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209-057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十八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节 赛合注四书脉俱谓楚宋本不同
 路乃是迂道以见孟子麟士则谓不必如常解作迂
 道来见麟士为长但麟士欲以过宋二字连上读而
 见孟子四字另读则亦不必也
孟子道性善节 张彦陵曰道性善与称尧舜二句正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209-0571b.png
 相表里言这性充得去时便是尧舜盖尧舜与人同
 是一性即做到唐虞事业不曾于本体上加得分毫
 可见人人此性人人此善即人人尧舜矣语意只要
 世子以尧舜自期不重尧舜能尽性上 道性善三
 节通是要世子知尧舜可为然尧舜可为意却在言
 外白文只是说性善其称尧舜者所以实性善也其
 言道一者即称尧舜之意也其引成覸三人之言者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209-0572a.png
 所以明道一也玩大注可见大全虽有互相发明之
 说然须在言外见得也浅说体贴得好 大全辨芑
 山张氏谓具于心者谓之性成于形者谓之质流行于
 形质之际谓之气性自是性气质自是气质性则至
 善气质则有昏明强弱之不同而以程朱言气质之
 性为非又引朱子晚年定论为證可谓不知而妄言
 彼盖未识心之属气质而晚年定论为阳明矫诬之
 书也(戊午)
世子自楚反节 陈潜室曰当时圣学不明人但知功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209-0572b.png
 利之可求不知己性之本善圣贤之可学闻是说者
 非惟不信往往亦不复致疑文公虽未能尽信而已
 能有所疑是可与进道之萌芽也 邹峄山曰道字
 分明是指性说但不可直说作性(此条本存疑愚意可字改作必字似)
 (尤妙)盖道是活络总统字随处说得而各有所指此道
 正指性而说道便是说性也常说于本文内或云道
 出于性(此误本大全)性一故道一或云性即道也(浅说如此)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209-0573a.png
 云这个性的道理俱欠浑融(此与浅说解俱似不妨)
成覸谓齐景公曰节 四书脉曰覸之言为景公发勿
 认我吾字是自道丈夫只当人看 翼注曰畏字是
 不敢担当意 张彦陵曰舜何人予何人两何字要
 善看言舜是何等人而遂不可企及我又是何等人
 而至不能及舜全在想像模拟上著力有敢作敢为
 的气象若下孟舜人也我亦人也语气乃自忖自忧
 的光景 赛合注曰我师谓我可师而至之非为我
 之师也 翼注曰周公岂欺我哉兼周公固能师文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209-0573b.png
 王吾人亦能师文王意 沈无回曰或言三段是教
 他勇猛下手工夫是矣然是前人得手语毕竟如何
 下手曰孟子言之矣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
 之 湖南讲曰问引成覸等语旧解俱释道一今讲
 释称尧舜何故曰因下文曰舜曰文曰周公皆是以
 人实之明与尧舜相映照然前文称尧舜原为證性
 善则此释尧舜亦即是證道一不必疑有异同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209-0573c.png
今滕绝长补短节 李衷一曰孟子直怕世子以国小
 难为自诿故把犹可以为善国激他其实为尧舜只
 在自家心上讨与绝长补短何关 翼注曰犹可以为
 为善国且据理閒閒说而勉世子奋发有为之意却
 寓引书内 姚承庵曰性统天下之同本非我所独
 有善其身善天下总是我性分内吾由道以尽性尧
 舜达善事业亦只在此故说犹可以为善国此善字
 正应前性善二字 沈无回曰孟子言性善而即归
 到可以为善国便是性命事功一以贯之不似后儒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0209-0573d.png
 分作两截下文丧礼井田学校正性善作用处 依
 此二条则上面三节似已兼事业在内浅说亦如此
 此据蒙引存疑则上面只说修身至末节方兼事业
 说蒙存似不是姑附于下 附蒙引曰安于卑近本
 自其持身言不谓安于国势之卑近也 附存疑曰
 能自克而为善去恶与为善国何干预盖为善去恶
 则知修身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治国家矣 据愚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209-0574a.png
 见则注安于卑近等本兼持身治国言不必如
 蒙存于言外补说治国也
滕定公薨章总旨 张彦陵曰通章大旨只在亲
 丧固所自尽一句后不可他求是在世子是诚
 在我句句相应 翼注赛合注四书脉皆同
 彦陵又曰按世子志行丧礼根原全在于心终
 不忘处得来此正真情所发见可见人性本善
 处惟性本善故孟子说到恳恻处足以动世子
 世子行到恳恻处足以动当世之人心可见人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0209-0574b.png
 性之本善而尧舜真可为矣
滕定公薨节 吴因之曰于心终不忘便隐然有
 尽性希圣 之想故欲问孟子而行事问之者
 意盖谓丧礼当何如乃为顺人之情而合圣人
 之道耳孟子告以自尽其心而行三年之丧见
 此乃所以顺人情而合圣人之道也大抵世子
 志于丧礼全本性善尧舜之说来孟子告之亦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209-0574c.png
 仍不出性善尧舜之旨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节 翼注曰固所自尽泛就
 人子自然之心说不可加一当字玩注宜乎可
 见 又曰论语自致自字是自然此自字是自
 已观注非自外至可见而自然尽心乃在固字
 上 朱子曰孟子答文公丧礼不说到细碎上
 只说个大本大原自尽其心丧礼之大本也三
年齐疏饘粥丧礼之大经也孟子生战国不得

 见先王之全经然学识其大者故其考论制度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0209-0574d.png
 虽若疏阔而于大本大经之际酌人情世变以
 文之则礼虽先王未之有亦可以义起矣 翼
 注曰三年之丧句是主齐疏饘粥皆在三年内

