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209-005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中庸

中庸章句序
 允执其中云峰谓精一便是执之工夫最是盖文法
 与物格而后知至一例伊川云惟精惟一所以至之
 允执厥中所以行之朱子取其言然殊难解 人心
 道心只是一个心大全朱子蔡氏胡氏许氏皆未尝
卷二 第 1b 页 WYG0209-0055b.png
 离却人心以说道心蒙引甚拘不必从附后 附蒙
 引曰不必专以人心之得其正者为道心如此则人
 心之外更无道心可言矣且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之心随其所发无非天理岂必皆从耳目口鼻之欲
 上发来耶但不可谓人心全与道心相反盖人心之
 得其正者亦即是道心耳 按非人心则恻隐羞恶
 之心亦何所附丽 惟精二字即是格物致知工夫
卷二 第 2a 页 WYG0209-0056a.png
 但圣人之格致比学者较易耳东阳许氏不是 大
 学章句以虚灵对言则虚为体灵为用中庸序以虚
 灵知觉对言则虚灵总为体知觉为用 虚灵为体
 知觉为用新安陈氏谓体无不同用始有不同不是
 虚灵虽为体而细分之虚又是体灵又是用虚静灵
 动动岂无不同耶朱子所以前言虚灵知觉后只言
 知觉者只是以此该彼耳余初误收新安之说
总论
 首章虽连下十章为第一支然其实总冒全书不止
卷二 第 2b 页 WYG0209-0056b.png
 为下十章之纲领故史氏伯璿分为五节自与鲁斋
 王氏东阳许氏黄氏洵饶四支之说并行不悖也若
 双峰分为六节则断不可从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章总旨 青岩病叟曰人以天命为玄虚
 此以天命之性只是人生喜怒哀乐未发之心体便
 是人以位天地育万物为震世事业而此以为只是
卷二 第 3a 页 WYG0209-0056c.png
 吾性体中和之作用人以戒惧慎独为工夫拘迫不
 放之状而此以为只是致了此心之中和要说得平
 平常常方是圣贤立教本旨 中庸一书乃是孔门
 传授心法此章又是一篇之体要中庸所以为心法
 者以其放之则弥六合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心
 之用也卷之则退藏于密所谓寂然不动心之体也
 而此章天命之性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岂不是退藏
 于密的率性之道发而中节之和岂不是放之则弥
 六合的存养工夫只是存养此退藏于密的省察工
卷二 第 3b 页 WYG0209-0056d.png
 夫只是省察此放之弥六合的一心之体用己备具
 于其中下三十二章不过反覆发明之耳而篇名中
 庸二字又是此章之骨子盖性道中和统言之只是
 一个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中这个中是极平常的
 中庸二字括尽此章之意至言学者用力则又只是
 一个敬字戒惧慎独皆是主敬工夫能敬则性道中
 和一以贯之矣
卷二 第 4a 页 WYG0209-0057a.png
天命之谓性节 此书专为中庸二字发开口却不即
 言中庸乃就中庸内分别出性道教三项来盖不明
 性道教则不知中庸之源委知性然后知中庸所自
 来知道然后知中庸之所在知教然后知中庸所自
 全但性道教之名人皆知之却多错看了故子思特
 指而明之 天命性皆兼理气但子思所言则专指
 其不杂于气者耳翼注曰注以气字陪说者只见理
 随气而赋耳其实非兼气也最明 又曰认得天命
 之谓性则知性非沦于虚非杂于气盖中庸一言全
卷二 第 4b 页 WYG0209-0057b.png
 为忧异端作不然解明性字做甚 张彦陵曰子思
 开口说天命之谓性与孟子性善性字同全无夹带
 欠缺的所以任他见成做出便是道此二句虽只是
 论理不著人说但才言率已兼有人在故又须说个
 脩字率方完全下文戒惧正是脩脩正是所以为率
 也虽脩也实率也实命也又曰率则于性外无添设
 于此性内无亏欠 蔡虚斋曰章句各循其性之自
卷二 第 5a 页 WYG0209-0057c.png
 然最有分晓必率其自然者方是道人多错认道属
 事物不知道者由性而出惟我有是性则据吾性所
 发于事物者一一有个当然不易之理在是触事物
 以见道道初不属事物也 如孟子言恻隐便是率
 仁之性此乃是说道之自然发用不可说到人之体
 道故朱子以吕游扬之说为非其说最精 汤海若
 曰求之天人未分之先则天道含人道不能秘此道
 于冲漠求之性教既分之后则人道合天道不能益
 此道于毫釐 翼注曰按此教字不是耳提而命之
卷二 第 5b 页 WYG0209-0057d.png
 教乃主张世道之教达而在上则尧舜禹汤文武是
 也穷而在下则孔子是也 脩道之谓教本是当然
 之工夫将作本然之义理看以下文道也者道字包
 性道教而言也蒙引得之史氏伯璿作当然看未是

三段理虽皆兼物为备然必以人为主观章句盖

 人知己之有性一人字已归到人上 首三句内即
 有道不可离及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下二节不过
卷二 第 6a 页 WYG0209-0058a.png
 抽出言之以起戒惧慎独耳故总注其实体备于己
 而不可离一句只就首节说不可因此遂于可离非
 道句截也大全殊混 附湖南讲问管东溟分理象
 气数四项解天何项最精答曰分之有四合之实一
 凡积气上浮之天只是一个气气一日之内运行有
 若干度有个循环节次积算来便是数其运行有个
 次第条理不紊乱便是理这理与数都在气里边俱
 是不灵之物就是人身上看少不得有个灵觉之性
 难道天只是个不灵之气便会得主宰万物这极灵
卷二 第 6b 页 WYG0209-0058b.png
 的是什么乃是上帝管云举上帝则必通理气象数
 而一以贯之诚确然有见 按管又云象帝既立理
 运于数是曰天命象数载理积气上浮是曰天形
道也者两节 上节言性道教此只言道者盖分言之
 则是三件合言之则一道而已道也者道字翼注曰
 此单言道则性道教俱包了极是而又曰讲不可须
 臾离若总承性道教来便缠扰无趣玩注只当承性
卷二 第 7a 页 WYG0209-0058c.png
 来观喜怒节申不可离之意亦只以性之体用言之
 益可见矣此则谬矣章句后数节虽不言教而教在
 其中观末节所谓脩道之教亦在其中者可见不然
 前既包性道教而后只承性道岂得贯串乎浅说好
 处病处亦与翼注同 吕氏旧本以过不及为离道
 极是而朱子以为有未尽者盖离道似当兼偏倚说
 方与下文不睹不闻相关盖此虽只说率性之道仍
 当带天命之性来浅说最明 翼注曰注中无物不
 有二句不平侧重时边盖须臾单属时也 又曰可
卷二 第 7b 页 WYG0209-0058d.png
 离非道也轻看只以决其不可离耳可离者不是道
 既谓之道决不可离矣 可离非道章句旧本以外
 物贴之或问以人力私智贴之当兼用存疑从旧本
 而讥或问亦偏 张侗初曰道不可离可离非道正
 解率性以下则解脩道矣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
 道也是起下文戒惧莫见莫显是起下文慎独大全
 朱子甚明浅说以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作一
卷二 第 8a 页 WYG0209-0059a.png
 头统下文戒惧慎独两项翼注因之此甚谬须辨
 分言之则戒慎是敬恐惧是畏合言之总是一敬
 谭玉怀曰戒惧非著力把持只是常惺惺法夫论到
 养成后本体自应如是其在圣贤心学检点自治不
 知费了几许工夫方讨得这些子今开口便说不消
 著力是未免虚揣道体枯守空寂便为禅宗树帜此
 不可不辨 不睹不闻只是指不睹不闻之时虽性
 体于是乎存而即指此四字为性体则不可时解多
 谬蒙引存疑俱作未睹未闻看甚妙 因之亦有不
卷二 第 8b 页 WYG0209-0059b.png
 睹不闻正是吾心之真体唯戒慎不睹方完得个不
 睹唯恐惧不闻方完得个不闻之说然断不可从
 董日铸曰不睹不闻是举常存敬畏之尽处而言见
 于此亦戒慎恐惧则无时无地不然可知看注中虽
 亦二字语脉可悟 戒惧唯蒙引存疑兼动静说最
 得浅说达说专主静言误矣麟士则欲兼动静而侧
 在静边此骑墙之见亦不必从 讲家皆以戒慎恐
卷二 第 9a 页 WYG0209-0059c.png
 惧为静而存养慎独为静而省察存疑辨之甚明谓
 上言道不可须臾离则是无时不当戒慎恐惧也独
 以为静可乎下言谨独是于隐微处致察未及见显
 处也槩以为动察可乎章句止言存养省察未尝言
 动静也存疑此段最足破讲家之惑盖戒惧是合动
 静工夫慎独是动静之交不可竟说是动慎独原即
 在戒惧之内特以其工夫紧要故特抽出言之 玩
 存疑则此两节不但不当以动静分亦并不当以存
 省分盖戒惧处自兼有省察谨独处自兼有存养论
卷二 第 9b 页 WYG0209-0059d.png
 理必当如此看方是然大全朱子则明以存养属戒
 惧以省察属谨独玩章句亦似有此意者盖合动静
 做工夫则存养为急故以存养言之就独时做工夫
 则省察为要故以省察言之然终须活看若以动静
 分看者则断不可从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节 上文三节言义理言工夫已极
 完备至此将言其效验而复从道不可离说起欲学
卷二 第 10a 页 WYG0209-0060a.png
 者反诸心而观之真见其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也

