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209-038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十六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子路

子路问政章总旨 张彦陵曰无倦意已包在先劳内
 因子路请益故又抽出言之要之上下只是一意曰
 先必无一息之可后曰劳必无一息之可逸无倦云
 者非以益先劳也乃明所以为先劳也 乐天斋翼
 注曰首节言政本于身下节言政要诸久先劳要根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209-0389d.png
 心说到身上
子路问政节 先劳无时不然无处不然先之于隐先
 之于显劳于处常劳于禦变要知先劳不专为民而
 设实自家该尽的道理若云我先而民不敢后我劳
 而民不敢逸尚落一层 李毅侯曰天下事使人为
 之则易身亲为之则难子路好勇最是任事的人但
 恐一味任才气做去故约之使从自身上做起子路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209-0390a.png
 却看得先劳易了故请益无倦二字只破他易视之
 心
请益节 倦不特在政成之后也当勇猛之时精神须
 自有节程伯淳曰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 陈大士
 曰治未治未安之天下易治已治已安之天下难
先有司章总旨 姚承庵曰论政者贵识大体 圣人
 之言皆因人而发然有因其不足而戒之者有因其
 己能而勉之者如答子路子张子夏之问政因其不
 足而戒之也仲弓宽弘厚重而告之先有司云云此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209-0390b.png
 因其所能而勉之也然仲弓焉知一问却又走入狭
 小路去了故又告以举尔所知云云此又因其不足
 而戒之也 按先有司三句敬简者亦未必能行得
 恰好不必谓是因仲弓所能而勉之(壬申八月)
先有司节 张彦陵曰先有司者总方略以抚平民赦
 小过者清囹圄以理冤民举贤才者振淹滞以登俊
 民三句平看 陈定宇曰为政当以分任有司为先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209-0390c.png
 赦有司之小过则常人可以自勉举有司之贤才则
 非常之才可以自见 举贤才须如陈氏兼已用未
 用说蒙引谓自身为宰难说举而加之上位故欲不
 兼已用说不知有司中亦自有上下何必疑乎
焉知贤才而举之节 周季侯曰焉知贤才一问当下
 便引贤才为一体此真若已有之其心好之之真心
 也 百方家问答问举尔所知三句旧作倡率说然
 否吴无障曰举尔所知三句勿作倡率说尔所知尔
 举之尔所不知者自有人以举之把举贤才的事我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209-0390d.png
 与天下浑合公同做去不问我不问人要期贤才之
 登用而已须认定大公不私意说(辛酉三月抄附) 大全辨
 芑山张氏曰诸葛亮常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谏曰
 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唐贞观元年大夫杜淹奏
 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同检校上以问封
 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
 纠举如淹所言大为烦碎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209-0391a.png
 论执对曰德彝所言诚得大体臣自心服不敢遂非
 按德彝此论与先有司者不相悖后世不当以人废
 言 唐开元十三年分吏部为十铨亲决试判纲目
 特书以讥之 卓庵张氏曰孟光责费祎曰赦者偏
 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必不得已可权而行之今有
 何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乎愚按孟光言不当
 赦者不可赦者也小过当赦者也故论语言赦小过
 而春秋讥肆大眚 唯适张氏曰唐宪宗谓宰相曰
 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私亲故李绛曰崔祐甫有言非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209-0391b.png
 亲非故不谙其才谙者尚不与官不谙者何敢复与
 但问材器与官相称否耳若避亲故之嫌使圣朝亏
 多士之美此乃偷安之臣非至公之道也苟所用非
 人朝廷自有典刑谁敢逃之 卓庵张氏曰魏晋
 用人先门品而后贤才此最深病北魏文帝与群臣
 论选调李冲曰未审张官置吏为膏粱子弟乎为致
 治乎魏主曰欲为治耳冲曰然则今日何为耑取门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209-0391c.png
