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18-A¶ 第 305a 页
* No. 718-A
四分戒本约义序
昔庚辰岁。予在杭之真寂。欲效颦圭峰。挈毗尼之要
以示晚学。卒以病阻迨今春。自鼓山来宝善。谢绝参
请。但弘唱毗尼而巳。诸人以戒本请注作新戒方便。
予曰此宿志也。故诺之。发笔于仲秋初旬。辍笔于孟
冬末旬。凡三阅月。三脱稿而后成。其中若事若义。悉
采之四分律藏。所有开遮亦悉本佛制。非敢妄以意
裁也。呜呼是书之成。乃在今日也耶。今当此乾坤鼎
革之际。草昧未宁之秋。白刃凌空。横尸遍野。居民逃
奔山谷。旦夕莫必其命。而予乃力疾作此何哉。盖以
人知世运之变其苦为甚。而不知法运之变其苦为
尤甚。世运之变苦在一时。法运之变苦在万劫。一时
之苦祸止杀身。万劫之苦祸极三途。以此较彼。岂百
千万亿能及其一哉。但人见巳然。不能见未然故。于
此则惊惶失措。于彼则怡然苟安也。予慨自天启以
来耆德凋丧。晚进日趋日下。如狂澜之莫回。且又妄
逞空见弁髦戒律。不有防之后将安极。予所以孳孳
亟亟勉成此书。未敢以世难阻也。但思行此书于今
之世。正如鼓瑟于齐王之门。不鄙而嗤之则幸矣。况
敢望其依而习之乎。虽然此亦告朔之羊也。或存或
去。是在仁者。
718-A¶ 第 305b 页 X40-0305.png

时岁次丙戌冬一阳月朔旦嗣曹洞正宗沙门元贤
题于剑津之宝善庵
* 四分戒本约义目录
* 卷一
* 戒经序
* 四波罗夷法
*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 二不定法
* 卷二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 九十波逸提法
* 卷三
* 九十波逸提之馀
* 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 卷四
* 众学法
* 七灭诤法
* 七佛偈
* 回向颂
目录(终)
718-A¶ 第 305c 页 X40-0305.png

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四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并受戒说戒。三安
居自恣等。四房舍并杂犍度等。故名四分。犍度此
云法聚。即分义也。戒本乃是初分比丘戒中。佛制
戒之语。半月众所共诵者也。其源出昙无德部。昙
无德此云法密。部主之号也。先是佛成道后三十
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斋毕。罗睺罗洗钵失手堕
地。碎为五片。佛云此表我灭度后。诸恶比丘。将我
律分为五部也。后佛灭度百年后。有优婆鞠多尊
者弟子五人。各执巳见。果分律为五部。一昙无德
部。二萨婆多部。三迦叶遗部。四弥沙塞部。五婆蹉
富罗部。其古律则摩诃僧祇也。此本传至唐凡有
四本。宣律师所遵行。乃姚秦陀施耶舍译本。此本
与律少有不同故。后有唐西太原寺僧怀素。仍于
律中撮出。俗称新律。新旧二律。莫敢低昂。请旨钦
定。二律并行。即今藏中二本是也。愚详考之。义实
无差。文有少异。今则并用二本参定。非敢妄有增
损。】
「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718-A¶ 第 306a 页 X40-0306.png