云峰胡氏云上君子立敬之功见人心之于

 道不可离此言性情之德又见道之在人心本不可
 离也讲家多主此说然未确道在人心本不可离论
 理固然然此节是推原道不可离之故非谓道本不
 离人也 吴因之曰道不可须臾离便含著性情中
 和曰戒谨恐惧便是致中和的工夫喜怒哀乐以下
 只是申上文意但前则藏而后则显明耳莫把前后
 分门隔绝看 按因之最明或问虽曰此推本天命
卷二 第 10b 页 WYG0209-0060b.png
 之性以明由教而入者其始之所发端终之所至极
 皆不外于吾心也大全朱子虽曰子思欲学者识得
 心也然非画定至此方归重在心也观道也者节章
 句己有二心字可见浅说讲第三节过至第四节乃
 曰何以见道之不可离盖道不外乎吾心大全云峰
 又曰上文见人心之于道不可离此节见道之在人
 心本不可离俱谬 苏季明问先生说喜怒
卷二 第 11a 页 WYG0209-0060c.png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在中之义不识何意曰只喜
 怒哀乐不发便是中也 张彦陵曰中字有解作中
 间之中有解作正中之中然惟其浑然于有无之中
 间此即中正也 吴因之曰或问涵养于喜怒哀乐
 之前是如何曰喜怒哀乐未发即涵养也本性即工
 夫工夫即本体并无两项若必欲分而二之不几于
 支离乖隔乎 未发之时分言之至虚至明者心也
 心之浑然在中者性也涵养之者敬也各自一项故
 朱子曰戒惧只做未发也不得是所以养其未发合
卷二 第 11b 页 WYG0209-0060d.png
 言之则浑然在中者即在至虚至明之中涵养之者
 即此至虚至明者自家提起在这里初无二项故因
 之曰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已发亦当以此例推
 之 吴因之曰至静而妄生一念则偏于有无念而
 失其惺惺则偏于无兹喜怒哀乐似有也而养之于
 未发有其理者未始有其意未发似无也而本之以
 喜怒哀乐无其意者未始无其理以其实而非实虚
卷二 第 12a 页 WYG0209-0061a.png
 而不虚故从其不堕一偏而名之曰中岂徒以天人
 理欲两无所主而已乎 偏于无者有二一是异端
 之寂灭一是众人之冥顽偏于有者亦有二一是己
 发之不中节者一即是己发之中节者 朱子以无
 所偏倚释中字若但以为是不偏于喜怒则虽放心
 之人当其寂然之顷亦自有如此者岂本然之中哉
 因之以不偏于有无释之最精可谓朱子功臣 未
 发之中明季讲家谓是不偏于有不偏于无依朱子
 止是不偏于喜怒而非不偏于有无之谓盖未感物
卷二 第 12b 页 WYG0209-0061b.png
 时胸中原有主宰程子所谓静中有物朱子所谓至
 静之时但有能知能觉者而无所知所觉不偏于无
 固不待言但如处室中东西南北未有定向止在中
 间所谓中也 张彦陵曰中和二字固要体认分明
 而其理又要融贯中者一真自如万境不染之谓若
 说空空在中无所思虑是佛氏之中节原自未发中
 所具因物顺应无所染著无所驰逐与本体不相乖
卷二 第 13a 页 WYG0209-0061c.png
 戾故谓之和 陆聚岗曰中节之和必以中为本胸
 中原无一物然后发出来得其当未发之中全体之
 中也已发之和一事之中也 翼注曰和如五味之
 调和一般发不中节不但怒与哀不是和喜与乐亦
 不是和只因有所乖戾故也发皆中节不但喜与乐
 是和怒与哀亦是和只因无所乖戾故也有舛为乖
 有拂为戾 丘毛伯曰中节中其中也中以含节和
 以导中非有寂感两分之隔 问未发已发是一时
 是二时邹东郭曰后儒只添一己字便是作二时看
卷二 第 13b 页 WYG0209-0061d.png
 了未发是发的主宰中节是未发的流贯更无先后
 盖喜怒哀乐本无未发之时即发而有未发者在寂
 感无二时体用无二界 朱子曰人自有生即有知
 识其间初无顷刻停息然有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
 动者夫岂以日用流行者为己发而指夫暂而休息
 不与事接之际为未发时耶尝试以此求之则泯然
 无觉之中似非虚明应物之体而几微之际一有觉
卷二 第 14a 页 WYG0209-0062a.png
 焉则又便为己发而非寂然之谓盖愈求而愈不可
 见于是退而验之于日用之间则凡感之而通触之
 而觉盖有浑然全体应物而不穷者是乃天命流行
 生生不已之机虽一日之间万起万灭而其寂然之
 本体则未尝不寂然也所谓未发如是而已夫岂别
 有一物限于一时拘于一处而可以谓之中哉(按此是中)
 (和旧说章句本中和后说) 或问谓至静之时但有能知觉者而
 未有所知觉也则知此所谓一有觉焉便为己发者
 非朱子之定论矣至谓寂感无二时此论自不可少
卷二 第 14b 页 WYG0209-0062b.png
 但亦当兼有二时说方才是 顾泾阳曰说者以
 未发非时与朱子不同其实朱子亦曾主前说后定
 从后说耳愚尝平心体究窃以两说不妨并存阳明
 曰只因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故劈头说个无未
 发已发若真知得无未发已发就说有未发已发原
 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盖亦有见于此耳曰阳明
 所谓原有未发已发在果以时言乎曰观其下文以
卷二 第 15a 页 WYG0209-0062c.png
 钟声为喻而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是
 寂天寞地明明点出两个时字也 未发已发程朱
 皆分动静二时言之自阳明之学兴谓未发是发之
 主宰即发而有未发者在不可以二时言而以先儒
 添入己字为非不知此乃朱子中和旧说也后觉其
 非故于章句或问皆不主其说而阳明犹自谓独得
 之见亦误矣 翼注曰两天下字实包得天地万物
 以起下节之意 又曰注由出字贴本字皆字贴大
 字由字贴道字共字贴达字 玩注两天下字一是
卷二 第 15b 页 WYG0209-0062d.png
 以理言一是以人言须辨 (附)枰石释义曰曰喜则
 圣人所以劝善与夫五服五章皆在其中曰怒则圣
 人罚以惩恶与夫征伐诛讨皆在其中曰哀则圣人
 哀此茕独惠鲜鳏寡之政皆在其中曰乐则圣人与
 民偕乐之政皆在其中即此四字至切近而无所不
 该 按此解方与位育关切本字达字亦透 (附)
 虎通曰喜气为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
卷二 第 16a 页 WYG0209-0063a.png
 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
致中和节 这一个致字不是戒惧慎独便叫做致要
 于戒惧慎独中做到积累纯熟极尽处才叫做致有
 多少次第在章句云自戒惧而约之自谨独而精之
 二句最有斟酌 勉斋黄氏曰无少偏倚无少差谬
 是横致其守不失无适不然是直致亦最明苏紫溪
 曰致者非约而精之也乃推而广之也本吾心之中
 和而达之于政事则经纶参赞上蟠下际无不流贯
 无不充满此便是调燮工夫盖道化之极非感应之
卷二 第 16b 页 WYG0209-0063b.png
 验也 自五达道推之为九经为三重皆是位育中
 事 翼注曰袁了凡云天高地下本来成位故以位
 为安其所万物化生本来是育故以育为遂其生此
 数句最明快盖天地本位只不干其和便是位万物
 本育只不闭其化便是育 又曰万物兼人物 孙
 淮海曰万物育亦非必一 一能化之如虎豹龙蛇各
 归其所四罪而天下咸服处皆是育 致中所以属
卷二 第 17a 页 WYG0209-0063c.png
 天地位者盖要天地位非有设施措置只是以心相
 感而已所以属致中致和所以属万物育者盖要万
 物育非但以心相感而已兼有设施措置所以属致
 和然又须看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以下一段则
 仍是合一分而又合此朱子析理最精处翼注以为
 葛藤何居 蒙引于天地之心正下说个天地之身
 安于天地之气顺下说个万物之得是气者最认得
 真然曰天地之气顺与天地位无甚分别则不然盖
 位育是以形言心与气是以气言天地是万物之统
卷二 第 17b 页 WYG0209-0063d.png
 会处心是气之统会处故以心属位万物是天地之
 散殊处气是心之散殊处故以气属育确不可易
 或疑尧汤之水旱孔子之不得位若中和未必能位
 育者不知尧汤之水旱气数非常之变也君子只道
 其常孔子之不得位则或问所云天下虽乱而吾身
 之天地万物不害其为安泰其说明矣又或疑中和
 分配位育不免支离者盖尝思之天地位只是天下
卷二 第 18a 页 WYG0209-0064a.png
 大纲都好了故致中便能如此万物育是天下事事
 都好了须致和方能如此致中有致中之作用致和
 有致和之作用 顾敬庵曰有一身之位育有一家
 之位育有一国之位育有天下之位育有万世之位
 育极其功力所到总之于性体无增毫末 吴因之
 曰位天地育万物正是中和极致处切不可落下一
 层看亦犹笃恭而天下平天下君子之笃恭也
 脩已以安百姓安百姓正君子之脩已也即如孔子
 论为仁家邦无怨正所谓敬恕非效也宽则得众信
卷二 第 18b 页 WYG0209-0064b.png
 则人任(云)云 正所谓恭宽信敏惠亦非效也口气云
 唯中和为大本达道故君子于中和必致之以至乎
 其极天地则位焉万物则育焉此岂非体道之极功
 而神圣之能事乎 两效字上当各增一止字方妙

按戒惧慎独两条是入道之功喜怒哀乐两条只

 是自此而诣其极耳或问于上两条则曰因论率性
 之道(云)云 于下两条则曰推本天命之性(云)云 其实
卷二 第 19a 页 WYG0209-0064c.png
 上两条不单承率性盖道也者道字已包性教在内
 下两条本文说中和而教亦在其中岂止推本天命
 或问当活看 按此章异说纷纭如姚江之徒合戒
 惧慎独为一事合已发未发为一时刘蕺山以未发
 属动已发属静艾东乡谓慎独后方有中和种种讹
 谬今宜以章句大全为主
仲尼曰节 此章见天下人品只在中庸中庸工夫只
 在一敬子思于前章发明中和之义这个中和合言
 之只是一中这个中是极平常的道理故谓之中庸
卷二 第 19b 页 WYG0209-0064d.png
 然虽是君子小人之分全在乎此故复引仲
 尼之言以明之 诸家皆云未发之中子思始发之
 而朱子解君子中庸兼不偏不倚言者盖虽
 云子思始发然岂前圣所未知而子思始发之乎只
 是前圣告人都就无过不及上言耳则此引仲尼之
 言安见其不兼未发之中言乎若中庸以下诸章则
 俱就无过不及上论而不偏倚之意则见于言外与
卷二 第 20a 页 WYG0209-0065a.png
 此又不同也 此章章句与或问不同或问只就过
 不及论全不及不偏不倚意岂亦朱子未定之意乎

总注虽引游氏曰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然论本

 然道理亦可谓之中庸故首节仍把中庸作道理解
 蒙引说是 天下之所共尊者君子而君子无他能
 体此中庸而已静焉而无所偏倚也动焉而无过不
 及也平常之理无少或亏这便是君子天下之所共
 恶者小人而小人无他不能体此中庸而已静焉而
 不胜偏倚也动焉而不胜过不及也平常之理全与
卷二 第 20b 页 WYG0209-0065b.png
 相反这便是小人可见这个中庸关系人品如此
 徐玄君子中庸为此中庸完君子身上即
 君子即是中庸也意无两层才说小人便是反中庸
 此千古学脉之辨 此君子与小人相反处
 以下诸章是言知愚贤不肖之与君子不同处其意
 各别 葛屺瞻曰贤知之过及素隐行怪愚不肖之
 不及及遵道而行诸人总不脱凡民然犹在道中唯
卷二 第 21a 页 WYG0209-0065c.png
 小人反中庸似是而非方是吾道蟊贼而当为中庸
 严其辨者也 小人之反中庸也有似是而相反处
 有不似而相反处兼说方是故以居之不疑为说者
 偏谓无居之不疑解者亦偏
君子之中庸也节 张彦陵曰此节是上节注疏作推
 原说 翼注曰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君子小
 人本是人品名目而注作心与德说者盖人品惟在
 心术也君子心与道合故为德小人心与道违故只
 谓之心 章句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
卷二 第 21b 页 WYG0209-0065d.png
 分两层看窃意君子之德似指无私随时处中则指
 当理俱属已发大全朱子云为善者君子之德为恶
 者小人之心意亦似如此未尝以动静分贴也大全
 诸家俱然蒙引浅说始以动静分贴则无私当理俱
 在时中内矣其说亦似有理姑从之 章句两个又
 字要细看诸家说不同有以平时临事分者谓君子
 小人平日之气禀学问既殊而临事之立心制行又
卷二 第 22a 页 WYG0209-0066a.png
 别是一说也有以内外分者谓君子小人内而存心
 既有公私之分外而处事又有当理不当理之异是
 又一说也有以动静分者谓君子小人方其静时既
 有能存养不能存养之不同及其动时又有能省察
 不能省察之不同是又一说也此于理皆无背然蒙
 引浅说皆主动静言今姑从之 李毅君子与
 小人无忌惮相反全在戒惧慎独上率性之道本是
 时措而宜者故著一时字时有变通之义有不易之
 义其作用处活泼圆融不拘一辙然却是性命之理
卷二 第 22b 页 WYG0209-0066b.png
 恰当如此差不得毫釐者故惟君子能之 张侗初
 曰中不离日用故曰庸中不可执著故曰时此仲尼
 于中字下一注脚也 张彦陵曰按时字章句有三
 解随时以处中是论工夫中随时而在是论本体无
 时不中是论究竟 注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兼动静
 说是工夫而无时不中亦兼动静说是德行但意则
 归重在时中边盖章句虽非独重时中而此段则为
卷二 第 23a 页 WYG0209-0066c.png
 时中而设也小人不知有此一句对君子知其在我
 三句不戒惧意已在里面亦兼动静而重在动边肆
 欲妄行便是无忌惮二句对而无时而不中矣一句
 而直在动上说 沈无回曰下文两而字最有意政
 谓小人无忌惮处绝似君子之时中而只是用时中
 的一副心肠不同所以君子用之则为时中小人用
 之则为无忌惮辨在体而不在用也 按此是以注
 君子之德指无私看与蒙引浅说不同且又偏重了
卷二 第 23b 页 WYG0209-0066d.png
翼注曰或问无忌惮模样曰如喜怒哀乐一或任

 情而不中节便是无忌惮 苏紫溪曰小人实反中
 庸而不自知其为非乃敢自以为中庸而居之不疑
 则其所谓中庸是乃所以为无忌惮也名曰中庸而
 实非中庸故上曰反中庸而下指曰小人之中庸冯
 具区曰此小人不是小可的正是隐怪一流人 小
 人之中庸不止一样有自以为中庸而居之不疑者
 亦有以中庸为不足学而敢为高论者显叛阴违皆
卷二 第 24a 页 WYG0209-0067a.png
 在其中总是无忌惮的人不宜泥定一等人看 
 龙溪
曰为善而有忌惮做不得真君子为恶而有忌
 惮做不得真小人 按此论极快但忌惮之出于濡
 柔者不可有忌惮之本于敬畏者不可无章句自中
 无定体以下专为时中与无忌惮致详盖以二者之
 义难晓而独详之蒙引便云重在时中与无忌惮上
 偏矣余初误收
中庸其至矣乎章 此章是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
 之而众人亦鲜能之以起下章之义 吾人学问过
卷二 第 24b 页 WYG0209-0067b.png
 了小人一关又须要过众人的关过得众人的关方
 成得个人下文知愚贤不肖皆所谓众人 沈无回
 曰首句夫子反覆中庸独见其妙突地赞出此一句
 语气小顿转眼当世不胜慷慨故曰民鲜能久矣若
 谓中庸而民鲜能非圣人语气 管登之曰中庸二
 字虽并提而中意全收在庸字上盖为衰世之离庸
 以求中者发也世教日衰人多求之庸言庸行之外
卷二 第 25a 页 WYG0209-0067c.png
 故有此叹 此说偏 张彦陵曰按其至矣乎是赞
 词说者皆以无过不及讲至字不知无过不及只形
 容得个中庸若至字又推开说愚不肖者减不得一
 分贤知者增不得一分故曰至 李毅侯曰至即程
 子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意 四书
 镜曰其至虽是赞词便有民当与能意 吴省庵曰
 本文能字最要紧下鲜能知味不能期月守中庸不
 可能皆言鲜能之故直至圣而后可能故曰唯圣者
 能之 吕氏厌常喜新之说鲜能二字内亦包得若
卷二 第 25b 页 WYG0209-0067d.png
 以解本文久字则谬 按章句世教之教与脩道谓
 教之教皆通上下而言民即人也 能字与下章鲜
 能知味不能期月守中庸不可能唯圣者能之以至
 果能此道矣至诚能尽性能经纶大经至圣能聪明
 睿知诸能字脉络皆贯通
道之不行也节 此章存疑浅说俱只承民鲜能来双
 峰谓承上二章者谬 张彦陵曰须知知愚贤不肖
卷二 第 26a 页 WYG0209-0068a.png
 皆是有意求道的人只因著了一分意见所以不入
 于过便入于不及夫子指点出两边病痛令人无可
 躲闪所以醒觉之也 沈无回曰中庸立教本旨只
 是要人见中于庸贤知过之是不肯庸愚不肖不及
 是不能庸或曰何谓不君子而时中时当如
 此即旋乾转坤许大事业在本分上只是庸德愚不
 肖者便看来做许大事业退避不肯承当岂不是不
 能庸 翼注曰知之是知其故 又曰贤者不是圣
 贤贤字只如陈仲子之廉尾生之信之类愚是愚昧
卷二 第 26b 页 WYG0209-0068b.png
 不肖是庸弱四者不但生禀要亦成于意见蔽于私
 欲不能变化气质 按翼注发章句蒙引所未发然
 不相背也 又曰不能择则不能守矣故知愚属行
 边不能守则择为虚矣故贤不肖属明边 按此节
 知行相因之意只依翼注此解为是大全晏氏谓知
 者专于明道或怠于行贤者专于行道或忽于明此
 是旁意非正解 按知愚之过不及而道不行是不
卷二 第 27a 页 WYG0209-0068c.png
 仁也贤不肖之过不及而道不明是不知也而勇之
 过不及在其中矣云峰专以愚不肖为不勇殊谬
人莫不饮食也节 翼注曰饮食乃道中一事不作影
 喻说作文只就饮食讲而起束推广为是人字兼智
 愚贤不肖 按翼注甚善大全蒙引存疑浅说虽俱
 有譬喻字然自可活看蒙引曰味烹调到正处便亦
 是一事之无过不及了故以为得中道之喻此正是
 翼注之意但多一喻字耳 徐自溟曰玩莫不字见
 道未尝须臾离人 鲜知味存疑曰在富贵则过于
卷二 第 27b 页 WYG0209-0068d.png
 奢侈而失其正味在贫贱则伤于饥渴而失其正味
 翼注曰好尝甘者偏于甘好尝辛者偏于辛当兼用