 品不拔才能乎魏主曰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
 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
 第得之魏主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李彪曰
 鲁之三卿孰若四科
卫君待子而为政二节 必也正名耑指卫辄父子之
 名名不正三节泛言君臣父子之名而卫辄父子在
 其中饶氏谓事事皆要正名此是言外推广说谢氏
 谓为政之道皆当以此为先此虽与名不正三节意
 合而在必也节则亦是言外推广也 饶说亦是但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209-0391d.png
 不可夹杂在正讲耳 大全辨唯适张氏曰计卫前
 后二十五年间辄之为君凡二十二年卫民之愿辄
 为主而不思瞆之入非一朝夕当日纳瞆者阳货拒
 瞆者国书小人因之以为利故卫事至此极耳不然
 父子天性也唐得一李泌可以调和两宫岂卫得一
 夫子无消弭反正之道 苞山张氏曰须想出正名
 前一层工夫名之所以不正者心不正也要隐隐根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209-0392a.png
 心术说 丘文庄曰正名之道奈何曰务其实而已
 必有此实然后予之以此名既有此名必当副之以
 此实 立郢避父是一意立郢是国人事避父是辄
 事 胡氏立郢之说朱子以为先与断约精矣蒙引
 所载语类一段则是为政于鲁之事非本章正意若
 双峰为卫世卿一段则又是辄未立而孔子为政于
 卫之事亦非正意
有是哉节 张彦陵曰子路意以辄承祖命而立于理
 上原说得去于名亦不甚不正故以子为迂奚其正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209-0392b.png
 者言胡不以济时行道为急而乃欲理会到此也
野哉由也节 乐天斋翼注曰野是粗心浮气思虑欠
 沉潜识见欠精密而谈吐欠从容
名不正节 乐天斋翼注曰言字不泛即指称名之言
 说事是一身所行之事与下文政事事字不同
事不成节 礼乐只据本身说即教化之本如君臣父
 子之间各有条理便是礼无所乖戾便是乐 不必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209-0392c.png
 说到刑不当罪而后为不中即当其罪亦是不中何
 则上失其道而民散也 张彦陵曰子路看得名是
 虚的夫子却步步说到实事上去礼乐刑罚皆政之
 极大处一步紧一步正见得正名紧关全要发此意
 以反迂字之意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节 吴因之曰必其可言者斯
 名之正其慎于名也就指名之时说必其可行者斯
 言之正其慎于言也就指言之时说若说使其后可
 言可行则于正名意不紧切 董思白曰名可言言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209-0392d.png
 可名断然拆不开的须一滚说方于言无所苟不烦
 饶舌 二必字即必也正名必字 注一事苟则其
 馀皆苟矣一事指名实相须其馀则指言事礼乐刑
 罚不可误以一事其馀分贴名实 君子于其言无
 所苟而已矣恐不当作一正名而无他事解口气若
 谓君子于其言别无假借糊涂之法无所苟而已矣

乐天斋翼注曰故君子节要提起名之二字看程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209-0393a.png
 文破云君子知名之为重所以谨称名也最分晓 又
 曰言以称名言无所苟即作称名无所苟非归重言
 上也
樊迟请学稼章总旨 躬耕畎亩圣人常为之矣然圣
 贤素位而行志在于道初非屑屑于细事而必欲为
 之也
樊迟请学稼节 苏子由以许行看樊迟甚妙则似不
 当以近利目之但究其实则亦是近利而已 然樊
 迟与许行亦有分别迟之意大抵以吾儒未仕则当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209-0393b.png
 自食其力不必便如行之君民并耕也 夫子告以
 大人在位之事者大人之学不分已仕未仕而皆当
 学者也
小人哉节
上好礼节 张彦陵曰全要把大人经世大学意说得
 透彻若只讲上下感应话头便顾奴失主 礼自轨
 度上言不单指容貌义自举动上言不单指用舍信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209-0393c.png
 自精神上言不单指号令 李九我曰敬服用情即
 民心之礼义信也此岂仪文度数法制禁令簿书
 期会上讨得来的须真好始得 四方之民即敬服
 用情之民旧主远近分者非 上三个民字即兼远
 近四方之民亦兼远近襁负其子而至只作为之耕
 稼看 乐天斋翼注曰三好字照二学字三上字对
 小字礼义信代稼圃字礼义信俱兼本之身心而达
 之政事者言
诵诗三百章 不必看坏诵字但诵必能明之而后可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209-0393d.png
 谓之诵必能行之而后可谓之诵若不能明不能行
 则亦只是不能诵而已 不达不能专对俱兼不能
 明不能行说亦或有能明而不能行底然深看则亦
 是未尝明得 乐天斋翼注曰不达不是全不通晓
 只有所拘滞不能随方措置便是不达不能专对不
