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0208-10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翼真卷七

  德清胡渭撰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
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人之常情于此五者一有所向则失其好恶之平而
卷七 第 1b 页 WYG0208-1023b.png
陷于一偏是以身有不修不能齐其家耳盖偏于爱
则溺焉而不知其恶矣偏于恶则阻焉而不知其善
矣是其身之所接好恶取舍之间将无一当于理者
而况于闺门之内恩常掩义亦何以胜其情爱昵比
之私而能有以齐之哉(或问下同)

  此章之义实承上章其立文命意大抵相似盖以为
身与事接而后或有所偏非以为一与事接而必有
所偏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亦曰心得其正乃能修身
卷七 第 2a 页 WYG0208-1024a.png
非谓此心一正则身不待检而自修也

  曰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固人心之所宜有若夫敖惰
则凶德也曾谓本心而有如是之则哉曰敖之为凶
德也正以其先有是心不度所施而无所不敖耳若
因人之可敖而敖之则是常情所宜有而事理之当
然也今有人焉其亲且旧未至于可亲而爱也其位
与德未至于可畏而敬也其穷未至于可哀而其恶
未至于可贱也其言无足去取而其行无足是非也
卷七 第 2b 页 WYG0208-1024b.png
则视之泛然如涂之人而已耳又其下者则夫子之
取瑟而歌孟子之隐几而卧盖亦因其有以自取而
非吾故有敖之之意亦安得而遽谓之凶德哉
正心修身两段大概差错处皆非在人欲上皆是人
合有底事如在官街上错了路(语类下同)

  忿懥等是心与物接时事亲爱等是身与物接时事
之所亲爱如父子当主于爱然父有不义不可以不
争子有不肖亦不可不知教之之所敬畏如君固当
卷七 第 3a 页 WYG0208-1024c.png
敬畏然若当正救责难也只管敬畏不得贱恶固可
恶或尚可教或有长处亦当知之哀矜如有大奸方
欲惩之被他哀鸣恳告又却宽之这便是哀矜之偏


  北溪陈氏淳曰敖只是简于为礼惰只是懒于为礼
有一等人上非可爱次非可敬只是平平人接之自
令人简慢

  勿轩熊氏禾曰亲爱畏敬哀矜指所爱之人言有此
卷七 第 3b 页 WYG0208-1024d.png
三等贱恶敖惰指所恶之人言有此二等偏于爱则
不知其人之恶偏于恶则不知其人之善上下文相
照应如此

  虚斋蔡氏曰此段不是就家言吴氏谓亲爱等五者
皆是施于家者非也只是泛言身与物接而家人自
在其中之犹于也或者多以向字释之又太著力了
章句正是恐人认得之字太著力故训作于字也
次崖林氏曰看来亲爱贱恶等与好乐忿懥虽同是
卷七 第 4a 页 WYG0208-1025a.png
一情然好乐忿懥等是自情之本然者言亲爱贱恶
等又是情之见于运用者已有思虑作为非复情之
本然矣所以属之修身

  渭按喜怒哀乐心之用也才𤼵于中势必见乎身
而加诸人但上章明心与身相关处故忿懥等俱
就心上说此章明身与家相接处故亲爱等俱就
身上说其实四有五辟之病总出一根株欲除此
病惟有察之一字更无他法亲爱等与忿懥等微
卷七 第 4b 页 WYG0208-1025b.png
别存疑说是

  双峰饶氏曰大学一书多说好恶毕竟天下道理不
过善恶两端初言格物致知时便要分别此二件分
明自诚意章以后只是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当恶而


  渭按诚意章好善恶恶就己身上说此章好恶才
是好人恶人盖齐家为治人之始也末章以好恶
推广絜矩之意实𤼵端于此辟则为天下僇亦只
卷七 第 5a 页 WYG0208-1025c.png
是偏到极处耳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次崖林氏曰按此两节只是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在言外但说时须补此意章句家之所以不齐乃
补意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问如何修身专指待人而言曰修身以后大概说向
接物待人去又与只说心处不同要之根本之理则
卷七 第 5b 页 WYG0208-1025d.png
一但一节说阔一节去(语类)

  渭按上两节俱是身不修但未露至此直点出三
字传者立文简奥其义往往互相备以上二章只
如一章忿懥等偏处就心上说非终不及身也亲
爱等偏处就身上说非与心无涉也视听食以身
之所具说不修亲爱等以身之所接说不修皆是
互相备读者当以意会譬诸游佳山水者眼光须
放得尖长始足以尽侧峰横岭之妙

卷七 第 6a 页 WYG0208-1026a.png
  右三节为一章释修身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
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玉溪卢氏孝孙曰孝弟慈三者明德之大目人伦之
大纲举此可该其馀矣

  云峰胡氏曰修身以上皆是学之事齐家治国方是
教之事所以此章首拈出教之一字然其所以为教
卷七 第 6b 页 WYG0208-1026b.png
者又只从身上说来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
也独举三者盖从齐家上说一家之中有父母故曰
孝有兄长故曰弟有子弟仆𨽻故曰慈事君事长使
众方从治国上说

  虚斋蔡氏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此二句且慢说出家国一理下
文孝者所以事君三句方说出盖君子之所以不出
家而成教于国者正以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
卷七 第 7a 页 WYG0208-1026c.png
长慈者所以使众故也

  次崖林氏曰此是探本之论教国尚有许多事未必
只在家中其化就行于国要其化之行则本于此故
探本而言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雨苍曰此章只释治国在齐家而必跟修身说者
未有本乱而末治故也

  孝者所以事君三句或谓泛言家国相通之理不
在君子国人上说者非也㴻按孝弟慈者君子所
卷七 第 7b 页 WYG0208-1026d.png
以修身所以齐家所以治国所以平天下俱不外
此最是郑重若于泛言中见出便不见得三者关
系处

  孝弟慈该切君子说事君事长使众该切国人之
孝弟慈说诸家纷纷大抵皆以事君与孝无涉耳
不知忠孝只是一理事亲事君非有二道故孝经
曰以孝事君则忠安在孝不可以事君乎

  玩三个所以明将孝弟慈指点人感应之说原用
卷七 第 8a 页 WYG0208-1027a.png
不著所以事君事长使众都挽归孝弟慈里面便
得本旨亦不侵第三节地

  渭按上章只言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而所以修
身以齐其家者不知何道至此方说出孝弟慈三
者如何尚可作泛言雨苍说极是(彦升按大戴立孝篇云未有君
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
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此系曾子语与此章首节之意相𤼵
明也)

卷七 第 8b 页 WYG0208-1027b.png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
子而后嫁者也

  次崖林氏曰如保赤子如字轻看传者之意只是说
慈幼不是说保民当如保赤子又曰心诚求之就接
如保赤子说意谓康诰曰如保赤子夫赤子有欲不
能自言为之母者苟心诚求之虽不中其欲相去亦
不远矣然此心本是人所固有故自然能之未有学
养子而后嫁者也慈幼如此孝弟可知矣

