由旬。如享乳一盘凝为金轮。馀八亿
由旬是水轮。既金轮巳。光音天又布雨。向金轮上。以
为海水。有情业减感。巧风鼓击。成妙高山。以四密处
成故云(东白银。西牛颇胝。南琉璃。北黄金也。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尔也)。于山顶
置三十三天宫殿。又于半腹四层级间。置四天王
居处。又于妙高山外。置七重金山。一持双山(双留泷通故云)。
二若持轴山(山有诸峰形如车轴)。三担木山(山有穴树形如檐木)四善见
山(山松秀异见者生喜)。五马耳山(山形如马耳)。六象鼻山(有神形如人。头如象。
其山似彼神鼻故)。七鱼觜山(山形如鱼觜)。又此七山之内。各有香
海。又于七金山外。置大铁围山绕之。铁围山有咸海。
于咸海中。置四大洲。人趣居处。有情业感土石而成。
一南剡部(因树立名)。二西瞿陀尼(此翻牛货彼处以牛为货)三东弗婆
提(此翻婆胜身。身形胜南洲故也)。四北郁单越(此翻处。或云胜生)。巳上成人
成有情世间。初一劫成器世间者。故俱舍云。成劫从
风起。谓从二禅下有微风起。经下初禅。旧时梵王住
处。遂立梵王宫殿并梵辅众天等(此成初禅三天竟也)。又微风
至欲界。置空居四天住处。次有猛风。盘旋至欲界下。
本着风轮处。结成风轮。为世界底。其轮四面量合六
千界。上下百六十亿由旬。形盘缘仰。周旁布持水不
散。其轮坚硬。纵使诺健那神。执金刚杵击之。亦无损
也。风轮既成第二禅。有光音天。布金藏云(其云密如藏色金。故
云金藏也)。既布云遍三千界。乃降其雨。滴沥如车轴。住风
轮上。而成水轮。厚十一亿二万由旬。又于此水轮数
内。取三亿二万由旬。如享乳一盘凝为金轮。馀八亿
由旬是水轮。既金轮巳。光音天又布雨。向金轮上。以
为海水。有情业减感。巧风鼓击。成妙高山。以四密处
成故云(东白银。西牛颇胝。南琉璃。北黄金也。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尔也)。于山顶
置三十三天宫殿。又于半腹四层级间。置四天王
居处。又于妙高山外。置七重金山。一持双山(双留泷通故云)。
二若持轴山(山有诸峰形如车轴)。三担木山(山有穴树形如檐木)四善见
山(山松秀异见者生喜)。五马耳山(山形如马耳)。六象鼻山(有神形如人。头如象。
其山似彼神鼻故)。七鱼觜山(山形如鱼觜)。又此七山之内。各有香
海。又于七金山外。置大铁围山绕之。铁围山有咸海。
于咸海中。置四大洲。人趣居处。有情业感土石而成。
一南剡部(因树立名)。二西瞿陀尼(此翻牛货彼处以牛为货)三东弗婆
提(此翻婆胜身。身形胜南洲故也)。四北郁单越(此翻处。或云胜生)。巳上成人
卷三 第 35a 页 X43-0035.png
趣四洲竟。又于大海边。置修罗饿鬼傍生居处。又于
南洲地下。安置炎魔王宫。并二八地狱住处。如是一
劫成器世间。虽有处门。未有情。喻似今时造宅虽成。
无人居住。如此经一增一减劫也(上明器世间巳竟)。次一十
九劫成有情世间者。论云。尔时二禅有一天子。顺后
业故。生向初禅。作大梵王。虽为梵王而无眷属。但独
住故。经云。一增一减遂生念曰。无有一人与我同分。
梵王才作念。上界之中。有诸天子顺后报业来生初
禅。为其眷属。即梵辅梵众。王曰我始生念。汝便生来。
是我之子。彼亦云。我因梵王念故得来此。是我之父。
又渐生六欲四洲渐渐多故。或人中造业之者。生修
罗鬼于趣畜生。后有一有情。造无间业堕地狱。当知。
尔时成劫巳满。故论云。成从风起。至地狱初生(巳上都二
十劫成二种世间竟也)。成后又住。后又坏竟复空。如似辘轳。终
无穷尽。今则正当住劫来。明第九减中。牟尼出兴世
间。为化有情。故曰大师在世也(有于此八相成道全不当文意知之)。偏
弘斯典者。偏谓偏颇不平也。弘为扬也。斯此。典谓教
典。谓佛在日偏颇弘杨此律教典。具五义故。所以偏
弘。一金口亲说。二同界尽集。三准半月。四须法界。五
准具戒得闻。经论反之。故偏弘矣(收科云云)。
二约时辨典赞中开科(云云)。言爰替者。此及反意道。
上明佛在之日。偏自弘持。既受请涅槃。金河息唱。未
知后更须谁人弘宣教文。疏之末代。故有四依菩萨。
继迹犹典。故有此段也。爰者。尔雅云于也。今借训及。
南洲地下。安置炎魔王宫。并二八地狱住处。如是一
劫成器世间。虽有处门。未有情。喻似今时造宅虽成。
无人居住。如此经一增一减劫也(上明器世间巳竟)。次一十
九劫成有情世间者。论云。尔时二禅有一天子。顺后
业故。生向初禅。作大梵王。虽为梵王而无眷属。但独
住故。经云。一增一减遂生念曰。无有一人与我同分。
梵王才作念。上界之中。有诸天子顺后报业来生初
禅。为其眷属。即梵辅梵众。王曰我始生念。汝便生来。
是我之子。彼亦云。我因梵王念故得来此。是我之父。
又渐生六欲四洲渐渐多故。或人中造业之者。生修
罗鬼于趣畜生。后有一有情。造无间业堕地狱。当知。
尔时成劫巳满。故论云。成从风起。至地狱初生(巳上都二
十劫成二种世间竟也)。成后又住。后又坏竟复空。如似辘轳。终
无穷尽。今则正当住劫来。明第九减中。牟尼出兴世
间。为化有情。故曰大师在世也(有于此八相成道全不当文意知之)。偏
弘斯典者。偏谓偏颇不平也。弘为扬也。斯此。典谓教
典。谓佛在日偏颇弘杨此律教典。具五义故。所以偏
弘。一金口亲说。二同界尽集。三准半月。四须法界。五
准具戒得闻。经论反之。故偏弘矣(收科云云)。
二约时辨典赞中开科(云云)。言爰替者。此及反意道。
上明佛在之日。偏自弘持。既受请涅槃。金河息唱。未
知后更须谁人弘宣教文。疏之末代。故有四依菩萨。
继迹犹典。故有此段也。爰者。尔雅云于也。今借训及。
卷三 第 35b 页 X43-0035.png
及者于四依盖取相接之义也。四者数也。依者依止。
谓有三种四依。能与世人作于凭止住故。言三种者。
一人。二行。三法。初人四依者。准涅槃经云。善男子有
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
世间依止安乐。何等为四。有人出家。具烦恼性。奉持
禁戒。威仪具足。能为他人。分别宣说八大人觉。为初
依(准此是外凡位也。八大人觉即二十故。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曾愧正思是也)。斯须二果
为第二依。阿那含果为第三依。阿罗汉果为第四依。
问四依菩萨。为约大乘。约小乘。若是小乘不能弘持。
若是大乘。何故上来将小乘四果等配属。答夫降世
弘扬。摧邪显正。必是大权菩萨。传演流通。若实声闻
不能摄化。文虽举四果。且等相为言。如迦叶阿难当
成佛位。故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若将大乘
行位配之。即地前三十心为初依。登地至七地为第
二依。八九二地为第三依。十地巳去为第四依(巳上辨人
四依竟。不同诸家所释杂乱。又不同搜玄取五师中前四师。为人四依也)。二行四依行者。
夫四依出世。须行四依正行故。次辨行四依。故律云。
三乘行者。通所资用。一者粪扫衣(以蔽形故)。二长乞食故
(以无饥故)。三树下坐(以形覆故)。四腐药(以治患故)。此亦且约制论。然
各有开通。不类提婆所立也。三法四依者。准归敬仪
云始终初贤终乎极圣。人资无漏。法体性空。据此依
永理无邪倒。故立法依。显成揩定。一依法不依人(谓法
性涅槃之法不依声闻之法)。二依义不依语(谓依觉了之义不依倚饰〔名二之々〕语也)。
三依智不依识者(谓识智性灭智当住也)。四依了义经不依不
谓有三种四依。能与世人作于凭止住故。言三种者。
一人。二行。三法。初人四依者。准涅槃经云。善男子有
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能多利益怜悯世间。为
世间依止安乐。何等为四。有人出家。具烦恼性。奉持
禁戒。威仪具足。能为他人。分别宣说八大人觉。为初
依(准此是外凡位也。八大人觉即二十故。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曾愧正思是也)。斯须二果
为第二依。阿那含果为第三依。阿罗汉果为第四依。
问四依菩萨。为约大乘。约小乘。若是小乘不能弘持。
若是大乘。何故上来将小乘四果等配属。答夫降世
弘扬。摧邪显正。必是大权菩萨。传演流通。若实声闻
不能摄化。文虽举四果。且等相为言。如迦叶阿难当
成佛位。故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若将大乘
行位配之。即地前三十心为初依。登地至七地为第
二依。八九二地为第三依。十地巳去为第四依(巳上辨人
四依竟。不同诸家所释杂乱。又不同搜玄取五师中前四师。为人四依也)。二行四依行者。
夫四依出世。须行四依正行故。次辨行四依。故律云。
三乘行者。通所资用。一者粪扫衣(以蔽形故)。二长乞食故
(以无饥故)。三树下坐(以形覆故)。四腐药(以治患故)。此亦且约制论。然
各有开通。不类提婆所立也。三法四依者。准归敬仪
云始终初贤终乎极圣。人资无漏。法体性空。据此依
永理无邪倒。故立法依。显成揩定。一依法不依人(谓法
性涅槃之法不依声闻之法)。二依义不依语(谓依觉了之义不依倚饰〔名二之々〕语也)。
三依智不依识者(谓识智性灭智当住也)。四依了义经不依不
卷三 第 35c 页 X43-0035.png
了义经(谓无上大乘之典是了义。二乘教文。名不了义也)。巳上三种四依虽
别。皆是一人所行。必具此三。方堪弘教。今二十四员
菩萨。一一是之相续传灯明明不绝。故曰爰及四依。
遗风无替者。遗馀也。风教也。无者对有彰名。替者癈。
问所以将风训教者。答如世风有美靡草之能也。故
儒书云。风者是阴阳之器相击相而成。又云因虎啸
而有。东风谓之谷风(春风也。谷者养也。谷养万物故)。南风谓之凯风
(夏风也。凯者长也。长养万物成〔五〕故)。西风谓之凉风(秋风也。凉者薄也。衰薄万物故也)。
北风谓之风(冬风卷者终也万物成熟曰终)。所以此四方风各异者。
东即喧气初生。南即鼓万物而成。西则金颫熟物。北
即阴气凉别。万物凋枯。四时既殊。是以春生夏长秋
凋冬落。世间风由尔。教亦如斯。能令行人五五五分
法身。初生次长。述华结果。不夫于时皆从教而生。故
谓佛在日其风广扇。涅槃之后。四依菩萨副续典。纵
分五部等殊。亦名未名为讹替。以有四依为住持。与
佛在时。更无差别。故云遗风无替也(收科云云)。
二像末住持讹替中分三初通明时移教替。二所以
下别明此土传持有失。言逮于至事者。此段文通西
土像末之时。教法讹替。偏说此方故。移在三失之前
(与显正有异也)。逮由及也。于由于也。像似也。季者末。谓通明
佛法总有三时。一正法时。有一千年。正者圣也。具有
教理行果四法。即真如之体。凡圣所依。从兹流出十
二分教。皆有所诠之行。依教修行。必获果證。与佛在
日不别。故云正法也。二像法时。亦有一千年。伹有上
别。皆是一人所行。必具此三。方堪弘教。今二十四员
菩萨。一一是之相续传灯明明不绝。故曰爰及四依。
遗风无替者。遗馀也。风教也。无者对有彰名。替者癈。
问所以将风训教者。答如世风有美靡草之能也。故
儒书云。风者是阴阳之器相击相而成。又云因虎啸
而有。东风谓之谷风(春风也。谷者养也。谷养万物故)。南风谓之凯风
(夏风也。凯者长也。长养万物成〔五〕故)。西风谓之凉风(秋风也。凉者薄也。衰薄万物故也)。
北风谓之风(冬风卷者终也万物成熟曰终)。所以此四方风各异者。
东即喧气初生。南即鼓万物而成。西则金颫熟物。北
即阴气凉别。万物凋枯。四时既殊。是以春生夏长秋
凋冬落。世间风由尔。教亦如斯。能令行人五五五分
法身。初生次长。述华结果。不夫于时皆从教而生。故
谓佛在日其风广扇。涅槃之后。四依菩萨副续典。纵
分五部等殊。亦名未名为讹替。以有四依为住持。与
佛在时。更无差别。故云遗风无替也(收科云云)。
二像末住持讹替中分三初通明时移教替。二所以
下别明此土传持有失。言逮于至事者。此段文通西
土像末之时。教法讹替。偏说此方故。移在三失之前
(与显正有异也)。逮由及也。于由于也。像似也。季者末。谓通明
佛法总有三时。一正法时。有一千年。正者圣也。具有
教理行果四法。即真如之体。凡圣所依。从兹流出十
二分教。皆有所诠之行。依教修行。必获果證。与佛在
日不别。故云正法也。二像法时。亦有一千年。伹有上
卷三 第 36a 页 X43-0036.png
三。少有果證。似像择正。故云像法也。三末法有一万
年。去圣时遥。众生无智。有教典不肯修行。望于正像。
将为渐未。但有上二。全无行果故云末法。又于第二
像法一千年中。前五百犹有果證。后五百年伹有上
三。今钞制作。去佛灭后。巳一千五百七十四年。即像
中之末。故云像季也(古来多约末法以释者非也)。时转浇讹者。
时谓时代。转谓移转。像不如正时。像末不如像初。故
云时转者。浇者薄也。讹者谬滥也。如世有物不方不
圆。又无棱角曰讹。今人弘法。不如正及像初。故云讹
也。争锋唇舌之间者。争者竞也。锋者刃也。说文云刀
端。谓世有三端。辨士舌端。文士笔端。武士刀端。上之
三端。甚利如锋。刀笔二锋。但损生身。若论舌锋。生法
二身俱损。谓出言害物。故如锋也。刘子云。口含锋刃。
动则伤人。今此争锋。是舌锋也。又所之事浅近。故云
唇舌之间也。鼓论不形之事者。鼓谓鼓动。论谓量。鼓
动论量皆非典据。形者成也。凡是论量。皆是胸臆所
谈。不成典据(上且一解)。又解。形者身形。谓毗尼轨事。是比
丘身之所行。名为形事。今非法自立条制。无其典章
不是比丘身所行事。故曰不形之事。故下文凡厥化
止出应。于彼正教都无诠述。事起非法言成讹滥等
(此搜玄解亦通。更有别解非正)。此于文约一五百年后。西土不依教
相。但自凭虚。大小二乘牙相非斥之例(云云)。
二别明此云传持有失。开科(云云)。言所以至而巳者。
所以两字𧿟上词。谓上明西土像季。阙四依菩萨典
年。去圣时遥。众生无智。有教典不肯修行。望于正像。
将为渐未。但有上二。全无行果故云末法。又于第二
像法一千年中。前五百犹有果證。后五百年伹有上
三。今钞制作。去佛灭后。巳一千五百七十四年。即像
中之末。故云像季也(古来多约末法以释者非也)。时转浇讹者。
时谓时代。转谓移转。像不如正时。像末不如像初。故
云时转者。浇者薄也。讹者谬滥也。如世有物不方不
圆。又无棱角曰讹。今人弘法。不如正及像初。故云讹
也。争锋唇舌之间者。争者竞也。锋者刃也。说文云刀
端。谓世有三端。辨士舌端。文士笔端。武士刀端。上之
三端。甚利如锋。刀笔二锋。但损生身。若论舌锋。生法
二身俱损。谓出言害物。故如锋也。刘子云。口含锋刃。
动则伤人。今此争锋。是舌锋也。又所之事浅近。故云
唇舌之间也。鼓论不形之事者。鼓谓鼓动。论谓量。鼓
动论量皆非典据。形者成也。凡是论量。皆是胸臆所
谈。不成典据(上且一解)。又解。形者身形。谓毗尼轨事。是比
丘身之所行。名为形事。今非法自立条制。无其典章
不是比丘身所行事。故曰不形之事。故下文凡厥化
止出应。于彼正教都无诠述。事起非法言成讹滥等
(此搜玄解亦通。更有别解非正)。此于文约一五百年后。西土不依教
相。但自凭虚。大小二乘牙相非斥之例(云云)。
二别明此云传持有失。开科(云云)。言所以至而巳者。
所以两字𧿟上词。谓上明西土像季。阙四依菩萨典
卷三 第 36b 页 X43-0036.png
隆继嗣。方当讹替之时。若约此方闻之久矣。故标所
以字也。震者国名。岭者山号。梵云震旦。或云真丹栴丹
指那指难。皆梵音轻重。此总翻为汉地。若依婆沙论。
立二音。一云指那。此云闻物国(谓此国多出异物。为诸国之所闻也。或作天字
者。或云武国恐非也)。即赞叹之词。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国。即毁
呰之词也。又西域记云。摩诃指那。此云大汉国。今言
震者。是略梵也。古记皆云震。是东震以西国。望此为
震宫。旦谓朝旦。以日初出照于东隅其如丹。亦云其
丹等。此非故也。盖为震声。与此方震宫音同。既翻未
名不合。就梵音释义也。岭者葱岭。以岭多葱故。所以
岭国双标者。为简滥也。葱岭巳东六精胡国。佛曾行
有法流通。今此所传。皆岭西土境。佛法从彼而来。过
此岭故。简非六精胡国法也。传教者。传谓流传。教谓
教法。后汉第二明帝即位永平五年。感梦金人(缘起四十
卷中也。此来劳叙说知也)。七年发使。十年即腾兰入洛阳。十一年
造寺。十四觉诚佛法。其时释教大行。出家之甚众。故
云传教也。九代闻之者。九者数也。代谓帝代。若约此
方帝代。从开辟之后三皇五帝。直至闰秦前汉。自此
以巳前。佛法未行。此土并皆不论。但从后汉明帝巳
后。至今九代也。一后汉(刘代都洛十四主。凡一百十五年)二魏(曹代都洛
阳五主。共四十五年)三西晋(司马代都洛阳四主。共五十二年。被前赵灭。有五子渡江南于灵地。
琅琊王。秉制立为东晋土主都建业。共得一百三十年也)。四宋(刘代都业八主。共五十九年)。五
齐(萧代都业七主。共二百十三年也)。六梁(萧代亦都业四主。共得五十四年)。七陈(陈亦
都建业四主。共三十三年)。八隋(扬代三主效文帝者长安。次扬帝都准南。后恭帝亦都长安。共得三
以字也。震者国名。岭者山号。梵云震旦。或云真丹栴丹
指那指难。皆梵音轻重。此总翻为汉地。若依婆沙论。
立二音。一云指那。此云闻物国(谓此国多出异物。为诸国之所闻也。或作天字
者。或云武国恐非也)。即赞叹之词。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国。即毁
呰之词也。又西域记云。摩诃指那。此云大汉国。今言
震者。是略梵也。古记皆云震。是东震以西国。望此为
震宫。旦谓朝旦。以日初出照于东隅其如丹。亦云其
丹等。此非故也。盖为震声。与此方震宫音同。既翻未
名不合。就梵音释义也。岭者葱岭。以岭多葱故。所以
岭国双标者。为简滥也。葱岭巳东六精胡国。佛曾行
有法流通。今此所传。皆岭西土境。佛法从彼而来。过
此岭故。简非六精胡国法也。传教者。传谓流传。教谓
教法。后汉第二明帝即位永平五年。感梦金人(缘起四十
卷中也。此来劳叙说知也)。七年发使。十年即腾兰入洛阳。十一年
造寺。十四觉诚佛法。其时释教大行。出家之甚众。故
云传教也。九代闻之者。九者数也。代谓帝代。若约此
方帝代。从开辟之后三皇五帝。直至闰秦前汉。自此
以巳前。佛法未行。此土并皆不论。但从后汉明帝巳
后。至今九代也。一后汉(刘代都洛十四主。凡一百十五年)二魏(曹代都洛
阳五主。共四十五年)三西晋(司马代都洛阳四主。共五十二年。被前赵灭。有五子渡江南于灵地。
琅琊王。秉制立为东晋土主都建业。共得一百三十年也)。四宋(刘代都业八主。共五十九年)。五
齐(萧代都业七主。共二百十三年也)。六梁(萧代亦都业四主。共得五十四年)。七陈(陈亦
都建业四主。共三十三年)。八隋(扬代三主效文帝者长安。次扬帝都准南。后恭帝亦都长安。共得三
卷三 第 36c 页 X43-0036.png
十八年)。九巨唐(年代经今一十九。业从武得。初至景福初年。凡一百七十馀年也)。然于
九代之中。亦有不定。南取陈元数。北取周为数。即后
周宇文觉等。四大受元魏位(魏即枯跋代后从性为元也)。陈梁位。
今此九代。必须数陈。谓周与陈同时。南北有别。然周
起陈二年。既陈起在先。即合数之不取周也(有周为释者。盖
未究其内思之)。夫九疋绕不过五法。一五行相生。如汉火魏
土晋金宋水齐木梁火(巳上相生)。陈后归隋。隋是大德王
(主呼)。土不生。大隋后周禅是木。木生火。周受元魏位。魏
是水。水能生木故。唐受隋禅位。唐是土德王(去呼)。火生
土故。二传国王[采-木+(同-(一/口)+虫)](音从)。此秦始皇。取蓝田譬方四寸小
缺一角。蛟螭为细。上有盘龙隐凤求相李斯。小菉两
面。各有八字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上面盘
处。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秦传汉。汉传魏晋宋齐。
至梁。为侯景作乱窃之。于栖霞寺。为僧永收得。永巳
后付弟子。并曰智。智遂献陈。陈传于唐也。三相禅(去呼)。
位与也。让也。如唐受隋禅位等。四居中土。如洛阳九
洲之中五童谣。如晋时云。五马浮渡江小者化成龙。
又唐时云。密密作唐唐得皆是也。又于此五中。亦未
必总具。或四三二。皆降兹巳外。更有旁统不收。如曹
魏时。有南吴西蜀。西晋有前赵后蜀前梁。东晋时。有
后赵前秦后秦后凉等。诸国同时不永甲子。并名霸
主。广如别说。此不繁云也。拔萃出类者。拔萃者。是拔
谓迥拔。萃(病醉反)者。聚集也。穴草丛生曰萃。中有一茎。
迥出于上。故云拔萃。出类者人也。出者超也。类者流
九代之中。亦有不定。南取陈元数。北取周为数。即后
周宇文觉等。四大受元魏位(魏即枯跋代后从性为元也)。陈梁位。
今此九代。必须数陈。谓周与陈同时。南北有别。然周
起陈二年。既陈起在先。即合数之不取周也(有周为释者。盖
未究其内思之)。夫九疋绕不过五法。一五行相生。如汉火魏
土晋金宋水齐木梁火(巳上相生)。陈后归隋。隋是大德王