 是一词莫措只是对得不善不能不亢不卑或损国
 威或挑邻祸便是不能专对沈无回曰达与专对非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209-0394a.png
 是诵诗时便要思量如此诵诗而有得则左右逢原
 自无所不可 按此本双峰高一层说须兼将以致
 用说方完 注温厚和平长于讽谕温厚似属心和
 平似属气风谕似属辞 温厚和平俱兼心气说为
 是观异闻章注曰心气和平可见(己亥三月) 温厚和平
 缺不得一件世固有温厚而不和平者有和平而未
 温厚者 谭梁生曰此夫子自卫反鲁删诗时语也
 所以深诱人学诗也古者诗三千馀篇孔子去其重
 取其可施礼义者凡三百五篇虑当时后世学者之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209-0394b.png
 见少而不潜心于诵学也故云然盖谓诗发乎情止乎
 礼义故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达政专对所必由
 也诵之有用则此三百篇足矣诵之而无益虽多亦
 安用哉深明三百篇正达政专对所必需勿求多于
 三百篇之外勿徒诵于三百篇之中多者指未删之
 三千篇而言也 按胡氏谓诗三百篇固多与谭说
 异谭似长(辛亥十二月)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209-0394c.png
其身正章 令自不可少全要靠自家身上做个标准

行字内有默驰于无形意从字内有强制于有象

 意 此意思圣人屡言之记者不惮烦亦屡记之总
 要见既为人上则此身是无可宽假的(壬申) 大全辨
 或曰申屠嘉不受私谒则可以折幸臣董仲舒正身
 率下则可以事骄主魏相以廉正霍氏不能诬袁安
 任隗以素行窦氏无以害唐太宗作帝范以训太子
 其事备矣然皆空言也武氏之立以纳巢刺王妃为
 法乎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209-0394d.png
鲁卫之政章 按世解兄弟处都把鲁卫不好事较量
 不知夫子本意正为鲁秉周礼卫多君子周公康叔
 之遗风犹在而无人振起之故叹其衰有惜之意有
 望之意亦有忧之意孙邾奔宋之祸将不旋踵而朝
 歌曲阜之墟不复永存子盖有以先窥之矣
子谓卫公子荆章 胡敬斋曰夫子称之亦以风有位
 者 居室本于居心寡营由于寡欲 姚承庵曰三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209-0395a.png
 曰字只形容他心里的口气善处全在三苟字三矣
 字上苟者犹俗云将就歇的话矣是止于是而不复
 过望之词 所谓知足者谓其当下便足非谓有所
 期限而止也若有所期限则亦不免于求矣子荆当
 始有之时不慕少有当少有之时不求富有随时便
 足无事营求(右直解) 注只主循序有节说然又须补
 治家之能说大全朱子所谓他人居室不极其华丽
 则全不理会或问小注所谓非善乎其事不能弥
 光于前也但重在循序有节边 注有节兼不贪多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209-0395b.png
 不务奢说 始有即合少有即完富有即美(四书脉)
 富有虽云美若不知足者即美犹未美
子适卫章 张彦陵曰此圣人仁天下之心特因卫而
 发不粘著卫民上富教二字总是保其庶只不去朘
 削他元气纵坏他本心即所以加之也 沈无回曰
 庶矣哉三字夫子只不言富教而无穷情事已尽备
 其中矣想夫子出口时直是经纶满宇宙 析疑曰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209-0395c.png
 卫之庶唯先公之教养以有此庶也 富是君道教
 是师道
苟有用我者章 沈无回曰可与有成不得说如何可
 如何有成盖列国规模不同圣人作用亦非后人所
 能忆度但其自信得过至一时必有一时之效耳想
 他说时真是如指其掌 湛甘泉曰何以期月而已
 可也治法立也何以三年有成也治化行也法可以
 速立而化不可以速行也张南轩曰三年之所成者
 即其期月所立之规模也 四书镜曰夫子目睹生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209-0395d.png
 民涂炭激切于中故不觉叹此不是故为此语以歆
 动当时使知用己也言外要见久困之民易与为治
 意 朱子曰救乱世如调理久病之人岂有旦夕健
 旺之理可者兴衰起废革故鼎新纪纲次第举了若
 至三年则治定功成化行俗美所谓至于道也 按
 此与久困易治之意不同然可兼用 周季侯曰旧
 解说当时疑夫子之学一时不效故自家说出期效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209-0396a.png
 意还未尽盖当时沮溺丈人辈看得天下滔滔必无
 可转故宁其身弃置不用此虽是他高尚幽情却亦
 是他手段不济譬如有危病者中医望之却走有良
 医者独自坐定与他下方约定他几时能饮几时能
 食几时全然无恙全是其术高也夫子此言实实见
 得当世时局尽可挽回故斟酌于期月三年之间定
 个程期此虽其一时技痒之言然非只以此解当年
 累世之嘲也 此章当与齐一变章合看
善人为邦百年章 张彦陵曰此章只为当时尚威严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209-0396b.png
