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安居篇第十六¶ (自动笺注)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中之上
終南山沙門釋道宣
*○安居篇第十六
此篇大門有八一制意二結三夏𨳝四對五心
念六忘成七及界八移夏。
第一意者此律通制三時意存愍物又偏約夏月
在三一無遊行修道業二損傷物命違慈
實深三所為既非招世譏謗防茲三咎故制安居
第二結時者此律雖云前中後三時若據結文正自
有二謂四月十六結者是前十七日巳去迄至五月
十六日來皆稱於後唯一日為前二十九日為後
大僧不結安居吉尼不結前同吉不結後提不
大僧安居亦提明了論云無五過得安居一太
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修道三多有蟻
自他兩損四無可依依人須具五德一求聞令
聞二巳聞令清淨三能決疑網四通道達俗無滯
邪見得正五無施主供給藥食有此五過不可
安居僧祇云若親里請尼者先教比丘不肎者不
得受請見云尼比丘住處由旬得安居過者
不得前夏檀越為尼請比丘來而尼巳安居乃至
夏初比丘有緣不來當更請餘比丘來若不得
來應去路難事得安居若初安居竟比丘有緣
事去尼後方知巳結安居者不得去得無罪
夏竟不得無比丘自恣應覓作法僧祇云雖在一
比丘安居半月時亦應請問布薩無者三由旬
內有僧通結取故五分云有比丘自不持律不依
律人安居夏中生疑無問乃至佛言依持律
安居房舍迮者聽近持律師七日往還處於中遙
依安居有疑往問此律不依廣誦二部律師得提義
大僧丈夫尚令律師處住有疑皆須往問譬如
嬰兒無時暫離乳母恐生罪累自溺長津今時尼眾
觸事無知動乖法式志性昏滯好染俗風孤遊自在
不承戒律伽藍偏僻獨處邊荒憒閙城隍無僧
迥立所以舉動不仁行步失禮八敬罕自無聞三業
唯加蜂蠆敬俗倒為闍棃慢僧反為師弟靜言此事
良用愾然
第三夏𨳝者若閏五月六月定百二十日安居若閏
四月者從四月十六日至𨳝月一日結者竝四月
若𨳝月二日巳後結者漸漸轉少以越𨳝月故若五
一日迄至十六日結者皆三月住若閏七月從四
十六日五月一日結者盡三月住由未至𨳝故
五月二日巳後結者皆四月住由九十日未滿
閏月故。
四對具修威儀至一尼前云。
大姉一心念。
比丘尼某甲
依某僧伽藍
三月
安居
房舍修治故(三說)。
五分十誦前人報云汝莫放逸答云受持義問
依誰持律答云某律師告云有疑當往問答云爾
村落山間樹下安居者即須改前伽藍又除房舍
修治等語直云。
大姉一心念。
比丘尼某甲
今依某村家
三月
安居(三說)。
或有人云依皇帝聚落安居或云依法安居此皆
不成反結無知不學之罪問所以中令修治房舍
耶答僧房修治通三前人料理今人受用今人
修補以擬當來若不修治三世續後安居者云。
大姉一心念。
比丘尼某甲
依某僧伽藍
三月
安居
房舍修治故(三說)。
第五心念者計尼不合心念今依十誦饑儉時開尼
依親獨住所偏出文具修威儀至佛前云。
比丘尼某甲今依某聚落某家
三月夏安居(三說)。
第六忘成者此律忘不心念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
居義云既言為來者舊住之人良恐不開若舊住人
要此期夏忽忘不說亦須量行若外來不為益事
者此便不成。
第七及界者此律云一一脚入界二雙入界三一
脚入園四雙脚入園東方相若出亦開外來者
說得成。
第八移夏者此律難有二種謂命梵二難一命
者謂鬼神賊等及惡獸毒蟲不得如意飲食醫藥
隨意使人安居住此便則斷命故律云我在此住
為我命作留難佛皆聽去二梵難者謂被男子
調畏犯重戒佛亦聽去若至彼結成從初去日
須勤覓安身處若住處未得巳來雖曾經宿不破安
居以非故心輕慢意也反前不成若得住處夏法隨
食於彼無緣不得出界破夏也若本處無難亦不
得來由巳結成故此俗家安居見有二難白檀
越求移去若聽不聽但應自去若依餘部不云得夏
今準母論得夏故論云移夏不破安居也問遇緣
界經宿忘不受日得夏否答諸部竝無文斷唯五百
問事夏中不受七日出界憶即悔者得一坐中
不得過三悔不成歲問遇緣出界忽值水陸道斷
不及本界失夏以否答諸部亦無文斷古昔大德
校量三藏義開得夏若為三寶益事友巳大事不及
界者開自餘悠悠無益之事破夏不疑
*○受日篇第十七
此篇大門有六一受緣二互用三受法四得重五逢
難六五利。
第一受緣者此律云凡受日之緣要為三寶利益
檀越請喚生善惡得十誦云為誰受日為七
眾受並為生善滅惡應去若遣使不遣使俱得受若
中路聞死反戒入外道八難事絕皆不應僧祇
若為私巳求覓衣鉢藥草等悉成受日義云貧者應
開富者宜禁若病重不堪受日直去不破夏故律云
不得隨意看病人等得去無犯若為治生覓利假
貴勝乞穀等或受雇撿校經像營造佛盆或悠
請喚不段重或為一緣受日遂歷眾事即事
不實虗搆外緣如是無益之事並不合受日既不合
受妄數為夏無德自大冐受信施計滿犯重見論云
自長巳夏受施犯重五問事破戒治生得財造佛
不免地獄何況得福
第二互用者問得互用否答十誦云受七日到聚落
七日未盡作事未竟還來本處佛言有殘夜
應白巳去義云謂本事上得白巳餘用非謂異事
得若總為三寶事受日者得將互用如為營佛事
法僧上用以俱有受日緣故若有大益私營經像
當僧次請及捨請等成受緣然捨請須問本主聽者
得成。
第三受法者。
大姉一心念。
比丘尼某甲
今受七日法出界外。
事故
還來此中安居
白大姉知(三說)。
此對首法律唯有受名無其受文相傳義說唯得
六夜在外至第七日必須還也若依界安居不得
上受日以非要心本處故又二界各別然不得互
用若依戒場安居亦然互宿亦不得問尼得羯磨
日否答諸教並無文開故僧祇安居無求聽羯
磨法佛事僧事而遊行故知尼無也義云為尼是女
不許孤遊若當延日在外恐難逼臨危可懼之甚
所以聖意知時禁防不在出限今有諸德猶順人情
義開羯磨敬惟斯理良恐非然假令事益雖多在外
或為王臣請喚非七日可了寧可數受七日七日不
同難直去無犯。
第四得重者問得重受日否答觀其文意為生
利益事得重不疑明了論亦開重受七日十誦不許
者為部別不同大唐波頗三藏亦開重受西域大德
來者皆不聞單受之法(廣說妨難具在僧鈔)。
第五逢難者律受七日出界父母兄弟姉妹故二
私通生善滅惡緣等至意留住過日得夏若難息即
須急還不得停住破夏僧祇夏中和僧去在
道不得遷迴當直去至彼和了即還故知停住寧不
破夏
第六五利者此律七月十六日夏罷巳至八月十五
日巳來名迦提月此翻名功德月以夏坐有勞開受
五利潤益比丘尼五利是何一得背請二得別眾食
三得食前食後至別家不須囑授四得畜長衣不說
淨五得離三衣宿(尼應開五衣前三開食後二通衣也)見論四月十
六日結者得五十七日巳去不得名賞前罰後也
僧祇五種不得安居一被舉人破夏人三
道人四死人五不囑授破夏十種過失一為
諸佛所訶二為諸天世人所訶三破夏得罪五不
得受功德衣六不得五事利七不得攝施八不得安
居衣九惡名流布後悔入地獄。
*○自恣篇第十八
此篇大門有十一制意二時三集僧四差使五簡
人六秉法七五德八自恣九略法十雜法。
第一意者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巳不自
見過理宜仰憑清眾慈誨示縱宣巳罪恣僧治舉
內彰無私隱外現有純淨故曰自恣也。
第二時節者此律七月十四日十五日並得自恣
急施衣戒中十六日亦得自恣此則三時為又叉不
何時自恣佛聽大食小食上上座應白。
大姉僧聽。
白月十五日
眾僧集某處自恣(維那作白亦得)。
第三集僧者義云要五人上方得白差自恣若破
不安居人不得夏以舉罪義同理必依眾恣僧
治舉此律若後安居人從安居自恣須待
滿得還乃至沙彌尼等亦須盡集以治舉義同待僧
唱出方可得去。
第四差使者此律比丘尼夏安居比丘夏安居
聽差比丘尼為僧故往大僧中說自恣十誦
應差二勦了知法尼往僧中當作白和僧。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差比丘尼某甲
往僧中。
說三
自恣羯磨
大姉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比丘尼某甲
為比
丘尼僧故。
大僧中。
三事自恣見聞疑。
如是
大姉僧聽。
今差比丘尼某甲
為比丘尼僧故。
大僧
中。
三事自恣見聞疑。
誰諸大姉忍。
僧差比丘尼
甲。
為比丘尼僧故。
大僧中。
三事自恣
見聞疑者
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巳忍。
比丘尼某甲
比丘尼
僧故。
大僧中。
三事自恣見聞疑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應口二三人尼為伴往大僧中禮僧足巳曲身
合掌云。
大德僧聽。
比丘尼僧。
夏安居竟。
比丘夏安居竟。
丘尼僧
三事自恣見聞疑。
大德慈愍故語我。
見罪
如法懺悔(三說)。
尼說巳大僧良久默然上座應勑尼云大眾上下
默然不云見罪良由尼眾內三業外無三事
外清淨並無缺犯各應如法精勤行道謹慎放逸
如法自恣比丘尼當傳此教告眾令知使尼答云爾
頂戴持更三拜巳便還當於明日尼僧自恣時鳴
稚集尼僧不來者說欲尼僧等各依行被差
在上座頭立宣大僧教云。
大姉僧聽。
僧差我比丘尼某甲
大僧中。
三事
聞疑。
大眾上下
皆默然。
不云見罪
良由眾眾
內禁
三業
外無三事
內外清淨
無缺犯。
各應如法精勤
行道謹慎放逸
如法自恣
宣巳諸尼一時合掌頂上云頂戴持然後僧安
自恣律云大僧十四日自恣巳僧十五日自恣
眾相依故局日時若大僧病別眾眾和眾不滿
等尼應遣使問訊僧若尼眾病乃至不滿亦須問
大僧問尼眾不知所以問訊大僧耶答知不
便能為其和解
第五簡人者此律要具二種五德方堪自恣初五德
一不愛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癡五知自恣自恣(此五
自恣五德)第二五德者一知時不以非時二真不以
虗妄三利不以損滅四柔輭不以麤穬五慈心
瞋恚(此五是舉罪五德)若不具此二五德舉不知時恐惱
眾僧反成自累五分云要差二人巳上乃至多人(為眾
更互息作也)三千威儀云要差二人為僧自恣五德
相向出罪不得求餘人自恣竟以餘人僧不差故僧
十誦云差有德者作(今時有年少者作相中不善)。
第六秉法者未差五德前先須行香淨水行籌
一依前說戒法問改說戒語加自恣然後差其
五德上座法時不須五德尼立恐成別眾
問僧集和合否答曰僧集和合又問未受具戒者出
答云未受具戒者巳出(若有式叉尼等出時法用還依前說戒無異)又問
不來比丘尼說欲若有說欲者應云。
大姉僧聽。
比丘尼某甲
我受彼欲自恣如法僧事
與欲自恣(一說便得)。
今時多有依說戒法說欲若受欲尼本房內受他說
