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208-09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翼真卷二

  德清胡渭撰

  小学之教

  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氏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
宿于外学书计

  蓝田吕氏大临曰未十年非不学也能食教以右手
卷二 第 1b 页 WYG0208-0924b.png
能言教以唯俞六年教数与方名七年教之男女之
别八年教之长幼之序九年教之数日然未就外傅
但因事而教之未足以名之学至十年可以从弟子
之职出就外傅乃所谓学也

  内则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旬谓十日)冢子未食
而见必执其右手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冢子适长
代父者郑曰冢大也冢子犹言长子也适子谓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则命士以上之适子为冢子之同母弟
可知矣)子能食食(上如字下音嗣)教以右手能言男唯(于癸反)女俞
卷二 第 2a 页 WYG0208-0924c.png
(唯俞皆应辞男应速女应缓)男鞶革女鞶丝(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六年
教之数与方名(数谓一十百千万方名谓东西南北)七年男女不同席不
共食(蚤其别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
之让(方氏曰经曰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则行固欲其让也又曰衽席之上让而坐下觞酒豆肉让而
受恶则坐与饮食又欲其让矣由是推之则无所往而不让矣)九年教之数(所主反)(朔望
与六甲也)
十年出就外傅(外传教学之师也十年以后有学无教)居宿于外(日居
夜宿皆在于外)
学书计(书谓六书计谓九数)衣不帛襦裤(襦上衣裤下衣不用帛而用布
防奢靡也)
礼帅(朔律反)(帅循也行礼动作遵习先日所为也辅氏曰礼帅初前已教之逊让礼之
卷二 第 2b 页 WYG0208-0924d.png
端也)朝夕学幼仪(言从朝夕学幼小奉事长者之仪方氏曰朝夕学幼仪至此乃可以责事长之
礼故也若昧爽而朝之类则朝之所当学也日入而夕之类则夕之所当学也)
请肄简谅(肄习也谅
信也张子曰童子未能致文故始教之以简童子未能择信故且使之守信陆氏曰请习简而易从谅而易知
之事)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曰先学勺后
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之称孔曰以年幼习文武之小舞也陆氏曰象舞文王之乐也勺舞成王之
乐也朱子曰勺即酌也内则十三舞勺即以此诗为节而舞也渭按汉书礼乐志周公作勺师古曰勺读曰酌
诗序维清奏象舞也酌告成大武也十三舞勺以酌诗为节成童舞象以维清之诗为节也诗诵而未弦舞但
用小舞则射御当亦且学其易者)

卷二 第 3a 页 WYG0208-0925a.png
  十年出就外傅此士大夫之子学于家塾者也至
年十三则入师氏所掌虎门之小学矣大戴礼曰
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小艺即汉志
所谓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小节即汉志所谓室家
长幼之节以内则言之则朝夕学幼仪所谓履小
节而书计与象勺射御皆所谓学小艺也此小学
之所由名也

  周礼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郑曰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师
卷二 第 3b 页 WYG0208-0925b.png
氏教之而世子亦齿焉学君臣父子长幼之道)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
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
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吕氏曰贤良国
中之先生长者师长朝夕与居处者也)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去声)失
之事以教国子弟(郑曰中中礼者失失礼者教之使识旧事)凡国之贵游子
弟学焉(黄氏曰贵游子弟其父兄之爵尊者也游郑谓无官司者也与诸子游倅之游同义渭按国子
弟谓冢子及其母弟也贵游子弟谓妾所生之子也)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郑曰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后教之以艺仪)
卷二 第 4a 页 WYG0208-0925c.png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吉凶军宾嘉)二曰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
大武)三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四曰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
左)
五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六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圴输
方程赢不足旁要)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少仪曰齐齐皇皇)二曰
宾客之容(穆穆皇皇)三曰朝廷之容(济济翔翔)四曰丧纪之容(玉藻
曰累累颠颠)五曰军旅之容(暨暨詻詻)六曰车马之容(少仪曰匪匪翼翼)

  按师氏所教不过父子长幼之道与旧事之中失
而已未及夫朝廷君臣之礼保氏之艺仪亦皆仪
卷二 第 4b 页 WYG0208-0925d.png
文度数之事而先圣礼乐之义则未之讲也故亦
谓之小学

  诸子掌国子之倅(诸子即燕义所谓天子之官有庶子者也)掌其戒令与其教
治辨其等正其位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倅使之修德
学道春合诸学(大学即东序)秋合诸射(射宫即虞庠)以考其艺而
进退之(黄氏曰国子与王子弟共学国有政事国子虽尽有职任而必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学校不
可一日废也易氏曰使之修德即师氏所谓三德教国子者使之学道即保氏所谓养国子以道而教以六艺
者进者任以国事而退者亦有以勉其所未至也)

卷二 第 5a 页 WYG0208-0926a.png
  按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有冢子有适子有庶子
皆可称国子冢子代父而适子庶子皆副贰其代
父者故谓之倅游倅其无官司者也冢子数少倅
数多多则师保之教或有所不逮故又设诸子之
官以佐之使之修德学道而考其艺以进退之也
先王于民间之秀士固无所遗而故家大族尤其
所留意周之盛也乔木有世臣之家裳华有贤者
之类夫岂无自哉

卷二 第 5b 页 WYG0208-0926b.png
  彦升按诸侯有师儒之官(郑注大宰云师诸侯师氏有德行以教民
者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其德行艺仪之教当与天子
师保之官同诸侯有庶子之官(燕礼有庶子官郑注文王世子
云庶子为政于公族者)其考艺进退之法亦当与天子诸
子之官同