 而喜速效故以濡徐德化感动人主若曰王道非督
 责之术循良非旦夕之功云耳善人百年两意俱重

以此推之则前章亦用我期月三年俱重后章则

 王者必世俱重合看则见圣人善人王者虽分深浅
 而总之非督责之术总之非旦夕之功凡书有阶级
 而不重在阶级者如其为人孝弟章之类俱然 乐
 天斋翼注曰善人以已之善化民之不善故可以胜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209-0396c.png
 残去杀即所谓子欲善而民善矣 周季侯曰时至
 春秋专尚残酷一片俱是杀业世界夫子惨然有痛
 于心故慨然遐想古人之言谓不必圣王制世便得
 善人亦可以胜残去杀此一字一滴泪也诚哉一句
 全要体贴此意说得恳切若只著赞叹口气恐犹未
 尽 诚哉是言也所以逆折夫世之言刑名言法术
 者 此只主胜残说须兼照百年为是 天启壬戌
 李元鼎一节文破云圣人思善治以其有可继之心
 也起讲云国家无百年可继之政而有百年可继之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209-0396d.png
 心马君常评云宽猛之政百年亦不一其变只意主
 爱人耳若一味悠缓便是汉之元成元之末世矣可
 继之心当是独解
如有王者章 张彦陵曰王者谓兴道致治之王者勿
 说受命而兴恐伤当代 蒙引虽云仁不兼教养然
 所以至此者亦必有赖于养故麟士取班固之说
 朱子召南注有薰蒸透彻融液周遍八字最可想见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209-0397a.png
 此章仁字光景沦肌浃肤是谓透彻东渐西被是谓
 周遍然曰薰蒸曰融液则非骤能如此若论其实际
 则渐仁摩义节礼和乐是也(壬申八月) 存疑谓此是因
 上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而言谓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固不待于百年其效亦不止于胜残去
 杀如此则于必字口气不顺
苟正其身矣章 张彦陵曰此章专为大夫而发所谓
 正其身者守法循纪是也王宇泰曰大人者正己而
 物正者也上正其君下正其民皆是也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209-0397b.png
冉子退朝章 张彦陵曰此非责季氏之僣责季氏之
 专也 冉子所议实是国政不是家事有政亦是实
 对夫子乃佯为不知者而曰其事也只一事字家国
 截然分别与闻之说盖发其所私议于家者示宜公
 议于国也 沈无回曰国政不当议于私门恬然不
 以为怪冉有亦恬然不以为怪此恬然之意渐不可
 长故夫子故意显白言之不独警季氏悟冉有亦欲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209-0397c.png
 使此义之不晦于天地閒耳(是注正名分之意)此便是作春
 秋心事 蒙引曰季氏专鲁政不议于公朝而独与
 家臣谋于私室则虽政亦事也虽政亦事恐非注佯
 为不知之意不可入夫子口气 此当与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同看夫子所虑者远矣 家语孔子适季
 孙季孙之宰谒曰君使人假于马将与之乎季孙未
 言孔子曰吾闻之君取于臣谓之取与于臣谓之赐
 臣取于君谓之假与于君谓之献季孙色然悟曰吾
 诚未达此义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209-0397d.png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章总旨 张彦陵曰按邦之
 兴丧由于君心之敬肆 主心自见其难便是兴邦
 的机括主心自恃其乐便是丧邦的机括 或曰通
 章只是个为君难后面予言莫违便不知为君难处
 兴丧皆由于此 此说最直捷盖此章只是辨兴丧
 之由听言意不重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节 乐天斋翼注曰兴字兼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209-0398a.png
 创守 蔡晋江曰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夫邦
 之兴丧必积渐而后能岂有一言便能兴丧故曰言
 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然能因一言而知所谨则可以
 兴邦因一言而恣所欲则可以丧邦虽于敬肆之间
 有无限好事无限不好事积累将去乃能兴丧而实
 皆因一言以致之故曰不几乎一言而可以兴邦乎
 不几乎一言而可以丧邦乎然圣人语意虽含蓄得
 宽而语气实接得紧盖欲以实定公一言兴丧之
 问也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209-0398b.png
为君难两节 附李毅侯曰不几乎仍与上不可其几
 相应盖兴邦自领知难来不领一言来也借使一言
 可兴则人君负扆之处只消一大扁额书为君难三
 字足矣有是理否 按此重在听言上壬戌文湛持
 墨讲不几乎句云一言兴邦是终未可几也亦是此
 意
一言而丧邦两节 张彦陵曰不亦善乎善字讲者俱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209-0398c.png