上过不及是指已然者言鲜能知味是言其不能

 加工乃是所以过不及者自不同 吴因之曰此承
 上文过不及而叹其不察非谓所以过不及者由不
 察也 按依此则知味知字不著力注察字当依史
 氏在鲜能知味上且上节已有察字意徐自溟半条
卷二 第 28a 页 WYG0209-0069a.png
 正与此合俱不可从 章句道不可离贴人莫不饮
 食也人自不察贴鲜能知味是以有过不及之弊应
 上节 依新安陈氏则章句道不可离当在人莫不
 饮之上人自不察方正贴人莫不饮二句若谓中道
 在饮食之间犹正味在饮食之内是道不可离也但
 人虽莫不饮食而鲜能知味也是人自不察也此说
 亦妙然人罕从姑从俗可也
道其不行矣夫章 马汉宗曰夫子本是叹人不能行
 道而乃云道其不行其字内无限寓意言道岂其不
卷二 第 28b 页 WYG0209-0069b.png
 行其不行者固自有不得辞其责者在 翼注曰此
 节只承智愚不承贤不肖来要见慨叹意
舜其大知也与章 此章承上章言道必能知而后能
 行举大舜正以见能择之知 吴因之曰首章以戒
 惧慎独为不离道之功此合下又以知仁勇为入道
 之门 又曰合回章有能择之知而后道行有能守
 之仁而后道明举大舜正以见能择之知故问察隐
卷二 第 29a 页 WYG0209-0069c.png
 扬及执两端意重而用中意颇轻举颜回以见能守
 之仁故拳拳服(阙)
卷二 第 29b 页 WYG0209-0069d.png
卷二 第 30a 页 WYG0209-0070a.png
 善其恶者已隐而不宣 翼注曰执持也持而择之
卷二 第 30b 页 WYG0209-0070b.png
 也择字在执字下用字上 按翼注妙双峰谓用其
 中则有以见其精密详审用字当作择字方是 李
 毅侯曰执两用中正如真丹在手点铁成金在人发
 之为迩言在舜用之皆玄德矣 张彦陵曰用其中
 于民是把此中用于民上不是用民之中 分明
卷二 第 31a 页 WYG0209-0070c.png
 翼注曰于民二字轻只带言 须知舜之取善自兼
 言行但本文问察隐扬执用则俱就言上说耳 问
 察隐扬则非知者之过执两择中则非愚者之不及
 问察隐扬执两是不自用而取诸人择中是在我之
 权度精切不差用中句轻此句自属行 问察隐扬
 似亦非愚者所及执两用中似亦非知者所及通说
 为是然或问却分明(丙辰六月二日) 张彦陵曰其斯以为
 舜乎犹云这个才是舜不必添出大知然即添出大
 知二字亦不妨玩或问可见 又曰此句还总领通
卷二 第 31b 页 WYG0209-0070d.png
 节来 其斯以为舜乎有如斯而已足为舜之意根
 上问察说有必如斯而后可为舜之意根上择执说
 不可专主无太过一边 知者不必求之过也如斯
 而已足为舜愚者不可不及也必如斯而后可为舜

彦陵又曰按本心之明即是知吾人这点灵明原

 无限量只缘意见作障失却本来初体夫子所以指
 点大舜出来做个样子只要吾人葆任此灵明之体
卷二 第 32a 页 WYG0209-0071a.png
 而已
人皆曰予知章 李毅侯曰一章意犹云道其不明矣
 夫 诸家皆认舜为知回为仁故于上下相承处多
 不明白须知子思之意乃是云如舜之知方可谓之
 仁如回之仁方可谓之知脉理自井然 翼注曰两
 予知不同上知字是能料事于未然下知字是能析
 义理于毫茫俱自负之辞 袁了凡曰子思引此固
 重下一段然孔子当时立言之意上段亦不是喻辞
 罟擭陷阱只是险处君子居易一切俱是坦途小人
卷二 第 32b 页 WYG0209-0071b.png
 行险便终日在罟擭陷阱之中争先而赴曰驱 按
 行险乃小人无忌惮之事不能守中庸则知愚贤不
 肖过不及之事孔子自平说子思引来则是以上段
 喻下段如此说亦似妙然先儒槩以为喻辞姑从众
 可也 翼注曰罟擭陷阱喻祸机所伏驱非人驱乃
 自驱也蔡林俱作为利欲所驱折衷嫌其添设以行
 险字换去逐利字固浑融但觉发挥不明耳看来除
卷二 第 33a 页 WYG0209-0071c.png
 了利欲亦别无自驱犯患处还从前说游立轩曰罟
 擭陷阱非必是为利驱为势驱即是自己之知驱之
 也(须知此亦是宾意)若是真知者则见得世态一切陷人累
 人之境皆罟擭陷阱中也 时文多云唯其自以为
 知便非大知若大知则忘其知矣须知此意是宾意
 不重全重在不能守上 陆象山曰此道与溺于利
 欲之人言犹易与溺于意见之人言却难罟擭陷阱
 能掩取禽兽者饵昏之也祸机能陷人者利昏之也
 隐怪之道能误人者意见昏之也 此亦是宾意
卷二 第 33b 页 WYG0209-0071d.png
 乐天斋翼注曰择中庸只就日用事物之理言勿说
 太深 翼注曰不能守据旧说云复失之于过不及
 也时文多只作复失之于过还从前说 而不能期
 月守也言不能守便该得不能行
回之为人也章 此章大意是承上章言道既不明必
 仁如颜回然后道可明也在夫子口中择守并重在
 子思引来则重在能守一边 当与舜其大知章对
卷二 第 34a 页 WYG0209-0072a.png
 看只重知行之分大全朱子以安勉分看云峰以穷
 达分看俱是馀意不可作正讲 翼注曰为人二字
 不虚要本生质之粹而又能察说此从第四章会意
 来也 张彦陵曰择亦须说得细盖中庸虽浑然性
 体而其发于万念万事者莫非性体之散殊必须随
 处体认愈析愈精方才有得此即格致之旨 翼注
 曰择乎中庸是随事随物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
 但要讲得细些依程文兼念虑与事物盖中庸虽浑
 然性体而其发于万念万事者莫非性体之散殊必
卷二 第 34b 页 WYG0209-0072b.png
 须有随处体认之功择乎中庸即格致之旨若依新
 说择中庸只是寻求性体遂把下文得一善作合一
 之善说文理自然不通 翼注曰善即中庸也得一
 善非止一善也一中散为万用得一善便守一善是
 随择随得随得随守之意 吴因之曰择乎中庸得
 一善圣人言语不赘言善足矣又冠之以一何也统
 言善则对恶之辞也人或趋于天理中之人欲归诸
卷二 第 35a 页 WYG0209-0072c.png
 一则不二之谓也然后见其为天理中之天理一字
 正与择字对看盖所谓择者非合理欲而择之是专
 就天理而择之也人欲一边自是较然何须择得唯
 天理中同源而异派毫釐而千里者其蹊径甚难且
 如杨朱之义墨翟之仁彼皆断然不欺都是正路上
 错了脚所以要择择之既精尽去其所为千蹊万径
 可以南可以北可以东可以西者而独见此堂堂正
 正大路所谓得一善也言中庸而不要诸一其不流
 而为小人之无忌惮也几希 按因之谓择天理中
卷二 第 35b 页 WYG0209-0072d.png
 之天理亦是但天理中之天理本文善字内已包得
 以本文一字贴之则谬矣 服膺弗失总是能守而
 行在其中矣存疑谓行在择乎中庸之后得一善之
 先行之而有得是得一善也翼注因之殊谬麟士讥
 其太凿极是浅说亦不用也盖得字只是知得未是
 行得也 翼注曰能守固是守之以心却不是空空
 守在心头终身所历寂感不一寂时守在心头矣感
卷二 第 36a 页 WYG0209-0073a.png
 时岂不见之行事乎墨卷无寂无感常合而常不违
 也最得旨膺是胸前只是借字 或问以择乎中庸
 为非贤者之过服膺弗失为非不肖者之不及恐不
 然似当云择乎中庸则非知愚之不及服膺弗失则
 非贤不肖之过不及
天下国家可均也章 此章大意谓中庸不可能必如
 后章所言之勇乃能之耳与前引舜回章一例然所
 以必先说此章者要人知中庸是一个至难的方才
 知下章之强必不可少 姚承庵曰三者做得恰好
卷二 第 36b 页 WYG0209-0073b.png
 便是中庸 管东溟曰三者一裁于中庸便是至德
 此于语中大帝尧德泰伯仁比干见之 天下国家
 三句分言之则可均似知下仿此合言之则每句内
 各自有知仁勇故大全陈氏及蒙引之说自可兼用
 也 章句元本不必其合于中庸改本云然皆倚于
 一偏总是一样意思但云皆倚于一偏则尤觉直捷

王守溪曰此不是说道理不可能论道理则已曰

卷二 第 37a 页 WYG0209-0073c.png
 庸矣何不可能之有乃叹人之不能此道也 许敬
 庵曰中庸不可能也乃反说之词谓三者之难亦有
 可得而能矣若中庸之道至易至简而乃不可能也
 乎此圣人怪而警之之辞也以难阻人恐非圣人之
 意 翼注曰人欲之私不但徇情灭理稍参意见即
 是私稍加意气亦是私 章句所谓义精仁熟而无
 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此即下章所言之勇也
子路问强章总旨 此章承上章中庸不可能言必如
 夫子告子路之强然后中庸可能中庸之所以不可
卷二 第 37b 页 WYG0209-0073d.png
 能者只是不强耳 彦陵氏曰易曰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此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则自中自
 和又何强之可名耶然吾人有生以后便为习气用
 事矣矫习以归性乃所称自君子
子路问强节 乐天斋翼注曰窃闻刚足以任道而未
 得其真故问之 张彦陵曰问强与问勇精粗不同
 强字即虽柔必强之强是习到牢硬处站得脚定不
卷二 第 38a 页 WYG0209-0074a.png
 委靡偃仆耳
南方之强与节 张彦陵曰三与字不是诘问亦不是
 听其自择分别南北正要他不为气习所移抑而强
 与句即是南北二句中转语 乐天斋翼注与此同
 然浅说却作诘问看俟再定 乐天斋翼注曰三与
 字不是听其自择只是历数以告之如云不有南方
 之强与不有北方之强与又不有汝学者之强与
宽柔以教节 乐天斋翼注曰教字专作师教弟子言
 只如俗云劝化人耳 此是二项不当串 佐案曰
卷二 第 38b 页 WYG0209-0074b.png
 南方之强亦就南方之出类者言之非是人人如此