欲者對僧不得改正還令本房取彼自恣若持
欲尼對僧錯說者得臨座改正成有邊方不學律者
自恣時有病緣等不許他說欲此迷愚甚矣。
又問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自恣差人羯磨
又問眾
中誰能為僧。
五德自恣人。
答云某甲能。
大姉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差比丘尼某甲某甲
為僧作受自恣人。
如是
大姉僧聽。
比丘尼某甲某甲
為僧作受自恣人。
大姉忍。
僧差比丘尼某甲某甲
為僧作受自恣
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巳忍。
比丘尼某甲某甲
僧作受自恣人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第七五德法者僧既差巳即從座起至上座前禮足
跪住若在露地應在伸手相及內自作白和僧云。
大姉僧聽。
今日眾僧自恣
若僧時到僧忍聽。
和合
恣。
如是
明行草法五分云好泥地布草座而自恣並須
偏袒右肩兩膝著地合掌自恣前覓輭淨草隨僧
少人一剪上座五德草行之從上座至下
座人付一剪五德亦須一剪一手往至本座
然後敷地若大眾多令年少尼三五人助行訖五
至上座前白云一切就草偏袒右肩長跪
如法自恣白巳僧皆警䇿依唱儀式一經如來
亦同僧坐於草座告諸比丘汝等各就草座我欲受
歲等廣如彼說。
第八自恣法者其一五德來至上座前大敷坐具長
第二五德尼至次座前立眾僧行兩邊並須敷
長延大席令不汙五德尼足若上座五德來就即
整衣長跪偏袒右肩合掌一切僧亦爾然後說云。
大姉一心念。
眾僧今日自恣
比丘尼某甲亦自恣。
見聞疑罪
大姉長老哀愍故語我。
我若見罪
當如
懺悔(三說)。
上座說巳復本坐此初五德尼翻至第三上座
立彼第二五德尼受懺同前如是展轉乃至下座律
開病尼隨身所安自恣僧祇云二五德各至本座
自相出罪不得待僧竟十誦云眾僧說巳五德
至上座前云僧一心自恣竟然後禮敬而退。
第九略說者此律若有八難餘緣同前說戒中並許
自恣五德白云
大姉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今為難故。
各各三語
自恣
如是
作白巳眾僧一時相向三說便散今時尼眾或
小語自恣五德尼各一時受他自恣此並非法
故律云不得竊語自恣閙亂自恣令一次第從上
自恣大語分明使僧盡聞上明六人上法若限
五人其法稍別以男內總有五尼則不合說欲先問
總集一處羯磨差一五德竟又差一人得雙
二人所為兩人不入僧數故假令六人巳上作
法無其難事不得雙牒二人一時羯磨自恣
時一五德同僧坐一五德展轉自恣若事總了二
五德自相向說餘法同前若界內唯有四尼巳下
得對自恣不合眾法對首云。
大姉一心念。
今日眾僧自恣
比丘尼某甲清淨
(三說)。
餘下三人互說如前若二人相對大姉一心念不
須云諸大姉等若依十誦饑儉從親里獨住尼心念
云。
今日眾僧自恣
比丘尼某甲清淨(三說)。
第十雜法者問所以對僧云見罪對首云清淨者
對僧治舉義足故云見罪得懺別人攝治不盡故云
清淨舉心應僧若僧及別人自恣巳更有客來少則
清淨等多更為二人作法巳更有三人來應
作僧法自恣二尼來還同對首四人巳下犯提
乃至吉羅並須懺巳自恣犯初二篇屏對一尼發
露巳自恣僧祇不得此界安居餘處自恣此律前
安居自恣竟分夏衣安居人得同受物仍待日
滿得還安居竟不去犯罪
*○師徒篇第十九
此篇大門一十有三一師徒名二依止三免依止
四合依止五通行法白事法七請經法報恩
無師法十簡師德十一請師法十二攝法十三
懺法
第一師徒名者問何名為師和尚闍梨者答見論
無罪見罪訶責是名我師共於善法教授令知是
闍棃云和尚此云知有罪知無罪是名和尚
此律云我犯不犯不知也又義云和尚為力
闍棃者為正行弟子者學在我後為弟解從我生
子。
第二依止意者迦羅六方禮經弟子事師當具
五意一當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隨之四
報恩不厭五從稱譽師教弟子亦有五意當令
疾知二令勝他人弟子三令知不忘四有諸疑難
開解五欲令弟智慧勝師正法念經云若畏師
持戒名下持戒僧祇師度弟子不得供給自巳
故度人出家得罪當使彼人因我度故修諸善法
成道佛藏經云五夏巳前於人受學律藏五夏
後具知應學無我法見云云何學律謂讀誦
義也此律云和尚弟子當如兒想弟子和尚
如父想義云如兒想看者須具四意一匠成訓誨二
慈念矜愛四攝受以衣食如父看者還具四心
親愛敬順三畏四尊重敬養如臣子之事君父
也故律云如是展轉相敬相重待令正法便得
增益
第三得免依止總有八人此律有六餘部有二此律
一樂二守住處三病看病五滿六夏巳上六
自有智行住處更無勝巳七饑儉無食處十誦云若
飢餓死者在日日見和尚處住恐不爾者若十
五日一月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時來和尚
行道稱意五分云諸比丘勤行無人與作依
止當於眾中上座大德心生依止敬如師住。
四合依止總有十人此律云一和尚命終二知休
道三和尚決意出界四和尚捨畜眾五弟子緣離他
方六弟子不樂住處更求勝緣未滿六夏八不
教網故律云若愚癡無智慧盡形依止十誦云雖
受戒多歲不知五法者盡形依止他一不知犯二不
不犯三不知輕四不知重五不廣誦戒通利母論
云百臘不知法應從十臘知法依止僧祇有四
善知法不善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盡形依
止九或愚或智愚謂性戾癡慢數犯眾罪智謂犯巳
即知依法懺洗志非貞正依止於他十不誦戒本母
論云不誦戒人若故不誦若先誦後忘若鈍根誦不
能得此三種人不得依止十誦云不誦戒有四過
不得弟子不得依止不得作和尚四不
得作阿闍棃
第五通行法者此律師弟子七種通行一眾
僧與師作治弟子相料令和尚順從於僧設作
如法不違逆求除罪僧疾與解罪二若和尚
僧殘弟子如法勸化發露為集僧作覆藏六
夜出罪等(尼行十五夜摩那埵法)三和尚得病弟子瞻視
令餘人看乃至差若命終和尚不樂住處弟子
自移五和尚有疑弟子當以法以律教除六和尚
惡見弟子教令捨惡見住善見七弟子當以二事
護謂法及衣食(和尚弟子通行此法如上)僧祇云和尚闍棃
非法弟子不得麤語教誡法應輭語諫師云應
作是不應作是若和尚不受語者弟子捨遠去若
依止師者當持衣鉢出界一宿當還五分云若
僧殘求僧乞羯磨弟子掃灑敷座集僧求羯磨
師等。
第六白事法者此律云凡有所作並須白師令知白
時具修威長跪合掌云尊憶念弟子某為某因緣
故須到某處同伴某甲白尊令知師應量宜謂同伴
去處營事方始聽去若一事乖違便不合放
同伴之人必須明解律教持戒灼然老少相兼
始聽去五分云欲行預前二三日白師令知唯除大
小便楊枝不白十誦一切作事皆須白師唯
除禮佛法僧大小便楊枝三種不白僧祇不白
師得取與半條線半食等若約一條線而不白得罪
若不能一一白師者當通白亦得見論弟子從師
不得遠師七步沙彌威儀弟子隨師行不得以足
蹈師影復有五事不過歷人家二不得止住道與
人語不得左右顧視四當低頭隨師後五檀越
家當一面師教坐應坐。
第七請經法者此律云彼清旦和尚房中受經
沙彌云若入師房應三彈指見論弟子參師
應避六處不得當前不得後三不得太遠四
不得太逼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
第八報恩者此律云清旦入和尚房內大小便
時到等又日三時朝中暮問訊和尚執作二事
勞苦不得辭託修理房舍二為補浣衣服師如法
教事盡當奉行若遣往餘方不得假託內緣而住僧
祗云弟子晨起先右脚入和尚房巳頭面禮足
安眠否雖百歲比丘無智慧者應依止十臘比丘
弟子事師無異(尼亦應同)十誦云除禮足餘盡應依師教
經云一日三時應參師和尚若參不見時應持土
草木以為記驗天時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
比丘於彼所或和尚不敬信心說長短
將來世別有一小獄名為搥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巳
一身四頭俱焦於彼獄處復有諸蟲名曰銅[𠿘]常噉
舌根若從他聞一四句偈各於千劫取彼和尚阿闍
擔肩或時背負頂戴亦未能報也地獄
云為弟子說師僧過者設師有實命終入地獄噉
舌根若得好食美果不與父母僧先自食
餓鬼中後為人貧窮若人含毒向師長鐵鉞
地獄後生毒蛇中若惡心父母師長語入融銅地
後生為人謇吃僧祇有人問汝和尚阿闍棃
等不得道和尚阿闍棃字應告言因緣故字
某甲此律若弟子見和尚四種法應懺謝而去白
和尚云一我如法和尚不知二我不如法和尚亦不
知三我犯戒和尚捨不教訶四犯而懺者亦不知
第九無師時節者此律開先洗足飲水然後
止伽論云初至他處不相諳委二三日選擇十誦
云無好師者聽五六夜有好師者乃至一夜依止
得罪
第十簡師德者此律阿闍棃五種一出阿闍棃
謂依教受十戒者是二受戒阿闍棃謂為受具足秉
羯磨者是三教授阿闍棃教授威儀者是四受經
阿闍棃所從受經者是五依止阿闍棃謂受依止
者是義云前四通阿闍棃今此所明準依止
以替和尚處故必須諳究經律圓解明方始
為僧祗云不得輒請依止成就五法一受念二恭
敬三慚四愧五樂住伽論云凡欲依止人者當好量
宜能長善法者及問餘人云此比丘尼戒德何似
教誡眷屬復何似無有諍訟否若都無然後
止此律明二師德者有三一簡少取老十二夏巳上
和尚至六夏巳上為闍棃夏數雖滿必須智慧
三雖具上二德然要勤教詔弟子闍棃七種共行
法如前和尚中說
第十一請師法者此律由和尚命終無人教授故多
威儀佛令聽有依止闍棃相依教訓如和尚法展
相依佛法倍增流布時具修威儀至彼師
所云。
大姉一心念。
比丘尼某甲
今求大姉
依止阿闍
大姉為我
依止阿闍棃
我依大姉故。
如法
住(三說)。
彼師告云可爾與汝依止放逸(隨道一事皆得)五分云若
師不答許可不成依止法。
第十二攝受法者僧祇云日三時教三藏教法
得廣者下至略知戒經輕重陰界入義若受經時共
誦時坐禪時即名教授若不爾者下至云莫放逸
云若請師須具四意一作請彼攝我我當依慈念
憐愍意二請取道法資神令教授行成立意三自
申巳意我能依止愛念恭敬父母想意四彰巳能
依止而行謂慚愧二心也具此四法無過若不
爾者徒自悠悠終無成辦五分受戒巳師應六年
若教他攝違者犯提弟子亦應六年依承和尚
受戒不得和尚見論云和尚多有弟子留一
供給餘者隨意讀誦僧祇弟子為王難師必
經理若賊抄掠等覓錢救贖否者犯罪十誦云和尚
有四種法弟子應量宜一與不與食應住二與食
不與不應三法食俱與應住四若法食不與
不須問師若晝若夜應捨去闍梨亦然僧祇云苦
住樂住四句同前五百問事云其師無非法而誘將
沙彌去犯重。
