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714-F¶
714-F¶ 第 74b 页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一
大宋馀杭沙门 元照 述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四(上从九十初终戒本末)

【疏】终南太一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疏】就九十中先以义求后随相解。

【疏】初别料简七门分之一配三业二约自他三明遮
性四论持犯五简僧尼六关诸部七辨任运。

【疏】初配三业者九十一篇三十一戒在身成犯二十
一戒在语成犯三十八戒通于身语。」

【九十单提义门有七初门总配中标云三业而但
列身语者以意业通故。】
714-F¶ 第 74c 页 X40-0074.png

「【疏】就初三十一戒中何者是邪作偈记之法事单历
女未强脱覆作屏施别过非残不外坐屏露四三军
酒水击半白二随打搏宫。」

【次科身犯中法事单历者此句通指诸偈以双持
双犯法事兼有此下偈括不可双标故女(与女宿)
(与未受宿)强(强敷卧具)脱(坐脱脚床)覆(覆屋过三)作(与尼作衣)屏(与尼屏坐)施(施
食处过受)别(别众)过(过三钵食)非(非时食)残(残宿食)不(不受食)外(与外道食)
坐(食家强坐)屏(屏与女坐)露(与女露坐)四(过四月受药)三军(一往观军陈二军中
过限三观军合战)酒(饮酒)水(水中戏)击(击枥他)半(半月洗浴)白(白色三衣)二
(一随举比丘二随摈沙弥)(打比丘)(搏比丘)(突入王宫)。】

「【疏】有二十一戒口业犯而非身故偈记言故毁两同
说道女异嫌尼讥法恐怖疑发起欲拒毗同欲无根
谤二十一语持。」

【次语犯中初科故(故妄语)毁(毁些)两(两舌)同(与未具人同诵)说(说粗
罪)道(实道得)(与女说法过限)(妄作异语)(嫌骂知事)(辄教尼)(讥教
尼人)
(与尼说法至暮)恐怖(怖比丘)(疑恼比丘)发起(发举四诤)(说欲不障
道)
(拒劝学)(毁毗尼)(同羯磨后悔)(与欲巳后悔)无根谤(僧残
法谤)二下一句总结。】
714-F¶ 第 75a 页 X40-0075.png

「【疏】昔云小年与受是口业犯今解不尔律结和尚不
是戒师当时和尚默坐众中未曾有语故知解非律
结僧吉师提者此在自身作业假他语也如后为道。」

【次斥非中初牒古解今下正斥初约义斥非律下
示今所判指如后者文见次科。】

「【疏】三就通身语又分为二有三十一戒语家作业共
身心犯后有七戒语家止业共身心犯。

【疏】就前分三。

【疏】初有十九戒自语作业假他身犯偈云掘坏牵用
劝然藏饮杀驱与衣捉落宝高床七戒俱。」

【三通身语中初段十九戒中初科掘(掘地)坏(坏生)牵(牵他
出房)用(用虫水)劝(劝足食)然(露地然火)藏(藏他衣钵)饮(饮虫水)杀(杀畜生)
驱(驱他出聚)与衣(与尼衣)捉落宝(捉宝因拾遗故)高床七戒俱(一高
脚二兜罗绵褥三牙角针筒四过量坐具五覆疮衣六雨浴衣七与佛衣等俱谓同也)。】

「【疏】此一段戒若论自业唯身心犯属初门中今据教
人成自犯义如前教人掘地言了未结必假前身掘
地坏生教者方犯故云自语作业假他身也不同妄
语无别事故言了即结馀者例知。」

【简辨中由此诸戒自作教他二俱成犯故涉前后
初明属前今下次明属后初引掘坏以明不下简
异单语馀下指例即馀诸戒也。】

「【疏】若尔如诳他言了未结要待前闻闻即身业答今
取运为造作别名身业不取闻知通名身业。」

【释难中以妄语成犯事同假他故蹑为难答中造
714-F¶ 第 75b 页 X40-0075.png
作事异如掘坏等名身家别业五根触对事用未
彰名身通业。】

「【疏】中有七戒自语作业假自他身如与期行要先共
期后身同路越界方犯偈言屏露二处敷四期索美食。」

【次七戒中初示业相后以偈束屏露二敷亦约先
语教人前人为敷我身舍去四期(一期尼行二尼同船三期贼行
四期女行)索美食先以语索前人施与我食方犯。】

「【疏】后有五戒自身作业假他口成如啖叹食假尼口
叹身业咽犯馀者例同偈言赞谏及二听与年不满
五且如违谏亦有言拒今就一相知别有义。」

【后五戒中初示相次偈括赞(食尼赞食他叹我食故)谏(不受谏他
谏我拒故)二听(一屏听四诤二不摄耳听戒并由他说故)与年不满(和尚默坐犯假
他羯磨成)且下别简谏戒若取言拒应在语业今明不
受多就身论故云一相。】

「【疏】大分第二次有七戒语家止业共身心犯偈言覆
背足非时家真不与欲。」

【第二语止七戒并有教法由口不作身违成犯故
也偈中覆(覆粗罪)背(展转食)足(足食)非时(非时入聚)家(食前食后至他
家)真(真实施)不与欲(不与欲起去)。】

「【疏】覆藏一戒诸解不定伽母云意业成犯此就本为
言也善见云身心犯者由见闻他犯怀覆不说此通
口业未可取分今云闻过言陈本自无罪止口不露
意怀覆故身为过本故两取之。」

【别释中先引诸解伽母就意意即是通犯相难显
714-F¶ 第 75c 页 X40-0075.png
不可全用见论身心通别齐举见闻是身怀覆即
心据云不说即是口止故通口业但文不标显故
未可分今下判定即通三业舍通就别指归身语
结属当科故云两取意在其中不言可鉴。】

「【疏】次解第二自作教人约犯差别。

【疏】有十二戒教人同犯馀即是轻偈云掘坏牵用劝
恐然藏杀饮无根捉落宝自作教他同此十二戒但
使教人纵不为巳作即同犯。」

【二自作教人初十二戒馀即轻者无教人同犯故
偈词对前寻之可解。】

「【疏】更有十戒教人不为巳无问心之轻重但得小罪
其相如何偈云屏露与尼衣高床下七戒此之十戒
教比丘作若为巳者能教犯提受使犯吉若不为巳
受使犯提能教犯吉。」

【次十戒中互通轻重所以前标不为巳者且欲对
上示不同故其相下列示屏露即二敷也此下正
明能所互犯轻重。】

「【疏】约义以求统通九十义犹不尽如有打搏自他同
714-F¶ 第 76a 页 X40-0076.png
恼何不同犯岂唯小谤饮虫水等伹是文无义决则
齐何得不有故知未尽。」

【义求中上是约文文则局数今此据义义求则通
故云不尽文举打搏馀可自寻。】

「【疏】次解第三遮性义者。

【疏】有三十戒性与理违悔犯事净集业未遣要倾我
倒苦根方止馀六十戒但有事违不无讥丑故违教网。」

【三明遮性通简中初明性戒性通三性善恶无记
今此局恶故云违理于此须明化制两教犯忏不
同犯化违理毁制违事比丘犯性理事俱违依律
行悔伹翻违事故云事净违理犹存故云集业未
遣若准忏篇修三种理观亦能破业今从究竟而
论故云要倾我倒即须破惑入圣巳去惑能起业
业能生报故曰苦根馀下次明遮戒此单犯制于
理无违伹依律忏以事翻事无不净矣。】

「【疏】广解遮性如上巳陈今直数之知异便止性恶偈
言故毁两说异嫌强牵用讥谏驱恐覆疑畜饮发说
随随拒毁同欲不屏打搏无。」

【次括示中初指广如上陈者即僧残义门今下正
示偈中下说(说欲不障)同(同羯磨后悔)欲(与欲后悔)不(不与欲去)屏(屏听
四诤)无(无根僧残谤)。】

「【疏】次解第四持犯方轨。

【疏】就有十二戒具二持犯何者是邪例有七阶初有
羯磨故得说罪教尼二受功德衣故得背请别食三
714-F¶ 第 76b 页 X40-0076.png
有嘱法故得非时前后入他家四作馀食故无足食
劝足五作口法故七日尽形无残宿不受上列五阶
十罪也十一净施问主著十二僧事与欲起。」

【四明持犯双持中初科诸戒事别法同故合为七
问德衣开五利何独背别得为作持答前篇长离
自有净施羯磨此中入聚别有白法此三长开德
衣时短舍短从长以明双持背别二戒无别开法
故取德衣为作持也若尔前三得用德衣为作持
否答若用德衣则废本法故知三戒并兼两法就
本从长故所不列。】

「【疏】此等诸戒并有教开顺作无违名作持止口不作
名止犯身违事合名作犯此止作两犯体一名异古
人云止法止事名为止持故知二持名体各别。」

【次科古解中前列三行欲显同是造作所成后独
出止持欲明守戒非造作故两犯体一名异者彼
谓作犯义兼止犯止作名殊业思体一无别二犯
前亦古义后方标者欲彰止持最为非故止法止
事者彼谓法事都无所为名止持行作持是运造
止持即不为故名体别也问如昔所明义有何失
答彼伹解止都不识持持既成善善即是业业不
自有必假行成行即行心无非造作若都不作但
是无记焉能成业故知古解于理大乖是以疏家
篇篇提破讲学临此须善思之。】

「【疏】今解不然如上广列持犯约教随戒彰相具二持
714-F¶ 第 76c 页 X40-0076.png
犯如有羯磨说粗罪是作持不违教说名止持无教
辄说是作犯抑教不求名止犯据此为相可不明邪
馀可例知。」