吴因之曰讲吾尝闻之句要本通行意发之


又曰孟子正告文公处全在三年之丧五句

 耳但亲丧自尽尤是丧礼大本大原故用以开
 端此句是于称许之中而寓感触之意盖以发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209-0575a.png
 其不忍之良也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节 志言先祖是指立法者
 说父兄百官所认之先祖指坏法者说吾有所受之
 也是父兄百官解志之意即体先祖的口气谓先祖
 教人从其礼者其意谓吾上世有所传受此其意未
 尝不是但误处在错认坏法之祖为立法之祖耳
 翼注曰吾字指先祖先祖有所受则后人不可违注
 上世即先祖也
谓然友曰节 张彦陵曰父兄百官不欲皆缘世子真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0209-0575b.png
 心未彻故又以不可他求打动他 赛合注曰恐是
 世子自恐其格于众议而不能尽心于丧礼也子为
 我问孟子求所以息众议而使己得尽心行礼意或
 说云欲不行则无以尽我之心欲行则又沮于众人
 之议如此则是不欲行矣此语未妥 吴因之曰孔
 子曰君薨半节要即亲丧自尽意而阐发之再申前
 意非更立说亦犹前夫道一而已矣以下惟坚世子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209-0575c.png
 笃信之志而不复为他说同一机轴前三年之丧齐
 疏之服饘粥之食重一礼字君薨听于冢宰云云重一
 哀字故然友反命而定为三年复古礼也五月居庐
 云云未葬而致其哀也颜色之戚云云既葬而致其
 哀也终行丧礼以致人心悦服世子真无负于性善
 尧舜之说矣 按因之最认得真盖孔子曰半节虽
 是言上行下效然与他处上行下效不同他处上行
 下效是泛说此处只就心上说盖百官之沮丧礼也
 只因其良心汨没世子自尽其心之哀而彼之心动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0209-0575d.png
 矣彼之心动则自不来沮我之丧礼矣玩注亦是主
 哀上说但哀亦即行于礼之中非哀自哀礼自礼也

大全辨芑山张氏曰汉文变古始为易月之制盖

 为吏民设耳景帝冒用其文晏然短丧后世讥之若
 宋孝宗者推明晋武魏文意断然行三年之丧而不
 疑其亦文公之流亚欤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节 张彦陵曰五月以下一是未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209-0576a.png
 葬时能自尽而感近人一是方葬时能自尽而感远
 人正见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处 董思白曰百官
 族人可谓曰知与前皆不欲相关盖自世子一求诸
 己而始焉违之者今忽称之信当自尽而不可他求
 矣 辅氏谓可当作皆不是皆字意在可字之上
 四书脉曰观是四方来观者吊是邻国来吊者勿混
 看 然须知此亦是互文 悦是人心自尽之畅机
 心之尽处人人快满此政孩提亲爱之初心无不具
 足者也如止云丧礼久废复行人皆悦服者犹粗(此意)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0209-0576b.png
 (亦包在内)
滕文公问为国章总旨 张彦陵曰按通章以不缓民
 事为纲而行助则不缓民事之实用处正经界则行
 助之实用处 徐儆弦曰通章大义只归重急民事
 而行助以养其民上前段论制产说到明伦后段论
 正经界说到百姓亲睦总见助法之善若以养与教
 对说则失本枝之辨若以给野人养君子对说则失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209-0576c.png
 宾主之辨若以助对贡说则又失立言轻重之辨
 徐岩泉曰为国一篇规模宏大条理精密仁以为主
 义以行之皆是从性善处认出个民物一体之仁所
 以作用至精至备夫子于老安少怀孟子于老老幼
 幼不出乎此
滕文公问为国两节 姚承庵曰国依民民依稼穑民
 事即国事只缘人君视为二事缓不为计所以民失
 其所而国非其国民事不可缓是教文公不缓民事
 非谓民事缓不得 四书脉曰民事暗指制产行助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0209-0576d.png
 说讲内全要含经国区处以应下面等意勿泛讲
 苏紫溪曰七月之诗周公欲成王知稼穑之艰难而
 作也即其词而玩之则知有周盛时臣所以咨嗟而
 告戒者惟此民事君所咏叹而图维者惟此民事古
 人急之而今可缓耶全是要文公以此为法民自急
 其事意却轻 此新说之胜于旧说者也
民之为道也节 徐儆弦曰焉有仁人在位先发出不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209-0577a.png
 忍人之心以为行政之地孟子说话必有一个根本
 著实处若无恭俭一节便是徒法不能以自行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节 张彦陵曰是故二字承上
 仁人不可罔民说来恭而礼下带说礼下即所谓不
 侮人有制即所谓不夺人 焦漪园曰本重取民有
 制却兼礼下者设官正所以为民也且礼下有定额
 而不至于多取亦同归于厚民矣 恭俭节蒙引有
 二说一是自治而后及人也一是有仁心而后有仁
 政也看来兼用亦得 蒙引既谓制禄即礼下之事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0209-0577b.png
 又疑世禄以养之非以礼接下也以礼下为起下文
 云云者未必然也此疑不是 吴因之曰此节是论
 贤君不缓民事不专重礼下句必先说恭俭者不过
 提出礼下取民有制的原头以起下文耳如俗说云
 惟有实德故有善政不知何谓 按因之说与前徐
 儆弦说非相悖也因之但欲人识得轻重耳 大全
 赵氏谓礼下所以开世禄及学校之事也殊谬此处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209-0577c.png
 无学校意在内麟士收之误也蒙引得之 顺治辛
 丑陈秉谦文人主履满知谦断无盛德狎侮之事而
 特虑怀可以恭可以无恭之心而民事于此乎怠是
 故贤君必恭人主处丰思约断无太康自侈之虞而
 第恐存可以俭可以不俭之意而民事于此乎荒是
 故贤君必俭 大全辨芑山张氏曰唐文宗御便殿
 举衫袖示群臣曰此衣已三浣矣中书舍人柳公权
 对曰陛下富有四海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乃可以致雍熙服浣濯之衣仅末节耳愚按人主俭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0209-0577d.png
 德不可少当先务其大者文宗可谓俭矣然误用李
 训郑注之策自甘露变起天下事皆决于北司至自
 惭不逮周赧汉献虽俭何益哉后世明主闻公权之
 言益信徒俭无补于民事而乱天下者又不独秦皇
 汉武奢侈之足为戒也
阳虎曰节 张彦陵曰按此总结上文两节以起下文
 重在为富不仁上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209-0578a.png
夏后氏五十而贡节 吴因之曰制民恒产就落在取
 民有制之内言取民有制而制民恒产在其中矣故
 此节只重取之之制注把制民恒产与取之之制两
 项并言者特兼承民之为道节及贤君恭俭节两边
 说来故判然如此耳切不可以五十七十百亩为制
 产以而贡而助而彻为赋法如此是上文制民恒产
 与取之之制分作两开看矣要辨 附蒙引曰夏后
 氏五十殷人七十周人百亩制常产也而贡而助而
 彻则其取之制也还要分析方明若单言贡助彻则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0209-0578b.png
 该制常产之义矣 季彭山曰贡助彻本无二义于
 民所受田中而纳其税则谓之贡就其中留公田一
 分藉民之力以耕而官收其租则谓之助彻者二句
 是申言助彻之义相通所以更不解贡公刘殷之诸
 侯也而其诗曰彻田为粮则当时亦谓助为彻矣孟
 子专意欲行助法故以贡形助以见周亦用助之意

