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
卷三十 第 1a 页 WYG0209-06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离娄上

离娄之明章总旨 张彦陵曰别处论政多重心此章
 独重法以当时诸侯蔑视井田学校等法故也 附
 顾麟士曰按达说全章知乎分上论为治之道下勉
 君臣当各任其责细分之又当分作四段自离娄之
 明至徒法不能以自行言舍法无以成治自诗云不
卷三十 第 1b 页 WYG0209-0616b.png
 愆不忘至可谓智乎言治法所当遵自是以唯仁者
 至丧无日矣是责其君当行仁政自诗云天之方蹶
 至谓之贼是责其臣当辅其君以行仁政大文明有
 四个故曰字皆收缴意勿如常说把不愆不忘节带
 上看亦妙 湖南讲曰问本章语气如不以仁政等
 句句皆以反言而不作正语何故曰正言之只一语
 法先王之道便了那有许多文字盖非正言则不稳
卷三十 第 2a 页 WYG0209-0617a.png
 实非反言则不激切论语说理浑融一两语已无剩
 意故多用正语孟子全是文章有开閤顿挫之法以
 逆出正意故多用反语即此可知看孟子之法 又
 问通章固是行先王之道而中间曰遵曰揆遵则不
 过守其成规揆则须有筹度较量曰凡看书要看通
 章精神专注所在如画龙点睛通体俱为生动此章
 展转提醒先王之道便见总要人取法先王其馀零
 星字眼只须随文带过若处处破碎研求个字义看
 去像细腻通章精神反提挈不出
卷三十 第 2b 页 WYG0209-0617b.png
离娄之明节 张彦陵曰首二段借制器审音引起尧
 舜如诗兴体然即尧舜亦是借来说虽尧舜不能外
 仁政为治极见法之不可废也 大全辩载王乔桂
 十二律还相为宫说全与李文利同王乔桂未详何
 如人 湖南讲曰律乃有形之器音乃无形之声必
 托律以吹之然后清浊高下之节可辨
今有仁心仁闻节 仁心仁闻据蒙引则非有二据庆
卷三十 第 3a 页 WYG0209-0618a.png
 源辅氏则有浅深盖蒙引是合言之而辅氏是分言
 之也初不相妨 仁心仁政合言之则是一件有仁
 心自然有仁政无仁政亦叫不得有仁心然分言之
 则是二件此章主在分言 大全辩少墟冯氏曰孟
 子所谓先王非专指古之先王不论本朝前代皆是
 先王但求其可法者而已即父有作而子述之是亦
 法先王也
徒善不足以为政节
不愆不忘节 沈无回曰或问随时制宜亦可谓法先
卷三十 第 3b 页 WYG0209-0618b.png
 王否曰此正法先王也方员之巧万有不同未有不
 以规矩生者也五音之辞代有不同未有不以六律
 正者也仁政之行穷则变变则通未有不以先王善
 者也孟子原教人法先王之政非教人事事仿先王
 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节 焦漪园曰此节不止是说圣人
 立法之善是言立法之意耳圣人因仁心不足以覆
卷三十 第 4a 页 WYG0209-0618c.png
 天下故以不忍人之政寄其心思而使天下被其仁
 也圣人立法之意如此为政者而可以废法乎 翼
 注曰圣人即上先王 附存疑曰蒙引欲于继之以
 规矩准绳一读截以为方员平直属下文读依愚见
 准绳下用个以字文势未断况上曰既竭目力下只
 曰继之以规矩准绳上曰既竭耳力下只曰继之以
 六律住意亦未完以为方员平直正五音只当连上
 文读为是
为高必因丘陵节 张彦陵曰愚按大凡世主之能变
卷三十 第 4b 页 WYG0209-0618d.png
 乱旧章者必是自负其聪明的不知吾人之心思如
 何敌得圣人古来之成法其效已验而我故欲师心
 自用徒自讨劳苦一番岂不是不知 此条只就太
 过一边说看来兼不及一边说似尤妙 翼注曰可
 谓知乎在劳逸上见因先王则逸而有成不因之则
 劳而无功此之不辩焉得为智 顾麟士曰为高必
 因丘陵二句本出礼器注曰丘陵高而显为高上之
卷三十 第 5a 页 WYG0209-0619a.png
 祭而狸礼以行川泽深而隐为卑下之祭而沉礼以
 行似孟子亦断章取义耳不然则解礼者误也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节 翼注曰宜在高位自仁覆
 天下句来有臣民胥被其化意 又曰恶对善言即
 不仁也以下文观之臣民胥化而为不仁即是不仁
 之恶流播于众处 是即注所谓贻患也
上无道揆也节 张彦陵曰此节正是播恶于众之实
 上无道揆一句是通节大纲 邹峄山曰两无字非
 无道与法也是有之而不依也两不信字由无道法
卷三十 第 5b 页 WYG0209-0619b.png
 来谓其皆玩视而不信也 徐玄扈曰道揆有圆活
 意法守是一定意所谓君主圆臣执方也 陈大士
 曰不信道者其立心太高而其用心又太粗也先王
 之心寄于法而直以法轻之 按大士亦只就太过
 一边说此处亦当兼不及者说 朝不信道四句与
 上二句分别处蒙引在朝字工字君子小人字上看
 出故曰渐说得广存疑则从信字犯字上看出二说
卷三十 第 6a 页 WYG0209-0619c.png
 可兼用 下无法守五句总因上无道揆生来但工
 不信度小人犯刑二句则又自下无法守生耳 蒙
 引又谓下字兼臣民虽似有理然与其所谓渐说得
 广之意又相戾矣只从存疑也罢 无法守只依蒙
 引谓不得行其法为是存疑稍误附后 附存疑曰
 蒙引谓下无法守是为上所夺而不得行其法此说
 似明切但愚意窃谓未然何也下无法守不但在朝
 之臣在外百司庶府皆然也人君亦安得人人皆夺
 之使不得行其法耶且君虽曰不行道何尝不以法
卷三十 第 6b 页 WYG0209-0619d.png
 守责其臣所谓拟罪而反饶轻刑而加重者特出于
 一时之喜怒耳何尝欲夺下之职而不与其法守也
 依愚见只是上妄为则下亦妄作如下文上无礼下
 无学之意耳 按存疑此条皆是强词 上无道揆
 六句相因依蒙引存疑皆有层次浅说似无层次者
 殊谬
城郭不完节 张彦陵曰当时不行仁政之故病根在
卷三十 第 7a 页 WYG0209-0620a.png
 图富强故言此以破之上无礼应上无道揆句下无
 学应下无法守工不信度句贼民兴应上犯刑句丧
 无日矣应上国之所存者幸句 此亦是彷佛如此
 耳盖上文说无法守不信度虽就臣言然其民亦可
 知矣 蒙引曰贼民犹云奸民不要说贼民者兴正
 如陈涉吴广黄巢朱温杨么李全之徒 方文伯曰
 国家不在形势之强弱而在精神血脉之流贯故昌
 黎云脉病而肥者死矣亦此意 张彦陵曰只是一
 个先王之道就他斟酌出来曰道揆其合天理人情
卷三十 第 7b 页 WYG0209-0620b.png