【将说戒经。先说此偈。是为说戒之序。律中全文尚
多。疑是部主昙无德所说。今省繁就要。不知何人
所删也。首二句归敬三宝。以求冥加。次二句明说
戒之本意。演宣说也。毗尼此云律。又云善治。是以
律治罪也。令正法久住者。以戒为定慧之洪基。解
脱之要道。若不得戒。虽有禅定智慧。悉成魔外故。
说戒则正法久住。不说则正法不久住也。】
「 戒如海无涯
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
众集听我说」
【此叹戒德以劝其听也。戒法广大。犹如大海无有
边涯。其可贵重。犹如珍宝。当勤求之。勿生厌倦。圣
法财即成宝也。欲守护此戒。不至丧失。则当常听
此戒。庶常得策励。而戒可护也。】
「 欲除四弃法
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
众集听我说」
【此言戒能灭罪。以劝其听也。戒若有毁犯。当常听
说戒。发露忏悔。则罪可得灭。障谓防障。言可防障
而不至于堕也。戒有五篇。今止言三者。举重以该
轻耳。】
「 毗婆尸式弃
毗舍拘留孙
拘那舍牟尼
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
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
诸贤咸共听」
【此言戒乃七佛同制。非后人妄立。故当共听也。】
「 譬如人毁足
不堪有所涉
毁戒亦如是
718-A¶ 第 306b 页 X40-0306.png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
勿令有毁损
如御入险道
失辖折轴忧
毁戒亦如是
死时怀恐惧」
【此设喻以示毁戒之害。如人毁足则不可行。毁戒
则不能生天人。欲生天人。必须护戒。况入圣道乎。
又如御入险道。失辖折轴。则险不可出。毁戒则恶
道不可出。临死时恶相现前。必堕三途。有深怀恐
惧而巳。是知戒决不可毁也。辖车轴头铁也。】
「 如人自炤镜
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
全毁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
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
净秽生安畏」
【此设喻以示说戒之益。如人炤镜则自见其好丑。
好则欣而丑则戚。说戒则自见其全毁。全则喜而
毁则忧。又如两阵共战。勇则进而怯则退。说戒则
净者安而秽者畏。喜与安有增进之意。忧与畏有
改悔之机。是说戒之益有如是也。】
「 世间王为最
众流海为最
众星月为最
众圣佛为最
一切众律中
戒经为上最
如来立禁戒
半月半月说」
【前重重诫劝巳竟。此乃较量其胜功。以结上文也。
小乘律中。以比丘戒为最故云然。由此戒为最故。
如来立此禁戒。使半月半月必说之。所以警策昏
怠。而除灭愆尤也。】
「和合僧集会(答言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有即遣出答言未受具戒者巳
718-A¶ 第 306c 页 X40-0306.png

及清净者)。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有依请具答。无答言此处无尼来请教诫)。僧
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言说戒羯磨)。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
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此羯磨轨则也。和合者。律中云。应来者来。应与欲
者与欲来。现前人得呵不呵。是名和合。反此名不
和合。集会者。律云当敷坐。打揵椎三通。尽大众俱
集一处。未受下。律中白衣沙弥。俱不许听大僧说
戒。听者得无量罪故遣之。不来下。律云。比丘若有
佛法僧事。及有病看病人。并听与欲。与欲者。听其
与人说欲也。惟除结界及鄙事不与欲。与者得罪。
其传欲人。在众中整仪白云。大德一心念。今有某
甲比丘。自说清净。无诸障法。为病因缘。如法僧事
与欲清净。一说便止。谁遣下。佛以尼众暗昧。又阙
于参访。许半月往僧中。请教诫师。其受嘱人。当于
众中整仪白云。大德僧听。某处和合比丘尼。差比
丘尼某甲。半月顶礼和合僧足。求请教诫。三说巳。
僧中应为择教诫师。作白差往。如无堪者。上座应
作略教诫法告嘱人云。明日尼来请可不时。报言
昨夜为尼遍请无堪者。然上座有敕。语诸尼众精
勤行道。谨慎莫放逸。受嘱者如法告于来尼。尼回
集众。宣上座敕巳。应合掌听受。答言顶戴奉行。礼
拜而退。若尼半月不向僧乞教诫师者犯堕。羯磨
718-A¶ 第 307a 页 X40-0307.png

之语。白月黑月者。上半月为白月。下半月为黑月。
僧时到。谓当作法之时也。忍听。谓忍许听作羯磨
也。】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诸大德谛听。善思念
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自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
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即应如实答。如是诸比
丘。在大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
语罪。故妄语者。佛说是障道法。若比丘忆念有罪。欲
求清净者当忏悔。忏悔得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此令其忆念有罪。而忏悔也。波罗提木叉此云保
解脱。谓持此戒保任得解脱也。又云别解脱。谓三
业七支。因戒防非。别别得解脱也。若有问者。谓此
三问之外。别有事当众审问者。亦当如实而答也。
不忏悔得故妄语罪者。以其自知有罪。而故覆藏。
虽未有语。亦同有罪说无罪。虚妄不实。是障道法
也。结突吉罗。】
「诸大德。我巳说戒经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上通名戒经序。下乃广说戒相。】
「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佛海边外。】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不舍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
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718-A¶ 第 307b 页 X40-0307.png

