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208b 页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一
大宋馀杭郡沙门释 元照 述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第三(释诸戒受法尽篇之馀)
卷三 第 208c 页 X41-0208.png
大唐沙门释 道宣 于终南山丰德寺撰
二就大戒文为二段初标举众名后就缘正解。
初中标举列缘又分为二。
言比丘者中梵天音此方无译可以陈相如水火等
彼此同体以名目之得其实也比丘不尔元出中方
此土本无不知何目且用义例得诠便止因此四句
以义翻名以名翻义馀二俱句可以例知。」
【二授具戒法标举正释中初文初示无译如下即
举有译反显无译故云比丘不尔等水火未详梵
语诠显也因列四句以义翻名即下翻比丘是也
又如以觉翻佛以业翻羯磨等此类甚多临文自
举以名翻义如火器翻憍陈如鹙鹭翻舍利并以
此土物名翻彼得名之义馀二俱者以名翻名如
水火等彼此名同又如白杨翻尼俱律线翻修多
罗律翻毗尼戒翻尸罗之类以义翻义如彼岸到
翻波罗蜜无上正等正觉翻阿耨多罗等是也。】
「中梵本音号曰煏刍此传讹失转比丘也初翻怖魔
次云乞士后云破烦恼或从功能者令魔怖也明本
卷三 第 209a 页 X41-0209.png
志者为怖于魔也魔名如上世魔有四欲魔即下界
顶住者以欲缠生令不出也言阴魔者即身所聚念
念坏也言烦恼魔者即心三毒起必灭善也言死魔
者劫略善财终趣死也此人为怖此四故出家也取
其志致用以翻名。」
【次科初总示三名煏皮逼反或云苾刍上云不知
何目而世中妄传是草名者谬也比丘因名阿罗
汉果号因中三名对果三号怖魔对杀贼乞士对
应供破烦恼对无生或下别释初名功能是德本
志即出家心魔名如上前三归中巳具释故欲魔
即天魔住欲界天顶有求出离则怀愁恼变现异
相扰令著欲故云以欲等阴魔即五阴迁谢不得
安住故死为魔者谓死苦所逼夺其善念故此下
结示名义虽通两释本志义长故独结之。】
「如诸经律一切出家不问邪正修道之士俱称比丘
即通名也此土沙门本言道士是正释名李张之伦
名为治头及鬼卒也后渐弘广改名滥上致释耻从
改为道人古晋汉经翻为道士亦有德也今全不译
但云比丘以存本音自与李异不妨还同五天异道
且据一相知所归也。」
【三中初明西土名通以邪正虽别皆出家故此下
次明此方名滥晋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比见释道
安故是远胜非常之道士故知本是释氏之名李
即老君姓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张即汉世三张皆
顶住者以欲缠生令不出也言阴魔者即身所聚念
念坏也言烦恼魔者即心三毒起必灭善也言死魔
者劫略善财终趣死也此人为怖此四故出家也取
其志致用以翻名。」
【次科初总示三名煏皮逼反或云苾刍上云不知
何目而世中妄传是草名者谬也比丘因名阿罗
汉果号因中三名对果三号怖魔对杀贼乞士对
应供破烦恼对无生或下别释初名功能是德本
志即出家心魔名如上前三归中巳具释故欲魔
即天魔住欲界天顶有求出离则怀愁恼变现异
相扰令著欲故云以欲等阴魔即五阴迁谢不得
安住故死为魔者谓死苦所逼夺其善念故此下
结示名义虽通两释本志义长故独结之。】
「如诸经律一切出家不问邪正修道之士俱称比丘
即通名也此土沙门本言道士是正释名李张之伦
名为治头及鬼卒也后渐弘广改名滥上致释耻从
改为道人古晋汉经翻为道士亦有德也今全不译
但云比丘以存本音自与李异不妨还同五天异道
且据一相知所归也。」
【三中初明西土名通以邪正虽别皆出家故此下
次明此方名滥晋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比见释道
安故是远胜非常之道士故知本是释氏之名李
即老君姓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张即汉世三张皆
卷三 第 209b 页 X41-0209.png
黄巾之首(张陵张鲁张角号为三张)按弘明集国家令为首领
部辖卿民名为治头(旧云梳发导气者非)驱策鬼神故名鬼
卒醮献星宿亦名祭酒后改为道士故释氏不称
古下三示古今翻译不同初叙古翻亦有德者出
彼翻意今下明今不译虽简此土犹滥彼方不能
两全故云且据一相也。】
「馀有翻者寄之戒本恐此总论增诸见也。」
【指广中前文伹释怖魔而乞士等名具在戒疏故
对指之恐增诸见者或谓彼此不合两繁或责此
宗不当广说或诫学者随言生著示不多之意也。】
「二就缘列五位不同略以义分五门料简一列数显
相二通局不同三秉法差别四教被凡圣五藉缘多
少。」
【次释列缘标章中五位即注所引善来等也下列
五门不出机教机既有差教亦非一故须立义简
辨差别。】
「初中列数如文可知通尼五受则有十也。」
【初门总示中通尼五者即八敬二十众遣信小年
边方十众也据尼有七善来破结此二同僧故不
在数。】
「初善来显出其相者此人宿树胜因早蒙开悟断惑
一轮道成初果佛亲命召因教感戒故母论云善来
比丘威仪庠序手执应器如二十年学法者善见又
云唱善来巳八事众具并皆随身。」
部辖卿民名为治头(旧云梳发导气者非)驱策鬼神故名鬼
卒醮献星宿亦名祭酒后改为道士故释氏不称
古下三示古今翻译不同初叙古翻亦有德者出
彼翻意今下明今不译虽简此土犹滥彼方不能
两全故云且据一相也。】
「馀有翻者寄之戒本恐此总论增诸见也。」
【指广中前文伹释怖魔而乞士等名具在戒疏故
对指之恐增诸见者或谓彼此不合两繁或责此
宗不当广说或诫学者随言生著示不多之意也。】
「二就缘列五位不同略以义分五门料简一列数显
相二通局不同三秉法差别四教被凡圣五藉缘多
少。」
【次释列缘标章中五位即注所引善来等也下列
五门不出机教机既有差教亦非一故须立义简
辨差别。】
「初中列数如文可知通尼五受则有十也。」
【初门总示中通尼五者即八敬二十众遣信小年
边方十众也据尼有七善来破结此二同僧故不
在数。】
「初善来显出其相者此人宿树胜因早蒙开悟断惑
一轮道成初果佛亲命召因教感戒故母论云善来
比丘威仪庠序手执应器如二十年学法者善见又
云唱善来巳八事众具并皆随身。」
卷三 第 209c 页 X41-0209.png
【初僧五受正明中初科为二初正明树字上呼种
也见思两惑如车之二轮初果破见故曰一轮因
教感戒教即善来故下引證初明具足威仪如二
十年者毗奈耶云如百岁苾刍年数虽差皆取相
同宿德也次明获得众具六物外加针线刀子共
为八事。】
「第二破结者此人修慧惑尽道證无学会正理穷自
然感戒从所破为名故曰破结也律云若能修道成
罗汉即名出家受具足也。」
【二中修慧惑尽即是思惑能破是智所破是结故
云从所破为名下引律證戒随果发即名具足不
须更受问一切无学皆破结得戒耶答此有多别
若因中巳受则随定道展转增胜更不重发若先
不曾受期心至果则果戒俱获即是破结受也若
本无期得果无戒故有白衣罗汉问因戒得定因
定发慧岂得入圣后方感戒答必有五八为入道
基未禀具足至果方感问證圣无恶何须戒耶答
功德未满威仪不具若不禀受入众无由终是白
卷三 第 210a 页 X41-0210.png
衣未堪道用。】
「第三三语者此人积行非远未登圣位于彼罗汉先
有别缘托仗出家得由三语故曰也母论云诸罗汉
等教欲受者偏袒横服剃发染衣凭归三宝依仗心
成于此教下即发具足。」
【三中初正示望前位劣故云积行非远等对后缘
胜故云于彼罗汉等母下引證偏袒等即具仪归
三宝等即作法依仗心是能发因具足即所发体。】
「第四边方持律五人者以边隅荒险僧少游行致令
三年方获受具因事曲开就数彰目也十诵伽论边
僧若多用本开法得戒得罪此方赤县曹魏巳前并
不受具至嘉平年法时沙门依法正部行羯磨法十
人受戒如僧传中之所广也。」
【四中边方即齐白木条巳外初引缘示相律因亿
耳沙弥欲受具戒三年待僧方满十人请佛开之
十下次辨僧多成否少故权开多则还制籍开故
得戒违制故得罪此下三究此方元始赤县即震
旦之别名河图云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
亦称赤县曹魏前者后汉明帝时法流此方僧唯
剃染不禀归戒至曹魏嘉平年即齐帝时有天竺
僧昙摩迦罗(或云柯罗)此翻法时始行受戒事钞云中
夏戒律之始即今宗之次祖焉。】
「第五中国十众者僧多信少机欲渐亏增至十人方
为胜境因众标目故曰也。」
「第三三语者此人积行非远未登圣位于彼罗汉先
有别缘托仗出家得由三语故曰也母论云诸罗汉
等教欲受者偏袒横服剃发染衣凭归三宝依仗心
成于此教下即发具足。」
【三中初正示望前位劣故云积行非远等对后缘
胜故云于彼罗汉等母下引證偏袒等即具仪归
三宝等即作法依仗心是能发因具足即所发体。】
「第四边方持律五人者以边隅荒险僧少游行致令
三年方获受具因事曲开就数彰目也十诵伽论边
僧若多用本开法得戒得罪此方赤县曹魏巳前并
不受具至嘉平年法时沙门依法正部行羯磨法十
人受戒如僧传中之所广也。」
【四中边方即齐白木条巳外初引缘示相律因亿
耳沙弥欲受具戒三年待僧方满十人请佛开之
十下次辨僧多成否少故权开多则还制籍开故
得戒违制故得罪此下三究此方元始赤县即震
旦之别名河图云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
亦称赤县曹魏前者后汉明帝时法流此方僧唯
剃染不禀归戒至曹魏嘉平年即齐帝时有天竺
僧昙摩迦罗(或云柯罗)此翻法时始行受戒事钞云中
夏戒律之始即今宗之次祖焉。】
「第五中国十众者僧多信少机欲渐亏增至十人方
为胜境因众标目故曰也。」
卷三 第 210b 页 X41-0210.png
【五中言中国者局五天巳内僧多信少敬奉薄也
机欲渐亏受心轻也。】
「有人不立破结是戒破名是通初果亦是不同馀受
文列人法破结不尔但列空名若以为受乞求割截
亦应是戒。」
【斥异引解初科立理中初果亦是谓名滥也不同
馀受列人法者即如注中善来三语等是法一一
皆言比丘是人破结但标所破之惑而非受法故
是空名律戒本中列八种比丘一名字二相似三
自称四乞求五著割截衣六破结使七善来八白
四彼谓唯下二种从受彰名馀皆非受故用难破。】
「若尔何故律文道成罗汉即名具足答此道成者在
羯磨前年若未满罗汉替得。」
【次科律中有人年不满受具成阿罗汉而得戒者
彼谓先巳證圣后白四受开年未满非破结得戒。】
「今解不然若小年者自开胎闰如戒本中全无罗汉
用开未满故知后成不是开小用羯磨受也故五分
中有人不满受具足戒佛因制曰得须陀洹者乃是
第一受具不名白四乃至小年受中亦无开得果者
与此悬同故立破结是受戒也。」
【今破中初标戒本通前律意律开小年止有胎闰
布萨三位而巳义立频大通为四位故知后成者
谓年未满羯磨受者作法巳后證圣感戒非白四
得也故下次引證彼律初果破见得戒不同本宗
卷三 第 210c 页 X41-0210.png
且取證前非羯磨得耳由见真理故名第一受具
小年三位亦同本律故下三结断。】
「就尼众中列数有五。
初明八敬者女人机发深厌生死求佛出家以无弘
道远化益故抑而不许后还舍卫便自剃发披衣倚
僧坊立祈听受戒时为三请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
感具戒故因名也。」
【尼受明五受中初科初叙机发即大爱道同五百
女也以下次明佛不许度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
无弘化之益反更毁辱正法减半后下三明尼自
剃染由佛不许却还城中辄自变形复至祇桓倚
门而住祈求也时下四明阿难代请佛令传教能
行八敬即与出家爱道等闻即发具戒。】
「第二二十众受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
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因二众为名也。」
【二中惑深故多滞智浅故少信喜慢故不敬僧尼
各十心随境胜也。】
「第三遣信者姿貌瑰逸素染俗心出寺诣僧恐成陵
染故开差使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获因使感
戒即以为名。」
【三中环公回反美也逸谓轻逸染俗心者有诸贼
等伺其出故差使即遣信也。】
「第四小年曾归者既巳事人深闲仪礼便耐恼辱有
持戒能故减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时缘而得名也。」
小年三位亦同本律故下三结断。】
「就尼众中列数有五。
初明八敬者女人机发深厌生死求佛出家以无弘
道远化益故抑而不许后还舍卫便自剃发披衣倚
僧坊立祈听受戒时为三请便授敬法必具依行即
感具戒故因名也。」
【尼受明五受中初科初叙机发即大爱道同五百
女也以下次明佛不许度女性鄙弱人少敬信故
无弘化之益反更毁辱正法减半后下三明尼自
剃染由佛不许却还城中辄自变形复至祇桓倚
门而住祈求也时下四明阿难代请佛令传教能
行八敬即与出家爱道等闻即发具戒。】
「第二二十众受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
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因二众为名也。」
【二中惑深故多滞智浅故少信喜慢故不敬僧尼
各十心随境胜也。】
「第三遣信者姿貌瑰逸素染俗心出寺诣僧恐成陵
染故开差使诣僧乞受如常作法返告便获因使感
戒即以为名。」
【三中环公回反美也逸谓轻逸染俗心者有诸贼
等伺其出故差使即遣信也。】
「第四小年曾归者既巳事人深闲仪礼便耐恼辱有
持戒能故减八年得行具戒因其时缘而得名也。」
卷三 第 211a 页 X41-0211.png
【四中妇人谓嫁为归十二得受望前二十故减八
年因时缘者小年是时曾嫁是缘。】
「第五边方义立十众者大僧边邑僧少便开尼脱有
缘依僧亦五彼此具十义应得受。」
【五中初科今立中据律无文取僧为例由是开教
接物生善故云义立。】
「有人不立以尼戒中不许边荒有恐处行故虽在彼
不合减受若尔戒下制僧亦是不开而僧受戒即边
通五此亦类准如何不合。」
【斥古中初引古计尼戒见单提中彼云若比丘尼
边界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者彼逸提若下正斥
戒下制僧谓广解中僧亦犯吉故用反难还立前
义。】
「若依神州自宋巳前究勘僧史尼一众受如诸律中
八敬受戒但专爱道馀五百尼十一众受故求那跋
摩圣者言若无二众但一众受如爱道之缘者得也
何以知然及论本法止前方便未有可成还约僧中
羯磨方感后师子国铁索罗等十一尼学宋语通方
二众受。」
【次科初明一众受僧史即梁僧传宋元嘉中求那
初至为尼受具准诸律者即五分等若四分中爱
道五百同八敬受十僧一尼为十一众一尼亦本
西国来者求那跋摩此翻功德铠何以等者申从
僧所以后下次明二众受上明宋前当元嘉七年
卷三 第 211b 页 X41-0211.png
次至十年有僧伽跋摩此翻众铠次至此土诸尼
欲求二众重受此时巳有狮子国八尼在此寻有
铁索罗等三尼至京成十一人及正行受止用十
人铁索罗是梵语未见所翻。】
「以此五受兼通善破则七受也。」
【七受中善来破结该两众故据局唯五兼通有七。】
「问如上边方开减五人又加持律乃成制也何名为
开有人言中国制十人者四人善解法律六人足数
便得边地开五要须持律今解不然持律之言岂局
中表僧徒多处知法不难依教依缘义必成济边僧
既少知法行稀恐约数成不专识教夫作业藉缘缘
乖业败非假持律焉得遂成故遣此疑文列行德方
能拯拔树此良基不虚设也。」
【问答中初问减五少于中国是开持律严于中国
为制开不成开故须问释有下次答为二初引古
义其谬可知二今解中初三句通示中谓中国表
即边表僧下别释前释中国不著后明边土须加
行德即持律之言良基即戒体也。】
「问造业善恶能所俱齐何因遣信受戒报还方感杀
盗不然事成便获答此不可例受愿在缘缘来思具
为恶在境境损即罪。」
【次问教人杀盗不待报还遣信事同不当有别答
文可解具犹满也。】
「大门第二通局不同一约受二约报三约时四约方
欲求二众重受此时巳有狮子国八尼在此寻有
铁索罗等三尼至京成十一人及正行受止用十
人铁索罗是梵语未见所翻。】
「以此五受兼通善破则七受也。」
【七受中善来破结该两众故据局唯五兼通有七。】
「问如上边方开减五人又加持律乃成制也何名为
开有人言中国制十人者四人善解法律六人足数
便得边地开五要须持律今解不然持律之言岂局
中表僧徒多处知法不难依教依缘义必成济边僧
既少知法行稀恐约数成不专识教夫作业藉缘缘
乖业败非假持律焉得遂成故遣此疑文列行德方
能拯拔树此良基不虚设也。」
【问答中初问减五少于中国是开持律严于中国
为制开不成开故须问释有下次答为二初引古
义其谬可知二今解中初三句通示中谓中国表
即边表僧下别释前释中国不著后明边土须加
行德即持律之言良基即戒体也。】
「问造业善恶能所俱齐何因遣信受戒报还方感杀
盗不然事成便获答此不可例受愿在缘缘来思具
为恶在境境损即罪。」
【次问教人杀盗不待报还遣信事同不当有别答
文可解具犹满也。】
「大门第二通局不同一约受二约报三约时四约方
卷三 第 211c 页 X41-0211.png
五约渐顿六约诸部。
初就受中善来破结三语八敬此局法缘互不相通
如相可知五众十众二十众遣信曾归义立十众此
之六受从缘则众名不同约法并由羯磨故此诸受
束则为五据当体也彰局显通则羯磨含六故总十
矣。」
【第二通局约受中初明四受法缘皆局法即作法
缘即受缘五下次明六受缘局法通故下总示离
合束为五者六羯磨受合为一故彰局谓列前四
受显通即开后羯磨则为十矣。】
「二就报辨者。
依律五受善来一受通于僧尼律列八种通明善来
具二受也。」
【约报善来中初科律列八种即上所引八种比丘
及尼戒本八种比丘尼名数不别皆有善来破结
故知此二该通两众(旧云十受中除三语八敬者非)。】
「如多论中佛不度尼为止谤故若善来度外道当言
本在王宫婇女自娱出家还度以自乐故如撰集百
初就受中善来破结三语八敬此局法缘互不相通
如相可知五众十众二十众遣信曾归义立十众此
之六受从缘则众名不同约法并由羯磨故此诸受
束则为五据当体也彰局显通则羯磨含六故总十
矣。」
【第二通局约受中初明四受法缘皆局法即作法
缘即受缘五下次明六受缘局法通故下总示离
合束为五者六羯磨受合为一故彰局谓列前四
受显通即开后羯磨则为十矣。】
「二就报辨者。
依律五受善来一受通于僧尼律列八种通明善来
具二受也。」
【约报善来中初科律列八种即上所引八种比丘
及尼戒本八种比丘尼名数不别皆有善来破结
故知此二该通两众(旧云十受中除三语八敬者非)。】
「如多论中佛不度尼为止谤故若善来度外道当言
本在王宫婇女自娱出家还度以自乐故如撰集百
卷三 第 212a 页 X41-0212.png
缘贤愚等经如来自唱善来度者皆得罗汉何以相
违如明了论是圣人者佛唱善来非圣人者则不度
也多论止谤义在凡夫必是圣人能遣邪执则非教
限。」
【次科为二初引经论相违多论止谤二经入道如
来等语即百缘文贤愚经云莲华色尼佛唱善来
度也如下次引了论会通圣人即初果巳去。】
「二明破结通于僧尼八种列中俱有文故。」
【破结中僧尼八种同上释也。】
「三语一受唯僧明之不通尼者以成道初用三语法
尼未有心八年制断令兴羯磨十四年后方始剃发
求受八敬约时不及故非受缘。」
【三语局僧由制断三语过五年后方始度尼故时
不及。】
「八敬一受局尼明者师资道立方能弘利制尼依僧
以法陶练故敬是下众所行反通则乱伦及矣故不
在僧也。」
【八敬局尼资可敬师上无尊下于义不通陶甄也
伦即是次。】
「羯磨一受事通两报据法单复由智淳薄备穷戒体
终作业时即表名也。」
【羯磨中据法单复僧唯一受尼加本法(旧以羯磨六中僧少
尼多为单复者非)由智淳薄对上单复即表名者皆名羯
磨受故。】
违如明了论是圣人者佛唱善来非圣人者则不度
也多论止谤义在凡夫必是圣人能遣邪执则非教
限。」
【次科为二初引经论相违多论止谤二经入道如
来等语即百缘文贤愚经云莲华色尼佛唱善来
度也如下次引了论会通圣人即初果巳去。】
「二明破结通于僧尼八种列中俱有文故。」
【破结中僧尼八种同上释也。】
「三语一受唯僧明之不通尼者以成道初用三语法
尼未有心八年制断令兴羯磨十四年后方始剃发
求受八敬约时不及故非受缘。」
【三语局僧由制断三语过五年后方始度尼故时
不及。】
「八敬一受局尼明者师资道立方能弘利制尼依僧
以法陶练故敬是下众所行反通则乱伦及矣故不
在僧也。」
【八敬局尼资可敬师上无尊下于义不通陶甄也
伦即是次。】
「羯磨一受事通两报据法单复由智淳薄备穷戒体
终作业时即表名也。」
【羯磨中据法单复僧唯一受尼加本法(旧以羯磨六中僧少
尼多为单复者非)由智淳薄对上单复即表名者皆名羯
磨受故。】
卷三 第 212b 页 X41-0212.png
「三就时通局者善来三语八敬三受局佛在世也所
以可知破结得戒通佛灭后以善见文五千年前得
三达智故知果成戒满也羯磨法通二时可知然善
来受如付法藏阿难后秉度仙人者此是别缘不可
常例。」
【三中言就时者即在世灭后也三局二通如文五
千年前谓第一千年也通达三世名三达智然下
会异付法藏传说阿难临灭于恒河水中度五百
仙人皆善来得戒恐引为妨故特通之言别缘者
一则机在阿难非通他故二则一时之用非通后
故。】
「四对处通局者。
善来八敬局在南洲由中成道佛自秉故问何故一
代不游三天答南洲有四别缘谓见佛闻法出家悟
道馀三洲无见佛缘且据一相如此判也至如舍卫
九亿有不见闻不妨馀洲有具四者从多为言非不
如上。」
【第四明三洲中初科初正示问下次释疑问中三
天即三天下答中初约局说以见佛等四种胜缘
异于馀洲故云别也且下次就通论舍卫国中人
有九亿三亿见佛闻法三亿见佛不闻法三亿不
见佛不闻法馀洲具四谓随机普应无方所故据
通则四洲具缺互有从多则南洲多具少缺。】
「羯磨破结通三不疑三语一受八年前兴未摈宾头
卷三 第 212c 页 X41-0212.png
二洲无法何得通也故鼻柰耶云我今摈汝终身不
得涅槃便于此没出于西洲夏坐度人大兴佛事十
诵大同加起僧坊多论云东洲亦因有佛法教乃立
四部众等。」
【次科初明羯磨等但通三者准下除北洲故次三
语中宾头卢为现神足取竿上旃檀钵为佛所摈
往馀三洲因有佛法既在八年之后则三语局南
明矣鼻柰耶中但云西洲又不言起僧坊故引十
诵多论续之。】
「北洲是难故所不论。」
【简北洲中八难之一法化不及五受俱无此亦且
据一相为言耳。】
「五约渐顿通局初大小通局二别就小论。
初大通小局如善戒经欲受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
七众戒趣菩萨道欲知大戒唯是渐受通于小乘小
乘五受当局自通如后述也。」
【第五大小通局中初科初通标大可摄小故大通
小无兼大故小局如下别释初释大通菩萨戒自
得涅槃便于此没出于西洲夏坐度人大兴佛事十
诵大同加起僧坊多论云东洲亦因有佛法教乃立
四部众等。」
【次科初明羯磨等但通三者准下除北洲故次三
语中宾头卢为现神足取竿上旃檀钵为佛所摈
往馀三洲因有佛法既在八年之后则三语局南
明矣鼻柰耶中但云西洲又不言起僧坊故引十
诵多论续之。】
「北洲是难故所不论。」
【简北洲中八难之一法化不及五受俱无此亦且
据一相为言耳。】
「五约渐顿通局初大小通局二别就小论。
初大通小局如善戒经欲受菩萨戒者先当净心受
七众戒趣菩萨道欲知大戒唯是渐受通于小乘小
乘五受当局自通如后述也。」
【第五大小通局中初科初通标大可摄小故大通
小无兼大故小局如下别释初释大通菩萨戒自
卷三 第 213a 页 X41-0213.png
有两宗若梵网经是华严部道俗非畜皆得受之
则通渐顿若善戒经是法华涅槃部唯比丘得受
唯渐无顿今此且据善戒明之七众戒即五十具
该七众故彼云欲受菩萨戒必先受优婆塞五戒
沙弥十戒比丘具足戒譬如重楼四级不由初级
至二级乃至不由三级至四级者无有是处小乘
五受下次明小局当局谓小教必无通大之理自
通谓当分具戒通于五十指如后述即次科也。】
「问受菩萨戒必假七众为前方便乃得大戒形尽之
时小戒谢不有人云前戒局报与期俱灭菩萨戒尽
于来际与愿俱在有人言受大乘戒引五八十具令
长终于未来故两不失也若尔经生本戒在者作恶
应犯答不知有戒无违心故。」
【问答中问意谓大戒通至未来经生不灭小戒齐
一形报命终须失然既小戒为大方便即应小戒
亦随不谢答有二释初释据誓两不相干故小戒
自失期即要誓次释取体引小归大故随大俱长
至于来际若尔下释妨隔生既在理应有犯答文
约后不知以明不犯若尔必因往迹或有知者有
违犯否答大小持犯并据今报曾受为言纵使有
知义应无犯如上二释前就教限后约分通各有
所长未可去取。】
「二就小乘羯磨一受局渐非顿馀四通于渐顿。
次就小乘总示可解。
则通渐顿若善戒经是法华涅槃部唯比丘得受
唯渐无顿今此且据善戒明之七众戒即五十具
该七众故彼云欲受菩萨戒必先受优婆塞五戒
沙弥十戒比丘具足戒譬如重楼四级不由初级
至二级乃至不由三级至四级者无有是处小乘
五受下次明小局当局谓小教必无通大之理自
通谓当分具戒通于五十指如后述即次科也。】
「问受菩萨戒必假七众为前方便乃得大戒形尽之
时小戒谢不有人云前戒局报与期俱灭菩萨戒尽
于来际与愿俱在有人言受大乘戒引五八十具令
长终于未来故两不失也若尔经生本戒在者作恶
应犯答不知有戒无违心故。」
【问答中问意谓大戒通至未来经生不灭小戒齐
一形报命终须失然既小戒为大方便即应小戒
亦随不谢答有二释初释据誓两不相干故小戒
自失期即要誓次释取体引小归大故随大俱长
至于来际若尔下释妨隔生既在理应有犯答文
约后不知以明不犯若尔必因往迹或有知者有
违犯否答大小持犯并据今报曾受为言纵使有
知义应无犯如上二释前就教限后约分通各有
所长未可去取。】
「二就小乘羯磨一受局渐非顿馀四通于渐顿。
次就小乘总示可解。
卷三 第 213b 页 X41-0213.png
故律中不与沙弥戒而受具足者得戒得罪故知制
渐也诸部中必先五次十然后大戒如多论中不与
五十二戒直受具者一时得三种戒羯磨局渐是明
文也。」
【别释羯磨渐中初科初依四分唯约十戒为具足
方便诸部下次据五分多论更加五戒为十方便
若准尼钞不先五戒直受十戒亦得戒得罪多论
直尔受具三戒齐得故知羯磨一受无有不具五
十戒者近世有人欲废五戒准斯明判岂非狂简
乎。】
「问一时得三何须前受答多云染习佛法必须次第
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增
然后受具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
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又云众生得道藉缘不定或依十戒乃至具戒故致
如来说斯次第。」
【次科初问蹑上并受以难次第答有二意初染习
意又云下得道不定意初中前叙次受之益得法
味等谓志不变也不破威仪谓行无犯也一下次
明并受之损翻上二益以成两过后举海喻对合
可知次意中谓诸众生宜乐各异随于何戒而得
入道故须次第也。】
「问先受五戒十戒后受具戒舍五戒不答不舍也但
失优婆塞沙弥次第得大比丘次第二戒常在随时
卷三 第 213c 页 X41-0213.png
受名如树叶譬春夏则青秋黄冬白。」
【次问舍五戒下略十戒字舍犹失也答云不舍谓
法体也但失次第谓名位也下举叶譬虽变而存
可合上义。】
「又问一时受者有三戒不答俱具无作无别五十也。」
【三问恐疑并得分三体故答中俱具无作体通三
也无别五十混为一也。】
「若尔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顿得三种答比丘受形俱
无作与沙弥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实一无作体通三
人故多云下品受五戒中品受十戒前五仍下上品
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弥是中馀者方上故知无三。」
【转难答中初正答与沙弥俗人同者且如五戒三
种俱禁沙弥后五十具齐约岂非通三所以不受
五戒直受十戒体通二种不受五十直受具足体
通三人故下引證彼宗三品永定体无重增故下
品受五中品受十但十中后五是中品耳故云前
五仍下又上品受具唯二百四十是上品耳故云
馀者方上此据次受三品三戒合为一体若体有
三则应别发可證顿受无三明矣若成实宗下五
中十则引五为中及乎上品受具则引五十齐上。】
「问顿受三戒舍时如何答有顿渐也若据渐舍直舍
具戒作沙弥者则失具戒沙弥戒在乃至五戒三归
例尔亦望一时受戒与沙弥俗人防恶义同随心舍
者便舍留者便有。」
【次问舍五戒下略十戒字舍犹失也答云不舍谓
法体也但失次第谓名位也下举叶譬虽变而存
可合上义。】
「又问一时受者有三戒不答俱具无作无别五十也。」
【三问恐疑并得分三体故答中俱具无作体通三
也无别五十混为一也。】
「若尔便是一戒何故上云顿得三种答比丘受形俱
无作与沙弥俗人同者故言三也实一无作体通三
人故多云下品受五戒中品受十戒前五仍下上品
受具戒本俗仍下沙弥是中馀者方上故知无三。」
【转难答中初正答与沙弥俗人同者且如五戒三
种俱禁沙弥后五十具齐约岂非通三所以不受
五戒直受十戒体通二种不受五十直受具足体
通三人故下引證彼宗三品永定体无重增故下
品受五中品受十但十中后五是中品耳故云前
五仍下又上品受具唯二百四十是上品耳故云
馀者方上此据次受三品三戒合为一体若体有
三则应别发可證顿受无三明矣若成实宗下五
中十则引五为中及乎上品受具则引五十齐上。】
「问顿受三戒舍时如何答有顿渐也若据渐舍直舍
具戒作沙弥者则失具戒沙弥戒在乃至五戒三归
例尔亦望一时受戒与沙弥俗人防恶义同随心舍
者便舍留者便有。」
卷三 第 214a 页 X41-0214.png
【四问中次第渐受舍有渐顿一时顿受应无渐舍
答中初句通答若下别释顿义易知故但明渐乃
至等者谓舍具十作优婆塞或舍三种但存三归
亦下出其所以前文巳示三一之义故云亦望也。】
「上明羯磨受则制渐舍通渐顿。」
【结示中受局舍通如前可解言顿舍者谓直作白
衣更无所留也。】
「善来三语破结此三文虽不明约义俱有先受五戒
来从三受则通渐也直本白衣径投受法此局顿也
八敬一受文列五戒则是通渐馀五百女未必曾受
闻敬得戒应是顿也。」
【馀四中前合明三受善来三语未及十戒但有五
戒破结一受容兼二戒八敬中文列五戒即律明
爱道先受五戒为优波夷故馀女无文故云未必。】
「六诸部通塞从本四分略说五种羯磨受中离分出
六通别则十横通诸部有无所以。」
【第六初科通则为五别则成十横犹旁也本异相
望以显有无。】
「十诵佛言有十种戒一自然无师戒者谓佛不假师
教会理尽故因感戒也如多论云据自然者不假他
教也非不自假树下跏坐即身教也自言不解此座
而得漏尽此口教也及后漏尽戒亦齐得二自誓者
如付法藏中自誓之时身口律仪森然具也三得道
者如五拘邻四论义者如增一中佛令须陀耶解有
卷三 第 214b 页 X41-0214.png
常色等义说法无滞又无怯弱善见云七岁与问答
受馀善来三归五众遣信八重羯磨六受通四分也。」
【十诵自然中初引律示谓佛成道断惑證真自然
感戒如下引论决上自然必由缘发不假他教谓
无师也非不自假谓由教生无教也准此如来果
中得戒僧祇亦然若依五分因中得戒随机异见
广如义钞二中自誓即大迦叶森然即众多来集
之貌三中五拘邻即鹿园初度五人也拘邻即五
中之首此翻本际即憍陈如二曰阿湿卑(亦云頞陛)三
曰摩诃摩南(亦云摩诃拘利)四曰婆提(亦曰跋提)五曰婆敷(亦名
十力迦叶)若依善见善来得戒与此不同四中彼经云
佛在摩竭提国波沙山中清且从静室起在外经
行时须陀沙弥在佛后行佛曰我今问卿义有常
色及无常色为一义为有若干对曰此义非一所
以然者有常色是内无常色是外佛言汝快说此
义今即听汝为大比丘故云说法无滞等广如第
二十二卷善见佛问云汝年几答我年七岁馀同
增一。】
「僧祗有八一局七通一者自具足亦云自觉谓如来
也馀善来五十八二十遣信曾归七受同四分也。」
【僧祗自具足即上自然也五即边方十即中国八
即八敬馀可知。】
「五分十二种受互有通局一自然二一语言归佛也
三二语言归佛法也四十一众即五百尼在十僧中
受馀善来三归五众遣信八重羯磨六受通四分也。」
【十诵自然中初引律示谓佛成道断惑證真自然
感戒如下引论决上自然必由缘发不假他教谓
无师也非不自假谓由教生无教也准此如来果
中得戒僧祇亦然若依五分因中得戒随机异见
广如义钞二中自誓即大迦叶森然即众多来集
之貌三中五拘邻即鹿园初度五人也拘邻即五
中之首此翻本际即憍陈如二曰阿湿卑(亦云頞陛)三
曰摩诃摩南(亦云摩诃拘利)四曰婆提(亦曰跋提)五曰婆敷(亦名
十力迦叶)若依善见善来得戒与此不同四中彼经云
佛在摩竭提国波沙山中清且从静室起在外经
行时须陀沙弥在佛后行佛曰我今问卿义有常
色及无常色为一义为有若干对曰此义非一所
以然者有常色是内无常色是外佛言汝快说此
义今即听汝为大比丘故云说法无滞等广如第
二十二卷善见佛问云汝年几答我年七岁馀同
增一。】
「僧祗有八一局七通一者自具足亦云自觉谓如来
也馀善来五十八二十遣信曾归七受同四分也。」
【僧祗自具足即上自然也五即边方十即中国八
即八敬馀可知。】
「五分十二种受互有通局一自然二一语言归佛也
三二语言归佛法也四十一众即五百尼在十僧中
卷三 第 214c 页 X41-0214.png
爱道为和上三人一受是五破恶见实即罗汉上法
也六第一受具谓初果童子也馀善来三语八敬羯
磨二十僧遣信六受同四分也。」
【五分正明中互有通局互谓各半也准下问答五
局七通十一众与四分不同破恶见实恶即是惑
实即是理第一亦目真理是第一义故。】
「问三语受戒具文方成如何有缺开得受者答法化
初开群生机至三名虽异体实同归如涅槃中盛明
其本约缘故开就本亦得故二受不同也。」
【初问前引多论三归有缺法不成故答中名异体
同谓理体一体随称皆具在机虽异于理常同涅
槃中或说一为三或说三为一彼明众生本性一
体三宝小乘方便教中离说为三故云约缘开也
大乘实教还说为一故云就本亦得本即体也。】
「问破恶见实即同四分破结之人如何局也答如问
实也误如局分宜知在通不得诵语。」
【次问答中示有误者谓恐学者循文不自详审故
特诫之上云即罗汉上法乃是会同四分岂是误
也六第一受具谓初果童子也馀善来三语八敬羯
磨二十僧遣信六受同四分也。」
【五分正明中互有通局互谓各半也准下问答五
局七通十一众与四分不同破恶见实恶即是惑
实即是理第一亦目真理是第一义故。】
「问三语受戒具文方成如何有缺开得受者答法化
初开群生机至三名虽异体实同归如涅槃中盛明
其本约缘故开就本亦得故二受不同也。」
【初问前引多论三归有缺法不成故答中名异体
同谓理体一体随称皆具在机虽异于理常同涅
槃中或说一为三或说三为一彼明众生本性一
体三宝小乘方便教中离说为三故云约缘开也
大乘实教还说为一故云就本亦得本即体也。】
「问破恶见实即同四分破结之人如何局也答如问
实也误如局分宜知在通不得诵语。」
【次问答中示有误者谓恐学者循文不自详审故
特诫之上云即罗汉上法乃是会同四分岂是误
卷三 第 215a 页 X41-0215.png
耶。】
「上约馀律对明通局次引诸论。
如多论文正解十诵故彼文云七种受戒自誓见谛
三归局在彼文善来三语八法羯磨四受通也。」
【次引论中多论初科三归三语名位各别四分不
尔名通位一问论解十诵何以与上名数不同请
为通之。】
「问四分律文但云三语此文更列三归者答以义约
之归犹结也作法既久宗奉渐漓如结成受故多论
云宿业力故应三语得戒者三语则止三归亦然自
然使尔牛呞比丘兄弟七万比丘尽以三语受戒四
分文中但云归依三宝随佛出家本无归结。」
【问答中初示名义作法久者谓三语也漓即是薄
故下引文證多论宿业谓往缘也三归亦然亦宿
业也梵云憍梵波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迹过去为
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迹呞音诗说文云吐而噍
也(噍才笑反嚼也)彼云兄弟七万诣诸比丘所诸比丘各
尽以三语受戒四分三语亦有加结今云本无未
详何意有云四分虽有结归而得戒在于三语不
同彼宗结归方获。】
「摩得伽中十种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受局也
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五通也。」
【伽论问答即论义三归同上多论故在局也下善
见亦同前十诵三归即是三语故在通也。】
「上约馀律对明通局次引诸论。
如多论文正解十诵故彼文云七种受戒自誓见谛
三归局在彼文善来三语八法羯磨四受通也。」
【次引论中多论初科三归三语名位各别四分不
尔名通位一问论解十诵何以与上名数不同请
为通之。】
「问四分律文但云三语此文更列三归者答以义约
之归犹结也作法既久宗奉渐漓如结成受故多论
云宿业力故应三语得戒者三语则止三归亦然自
然使尔牛呞比丘兄弟七万比丘尽以三语受戒四
分文中但云归依三宝随佛出家本无归结。」
【问答中初示名义作法久者谓三语也漓即是薄
故下引文證多论宿业谓往缘也三归亦然亦宿
业也梵云憍梵波提此翻牛呞亦云牛迹过去为
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迹呞音诗说文云吐而噍
也(噍才笑反嚼也)彼云兄弟七万诣诸比丘所诸比丘各
尽以三语受戒四分三语亦有加结今云本无未
详何意有云四分虽有结归而得戒在于三语不
同彼宗结归方获。】
「摩得伽中十种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受局也
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五通也。」
【伽论问答即论义三归同上多论故在局也下善
见亦同前十诵三归即是三语故在通也。】
卷三 第 215b 页 X41-0215.png
「善见有八一教授者谓自誓也三归问答此三局也
善来重法即八敬也遣信八语即二十众僧尼俱白
四也五是羯磨并通也。」
【善见自誓云教授者谓从佛闻法故论云佛告迦
叶汝应如是学言我于上中下座发惭愧心应听
一切善法置于我心等迦叶以教授故即得具足
是佛神力得也八敬云重法重即尊敬或云八尊
义亦同也八语谓尼中本法僧中正受两番白四
故云八语。】
「母论有七善来建立受具即破结也三语羯磨随师
教者即八敬也遣信为六通也敕听一受即解义者
是局也。」
【母论破结名建立者彼文正名上受具即同四分
上法而论云从今巳去听汝等立善根上受具准
约文意名为建立八敬名随师教谓从阿难边受
佛教故解义名敕听者彼论佛告苏陀沙弥从今
巳往若有疑惑恣汝来问亦即与戒故得名也听
字平呼。】
「杂心列十一自起二受师教者即自誓也三超升者
即五比丘四问乐者谓须陀耶五三归此上局也善
来五人受重法八敬也遣信十众此五通也。」
【杂心自起即佛自然超升即初果人破惑出离也
问乐谓因问义生愿乐故。】
「俱舍有十一自然二入正定聚三信受大师语四问
卷三 第 215c 页 X41-0215.png
答五三归此局也六善来七信受八尊法八遣信九
持律为五十中国十众各下列人可知。」
【俱舍第十四列数之下一一出人名故云各下列
人也初即佛与独觉二即五拘邻彼正名得入正
性离生在言颇隐故此易之得世间定名邪定聚
初果入圣名正定聚三即大迦叶四即苏陀夷(七岁
沙弥)五即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贤部未详)六即那舍等(谓须
提那耶舍)七即大生主(即大爱道)八即法授尼(伽论云达摩提那即梵言
也见论云半迦尸尼谓直半迦尸国故)九十伹分中边不出人号。】
「明了论云依他圆德有七种比丘有四尼有三也独
觉有量佛无量波罗蜜合说有九。」
【了论总示中七种从师受故云依他独觉与佛二
种自然感发则非依他独觉小乘境局大千故犹
有量佛无量义如后自释究竟果满故称波罗蜜。】
「一善来者先白衣圣人佛呼善来比丘修行清净梵
行正说正法作是说巳发落衣变便得戒也善比丘
者许其出家许与大戒来者从白衣位来入出家位
从无戒位入具戒位清净梵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
持律为五十中国十众各下列人可知。」
【俱舍第十四列数之下一一出人名故云各下列
人也初即佛与独觉二即五拘邻彼正名得入正
性离生在言颇隐故此易之得世间定名邪定聚
初果入圣名正定聚三即大迦叶四即苏陀夷(七岁
沙弥)五即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贤部未详)六即那舍等(谓须
提那耶舍)七即大生主(即大爱道)八即法授尼(伽论云达摩提那即梵言
也见论云半迦尸尼谓直半迦尸国故)九十伹分中边不出人号。】
「明了论云依他圆德有七种比丘有四尼有三也独
觉有量佛无量波罗蜜合说有九。」
【了论总示中七种从师受故云依他独觉与佛二
种自然感发则非依他独觉小乘境局大千故犹
有量佛无量义如后自释究竟果满故称波罗蜜。】
「一善来者先白衣圣人佛呼善来比丘修行清净梵
行正说正法作是说巳发落衣变便得戒也善比丘
者许其出家许与大戒来者从白衣位来入出家位
从无戒位入具戒位清净梵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
卷三 第 216a 页 X41-0216.png
善也四分云快修梵行尽苦源即此是也正说正法
者是梵行所依处也。」
【僧善来中初引论善下牒释断恶是清净修善即
梵行引四分證快修梵行證修善尽苦源證断恶
正说正法言所说当依正教行须凭教故是所依。】
「二三归得戒者善根稍薄戒法难生未说归前先诵
佛语善来之法后方说归竟感戒。」
【三归中稍少也准此作法先唱善来后说三归独
异诸部。】
「三略羯磨者善根又薄须立和上先问遮法后方和
乞与今不异四人秉白即发具戒。」
【三中受前方便并同广法唯四人单白此二为异。】
「四广羯磨者善根转薄戒法难生加至白四方乃得
戒。」
【四中法须白四僧须十人。】
「尼中三受无归及略是圣人者佛唤善来非圣人者
三归单白所不感也言遣使者是爱道言广羯磨今
二十众也。」
【尼中无三归及略羯磨善来广法此二通僧遣使
一种唯局尼众。】
「此七种戒悉依他得言圆德者即戒体也所受遍周
法界无境不备随行奉修德充一切故称圆德。」
【通释中初释依他言下释圆德即戒体一句是总
示也所受等释上圆义随行等释上德义故下一
者是梵行所依处也。」
【僧善来中初引论善下牒释断恶是清净修善即
梵行引四分證快修梵行證修善尽苦源證断恶
正说正法言所说当依正教行须凭教故是所依。】
「二三归得戒者善根稍薄戒法难生未说归前先诵
佛语善来之法后方说归竟感戒。」
【三归中稍少也准此作法先唱善来后说三归独
异诸部。】
「三略羯磨者善根又薄须立和上先问遮法后方和
乞与今不异四人秉白即发具戒。」
【三中受前方便并同广法唯四人单白此二为异。】
「四广羯磨者善根转薄戒法难生加至白四方乃得
戒。」
【四中法须白四僧须十人。】
「尼中三受无归及略是圣人者佛唤善来非圣人者
三归单白所不感也言遣使者是爱道言广羯磨今
二十众也。」
【尼中无三归及略羯磨善来广法此二通僧遣使
一种唯局尼众。】
「此七种戒悉依他得言圆德者即戒体也所受遍周
法界无境不备随行奉修德充一切故称圆德。」
【通释中初释依他言下释圆德即戒体一句是总
示也所受等释上圆义随行等释上德义故下一
卷三 第 216b 页 X41-0216.png
句通结。】
「独觉有量佛无量者三僧祇劫广修万行于最后生
有菩萨戒悉性得也苦法忍时得出家具戒尽无生
智起一切佛法一时圆满三种功德无有边量也。」
【次二受中文牒二种不释有量反佛无量自可知
故若据馀部通归自然今取位别心境广狭故分
二焉阿僧祇劫翻无数时而言三者且约释迦修
菩萨道时以论分齐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
五千佛名初僧祇次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
千佛名第二僧祇又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
七千佛名三僧祇若望声闻当内凡位万行者万
是数之通名行实无量不必一万最后生谓王宫
所生也菩萨戒者谓久修菩萨行习性自然远恶
住善故云性得若尔前云小戒为大方便今何倒
耶答此菩萨戒亦即小乘义说为戒非从他受不
同梵网善戒受者方获苦法忍时即證见道无漏
圣慧断惑之时准此初果即得具戒尽无生智起
句绝谓尽智与无生智二智发起即證无学道时
谓證灭谛结惑断尽故名尽智从尽智后无漏智
起一切结惑无再生理名无生智三种功德者一
菩萨戒二出家具戒三佛法圆满前二是因后一
是果皆遍生境故无边量然此且据小教明佛若
约大乘出生成道无非示现随缘垂应非实尔也。】
「于此论中善来广羯磨遣使通四分也三归略羯磨
「独觉有量佛无量者三僧祇劫广修万行于最后生
有菩萨戒悉性得也苦法忍时得出家具戒尽无生
智起一切佛法一时圆满三种功德无有边量也。」
【次二受中文牒二种不释有量反佛无量自可知
故若据馀部通归自然今取位别心境广狭故分
二焉阿僧祇劫翻无数时而言三者且约释迦修
菩萨道时以论分齐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
五千佛名初僧祇次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
千佛名第二僧祇又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
七千佛名三僧祇若望声闻当内凡位万行者万
是数之通名行实无量不必一万最后生谓王宫
所生也菩萨戒者谓久修菩萨行习性自然远恶
住善故云性得若尔前云小戒为大方便今何倒
耶答此菩萨戒亦即小乘义说为戒非从他受不
同梵网善戒受者方获苦法忍时即證见道无漏
圣慧断惑之时准此初果即得具戒尽无生智起
句绝谓尽智与无生智二智发起即證无学道时
谓證灭谛结惑断尽故名尽智从尽智后无漏智
起一切结惑无再生理名无生智三种功德者一
菩萨戒二出家具戒三佛法圆满前二是因后一
是果皆遍生境故无边量然此且据小教明佛若
约大乘出生成道无非示现随缘垂应非实尔也。】
「于此论中善来广羯磨遣使通四分也三归略羯磨
卷三 第 216c 页 X41-0216.png
独觉如来局当部也。」
【结通局中三通四局当部即了论自谓。】
「上随数分有一百一种略名从实则有二十种受一
者自然二自誓三见谛四论义五三归六一语七二
语八十一众九略羯磨十有量此局他部破结善来
八敬三语二十众五众十众小年曾归尼边义立遣
信此通他部。」
【三括诸部中初示开合一下次明通局前十局他
部者本宗无故后十通他部彼此同有故(有本并作当部
者误也)馀如别图委示此不复云也。】
「三明秉法师资。」
【第三秉法差别标云师资者师即是佛资即弟子
从缘不同故有差别。】
「多论说言通论诸受皆从佛得由佛出世有是法故
若义推之破结自得初从佛闻法名从佛受后證无
漏自获非授四从他中善来八敬佛边得也三归羯
磨从弟子得即藉缘不同为通末代也。」
【正明中初引论通明若下次约义别说五受中初
自馀他从他四中二师二资八敬阿难传教还因
佛得籍缘不同者机宜异也通末代者三归八年
羯磨至今也。】
「问自他两受何者为胜答约缘不定因微假缘从他
为胜如梵网云四方千里无戒师者方于佛前自誓
而受因强心猛未假他缘胜鬘十受可对人也自然
【结通局中三通四局当部即了论自谓。】
「上随数分有一百一种略名从实则有二十种受一
者自然二自誓三见谛四论义五三归六一语七二
语八十一众九略羯磨十有量此局他部破结善来
八敬三语二十众五众十众小年曾归尼边义立遣
信此通他部。」
【三括诸部中初示开合一下次明通局前十局他
部者本宗无故后十通他部彼此同有故(有本并作当部
者误也)馀如别图委示此不复云也。】
「三明秉法师资。」
【第三秉法差别标云师资者师即是佛资即弟子
从缘不同故有差别。】
「多论说言通论诸受皆从佛得由佛出世有是法故
若义推之破结自得初从佛闻法名从佛受后證无
漏自获非授四从他中善来八敬佛边得也三归羯
磨从弟子得即藉缘不同为通末代也。」
【正明中初引论通明若下次约义别说五受中初
自馀他从他四中二师二资八敬阿难传教还因
佛得籍缘不同者机宜异也通末代者三归八年
羯磨至今也。】
「问自他两受何者为胜答约缘不定因微假缘从他
为胜如梵网云四方千里无戒师者方于佛前自誓
而受因强心猛未假他缘胜鬘十受可对人也自然
卷三 第 217a 页 X41-0217.png
自誓破结之徒义非劣也。」
【初问答中初句通答因下别释因微谓宿善根薄
心不猛厉须凭他发梵网千里无师方开自誓又
须好相故知受戒必须从师因强心猛反上可明
胜鬘经说胜鬘夫人即波斯匿王女闻佛授记巳
立受十大愿一我从今日乃至菩提(馀九同此)于所受
戒不起犯心二于诸尊长不生慢心三于诸众生
不起恚心四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五于
内法不起悭心六不为自巳受畜财物凡有所受
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七不自为巳行四摄法为一
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碍心摄受众
生(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八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
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稳以义饶益令脱
众苦然后乃舍九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
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
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
受故令法久住十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
失法者则忘大乘若忘大乘则忘波罗蜜此由心
猛故不对人自然等受皆此类也。】
「问何故如来独秉善来比丘不得者有二义也一威
德力大转缘入道二善识机欲应病与药也比丘反
此不识前机如舍利弗错授人法威德又劣如僧祇
中学佛唤之须发故在威仪不净为人诃故佛言汝
不可得如佛无畏口也自今巳后剃发度人。」
【初问答中初句通答因下别释因微谓宿善根薄
心不猛厉须凭他发梵网千里无师方开自誓又
须好相故知受戒必须从师因强心猛反上可明
胜鬘经说胜鬘夫人即波斯匿王女闻佛授记巳
立受十大愿一我从今日乃至菩提(馀九同此)于所受
戒不起犯心二于诸尊长不生慢心三于诸众生
不起恚心四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五于
内法不起悭心六不为自巳受畜财物凡有所受
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七不自为巳行四摄法为一
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碍心摄受众
生(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八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
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稳以义饶益令脱
众苦然后乃舍九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
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
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
受故令法久住十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
失法者则忘大乘若忘大乘则忘波罗蜜此由心
猛故不对人自然等受皆此类也。】
「问何故如来独秉善来比丘不得者有二义也一威
德力大转缘入道二善识机欲应病与药也比丘反
此不识前机如舍利弗错授人法威德又劣如僧祇
中学佛唤之须发故在威仪不净为人诃故佛言汝
不可得如佛无畏口也自今巳后剃发度人。」
卷三 第 217b 页 X41-0217.png
【次问中初科初问有下次答初明唯佛可秉转缘
谓变形服比丘下次明弟子不得不识前机反上
次义举缘證者涅槃明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
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道即生邪见言无
涅槃佛唤舍利弗而呵责云汝不善教云何为彼
颠倒说法此二弟子一是浣衣一是金师金师应
教数息浣衣应教白骨以汝错教令生恶邪佛为
二人如应说法闻巳得阿罗汉威德劣者反上初
义引僧祇證即诸弟子亦以善来度人因机制断
形服不变还同俗仪故云不净无畏口佛具四无
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沙门婆罗门等言是法不知者不
见微畏相)二漏尽无所畏(佛言我一切漏尽若人言漏不尽者亦无彻畏)三说
障道无所畏(佛言我说障法若人云是障法不障道者亦无微畏)四说尽苦
道无所畏(佛言我说圣道能出世间若人言是道不能尽苦者亦无微畏)。】
「八敬一受缘在二人故名佛秉若是僧者遣人敬巳
义中不便理从佛也故爱道云若世尊有教我当奉
行故也。」
【次科由制敬僧若令僧授则是敬巳引爱道證文
见本律。】
「如多论中善来自誓佛于彼人有和上阇梨义然不
为其师三归八敬得称比丘为阇梨不得作和上羯
磨一受亦非佛秉有十义故不作有益一为成平等
化故二为止斗诤故三为止诽谤故四为成三归故
五成四不坏故六成六念故七为息灭众生福故如
卷三 第 217c 页 X41-0217.png
正富罗轮王业灭八不供养下人故九不恼众生故
十为通末代故。」
【三正引中彼论七受但明五者见谛同善来三语
同三归彼无破结故所不论和尚相摄义阇梨教
授义善来自誓佛兼二义三归令向三宝八敬令
重众僧但有教授无相摄义佛不秉羯磨十义总
束为四初三种皆为离不平等过故佛若自度则
有亲疏斗诤诽谤由是而生次三种皆谓佛若度
人则入僧数阙三宝故四不坏者三宝及戒内凡
巳上信乐决定名四不坏信六念亦三宝外加戒
施天又次三种皆为离损众生过故正富罗者论
云昔有一比丘应得罗汉而有转轮王业不得漏
尽佛欲令其速得道故即为比丘一正富罗(即是皮履)
转轮王福一时尽灭下人即众生佛是人天中尊
不当反养众生若为和尚必须给养容此二过不
恼众生者佛若为师则诸弟子不问远近尽来投
佛则令众生多受苦恼最后一种若佛自度但被
现机不通灭后故论总结云以是种种因缘佛不
为弟子作和尚阇梨。】
「问佛非僧者何故爱道施衣令与僧中我即在者答
在应供僧故也上明不在羯磨僧也故成实云不同
僧事者以三宝位差别故。」
【问答中问词牒前次三种举律以难我即在者谓
在僧中答中僧分二种应供则通羯磨则局下引
十为通末代故。」
【三正引中彼论七受但明五者见谛同善来三语
同三归彼无破结故所不论和尚相摄义阇梨教
授义善来自誓佛兼二义三归令向三宝八敬令
重众僧但有教授无相摄义佛不秉羯磨十义总
束为四初三种皆为离不平等过故佛若自度则
有亲疏斗诤诽谤由是而生次三种皆谓佛若度
人则入僧数阙三宝故四不坏者三宝及戒内凡
巳上信乐决定名四不坏信六念亦三宝外加戒
施天又次三种皆为离损众生过故正富罗者论
云昔有一比丘应得罗汉而有转轮王业不得漏
尽佛欲令其速得道故即为比丘一正富罗(即是皮履)
转轮王福一时尽灭下人即众生佛是人天中尊
不当反养众生若为和尚必须给养容此二过不
恼众生者佛若为师则诸弟子不问远近尽来投
佛则令众生多受苦恼最后一种若佛自度但被
现机不通灭后故论总结云以是种种因缘佛不
为弟子作和尚阇梨。】
「问佛非僧者何故爱道施衣令与僧中我即在者答
在应供僧故也上明不在羯磨僧也故成实云不同
僧事者以三宝位差别故。」
【问答中问词牒前次三种举律以难我即在者谓
在僧中答中僧分二种应供则通羯磨则局下引
卷三 第 218a 页 X41-0218.png
成论證上羯磨僧事即众法也。】
「四明教被凡圣者。
善来一受约四分中必初果者由佛自唱所被之人
非劣下所堪道前相间非极圣所嘱也故十诵云善
来受者一切如法诸佛法王自在义故自与受戒无
有学地命终不成罗汉也如五分中须提那子善来
受也此即通凡不妨大约是圣多矣。」
【第四善来中初定位约四分者简他部通凡故由
下释所以上三句明教胜劣下即二凡巳还下二
句明机劣道前谓见道巳前内凡之人犹隔圣位
故云相间故下引證初二句通示一切之言总收
机教诸下别释初明教胜王以自在为义如来得
法自在故称法王无下次明机胜言凡蒙善来度
者必由学地得至无学如下会异须提那最初犯
淫是内凡人一则部别有异二取多分为言。】
「三语八敬非外凡地故多论云此二受人不羸不舍
不变根不断善根始终坚固知内凡也。」
【三语八敬中初科初定位故下引示无四种过显
是内凡一戒不羸二不舍戒三不转根为女四不
生邪见。】
「问内凡分得不退道行何故律文中失本意者答信
有二种一出家信二不坏信今云失者失事疲苦非
理信也纵律文中三语受者威仪不净不可怪也故
律有言三果故犯无著不犯馀内外凡则不疑也如
「四明教被凡圣者。
善来一受约四分中必初果者由佛自唱所被之人
非劣下所堪道前相间非极圣所嘱也故十诵云善
来受者一切如法诸佛法王自在义故自与受戒无
有学地命终不成罗汉也如五分中须提那子善来
受也此即通凡不妨大约是圣多矣。」
【第四善来中初定位约四分者简他部通凡故由
下释所以上三句明教胜劣下即二凡巳还下二
句明机劣道前谓见道巳前内凡之人犹隔圣位
故云相间故下引證初二句通示一切之言总收
机教诸下别释初明教胜王以自在为义如来得
法自在故称法王无下次明机胜言凡蒙善来度
者必由学地得至无学如下会异须提那最初犯
淫是内凡人一则部别有异二取多分为言。】
「三语八敬非外凡地故多论云此二受人不羸不舍
不变根不断善根始终坚固知内凡也。」
【三语八敬中初科初定位故下引示无四种过显
是内凡一戒不羸二不舍戒三不转根为女四不
生邪见。】
「问内凡分得不退道行何故律文中失本意者答信
有二种一出家信二不坏信今云失者失事疲苦非
理信也纵律文中三语受者威仪不净不可怪也故
律有言三果故犯无著不犯馀内外凡则不疑也如
卷三 第 218b 页 X41-0218.png
僧祇中须斯二尼他逼受染自分未亡故犯初重何
妨感于别苦也成实云以我慢故造集诸业以无我
智力故诸业不集。」
【次科问词不退道行蹑上四种律中因诸比丘受
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足诸比
丘将诣如来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佛
令诸比丘自今巳去听三语受具据此有退则非
内凡答中初正答出家信者忻乐梵行即为事信
不坏信者分见真谛故为理信失事信则可通律
文不失理信则还归前判纵下释妨律中三语受
者不接威仪著衣受食皆不如法因立和尚羯磨
受具此亦失事故不可怪故下引况四分中无著
即四果结惑巳尽则无故犯不妨误犯僧祇自分