 之宜曰义中间先后缓急有条有理曰礼皆有尺寸
 准绳可循可守则曰法曰度
天之方蹶节 翼注曰泄泄注云怠缓悦从又云不急
 救正之急字反怠缓救正反悦从然直至事君无义
 节方可发透 张侗初曰怠缓而不真切悦从而不
 鲠直
泄泄犹沓沓也节 翼注曰泄泄犹沓沓也不徒训字
卷三十 第 8a 页 WYG0209-0620c.png
 正是引时俗所共恶者以深著其缓慢误事之罪
 上泄泄犹沓沓只引俗语以互證其义下犹沓沓也
 乃指此等人所为之实如此 虞伯生曰唐虞之臣
 师师三代之臣蹇蹇隆周之臣蔼蔼衰周之臣泄泄
 战国之臣訾訾
事君无义节 张侗初曰义主断主宜若逢迎若沽名
 皆非义亦妙 附蒙引曰进退无礼有二说一谓其
 去就之间不以礼但知爵禄之为重虽不当进而亦
 进虽当退而亦不退则此进退即进以礼退以义之
卷三十 第 8b 页 WYG0209-0620d.png
 进退也如此者岂望其能正君哉一谓其动静之间
 不以礼但见其擎跽曲拳奔走承顺而已如此又安
 望其正君哉二说皆可 按蒙引前一说亦该得后
 一说不若存疑只从前一说为是 又按张侗初云
 进而或营求或畏避退而或依违或悻悻都是进退
 无礼亦妙(壬子六月)
责难于君谓之恭节 张彦陵曰先王之道原非难事
卷三十 第 9a 页 WYG0209-0621a.png
 此曰难者对世主言之 徐自溟曰陈善与责难共
 是一事而何以分恭敬盖以其所陈者而致其所责
 是望之大的意思故曰恭以其所责者而细密开陈
 是小心谨密处故曰敬陈责非有两功恭敬非有两
 念 此处恭与敬乃大纲细目之分 据大全朱子
 则陈善所以闭邪闭邪全在陈善然愚意亦有闭邪
 而后可以陈善者不偏说为是以孟子距杨墨及君
 子反经推之可见 张侗初曰怠缓悦从悠悠忽忽
 未曾积诚而遂谓不可感动未曾尽力而便谓不可
卷三十 第 9b 页 WYG0209-0621b.png
 扶持但知归过于主上而自居于无可奈何这不特
 谓之不恭不敬而直谓之贼矣诗曰泄泄俗云沓沓
 还未痛切
规矩方员之至也章总旨 上章重在仁政此章言法
 尧舜似兼重仁心仁政 又上章只言以仁心行仁
 政此章则专欲以仁心行仁政者之法尧舜 翼注
 曰前三节言君臣当法尧舜后二节言人君当鉴幽
卷三十 第 10a 页 WYG0209-0621c.png
 厉而人臣可知 吴因之曰欲尽君臣之道者须取
 法尧舜若不法尧舜便流入于不仁一流入于不仁
 其祸便不可胜言尚可不惕然而知所法乎通章虽
 递说下总只归到法尧舜上或以为尧舜不可不法
 幽厉不可不鉴则平庸而非旨矣
规矩方员之至也节 王观涛曰至字勿作高远意看
 只是的的确确不可移易之意观下文不法尧舜便
 慢君贼民如离了规矩便不成方圆可见言外便见
 人当法圣意 陈伯玉曰至即至善之至
卷三十 第 10b 页 WYG0209-0621d.png
欲为君节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犹言为君
 而欲尽君道为臣而欲尽臣道也人伦独言君臣者
 此章主君臣言也双峰说得之新安以宗主纲维为
 说不是 不以舜之事尧四句见不法尧舜便入慢
 君贼民一路去此就是出此入彼意了故下引孔子
 云云證之此以理欲相乘之机警人而见其当法尧
 舜下文极言不仁之祸则以祸福成败之机警人而
卷三十 第 11a 页 WYG0209-0622a.png
 益见当法尧舜 翼注曰新说通章重一仁字法尧
 者法其所以治民法舜者法其所以事君二所以字
 皆不徒泥其迹而直会其心也仁人心也故引孔子
 之言證之此说甚新详味孟子口气重在舍尧舜更
 无可法以决人之趋舍今乃云不法其迹法其心则
 又添推原一意而反隔断题神矣 陈大士曰人以
 为尧舜吾不能为吾为其次焉者而已矣不失为中
 主而已矣而不知此其说非也太甲成王诸人之为
 君虽不及尧然法尧者也其所以治民固尧之所以
卷三十 第 11b 页 WYG0209-0622b.png
 治民也盘说望毕诸人之为臣虽不及舜然法舜者
 也其所以事君固舜之所以事君也使不法尧则所
 以治民者非徒不及尧并不及太甲成王诸人矣使
 不法舜则所以事君者非徒不及舜并不及盘说望
 毕诸人矣盖能法者仅分至与次之间不法者遂分
 仁与不仁之际可不辨哉 尧舜而下尚有汤武与
 夫太甲成王之为君伊周与夫仲虺君陈之为臣如
卷三十 第 12a 页 WYG0209-0622c.png
 何说不如尧舜便是不敬其君贼其民愚初意谓诸
 人虽不如尧舜然其道则尧舜之道也盖其于尧舜
 有浅深而无同异也则以贤君贤臣为法亦即是法
 尧舜然按蒙引及陈大士之说则贤君贤臣虽非慢
 君贼民者然人若仅以贤君贤臣为法即是慢君贼
 民了故人即未能如尧舜而志不可不法尧舜此说
 是也 翼注曰而已矣三字是一章血脉下四句正
 足而已矣之意
道二节 前章及下二章仁字俱是爱之理唯此二仁
卷三十 第 12b 页 WYG0209-0622d.png
 字似是心之德然孟子引来之意亦仍是欲明爱之
 理耳
暴其民甚节 上文兼言事君治民此专主贼民者言
 省文耳蒙引谓意归责于当时之为君者恐未是
 名之曰幽厉还是泛说而周之幽王厉王亦在其内
 故直解曰不但身受其祸而已至于没身之后或以
 其昏昧不明而名之曰幽如周之幽王或以其残贼
卷三十 第 13a 页 WYG0209-0623a.png
 无道而名之曰厉如周之厉王极得体 又依存疑
 名之曰幽厉通管甚与不甚来则幽厉亦只是谥之
 甚恶者言外还有不甚恶者一边
殷鉴不远节 末节注中幽厉则专指周之幽厉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章 天子不仁节直解曰孟子
 承上文说仁与不仁而天下之得失与国之废兴存
 亡恒必由之则可见天子所以保四海诸侯所以保
 社稷卿大夫所以保宗庙士庶人所以保四体者皆
 以其仁也若天子不仁则(云)云 可见无贵无贱皆因
卷三十 第 13b 页 WYG0209-0623b.png
 不仁而致死亡可惧之甚也 按直解正与存疑合
爱人不亲反其仁章总旨 吴因之曰此章不是泛言
 正身之功特为治效未臻徒责望于人者发大意谓
 天下盖有勇于求治而治效未臻如爱人而人不亲
 治人而人不治礼人而人不答者矣此非人之过必
 已之有未至也唯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而已矣身
 正而天下自归与其责望于人而无益孰若求诸已
卷三十 第 14a 页 WYG0209-0623c.png
 者随感而随应哉 按因之此条极得总注承上章
 之意盖上章专为不仁者发此章则为略能为仁者