(主呼)。土不生。大隋后周禅是木。木生火。周受元魏位。魏
是水。水能生木故。唐受隋禅位。唐是土德王(去呼)。火生
土故。二传国王[采-木+(同-(一/口)+虫)](音从)。此秦始皇。取蓝田譬方四寸小
缺一角。蛟螭为细。上有盘龙隐凤求相李斯。小菉两
面。各有八字面。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又上面盘
处。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秦传汉。汉传魏晋宋齐。
至梁。为侯景作乱窃之。于栖霞寺。为僧永收得。永巳
后付弟子。并曰智。智遂献陈。陈传于唐也。三相禅(去呼)。
位与也。让也。如唐受隋禅位等。四居中土。如洛阳九
洲之中五童谣。如晋时云。五马浮渡江小者化成龙。
又唐时云。密密作唐唐得皆是也。又于此五中。亦未
必总具。或四三二。皆降兹巳外。更有旁统不收。如曹
魏时。有南吴西蜀。西晋有前赵后蜀前梁。东晋时。有
后赵前秦后秦后凉等。诸国同时不永甲子。并名霸
主。广如别说。此不繁云也。拔萃出类者。拔萃者。是拔
谓迥拔。萃(病醉反)者。聚集也。穴草丛生曰萃。中有一茎。
迥出于上。故云拔萃。出类者人也。出者超也。类者流
卷三 第 37a 页 X43-0037.png
类。人丛曰类。众人之中。一人智德。过于众者。故云出
类。此中人草对论也。智述而巳者。情智法述也。此段
明汉地。九代之中。古人不依律文。但准典俗行持。住
于情智法术。皆是臆见凭虚。如有过犯之徒罚外及
米锄于收刈苦使周年。并是师心。行斯法术(故云智述而巳
也)。更有释云。术者神术。谓大智闲闲。小智艰艰。大智
若道。小智若术。如古来有吞针啖铁上釰树登刀梯。
皆是一期约化。若将此艺轨事。化人即[非/(合-口+(百-日))](此淮南记解也)。
言欲至评之者。都有六句。上五是别。下一句是通。解
释之时。将欲之一字。遍向五句之首。又将者之一字。
通遍着五句之下。又将可得详而评之。一句各向五
句下结之(云云)。初言欲明杨显行仪者。可得详而评
之。欲者希须也。明者显也彰也。杨者弘也。行谓众自
共三世行也。仪者仪轨也。意道若欲显彰杨其三行
轨横仪范者。须是明律闲相者。即可得详而评(支秉反)
之。显上来拔萃智术之人。不在中论说(可得者是明律也。详者审
评。々者论也。下四句皆尔。反显智术。不可得)。二欲匡摄像教者。匡者正也。
摄持。像是法。教谓诠。意道像法将末之时。须人匡正
摄持。若是精明律相者。即可得详而评之。若智术之
流。即不可得在此中之数也。三欲垂寻范训未学。垂
者。从上覆下之貌也。故经叆叇(二十去呼也)垂布等。寻由
常也。毗尼常典千佛传。范者法也。毗尼之法。是其诸
佛所常法故。训者诲也。从言作川。即言如大川有国
济义。后进之徒。名为未学。意道今欲将其教法。下训
类。此中人草对论也。智述而巳者。情智法述也。此段
明汉地。九代之中。古人不依律文。但准典俗行持。住
于情智法术。皆是臆见凭虚。如有过犯之徒罚外及
米锄于收刈苦使周年。并是师心。行斯法术(故云智述而巳
也)。更有释云。术者神术。谓大智闲闲。小智艰艰。大智
若道。小智若术。如古来有吞针啖铁上釰树登刀梯。
皆是一期约化。若将此艺轨事。化人即[非/(合-口+(百-日))](此淮南记解也)。
言欲至评之者。都有六句。上五是别。下一句是通。解
释之时。将欲之一字。遍向五句之首。又将者之一字。
通遍着五句之下。又将可得详而评之。一句各向五
句下结之(云云)。初言欲明杨显行仪者。可得详而评
之。欲者希须也。明者显也彰也。杨者弘也。行谓众自
共三世行也。仪者仪轨也。意道若欲显彰杨其三行
轨横仪范者。须是明律闲相者。即可得详而评(支秉反)
之。显上来拔萃智术之人。不在中论说(可得者是明律也。详者审
评。々者论也。下四句皆尔。反显智术。不可得)。二欲匡摄像教者。匡者正也。
摄持。像是法。教谓诠。意道像法将末之时。须人匡正
摄持。若是精明律相者。即可得详而评之。若智术之
流。即不可得在此中之数也。三欲垂寻范训未学。垂
者。从上覆下之貌也。故经叆叇(二十去呼也)垂布等。寻由
常也。毗尼常典千佛传。范者法也。毗尼之法。是其诸
佛所常法故。训者诲也。从言作川。即言如大川有国
济义。后进之徒。名为未学。意道今欲将其教法。下训
卷三 第 37b 页 X43-0037.png
末流者。须明闲教相。即可得详而评之。若如上来智
术之徒。在评论之限。四欲纽既绝之玄纲者。纽续也
既巳也。绝者断也。玄者妙也。纲网也。毗尼是玄妙之
纲。今巳断绝。像末之隆。谁更续之。若明解者。可得详
而评之。若上智述之流。不在此言限也。五欲树巳颠
之大表者。树立也。颠者坠也。倒也。大表是喻也。如世
津浦山川崄径。树立表刹者。欲令陆行人见表知有
桥道等。水行见表知有是浦济驻泊处所等。今诏此
律。以为大表。意显能示五业之正路。修行之者。望表
不迷。今像末时。其表巳倒。未审谁人。再树立之。若明
解即可评之。拔萃之流。不在详审之限。巳上五句。一
一皆是及显凭虚之类不可(云云)。
言岂非至矣。岂可也。非不也。凭虚者。不依教也。易以
形声者。形者身也声者教。不论量足别。是以形不辨
七非之相是。易以声轨事难为为露洁者矣者。轨则。
事者事相。难为非易也。露洁者。在天日雾露。在地日
泉源。谓露从天降。可不清洁。尔轨范毗尼事相。以六
十法简人于羯磨。缘本则骨初三后五。二四中间。头
尾一言不许增略。如是轨事。如彼露珠之清。实不易
也。故战国策云。如世人尽鬼魅者。易为巧(合上钞文凭虚易)。
写犬马难为工(合上钞文[跳-兆+生]轨事难文)。
次明晋宋巳后七代之犯执有失(开科云云)。言然至滥者。
此文约东晋。后秦虽律。本来古德听习不精致。愚教
有失。并未论章疏也。然则二字。蹑上生下之词。然是
术之徒。在评论之限。四欲纽既绝之玄纲者。纽续也
既巳也。绝者断也。玄者妙也。纲网也。毗尼是玄妙之
纲。今巳断绝。像末之隆。谁更续之。若明解者。可得详
而评之。若上智述之流。不在此言限也。五欲树巳颠
之大表者。树立也。颠者坠也。倒也。大表是喻也。如世
津浦山川崄径。树立表刹者。欲令陆行人见表知有
桥道等。水行见表知有是浦济驻泊处所等。今诏此
律。以为大表。意显能示五业之正路。修行之者。望表
不迷。今像末时。其表巳倒。未审谁人。再树立之。若明
解即可评之。拔萃之流。不在详审之限。巳上五句。一
一皆是及显凭虚之类不可(云云)。
言岂非至矣。岂可也。非不也。凭虚者。不依教也。易以
形声者。形者身也声者教。不论量足别。是以形不辨
七非之相是。易以声轨事难为为露洁者矣者。轨则。
事者事相。难为非易也。露洁者。在天日雾露。在地日
泉源。谓露从天降。可不清洁。尔轨范毗尼事相。以六
十法简人于羯磨。缘本则骨初三后五。二四中间。头
尾一言不许增略。如是轨事。如彼露珠之清。实不易
也。故战国策云。如世人尽鬼魅者。易为巧(合上钞文凭虚易)。
写犬马难为工(合上钞文[跳-兆+生]轨事难文)。
次明晋宋巳后七代之犯执有失(开科云云)。言然至滥者。
此文约东晋。后秦虽律。本来古德听习不精致。愚教
有失。并未论章疏也。然则二字。蹑上生下之词。然是
卷三 第 37c 页 X43-0037.png
也。前修者一释云。南山巳前依律进修诸古德也。此
解恐稍通漫也。今但取北齐末制疏一类古德。名前
修也。挓于律藏者。此类古人确执。律文不许加减指
事。披文而用。用之者。谓指前事披读律文。如作看病
人。赏劳羯磨。不问前三衣六物。具报皆牒。六物之词
在文。信于实录者。古师道此羯磨法。是文金口亲言。
固非滥说。传到此土。是正翻。但依文诵之。信为实录。
不可增略也。而寄缘者。今行非也。寄托也。缘即所为
之缘。二三中间是也。良多也。依文谨诵曰繁。被事不
成为滥(上且举此释诣例所可知也)。
第二段言加以至多者。谓僧迦也者由也。由前托执。
自是一重之非。今复有添臆说。故云加以也。学者习
学非由不也。精为精通。博者广博。故轻重仪云。博通
诸部。精练是非。于当部不能精。于他宗不能博。即古
人矣。并开二缘能也。臆谓音臆。古德不精不博。凡论
说二事。断割是非。并是师心。不开典据。虽则未制疏
抄。依律用错引不少欲。故云尤多(尤甚也)。如律云。三衣
须受持。若疑应舍巳。更受有而不受吉罗。应合加法
词句之文。但翻译家欠少。古德不体此意。便云不离
身宿。即名受持。何劳词句。并不用也。又一夏唯许三
度受日。不得重受。又云自然界体定方等例。皆成臆
说(云云)。言类至集者。明取文下类非也。此文大意。前
来古人不解引用他部。唯执四分。一文此虽解用外
宗。又乃引文。下类亦成非也。取谓采取。类者流类。寡
解恐稍通漫也。今但取北齐末制疏一类古德。名前
修也。挓于律藏者。此类古人确执。律文不许加减指
事。披文而用。用之者。谓指前事披读律文。如作看病
人。赏劳羯磨。不问前三衣六物。具报皆牒。六物之词
在文。信于实录者。古师道此羯磨法。是文金口亲言。
固非滥说。传到此土。是正翻。但依文诵之。信为实录。
不可增略也。而寄缘者。今行非也。寄托也。缘即所为
之缘。二三中间是也。良多也。依文谨诵曰繁。被事不
成为滥(上且举此释诣例所可知也)。
第二段言加以至多者。谓僧迦也者由也。由前托执。
自是一重之非。今复有添臆说。故云加以也。学者习
学非由不也。精为精通。博者广博。故轻重仪云。博通
诸部。精练是非。于当部不能精。于他宗不能博。即古
人矣。并开二缘能也。臆谓音臆。古德不精不博。凡论
说二事。断割是非。并是师心。不开典据。虽则未制疏
抄。依律用错引不少欲。故云尤多(尤甚也)。如律云。三衣
须受持。若疑应舍巳。更受有而不受吉罗。应合加法
词句之文。但翻译家欠少。古德不体此意。便云不离
身宿。即名受持。何劳词句。并不用也。又一夏唯许三
度受日。不得重受。又云自然界体定方等例。皆成臆
说(云云)。言类至集者。明取文下类非也。此文大意。前
来古人不解引用他部。唯执四分。一文此虽解用外
宗。又乃引文。下类亦成非也。取谓采取。类者流类。寡
卷三 第 38a 页 X43-0038.png
少也薄也。讨谓寻。论谓量也。即采取事法之文。缓急
重轻。与我四分。并非流类也。举事释者。如古人见四
分无持衣文。遂引僧祇文来补之。以僧祇是通夜护
衣。与四分明相。流类宽急不等。故羯磨疏云。有人用
僧祇受衣。此迷教也。彼律通夜。此护明相。缓急不等。
何得妄行。今用十诵持衣。可为相类(上也疏文)。生常异计
斯集者。谓受戒后。于佛法中。名真生也。常者上下安
力训恒也。如俗云。六尺为寻曰常。即习俗生常。不思
沿革故。异计者。文外之意曰计。计与文差为异。斯者
此也。集者聚也。其人一生巳来。虽未著述钞疏。行及
至被事之时。常习异计之谈。不解取同计之说。故云
斯集。
集第二辨所诠轻重有失。言致全至别者。致令两字。
蹑上之词。由上来不晓能诠之文。是以于所诠决判
有失。故云致令也。辨别也。折如弄也。重罪衅轻罪曰
戾。轻翻成重。重翻为轻。故云倍分也。衅戾是罪。轻重
是事。名有倍分。初约罪者。如盗僧物合犯夷夷重。古
师云得兰(此判重为轻之失也)如盗无主物。佛物但得兰。及盗
畜物合结吉。古来并判重(此判轻为重失也)。次约事者。如亡
五众物中。古人见律不许看五大色衣。乃判其绯等
入重。黄白入轻。如下二衣篇白色佛制。不著扁判布
绢入轻。例于黄清赤等。亦应分也(古判入重即约轻入重之失也)。又
古人见律判氍氀。长五肘黄三肘。相同三衣者入轻。
遂判被亦入轻摄。以同三衣量故。今云被是重物。不
重轻。与我四分。并非流类也。举事释者。如古人见四
分无持衣文。遂引僧祇文来补之。以僧祇是通夜护
衣。与四分明相。流类宽急不等。故羯磨疏云。有人用
僧祇受衣。此迷教也。彼律通夜。此护明相。缓急不等。
何得妄行。今用十诵持衣。可为相类(上也疏文)。生常异计
斯集者。谓受戒后。于佛法中。名真生也。常者上下安
力训恒也。如俗云。六尺为寻曰常。即习俗生常。不思
沿革故。异计者。文外之意曰计。计与文差为异。斯者
此也。集者聚也。其人一生巳来。虽未著述钞疏。行及
至被事之时。常习异计之谈。不解取同计之说。故云
斯集。
集第二辨所诠轻重有失。言致全至别者。致令两字。
蹑上之词。由上来不晓能诠之文。是以于所诠决判
有失。故云致令也。辨别也。折如弄也。重罪衅轻罪曰
戾。轻翻成重。重翻为轻。故云倍分也。衅戾是罪。轻重
是事。名有倍分。初约罪者。如盗僧物合犯夷夷重。古
师云得兰(此判重为轻之失也)如盗无主物。佛物但得兰。及盗
畜物合结吉。古来并判重(此判轻为重失也)。次约事者。如亡
五众物中。古人见律不许看五大色衣。乃判其绯等
入重。黄白入轻。如下二衣篇白色佛制。不著扁判布
绢入轻。例于黄清赤等。亦应分也(古判入重即约轻入重之失也)。又
古人见律判氍氀。长五肘黄三肘。相同三衣者入轻。
遂判被亦入轻摄。以同三衣量故。今云被是重物。不
卷三 第 38b 页 X43-0038.png
可例之。必在重摄。以不合畜故(古判入轻即时重入轻之失也)。如是罪
之与事轻重一倍而分(故曰轻重倍分)众网维持者。谓受说
安恣等。并是僧维持法网也。同异区别者。但由古得
于教不明所以。于众网维持之中。将异作同作。异一
倍区分差别也。今举事解。如兰若处有僧坊。僧坊蓝
墙既周。但可准聚落依院相集僧。古人亦依五里集
(此即灯同作异之失也)。又古人结受戒小界外一边留相。遂引
僧祇舍衣小界彼亦立相。今云此迷教矣。僧祇不为
留难。但众多难集。佛令往界外作小界舍之。元无界
场之法。为詺小界。犹如四分。界场法中。亦呼为小界
立相耶。许留一面相者。则网呵今人即并无外相(古人
准祇文立相者。此将异作周之失也)。巳上准搜玄所教释。甚为雅当(思之)。
若继宗记蹑前段及释也。如第一段托执律文非中
举举赏劳一事。东寺解称缘而牒是同。西寺依文谨
诵不取加减是异。第二段臆非中举持衣事。东寺僧
当部无持衣文见。即解取他十诵来补受持三衣得
成是同。西寺不解引文。直尔手持而巳落非名异。第
三段取文不类中。东寺解取十诵同计持衣与四分
相类持衣得成是同。西寺比丘不解取文。辄引僧祇
异计流类不等落非中名异。但称教为同。不称教边。
即是区别名异。如云君子千里同风。小人邻墙有异。
即思义也(巳上记之)。虽有此解。其理不然。今应曰难。此段
钞意。唯辨所诠决断行事有乖。若还将前之三段文
及释之。犹是能诠有巳说了。何假重明。可谓能所。不
之与事轻重一倍而分(故曰轻重倍分)众网维持者。谓受说
安恣等。并是僧维持法网也。同异区别者。但由古得
于教不明所以。于众网维持之中。将异作同作。异一
倍区分差别也。今举事解。如兰若处有僧坊。僧坊蓝
墙既周。但可准聚落依院相集僧。古人亦依五里集
(此即灯同作异之失也)。又古人结受戒小界外一边留相。遂引
僧祇舍衣小界彼亦立相。今云此迷教矣。僧祇不为
留难。但众多难集。佛令往界外作小界舍之。元无界
场之法。为詺小界。犹如四分。界场法中。亦呼为小界
立相耶。许留一面相者。则网呵今人即并无外相(古人
准祇文立相者。此将异作周之失也)。巳上准搜玄所教释。甚为雅当(思之)。
若继宗记蹑前段及释也。如第一段托执律文非中
举举赏劳一事。东寺解称缘而牒是同。西寺依文谨
诵不取加减是异。第二段臆非中举持衣事。东寺僧
当部无持衣文见。即解取他十诵来补受持三衣得
成是同。西寺不解引文。直尔手持而巳落非名异。第
三段取文不类中。东寺解取十诵同计持衣与四分
相类持衣得成是同。西寺比丘不解取文。辄引僧祇
异计流类不等落非中名异。但称教为同。不称教边。
即是区别名异。如云君子千里同风。小人邻墙有异。
即思义也(巳上记之)。虽有此解。其理不然。今应曰难。此段
钞意。唯辨所诠决断行事有乖。若还将前之三段文
及释之。犹是能诠有巳说了。何假重明。可谓能所。不
卷三 第 38c 页 X43-0038.png
分昏迷。后学决不取也。玄记难云。前三既能诠之文。
与适来所诠决断有失。举事解释。似有相滥。如何分
之。若前则用文。被事有失。故约能诠。后则行事违文。
故约所说。以未有教而无行。未有行而无教。教行虽
则相修。能所条然自别也(若明得此意能所同分益为阐述致发妄释也)。
第二广学云非彰是宀。言自至欤者。自从也。非不也。
意道自非此人。若不是此争能洞晓。统(他宗反)由通也。
总也。教是能诠。意即所旨也。癈典者总说。如诸律中。
将鱼肉为正意接小机。况此鱼肉。复是化权。非实四
生之肉(此明典意也)。涅槃楞伽经文。皆令癈除。意遮未来
恶比丘。杀害有情之命。故不许食。如下文云。夫食肉
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此癈亦有意也)。次别有者。
只于律文中。自有典癈。如四分许歌声念戒贵在生
善。以南洲音声为佛事(此典意也)。五分不许歌咏。但直音
念之。恐比缘着声尘起耽染故(此癈亦九意)。又四分开净
地。为救命难。是典十诵。为恐讥嫌故。癈如是典之。与
癈各有意旨分明。若非统教意癈典之人。争能晓会
(巳上准披前所解甚为正义)。若准继宗云。此段既是结文。不可别
说事。意还须向前三段文中。以释但称教即名典。不
称教处即癈。例前可知(云云)。今恐不然。此文本说三
藏教中。于一事上典之与癈。有何意旨。若广见之者。
可以洞明。寡学之人。焉能寻究。据上所释。却将古人
行持落非之处。以辨癈典者。殊乖文旨也。考诸说之
虚实者。考谓穷考也。研覈之意。教文不少名为诸。其
与适来所诠决断有失。举事解释。似有相滥。如何分
之。若前则用文。被事有失。故约能诠。后则行事违文。
故约所说。以未有教而无行。未有行而无教。教行虽
则相修。能所条然自别也(若明得此意能所同分益为阐述致发妄释也)。
第二广学云非彰是宀。言自至欤者。自从也。非不也。
意道自非此人。若不是此争能洞晓。统(他宗反)由通也。
总也。教是能诠。意即所旨也。癈典者总说。如诸律中。
将鱼肉为正意接小机。况此鱼肉。复是化权。非实四
生之肉(此明典意也)。涅槃楞伽经文。皆令癈除。意遮未来
恶比丘。杀害有情之命。故不许食。如下文云。夫食肉
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此癈亦有意也)。次别有者。
只于律文中。自有典癈。如四分许歌声念戒贵在生
善。以南洲音声为佛事(此典意也)。五分不许歌咏。但直音
念之。恐比缘着声尘起耽染故(此癈亦九意)。又四分开净
地。为救命难。是典十诵。为恐讥嫌故。癈如是典之。与
癈各有意旨分明。若非统教意癈典之人。争能晓会
(巳上准披前所解甚为正义)。若准继宗云。此段既是结文。不可别
说事。意还须向前三段文中。以释但称教即名典。不
称教处即癈。例前可知(云云)。今恐不然。此文本说三
藏教中。于一事上典之与癈。有何意旨。若广见之者。
可以洞明。寡学之人。焉能寻究。据上所释。却将古人
行持落非之处。以辨癈典者。殊乖文旨也。考诸说之
虚实者。考谓穷考也。研覈之意。教文不少名为诸。其
卷三 第 39a 页 X43-0039.png
中不了处为虚。谓翻译家传来失圣意故。若文义周
备审的无疑名实。实即文中具引依用。虚即不可准
行。自非广学之人。争能𦒱其虚实(搜玄所教今依此也)。继宗亦
据上来以辨虚。谓古人凭虚也。实者托执律文。并取
文不类。落在非中。若望教文。是且正翻实录。故名实
也(此全元意不取)。孰能辟重疑者。孰字有二。若单作但训谁。
若不安火训成也。今钞单作也。准有四句。第一辟重
疑。辟者开也。重者于一事上。二意不决故号重疑。玄
云。能诠教上重重生疑。所诠轻上重重疑。且能诠也
者。如四分辟道行集僧之多论文中即有。有彼云。比
丘游行时。随所住处。纵广有拘卢舍界。而不辨拘庐
舍。云大小诸部中。各有其文。了论云。一鼓声闻。十诵
云。六一日步各有其量。何故或大或小不同。此非于
一事上。致此二疑。今若辟之。乃云大小难虽殊。约用
有别。了论。兰若集僧事用极远不过一鼓声间。更远
难集。十诵。约事轻少。不劳远集。促六百步。即据教相
应。今师云。多论解十诵文。必取六百步。为物卢舍量
也。更举赏劳羯磨说亦通卢。繁不叙(上约能诠释辨巳竟)。次对
所诠辨者。如巳五众有多代力笔为重摄。为在轻收。
于一事上有此轻重。疑情不决也。今若辟者今师云。
若本为利贮畜。即在重收。若断在轻即成也。若本畜
抄雁圣教记录等。合在轻取。若断入重。又成非也(巳上
正解巳竟也)。若继宗记一解云。谓能诠教文不了是一重
疑。次所诠行事不了。须是一重疑。有此二疑。故曰重
备审的无疑名实。实即文中具引依用。虚即不可准
行。自非广学之人。争能𦒱其虚实(搜玄所教今依此也)。继宗亦
据上来以辨虚。谓古人凭虚也。实者托执律文。并取
文不类。落在非中。若望教文。是且正翻实录。故名实
也(此全元意不取)。孰能辟重疑者。孰字有二。若单作但训谁。
若不安火训成也。今钞单作也。准有四句。第一辟重
疑。辟者开也。重者于一事上。二意不决故号重疑。玄
云。能诠教上重重生疑。所诠轻上重重疑。且能诠也
者。如四分辟道行集僧之多论文中即有。有彼云。比
丘游行时。随所住处。纵广有拘卢舍界。而不辨拘庐
舍。云大小诸部中。各有其文。了论云。一鼓声闻。十诵
云。六一日步各有其量。何故或大或小不同。此非于