卷七 第 9a 页 WYG0208-1027c.png
  章句在识其端而推广之是本文言外之意推广是充
其本然之量不是推之以事君事长使众也

  雨苍曰立教之本本字当指心言不得谓孝弟慈
是本节意是即保赤而明孝弟慈皆本于心之诚
然也然人何以有不能孝弟慈以此心暂𤼵而旋
蔽也故朱子又以识其端而推广之示人以求尽
孝弟慈之方即明明德之因其所𤼵而遂明之也
诚求若说得著力便似学而后能非不假强为者
卷七 第 9b 页 WYG0208-1027d.png
矣须说得心自会诚求诚求自会中才合

  渭按君子之孝弟慈所以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
一是家国无二理一是人性皆善三者不加强为
此节举慈幼以例孝弟养子不待学此慈幼之良
知良能也孩提无不爱其亲稍长无不敬其兄此
孝弟之良知良能也兴仁兴让之化所以不疾而
速也故传必推本言之心即是明德人之所同得
乎天故凡为孝弟慈者无不可诚求而自中俗讲
卷七 第 10a 页 WYG0208-1028a.png
以引如保赤子为證慈幼之通于使众非也(彦升按康
诰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书本言保民传引此书只重保赤子其意以为书言保民而必以保赤
子相比者盖以慈母之所以养赤子而不失其欲者皆出于心之诚然而不待强为者也则慈幼为
人心之所同可知矣并无推此心以使众之意章句亦无此解惟或问云传之言此盖以明夫使众
之道不过自其慈幼者而推之而慈幼之心又非外铄而有待于强为也又语类云如保赤子一节
只是说慈者所以使众一句保赤子慈于家也如保赤子慈于国也保赤子是慈如保赤子是使众
以上皆与章句不合而俗讲据以为说非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
卷七 第 10b 页 WYG0208-1028b.png
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玉溪卢氏曰偾事定国盖古语观此谓二字可见
新安陈氏曰机者弩牙矢之𤼵动所由譬仁让之兴
其机由一家悖乱之作其机由一人故总断云其机
如此一言偾事结作乱句一人定国结兴仁让句
吴氏季子曰天地之间惟感应为甚速我以此感则
彼以此应如矢赴的瞬息不留是之谓机仁让贪戾
其一家一国之机欤

卷七 第 11a 页 WYG0208-1028c.png
  虚斋蔡氏曰上文所言者教成于国之理此节所言
者教成于国之效效实迹也教成于国即是效不可
于成教之外更讨个效也

  次崖林氏曰蒙引云孝慈属仁弟属让一说孝弟慈
里俱有仁让有恩以相爱仁也有礼以相接让也此
说更是

  渭按自孝者所以事君至一人定国只申明君子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句却有三个层次始言家
卷七 第 11b 页 WYG0208-1028d.png
国无二理继言孝弟慈皆人心之所固有至此乃
言教成于国之效然一善一恶两两并举似兼有
致戒之意不但著其效盖感应之际其机甚速出
乎此必入乎彼教国者不可以不慎也易系辞传
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
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
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𤼵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
之枢机枢机之𤼵荣辱之主也与大学此段语意
卷七 第 12a 页 WYG0208-1029a.png
正相似

  身与家如形影之不相离才说家便有身在内一
家仁一家让是也才说身便连著家有诸己藏乎
身是也故章内教人求人非人喻人等人字皆指
国人不兼家而言仁让云一家贪戾云一人亦偶
尔异文一家中有一人一人中兼一家或问善积
恶小之说不必泥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
卷七 第 12b 页 WYG0208-1029b.png
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
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

  或问此章本言上行下效有不期然而然者今曰有
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则是犹有待
于劝勉程督而后化且内适自修而遽欲望人之皆
有己方仅免而遂欲责人以必无也曰此为治其国
者言之则推吾所有与民共由其条教法令之施赏
卷七 第 13a 页 WYG0208-1029c.png
善罚恶之政固有理所当然而不可已者但以所令
反其所好则民不从故又推本言之欲其先成于己
而有以责人固非谓其专务修己都不治人而拱手
以俟其自化亦非谓其矜己之长愧人之短而胁之
以必从也故先君子之言曰(文公父名松字乔年号韦斋先生)有诸
己不必求诸人以为求诸人而无诸己则不可也无
诸己不必非诸人以为非诸人而有诸己则不可也
正此意也曰然则未能有善而遂不求人之善未能
卷七 第 13b 页 WYG0208-1029d.png
去恶而遂不非人之恶斯不亦恕而终身可行乎哉
曰恕字之旨以如心为义盖曰如治己之心以治人
如爱己之心以爱人而非苟然姑息之谓也然人之
为心必尝穷理以正之使其所以治己爱己者皆出
于正然后可以即是推之以及于人而恕之为道有
可言者故大学之传最后两章始及于此则其用力
之序亦可见矣至即此章而论之则欲如治己之心
以治人者又不过以强于自治为本盖能强于自治
卷七 第 14a 页 WYG0208-1030a.png
至于有善而可以求人之善无恶而可以非人之恶
然后推己及人使之亦如我之所以自治而自治焉
则表端景正源洁流清而治己治人无不尽其道矣
所以终身力此而无不可行之时也今乃不然而直
欲以其不肖之身为标准视吾治教所当及者一以
姑息待之不相训诰不相禁戒将使天下之人皆如
己之不肖而沦胥以陷焉是乃大乱之道而岂所谓
终身可行之恕哉近世名卿之言曰(范纯仁字尧夫谥忠宣)
卷七 第 14b 页 WYG0208-1030b.png
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
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至于圣贤矣此
言近厚世亦多称之者但恕字之义本以如心而得
故可以施之于人而不可以施之于己今曰恕己则
昏则是已知其如此矣而又曰以恕己之心恕人则
是既不知自治其昏而遂推以及人使其亦将如我
之昏而后已也乃欲由此以入圣贤之域岂不误哉
藉令其意但为欲反此心以施于人则亦止可以言
卷七 第 15a 页 WYG0208-1030c.png
下章爱人之事而于此章治人之意与夫中庸以人
治人之说则皆有未合者盖其为恕虽同而一以及
人为主一以自治为主则二者之间毫釐之异正学
者所当深察而明辨也若汉之光武亦贤君也一旦
以无罪黜其妻其臣郅恽不能力陈大义以救其失
而姑为缓辞以慰解之是乃所谓不能三年而缌功
是察放饭流歠而齿决是问者光武乃谓恽为善恕己
量主则其失又甚远而大启为人臣者不肯责难陈
卷七 第 15b 页 WYG0208-1030d.png
善以贼其君之罪一字之义有所不明而其祸乃至
于此可不谨哉(或问)

  寻常人若有诸己又何必求诸人无诸己又何必非
诸人如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攻其恶无攻人
之恶至于大学之说是有天下国家者势不可以不
责他大抵治国者禁人恶劝人善便是求诸人非诸
(语类下同)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是责人之
卷七 第 16a 页 WYG0208-1031a.png
恕絜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之恕