 发所谓相承者如此陈新安谓承上章因言仁而及
 知与礼也此虽不差然非正意也蒙引谓其不得大
 旨是矣然蒙引谓大注亦承上章而言见当自反而
 仁也仁则自无死亡之患亦说得未甚切今断以因
 之说为正
爱人不亲反其仁节 张彦陵曰非惟不尤人且有借
 镜于人意翁子先曰既曰爱人治人礼人矣则不亲
卷三十 第 14b 页 WYG0209-0623d.png
 不治不答其失在人不以为人尤而反其仁反其智
 反其敬自责自脩若借之为吾砥砺而所以勤施之
 者不倦此是何等心肠 又曰知明处当之谓智即
 在立纲陈纪见得
行有不得者节 张彦陵曰行有不得虽是推开其实
 舍三者之外更无自反处不过即是三者之中而无
 时无处不反求诸已故下一皆字 又曰天下大矣
卷三十 第 15a 页 WYG0209-0624a.png
 何以人人皆归盖仁智礼原在人心心同此理故可
 必其归此亦不重极言其效只见不外一身而可管
 摄天下深明其不必外求意
永言配命节 沈无回曰重永言不重自求盖反求之
 心无期效之心故也
人有恒言章总旨 翼注曰通章总是迭推其本不重
 序意本一而已矣大学所谓脩身为本是也上二本
 字乃是末中之本特以引起下一本字 上章说其
 身正乃是承反求诸已来则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亦
卷三十 第 15b 页 WYG0209-0624b.png
 在正身内矣与大学之先脩身而后及于天下国家
 者自异此章之旨则与大学同故注云承上章而推
 言之非谓即上章意也大全蒙引存疑浅说皆说得
 不明白
人有恒言节 刘上玉曰恒言不是恒人之言 天下
 之本在国(云)云 双峰谓天下取则于国(云)云 是只主
 教化说矣看来孟子是浑说还兼教养为是但意则
卷三十 第 16a 页 WYG0209-0624c.png
 或重在教耳
为政不难章 张彦陵曰按巨室固多跋扈者然
 世笃忠贞亦不乏人不必泥定在权臣一边然则
 所谓不得罪者如何愚下转语曰不得罪于天地不
 得罪于祖宗不得罪于群臣百姓是为不得罪于
 巨室 大全辩卓庵张氏曰巨室注云世臣大
 家当与有世臣之谓也参看就世笃忠贞公尔忘
 私者说三家六卿不足以当之若仅作强藩巨镇
 不可得罪则君益懦而臣益骄矣 不得罪于巨室
卷三十 第 16b 页 WYG0209-0624d.png
 只是修身之验初不重在巨室也玩注自见圈外
 林注是主巨室言故在圈外 按要不得罪于巨
 室亦不专在修身还须处置得宜然修身其本也
 故注专以修身言之然则所谓承上章者亦非
 专承家之本在身一句也 巨室所以难于力服者
 盖其力既足以把持国政而其势又近于君有一毫
 不是彼便知之所以服之为难 又曰国与
卷三十 第 17a 页 WYG0209-0625a.png
 天下之人非必探讨巨室消息人心同然巨室慕自
 可必国与天下之慕耳 按翼注亦主此说然注则
 明谓巨室为国人素所信服看来二意可兼用盖人
 君既能服巨室则自有以服国人况国人又探讨于
 巨室之消息乎注只主一边者盖举此亦可以见彼
 耳 陈伯玉曰德教便是政沛然正是不难处 按
 翼注亦如此说则德教二字只是以德教人之意非
 躬行心得之德也大全蒙引存疑浅说俱未尝重讲
 此二字
卷三十 第 17b 页 WYG0209-0625b.png
天下有道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章不是教小国受大
 国之命全是激发人之不受命者当师文王为政于
 天下耳通章重回天不重顺天 愚谓孟子此章可
 当一篇六国论盖人莫不以合从为六国之长策不
 知合从者亦孟子所为而耻受命于先师者也
 为六国者唯有脩德而已不能脩德而欲合从以摈
 秦能免于逆天之亡乎反不若连横者不失为顺天
卷三十 第 18a 页 WYG0209-0625c.png
 而可以苟安旦夕矣
天下有道节 张彦陵曰战国以力相役乃无道之天
 下从有道说起望当时诸侯好仁无敌转无道为有
 道之深意 翼注曰小德小贤指诸侯大德大贤指
 天子大小强弱通指诸侯说 又曰德以所蕴言贤
 以其人言小大以土地言强弱以甲兵言 又曰役
 如朝会征伐听其政令是也 天下无道小役大弱
 役强非不论德也天下无有有德者则惟力是视而
 已存疑谓无道之世论力而不论德大德大贤未必
卷三十 第 18b 页 WYG0209-0625d.png
 居上位但以力相雄长耳殊谬附后 或曰如孔孟
 者非大德大贤而诎于下者乎曰此章只就有国者
 说不必论及于此 附存疑曰有道之世论德而不
 论力大德大贤则居上位而小德小贤为之役无道
 之世论力而不论德大德大贤未必居上位但以力
 相雄长相役使耳 按若此则第三节下当补云大
 德大贤而为匹夫者固无如之何矣若有国者独不
卷三十 第 19a 页 WYG0209-0626a.png
 可自强乎 翼注曰斯二者天也见得运钟其泰而
 以德相役者为理所当然运值其否而以力相役者
 为势所不得不然或欲不分理势亦可 按翼注后
 说大全朱子之说如此前说大全双峰之说如是看
 来二说原可兼用 翼注曰顺天逆天重在小德小
 贤与小者弱者一边 高中玄曰尧舜之世九官相
 让六德为诸侯三德为大夫济济雍雍当是时而称
 诈力是愚人也是故三苗窜防风戮春秋战国之时
 吴越争长秦伯西戎虎视鸱张弱肉强食当是时而
卷三十 第 19b 页 WYG0209-0626b.png
 不审已量力是愚人也是故江黄灭燕丹亡 按中
 玄说则大德大贤不专指天子依浅说翼注则专指
 天子中玄说恐未是 李毅侯曰顺有道之天易见
 顺无道之天难知必也发愤自强挽无道为有道则
 大德大贤在我而天下皆为我役矣如齐景者安于
 无道而不克自振者也未足为顺天也 按李说看
 顺天是深一层解
卷三十 第 20a 页 WYG0209-0626c.png
齐景公曰节 出令受命绝物俱切邦交上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节 此不是要他去受
 命只言徒耻亦为无益之故耳管登之曰师大国而
 耻受命之小国不指滕薛而言以齐对吴以三晋对
 秦楚皆是故称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
 于天下若滕薛虽师文王只可为善国为王者师而
 已
如耻之节 翼注曰师文王且虚仁字在下节 张彦
 陵曰必为政于天下句要看盖不惟化小为大化弱
卷三十 第 20b 页 WYG0209-0626d.png
 为强抑且化无道为有道则善于奉天者也此文王
 所以不可不师也