【今解中四行并据造作为言指如上者即僧残中
持犯约教者示其源也随戒彰相者双单别也如
下略示名体二持二犯一一皆别举一例诸自馀
准说抑谓抑塞不求即不乞羯磨。】

「【疏】若忏罪时但依戒悔二犯据法不在悔收止学无
知别制别忏。」

【明忏中上既异古二犯体别须明行忏开合之相
初明本犯二下次示止犯言二犯者谓双犯中止
犯罪也或可悔法中不收此罪既是别制故须别
忏言别制者以更重增无知罪故。】

「【疏】如昔解云七日等药加二受竟防无非时名作持
今解不然七日无法非时得食本无限约由作口法过
限故有非时此乃口生非时何得口防非时故知无也。」

【斥七日中初引古解七日等者等取尽形彼谓加
口法巳非时得服故次示今解又二初明非时本
开暂服则知口法不防非时由下次明过限能生
非时则知口法非是能防故知无者谓无防义也。】

「【疏】覆藏昔解为作持亦非义也颇有顺教覆得说无
罪邪如非时入村依教作与本入村时无别故说为
作持。」

【斥覆藏中初示非彼谓发露即是作持颇下反诘
714-F¶ 第 77a 页 X40-0077.png
若许覆藏说而无罪可名作持然无此理故不可
立如下引前比显前十二戒若本无法则成于犯
由开作法故名为持覆藏不尔相比可知。】

「【疏】问教人掘地开知净语岂非作持答上之十二顺
教身作故号作持知净语者但开教人无有自作不
名作持。」

【释妨中知净开法相似作持故须简别答文易解。】

「【疏】次有二戒作持止犯覆藏不摄是也馀七十六并
是止持。」

【次单持中初明二戒作持止犯由不露不听而成
犯故问此明覆藏与古何异答古从法说判在双
持今就事论止在单摄语同义别文中自明馀下
次指馀戒止持作犯可知。】

「【疏】作便有犯作持作犯上篇广张今明止犯止持。」

【三广分品位标中指上篇者即前总义及僧残义
门中。】

「【疏】言止持者谓佛制教令学行之我依修学于境无
犯然根机利钝不可齐准至于万境由迷疑网故以
诸九定品优劣且分三位。」

【止持标叙中初示立教之源我下明为学之本然
下生起品位言诸九者据通为言若法若事不出
可学不可学二九句法就戒别论双持犯者法事
两别则有四九单法单事但有二九止犯加八唯
收不学教行之罪言优劣者持门则识优疑次不
714-F¶ 第 77b 页 X40-0077.png
识最劣犯门反之。】

「【疏】上品一句识法识犯如德衣加受功用须知名识
法也如有违越或吉或提开合衣药定罪多少名识
犯也馀相例解不能具出由本戒无失复不愚学识
达皎然名为上品持律。」

【上品中初标句如德衣下举前背别开法委释其
(有改作得衣乃将白色三衣加法以释且白色不得加受又非双持)言加受者谓
作羯磨人别三受功用须知者钞云能感多衣衣
无败坏又云以众僧同受此衣便招五利功德如
有违越者谓受德衣有多制法一应时节须安居
竟二简衣体制造合法三简受人唯须当界前安
居具三衣人四简持人须具五德等一事乖法受
则不成既不成受妄开背别一一戒下各有提吉
之罪重轻不定故云或也开合衣药谓背请戒或
单衣食请为开或兼衣食请为合有背不背如后
自明定罪多少谓二戒下有方便根本重轻等相
亦如后说馀下指十一戒由下结位。】

「【疏】中位有四初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犯三疑法识
犯四不识法识犯识同前解言疑法者谓受德衣用
法有四疑一二三不能通决言不识法者迷昏不学
任物牵行是非由他自无尺寸于犯疑闇例此可知
然于一事由带一识故判以为中品持律。」

【中品分三初列句识同下牒解有三初识指前疑
中言四法者一和僧单白法二差持衣人白二法
714-F¶ 第 77c 页 X40-0077.png
三正受衣法四出德衣单白法不识中任物牵行
如盲人也自无尺寸不能度量也学者明教教即
目尺有目则能见险夷有尺则不迷长短后生闻
此犹不省耶于下次例迷犯谓于犯上有疑不识
准上释之闇即不识然下三结位一事合云一法
或可事名是通存亦无失。】

「【疏】下品四句初疑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
疑犯四法犯俱不识此全昏学无境有识故判以为
下品持律。」

【下品列句结位可知。】

「【疏】问既愚不学如何名持答非犯本戒名为止持伹
于教相止心修学望于过境带不学迷。」

【释疑中非犯本戒谓望根本无犯名持不学无知
枝条是犯又应问曰枝条有犯岂合名持答罪归
教行止犯所收持门但据根本净耳。】

「【疏】上品明人故无罪失中品有四各带迷疑即有八
罪罪名如上下位四句句别四罪迷于法犯具不学
迷即十六罪亦如上解。」

【示罪中两指如上即前诸篇上品无罪中品四句
不学四吉无知二疑吉二不识提共八罪也下品
不学八吉无知四疑吉四不识提即十六罪此门
总二十四罪十八吉六提也。】

「【疏】次解止犯九句谓于教行明昧修学人根不同得
为九句有立八句者今解翻解明止犯唯八不得立
714-F¶ 第 78a 页 X40-0078.png
九既迷教行无法犯两识也翻修明止犯托相具九
如九十中不作教法辄行辄食辄语辄取望不作法
名止随作即违名犯。」

【次明止犯叙立中初标叙立意有下次示古解古
师八句除识法识犯唯收不学止犯今师八九双
立则收两种止犯今下后出正解翻解即不学无
知罪所谓教行止犯也翻修即诸作持戒相翻罪
所谓事法止犯也翻解中初定句既下明无下品
之意约迷论犯识则非迷若尔后九句中何得存
之答彼有根本故不同也翻修中初定句言托相
者即诸戒相如下举戒以示四辄者总前十二戒
辄行有三(二入村不与欲)辄食六(背别二足残宿不受)辄语二(说罪教尼)
辄取一(不问主)随作谓造事即违谓违法此示二犯
同时不妨体别。】

「【疏】然识教相无有愚迷此下位一句中品四句如上
所列各有二罪故合八也上位有四初不识法不识
犯二不识法疑犯三疑法不识犯四法犯俱疑也句
各四罪兼于学迷故十六也。」

【正列中三品可数而知言学迷者学即不学迷即
无知通收疑不识也。】

「【疏】犯门解义罪多为上翻持中可以知也顺持解犯
何为不得恐多诵文自昏觉慧故倒动之心若明了
乱亦无苦如鸟群飞自分牝牡也。」

【明倒中初正明翻持中者持门解义无罪为上又
714-F¶ 第 78b 页 X40-0078.png
复犯门列句从重至轻故上品以二不识为初句与
持相反对上可知顺下次出倒列之意牝牡即雌雄。】

「【疏】次解第五僧尼不同。

【疏】九十戒中六十九戒僧尼同犯故尼律中单列戒
本辨相同僧文不繁也。」

【第五僧尼同犯中初示数尼有一百七十八提今
且约僧数对明同异故下引證尼律即尼戒本同
僧犯者缘起广解例皆略之为省文故。】

「【疏】有二十一戒与尼不同有三种例。

【疏】初有无不同有三谓辄教诫尼说法至暮讥诃教
诫尼非师位次第即无。」

【次明不同初有无中此三僧中相因而制尼是下
位无教僧义后二因无故云次第无也。】

「【疏】就中轻重不同有十三戒偈言作衣持屏坐三期
受赞食劝足美牙角过量覆三衣论其罪相至文当解。」

【次轻重中作衣(与尼作衣)(持衣与尼有云兜罗[帛*糸]者非彼是同犯故)屏坐
(与尼屏坐)三期(一期尼行二期同船三期女行)受赞食(食尼赞食)劝足(可知)
(索美食疏云此吉罗者结不同罪实犯提舍)牙角(针简)过量(尼师坛)(覆疮衣)
三衣(佛衣等量)巳上并僧提尼吉。】

「【疏】后有五戒犯同缘异偈云背请足外道小年雨浴
衣皆谓犯罪即齐开缘有异故尼律中别立戒本至
文更出。」

【三缘异中背请足食下戒本中并云尼吉疏云作
不同戒耳尼中二戒合制故戒本云先受请若足
714-F¶ 第 78c 页 X40-0078.png
食巳后食者提(此谓离合异)外道者尼中白衣男子亦
犯僧则开之彼戒本云自手持食与白衣外道者
(此通局异)小年者尼中十八童女增二年学法僧则
不尔戒本云不与二岁学戒满二十便与受具提
(此即有无不同)雨浴衣过量虽同用则有别僧开夏月尼
听常用(开用长短不同)。】

「【疏】敢依律例更有义求如牵出房春冬僧尼同犯若
是夏房尼提僧吉二毁呰中尼通两众僧即轻重三
覆藏中僧罪二阶尼即三品有此诸异何得不知。」

【义求中前是据文此出自见故云敢依律例即上
三别牵即缘异毁即轻重覆即有无牵出中僧有
三时分房夏房入巳定不须避上座牵稀故轻尼
提者尼律云安居中受安居巳乃至随作方便出
门一一提(应是女人报弱依处须定牵出恼重故也)毁呰中尼毁本众
及僧并提故云通两众僧则同类提四众吉故云
轻重覆藏僧覆上二篇提下三吉故云二阶尼加
一夷故云三品有下结告。】

「【疏】次解第六诸部不同。

【疏】十诵九十一堕无此不受谏戒别立不敬说法人
戒说戒时轻僧浪语戒似此触恼而彼自有不随问
答戒。」

【六诸部中若论大数解脱鼻奈与四分同十诵与
五分同僧祇独异初十诵无一有二异浪语谓谑
浪也似下简辨不随问答即是触恼明知浪语别
714-F¶ 第 79a 页 X40-0079.png
自立耳。】

「【疏】五分九十一堕中无此不受谏用虫水饮虫水合
为一戒别立入尼寺辄说法二轻三师三回僧物与
别人。」

【五分少二有三别辄说法者简非教授回与别人
简非入巳。】

「【疏】僧祇九十二堕中无此不受谏恐怖二戒别立为
尼说法回僧物与别人不舍净三衣轻众僧四戒又
离馀语别立触恼戒。」

【僧祇中无二有四别上二同前五分不舍净者彼
律凡物说净巳欲取用者须作舍法云此衣净施
与某甲某甲于我不计意今还舍不舍作三衣提
入塔僧用吉又离馀语者寻彼戒本及以广律大
同四分止是一戒若云离者不合大数则应九十
三也(有本因改为三误也)此意末详以俟来者。】