第十三訶懺法者凡弟子有過必須以理訶責訶責
法事須出過令彼伏首依罪懺悔此律云師不出
輒爾訶責弟子云我何過訶責我僧祗若訶責
弟子不受者當語知事斷食若前兇惡者師自遠去
一宿更還得住無過善戒經云師不驅謫弟子重於
屠兒陀羅屠兒不壞正法不定三惡道中若
畜惡弟子必生惡道又為名聞利養故畜徒眾是邪
見人名魔弟子五百問事云有師不教弟子弟子
戒故便墮龍中後因相遇返來害師義云若訶責
先自喜怒次量前過輕重外現威肅內懷悲愍
苦言勒令息後犯又經中無有杖打弟子法數
僧尼每加杖捶痛徹前人於是遂引涅槃三子
喻此未達教意然彼並是住一子悲心差別
行此法罰今時杖栲眾生瞋怒猛熾放暢心懷加
前人豈同大悲一子之念地持論云上過罰黜中
折伏下犯訶責亦無杖打之法此律或盡形責弟
子或夏初犯過罷夏瞋猶不息或不現前訶責或設
訶而受供給並非得罪此律云師弟子命餘
比丘尼將順使向和尚阿闍棃調伏令早懺悔
折伏柔和知時受懺弟子應至二師具修威儀
合掌大姉我今懺悔更不復作若不聽者當日
懺悔和尚不許當下隨順求解其所犯若
求解其過和尚闍梨當受不受如法治。
*○致敬篇第二十
此篇大門有十一敬寺二敬佛三敬法四敬僧五定
尊六致拜七八敬八報恩醫藥十殯終。
第一敬寺者每惟佛法陵遲出家僧尼道心疎略
眾行觸事闕如令堂殿朽壞舍屋崩摧門牆
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拭日就
造罪造愆無時暫捨是以葷辛酒肉競奉僧房
幡蓋供佛六時致拜早自無心三業虗譚彌
蜂蠆或將人共宿飲醼同䬸絲竹管絃公然聚會
遂令惡人興毀始擬便摧颷火纔焚終將煙滅故使
冥鬼効靈善神捨衛伽藍無故直為尼戒有虧招世
譏嫌亦由眾無綱紀古德寺誥乃有十篇略述三五
不備具錄或云道場云寺或云無生云停毒或
云息惡或云寂滅云淨住隨義七名各有所表今
時居者豈稱名者也小法滅盡經云劫火起時曾作
伽藍所不劫火燒乃至金剛界土臺也五百問
中昔在婆羅門相一比丘天子相時比丘入寺持
錫杖佛圖禮佛巳出遂失貴相等(今時僧尼甚知敬儀公然
造過豈類杖倚伽藍之罪)僧祇佛寺惡壞更好作得尼乾經云
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除滅送置餘處者如是
人攝在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十輪經云若破寺
殺害比丘人欲支節皆疼多日不語死墮阿鼻
地獄具受諸苦地持論支提者名塔雜心論云有
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或名塔婆或名偷婆(此云塚亦名方
墳也)支提者此云廟(廟者貌也)耶舍傳云提婆阿羅者(隋云
天遊)天謂國王遊謂僧處其處王立故名天遊舊來
寺代之寺乃此土公院謂是司也嗣也柘鬪提奢者
(隋云四方但是僧處)舊招提訛略昔人去鬪除奢柘復誤
作以柘招兩字形濫相似致久來誤矣增一經云作
房施僧名招提十誦云有檀越施比丘僧房轉施比
丘尼僧者是名非法非法非法僧祇云若有
檀越施比丘尼房舍等應讓比丘僧若不讓而受者
佛言此違敬法。
第二敬佛者惟今道俗虔誠寡薄慢怠逾強輕懱聖
傲物自廣遂令故像豐多盈堂滿室趺光墮落
縱橫泥木雜汙糞土狼藉於是青蓮之座數傾白
毫之相屢危寶塔自摧嚴容聳峙設有與心造作鎔
不圓相好尊儀至多疎漏或爭價高增減靈相
逐賤省功將為稱意致使形儀換改不類西華隨情
造作乃同糞土遂使國君破壞之心臣民不敬
之意善惡無徵羣邪競起至聖不加反招自辱靜思
巳過豈不然乎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法中當墮
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今猶無敬故多睡也又佛昇
忉利天優填王請目連為我等將巧師看世尊形下
來造之三上三審三下始得真世尊下來此像迎
佛佛摩頂記當利益於我敬福經云經主莫
論道經像之匠莫云客作造佛布施二人獲福不
度量欲說其福窮劫不盡受吾約制是佛真子
精誠造少福多問居士中作經像師合取直否
不得價直如賣父母取財者逆過三千直是
魔離吾佛法非我眷屬飲酒食肉五辛之徒不依
教雖造經像數如微塵其福甚少蓋不足言劫燒
不入海龍王藏勞而少功不敬罪死入地獄主
無益諸天不祐不如不造直心禮拜得福無量
向所列造多福少像師作像不具足相五百世諸根
不具第一盡心上妙果先昇。
第三敬法者今時像季逐人道俗相濫傳謬背
祈求邪道隨順邪師法受惡友不親善友不修
典專翫俗書或淫讀莊老躭著孔經解鬼神呪詛
吉凶琴棊歌戲將為正業講經論用為非要或
無錢請讀則舌卷愁開聞財雇誦則憂不聲暢或有
抄寫聖文多豐升錯既不勘治又不護淨或將共同
宿處門簷零雨滴蟲噉爛滅或增削經論加添
俗語題品混濁聖文致使西河之亂孔子獻鼠
疑玉璞經無靈驗之功誦無救苦之効招世譏謗
指佛無徵福不贖過罪益彌天故敬福經云善男子
經生之法不得一字顛倒重著點汙五百世中墮迷
道中不聞正法此律云若比丘敬佛僧戒正法
不滅若不敬者疾滅正法也大蓮華經云受佛禁戒
護將來各言我是於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說言
得佛法受鐵鏘地獄苦事難述從地獄瘖瘂
不見正法摩耶云若年少比丘親於眾中毀呰
毗尼知法滅不久住
第四敬僧者惟末世僧尼諳究既微罪尤服玩
乖於內典舉動同於外俗知解類若管窺升駮剩為
大匠更相扇動共作愆瑕互求長短諍情難息或有
縱蕩六情馳騁三毒明黨癡惡思厭清眾恃官形勢
枉厭良善枷禁囹圄退令歸俗自作好人獨標眾首
或有共一伽藍兩處結界大院禪院不同布薩法服
名利苟自貪榮佛制聽戒便推認惡或有兩處鳴鐘
各集徒眾諍為多少致成忿諍遂使道俗向背
伽藍不和之相佛藏鳥鼠之喻大集獼猴
之況昔者學步耶鄲不謂匍匐而歸鷄欲朝鳴何期
反成烏調哀哉哀哉痛傷難忍永惟期理深可慎歟
故大寶積云出家有二種一見二利養縛又
二種癰瘡求見他過二自覆巳罪像法決疑經云
比丘自稱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三種
學人能滅我法更非他迭相毀呰正法念經云為
財利說法為下施為名聞他說法名為中施
增長眾生智慧而為說法名為上施或有比丘
禪誦賣樂求財於他病者不相治生黑繩
獄五百問事比丘志樂衣服晝夜染著因病致死
後生中還來纏衣眾僧葬亡比丘訖取衣鉢作法
延頸吐毒僧共看之有得道者蛇令去遂入草
中毒盛火出燒身命終死入地大悲經云佛過去
時見一切人故無不傾側謙下禮敬以是義故成佛
巳來山林人畜見佛行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拜此律
云其敬長老是人護法現世有名將來生善
道。
第五尊者母論云下座稱上座尊者上座稱下
座為慧命又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
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巳上者一
沙門國王之所尊敬耆舊長老五分云上
人者即名上座婆論云內道一切皆是上座外道
皆是年少僧祇無歲比丘得共三歲乃至
歲得十歲坐若臥牀得三人坐坐牀得二人坐伽
論云地敷得共未受具人坐。
第六致拜和南者(此云度我)出要律儀云和南者恭敬
聲論云槃那寐者此翻為禮智度論云禮有三法
口禮二屈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又有三禮下者
中者跪上者稽首菩薩禮佛三品一者悔過品二
隨喜品三者請佛品地持論當五輪至地作禮
含經二肘兩膝頂名五輪(亦云五體投地)五分云若
人多但別禮師總禮餘人而去三千威儀經云繞塔
有五一低頭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視四不
地五不與人語又當念佛法僧恩梵網經云出家
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應父母禮拜五百問事
弟子得禮師塚以報恩故(準此屍靈未埋亦得禮也)律沙小此彌
沙彌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如來及塔如是展轉
從下向上乃至比丘得禮如來及塔五百問事
繞塔不得女眾隨有優婆塞不犯(準此尼繞塔不得男子隨)見
論云辭佛法繞佛三帀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
叉手頂上却行絕不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
一云塔前不得禮餘人十誦佛塔聲聞塔前
不得禮五百問事佛塔前禮比丘犯墮此律云
大小便裸身剃髮說法楊枝洗口飯食噉果等皆
不應禮五百問事云淨潔鞾鞋履亦得著禮拜僧祇
不得瘂羊不語相問訊少病少惱安樂道路
疲苦否寶梁經云破比丘受他持戒恭敬
拜得八輕法一作愚癡二口瘖瘂顏貌醜陋四其
面側戾見者蚩笑五轉女身貧窮婢使形體
羸瘦損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
破戒乃至大地涕唾處。
第七八敬者五分瞿曇白佛言願女人出家
受戒佛言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往古諸佛皆不
女人出家諸人皆自依於在家剃髮袈裟
行精獲得果證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我今聽汝以
為法如是三請佛亦不聽瞿曇彌便大啼哭自剃
髮等乃至佛為說八敬方聽出家母論云阿難為
人求出家迦葉謫罰阿難十事一者女人出家
者諸檀越等(自下為頭)常應各各器盛食在道互跪
沙門二者常應與衣服臥具道中沙門受用
三者常應乘象馬車乘在於道側五體投地求沙
門而蹈過四者常於路中髮布地求沙門蹈上而
過五者常應恭敬心請諸沙門到舍供養六者常應
恭敬心淨掃其地脫身衣服布地沙門七者
乃至脫體上衣比丘上塵八者乃至常應舒髮
比丘上塵九者乃至沙門威德過於日月況諸
外道豈能正視沙門乎十者女人不出家者佛之
法應千年今減五百一百年中堅固解脫
百年中得堅固定一百年得堅固持戒一百年得堅
多聞一百年得堅固布施見論云所以不女人
出家者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五百歲不住
世尊比丘尼行八敬故正法還得千年摩耶
云千一百歲巳諸比丘等如世俗嫁娶行媒於大