商之孙子节 张彦陵曰仁不可为众犹云众者遇之
 失其众耳此指文王说国君好仁二句则是因文王
 而泛论其理 翼注曰仁不可为众指文王说下二
 句泛说俱是孔子言 又曰敌非战敌之敌注只云
 不能当之
卷三十 第 21a 页 WYG0209-0627a.png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节 张彦陵曰引诗只重谁能二
 字 翼注曰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且略虚活引诗
 方见不能无敌
不仁者可与言哉章总旨 张彦陵曰通章言败亡之
 祸皆不仁者之所自取总是激悚他受言听谏意
 又曰愚按自古危乱之朝未尝无忠言即自古败亡
 之君未尝不欲安存而恶危亡只缘他心迷于私欲
 荒淫暴虐虽危自以为安虽菑自以为利茫然不知
 己之所为故孟子将自取二字点醒他句句是不可
卷三十 第 21b 页 WYG0209-0627b.png
 与言句句是要他听言
不仁者可与言哉节 翼注曰首节言不仁者失其本
 心而不可与忠言便含自取之意下四节乃承言之
 也 危菑亡只是浅深之别存疑最明蒙引谓如般
 乐怠傲之类是危道如流连荒亡之类是所以为灾
 如凶暴淫虐之类是所以亡看来不是盖般乐等项
 俱各有浅深难分属也
卷三十 第 22a 页 WYG0209-0627c.png
有孺子歌曰节 翼注曰孺子之歌全是无心不可一
 涉有心语
小子听之节 徐儆弦曰孺子只言清可以濯缨浊可
 以濯足夫子却找足两个斯字便生许多见解这斯
 字却从可以处生来自取字又从斯字生来 莫中
 江曰玩可以二字盖水之可而非孺子自可之也孔
 子不是解说孺子之歌乃就其歌而指点之提醒后
 人只在自取二字上 翼注曰二斯字重看便见自
 取之也就水说而意自广 沈无回曰一说清斯濯
卷三十 第 22b 页 WYG0209-0627d.png
 缨二句不平归重浊边见自取之意殊失圆妙
夫人必自侮两节 翼注曰身不脩是自侮也家不齐
 是自毁也国不治是自伐也 张彦陵曰愚按此两
 节总发明自取意曰自侮曰自毁曰自伐见世主不
 得归其咎于人曰自作孽见世主不得诿其数于天
桀纣之失天下也章总旨 吴因之曰此章是以歆动
 之辞感发当时诸侯之为仁故主意全在今天下之
卷三十 第 23a 页 WYG0209-0628a.png
 君有好仁者五句上前三节评论民心归仁以起其
 端后二节申明好仁当速以足其意讲所欲与聚二
 句须体贴得至诚恻怛真实为民意思出
桀纣之失天下也节 翼注曰失天下边轻引起得天
 下 按所欲不是容易知须去其已私以体察与聚
 亦不是容易聚须立其法制以经营如田里桑麻等
 皆是聚之实际 民有欲而不能言不敢言其欲衣
 欲食欲安欲逸之念易知也但此以如此为欲彼又
 以如彼为欲非虚以察之诚以体之未易周知既知
卷三十 第 23b 页 WYG0209-0628b.png
 矣又有许多阻挠许多烦难或便于民而不便于君
 不便于臣或便于久远而不便于一时又必果断以
 行之委曲以处之方能聚勿施聚欲勿施恶即仁也
 王道也须说得醇细勿似专为得民心而设同于伯
 主固结民心之术
民之归仁也三节 张彦陵曰三节相连看俱重归仁
 意水就下兽走圹是状其归仁之势归则不待驱而
卷三十 第 24a 页 WYG0209-0628c.png
 况又有不仁为之驱者其归岂不益速耶 沈无回
 曰驱则必有归况归又其欲乎 附蒙引曰民之归
 仁条是仁而得民得天下为渊驱鱼条是不仁而失
 民失天下 按蒙引此条与其所谓二节只是一项
 事者相悖矣此恐未是浅说亦似主此附于后 附
 浅说曰夫所欲与聚所恶勿施者仁也仁则民归矣
 其所以归化者以其所欲在此如水之就下以其性
 本下也如兽之走圹以其所欲在圹也不能聚其所
 欲而反施其所恶者不仁也不仁则民去矣其所以
卷三十 第 24b 页 WYG0209-0628d.png
 去此者以其所欲在彼仁者而所恶在此不仁也如
 鱼畏獭故归渊如雀畏鹯故归丛是为渊驱鱼者獭
 也为丛驱雀者鹯也民畏桀纣故归汤武是为汤武
 驱民者桀与纣也民归仁而去不仁如此 吴因之
 曰民之归仁曰诸侯皆为之驱所谓得其心斯得民
 矣曰虽欲无王不可得已所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今之欲王者节 张彦陵曰按据时说言病日已深当
卷三十 第 25a 页 WYG0209-0629a.png
 急求三年之艾喻民困已极君当急于求仁(此意当补在下)
 (三年之艾也下不可即贴求三年句求三年句只作好仁之晚看)下四句只反言以
 见畜之不可不早耳然细玩本文及注则今之欲王
 者还是慨叹当时好仁之晚意七年之病喻暴虐不
 喻民困三年之艾喻至仁不喻深仁 李九我曰志
 字有力人主若立志专确仁心便不肯歇息行仁政
 便要彻底民有欲恶决然处置停妥匹夫匹妇一或
 失所不肯放手即此便有致王之理
自暴者节 此章重二自字总注道本固有而人自失
卷三十 第 25b 页 WYG0209-0629b.png
 之是也 吴因之曰不可与有言有为此二句是绝
 之之词非断之之辞 翼注曰礼义犹云道理是通
 套字仁义二字乃实落故下只申言仁义 吴因之
 曰言非礼义处且慢说仁义之为美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处且慢说吾身必能仁义此意自在下节上文
 须含蓄为妙 又曰凡自谓不能者孟子所深恶盖
 人皆可以为尧舜正谓其能也然所以谓其必能者
卷三十 第 26a 页 WYG0209-0629c.png
 全是性善上来故此章自暴自弃之可哀即性善尧
 舜之旨 按因之此条除去自暴二字为妙
仁人之安宅也两节 吴因之曰仁人之安宅与上孟
 择术章要说得有辨盖上孟安宅只与危反对便了
 此处安宅正路则自上文言非礼义及吾身不能居
 仁由义生来见仁义本至美而无可非亦自有而必
 可能此旷之舍之者所以为可哀也盖论仁义正以
 重暴弃之罪
道在尔而求诸远章 张彦陵曰此为人之思以道术
卷三十 第 26b 页 WYG0209-0629d.png
 易天下者发道以本体言事即体道之工夫 姚元
 素曰此只举一近易的道理指点与人看见得亲长
 便是道亲之长之便是事而天下之平即此而在何
 必求之远且难也不得以平天下做远且难看 翼
 注曰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天下皆孝子悌弟道
 德一风俗同此即是天下平非由此而后可平也
 徐儆弦曰天下平不是远且难亲亲长长而天下自