 入都俞喜起等语非也盖唯言莫违之语决是不可
 只言出得善的而莫违则犹庶乎其可也若曰方才
 不至于丧邦耳精神正与下句相叫应龙共应身曰若
 执定莫违岂惟不善足以丧邦即言之善者便是刚
 愎自用亦非开诚布公 不亦善乎此句若依直解
 看似亦妙(辛亥十二月) 两言不可若是其几最妙盖天
 下之言原无可执如执为君难之言将有逡巡退缩
 之病执不可莫违之言将有优柔不断之病故夫子
 先宽说一句(辛亥十二月) 谭梁生曰此夫子用鲁为司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209-0398d.png
 寇摄相时承定公之问而从容论道责难陈善闭邪
 之语也
叶公问政章 张彦陵曰只欲公验民情以自考 尹
 孔昭曰近悦而远不来恐涉于驩虞之私远来而近
 不悦恐迹于尘声之附 互说只是馀意(冉永光)
无欲速章 张彦陵曰欲速则锐于进而不精不详必
 至前后两壅故不达见小利则或以小利既得而忘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209-0399a.png
 其远图或惜小利之失而碍其宏算故大事不成
 存疑两段极好然以黄氏次第分量之说为不好看
 来黄氏说与存疑所言亦不相背蒙引亦用其语似
 亦可从也 刘上玉曰政亦有当速亦当小利不遗
 弊在欲字见字 张君一曰希阔之功每似于无可
 欲其可欲者必速效耳广运之略常极于不可见其
 可见者必小利耳 有欲速见小之心即达且成亦
 不可勉斋所谓私心而非正理也况必不达必不成
 乎 乐天斋翼注曰子夏规模甚小夫子直以王道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209-0399b.png
 之悠远博大者期之 讲录云景帝欲诸侯之速平
 而吴楚叛文宗欲朋党之速去而训注横太宗见斗
 米之三钱而功隳于辽左真宗见弭兵之小利而卒
 荒于封禅此非欲速见小之明戒也哉 卓庵张氏
 曰齐桓图伯经营数十年至江黄道柏相继来盟然
 后次陉之师一举而伯宋襄继之不知此义一年之
 内执滕子盟曹南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卒之兵败身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209-0399c.png
 伤为后世笑则皆欲速见小之意也
吾党有直躬者章总旨 此章直字与人之生也直直
 字不同故云直在其中若是人之生也直之直则不
 必言在其中矣圈外注顺理为直是人之生也直直
 字直不直何暇计是本章直字
吾党有直躬者节 张彦陵曰叶公以證父为直不惟
 直字认得差即此直躬二字只论躬之所行不论心
 之所安也 此章只当以理与情对看不必以心与
 身对看盖直躬者亦未尝不自谓安于心也此段亦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209-0399d.png
 姑存之非正旨
父为子隐节 情与理必相准天理内之人情乃是真
 人情人情内之天理乃是真天理天理外之人情非
 人情也人情外之天理非天理也直躬證父此人情
 外之天理也霍光夫妇相隐此天理外之人情也夫
 子所谓父子相隐乃为天理人情之至 谭引吴志
 徐众云苍梧浇(一作丙)娶妻而美让于其兄尾生笃信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209-0400a.png
 水至不去而死与直躬一例 庄子吕览韩非子皆
 以直躬作人名 芑山张氏曰相隐内寓义方之训
 几谏之道在须想见积诚感悟父子一体关切不能
 自已的意思 大全辨卓庵张氏曰叶公非以證父
 攘羊为直为其时有若人者举以告孔子耳乃惊叹
 之意观其论白公之为人非不知轻重者及其既乱
 而定之又不专其功乃以子西子期之子为令尹司
 马此其处人父子之间可谓当矣况彼知复言非信
 期死非勇而顾以證父为直乎此可以行事推之而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209-0400b.png
 知其必不然者 愚按卓庵之言固是然复言非信
 等语安知非奉夫子教而后有此 卓庵又曰汉宣
 帝诏父子夫妇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
 爱结于心岂能忘之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
 父母皆勿坐
居处恭章 居处恭三句只当依大全以动静人已分
 看但须补云居处时非不敬然恭较切执事时非不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209-0400c.png
 恭然敬较切与人时非不恭且敬然忠较切次崖不
 欲以居处专指幽独虚斋又谓执事与人不分二时
 俱可不必 问敬是主一如接事时便一心在事上
 王阳明曰如此则饮酒时便一心在酒上临财时便
 一心在财上成甚居敬工夫盖一是天理主一只一
 心在天理上 朱子曰心只是一个心非是以个心
 治一个心所谓存所谓收只是唤醒 谭梁生云乡
 党所记多恭敬忠之事 又曰春秋时夷狄中国尚
 閒错而处如戎狄之邻周淮徐之邻鲁莱牟之邻齐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209-0400d.png