  双峰饶氏曰恕有首有尾藏乎身者其首及人者其
尾也忠是恕之首治国平天下章皆说恕此章言有
诸己无诸己是要人于修己上下工夫其重在首下
章言所恶于上无以使下等是要人于及人上下工
夫其重在尾两章互相𤼵明(彦升按忠是恕之本所藏乎身者即是忠而言
不恕以其方将求诸人非诸人而在己无以为恕之本故也人固有不治己而治人者故治人之恕
重在首人未有不爱己而爱人者故爱人之恕重在尾)

卷七 第 16b 页 WYG0208-1031b.png
  仁山金氏曰治国者必有法制号令以禁民为非而
律民以善虽桀纣之世亦所必有但其所好则不若
此故民从其所好不从其所令所以治国在反求诸
己为政令之本所藏乎身不恕谓所藏于己者未有
可推以及人者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
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卷七 第 17a 页 WYG0208-1031c.png
  虚斋蔡氏曰下宜其家人不复指女子言就治国者
言也

  渭按或问以此节为刑于寡妻义亦可通但传中
所举人伦大概不及夫妇此所谓家人恐只是父
子兄弟其所以宜之者亦不外乎孝弟慈从蒙引
作断章为是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
卷七 第 17b 页 WYG0208-1031d.png
法之也

  虚斋蔡氏曰不是谓一家之为父子兄弟者皆足为
人之法是我之为父为子为兄为弟皆足以法于人
此所谓其仪不忒也仪者吾身实为民之表也

  渭按此章才说身便连著家故其为父子兄弟足
法不必指家人之为父子兄弟者只就君子身上
说而齐家之义自在其中观穆穆文王节君臣父
子只在文王一人身上说则此句可知

卷七 第 18a 页 WYG0208-1032a.png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九节为一章释齐家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
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郑氏曰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耳治国之
要尽于此

  孔氏曰欲平天下先须治国治国事多于平天下非
一义可了故广而明之

卷七 第 18b 页 WYG0208-1032b.png
  渭按时讲以絜矩为平天下之道而不知其为治
国之道百口一辞牢不可破故首揭注疏以正之
治国事多于平天下非俗儒所能解观一部周礼
可见

  朱子曰先说上行下效到絜矩处是就政事上说若
但兴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虽能与起亦徒然耳
如政烦赋重不得养其父母畜其妻子又安得遂其
善心须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彼仰足以事俯足
卷七 第 19a 页 WYG0208-1032c.png
以育方得(语类下同)

  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教化也能遂其兴起之心者
圣人之政事也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此句方是引起絜矩事下
面方说絜矩而结之云此之谓絜矩之道

  问絜矩之道是广仁之用否曰此乃求仁工夫正要
著力若仁者只是举而措之耳不待絜矩而自无不
平矣絜矩正是恕者之事

卷七 第 19b 页 WYG0208-1032d.png
  兴孝兴弟不倍上行下效之意上章已言之矣此章
再举之者乃欲引起下文君子必须絜矩然后可以
平天下之意不然则虽民化其上以兴于善而天下
终不免于不平也故此一章首尾皆以絜矩之意推
之而未尝复言躬行化下之说

  答江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
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文集彦
升按絜矩二字他书罕见唯荀子云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堂阶而海内之情举积
卷七 第 20a 页 WYG0208-1033a.png
诸此者则操术然也数语与此絜矩之义合又按语类一条云所谓絜矩者心也我心之所欲即他
人之所欲也是以人心之所同为矩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为絜今此书云絜
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所解似与语类不同而义实相足盖人心之所同矩之所从生也度物而使
之无不方矩之所由成也)

  渭按章句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
夫之不获矣安顿在上三句与下一句接缝处人
心之所同承兴孝兴弟不倍不可使有一夫之不
获起絜矩之道此是教化与政事界限非国与天
卷七 第 20b 页 WYG0208-1033b.png
下之界限先儒过泥所谓家齐而国治句遂于人
心之所同添出天下二字而以絜矩专属平天下
不知此国治只就化之说尚有处之一半在必得
絜矩之道而后治国之功始全人心之所同仍就
国人说不兼天下即天下平矣句亦要其归而言
之非谓絜矩专是平天下之道与治国无涉也自
大全小注以及蒙引存疑浅说无一不误高忠宪
云昭代以四书取士朱子注义皆晦于讲章今之
卷七 第 21a 页 WYG0208-1033c.png
说朱注者皆讲章而非朱注也诚然

  天子之家与诸侯大夫之家本支蕃衍其为家人
者众矣苟无所以处之之方则彼我之间不得分
愿一家之中未免偏陂其何以治国平天下故林
次崖云齐家亦要兼化之处之说可见絜矩之道
家亦有之如周礼畿内三等采地之制亲王子弟
百里为大都次疏者五十里为小都次疏者二十
五里为家邑是也但广土众民所以处之者更须
卷七 第 21b 页 WYG0208-1033d.png
推得周遍故特于治国言之耳

  陆道威(名世仪苏州太仓人)思辨录云周礼是治国之书盖
古人封建王者所治止于王畿以内故书中所详
止于一国之事使诸侯各如是以治其国则天下
皆治矣唐闻宣(名靖同郡武康人)四书辨似云平天下只
是东西朔南皆如吾一国之治故曰平其理非能
更进于治国古之王者但自治其畿内而推而放
之耳玩此二条可见平天下之道不外乎治国絜
卷七 第 22a 页 WYG0208-1034a.png
矩是王者自治其国推之天下使诸侯各絜矩于
其国便是平天下之要道

  传自正修以后俱兼二目而所重在上截正修章
重正心修齐章重修身然皆反言以见意犹未详
尽至上章重齐家则孝弟慈皆齐家之事此章重
治国则絜矩皆治国之事并将下截缩在上截说
时讲错会章句以治国之道为尽于兴孝兴弟不
倍而絜矩乃平天下之事于三句下辄补云一国
卷七 第 22b 页 WYG0208-1034b.png
之人心如此则天下之人心可知自以为界限清
楚殊不知絜矩正是治国之道使王者不能絜矩
于其国则畿内方千里之地民虽有兴起之心而
不能仰事俯育以遂其孝弟慈之愿遑问天下哉
自乐只君子以下皆推广絜矩之意至末两言国
不以利为利终不及天下则通章皆言治国之事
无疑也盖古者封建之世诸侯各君其国各子其
民天子自治其畿内而以其成法布之于诸侯使
卷七 第 23a 页 WYG0208-1034c.png
遵行以各治其国非若今郡县之天下尺土一民
皆天子所自治也虽地有远近国有大小人情不
同土俗亦异中间不无变通之处而规模大略已
具于此但须推得周遍耳文王所治止岐阳百里
之地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
禁罪人不孥𤼵政施仁必先鳏寡孤独而又制其
田里教之树畜𨗳其妻子使养其老此皆絜矩之
道使民各遂其孝弟慈之愿者也推而放之于三
卷七 第 23b 页 WYG0208-1034d.png
分有二之域不过如此即武王克商之后所谓四
方之政行焉者亦岂有外于此哉王畿是国合千
八百国便是天下除却絜矩更无二道故曰通章
皆言治国之事而平天下自在其中也(彦升按语类一条云
絜矩之说不在前数章却在治国平天下之后到这里也是节次成了方用得时讲因此遂谓絜矩
专是平天下之事不知此条虽说平天下仍带治国说盖以絜矩为政事之施必由国以及天下也
故谓絜矩之道至平天下而始尽则可谓絜矩专是平天下之事则不可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
卷七 第 24a 页 WYG0208-1035a.png
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
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两摺说只以己对
人言若絜矩则上之人所以待我我又思以待下之
人是三摺说如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亦是此
意但中庸是言其所好此言其所恶也(语类)

