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义¶ (自动笺注)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第八
京兆崇義沙門道宣撰集
金陵華山後學比丘讀體續釋
【●諸說戒法第五
說戒即誦戒也。
而云諸者。
說戒揵度。
始從
僧法。
至心念。
共有一十六法。
類聚為篇。
次之
五。
今但依文釋義續法。
其誦戒加儀恒式
俱載黑
白半月布正範詳明
摩得勒伽論云。
云何布薩
諸惡善法
證得白
法。
究竟梵行
半月自觀犯與不犯清淨身口也。
惡法謂結使煩惱
我愛為本。
報感三途極苦
白法無漏道業
梵行為本。
果證涅槃寂樂。
欲證
涅槃。
必須究竟梵行故。
於前白半月至後黑半月
其間自觀犯與不犯
若憶有犯。
應對無犯者說露。
改前愆。
一則現在更為
二則未來之慢
法。
若不犯者。
身口清淨梵行無𧇾也。
善見云。
何得正法久住
毗尼母云。
清淨者名布
薩義。
准此二論原文
善見云。
何得五法久住
戒法不壞者是。
母論云。
若犯七眾不淨人前。
止不說戒
布薩義。
今文以善見為問
母論為答。
其義俱收。
布薩愈顯矣。
所以世尊制諸比丘
半月
半月並須盡集聽別解脫經。
善法而增茂。
住持
之本。
斯其上歟。
○僧說戒法
創制之緣。
佛在羅閱城
時諸外道月八日十
四日十五日集會
諸人往來
共為知友
給與飲食
相愛念。
瓶沙王登遙見
問知其由。
王即下閣。
往禮世尊
所見事。
願佛今勅比丘
三時集會
我及羣臣亦來聚會
默允巳。
王禮辭去
故聽比
三時集會
伹是說法後。
復制布薩
佛在僧中
親自說戒
一時布薩日。
大迦賓㝹在仙人住處
石山側。
靜處思惟作念云。
我今若往說戒
若不
往。
我常第一清淨
爾時佛知。
耆闍崛山沒。
於黑
石山出。
在迦賓㝹前。
敷座而坐。
迦賓㝹禮世尊
巳。
世尊知而故問。
彼答云爾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
所言。
戒法
汝當恭敬尊重承事
若汝不恭敬布
薩承事者。
誰當恭敬尊重承事
是故往說戒。
應不往。
應當步往。
不應神足往。
我亦當往。
彼受
而往
世尊以此因緣
告諸比丘
一住和合
一處說戒
今標云。
僧說戒法者。
由佛不在僧中故。
准律有緣起。
一時佛在瞻波國伽伽河側
十五
說戒
世尊露地而坐。
眾僧前後圍遶
初夜巳過。
阿難起座禮佛足。
說戒
世尊默然
如是中夜
過。
復請說戒
佛亦默然
後夜巳過。
相出現。
復再三請佛說戒。
佛告阿難
眾中有不淨者
眾中有不淨者
欲令如來在中說戒
無此理也。
目連觀眾人心
見有一不淨人
去佛不遠而坐。
沙門梵行
而稱沙門
言是梵行
目連訶責
手牽出門外巳。
還請世尊說戒
因此制自言治。
比丘
自今巳去。
汝等自作羯磨說戒
有犯者不
聞戒
不得向犯者解罪。
有犯者不得受他解罪。
此乃僧法說戒定制也。
四人上當白巳說戒
於十四日十五日十六
說戒
聽上座於布薩日白僧言。
四人巳上者。
謂若十二十乃至百千比丘也。
當白巳說戒者。
白有二種
一者由界廣眾多。
房散
住別。
恐眾不知眾會之處。
白眾知巳。
至時便往。
此白詞是。
二者白即羯磨
即後所續說戒和法是。
於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說戒者。
佛言。
說戒日。
有客比丘來少。
比丘十四日說戒
比丘十五
說戒
比丘從舊比丘
若不如法治(此謂少者
就多。
同十五日說戒
如法治。
乃越毗尼罪)。
若客比丘來等亦如是
若客
比丘來多。
比丘十四日說戒
比丘十五日說
戒。
比丘少。
應從比丘求和合。
彼與和合者善。
若不和合
比丘出界外說戒(求和合者。
欲客比丘同集
也)。
若客比丘十五日。
比丘十四日。
客十六日舊
比丘十五日。
如上當從。
求和合。
准斯三日
戒嚴制。
外來此住。
客舊雖殊。
布薩之法必須
合。
今遭末世
希見欽遵
推情有二。
一者或自干禁
章。
含羞覆過
懼眾不臨。
次者欠學毗尼
偏執爾我。
故不隨集嗟。
夫於通計
別違佛語。
而恣癡心布薩
敗壞
正法沒矣。
律云。
聽上座於布薩唱言
今日
眾僧說戒
今此白詞。
是據唱潤文
其為上座者。
如是白言。】
大德僧聽。
白月十五日(若黑月大十五日。
黑月小十四日)布薩
眾僧集(某)處說戒(一說)。」
如是白巳。
上座應教年少比丘
淨水燈火舍羅。
聽作時。
若打揵槌。
及餘時法
告言
大德
布薩
說戒時到
僧集巳。
比座共相檢校
知來者不來者
其諸莊嚴說戒眾具廣如鈔中。
釋文云。
其諸莊嚴說戒眾具廣如鈔中者。
斯為
聖制
尊嚴在行持者整肅
規儀範。
草匇由作辦
彷彿於事。
故引鈔文。
宜當如法
准律釋表
法。
以明鈔義也。
律中。
佛言。
半月半月布薩日。
敷座
燈火水器舍羅。
上座者。
當教年少
丘。
年少者依教作辦。
若上不教。
不辦者。
俱犯
毗尼罪。
掃灑其處者。
以地喻心地
掃灑如懺愆。
半月布薩清淨身心。
凡有微細過咎
必須一一
懺除也。
敷座有二。
一是高座為說者登。
一是下座
聽者設。
其高座宜列香花
香表信。
花表因故。
正信淨因
修證無從也。
復備燈火
預防夜暗。
火表智。
暗喻癡障。
以顯智起則無明破也。
當具水
器。
就中分二。
一者謂洗足水瓶
恐足垢汙地敷
二者謂淨手盆。
欲手潔禮僧無慢。
水表定。
垢譬
塵煩
不藉定力
塵情渾濁
能澄靜也
舍羅此
翻云籌。
乃記數之軌。
極短五指齊。
極長一拳肘。
小指
不過筯。
用有二別
一者知報僧數。
而受
施襯。
二者能滅諍事。
以同法食
時法者。
謂除鳴
槌。
聽作時集
若稱某時
若量影時。
白言此制隨
同住眾多便用也。
說戒和法
上文但云
僧集巳比座共相檢校知來者不
來者
未明其法。
今准單白綱目
說戒揵度續入。
律云。
爾時說戒住處有一比丘
入房閉戶而眠。
諸比丘說戒畢。
從座起而去。
眠者聞聲即起。
問云。
大德何處去。
說戒耶。
報云。
我等巳說戒竟。
向者何處來。
答言
閉戶眠耳。
比丘以此
白佛
佛言。
不得說戒日在房中眠。
自今巳去。
比座者共相檢校
知來者不來者
應先白。
然後
戒。
如是白。】
大德僧聽。
今十(五四)日眾說戒
若僧時到僧忍聽。
合說戒。
如是。」
【釋上云白羯磨
此法是也
白巳隨緣
廣略
說戒
其間七非
於集法緣成篇內。
業巳詳明
不重揀。
一往黑白半月誦戒藏中。
佛陀耶舍尊者
四分本流通。
卷首有十二頌。
前方便。
問答
單白。
和集羯磨
誦戒序。
次第誦二百五十戒相畢。
