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a 页


*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 卷第一

* 初立章料简
* 卷第二

* 次判释科条
* 释钞显目一十一字
* 卷第三

* 释钞总序毕别序第一门
* 卷第四

* 释别序第二门毕第十门
* 卷第五

* 从标宗篇毕受欲篇
* 卷第六

* 从羯磨篇毕结界篇
* 卷第七

* 从僧纲篇毕师资篇
* 卷第八

* 从说戒篇毕自恣篇
* 卷第九

* 从名报篇毕释相篇六趣音
* 卷第十

* 从七众发戒章毕二不定戒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b 页 X43-0001.png
* 卷第十一

* 从三十戒毕九十戒中三十戒
* 卷第十二

* 从九十戒中三十一戒毕随戒篇
* 卷第十三

* 从持犯篇首至第六优劣毕
* 卷第十四

* 从第七杂料简门毕持犯篇
* 卷第十五

* 从忏六聚篇毕二之篇
* 卷第十六

* 从四药篇毕诸杂要行篇
* 卷第十七

* 从沙弥篇毕传通分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终)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c 页 X43-0001.png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一
吴越国长讲律临坛赐紫清凉大师景肖纂

盖闻。事钞玄邃。功用寔深。是律府之枢开。乃行持之
钳键。爰自巨唐贞观之后。制造章记。四十馀家。而条
贯极繁。篇轴兼盛。欲遍披讨。难究源流。伹景肖夙饮
化缘功承禀训。辄简诸多正义。编集成之。庶后学徒。
俾其福用云尔。

将解一部钞文。大分为二。初且立章料简。略知教之
所归。次乃判释科条。广辨教之文义两段。就初四又
分四别。初明能说教主。依大小乘。以辨三身。二明所
说教藏。即经律论之差别。第三结集住持离分部别。
第四翻译时代制作之由四段。

今初且能说教主者。谓我本师释迦佛也。于中分二。
初释总名。次解别名。两文初也。具足梵语。释迦牟尼
佛陀耶。此翻为能仁寂默觉。释迦两字是姓。此翻能
仁。起自尼楼因父王之三叹。从德立姓。下文广述也。
悉达多是名。梵音讹也。具足应云。萨缚曷剌他悉陀。
唐言一切义成。谓成就有为无为之义故。亦可成就
三乘圣道。故曰义成也。牟尼或云文尼。是字此云寂
嘿。对暄争以明。谓诸有情身中。各有根本十惑。所谓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邪见戒禁取。此十烦恼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a 页 X43-0002.png
体性乖违。故称为争。且如贪缘顺情境起。嗔向违情
境生。痴谓不了因果。慢则高举为性。疑则犹预不决。
身见执我我所。边见执断执常。邪见拨无因果。见取
执劣为胜。戒禁取非因计因。此十烦恼在有情身中。
触动善品。恼害自他。闰业招生。常为喧诤。今佛不同
我辈有之后。于金刚座上。以三十四心。并皆断尽。故
云寂嘿。又于三十四心中。前三十三心。未沾此号。至
第三十四心。方得此名。故俱舍论云。无学身语业即
意三牛尼(云云)。佛陀者号也。号有十种。今且论一。即
于十中。当其第九觉悟圆明号也。此翻为觉。故摄论
云。觉谓觉察。觉察烦恼彰。如睡梦觉。觉谓觉悟所知。
彰如莲华开。又觉具三义。一自觉。觉心简凡夫。凡夫
未能自觉故。二觉他。谓觉他异二乘。二乘但能自觉。
是觉心既不觉他。即未觉他。三觉满。色心俱泯对菩
萨。次菩萨虽觉色觉心。然色心未能双泯。唯佛三义
足故。犹彰于觉也。故多论云。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
一切众生。长泯三界。道眼既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故名佛也(上来解总名竟)

次别名者。谓佛有三身。法报化别故。今且依小乘辨
者。即分三也(云云)。初言五分法身者。五者举数。分者
分段。法者轨持。身者体依聚也。以五分之法蕴。积在
于无学身中。故云五分也。一戒蕴。防非止恶曰戒。故
婆沙云。无学身语律仪。及以正命。名为戒蕴。谓无学
身业为正业。无学口业为正语。无学乞求为正命。离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b 页 X43-0002.png
四邪五邪等。八支圣道中。此三名戒蕴。即道俱无表
戒。谓无漏净慧。与同时思现行。有防发之功能。故名
戒也。二定蕴。息虑外缘名定。故婆沙云。无愿三摩地
为定蕴。即三解脱中。有无愿解脱。此依八地无漏定
上发生。即于定位。作无愿行相。对治前境。名无愿三
摩地。体即是定。故取为定蕴。此亦无漏慧与同时思
现行。有防发之功能也。三慧蕴。观达有无名慧也。故
婆沙云。正见正智名慧蕴。推求名见。决断名智。见智
虽殊。体皆是别境中无漏慧故。取为慧蕴也。四解脱
蕴。累尽清净。不滞有无。名为解脱。故婆沙云。尽智无
生智。相应胜解。名解脱蕴。即通大地中胜解。此之胜
解。能即持四真谛境。如苦我巳知。集我巳断。灭我巳
證。道我巳修。于无学位中。即持得自在故。名为解脱
也。问解脱与胜解何别。答因中即境强。名胜解。果中
断烦恼。名解脱(准此因果有异也)。五解脱知见蕴。谓于自他
解脱。并皆显了。名解脱知见。故婆沙云。尽无生智相
应现前。名解脱知见蕴。即约金刚心后解脱道中慧
作是解。我巳知苦。不复更知。我巳断集。不复更断。我
巳證灭。不复更證。我巳修道。不复更修。此之二智。总
名解脱知见。问解脱与解脱知见何别。答胜劣有异。
解脱起胜解缘四谛。解脱知见缘涅槃也。巳上五分
之法蕴积在身。复有普熏之义。亦号五分法身香也
(上解五分法身竟)

第二报身者。果起酬因曰报也。身义如前。谓酬昔因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c 页 X43-0002.png
故招今果。感巍巍之相好紫磨金躯。住世方八十。广
演三乘教法。释此不同。略以六门分别。初明三阿僧
祇所逢佛。二明六波罗蜜修习圆满时分。三于百劫
修妙相因。四生处人中成佛意。五最后身出家修有
漏道断惑。六菩提树下修无漏观断惑六段。今初也。
具足梵语阿僧企耶劫洛波。此翻为无数时分。今略
云阿僧祇。翻为无数。问既云无数。何故言三。答俱舍
云。此谓劫名。非是不知数量也。又问未审积何数量
为一无数劫。答准婆沙论云。时中极少莫越刹那。极
长即阿僧祇。谓一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六十怛刹
那为臈缚。三十臈缚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年。积此年至八万四千
岁。后经百年减一年。如是减到十岁巳。又百年增一
年。还到八万四千岁。此名一增减。如是二十增减名
一住劫。住既二十劫。成坏空各二十。共成八十劫。如
是八十劫。始为一大劫。从此至一十。一十为百。十百
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一度洛叉。十
度洛叉为一俱胝。十俱胝为一末陀。十末陀为阿庾
多。十阿庾多为一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一钵那
庾。乃至第五十二数。名阿僧祇。引云无数。如是至三。
故曰无数劫也。所逢佛者。谓明三僧祇劫中。未审值
遇多少佛。故俱舍颂曰。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
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所言各供养七万者。第一二
三各是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如第一劫供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3a 页 X43-0003.png
养七万佛。又供养五千。第二劫中供养七万了。又供
养七千。第三劫中供养七万了。又供养七千。若计数
者。三七成二十一万。又五六七千。复成一万八千。并
上都二十二万八千佛也。此亦且约小乘宗旨以言。
若据大乘四依。供养二十六恒河沙佛。如涅槃经说。
六度乱修是地前为初依。供养五恒河沙佛。初地至
七地。为第二依。供养六恒河沙佛。八九二地。为第三
依。供养七恒河沙佛。十地等觉巳去。为第四依。供养
八恒河沙佛。又准金刚经云。我于燃灯佛所。得值八
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无空过者。问三
祇劫内所逢诸佛供养数量巳知。然未审其间佛名
何。答佛数既多。不可具述。今依论文。但举初后。故俱
舍颂曰。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
迦牟尼。谓总举三劫满时最后佛。故云三无数劫满。
逆次者。显非顺也。如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
最劫末时佛名胜观。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
最劫末时佛名燃灯。第一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
最劫末时佛名宝髻也。初释迦牟尼者。谓第一劫初
所逢佛名释迦牟尼。即古释迦佛也。谓菩萨因中。曾
作窑师之子。遇此释迦如来。遂发善心。要期弘愿。愿
我当来成佛。一似如今世尊。是以现在所度有情等。
皆同往圣(云云上来明三僧祇劫所逢佛巳竟也)

第二明六波罗蜜修习圆满时分者。故俱舍云。但由
悲普施。披桁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巳上颂文)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3b 页 X43-0003.png

且第一布施波罗蜜者。谓佛因中常以金银等外财
惠施。又复舍头目髓脑等内财。如求偈舍身悲心饲
虎等。故婆沙云。若时菩萨。伹以悲心。能施一切身命。
乃至都无少许恋着之心。非谓怖求胜生差别。齐此
名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时分。第二时戒忍辱者。
谓菩萨因中。曾为仙人。独处山间修道。时世有王。名
为哥利。新云羯利。唐言斗争。时王与嫔妃等。入山游
戏。王少有疲倦。暂时憩息。时诸女等遂乃前行。偶到
仙人止住之处。仙人广与说法。彼贪闻法遂乃忘归。
王后觉时令推觅故。既知彼等在仙者龛中。王生忿
怒之心。谓是仙人诱引我之眷属。即以利刀割截仙
者。支节分散。作斯事与乃却还宫。到中行逢。忽睹天
地黑闇走石飞沙。前进不得。王自念言。此必是仙人
所为。宜令忏悔。乃回到彼。求哀悔过。忽闻空中告曰。
大王当知。我是求大菩提之人。王椎割截我身。我都
无一念怨恨。王又白言。谁当信汝此语。仙人告王曰。
王若不信我言。听立誓愿。我若有心嫌恨。我之故体。
永不完全。我必无怨恨之心。愿此故身平复如本。言
讫其身仍旧。此名持戒忍辱二波罗蜜多。以无嗔忿
之心。又不思其加报也。故婆沙云。若时菩萨彼解支
节。乃至无少许。虽未离欲贪。然心无忿恚。齐此名持
戒忍辱二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时分。第三精进者。婆
沙云。若时菩萨勇猛精进时。底沙如来有二弟子。一
名释迦。二名慈氏。谓此二弟子中。慈氏理合先成佛。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3c 页 X43-0003.png
伹为释迦。是悲增菩萨。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慈
氏是智增菩萨。乐修自利行。所化机未熟。彼佛思惟。
释迦虽成佛合在后。争奈所化境巳熟。不可抑遏。令
向后耶。慈氏虽成佛合在先。然所化境未熟。纵成道
何益。今宁可回。又就多人不可回。多就一也。遂设方
便。告释迦菩萨曰。吾欲入山。汝亦应去。尔时菩萨奉
命。乃持彼佛尼师坛安肩上。从随而往。时佛既到山
中。忽然示现。遂隐其身。于吠琉璃宝龛之中入定。跏
趺而坐。入火界三昧。其释迦菩萨。忽失本师。处处求
觅。并皆不得。后忽见在宝龛之中入定。威光炽盛。更
异于常。遂翘足经七日七夜。起无怠之净心。以妙伽
陀。赞彼佛曰。旧云。天上天下无如佛等。新俱舍颂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
门。寻地山林边无等。解云。天地者天上地下。此界者
此三千也。北方毗沙门宫。此云多闻室。以信敬名闻。
满彼十方故。逝宫即大梵王宫。外道执彼为常。佛为
破之为逝宫故(逝由往也)。天处。非但逝宫等无
似佛。十方世界。亦无似佛也。有智慧相好庄严。名为
丈夫。行步端祥有大力故。号曰牛王。息恶义边名沙
门也。寻山林遍。无与佛齐等也。论中问曰近佛菩萨。
名句巧妙。何故七日七夜但念一偈。答思愿胜故。若
假名句。恐心不专故。故唯一偈也。尔时菩萨。说此偈
巳。顿起九劫。先成佛道。齐此名为精进波罗蜜多修
习圆满时分。第四位婆沙云。若时菩萨处金刚座住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4a 页 X43-0004.png
金刚喻定。齐此名为定慧二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时
分。此六波罗蜜。四位修成。故俱舍云。六波罗蜜多于
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是修圆满。又准诸经中。明此
六波罗蜜。为对治六相违障故。一多贪令修布施。二
毁禁令持戒。三多贪嗔令忍辱。四懈怠令精进。五多
思令禅定。六愚痴令修智慧。故六立也。又此六种所
以先后次第何耶。答准大乘论六由。于前前引发后
后。及由后后持净前前。前前粗后后细。易难修习次
第如是。广解如是(或有广述大乘六度章门一非宗承二繁新觅)