一事上。致此二疑。今若辟之。乃云大小难虽殊。约用
有别。了论。兰若集僧事用极远不过一鼓声间。更远
难集。十诵。约事轻少。不劳远集。促六百步。即据教相
应。今师云。多论解十诵文。必取六百步。为物卢舍量
也。更举赏劳羯磨说亦通卢。繁不叙(上约能诠释辨巳竟)。次对
所诠辨者。如巳五众有多代力笔为重摄。为在轻收。
于一事上有此轻重。疑情不决也。今若辟者今师云。
若本为利贮畜。即在重收。若断在轻即成也。若本畜
抄雁圣教记录等。合在轻取。若断入重。又成非也(巳上
正解巳竟也)。若继宗记一解云。谓能诠教文不了是一重
疑。次所诠行事不了。须是一重疑。有此二疑。故曰重
卷三 第 39b 页 X43-0039.png
疑。又解。或可是上托执律文。宽学臆说取文。文类有
此三疑。故曰重疑。更有多释。皆非意并不也。第二遗
累者。遣除也。通总也。累罪也。谓古来于能诠诠生疑。
又于所诠行事上重生疑。唯律于一事上皆结不文。
无知此罪遍通法界境上。名为通累。若非统教意癈
典。考诸说虚实之人。即不能遣此通累解者。通而际
之。不解通而结也。三括部执者。括者搜也。捡也。部谓
诸部。执谓计。若搜捡与与四分同者。如十诵文持之
父流类相应。若不同者。即如僧祇通夜护衣之例。若
明解之搜捡即委。若别异同。非是此人。无由辨别也。
四诠行相者欤。诠谓能之文。行即所诠之行。若欲向
能诠教典晓明。兼辨所诠行事大意者。亦须是前二
种之人。若非此人。必不可也。者欤两字。送句人词(云
云)。
第三制造章疏非(开秘云云)。言常恨至本者。愥在坏长时
不巳。故云常恨也。前代者。即元魏巳后。至隋朝巳来
章疏。诸师者。覆律师云辉影等古德不少也。虽巳住
制作文卷在世流行。名所留遗记。遗者馀也。诸师是
能遗人。章疏是所遗之者(表云章疏。通乎为记。亦名代新疏题云。开四分律宗。
我等有人不冻忌趣疑情也)。止论文疏等者。此明所根之事也。止
者只也。论量谓量也。文者倚饰词业。疏者誇多卷轴
也。立者癈立。五受立十受等。又如安居八十一百二
十种皆是也。问答者。广典宾主问答多重。如古疏中。
问二不定戒。谁有谁无。答云。有僧尼无(新章亦尔)。如此闲
此三疑。故曰重疑。更有多释。皆非意并不也。第二遗
累者。遣除也。通总也。累罪也。谓古来于能诠诠生疑。
又于所诠行事上重生疑。唯律于一事上皆结不文。
无知此罪遍通法界境上。名为通累。若非统教意癈
典。考诸说虚实之人。即不能遣此通累解者。通而际
之。不解通而结也。三括部执者。括者搜也。捡也。部谓
诸部。执谓计。若搜捡与与四分同者。如十诵文持之
父流类相应。若不同者。即如僧祇通夜护衣之例。若
明解之搜捡即委。若别异同。非是此人。无由辨别也。
四诠行相者欤。诠谓能之文。行即所诠之行。若欲向
能诠教典晓明。兼辨所诠行事大意者。亦须是前二
种之人。若非此人。必不可也。者欤两字。送句人词(云
云)。
第三制造章疏非(开秘云云)。言常恨至本者。愥在坏长时
不巳。故云常恨也。前代者。即元魏巳后。至隋朝巳来
章疏。诸师者。覆律师云辉影等古德不少也。虽巳住
制作文卷在世流行。名所留遗记。遗者馀也。诸师是
能遗人。章疏是所遗之者(表云章疏。通乎为记。亦名代新疏题云。开四分律宗。
我等有人不冻忌趣疑情也)。止论文疏等者。此明所根之事也。止
者只也。论量谓量也。文者倚饰词业。疏者誇多卷轴
也。立者癈立。五受立十受等。又如安居八十一百二
十种皆是也。问答者。广典宾主问答多重。如古疏中。
问二不定戒。谁有谁无。答云。有僧尼无(新章亦尔)。如此闲
卷三 第 39c 页 X43-0039.png
繁问答。便有数重。不济机宜。徒盈卷抽。要抄者。皆云
所述并是要妙的当之抄。此盖是古德。各自誇陈之
意也。更有释云。古来章疏。多将句法。勒为偈颂。撮要
省略后学难明。故立抄也(恐未及前解也)。至于等者。至于两
字。指此及彼也。显明也。行用也。即当今时要也。事谓
三行之行事。方曰法也。轨者则。来者后来。朦学此文
道。若将此显行律宗三行之事。以追后来学根机者。
下句斥云。百无一本。举多况少也。若据疏抄从首疏
也。前但有一十四本。今云百本中无一本者。且约大
盖之言。文家属对。如云西土有千部论师。此方有百
本疏主之例(云云)。
第二别明失之相中(开科也)。言时至义集者。有二解。一
云约九代中。有修撰羯磨者。在义加门中故(此释疏也)。今
依第二释。但是钞主同时制作诸师也。与章疏并皆
相见。即简前代古人。但都疏文不见。能遗一人故。所
以标有两字也。锐利也。聪也。怀者情怀也。文在义
集者。正行文隐也。如相部疏。集僧行事之文隐。在房
戒义门之下。又如受欲结界事亦隐。在说戒义门之
中。忽有事难。为寻讨太稳故也。言或复多列游辞等
者。行文繁失也。或显不定之谈。列者行列。游者浮游
字今从水。即浮游之辞。准周易中。不善之所述曰游。
辞字凡在。声说所称。即云言词。若浅简即云文词。总
合从言而作司也。今钞从受新者。曹娥碑文。有用此
辞字。按会稽内典云。古有孝女。名曹娥上虞人也。父
所述并是要妙的当之抄。此盖是古德。各自誇陈之
意也。更有释云。古来章疏。多将句法。勒为偈颂。撮要
省略后学难明。故立抄也(恐未及前解也)。至于等者。至于两
字。指此及彼也。显明也。行用也。即当今时要也。事谓
三行之行事。方曰法也。轨者则。来者后来。朦学此文
道。若将此显行律宗三行之事。以追后来学根机者。
下句斥云。百无一本。举多况少也。若据疏抄从首疏
也。前但有一十四本。今云百本中无一本者。且约大
盖之言。文家属对。如云西土有千部论师。此方有百
本疏主之例(云云)。
第二别明失之相中(开科也)。言时至义集者。有二解。一
云约九代中。有修撰羯磨者。在义加门中故(此释疏也)。今
依第二释。但是钞主同时制作诸师也。与章疏并皆
相见。即简前代古人。但都疏文不见。能遗一人故。所
以标有两字也。锐利也。聪也。怀者情怀也。文在义
集者。正行文隐也。如相部疏。集僧行事之文隐。在房
戒义门之下。又如受欲结界事亦隐。在说戒义门之
中。忽有事难。为寻讨太稳故也。言或复多列游辞等
者。行文繁失也。或显不定之谈。列者行列。游者浮游
字今从水。即浮游之辞。准周易中。不善之所述曰游。
辞字凡在。声说所称。即云言词。若浅简即云文词。总
合从言而作司也。今钞从受新者。曹娥碑文。有用此
辞字。按会稽内典云。古有孝女。名曹娥上虞人也。父
卷三 第 40a 页 X43-0040.png
为巫税能[耳*玄]歌。汉元嘉二年五月五日。溺江而卒。不
获其尸。娥其时年十二。乃向江边号泣七日七夜而
声不绝。遂投江而死。经三日后。娥乃抱父尸。而俱出
岸旁。众人悲感。收葬时。县宰度尚。为立碑于江上。𡻰
邑闻之来看此碑。值夜乃以手摸之。便知文章华丽。
明日命笔书八字于碑上。赞之云。黄绢约妇外孙
臼(此是谜其语不胰也)。后有一人。性扬名修。修是魏王。曹操主
薄共题。俱至江南。共看碑上八字。曹操不练其语。乃
曰扬脩卿会不修云会也。操又告云。卿是具说待我
思之行经三十里便悟却修曰。卿先修云。所言黄绢
者。色丝傍丝即绝字。幻妇者少女也。女边作少妙字。外
孙者是女之子也。从女作子即好字。[共-八+(企-止+韭)]臼者是受辛
之处。即辞字意。赞碑文是绝辞妙好也。操闻之大灾
告云。卿说实如系意。所以文中用兹辞字。若尔古来
文疏。莫应是绝好妙辞不。答既游辞。即反显非其绝妙
故。逗机未足者。羯磨疏云。依本缀疏。广列游舜。至于
行事。未见其妇。抚事坏人实劳相。如斯之类。何足逗
机章。言或至事者。文略失也。单题者。谓依律直尔单
书一百三十四番羯磨也。成相莫宣者。谓不辨集僧
缘成之相。并七非缘兆成败[们@(并-拱+止)]骨等相。莫者不也。宣
者语也。如此相状。并皆不说(相部疏同此非)。若依此古文行
用之时。即不能辨得受。说当今现行之事也(故曰依文用也。
不辨前事)。
言并至悉者。结上三失也。隐繁略三。日并言词章句
获其尸。娥其时年十二。乃向江边号泣七日七夜而
声不绝。遂投江而死。经三日后。娥乃抱父尸。而俱出
岸旁。众人悲感。收葬时。县宰度尚。为立碑于江上。𡻰
邑闻之来看此碑。值夜乃以手摸之。便知文章华丽。
明日命笔书八字于碑上。赞之云。黄绢约妇外孙
臼(此是谜其语不胰也)。后有一人。性扬名修。修是魏王。曹操主
薄共题。俱至江南。共看碑上八字。曹操不练其语。乃
曰扬脩卿会不修云会也。操又告云。卿是具说待我
思之行经三十里便悟却修曰。卿先修云。所言黄绢
者。色丝傍丝即绝字。幻妇者少女也。女边作少妙字。外
孙者是女之子也。从女作子即好字。[共-八+(企-止+韭)]臼者是受辛
之处。即辞字意。赞碑文是绝辞妙好也。操闻之大灾
告云。卿说实如系意。所以文中用兹辞字。若尔古来
文疏。莫应是绝好妙辞不。答既游辞。即反显非其绝妙
故。逗机未足者。羯磨疏云。依本缀疏。广列游舜。至于
行事。未见其妇。抚事坏人实劳相。如斯之类。何足逗
机章。言或至事者。文略失也。单题者。谓依律直尔单
书一百三十四番羯磨也。成相莫宣者。谓不辨集僧
缘成之相。并七非缘兆成败[们@(并-拱+止)]骨等相。莫者不也。宣
者语也。如此相状。并皆不说(相部疏同此非)。若依此古文行
用之时。即不能辨得受。说当今现行之事也(故曰依文用也。
不辨前事)。
言并至悉者。结上三失也。隐繁略三。日并言词章句
卷三 第 40b 页 X43-0040.png
碎[王*员]碎杂乱。未可于中枝寻捡括也。问虽然碎乱。亦
可细意搜求。何得行他为失。钞正释云。所以下是也。
若非积年习学久置功劳者。元因得知。非精通博练
者。难领会学意。即如自首穷一经业积年巳老。方究
体也(云云)。又此结文但据结前三段。如上所释。有人
将此通结前文。所留遗记者。全乖意也。前巳自结云。
百无一本等。不可重结。思之(收科云云)。
言余至优劣者。重审前非也。此文大意。欲依今制作
再观览古来章疏。若堪济世行持。亦不更典者。述只
为逗机不可。是以更制钞文。故科为重审前非也。余
者我也。我约字说人下安未自谦意也。耳餐芳音曰
听。心取妙义为采。此二𨵗时曰暇也。回视曰顾。斜瞻
曰眄(音面去呼之今多有缅昔非之也)。古来章疏不少。故曰群篇也。
通者总也。非由不也。属者当也。意指也。今师云。所不
当佛意二。又不当我意。且佛本观机演教除病。为先
如愚根乐三。故谈蕴处界义等。我意欲令出处。处者
自行速成法秉施行。无其滞结。古来章疏即非要。当
阙在随机。违佛在本怀。又乖我意。故曰通非属意也。
下句正明所以云俱怀优劣。俱皆也。尽也。优强也。劣
弱也。如前代止论文疏等是优。百无一本是劣。又近
代锐坏行事似优。文在义集为劣。或多列游辞似优。
逗机未足为劣。或单题羯磨是优。成相莫宣为劣以
此因故。生制述之心也(继宗记云。优长也。短古人章疏中。有长处堪行事。有短不
堪行事。今师意云。若一本之中。始终俱长即可依用。亦不更造此钞召为。于中有短有长。始终不等。前发百无
可细意搜求。何得行他为失。钞正释云。所以下是也。
若非积年习学久置功劳者。元因得知。非精通博练
者。难领会学意。即如自首穷一经业积年巳老。方究
体也(云云)。又此结文但据结前三段。如上所释。有人
将此通结前文。所留遗记者。全乖意也。前巳自结云。
百无一本等。不可重结。思之(收科云云)。
言余至优劣者。重审前非也。此文大意。欲依今制作
再观览古来章疏。若堪济世行持。亦不更典者。述只
为逗机不可。是以更制钞文。故科为重审前非也。余
者我也。我约字说人下安未自谦意也。耳餐芳音曰
听。心取妙义为采。此二𨵗时曰暇也。回视曰顾。斜瞻
曰眄(音面去呼之今多有缅昔非之也)。古来章疏不少。故曰群篇也。
通者总也。非由不也。属者当也。意指也。今师云。所不
当佛意二。又不当我意。且佛本观机演教除病。为先
如愚根乐三。故谈蕴处界义等。我意欲令出处。处者
自行速成法秉施行。无其滞结。古来章疏即非要。当
阙在随机。违佛在本怀。又乖我意。故曰通非属意也。
下句正明所以云俱怀优劣。俱皆也。尽也。优强也。劣
弱也。如前代止论文疏等是优。百无一本是劣。又近
代锐坏行事似优。文在义集为劣。或多列游辞似优。
逗机未足为劣。或单题羯磨是优。成相莫宣为劣以
此因故。生制述之心也(继宗记云。优长也。短古人章疏中。有长处堪行事。有短不
堪行事。今师意云。若一本之中。始终俱长即可依用。亦不更造此钞召为。于中有短有长。始终不等。前发百无
卷三 第 40c 页 X43-0040.png
一一本谓无一本。始终诸长故曰坏优劣。是以生以生起制作之意故也)。言斐然作命直
笔具录者。先案本宗也。斐然者。分别文章之貌也。儒
书云。夫子在鲁。鲁人不敬。遂过卫。卫人恶(首污)。之。乃削
迹又过宋。宋恶之代树后游陈至彼又绝根。如是跉
跰七十馀国在陈。既被绝根。却思归鲁。无由得去。遂假
托事端也。故言云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
章。不知所以裁之矣。别言归欤者。谓归去也。吾我也。
党者乡党也。小子者。呼诸弟子也。意道鲁国有小子
作文草。不当集取大道。我今拟移彼裁剌之。此则夫
子分别弟子文章貌也。今师之意。前来再审古人章
抄。无要当行持云所以顾眄群篇。不当其意。自然癈
我制作之心。此则今师。分别古人文章也(躬云心愤愤口悱悱
故若尔不合作此文。字宠盖不完理也)。作命者。作者作口起也。命者意
也。谓因分别古来文章。即起章故。又释作命者。谓无
人命作斐然便即作命也。如相疏斐令为诸主新章。
是正挍书为主也。又如贾侍郎。请圆晖座主。制俱舍
略疏等。此莫非皆中里全人起请不。今钞不然。俱是
斐然作命也。直笔具舒者。一解云于当律之中。除却
四繁之外。唯存的当。云文具足舒张安布二十九篇
之内也。又释不事乱文。名为直笔。谓文言医理不显
事宗故。此不论故。云直笔也。
次补阙中(立记科两对初涅槃部众经对也)。言苞至说者。即律经也。
谓依四分。行事未圆。须引外部文补也。苞者苞罗。与
四分有殊。故云异部诚由实也。正翻实录的当之文。
笔具录者。先案本宗也。斐然者。分别文章之貌也。儒
书云。夫子在鲁。鲁人不敬。遂过卫。卫人恶(首污)。之。乃削
迹又过宋。宋恶之代树后游陈至彼又绝根。如是跉
跰七十馀国在陈。既被绝根。却思归鲁。无由得去。遂假
托事端也。故言云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
章。不知所以裁之矣。别言归欤者。谓归去也。吾我也。
党者乡党也。小子者。呼诸弟子也。意道鲁国有小子
作文草。不当集取大道。我今拟移彼裁剌之。此则夫
子分别弟子文章貌也。今师之意。前来再审古人章
抄。无要当行持云所以顾眄群篇。不当其意。自然癈
我制作之心。此则今师。分别古人文章也(躬云心愤愤口悱悱
故若尔不合作此文。字宠盖不完理也)。作命者。作者作口起也。命者意
也。谓因分别古来文章。即起章故。又释作命者。谓无
人命作斐然便即作命也。如相疏斐令为诸主新章。
是正挍书为主也。又如贾侍郎。请圆晖座主。制俱舍
略疏等。此莫非皆中里全人起请不。今钞不然。俱是
斐然作命也。直笔具舒者。一解云于当律之中。除却
四繁之外。唯存的当。云文具足舒张安布二十九篇
之内也。又释不事乱文。名为直笔。谓文言医理不显
事宗故。此不论故。云直笔也。
次补阙中(立记科两对初涅槃部众经对也)。言苞至说者。即律经也。
谓依四分。行事未圆。须引外部文补也。苞者苞罗。与
四分有殊。故云异部诚由实也。正翻实录的当之文。
卷三 第 41a 页 X43-0041.png
虽是外宗。然其行事流类。且与四分后急轻重相似
者。即引用也。如下引十诵僧祇五分等是。括众经随
说者。括捡也。众诸也。大小乘经不一。随此大小乘经
中。凡有说戒律处。与四分相应。亦乃则用如下引华
严涅槃楞伽善生阿含遗教并等是也。及西土贤圣
所遗者。及者连带之词也(有作相违意释者非也)。西土者。五天
之通号也。贤圣者。儒书云。应五百年间气曰贤。应一
千正气曰圣。圣即君。贤即臣。今内教者。贤谓贤和。圣
者正也。大小二乘。各有贤圣。且小乘。俱舍。去贤加行
七位俗修名贤。见道巳去。四向四果八人真修为圣
也。若大乘。地前菩萨。为三贤。登地至十地。为十圣也。
所遗者。谓上诸大小乘贤圣所著述论文是也。不引
婆沙成实智度唯识等(云云)。此方先德文记者。此方
方即九洲之统也。先德者。从汉至唐缁素不同也。文
纪即不是古人章疏。但不正解经律者。总芳为纪
录也。如下所引普照安二大师出家布萨仪道整正
禅师凡圣行集。梁武帝出要律仪等(云云)。巳上四段。
都引一百七十本。教文皆补阙摄也。问如五百问论
并真谛疏。是何补中收。答是第三论补中摄。若尔五
百问法。并及真谛疏。并此方造。何得在论补西土贤
圣所遗中收。答能造之人是西土故。如卑摩罗叉三
藏是西域人。巳證初果。到于此土。答慧观法师五百
条问。集为两卷。又真谛三藏是优禅国人。巳證三果。
到此造疏罗。明了论虽著述之教。在于此方。今伹约
者。即引用也。如下引十诵僧祇五分等是。括众经随
说者。括捡也。众诸也。大小乘经不一。随此大小乘经
中。凡有说戒律处。与四分相应。亦乃则用如下引华
严涅槃楞伽善生阿含遗教并等是也。及西土贤圣
所遗者。及者连带之词也(有作相违意释者非也)。西土者。五天
之通号也。贤圣者。儒书云。应五百年间气曰贤。应一
千正气曰圣。圣即君。贤即臣。今内教者。贤谓贤和。圣
者正也。大小二乘。各有贤圣。且小乘。俱舍。去贤加行
七位俗修名贤。见道巳去。四向四果八人真修为圣
也。若大乘。地前菩萨。为三贤。登地至十地。为十圣也。
所遗者。谓上诸大小乘贤圣所著述论文是也。不引
婆沙成实智度唯识等(云云)。此方先德文记者。此方
方即九洲之统也。先德者。从汉至唐缁素不同也。文
纪即不是古人章疏。但不正解经律者。总芳为纪
录也。如下所引普照安二大师出家布萨仪道整正
禅师凡圣行集。梁武帝出要律仪等(云云)。巳上四段。
都引一百七十本。教文皆补阙摄也。问如五百问论
并真谛疏。是何补中收。答是第三论补中摄。若尔五
百问法。并及真谛疏。并此方造。何得在论补西土贤
圣所遗中收。答能造之人是西土故。如卑摩罗叉三
藏是西域人。巳證初果。到于此土。答慧观法师五百
条问。集为两卷。又真谛三藏是优禅国人。巳證三果。
到此造疏罗。明了论虽著述之教。在于此方。今伹约
卷三 第 41b 页 X43-0041.png
能遗之人是西国故。所以在第三西土贤圣遗中收
也。上之四句。于五补中巳收四补。于三补中收二补。
于二补中但明文补。其义补别序。方明此中。本出钞
体。须有正文可凭。必三藏等俱无。今师以义决故。此
未出也。思之。次结上文那补意。言搜至意者。此文大
意。谓上所说用教多少不同。第一段云。斐然作命直
笔具舒。意显二十九篇之内。具立四那。下之四句。明
诸篇中。引用补阙。如是先那后补。钞体巳圆。今须结
上二文。共成一意也。搜駮。搜即谓搜求。駮者班駮也
(古记云。㬵者除也。不取引用乃除之。若尔应合用此制)。今钞文用此。駮字者说
云六駮兽也。形如马。头有一角食虎狗。身有六般色。
故从上立名。今师意显搜求捡括三藏不一例。次比
取文。若义势相当。即班駮而取众向下到文自见(云
云)。同异者。诸解盖多。今先由正释。谓于诸部文中。搜
于班駮所取事法。与四分流类明当者为同也。即如
下篇之内四分伹言三衣应持且无加法词句。今十
诵持衣文来与四分相当。同护明相故。此例甚多。不
能遍举。如此总名搜駮。同入二十九篇中行用也。次
搜駮异者。有二类也。一者虽与四分殊异。然且见解。
须长不可抑之。亦须引用。即如下篇之内。四分判澡
[米*兄]不论大小。大一向入重。若准十诵。便分斗量。若过
量减量。即在重收。若应重者。堪[仁-二+付]道故。宜从轻摄。今师
取此。全准他文。虽异本宗。然且见解长故。又如四分
判被单入重。若准五分。凡在单毁衣者。总入轻收。今
也。上之四句。于五补中巳收四补。于三补中收二补。
于二补中但明文补。其义补别序。方明此中。本出钞
体。须有正文可凭。必三藏等俱无。今师以义决故。此
未出也。思之。次结上文那补意。言搜至意者。此文大
意。谓上所说用教多少不同。第一段云。斐然作命直
笔具舒。意显二十九篇之内。具立四那。下之四句。明
诸篇中。引用补阙。如是先那后补。钞体巳圆。今须结
上二文。共成一意也。搜駮。搜即谓搜求。駮者班駮也
(古记云。㬵者除也。不取引用乃除之。若尔应合用此制)。今钞文用此。駮字者说
云六駮兽也。形如马。头有一角食虎狗。身有六般色。
故从上立名。今师意显搜求捡括三藏不一例。次比
取文。若义势相当。即班駮而取众向下到文自见(云
云)。同异者。诸解盖多。今先由正释。谓于诸部文中。搜
于班駮所取事法。与四分流类明当者为同也。即如
下篇之内四分伹言三衣应持且无加法词句。今十
诵持衣文来与四分相当。同护明相故。此例甚多。不
能遍举。如此总名搜駮。同入二十九篇中行用也。次
搜駮异者。有二类也。一者虽与四分殊异。然且见解。
须长不可抑之。亦须引用。即如下篇之内。四分判澡
[米*兄]不论大小。大一向入重。若准十诵。便分斗量。若过
量减量。即在重收。若应重者。堪[仁-二+付]道故。宜从轻摄。今师
取此。全准他文。虽异本宗。然且见解长故。又如四分
判被单入重。若准五分。凡在单毁衣者。总入轻收。今
卷三 第 41c 页 X43-0041.png