七佛教誡偈並迴向頌。
首尾之頌乃結集
者所置。
由分止作。
各攝歸門。
故於止持會集中闕
而不載。
今錄附此僧說戒法
略釋其義。
俾知廣誦
大綱
餘有誦戒儀規。
明兩布薩正範內。
△初明卷首十二頌(分為九釋)】
稽首禮諸佛
 及法比丘
 今演毗尼
 令正久住
【釋此一頌。
二句歸敬三寶
下二句顯戒當
說。
住持正法也。
凡作法事必須先禮三寶
以求
加被
使內障潛消
外魔無嬈。
稽首者。
下首至地
少久乃起。
禮者履也。
進退有度
尊卑有分之儀。
西
域以五體投地
為之致敬
此方以稽首為之盡恭。
今隨國風
故云稽首也。
稽首者。
身業致敬
身致
敬時。
口稱德號
心存觀想
是為三業供養
佛者具
佛陀
此翻云覺。
覺具三義
一自覺。
悟性真常
虗妄
覺他
無緣慈度有情眾。
三覺圓滿
窮源底行圓果滿。
法者。
如來隨機稱性所說
清淨法要
眾生信依修行
大解脫。
必趣涅槃。
以義釋。
法是軌持之義。
謂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
切諸法各守自性
任捨不捨
各守自性
如水就於
下。
火揚於上。
性各決定
此是法體
軌謂軌範
可生
物解。
如火熟食
用水浮舟
各取其則。
為法用也
比丘僧者。
三義
六和
前所釋。
十誦云。
有五
種僧。
一無慚愧僧。
破戒者是。
二羺羊僧。
凡夫鈍根
無智慧。
如諸羺羊。
聚在一處
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
羯磨
不知說戒
不知法會
三別眾僧。
一界內處
處別羯磨
四清淨僧。
凡夫持戒人。
五真實僧。
無學人。
此中所禮。
正禮後之二僧
真實僧能令
勝義正法久住
清淨僧能令世俗正法久住
毗尼法者。
今謂正當說戒之時。
揀非過未。
演乃
宣布流通也。
梵語毗尼
此翻滅。
然滅有三義
一滅
業非(謂不偷盜等。
故律中有毗尼
有諍毗尼)。
二滅煩惱(煩惱發業之本。
故律云
治伏貪等令盡。
是故如來制增上戒學)。
三得滅果(故經云。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宣祖云。
毗尼翻滅及調伏者。
是從功用為名。
非正
譯也。
正翻云律。
律者法也。
從教為名。
斷割重輕
遮持犯。
非法不定
俗有九流
法流居一。
故世法律
皆約刑科
道與俗違。
刑名乃異。
至於處斷
依常
法。
故翻律也。
令正久住者。
正法出世無漏
道也。
正法住世
行果悉皆具足
由秉羯磨
布薩
戒身成就
定慧發生
無漏聖果庶可
冀。
若廢布薩
戒行不淨
正法滅亡無日矣。
五分
律云。
毗尼佛法壽命
毗尼住則正法久住
故云
今演毗尼法。
令正久住。】
「戒如海無涯
 如寶求無厭
 欲護聖法財
 眾集聽我說」
【釋此一頌。
二句顯戒功德
下二句勸聽獲益
也。
揵度云。
海水有八奇特法。
所以阿修羅娛樂住。
一者一切眾流皆往投之。
二者潮不失限。
三者五
大河投海而失本名。
四者河及天雨盡歸而無增
減。
五者同一鹹昧。
六者不受死屍
七者多出珍寶
八者大形所居
法中亦有八奇特
使諸弟子見
巳於中而自娛樂。
一者諸弟漸次學戒。
皆歸
我法。
二者我諸弟子住於戒中。
至死不犯
三者四
姓捨家
皆稱沙門
四者於我法中以信堅固
捨家
學道
入無餘涅槃界。
而涅槃界無增無減
五者同
一解脫味。
六者犯戒惡法
雖在眾中坐。
常遠眾僧。
眾僧亦離彼遠。
七者多出珍寶
所謂四念處乃至
八賢聖道
八者大形
所謂四向四果
根本律云。
毗奈耶大海
涯際淼難知。
差別無窮
豈我能詳
悉。
大師律教海。
甚深難可測。
故云戒如海無涯也。
如寶求無厭者。
寶即海中清淨如意珠王。
能隨眾
生所求。
念念中。
雨滿閻浮提一切樂具。
而寶體
終無損減
佛法海中尸羅皎潔
念念中出生一
切念處正如意根力覺道等諸勝善品。
乃至
聖果
尸羅體終無變易
如彼珠王求施無厭
也。
聖法財者。
略則即信戒聞捨慧慚愧七法
廣即
三十七品助道法也。
然此法財非戒無能守護
戒有防非止惡之功。
強兵猛將伏怨敵。
如堅
深壍能禦魔賊。
不令得便
而使侵凌故。
是以
護此聖法財。
眾集聽我說。
眾謂四清比丘巳上。
乃至百千。
集謂身心和集
聽謂耳根發識聞。
其如
宣說
在座比丘各各如說奉持也。】
「欲除四棄法
 及滅僧殘
 障三十捨墮
 眾集聽我說」
【釋此一頌明聽戒離過也。
四棄四重根本
殘即十三僧伽婆尸沙。
捨墮即三十尼薩耆波逸
提。
如止持中釋。
戒法五篇
今止言三者。
餘二從
輕。
文略義攝。
豈伹聞戒而能生諸善品。
守護財。
實能永斷業非清淨污染
是故欲除棄滅殘障
捨墮
僧伽和集
聽我宣說
遠離斯過也。】
「毗婆尸式棄
 毗舍拘留
 拘那含牟尼
 迦葉釋迦
 諸世尊大德
 為我是事
 我今欲善說
 諸賢咸共聽」
【釋此前一頌。
總舉七佛
後一頌述說囑聽也。
婆尸亦云維衛
此名有四義。
以其智圓滿如月
徧見
魄盡惑亡則云淨觀。
既圓且淨則云勝觀。
又云勝見。
式棄。
亦名尸棄
此翻云火
亦翻持髻。
差別智最為尊勝
處於頂心
毗舍具云毗舍浮。
亦名毗葉羅
此翻徧一切自在
以其智圓果滿。
足稱尊。
上三佛在過去莊嚴末後出世也。
留孫此翻所應斷。
翻作莊嚴
能斷一切
惱永盡無餘。
萬德莊嚴
拘那含牟尼此翻金寂。
金仙
金者體堅。
五色以黃為上。
光最明赩。
寂者
無礙智寂然不動。
謂此世尊堅固無上無礙
智。
然不動。
迦葉此翻飲光
身光顯赫
吞蔽一
光明故。
釋迦又名釋迦牟尼
此翻能儒。
亦翻
能仁寂默
寂默不住生死
自利義。
能仁
不住於涅槃。
利他義。
冥智理。
外揚德化
智悲
雙運。
立斯嘉號也。
巳上四佛賢劫初。
次第出世
化道
所以處處說此七佛者。
一謂在百小劫內。
天人所曾見故。
二謂本師修相好業
從毗婆尸
時為始故。
世尊者。
十號具足
九界同仰。
諸天
人師
眾聖中王
出世間極尊無等
大德者。
世尊等濟羣生
具大慈德。
折攝教化
具大威德
故。
為我說是事者。
此句正明師授受
顯非臆說
也。
我即現前眾中說戒自稱
是事四事十三
乃至一百眾學事等。
言善說者。
謂如如律
佛所教而說。
詞句差謬也。
諸賢咸共聽者
此句
揀別不和故。
諸者從初近圓無夏比丘
乃至
百臘上座
皆應集聽。
始從戒序。
乃至七佛偈經。
合掌一心諦聽也。
賢乃有德之稱。
猶云大德僧。
今以世尊大德
故僧以諸賢易之爾。】
譬如人毀足
 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
 不得天人
 欲得生天
 若生人間者