  渭按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亦
以己对人言故谓之恕上下前后左右则尽乎人
卷七 第 24b 页 WYG0208-1035b.png
矣恕不足以尽之故不曰恕而谓之絜矩字义不
同其为所恶勿施则一也

  上下前后左右是形容均齐方正底样子语本浑
融节末切指之曰此之谓絜矩之道非治平之事
而何无礼不忠交代官东西邻是朱子比方说蒙
引反因此谓所恶于上云云非实就有天下者分
上事说何也观章句绝无此意不可从

  或问上章论齐家治国之道既以孝弟慈为言矣此
卷七 第 25a 页 WYG0208-1035c.png
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复以是为言何也曰三者人
道之大端众心之所同得者也自家以及国自国以
及天下虽有大小之殊然其道不过如此而已但前
章专以己推而人化为言此章又申言之以见人心
之所同而不能已者如此是以君子不唯有以化之
而又有以处之也盖人之所以为心者虽曰未尝不
同然贵贱殊势贤愚异禀苟非在上之君子真知实
蹈有以倡之则下之有是心者亦无所感而兴起矣
卷七 第 25b 页 WYG0208-1035d.png
幸其有以倡焉而兴起矣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
之心而失其所以处之之道则彼其所兴起者或不
得遂而反有不均之叹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同而
得夫絜矩之道然后有以处此而遂其兴起之善端
也曰何以言絜之为度也曰此庄子所谓絜之百围
贾子所谓度长絜大者也前此诸儒盖莫之省而强
训以挈殊无意味先友太史范公(名如圭文公父韦斋之友)乃独
推此以言之而后其理可得而通也盖絜度也矩所
卷七 第 26a 页 WYG0208-1036a.png
以为方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知人之所恶者不异
乎己则不敢以己之所恶者施之于人使吾之身一
处乎此则上下四方物我之际各得其分不相侵越
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则其广狭长短又皆平
均如一截然方正而无有馀不足之处是则所谓絜
矩者也夫为天下国家而所以处心制事者一出于
此则天地之间将无一物不得其所而凡天下之欲
为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尽其心而无不均之叹矣
卷七 第 26b 页 WYG0208-1036b.png
天下其有不平者乎然君子之所以有此亦岂自外
至而强为之哉亦曰物格知至故有以通天下之志
而知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意诚心正故有以胜
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为千万人之心其如此
而已矣一有私意存乎其间则一膜之外便为胡越
虽欲絜矩亦将有所隔碍而不能通矣若赵由之为
守则易(去声)尉而为尉则陵守王肃之方于事上而好
人佞已推其所由盖出于此而充其类则虽桀纣盗
卷七 第 27a 页 WYG0208-1036c.png
蹠之所为亦将何所不至哉(或问下同)

  曰然则絜矩之云是则所谓恕者已乎曰此固前章
所谓如爱己之心以爱人者也夫子所谓终身可行
程子所谓充拓得去则天地变化而草木蕃充拓不
去则天地闭而贤人隐皆以其可以推之而无不通
耳然必自其穷理正心者而推之则吾之爱恶取舍
皆得其正而其所推以及人者亦无不得其正是以
上下四方以此度之而莫不截然各得其分若于理
卷七 第 27b 页 WYG0208-1036d.png
有未明而心有未正则吾之所欲者未必其所当欲
吾之所恶者未必其所当恶乃不察此而遽欲以是
为施于人之准则则其意虽公而事则私是将见其
物我相侵彼此交病而虽庭除之内跬步之间亦且
参商矛盾而不可行矣尚何终身之望哉是以圣贤
凡言恕者又必以忠为本而程子亦言忠恕两言如
形与影欲去其一而不可得盖惟忠而后所如之心
始得其正是亦此篇先后本末之意也然则君子之
卷七 第 28a 页 WYG0208-1037a.png
学可不谨其序哉

  雨苍曰解此章者都被理财用人四个字横塞在
胸中因于君子有絜矩之道句要冒理财用人说
渠意以慎德五节言理财也以秦誓四节言用人
也以孟献子二节言理财与用人合也㴻请奉章
句而辟正之观言悖节章句云自先慎乎德以下
至此皆因财货以明能絜矩与不能者之得失也
盖慎德二节财货之能絜矩者也外本三节财货
卷七 第 28b 页 WYG0208-1037b.png
之不能絜矩者也此五节内并无一言及于经费
何谓理财且传者之意正要人君不庸心于财货
何反谓絜矩在理财则以慎德五节言理财者无
影之谈也观好人之所恶节章句云自秦誓至此
又皆以申言好恶公私之极以明上文所引南山
有台节南山之意盖南山有台好恶之公也唯仁
人节申明之节南山好恶之私也见贤二节申明
之秦誓节则先列可好之人如此可恶之人如彼
卷七 第 29a 页 WYG0208-1037c.png
而后下三节以好恶之当不当者承之也此四节
固以用舍言但乐只二节所言好恶原该得广此
特借用舍一事以明之本意重在明好恶之公私
不重在论用舍之当否则以秦誓四节言用人者
一偏之见也观生财有大道节章句云此因有土
有财而言以明足国之道在乎务本而节用非必
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自此以至终篇皆一意
也所云皆一意者皆不必外本内末之意也则以
卷七 第 29b 页 WYG0208-1037d.png
孟献子二节为理财与用人合者支离之词也如
是而理财用人四字亦甚无足据矣且朱子又尝
总论一章之旨矣其言曰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
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今细按之
乐只三节言当与民同好恶也慎德五节及楚书
二节言不当专其利也秦誓四节申言当与民同
好恶也生财节至末申言不当专其利也皆推广
絜矩之意云者谓乐只以下所言皆从首节絜矩
卷七 第 30a 页 WYG0208-1038a.png
而推广之也盖首节所言絜矩本指推此孝弟慈
之心言至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较说得阔故
是推而广之也可见首节言孝弟慈当絜矩乐只
三节言好恶当絜矩慎德五节及楚书二节言财
利当絜矩秦誓四节申言好恶当絜矩生财至末
节申言财利当絜矩何得将首节絜矩不切孝弟
慈说一味虚冒后文邪若首节絜矩当冒后文则
乐只以下章句何不曰实指絜矩之事而曰推广
卷七 第 30b 页 WYG0208-1038b.png
絜矩之意也此可想也且其误又有二次言得失
与末言得失是也如首言得失跟能絜矩与不能
絜矩来固世所共悉矣至次言得失俗都跟慎德
五节说不观朱子于言悖节已自结住明不联惟
命节在内而于惟命节则云因上文引文王诗之
意而申言之又明与首言得失自相联络可知也
末言得失旧皆跟秦誓四节说近日知其不可遂
谓无上文可承不观朱子于好人之所恶节又已
卷七 第 31a 页 WYG0208-1038c.png
结住明不联君子有大道在内然大道节何尝无
上文可承章句云因上文所引文王康诰之意而
言又明与首次两得失遥相联络可知也朱子又
云章内三言得失而语益加切明明提清三得失
以𤼵传者丁宁警切之意何可混也破尽俗说悉
衷章句庶不终晦乎

