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209-04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十九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章总旨 张彦陵曰按首句是通章断
 案下分三段首一段是以是非之理论后一段是以
 利害之势论然毕竟颛臾之不可伐是主意大头脑
 后欲二子陈匡救之言于季氏又欲季氏酌利害之
 权以自止特因冉有曲为之解再申其责之之意耳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209-0450b.png
 此是夫子之大义伐谋处徐儆弦曰玩夫子此章恻
 然有公室之思一以惧季氏使不至偪上所以安鲁
 一以责冉有使不至逢君亦所以安委氏 姚承庵
 曰季氏伐颛臾只是一个欲字欲便患寡患贫便无
 鲁先王冉求以子孙之忧文季氏之欲夫子明大义
 以止其欲直从欲字究到他萧墙之忧见欲之必不
 可肆也 乐天斋翼注曰首节提起下分三段看一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209-0451a.png
 段何以伐为止正言伐颛臾之非下二段相对一因
 冉有归过于君而责其过之不可辞一因冉有文过
 于己而详其忧之非所急总见伐颛臾之非无非正
 季氏之僭而为扶公室计也所重在昔者先王一节
 伐颛臾事已断尽了下文特因冉有解释又再申其
 责之之意耳
季氏将伐颛臾节 张彦陵曰按将者谋已成而事未
 发也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伐者征有罪之词此以伐
 书犹曰季氏以彼为有罪而伐之耳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209-0451b.png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两节
夫颛臾昔者节
夫子欲之节
周任有言曰两节 王宇泰曰冉有归咎于季氏而孔
 子明其咎之不可辞二节一直说下(玩注自明)言不欲则
 当谏谏而不听则当去不去则季氏之恶已不得不
 任其责矣总见不可归咎季氏意 此节皆周任之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209-0451c.png
 言陈力二字最重扶持是陈力处专就言责上说
 周任之言不专就言责说但夫子引来则重在言责
 耳
今夫颛臾节
君子疾夫节 夫子欲之欲字是说欲伐颛臾此欲字
 是说伐颛臾是欲其利绝不相同蒙引甚明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节 张彦陵曰按此节本先王之
 制来提出均字作主 翼注曰均以分言安以势言
 均字要见得国不下替家不下陵方切讽季氏意安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209-0451d.png
 非安危之安乃彼此相安于无事也盖字推原所以
 患不患之意下文添出和倾二字来盖和即寓于均
 安故并及之倾不止于贫寡故究言之和以情言上
 文以均属寡而下乃属贫此等处俱不必管他为高
 只取大意相应 国家本无贫寡因患见贫寡 不
 均不安则真个要到贫寡地位存疑所谓君贫而臣
 亦不能享其富也盖连他所当得的都守不住了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209-0452a.png
 本文无不均则如何一层存疑谓不均则君既贫而
 臣亦不能享其富此以事言饶氏谓不和则人民虽
 众而心常以为寡此以心言二说可兼用 讲不患
 寡二句就要补说和字倾字就要侧重均字则下三
 句易讲矣大意当云非特贫寡不必患也即贫寡之
 甚而至于倾亦不必患非但不均安当患也而不均
 安之中又有不和亦所当患要之不和不安亦不足
 患而惟不均当患何也盖均无贫云云此三句大意
 只是谓一均则自和自安自无贫无寡无倾特故意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209-0452b.png
 错综言之耳然人但知此三句错综而不知上文先
 已错综盖上文语意当云不患贫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不安乃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
 亦是错综也 刁蒙吉曰下用盖字申明上意错综
 说不拘拘与上文相应也
夫如是节 张彦陵曰按夫如是三字承上文来大凡
 有患寡患贫之心则欲利远人以自益夫既如此不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209-0452c.png
 患寡患贫立心只在均和上初无求于分外又何利
 人之有故远人即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已不即
 称兵也既来之则安之而已不利其有所也 乐天