  内则虞庠在国之西郊(三代小学周独用虞之下庠立于西郊而名之曰虞庠)
虞庠与虎门皆国之小学也而虞庠教士之法无
闻焉周人养庶老于虞庠经有明文而文王世子
卷二 第 6a 页 WYG0208-0926c.png
云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郑注曰语谓论说
于郊学孔疏曰郊西郊也周以虞庠为小学在西
郊又周礼庶子职云秋合诸射先儒以射为射宫
即虞庠之在西郊者记射义云天子将祭必先习
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郑注曰泽宫名也说者亦
以泽宫为虞庠然语郊乃选举之事养老习射于
是乎行礼皆非教士之法也食货志言闾里之秀
异者移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句)学于少学(即小
卷二 第 6b 页 WYG0208-0926d.png
学古书少小通也)何休注公羊传亦云庠之秀者移于国
(句)学于小学小学非即虞庠欤窃意乡论秀士
升之司徒者本皆学于小学而司徒则又论其秀
者以升之大学耳其不得入大学者或用为乡吏
或仍留小学而曲艺则名曰郊人以别于成均也
虞庠盖大乐正之所兼掌而教法终无可考岂选
士之学于此者但观其行礼听其论辨而不必有
师长朝夕以董之欤易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卷二 第 7a 页 WYG0208-0927a.png
其是之谓乎

  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朱子曰谨者行(去声)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汎广
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馀力犹言暇日以用
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语类曰只是行此数事外有馀剩工夫便可将此工夫去
学文非谓行到从容地位而后可学文也)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馀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
卷二 第 7b 页 WYG0208-0927b.png
文非为(去声)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
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馀力而
学文则文灭其质有馀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
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
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蠡县李塨
刚主曰或问弟子有馀力则学文毋乃行先学后乎曰非也即如今一幼者入塾学幼仪其父忽命曰汝
为我粪可对曰吾学粪礼乃来乎猝一朋友来访可谢曰吾学相见礼乃会之乎盖其事前此已学则行
之即未学亦必先供其职待事讫即速学之以知其得失焉是论弟子之职非论为学之序立言各有当
卷二 第 8a 页 WYG0208-0927c.png
耳)

  按古者小学教人之法见于经传而朱子辑为小
学书者亦云详矣而夫子括之以数语亦犹大学
教人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如彼其悉备而夫子
括之以三言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撮其机
要简而愈明谓贤于尧舜生民以来所未有岂溢
美哉

  朱子大学或问曰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
卷二 第 8b 页 WYG0208-0927d.png
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
曰愚于序文已略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
为书矣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君子务其远者
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
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曰学之大小固有不同
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
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
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
卷二 第 9a 页 WYG0208-0928a.png
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
宜而有高下浅深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
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今使
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埽应对进退之间礼乐
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
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曰幼学之士
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渐进以免于躐等陵节之病则诚
幸矣若其年之既长而不及乎此者欲反从事于小学
卷二 第 9b 页 WYG0208-0928b.png
则恐其不免于捍格(胡客反)不胜(平声)勤苦难成之患欲直
从事于大学则又恐其失序无本而不能以自达也则
如之何曰是其岁月之已逝者则固不可得而复追矣
若其工夫之次第条目则岂遂不可得而复补邪盖吾
闻之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
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埽应对进退
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
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
卷二 第 10a 页 WYG0208-0928c.png
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为说焉(程子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
又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又曰格物者适道之始思欲格物则
固已近道矣是何也以收其心而不放也)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诚能用力于
此以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则其所以进者将不
患于无本而不能以自达矣其或摧颓已甚而不足以
有所兼则其所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养其良
知良能之本者亦可以得之于此而不患其失之于前
也顾以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
卷二 第 10b 页 WYG0208-0928d.png
致之若徒归咎于既往而所以补之于后者又不能以
自力则吾见其捍格勤苦日有甚焉而身心颠倒眩瞀
迷惑终无以为致知力行之地矣况欲有以及乎天下
国家也哉

  次崖林氏曰或问阳明云文公大学新本先去穷格
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著落处须用添个敬字
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𦂳要底字
落了直待千馀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
卷二 第 11a 页 WYG0208-0929a.png
即不须添敬字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
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过敬字那里补过诚字
不无画蛇添足其说如何曰大学之教是承小学做
来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洒埽应对进退等许多节
目皆是持敬之事及至十有五年入大学此时持敬
工夫已熟所以收其放心涵养本原以为穷理格物
之地者固已素定初非茫茫荡荡无著落处须用添
卷二 第 11b 页 WYG0208-0929b.png
个敬字也朱子之所添是为过时不及从事于小学
者教之由此以为格物穷理之地固非前辈将个𦂳
要底字落了而待千馀年后人来补出也乃以是而
议朱子宁不为所笑乎诚与敬自有分谓以诚意为
主则不消添敬字是以诚当敬字固不是且经文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是意诚工夫又后格
物一步也既以格物为去私意则当物格时私意已
无了又何须再去诚意再做无自欺慎独许大工夫
卷二 第 12a 页 WYG0208-0929c.png
得无叠床重屋邪若谓格物即是诚意又不应说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分做三节中间又用个
而后字果如其说则后面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与此一类也亦将谓齐家即是治国平天下
邪可谓窒碍不通之甚矣又敬该动静彻始终八条
目不言敬而敬自无不该今以诚意当敬则敬列于
八条目而为一目不能贯通乎上下矣又可通乎中
庸一书通篇言诚不一而足固无待于补先儒亦未
卷二 第 12b 页 WYG0208-0929d.png
尝补之也焉得为此语哉阳明之言句句有病此类
甚多予不能尽辩也