【须提那尊者。因岁饥领众。往故里乞食。其母屡劝
尊者舍道还俗。尊者再三不允。母云。汝既不还。可
为种子。使汝种不断。于时佛未制戒。尊者不知其
过。遂诺母命。乃与妻三成其事。后佛知故制。共比
丘同戒者。谓共诸比丘。同禀具戒也。不舍戒者。佛
言。比丘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舍时对三宝前。如
法三唱而舍。若狂乱心。或对狂乱人前。乃至天龙
鬼神。及不解如是语者前。俱不成舍。语而不了了
者。亦不成舍。戒羸者。戒多毁犯也。戒多毁犯。便当
勇猛忏悔。戒体复完。今又不能忏悔。则恶且日长。
必至于犯不净行矣。不净行即淫法也。乃至共畜
生者。后因一比丘林中独居。与一雌猕猴交。他比
丘伺见白佛。故兼制之。凡比丘。若犯一切男女人
非人。是道非道。有隔无隔。初入如毛头许。俱得波
罗夷罪。方便不入者。偷兰遮。若有怨家。强捉比丘
行不净行。不受乐者不犯。受乐者犯。若比丘教彼
比丘行不净行。彼比丘若作教者。偷兰遮。不作教
者。突吉罗。比丘尼犯者。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
弥尼。俱突吉罗灭𢷤。若睡眠无所觉知。及不受乐。
一切无有淫欲意者不犯。波罗夷不共住者。谓犯
者不得与清众。共一说戒。共一羯磨也。盖犯此者。
即当灭摈。若有犯不覆藏者。当退位在比丘后。沙
弥前。不同一切比丘事。不应授他人戒。不得畜沙
弥。不得受他依止。不得教诫比丘尼。当自屈意。调
718-A¶ 第 307c 页 X40-0307.png

僧位也。】
「若比丘。在聚落中。若闲静处。不与物盗心取。随不与
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
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檀尼迦尊者。为巳造屋。私取平沙王材木。事发被
摄。国法盗五钱当论死。王以比丘故。但呵而遣之。
佛知故制。凡物必人与方可取。人不与。而以盗心
取。则实盗也。随不与取法者。谓依国王不与取之
法而论罪也。凡盗取一切财物值五钱。离本处五
尺犯弃。五钱。此土值银一钱也。若减五钱偷兰遮。
若欲取而未取者。偷兰遮。若方便破坏他物。若倚
亲厚强力而取。若以言辞诳诈而取。若以咒术等
力而取。得五钱俱犯弃。若减五钱若未得。俱偷兰
遮。若为他人偷渡关税。作诸方便。皆偷兰遮。若方
便求得五钱犯弃。不得偷兰遮。方便求得减五钱。
偷兰遮。不得突吉罗。若教他人求五钱得五钱。二
俱犯弃。不得。二俱偷兰遮。若教他人求减五钱得
减五钱。二俱偷兰遮。不得。二俱突吉罗。若教人求
五钱。受教者得减五钱。二俱偷兰遮。若方便教人
求减五钱。受教者得五钱。受教者犯弃。教者偷兰
遮。若方便教人求五钱。受教者乃取异物五钱。取
者犯弃。教者偷兰遮。若方便教人求五钱。受教者
谓是使取物。无盗心取五钱。教者犯弃。受教者无
718-A¶ 第 308a 页 X40-0308.png

犯弃。教者无犯。若有主物有主疑。无主物有主疑。
无主物无主疑。取五钱。俱偷兰遮。若有主物有主
疑。无主物有主疑。无主物无主疑。取减五钱。俱突
吉罗。比丘尼犯者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俱突吉罗灭摈。若与想取。若巳物想取。若粪扫想
取。若暂取想取。若亲厚意取。无犯。】
「若比丘。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
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思惟。种种方便叹
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婆裘园诸比丘。习不净观。深厌色身。遂欲自杀。时
有勿力迦难提比丘。是外道种。持刀入园。比丘倩
断其命。以衣钵酬之。由是死者相继。居士见之讥
嫌。佛知故制。断人命者。简非人也。刀与人者。知他
欲自杀。便以刀与之。或以刀与彼。令彼行杀也。叹
誉死者。赞誉其死之善快。劝死者。劝其速死也。咄
男子下。正快劝之辞。持刀与人下。皆非自手杀。而
心实杀也。凡比丘若自杀教他杀。使禽兽杀毒药
杀。或方便坑陷。以至用水火木石等。断其命者。皆
犯弃。方便不死者。偷兰遮。若杀天龙鬼畜生能变
形者。犯偷兰遮。方便不死突吉罗。杀畜生波逸提。
方便不死者突吉罗。若人疑非人。若人作非人想。
若非人人想。若非人疑人。杀之俱偷兰遮。比丘尼
犯者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灭
718-A¶ 第 308b 页 X40-0308.png