 以至秦楚吴越皆夷狄也有礼义有天王则谓之中
 国无礼义无天王则谓之夷狄凡出疆越境未有不
 往来于中国夷狄之间者若夫子之周流辙环有今
 日中国明日夷狄者矣故曰夷狄之有君子欲居九
 夷皆实语实事也虽之夷狄不可弃亦然
行已有耻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章重行已有耻一句
 孝弟信果俱行已有耻中事斗筲不足算亦是行已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209-0401a.png
 处有亏即有他才能亦不足观 重行已句固是然
 首节自应平说下三节方见重行己意冯具区墨最
 得体 此章具区以才节二字为说冉永光非之
行已有耻节 吴因之曰就行上看出他一个耻心也
 不是空抱个耻心也与有所不为有别彼单就不洁
 边说此耻己之不为圣贤有许大作用在 此意与
 注有所不为自不相妨 因之此说亦觉穿凿支离
 只作有所不为看自妙 不辱不止在应对亦在德
 望素著上且有招不来麾不去之节 使不辱命如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209-0401b.png
 孔道辅使契丹斥其侮慢先圣又如解杨之致宋命
 蹶由之犒楚师陆贾之使南越富弼之使契丹颜真
 卿之宣慰李希烈苏武之于匈奴洪皓张邵朱弁之
 于金 谭梁生谓说者见由赐一辈问答之言知夫
 子救其失而不知夫子长其善 如使于四方句只
 作长其善说亦妙
敢问其次节 孙淮海曰只宗族乡党称其孝弟则感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209-0401c.png
 化有限而施布未光故为士之次 谭梁生谓宗谓
 大宗小宗族谓九族 大全辨芑山张氏曰孔子言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孟子言尧舜之
 道孝弟而已矣孝经云孝弟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
 海皆看得孝弟二字甚重此独以为士之次圣人立
 言原有分寸称孝称弟者特宗族乡党见其无不孝
 不弟之事故从而称之耳恐于孝弟分量尚有欠缺
 处
言必信节 张彦陵曰信果二字无病病在必字上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209-0401d.png
 宋潜溪曰以贤智之圆通视之则此不免为小人以
 末世之放诞视之则此乃不失为君子与其浮慕大
 人之变化而失之肆孰若守小人之志操而失之硁
 以小人而士也则士固不在浮伪故也 乐天斋翼
 注曰注识浅以所知言量狭以所守言
今之从政者何如节 张彦陵曰斗筲主器量容受说
 盖他胸中所容受者止有世味更无道德止有俗情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209-0402a.png
 更无名节故以斗筲借言 佐案曰春秋人才极一
 时之盛岂容一概抹倒盖今之从政自指鲁三家之
 属耳
不得中行而与之章 谭梁生曰与者可与共学可与
 适道可与立未可与权之与也 王缑山云中行与
 乡愿分别只在为己为人如东汉尚节义即以节义
 为乡愿西晋尚清谈即以清谈为乡愿宋尚理学即
 以理学为乡愿 张彦陵曰按千古道派除却狂狷
 两条更无站脚处夫子此论直是剖判出千古任道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209-0402b.png
 的派非不得已而思其次也盖中行学问须是养成
 不是一起便到得故从来圣人俱是狂狷做的不得
 中行者言中行不易得非谓时代之降无中行也
 副墨曰看必也二字若不是这般人决然与他不得
 狂狷可与缘他是不染世情的人世人多退托狂者
 独进取世人都无所不为狷者独有所不为何等力
 量这便是中行的派他如牵挂世情的人与此道无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209-0402c.png
 分 徐自溟曰两人俱有不可以一世之意丁酉
 福建程策论进取二字义云昔人谓取天下与守天
 下异非识通天下者固不能取至于吾道则汤取尧
 于商文取汤于周孔子取文于东迁皆所谓取也世
 之取物于人非真窥其室物无由得即力有至有不
 至而其意想神驰已不在堂阶户席之间狂者之进
 取盖已洞见古今之一心但虚愿多实力少故不得
 以即至耳 管登之曰或疑夫子以中行不得而思
 狂狷然不闻狂狷传圣人之道何也曰孔门唯颜子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209-0402d.png
 一人为中行之资闵冉之德行亦近之其馀皆狂狷
 也曾点固以狂称而子贡子路子张之属亦起于狂
 者也原宪固以狷称而闵子曾子子夏之属亦起于
 狷者也特缘夫子裁之以中行不以狂狷成名耳何
 以知赐之狂赐也达达者必负豪志岂非狂然夫子
 尝裁其赎人而不受金亦抱狷者之守何以知参之
 狷参也鲁鲁者必谨廉隅岂非狷然子贡常揭其骄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209-0403a.png
 人常以浩浩亦带狂者之风然则下中行一等二子
 其最高乎 唐荆川曰谨愿之士与狷者不为不善
 亦较相似但狷者气魄大矫世独行更不畏人非笑
 谨愿之士拘拘谫谫多是畏人非笑狷者必乎已谨
 愿者役乎物大不同耳今人多以谨愿者为狷此学