  渭按朱子欲以敬补小学之功此特为长年遽入
大学者言之耳非谓幼时不必习洒埽应对进退
之节与夫六艺之事而徒以敬为学也良知家妄
议其后谓小子何年洒埽应对何事乃教之以持
守涵养岂不闻程子曰洒埽应对与精义入神贯
通乎又谓朱子云洒埽应对间久已持守坚固涵
卷二 第 13a 页 WYG0208-0930a.png
养纯熟是孩童而神圣矣何须大学之教岂不闻
孔子曰蒙以养正圣功乎又谓虽已过时而小学
之事终不可废敬不足以补之然则古者冠而后
服备责以成人之礼亦将峨冠博带而习加帚拘
袂负剑辟咡之仪乎若夫六艺之犹可为者则朱
子固云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矣曷尝尽废
乎良知家阳儒阴释凡可以诋程朱者吹毛求疵
不遗馀力不可不痛为之辟也

卷二 第 13b 页 WYG0208-0930b.png
  大学之教

  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夏禹之乐
乐之文武兼备者也)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徐氏师曾曰冠则成人矣故可以学礼冠而后服备
故衣裘帛八年教逊让十年学幼仪则已知孝弟之
道矣至此益加以笃行也孝弟百行之本故先务惇
行而后博学也博学于文而不教人恐所学未精也
内畜其德而不暴于外切于为己也

卷二 第 14a 页 WYG0208-0930c.png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郑曰男事受田给政役也)博学无方孙(读曰逊)
友视志(孔曰言逊顺朋友视志意所尚)

  徐氏曰三十曰壮可以娶妻而成立矣于是始治受
田给役之事博学无常所志所慕则学之所谓学无
常师主善为师也逊顺朋友而视其志之所尚所谓
舍己从人唯善是取也

  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方比也物
犹事也服谓任事从谓从君)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致犹还也)
卷二 第 14b 页 WYG0208-0930d.png
程子曰古之为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始仕中间
自二十五年有事于学又无利可趋则其志可知此
所以成德故古之人必四十乃仕然后志定业成后
世立法自童稚即有汲汲利禄之诱何由向善
徐氏曰四十曰强道明德立之时也故可出仕以治
一官之小事仕则有事矣于是以事物相比方而穷
其理盖方物出谋以制事则所谋当理方物发虑以
揆物则所虑合理而皆不过乎物矣合则服从不合
卷二 第 15a 页 WYG0208-0931a.png
则去去就之义也五十曰艾政成而德尊故可以统
一官之大政七十曰老年迈而力衰故当还其职事
于君也

  渭按二十三十两言博学谓博学于文即格物致
知之事也大学始教于此可见矣郑目录云名曰
大学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博学谓格物致知
即此章二十三十之事为政谓齐治平即此章四
十以后之事也方物出谋发虑其知止之效乎内
卷二 第 15b 页 WYG0208-0931b.png
而不出得君子闇然之道孙友视志广直谅多闻
之益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是谓以道事君绰有
大臣之风度此由大学来者也

  学记比(毗志反)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
视敬业乐(音洛)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
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
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朱子曰这几句都是上两字说学下两字说所得处
卷二 第 16a 页 WYG0208-0931c.png
离经便是学辨志是所得处他仿此又曰辨志者自
能分别其心所趋向如为善为利为君子为小人也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
辅其仁也博习者积累精专次第而遍也亲师者道
同德合爱敬兼尽也论学者知言而能论学之是非
取友者知人而能识人之贤否也知类通达闻一知
十能触类而贯通也强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
移也盖考校之法逐节之中先观其学业之浅深徐
卷二 第 16b 页 WYG0208-0931d.png
察其德行之虚实读者宜深味之乃见进学之验
厚斋王氏应麟困学纪闻曰学记以发虑宪为第一
义谓所发之志虑合于法式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一
年者学之始辨志者分别其心所趋向也虑之所发
必谨志之所趋必辨为善不为利为己不为人为君
子儒不为小人儒此学之本也能辨志然后能继志
故曰士先志

  徐氏曰学大学也每岁皆有入学之人间岁而行考
卷二 第 17a 页 WYG0208-0932a.png
校之法其考之也先观其学业之浅深如读经而能
断句一也肄业而无倦怠二也博习而不寡陋三也
论学能决是非四也知类通达五也徐察其德行之
虚实如辨别志趋一也乐于讲习二也亲爱其师三
也善于取友四也强立不反五也以此考校则文行
相资本末兼备能者知劝不能者知畏由小成以至
大成而人才出矣得此大成之士而官使之以其所
学施诸政治则有化民易俗近说远怀之效矣此大
卷二 第 17b 页 WYG0208-0932b.png
学教人之道所以明德新民而臻其极也

  按大学考校之法自离经始经即乐正之诗书礼
乐离经敬业博习论学即内则之所谓博学论语
之所谓博文也下文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注云学
士至大胥击鼓以发箧而出其书籍然则所谓孙
其业者即博文之业也故朱子释此五者虽以上
截为学业下截为德行然大槩属知一边于辨志
云分别其心所趋向取友云知人而能识人之贤
卷二 第 18a 页 WYG0208-0932c.png
否至于知类通达则曰闻一知十能触类而贯通
此即补传所谓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者强立
而不反则以为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盖初年所
辨之志至此而有定向矣可见七年以前皆格物
致知之功九年乃物格知至之候此章之义唯朱
子能发其缊奥也学者材有高下质有敏钝间岁
一考校第察视其能否非必人人悉如期夫以孔
子为之师而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尚不能皆底
卷二 第 18b 页 WYG0208-0932d.png
于大成况其师不及孔子者乎