  渭按雨苍此总论破尽俗解真朱注之意而非讲
章之言也好恶主用舍说义较长(详见下节)以理财为
卷七 第 31b 页 WYG0208-1038d.png
能絜矩殊为悖谬传者方深戒外本内末财聚民
散即后尝言及生财而其意亦不在财也章末又
极言务财用之害义利之辨实凛凛焉如何反以
财为重而谓理财是治国之要务自有此说遂令
言利之臣得藉口大学以蛊惑人主之听其害有
不可胜言者雨苍痛辟理财之说尤大有裨于治
道(彦升按此章之义总注约而尽矣双峰虚斋次崖等皆以同好恶为用人不专利为理财理财
二字见易传言理财者其意亦谓为民理财非财聚之谓然意圆语滞似与传意相反雨苍辟之是
卷七 第 32a 页 WYG0208-1039a.png
也但雨苍他说亦尚有可议者章首言絜矩之道所包者广而其事莫要于用舍之好恶与财用两
大端故因所恶节与聚勿施之意而推广之非因首节絜矩专切孝弟慈而推广之也推广者皆絜
矩之正义故云此章之义若以孝弟慈及好恶财利为三样絜矩则总注何不以章首正旨为此章
之义而反以推广之言为此章之义邪三言得失第一言与民同好恶则得众而得国不与民同好
恶则失众而失国第二言以德为本则为善而天命归之以财为本则为不善而天命去之第三言
尽好恶之公者由于忠信而得絜矩之道徇好恶之私者由于骄泰而失絜矩之道天理存亡之几
公私之间而已矣三得失皆系结上之辞若谓后两得失与上绝不相蒙则所谓千里来龙到头结
穴者中间气脉早已隔断矣)

卷七 第 32b 页 WYG0208-1039b.png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二泉邵氏曰秦誓所称前一人民之所好也好其所
好是为能好后一人民之所恶也恶其所恶是为能


  雨苍曰一友云后言好恶在用舍人材上说此处
亦当切用舍说方有照应澍按好人之所恶节章
句只云申言好恶并未云即用舍之一端以申好
卷七 第 33a 页 WYG0208-1039c.png
恶又孟子故国章末节注直引民之所好好之三
句以解之则好恶竟在用舍上说甚为有理章句
不著解者亦以后文甚明耳

  渭按孟子故国章以用舍皆因国人可以为民父
母则此节之好恶主用舍而言即孟子本文其明
證矣况集注又全引此三句以解之乎故愚断从
二泉之言及雨苍后说然愚意更有进于此者絜
矩二字之义上节尽之矣而朱子以与民同好恶
卷七 第 33b 页 WYG0208-1039d.png
而不专其利为推广絜矩之意者则必上节犹有
所未尽故有待于推广也若如旧说以饱煖安乐
为民之所好当与之聚之饥寒劳苦为民之所恶
则勿以施之此仍是仰事俯育一派话上节已足
以尽之何必更烦推广邪今试以所恶于上等句
思之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之义不可以通诸用
舍即与不专其利之意亦不甚相合故用舍财利
必须就中抽出作两大端反覆推明之而后絜矩
卷七 第 34a 页 WYG0208-1040a.png
之道始无馀蕴就本章观之亦自明白不必引他
书为證也且夫天下治乱之所由孰有大于用舍
者乎凡人之性莫不好善而恶恶君子者民之所
好也小人者民之所恶也君子用则所欲与聚所
恶勿施矣小人用则夺其所欲施其所恶矣与聚
勿施者政也进君子退小人者出政之本也言用
舍可以该施聚而言施聚则不可以该用舍故必
于絜矩中抽出言之也不专其利亦与所以处之
卷七 第 34b 页 WYG0208-1040b.png
者不同盖财利在天地间止有此数上之人取民
有制无巧为法以夺之是为不专其利不然则先
王之良法美意所以遂其孝弟慈之愿者亦将名
存而实亡矣故亦必于絜矩中抽出另作一项说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
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东阳许氏曰节南山家父所作只引上四句则下四
句意亦在其中凡引诗书皆是断章取义此却不然
卷七 第 35a 页 WYG0208-1040c.png


  虚斋蔡氏曰有国者不可以不慎正谓其好恶不可
偏也故继之曰辟则为天下僇矣

  二泉邵氏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好恶之私于人者
大矣用之者谁哉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慎慎之何
如好好恶恶如仁人而已矣读节南山之诗则知所
以监读秦誓之书则知所以处

  渭按节南山刺幽王用尹氏以致乱也引许意不
卷七 第 35b 页 WYG0208-1040d.png
重师尹重在用师尹者观此节则上文好恶主用
舍而言更无可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言其望重
责深后章所谓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者
是也有国者即有天下者辟则为天下僇即是好
人之所恶菑必逮夫身幽王用尹氏卒致骊山之
祸可鉴也用舍当慎而所重尤在一相故秦誓亦
称一个臣春秋胡传云人主之职在论相而已矣
盖相得其人则其馀用舍无不当此大学引节南
卷七 第 36a 页 WYG0208-1041a.png
山秦誓之旨也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
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虚斋蔡氏曰只看一未字则今日之已丧师可见矣
此诗是殷亡后周公戒成王而作又曰末二句指殷
为当如道学也之类既著个道字便是释文之辞或
问所谓言能絜矩则民父母之而得众得国矣不能
絜矩则为天下僇而失众失国矣此乃以上条贴入
卷七 第 36b 页 WYG0208-1041b.png
此条之意必非得众得国失众失国全是释上二条
也正意还是释诗本文

  渭按此等处皆当作两层说先说释诗书一层次
说贴章旨一层则不紊亦不漏矣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
有财有财此有用

  渭按此以下只挈德财二字以见人君不可外本
而内末慎字虽属工夫亦不必重讲(彦升按先慎乎德先字犹
卷七 第 37a 页 WYG0208-1041c.png
先难而后获之先)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虚斋蔡氏曰不可说德为财之本财为德之末此一
节起下本末字承上意故曰本上文非结上文也(彦升
按德为治平之原故曰本财因人土而致故曰末)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吴氏季子曰苟以末为内而以本为外则是轻其所
当重而重其所可轻民不见德而唯财是闻毋乃施
卷七 第 37b 页 WYG0208-1041d.png
之以相陵相夺之教而𨗳其民之争乎此特以是非
言耳犹未以利害言也(彦升按不知德之为本若以为他人之事而弗务焉故谓
之外不知财之为末而倾身绝命以求之故谓之内)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虚斋蔡氏曰财散不必言散财于民只不聚财于上
便是散民聚亦只是不离散耳不必说近悦远来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问絜矩如何只管说财利曰毕竟人为这个较多所
卷七 第 38a 页 WYG0208-1042a.png
以生养人只是这个所以残害人亦只是这个且如
今官司皆不是絜矩自家要卖酒便教人不得卖酒
自家要𣙜盐便教人不得卖盐但事势相迫行之已
久人不为怪其实理不如此(语类)