存疑夏后氏一井十八家之说本金仁山而比仁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209-0578c.png
 山尤为精密此虽俱与注不合然集注所言朱子亦
 自疑之则固可以通融也若袁氏明善说则又与存
 疑不同此则不可用也见大全方里而井节 蒙引
 谓夏当洪水后难行井田与存疑夏后一井十八家
 之说似难于并用然意夏后之世不井之田固多而
 成井之田亦必有二说固可并行也 按井田始于
 黄帝而注云商人始制说者疑之吴日生夏后氏五
 节文云井田之略自黄帝兴中更洪水耗矣夏后抑
 而未行至殷周特详极明 乡遂用贡诸家皆以十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0209-0578d.png
 为数马氏谓不必拘蒙引从马氏而存疑不取看来
 蒙引为是 乡遂之沟洫载于遂人者详都鄙之沟
 洫载于匠人者略盖匠人职只言井閒有沟成閒有
 洫云云耳不言其几洫几沟也小注赵氏谓每邱纵
 横各三沟存疑谓邱当有十六沟未知孰是姑存以
 俟考 匠人之畎书蔡传以为通水渠而礼书以为
 播种之地未详孰是 礼书引周礼郑注云以南亩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209-0579a.png
 图之遂纵沟横云云南亩当是东亩之误若以南亩
 言之遂横沟纵矣然见刻本郑注亦作南亩不知何
 也 马氏通考又谓乡遂迫近王城凶丰易察故可
 行贡法都鄙僻在遐方情伪难知故止行助法亦似
 有理然卒不见得乡遂所以行不得井田之意 存
 疑疑郑氏邦国用助之说此不是盖郑氏所云邦国
 止是畿内之邦国耳但郑氏说亦不曾见得乡遂所
 以行不得井田之意 吴因之曰彻者彻也助者藉
 也非徒什其义而已正欲深著取民有制以见其为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0209-0579b.png
 良法耳 翼注曰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何
 等公溥但藉其力以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何等
 简便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节 冀注曰龙子曰三节总见
 得助法当行 张彦陵曰自古随时立法无非变通
 以宜民未有不善者而后世泥其制以定赋则贡不
 若助之善故引龙子之言而断其必当行助也要知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209-0579c.png
 贡法不善乃当时行贡法之弊非禹贡之旧如夏赋
 之错出者不在常数又视其丰凶而补助不足可见

吴因之曰龙子节是把贡法苛刻形出助法取民

 有制言贡法之流弊一至于此助则公田为君子所
 得私田为野人所受丰歉各自当之安有此流弊耶
 故见助之为善而当行也 赛合注曰狼贪猛之兽
 聚物不整故多而弃捐者为狼籍 张彦陵曰乐岁
 非寡取也拘于常数也凶年非加赋也必欲满其常
 数也 翼注曰为民父母至节末俱跟取盈来 合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0209-0579d.png
 注又曰为民父母以下单就凶年说不得以养其父
 母承取盈来转乎沟壑承称贷来盻盻然连著不得
 养父母说非因终岁勤动而盻盻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节 张彦陵曰此不重世禄上只
 举世禄之既行以见助法之当行也 吴因之曰滕
 行世禄实当不得制禄不可便谓厚君子盖必公田
 所养乃为制禄乃为厚君子若滕行世禄特取民无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209-0580a.png
 制以给之者耳
诗云雨我公田节 礼书曰先王之时上以仁抚下下
 以义事上以仁抚下故先民而后公则骏发尔私是
 也以义事上故先公而后已则两我公田遂及我私
 是也 张彦陵曰所谓周用助者当时助法之废已
 久孟子特因诗中两语而想像出来讲中须得此意
 虽字亦字要味言法之不善未有久而不变者自殷
 至周时已久矣而助法尚未之变则法之善可知且
 以文武君而周公相岂不能创制立法而助却仍殷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0209-0580b.png
 之旧则法之善又可知总明助法之善所当行意
 此二意当与直解一条并用 直解曰助法未行岂
 以商人之法非我周之故典乎不知我周初时也用
 此法 大全辨或曰夏小正云农服于公田由此观
 之虽夏亦助也 虽周亦助予不能无疑盖彻法虽
 都鄙用助然是通力合作计亩均收与殷助法之同
 养公田者自不同何谓虽周亦助讲家概谓二法名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209-0580c.png
 异实同窃所未安愚意周虽立彻法而仍不废公田
 之名想是并存二法使后世因时之所宜而行之大
 抵助之弊也奸民匿力而惰于公彻之弊也桀吏行
 私而滥于民故二法并存使后世权而行之助弊则
 救之以彻彻弊则复救之以助此周先王之微意也
 周之衰也彻弊矣不救之以助而救之以贡此民所
 以病也故孟子独教之行助若泛说二法名异实同
 则大注所谓通力合作计亩均收者无著矣 按周
 虽定彻法大抵亦随地所宜有行彻之处亦有行助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0209-0580d.png
 之处故诗有公田之名予前因时之说未尽(辛亥五月十八)
 (识)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节 张彦陵曰此节见行助之
 后便可设学校以教民总见助之当行意教养不可
 平 养也三句释其意而三代异名亦自有故夏当
 禅受天下礼让成风直是教人六德六行兴仁兴让
 而已校字有伦次等第激发造就意殷当革命后欲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209-0581a.png
 消天下干戈之习故借习射观德陶之礼让中也周
 道尊尊而亲亲又当播弃黎老之后则养老为先
 庠序校三代虽有异名然周之乡学亦有序校之名
 想周乡学之总名则谓之庠耳 大抵草野之耳目
 易于积玩开创之初必有以振举而更新之 附许
 氏通考曰凡乡立庠凡州立序凡党立校 此三句
 说得明但凡党立校句不知其何所出耳 孙若士
 论学则三代句曰题意有不必旁借求深者如此题
 不过重首善为立教之原而已作者偏搜旁义财赋
卷二十八 第 19b 页 WYG0209-0581b.png
 兵刑国势符历无所不及果有当与 苏紫溪曰人
 伦一明小民自相维系而不可解此视无恒产而放
 辟邪侈者何如而要之本于恒产之立此民事所以
 不可缓也 翼注曰人伦明于上只是明之以教人
 非主躬行言也 吴因之曰上庠者养也三句内便
 隐隐是明伦意了非徒空空发明其义而已 又曰
 上只是叙三代建学之制耳所以明人伦三句方见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209-0581c.png
 学校关民风而人君不可不设意
有王者起节 吴因之曰此新国字与为国字正相应
使毕战问井地节 四书脉曰仁政指井地 又曰一
 反一正总明必自经界始意 张彦陵曰按经界不
 正四语旧解以不正句为主而以不均不平分贴分
 田制禄两项 翼注曰下半段以经界二字为重如
 九一什一五十亩二十五亩之类非有经界如何分
 晓须逐段点入经界字妙 又曰暴君污吏自便其
 私而不恤民彼正所谓贪暴之多取而于豪强之兼
卷二十八 第 20b 页 WYG0209-0581d.png
 并非所暇问者故必慢其经界
夫滕壤地褊小节 四书家训曰此节承上言君子小
 人不能相无则分田制禄不可偏废此经界所以当
 正也
请野九一而助节 四书家训曰九一以田之区数言
 什一以田之亩数言此处都有经界在正就在这里
 正 四书脉曰九与什是分田一是制禄 附蒙引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209-0582a.png
 曰野郊外都鄙之地也平原旷野可画为万夫之井
 故为公田而行助法也国中郊外之门乡遂之地也
 包山林陵麓在内难用井田齐整分画只绝长补短
 计之约田百亩则授一夫使自贡其什分之一于上
 也 按大全阴氏及文献通考俱云乡遂空旷而都
 鄙有山林陵麓之阻独蒙引之说与之相反今讲家
 都从蒙引看来或乡遂空旷或都鄙空旷本无一定
 乡遂所以不用助都鄙所以用助本不在于空旷与
 不空旷也存疑得之矣蒙引与阴氏通考俱偏也
卷二十八 第 21b 页 WYG0209-0582b.png
卿以下必有圭田两节 赛合注曰圭田馀夫之田皆
 有经界所当正之者也 董日铸曰圭田意如天子
 诸侯之籍田必躬耕之非如常禄之但享其入而已