  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乐正官名即下文所谓大乐正周礼所谓大司乐乃乐官
之长主教国子者也术者道路之名诗书礼乐四者乃入道之路故言术也四教谓以四者教也)顺先
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孔曰谓敷畅义理赞明旨趣使学者知之造成也)春秋教
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徐氏曰礼乐有度数声容之习故教之宜于春秋诗书则诵读
而已故教之宜于冬夏)王大子王子(郑曰王子王之庶子)群后之大子(郑曰群后
公及诸侯)
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即内则所谓冢子方氏曰天子之子则适庶皆与诸侯而
下则庶子不与者隆杀之别也)
国之俊选(俊士由选士以升之大学故称俊选非言选士亦与大学
卷二 第 19a 页 WYG0208-0933a.png
之教也方氏说误)皆造焉(郑曰皆以四术成之)凡入学以齿(郑曰入学皆以长幼受学
不用尊卑也)

  陈氏礼书曰诗书礼乐谓之四术亦谓之四教犹君
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谓之五典亦谓之五教也然
不言易与春秋者为其非造士之具不可骤而语之
故也孔子之于易必待五十而后学游夏之于春秋
虽一辞莫赞其意盖可见矣荀卿欲隆礼乐杀诗书
是不知崇四术之意也

卷二 第 19b 页 WYG0208-0933b.png
  按诗书礼乐皆格物致知之具也大学之所以教
四术尽之矣三代以上诗书礼乐极其明备不仅
如今日之所存然易为卜筮之书春秋为国史纪
事之文不列于学官及经夫子之赞修则易为反
身寡过穷理尽性之学而春秋则定天下之邪正
为百王之大法拨乱反正之道莫近于此皆教之
不可一日无者于是与四者并列而为六经矣士
生今日虽不幸而不睹诗书礼乐之全犹幸而得
卷二 第 20a 页 WYG0208-0933c.png
见易春秋之微言大义又有论语孟子以为入德
之门呜呼备矣蔑以加矣所患学者志之不立或
以为词章之用或以为禄利之途而卒无躬行心
得之实耳岂患经之不全哉

  文王世子凡学(音效)世子及学(如字)士必时(学教也与敩同郑曰学士谓司
徒论俊选所升于学者渭按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亦当在学士之列必时四时各有所教也)春夏学
(音效下并同)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籥师丞
赞之胥鼓南(干盾也捍兵之器戈句孑戟也羽翟
卷二 第 20b 页 WYG0208-0933d.png
雉之羽籥笛属四物皆舞者所执干戈为武舞羽籥为文舞小乐正大胥籥师籥师丞四者皆大乐正之佐也
胥即大胥南张氏云二南也以鼓节之曰鼓南徐氏曰二南者修身正家之要故特歌之旧注云南者南夷之
乐今按周礼掌教夷乐乃旄人之职亦无胥鼓之事且初教世子即杂以夷乐虽曰以示服远得无启乱雅之
渐乎恐不可从)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如字)礼执礼者诏
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诵口诵乐歌之篇章
也弦以琴瑟播被诗章之音节也诏亦教也刘氏曰春诵谓教国子以乐语兴道讽诵言语者也夏弦谓教国
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以合乐而以弦为首也)

  徐氏曰四时各有所教一则使之习有常而无废业
卷二 第 21a 页 WYG0208-0934a.png
一则使之志有定而无分心也

  按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与此文不
同冬夏亦教乐春亦教诗颇相牴牾窃疑王制乃
汉儒刺六经而作于古记撮其大凡不若文王世
子之详明言时教者当以此文为正不可举两说
而包罗和会之也春夏学干戈至胥鼓南皆教乐
之事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此教诗之事非教
乐也(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皆诗之义也非声也)秋学礼
卷二 第 21b 页 WYG0208-0934b.png
冬读书与王制合四教之时截然不紊学记所谓
时教必有正业者此也

  大司成论说在东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是为
函丈)可以问终则负墙(问终则却就后席负墙而坐以避后来问事之人)列事未
尽不问(不敢先问以参尊者之言)

  新安王氏曰上所谓干戈羽籥之舞弦诵之歌书礼
之文无一不尽而非教者为之论说则习其事不明
其义诵读其言不明其指归与不学无异大司成所
卷二 第 22a 页 WYG0208-0934c.png
以在东序为之论说也大司成即大司乐不谓之大
司乐而谓之大司成者以世子及国子之德业大司
乐教之使成也

  时教者博学之事也非讲习则其义不明故大司
成必以其所教者为之论说于东序孟子曰博学
而详说之是也论说必有所问难故下文继言侍
问之仪教者既答其问而犹有所疑则待其言尽
而更问亦可谓问之审矣退而又以其所闻绎之
卷二 第 22b 页 WYG0208-0934d.png
于已是谓慎思思之而有所得不敢自以为是复
进而质之于其师是为明辨文言曰问以辨之是
辨亦问之类如仲弓之辨简于夫子非徒决之于
心也思辨所以竟问之绪也

  学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
(平声)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
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五教反)学(郑曰操缦杂弄也博依广譬喻也杂服冕服皮
弁之属艺谓礼乐射御书数辅氏曰上言礼乐矣故下言艺以总射御书数也诗亦乐也故因乐言之)故
卷二 第 23a 页 WYG0208-0935a.png
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郑曰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谓作劳
休止之息游谓閒暇无事之游方氏曰藏则藏于其心修则修于其身辅氏曰藏犹诗所云中心藏之)夫
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音洛)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
(去声)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去声)务时敏厥修乃来其
此之谓乎(徐氏曰敬孙务时敏藏修息游之谓也厥修乃来安亲乐信之谓也)