  吴氏曰慎德而有人有土与财散民聚能絜矩者之
得也内末而争民施夺与财聚民散悖入悖出不能
絜矩者之失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卷七 第 38b 页 WYG0208-1042b.png
渭按此节只申言上文引文王诗之意不粘财用
说两之字指天命人心之所与即天命之所归善
则得众而命亦随之不善则失众而命亦去之矣
命之不常乃所以为有常也(彦升按或问谓此节亦承上文而言之今
云不粘财用说者谓得天命与失天命由于得众失众与财用无关耳非谓善不善俱泛言而不承
上文也有德谓之善不德谓之不善自当承上言之)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卷七 第 39a 页 WYG0208-1042c.png
  渭按此两节只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胡云峰云
两宝字结上文财用惟善仁亲又起下文之意此
涉于纤巧古人文字必不若此然此两节疑亦是
错简当在康诰之前言悖货悖节是外本内末不
能絜矩楚书舅犯二节是不外本而内末为能絜矩
而康诰节自申言上文引文王诗之意不粘财利
说似更觉界限分明也传所引楚书与今国语文
不同或别有所据惟善以为宝善即上文之德就
卷七 第 39b 页 WYG0208-1042d.png
己身说与仁亲作一例看更与内本之义协不必
泥射父倚相而以为善人也据王孙圉所言则金
珠龟玉之类楚国之所宝亦多矣但不宝白珩耳
安得云无以为宝哉楚书或另是一书未必即今
之楚语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
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
卷七 第 40a 页 WYG0208-1043a.png
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玉溪卢氏曰休休二字其意深长有淡然无欲之意
又有粹然至善之意(彦升按休休尚书传云乐善也郑注宽容貌何休注公羊云美
大之貌)

  虚斋蔡氏曰其如有容焉言如物之有容者盖人之
一心岂真有许多大许多阔可以容受许多物哉故
为之形容曰其如有容焉此正指其心之休休处然
卷七 第 40b 页 WYG0208-1043b.png
也又曰两句文意颇类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又如
鞠躬如也如不容足蹜蹜如有循之类

  以能保我子孙为句黎民字带下读尚亦有利哉章
句云尚庶几也只此一义亦足以證黎民二字之属
于下盖若平说以能保子孙黎民则其利无以加矣
而乃曰亦庶几有利何哉

  渭按此节是平列两种人如此而好恶用舍则在
下三节或指以能保以不能保之以字为人君用
卷七 第 41a 页 WYG0208-1043c.png
此人大谬能絜矩与不能絜矩亦在下三节属人
君好恶公私上说不属一个臣语类谓断断者能
絜矩媢嫉者不能絜矩殊非传意不可从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
能爱人能恶人

  新安陈氏曰此引家语孔子之言故以此谓冠之乃
引援古语之例

  虚斋蔡氏曰媢嫉之人虽未到至公无私者亦或知
卷七 第 41b 页 WYG0208-1043d.png
恶之但必放流之至迸诸四夷方为至公无私之人
方为能恶人也

  二泉邵氏曰好一人而天下蒙其福故曰能好恶一
人而天下免其害故曰能恶平天下之要其在是乎

  雨苍曰旧说能恶以成其能爱既背章句亦与本
文不合

  渭按此节前四句单承秦誓后一段说其落下语
脉当如浅说云即此恶恶之一端见其好恶之得
卷七 第 42a 页 WYG0208-1044a.png
正此谓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也只此已分轩轾
不可云恶以成其爱观下二节好恶俱平列则传
绝无此意可见也(彦升按传引秦誓本平列可好可恶两种人而此节又单承可
恶一种人说方说恶人之事而下引古语又爱恶并言此古人文字变化处说恶一边则好一边可
见故章句亦如本文直接下说不烦斡旋后汉傅燮曰虞舜升朝先除四凶然后用十六相明恶人
不去则善人无由进也以是言之即云恶以成爱亦不碍理然本文直捷何用斡旋只如浅说所云
可矣)

  四夷是放流之宅禹贡要服之二百里蔡(读曰𥻦放也)
卷七 第 42b 页 WYG0208-1044b.png
荒服之二百里流是也中国乃甸侯绥三服之地
王制云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西不尽流
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者是也
沈尹戌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仲尼曰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孟子曰莅中国而抚四夷即此所谓四
夷皆在九州之内者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
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即其地也
君子之自修也为善去恶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
卷七 第 43a 页 WYG0208-1044c.png
自快足于己故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其为国也
贤者举而加诸上位凶人则投诸四裔以禦魑魅
亦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故曰好贤
如缁衣恶恶如巷伯有国者必如舜之去四凶举
十六相而后为能尽爱恶之道也

  此妨贤病国之人仁人必迸诸四夷者一是暴其
迹于天下使知恶极罪大不可以复用一是防其
夤缘党与为死灰复然之计其所以为子孙黎民
卷七 第 43b 页 WYG0208-1044d.png
虑者至深远矣宋太宗时琼崖多窜逐之臣宰相
奏请经赦者欲令归阙责其后效帝不许曰此辈
务行崄巇若小得志即复结朋植党恣其毁誉如
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斯言得仁人
爱恶之正其后子孙臣庶鲜有知此意者元祐中
朝议贬蔡确于岭峤范纯仁谓吕大防曰此路自
乾兴以来荆棘近七十年吾辈开之恐自不免及
确新州命下又于宣仁帘前言以重刑除恶如以
卷七 第 44a 页 WYG0208-1045a.png
猛药治病其过也不能无损此言全是私意不为
国家起见乃人臣之利非社稷之福也只因忠宣
错认恕字之义常欲以恕己之心恕人故有此纰
缪信如所言则舜诛四凶亦为刻薄而少恩邪况
元丰之末确与邢恕谋废立其罪不止于妨贤病
国但踪迹诡秘未行显戮至是以车盖亭诗比宣
仁于武后寘诸重典亦不为过何必曲为营救宋
之人主优柔不断卒以小人亡其国皆此等议论
卷七 第 44b 页 WYG0208-1045b.png
为之害也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
而不能远过也

  先是早底意是不能速用之(语类)