眾中毀謗毗尼義云今時尼眾順教行媒受俗馳使
街衢路首輕突大僧不避尊儀陵辱上下獨行
孤遊聚落出入行來類同賤俗滅法之原特由於
此然法眾不能具述今但逐要不過八敬今列八
幸願依行正法長存千齡弗墜耳此律云一者
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僧當迎逆禮拜問訊
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者不得比丘
罪說比丘過失比丘得說尼過失四者式叉摩那
學於戒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殘半月
二部中行摩那埵六者尼於半月從僧中求請
教授七者不應無比丘處八者夏安居訖當
詣僧中求自恣如是八法並應尊重恭敬讚歎
形壽不應違之中含云若比丘聽尼問經律毗曇
然後得問不聽者犯第五尊師法僧云尼大僧
寺中應頭面一一禮一切比丘足若老病不堪隨力
多少不徧得就總禮應云我尼某甲頭面禮一
切僧足若比丘尼寺應須不得云是犯戒
醫師摩訶羅無所乃至實罪皆不得比丘
說尼實罪尼若憍慢不恭迎逆禮足者犯越敬法
大愛道尼經云若比丘比丘尼過尼應自省不得
高聲大語比丘尼敬比丘視之如佛此律云比
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觸犯比丘者佛言應喚
謫罰若不改悔應作捨教授羯磨僧祇云若比丘
犯過親里尼得輭語不得訶責十誦云尼大僧
不起提此律若一比丘喚一比丘尼乃至眾多比丘
尼應往若不如法治問何故制尼依僧耶答愛道
尼經云女人但欲惑色益壽弟子亦不欲學問
須臾事故依僧也。
第八報恩五分畢陵伽父母貧窮衣食供養
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母於上大小便
利極世珍衣服供養不能須臾之恩從今
比丘盡心供養父母否者得重罪僧祇父母不信
三寶者應少經理若有信者得自恣與無乏父母
賤將至寺中自手與食一切皆得母論云父母若貧
者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若不貧者雖受戒
不合與增一經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一生
補處菩薩功德一等又云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
父母也是比丘常當孝順供養父母不失時節
如是學。
第九醫藥者此律老病比丘不堪步涉聽作步挽車
若轝若乘除牸牛草馬等尼應例前見論云作醫師
得突吉羅若為出家五眾合藥者得若和尚父母
疾病弟子亦得為合藥父母貧賤在寺內供養
淨人兄弟姉妹叔伯及姨舅等並得合藥無者自
有得借用不還者勿索如是乃至七世五百問事
道人慈心醫治不得取物自入巳前人強與
取若病不病不得服氣唾腫同外道故五分云為
差次會等聽學書不得為好廢業不聽卜相問他吉
凶此律不得賣卜誦呪處方治病等由事容不實
好人開學誦書學世論為伏外道新學比丘
開學筭術尼學呪術等得提患吐用髮燒作灰以
水和漉服患熱用旃檀沈水患毒腐爛藥田
中泥治亦須水受服五分青木香衣中辟蟲
誦呪時不噉鹽不眠牀佛聽神呪法耳僧祇云生
癤用小麥研塗之十誦不淨脂鹽得服此律不淨
蘇用灌鼻。
第十殯終者此律云白衣來寺中應方便喻遣若稱
佛法僧者隨能為之若死為淨伽藍故擔棄之僧
祇云比丘不得爺孃兄弟名字乃至姨姑等止
得稱優婆塞優婆夷一經云佛告阿難自今巳後
比丘稱卿僕射大稱尊向稱賢相視如兄
自今巳後不得父母所作字又小比丘大比
丘稱長老比丘稱小比丘好學(尼亦準同)五分云不
展轉俗人相喚阿婆阿母阿兄阿弟喚師僧應
言和尚阿闍梨(今時僧尼喚和尚闍梨阿師同學云某公此無識之甚也)增一
經云四姓佛法同名釋迦種子不得俗姓
見論云喚婢為大姉不得云婢。
*○隨戒篇第二十一
第一波羅夷簡要釋五(大僧唯有初四)尼總有三百四十八
一篇有八第二篇有十七第三篇有二百八第四
篇有八第五篇有一百及七滅諍合有三百四十八
戒世人妄傳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經律尼戒五百此
但有總數無實名也。
戒具四緣一是正道大小便及口是二有染
三興方便四與境合但使正道三處入如毛頭皆犯
此律有將小兒根內口中弄雖本無婬心伹使入時
受樂便犯十誦中要過齒犯此律若為怨家賊等
緣強持男根令入三處自無婬心但使入入巳出
無有一念受樂心者皆不犯若隨有一時受樂便
犯若比丘及尼互教前人作者前人不作教者
吉羅下三眾相教作及不作俱吉仍作滅擯不犯
睡眠無所覺知(謂開怨逼巳不犯)不受樂(謂開怨造他不犯也)一切
無有婬意(謂無染不犯)。
戒具六緣一有主物二有主三有盜心四重
五興方便離本處犯此中約境判盜開為十三重
一佛二法三僧四三寶互用五當體互六像共寶互
七即物自互八出貸九賓客十人物十一非人物十
畜生物十三雜明盜業。
第一盜佛物者十誦云盜佛圖精舍供養具若
有守主計直犯重毗耶律云盜佛物等望本主
結重由斷彼福故(以佛無我所心盜得偷)十誦舍利婆論盜
佛並為淨心供養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
不犯伽論云盜佛舍利不滿五偷遮滿五犯
(由轉賣活命故犯重)。
第二盜法物者此律云時有盜他經卷佛言佛語無
價計紙墨重十誦云借他經拒逆不還令主生疑
(由心未斷若決犯重)正法念經云盜他秘方重五百問
事云地中伏藏若為三寶齋堂設會得取無罪
得口吹經上塵不得燒故經得重罪如燒父母
知有罪者不犯義云如前盜舍利不犯者為施主
通若局不通應得重造經通塞亦然
第三盜僧物者若有守護主望守護人犯重若主掌
自盜準善見論盜僧物犯重(謂常住僧物也)僧祇云若將長
食還房偷遮婆論云不打鐘食者犯盜又空寺中
見食盜噉隨多少犯罪(準論得)善生經云盜亡比丘
若未羯磨十方得罪輕(謂人不滿五但犯偷)若巳羯磨
現前僧得重(謂人限滿五得重)若臨終時隨亡人囑物盜
者隨約所與人結罪五分盜心貿僧好物五錢
犯重一錢上蘭
第四三寶互用僧祇云寺摩摩帝互用佛法僧
物謂之不犯佛言彼羅夷義云今時僧尼三寶
取僧粮食乘僧驢馬使僧家人為佛法使者並依
律滿五犯重寶梁經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無人
佛法作主無可諮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
有所須營事丘和僧索欲行籌和合得用僧物
修治佛塔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者勸俗修治
佛塔有物乃至一錢施主重心故捨諸天及人
於此物中應生佛想塔想乃至風吹雨爛不得貿寶
供養如來塔物無人作價五百問事本非佛堂
設像在中比丘如法共宿作隔障不犯由佛在世
弟子同房宿故婆論四方僧地不和合者不得作
佛塔佛種華果十誦云僧園中樹華聽取供養
僧祇云院內樹薪應取少多溫室食厨別房用不
得過取若無分限隨意多少應取乾枯十誦
樹皮葉等隨比丘用義云雖有此開亦復省巳用之
損僧物者其業甚重隨盜一毫則望十方凡聖結罪
故方等經中華嚴聚菩薩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
僧物者我所不救大集經云盜僧物者罪同五逆
三昧經云用僧祇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
並違戒律故受斯殃是故行者宜急深訪。
第五當體互用謂本作釋迦改為彌勒作大品改
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皆是違反施心並得
用罪五百問事云用佛彩色鳥獸得罪除在佛
前為供養不犯見論云若施主奉施園果為衣
湯藥盜心分食者計直得重若擬作僧房迴作
僧食犯蘭若住處乏少粮食各欲散去無人守護
得和僧減用其園果重物作食守之若賊亂世聽
持去賊止還本處欲供養此像乃供養彼像得小罪
十誦云僧房壞持僧臥具等物賣治房舍伽論云持
四方僧物盜心度與餘寺得小罪以還為僧用故
不得重義云若為僧使路無乞食聽和僧持食在
得食準前善見守寺之文在寺莊田碾磑知事
鳴鐘得食知事人為撿挍將僧淨人畜生
餘寺莊田食僧粮草豆準前伽論得吉私為巳知
識相看縱是僧家淨人畜生計直犯重此律若國土
荒壞住處無人得持此寺物將向餘寺若國土還靜
住處有人還持此物歸本寺否者如法治。
第六像共寶互謂住持三寶與埋寶互用得罪
七佛物自互者五百問事云佛物買取供養具供
不得賣佛身上繒與佛作衣又佛堂柱壞換訖故
柱施僧僧不得十誦云以佛塔出貸佛言聽僧
祇云供養物華多聽轉賣香燈供養猶故多者
轉賣無盡財中五問事云先上佛幡得取作餘
佛事用若施主不聽得用
第八出貸僧祇云塔僧二物互貸分明劵記某時
某時還若知事交代當於眾中讀疏分明唱記付
後人違者結罪十誦別人貸塔僧物若死計直
還見論云亦得貸借財物私舍善生經云病人
三寶十倍還之餘不病者良恐不開
第九賓客等者此律云若知法律者凡所至迎逆
供給飲食十誦以此替補我處故須供給僧祇
若惡賊愚夫工匠王大臣有力損益者應與飲
五分白衣入寺不與食起嫌心佛言應與持惡
器與又嫌佛言以好器與(此謂見僧過者應與若高識君子為說信食難消非
慳恡以此言遣亦不乖也)十誦病人僧貴藥與兩錢半價
見論云若淨人分番下者上者與衣食下者不得
與長使者供給衣食十誦云客作人若雇得一日使
遇風雨難緣不得作者佛令量功與價。
十盜人物見論比丘為他別人乃至三寶
財物謹慎掌護堅鎖藏戶而賊或從孔中屋
竊取逼迫取非守護主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結罪皆
不合徵若主掌懈慢不勤掌錄為賊所偷者守物
丘須償之以望守護主結罪十誦遠處受他寄物
道損破者好心投破者不應惡心投破者須償借
他物不問好心若破一切須償義云今多有好心為
他洗治鉢器好心損破準此不合償主索計錢犯重
有人現前得物本心不捨見不得奪犯重
故此十誦律時有比丘奪劫者物佛言波羅夷
現前盜者賊心猶豫本主不捨心義強得取故僧
云逐賊和喻得恐嚇得無犯或因他逐恐怖故施
得取以成物主故伹使不從賊乞他自與者得取巳
壞色著若有主識認者應還若賊比丘尼認得
本主見者不得直奪應還本直(以物屬此盜尼)僧祇云若
人被官收錄未抄物名寄付比丘者得取若巳抄錄
不得取若施佛塔僧者得取應露現持出不得
藏若問是何物應答佛法僧不許者還婆論云
國禁出界罪入死者得重又違王教吉羅王民
合死盜持出得重自外不聽盜心不犯僧祇