强处全在含忍果敢章句两个胜人字又是其强

 之验处双峰即认柔能胜刚为强稍差 以南北之
 强对看则南为不及北为过以南北之强对无所自
 立者看则南北俱是太过 翼注曰居之是以其强
 而自处非居其地也 湖南讲曰颇类知雄守雌知
 白守黑的作用此属乎器度
卷二 第 39a 页 WYG0209-0074c.png
衽金革节 张彦陵曰二句串看非必定是死虽至死
 而不生悔的念头亦是平时自负如此湖南讲曰衽
 金革不定是用兵乃借以状其情之乐祸即至死亡
 亦无厌恶是赴人之急徇人之难的作用此属乎骨
 力
故君子和而不流节 张彦陵曰南北之强亦不是寻
 常人此辈亦见定守定但学力未能尽变化气质不
 免尚为风气所囿所以不得为中庸此节乃中庸之
 强 附乐天斋翼注曰此节分人已穷达四件看
卷二 第 39b 页 WYG0209-0074d.png
 彦陵又曰按和不流是一转语盖和易至于流流是
 和之弊中立不倚是一直语盖中立便是不倚不倚
 是中立之竟 附徐岩泉曰不流方得谓之和若流
 则便谓之同矣 湖南讲李宗皋问中立已是不倚
 了今讲又不至于倚傍以又字作转语者谓何答曰
 若中立自然不倚怎见得他强处惟易倚而不倚乃
 见矫转之意盖中立者挺然直立不愁他倚东西南
卷二 第 40a 页 WYG0209-0075a.png
 北却愁他又倚中立作靠山生一段孤介的气习这
 倚乃似中立非中立即在中立内照上流乃似和非
 和即在和内 按此看不倚似胜大全朱子之说(丙午)
 (三月十二日) 麟士谓朱子尝谓尧舜孔子方是庸夷齐
 所为都不是庸今又以并證不倚不知当否麟士此
 疑则太过盖统两人之生平论之则诚不得为庸若
 只就其一二事论之如伯夷叩马之类则又安得不
 谓之庸 中和与首章中和浅深不同故蒙引云和
 与中立字轻与下文国有道国无道一例强处全在
卷二 第 40b 页 WYG0209-0075b.png
 四不字上 明季讲家以和不流为处众之道中立
 不倚为持己之道大全蒙引俱无此说看来处众亦
 有和处有中立处持己亦有和处有中立处不必如
 此分 因之谓末节非对众人言对南北之强言也
 若国有道而不变塞是不为富贵宠利所移则南之
 以忍胜人北之视死如归岂以富贵移易其心者哉
 此段最精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曰塞者韬敛晦藏
卷二 第 41a 页 WYG0209-0075c.png
 不自表暴之意凡从事于务内之学者皆知学贵闇
 然道贵藏用其始未尝不务晦塞而戒名高第当国
 有道之君子乘时效用之日将外有时不再来
 之虑而内有翘然自喜之心于是急于树尺寸见所
 长虽非富贵移人亦属名根未尽此之谓变塞不变
 则未试而恬然无急于求试之意已试而泊然无乐
 于得试之意变与不变只争个著意与不著意此则
 谬也所谓不著意所谓韬敛晦藏似是二意不当合
 而为一且此种意俱在章句所守二字内不当以此
卷二 第 41b 页 WYG0209-0075d.png
 作塞字正解又曰国无道至死不变者论语曰不曰
 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圣人之遇磨涅
 也有不磷而已矣未尝磨而益坚也有不缁而已矣
 未尝涅而益白也不磷不缁所谓不变者也益坚益
 白则动于气矣此亦谬也所谓不变者乃是不变其
 不激不随之行耳若即以不激不随为不变正解则
 文理岂顺乎总之因之虽知此节是对南北之强说
卷二 第 42a 页 WYG0209-0076a.png
 而不知以和而不流一句作主故如此穿凿 宋羽
 皇曰两不变所不变者何即中和也强只不流不倚
 可了有道无道特极其境遇言之耳 翼注曰未达
 之所守平生之所守只是一样但国有道则身出而
 仕回视潜脩则为未达之所守国无道身未出仕故
 但言平生 陈几亭曰不变塞非处通显之地不改
 寒素风也若然一杨绾耳何当于中庸之强哉盖致
 主君子塞时之素心其用也必君民如
 伊尹处莘耕野而乐道及用于汤则革无道而洽一
卷二 第 42b 页 WYG0209-0076b.png
 德一心之交此之谓不变 若对半涂而废者说则
 不倚不变意俱重然在子思引言之旨则然非夫子
 对子路本旨 大全朱子以四者为能择能守后事
 似与章句不同然必能择能守而后进于强亦必有
 如是之强而后可谓真能择真能守朱子之说固未
 尝矛盾 君子之强在理不在气在以理自胜不在
 以气胜人故有时与人同是谓和和则君子
卷二 第 43a 页 WYG0209-0076c.png
 不流此理不可夺也有时与人异是谓中立中立则
 君子不倚此理不可夺也以至处穷处达境
 不一而君子之不变则一此理无之而可夺也岂南
 北之强所可同日而论哉中庸之不可能者必如是
 而后可能也
素隐行怪章总旨 此章因上数章分言知仁勇以为
 入道之门至此合言以结之自民鲜能久矣至此只
 如一章民鲜能与唯圣者能之正相照应前言道之
 不行不明由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然未详言贤知
卷二 第 43b 页 WYG0209-0076d.png
 之过如何愚不肖之不及如何此章言素隐行怪便
 是贤智之过遵道而行半涂而废便是愚不肖之不
 及至舜之知回之仁告子路之勇合之便是此章之
 圣大抵道止于中尽于圣圣只是中之至夫子虽不
 敢以圣自居然必揭出一个圣者见天下只有一条
 正路犹孟子言法尧舜而已矣 吴因之曰特借自
 己以发明中道不是自叙口气全不重不屑乎失中
卷二 第 44a 页 WYG0209-0077a.png
 与不自居于得中意 张彦陵曰按中庸道理最平
 最深原是人生日用饮食只因名根不尽(偏)所以惑
 于新奇可喜做得半上半落首节提出后世有述末
 节说到不见知而不悔把是非毁誉一切放下方是
 依中庸的实地
素隐行怪节 亦有始不隐怪而终隐怪者亦有不索
 隐而行怪者 翼注曰有是容或有 张彦陵曰不
 说当时之述而说后世盖后世圣远言湮而想见先
 年有高奇之事遂杳邈而迎取以为新有字要看得
卷二 第 44b 页 WYG0209-0077b.png
 活 言后世便包得当世不必如此穿凿 隐字是
 隐僻之隐是常道之外者下章费隐是隐微之隐乃
 常道之中者 这种人知人所不能知行人所不能
 行似犹愈于半涂而废者然过犹不及
君子遵道而行节 张彦陵曰半涂而废即在遵道句
 内遵如童子之遵严师原无浃洽故不得不废照弗
 能己看亦自见 遵字比依字虽较浅然亦不可说
卷二 第 45a 页 WYG0209-0077c.png
 坏 吴因之曰大都半涂而废终是好奇之心所使
 毕竟归于隐怪之一路此非力之不足乃志之不坚
 也 按此说虽亦有然须兼不及一边说始全 佐
 案曰半涂而废只是不能造其极不必归于隐怪(甲辰)
 (闰六月二日) 隐怪是失之过半涂而废是失之不及各
 自一病 蒙引翼注俱云半涂而废者不可便谓之
 愚不肖不知究其归则亦是愚不肖也 注力之不
 足当活看 半涂而废与孔子所谓画孟子所谓进
 锐退速其病不同及其归亦一而已这一种人亦是
卷二 第 45b 页 WYG0209-0077d.png
 学问中人所以谓之君子然究其归是亦愚不肖也