即爱欲初重即淫戒感别苦者但异凡夫有总报
故下引成论释成圣人造业无总报所以凡夫具
三我见慢名字初果巳去而有慢我无我智即空
慧也。】
「八敬四分爱道初果五百女人亦通内外然多论中
不变不转则内凡故。」
【三中四分爱道及五百女皆八敬受虽通圣凡还
依多论判位为定。】
「破结一受此绝言议。」
【破结中唯局四果不通馀人故绝言议。】
「若论羯磨初为凡兴后通果向涅槃净梵即初果人
妨感于别苦也成实云以我慢故造集诸业以无我
智力故诸业不集。」
【次科问词不退道行蹑上四种律中因诸比丘受
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足诸比
丘将诣如来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佛
令诸比丘自今巳去听三语受具据此有退则非
内凡答中初正答出家信者忻乐梵行即为事信
不坏信者分见真谛故为理信失事信则可通律
文不失理信则还归前判纵下释妨律中三语受
者不接威仪著衣受食皆不如法因立和尚羯磨
受具此亦失事故不可怪故下引况四分中无著
即四果结惑巳尽则无故犯不妨误犯僧祇自分
即爱欲初重即淫戒感别苦者但异凡夫有总报
故下引成论释成圣人造业无总报所以凡夫具
三我见慢名字初果巳去而有慢我无我智即空
慧也。】
「八敬四分爱道初果五百女人亦通内外然多论中
不变不转则内凡故。」
【三中四分爱道及五百女皆八敬受虽通圣凡还
依多论判位为定。】
「破结一受此绝言议。」
【破结中唯局四果不通馀人故绝言议。】
「若论羯磨初为凡兴后通果向涅槃净梵即初果人
卷三 第 218c 页 X41-0218.png
四分华尼亦同受也五分陀骠十六成圣二十受具
亦通四果。」
【羯磨中涅槃三十九云有一梵志名净行出家受
戒时佛敕陈如将至僧中为羯磨受十五日后诸
漏永尽得阿罗汉义约受时巳證初果四分莲华
色尼亦是初果羯磨受具若贤愚经佛善来度所
出不同不可和会五分陀骠(匹妙)即四分沓婆十四
出家十六成罗汉二十羯磨受具若尔得罗汉时
即是破结何不感戒思之可知。】
「五明缘假众相就分为四初约缘明受二对辨同异
三约受优劣四显法前后。
初中善来有五缘一得道者故文云于座法眼净也
二对人法文云善来比丘至尽苦源三有求心文云
我修梵行四心境合五事成作业。」
【第五假缘初门善来中初缘律中凡善来度者佛
先与说法即于座上远尘离垢(破见惑也)得法眼净(即见
道也)二对人法人即是佛法即善来律具云佛言善
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三有求心律
亦通四果。」
【羯磨中涅槃三十九云有一梵志名净行出家受
戒时佛敕陈如将至僧中为羯磨受十五日后诸
漏永尽得阿罗汉义约受时巳證初果四分莲华
色尼亦是初果羯磨受具若贤愚经佛善来度所
出不同不可和会五分陀骠(匹妙)即四分沓婆十四
出家十六成罗汉二十羯磨受具若尔得罗汉时
即是破结何不感戒思之可知。】
「五明缘假众相就分为四初约缘明受二对辨同异
三约受优劣四显法前后。
初中善来有五缘一得道者故文云于座法眼净也
二对人法文云善来比丘至尽苦源三有求心文云
我修梵行四心境合五事成作业。」
【第五假缘初门善来中初缘律中凡善来度者佛
先与说法即于座上远尘离垢(破见惑也)得法眼净(即见
道也)二对人法人即是佛法即善来律具云佛言善
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三有求心律
卷三 第 219a 页 X41-0219.png
明受者先白佛言我欲如来法中修梵行等佛方
召之四心境合即上二三能所对也五中事成作
业谓法竟体具也。】
「破结亦五一假佛教诫二立誓言三依教苦修四三
毒皆尽五见空感戒。」
【破结中初须闻教非自然故二须立誓期心在后
若非此缘破结无戒五见空者空即真理。】
「三语五者一有形同文云剃发著衣故二对无学及
教也三有求心文云欲往佛所四心境合五作业。」
【三语中二无学及教即人法也律云彼欲往佛所
中途而止佛令诸比丘三语度之欲即求心。】
「八敬五者如三语也。」
【八敬同三语者一爱道与五百女各自披剃倚立
祗桓故二即阿难传八敬故三即爱道求出家故
四五可知。】
「问善一受得道为缘馀三反者答对佛德大不假相
具能转变故馀则不尔如上说也。」
【问答中善来对佛必变形服故须得道为缘馀不
尔者不对佛也破结證圣形服自变馀二对资力
不能变如上说者即师资中。】
「羯磨受中总别诸缘既被下机当须广显具依文注
次第说也。」
【羯磨中总则五缘别为十五文注可见。】
「二对同异中有五。
召之四心境合即上二三能所对也五中事成作
业谓法竟体具也。】
「破结亦五一假佛教诫二立誓言三依教苦修四三
毒皆尽五见空感戒。」
【破结中初须闻教非自然故二须立誓期心在后
若非此缘破结无戒五见空者空即真理。】
「三语五者一有形同文云剃发著衣故二对无学及
教也三有求心文云欲往佛所四心境合五作业。」
【三语中二无学及教即人法也律云彼欲往佛所
中途而止佛令诸比丘三语度之欲即求心。】
「八敬五者如三语也。」
【八敬同三语者一爱道与五百女各自披剃倚立
祗桓故二即阿难传八敬故三即爱道求出家故
四五可知。】
「问善一受得道为缘馀三反者答对佛德大不假相
具能转变故馀则不尔如上说也。」
【问答中善来对佛必变形服故须得道为缘馀不
尔者不对佛也破结證圣形服自变馀二对资力
不能变如上说者即师资中。】
「羯磨受中总别诸缘既被下机当须广显具依文注
次第说也。」
【羯磨中总则五缘别为十五文注可见。】
「二对同异中有五。
卷三 第 219b 页 X41-0219.png
初说结不同者善来八敬一遍便得以唱教人大不
假叮咛渴法心重又不须结三语之法初受法弱故
须三说前受心奢又假三结羯磨在僧通和非易故
须四遍众心齐忍与夺巳决故结一也。」
【二对同异初中善来八敬机教俱胜不假叮咛谓
不须多遍三语初受法弱谓能授教劣一说难感
故至于三前受心奢谓所受机劣恐有陵犯加结
嘱之羯磨四遍一白三羯磨以和难故说须多也
众既和忍不假多结与夺即可否不同三语别人
独授故须三遍破结无法故非所论。】
「二乞有无者通论四受理须前告如今我欲即是其
相但羯磨者通情稍难若不逊请无由牒法故制乞
也。」
【二中初通明四受亦除破结既不对人故无从乞
如今我欲今合作文即前善来文云我欲于如来
法中等即是求乞三语八敬并如上引但下别显
羯磨稍犹渐也。】
「三立名相者初皆无相羯磨约缘由前三受内凡巳
上羯磨具缚有犯性重故制相也五八十戒或对俗
化仪或是羯磨犯后故十戒中列和上名明知非制
前也。」
【三立名相名谓受名相即戒相初二句略示上句
通举四受羯磨受法初亦无相下句别点羯磨后
因犯重方制说相缘即缘起由下委释所以初明
卷三 第 219c 页 X41-0219.png
三受无相内凡初果少犯性重破结无犯故不在
言羯下次明羯磨有相虽通上圣正为凡下故云
具缚等五下因决馀戒立相之意对俗化仪谓五
八也羯磨犯后谓十戒也由羯磨法制依和尚故
准十戒作法词中牒和尚名可验在后义见次科。】
「四立和上者三语巳前未论相摄因过须师方制和
上故羯磨兴者意存师资道成彼此兼济文中两摄
也。」
【四立和尚初明馀受不立因下次明羯磨须立因
过等者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当
立和尚意存师资者羯磨缘中一一牒故文中两
摄律云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
父想展转相敬重相瞻视正法便得久住等。】
「五教被多少羯磨一受有缘至三馀四通多少也。」
【五中羯磨本被一人有缘开三不得至四以羯磨
法不被僧故馀通可知。】
「三明校量五受有三。
初就缘者破结特胜自證得故善来又次亲承佛教
八敬为三近嘱学人远因佛故三语为四但对无学
羯磨最末唯在通凡癈人论教则无胜劣也。」
【三校量约缘中初明胜劣四义分之初约自他次
约师资三约兼独四约圣凡从宽至狭对之可见
癈下二明无胜劣以上四位并据能授人分若论
所授无非具戒。】
言羯下次明羯磨有相虽通上圣正为凡下故云
具缚等五下因决馀戒立相之意对俗化仪谓五
八也羯磨犯后谓十戒也由羯磨法制依和尚故
准十戒作法词中牒和尚名可验在后义见次科。】
「四立和上者三语巳前未论相摄因过须师方制和
上故羯磨兴者意存师资道成彼此兼济文中两摄
也。」
【四立和尚初明馀受不立因下次明羯磨须立因
过等者律云弟子无师教授故造作非法佛言当
立和尚意存师资者羯磨缘中一一牒故文中两
摄律云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弟子看和尚当如
父想展转相敬重相瞻视正法便得久住等。】
「五教被多少羯磨一受有缘至三馀四通多少也。」
【五中羯磨本被一人有缘开三不得至四以羯磨
法不被僧故馀通可知。】
「三明校量五受有三。
初就缘者破结特胜自證得故善来又次亲承佛教
八敬为三近嘱学人远因佛故三语为四但对无学
羯磨最末唯在通凡癈人论教则无胜劣也。」
【三校量约缘中初明胜劣四义分之初约自他次
约师资三约兼独四约圣凡从宽至狭对之可见
癈下二明无胜劣以上四位并据能授人分若论
所授无非具戒。】
卷三 第 220a 页 X41-0220.png
「二对过有无者善来机胜以无四过不无遮犯以在
制前破结无著但有误犯八敬三语如上所被巳明
如毗昙中煖心退作五逆断善故此二受应是内凡
巳去也羯磨受者如多论中内实凡夫福薄感戒欣
下有羸一过也容退道法二过也容变二形三过也
邪见断善四过也馀四反此故无灾患。」
【对过中善来无四过谓无下有羸等过(有谓四重者非)虽
有犯遮尔时未制不论所犯破结毒尽无故心故
八敬三语前引多论判为内凡然内凡有四位一
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毗昙煖心有退则显多论
据忍与世第一人故云内凡巳去俱舍亦云忍终
不断善则知尔前尚有退也凡羯磨被凡具过可
知初谓毁犯二即舍戒三即根变四即堕邪馀四
反者即前四受灾患即四过也。】
「三对功能者羯磨住持终于万载是长也通三天下
是广也馀受局狭可以寻求破结微通末法之世圣
人不现时专附相故羯磨历代秉宗也。」
【功能中羯磨长终万载且举大数也广遍三天除
北洲也馀局狭者如上约时方中巳明破结虽通
而隐故唯羯磨流及无穷秉立也。】
「四约受前后者。
善来最先以陈如为首次三语次二以度一百一十
罗汉令分头广化也羯磨次三以文云三语息故也
八敬次四以十四年兴阿难有和上故明知在羯磨
卷三 第 220b 页 X41-0220.png
后也破结次五以四分中沙弥年减方兴此受也。」
【四明前后具戒中憍陈如鹿园初度故知善来最
先三语中下一百一十罗汉者合云十一准受戒
犍度先度五人共佛为六罗汉次度耶输伽子为
七次度耶输伽同友四人为十一(一名无垢二名善譬三名满愿
四名伽凡婆提)次度耶输伽同友五十人为六十一次度
如来同友五十人为百十一次度那罗陀梵志为
百十二律云时世间有百十一罗汉共佛为百十
二佛告诸比丘汝等人间游行勿二人共行诸比
丘受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得信欲受戒者诸比
丘将诣佛所中道失本意佛令自今巳去汝等即
与出家授戒即三语受也羯磨中云三语息者律
明诸比丘三语度人其未被教诫者不按威仪等
因制和尚羯磨受戒文云佛言自今巳去舍三语
听满十人授具足戒白四羯磨等八敬中阿难传
敬之人既有和尚显是羯磨受具则明八敬在后
若据年数相去稍远纵无此證前后自分破结中
律云尔时有年未满二十者受具巳生疑佛言自
今巳去听数胎月闰月十四日说戒若得阿罗汉
即名出家受具戒准此定在羯磨受后然对八敬
后难明文中且据髣髴而巳。】
「馀未具者如五戒法最初鹿野八年羯磨方有十戒
未曾有中罗睺九岁生得道夜故第二八戒净信未
测其时。」
【四明前后具戒中憍陈如鹿园初度故知善来最
先三语中下一百一十罗汉者合云十一准受戒
犍度先度五人共佛为六罗汉次度耶输伽子为
七次度耶输伽同友四人为十一(一名无垢二名善譬三名满愿
四名伽凡婆提)次度耶输伽同友五十人为六十一次度
如来同友五十人为百十一次度那罗陀梵志为
百十二律云时世间有百十一罗汉共佛为百十
二佛告诸比丘汝等人间游行勿二人共行诸比
丘受教人间游行说法时有得信欲受戒者诸比
丘将诣佛所中道失本意佛令自今巳去汝等即
与出家授戒即三语受也羯磨中云三语息者律
明诸比丘三语度人其未被教诫者不按威仪等
因制和尚羯磨受戒文云佛言自今巳去舍三语
听满十人授具足戒白四羯磨等八敬中阿难传
敬之人既有和尚显是羯磨受具则明八敬在后
若据年数相去稍远纵无此證前后自分破结中
律云尔时有年未满二十者受具巳生疑佛言自
今巳去听数胎月闰月十四日说戒若得阿罗汉
即名出家受具戒准此定在羯磨受后然对八敬
后难明文中且据髣髴而巳。】
「馀未具者如五戒法最初鹿野八年羯磨方有十戒
未曾有中罗睺九岁生得道夜故第二八戒净信未
测其时。」
卷三 第 220c 页 X41-0220.png
【次未具中五戒鹿野者律中佛为耶输伽父授五
戒云是为最初优婆塞三自归耶输伽父为首是
也十戒罗睺为始可以为定八戒虽云未测然十
戒相但于八中加一可验在前。】
「具解受义附文消判更如后卷。」
【指广中前但分别五受而未明受义故指如文后
卷即自此之后解释标目缘法等文皆见受义或
可卷合作说疑是字误。】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一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二
「就比丘戒缘义如前约文从事又分为三谓缘法相
也。」
【第二就缘标分中缘义如前即上第五藉缘多少
卷三 第 221a 页 X41-0221.png
四门分别。】
「前缘又二谓法事也。
就法辨缘言授戒者标其目也就事辨缘言正授者
显行务也就初法中注分为二初显戒德尊高后依
缘简略。」
【释缘分示中就法辨缘言标目者谓标列条目楷
模可准体此五缘则晓知成败就事辨缘言行务
者谓临机正受次第仪式准此八缘则事有伦序
(事钞则有十缘)又就法则总收终始就事则唯局受前昔
人解钞科前为古五缘后为今十缘者几许误哉
今犹讲之误未省耳。】
「文列戒为舟航违顺约缘者以如来出世不欲增长
诸有要求灭欲故立兹学然戒是定慧初基众行元
本本既不立馀何所凭但以佛世利机契动便感末
时浇薄圣制从缘缘集则作业功成缘散则戒德无
立无作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大圣唱言信非徒
尔故前控引生起缘非。」
【就法显戒德中初至所凭释叹戒前释生死舟航
不欲增诸有者人天非意也要求灭欲者为令出
离也欲即是惑生死本故然下释正法根本定慧
是别标二学众行乃统摄三乘但下至徒尔次释
立缘初叙须缘所以利机如善来度者契动谓不
假多缘也缘集下明顺违得失集即齐具散即乖
缺无作非色故不可见众缘有相故可定之大圣
「前缘又二谓法事也。
就法辨缘言授戒者标其目也就事辨缘言正授者
显行务也就初法中注分为二初显戒德尊高后依
缘简略。」
【释缘分示中就法辨缘言标目者谓标列条目楷
模可准体此五缘则晓知成败就事辨缘言行务
者谓临机正受次第仪式准此八缘则事有伦序
(事钞则有十缘)又就法则总收终始就事则唯局受前昔
人解钞科前为古五缘后为今十缘者几许误哉
今犹讲之误未省耳。】
「文列戒为舟航违顺约缘者以如来出世不欲增长
诸有要求灭欲故立兹学然戒是定慧初基众行元
本本既不立馀何所凭但以佛世利机契动便感末
时浇薄圣制从缘缘集则作业功成缘散则戒德无
立无作不可见也托缘定其有无大圣唱言信非徒
尔故前控引生起缘非。」
【就法显戒德中初至所凭释叹戒前释生死舟航
不欲增诸有者人天非意也要求灭欲者为令出
离也欲即是惑生死本故然下释正法根本定慧
是别标二学众行乃统摄三乘但下至徒尔次释
立缘初叙须缘所以利机如善来度者契动谓不
假多缘也缘集下明顺违得失集即齐具散即乖
缺无作非色故不可见众缘有相故可定之大圣
卷三 第 221b 页 X41-0221.png
唱言谓是佛制故下示注意控犹据也。】
「今解巳下托缘显障文云二种羯磨具五缘者或中
边分二或僧尼分二并通收羯磨用分诸受然诸部
中叙缘不一母论但就缘言多释唯列因相今通会
之总五为约谓能所心及具终也。」
【次科释总标中初点文托缘即下五缘一一缘下
各显乖障用成如法文下牒释中边约方僧尼约
位并通收等者羯磨六受若中边分者十人二十
遣信曾归并中国也五人并义立十人并边方也
若僧尼分者五人十人是僧馀二十人等并属尼
也然下列示母论如所对中三五两缘所引多释
即是多论如能受中初三两缘所引此据能所以
分因缘或约发心为因馀并为缘随时不定勿滞
一端。】
「就初能受类分又五以能名滥非别不显在生正务
唯戒尊高有缺诸缘虽受不获故须指掌程露其相
故也。」
【初能受人标举中初示通别能受名通五种相别
滥谓通滥在下明须列之意指掌喻其易见程露
犹显示也。】
「初唯是人简四趣者天实报胜但著乐多无求修道
故也修罗怀疑道在会正非人鬼神谄诳不实畜生
报局愚騃所收道在质直慧心遐举戒受为道非道
故障地狱常苦乱恼冲心故论说言如镕铁聚何能
「今解巳下托缘显障文云二种羯磨具五缘者或中
边分二或僧尼分二并通收羯磨用分诸受然诸部
中叙缘不一母论但就缘言多释唯列因相今通会
之总五为约谓能所心及具终也。」
【次科释总标中初点文托缘即下五缘一一缘下
各显乖障用成如法文下牒释中边约方僧尼约
位并通收等者羯磨六受若中边分者十人二十
遣信曾归并中国也五人并义立十人并边方也
若僧尼分者五人十人是僧馀二十人等并属尼
也然下列示母论如所对中三五两缘所引多释
即是多论如能受中初三两缘所引此据能所以
分因缘或约发心为因馀并为缘随时不定勿滞
一端。】
「就初能受类分又五以能名滥非别不显在生正务
唯戒尊高有缺诸缘虽受不获故须指掌程露其相
故也。」
【初能受人标举中初示通别能受名通五种相别
滥谓通滥在下明须列之意指掌喻其易见程露
犹显示也。】
「初唯是人简四趣者天实报胜但著乐多无求修道
故也修罗怀疑道在会正非人鬼神谄诳不实畜生
报局愚騃所收道在质直慧心遐举戒受为道非道
故障地狱常苦乱恼冲心故论说言如镕铁聚何能
卷三 第 221c 页 X41-0221.png
怀道而受戒也唯斯人者苦轻下趣乐劣上天强识
念力能崇道业如多论引归戒所投诚有致也。」
【初人道中初总标天下别释初简馀趣列示五道
文标四趣则合修罗通诸趣故天著乐者多论云
如目连劝帝释云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听受
正法乃至帝释云天上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
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
遇正法难闻以染乐所缚不得自在等阿修罗或
翻疑神疑是信障故不能入道非人下合明鬼畜
上四句列二趣下四句明违道质直反鬼神慧心
反畜类遐举谓高远也地狱引偈即智论也具云
地狱中阴身(谓狱中报阴也)犹如镕铁聚热恼烧然苦不
可为譬喻唯下次显人道苦轻下趣无常苦也乐
劣上天无胜境也此二句异于天狱强识异畜生
念力异修鬼下指多论彼云五道而言唯人得戒
馀四道不得是也。】
「二诸根具者以仪貌严正悦动物心凡所弘阐睹相
易受若不简约污辱僧伦故律文中六根俱净方应
念力能崇道业如多论引归戒所投诚有致也。」
【初人道中初总标天下别释初简馀趣列示五道
文标四趣则合修罗通诸趣故天著乐者多论云
如目连劝帝释云佛世难值何不数数相近听受
正法乃至帝释云天上种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
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
遇正法难闻以染乐所缚不得自在等阿修罗或
翻疑神疑是信障故不能入道非人下合明鬼畜
上四句列二趣下四句明违道质直反鬼神慧心
反畜类遐举谓高远也地狱引偈即智论也具云
地狱中阴身(谓狱中报阴也)犹如镕铁聚热恼烧然苦不
可为譬喻唯下次显人道苦轻下趣无常苦也乐
劣上天无胜境也此二句异于天狱强识异畜生
念力异修鬼下指多论彼云五道而言唯人得戒
馀四道不得是也。】
「二诸根具者以仪貌严正悦动物心凡所弘阐睹相
易受若不简约污辱僧伦故律文中六根俱净方应
卷三 第 222a 页 X41-0222.png
受法如眼一缘二十馀相并不堪也。」
【二简根具中初科以出家弘法利益群品必须仪
相发彼信心下引律文略举眼根总列诸遮有一
百四十馀种二十馀相者谓青黄赤白烂红水精
极深三角大张斜瞋微梨等备如资持中。】
「但今浊世福慧两亏虽微学行多杂不善故受报形
鲜能圆具教通末俗义有开遮制则防世讥诃开则
为成道务此二为本足摄前缘。」
【次科初叙时浇报劣学行谓修持也教下次明教
通开制防讥则护于外化成道则接彼下根。】
「至如根缘耳舌意三助道胜也由耳听法意缘邪正
有疑通决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为戒本故狂聋哑
通及自他俱非数收意可见也眼及鼻身少缺通许
约戒受法能乞能持虽通在遮得在开例如钞广引
五分僧祇斟酌量机不可轻度。」
【三中初明三根有缺不开下引足数證知非用通
自他者即能秉所为也眼下次明三根有缺通许
如下指广如钞并见受戒篇文广不录临文自寻
诚令斟量意在精择。】
「三身心清净者既为道器纯净方堪如净舍宅可以
为例又如净衣易染为色故先染污不成后受律中
所列十三种人皆为戒难如后相解。」
【三中初科初以喻显舍宅则先法后喻净衣则先
喻后法律下次指所简下文委解。】
【二简根具中初科以出家弘法利益群品必须仪
相发彼信心下引律文略举眼根总列诸遮有一
百四十馀种二十馀相者谓青黄赤白烂红水精
极深三角大张斜瞋微梨等备如资持中。】
「但今浊世福慧两亏虽微学行多杂不善故受报形
鲜能圆具教通末俗义有开遮制则防世讥诃开则
为成道务此二为本足摄前缘。」
【次科初叙时浇报劣学行谓修持也教下次明教
通开制防讥则护于外化成道则接彼下根。】
「至如根缘耳舌意三助道胜也由耳听法意缘邪正
有疑通决非舌不明必具此三定为戒本故狂聋哑
通及自他俱非数收意可见也眼及鼻身少缺通许
约戒受法能乞能持虽通在遮得在开例如钞广引
五分僧祇斟酌量机不可轻度。」
【三中初明三根有缺不开下引足数證知非用通
自他者即能秉所为也眼下次明三根有缺通许
如下指广如钞并见受戒篇文广不录临文自寻
诚令斟量意在精择。】
「三身心清净者既为道器纯净方堪如净舍宅可以
为例又如净衣易染为色故先染污不成后受律中
所列十三种人皆为戒难如后相解。」
【三中初科初以喻显舍宅则先法后喻净衣则先
喻后法律下次指所简下文委解。】
卷三 第 222b 页 X41-0222.png
「文列多论者以五八十戒是具者基基既先颓无所
加也何况毁具反道重受不可接也下引诸业者如
污尼逆罪虽无戒犯然业在生报戒障三途正与相
违故成难摄。」
【次科初释边罪四分但论具戒故引多论以通馀
戒然据成难须约四重虽五八十不分重轻可准
大僧篇聚为例颓毁也下下次释重业文中且据
全未受戒白衣为言注列沙弥污尼杀逆还归边
摄伹有贼住如后自明生报三途戒所不障故与
相违。】
「四相具者即形同也下列覆露两仪俱非道相离于
二边也今时三衣实相同本自褊衫正背方裙裿支
皆非经律也然且顺律文非俗非外耳。」
【四中初牒释云形同者断缘相也下列等者释简
非也俗人庄严著有边也外道裸形著无边也亦
名断常二边智论云佛圣弟子住于中道故著三
衣今下次决时用初明三衣相同本者不异西梵
也自下次示馀衣正背钞作褡膊方裙似今帏裙
倚支搭左肩上系右腋下以[打-丁+亲]袈裟名出本律但
制造乖法耳此等诸衣虽非经律然其体色犹存
道相可顺律文律云自今巳去一切俗人外道服
并不得著是也。】
「五得少分法者即法同也法海不顿渐开方便欲使
信乐守戒牢固也。」
卷三 第 222c 页 X41-0222.png
【五中初断缘相法下次显教意。】
「上列诸缘得不为二前四必具不具非缘不成后一
制具不具则戒罪两得。」
【结示中戒罪两得顿获故得戒违制故得罪。】
「大缘第二所对境中有七。
一结界须成者以教法所由非界不立深须通练方
应受缘今世行事闻受便诵都不观缘非但诵得不
须界也纵知有界须晓结人迷滥多杂致亏界本即
须穷问初结体标离合后人不知即是虚指如上文
中舍结极易何得自轻拈得径作约事验人心不实
后生还尔何虑不然。」
【第二所对结界中初叙缘今下斥非初斥不立界
缘非但诵得言不唯直诵羯磨而得戒也纵下次
斥立而乖谬一须寻界相分齐分明二须考结人
学行明昧指上文者即结界篇约下总责二过心
不实者非为度人故后生还尔相似果报故。】
「二有秉法僧者白四弘通非僧不合也。」
【二中通论能乖须至四人堪持众法。】
卷三 第 223a 页 X41-0223.png
「三僧数须满中边二受虽列五十不同非数不可妄
预如论简人乃云清净清净之言何所不在岂在戒
也戒净由于智明必于事法开遮晓通如镜方得受
体清净无染。」
【三中别约受具必须数满两缘相滥通别分之初
科初释数满正明中受兼示边开如下次释母论
若唯守戒无智暗教持犯不明终非清净。】
「今有人言但不破戒即堪足数此言滥也通不破戒
无著犹染别不破戒时逢非数如睡定痴钝聋狂之
类虽有若无忍默空据不名僧满今此边隅用本开
五必叵具者虽行无罪可通晓也。」
【次科初引非此下蹑斥无学结惑永尽名究竟解
脱一切无犯故云通不破也然有误犯故云尚染
若云但不破戒圣人误破即应非数凡夫惑业尚
存名别别解脱有犯不犯故云别不破也若云但
不破戒凡僧不破睡定等缘即应足数今下决此
土用僧据本僧多须依中国知法难得可用五人
理应无罪十诵伽论得戒得罪乃约易得处为言。】
「四明界集者以界收人同遣我倒咸遵一法成无碍
行。」
【四中局界显和不生执诤近据当教则终遣我倒
远取大乘则成无碍行准此明界岂止区别彼此
乎。】
「五明教法者羯磨大法和僧之辞得不难谐通决寄
卷三 第 223b 页 X41-0223.png
此母论如法简非法也言略事广何可具之宜取四
缘上下比拟则为得也。」
【五中初叙缘得否难谐人事乖故通决寄此功在
法故母论如法通收四缘人法事界单双具足历
开七句统摄诸缘故云上下比拟也。】
「六资缘者内欣胜法外假胜仪身心相依如鱼有水
若无若借俱非自缘并非法也。」
【六中身心总上二句鱼水喻上身心无借二皆非
法得否如后自明。】
「七局法住时者由机谢缘终今时未及故不广也。」
【七中法灭据释迦一化减劫复增至人寿六万岁
时法皆灭尽七万岁独觉出世八万岁弥勒下生。】
「上外缘七亦束为四一七约处明本界成二三四缘
俱成僧义五白四法六是事资离合可委。」
【料简中初科言外缘者对前能受是内报故第七
属处者以结界法未失故离开为七合归唯四。】
「成败为二馀违不合唯事须论。」
【次科总分中馀违不合六缘不具即是败也事资
多说故曰须论。】
「若论衣钵诸说不同有人解云依多论十诵纵无亦
开得戒得罪有人言部别不同何得例也如无和尚
不可从彼有人言若无衣钵全是非法可不开也若
借得者当时是有但望告僧不言非法不得戒也义
准和上破戒四句如是开遮然得不无文凡情难信
缘上下比拟则为得也。」
【五中初叙缘得否难谐人事乖故通决寄此功在
法故母论如法通收四缘人法事界单双具足历
开七句统摄诸缘故云上下比拟也。】
「六资缘者内欣胜法外假胜仪身心相依如鱼有水
若无若借俱非自缘并非法也。」
【六中身心总上二句鱼水喻上身心无借二皆非
法得否如后自明。】
「七局法住时者由机谢缘终今时未及故不广也。」
【七中法灭据释迦一化减劫复增至人寿六万岁
时法皆灭尽七万岁独觉出世八万岁弥勒下生。】
「上外缘七亦束为四一七约处明本界成二三四缘
俱成僧义五白四法六是事资离合可委。」
【料简中初科言外缘者对前能受是内报故第七
属处者以结界法未失故离开为七合归唯四。】
「成败为二馀违不合唯事须论。」
【次科总分中馀违不合六缘不具即是败也事资
多说故曰须论。】
「若论衣钵诸说不同有人解云依多论十诵纵无亦
开得戒得罪有人言部别不同何得例也如无和尚
不可从彼有人言若无衣钵全是非法可不开也若
借得者当时是有但望告僧不言非法不得戒也义
准和上破戒四句如是开遮然得不无文凡情难信
卷三 第 223c 页 X41-0223.png
幸依声教则无戒也。」
【别简中古今四解初师准多论明判得戒但非威
仪故得小罪次师但破前解不出正义即显须依
本部例判不得多宗和尚不现前或无和尚皆许
得戒四分不通显是部别不可滥用第二师全无
不得借者见有约知不知准和尚四句前三句不
知皆得后一知故不得如是开遮结彼所判然下
即今师判上二句贬初后二解下二句取第二师
声教即本律也。】
「大缘第三明心有受此最因本义须前示如文所列
不自称者无心欲受强抑登场也不称和上者别有
所重和上见轻也言不乞者不欲于此别于馀众上
虽并默纵有所言既非本怀乞非所乞不名受也。」
【三发心中初示缘相心为发戒正因法所依本故
云因本如下牒释三段并据不乞上虽下义决纵
乞亦非以无心故和尚见轻谓于和尚无心承禀
故注中更列醉眠等皆谓无心也。】
「四心境会者界成僧具法正缘合而意别缘不念戒
本即心不当境也心虽殷至界结不知虽僧法具终
非缘合境乖心也自馀例准非缘不一俱不相应者
罪业相投不能两离也。」
【四心境中即上二三两缘相对以辨俱互四句初
标即二俱相应句界下释第二句界僧法缘缘即
是事四境皆如意别缘者但无渴法缘境之心纵
【别简中古今四解初师准多论明判得戒但非威
仪故得小罪次师但破前解不出正义即显须依
本部例判不得多宗和尚不现前或无和尚皆许
得戒四分不通显是部别不可滥用第二师全无
不得借者见有约知不知准和尚四句前三句不
知皆得后一知故不得如是开遮结彼所判然下
即今师判上二句贬初后二解下二句取第二师
声教即本律也。】
「大缘第三明心有受此最因本义须前示如文所列
不自称者无心欲受强抑登场也不称和上者别有
所重和上见轻也言不乞者不欲于此别于馀众上
虽并默纵有所言既非本怀乞非所乞不名受也。」
【三发心中初示缘相心为发戒正因法所依本故
云因本如下牒释三段并据不乞上虽下义决纵
乞亦非以无心故和尚见轻谓于和尚无心承禀
故注中更列醉眠等皆谓无心也。】
「四心境会者界成僧具法正缘合而意别缘不念戒
本即心不当境也心虽殷至界结不知虽僧法具终
非缘合境乖心也自馀例准非缘不一俱不相应者
罪业相投不能两离也。」
【四心境中即上二三两缘相对以辨俱互四句初
标即二俱相应句界下释第二句界僧法缘缘即
是事四境皆如意别缘者但无渴法缘境之心纵
卷三 第 224a 页 X41-0224.png
缘馀善亦不相当心虽下释第三句翻上可明自
馀例准谓馀非相不出心境如前能受遮难资缘
等并有如非收之可见俱下释第四句罪业相投
宿恶会也不能两离心境俱非也。】
「五事成同一者法是缘成随违不合八相始终前后
无滥如造一食缘必五行阙一不可法亦尔也。」
【五事成中初正释八相即下八法如下喻显一食
喻受体五行喻八法。】
「就约行事前缘列八如文所显历然自别。
初请师法文叙师资教兴所由作是请下立法加被。
初文又二前明缘致后修虔敬。
初云弟子无师教授者中人巳上须假师导随堕坏
行良无善友法身慧命必有所凭故制和上也。」
【次就行事请师缘致中可尚制意云中人巳上者
儒教人分九等上智不待教下愚不可教唯中人
可教故须师也。】
「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
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
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释
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
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论疏则云优波陀
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馀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
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
【翻名中初出正翻自下辨讹僻又三初明古翻蕃
馀例准谓馀非相不出心境如前能受遮难资缘
等并有如非收之可见俱下释第四句罪业相投
宿恶会也不能两离心境俱非也。】
「五事成同一者法是缘成随违不合八相始终前后
无滥如造一食缘必五行阙一不可法亦尔也。」
【五事成中初正释八相即下八法如下喻显一食
喻受体五行喻八法。】
「就约行事前缘列八如文所显历然自别。
初请师法文叙师资教兴所由作是请下立法加被。
初文又二前明缘致后修虔敬。
初云弟子无师教授者中人巳上须假师导随堕坏
行良无善友法身慧命必有所凭故制和上也。」
【次就行事请师缘致中可尚制意云中人巳上者
儒教人分九等上智不待教下愚不可教唯中人
可教故须师也。】
「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
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
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释
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
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论疏则云优波陀
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馀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
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
【翻名中初出正翻自下辨讹僻又三初明古翻蕃
卷三 第 224b 页 X41-0224.png
胡是杂戎边国故语多不正下出两解一则迷于
华梵故云不知音本一则不究梵名故云失其近
语次真谛译谛即陈朝三藏乖声论者前出正翻
盖依声论译场亲问名义得实三彦琮译琮即隋
时法师。】
「文云看如父者世父疏通学务道父开授慧明喻在
同也如俗律名例于其师如世叔父母者立差降也
终次连枝盖非疏越言敬重瞻视者正教明告互相
敦遇微生慢心不受法化也。」
【三敬摄中初释父想引俗律證者彼有名例律犯
本师同叔父母显异亲生故云差降也终次连枝
谓犯兄次之显师义重故云非疏越也言下次释
敬视。】
「又病比丘下立资弟也由病致死缘须待接损丧道
器也。」
【立弟子中初科资即训取谓取法于师因病致死
发起之由。】
「言弟子者学后解生故得名也所以师名随本音者
此土本无故不可译俗中博士微有相扶然备束脩
乖则非礼佛法不尔导以义方开示出道过恒俗训
若行赠遗则是邪缘故从本也弟子受学义相似也
故从此方之言。」
【次科初释资名在后故为弟从生故为子所下次
辨师名出家之法始于西梵故和尚名此土本无
华梵故云不知音本一则不究梵名故云失其近
语次真谛译谛即陈朝三藏乖声论者前出正翻
盖依声论译场亲问名义得实三彦琮译琮即隋
时法师。】
「文云看如父者世父疏通学务道父开授慧明喻在
同也如俗律名例于其师如世叔父母者立差降也
终次连枝盖非疏越言敬重瞻视者正教明告互相
敦遇微生慢心不受法化也。」
【三敬摄中初释父想引俗律證者彼有名例律犯
本师同叔父母显异亲生故云差降也终次连枝
谓犯兄次之显师义重故云非疏越也言下次释
敬视。】
「又病比丘下立资弟也由病致死缘须待接损丧道
器也。」
【立弟子中初科资即训取谓取法于师因病致死
发起之由。】
「言弟子者学后解生故得名也所以师名随本音者
此土本无故不可译俗中博士微有相扶然备束脩
乖则非礼佛法不尔导以义方开示出道过恒俗训
若行赠遗则是邪缘故从本也弟子受学义相似也
故从此方之言。」
【次科初释资名在后故为弟从生故为子所下次
辨师名出家之法始于西梵故和尚名此土本无
卷三 第 224c 页 X41-0224.png
下举俗礼明不翻之意自汉巳来国家多置五经
诸子博士即学者之师礼记云君子知至学之难
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束修即
肉脯古者用为见师之礼今则名通金帛等物故
论语云自行束修巳上吾未尝无诲焉师名恐滥
故不取之弟子义同故可比用。】
「师弟相摄云敬重者以出道在心形虽在卑以怀道
故敬而后授故无虚往也彼我和敬正法由生光大
远世皆赖开悟深有致也。」
【三中初明师敬资意以文令共相敬重恐疑反倒
故特示之尊卑据形相敬约心由心怀道不可轻
故无虚往者言资必受教也彼下次释功益展转
开悟相生不绝至于无穷。】
「善见不请起过者为束恶缘制请结之无辄离也馀
诸法训广如受后及行事钞也。」
【释制请中先无请法度巳起过和尚呵责便云谁
请汝耶因制请之束恶缘者令不作过也请结之
者结为父子也指如受后即依止中事钞即师资
诸子博士即学者之师礼记云君子知至学之难
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束修即
肉脯古者用为见师之礼今则名通金帛等物故
论语云自行束修巳上吾未尝无诲焉师名恐滥
故不取之弟子义同故可比用。】
「师弟相摄云敬重者以出道在心形虽在卑以怀道
故敬而后授故无虚往也彼我和敬正法由生光大
远世皆赖开悟深有致也。」
【三中初明师敬资意以文令共相敬重恐疑反倒
故特示之尊卑据形相敬约心由心怀道不可轻
故无虚往者言资必受教也彼下次释功益展转
开悟相生不绝至于无穷。】
「善见不请起过者为束恶缘制请结之无辄离也馀
诸法训广如受后及行事钞也。」
【释制请中先无请法度巳起过和尚呵责便云谁
请汝耶因制请之束恶缘者令不作过也请结之
者结为父子也指如受后即依止中事钞即师资
卷三 第 225a 页 X41-0225.png
篇。】
「文列请法在僧中欲令受者睹相发敬也必预须受
前一年一月亦无伤也人云一席加法不延久者恐
心怠也于义似失次第随礼者以凡多慢习戒在敬
慎故折伏形骸希求净法后必思犯非我辄授也。」
【修敬中初释僧中初出今解僧私两通预须受者
谓先私请也人下次斥非彼局僧中不通先请毕
世师资岂容心怠故云似失其实失也次下次释
遍礼初令尽敬意在后持。】
「就加法中请可为二。
初请之法律制傍教纵屏令诵识其文义后在僧中
如法致请亦是仪也。」
【第二立法请法中初科文令傍教义通自诵观机
利钝二并无在。】
「请文有五大德念者请专意也为和上者明所祈也
愿为作者慈副本望也我依受具者三学由生也五
慈悯故者巳述所怀惟听许也。」
【次科请文五段初句为一我某甲下二句为二愿
下二句为三我依下二句为四末一句为五。】
「次答辞中若无告辞喜踊无所也。」
【答辞标中由答知许故生喜踊。】
「告辞有四初可尔者总领请辞许为师也教授汝者
非但事摄有法弘训也清净者宜重戒本摄持三业
也莫放逸者诸过之源由行放逸当摄情根远五欲
「文列请法在僧中欲令受者睹相发敬也必预须受
前一年一月亦无伤也人云一席加法不延久者恐
心怠也于义似失次第随礼者以凡多慢习戒在敬
慎故折伏形骸希求净法后必思犯非我辄授也。」
【修敬中初释僧中初出今解僧私两通预须受者
谓先私请也人下次斥非彼局僧中不通先请毕
世师资岂容心怠故云似失其实失也次下次释
遍礼初令尽敬意在后持。】
「就加法中请可为二。
初请之法律制傍教纵屏令诵识其文义后在僧中
如法致请亦是仪也。」
【第二立法请法中初科文令傍教义通自诵观机
利钝二并无在。】
「请文有五大德念者请专意也为和上者明所祈也
愿为作者慈副本望也我依受具者三学由生也五
慈悯故者巳述所怀惟听许也。」
【次科请文五段初句为一我某甲下二句为二愿
下二句为三我依下二句为四末一句为五。】
「次答辞中若无告辞喜踊无所也。」
【答辞标中由答知许故生喜踊。】
「告辞有四初可尔者总领请辞许为师也教授汝者
非但事摄有法弘训也清净者宜重戒本摄持三业
也莫放逸者诸过之源由行放逸当摄情根远五欲
卷三 第 225b 页 X41-0225.png
也。」
【列释有四初答请二许教三诫业四约心。】
「初答可尔中可是答诺下流尔是应酬上位双云可
尔未善知言全不可也至于忏持答中义兼前二以
所对者有少长故。」
【三中初释当文可是允许尔即禀承未善知言斥
翻传也至下次会他处忏法兼二对少云可对长
云尔彼通少长故可两标此唯请师不当双列故
也。】
「有人解云律虽列四随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
如上解文初是许辞后三相摄义联类也。」
【四中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释义联类者言相贯也。】
「文列阇梨及馀师众须有请者据理约事义不妄临
必须告情方赴受会。」
【释诸师中初科据理约事理谓道理事即事仪。】
「今时行事薄滥转轻搦得受者人情布订互为师傅
使偏上下都不缘前受者本意如此行事何名来受
理须本师开示委语令彼受者得知法用据成羯磨
合众齐功岂独三师偏受其赐文虽开请义准上文。」
【次科初叙讹搦谓捉搦布订犹安排也互为遍上
下者更轮而转不缘受者本意谓不取彼欲与不
欲也如下正斥本师开示谓和尚示知羯磨教授
名字德业令知此等秉御有功故云知法用也推
功合众则不偏受三师之赐也文下指法但改和
【列释有四初答请二许教三诫业四约心。】
「初答可尔中可是答诺下流尔是应酬上位双云可
尔未善知言全不可也至于忏持答中义兼前二以
所对者有少长故。」
【三中初释当文可是允许尔即禀承未善知言斥
翻传也至下次会他处忏法兼二对少云可对长
云尔彼通少长故可两标此唯请师不当双列故
也。】
「有人解云律虽列四随一成答意以通四共成一答
如上解文初是许辞后三相摄义联类也。」
【四中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释义联类者言相贯也。】
「文列阇梨及馀师众须有请者据理约事义不妄临
必须告情方赴受会。」
【释诸师中初科据理约事理谓道理事即事仪。】
「今时行事薄滥转轻搦得受者人情布订互为师傅
使偏上下都不缘前受者本意如此行事何名来受
理须本师开示委语令彼受者得知法用据成羯磨
合众齐功岂独三师偏受其赐文虽开请义准上文。」
【次科初叙讹搦谓捉搦布订犹安排也互为遍上
下者更轮而转不缘受者本意谓不取彼欲与不
欲也如下正斥本师开示谓和尚示知羯磨教授
名字德业令知此等秉御有功故云知法用也推
功合众则不偏受三师之赐也文下指法但改和
卷三 第 225c 页 X41-0225.png
尚为阿阇梨等。】
「阿阇梨者本随传出亦讹略也如梵天音阿遮利耶
即唐所翻云教授者彦琮隋译阿遮利夜声相近耳
然教授名通于轻重律中所出六种阇梨一者剃发
二者出家三者受经四者教授五者羯磨六曰依止
唯后一师始终成固馀者一席俱通名也馀如钞说。」
【三中初科初翻名释义本随传出谓翻律者随闻
而译不究本音也次出正翻亦依声论然下列示
多种通轻重者下六种中前三为轻四五次重后
一最重出家阇梨即授一戒者教授羯磨即授具
戒者依止阇梨替和尚处故云始终指馀如钞亦
即师资中。】
「外有僧者同和作法比行事者号曰尊人尊师如善
见云临坛师也戒本人也故今加尊有所承也。」
【次科外僧即三师外七證师尊人尊师人师两字
并据善见上加尊字示有禀承今云尊證是也。】
「请法同和上文以共秉故随诃成别举戒功齐不可
轻也。
「阿阇梨者本随传出亦讹略也如梵天音阿遮利耶
即唐所翻云教授者彦琮隋译阿遮利夜声相近耳
然教授名通于轻重律中所出六种阇梨一者剃发
二者出家三者受经四者教授五者羯磨六曰依止
唯后一师始终成固馀者一席俱通名也馀如钞说。」
【三中初科初翻名释义本随传出谓翻律者随闻
而译不究本音也次出正翻亦依声论然下列示
多种通轻重者下六种中前三为轻四五次重后
一最重出家阇梨即授一戒者教授羯磨即授具
戒者依止阇梨替和尚处故云始终指馀如钞亦
即师资中。】
「外有僧者同和作法比行事者号曰尊人尊师如善
见云临坛师也戒本人也故今加尊有所承也。」
【次科外僧即三师外七證师尊人尊师人师两字
并据善见上加尊字示有禀承今云尊證是也。】
「请法同和上文以共秉故随诃成别举戒功齐不可
轻也。
卷三 第 226a 页 X41-0226.png
二安受者所注文具显。
云不得界外者此通白四之时今约事缘界外无失
如后段缘也五分中由为不如法人受故因制戒坛
外十众在坛上界外问之。」
【第二正释中初科白四时谓正受时不得界外非
谓问难时也如后段者即差问中云将至界外看
等引五分證不如法人彼因界外借衣钵故由本
在馀处起过故制坛外十众坛上对僧前也界外
问者即坛外也。】
「言眼见者目有所对发胜心也耳不闻者恐听羯磨
成戒难也至后问难何得闻者既巳在僧正乞具法
僧得自在许闻成后故无过也如馀非数并不开诃
唯斯一人得预诃位意可见也。」
【二中初牒释至下通难初徵以戒师和白沙弥在
众得预闻故既下次答许闻成后谓成具戒也不
足数中沙弥一人不得满得诃特异常途足以为
例。】
「文言立者行住两仪心躁乱故坐是安静未足称恭
故立望僧意取翘注及教师问又无坐文行事之家
召令对坐既是别告理亦应通然目对僧辄尔自坐
有所轻也至时筹量去取恭慢也。」
【三中初释须立之意行住是散住谓行时暂止坐
卧是慢文简三仪理无卧故及下次明正问之仪
初示时事以律无文例皆对坐既下次决可否上
卷三 第 226b 页 X41-0226.png
二句是纵别告谓教师独问然下即夺目对僧者
即坛上十师坐有所轻意令跪也令筹量者谓观
机恭慢去慢取恭不局坐跪也。】
「三差教师者由界外露观致返还故制依法问不可
细捡。」
【第三初科注中但云稽留律明受者惭愧返道故
云返还也。】
「如律上下但问诸遮至受戒法制十三难有难无难
终须问之有则不感无则须问故知差意止在难也
衣钵名字泛显之辞以通言路也。」
【二中初引律制律上下者即差出对众两处问难
但列十六轻遮而制受法中如注所引又云不问
十三难者则不得戒由有明制义必前问故正问
处并皆略之遮无定制义通得不须立仪式是以
具列也故下次显差意仍示后问文有旁正。】
「就分为二谓缘法仪也缘中问答者戒师欲和取名
请可此中索欲和僧通别两缘如上卷也。」
【三中初总分缘即如注问答和僧法即作白仪谓
出众威仪准钞白巳续云应起礼僧巳案常威仪
至受者所羯磨本脱宜引加之缘下牒释取名请
可谓和白问僧此下点示通和但云受戒羯磨别
和随法各答。】
「四出众问法就文为三初示其衣钵者恐生怖故问
答失差前具示名非本问意难后问遮非无须问如
即坛上十师坐有所轻意令跪也令筹量者谓观
机恭慢去慢取恭不局坐跪也。】
「三差教师者由界外露观致返还故制依法问不可
细捡。」
【第三初科注中但云稽留律明受者惭愧返道故
云返还也。】
「如律上下但问诸遮至受戒法制十三难有难无难
终须问之有则不感无则须问故知差意止在难也
衣钵名字泛显之辞以通言路也。」
【二中初引律制律上下者即差出对众两处问难
但列十六轻遮而制受法中如注所引又云不问
十三难者则不得戒由有明制义必前问故正问
处并皆略之遮无定制义通得不须立仪式是以
具列也故下次显差意仍示后问文有旁正。】
「就分为二谓缘法仪也缘中问答者戒师欲和取名
请可此中索欲和僧通别两缘如上卷也。」
【三中初总分缘即如注问答和僧法即作白仪谓
出众威仪准钞白巳续云应起礼僧巳案常威仪
至受者所羯磨本脱宜引加之缘下牒释取名请
可谓和白问僧此下点示通和但云受戒羯磨别
和随法各答。】
「四出众问法就文为三初示其衣钵者恐生怖故问
答失差前具示名非本问意难后问遮非无须问如
卷三 第 226c 页 X41-0226.png
名字衣钵等前巳陈故亦如前后二应语下正辨问
难傍兼十遮二如我今问汝下定其言议情事无爽。」
【第四标分中初段二意释之初即通言释谓正欲
问难假为言端故云非本问意难后下次约应后
释谓后遮中须问衣钵在言既略故前委陈后问
易领意使相应故云亦如前后名字即巳与师名
义同衣钵故连举耳二三两段在文可见爽即差
也。】
「就初缘中如五分云被差人起至和上前问度此人
未谓十戒也作和上未衣钵具未并答巳注谓著高
胜处者以戒遮既净堪为道器缘成业具位登僧宝
岂卑下也。」
【示衣钵中初科初引示五分三问和尚合知故须
前审作和尚者即请师也注下牒释僧宝超越故
云高胜。】
「列示衣名将多论告者现未曾有法也创在沙弥但
披缦服忽厕大位仪相殊绝令心高远不志下流也
又列钵名引十诵者示上参佛相下济群有也仍问
难傍兼十遮二如我今问汝下定其言议情事无爽。」
【第四标分中初段二意释之初即通言释谓正欲
问难假为言端故云非本问意难后下次约应后
释谓后遮中须问衣钵在言既略故前委陈后问
易领意使相应故云亦如前后名字即巳与师名
义同衣钵故连举耳二三两段在文可见爽即差
也。】
「就初缘中如五分云被差人起至和上前问度此人
未谓十戒也作和上未衣钵具未并答巳注谓著高
胜处者以戒遮既净堪为道器缘成业具位登僧宝
岂卑下也。」
【示衣钵中初科初引示五分三问和尚合知故须
前审作和尚者即请师也注下牒释僧宝超越故
云高胜。】
「列示衣名将多论告者现未曾有法也创在沙弥但
披缦服忽厕大位仪相殊绝令心高远不志下流也
又列钵名引十诵者示上参佛相下济群有也仍问
卷三 第 227a 页 X41-0227.png
所属者如五分中即加受法故问其缘四分无文义
须准的如后篇明之。」
【次科正释中初释引论示衣又下次释引律明钵
仍下三释问巳有由为加法故须审定此据五分
须对教师后引僧祇则对戒师指如后篇即受净
中。】
「问既未白四义是沙弥何得加者答既云受具正法
有仪章服被于外容戒业充于内报事义相假何得
不持如僧尼二众体不同法及论受戒闻说皆开故
知持竟从僧乞受如和上例可以通鉴岂同古人雷
同受后须晓之也。」
【问意假设他疑引起后义答中初立理谓正受时
时具仪相故须先持如下引例有二初引尼众受
戒同法以例未具得加三衣次引和尚先请后受
可例受前加法无过闻说皆开闻即开听说谓开
诃岂下彰异古来例皆受后加持事钞两存义犹
未决雷同言无异识也问若加受法谁为对首答
按坛经云教授师于此为受衣准此即对大僧也
若谓沙弥不合与僧对首者即应难曰沙弥那得
受大僧衣耶既许沙弥受僧衣何妨大僧为对首
今时有用沙弥为对者止可本众对加缦衣沙弥
既无三衣岂得对彼加受请以理求无事冰执。】
「二正问中前缘定其思审不犯边下依数列问。
敕听者诫不妄缘今至诚者诫无妄答下有无者欲
须准的如后篇明之。」
【次科正释中初释引论示衣又下次释引律明钵
仍下三释问巳有由为加法故须审定此据五分
须对教师后引僧祇则对戒师指如后篇即受净
中。】
「问既未白四义是沙弥何得加者答既云受具正法
有仪章服被于外容戒业充于内报事义相假何得
不持如僧尼二众体不同法及论受戒闻说皆开故
知持竟从僧乞受如和上例可以通鉴岂同古人雷
同受后须晓之也。」
【问意假设他疑引起后义答中初立理谓正受时
时具仪相故须先持如下引例有二初引尼众受
戒同法以例未具得加三衣次引和尚先请后受
可例受前加法无过闻说皆开闻即开听说谓开
诃岂下彰异古来例皆受后加持事钞两存义犹
未决雷同言无异识也问若加受法谁为对首答
按坛经云教授师于此为受衣准此即对大僧也
若谓沙弥不合与僧对首者即应难曰沙弥那得
受大僧衣耶既许沙弥受僧衣何妨大僧为对首
今时有用沙弥为对者止可本众对加缦衣沙弥
既无三衣岂得对彼加受请以理求无事冰执。】
「二正问中前缘定其思审不犯边下依数列问。
敕听者诫不妄缘今至诚者诫无妄答下有无者欲
卷三 第 227b 页 X41-0227.png
举事问前定占也。」
【二正问难定思审中诫不妄缘令摄耳也诫无妄
答令正心也下有无者即实不实也占谓视兆卜
其未然也。】
「将解难文先以义引五门不同一制简净意二释名
体三得名废立四收难多少五通塞不同。
初来意者光师云夫欲远希玄果非戒不剋然戒法
清虚乃出道津济法既精妙致受非易论其受也非
身净不剋是以身为受道之器心为纳法之主身心
圆净得戒亡言若内怀遮难于道非净虽备众缘徒
劳无益一生绝分障不发戒名之为难由难障故因
捡稽留故制问之意在此也。」
【列问义门制意中引光师文四段初叙戒功玄果
通目三圣剋获也然下次明简净是下三明有无
得否亡无也由下四结显问意。】
「二释名体前列数者难随染起染是生因则无量也
且据重者能障圣道标举十三。」
【二中初科染即是情以十三难不出三道三道皆
情情生非一故难亦无量。】
「初边罪难者曾受佛戒理宜谨奉捉心不固具缘犯
重为过不轻业果生报不思舍悔反戒更受义无再
摄分在众外名之为边一生永障名之为难难由边
罪障戒而生故曰边罪。」
【释名中初科曾受佛戒总该道俗不思舍悔谓将
【二正问难定思审中诫不妄缘令摄耳也诫无妄
答令正心也下有无者即实不实也占谓视兆卜
其未然也。】
「将解难文先以义引五门不同一制简净意二释名
体三得名废立四收难多少五通塞不同。
初来意者光师云夫欲远希玄果非戒不剋然戒法
清虚乃出道津济法既精妙致受非易论其受也非
身净不剋是以身为受道之器心为纳法之主身心
圆净得戒亡言若内怀遮难于道非净虽备众缘徒
劳无益一生绝分障不发戒名之为难由难障故因
捡稽留故制问之意在此也。」
【列问义门制意中引光师文四段初叙戒功玄果
通目三圣剋获也然下次明简净是下三明有无
得否亡无也由下四结显问意。】
「二释名体前列数者难随染起染是生因则无量也
且据重者能障圣道标举十三。」
【二中初科染即是情以十三难不出三道三道皆
情情生非一故难亦无量。】
「初边罪难者曾受佛戒理宜谨奉捉心不固具缘犯
重为过不轻业果生报不思舍悔反戒更受义无再
摄分在众外名之为边一生永障名之为难难由边
罪障戒而生故曰边罪。」
【释名中初科曾受佛戒总该道俗不思舍悔谓将
卷三 第 227c 页 X41-0227.png
犯时不舍戒戒羸不悔也反戒即犯重也破前为
边障后为难分在众外谓不入二种僧中。】
「自馀十二例如下述诸说云云终是犯重义无摄受
也。」
【次科初指例巳后诸难标释结三并同初释诸下
斥异云云多说如第三门。】
「二坏尼难者净具尊境是世福田理宜虔敬生出世
福反加慢辱毁坏梵行业深罪重虽受无益名之为
难难由坏尼净行而生故曰也尼中反之可如后说。」
【二中言净具者净简秽境具简沙弥陵犯胜境必
无奉信故受无益尼中反者即坏净具大比丘也。】
「三贼心受戒难者沙弥俗人法非本位形滥僭上又
盗圣财非分妄谓故号为贼障不发戒世财是共虽
盗非难法财不共具缘方感此难由贼妄谓而生故
曰也。」
【三中形滥即偷形盗圣财即偷法盗世财非难者
据本白衣为言若受五十满五成重即入边收。】
「四破内外道难正取破内兼实破外志性无恒内外
边障后为难分在众外谓不入二种僧中。】
「自馀十二例如下述诸说云云终是犯重义无摄受
也。」
【次科初指例巳后诸难标释结三并同初释诸下
斥异云云多说如第三门。】
「二坏尼难者净具尊境是世福田理宜虔敬生出世
福反加慢辱毁坏梵行业深罪重虽受无益名之为
难难由坏尼净行而生故曰也尼中反之可如后说。」
【二中言净具者净简秽境具简沙弥陵犯胜境必
无奉信故受无益尼中反者即坏净具大比丘也。】
「三贼心受戒难者沙弥俗人法非本位形滥僭上又
盗圣财非分妄谓故号为贼障不发戒世财是共虽
盗非难法财不共具缘方感此难由贼妄谓而生故
曰也。」
【三中形滥即偷形盗圣财即偷法盗世财非难者
据本白衣为言若受五十满五成重即入边收。】
「四破内外道难正取破内兼实破外志性无恒内外
卷三 第 228a 页 X41-0228.png
无取斗乱彼此俱不成办故文云汝不破二道耶是
也五分云舍内法外道人者不应受戒此直取破内
也由信心未著舍正归邪破于内法即名为难。」
【四中初科初引本宗明破二道俱不成办谓于所
业两无成故次引五分但明破内著犹定也陟虑
反之。】
「问沙弥虽破而不成难何故毁重同为边障答具分
乃殊同坏本也。」
【问答中以破局大僧边通小众故问决之具分即
目大小二戒。】
「若尔尼中两众犯后四重应是障也答前四限分故
违后四枝条深制。」
【转难中尼有八重犯皆成障尼下二众前四成边
后四非障因引为难欲显不同。】
「五黄门者黄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
中禁之门故曰也此不男者虽禀人类形微志弱无
任道器反增欲染虽进学业终无登趣故曰也男子
有五如律缘彰女人亦五尼戒具列。」
【五中初示名中方属土土色黄(或云昔用雌黄涂门以应其色故)
天子中禁号为黄门由用阉者为守因目其人然
古有黄门侍郎之官即非阉人也昔刑其势即古
宫刑阉字音淹谓男无势者然今五种不必因刑
伹借彼名耳即经所谓五种不男之人是也此下
示难意形微无丈夫相志弱无刚勇性反增染者
也五分云舍内法外道人者不应受戒此直取破内
也由信心未著舍正归邪破于内法即名为难。」
【四中初科初引本宗明破二道俱不成办谓于所
业两无成故次引五分但明破内著犹定也陟虑
反之。】
「问沙弥虽破而不成难何故毁重同为边障答具分
乃殊同坏本也。」
【问答中以破局大僧边通小众故问决之具分即
目大小二戒。】
「若尔尼中两众犯后四重应是障也答前四限分故
违后四枝条深制。」
【转难中尼有八重犯皆成障尼下二众前四成边
后四非障因引为难欲显不同。】
「五黄门者黄是中方之色昔刑其势号曰阉人以卫
中禁之门故曰也此不男者虽禀人类形微志弱无
任道器反增欲染虽进学业终无登趣故曰也男子
有五如律缘彰女人亦五尼戒具列。」
【五中初示名中方属土土色黄(或云昔用雌黄涂门以应其色故)
天子中禁号为黄门由用阉者为守因目其人然
古有黄门侍郎之官即非阉人也昔刑其势即古
宫刑阉字音淹谓男无势者然今五种不必因刑
伹借彼名耳即经所谓五种不男之人是也此下
示难意形微无丈夫相志弱无刚勇性反增染者
卷三 第 228b 页 X41-0228.png
由欲重者堕此报故登成也男下显相女人五者
即[田*累]筋鼓角脉皆谓不通淫者。】
「六七二难杀父母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假彼遗阴
以成巳体育养恩深理应反报方兴逆害祸深障厚
故曰也。」
【六七合明二难初叙恩深方下次明过重。】
「八杀罗汉者此人惑尽德圆福田应供反加兴害清
净圣境同上业重障深故曰也。」
【八中分节同上惑尽德圆即自行福田应供即利
他德即果上无漏福慧也。】
「九破僧者众和法同出道良筌乃以邪法乖真分众
异轨使应悟失解业深障戒也。」
【九中初叙正化僧法之益筌即取鱼之具喻教法
也乃下显难邪法乖真即是五法分众异轨即破
僧也。】
「十出佛血难如来四等道化众生皆凭出世恩深厚
报义在虔恭乃兴恶心侵出身血斯业大重障戒名
难难由恶心而生故曰也。」
【十中四等即慈悲喜舍四皆平等侵出血者本欲
杀佛杀之不果伹出身血耳。】
「十一十二非人畜生难者报处卑微形心非器由斯
障戒故曰也。」
【十一二趣别义同所以合明。】
「十三二形难者凡为道器要须志节清卓报殊性定
即[田*累]筋鼓角脉皆谓不通淫者。】
「六七二难杀父母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假彼遗阴
以成巳体育养恩深理应反报方兴逆害祸深障厚
故曰也。」
【六七合明二难初叙恩深方下次明过重。】
「八杀罗汉者此人惑尽德圆福田应供反加兴害清
净圣境同上业重障深故曰也。」
【八中分节同上惑尽德圆即自行福田应供即利
他德即果上无漏福慧也。】
「九破僧者众和法同出道良筌乃以邪法乖真分众
异轨使应悟失解业深障戒也。」
【九中初叙正化僧法之益筌即取鱼之具喻教法
也乃下显难邪法乖真即是五法分众异轨即破
僧也。】
「十出佛血难如来四等道化众生皆凭出世恩深厚
报义在虔恭乃兴恶心侵出身血斯业大重障戒名
难难由恶心而生故曰也。」
【十中四等即慈悲喜舍四皆平等侵出血者本欲
杀佛杀之不果伹出身血耳。】
「十一十二非人畜生难者报处卑微形心非器由斯
障戒故曰也。」
【十一二趣别义同所以合明。】
「十三二形难者凡为道器要须志节清卓报殊性定
卷三 第 228c 页 X41-0228.png
方能弘道所作生成今则形挟两境志致懦弱善恶
不成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况现报方欲