官稅比丘物方便自免不犯重一我不共要二非理
稅我故此律云比丘輸稅不同白衣官須稅物
比丘為他隱認者得重義今時僧尼多為俗人影
車牛人免稅計直犯重伽論云若狂人自持
不知父母眷屬比丘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
不得取。
第十一盜非人物者五分云盜他覆塚幡蓋神廟
衣他所守護物計直犯重僧祇云盜外道塔物神祀
物得重(此亦望守護主結重)十誦盜天神像衣及華鬘等物偷
(此望境結)婆論云取非人五錢上重四錢
下輕見論云取諸鬼神物繫樹物無守護無罪
(此望非人不護)。
第十二盜畜生十誦虎殘者吉由不斷望故取
師子殘者不犯斷望故婆論云一切鳥獸食殘取
者吉。
第十三雜明盜業者善見云貴賤處所等謂此土直
減五彼土直過五或此土直過五彼土直減五並依
本處斷若盜心唱地云定是我地地主生疑者犯
失心者重若來問僧僧答同者皆重若共諍園田
違理判與乃至口斷多端偷夏唱大等得物滿五皆
重舉一標時重乃至一髮一麥許皆重以地深無價
十誦云或樗蒲轉齒圍棊移子等皆重(謂賭物者重不賭輕)
不犯者律中與想取巳有想取糞掃取暫取想親友
意想取等皆不犯親友要具七法一難能作
與能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
遭苦不捨貧賤不輕如是七法行者是善親友
應附之殺妄略如大僧辨。
摩觸戒六緣成犯一是人男二人男子想三彼此
染心四腋巳下膝巳上腕巳後五身相六受樂便
犯若尼以輕境觸男子重境男以輕境觸尼重境此
二皆重不要二重境相觸此律云一有一無衣相
共有衣吉尼隨觸男子多少一一波羅夷
祇若共男子捉器捉繩捉杖木等皆非威儀心動
物偷城門道狹閙待稀得過若輕處有瘡癰者
得使男子先令兩女人急捉令覺女人不覺男子
重處瘡者使女師治見論比丘觸尼尼身不動
受樂隨處得罪十誦不犯者若父母兒想或水火
刀杖惡緣等觸一切無染心故不犯仍有吉罪義云
今時齋會處數有尼自行水香等事終不善宜令男
行者最好自行時宜可懸放勿令觸著男子
器物亦然
八事重戒具五緣成一是男子二男子想三有
心四七事未懺悔五作八事便犯此律捉手者輕腕
後重捉衣者身上衣入屏處者謂離伴見聞處共
共語行者亦離見聞處也身相倚者二身相及
處共期者共行婬處若尼及男子二俱染心犯前七
事者偷若不懺悔第八事竟波羅夷準此
捉手不成重以事是一文一男犯八或一時犯
八八年犯八八男成八俱犯重罪亦無次第僧祇
然不犯者此律云若所與禮拜悔過受法屏處
作惡不犯無染心故下文暗室者提以招機故
覆藏重罪戒具六緣成一是比丘尼二犯重罪
三知他犯重四作覆藏心五不發露六明相出便犯
(若獨住無人不成覆)十誦云若尼被舉狂亂心覆者不犯若狂
止覆者便犯僧祇云知尼犯應向人說若犯罪人兇
惡有勢力者恐有命梵等難應作念言彼業行罪報
自當知喻如失火燒舍但自救焉知他事心相
便罷云若發露不成為非清淨者若對
先知不肯發露人二俱有過以各須發露故如向有
犯者不成懺悔若欲發露稱犯重人各各罪名
種方成發露若不得人罪名覆藏過若前人
發露竟不須更說若說則有無窮之過若彼犯人
自發露竟餘人作覆藏心皆不成根本發露
十誦云尼不得比丘前發露麤過還向尼前懺悔
不識罪相至比丘所汎問取還至尼邊懺悔此律
若知尼犯重前食時後食時說乃至初中後夜
時時相出不犯者若無人可向說意欲
而未說明相出或命梵等難不說皆不犯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中之上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中之下
二篇十七僧伽婆尸沙簡要釋七(大僧十三)。
媒嫁戒具六緣犯一人男女二人男想三為媒嫁事
四媒嫁想五言章了六受往還報便犯此律若一
念頃乃至須臾暫時和合媒嫁竝犯僧殘受男家語
時吉羅報女家還報殘若作劵書言非我
猶未唱出和者蘭若婦禮巳斷不復往還和合者殘
僧祗云若主人畜多婦妾不均鬬諍一婦私成比丘
即為和平夫婦不和勸和合者蘭若婦人及女還
比丘到舍便勸早還者(恐累夫瞋不得和合)五分若為
倩女為女倩男長使者此律云知事白僧媒嫁
淨人供給具問僧和可者一切若非用物
重伽論云若指腹作媒嫁及自媒身者僧祇云乃
至為他求好馬和合畜生吉毗耶得僧
殘。
言人戒具四緣一往官所二言白衣居士三詞
列其事四下手疏便犯此律相言謂詣官共諍曲直
斷官下手疏者僧殘不道名目者偷見論
至官言人令官罰物隨多少犯罪物應償之若被奪
得就官乞護身不得名字官目訪得治罰無犯
若人入寺斫伐樹木不得刀斧還直五分云若
為人輕陵得語父母親里有力者援護十誦云尼
斷事人前瞋恨訶罵本所打人僧殘若向餘人訶罵
本所打人
度賊女戒具五緣一是賊人罪應死者二知是賊女
不問王大臣輒便受具羯磨竟便犯十誦
賊有二種一偷財物王法王欲殺之二偷身犯夫
欲殺之是中犯者和尚知殘闍梨尼僧知吉都
不知無犯五分發心度賊女方便乃至集僧三羯
未竟皆吉三羯磨和尚殘餘師皆僧祇云與
出家越與學戒受具戒殘。
四獨戒此戒有四合成一戒先明獨渡河四緣
河水此律水獨不能渡亦不論深廣今準道行
但使褰衣渡水於陸路皆殘大界中亦犯以難同
故如界中有獨入亦犯若有橋者如常開之二者
獨自渡如前尼疾疾入水雙脚上岸僧殘後尼獨
入水上岸得前尼為伴不犯乘車舟等不犯
此律云彼尼當求一尼共渡入水時隨入水深淺褰
衣至彼岸時漸下衣然後上岸若不待後伴犯
三者無因除命梵等難及命終不犯四獨越
至岸便犯謂伴中無相援義獨入村具四緣一是
人村莫問大界內村獨入皆犯此律云尼獨行詣村
所至村殘若空野無道行一皷聲間亦僧殘
獨行一界者吉(準此一坊獨行一家獨行但得吉羅也)僧祇云若
共伴至城邑界當相去伸手內共入界若在伸手
外獨過界二者獨行三者無因緣四者越界便
犯(舊人云若欲入村隨有橫道但使越過便犯而諸部無文理應未犯)故此律若無界
獨行一鼓聲間離伴見聞方犯若至門不待後伴雙
入門僧殘村中先有尼者不犯以前尼為伴故
若出村亦越門限方犯獨宿三緣一離伸手
宿莫問寺中村內牀別席別竝犯應在伸手更相
撿挍方能離過若本在伸手後因睡重忽相離
不犯木作離意轉側多少便犯故律云共宿者若
舒手不相及隨轉一一僧殘僧祇云當在伸手內一
夜中三度手相看不得一時三度看當初中
後夜一時相尋覓知其在無五分若不相及處初
中後夜偷相出僧殘二者無因除命梵等難
樂靜不犯三者隨臥一一結罪獨在後行戒者根
中間故作離伴見聞處行犯又伴無難緣亦犯此
見聞俱離僧殘見聞互離偷次明渡水不犯
若共伴漸渡不失威儀乘船渡橋上渡躡梁渡或同
伴死休道遠行及諸難等皆不犯五分云水狹淺
男子不犯入村不犯者如前闕緣便獨宿
犯者此律云共二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尼出大小
便或出受經誦經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煑羮
粥作飯乃至餘難緣等不犯僧祇云若病尼賊亂
獨宿不犯獨行不犯者在不離見聞處若一尼大
小便為諸難等竝不犯僧祇不得聚落除道
行便邂逅失伴未及中間不犯病亦如是五分
恐怖走時老病不及伴者無犯。
受染心男子衣食戒具五緣犯一是二男子想三
染心施衣食四知他染心施衣食五受得入手便犯
僧祇云若無染男子授衣湯藥若人與衣
缽所須口雖不語現身畫地作字知有欲心受者
謂勸受故十誦因是尼與僧設食偏與所愛
兩受
勸受染心男子衣食戒具五緣犯一是男子二染
施食三知他染心施食四發激切勸令受之五
言了使犯五分勸受語語殘。
汙家擯謗違諫戒具六緣犯一汙家惡行二心
悔改三作驅擯違理謗僧五僧如法設諫六三
諫竟便犯此律汙家但得吉羅後時擯謗違諫始得
僧殘中有四汙家一依家汙家(以一家物偏給一家物主生瞋得物
喜心標名利招俗譏謗)二依利養汙家(如法得利非理授俗得者報恩不得懷瞋退彼
善心平等施)三依親友汙家(依王大臣記俗勢力所為不平令俗瞋喜)四依
伽藍汙家(以僧華果餉贈白衣彼俗心恒希僧惠以非為是故曰汙家)婆論云作
種種惡業破彼信敬善心是名汙家作惡行者作此
不清淨穢汙垢濁又得惡果故若以少物贈遺白衣
縱使因此七寶種種莊嚴建立精舍猶如祇桓
四事供養滿閻浮提一切眾聖不如靜坐清淨持戒
供養真實法身不犯者此律云若父母病人
獄囚及寺中客作不犯
三篇尼薩耆簡要釋九(大僧同有三十戒有十二不同)。
離衣宿戒具六緣一是巳五衣二受法三人異處
不捨五無因緣六明相出犯人衣異有四種不
同一者染礙謂同界有男子者名為染礙故律云諸
比丘脫衣人家形露佛言除村村外界故知村不
攝衣名為染礙二者隔礙此律若水陸道斷等離衣
不犯三者情礙此律若失奪想惡獸命梵難緣等失
衣無犯婆論云王來入界住宿大小行在近處並非
衣界以情隔故四者界礙此律自然衣界有十一種
伽藍二村三樹四場五車界六船界七舍
界八堂界九庫界十倉界十一蘭若界前中伽藍
二界各有四相成者不名多界為僧村二界義強
襵前九界便成一界若此四相不圓者諸界並生便
有十一界起故律云若干界(謂內有三礙起)四相一周帀垣
墻二籬柵不周三籬不周四四周有屋此律云十
一界各加勢分更有十三步故律云以中人擲石所
及處是見論云中人者取不徤不羸人盡力擲至落
不取轉處(諸師義評計十三步)若置衣在十一種界內身
界外宿若不捨會不至擲石所及處明相出一一犯
捨墮若界內有男子持衣須近身不爾相出犯捨
無勢分故又餘部衣界有四道行十誦云與
師持衣道中行前後四十九尋內不失衣婆論云縱
橫四十九尋內不失衣二洲上界者見論云水洲上
十四肘內不失衣若有人來往衣須近身不爾失衣
三水界者見論比丘阿蘭若夜入池中浴未
竟明相出犯捨母論云一脚在岸一脚入水雖經明
不失衣四井界者僧祇道行露地井闌旁宿諸
衣在二十五肘內身在外宿者失衣或置衣井內身
在上宿不以繩連或不垂手脚經明相出皆犯(例餘坑窖
等皆犯)明了道行夜宿錯持衣去他衣不失巳衣失
也。
寶戒四緣一是錢寶二知是三為巳四受取
犯(此戒以畜故犯文中捉者表畜時意下自有捉寶戒)寶是八不淨財中一
盛辨八不淨物名通經論一是田宅二種園林
畜積鹽粟四畜奴婢五養羣畜六貯金銀錢七為金
銀鏤錦褥氍毹八銅鐵釜鑊(除十六枚器不犯)若畜此八
皆長貪壞道汙染梵行又得穢果故名不淨明開
畜得否者第一田宅一向無開唯小房一口身長
道別人開不犯五分有人施僧田宅店肆佛言聽
受使淨人第二園池者別不許見論居士
以池施僧供給浣灌及眾生飲用得受第三畜積
僧祇云若比丘時作是念此後時恐貴今糴
當依是得誦經坐禪道者得(亦不論多少畜三五石應得
上開是盡形藥餘無開法)婆論云若比丘穀米即日應作
淨若無白衣時四眾邊作淨若不作淨至地了時作
吉懺(淨法如上)第四畜奴婢僧祇云若人施僧供給女
淨人聽受若施別人一切不得若施淨人料理
別人得受第五養羣畜者僧祇一切眾生不應
受自餘野鳥獸等若不受者我當殺之語言汝自求
水草守護勿令傷害不得剪翅羽籠繫若能飛行