 不明之过也 饶双峰曰激厉狷者裁抑狂者是不
 然狂者志极高是过处行不掩是不及处狷者知未
 及是不及处守有馀是过处二者各有过不及于过
 处裁抑之于不及处激厉之使之就中如此则皆近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209-0403b.png
 道矣 看来注所谓谨厚之士亦不是一等其最高
 者便是善人(壬申八月) 蒙引曰人都把注中徒得谨厚
 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一句忽略看了不知
 此句自虚他不得要仔细看
人而无恒章总旨 张彦陵曰此章夫子思有恒之意
 上下相承只是一意巫医之不可作便是可羞处(据新)
 (安说还当作两截)夫子特借南人之言以起不占非是引易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209-0403c.png
 以證人言也提醒人心全在羞字上唐荆川曰恒者
 本人心常理古今圣凡不减不增惟其有占不占是
 以有能恒不能恒之别而恒道实未尝去人也圣人
 特借一占字打动他本来愧忿之念可发深省 以
 方言与圣训平看以立业远羞对看 吴因之曰由
 凡事不可为而推极于羞辱不可免 又曰不占而
 已矣只是言占辞之可玩与善夫相类不重人不能
 玩说善夫不占处须得儆人意乃佳
南人有言节 张彦陵曰恒是恒久不变之心非不徙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209-0403d.png
 业之为恒也引巫医以为例即一事无成意善夫二
 字推开说 注恒常久也而蒙引曰无恒谓无常心
 也常心人所固有之善心也似作平常意解了另是
 一意 存疑曰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此之谓也亦似与蒙引同意 蒙引谓方言专指巫
 医善夫二字则推开说存疑曰善夫谓善夫南人之
 言信乎无常之不可作巫医也如此则上下是一意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209-0404a.png
 二说俱通
不恒其德节 乐天斋翼注曰恒字要看得深据易辞
 恒字是恒德即孟子所谓恒心也一切浮念皆无常
 唯真心有常故名曰恒 按依此则蒙引存疑与注
 总一意矣最明余初误看 不恒其德即是可羞不
 必外至之羞而后为羞唯不知此为可羞则必至于
 或承之羞矣或承之羞外至之羞也
不占而已矣节 张彦陵曰一念知耻便是心占 玩
 其占而后知之犹非善读易者也况不占耶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209-0404b.png
君子和而不同章 蔡虚斋曰和虽与物无忤(此亦冯氏之意)
 而自有节制剂量之意此一字便是君子与人之道
 正当无弊其曰不同言不如小人之同耳非待加不
 同二字方能足和之意也不同就在和中看出不和
 就在同中看出初无两截 此章论和同与晏子所
 论和同异大全冯氏是以晏子意来说不可兼用若
 尹氏注虽非正意而可相发明 李毅侯曰君子之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209-0404c.png
 和自君子性情中发出无论可否相济处不是同即
 倡和一律处原不是同也小人之同是他意向上觑
 来无论转眼参商处不是和即对面亲热处原不是
 和也晏子论和偏在吁咈一边便非完义 沈无回
 曰若说相济为和则小人亦有参商时节若说雷同
 为同则君子亦有倡和时节唯外貌无一毫不肖而
 中情背驰所以不可不辨 和而不流威而不猛矜而
 不争是一类是就过不及上论和而不同泰而不骄
 周而不比是一类是就公私上论两边各兼相反相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209-0404d.png
 似说然论过不及则相反意重而相似是馀意论公
 私则相似意重而相反是馀意如此章语气当云君
 子于人是和不是同不必论到有可否而后为不同
 方其和而无间之时原不是同何也公也小人于人
 是同不是和不必论到有争夺而后为不和方其同
 而无间之时亦原不是和何也私也总之以理相合
 便是和以私相合便是同 存疑谓此与泰而不骄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209-0405a.png
 相似与周而不比稍异者非三章一样盖存疑看周
 比章差也 大全辨芑山张氏曰欧阳朋党论云君
 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类为朋即此节和同之义
 和字中有学问在非宋元祐诸君子姑为调停之说
 似和而实非和者调停也 按张此说甚明然又载
 晏子和同之说则混矣
乡人皆好之章 两何如俱就好一边说 徐自溟曰
 好出于善是顺而观之之法恶出于不善是逆而参
 之之法然乡人之善恶又将何以定之此尤在吾心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209-0405b.png
 先清好恶之源 大全蔡氏说最得圣人言外之意
 推而言之则有善者好之而不必为君子如司马温
 公之于蔡京善者恶之而不必为小人如程子之于
 子瞻亦有不善者恶之而不必为君子如王吕章蔡
 之相倾要玩本文不如二字盖此原非定法不过谓
 此善于彼若后章众好必察一察字便入微 大全