 常當護戒足
 勿令有毀損
【釋此前一頌。
二句設喻
下二句法合。
以明障
生善道也。
後一頌。
二句生善趣。
下二句法
雙舉
誡護善因也。
譬如者。
假設之詞。
毀謂破壞
涉謂躡躐。
天謂欲色無色三界諸天也。
人謂四有
洲中人倫也。
而言生人天者。
西域多是求樂
生天
佛出世間。
隨彼所欲。
為說人天因果
非聖
意。
亦非律旨。
雖云人天
實為涅槃。
所謂先以欲鉤
牽。
後令入佛智也。
根本律云。
或願人間
或求天上
勤修梵行者。
得生人天
暫受快樂
命終入地
獄中。
是故當求涅槃以修梵行。
樂人天而致勞
苦。
律攝云。
險途有二。
一是生天
二是惡道
復生
天受諸勝樂。
盡之後。
還墮惡趣
是則人天非所
當欲。
又戒喻以足。
無遠不至
義在深幽
謂戒足不
可毀故。
毀則人天不能生。
何況涅槃。
又復具諸
戒行
乃是上品正因
往生淨土
一念頃。
親近
他方十萬億佛。
還至本國
聽聞妙法
如是不可
思議神足力。
皆由護戒無損所致也。】
「如御入險道
 失轄折軸憂
 毀戒亦如是
 死時懷恐懼
【釋此一頌。
二句設喻
下二示知過患也。
頌中引律。
但約人天名為險道。
今單指三塗為險
道。
軸乃車輪轉軸
轄是軸頭之鐵。
死時自知
戒。
必墮惡道
猶如道中途失轄折軸。
恐怖慞惶
無依無救也。
行願品云。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開闡
人天涅槃正路
實由嚴持禁戒功能也。】
「如人自照鏡
 好醜欣慼
 說戒如是
 全毀生憂喜」
【釋此一頌。
二句設喻
下二句顯戒完闕也。
人以鏡自照其面。
容端則欣喜
貌陋則憂慼
今正
說戒之時。
聞巳當自反思察受持戒。
其間
全淨無瑕
內懷欣喜
不愧人。
若有所毀污。
內生憂慼
外耻於他也。】
「如兩陣共戰
 勇怯有進退
 說戒如是
 淨穢生安畏」
【釋此一頌。
二句設喻
下二明戒得失也。
兩陣共相交戰
勇者奮而前進
怯者畏而退縮
集說戒。
正與煩惱魔軍共戰。
戒淨則堅持之力
勇猛
與眾同居
身心俱安。
戒穢是受行之志怯弱
雖與眾居。
情色實畏。
不能降伏煩惱魔軍。
返被煩
惱所勝也。】
世間王為最
 眾流海為最
 眾星月為最
 眾聖佛為最
 一切眾律中
 戒經為上最
 如來禁戒
 半月半月說」
【釋此前一頌舉喻歎德也。
凡受比丘戒者。
名曰
沙門
梵語摩訶
此翻云大。
而大含三義
一者大。
天人中尊故。
二者多。
富有福慧故。
三者勝。
超諸外
道故
所以佛言於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
沙門最為第一也。
今初句即約大喻歎。
次句即
約多喻歎。
第三句即約勝喻歎。
四句總約大多
勝喻歎。
後一頌正以法合。
一切眾律中戒經為上
最者。
謂諸世間之國禁及外道等之邪宗亦各有
律。
不能令人脫纏出界
佛律乃能救濟眾生
入聖
佛律中之五戒八戒十戒不如比丘
具足戒
又定共道共戒亦不如波羅提木叉戒。
本律云。
諸佛證菩提
獨覺身心淨。
及與阿羅漢
律行成。
三世諸賢聖。
遠離有為縛。
皆以律為本。
能至安隱處。
故云一切眾律中戒經為上最。
所受
戒律上最。
而令能受之者亦成最也。
如來立禁
戒者。
此顯戒唯佛制。
非餘所堪。
國家賞罰號令
從王出。
臣下僭越
庶人不信
敗亡無日
佛法
爾。
若容他說
羣生不奉。
法不久住
是以禁戒唯佛
自立也。
半月半月說者。
黑白半月
用表善惡
業。
欲黑盡而白圓
又白表智德。
黑表斷德。
故立此
一定期限
說戒根本
雜事中。
佛言。
我令汝等每
半月半月
波羅提木叉者。
當知此則是汝大
師。
是汝依處。
若我住世無異也。
△此明戒序(分為四釋)
大德
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
汝等諦聽
善思
念之。
自知有犯者。
即應自懺悔
不犯默然
然者知諸大德清淨
釋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戒者。
此乃標
立體
告眾令知。
說戒時至
各當攝持三業
散亂也。
大德如前釋。
是律語尊稱
波羅提木叉
此翻別解脫。
律攝云。
別解脫者。
由此別解脫經。
修行
下下九品諸惑。
漸次斷除
永不退故
於諸煩惱得解脫。
故名別解脫。
又云保解脫
戒淨絕瑕
發生定慧
如來保任必證涅槃故。
汝等
諦聽者。
誡令諦實而聽。
入於語義
以成聞慧也。
思念之者
謂當如思義
憶念勿忘。
以成思慧也。
聞思擇義。
當去其不善
擇其善者而修之
以成修
慧也。
自知有犯者。
即應自懺悔
謂染淨自知
覆藏
若有所犯罪事。
未曾向他發露求悔。
於此
說戒時。
即應自言露罪懺悔巳。
仍允聞戒
不雜
眾。
勿俟他舉而令遮。
懺悔者。
懺名修來
悔名改
往。
往日所作。
鄙而惡之。
故為悔也。
往日所棄一切
善法
今日以去
誓願勤修
故為懺也。
棄往求來合
名懺悔
不犯默然
不犯一往本無所犯。
或犯
即說悔巳。
一心靜默至誠而聽。
默然者知諸大
德清淨。
僧眾純潔和合
理應如律如法說戒也。
若有他問者。
如是答。
如是比丘眾中
乃至
憶念有罪
懺悔者。
得故妄語罪。
妄語者。
說是道法
釋若有他問者亦如是答。
謂如餘時中被他舉
問實答。
說戒時。
問亦應如實答。
如是比丘等者。
比丘犯罪之人。
眾中現前所集清淨僧眾
問是令語詞圓滿
廣略故。
略則闇鈍者卒難知
覺。
無慚者不生悔心
廣則恐延時久令眾坐倦。
以律制作法唯三問也。
憶念有罪而不發露
悔。
得故妄語罪。
然雖不言
現身相表語業故。
曾有犯。
今不憶知。
此則無妄語罪。
於一一問中。
憶得罪。
三問三憶得三妄語罪。
道法者。
佛說
妄語
初禪乃至四禪
障初果乃至四果
障涅
槃之道也。
若彼比丘憶念有罪
欲求清淨者應懺悔
懺悔
安樂
釋此謂若具慚愧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戒身
淨。
理應自言懺悔
非畏他詰問治罰。
而露說懺悔
安樂者。
身心寂定
煩惱不侵。
為之安。
遠離過非。
獲證道果
為之樂也。
大德
我巳說戒經序。
今問諸大德
中清淨否
(三說)。
大德
中清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釋此乃結問也。
戒經序者。
謂此為二百五十別
解脫經之由緒
以此為先者。
能令餘說得生起故。
是事如是持者。
持是了知義。
三詰問。
眾皆清淨
由其一眾清淨默然故。
此事我今如是了知
堪為
宣說戒經也。