活者放去拘縶之日藏分經云佛言大王於我法
中有比丘假令如法始從一人乃至四人不聽
受田園林象馬奴婢常住僧物若滿五人乃可
受遺教法云騎乘車一日除五百日齋福一
三百六十日乘除十八萬日齋福舍利弗問經
比丘乘騎除五百日齋福者佛言比丘知禁律人
他見生謗令他得罪老弱暫乘得第六畜金銀
僧祇云若居士金銀為衣直得受不得自手取
使淨人知無淨人者指脚邊地語言中知著地
自用草葉甎瓦遙擲上將人令知持去若知佛
金銀欲舉者若是生地應教淨人知巳作坑內
置中若散落者得自提甎瓦擲錢使入得自填上僧
祇十誦善云若病兒得金銀錢淨人畜為貿藥
故若多人與藥直得氈褥底眼暗求時手觸無犯
第七金銀鏤牀錦褥氍毹者母論云別人聽受刻鏤
大牀唯除金銀不犯此律氍毹三肘長五肘毛長
三指聽受應淨施畜第八銅鐵釜鑊者母論云瓦缾
銅盆銅盔種種等器佛聽別人得受是論云若施器
使僧應打壞不得賣若樂器不得捉得賣僧祇云若
四月八日大會供養金銀塔及菩薩像幢供養
等有金銀塗者使淨人捉若倒地者助捉無金銀
若塗徧者以物裹手捉不得先提後放僧祇云受寶
物者若身分乃至手脚僧伽梨鉢中皆犯此律若
金銀決定非我沙門釋子五分云當知是人
必定不信我之法律
貿寶戒具五緣犯一是錢寶二相三決價四為巳
五領受便犯此律以財物易錢寶故犯不論衣食
此戒貿易便犯不同販賣為利故買以還賣故得與
白衣淨人不得沙彌同犯故。
販賣戒具六緣犯一在俗家人二共相交貿三決
四為巳五自貿易六領受便犯十誦云若可捨物食
口口吉作衣著著提若須是審思言我以爾所
物買若彼不肯更應再語若復不肯三語不得
者覓淨人使買淨人不知市易當教以爾所物買是
物應好量議買得者無犯若買得物此賤彼貴有
不犯(雖教淨人買無犯然不得對物主前取尼語上下屏處教者得)僧祇市肆
上衣先有價定比丘持價來買置地時語言此直知
是衣若不語默持去者越毗尼罪有國土買物常法
先有價定齎直來著物邊物主搖頭當知與相比丘
亦應語言此直知是物前人若解要須語巳持去若
默持去者越毗尼罪若賈客物直五十而索百錢
丘以五十知者不犯十誦云若私賣前人悔取本
七日內聽還若過不應婆論云若僧衣三唱
得益價若三唱不應悔設悔不應五分云使淨
人易時應心念寧使彼得我利我不得彼利三千威
儀云教人入市買物有五事一當教莫與人諍二當
教買淨者三莫使侵人四不得走促人五當護人意
五百問事云有求利者販賣作福此人尚不免地獄
何況得福由不隨佛語故非供養請他食者受人犯
窮厄無食處彼應使白衣作食治生尼白僧云是
白衣若爾可食二三人亦白得食不白犯墮使人
非我物亦可食婆論云此販賣一切提中最重
寧作屠兒不作販賣何以屠兒止害一生販賣
一切俱害不問道俗賢愚持戒毀戒無往不欺常懷
惡心設若居穀恒希天荒儉霜雹災變若居鹽及
物欲使四遠反亂王路隔塞故重於屠兒此物作
塔作像皆不得向禮(但作佛意禮亦應得福)設與僧作食若作
僧房持戒比丘不應食用中得罪中問若死得羯
磨分僧祇一切九十六種出家人邊不諍語買無
罪此律雖許出家五眾互易不得如市道法許價
上下
迴僧物入巳戒具四緣一是通與僧物二許三迴
入巳四入手便犯此律云僧物有三一巳許僧物謂
通明僧物未分僧別此迴犯捨二未許僧物迴入巳
無犯何意得知故律未許想尚得吉故知未許還作
未許想何容得罪三巳捨與僧此定屬僧物勸迴入
巳犯重五分云迴向餘人者犯提向餘僧眾多人者
越此彼畜生物迴者越心悔見論云欲供養此像迴
與彼像吉此律若許僧物迴與塔許現前僧物迴與
四方僧許僧物迴與尼並吉故文言異處也若入
不應還取即屬塔用以福同故乃至入尼亦爾十
誦婆論云若檀越施此自恣僧物迴與彼自恣僧者
物應此分其比丘作吉懺若不還此僧計錢犯重乃
至此一人物迴亦重(準此定屬僧僧次行讀經計供等疏廻私入與人共犯
重罪)僧祇云尼眾乞供乃至偏心曲受者重為眾乞物
餘眾眷屬者重此律迴僧物者還竟得互用罪。
蘇油戒具五緣犯一是親里居士當前索蘇
不用重還四更異物五得異物入手便犯義云
若乞蘇得無提舍尼罪罪由食生不食還主可有
罪耶蓋有患及四開緣長請更請盡形請聽乞醫藥
無直乞之愆若有直乞罪時何須結彼互索之過。
現前僧食直作五衣戒具緣可解若居士虗心
作食或自乞得食迴異用皆犯過
畜長戒具五緣犯一先有受持二更得器三不
說淨四無顛狂等因五過明相便犯十六枚器者
大釜釜蓋大盆大杓小釜釜蓋小盆及杓水缾缾蓋
貯水大盆及杓洗缾缾蓋小盆及杓總有二釜四盆
二缾杓四四蓋合有十六過長不說淨並犯捨墮
論云十六枚中各畜長即日施人及施尼(不爾犯墮)。
貿衣巳後強奪戒具五緣犯一共相貿易二決價直
三相當四瞋心強奪得物便犯十誦云尼大僧
貿衣竟還悔者尼薩耆僧祇云尼棄故僧伽棃有人
捨取補治還奪犯捨墮自餘小雜物捨與他人還奪
者越。
四篇一百七十八波逸提者今簡要釋一百一(大僧
唯有九十戒復有二十一戒不同尼)。
妄語戒具六緣犯一是人二作人三違想說四
知違想五言了六聞解便犯婆論云妄語兩舌惡口
相歷作四句一是妄語兩舌惡口傳他此語向彼
以不實故名妄語無分離心故非兩舌輭語
故非惡口餘句類上有無可知成實論云餘口三業
或合或離綺語一種不相離婆論云不妄語者若
說法議論傳語一切是非自稱為是常令推寄
本則無過不爾是斧有口中此律若僧說戒時三
憶念有罪而不說吉若異說前人不解顛倒
說若發大聲不了若有所說前人不解並犯十誦
若語高姓云是下姓提若語兩眼人云汝是一眼
妄語提又輕惱比丘故提語一眼人云汝是瞎眼
人得惱他提。
惡罵戒具六緣犯一是比丘尼十誦五分罵下三眾
吉二自毀呰語伽論云傳他語罵吉三知毀呰
折辱彼意五言了六前人聞知便犯此律云種類
毀呰語者卑姓家生行業亦卑技術工巧亦卑若言
汝是犯過依實亦犯僧祇云若以上惡法毀尼及
父母言汝父母是者提汝和尚闍棃汝同友是
毗尼成實論雖是實語非時故即得綺語
兩舌戒具六緣犯一是二說鄙惡三知惡事
四傳彼此五言了六聞知便犯此律兩舌彼此
鬬亂令他破也僧祇云以惡法告言某甲說汝是無
上中下法欲令他離向巳若彼離不離提婆
云說巳更說提若不傳此語兩邊離散一切
吉。
男子同室宿戒具五緣犯一是男子二室相成
共同宿四知同室宿五隨轉側便犯此律室相有四
一四周有障上亦有覆(謂同在一堂中隔障準論不合)二前敞無
壁(謂堂簷兩頭有障)三雖覆而不徧(謂周帀有牆通覆其上中開天井)四雖
覆徧而有開處(謂雖通有覆上有隙孔也)此之四室尼共男子
宿無問先後具至伹隨脇轉側一一皆提若共畜生
黃門二根人等宿吉比丘尼晝日男子立者吉男
子若坐便犯屏坐提婆論云若都集堂同障內設使
堂中有諸小房各各別以室同故猶是一房若多
房共一戶亦犯覆者乃至以衣縵作屋壁者乃至
一肘半共宿皆犯若共十男同宿十提隨一一起
更臥一一得十提隨一一轉側得十提若白衣舍有
男子並房不閉戶吉。
共未受具同宿過三夜戒具五緣犯一是受具
男女二室相成共同宿四知同宿過三夜
伽論云巳二夜沙彌尼宿第三夜共男子宿得二
僧祇三夜犯竟若未懺悔後共宿者轉增長
更無二夜悔過巳當別房宿後更得二夜也此律
若更無宿處第三夜明相未出前遣沙彌白衣
自出護明相亦得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彼去更
開法
與未受具人同誦戒具五緣犯一佛所說二字
味三未受具四齊聲誦五言說了便犯婆論云若
同聲句齊者提聲齊句異者吉。
向未受具他人麤罪戒具七緣一是比丘及尼
二犯初二篇三知四無僧法開五向未受具人六
言詞七前知解便犯五分云尼白衣比丘
汎爾小過提婆論云寧破塔壞像不說他人麤罪若
說則法身不問前人有罪無罪說者皆提此律云
若說名字種姓相貌衣服房舍及自說巳
罪皆提。
男子說法過五六語戒具六緣犯一是男子
知是三不請四無有智俗女人五言章了六過五六
語便犯此律請者聽齊五六語若他不請說隨義多
少皆提五語者謂色受想行識無我六語者謂眼
耳鼻舌身意無常也更增一句使犯僧祇云說六句
語云使汝速盡若得提婆論云有智女人要解
人情可作證明無犯若為小男說者吉僧祇云若
盲若聾亦名無人一盲一聾此二人一人若眠亦
無人若為父兄弟說者亦犯五分云若誦經
子來或問要義解過不犯
掘地戒具五緣犯一是生地二作生地三自掘四
使人掘時不作知淨語五傷如蚊脚便犯此律伹使
教人不作知淨不問現前現前掘掘皆提若自方
便掘一提中間止住一一提若使前人多掘一提
若重語疾疾語語提僧祗云走來走去欲令地壞
乃至擲物令傷如蚊脚一切提釘房內壁損傷人
功者得越毗尼罪先有孔不犯地有沙石不犯
見論云若野火來近寺為護住處得剗草掘地以斷
火若把火燒手擲地不犯僧祇云覆處地不犯
壞生種子戒具五緣犯一是五生種二作生種想三
自壞四不作知淨語五傷物便犯此律生種有五一
根二枝三節四覆羅五子子種淨法亦有五一火二
刀三瘡四鳥破五不中僧祇云根莖種者以刀中
破淨節種者以刀破或以摘去芽目淨心種者如蘿
等是應揉[打-丁+修]淨子種者如穀等是脫皮淨若
總用火淨便通上五五果中裹核種者如
是應掐破淨得去核食火淨者得合核食膚果種者
如蓽苃等是皆須火淨若一切熟果自然落下
木石傷如蚊脚者成淨應去子食殻果種者椰子
胡桃石榴等是皆須火淨𥢶果種者如香葇蘇荏
是無子應揉[打-丁+修]淨有子應火淨角種子大小
是子未成應揉[打-丁+修]淨子成應火淨摩摩帝穀倉
淨畏年少不知法應使人火淨乃至後時恒言
不犯(自餘類知)若以五生種擲著池中井水大小便
中糞掃中越毗尼罪死者提草木中行欲使死者
毗尼罪傷如蚊子脚提(立坐臥如是)石上生衣餅上生毛
皆須淨人不爾犯罪日乾得剝却水中浮萍
得手撥有牛馬行處取水用若無行處土塊
石仰擲言至梵天上去若下打水開處即得用
翻覆浮萍毗尼罪若著岸上提若入水洗時水
草著身者以水復澆令入水若朝菌毗尼罪見
云若須華果得自攀枝下使淨人取亦得抱淨人
五分云凡諸草木若有所須語淨人言汝知是若
不解復語言汝看是若不復語言我須是此律不
言看是吉壞地亦然草生覆道徧繫開路枝折葉落
者無犯以不故為也。
露處敷僧臥具戒具六緣犯一是四方僧牀二知三
露處四自敷使人敷五去不自舉不使人舉六出
門便犯五分以不坐臥不舉佛言亦提若白衣
借僧臥具食訖不舉亦提若知事暴曬僧臥具在
邊若坐禪若眠者吉(謂大兩風吹不覺故)僧祇云若僧牀上安
比丘禮拜手觸不舉者亦提若多人禮拜悉皆
觸屬最後者此律出門犯(以作不來意也)。
屏處敷僧臥具戒具六緣犯一是僧物二知僧物三
屏處四為巳用五不自舉不教人舉六或出界或過
三夜便犯。
強敷僧臥具惱他戒具五緣犯一先借得住處安上
巳定二知他先住三作惱亂彼意四強中間敷五
隨坐臥便犯十誦云若為惱他故開戶戶開響閉
然火然燈呪詛經說法隨他不樂皆提。
用蟲水戒四緣一是蟲水二知有蟲三不作
法四隨所用便犯僧祇云若蟲細者應作三重漉囊
猶有蟲者更別造井諦視有蟲者應捨所住處去若
用蟲水方便澆者一息一提隨息多少皆提若使人
一語一提若使疾疾語語提蟲生無常或先
有今無或先無今有是故日日諦看無蟲便用
別眾食戒具七緣一是有施二僧次請及別請
別乞三五正食在時中四食處成眾五知界內有比
丘尼不集無因七咽咽犯提此律無問道俗