第三百劫修妙相因者。谓上三祇劫满六度修圆。正
觉将登。须凭妙相。若斯之义。故次明之。所言百劫者。
一解云。是辘轳劫。二云是水火劫也。谓菩萨三僧祇
祇劫修行圆满足。据理须臾经于百劫。修妙相因。但
为前来翘足。赞叹底沙如来。七日精勤。超于九劫。今
但九十一劫。相好即圆也。此亦且据小乘以言。若准
大乘说。超四十劫也。布发掩泥。超八劫(缘起如四分律中)。翘
足赞佛。超九劫(如俱舍论中述)。萨埵王子舍身。超十一劫(缘如
金光明述)。雪山求半偈。超十二劫(如涅槃经说也)。巳上通大小乘。
都计四十劫也。问大乘说超四十劫。未审更用几劫。
修妙相因。答有解云。若但约俱舍超九劫。即须九十
一劫修成。若通诸教文。既四十劫超。今但要六十劫
修相也。今谓不然。纵所说超四十劫者。亦须臾经九
十一劫。修妙相也。所以尔者。翘足赞佛九劫。大小二
乘同许。是百劫内。超馀之苦行三十一劫。大乘之中。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4b 页 X43-0004.png
元约僧祇劫中。超水火劫。不合将他三祇劫外百劫
内数以共增添。引据慈恩基法师解思之。问其妙相
相状云何。答俱舍云。佛思之所成。各百福庄严饰。所
言百福者。百人善思。号为百福。即身三口四意三十
业道也。今于身三口四。且约煞犮说者。便是五也。唯
如自行不杀思。不但自行。兼劝他人合行不杀。名劝
导思。见他不杀。发随喜心。名随喜思。见他不杀。发言
赞叹。名赞叹思。将此四种回向菩提。名回向思。一业
道上。既具五思。十业道上。合成五十也。如修眉间白
毫一相之时。先起五十思。净治身器。次起一思。引彼
妙相。后起五十思。用以庄严。实而言之百一思也。一
相既尔。馀例可知。喻如农夫先治畦垄次下种子。后
以水溉灌。又经言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尔时菩
萨。既修相巳。次入修道位。名为住定。菩萨舍六劣事。
号得六胜事。号为六等至也。一舍诸恶趣。常生人天
善趣。若未修相。或生不善趣等(云云)。二舍下劣家。常
生贵族家。若未修相。或生下贱家。今修相巳。常生刹
利婆罗门家。三舍不具根。常得具足根。若未得修相
前。或六根有缺。今修相巳决定不缺也。四舍非男身。
常得男身。未修相前。或作女根及二根等。今修相巳。
决定常得男根。五舍忘失念。常得自性念。未修相前。
所作之事。容多忘失。今修相巳。决定无忘。六舍诸退
屈。常得坚固定。未修相前。凡修善事。容退屈故。今修
相巳决定坚固(前四离四恶。后二得二功德也)。故俱舍云。从修妙相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4c 页 X43-0004.png
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此颂文反收前义)
由兹六种之定故。得真实住定之名。若未修相好。与
定相违故。不得名为住定菩萨。问相是何义。菩萨所
修。答曰。相标炽义祥瑞义。问何故佛身须得相好。答
欲与无上菩提作所依器。殊胜功德决定依止殊胜
之身。故须三十二相。具足圆满也(上来第三门竟)

第四生处人中成佛意者。谓菩萨既修相巳。应须示
现人天成等正觉。故有门来。婆沙云。尔时菩萨。当贤
劫初人寿二万岁时。号曰护明菩萨。于波罗奈国鹿
野苑中。得迦叶如来受于记莂。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既授记巳。乃生睹史陀天。为一生补处
菩萨也。彼天具寿四千岁。将人间四百年。为彼天一
昼夜。计此州五十七亿八万岁。在彼天说法教化。后
于贤劫中。当第九减劫人寿百岁时。从彼天下降。现
白象瑞相。降生中印土境。迦维卫国迦毗罗城。净饭
王宫。记质于摩耶夫人胎。即当此土周朝第四主招
王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夜。既托胎巳。亦同我辈凡
夫。十月满足而生。即当此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
八日。于岚毗园内无忧树下。右胁而生。生巳梵释
雨香。九龙吐水沐浴其身。地涌七茎莲华乘足。以表
七觉支花。而于四方各行七步。为除外道自尊必堕
恶道。觉手现相指于天地。以表独尊。父王爱之。群臣
皆敬。即为太子。以嗣东宫。游四门悟老病死。后睹沙
门仪相。忻仰情浓。即当此昭王四十二年。太子时年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5a 页 X43-0005.png
(十九)。遂于二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往伽耶山中。精勤
苦行。誓求佛道(巳上正门本意竟)。次下问答除妨。问补处菩
萨。何故于欲界六天之中。准生睹史陀天。不生上二
菩萨下三天。答婆沙云。若上若下。俱亦生疑。然生彼
天。不违法相。所言若上若下。上谓乐变化及他化自
在也。下谓夜摩忉利及四天王天也。言俱亦生疑者。
谓若上生二天者。人生疑云。菩萨何不向下三天中
生。若生下三天者。人又疑云。菩萨何不生上二天耶。
如是上下并未免人生疑。然生睹史陀天。且不违诸
佛常法。以过去诸佛常法。为补处尊。皆生睹史陀天
也。又说彼天是小千界天趣之中。犹如脐法。以正处
中故。又上天根钝。下三天放逸。唯睹史陀天。离二过
失故。又说彼天名为知足。昼夜时中。知欲乐足故。又
若生乐变化。具寿一万六千岁。他化自在天。具寿八
千岁。若待此天寿尽时。下生人间。众生根熟之时巳
过。无人教化。却堕三途。若生下三天。天寿尽时。下降
人间。众生根机未熟。空出无益。唯睹史陀天天。寿尽
时。下生人中。众生根机正熟。厌苦心切。生死苦乐是
巳知故。具上多义。是以唯生睹史陀天。又问何故不
生色无色界。答无色无形。不得说法。色界虽有形。而
贪着禅味。不利益众生。故不生上二界。问何故菩萨。
唯从天没不从人来。婆沙云。于诸趣中。天趣胜故。又
从天而来人所重故。从天而来有神变故。从人趣来。
无如是事。是以菩萨从天而来。若尔何不便向天中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5b 页 X43-0005.png
成道而来人间。答婆沙云。随诸佛常法故。谓过去殑
伽沙数诸佛世尊。皆于人中而成正觉。现在亦然。又
复次天身。非无上菩提所依止器。人趣根性猛利。多
分堪受如来教法。又乃人趣有二事故。有佛出世。一
有厌离心。二有猛利心。诸天虽有猛利心。而无厌离
心。谓染着乐故。三途虽有厌离心。且无猛利心。唯人
趣有兹二事。所以有佛出世也。问人趣有四洲。何故
菩萨但生南洲。答以南洲人觉慧利故。馀洲不尔。问
人通四生。化生趣胜。何故菩萨唯受胎生。答以俱舍
云。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一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
相因令入正法。二欲引诸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因
得舍邪而归正法。三为令所化者。生增上心。彼既是
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为之。因发正勤。专修正
法。若不尔者。族性难知。四为遮疑谤。恐疑幻化为天
为鬼。又外道谤曰。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世间。故
受胎生息诸疑谤。或可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无量
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證解脱。若受生
无外种故。身才殒逝。无复遗馀。如灭灯光。即无所见
(上来第四门竟)

第五最后身出家修有漏道断惑者。俱舍云。王宫所
生住最后有。又经云。我生胎分尽。名最末后身(云云)
有漏道者。简无漏也。断惑者。谓伏断下八地惑也。尔
菩萨年登十九。当此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夜。
踰城出家。入伽耶山。苦行林中。而修佛道。净居天子。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5c 页 X43-0005.png
奉刀落发。授与法衣。父王既知。深当不悦。遂召内族
三人。一阿湿婆。二摩诃(并解饭王太子)。三跋提(甘露饭王太子)。又召
外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并是佛〔两〕姨阿舅)。王告此
五人言。我子舍家修道。处在深山。今汝曹常相随逐。
五人衔命不敢拒违。乃入山中。侍奉太子(云云)。与彼
五人同诸外道。日餐麻麦以近身命。于是五人自商
议曰。道为乐證。为由苦證。内族三人曰。我久处深山
宫。恒受快乐。若道由乐證。故知快乐用为真道。不须
执苦也。此依基法师解。若准后代制记诸家相承云。
内族执乐外族执苦者。误也。谓此五人见解。自有参
差。所计不同。致生乖诤。尔时外族二人。既执乐是道。
见太子曰。餐麻麦计为非道。遂舍而去。往鹿苑中。是
时太子。初往阿蓝伽蓝处。习无所有处定。次往郁头
子蓝处。学非非相处定。以有漏道断下八地见修二
惑。既是凡夫。不分理事。伹一时合断也。夫有漏道断
惑者。作六行事观也。六者数也。行诸行相。事谓粗浅。
观谓观察。即忻上净妙离。厌下苦粗鄣。又忻厌时。每
一品下。有一无间一解脱。诸无间道。缘下地诸有漏
法。作粗苦鄣三行相也。粗者不寂静故。苦者非妙美
故。鄣者非出离故。诸解脱道。缘上地诸有漏法。作净
妙离三行相也。净者以寂静故。妙者以美妙故。离者
是出离故。作此行相时。必须上下相对。如厌下界作
粗行相时。解脱道忻上界。即作净行相时忻上界。须
作妙行相。若厌下作障行相时。欣上界须作离行相。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6a 页 X43-0006.png
劣不可杂乱。如是忻上厌下。次第橙梯。断下八地烦
恼。乃至非非想处。唯有顶一地。有漏力劣。不能断故。
是以论云。有顶唯无漏。不通有漏。至此地时。以无上
地可欣故。下地可厌也(上来第五门巳竟)