  陈氏曰旧说大学之教也时句绝退息必有居句绝
今读时字连下句学字连上句谓四时之教各有正
业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诵夏弦之类
卷二 第 23b 页 WYG0208-0935b.png
是也退而燕息必有燕居之学如退而省其私亦足
以发是也弦也诗也礼也此时教之正业也操缦博
依杂服此退息之居学也凡为学之道贵于能安安
则心与理融而成熟矣然未至于安则在乎为之不
厌而不可有作辍也藏焉修焉之时必有正业则所
习者专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际必有居学则所养
者纯而艺愈熟故其学易成也

  按徐伯鲁云操缦博依杂服者艺也退息之所宜
卷二 第 24a 页 WYG0208-0935c.png
兴者也弦与诗礼者学也时教之所宜安者也唯
其不兴于艺是以不乐乎学可见居学之有关于
正业矣盖退息之时若仍如正业之所为则张而
不弛恐不胜其劳苦苟其一无所事而或为异物
所迁则此心一放即是畔道之渐故必取其艺之
近于正业而较为浅易不至劳苦者时时习之则
心无所放而正业亦因以加熟此即论语游艺之
意也居学独无书盖书之事更无易于读者则暂
卷二 第 24b 页 WYG0208-0935d.png
辍之而已且操缦博依杂服即冬读书之馀亦可
为学也

  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朱子曰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
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双峰饶氏曰礼有五礼夫子所常言者只是言人日用所
常执守之礼不可阙者耳若宗庙郊社朝觐会同非常所用者则讲之有时亦不常及之也石林叶氏曰
执礼犹执射执御之执记曰秋学礼执礼者诏之盖古者谓持礼书以示人者皆曰执周官大史大祭祀
宿之日读礼书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凡射事执其礼事此礼之见于书者也 渭按执礼谓行礼时相
卷二 第 25a 页 WYG0208-0936a.png
者所执以诏之礼书也雅言不及乐者盖乐有声有容必身习之而后晓非空言所能尽如语鲁大师宾
牟贾亦以其职掌偶及之耳故不在雅言之例先儒谓言礼则乐在其中恐未当)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朱子曰按内则十岁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
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
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语类云辟如服药初时一向服了服之既久则耳聪目明
各自得力此兴诗立礼成乐所以有先后也 渭按此言诗礼乐之效而不及书者盖书以道政事政事
必仕而后可以验其能否方其学也无从而验之故不言也)

卷二 第 25b 页 WYG0208-0936b.png
  按王氏困学纪闻云孔庭之教曰诗礼子思曰夫
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荀
子劝学亦曰其数则始乎诵经(谓诗书)终乎读礼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盖自春秋以降学校
虽废而儒者之所以教人则仍用诗书礼乐史记
云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
方莫不受业焉然则颜子所谓博我以文者亦博
之于此而已矣

卷二 第 26a 页 WYG0208-0936c.png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
当行者是也知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
歧之惑矣据者执守之意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
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
功矣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
工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
理之流行矣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
卷二 第 26b 页 WYG0208-0936d.png
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
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馀而心亦无所
放矣(陆氏曰游如人之游观有时而为之次崖林氏曰游艺之功与志道据德依仁亦是并行如馀
力学文意不是未到依仁时且都不及待到依仁后方从事也)

  按上二章诗书礼乐即大学时教之正业而此章
游艺即退息之居学也六艺小学时已习之矣而
此于志道据德依仁之下复继之以游艺者先儒
云小学习其事此乃究其理也然理不外乎事未
卷二 第 27a 页 WYG0208-0937a.png
有不习其事而能究其理者观集注云日用不可
阙又云应务有馀则游艺亦必习其事可知矣盖
艺有大小古者教人必先其易者而后其难者故
保傅篇曰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束发而就
大学学大艺焉如内则十岁学书计学幼仪十三
学乐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皆小艺也二十而冠
始学礼舞大夏及学记之操缦博依杂服皆大艺
也盖既入大学则又以正业之馀力举五礼六乐
卷二 第 27b 页 WYG0208-0937b.png
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之事而遍习之且究其所以
然之故以博其义理之趣外之事父事君可以泛
应而曲当内之存心养性可以精义而入神此其
所以为大学之教而非曲艺者之所能与于此也

  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
齿于学之谓也(孔曰物犹事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
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不知礼者疑之而问)曰有父在则礼然(知礼
者从而晓之如此下同)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
卷二 第 28a 页 WYG0208-0937c.png
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
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
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
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音效下同)之为父子焉学
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郑曰学教也)父子君臣长幼之
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
以贞世子之谓也

  按学校之教所以明人伦教之为父子教之为君
卷二 第 28b 页 WYG0208-0937d.png
臣教之为长幼皆明伦之事也由三者推之则夫
妇朋友可知矣由齿让一节推之则其馀诸大礼
可知矣以是知古之大学所以教人者其文则诗
书礼乐其道则父子君臣长幼夫妇朋友其法则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今之学者亦求诸此而
已岂有他术哉

  学校选举之法

  礼记王制司徒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二句是纲庐陵胡氏
卷二 第 29a 页 WYG0208-0938a.png
曰自命乡论秀士至曰造士皆崇德也自命乡简不帅教至终身不齿皆绌恶也)

  命乡简不帅(读曰率下同)教者以告耆老皆朝(音潮)于庠(耆老乡中
致仕之卿大夫也朝犹会也)元日(正月朔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射射礼乡乡饮
酒礼也)
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去声)执事焉(盖欲使不帅教之人得于观感
而改过以从善也)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
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左右对移以易其藏修游息之所新其师友讲切之
方庶几其变也)
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者乡大夫又于次年之元日习射习乡而使
之观也后仿此延平周氏曰乡遂之间谓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遂在远郊之外)如
卷二 第 29b 页 WYG0208-0938b.png
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四次示之以礼教而犹不悛焉则其人终不可
与入德矣于是乃屏弃之)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去声)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
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
征于司徒曰造士(苗之颖出曰秀士之秀者谓其才德颍出于同辈也郑曰秀士乡大夫所
考有德行道艺者升之司徒移名于司徒也升之学曰俊士谓可使习礼者学大学也不征不给其徭役造成
也能习礼则为成士)