施主見論云要別請四人受成眾即座上一人
覆鉢不食待餘三人食竟一人後食不犯故知俱受
成眾此律云若二三人隨意四人上應分作二
更互入食(若門外僧與家內相去六十三步外者不名別眾以別自一界也)婆論
云若大界內有二處僧祇日中俱有檀越布薩
無過布薩不請布薩一人不送一分食者
此僧犯提此律病者不犯下至脚跟躄故不犯見論
云謂沙土入中不能行也。
非時食戒具四緣一是非時非時三時食四
咽咽便犯此律云時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此時
四天下亦爾毗羅三昧經云佛為法慧菩薩說食
四種旦起天食午時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
食時後二種食多生病疾出家人應作天食
食故曰時食過午巳後非上二時故曰非時見論
吐食未出咽喉還咽無犯若出咽者提十誦阿那
弟子病服吐下藥中後心悶佛言笋汁
米粥絞汁與猶不差佛聽屏處食米粥(雖有此開宜就急好)
食殘宿食戒具三緣一是宿食二知是三咽便
犯此律今日受食自貯界內留至明日自煑食者咽
咽得七罪謂三提四吉一不受非時三殘宿(此三提罪)
四內五內宿六自煑七惡觸(此四吉罪)。
不受戒具緣可解見論云天人鬼畜生飛鳥
成受食婆論云為作證明故非人畜生無知小兒
不成受(準此前善見畜生成受者要解人意方得受)此律除水及楊枝
不須僧祇云若風吹塵午駝振身塵來乃至眾鳥
女人行衣曳地塵來如是一切塵坌鉢下草不坌食
者成若及食者一切更須受唯畜生振身作意受者
得自餘一不作意受者應更從他受若行[麨]時抖
擻[麨]器迸落鉢中作意得名為受不作意者不名
為受餘食亦爾五分云眼比丘得按萆受食(令時多有
僧尼按地受食與盲何異)見論云額汗流入鉢更須受臂中汗流
入手不須得食無罪十誦云行食時淨人比丘
手若特輕故觸比丘不應受婆論云手不淨受食
犯吉僧祇云淨人行果菜時應語云懸空放果墮草
即去不名為受小停者得為受(行草本擬護淨宜應多行今時齋上
行三五枝非體淨意)見論遙擲地轉來落比丘上成
僧祇大會淨人難得比丘受取行之若鎗鑊。
不得受者當下兩木橫置地比丘脚躡上言受受
得成此律下文欲受油錯受蘇等不成受必令心境
相當得成受(準此今時諸寺旦起解齋作粥醎淡不得意欲受淡反得醎粥者不成受既
知此事維那旦起未行粥前白僧知令作普受意)此律受食巳有三失一任
運失謂受得巳食時既過故云任運失也二遇緣
淨人觸失受也三自變生為熟失也(準此今時冬月齋上多有
僧尼得生等自索鑊子溫煑令熟此亦變生為熟準前失咽咽提罪兼有自煑吉羅)見論
受生後生不失受火淨巳生芽處更淨非生芽
得食變成得食
共俗男子屏坐戒具四緣一是男子二屏處坐
三無三人伸手不及戶處坐便犯僧祇云若
姉妹淨人睡眠癡狂心亂嬰兒非人畜生雖有是
亦名為獨(準此雖有父兄弟等亦名為獨)竟日一提中間更起
一一提若淨人作務來往不斷門向道中有人行如
食頃不斷閣上閣下淨人遙見者並不犯此律若
舒手及戶坐使乞食尼見若二尼為伴若有識別人
在邊及有難緣等並不犯
男子露坐戒具四緣一是男子露處坐三
無第三人伸手共坐便犯十誦云與男子露地
坐隨起還坐隨得爾數提相去半尋相去一尋
二尋若過無犯。
軍陣戒具四緣一是軍陣二故往三無因緣
往見使犯僧祇云若聚落城邑道中軍陣不作
意見無犯若作意舉頭下頭窺望欲使見者提十誦
云若軍陣發行為鬬彼賊殺死因無常不犯
論云道由中過無犯若立住看犯左右反顧威儀
故吉羅。
飲酒戒具三緣一是酒二無重病三飲便犯此
律體雖是酒而非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體非
是酒然有酒酒香酒味得飲若飲甜味酒若飲酸
味酒若食酒糟若食麴等並吉羅(麴者謂和酒麴乾者若餘麴食者不
犯也)自今巳去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草木內酒
中滴入口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五百問事
云若醫師言必差得和藥不得空強勸人不飲
吉飲提婆論云此戒極重能作四逆除破僧又能
一切戒及餘眾惡故。
水中嬉戲戒具三緣一是水二無因三入水便
犯此律戲者放意自恣或以手畵水相乃至以鉢
盛水一切皆提除水弄餘苦酒等吉僧祇云水
互澆灒越俱水中者提五分持雪乃至草頭露弄者
吉此律若道行渡水不犯
擊攊他戒具四緣一是比丘尼二作惱意三手
十指四觸著便犯僧祇云以指指比丘亦提五指
五提乃至差會指某甲去者亦提(尼亦應同)五分云若
沙彌畜生等亦吉(尼下眾亦同也)此律若以餘物擊攊者
若不故作意或睡眠令覺不犯
不受諫戒具五緣犯一自非法事二他如法諫三
知巳所作非前人諫者是四拒諫不受五隨所作犯
根本違諫得提此諫作犯雖發言拒諫未是作犯要
作事違諫義成故得提罪此戒最益制欲犯者恐
業行之過不可一一集僧而諫故令一人處處
諫違便得罪婆論云前諫人有六種不應從一心有
愛憎二若鈍根無智三若少聞見為利養名聞五
為現法樂但欲自攝六若新出家愛戀妻子如是
人諫則有損。
恐怖戒具五緣犯一是比丘尼作恐彼意三以
六塵等事示說四現相言了五見聞便犯不待前怖
與不怖。
減半洗浴戒具五緣犯一曾前洗浴未滿半月
三無因緣四更洗浴五洗過半身便犯僧祇云隨
滿十五日皆名半月此律六緣不犯熱時春後
四十五日夏初一月得二病時者下至身體臭穢
三作時者下至屋前地四風時者下至旋風
雨時下至一滴雨著六道行時下至由旬
來往皆開不犯五分云共白衣浴室中浴者偷
露地然火戒具四緣一是露地無因緣三然草
木有𦦨者四然便犯僧祇云旋火作輪或火中有草
比丘撥聚一切皆犯若然生種二提一壞生二然
五分云雲𦦨高四指此律若病須火便身自然
教人不犯(應是土石不犯)。
藏他衣鉢戒具三緣犯一比丘尼衣鉢驚動彼意
三取藏便犯此律不犯者若在露地風雨漂漬舉
之若物主為性慢墮衣物狼藉為誡勒藏不犯
著白色衣戒具四緣一是五衣二是巳物三不染
壞四著便犯。
故斷畜生命戒具五緣犯一是畜二知是三有殺心
四起方便五命斷便犯。
飲蟲水戒具五緣犯一是蟲水二作蟲想三不作
四飲用五隨咽得提(若蟲斷還前戒為深防故故分兩戒)僧祇
比丘受具巳要畜漉囊應法澡罐無者用袈裟角漉
同伴中都無者舉眾有罪十誦不持漉袋行二十
犯罪僧祇云若漉水得巳使能掌中細文者看
看時如大象車迴頃知無應用施主比丘
食應問漉水未若自看漉或使可信人教漉否者自
不得語莫殺傷蟲水著器中還送水來處來處
近有池七日不消者以蟲著中若知水有蟲者不得
持器繩借人若池汪水有蟲不得唱云此水有蟲若
問者答云長老自看若知友同師語云此中有蟲
當漉用。
與賊期同道戒具六緣犯一是賊二知是三是與
四同一道行五不離見聞處六越界便犯與負債
同行毗尼罪。
勸學戒具五緣犯一作止不學意二前人如法
三知巳作非前人諫者是四作不受勸意五言
便犯。
毗尼戒具五緣犯一是毗尼二前比丘尼誦戒時
三作法意不令久住四發毀呰五言了便犯僧
云僧說戒時訶越說時訶提說巳訶越心悔五
分云發心作念令人遠離毗尼不誦而毀呰提若作
念木叉令不久此律若毀阿毗曇契經等犯吉
不攝耳聽戒具四緣一是廣誦戒時二在眾中
三作不聽四說五篇一提僧祇云從序至篇
吉隨中間戒一一吉一切不聽一提此提不得
人悔當於眾中持戒威德敬難者前悔前人應訶治
羯磨賞知事後悔謗僧戒此希故不述具緣婆論
凡僧和合若執苦人大德貧匱人和合賞巳訶
者提若外來訶者吉。
屏聽四諍戒希故不述其緣僧祇云若聞他怨欲相
殺害或聞賊來非法比丘尼惡計欲偷僧物知事人
聞即白僧言當自警備我聞惡聲若師日暮竊來按
諸房弟子說法不得對面讚毀後時得若來
然後歎責此律二人暗地語若在道共語應先
彈指謦欬否者吉羅。
瞋心比丘尼戒具四緣一是比丘尼二生瞋心
三作打意四打著便犯十誦一把沙豆散眾多比
丘隨著一一提(尼亦應同)伽論云瞋心欲心女人殘(尼打
俗男亦然)大集云若道俗打破比丘重出萬億
佛身血何以故能示人要道乃至涅槃故僧祇
畜生入寺觸突塔舍形像壞華果樹等得以杖打
木石鳴地等恐怖令去不得杖擬畜生
比丘尼戒具緣可辨伽論云若舉手刀向眾多
丘一一提(向尼亦爾)。
遺落寶戒具五緣犯一是寶通自他二并諸
莊飾具三非住處宿處四無盜取還本主五
捉著便犯婆論云因拾遺寶為緣起正犯但明捉寶
便犯(同舊辨也)此律供養塔寺莊嚴堅固收舉不犯(應是
淨人收舉故開)僧祇云若見遺物者當唱令之無主者
懸著高顯令人若人言是我物應問言汝物何
處失答相應者與若無識者應停至三月巳若塔園
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園中得者作四方僧用若貴價
物者瓔珞金銀不得露現唱令得寶比丘審數
有何相貌然後舉之來認時相應者與對眾多人
不得屏處教授三歸語言不制戒者汝眼看
不得若無人來認者停至三年如前處當界用之若
故塔掘地得寶藏淨人不可信者當白王知淨
可信者停至二年巳應作塔用若王覺問比丘
汝此中有寶藏答言得巳用作此塔王言作者
止此功德屬我在者還我若王言不知地中寶藏
屬我耶問何以用盡還我來比丘應以塔物還若塔
無物應為塔乞還若王問言佛戒中云何比丘答言
塔地得物即在塔用僧地亦然王言從佛僧用無罪
僧祇云入聚落中有遺落不得有人取與比丘
者得即是施主聚落中風吹衣不得作糞掃衣想取
若嚝路無人處得取若衣有寶以脚躡斷露捉使人
見至住處始見有寶者與淨人掌作衣藥價直五分
云若比丘寄衣經十二年不還欲取者集僧評價
四方僧用若彼後還以僧物償不受者善。
非時聚落戒具五緣犯一非時分二無啟白喚緣
三不囑授四向俗人五入門便犯十誦云若蘭若
白比丘來入聚落還至蘭若處即以先白入聚落
者提若白入聚落聚落出至本僧坊還入聚落
以先白入提同一善比丘不白入提不白比丘
經過大巷小巷得爾所吉羅隨入白衣家隨一一
提若入蘭若聚落僧坊不白無罪(尼準同僧)婆論云若
總白入聚落後到隨意所至處無犯僧祇云若多人
道行欲入聚落展轉相白然後當入巳到宿處復欲
出外取薪草木者若從本道出者無犯若更從餘道
出者不白智度論云一切白衣舍皆名聚落(準此寺院
淨人房院不白亦提)見論云有市名聚落市名村界此律
若有啟白請喚路由聚落過無犯。
過量造牀戒具五緣犯一是二僧牀及口牀三過
量四自作使人五作成便犯僧祗云僧牀亦犯(俗牀
不犯)此律為截者不犯僧祇得過量牀欲截恐檀越
不喜者應埋脚用乃至截脚木還越牀脚亦犯若終
一坐提起巳還坐隨一一提他牀越若福德舍
牀無犯乃至不截者越此律足高如來八指者十誦
云佛一指二寸謂高一尺六寸如法(闊狹任情)。
食䔉戒具三緣一是䔉餘辛犯輕二無重病三食
咽咽犯提所以䔉重餘輕者一美味尼多憙食二
臭故重餘辛也五分食生䔉提熟者吉五辛報應
經云比丘尼飲酒食肉葷辛續經誦論等得提五
辛得重吉唯除僧伽藍外白衣家限四十九日香湯
澡浴讀誦無犯故噉穢物見不訶者亦犯僧祇