画者不待言进锐退速者亦不待言 翼注曰吾

 弗能己矣既不可作勉焉而不敢废又不可自认至
 诚无息作文只就道上发不能己便是盖中道乃天
 之命人之性能遵而行自有不穷之味不息之机我
 如何能己得颜子欲罢不能正与此通 吾弗能己
 只是言道之所在吾弗敢过道之所在吾不敢不及
卷二 第 46a 页 WYG0209-0078a.png
 即学不厌之意
君子依乎中庸节 张彦陵曰依与遵不同遵字著力
 依字自然 翼注曰依中庸者与中庸为一也中即
 心心即中心之惺惺处即中庸之所当知心之亹亹
 处即中庸之所当行 游氏未免有念之云似亦与
 依字意切而或问讥其非儒者之语恐太过 翼注
 曰遁世不见知只一意不必太分别要本平淡之理
 不足以致人之知来亦不必以山林岩穴讲遁世此
 只言其隐而在下耳悔字要说得细不悔又要说得
卷二 第 46b 页 WYG0209-0078b.png
 自然不是有心把持道真在我自然忘却显晦不但
 不改操亦不动念 管东溟曰遁世与避世别避者
 必隐遁者不必隐君子有中庸之隐德而世人自与
 之相违如天山之两相望而不相亲故曰遁依中庸
 矣何以至于遁世圣人不索隐行怪又不阉然媚世
 则膻气薄而聚膻者不附焉亦若天山之相遁耳然
 而圣人卒无悔非止以不愧不怍故无悔盖培万世
卷二 第 47a 页 WYG0209-0078c.png
 之道基者名不必成于一世儒者不可不究此理
 沈无回曰中庸之理至平至实有一毫与当世不相
 合不可谓中庸唯与当世无一毫不相合而世莫我
 知而不悔方见其依中庸之真处若认作悬崖撒手
 更不顾人便是禅学 高中玄曰说遁世又说不见
 知者何盖遁世者藏于世也身遁而名犹彰彼好名
 者犹能甘之唯身既遁人又不知乃人之所甚不堪
 者而能无所怨悔日有孳孳此正所谓潜龙也圣人
 也此圣学本旨所谓无所为而为者也故篇末复自
卷二 第 47b 页 WYG0209-0078d.png
 闇然为己推至声臭俱无终之也 顾泾阳曰悔字
 与人不知而不愠二字有辨愠者是己而非人悔者
 徇人而忘己不愠自反之至也不悔自信之至也然
 遁世不见知圣人只不悔而已老子曰知我者希则
 我贵矣似多了一层意思 既说遁世不见知而不
 悔便有国有道不变塞焉一边不当呆看 依与不
 悔虽云常依是不悔则原是二件然到了依地位自
卷二 第 48a 页 WYG0209-0079a.png
 然不悔所谓既无虚假自无间断也大全胡氏云依
 非难不悔为难蒙引浅说俱云依只是仁知不悔方
 是仁知之至俱不是余初亦误收注知之尽数句总
 承上来不专顶不悔说 张彦陵曰唯圣者能之句
 不是难其辞以阻人高标其名目正为素隐行怪者
 下一针砭也盖隐怪之徒祗为名心太盛意欲以人
 所不能知不能行者见其奇不知道实不外于中庸
 只是此念毫无断续毫无夹带处便成绝德何必隐
 之素而怪之行耶所谓吾弗能己矣固如此 按末
卷二 第 48b 页 WYG0209-0079b.png
 句亦不专对隐怪说 唯圣者能之勿说得太高圣
 只是尽其性之所固有人自不能如圣耳 李毅侯
 曰依乎中庸遁世不悔唯圣者能之至此才结得君
 子中庸一案 此节时解有谓依中庸句当与素隐
 遵道二句应遁世句当与有述半涂二句应其说甚
 谬与章句相悖 末节与弗为弗己对看是安勉之
 分与隐怪半涂对看是中不中之分此章正意只重
卷二 第 49a 页 WYG0209-0079c.png
 在中不中上(丁卯三月)
君子之道费而隐章总旨 此章言道无不在以申
 明不可离之意所以归之君子者以君子为能不
 离乎道也其实章句只就道言并不就君子身上
 言 赛合注曰此下至哀公是中庸第二枝上一
 枝既就中庸之道说到从入去的门路了此一枝
 复自道之不可离处说起个费字旋即约之人身
 由日用素位家庭孝弟之常贯乎微显而推至
 圣人格天继述之事帝王人存政举经纶之业正
卷二 第 49b 页 WYG0209-0079d.png
 见自迩行远自卑登高道之费者可全体矣此一
 枝大义也 饶氏以首章道不可离为无时不然
 此章费隐为无物不有最细首章二句虽亦兼无
 物不有言此章存疑虽亦兼无时不然言然所主
 则各有所在 葛海门曰此章须要把夫妇圣
 人天地浑看做一件圣人即是夫妇夫妇即是天
 地鸢鱼之飞跃即是夫妇之知能飞跃之天渊即
卷二 第 50a 页 WYG0209-0080a.png
 是有憾之天地斯道活泼泼地自彰自著于其间
 一毫掩匿不得一毫假借不得但在夫妇曰端在
 天地曰至而还其与知与能之良即可以为圣人
 参赞之极相忘于天地有憾之大便冥合乎不知
 不能之真矣 张彦陵曰按此章说道之费首以
 夫妇言起而后又以造端乎夫妇结之此可见人
 道之所自始也下君子之道四论及君臣
 父子兄弟朋友继又及和乐宜顺语道之所自若
 舜文武周皆是尽此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道者
卷二 第 50b 页 WYG0209-0080b.png
 故引夫子言五达道以终数章之义而要行道以
 智仁勇则又以照转前支择守之意此又是数章
 脉络
君子之道费而隐节 丘月林曰这道该夫妇圣人
 天地万物在内以其非君子不能尽故曰君子之
 道 又曰谓之隐者所以赞费之妙也 费隐之
 隐与索隐之隐不同蒙引甚明赛合注云金章虽
卷二 第 51a 页 WYG0209-0080c.png
 重个费隐又只重个费字费隐不平盖子思因老
 庄之徒求道于虚无寂灭荒唐之境于吾儒平实
 简易充周不穷之理置之以为平常浅近而不能
 为故特揭而言之曰君子之道非徒不可见而隐
 也乃费而隐也翼注讲意俱依此说俱大差中庸
 之作为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而作也岂专为索
 隐一流哉费隐皆就理言不可认气为费认理为
 隐 以存疑之说推 则天命之性率性之道
 俱属费亦俱属隐分属则非 首节意已说尽了
卷二 第 51b 页 WYG0209-0080d.png
 下三节只是详其费證其费结其费 赛合注
 曰据首节注云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新说
 乃谓费即使费之费隐即莫见乎隐之隐不是
 用之广体之微而以有无插讲岂知无字岂可当
 隐字 袁了凡曰此道即时时用时时无用时时
 有感有应时时无感无应 按此将费而隐作动
 而无动看了是认心为道了赛合注辨之极是
卷二 第 52a 页 WYG0209-0081a.png
夫妇之愚节 翼注曰夫妇之愚不肖是夫妇中愚者
 不肖者时文云愚如夫妇不肖如夫妇则圣独不在
 匹配乎 张彦陵曰由夫妇而推至圣人天地不能
 尽便是道之至大处而其大处又无空隙渗漏故总
 承之曰大莫载小莫破其实大小不平更不必分天
 地圣人为大夫妇为小只是这个道说大亦得说小
 亦得 附辨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不必谓所不
 知所不能者尽在所知所能之外就夫妇与知与能
 的道理即圣人真个有所不知不能总是论道之费
卷二 第 52b 页 WYG0209-0081b.png
 不可以知能尽的意思 愚不肖所知能如事亲敬
 长之类圣人所不知不能朱子曰人多以至为道之
 精妙处若精妙处有所不知不能则与庸人何异至
 乃是道之尽处不知不能是不紧要之事又曰夫妇
 之与知与能是万分中有一分圣人不知不能是万
 分中欠一分皆说得至妙天地之大以道言不以形
 言 附关尹子曰非有道不可知不可知即道非有
卷二 第 53a 页 WYG0209-0081c.png
 道不可能不可能即道 翼注曰憾是不满足意不
 专是怨望也注云覆载生成之偏如天职生覆不能
 成载地职成载不能生覆是也此以天地之常言也
 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如当寒而暑当暑而寒善
 人遇灾凶人遇祥是也此以天地之变言也只作怨
 望说遗前一意 又曰不可说坏天地圣人只见道
 广耳 又曰不是君子语大语小只是以君子之道
 之大者言之以君子之道之小者言之 又曰二天
 下字以物言天地万物皆是物 说丛袁七泽曰凡
卷二 第 53b 页 WYG0209-0081d.png
 物以彼载此以此载彼以彼破此以此破彼盖有二
 故可载可破也而道岂其然哉载者与所载者皆道
 也破者与所破者皆道也又安得而载之破之 圣
 人也尽不得天地也尽不得是语其大而其大无外
 莫能载也愚不肖所知所能是语其小而其小无内
 莫能破也 此章所谓大即后所谓洋洋所谓大德
 敦化也即前所谓中所谓天命之性也此章所谓小
卷二 第 54a 页 WYG0209-0082a.png
 即后所谓优优所谓小德川流也即前所谓和所谓
 率性之道也大是万物统体一太极小是万物各具
 一太极大处有费隐小处亦有费隐大全云峰胡氏
 及蒙引皆以隐为天命之性费为率性之道此未是
 存疑不主其说朱子语类亦尝辨之云不当以中为
 隐以和为费
鸢飞戾天节 翼注曰注云化育流行者鸢鱼即化育
 之一物鸢飞鱼跃即化育流行之一机 又曰注云
 活泼泼地者活字是活动意又是自然意盖使鸢不
卷二 第 54b 页 WYG0209-0082b.png
 飞鱼不跃是化机有息非活也使有心于飞而后飞
 有心于跃而后跃是亦情识所为不谓之化机而终
 归于止息亦非活也唯自然之动为活 鸢鱼之飞
 跃气也当飞当跃者道也是随举一物皆可见道不
 可泥在鸢鱼上林次崖尝推言之 饶氏谓以人来
 證也證不得以物来證也證不得此说谬方氏提起
 一二之说明白 章句以鸢飞鱼跃为道之用而或
卷二 第 55a 页 WYG0209-0082c.png
 问必兼体用言之者此体用字当分属天命之性率
 性之道与首节费用之广隐体之微体用字不同
 或问中所解程子必有事焉而勿正之说史氏伯璿
 及存疑看得明白朱子旧说新说并非二意蛟峰方
 氏误看
造端乎夫妇节 赛合注曰末节注云结上文新说欲
 作君子体道之功说大差 合注又曰端字对至字
 看造字对察字看造即造化造字 造端二字虽有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收拾到实地之意然此节结上
卷二 第 55b 页 WYG0209-0082d.png
 文只重道无所不在之意不可呆说 此察字即上
 下察之察但彼合大小言此专就大处言微不同
 丘毛伯曰说个造端乎夫妇则愚不肖皆可与得所
 以人不必求道于圣人之所不能处唯率其夫妇知
 能之端则日用中有圣人有天地在分明将费隐结
 煞在人身上及其至乃推而至之不是说察天地为
 至也须辨 徐自溟曰道无端特以其造于夫妇身
卷二 第 56a 页 WYG0209-0083a.png
 上者言之道无至特从其所造者之所至言之 王
 观涛曰天地大夫妇也夫妇小天地也 道以无为
 体以有为端以万为用以一为端 讲家有欲将末
 节作君子体道之功者非也下数君子所以
 体道者言之此章则皆就道体言耳
道不远人章总旨 此章因上章说道如此其费恐人
 以阔远求道故言道不远人朱子曰道不远人三句
 是一章之纲下三节是解此三句然紧要处又在道
 不远人一句盖此道常昭著于日用常行之间初无
卷二 第 56b 页 WYG0209-0083b.png
 高远难行之事若欲离人事而求之高远便非所以
 为道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也自伐柯以下章句取
 张子正蒙之言分三节各自一意近日讲家俱谓三
 节相承重在违道不远一句而伐柯一节则为忠恕
 发端丘未能一节则详言忠恕之事此非章句意盖
 论道理则忠恕子臣弟友皆相贯通但夫子立言之
 意一则以治人言之一则以爱人言之一则以责己
卷二 第 57a 页 WYG0209-0083c.png
 言之每节各言一事不当牵合故大全云峰胡氏及
 浅说皆依章句截然作三事看学者不当从晚近之
 说而辄轻议章句也 董日铸曰予观四节文义
 本不相属非夫子一时之言子思撮合成章妙义跃
 然张子三语之疏奇特明简深得章旨 杜静台曰
 通章重在违道不远一句而伐柯一节则为忠恕发
 端丘未能一节则详言忠恕之事也三节相承总是
 申明首节之意夫子吃紧教人处在忠恕二字上
 (附)孙淮海曰道不远人言道即在当人之身也人之
卷二 第 57b 页 WYG0209-0083d.png
 为道而远人是不以其在当人之身之道自治其当
 人之身身与道二故不可以为道也伐柯之诗正见
 其道不远人人不可远人以为道唯在以当人之道
 自治当人之身改其不合于道以止于道也道者何
 忠恕是也忠恕者何施诸己二句是也施诸己(云)云 
 者何求子必尽事父之道(云)云 是也求子臣弟友之
 道者言信行谨以求造于笃实之地是也尽道不外
卷二 第 58a 页 WYG0209-0084a.png
 于忠恕尽忠恕不外于子臣弟友尽子臣弟友不外
 于言行笃实可见中庸之道即日用常行之道唯率
 其性之自然即无往而非道矣
道不远人节 王观涛曰为道远人不是远别人即自
 远其与人同然者耳如索隐行怪是也 吴因之曰
 人之为道而远人二句非慨世意正见为道须不远
 耳要认
伐柯伐柯节 大抵此章言治人则以人与则言言爱
 人则以忠恕言言责己则以庸德庸言言总是一理
卷二 第 58b 页 WYG0209-0084b.png
 彼此互见耳忠恕即是则庸德庸言即是忠恕但治
 人爱人责己则须还他三件诸家欲一滚说下则谬
 矣 伐柯三节章句以治人爱人责己分看段落了
 然铁板难动然唯云峰胡氏及浅说主之而史氏伯
 璿及翼注赛合注各有操戈之说俱不可从 蒙引
 虽亦有操戈之意然其意只是要以忠恕贯未尝谓
 治人爱人责己之名目不可用也与注似亦不相悖
卷二 第 59a 页 WYG0209-0084c.png
 但其言则自以为操戈者此不可解也其说附后
 附蒙引曰此章朱子分三节各一意朱子盖先入于
 张子正蒙之言乎恐张子之言未必尽是子思之意
 也盖忠恕贯天下之道其于上下文之意宜无不该
 非但指爱人一端而已也如大学云有诸己而后求
 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则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一节亦忠
 恕之事矣又如孟子注云圣贤之于异端拒之甚严而
 于其来归待之甚恕拒之严故人知彼说之邪待之
卷二 第 59b 页 WYG0209-0084d.png
 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则以人治人一节亦为忠恕
 之事矣 翼注曰犹以为远下补云若人之则即在
 人之身乃真不远矣故君子(云)云  以人治人若深
 言之则虽天地圣人所不能及亦不可谓非其人之
 道然此章因上章说阔了故此说入身来则其人之
 道不得并指天地圣人所不能及矣故注以众人所
 能知能行为解但所谓众人亦不是庸众之众史氏
卷二 第 60a 页 WYG0209-0085a.png
 伯璿看得明云峰说不是 以人之人即是庸德庸
 言 翼注曰治人就教人说其人能改即止不治不
 是姑息是道本不容有加也 四书镜曰止之者非
 不教也其所教者不过申明昔日之教如所谓振德
 所谓俾勿坏也
忠恕违道不远节 张彦陵曰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
 之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而施之于人皆
 是推己史氏此说甚是但此节只说所不欲者是举
 此见彼耳史氏欲以此节为所不欲下节为施所欲
卷二 第 60b 页 WYG0209-0085b.png
 则恐不然 赛合注曰施诸己二句只是恕注曰忠
 恕之事盖无忠做恕不出也蒙引以不愿为忠未是
 只当于恕上看出忠意 朱子曰忠恕二字离不得
 方忠时未见得恕及至恕时忠行乎其间 吴因之
 曰施诸己而不愿二句须将首节不远人意思体认
 乃是不然便与别处无辨 不当以施于人者为远
 取诸己为不远不愿勿施总是不远人以为道之事
卷二 第 61a 页 WYG0209-0085c.png
 予初收大全黄氏之说近觉稍差 董日铸曰唯圣
 人可以语爱己乃可以语爱人辟之吾欲饭而劝人
 饭可也吾欲鸩而劝人可乎 按董说即朱子无忠
 做恕不出之意愚意更欲增一层曰吾方饥而欲饭
 而劝饱者之亦饭可乎此意亦不可不知
君子之道四节 吴因之曰所求乎子臣弟友讲此处
 全要见得所求乎人者皆是求之以彝伦日用之常
 意注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所当然也
 三句极要体认 看来所求乎子以事父数句即所
卷二 第 61b 页 WYG0209-0085d.png
 谓不欲勿施皆是举恕见忠但一主爱人言一主责
 己言饶氏以不愿勿施为恕之事所求乎子以事父
 等为忠之事谬矣 又事父数句举所欲而该所不
 欲不愿勿施举所不欲而该所欲总是一样而一主
 爱人言一主责己言史氏以不愿勿施为所不欲事
 父数句为所欲亦谬也 翼注曰先施之是施信也
 如肝胆相照过失相规之类 翼注曰行谨勿十分
卷二 第 62a 页 WYG0209-0086a.png
 讲透恐犯下二句 乐天斋翼注曰谨者择其可既
 是子臣弟友之道如何有不可言者盖道虽可言但
 使不能行而徒言即不可也其实不是务要择其可
 者言之乃是务要戒其不可者不言也主戒虚意方
 切谨字 吴因之曰行然后知不足谨然后知有馀
 不足有馀不可作实看只是他心上见得如此愈行
 愈见有不足愈谨则愈见有馀唯自以为不足自以
 为有馀故益勉益不敢尽此三句是自责自脩愈进
 愈无穷意 翼注曰足字要说得细万分中有一分
卷二 第 62b 页 WYG0209-0086b.png
 未尽亦是不足 邹东郭曰两个不敢字是何等警
 惕何等敬畏吾侪之学只是一敢字便坏了 黄贞
 父曰不敢即首章戒慎恐惧 翼注曰言顾行二句
 是承上文意而衍之非又深一步也然玩二顾字还
 是以用工言不以成功言盖顾字是照顾之意谨之
 至则是其言也兢兢照顾其行而惟恐其不符行之
 力则是其行也兢兢照顾其言而惟恐其不逮如此
卷二 第 63a 页 WYG0209-0086c.png
 讲方得若云言能顾行而无不符行能顾言而无不
 逮则误作成功看矣 吴因之曰言顾行行顾言则
 是议论皆已化为躬行有躬行而无议论是纯然天
 下之笃实也故曰慥慥 汤霍林曰慥慥只承庸德
 庸言来言这个君子岂不平平淡淡而成笃实之美
 又何以索隐行怪为 翼注曰胡不作岂不看 子
 臣弟友大全或问蒙引浅说皆主夫子自己之子臣
 弟友言不是泛说盖夫子虽未尝为君而有臣然古
 人君臣字多通用凡卑之于尊仆隶之于主皆有臣
卷二 第 63b 页 WYG0209-0086d.png
 义自庸德以下有主君子之道言者有谓是孔子自
 责自脩之事者蒙引云慥慥赞美之辞不应夫子自
 言而自赞美今当断自庸德之行以下为正言君子
 之道谓己之所未君子所己能而自勉之意
 在言外
君子素其位而行章总旨 翼注曰此章首节为纲下
 三节详而明之末节结而證之通篇重位字固矣而
卷二 第 64a 页 WYG0209-0087a.png
 末节身字亦重盖身之所居为位反是为外位不能
 无得失二境俱反求诸身要吾身无失耳自得的自
 字正己的己字俱是此个身字
君子素其位而行节 李毅侯曰道不远于子臣弟友
 而子臣弟友各有所处之位 张彦陵曰注以见在
 训素此是实际语然行字亦要理会盖圣贤学问正
 要在身世中磨练若只空谈名理把世故一切等之
 空幻便非实地受用提出一行字正见分内所当为
 事原无可推诿处那得工夫去管外面素位才不愿
卷二 第 64b 页 WYG0209-0087b.png
 外 翼注曰行字是因位尽道不是苟且塞责 游
 氏即其位而道行乎其中一句是矣而又曰若其素
 然也则亦看素作素来之素矣稍误 吴因之曰素
 位而行似以事言而心亦在其中不愿乎外似以心
 言而事亦在其中 翼注曰愿字不但营求少有动
 念即是 又曰外与位是个屡迁不定的如位富贵
 则贫贱为外位贫贱则富贵为外愿外如未得思得
卷二 第 65a 页 WYG0209-0087c.png
 小得思大既得思保守己失思复得之类皆是不但
 逆境有愿外顺境亦有愿外也 张彦陵曰若外字
 勘得不破就是位以外一切无营逐而位以内所行
 者事微不与位协意微不与位适皆外也皆愿也
 附吴因之曰君子素位而行尽矣何故又有不愿乎
 外一句说者只作一正一反看故讲素位而行尽了
 说到愿外处直是没收杀人之汨没于利欲者无论
 矣亦尽有在性分上做工夫者为何不省得一种素
 位学问只为他向内外关头认得错了凡言外者未
卷二 第 65b 页 WYG0209-0087d.png
 有不摈而弃之推而远之者也如性命之所不载曰
 外道礼乐之所不及曰外夷自非反覆牿亡之人其
 于内外宾主之限亦知讲究然但知声色货利之为
 外逐膻耽荣之为徇外而不知除却见在便谓之外
 苟非见在仁义道德皆外也尧舜之事业孔孟之诗
 书而非适当其时皆外也当三聘之时而坚嚣嚣乐
 道之气象处庙堂之上而抱恂恂似不能言之款皆
卷二 第 66a 页 WYG0209-0088a.png
 愿外也推勘得外字破然后可与谈素位之学圣人
 揭出一外字与素字对直如尧桀之不可共国而理
 薰莸之不可同器而藏何等紧严若一正一反却便
 是赘疣说话 按即依因之说亦仍是一反一正
 又按但知声色货利之为外一段此意在素位内已
 包得至本文不愿外自当指利害得丧言方与下三
 节意合
素富贵节 素富贵二节注分贴素位不愿存疑说得
 明蒙引尚不能无操戈之意也附后 附蒙引曰素
卷二 第 66b 页 WYG0209-0088b.png
 富贵行乎富贵两条章句分贴素位而行与不愿乎
 外不知亦是子思之意否故今看无入不自得一句
 易混入不愿其外之意看正己而不求于人一句又
 易混入素其位而行之意至于君子居易以俟命一
 言又难分析二意矣至于所引射有似乎君子(云)云 
 似益难于分贴而朱子亦自不奈何矣此与道不远
 人章分三节处后学尚未得胸中洒然 张彦陵曰
卷二 第 67a 页 WYG0209-0088c.png
 无入不自得句即在素位而行内了但未曾剔出心
 泰之意故又著此句以足其意 四个行字可味是
 尽其居位之道意若只说是顺其所遇是古逸士非
 君子中庸 人历一位自有一位所当尽之事于此
 无丝毫不尽则方寸之中广大宽平真有不可告人
 者此之谓自得识得此意则忧勤惕励正与自得不
 相妨若说逍遥閒旷任运自然则孔孟老庄何异
 吴因之曰无入不自得非正说素位只说素位处形
 容他胸中无拖带的光景 赛合注曰自得谓尘缘
卷二 第 67b 页 WYG0209-0088d.png
 递变以驱我之入君子未尝著一不入之心境安我
 我亦安境所入皆鸢飞鱼跃之真机 翼注曰自得
 二字亦要刻画精明盖凡人处逆境而失意生焉固
 失其得即处顺境而得意生焉亦自得于外而非自
 得自得犹云自家得自家也固非戚戚亦非欣欣
在上位节 君子曰吾在上位则下即外也彼虽有趋
 承之责而其顺我逆我我不与其事况逾越于常度
卷二 第 68a 页 WYG0209-0089a.png
 之外而以陵为乎故不特居高履巍守不亢之风而
 一凡分可以先人权可以制人未尝因势之得便而
 少肆恣睢矣其在下位则上即外也彼虽有管摄之
 权而其抚我虐我我莫必其意况攀缘于当分之外
 而以援为乎故不特居卑处约守不阿之节而一凡
 分所不得专权所不得逞者未尝以情之难制而曲
 为依附矣(张瀛海在上位四句文) 赛合注曰陵有征求狎侮
 二意援有趋利附势二意 张彦陵曰正己二字要
 认真己原无不正正己云者只是完己之分内也
卷二 第 68b 页 WYG0209-0089b.png
 翼注曰真己原无不正正己云者完己之分内也有
 上下者己之遇则随遇以正之无上下者己之真则
 葆真以正之求而不得则怨生无求故无怨也怨字
 包下怨尤时讲多作上不怨下下不怨上则己说破
 尤人了下面难说 赛合注曰正己句是总括上文
 不陵不援意乃过递之法耳盖陵援之心即是求人
 尽道于上下而不陵不援便是正己而不求于人
卷二 第 69a 页 WYG0209-0089c.png
 吴因之曰怨尤之念愿外者所必有说至不怨尤而
 不愿外始益显矣须知始而求终而怨合之皆是愿
 外里面事故备言之以见其不愿外非止不求为不
 愿外要认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节 吴因之曰居易节总上二节
 而申言之未是结上文射有似乎君子方是结上文
 子思特揭出易字甚有深意见素位而行恁地平易
 安稳尽好受用正欲人须臾不离道也 翼注曰易
 字不可就作位字位中之道乃易也 按命字亦是
卷二 第 69b 页 WYG0209-0089d.png
 此节特揭出 王观涛曰命字幸字最下得好盖命
 者乃前定之气数君子有命小人亦有命但小人不
 知有命而妄意求福则虽命值其亨而偶得之亦非
 其所当得也亦幸而已故谓之徼倖其实小人不能
 逃乎命也 张彦陵曰行险徼幸即所谓无忌惮也