  周礼乡大夫之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
卷二 第 30a 页 WYG0208-0938c.png
者能者(郑曰贤有德行者能有道艺者变举言兴谓合众而尊宠之)乡老及乡大夫
帅其吏与其众寡(郑曰众寡谓乡人之善者无多寡也)以礼礼宾之(以乡饮酒
之礼礼而宾之)厥明(宾兴之明日)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
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退而以乡射之
礼五物询众庶(退谓献书毕而退来乡内郑司农曰询谋也问于众庶宁复有贤能者)
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黄氏曰和内志正也
容外体直也主皮中也复曰和容中不骄不中不慑也兴舞其节比于乐也)此谓使民兴贤
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易氏曰贤者在位则服休足以长民居于本所
卷二 第 30b 页 WYG0208-0938d.png
则分势不足以相临故出于其乡以长之所以任其教也能者在职则服采足以治乎民居于他所则事情必
至于不相谙故入于其乡以治之所以任其事也成周宾兴贤能出于乡不过宾之于乡而亦用之于乡此正
所谓出使长之入使治之之事也)

  李氏景齐曰古者人才之盛虽得之于乡举里选之
公亦其所以长养成就之者自有道也盖以五家之
比己有下士一人为之长而有以禁其奇邪之心至
于教法之所示则闾胥于聚众庶之时族师于每月
之吉党正以孟月之吉州长以正月之吉皆属民而
卷二 第 31a 页 WYG0208-0939a.png
读法无非导民之知所从而使之不戾吾教所以渐
摩诱掖之者详且至矣犹未也人才不以渐而进则
真贤硕能何以责备于一旦卒然宾兴之日故自比
长有以禁其奇邪之心而敬敏任恤则闾胥书之孝
弟睦姻有学则族师书之德行道艺则党正书之夫
所书至于党正则是才之已成矣犹恐其或滥也州
长又有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
夫然后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而宾兴之则其贤书之
卷二 第 31b 页 WYG0208-0939b.png
献悉有以公天下之心先王之于人才其教之不苟
而进之有渐如此后世取人类薄其所以长养成就
之者而一旦旁求博取务得真才亦疏矣

  按司徒未上贤而先简不肖犹牧羊之法恶者辄
斥去毋令败群也于是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
选士即乡大夫三年大比所兴之贤能也何休注
公羊传云庠之秀者移于国学学于小学小学谓
虞庠也选士移名于司徒身即入郊学孔疏云犹
卷二 第 32a 页 WYG0208-0939c.png
在乡学非也司徒又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大学
曰俊士亦曰造士则造之以诗书礼乐而进退在
九年考校之后矣其不升大学者盖使之观礼于
郊而以德进事举言扬次第用为乡吏所谓使民
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者是也贤能
之书既献于王而乡大夫复以五物询众庶何也
恐其有遗贤也古人之于取士慎之至矣

  士之在乡学其为秀者则由序以升诸庠由庠以
卷二 第 32b 页 WYG0208-0939d.png
升诸司徒矣其有未及乎此而材质犹可教者则
教之以待后举其不可教者则归诸南亩而士农
从此分矣

  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郑曰谓论说于郊学)必取贤敛才焉
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孔氏曰郊西郊也周以虞庠为小学在西郊今天子
亲视学于西郊考课论说其学者才能以西方成就
之地故也德谓有道德者进之宜先事次德者谓解
卷二 第 33a 页 WYG0208-0940a.png
世事或吏治之属亦举用之言又次事能言语应对
堪为使命则扬之扬亦举也

  按此所进所举所扬即乡之秀士移名于司徒而
身入郊学不征于乡者也郑注以进士当之误矣

  周礼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其属则县正鄙师郑长里宰邻长)各掌其遂之政
令三岁大比则率其吏而兴氓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


  郑氏曰兴氓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兴犹举也
卷二 第 33b 页 WYG0208-0940b.png
鄱阳马氏曰按六乡之外为六遂遂大夫之职犹乡
大夫之职也州长以下之职犹县正以下之职也然
励教化兴贤能之事乡详而遂略先儒谓乡以教为
主遂以耕为主岂遂民不可教而乡民不可耕邪盖
亦当互文以推之

  王氏曰乡之所谓贤者皆以德能者皆以道遂未尝
以此教安得以此兴之氓即遂人下剂致之田里安
之乐昏扰之者也七万家几二万人必当有桀异聪
卷二 第 34a 页 WYG0208-0940c.png
慧者于是乎兴之

  刘氏迎曰兴氓不过明有功属地治而已后世孝廉
贤良之举即兴贤能之遗制力田即兴氓之遗制岂
可比而一之

  易氏曰小雅云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
髦士求髦士于或耘或耔之间得非六遂兴氓之意


  黄氏曰遂大夫专以教稼穑为职而里宰合耦于锄
卷二 第 34b 页 WYG0208-0940d.png
酂长趣(音促)其耕耨无非农事故兴氓明其有功者亦
惟田功而已虽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虽
在畎亩不敢废也故汉举孝弟力田有三代遗意