誦此戒序及次第戒相畢。
總結云。
大德
我巳說戒經序。
巳說四波羅夷法。
巳說十
僧伽婆尸沙法。
巳說二不定法
巳說三十尼薩
耆波逸提法
巳說九十波逸提法
巳說四波羅提
提舍尼法。
巳說眾學法。
巳說七滅諍法
此是佛所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若更有餘佛法
是中皆
共和合。
應當學。
釋此文結前勸修也。
非但半月半月和集
聽說戒法嚴持無犯而巳。
更有諸揵度內所制
修多羅阿毗曇定慧
於是中皆共精
習。
比丘應當學者
彼此和合
䇿勉勤修
庶幾
戒增心增慧也。
△此明七佛偈】
忍辱第一
 佛說無為
 出家他人
 不名沙門
【此是毗婆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此戒經。
忍辱者。
其內心能安。
方可忍外所辱之境。
忍有二種
一生忍。
法忍
復二。
一謂於恭敬
供養順情境中。
不著
則不憍慢
二謂於瞋
罵打害逆境中能
則不生忿恨怨惱。
為生
也。
法忍亦二。
一者非心法。
寒熱風雨饑渴老病
死等
二者心法
瞋恚憂愁婬欲憍慢等。
於此
二法
能忍不動。
是名法忍也。
復以正慧觀察生法
性空
不可得
苦空無我
孰為忍者
忍辱既空。
生理顯。
便證涅槃。
忍辱是涅槃之捷徑
名第
一道
無為即涅槃。
湛然常寂
無所造作
超絕
為之境。
越度生死之流
更無有法勝於此者。
故名
為最。
沙門者。
含經云。
捨離恩愛
出家修道
攝御
諸根
不染外欲
慈心一切無所傷害
遇樂不欣。
苦不慼。
能忍如地。
號沙門
出家不行忍辱
反怨報。
惱於他人
則違無諍之道。
豈稱沙門之行。
欲得第一道。
當不惱他人
欲希無為樂。
當具沙門
行。
所以忍辱出世之因。
無為出世之果。
惱他
人是生死之因。
沙門生死之果。
善惡兩彰。
穢齊舉。
其有智者
應擇而趣之。
此是毗婆尸等者。
上明所說之法。
此明能說之佛也。
三世諸佛皆有
通別二號
毗婆尸乃別號
如前釋。
如來無所著等
正覺通號
梵語多陀阿伽度。
此翻如來
梵語
羅訶
此翻應供
亦翻無所著。
梵語三藐三佛陀
翻正徧知
亦翻等正覺
此略十號之三也
於後六
佛釋號准知。
不繁。】
譬如明眼人
 能避險惡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此是尸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此戒經。
釋上二句舉喻。
下二句法合。
世間若有聰慧
之者
能信佛聞法。
正見現前
即知是道非道
非道
六趣險途
是道謂八正平衢。
險途不善所感。
平衢藉勝慧所詣。
故須遠離諸惡因。
務修出世要。
終抵涅槃常樂之處。
譬如明眼之人。
前境昭昭
險難之徑。
遠諸怖畏
而終至安隱之處也。
諸惡
三界見思無明等惑。
尸棄如來通別二號
如前
所釋。
律攝云。
尸棄佛出現於世。
聲聞多為生天
修梵行。
希求後世受天妙樂
爾時彼佛為欲對
治弟子眾。
說此略教。】
「不謗亦不嫉
 當奉行於戒
 飲食知止足
 常樂空閑
 心定精進
 是名諸佛教
【此是毗葉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此戒經。
釋謗是口業
嫉是意業
欲離此二。
奉行於戒。
戒淨則三業頓捐。
何患口意之不清淨
飲食屬口。
常樂屬意
知足則息妄馳求
空閑則諸念自寂。
是心澄入定
起慧斷惑。
唯樂精進頭陀
乃能空閑
者。
阿蘭若寂靜之處。
依此處而勤修定門
必獲
聖果
三世如來同斯軌轍
以教弟子
云是名諸
佛教
此佛通別二號准前釋。】
譬如蜂採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違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留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釋喻遊蜂採華。
但持蘂味而去。
不壞華之色香。
比丘聚落乞食亦然
不違他事
違是違
背。
戾是罪戾
比丘乞食
趣得資身助道
隨施而
受。
知足而歸。
勿以過求戾他壞彼淨信敬心
正同
蜂採華。
壞色與香也。
不觀作不作者
謂既不戾
他。
亦莫觀人得失以亂身心修道業。
但自觀身
所行而省察之。
若自無非則身淨端。
有過則行
穢僻。
云若若不正也。
此佛通別二號前所
釋。
律攝云。
拘留孫佛出現於世。
聲聞眾多希利
養。
慢於善品。
為遮彼故。
說斯略教。】
「心莫作放逸
 聖法勤學
 如是無憂
 心定入涅槃」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釋由不放逸故。
勤學聖道
由學聖道故。
令憂
惱之惑能除。
由除憂惱等惑故。
寂靜而入正定
由得定故。
證涅槃而樂無為
此乃斷集修道證滅
也。
若心放逸
造集惡因
則招憂愁苦果
若不
道見諦證滅。
雖獲定心
煩惑未除。
仍輪三有
苦焉脫。
此佛通別二號如前釋。】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諸善
 自淨志意
 是則佛教
【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說是戒經。
一切惡者。
三毒煩惱
發生身口所造性遮
等罪。
諸善者。
謂三十七品及一切法門。
誡惡莫作。
此令以戒防禁七支
三毒性業遮業。
皆得清淨
奉行
此令增修三學
廣積眾善
梵行圓成
利巳
濟他。
自淨志意者。
謂依持木叉。
修習禪定
發真
無漏智慧
破諸邪倒。
了妄無生
心本自淨
離染垢
相。
一切皆空。
故云自淨志意
法海雖廣。
此三攝
盡。
三世如來隨機濟物
不異於斯
云是佛教
也。
此佛通別釋號准前。】
「善護於口言
 自淨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於十二年中。
無事僧。
說是戒經。
從是以後
分別說。
比丘
自為法樂沙門者。
有慚有愧樂學戒者。
當於中
學。
釋諸佛出世觀機設教
非一定。
釋尊出此五
濁惡時。
人多好諍。
不護口言
及濁心垢重。
縱無現
境。
而憶曾所經事
發起欲思。
造作身業不善
是故
如來誡之。
以次第防之於未萌
若能如是善護。
不作
三業清淨
十善道成就
然此十善道
法。
若人天聲緣覺菩薩諸佛無不依之。
云是
大仙人道
如來天中天