李毅侯曰易险二字极妙唯正己是自家做得把

 柄的直捷安稳虽处逆境犹坦途故谓之易舍己而
卷二 第 70a 页 WYG0209-0090a.png
 他求便自家没了把柄随地坑堑虽倖得犹谓之险
 可见君子素位之行只一正己尽之矣故复引射之
 反求以比似之问君子正己如之何只是完天命率
 性之理自尽吾庸德而已 赛合注曰重君子一边
 下句轻不可平对
射有似乎君子节 吴因之曰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
 外而孔子之论君子也亦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
 鹄反求诸其身夫其求于身之中是即所谓素位也
 不求诸身之外是即所谓不愿外也君子尽道之实
卷二 第 70b 页 WYG0209-0090b.png
 观圣言而益决矣当把子思自己论做个主张而以
 圣言合之方得引言口气 翼注曰孔子口中须泛
 说子思口气方可找到素位不愿章旨
辟如行远必自迩章总旨 此章言进道之序自道不
 远人章至此乃是一步紧一步双峰饶氏谓其迤逦
 放开者谬盖道不远人章因上章说得阔了故特说
 个人字则己切矣然曰人则见在未来皆人之所当
卷二 第 71a 页 WYG0209-0090c.png
 尽也故又说个位字则益切矣然曰位则高卑远迩
 皆位之所有也故此章又说个自迩自卑则愈切矣
 合看诸章子思一段吃紧为人之意何等细密 聂
 双江曰子思慨世之求道者骛高远而忽卑迩故强
 分阶级以破其惑使学道者有所持循而入其实道
 一而已宁有远迩高卑之殊哉 玩后章总注云此
 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言则知此章高卑远迩俱当
 在费上说夫妇所与知与能者卑迩也天地圣人所
 不能尽者高远也时讲俱云未达即是卑迩既达便
卷二 第 71b 页 WYG0209-0090d.png
 是高远高远即寓于卑迩之中卑迩之外无行远登
 高之道其说虽可通然似兼以高远作隐看了殊混

须知此章高远字并不当以天地圣人所不能尽

 者为讲盖此章因上章说个位字而位之内有高卑
 远迩之不同故又以其序言之则此高远只是位内
 之高远不必说到天地圣人所不能尽也
辟如行远必自迩节 张彦陵曰道字不可就作进为
卷二 第 72a 页 WYG0209-0091a.png
 之方仍作道理看 按此本翼注然大全蒙引存疑
 浅说俱不如此解吾从先进 两喻一是横说一是
 𥪡说 存疑曰理无远迩高卑自人之所见而有不
 同说得极明 袁了凡曰不止是由迩而至远由卑
 而至高之说乃是谓行远只自迩处行之登高只自
 卑处登之也王显甫曰在迩处行即所以行远在卑
 处登即所以登高 按上二条俱是深一层话其实
 君子之从事于卑迩非为行远登高之故
妻子好合节 诗意本云虽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必兄
卷二 第 72b 页 WYG0209-0091b.png
 弟既翕而后和乐且耽则是兄弟真能宜室家乐妻
 孥者也因兄弟及妻子子思引来乃以和兄弟宜妻
 子对言之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则是能宜尔室家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则是能乐尔妻孥矣此断章取
 义也
父母其顺矣乎节 翼注曰看来此意可疑盖百行莫
 先于孝如何顺父母反在后作文当周旋数语如云
卷二 第 73a 页 WYG0209-0091c.png
 人子之事父母固先于妻子兄弟而用其情然使不
 能聚一家之欢心以事其亲未必父母之我顺也
 李卓吾曰此言迩之可远亦迩之即远卑之可高亦
 卑之即高 许敬庵曰和妻子宜兄弟以致父母之
 顺此非由宴昵情爱之私而得之也脩身刑家潜孚
 默感一神之所为故继言鬼神之德人心之鬼神与
 天地之鬼神非有二也君子达于鬼神之情状而暗
 室屋漏不显亦临可与语庸德之行矣 顺父母宜
 兄弟和妻子皆庸德耳皆素位中所当然耳然高卑
卷二 第 73b 页 WYG0209-0091d.png
 远迩之不可紊如此则庸德之中犹不可不循其序
 也况欲求之庸德之外哉素位之中犹不可不循其
 序也况欲求之素位之外哉
鬼神之为德章总旨 此章重在诚字自道不远人以
 下三章因上言费隐而指其切近者以示人恐求道
 者之骛于广大也此章又因上言费隐而指其真实
 者以示人恐求道者之饰于虚伪也故此章诚字乃
卷二 第 74a 页 WYG0209-0092a.png
 一篇之归宿 费隐章是就物之形上见道之无所
 不在鬼神章是就物之气机上见道之无所不在
 翼注曰首节叹鬼神之德之盛且虚说次节正见其
 盛最重三节验其盛四节證其盛俱轻末节结其盛
 也
鬼神之为德节 此章鬼神与季路问事鬼神之鬼神
 不同彼是专指天神地祇人鬼言此章是统言天地
 閒气之灵处凡天地之春夏秋冬人身之语默动静
 无非鬼神章句恐学者求鬼神于杳冥故引程子之
卷二 第 74b 页 WYG0209-0092b.png
 言曰鬼神者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又恐程子
 之说未见鬼神是阴阳之二气故用张子之说继之
 又恐张子之说未见二气之良能实一气之屈伸故
 又以一气贯之二气以阴阳之对待者言一气以阴
 阳之流行者言 鬼神造化之迹迹字指能屈能伸
 者言非谓有迹可见者双峰谓造化之迹指屈伸者
 言而以程子为未精此误看也看来程子但未说得
卷二 第 75a 页 WYG0209-0092c.png
 二气与良能耳 程张之分别处吴氏程与蒙引得
 之虽各自一意然可兼用也 紫溪曰不可指气为
 鬼神而气之中有鬼神在焉 鬼神有对待屈伸二
 项而对待之中又有对待屈伸之中又有屈伸又对
 待之中各自有屈伸屈伸之中各自有对待 蒙引
 曰此章鬼神以往来屈伸者言流行之阴阳也所谓
 阴精阳气魂游魄降乃是对待之阴阳非此章之本
 旨浅说亦云看来不是玩第二节章句莫非二字便
 兼对待在内 阴阳是气鬼神是气之灵处然祭义
卷二 第 75b 页 WYG0209-0092d.png
 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郑氏曰气嘘
 吸出入者也耳目之精明为魄朱子曰魄者形之神
 魂者气之神又曰口鼻嘘吸以气言耳目之精明以
 血言然则神可谓是气之灵鬼不谓是气之灵乎曰
 不然所谓形与血者亦指形血内之气言非指形血
 也盖统言之则口鼻之嘘吸与充乎形血之内者皆
 气也分言之则口鼻之嘘吸者为气充乎形血之内
卷二 第 76a 页 WYG0209-0093a.png
 者但谓之形血举外以见内也 翼注曰先辈云鬼
 神之为德只是鬼神之为鬼神最妥 大全朱子曰
 鬼神之德言鬼神实然之理实然二字不是玩或问
 曰鬼神之德所以盛者盖以其诚耳则知首节内未
 可用实然之意 若依翼注则可用附后 附翼注
 曰此章依新说诚字即在德字内不以诚作所以盛
 说 侯氏以鬼神为形而下鬼神之德为形而上非
 也盛处在下节体物而不可遗上 或问既极贬侯
 氏之说而大全又有朱子之说曰鬼神只是气之屈
卷二 第 76b 页 WYG0209-0093b.png
 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想亦是未定之论
 麟士收之谬也 黄氏洵饶云中庸其至矣乎以理
 言鬼神其盛矣乎以气言理故言至气故言盛非也
 鬼神之盛亦兼以理言以其无过不及故曰至以其
 无所不在故曰盛 章句性情二字亦兼理气而言
视之而弗见节 此节依蒙引存疑则当重在末句而
 赛合注则曰必兼三句始是盛时说只重末句非也
卷二 第 77a 页 WYG0209-0093c.png
 朱注无此解此是说者之谬翼注亦然未详孰是当
 俟再定 大全朱子曰非先有是物而后体之亦非
 有体之者而后有是物蒙引曰鬼神与物当稍有先
 后之别此非矛盾也犹之朱子论理气而曰此本无
 先后之可言然必推其气之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
 理且或问亦与蒙引同 张彦陵曰终始字非当生
 死字看凡物呼吸喘息晦明变化昼夜代谢生死皆
 是也 翼注曰终始字不可专作生死字看生死字
 只说得人与禽兽草木还说不尽且如日月寒暑是
卷二 第 77b 页 WYG0209-0093d.png
 物日月寒暑之来是物之始其往是物之终日月寒
 暑中之灵气便是鬼神又如人之一身语默动静亦
 是物亦有终始其语而动者是气聚是神其默而静
 者是气散是鬼推之莫不皆然 又曰体物之终始
 不是只体终始两头不体中间谓自始全终皆体也
 作文宜串不宜分 赛合注曰不可遗是物不能离
 鬼神勿言鬼神不能离物 沈无回曰鬼神无性情
卷二 第 78a 页 WYG0209-0094a.png
 功效之可见凡性情功效之可见者皆其性情功效
 也只看体物而不可遗一句便见 或谓必合视不
 见听不闻始见其盛非也盖此章虽兼费隐然隐字
 乃带言之仍重在费大抵费隐二义在第十二章本
 并重自道不远人以下八章皆重言费至下半部言
 天道人道乃渐归重于隐盖下学上达之义也
使天下之人节 自体物不遗以上所言鬼神甚阔自
 使天下之人以下方是就无所不包之鬼神中提出
 所当祭之鬼神言之此则是季路所问之鬼神也
卷二 第 78b 页 WYG0209-0094b.png
 许白云曰言在上又在左右拍塞都是鬼神不是或
 在上或在左右恍惚无定之说 翼注曰看来鬼神
 体物是鬼神即在物中此承祭之鬼神还是与物为
 两者亦因人心自有鬼神耳故相感通 又曰使天
 下之人三句是鬼神能使人畏敬奉承也洋洋乎三
 句是鬼神发见昭著也此即体物之一验不是正见
 其体物 又曰接至洋洋乎不可云惟诚敬如此故
卷二 第 79a 页 WYG0209-0094c.png
 洋洋如在其上如此说是重人敬鬼神了此不重人
 敬鬼神只重鬼神自发见昭著接至洋洋乎只用斯
 时也三字 赛合注曰连齐明盛服亦是验鬼神之
 不可遗处
神之格思节 赛合注曰神之节说者俱说此是引诗
 为祭祀之證愚谓朱注并无此解此是常说沿袭之
 误盖此章书只重鬼神之德之盛句视之三句正见
 其盛使天下节是即祭祀以验其盛若以此章引诗
 是證祭祀节然则章旨岂重祭祀乎甚是无谓愚谓
卷二 第 79b 页 WYG0209-0094d.png
 引此诗自是一意神之格思三句与上文两开说一
 以祭祀为验一以诗词为證格思是体物也若可度
 思便有所遗矣格思而不可度正见体物不遗处不
 可射思句不重且看书当以朱子语录并大全二书
 为證朱子语录云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
 尔游衍鬼神体物不遗其至于是有不可得而测度
 者矣不显亦临尤惧渺忽之间检察不周以得罪于
卷二 第 80a 页 WYG0209-0095a.png
 天地鬼神况可厌斁而不敬哉大全北溪陈氏曰诗
 意不专主祭祀盖即屋漏之地而鬼神无不至者则
 其体物不遗于此尤可见矣不申上条祭祀为是
 按北溪一条余所览大全无之 赛合注曰矧可射
 思句不重最是若欲讲此句亦当如上节斋明盛服
 例以鬼神能使人不射见其不遗则可 乐天斋翼
 注曰不可度即上洋洋如在也矧可射即上斋明承
 祭也 按此亦言其相似耳不可便谓是證上节
 翼注曰据诗旨在相在尔室之下是格于幽独之中
卷二 第 80b 页 WYG0209-0095b.png
 也但引诗不重慎独耳
夫微之显节 末节依翼注因之则是申赞其盛不是
 推原其所以盛依或问大全蒙引存疑浅说赛合注
 则是推原其所以盛不是赞词吾从先进 翼注曰
 首句要看之字犹云不见之见不闻之闻即微即显
 之意也 赛合注曰夫微节微字只承不见不闻带
 说重在显字下文所谓不可掩即显也大旨谓不见
卷二 第 81a 页 WYG0209-0095c.png
 不闻何其微而由所不见不闻体物而不遗何如此
 夫显著而不可掩如此夫就指不可掩说谓诚之不
 可掩乃如此也不是赞词 又曰诚字时说俱云鬼
 神本于诚又云诚为鬼神之德如此则推上一层了
 盖所谓诚只是实有此鬼神之理也 又曰新说谓
 诚字只是缴上文齐明盛服诚之至也洋洋如在诚
 之感也故曰诚之不可掩即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
 也又新说诚之不可掩非专言鬼神也是借鬼神而
 泛言天下之微而显者只是个诚不可掩如此此等
卷二 第 81b 页 WYG0209-0095d.png
 说俱怪诞宜削去 翼注曰不可掩即显也新说诚
 即微也看来诚与微字又不同但所谓诚者亦即此
 不可见不可闻耳 姚承庵曰诚与鬼神非有二也
 犹鬼神之体物非有二也鬼神体物诚体鬼神 凡
 物之一于虚而无实者则亦终于微而不能显也若
 乃鬼神之迹虽虚而其理则实也当其合也理之实
 有是合也故气与之俱合而其始为不可掩当其散
卷二 第 82a 页 WYG0209-0096a.png
 也理之实有是散也故气与之俱散而其终为不可
 掩如此夫三字有惕然意 按前四节言鬼神之无
 不在即是言道之无不在章句虽止就阴阳言而所
 指则道也末节乃归结于诚曰夫鬼神不见不闻体
 微也而乃体物不遗若是其显而不可掩何哉盖以
 其实有此理其来而伸者阴阳之合也则实有是合
 特其合也无形与声耳其往而屈者阴阳之散也则
 实有是散特其散也不可得而见闻耳此其所以能
 始终乎万物而不可掩也鬼神体物诚体鬼神大全
卷二 第 82b 页 WYG0209-0096b.png
 蒙引存疑皆言首节鬼神之盛未以诚言此节乃推
 原其所以盛明季讲家以鬼神之德即指诚言者误