「【疏】解脱九十堕无此馀语与尼屏坐共羯磨后悔三
戒别有在尼寺辄说法回僧物与别人不敬三戒也。」

【解脱有三别同前五分。】

「【疏】鼻奈耶九十中有五不同因六群共十七群诤故
立戒本瞋恚者提六群挠扰故结戒云若击动使瞋
者提因俭请一二人多往恼乱戒本云不请强去者
提下开僧事病及作衣若比丘先至请家弄小儿者
提高声乱人者提。」

【鼻奈五戒全异诸部在文可见挠奴巧反亦优乱
714-F¶ 第 79b 页 X40-0079.png
也前四名殊实唯六别一不敬说法(十诵)二轻僧(十诵
僧祇)三入尼寺说法(五分僧祇解脱)四轻师(五分解脱)五回僧物
与别人(五分僧祇解脱)六不舍净(僧祇)。】

「【疏】此列非为繁文欲显教有同异多少耳岂唯上列
更应有在。」

【结略中初明列意岂下示未尽谓前所出且据见
者律论浩博疑有所遗故云更有。】

「【疏】次解第七沙弥任运义如初篇即上第二教人门
中二十二戒未受令作受巳犯者三性之中任运感业。」

【七任运中初指义即下配戒未下示相羯磨未竟
事成但吉法终缘辨罪戒俱成小大虽殊因果不别。】

「【疏】若依光师初作义疏九条想料当时未必而别据
今托相不无此义。」

【次引古中标云当时者谓结集时也托相者即戒
文也。】

「【疏】初从妄语至坏神村有十一戒明守口意摄身莫
犯善调三业行二从异语恼僧下尽覆屋过量有九
戒明善将人心随护众意不相挠行三从辄教诫尼
至与女同行来十戒明远避嫌疑离染净行四从施
一食下至四月请来有十七戒明内资节量少欲知
足行五从观军阵下至三染衣色来十三戒系意住
缘离逸修道无著行六从故断畜生下至与贼同行
来有七戒明常行远离修慈悯物行七从说欲非障
道下至不摄耳听来有六戒明深心信解敬须教法
714-F¶ 第 79c 页 X40-0079.png
行八从同法后悔至无根谤来有七戒明同住安乐
详和无二相遵奉行九从突入王宫门下讫篇末有
十戒明衣服外仪节量谨摄无违教行。」

【正引中然此九行一一行中各摄诸戒且约大判
未必尽然逐段对文寻之可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律】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律】初故妄语戒。

【疏】故妄语戒第一。

【疏】言制意者出家之士言即称实宁丧身命许无虚
谬今违心背想调诳于人令他虚解自失善利过深
恼重故所以制。」

【第一制意中初叙所应为宁丧身命由是性业宜
急护故许犹使也今下次叙过相以彰须制。】

「【疏】释名者言非称实为妄彰在于口为语非心不犯
名故。」

【释名中口是造具心即业本欲彰成相所以两标。】

「【疏】问故诳为重戏即犯轻何故藏物二俱犯堕答妄
语非恼重约情故结堕戏便结吉罪论藏恼境深望
藏有轻重望失情恼一是故俱结堕。」

【问中谓藏他衣钵故戏一等与妄不同故问释之
答中五言为句妄语约情别藏物据恼同问前叙
妄语而云恼重今言非者答前取诳他是重此对
藏物犹轻。】
714-F¶ 第 80a 页 X40-0080.png

「【疏】六缘成犯一是人类二作人想三违想说四自知
违想五言了六前人解。」

【列缘有六不出心境言相共成妄业。】

「【疏】就语四业皆是正罪至于对境即有轻重。」

【总辨中标云是正罪者七支性业故对境轻重者
谓前境有别过亦差降次科可见。】

「【疏】妄语一业随人并堕由是本妄续流难断故圣重
制欲使遮止。」

【妄语中初示犯言随人者不简境也由下出所以
是本妄者谓从根本我倒而起顺惑增生故难断
也立教称业故云重制。】

「【疏】不同毁两即有轻重若是同类受恼情重能碍布
萨故得提罪馀之六众设有毁破情微诤薄不碍于
僧故犯吉罪。」

【毁两中初二句反前若下正示初明境重碍布萨
者众法贵和违恼多诤且举布萨统诸羯磨馀下
次明境轻毁即毁呰破即两舌坏二边故。】

「【疏】绮语一业掉戏坏心过非乖越未得僧制通皆小
罪成实云口之三业或时离合绮语一业必不相离
如多论中可寻钞也。」

【绮语中初明轻重掉是心盖故云坏心对僧白法
境重故提若对别人或对僧未白并境轻故吉成
论下示离合令寻钞者彼以三业离合作句不入
绮语故知馀三通离合绮语一向合也。】
714-F¶ 第 80b 页 X40-0080.png

「【注】佛在释翅瘦释子象力善能谈论与外道论议不
如时便反前语若僧中问复违反语梵志讥无正法
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因论善法便行妄诳以为因起况馀杂
事而得成信五分亦云我实知非耻堕负处是何言
也佛制戒者为止我倒今反助我重加妄习何由脱
免。」

【戒缘中初牒释特举论法以况馀事五分亦即象
力对僧之语是何言者疏家蹑责以训后来佛下
叙制劝持反助我者即顺惑也何由脱免者无出
期也。】

「【律】若比丘知。

【注】谓见闻触知及不见知八种见者眼识能见乃至
意识能知不见者除眼识馀五识是如是类反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知注解八种是正语境先具解之违即成妄见
者眼识能见此律制义识见非根不同他部即以此
见为本若诸根中所得尘境以之为见皆是妄语乃
至意识能知例此可解不见者除眼识馀五识是若
眼见之尘语他不见即是妄语如是类反此一句中
具含八妄如上例解。」

【戒本次句中初通示注意见者下次牒解又二初
释有四境但释见根馀三例准先点两宗不同本
714-F¶ 第 80c 页 X40-0080.png
宗识能生见多宗根能生见故云不同上约直尔
相反如见言不见等即以下次约六根互违谓随
举一根为本而说馀尘为妄如闻触知而言见等
不见下次释无四境除眼识馀五识者释成不见
也注文及疏略举见根合云不闻者除耳识馀五
识是乃至不知亦尔若眼下后释总结先示初句
相反之相馀七准知如是下正点结文上出八相
且列语境此句总反方成妄语故云含八也问根
尘有六何独列四答触中通含鼻舌身三则具六
矣就别相翻成十二妄。】

「【律】而妄语者。

【疏】三妄语者正是业相。」

【第三句点文可解。】

「【注】若境界是见闻触知若想若疑便言不见闻触知
波逸提乃至不见闻等亦类上也若本作妄语念及
妄时不亿是妄语者吉罗若前后不亿正妄语时知
者波逸提若所见异所忍异所欲异所触异所想异
所心异如此诸事皆是妄语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
罪不说突吉罗。

【疏】注解中从初至逸提来于六尘中行妄之相二若
所见异下行心思度违反而说约意地也。」

【释注总分中问前段意根行妄与后行心何别答
约根则有无相反在行则心语互违故不同也问
注中八妄如何取别答前四以有为无后四以无
714-F¶ 第 81a 页 X40-0081.png
为有心语相反故成妄业。】

「【疏】就前又二初约八境违心而说二本作妄语下前
后方便具阙之义。」

【对六尘中初段如上二中方便具阙者律具四句
初本作是念我当妄语(初方便吉)妄语时知是妄语(中根
本提)妄语巳知是妄语(后方便吉)二初念中知后不亿(吉提)
三初不念中知后知(吉提)四初不念中知后不亿(一提)
律文四句并犯根本注中正妄吉者准义结之。】

「【疏】就后违心中所见异者定行心中见诸恶像言见
好相也及被人问答他异本所见故曰所见异也所
忍异者纳违安苦名之为忍语他乐受亦可同作羯
磨不忍而言忍也所欲异者财色经求名之为欲答
异于本云乐正法也所触异者得冷云热也所想异
者怨想言亲也所心异者缘此说彼也。」

【次违心中初科六节初所见中定行者定谓禅定
行即事乱次所忍中两释初约三受释违情苦受
顺情乐受不苦不乐名舍受文明二受义兼舍受
纳即领纳安谓安存亦可下次约同法释若口不
言即同默妄问律中心乖相顺得成众法成默妄
否答善众可说不说成妄恶人成难默亦无过如
僧祇作念失火烧舍等三所欲中欲谓希须文举
财色义通五欲乐正法者假托胜事以饰巳非人
多此患学者须慎馀三在文可解。】

「【疏】所以约心多列相者明妄者多须细张网目不可
714-F¶ 第 81b 页 X40-0081.png
辄动动即入来也。」

【次结意中微纵妄情即违教制犹如密网鱼不可
避故云动即入来。】

「【律】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三众吉罗不犯者不见言
不见乃至知言知等八种若意有见想便说者不犯。

【疏】四波逸提下结罪相中说不了吉者自说不了前
人妄解皆轻也下开通中初列八种反上成持若意
见下反上六缘所得也馀相如钞。」

【四结罪中初释犯轻了即明了次释不犯反前可
见下指钞者疏附于文理不可广钞明行事备列
时须可自寻之此更不引。】

「【律】二行骂戒。

【疏】行骂戒二。

【疏】为人士法宜出善言互相赞美令彼心悦勇进修
道反以鄙语形呰前人令他惭耻废修正业又伤切
人心甚于剑割恼处特深何得不制。」

【第二制意中初叙合宜人士者谓人中之士即目
有道之流律云佛告诸比丘凡人欲有所说当说
善语不应说恶语善语者善恶语者自热恼反下
二显过相初约废业明过形呰谓相形比而作毁
呰又下次约伤恼明过切谓逼切剑割伤体恶语
伤心故云甚也。】