蒙引谓圭田以井田之未有所属者充之不若朱

 子谓只是助法之公田也然愚意亦不止是助法之
 公田即乡遂之什一亦可充圭田也 直解谓卿以
 下其禄渐薄不有以优之将祭享不备此谬也圭田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209-0582c.png
 所以发其孝思非为其禄薄也盖卿亦在内岂是禄
 薄者 附大全辨或曰圭田是卿大夫既没而使其
 子孙奉祭祀之田也若当其身则三鼎五鼎不同不
 得一概施之且其田禄足以供祭何必更与圭田但
 其子孙之受圭田者世次当必有差无永世僣据之
 理
死徙无出乡节 翼注曰死徙节即承上言井地之法
 既行则不但有以善民生而又有以善其俗如此立
 意为得常说多云贡助固兼行而助法尤为善作归
卷二十八 第 22b 页 WYG0209-0582d.png
 重助法说殊不知上文原重助法不待此节也 此
 节乡字不必拘不可作乡遂之乡看犹言一方耳礼
 书以乡田同井句證乡遂之亦为井非也 张彦陵
 曰乡田同井此句是一节之枢纽 则百姓句未尝
 不是效但其效不止此耳且其所以说此效者亦不
 重在效其意归于言井田之有以善民俗耳故蒙引
 谓亦不必云著其效非谓其不是效也须善会 蒙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209-0583a.png
 引云不是效极是
方里而井节 张彦陵曰此正是经界处所以别野人
 也句极妙此便见野人之分宜养君子即此一句已
 先破许行并耕之说矣 方里二句是经界之大纲
 其中为公田三句是经界之细目公事毕以下则因
 上言井田形体而又带言其中寓有别野人之意也

董思白曰方里而井四句即前请野九一而助里

 面事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三句见得上下之辨民
 志之定都在于此畎亩之中而亦有朝廷之法安养
卷二十八 第 23b 页 WYG0209-0583b.png
 之际而不失礼教之风其助法之善一至于此乎
 方里而井二句以里计之则一里以亩计之则九百
 亩总是一意 同养公田四句见得官不侵民民不
 侵官故亦属在井田形体之内 刘上玉曰书有次
 第此章至此方说出中公外私井田形制则前七十
 而助野九一而助皆宜浑沦若先说明则此节赘矣