 斋翼注曰来字或内附或外属皆是不限定是襁负
 而来 既来之则安之正照颛臾盖颛臾为社稷之
 臣则是远人之既来者存疑谓此句带说不重者谬
 下文不能来则与修文德应不能守则与内治修应
 谋动干戈于邦内则与既来之二句应 上节是不
 患贫寡而不贪利于内此节是不患贫寡而不贪利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209-0452d.png
 于远夫如是三字要玩是要推所以修内治者以为
 待远人之法
今由与求也节 注远人谓颛臾此句不可泥盖颛臾
 虽亦可称为远人然此远人却是泛指四邻不指颛
 臾为下有邦内二字也若上文远人虽是泛说而颛
 臾却在其内 远人即依注作颛臾看不妨下邦内
 即作远人看(庚子四月十八) 刁蒙吉曰注远人谓颛臾饶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209-0453a.png
 氏曰夫子以萧墙对颛臾则萧墙近颛臾远此理亦
 好吕泾野泥邦内句谓远人不指颛臾谬矣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节 萧墙明其近也即后世谓变
 生肘腋意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则启疆之思每欲
 缘内间而窃发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则倾危之志
 每欲借外衅而煽讧此萧墙之祸所由起也 注只
 承不能守说此兼承不能来说虽似悖注然实相发
 明 忧在萧墙正所谓倾也 注引哀公以越伐鲁
 之事来證萧墙之变则萧墙似暗指君说然此只是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209-0453b.png
 明其近意不必拘拘依金仁山说作季氏之萧墙自
 佳盖萧墙虽是诸侯之墙然春秋时大夫皆僭台门
 旅树之礼则季氏亦有之也
天下有道节 王观涛曰天下有道句不可混过天子
 以道建极而礼乐不僭征伐不滥故臣下不得窃之
 不然而网解纽弛权恶得不下移也有道无道俱以
 天子作主 此虽与蒙引不同然实本大全南轩说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209-0453c.png
 当依此讲蒙引说附后 附蒙引曰有道无道不必
 说于下文见之只是言世治世乱云耳 毕竟蒙引
 说是(壬申) 诸侯之上陵实由天子之下替 首节末
 当补一句云如是则庶人之议不得不起矣
则政不在大夫节 蒙引谓政不在大夫政字只是国
 政泛言赏罚号令非礼乐征伐天下有道诸侯安得
 有礼乐征伐为大夫所僭耶此说太拘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蒙引存疑俱谓当时列国之政皆自
 大夫出故夫子云然看来不是上文既兼诸侯陪臣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209-0453d.png
 说矣此何独专指大夫宜兼说为是语气当云向使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而诸侯可知矣而陪臣可
 知矣翼注调停得好 乐天斋翼注曰独言政不在
 大夫者有感于当时政在大夫也政即礼乐征伐末
 补不在诸侯陪臣可知
则庶人不议节 辅全庵曰下有窃议则上之人于道
 犹歉故必至于庶人不议方为有道之极 议出于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209-0454a.png
 庶人则虽公亦私耳 张江陵曰天下有公议有私
 议公议可畏也私议不可徇也在上者唯自反其所
 为果有背乎道理有拂乎人心则虽匹夫匹妇之言
 有不可忽者焉若使其所为一出于大公至正而在
 下者敢为私议以阻挠摇惑之是坏法乱纪之民刑
 戮之所必加也何徇之有此又在上者所当知 又
 江陵解众恶章曰天下有众论有公论众论未必尽
 出于公公论未必尽出于众能于此而加察焉则朋
 党比周之人不得以眩我之明而孤立无与之士咸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209-0454b.png
 得见知于上矣
禄之去公室章 禄去公室政逮大夫互言也 重在
 大夫 乐天斋翼注曰此章论窃权之必失惕权臣
 也三桓之子孙微作已然说此时桓子已为家臣阳
 虎所执孔子此言政发于被囚时也 又曰但文中
 不必点出被囚事只暗说必有效尤而夺其柄意故
 夫犹云宜乎也 刁蒙吉曰微有指未然说者有指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209-0454c.png
 已然说玩故夫口气当指已然说 管登之曰记曰
 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则知三桓原受
 诛于鲁君但文献失考耳(析疑)
益者三友章 张彦陵曰按三友之友乃我友之也损
 益俱主我言然益友多出于可畏损友多生于所狎
 全在自己慎其所择 益有薰陶渐染日进而不自
 知意损有浸淫渐渍日退而不自知意 存疑谓益