「【疏】六缘成犯一是比丘十诵五分下四众吉二自出
714-F¶ 第 81c 页 X40-0081.png
毁语以传他骂伹吉也三知是四折辱意五言了六
闻知。」

【列缘二中传他骂谓代传他语而骂。】

「【注】佛在舍卫六群于断事人前种类骂彼忘失前后
惭愧不语比丘以过白佛便引牯牛以譬畜生得毁
不堪进力等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缘后引牯牛为譬下类上也论云畜
生古时皆能语者以世劫初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并
从人天中来宿习故语今多从三恶趣来所不语。」

【释缘起中初分文注断事人即能断诤者牡牛譬
者律因刹尸国婆罗门有牛与国中长者牛斗力
共驾百车赌金千两时婆罗门于众人前作毁呰
云一角可牵牛即不肯出力长者牛胜输金千两
婆罗门责问牛即答云汝于众人前毁我故尔若
改往言当更与斗赌金二千两时婆罗门于众人
前赞言端正好角于是得胜佛言畜生得毁犹自
惭愧况复于人论下次引多论决上畜生能语之
意。】

「【律】若比丘种类。

【注】有多种卑姓家生行业亦卑伎术工巧亦卑或言
汝犯过或言多结使或言盲瞎等语也。

【律】毁呰语者。

【注】如上六种骂馀比丘若面骂喻骂自比骂者堕说
不了突吉罗。
714-F¶ 第 82a 页 X40-0082.png

【律】波逸提。

【注】若说善法而面骂者言汝是阿兰若乃至坐禅若
喻骂者言汝似坐禅也若自比骂者言我非也说了
不了并吉罗尼堕三众吉罗不犯者相利故说为法
为律为教授故为亲厚故或戏或失口或错误者是。

【疏】戒本三句。

【疏】言种类者犯相非一也约文分六前三明其外相
就姓业为言后三明其内报就身心为语也。」

【戒本第二中初科前三就姓业者姓即族姓业谓
生业西天此土姓有尊卑卑是人之所讳故用毁
之律中种卑者云汝是旃陀罗种除粪种竹师种
卑姓有五一拘凑二拘尸婆苏昼三迦叶四阿提
梨夜五婆罗墯(未详梵语)行业卑者贩卖猪羊杀牛作
贼等伎术工巧铁木瓦皮作等行字去呼或音为
杭并通后三中犯过是业结使是惑盲等是报总
归内报上二是心下一即身言犯过者以六聚罪
骂也多结使者如云汝是多贪人等也盲瞎等者
等取秃躄跛聋哑及馀患也。】

「【疏】毁呰者正行骂也引上六相分三品骂言面骂者
目对而说也言喻骂者比类而毁也言比骂者我非
汝是也。」

【次科六相分三则十八种喻骂中言比类者律中
皆云汝似卑姓等故。】

「【疏】就结罪注中说善法骂亦有三品。」
714-F¶ 第 82b 页 X40-0082.png

【第三善骂中初科注云善法即十二头陀等十七
种行如叹身中委列亦有三者面喻比也。】

「【疏】问善法是好骂者是恶如何结罪答以骂者心欲
相屠割后微见小失便张广大汝是谏若如何犹著
离著无学尚摄瓶衣故以微缘潜相扇作也过情非
重故结亦轻。」

【次问答中分四初叙骂意屠割犹伤害也汝下二
示言相如何犹著句绝离著下三举圣况凡摄谓
持护成论云初得道时巳坏一切假名相故但为
事用故说瓶等谓极果圣人犹有苦身未免受用
瓶衣等物岂况凡夫而能免之彼即假此诽毁善
人谓言贪著潜谓阴谋扇即兴谤过下四明罪相。】

「【疏】就此戒中僧尼犯同缘异也僧局同类尼毁僧尼
俱提何故相谤通两众者谤据治罚也毁据尊卑以
违敬也故轻重有异耳。」

【简僧尼中初科初示同异何下释难以大小二谤
僧尼并同故须简辨谤同毁异如文可知。】

「【疏】就众为言尼骂僧众吉者稀也骂尼众提者数也
若然谤大僧是稀应轻以别人相恼数也大僧知法
骂众是稀故两众俱吉。」

【次科二段初明尼毁二众僧轻尼重若下引后谤
戒显示不同大僧知法下次明僧毁二众僧尼并
轻。】

「【疏】不犯中相利故说下虽加形似不名为犯片涉讥
714-F¶ 第 82c 页 X40-0082.png
嫌即是正堕勿谓浮小斧在口中如钞显也。」

【不犯中初释开意片下次明制急勿下诫劝浮即
轻也。】

「【律】三两舌语戒。

【疏】两舌语戒三。

【疏】夫同住和合义无乖别专搆私屏传彼此语致令
僧诤无由得灭坏乱至甚何得不制。」

【第三制意专谓专辄构即结构私屏之处听言求
事以相斗乱。】

「【疏】释戒名二边传言故为两舌此本翻译颇是质陋
故今现翻云离间语斯为得矣故虽两舌不作分意
不犯此戒。」

【释名中初正释二边是两言由舌吐故以为名此
下次评翻译此本是秦译今现即唐翻离间语者
口意并彰名相两得两舌不作分意但犯吉故。】

「【疏】六缘成犯一是比丘二说鄙事三屏两传四作离
间意五言了六闻知。

【注】佛在舍卫六群传他彼此语令众斗诤不能除灭
714-F¶ 第 83a 页 X40-0083.png
比丘以过白佛便引野干斗乱二兽况复于人便诃
责巳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约人为缘二引畜形上可解。」

【释戒缘中初段可解次引畜中形即比况律因善
牙师子与善搏虎为伴被野干斗乱相视不悦后
知野干即被打杀。】

「【律】若比丘两舌语。

【注】语谓斗乱十众欲离彼此等也。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破恶知识恶伴党和尚同师知识亲友数
数语者无义无利欲方便作无利义破如是人者不
犯。

【疏】戒本三句就缘斗乱有十众者道俗各五加王臣
外道也当类犯提馀九皆吉所以通列者以斗乱所
兴义通诸境罪虽重轻皆是恶法深可厌也。」

【戒本初科初分文一人二业三罪就下释注十众
即所斗境七众之外加王臣外道故为十也当下
明结罪重轻问当类别类各斗可尔互斗如何答
不碍僧事义亦从轻所以下示合列之意。】

「【疏】然妄语业虚顺前情不就恼境故七众皆犯毁两
违情恼重唯比丘也。」

【次科简境中初明妄境通事虽不实义无违恼故
顺前情次明毁两境局。】

「【疏】善法面毁怀恼重故前戒须明此是屏传云善无
714-F¶ 第 83b 页 X40-0083.png
隔故不判也。」

【次简言中初明毁通善恶此下次示两舌局恶。】

「【疏】馀如钞说。」

【指广如钞备见释相。】

「【律】四共人女宿戒。

【疏】与女同室宿戒四。

【疏】男女位殊义无同宿境色既交染习增长又招讥
丑无由自拔过患至深故所以制。」

【第四戒制意中叙过有二一增染二招讥纵不为
恶清浊难分故云无由自拔。】

「【疏】五缘一人女二室相成三同宿四知同五随卧转
侧一一皆犯。」

【列缘中随卧转侧即业分齐。】

「【疏】因明男女僧尼戒离合义。

【疏】问此同宿戒道俗通制坐行船等道俗别者。」

【次明离合问中但叙通别。】

「【疏】答约义不同则有八例。」

【答中广列八门前之二门正酬来问第三以下因
简同异。】

「【疏】初明此戒结尼便故合坐等诸戒不便故离二开
缘不同僧对二女昼坐有教不教别尼对二男俱无
论夜宿相僧尼俱无教授义故僧共二女同行相中尼
有二开有难开往得安二要多人大伴俗女异此故
离宿则义齐故合同船则道俗讥异故离同宿同讥
714-F¶ 第 83c 页 X40-0083.png
俱禁如上三亲非亲者宿行坐等同处患齐故不开
亲作衣与衣暂来异处故简亲也四道俗分别宿等
如上故通道俗与衣同类喜为禁道五上下众异者
宿过重故制该上下作衣与衣上众喜为下类非分
故轻六坐卧分别宿取俱卧以相滥故互有坐卧但
犯屏戒虽夜非宿文列俱卧也若白日俱卧但犯屏
耳故宿别屏通日夕异故七坐立分别若互坐立日
夕俱吉有灯尼吉无灯入闇尼犯堕罪八知期分别
坐宿取知行船取期乖则不犯。」

【别释中初例僧对二女尼对二男并同二堕无别
差降故云便也二中即以同宿历对三戒正显通
别不同之相初对屏坐先明坐异后显宿同尼禀
教诫或容同坐女无此义故云别也尼俱无者僧
是上尊俗非徒侣僧共下二对同行行别宿同如
文自显尼具二开俗女异者止有初开无次开故
尼有多伴开与同行俗女纵多讥同亦犯三对同
船同上分二言讥异者谓尼轻女重义钞云期同
船者招讥损重不如俗女故不相并(准后船戒乃云同制寻对
714-F¶ 第 84a 页 X40-0084.png
可知)同宿合制同前坐行故指如上三四二例并以
宿等四戒对作衣与衣比校同异三中初明宿等
不简言患齐者染习讥嫌义无别故作下次明二
戒须简暂来反上长久异处反上同处四中初明
宿等两通无非讥染次明二戒局道文脱作衣字
言同类者望报是别望道为同五中单约同宿对下
二衣以明通局坐行船戒上下同重如后所明六
中止论宿坐两戒初正简由宿与坐结犯相滥故
俱卧犯宿互伹犯屏言文列者律中女立比丘卧
者吉上约仪相简若下次约昼夜简宿须局夜故
昼俱卧亦归屏坐故下二结示宿别有二一局俱
卧二须夜限屏坐反之故云通也七中单论屏戒
初明坐立不简日夜通结吉罪有下次约明暗辨
尼轻重入闇堕者尼戒单提制故八中四戒知期
两对各如犯缘巳上八门前五明所对之境第八
辨能犯之心六七兼明能所如是知之。】