中仙
人中尊。
故稱大
仙人也。
釋迦如來通別二號巳釋於前。
於十二年
中為無事說是戒經者。
無事僧謂不犯戒也。
來成五年巳前。
眾僧皆知修行
無事可犯。
戒可制。
但拈大意而略訓之。
從是五年以後
僧中
有漏法生
為斷彼有漏法故。
乃廣結二百五十戒
法。
於間復有根從生
開遮輕重
比丘受持
者。
而言十二年中。
聲聞藏。
攝阿含教。
其阿含總
談十二也。
自為法樂沙門者。
法即戒法
清淨
戒。
沙門無漏之因。
阿羅漢
沙門無漏之果。
若因不具
則果無從立。
故云樂法樂沙門也。
有漸
有愧樂學戒者。
慚者內自羞耻。
愧者發露向人。
間若無慚愧二法
悉皆違越清淨聖道
趣向諸惡
險途
然此波羅提木叉戒。
非無慚愧愚癡之人而
堅信樂學
當於中學者。
謂當於此二百五十別
解脫律儀七佛略戒經中。
精習勤修
謹護無違
以度生老病死大苦患。
亦不墮啞羊之訶也。
此明卷末回向頌(分為六釋)。】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釋前一頌是世間因果
後一頌是出世間因果
舉世間而彰出世間也。
明人者。
了達三途因惡
業所招。
人天樂境善業所感。
故當捨惡修善
眾善之本。
明達者能護。
愚迷不別因果
堪持。
三種樂者。
一名
二譽
三利養。
現在華報之
樂。
後得生天上。
未來果報之樂。
名謂稱德
讚美
利養四依聖種。
謂能如律奉持之人。
香芬馥。
遐邇普聞
四事助道
不求自至也。
當觀如
是處者。
世間樂果
無戒尚不能獲。
出世聖道
豈離於戒。
有智之者精勤嚴護。
所受之體皎潔
絕瑕
諸有可超。
故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也。】
「如過去諸佛
 及以來者
 現在世尊
 能勝一切
 皆共尊敬
 此是諸佛法
 若有自為
 欲求佛道
 當尊重正法
 此是諸佛教
【釋前一頌半舉諸佛共成道以證之。
後一頌示
欲求佛當重正法以勸之。
能勝一切憂者
一切
惱諸惑結縛眾生
名為憂
三世如來尊奉
羅提木叉。
淨極圓明
破盡諸惑。
大解脫。
名為
勝。
自為身者。
謂專為此超越生死
求於佛道
希暫樂以持戒品。
此中意旨幽邃
揀非二乘別解
律儀
乃令究竟戒性故。
學者切勿錯其宗趣。
自陷
偏小之坑。
狂者速宜自責反省
以雪譏貶之罪。
然跡現是小。
本實誘歸大。
況乎戒海無涯
量同
太虗
隨物受益
等施無二
根器雖有大小之殊。
廣狹之別。
欲脫二死之深淵
早投一真彼岸
庶得自為不乖
求佛有冀矣。
正法戒法
所謂
羯磨說戒
正法不滅世間
以戒是苦海舟航
涅槃徑路
不同外道邪僻之律。
輪王善治世之
術。
故此佛戒特名曰正法也。】
七佛世尊
 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
 諸縛得解脫
 巳入於涅槃
 諸戲永滅盡
 尊行大仙
 聖賢稱譽
 弟子之所行
 入寂滅涅槃」
【釋前一頌半。
謂諸佛弟子奉持戒經。
得脫諸縛
巳入涅槃。
故舉以證之。
後一頌。
謂今佛弟子尊佛
所說
依戒修行
便獲涅槃果樂。
故示以勸之。
諸結
使者
謂諸煩惱驅使行人心神
流轉三界
得解
脫。
故云結使。
略則十使
廣則八十八使。
乃至八萬
四千塵勞也。
七佛為世導師
為欲滅除諸弟子結
縛故。
乃說此戒經。
弟子奉行
則諸煩惱結縛因斯
解脫
無生果
巳入涅槃。
一切有無戲論滅盡
矣。
七佛大仙所說之經。
一切賢聖所讚之戒。
凡為佛弟子者。
能如教修行
無不入寂滅涅
槃者也。
寂滅涅槃是華梵雙舉。】
世尊涅槃時
 興起大悲
 集諸比丘眾
 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
 淨行者無護
 我今說戒
 亦善說毗尼
 我雖般涅槃
 當視如世尊
 此經久住世
 佛法熾盛
 如是熾盛
 得入於涅槃
 若不持此戒
 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
 世界闇冥
【釋初一頌明佛垂誨也。
如來說法四十九年。
緣巳畢。
垂將涅槃。
重以戒法顧命弟子
殷懃付囑
示誨諄諄
是知此戒誠為佛法元基
慧命之正
脈。
成聖之保任
利生之要軌。
不頂受持
豈伹
自甘汩沒生死海
抑且有辜如來付囑
念當思慈
誨。
奉遺法而忘軀
䇿進信志
敬木叉而盡壽。
是為
知恩報恩者。
莫謂我涅槃乃至如是熾盛故得入
於涅槃。
此兩頌半正明示教也。
謂諸比丘汝等莫
謂。
如來涅槃世間空虗
淨行無有依護。
今巳為汝等。
說二百五十戒經。
亦說毗尼作持等
法。
我雖入般涅槃
波羅提木叉在世
即是
法身常住不滅故。
令汝師之。
以作依護。
波羅
提木叉久住熾盛
教理行果皆悉熾盛
熾盛
故。
淨行者得入涅槃而無遺也。
若不持此戒。
世間闇冥
此一頌重申誡喻也。
淨行者有
護。
是令護體蠲染。
以立梵行
如所應受持戒品
布薩
若不布薩
以何依護。
罪垢日增
智慧
明。
不覩聖道
便墮三塗
如日闇冥
無所見故。
即墮坑落塹矣。】
「當護持是戒
 如犛牛愛尾
 和合一處
 如佛之所說
【釋此一頌誡令堅志遵持也。
比丘當護戒自
珍。
堅其信志
寧死不犯
猶如犛牛愛尾不顧身命
乃名遵制持戒
和合一處坐者。
使離別眾之過。
佛所說者。
黑白半月如佛所教。
而作布薩說戒
勿有七非
而背法律教三如也。】
「我巳說戒
 眾僧布薩
 我今說戒
 所有功德
 施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釋前半頌明自他辦事畢。
後一頌以所作事
回施有情成佛道。
作辦之事而言功德者。
謂一
一戒中嚴清淨
所生止作之力用
名曰功德
聲聞之法而云回向佛者何也。
此是開顯之後
顧命
所謂真是聲聞
佛道令一切聞。
唯有
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又戒本防非止惡。
聲聞
獨持。
比丘體通大小
羅漢之自目。
在家菩薩
在家戒。
名曰菩薩近事
出家菩薩出家戒。
曰菩薩比丘
是知比丘之戒非局小心
出家菩薩
何容不護。
三世諸佛同斯法教
不唯今之釋尊獨
爾。
或曰聲聞持戒菩薩破戒
聲聞破戒菩薩
持戒
然斯義者。
聲聞自度為急故。
止之名持。
利生為本。
若不廣作眾善
名之為犯。
此正責小
自利為過。
非謂大心利他成佛道者在列
自利兼利他故
一一戒中不離護他。
斯實如
善巧方便
密以珠繫衣裏。
令其終獲大用
今人
不達聖意
而生擬論
解了開顯之後
無疑
頌云。
我今說戒所有功德