俱无犯。】
「若比丘。实无所知。而言我得上人法。我巳入圣智胜
法。我知是。我见是。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
故。作如是说。我实不知不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
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因岁饥乞食难得。佛命随处安居。时婆裘园比丘。
𥨱作方便。希易得故。乃向居士家。说我得上人法
等。上人法犹云过人法。圣智胜法。谓声闻四果四
智之法也。我知是我见是。即指圣智胜法而言。彼
于异时下。对人发露之辞。纵能发露。犹结弃罪。除
增上慢者。因一比丘耻未得道。妄言巳得。后以精
进故。證阿罗汉果。疑前妄语犯弃。因白佛。佛为开
之。为是增上慢心故作是说。非虚诳以希利养者
比也。凡比丘向人。说得上人法等语。前人知者。波
罗夷。前人不知者。偷兰遮。若以手印。若书信。若遣
使。若作相。彼知者波罗夷。不知者偷兰遮。若实得
道。向不同意人说。突吉罗。比丘尼犯者波罗夷。式
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灭摈。若实得向同
意人说。若向人说诸法。而不言我得。不犯。】
「诸大德。我巳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波罗夷
法。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前。后亦如是。比丘得波罗
夷法。不应共住。」
【如前谓如半月前犯者。皆波罗夷不共住。后亦如
718-A¶ 第 308c 页 X40-0308.png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
来。」
【僧伽此云众。婆尸沙此云残。犯此罪者。巳几于弃。
如人为他所斫。而未断咽喉。仅存残生理。宜速救
也。】
「若比丘。故弄阴出精。除梦中。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欲心炽盛。乃弄阴失精。佛知故制。后有
一比丘。梦中失精。疑犯此戒白佛。佛为除之。凡弄
阴未失精者。偷兰遮。若比丘教他失精。教者偷兰
遮。若不失突吉罗。若教馀人。失不失俱突吉罗。比
丘尼犯者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
罗。若不弄而自失者。不犯。】
「若比丘。淫欲意与女人身相触。若捉手。若捉发。若触
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于房门外。伺诸女人至。引入看房。遂与
身相摩触。佛知故制。若捉手下。皆身相触也。与一
切女人身相触。一触一僧残。若以衣服等触其身
分。偷兰遮。若以衣服触衣服者。突吉罗。若与天女。
阿修罗女。鬼神女。龙女。畜生女。能变形者相触。皆
偷兰遮。畜生女不能变形者突吉罗。若与男子相
触突吉罗。若与二形相触。偷兰遮。若人女非人女
718-A¶ 第 309a 页 X40-0309.png

尼犯者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
若误相触。无淫欲意。不犯。】
「若比丘。淫欲意。与女人粗恶淫欲语。随粗恶淫欲语。
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因佛制不得相触。乃引女人入房。向彼
说粗恶淫欲语。佛知故制。随其语之多少。了了者。
一语一僧残。不了了者。偷兰遮。若其语在二道之
外。不甚粗恶者。偷兰遮。若天女。修罗女。鬼神女。龙
女。畜生女。能变形者。及二形黄门。向说粗恶语。彼
知者偷兰遮。不知者突吉罗。若作手印。若书信。若
遣使。若现相。彼知者偷兰遮。不知者突吉罗。向畜
生不能变形者。说粗恶语。突吉罗。向男子说粗恶
语。突吉罗。人女疑非人女。人女作非人女想。非人
女作人女想。非人女疑是人女。俱偷兰遮。比丘尼
犯者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若
向女人说言女身不净等。不犯。】
「若比丘。淫欲意。于女人前。自叹身言。大妹。我修梵行
持戒精进。修善法。可持淫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
一最。如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因佛制。不得向女人说粗恶淫欲语。乃
向诸女人。自叹誉其身之德。索欲供养。佛知故制。
若向女人叹身索欲语。了了者。一语一僧残。不了
了偷兰遮。若叹身索供养。而不索欲者。若除二道
718-A¶ 第 309b 页 X40-0309.png