「【注】佛在舍卫阿那律行寄淫女舍宿女裸身来娆尊
者升空彼惭愧忏悔说法得道比丘举过佛便诃制
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升空悔罪者明无学人与女同宿尚有
陵染何况凡夫十诵云佛告那律汝虽罗汉应离女
宿如熟饮食人之所贪女人欲男亦复尔也。」

【戒缘中初明起教之意十下引佛诫圣意在励凡。】

「【律】若比丘与妇女。
714-F¶ 第 84b 页 X40-0084.png

【注】人女有知命根不断。

【律】同室。

【注】四周墙障上有覆也或前敞无壁或虽覆而不遍
或覆遍而有开处也。

【律】宿者。

【注】若前后至或俱至若亚若卧随胁著地随转侧并
犯也。

【律】波逸提。

【注】若非人女畜生女黄门若二根人同宿吉罗昼日
女立比丘卧者吉罗不犯者不知彼室内有女若室
无覆若半障少障若尽障若半覆障作句准上若病
卧被缚命梵难等并开。

【疏】戒本分五一人二人女三室四知五结罪。

【疏】注解人女有知即简死人小类及畜生也十诵僧
祇大母畜生者同人犯堕四分报境分齐犯轻也。」

【戒本释注中初科初牒文通释简死人者反有命
也简小类者反有智也简畜生者反人女也十下
别简畜类他宗本部重轻不同他宗据欲染不殊
本部约报境差降故律中黄门及非畜女同宿并
吉。】

「【疏】解同室中钞文广叙今时护戒者多迷室相大须
明晓自有隔于分寸而是异室不妨相离由旬坐卧
同犯广如钞中多论所辨不复繁文也。」

【二室相中初指如钞今引释之注中四相一四周
714-F¶ 第 84c 页 X40-0084.png
有覆(即同在一堂内)二前敝(即长行房檐下两头有障)三覆不遍(周匝同一
院门上通覆开中央)四覆遍有开(谓通覆障上少开明孔)今下次斥迷
示相指广如钞彼引多论衣缦作屋壁者乃至高
一肘半共宿皆犯(疏明同处有隔虽远分寸即成异室而无犯也)若大屋
相接乃至一由旬同一户出入皆犯是也。】

「【疏】注解宿相取其大意但身著地或亚或侧有所凭
倚即名为宿随其中转一一皆堕正坐异卧可有阶
级。」

【三宿相中初科初明卧重卧有多相但言著地则
无不收故云大意亚即斜倚侧是胁卧正下次示
坐轻钞引十诵若室中通夜坐者不犯钞家决云
必应多人共处有明不睡者(不尔即犯屏坐)彼云不犯今
云阶级须结小罪。】

「【疏】有人依文须胁著地我但在床又不侧卧非胁非
地如何结我此不见意地者据本馀者是末胁侧亦
尔义非越网。」

【次斥非中初示执文既云著地故在床不犯既云
随胁则仰覆不犯此下正斥地据本者地是物之
所依言地则通收床机胁侧是卧之常仪言胁则
必摄偃仰诫令依教不容越网。】

「【疏】就辨相中非人巳下境分优劣故结有差事既数
有钞中广列须相引之。」

【四辨相中注文辨犯有三初非人等即简境昼日
简时女立下简仪三相并轻疏释初段馀指事钞
714-F¶ 第 85a 页 X40-0085.png
注不犯中初开迷忘若下次开非室律有三段今
云无覆者文脱合云有覆无障或尽覆半障(两边墙壁)
或尽覆少障(一边有壁此初段三句)或尽障不覆或尽障半
覆或尽障少覆(第二三句)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
不覆不障(第三三句)注出初段馀二例准故云若尽障
若半覆作句如上也。】

「【律】五共未受具人宿过限戒。

【疏】与未受具者宿过限戒五。

【疏】道俗路乖情事相反始习未闲事多相恼近则生
慢乱道妨业故制别处存道增敬所以开者出家之
人栖泊无定事有游行投人止宿故开投寄存形济
命又以沙弥离俗凭荫在此更无所仗事须慈接是
以开听限其三宿禁则防其过开则通其益开制之
仪理数在此。」

【第五制意中初科有三初叙过明制初二句明在
家二众次二句即出家小众近下四句正示制意
所以下次示缘显开初明同在家人意谓僧有缘
寄止俗舍下引十诵即明白衣来僧坊住此中且
据一相为言泊止也又下次明同未具意凭荫在
此即指师僧是以下双结二教之益。】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共长者讲堂宿时乱心睡形露
为彼调弄白佛因制佛在拘睒弥便开二三宿重结
此戒也。

【疏】就戒缘中初同俗宿过起令制后在拘睒弥国因
714-F¶ 第 85b 页 X40-0085.png
罗睺遂开三宿十诵告诸比丘沙弥可怜既无父母
汝若不悯何由得活若遇苦恼亲里亦瞋云但能畜
不能守护为二利故得与同宿一为沙弥二为白衣
来僧坊故。」

【次缘相中初点文初同俗宿即六群缘后因罗睺
者具云罗睺罗此云障蔽以障佛出家犹修罗障
蔽日月故律因佛制戒巳诸比丘言当遣罗云出
时罗云无屋住往厕上宿佛知之往厕所问巳便
云愚痴比丘无有慈心乃驱小儿出况是佛子不
护我意耶十诵下次引示前叙未具下明二利即
通俗流。】

「【疏】多论制意为尊重佛法故为息诽谤故有失命恼
缘得共二夜护佛法故不听三夜。」

【三引论中前明制意有下次明开意言二夜者彼
律制限也护佛法者开中制也。】

「【疏】五缘成犯一是未受具人男女昔云男犯非女犯
以制随宿罪义无三夜开今解二俱犯故伽论云曾
前与男二夜第三夜与女宿随卧转侧犯二堕也二
室相成三同宿四知同五过三夜犯多论四句人一
室异乃至人室俱异皆犯。」

【犯缘列示中初缘通男女昔谓女人自犯前戒故
局男犯彼以意裁今凭教断伽论二堕岂非明据
下引多论四句并犯者恐谓人室同犯异不犯故
人一室异(如与一人移三处卧)室一人异(日易一人常在一处)二俱比
714-F¶ 第 85c 页 X40-0085.png
上可会。】

「【疏】次解开合相。

【疏】问如此宿戒初令禁宿后开三夜同制一戒何故
观军初制直见后开三夜别立戒本直见还犯者何
邪答未受同宿戒本犯由于宿后开二三夜永无初
宿犯军本由观犯后缘开三夜别戒过三犯观军不
是宿犹有观军犯。」

【开合中初问同宿观军二戒先制后开既同此合
彼离何别答中初明同宿开中无犯所以合制军
下次显观军开中有犯所以别立。】

「【疏】问三戒开三夜两戒在文中屏敷计非别乃在开
通者答文列人处俱去则无有犯故两列在文屏敷
去故犯以有暂永不同滥故不入。」

【次问三戒即上二戒及后屏敷开限既同出没何
异答中初明二戒去则无犯故列在文次明屏敷
去则有犯暂去即还则开三夜作意永去出门即
犯文中若列恐谓永去亦三夜犯故云滥也。】

「【律】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

【注】除比丘比丘尼馀未受大戒人是也。

【律】共宿(同室宿如前说)过二宿至三宿。

【注】若共二宿若三宿明相未出应起避去至第四宿
若自去若使未受者去。

【律】波逸提。

【注】若与非人畜生男共过三宿一切突吉罗开缘并
714-F¶ 第 86a 页 X40-0086.png
同前戒。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未受具三室相成四知同室
五结罪。」

【戒本分文中三四二句合云三共宿四过夜疑是
文误详之。】

「【疏】就注解第二句除僧尼馀者并通三趣也罪虽阶
降无不有犯。」

【释第二中通三趣者律列天修鬼畜皆同吉罪故
云阶降。】

「【疏】就过宿中约戒本犯至三宿者堕剋相为言入第
三夜卧即是犯故十诵戒本过二夜提致使解者依
戒本文有缓急也。」

【第四中释文为三初约戒定犯谓入第三初夜即
犯故下会同十诵致下斥异解有缓急者急则同
上所释缓谓执后广解谓过三夜第四夜犯此由
不晓二处文相不同故成纷诤今据戒本仍会十
诵入三夜犯钞依广解同彼善见并至四夜钞疏
不同下为会释。】

「【疏】注中三夜明相未出应起避去顺戒本犯不去便
堕母论解云无去处加坐至明第四宿时律论俱明
自他定离诸制开相钞中具之大如前戒。」

【释注三夜明相不去堕者若准戒文初夜即犯然
此犹在第三夜分故云顺戒本也钞文依古第四
夜犯三夜不去但结吉罪下引母论可决上文今
714-F¶ 第 86b 页 X40-0086.png
准明之谓戒本十诵至第三夜初夜犯者即本制
也广解善见明相犯者谓前无去处开尽夜分此
有三判一疏顺戒本不去犯堕二钞准他部不去
但吉三母论加坐都无有犯至第四宿一切无开
故云自他定离律论俱明者律如注引论即母论
诸下指广钞引五分同宿不犯者常坐不卧或互
坐卧(四夜通须不卧)又引僧祇犯竟未忏复共宿者无二
夜开。】

「【律】六共未受具同诵戒。

【疏】与未受具同诵戒六。

【疏】凡理藉言通教为表义言辨理通词乱义隐通益
智明隐增情感故多论中制有四意初为异外道二
师资位别三为分别言章须了四依实义不在音声
具斯四益所以一制。」

【第六制意中初叙教功此言理者须通二种谓真
如谛理世俗道理谛理绝相道理微隐非言不显
故藉言通教即三藏该乎大小言以通理教以彰
义此之二句并显教功言辨下次明诵习损益发
起制意多论四意以翻四过一有法式西竺外道
多合诵故二有尊卑三能诠不乱四所诠不隐教
为显义故不在声若许同诵但逐音声而不解义
深乖教意。】