卷三十 第 27a 页 WYG0209-0630a.png
 平见不必求之远且难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章总旨 此章存疑虽云与中庸
 孔子告哀公之言只一般然中庸在下位节只归重
 在身上盖诚字意上文已有也此章则重在诚上矣
 微不同 又中庸诚者天之道二句是承上文而推
 原其所以当诚之故此章诚者天之道二句是承上
 文而言其不可不诚亦不同玩白文是故二字可见
 浅说过文与中庸同殊不是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节 翼注曰首节获上治民悦亲
卷三十 第 27b 页 WYG0209-0630b.png
 信友总先于明善以诚其身须以诚身作主 张彦
 陵曰诚身属在悦亲是步步递下的文法其实各件
 都本于此而明善又诚身的工夫 朱子小注说有
 道字极好存疑反病其太深不知何故 大全辩嘉
 善陈氏曰士君子德业已隆郡邑矜式如温公处洛
 中横渠在关西官其地者悦服而模范之当有格过
 于未形之妙岂必待失而后诤乎获上信友其先务
卷三十 第 28a 页 WYG0209-0630c.png
 在明善诚身诤友诤臣皆非其至 首节未尝无效
 验在内然只是逐节递推之验游氏注预透末节意
 说不宜混入
是故诚者节 方文伯曰此与自成自道例看 思字
 与中庸慎思之思字不同蒙引说得明觉轩蔡氏说
 不是 思诚依小注既兼知行则脩身工夫尽于是
 矣乃又曰思诚为脩身之本何也盖曰脩身则兼内
 外曰思诚则主内而言也 近日时文有以思诚思
 字作明善之明字看者真大谬矣
卷三十 第 28b 页 WYG0209-0630d.png
至诚而不动者节 末节固是说验但其所以说此验
 者则有责成于人之意是其不容自己也因之谓末
 节不作能诚之验看不是 诚不诚之验首节内已
 有但末节则又推极言之极诚之效则至于无不动
 极不诚之效则言其断断不能动然主意归重在诚
 一边 又中庸言动变化此章末节一动字亦该得
 变化矣蔡氏说亦拘 吴因之曰凡人意念一到真
卷三十 第 29a 页 WYG0209-0631a.png
 实处则天地可格鬼神可通金石可流禽兽可化况
 人乎 翼注曰如夫子温良恭俭让则邦君不觉倾
 动 首节与末节分别处双峰说得极明细玩可见
 盖逐节递推与一节贯通大凡说效验处皆当以此
 二意推之辅氏以大学次序中庸极功合看妙甚
 吴因之曰不诚非全然不诚只未到至诚境界申生
 无所逃而待烹只缘诚非至诚故不能格晋献公
伯夷辟纣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章不为文王说是勉
 诸侯行文王之政以收天下之人望重在末条 翼
卷三十 第 29b 页 WYG0209-0631b.png
 注曰此章重勉诸侯行文王之政上不专重养老也
伯夷辟纣节 翼注曰作属文王兴属伯夷 鹤林玉
 露曰太公进而以功业济世伯夷退而以名节励世
 二老各为世间办一大事可谓无负文王所养矣
 张彦陵曰问二老同归文王一则为鹰扬之勇一则
 为扣马之谏何其不同也曰太公是悯当日之无君
 而救之切伯夷是恐后日之无君而虑之深
卷三十 第 30a 页 WYG0209-0631c.png
二老者节 翼注曰其子焉往亦是不约而同之理
 按蒙引则是视大老为向背之意与此不同似亦可
 兼用 翼注又曰齿德不平说齿者凡老之所同德
 者二老之所独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节 翼注曰行文王之政泛就
 包养老在内
求也为季氏宰章总旨 张彦陵曰首节是例次节是
 案末节是断 末节亦有例在内 翼注曰通章以
 强兵作主上二节即富国之罪以甚强兵之罪下一
卷三十 第 30b 页 WYG0209-0631d.png
 节即连诸侯辟草莱之刑以甚善战之刑也
求也为季氏宰章 张彦陵曰此节只分两等两次之
 亦次于善战者耳 第二个次之亦承首句来谓次
 于善战者耳不可谓又次于连诸侯者也 董氏彝
 曰土地辟田野治则有庆辟草莱任土地者则次上
 刑孟子论人臣功罪只原其心盖治地而主于利民
 则守国之功可以论治地而主于利国则殃民之罪
卷三十 第 31a 页 WYG0209-0632a.png
 不可逃 富国者虽亦有助战之意然不可专主此
 说观存疑可见
存乎人者章 陆实府曰天地通窍于日月故阴阳薄
 蚀则日月代著其昏明人心通窍于两眸故邪正未
 形两眸预呈其瞭眊 徐儆弦曰寐则神处于心寤
 则神依于目 吴因之曰不能掩其恶不能掩其心
 之恶也不要泛了人焉廋哉亦是心之善恶不能匿
 大凡圣贤观人观其心也圣贤知人知其心也古今
 以来只为心迹两字糊涂过了多少人 翼注曰正
卷三十 第 31b 页 WYG0209-0632b.png
 不正两项重不正边方应上不能掩其恶 又曰人
 焉廋哉廋字重不善一边世无自匿其善之理 张
 彦陵曰知言是孟子一生大学问此非把听言撇却
 玩本文也字口气则听言只据现成说如云以言而
 参之眸子则人必无可躲闪处人焉廋哉句非说人
 不能掩过说我如此观人定不为人所掩过耳孔子
 是徐察法孟子是直截法 张彦陵曰真伪对照处
卷三十 第 32a 页 WYG0209-0632c.png
 必须以吾之胸中为主 湖南讲谓人当未说话时
 眼睛不甚动要看他还难一到发言他口里略弄些
 虚头便眸子闪烁张皇如左传云目动而言肆者即
 有一种人肚里甚是奸深口里不吐一词却免不得
 有开口处所谓以言餂以不言餂就他欲吞欲吐之
 际正好觑他眸子 按此说专就听言时看眸子难
 专用而可兼用
恭者不侮人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是孟子因世主浮
 慕恭俭故借其名以诱之要得此意 此章恭俭字
卷三十 第 32b 页 WYG0209-0632d.png
 只就实德上说不侮人夺人则实德之所发也观时
 君之发于事者如彼则其无实德可知其名为恭俭
 者不过饰于声音笑貌者耳非实德也 意还重在
 恭俭上盖真恭俭自能不侮夺也
恭者不侮人章 翼注曰不侮人如礼贤下士及匹夫
 胜予之类不夺人在贡赋上居多作文槩兼臣民亦
 得 惟恐不顺只是侮夺之甚不是欲掩侮夺之迹
卷三十 第 33a 页 WYG0209-0633a.png

又曰声音是伪为恭俭之言笑貌是伪为恭俭之

 态 大全辩少原余氏曰恭俭之实惟文帝庶几然
 愚犹谓其顿辱绛侯为不恭厚赐邓通为不俭或曰
 宋仁宗恭俭出于天性故四十二年如一日苟非大
 臣问疾则无由见其黄絁被漆唾壶也唐明皇即位