  双峰饶氏曰见贤而不能举见不善而不能退如汉
元帝知萧望之之贤而不能用知弘恭石显之奸而
不能去是也

  渭按慢是轻忽怠缓之意过乃包容隐忍之失然
卷七 第 45a 页 WYG0208-1045c.png
上四句亦当分两等不能举不能退即郭公善善
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以亡其国者汉元帝亦
是此类其不亡者幸耳不能先不能远犹愈于不
举不退者然小人不迸诸四夷则退犹不退终必
起而为君子害其为致乱则一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渭按章句云申言好恶公私之极者盖仁人公之
极拂人性者私之极而慢与过出入于公私之间
卷七 第 45b 页 WYG0208-1045d.png
亦不可谓仁也菑必逮夫身则非但不能保子孙
矣慢与过犹不至及身而败子孙未可知菑必逮
夫身所谓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者也
吁好恶用舍之际可不慎哉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忠信骄泰之所以为得失者何也曰忠信者尽己之
心而不违于物絜矩之本也骄泰则恣己徇私以人
从欲不得与人同好恶矣(或问)

卷七 第 46a 页 WYG0208-1046a.png
  渭按𤼵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为信或问括之以
一句曰尽己之心而不违于物意更明白万物各
有当然之理不违于物谓不背于理也

  云峰胡氏曰此道字即章首絜矩之道

  虚斋蔡氏曰大道正指絜矩之道乃天下之所以平
者也故谓之大道又曰大道是絜矩之尊称

  忠信为修己之事若大道则絜矩之谓以己治人之
事也大道恕也无忠做恕不出故大道必以忠信而
卷七 第 46b 页 WYG0208-1046b.png
得也

  此忠信是单言忠信与论语三省章分说不同忠信
盖孝弟慈之自尽者也得大道是能使天下人人各
遂其孝弟慈之愿也不然则无己可推所厚者薄无
所不薄矣正骄泰以失之之谓也大抵必先有自尽
循物之心然后能行推己度物之政

  章内三言得失得众得国失众失国以人言者也善
则得不善则失以身言者也忠信则得骄泰则失以
卷七 第 47a 页 WYG0208-1046c.png
心言者也故曰语益加切盖善不善切于得众失众
而忠信骄泰又切于善不善也

  能絜矩与不能絜矩天理之存亡也忠信骄泰天理
存亡之几也

  大抵国之得失一判于众之得失而已耳众之得失
又判于一人之善不善而已耳一人之善不善又只
判于一念之忠信骄泰而已耳则夫有天下国家者
可不知所务哉

卷七 第 47b 页 WYG0208-1046d.png
  次崖林氏曰此大道即是首节絜矩之道是故二字
则总承南山有台以下所言得失说来言絜矩之所
以有能有不能者忠信与骄泰之故也忠信修己之
事骄泰则其反也忠信只是明明德絜矩是新民事
又曰格物致知是明善事诚意正心修身是诚身事
皆是欲求到忠信去处到忠信是成功地位故曰即
明明德事

  此因论絜矩而本于忠信骄泰之得失犹中庸论九
卷七 第 48a 页 WYG0208-1047a.png
经而本于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也

  或问曰君子之所以有此亦岂自外至而强为之哉
亦曰物格知至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万人之
心即一人之心意诚心正故有以胜一己之私而能
以一人之心为千万人之心此忠信得大道之说也
(彦升按或问前四句从源头说来后四句即是由忠信得大道)

  矜张大也高自高也矜高总是务外自高人而务外
自高则少诚心与𤼵己自尽正相反侈肆恣意妄行
卷七 第 48b 页 WYG0208-1047b.png
不循法度也与循物无违相反务外不情而不循于
物则私欲蔽锢但知有己而不知有人而不絜矩矣
所谓恣己徇私以人从欲不得与人同好恶也所谓
一有私意存乎其间则一膜之外便为胡越虽欲絜
矩亦将有所隔碍而不通也

  渭按此节只申言上所引文王康诰之意不粘用
舍说两之字指大道(彦升按此节只承上言公私之极而推其所由然与用舍
无关忠信所由尽一心之公也骄泰所由徇一己之私也语其极则仁与不仁相去远甚而语其几
卷七 第 49a 页 WYG0208-1047c.png
则决于忠信骄泰一念之间几者微也公私之端也仁不仁所由分也此节乃探本穷源之论不特
与前两得失相应而凡言好恶言财货所以能絜矩与不能絜矩之故亦已尽𤼵其覆矣)

  上文历言絜矩之得失至此复提唱一句与首节
君子有絜矩之道遥相照应则大道的是絜矩之
尊称不可兼修己说如必欲兼修己则忠信当就
下学立心处说又在格致之前矣恐非传意章句
先成或问后作其间容有未及更定者蒙引存疑
恪遵章句至此亦不得不参用或问盖义有难通
卷七 第 49b 页 WYG0208-1047d.png
不可胶柱也

  泰亦是五美之一君子泰而不骄斯为美此章泰
字由骄而生便是凶德不必如秦皇汉武之所为
而后为骄泰也但有顷刻之放心则骄泰不期而
自至唐闻宣云骄泰只是人欲𦂳与忠信相反然
是为人上者处势自然有不知不觉流出桀纣幽
厉所以用小人急聚敛者皆此骄泰之根至于穷
奢极欲身弑国亡而不自悟也此主有天下者言
卷七 第 50a 页 WYG0208-1048a.png
不比泛常论心体说此解十分透彻盖惟圣罔念
作狂而崇高富贵之人其心尤易放失天理存亡
之几危乎微乎大可惧也

  此节若勘得破只是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之意可
与听讼章参看凡人之讼皆起于不平能絜矩则
彼此之间各得分愿何不平之有无不平则讼不
待听而自无是即明明德于天下之效矣然非物
格知至则无以通天下之志非意诚心正则不能
卷七 第 50b 页 WYG0208-1048b.png
胜一己之私虽欲絜矩亦有所隔碍而不通故大
道之得又必以忠信为本也

  君子得大道则人心天命皆归之失大道则人心
天命皆去之自乐只以下三言得失其次第浅深
如此章句处处贴入絜矩自是说书体细玩本文
则前两言得失只是释诗书之辞至此始提醒絜
矩之道而推原其能絜矩不能絜矩之由形家所
谓千里来龙到头结穴也章内所言无非絜矩然
卷七 第 51a 页 WYG0208-1048c.png
字面须到此说出方有意味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

  上文深陈财用之失明矣此复言生财之道何也曰
此所谓有土而有财者也夫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子
贡问政而夫子告之亦以足食为首盖生民之道不
可一日而无者圣人岂轻之哉特以为国者以利为
利则必至于剥民以自奉而有悖出之祸故深言其
卷七 第 51b 页 WYG0208-1048d.png
害以为戒耳至于崇本节用有国之常政所以厚下
而足民者则固未尝废也吕氏之说得其旨矣有子
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正此意也然孟子所谓政事则所以告齐梁之君使
之制民之产者是己岂若后世头会箕敛厉民自养
之云哉(或问)

  虚斋蔡氏曰不可以此节为生财下节为散财盖生
财有大道便不是外本内末以聚财者矣不外本内
卷七 第 52a 页 WYG0208-1049a.png
末以聚财便是散财而可以得民矣故曰自此以至
终篇皆一意也