「【疏】五缘成犯一是佛说法二字句味三未受具四齐
声诵五言了结。」
714-F¶ 第 86c 页 X40-0086.png

【列缘如后具释。】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比丘与诸长者讲堂诵经语笑
高大乱坐禅者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戒缘中同诵声高言音一乱唯增无义知何诠辨。」

【戒缘叙过特彰圣教解了为先义无喧乱。】

「【律】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如上)共诵。

【注】谓诵句义句味字义也非句义亦尔言句义者同
诵不前不后也非句义者如一人说诸恶莫作未竟
第一人抄同句味者眼无常等非句味者抄前也字
义者同诵阿字也非字义者抄前阿字也。

【律】法者。

【注】谓佛声闻仙人诸天所说正法。

【律】波逸提。

【注】若共诵一说二三说若口授书授若不了了及非
人畜生并突吉罗若师不教言我说竟汝可说师吉
罗不犯者我说竟汝说一人诵竟一人书若同业同
诵或戏笑语独语错说彼此皆不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未具三共诵四经法五结罪相。

【疏】注解第三约就句义用显持犯文相为六是非相
翻言句义者同诵偈也虽同声齐诵表理无殊然于
化导师资义失故犯堕也同声表义尚在宪章何况
抄前全阙训礼句味字义各有同抄罪皆一科故不
劳解。」

【戒本第三须明三相言句义者如诸经偈颂一偈
714-F¶ 第 87a 页 X40-0087.png
半偈义意巳足同诵无差故律举诸恶莫作一偈
为例非句义者抄前辄诵文义不辨故云非也二
句味者一句之下即见理味律举眼无常等为例
非句味同上三字义者字即文字字下有义如训
释等律举阿那波遮那为例今时所诵密语之类
非亦如上文中初总示三是三非故为六矣言下
别释第一对中初释句义同抄两犯宪章即犯科
句味下指馀两对例同上解。】

「【疏】四言经法有戒阙文注解正引故绝疑网伹列凡
圣所说说通真俗真有翳道之能故是所制僧祇中
纵馀人说佛印可者犯堕当文不了可用决之又善
见云一切三藏同诵得提若自撰集则无罪也。」

【第四句初点别本文阙今删定戒例亦除之或恐
彼文写脱文牒经法戒本亦无经字但下显制凡
圣者即注中四人前二是圣后二即凡通真俗者
若论二谛佛亦通谈今但通取出世理教为真若
佛所说诠理化物俱得名真自馀三人并通真俗
印可同真不者皆俗诠真之教开物示道同抄则
不显故云翳也下引律论决通可知准此二文今
世疏论传集多编入藏并非正犯。】

「【疏】注解第五辨相中一说者举前句义非句义也二
说者举前句味非句味也三说者举前字义非字义
也随字句多少一一结堕。」

【五中初科释一二三谓初后次第非说之遍数随
714-F¶ 第 87b 页 X40-0087.png
字句等者若据十诵随一品一章一段各得堕此
中前二随文句后一唯随字即如钞云此律但云
同诵不简文句多少是也。】

「【疏】就不犯中开同业者非师资位故曲开耳。」

【不犯中同业者或同师受学或同业一经即如多
论二人俱经利并诵无犯然约相非宜故云曲开
也。】

「【律】七说粗罪戒。

【疏】说比丘粗罪戒七。

【疏】然出家僧众理宜清显美声外流生人信敬今说
比丘粗恶罪事令俗闻知则于僧众情生薄淡失彼
敬信崇重之心损坏不轻故所以制多论云为大护
佛法故向俗说罪令于佛法无信敬心宁破塔寺不
向未具说比丘恶若说则破法身。」

【第七制意中初叙合宜今下显过多论下引證初
示制意宁下举重以况破法身者彰过非轻。】

「【疏】七缘一是僧尼二初二两篇罪三知犯四无僧法
开五向未具人说六言章了了七前人解。」

【犯缘中初局具戒二局二篇四有法开说。】

「【注】佛在罗阅城有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
六群比丘以所犯事向白衣说之有过者及馀比丘
皆惭比丘举过佛故诃制。

【疏】就戒缘中以二篇相向俗说故同类皆惭故僧祇
中俗人讥偈出家巳经久宜应修梵行童子戏不止
714-F¶ 第 87c 页 X40-0087.png
如何受人施。」

【戒缘中言二篇者点注行别住六夜人也引僧祇
偈因说致讥此为过本其词切要读者思之。】

「【律】若比丘知他(不知者开)有粗恶罪(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也)向未受
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注】除粗罪以馀罪说者自说粗罪馀人罪一切吉罗
不犯者若不知若众曾差若非粗想若白衣先巳闻
者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犯三向未具四除僧法五
结罪。」

【戒本分文第四除僧法者律因舍利弗为众所差
于俗众中说调达过舍利弗畏慎佛言众僧差无
犯。】

「【疏】就解第二罪相中以初二篇同坏众一粗故犯提
说下诸聚不能破坏但犯轻也所以不列偷兰罪者
犹名含轻重若列兰名谓轻亦提避滥不出如钞也。」

【释第二初科初辨诸篇重轻所下次明不出偷兰
之意说上品兰同上犯提中下但吉若依多论兰
同下聚。】

「【疏】自说粗罪犯轻者希也说他数故自坏坏他又坏
俗信故重制也。」

【次科自说希者反下二过说他中言坏他者即犯
过人。】

「【律】八实得道向白衣说戒。
714-F¶ 第 88a 页 X40-0088.png

【疏】得道向未具说戒八。

【疏】多论二义大人法者功德覆藏诸恶发露今称德
匿过是小人法二自显圣德贤愚各异若有闻者偏
心专敬失本平等净善之心。」

【第八制意中多论二义初即自失匿即隐也二是
损他贤愚异者相形比故。】

「【疏】五缘一内实得道除增上慢人二自言巳證三向
未具人说四言了五闻解。」

【缘中第二自巳證者此戒局制初果巳去證真圣
人内凡巳还无非大妄。】

「【疏】问此戒凡夫不犯圣人一制无染此教便成无用
答制圣为遮于凡后更说者定是凡夫故为护大妄
不令重犯。」

【问答中由制此戒凡圣显然凡不敢说故云护大
妄也。】

「【注】佛在毗舍离以前大妄语缘集僧诃责巳便制此
戒。」

【戒缘所叙无别犯人即大妄缘别立此教。】

「【律】若比丘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见是我知
是实者波逸提。

【注】并如上初篇若言业报若戏错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未具三说过人法四我见知
明證得五结罪馀可解。」

【释戒本文所称圣法犯不犯相大同前戒故云可
714-F¶ 第 88b 页 X40-0088.png
解。】

「【律】九独与女人说法戒。

【疏】独与女人说法戒九。

【疏】凡说法生善事须应时不请而说理无强授本无
信敬情怀奢慢脱因斯次致有过非不免讥谤清白
难拔又女人形碍福缘难遇一向不说无由生善于
法永隔长流苦海故听限齐过则便犯。」

【第九制意中初叙制意有二一乖说法之仪二是
生讥之本又下次叙开意女人之报系属于他故
云形碍听限齐者开中制也。】

「【疏】六缘成犯一是女人二知三不请四无有智俗人
男子五言了六过限犯。」

【具缘第三下不犯中开问义故第四即戒文所除
故。】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在姑前与儿妇耳语说法因
姑讥问比丘举过佛因制断后开五六语及有智男
过限说等。」

【缘起姑讥问者律中姑问妇言向比丘说何事耶
妇言与我说法姑言若说法者当高声说令我等
闻云何耳中独言耶乞食比丘闻举过等由佛制
故诸女请说比丘畏慎佛开说五六语又诸比丘
复有畏慎心以无智男子便休不为女说佛言若
有智男听过五六语说。】

「【律】若比丘与女人(如上)说法过五(色受想行识无我也)六语(眼耳鼻舌
714-F¶ 第 88c 页 X40-0088.png
身意无常也)除有智男子(解粗恶不粗恶事也)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若向非人畜生说过亦尔不犯者
若五六语有智男前过说若无有智男前问应答广
说若授优婆夷五戒乃说五戒法与受八关斋说八
关斋法八圣道十不善法女人问义不解广说并得。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女除异趣三过语四有智男子
五结罪。

【疏】就注解女人如上即同宿中女未命终者不同淫
触女也戒本释女中注文但云如上恐人滥用故须
简别以淫触二戒觉睡死坏并通犯故。

【疏】所言说法者俱非世中一夜乐说也谓所说法除
倒去执所以解中五阴无我六根无常也若汎论世
论虽多无罪故僧祇中说五语巳愿速尽苦者提愿
安乐住无罪据此可类知也。」

【释说法中初简所说法非一夜说者如谢尚镇牛
渚乘月泛舟与袁宏谈论达旦此皆世论故曰俱
非除倒去执即出世之教故下引證愿速尽苦犯
提者證法语也愿安乐住无罪者證世论也。】
714-F¶ 第 89a 页 X40-0089.png

「【疏】注解有智者解粗恶语也如僧祇中互有盲聋二
人当一若男眠母女姊妹男子七岁若过七岁不解
好恶义味皆名无智馀如钞说。」

【释智男中初科初示有智如下简无智后指钞者
彼云中边不同者不听又云必是俗人出家人不
得以事同故正使僧集若多女无俗男者不得说
之。】

「【疏】问有请及男俱不说犯何故唯除男邪答巳言除
男子不劳更除请若著请者疑谓有男须请得说。」

【次问中以二俱是开而除不除别答中即约遮疑
释之亦可除男本有缘起自馀开通不可尽列。】

「【疏】开通云受五戒者谓三归体也五戒法者谓说相
也八关斋者八戒也闭掩根门如世关之拒防馀可
知耳。」

【释不犯中初明五戒即约体相以分戒法八戒但
释名义体相同上分也。】

「【律】十掘地戒。

【疏】掘地戒十。

【疏】多论制掘地坏生有三益一不恼害众生故出家
修慈宜悯物命制不掘坏离恼害故二为止诽谤故
三大护佛法故佛不制此二戒一切国王当使比丘
种种作役事务纷动废修正业由佛制故国王息心
不复驱役得使比丘息心修道发智断惑修成出益
岂非大护也。」
714-F¶ 第 89b 页 X40-0089.png