使。若现相。彼知者僧残。不知者偷兰遮。若天女修
罗女。乃至畜生女能变形者。向说而了了者。偷兰
遮。不了了者突吉罗。若手印等。彼知者偷兰遮。不
知者突吉罗。向畜生不能变形者叹身。突吉罗。向
男子叹身突吉罗。若人女疑非人女。若人女作非
人女想。非人女作人女想。非人女疑人女。俱偷兰
遮。比丘尼犯者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
突吉罗。】
「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若
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顷。僧伽婆尸沙。」
【罗阅城。有比丘迦罗。善知俗法。尝为人作媒嫁。城
中居士便言。释子善为媒嫁。比丘白佛。佛为制戒
若比丘自受语。自往彼语。还报者僧残。往彼语而
不还报者。偷兰遮。若闻语往彼说还报者僧残。不
还报偷兰遮。若作书遣使指印现相往来。皆同罪。
若与语而不受。便往彼说还报。偷兰遮。若受语不
往彼语不还报。突吉罗。若不受语往说不还报。突
吉罗。其还报语。若言巳嫁与他。若言至馀处。若言
死。若言贼将去。若言无。一切偷兰遮。若言癞病。若
言痈病。若言白癞乾消颠狂。若言痔道有疮。及脓
出不断。一切僧残。若比丘。一反媒嫁人女僧残。随
媒嫁多少。说而了了者。一一僧残。若不了了。偷兰
遮。媒嫁畜生突吉罗。媒嫁男突吉罗。若比丘持他
718-A¶ 第 309c 页 X40-0309.png

比丘尼罪同。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不犯
者。若夫妇离别为还合。若为父母疾患。若系在狱
看书持往。若为信心居士病。若系在狱看书持往。
若为佛法僧塔。若为病比丘。看书持往。无犯。】
「若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当应量作。是中量者。
长佛十二磔手。内广七磔手。应将馀比丘往看处所。
彼比丘当指示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处
妨处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不将馀比丘往看处所。
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佛在耆阇崛山。听诸比丘自作屋。有一比丘。大作
屋。繁索信施。施主讥避。又一比丘为自作屋。手砍
大树。彼树神念。树被砍。子孙无依。欲打比丘。又恐
得罪。来白佛。佛叹言善哉。若打持戒比丘。获罪无
量。今恒河边有一大树。名娑罗。其神始命终。汝可
速往居止。佛因制戒。盖无主则必乞之于人。自为
巳则非为广众。岂可广索财物。而过量作屋哉。磔
者张手一跨也。佛一磔手。准今尺一尺六寸。将馀
比丘者。将馀知法比丘也。彼比丘。即知法者也。难
处。谓狮子虎狼盗贼。恶国界恶国王。下至虫蚁多
处是也。妨处。谓有妨碍之处。如田园屋宅。道路丘
墓等。及尼庵酒肆。王臣外道。往来游戏等处是也。
若比丘下结罪。不将馀比丘。指示造屋。是一僧残。
过量作是一僧残。有难有妨处。二突吉罗。作而未
718-A¶ 第 310a 页 X40-0310.png

二突吉罗。教人作而未成者。二偷兰遮。二突吉罗。
为他人作成者。二偷兰遮。二突吉罗。作而未竟者。
四突吉罗。比丘尼犯者偷兰遮。式叉摩那等。俱突
吉罗。若作佛殿讲堂。及为广众。作过量者。不犯。】
「若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巳作。应将馀比丘往看处
所。彼比丘应指示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若比丘有难
处妨处。作大房。有主为巳作。不将馀比丘往看处所
者。僧伽婆尸沙。」
【因阐陀尊者。与优填王友善。王欲为作大房。近拘
睒弥城。有尼拘律神树。行人车马往来皆止息其
下。尊者往伐作屋。人皆讥嫌。佛知故制。作大房。出
施主意过量作无犯。但当请僧指授处所。无难与
妨可也。此中无僧指授。是一僧残。有难有妨。是二
突吉罗。作而未成。一偷兰遮。二突吉罗。若教人作
成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未成者。一偷兰遮。二突吉
罗。为他作者。一偷兰遮。二突吉罗。作而未成者。三
突吉罗。比丘尼犯者偷兰遮。式叉摩那沙弥沙弥
尼。俱突吉罗。若王自作者。不犯。】
「若比丘。以嗔恚所覆故。非波罗夷比丘。以无根波罗
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知此
事无根说。我嗔恚故作是语。若比丘作是语者。僧伽
婆尸沙。」
【沓婆摩子尊者。为众知卧具房舍器物。及次第差
718-A¶ 第 310b 页 X40-0310.png