  渭按章句足国之国字通上下而言不专指府库
故或问引有若之言以见君民一体之意与外本
内末者相去霄壤而后世言利之徒犹以大学生
财为口实非所谓饰六艺以文奸言者欤

  仁者以财𤼵身不仁者以身𤼵财

  仁者不私其有故财散民聚而身尊不仁者惟利是
卷七 第 52b 页 WYG0208-1049b.png
图故捐身贾(音古)祸以崇货也然亦即财货而以其效
言之尔非谓仁者真有以财𤼵身之意也(或问)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
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上好仁则下好义矣下好义则事有终矣事有终则
为君者安富尊荣而府库之财可长保矣此以财𤼵
身之效也上不好仁则下不好义下不好义则其事
不终是将为天下僇之不暇而况府库之财又岂得
卷七 第 53a 页 WYG0208-1049c.png
为吾之财乎若商纣以自焚而起钜桥鹿台之财德
宗以出走而丰琼林大盈之积皆以身𤼵财之效也
(或问)

  虚斋蔡氏曰上下以君民言好仁既有絜矩则亦兼
有事在矣好义内亦然故戴之为君亲之如父母车
乘刍粟民为之出板干力役民为之供是好义也民
既如此好义吾见事必有终为台为沼则不日成之
凿池筑城则效死守之以战则胜以攻则取举无不
卷七 第 53b 页 WYG0208-1049d.png
如吾愿矣其字皆指在上者言

  (彦升按府库财者周礼大府云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郑注云此九职之财是也若悖入以充府库
如鹿台琼林之类即不可谓之府库财)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
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
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既已食君之禄
而享民之奉矣则不当复与之争此公仪子所以拔
卷七 第 54a 页 WYG0208-1050a.png
园葵去织妇而董子因有与之齿者去其角傅之翼
者两其足之喻(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曰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之翼者两
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注云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馀无角者则有上齿傅读曰附附著也言鸟
不四足)皆絜矩之义也聚敛之臣剥民之膏血以奉上
而民被其殃盗臣窃君之府库以自私而祸不及下
仁者之心至诚恻怛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
所以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亦絜矩之义也昔
孔子以臧文仲之妾织蒲而直斥其不仁以冉有聚
卷七 第 54b 页 WYG0208-1050b.png
敛于季氏而欲鸣鼓以声其罪以圣人之宏大兼容
温良博爱而所以责二子者疾痛深切不少假借如
此其意亦可见矣(或问下同)

  以利为利则上下交征不夺不餍以义为利则不遗
其亲不后其君盖惟义之安而自无所不利矣程子
曰圣人以义为利义之所安即利之所在正谓此也
孟子分别义利拔本塞源之意其传盖亦出于此云
只万物皆得其分便是利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
卷七 第 55a 页 WYG0208-1050c.png
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何利如之这利字即易所
谓利者义之和利便是义之和处(语类)

  虚斋蔡氏曰独于百乘言聚敛之臣者此因采地言
采地所出已足以给矣乃又用家臣于采地所出之
外多方裒取之也若惟正之供则不谓之聚敛
不畜聚敛之臣或以此兼用人言非也须看此谓国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句下文虽有必自小人之说
亦只是言小人坏之于前虽君子亦不能善其后以
卷七 第 55b 页 WYG0208-1050d.png
明以利为利之害耳

  不察不畜君子之心只是以义之不可而不为非是
计到为利之害而不为也至下节必自小人一条乃
是深明以利为利之害而重言以结之正如诚意章
小人閒居一条以君子重为戒而必谨其独者一例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
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
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卷七 第 56a 页 WYG0208-1051a.png
  此其言菑害并至无如之何何也曰怨己结于民心
则非一朝一夕之可解矣圣贤深探其实而极言之
欲人有以审于未然而不为无及于事之悔也以此
为防人犹有用桑羊孔仅宇文融杨矜陈京裴延龄
之徒以败其国者(桑弘羊杨慎矜朱子以在宋避讳故各去一字)故陆宣公
贽之言曰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其心伤则其本
伤其本伤则枝干凋瘁而根柢蹶拔矣吕正献公公
著之言曰小人聚敛以佐人主之欲人主不悟以为
卷七 第 56b 页 WYG0208-1051b.png
有利于国而不知其终为害也赏其纳忠而不知其
大不忠也嘉其任怨而不知其怨归于上也呜呼若
二公之言则可谓深明此章之指者矣有国家者可
不监哉(或问)

  问末章说财处太多曰后世只此一事不能与民同
大抵有国有家所以生起祸乱皆是从这里来(语类)
黄氏震曰按彼为善之疑有阙文愚意彼指用小人
者言善之谓利为有益善其说而行之也文意似亦
卷七 第 57a 页 WYG0208-1051c.png
自全

  东阳许氏曰菑如日食星变水旱蝗疫皆是害如民
心怨叛寇贼奸宄兵戈变乱皆是

  渭按大学之释治平也一切制度文为润色太平
之具皆在所缓唯以孝弟慈之道修身以教于家
使民有所观感而兴起因制为养民之政俾得仰
事俯育以遂其孝弟慈之愿而又进君子退小人
与民同欲不专其利使天下之人皆得终遂其孝
卷七 第 57b 页 WYG0208-1051d.png
弟慈之愿而治平之能事毕矣有国者不此之务
而泛及其他则虽周礼三百六十官事事修举亦
徒文具不可以致治而适足以召乱故曰尧舜之
知不遍物而急先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而急亲
贤古之明明德于天下者无二道也真西山大学
衍义不及治平以其要具在格致目中耳(帝王知人义利
重轻生灵向背田里戚休诸条即大学务在絜矩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之意)丘文庄
之补衍终落第二义

卷七 第 58a 页 WYG0208-1052a.png
  今之说大学者皆忘却此书为古之大学所以教
人之法故其言多汗漫夫古之大学所以教人者
何也其文则诗书礼乐其道则父子君臣夫妇长
幼朋友其法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所守
至约而其所施至博也故孟子言庠序学校皆所
以明人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明德新民止
至善之功尽于此矣至善者事理当然之极也止
于至善者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卷七 第 58b 页 WYG0208-1052b.png
其目之大者则仁敬孝慈信是也格物致知于是
乎格之致之务穷到有理无欲处而已诚意正心
修身于是乎诚之正之修之务省察以存理遏欲
而已至于家国天下其事则渐广矣然所以修身
而教家者仍不外乎孝弟慈即推之以治国平天
下亦唯使民皆兴仁兴让而以絜矩之道处之使
各遂其孝弟慈之愿其所谓与民同好恶而不专
其利者亦不过于用舍财利之间务尽夫天理之
卷七 第 59a 页 WYG0208-1052c.png
极无一毫人欲之私而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殆
无踰于此者终之所行即始之所知今之为格物

  之说者何必复推及于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
之宜而使末学者惊怖其言若河汉而无极也哉

  噫读大学者但能知格物之事不外乎明伦则于
圣经贤传之义思过半矣

  右二十三节为一章释治国平天下

卷七 第 59b 页 WYG0208-1052d.png







  大学翼真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