【第十制意中多论三意通示二戒初意谓草木生
地多物命故次意正符缘起三中初叙损由下彰
益。】

「【疏】论犯五缘一生地二作生想三自使掘四无净语
五伤便犯。」

【具缘第四若作净语则开无犯。】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为佛修治讲堂周匝自掘地长
者讥嫌不知正法断他命根白佛因制后教人治讲
堂言掘是置是长者重讥比丘举过佛重制戒。

【疏】戒缘中治佛讲堂尚被讥制况复馀事。」

【戒缘中特举胜缘以况馀事注引讥云断命根者
俗谓地有生性同有情故。】

「【律】若比丘自手掘。

【注】若用锄钁椎打乃至指爪搯伤打杙入地地上然
火及有地想。

【律】地。

【注】若未掘若巳掘地若四月被雨渍还如本。

【律】若教人掘者(若不教言看是知是突吉罗也)波逸提。

【注】下三众吉罗下篇同此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
若曳材木若扶篱正若反塼石取牛屎取崩岸土若
鼠坏土除经行处土及屋内土若来往经行扫地不
故掘一切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自业三损境四教人五结罪。

【疏】就解第三地境中文分为二未掘地者天然生地
714-F¶ 第 89c 页 X40-0089.png
也巳掘地中分二若经四月随触便犯二被雨渍谓
乍掘遇雨即与本同故僧祇中井池渍水瓶器著地
死土被雨使净人知自作取得提还如本者释上二
句四月约时被雨约缘地有生相故曰如本广如钞
引。」

【戒本第三初分文示相未掘可解巳掘四月伹取
经时不必待雨久乍两掘并据露处故下引僧祇
文独證乍掘还下点文下指钞者彼引十诵颓墙
土石底蚁封土掘得吉罗赭土墡土生石黑砂盐
地一切不犯等。】

「【疏】注中看是知是沙门净法。」

【第四中若语令掘坏则成教他名不净语开作此
法使人无犯故名净也注文结吉止口违教及后
掘时正犯当戒。】

「【疏】就结罪相多论云使僧尼令掘作知净语亦提三
众不作净语吉罗不为三宝利益缘自掘坏者亦吉。」

【第五初科犯中多论初明大僧使僧尼提者法是
人非作法不成故次明三众犯相有二初不作净
语不下二无缘辄掘以下三众有缘开故。】

「【疏】四分开中反塼石曳材木皆不犯僧祇犯者俱有
心也然律开文缓而义急也故一切通开不故掘也。」

【不犯中初科初牒文僧祇下示异彼云转石扫地
曳木等欲使地平意伤如蚊脚一切堕欲使意伤
即是有心显上四分据无心耳然下会通一切通
714-F¶ 第 90a 页 X40-0090.png
开是缓不得故掘即急是则彼律无心不犯今宗
故心亦犯。】

「【疏】据此是知地在屋内有人不掘何以文中列屋内
土即自解云此死浮土也若使除屋内土即得掘屋
内地文云除崩岸土亦得掘崩岸地准知僧祇露处
死土屋中自掘藏物者得。」

【次科分三初准文言据此者指不犯中屋内文也
有下次引他解初句示彼所行何下引彼所释初
徵释若下例难准下三今师准决此即僧祇不犯
文也。】

「【律】十一坏生种戒。

【疏】坏生种戒十一。

【疏】制意犯缘略同前戒。」

【十一坏字音怪毁也前引多论合叙二戒制意犯
缘不别故此指同缘起无别犯人即前二房因立
此制。】

「【注】佛在旷野城集僧告言有一比丘修治屋舍而自
斫树非沙门法诃责制戒。

【律】若比丘坏(若斫截堕落并名为坏也)鬼神(非人是也)村。

【注】一切草木是鬼畜所依村有五种根种枝种节种
覆罗种子子种。

【律】波逸提。

【注】若生生想自断教他断自炒煮若教人并堕生疑
者吉罗草木七种色自坏教他坏者堕生疑及想吉
714-F¶ 第 90b 页 X40-0090.png
罗若钉杙著生草树上若以火等并堕若断多分生
草木者堕断半乾生者及不言知是看是一切吉罗
不犯者若言看是知是若断乾枯草木若于生草木
上曳材曳竹正篱障拨堑石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
杖遮开若以瓦石拄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土
若扫经行地若以杖筑地而误拨生草断者无犯。

【疏】戒本五句初人二坏三鬼神四村境五结犯。

【疏】注解第三非人者缘斫神树即为戒本。」

【戒本第三即据缘释如注可见。】

「【疏】所以名草木等以为村者十诵蚊蚁诸虫以之为
舍四分云神所依止如在聚落故云村也村有五种
文中列之言覆罗者根假节生如芹竹等。」

【第四初徵问十下引释两文各解十诵犹疏释注
五村根种(如姜芋之类)枝种(如柳榴类)节种(如藕蔗类)子子种(如五
谷等)此四可识文中不解覆罗梵语翻为杂种芹字
音勤即水菜也竹亦同之且举二物以示杂相故
云等也。】

「【疏】就解辨相中分二初生生想下谓五生种就地离
地皆堕二草木七种色下谓五生想就地犯堕离地
色未改者吉罗。」

【第五中有二初段五生种即如上列次段七色者
青黄赤白黑紫缥(浅青色也)五生想者对上生种合云
生相传文误也。】

「【疏】馀事相繁闹不可具显寻钞比用大助言语也。」
714-F¶ 第 90c 页 X40-0090.png

【指略中令寻钞者今略引之彼云十诵一时坏五
种子五提(谓五般种子不随多少也)此律一业坏多种随多少
(谓一作犯同时坏多种)乃至前戒令净人掘随掘随堕不
同僧祇取前事止等助言语者资讲说也。】

「【律】十二馀语恼触戒。

【疏】身口绮戒十二。

【疏】凡身口业绮微而难制虽过不至重恼众不轻事
须众僧作法诃制后仍不止违法制罪。」

【十二制意初示业相由心掉逸事非损恼故云难
制虽下明立法后下明制犯。】

「【疏】论犯五缘一是身口绮二数作不止三僧白诃制
四如法召问五更违便犯。」

【具缘中身口别犯两戒一制缘相无异所以合列。】

「【疏】口业绮者名作异语身业绮者名作触恼两缘未
白随作犯吉白制后犯违制故提同违制故两戒合
制成实云虽是实语以非时故无利益故言义无本
烦恼心说皆名绮语。」

【释名中初科初释二名两下示犯相同下明合制
714-F¶ 第 91a 页 X40-0091.png
成论下示同类口绮言非时者不宜说也言无利
者不称机也无本者不稽实也烦恼心者非利他也。】

「【疏】问馀三口业直作即犯不待僧制者答彼之三过
一正相违二损处重所以随犯绮语反前要违僧制
方始制堕。」

【问答中初问口四犯相不同答中初示馀三直犯
次明绮语须制若论绮语亦具违损两义伹不如
馀三过状粗著故云反前也。】

「【疏】问此戒白竟未犯更作便犯一切谏戒谏竟即犯
者何答此谓恼僧故作制约白竟未违要作违制方
结其犯就结犯相与谏不同。」

【次问中此与谏戒违法是同结犯两异故答中初
明绮语若不更作即是顺制故白竟未违就下次
明谏戒为谏作法法竟不舍即是相违故不待更
作。】

「【注】佛在拘睒毗国阐陀比丘犯罪馀比丘问以馀事
答以过白佛便诃巳作馀语白后便恼僧唤来不来
乃至不应语而语以过白佛诃巳作触恼白因此故
制也。

【疏】就戒缘中初语违僧后来不来是触恼相也文中
列语为表身乖也。」

【释缘中初牒释文下简滥以身绮中云不应语而
语等故。】

「【律】若比丘妄作馀语。
714-F¶ 第 91b 页 X40-0091.png

【注】僧未白前作馀语者汝向谁说为说何事为论何
理为我说为馀人说我不见此罪者一切吉罗若作
白巳如是语者犯堕也。

【律】恼他者。

【注】如前缘中乃至不应语而语一切吉罗白巳作者
波逸提也。

【律】波逸提。

【注】若上座唤不来吉罗不犯者重听不解前语有参
错汝向谁说乃至我不见此罪若作非法无利益羯
磨不与和合唤来不来若为作非法羯磨若不欲知
教言莫来便来若一坐食若不作馀食法食若病唤
起不起命梵等难教莫起便起若恶心问不与说若
作非法事便诃语者若小语若错说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注解大分明。」

【戒本示文中一人二馀语即口绮三恼他即身绮
四结罪可知。】

「【疏】就不犯中若一坐食不作馀食法者以前境既足
起坏威仪巳食一口无义辄起起即两坐又作馀食
法乖头陀相故开合起应不起也。」

【释不犯中初科以二种头陀相似身绮故须显示
初示行相起即下次明开意问此二头陀何以分
之答不作馀法犹啖小食一坐食者绝无馀啖。】

「【疏】古师解足食不用僧祇一坐食正起随更食不作
馀食法我啖未足此非正量出在意言可依四分诚
714-F¶ 第 91c 页 X40-0091.png
文僧祇明决也下更解也。」

【斥古中初标口所执僧祇明足约一坐为言彼取
饱足故云不用僧祇正起等者出彼所见此下斥
非显正四分诚文即今不犯下云四分有文散在
开通是也僧祇明决下云僧祇善见护八遮相极
大分明等(八遮如后)注云无利益羯磨由是非法不济
前事故。】记四上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