感戒即斯为障障因二根而生故曰二形难也。」
【十三初叙所堪志报性三皆须出众则学必有所
发道必有所立故云所作生成今下次明难相反
上三种形挟两境谓男女二根即报劣也志弱如
文善恶不成即性不定下引受后形生戒失以况
现有不感可知。】
「次依名定体并辨离合。
初定体中随义以彰体则多也何以明之黄门一难
以五钝烦恼为体此约惑明也非八畜生以苦逼为
体此约报明也二形即以根杂为体此约相明也馀
边等九以不善思心为体此约业明也。」
【定体正明中即用三道以为难体二形约相相即
是报亦苦道收五钝即三毒及慢疑也不善思即
行心也。】
「问五逆以业为体何以不用夷兰为体答逆即障戒
未假罪也如俗人造逆即说戒障何有罪耶假令比
不成焉能修道先得戒者因生尚失何况现报方欲
感戒即斯为障障因二根而生故曰二形难也。」
【十三初叙所堪志报性三皆须出众则学必有所
发道必有所立故云所作生成今下次明难相反
上三种形挟两境谓男女二根即报劣也志弱如
文善恶不成即性不定下引受后形生戒失以况
现有不感可知。】
「次依名定体并辨离合。
初定体中随义以彰体则多也何以明之黄门一难
以五钝烦恼为体此约惑明也非八畜生以苦逼为
体此约报明也二形即以根杂为体此约相明也馀
边等九以不善思心为体此约业明也。」
【定体正明中即用三道以为难体二形约相相即
是报亦苦道收五钝即三毒及慢疑也不善思即
行心也。】
「问五逆以业为体何以不用夷兰为体答逆即障戒
未假罪也如俗人造逆即说戒障何有罪耶假令比
卷三 第 229a 页 X41-0229.png
丘作破僧等悉以逆为业障重者边收兰者戒难可
以兰罪入忏而本业非障耶。」
【问中比丘犯逆三杀皆夷破血并兰理合为体答
中初判定逆取业障不论篇聚故云未假罪也如
下反质初引俗犯无罪以质假下次约僧犯可忏
以质重夷自入边收逆兰方为戒难然兰是制罪
容可忏灭即应犯者忏巳非障故知不可以兰为
体。】
「次辨离合中。
问四重合一边五逆而分者。」
【离合中问意易解。】
「答杀盗虽别不由作事即障戒由违重教方得边名
据违背是一故合为边罪若论逆名随事成业无教
可违故律中外道杀父母者无所长益便即灭摈岂
望违教也。」
【初师解中初明边罪约违教略举杀盗淫妄亦然
若下次明逆罪据成业外道犯逆受巳即摈不因
所犯显非违教。】
「又解合逆离边或俱离合皆有滥故何以知耶如造
四重俱犯成边今分为四则繁杂也逆不分五滥逆
非难如杀三祖乃至后母等或打棒父母等尊世谓
恶逆戒障简轻故并得受。」
【次师中初科初通标准有四句合边离逆此句正
用合逆离边及俱离合三句皆有繁滥何下别释
以兰罪入忏而本业非障耶。」
【问中比丘犯逆三杀皆夷破血并兰理合为体答
中初判定逆取业障不论篇聚故云未假罪也如
下反质初引俗犯无罪以质假下次约僧犯可忏
以质重夷自入边收逆兰方为戒难然兰是制罪
容可忏灭即应犯者忏巳非障故知不可以兰为
体。】
「次辨离合中。
问四重合一边五逆而分者。」
【离合中问意易解。】
「答杀盗虽别不由作事即障戒由违重教方得边名
据违背是一故合为边罪若论逆名随事成业无教
可违故律中外道杀父母者无所长益便即灭摈岂
望违教也。」
【初师解中初明边罪约违教略举杀盗淫妄亦然
若下次明逆罪据成业外道犯逆受巳即摈不因
所犯显非违教。】
「又解合逆离边或俱离合皆有滥故何以知耶如造
四重俱犯成边今分为四则繁杂也逆不分五滥逆
非难如杀三祖乃至后母等或打棒父母等尊世谓
恶逆戒障简轻故并得受。」
【次师中初科初通标准有四句合边离逆此句正
用合逆离边及俱离合三句皆有繁滥何下别释
卷三 第 229b 页 X41-0229.png
初明离边成繁逆下次明合逆有滥祖与曾祖高
祖谓之三祖后母即继母打约身分棒即持物此
等俗刑例同为逆佛律唯据杀亲父母始成戒障
今若不分滥馀轻故。】
「若尔贼心有六四轻两重应立二难答论六分二据
众别说不从重分俱众法故。」
【转难中律云贼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
比丘众僧所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三比丘众僧
所共羯磨不说戒(此二句律云未受不合巳受灭摈即两重也)或至一
二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三比
丘所不至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比丘
所不至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比
丘所不至二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此四句律
云未受不合巳受得戒即四轻也)难意云若谓逆罪滥轻故须离
者贼住亦有轻重何故却合答中上二句答开据
众别者前二共作众法后四对作别法下二句释
妨又应难曰既有两重何不分二释之可解。】
「又逆不离谓俗具五可以思之。」
【三师中五逆重罪僧可具造俗无破僧不列不显。】
「三得名废立者。
先据名中。
非畜形黄从报得名边罪破内从法得名贼心当体
馀六从境谓坏尼五逆也。」
【第三据名四义中边破从法者边是犯制法破即
祖谓之三祖后母即继母打约身分棒即持物此
等俗刑例同为逆佛律唯据杀亲父母始成戒障
今若不分滥馀轻故。】
「若尔贼心有六四轻两重应立二难答论六分二据
众别说不从重分俱众法故。」
【转难中律云贼心入道者或至一比丘二比丘三
比丘众僧所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三比丘众僧
所共羯磨不说戒(此二句律云未受不合巳受灭摈即两重也)或至一
二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三比
丘所不至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二比丘
所不至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或至一比
丘所不至二三比丘众僧所不共羯磨说戒(此四句律
云未受不合巳受得戒即四轻也)难意云若谓逆罪滥轻故须离
者贼住亦有轻重何故却合答中上二句答开据
众别者前二共作众法后四对作别法下二句释
妨又应难曰既有两重何不分二释之可解。】
「又逆不离谓俗具五可以思之。」
【三师中五逆重罪僧可具造俗无破僧不列不显。】
「三得名废立者。
先据名中。
非畜形黄从报得名边罪破内从法得名贼心当体
馀六从境谓坏尼五逆也。」
【第三据名四义中边破从法者边是犯制法破即
卷三 第 229c 页 X41-0229.png
毁正法贼心当体即贼为名。】
「又解边罪从法隐相显法通收重故若随说一不通
道俗具不具者及退道人重来受者今说边名莫不
皆受佛戒犯重更受不可随境故以法收名为边罪
非畜黄形如前从报馀之八难并从前境如破内外
道与坏尼等何得殊名此解可也。」
【次三义中边罪隐相谓不分四重显法谓但立边
名若随说一谓离边名外随立一名则该摄不尽
大分道俗即收四戒道中有具不具具中有在道
及带戒退道馀八中破是能破二道是所破所破
即境与坏凡同又贼心者名从能盗义兼所盗故
亦从境此解可者今所取故。】
「次诤名中。」
【次诤名中下引问难古今废立故曰诤名。】
「问障戒不发乃有无量所以十三独名难者答言难
有二种一始终体定不可延除二虽具法缘戒必不
发馀不具故唯在遮收小年衣钵待求便是也。」
【通名问答中初明难具二义延谓待无除谓易去
「又解边罪从法隐相显法通收重故若随说一不通
道俗具不具者及退道人重来受者今说边名莫不
皆受佛戒犯重更受不可随境故以法收名为边罪
非畜黄形如前从报馀之八难并从前境如破内外
道与坏尼等何得殊名此解可也。」
【次三义中边罪隐相谓不分四重显法谓但立边
名若随说一谓离边名外随立一名则该摄不尽
大分道俗即收四戒道中有具不具具中有在道
及带戒退道馀八中破是能破二道是所破所破
即境与坏凡同又贼心者名从能盗义兼所盗故
亦从境此解可者今所取故。】
「次诤名中。」
【次诤名中下引问难古今废立故曰诤名。】
「问障戒不发乃有无量所以十三独名难者答言难
有二种一始终体定不可延除二虽具法缘戒必不
发馀不具故唯在遮收小年衣钵待求便是也。」
【通名问答中初明难具二义延谓待无除谓易去
卷三 第 230a 页 X41-0230.png
馀下次明诸遮不具小年可待衣钵可求反初义
也馀遮缘具亦有发戒但得小罪反次义也。】
「问十三初难何以名边今解边法具四义故一曾受
内戒今弃众外故云边也除坏尼者本无戒故二通
具不具者可作边名除二破两难不通未具贼心一
难不通具戒三唯局曾受者可名为边通受未受则
不名边也如黄门难或曾受后变杀父母罗汉等或
受后舍竟而行杀非畜二形例通于受及未受等四
犯究竟罪名边除出血偷兰是方便。」
【次问初难问答中欲显边名局在初难故以四义
对简十二初义简坏尼内戒简外道邪戒二中简
三难破内破僧局具戒贼心局未具三中简七难
黄门三杀非畜二形第简可寻四中简出血。】
「问尼犯后四舍来名边者后四不通下众尚得边名
破僧不通沙弥亦是边不。」
【转难中尼有八重前四通三众后四局大尼□破
亦局僧可例名边否。】
「有人言尼犯八重皆不名边何故如此以法还戒尚
不重受何须问边。」
【答中初解以尼无再受故没边名以法还戒谓作
法舍也。】
「若尔既无但十二难何为具问不问违教进退何依
今解初一违教法立名馀随境相非有违也破二道
者虽受具戒但行业重后来说难初作之时但得偷
也馀遮缘具亦有发戒但得小罪反次义也。】
「问十三初难何以名边今解边法具四义故一曾受
内戒今弃众外故云边也除坏尼者本无戒故二通
具不具者可作边名除二破两难不通未具贼心一
难不通具戒三唯局曾受者可名为边通受未受则
不名边也如黄门难或曾受后变杀父母罗汉等或
受后舍竟而行杀非畜二形例通于受及未受等四
犯究竟罪名边除出血偷兰是方便。」
【次问初难问答中欲显边名局在初难故以四义
对简十二初义简坏尼内戒简外道邪戒二中简
三难破内破僧局具戒贼心局未具三中简七难
黄门三杀非畜二形第简可寻四中简出血。】
「问尼犯后四舍来名边者后四不通下众尚得边名
破僧不通沙弥亦是边不。」
【转难中尼有八重前四通三众后四局大尼□破
亦局僧可例名边否。】
「有人言尼犯八重皆不名边何故如此以法还戒尚
不重受何须问边。」
【答中初解以尼无再受故没边名以法还戒谓作
法舍也。】
「若尔既无但十二难何为具问不问违教进退何依
今解初一违教法立名馀随境相非有违也破二道
者虽受具戒但行业重后来说难初作之时但得偷
卷三 第 230b 页 X41-0230.png
兰著外道服即是其證故知于正重违出在海外也。」
【今解中初蹑破尼中具问十三难可验非理今下
正解为三初立理尼中后四望违重教故得边名
二众未禀故不通耳破僧据境不望违教破下次
释难前科初解边破二难并从法故今此随境故
复通之律中著外道服学外道事业并得偷兰可
验破二但约业重非违重教故下三结示。】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三
「四收难中三门分之初总明尽不二以八难收三以
三障收。
就初门中。
言不尽者如多论云凡受戒法要以勇猛决誓断恶
为先后依缘受方发戒也诸天著乐善心微弱饿鬼
身心常焦热恼地狱苦楚畜生业障虽经说斋但得
善行如上诸趣皆无得戒也四天下言北方难地以
福报障又愚痴故无有佛法唯三天下人有四种男
女黄根唯二具得黄根则障就男女中五逆污尼贼
住越济淫母断善俱不得戒大而言之受佛法者盖
【今解中初蹑破尼中具问十三难可验非理今下
正解为三初立理尼中后四望违重教故得边名
二众未禀故不通耳破僧据境不望违教破下次
释难前科初解边破二难并从法故今此随境故
复通之律中著外道服学外道事业并得偷兰可
验破二但约业重非违重教故下三结示。】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三
「四收难中三门分之初总明尽不二以八难收三以
三障收。
就初门中。
言不尽者如多论云凡受戒法要以勇猛决誓断恶
为先后依缘受方发戒也诸天著乐善心微弱饿鬼
身心常焦热恼地狱苦楚畜生业障虽经说斋但得
善行如上诸趣皆无得戒也四天下言北方难地以
福报障又愚痴故无有佛法唯三天下人有四种男
女黄根唯二具得黄根则障就男女中五逆污尼贼
住越济淫母断善俱不得戒大而言之受佛法者盖
卷三 第 230c 页 X41-0230.png
不足言如上人畜成受三归无感戒也。」
【第四收难前明不尽引多论中初叙本因诸下次
简障难初约趣简天与鬼狱并非人摄即简非畜
也四下次就人趣约四洲简北洲人寿千岁珍宝
饮食自然故是福报著乐无厌故是愚痴人下三
就三洲约四报简二具谓根具者黄根即黄门二
形就下四就男女约诸业简越济即破内异名邪
正不摄故名越济上之四位总摄十四前引多论
犯五八十重者受戒不得即为边罪通为十五淫
母与断善在十三外大下三总断盖不足言谓必
须净器诸馀杂类不足言也。】
「善见云黄门畜生二根贼住坏尼破内六人不障天
道但障圣道若五逆者人天圣障。」
【善见中初六人可以诱之人天必不能破惑證圣
五逆是无间业故障人天圣三道文无边罪非人
义准前收非人后收边罪。】
「僧祇中不生羯磨事谓十三难人及恶见沙弥更有
四人共有一怨俱欲出家路逢本怨初人张弓二者
【第四收难前明不尽引多论中初叙本因诸下次
简障难初约趣简天与鬼狱并非人摄即简非畜
也四下次就人趣约四洲简北洲人寿千岁珍宝
饮食自然故是福报著乐无厌故是愚痴人下三
就三洲约四报简二具谓根具者黄根即黄门二
形就下四就男女约诸业简越济即破内异名邪
正不摄故名越济上之四位总摄十四前引多论
犯五八十重者受戒不得即为边罪通为十五淫
母与断善在十三外大下三总断盖不足言谓必
须净器诸馀杂类不足言也。】
「善见云黄门畜生二根贼住坏尼破内六人不障天
道但障圣道若五逆者人天圣障。」
【善见中初六人可以诱之人天必不能破惑證圣
五逆是无间业故障人天圣三道文无边罪非人
义准前收非人后收边罪。】
「僧祇中不生羯磨事谓十三难人及恶见沙弥更有
四人共有一怨俱欲出家路逢本怨初人张弓二者
卷三 第 231a 页 X41-0231.png
欲射还止三人射而不死四人断命此并轻躁无志
初二巳出家不应驱后作恶应驱出后二并驱出。」
【僧祇中十三同上恶见沙弥说欲不障道更四人
者并退道人故云无志初二方便即止不应驱出
即许得戒后二共杀二并驱出即是难摄。】
「了论云律中说二十人不得戒如作誓言我非比丘
永哑永聋不乞戒人永遮不得。」
【了论二十者彼云何者二十五黄门(四分合一)五无间
人(即五逆也)污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龙
夜叉哑人聋人哑聋人不乞戒人遮人(即小年无衣钵等诸
遮也)对今四分十种是难馀并遮收。】
「义说无根一道痴钝狂昏无衣钵等乃有众也且列
十三。」
【义说中且列六种而云等者示其不尽无根谓无
男女形一道即大小同处。】
「若无前难问者得戒不问不得馀不列者有则不得
交是戒障无不问者得戒无违故。」
【成否中初断十三难馀下次断馀难交俱也。】
「又人解云戒中说者收难并尽何以明之此中要取
有心乞戒虽作法加障得名难馀有不至入别难收
非此重摄如畜生者能变来乞故号为难自馀畜生
本无有心义何说难。」
【摄尽中初科初判定何下申所以此师要取可预
受者名为重难定止十三馀收别难即八难也如
初二巳出家不应驱后作恶应驱出后二并驱出。」
【僧祇中十三同上恶见沙弥说欲不障道更四人
者并退道人故云无志初二方便即止不应驱出
即许得戒后二共杀二并驱出即是难摄。】
「了论云律中说二十人不得戒如作誓言我非比丘
永哑永聋不乞戒人永遮不得。」
【了论二十者彼云何者二十五黄门(四分合一)五无间
人(即五逆也)污比丘尼人誓言我非比丘人偷住人龙
夜叉哑人聋人哑聋人不乞戒人遮人(即小年无衣钵等诸
遮也)对今四分十种是难馀并遮收。】
「义说无根一道痴钝狂昏无衣钵等乃有众也且列
十三。」
【义说中且列六种而云等者示其不尽无根谓无
男女形一道即大小同处。】
「若无前难问者得戒不问不得馀不列者有则不得
交是戒障无不问者得戒无违故。」
【成否中初断十三难馀下次断馀难交俱也。】
「又人解云戒中说者收难并尽何以明之此中要取
有心乞戒虽作法加障得名难馀有不至入别难收
非此重摄如畜生者能变来乞故号为难自馀畜生
本无有心义何说难。」
【摄尽中初科初判定何下申所以此师要取可预
受者名为重难定止十三馀收别难即八难也如
卷三 第 231b 页 X41-0231.png
下举畜类显。】
「问小年乞戒不得应难答十三说者如前永定小年
是遮待满得受故不同也。」
【次科初问以年不满者乞戒障得理应成难何得
在遮答文可见。】
「若尔九岁和上应待其满如何感戒也答小年俱同
并是遮位缘疏因正故得不异也类彼式叉不满非
法正制难违。」
【转难中律中九岁和上度人得戒得罪准难小年
理应得戒答中初示同异类下次举例式叉二岁
未满不成受具小年亦尔并律正制故不可违。】
「二以八难摄者。
有人言十三障戒八障闻思故不摄也。」
【八难收中初释即摄不尽师义八障闻思即是障
道以闻思修是入道之慧十三不摄故知有馀。】
「又云不异前说众难所收如华严云四轮摧八难者
故成实云一住善处二依善人三发正愿四植善根
初轮摧五难三途长寿天及北有洲也二摧佛前后
三摧世智辩四摧聋盲哑此本无心受不可通说难
也。」
【次释即前摄尽师义故云不异等如下引示华严
文通故引成论别配先列四轮轮以摧碾为义初
下后配八难初轮中三途为三天报寿长故云长
寿天北有洲者谓欲有处也三途恶处下二难处
「问小年乞戒不得应难答十三说者如前永定小年
是遮待满得受故不同也。」
【次科初问以年不满者乞戒障得理应成难何得
在遮答文可见。】
「若尔九岁和上应待其满如何感戒也答小年俱同
并是遮位缘疏因正故得不异也类彼式叉不满非
法正制难违。」
【转难中律中九岁和上度人得戒得罪准难小年
理应得戒答中初示同异类下次举例式叉二岁
未满不成受具小年亦尔并律正制故不可违。】
「二以八难摄者。
有人言十三障戒八障闻思故不摄也。」
【八难收中初释即摄不尽师义八障闻思即是障
道以闻思修是入道之慧十三不摄故知有馀。】
「又云不异前说众难所收如华严云四轮摧八难者
故成实云一住善处二依善人三发正愿四植善根
初轮摧五难三途长寿天及北有洲也二摧佛前后
三摧世智辩四摧聋盲哑此本无心受不可通说难
也。」
【次释即前摄尽师义故云不异等如下引示华严
文通故引成论别配先列四轮轮以摧碾为义初
下后配八难初轮中三途为三天报寿长故云长
寿天北有洲者谓欲有处也三途恶处下二难处
卷三 第 231c 页 X41-0231.png
故以住善处摧之二中佛出未时为佛前佛法灭
巳名佛后生不值佛故以依善人摧之三中世间
聪辩多知博闻并归邪见故以正愿摧之四中三
根不具由不亲善故以种善摧之初轮摧五下三
各一初处二时三心四报对之可见此下结示。】
「三以三障收者。
黄门欲爱多烦恼障收又不能男亦报障摄边罪坏
尼贼心破道及五逆九并业障收若障具戒十三俱
是若障闻思唯五逆也据俗戒言不妨受得如成论
中所简别也非畜二根三是报障。」
【三障总收中初约烦恼收黄门者取其心也亦报
障者据其形也边下次约业障收初别示以边等
九并由造作故是业收若下次料简有三初通示
戒障次别对闻思若据非畜亦障闻思此且就业
为言耳三明通受俗戒前引成论五逆贼住坏尼
等若为白衣不遮绝慈等善有世间戒何咎是也
(旧云俗戒是轮王戒谬矣)非下三约报障收三皆不善报故。】
「问此中说难宽狭轻重可得闻乎。
巳名佛后生不值佛故以依善人摧之三中世间
聪辩多知博闻并归邪见故以正愿摧之四中三
根不具由不亲善故以种善摧之初轮摧五下三
各一初处二时三心四报对之可见此下结示。】
「三以三障收者。
黄门欲爱多烦恼障收又不能男亦报障摄边罪坏
尼贼心破道及五逆九并业障收若障具戒十三俱
是若障闻思唯五逆也据俗戒言不妨受得如成论
中所简别也非畜二根三是报障。」
【三障总收中初约烦恼收黄门者取其心也亦报
障者据其形也边下次约业障收初别示以边等
九并由造作故是业收若下次料简有三初通示
戒障次别对闻思若据非畜亦障闻思此且就业
为言耳三明通受俗戒前引成论五逆贼住坏尼
等若为白衣不遮绝慈等善有世间戒何咎是也
(旧云俗戒是轮王戒谬矣)非下三约报障收三皆不善报故。】
「问此中说难宽狭轻重可得闻乎。
卷三 第 232a 页 X41-0232.png
答据十三难业宽报中烦恼最狭如上所引若泛论
之三障该通五道报则是宽烦恼是中业即狭也故
论云地狱具五业北洲有四馀则说十又以八难配
障前七是报世辨烦恼无业障也。」
【问答中初答初据前以示业九报三烦恼但一宽
狭可见若下次约义泛论烦恼及业并依于报故
报最宽烦恼虽遍隐而时发故为中造业不具故
最狭也引论證业即杂心文彼云地狱众生有五
不善业恶口绮语贪恚邪见(为苦逼故有恶口不时说故有绮语贪及
邪见成就而不行瞋恚者俱有谓与贪邪俱故)无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无相
杀故无受财故无执受女人故无异相故皆相离故)郁单曰有后四不善业
绮语贪恚邪见(有歌叹故有绮语三意成就而不行)无杀盗等六故
(寿分定故无受财故无执受女故无欺他故常和故柔软故彼方行淫将女至树下树即覆之行巳还复
若树不覆并愧而离)馀三洲人畜生饿鬼及欲界天并具十
业故云馀说十也(虽天不害天而害馀趣又天亦有截手足斩首等明有瞋杀也)
有色无色无有不善业道(巳上文注并据论文昔记谬妄故特委引)又
下因收八难前七约报可解世辩是分别见故属
烦恼。】
「言轻重者烦恼为诸障本故云若无我者诸业不集
也业障为中报是顽痴故为轻也言可转者报障难
转故重馀可转故为轻如忏法中广显其相也。」
【次答中初约本末释烦恼生业报故云诸障本引
文證者即成实文我即烦恼业能招报迭论可知
言下次约转变释报果巳定故难转馀可转者业
卷三 第 232b 页 X41-0232.png
有二别不定可除定业可转烦恼心昏反照即转
小乘见思一断永尽大教无明体即觉性在迷望
悟则迷悟分殊以悟望迷则迷悟叵得无明常照
虚妄常真不待刹那转凡为圣所谓百年闇室一
灯能破准知业次前轻烦恼最轻也指下忏法寻
以对之。】
「大门第五明通塞者就分为五初约三趣二处三时
四人五约戒前后分也。
初中非畜局一难人中具十一以造业具故说业有
九非畜无恶戒故不说业障非无造别业如成实说
又人中有受道故说黄形两障非畜乃兼体非道器
虽有不说难。」
【第五三趣中初科初明非畜不通馀难故各局一
人下次明人趣初总示以下别简初简边逆等九
非畜无恶戒者杂心云鬼畜欲天有十业离不律
仪是也然但不能造总不妨造别总谓牵生业别
即庄严业无记感报文见成论如钞所引又下次
明黄形非畜兼者律明三趣并有黄形。】
「问何以十三难中不说天为难答著乐不来来亦得
道有说云人中制戒天不在例通非人摄如上律文
天子修罗子也又如多论目连为弟子上忉利天见
耆婆说。」
【问答中答有二义初谓非难但不来耳有下次明
是难即非人耳如下引證初引律證次义指如上
小乘见思一断永尽大教无明体即觉性在迷望
悟则迷悟分殊以悟望迷则迷悟叵得无明常照
虚妄常真不待刹那转凡为圣所谓百年闇室一
灯能破准知业次前轻烦恼最轻也指下忏法寻
以对之。】
「大门第五明通塞者就分为五初约三趣二处三时
四人五约戒前后分也。
初中非畜局一难人中具十一以造业具故说业有
九非畜无恶戒故不说业障非无造别业如成实说
又人中有受道故说黄形两障非畜乃兼体非道器
虽有不说难。」
【第五三趣中初科初明非畜不通馀难故各局一
人下次明人趣初总示以下别简初简边逆等九
非畜无恶戒者杂心云鬼畜欲天有十业离不律
仪是也然但不能造总不妨造别总谓牵生业别
即庄严业无记感报文见成论如钞所引又下次
明黄形非畜兼者律明三趣并有黄形。】
「问何以十三难中不说天为难答著乐不来来亦得
道有说云人中制戒天不在例通非人摄如上律文
天子修罗子也又如多论目连为弟子上忉利天见
耆婆说。」
【问答中答有二义初谓非难但不来耳有下次明
是难即非人耳如下引證初引律證次义指如上
卷三 第 232c 页 X41-0232.png
者即前经注能受初缘中具引又下引论證初义
彼云目连为弟子病上忉利天问耆婆(以针佛故天报一劫)
正值诸天入欢喜园目连在路侧诸天一无顾者
耆婆后至见目连而举一手目连怪之(先世是目连弟子)
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目连呵责答曰以
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故举手耳颇见诸天有尔者
否以著乐染心不得自在故使尔也目连遂问弟
子有病当云何治答曰唯以断食为本。】
「二就处者北方永障十三俱无就三方论东西亦有
但十一难除出血破僧若就南洲则具足也。」
【二中佛出南洲故有出血破僧二难以破僧立邪
三宝须对真佛故也。】
「三就时者佛在便具灭后十一除二如上故僧祇中
破僧出血难后子注云此二难者佛久涅槃故依旧
文谓若缺者不名十三也。」
【三中初示通局故下引文證文下小字谓之子注
旧文下合有问耳两字谓下疏释彼律依文之意。】
「四就人者谓男女道俗僧尼具非具也男具十三女
唯十二除破僧也据俗沙弥无二即二破也据尼无
一除如上也若尔违谏戒者不有破僧答具破在僧
尼但方便也据未受戒无二破及边罪三也。」
【四中初通列四对男下别简初简男女女无作佛
义故不能破僧次简道俗具非具二位合明道具
可知但出俗与非具此约受五八俗人受十戒沙
彼云目连为弟子病上忉利天问耆婆(以针佛故天报一劫)
正值诸天入欢喜园目连在路侧诸天一无顾者
耆婆后至见目连而举一手目连怪之(先世是目连弟子)
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目连呵责答曰以
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故举手耳颇见诸天有尔者
否以著乐染心不得自在故使尔也目连遂问弟
子有病当云何治答曰唯以断食为本。】
「二就处者北方永障十三俱无就三方论东西亦有
但十一难除出血破僧若就南洲则具足也。」
【二中佛出南洲故有出血破僧二难以破僧立邪
三宝须对真佛故也。】
「三就时者佛在便具灭后十一除二如上故僧祇中
破僧出血难后子注云此二难者佛久涅槃故依旧
文谓若缺者不名十三也。」
【三中初示通局故下引文證文下小字谓之子注
旧文下合有问耳两字谓下疏释彼律依文之意。】
「四就人者谓男女道俗僧尼具非具也男具十三女
唯十二除破僧也据俗沙弥无二即二破也据尼无
一除如上也若尔违谏戒者不有破僧答具破在僧
尼但方便也据未受戒无二破及边罪三也。」
【四中初通列四对男下别简初简男女女无作佛
义故不能破僧次简道俗具非具二位合明道具
可知但出俗与非具此约受五八俗人受十戒沙
卷三 第 233a 页 X41-0233.png
弥三简僧尼除如上者亦即破僧然破僧违谏僧
尼同犯明有破僧故须引难戒疏云尼虽无破轮
体得立主伴坚持五法故云方便也四简未受此
亦未具所收但都未受与前为异故别出之既未
沾戒品故无边难。】
「五约戒前后生难多少者。
全不受者但有十难可知若曾受未具戒生十难无
二破及坏尼三也若尔非畜何得为有耶答容变作
故不同上三毕竟也坏尼纵有还边罪摄若受具舍
前则生十一加边罪无贼住坏尼也舍戒后生则亦
具有。」
【五中通示有三初全不受无三同上若曾下次明
未具即五八俗士十戒沙弥既是人报义无非畜
两难故引以徵之坏尼边摄义无两立若受下三
明巳具前后舍前加边罪者对上全不受者故云
加也具戒无贼心坏尼边罪摄舍后则具有若论
舍巳同前生十但未舍前容作二破边罪故云具
耳。】
「就前十一中是非两异破内形生等有定失戒犹碍
戒故名难也非畜生者毕竟报转定失戒也若五种
通力变者不失非其难也五种黄门受戒前则障戒
也受后若生不失戒也馀至文解。」
【别简中初通标前十一者即上舍前生者失戒名
难为是不失为非破下别释初明破形次简非畜
尼同犯明有破僧故须引难戒疏云尼虽无破轮
体得立主伴坚持五法故云方便也四简未受此
亦未具所收但都未受与前为异故别出之既未
沾戒品故无边难。】
「五约戒前后生难多少者。
全不受者但有十难可知若曾受未具戒生十难无
二破及坏尼三也若尔非畜何得为有耶答容变作
故不同上三毕竟也坏尼纵有还边罪摄若受具舍
前则生十一加边罪无贼住坏尼也舍戒后生则亦
具有。」
【五中通示有三初全不受无三同上若曾下次明
未具即五八俗士十戒沙弥既是人报义无非畜
两难故引以徵之坏尼边摄义无两立若受下三
明巳具前后舍前加边罪者对上全不受者故云
加也具戒无贼心坏尼边罪摄舍后则具有若论
舍巳同前生十但未舍前容作二破边罪故云具
耳。】
「就前十一中是非两异破内形生等有定失戒犹碍
戒故名难也非畜生者毕竟报转定失戒也若五种
通力变者不失非其难也五种黄门受戒前则障戒
也受后若生不失戒也馀至文解。」
【别简中初通标前十一者即上舍前生者失戒名
难为是不失为非破下别释初明破形次简非畜
卷三 第 233b 页 X41-0233.png
五种通力即业报五通三辨黄门指如文解即见
下科。】
「次消文相。
云边罪者须相领会故注罪法知边名喻若但得语
不识边义徒相劳累不成问也如舍戒中如此开教
一说即成尚自不通不相领解何况受缘容预问对
彼此同昏不成问难误他累劫岂止此生问者未来
还同今业可不勖哉。」
【次消文边罪牒释中初示文注之意海喻佛法犯
重者弃出其外了知边难从喻为名方成问答如
下引舍况受容预问对预即厕预彼下斥非显报
勖亦诫也。】
「余周行晋魏及本京辅所有律席牢不登临至于难
缘全不筹议但恐诵文不得何暇更识其相以上试
论咸生远惑。」
【斥讹中初科初叙寻访晋魏即河东河北京辅即
京兆关辅至下次明轻略以上论者即指前科远
惑远即大也。】
「有师解云夫受戒法作法令诵但应依文十三使足
答道无者便即得戒何须解义。」
【二中他解愚痴不学习旧成风尚以鄙词拒于高
论岂唯目击从古皆然悲夫。】
「余以事对必不相解受具便感舍戒不解反律应成
中边不解通得足数粗言不解亦得正犯同不相会
下科。】
「次消文相。
云边罪者须相领会故注罪法知边名喻若但得语
不识边义徒相劳累不成问也如舍戒中如此开教
一说即成尚自不通不相领解何况受缘容预问对
彼此同昏不成问难误他累劫岂止此生问者未来
还同今业可不勖哉。」
【次消文边罪牒释中初示文注之意海喻佛法犯
重者弃出其外了知边难从喻为名方成问答如
下引舍况受容预问对预即厕预彼下斥非显报
勖亦诫也。】
「余周行晋魏及本京辅所有律席牢不登临至于难
缘全不筹议但恐诵文不得何暇更识其相以上试
论咸生远惑。」
【斥讹中初科初叙寻访晋魏即河东河北京辅即
京兆关辅至下次明轻略以上论者即指前科远
惑远即大也。】
「有师解云夫受戒法作法令诵但应依文十三使足
答道无者便即得戒何须解义。」
【二中他解愚痴不学习旧成风尚以鄙词拒于高
论岂唯目击从古皆然悲夫。】
「余以事对必不相解受具便感舍戒不解反律应成
中边不解通得足数粗言不解亦得正犯同不相会
卷三 第 233c 页 X41-0233.png
如何释之迟疑无决因又问曰将非解者本受亦不
了而答无耶故此周章方便消释得不巳定不由此
通。」
【三中初蹑难有三律中舍戒须彼此相解又中边
不相解互不足数又于女前说粗恶语彼解方犯
同是不相领会彼既不成此何感戒因下次徵彼
本受既作此解验彼受时不了答无必无疑矣周
章惊惧之貌得下止其妄救。】
「故多论云先教授者令知体相圣人垂训良有深旨
但依持之不劳妄述。」
【四中多论彼云凡欲受戒先为说法引导开解等
下劝依禀责前非解。】
「近有行人通明经论闻斯正义重受非一岂虚愿耶。」
【五中行人并一时高德智者循理闻即怀疑故求
增受坛经备述岂比今世执愚守死者乎。】
「问尼犯后四亦名边不依伽论解若转根者不名边
故。」
【问答中尼八名边如前巳说伽论异解故问引之
了而答无耶故此周章方便消释得不巳定不由此
通。」
【三中初蹑难有三律中舍戒须彼此相解又中边
不相解互不足数又于女前说粗恶语彼解方犯
同是不相领会彼既不成此何感戒因下次徵彼
本受既作此解验彼受时不了答无必无疑矣周
章惊惧之貌得下止其妄救。】
「故多论云先教授者令知体相圣人垂训良有深旨
但依持之不劳妄述。」
【四中多论彼云凡欲受戒先为说法引导开解等
下劝依禀责前非解。】
「近有行人通明经论闻斯正义重受非一岂虚愿耶。」
【五中行人并一时高德智者循理闻即怀疑故求
增受坛经备述岂比今世执愚守死者乎。】
「问尼犯后四亦名边不依伽论解若转根者不名边
故。」
【问答中尼八名边如前巳说伽论异解故问引之
卷三 第 234a 页 X41-0234.png
尼转为僧限分戒失故不成边。】
「二解坏尼文中不明净染引僧祇證者故彼文云若
那含罗汉二尼犯初中后一切成难由断爱尽决无
中染故也若前二果及凡夫尼初乐名坏中后非难
以当分未除爱染修道三四果者之所断故。」
【坏尼中初牒文故下引示三四两果一向无坏始
终是净故不论初后中染中即内心初二两果初
坏后非当分即巳地思惑爱染修道谓是具惑学
人三四所断故不与同。】
「问凡言坏者谓污戒也圣境不坏何名为难答由尊
境清胜慢污成业不待前坏即成戒难。」
【初问蹑前三四无染不当称坏答中坏取能心不
论所境。】
「问坏尼成难为淫为触答淫是有本触乃染缘故随
重也如十诵云摩尼八人污尼八事或一人以八事
犯尼令犯夷重俗人非难。」
【次问以尼淫触皆自犯重故引为问答中初正答
淫为生死之源故云有本触是成淫之渐故云染
缘随本故重据体非难如下引證摩尼句绝即摩
触也八人下二句即八事上句约多人共污下句
约一人独污如资持委引八事即捉手捉衣入屏
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
「善见若坏式又尼沙弥尼不障出家若尼三处行淫
皆坏尼难以白衣服强与尼著就行亦难尼自乐著
「二解坏尼文中不明净染引僧祇證者故彼文云若
那含罗汉二尼犯初中后一切成难由断爱尽决无
中染故也若前二果及凡夫尼初乐名坏中后非难
以当分未除爱染修道三四果者之所断故。」
【坏尼中初牒文故下引示三四两果一向无坏始
终是净故不论初后中染中即内心初二两果初
坏后非当分即巳地思惑爱染修道谓是具惑学
人三四所断故不与同。】
「问凡言坏者谓污戒也圣境不坏何名为难答由尊
境清胜慢污成业不待前坏即成戒难。」
【初问蹑前三四无染不当称坏答中坏取能心不
论所境。】
「问坏尼成难为淫为触答淫是有本触乃染缘故随
重也如十诵云摩尼八人污尼八事或一人以八事
犯尼令犯夷重俗人非难。」
【次问以尼淫触皆自犯重故引为问答中初正答
淫为生死之源故云有本触是成淫之渐故云染
缘随本故重据体非难如下引證摩尼句绝即摩
触也八人下二句即八事上句约多人共污下句
约一人独污如资持委引八事即捉手捉衣入屏
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
「善见若坏式又尼沙弥尼不障出家若尼三处行淫
皆坏尼难以白衣服强与尼著就行亦难尼自乐著
卷三 第 234b 页 X41-0234.png
淫者不障。」
【料简中初科初简下众若下次显馀道以下三明
易服尼自乐著而不障者亦据不知为言。】
「有师云但是具戒何论净秽陵辱慢重故障出家未
满位轻在不问摄故文云汝污尼明简下众由是具
戒望于俗人皆是尊故。」
【次科他解中初定境未下次简位故下引文双證。】
「若准律中曾淫著袈裟者成难此文通三众也然文
列比丘尼又似简故三律俱无正决斯即不了之文
宜用僧祇明判净秽也。」
【今判中初明简位本律两文通局难定前据善见
乃是明文三律下次定境四部律唯僧祇简净如
上所引可决前非。】
「问如善见说杀凡尼至三果不障戒十轮云杀辟支
佛非逆汗尼成障者答杀障戒者取福由极也污鄣
成难对陵慢胜境各有其理也。」
【三问杀中论逆唯杀罗汉凡夫有学辟支果人并
非逆障以杀难污如何不同答中初通非逆意学
人未极可知辟支果人而不教化亦为非极辟支
佛即翻缘觉亦名独觉污下次通成污意。】
「问馀果受染不受苦报凡尼坏难何不同圣答凡尼
以见谛烦恼总发业故入地狱圣尼以修道润业故
轻但招别报馀如上说。」
【四问即上僧祇须斯染乐不堕恶道恐谓凡同故
【料简中初科初简下众若下次显馀道以下三明
易服尼自乐著而不障者亦据不知为言。】
「有师云但是具戒何论净秽陵辱慢重故障出家未
满位轻在不问摄故文云汝污尼明简下众由是具
戒望于俗人皆是尊故。」
【次科他解中初定境未下次简位故下引文双證。】
「若准律中曾淫著袈裟者成难此文通三众也然文
列比丘尼又似简故三律俱无正决斯即不了之文
宜用僧祇明判净秽也。」
【今判中初明简位本律两文通局难定前据善见
乃是明文三律下次定境四部律唯僧祇简净如
上所引可决前非。】
「问如善见说杀凡尼至三果不障戒十轮云杀辟支
佛非逆汗尼成障者答杀障戒者取福由极也污鄣
成难对陵慢胜境各有其理也。」
【三问杀中论逆唯杀罗汉凡夫有学辟支果人并
非逆障以杀难污如何不同答中初通非逆意学
人未极可知辟支果人而不教化亦为非极辟支
佛即翻缘觉亦名独觉污下次通成污意。】
「问馀果受染不受苦报凡尼坏难何不同圣答凡尼
以见谛烦恼总发业故入地狱圣尼以修道润业故
轻但招别报馀如上说。」
【四问即上僧祇须斯染乐不堕恶道恐谓凡同故
卷三 第 234c 页 X41-0234.png
问别之答中初明凡尼堕苦我见既在造业牵生
次明圣尼无报由有圣智作业力微但能润生故
名润业指馀如上即牒释中。】
「问俗坏比丘成难不答成如尼反说男子亦有如善
生中简五戒云汝不曾犯比丘及尼不故俱须问何
独专尼但无缘起故不具列如条部中亦有其事今
但举一三隅动也。」
【五问答中初判成难尼中对女故问比丘反例男
子亦同有犯如下引證彼简五戒具戒例同故下
结显俱问下指条部者彼明比丘强捉男子就巳
行淫佛言波罗夷举一三隅动者言不可滞于一
端也论语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人性若
此不复更教也)。】
「三明贼住者文非明显随言难解谓曾行盗取人财
物如注所解始终无疑。」
【贼住标中显示文注之意。】
「善见三种一但偷形者无师自剃不敢次第依比丘
腊又不受礼不入僧法诸利不受为饥饿故若欲出
次明圣尼无报由有圣智作业力微但能润生故
名润业指馀如上即牒释中。】
「问俗坏比丘成难不答成如尼反说男子亦有如善
生中简五戒云汝不曾犯比丘及尼不故俱须问何
独专尼但无缘起故不具列如条部中亦有其事今
但举一三隅动也。」
【五问答中初判成难尼中对女故问比丘反例男
子亦同有犯如下引證彼简五戒具戒例同故下
结显俱问下指条部者彼明比丘强捉男子就巳
行淫佛言波罗夷举一三隅动者言不可滞于一
端也论语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人性若
此不复更教也)。】
「三明贼住者文非明显随言难解谓曾行盗取人财
物如注所解始终无疑。」
【贼住标中显示文注之意。】
「善见三种一但偷形者无师自剃不敢次第依比丘
腊又不受礼不入僧法诸利不受为饥饿故若欲出
卷三 第 235a 页 X41-0235.png
家及受戒者开之二偷和合者有师出家受十戒巳
往至他方妄言十夏受次第礼入僧布萨羯磨受人
施者三俱偷者此后二人并不合度。」
【次科善见引示中三种初偷形者腊次受礼作法
受利四并不偷故判得戒二偷和合具列四法随
一成障三俱偷者兼前二种。】
「问偷和合者应在羯磨何以文中具列夏等答夏次
仪礼及信施等并是僧家六和表相由有戒故便有
夏次等也以盗戒相令他信之如五百问中诈为大
道人受比丘一礼拜者即贼住难意义同也。」
【问答中初约义答夏礼是戒和信施即利和见在
其中矣既不具体辄便预之即盗戒相也如下引
论且證受礼馀可例之大道人即是比丘。】
「僧祇中凡人自出家或避难自著袈娑来不经布萨
羯磨者得受经者不得若沙弥念言说戒时为论何
事盗入床下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戒
若暗钝馀念睡眠不具得者成受戒。」
【僧祇中初明二偷前叙偷形经者不得谓经布萨
羯磨即偷法故若下次示偷相初中后语据一羯
磨始终为言必约听全兼须晓义不具不解义非
难收如文甚显。】
「十诵若再三听者巳受应摈纵经一布萨未受成受
如上通之据未解也。」
【十诵中再听三听必解成难故摈一听未解非难
往至他方妄言十夏受次第礼入僧布萨羯磨受人
施者三俱偷者此后二人并不合度。」
【次科善见引示中三种初偷形者腊次受礼作法
受利四并不偷故判得戒二偷和合具列四法随
一成障三俱偷者兼前二种。】
「问偷和合者应在羯磨何以文中具列夏等答夏次
仪礼及信施等并是僧家六和表相由有戒故便有
夏次等也以盗戒相令他信之如五百问中诈为大
道人受比丘一礼拜者即贼住难意义同也。」
【问答中初约义答夏礼是戒和信施即利和见在
其中矣既不具体辄便预之即盗戒相也如下引
论且證受礼馀可例之大道人即是比丘。】
「僧祇中凡人自出家或避难自著袈娑来不经布萨
羯磨者得受经者不得若沙弥念言说戒时为论何
事盗入床下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戒
若暗钝馀念睡眠不具得者成受戒。」
【僧祇中初明二偷前叙偷形经者不得谓经布萨
羯磨即偷法故若下次示偷相初中后语据一羯
磨始终为言必约听全兼须晓义不具不解义非
难收如文甚显。】
「十诵若再三听者巳受应摈纵经一布萨未受成受
如上通之据未解也。」
【十诵中再听三听必解成难故摈一听未解非难
卷三 第 235b 页 X41-0235.png
成受如上通者即僧祇文今以义定不问多少但
令记解即是难摄。】
「伽论若不自知满二十岁后知不满故经布萨羯磨
者即贼住也。」
【伽论不自知者初受时也既知须止故听成难亦
须准上具解方成。】
「四分若共一比丘乃至僧所不共作法者出家不得
巳出家者成受若于一比丘及僧所作众法者成难
若作馀但对首但心念等法者非难由说恣等体通
僧别摄僧要务勿过于此故虽一人心念说恣即是
众法闻者成难。」
【四分中初是偷形若下即偷法初正明众法语通
对念羯磨若作下简别法皆非由下释所以说恣
通僧别该三法故。】
「四破内外道者由创入正法未活道利反更还邪心
不定指制四月试之必志性调柔深信明白然后受
具也沙弥戒愿未是具法虽背无难。」
【破内中初文心不定者于彼邪正都无信故律因
反邪故制试法不许辄度沙弥中破过轻非障。】
「十伽云比丘不舍本戒入外道中作其相状说见受
业名越济人虽不入彼但著服乐见亦是越济人。」
【次科破相中十诵伽论文同合引作相状者同其
形仪故说见者乐彼所计故受业从彼所学故不
入彼者身在僧门但具此三即为破道。】
令记解即是难摄。】
「伽论若不自知满二十岁后知不满故经布萨羯磨
者即贼住也。」
【伽论不自知者初受时也既知须止故听成难亦
须准上具解方成。】
「四分若共一比丘乃至僧所不共作法者出家不得
巳出家者成受若于一比丘及僧所作众法者成难
若作馀但对首但心念等法者非难由说恣等体通
僧别摄僧要务勿过于此故虽一人心念说恣即是
众法闻者成难。」
【四分中初是偷形若下即偷法初正明众法语通
对念羯磨若作下简别法皆非由下释所以说恣
通僧别该三法故。】
「四破内外道者由创入正法未活道利反更还邪心
不定指制四月试之必志性调柔深信明白然后受
具也沙弥戒愿未是具法虽背无难。」
【破内中初文心不定者于彼邪正都无信故律因
反邪故制试法不许辄度沙弥中破过轻非障。】
「十伽云比丘不舍本戒入外道中作其相状说见受
业名越济人虽不入彼但著服乐见亦是越济人。」
【次科破相中十诵伽论文同合引作相状者同其
形仪故说见者乐彼所计故受业从彼所学故不
入彼者身在僧门但具此三即为破道。】
卷三 第 235c 页 X41-0235.png
「母论若结发事火此二不试有业因故如长含云我
涅槃后异道梵志来出家者即听受具勿四月试恐
有异端则生本见有稽留故此即废前试教可准行
之。」
【废试中初引母论独开不试检文未获如下次引
长含通开不试由有稽留反生本见此下劝依然
须量机用舍未可全废。】
「五黄门者不能男相难得自知故十律分五一从生
不能淫二半月能三妒者见他淫人巳形方勇四他
淫于巳身分方勇五病朽烂若堕虫啖前四应𢷤后
一听住舍戒更来应𢷤。」
【黄门中初科十律即十诵彼律五种若对注文唯
三种同而又离妒为二复加病朽伹无犍变二中
半月能半月不能轮环相间五中烂堕虫啖共为
三相。】
「律中受具戒巳自截者摈之定不失戒若恶贼业报
者不摈故知比丘中有黄门也若舍戒报来同十诵
也就自截中不论其相依五分中除二卵者摈之馀
从忏法四分无文可准例也。」
【次科初明摈之须不恶贼为贼所害业报即上病
朽等舍戒报来谓业报至也同十诵者如上应损
也就下次明截之分齐馀从忏者即截少分者伹
犯兰故。】
「馀解如下。」
卷三 第 236a 页 X41-0236.png
【指略如下者即正问中前后分释述作之变。】
「二次明诸遮文略显十如受法中二百五十许也。」
【释遮中初科开有十六合则为十百五十许如资
持引。】
「文云汝今字谁下三种一处列者皆遮发戒故同次
明也律中皆不名受。」
【释前三中初科律中皆不名者示遮义也。】
「如僧祇中不称僧名众若不和不问受人不语若心
念答若大唤答皆不名受馀和上等同四分也。」
【次科祇律六种不称僧名即众僧名不和可解不
问即不问遮难不语即不答心念大唤虽答非仪
馀同四分即不称和尚及自巳名也。】
「三问年岁者要须俗年满二十者虽日月不满后胎
闰开满得戒若年月俱不满者不合前开谓年十七
者若年十八者得不如上也。」
【三中俗年二十纵令腊月尽日生正朔一日受胎
闰频大布萨四位增之犹剩五月一日准戒疏中
此犹存古若十八下即出今义今师不必俗年满
伹年十八十九即堪入算有满不满故云得不如
上唯十七者不在算也。】
「四衣钵者律中无衣借衣并不成受如多论中不除
须发或无衣钵受戒者得戒得罪五百问云坛上师
僧或著俗服或犯禁戒受人知非法者不得不知得
戒准四分中无正文开并是非法有难当开无难障
卷三 第 236b 页 X41-0236.png
者准论依受。」
【衣钵中初引示多论资不具仪五百问师僧非法
意以缘疏并许得戒准下今判四分制急难缘可
通无难准论者谓依彼受可判得戒。】
「五父母听者以生身所籍义须尽养比丘辄度违情
故制。」
【父母初科身所藉者假彼遗阴故尽养谓终身竭
力以奉给之。】
「十诵养儿来者可问养母必出家剃发不白父母众
僧无过善见云若不度故云我当焚寺如是难者不
犯若于馀方国度不须问也。」
【二中养儿养母皆非亲者故不白无过善见不度
焚寺即阿逸多缘由难故开。】
「今时行事依问父母义须前问在无无则息言有问
听不。」
【三中人不见疏不管有无例问听否果或俱亡知
谁不许。】
「有人云父母为二分为两遮今以事同合作一问。」
【四中据人有二约事不殊。】
「六者问负债。」
【负债中西土负债出家不索招讥故制此土不尔
随有非碍。】
「七问良贱以位居尊胜非卑劣所及故律中盗度奴
令主讥诃同是奴聚必如法放非复为奴本不可寻
【衣钵中初引示多论资不具仪五百问师僧非法
意以缘疏并许得戒准下今判四分制急难缘可
通无难准论者谓依彼受可判得戒。】
「五父母听者以生身所籍义须尽养比丘辄度违情
故制。」
【父母初科身所藉者假彼遗阴故尽养谓终身竭
力以奉给之。】
「十诵养儿来者可问养母必出家剃发不白父母众
僧无过善见云若不度故云我当焚寺如是难者不
犯若于馀方国度不须问也。」
【二中养儿养母皆非亲者故不白无过善见不度
焚寺即阿逸多缘由难故开。】
「今时行事依问父母义须前问在无无则息言有问
听不。」
【三中人不见疏不管有无例问听否果或俱亡知
谁不许。】
「有人云父母为二分为两遮今以事同合作一问。」
【四中据人有二约事不殊。】
「六者问负债。」
【负债中西土负债出家不索招讥故制此土不尔
随有非碍。】
「七问良贱以位居尊胜非卑劣所及故律中盗度奴
令主讥诃同是奴聚必如法放非复为奴本不可寻
卷三 第 236c 页 X41-0236.png
也。」
【奴仆中初科初示意故下引缘必下简主放者本
不可寻以后从良亡前贱迹故也。】
「僧祇云有五若家生买得抄得者此人诸处不得度
也他与自来馀处听度据此而论本言被放何论彼
此不放辄度则入盗收将非贱为讥本虽放犹被轻
故善见若放奴时云有道心者放无者还为奴如是
语者不得度准此主自送放开度成受逃奴不合出
家经云若放奴婢人民出家得大福德斯言是也。」
【引示中初科僧祇五奴家生谓在主家产者并下
买得抄得皆损财力属主义强诸处不得谓本国
他邦今时一统须论州郡他与自来无损财力他
处听之据下准决下二初以义通若非主放度即
成盗明是放者理合通开何局馀处详究律意为
避讥呵故云将非等善见下次引文證道心即出
家心主言无决故不得度准下三约义决下仍引
经證成自放。】
「五百问云知是佛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知后知不遣
【奴仆中初科初示意故下引缘必下简主放者本
不可寻以后从良亡前贱迹故也。】
「僧祇云有五若家生买得抄得者此人诸处不得度
也他与自来馀处听度据此而论本言被放何论彼
此不放辄度则入盗收将非贱为讥本虽放犹被轻
故善见若放奴时云有道心者放无者还为奴如是
语者不得度准此主自送放开度成受逃奴不合出
家经云若放奴婢人民出家得大福德斯言是也。」
【引示中初科僧祇五奴家生谓在主家产者并下
买得抄得皆损财力属主义强诸处不得谓本国
他邦今时一统须论州郡他与自来无损财力他
处听之据下准决下二初以义通若非主放度即
成盗明是放者理合通开何局馀处详究律意为
避讥呵故云将非等善见下次引文證道心即出
家心主言无决故不得度准下三约义决下仍引
经證成自放。】
「五百问云知是佛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知后知不遣
卷三 第 237a 页 X41-0237.png
亦重其人非大道人故僧奴准之馀如盗戒僧祇等
制。」
【次科佛僧奴或费佛僧物雇或人施佛僧系属二
宝度则成盗指钞盗戒彼引僧祇寺主互用三宝
物谓言不犯佛判犯夷其文甚广寻钞看。】
「八官人者皆谓勋品巳上流内九等文武员者恐负
天朝可忧有责馀之散任义不在言。」
【官人中初科凡官有九品并据勋爵以分差次自
下至于一品故云巳上系勋品者谓之流内自馀
散职并名流外恐负天朝律因比丘辄度匿王勇
将白佛故制可忧有责谓虑国家见罪于僧故。】
「僧祇云官有四种有名有禄有名无禄此彼俱制有
禄无名馀处得度无名禄者一切俱开据此度人知
何不得但违王制多论小罪。」
【次科僧祇名即声名禄谓爵禄用此二者历为四
句有名无禄如贤臣除谪者有禄无名谓世之庸
吏无名无禄即散任常流也此彼亦约国土为言
然或国王听许即非此限据下准后一句以决庶
人有谓系于官籍不得辄度准无名禄义合通开
多论几违王制结吉罗罪。】
「九问丈夫夫者男子通名丈者极形之量也孔子九
尺馀亦有一丈者故为大分耳。」
【丈夫中初科孔子家语云孔子长九尺六寸河目
隆颡(河目上下匡平而长颡额也)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
制。」
【次科佛僧奴或费佛僧物雇或人施佛僧系属二
宝度则成盗指钞盗戒彼引僧祇寺主互用三宝
物谓言不犯佛判犯夷其文甚广寻钞看。】
「八官人者皆谓勋品巳上流内九等文武员者恐负
天朝可忧有责馀之散任义不在言。」
【官人中初科凡官有九品并据勋爵以分差次自
下至于一品故云巳上系勋品者谓之流内自馀
散职并名流外恐负天朝律因比丘辄度匿王勇
将白佛故制可忧有责谓虑国家见罪于僧故。】
「僧祇云官有四种有名有禄有名无禄此彼俱制有
禄无名馀处得度无名禄者一切俱开据此度人知
何不得但违王制多论小罪。」
【次科僧祇名即声名禄谓爵禄用此二者历为四
句有名无禄如贤臣除谪者有禄无名谓世之庸
吏无名无禄即散任常流也此彼亦约国土为言
然或国王听许即非此限据下准后一句以决庶
人有谓系于官籍不得辄度准无名禄义合通开
多论几违王制结吉罗罪。】
「九问丈夫夫者男子通名丈者极形之量也孔子九
尺馀亦有一丈者故为大分耳。」
【丈夫中初科孔子家语云孔子长九尺六寸河目
隆颡(河目上下匡平而长颡额也)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
卷三 第 237b 页 X41-0237.png
似子产然自腰下不及禹者三寸且举极形未必
皆尔故云大分。】
「文列堪耐十事者皆近局形骸耳恶言持戒在于心
护俗以难割为之沈溺道则反之近忍事恼远忍理
观依因有由故简堪能应丈夫位也。」
【次科初通释十事如注分之恶下别点二种持戒
禁情忍辱降恼故加心护事恼既平理观可显故
下总结以彰简意。】
「文列僧祇乃约年小大而有所堪是本制意年三十
者俗为壮室无任刚正何在戒流七岁对问佛开受
者但为堪故今昧情智未可从开依制取能义有依
矣。」
【三正人中初科初示文意专取堪能然有壮年而
不堪者故云何在戒流礼云男三十壮有室(言可娶也)
女二十壮而嫁或有童稚即堪能者七岁对问即
论义受者今下释妨恐谓今时年小堪能亦应得
受故依制须二十巳上取能须堪耐苦事。】
「何者夫受戒愿也依随奉持行也知受而不知持徒
愿而无其行也何异撝空成有𦘕饼充饥本不可也
必强加法但可空施虚上戒德之瓶妄损明珠之喻
甚非所望幸自隐括有无显矣。」
【次科初二字徵上简意夫下释其所以初叙愿行
相须知下次明缺行之过又二初资无持意有名
无实撝空𦘕饼喻有同焉必下二师妄加法智论
皆尔故云大分。】
「文列堪耐十事者皆近局形骸耳恶言持戒在于心
护俗以难割为之沈溺道则反之近忍事恼远忍理
观依因有由故简堪能应丈夫位也。」
【次科初通释十事如注分之恶下别点二种持戒
禁情忍辱降恼故加心护事恼既平理观可显故
下总结以彰简意。】
「文列僧祇乃约年小大而有所堪是本制意年三十
者俗为壮室无任刚正何在戒流七岁对问佛开受
者但为堪故今昧情智未可从开依制取能义有依
矣。」
【三正人中初科初示文意专取堪能然有壮年而
不堪者故云何在戒流礼云男三十壮有室(言可娶也)
女二十壮而嫁或有童稚即堪能者七岁对问即
论义受者今下释妨恐谓今时年小堪能亦应得
受故依制须二十巳上取能须堪耐苦事。】
「何者夫受戒愿也依随奉持行也知受而不知持徒
愿而无其行也何异撝空成有𦘕饼充饥本不可也
必强加法但可空施虚上戒德之瓶妄损明珠之喻
甚非所望幸自隐括有无显矣。」
【次科初二字徵上简意夫下释其所以初叙愿行
相须知下次明缺行之过又二初资无持意有名
无实撝空𦘕饼喻有同焉必下二师妄加法智论
卷三 第 237c 页 X41-0237.png
云譬如贫人志求富贵天与一器名曰德瓶所须
皆得后乃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皆失喻
受戒者放恣毁犯失戒功德经云精进持净戒犹
如护明珠今谓本受不得亦无所犯故云虚上妄
损若此行受深乖教意故云非所望也下劝隐括
意令自审初受之心则有戒无戒灼然可见。】
「律中但云年二十者能堪十事减者无功此大约也。」
【三中本律约年简能然年满者未必尽能故以大
约以通文意。】
「问此小年者与前借衣俱作四句可得例不答第四
两句不得是齐年前三句不同衣钵何以然耶衣钵
虽借当时是有或是非法不言不成故得戒也年则
不尔虽不解处齐而年小者当时巳制又有胎闰可
使开故后时计满方知前得也。」
【问答中初问以古师用和尚四句以例借衣或有
将例年小故问破之一不知借衣非法二不知不
合借受三不知虽受不得四俱知年小例作可解
答中借衣小年各后一句故云两句俱不得戒此
则可同若前三句小年不知亦不得戒衣钵不知
容有得义故不同也何下徵释所以初释衣钵一
是见有二无定制年下次释小年反上二义兼复
有开。】
「问胎闰等开为受前计之为受后计之答依律受后
疑者方开胎闰不妨感戒白四时生不由后计方依
皆得后乃憍逸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皆失喻
受戒者放恣毁犯失戒功德经云精进持净戒犹
如护明珠今谓本受不得亦无所犯故云虚上妄
损若此行受深乖教意故云非所望也下劝隐括
意令自审初受之心则有戒无戒灼然可见。】
「律中但云年二十者能堪十事减者无功此大约也。」
【三中本律约年简能然年满者未必尽能故以大
约以通文意。】
「问此小年者与前借衣俱作四句可得例不答第四
两句不得是齐年前三句不同衣钵何以然耶衣钵
虽借当时是有或是非法不言不成故得戒也年则
不尔虽不解处齐而年小者当时巳制又有胎闰可
使开故后时计满方知前得也。」
【问答中初问以古师用和尚四句以例借衣或有
将例年小故问破之一不知借衣非法二不知不
合借受三不知虽受不得四俱知年小例作可解
答中借衣小年各后一句故云两句俱不得戒此
则可同若前三句小年不知亦不得戒衣钵不知
容有得义故不同也何下徵释所以初释衣钵一
是见有二无定制年下次释小年反上二义兼复
有开。】
「问胎闰等开为受前计之为受后计之答依律受后
疑者方开胎闰不妨感戒白四时生不由后计方依
卷三 第 238a 页 X41-0238.png
开得据此以明本受无疑依法得戒但依律断前开
何损。」
【次问亦由古解受后可算受前不开故问决之答
中初叙本开据下次示今断受前计满即是得位。】
「十明诸病文列五种。」
【诸病总示中一癞谓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
谓瘦瘠也五颠狂。】
「善见云癞癣二病不问赤白黑下至如爪若在露处
增长不增俱不得度屏处增长不得不增得度育王
经疥癞初果疮痍四果也由惑尽此生业终报故总
集受也多论云出家后癞者诸有僧事皆共作之若
二食时莫在众也。」
【别释中初科善见屏露两别意恐招讥不生物善
故次育王经即明圣人未免业报则凡夫可知也
业终报者谓所作业终此一报三引多论受后患
生处众之法僧事即羯磨。】
「五分中狂乱坏心或无和上皆不名受。」
【次科引示中或无和尚相带而引。】
「今时受者至时昏梗瞪瞢如醉此并乱心全无心领
何发无作和上诸师俱不清卓故临作法多增掉慢
轻略众网闹愦识神或至睡眠低头合眼意谓耳闻
而实昏恼前后文字何能具领故贼住成难要在具
辞今听错乱岂成弘摄俱不成受如非数说。」
【斥非中初叙机钝梗塞也瞪文證反目直视貌瞢
何损。」
【次问亦由古解受后可算受前不开故问决之答
中初叙本开据下次示今断受前计满即是得位。】
「十明诸病文列五种。」
【诸病总示中一癞谓疥癞二痈疽三白癞四乾痟
谓瘦瘠也五颠狂。】
「善见云癞癣二病不问赤白黑下至如爪若在露处
增长不增俱不得度屏处增长不得不增得度育王
经疥癞初果疮痍四果也由惑尽此生业终报故总
集受也多论云出家后癞者诸有僧事皆共作之若
二食时莫在众也。」
【别释中初科善见屏露两别意恐招讥不生物善
故次育王经即明圣人未免业报则凡夫可知也
业终报者谓所作业终此一报三引多论受后患
生处众之法僧事即羯磨。】
「五分中狂乱坏心或无和上皆不名受。」
【次科引示中或无和尚相带而引。】
「今时受者至时昏梗瞪瞢如醉此并乱心全无心领
何发无作和上诸师俱不清卓故临作法多增掉慢
轻略众网闹愦识神或至睡眠低头合眼意谓耳闻
而实昏恼前后文字何能具领故贼住成难要在具
辞今听错乱岂成弘摄俱不成受如非数说。」
【斥非中初叙机钝梗塞也瞪文證反目直视貌瞢
卷三 第 238b 页 X41-0238.png
武互反心不明也和尚下次斥师乖不清卓者解
行鈌也临席作法有三过一轻慢二闹愦谓驰散
也三昏睡仍引贼住反例如法要具辞者初中后
语始终无谬(有谓初中后语随一成难请以此文为證)弘谓弘法摄即
摄机。】
「后结文者恐受者怖惧僧中异问故前定是辞令知
后意也。」
【三定言议中显示教师累嘱之意。】
「五白召入众就分为三缘法仪也。
初缘中相去舒手相及处立者中国戒坛多在露地
故须在于两手相接即一寻内地有成僧相远不相
摄则别众收岂唯教师馀僧亦尔中间非数两头须
及恐有见讥但望丛坐展转周匝会有相连在于覆
处不用此制。」
【第五缘中初科初正释教师立处岂下次明众僧
坐相由列行对坐则中间相远故非数收不然须
令两头伸手相及借令如此犹恐见者讥为非数
故令丛坐则免他疑言丛坐者谓丛身参坐不使
相远也。】
「文令立者诸羯磨法威仪必同此既坐立极成乖别
由本是僧差往外为问事须酬对坐和失相如立说
戒俱是为僧意可见也馀通如众有乖成别。」
【次科初叙异由下释通坐和失相谓非为使酬对
之仪如下引例馀下示馀法不开。】
行鈌也临席作法有三过一轻慢二闹愦谓驰散