袁氏明善夏后氏九家同井之说与存疑十八家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209-0583c.png
 同井之说俱为悖注而存疑似稍近理袁氏所谓菜
 田者殊无据周礼止有莱田未见有菜田也
此其大略也节 四书家训曰此字通承夫仁政以下
 说 赛合注四书脉俱同 讲大略句当云古法之
 不合乎人情者有矣而大略则其不合者尤多矣古
 法之不宜乎土俗者有矣而大略则其不宜者尤多
 矣 大略依注对详细说不对润泽说讲润泽句当
 云盖使古制详明亦不可不润泽也况其大略尤不
 可不润泽也浅说以大略对润泽说不是附后 附
卷二十八 第 24b 页 WYG0209-0583d.png
 浅说曰吾所言者形体之规模公私之亩数以为经
 画井田之准则而已古今异时彼此异地宜于古而
 不宜于今宜于此而不宜于彼或利之者众而病之
 者寡或效见于今而弊生于后如此之类吾皆不得
 而详言之也 赛合注曰前七段皆是叙治法末节
 归重治人未有无治人而可以行治法者也与孔子
 答哀公人存政举同意 大全辨芑山张氏曰宋高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209-0584a.png
 宗建炎三年广州教授林勋上本政书十三篇言宜
 仿古井田之制使民一夫占田五十亩其有羡田之
 家毋得市田每十六夫为一井其后朱子甚爱其书
 愚按本政书考验虽详然所云仿古井田必一夫占
 田五十亩终是拘泥形制非通变宜民之道苟一处
 窒碍不行则良法自此坏矣善乎方正学孝儒之言
 曰流俗谓井田不可行于今者以吴越言之山溪险
 绝而人民稠也夫山溪之地虽成周亦当用贡法岂
 强欲堙卑夷高以画井哉但使人各有田田各有公
卷二十八 第 25b 页 WYG0209-0584b.png
 田通力趋事相救相恤不失先王之意则可矣而江
 汉以北平壤千里画而井之甚易为力也审如方氏
 之说则师其意不必泥其迹深得孟子润泽之义尤
 补本政书所未及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总旨 张彦陵曰通章分三
 大段落自并耕而食直至亦不用于耕耳是辟许行
 之并耕自用夏变夷至亦为不善变矣是责陈相之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209-0584c.png
 倍师末因陈相节外生情为许行辨故又并辟许行
 之治市然三段落中复逐段分锁首段至通义也截
 是就行身上所不能兼者而明治之不能耕与不必
 必耕已折倒并耕之说次段至而暇耕乎截是言尧
 舜忧民之切而不暇耕三段至不用于耕平截是言
 尧舜所忧之大而不必耕然二段相承皆足上文之
 意至若责陈相之倍师亦从并耕生来而末段同价
 之说特因其所遁而辟之不得平重 又曰全章俱
 平叙语而大要以仁义二字作眼目如劳心治人以
卷二十八 第 26b 页 WYG0209-0584d.png
 代劳力者之食人是通天下之义也如用心得人以
 代吾之治人是为天下之仁也 但须知前段亦有
 仁字在内后段亦有义字在内耳
育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节 苏紫溪曰许行是一个大
 言欺世之徒彼见儒者言三代之说故自倡一说不
 曰三代亦不曰尧舜而直曰神农为神农之道在二
 帝三王之上而已之所学在儒者之上欲以是而竦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209-0585a.png
 动人主竦动天下耳曰衣褐便见不用尊贵章服意
 曰捆织为食便见自食其力意此其并耕意已隐然
 寓于衣食之间 神农之言非谓是神农所言但其
 所言者乃神农之道耳为字亦非是不好字如孟子
 亦可云是为孔子之言者但既曰为则也有为得是
 者也有为得不是者故蒙引谓著一为字便见其本
 非神农之言非即以为字当假造看也浅说谓有称
 述神农之言者甚明 许行起初为神农之言未必
 是要阴坏孟子自是他一种学术如此及其自楚之
卷二十八 第 27b 页 WYG0209-0585b.png
 滕则遂欲坏孟子矣 湖南讲曰神农以耒耜教天
 下那时百姓都不晓得耕须要自已去教且洪荒事
 简君有馀閒而农事最重或亦与民并耕神农又曰
 中为市那时风气未开凡物制一定质朴没有精巧
 价亦可齐得神农曾为此事许行为其说亦非孟浪
 定是是古非今不通世务之腐儒如封建井田在三
 代之世何尝不好到后来兼并者已成混一之势阡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209-0585c.png
 陌者各有执业之家决是做不通底后儒尚欲仿而
 遵其制殆与许行同一慕古者而何独深责许行耶

彼既耕以为食矣何又以捆屦织席为食耶想是

 羁旅之际未曾受田故暂以此为业耶然亦可见其
 虽羁旅之时亦必欲自食其力矣
陈良之徒陈相节 张彦陵曰叙陈相与弟辛而必提
 出陈良之徒来伏后罪他兄弟倍师一段公案此亦
 春秋书法 徐儆弦曰或曰人怕先有根子在身里
 邪说便乘之而入陈相负耒耜之滕与衣褐食力之
卷二十八 第 28b 页 WYG0209-0585d.png
 人已有相入之机矣故见许行而大悦 陈良之徒
 不负诗书而负耒耜便是异端种子物必先腐也而
 后虫生之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节 并耕二句串看以并耕作主
 食字牵连饔飧作过接而又兼治民事作尾 四书
 脉曰并耕与民各自耕非耦耕之说许行见厚敛病
 民便把仓廪府库为厉阶恶得贤与贤者俱指合神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209-0586a.png
 农之道言与上贤君贤字不同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节 翼注曰许子必种粟而后
 食乎曰然此作一头孟子非不知许子种粟但此开
 辨问之端耳下文衣冠作一脚釜甑铁作一脚皆种
 粟之身所不能兼者愚意自织之与当总承衣褐冠
 素来今人不知 又曰冠素只是无文饰不限白色

蒙引存疑说约因之俱以种粟节作一头两脚看

 而以粟易械器节则总承上节说来另作一段依翼
 注刘上玉则种粟节当连下节作一头两脚俱有理
卷二十八 第 29b 页 WYG0209-0586b.png
 但作上节文则必当主蒙存之说故姑从之翼注说
 附后节 吴因之曰凡辨难攻诘须挐定一件做眼
 目则其理胜而辞达虽战国之士诡辞以要人主其
 中必有所执况孟子之辟邪崇正者乎且如此章辟
 许行并耕之说已挐自身且不能兼这一著为辨难
 发端故首诘以种粟后食一节看他何等閒架何等
 次第此等处不可草草忽过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WYG0209-0586c.png
以粟易械器者节 张彦陵曰要知以粟易械器正许
 子事其不为厉陶冶不消说了归重在陶冶之不耕
 而食非厉农 吴因之曰以粟易械器四句全从害
 于耕意来言自织自为有害于耕而不免相易则是
 以粟易械器者云云厉农夫哉且先用此四句了却
 厉民自养之说然后再生诘难引他不可耕且为之
 句出而因以独可耕且为句辟倒并耕之非要之辟
 并耕亦以见滕君之非厉民自养前后总一意 大
 抵依蒙存之说则许子必种粟三节当分为两段在
卷二十八 第 30b 页 WYG0209-0586d.png
 岂为厉农夫哉截而下截之意不出乎上一截之意
 上下截内俱有不能兼不必兼二意 翼注曰不可
 耕且为非言工不能兼农乃言农不能兼工以粟易
 四句见农末实相济且许子六句见农末难相兼然
 则治天下至路也见君民难相兼故曰或劳心至义
 也言君民实相济 又曰此节只承上釜甑铁一边
 说与上节俱是诘问之辞俱未断定也说者多于岂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WYG0209-0587a.png
 为厉农夫哉之下即补出滕君岂为厉民似太早