一切眾生
皆共
成佛道也。
巳上付誦戒本釋竟。
巳下皆原卷之法。
○僧同犯識罪懺白法
佛言。
若僧集說戒。
犯罪不得說戒
不得聞戒
不得
向犯者懺悔
犯者不得受他懺悔
比丘白巳當
懺悔
應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聽。
一切眾僧犯罪
若僧時到僧忍聽。
此一
切僧懺悔
如是。」
如是白巳。
然後說戒律本
更不悔本罪
釋此法律中更不悔本罪者。
謂犯單墮及眾學
威儀戒等。
由臨布薩忖思聖制難廢。
急欲同誦木
叉。
各生慚愧
發露求淨。
如此正契布薩諸惡
善法究竟梵行之旨。
不須更悔。
若犯初二篇並三
十捨墮。
不得例斯也。
○僧同犯疑罪發露白法
佛言。
說戒時。
一切僧於罪有疑者。
應作白言。】
大德僧聽。
一切僧於罪有疑。
若僧時到僧忍聽。
眾僧自說疑罪
如是。」
然後說戒
此但露罪。
聞說戒。
本罪仍說巳懺。
釋上云識罪者。
自知了了無疑
此云疑罪者。
因自不知罪種名相。
為犯不犯
生疑
既將說戒
陳露待白巳。
說聽竟。
仍須向知法者。
問決所犯。
自言求悔。
此識疑二法。
為人故作
兼屬
私也。
○尼差人教授
說戒日集僧。
索欲問緣。
答云。
差人教授羯磨
白文言。
釋於說戒日者
律聽比丘十四日布薩
比丘尼
十五日布薩
若有因緣
比丘十五日布薩
尼十六
日布薩。
此謂二部相依結界。
今准十五日大僧正
說戒
尼界集僧差人白云。】
大姊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比丘尼(某甲)。
為比
丘尼僧故。
半月比丘僧中求教授
如是
大姊僧聽。
僧差比丘尼(某甲)。
為比丘尼僧故。
半月
比丘僧中求教授
誰諸大姊
忍僧差比丘尼(某甲)。
比丘尼僧故。
半月比丘僧中。
教授默然
誰不
忍者說。
僧巳忍差比丘尼(某甲)。
為比丘尼僧故。
半月
比丘僧中求教授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律本云。
應白二差一人巳。
獨行無護。
更差二三
人為伴。
僧寺中。
釋更差二三尼為伴者。
方便命隨為護。
更無
白差之法。
須擇老練持戒者同往。
非伹以尼數二
三而巳。
准增一法云。
尼若有五過
不應作伴行。
一喜在前行。
二喜太在後
三喜抄斷人語次。
不別善惡語。
善語不稱
讚美惡語
五如得利
以時為彼受。
反此五過
聽僧差伴。
庶兩獲益
無諸
損惱。
至所囑比丘所。
義准應差人承受
囑授尼。
應具
陳所請巳。
至十六日
更往僧寺中。
可不時。
若得
教授巳。
還至寺。
鳴槌集尼眾。
不來者說欲巳。
後使尼如僧中所告者。
在尼眾中
具宣僧勅訖。
合掌頂戴受。
無文
僧祇律。
文義如此
若僧
尼兩眾欲滿五人巳上。
方行此法。
律本云。
若眾
不滿
若不和合者。
至時禮拜問訊
釋若僧尼兩眾樂欲依制奉行此法者。
各滿五
人巳上。
二部方可羯磨差使
本律互明兩眾。
縱和不滿
滿巳乖和
至僧布薩日。
尼唯恭敬往禮。
以遵八敬。
盡形不敢違也。
此一羯磨為法故作
是屬公也。
非人非。
謂眾減不和
無伴獨行等
餘非。
准前
無異
教誡尼法
佛言。
於僧說戒時。
上座問言。
比丘尼眾遣何人
耶。
今但取當時說戒者問之。
囑授者。
即起具修
威儀
為白僧言。】
大德僧聽。
(某)處比丘尼和合
僧差比丘尼(某甲)半
月半頂禮比丘僧足。
求請教授尼人。」
三說巳。
義加云彼應至上座所云。
大德慈濟。
能教
比丘尼不。
答言不堪者。
乃至二十夏巳來一
一具問。
若無有者。
還至上座白言
遍問眾僧。
有堪者。
上座即應略教戒法
囑授人云。
此眾無
教誡師。
明日尼來。
可不時。
應報言。
昨夜為尼
遍請
無有堪者。
雖然上座有勅。
勅諸尼眾。
精勤
道。
謹慎放逸
○差教授師法
續此准白二綱目
今依九十事之二十一續入。
明略教為無堪者。
若問有者。
彼受囑授比丘
至上座所白言
眾中某甲(上座大德)堪能教授比丘尼
按律中。
六羣發起
佛言。
眾僧中差教授比丘尼
人。
白二羯磨
如是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差(某甲)比丘
教授比丘
尼。
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
誰諸長老
忍僧
差(某甲)比丘
教授比丘尼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巳
忍差(某甲)教授比丘尼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佛言。
成就十法者。
然後教授比丘尼
一具足多
聞。
二誦二部戒利。
三決斷無疑。
四善說法
五族
姓出家
六容端正尼眾見便歡喜
七堪任與比
丘尼說法勸令歡喜
八不為佛出家而披法服
重。
九若滿二十歲。
十若過二十歲。
又增一云
五法應教尼。
一具波羅提木叉戒。
多聞善巧
三語辯說
不為出家而犯重罪
五二十臘
若過二十。
五分云。
五法不應差。
差巳應捨。
一誦
經戒而多忘失。
諸根不具
三多欲。
四現為惡相
五教比丘尼惡人
釋此但續差法白二。
其儀規備載教誡比丘
正範中。
此一羯磨為法屬公。
並顯非皆同上
無異
○告清淨
佛言。
說戒日客來。
若少者當告。
比丘清淨。
應如
告言。】
大德僧聽。
比丘(某甲)清淨(一說)。」
【若說戒序竟。
方陳此言。
必有犯者。
舉過告僧巳。
次第聽。
布薩本為改往除愆。
勤修冀淨。
雖然因緣
行。
處有說戒
理應就聽。
不可違。
若僧集巳。
說前頌竟。
不須告淨。
當具儀作禮
敷座而坐。
說戒竟至
則座上巳經問淨。
方陳此言。
應知廣
八處問淨故。
自知有犯。
先舉過告僧巳。
餘者
隨坐次第聽終。
仍准所犯求懺。
一法為法作。
是屬私也。
○識罪發露
佛言。
至一清淨比丘所。
威儀說所犯名種
言。】
大德憶念
我(某甲)犯(某)罪生疑
今向大德發露
後如
懺悔(三說)。」
說戒時憶者。
須用此法。
若餘時中依法懺悔
十誦
云。
發露比丘不須更發。
說戒時憶者。
揀非日前知而不悔
今謂因值
布薩
倐爾憶所犯事
且用此法。
容聽戒故。
聽罷。
即乞除。
若餘時識犯生疑
陳露求決。
依法懺悔
十誦者。
布薩日前巳曾發露
布薩時。
不須
更露聽懺之。
疑罪發露
律本比丘犯罪有疑。
復逼說戒
佛言。
發露巳得
聞戒
義准云。】
大德憶念
比丘(某甲)於(某)處犯生疑
今向大德
露。
須後無疑時。
如法懺悔(三說)。」