师云。被单虽是从被可准他部单毁入轻。此岂不而
四分有殊。然且是长见故。亦依例用。其例类多。不能
遍举。此是搜駮异。亦入二十九中也。二者与四分全
异。又非长见。不可准行。但是他宗自所执计。今师云。
虽与我本宗有异。然亦要广旨襟博学济贫。不可委
遂引安诸部篇内。以被外宗所贵。上之所引。或异或
同。欲取之时。不便粗心。书安钞内。一一老覈研覈故
云云。长见必录者。谓于同中见解长处必录。安二十
九篇之中。如下十诵持衣文。若非长即不叙录。即如
僧祇通衣之说也。又异中长见亦必录。安二十九篇
之中。如十诵应量净地[身*瓦]入轻。五分被单亦在轻摄
等例。若一向全异。又非长见者。虽不入二十九篇之
内。亦录安第三十篇中。向下对文一一分别也。问未
审。如此搜駮同异录安三十篇中。如是安排意为何
事钞。自释曰以辅博知。以者用也。辅谓辅弼。博者广
也。谓用辅弼后来行事之者。依于本宗。兼明他部。广
博委知。无于疑滞故(巳上结补问文竟也)。滥述必剪用成通意
者。结繁也。滥讹滥也。如律东方有山称山等。四繁之
说。恐滥后来。是以钞不录之。故云必剪。总成四分一
宗行事通问意。故曰用成必剪(此段钞文古今诸记并隢了。皆是虚谈。今
纲群论俱依此释。即文生疑滞也。思之)。巳上虽中正义足可依永今因
便叙诸家所解不无杂乱然要通知所贵取舍有凭
足非条别。一宗继记有两释。初云搜駮同者。谓是四
分本宗也。异者谓多外部也。谓先向本宗之内。搜研
四分有殊。然且是长见故。亦依例用。其例类多。不能
遍举。此是搜駮异。亦入二十九中也。二者与四分全
异。又非长见。不可准行。但是他宗自所执计。今师云。
虽与我本宗有异。然亦要广旨襟博学济贫。不可委
遂引安诸部篇内。以被外宗所贵。上之所引。或异或
同。欲取之时。不便粗心。书安钞内。一一老覈研覈故
云云。长见必录者。谓于同中见解长处必录。安二十
九篇之中。如下十诵持衣文。若非长即不叙录。即如
僧祇通衣之说也。又异中长见亦必录。安二十九篇
之中。如十诵应量净地[身*瓦]入轻。五分被单亦在轻摄
等例。若一向全异。又非长见者。虽不入二十九篇之
内。亦录安第三十篇中。向下对文一一分别也。问未
审。如此搜駮同异录安三十篇中。如是安排意为何
事钞。自释曰以辅博知。以者用也。辅谓辅弼。博者广
也。谓用辅弼后来行事之者。依于本宗。兼明他部。广
博委知。无于疑滞故(巳上结补问文竟也)。滥述必剪用成通意
者。结繁也。滥讹滥也。如律东方有山称山等。四繁之
说。恐滥后来。是以钞不录之。故云必剪。总成四分一
宗行事通问意。故曰用成必剪(此段钞文古今诸记并隢了。皆是虚谈。今
纲群论俱依此释。即文生疑滞也。思之)。巳上虽中正义足可依永今因
便叙诸家所解不无杂乱然要通知所贵取舍有凭
足非条别。一宗继记有两释。初云搜駮同者。谓是四
分本宗也。异者谓多外部也。谓先向本宗之内。搜研
卷三 第 42a 页 X43-0042.png
研覈。今时要用事法。见解长处必抄录。安三十篇为
行事。本宗若阙少之时。即任引他部流类。相似文说。
而成补阙。以辅助此钞广博而知也。滥述必剪用成
通意者。此双上同异也。同即那繁。累即补阙。今引用
云。时本宗中滥述必剪。若宗不足引用他部时。但取
流类相应之者。若不相应即不取。亦是滥必剪。而成
通同行事矣(巳上记文)。今详此释有二失。一则不合将滥
述必剪两句双结。删补钞意。唯结删繁耳。若论补阙
钞。从搜駮同异。至直以辅博知巳自结竟。此盖不体
钞文宾主。结合文势也。二者不合于补阙。结文中。将
搜駮同。约四分本宗说。若约本宗。除却四繁留其要
当事法。为行事体骨。前文巳释了。即斐然作命直笔
具舒是也。不可于补阙中。更结删繁。岂非混乱(巳上叙破
第一释非也)。第二释分此段为三节。初从搜駮同异。至以
辅博知巳来。结补阙也。二滥述必剪一句。结删繁二
用。成通意一句。都结删补。今祥此科文一科结补阙
即可尔。第三都结删补者。殊无理也。钞意将滥述必
剪用成通意。唯结删繁不合辄分出删繁一句结文
重结补之意。又于释义之内。违于钞文。广在彼中。虑
繁不述(巳上略叙破第二解)。近又一家释云。他部律文。同中长
见必录在前二十九篇之中。补四分行事。异中长见。
亦录在三十篇中。虽非四分本宗。且是他部行事(巳上
记文)。今恐不然。若言异中长见录安第三十篇中。即前
二十九篇中。岂无异中长。若言无者。如应法净瓶及
行事。本宗若阙少之时。即任引他部流类。相似文说。
而成补阙。以辅助此钞广博而知也。滥述必剪用成
通意者。此双上同异也。同即那繁。累即补阙。今引用
云。时本宗中滥述必剪。若宗不足引用他部时。但取
流类相应之者。若不相应即不取。亦是滥必剪。而成
通同行事矣(巳上记文)。今详此释有二失。一则不合将滥
述必剪两句双结。删补钞意。唯结删繁耳。若论补阙
钞。从搜駮同异。至直以辅博知巳自结竟。此盖不体
钞文宾主。结合文势也。二者不合于补阙。结文中。将
搜駮同。约四分本宗说。若约本宗。除却四繁留其要
当事法。为行事体骨。前文巳释了。即斐然作命直笔
具舒是也。不可于补阙中。更结删繁。岂非混乱(巳上叙破
第一释非也)。第二释分此段为三节。初从搜駮同异。至以
辅博知巳来。结补阙也。二滥述必剪一句。结删繁二
用。成通意一句。都结删补。今祥此科文一科结补阙
即可尔。第三都结删补者。殊无理也。钞意将滥述必
剪用成通意。唯结删繁不合辄分出删繁一句结文
重结补之意。又于释义之内。违于钞文。广在彼中。虑
繁不述(巳上略叙破第二解)。近又一家释云。他部律文。同中长
见必录在前二十九篇之中。补四分行事。异中长见。
亦录在三十篇中。虽非四分本宗。且是他部行事(巳上
记文)。今恐不然。若言异中长见录安第三十篇中。即前
二十九篇中。岂无异中长。若言无者。如应法净瓶及
卷三 第 42b 页 X43-0042.png
卧单置判入轻。此全准他部处量。既与四分轻重不
同。因何得入二十九篇。以被四分律师行事。此释未
可依也(云云)。若准主记将二十六篇由途相摄为同。
别类统收三篇为异。又将同异。合为诸杂一篇(巳上记文)。
今破云。钞文本为明所取事法。据体内以言。若向三
十篇中如此判。全约外面以说。即眇同河汉矣(云云)
次辨钞用中分二。初正用。次四兼用。初正用中(玄记科为
对初繁文指略对二义连徵问对也)。言或至问者。一繁显事用者。或者
不定之词也。繁文者多也。广也。如受戒法中。三处引
遮难相。第一节文依律先释相白答彼此无疑。二教
授师出众同时。依于仪式。或又列一遍。三引入众戒
师对众。又依文列一遍。此皆是繁文。又如盗戒。别众
食戒等。各有多纸释此。亦是繁文。如此文为显今时
事用。如受戒大事。为世良田。若带难及遮。即空无所
获。故须广引。方委无由。又盗戒非今损财。难巳防遏。
亦须一一委细而论。馀可解。巳上虽繁。为显行事之
大用。即不同古人多列游辞逗机未足之繁也。二或
略指以类相从。类者例也。相从者。如云从龙等。各有
其类。如集僧篇。但明两界僧来处分齐。不辨此二界
元由。指在下文结界中说。此是将前指后。乃至结界
篇中。伹明结界之事。不知欲结时。如何集劫。指云约
处有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如集僧中。此乃相
将后指前也。如离衣戒。伹明十五种。自然护衣并不
说作法界分齐。指云若论作法。下卷明然。之乃将前
同。因何得入二十九篇。以被四分律师行事。此释未
可依也(云云)。若准主记将二十六篇由途相摄为同。
别类统收三篇为异。又将同异。合为诸杂一篇(巳上记文)。
今破云。钞文本为明所取事法。据体内以言。若向三
十篇中如此判。全约外面以说。即眇同河汉矣(云云)
次辨钞用中分二。初正用。次四兼用。初正用中(玄记科为
对初繁文指略对二义连徵问对也)。言或至问者。一繁显事用者。或者
不定之词也。繁文者多也。广也。如受戒法中。三处引
遮难相。第一节文依律先释相白答彼此无疑。二教
授师出众同时。依于仪式。或又列一遍。三引入众戒
师对众。又依文列一遍。此皆是繁文。又如盗戒。别众
食戒等。各有多纸释此。亦是繁文。如此文为显今时
事用。如受戒大事。为世良田。若带难及遮。即空无所
获。故须广引。方委无由。又盗戒非今损财。难巳防遏。
亦须一一委细而论。馀可解。巳上虽繁。为显行事之
大用。即不同古人多列游辞逗机未足之繁也。二或
略指以类相从。类者例也。相从者。如云从龙等。各有
其类。如集僧篇。但明两界僧来处分齐。不辨此二界
元由。指在下文结界中说。此是将前指后。乃至结界
篇中。伹明结界之事。不知欲结时。如何集劫。指云约
处有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如集僧中。此乃相
将后指前也。如离衣戒。伹明十五种。自然护衣并不
说作法界分齐。指云若论作法。下卷明然。之乃将前
卷三 第 42c 页 X43-0042.png
指后也。乃至二衣篇中。但明作法成。衣界又不说。然
自如随相中。即将后指前也。又只向当篇之内。亦有
如羯磨篇。辨七非义。但束百八十四法为八位。每一
法上皆有七非。初就伹心念法上辨七非。至下七法。
但解三单。非其三双。八位一合。例前可委。不在重述
也。又如僧法羯磨。文中伹约说戒单白。及受戒白四。
具解四文。馀则例尔(其例他多恐繁不述)。三或文断而以义连
者。古今多释。初搜玄云。三藏教中。令无事法名文断。
今师义决为义连。二衣顺正记但据当部。律中虽有
事法。其文不续为文断。今约义攒聚一处为义连。且
如律本受戒法处。三段之文。皆但论难事。并不说诸
遮。此则问遮文断。及至教授。乃戒师正法时。但问诸
遮。不可明难事。此则问难文断。今师准上律本三重
之义。律云。先问难事。疏云先问。即将十三难。向十六
遮。前教授师屏处问时。及戒师对众问时。皆须先问
十三难。后问十六遮。故下文云。今就义准着向遮之
前等(此是上卷文断义连也)。中卷者。如忏舍堕法。在律文三十
戒条中。忏僧残法在人犍度中。是文断。今师约六聚
次第文义以连。乃作忏六聚一篇也。下卷者。如三衣
在律文衣法中。漉水袋在大僧戒本九十中。坐具亦
在九十中。是断。今师约制教次第。作二衣篇。先明制
衣三衣六物等。是义连也。三准显正但取八。今法付
以释也。如足数篇下。有别众法文。足数者。须足人四
僧数。别众乃不足僧数。足文断。然因足数方论别众
自如随相中。即将后指前也。又只向当篇之内。亦有
如羯磨篇。辨七非义。但束百八十四法为八位。每一
法上皆有七非。初就伹心念法上辨七非。至下七法。
但解三单。非其三双。八位一合。例前可委。不在重述
也。又如僧法羯磨。文中伹约说戒单白。及受戒白四。
具解四文。馀则例尔(其例他多恐繁不述)。三或文断而以义连
者。古今多释。初搜玄云。三藏教中。令无事法名文断。
今师义决为义连。二衣顺正记但据当部。律中虽有
事法。其文不续为文断。今约义攒聚一处为义连。且
如律本受戒法处。三段之文。皆但论难事。并不说诸
遮。此则问遮文断。及至教授。乃戒师正法时。但问诸
遮。不可明难事。此则问难文断。今师准上律本三重
之义。律云。先问难事。疏云先问。即将十三难。向十六
遮。前教授师屏处问时。及戒师对众问时。皆须先问
十三难。后问十六遮。故下文云。今就义准着向遮之
前等(此是上卷文断义连也)。中卷者。如忏舍堕法。在律文三十
戒条中。忏僧残法在人犍度中。是文断。今师约六聚
次第文义以连。乃作忏六聚一篇也。下卷者。如三衣
在律文衣法中。漉水袋在大僧戒本九十中。坐具亦
在九十中。是断。今师约制教次第。作二衣篇。先明制
衣三衣六物等。是义连也。三准显正但取八。今法付
以释也。如足数篇下。有别众法文。足数者。须足人四
僧数。别众乃不足僧数。足文断。然因足数方论别众
卷三 第 43a 页 X43-0043.png
即是义连。不可别立一篇。但带附此篇之末。名附法
也。馀七例之(云云)。上叙三家所释。义意各殊。然今诸
讲人。互取不定。或但取后解。或约依搜玄。今意通三。
取释所归。莫不俱成一义。若坏取舍。即偏执隅。细而
详之各有理也。四或徵词而假来问者。谓凡欲释通
义理。准论有六。问二答三徵四释五难六通。故下问
有答徵下释。难下有通。徵因问起。为显行事周圆。不
同古来止论问答。如受欲篇后问云。与欲巳事讫不
来化别否问不犯。以情和倒僧。而不将欲缘。为羯磨
事。文云。若事休应往。不往如法治。不云法不成就。次
徵云。若尔受日出界事休法谢者。答受日文中牒事
故。前缘癈法。谢受欲法。不牒事故。缘谢法成也(此是钞文
此微词前问词问而起也。但谨依此。说不得更解释知)。又如持犯篇中。历位分
别。问止时不可学九句。后问云。如杀盗等人非人想。
有主无主想。律结无罪。亦有判化者多何。答或缘罪
境人非人故。便结心犯。或缘非罪境。主无主故。然彼
迷心。不结正罪。莫非缘罪故。有无不同。又不同前此
前叟此事法俱识故是可学。有不识皆制罪也(上是钞文)。
因徵云。若尔后缘法中。亦有相转。如不处处分想及
疑。亦是不犯重。何为制罪(巳上各钞文也)。此如徵同前问词
而起者。显义理幽玄。皆是阙疑情。免生滞结故(巳上正明
四用竟)。第二结前。四言如是至出如是始终交映者。如
者法之词。是者是即可之义。始者初也。终末也。交者
互也。映照也。或将终映。或将始映终。隐显互出者。前
也。馀七例之(云云)。上叙三家所释。义意各殊。然今诸
讲人。互取不定。或但取后解。或约依搜玄。今意通三。
取释所归。莫不俱成一义。若坏取舍。即偏执隅。细而
详之各有理也。四或徵词而假来问者。谓凡欲释通
义理。准论有六。问二答三徵四释五难六通。故下问
有答徵下释。难下有通。徵因问起。为显行事周圆。不
同古来止论问答。如受欲篇后问云。与欲巳事讫不
来化别否问不犯。以情和倒僧。而不将欲缘。为羯磨
事。文云。若事休应往。不往如法治。不云法不成就。次
徵云。若尔受日出界事休法谢者。答受日文中牒事
故。前缘癈法。谢受欲法。不牒事故。缘谢法成也(此是钞文
此微词前问词问而起也。但谨依此。说不得更解释知)。又如持犯篇中。历位分
别。问止时不可学九句。后问云。如杀盗等人非人想。
有主无主想。律结无罪。亦有判化者多何。答或缘罪
境人非人故。便结心犯。或缘非罪境。主无主故。然彼
迷心。不结正罪。莫非缘罪故。有无不同。又不同前此
前叟此事法俱识故是可学。有不识皆制罪也(上是钞文)。
因徵云。若尔后缘法中。亦有相转。如不处处分想及
疑。亦是不犯重。何为制罪(巳上各钞文也)。此如徵同前问词
而起者。显义理幽玄。皆是阙疑情。免生滞结故(巳上正明
四用竟)。第二结前。四言如是至出如是始终交映者。如
者法之词。是者是即可之义。始者初也。终末也。交者
互也。映照也。或将终映。或将始映终。隐显互出者。前
卷三 第 43b 页 X43-0043.png
隐后显。或后隐前显。与始终交映亦同。盖文家嘱对
耳。繁文显事用中。始终交映者。如受戒法中。解遮相
处。释非畜难中云。此上二难。若依本形。是人皆识。恐
变形而来。故须问云。脱有高达俗士。来此受戒。问云
汝非畜生否者。忽闻此言。一可怪。应方便转问。如下
所陈。此即将终映始。亦是前隐而后显也。至下正问
中。方出方便。问词云。汝非诸龙畜等。能变为人来受
戒否。要由前释方解后问。此即将始映终。亦是后隐
释词而前显也(结初用竟)。次略指相从中。始终交映者。如
集僧篇中。但明来处远近。不论界起之由。遂指下云。
如结界中说。此即将始映终。亦是前隐后显也。至结
界法中。伹明界之来意。结之元本。若集僧远近。却指
在集僧中。此即将终映始也。又是后隐而前显也(诸如
此例第二用竟)。次文断义连中。始终交映者。且约八今法附
以结。如受戒篇中。伹明受戒事。不辨随中六念及舍
戒法。即将始映终。前隐后显也。至法附中。但明随六
念。不明受体。但明舍戒之义。不明初受之法。即将终
映始。后隐前显(馀皆例结第三用竟)。次徵词假来问中。始终交
映等者。问词中但申问意。不显徵词。即将映终前隐
后显。至徵中但显徵词。不言因问而起。即将终映始。
后隐前显也(结第四五问文巳竟也)。
言并至杂法者。谓此约前四正用之外。更加此四句
故曰兼并。举例如三藏亦有粗诠正诠。又僧俗所为。
皆有正粗等(云云)。现行羯磨者。谓下诸篇中。要秉
耳。繁文显事用中。始终交映者。如受戒法中。解遮相
处。释非畜难中云。此上二难。若依本形。是人皆识。恐
变形而来。故须问云。脱有高达俗士。来此受戒。问云
汝非畜生否者。忽闻此言。一可怪。应方便转问。如下
所陈。此即将终映始。亦是前隐而后显也。至下正问
中。方出方便。问词云。汝非诸龙畜等。能变为人来受
戒否。要由前释方解后问。此即将始映终。亦是后隐
释词而前显也(结初用竟)。次略指相从中。始终交映者。如
集僧篇中。但明来处远近。不论界起之由。遂指下云。
如结界中说。此即将始映终。亦是前隐后显也。至结
界法中。伹明界之来意。结之元本。若集僧远近。却指
在集僧中。此即将终映始也。又是后隐而前显也(诸如
此例第二用竟)。次文断义连中。始终交映者。且约八今法附
以结。如受戒篇中。伹明受戒事。不辨随中六念及舍
戒法。即将始映终。前隐后显也。至法附中。但明随六
念。不明受体。但明舍戒之义。不明初受之法。即将终
映始。后隐前显(馀皆例结第三用竟)。次徵词假来问中。始终交
映等者。问词中但申问意。不显徵词。即将映终前隐
后显。至徵中但显徵词。不言因问而起。即将终映始。
后隐前显也(结第四五问文巳竟也)。
言并至杂法者。谓此约前四正用之外。更加此四句
故曰兼并。举例如三藏亦有粗诠正诠。又僧俗所为。
皆有正粗等(云云)。现行羯磨者。谓下诸篇中。要秉
卷三 第 43c 页 X43-0043.png
羯磨处。即写羯磨文。安其钞内。如结界篇。写结羯磨
安文内。僧网篇写七九羯磨安文中。受戒篇写受戒
羯磨。说戒篇写说戒羯磨。安居篇写受日羯磨。自恣
篇写自恣羯磨安文内也(中下二卷准下)。巳上皆是今时当
用之者。即书向文中。便可依行。若诸谏二房结集等。
不当今现行者必不录。问羯磨本是律宗合明之事。
何名兼并。答谓文中巳有第五羯磨篇。且述一百八
十四番成败如非之相。诸篇不合更明。今重向诸篇
书出羯磨平文。不辨缘成之相。为接初机。现可行用。
所以却成兼并用也。诸务是非者。有解多引诸部别
行篇者(恐不理当)。玄记约诸杂要行篇。十问安设。皆为僧
尼要行。故知更作一篇兼并而用也(此解为正)。或有约诸
篇对辨古合今处。名诸务也。今释为是。古解即非(云
云)广述(亦自是一途之意)。导俗正仪者。即道俗化方篇。道者
引俗纯事为六尘所得。于理全乖。今与受五八戒。及
教其入寺轨仪。去是非之心。不见僧过等。是佛正教。
名曰正仪。此虽非五众所行。然假僧尼。为能化之人。
一一明闲。方能化引所化之境。故下文云。幸细览而
得传告等。是并用也。出家杂法者。即沙弥篇发心离
烦恼火宅。名为出家。广引度人经等。明出家仪。或名
为杂法。若欲度人出家。须以七门。明出家本意。次置
道场。诸师剃发受十戒六念五德十数之仪。此亦须
众一一明闲。乃可化度。故须兼济也(巳上尺四并用竟)次结。
言并至焉者。通收上四。曰并也。皆俱也。尽也。揽者束
安文内。僧网篇写七九羯磨安文中。受戒篇写受戒
羯磨。说戒篇写说戒羯磨。安居篇写受日羯磨。自恣
篇写自恣羯磨安文内也(中下二卷准下)。巳上皆是今时当
用之者。即书向文中。便可依行。若诸谏二房结集等。
不当今现行者必不录。问羯磨本是律宗合明之事。
何名兼并。答谓文中巳有第五羯磨篇。且述一百八
十四番成败如非之相。诸篇不合更明。今重向诸篇
书出羯磨平文。不辨缘成之相。为接初机。现可行用。
所以却成兼并用也。诸务是非者。有解多引诸部别
行篇者(恐不理当)。玄记约诸杂要行篇。十问安设。皆为僧
尼要行。故知更作一篇兼并而用也(此解为正)。或有约诸
篇对辨古合今处。名诸务也。今释为是。古解即非(云
云)广述(亦自是一途之意)。导俗正仪者。即道俗化方篇。道者
引俗纯事为六尘所得。于理全乖。今与受五八戒。及
教其入寺轨仪。去是非之心。不见僧过等。是佛正教。
名曰正仪。此虽非五众所行。然假僧尼。为能化之人。
一一明闲。方能化引所化之境。故下文云。幸细览而
得传告等。是并用也。出家杂法者。即沙弥篇发心离
烦恼火宅。名为出家。广引度人经等。明出家仪。或名
为杂法。若欲度人出家。须以七门。明出家本意。次置
道场。诸师剃发受十戒六念五德十数之仪。此亦须
众一一明闲。乃可化度。故须兼济也(巳上尺四并用竟)次结。
言并至焉者。通收上四。曰并也。皆俱也。尽也。揽者束
卷三 第 44a 页 X43-0044.png
也。总束前四用。为此四分钞宗分一见。问揽并本意
为何钞。答云用济新学之费功焉。谓忽有事生可准
行用。免更向文讨寻徒费功也。
从此第三释繁略之过分四(云云)。初言然同至获巳
者。此文大意。恐后有人斥非云。题中那繁钞。又不许
古来疏多游辞及自著述。又更繁多。岂不相违。恐有
斯言故。预分疏道理也。然其我击其大节者。然者纵
夺之词。同者和同。击者扬也。节解也。大谓简小为义。
即知音唱和之词。如巳㚶弹弦。汉女击节。又如百乐
弹琴。唯钟子期。善知音韵。后子期身亡。牙遂罢于琴。
谓无知音唱和也。钞主意云。与我情和同之者。即唱
和云。此钞三十篇。文堪行用。甚被时机。终无汎滥闲
词。始终并皆如法也。盖此是击大节(继宗记中。举相副瞀当词者。盖