五分等更無餘治者開病比丘服䔉聽七日在一
小房不得僧牀大小便講堂不得
不得受請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禮拜在下風處
遙禮七日滿巳澡浴重衣方得入眾若用香塗病者
供養佛巳然後塗身還在屏處一同前法
三處戒具緣可解(三者謂大小便腋下為三也)母論云剃髮
者但除頭毛及鬚餘毛一切不聽所以剃髮者為
憍慢自恃不聽木刀刮汗却毛若斷一一毛
一一吉羅除頭上毛不犯若斷餘毛一一偷剃髮
有四次第上座二髮長三洗頭有緣欲行
五分云尼過半月剃髮提涅槃云髮長利破戒
之相此律不得白衣剃髮驅使提除欲出家者不
犯(今時多有僧尼諂心求利受俗驅使敗善增惡無過此等)頭髮極長若兩月
二指一剃爪極長如一剪髮不得用剪刀剪
半月剃髮一剪爪違者吉羅聽畜盛髮器十誦
髮當埋坑中若髮長者開畜剃刀及鞘若刀卷者手
上波石上磨其石內刀囊中
洗淨過分戒具緣可辨僧祇大小行巳不用水而
用僧坐具牀褥者越十誦不洗大小行處不得坐臥
臥具上若坐者吉伽論云不洗大小便處不得禮
拜受人禮除無水若為非人相水神所瞋或服藥
等皆不犯三千威儀經云不洗禮佛設禮拜無
功德
供僧水扇戒具緣可辨僧與尼男女相別供給水扇
容生染習迹涉譏醜故犯僧祇水扇互給越水扇
給提眾多比丘互有兄弟供給水扇無犯十誦云比
食時尼立侍者提與食巳還坐若別處無犯。
乞生五糓戒具緣可辨出家人理乞食資身
事修道今乃躬乞穀米事務煩雜修道業長巳貪
惱亂施主過實不輕故制提罪見論云乞豆瓜果
為造僧房舍乞穀米一切無犯。
伎樂戒具緣可辨觀看樂令心蕩逸廢修道
動越威儀汙辱僧眾損巳不輕故制往看見便犯提
見論云下猨猴孔雀共言好往看得提。
男子屏障共語戒具緣可解然男子別體
參涉今入屏處容生染習遠成大過招世譏醜清
白難分故所以制若離見聞屏又無染心而非共語
但犯吉羅要假共語方犯於提若有染心落在八事
戒坐不犯此共男子屏處前離見聞復語犯此是
障屏不假語犯不云立住吉者以不故犯輕遣
伴遠去與男子屏處立行耳語此是離見聞屏唯遣
伴遠去耳語為異。
白衣舍坐巳不辭主人戒具四緣一是白衣
二主人請在好牀席坐巳三不辭輒去四出一足
便犯。
輒坐他牀戒具四緣一白衣舍二是牀座三不語
主人四輒坐便犯。
男子暗室戒前是覆障屏窻牖光明第三
人犯今以其暗室生患處重雖有多人猶犯以此
異故別制五分云共男子暗室語語提若恐
怖處若卒燈滅不犯義云不問親與非親須有燈明
惡心呪詛戒具三緣一有瞋心作惡呪詛三言
了了便犯此律云立誓者令稱南無佛提謂經云
南者歸無者命佛者覺(此云歸命覺也)又南者禮無者大佛
者壽(此云禮大壽也)。
瞋心推𦙄哭戒具四緣一同於諍事不善憶持
二內瞋恨三推𦙄哭巳四隨便淚墮一一提僧祇
若尼自打不啼啼而不打亦打亦啼俱提。
覆身同牀戒具四緣一同牀臥二覆三無病緣
四隨臥便犯同被褥同牀不同被褥同牀被褥
不同在地上臥亦犯。
惱客戒具四緣犯一知他比丘尼住後至二
作故惱心在前誦經問義四言詞了便犯。
活病不看戒具四緣一是比丘尼病二是同活
三無因緣四不看便犯五分云同學病不看提同學
者謂同和尚阿闍棃及常共伴若止住不同無犯。
安居中牽他出戒具五緣犯一是僧房分得入巳
二先聽在彼房住三瞋心牽出四無因緣五出戶便
僧祇云牽他出時彼若抱柱捉戶倚壁隨離一一
處皆提若口訶叱隨語離處亦提此律驅下二眾吉
僧祗云若出行不付房舍牀褥與知事人閉戶
去者提十誦伽論云若鼾眠起經不能經行
屏處不應惱他。
三時無事遊行戒具三緣一春夏冬無因緣二
除受日及春夏有利因緣不犯三隨所越界
便犯此律春夏遊行隨村界俱提義云不同舊解
安居行提春冬犯吉聽為羯磨塔事僧事遊行
春冬受請。
安居竟不知請戒具四緣一是檀越安居請二夏
限巳滿三無因緣四不去便犯母論云若安居竟應
移餘處若有緣不得不犯若無緣者出界一日
不犯五分云若不限請若更受請處無犯。
渠水中露洗浴戒具三緣一是渠水二露
洗浴三洗身徧便犯僧祇云尼俗人室浴有年
入身懷妊壞其淨行因不聽入浴病者
然火油塗揩不如是者越毗尼十誦男子洗處
前浴皆提。
過五日不看僧伽棃戒具三緣一是僧伽梨二舉
不堅密三過五日不看便犯十誦故意不看五
衣俱提。
僧衣留難戒具四緣一是檀那許施衣二知
許施衣三作方便勸彼不令衣四施主息心施便
犯。
輙著他衣戒具三緣一是他衣二不問輒著三入
乞食便犯。
俗人外道戒具四緣一是親里白衣外道
二是袈裟一衣三持與彼四前人領受便犯十誦
外道白衣皆提義云今數見尼僧道士觀求治
交涉來往供結衣食因染俗情壞其梵行招世
損辱佛僧非但師無綱紀亦因前無法度若有力
罰令歸俗者此人為護法因緣故當來之世必獲淨
土之報僧祇云若有德女人為兒乞小小破衣
禳災不得大者不得自手與應遣人與。
如法分衣遮不令分戒具四緣一是作法
二恐弟子不得三遮令不分四僧不分便犯。
白衣外道戒具五緣犯一是在家出家外道
犯二知是三是食四自手與非置地使人與五彼領
受便犯五分云若外道來乞應以巳分一團別著一
處與不得以僧食與汎汎男子自手與食提親里者
不犯義云比見邊方僧尼寺內設會及僧施每喚道
士同僧受施滅法之原無過此等自惟高邁人天
金玉忽然下墜邪流無辜自辱豈不痛心
白衣作使戒具四緣一是白衣二無病因緣三
非時為作使四隨使便犯。
自手紡績戒具三緣一是麻縷二自手紡績三隨
手一一犯提十誦云若紡縈績若織若擗若抖擻
纏手動手一一犯提纏線開不犯五分云尼自織
作衣提若剌鞾法張衣先刺吉羅衣差縮聽安相義
今時尼眾慕道者希專事機紡績是常作務精
經教多忘貧者貪美不休富則轉生紛擾還復
惡法愈興荏苒流行乖常式敬尋捨俗入道
業因入道被纏反同累俗靜慮推事可悲乎。
著俗服輒在白衣牀臥戒具三緣一是白衣舍二
是他夫婦常居止宿牀三隨臥便犯。
經宿不辭主人戒具四緣一語主人在他舍內
宿二不辭主去三無因緣四出門便犯。
妊身女人戒具四緣犯一妊身二知三受具戒
羯磨竟便犯十誦掘多尼生男兒作是念佛說比
丘尼不得獨房乃至言告諸尼等與掘多尼作獨
房宿羯磨是尼應與從僧三乞牒乞而作未離乳聽
母觸餘尼觸吉離乳母觸吉餘尼觸提離母共宿吉
辭去後提五分云聽白二羯磨差一尼伴之被差
羯磨不犯自今巳後欲受戒時先看乳相若無
乳相不犯僧祇不知白衣時姙巳度者未應
受戒待㝃身巳若生女者出草蓐巳與受具戒若生
男者離乳巳後與受具若有親里將養即與受具
童女不滿受具戒具四緣一是未滿二十
二知年未滿三與受具羯磨竟便犯婆論云六十
巳去不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以不堪任
苦行道故心智鈍弱聽為沙彌七歲巳下亦不許
未滿二十不得受具者以其輕躁不堪忍受寒苦
大戒人多訶責若是沙彌則不訶母論年不滿
者聽數胎中年不滿者聽數閏月不滿者聽數
十四日布薩不滿者佛言實得羅漢果者此是上
受具不滿二十得戒無犯(若先不知受後有疑方開不得逆數受戒
違教故)。
不與二歲學戒羯磨戒具五緣犯一是十八巳上童
女二不與學戒羯磨三年滿二十四與受具戒五三
羯磨竟犯。
不說六法名字戒具六緣犯一是十八童女二與學
羯磨三不說六法四年滿二十五受具戒六羯磨
便犯。
度受諸遮童女戒具四緣一是諸根不具二知不
具三與受具戒四三羯磨竟便犯。
不以二事弟子戒具四緣一是清淨弟子二恒
隨和尚三師有法衣食不以二事攝便犯。
受戒巳離和尚戒具五緣犯一是和尚有夏堪攝
三師不聽去四未滿六夏尼五離去便犯。
未滿十二夏度人戒具三緣一內無實夏二與受
具戒羯磨竟便犯。
不聽度人謗僧戒四緣一內無實二僧
聽三非理謗僧四言了了便犯。
父母夫主不聽輙度人戒具四緣一有父母夫主
不聽輙與受具戒四三羯磨竟便犯。
不與學戒尼受具戒具四緣一是學戒清淨二滿
二年三無因緣四作心不與受具便犯。
多度弟子戒具四緣一是前度人二未滿十二
三更度人受具四三羯磨竟便犯僧祇云若年年
弟子受具者提應停一年若尼有多弟子一年
受學一年受具戒雖年年不犯古德光師云
寬解一年間與一人受具一人依止一人六法
一人沙彌尼令得四人若急解者一年得度一人
準此應然據前僧祇提母論云受一人具足一年
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後更一人沙彌尼
學戒巳二年不得沙彌尼式叉尼受具得度
彌尼。
半月教授戒具三緣一僧尼眾各各五人
巳上四人巳下但犯吉羅二無因緣三不差人往請
便犯。
不詣大僧自恣戒具四緣一是夏安居二五人
上成三無因緣不差人往自恣便犯五分
若尼聚落比丘自恣無請處若有比丘道路
難彼比丘為尼入聚落自恣先自眾中自恣巳後
差人比丘中教誡語同。
不依大僧安居戒具三緣一在無比丘處不作
依止三結安居竟便犯。
不白大僧戒具四緣一是比丘寺二不白
比丘三無因緣四入門便犯僧祇云尼不白大僧
伽藍最初入者提後入者無犯五分云若不見
比丘不得不白而入須見比丘往前白比丘籌量
可聽不可聽者若人不見不聽而入提。
訶罵比丘戒具三緣一是比丘二以惡言罵彼
三言了了便犯十誦云喑嗌向比丘者提。
罵尼眾戒具四緣一是尼眾二因諍事瞋怨三以
惡言罵辱四言了了便犯。
不白眾使男子治癰戒具緣可解然男女形別理無
交對聽彼破癰容生染習壞心行所以制也五分
云若男子治癰打鐘集僧來往病人然後衣裹
身唯留可治處治之(餘法如摩觸戒具述)。
背請戒具緣可解若受非正食請及正食不足背之
無犯十誦云從今聽尼數數何以故女憙數數
乃至若尼能受請都不食者提是中犯者乃至
一口隨受請不食一一提。
家生嫉妬戒具四緣一施好心供養於師二
見師得利內生嫉妬三發言嫉師四言了了便犯
十誦云護他家者人取覓代他言無提五分云嫉
他人得利欲專我得犯提。
香塗戒具緣可解凡出家修道理宜觀身不淨
特生厭離反用香氣潤澤塗身令形香潔耽著巳體
存放患累之深所以制也。
婦人嚴身具戒具緣可解既畜著俗人嚴身之具
多生染習障道深故故須聖制
乘乘戒具緣可解五分乘乘行戒者車轝象馬
乃至著屐皆名乘若老病行路乃至脚指病無犯
僧祇云若病人不能行乘雌乘無罪
不著祇支入村戒具三緣一有祗支二不著三入
村門便犯。
不安戒具三緣一是安居日二不結安居
過後安居日便犯。
誦呪活命戒具三緣一是世間呪術二為活命
三言了了便犯十誦以外書聲誦佛經者吉五
分云迷人起死人呪自使人卜提此律以
世俗呪術教授白衣亦提。
不請比丘輙問義戒制意者輙問即慢法輕人
窮詰令彼惱特非所故所以制之若二人習一
不解轉問無犯。
百夏尼不敬比丘戒具緣可解若不禮敬便有三過
一違八敬教二違本受戒奉行之心三慢法人情
過是重故所以制也。
四篇提舍尼(上四僧吉下四僧提僧別有四提舍尼)。
五篇眾學戒(大僧同尼)。
七滅諍亦僧尼同有。
上來所列諸戒者逐尼數犯者述之餘不盡非無
異相文繁寡要或事希難犯或其相易明或其理
幽隱若欲廣陳恐盈卷軸冀後博學依文取決
四分律比丘尼鈔卷中之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