 友损友作见成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言友之直者
 友之谅者友之多闻者蒙引又谓益矣损矣只说损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209-0454d.png
 者益者还他看来都不必友与损益但主我言为是
沈无回曰夫子只浅浅说友之益者三损者三如

 此而友之则益矣如此而友之则损矣只如此说而
 人之当趋益而不趋损己在其中矣三乐亦然 徐
 儆弦曰直谅多闻三友缺一不可至于损者三友则
 一人亦足以败德可见成之难而坏之易也 乐天
 斋翼注曰便辟是便于辟也善柔是善于柔也便佞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209-0455a.png
 亦是便于佞也注解可见便是娴熟意辟开张也故
 解为威仪 便辟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熊伯
 甘曰辟得便捷柔得善巧佞得便捷 便辟存疑引
 尚书蔡传来解曰便者顺人所欲辟者避人所恶因
 人好恶而为顺避便是不直此解视朱注习于威仪
 尤分晓亲切按存疑前解师也辟亦如是予已收之
 然与下文便佞不合还依朱注为是 析疑朱子曰
 刘忠定公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而不可一日
 近小人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209-0455b.png
益者三乐章 朱子曰君子于礼乐讲明不置则存之
 熟是非不谬则守之正熟则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
 之实正则外有以善其威仪节奏之文与夫道人善
 而悦慕勉强之意新多贤友而直谅多闻之士集乐
 是三者而不已焉虽欲不收其放心以进于善亦不
 可得已 内有以养其庄敬和乐之实外有以善其
 威仪节奏之文此节礼乐之益也大全朱子与存疑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209-0455c.png
 俱同但朱子讲节礼乐只主辨其制度声容说存疑
 兼内主敬和说盖朱子谓此句要说得浅所以如此
 然如存疑说亦自可说得浅也 看来节字不但当
 兼内主敬和说外亦当兼行说要之注辨字亦自可
 包得三意 只当依朱子不必如此(癸亥七月) 张彦陵
 曰乐多贤友多字著力 骄乐是立身行已放纵于
 规矩之外佚游是不做事业只恁闲游荡宴乐如饮
 食声色之类若解宴为晏安便与佚字相犯 溺于
 声色亦可谓之晏安但须知与他处晏安不同耳他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209-0455d.png
 处晏安兼得佚游 骄乐者恃气以凌物则不复循
 规蹈矩矣佚游者怠惰而自失则不复志于为善矣
 宴乐者多欲以求安则不复望人之规正此其所以
 相反也
侍于君子有三愆章 孙淮海曰三愆之失亦只是平
 日无治心检身之功而临事又无审己识时之智所
 以如此古之君子所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209-0456a.png
 失口于人 三愆有因放肆而然者亦有因跼促而
 然者总是不能养之于素所以如此 此与失言失
 人章一例但彼是见言当因人此则见言当因时
 乐天斋翼注曰躁隐瞽俱是无心失理之病不可将
 隐字作以言餂之之类说得奸深 刘上玉曰按黄
 氏说或长者当先言或君子先有问则言及之言未
 及之两言字是合君子与侍者概说不必专属君子
 若而言而不言而言三言字则专属侍者矣 按刘
 说不是言未及之言及之犹云时未可言时可以言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209-0456b.png
 云尔两言字俱属侍者为是 沈无回曰未见颜色
 不专在时已可言时说凡人之言须与受言者之色
 相当其间刚柔扬抑真有不可预先打点者于此不
 见则所言必不能中肯如孟子论卿王色变便曰王
 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亦是见色发言之妙之一节

王观涛曰看他颜色不在便是意思不在然而察

 言观色正恐自家失言非迎合喜怒之谓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209-0456c.png
君子有三戒章 刘上玉曰戒者预禁之严制之而不
 敢犯之意 沈无回曰只时时心志为主而不随血
 气转移便是君子之戒要知三戒只是一戒 又曰
 管登之曰戒亦有要乎曰克己复礼至矣其次持其
 志无暴其气 血阴而气阳厚斋以其所自出言蒙
 引以见在言当兼用 饶双峰曰魂者气之灵魄者
 血之灵心是魂魄之合气属天血属地心属人人者
 天地之心心是血气之主能持其志则血气皆听命
 于心不能持其志则心反听命于血气 罗近溪曰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209-0456d.png