第六菩提树下修无漏观断惑者。谓上明菩萨。虽以
世道断下八地烦恼。犹是凡夫。未免轮回。岂能證圣。
故须第六起无漏观也。所言菩提树下者。西域记云。
中印土境。摩竭陀国王舍城西二百馀里。有毕钵罗
树。一切诸佛。皆于此处證大菩提。故曰菩提树也。无
漏观者。简有漏也。断惑者。永断一切烦恼也。婆沙论
云。尔时菩萨苦行巳满。形貌燋悴。恐同自饿外道。招
彼谤词。欲验苦非真。遂受乳糜表非饿故。准大庄严
经说。净居天子。报牧牛家姊妹二人。一名难陀。二名
跋罗曰。悉达太子。将欲成道。汝何不熟香蜜乳糜。而
供养之。时女闻之。心生欢喜。遂熟香乳煮糜。以其金
钵盛之。躬将往诣菩萨之所。跪而献之。菩萨受巳。持
往尼连河侧软草处。结跏趺坐。思惟过去诸佛受食
常法。净衣裙坐而食也。馀如彼说(云云)。尔时内族三
人。从前执苦为道。今见菩萨受乳糜餐。心生退屈。自
相谓曰。此乃失意猖狂。非真正道。遂舍太子去也。还
至鹿林。见外族二人。共谈太子之失。乃相契约。悉达
今既贩道亏志。后必此来。若见彼我五人。并不要迎
奉也。尔时菩萨。广因既修。大果必祈。遂往尼连河中
洗浴。感得宝树低枝。菩萨觉枝上岸。地乃倾摇。时净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6b 页 X43-0006.png
居天子。指亦菩萨成道之处。此去不远。有一宝座。金
刚所成。周百馀步。上穷地际。下及金轮。世界初成。与
天地俱起。贤劫千佛。皆登此座成道。菩萨往彼。又及
思惟过去诸佛成道法。尔净香茆。今何处得。时有吉
祥长者。施香茆草。有处说。净居诸天。应菩萨念。化作
负草人。从菩萨前过。菩萨就彼求乞。彼以净茆。躬送
上于菩萨。既受草巳。敷安坐下。以三十四心。成等正
觉。先断见惑。有十六心。八忍八智。次起修道十八心。
九无间九解脱。通前三十四心也。且见惑十六者。心
据谛现观中说。若约见位。但十五心。八忍七智。至第
十六刹那。属修道故。今且辨见道谛现观中。一十六
心。断惑行者。俱舍颂云。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
无漏法忍。次往法智。谓从加行第四善根位。离同类
因者。谓世第一善根是有漏。若有漏同类因。能感有
漏等流果。今既入无漏谛理。故须离前有漏刹那也。
作等无间缘者。谓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起也。等谓
齐等。间谓间隔。谓前六识等无间缘通三世。前念无
漏心心所齐等。与后念心心所为缘。若前念为过去。
后念为未来。中间为现在。前念不灭。现在不起。现在
不灭。未来不生。如是三世更无间隔。但离有漏因。入
于见道(故云世第一无间也)。即缘欲界苦者。谓起能缘。缘于欲
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法生。名苦法忍。所以颂云。生无
漏法忍。言苦法忍者。苦法即苦谛家法。三苦五苦等
是。忍谓忍许。谓无始时来被身见等诸烦恼。盖覆此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6c 页 X43-0006.png
四真谛理。不了是苦。妄计为乐。今既修行功成。引得
见道无漏智起现前。许断此苦。计下十个烦恼(此第一刹
那心。名无间道。断烦恼故)。忍次生法智者。谓从法忍后。还缘欲苦。
有无漏法生。名苦法智。谓起智缘于苦法。名苦法智。
證下真如之理(此第二刹那心。名解脱道。證〔释〕灭故也)。次缘上界。有无
漏法生。名类(第三刹那心也。顿断上界苦谛下烦恼故也)。次一刹那。名苦
类智(第四刹那心。證苦下真如之理故)。又却观欲界集谛。有无漏法
生。名集法忍(第五刹那心。断此谛下烦恼故)。次一刹那。名集法智(第六
刹那心。證择灭真如理也)。次观上界集谛。有无漏法生。名集类忍
(第七刹那心。断此谛下烦恼故)。次一刹那。名集类智(第八心也。證真如理故)。又
却观欲界灭谛。有无漏法生。名灭法忍(第九刹那心。断此谛下烦
恼也)。次一刹那。名灭法(第十心證此谛下真如理故)。次观上界灭谛
有无漏法。名灭法忍(第十一刹那断此谛下烦恼故)。次一刹那。名灭
(第十二心證真如理故)。又却观欲界道谛。有无漏法生。名道
法忍(第十三刹那心断此谛下烦恼)。次一刹那。名道法智(第十四谛真如理故)
次观上界道。有无漏法生。名道类忍(第十五刹那心也。至此心时一
切分别迷理无不尽)。次一刹那。名道类智(第十六心。当此心时證第三果也)。巳
上都十六心八忍名无间。皆断惑故。八智名解脱。皆
證理故。广在论中释也。问菩萨至第十六心时。何故
不證初二果。直證第三果耶。答欲界迷事惑有九品。
前六品障第二果。七八九三品。能障三果。今缘菩萨。
于凡位时。起有漏道。今断下八地。迷理迷事皆尽。于
二三果。不能为障。所以真證第三果故。又须知此十
六心八智。本不断惑。一向證灭。伹八忍断惑。又向八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7a 页 X43-0007.png
忍中。四个法忍。亦无惑可断。以凡位时。曾起世道以
断故。今唯重起印證道。再游历过。唯四个类忍断惑。
此四类忍。据理通断八地烦恼。今剋体说。唯断非非
想处一地见惑。下之七地。亦曾断讫。今且通而言之。
八忍断惑也(上明见道断證行相竟)。次辨修惑十八心者。准萨
婆多云。至道类智时。既證第三果巳。不出观门一坐。
又断非非想处一地修惑有三。贪痴慢。将此三惑。分
之九品。即上上品。乃至下下等(云云)。每断一品时。有
一无间一解脱。先起下下品心。断无始时来上上品
惑。无间道断。解脱道證。如是乃至第九起上上品心。
断无始时来下下品惑。至无间道时。当第十七心。此
时与金刚喻定相应。一切微细烦恼。悉皆断尽。是第
四果向。次一刹那解脱道时。与尽智相应。證佛果也。
即第十八心。并前十六。成三十三心。是有学心。第三
十四心。是佛无学初心也。巳上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即当此立周穆王即位二年二月八日矣。尔时地神
报空神。空神报天神。须臾三界悉知如来成道。世尊
是时。遂观三界众苦所逼难可久住。便拟涅槃。尔时
梵王下请佛转法转。而说偈曰。摩竭杂垢秽。而佛从
中生。愿开甘露门。为众生说法。如来嘿然许之。遂观
一切有情。何者根熟可度。遂作念言。我昔曾于郁头
蓝子处。学非想处定。彼既于我有恩。可先往度也。净
居天子。空中报云。彼命终经来于七日。如来叹之。薄
福不遇。又念曰。阿蓝迦蓝。我曾于彼。学无有处定。今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7b 页 X43-0007.png
可往度之。空天报曰。死经五日。佛又深叹也。又乃思
惟内族外族五人。昔曾侍于我。我今可往度之。遂从
觉树而起。趣鹿苑中。威仪寂静。神光晃耀。毫含玉彩。
身莹金也。安祥前进。时彼五人遥见佛巳。互相谓曰。
一切义成彼来者。是岁月淹久。都无果證。心思屡及。
故寻我曹。宜共嘿然不须迎奉。如来渐近。威光所逼。
五人不觉趣迎世尊。世尊告曰。汝等痴人。自立其制。
不能坚守。还自破之。五人问云。悉达何处成道。佛答
云。我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等正觉。巳得甘露法
味。为度汝故。是以此来。五人心中。犹未生信。遂经一
夏调根。先为陈如。三转四谛。十二行转。言三转者。谓
三周转也。一示相转。云此是苦。三界逼迫。为果义边。
名之为苦。三苦五苦八苦。直至诸天快乐五衰相现。
亦是坏苦。此是集。招生死因。名之为集。此是灭。烦恼
尽处。所證涅槃名灭。此是道。圣智之因名道(当此转时陈如
入见道)。第二劝修转者。语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
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当此转时陈如入修道)。第
三引證转者。语云。此是苦我巳知。引是集我巳断。此
是灭我巳證。此是道我巳修(当此转时陈如入无学道故)。如是三
周所转。故云三转四谛也。言十二行轮者。十二者数
也。每一转时。皆具四法。即眼智明觉。故婆沙云。于见
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类忍为明。类智为觉。々一
可观见明眼。决断名智。照了为明。警策名觉。又复苦
下。自有三转。示相劝修引證。即是十二。馀集灭道亦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7c 页 X43-0007.png
尔。理实言之三十八行。今约数同。且标十二。非谓三
转四谛。都唯十二也。轮者。若准有宗所计。唯此四谛
教法。便是真轮。今依经部。四谛非真轮。但是家方便。
今取八支圣道。是真法轮也。言八圣道者。正语。正业。
正命。正见。正思惟。正念。正勤。正定。为八也。问何故将
此八支圣道为轮。答从喻立也。世间车轮。具谷辐辋
三。有摧转义。初最里轴为谷。次外十八条凑轮上者
名辐。最外绕轮转者辋。六片能收十八辐。每片管三
条。三六十八。若无辋收谷辐。无由成轮谷有所依义。
辐有能依义。辋有收摄义。此三是全。方能转载。今此
八支圣道亦复如然。语业命三为谷。是所依。尸罗不
清净。三昧不现前。万行皆依止戒故。见思勤念是慧
为辐。即能依。谓依戒生故。正定为轮。辋有收摄义。能
采乱妇真也。此八支圣道。陈如身中本有。犹似大乘
说真如。以不从外来。但被烦恼盖覆不显现故。今既
蒙如来宣四谛法。闻法巳后。自能起智。摧辗身中烦
恼。證得圣果。名转法轮。轮有三义。一圆满义。具谷辐
辋三。二不定义。从见道转至修道。从修道转至无学
道。自得此巳转为他说。安布圣道于他身中(此依经部也)
若准有部所计法轮。唯局见道。彼云。宁知法轮。唯局
见道。答陈如等见道生时。地空天神唱云。如来巳转
法轮。既云巳转。明知唯约见道(经部不然。三道皆通于他相续。见道生时。
巳至转初。故名巳转也)。三摧辗义。如螗螂拒辙。轮能摧之。圣道
在怀。能摧烦恼等(云云)。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基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8a 页 X43-0008.png
法师云。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前声。起真智
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若依大乘辨轮。自性轮。因轮。果轮。方便眷属。如
彼说)。尔时世尊。既为陈如。转四谛法巳。乃问陈如解未。
陈如最初答解。于是地神。亦證陈如巳解。是以名曰
解憍陈如最先悟道。莫越此也。是时陈如。既證果巳。
求佛出家。佛以金口亲名云。盖来比丘。于我法中。快
修梵行。速尽苦原。于此言下。感戒在身。须发自落。袈
裟擐体。犹如五夏比丘无别。既具僧仪。乃辞佛入城
乞食。馀之四人。其时由在四善根位。次为阿湿卑摩
诃男二人。说布施生天福乐等事。二人即證初果。后
为婆提婆敷二人。说法證初果。善来告召。各得戒品
在身。成其僧相。入城乞食。今铭此五人。为五俱轮。轮
者伦也。谓约五人伦次得道故。或俱邻以邻者亲也。
五人皆是王亲故。尔时如来既转正法轮巳。地神报
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梵宫悉知如来法轮巳转故。
上来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是佛宝之初。鹿苑轮四谛。
是法宝之首。度五比丘。僧宝之始。于是化相三宝巳
周圆。即当周第五主穆王即位二年八月八日转法
轮矣。上来第六门竟。前来有六收科(云云)。是第二辨
报身竟。

第三化身者。化谓变化。转换本质名变。无而欻有。有
巳还无曰化。唯此南洲王宫所生。三十四心成道。是
实身。十方诸立示形说法。至于六趣。或小皆变化故。
问今律藏。三身之中。是何身说。答是报身说也。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8b 页 X43-0008.png

上来有三(云云)。总是依小乘宗。辨三身竟。从此依大
乘略辨者。若依唯识百法等。多以十二门分别。如彼
自明。今此非宗。但要知同异。粗分三别。一释名。二出
体。三说法不说法。三门初也。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
佛者。清净法身是唐言。毗卢舍那是梵语。清净者。不
为二彰所染也。法身者。法谓轨持义。轨谓轨则。令物
生解。即法身是所缘之境。令根本智生證之解。持谓
任持。不舍自体。即当体能持。凝然不动。是寂静义。身
者体依积聚义。用无垢真如为体。是体义。与尘沙万
德。及报化二身为依止。故依义。具常乐我净及名句
文。是聚义。虽非体积聚。还有义积聚也。言毗卢遮那
是梵语。此云遍一切寂。遍谓周遍。简异有为诸法。自
相非如。地水火风等。各附本体。不名为遍。寂谓寂静。
简异有为诸法。共相非如。生住异灭。其相烦喧。法身
虽则昔周常住湛然寂静。佛者觉也。如前广释(云云)
约释分别。身是无垢。真如为体。法是轨生物解之用。
今言法身。无用后体。摄用归体。法即身(持业释)。二圆满
报身卢舍那佛。圆满报身是唐言。卢舍那是梵语。圆
者遍也。于一切法巳遍脩习故。为简二业之人。未遍
修也。满者足也巳修足故。为简菩萨。虽则遍修未足
故。报者酬因之称也。一自受报。即酬三无数劫。自利
利他。万德俱圆。二障永尽有妙净云。迥出世间。住止
其中。现大法乐。恒自受用也。身者亦是体依聚义。以
实无漏五蕴为体。是体义。以不共尘沙功德为依止。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8c 页 X43-0008.png
是义依义。既具五蕴。是体聚义。约释分别。自受用报
即身。或自受用报之身。通持业依主二释。二他受用
者。应十地菩萨。故名他。为彼说法断疑。名为受用也。
身如前解。既以化五蕴为体。是体聚义。约释分别。他
受即身(持业收)。言卢舍那是梵语。此云光明遍照。遍照
有二。若自受用身上。起根本智时。内照真理。名内遍
照。苦后得智起三种化身。并十重他受用身。名外遍
照也。三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者。千百亿化身是
唐言。释迦牟尼是梵语。言百千亿者。举数也。即所化
之境也。佛即能化之身。应物之摧。本无今有。身者亦
体依聚义也。以化五蕴中。实五尘为体。义与资加二
乘为依止。故依义。假相好实五尘。是聚义。问前他受
用身。以化五蕴为体。今化身亦以化五蕴为体。若为
取别。答三义别故。一粗细别。化身粗。他受用身细。二
居立别。他受用身居纯净土。为登地菩萨。现大神通
示乐相说法。若化身居秽土。为化二乘异生等。示有
妻奴苦乐之事。三所变别。他受用第七识平等性智
上变。若化身前五识成所作智上变。由兹三义有异
也。然变化身有三种。一大化身。身长千丈示化身。释
迦身长丈六。当来慈氏身长千尺。三随类即不定。如
瞿师长者三尺以发心。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
无边身菩萨。穷上界有馀。诸小位之凡夫。观丈六而
无尽等。巳上三种虽别。并化身所收。约释分别云。处
化即身。持业释。释迦牟尼是梵语。如前广解(云云)。三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9a 页 X43-0009.png
明三身说法不说法者。有两宗不同。初依龙军无性
三身但不说。彼云。佛身无为不堕三边。非蕴界处所
摄。又云。久离戏论。曾不说法。从今间者。是佛利他本
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聚集之时。假名
佛说。又涅槃经云。我于金刚座上。乃至鹤林。于其中
间。不说一字。又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
为谤佛。又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
闻无得。二依护法光宗。三身俱说法。且法身说法者。
取生解义边名说法。谓根本智。證真如时。作不生不
灭之解。即名身说法。其间心所。便为听众。又如四知
證涅槃理时。能令三智所管心所。会解之时。六十心
所。如同听众。约此道理。即法身说法也。若自受用身。
对诸佛说法。他受用身。对十地菩萨。说十波罗蜜法。
若论化身者。大化身为四。加行菩萨说大乘法。若小
化身说三乘法。随类化身。说随根法。故契经中。世尊
入身手林中。取少树叶。问迦叶云。手中叶多林中多。
迦叶云。手中叶少。林中叶多。佛言我巳说法。如手中
叶。未说之法。如林中叶等。又经云。寻念过去佛所行
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虽应说三乘。问今此律藏。三
身之中。何身所说。答小化身说。大小二乘宗计虽别。
然皆取王宫丈六之身。为说律藏教主也。上来有二。
初依小乘。二依大乘。两文总是第一能说教主竟。