 辨少墟冯氏曰士君子立身唯求无愧于乡人之善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209-0405c.png
 者足矣不善者之恶不恶勿论可也若既使善者信
 其节操又怕不善疑其矫激既使善者称其宽厚又
 怕不善议其懦弱则瞻前顾后便终身做不成此乡
 愿之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也 百方家问答问自古
 取士于乡夫子不欲采乡评者何也钱鹤滩曰夫子
 不欲据乡评者以春秋多乡愿一乡之好恶不可必
 耳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章 乐天斋翼注曰注公恕私刻
 乃约题之意耳非推原 汤霍林曰不说处不是阻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209-0405d.png
 奔竞与他心里自然不投器使处不是开贤路他心
 里自然乐取 谭梁生曰世岂无一种易事易说模
 棱无主之人亦岂无一种难事难说矫尚不情之人
 其利害天下国家也小唯此君子小人其利害天下
 国家也大故夫子相提而切论之也
君子泰而不骄章 骄泰皆有充然自足之意然君子
 循理理得则慊故心广而体胖小人徇欲欲满则溢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209-0406a.png
 故志盈而气盛虽在气象上见本原却在心上 沈
 无回曰问泰何以似骄曰古人之貌必庄故曰俨然
 人望而畏之但庄得自然故曰泰耳 泰从道德生
 骄从势利出 乐天斋翼注曰泰主自得骄主傲物
 泰是无心的骄是有意做作的 佐案曰泰从敬来
 骄以肆得 君子不骄不必说到谦谨小人不泰不
 必说到忧戚以和同例推之可见
刚毅木讷章 佐案曰刚毅与色厉内荏相反木讷与
 巧言令色相反正为以色取仁者于仁甚远故以此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209-0406b.png
 为近仁仁者一片真纯刚毅得乾之健木讷得坤之
 贞刚毅浅浅看与上论刚毅字不同 大全王氏论
 木无令色讷无巧言而蒙引谓讷不专谓言看来蒙
 引不是俟再定(丙辰九月十日)
切切偲偲章 张彦陵曰此全在涵养德性上论士切
 切偲偲怡怡如只是一句是想像出一段中和的意
 象来涵养却在切切偲偲怡怡之前 张侗初曰有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209-0406c.png
 分别处易知无分别处难知 黄勉斋曰所谓士者
 涵泳于诗书礼义之泽必有温良和厚之气此士
 之正也至于发强刚毅亦随事而著见耳子路负行
 行之气不能自克则切切偲偲怡怡之意常少故夫
 子箴之 乐天斋翼注曰子路勇者也勇则气浮未
 能切切勇则疏略未能偲偲勇则亢直未能怡怡故
 皆子路所不足 徐儆弦曰感人以心而犹恐其情
 有未孚则积吾诚以动之若是其切切如谕人以言
 而犹恐其心有未悟则多其说以导之若是其偲偲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209-0406d.png
 如至若情有所当加言有所不当尽则又和其颜色
 戢其词气以感孚之若是其怡怡如此等气象与行
 行如迥别 仇沧柱八科文徵评曰杨维斗先生议
 此题云切切偲偲怡怡六字成文如温良恭俭让五
 字拆开不得愚意温良恭俭让正须分疏的确乃见
 实义即切切偲偲怡怡注中既有明训必分列三段
 乃尽其详或疑如也二字连上六字为句不宜划开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209-0407a.png
 不知切切如偲偲如怡怡如各比拈出如字正见包
 举原不可以如字单属下句如何泥定不拆耶 乐
 天斋翼注曰可谓士矣讲者例以刚柔不偏发挥亦
 不差然未得旨趣大抵有是三者则以涵养胜不徒
 以气质胜故可谓士 李九我曰切偲用于朋友怡
 怡用于兄弟亦如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皆是本来道
 理是如此圣人只据本等道理平直言之初无截定
 不容相混之意 切切固属情意然情意亦即在语
 言上见故大全朱子以教告言之大抵切切偲偲都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209-0407b.png
 在语言上说而一则是言其恳切一则是言其详细
 切切即是忠告偲偲即是善道只玩大全朱子两条
 自明存疑谓语录说未是者不深察也余初误收之
 当删 丁卯正月看切偲内俱有忠告都有善道
善人教民七年章 善人教民七年而后可即戎善人
 教民七年而仅可即戎二意兼用方见兵之不易言
 若王者不待七年此是馀意不是正意 李毅侯曰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209-0407c.png
 言即戎者见教成之效非专为即戎而教也若桓文
 之节制乃是为战而教非善人之教也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十六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209-0407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