也三昏睡仍引贼住反例如法要具辞者初中后
语始终无谬(有谓初中后语随一成难请以此文为證)弘谓弘法摄即
摄机。】
「后结文者恐受者怖惧僧中异问故前定是辞令知
后意也。」
【三定言议中显示教师累嘱之意。】
「五白召入众就分为三缘法仪也。
初缘中相去舒手相及处立者中国戒坛多在露地
故须在于两手相接即一寻内地有成僧相远不相
摄则别众收岂唯教师馀僧亦尔中间非数两头须
及恐有见讥但望丛坐展转周匝会有相连在于覆
处不用此制。」
【第五缘中初科初正释教师立处岂下次明众僧
坐相由列行对坐则中间相远故非数收不然须
令两头伸手相及借令如此犹恐见者讥为非数
故令丛坐则免他疑言丛坐者谓丛身参坐不使
相远也。】
「文令立者诸羯磨法威仪必同此既坐立极成乖别
由本是僧差往外为问事须酬对坐和失相如立说
戒俱是为僧意可见也馀通如众有乖成别。」
【次科初叙异由下释通坐和失相谓非为使酬对
之仪如下引例馀下示馀法不开。】
卷三 第 238c 页 X41-0238.png
「二正加法边地五人僧者据斯一白用僧处也中方
僧多十人加法通始终作。」
【法中初科边地五人前后三法皆四人僧独此一
白五人僧用故云用僧处也中国始终通是十人。】
「有人言何必如此边五前差其实四人戒师和白自
岂足数后作白四亦何须五准此就十亦有商略如
初差人但有九也威仪师白召可名十僧戒师又和
同前唯九后作白四可具十人以正制须之发生物
信不同边方得成便巳。」
【次科初句斥前边下示义初明边五不异前说准
下次明中十不同上解初三各九二四俱十律制
十人正为白四故后一法定须具之异上边方缺
亦成法。】
「如僧祇五分并戒师白召者则始终具五俱为情事。」
【三中四分教师白召故独指此为五人彼部四法
并戒师作则通名五人俱为情事者出彼所见欲
彰五人皆能秉故。】
「三明其仪相为捉衣钵以乍入僧中威仪未涉且为
卷三 第 239a 页 X41-0239.png
代担示其方便也。」
【仪中师反代资事乖常式且欲引接故云示方便
也。】
「六明乞戒就分为二谓缘法也。
初缘须教者既别为差正当其务教授仪式何得辄
受故先乞请后方和问无遮方得并僧法也。」
【第六缘中初科正当其务谓差教受止为教乞先
乞后和本宗行事。】
「僧祇在戒师前互跪教受钵后受三衣白巳教乞此
异部不同也。」
【次科僧祇前加衣钵可准彼文然先钵后衣先和
后乞皆异当宗。】
「就正乞中前牒初缘云从和上也后牒今意云从僧
受重牒和上者表戒法从僧行随师也。」
【法中牒初缘者谓先请也牒今意者即正乞也戒
从僧者谓今受体也行随师者即后随行也。】
「七戒师问和者文相可知。
问戒师所以不差异教授者答教师众外问难不差
无由问故戒师处众而问何劳差也。」
【第七初问答可解。】
「若尔结集在众亦何须差答彼为僧结众情非一故
须定人谁问谁答受中为别请师巳定故不须差。」
【引难中波离阿难对众结集而亦先差违上义故
答中初示结集须差受下次明戒师不差一为别
【仪中师反代资事乖常式且欲引接故云示方便
也。】
「六明乞戒就分为二谓缘法也。
初缘须教者既别为差正当其务教授仪式何得辄
受故先乞请后方和问无遮方得并僧法也。」
【第六缘中初科正当其务谓差教受止为教乞先
乞后和本宗行事。】
「僧祇在戒师前互跪教受钵后受三衣白巳教乞此
异部不同也。」
【次科僧祇前加衣钵可准彼文然先钵后衣先和
后乞皆异当宗。】
「就正乞中前牒初缘云从和上也后牒今意云从僧
受重牒和上者表戒法从僧行随师也。」
【法中牒初缘者谓先请也牒今意者即正乞也戒
从僧者谓今受体也行随师者即后随行也。】
「七戒师问和者文相可知。
问戒师所以不差异教授者答教师众外问难不差
无由问故戒师处众而问何劳差也。」
【第七初问答可解。】
「若尔结集在众亦何须差答彼为僧结众情非一故
须定人谁问谁答受中为别请师巳定故不须差。」
【引难中波离阿难对众结集而亦先差违上义故
答中初示结集须差受下次明戒师不差一为别
卷三 第 239b 页 X41-0239.png
人二先受请与上不同。】
「问戒师白和教师则无者答互有无也终是僧义以
辄问难众情难忍故前白请教师出众前巳白差又
在屏问知和谁者。」
【次问答中初通答以下别释初明戒师有和无差
教下次明教师有差无和各一和白故云终是僧
义。】
「八正问中前缘后问大如前法小有差耳。」
【第八初科小有差者唯遮难之名时有不同如前
云污尼后云犯尼前云贼住后云贼心等对之不
见。】
「注中列其衣钵事是繁重也即定辞占故引接也僧
祇云欺诳不实乃欺天人及如来者以戒法所通下
被上达非缘而受体是乖仪欺妄之深为通遍也。」
【次科缘中初释衣钵辞占即下审定虚实先举衣
钵用为发端耳僧下次释实答戒法所通通何等
人唯被上达清卓之器论语云君子上达(达于道义)小
人下达(达于财利)非缘谓带难欺妄遍者即如注列人
天佛僧四位收尽注中两云诸天前是别召魔梵
后乃总目馀天。】
「列难名示亦如教授同不了者俱非问也。」
【释难中初文略指如前谓须相解。】
「就十三中亦有文中云不犯边罪不者单约难也或
云犯罪邪者通有无也邪音夜加反疑未决者也是
「问戒师白和教师则无者答互有无也终是僧义以
辄问难众情难忍故前白请教师出众前巳白差又
在屏问知和谁者。」
【次问答中初通答以下别释初明戒师有和无差
教下次明教师有差无和各一和白故云终是僧
义。】
「八正问中前缘后问大如前法小有差耳。」
【第八初科小有差者唯遮难之名时有不同如前
云污尼后云犯尼前云贼住后云贼心等对之不
见。】
「注中列其衣钵事是繁重也即定辞占故引接也僧
祇云欺诳不实乃欺天人及如来者以戒法所通下
被上达非缘而受体是乖仪欺妄之深为通遍也。」
【次科缘中初释衣钵辞占即下审定虚实先举衣
钵用为发端耳僧下次释实答戒法所通通何等
人唯被上达清卓之器论语云君子上达(达于道义)小
人下达(达于财利)非缘谓带难欺妄遍者即如注列人
天佛僧四位收尽注中两云诸天前是别召魔梵
后乃总目馀天。】
「列难名示亦如教授同不了者俱非问也。」
【释难中初文略指如前谓须相解。】
「就十三中亦有文中云不犯边罪不者单约难也或
云犯罪邪者通有无也邪音夜加反疑未决者也是
卷三 第 239c 页 X41-0239.png
助辞非定意本须两分音字义别矣。」
【次科初示异同边则局难罪兼轻重故通有无邪
下次正音义邪也字别人或不分故特点示。】
「就难事中次解六七云杀父母者膝下之养反加逆
害天地之所不容也。」
【三正释杀父母中膝下之养即孝经云亲生之膝
下以养父母日严(膝下谓孩幼之时比及年长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
「八杀罗汉者愚小多迷罗汉中音此义云生上加阿
字乃云无也此人三有业尽三界不生略须此示不
尔知是何人不解谓是凡物也。」
【杀罗汉中初释名愚小迷者谓昧名也上加阿字
合云无生业惑俱亡无后有故略下示意。】
「九破僧者此相又难破羯磨者两众一时作法犯中
偷兰不障戒也破法轮者立邪五法尽形乞食纳衣
树下不食酥盐及鱼肉也行化于世致令禅诵佛境
不行犯上偷兰则能障戒。」
【破僧中初科此相难者人少识故破羯磨者谓同
一界为言破法轮者佛说四依八正运转如轮调
【次科初示异同边则局难罪兼轻重故通有无邪
下次正音义邪也字别人或不分故特点示。】
「就难事中次解六七云杀父母者膝下之养反加逆
害天地之所不容也。」
【三正释杀父母中膝下之养即孝经云亲生之膝
下以养父母日严(膝下谓孩幼之时比及年长则日加尊严能致敬于父母)。】
「八杀罗汉者愚小多迷罗汉中音此义云生上加阿
字乃云无也此人三有业尽三界不生略须此示不
尔知是何人不解谓是凡物也。」
【杀罗汉中初释名愚小迷者谓昧名也上加阿字
合云无生业惑俱亡无后有故略下示意。】
「九破僧者此相又难破羯磨者两众一时作法犯中
偷兰不障戒也破法轮者立邪五法尽形乞食纳衣
树下不食酥盐及鱼肉也行化于世致令禅诵佛境
不行犯上偷兰则能障戒。」
【破僧中初科此相难者人少识故破羯磨者谓同
一界为言破法轮者佛说四依八正运转如轮调
卷三 第 240a 页 X41-0240.png
达用此五法抑令不行故曰破也禅诵即目观法。】
「文中通说义须广分必须此示方晓通塞故经教所
设意在解慧导前行实随从今既无慧行起无因也。」
【次科文中通说但标破僧故必须此示须分轻重
故故下汎论解行劝令明识不唯此也。】
「十恶心出佛血者故论说言出血一也由心善恶耳
故善登梵天恶沈鼻狱俱一劫也。」
【出血中初文引论即多论耆婆针医调达杀害出
血事同而心不等耆婆生天调达堕狱准前多论
耆婆自生忉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
「此上二难末代所无如前解也破法轮逆今时微有
出血恶逆灭后全无。」
【次科有无中指如前者即僧祇子注破轮有者即
调达徒党西土不绝此方则无。】
「有人云既不正感真容何妨毁损形像或有光现血
流并入逆摄。」
【他解中初释恶心损像取相为逆。】
「有人言不可感于血光但论恶心损是逆例如设像
代真敬福齐等今行恶毁受罪义一如尼破法岂同
调达立谏设治则无与二彼既不疑堂堂行事敬像
如真损何独别义不可也俗律云僧尼毁佛像者绞
之意有在矣馀即盗论非所奉矣。」
【次释中初立理如下举例有二初约敬福反例次
约尼众破僧比例彼下显过谓凶顽之人不疑毁
「文中通说义须广分必须此示方晓通塞故经教所
设意在解慧导前行实随从今既无慧行起无因也。」
【次科文中通说但标破僧故必须此示须分轻重
故故下汎论解行劝令明识不唯此也。】
「十恶心出佛血者故论说言出血一也由心善恶耳
故善登梵天恶沈鼻狱俱一劫也。」
【出血中初文引论即多论耆婆针医调达杀害出
血事同而心不等耆婆生天调达堕狱准前多论
耆婆自生忉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
「此上二难末代所无如前解也破法轮逆今时微有
出血恶逆灭后全无。」
【次科有无中指如前者即僧祇子注破轮有者即
调达徒党西土不绝此方则无。】
「有人云既不正感真容何妨毁损形像或有光现血
流并入逆摄。」
【他解中初释恶心损像取相为逆。】
「有人言不可感于血光但论恶心损是逆例如设像
代真敬福齐等今行恶毁受罪义一如尼破法岂同
调达立谏设治则无与二彼既不疑堂堂行事敬像
如真损何独别义不可也俗律云僧尼毁佛像者绞
之意有在矣馀即盗论非所奉矣。」
【次释中初立理如下举例有二初约敬福反例次
约尼众破僧比例彼下显过谓凶顽之人不疑毁
卷三 第 240b 页 X41-0240.png
之有罪堂堂公显之貌下引俗律毁佛死罪可验
同逆馀盗论者谓菩萨等像也。】
「故引示之可斟酌矣。」
【结示中可斟酌者意令临机筹量用舍也。】
「十一问非人者律中非人者鬼也俗云鬼者归也无
人不死死皆归之。」
【非人中初科引俗云者文出尸子。】
「约律明趣但说为三谓人非人及畜生也以人畜两
趣形现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难识故合天修鬼狱四
道为一趣也莫不分得五通异于人类故号非人故
律中诸戒时有离之如同宿戒天子阿修罗子饿鬼
子等地狱轻系义应得同从重者多故轻不说如此
分别略识非人。」
【二中初指律文人畜局一非人合四故止三趣以
下次示离合初明合意故律下二明离意同宿戒
但开三趣义收地狱仍示律文不说所以。】
「曾以名问诸馀讲士便答余云不读观音人非人等
者可解言非人者此谓疑神经中八部紧那罗等也
形如人焉但顶生角即教巧工钉角头上想多闻者
知出何文。」
【三中初叙非观音即普门品八部天龙夜叉等谓
顶生角故号非人想下结斥世有𦘕鬼冠带似人
云是经中人非人者又传独觉则头安一角写婆
薮则貌如老妪循名昧实今古皆然。】
同逆馀盗论者谓菩萨等像也。】
「故引示之可斟酌矣。」
【结示中可斟酌者意令临机筹量用舍也。】
「十一问非人者律中非人者鬼也俗云鬼者归也无
人不死死皆归之。」
【非人中初科引俗云者文出尸子。】
「约律明趣但说为三谓人非人及畜生也以人畜两
趣形现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难识故合天修鬼狱四
道为一趣也莫不分得五通异于人类故号非人故
律中诸戒时有离之如同宿戒天子阿修罗子饿鬼
子等地狱轻系义应得同从重者多故轻不说如此
分别略识非人。」
【二中初指律文人畜局一非人合四故止三趣以
下次示离合初明合意故律下二明离意同宿戒
但开三趣义收地狱仍示律文不说所以。】
「曾以名问诸馀讲士便答余云不读观音人非人等
者可解言非人者此谓疑神经中八部紧那罗等也
形如人焉但顶生角即教巧工钉角头上想多闻者
知出何文。」
【三中初叙非观音即普门品八部天龙夜叉等谓
顶生角故号非人想下结斥世有𦘕鬼冠带似人
云是经中人非人者又传独觉则头安一角写婆
薮则貌如老妪循名昧实今古皆然。】
卷三 第 240c 页 X41-0240.png
「十二问畜生者世俗同知皆耻声相目见是人而问
畜者诚可怪也当从容转语不失本意者道俗无过
也应语云世有群龙及馀精魅能变化者趣摄畜生
戒法无预乡非此等耶。」
【畜生中初明直问当下教转语戒法无预言非分
也。】
「十三问二形者俗所同耻然必须问亦如畜中及制
意释名所引。」
【二形中同上改语应准制意云世有形挟两境者
志致懦弱善恶不成殊非道器卿非此等耶。】
「然诸部行事繁略不同至于差问无不具有良是同
受同持故名同戒也。」
【诸部中初科名同戒者即戒本云共戒同戒言其
受随不别也。】
「制列遮相诸律并同及论难体十诵五分但问曾为
比丘如法持舍不此边相也馀悉不问及至僧中亦
尔四分亦同如律中制十三难巳若不问者不名得
戒故诸结者引之集坐在遮前问僧祇有二所言略
卷三 第 241a 页 X41-0241.png
者今僧中当问汝有无当答僧中一一问之大如四
分及诸遮相不可抄尽须者观之乃至问曾为比丘
四重十三事一一随问若有犯者重则令去残令后
悔。」
【次科初示遮同及下次明难别初十五二律屏处
僧中止问边相次四分亦同谓差问正问亦不列
难言诸结者即集羯磨人引难冠遮依律具问坐
犹著也三僧祇有二谓广略也广则具问略即如
文谓屏问时但嘱累而巳下指遮相如事钞备引
仍问篇聚重是边罪故令去残下非难故令悔受
巳方悔故云后悔也。】
「次问遮相。
汝字何等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
冠而字之随义别立僧中识者立名异字如僧传中
自馀者多名字通忍愚谓名字犹如眼目字义无别
也当随机转问并改云名得实录也。」
【次释轻遮示名字中初引儒释二教名字两分俗
法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之类僧中识者如智者字
德安真观字圣达等僧传皆出之(祖师字法遍)名字下
斥谬说当下教改问。】
「奴及官人贵贱非类应转名问得意便成纵诸遮中
不问父母债奴官人可不得戒无正断故又非戒障
必略无损自馀如文具显辞义终是相领此为宗也。」
【次馀相中初点官奴二种教令转名仍示可略意
分及诸遮相不可抄尽须者观之乃至问曾为比丘
四重十三事一一随问若有犯者重则令去残令后
悔。」
【次科初示遮同及下次明难别初十五二律屏处
僧中止问边相次四分亦同谓差问正问亦不列
难言诸结者即集羯磨人引难冠遮依律具问坐
犹著也三僧祇有二谓广略也广则具问略即如
文谓屏问时但嘱累而巳下指遮相如事钞备引
仍问篇聚重是边罪故令去残下非难故令悔受
巳方悔故云后悔也。】
「次问遮相。
汝字何等依俗中法子生三月孩而名之年至二十
冠而字之随义别立僧中识者立名异字如僧传中
自馀者多名字通忍愚谓名字犹如眼目字义无别
也当随机转问并改云名得实录也。」
【次释轻遮示名字中初引儒释二教名字两分俗
法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之类僧中识者如智者字
德安真观字圣达等僧传皆出之(祖师字法遍)名字下
斥谬说当下教改问。】
「奴及官人贵贱非类应转名问得意便成纵诸遮中
不问父母债奴官人可不得戒无正断故又非戒障
必略无损自馀如文具显辞义终是相领此为宗也。」
【次馀相中初点官奴二种教令转名仍示可略意
卷三 第 241b 页 X41-0241.png
彰非要自下指略馀相重嘱须解。】
「上以是事俱是戒缘有阙一相即非受法十三难者
名义须分诸遮之中师资名字及丈夫三此定须有
缺非戒缘衣钵馀者具须依文至时增减通人情也
如僧祇中遮多四分犹有开略况复四分定判遮不
得戒处并通消息也。」
【三结断中初通结八缘必须圆具十下别点遮难
初明重难诸下次简轻遮三种须具馀通增减丈
夫即年满若准钞文名字年岁衣钵今此衣钵在
增减中必应问前累示巳曾加法略之无损通人
情者临事自裁也如下引况僧祇遮多开略如上
所示四分列遮并云未受不应受巳受得戒故知
除前三外改转广略一切皆通。】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四
「大段第二正授戒体分三缘正结也。」
【第二释法标中缘即初教发戒正即羯磨正受结
即受巳结词。】
「就初戒缘广如钞显有师别出一卷戒方便相每至
「上以是事俱是戒缘有阙一相即非受法十三难者
名义须分诸遮之中师资名字及丈夫三此定须有
缺非戒缘衣钵馀者具须依文至时增减通人情也
如僧祇中遮多四分犹有开略况复四分定判遮不
得戒处并通消息也。」
【三结断中初通结八缘必须圆具十下别点遮难
初明重难诸下次简轻遮三种须具馀通增减丈
夫即年满若准钞文名字年岁衣钵今此衣钵在
增减中必应问前累示巳曾加法略之无损通人
情者临事自裁也如下引况僧祇遮多开略如上
所示四分列遮并云未受不应受巳受得戒故知
除前三外改转广略一切皆通。】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四
「大段第二正授戒体分三缘正结也。」
【第二释法标中缘即初教发戒正即羯磨正受结
即受巳结词。】
「就初戒缘广如钞显有师别出一卷戒方便相每至
卷三 第 241c 页 X41-0241.png
将受依说引化此即末代如来同十诵也。」
【初缘标指中广如钞者彼明三品发心并示缘境
发心则终依上品缘境则遍该十界如资持委释
有师出戒方便者未详何人钞文亦云别抄有三
十馀纸末代如来者以其知法替补佛处故同十
诵者彼云知布萨法者尽应供养以无佛时是人
补处是也。】
「引多论證者是正量也凡愚智浅何能生知自非久
学卒诲犹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务素非怀大定难容
纳深有由矣。」
【牒释中初科初示所据凡下次明须师开导所以
出家本务圣道基故素犹先也怀大有二若为生
死即约所断若为圣果即约所趣深有由者示论
意也。】
「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摄众生故如善戒经
菩萨戒本即七众所受者是也向不缘慈如何容大
意在后也。」
【次科初释文如下决疑疑云今受小戒那云遍境
行慈摄众生耶故此通之善生经即菩萨戒法言
菩萨戒以七众戒为本者彼云菩萨若欲受持菩
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如人欲请大王先当
净治所居屋宅等即五十具三戒约人为七耳准
此经意凡为比丘必受菩萨大戒今受小戒向前
缘慈为受大戒故云意在后也准知具足且就小
【初缘标指中广如钞者彼明三品发心并示缘境
发心则终依上品缘境则遍该十界如资持委释
有师出戒方便者未详何人钞文亦云别抄有三
十馀纸末代如来者以其知法替补佛处故同十
诵者彼云知布萨法者尽应供养以无佛时是人
补处是也。】
「引多论證者是正量也凡愚智浅何能生知自非久
学卒诲犹暗此之戒法出家本务素非怀大定难容
纳深有由矣。」
【牒释中初科初示所据凡下次明须师开导所以
出家本务圣道基故素犹先也怀大有二若为生
死即约所断若为圣果即约所趣深有由者示论
意也。】
「文令境上起慈悲者以行慈救摄众生故如善戒经
菩萨戒本即七众所受者是也向不缘慈如何容大
意在后也。」
【次科初释文如下决疑疑云今受小戒那云遍境
行慈摄众生耶故此通之善生经即菩萨戒法言
菩萨戒以七众戒为本者彼云菩萨若欲受持菩
萨戒者先当净心受七种戒如人欲请大王先当
净治所居屋宅等即五十具三戒约人为七耳准
此经意凡为比丘必受菩萨大戒今受小戒向前
缘慈为受大戒故云意在后也准知具足且就小
卷三 第 242a 页 X41-0242.png
宗若望菩萨犹是方便问多论有部而云起慈斯
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
之中时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义證成
下文具引。】
「此时逼遽过不广张但具依文先以馀道所无令生
厌也人中无障得戒者使欣重也增上心中救诸众
生即慈善根谓佛心也戒是三乘因者重行本也馀
道所无者可钦贵也持法久住者有威德也羯磨僧
秉举法界善内身心者明圣法假缘缘成法满充正
报也。」
【三中初示略意逼遽谓将临秉法过不广张谓止
可依文过此外事不宜繁引也先下牒释次第七
节初言馀道即馀趣后言馀道是外道谓佛心者
同上善戒意也内犹纳也假缘即羯磨与众僧也
充正报遍色心也揽无边圣法蕴有待凡躯五分
基成三身体具超凡鄙秽流入众圣宝位者其斯
之谓乎。】
「次正加中。
单白后四问四答如僧祇十诵所明极晓了矣计馀
法事例须问之但寄受中说者以在生所重唯斯一
法成败得不俄顷即定故委具文非馀不用也。」
【五加法释白中初指文一白三羯磨故问答有四
计下示意以一切羯磨并问成否二律之中独论
受法故此示之在生重者毕身受用故。】
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为大无非分通故诸部
之中时有斯意但四分立教宗旨灼然五义證成
下文具引。】
「此时逼遽过不广张但具依文先以馀道所无令生
厌也人中无障得戒者使欣重也增上心中救诸众
生即慈善根谓佛心也戒是三乘因者重行本也馀
道所无者可钦贵也持法久住者有威德也羯磨僧
秉举法界善内身心者明圣法假缘缘成法满充正
报也。」
【三中初示略意逼遽谓将临秉法过不广张谓止
可依文过此外事不宜繁引也先下牒释次第七
节初言馀道即馀趣后言馀道是外道谓佛心者
同上善戒意也内犹纳也假缘即羯磨与众僧也
充正报遍色心也揽无边圣法蕴有待凡躯五分
基成三身体具超凡鄙秽流入众圣宝位者其斯
之谓乎。】
「次正加中。
单白后四问四答如僧祇十诵所明极晓了矣计馀
法事例须问之但寄受中说者以在生所重唯斯一
法成败得不俄顷即定故委具文非馀不用也。」
【五加法释白中初指文一白三羯磨故问答有四
计下示意以一切羯磨并问成否二律之中独论
受法故此示之在生重者毕身受用故。】
卷三 第 242b 页 X41-0242.png
「后羯磨中第三遍巳应至僧与某甲受戒竟和上某
甲是羯磨竟处。」
【羯磨中但示竟处纲缘通局并如前卷。】
「僧忍默然故持者是总结和辞依文为记春夏冬时
及量影者为受离多人前后错乱故须师授局尺量
次知一食时有前后发如是例也馀如念法中。」
【总结中初科初点文依下释注依文即善见与本
律一年中春夏冬三时一时有四白四黑月一月
有十五日一日量影分中前后谓于日中立竿中
前受者以影长为先影短为后中后反之或以尺
量或论脚步食时即中时也有前后发谓发戒也
如是例者且举量影自馀取时可例此也指念法
者即杂法篇。】
「问具戒发时在何言下。
答如智论云羯磨竟得又云与汝受戒竟得有人解
云是事如是持者是竟也如心论中第三羯磨刹那
顷作及无作是根本业律师以为第三说字是得戒
也。」
【初问答中初科前引智论论出两解人取后义如
下后引杂心根本业即受体也律师者论家自指。】
「今以此解比前二度似是竟处引后通收则未竟也
故第三中不忍者说寻有人诃便不成就既命令说
依命而说可成前也故众既默明有所许故通收云
僧巳忍与受戒竟故至此前名为戒法理同智论受
卷三 第 242c 页 X41-0242.png
戒竟也如上卷中。」
【次科初举前后总示前二度即初二羯磨后通收
即总结文故下别释初释三说未竟命即召也故
众下次释通收乃竟即智论初义结界巳示故复
指之。】
「问羯磨竟得通三性不。
答多论云一切皆得故十诵伽论云知时犯不知时
清净者如犯残忏闻出罪白后睡不觉羯磨竟者是
也准此以通前闻白巳后睡得戒。」
【次问答立义中初科初引答一切得者通三性也
故下次举例知时即不善有记不知时即无记下
举悔残显示上义准下三准决既闻白巳知僧为
秉领纳心决故判得戒。】
「若尔既睡虽作不闻今俱不作何妨感戒答前虽无
记白是和本后作教圆缘非乖相故不作不成。」
【次科难意彼既不闻不作应得答中初示闻白后
下次明羯磨缘非乖相谓能成之缘须满足故。】
「有人言戒是善本善心相续思心畅满若初善后恶
【次科初举前后总示前二度即初二羯磨后通收
即总结文故下别释初释三说未竟命即召也故
众下次释通收乃竟即智论初义结界巳示故复
指之。】
「问羯磨竟得通三性不。
答多论云一切皆得故十诵伽论云知时犯不知时
清净者如犯残忏闻出罪白后睡不觉羯磨竟者是
也准此以通前闻白巳后睡得戒。」
【次问答立义中初科初引答一切得者通三性也
故下次举例知时即不善有记不知时即无记下
举悔残显示上义准下三准决既闻白巳知僧为
秉领纳心决故判得戒。】
「若尔既睡虽作不闻今俱不作何妨感戒答前虽无
记白是和本后作教圆缘非乖相故不作不成。」
【次科难意彼既不闻不作应得答中初示闻白后
下次明羯磨缘非乖相谓能成之缘须满足故。】
「有人言戒是善本善心相续思心畅满若初善后恶
卷三 第 243a 页 X41-0243.png
皆不发戒以种类不续故律云与瞋恚睡眠人不名
受具此岂始终恶无记耶中间暂起即乖心思何有
成耶如人起杀临到境所心乱等生前事不犯戒亦
同尔。」
【斥异中初科初立义种类不续三性相间故律下
引證即受戒犍度文彼约暂起今取始终如下举
例心乱生者或疑想心差或痴狂失念戒同尔者
比之可知。】
「解云不同受是缘成法杀盗自造境自造须作成作
成感无作故前心异作无有业也受则不尔自作在
前及论无作假缘方感巳闻白竟故是业起。」
【次正破中初科初总分戒假他成故云缘成法杀
盗反之故云自造境自造须作下别释初明杀盗
不犯受下次显受戒须成。】
「又复解云今受戒者如教人杀盗所教起狂心但令
前会能教成重不坐所教以无有作无作故若能教
起狂心但使遂本意能教得无作今例受者如彼能
教以从僧乞愿僧与戒僧随其意依法加被似所教
也。」
【次科正明中杀盗两戒自作教他二俱成重故举
为例初明所狂唯能教成犯不坐谓不坐罪若下
次明能狂则能所俱犯今例下但合后半前半不
同如后问决今以受者比能教十师同所教。】
「问若如前例但受有心前缘不具亦同感业答譬取
受具此岂始终恶无记耶中间暂起即乖心思何有
成耶如人起杀临到境所心乱等生前事不犯戒亦
同尔。」
【斥异中初科初立义种类不续三性相间故律下
引證即受戒犍度文彼约暂起今取始终如下举
例心乱生者或疑想心差或痴狂失念戒同尔者
比之可知。】
「解云不同受是缘成法杀盗自造境自造须作成作
成感无作故前心异作无有业也受则不尔自作在
前及论无作假缘方感巳闻白竟故是业起。」
【次正破中初科初总分戒假他成故云缘成法杀
盗反之故云自造境自造须作下别释初明杀盗
不犯受下次显受戒须成。】
「又复解云今受戒者如教人杀盗所教起狂心但令
前会能教成重不坐所教以无有作无作故若能教
起狂心但使遂本意能教得无作今例受者如彼能
教以从僧乞愿僧与戒僧随其意依法加被似所教
也。」
【次科正明中杀盗两戒自作教他二俱成重故举
为例初明所狂唯能教成犯不坐谓不坐罪若下
次明能狂则能所俱犯今例下但合后半前半不
同如后问决今以受者比能教十师同所教。】
「问若如前例但受有心前缘不具亦同感业答譬取
卷三 第 243b 页 X41-0243.png
后半前半则不同所教也受是缘中须具杀盗损境
相应也。」
【释妨中问引前半以难受心如能教起杀前缘即
十师如所教起狂彼既能教成重此应受者得戒
答中初判不同受下次申所以受须缘具所狂则
非具杀取损境所狂则亦损故不同也。】
「故多论云先以善心礼僧合掌白四起业相续成就
是名善心发善心得若先以善心乃至起业羯磨未
竟起不善念藉前善心力故发业任运而起与不善
俱是名善心发恶心得亦以前善心力教作故得非
不善心得无记睡心入灭尽定者是无心得亦由前
善心力故与灭定俱故云无心得非无心而得也。」
【引證中三句发并善心得通三性初明善性得若
下次明恶性得起业谓闻白竟羯磨巳去转恶亦
成亦以业者遮疑恐谓恶心而发善戒故无下三
明无心得此有二种睡是无记心灭定心想不行
即是无心。】
「问三羯磨竟发一形戒三结安居即应满夏何不同
也答不结亦成夏不羯磨可成受故不同例又云受
戒对法愿心一期安居对时行随前后故也。」
【三问受戒结夏立法天殊本非相例伹古疏有此
相从引之答文有二初约结法有无以反质又下
次约所对顿渐以显别以法可顿受时须渐历故
也。】
相应也。」
【释妨中问引前半以难受心如能教起杀前缘即
十师如所教起狂彼既能教成重此应受者得戒
答中初判不同受下次申所以受须缘具所狂则
非具杀取损境所狂则亦损故不同也。】
「故多论云先以善心礼僧合掌白四起业相续成就
是名善心发善心得若先以善心乃至起业羯磨未
竟起不善念藉前善心力故发业任运而起与不善
俱是名善心发恶心得亦以前善心力教作故得非
不善心得无记睡心入灭尽定者是无心得亦由前
善心力故与灭定俱故云无心得非无心而得也。」
【引證中三句发并善心得通三性初明善性得若
下次明恶性得起业谓闻白竟羯磨巳去转恶亦
成亦以业者遮疑恐谓恶心而发善戒故无下三
明无心得此有二种睡是无记心灭定心想不行
即是无心。】
「问三羯磨竟发一形戒三结安居即应满夏何不同
也答不结亦成夏不羯磨可成受故不同例又云受
戒对法愿心一期安居对时行随前后故也。」
【三问受戒结夏立法天殊本非相例伹古疏有此
相从引之答文有二初约结法有无以反质又下
次约所对顿渐以显别以法可顿受时须渐历故
也。】
卷三 第 243c 页 X41-0243.png
「问上云作法感戒戒为何相请为陈之答夫言戒者
其相极多既是教源义当披演略举四门一明戒体
二辨同异三缘境相四叙数量。」
【四问蹑上诸文请益发起答中初明义广既下次
显正要其相多者即下四门每门之下诸别科条
并是其相是教源者教即律藏律由戒生故戒为
律本略下三列章门初是戒体二即戒行三谓戒
相四即戒法。】
「就初门中又分为三一释名体二先后相三通叙相。
就初门中分四一立所由二引经證三解名义四明
业体。
初门。
问曰泛论戒者可有几种答略说三种定道二戒约
心论业别脱一戒从缘发生戒本防非非通万境戒
随境摄则无量也如善生云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等
今以义约止为二戒谓作无作。」
【戒体释名立所由释中初科问中通问戒业不专
今受故云汎论答中初句总答定下别释初释定
卷三 第 244a 页 X41-0244.png
道二戒不从缘受随入禅定断惑證道任运发起
故名定共道共亦名禅无漏对下别脱亦名总脱
次释别脱一从缘生反上任运二所防通万境反
上心业如下引證境别文具如后今下示今义立
统摄始终。】
「问何以不立一无作戒及以三者。」
【次科问多少中问意欲显唯二所以。】
「答事义相假故唯有二何以明之若唯立作但在一
念非通一形何能防也一受巳难义非数作故须无
作长时能防念念之中得未曾得故若但无作不能
自生要由作发以作防非则短无作起无所从二法
缘具作愿方遂。」
【正答中初总示何下别释前明须无作意一则作
戒时短由作法竟刹那即谢故但至一念二者作
戒唯一念义无频数念念中者谓随中防遏得未
曾得谓任运增新若但下后明须立作意以下双
结。】
「上据下机故说相藉必如圣戒道力所成。」
【对简中上明二法相藉乃据羯磨受者为言若见
谛破结自誓之徒断證之时任运获得据发无作
必有先期但不同凡多缘多力耳。】
「问既立二戒何不三合。」
【问三合中问意以无作体或与作俱合立第三作
无作合。】
故名定共道共亦名禅无漏对下别脱亦名总脱
次释别脱一从缘生反上任运二所防通万境反
上心业如下引證境别文具如后今下示今义立
统摄始终。】
「问何以不立一无作戒及以三者。」
【次科问多少中问意欲显唯二所以。】
「答事义相假故唯有二何以明之若唯立作但在一
念非通一形何能防也一受巳难义非数作故须无
作长时能防念念之中得未曾得故若但无作不能
自生要由作发以作防非则短无作起无所从二法
缘具作愿方遂。」
【正答中初总示何下别释前明须无作意一则作
戒时短由作法竟刹那即谢故但至一念二者作
戒唯一念义无频数念念中者谓随中防遏得未
曾得谓任运增新若但下后明须立作意以下双
结。】
「上据下机故说相藉必如圣戒道力所成。」
【对简中上明二法相藉乃据羯磨受者为言若见
谛破结自誓之徒断證之时任运获得据发无作
必有先期但不同凡多缘多力耳。】
「问既立二戒何不三合。」
【问三合中问意以无作体或与作俱合立第三作
无作合。】
卷三 第 244b 页 X41-0244.png
「今解不可以法体唯二名实互乖废体论名不无三
合今据实论故唯分二不可合也一作者是色心无
作非色心二作者初缘无作后业三作是运动无作
非故如是长短强弱性不均通理不三合故律中慈
瞋五句无第三者可以类说此约体论唯斯二戒对
彼所防如上广说。」
【答中必应他师有立此句故标今解初立义名虽
可立体无合理故云不可一下次显别有三一即
自性别二谓起时别三即体相别长短强弱等结
上三别无作长强作则短弱均和也故下引类即
增一文彼云有五句语无第三句(即举罪五德)一时非
时此句无第三句二实与不实三损减利益四粗
犷柔和五嗔恚慈心并无第三句谓二种性别不
可立第三合句也此下结示所立此约体论谓能
防受体无出此二所防无量文见前答。】
「二引證门。
如涅槃云戒有二种谓作无作是人唯具作戒不具
无作是则名为戒不具足。」
【引證中涅槃唯具作不具无作谓轻浮心受者。】
「又善生云是十种法或有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
及无作色如人手执极香臭木。」
【善生中初示有无十种法即十业道如下举喻极
香臭物喻善恶业手执喻作色放物有馀香臭即
喻无作色木喻无记业但有执持而无馀气对合
卷三 第 244c 页 X41-0244.png
可见。】
「又心论云第三羯磨一刹那顷作及无作是名根本
业道。」
【心论中一刹那时作戒满足无作发现根本业者
望前后方便为言彼云如沙弥受具入戒场礼僧
求和尚乃至第二羯磨皆是方便即接今文又云
次说四依乃至身口所作及无作是名为后。】
「如是多文證唯有二。」
【结示中准上善生二并是色有宗所计今但取證
唯二之意。】
「三解名义者就分为三即作无作戒也。」
【名义标中作无作是别名戒即通名该上二故。】
「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营为名之为作如陶家轮
动转之初故心论云作者身动身方便也。」
【作中初示名义如下举况陶家谓范土之师以轮
旋物轮喻报身动转喻作故下引證身是报色动
身方便即是造作所谓方便色也。】
「言无作者身动灭巳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
「又心论云第三羯磨一刹那顷作及无作是名根本
业道。」
【心论中一刹那时作戒满足无作发现根本业者
望前后方便为言彼云如沙弥受具入戒场礼僧
求和尚乃至第二羯磨皆是方便即接今文又云
次说四依乃至身口所作及无作是名为后。】
「如是多文證唯有二。」
【结示中准上善生二并是色有宗所计今但取證
唯二之意。】
「三解名义者就分为三即作无作戒也。」
【名义标中作无作是别名戒即通名该上二故。】
「所言作者身口方便造趣营为名之为作如陶家轮
动转之初故心论云作者身动身方便也。」
【作中初示名义如下举况陶家谓范土之师以轮
旋物轮喻报身动转喻作故下引證身是报色动
身方便即是造作所谓方便色也。】
「言无作者身动灭巳与馀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
卷三 第 245a 页 X41-0245.png
如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
故曰也。」
【无作中初示名义身动灭者作戒谢也馀识即四
心识受想行望前作戒行心故云馀也法随生者
非由造作常自增长故如下引證彼论问曰何法
名无作因下即答因心生者推本作也睡眠即无
记中善恶亦然故云等也。】
「用斯两法并有悬防禁非之义齐名为戒。」
【释戒中初科悬防对未来禁非止现起。】
「戒之通名实兼善恶且就善生约为五义一言制者
能断诸恶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恶故三名清凉遮
烦恼热故四名为上至无上道故五名为学调诸根
智故虽有五释并从义用为名也涅槃所解如上初
通故云戒者直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如
上受缘巳略解释又如心论初念无作七种名后诸
无作五种名广如常说。」
【次科初示通名且下次引释三段并约善戒故云
且就等善生五名初约教二据性三从用四取果
五约行并从义用未能诠体故涅槃中如初通者
即制义也指受缘者即释篇目中心论中彼曰波
罗提木叉作时即彼刹那无作凡有七种名(作时刹那
即三法竟初意也)一彼一切恶戒对治故名律仪(防护恶故)二
入七众具故名波罗提木叉律仪(于一切众生所得故即别解脱
戒也)三善作故名妙行(得爱果故)四思愿道故名业道(思愿
故曰也。」
【无作中初示名义身动灭者作戒谢也馀识即四
心识受想行望前作戒行心故云馀也法随生者
非由造作常自增长故如下引證彼论问曰何法
名无作因下即答因心生者推本作也睡眠即无
记中善恶亦然故云等也。】
「用斯两法并有悬防禁非之义齐名为戒。」
【释戒中初科悬防对未来禁非止现起。】
「戒之通名实兼善恶且就善生约为五义一言制者
能断诸恶法故二名迮隘性不容恶故三名清凉遮
烦恼热故四名为上至无上道故五名为学调诸根
智故虽有五释并从义用为名也涅槃所解如上初
通故云戒者直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如
上受缘巳略解释又如心论初念无作七种名后诸
无作五种名广如常说。」
【次科初示通名且下次引释三段并约善戒故云
且就等善生五名初约教二据性三从用四取果
五约行并从义用未能诠体故涅槃中如初通者
即制义也指受缘者即释篇目中心论中彼曰波
罗提木叉作时即彼刹那无作凡有七种名(作时刹那
即三法竟初意也)一彼一切恶戒对治故名律仪(防护恶故)二
入七众具故名波罗提木叉律仪(于一切众生所得故即别解脱
戒也)三善作故名妙行(得爱果故)四思愿道故名业道(思愿
卷三 第 245b 页 X41-0245.png
从彼道转故)五彼最初随顺解脱故名波罗提木叉(随一
切众生慈心得故)六名业业者作所起故(是言思者不然说波罗提木叉
故以此当知亦非后三业道)七名尸罗尸罗者淳善义(不起害心故)
后诸无作五种名(谓第二念去终尽一形故云诸也)除波罗提木
叉者非前故(除第五非最初故)除业道者在起业思后故
(除第四也)广如常说即上所引是也。】
「今覈戒字乃当警也预约未然之言字是俗有还须
随俗用通道训古曰防非不无其致。」
【三中初示名义覈推也警即警寤常自预觉不使
临境有迷故云预约未然然犹形也前取禁义即
通善恶此唯局善且从一相字下明取字书之意
古曰防非亦如前引颇符警义故此与之。】
「四出戒体。
问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传解云受名圣法由此
法故奉敬守护净如明珠能为圣道作基址故。」
【四明业体初问中受者虽多而不自知所受之体
欲警学者故发是问答中云相传者承古所解举
果目因以其能通圣道故钞云就巳成为言名为
圣法复令受者不自轻故钞云知自身心怀佩圣
法等。】
「问曰其相如何答法体沈隐非易言彰经论所谈深
有远致故诸戒论盛显行途至于业理削而不述今
叙其致略为四门一明教宗二陈体状三列异执四
显正义。」
切众生慈心得故)六名业业者作所起故(是言思者不然说波罗提木叉
故以此当知亦非后三业道)七名尸罗尸罗者淳善义(不起害心故)
后诸无作五种名(谓第二念去终尽一形故云诸也)除波罗提木
叉者非前故(除第五非最初故)除业道者在起业思后故
(除第四也)广如常说即上所引是也。】
「今覈戒字乃当警也预约未然之言字是俗有还须
随俗用通道训古曰防非不无其致。」
【三中初示名义覈推也警即警寤常自预觉不使
临境有迷故云预约未然然犹形也前取禁义即
通善恶此唯局善且从一相字下明取字书之意
古曰防非亦如前引颇符警义故此与之。】
「四出戒体。
问人皆知受所受是何答相传解云受名圣法由此
法故奉敬守护净如明珠能为圣道作基址故。」
【四明业体初问中受者虽多而不自知所受之体
欲警学者故发是问答中云相传者承古所解举
果目因以其能通圣道故钞云就巳成为言名为
圣法复令受者不自轻故钞云知自身心怀佩圣
法等。】
「问曰其相如何答法体沈隐非易言彰经论所谈深
有远致故诸戒论盛显行途至于业理削而不述今
叙其致略为四门一明教宗二陈体状三列异执四
显正义。」
卷三 第 245c 页 X41-0245.png
【次问前但示名未显体相故伸此问发起开章答
中初叙难明业理虚玄非耳目所属故云沈隐等
凡论通两藏通经之论谓之经论善恶业理彼宗
所谈即后所引成实毗昙杂心俱舍等深有远致
谓理致幽远如下自陈通律之论则名戒论如多
论善见毗尼母摩得伽此等多明持犯之相故云
盛显行途业理不述以非宗故今下分章自昔辨
体教宗紊乱故先须定宗宗旨既分依宗出体故
次陈体状宗体既显须辨是非既了昔非方申正
义四门始末次第相由。】
「初门中。
问经论明体其相不同四分一宗当须定指。」
【初门问中上二句通示诸部差别下二句别推本
部所宗。】
「答首题所出可不知耶此方盛弘假实二解成论所
辨正通四分昙无德宗杂心俱舍乃解十诵萨婆多
宗。」
【答中初略指今宗羯磨首标昙无德部自可知故
卷三 第 246a 页 X41-0246.png
此下次对辨假实小教入道不出四宗一空二有
三双亦四双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
者彼明诸法缘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
假宗又深取大乘空义故名经部师实法宗者彼
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阴界入等并是实有亦名一
切有宗亦即毗昙部。】
「故律明色眼识能见异于毗昙根能见也诸有结正
并问何心故云造善见三业当审观其意不同彼宗
身口七业皆是色中有损益故馀不具出。」
【次科有二初明根识异四分且举眼根馀根皆尔
既推心识有所分别则显通深但不谈七八与大
异耳毗昙不尔既不推心故唯根见眼耳鼻等为
浮尘根见闻觉知即胜义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
诸下次明结犯异结正即结篇聚正罪律中凡比
丘犯过问佛求决佛问汝以何心犯有心则断成
犯无心则云不犯此明两犯由心也故下即律序
偈虽具三业主在于意故偏审之彼云备具三种
业则通于持犯今此易之且据二持为言彼宗不
尔七支并判色聚所收故云皆是色中即杂心云
色者一切身口业是色性因四大故有损益者示
彼所计如善戒持则体肥犯则戒羸罪业造则更
增忏则除灭由有此义故立为色如上杂心因四
大者亦彼所计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
出斯二下指馀者如后五义显示分通全乖小道
三双亦四双非今取此方盛行故唯有二言假宗
者彼明诸法缘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
假宗又深取大乘空义故名经部师实法宗者彼
明我人等假名是空阴界入等并是实有亦名一
切有宗亦即毗昙部。】
「故律明色眼识能见异于毗昙根能见也诸有结正
并问何心故云造善见三业当审观其意不同彼宗
身口七业皆是色中有损益故馀不具出。」
【次科有二初明根识异四分且举眼根馀根皆尔
既推心识有所分别则显通深但不谈七八与大
异耳毗昙不尔既不推心故唯根见眼耳鼻等为
浮尘根见闻觉知即胜义根二皆是色唯意是心
诸下次明结犯异结正即结篇聚正罪律中凡比
丘犯过问佛求决佛问汝以何心犯有心则断成
犯无心则云不犯此明两犯由心也故下即律序
偈虽具三业主在于意故偏审之彼云备具三种
业则通于持犯今此易之且据二持为言彼宗不
尔七支并判色聚所收故云皆是色中即杂心云
色者一切身口业是色性因四大故有损益者示
彼所计如善戒持则体肥犯则戒羸罪业造则更
增忏则除灭由有此义故立为色如上杂心因四
大者亦彼所计能造是色所造亦然彼宗立色不
出斯二下指馀者如后五义显示分通全乖小道
卷三 第 246b 页 X41-0246.png
此且略之。】
「二陈体状。
体谓业体正是戒法所依本也经论所谈善恶业者
名也今述作无作者业之体也混名从体一也离实
谈名异也。」
【第二定名体中初示体相思愿要缘揽法成业故
尘沙戒法为能依业体无作为所依也经下次会
名体诸论明善恶业即作无作之名作无作即善
恶业之体作与无作二俱名业业名是通作无作
别混名从体一者名体相即故离实谈名异者名
体两分故混犹摄也。】
「多论陈体教无教也成实杂心作无作也皆略名铨
体义说动静而难显其相如诸尘也今且依俙如论
两传寄之取状。」
【次指体中初示诸文多论教无教义篇首巳释俱
舍名为表无表者取表示义杂心体同多宗名滥
成实略名谓不论善恶业也诠体谓唯明作无作
也动即是作静即无作如诸尘者取相类也心论
云七极微成一阿耨(彼最细色天眼能见阿耨翻无上)七阿耨为
一铜上尘七铜尘为一水上尘七水尘为一兔毫
上尘七兔毫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尘成一牛
毛上尘七牛毛尘成一向游尘(应是户向中飞尘)七向游
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𪍿]麦等今下标
今释依俙隐约之貌相既难显且寄两宗之论出
「二陈体状。
体谓业体正是戒法所依本也经论所谈善恶业者
名也今述作无作者业之体也混名从体一也离实
谈名异也。」
【第二定名体中初示体相思愿要缘揽法成业故
尘沙戒法为能依业体无作为所依也经下次会
名体诸论明善恶业即作无作之名作无作即善
恶业之体作与无作二俱名业业名是通作无作
别混名从体一者名体相即故离实谈名异者名
体两分故混犹摄也。】
「多论陈体教无教也成实杂心作无作也皆略名铨
体义说动静而难显其相如诸尘也今且依俙如论
两传寄之取状。」
【次指体中初示诸文多论教无教义篇首巳释俱
舍名为表无表者取表示义杂心体同多宗名滥
成实略名谓不论善恶业也诠体谓唯明作无作
也动即是作静即无作如诸尘者取相类也心论
云七极微成一阿耨(彼最细色天眼能见阿耨翻无上)七阿耨为
一铜上尘七铜尘为一水上尘七水尘为一兔毫
上尘七兔毫尘为一羊毛上尘七羊毛尘成一牛
毛上尘七牛毛尘成一向游尘(应是户向中飞尘)七向游
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𪍿]麦等今下标
今释依俙隐约之貌相既难显且寄两宗之论出
卷三 第 246c 页 X41-0246.png
其相状即彰此门陈体且依二宗所计至后正义
三宗分别始是今师正出体相。】
「先依本宗假名出体。
言作戒者谓始坛场终白四法缘搆成者诸师约文
有多解释。」
【假名宗作戒中初科初略示标始终者示时之分
齐始自请师终三法竟缘搆成者正示作义诸下
次标举。】
「或言色心为体故论说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
力助成身业亦尔论其身口乃造业具非善恶体如
无心杀人不得杀罪故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
心无思无身口业。」
【初师示体中初准论立义即本成论色心即总三
业拜跪登降是身陈乞对答是口此二并色色不
自发要由心助故两兼之非直音声直犹独也论
下释成身口非记实不能造假之成业故云造具
如世器具要假人用如下举例律杀戒中心境迷
忘一切无心并开不犯故下引證皆但是心谓心
三宗分别始是今师正出体相。】
「先依本宗假名出体。
言作戒者谓始坛场终白四法缘搆成者诸师约文
有多解释。」
【假名宗作戒中初科初略示标始终者示时之分
齐始自请师终三法竟缘搆成者正示作义诸下
次标举。】
「或言色心为体故论说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
力助成身业亦尔论其身口乃造业具非善恶体如
无心杀人不得杀罪故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
心无思无身口业。」
【初师示体中初准论立义即本成论色心即总三
业拜跪登降是身陈乞对答是口此二并色色不
自发要由心助故两兼之非直音声直犹独也论
下释成身口非记实不能造假之成业故云造具
如世器具要假人用如下举例律杀戒中心境迷
忘一切无心并开不犯故下引證皆但是心谓心
卷三 第 247a 页 X41-0247.png
王也心王起意思意思起身口若离心王三业无
托故三并无也。】
「若解色为业体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何得
名业。」
【次科多宗所明身口二业悉判为色故此攻之五
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业取有记无记非业罪福
即是善恶。】
「有人言以色声为身口业体故论云身口业依止四
大意业依心若身业非四大为性者意业依心亦不
应以心为体故知身业以四大动故名动为业业即
四大更无别体若论口业四大相击于中出声声成
音曲有所表彰以为名字句还即此名句为口作业
业无别体用声作体。」
【次师初科初立义此师但取前色离为色声不谈
心造颇符小教故下准论反质彼分三业所依各
异身口既依四大故不应以心为体故下正出体
相初明身业四大是色色动为业动无别体即色
是体若下次明口业声非报法由击而发音曲是
业音曲无体即声为体。】
「问此宗五尘非罪福性何得以色声为体答非外五
尘及报色不妨内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声眼耳所
得非罪福性相续色声法入所摄意识所得是罪福
性故论云名字句者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
【问答中初难此宗即成论前云十四种色悉是无
托故三并无也。】
「若解色为业体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何得
名业。」
【次科多宗所明身口二业悉判为色故此攻之五
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业取有记无记非业罪福
即是善恶。】
「有人言以色声为身口业体故论云身口业依止四
大意业依心若身业非四大为性者意业依心亦不
应以心为体故知身业以四大动故名动为业业即
四大更无别体若论口业四大相击于中出声声成
音曲有所表彰以为名字句还即此名句为口作业
业无别体用声作体。」
【次师初科初立义此师但取前色离为色声不谈
心造颇符小教故下准论反质彼分三业所依各
异身口既依四大故不应以心为体故下正出体
相初明身业四大是色色动为业动无别体即色
是体若下次明口业声非报法由击而发音曲是
业音曲无体即声为体。】
「问此宗五尘非罪福性何得以色声为体答非外五
尘及报色不妨内方便色也又云一念色声眼耳所
得非罪福性相续色声法入所摄意识所得是罪福
性故论云名字句者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
【问答中初难此宗即成论前云十四种色悉是无
卷三 第 247b 页 X41-0247.png
记今明色声故摘五尘为难答中初简色体一简
外尘由是内报色声非无情外物二简内报谓取
方便动作非顽然报法故云不妨内方便也内即
对外方便对报又下次辨业性瞥尔一念见闻非
业即属色声二入缘虑相续则有成业即落法尘
故云法入所摄谓拜跪俯仰为目所缘陈词乞戒
为耳所属故云意识所得(有云三师七僧意识得者谬矣)既为意
得关乎内心即成记业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论
且證口业是法名声性谓是法之名句声为体性
判归法入明非心业。】
「问若色为业体者何故论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
心力助成答声为业体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
句即为口业心是助业之因非正业体。」
【次难既不许心为体正违上文故须通释答中心
可助业而非正体。】
「问前言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而心即思体身口业起
亦不离心应同用心为体答破外人义思心同时而
体别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
破外道身口二业不假心助故说离心无身口业。」
【第三难中违前论文推心之义答中即约破邪释
通论意欲显彼文非正明体初破思心体别思从
心起言体未必有用言用其必兼体则显体同异
于外见也又下次破身口不兼心故明心助以反
邪论。】
外尘由是内报色声非无情外物二简内报谓取
方便动作非顽然报法故云不妨内方便也内即
对外方便对报又下次辨业性瞥尔一念见闻非
业即属色声二入缘虑相续则有成业即落法尘
故云法入所摄谓拜跪俯仰为目所缘陈词乞戒
为耳所属故云意识所得(有云三师七僧意识得者谬矣)既为意
得关乎内心即成记业故云是罪福性下仍引论
且證口业是法名声性谓是法之名句声为体性
判归法入明非心业。】
「问若色为业体者何故论云口业者非直音声要以
心力助成答声为业体以心助成名字句也用此名
句即为口业心是助业之因非正业体。」
【次难既不许心为体正违上文故须通释答中心
可助业而非正体。】
「问前言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而心即思体身口业起
亦不离心应同用心为体答破外人义思心同时而
体别故言心即是思然心未必是思思必是心故又
破外道身口二业不假心助故说离心无身口业。」
【第三难中违前论文推心之义答中即约破邪释
通论意欲显彼文非正明体初破思心体别思从
心起言体未必有用言用其必兼体则显体同异
于外见也又下次破身口不兼心故明心助以反
邪论。】
卷三 第 247c 页 X41-0247.png
「问第三羯磨竟时身业相续为眼意缘可说身作戒
体依声名句业不可相续现非耳意所缘应无口作
体。」
【第四问中前立相续色声为体故生此难初叙身
有相续义始终现前眼意缘者眼根分别意识所
得故兼两根(古谓十师眼意缘者非)依下次难声无相续义
由前陈乞正加羯磨受者无声故耳意缘者亦同
上释。】
「答身业依色现青等眼所得亦为意缘知是身作戒
体语业依声发无记是方便非常为耳得故至羯磨
竟远从要期生说有二业体。」
【答中初释初明身作体青等者略举显色眼所瞩
者语下次明口作无记是方便谓此语声体是无
记前加三乞故是方便乞巳默受故不常为耳意
所得羯磨竟时虽无语声取前求乞之心成口作
业故云远从要期生身兼口作故云二业。】
「又云世相义断续皆为成一受前乞巳告情后加是
众故不容相续现。」
【次释上二句释通世相即是事仪口作有断身作
常续事虽断续同为成受故说二业前下示口断
义正加须默理不容续。】
「又解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
【三释中成宗身口有互造义如劝叹令死即口造
身业现相表圣即身造口业今身跪受表示乞词
卷三 第 248a 页 X41-0248.png
即非断义。】
「二解无作者谓白四所发形期业体一成续现经流
四心不藉缘辨任运起故三聚之中非色心摄。」
【无作中初二句标简言所发者简作戒是能发形
期简作戒止在一念一下释相一成续现指成处
也谓三法竟一刹那时经四心者显常存也识受
想行谓之四心不藉缘等示名义也谓此业性任
运增长牵生感果不由于作自然而作故名无作
三聚下判属法聚彼篇立四聚摄一切法一色聚
(摄一切色法)二心聚(摄一切心法)三非色心聚(摄十七种法名不相应行
无作当第十七)四无为聚(摄三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
「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五义来證
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
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
故不名色。」
【释非色中初约能造对简尘即五尘大即四大二
并是色非彼所成明非色法五下次约色义反證
即上尘大具此五义无作不尔一非形方二无差
异三不可恼坏四非碍五非对十四种如前二十
种即显色十二形色有八如后自明恼坏者论云
是色若坏即生忧恼又云有情有恼无情有坏五
识心即眼耳等五识所得即五尘也。】
「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證一心是虑知二心有
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二解无作者谓白四所发形期业体一成续现经流
四心不藉缘辨任运起故三聚之中非色心摄。」
【无作中初二句标简言所发者简作戒是能发形
期简作戒止在一念一下释相一成续现指成处
也谓三法竟一刹那时经四心者显常存也识受
想行谓之四心不藉缘等示名义也谓此业性任
运增长牵生感果不由于作自然而作故名无作
三聚下判属法聚彼篇立四聚摄一切法一色聚
(摄一切色法)二心聚(摄一切心法)三非色心聚(摄十七种法名不相应行
无作当第十七)四无为聚(摄三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
「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五义来證
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
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
故不名色。」
【释非色中初约能造对简尘即五尘大即四大二
并是色非彼所成明非色法五下次约色义反證
即上尘大具此五义无作不尔一非形方二无差
异三不可恼坏四非碍五非对十四种如前二十
种即显色十二形色有八如后自明恼坏者论云
是色若坏即生忧恼又云有情有恼无情有坏五
识心即眼耳等五识所得即五尘也。】
「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證一心是虑知二心有
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卷三 第 248b 页 X41-0248.png
【非心中初句对简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
与心体异故号非心(古云不可缘虑而知者非)五下反證心具
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二谓顽善无