第二所说教藏者。谓上既有能说之人降世。不可徒
然。必有所说教主。故次辨也。于中分二。初通举三藏。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9b 页 X43-0009.png
二就教别释两文。今初又分为二。初辨三藏名体。二
明三藏次第。初中又分二。初释名。二出体。初分二。初
释三种别名。二辨藏之通号两文。今初且释名者。原
佛出世虽物随机。说八万馀法门。对烦恼之障染。总
撮大趣。莫越三名。即毗尼等是。初言毗尼者。或云毗
奈耶。云毗那耶。并梵音不定。此总番之为律。戒疏云。
律者法也。诠量轻重处判是非。持犯皎然。必无疑滥
故。二笔义。凡言决断。非笔不定。笔即法家之象也(云
云)。三分义。似于阴阳分其律吕等。今顺违持犯亦然。
广如疏述。第二素呾览。旧云修多罗。或云修妒露。此
翻为线。线者贯串采持义。如线贯华使不散失。今以
佛圣教。贯所诠理。摄持不散。亦复如然。若旧翻为经。
经者经(去呼)也。如经纬之经。此亦取贯摄义也。或可径
路之遥。能示人要道等。又是常义舌古共尊。百王不
易曰常。又杂心论。五义解经。即涌泉等如常可委(云
云)。若素呾览是新语。此翻契经。语谓契合。即能诠教。
契可诠理。合有情机。故名为契。贯串摄持所应知义。
目之为径也。第三阿毗达摩者。旧云毗昙。此云无比
法。谓慧中胜故。更无有法。胜此于法。故云比法。今新
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对有二义。一者对向。谓无漏
慧对向涅槃。二者对观。谓无漏慧对观四谛。前言观
向。以因对果。因即净慧。果是涅槃。后言对观。以心对
境。心谓净慧。境即四谛。具兹二故。目之曰对也。轨持
义故。名之为法。轨谓轨则。令物生解。如色法可轨可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9c 页 X43-0009.png
则。能生质碍之解。受想等例之也(云云)。二能持自性
故。如色法以变碍为性。能持此性。故名为法。馀亦例
之。然法有二种。一胜义法。二法相法。胜义法者。诸即
涅槃。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名义。胜义即法
(持业释也)。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也。望自体说。即名
为性。望他缘边。名之曰相。此四谛法是法相故。名法
相法。法相即法(亦持业释也)。更有六种对。即自性等。广如
别说。问既翻对法。今何标论。答随方之号也。梵云奢
萨哩罗。此云论。梵语摩哩理迦。此云本母。母谓能生
妙慧。妙慧依论而生。故摩哩。理迦义。称为论也。斯之
对法论藏。差别不同。依俱舍论。有于二种。一胜义。二
世俗。言胜义对法者。无漏名胜。实体称义。有深远殊
胜义故。名胜义也。即无漏净慧。是胜义对法。离缚名
净。简择名慧。更粗净慧眷属。即慧相应心。及受想等
诸心所法。乃至道共无表。此等是慧眷属。如是净慧
及眷属。通摄五蕴名胜义对法。言世俗者。一则诸慧。
二则诸论。言诸慧者。即有漏四慧也。一生得慧。生便
得故。二闻慧。三思慧。四修慧。如常解也。言诸论者。六
足论也。一集异门足论。二法蕴足论。三施设足论(此三
是佛在日诸大阿罗汉造)。四品类足论。五界身足论。六发智论(此三
论是佛涅槃后请罗汉所造)。此之慧论是有漏法。其理粗浅易可
知故。名为世俗。前无漏净慧。依此论诸诸慧而得也。
对法既尔。馀之两藏亦然。谓无定能契实理是胜胜
义契经。有漏定及诸经教是世俗经。无漏律仪。真实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0a 页 X43-0010.png
调伏藏。名胜义毗尼。诸律教并有漏尸罗。是世俗毗
尼也(巳上惣解三种别名竟)。次总释藏号。梵云比摘迦惑吒迦。
此翻藏也。谓取包摄持业义故。犹如库匮等能包含
摄持及所依故。又摄论云。何缘名藏。犹能摄持一切
所应如义。不令散失尊(对三藏摄持并依主释)上来右二收科
(云云)

第二出体者。上既释名。以召体故次辨也。于中例上
释名。亦分为二。一胜义。二世俗。初胜义出体者。分三。
初胜义毗尼。剋性而论。从苦忍初心巳去。齐金刚喻
定巳来。便有七支无漏色为体。八圣道中。语业命三
所标。五蕴中色蕴收。十二处中法处摄。十八界中法
界收。若兼眷属一聚。善心心所。同时相应。亦通五蕴。
十二处中通法意。十八界中意识界收也。二胜义契
经。剋性是无漏定。即心所中。通大地中三摩地为体。
五蕴中行蕴收。十二入中法入摄。十八界中法界收。
若并眷属。大同前说。三胜义阿毗达磨。尅性以无漏
慧为体。即心所法。通大地中慧。唯是行蕴法处法界
摄。若兼眷属。与前无别(巳上胜义出体竟)。第二世俗出体。于
中分二。初约能诠。二就所诠。初中能诠之体。小乘二
十部不同。搜其大纲。莫越六般执计。今于六内。馀五
如别所明。今且依婆沙正义。有两师所说。一语业师。
以声为体。二名句师。以名句文为体。故婆沙问云。如
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句。答应作是说。
有以语业为体。语即声也。论文既着有以二字。明知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0b 页 X43-0010.png
未便归取。二名句师难彼语业师云。若尔复说名句
文。长行偈颂。次第行列。乃至次第连合。当云何通。语
业师答云。后文为显佛之作用。名句师不许此说。所
以尔者。声是无说。无可诠表。如何为体。须假名句。义
理方显。问上二师何者为正。答今按顺正理论宗。两
师并取。故正理抄云。今详二释。各有旨归。诸论皆有
两师。未闻决判。若望以诠求旨。非名句文。无以表彰。
若望以教合机。非声无以表彰若望以教合机。非声
无以可听。两天传法。本有两师。具乃于亏。少则不足。
所以尔者。声为业体。名句是用。体用双存。教体方备。
如或阙一。诠表不成。是以此中。总以声名文句四法
为体(上辨能诠教体竟)。次辨所诠理体有三(云云)。一别解脱
戒。有两宗不同。有部。表无表。俱以色为体。若经部。作
戒色心为体。无作非心为体。若静虑戒。以色为体也。
二有漏定。三摩地为体。三有漏慧。以四慧为体(巳上所诠
理体竟。前来有二云云。总当解三藏名体巳竟)。

第二辨三藏次第分二。初正明次第。二释所以。初中
有三(云云)。初约常途辨者。先经次律后论。所以尔者。
有四义故。一依说以明次第者。谓佛成道后。便往鹿
苑。为陈那宣四谛法。此则契经为初。既闻法巳。善来
召命须发自落。纳戒在身。顺处中行。即毗尼为第二。
既越起行巳。广为分别。五蕴无我。是阿毗达磨最居
后也。二约化辨次第者。婆沙云。未种善根者。令种善
根。是契经。巳种善根者令成就。即毗尼。巳成就令得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0c 页 X43-0010.png
解脱。是阿毗达磨也。三据结集辨次第者。准教有两
说。四分律。善见论。如别所明。今此且依大乘出耀经。
知论当初屈内。先经集素怛览藏也。四约根本辨次
第者。经是本故先明。戒从此生。慧方起故。具兹四义。
是以契经藏最在初也。第二举律以明者。先经后论
亦具四义。一约法住者。毗尼是佛法寿命。毗尼藏经
佛法方住。是以律最在初也。二约起行者。凡是起行
之源。戒最为首。依教起行。律藏在初。故经云。戒者行
根面首集众善法等。三据制者。毗尼藏胜。佛亲例之。
馀二无能。故在后也。又律云。毁毗犯提。毁馀二犯吉。
四约所被内众。是以先明。馀二不然。故在后也。第三
就胜劣以辨次第者。谓先论次经后律。谓阿毗达磨。
诠于慧学。种智之原。定能澄心。因慧而起。戒伏身口。
由定能防。胜劣既殊。故在初也(上来有三云云。惣当是第一明三藏次第
巳竟)。

次辨三藏所以。于中分二。初正明所以。二问答分别。
两文初也。诸佛出皆说三藏。而不增减者。于此此中
便分三别。谓对所化生信起行。见法不同。故立三也。
谓未入法者。引令入法。不令于彼种法中。起犹预故。
为对治此。立契经藏。巳入法者。劝拨二边。谓在家人
贪爱欲乐。外道徒自苦形。二边乖中。不能起圣。为离
二边。故立毗奈耶藏。道迹既现。诸见永士。即除邪人
六十二见。为除二见。为除二见。立阿毗达磨藏。故摄
论云。复由何缘。建立三藏。为对疑惑心。立契经藏。为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1a 页 X43-0011.png
对治二边。五毗尼。为对自见取执。立阿毗达磨(巳上巳辨
所云云)。次问答分别。问如此三藏有差别。答婆沙云。或
有差别。或无差别。且无差别者。谓佛观机演教。教乃
极多。若以三藏收之不尽也。故彼论云。诸佛出世。皆
说三藏等无差别。所以然者。谓一切法从一切智海
之所生故。从一觉他之所流出十力四无畏摄故。同
从大悲起故。以斯文證。故无差别也。次有差别者。随
义虽三。有四不同。一能诠名有差别。谓素咀览等三
名不同。二所诠有差别。谓素呾览。诠增上心学。毗奈
耶。诠增上戒学。阿毗达磨。诠增上慧学也。三所显有
差别。素呾览中。显次第求故。谓此品无间宣说彼品。
彼品无间宣说此品等。毗尼中缘起所显。谓佛于何
缘起制立学处等。阿毗达磨中性相所显。谓求诸法
真实相故。四等流有差别。素咀览。依力等流。毗尼依
大悲等流。阿毗达磨。依无畏等流也。问准此三藏。能
诠所诠既异。即三藏互不相摄。今诸律中。杂诠定慧。
岂非馀二藏故耶。又经中中一杂诠戒慧。论中中一
杂诠戒定。如何前言有差别耶。答约宗所诠。唯局于
戒。定慧二种相从故明。婆沙云。从增胜说。毗尼诠戒。
增胜。纵明定慧劣而非胜。经论二藏例此可知。又问
既云三摄义皆尽。云何诸文。说有杂藏。故分别功德
论云。或佛说。或弟子说。或非人说。或诸天赞颂。或说
宿世因缘。文义非一。说兼理事。故曰杂藏。又僧祇云。
或辟支佛说。或阿罗汉说。自说本行因缘。是名杂藏。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1b 页 X43-0011.png
斯之杂藏。未审三藏摄不。若言即层三藏所摄。即不
合更有杂藏之名。若言藏此杂。不层前之三藏。何以
前言三藏义皆尽。答局约所诠。不得名藏。理实三藏。
不摄杂藏。若也通说。何得不收。伹为理事兼明得彰
为杂。据实以说。不离三藏。又问既不离三藏。未审何
藏收。答故婆沙云。种种杂说。名素呾览。又律云。四含
并杂藏。是素呾览摄。言四含者。长含增一中阿含杂
阿含。故云四含也。杂藏者。杂馀经等名为杂藏。故摄
入三中。伹明三藏而巳。或更汎论。依诸经论。亦说三
藏。一声闻。二菩萨。又分别功德经说有四藏。一素呾
览。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杂藏。又成论有五藏。四
种如前。又加菩萨藏。又杂集论。有六藏。就前声闻菩
萨二藏中。各经律论成六也。又胎藏经有八藏。亦就
声闻菩萨藏中。有经律论。更各添杂藏成八也。又普
耀经有九藏。谓于三藏之中。各有经律论也。巳上通
约诸教。或少或多。究竟而论。并不出三藏。但开合有
异耳(上来有二云云。惣当通举三藏巳竟)

第二就教别释者。谓前来通举。盖一期佛法。今于上
三之中。除却馀二。唯就律教别释。于此文中。文分二
别。初明藏摄。二辨乘收。两文就初又分二。初明律本
兴由。二约藏所摄。初律本兴由者。谓佛成道巳后。十
二年前。未说深因。唯谈略教。十二年后。方兴广教。言
略教者。戒经云。善护于口言等一偈是也。言广教者。
四分律云。尔时世尊。在俱苏摩国毗兰若处时。舍利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1c 页 X43-0011.png
弗。于静处作念。何佛等正觉。修梵行法得久住。何佛
等正觉。修梵行法不久住。作是念巳。从静处起。整衣
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如来静处所思之事。乃
至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
此四佛法得久住。毗叶罗。拘那含。此二佛法不久住。
舍利白言。何故佛言。此二佛外为弟子谈广教。但说
略教。彼佛在世。法乃留行。涅槃巳后。种种过起。疾灭
正法。喻如种种好华散置案上。风吹便散。以无线贯
串。上之四佛。反此可知。舍利寻请如来。便为诸比丘。
制于广教。佛言且止。我自知时。谓诸比丘。未获利养
名闻。未生漏过。若得利养名称。即有漏过。既生漏过。
方为结戒。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须提那子归本村。
与故二行不净行。时有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白
佛。佛集诸比丘巳。种种呵责。何故最初犯等(云云)。乃
立十句义。制第一戒。次檀尼迦盗王材木。又制第二
戒。乃至随犯随制。满足毗尼。喻如衣全未纳。药待病
施。漏过聿兴。篇聚方著。轻重因兹而定位。持犯藉此
巳成科。故有大藏毗尼。教文兴起也(上明律本兴由巳竟)。次约
藏所摄者。藏有三别。如上巳明。更不重述。今此所宗。
是毗奈那藏摄。次辨乘收者。乘有三乘。今且通明。次
辨收摄。初中先解三种别名。次释乘之总号。初言声
闻者。声谓音声。闻谓听闻。即所化有情。发识听受。由
闻佛教。信受奉行。出离三有。即世尊初转四谛法时。
陈如等。于四谛声下。便證胜果。此谓因声悟道。故号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2a 页 X43-0012.png
声闻。此约初缘立名。若对今时。但依声教修行。證四
沙门果。亦号声闻也。二缘觉者。梵云辟支迦。此云缘
觉。缘谓所缘。即所观之境。谓十二因缘。觉即能观之
智。此人能体缘悟道。故曰缘觉。今存略梵。但言辟支。
此有二种。一者独觉辟支。出无佛世。但见世间草木
春生夏长秋彫冬落。自然悟道。不假于教。故瑜伽论
云。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但修加行满足。无佛自悟。故
名独觉。或名麟角。谓如麟一角。无二并生。依喻彰也。
今若呼为独觉。即觉悟之觉。若呼麟角。即头角之角
也。二者部行辟支。有多部党。或三十五十。一时出现。
出有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行證得缘觉果。三菩
提者。具足梵云菩提萨埵。菩提云觉。萨埵云有情。故
摄论云。菩提是所缘境。即所求果。萨埵是能求人。其
人广发誓愿。求大菩提。故曰菩提萨埵。约释分别。菩
提之萨埵(依主释也)。又云菩提是所求果。萨埵是所化有
情。谓起大智故。上求菩提。起大悲故。下化有情。若如
此说。即全不闻修行人事。但是全取他名(有财释也)。若约
行位。大乘五十二位。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
至十地并等妙二觉。皆名菩萨。若小乘三祇劫满。百
劫修妙相。名住定菩萨。得前佛授记。生睹史陀天。名
补处菩萨。从天下降于人间。未成佛前。名最后身菩
萨也。若约形相。身严璎珞。头载花冠等(上释三种别名竟)。次
解乘之通号多解。一华严疏云。乘者教也。谓三种之
教。又青龙疏云性也。三性之人。又涅槃疏云。乘者运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2b 页 X43-0012.png
载之义也。运三种之也。至三种果故。若论大小。唯有
二别。一大乘。二小乘。收前三乘皆尽。今之律藏。三乘
之内声闻乘收。二乘之中小乘(此旦通大毗尼教以论之)。若唯约
四分别论。即分通大乘等(上来辨乘〔收〕竟前竟所说教藏巳竟)。二(云云)
总当。