若依蒙存以上节自为一头两脚则此节首四句

 是实语不是诘词且虽补出滕君亦不妨矣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节 四书家训曰有大人
 之事至路也言势不得兼故曰以下言理不必兼或
 劳心二句只重不必兼上说相济意就在其中 又
 曰义者宜也大人宜劳心而治人小人宜劳力而食
 人曰义古今凡为大人小人者皆然故曰通义 有
 大人二句言外自有不相兼之意浅说即补在此二
卷二十八 第 31b 页 WYG0209-0587b.png
 句下而存疑则欲补在率天下而路也下此似俱通
 姑俟再定 翼注曰且一人之身至路也言小人不
 能兼小人况大人能兼小人乎百工之所为备是件
 件不可缺意 又曰劳心应大人之事劳力应小人
 之事 吴因之曰言天下原有一样劳心的非尽皆
 劳力的或劳心四句口气须如此体贴 按因之曰许行
 之言欲阴坏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孟子辟并耕
卷二十八 第 32a 页 WYG0209-0587c.png
 仍分别个君子野人故此处劳心劳力之说正所以
 分别之也时说多(阙) 语四句作相济看者非愚谓
 因之误也盖君子小人相济而不必相兼正所谓分
 别者也作相济看何妨 因之又曰劳心者治人二
 句不可将治于人者食人对说孟子本旨只重食人
 边若治人意则食人食于人之根由也 四书脉曰
 或劳心六句只做四句读或劳心二句见势无心力
 俱劳之理下四句每二句相连劳心者非无所济于
 人立纲陈纪而治人彼劳力者不过奉令守法见治
卷二十八 第 32b 页 WYG0209-0587d.png
 于人而已此一句重在君子治小人上治于人者非
 无所济于人输贡供赋而食人彼治人者不过坐享
 玉食食于人而已此一句重在小人养君子上末句
 是断语
当尧之时节 张彦陵曰许行是把神农做并耕的佐
 證孟子是把尧舜做个不并耕的佐證 即当垂裳
 鼓瑟之时人见圣人之逸而不知其所以防微杜渐
卷二十八 第 33a 页 WYG0209-0588a.png
 持盈保泰者无一日而弛其忧也况当天下之未平
 乎 彦陵又曰尧独忧之二句尧劳心而择相舜使
 益以下舜劳心而择群有司 九河济漯是北条水
 汝汉淮泗是南条水 按禹贡淮泗之水本入海不
 入江孟子云注之江者盖战国时江淮已通虽非禹
 通之而推其所自亦可归之禹也犹之惩荆舒者僖
 公而可归之周公也 翼注曰可得而食是有田可
 耕尚未耕也 又曰八年三过不重在禹之仁上重
 不暇意 吴因之曰八年于外二句不重尽忠为国
卷二十八 第 33b 页 WYG0209-0588b.png
 只要见不暇意作此题者多杂引干蛊忠君等意只
 是好听话耳非题旨也 又曰三过不入者势之不
 得入也虽圣人之心亦自不欲入却不欲入意不重
 作者多不解此
后稷教民稼穑节 翼注曰人之有道谓人皆有秉彝
 之性也下父子有亲等五有字正应此一有字皆因
 其固有而利导之 袁了凡曰不必非礼非义始近
卷二十八 第 34a 页 WYG0209-0588c.png
 于禽兽只饱食煖衣而不知性中有此五者是与禽
 兽偏塞而无知者同矣 赛合注曰君臣父子夫妇
 朋友兄弟即人字亲义序别信即道 又曰父子五
 句正教以人伦之实父子教以有亲君臣教以有义
 也但重教上亲义序别信皆曰有谓性中原有之道
 也教之特从而发明之耳然其教之之方则何如哉
 放勋所命乃施教之方 张彦陵曰有字最重教以
 人伦特从气拘物蔽中为之一开明不是取之于外
 而益其所无也曰自得曰振德不过还其所固有而
卷二十八 第 34b 页 WYG0209-0588d.png
 已劳来以劝其善匡直以惩其恶 按赛合注曰辅
 以立之以志言翼以行之以事言看来似亦不必如
 此分 彦陵又曰振德字据注加惠二字属在上者
 说即教民之德意也非谓民性之德振之云者只是
 无倦意思非劳来等外更有别法 附顾麟士曰圣
 人有忧之圣人之忧民两圣人惟大全小注专指尧
 而存疑浅说达说俱兼尧舜蒙引则骑墙言之麟士
卷二十八 第 35a 页 WYG0209-0589a.png
 谓意兼尧舜而语则以圣人字浑说还他似亦无不
 可也 按语中即明点出尧舜亦不妨 吴省庵曰
 洪水方平又忧五谷五谷方熟又忧人伦今日命益
 命禹明日命稷命契那有工夫去与民并耕
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节 焦漪园曰忧字最好思索正
 是天地万物一体之心每处著个忧字孟子把尧舜
 心事说尽矣夫人惟到自已身体上有疾痛便忧骨
 肉至亲有疾痛便忧圣人视天下之民若稍与已不
 相属何忧之有巳字便见得天地万物一体之意明
卷二十八 第 35b 页 WYG0209-0589b.png
 白不以天下为天下而以天下为已不得舜禹皋陶
 是为天下忧也而却以为已忧以天下为已天地万
 物一体之仁见矣 说得为已忧三字痛快然此处
 却不重此意只重在得人上翼注谓两为已忧即合
 下节为天下三字之意亦与焦说同然总之不重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节 赛合注曰分人以财教人以善
 亦是治天下者之忧但忧得小故止于惠止于忠
卷二十八 第 36a 页 WYG0209-0589c.png
 按四书脉亦如此说观此则知重看为天下三字者
 不是矣然脉及赛合注亦仍要重看为天下三字殊
 不可晓也 时说多云为天下三字极重不知分人
 教人独非为天下乎此处只重得人不重为天下
 翼注曰为天下而得人非一官一方之寄则其人必
 大贤大圣不易识拔者故又曰为天下得人难以天
 下与人作禅让说一云作天位与共说谓既得而恭
 己以听之则犹易惟始得为难耳 按只作禅让说
 为是盖此处是要举一件至难者以形容得人之尤
卷二十八 第 36b 页 WYG0209-0589d.png
 难耳 为天下得人者句虚说不专指尧舜注特举
 尧舜以见例耳玩一若字可见浅说只将此句贴尧
 舜讲最谬盖误看注耳 为天下得人难亦是虚说
 不专指尧舜但此句下须缴到尧舜蒙引惟忧故难
 一条最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节 引孔子之言只是极赞其
 功业之盛以起下尧舜之治天下三句意见得尧舜
卷二十八 第 37a 页 WYG0209-0590a.png
 之巍巍荡荡如此然其治天下亦只用心于得人而
 未尝并耕则为君者洵不在并耕矣孔子之言内并
 无用心意翼注殊谬 附翼注曰则天见法天意不
 与见忧勤意与论语不同如此看方起得下用心字