 色不专是女色凡世间一切绮丽可悦之事皆色也
 斗不专嚷斗凡才能技艺与物相竞常怀上人之心
 皆斗也得亦不专是好利凡一生彀当可便身图者
 皆得也 乐天斋翼注曰未定是易流于欲意不是
 言未强固当保养也 人生血气未定时不知蚤服
 仲尼之戒故其壮也血气当刚而不刚所以寒暑易
 侵学道以身为本不可不留意斯事也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209-0457a.png
君子有三畏章总旨 张彦陵曰盖吾心常惺惺一念
 即是畏也君子小人品格何等悬绝而圣狂分介正
 在敬肆之间信乎此念不可一事不提醒稍放逸便
 自堕落吁可畏哉
畏天命节 乐天斋翼注曰三畏畏字非是空畏一念
 兢兢戒惧实体之而不违也三畏皆有不敢显忽之
 阴背之之意 三畏只是一畏大人圣言不过在天
 命中抽出言之耳 佐案吴因之曰天命之谓性戒
 惧慎独所谓畏也然非只静时存养性体凡日用动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209-0457b.png
 静至大至小都是天命流贯于中天之于人犹水之
 于鱼触处是天则触处是畏大人圣言特其中抽出
 最大者言之耳 熊伯甘曰不畏天命未必定是愚
 下之人世间尽有才学高一世之人只于天命鉴临
 之义信奉不及外而行事便是十分好一至暗室屋
 漏却以莫予云遘不觉放松 吴因之曰畏是我自
 家心上工夫所见者大人而我胸中严惮之心自因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209-0457c.png
 人而翼翼所闻者圣言而吾胸中严惮之心自因言
 而凛凛若徒曰钦承佩服则泛然在外边作念 庄
 忠甫曰叛圣言以自恣者侮圣言之浅者也借圣言
 以自饰者侮圣言之深者也 熊伯甘曰小人以形
 色为偶然假合以吉凶为适然相遭亦好
生而知之者章 张彦陵曰此夫子勉人为学之意二
 次字非言其相远乃言其相近大意谓生而知之者
 是上等学而知之者即次之困而知之者又次之皆
 可与上者同归唯不学而后成其为下则人可以质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209-0457d.png
 自诿乎哉 李毅侯曰两次也最难看犹云学而知
 之此亦一上也困而学之是又一上也唯不学斯为
 下则谁非上者 熊伯甘曰前三种人上的固是首
 出了次与又次亦即次于上等也不学焉得有困勤
 苦一番醒悟不来便尔中废其意自谓我之资力到
 不得上却已竭尽吾才了就此歇手或亦不失中人
 乎而直断其民斯为下所以加鞭后马俾其努力向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209-0458a.png
 前 此章即人之学不学以为气质之高下能学即
 是其气质之高不学即是其气质之下与中庸以学
 之难易为气质高下之分者不同玩困而知之及困
 而学之二句自见中庸困字是言其学之苦此困字
 是言于事理有不通须辨盖总是勉力为学但此即
 以学不学为气质高下又较切 饶氏三等之说谬

三之字俱指义理言上字次字下字俱以气质言


陆象山曰生知盖谓有生以来浑无陷溺无伤害

 良知俱存 能存良知亦是气质最高故不可以孟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209-0458b.png
 子言来解此彼是以理言此是以气言 周莱峰曰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今人尚未知困在安能学也记
 云学然后能知困不学不能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者方自以为通达也岂知困乎
 故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者多自动心忍性中来岂
 易得也
君子有九思章 张彦陵曰此正是慎思之法道理只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209-0458c.png
 在日用耽空固落昏沉妄想亦属驰逐矣  许敬
 庵曰学者多言九思只是一思道理岂不如是圣人
 之意却要人于身心之间每事致思反求而得其理
 也 九思只是一思提醒此心常明常觉随感随应
 者此思之体随事致察者此思之用九思是以用言
 提醒此心即戒惧慎独意 南轩云养之未发持之
 方发是又专以静时工夫说 朱子曰閒时思量义
 理是又以致知说此三意皆补本文所未及 九思
 蒙引存疑谓于人事已无不该大全陈氏谓不止于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209-0458d.png
 九者当依大全盖如克己复礼视听言动便该得尽

大全辨惟适张氏曰成祖云古人言听思聪聪作

 谋非持敬不能盖心不存虽听不闻听不聪虽谋不
 获愚按成祖所云持敬正是思聪处然敬之一字九
 思
皆不可缺非独听聪而已
见善如不及章 或以此章对沮溺文人之流说或以
 此章对激浊扬清如党锢诸君者说都不是盖诚于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209-0459a.png