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三唯是善非恶无记
(恶则反之)四唯一定故无广略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
乃至心数则为广也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
「故成实云如经中说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若但
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引證非心初段中经文论家自引精进是作寿长
是现报福多谓无作增长天乐是生报若下论家
显示经意人心不定岂能常善此显无作一发巳
后任运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义。】
「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
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
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
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
【次段初引论谓意思中无有戒体显是非心三性
心者谓馀善心及恶无记彼论云若人在不善无
记无心亦名持戒疏家易之即合无心归于无记。
尔时无有作者谓意入馀性无有造作却名持戒
即知无作任运常存故名持戒(有云本论作有无作但是论文写错
不须妄释)以下疏家委释又二初释尔时无有作义由
下次释三性名持戒义。】
「故彼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尘非罪
卷三 第 248c 页 X41-0248.png
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
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次證非色初问答中若立为色有二种过一非罪
福性二是可恼坏如五尘四大具有恼害损坏之
义论云无作恼坏相中不可得故今文似多非字。】
「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答言无作者
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
为身口业性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
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
【次问中身口是色业性亦应是色答中初正名义
实非身口作者以三性时无有作故因身口意生
者谓从本作得名故又下次彰非色有二初约能
造诘其所发如下二约空报质其因业毗昙说无
色天有色今此成宗云彼天无色然生彼天者必
因戒定无作之业即显无作非色明矣。】
「故涅槃云戒者虽无形色而可护持故知非色也虽
非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故非心也。」
【涅槃中此明无作决然是有恐谓体非形体而不
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次證非色初问答中若立为色有二种过一非罪
福性二是可恼坏如五尘四大具有恼害损坏之
义论云无作恼坏相中不可得故今文似多非字。】
「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答言无作者
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
为身口业性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
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
【次问中身口是色业性亦应是色答中初正名义
实非身口作者以三性时无有作故因身口意生
者谓从本作得名故又下次彰非色有二初约能
造诘其所发如下二约空报质其因业毗昙说无
色天有色今此成宗云彼天无色然生彼天者必
因戒定无作之业即显无作非色明矣。】
「故涅槃云戒者虽无形色而可护持故知非色也虽
非触对善修方便可得具足故非心也。」
【涅槃中此明无作决然是有恐谓体非形体而不
卷三 第 249a 页 X41-0249.png
修奉故两勉之心随境生则有触对无作不尔故
云非也。】
「十住婆沙云律仪善根有二种作者是色无作非色。」
【婆沙中律仪善根即本受体。】
「问色等是无记无作善恶性不用色为体作戒善恶
性应非色为体答无作在后生作戒依色灭若是同
时者则是色无记故灭巳方续生不用色为体作戒
与依色同时体用生不即不离故还用色为体。」
【第三难中上三句叙无作非色下二句难作戒立
色答中初答无作不与色俱故不兼色作下次答
作戒与色同时故须兼色色为作戒所依故云依
色色即是体作戒为用记无记别故不即即体成
用故不离问如上二师论作戒体并云心力助成
如何分异答前立色心心能成业身口是具故心
为正后取色声即色为体假心兼助故心为旁问
二师并云依宗立体何以不同答二并据论所见
有殊前谈心造正取分通后明色造欲存小教问
钞疏前后并取初师今出次解为取不取答初师
深穷业本于理为长次解曲顺宗途在教为当今
家从理多用初师欲辨教宗仍通后解问一念相
续如何分异答瞥尔眼见名一念色重缘筹虑名
相续色一念属前眼根相续属后意根故云意识
所得(声香味触亦然)即知意根通缘五尘通归法入也问
有犯则体羸四舍则戒失那云无恼坏耶答缺行
云非也。】
「十住婆沙云律仪善根有二种作者是色无作非色。」
【婆沙中律仪善根即本受体。】
「问色等是无记无作善恶性不用色为体作戒善恶
性应非色为体答无作在后生作戒依色灭若是同
时者则是色无记故灭巳方续生不用色为体作戒
与依色同时体用生不即不离故还用色为体。」
【第三难中上三句叙无作非色下二句难作戒立
色答中初答无作不与色俱故不兼色作下次答
作戒与色同时故须兼色色为作戒所依故云依
色色即是体作戒为用记无记别故不即即体成
用故不离问如上二师论作戒体并云心力助成
如何分异答前立色心心能成业身口是具故心
为正后取色声即色为体假心兼助故心为旁问
二师并云依宗立体何以不同答二并据论所见
有殊前谈心造正取分通后明色造欲存小教问
钞疏前后并取初师今出次解为取不取答初师
深穷业本于理为长次解曲顺宗途在教为当今
家从理多用初师欲辨教宗仍通后解问一念相
续如何分异答瞥尔眼见名一念色重缘筹虑名
相续色一念属前眼根相续属后意根故云意识
所得(声香味触亦然)即知意根通缘五尘通归法入也问
有犯则体羸四舍则戒失那云无恼坏耶答缺行
卷三 第 249b 页 X41-0249.png
故羸本得无损教权故失业性不亡此即成宗通
深之意问无色天为有色否答小教但说大种粗
色彼天既无故云无色大教既谈识种细色不妨
彼有定果之色馀如别说。】
「二依实法宗中分别二戒者计非四分所通然律中
明五阴五相远近内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
教机执不同五百身因无非正说今为六位。」
【实法宗中初科初标宗二戒即作无作计下示意
初叙难然下决通有二义初约相兼义以浅不通
深深得兼浅所以假宗亦谈实法受戒犍度佛为
五比丘广说五阴乃至一切色过去未来现在色
(过去巳灭未来不至现在巳生未谢此为一相)若内若外(内谓自身外即他身或以情非
情分之)若粗若细(有对为粗无对为细或约物有大小分之)若好若丑(不染
色为好染污色为丑或约人物美恶分之)若远若近(有云去来为远现在为近此即滥上
三世或可耳目不到者为远可到为近)一切色非我非彼非彼所非
我所(上二非我见下二非所见)应作如实正观智慧(作此观智是实非邪)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一具上五相)次约正教释方便之
教理非一定机执虽异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
两是下引事證即涅槃文彼云五百比丘问舍利
弗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脱
自应识之何缘问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脱时
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复有言
无明行识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说巳
所解巳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诸比丘谁为
深之意问无色天为有色否答小教但说大种粗
色彼天既无故云无色大教既谈识种细色不妨
彼有定果之色馀如别说。】
「二依实法宗中分别二戒者计非四分所通然律中
明五阴五相远近内外亦有兼故又重出也俱是佛
教机执不同五百身因无非正说今为六位。」
【实法宗中初科初标宗二戒即作无作计下示意
初叙难然下决通有二义初约相兼义以浅不通
深深得兼浅所以假宗亦谈实法受戒犍度佛为
五比丘广说五阴乃至一切色过去未来现在色
(过去巳灭未来不至现在巳生未谢此为一相)若内若外(内谓自身外即他身或以情非
情分之)若粗若细(有对为粗无对为细或约物有大小分之)若好若丑(不染
色为好染污色为丑或约人物美恶分之)若远若近(有云去来为远现在为近此即滥上
三世或可耳目不到者为远可到为近)一切色非我非彼非彼所非
我所(上二非我见下二非所见)应作如实正观智慧(作此观智是实非邪)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一具上五相)次约正教释方便之
教理非一定机执虽异佛意常融故此明之不妨
两是下引事證即涅槃文彼云五百比丘问舍利
弗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各正解脱
自应识之何缘问耶有比丘言我未得正解脱时
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复有言
无明行识乃至五欲即是身因如是各各自说巳
所解巳共往佛所舍利弗白佛如是诸比丘谁为
卷三 第 249c 页 X41-0249.png
正说谁不正说佛言善哉一一比丘无非正说今
下总标。】
「初有为无为分别者二戒俱有为非三无为也由假
缘成得彼业体四相所为有失坏也。」
【初位中初判定彼宗一切色心等法皆名有为唯
三法名无为一虚空二择灭(有学地修慧破惑故名择灭)三非
择灭(无学身智俱亡名非择灭或可约有馀无馀二种涅槃分之灭即灭谛空理也)由下
出所以四相者杂心云一切有为法生住及异灭
或可即指能造四大故云四相所为。】
「二就有为三聚分别。」
【二中彼宗亦立三聚摄法伹无作法在色聚收与
前为异。】
「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业皆色损益若以心
为业者心念杀盗亦应犯故其实不尔伹以小机力
劣不约心论且就身口发无作体还防身口粗现业
非。」
【义释中四初判定二戒即作无作以下次释意身
口七业持之则损恶而益善毁之则损善而益恶
既容损益故归色聚若下三斥他宗彼宗不论心
犯故有此难然大乘瞥尔四分重缘亦据方便不
成果罪其下四彰教意无作为能防七支为所防
以色防色是彼所计。】
「故涅槃云从于身口获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
其心虽在恶无记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论云
下总标。】
「初有为无为分别者二戒俱有为非三无为也由假
缘成得彼业体四相所为有失坏也。」
【初位中初判定彼宗一切色心等法皆名有为唯
三法名无为一虚空二择灭(有学地修慧破惑故名择灭)三非
择灭(无学身智俱亡名非择灭或可约有馀无馀二种涅槃分之灭即灭谛空理也)由下
出所以四相者杂心云一切有为法生住及异灭
或可即指能造四大故云四相所为。】
「二就有为三聚分别。」
【二中彼宗亦立三聚摄法伹无作法在色聚收与
前为异。】
「二戒俱是色聚所收以身口七业皆色损益若以心
为业者心念杀盗亦应犯故其实不尔伹以小机力
劣不约心论且就身口发无作体还防身口粗现业
非。」
【义释中四初判定二戒即作无作以下次释意身
口七业持之则损恶而益善毁之则损善而益恶
既容损益故归色聚若下三斥他宗彼宗不论心
犯故有此难然大乘瞥尔四分重缘亦据方便不
成果罪其下四彰教意无作为能防七支为所防
以色防色是彼所计。】
「故涅槃云从于身口获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
其心虽在恶无记中本所受戒不名漏失又心论云
卷三 第 250a 页 X41-0250.png
无作假色牟尼所说等。」
【次科涅槃初叙从发以下次显常存两言无作色
可为今据心论上句示体下句指證既是佛说可
验得实问前引涅槃虽无形色以證非色何以相
违答经收众计前后不定但执则俱非了则皆是
不足疑也问心论假色从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
法入中无作假色此谓对前五尘实碍之色故名
假耳问天台菩萨戒疏出戒体云不起而巳起即
性无作假色与此何殊答彼明真性随缘变起全
性成色对真名假名滥体别不可混同问假色与
下细色何别答若比心论则名体俱别若对戒疏
则名别体同由心所造善恶业种微细难知故名
细色馀如后说。】
「三就色聚三色分别。
此十一色义束为三如身色等为眼所属名可见有
对如五根四尘名不可见有对如法入中无作假色
是不可见无对。」
【第三总束中十二入中除意是心馀六尘五根名
十一色色尘一种见对两具五根四尘九色无形
故不可见根尘相偶故云有对法尘中色见对俱
无。】
「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口色声二法业性俱作戒体
非馀八色二无作者同用第三无对为体故心伽二
论云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见有对身口无作俱
【次科涅槃初叙从发以下次显常存两言无作色
可为今据心论上句示体下句指證既是佛说可
验得实问前引涅槃虽无形色以證非色何以相
违答经收众计前后不定但执则俱非了则皆是
不足疑也问心论假色从何得名答即如下云如
法入中无作假色此谓对前五尘实碍之色故名
假耳问天台菩萨戒疏出戒体云不起而巳起即
性无作假色与此何殊答彼明真性随缘变起全
性成色对真名假名滥体别不可混同问假色与
下细色何别答若比心论则名体俱别若对戒疏
则名别体同由心所造善恶业种微细难知故名
细色馀如后说。】
「三就色聚三色分别。
此十一色义束为三如身色等为眼所属名可见有
对如五根四尘名不可见有对如法入中无作假色
是不可见无对。」
【第三总束中十二入中除意是心馀六尘五根名
十一色色尘一种见对两具五根四尘九色无形
故不可见根尘相偶故云有对法尘中色见对俱
无。】
「今此二戒三色所收身口色声二法业性俱作戒体
非馀八色二无作者同用第三无对为体故心伽二
论云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见有对身口无作俱
卷三 第 250b 页 X41-0250.png
不可见无对。」
【正配中初总示身下别配初配作戒身色即初色
口声即次色二下次配无作身口所发故云二无
作也故下引證杂心伽论文同合引。】
「所以名无对者有对有三如五尘五根障碍有对二
五根七心境界有对三能缘心所缘有对出过此三
故曰无对也。」
【别释中即分十八界为三有对初根尘明对五尘
五根各对不通故云障碍即收前二色也次根识
明对六识并意根七并属心根识不滥各有分齐
故云境界三意法论对能缘是意所缘即法问无
作假色既属法入为意所缘何以得出第三有对
答后总明中自有问释。】
「四就色声本报方便分别。」
【第四标中本报即四大方便即四大动用此但简
二作无作则非二色所收如下自见。】
「身口作戒以方便色声为体。」
【二作标中身作简去本报但取方便口作唯是方
便则无所简。】
「就前身作是方便而非报者故心论云身动身方便
故由报色鼓动方便方便感二戒也。」
【身作中初科初牒示故下引据身即本报动身即
方便由下释所以虽依本报若非运动无由成业
故云方便感二戒即作与无作也若据无作下文
【正配中初总示身下别配初配作戒身色即初色
口声即次色二下次配无作身口所发故云二无
作也故下引證杂心伽论文同合引。】
「所以名无对者有对有三如五尘五根障碍有对二
五根七心境界有对三能缘心所缘有对出过此三
故曰无对也。」
【别释中即分十八界为三有对初根尘明对五尘
五根各对不通故云障碍即收前二色也次根识
明对六识并意根七并属心根识不滥各有分齐
故云境界三意法论对能缘是意所缘即法问无
作假色既属法入为意所缘何以得出第三有对
答后总明中自有问释。】
「四就色声本报方便分别。」
【第四标中本报即四大方便即四大动用此但简
二作无作则非二色所收如下自见。】
「身口作戒以方便色声为体。」
【二作标中身作简去本报但取方便口作唯是方
便则无所简。】
「就前身作是方便而非报者故心论云身动身方便
故由报色鼓动方便方便感二戒也。」
【身作中初科初牒示故下引据身即本报动身即
方便由下释所以虽依本报若非运动无由成业
故云方便感二戒即作与无作也若据无作下文
卷三 第 250c 页 X41-0250.png
自明此推能发故探明之。】
「问如何取别答亦一异也鼓动报身成方便色如屈
申跪拜何有异也又解不一有三别任运酬因是报
义长短高下是方便报色唯无记方便通三性报由
往业生方便由现起如水波喻湿动之相可以明也。」
【初问欲明二色差别答中初句总答鼓下别释初
明亦一以方便色全报动转无别有体故又下次
明亦异初别举有三初是动静异任运酬因非造
作故长短高下即屈申拜跪有作用故次约三性
异三即过现异如下总喻水湿喻本报波动即方
便。】
「问方便以报为体现色是无记何得说记业答色无
善恶从方便缘故说善恶。」
【次问方便无体全依本报所依现色体是无记则
非记业答中初示本报无记从下次明方便有记。】
「若尔经云何言善恶二心起时则善恶二色相现者
心论又云以清净心动身口色答从缘两现不妨彼
报体是无记由心善恶方便转现如刀照面长广不
「问如何取别答亦一异也鼓动报身成方便色如屈
申跪拜何有异也又解不一有三别任运酬因是报
义长短高下是方便报色唯无记方便通三性报由
往业生方便由现起如水波喻湿动之相可以明也。」
【初问欲明二色差别答中初句总答鼓下别释初
明亦一以方便色全报动转无别有体故又下次
明亦异初别举有三初是动静异任运酬因非造
作故长短高下即屈申拜跪有作用故次约三性
异三即过现异如下总喻水湿喻本报波动即方
便。】
「问方便以报为体现色是无记何得说记业答色无
善恶从方便缘故说善恶。」
【次问方便无体全依本报所依现色体是无记则
非记业答中初示本报无记从下次明方便有记。】
「若尔经云何言善恶二心起时则善恶二色相现者
心论又云以清净心动身口色答从缘两现不妨彼
报体是无记由心善恶方便转现如刀照面长广不
卷三 第 251a 页 X41-0251.png
同像转从缘而本面不改体虽无记不无相善顺上
文也。」
【转难中上云色无善恶则违经论经兼善恶论云
清净即是善色则显色有善恶那云无者答中初
正答从缘两现缘即心境善恶由于心境本报体
还无记由心善恶释上从缘文但举心心必因境
方便转现释上两现如下喻显刀喻心境之缘面
喻本报像喻方便体下结合方便转现故云相善
不违经论故云顺上问经云心起何不推心分善
恶耶答彼宗二业不谈心故问心论既同彼宗那
云心动色耶答彼宗非不明心但心为远助之缘
非正业体故云由心善恶方便转现是也。】
「言口作戒唯是方便以声非报法故也。」
【次口作中据声相差别莫不酬因但由鼓击方生
故唯方便并非质碍现色故非报法也。】
「二种无作非报非方便者以从作戒起故作戒既非
报是方便明知无作非二色。」
【无作中初科但约作戒相反以显无作非是二色。】
「故涅槃云非异色因谓非报也以报是方便色因方
便非报故说为异言不作异色因果者谓非方便色
也以方便是报色之果报非方便故说为异是以解
者云非二色。」
【次科初解中初释经文此文来意如次师引初句
方便望报方便名异色依报而起故报为因意谓
文也。」
【转难中上云色无善恶则违经论经兼善恶论云
清净即是善色则显色有善恶那云无者答中初
正答从缘两现缘即心境善恶由于心境本报体
还无记由心善恶释上从缘文但举心心必因境
方便转现释上两现如下喻显刀喻心境之缘面
喻本报像喻方便体下结合方便转现故云相善
不违经论故云顺上问经云心起何不推心分善
恶耶答彼宗二业不谈心故问心论既同彼宗那
云心动色耶答彼宗非不明心但心为远助之缘
非正业体故云由心善恶方便转现是也。】
「言口作戒唯是方便以声非报法故也。」
【次口作中据声相差别莫不酬因但由鼓击方生
故唯方便并非质碍现色故非报法也。】
「二种无作非报非方便者以从作戒起故作戒既非
报是方便明知无作非二色。」
【无作中初科但约作戒相反以显无作非是二色。】
「故涅槃云非异色因谓非报也以报是方便色因方
便非报故说为异言不作异色因果者谓非方便色
也以方便是报色之果报非方便故说为异是以解
者云非二色。」
【次科初解中初释经文此文来意如次师引初句
方便望报方便名异色依报而起故报为因意谓
卷三 第 251b 页 X41-0251.png
无作非方便所依之报色次句报望方便报名异
色方便成事故方便为果意谓无作不作报色所
起方便即显无作非二色也是下次结体相而云
解者即指前科。】
「又人解云如涅槃说菩提王子意疑比丘馀二性中
何不失戒佛答非异色因等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
本受不失唯就方便色中辨之非异色因者非受中
作也以作但一念故不作异色因果者又非随行作
无作也以俱短故既非此二明是受体无作形俱纵
入馀心不名失戒即心论解无作云如善受戒秽污
无记心现在前故法随生不名漏失。」
【次师解中初引本文彼三十四卷云菩提王子问
佛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失比丘戒否佛
言戒有七种(七支)从于身口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
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
又问以何因缘名无作色佛答如疏馀二性者即
恶无记唯下次示义释初句判定作戒巳非报故
无作但非方便耳非下别释初句作望无作故作
是异色发生无作故云因也但一念者极谢处也
次句言不作者谓非是受体所为也作是异色因
无作是果亦望受体无作故名为异随戒临境境
谢则止故云俱短上并简非既下显体馀心亦即
恶无记(怀素疏中破前二解别立解云谓元受戒善心色因非彼恶无记因故言非异色因
伹由感得自类善果不必能招恶无记果故云不作异色因果此以善性望馀二性为异色则非对前二
色方便成事故方便为果意谓无作不作报色所
起方便即显无作非二色也是下次结体相而云
解者即指前科。】
「又人解云如涅槃说菩提王子意疑比丘馀二性中
何不失戒佛答非异色因等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
本受不失唯就方便色中辨之非异色因者非受中
作也以作但一念故不作异色因果者又非随行作
无作也以俱短故既非此二明是受体无作形俱纵
入馀心不名失戒即心论解无作云如善受戒秽污
无记心现在前故法随生不名漏失。」
【次师解中初引本文彼三十四卷云菩提王子问
佛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失比丘戒否佛
言戒有七种(七支)从于身口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
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
又问以何因缘名无作色佛答如疏馀二性者即
恶无记唯下次示义释初句判定作戒巳非报故
无作但非方便耳非下别释初句作望无作故作
是异色发生无作故云因也但一念者极谢处也
次句言不作者谓非是受体所为也作是异色因
无作是果亦望受体无作故名为异随戒临境境
谢则止故云俱短上并简非既下显体馀心亦即
恶无记(怀素疏中破前二解别立解云谓元受戒善心色因非彼恶无记因故言非异色因
伹由感得自类善果不必能招恶无记果故云不作异色因果此以善性望馀二性为异色则非对前二
卷三 第 251c 页 X41-0251.png
色也)即下转證秽污即恶性诸文但云二性意以善
性是本所宜故前云三性据馀汎善故。】
「五就方便色声三性分别。
身口色声局善非馀如论文以善净心动身口故名
善作等。」
【第五作戒通简中此论戒体故局善性非馀二性
文證同前彼文具论三性文云善者净心身口动
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动如杀生等无记
者无记心身口动亦如是故云等也。】
「然初色中有二十种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
雾此十二色俱无记故高下长短方圆斜正此之八
色通三性也身作戒者唯取后八来往跪屈局收善
性。」
【别简色中初列诸色青等十二体貌显然名为显
色高下等八相形乃见名为形色前局无记俱非
情故后通三性该情非情故身下次明今体简判
色性往来跪屈则有高下长短相故。】
「就三声中简不受声如风铃等体唯无记不发业性
取馀二声谓因受声如言令等及因俱声如击鼓等
俱通三性今取善声为口作体。」
【次简声中初列诸声不受者谓诸无情物鼓击发
声无执受者故取馀二声者皆发业性故通举之
准明口作止取因受耳言因受者谓有四大为因
鼓击发声有所分别执受因俱者情与非情两相
性是本所宜故前云三性据馀汎善故。】
「五就方便色声三性分别。
身口色声局善非馀如论文以善净心动身口故名
善作等。」
【第五作戒通简中此论戒体故局善性非馀二性
文證同前彼文具论三性文云善者净心身口动
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动如杀生等无记
者无记心身口动亦如是故云等也。】
「然初色中有二十种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
雾此十二色俱无记故高下长短方圆斜正此之八
色通三性也身作戒者唯取后八来往跪屈局收善
性。」
【别简色中初列诸色青等十二体貌显然名为显
色高下等八相形乃见名为形色前局无记俱非
情故后通三性该情非情故身下次明今体简判
色性往来跪屈则有高下长短相故。】
「就三声中简不受声如风铃等体唯无记不发业性
取馀二声谓因受声如言令等及因俱声如击鼓等
俱通三性今取善声为口作体。」
【次简声中初列诸声不受者谓诸无情物鼓击发
声无执受者故取馀二声者皆发业性故通举之
准明口作止取因受耳言因受者谓有四大为因
鼓击发声有所分别执受因俱者情与非情两相
卷三 第 252a 页 X41-0252.png
兼故因受通三性者言令善恶醉梦无心中语因
俱如击钟鼓讲法礼诵为善作乐诫兵等为不善
无缘妄击等为无记今下次剋定今体简声局性
则无通滥。】
「言无作者通于二性无记非业局论禁警唯局善性。」
【无作中初通明局下明判禁警即今戒业。】
「六始终分别。
此善作中义通始终覈论成业据终非始以从请师
至二羯磨要心未畅善而非戒第三唱巳刹那思满
即善是戒。」
【第六唯明作戒不说无作故先标云善作等初解
中初文前判定以下释所以彼取业成方得名戒。】
「问一切善作尽是戒不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馀
十业伹单称善不名为戒。」
【问中欲彰戒善别故答中初判今作戒自下次指
馀汎善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馀善
反之故不名戒。】
「又解云始终通收并作戒体若唯一念前缘不如亦
应感戒然既不尔故知通收又身口色体为发戒缘
身作色者始终相续为眼所见口止之业非耳所闻
若唯第三当时无声应无口作故知通缘至三说满
论家剋取成就为言。」
【次解立理中初正立若下反质初举前缘不如难
又下次约口作止息难论下通前论意理无所妨。】
俱如击钟鼓讲法礼诵为善作乐诫兵等为不善
无缘妄击等为无记今下次剋定今体简声局性
则无通滥。】
「言无作者通于二性无记非业局论禁警唯局善性。」
【无作中初通明局下明判禁警即今戒业。】
「六始终分别。
此善作中义通始终覈论成业据终非始以从请师
至二羯磨要心未畅善而非戒第三唱巳刹那思满
即善是戒。」
【第六唯明作戒不说无作故先标云善作等初解
中初文前判定以下释所以彼取业成方得名戒。】
「问一切善作尽是戒不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馀
十业伹单称善不名为戒。」
【问中欲彰戒善别故答中初判今作戒自下次指
馀汎善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馀善
反之故不名戒。】
「又解云始终通收并作戒体若唯一念前缘不如亦
应感戒然既不尔故知通收又身口色体为发戒缘
身作色者始终相续为眼所见口止之业非耳所闻
若唯第三当时无声应无口作故知通缘至三说满
论家剋取成就为言。」
【次解立理中初正立若下反质初举前缘不如难
又下次约口作止息难论下通前论意理无所妨。】
卷三 第 252b 页 X41-0252.png
「有人云唯第三法一念而得不妨身相表口业故。」
【覆救中即前云身口得互造前跪表言故此则显
有口作还归前义。】
「今解戒是有为缘成缘法不请不乞后戒无从理须
如前通始终也故光律师因立三喻如麝如轮如独
乐也桑揄报色也匠治方便也与绳俱转作戒也废
绳独转无作戒也善生经中亦同斯喻。」
【今断中初叙法假缘后戒即是无作理下正判剋
取次师故下引喻有三但释独乐今效配之麝身
如报色割取如方便以香熏物如作戒香去气在
如无作轮谓车轮木体匠治运动自转比上独乐
合法可见引此可證作戒通于始终下指善生即
如前引如人手执极香臭木是也问此明身口色
声与成宗次师何异答前取相续法入所收此宗
不立相续唯归前二所摄。】
「上通为言作无作戒俱色为体故涅槃云戒有七种
从于身口有无作色善生经云是十种法或有作色
及无作色谓有庄严及成巳者或有作色无无作色
谓无方便及成巳者故萨婆多云初念戒色第二念
戒色等故知俱色。」
【明体相中初科初总示六门简辨故云通也故下
引證涅槃从身口者即作色也善生中释云庄严
者亦即方便变其语耳两云成巳即所发业问既
有作色那云无方便耶答身口虽动必加虔恪有
卷三 第 252c 页 X41-0252.png
成业用方名作业故号庄严苟非专剋虽徒运用
二戒俱无即如上引手执木石喻之可解如多论
云若轻浮心伹有教者亦止空动不发业性准知
作戒必取发业不唯身口动作而巳婆论初念具
兼作与无作第二念但唯无作故下一句通结三
文二戒俱色所据明矣。】
「问无作非对复非可见云何名色答不以见对用解
于色碍故名为色无作虽非见对然为四大造更相
障碍据所可分故名色也。」
【问答中初难蹑前三色所判答中初立义色具二
义一对二碍今此无作具下一义无下释成四大
谓地水火风有内外两别此即内四大也俱舍名
大种所造大取广遍义种即因生义即杂心云一
切身口业是色性因四大造故由能造是碍故所
造业身色口声善恶无记体性各异故云更相障
碍历然不混故云据所可分。】
「问无作是色色即是碍复对意根即是障对如何上
言出三有对答障对有二义一者能所俱对色故二
二戒俱无即如上引手执木石喻之可解如多论
云若轻浮心伹有教者亦止空动不发业性准知
作戒必取发业不唯身口动作而巳婆论初念具
兼作与无作第二念但唯无作故下一句通结三
文二戒俱色所据明矣。】
「问无作非对复非可见云何名色答不以见对用解
于色碍故名为色无作虽非见对然为四大造更相
障碍据所可分故名色也。」
【问答中初难蹑前三色所判答中初立义色具二
义一对二碍今此无作具下一义无下释成四大
谓地水火风有内外两别此即内四大也俱舍名
大种所造大取广遍义种即因生义即杂心云一
切身口业是色性因四大造故由能造是碍故所
造业身色口声善恶无记体性各异故云更相障
碍历然不混故云据所可分。】
「问无作是色色即是碍复对意根即是障对如何上
言出三有对答障对有二义一者能所俱对色故二
卷三 第 253a 页 X41-0253.png
者能所两缘俱障碍故如眼唯见色不闻声故名障
碍有对无作不尔虽对意根通缘非碍色非色别故
非障对。」
【次难问中初二句承上答文次二句蹑前三色中
判在法入故对意根即是障对者障即是碍双括
两文难前无对答中初汎叙对障初义五根是能
五尘为所二并是色此即对义也次义五根不能
互缘五尘不能互入文举眼根馀四例尔此即碍
义也无下正通来难虽对意根等者能通而所碍
反上次义意根通缘落谢五尘如前巳说色非色
别者能心而所色反上初义故非障对双结两非
故出有对也。】
「三列异执。
自金河巳后名教互张五部十八随机而举各谓指
南皆通经论年代绵远馀执渐离唯婆多正量上座
大众斯之四宗今盛西域此方所传四部乃翻今时
弘者昙无德部萨婆多部最为殷矣。」
【三列异执法执中初科为二初叙西竺分宗金河
者河中产阎浮金故以为名在拘尸城西北三四
里西至娑罗林不远即如来入灭之处谓佛灭巳
来也名教互张此句总举四位分部佛初灭度迦
叶结集即分二部一上座部窟内五百罗汉集者
二大众部窟外千人集者一百年后分为五部四
百年后分十八部(或二十部)下云馀执渐离即五百部
碍有对无作不尔虽对意根通缘非碍色非色别故
非障对。」
【次难问中初二句承上答文次二句蹑前三色中
判在法入故对意根即是障对者障即是碍双括
两文难前无对答中初汎叙对障初义五根是能
五尘为所二并是色此即对义也次义五根不能
互缘五尘不能互入文举眼根馀四例尔此即碍
义也无下正通来难虽对意根等者能通而所碍
反上次义意根通缘落谢五尘如前巳说色非色
别者能心而所色反上初义故非障对双结两非
故出有对也。】
「三列异执。
自金河巳后名教互张五部十八随机而举各谓指
南皆通经论年代绵远馀执渐离唯婆多正量上座
大众斯之四宗今盛西域此方所传四部乃翻今时
弘者昙无德部萨婆多部最为殷矣。」
【三列异执法执中初科为二初叙西竺分宗金河
者河中产阎浮金故以为名在拘尸城西北三四
里西至娑罗林不远即如来入灭之处谓佛灭巳
来也名教互张此句总举四位分部佛初灭度迦
叶结集即分二部一上座部窟内五百罗汉集者
二大众部窟外千人集者一百年后分为五部四
百年后分十八部(或二十部)下云馀执渐离即五百部
卷三 第 253b 页 X41-0253.png
随机举者推分派之由各谓指南明所见之异皆
通经论示所宗也绵即是长婆多是五部之一正
量即十八中一上座大众即根本二部此下次明
此方传译初明翻度言四部者僧祇本部之一十
诵五分四分即五部中三今下次示弘传二部最
殷即空有二宗殷即训盛。】
「然诸讲士偏竞不伦各尚学宗鲜怀通量自晋南迁
迄于陈世释门义府多师成实彼土传律偏弘十诵
以假名宗出有部体中原扰攘声教奔飞元魏高齐
大弘心论便依多杂出四分体。」
【别示此方中初科初叙偏执伦等也各尚学宗党
所习也鲜怀通量无大见也自下次叙宗乱初明
南朝古晋自宣帝至悯帝凡七帝皆都中原至元
帝渡江南始镇建业(即今金陵)凡十一帝自此分东西
两晋自东晋及宋齐梁陈并都江南故云南迁等
义府即学舍异名彼弘十诵乃准成论立色为体
中下次明北朝中原即京兆自西晋巳来分为十
六国故云扰攘即罹乱也奔飞谓零替也元魏高
齐并都于彼元是魏姓简曹魏拓跋魏高亦北齐
之姓简南齐萧氏彼弘四分乃依杂心多论立非
色心为体。】
「后有硕学通观两宗双出二体各用开律。」
【次科硕学者美其通博未知何人此师即依成实
出四分体准多杂出十诵体故云通观两宗等前
通经论示所宗也绵即是长婆多是五部之一正
量即十八中一上座大众即根本二部此下次明
此方传译初明翻度言四部者僧祇本部之一十
诵五分四分即五部中三今下次示弘传二部最
殷即空有二宗殷即训盛。】
「然诸讲士偏竞不伦各尚学宗鲜怀通量自晋南迁
迄于陈世释门义府多师成实彼土传律偏弘十诵
以假名宗出有部体中原扰攘声教奔飞元魏高齐
大弘心论便依多杂出四分体。」
【别示此方中初科初叙偏执伦等也各尚学宗党
所习也鲜怀通量无大见也自下次叙宗乱初明
南朝古晋自宣帝至悯帝凡七帝皆都中原至元
帝渡江南始镇建业(即今金陵)凡十一帝自此分东西
两晋自东晋及宋齐梁陈并都江南故云南迁等
义府即学舍异名彼弘十诵乃准成论立色为体
中下次明北朝中原即京兆自西晋巳来分为十
六国故云扰攘即罹乱也奔飞谓零替也元魏高
齐并都于彼元是魏姓简曹魏拓跋魏高亦北齐
之姓简南齐萧氏彼弘四分乃依杂心多论立非
色心为体。】
「后有硕学通观两宗双出二体各用开律。」
【次科硕学者美其通博未知何人此师即依成实
出四分体准多杂出十诵体故云通观两宗等前
卷三 第 253c 页 X41-0253.png
文定宗即准此师。】
「略叙其说须得本致故法正部难曰无作是色何故
杂心界品云无作虽非碍以作是碍故彼亦说为碍
如影随树动又业品云强质名为色无作亦非色也。」
【三中初科初二句标示恐人不晓诸宗颠乱故略
叙之令知来致故下引难法正部即弘四分者反
据离心难彼有部不合立色界品既云非碍显非
是色望作说碍无作非碍影随树动法喻可见业
品明云非色不足疑矣。】
「彼部通曰言无作非碍非色者不同可见不可见有
对色碍故言非色非碍非不是无对色碍若闻无作
虽非色碍谓是非色碍者即界品云过去色虽非碍
曾碍故未来色当碍故现在微尘虽非碍众微集则
碍岂以微尘不可触而得名非色然则微尘是微色
即是微碍故知非者谓非粗现之色碍也。」
【次科初释通前文非碍非色牒上两文有对色碍
谓五根五尘无对色碍即法入假色若下引论反
质又三初引文彼三世色并云非碍不可执此便
云非色岂以下质谬然下显正粗现色者如前十
四二十等且明假宗引据之误必应实宗反用成
论避繁不引故云略叙耳。】
「上明法执次明迷执。」
【迷执中初科问二执何分答法执则出体依宗文
据参乱迷执则出体差互文义俱乖莫不是巳非
「略叙其说须得本致故法正部难曰无作是色何故
杂心界品云无作虽非碍以作是碍故彼亦说为碍
如影随树动又业品云强质名为色无作亦非色也。」
【三中初科初二句标示恐人不晓诸宗颠乱故略
叙之令知来致故下引难法正部即弘四分者反
据离心难彼有部不合立色界品既云非碍显非
是色望作说碍无作非碍影随树动法喻可见业
品明云非色不足疑矣。】
「彼部通曰言无作非碍非色者不同可见不可见有
对色碍故言非色非碍非不是无对色碍若闻无作
虽非色碍谓是非色碍者即界品云过去色虽非碍
曾碍故未来色当碍故现在微尘虽非碍众微集则
碍岂以微尘不可触而得名非色然则微尘是微色
即是微碍故知非者谓非粗现之色碍也。」
【次科初释通前文非碍非色牒上两文有对色碍
谓五根五尘无对色碍即法入假色若下引论反
质又三初引文彼三世色并云非碍不可执此便
云非色岂以下质谬然下显正粗现色者如前十
四二十等且明假宗引据之误必应实宗反用成
论避繁不引故云略叙耳。】
「上明法执次明迷执。」
【迷执中初科问二执何分答法执则出体依宗文
据参乱迷执则出体差互文义俱乖莫不是巳非
卷三 第 254a 页 X41-0254.png
他并归备计故也。】
「如戒一受愿行须同焉有受依假宗随行实教故神
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及论随行皆依有部行
学非唯体相乖各亦乃缓急随情至于戒体理事不
同。」
【列示中初文初叙受随必同愿行即是受随异名
二戒相副不当差互故云焉有等故下明此方参
乱神州一统谓此方一统之内以曹魏时昙摩迦
罗依四分宗始行受戒自此至今天下同遵他部
虽翻未闻有用但制行受未有广律至姚秦时先
译十诵人即依承后翻四分置而不用至元魏法
聪首讲四分人犹执旧故多依有部也体相乖各
行不副愿也缓急随情教不归一也上取宗乱至
下次标体乖理事不同者初师依理馀皆约事。】
「如昔光师依理明体谓此圣法能为道务如钞所显。」
【正列中光师即元魏慧光律师依理者言理有二
一者大乘实理即常住真心不生灭性二者小乘
权理即生空真如生灭尽处但云依理为依何理
又戒由造作发生理是天然本尔又戒是缘生理
本无生若云此法能为道务者且法是能趣道是
所證今明法体而乃远取所證之理即今法体为
是何物耶今之禅讲多堕此见狂简斐然何足议
也指如钞者即标宗随相明戒法中。】
「齐末立体即受五缘由此体具便感前法此则说缘
「如戒一受愿行须同焉有受依假宗随行实教故神
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及论随行皆依有部行
学非唯体相乖各亦乃缓急随情至于戒体理事不
同。」
【列示中初文初叙受随必同愿行即是受随异名
二戒相副不当差互故云焉有等故下明此方参
乱神州一统谓此方一统之内以曹魏时昙摩迦
罗依四分宗始行受戒自此至今天下同遵他部
虽翻未闻有用但制行受未有广律至姚秦时先
译十诵人即依承后翻四分置而不用至元魏法
聪首讲四分人犹执旧故多依有部也体相乖各
行不副愿也缓急随情教不归一也上取宗乱至
下次标体乖理事不同者初师依理馀皆约事。】
「如昔光师依理明体谓此圣法能为道务如钞所显。」
【正列中光师即元魏慧光律师依理者言理有二
一者大乘实理即常住真心不生灭性二者小乘
权理即生空真如生灭尽处但云依理为依何理
又戒由造作发生理是天然本尔又戒是缘生理
本无生若云此法能为道务者且法是能趣道是
所證今明法体而乃远取所證之理即今法体为
是何物耶今之禅讲多堕此见狂简斐然何足议
也指如钞者即标宗随相明戒法中。】
「齐末立体即受五缘由此体具便感前法此则说缘
卷三 第 254b 页 X41-0254.png
为体。」
【次齐末者即高齐法愿律师五缘即能受人等五
种总缘此五乃能成之缘戒业是所感之法今若
指缘为体所感前法为是何物光师求之甚远愿
师取之太近中间法体杳然莫知岂非业理幽微
非常情之所测乎。】
「河北魏部虽依法数正解四分偏广多宗。」
【三中魏部即今魏府法数谓法相名数宗部各殊
然彼诸师名数乃依四分出体反用多宗即用色
为假宗体也。】
「江南晋师崇尚成实依论出体用通十诵。」
【四中晋师即东晋巳来传弘之者依成实论出十
诵体即用非色非心为有部体也。】
「斯并宗骨颠倒理味差僻摘揣过滥何可胜言。」
【总责中宗骨颠倒即后二师理味差僻即前二师
或可四师并具二过不唯此二过滥尤多如上略
述故不胜言唐朝怀素还依有部立色为体近世
霅川岳师融会假实以为一见乃谓成论非色非
心还即是色钞文既云非尘大之色明知是细色
耳且空有两宗竖义立体迭互斥夺矢石相反如
何和会以为一见若体不异何用分宗又但妄云
细色不知细色是何等物问彼据天台妙玄云成
论人云色是无教法不至无色界岂非成宗自召
为名答此乃成论诸师牒难有宗之语谓若以色
【次齐末者即高齐法愿律师五缘即能受人等五
种总缘此五乃能成之缘戒业是所感之法今若
指缘为体所感前法为是何物光师求之甚远愿
师取之太近中间法体杳然莫知岂非业理幽微
非常情之所测乎。】
「河北魏部虽依法数正解四分偏广多宗。」
【三中魏部即今魏府法数谓法相名数宗部各殊
然彼诸师名数乃依四分出体反用多宗即用色
为假宗体也。】
「江南晋师崇尚成实依论出体用通十诵。」
【四中晋师即东晋巳来传弘之者依成实论出十
诵体即用非色非心为有部体也。】
「斯并宗骨颠倒理味差僻摘揣过滥何可胜言。」
【总责中宗骨颠倒即后二师理味差僻即前二师
或可四师并具二过不唯此二过滥尤多如上略
述故不胜言唐朝怀素还依有部立色为体近世
霅川岳师融会假实以为一见乃谓成论非色非
心还即是色钞文既云非尘大之色明知是细色
耳且空有两宗竖义立体迭互斥夺矢石相反如
何和会以为一见若体不异何用分宗又但妄云
细色不知细色是何等物问彼据天台妙玄云成
论人云色是无教法不至无色界岂非成宗自召
为名答此乃成论诸师牒难有宗之语谓若以色
卷三 第 254c 页 X41-0254.png
为无教则应不至无色界无教既至彼天则显非
色明矣不究本文妄引为据聋瞽来学为害甚极。】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四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五
「四立正义。」
【四正义中问下列三宗何为正义答若对两论诸
师谈体未有指归则通指三问若准后问如正义
论熏本藏等则别指圆教。】
「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
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边缘非今论此法三宗分别。」
【示三宗中初科初略示体貌纳是能受心圣法即
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于业揽法为业
为道基本故名戒体体充正报心为总主故云心
胸初受则心为能纳法为所纳受巳则法为能依
心是所依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答若望未受但
名为法体是无情若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
此法有功乃名为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其
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
如戒体也丸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
色明矣不究本文妄引为据聋瞽来学为害甚极。】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四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五
「四立正义。」
【四正义中问下列三宗何为正义答若对两论诸
师谈体未有指归则通指三问若准后问如正义
论熏本藏等则别指圆教。】
「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
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边缘非今论此法三宗分别。」
【示三宗中初科初略示体貌纳是能受心圣法即
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于业揽法为业
为道基本故名戒体体充正报心为总主故云心
胸初受则心为能纳法为所纳受巳则法为能依
心是所依问即法是体法体何分答若望未受但
名为法体是无情若加期誓要缘领纳依心成业
此法有功乃名为体是故言法未必是体言体其
必是法如药丸喻药味各别如戒法也和合成丸
如戒体也丸非他物即药成丸虽异而同虽同而
卷三 第 255a 页 X41-0255.png
别如是知之依体起用即随行也今下次标宗别
释。】
「如萨婆多二戒同色者。」
【实法中萨婆多者以计标宗杂心俱舍毗昙并同
此见。】
「彼宗明法各有系用戒体所起依身口成随具辨业
通判为色业即戒体能持能损既是善法分成记用
感生集业其行在随论斯戒体愿讫形俱相从说为
善性记业以能起随生后行故。」
【示体中四初至为色叙彼所计各有系用即三界
系欲界粗段四大色界清净四大所造之业所感
之果皆是色法无色界天非四大造则无有色但
无四大造色不妨彼天亦有果色故杂心问云无
色界何故无戒耶答戒者是色彼中无色无四大
性故若彼有四大者亦应有戒彼宗计戒为色故
说彼天无戒成宗计为非色故说有戒随具辨业
具即身口能造是色所起亦色教与无教二法同
聚故云通判为色业即下二句次示色义由无教
体持则肥充犯则羸损有增损义故立为色既下
三明业性本报无记从善恶缘方便转现戒是善
法教无教体二并善色既不推心造故云分成记
用力用既弱不能感果故推随行能生集业谓招
生之业体是集因故云集业论下四结示体相愿
讫即作谢形俱谓无作至于终身望后随行得名
释。】
「如萨婆多二戒同色者。」
【实法中萨婆多者以计标宗杂心俱舍毗昙并同
此见。】
「彼宗明法各有系用戒体所起依身口成随具辨业
通判为色业即戒体能持能损既是善法分成记用
感生集业其行在随论斯戒体愿讫形俱相从说为
善性记业以能起随生后行故。」
【示体中四初至为色叙彼所计各有系用即三界
系欲界粗段四大色界清净四大所造之业所感
之果皆是色法无色界天非四大造则无有色但
无四大造色不妨彼天亦有果色故杂心问云无
色界何故无戒耶答戒者是色彼中无色无四大
性故若彼有四大者亦应有戒彼宗计戒为色故
说彼天无戒成宗计为非色故说有戒随具辨业
具即身口能造是色所起亦色教与无教二法同
聚故云通判为色业即下二句次示色义由无教
体持则肥充犯则羸损有增损义故立为色既下
三明业性本报无记从善恶缘方便转现戒是善
法教无教体二并善色既不推心造故云分成记
用力用既弱不能感果故推随行能生集业谓招
生之业体是集因故云集业论下四结示体相愿
讫即作谢形俱谓无作至于终身望后随行得名
卷三 第 255b 页 X41-0255.png
善记故曰相从是则由教生无教无教起随行随
行能生集业集行招来报。】
「如律明业天眼所见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所造行
如实知之以斯文證正明业体是色法也。」
【次引律中即本律受戒犍度初引文彼明如来成
道始得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天眼中云菩萨以三昧定意
清净结使巳尽以清净天眼见众生生者死者(果报)
善色恶色(业相)善趣恶趣(因中果相)若贵若贱(善恶各有贵贱此因
中果有差别)随众生所造行皆悉知之即自察知此众
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邪见诽谤贤圣造邪见
业报身坏命终堕地狱畜生饿鬼中(此释上恶色恶趣等)复
观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见不诽谤贤圣
造正见业报身坏命终生天上人中(此释善色善趣)是谓
见众生天眼智等(旧云指十诵者非)即如律中佛诃目连
不应以天眼观人持犯十诵多论亦同制之又十
诵云天眼观犯罪比丘如驶雨等并谓彻见善恶
色故至于鬼报五通世俗术数尚有见者况圣人
修得天眼耶以下次取證若此明色乃佛本怀诸
论争分未穷斯意况弘论者罔测可知。】
「如上引色或约诸尘此从缘说或约无对此从对说
虽多引明用显业色然此色体与中阴同微细难知
唯天眼见见有相貌善恶历然岂约尘对用通色性
诸师横判分别所由考其业量意言如此。」
【三中牒前所立或约诸尘谓无作假色判归法入
行能生集业集行招来报。】
「如律明业天眼所见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所造行
如实知之以斯文證正明业体是色法也。」
【次引律中即本律受戒犍度初引文彼明如来成
道始得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天眼中云菩萨以三昧定意
清净结使巳尽以清净天眼见众生生者死者(果报)
善色恶色(业相)善趣恶趣(因中果相)若贵若贱(善恶各有贵贱此因
中果有差别)随众生所造行皆悉知之即自察知此众
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邪见诽谤贤圣造邪见
业报身坏命终堕地狱畜生饿鬼中(此释上恶色恶趣等)复
观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正见不诽谤贤圣
造正见业报身坏命终生天上人中(此释善色善趣)是谓
见众生天眼智等(旧云指十诵者非)即如律中佛诃目连
不应以天眼观人持犯十诵多论亦同制之又十
诵云天眼观犯罪比丘如驶雨等并谓彻见善恶
色故至于鬼报五通世俗术数尚有见者况圣人
修得天眼耶以下次取證若此明色乃佛本怀诸
论争分未穷斯意况弘论者罔测可知。】
「如上引色或约诸尘此从缘说或约无对此从对说
虽多引明用显业色然此色体与中阴同微细难知
唯天眼见见有相貌善恶历然岂约尘对用通色性
诸师横判分别所由考其业量意言如此。」
【三中牒前所立或约诸尘谓无作假色判归法入
卷三 第 255c 页 X41-0255.png
即是法尘此对作戒色声二尘故云此从缘说缘
即作戒或约无对谓无作体是不可见无对即翻
作戒二种有对故云此从对说虽下次斥其不达
仍举中阴例显业色无色天报类亦同之中阴亦
名中有谓六趣之外幽阴业识未至前趣在死生
之间故名中阴有云极善恶者乘业趣生非善非
恶四十九日堕在中阴形如婴孩上并小论一途
之说若准中阴经岁数久近不定形相大小各殊
应知中有亦是报处伹由小教不谈细色故非趣
摄耳如来由此说业为色诸师不晓立义强分故
云岂约尘对等诸下三结其妄判即上实法六门
分别非理曰横量即体量意言谓胸臆自裁问假
宗业依心起故云身口是具今实法中那云随具
辨业答若就宗限实如来难然此所辨剋实从理
以深决浅故不局名教也问四分既明善色恶色
天眼所见那得谈体却云非色答彼明细色义通
大乘此谈非色正符宗意问今引四分出多宗体
未审多宗约何立色答如上巳辨自可分之问四
分细色与多宗假色何异答彼对诸尘此论心业
故不同也。】
「二依成实当宗分作与无作位体别者。」
【二假名宗标中言当宗者对前非正学宗故位体
别者对前二种体同故。】
「由此宗中分通大乘业由心起故胜前计分心成色
即作戒或约无对谓无作体是不可见无对即翻
作戒二种有对故云此从对说虽下次斥其不达
仍举中阴例显业色无色天报类亦同之中阴亦
名中有谓六趣之外幽阴业识未至前趣在死生
之间故名中阴有云极善恶者乘业趣生非善非
恶四十九日堕在中阴形如婴孩上并小论一途
之说若准中阴经岁数久近不定形相大小各殊
应知中有亦是报处伹由小教不谈细色故非趣
摄耳如来由此说业为色诸师不晓立义强分故
云岂约尘对等诸下三结其妄判即上实法六门
分别非理曰横量即体量意言谓胸臆自裁问假
宗业依心起故云身口是具今实法中那云随具
辨业答若就宗限实如来难然此所辨剋实从理
以深决浅故不局名教也问四分既明善色恶色
天眼所见那得谈体却云非色答彼明细色义通
大乘此谈非色正符宗意问今引四分出多宗体
未审多宗约何立色答如上巳辨自可分之问四
分细色与多宗假色何异答彼对诸尘此论心业
故不同也。】
「二依成实当宗分作与无作位体别者。」
【二假名宗标中言当宗者对前非正学宗故位体
别者对前二种体同故。】
「由此宗中分通大乘业由心起故胜前计分心成色
卷三 第 256a 页 X41-0256.png
色是依报心是正因故明作戒色心为体是则兼缘
显正相从明体由作初起必假色心无作后发异于
前缘故强目之非色心耳。」
【通示中初叙宗胜言分通者四分部中蕴大乘义
如下五种全乖小宗况明心造超过有部故云胜
也分下示体相初明作体分心成色若论成法则
内外色报率由心造若约成业则身口动作皆但
是心色是依报等者若内外相望则国土为依四
生为正若因果相望则色报为依心识为正兼缘
即依报之色显正即正因之心此明二法不相舍
离故曰相从由下次辨无作反作为名不由色心
造作故异前缘法体虽有而非色心无由名状且
用二非以目其体故云强也。】
「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
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
不知何目强号非二。」
【考体中初科初正示业体上二句推发生之始言
由心者即第六识意思所造下二句示生巳之功
六复熏六故云还熏发体之心故云本心若论始
起则心为能生体是所生若约熏习则体为能熏
心为所熏心与业体互为能所有能有用能谓发
起后行用即防遏缘非心道下推本所立心无形
貌故曰冥昧伹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或号名色
即其义也本唯心造心冥色显所以兼之欲彰业
显正相从明体由作初起必假色心无作后发异于
前缘故强目之非色心耳。」
【通示中初叙宗胜言分通者四分部中蕴大乘义
如下五种全乖小宗况明心造超过有部故云胜
也分下示体相初明作体分心成色若论成法则
内外色报率由心造若约成业则身口动作皆但
是心色是依报等者若内外相望则国土为依四
生为正若因果相望则色报为依心识为正兼缘
即依报之色显正即正因之心此明二法不相舍
离故曰相从由下次辨无作反作为名不由色心
造作故异前缘法体虽有而非色心无由名状且
用二非以目其体故云强也。】
「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
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
不知何目强号非二。」
【考体中初科初正示业体上二句推发生之始言
由心者即第六识意思所造下二句示生巳之功
六复熏六故云还熏发体之心故云本心若论始
起则心为能生体是所生若约熏习则体为能熏
心为所熏心与业体互为能所有能有用能谓发
起后行用即防遏缘非心道下推本所立心无形
貌故曰冥昧伹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或号名色
即其义也本唯心造心冥色显所以兼之欲彰业
卷三 第 256b 页 X41-0256.png
体是彼所造故云穷出体性即此乃是示体之处
恐乱宗旨不欲指破学者思之如前色心各有五
义无作并无故号非二此明小教不可直示且附
权意别彰异名故云强目。】
「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
为形终戒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
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偏
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
【问答中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
识既常存种则无灭即违今宗命终失义故探取
后文为难以彰前后无违初四句牒后圆教文也
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难且举命终义通
四舍答中初二句总标思即缘境之心愿谓剋期
之誓愿约下别释初释下句愿有始终故有要期
谢行下次释上句思无限齐故种子不亡行即思
心行起愿后故曰超前故下双结上二句结上种
存下二句结上愿谢问两云强目是何教意答若
据本教翻作为名今取通意识达体貌即知二非
附权而立故云强耳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集业