按依蒙引存疑浅说则孔子之言只是赞其功业

 之盛 则天则字注虽训作法字然仍是论语准则
 之意盖法字亦可作准则意讲也不是效法之法翼
 注不是 四书家训曰用心就指上尧以不得舜为
 已忧二句说讲用心全要根忧字意发挥 赛合注
卷二十八 第 37b 页 WYG0209-0590b.png
 曰尧舜之治不并耕何以云贤者与民并耕而治许
 行所称之妄可知矣陈相何以尽弃所学而学之哉
吾闻用夏变夷者节 翼注曰用夏变夷照下文陈良
 事则当主自变说或云还主变化他说不必拘拘与
 下合也 赛合注曰夏以礼义之教言夷以风俗言

用夏变夷原为陈相不善变张本非即指陈良也


陈良亦是用夏变夷此则旁意耳 徐儆弦曰此

卷二十八 第 38a 页 WYG0209-0590c.png
 处说周公仲尼之道后昔者节是与仲尼相应鲁颂
 节是与周公相应 翼注曰未能或先只是齐等非
 反不及良也 张彦陵曰孟子责陈相之倍师正辟
 许行之不可学并耕之说之不可从也前后只一意

吴因之曰陈良楚产六句不重揄扬陈良之为人

 只见陈良不可倍而倍之者重得罪于名教耳
昔者孔子没节 蒙引做三段看一言众人不倍师一
 言子贡不倍师一言曾子不倍师存疑又作四段看
 言三子亦不倍师 敖英曰古者师死心丧三年子
卷二十八 第 38b 页 WYG0209-0590d.png
 贡乃有庐墓之举所谓贤者过之也故龟山之于伊
 川勉齐之于晦庵皆不闻有此 徐岩泉曰门人尊
 有若自言行气象上说曾子直指心体说濯以江汉
 无一毫浊污也暴以秋阳无一毫障翳也总是一疵
 不存万理明净故曰皓皓而不可尚此是承上结语