悴非来例良不可也)异说则斥其文繁者。情见不同名为异说。
非斥嫌此钞文太成繁广。如遮难小事三处出文。盗
戒离衣等。各是数袋。此非知音。故相非斥。犹如阳春
白雪之歌。和者甚稀。若也㚶下理之词。和者数万。良
犹曲高而和寡。上非斥者。亦复如然。盖不委其由。而
非节击也。文繁谁所乐之下。示不欲繁意也。钞意实
不乐繁。盖为要今行事周足。故云事不获巳。获者得
也。巳者止也。说谓未了不得止住。不类古来繁也。言
何至讳者。二字是徵。意道有何事不获巳须繁耶。若
略下四句释也。前二句释事不获巳。不得略所以。后
之二句。释不乐繁所以。略者。约略也。减省也。梗概即
为何钞。答云用济新学之费功焉。谓忽有事生可准
行用。免更向文讨寻徒费功也。
从此第三释繁略之过分四(云云)。初言然同至获巳
者。此文大意。恐后有人斥非云。题中那繁钞。又不许
古来疏多游辞及自著述。又更繁多。岂不相违。恐有
斯言故。预分疏道理也。然其我击其大节者。然者纵
夺之词。同者和同。击者扬也。节解也。大谓简小为义。
即知音唱和之词。如巳㚶弹弦。汉女击节。又如百乐
弹琴。唯钟子期。善知音韵。后子期身亡。牙遂罢于琴。
谓无知音唱和也。钞主意云。与我情和同之者。即唱
和云。此钞三十篇。文堪行用。甚被时机。终无汎滥闲
词。始终并皆如法也。盖此是击大节(继宗记中。举相副瞀当词者。盖
悴非来例良不可也)异说则斥其文繁者。情见不同名为异说。
非斥嫌此钞文太成繁广。如遮难小事三处出文。盗
戒离衣等。各是数袋。此非知音。故相非斥。犹如阳春
白雪之歌。和者甚稀。若也㚶下理之词。和者数万。良
犹曲高而和寡。上非斥者。亦复如然。盖不委其由。而
非节击也。文繁谁所乐之下。示不欲繁意也。钞意实
不乐繁。盖为要今行事周足。故云事不获巳。获者得
也。巳者止也。说谓未了不得止住。不类古来繁也。言
何至讳者。二字是徵。意道有何事不获巳须繁耶。若
略下四句释也。前二句释事不获巳。不得略所以。后
之二句。释不乐繁所以。略者。约略也。减省也。梗概即
卷三 第 44b 页 X43-0044.png
粗鲁之言。意道若约略减少粗鲁而书。即被今时人。
行事未足。如受戒大事盗戒难明等。故必广也。必横
下。明不乐繁之意也。横(去声)傍求也。评者论量(评者通平去二
音也)。意道如受戒法。横论五受之文。四受非今所要。今
既录此繁词。即乖于撮略之义。便成所讳也。
次开省约三文。言今至三卷者。标今异昔也。𠷰者谋
也。又思也。度(音铎)比度。有钞中作图书从□(音寿)。解云。笔
𦘕曰图。疋量曰度。此非释也。但依上解𠷰谋比度也。
取中著(去呼)即中当也。于同文同同义之中不多少也。
广处虽广亦不绝。广略虽略各亦不令略。或作中(去呼)
字解亦通(继宗记中。不许此释。彼云。钞文以显事用。或指略以类相从。此既有繁有略。何得言
不广不略。今之繁々即中略。如受戒遮难。并一日得衣等。巳意谓不然。却成别序〔第问〕门竟)。兼省
约者。谓心营曰务。钞玄以心营运所取事法。故省少
要约凡明事。或教中。多处有文。今但取一本的当之
文。于中又更削除困馀文字。释急备卒者。一[米*殳]新本
学急知。谓作入法流。未明得广律事相。且依此钞学。
知足得准永行用。二备旧人之卒要。谓先日虽曾学
知多时。或可癈忘。忽有事起。不可更广捡律之文。伹
将此钞展开。便可行事也。勒成三卷者。勒者束也。为
上二缘。束为三轴。此但明所为之意未说分三卷。所
以意问古来卷多少也(继宗记云。三卷束成上中下。报新学急知成中卷。备砚潓
卒要成上下[企-止+衣]共二行者。此释非之甚也)。
言若思至后者。此段文有科为对事谦词。若第十内
中。即对教谦陈。今云别序中。谦词即可尔。若将此钞
行事未足。如受戒大事盗戒难明等。故必广也。必横
下。明不乐繁之意也。横(去声)傍求也。评者论量(评者通平去二
音也)。意道如受戒法。横论五受之文。四受非今所要。今
既录此繁词。即乖于撮略之义。便成所讳也。
次开省约三文。言今至三卷者。标今异昔也。𠷰者谋
也。又思也。度(音铎)比度。有钞中作图书从□(音寿)。解云。笔
𦘕曰图。疋量曰度。此非释也。但依上解𠷰谋比度也。
取中著(去呼)即中当也。于同文同同义之中不多少也。
广处虽广亦不绝。广略虽略各亦不令略。或作中(去呼)
字解亦通(继宗记中。不许此释。彼云。钞文以显事用。或指略以类相从。此既有繁有略。何得言
不广不略。今之繁々即中略。如受戒遮难。并一日得衣等。巳意谓不然。却成别序〔第问〕门竟)。兼省
约者。谓心营曰务。钞玄以心营运所取事法。故省少
要约凡明事。或教中。多处有文。今但取一本的当之
文。于中又更削除困馀文字。释急备卒者。一[米*殳]新本
学急知。谓作入法流。未明得广律事相。且依此钞学。
知足得准永行用。二备旧人之卒要。谓先日虽曾学
知多时。或可癈忘。忽有事起。不可更广捡律之文。伹
将此钞展开。便可行事也。勒成三卷者。勒者束也。为
上二缘。束为三轴。此但明所为之意未说分三卷。所
以意问古来卷多少也(继宗记云。三卷束成上中下。报新学急知成中卷。备砚潓
卒要成上下[企-止+衣]共二行者。此释非之甚也)。
言若思至后者。此段文有科为对事谦词。若第十内
中。即对教谦陈。今云别序中。谦词即可尔。若将此钞
卷三 第 44c 页 X43-0044.png
主自谦者。恐无理也。此伹恐新学未瞻前谋指事。恐
广陈于后(此显正科)。若者如也。思(去呼)者神思也。赡者赒赡
也。时事者。即今时所行因缘不急之事也。如毗尼殄
四诤事。又十三章内。判重事。又非之事。如是等事。律
本广明。今师意。恐初学之人。情思未能周赡(故云若恶不赡
云也)。固有阙于行诠者。固者实也。阙者欠少也。实有阙
于能诠文。并所诠行。即显下篇文中不录。若汝即是
随时所行。事钞不明之。莫逗机不足否。答略标括趣。
以广舍后。意道若有兹欠少处。钞且略标。待后别制
戒本羯磨两疏及轻重仪广述也。如羯磨篇中。辨法
分齐。后便合明其七非。遂指云义钞。意如学人令文
显而易见故。不事义章。一一分对进否(此略犹略标起也)。必
欲通明须看义钞(此是广于后也)。又如二衣篇中。判轻重物
科中。但约现畜多者。且作七内。馀者指云。且如判诠
重中。亦须类知而解也。即指在轻重仪说。又如随相
中。略标二百五十戒。辨成持犯之相。若缘起及诸义
等。即指在戒疏中明之。但是下文中。指如戒疏义钞
等总之。此云意也。巳上正解竟。或依继宗。更有一释。
谓约新学之创。今法事中。且先学钞中三行急要之
事。待精磪会解巳后。更须广说诸文。故云广[拶-夕+兄]于后
(今恐不然。此文。本向制作文书上次详后据所释。全约习学之人身上明。以殊卒文势也)。
次释分卷所以。言然至位者标也。谓上制作钞文。救
急备卒。勒成三卷。未委据何理不二否耶。钞释云。然
一部之文义张三位张展也。约诠众行义故。展成上
广陈于后(此显正科)。若者如也。思(去呼)者神思也。赡者赒赡
也。时事者。即今时所行因缘不急之事也。如毗尼殄
四诤事。又十三章内。判重事。又非之事。如是等事。律
本广明。今师意。恐初学之人。情思未能周赡(故云若恶不赡
云也)。固有阙于行诠者。固者实也。阙者欠少也。实有阙
于能诠文。并所诠行。即显下篇文中不录。若汝即是
随时所行。事钞不明之。莫逗机不足否。答略标括趣。
以广舍后。意道若有兹欠少处。钞且略标。待后别制
戒本羯磨两疏及轻重仪广述也。如羯磨篇中。辨法
分齐。后便合明其七非。遂指云义钞。意如学人令文
显而易见故。不事义章。一一分对进否(此略犹略标起也)。必
欲通明须看义钞(此是广于后也)。又如二衣篇中。判轻重物
科中。但约现畜多者。且作七内。馀者指云。且如判诠
重中。亦须类知而解也。即指在轻重仪说。又如随相
中。略标二百五十戒。辨成持犯之相。若缘起及诸义
等。即指在戒疏中明之。但是下文中。指如戒疏义钞
等总之。此云意也。巳上正解竟。或依继宗。更有一释。
谓约新学之创。今法事中。且先学钞中三行急要之
事。待精磪会解巳后。更须广说诸文。故云广[拶-夕+兄]于后
(今恐不然。此文。本向制作文书上次详后据所释。全约习学之人身上明。以殊卒文势也)。
次释分卷所以。言然至位者标也。谓上制作钞文。救
急备卒。勒成三卷。未委据何理不二否耶。钞释云。然
一部之文义张三位张展也。约诠众行义故。展成上
卷三 第 45a 页 X43-0045.png
卷位。约诠自行义故。展成中卷位。约诠共行义成故。
展成下卷位也。即显约义分成三文。非是就师心纸
黑说。言上卷至起者。正列三卷位也。摄者收摄也。众
者四人巳上僧法。务者事务。谓大欲秉法。先须有能
秉僧。以戒为体。以和为义。依体起用。即须集僧简众
与欲。乃至恣之事。如是轨义。皆是上卷文中辨也。中
卷导于戒体者。导仰也承也。出家僧尼。须护本受体。
知持识犯。有过忏除。皆是导于戒体中卷明也。下卷
随机要行者。谓随前机宜上中下别上行。唯三衣一
钵中。则百一资持下类之徒。长衣重物。乃至诸部一
文。皆是随机之事。具在下卷明也。言并如文具委想。
无紊乱者。结也。诸多众自共行曰并也。如是三卷中。
悉周备故。学(音门)者乱曰紊。即蚕口初出之丝。未条理
者。为紊丝也。今此三卷文中所明。三行之义二有绪
条理分明。后学依行想。计必杂乱(故曰想无紊乱)。
次立篇目意。言伹至名首者。此文大意。谓前虽约分
文。然于三行文中事境。由多文杂。更须五篇目收之。
则讨寻者易显故。有此文也。都有四句。上二句辨难。
下二句正约类分篇目。初言但境事寔者。但者偏局
之词。境者即所对事也。即情非情等。其类甚众。故曰
寔繁。良难科拟者。良者实也。科合比拟也。意通三行
事境既繁。今欲作篇名分科。比拟极不易故(上述意难竟)。
次取类分判。今取物类相从以标名首者。物者谓诸
事法也。类者流类也。可便相从聚于一处。如世之物
展成下卷位也。即显约义分成三文。非是就师心纸
黑说。言上卷至起者。正列三卷位也。摄者收摄也。众
者四人巳上僧法。务者事务。谓大欲秉法。先须有能
秉僧。以戒为体。以和为义。依体起用。即须集僧简众
与欲。乃至恣之事。如是轨义。皆是上卷文中辨也。中
卷导于戒体者。导仰也承也。出家僧尼。须护本受体。
知持识犯。有过忏除。皆是导于戒体中卷明也。下卷
随机要行者。谓随前机宜上中下别上行。唯三衣一
钵中。则百一资持下类之徒。长衣重物。乃至诸部一
文。皆是随机之事。具在下卷明也。言并如文具委想。
无紊乱者。结也。诸多众自共行曰并也。如是三卷中。
悉周备故。学(音门)者乱曰紊。即蚕口初出之丝。未条理
者。为紊丝也。今此三卷文中所明。三行之义二有绪
条理分明。后学依行想。计必杂乱(故曰想无紊乱)。
次立篇目意。言伹至名首者。此文大意。谓前虽约分
文。然于三行文中事境。由多文杂。更须五篇目收之。
则讨寻者易显故。有此文也。都有四句。上二句辨难。
下二句正约类分篇目。初言但境事寔者。但者偏局
之词。境者即所对事也。即情非情等。其类甚众。故曰
寔繁。良难科拟者。良者实也。科合比拟也。意通三行
事境既繁。今欲作篇名分科。比拟极不易故(上述意难竟)。
次取类分判。今取物类相从以标名首者。物者谓诸
事法也。类者流类也。可便相从聚于一处。如世之物
卷三 第 45b 页 X43-0045.png
类亦尔。故易云。水从湿。火从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
作而万物睹。必如要揽十篇。亦以物类相从标名首。
彼曰同声相召。同气相求。物以群分。亦以类聚。幸立
篇而命旨。应聚类以从篇故。如钞文以类分篇者。准
正易文。傍凭要揽。如欲作标篇目。谓比丘所宗。莫过
净戒。戒有多别。不可尽颂。但作一标宗篇标名首。亦
自收摄一切戒也。又如集僧篇如打相铺疑座席四
处六相。自然作法。总是集僧。今但以集僧篇。以标名
首。乃至自恣亦尔(其中下两卷四篇十四篇类此可委。恐繁不具)。问依伹上
文作约行。分成三轴。巳自分明。何要逐卷。更立题目。
不用得否。答不得举例。如俗中切韵。虽有四声。然只
平声。意中自有多平声字。馀三亦然。犹难披捡。今更
倾别立韵头。则易为寻捡。今钞亦尔。虽义分成上中
下三别。然于其内事法尤多。今立篇名。临机易委。意
在兹矣。
次生起十门意。言至于至诠。此文意。谓上约物类相
从。以标名目。即二三卷文内。更立三十篇以收之。即
许五篇。即合平列于此。然三十篇内。有十条大意。名
曰十门别序。别序述十种大纲。未曾生起。且南山著
述。文同钩锁。结引万端。义若连环。始终不断。必须于
此生起下文。若也孤然即文势有绝。势所以未列篇
名。且作一段生后之文意也。至于统其大纲。此文多
释。一云至字属此序。于字偏属。属三十篇也(今恐不然。此本
为生起十门之由。若将于字属三十篇。却成生下三十篇意也)。次准继宗记。初解云。
作而万物睹。必如要揽十篇。亦以物类相从标名首。
彼曰同声相召。同气相求。物以群分。亦以类聚。幸立
篇而命旨。应聚类以从篇故。如钞文以类分篇者。准
正易文。傍凭要揽。如欲作标篇目。谓比丘所宗。莫过
净戒。戒有多别。不可尽颂。但作一标宗篇标名首。亦
自收摄一切戒也。又如集僧篇如打相铺疑座席四
处六相。自然作法。总是集僧。今但以集僧篇。以标名
首。乃至自恣亦尔(其中下两卷四篇十四篇类此可委。恐繁不具)。问依伹上
文作约行。分成三轴。巳自分明。何要逐卷。更立题目。
不用得否。答不得举例。如俗中切韵。虽有四声。然只
平声。意中自有多平声字。馀三亦然。犹难披捡。今更
倾别立韵头。则易为寻捡。今钞亦尔。虽义分成上中
下三别。然于其内事法尤多。今立篇名。临机易委。意
在兹矣。
次生起十门意。言至于至诠。此文意。谓上约物类相
从。以标名目。即二三卷文内。更立三十篇以收之。即
许五篇。即合平列于此。然三十篇内。有十条大意。名
曰十门别序。别序述十种大纲。未曾生起。且南山著
述。文同钩锁。结引万端。义若连环。始终不断。必须于
此生起下文。若也孤然即文势有绝。势所以未列篇
名。且作一段生后之文意也。至于统其大纲。此文多
释。一云至字属此序。于字偏属。属三十篇也(今恐不然。此本
为生起十门之由。若将于字属三十篇。却成生下三十篇意也)。次准继宗记。初解云。
卷三 第 45c 页 X43-0045.png
至于统其大纲。是结前总序也。谓上总序至极者。明
得著述大纲。次下恐条流未委。即生起十门也(若作法上
生下意释。即合言上也。统其大〔润〕既之至于恐乖文意殊无理)。今依表云。此文全是
生下别序意。不说结前也。至于两字以彼及此至属
此于属彼此属总序彼属别序。统由通也。纲谓纲宗。
是喻。三十篇事法如网。十条大意似纲。且夫教典
必有所为。合有三种五种等。如此十条大纲。前来未
说。若便作诸篇。对文行事。未免生疑。故曰恐条流未
委。既恐未委。便须条流。若欲条如何即得。下句云。更
以十门等(云云)。更者重也。以由用也。十门即下别序
例类。例括者捡。方由始也。镜由明也。晓会也。远诠即
三十篇也。谓以十门类例捡括。始明得三十篇文行
事大意。问此有四名为异。答有二说。初云大纲十门。
此二属别序。条流远诠二种。属三十篇。谓三十篇是
三十条。流谓所条流也。远诠即三十篇中行持事法。
故云。二解云四名虽殊。皆目别序也(二释俱通随情任得)。上来
释科(云云)。次列三十篇名目。出当部二十犍度。及诸
部文等。但平列篇。未要约行。分别思之(古来多于别序之前列篇
目者。全非文旨。故合于此列云云)。上来总序竟。
从此第二十门别序陈纲要分二(开科不及具列)。今当第一
门分二。初标。二释。言第至意者。此门来意。谓明三种
五种教兴。三种者。一如来在日慈心兴教。二涅槃后
对馀言之说。立结集教兴。三百年将末。对五师异执。
有分宗教兴。若未兴起者。诸门无以从生。所以先序
得著述大纲。次下恐条流未委。即生起十门也(若作法上
生下意释。即合言上也。统其大〔润〕既之至于恐乖文意殊无理)。今依表云。此文全是
生下别序意。不说结前也。至于两字以彼及此至属
此于属彼此属总序彼属别序。统由通也。纲谓纲宗。
是喻。三十篇事法如网。十条大意似纲。且夫教典
必有所为。合有三种五种等。如此十条大纲。前来未
说。若便作诸篇。对文行事。未免生疑。故曰恐条流未
委。既恐未委。便须条流。若欲条如何即得。下句云。更
以十门等(云云)。更者重也。以由用也。十门即下别序
例类。例括者捡。方由始也。镜由明也。晓会也。远诠即
三十篇也。谓以十门类例捡括。始明得三十篇文行
事大意。问此有四名为异。答有二说。初云大纲十门。
此二属别序。条流远诠二种。属三十篇。谓三十篇是
三十条。流谓所条流也。远诠即三十篇中行持事法。
故云。二解云四名虽殊。皆目别序也(二释俱通随情任得)。上来
释科(云云)。次列三十篇名目。出当部二十犍度。及诸
部文等。但平列篇。未要约行。分别思之(古来多于别序之前列篇
目者。全非文旨。故合于此列云云)。上来总序竟。
从此第二十门别序陈纲要分二(开科不及具列)。今当第一
门分二。初标。二释。言第至意者。此门来意。谓明三种
五种教兴。三种者。一如来在日慈心兴教。二涅槃后
对馀言之说。立结集教兴。三百年将末。对五师异执。
有分宗教兴。若未兴起者。诸门无以从生。所以先序
卷三 第 46a 页 X43-0046.png
教兴。引下九门。故在初也。次释名者。第者居也。如王
侯之第宅曰居。一者数之始也。序者述也。教者能诠。
兴者起也。意谓意旨。谓三种之教兴起。乃至五种。皆
有所因。近则因事而兴。远则为求泥曰。今此门序述
斯意旨(故云第一序教兴意)。问前总序后生起云。更以十门例
括。今引但云意。何无门字耶。答有二解。一云据理合
云。序教兴意门。夫门者通物为义。凡所游履非门不
通。今之十条。皆履其门。此不言者。盖存略也。二云或
是影略互举。前约能诠教故立门名。今约教下所诠。
但标其意。意亦不离门也。
释中言夫至授者。夫字如常说。至人者至极也。人者
仁也。依字而解二人。同处能忍名人。又能慈育于物
名人。今准内教释。是六趣中一数也。如来理实。非人
非天。伹约在人中成道。且呼为人也。兴世者兴起也。
谓从法身不动之地。宿悲愿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
异生。而起化用。王宫现生。故云兴也。世者若依俗解。
即代也。孔安国注尚书云。子继父为一代。约字解三
十云为一世。今准内教释。俱舍云。世者世间。一器世
间。即山河大地。二有情世间。一切有情是。即刹那无
常。非久固义名世。住其中故名间。又涅槃经。远疏云。
世者时也。间者中也。所化有情。不出时中。今佛出兴
世间。为化有情世间。故云至人(云云)益物有方者。益
者利益。物即所化之机。方由法也。即三乘教法。又方。
者方便也。如来说法。方便多方便。故经云。寻念过去
侯之第宅曰居。一者数之始也。序者述也。教者能诠。
兴者起也。意谓意旨。谓三种之教兴起。乃至五种。皆
有所因。近则因事而兴。远则为求泥曰。今此门序述
斯意旨(故云第一序教兴意)。问前总序后生起云。更以十门例
括。今引但云意。何无门字耶。答有二解。一云据理合
云。序教兴意门。夫门者通物为义。凡所游履非门不
通。今之十条。皆履其门。此不言者。盖存略也。二云或
是影略互举。前约能诠教故立门名。今约教下所诠。
但标其意。意亦不离门也。
释中言夫至授者。夫字如常说。至人者至极也。人者
仁也。依字而解二人。同处能忍名人。又能慈育于物
名人。今准内教释。是六趣中一数也。如来理实。非人
非天。伹约在人中成道。且呼为人也。兴世者兴起也。
谓从法身不动之地。宿悲愿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
异生。而起化用。王宫现生。故云兴也。世者若依俗解。
即代也。孔安国注尚书云。子继父为一代。约字解三
十云为一世。今准内教释。俱舍云。世者世间。一器世
间。即山河大地。二有情世间。一切有情是。即刹那无
常。非久固义名世。住其中故名间。又涅槃经。远疏云。
世者时也。间者中也。所化有情。不出时中。今佛出兴
世间。为化有情世间。故云至人(云云)益物有方者。益
者利益。物即所化之机。方由法也。即三乘教法。又方。
者方便也。如来说法。方便多方便。故经云。寻念过去
卷三 第 46b 页 X43-0046.png
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等(巳上正解)。或
云。方者方所。谓佛出世。有于方处。三界之中唯欲界。
六趣中唯人趣。四洲中准南洲。于南洲唯中印土。以
其处有金刚座等(今详此释与文似违。下之句既云随机设教。即不合是方处也。未取
依所也)。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者。随者随逐。机谓根机。设
施谓施设。教谓教法。随逐所化之机大小根性不同。
施设三乘教法。咸皆获益。故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
四谛法。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为求菩萨者。
说六波罗蜜。此即随三乘根性不同。施设三乘教法。
巳上通明如来出世。一期说法。教化有情。理无虚授。