具。次日差受食。又得恶食便生嗔恚。谓尊者有爱
憎心。托妹慈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谤。佛差僧诘
实。因制戒。无根者。无见根。无闻根。无疑根也。三者
俱无。而妄以波罗夷谤。说而了了者僧残。不了了
者偷兰遮。若手印书信遣使作相等。彼知者僧残。
不知者偷兰遮。除四重外。以非法谤者。结罪亦同。
若谤比丘尼僧残。谤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
吉罗。比丘尼犯者僧残。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
突吉罗。】
「若比丘。以嗔恚故。于异分中取片。非波罗夷比丘。以
无根波罗夷法谤。欲坏彼清净行。彼于异时。若问若
不问。知是异分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嗔恚故作是
语。作是语者。僧伽婆尸沙。」
【即前慈地比丘事。僧以无根治罪。后在耆阇崛山
下。见二羊相交。自言羝羊是沓婆摩子。母羊是慈
比丘尼。遂复谤言。亲见其事。非无根也。佛审实因
制戒。异分犹云他分。言非彼亲分也。凡同姓同名
同貌。而实非者。皆名异分。取片者。于他分中取少
分以生谤也。结罪同上。】
「若比丘。欲坏和合僧。方便受坏和合僧法。坚持不舍。
彼比丘。应谏是比丘言。大德莫坏和合僧。莫方便坏
和合僧。莫受坏和合僧法坚持不舍。大德应与僧和
合。欢喜无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有增益
718-A¶ 第 310c 页 X40-0310.png

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提婆达多。欲杀佛而未能。乃作坏僧法。以诱众从
巳。佛因制戒。初句欲坏和合僧。出其本意也。方便
受坏和合僧法。言受方便坏僧之法也。方便坏和
合僧法。提婆凡有五事。一尽形乞食。二尽形著粪
扫衣。三尽形露坐。四尽形不食酥盐。五尽形不食
鱼肉。此五法似善。而心在坏和合僧。则矫诈也。又
凡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乃至
别设因缘。破散僧众者。皆坏和合僧法也。三谏不
舍者僧残。以欲坏未坏故。若果坏。则罪同七逆。非
止此也。然亦须白四羯磨。作白竟舍者。一偷兰遮。
一羯磨舍者。二偷兰遮。二羯磨舍者。三偷兰遮。三
羯磨竟僧残。若初白未竟舍者。突吉罗。一切未白
时。方便欲坏和合僧等。皆突吉罗。若僧为作羯磨
时。有比丘教莫舍者。偷兰遮。未羯磨时。教莫舍者。
突吉罗。馀四众人教者。尽突吉罗。比丘尼犯者僧
残。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俱突吉罗。若破非法非
律一切恶友。不犯。】
「若比丘。有馀伴党。若一若二若三。乃至无数。彼比丘
语是比丘言。大德莫谏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语律语。
此比丘所说我等喜乐。我等忍可。彼比丘应谏是比
丘言。大德莫作是说。言此比丘是法语律语。此比丘
所说我等喜乐。我等忍可。何以故。此比丘。非法语。非
718-A¶ 第 311a 页 X40-0311.png

与僧和合。欢喜不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于佛法中。
有增益安乐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
应三谏。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提婆馀党有四。一名三文陀达多。二名骞荼达婆。
三名拘婆离。四名迦留罗提舍。此其党之上首也。
从亦应多。前提婆欲坏和合僧。而清众屡谏。此邪
党助其所坏。反谏清众。言莫呵提婆达多。佛闻故
制。彼比丘下。乃邪党谏清众之辞。此比丘指提婆
也。彼比丘应谏下。乃清众转谏邪党之辞。莫欲坏
和合僧。出其意也。汝等下。劝其和合也。是比丘下。
结罪。白四羯磨舍不舍。结罪同上。馀结罪亦同上。】
「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
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
闻。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是比丘语彼比丘言。
大德。今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
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诸比丘谏言。大德莫作是语。言
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
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大德行
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
彼比丘应三谏。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
沙。」
【起自阿湿婆富那婆娑二比丘。在羁连村舍住。行
恶行污他家。自种花木灌溉。摘华作鬘。持送与人。
718-A¶ 第 311b 页 X40-0311.png