 之初焚珠玉锦绣于前殿是好名之弊也
男女授受不亲章总旨 翼注曰首节借事引起下二
 节是正意归重道字 此章礼字只作一经字看
 郑申甫曰权者称量轻重以取中之谓也援嫂时避
卷三十 第 33b 页 WYG0209-0633b.png
 嫌为轻拯溺为重出处时守道为重济溺为轻孟子
 之不轻援正其知权处也
男女授受不亲节 张彦陵曰髡意不在问礼只要讨
 出个权字为下讽言张本 注权而得中是乃礼也
 即程子权只是经之说论语主言经权之二则于程
 子之说补其所未尽此章主言经权之一则全用其
 意集注之精如此
卷三十 第 34a 页 WYG0209-0633c.png
今天下溺矣节 翼注曰夫子之不援说者多云病其
 不见诸侯看来孟子来齐方与髡答问恐已见诸侯
 矣注枉道求合四字最圆活 枉道求合不专是往
 见诸侯极是但谓髡之答问在齐则亦难泥也
天下溺节 翼注曰天下溺二句重上句看道字不外
 仁义 杨复所曰天下溺于邪说孟子以仁义援之
 天下溺于功利孟子以王道援之 此非正意 张
 彦陵曰手援是影语非实语 嫂溺援之以手亦是
 道之所在不可谓嫂溺不须用道只须援之以手盖
卷三十 第 34b 页 WYG0209-0633d.png
 援天下者以不失己为道援嫂者以手援为道如髡
 之所云则是欲以援嫂者援天下也故曰子欲手援
 天下乎 湖南讲曰若以息邪说正人心就为援天
 下孟子又何必历说齐梁急急要得君行道虽曰功
 在万世然此乃目前道不得行者之所为若舍目前
 颠连不顾而远骛后世则圣贤无此倒行逆施之学
 问
卷三十 第 35a 页 WYG0209-0634a.png
君子之不教子章总旨 蒙引此章为常人之父子言
 若父子俱贤则不须易而教是不易者其经而易者
 其权也据王氏注及辅氏陈氏之说则子不肖虽不
 可责善亦须戒之是不责善而易以教者亦经而戒
 之者又权也是皆补孟子言外意也 此章大全存
 疑皆槩言父子唯蒙引则主常人之父子说看来蒙
 引似优盖周公亦尝挞伯禽则知父子贤圣者亦不
 必不亲教也 张彦陵曰子弟贤智者少愚不肖者
 多此就人情多处说
卷三十 第 35b 页 WYG0209-0634b.png
君子之不教子两节 翼注曰势不行也见非心不欲
 教亦非理不当教也此句总括下文
古者易子而教之节 翼注曰易子而教只重以己子
 而教之于人不必泥相易意离只是情义乖离 沈
 无回曰古者易子而教之不得已为不肖子虑也若
 上智中材则父亦未尝不教 此亦本蒙引
父子之间不责善节 末节存疑谓与上文意一般是
卷三十 第 36a 页 WYG0209-0634c.png
 引成语尔看来上文专就父之教子说末条则兼父
 之教子子之谏父说似又推开一层矣然讲家未有
 如此说者姑志于此以俟再定
事孰为大章总旨 守身固即是养志之大者而养志
 不徒在守身也此章既以守身养志对说则讲养志
 处不必复入守身盖守身养志二者合言之则守身
 即在养志之内分言之则守身自是守身养志自是
 养志大全新安陈氏讲曾子养曾晰节亦牵守身来
 说此不可从蒙引存疑及吴因之说得明 新安章
卷三十 第 36b 页 WYG0209-0634d.png
 末一条亦仍是以守身养志对说也
事孰为大节 翼注曰事字非行事之事乃承事之事

又曰不失其身先足为亲之荣而亲心惬矣又加

 奉养子道斯尽一失其身则先足以为亲之辱而亲
 心不惬无论奉养厚薄皆是不能事亲者如此以亲
 心立说与下养志相关 吴因之曰谓之能事其亲
 还有许多顺亲于道的事不是一守身便了却事亲
卷三十 第 37a 页 WYG0209-0635a.png
 但事亲紧关处全在守身一著故特归重不失其身
 上
孰不为事节 翼注曰本字与大字有辨大是一件最
 重本是诸件皆自此一件而生
曾子养曾晰节 吴因之曰首二节言事亲必先守身
 然所以事亲之道犹未详言故举曾子养志以示事
 亲之则大抵此二节只申明能事其亲意不必惹著
 守身 曾子固是能守身者然孟子引曾子之意只
 是要为养志之證不重在守身意谓曾子不徒守身
卷三十 第 37b 页 WYG0209-0635b.png
 而又能养志也 邹东郭曰人都把必请所与等当
 饮食细事看其实看数必字直是无一时一念不在
 亲就是一顿饭间一馂一馀亦看做亲意所存才能
 如此常常问必之云者无一次不然辞也此岂一时
 口头勉强做得来与文王一日三朝问膳同分明是
 视于无形听于无声锡类不匮之孝有守身意在内

附张侗初曰养志只在守身所与必请是守身内

卷三十 第 38a 页 WYG0209-0635c.png
 影样无意中做出所谓色难也(壬子) 沈无回曰养
 志之本不外守身但守犹在我而养则以我通于亲
 养志而守身之理精矣引曾元一段只欲引出养口
 体以形养志贬曾元意不重 吴因之曰养志不止
 酒食一端举酒食特以见例故讲可谓养志处虽承
 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来须说得浑融统括
 为妙能养志与从亲之令乃是毫釐千里要认得真

翼注曰养志兼亲志未形而曲以探之亲志既形

 而曲以体之
卷三十 第 38b 页 WYG0209-0635d.png
事亲若曾子者节 张彦陵曰事亲必如曾子这样才
 是可盖只显得养志为事亲之道耳不重与曾子能
 事亲上 翼注曰程注论可字意精然入孟子口气
 不得须融会 陈眉公曰大学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大约父母之于赤子无一件不是养志的人子报父
 母却只养口体此心何安即如曾子养曾晰比之三
 家村老妪养儿十分中尚不及一分所以仅得称个
卷三十 第 39a 页 WYG0209-0636a.png
 可也 耿子庸曰古人论孝独举曾子养曾晰一段
 往以为没要紧话今寻思难矣难矣曾子尝芸瓜作
 业故窭人子也乃每食必有酒肉何以办之殚竭心
 力矣且人家父母质性意趣同者易事乃曾子故恂
 谨守约人也遐想曾晰之意兴襟度高迈恢阔与曾
 子迥然不同迹其言志乐与人同必呼群联类以为
 常其所乐与未必一一为曾子所乐与者而每食必
 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岂不难哉盖曾子唯父意之
 承而已无意也无意则无己矣
卷三十 第 39b 页 WYG0209-0636b.png
人不足与适也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章论相体当从
 第一义做起人适政间不可谓不忠但救之于末流
 不若从本原做工夫则用人行政皆举之矣首二句
 便觑著格君心说故曰不足言所重不在此规谏上