若局就律教明者。谓随六群十七群等根机。施设八
十诵毗尼法药。凡欲说法逗机。须离三过。一识机不
识法过。谓虽解观机。不知所授法药。如世医人。善闲
脉候。不识药性。二识法不识机过。但闲教法。不解观
机。如识药人不闲脉候。三机法俱不识过。可知。今佛
说法。离兹三过。知其根性多种不同。如大医王。善疗
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所见闻无不蒙益。此唯
佛方能为之。若小圣之从。容有虚授。如涅槃经说。舍
利弗畜二弟子。一锻金子令修不净观。二浣衣子令
作数息观。修行经久。都无果證。后时佛为改之。便速
證果。故知佛所说法。深逗根机。即无虚授故(云云)。次
引證言论至尼者。證上无虚受也。论者。一云是十住
婆沙。龙树造。罗什译。二云是毗婆沙论。僧伽难提造。
今恐二论各有其文。故不定标名目也。今且依十住
云。方者方所。谓佛出世。有于方处。三界之中唯欲界。
六趣中唯人趣。四洲中准南洲。于南洲唯中印土。以
其处有金刚座等(今详此释与文似违。下之句既云随机设教。即不合是方处也。未取
依所也)。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者。随者随逐。机谓根机。设
施谓施设。教谓教法。随逐所化之机大小根性不同。
施设三乘教法。咸皆获益。故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
四谛法。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为求菩萨者。
说六波罗蜜。此即随三乘根性不同。施设三乘教法。
巳上通明如来出世。一期说法。教化有情。理无虚授。
若局就律教明者。谓随六群十七群等根机。施设八
十诵毗尼法药。凡欲说法逗机。须离三过。一识机不
识法过。谓虽解观机。不知所授法药。如世医人。善闲
脉候。不识药性。二识法不识机过。但闲教法。不解观
机。如识药人不闲脉候。三机法俱不识过。可知。今佛
说法。离兹三过。知其根性多种不同。如大医王。善疗
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所见闻无不蒙益。此唯
佛方能为之。若小圣之从。容有虚授。如涅槃经说。舍
利弗畜二弟子。一锻金子令修不净观。二浣衣子令
作数息观。修行经久。都无果證。后时佛为改之。便速
證果。故知佛所说法。深逗根机。即无虚授故(云云)。次
引證言论至尼者。證上无虚受也。论者。一云是十住
婆沙。龙树造。罗什译。二云是毗婆沙论。僧伽难提造。
今恐二论各有其文。故不定标名目也。今且依十住
卷三 第 46c 页 X43-0046.png
论释。故云佛于四无量心中。以大慈心曲授秘授秘
方。赐诸内众。如修多罗。依力等流故说毗尼。依大慈
等流故说阿毗达磨。依无畏等流故说馀二。如别所
明。今且约毗尼。依大慈等流者。论云。谓佛具四无量
心。即慈悲喜舍也。慈谓慈善。悲谓悲慜。喜谓喜悦。舍
谓平等。此四并以慧为体。所以名无量者。瑜伽论云。
此四无量。于诸有情。为所所缘故。境既无边。心缘彼
起。故名无量。又俱舍云。能引无量禅福。感无量果。问
四为佛独有。二乘亦有。故显扬论云。二乘所得。但名
无量。不亲能拔苦与乐。唯佛所得名大慈大悲等。即
简二乘也。所以名大者。俱舍云。一资粮大。福德智慧
所成辨故。二行相大。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缘境
大。三界有情为所缘境。四平等大。普利乐有情。五上
品大。更无馀慈能齐此故。二乘交之。故不名大也。慈
有三种。一缘众生慈。愿与其乐。二法缘慈。诸生见父
母妻子亲属。以见一切法所缘故。三无缘慈。谓于如
来不住法相。及众生想。非如二乘缘法起缚。名不住
法相。非如外道众生起结。名不住众生相。是无缘慈。
今云依大慈门者。三种之中。即当第一缘众生慈也。
又论中通明三藏。今但略引一节。偏證毗尼。说在慈
心。不论别义言。故律云等者。引四分律增一文也。彼
云时在跋阇国池水边。告诸比丘。汝谓我为衣服饮
食医药床敷卧具而说法耶。诸比丘言。我等不敢作
如是意。佛言汝以何心而为说法。诸比丘言。世尊慈
方。赐诸内众。如修多罗。依力等流故说毗尼。依大慈
等流故说阿毗达磨。依无畏等流故说馀二。如别所
明。今且约毗尼。依大慈等流者。论云。谓佛具四无量
心。即慈悲喜舍也。慈谓慈善。悲谓悲慜。喜谓喜悦。舍
谓平等。此四并以慧为体。所以名无量者。瑜伽论云。
此四无量。于诸有情。为所所缘故。境既无边。心缘彼
起。故名无量。又俱舍云。能引无量禅福。感无量果。问
四为佛独有。二乘亦有。故显扬论云。二乘所得。但名
无量。不亲能拔苦与乐。唯佛所得名大慈大悲等。即
简二乘也。所以名大者。俱舍云。一资粮大。福德智慧
所成辨故。二行相大。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缘境
大。三界有情为所缘境。四平等大。普利乐有情。五上
品大。更无馀慈能齐此故。二乘交之。故不名大也。慈
有三种。一缘众生慈。愿与其乐。二法缘慈。诸生见父
母妻子亲属。以见一切法所缘故。三无缘慈。谓于如
来不住法相。及众生想。非如二乘缘法起缚。名不住
法相。非如外道众生起结。名不住众生相。是无缘慈。
今云依大慈门者。三种之中。即当第一缘众生慈也。
又论中通明三藏。今但略引一节。偏證毗尼。说在慈
心。不论别义言。故律云等者。引四分律增一文也。彼
云时在跋阇国池水边。告诸比丘。汝谓我为衣服饮
食医药床敷卧具而说法耶。诸比丘言。我等不敢作
如是意。佛言汝以何心而为说法。诸比丘言。世尊慈
卷三 第 47a 页 X43-0047.png
念众生故。而为说法。佛言。汝等若实有如是心。我所
觉悟證知之法。四念四勤。神足根力觉道。应勤修觉。
诸记之中皆云。引此文。亦为转證。前来大慈心中。而
兴律藏(准此即引律文證上论文也)。今更一释。前引论藏。为證律
教。说在慈门。后引律文。欲明内众之心。知佛慈而兴
此教(细观文旨其理皎然思之)。
次辨结集教兴。言二至戒者。此文来意。谓佛在日。随
机说法。益物为怀。既受请入般涅槃。未审教文何得
流传今日。故有此文。若准结集。通含三藏。今钞所宗
唯局律藏也(知之)。言二为对外道无法自居者。谓见解
乖真名外。冥心空闲曰道。即西土诸外道五师三计
等。无法者。约外道谤讟之说。即沙门法律如烟。自居
者。约恶比丘。自庆得脱。欲作便作等。广如玄谭中。今
亦略叙。准四分。下文云。如来入灭七日。迦叶不知。偶
将徒众欲礼观佛。行经中路。逢一外道。执持天华而
来。迦遂问彼云汝从何来。答从拘尸那城来入。又问
佛在等(云云)。又跋难陀自庆(云云)。又外道谤法如烟
等(上是下居之庆下即无法之言)。迦叶之倍加不悦。乃将从众往到
拘尸。冠殓如来。阇维既毕。乃告众人。说上无法自居
之事。如来舍利自有王臣长者乐福者为之。非干我
事。我曹宜应结集法藏。报佛深恩。莫令外人以致馀
言之谤等。引乃结集之由也(或有非解恐繁不叙)显佛法人尊
道高者。钞虽一句。今分为六。一显佛尊者。凡结一戒。
诸罗汉等。虽具三明六通。及八解脱。不敢自裁。递而
觉悟證知之法。四念四勤。神足根力觉道。应勤修觉。
诸记之中皆云。引此文。亦为转證。前来大慈心中。而
兴律藏(准此即引律文證上论文也)。今更一释。前引论藏。为證律
教。说在慈门。后引律文。欲明内众之心。知佛慈而兴
此教(细观文旨其理皎然思之)。
次辨结集教兴。言二至戒者。此文来意。谓佛在日。随
机说法。益物为怀。既受请入般涅槃。未审教文何得
流传今日。故有此文。若准结集。通含三藏。今钞所宗
唯局律藏也(知之)。言二为对外道无法自居者。谓见解
乖真名外。冥心空闲曰道。即西土诸外道五师三计
等。无法者。约外道谤讟之说。即沙门法律如烟。自居
者。约恶比丘。自庆得脱。欲作便作等。广如玄谭中。今
亦略叙。准四分。下文云。如来入灭七日。迦叶不知。偶
将徒众欲礼观佛。行经中路。逢一外道。执持天华而
来。迦遂问彼云汝从何来。答从拘尸那城来入。又问
佛在等(云云)。又跋难陀自庆(云云)。又外道谤法如烟
等(上是下居之庆下即无法之言)。迦叶之倍加不悦。乃将从众往到
拘尸。冠殓如来。阇维既毕。乃告众人。说上无法自居
之事。如来舍利自有王臣长者乐福者为之。非干我
事。我曹宜应结集法藏。报佛深恩。莫令外人以致馀
言之谤等。引乃结集之由也(或有非解恐繁不叙)显佛法人尊
道高者。钞虽一句。今分为六。一显佛尊者。凡结一戒。
诸罗汉等。虽具三明六通。及八解脱。不敢自裁。递而
卷三 第 47b 页 X43-0047.png
相问。为是佛制。为非佛制。又为谁制。在何处制等。一
一揩定。方可录上贝叶。若有一人不许。须再详论(为显
佛尊也)。二显法尊者。迦叶秉一番单白差往王城。诸圣
众虽具通明。皆不敢违越。三显人尊者。迦叶欲拟集
法。阿难虽则多闻。然且未證无学。被遭贬黜(为显人尊)。四
显佛道高者。烦恼所知二障俱尽。积功累德。證大菩
提。若不因结集。无由知委。五显法道高者。戒定慧三
法。一切贤圣。无不因此而生。依此三法修行。方获圣
道。不因结集。如何得知。六显人高者。凡出家人。皆以
禁戒为性。戒德在身位高人天。下为六道福田。上则
三乘因种。不因结集。无由委知。今为息前二谤。显佛
法人尊道高。而兴结集也。故制斯戒者。斯此也。戒律
也。今不言律。即隐能诠但显所诠。谓八十诵大毗尼。
佛在之时随事而制。伹波离记忆不忘。未诠具文。今
涅槃后。五百圣人同共次比轻重持犯。聚于一处。僧
尼二部戒本二十揵度。上于贝叶。今指此律之所诠。
故云斯戒。若具足应合云。故制斯戒律(不同顺正将迦叶罚阿难
七事名制戒律也)。
次结成上意。言观至术者。观者察也。揽也。下律即第
四分五百结集文也。钞主即能观人。下律是所观教。
凡者诸也。并怀异术者。并怀两字属五百罗汉之心
怀(不取诸家误解也)。异术两字。属彼外道及恶比丘。自庆如
烟之术。当初迦叶。闻斯异术。遂兴结集之心。今师观
览下久五百圣人情怀。莫非并为对上二谤之词。而
一揩定。方可录上贝叶。若有一人不许。须再详论(为显
佛尊也)。二显法尊者。迦叶秉一番单白差往王城。诸圣
众虽具通明。皆不敢违越。三显人尊者。迦叶欲拟集
法。阿难虽则多闻。然且未證无学。被遭贬黜(为显人尊)。四
显佛道高者。烦恼所知二障俱尽。积功累德。證大菩
提。若不因结集。无由知委。五显法道高者。戒定慧三
法。一切贤圣。无不因此而生。依此三法修行。方获圣
道。不因结集。如何得知。六显人高者。凡出家人。皆以
禁戒为性。戒德在身位高人天。下为六道福田。上则
三乘因种。不因结集。无由委知。今为息前二谤。显佛
法人尊道高。而兴结集也。故制斯戒者。斯此也。戒律
也。今不言律。即隐能诠但显所诠。谓八十诵大毗尼。
佛在之时随事而制。伹波离记忆不忘。未诠具文。今
涅槃后。五百圣人同共次比轻重持犯。聚于一处。僧
尼二部戒本二十揵度。上于贝叶。今指此律之所诠。
故云斯戒。若具足应合云。故制斯戒律(不同顺正将迦叶罚阿难
七事名制戒律也)。
次结成上意。言观至术者。观者察也。揽也。下律即第
四分五百结集文也。钞主即能观人。下律是所观教。
凡者诸也。并怀异术者。并怀两字属五百罗汉之心
怀(不取诸家误解也)。异术两字。属彼外道及恶比丘。自庆如
烟之术。当初迦叶。闻斯异术。遂兴结集之心。今师观
览下久五百圣人情怀。莫非并为对上二谤之词。而
卷三 第 47c 页 X43-0047.png
兴兴教矣。故五百结集文云。我今可共论法毗尼。勿
令外道以致馀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如烟(上是本文)。今
钞引文回互名言。意在易解也(上申正释竟)。搜玄记云。迦
叶结集竟。有富那罗比丘。将五百徒众到。白迦叶言。
我闻巳结集法藏。当时不预斯会。今欲闻之。迦叶遂
命波离重为念。彼云。诸皆忍可。唯其八事。佛巳曾开。
今不合制。我亲记持至今不忘。然富那罗。但见前开。
不闻后制。名为异术。因兹迦叶立制云。若佛先所不
制不应制等。以其异术故立斯制。證须结集(巳上记文)。今
依京承破云。此文本为證结集教兴。若约不忍可八
事为异术者。结集后事也。全成颠倒。證义不成也。
三分宗教兴。言三至别者。异宗者。谓前明佛在日慈
心兴教。涅槃后结集教兴。百载之内。五圣任持。百载
之馀。因有乖诤。五部聿盛。宗计各殊。五分十诵等文。
故云异宗也。宗则有其多别者。显正云。藁本初云。宗
则有其十八。后段为多别。意唯五部也。
言且至准者。且者约略之词。就五部内四部巳到此
方除婆粗富罗律本未至。又于四内解脱律。但有戒
本。馀三有广律文。就五部中。僧祇是根本。遍顺五见。
不生偏执。又须除之。又于二部之中。五分当世少见
行。若论盛行不越十诵。今将此部对我四。以辨优劣。
意在归宗也。萨婆多者。举部主之名字也。戒本繁略
者。谓十诵著三衣内衣戒。各有六条。不得太高太下。
象鼻多罗参差复皱等。其文太便。唯一戒但云不得
令外道以致馀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如烟(上是本文)。今
钞引文回互名言。意在易解也(上申正释竟)。搜玄记云。迦
叶结集竟。有富那罗比丘。将五百徒众到。白迦叶言。
我闻巳结集法藏。当时不预斯会。今欲闻之。迦叶遂
命波离重为念。彼云。诸皆忍可。唯其八事。佛巳曾开。
今不合制。我亲记持至今不忘。然富那罗。但见前开。
不闻后制。名为异术。因兹迦叶立制云。若佛先所不
制不应制等。以其异术故立斯制。證须结集(巳上记文)。今
依京承破云。此文本为證结集教兴。若约不忍可八
事为异术者。结集后事也。全成颠倒。證义不成也。
三分宗教兴。言三至别者。异宗者。谓前明佛在日慈
心兴教。涅槃后结集教兴。百载之内。五圣任持。百载
之馀。因有乖诤。五部聿盛。宗计各殊。五分十诵等文。
故云异宗也。宗则有其多别者。显正云。藁本初云。宗
则有其十八。后段为多别。意唯五部也。
言且至准者。且者约略之词。就五部内四部巳到此
方除婆粗富罗律本未至。又于四内解脱律。但有戒
本。馀三有广律文。就五部中。僧祇是根本。遍顺五见。
不生偏执。又须除之。又于二部之中。五分当世少见
行。若论盛行不越十诵。今将此部对我四。以辨优劣。
意在归宗也。萨婆多者。举部主之名字也。戒本繁略
者。谓十诵著三衣内衣戒。各有六条。不得太高太下。
象鼻多罗参差复皱等。其文太便。唯一戒但云不得
卷三 第 48a 页 X43-0048.png
立大小便。至于塔庙形仪。理须虔敬。彼宗全无塔戒
也。并是太略。此是一劣。指体未圆者。准南记云。指谓
意指。即教体也。以声名句文为体。前文戒本。既有繁
略。即是教体。未得周圆也(巳上申正释)。搜玄记约戒体未
圆。以彼二戒俱以色为体(广如彼述)。或有约果体未圆。以
萨婆以多宗。是执计小乘极位。但證阿罗汉故(巳上解览
即知非。不能繁破也)。又此三段之劣番于四分。亦有三段。若将
戒本繁略自作段释者。便成四段。至下将四分翻时。
即全成剩长矣。思之。接俗揩定于时数者。接引也诱
也。俗谓在家二众尘聋滞事之者。揩者准也。决定也。
如为俗人受五戒须尽形。八戒唯一日夜清足而受。
纵有缘碍虽开齐后。至明晨即谢。此并是揩定时也。
又五八之戒。俱须具受。即揩定数。彼云以佛制定故。
又五戒感人身故。若尔何故经中。有一分二分乃至
满分优婆塞耶。答曰此约此随中。或持一分二分等。
不论受时。若有人于彼宗。求受一二等戒。不开则于
接俗走之益(是二劣故)。御法例通于无准者。御谓秉御。法
即羯磨。将所秉法例同能秉僧也。谓彼意道。如能秉
僧结界。说戒但要四人。今集僧或有百千万人。唯多
无过。若减四人。即不得也。今法亦尔。本秉单白。今作
白二。本作白四。乃至剩十番。唯多即善。减即不许。又
开黄门为和尚。和尚或在千人数外等(此三劣也)。
二述赞当部之优。言今至约者。翻前三劣。成三优也。
昙无德是部主之名。举人收法也。人法有序者。此正
也。并是太略。此是一劣。指体未圆者。准南记云。指谓
意指。即教体也。以声名句文为体。前文戒本。既有繁
略。即是教体。未得周圆也(巳上申正释)。搜玄记约戒体未
圆。以彼二戒俱以色为体(广如彼述)。或有约果体未圆。以
萨婆以多宗。是执计小乘极位。但證阿罗汉故(巳上解览
即知非。不能繁破也)。又此三段之劣番于四分。亦有三段。若将
戒本繁略自作段释者。便成四段。至下将四分翻时。
即全成剩长矣。思之。接俗揩定于时数者。接引也诱
也。俗谓在家二众尘聋滞事之者。揩者准也。决定也。
如为俗人受五戒须尽形。八戒唯一日夜清足而受。
纵有缘碍虽开齐后。至明晨即谢。此并是揩定时也。
又五八之戒。俱须具受。即揩定数。彼云以佛制定故。
又五戒感人身故。若尔何故经中。有一分二分乃至
满分优婆塞耶。答曰此约此随中。或持一分二分等。
不论受时。若有人于彼宗。求受一二等戒。不开则于
接俗走之益(是二劣故)。御法例通于无准者。御谓秉御。法
即羯磨。将所秉法例同能秉僧也。谓彼意道。如能秉
僧结界。说戒但要四人。今集僧或有百千万人。唯多
无过。若减四人。即不得也。今法亦尔。本秉单白。今作
白二。本作白四。乃至剩十番。唯多即善。减即不许。又
开黄门为和尚。和尚或在千人数外等(此三劣也)。
二述赞当部之优。言今至约者。翻前三劣。成三优也。
昙无德是部主之名。举人收法也。人法有序者。此正
卷三 第 48b 页 X43-0048.png
翻前句御法。例通于无准。且人有序者。四人五人十
人二十人。更加一人二人三人。皆能辨事。并须清净。
乃至百千人说戒等。犯者不许听戒。故瞻波中一一
简择等。又于受戒时。和尚在十人内。不类彼将破戒
人为师。又在十人之外(此皆有序也)。又单白白二白四等
皆不许增减。故文云。如白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又
下钞云。羯磨亦漏是非而乖违。号为非法。又心念不
许作对首。对首不得作心。此皆法有序也。轨用多方
者。轨仪用解多般方法。如能秉僧七种。随事用时。各
有区别。是人轨用多方。所秉法八般。但心念至白四。
所办事各别。是法轨用多方。此段共翻前文第三劣
(为一优也)。提诱唯存生善者。提谓携。诱谓接。唯者专也。存
在也。诱接俗人。意在生善。不可限局。如有求受一分
二分。或尽形。或一年半年。五月三月。或一日半日。皆
随他心。并听受也。故经云。半分满分等。皆约受得故。
如薄俱罗。受持一不煞戒。感五不死果。故知随其多
少。皆得利益。此段翻前第二劣(为二优也)。立教意居显约
者。教谓能诠也。意即意旨也。显者多也。四分敬塔制
于多戒。谓佛塔圣境。理合导仰。一兴供养千返生天。
故有二十六条戒。不同彼宗全无。即太成疏略也。约
者要即少也。如四分著衣小事。但言齐整著内衣。以
齐整之言。通收诸戒。不同彼宗列十二条极成繁也。
此翻前第一劣(为三优也)故戒疏云。四部之文。无越斯律。
名不虚称。见重于今也。
人二十人。更加一人二人三人。皆能辨事。并须清净。
乃至百千人说戒等。犯者不许听戒。故瞻波中一一
简择等。又于受戒时。和尚在十人内。不类彼将破戒
人为师。又在十人之外(此皆有序也)。又单白白二白四等
皆不许增减。故文云。如白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又
下钞云。羯磨亦漏是非而乖违。号为非法。又心念不
许作对首。对首不得作心。此皆法有序也。轨用多方
者。轨仪用解多般方法。如能秉僧七种。随事用时。各
有区别。是人轨用多方。所秉法八般。但心念至白四。
所办事各别。是法轨用多方。此段共翻前文第三劣
(为一优也)。提诱唯存生善者。提谓携。诱谓接。唯者专也。存
在也。诱接俗人。意在生善。不可限局。如有求受一分
二分。或尽形。或一年半年。五月三月。或一日半日。皆
随他心。并听受也。故经云。半分满分等。皆约受得故。
如薄俱罗。受持一不煞戒。感五不死果。故知随其多
少。皆得利益。此段翻前第二劣(为二优也)。立教意居显约
者。教谓能诠也。意即意旨也。显者多也。四分敬塔制
于多戒。谓佛塔圣境。理合导仰。一兴供养千返生天。
故有二十六条戒。不同彼宗全无。即太成疏略也。约
者要即少也。如四分著衣小事。但言齐整著内衣。以
齐整之言。通收诸戒。不同彼宗列十二条极成繁也。
此翻前第一劣(为三优也)故戒疏云。四部之文。无越斯律。
名不虚称。见重于今也。
卷三 第 48c 页 X43-0048.png
次别明当部教兴者。结上也。谓通明一大律藏三种
教兴。下句生后局辨四分一律教兴之意。谓前文中。
明佛随机说法。杂通该三藏。及至引论。但明律藏说
在慈门也。又于结集教兴之中。云故制斯戒。亦是偏
明律藏。又于第三分宗教兴中。唯明各律部。亦是偏
明律藏。又将四分一律。对十诵辨优劣。意在归宗。唯
明四分一律。是据当宗以辨。若准古记之中。相承云
永通明。即约三藏教兴。下云当宗。即律藏八十诵也
(此非解)。问若言当宗。唯约四分者。何以向下开制例中。
引五分律文。又下云五部异执。岂不然耶。此岂非通
明五部教兴。答不然。若引五分。伹为證于当部随方