第三结集任持离分部别者。谓上广辨三藏名义等。
皆约世尊在日金口宣扬。既示灭提何掩归圆寂。未
委巳后何人结集。诠上具业。得对今时。夜是何人弘
持嗣续。又因何事乖诤纷然。五部二部之殊。至于二
十部别。前未既委。故次明之。就此之中。便分三段。初
结集三藏。二五师任持。三离分部别。初中结集三藏
者。结谓撰结撰佛遗言。集谓聚集。谓随事类。各聚一
处。故云结集。于中分二。初明结集意。二正明结集。初
明意者。谓如来成道巳后住世四十九年。所度有情。
皆巳度讫。遂受魔王所请入般涅槃。即当此周穆王
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春秋七十有九。莫不世
间眼灭不善增长。圣凡嗟叹。愚恶馀言。迦叶思念。当
何报恩。应须结集如来法眼。总有三意。一为令正法
久住故。二为止恶比丘自度得脱。三为息外道如烟
之谤。所以兴于结集(上略明意也)

二正明结集。于中分二。初明结集时处。二明结集轨
仪。两文今初。又分为二。初明时。二明处。初言时者。准
付法藏传云。世尊化缘将毕。欲入涅槃。受持正法。委
付迦叶。汝今当知。我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勤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2c 页 X43-0012.png
行苦行。一心专求无上菩提。如我昔愿。今巳满足。涅
槃时对。此深妙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广宣流布。莫
令断绝。迦叶答云。善哉受持正法。唯愿如来。不以为
虑。于是迦叶。即辞如来膝行百匝。往祇阇堀山宾钵
罗窟。经行禅寂。宣扬妙法。度诸众生。佛后垂涅槃时。
放大光明。大地振动。迦叶念言将知如来欲入涅槃。
故现斯相。即入三昧。天眼观见。如来在尼连河娑罗
林间。全身舍寿。作是观巳。惨然不悦。乃将徒众。来至
佛所。欲诣佛所。行经道中。逢一外道。名忧波柯。手持
一枝天华(中含云。天花者。曼陀罗花也。今多云莲花。盖是错误)。歌舞而行。迦叶
问云。汝从何来。彼云从𤘽尸那城来。又问汝见吾师
世尊在否。答灭度巳经七日。人天供养。欲拟阇维。我
所持花。从彼而得。迦叶闻之不悦。时诸比丘。皆大啼
泣。泪流如雨。律云。时跋难陀恶释子在众中。语诸比
丘言。长老且止莫大啼泣。我于摩诃罗边。巳得解脱。
彼人在日。戒法严峻。禁制我等。不得自由。今既涅槃。
并皆自在。此自庆之词也。复有外道谤言。瞿量沙门
在日。教法如火。今既入灭。教法如烟。薪尽火灭。暖能
几时。迦叶闻之。倍生不悦。遂诸徒众。共住𤘽尸那城
双林间。绕棺三匝。稽首作礼。是时如来。于金棺后。现
双足轮。意令履践如来所行之迹。尔时迦叶。尔以千
里白氎万片兜罗香木苏油阇维供养。收其碎身舍
利。八斛四斗。国王大臣。各自收之。我今宜应结集教
法。作是念巳。乃告众曰。我先在道行时。逢外道及恶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3a 页 X43-0013.png
比丘。馀言自庆等。彼既怀于异术。今此可共论法毗
尼。勿令外道致馀言也。即涅槃后七日。而兴结集。此
且据四分五百罗汉结集之文。或更通诸教文。即所
说不定。恐繁不述也(上来正明结集时竟)。次明时处者。准育王
经云。尊者将诸徒众。往见阇王。而白王言。我今拟集
如来法眼。唯愿大王为我檀越。王言愿尊者及诸比
丘。终身受我四事供养。尔时尊者。初往大竹林中。欲
兴结集。后嫌妨闹。却往宾钵罗窟结集。若准四分结
集文中。当于何处。论法毗尼。饮食无乏。后云准王舍
城。房舍众具可得无乏。尔时大迦叶。便作单白。律云
大德僧听。引处比丘为僧所差。若僧时到僧忍听。僧
今往王舍城。论法毗尼。白如是。问上引育王经。在宾
钵罗窟结集。下又引四分律。在王舍城。何故相违。答
城是总号。窟是别名。律据总以论。经据别以说。亦不
相违也。故西域记云。摩竭陀国正中。古先王所都之
处。地多泉湿。出胜上香茆。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
峡径。北关山门。东西长而南北狭。外城周一百五十
里。内城周四十里馀。羯尼迦树。处处成林。花[品/ㄘ]开荣。
四时不绝。山成北门。更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林。林
中有大石室。即迦叶结集处也(引此證前不相违义。结集处竟。上来二收
科云云。惣当结集时处巳竟)。

次辨结集轨仪者。西域记云。尔时迦叶。即往须弥山
顶。鐹铜揵槌。唱如是言。今王舍城。将有法事。诸證果
人。宜时速集。而说偈言。佛诸弟子。若念于佛恩。当报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3b 页 X43-0013.png
佛恩。莫入涅槃。当得吉罗罪也。时楗槌声。传迦叶语
遍三千界。诸得神通。并未得者。并皆云集。犹是四方
轮凑万里星驰。莫贤必萃。督圣成集。诸来大众。皆随
教住。集王舍城中。此时迦叶。告大众曰。如来入灭。世
界虚空。当集法藏用报恩也。既将集法。务从寂静。岂
得群居。不成胜业。乃以三法简之。第一简去凡夫。唯
留圣众。圣众由多。第二于圣众中。简去有学三果四
向。唯留无学。无学尚多。第三度简。须是三明六通。具
八解脱。内闲三藏。外达五明。如此之流。方堪集会。其
时选留五百人。阿难且在数内。又准南山戒坛经说。
迦叶临欲结集。先于戒坛上集僧。白四羯磨。罚宾头
卢。次又罚阿难。七显有七吉。今忏悔之。言七事者。一
不食请佛度女人。二为佛作僧伽梨足蹑而缝。三不
请佛住世。四不与佛水。五不问杂碎戒。六如来三请
汝作供养人不肯作。七不遮女人泪。令污佛足。阿难
言。此七非我故作。今且分疏。第一请佛度女人者。谓
姨母于佛有恩。又过去诸佛。皆有四众故。又女人亦
有得果之分故。二足蹑佛衣者。其时无人佐助我故。
三不请佛住者。魔蔽我心故。四不与水者。谓有五百
乘车。又大龙从恒河水中。度挠水浊故。恐损如来。所
以不与。五不问碎杂戒者。将涅槃我心忧闷故。六不
肯作供养者。谓供养者。谓供养人难作有名利故。恐
涉讥嫌也。七不遮女人泪令污佛足者。女人心软发
狂泣泪。而礼手污佛足非我。不能遮故。如我意中。于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3c 页 X43-0013.png
此七事。并不见犯。合依大德语。不散拒违。悉皆忏悔
也。又准智论云。迦叶定观于大众。谁未漏尽。唯见阿
难由居学地。迦叶语彼。汝可出去。汝未尽结。不应住
此。若得漏尽。然后入来。既驱出巳。尔时迦叶。将诸徒
众。住宾钵罗窟。阿难深生惭耻。自作念言。我二十五
年。侍佛左右。不曾受若此耻。非我懈怠。不耻果證。我
缘侍佛故。留残结不取无学。遂乃精勤断残结。少有
疲倦。欲以亚卧。头未至枕。廓然大悟。如日破闇。三明
六通具八解脱。今准大乘论说。阿难此时。起上品心。
顿断三界俱生惑也(却之)。付法藏传云。阿难得道巳。飞
至宾钵罗窟。在门外立。而说偈言。多闻辨才。给侍正
觉。瞿昙阿难。今在门外。说偈巳良久未开。又再说偈
曰。多闻具辨才。给侍世尊者。巳舍诸重担。今在门外
立。迦叶窟内闻巳。说偈答曰。汝若尽众苦。弃舍烦恼
担。宜应现神力。令众咸證知。尔时阿难。即运神通。从
石壁中入。若准唐三藏别传云。从户钥中入。入巳遍
礼僧足巳。随次而坐。满五百人。善见云。时大迦叶。问
诸大众。今当先结集何藏。诸罗汉咸皆答言。先结集
毗尼。谓毗尼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故法方住。故须
先结。又准南山西明住法图赞云。当初窟内立三高
座。一迦叶问。二波离阿难答。三抄上贝叶。准四分下
文云。时大迦叶。先秉单白和僧。然后令波离。结集律
藏。见论云。波离亦秉单白巳。整衣向大德僧。作礼巳。
登座坐巳。取象扇执之。迦叶问。第一戒何处制。如是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4a 页 X43-0014.png
乃至调部增一毗尼。波离随问一一而答。便抄上贝
叶巳。放扇下座。向大德比丘作礼。却复本位(今时说法准此
轨仪)。又四分云。迦叶次秉单白和僧巳。令阿难结集。馀
之两藏。阿难亦秉单白竟礼僧巳。登座取象扇执之。
迦叶问。梵网经增一世界成败。乃至法花维摩等。集
为一修多藏。次问诸论等。集为一阿毗达磨藏。若依
宗轮论疏。并长耳三藏传所说。与上不同。恐繁不录
也。又准唐三藏别传云。王舍城西二十里大竹林中。
一千无学结集者。即是当初三遍简退者。共在竹林
中。自相谓曰。佛在之日同一师学。佛才入灭。简弃我
曾。彼既结集教文。我曹不可拱手。亦须撰集报深恩。
莫不凡圣同会。结集教文次第详论。以成五藏。一素
呾览。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杂藏。五禁咒藏。凡圣
同集。故名大众。若窟内五百罗汉。结集三藏。是上座
部西天二部。至今俱盛(上来结集轨仪竟。上来二收科云云。惣是第一段结集三
义巳竟)。

第二五师任持者。来意如常(云云)。于此五师。便分为
五。一迦叶。二阿难。三末田地四商那和修。五优波鞠
多。五段今初。言迦叶者。梵音略也。具足应云摩诃迦
叶。彼此翻为大饮光。准俱舍云。大者具二义。一种性
大。婆罗门种。二富大。其家巨富更无过彼也。饮光亦
具二义。一从祖立名。二从巳彰号。初从祖者。谓成劫
之初。有一仙人。在山修道。经无量时。不吃饮食。身真
金色。吞饮众光。今尊者。是彼苗𧜟也。二从巳立名者。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4b 页 X43-0014.png
准付法藏传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灭之
后。四部弟子。咸生悲恋。各起塔供养。时代既久。形像
金色。多分剥落。时有一贫女游行。乞得一颗金珠。见
像面怀。欲薄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
令修造。金师闻福生欢喜心。遂作治之。用补像面。因
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世世之中。身真金色。恒
受快乐。常修梵行。从是巳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
人天中。快乐无极。最后在生第七梵天。时中印土摩
竭陀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
巨富无量。金银七宝出宅牛羊奴婢车乘。金犁有千
具。恐与萍沙王齐。复除一具。有六十篇金粟。每篅有
二百三十斛金。氎最下者。犹直百千两金。以钉钉之
入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以福德力财富如是。
且无子息。于其舍侧。有一福神树。夫妇遂往祈请祭
祀。求乞有子。两年无应。嗔忿语曰。今更七日尽心奉
事。若后无验。必当烧剪。神树愁怖。乃告四王。王又为
转告帝释。帝释遍观阎浮提人无堪彼子。转告梵王
如斯之事梵。王以天眼。观见一梵王天子将欲命终。
欢往生梵彼。天王告曰。婆罗门法多恶邪见。我今不
敢为其作子。梵王语彼曰。此婆罗门。有大威德。南剡
部州之人薄福。无堪为彼子也。汝必须生彼。吾相拥
护。终不令汝生邪见也。梵天曰尔。敬承圣旨。不敢违
越。于是梵王语帝释知。帝释具向树神说如斯事。树
神欢喜。便往其家。语婆罗门。汝更莫复起恨于我。却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4c 页 X43-0014.png
后七日当满卿愿。至七日外。妇觉有身。满足十月生
一男儿。睹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四十里。相师
占曰。此儿宿福深厚。必当出家。父母闻之。恳坏忧恼。
夫妇相语曰。当设何计断绝其意。复自思惟。世所耽
著。唯有美色。当为娉其端正好女用断其情。至年十
五。欲为娶妻。彼既知之。深生不悦。语父母言。我志净
不须也。父母不听。儿知难免。遂设方计。白父母曰。若
世有女身紫金色还如我者我须之。父母即置筵会。
广召诸亲婆罗门等。遍行求娉。诸婆罗门。共设方计。
铸金神端正奇异。举行聚落。高声唱告。若有女子得
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娉时。必获好夫身金色者。诸
女闻之并奔出舍。唯有一女身体金色端正殊特。即
是因中贫女之身。以昔胜缘。感此身体。志乐清净。独
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其女既至。金色光明照
夺朗练。婆罗门即为娉之。既至夫家。夫妇相对。各皆
清洁。了无染心。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之。毁除
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夫语妇曰。我若睡时汝则
经行。汝若睡时。我便行道。后时妻卧。垂手床前。毒蛇
入室。取螫其手。其夫见巳。将衣裹手。举安床上。妻便
睡觉。而责夫曰。云何丈夫。无其志操。窃举我臂。夫指
床前毒蛇之事。妻始悟也。夫妇二人。各自厌世。遂求
出家。父母听许。便作沙门。清真守素。无为无欲。在于
空闲。勤修苦行。于是迦叶作是誓言。世界所有。成阿
罗汉者。我悉归依。作是语巳。出家威仪。所有诸戒。悉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5a 页 X43-0015.png
皆具足(准此自誓上法得戒)。世尊即为说法。得三明六通具八
解脱。其妻金色女后时礼见如来。亦成圣果。又迦叶
常共如来对坐说法。未来成佛。号曰光明。法华经中。
佛为受记。佛欲涅槃之时。所有教法。悉付迦叶。佛涅
槃后。结集三藏竟。遂入愿智三昧。观无阙少。乃将徒
众。往谢阇王。阇王告尊者曰。如来入灭。我不获见。尊
者巳后若入涅槃。愿垂相告。迦曰善哉。遂于王舍城。广
宣流布化度有情。大作佛事。化缘将毕。乃自思惟。今
我年迈。身为老朽。谁乐是身。我今涅槃时至。便诣阿
难所。作是言。长老当知。昔佛世尊。以法付我。我今年
迈。将欲涅槃。世间胜眼。今将付汝。汝可精勤守护。又
恐阿难后无付法处。乃记之曰。王舍城中。有一长者。
名商那和修。汝可度之。付彼法眼。阿难言尔。迦叶遂
遍礼如来舍利乃塔。又如雁王飞到大海。婆伽罗龙
宫。礼敬佛牙。又如壮士屈申臂顷。至忉利天。供养佛
发。从彼天下。还至王城。阿难恒相随逐。未曾舍离。恐
涅槃不见。复后于一朝。迦叶语阿难曰。汝先入城乞
食。我亦当往。阿难奉教先往。迦叶念云。阇王与我有
要。遂乃辞王至门下。守门人云。王今正睡。若惊王睡。
国法非轻。不敢启白也。迦叶语守门人曰。王若睡觉。
为白王言。迦叶欲入涅槃时来辞王不见。尔时尊者
著佛圣衣。持自巳钵。乞食食巳。入鸡足山。梵语屈吒
盘陀。唐言鸡足。谓其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
结跏趺坐三誓愿。一愿我身并及衣钵。久住不坏。直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5b 页 X43-0015.png
至慈氏下生。大作佛事。二愿此山三峰合一。掩蔽我
身。三愿阿难共阇王若来。其山自开。令彼得入。去后
还合。发愿既了。三峰合一。掩蔽尊者。大地振动。诸天
感恋。尔时阇王。于睡中梦屋梁折。表佛法梁栋折也。
王便惊竟。遍体汗流。深生怖惧。守门人云。迦叶涅槃
适来辞王不见。王闻语巳。闷绝良久乃苏。遂到阿难
所。悲号涕泣。乃共阿难。同赴鸡足。王既到山。其山开
辟。王与阿难入中见迦叶。跏趺而坐。全身不散。又见
天华覆身。王礼拜巳。举声号哭。种种供养。却还本国。
山合如初。西域记云。其山在摩竭陀国。多论云。迦叶
非直入灭。但入灭尽定。定力任持于身。待慈氏下降。
若准婆沙馀师云。留骨璅或身。依俱舍宗。直入灭也。
但以愿力持身耳。今详教旨。前文既发誓愿。后入寂
定。不妨应是定愿二力。所共住持。待慈氏下生。从此
山过。见于迦叶说少欲结集灭法藏。时诸弟子念其
迦叶卑陋若是。释迦如来。身量如何。弥勒言。迦叶僧
伽梨。是释迦佛姨母织成。金缕袈裟。今付于我。今度
四部遗法弟子。弥勒即就彼取之。尔时迦叶。既付衣
巳。踊身空中。作十八变。悉除慢心。佛为说法。并成圣
果。迦叶其时。化分段身。示相火焚入无馀依界。见者
莫不咸生悲变也(上来第一师竟)