  按兴氓与兴贤能不同谓如汉举孝弟力田者近
是然则遂七万五千家竟无一贤能之可举乎曰
非也乡有庠复有序遂则有序而无庠乡学庠为
大贤能之举必由乡庠遂之秀士亦必移之乡庠
而后得升于司徒乡老及乡大夫主其事而遂大
卷二 第 35a 页 WYG0208-0941a.png
夫不与焉故遂无宾兴之文耳士之升也由遂序
而乡庠而郊学而大学正合天子外小学内大学
之义然则都鄙如之何曰郑注周礼大宰云都鄙
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聃毕原
之属在畿内者王制天子之县(平声)内凡九十三国
谓之县内诸侯其论秀当如外诸侯之例三岁而
一贡直升司徒不由乡庠也旧说诸侯贡士大国
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县内三等采地当亦视
卷二 第 35b 页 WYG0208-0941b.png
此数矣

  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
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
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
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郑氏曰出学谓九年大成学止也所简者谓王大子
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大胥小胥皆
乐官属也大乐正告于王王命皆入学亦谓使习礼
卷二 第 36a 页 WYG0208-0941c.png
以化之不变王又亲为之临视重弃贤者子孙也此
习礼皆于大学不举去食乐重弃人也

  长乐刘氏曰不变者九年则虽王子亦屏远方其公
于教化而不私其子则凡在学者孰敢不性其情以
蹈于中和之域哉

  陈氏曰棘则欲其悔过之速(棘急也)寄则示其有可复
之理可悔而不悔可复而不能复然后终身不齿矣
盖教之仁也简不帅义也王亲视学与三日不举仁
卷二 第 36b 页 WYG0208-0941d.png
也终身不齿义也先王之于国子仁之而已其处之
以义不得已也

  方氏曰将弃之而不举自贬损以责其教之不至也
棘寄则以待贵者之礼有别于贱者故然耳

  按郑注此经不及国之俊选者盖俊选由乡老司
徒之论升以入学虽或不能臻于大成而亦不至
有过恶安得有棘寄之罪唯国子循例入学不由
论升世禄之家鲜克由礼故先王厚之以恩亦必
卷二 第 37a 页 WYG0208-0942a.png
裁之以义习礼以示之而终不变则屏之远方当
如伊尹放大甲于桐晋放胥甲父于卫耳先儒谓
远方在九州之外果尔则与四凶同罪矣学校之
刑恐不至于此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曰升诸司马移名于司马进士可进受爵禄也)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
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
位定然后禄之

卷二 第 37b 页 WYG0208-0942b.png
  孔氏曰此文承王子公卿大夫之子下似专据王子
等其实乡人入学为造士者亦同于此其乡人不在
学者及邦国所贡之士贡于王亦升诸司马盖司马
之职以德诏爵以功诏禄即知凡入仕者皆司马主
之下文更不见乡人及邦国所贡之士故知此中兼
之也但乡人既卑节级升之故为选士俊士至于造
士若王子与公卿之子本位既尊不须积渐学业既
成即为造士于是大乐正总论此造士以告于王升
卷二 第 38a 页 WYG0208-0942c.png
诸司马也

  庐陵胡氏铨曰论贤者告于王则不贤者固不告矣
后世策士于王庭不论人材贤否皆授以官非古论
贤之义也

  按学者九年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然后得
升诸司马司马又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而官之爵
之而不贤者不得与焉则其人必可以为公卿大
夫位之于朝佐天子治平之业非知效一官能效
卷二 第 38b 页 WYG0208-0942d.png
一职者之可得而比矣故学记曰大德不官大道
不器

  周礼师氏居虎门之左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
国之贵游子弟学焉(贵游子弟即诸子所谓游倅)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郑曰士谓适子庶子其支庶王昭禹曰士
庶子之守在路寝之内次舍之中)

  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凡国之政事国
子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
卷二 第 39a 页 WYG0208-0943a.png
艺而进退之

  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春入学舍采(读曰释菜)合舞
秋颁学合声

  司士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
诏王治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

  止斋陈氏傅良曰古者取士先国子次俊造夫国子
非但王子之谓也记曰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
适子皆造焉则诸侯子在其中矣今见于经师氏居
卷二 第 39b 页 WYG0208-0943b.png
虎门教国子则宿卫王宫之士庶子宫伯所领者也
大司乐成均教国子是谓胄子则常在学者也其馀
不常在学特名在学士之版则岁春秋一合诸学其
籍在诸子其教则大胥小胥由此观之列国之子与
在周行者同卫王宫同入成均同𨽻学士之版于斯
取才焉而用之曾何内外之辨传言周公之子伯禽
康叔之子牟齐大公之子伋俱事康王而宣王欲得
国子之能训导诸侯者樊穆仲以鲁侯对略可睹矣
卷二 第 40a 页 WYG0208-0943c.png
犹以为未广也则乡党有宾贤邦国有贡士是谓俊
造盖以三百六十官迭来四方之彦而博极一时之
选是故天下无遗才而王室亦无世官之弊故曰凡
周之士不显亦世也

  按群后与卿大夫元士之子年十三无问适庶皆
得入虎门之学及其二十而冠也则唯适子得入
大学为造士而庶子不与焉故又设诸子之官以
掌其教治考其艺而进退之进者移名于司士司
卷二 第 40b 页 WYG0208-0943d.png
士以告大司马而官之以宿卫其退者则仍教于
师氏以待后举也王宫宿卫皆功臣之世贤者之
类此国家所以休戚一体上下亲而内外察欤

  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
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
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
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
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则削地

卷二 第 41a 页 WYG0208-0944a.png
  尚书大传诸侯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攸好德再适谓之
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一赐以车服弓矢再赐以秬鬯三赐
以虎贲号曰命诸侯