 好恶之人也不是过于激扬的也不是竟为高蹈的
 只是反躬己实而力量未满的将志字道字看得深
 自觉诸说之非 未见其人只是言其难得以勉人
 之意如未见好仁恶不仁未见刚者之类天下之大
 而有一二焉亦可谓未见不必如注抑颜子以实其
 言亦不必说颜子隐而未见亦不必说颜子不幸早
 死注抑颜子处大全朱子已自言其非然大全朱子
 又谓此以事言非论其德之浅深此即注颜子隐而
 未见之说麟士本其说而曰春秋之时不惟无伊尹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209-0459b.png
 太公便是有伊尹太公亦自无汤武也孔子一生辙
 环而老于洙泗可知矣故曰求志达道二者合一未
 见其人据此则此章是伤时语非论人品矣看来不
 必 袁了凡曰道字最可味盖行义而止建立功名
 广施德泽犹在作用上著力道者率性之谓措置不
 合乎天真设施不本诸性命则虽天下国家可均皆
 非达道也此所以未见其人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209-0459c.png
齐景公有马千驷章 只泛就景公夷齐为人说不必
 专就争国让国说争国让国亦在其内 陈伯玉曰
 使夷齐有千乘定然异于齐景不限定是穷饿 此
 说妙盖此只见称之不系于贫富非谓贫者之必有
 称富者之必无称也 庄周云伯夷死名于首阳之
 下非知伯夷者也若伯夷可谓全其性命之正者矣
 谓之死名可乎 附大全辨或曰论语但言饿于首
 阳耳后人却添出饿死意当时逊国而逃岂至饿死
 若夫叩马采薇不见于经传虽以左传国语之好诬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209-0459d.png
 未尝传其事于列国卿大夫士之口歌词尤浅陋以
 暴易暴比拟不伦此岂贤者之言司马迁好奇轻信
 取韩诗外传为据书未之闻也按程子云史记所载
 谏词皆非也武王伐商即位已十一年安得父死不
 葬之语注不明说最是 乐天斋翼注曰异以德言
子亦有异闻乎章总旨 此章总见圣教之公而拟之
 曰异拟之曰远者皆非也自其非异者论之不特所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209-0460a.png
 闻止诗礼而非异即鲤之所闻进于诗礼有如颜曾
 之所闻者必是因其天资功夫所近而仍非异自其
 非远者论之不特闻诗闻礼而非远即初闻之时止
 有诗未有礼初闻之前未有礼并未有诗亦必是因
 其天资功夫所未近而仍不得谓之远
子亦有异闻乎节 乐天斋翼注曰注阴厚其子勿说
 太甚恐伤圣门体面
尝独立二节 吴无障曰伯鱼说又独立须与起初光
 景不同言我昔日只道是偶然一次谁想他日原是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209-0460b.png
 这样过庭毕竟学礼之外别无说话此伯鱼最善形
 容处 能言能立虽从诗礼来实从心体上发出来
 也若只剿袭诗礼之糟粕与心体有何干涉 刁蒙
 吉曰事理通达品节详明是说识见心气和平德性
 坚定是说涵养 鲤退而学诗鲤退而学礼此二句
 不可看閒了见得伯鱼承当得夫子之训
闻一得三节 乐天斋翼注曰闻诗闻礼不是前此不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209-0460c.png
 曾闻只是闻此而益知诗礼当学意 胡寅之曰诗
 礼虽夫子之雅言然向也习而不察一得于提醒则
 恍如有得远字只对私厚而言君子不私厚其子亦
 足破世人异同之小见岂不是长了一见识此是陈
 亢实有所得处 刘上玉曰亢语意仍重喜在闻君
 子之远其子一边 沈无回曰有意于远其子则不
 能无意于异其子矣远与异一私心也陈亢到㡳不
 曾明白
邦君之妻章 邦君之妻四字是通节纲领而君称之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209-0460d.png
 曰夫人一语又是下二段纲领下文两君夫人俱因
 君所尊而尊之正名定分全在君称之三字上 许
 白云曰天地间男贵女贱女子贵者方得比于男子
 故夫人自称曰小童比于小男子也大夫之妻曰孺
 人亦比小男子也公侯之妻曰夫人则比男子矣至
 为天子之妻始曰后则直比于继体之君矣 此章
 南轩以正嫡妾之分言蒙引谓未见得是看来有二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209-0461a.png
 意一是警婢妾不得上僭一是警夫人不得下替然
 总在邦君身上邦君不得轻夫人而使有白华之怨
 亦不得纵夫人而使有牝鸡之晨 小童小君虽是
 谦词然不重在谦见得唯夫人然后用此以为谦亦
 是见其重意时说竟谓此二句不重者非 大全辨
 或曰春秋时以妾媵为夫人徒欲尊宠其所爱而不
 虞卑其身如惠公仲子者是也以妾母为夫人徒欲
 尊崇其所生而不虞贱其父如僖公成风者是也卑
 其身则失位贱其父则无本信乎名之不可不正也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209-0461b.png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