 一正君而国定正见定国工夫全在正君上与上文
 两不足相呼应 高中玄曰在未萌不在已萌在未
 事不在已事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须知不但在用
卷三十 第 40a 页 WYG0209-0636c.png
 人行政之先亦在君心之非之先以李文靖人主当
 使知四方艰难之言观之可见
人不足与适也章 王忠文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
 非君心之非非一端也莫难强如怠心莫难制如欲
 心莫难降如骄心莫难平如怒心莫难抑如忌心莫
 难开如惑心莫难解如疑心莫难正如偏心故必随
 其非而格之格之之道攻之以言难为从感之以德
 易为化故非大人莫之能 翼注曰大要是以心格
 心必己心先正而后君心可正耳 方文伯曰只把
卷三十 第 40b 页 WYG0209-0636d.png
 此身做君之格式 大人者虽是正己而物正然其
 格君心亦须用些力观朱子引伊川解易一条可见
 且如说王者过化存神然王者之治天下亦岂绝不
 用力蒙引因注正己物正之言遂谓格字不是著力
 字亦太拘 附蒙引曰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此荀
 卿述孟子之言也便可见孟荀之优劣孟子曰惟大
 人为能格君心之非格字与攻字正相反虽均之为
卷三十 第 41a 页 WYG0209-0637a.png
 正道而精粗之辨亦昭然矣 按蒙引此说亦即格
 字不著力之说也 大全辩嘉善陈氏曰格心之道
 又有因乎人者有因乎政者公仲连进牛畜荀欣徐
 悦而赵烈侯止歌者之田是心以人格也窦仪见艺
 祖岸帻跣足不肯进见而艺祖自后对近臣必索冠
 带是心由事格也但其机在适间之外视抗论攻坚
 进一筹耳 翼注曰一正君一字要提出是不必纷
 纷适间意 一正君专承上君正说而国定矣则承
 上莫不正而推开说存疑谓一正君包上君正莫不
卷三十 第 41b 页 WYG0209-0637b.png
 正意似谬
有不虞之誉章 张彦陵曰誉己作好况复不虞毁己
 作恶况复求全学者须要自信得过 朱子曰天下
 事只存一个是与非吾人行事只㨂个是的行将去
 便是若必要回顾得人人道好岂有此理 沈无回
 曰二有字大有感慨见人情意料之外更有如此不
 可知者 士翼曰斥松为樗何损于材誉莸为兰不
卷三十 第 42a 页 WYG0209-0637c.png
 掩其臭故毁誉之加诸己也君子必自省其施诸
 人也君子必不轻 唐荆川曰不计较毁誉堕不
 自考计较毁誉堕不自信 胡敬斋曰浮议虽不
 足惜亦不可以恐惧脩省 不特毁来当修即是
 誉亦当脩省盖或己不免有好名之心而人因而
 加之也 翼注曰此毁誉字不必依论语作过
 情看只在不虞求全上见得不实观注未必皆
 实可见亦有实者 按此看毁誉最是双峰亦
 已见及但又谓誉对毁而言则有过情之意则又
卷三十 第 42b 页 WYG0209-0637d.png
 与此相悖矣
人之易其言也章 此章为易言者发见人当致谨
 于言何必待责而始悔耶一说谓为喜其无责
 者发盖彼方以无责为得计而孰知其大不幸也一
 说谓为恶人之责者发后二说只可作馀意 直
 解曰或于人之善恶妄有褒贬或于事之得失轻
 为论断遂至于偾事失人兴戎召辱者此是为何
卷三十 第 43a 页 WYG0209-0638a.png
 只因其未遭失言之责而无所惩创故也 陈眉
 公曰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焦漪
 园曰赵括易于谈兵而败于兵韩非易于说难而
 死于难晁错易于话七国而无以制七国之变严
 尤易于策匈奴而无以策昆阳之败此千古易言
 者之鉴
人之患章 张彦陵曰此不是论人为师只是戒人自
 满患字生于好字 尤西川曰诲人不倦是爱人
 之心好为人师是上人之心
卷三十 第 43b 页 WYG0209-0638b.png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章 张彦陵曰孟子责乐正
 子全在失身于匪人既从子敖来齐就是今日来
 今日见亦无解于罪孟子特就不早见长者上使
 他自悟从子敖之非玩亦来见我口气言外若含
 别有所为而来意 翼注曰子亦来见我乎亦有
 讥其失身意但未露耳 又曰子闻之也至长者
 乎作一句读言急于求安缓于求道 又曰失身
卷三十 第 44a 页 WYG0209-0638c.png
 之罪最大注乃云又不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
 焉何也盖言罪上加罪也非不早见之罪反大于
 失身
孟子谓乐正子曰章 张彦陵曰此章明责其从王
 驩然亦不显言王驩不可从但云徒餔啜也徒字
 可玩含有不计其人之意 张侗初曰圣贤欲
 有为于世须先要立定脚根其于小人一毫也
 假借不得孟子不与右师言而乐正子从之来
 在正子只是偶然不谨孟子亦尽谅得他过但
卷三十 第 44b 页 WYG0209-0638d.png
 恐他略习于圆融便忘脚个邪正二字所以频
 频唤醒他只是要他不失身于可贱 翼注曰
 餔啜指道路所需而言
不孝有三章翼注曰此章专为舜而发上节引起下
 节非泛论事理而以舜为證也 吴因之曰全以孝
 字为主言舜之不告而娶乃其所以为孝也故曰君
 子以为犹告讲犹告处全本孝字意发之 不告
卷三十 第 45a 页 WYG0209-0639a.png
 之所以亦得为孝者则又全在为无后上看出
仁之实章总旨 顾麟士曰按通义鄱阳朱氏曰此章
 勉人事亲从兄以尽仁义礼智乐之实 此章依赛
 合注大全蒙引存疑浅说吴因之则首节属本心次
 节属工夫而总注所谓天下之道皆原于此者只贴
 首节依翼注直解说约则二节一例作本心看而所
 谓天下之道皆原于此者亦总贴二节未知孰是姑
 从大全诸家 吴因之曰此章只论仁义便是亲亲
 仁也敬长义也意思言仁义之实在事亲从兄然必
卷三十 第 45b 页 WYG0209-0639b.png
 有知之实以知之礼之实以节文之乐之实以和乐
 之然后谓之能事亲能从兄而仁义之实所以无歉
 也 姚承庵曰知之实三段非是说知礼乐所以全
 此孝弟亦非说知礼乐所以尽此仁义孝弟是良知
 良能天机之不容遏者即此良知保守之而不失是
 知之实即此良能率履而节文之是礼之实即此天
 机之不容遏者无勉强苦难自然流荡于四体之间
卷三十 第 46a 页 WYG0209-0639c.png
 是乐之实盖仁义是人性之总名知礼乐亦性之随