教兴。非说五分教兴。又引五部异执者。但即成机悟
不同之例。亦非通说五部教兴。今钞意归宗。唯明四
分一律教文兴也。
言夫不孤起者。谓教不独兴。要因缘感。如舍利弗唯
先请制广教。佛但许之。未肯便制。谓未有起过之人
也。起必因人者。后有须提那檀尼迦六群十七群等。
相次而起漏洹因兹制戒防过也。人既不同同等者。
六群十七群等起过既各不同。立教亦有多别。喻似
病多故药众。便有一人犯多戒。谓跋难陀迦留陀夷。
或多人犯一戒。谓助破僧违谏是。或一人犯一戒。即
须提那是。或多人犯多戒。六群十七群等是。因兹遂
有僧尼二部戒本。安恐二十楗度等广教兴焉。言故
摄下。释成多义也。谓摄受诱进。弘扬济拔。轨仪用解。
卷三 第 49a 页 X43-0049.png
其数非一。故曰实多。今未说诸馀。且举制戒一事释
者。皆先有能犯过人。次俗呵僧呵白佛。佛问彼。取其
自言的实巳乃呵。汝非沙门。非释种子。何故最初犯。
乃以十句义。为诸比丘结戒。又须心境相当方犯。若
心不当境。境不称心亦不犯。因兹便有通别二称种
阙缘。更有初制重制。又对五众犯有轻重。所对之机
既多。佛所立戒亦广也。二明今略不多中。初言贵至
绪者。通标贵得本诠也。谓若据教兴所为本意为人。
今但约教本诠。为人之意即得。如律遮性。开制机报。
事法之本。各诠缓急之义。今但要如此本诠大意于
制戒缘。由国主犯人亲厚等。并是枝条。头绪不用。一
一研覈考穷。如得鱼忘筌。得兔忘[(ㄇ@(企-止))/弟]。得忘言之喻。故
曰诚难覈其条绪也。言所以至过者。验教兴所为也。
所以两字。蹑上而生。谓上明起过之人既多。对机设
教非少。穷其本诠之意。开之与制。皆是为人。如俭开
八事。为存色身。丰时还制。为盖法身成就。并是为人。
又如断草。无缘则制止。俗免谤僧之过。僧复免违制
之𠎝。若野火烧寺。则开意据。护于住处。亦是为人也。
显持犯谅者。云亮者信也。信持一戒。能招生十利。近
得人天之果。远證三乘。并令人厌犯忻持。意在无过
信知犯一一戒为因。如目连问罪经。因六欲天岁数
于地狱受报。今其厌怖不造恶因。亦意在无无过也
或有解云。谅者相也。即一部文中。显持犯两相人。离
犯成持。若此驰知。亦可求其兴意(此解亦通)。言今束至也
者。皆先有能犯过人。次俗呵僧呵白佛。佛问彼。取其
自言的实巳乃呵。汝非沙门。非释种子。何故最初犯。
乃以十句义。为诸比丘结戒。又须心境相当方犯。若
心不当境。境不称心亦不犯。因兹便有通别二称种
阙缘。更有初制重制。又对五众犯有轻重。所对之机
既多。佛所立戒亦广也。二明今略不多中。初言贵至
绪者。通标贵得本诠也。谓若据教兴所为本意为人。
今但约教本诠。为人之意即得。如律遮性。开制机报。
事法之本。各诠缓急之义。今但要如此本诠大意于
制戒缘。由国主犯人亲厚等。并是枝条。头绪不用。一
一研覈考穷。如得鱼忘筌。得兔忘[(ㄇ@(企-止))/弟]。得忘言之喻。故
曰诚难覈其条绪也。言所以至过者。验教兴所为也。
所以两字。蹑上而生。谓上明起过之人既多。对机设
教非少。穷其本诠之意。开之与制。皆是为人。如俭开
八事。为存色身。丰时还制。为盖法身成就。并是为人。
又如断草。无缘则制止。俗免谤僧之过。僧复免违制
之𠎝。若野火烧寺。则开意据。护于住处。亦是为人也。
显持犯谅者。云亮者信也。信持一戒。能招生十利。近
得人天之果。远證三乘。并令人厌犯忻持。意在无过
信知犯一一戒为因。如目连问罪经。因六欲天岁数
于地狱受报。今其厌怖不造恶因。亦意在无无过也
或有解云。谅者相也。即一部文中。显持犯两相人。离
犯成持。若此驰知。亦可求其兴意(此解亦通)。言今束至也
卷三 第 49b 页 X43-0049.png
者。标也。今者指法之谈。束者收束束略也。一律藏者。
四分律也。以由用也。例者类例也。谓对机所说能證
之教。文相虽多。下所诠意旨。不过于五也。用兹五例。
往律藏中。徵求教兴之意。可得是一见也。
二别释中。言一以遮性往分者。谓一部律中。僧尼二
部。戒本三十卷文对境。制戒虽多。不离遮性二种。凡
对有情境上制者名性。对非情境上制者名遮。今以
此例。往律藏中。分别遮性。以一性字例收一切遮。明
其兴意。释中。言性恶至起者。且释性遮二字。性遮恶
者。体性是恶故。十恶业道。不由佛制而有。佛未出时。
轮王化世之日。以将十善化人。不令作此十恶。若作
有违得业道罪。此通化教。佛成道后日。诸比丘起过。
于此十中。重策前七名戒。僧尼若犯。更加违制之罪。
此通制教。故戒疏云。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
制。若作违行感得恶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
约。又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亦云。主戒五篇七
聚。名为客戒。亦云新戒。今僧尼于此前七若犯。得两
重罪。一业道道。二违制。设依篇聚忏。除违制之𠎝。犹
有业道之罪。后三意业。小乘不制。以佛慈悲。接外凡
夫。恐举心动念。皆成犯戒也。遮戒因过便起者。解遮
名也。此戒佛未出世时。及初成道后。未制戒昨。并无
此戒目。俗流外道见草木等。春生夏长。执有命根。沙
门行慈。不合断命。有此谤僧故。招当来恶果。佛为遮
彼人情。制令不断草木堀地等。若作有违。但有一重
四分律也。以由用也。例者类例也。谓对机所说能證
之教。文相虽多。下所诠意旨。不过于五也。用兹五例。
往律藏中。徵求教兴之意。可得是一见也。
二别释中。言一以遮性往分者。谓一部律中。僧尼二
部。戒本三十卷文对境。制戒虽多。不离遮性二种。凡
对有情境上制者名性。对非情境上制者名遮。今以
此例。往律藏中。分别遮性。以一性字例收一切遮。明
其兴意。释中。言性恶至起者。且释性遮二字。性遮恶
者。体性是恶故。十恶业道。不由佛制而有。佛未出时。
轮王化世之日。以将十善化人。不令作此十恶。若作
有违得业道罪。此通化教。佛成道后日。诸比丘起过。
于此十中。重策前七名戒。僧尼若犯。更加违制之罪。
此通制教。故戒疏云。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
制。若作违行感得恶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
约。又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亦云。主戒五篇七
聚。名为客戒。亦云新戒。今僧尼于此前七若犯。得两
重罪。一业道道。二违制。设依篇聚忏。除违制之𠎝。犹
有业道之罪。后三意业。小乘不制。以佛慈悲。接外凡
夫。恐举心动念。皆成犯戒也。遮戒因过便起者。解遮
名也。此戒佛未出世时。及初成道后。未制戒昨。并无
此戒目。俗流外道见草木等。春生夏长。执有命根。沙
门行慈。不合断命。有此谤僧故。招当来恶果。佛为遮
彼人情。制令不断草木堀地等。若作有违。但有一重
卷三 第 49c 页 X43-0049.png
违制之罪。欲云因过(云云)。
言然至急急者。释性戒例也。文中许得作为文缓。开
中更有一重制限名急。如作前事时。狂乱无心。许作
无罪。是文缓。若一念心。了知是比丘即犯。是义急。怨
逼之缘。许与境合。是文缓。三时须无深心。是义急(请戒
例此云)。或有记中将违戒通别二缘。于此释者。恐乖文
势也。言谓至逸者。释成缓急义也。随诸重戒者。指二
百五十中所有性戒。名为重戒也(非谓独称初篇四戒)并有开
文者。谓戒戒之下。皆有通开别开。如颠犯心乱痛恼
所缠。是通开。怨逼及睡眠。无所觉知是别如盗戒开
作无主想。煞戒开作杭木想。忘语开作非圣法想。及
戏笑错误等。戒戒各有别开。例此委知。云文虽是开
者纵也。谓律中虽有开文。然于开作事时。心与教不
相应。不免放逸。故云开实结犯。设使成顺教无违实
当不易。故云纵成持也。持之寔难下。举戒条释云。如
淫则三时无乐者。如初戒怨逼巳身。虽许与境合。应
须三时中。无一念深乐方开也。毁呰慈投者。举骂戒
也。毁骂也。呰呵也。初骂曰始。骂了曰终。如文中开慈
心毁呰弟子。不犯者。约有慈济人之心。念改恶从善。
内坏慈育。外现成威严。方名不犯也。既是等者。释成
难持也相也。谓初戒三时不能制染乐心是根本贪。
毁呰始终无慈救心是根本嗔。谓诸有情无始时来。
惯习巳久遇境相应。发言才呵。必先嗔恨。故下文云。
火内发先自焚身。如此贪嗔。对境之时。何能楚心令
言然至急急者。释性戒例也。文中许得作为文缓。开
中更有一重制限名急。如作前事时。狂乱无心。许作
无罪。是文缓。若一念心。了知是比丘即犯。是义急。怨
逼之缘。许与境合。是文缓。三时须无深心。是义急(请戒
例此云)。或有记中将违戒通别二缘。于此释者。恐乖文
势也。言谓至逸者。释成缓急义也。随诸重戒者。指二
百五十中所有性戒。名为重戒也(非谓独称初篇四戒)并有开
文者。谓戒戒之下。皆有通开别开。如颠犯心乱痛恼
所缠。是通开。怨逼及睡眠。无所觉知是别如盗戒开
作无主想。煞戒开作杭木想。忘语开作非圣法想。及
戏笑错误等。戒戒各有别开。例此委知。云文虽是开
者纵也。谓律中虽有开文。然于开作事时。心与教不
相应。不免放逸。故云开实结犯。设使成顺教无违实
当不易。故云纵成持也。持之寔难下。举戒条释云。如
淫则三时无乐者。如初戒怨逼巳身。虽许与境合。应
须三时中。无一念深乐方开也。毁呰慈投者。举骂戒
也。毁骂也。呰呵也。初骂曰始。骂了曰终。如文中开慈
心毁呰弟子。不犯者。约有慈济人之心。念改恶从善。
内坏慈育。外现成威严。方名不犯也。既是等者。释成
难持也相也。谓初戒三时不能制染乐心是根本贪。
毁呰始终无慈救心是根本嗔。谓诸有情无始时来。
惯习巳久遇境相应。发言才呵。必先嗔恨。故下文云。
火内发先自焚身。如此贪嗔。对境之时。何能楚心令
卷三 第 50a 页 X43-0050.png
无逸也。如毗尼母云。凡夫著水益薪足火全筌不沸
者。无是处也。身如筌。烦恼如火。外境如薪。今若能灭
烦恼火。去外境薪。即心水不沸也。言故至也者结也。
如律云。下至草叶不盗。又云过死不犯。證知护持须
急也。所以偏举此二戒者。谓此二戒别约三时以明。
但举斯二收诸性戒俱尽矣。
言遮至失者。辨遮戒例也。此遮开制以性不同性戒
开迷忘制明白。遮戒迷忘本分是开兼开明白。又性
戒制定。遮戒开制不定(云云)。一往制止者。一往谓巳
前也。谓俗人计草木有根见比丘斫伐。谓有损命之
致此讥呵。一往且制。若坏生者结提也。有益便开者。
谓若有野火烧寺等缘开断草斫伐护守任处。是昔
制今开也。开后若讥毁。过兴无缘。依前又制。即昔开
今制也。后忽更有缘事。又更重开。即昔制今开。如是
重重重制(云云)。言岂非下。释成也。岂可也。非不也。存
在也。观其开制不定者。可不是佛为存教化俗人分。
无谤僧之言。陷坠抂坑之过。抂抗即地狱也。草木实
无命。彼言有命。谤云。损生名抂。因此堕地狱。名曰抂
坑也。故摄论云。由诽谤正法。无底抂坑故。次一段故。
大慈设教意唯捡失者专也。谓佛施设其教意。专捡
校俗人谤僧之罪失故。
言故毗尼至也者。引證也。论第七云。犯罪有三。一缘
须提那等。二制谓用犯也。三重制。初唯制人。后目林
中。与畜生行。非重制云。乃至共畜生皆犯是急。若馀
者。无是处也。身如筌。烦恼如火。外境如薪。今若能灭
烦恼火。去外境薪。即心水不沸也。言故至也者结也。
如律云。下至草叶不盗。又云过死不犯。證知护持须
急也。所以偏举此二戒者。谓此二戒别约三时以明。
但举斯二收诸性戒俱尽矣。
言遮至失者。辨遮戒例也。此遮开制以性不同性戒
开迷忘制明白。遮戒迷忘本分是开兼开明白。又性
戒制定。遮戒开制不定(云云)。一往制止者。一往谓巳
前也。谓俗人计草木有根见比丘斫伐。谓有损命之
致此讥呵。一往且制。若坏生者结提也。有益便开者。
谓若有野火烧寺等缘开断草斫伐护守任处。是昔
制今开也。开后若讥毁。过兴无缘。依前又制。即昔开
今制也。后忽更有缘事。又更重开。即昔制今开。如是
重重重制(云云)。言岂非下。释成也。岂可也。非不也。存
在也。观其开制不定者。可不是佛为存教化俗人分。
无谤僧之言。陷坠抂坑之过。抂抗即地狱也。草木实
无命。彼言有命。谤云。损生名抂。因此堕地狱。名曰抂
坑也。故摄论云。由诽谤正法。无底抂坑故。次一段故。
大慈设教意唯捡失者专也。谓佛施设其教意。专捡
校俗人谤僧之罪失故。
言故毗尼至也者。引證也。论第七云。犯罪有三。一缘
须提那等。二制谓用犯也。三重制。初唯制人。后目林
中。与畜生行。非重制云。乃至共畜生皆犯是急。若馀
卷三 第 50b 页 X43-0050.png
厌戒心生欲舍戒还家后若重来许其七返名缓。又
三处各有缓急。一缘中最初未制戒。前作者不犯。二
制者。最初作人不犯。三重制中。若强力逼迫缘不受
乐不受犯。皆名缓。反上是急也。今寻之等者。寻此缓
急二仪。通望一切戒。皆有缓急也。如盗戒作无相亲
友想不犯是缓。若心境相当下至草叶不盗是急。煞
戒作杌木想不犯缓。若明白心了知初识是人有杀
心皆犯是急。忘忌语戒向同意比丘说。或戏笑等不
是缓。若为名利。自称得圣。皆犯是急也。遮中若有野
火烧寺缘。许断草掘地等可知(云云)。
二开制例中。言二以至也者。谓前约遮性巳明然佛
立教对机更有开遮两别。今更以此例往律藏中。徵
求教兴之意。问上遮性例中。云随诸重戒。并有阙文
是开也。开实结犯是制也。又云。遮戒一性制止。是制
有益便开。既前科巳明。今何重述。答前约性缓急。以
辨开制。今据教文。非但佛在世开制。亦通未来。皆有
开制。与前别也。教则通于二世者。谓现在及未来也。
约斯二世开制。即是本诠。谓佛在日。同是一事。又同
时此处则制。或彼处开。此处制名现在世教也。或同
一处今年制。或明年开后年制。此名未来教也。故知
律中开制之教。不唯西国及诸方。不准佛在世时柔
通末代。今以此例往律中。徵求教兴意也。
言故文至也者。引五百结文集。明未来世教也。文当
第四分。故曰下文。彼云。迦叶结集竟。有长老富那罗。
三处各有缓急。一缘中最初未制戒。前作者不犯。二
制者。最初作人不犯。三重制中。若强力逼迫缘不受
乐不受犯。皆名缓。反上是急也。今寻之等者。寻此缓
急二仪。通望一切戒。皆有缓急也。如盗戒作无相亲
友想不犯是缓。若心境相当下至草叶不盗是急。煞
戒作杌木想不犯缓。若明白心了知初识是人有杀
心皆犯是急。忘忌语戒向同意比丘说。或戏笑等不
是缓。若为名利。自称得圣。皆犯是急也。遮中若有野
火烧寺缘。许断草掘地等可知(云云)。
二开制例中。言二以至也者。谓前约遮性巳明然佛
立教对机更有开遮两别。今更以此例往律藏中。徵
求教兴之意。问上遮性例中。云随诸重戒。并有阙文
是开也。开实结犯是制也。又云。遮戒一性制止。是制
有益便开。既前科巳明。今何重述。答前约性缓急。以
辨开制。今据教文。非但佛在世开制。亦通未来。皆有
开制。与前别也。教则通于二世者。谓现在及未来也。
约斯二世开制。即是本诠。谓佛在日。同是一事。又同
时此处则制。或彼处开。此处制名现在世教也。或同
一处今年制。或明年开后年制。此名未来教也。故知
律中开制之教。不唯西国及诸方。不准佛在世时柔
通末代。今以此例往律中。徵求教兴意也。
言故文至也者。引五百结文集。明未来世教也。文当
第四分。故曰下文。彼云。迦叶结集竟。有长老富那罗。
卷三 第 50c 页 X43-0050.png
共五百比丘。至王舍城迦叶所。白云。我闻大德与诸
罗汉。集法毗尼。我亦欲开。时迦叶遂今波离登座。为
彼重念富那比丘言。若前后诸事。皆悉可唯除事。我
亲从佛。忆持不忘。俭开八事。悉皆得食。迦叶告曰。诚
如所说。以谷贵时。人民相食。佛慈悯暂开。后丰熟时。
又却制故。长老唯见前开。不闻后制。富那罗曰。佛是
一切智人。何得制巳更开开巳还制。迦叶云。只缘佛
是一切智人故。制巳更开开巳还制。今文中。是迦叶
答词。今引其文。證佛在日立教不唯现在比丘。至于
像末巳来。亦同开制。故曰未来教也。此是上下竖说。
名时毗尼教。于此时中。亦有方毗尼教。谓今年此处
丰制八事。明年彼若丰还制此若俭还开。名方毗尼
教也。四分虽有文。非巧胜故。引五分證之。
言如五分至也者。明现在此教也。此但引五分。證成
方毗尼教。非谓说五分教兴故。著如字也。准五分二
十六卷食犍度文云。虽我所制等者。五分律疏云。虽
我所制手揣食。若至馀方不生善。则不应用也。今云。
手揣食是西土风俗。如然不由佛制不可依也。更有
解。约大揣小揣等分别。亦不用也。今且举三时分房
以释。谓佛理平等无有主客。三时分房。本是佛制。若
此土依王法永系名额住持。不依三时分。即不应制。
虽非我所制者。如用匙筋著袜等。本非佛制。今顺此
方须行。故云不得不行(诸如此例)。斯乃约时无别处所。不
同傍去。横论名方毗尼教。亦名现在世教也。此言现
罗汉。集法毗尼。我亦欲开。时迦叶遂今波离登座。为
彼重念富那比丘言。若前后诸事。皆悉可唯除事。我
亲从佛。忆持不忘。俭开八事。悉皆得食。迦叶告曰。诚
如所说。以谷贵时。人民相食。佛慈悯暂开。后丰熟时。
又却制故。长老唯见前开。不闻后制。富那罗曰。佛是
一切智人。何得制巳更开开巳还制。迦叶云。只缘佛
是一切智人故。制巳更开开巳还制。今文中。是迦叶
答词。今引其文。證佛在日立教不唯现在比丘。至于
像末巳来。亦同开制。故曰未来教也。此是上下竖说。
名时毗尼教。于此时中。亦有方毗尼教。谓今年此处
丰制八事。明年彼若丰还制此若俭还开。名方毗尼
教也。四分虽有文。非巧胜故。引五分證之。
言如五分至也者。明现在此教也。此但引五分。證成
方毗尼教。非谓说五分教兴故。著如字也。准五分二
十六卷食犍度文云。虽我所制等者。五分律疏云。虽
我所制手揣食。若至馀方不生善。则不应用也。今云。
手揣食是西土风俗。如然不由佛制不可依也。更有
解。约大揣小揣等分别。亦不用也。今且举三时分房
以释。谓佛理平等无有主客。三时分房。本是佛制。若
此土依王法永系名额住持。不依三时分。即不应制。
虽非我所制者。如用匙筋著袜等。本非佛制。今顺此
方须行。故云不得不行(诸如此例)。斯乃约时无别处所。不
同傍去。横论名方毗尼教。亦名现在世教也。此言现
卷三 第 51a 页 X43-0051.png
在者。但通约现在论。亦不局佛在日也。谓通万二千
年中。同一日一时。皆名现在。次会通彼此。
言二教相融互兼彼此者。方毗尼时毗尼为二。非谓
四分五分也。相融者。谓相和融会也。今时中有方方
中有时也。且时中有方者。诸解虽多。不无杂乱。今依
镜云。如俭开八事。本是竖说。为时毗尼。今将横论。随
方开制。如同是今日西土典。即制八事。东土俭便开
八事。东西不同。岂非时中有方。二方中有时反上可
解。随举一事。馀皆例之。
言三以至同者。第三例也。上虽知开制之教。被于未
来世。然于所被之机。报有男女差别。对其设教。亦有
多般。前既未明故。次当辨也。释名者。酬因曰报。男报
优强。女报劣弱。男即志性坚强。女即禀性惋顺。所以
强弱不定也。教亦重(上君呼)。听者谓佛随机说教。女报
弱故。能诠之教即重。如舍戒不许重来。夏中有缘。但
开受七日十六牧器须说畜等。僧报强故。清净舍戒。
开七返重来。夏中有缘。皆开三种受日十六牧器大
须说净等教意。即开听也。文中重字。或平声呼。亦通
僧即约重重开听。以强故。尼不许重重以弱故(上申正解
竟)。显正集中。约僧报强故制四重。尼弱故制八重。又
上根人果报强中下根人。即报强意恐不然。若约僧
尼制戒。是约制说。与此文不相应。若约上中下根以
解。又是机悟不同科中意也(不取)。就制深防限分者。玄
云。如摩触戒尼深防中制与夷罪。以顺烦恼重故。既
年中。同一日一时。皆名现在。次会通彼此。
言二教相融互兼彼此者。方毗尼时毗尼为二。非谓
四分五分也。相融者。谓相和融会也。今时中有方方
中有时也。且时中有方者。诸解虽多。不无杂乱。今依
镜云。如俭开八事。本是竖说。为时毗尼。今将横论。随
方开制。如同是今日西土典。即制八事。东土俭便开
八事。东西不同。岂非时中有方。二方中有时反上可
解。随举一事。馀皆例之。
言三以至同者。第三例也。上虽知开制之教。被于未
来世。然于所被之机。报有男女差别。对其设教。亦有
多般。前既未明故。次当辨也。释名者。酬因曰报。男报
优强。女报劣弱。男即志性坚强。女即禀性惋顺。所以
强弱不定也。教亦重(上君呼)。听者谓佛随机说教。女报
弱故。能诠之教即重。如舍戒不许重来。夏中有缘。但
开受七日十六牧器须说畜等。僧报强故。清净舍戒。
开七返重来。夏中有缘。皆开三种受日十六牧器大
须说净等教意。即开听也。文中重字。或平声呼。亦通
僧即约重重开听。以强故。尼不许重重以弱故(上申正解
竟)。显正集中。约僧报强故制四重。尼弱故制八重。又
上根人果报强中下根人。即报强意恐不然。若约僧
尼制戒。是约制说。与此文不相应。若约上中下根以
解。又是机悟不同科中意也(不取)。就制深防限分者。玄
云。如摩触戒尼深防中制与夷罪。以顺烦恼重故。既
卷三 第 51b 页 X43-0051.png
受触身。恐成大恶。僧但得残限分中制以大夫纲强
未必成大恶故尼八事。亦深防中制僧。或提吉限分
中制也。或有释约饮用虫水并打抟戒。为深防限分
者非也。约行山世不同者。玄云。此约所行之行也。山