第二阿难。此云庆喜。智论云。佛成道夜生。尔时魔王。
见佛成道。心憎嫉来娆恼之。皆被佛神用变化不如。
遂来王曰。悉达作夜。于金刚座上巳死。大王闻之。忧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5c 页 X43-0015.png
愁不巳。须臾魔退。净居天空中报曰。悉达太子于金
刚座上。成等正觉。大王闻之。顿生喜悦。庆慰无巳。又
王弟白饭。同于此朝。奉白王曰。臣于昨夜生一男儿。
王曰贵弟生子。我心欢喜。今日大吉。所生之子。应字
阿难(即庆喜也)。或名欢喜。谓其人世世修于忍辱。复生身
端正。父王欢喜。因此立字也。又观佛三昧经云。佛告
阿难。汝名欢喜。依不定实。又增一经云。阿难有四希
有。一嘿然至大众中。人见欢喜。二若有所说闻者欢
喜。三者四众之人。兴敬仰心观之无厌。四若有所说。
听亦无厌。以是因缘。号为欢喜也。后年渐长大。随佛
出家。而为侍者。其人聪慧多闻第一。总持法藏。诵八
万四千。及诸罗汉所说。悉能受持。无忘失故。更有乞
食缘起。数数闻之。恐繁不叙。佛涅槃后。结集之时。戒
坛经云。迦叶作三千八百问。一一答之。与佛无异。又
付法藏传云。受迦叶付嘱巳。礼谢受法竟。往见阇王。
阇王告阿难曰。长老及迦叶入灭。我皆不睹。长老巳
后入若夷。愿垂相告。阿难答云尔。于是宣扬妙法。化
度有情。为世间凡二十年。后于一日。林中见一比丘。
闻彼念法句曰。若人生百年。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
日。而睹得见之(搜玄云。不见水涝涸者。非也。今准住法图赞。是鹤字。即水中老白鹤也。思
之)。阿难闻之不悦。喟然叹曰。世间眼灭。何其速哉。违
返圣言。无有智慧。乃语彼曰。汝所念者。非佛说也。不
可修行。又准付法藏传云。阿难复告彼曰。有二恶人。
名为谤法。一虽多闻而生邪见。二不解深义颠倒妄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6a 页 X43-0016.png
说。有此二法。为自毁伤。不能令他离三恶道。汝今当
听我演佛偈。若人生百年。百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此比丘乃依而诵。后向本师说。本师言。
阿难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也。汝今仍旧
伹念前偈。阿难后闻林中比丘。还念前偈。乃问因由。
彼答阿难本师之语。阿难巳。乃自思念。彼轻我耶。遂
入三昧。推永圣德。未见更有一人。能回彼比丘本师
之意。便作是念。异哉无常。甚大雄猛。邪见炽盛。不盖
增长。诽谤如来。断饱正法念。今此比丘。我为说法。反
纳邪言。世间众苦。难可久住。我于今日。宜速涅槃。又
准育王经说。阿难先往商那和修处。告之曰。佛以法
付迦叶。迦叶付我。我欲涅槃。今将付汝。汝可守护。又
恐和修巳后无人白法。遂告彼云。世尊昔游摩突罗
国。说彼国中。有长者子。名优波鞠多。于禅法中。最为
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可以度之。付于法藏。和修
言尔。又付法藏传云。阿难欲入涅槃。自念阇王与我
有要。遂往辞王。守门人云。王今正睡。不敢惊觉。阿难
曰。若觉时为报曰。阿难入般涅槃。特来辞王不见。时
王于睡中梦。见伞盖柄折。而尔不坠。遂乃惊觉守门
人。具陈上事。王闻巳闷绝良久乃苏。而自叹曰。如来
入灭之后。上足弟子迦叶有大名称。以补佛处。又乃
入灭。法渐衰弱。次有阿难。总持法藏。瞻仰尊重。犹如
日月。今又涅槃。更何恃怙。盖法渐尽。诸恶炽盛。即问
守门人云。阿难今在何处。宗轮疏云。时有国神。白王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6b 页 X43-0016.png
言。阿难巳往毗舍离国入灭。王遂严驾四兵。往恒河
侧。见阿难乘船在恒河中流。王稽首白言。三界明灯。
巳弃我去。今相凭仗勿入涅槃。纵入涅槃。颠归我国。
时毗舍离城。复有天神报王。阿难在恒河中流。而欲
涅槃。王复严驾四兵。往恒河侧。复请阿难。向我国中。
入般涅槃。忉利诸天。又请归于帝释宫入城灭。娑伽
罗龙龙王。又请归龙宫入灭。既四处皆请。不可偏向
一处。遂于恒河中流。而取灭度。是时大地振动。时雪
山中。有五百仙人。睹斯相巳。乃自思惟。如来出世。我
等贪著禅味。不求解脱。迦叶入灭。我又不知。今阿难
入灭。曹若更不求解脱。无有是处。遂相劝励请求度
脱。既乃一时飞空。到阿难所。固请求哀出家。阿难默
许之。即化恒河水为金地。为仙人说法。准付藏传云。
阿难为彼如应说法。鬓发自落成罗汉。不言感戒。若
依育王经。阿难秉羯磨为受戒。单白时得初果。白二
得二果。白三得三果。白四时得第四果。既得果巳悉
欲涅槃。最后一人。名末田地。阿难独不许入涅槃。令
持法藏。往罽宾国。流通教化。彼答云尔。阿难即踊身
虚空。作十八变。入奋迅三昧。分身作四分。一分与忉
利天。一分与大海娑伽罗龙王。一分与毗舍离王。一
分与阿阇世王。四处各起塔供养(上来第二师竟)

第三末田地。或云末田底迦。亦云金他。即是前来五
百仙人中最末后者。受阿难付法也。传记云。其时阿
难告彼曰。昔佛游乌长那国。降恶神回。从彼国龙池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6c 页 X43-0016.png
上过。回顾语我云。我涅槃后。有末田底伽。于此池上。
建立伽蓝。大作佛事。尔时末田闻佛悬记。心生欢喜。
遂往地印土罽宾国。杂云迦湿弥罗国。初往彼国。并
无人民。唯有一大龙池。西域记云。其池周匝七千馀
里。四境负山。山极消峻。末田到彼。初往大山顶上宴
坐。作大神变。振动龙池。龙王深信。化作人作须发皓
首。容色慈悲。尊者亦知是龙。而为说法等。后感法味。
思报其恩。遂问末田。欲须何事。末田答曰。我唯要一
住持之处。龙王又问。未委住持要几多地。末田曰。唯
悕须一坐具地。龙王言。多即不可。一坐具地阿难。大
德。见我此池否。是我所居住处。尔时龙王。遂以业通
之力。缩此池水。与末田地。龙王渐缩水。末田渐展坐
具。如是缩一千里。坐具未遍。直到七千里。缩水离尽。
坐具未周。自龙念言。我实许他一坐具地。岂得返悔。
于是龙属皆上岸上。龙王返来就末田乞地。末田遂。
于西比角留一小池。周一百里。与彼居止。龙王又告
尊者言。今虽且施池。法灭还收也。尔时末田。既得地
巳。遂运神力。造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粥鬲贱人供
僧使从如是广兴化等导。流行教法。其末田之化缘
既毕。终于此国。不别付法。谓商那在世故。尊者灭巳。
诸多贱人。自立君长。邻国鄙其贱种。不与交通。梵云
乞栗多。此云置得。亦云贱人国。唐三藏贞观中往彼。
见水多陆地少。将知教法衰劣不久也。问阿难先付
法与和修。后付末田地。今何以末田却在前。答准育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7a 页 X43-0017.png
王经。和修在第三。末田居第四。今缘取和修传法。与
鞠多故。抽末田居第三也。若据行化文。同时亦无先
后。以末田在灭度。不别传法故也(上来第三师竟)

第四商那和修者。训也。若正梵音商诺迦缚縒。此翻
草衣。或云胎衣。谓此尊者。往昔曾为商人。逢一辟支
迦佛。身著草衣。商人遂将一端白氎奉施。以是因缘。
感五百生中。衣与俱生。冬为狐裘。夏为絺縒。最后出
家。变成法服。受阿难付嘱巳。遂乃广宣流布。化度有
情。为世间眼。后时化缘将毕。遂付法与鞠多。而告彼
曰。昔佛世尊以法付迦叶。迦叶付五师阿难。阿难以
法付我。我欲涅槃。世间圣眼。今将付汝。汝可精勤守
护。又恐鞠多巳后无人付法。遂告云。摩偷罗国。有人
当生。名絺徵柯。汝可度之。以法付彼。鞠多云尔。商那
既付法巳。遂入山中。不久入灭。一万八千罗汉弟子。
收其舍利起塔供养(上来第四师竟)