 在而异名者所以说孝弟贯天下之道读此章要识
 孟子责成于人意 按下三段俱就良心说即本翼
 注说翼注附下 附翼注曰知斯二者弗去节文斯
 二者乐斯二者俱要说得自然勿著人力方是良心
 真切弗去非把持是良心自然不昧以恩胜易流于
 无节他却有自然之节以直率易至于无文他却有
 自然之文
仁之实节 吴因之曰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卷三十 第 46b 页 WYG0209-0639d.png
 此是论仁之要仁之实事亲是也此是论仁之实问
 实与要何别曰要者提纲挈领之谓与没甚要紧相
 对实者精切不浮之谓与烂漫华采相对大抵要与
 实二者俱是说用不是说体然所谓提纲挈领亦只
 是华里面事而至于实之切近精实者则如果核之
 类有生道焉尤其发根处也故要与实自对不过
 张彦陵曰实字有三解对名而言是名实之实对理
卷三十 第 47a 页 WYG0209-0640a.png
 而言是事实之实对华而言是华实之实 大全辩
 芑山张氏曰实字小注中如勿轩双峰说皆得之譬
 之果木有根本方有枝叶有果核方有萌芽有子所
 谓本根本也孟子所谓实核实也实字乃其发根处
 较本字又进一层 论语孝弟为仁之本仁字与此
 章仁字俱是偏言之仁然论语总以孝弟属仁而此
 则以事亲属仁以从兄属义者盖合言之则二者皆
 是仁分言之则一属仁一属义新安陈氏亦说得明
 但其所谓理一分殊者亦俱就偏言中说不可认为
卷三十 第 47b 页 WYG0209-0640b.png
 万殊一本之意 觉轩蔡氏谓有子所言是专言之
 仁此误也 孟子每以仁义对言然有泛言之者则
 是存心制事之分有就孝弟说者则是爱敬之分虽
 皆是欲以仁义该天下之道然有偏言专言之不同
 蒙引仁义二字一条须善看 湖南讲曰仁义本一
 原孟子原以人伦之至统之于仁而兹乃以仁属事
 亲义属从兄何也曰义从仁中分出兄亦从亲中分
卷三十 第 48a 页 WYG0209-0640c.png
 出原从合处分则分处亦未尝不可合 王观涛曰
 事亲从兄不徒在顾养随行等事迹全在良心上发
 得真爱真敬透彻方见是仁义之实
知之实节 上文言仁义已包得知礼乐在内次节特
 抽出言之以见仁义之实所由全耳玩通考朱氏公
 迁说可见盖偏言之仁又有包知礼乐在内者 右
 此条须善会说见下 论来仁义知礼乐是一类名
 色皆为自然之本心皆有当然之工夫乃以仁义为
 本心以知礼乐为工夫者盖虽可互见而所主不同
卷三十 第 48b 页 WYG0209-0640d.png
 也 朱氏公迁所谓知礼乐即在仁义之中者亦当
 以此意推之 张彦陵曰知斯二者知字不是情识
 后添入之知是本初带来的良知即所为知爱知敬
 是也弗去乃所以为知莫说知了又要弗去 孙柏
 潭曰下是也二字乃指点之词 彦陵又曰节文不
 是把礼去节文只就此孝弟行去有个矩度是节有
 个条理是文此天然自有之节文 徐儆弦曰心虽
卷三十 第 49a 页 WYG0209-0641a.png
 无穷不得不止于有限之分意虽真朴不得不行以
 委曲之文此之谓节文非节其太过文其不及之说

翼注亦谓勿分太过不及然蒙引则以过不及分

 盖节其过文其不及而节文内又各自有过不及二
 说亦自不相妨也 张彦陵曰天性中心安意肯不
 见苦难方谓之乐生恶可已正是形容乐的光景手
 舞足蹈正形容生恶可已的光景俱包裹乐斯二者
 一句内 此段数句句句有浅深蒙引最说得明翼
 注槩从良心上看故谓乐则生矣直至不知舞蹈一
卷三十 第 49b 页 WYG0209-0641b.png
 时俱有无甚渐次彦陵因之耳 按乐则生矣以下
 数句俱有节次故每句须重下截玩注自见如乐则
 生矣句重在生字不重在乐字惟生乃见其真乐非
 谓乐则自然能生也 乐则生矣似无节次自生而
 恶可已而不知舞蹈则有节次乐则生矣乐字似直
 贯至节末 生不必遇亲长而始生 张彦陵曰按
 生是萌动之意恶可已是充长之意舞蹈不知是形
卷三十 第 50a 页 WYG0209-0641c.png
 神俱化之意 李衷一曰乐斯二者不是用此心去
 乐孝弟孝弟行来无勉强有自然乐地耳要知得手
 舞足蹈处是乐乐却不在手舞足蹈上 王龙溪
 手舞足蹈而不自知是乐到忘处乐至于忘始为真
 乐故曰至乐无乐 吴因之曰不知手舞足蹈者言
 从心所欲不踰孝弟见其为孝弟之极也 按王守
 溪讲足之蹈之曰进退而慎齐出入而揖逊后长而
 有徐行之礼相从而有趋进之仪讲手之舞之曰疾
 病而抑搔出入而扶持提携而有捧手之敬即席而
卷三十 第 50b 页 WYG0209-0641d.png
 有抠衣之恭极为精确盖此乐不专在声容上 大
 全辩少墟冯氏曰手舞足蹈不是分外讨这个乐只
 是复还那孩提稍长本来爱敬耳 双峰以事亲从
 兄为本立知礼乐为道生殊谬此亦易见 黄氏谓
 生字与实字相应实是生生种子亦谬生生处即在
 实上说
天下大悦而将归已章总旨 翼注曰上节言舜轻天
卷三十 第 51a 页 WYG0209-0642a.png
 下而重事亲下节言其善事亲而因以化天下 吴
 因之曰有纯孝之心斯有纯孝之事有纯孝之事斯
 有纯孝之化通章主意全重在心上
天下大悦而将归已节 张彦陵曰首三句只悬空说
 下方指出舜来 李衷一曰此节大旨与轻富贵无
 干即是后章天下之士多就之者为不顺于父母如
 穷人无所归之意盖天下悦而归舜正是以舜为仁人
 为孝子而舜之心却不肯把此自宽解只见得不能
 得亲顺亲就是人尽归我当不得甚事正是舜之不
卷三十 第 51b 页 WYG0209-0642b.png
 见已为仁孝处 天下悦而归本文亦只就势遇之
 隆说以舜为仁孝是言外意耳 翼注曰得是偶得
 其悦顺是浑合不违注曲为承顺与谕亲于道乃所
 以得顺之故在言外
舜尽事亲之道节 翼注曰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不可以得亲顺亲作柱盖得亲之事浅未可以言尽
 道与底豫也故注只云顺亲 张彦陵曰愚按曰化
卷三十 第 52a 页 WYG0209-0642c.png
 曰定特借天下以显舜之尽道耳自人见之谓之底
 豫谓之化谓之定舜只尽其为人为子而已 张彦
 陵曰舜何曾见瞽瞍有未合处 此将注天下无不
 是父母错看了 若所谓臣罪当诛天王圣明者
 则又是不敢说君父不是之意亦非竟不知也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
卷三十 第 52b 页 WYG0209-0642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