诚字有以实心实气言者有以实理言者以实心

 实气言者则当训曰诚实也以实理言者则当训曰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自是二项此章前四节似俱说
 气之无所不在则末节归结到诚上只当云诚实也
 章句乃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者盖前四节虽似说
卷二 第 83a 页 WYG0209-0096c.png
 气之无所不在而理之无所不在自在其中吴氏程
 之说甚明主意仍重在理上则末节归结到诚上正
 当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矣 云峰谓鬼神者造化
 阴阳之气诚者即造化阴阳之理也此说不是造化
 阴阳之理未是诚实有是理方是诚 又翼注曰诚
 字俗讲云其合也实有是合其散也实有是散太浅
 如瓦砾实有是瓦砾亦可谓瓦砾为诚乎当改云其
 合也实理之通其散也实理之复按翼注此说甚是
 然章句亦只云阴阳合散无非实者何也盖上文言
卷二 第 83b 页 WYG0209-0096d.png
 合言散原兼理在内则此节虽只云合散之实亦不
 妨 按以实心实气言者亦可云诚者真实无妄之
 谓余初误看但此章则兼实理言耳(庚子十月初一改)
舜其大孝也与章总旨 此章同下二章皆是由庸行
 之常推之以至其极乃费之大者而此章则就德之
 动天者以见其大也不是说必如此然后为孝要见
 得如此亦不过完得一个孝极古今不常有之事皆
卷二 第 84a 页 WYG0209-0097a.png
 是孝中所有可见庸德之分量无穷无尽 此章
 依浅说则第一第二第五节俱就舜说唯第三第
 四节泛说依蒙引翼注及刘上玉说则自第二节
 以下俱泛说舜步步在言内而实步步在言外吾从
 浅说盖德之得天举舜以言庸行之极非论舜也不
 从蒙引是 刘上玉曰首节德福平说次节以德
 得福侧说按上玉说与浅说合最是诸家欲于首节
 即重德为圣人句者非是此说愚不敢附会此
 章从庸行之常看道之费处章末须归到孝上若
卷二 第 84b 页 WYG0209-0097b.png
 但发德之得天脱却孝字讲亦非中庸大旨也 董
 日铸曰舜之鳏而君武之臣而君周公之君岂
 不是宇内的大怪事而圣人未尝避之而不为者则
 知道本无怪亦本无庸怪而不得不怪虽怪亦庸所
 以子思将圣人几件极奇的事都作孝看 言孝而
 必兼德福似若人之所难而专重于德则人人可以
 自尽此夫子意也
卷二 第 85a 页 WYG0209-0097c.png
舜其大孝也与节 翼注曰首节大孝者非常之业蒙
 引此句解得精盖夫子称舜大孝不是欲人人如舜
 只是赞其为天下古今不常有耳然亦不过完得庸
 德分量德为圣人五句正其大孝处句句有迈迹自
 身意 又曰此保之只是保诸侯之国不是为天子
 与武王不同 德为圣人其显亲之大何如尊为天
 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其尊亲养亲
 慰亲之大何如
故大德节 许敬庵曰圣人非教人徼福者而孝又人
卷二 第 85b 页 WYG0209-0097d.png
 子所自致何藉于福而以取必于天正为我可必之
 以德则福亦所自求耳 大德即圣人之德位即天
 子之位禄即富有四海之禄名寿虽上文所无然上
 文亦含得享保虽此节所无然此节亦含得 乐天
 斋翼注曰名寿俱天子身上说若不切圣人天子便
 非是 附蒙引曰此亦是即舜之事而论其理如此
 与下文栽者培之同意非专就舜一人言也其曰舜
卷二 第 86a 页 WYG0209-0098a.png
 年百有十岁者章句以證其实也亦见此节是因舜
 言也
故天之生物节 翼注曰此与下节一喻一證俱轻看

又曰此二节又俱不可找正意盖正意至末节方

 见出 张彦陵曰物字兼动植说 王宇泰曰天之
 化育只是一例施去那有心厚薄于其间只是物有
 承受得的承受不得的天只因物付物因字最妙盖
 理在物不在天也 笃字含下培覆二意蒙引说得
 好盖此节意虽重在培上然题面自当兼说也翼注
卷二 第 86b 页 WYG0209-0098b.png
 不是附后 培覆之理蒙引以方以类聚言大全朱
 子以气之附著言不同然可兼用 附翼注曰笃厚
 也虽含下培覆二意而实重培也盖培是厚覆非厚
 也意若曰因其材而后厚之不槩厚之可知 附刘
 上玉谓第三节承上二节出天字若曰凡此皆天意
 也其说亦本赛合注然看来第二节已含得天字意
 不必如此说
卷二 第 87a 页 WYG0209-0098c.png
嘉君子节 翼注曰宪宪二字正是可嘉可乐处民
 在野者人在朝者 按二字当依赛合注作二句受
 禄三句据翼注曰保佑命申正是受禄处申即保佑
 命之不已也然据诗传云言王之德既宜民人而受
 天禄矣而天之于王犹反覆眷顾之不厌既保之佑
 之命之而又申重之也则三句自当作三层看看来
 当是已然方然未然之分 又按保爱之佑助之宠
 命之此句内又是三层东阳许氏遗了命字不是
故大德者必受命节 受命即尊为天子也禄位名寿
卷二 第 87b 页 WYG0209-0098d.png
 宗庙子孙皆在其中 董思白曰必受命不必于命
 而必于受命者也而世人妄以颜夭宪贫将圣人四
 必之旨作一种疑案不知圣人之所谓禄位名寿者
 论理而不必论数也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章总旨 赛合注曰此子思引夫
 子论文武周公之事以明费之大者作三柱看文王
 时可以无忧而不忧而非不足武周时可以有为而
卷二 第 88a 页 WYG0209-0099a.png
 有为而非有馀盖文王以无为为中武周以有为为
 中无非道之所在也 又曰据注云此言文王之事
 此言武王之事此言周公之事分明当三节平看总
 是言文武周公之事皆道之所在所以明道之费也
 新说欲单重文王上谓文王以有子之述而无忧下
 详言其善述如缵先绪成先德俱是子述之事而文
 王之所以无忧也此说似属杜撰非此章本旨切不
 可从若题目在子述句出起则随题立意亦自不妨
卷二 第 88b 页 WYG0209-0099b.png
董曰铸曰文王之时宜无忧而无忧便是文王之

 时中武王之时宜征诛而征诛便是武王之时中周
 公之时宜制作而制作便是周公之时中本文曰以
 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分明指出个文王之时曰缵
 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分明指出个武王之时至末节
 首贯一句武王末受命便见周公之不得不然处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节 赛合注曰首句虚下正详之

翼注曰王季二句只是父贤子圣未可犯下作述

卷二 第 89a 页 WYG0209-0099c.png

曰父作之者非羡其父作也言其不更有所作也

 曰子述之者非羡其子述也言其不更有所述也
 吴因之曰无忧只以所遇之隆可得无忧文王但一
 平等人耳何谓中庸之道蒙引云文王以王季贤父
 而作之则所作者莫非积功累仁之事以武王圣子
 而述之则所述者莫非善继善述之事一作一述己
 是尽善若更有作为反属纷扰于道悖矣故无忧为
 中庸之道此说极是 按因之所引蒙引一条余所
 览蒙引删本无之故未录于大全 赛合注曰文王
卷二 第 89b 页 WYG0209-0099d.png
 无忧要看得好夫前有贤父自家一毫欠缺德便不
 类后有圣子自家一毫失错便不足以垂范况既曰
 父作之在文王必有所以承之者既曰子述之在文
 王必有所以开之者此处何得无忧唯文王能尽道
 所以无忧也唯字重看见唯文王能之而他人不与
 也 按赛合注此说则首节是文王难为子难为父
 宜有忧而反无忧之意与因之所引蒙引之说及其
卷二 第 90a 页 WYG0209-0100a.png
 前所谓有为无为之说不同然此说亦妙当并存之
 以俟再定也 按其无为处正是所以开之承之之
 处也二说未尝不合(辛丒六月初四日) 袁 了凡曰蔡叔
 以文王为父圣父也以蔡仲为子贤子也岂得便无
 忧哉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节 翼注曰过至一戎衣
 句当云夫其缵绪也本不期于有天下也奈何纣恶
 贯盈不得不伐于是一戎衣而有天下如此一转方
 妥切不可以一戎衣以下作缵绪之实便于太王王
卷二 第 90b 页 WYG0209-0100b.png
 季文王臣节有碍 又曰摘训中力辨缵绪二字只
 是继世而为诸侯耳与子述之不同其说虽近理然
 以绪字作侯位字看未妥盖绪字非只指侯位也乃
 指侯国积功累仁之事但不是积功累仁以图天下
 耳正与子述之同 又曰有天下只是克商意勿碍
 下尊富二句一字见不劳再举 邵二泉曰言身则
 心不无歉焉 翼注曰不失字要看盖武王原有显
卷二 第 91a 页 WYG0209-0100c.png
 名今以臣伐君宜其失之矣然天下皆谅其为顺天
 应人之举而无利天下之心故显名不失不失是照
 旧意 吴因之曰尊为天子四句须看得与大舜有
 别大舜节备言诸福毕集此则言武之大有作为意
 各有所主也
武王末受命节 武王末受命句当补说文王故浅说
 讲此处云文王以服事殷于礼制不得为武王晚年
 受命于礼制又不及为周公于是(云)云 最妥翼注赛
 合注俱串说恐不必 翼注曰文武之德德字不作
卷二 第 91b 页 WYG0209-0100d.png
 心字为是盖本文只说德注中亦不以心字解之若
 用心字于文王臣节有碍讲当云帝王之德莫大于
 以孝治其先而又以孝治天下乃所以寄之者制作
 也文武时制作未备周公辅相成王则大备制作成
 文武之德焉 按翼注只将德字作理字看虽似是
 然即作心字看亦不妨圣人之心与理原合一也以
 善继善述观之则于文王臣节亦无碍 翼注曰成
卷二 第 92a 页 WYG0209-0101a.png
 文武之德一句是此节纲领追王二句成其孝先之
 德也斯礼至末成其孝治之德也 又曰曰追王则
 祀以天子之礼不待言矣曰上祀则追王不及矣
 徐儆弦曰圣人制礼毫发不苟太王王季有号而无
 谥则礼杀于文王盖王迹之所由起与大统之所由
 集者不同先公有祀而无号则制略于太王王季盖
 世近而功德大与世远而功德浅者又不同此可见
 礼制之尽善处 吴因之曰斯礼也礼字紧顶天子
 之礼礼字说下来 赛合注曰斯礼谓追王上祀之
卷二 第 92b 页 WYG0209-0101b.png
 礼 按二说俱通并存之以俟再定 张彦陵曰父
 为大夫八句举其祭礼之例而以葬礼形之葬祭不
 平期之丧以下又仿祭礼之意而制之重父母边与
 期丧不平葬用死者之爵是贻死者以安祭用生者
 之禄是伸生者之情 又曰期之丧二句是亲不敌
 贵三年之丧四句是贵不敌亲 翼注曰期之丧二
 句可发透三年之丧二句勿发透末二句正明其所
卷二 第 93a 页 WYG0209-0101c.png
 以然也 三年之丧本不止于父母下只云父母者
 以父母统之也朱子谓只主父母未暇及他蒙引谓
 父母二字最重俱未是又有谓期与三年不平只重
 父母边俱未是盖父母之丧则是夏殷已然岂周公
 始制耶故知不当专重父母边也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章总旨 此章就武王周公之
 孝以见道之大达孝二字是纲善继善述乃达孝之
 实也春秋三节即所制祀先之礼以见其善继善述
 郊社节合事帝祀先之礼以见其善继善述盖尽伦
卷二 第 93b 页 WYG0209-0101d.png
 尽制总是孝中事则总是道中事可见道无限量
 翼注曰通章以达孝为主直至末节俱见其达孝不
 可以末节另作一意 黄会稽曰此章所言达孝全
 在二圣精神意绪与天地祖宗通处言之春秋二节
 所举祭祀之礼义特其迹焉而已但按迹可以见心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节 依注达字兼缵绪追王说