  汉书武帝纪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
(服虔曰适得其人)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
(臣瓒曰九锡备物伯者之盛礼齐桓晋文犹不能备今三进贤便受之似不然也当受进贤之一锡尚书大传
云三适谓之有功赐以车服弓矢是也)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
黜爵地毕矣

卷二 第 41b 页 WYG0208-0944b.png
  食货志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
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后汉书左雄传古者诸侯岁贡士进贤受上赏非贤贬
爵土升之司徒辨论其材

  王氏困学纪闻曰取士之制其涂有三诸侯三年一
贡士侯国之士也乡大夫兴贤能王畿之士也大司
乐教国子国之贵游子弟也

  按诸侯每岁必贡士似太数当从大传三岁一贡
卷二 第 42a 页 WYG0208-0944c.png
为是乡大夫三年一兴贤遂大夫三年一兴氓外
诸侯岂独岁岁贡之邪然即三岁一贡约略计之
有三千馀人岂能皆入大学左雄云升之司徒是
也汉志所谓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者盖司徒又论
其秀者升诸大乐正耳造士九年大成而后升诸
司马曰进士别之以射其在司马辨论官材之日


  彦升按仪礼乡饮酒礼郑目录云诸侯之乡大
卷二 第 42b 页 WYG0208-0944d.png
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者于其君以礼宾之与
之饮酒乡饮酒义孔疏云天子六乡诸侯三乡卿二
乡大夫一乡乡各有学乡学乡先生教于乡中
之人每年入学三年业成必升于君若天子乡
则升学士于天子若诸侯乡则升学士于诸侯
凡升必用正月将用升之先为乡饮酒之礼据
此则诸侯兴贤与天子之礼同其三年所贡士
即其兴于乡而升于学者也然其所谓野处而
卷二 第 43a 页 WYG0208-0945a.png
不昵者必不止于所贡之士而其国亦欲使贤
者在位能者在职也则既贡其尤异者于天子
其馀升于大学者当如天子之有造士也或遂
用为乡吏当如天子之出使长之入使治之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长乐刘氏曰语谓萃集学士定其优劣)必取
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
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句)
(去声)之于成均(句)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卷二 第 43b 页 WYG0208-0945b.png
  郑氏曰曲艺谓小技能也誓谨也皆使谨习其事又
语为后复论说也三说之中有一善则取之以有曲
艺不必尽善进等谓进于众学者又以其艺为次序
远之者不曰俊选曰郊人贱技艺俟事官之阙者以
代之天子饮酒于虞庠则郊人亦得酌于上尊以相
(徐氏曰凡饮酒之礼尊者酌于堂上之尊卑者酌于堂下之尊今郊人虽贱而酌上尊所以荣之也)
陈氏曰语于郊者论辨学士才能于郊学之中也有
贤德者则录取之有才能者则收敛之道德为先事
卷二 第 44a 页 WYG0208-0945c.png
功次之言语又次之曲艺一曲之艺小小技能若医
卜之属誓戒谨也学士中或无德无事无言之可取
而有此曲艺之人欲投试考课者皆却之使退而谨
习所能以待后此再语之时乃考评之也三而一有
者谓此曲艺之人举说三事而一事有可善者乃进
其等即于其同等之中拔而升进之也然犹必使之
于同辈中以所能高下为次序使不混其优劣也

  曲艺郑但云小技能也孔疏乃以为医卜之属后
卷二 第 44b 页 WYG0208-0945d.png
儒皆遵其说今按王制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
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贱
之也郊学之士由论秀以升此辈安得与其列窃
谓此曲艺之人亦乡所兴之能者也乡三物之教
本有六艺郑注乡大夫职曰贤有德行者能有道
艺者则今之曲艺为初时所兴之能不足于德行
者明矣盖艺而本之于德行此之谓道艺保氏养
国子以道而教之六艺是也非然者则谓之曲艺
卷二 第 45a 页 WYG0208-0946a.png
名曰郊人以其终不可与入大学也德事言三者
既一无所长故愿自贬以各试其所㛠之艺以补
事官之阙而先王亦进而序之使人以器不求备
也郊人虽贱而犹得酌上尊以相旅为其由宾兴
来耳如果为医卜之属则出乡不与士齿安得有
若此之荣哉先王之于士取之甚宽而辨之甚严
既不限其同升之路亦不淆其流品之分仁之至
义之尽也

卷二 第 45b 页 WYG0208-0946b.png
  乐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
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
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
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郑曰弦谓
鼓琴瑟也后尸居后赞礼仪此言知本者尊知末者卑孔曰北面而弦言其处卑也宗谓宗人祝谓大祝但辨
晓宗庙诏相之礼故在尸后商祝谓习商礼而为祝者但辨晓死丧摈相之礼故在主人之后皆知礼之末节
故位处卑贱也)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
卷二 第 46a 页 WYG0208-0946c.png


  庆源辅氏广曰德成而上非遗其艺也艺成而下则
局于艺者耳行成而先非废其事也事成而后则役
于事者耳本末具举精粗不废得道之全体然后可
以制礼作乐以示天下

  按乐师宗祝之属正郊特牲所谓陈其数而不知
其义者汉初有徐生善为容制氏能言铿锵鼓舞
之节即此类也先王之所以教人者莫大乎礼乐
卷二 第 46b 页 WYG0208-0946d.png
然陈其数而不知其义则名虽在学士之版而实
与执技之流相近曾何当于大学之道哉而况射
御书数之小于礼乐者哉故乡三物及师氏之教
皆先德行而后六艺苟无德行以为之本即非道
艺而谓之曲艺故下之后之李刚主大学辨业乃
云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六艺失则德行俱失上
下先后不成倒置欤

  大学翼真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