谓山问兰若。世则聚落城湟。僧许居兰若。有六夜离
衣。及不作日限离衣及过量。不乞造方残等。尼不许
居兰若。无前诸戒。设作有违。但得兰吉。犹其报有不
同故(巳上正释竟)。若准继宗记云。上根之人居兰若。佛为
说冢间树下头陀等。下根居聚落。佛说造房舍等(巳上
记文)。乍观所尔细观文势却落。第二制教轻重门。第七
约行彰异喧静科中。非此段文意也。
四以机悟为先者。标机悟为本诠也。谓前虽以男女
强弱例往收。然于律中。约所被机。根有利乐钝。对其
立教。亦有不同。前所未明故次辨也。机者根机。悟者
悟入也。为先者。佛先观机。后方称机说法故。教门轻
重致隔者。由前所被之机多别故。能诠之教。亦轻重
多般。如律中问。是事有轻重差殊。且就资身具中。便
有六别。故戒疏云。如上士面王比丘胎衣随身。及将
入法。誓不服馀衣。如来随机教门制一也。二者堪耐
寒苦。大圣量机故制三衣。三者虽制畜三手足犹露。
如来量机故。开百一记识受持也。第四心用非利待
时待处须烟须如方能进业故。开畜长随施而受也。
五者要假重物安身进道故。开被褥不令净施。六须
众实方字方遂心安佛开受用一宿得道(巳上疏文)。于此
未必成大恶故尼八事。亦深防中制僧。或提吉限分
中制也。或有释约饮用虫水并打抟戒。为深防限分
者非也。约行山世不同者。玄云。此约所行之行也。山
谓山问兰若。世则聚落城湟。僧许居兰若。有六夜离
衣。及不作日限离衣及过量。不乞造方残等。尼不许
居兰若。无前诸戒。设作有违。但得兰吉。犹其报有不
同故(巳上正释竟)。若准继宗记云。上根之人居兰若。佛为
说冢间树下头陀等。下根居聚落。佛说造房舍等(巳上
记文)。乍观所尔细观文势却落。第二制教轻重门。第七
约行彰异喧静科中。非此段文意也。
四以机悟为先者。标机悟为本诠也。谓前虽以男女
强弱例往收。然于律中。约所被机。根有利乐钝。对其
立教。亦有不同。前所未明故次辨也。机者根机。悟者
悟入也。为先者。佛先观机。后方称机说法故。教门轻
重致隔者。由前所被之机多别故。能诠之教。亦轻重
多般。如律中问。是事有轻重差殊。且就资身具中。便
有六别。故戒疏云。如上士面王比丘胎衣随身。及将
入法。誓不服馀衣。如来随机教门制一也。二者堪耐
寒苦。大圣量机故制三衣。三者虽制畜三手足犹露。
如来量机故。开百一记识受持也。第四心用非利待
时待处须烟须如方能进业故。开畜长随施而受也。
五者要假重物安身进道故。开被褥不令净施。六须
众实方字方遂心安佛开受用一宿得道(巳上疏文)。于此
卷三 第 51c 页 X43-0051.png
六中前前重。后后轻。只向资身具上既有六般。岂非
轻重致隔。佛先观机而制教。或有机闻说重。则厌离
心生。悟入道门。佛为说重重。或有机闻说轻。则生厌
佛则为说轻。由机有殊故。教多别也。五部异执等者。
引證即成上义也。然是也意道佛涅槃后百岁之馀
分成异部。亦是根机悟解不同。如昙无德部师。执结
净地歌声念戒。五钱成重护明相三品受日等。弥沙
塞部师。执直声念戒。萨婆多师。执癈净地八十小钱
成重等。皆由机悟不同。以此證前四分机悟亦别。非
谓通明五部教兴也。
言五至失者。谓前虽四例以辨教兴。然于律中有羯
磨法。并所被事。是比丘之叶。前既未说。故此明焉。言
事者。即所被事也。法者能被之法。今以事对法。并于
通局也。法唯楷式者。如单白三句。大德僧听若僧时
到僧忍听白如是十四字。羯磨五句。大德僧听谁诸
长老忍者默然不忍者说等三十一字。如是十四字。
并须楷定。缺剩不成。若乖文意指。即中间所被之事
亦不成也。事通情性者。即二四三中间所被之事。通
情非情。并一合事忏治举受日等。是情事二房。结诸
界等。是非情事。离衣杖等是合事。随境制得失者。但
随前境。应教如法。如沙弥无遮难结界唱相。标限明
二房。无妨难衣重人病等。为如法名。反得上名失也。
或记三性之缘者。就有情事中。更约三性分别。如受
戒忏罪受日等是善性。治举呵谏等是不善性。颠狂
轻重致隔。佛先观机而制教。或有机闻说重。则厌离
心生。悟入道门。佛为说重重。或有机闻说轻。则生厌
佛则为说轻。由机有殊故。教多别也。五部异执等者。
引證即成上义也。然是也意道佛涅槃后百岁之馀
分成异部。亦是根机悟解不同。如昙无德部师。执结
净地歌声念戒。五钱成重护明相三品受日等。弥沙
塞部师。执直声念戒。萨婆多师。执癈净地八十小钱
成重等。皆由机悟不同。以此證前四分机悟亦别。非
谓通明五部教兴也。
言五至失者。谓前虽四例以辨教兴。然于律中有羯
磨法。并所被事。是比丘之叶。前既未说。故此明焉。言
事者。即所被事也。法者能被之法。今以事对法。并于
通局也。法唯楷式者。如单白三句。大德僧听若僧时
到僧忍听白如是十四字。羯磨五句。大德僧听谁诸
长老忍者默然不忍者说等三十一字。如是十四字。
并须楷定。缺剩不成。若乖文意指。即中间所被之事
亦不成也。事通情性者。即二四三中间所被之事。通
情非情。并一合事忏治举受日等。是情事二房。结诸
界等。是非情事。离衣杖等是合事。随境制得失者。但
随前境。应教如法。如沙弥无遮难结界唱相。标限明
二房。无妨难衣重人病等。为如法名。反得上名失也。
或记三性之缘者。就有情事中。更约三性分别。如受
戒忏罪受日等是善性。治举呵谏等是不善性。颠狂
卷三 第 52a 页 X43-0052.png
羯磨是无记性也。或随世讥而起者。起如学家羯磨
目比丘往学家受施。令他竭尽招世讥嫌。乃作羯磨。
遮令不往。此法因世人讥嫌而起也。遮不至白衣家
法然。今明此一例者。下文云。头尾一言不得增减故。
衣教秉法披事方成。准此以为大纲也。
言且略引等者。结前五例也。且者未尽之词。束五略
例名诸条。薄知者粗鲁之意。方者所也。诣至也。且约
大途。引斯五例。教兴之意。亦得薄知。总撮包举。即为
求菩提也(上申正解也)。或有记中释云。且将此五向律藏
中。收教兴意。然于五中。皆有轻重。此由未明至等。二
所方作七例辨释。今且约五例明之故。薄知方诸也。
今意不然。若作此解。似生下第二轻重门。意念抛却
三种五种兴意。为求泥曰之门。去而不取言。总撮至
矣者。谓上明三种五种教兴。未审兴此教文究竟。怖
求何事。故立此门。通明兴意。总者通也。撮略也。包者
包罗。举者起也。览上三种五种教兴。名为总撮莫由
无也。非由不也。极济也。接引也。凡即凡夫庸者常也。
今包罗举起教兴之意。皆为极济接诱凡夫庸常之
流。令依教进修。断惑證理。是本意也。泥曰泥洹涅槃
梵。皆是梵语。此云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也。新云波利
泥嚩喃。此云圆寂。圆者周遍义。简异有为诸法自相。
非如地水火风。各附本体。寂者寂静。简异有为法共
相。非如生住异灭。虽遍不寂。对此作四料简。一圆而
不寂即细四相。二寂而不圆即前五无为。三亦圆亦
目比丘往学家受施。令他竭尽招世讥嫌。乃作羯磨。
遮令不往。此法因世人讥嫌而起也。遮不至白衣家
法然。今明此一例者。下文云。头尾一言不得增减故。
衣教秉法披事方成。准此以为大纲也。
言且略引等者。结前五例也。且者未尽之词。束五略
例名诸条。薄知者粗鲁之意。方者所也。诣至也。且约
大途。引斯五例。教兴之意。亦得薄知。总撮包举。即为
求菩提也(上申正解也)。或有记中释云。且将此五向律藏
中。收教兴意。然于五中。皆有轻重。此由未明至等。二
所方作七例辨释。今且约五例明之故。薄知方诸也。
今意不然。若作此解。似生下第二轻重门。意念抛却
三种五种兴意。为求泥曰之门。去而不取言。总撮至
矣者。谓上明三种五种教兴。未审兴此教文究竟。怖
求何事。故立此门。通明兴意。总者通也。撮略也。包者
包罗。举者起也。览上三种五种教兴。名为总撮莫由
无也。非由不也。极济也。接引也。凡即凡夫庸者常也。
今包罗举起教兴之意。皆为极济接诱凡夫庸常之
流。令依教进修。断惑證理。是本意也。泥曰泥洹涅槃
梵。皆是梵语。此云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也。新云波利
泥嚩喃。此云圆寂。圆者周遍义。简异有为诸法自相。
非如地水火风。各附本体。寂者寂静。简异有为法共
相。非如生住异灭。虽遍不寂。对此作四料简。一圆而
不寂即细四相。二寂而不圆即前五无为。三亦圆亦
卷三 第 52b 页 X43-0052.png
寂即此涅槃。四非圆非寂即因位色心。今钞存旧语。
但云泥曰也。释此不同三门分别。一列数释名。二出
体。三辨得人。初列数有四。一自性清净。二有馀依。三
无馀依。四无住处。释名者。一自性清净。涅槃自性者。
本体义也。清净者不染义也。谓此涅槃本性巳来。二
障不染。一切有皆有一云之性。如云中月。无诸染污。
故云清净。有圆常寂静之用。名为涅槃。摄用归体。自
性清净。即涅槃持业释。二有馀依涅槃有即对无立
名馀依。即二乘无学五蕴身是。谓无始巳来。被烦恼
障于馀残所依。今二乘无学。能依烦恼。虽无所依之
身。且在于此身上。證得涅槃。故名有馀依。涅槃有即
馀涅槃有。是体体上。有所馀之用。有馀依即涅槃持
业释。有馀依之涅槃依士释。问无色界第四果人无
色身。何名有馀依。答虽无色身而有四蕴在。亦得名
有馀。更有三馀八依等。广如论述。三无馀依涅槃者。
无者对有彰名。谓无学人化火焚身巳后。无此五蕴
馀依。向此馀残。依灭尽处。显得此涅槃故。号无馀依。
无馀即依持业释。无馀之依依士释四无住处涅槃。
谓菩提證法空理时。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凡夫无智
乐住涅槃菩提。證法空理时。有大智故。简异凡夫。不
住生死有悲故。简异二乘。不住涅槃。由斯二利。悲智
两槃。无其定止故。名无住处涅槃。无住处即涅槃持
业释(上例数释名竟)。二出体者。初自性清净涅槃真如为体。
六真如中。即实相真如也。有十义解真如非此求述
但云泥曰也。释此不同三门分别。一列数释名。二出
体。三辨得人。初列数有四。一自性清净。二有馀依。三
无馀依。四无住处。释名者。一自性清净。涅槃自性者。
本体义也。清净者不染义也。谓此涅槃本性巳来。二
障不染。一切有皆有一云之性。如云中月。无诸染污。
故云清净。有圆常寂静之用。名为涅槃。摄用归体。自
性清净。即涅槃持业释。二有馀依涅槃有即对无立
名馀依。即二乘无学五蕴身是。谓无始巳来。被烦恼
障于馀残所依。今二乘无学。能依烦恼。虽无所依之
身。且在于此身上。證得涅槃。故名有馀依。涅槃有即
馀涅槃有。是体体上。有所馀之用。有馀依即涅槃持
业释。有馀依之涅槃依士释。问无色界第四果人无
色身。何名有馀依。答虽无色身而有四蕴在。亦得名
有馀。更有三馀八依等。广如论述。三无馀依涅槃者。
无者对有彰名。谓无学人化火焚身巳后。无此五蕴
馀依。向此馀残。依灭尽处。显得此涅槃故。号无馀依。
无馀即依持业释。无馀之依依士释四无住处涅槃。
谓菩提證法空理时。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凡夫无智
乐住涅槃菩提。證法空理时。有大智故。简异凡夫。不
住生死有悲故。简异二乘。不住涅槃。由斯二利。悲智
两槃。无其定止故。名无住处涅槃。无住处即涅槃持
业释(上例数释名竟)。二出体者。初自性清净涅槃真如为体。
六真如中。即实相真如也。有十义解真如非此求述
卷三 第 52c 页 X43-0052.png
广在论说也。二有馀涅槃。用出烦恼障。真如为体。故
论云。谓即真如出烦恼障。问前三果人所證真如。亦
出烦恼障。应名有馀依涅槃否。答出尽故。彼所依身。
不号馀依。问苦依身在馀依未灭。何故證得涅槃。答
苦依身。虽在而烦恼。并无所證真。如得名涅槃。故论
云。虽有微苦未灭。而彰永寂故。号涅槃也。第三无馀
依涅槃。用出生死苦。真如为体。故论云。谓即真如出
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无。众苦永寂故名涅槃。第
四无住处涅槃。用出所知障真如为体。谓因證法空
真如故。令根本智断障不住生死。后得智起悲利生
不住涅槃。故论云。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之
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尽未来际。用而常寂(出界
竟)三辨得人者。意道凡圣之中。为复尽具为有不具
者。故论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
唯我如来。可言具四。言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者。谓一
切三乘五性。见道前。见道后。前三果人。皆但有自性
清净涅槃。二乘无学容有前三者。容有是不定义。就
此便分二类。一定性。二不定性。定性者。有前三除无
住处。不定性。有二自性。及有馀依也。问定性之人身
智既在。云何證得无馀依耶。答證有馀依也。体无差
别。俱是一生空真如故。若尔此二涅槃。既同一体。云
何简异。答体虽是一。约显有殊望出烦恼障。显即号
有馀。望出生死苦。显即名无馀。问不定性。證有馀依
时。亦得无馀。依何得不具三。答若定性后时化大焚
论云。谓即真如出烦恼障。问前三果人所證真如。亦
出烦恼障。应名有馀依涅槃否。答出尽故。彼所依身。
不号馀依。问苦依身在馀依未灭。何故證得涅槃。答
苦依身。虽在而烦恼。并无所證真。如得名涅槃。故论
云。虽有微苦未灭。而彰永寂故。号涅槃也。第三无馀
依涅槃。用出生死苦。真如为体。故论云。谓即真如出
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无。众苦永寂故名涅槃。第
四无住处涅槃。用出所知障真如为体。谓因證法空
真如故。令根本智断障不住生死。后得智起悲利生
不住涅槃。故论云。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之
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尽未来际。用而常寂(出界
竟)三辨得人者。意道凡圣之中。为复尽具为有不具
者。故论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
唯我如来。可言具四。言一切有情。皆有初一者。谓一
切三乘五性。见道前。见道后。前三果人。皆但有自性
清净涅槃。二乘无学容有前三者。容有是不定义。就
此便分二类。一定性。二不定性。定性者。有前三除无
住处。不定性。有二自性。及有馀依也。问定性之人身
智既在。云何證得无馀依耶。答證有馀依也。体无差
别。俱是一生空真如故。若尔此二涅槃。既同一体。云
何简异。答体虽是一。约显有殊望出烦恼障。显即号
有馀。望出生死苦。显即名无馀。问不定性。證有馀依
时。亦得无馀。依何得不具三。答若定性后时化大焚
卷三 第 53a 页 X43-0053.png
身。决定显得故。其不定性。虽證得无馀涅槃。而回心
入变易不化火故。所以不显。但具二也。声闻既尔。缘
觉例之可知。次约大乘者。地前顿悟。菩萨但初一。若
渐悟者。有学回心。加有馀依。若登地巳上顿悟有三
际。无馀依渐悟者。若有学回心。有二加有馀依。若无
学回心。有三加无住处也。唯我如来可言具四者。当
体是自性清净。得自受用心。是有馀依。舍变易生死。
得无馀依。断所知障。得无住处。问云何善逝得有馀
依涅槃。此问意道。若佛位得有馀依涅槃。涅槃可如
来得有分段苦依身也。答有两说。一约变化身解。二
约实报身解。初约化身者。论云。虽无实依。而示现有。
不同二乘有苦依身苦身。若说佛位实分段身。名有
馀依。理实即无。若约示现边说。何如亦有示。同二乘
苦谛之身。断烦恼障。證有馀依涅槃故。次约实报身
辨者。论云。或苦依尽说有馀依。非苦依在说有馀依。
谓触脱道时。舍有漏五蕴变易苦依。得无漏五蕴实
报乐依。故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也。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即馀乐依。名有馀依涅槃也。更有多义。广在论
文。若也繁云恐非急要。今钞意者。上诸兴意。虽即三
五不同无。只为行人心坏此果。即是教起之事意也。
次下引證。言故文至故者。是律增三文也。彼云。佛语
诸比丘。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
斯陀含阿罗汉。是故当学。尔时阿难。在波罗奈城鸡
园中。有孔雀冠波罗门。至阿难所问。瞿沙门。何故为
入变易不化火故。所以不显。但具二也。声闻既尔。缘
觉例之可知。次约大乘者。地前顿悟。菩萨但初一。若
渐悟者。有学回心。加有馀依。若登地巳上顿悟有三
际。无馀依渐悟者。若有学回心。有二加有馀依。若无
学回心。有三加无住处也。唯我如来可言具四者。当
体是自性清净。得自受用心。是有馀依。舍变易生死。
得无馀依。断所知障。得无住处。问云何善逝得有馀
依涅槃。此问意道。若佛位得有馀依涅槃。涅槃可如
来得有分段苦依身也。答有两说。一约变化身解。二
约实报身解。初约化身者。论云。虽无实依。而示现有。
不同二乘有苦依身苦身。若说佛位实分段身。名有
馀依。理实即无。若约示现边说。何如亦有示。同二乘
苦谛之身。断烦恼障。證有馀依涅槃故。次约实报身
辨者。论云。或苦依尽说有馀依。非苦依在说有馀依。
谓触脱道时。舍有漏五蕴变易苦依。得无漏五蕴实
报乐依。故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也。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即馀乐依。名有馀依涅槃也。更有多义。广在论
文。若也繁云恐非急要。今钞意者。上诸兴意。虽即三
五不同无。只为行人心坏此果。即是教起之事意也。
次下引證。言故文至故者。是律增三文也。彼云。佛语
诸比丘。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
斯陀含阿罗汉。是故当学。尔时阿难。在波罗奈城鸡
园中。有孔雀冠波罗门。至阿难所问。瞿沙门。何故为
卷三 第 53b 页 X43-0053.png
诸比丘。制增戒学。阿难答曰。为调入贪欲嗔恚愚痴
令尽故。制增戒学。又问云何为学。答为求须陀洹等
四果故。今钞中。回改律文词句也。问断惑由慧。云何
言戒。答能为远因故。先须戒为首。定慧方生。故论云。
戒防粗非定除细乱。慧剪性结。慧不孤起。必依于定。
定生有原功由净戒。从本立称。言戒能调也。钞文之
中。有四果字。虽是引證。然属小乘。次渐修行。必略不
明。却成疏脱。广如义图。寄在临文。别抄解释(云云)。
言下诸门中至焉者。玄云。诸门者。指下九门也。所述
制意者。即所叙述。制于九门之意也。止随前事者。谓
随轻重等九条之事。更不重述。涅槃之果。令后进修
之。人寻下九条。皆知不离。为求泥曰是其意(此解々局不取)。
今依显正云。指三十篇门。本意在此。应先难曰。此门
明下诸篇兴意为尽未。若尽不得名大纲。若总尽。何
故下篇。更别有来意可引钞。答下诸门中寺(云云)。诸
门者。三十篇也。谓下篇维明来意。但各叙本篇之意。
不通明一切教兴。如标宗但述标宗来意。集僧但述
集僧来。故曰止随前事。今此一门。通明一切兴教。令
后学人。寻此一门之条。知下诸篇教兴之本。皆在此
门之内即本也(上来第一门竟)。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三
令尽故。制增戒学。又问云何为学。答为求须陀洹等
四果故。今钞中。回改律文词句也。问断惑由慧。云何
言戒。答能为远因故。先须戒为首。定慧方生。故论云。
戒防粗非定除细乱。慧剪性结。慧不孤起。必依于定。
定生有原功由净戒。从本立称。言戒能调也。钞文之
中。有四果字。虽是引證。然属小乘。次渐修行。必略不
明。却成疏脱。广如义图。寄在临文。别抄解释(云云)。
言下诸门中至焉者。玄云。诸门者。指下九门也。所述
制意者。即所叙述。制于九门之意也。止随前事者。谓
随轻重等九条之事。更不重述。涅槃之果。令后进修
之。人寻下九条。皆知不离。为求泥曰是其意(此解々局不取)。
今依显正云。指三十篇门。本意在此。应先难曰。此门
明下诸篇兴意为尽未。若尽不得名大纲。若总尽。何
故下篇。更别有来意可引钞。答下诸门中寺(云云)。诸
门者。三十篇也。谓下篇维明来意。但各叙本篇之意。
不通明一切教兴。如标宗但述标宗来意。集僧但述
集僧来。故曰止随前事。今此一门。通明一切兴教。令
后学人。寻此一门之条。知下诸篇教兴之本。皆在此
门之内即本也(上来第一门竟)。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三
卷三 第 53c 页 X43-0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