赛合注曰达孝据注云通谓之孝且引达尊为證

卷二 第 94a 页 WYG0209-0102a.png
 甚明白时说达孝作达之天下说又作达权说俱未
 得旨 赛合注曰先生尝论达孝是谓天下
 所通称之孝亦不必真有人称他天地閒只有天理
 是人心所同武王制作都在天理上是为人心所同
 然而无毫发可非议得亦无一人得非议他这个孝
 道在一家则为一家所称的孝在一国天下则为一
 国天下所称的孝岂不是个达孝
夫孝者节 赛合注曰志事只是一件自心所欲为曰
 志自事所当为曰事 张彦陵曰志事相因下文通
卷二 第 94b 页 WYG0209-0102b.png
 是述事而继志在其中 孔疏以继志属武王述事
 属周公大谬予初误收牧野之举即武之述事也
 翼注曰此节观二人字主泛论说者为是然实则为
 武周言也 善继善述二善字大全蒙引存疑浅说
 俱兼守常通变说但意则重在通变耳翼注赛合注
 则专以通变解善字似不如先辈之浑然今说家多
 从之姑以翼注附下 附翼注曰二善字重看随时
卷二 第 95a 页 WYG0209-0102c.png
 变通方谓之善讲云先人所欲为者谓志吾不必先
 人有是志而据今日之时有道所当志者虽先人复
 起不能易也于是以不继继之乃善于继也先人所
 已为者谓事吾不必先人有是事而据今日之时有
 道所当事者虽先人复起不能易也于是以不述述
 之乃善于述也
春秋节 四书镜曰春秋节要见得通上下意祖庙虽
 有隆杀宗器虽有轻重裳衣虽有等差时食虽有多
 寡而皆使之得以自尽也下节仿此 注适士二看
卷二 第 95b 页 WYG0209-0102d.png
 来适士只是诸侯之上士若天子之上士则受地视
 子男而庙亦当例此矣东阳许氏以适士为天子之
 元士蒙士又引祭法注曰适士天子上中下之士及
 诸侯之上士恐俱不是 吴氏澄云大夫士有主自
 伊川所定之礼始看来有庙便当有主古者大夫士
 亦不应无主不知吴氏何所本也 翼注曰此二节
 详言武周所制祭祀之礼上节是事神之谨下节是
卷二 第 96a 页 WYG0209-0103a.png
 待下之周而待下之周亦所以为事神之谨不平说
 也诸务纷纷或分礼备义周或分时祭祫祭或分通
 于上下俱不可从 章句明谓下文又以其所制祭
 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黄氏洵饶乃谓下文指上
 章下文言麟士因之遂谓春秋以下只主天子不兼
 上下言此大谬也存疑浅说得之 翼注杜静台赛
 合注又谓此两节俱就天子之礼言而通于上下之
 意当于言外补之亦不是 春秋以下亦不是以之
 槩继述只举其礼制之大者言春秋二节即注所谓
卷二 第 96b 页 WYG0209-0103b.png
 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乎上下者言黄氏洵
 饶谓下文指上章下文言此谬也明季讲家以敬其
 所尊为通乎上属春秋节以爱其所亲为通乎下属
 昭穆节亦非盖以敬所尊爱所亲分配二节可也而
 以注中通乎上为敬所尊通乎下为爱所亲则误矣
 又或以上节为礼备下节为义周或以上节为时祭
 下节为祫祭皆谬上节是事神之谨下节是待下之
卷二 第 97a 页 WYG0209-0103c.png
 周总是一时事祖庙即宗庙可称祖亦可称宗
宗庙之礼节 翼注曰此与上节是一时事过文但云
 斯时也又有宗庙班列之礼(云)云  宗庙之礼礼字
 专指序立之礼不泛指祭礼序者不过别其班次耳
 子姓有宗祝有司之事者则各以事序其无事者列
 在阼阶之下则序以昭穆而世次秩然此以前后为
 班非如祖考以左右为别也爵有贵贱贵中有贱以
 别尊卑也序事言辨贤而不及否盖礼诸侯岁贡士
 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
卷二 第 97b 页 WYG0209-0103d.png
 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非是不得与祭则与祭之士
 皆贤此辨贤只是辨其材能欲用人不违其能非辨
 其贤不肖也旅酬下为上注言宾弟子兄弟之子各
 举觯于其长按仪礼是弟子先自卒觯以劝其长饮
 非为其长代斟酒也逮贱之贱指卑幼言然不必是
 童子序齿是从昭穆中序齿非泛序齿浅说云当序
 昭穆之时昭穆同则论爵爵同则论齿而齿轻于爵
卷二 第 98a 页 WYG0209-0104a.png
 至燕毛之时则分昭穆以论齿而爵不复论矣此说
 本蒙引如此讲则序昭穆与序齿方有分别序昭穆
 与燕毛是同姓之事序爵是异姓之事序事旅酬是
 合同姓异姓之事此两节祫祭时祭皆如此 赛合
 注曰旅酬不重众相酬只重各举觯于其长 按仪
 礼则下为上是敬酒非酌酒也(己未) 仇沧柱曰按旅
 酬一事章句只约其大槩而大全所载许氏说删节
 大略前后次第不明今将通义许白云说全载于后
 许氏曰大抵祭必立尸必择宾宾一人众宾无数众
卷二 第 98b 页 WYG0209-0104b.png
 宾者宾之党也其位在堂下西阶之西祭则子姓兄
 弟皆会小宗祭则兄弟皆来大宗祭则一族皆至兄
 弟者主人之党也其位在堂下阼阶之东有司群执
 事皆北面而立迎尸既入主人初献主妇亚献宾三
 献及尸主兄弟各相献酢毕然后行旅酬凡主人酌
 酒奉尸宾者谓之献尸宾酌以荅主人者谓之酢主
 人酌酒先自饮再酌以献宾者谓之酬先自饮谓引
卷二 第 99a 页 WYG0209-0104c.png
 导之饮也旅众也主人举觯酌酒自西阶酬宾主先
 自饮再酌以进宾受之奠而未饮兄弟弟子举觯于
 长兄弟于阼阶弟子者兄弟之后生者也长兄弟者
 兄弟之最尊者也弟子亦先自饮以进长兄弟亦奠
 而未饮宾取所奠觯于阼阶酬长兄弟长兄弟西阶
 前酢宾众宾及众兄弟交错以遍以及执事者无不
 遍卒饮者实爵于篚此旅酬之大略也(此下大全俱删去不可解)
 又宾弟子及兄弟弟子各举觯于其长亦先自饮如
 旅酬所谓下为上也宾取觯酬兄弟之党长兄弟取
卷二 第 99b 页 WYG0209-0104d.png
 觯酬宾之党亦交错以遍无次第之数谓之无算爵
 所以逮贱者如此林氏存疑曰按仪礼主人酬宾宾
 奠觯不举兄弟弟子献长兄弟长兄弟亦奠觯不举
 然后宾取所奠觯酬长兄弟长兄弟取奠觯酬宾其
 宾酬长兄弟之觯原是主人所献之觯非其弟子所
 举之觯其弟子所举之觯又在下文无算爵内于此
 无预许氏之说原非省文蒙引谓宾弟子举觯于宾
卷二 第 100a 页 WYG0209-0105a.png
 而宾酬主人者亦未及看到此耳林氏又云此题若
 依仪礼许多参差不一只当依章句混沦看小注之
 说及诗楚茨小注刘氏俱未明白以上数条辨析最
 明今人往往忽过录此以便观者之究心云 祭以
 天子为主此莫得而宾者故以长兄弟对长兄弟与
 宾交酬而已非主也庙中岂有二主 献祖以天子
 为主酬宾以长兄弟为主凡天子之祭与宾相周旋
 者皆长兄弟也 右二条出析疑甚有理然未知其
 何所本也存以俟考(辛丑二月十二) 即出蒙引(己未六月) 徐
卷二 第 100b 页 WYG0209-0105b.png
 儆弦曰非是别毛发以为坐次齿序在昭穆时已定
 至此又别老老之义故略其少者而只燕其老者
 赛合注曰本条题单出每上句作礼下句作礼意
 按春秋二节俱兼时祭祫祭以时祭祫祭分配两节
 者此时说之谬也乃或谓时说亦无大谬群昭群穆
 咸在定是祫祭此殊不然高曾子孙便有昭穆
践其位节 翼注曰此节承上二节而断其为孝也过
卷二 第 101a 页 WYG0209-0105c.png
 文云武周制祭祀之礼如此不可以见其继述之善
 乎 又曰位是对越神明之位礼乐俱是庙中礼乐

辑略曰践文王之位行文王之礼奏文王之乐敬

 文王之所尊爱文王之所亲所以事文王者如生如
 存此之谓达孝 双峰谓践位三句是述事敬所尊
 二句是继志不必 张彦陵曰敬其所尊二句本上
 三句言武周制为此位礼乐所以敬所尊爱所亲也

存疑看践位三句极快矣到敬所尊二句却又不

 能归一殊可闷也附后 践其位主祭助祭之人皆
卷二 第 101b 页 WYG0209-0105d.png
 践其位也然此位即先王之位不专是周公设的位
 也是周公继先王设此位也行其礼即祭时所行之
 礼然此即先王之礼不专是周公制的礼也是周公
 继先王而制此礼也奏其乐即祭时所奏之乐也然
 即先王之乐不专是周公作的乐也是周公继先王
 而作此乐也自常情观之礼制出于周公此何与于
 先王也殊不知制礼作乐在武王固有是意矣但末
卷二 第 102a 页 WYG0209-0106a.png
 受命而未及焉文王虽未必有是意然使当是时必
 行是事其意亦可知也周公但体其意思而制作之
 尔故所践之位即先王之位所行之礼即先王之礼
 所奏之乐即先王之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是指周
 公说盖先王欲制此位此礼此乐以祭祀不过欲尊
 其祖考亲其子孙臣庶也今周公本其意思制为此
 位此礼此乐使人践之行之奏之以祭祀焉是其所
 尊者有以敬之所亲者有以爱之矣敬其所尊爱其
 所亲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矣是孝之至极而
卷二 第 102b 页 WYG0209-0106b.png
 无以加矣非达孝而何 乐天斋翼注曰事死二句
 总承上五句孝之至也又总承事死二句先王虽死
 矣必求其志事而继述之是事之如事生先王虽亡
 矣必求其志事而继述之是事之如事存至孝即达
 孝也 按此与愚前所谓事死二句只申得敬所尊
 及新安陈氏所谓事死如生是居丧时事不同姑俟
 再定(壬寅十二月十七) 新安陈氏谓事死如生是居丧时
卷二 第 103a 页 WYG0209-0106c.png
 事最明但此章只重祭祀此句似只带说 上二
 节既通上下言则此节践行奏敬爱位礼乐所尊
 所亲事死事生亦俱通上下言但五个其字则指
 先王又云先王所欲制之位礼乐先王所欲尊之
 祖考先王所欲亲之子孙臣庶也章句云所尊所
 亲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也此句当活看 时人
 谓敬爱根继述所当然也继述必主易侯而王上
 立说所不当然也礼制明备仁至义尽即是继述
 之善此最说得好 孝之至也一句则指武周言
卷二 第 103b 页 WYG0209-0106d.png

董日铸曰春秋两节都是通于上下即如祖庙

 一事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虽有
 厚薄之殊都有可修则都有可陈可设可荐矣而
 凡序昭穆辨贵贱辨贤逮贱序齿亦可随分而尽
 矣若然则所谓践位行礼奏乐敬尊爱亲如生如
 存又岂独为武周设哉 右董说极与愚见相合
 (辛丑六月初二)
卷二 第 104a 页 WYG0209-0107a.png
郊社之礼节 郊之说有主分者有主合者有谓祭地
 只是社者三说主分者为长余初取祭社之说未是
 虽朱子亦取祭社之说然未敢从(甲辰七月二日阅通考定)袁了
 凡曰主宰曰帝尊无与并故曰上郊祭天祀其覆物
 之帝也社祭帝祀其载物之帝也不言后土非省文

依了凡则地亦可谓之帝依因之则地又并可谓

 之天此皆有精理但此处只当依注不必如此 一
 说谓不言后土者省文也注中极明时文生出地统
 于天阴统于阳之类殊为可笑 大全朱子取五峰
卷二 第 104b 页 WYG0209-0107b.png
 无北郊之说恐北郊不可谓无此章偶言社而不及
 北郊耳通考吴氏澄之说最明 春礿夏禘之说张
 氏以为夏殷之祭名赵氏以为汉儒之误未详孰是
 姑俟再考 云峰谓上文是通上下之情此节是严
 上下之分不是上文虽通上下而王侯大夫之祭其
 先自不同则未尝不严上下之分此节社与尝仍通
 乎上下则未尝不通上下之情只依蒙引作悉举其
卷二 第 105a 页 WYG0209-0107c.png
 礼制为是 郊之礼惟天子得以行之以事夫上帝
 社之礼则通上下行之以事夫后土宗庙之五年一
 禘惟天子行之以祀其先宗庙之三月一尝则通上
 下行之以祀其先 赛合注曰上二段不甚重只起
 下三句 又曰明字不可浅看是仁孝之至者以他
 人言新说把明字就武周说大差 张彦陵曰明乎
 三句亦不重人能明之上只见得武周礼义之弘远
 也 郊社禘尝总是诚之难格理之难明者莆田王
 氏又于其中分别难易此是馀意不重
卷二 第 105b 页 WYG0209-0107d.png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