第五优波鞠多。或云乌波堀多。此云近护。谓亲近守
护法藏故。其时商那和修。虽受阿难付嘱。令度鞠多。
此时但有鞠多之父。未有优波鞠多之身。遂顾往摩
突罗国。访其父舍。初将百人十五人往。次将三十二
十人往。乃至最后单巳而往。长者怪问之曰。尊者初
来从弟绝多。今何单巳更无给侍。和修答云。僧家以
义聚也。所以多少有无不定。长者言。我若后时有子
必相舍与。尊者言尔。不经岁馀。果生一子。名阿失波
鞠多。时和修知巳。遂往求乞。长者云。我始有子。要绍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7b 页 X43-0017.png
家业。不可舍之。后更有时。必能相奉。后经岁馀。又生
一子。名为难陀鞠多。和修又往教化。长者云。家有二
子。一绍内。一绍外。正处其中。后更有时。必定舍之。后
又产一子。即优波鞠多。智慧聪明。颜貌端正。和修。观
前二子。非其法器。亦不苦求。此之一子。真成法器。遂
往求乞。长者此云。此子聪利内外双绍。前之二子。容
可舍之。若此一子决定不可。和修知根机未熟亦恳
求。后时鞠多年渐长大。遂令市肆之内经求。和修遂
往。渐渐化导。遂问鞠多云。汝在此何为。鞠多云。我经
纪。和修问曰。汝净心不净心。多云。我不解之。请为分
别。修云若利他损巳。名曰净心。若损他益巳。即名不
净心。多云。我经求觅利。本贵益身。皆是损他。有何净
也。修曰从今日后。自调练心。立两頞石子。一黑百。若
损他时。下一自里。若损巳时一白子。多依此教。初唯
黑。次半白。后纯白。修知根熟。乃为说法。言下便證初
果。后于城中见女人犯王法被断支体。因往看之。作
无常观成。又證第三果。遂自求出家。不由父母。修为
剃发受戒。白四竟时。證罗汉果。教化有情。度人无数。
醍醐山有一石室。高一丈六。纵广亦尔(此依付法藏传辨)若准
唐三藏别传云。高二十馀尺。释迦方志云。高二丈广
二丈三尺。或有说云。长十八肘。广十二肘。所辨数量。
各不定也。发愿凡所度人。若夫妻二人舍家入道。俱
證罗汉。当下一筹。筹长四寸。安其室内。此室筹满。我
即涅槃。若一得一不得。并前三果。四向及童男童女。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7c 页 X43-0017.png
出家證罗汉。并不在数。如斯立愿。遂得石室筹盈。时
人号为先无相好佛。鞠多念曰。未委如来在日化度。
与今何殊。时有一老比丘尼。是波斯匿王姊。名莲华
色。年百二十岁。在醍醐山间。唯有此尼。见佛在时化
度之事。当往问尼。遂先令人报尼。尼入定观之。鞠多
此来。所为何事。乃见欲问佛行化之事。从定出巳。即
满钵盛油。安门扇后。尊者虽是罗汉。若不定观察。散
心不知。遂即推门。不觉倾油数渧尼问讯请坐巳。问
云。佛在日教化有情。何似我之今日。尼曰大德曾闻。
佛在之日。有六群比丘不。多云此人最暴。何足为言。
尼曰修虽粗暴佛在之日。数入此房。不倾油一渧。明
知今日无学成仪。不及佛在日粗暴之辈。鞠多闻言。
深生惭耻。尼安慰何用感伤。世尊初日入灭。二日不
如。三日巳后。转复卑劣。况乎今日百有馀年。去圣时
遥。何足为。鞠多于后度弟子。名絺徵柯(亦名提多迦也)。羯磨
言下。證罗汉果。多将入灭。遂往告云。佛以法付迦叶。
迦叶付阿难。阿难付吾师和修。和修以法付我。我今
付汝。汝当守护。彼答言尔。鞠多却后七日。踊身虚空。
作大神变。入般涅槃。以石室筹用为阇维。人天悲泣。
收其舍利。起塔供养(巳上第五师竟)

上来始从迦叶终至鞠多。名竖五师。通传三藏。更无
替癈。一百年内。如水传器。若准西明图赞。更有一十
九师。并上都二十四。其第二十四师子比丘。往罽宾
国。国王不敬遂损师子之命。因绝付法也。即当一千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8a 页 X43-0018.png
五百中。今但州前五师者。据未分部略明。从第五师
后分宗。即成异见。故不叙也(上来第二明五师任持巳竟)

第三横论五师离分部别者。谓佛在同对机设教本
是一文。涅槃巳后。波离结集。名八十诵。与佛在时无
别。但以鞠多末化。僧坏异见。悟解不同。各为楷则。人
以情竞。法逐时移。遂分散文。以为多别。毗尼母云。一
百年后分为五部。二白年后分十二部。文殊问经有
二十部。二舍利弗问经二十部。谓窟内外室。重添经
集时根本也。今总会之。莫过三别。初明分五部。二明
分二部。三明分二十部。故注戒本及羯磨序云。经分
梦氎之殊。律有折金之明喻。初则五部二部之殊。中
则五百十八之异。所言经分梦氎者。一即阇王梦见
白氎从天降下。分为五段。王忧问佛佛言非阇王事。
此是我涅槃后。诸弟子分毗尼。为五部也。二即吉栗
枳王十梦经也。故婆沙云。人寿二万岁时。有佛出世。
名为迦叶。其佛父王。名吉栗枳(或云讫利巳此翻作事也)。其王夜
得十梦。谓是不祥。旦集群臣。共占十梦。言十梦者。俱
舍颂云。大象(一)及井(二)[麨](三)。栴檀(四)妙园林(五)。小象
(六)二猕猴(七八)广𣻹衣(九)斗诤(十)。是时无有一人能
以王解。王遂诣等问佛。具述上缘。佛言非关于王。此
是未来百岁之时。释迦牟尼佛。出化于世。涅槃巳后
诸弟子所作事也。一梦见大象。被关在一室。更无门
户。唯有一窗。其象方便。将身于牖内出。其尾被碍。却
不得出。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舍家出家。如象方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8b 页 X43-0018.png
便将身于牖中出。出家之后。却被名利所拘。如尾出
不得也。二梦渴人并一口井。其中有水。具八功德。此
中遂渴人。是渴人终不饮之。人问其故。答云水是好
水。其井不堪所以不堪。所以不饮。言此表释迦遗法
弟子。将其教法。与道俗说。令不信受。人问其故。答云
法是好法。说人恶弱。我不听也。三梦见一人将真珠。
博一升[麨]。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将佛教法。为道
俗说。而博衣食故。四梦一人。将栴檀香木。博于瓦木。
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将佛真净之教。博外道典
籍也。五梦一园林华果茂盛。而被杉风。忽然坏尽。佛
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广灭如来正法园林。六梦诸
小象驱逐大象。殡令出群。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
结搆恶党。殡弃有德比丘。七梦一猕猴身涂粪秽。冲
突众人。众人见来悉皆回避。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
子。自无戒德。以诸恶事谤贤贤毁良良见之悉皆回
避。八梦一猕猴身无威德。众共状捧。以海水灌顶。立
之为王。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结搆恶党。举破之
人。以为僧肯。九梦一张白氎坚而又广。有二十人。各
执少分刘挽。氎终不破。佛言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分
佛教法为二十部。虽分多别。然皆佛法。终不破坏。十
梦多人共聚。而相残害。死亡者多。佛言此表释迦遗
法弟子。各有门徒。所执不同。牙相斗诤。善法灭巳。前
云梦氎者。当断第九也。言杖金者。谓百载之后。虽分
五部。乃至四百年初。分二十部。犹若分于金杖。而作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8c 页 X43-0018.png
五段二十段故。虽无杖相。段段皆是真金也。初则五
部二部之殊者。五部谓昙无德等。二部即上座大天
(有云二部五部之殊。恐似例也)。中则十八五百之异者。谓于二十
部内除根本二。馀枝条有十八也。五百者。智论云。佛
灭度后。五百异部王毕竟空。如刀伤心。故分初明。分
五部者。一昙无德(云云)。然就如来本一毗尼教中。元来
通含五部故。今五部轻重。持犯有别。未分之前。总含
在一藏内。故舍利弗问经。罗旬乞食不得。佛令以五
种律衣。更互著之。便大得饮食。明知圣制本有五意。
若尔佛在之日。何不便分。答谓能化主是。所被根器
未有五般见解。所以不分。故基法师。异部宗轮疏云。
佛有五德任持故。所以不分。一不可化者。皆能化之
故。人无异执。如那提三迦叶等(云云)。二能断疑网有
疑皆决。故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
断。令尽无有馀。故法无异执。三人天崇敬。众德所导。
宁生异执。四说法必益。伹便闻法尽出尘劳。故无别
执。五能伏邪论。天魔外道。悉能伏之。故人无异见。法
无异执。广而彼说一百年内。诸圣弟子任持。故人无
异见。法无异执也。一百年后。有此五种根机故。于圣
教之中。有斯五见起也。今释此五部有两说。一依大
集经本有六。二派约诸传记。但有五部。初中依大集
经六部者。一昙无德部。经云。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
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说法。以
倒说故。覆阴法藏。人名昙摩鞠多。此云法密。亦云法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9a 页 X43-0019.png
(言倒说者。取化仪次第。又说无第。皆先星后日。又欲说有名倒也)。从法立名。即四分
律也。二萨婆多者。经云。虽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
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
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婆帝婆(言受有三世者谓执
三世皆有实体。即名一切有说。一切性者。善恶无记。皆许得戒故。馀文可委云云)。从法立名。即十
诵律也。三弥沙塞者。经云。不作相地水火风相虚空
识相。是故名弥沙塞(地水火风空识。此之六界。皆是空。故云不作地水等。此云不着
有无观也)。从法立名。即五分律也。四迦叶遗部者。经云。说
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由如死尸。是故名为迦
叶遗。或名迦叶毗也(谓外道执有实我受用尘境。名为受者。今此师说无有我。并及
尘境。即简〔也〕人所执非也。转者舍也。舍烦恼如死尸故。此举喻显。此翻为重空观也云云〔也〕)。从法
立名。即解脱律也。五婆粗富罗部者。经云。皆说有我
不说空相。由如小儿。是故名婆粗富罗。亦云婆结富
罗(此师说一切有情实体。与五蕴不一不异非断非常也。若言蕴一。蕴若灭。我亦随灭。便成断见。若言蕴异。
蕴若灭我合在。即成常见。故知此我与五蕴法。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故曰皆说有我不说空相也。如小儿者。愚
痴之貌也。此云犊子。古有外道染牛而生。部主是彼苗𧜟。律本未到。未知法名云云)。巳上杖条
五部竟。六根本摩诃僧祇者。经云。广博通览五部经
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此云大众(巳上经也)。次劝结云。善
男子如是五部虽异。而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云
云)。问经文列六部。何故结劝。但云五部。首疏云。总别
有六。僧祇是总。以引部众僧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
照五见以通行故。明知前五是别。各坏异见。从彼流
出。若僧祇是根本部。人皆奉信。后五是别。恐人不信。
故偏劝之。故下别序中。钞自注解云。僧祇是根本。馀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9b 页 X43-0019.png
是五部。此正依大集分别也。又问僧祇既是根本。卷
轴今多。因何但四十卷耶。答五师捃拾情见之文。各
为一见。馀外事法。攒聚一处。不多故。伹四十卷也。虽
尔且是根本故。譬如一树傍出五枝。中间虽小。犹名
身也。四面纵大。亦号枝条。又此四十卷僧祇。无归应
序。證知是根本。又钞主释云。僧祇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家生也。斯为正义。或依狭言。将此四十
卷僧祇。为大天部者非也。广如别破(云云)。次依佛本
行集僧及僧祇。后译私记。但有五部。彼云。如来灭后
一百年满。第五祖师鞠多之后。五人于上座部中。一
时顿起。但分五部。馀四如前。第五婆粗富罗是祇律。
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大集明异。若今婆粗经不应
言遍览五部(巳上疏文。今伹依大集分别。以为正义。今犹有人妄执。盖不究〔厚〕故也)。巳
上分五部竟。