行动之际。全无威仪。俗皆喜乐。有清净比丘。具威
仪者。至彼乞食。反不得食。回白佛。佛乃差目犍连
舍利弗。领众往与作摈羯磨。二比丘言。僧有爱恚。
二尊者回白佛。佛更遥呵制戒。行恶行。即上种花
木等。污他家有四。一依家污家。谓比丘向人家得
物。与一家不与一家。与者喜。不与者嗔。二依利养
污家。谓比丘如法所得利养。与一家不与一家。与
者喜。不与者嗔。三依亲友污家。谓比丘与王臣友
善。护一家不护一家。护者喜。不护者嗔。四依僧寺
污家。谓比丘取僧物。与一家不与一家。与者喜。不
与者嗔。诸比丘当语下。谏而驱之也。是比丘下。乃
犯戒者自遮之辞。有爱故不驱。有恚故强驱。有怖
故不敢驱。有痴故不知当驱不当驱。所以犯罪同。
而驱不驱有异也。诸比丘谏言下。證入其罪也。是
比丘下结罪。白四羯磨。舍与不舍。结罪同上。馀结
罪亦同上。若为三宝常住。种花木作供养等。不犯。】
「若比丘。恶性不受谏语。于戒法中。诸比丘如法谏巳。
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
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诸大德且止。莫谏我。彼比
丘谏是比丘言。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自身当受谏
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谏大德。如是
佛弟子众等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
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乃至三谏
718-A¶ 第 311c 页 X40-0311.png

【起自阐陀尊者恶性不受戒。若有谏者。便言大德
莫谏我。我应教汝。且云。我是圣主得正觉故。佛知
故制。言诸大德下。正不受谏之辞。彼比丘谏下。乃
诸比丘正谏之辞。是比丘下结罪。白四羯磨舍不
舍结罪同上。馀结罪亦同上。若彼言非法非律。则
不受谏者。不犯。】
「诸大德。我巳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馀至
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
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竟。应
与出罪。当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二
十众。是比丘罪不得除。诸比丘亦可呵。此是时。」
【此总结前罪也。前九戒初犯即得僧残。后四戒必
三谏不舍。方得僧残。波利婆沙。此云别住。谓诸比
丘。不与同僧事同起止也。犯罪者若覆藏。当随其
覆藏之日多少。强罚行别住法。行别住竟。与六夜
摩那埵。摩那埵此云意喜。谓别住竟罪将出。欢喜
行此行也。又云极苦卑劣行。谓当于晨朝。酒扫佛
塔僧院。洗僧大小便处。又不得与欲。不得受他人
欲。不得比丘前后行。不得受一切人礼拜。不得与
人说法论义等。应持破旧衣钵。应当礼拜。大僧云。
大德某甲。犯某僧伽婆尸沙。望大德与某甲出罪。
行六夜竟。应与二十僧中出罪。若少一人。罪不得
出。僧亦得呵也。若犯而不覆藏者。直与六夜摩那
718-A¶ 第 312a 页 X40-0312.png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不定者。于三法中不定治。当审实其罪也。】
「若比丘。共女人独在静处。覆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
语。有住信优婆夷。于三法中。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
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
三法中。应一一法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
逸提。如住信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
定法。」
【迦留陀夷。未出家时。与亲友妇斋优婆夷通。既出
家。犹与往来。一日往其家。于屏处同坐。说非法语。
有住信优婆夷。窥见白佛故制。静处谓无人处。覆
处谓弗现露处。无人且弗现露。是可作淫处也。住
信者。谓住于信实。不妄语也。若者不定之辞。于三
法中。随住信者。实举其犯罪之相。俟知律者。定罪
也。于中行淫者犯弃。说非法语者犯僧残。但同坐
而无前二者犯堕。是坐比丘下。乃犯者领罪之语。
若比丘一一自言。当如自言治。若比丘不一一自
言。当用觅罪相毗尼治。若比丘先在屏处坐。女人
来问讯礼拜者不犯。但当速遣出。若同坐者。亦犯
堕。】
「若比丘。共女人在现露处。不可作淫处坐。说粗恶语。
718-A¶ 第 312b 页 X40-0312.png

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二法中。一一
法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优婆夷所说。
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此条犯者举者皆同前人。但在不可作淫之处故。
无波罗夷。止随二法治也。】
「诸大德。我巳说二不定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