何异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熏习委如下说
自昔传律皆以戒体为难虽祖训坦然奈后贤未
达霅溪则和会二非还同细色如前巳破增辉谓
非色非心乃是聚名毕竟其体是何法耶答种子
义也会正谓祖师谈种乃惭入大乘后又有人立
恐乱宗旨不欲指破学者思之如前色心各有五
义无作并无故号非二此明小教不可直示且附
权意别彰异名故云强目。】
「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
为形终戒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
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偏
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
【问答中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
识既常存种则无灭即违今宗命终失义故探取
后文为难以彰前后无违初四句牒后圆教文也
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难且举命终义通
四舍答中初二句总标思即缘境之心愿谓剋期
之誓愿约下别释初释下句愿有始终故有要期
谢行下次释上句思无限齐故种子不亡行即思
心行起愿后故曰超前故下双结上二句结上种
存下二句结上愿谢问两云强目是何教意答若
据本教翻作为名今取通意识达体貌即知二非
附权而立故云强耳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集业
何异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熏习委如下说
自昔传律皆以戒体为难虽祖训坦然奈后贤未
达霅溪则和会二非还同细色如前巳破增辉谓
非色非心乃是聚名毕竟其体是何法耶答种子
义也会正谓祖师谈种乃惭入大乘后又有人立
卷三 第 256c 页 X41-0256.png
为思种通慧僧录谓非色非心名下即体仍破增
辉名外别求以为骑牛讨牛今详诸说俱违祖教
霅溪则全迷假实馀师则不辨大小且识藏种子
非小教所谈故后立圆教始可言之诸师乃以四
分二非即是种子岂非大小相乱耶若可直示四
分宗师皆是四依岂得不知心种之义何以别立
二非号耶又若此宗便明种子后立圆教何为又
使假宗但有空名而无实体通慧虽不能究出体
相而斥诸家骑牛讨牛深有所以今谓若在假宗
定以二非为体约后圆教可云种子耳。】
「后约圆教明戒体者。」
【三圆教中先开大意略为五门。
初叙教本良以众生本有清净真常妙性由诸妄
念故受轮转如来欲令息妄归真故于寂场首制
心戒令息妄缘名为菩萨心地法门小机昧巳力
不堪任而又降迹鹿园方便提诱乃于菩萨戒中
摘取少分以为五八十具后既开显尽用付之所
以梵网顿制则具十夷善戒渐圆但列四重杀盗
巳制不复重明是知如来唯有一乘圆极妙戒华
严直与鹿苑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尔故云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即其意也二释名者前并小教此
是大乘以大决小不待受大即圆顿义也前二偏
计空有不均今悟教权名殊体一色与非色莫不
皆然即圆融义也前既从权一期赴物今此克实
辉名外别求以为骑牛讨牛今详诸说俱违祖教
霅溪则全迷假实馀师则不辨大小且识藏种子
非小教所谈故后立圆教始可言之诸师乃以四
分二非即是种子岂非大小相乱耶若可直示四
分宗师皆是四依岂得不知心种之义何以别立
二非号耶又若此宗便明种子后立圆教何为又
使假宗但有空名而无实体通慧虽不能究出体
相而斥诸家骑牛讨牛深有所以今谓若在假宗
定以二非为体约后圆教可云种子耳。】
「后约圆教明戒体者。」
【三圆教中先开大意略为五门。
初叙教本良以众生本有清净真常妙性由诸妄
念故受轮转如来欲令息妄归真故于寂场首制
心戒令息妄缘名为菩萨心地法门小机昧巳力
不堪任而又降迹鹿园方便提诱乃于菩萨戒中
摘取少分以为五八十具后既开显尽用付之所
以梵网顿制则具十夷善戒渐圆但列四重杀盗
巳制不复重明是知如来唯有一乘圆极妙戒华
严直与鹿苑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尔故云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即其意也二释名者前并小教此
是大乘以大决小不待受大即圆顿义也前二偏
计空有不均今悟教权名殊体一色与非色莫不
皆然即圆融义也前既从权一期赴物今此克实
卷三 第 257a 页 X41-0257.png
究竟显示即圆满义也具此诸意故名为圆。
三显体者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为
体诸佛所證安住其中众生所遗日用不觉包遍
十虚含育万有随顺物宜种种异说法界涅槃中
道实相圆觉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识
佛藏佛母等故于一法说种种名今依楞伽起信
唯识摄论以明藏识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
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真谛翻无
没识亦取任持不失之义)此有二宗唯识师谓真如随缘不生
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即真妄和合
识摄论师谓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是大菩萨佛果
證行此即全指真如为真识此亦如来随宜异说
后有宗师第八识外别立第九清净真识今准楞
伽略明三种经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
何等为三谓真识(即是真如)现识(亦名藏识)分别事识(亦名转识)
此约真如随缘不变不与妄合为真识不变随缘
和合现起为现识譬如明镜众色像现馀之七识
为分别事识用此三种统收诸说彼经又云如来
藏名阿赖耶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尔
不绝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
藏识今明此识体本真净随缘妄动积藏业种名
为第八转趣诸根为第七(名为传送亦名染污)流于心意为
第六遍至五根为五识所造成业第七揽归第八
含藏成熟来果果有善恶依正差别今就巳成差
三显体者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为
体诸佛所證安住其中众生所遗日用不觉包遍
十虚含育万有随顺物宜种种异说法界涅槃中
道实相圆觉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识
佛藏佛母等故于一法说种种名今依楞伽起信
唯识摄论以明藏识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
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真谛翻无
没识亦取任持不失之义)此有二宗唯识师谓真如随缘不生
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即真妄和合
识摄论师谓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是大菩萨佛果
證行此即全指真如为真识此亦如来随宜异说
后有宗师第八识外别立第九清净真识今准楞
伽略明三种经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
何等为三谓真识(即是真如)现识(亦名藏识)分别事识(亦名转识)
此约真如随缘不变不与妄合为真识不变随缘
和合现起为现识譬如明镜众色像现馀之七识
为分别事识用此三种统收诸说彼经又云如来
藏名阿赖耶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尔
不绝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
藏识今明此识体本真净随缘妄动积藏业种名
为第八转趣诸根为第七(名为传送亦名染污)流于心意为
第六遍至五根为五识所造成业第七揽归第八
含藏成熟来果果有善恶依正差别今就巳成差
卷三 第 257b 页 X41-0257.png
别法中了无差别故云唯识即知十界依正因果
同一识体未有一法而非识者楞伽偈云譬如巨
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今明
戒体造虽在六起必因八造巳成种还依于八问
八识之相可得知乎答通而为言法法皆是别就
巳身现前阴入无非识变始来末去任持报命六
识依止忆持往事睡眠魂梦故习瞥起皆可知也
四出立意问二宗谈体自足何须别立圆教答两
宗出体教限各殊若唯依彼则辨体不明若复不
依则宗途紊乱故准二经别立一教穷理尽性究
竟决了使夫学者修持有托发趣知归为诸有福
田绍众圣因种兴隆佛法超越生死万劫未闻此
生获遇除兹一道更无馀途若非究我祖乘须信
投心无地一生虚度岂不误哉鸣呼。
五示所据问依何教义立此教耶答下引法华涅
槃二经为證法华开声闻而作佛涅槃扶小律以
谈常舍此二经馀无此义华严隔出方等弹诃是
以梵网斥二乘为邪见学则有违善戒指小法为
方便不学成犯二部之异于此自明问前二云宗
此标教者答据云三宗理无偏局然既别标不无
其致由前两计各有宗党今此直以大乘圆义以
决前体故但云教耳。】
「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
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
同一识体未有一法而非识者楞伽偈云譬如巨
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今明
戒体造虽在六起必因八造巳成种还依于八问
八识之相可得知乎答通而为言法法皆是别就
巳身现前阴入无非识变始来末去任持报命六
识依止忆持往事睡眠魂梦故习瞥起皆可知也
四出立意问二宗谈体自足何须别立圆教答两
宗出体教限各殊若唯依彼则辨体不明若复不
依则宗途紊乱故准二经别立一教穷理尽性究
竟决了使夫学者修持有托发趣知归为诸有福
田绍众圣因种兴隆佛法超越生死万劫未闻此
生获遇除兹一道更无馀途若非究我祖乘须信
投心无地一生虚度岂不误哉鸣呼。
五示所据问依何教义立此教耶答下引法华涅
槃二经为證法华开声闻而作佛涅槃扶小律以
谈常舍此二经馀无此义华严隔出方等弹诃是
以梵网斥二乘为邪见学则有违善戒指小法为
方便不学成犯二部之异于此自明问前二云宗
此标教者答据云三宗理无偏局然既别标不无
其致由前两计各有宗党今此直以大乘圆义以
决前体故但云教耳。】
「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
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
卷三 第 257c 页 X41-0257.png
故律中云欲修梵行尽苦源者便命召之入圣戒数
此根利也后渐浇浊不可示本乃就傍缘广闻衢路
终依心起妄分前境。」
【立教中初句标示警意缘者此明一切诸戒皆我
心业世尊如业制法而警悟之无别有戒众生业
无量故戒亦无量业无尽故戒亦无尽当知二百
五十三千八万无量律仪非他法也以下正释初
叙教本心为境转故随妄心境相合故兴业习妄
既久动便随尘故兴妄会会即合也沦历长劫愈
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叙众生
妄业无穷是下次叙如来因业立戒令息妄业妄
业巳息苦果亦倾不沦生死故能返本还悟自
心也故下次示机差又二初明利根善来受者
一闻开悟了知妄业即自制心便求脱离位在初
果故云圣戒欲修梵行返妄业也尽苦源者脱生
死也生死是苦烦惑为源惑破理显故云尽也此
借偏文以證圆戒须知三道浅深不同断證有异
后下次明钝根羯磨等受者迷心逐境即从境制
就傍缘者缘即是境广开衢路谓说略制广篇聚
重轻待缘而制初唯三语后加白四总别诸缘始
终圆具法随境制受从境发虽云缘境实自心生
故云终依等。】
「愚人谓异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缘
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
此根利也后渐浇浊不可示本乃就傍缘广闻衢路
终依心起妄分前境。」
【立教中初句标示警意缘者此明一切诸戒皆我
心业世尊如业制法而警悟之无别有戒众生业
无量故戒亦无量业无尽故戒亦无尽当知二百
五十三千八万无量律仪非他法也以下正释初
叙教本心为境转故随妄心境相合故兴业习妄
既久动便随尘故兴妄会会即合也沦历长劫愈
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叙众生
妄业无穷是下次叙如来因业立戒令息妄业妄
业巳息苦果亦倾不沦生死故能返本还悟自
心也故下次示机差又二初明利根善来受者
一闻开悟了知妄业即自制心便求脱离位在初
果故云圣戒欲修梵行返妄业也尽苦源者脱生
死也生死是苦烦惑为源惑破理显故云尽也此
借偏文以證圆戒须知三道浅深不同断證有异
后下次明钝根羯磨等受者迷心逐境即从境制
就傍缘者缘即是境广开衢路谓说略制广篇聚
重轻待缘而制初唯三语后加白四总别诸缘始
终圆具法随境制受从境发虽云缘境实自心生
故云终依等。】
「愚人谓异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缘
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
卷三 第 258a 页 X41-0258.png
【次根器中初叙钝者妄计言愚人者谓佛世昧心
之者计为他法佛亦随之假名字说通论诸部不
出三见一多宗计色二僧祇计为心三成宗计非
色心(此三并就无作为言然僧祇计心但据第六能造以明所造不同今宗所明心种此依章
安涅槃疏出之)窃详此文正决当今所受之体前明细色
巳破有宗今此唯决四分作无作耳作戒心造彼
兼色故无作心种彼谓非色心故此由佛世机悟
有殊致使灭后分宗各计故涅槃云我于经中或
说为色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非色诸比丘便云
非色皆由不解我意(谓不知佛方便说故)智下次叙利根易
悟初明因教悟解境即情与非情二谛等境缘即
随境所制尘沙等法二皆心作则一切唯心不下
次明思惟观察既达唯心则随所动用不缘外境
摄心反照伹见一识识即心体不守自性随染净
缘造黑白业成善恶报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别
故云有彼此也无始不了遍法界境造虚妄业出
没生死是故如来如法界境制无边戒戒无别体
即虚妄业如淫盗等岂别有戒纵妄成业禁业名
戒故事钞云未受巳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
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又善生中
众生大地草木海水虚空五并无边戒亦同等并
此意也。】
「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
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卷三 第 258b 页 X41-0258.png
【三所受体中前明利根未受之前巳发大解此明
修證先须禀戒初句希求脱离了犹尽也妄情之
言通含见思无明等惑次句反观往业无始惯
习积恶时深虽达唯心卒难调制若非戒法静业
无由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锁如马辔勒如捉盗
贼截生死流发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门所以
三乘圣人并由斯迹舍此修道枉费时功却步求
前终无所至矣故下如缘纳法初二句示作业作
法之言通收始终方便正受熏妄心者假前胜境
发动胜心此心反妄即是真心以真熏妄令妄不
起即如钞云以巳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
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此即能熏妄为所熏此
即作熏犹如烧香熏诸秽气也下三句正明无作
由熏成业业圆成种种有力用不假施造任运恒
熏妄种冥伏妄念不起此无作熏犹如香尽馀气
常存也初句示所依处亦是所熏也次句显能依
体亦即能熏也善即简恶种子是喻如世谷果皆
有种子略说十义一从众缘生二体性各异三生
性常存四任运滋长五含畜根条华叶等物六虽
复含畜相不可得七遇时开绽八子果不差九展
转相续十出生倍多无作具此故以比焉然种子
名通义须细简初约十界四趣为恶馀六是善次
就善中人天有漏四圣无漏三就圣中三乘是偏
是权唯佛是圆是实今此戒种文唯简恶若望人
卷三 第 258c 页 X41-0258.png
天是无漏种若望偏权是圆实种行者当知本所
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故萨遮尼犍云如来功
德庄严之身以受戒为本持戒为始又法华云佛
种从缘起即斯义也下句结示正义所立唯此问
种子之名通小教否答名通体别由彼不谈识藏
虽名种子还目色与非色故杂心云调达造逆灭
善种子入无间狱即知种名不专大教问大小同
异可得闻乎答若论心色变造则大小皆同伹小
教唯谈六识不穷发起之本不示所依之处是故
有部收归法尘假宗非二所摄今明唯识则发起
有从依持得所如上楞伽海浪之喻浪从海起还
复海中又如天台菩萨戒疏云戒体者不起而巳
起即性无作假色全性而起还依性住经生不灭
良由于此问此与菩萨戒体如何分异答必有同
异当自寻之问既发此体后用受菩萨戒否若不
须受即应约大判持犯耶若云须受则无作业为
重发否问性无作假色与种子如何并须细求不
可相滥。】
「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
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
能静妄源若不勤察微纵妄心还熏本妄更增深重。」
【次随行中二初明谨奉初句蹑前受体故下正叙
随行初句明力言有常者运运不息生生常住故
次句明能言后习者有其二别一者习因彻至未
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故萨遮尼犍云如来功
德庄严之身以受戒为本持戒为始又法华云佛
种从缘起即斯义也下句结示正义所立唯此问
种子之名通小教否答名通体别由彼不谈识藏
虽名种子还目色与非色故杂心云调达造逆灭
善种子入无间狱即知种名不专大教问大小同
异可得闻乎答若论心色变造则大小皆同伹小
教唯谈六识不穷发起之本不示所依之处是故
有部收归法尘假宗非二所摄今明唯识则发起
有从依持得所如上楞伽海浪之喻浪从海起还
复海中又如天台菩萨戒疏云戒体者不起而巳
起即性无作假色全性而起还依性住经生不灭
良由于此问此与菩萨戒体如何分异答必有同
异当自寻之问既发此体后用受菩萨戒否若不
须受即应约大判持犯耶若云须受则无作业为
重发否问性无作假色与种子如何并须细求不
可相滥。】
「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
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
能静妄源若不勤察微纵妄心还熏本妄更增深重。」
【次随行中二初明谨奉初句蹑前受体故下正叙
随行初句明力言有常者运运不息生生常住故
次句明能言后习者有其二别一者习因彻至未
卷三 第 259a 页 X41-0259.png
来二者习果即后三佛今明起后且据因论起下
诸句明用能忆谓时中不忘能持谓执守不失能
防谓尘缘不侵由忆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无
前无后随心动用语该始终熏本识者此随行中
熏通作无作展转有四一对境差别二起心前后
三来报相续四入位阶差静妄源者语通因果准
下修显圆證三身则究竟永尽故云静也若下次
明慢犯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纵即瞥尔念下二句
反上戒熏问瞥尔增妄即应有犯若有犯者则与
菩萨戒何异耶答制业分之即无有滥问熏有几
种答初受作戒熏熏成无作次则无作熏熏起随
行三则随中作无作熏还资本体若论所熏通熏
心识问如起信说内外二熏此属何收答彼以真
如为内熏师友教法为外熏今以一识本真则为
内熏作无作戒并外熏耳。】
「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
以妄覆真不令明净故须修显名法身佛。」
【三举因果中先知来意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
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又复本来自在具足方
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相故翻成结业又复本来
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今
欲反本故立三誓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
染行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證法身佛名为断
德二者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
诸句明用能忆谓时中不忘能持谓执守不失能
防谓尘缘不侵由忆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无
前无后随心动用语该始终熏本识者此随行中
熏通作无作展转有四一对境差别二起心前后
三来报相续四入位阶差静妄源者语通因果准
下修显圆證三身则究竟永尽故云静也若下次
明慢犯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纵即瞥尔念下二句
反上戒熏问瞥尔增妄即应有犯若有犯者则与
菩萨戒何异耶答制业分之即无有滥问熏有几
种答初受作戒熏熏成无作次则无作熏熏起随
行三则随中作无作熏还资本体若论所熏通熏
心识问如起信说内外二熏此属何收答彼以真
如为内熏师友教法为外熏今以一识本真则为
内熏作无作戒并外熏耳。】
「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用为法佛清净心也
以妄覆真不令明净故须修显名法身佛。」
【三举因果中先知来意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
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又复本来自在具足方
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相故翻成结业又复本来
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今
欲反本故立三誓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
染行趣无作解脱门复本清净證法身佛名为断
德二者立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
卷三 第 259b 页 X41-0259.png
脱门复本自在證报身佛名为智德三者立度众
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
平等證应身佛名为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
脱三佛三德随举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
一一皆尔言有前后理无各别如是心受即发圆
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华严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净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云欲见佛性證
大涅槃当须持戒等皆此意也初科初句召今受
者次句劝令思修此行谓白四所受声闻戒也
此二句该下三聚初摄律仪又二初标因果即之
一字点小为大乃是圆宗融会之意智论以八十
诵即尸罗波罗蜜胜鬘谓毗尼即大乘学须得此
意可通彼文律仪禁恶止业破惑彻至究竟清净
心者即法身体以下次明所以初二句叙昔迷不
明净者贪染所障失本净故次二句显今悟须修
显者禀戒破障即能显之因法身即所显之果。】
「以妄覆真绝于智用故勤观察大智由生即摄善法
名报身佛。」
【二明摄善法初二句叙迷绝智用者愚痴所障遗
本明故故下显悟勤观察者修善破障此即是因
报佛是果。】
「以妄覆真妄缘憎爱故有彼我生死轮转今返妄源
知生心起不妄违恼将护前生是则名为摄众生戒
生通无量心护亦尔能熏藏本为化身佛随彼心起
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复本
平等證应身佛名为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
脱三佛三德随举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
一一皆尔言有前后理无各别如是心受即发圆
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华严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净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云欲见佛性證
大涅槃当须持戒等皆此意也初科初句召今受
者次句劝令思修此行谓白四所受声闻戒也
此二句该下三聚初摄律仪又二初标因果即之
一字点小为大乃是圆宗融会之意智论以八十
诵即尸罗波罗蜜胜鬘谓毗尼即大乘学须得此
意可通彼文律仪禁恶止业破惑彻至究竟清净
心者即法身体以下次明所以初二句叙昔迷不
明净者贪染所障失本净故次二句显今悟须修
显者禀戒破障即能显之因法身即所显之果。】
「以妄覆真绝于智用故勤观察大智由生即摄善法
名报身佛。」
【二明摄善法初二句叙迷绝智用者愚痴所障遗
本明故故下显悟勤观察者修善破障此即是因
报佛是果。】
「以妄覆真妄缘憎爱故有彼我生死轮转今返妄源
知生心起不妄违恼将护前生是则名为摄众生戒
生通无量心护亦尔能熏藏本为化身佛随彼心起
卷三 第 259c 页 X41-0259.png
无往不应犹如水月任机大小。」
【三明摄众生亦名饶益有情初叙迷憎爱即障忘
本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别故受生死杂报今下显
悟初二句开平等解知生心起亦唯识变彼我同
体无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将护之言通含四
弘誓四等心四摄行是下二句结名上是修因生
通下即感果初二句心境相应次二句慈熏成果
次四句明随缘起应如水月者水喻机感月喻垂
应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随器大小波澄影现慈善
根力感应难思问三聚三身为同为别答语异义
一随举一戒三聚具足随举一聚互具亦然故知
初受圆发三誓随中奉持圆修三行成因感果圆
證三身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
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无差因果不二能如此
者始名圆戒是波罗蜜即究竟木叉也是知行人
若发此心若获此体当知即是三佛之种如何自
轻不加珍敬然虽三戒彼此互具至于修奉恒用
摄生则能任运含摄一切岂止馀聚耶问教有分
齐何须此示答为成本宗分通义故何以然耶如
前善戒五十具等迭为方便是故受五习十受十
习具受具习大故前三戒并名方便假宗知权不
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为禀大之先容所以钞叙
发心为成三聚此明随行次对三身愿行相扶彼
此交映彼则期心后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见圆宗
【三明摄众生亦名饶益有情初叙迷憎爱即障忘
本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别故受生死杂报今下显
悟初二句开平等解知生心起亦唯识变彼我同
体无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将护之言通含四
弘誓四等心四摄行是下二句结名上是修因生
通下即感果初二句心境相应次二句慈熏成果
次四句明随缘起应如水月者水喻机感月喻垂
应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随器大小波澄影现慈善
根力感应难思问三聚三身为同为别答语异义
一随举一戒三聚具足随举一聚互具亦然故知
初受圆发三誓随中奉持圆修三行成因感果圆
證三身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
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无差因果不二能如此
者始名圆戒是波罗蜜即究竟木叉也是知行人
若发此心若获此体当知即是三佛之种如何自
轻不加珍敬然虽三戒彼此互具至于修奉恒用
摄生则能任运含摄一切岂止馀聚耶问教有分
齐何须此示答为成本宗分通义故何以然耶如
前善戒五十具等迭为方便是故受五习十受十
习具受具习大故前三戒并名方便假宗知权不
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为禀大之先容所以钞叙
发心为成三聚此明随行次对三身愿行相扶彼
此交映彼则期心后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见圆宗
卷三 第 260a 页 X41-0260.png
深有来致若尔既显分通何须别立答义虽通大
教终局小不可滥通故须别立随意尽理不乱宗
途请观前明实宗无一心字次述假宗无一种字
始见圣师深体权实自馀凡愚未足拟议也。】
「此明略辨三宗戒体少异由来涉言语矣。」
【三指略中初结前明合作门言略辨者示不尽故
言少异者若据教宗名义不滥论其业体毕竟常
同当知细色及以二非无非种子伹是如来随宜
异说耳由来即指此门从初至此涉言语者言其
繁也。】
「今行学者多依随戒忪焭守护不知战兢本有何意
若不为出空奉外仪或以污心为名为利谄诳无惭
诈现持戒心为业本终坠生死不如不受无犯持也
但顺故业减损集因。」
【次嘱累中初科初叙迷本言行学者命奉戒之士
忪织容反惊惧也[劳-力+儿]瞿营反孤独也战兢蹑上忪
[劳-力+儿]若下次彰过失初明无益但心无诣不妨持奉
不为出者谓志无远趣也此中明出须论究尽二
种生死或下示有损污心是总标各利等即别示
为名利者犹知持戒若谄诈等并破毁者心为业
本等总上诸人空奉者不失人伦污心者不免恶
道因戒所坠反不如无由本受具为反故业今乃
增新何如顺故随行十善终得出离故云减集因
也(或可故业即轮王十善涅槃所谓旧医旧戒之例)。】
教终局小不可滥通故须别立随意尽理不乱宗
途请观前明实宗无一心字次述假宗无一种字
始见圣师深体权实自馀凡愚未足拟议也。】
「此明略辨三宗戒体少异由来涉言语矣。」
【三指略中初结前明合作门言略辨者示不尽故
言少异者若据教宗名义不滥论其业体毕竟常
同当知细色及以二非无非种子伹是如来随宜
异说耳由来即指此门从初至此涉言语者言其
繁也。】
「今行学者多依随戒忪焭守护不知战兢本有何意
若不为出空奉外仪或以污心为名为利谄诳无惭
诈现持戒心为业本终坠生死不如不受无犯持也
但顺故业减损集因。」
【次嘱累中初科初叙迷本言行学者命奉戒之士
忪织容反惊惧也[劳-力+儿]瞿营反孤独也战兢蹑上忪
[劳-力+儿]若下次彰过失初明无益但心无诣不妨持奉
不为出者谓志无远趣也此中明出须论究尽二
种生死或下示有损污心是总标各利等即别示
为名利者犹知持戒若谄诈等并破毁者心为业
本等总上诸人空奉者不失人伦污心者不免恶
道因戒所坠反不如无由本受具为反故业今乃
增新何如顺故随行十善终得出离故云减集因
也(或可故业即轮王十善涅槃所谓旧医旧戒之例)。】
卷三 第 260b 页 X41-0260.png
「故百论中罪福俱舍为天持戒名不净也又成论云
行者深心不乐为罪名净持戒持世佛藏云若不为
除我倒而持戒者名破戒人广诃如彼。」
【引證中百论罪福俱舍是正教也彼云有漏净福
(即人天也)无常故尚应舍何况杂罪福为天持戒明求
福之过彼云持戒有二一者不净二者净何等不
净谓持戒求乐报一者生天二者人中富贵何等
为净行者作念一切善法戒为根本持戒则心不
悔心不悔则欢喜欢喜则心乐心乐则得一心(得定)
得一心则生实智(发慧)智生则得厌得厌则离欲得
解脱解脱则得涅槃是名净持戒成论但是畏罪
还无所诣据彼为是今引彰过(如钞引證罪分济是也)佛藏
我倒即本惑不为除惑非求解脱故下指广者彼
喻蝙蝠入穴为鼠飞空为鸟既不入说恣僧众不
名出家复不入王者役使不名白衣等如资持记
具引今准事钞持犯篇四种分齐可括诸文一贼
分齐即上名利谄诈等二罪分齐即成论不乐为
罪三福分齐即百论为天持戒四道分齐道通三
乘无非出离前令返妄下诫域心必指佛道是今
分齐。】
「今识前缘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矣故经云十方
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说既知此意当护
如命如浮囊也故文云我为弟子结戒巳宁死不犯
又如涅槃中罗刹之喻。」
卷三 第 260c 页 X41-0260.png
【三重劝中初示所归识前缘者尘沙万境无边制
法无始颠倒迷为外物故受轮转今知唯识无有
外尘故正受时遍缘法界勇发三誓翻昔三障由
心业力结成种子目为戒体应知能缘所缘能发
所发能熏所熏无非心性心无边故体亦无边心
无尽故戒亦无尽当知即是发菩提心修大慈行
求无上果此名实道此即大乘三世如来十方诸
佛示生唱灭顿开渐诱百千方便无量法门种种
施为莫不由此故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此
即行人域心之处然而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
怯懦容退菩提故须期生弥陀净土况复圆宗三
聚即是上品三心律仪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
即是深心摄生利物即回向发愿心既具三心必
登上品得无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无退屈
此又行人究竟域心之处矣故下引證即法华开
显文也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
本(十二部中九部属小乘同归一佛乘故)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
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土中唯有一
乘法(十方皆尔不独释迦)无二亦无三(大小相对为二三乘相对为三)除佛
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馀乘
修證因果色非色等皆方便假名耳)既下劝修初句蹑上开悟由识
前缘若起毁犯即是犯自心故增妄业故沦生死
故污佛种故退菩提故失功德利故大小经论广
劝奉持虽不显彰圣意在此若不知此得失尚微
卷三 第 261a 页 X41-0261.png
既知此巳所获既深所失亦大理须谨摄不可微
纵当下结劝奉持命与浮囊世人所重且举为喻
诸经论说鹅珠草系海板比丘皆忘生护戒则寿
命浮囊亦未足为重也文云即本律释同戒文宁
死不犯不啻命故涅槃罗刹乞浮囊乃至尘许菩
萨不与譬护吉罗委如钞记。】
「问如上所斥须识宗途律是小乘岂怀大解矛盾自
扣如何会通。」
【释疑中初问初四句责其昧教如上斥者即指前
诃不知本等文下二句难其相违宋人有卖矛盾
卖矛则誇其利卖盾则诧其坚或人难曰用子矛
剌子盾如之何因而无对后世以喻自言相违扣
通上去二音击也。】
「答大小俱心律仪不异卿不见前出家学本故兴此
难非矛盾也。」
【答中初科初约义会同实法唯色假部兼缘又实
法唯制身口假宗通于三业并是方便假名字说
约圆克实发体则无非心造故云大小俱心所制
则皆归妄念故云律仪不异卿下责其自昧卿即
召彼难者出家学本即前释出家七门中后二门
也。】
「何况四分通明佛乘故沓婆厌无学知非牢固也施
生成佛道知馀非向也相召为佛子知无异乘也舍
财用非重知心虚通也尘境非根晓知识了义也略
纵当下结劝奉持命与浮囊世人所重且举为喻
诸经论说鹅珠草系海板比丘皆忘生护戒则寿
命浮囊亦未足为重也文云即本律释同戒文宁
死不犯不啻命故涅槃罗刹乞浮囊乃至尘许菩
萨不与譬护吉罗委如钞记。】
「问如上所斥须识宗途律是小乘岂怀大解矛盾自
扣如何会通。」
【释疑中初问初四句责其昧教如上斥者即指前
诃不知本等文下二句难其相违宋人有卖矛盾
卖矛则誇其利卖盾则诧其坚或人难曰用子矛
剌子盾如之何因而无对后世以喻自言相违扣
通上去二音击也。】
「答大小俱心律仪不异卿不见前出家学本故兴此
难非矛盾也。」
【答中初科初约义会同实法唯色假部兼缘又实
法唯制身口假宗通于三业并是方便假名字说
约圆克实发体则无非心造故云大小俱心所制
则皆归妄念故云律仪不异卿下责其自昧卿即
召彼难者出家学本即前释出家七门中后二门
也。】
「何况四分通明佛乘故沓婆厌无学知非牢固也施
生成佛道知馀非向也相召为佛子知无异乘也舍
财用非重知心虚通也尘境非根晓知识了义也略
卷三 第 261b 页 X41-0261.png
引成證全乖小道何得不思致亏发足。」
【次科初通标意谓纵是小教于理自融何况本部
非局小耶故下别列五义初沓婆厌无学者见僧
残无根谤戒彼云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在静处
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坚固(无常生灭终归空寂)我今当以
何方便求牢固坚法(即厌无学身求菩萨法)我今宜可以力
供养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修利他行福业庄严)白佛因
令白二差为知事等部主引此由知小道非究竟
故二施生成佛即是戒本回向之词文云施一切
众生皆共成佛道一切成佛之言乃华严法华圆
顿了义可验部主知馀二乘非归向处三相召佛
子梵网大戒乃称佛子小乘戒本但名比丘而律
序云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此即部主令归
佛乘四舍财用非重谓舍堕求悔先须舍财舍巳
僧用不还止犯吉罗而不成盗知心虚通者钞云
四分一律宗是大乘虚通无系故发言诚事无滞
结若依他部一舍巳后无反还求任僧处断是也
五尘境非根晓如小妄戒释见闻触知云见者眼
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识即
是心不同有部但云眼见等如前巳述略下结责
上二句显略如戒序中稽首诸佛又如后序三世
诸佛皆尊敬戒又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又
破僧戒提婆害佛诸比丘执杖石绕窟大唤佛安
慰言诸佛常法无所复护何以故巳胜诸怨故此
【次科初通标意谓纵是小教于理自融何况本部
非局小耶故下别列五义初沓婆厌无学者见僧
残无根谤戒彼云沓婆摩罗子得阿罗汉在静处
思惟心自念言此身不坚固(无常生灭终归空寂)我今当以
何方便求牢固坚法(即厌无学身求菩萨法)我今宜可以力
供养分僧卧具差次受请饭食(修利他行福业庄严)白佛因
令白二差为知事等部主引此由知小道非究竟
故二施生成佛即是戒本回向之词文云施一切
众生皆共成佛道一切成佛之言乃华严法华圆
顿了义可验部主知馀二乘非归向处三相召佛
子梵网大戒乃称佛子小乘戒本但名比丘而律
序云如是诸佛子佛子亦如是等此即部主令归
佛乘四舍财用非重谓舍堕求悔先须舍财舍巳
僧用不还止犯吉罗而不成盗知心虚通者钞云
四分一律宗是大乘虚通无系故发言诚事无滞
结若依他部一舍巳后无反还求任僧处断是也
五尘境非根晓如小妄戒释见闻触知云见者眼
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舌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识即
是心不同有部但云眼见等如前巳述略下结责
上二句显略如戒序中稽首诸佛又如后序三世
诸佛皆尊敬戒又云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又
破僧戒提婆害佛诸比丘执杖石绕窟大唤佛安
慰言诸佛常法无所复护何以故巳胜诸怨故此
卷三 第 261c 页 X41-0261.png
皆大乘之义则知分通非唯前五何下正责今立
圆宗会小归大不由小径直造大方乃为成佛菩
提发足之始有得闻者合生忻遇反加诘难强生
荆棘恶业所障岂非自亏耶今多此徒是可怜悯。】
「问如经所明无有自作他人受果今此戒法何得待
缘答上自誓受是本戒也馀虽从缘还期心本可知。」
【次问如经即大涅槃佛教阇王观身之事彼云无
有我作他人受果言自作者必自受故例今受戒
止可自作何必假彼和尚师僧羯磨等耶答中初
指自誓以合经意是本戒者谓是如来本所立意
应知受戒直是立誓断恶修善而巳馀下次会馀
受亦由自得但由机钝须假胜境发彼心故至论
得戒非心不成故云还期心本期犹约也前文巳
示故指可知问自誓独成不假缘者破结自获那
具五缘答通论别脱发并从缘伹望羯磨人法少
多事仪繁省故为异耳。】
「二明两戒先后者众解不同。
有人言二戒一时如牛二角故善生云现在作善未
舍之顷有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也作
巳过去唯有无作心论亦云第一刹那作及无作是
根本业多论亦云初一念戒有身口教及以无教第
二念中唯有无教无其教也。」
【第二先后初师解中初立义故下引示善生现作
未舍此通从初至法竟来第一念也有作无作即
圆宗会小归大不由小径直造大方乃为成佛菩
提发足之始有得闻者合生忻遇反加诘难强生
荆棘恶业所障岂非自亏耶今多此徒是可怜悯。】
「问如经所明无有自作他人受果今此戒法何得待
缘答上自誓受是本戒也馀虽从缘还期心本可知。」
【次问如经即大涅槃佛教阇王观身之事彼云无
有我作他人受果言自作者必自受故例今受戒
止可自作何必假彼和尚师僧羯磨等耶答中初
指自誓以合经意是本戒者谓是如来本所立意
应知受戒直是立誓断恶修善而巳馀下次会馀
受亦由自得但由机钝须假胜境发彼心故至论
得戒非心不成故云还期心本期犹约也前文巳
示故指可知问自誓独成不假缘者破结自获那
具五缘答通论别脱发并从缘伹望羯磨人法少
多事仪繁省故为异耳。】
「二明两戒先后者众解不同。
有人言二戒一时如牛二角故善生云现在作善未
舍之顷有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也作
巳过去唯有无作心论亦云第一刹那作及无作是
根本业多论亦云初一念戒有身口教及以无教第
二念中唯有无教无其教也。」
【第二先后初师解中初立义故下引示善生现作
未舍此通从初至法竟来第一念也有作无作即
卷三 第 262a 页 X41-0262.png
显同时第二念中成过去者指前念也(有云合云第一者非)
心多二论大略同之第一刹那即三法才竟之时
望方便名为根本业具如前引。】
「有人解云作戒前生无作事息方有即善生云世间
之法有因有果方便心异作时心异众缘和合得名
为作如因水镜则有面像以作因缘发生无作作巳
过去唯无作在又如成实云第二念顷名为无作故
知作戒为初念无作为第二念。」
【次师解中初立理反前即下引文为准彼以作戒
为因无作为果作是方便无作非方便作时在前
无作在后故两云异水镜喻作面像喻无作。】
「问若如后解前何以通。」
【次今决中初科前何以通即所据经论并云作时
具二戒故。】
「答论云作时具无作者是作俱无作此二俱是戒因
至三法竟思业满足二戒成处故云具也。」
【答文昔通中彼谓作俱无作与作同时不妨形俱
在后生耳。】
「今解一时作先后起岂有作绝无作方生由本登坛
愿心形限即因成也至后刹那二戒俱满故云作时
具无作是也。」
【今解初科为三初取前师岂下斥后师由下申所
以初叙始生愿心形限即形俱也至下次明成就
后刹那即三法竟第一念也二戒满足即作戒与
心多二论大略同之第一刹那即三法才竟之时
望方便名为根本业具如前引。】
「有人解云作戒前生无作事息方有即善生云世间
之法有因有果方便心异作时心异众缘和合得名
为作如因水镜则有面像以作因缘发生无作作巳
过去唯无作在又如成实云第二念顷名为无作故
知作戒为初念无作为第二念。」
【次师解中初立理反前即下引文为准彼以作戒
为因无作为果作是方便无作非方便作时在前
无作在后故两云异水镜喻作面像喻无作。】
「问若如后解前何以通。」
【次今决中初科前何以通即所据经论并云作时
具二戒故。】
「答论云作时具无作者是作俱无作此二俱是戒因
至三法竟思业满足二戒成处故云具也。」
【答文昔通中彼谓作俱无作与作同时不妨形俱
在后生耳。】
「今解一时作先后起岂有作绝无作方生由本登坛
愿心形限即因成也至后刹那二戒俱满故云作时
具无作是也。」
【今解初科为三初取前师岂下斥后师由下申所
以初叙始生愿心形限即形俱也至下次明成就
后刹那即三法竟第一念也二戒满足即作戒与
卷三 第 262b 页 X41-0262.png
形俱无作也下仍引證即上经论。】
「且约一受三时无作初因时无作此与作俱非乖俱
体不妨形俱因成未现二果时无作有二一还与作
俱同上明也二是形俱方为本体以三法竟示现之
时三果后无作以通形终约时分二本通三也故云
作巳过去无作恒在是也。」
【次科初通标三时者即前经论初二两念伹初念
中取其尔前为因时耳初下别列因时有二作俱
未竟形俱潜发二并为因二果时者即上二种第
一念时皆究竟故三果后者即第二念巳去作俱
随谢止有形俱耳约下总结约时分二通前经论
但约两念以分本通三者显今所立据义合有因
时(此又同前杂心方便根本及后时也)下引善生别證果后也。】
「第三门明通叙诸业依多论中大纲有八。」
【第三通叙者总明一切作无作业一通善恶二通
化制三通定散四通漏无漏故云诸业多论八种
而非次列但括略前后所有名相故云大网有八
至下判释亦兼馀论。】
「一者作俱无作随作善恶起身口顷即有业相随作
同生作休业止能牵于后不由起心任运相感故即
号曰作俱无作馀七例尔。」
【作俱中初示业相作休业止示分齐故能牵后者
彰功力故不下释名义问既随作有那不由心答
此言正示无作义也起心属作业力任运不由作
「且约一受三时无作初因时无作此与作俱非乖俱
体不妨形俱因成未现二果时无作有二一还与作
俱同上明也二是形俱方为本体以三法竟示现之
时三果后无作以通形终约时分二本通三也故云
作巳过去无作恒在是也。」
【次科初通标三时者即前经论初二两念伹初念
中取其尔前为因时耳初下别列因时有二作俱
未竟形俱潜发二并为因二果时者即上二种第
一念时皆究竟故三果后者即第二念巳去作俱
随谢止有形俱耳约下总结约时分二通前经论
但约两念以分本通三者显今所立据义合有因
时(此又同前杂心方便根本及后时也)下引善生别證果后也。】
「第三门明通叙诸业依多论中大纲有八。」
【第三通叙者总明一切作无作业一通善恶二通
化制三通定散四通漏无漏故云诸业多论八种
而非次列但括略前后所有名相故云大网有八
至下判释亦兼馀论。】
「一者作俱无作随作善恶起身口顷即有业相随作
同生作休业止能牵于后不由起心任运相感故即
号曰作俱无作馀七例尔。」
【作俱中初示业相作休业止示分齐故能牵后者
彰功力故不下释名义问既随作有那不由心答
此言正示无作义也起心属作业力任运不由作
卷三 第 262c 页 X41-0262.png
故如世树影可以比焉馀下指例下七事别无作
名义莫不皆然。】
「二者形俱无作如今所受善恶律仪必限一生长时
不绝即有业量随心任运。」
【二中必下示名由本要誓期一形故即下显体今
明受体正用前二两门馀皆类引。】
「三者要期无作如十大受及八分斋要心所期如誓
而起亦名愿也故彼论云又此无作亦从愿生如人
发愿设会施衣无作常生扶助愿者。」
【三中初释名相十大受即前胜鬘十愿八分齐即
八戒前引成论通自誓故亦下示异名文證可知。】
「四者异缘无作如身造口业发口无作等。」
【四中彼宗七支不互故有异缘身造口业如现相
妄语口造身业如深河诳杀虽假异缘还发本业
成论不尔身造发身口造发口随具发业则无异
缘。】
「五者助缘无作如无作品云教人杀生随所杀时教
者获罪即其事也。」
名义莫不皆然。】
「二者形俱无作如今所受善恶律仪必限一生长时
不绝即有业量随心任运。」
【二中必下示名由本要誓期一形故即下显体今
明受体正用前二两门馀皆类引。】
「三者要期无作如十大受及八分斋要心所期如誓
而起亦名愿也故彼论云又此无作亦从愿生如人
发愿设会施衣无作常生扶助愿者。」
【三中初释名相十大受即前胜鬘十愿八分齐即
八戒前引成论通自誓故亦下示异名文證可知。】
「四者异缘无作如身造口业发口无作等。」
【四中彼宗七支不互故有异缘身造口业如现相
妄语口造身业如深河诳杀虽假异缘还发本业
成论不尔身造发身口造发口随具发业则无异
缘。】
「五者助缘无作如无作品云教人杀生随所杀时教
者获罪即其事也。」
卷三 第 263a 页 X41-0263.png
【五中引文即是成论彼约教人所教行事助成能
教文明造罪善亦如之。】
「六者事在无作论云施物不坏无作常随多云若作
僧坊及以塔像旷路桥井功德常生除三因缘一前
事毁坏二造者命终三起大邪见便善业断翻善例
恶可以相明如畜鞭杖弓刀苦具随前事在恶业恒
续。」
【六中初明善业论云即成实文多云即多论旷犹
大也三因缘者初即所造事坏二三即能造缘灭
应有四句初人物俱在此句不失二物坏人在三
物在人丧四人物俱丧三句并失若尔事坏命终
应无福报答下云便善业断非谓永无前业恒在
但不相续耳翻下次例恶业对翻可知。】
「七从用无作论云著施主衣入无量定更令本主得
无量福如是随其善恶从用皆尔。」
【七中初科引文亦即成论入无量定即四无量定
一慈无量心(能与他乐故名为慈)二悲无量心(能拔他苦名悲)三喜
无量心(度他得乐生欢悦心名喜)四舍无量心(若缘于他无憎无爱之心名舍)
四皆遍众生境故名无量禅定心中发故名为定
随善恶者示通说也。】
「问此从用业与前作俱有何等异答业相虚通不相
障碍间杂同时随仪而别且如持鞭常拟加苦既无
时限即不律仪为形俱业要誓常行即名愿业口教
打扑即是异缘前受行之又是助业随动业起即是
卷三 第 263b 页 X41-0263.png
作俱鞭具不亡即名事在随作感业岂非从用恶念
未绝又是心俱故举一缘便通八业馀则例准知有
无也。」
【次问中欲彰业相故蹑相滥以为问端答中初通
示动念成业业体皆心故曰虚通等瞥起不定故
曰间难同时下文且举一缘以明间杂若知心念
随缘起灭动变不恒则善恶邪正或离或合刹那
万异何止于此哉且下列示前则作俱在初此归
第五馀并同前寻文自见问随动起业与随作感
业毕竟相滥如何以分答作俱通一切从用局事
物由具物故或用不用是以用时必兼二业故知
作俱未必有从用从用其必兼作俱莫非具此二
心致使业随心发然下随心本据定慧此云恶念
未绝乃是随义明之故下指例上明八业且据全
具为言须知业理随念不定故云知有无也且今
受体初具作俱形俱同起亦有要期须师秉法即
是助缘能牵后习亦即随心若论随行作俱定有
互造教他异缘助缘衣钵资具事在纵用功成不
灭莫非随心如是类举多少可见。】
「八者随心无作入定慧心无作常起。」
【八中即明定慧心中所发无作两宗不同故须并
出初释随定慧者入定发慧则有出则皆无。】
「如成论云有人言入定入道有禅无漏律仪出定则
无是事云何论云出入常有常不为恶善心转胜何
未绝又是心俱故举一缘便通八业馀则例准知有
无也。」
【次问中欲彰业相故蹑相滥以为问端答中初通
示动念成业业体皆心故曰虚通等瞥起不定故
曰间难同时下文且举一缘以明间杂若知心念
随缘起灭动变不恒则善恶邪正或离或合刹那
万异何止于此哉且下列示前则作俱在初此归
第五馀并同前寻文自见问随动起业与随作感
业毕竟相滥如何以分答作俱通一切从用局事
物由具物故或用不用是以用时必兼二业故知
作俱未必有从用从用其必兼作俱莫非具此二
心致使业随心发然下随心本据定慧此云恶念
未绝乃是随义明之故下指例上明八业且据全
具为言须知业理随念不定故云知有无也且今
受体初具作俱形俱同起亦有要期须师秉法即
是助缘能牵后习亦即随心若论随行作俱定有
互造教他异缘助缘衣钵资具事在纵用功成不
灭莫非随心如是类举多少可见。】
「八者随心无作入定慧心无作常起。」
【八中即明定慧心中所发无作两宗不同故须并
出初释随定慧者入定发慧则有出则皆无。】
「如成论云有人言入定入道有禅无漏律仪出定则
无是事云何论云出入常有常不为恶善心转胜何
卷三 第 263c 页 X41-0263.png
以然耶有人计背支入本背粗向细得发无作入支
向粗不发无作今解不然出入常有虽在事乱无作
不失今言随心者不随定慧随生死心恒有无作入
无馀巳则无业也别脱不尔随形非心故经云初果
生恶国道力无恶业是矣。」
【成论四节初牒异宗以问论下立义相反出入常
有者不局入定入道也何下重徵所以初徵有下
释又二初叙他计背支入本等戒禁身口为支定
慧治心为本净戒不住故名背支而得禅定故云
入本背粗向细如初禅为粗二禅为细乃至四禅
四空迭论粗细次第渐深以论背入出定住戒为
背本入支出深住浅为背细向粗入有出无其相
如此今下示正义又四初破执今下正释随生死
者死此生彼恒不失故入下示尽处谓化火焚身
入无馀依涅槃身沦空寂此时方无尔前恒有故
名随心别下拣别脱故下引经證即涅槃说初果
生杀羊家父令杀羊乃牵羊与刀闭之一室竟不
肯杀以至自尽此由宿生道定戒力可證随生死
心也。】
「二明受随同异就分为三一释两名二分戒善三辨
同异。
初中。
问曰何名受随。」
【第二受随同异总问两名欲知其义。】
向粗不发无作今解不然出入常有虽在事乱无作
不失今言随心者不随定慧随生死心恒有无作入
无馀巳则无业也别脱不尔随形非心故经云初果
生恶国道力无恶业是矣。」
【成论四节初牒异宗以问论下立义相反出入常
有者不局入定入道也何下重徵所以初徵有下
释又二初叙他计背支入本等戒禁身口为支定
慧治心为本净戒不住故名背支而得禅定故云
入本背粗向细如初禅为粗二禅为细乃至四禅
四空迭论粗细次第渐深以论背入出定住戒为
背本入支出深住浅为背细向粗入有出无其相
如此今下示正义又四初破执今下正释随生死
者死此生彼恒不失故入下示尽处谓化火焚身
入无馀依涅槃身沦空寂此时方无尔前恒有故
名随心别下拣别脱故下引经證即涅槃说初果
生杀羊家父令杀羊乃牵羊与刀闭之一室竟不
肯杀以至自尽此由宿生道定戒力可證随生死
心也。】
「二明受随同异就分为三一释两名二分戒善三辨
同异。
初中。
问曰何名受随。」
【第二受随同异总问两名欲知其义。】
卷三 第 264a 页 X41-0264.png
「答曰言受戒者创发要期缘集成具纳法在心名之
为受即此受体能防非义故名为戒谓坛场起愿许
欲摄持未有行也。」
【释受名中初释受义要期是心缘集即境纳法在
心即心境相应即下次示戒义谓下结断分齐。】
「既作愿巳尽形巳来随有戒境皆即警察护持无妄
毁失与愿心齐因此所行故名随戒受局净法兼染
不成随通持犯皆依受故。」
【释随名中初叙戒义警察即能防护持即能持无
妄即能忆与下次示随义因下合名受下双判通
局。】
「问愿行相依犹如轮翅持可顺受犯岂名随答随有
两种持犯乃异俱从受后而生行兼善恶皆由受故
相从目之为随戒也。」
【问中难前随中通犯车轮鸟翅两不可亏可喻愿
行必须相副答中顺违虽异通望本受俱名随戒。】
「二明戒善者。
问受后依持顺本名戒不持有犯应非戒也如何通
解总名随戒。」
【次分善戒初问意亦同前但义未尽故复委示。】
「答如前相领不应致问随有四种一者专精不犯随
此随顺本受二者犯巳能悔随此随分违受以初篇
犯忏不复本故也三者无心护持随此随无行用虽
于境未犯有违学教故四者能犯无悔随此随全缺
卷三 第 264b 页 X41-0264.png
行虽与受相违因受有犯故是以受后行无问持与
犯通名说随戒莫不依受生相从持犯戒。」
【答中初斥难随下正通又二初列四随前二是持
初止持二作持以能求悔少分违受若犯馀聚忏
复清净故举学悔以显分违后二是犯三止犯四
作犯是下次结名义五字为句大约同前。】
「问无作名者可是戒收受随二作乃是后时缘护但
应名善何得名戒。」
【次问中通举二作而云后时缘护则局在随作意
以受作可名为戒随作但名为善故下云岂白四
时独名为戒此难受作不专戒名。】
「答如上巳论伹戒是警心始终缘具愿行成就方名
圆德岂白四时独名为戒要从始心及终行副皆符
戒禁顺成受故不名独善由境周统也。」
【答中初通示戒义如上论者即前善作始终分别
中始终之言通收二作及二无作无非警心该周
法界不容少缺故号圆德名出了论要下正通来
问始心谓受作及终行副即随作顺受故名戒境
周故非善。】
「三明二戒同异就分为二初解二作后解二无作。
就初二作有五同四异。
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请师及八缘相第三
羯磨未竟巳前运动方便名之为作即此作时心防