【釋須後無疑時者。
非謂任其久緩。
乃指聽竟之
後言也。
說戒座上憶罪露法
律本在座上。
忽憶本罪
向比塵說之。
舉眾鬧亂
佛令發露心念
應義准云。
釋律云。
說戒時。
有一比丘犯戒
在座間。
世尊制犯者不得說聽戒等。
我當云何
語彼說戒
人言
止止莫說戒。
我犯某罪。
欲從長老懺悔
舉眾
閙亂
比丘以此白佛
佛言。
其人自憶罪而發
露。
比丘當語邊人言。
我犯某罪。
向長老懺悔
復作是念。
設語旁人者。
閙亂眾僧。
不成說戒
比丘當心念。
須罷座巳。
如法懺悔
如是巳得
聽戒。
今例心念法。
但聲須細。
令眾聞。
應義准云。】
「我(某甲)犯(某)罪。
為逼說戒
恐眾閙亂故。
待竟當懺(三說)。」
疑罪准此
上三法皆為法故作
是屬私也。
略說戒法
佛言。
若王賊水火人非人惡蟲及有餘緣者。
牀座少。
露濕天雨
布薩多夜巳久。
鬬諍
說法
久者。
略說戒。
釋此明開緣。
先列八難
一王難者。
王乃自在意。
信則興隆佛法
不信毀滅三寶
賊難者。
賊乃
為害之稱。
賊是林中王。
能作不饒益事。
三水難者。
海嘯江潮
奔流泛漫。
四火難者。
火性無恒
諸緣
焚燒林野
五病難者。
謂同界病多。
就榻
說戒處。
容眾故。
六人難者。
不信白衣
往來
遊觀
擾礙僧事。
起意不端
行善法。
七非人難
者。
謂或山精顯異
邪魅現形
八惡蟲難者。
謂惡
出沒
聲色驚人
是名八難也。
牀座少者。
眾多
處迮。
牀敷不足
露濕天雨者。
覆葢欠周。
冐風
寒。
布薩多夜巳久者。
後夜將竟。
時臨次朝。
鬬諍
謂言水火
說法者。
演教太延
有如是餘緣。
並逢八難
皆聽略說戒也。
五分僧祇並為多緣。
開聽略說
前方便。
亦如廣
說。
緩急廣說之。
釋此引他部明開緣。
俱同本律也。
雖云略說
集巳必作前方便。
可緩則廣說。
若急則略說
此則
廣略不定
其作前方便是定也。
中則有三五略說
隨緣遠近
文非明了
說戒揵度中。
三種五法略說
第一五種者。
一說至九十波逸提。
二說至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三說至二不定
四說至十三僧殘
五說四重
二五種者。
一說戒序。
二說四重
三說僧殘
說至二不定
五廣說。
第三五種者。
一四重至僧殘
二四重乃至不定巳。
三四重乃至捨墮巳。
四四
乃至單墮巳。
五廣說。
此由譯筆交互
文非明了
依毗尼母論云。
序說清淨訖。
告言之。】
「諸大德
是四波羅夷法僧常聞。」
【十三僧伽婆尸沙乃至眾學法並云。】
「諸大德
眾學法僧常聞。
大德
七滅諍法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釋此文中七滅諍法
略僧常聞。
波羅夷法。
眾學法又略。
半月半月說。
戒經中來。
說則前後
足之。
一一並問。
中清淨不。
上依文廣說。
若難卒至。
應隨到處云。
巳說至(某)
處。
餘者僧常聞。
若難緣逼近
不得說序者。
僧祇云。】
「諸大德
今十五日(〔或十四日〕)布薩時。
正身口意。
放逸。」
【便各各隨意去。
律本布薩日。
不得不說。
若無者。
說法誦經得也
釋妄惑煩惱造諸不善等業。
由發三毒
行於七
支。
故佛制戒以禁止之。
此引僧祇
雖明更略。
然義
巳收廣矣。
本律中。
佛言。
布薩日。
若無能說戒者。
一人說法誦經
下至一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不得不說。
此不攝略誦法
因無說人故暫開。
非恒聽許
以佛世無卷可讀。
親聽佛制。
心記口說。
今巳結集
梵文東傳。
藏有律
卷。
不能熟背朗誦
應對敷宣
亦名如法布薩
若至布薩
講說餘經者。
則不可。
法苑珠林
引云。
齊鄴東大覺寺僧範
戒行清高
行持無缺
常宿他寺。
意欲聞戒
至十五日說戒之夜。
眾議
說戒
為法集。
陞座乃欲竪義
敘云。
論法
相。
會聖言。
布薩常聞。
擊難為勝。
忽見一神
形高
丈餘。
貌甚雄傑
涌聳驚人
來到座前
豎義者。
何日
答曰。
布薩日。
神即以手搨之。
拽下座來。
委頓垂死
次問上座
問答同前
陵害二三上座巳。
神即掉臂而去。
當時道俗共覩非一
範師見此異。
乃自以勤力
兼策大眾
至於一生
不敢說欲。
縱有
不堪勝輿。
請僧就病人所。
恭敬說戒
於後大興
戒法
是以布薩不得故廢說戒講論也。
非時和合
續此准單白綱目
今依說戒揵度續入。
佛言。
僧破為二部
時諸比丘欲於舍衛(言舍衛國者。
是准緣起
今則隨
處言之)和合
自今巳去。
聽白巳然後和合
當集僧巳。
問緣不得與欲。
答云。
眾僧和合羯磨
作如。
是白。】
大德僧聽。
所由諍事。
令僧鬬諍
彼此不和
彼人犯罪
為作舉巳。
還為解罪。
僧塵巳滅。
若僧時到僧忍聽。
和合
如是。」
【釋作是白巳。
法食同一共居
此一羯磨
為人故作
是屬公也。
非人非。
現前不簡與欲准集等。
餘非同前
應知。
○諍滅說戒法
續此准單白綱目
今依說戒揵度續入。
佛言。
眾僧所因事。
令僧鬬諍而不和合
眾僧破壞
令僧
塵垢
令僧別異分為二部
若能於中改悔
相發
舉。
此則名為僧眾法和合。
自今巳去。
聽先白然
後說戒。
集僧巳。
問緣不得與欲。
答云。
眾僧欲和合
說戒
如是白。】
大德僧聽。
眾僧所因諍事。
令僧鬬諍而不和合
眾僧
破壞
令僧塵垢
令僧別異分為二部
彼人自知犯罪
事。
今巳改悔
除滅僧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
和合說戒
如是。」
【作是白巳。
然後和合說戒
釋此乃中間布薩和僧之法。
不須如常宣和
白。
故云作是白巳。
然後和合說戒
羯磨為法
故作
是屬公也。
顯非准前合具。
第一增說戒法第二增說戒法
續此二法准單白綱目
今依遮揵度續入。
律云。
時有異處眾多比丘
說戒日聞處有比丘喜鬬
罵詈
共相誹謗
口出刀劍
欲來此說戒
等當
云何
即往白佛
佛言。
若有如此事起。
應作二三種
布薩
若應十五日十四日作。
若應十四日說十
三日作。
若聞今日來。
即應疾疾一處布薩
若聞
巳至界內。
出外布薩
若言巳入寺。
掃除浴室
設洗浴具
上座然火
彼客比丘入浴室浴時
應一一從浴室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喚舊比丘
共說戒。
應答言。
我曹說戒
若舊比丘說戒巳。
比丘遮說戒者。
不成遮。
若客比丘說戒時。
比丘
遮說戒。
成遮。
若能如是者善。
若不能。
應作白却說
戒日
如是白言。】
大德僧聽。
僧今不說戒
黑月說戒