翼注曰濯之洁无一毫污染暴之乾无一点湿气

 也两喻总是一意俱见得圣心一疵不存天然洁白
卷二十八 第 39a 页 WYG0209-0591a.png
 处不必分洁属江汉白属秋阳作文但据字义影切
 为分别而大意无别斯得之矣盖洁字属江汉可也而
 白字难属秋阳若光辉字属秋阳亦略差况可以明
 著属江汉乎 又曰本文原不以江汉喻圣德而以
 江汉所濯言圣德原不以秋阳喻圣德而以秋阳所
 暴言圣德 江汉二句毕竟是喻皓皓二字则是假
 借形容浅说明 江汉二句翼注谓是喻圣人之心
 体此偏也注中明谓是言夫子之道德道德则自兼
 内外矣
卷二十八 第 39b 页 WYG0209-0591b.png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节
吾闻出于幽谷节 翼注曰幽谷节有以上二句纯就
 鸟说下二句就人说者折衷云且就白文一滚提过
 下以正意发之陈良中国之学犹乔木也许行南蛮
 之教犹幽谷也倍良学行是下乔木而入幽谷去高
 明而就卑暗吾所未闻而闻之子矣 据折衷之说
 盖欲以白文专就鸟说而正意则补在言外此说是
卷二十八 第 40a 页 WYG0209-0591c.png
 也直解亦如此
鲁颂曰节张侗初曰戎有塞外之戎猃狁是也有中国之戎
 淮夷徐戎是也 张彦陵曰大抵此五节只是说他变得
 不好了一句括尽大意故未以亦为不善变一句结局
从许子之道节 佐案曰此便是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之说 吴因之曰说个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见君虽
 并耕而得以自暇虽与百工交易而不必于惮烦也
 孟子辟之云云已不暇治国家况暇并耕乎如此立
 意亦好 按因之说比浅说较胜浅说附后 附浅
卷二十八 第 40b 页 WYG0209-0591d.png
 说曰陈相又曰许子之道如并耕之说虽不可从然
 岂无一二之义而可从者乎从许子之道则云云
 张彦陵曰按日中为市始于神农故许行倡齐价之
 说正欲举世只为其粗不为其精相安太朴巧伪不
 生与并耕之说只是一意无非欲混君子野人于无
 别耳 又曰通节以市价不贰句为主无伪不欺俱
 根不贰来此不独为许行置辨且见已所以从学之
卷二十八 第 41a 页 WYG0209-0592a.png
 故似有可原 沈无回曰精粗同价亦自有说彼正
 谓使举世但为其粗不为其精相安太朴巧伪不生
 焉耳不知三代以下之天下不可以结绳垂裳之治
 治
之也
夫物之不齐节 徐儆弦曰许行始托神农并耕之说
 欲齐人也而不知人有大小之等不可以相兼继托
 神农市价不贰之说欲齐物也而不知物有精粗之
 殊不能以同价 张彦陵曰物之不齐由造化所生
 有参差人力所成有工拙 赛合注曰乱非祸乱即
卷二十八 第 41b 页 WYG0209-0592b.png
 下相率为伪是也 彦陵又曰相率而伪正反国中
 无伪之说恶能治国家只就相率为伪上见得 又
 曰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是许子犹知有大小也巨屦
 与小屦同贾则假借言之以明精粗之难混耳独言
 屦者缘许行是个捆屦的人故就其明者通之 吴
 因之曰荀子解蔽篇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谓墨子
 欲使上下勤力股无胈胫无毛而不知贵贱等级之
卷二十八 第 42a 页 WYG0209-0592c.png
 文饰也即此推之则许行并耕之论亦是祖述墨子
 但行者奸伪之尤又逃墨而远托神农以求伸其说
 于天下耳孟子辟许行正是辟杨墨只一个圈子
墨者夷之章总旨 张彦陵曰一本二字通章骨子仁
 孝二字通章关键 沈无回曰人以本生爱因本立
 本一则爱自不能不差等此人心自然不容己处故
 孟子以亲其兄之子五句解书词非爱无差等之说
 又以天之生物三句破墨者爱无差等之非下节又
 以上世埋葬之礼言者正就人心之不容己者挑动
卷二十八 第 42b 页 WYG0209-0592d.png
 之使知本之至一而无二也 夷之受病在爱无差
 等一句爱无差等则施由亲始亦只施得此无差等
 之爱耳所以为二本若只说施由亲始便与吾儒立
 爱自亲始无异
异者夷之节
他日又求见孟子节 张彦陵曰不直二句乃一正一
 反之词尽言以相正固是辟异端之言然且莫切儒
卷二十八 第 43a 页 WYG0209-0593a.png
 墨上说下文方云夷子墨者 翼注曰我且直之且
 对未遽见说 又曰夷子葬其亲厚是他一点良知
 不泯灭处孟子却以所贵所贱颠倒诘他正欲发其
 良心而动以一本之恩使知兼爱之非耳 然而夷
 子葬其亲厚二句与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同一法
徐子以告夷子节 吴因之曰若保赤子句便要露爱
 无差等意在下段始归重在施由亲始句 又曰施
 由亲始始字虽似有先后亦不可便谓厚其亲如何
 便宜厚葬其言亦自相矛盾但此亦还是他好处故
卷二十八 第 43b 页 WYG0209-0593b.png
 孟子不攻其说之矛盾而独攻其病痛之所在 夷
 之自相矛盾处蒙引谓其施由亲始则又略有亲疏
 之辨与所谓兼爱者矛盾也存疑谓其施由亲始如
 何便宜从厚则又与厚葬者矛盾也二说宜兼用
 附赛合注曰虽有援儒入墨推墨附儒两项然上儒
 者之道三句又是唤起之则二句之则二句自以己
 意解书以自释也中閒语脉相连不可截作两平对
卷二十八 第 44a 页 WYG0209-0593c.png
 看援儒入墨推墨附儒意须总补在后方见圆融
 以之则二句为释书词者此谬本于蒙引而浅说翼
 注俱从之断不可用存疑说约皆说得甚明 朱子
 曰天之生物有血气者本于父母无血气者本于根
 荄皆出于一而无二者也惟其本出于一故其爱亦
 主于一盖一体而分眷恋之情自不容己自是之外
 则因其分之亲疏远近而爱有差焉此儒者之道由
 亲亲仁民以至爱物而无不各得其所也今夷之谓
 爱无差等则不知此身所从出而视其父母无异路
卷二十八 第 44b 页 WYG0209-0593d.png
 人虽其施之先后稍不悖于正理然于亲而谓之施
 则亦不知爱之所由立矣非二本而何哉且何止二
 本盖千万本也 赛合注曰且天之生物且字根上
 来谓书之所言吾固不暇详辨且以天之生物言之
 本者物之所从出也待其亲如路人则亲是一本路
 人又一本故曰二本惟其二本故忍以薄为道而不
 顾耳如达一本之说则其用爱必有分矣 四书脉
卷二十八 第 45a 页 WYG0209-0594a.png
 曰天之生物三句是从生人之始说起以天理明一
 本之义盖上世节是从葬亲之始说起以人情明一
 本之义道得天理人情沈痛悲切宜夷子之闻言而
 悟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节 吴因之曰深明一本只
 到反蔂梩而掩之住掩之诚是三句则又因上文而
 推广之然亦须根一本意来见上古掩亲者情动于
 一本如此则仁人孝子独切一本之爱必以厚为道
 矣既明一本之意又复及仁孝云云者正欲见厚葬
卷二十八 第 45b 页 WYG0209-0594b.png
 乃仁孝之所为而以此进夷子耳 庄忠甫曰墨氏
 以礼者忠信之薄而圣人之伪故孟子举上世礼教
 未起之时人心本然之仁孝以觉之见礼之非强作
 也 李九我曰上世事大都是渺茫忆度两盖字俱
 想当如此之词 四书脉曰上世之委亲于壑非忍
 弃之也礼制未起不晓如何殡殓没奈何姑置诸此
 他日过之非偶然经过分明既委后不忍忘复往过
卷二十八 第 46a 页 WYG0209-0594c.png
 低回即此便见天性之切 赛合注曰非为人泚此
 一本之情诚发于中下归掩之者一本之事速尽于
 外使非一本则乍见之初胡为有是泚既见之后胡
 为有是掩耶 又曰注中两个他人勿混一样看非
 为他人之他人对己而言在他人之他人对亲而言

四书脉曰盖归字有急急之义掩之诚是句是起

 下语 四书家训曰掩之诚是是字谓当然也就上
 世言则孝子仁人句推开就后世言 掩之诚是也
 此句口气犹治安策云使管子而愚人也则可管子
卷二十八 第 46b 页 WYG0209-0594d.png
 而少知事体若竟作实说则无味矣 沈无回曰上
 世人之掩与夷子之厚葬其亲皆是发于一本处掩
 之诚是则厚葬的谁说他不是知厚葬之为是则爱
 无差等之说不攻自破矣 赛合注于末节补说曰
 今夷子知厚葬其亲似有合于仁人孝子所为而不
 昧于一本之理者乃谓爱无差等而惑于墨氏二本
 之教谓之何哉极为得体
卷二十八 第 47a 页 WYG0209-0595a.png
徐子以告夷子节 沈无回曰怃然为閒四字有昏晕
 初醒稍定始能言之意 吴因之曰命之矣须要模
 写恍然悔悟而深以孟子之言为然意但直说教我
 云云便不得怃然景界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47b 页 WYG0209-0595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