过境名之为戒二者随中作戒既受戒巳依境起行
犯通名说随戒莫不依受生相从持犯戒。」
【答中初斥难随下正通又二初列四随前二是持
初止持二作持以能求悔少分违受若犯馀聚忏
复清净故举学悔以显分违后二是犯三止犯四
作犯是下次结名义五字为句大约同前。】
「问无作名者可是戒收受随二作乃是后时缘护但
应名善何得名戒。」
【次问中通举二作而云后时缘护则局在随作意
以受作可名为戒随作但名为善故下云岂白四
时独名为戒此难受作不专戒名。】
「答如上巳论伹戒是警心始终缘具愿行成就方名
圆德岂白四时独名为戒要从始心及终行副皆符
戒禁顺成受故不名独善由境周统也。」
【答中初通示戒义如上论者即前善作始终分别
中始终之言通收二作及二无作无非警心该周
法界不容少缺故号圆德名出了论要下正通来
问始心谓受作及终行副即随作顺受故名戒境
周故非善。】
「三明二戒同异就分为二初解二作后解二无作。
就初二作有五同四异。
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请师及八缘相第三
羯磨未竟巳前运动方便名之为作即此作时心防
过境名之为戒二者随中作戒既受戒巳依境起行
卷三 第 264c 页 X41-0264.png
为护受故名之为随于境起护顺本受愿名之为作
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对境持故名戒也巳解二名。」
【三辨同异二作释名中初总徵一下列释初释受
作请师及八缘者及犹至也谓至第八对众问难
三羯磨即正受时运动名作防过名戒次释随作
中起护名作对持名戒巳下通结。】
「次明五同。
一者名同俱名作戒故。
二义同俱防非境。
三体同俱以色心故。
四短同对别彰时故。」
【次五同中第四云对别彰时者唯局色心运动之
顷不通馀时故。】
「五狭同唯约善性故。
言四异者。
一者总别异受作总断发心过境普愿遮防随作别
断以行约境生境通色心不可缘尽心所及处方有
行生即名此行号之随作以心不两缘境无顿现故
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对境持故名戒也巳解二名。」
【三辨同异二作释名中初总徵一下列释初释受
作请师及八缘者及犹至也谓至第八对众问难
三羯磨即正受时运动名作防过名戒次释随作
中起护名作对持名戒巳下通结。】
「次明五同。
一者名同俱名作戒故。
二义同俱防非境。
三体同俱以色心故。
四短同对别彰时故。」
【次五同中第四云对别彰时者唯局色心运动之
顷不通馀时故。】
「五狭同唯约善性故。
言四异者。
一者总别异受作总断发心过境普愿遮防随作别
断以行约境生境通色心不可缘尽心所及处方有
行生即名此行号之随作以心不两缘境无顿现故
卷三 第 265a 页 X41-0265.png
也。」
【四异初中受作总断由心起愿可遍发故随作别
断者由行随境不容并为故境通色心者色通情
非情心局有情。】
「二根条异受为行本随后而生目为本也。
三悬对异受始坛场可即非现但悬遮约故也随作
对境起治严防由其观能不为陵践故也。」
【三中悬是受体对即随行可即非现谓未有非也
观能谓对治力也陵践即是毁犯。】
「四一多异受作心因一品定也若本下因终至无学
更无增故中上二心例之亦尔也随作多品者以境
有优劣心有浓淡故随境对起心轻重不妨本受一
品常定故心论云罗汉下品戒少年上品戒也。」
【四中受作一定更无改故上中下品义不同时随
作对境起心轻重且如诸戒人与非畜人有男女
黄形男女有尊卑亲非亲等随戒各别心亦万差
此中且据篇聚大分三品四重为上残等为中吉
罗为下故云多品不下简滥引据同前。】
「问所防三品异能防戒一品何能对敌防者。」
【问中何能对敌者能少所多不相等故。】
「答受起一品心总断诸恶意心因既是一无作故无
三所防罪虽差非受独能遣要假随行心故随过轻
重心还有优劣也。」
【初答中初叙能防唯一所下次明所防有三随过
【四异初中受作总断由心起愿可遍发故随作别
断者由行随境不容并为故境通色心者色通情
非情心局有情。】
「二根条异受为行本随后而生目为本也。
三悬对异受始坛场可即非现但悬遮约故也随作
对境起治严防由其观能不为陵践故也。」
【三中悬是受体对即随行可即非现谓未有非也
观能谓对治力也陵践即是毁犯。】
「四一多异受作心因一品定也若本下因终至无学
更无增故中上二心例之亦尔也随作多品者以境
有优劣心有浓淡故随境对起心轻重不妨本受一
品常定故心论云罗汉下品戒少年上品戒也。」
【四中受作一定更无改故上中下品义不同时随
作对境起心轻重且如诸戒人与非畜人有男女
黄形男女有尊卑亲非亲等随戒各别心亦万差
此中且据篇聚大分三品四重为上残等为中吉
罗为下故云多品不下简滥引据同前。】
「问所防三品异能防戒一品何能对敌防者。」
【问中何能对敌者能少所多不相等故。】
「答受起一品心总断诸恶意心因既是一无作故无
三所防罪虽差非受独能遣要假随行心故随过轻
重心还有优劣也。」
【初答中初叙能防唯一所下次明所防有三随过
卷三 第 265b 页 X41-0265.png
轻重即篇聚罪也。】
「又解起非虽异防约在心不妨重境轻心能遣自有
吉罗防犹数作因斯以言不可以轻重分心妙以勤
怠显异故使行人恒勤观厌刹那动念即晓妄缘曾
不摄心虽行重过倒谓功德炽然不息现可知也。」
【次答中初叙心罪有殊重恶难犯而易离吉罗易
犯而难护因下约义以决不以轻重分心废前义
也妙以勤怠显异示所立也须分三品恒观为上
品中庸为中品不摄为下品勤观之人动念即晓
此明重心护轻也不摄之人犯重谓福此明轻心
慢重也如知事互用慈心教死治塔拔草之例世
中目见故云可知。】
「次解无作同异数齐。
先解其相何名受无作耶即是行者愿于惑业断相
续意无始妄习随念难隔故对强缘希求业援自发
言诚是其因也僧缘加许副遂情本白四之期动发
戒业业成志意是其缘也即此缘业是行愿本名受
无作随无作者刹那巳后随境对防名作戒作息业
成即名此业为随无作。」
【次二无作释名中初句标示何下列释初受无作
初徵即下次释又二初叙开悟故下次明纳法仍
分因缘二法和合乃成受体强缘即人法等境希
求即发心援护也自发言者即陈乞也僧加许者
谓众忍也白四期者即法就也即下结名体次明
「又解起非虽异防约在心不妨重境轻心能遣自有
吉罗防犹数作因斯以言不可以轻重分心妙以勤
怠显异故使行人恒勤观厌刹那动念即晓妄缘曾
不摄心虽行重过倒谓功德炽然不息现可知也。」
【次答中初叙心罪有殊重恶难犯而易离吉罗易
犯而难护因下约义以决不以轻重分心废前义
也妙以勤怠显异示所立也须分三品恒观为上
品中庸为中品不摄为下品勤观之人动念即晓
此明重心护轻也不摄之人犯重谓福此明轻心
慢重也如知事互用慈心教死治塔拔草之例世
中目见故云可知。】
「次解无作同异数齐。
先解其相何名受无作耶即是行者愿于惑业断相
续意无始妄习随念难隔故对强缘希求业援自发
言诚是其因也僧缘加许副遂情本白四之期动发
戒业业成志意是其缘也即此缘业是行愿本名受
无作随无作者刹那巳后随境对防名作戒作息业
成即名此业为随无作。」
【次二无作释名中初句标示何下列释初受无作
初徵即下次释又二初叙开悟故下次明纳法仍
分因缘二法和合乃成受体强缘即人法等境希
求即发心援护也自发言者即陈乞也僧加许者
谓众忍也白四期者即法就也即下结名体次明
卷三 第 265c 页 X41-0265.png
随中刹那后者示分齐也随业依作故重举作以
明无作。】
「今详二业初有五同。
一名同俱称无作故莫非是业任运而起。
二义同俱防七非故。」
【五同中初二可解。】
「三体同如上三宗故。」
【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实法宗二并是色若假名宗
二并非色非心若后圆宗二皆心种。】
「四敌对同以受体形期随非防过为护体故即名本
体有防非能能实随行行起护本相依持也随无作
者对非兴治与作齐等此无作者非是作俱无作也
谓起对防即有善行随体并生作用既谢此善常在
故名此业为随无作与非对敌故与受同。」
【四中初科初明受体据受无作无防非能而不能
自防故假随行如戈予虽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敌
故云相依持也次明随中初通示此下简滥谓下
显相准此对防同时多业一是本受无作二即随
明无作。】
「今详二业初有五同。
一名同俱称无作故莫非是业任运而起。
二义同俱防七非故。」
【五同中初二可解。】
「三体同如上三宗故。」
【三中指上三宗者若实法宗二并是色若假名宗
二并非色非心若后圆宗二皆心种。】
「四敌对同以受体形期随非防过为护体故即名本
体有防非能能实随行行起护本相依持也随无作
者对非兴治与作齐等此无作者非是作俱无作也
谓起对防即有善行随体并生作用既谢此善常在
故名此业为随无作与非对敌故与受同。」
【四中初科初明受体据受无作无防非能而不能
自防故假随行如戈予虽利要由持用方陷前敌
故云相依持也次明随中初通示此下简滥谓下
显相准此对防同时多业一是本受无作二即随
卷三 第 266a 页 X41-0266.png
中作俱三即随行无作与非敌对。】
「若同古师言无作者事息方有此非对防止是作戒
夫业有因方成其果岂可因谢果忽何来至理推求
俱涉言论若道一时则同名过若云前后则无因过
如是互求皆不可得故强随俗不无如上。」
【次科初叙古如前巳破夫下显正初斥非至下次
遣执至理推者若约空理则一切有为皆可破故
若约道理则彼此所计皆不了故涉言论者容执
诤故同名过者滥作俱故无因过者因果隔绝故
强随俗者随顺世谛离执见故指如上者归同时
故。】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发故无作有强羸随心则浓薄
业理亦浇淳也依多论中受一随多者以彼宗中不
通重故止约随行通优劣也。」
【五中初用受体本受许重增一体有三品谓初受
是下次增为中复增为上若但一增则有二品若
本不增亦止一品随下次明随行如前随过约心
各分三品故云浓薄业理即无作也上准成论明
同依下次引多论显异彼不立重受仍自难曰若
尔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对随行不论受体是
也。】
「次明四异。
初总别异受伹虚愿欲于万境不造恶也法界为量
可一念缘岂非总发随约实行非顿唯渐故别如上。」
「若同古师言无作者事息方有此非对防止是作戒
夫业有因方成其果岂可因谢果忽何来至理推求
俱涉言论若道一时则同名过若云前后则无因过
如是互求皆不可得故强随俗不无如上。」
【次科初叙古如前巳破夫下显正初斥非至下次
遣执至理推者若约空理则一切有为皆可破故
若约道理则彼此所计皆不了故涉言论者容执
诤故同名过者滥作俱故无因过者因果隔绝故
强随俗者随顺世谛离执见故指如上者归同时
故。】
「五多品同以受可重发故无作有强羸随心则浓薄
业理亦浇淳也依多论中受一随多者以彼宗中不
通重故止约随行通优劣也。」
【五中初用受体本受许重增一体有三品谓初受
是下次增为中复增为上若但一增则有二品若
本不增亦止一品随下次明随行如前随过约心
各分三品故云浓薄业理即无作也上准成论明
同依下次引多论显异彼不立重受仍自难曰若
尔何故戒有羸不羸耶答此对随行不论受体是
也。】
「次明四异。
初总别异受伹虚愿欲于万境不造恶也法界为量
可一念缘岂非总发随约实行非顿唯渐故别如上。」
卷三 第 266b 页 X41-0266.png
【四异中初异可解。】
「二长短异受体形期悬拟防故说之为长随无作者
从行善生与方便俱心止则住故名短也。」
【二中以随无作与作同时故心止则住若尔何以
前云此善常在答此望不复对防前据巳作不失
既不能防则非随戒伹名为善不同受体终身能
防由本期故。】
「三宽狭异受体相续至命终来四心间起本戒不失
故名宽也随无作者唯局善性防非护本彼恶无记
不顺受故义非说有故名狭也。」
【三中四心通三性三心无记行分善恶文中受约
四心随简三性上下互举耳。】
「四根条异如前二作可以除疑。」
【四中指前受根随条不殊二作故。】
「次解大门第三缘戒境心且依二宗不同。」
【三缘境即约四门以辨三世。】
「初就当宗成论所陈有四一能缘心二所缘境三发
戒相四约防非。
初缘戒心但约现在念念虽谢不无续起即以此心
为戒因本。」
【成论中能缘局现在念念相续即为业本。】
「二约戒境通缘三世但有恶缘皆作断意不尔非戒
何以明耶如冤家境虽终过去得害死尸非非过也
彼冤之子是现在也当生之非为未来也今欲成戒
卷三 第 266c 页 X41-0266.png
要须普缘。」
【二所缘初科初约义示通不尔非戒以境不尽但
名善故何下举事显相父亡为过子在为现将后
有孙为当(有以腹中子为当者非即属现故)涅槃云如人斩截死
尸以是业缘应堕地狱亦如伍员鞭尸之类。】
「故论云皆于三世众生境所得戒律仪如人供养过
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
福戒亦尔者以慈修心缘于三世拔苦与乐戒法缘
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又云慈悲备物局现境起过
未巳谢慈功无益戒则不尔必作普周方名戒业。」
【引證中初文初示所缘如下举事例初举供福别
例过去又下次约慈施通例三世又二初明可例
又下次明非例言备物者以物有限不沾过未故
为局狭文中语迮合云过去巳谢未来未至。】
「问既同善行何以异耶答慈等世善随心宽狭如经
说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无论
善恶皆须息念片涉怨嫌则非缘具故论说云以恶
心随戒增减等由众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别善得为
【二所缘初科初约义示通不尔非戒以境不尽但
名善故何下举事显相父亡为过子在为现将后
有孙为当(有以腹中子为当者非即属现故)涅槃云如人斩截死
尸以是业缘应堕地狱亦如伍员鞭尸之类。】
「故论云皆于三世众生境所得戒律仪如人供养过
去所尊亦有福德律仪亦尔又云慈悲布施是亦有
福戒亦尔者以慈修心缘于三世拔苦与乐戒法缘
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又云慈悲备物局现境起过
未巳谢慈功无益戒则不尔必作普周方名戒业。」
【引證中初文初示所缘如下举事例初举供福别
例过去又下次约慈施通例三世又二初明可例
又下次明非例言备物者以物有限不沾过未故
为局狭文中语迮合云过去巳谢未来未至。】
「问既同善行何以异耶答慈等世善随心宽狭如经
说慈七品是也戒是通行受者方有要作普周无论
善恶皆须息念片涉怨嫌则非缘具故论说云以恶
心随戒增减等由众善本定慧因基可同别善得为
卷三 第 267a 页 X41-0267.png
道分。」
【徵释中同善行者持戒布施同六度故答中初叙
施局如经说慈即涅槃经谓亲中三品一上亲(师僧
父母)二中亲(兄弟姊妹同学等)三下亲(惠我财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
一上怨(夺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夺我兄弟性命财物)三下怨(夺我朋友
性命等)不怨不亲为一品于此七种等行慈心止局
现境明非普遍戒下次显戒通初对简施慈一非
通遍二不须受要普周者三世十方无不该故则
知本体微恶不容纤尘莫立比于明镜喻若琉璃
众圣所称良由此于无论善恶好者恶者无所择
故故下二引文示即俱舍文若不尽断则有二过
一恶心不死二随戒增减后自引之由下三申所
以上二句明功下二句彰异别善即世福戒是道
分故不同之。】
「三所发戒唯是现在相续心中得。」
【三所发中若论发业通于未来且据初得故局现
在盖约能缘以彰分齐也。】
「四防非者以除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可防也。」
【四中初科可解。】
「问戒缘三世境现境是所缘斯即是现非何言不防
者。」
【初问蹑前缘境以难防非。】
「答缘在悬对未即不起愿欲断除不妨缘义若论其
防正在敌对现在之境不定说非六尘为妙行可唯
【徵释中同善行者持戒布施同六度故答中初叙
施局如经说慈即涅槃经谓亲中三品一上亲(师僧
父母)二中亲(兄弟姊妹同学等)三下亲(惠我财物或朋友等)怨亦三品
一上怨(夺我父母性命等)二中怨(夺我兄弟性命财物)三下怨(夺我朋友
性命等)不怨不亲为一品于此七种等行慈心止局
现境明非普遍戒下次显戒通初对简施慈一非
通遍二不须受要普周者三世十方无不该故则
知本体微恶不容纤尘莫立比于明镜喻若琉璃
众圣所称良由此于无论善恶好者恶者无所择
故故下二引文示即俱舍文若不尽断则有二过
一恶心不死二随戒增减后自引之由下三申所
以上二句明功下二句彰异别善即世福戒是道
分故不同之。】
「三所发戒唯是现在相续心中得。」
【三所发中若论发业通于未来且据初得故局现
在盖约能缘以彰分齐也。】
「四防非者以除过去未来非现在无非可防也。」
【四中初科可解。】
「问戒缘三世境现境是所缘斯即是现非何言不防
者。」
【初问蹑前缘境以难防非。】
「答缘在悬对未即不起愿欲断除不妨缘义若论其
防正在敌对现在之境不定说非六尘为妙行可唯
卷三 第 267b 页 X41-0267.png
无学一境有异见乃通人畜兴治有功非不能陵防
未非也治弱非壮不说能防依教忏荡名防过非故
无现非。」
【正答中初叙缘境通若下次释防非局初明现境
无非六尘为妙行谓观境空寂可唯无学谓不专
极圣一境异见如人见水天见琉璃鬼见脓河鱼
见窟宅此明现境或见为空或随心异不定为非
故无可防也兴下次明过未有非陵谓侵陵。】
「更为重举现在未起不名为罪才起落谢即名过非
故文云现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见。」
【重举中即明现境不立还落二世故下引證即涅
槃文彼云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现不可害
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
之为杀前念过去后念未来此理益明故云可见。】
「问如昔所传毗尼殄巳起戒防未起非今何以言戒
断过去非。」
【次问引古偏利则违上文。】
「答如向巳解望全不犯防未起非犯巳依忏还令戒
净防巳起非巳未双防俱名持戒。」
【答中初科指前对文可解。】
「昔解毗尼防巳起非据七毗尼戒防未起谓坛场受
体此局论耳今解毗尼亦除巳未何者是耶如四诤
对除是殄巳起明观正断应起不起即绝未非。」
【次科初叙古局见七毗尼即七灭诤今下申今通
未非也治弱非壮不说能防依教忏荡名防过非故
无现非。」
【正答中初叙缘境通若下次释防非局初明现境
无非六尘为妙行谓观境空寂可唯无学谓不专
极圣一境异见如人见水天见琉璃鬼见脓河鱼
见窟宅此明现境或见为空或随心异不定为非
故无可防也兴下次明过未有非陵谓侵陵。】
「更为重举现在未起不名为罪才起落谢即名过非
故文云现在念念不住故可分明见。」
【重举中即明现境不立还落二世故下引證即涅
槃文彼云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现不可害
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
之为杀前念过去后念未来此理益明故云可见。】
「问如昔所传毗尼殄巳起戒防未起非今何以言戒
断过去非。」
【次问引古偏利则违上文。】
「答如向巳解望全不犯防未起非犯巳依忏还令戒
净防巳起非巳未双防俱名持戒。」
【答中初科指前对文可解。】
「昔解毗尼防巳起非据七毗尼戒防未起谓坛场受
体此局论耳今解毗尼亦除巳未何者是耶如四诤
对除是殄巳起明观正断应起不起即绝未非。」
【次科初叙古局见七毗尼即七灭诤今下申今通
卷三 第 267c 页 X41-0267.png
解戒防巳未如上巳明此中但出毗尼通二世耳
知法之人谓之明观如教而灭故云正断。】
「问防非体唯一对境论持犯何须立二戒。」
【三问中意谓受体自可防非不须随戒。】
「答受体但防具其性是非心要秉随资受方能防二
世。」
【答中略示以发次问具谓具度秉立也。】
「问若待随行为护受体受随相资止作防拟名戒防
非非何故起。」
【转难中戒既能防非不当起非既或起戒则无功。】
「答戒实能防遮断不起常须随行策持临抗方游尘
境不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敌终须持执乃陷前
阵。」
【答中初法说如下喻显弓刀喻受体执持喻随行
阵喻尘境。】
「问戒发唯现在缘境通三世能防局过未若尔忏悔
者为灭几世罪。」
【四问牒前四种以问忏悔初句即含能缘所发。】
知法之人谓之明观如教而灭故云正断。】
「问防非体唯一对境论持犯何须立二戒。」
【三问中意谓受体自可防非不须随戒。】
「答受体但防具其性是非心要秉随资受方能防二
世。」
【答中略示以发次问具谓具度秉立也。】
「问若待随行为护受体受随相资止作防拟名戒防
非非何故起。」
【转难中戒既能防非不当起非既或起戒则无功。】
「答戒实能防遮断不起常须随行策持临抗方游尘
境不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敌终须持执乃陷前
阵。」
【答中初法说如下喻显弓刀喻受体执持喻随行
阵喻尘境。】
「问戒发唯现在缘境通三世能防局过未若尔忏悔
者为灭几世罪。」
【四问牒前四种以问忏悔初句即含能缘所发。】
卷三 第 268a 页 X41-0268.png
「答经论所显忏三世也以过业牵来报未非起现在
既不说名种故通约三世律制则不尔唯忏巳作不
识名种罪则不灭现在无恶以善恶二心不同时故
当起罪名又未定故不得题名入忏法也。」
【答中初明化忏则通三世如经论中巳作今作当
作悉忏悔等名种即罪名种相律下次明制忏唯
局过去初正明须识名种对反化忏现下简馀二
世现忏是善义不兼恶未来不定无由牒悔。】
「次依多宗亦有四意。
能缘心者局在一念所缘境者唯现在一念以过未
是法数非众生数故论云别脱依生起发戒亦现在
一念心中得防非亦过未现在无非故。」
【次依多宗通列中唯除所缘有异馀三并同成论
所缘中彼以过未二境但有名句法入所收故为
法数现在有情为众生数由别脱戒依有情发过
未无情即非戒境此据七支性戒为言若论遮戒
亦对现有草木等物仍引论證即杂心文彼云别
解脱律仪于现在阴界入得(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众生处所
得非过去未来以堕法数故。】
「语其戒境有缘斯是略举六大地水火风空识等相
乃至如来涅槃谛理并是戒缘俱有损坏毁谤之义。」
【次明戒境即广第二所缘境也总示中初科初二
句通标有缘斯是语略义含包摄大千该罗万有
略下别示六大即摄一切情与非情如来谛理即
卷三 第 268b 页 X41-0268.png
是佛法二宝损坏毁谤通上诸境有情兼二非情
唯损如提婆害佛破法即毁损二宝也。】
「问六趣生外更有发不答如来非趣摄中阴亦复尔
故心论云四生收诸趣中阴非趣摄以趣是到义中
阴但传识。」
【次科问中恐谓趣外无别境故答中初通答故下
别證中阴趣谓趣诗故是到义言传识者舍此趣
彼中间未至名中阴故。】
「馀非情相如后所说。」
【三中指后即第四数量中。】
「俱舍云得戒有三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一切生境
得戒是定分因不定。」
【别释情境俱舍通明总标中一切境即遍众生界
一切分谓七支戒一切因即三品心是得戒因若
论生境唯具方得分因不具容可得戒。】
「分谓七支也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比丘也有人从
四分得戒谓馀戒也。」
【分不定中彼宗唯具戒具发七支五八十戒并发
四支。】
「因不定者有二种若立无贪瞋痴为戒生因即从一
切得不相离故若立上中下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
切得三品不俱故今从后义为因。」
【因不定中无贪等即三善心不相离者三毒有离
合三善必同时故上中下意即三品发心随一品
唯损如提婆害佛破法即毁损二宝也。】
「问六趣生外更有发不答如来非趣摄中阴亦复尔
故心论云四生收诸趣中阴非趣摄以趣是到义中
阴但传识。」
【次科问中恐谓趣外无别境故答中初通答故下
别證中阴趣谓趣诗故是到义言传识者舍此趣
彼中间未至名中阴故。】
「馀非情相如后所说。」
【三中指后即第四数量中。】
「俱舍云得戒有三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一切生境
得戒是定分因不定。」
【别释情境俱舍通明总标中一切境即遍众生界
一切分谓七支戒一切因即三品心是得戒因若
论生境唯具方得分因不具容可得戒。】
「分谓七支也有人从一切分得戒谓比丘也有人从
四分得戒谓馀戒也。」
【分不定中彼宗唯具戒具发七支五八十戒并发
四支。】
「因不定者有二种若立无贪瞋痴为戒生因即从一
切得不相离故若立上中下意为戒生因则不从一
切得三品不俱故今从后义为因。」
【因不定中无贪等即三善心不相离者三毒有离
合三善必同时故上中下意即三品发心随一品
卷三 第 268c 页 X41-0268.png
定故云不俱此据两义具缺以明不定。】
「约位分四。
有人从一切众生得戒不由一切分一切因谓随一
品意受五戒十戒也。」
【别分中四位并云有人者谓受者不定历为四句
一一句中并标一切众生得戒以境定故初三即
二俱句二四即二互句。】
「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即用
一品因受比丘戒。
有人于一切众生一切分因得戒谓三品意受三种
戒也此言一切因历三戒分尽在比丘也。」
【三中此言下点示以三心不俱须历三戒可云一
切因又唯具戒具发七支则一切分唯在比丘尽
犹足也。】
「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因不得一切分用三
品意受五八十但有四支故分不尽。」
【四中三心受三不至具戒故但具因而不具分。】
「若不从一切众生则无戒也以戒善随遍异此则恶
「约位分四。
有人从一切众生得戒不由一切分一切因谓随一
品意受五戒十戒也。」
【别分中四位并云有人者谓受者不定历为四句
一一句中并标一切众生得戒以境定故初三即
二俱句二四即二互句。】
「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分不由一切因即用
一品因受比丘戒。
有人于一切众生一切分因得戒谓三品意受三种
戒也此言一切因历三戒分尽在比丘也。」
【三中此言下点示以三心不俱须历三戒可云一
切因又唯具戒具发七支则一切分唯在比丘尽
犹足也。】
「有人于一切众生得戒由一切因不得一切分用三
品意受五八十但有四支故分不尽。」
【四中三心受三不至具戒故但具因而不具分。】
「若不从一切众生则无戒也以戒善随遍异此则恶
卷三 第 269a 页 X41-0269.png
意不死故。」
【结示中初反判以下申意戒善简泛善随遍非局
狭异此即反上不遍死息也。】
「又于众生离五分别一于其生我离杀等二于某分
我能持之三处四时乃至月日五离某缘谓除斗战
事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戒。」
【次离过中初总标五种分别悉能障戒故须离之
方发戒品一下别列初于境分别如云我不杀猪
羊等二于戒分别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杀支等
三处如云于此国能持四时如云今年此月此日
能持五缘除斗战者谓平时能持或值此缘即不
持等若下结断。】
「于非所能境云何得戒以屠者持野兽戒猎者持家
畜故。」
【三遍缘中初科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
非所能境(旧云如南洲受戒望馀三洲为非所能者谬矣)意谓所能得戒
于义可知非所能境云何发戒以下举屠猎显非
所能屠者但能持野兽即为所能不能持猪羊即
非所能猎者反之。】
「由不害一切众生命故得戒若从所能境则有增减
能非能互转生故谓猎持猪羊戒死生獐鹿中戒则
减也或鹿生羊中戒则增也屠者例尔由戒得舍必
假因缘今此增减深乖戒义。」
【释中初科初句释通戒须遍境故能非能并须断
【结示中初反判以下申意戒善简泛善随遍非局
狭异此即反上不遍死息也。】
「又于众生离五分别一于其生我离杀等二于某分
我能持之三处四时乃至月日五离某缘谓除斗战
事若作此受但得善行不得名戒。」
【次离过中初总标五种分别悉能障戒故须离之
方发戒品一下别列初于境分别如云我不杀猪
羊等二于戒分别分即是支如云我持不杀支等
三处如云于此国能持四时如云今年此月此日
能持五缘除斗战者谓平时能持或值此缘即不
持等若下结断。】
「于非所能境云何得戒以屠者持野兽戒猎者持家
畜故。」
【三遍缘中初科力分可持名所能境力所不堪名
非所能境(旧云如南洲受戒望馀三洲为非所能者谬矣)意谓所能得戒
于义可知非所能境云何发戒以下举屠猎显非
所能屠者但能持野兽即为所能不能持猪羊即
非所能猎者反之。】
「由不害一切众生命故得戒若从所能境则有增减
能非能互转生故谓猎持猪羊戒死生獐鹿中戒则
减也或鹿生羊中戒则增也屠者例尔由戒得舍必
假因缘今此增减深乖戒义。」
【释中初科初句释通戒须遍境故能非能并须断
卷三 第 269b 页 X41-0269.png
恶也若下反显初叙过损字写误合作增减谓若
许猎师持家畜羊生鹿中即所能转生非能戒则
减也鹿生羊中即非能转生所能戒则增也若许
屠儿持野兽则鹿生羊中能生非能戒则减也羊
生鹿中非能生能戒则增也由下结非戒从缘受
亦须缘舍今自增减得舍无缘故乖戒义。】
「纵离此缘有何过耶恶心不死故谓持家畜行猎不
获路逢猪羊心还起杀。」
【次科初蹑前难纵不假缘自然增减理亦无过恶
下释通猎持家畜不持野兽由存杀念还害所能
容有犯戒故。】
「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
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三中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发趣义分学者谓
持少分而不遍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
「杂心成论大同故略。」
【次指二论言大同者若准成论境该三世五八二
戒得随分受与彼不同然遍周生境彼此无异。】
「如婆沙中有难者言如草木等未有有时或时枯灭
岂无增减能非能互转亦尔谓冬受春生于叶条上
为增戒也春受秋落则是减也。」
【婆沙引难中未有时受受巳方生戒则有增巳有
时受及后枯死岂非戒减意谓草木纵令遍断亦
不免此过故以为难。】
许猎师持家畜羊生鹿中即所能转生非能戒则
减也鹿生羊中即非能转生所能戒则增也若许
屠儿持野兽则鹿生羊中能生非能戒则减也羊
生鹿中非能生能戒则增也由下结非戒从缘受
亦须缘舍今自增减得舍无缘故乖戒义。】
「纵离此缘有何过耶恶心不死故谓持家畜行猎不
获路逢猪羊心还起杀。」
【次科初蹑前难纵不假缘自然增减理亦无过恶
下释通猎持家畜不持野兽由存杀念还害所能
容有犯戒故。】
「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
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三中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发趣义分学者谓
持少分而不遍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
「杂心成论大同故略。」
【次指二论言大同者若准成论境该三世五八二
戒得随分受与彼不同然遍周生境彼此无异。】
「如婆沙中有难者言如草木等未有有时或时枯灭
岂无增减能非能互转亦尔谓冬受春生于叶条上
为增戒也春受秋落则是减也。」
【婆沙引难中未有时受受巳方生戒则有增巳有
时受及后枯死岂非戒减意谓草木纵令遍断亦
不免此过故以为难。】
卷三 第 269c 页 X41-0269.png
「故解云众生前后有草木永不有。」
【释中初文众生生前死后并在诸趣故前后有得
有互转可说增减草木不尔未生巳灭皆永不有
义非互转故无增减俱舍杂心并同杂心云众生
前后同性草等后非性语虽少异于理颇明。】
「若尔众生入般永不有故戒则损也。」
【转难中众生入般谓入般涅槃亦永不有则应有
损。】
「义张四句一心谢戒在圣无惑故戒应随谢以境不
尽故不随失二境谢心在虽复入般草枯惑心在故
三心境俱谢如转根者四俱不谢可知也。」
【张句中初句惑尽故心谢境存故戒在次句入般
草枯为境谢凡夫惑在故戒存此句正通前问三
如转根者僧尼互转诸不同戒持犯非分故二俱
谢四可知者如常持故。】
「如成论中如行施慈分有福德至于戒行于一众生
持一分戒亦得律仪此是馀师非正义也。」
【点成论中初引示以施类戒许从别得正乖诸论
遍境之义此下决破馀师即他家异说此但斥上
一众生义若持一分论家所取即是正义。】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五
卷三 第 270a 页 X41-0270.png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三之六
「大门第四约境明量戒不可分随人立四。」
【第四数量标中戒不可分境量同故随人立四五
八十具。】
「初就在家士女五戒所获多少。
如多论云五戒相者于一切众生可杀不可杀乃至
可欺不可欺一切众生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傍及三
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来有命之类皆得四戒以三因
缘得十二戒并以形期三千界内一切酒上咽咽三
戒以初受时一切是酒皆不饮故纵使入般酒尽戒
常成就而不失也。」
【五戒正明中初明情境不可杀不可欺者或约境
强如佛圣人等或是境弱如蠕动微物不可淫妄
等或不可亲如诸天馀洲馀趣等乃至者须云可
盗不可盗可淫不可淫阿鼻非想约竖论傍及大
千据横说小教境量齐此而巳四戒即前四支依
情境发三因缘者单历三毒并下次非情境咽咽
三戒兼前共发十五戒上别列两境纵下总示境
灭戒存如前句义入般对情酒尽即非情。】
「问先受戒时于一切女三境下邪后取此女犯戒以
不答不犯以于女上受非邪行今自巳妻依礼非邪。」
【初问疑谓受时非妻后娶成犯故三境即三道答
中本期离邪无所违故。】
「大门第四约境明量戒不可分随人立四。」
【第四数量标中戒不可分境量同故随人立四五
八十具。】
「初就在家士女五戒所获多少。
如多论云五戒相者于一切众生可杀不可杀乃至
可欺不可欺一切众生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傍及三
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来有命之类皆得四戒以三因
缘得十二戒并以形期三千界内一切酒上咽咽三
戒以初受时一切是酒皆不饮故纵使入般酒尽戒
常成就而不失也。」
【五戒正明中初明情境不可杀不可欺者或约境
强如佛圣人等或是境弱如蠕动微物不可淫妄
等或不可亲如诸天馀洲馀趣等乃至者须云可
盗不可盗可淫不可淫阿鼻非想约竖论傍及大
千据横说小教境量齐此而巳四戒即前四支依
情境发三因缘者单历三毒并下次非情境咽咽
三戒兼前共发十五戒上别列两境纵下总示境
灭戒存如前句义入般对情酒尽即非情。】
「问先受戒时于一切女三境下邪后取此女犯戒以
不答不犯以于女上受非邪行今自巳妻依礼非邪。」
【初问疑谓受时非妻后娶成犯故三境即三道答
中本期离邪无所违故。】
卷三 第 270b 页 X41-0270.png
「问杀盗随境各唯一戒云何于淫遂分三境答随境
行淫皆有染故。」
【次问难上淫境独异馀戒答文可解。】
「若尔死有四处亦应一身立四杀戒答不可也随杀
一处诸根并死可以随淫一境馀境同坏故四死同
一戒一淫分三品。」
【难中以杀难淫应开四境四处即咽脑心腰皆可
致命答中初句判非随下辨异故下结示。】
「问七支俱命业何以偏制四答略指重者非谓不无
故善生云优婆塞五戒八戒十戒无无义语两舌恶
口是事不然我今受持净口业故俱得七分智论亦
尔佛法贵实故以不妄为先自馀通摄不在言及。」
【三问五中口业但列妄语故有是问答中初略示
故下引證善生中初斥非十戒上合有沙弥字无
义语言不合义即绮语也我下显理若但禁妄通
馀三种口业非净故智论以重摄轻故知通制。】
「今以义推贪等诸毒间杂不定三单三双一合为七
用历过境约文为五对境为七就业非情为八为十
且以七毒就文历之随一一境得三十五戒遍生有
四非情有一如是类推。」
【义推中初离七毒三单可解三双者一贪瞋二贪
痴三瞋痴一合即三毒并起用下历戒初列位约
文五者据列相文对境七者五中开淫三境就业
非情七支外加酒为八开淫则为十(昔云因明八戒十戒者谬
卷三 第 270c 页 X41-0270.png
矣)且下正历合数可见。】
「二明八戒有情同四非情得五以七毒历缘一一境
上六十三戒。」
【八戒中有情同四同上五中前四支也非情五者
八戒实九合数如文准前对境为十一就业非情
则十二十四。】
「三明十戒众生同上非情得六则有十也以毒通历
可以准知此律文中同僧七支学是有愿皆吉罗故。」
【十戒中初示数即上九中更加捉宝历之共为七
十对境十二就业非情则十三十五此下辨犯此
律文者简异多宗即大小持犍度。】
「四明大戒如多论云一一众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
皆因起恶由受戒约同翻为善三种善根历于七支
成二十一馀则例知。」
【大戒示量有情中初文初叙遍发所以三下历示
戒数馀例知者七支外诸篇聚制也。】
「若以互起则列七门淫境士女随分二三女人身九
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
「二明八戒有情同四非情得五以七毒历缘一一境
上六十三戒。」
【八戒中有情同四同上五中前四支也非情五者
八戒实九合数如文准前对境为十一就业非情
则十二十四。】
「三明十戒众生同上非情得六则有十也以毒通历
可以准知此律文中同僧七支学是有愿皆吉罗故。」
【十戒中初示数即上九中更加捉宝历之共为七
十对境十二就业非情则十三十五此下辨犯此
律文者简异多宗即大小持犍度。】
「四明大戒如多论云一一众生身口七支若不受戒
皆因起恶由受戒约同翻为善三种善根历于七支
成二十一馀则例知。」
【大戒示量有情中初文初叙遍发所以三下历示
戒数馀例知者七支外诸篇聚制也。】
「若以互起则列七门淫境士女随分二三女人身九
六十三戒男子身八五十六戒。」
卷三 第 271a 页 X41-0271.png
【次科初示心毒淫下开境对历男女数异。】
「自馀非情地水火风虚空草木凡圣教理随有一境
起过尘沙今反从善成尘沙戒则无量矣。」
【非情中初示境量凡圣理教谓凡圣所说者并非
情摄随下历数随一一境七毒历之境尚无量以
毒历戒数则叵知矣。】
「如善生云众生无量大海无边虚空无际草木无数
戒善同尔亦无分齐。」
【引證中善生五量括尽诸境众生有情馀四无情
大地摘在后科。】
「故多论云于非众生亦得无量戒善功德如十方世
界所有大地下至金轮伤如微尘皆得其罪一一尘
处今翻戒善复无量也如坏一草萌芽叶华一一得
罪反罪成福又无量也故善生云大地无边戒亦如
是。」
【多论有二初举地尘土轮至金轮皆属地大故如
下次明草木仍引善生覆證前段。】
「问约情七支摄戒尽不。」
【问摄戒中约情谓有情也。】
「答尽通收故如打搏等落杀戒中。」
【摄尽中且约四根本统收诸戒罄无不尽何况七
支文中且举杀戒种类所归馀三皆然。】
「又解不尽何得相摄一轻重不同二能防体别杀打
二戒因果条别故善生云除十叶外更有业戒谓善
卷三 第 271b 页 X41-0271.png
恶法故知不尽。」
【摄不尽中初科初立义轻重即所防过能防谓对
治行如杀犯重打但得提所防既殊能防亦别方
便果本彼此不同既非相摄故知不尽故下引例
十业前七即是七支彼经十外更有业戒例今七
支不摄明矣善恶法法即是业。】
「若尔善恶何以但十答且列根本重故先解自馀支
条略不尽矣。」
【次科难意谓既有馀善恶法何但列十者答中可
解。】
「就十业中互为四句一善而非戒十中后三伹制意
地非所持故二戒而非善谓恶律仪三俱是者十中
前七随分修行名善要期普周名戒四俱非者身口
无记也。」
【料简中初文初句后三意业小教不制故非所持
三中前七对治是善要誓是戒。】
「就馀三戒十中前四俱善戒也后六善而非戒如上
四分善生经说四人所受通七支也。」
【次科初依多宗馀三即五八十前四并通戒善后
六三戒不制故云非戒如下次示今宗四人即婆
塞净行沙弥大僧所对四戒通制七支。】
「若据菩萨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
【三中初对菩萨戒由制单意故通后三俱是戒摄
如下次对本律言如下者即诸犍度律制发心作
【摄不尽中初科初立义轻重即所防过能防谓对
治行如杀犯重打但得提所防既殊能防亦别方
便果本彼此不同既非相摄故知不尽故下引例
十业前七即是七支彼经十外更有业戒例今七
支不摄明矣善恶法法即是业。】
「若尔善恶何以但十答且列根本重故先解自馀支
条略不尽矣。」
【次科难意谓既有馀善恶法何但列十者答中可
解。】
「就十业中互为四句一善而非戒十中后三伹制意
地非所持故二戒而非善谓恶律仪三俱是者十中
前七随分修行名善要期普周名戒四俱非者身口
无记也。」
【料简中初文初句后三意业小教不制故非所持
三中前七对治是善要誓是戒。】
「就馀三戒十中前四俱善戒也后六善而非戒如上
四分善生经说四人所受通七支也。」
【次科初依多宗馀三即五八十前四并通戒善后
六三戒不制故云非戒如下次示今宗四人即婆
塞净行沙弥大僧所对四戒通制七支。】
「若据菩萨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
【三中初对菩萨戒由制单意故通后三俱是戒摄
如下次对本律言如下者即诸犍度律制发心作
卷三 第 271c 页 X41-0271.png
心念作并吉又一切时中常尔一心违皆结犯此
宗制教义同菩萨但瞥尔重缘以分大小耳。】
「第三随相分文为三初四重者止持行相二授四依
作持行相三汝巳受下总结前二劝以学方。
就初止持前缘中由不即说羯磨通昧谓犯非过须
前即示恐进无缘故略明四重圣行根源馀所未知
律制修学如十诵中乃至十三残法。」
【第三戒相止持中初文初叙不说之损羯磨词中
但标受具故云通昧须下次明即说之益恐进无
缘谓后受成障本宗四重由是行根十诵两篇盖
取戒分。】
「四重初篇如戒本疏今略消文。」
【次分释中初科上二句指广今下标分。】
「就分为二初标举总相后随四问结之就前善男子
听者诫其身心也且举三号说四重者明人尊教切
不得轻陵随也犯非沙门释子者简绝门人不在我
族也尼受相中云族姓女大同此也。」
【总相中初科四节耳听心思故诫身心三号一如
宗制教义同菩萨但瞥尔重缘以分大小耳。】
「第三随相分文为三初四重者止持行相二授四依
作持行相三汝巳受下总结前二劝以学方。
就初止持前缘中由不即说羯磨通昧谓犯非过须
前即示恐进无缘故略明四重圣行根源馀所未知
律制修学如十诵中乃至十三残法。」
【第三戒相止持中初文初叙不说之损羯磨词中
但标受具故云通昧须下次明即说之益恐进无
缘谓后受成障本宗四重由是行根十诵两篇盖
取戒分。】
「四重初篇如戒本疏今略消文。」
【次分释中初科上二句指广今下标分。】
「就分为二初标举总相后随四问结之就前善男子
听者诫其身心也且举三号说四重者明人尊教切
不得轻陵随也犯非沙门释子者简绝门人不在我
族也尼受相中云族姓女大同此也。」
【总相中初科四节耳听心思故诫身心三号一如
卷三 第 272a 页 X41-0272.png
来二至真三等正觉简绝门人对非沙门不在我
族对非释子以称释子同佛族故引尼说相预点
后文同此释故。】
「沙门者旧翻为桑门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门那者是
本音也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
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元拔俗来入非家者决
誓断恶息本习也。」
【别释初文初示梵言二皆讹略涅槃为正或下明
翻译谓贫乏道德故云谦虚等收谓收敛自称所
能谓之伐德若准涅槃释义则别彼云沙门名乏
那名道断一切乏(愚失法利故加贫乏)断一切道(修八正道断诸邪道)
以是义故名沙门那上依古翻今下次引今译元
拔俗者谓离父母之家入非家者即造空寂之道。】
「释子者如阿含中及律八喻四河入海无复馀名四
姓出家同称释种如律复召云释迦子者是也上单
召之故云释也中梵如此唐言译之为能仁也以四
子被斥于雪山南人民归之奄成大国父后得闻便
曰吾子仁育故有多能因从姓也广如僧祐释氏谱
十卷明之所言子者男子之通称即有孳育之缘谓
绍先圣之后也馀者何由说尽且削也。」
【释子中初明同族律八喻即海八德佛告阿难海
有八未曾有一大海渐渐深二潮不过限三不宿
死尸四百川来会无复异称五万流悉归而无增
减六出生众宝七大身众生居住八同一咸味八
族对非释子以称释子同佛族故引尼说相预点
后文同此释故。】
「沙门者旧翻为桑门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门那者是
本音也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
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元拔俗来入非家者决
誓断恶息本习也。」
【别释初文初示梵言二皆讹略涅槃为正或下明
翻译谓贫乏道德故云谦虚等收谓收敛自称所
能谓之伐德若准涅槃释义则别彼云沙门名乏
那名道断一切乏(愚失法利故加贫乏)断一切道(修八正道断诸邪道)
以是义故名沙门那上依古翻今下次引今译元
拔俗者谓离父母之家入非家者即造空寂之道。】
「释子者如阿含中及律八喻四河入海无复馀名四
姓出家同称释种如律复召云释迦子者是也上单
召之故云释也中梵如此唐言译之为能仁也以四
子被斥于雪山南人民归之奄成大国父后得闻便
曰吾子仁育故有多能因从姓也广如僧祐释氏谱
十卷明之所言子者男子之通称即有孳育之缘谓
绍先圣之后也馀者何由说尽且削也。」
【释子中初明同族律八喻即海八德佛告阿难海
有八未曾有一大海渐渐深二潮不过限三不宿
死尸四百川来会无复异称五万流悉归而无增
减六出生众宝七大身众生居住八同一咸味八
卷三 第 272b 页 X41-0272.png
中第四正符今意下四河等即阿含文中梵香山
无热恼池四方流出以为四河一恒伽二辛头三
婆叉四私陀四姓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毗舍四
首陀复召是具举单召即语略中下翻名初翻释
字仍引本缘如来宗祖得姓之始昔懿摩王有四
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少有
所犯父摈出国到雪山边住直林中(即雪山南)归者如
市郁为强国父王遥叹我子释迦本翻仁能顺此
方言故回倒耳今直示华语故云吾子等僧祐律
师出梁朝即祖师先身撰释迦谱凡十卷今见藏
中所下次解子字孳育缘者佛口生故绍先圣后
者嗣法王位故孳音兹生息也绍即继嗣馀下指
广具如谱中。】
「就列相中。
淫戒分三初列相示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明诫
约三答言能对僧立誓也。
前又分二。
初汝一切不得淫作不净行者总举重轻俱不应也
以摩触粗语漏失等相是淫事也故通诫之也。」
【淫戒总举中既云一切不淫则根条种类无不诫
也文举僧残而云等相等取馀篇。】
「二若比丘下依重说示以前总举治含收弃弃是本
防故正列也就分为三谓法喻合淫是障道之源头
是纳尘之要去头无所受用丧本圣道便失故也如
无热恼池四方流出以为四河一恒伽二辛头三
婆叉四私陀四姓一刹帝利二婆罗门三毗舍四
首陀复召是具举单召即语略中下翻名初翻释
字仍引本缘如来宗祖得姓之始昔懿摩王有四
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少有
所犯父摈出国到雪山边住直林中(即雪山南)归者如
市郁为强国父王遥叹我子释迦本翻仁能顺此
方言故回倒耳今直示华语故云吾子等僧祐律
师出梁朝即祖师先身撰释迦谱凡十卷今见藏
中所下次解子字孳育缘者佛口生故绍先圣后
者嗣法王位故孳音兹生息也绍即继嗣馀下指
广具如谱中。】
「就列相中。
淫戒分三初列相示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明诫
约三答言能对僧立誓也。
前又分二。
初汝一切不得淫作不净行者总举重轻俱不应也
以摩触粗语漏失等相是淫事也故通诫之也。」
【淫戒总举中既云一切不淫则根条种类无不诫
也文举僧残而云等相等取馀篇。】
「二若比丘下依重说示以前总举治含收弃弃是本
防故正列也就分为三谓法喻合淫是障道之源头
是纳尘之要去头无所受用丧本圣道便失故也如
卷三 第 272c 页 X41-0272.png
解脱道论解之。」
【次依重中初叙起前总举者蹑上科也治含收弃
残下诸篇犯忏可收初篇四重犯则永弃恐滥馀
轻故须别列就下正释初分文经中初至非释子
法也尔时下喻也比丘下合也淫下通释初句释
法次句释喻纳尘要者通六尘故四尘唯局触通
身分法有冥缘去下二句释合下指论解彼曰云
何头为戒义答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
时名犯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巳失诸善法
于此佛法谓之为死又标宗引婆沙云戒名为头
能见苦谛诸色乃至知色阴等法如资持委释。】
「二盗戒分文同前若比丘下重加诫。」
【盗戒标中云分文同前大分为三一列相二诫约
三立誓初中又二初总举重轻下至草叶上至过
五即知通含若比丘下别示重戒此又分三法喻
合也(馀之二戒并同此分)疏中唯点别示一科望前总举故
曰重加。】
「文列破斫烧[前-刖+狸]坏色者如条部中为除疑怀谓非盗
【次依重中初叙起前总举者蹑上科也治含收弃
残下诸篇犯忏可收初篇四重犯则永弃恐滥馀
轻故须别列就下正释初分文经中初至非释子
法也尔时下喻也比丘下合也淫下通释初句释
法次句释喻纳尘要者通六尘故四尘唯局触通
身分法有冥缘去下二句释合下指论解彼曰云
何头为戒义答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
时名犯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巳失诸善法
于此佛法谓之为死又标宗引婆沙云戒名为头
能见苦谛诸色乃至知色阴等法如资持委释。】
「二盗戒分文同前若比丘下重加诫。」
【盗戒标中云分文同前大分为三一列相二诫约
三立誓初中又二初总举重轻下至草叶上至过
五即知通含若比丘下别示重戒此又分三法喻
合也(馀之二戒并同此分)疏中唯点别示一科望前总举故
曰重加。】
「文列破斫烧[前-刖+狸]坏色者如条部中为除疑怀谓非盗
卷三 第 273a 页 X41-0273.png
损故前呈示至时引解不劳烦文。」
【释相中破斫等文说相本无出律条部引后加前
故示列意下令引解如钞释相及戒本疏虽非盗
取破坏成功计直结犯。】
「盗譬多罗树者中国有之其皮可书即经叶是云贝
多者但妄谓耳有人以松以榈皆非本物所以譬者
盗夺他财则法身无嗣如树拔心则根干枯朽也。」
【释喻中初正名体皮如绢素彼用为经贝多是名
讹松榈即体别所下次释喻意合法可知。】
「三杀戒中例分同前。
下至蚁子取极细也虫难具识而蚁偏多曾见黄细
状如微砂据目见者为量耳如大集中大如微尘十
六分之一不在教也文云非药者非是可活之药也
若厌祷者厌谓符祝抑伏祷谓凭托鬼神。」
【杀戒释中三初释蚁子举偏多者人易识故曾见
等者示教制之量肉眼见故大集极细天眼可见
则非教制文下释非药谓毒药也若下释厌祷符
祝谓书符咒祝凭托鬼神谓假他兴害喻举针缺
可比弃物也。】
「四妄语中分亦同初。
不得戏笑者掉慢欺人也虽是非重能为后习非真
实者不證得也非巳有者说他所證也得解脱者八
解脱也定谓四禅空者无色也天神来供有何故重
以滥圣德感异供故。」
【释相中破斫等文说相本无出律条部引后加前
故示列意下令引解如钞释相及戒本疏虽非盗
取破坏成功计直结犯。】
「盗譬多罗树者中国有之其皮可书即经叶是云贝
多者但妄谓耳有人以松以榈皆非本物所以譬者
盗夺他财则法身无嗣如树拔心则根干枯朽也。」
【释喻中初正名体皮如绢素彼用为经贝多是名
讹松榈即体别所下次释喻意合法可知。】
「三杀戒中例分同前。
下至蚁子取极细也虫难具识而蚁偏多曾见黄细
状如微砂据目见者为量耳如大集中大如微尘十
六分之一不在教也文云非药者非是可活之药也
若厌祷者厌谓符祝抑伏祷谓凭托鬼神。」
【杀戒释中三初释蚁子举偏多者人易识故曾见
等者示教制之量肉眼见故大集极细天眼可见
则非教制文下释非药谓毒药也若下释厌祷符
祝谓书符咒祝凭托鬼神谓假他兴害喻举针缺
可比弃物也。】
「四妄语中分亦同初。
不得戏笑者掉慢欺人也虽是非重能为后习非真
实者不證得也非巳有者说他所證也得解脱者八
解脱也定谓四禅空者无色也天神来供有何故重
以滥圣德感异供故。」
卷三 第 273b 页 X41-0273.png
【妄语释相中初释总举戏笑律中小妄犯提戏笑
犯吉钞云以非言说之轨仪非下释重相说他所
證假他表巳以诳于人八解脱者一内有色相外
观色(谓修不净观观白骨存身内骨人故云内有色又不坏外色故云外观色此位在初禅)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入二禅故坏灭内骨人故无色犹观外不净相故外观
色)三净身作證净谓缘净(除外不净相但于定中练清净色故名缘净以
无著心受三禅乐故名身作證)四虚空处(或前三背舍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
定依阴界入故有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五识处(谓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馀
如上说)六无所有处(谓舍二处一心缘无所有入定馀同上)七非有想
非无想(谓舍无所有处缘非有非无处入定馀同上)八灭爱受想(背灭受想
诸心心数法以患厌散乱心入定證涅槃故)此八通名背舍智论云背
是净洁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慧
断三界结业尽即名八解脱也四禅四空虽通凡
法圣道所由故成大妄天供滥圣义亦同之。】
「譬如大石者实言全行虚说难反如箭离弦不可追
之石分二分义相似也。」
【释喻中虚说难反谓一发于口悔不可复箭离弦
者喻有同也。】
「有人说相依文谨诵如前羯磨今解不尔须识机变
不定依言随义述尽令前解也。」
【斥古中初科初示执文如前羯磨谓同白四不可
增损今下次显今意广略随宜开解为本。】
「有人行事十人登坛随人说相一一诫语今解羯磨
加法随缘至三示相诲约任时前后不专局也纵不
卷三 第 273c 页 X41-0273.png
说相可返失戒但乖法耳。」
【次科初叙非十人登坛谓受戒者随人说者谓随
竟别说趣举十人馀多亦尔理虽无害事成烦重
今下显正羯磨加被尚开三人说相诫约义无专
局意令受竟都集说之然说相诫约非正受缘不
说无害止是违教故云纵不等。】
「上四止持作为犯矣。」
【结中止对恶缘制不许作故作成犯止作相翻持
犯见矣。】
「次明作持前义后释。
义分五门一列数释名诸依自异二约众行三制意
四依次第五明开遮。」
【作持义说中初科诸依自异即下三种四依不同。】
「初门列数可知。」
【次科初文列数如文故云可知。】
「所言依者四为他仗故咸言依也。」
【释名中但示依名别相如后。】
「或就人分如涅槃说有人出世具烦恼性等是也然
【次科初叙非十人登坛谓受戒者随人说者谓随
竟别说趣举十人馀多亦尔理虽无害事成烦重
今下显正羯磨加被尚开三人说相诫约义无专
局意令受竟都集说之然说相诫约非正受缘不
说无害止是违教故云纵不等。】
「上四止持作为犯矣。」
【结中止对恶缘制不许作故作成犯止作相翻持
犯见矣。】
「次明作持前义后释。
义分五门一列数释名诸依自异二约众行三制意
四依次第五明开遮。」
【作持义说中初科诸依自异即下三种四依不同。】
「初门列数可知。」
【次科初文列数如文故云可知。】
「所言依者四为他仗故咸言依也。」
【释名中但示依名别相如后。】
「或就人分如涅槃说有人出世具烦恼性等是也然
卷三 第 274a 页 X41-0274.png
是非难识魔或能作故又须立法四依也故经中说
依法不依人乃至不依不了义经故涅槃云佛说波
旬说云何分别知故以教分畜八不净自手作食如
是得者非佛所说广文如彼今所分别当行四依一
切出家无不崇之以为本也。」
【辨异中初明人四依引经示者彼具云有人出世
具烦恼性少欲知足乃至正定正慧无戏论等不
妨未断烦恼为初依(即内凡人由未断惑故具烦恼)须斯二果为
二依那含为三依罗汉为四依斯皆大权示声闻
像出世弘法为物所依然下次明法四依是非难
辨者谓恐灭后魔说乱真故立四法令验邪正经
中亦即涅槃文举后二初云依义不依语二依智
不依识下引经文以明立意波旬即恶魔通号以
教分者教即是法畜不净手作食佛并制断反言
得者即是魔说今时比丘谈禅讲教轻侮戒律自
尊所学作恶无耻坏乱正法积畜不净恣淫怒痴
口腹累之未异鄙俗当知此辈即是魔鬼化作比
丘引无量人入阿鼻狱般若楞严众经明说今正
是时邪师满世凡为学者得不择欤上是泛列今
下次示今文一切之言通收一化皆须崇奉。】
「二约众行两法用摄诸依者如来说法大分为二。
一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凡欲怀道身心所履必
有所凭故立四八生行之范然则身口所待必假缘
须心神迷倒义当将导故出道所因良有以也。」
依法不依人乃至不依不了义经故涅槃云佛说波
旬说云何分别知故以教分畜八不净自手作食如
是得者非佛所说广文如彼今所分别当行四依一
切出家无不崇之以为本也。」
【辨异中初明人四依引经示者彼具云有人出世
具烦恼性少欲知足乃至正定正慧无戏论等不
妨未断烦恼为初依(即内凡人由未断惑故具烦恼)须斯二果为
二依那含为三依罗汉为四依斯皆大权示声闻
像出世弘法为物所依然下次明法四依是非难
辨者谓恐灭后魔说乱真故立四法令验邪正经
中亦即涅槃文举后二初云依义不依语二依智
不依识下引经文以明立意波旬即恶魔通号以
教分者教即是法畜不净手作食佛并制断反言
得者即是魔说今时比丘谈禅讲教轻侮戒律自
尊所学作恶无耻坏乱正法积畜不净恣淫怒痴
口腹累之未异鄙俗当知此辈即是魔鬼化作比
丘引无量人入阿鼻狱般若楞严众经明说今正
是时邪师满世凡为学者得不择欤上是泛列今
下次示今文一切之言通收一化皆须崇奉。】
「二约众行两法用摄诸依者如来说法大分为二。