如是。」
【應作如是却說戒。
若客比丘便待不去
比丘
應作白第二却說戒。
如是白。】
大德僧聽。
僧今不說戒
白月說戒
如是。」
【應作如是第二却說戒。
若客比丘不去白月
比丘如法強與比丘問答
強與問答者。
令舊比丘鳴槌共集。
而問客比
丘云。
有明教。
制斯却白。
汝等何以久待不去
亂眾僧。
故礙布薩
彼若答言不去者。
比丘應語
云。
汝等不去
我曹當遵律治罰汝等。
然後清淨
戒。
過在汝而不在我。
故云強與問答也。
此二羯
磨皆為人故作
是屬公也。
明非同前
○與狂癡法並解
續此二法准白二綱目
今依說戒犍度續入。
本云。
時有一比丘
心亂狂癡
或時說戒
或不憶
說戒
或時來或不來
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巳去。
與彼比丘
心亂狂癡白二羯磨
僧中差堪羯磨
人。
前方便答云。
狂癡羯磨
當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心亂狂癡
或憶說戒
或不憶
說戒
或來或不來
若僧時到僧忍聽。
與此比丘作心
狂癡羯磨
若憶若不憶。
若來若不來。
僧作羯磨
戒。
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心亂狂癡
或憶說戒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今僧與(某甲)比丘
心亂狂癡羯磨
若不憶。
若來若不來。
羯磨說戒
誰諸長老
忍僧
與此(某甲)作狂癡心亂
憶不憶。
或來或不來
羯磨
說戒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巳忍與(某甲)比丘作狂
癡心亂。
憶不憶來不來
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
如是持。」
【佛言。
三種狂癡
一者說戒時憶不憶來不來
或有狂癡說戒而來
三者或有狂癡不憶說戒
不來
中第一僧應與此羯磨
第二第三狂癡
不應與此羯磨
釋此三種狂癡
第一者謂或時舉發不憶。
若不
舉則憶知。
由病不定
故與羯磨
二病輕。
每憶而
來。
三乃病重全不憶集故爾
不應與法。
若與。
眾僧
有過
須當稱量
按善見律云。
見火而捉。
如金無異
見屎而捉。
旃檀無異
是名癡狂心亂
此一羯
為人作。
屬私也。
非人非。
謂機不應法等。
餘非准前。
○解狂癡
佛言。
狂者羯磨巳。
狂癡病止。
應與作白二
羯磨解。
如是解。
比丘應往僧中。
偏露右肩
革屣
右膝著地
合掌白言。】
大德僧聽。
我(某甲)比丘先得狂癡病。
說戒時或憶或
不憶。
或來或不來
眾僧與我作狂癡羯磨
作巳還
得正念。
求解狂癡羯磨(如是三說)。」
【僧中差羯磨者。
索欲問緣。
云解狂癡羯磨
如是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先得狂癡病。
說戒時。
或憶
或不憶。
或來或不來
眾僧與作狂癡羯磨
與作巳狂
癡病得止
求解狂癡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
與解狂癡羯磨
如是
大德僧聽。
此(某甲)比丘先得癡狂病。
說戒時或憶或
不憶。
或來或不來
眾僧與作癡狂羯磨
與作巳狂
癡病得止
今求眾僧解狂癡羯磨
誰諸長老
僧與(某甲)比丘狂癡羯磨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巳忍與(某甲)比丘狂癡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律本云。
若復更狂癡
狂癡病時。
與作羯磨
狂止
還解。
○對首說戒法
佛言。
若一比丘住處
說戒日。
當詣說戒堂。
掃灑
令淨。
敷坐具。
辦澡水缾
然燈火。
具舍羅。
若客比丘
來。
四人以上白說
若有四人
應集白說戒。
三人
不得受欲。
應各三語說戒
如是言。】
二大憶念
今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清淨。」
【餘二人如是三說
二人共住亦准此
犯罪
者。
清淨發露
懺悔巳。
方得加法
若有罪不
發露者。
不應清淨法也。
釋若犯罪者。
謂於布薩時。
或憶犯。
或識犯。
或疑
犯。
准前僧法中說露。
則不應加清淨法。
布薩
日前巳經悔過者。
方得加清淨法。
倘犯巳未曾
懺者。
加則非法
此法為法故作
乃公中之私也。
非人非。
三人受欲等。
法非。
謂妄加清淨等。
事非。
謂非二種界中辦具等。
餘四非相准知。
心念戒法
佛言。
比丘說戒日。
如前辦眾具。
待客比丘
無應言。】
「今僧十五日說戒
我(某甲)清淨(三說)。」
【五百問事云。
如上加法巳。
有罪者。
四方懺悔
已。
獨坐謂戒至竟
釋五百問結界品中。
一住處有界。
比丘
可打揵槌廣說戒
先向四方懺悔
然後亦可三
說。
三說者謂三語
今文云。
如上加法巳者。
謂亦可
三說
即此心念戒法是。
三說巳。
獨坐廣誦四分
戒本竟。
有罪者向四方懺悔者。
謂若有犯。
待客
比丘清淨者。
應向露懺。
若無來者
當作心念
露云
我(某甲)犯(某)罪。
有客比丘來。
如法懺悔
然後獨坐誦戒本竟。
今引以便時機也。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為別
餘詞同上
釋戒法分大小
布薩理須通尊
唯各別名為
異。
若謂下三眾布薩者。
半月淨染莫知戒品
何為持律所遮者乃令不諳大僧法也。
第五
諸說戒法篇竟。】
毗尼持續釋卷第八
**音義
音呈。
止也。
戒也。
音業。
音妹。
精怪也。
音吸。
齋肅神明也。
手打也。
與曳同。
牽也。
輿
兩手對舉之車。
又轎。
肩輿
音帽。
犯也。
平聲
羺䍲胡羊
䍲音倪。
阿修羅
華言非天。
以其果報最勝。
隣次諸天
非天。
有四種。
謂卵胎濕化所生故。
音藐。
大水也。
音御。
止也。
拒也。
音虩。
大赤
入聲
明盛貌。
赫赫高明顯盛貌。
去聲
假也。
僭越也。
音彼。
薄也。
疾也。
治也
上聲
不可犯者皆險。
音邸。
至也。
牛尾可為旌旄
旌音精。
旄音毛。
析羽
旌。
分析鳥羽
為之竿頭
則綴以旄。
牛尾也。
旄首
所以精進士卒也。
天子旌高九仞
諸候七仞大夫
五仞也。
音蟻。
揣度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