次明分二部者。即大众上座也。问夫论分部。理合从
少至多。今何从多却少耶。答前虽分五部似多。犹是
圣人理和。同是上座一宗之内。今即对大天凡众。人
法处三。一时分故。致有二焉。若前但有五部亦名。未
显上座之号。至二部时。始有上座部也。问何因缘故
分其二部。答由其摩诃提婆。此云大天。未出家时。造
其三逆。出家巳后。又造五缘。有此乖张。故分二也。今
依宗轮论疏。略述缘起。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娉少
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端正。字曰大天。不经多时。其父
广将财物。经营他国。因缘阻碍。经久不还。于是大天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19c 页 X43-0019.png
年渐长大。遂染其母。后闻父还。心生怖惧。与母设计。
遂煞其父。既造一无间业巳。事渐彰露。住止不安。乃
将其母展转逃隐。至波吒釐城。到彼又忽遇见本所
供养无学苾刍。又恐事彰。遂设方计煞彼无学。既造
第二无间业巳。转怀忧怖。后复见母共馀人有通。心
生嗔忿云。我为此故造二重罪。流移他国。跉[跳-兆+甹]不安。
今复我更共他人。如此椙秽。何堪容忍。于是方便复
煞其母。既造第三无间业巳。由不断善根。深生忧悔。
即自思惟。作何方计。命灭此罪。我曾传闻。沙门释子
有灭罪法。遂诣鸡园。于其门外见一苾刍。徐步经行。
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
日出雪翳。时大天闻巳。欢喜踊跃。知归佛教必当灭
罪。乃往一苾刍处。本是窟外僧。投彼出家。不审捡问。
遂便与度。受戒之后。还名大天。聪明未久之间。便能
诵持三藏文义。言辞清切。善能说法。波吒釐城无不
归仰。时无忧王闻巳数请入宫供养。请令说法。乃诳
王曰。我是罗汉。入王宫。多见嫔妃。夜出僧坊。梦遗不
净。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我闻罗汉诸漏巳
尽。师何更有斯事。大天答云。天魔所为。非我故作。汝
不应怪。然则漏失略有二也。一者烦恼漏失。二者不
净漏失。若烦恼漏失。罗汉巳无。若不净漏失。罗汉由
有。且如佛在日。诸罗汉等。烦恼虽尽。岂无便痢涕唾
耶。又诸天魔。常于佛法中。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生
坏之。纵阿罗汉。亦为彼娆。问如此说有何过。答漏失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0a 页 X43-0020.png
实有二种。若烦恼漏失。即是五部。下烦恼贪爱等。不
净漏失。与便痢一般。今大天梦失不净。正见烦恼。弟
子本意问之。反将不净漏失而答。斯成诳惑(结第一妄语缘
也)。又彼大天欲命弟子欢喜附近。矫方计。次第授四
沙门果。后时弟子。看诸圣教说云。罗汉应自知。如何
我等都不自知。大天告曰。然所洪亦有无知。汝不应
怪。然诸无知。略有二种。一染污无知。二净不染污无
知。若染污无知。罗汉即无。不净染污无知。罗汉犹有。
是以汝辈不自證知。问如此说有何过。答然则无知。
实有二种。染污无知。即四谛不烦恼也。不净染污无
知。以劣慧为体。未成佛前。据理皆有。然今弟子所问
之者。正是染污无知。反将不净无知而答。斯谓诳也
(结第二缘)。后时弟子。于四谛中有怀疑惑。遂白师言。我闻
罗汉巳断烦恼。疑由分别。入见即除。如何我等于四
谛中。甚怀疑惑。大天告曰。疑有二种。一随眠疑。二处
疑。若随眠疑。罗汉实无。处非处疑。罗汉由有也。问如
此说有何过。答然疑实有二。若于四谛中。不了知苦
集等。是随眠疑。言不称理名非处。称理名非处。于此
二处不了名之为疑。今弟子意。正问随眠疑。却反将
处非处疑而答。斯成诳也(又结第三缘)。后诸弟子。因披读
圣教。说阿罗汉应自證知。如我等但由师语不自觉
悟。大天告曰。然有罗汉亦由他悟不自證知。汝岂不
见经中说。舍利弗目连等。佛若未授记。当来作佛等。
彼且不自知。由记莂后方自知也。汝今不应于此穷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0b 页 X43-0020.png
诘问此说何过。答弟子正问无漏圣法都不自知。今
却反将他身上功能行解而答。斯为诳妄(又结第四妄语缘)
然彼大天。虽造诸恶。而且不断善根。于中夜时忽自
思惟。我未出家时。曾造三逆。本授佛法贵在灭除。今
出家后又造妄缘。违于教网。不知死后何处受报。忧
惶所逼。数唱苦哉。时近弟子闻之深生惊谏晨起问
讯云。师夜来安乐否。大天云。吾甚安也。弟子白师云。
昨夜何故数唱于苦。大天告曰。我呼圣道。汝不应怪。
谓苦圣谛。若不殷勤唤召。终不生起。犹如孩子不号
母终不抱也。问此说何过。答凡言證圣谛。须自修行。
持戒修慧。入于加行。渐观谛理。乃至见修断惑證灭
方见谛故。今此大天。烦恼具足。都未断除。岂可称苦。
便得圣道生起。斯成诳妄(又结第五妄语缘)。后时大天。将斯
之习见成颂曰。馀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入圣道。不起
假声呼。此是如来真净教(文词似异义意无殊)。于鸡园寺中。上
座苾刍。多皆灭度。半月念戒。次当大天。遂将自撰偈
词。安七灭诤之后。时彼座下无学多闻修静虑者。闻
此偈词。无不惊怪。遂即呵止。咄哉愚人。宁作是说。此
于三藏。曾所未闻。或即对之。翻彼颂曰。前三句如上
(云云)。段最后句云。此言非佛教。于是竟夜斗诤纷然。
乃至终朝朋党转盛。时王闻巳亦自生疑。寻白大天。
就是非。我今当据何朋。大天告王曰。教有明文。若欲
殄诤。依多人语(此僻用律文。文中三种行筹。若和上老宿。在如法朋中。即显露行。若和上
老宿。在非法朋中。即耳语行。若非法人多。即须作乱起之法。今既非法人多。合作乱起去。今令依多人语行筹。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0c 页 X43-0020.png
岂非僻用律〔故〕)。尔时无忧王。令僧两朋别住行筹。于是圣众
朋中。耆宿虽多。僧数稍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人数
犹多。执非法筹既多。王遂从多。依大天语。呵伏馀众。
事讫还宫。尔时鸡园。诤由未息。后随异见。便分二部。
一上座(婆沙云是窟内五百结集者。取迦叶上座立部名)。二大天部(谓大天本师是
窟外僧人。留𧜟大林中结集。凡圣共集。名大众。今取兹三部名故)。其时虽分二部。亦
且同在鸡园。时诸圣众。欲舍鸡园。趣于他国。时无忧
王闻巳。遂生嗔忿。载以破般。赴殑伽河。拟溺诸圣众。
圣聚窃知。遽相告报。此是命难。宜各运通。摄未得通。
亦令自在。犹如雁王凌空。西地而去。至迦湿弥罗国。
栖山隐谷。王闻巳深生惭恨。遣人召之。令归本国。诸
圣众𥗫不从命也。后于彼国。广造五百所伽蓝。种种
供养。王敕大天段经不复如本。而不离鸡寺。其大天
后遇一相师云。此释子却后七日。必当命终。弟子告
师。师云。我知分矣。遂令遍告王臣。过七日后。入般涅
槃。闻者悲恋。过七日外。果遂命终。士庶备辨香油柴
薪。欲共阇维供养。以火爇随至随灭。又遇此相者到
来。语诸人曰。此不胜消此香油之类。宜用粪秽之物
涵之乃用其语当时炎炽焚烧并尽。暴风随起。飘散
无馀。分部之由。因兹叙述。西天二部。至今俱盛(上来明分
二部巳竟)。

第三分二十部者。谓就前二部中分也。大众部中。曲
分九部。上座部内。分十一部。又于二十中。皆含五部
名。或偏执等不定。今欲分之。先勒成颂曰。佛灭百年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1a 页 X43-0021.png
(真部云一百一十年也)。二部本初破(谓上座大众二部)。奉经侵四百。
分二十部终(大众部二百年间。上座三百年。初分真侵到四百年。二十部皆竟)。于中
初大众(于二部中大众初分)。四破从成八(大众部前后四度都分成八部枝条)。初
后各三宗(第一为初。第四度为后。如是初后。各分出三部三部也)。二三皆唯一
(第二度第三度。皆但分出一部故云)。第本部成九(谓根本大众部。并八枝条。合成九也)。分
从二百年(谓二百年末。三百年初也)上座时分七(前后部七遍分)。从
三四部分(谓从第三犊子部中分中四部。一时顿分也)。馀单五六宗(除第
三犊子部。顿分四部外。前后六遍。破每遍伹分出一部。故云馀单也)。本末成十一(上座部是
根本。其馀枝条名末。都十一。如下云云)
。初分破巳。各擅一方行(巳上略引偈文
竟)。又宗轮疏云。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
馀年(即真谛云。一百千年后分云也)。去圣时淹如日久没(佛在日如太阳赫日
无幽不烛。既入般涅槃。如日隐西山。故云也)。摩竭陀国拘苏摩城王号无
忧。才摄剡部。感一白盖。化合人神(亦有作治字也)。是时佛法
大众初破。谓佛灭后一百年中王号无忧。力䣫铁轮。
虽无轮现。感一白盖。常在于空。以表王之治化德也。
当此之时。最初分部。问何故大众先分。答基法师云。
大众部中。凡多圣少。上座部内。凡少圣多。所以二中
大众先破也。论云。至二百年初。大众部初破。流出三
部。一一说部(此部主说一切法。皆无实体伹有假名。名即是说。亦不简有漏等。皆无实体。唯
有能诠假名。于能诠。不无两诠。实体既乖本有。故忘此名)
。二说出世部(此部主说世间有漏
法。皆从颠倒起颠倒不实。但有假名。若出世法非颠起。则有实体。故云说出世部也)。三鸡胤部
(婆罗门姓也。梵语矫短胠。此云鸡胤。上祖是仙人。染鸡而生。部主是彼苗裔。唯弘论不传经律也。前颂云。初后
各三宗。此是初三宿也)。次二百年中。从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
多闻部(谓此部主广闲三藏。深悟佛言。从德立称。又佛在世时。直无学名。祀皮衣。未出家前。曾作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1b 页 X43-0021.png
仙人。在山苦行。常披树皮祭祀天神。故出家巳后闻佛所说深法记持不妄。乃于雪山入定。不觉佛入涅槃。从
定而出。巳是二百年。见大众部中。唯弘浅法。此师乃诵出佛在日深法。中有同处。因乖诤故分也)。次
二百年中。从大众部中。分出一部。名说假部(此部主所说世
出世法。皆遍假实。故三名也)。次二百年满有一外道。舍邪归正。亦
字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名闻精进。住制多山。与彼
部师。重详五事。因有乖诤。分出三部。一制多山部(此云
灵庙处。此山多有灵迹塔庙。部主先住此处。便以为部名也)。二西山住部(在制多山西也)。
三北山住部(制多山北)。巳上是后三宗。如是四破成九部。
初分三宗。后分三宗。二三两宗(成八)并根本九也(上分大众
部巳竟)。其上座部。圣多凡小。二百年内。和合一味。至三
百年初。有小乖诤。分为二部。一说一切有部(谓部主不简有
漏无漏世出世过现未来三世皆有实体。至于龟毛兔角。亦是实有。此傍执前十诵宗)。二上座
部转名雪山部(谓有部起时。多弘论藏。能伏上座。上座劣弱。移入雪山杂尔无是根本。不
可言分。今且据移入雪山义用分故。是以为二也)。次三百二十年。从一切有
部。分出一部。名犊子部(此云律主姓也。上古有仙染牛而生故。今是彼苗裔。因立
名也)。次三百三十年后。从犊子部中。分出四部。一法上
(即部主名也。有法可超众法之上故也)。二贤胄部(贤谓贤和。胄者胄族苗裔之称故也)
三正量部(谓权卫刊定名量。量无疑。谬名正。部主自言我法无邪谬。此明了论宗也)。四蜜
林山部(部主住近山林郁密故。从居处立名)。次三百八十年。从化地部
中。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云法蜜(部谓生含容正法如藏之密。此师自
言。我袭采菽氏为师。谓日连也。采拾也。菽者众苢也。上古有仙。拾众苢而餐得道。目连是苗裔也。此傍执前四
分宗因有人云。四分从五分中流出也。谓前法藏部是四分元从化地部流来。以化地部。是五分律故。今详斯
解。未究根由。前化地部。但是偏执五分之宗。非是五分律。法藏亦然。名同〔发〕别。四分一律始终不分。可以思之
也)。次三百年末。从一切有部。分出一部。名饮光部。或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1c 页 X43-0021.png
名善岁(言饮光。是迦叶波姓。上古〔有〕身真金色。部主是彼裔。言善岁者。部主小名岁。便有贤德故。
德以彰名故也。此傍执前解脱律宗)。次四百年初。从一切有部。分出一
部。名经量部。亦云说转部(部主依经为量。自言我以庆喜为师。今小乘中经部
是此也。言说转者。部主说一种子现在相续。转至后世。此成论宗。四分依此假名。许有种子义也)。如是
上座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也。今四分律。五
部之内。昙无德部所收。二部之中。上座部摄。二十部
内。与法藏部名同。即非二十中律也。又准续高僧传
云。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五部十八。流宗百载之
后。僧祇是根本。大众所传。非是百载五宗生也。统叙
五部支分。此方巳获其四。若据摄末从本。此方获其
一。自馀群部。多是西土贤圣赞述行事。其中聚类。自
有区分辨扸。不可备述(上来收科云云总是分部竟)

第四译翻时代制作之由者。谓前之三段。多约以明。
未审教传此方。初是何人。翻其[肄-聿+余]字。译彼梵音。初以
弘扬。是谁为首。制撰义疏。起自何时。造钞兴由。复为
何事。如斯道理全未论量。故作此门。略中解判。于中
分二。初明翻译年代。次辨制作之由。两段初也。若据
通论。自汉永平十一年佛法东传。腾兰初译四十二
章经。佛本行经。十地断经等。直至巨唐乾宁二载乙
卯。凡经八百五十四年。中间缁素。翻传圣教二百九
十馀。或是西土贤圣传至此方。或是土高人。往彼求
请。所译教文五千四十馀卷。不可具叙。今且据四分
一律。以明翻译者。若据饰宗及搜玄。并云。四分有两
译。广引传记。盖是不究根原。览即知非。不劳具录(云云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2a 页 X43-0022.png
如彼)。今依正解。准高僧传并诸经目录但云。觉明三藏
后秦弘始十二年岁在丁未。即当东晋义熙五年。时
有佛陀耶舍。此云觉明。是罽宾国人。婆罗门种也。来
到长安。先诵昙无德律。校尉姚爽闻秦请诵梵本。秦
主姚兴亲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内。四事供养。悉皆
不受。至时分卫一食而巳。耶舍髭赤。善毗婆沙。时人
号为赤髭论主。口诵梵本。到于秦地。与冻明沙门竺
佛念。对译秦言。沙门道含笔授。至弘始十五年壬戌。
毕轴三十五卷。后分成六十卷。秦主赐绢万疋。悉皆
不受。道含佛念。各千疋。其三藏资具满三间屋。并不
关心。秦主乃为货之。于城南造寺一所(即今草堂寺)。后辞
还西国。至罽宾国。附得虚空藏经一卷。与凉明诸僧。
后不知所终。文只如此。并无两译之说(从姚秦弘始十二年丁卯
岁。至今乾宁二年乙卯。凡四百八十八年矣)。

次制之由者。谓此律本虽巳翻译。全未流行。时有元
魏法聪律师。本讲僧祇。后自考身中得戒本。因四分
遂罢唱僧祇。创弘四分。手披讲解。未有文疏。后因北
齐道覆律师。即聪之门人。随听随记乃纂疏六卷(即四分律
疏之始也)。乃至隋末唐初。近十八家。其间卷轴多小不定。
莫非并依律文次第消释也(云云)。问前代既有疏抄
不小。南山何故更制钞文。莫是政乎异端。强生穿凿
否。答但为古来疏抄。文繁隐略。未可逗机。致使今师
斐然起意。贵临机有用行事无疑。卷约行分。篇随类
聚。言过二十馀万。随捡依行。广在下文总序中述。时
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目次¶ 第 22b 页 X43-0022.png
即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六日起手。入十年正月一
日。改贞观元年。处即终南山丰德精舍苧麻兰若也。
再修时处者。大宗贞观八年甲午岁。何中府隰州益
词谷。因游虚迹。暂道幽岩。栖禅寂定。观前述作。审定
文辞。遂乃重修。并出注戒本羯磨迹等。今所讲解者。
是后修之本也。从贞观八载。至今乾宁二年乙卯。凡
二百六十二年矣(上来辨制作之由竟。上来二𠬧科云云。惣当三章料简玄谈竟。开平
五年辛未。凡二百七十四年矣)。
四分律钞简正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