一行法依即四依八正是也凡欲怀道身心所履必
有所凭故立四八生行之范然则身口所待必假缘
须心神迷倒义当将导故出道所因良有以也。」
卷三 第 274b 页 X41-0274.png
【第二行法中初示相凡下显意身心所凭身凭四
依心凭八正范即是法然下别配初二句四依配
身次二句八正配心导引也下二句结上两法相
藉之意。】
「二众法依谓说戒羯磨理必同遵方成匡化远通末
代众别齐益是正法也。」
【众法中说戒局半月常行羯磨通一切僧事二种
摄僧通号众法理下四句即示四益一摄众和同
二糺正佛法三维持久住四被物无遗。】
「三立四意者依法虽四位分为二谓内外两资以明
知足。
初就外资立二依者有待之形假资方立无衣障形
四大交损何能修道是以前明粪衣知足以障形苦
修道假处故须第二树下安坐。」
【第三门正明外资中初总举有下别释初明粪衣
交俱也修下次明树下。】
「上虽外形支立然有饥虚无由进业故约内资明乞
食法若身康健前三足充必病在身怀苦妨道故次
第四明服陈药。」
【内资中初叙乞食若下次明腐药陈谓陈旧。】
「是以涅槃具显治本故彼文云出家之人有四种病
由是不得四所门果为有衣欲乃至为有欲有四良
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身心寂静治有
恶欲故名四圣行也。」
卷三 第 274c 页 X41-0274.png
【引證涅槃中引文前出四病四沙门即四圣道文
举衣有二欲乃至中略食欲住处欲欲即贪欲滞
著为病有下次示四药即是四依第四与律不同
有恶欲谓执世相为实贪利追求等故云恶欲即
以身心寂静治之一切圣人由兹得道故云圣种。】
「杂心大同依前四欲转云爱取谓因衣生爱乞食卧
具生爱因有无生爱者爱断灭故除上及此馀名有
爱随次对治立四圣种。」
【杂心初句示同依下正引初示病转即改转爱取
即欲语少异耳乞食是药那列病中必应乞好而
制乞粗或可乞合作巳论文写误第四论云因有
无有生爱(有无爱谓执断空有有爱谓执世相)即断常两见爱断灭
者著邪空也除上即衣食处及此即断灭此四之
外诸所有法皆名有爱随下示药亦以寂静治第
四病。】
「问涅槃杂心何不立药答乞食摄故又不常须故不
别立。」
【初问中上引经论不立腐药与律全异故问决之
卷三 第 275a 页 X41-0275.png
答有二释并杂心文初释彼云依乞食摄药故又
下次释彼云又不一切时故药不别立(有病则用不当须故)。】
「问为知足立种为少欲耶答杂心云知足现在境起
故立圣种少欲未来处起故知现在不取一钱难未
来舍轮王易也即涅槃云于未得财不生贪故云知
足也。」
【次问少欲知足二法差别今此四依为何而立答
中初正答知足现境起对有不贪故少欲未来起
对无不求故论云知足立圣种非少欲故故下比
校二行难易今依难立则知行胜引涅槃證未得
财即现在境但未入手故云未得。】
「所言体者就前境论四尘也依毗昙八微也就内心
论无贪善根性约眷属论善五阴性也。」
【出体中初标就下释有二初约境色尘该四境香
味收食药触尘有通别通并触对别伹收衣树毗
昙有部杂心俱舍并明八微谓四尘各起于极微
故有四微四尘之粗假四微所成故通名八微就
下次约心者心即是行杂心云圣种何等性答无
贪善根性(即三善根)约眷属论善五阴性(无贪善根是行阴是主馀
四阴共成此行故云眷属也)。】
「四明次第。
衣则无时不须资身最要理先明之既得覆形内恼
须济故次乞食身虽得立威仪须托故第三明树下
坐无病三足病起不救则无治能故立腐药为第四
下次释彼云又不一切时故药不别立(有病则用不当须故)。】
「问为知足立种为少欲耶答杂心云知足现在境起
故立圣种少欲未来处起故知现在不取一钱难未
来舍轮王易也即涅槃云于未得财不生贪故云知
足也。」
【次问少欲知足二法差别今此四依为何而立答
中初正答知足现境起对有不贪故少欲未来起
对无不求故论云知足立圣种非少欲故故下比
校二行难易今依难立则知行胜引涅槃證未得
财即现在境但未入手故云未得。】
「所言体者就前境论四尘也依毗昙八微也就内心
论无贪善根性约眷属论善五阴性也。」
【出体中初标就下释有二初约境色尘该四境香
味收食药触尘有通别通并触对别伹收衣树毗
昙有部杂心俱舍并明八微谓四尘各起于极微
故有四微四尘之粗假四微所成故通名八微就
下次约心者心即是行杂心云圣种何等性答无
贪善根性(即三善根)约眷属论善五阴性(无贪善根是行阴是主馀
四阴共成此行故云眷属也)。】
「四明次第。
衣则无时不须资身最要理先明之既得覆形内恼
须济故次乞食身虽得立威仪须托故第三明树下
坐无病三足病起不救则无治能故立腐药为第四
卷三 第 275b 页 X41-0275.png
也。」
【第四正释中蹑前起后次第相由寻文易见。】
「此就受用行之次第一人具四不同头陀机教列相
多人方具也如离坐为五不可分身则可知也。」
【对简中初指前不下简异恐谓同彼十二头陀故
特点之机教列相谓因机设教离坐为五钞云于
处立五一兰若二冢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此
明多人各行之行岂可一身而分五处(离衣为二粪衣三衣
离食为四乞食一抟一坐不作馀食威仪有一谓常坐也不通并行例亦如上)。】
「五明开遮者。
良由大圣识达根性称机授药报力增上制前四法
即有资身长道获益中下力劣事假众缘若不开听
著施衣等则有退道宁堪涉苦若唯制者报劣绝分
若唯开者上行慢求由有开遮三人通备皆能会正
故曰圣种。」
【第五门正法中初科初叙圣意报下次明开遮遮
即是制初叙四制专被上根中下次明四开即摄
中下二根且举施衣馀三类说若下三明二教相
成不可阙一备合作被会正即證果。】
「是知圣说具四种义一慈心益物二称机设药三善
达开遮非但开于中下服诸好衣亦开上士有病及
无粪衣听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开故杂心云若
僧和合令超升离生得果漏尽坐禅学问思惟业生
馀之三依例此可比四者佛说乞食等四能生道缘
【第四正释中蹑前起后次第相由寻文易见。】
「此就受用行之次第一人具四不同头陀机教列相
多人方具也如离坐为五不可分身则可知也。」
【对简中初指前不下简异恐谓同彼十二头陀故
特点之机教列相谓因机设教离坐为五钞云于
处立五一兰若二冢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此
明多人各行之行岂可一身而分五处(离衣为二粪衣三衣
离食为四乞食一抟一坐不作馀食威仪有一谓常坐也不通并行例亦如上)。】
「五明开遮者。
良由大圣识达根性称机授药报力增上制前四法
即有资身长道获益中下力劣事假众缘若不开听
著施衣等则有退道宁堪涉苦若唯制者报劣绝分
若唯开者上行慢求由有开遮三人通备皆能会正
故曰圣种。」
【第五门正法中初科初叙圣意报下次明开遮遮
即是制初叙四制专被上根中下次明四开即摄
中下二根且举施衣馀三类说若下三明二教相
成不可阙一备合作被会正即證果。】
「是知圣说具四种义一慈心益物二称机设药三善
达开遮非但开于中下服诸好衣亦开上士有病及
无粪衣听受施服由本通道故有斯开故杂心云若
僧和合令超升离生得果漏尽坐禅学问思惟业生
馀之三依例此可比四者佛说乞食等四能生道缘
卷三 第 275c 页 X41-0275.png
正语等八能生道因称法而谈无谬滥过。」
【次科初总举一下别列初是本誓二即鉴机三能
达教一开巳后通被三根仍引杂心显示开听必
须存道僧和无诤容可进道得果对超升漏尽对
离生上举施衣馀三有开意不殊此四即彰益四
依资道故得名缘八正修心故云道因。】
「调达效佛乃说五法唯制不开谓纳衣乞食树下不
食酥盐等也一则不具四义如上反说二则颠倒说
法令堕邪见谓语业八为道缘乞食等五说为道因
逾于八正广说相似惑乱正依致令愚丛犹学此道
即调达部也。」
【邪法中初叙立法调达具云提婆达多此云天热
生时诸天心热恼故立邪三宝破佛正法五法即
法宝也酥盐以酥脂煮盐彼为珍味故而言等者
等取鱼肉一下次显过不具四义一无慈心二不
识机三不晓教四无利益二颠倒说法以因为缘
以缘为因即用五法以贬八正也逾过也相似者
五中前三名相似语后二为妄语愚丛犹学至今
西竺尚有遗风。】
「故杂心中若言五法是八正非者则地神唱生乃至
三千世界尽佛化境禅诵不行馀如戒本疏说。」
【次科初明破正巳成人所信故则下次明法轮不
转禅诵即观法鼻柰耶云诸佛常法食时僧破至
暮还复中间人天无悟道者故云不行馀下指略
【次科初总举一下别列初是本誓二即鉴机三能
达教一开巳后通被三根仍引杂心显示开听必
须存道僧和无诤容可进道得果对超升漏尽对
离生上举施衣馀三有开意不殊此四即彰益四
依资道故得名缘八正修心故云道因。】
「调达效佛乃说五法唯制不开谓纳衣乞食树下不
食酥盐等也一则不具四义如上反说二则颠倒说
法令堕邪见谓语业八为道缘乞食等五说为道因
逾于八正广说相似惑乱正依致令愚丛犹学此道
即调达部也。」
【邪法中初叙立法调达具云提婆达多此云天热
生时诸天心热恼故立邪三宝破佛正法五法即
法宝也酥盐以酥脂煮盐彼为珍味故而言等者
等取鱼肉一下次显过不具四义一无慈心二不
识机三不晓教四无利益二颠倒说法以因为缘
以缘为因即用五法以贬八正也逾过也相似者
五中前三名相似语后二为妄语愚丛犹学至今
西竺尚有遗风。】
「故杂心中若言五法是八正非者则地神唱生乃至
三千世界尽佛化境禅诵不行馀如戒本疏说。」
【次科初明破正巳成人所信故则下次明法轮不
转禅诵即观法鼻柰耶云诸佛常法食时僧破至
暮还复中间人天无悟道者故云不行馀下指略
卷三 第 276a 页 X41-0276.png
即破僧戒宜自寻之。】
「就文为二初缘后相。
缘中初先与依由厌本习故开后授据此依理本存
道业庸疏未委故前诲约恐后退没知初戒故不徒
然也。」
【二就文释缘中注文两段初先与依释初制缘由
下二句释后授缘由厌本习欲令外道不反道故
据下示制意依理谓立四依之理道庸疏即钝机
退后知初追本不舍故。】
「二就体相中初标举宗本比丘依粪扫衣下方列四
相。
所以止作二持并前标如来三号者略示非邪大圣
亲诫故同举之令重教依行必无怠纵故也。」
【次体相标举中初文微意兼通前后略下总释示
非邪者外道调达皆立依法故无怠纵者不轻犯
故。】
「文云依此得出家者离有为也受具戒者登无愿也
成比丘法同圣仪也。」
【次科三有之中皆有为法超拔有为故名出家言
无愿者无所求故同圣仪者三乘皆尔故。】
「前明四重有作则失圣源今说四依随因有顺道业
也。」
【三中止持制作作故障圣作持制止作故顺道随
因因犹依也。】
「就文为二初缘后相。
缘中初先与依由厌本习故开后授据此依理本存
道业庸疏未委故前诲约恐后退没知初戒故不徒
然也。」
【二就文释缘中注文两段初先与依释初制缘由
下二句释后授缘由厌本习欲令外道不反道故
据下示制意依理谓立四依之理道庸疏即钝机
退后知初追本不舍故。】
「二就体相中初标举宗本比丘依粪扫衣下方列四
相。
所以止作二持并前标如来三号者略示非邪大圣
亲诫故同举之令重教依行必无怠纵故也。」
【次体相标举中初文微意兼通前后略下总释示
非邪者外道调达皆立依法故无怠纵者不轻犯
故。】
「文云依此得出家者离有为也受具戒者登无愿也
成比丘法同圣仪也。」
【次科三有之中皆有为法超拔有为故名出家言
无愿者无所求故同圣仪者三乘皆尔故。】
「前明四重有作则失圣源今说四依随因有顺道业
也。」
【三中止持制作作故障圣作持制止作故顺道随
因因犹依也。】
卷三 第 276b 页 X41-0276.png
「就位初中分二初至能持是根本制也若得长利下
必不堪前故开限分也。」
【释相粪衣中初科根本制者正被上根故开限分
者中下二根力分所及故。】
「前制分四。」
【本制别释中初科初略示。】
「依粪扫衣者举名显示也依律中列十种并世所同
弃如粪扫喻耳故俗所贱者道所贵也此据常人故
有言耳故论语云君子不耻恶衣恶食若耻则未可
与议也刘子云食足充虚接气衣足盖形御寒斯言
是也至如冠章甫衣缝掖嘉肴溢目芳音盈耳一时
之荣故不足尚也书云高位厚味俱不可久是以君
子存谦光之道忍人不忍谓憎爱也割人不割即情
欲也行人不行即仁义也欲尚尔况怀道乎知是繁
文末俗多昧故也。」
【依律下委释为三初示名体律十种者一牛嚼二
鼠啮三火烧四月水五产妇六神庙七冢间八求
愿九往还十王职(此十西土所弃故拾取以为衣)俗贱道贵示相
反也此下次议其名常人谓浅识者若卓拔君子
岂以衣为粪扫耶故下三引况初论语未可与议
言此庸人不足语道刘子即刘昼也(有云刘𢣢刘歆并非)著
书二卷五十五篇穷悴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沈
约于车前献之约览而异之遂呼登车定交时人
号此书为刘子今引防欲篇彼云明者刳情以遣
卷三 第 276c 页 X41-0276.png
累约欲以守贞方接食足等语斯言是者美其有
理也至下叙厌荣冠衣二字去呼章甫殷时冠也
缝掖大袖衣也家语孔子对哀公曰丘少居鲁衣
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嘉肴谓品馔非谷
而食曰肴芳音谓歌乐之声高位是贵厚味是富
未详何书俱不可久势有退也是以下明向道易
谦卦云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君子之终也忍人等者谓众人所不能者我则勉
力为之文出净住子本唯三句疏加配释助显其
文以俗况道俗浅道深理必过之况不及乎况相
反乎知下三结意。】
「二依此得出家下明受具行本怀此为初不可忘也。」
【二中受体是立行之本四依为发众行之初。】
「三是中尽形下约报重问。
四立誓唱言何得后犯也。」
【三问四答对文易解。】
「问受体乃在白四如何方问能者答计实如问但机
钝须示不赞不知上机善达教旨不劳示相如善来
三语也钝浊有生更须明示如不显然文中但云受
戒知戒何境故前止四境后行四相分明晓喻后犹
轻陵何况不语又不作誓知谁不犯故不徒设也。」
【问中先受后问义似倒故答中初通叙二机须否
赞即是助钝下次别明钝机须意有生谓著有众
生羯磨言通非列不显若此犹犯况不尔邪。】
理也至下叙厌荣冠衣二字去呼章甫殷时冠也
缝掖大袖衣也家语孔子对哀公曰丘少居鲁衣
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嘉肴谓品馔非谷
而食曰肴芳音谓歌乐之声高位是贵厚味是富
未详何书俱不可久势有退也是以下明向道易
谦卦云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君子之终也忍人等者谓众人所不能者我则勉
力为之文出净住子本唯三句疏加配释助显其
文以俗况道俗浅道深理必过之况不及乎况相
反乎知下三结意。】
「二依此得出家下明受具行本怀此为初不可忘也。」
【二中受体是立行之本四依为发众行之初。】
「三是中尽形下约报重问。
四立誓唱言何得后犯也。」
【三问四答对文易解。】
「问受体乃在白四如何方问能者答计实如问但机
钝须示不赞不知上机善达教旨不劳示相如善来
三语也钝浊有生更须明示如不显然文中但云受
戒知戒何境故前止四境后行四相分明晓喻后犹
轻陵何况不语又不作誓知谁不犯故不徒设也。」
【问中先受后问义似倒故答中初通叙二机须否
赞即是助钝下次别明钝机须意有生谓著有众
生羯磨言通非列不显若此犹犯况不尔邪。】
卷三 第 277a 页 X41-0277.png
「就衣开中云长利者对本制外馀皆长也檀越施衣
者不问道俗持来净施故任纳也割坏衣者前通俗
服此专道相故二列也。」
【开中初云长利即总举檀越施等即别相纳受也。】
「就二食中初制后开并同前解。」
【二乞食总分中初制后开大分二段制中亦四一
举名二示行本三问四誓并同上分后二亦尔。】
「若僧差者即僧次请也为解脱故出家受戒得往讣
也反此不合名盗下次若送食者至寺设也月八日
十五日食者谓黑白二月俱有三日文少十四日尼
律具三此恶日也故须供斋如前八戒说之月初日
食彼国重之至其异设多陈坊寺如此方俗正月元
日三月三日至九月九日亦须知也若僧常食随有
少多准年为量也若请食者召往俗家即别请也。」
【牒释六段初释僧差唯简求脱出五分文由不为
脱乖于僧理往则成盗准知僧次不可妄受次释
送食寻常营办送入僧寺三释斋日黑白各三故
名六斋文少十四定是文脱尼律具者如后所引
鬼神得势啖人精气故云恶日若依智论即四王
等下降之日四释初日彼国重者此土亦然仍引
方俗三时为比正月元日天下同之馀二必应京
兆所尚东南虽用而不修营但为燕会耳五释僧
常即常住食六释别请小教所通大乘永闭。】
「随相乃多净心为本兼分染者则不许讣故佛藏持
卷三 第 277b 页 X41-0277.png
世不除我者则不听受一杯之水一纳之衣各识分
量也不尔热铁鍱身镕铜灌口岂虚言也。」
【结诰中随相多者示不尽也净心语通且示三种
一离邪求二离贪嗜三离养身为成道业即前五
分为解脱者有一于是即为分染况俱有耶下引
经證不求脱者不堪信施各识分量诫令自照若
不知分冒受人施必招苦报故云不尔等学者览
此不可读过反观自心还为何事坐受人施苟非
求脱秪今自衣巳是铁鍱秪今钵食巳是镕铜即
因之果形影不差矧复无知作恶毁戒岂不险乎。】
「树下开中言别房者即大小二房乞处分作是也或
是七众为招提僧于坊寺中别置房宇有来入住别
有供养故律云几房有福饶是也几房无福饶即僧
常住也尖头屋者西国多平头重屋或至四五重者
如此方北界缘边诸州希有尖者如文所列即中高
四厦也故律云王大殿并开受用或是叉手小庵椽
头拄地者小房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前障水雨也
石室者岩岫山居两房一户随相而列可以事验也。」
【三树下坐本制可解但释开文为五初释别房大
小二房即过量不过量招提梵语此云别房施谓
施主造房待遇来僧而自供给有福饶者谓僧受
用以福饶益彼檀越故无福饶者即常住处非别
所供二释尖屋缘边邻蕃胡等处希少也中高四
厦今时所谓独角亭也引律王殿相或似之谓王
量也不尔热铁鍱身镕铜灌口岂虚言也。」
【结诰中随相多者示不尽也净心语通且示三种
一离邪求二离贪嗜三离养身为成道业即前五
分为解脱者有一于是即为分染况俱有耶下引
经證不求脱者不堪信施各识分量诫令自照若
不知分冒受人施必招苦报故云不尔等学者览
此不可读过反观自心还为何事坐受人施苟非
求脱秪今自衣巳是铁鍱秪今钵食巳是镕铜即
因之果形影不差矧复无知作恶毁戒岂不险乎。】
「树下开中言别房者即大小二房乞处分作是也或
是七众为招提僧于坊寺中别置房宇有来入住别
有供养故律云几房有福饶是也几房无福饶即僧
常住也尖头屋者西国多平头重屋或至四五重者
如此方北界缘边诸州希有尖者如文所列即中高
四厦也故律云王大殿并开受用或是叉手小庵椽
头拄地者小房者起不碍头坐趣容膝前障水雨也
石室者岩岫山居两房一户随相而列可以事验也。」
【三树下坐本制可解但释开文为五初释别房大
小二房即过量不过量招提梵语此云别房施谓
施主造房待遇来僧而自供给有福饶者谓僧受
用以福饶益彼檀越故无福饶者即常住处非别
所供二释尖屋缘边邻蕃胡等处希少也中高四
厦今时所谓独角亭也引律王殿相或似之谓王
卷三 第 277c 页 X41-0277.png
施僧故开受用叉手谓椽尾相交攒于中也三释
小房示横竖量据理甚窄且举极小须可容身未
必然也四释右室五释两房共户随相列者非止
此也。】
「四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有本
说云陈弃药者谓世间煮残查滓可弃者取重煮之
得疗便止何须问本。」
【四腐药制中有二释初释中小便治劳大便解热
名黄龙汤有下即次释则通众药人所不用故云
陈弃即腐烂异名谓但将治疾勿究所来故云何
须问本。】
「就开五药酥蜜分二油不分者可解释耳。」
【开中酥分生熟蜜有蜂石油独不分可解释者酥
虽体一生熟味殊油纵生熟体味不异故无可分。】
「三就总结分文为二初至前去来明即坐诲约二弟
子当日三时下明后起随行。」
【三结劝学方权分中即坐谓受巳未散诲谓教诲
约即诫约。】
小房示横竖量据理甚窄且举极小须可容身未
必然也四释右室五释两房共户随相列者非止
此也。】
「四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有本
说云陈弃药者谓世间煮残查滓可弃者取重煮之
得疗便止何须问本。」
【四腐药制中有二释初释中小便治劳大便解热
名黄龙汤有下即次释则通众药人所不用故云
陈弃即腐烂异名谓但将治疾勿究所来故云何
须问本。】
「就开五药酥蜜分二油不分者可解释耳。」
【开中酥分生熟蜜有蜂石油独不分可解释者酥
虽体一生熟味殊油纵生熟体味不异故无可分。】
「三就总结分文为二初至前去来明即坐诲约二弟
子当日三时下明后起随行。」
【三结劝学方权分中即坐谓受巳未散诲谓教诲
约即诫约。】
卷三 第 278a 页 X41-0278.png
「就初又二初至当问和上阇梨当相委示二当令受
具者在前而去深防制也。」
【即坐分文中当相当字去呼深防制者受者在前
十师随后恐有乖仪预作防准。】
「前又分六初汝巳受具下至众僧满牒受缘成足劝
以护持无得谓亏不重受体而忽犯也二汝当善受
教法下明自行化他三昧之业三和上下明奉法奉
行义须随顺云如法者简非法教不行无过四应学
问下前明自行化他初入修福今巳将久当修智分
故福智二轮与天地而同德五汝始发心下劝奉前
教因果尽然感果必至也六馀所未知者显法由人
通要假师授方资成也。」
【次释初段总分中初但示总意文如后释二中受
教即是营福先须自行然后化他三昧业者即习
禅定并属福业三昧亦云三摩提三摩钵底或翻
为定或翻等持三中如法谓合法律非法反之四
中蹑前第二以显此文二轮两仪喻其必具五中
因果尽然通论一切验今奉教必不虚因文云唐
捐犹言虚弃六中资若训助即属二师或训取者
即属弟子。】
「就初段中汝巳受戒者总明受体也白四如法者结
成教法也得处所者在作法界内非自然也和尚如
法者明根本师入戒缘也阿阇梨者即受时二师非
下所问也众僧具足满者结成支證不谬受也并为
卷三 第 278b 页 X41-0278.png
人法僧界四缘周具形终奉持不虑妄受总结付之
幸依行也。」
【别释中初科牒释六句初是受人即含体相资缘
事如法也二法三处和尚巳下三段并是僧收支
證支犹共也并下总结四缘人即是事。】
「至时随机可唯此尽立法以为语端未必谨诵也。」
【后结示中上二句教增损下二句示前文。】
「二弟子日三时下明师资相摄法略举其致馀广如
钞。」
【后起随行明二师中初科略举其致即示注文指
如钞者即师资篇。】
「就分为二初本师和尚明相摄法后请依止下显事
缘有障更须师他。」
【次科事缘有障即命终休道远去等。】
「所以受后即明二师者以创奉大法但有愿心至于
万行亘周前境有缘乖法罪即自科不以无知谓免
咎责唯除便利馀并须问故于此明恐怠慢也。」
【三中徵释以申教意初叙受体至下次明随行互
遍也律制唯除次小便利一切并须白师。】
「二请依止中缘明离违遂造非法教须别请用补和
尚故也。」
【次请依止释缘中离收命终休道违即决意出界
或可二字并该三缘。】
「所以五夏有知听离依止者据教相也律中五分成
幸依行也。」
【别释中初科牒释六句初是受人即含体相资缘
事如法也二法三处和尚巳下三段并是僧收支
證支犹共也并下总结四缘人即是事。】
「至时随机可唯此尽立法以为语端未必谨诵也。」
【后结示中上二句教增损下二句示前文。】
「二弟子日三时下明师资相摄法略举其致馀广如
钞。」
【后起随行明二师中初科略举其致即示注文指
如钞者即师资篇。】
「就分为二初本师和尚明相摄法后请依止下显事
缘有障更须师他。」
【次科事缘有障即命终休道远去等。】
「所以受后即明二师者以创奉大法但有愿心至于
万行亘周前境有缘乖法罪即自科不以无知谓免
咎责唯除便利馀并须问故于此明恐怠慢也。」
【三中徵释以申教意初叙受体至下次明随行互
遍也律制唯除次小便利一切并须白师。】
「二请依止中缘明离违遂造非法教须别请用补和
尚故也。」
【次请依止释缘中离收命终休道违即决意出界
或可二字并该三缘。】
「所以五夏有知听离依止者据教相也律中五分成
卷三 第 278c 页 X41-0278.png
立乃免从他者据行体也各有其致不矛盾也。」
【释法中初科律有两文乍似言乖故约教行以分
依知趣合故不矛盾五分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见五法成身故名为分。】
「具德中言知犯者作过缘成也知不犯者识治能也
知轻者下四聚也知重者上二篇也委识名种知练
相壮无纤乱也。」
【简德初科简解中犯等四种并见律文非学不了
故制委识犯不犯通该篇聚轻重局分上下名种
相三如忏篇分别。】
「重十岁者俗年壮室志干成立随所处断善离罗网。」
【简年中以二十受戒今满十岁即是三十故曰壮
室礼云三十壮有室志干成立谓有节也处断离
过言其方能也。】
「无德不依者依在钦重诚由行解累负人情义无归
向故虽专独非罪缘也。」
【无德中初叙可依累下示不可依若作若作上声
则数为非义若作去呼则自不清白并负弟子依
【释法中初科律有两文乍似言乖故约教行以分
依知趣合故不矛盾五分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见五法成身故名为分。】
「具德中言知犯者作过缘成也知不犯者识治能也
知轻者下四聚也知重者上二篇也委识名种知练
相壮无纤乱也。」
【简德初科简解中犯等四种并见律文非学不了
故制委识犯不犯通该篇聚轻重局分上下名种
相三如忏篇分别。】
「重十岁者俗年壮室志干成立随所处断善离罗网。」
【简年中以二十受戒今满十岁即是三十故曰壮
室礼云三十壮有室志干成立谓有节也处断离
过言其方能也。】
「无德不依者依在钦重诚由行解累负人情义无归
向故虽专独非罪缘也。」
【无德中初叙可依累下示不可依若作若作上声
则数为非义若作去呼则自不清白并负弟子依
卷三 第 279a 页 X41-0279.png
赖之情专独非罪谓无师时许不依止故。】
「二就尼受分文为二即标受也。
就初标缘释名如文摩是天音此云为母重尼称者
以爱道为尼之先即佛之母故预同类相从为摩如
此世中皇姨皇舅之类也。」
【第二尼法释标中初科如文即指善见佛呼爱道
人遂法之预厕也(注中魔字写误)如下举例皇即训大父
母之族尊故称之。】
「文列仪式不便者以男女染污生议之先依位列之
便屡接形故割三众次沙弥后。」
【次科即智论文依位列者谓依五众次第则男女
相閒似于匹对招世讥嫌故云便屡接形屡犹近
也接形谓男女交参。】
「引爱道经者以禀质轻懦情智近局若不制依喜随
飘荡故八敬之始并得戒之缘准法敬之法还千载
深知机矣。」
【三中初叙报劣若下次显须依飘荡即放逸无拘
故下三彰益八敬始者最初爱道因之发戒法还
千载善见云若度女人正法减半佛令传敬若能
受行还复千载深知机者美佛权巧也。】
「就后受中依众分三。」
【释受标中言依众者尼三众。】
「初授下众法同上不出。」
【列释初科下众沙弥尼受法同前僧中故略不出。】
「二就尼受分文为二即标受也。
就初标缘释名如文摩是天音此云为母重尼称者
以爱道为尼之先即佛之母故预同类相从为摩如
此世中皇姨皇舅之类也。」
【第二尼法释标中初科如文即指善见佛呼爱道
人遂法之预厕也(注中魔字写误)如下举例皇即训大父
母之族尊故称之。】
「文列仪式不便者以男女染污生议之先依位列之
便屡接形故割三众次沙弥后。」
【次科即智论文依位列者谓依五众次第则男女
相閒似于匹对招世讥嫌故云便屡接形屡犹近
也接形谓男女交参。】
「引爱道经者以禀质轻懦情智近局若不制依喜随
飘荡故八敬之始并得戒之缘准法敬之法还千载
深知机矣。」
【三中初叙报劣若下次显须依飘荡即放逸无拘
故下三彰益八敬始者最初爱道因之发戒法还
千载善见云若度女人正法减半佛令传敬若能
受行还复千载深知机者美佛权巧也。】
「就后受中依众分三。」
【释受标中言依众者尼三众。】
「初授下众法同上不出。」
【列释初科下众沙弥尼受法同前僧中故略不出。】
卷三 第 279b 页 X41-0279.png
「二就六法初式叉者学也摩那者法女也标法分二。」
【六法标中梵云式叉摩那此翻学法女。】
「就标缘中具列两相初净心者以女人志弱愚教者
多随缘造过特由学浅故特圣制增位劝学男子不
尔多堪苦缘虽为难阻不即陵坏故僧位中不曲制
也二净身者由曾出适言归事人后丧从道怀胎受
戒诞育怀挟讥过由生故限二年可知染净是知学
法为净心本文列尽形者是也约制有期为净胎本
文列二岁者是也两设其致各有源矣。」
【释标中三初标举初下次别释初释净心前叙尼
有增位谓别立一众劝学即重加六法男下次明
僧无反尼可见二释净身适即训往归犹嫁也后
丧从道谓夫亡而出家者诞育谓生子怀挟即抱
持是下三结显初结净心引后说相既通尽形證
知修学约下次结净身引后结法既局二岁显是
验胎各有源者即上二本。】
「就法分三。」
【释法总分三者一缘二法三相下文伹释缘相耳。】
「初乞缘中文列十岁曾归者女人谓嫁也十八童女
者处室未归也有斯两缘同学二岁。」
【制缘中初科初示缘异处室谓室女未归即未嫁
有下次显学同(注中嫁字合作归如疏所牒可验写误矣)。】
「此学法女无戒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如上巳解
恐忘故重言之以人不解谓分三众有三戒体实同
卷三 第 279c 页 X41-0279.png
而异但增学也何以明耶依六法行无过听受分有
所犯更从始学或不学法或学不满或缺不行并名
非法为佛所诃义无辄受。」
【次科初以义判体同沙弥无别戒体指上解者文
见二下之首以下斥非实同谓体一而异即增学
何下推所以即明六法增法检行为受方便义非
发体初叙如法或不下明非法或不学者谓都不
受学不满者此虽曾受年限未充缺不行者受巳
有犯不复从始如尼律中并因起非佛诃制戒故
云为佛诃也。】
「今行事者多信意言不遵制意故有年末授学法正
朝进具或具二年中多缺犯应更与戒忽而不行或
少或多杂乱难说。」
【三辨行事斥世中初文初通斥故下别列年末受
学正朝进具即以两日以当二岁应作四句一年
缺行具(如上二日并下或少而无所犯)二行缺年具(如具二年中间缺犯并下
或多谓过二岁)三年行俱缺(上三句并非法)四年行俱具(唯此句得受)
忽不行者谓慢教也。】
所犯更从始学或不学法或学不满或缺不行并名
非法为佛所诃义无辄受。」
【次科初以义判体同沙弥无别戒体指上解者文
见二下之首以下斥非实同谓体一而异即增学
何下推所以即明六法增法检行为受方便义非
发体初叙如法或不下明非法或不学者谓都不
受学不满者此虽曾受年限未充缺不行者受巳
有犯不复从始如尼律中并因起非佛诃制戒故
云为佛诃也。】
「今行事者多信意言不遵制意故有年末授学法正
朝进具或具二年中多缺犯应更与戒忽而不行或
少或多杂乱难说。」
【三辨行事斥世中初文初通斥故下别列年末受
学正朝进具即以两日以当二岁应作四句一年
缺行具(如上二日并下或少而无所犯)二行缺年具(如具二年中间缺犯并下
或多谓过二岁)三年行俱缺(上三句并非法)四年行俱具(唯此句得受)
忽不行者谓慢教也。】
卷三 第 280a 页 X41-0280.png
「亦有一师当白四法都卢成就谓沙弥尼六法本法
及大戒也相共召之名㮯朴戒不知何出此复何论。」
【次科尼中四法一白四受故云都卢此即方俗之
语犹言一并也㮯音混(木未破曰㮯谓圆㮯也)朴音朴(木素曰朴
谓匠未成器也)彼谓但一法受㮯成朴质不须更分渐次
多端也不下正斥上句斥无所据下句明无可取。】
「今立正法当顺律文务取优长百代无古。」
【显今中初科一须合教二须理长优即胜也三可
垂世百代无古久而愈新诚由有考故至无穷。】
「六法女中若全不受若受有缺或年不满诸同一科
还如不受不合进戒阙尼一位何有沙弥径尼受具
也。」
【次科简非正明中初列非受有缺者即缺行也诸
下总判无沙弥尼受具之理故例判不成。】
「若尔沙弥不受得受戒者答不同也一无文开尼受
巳得具二男气刚正有秉持故三为女弱不能持戒
故生一位以为行本今无本行何得后受四者男无
可试身胎故不限于时月女则反前故须具学。」
【释妨问中沙弥不受十戒直得具足但僧得小罪
那与式叉不同答中初合总合一下别示有四初
即反显沙弥有文开故二显男位开则有益三明
沙弥踪阙五十能以具戒即为行本尼则不然故
加此位四则易见准知顿受唯许僧中不开尼众
问不受五十直受六法得不答式叉以十戒为体
卷三 第 280b 页 X41-0280.png
若容直受则无所依故不可也。】
「今约上文十岁十八二女受学年满受具者义须推
之如十八式叉年初即受明年十九后年二十正满
两周得戒定也如是正月二日乃至腊月晦日皆得
受具可独在于正月元日也不妨最小式叉腊月尽
日受学法者犹是十八年内沙弥尼受法得一日也
至明日岁初为年十九一周学之后年二十与受大
戒判言为得不违教相验胎身净岂与前减同日而
言哉。」
【今义中初通标如下别举初明年月俱满如是下
次明年满日月不满最小之者实行一年一日以
腊月尽日即当一年不违教者年数满故可验身
胎以经年故岂下异古前减即上所斥然今虽减
与古全乖不同日而言者言与彼异也。】
「彼不行者及至受时僧问满不尼徒无愧唱言满净
自诳不了用受何为况面奉佛口行虚诈何遽此急
恐失圣耶然彼圣果非虚言之所得矣诫之哉。」
【三中初叙谬以僧中正受先须问尼六法满净满
谓年具净即行具自下正斥初斥诳自不了谓不
晓了况下次斥欺佛何下斥忽遽以不行六法欲
速受具故妄语障道判非得圣今时皆尔五十六
法一并而受便受具戒必无得理无戒满洲正当
今矣。】
「就乞法缘五仪具也两膝著地此长跪也谓足指及
「今约上文十岁十八二女受学年满受具者义须推
之如十八式叉年初即受明年十九后年二十正满
两周得戒定也如是正月二日乃至腊月晦日皆得
受具可独在于正月元日也不妨最小式叉腊月尽
日受学法者犹是十八年内沙弥尼受法得一日也
至明日岁初为年十九一周学之后年二十与受大
戒判言为得不违教相验胎身净岂与前减同日而
言哉。」
【今义中初通标如下别举初明年月俱满如是下
次明年满日月不满最小之者实行一年一日以
腊月尽日即当一年不违教者年数满故可验身
胎以经年故岂下异古前减即上所斥然今虽减
与古全乖不同日而言者言与彼异也。】
「彼不行者及至受时僧问满不尼徒无愧唱言满净
自诳不了用受何为况面奉佛口行虚诈何遽此急
恐失圣耶然彼圣果非虚言之所得矣诫之哉。」
【三中初叙谬以僧中正受先须问尼六法满净满
谓年具净即行具自下正斥初斥诳自不了谓不
晓了况下次斥欺佛何下斥忽遽以不行六法欲
速受具故妄语障道判非得圣今时皆尔五十六
法一并而受便受具戒必无得理无戒满洲正当
今矣。】
「就乞法缘五仪具也两膝著地此长跪也谓足指及
卷三 第 280c 页 X41-0280.png
膝拄地律中为身愞弱互跪倒地佛令立仪与僧异
也今时腿地犹胜大坐佛前也。」
【乞法中初科初总点五仪两下别释长跪仍引本
缘明与僧异腿吐猥反谓以股卧地也据非跪仪
且胜大坐。】
「正行之前须请和尚以乞法中俱衔作故。」
【次科文中不请和尚而乞中牒之故令先请准僧
词句。】
「文列大姊僧听者以对异僧必还从僧亦无失也兄
姊皆先长之美号得意在斯文乎。」
【三中初明简异必下次示义通必还从僧谓牒大
德意在称美今云大姊深得本意。】
「文中著见处立者恐成贼住准相如上受具长跪合
掌遥祈亦得。」
【四中初示制意准下示仪式祈求也。】
「三召来众中示名相者以远虽得法不知何戒故列
相显不与得罪如律结之。」
【说相中初科由是遥被故须示相不说违制故律
也今时腿地犹胜大坐佛前也。」
【乞法中初科初总点五仪两下别释长跪仍引本
缘明与僧异腿吐猥反谓以股卧地也据非跪仪
且胜大坐。】
「正行之前须请和尚以乞法中俱衔作故。」
【次科文中不请和尚而乞中牒之故令先请准僧
词句。】
「文列大姊僧听者以对异僧必还从僧亦无失也兄
姊皆先长之美号得意在斯文乎。」
【三中初明简异必下次示义通必还从僧谓牒大
德意在称美今云大姊深得本意。】
「文中著见处立者恐成贼住准相如上受具长跪合
掌遥祈亦得。」
【四中初示制意准下示仪式祈求也。】
「三召来众中示名相者以远虽得法不知何戒故列
相显不与得罪如律结之。」
【说相中初科由是遥被故须示相不说违制故律
卷三 第 281a 页 X41-0281.png
结罪。】
「就相分三初标举总示二不得犯不净行显示轻重
三佛言下分简位别行通有无。
初总举中显人尊法胜何得不重也。」
【次科总示中举佛三号欲示人尊以彰法胜。】
「就六相中不分自别。
初相中分二不得犯不净行至释种女明戒正体也
举本重劝非正学体也。」
【次显轻重初相释戒正明中淫盗等四即本十戒
故云正体望前巳制故云重劝。】
「问此学戒沙弥尼知何重举耶答非谓不知前言重
举诫励增学也如今师授晓夕勖训重述前言何处
更别有法也。」
【问中欲显列相重举之意答中十戒巳说故曰前
言今复述之故云重举诫励增学谓举前根本劝
后学法也下引师训例通重述勖亦诫也。】
「二若与染污男相触者正是学宗心须净晓中必行
缺应从重受故列形终可不然乎。」
【次学法中正学宗者即今所受正戒摩触须净晓
者净谓奉持无犯晓即明达教相。】
「乃至众中故作妄语戒学别论相天分也五非时食
六饮酒者此无可对直举学本尽形行之。」
【释馀相中初例馀三重由下三中并前举重戒后
明学法故云戒学别论相天分者谓同天地高下
「就相分三初标举总示二不得犯不净行显示轻重
三佛言下分简位别行通有无。
初总举中显人尊法胜何得不重也。」
【次科总示中举佛三号欲示人尊以彰法胜。】
「就六相中不分自别。
初相中分二不得犯不净行至释种女明戒正体也
举本重劝非正学体也。」
【次显轻重初相释戒正明中淫盗等四即本十戒
故云正体望前巳制故云重劝。】
「问此学戒沙弥尼知何重举耶答非谓不知前言重
举诫励增学也如今师授晓夕勖训重述前言何处
更别有法也。」
【问中欲显列相重举之意答中十戒巳说故曰前
言今复述之故云重举诫励增学谓举前根本劝
后学法也下引师训例通重述勖亦诫也。】
「二若与染污男相触者正是学宗心须净晓中必行
缺应从重受故列形终可不然乎。」
【次学法中正学宗者即今所受正戒摩触须净晓
者净谓奉持无犯晓即明达教相。】
「乃至众中故作妄语戒学别论相天分也五非时食
六饮酒者此无可对直举学本尽形行之。」
【释馀相中初例馀三重由下三中并前举重戒后
明学法故云戒学别论相天分者谓同天地高下
卷三 第 281b 页 X41-0281.png
易见五下次别释后二但有学法故无可对。】
「三就缘分别中。
大尼所奉戒应学者增本位故学相亦同。」
【三简行同法中初文增本位者过沙弥尼也。】
「若尔沙弥亦通万境应名学士也答学有渐顿制有
缓急士则随境能防虽犯无重加法女则易为缘坏
增位尊彼沙弥犯则随缺便补如大僧行高德远以
所防多故馀四渐疏故位随降可通照矣。」
【问中式叉同尼故得名学沙弥同僧例亦应尔答
中初二句通示士下别答初明沙弥不名所以由
望大戒则为缓望不增位故为顿则学顿而制缓
也若准他文亦名小学伹非本号故没不彰女下
次明式叉得名之意则学渐而制急也仍举五众
所防多少以显沙弥式叉二位优劣得名不同。】
「除自手取食授食与他者有人解为二缘今则不然
馀行并同大尼唯开不受授尼不同尼从人受方与
尼有此异耳若论不受恶触何得不无戒下四众罪
不虚列理自从人方可进耳。」
【次释异中初出古解为二缘者彼谓除自手取即
开自不受而食也授食与他开为他作能授人也
今下次示今解初约一缘释通文相不受授尼对
简大尼受巳可授准钞亦据无人方开若下次斥
古谬说不受食戒下列四众可验同制义无辄捉。】
「此二学法女具学三法下文列三品相极晓然以今
「三就缘分别中。
大尼所奉戒应学者增本位故学相亦同。」
【三简行同法中初文增本位者过沙弥尼也。】
「若尔沙弥亦通万境应名学士也答学有渐顿制有
缓急士则随境能防虽犯无重加法女则易为缘坏
增位尊彼沙弥犯则随缺便补如大僧行高德远以
所防多故馀四渐疏故位随降可通照矣。」
【问中式叉同尼故得名学沙弥同僧例亦应尔答
中初二句通示士下别答初明沙弥不名所以由
望大戒则为缓望不增位故为顿则学顿而制缓
也若准他文亦名小学伹非本号故没不彰女下
次明式叉得名之意则学渐而制急也仍举五众
所防多少以显沙弥式叉二位优劣得名不同。】
「除自手取食授食与他者有人解为二缘今则不然
馀行并同大尼唯开不受授尼不同尼从人受方与
尼有此异耳若论不受恶触何得不无戒下四众罪
不虚列理自从人方可进耳。」
【次释异中初出古解为二缘者彼谓除自手取即
开自不受而食也授食与他开为他作能授人也
今下次示今解初约一缘释通文相不受授尼对
简大尼受巳可授准钞亦据无人方开若下次斥
古谬说不受食戒下列四众可验同制义无辄捉。】
「此二学法女具学三法下文列三品相极晓然以今
卷三 第 281c 页 X41-0281.png
通诵不识戒学故为分之无所解也。」
【三法中初科初指文显以下次示分意无所解者
言易见也。】
「然古师相传受六法者加五条衣以对下众著缦衣
故。」
【辨服饰中初文然既位过小众服饰宜殊虽是古
传于义可取。】
「近人行事是沙弥者例著五条至于六法还同本服
是则律崩法坏渐讹替也为师为匠俱行谄附密诱
沙弥不觉灭法以多论文沙弥二衣一当安陀会拟
常务也二当郁多罗僧拟入众也若是正衣不应云
当故以位分上下衣服标异也律无明断故有斯渐。」
【斥滥中初科初叙讹沙弥著五条则僭于上式叉
同本服则屈于下是下正斥谄附谓私于巳徒密
诱谓容其僭滥下引多论證知非法当字去呼代
也故下结上相传律下究讹所以故有斯渐谓渐
讹也。】
「复有一师沙弥所服全同具戒以制三衣本为寒耳
【三法中初科初指文显以下次示分意无所解者
言易见也。】
「然古师相传受六法者加五条衣以对下众著缦衣
故。」
【辨服饰中初文然既位过小众服饰宜殊虽是古
传于义可取。】
「近人行事是沙弥者例著五条至于六法还同本服
是则律崩法坏渐讹替也为师为匠俱行谄附密诱
沙弥不觉灭法以多论文沙弥二衣一当安陀会拟
常务也二当郁多罗僧拟入众也若是正衣不应云
当故以位分上下衣服标异也律无明断故有斯渐。」
【斥滥中初科初叙讹沙弥著五条则僭于上式叉
同本服则屈于下是下正斥谄附谓私于巳徒密
诱谓容其僭滥下引多论證知非法当字去呼代
也故下结上相传律下究讹所以故有斯渐谓渐
讹也。】
「复有一师沙弥所服全同具戒以制三衣本为寒耳
卷三 第 282a 页 X41-0282.png
大僧蒙给可简下众故齐给三。」
【次科初叙非大小同服本制为寒义无简小。】
「今解不然缘起制僧下众非制必随时服教所不禁
若是未具巳受三衣不应大戒更示三号钵亦如此
体是下位供奉为务僧器受用自足形有纵有依持
法终未具理必衣钵大受时须如文所列至于出家
十戒非制故不问也即三衣钵也。」
【次今解中初叙僧具缘起制僧即衣犍度为比丘
制随时谓随寒热单重换易若下次明小众不许
初以理难破以受具问难先示衣钵必先加受岂
得后示可验前无钵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
准用僧器纵下示乖法理下示正仪大受时须谓
受大戒方制具故如文列者即羯磨词中牒衣钵
故至下取反例十戒不问显非合具即三衣钵者
转释十戒所不问事。】
「三明授大戒法就文分二。
初标缘中列诸受相略为四种广列为七八敬善来
破结羯磨也前三如上巳释后一离分为四相如上
显然此羯磨后代所行须知缘法。」
【三大尼标缘中初科诸受前三局一羯磨开合故
略四广七前三后四并指前者即总义中上即指
略然下叙起羯磨之言通含四受。】
「遣信受者法预尼也价直半国梵行难故开今时所
量非类故闭也。」
【次科初叙非大小同服本制为寒义无简小。】
「今解不然缘起制僧下众非制必随时服教所不禁
若是未具巳受三衣不应大戒更示三号钵亦如此
体是下位供奉为务僧器受用自足形有纵有依持
法终未具理必衣钵大受时须如文所列至于出家
十戒非制故不问也即三衣钵也。」
【次今解中初叙僧具缘起制僧即衣犍度为比丘
制随时谓随寒热单重换易若下次明小众不许
初以理难破以受具问难先示衣钵必先加受岂
得后示可验前无钵亦例同但可依持未可即用
准用僧器纵下示乖法理下示正仪大受时须谓
受大戒方制具故如文列者即羯磨词中牒衣钵
故至下取反例十戒不问显非合具即三衣钵者
转释十戒所不问事。】
「三明授大戒法就文分二。
初标缘中列诸受相略为四种广列为七八敬善来
破结羯磨也前三如上巳释后一离分为四相如上
显然此羯磨后代所行须知缘法。」
【三大尼标缘中初科诸受前三局一羯磨开合故
略四广七前三后四并指前者即总义中上即指
略然下叙起羯磨之言通含四受。】
「遣信受者法预尼也价直半国梵行难故开今时所
量非类故闭也。」
卷三 第 282b 页 X41-0282.png
【遣信中初示本缘起法预即尼名价直半国言有
美貌也今下明后不开所量非类谓设有姿态必
不能及。】
「十岁曾归者由经奉给有持戒能加学十二进受大
戒此则互说不同。」
【曾归中初文叙本开意盖取有能互说不同即如
下引。】
「如多论云十二得戒者夫家役使堪忍苦缘加厌本
事故僧祇云先嫁任苦加有黠慧故开成受。」
【次科多论僧祇并据十二皆取堪任同今四分黠
慧即厌本事。】
「母论中十岁嫁者度出家巳二岁学沙弥尼戒又二
岁与式叉戒满具巳后得与大戒计此年十四是也。」
【母论又加二岁部计不同。】
「承有论云女年十岁曾嫁归者与十二岁学六法满
巳与受戒也曾忆见文近忘不知何部有弥沙塞师
从中国来亦云年二十二当与受具。」
【传闻中初叙所闻嫁归语重疑是写剩曾见后忘
示同众人故有下取人为證弥沙塞即五分部师
详彼部意由曾出嫁沾染尘缘加十二岁学法磨
鍊或其然也。】
「既有斯异明须详审然从多文年十二得至时观量
堪持戒否。」
【三中初结前然下示所取至下诫观机。】
卷三 第 282c 页 X41-0282.png
「三十八童女如常行之。」
【十八童女如文所明。】
「四边方义立僧尼各五自宋巳前史籍不载及后杨
辇还依中国如前明也。」
【义立中佛教后汉时来曹魏之时立僧受法尼唯
一众边受至宋元嘉十年僧伽跋摩至于杨都求
集西尼立二众受故云还依中国自此为始则知
尔前史籍不载辇谓天子都处指如前者见总义
中。】
「就正受中又分为二初明本法二就僧受法。」
【正受标分中先尼中受故云本法为后僧中正受
方便亦由报弱故立阶渐。】
「就初尼中前具诸缘如僧无异后加正本大同僧中
异者重解馀可知也。」
【本法中初文前缘即谓师等八法后加即白四正
受同不两繁异须重解。】
「前畜众中尼为师传加僧二岁者显志弱累年为德
也女人多态乐畜徒侣犹本习也如律上下为畜弟
卷三 第 283a 页 X41-0283.png
子制二十馀戒年年度人不能教授多违犯故随度
制畜众法命尼众量之也。」
【牒释中初科初释加岁与僧不同累犹多也女下
次明制乞反其女习仍引律文以彰敬意即尼戒
本单提篇中上下文也今略列名一度妊身妇二
度乳儿妇三度年未满二十女四十八女不与二
岁学法即与受具五与学戒不满六学戒满不与
受七小年曾嫁不满十二八小年学满不白众辄
与受九知彼不白而辄与受十多度弟子不教二
岁学法不以二法摄取(即年年度人也)十一不二岁随和
尚十二尼僧不听而授人戒十三自未满十二岁
为和尚十四年满十二众僧不听自授人戒(即不乞畜
众也)十五尼僧不听而谤僧有爱等十六父母夫主
不听辄与受十七度忧愁嗔恚女十八劝式叉舍
学法与受戒十九从式叉求衣与受戒二十不满
一岁授人戒二十一与本法巳经宿方往僧中受
(下对时中即引此文)。】
「就乞法中云阿姨者以重和上同爱道故是佛母妹
同号姨母也。」
【次科阿安葛反即尊上之言同佛姨母名重可知
注中二事即法食也。】
「后就正受缘须五义一对时二约众三明界四立法
五料简。
初中律制即日往僧中若经宿者得罪。」
制畜众法命尼众量之也。」
【牒释中初科初释加岁与僧不同累犹多也女下
次明制乞反其女习仍引律文以彰敬意即尼戒
本单提篇中上下文也今略列名一度妊身妇二
度乳儿妇三度年未满二十女四十八女不与二
岁学法即与受具五与学戒不满六学戒满不与
受七小年曾嫁不满十二八小年学满不白众辄
与受九知彼不白而辄与受十多度弟子不教二
岁学法不以二法摄取(即年年度人也)十一不二岁随和
尚十二尼僧不听而授人戒十三自未满十二岁
为和尚十四年满十二众僧不听自授人戒(即不乞畜
众也)十五尼僧不听而谤僧有爱等十六父母夫主
不听辄与受十七度忧愁嗔恚女十八劝式叉舍
学法与受戒十九从式叉求衣与受戒二十不满
一岁授人戒二十一与本法巳经宿方往僧中受
(下对时中即引此文)。】
「就乞法中云阿姨者以重和上同爱道故是佛母妹
同号姨母也。」
【次科阿安葛反即尊上之言同佛姨母名重可知
注中二事即法食也。】
「后就正受缘须五义一对时二约众三明界四立法
五料简。
初中律制即日往僧中若经宿者得罪。」
卷三 第 283b 页 X41-0283.png
【正受义门对时中初科文如前引得罪即犯提。】
「问失本法不答不失也法由舍故隔日非解。」
【问中上云得罪不言法失不失答中初句直判下
二句示意解亦舍也。】
「若尔更新本法即用故受答文不明出亦任取之虽
故法在而是佛制义有涉疑舍受如法如诸疑相皆
佛所听故也。」
【转难中法既不失为重受本法为不须耶答中初
约两通答谓再受不受二皆得也虽下次约重受
答以违制教得否不决故云涉疑言舍受如法谓
对首作法舍前本法重新更受下举疑例如律治
故伽蓝不知净地所在又先结大界后结戒场又
大界结不如法标相漠落并令解巳重结是也。】
「二约众数者。
有人行事作本法巳将三两尼送至僧中与受大戒
便立义云尼在僧中全不秉法何劳众往界亦不须
纵文列二十众者前后列之非一时也。」
【第二引古中文出三过一不知此法二众同秉二
不知同秉各依法界三妄通律文律有二十众比
丘尼彼谓本法正受共为二十故云前后列也。】
「今量不然尼之依僧受随一也尼有犯残皆二部僧
中具明行法或八人四十人同秉羯磨法是僧执所
为在尼评问和忍义通两众何容至受遂分彼此故
律文中二部僧具足满者就大僧中明之岂同前也
卷三 第 283c 页 X41-0283.png
况复五分正文十尼将往四分亦云彼尼僧应将诣
大僧中并不可减略也。」
【今解中初句直破尼下申理初明须众及界举随
例受随即悔残如戒本中明列人数故不可异前
与半月僧尼各四即八人也后正出罪僧尼各满
二十故四十人问和通两众者即显同秉义须结
界故下次通律文岂同前者正破古解同前本法
而言二十也况下引證甚明足彰前谬。】
「三明界者。
有人不立由法在僧。」
【第三释中初科彼谓尼不秉法故不须界。】
「今解须界以法是两众所持既行僧事义无自然虽
是僧作尼开重结诸律所听明有事故如五百问重
结之不相叉者恐出僧外非成同法。」
【次科初立理虽下引證诸律听者即是善见及下
五百问彼云僧尼重结得不得相叉谓界相须等
准非同法虽叉无害。】
「四立法仪式。
大僧中并不可减略也。」
【今解中初句直破尼下申理初明须众及界举随
例受随即悔残如戒本中明列人数故不可异前
与半月僧尼各四即八人也后正出罪僧尼各满
二十故四十人问和通两众者即显同秉义须结
界故下次通律文岂同前者正破古解同前本法
而言二十也况下引證甚明足彰前谬。】
「三明界者。
有人不立由法在僧。」
【第三释中初科彼谓尼不秉法故不须界。】
「今解须界以法是两众所持既行僧事义无自然虽
是僧作尼开重结诸律所听明有事故如五百问重
结之不相叉者恐出僧外非成同法。」
【次科初立理虽下引證诸律听者即是善见及下
五百问彼云僧尼重结得不得相叉谓界相须等
准非同法虽叉无害。】
「四立法仪式。
卷三 第 284a 页 X41-0284.png
然行事者纷纭意言谨依五分彼十比丘尼将本法
者至大僧中在前相对与受戒也。」
【第四诣僧法中初通斥谨下示仪五分明文反前
臆度。】
「今时行者僧尼单列各面相对本法在中然据外相
不无议涉纵容取中义亦通成当僧在上位前后丛
坐尼众在下还聚一处使尼教师引本法者从僧次
礼然后在僧戒师前如文乞等。」
【次科初出异然下立法僧尼相对尊卑抗敌故生
讥毁然于礼乞对受事有不便纵容取中是今裁
度中犹当也二众同行上下丛坐一位有伦序二
行事顺便。】
「五料简中。
问本法尼巳闻白四得闻馀法不答巳闻应开但是
未具至于僧中所有加结不预僧例若得在者用僧
何为要由僧作方成尼具故知异也正作结界须自
然外后加白法一一召入。」
【第五初问中馀法谓尼结界本法尼得同闻否答
中初明不合巳闻应开是纵未具不预即夺僧中
加结谓往僧寺尼结界时若下二简异谓若许在
众同法则即是大尼何劳僧受耶正下三示制度
谓结界时令本法尼出六十三步外等。】
「若尔未预僧法全是无戒在内何妨今解此尼不同
下众全未得法故须消息中间人也故律中明名本
卷三 第 284b 页 X41-0284.png
法者为比丘尼相滥具戒然未预僧法何名具也。」
【次难中既无具戒义同小众体不足数何妨在界
今下释通初定名消息犹言详度也中间人者非
大小所摄故故下示义初明非小名字去呼然下
次显非大。】
「如僧史说求那跋摩传中尼戒大僧中生假令不作
本法直从僧受亦成但犯罪耳律无正断而是所通
以事證知故知僧中大须立法方发彼戒若不能结
界二众不满中容非别众用界分若不约之虽来无
用受定难剋宁可本法不成事通得不必若僧法有
缺定判虚行一世又须诫哉。」
【引劝中初引传文即宋元嘉中师子国八尼来问
跋摩曰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今引跋摩
答词律无正断谓无不作本法不得之文以下准
诫初叙缘成若下次显非法中容非别谓设二众
满须看不足别众两相众用界分等者出须界所
以谓若无界限不知和别则无僧用剋获也宁下
三结断得否无体妄持故曰虚行。】
「就文分三缘法相也。
初缘有四。
一明请师虽律非制当时必须若不告情何由妄作
此即义有文无也义理加之。」
【牒释缘中请师律文不出义准僧中加之义有文
无显知是略。】
【次难中既无具戒义同小众体不足数何妨在界
今下释通初定名消息犹言详度也中间人者非
大小所摄故故下示义初明非小名字去呼然下
次显非大。】
「如僧史说求那跋摩传中尼戒大僧中生假令不作
本法直从僧受亦成但犯罪耳律无正断而是所通
以事證知故知僧中大须立法方发彼戒若不能结
界二众不满中容非别众用界分若不约之虽来无
用受定难剋宁可本法不成事通得不必若僧法有
缺定判虚行一世又须诫哉。」
【引劝中初引传文即宋元嘉中师子国八尼来问
跋摩曰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今引跋摩
答词律无正断谓无不作本法不得之文以下准
诫初叙缘成若下次显非法中容非别谓设二众
满须看不足别众两相众用界分等者出须界所
以谓若无界限不知和别则无僧用剋获也宁下
三结断得否无体妄持故曰虚行。】
「就文分三缘法相也。
初缘有四。
一明请师虽律非制当时必须若不告情何由妄作
此即义有文无也义理加之。」
【牒释缘中请师律文不出义准僧中加之义有文
无显知是略。】
卷三 第 284c 页 X41-0284.png
「二教乞戒应尼教师如法教之情必愞者如十诵云
因式叉尼语不正故馀人便笑开馀人代乞者得戒。」
【二中初释自乞情下次许代乞愞谓愞弱。】
「三戒师和白法如文可知。」
【三中文云大戒望小为言。】
「四正明问难遮中如前显父母夫主先问有无有问
听不无不须问奴婢罪名士女同讳僧是知法义须
转势也二根下病非女五也世俗所讳僧尼同耻不
问亦得故僧祇中僧问遮法除女隐处也以彼此怀
惭失弘诱相耳。」
【四中初科初通指父下略释初释父母听否次释
奴婢俗礼以有罪者为奴婢故云罪名转势裁问
如前巳明三释非女五相难分二根一也道合二
也道小三也常漏便利四也涕唾常出五也世下
教转问仍引僧祇證知多耻。】
「问学戒及清净相文列为二如能长引一时俱答亦
得乃至遮难长诵长答前后交乱但应十三及诸遮
者义并通也今时钝弱随问不解何能引答不妨鹦
卷三 第 285a 页 X41-0285.png
鹉逐语而声终未解意还同不语如是例之。」
【次科初点文云列二者先问学戒谓受六法后问
清净谓中间无犯如下示总答例馀遮难并别牒
而问通用一答但取相解无非成法若不解者虽
复别答反例不成故云今时等引答谓长问而总
答也。】
「授戒相中前列八重中列四依后明结付。」
【释相总分中初八重四依各有标自从汝巳受戒
下即结付也。】
「初止持中大如僧中但阙喻耳。」
【释八重总指中言阙喻者据文前别列八重后总
举四喻四分文阙故引五分足之。】
「就杀戒中堕人胎者谓初七日后凝滑精段随落皆
重由识托之失所依故。」
【杀戒中初科初示分齐初七日后者举其最始由
下示犯意。】
「厌祷如前。」
【次科厌魅也祷俗呼为到非。】
「言咒咀者咒谓言辞誓约不得违越咀谓结鄙恶言
私骂令受由彼过业与妄相应遂令衰弱渐就瘦死也。」
【三中初科初释文由下示意过业谓过去结业与
今会遇故或有中者。】
「多为咒字音周又误也加文音粥周六反之咀字误
也此乃音叙即咀嚼之咀也字须为诅阻虑反知无
【次科初点文云列二者先问学戒谓受六法后问
清净谓中间无犯如下示总答例馀遮难并别牒
而问通用一答但取相解无非成法若不解者虽
复别答反例不成故云今时等引答谓长问而总
答也。】
「授戒相中前列八重中列四依后明结付。」
【释相总分中初八重四依各有标自从汝巳受戒
下即结付也。】
「初止持中大如僧中但阙喻耳。」
【释八重总指中言阙喻者据文前别列八重后总
举四喻四分文阙故引五分足之。】
「就杀戒中堕人胎者谓初七日后凝滑精段随落皆
重由识托之失所依故。」
【杀戒中初科初示分齐初七日后者举其最始由
下示犯意。】
「厌祷如前。」
【次科厌魅也祷俗呼为到非。】
「言咒咀者咒谓言辞誓约不得违越咀谓结鄙恶言
私骂令受由彼过业与妄相应遂令衰弱渐就瘦死也。」
【三中初科初释文由下示意过业谓过去结业与
今会遇故或有中者。】
「多为咒字音周又误也加文音粥周六反之咀字误
也此乃音叙即咀嚼之咀也字须为诅阻虑反知无
卷三 第 285b 页 X41-0285.png
益谈居世须耳恐俗轻也。」
【次科初咒音周又字声俱误如文字须从示声宜
音粥检今字书咒字正是咒诅祝通咒粥二音谓
祭祀祝赞应是后改疏依古韵诅字从言有从口
者字音俱别为遮文字学者专攻名相无补于道
故云无益谈也复虑不学空然无知而自足者故
云居世须耳。】
「就后重初分六初不得相触乃至畜生轻重合论俱
不应也此深防之言二若尼染心以下方显重位识
限相也三此尼非女者显巳越灭圣心也四是中尽
形者约报持也五能持不者举相以示六答能者自
誓从约义无后犯馀三例尔应须引缘解文恐繁故
也广如注尼戒本中。」
【后四重中但释摩触节文为六馀三例之初中非
人犯兰畜生得吉故云乃至轻犹不得况作大重
故曰深防三中越即是违灭即毁灭越灭圣心则
非其族也六中约即制也馀下指例应下示略广
下指广注尼戒本其文巳亡。】
「总显四喻其相如前但后四重还前种类。」
【释喻中八重而列四喻以后四重种类摄故触八
淫类覆随妄类。】
「有人读文不识后四名作何戒文中具显犯摩触故
犯八事故覆重故随举故神思高浮不著字读何犹
晓也。」
【次科初咒音周又字声俱误如文字须从示声宜
音粥检今字书咒字正是咒诅祝通咒粥二音谓
祭祀祝赞应是后改疏依古韵诅字从言有从口
者字音俱别为遮文字学者专攻名相无补于道
故云无益谈也复虑不学空然无知而自足者故
云居世须耳。】
「就后重初分六初不得相触乃至畜生轻重合论俱
不应也此深防之言二若尼染心以下方显重位识
限相也三此尼非女者显巳越灭圣心也四是中尽
形者约报持也五能持不者举相以示六答能者自
誓从约义无后犯馀三例尔应须引缘解文恐繁故
也广如注尼戒本中。」
【后四重中但释摩触节文为六馀三例之初中非
人犯兰畜生得吉故云乃至轻犹不得况作大重
故曰深防三中越即是违灭即毁灭越灭圣心则
非其族也六中约即制也馀下指例应下示略广
下指广注尼戒本其文巳亡。】
「总显四喻其相如前但后四重还前种类。」
【释喻中八重而列四喻以后四重种类摄故触八
淫类覆随妄类。】
「有人读文不识后四名作何戒文中具显犯摩触故
犯八事故覆重故随举故神思高浮不著字读何犹
晓也。」
卷三 第 285c 页 X41-0285.png
【示名中初叙迷名文下列示神下结责高浮谓恃
俊轻易故读文不细。】
「说四依中树下依者非兰若中尼轻易陵不行此教
何妨馀树得受头陀也如五分说四依无树下坐改
云依粗弊卧具也四分文同义非兰若以多难故。」
【四依中初科尼不许独居兰若故树下依必在聚
落如下引异彼律第三僧尼不同粗弊去著靡也。】
「如僧祇中尼受具巳为说八重十九残法三十舍堕
乃至随顺法也。」
【次科僧祇制三篇前二戒分提是威仪之首僧残
多四分二戒乃至随顺者即四重后各有劝持文
寻之可见。】记三之六
卷三 第 286a 页 X41-028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