「【律】十三嫌骂知事戒。

【疏】嫌骂知事戒十三。

【疏】凡僧事是难分处非易故简备德如法经理宜应
赞美令彼勤营反怀忿恚发言嫌骂令彼生恼废阙
僧事损坏不轻。」

【十三制意中初叙事重分处谓出纳分物差请等
事备德谓不爱恚知可不可等五种德也宜下明
所应反下示非所应。】

「【疏】六缘一是羯磨僧差人二知是三如法经营无恚
痴意四说嫌骂语五言了六闻见互知。」

【列缘第一羯磨差者今时口请骂但犯吉第三即
明知事须具实德。】
714-F¶ 第 92a 页 X40-0092.png

「【疏】问与前骂戒何异而重明者答有四异一前是汎
僧此僧知事二前戒不问虚实此说缘不犯三骂词
不同如文所列四前非知事见闻互离者轻此敬护
重互离犯提嫌骂两戒同恼知事不殊故合制也。」

【问答中初辨异有四二云此戒说实不犯如下开
通三指如文前约族姓行业伎术等骂今云有爱
等骂四中敬护重者由是僧差不可轻慢嫌骂下
次示单双前唯制骂此戒兼嫌故云合制。】

「【注】经在罗阅城沓婆摩比丘僧差知事慈地比丘齐
眼见处讥嫌之以过白佛便诃制戒后便于闻处骂
以过重白佛便乘前重制。

【疏】就戒缘中初就见不闻处起瞋后就闻不见处起
骂以为戒本两字缘也。」

【戒缘中初分示以下合文两字即嫌骂也。】

「【律】若比丘嫌(谓面见不闻处言有爱恚怖痴也)(背面耳闻于不见处而设骂也)
逸提。

【注】若不受上座教嫌骂吉罗不犯者实有事恐后悔
恨语令如法发露便言有爱等若戏错说者并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嫌三骂四犯馀文相引钞并
可解。」

【戒本初分文馀下指广辨相注云不受教吉者嫌
骂事同所对境别故。】

「【律】十四露地敷僧物戒。

【疏】露地敷僧物戒十四。
714-F¶ 第 92b 页 X40-0092.png

【疏】凡僧物利重宜应掌护然人情智狭度非弘远私
巳专爱众则惰慢是故多论有三义故四方僧物笃
信所舍供僧受用利益事广理宜掌护使资身行道
得安乐故二物是信施同心爱惜常有受用令长信
敬故三用竟即举僧物不坏令受用福反资施主善
根成就故。」

【十四制意中初叙所宜十方受用三世相续故云
利重然下二出情过是下三引文示论中三义初
掌护意二爱惜意三藏举意初是益巳后二利他。】

「【疏】六缘一常住敷具二知是僧物三露处四自使人
敷五自使人不举六出门犯。」

【列缘第五合云不自举不使人举对戒本文则知
语倒。】

「【注】佛在舍卫长者请僧十七群比丘取僧坐具露敷
经行望食时到不收往食为风尘坌虫鸟坏污以过
白佛诃巳制戒。」

【戒缘云露敷经行者即用敷具藉经行地。】

「【律】若比丘取僧(众僧物为僧属僧三种也)绳床(有五种旋脚直脚曲脚入梐无脚)
木床(亦如上说)若卧具(或用坐或用卧)坐褥(拟常用坐)露地敷若教人
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波逸提。

【注】彼以僧物付知事云我今付授汝守护看若都无
人当举屏处若无屏处必知无坏当持粗者覆好者
上若即时还便应随雨中疾及时还者应往也彼次
第作如是方便应去若不作者初出门堕若方便还
714-F¶ 第 92c 页 X40-0092.png
悔一切吉罗若二人同坐下座应收不者犯二罪上
座犯一堕若俱不收二俱堕馀床踞床机等不收及
卧具表里一切吉罗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罗
不犯者僧物露敷去时语旧住人摩摩帝经营人令
知如上方便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物三露地四舍去下结犯。

【疏】解僧物中三种如上回僧物中但取巳舍与僧者
馀但犯轻。」

【戒本第二注列三物不分轻重故须简之第三犯
提上二但吉文中注释二床各有五种旋脚者如
世转关交床之类入梐者如脱脚床随用即入馀
三可解经中床敷四物随一成犯非谓具四。】

「【疏】就辨相中初明方便委嘱之相即释戒本自他举
文若不作下乖教故结就二人同坐下座两罪者一
非威仪令上座攻二当戒馀可解耳。」

【第四句中初分文就下释后段注中上二句上下
互去意拟他收下座使上故兼二罪如疏示之后
俱不收者谓不前不后同时舍去非相拟待故各
一罪注云雨中疾还者此约往时作意也摩摩帝
梵语即知事人。】

「【律】十五覆处敷僧物戒。

【疏】覆处敷僧物戒十五。

【疏】制意同前。」

【十五僧物虽同覆露事别故分两戒。】
714-F¶ 第 93a 页 X40-0093.png

「【疏】六缘成犯一僧物二知是三屏处四巳受用五去
不举六过限犯。」

【犯缘第六过限有二如下自明。】

「【疏】所以离者一屏露异二得罪时异露则出门屏则
出界决意绝还如上出界若暂非永过三夜犯三开
缘不同露则两相缓急屏则开于二夜。」

【辨离中三别二得罪者此由物坏迟疾不同故分
制限露唯出门屏分永暂如文可知三中露开缓
急者缓即嘱付等急即雨中还。】

「【注】佛在舍卫客比丘在边房敷卧具宿不语便去卧
具烂坏虫啮色变见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僧房中敷僧卧具(谓绳床木床卧褥坐具枕地敷下至卧毡)
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

【注】彼应语旧住比丘言与我牢举若无人不畏失当
移床离壁高榰床脚持枕褥卧具置里以馀粗者重
覆若恐坏败取卧具等置衣架上竖床而去若不如
是出界堕罪欲去还悔吉罗若即还二宿在界外第
二宿明相未出不自往不遣使掌护者犯堕。

【律】波逸提。

【注】不犯中如上方便巳在界外水陆道断命梵等缘
者开。

【疏】戒本四句同上辨相文易明也。」

【别释中初指戒文辨下点注不犯云水陆道断等
此通三夜返故有难缘开前戒出门犯无故文不
714-F¶ 第 93b 页 X40-0093.png
列。】

「【律】十六强敷坐戒。

【疏】强敷坐戒十六。

【疏】凡物有限事局彼此情通则彼为我有意隔则事
论进不然知他得住处意不筹量辄于中间强敷卧
具共相逼斥非出家之仪故制。」

【十六制意中初明物有所主情下明人心通塞可
者与之故进不可者拒之故否然下正叙制意斥
即训逐。】

「【疏】五缘成犯一先借住处安止巳定二知先住三作
恼意四强于中敷五随所卧皆犯。

【注】佛在舍卫六群十七群同道行至无住处十七群
自求住处彼六群知求得宿处强在中间敷卧具宿
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此戒。」

【戒缘云无住处者明无僧寺寄止俗舍。】

「【律】若比丘知(不知者开)先比丘住处后来强于中间(若头边若
脚边若两胁边)敷卧具(草敷叶敷下至地敷卧毡)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
自当避我去作如是因缘非馀非威仪波逸提。

【注】谓随转侧胁著床结堕不犯者先不知若语巳住
先与开间若间宽广不相妨阂若亲旧人教言但敷
我自语主若倒地若病转侧堕上若力势所持若被
系闭命梵二难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三后来强敷四念言下作
恼意五结罪。」
714-F¶ 第 93c 页 X40-0093.png

【戒本分文可解。】

「【疏】作是因缘非馀者非馀不犯将不犯以望犯不犯
是犯义馀但以不依不犯故相逼恼非是威仪何得
不犯。」

【释非馀中馀即是外不犯在于犯外即非不犯显
是正犯初牒示将下明馀义但下合文释。】

「【律】十七牵他出房戒。

【疏】牵比丘出房戒十七。

【疏】然四方僧房众人共有理无偏局义须通赡虽先
料理安止巳定后来同徒宜共受用今乃内怀瞋恚
强牵他出自坏恼他诤竞之本损处非轻故制。」

【十七制意中初明众物理通合与同住赡犹给也
今下次叙过显制文阙犯缘或同前戒或是写脱
今准钞云一是僧春冬房(夏房入巳牵出犯吉)二先安止定
三作恼乱意四牵出犯。】

「【注】佛在舍卫六群十七群同道行至小住处十七群
于先入寺扫洒令净六群知得好处驱起牵出比丘
以过白佛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因先强敷佛制与罪由是俗家此僧寺
中理依位夏所以牵出。」

【释缘起云僧寺等者即明六群恃巳之意位夏语
倒。】

「【律】若比丘瞋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若自牵出教他
牵出。
714-F¶ 第 94a 页 X40-0094.png

【注】若自作教人牵随所牵多少随出房随犯若牵多
人出一户若牵一人出多户皆犯多堕若一人出一
户一堕若持多物出若掷著户外闭他户外皆突吉
罗。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无恚心随次出若遣未受具出若破戒见
威仪及为举𢷤因此故命梵难驱出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内瞋三是僧坊私不犯四牵出
结罪。」

【戒本第三唯局众房馀并不犯。】

「【疏】就解成犯相中相从就多结者欲止恶法令断也
今封著者多守房锁户本不许入牵出希耳。」

【释犯中初明结多罪之意今下次示末世稀犯注
中持掷他物出户外者意使彼出故。】

「【疏】就开通中问前戒开亲不简净秽此局净行不除
亲者答前戒俗家属先借者亲友无强故开非僧住
处不简染净此是僧房净有住义恶戒之人无分驱
出不犯戒也。」

【不犯问中前戒开亲旧人不列破戒见等此戒反
前故徵其意答中初释前戒开亲通秽此下次释
今戒止明简净不示开亲今谓僧舍处非属巳复
是亲友必无牵义故不在开。】

「【律】十八坐脱脚床戒。

【疏】坐脱脚床戒十八。
714-F¶ 第 94b 页 X40-0094.png

【疏】凡事宜审谛危崄须慎重屋薄覆床又脚脱放身
坐卧容有坠堕伤于下人恼处不轻故制。」

【十八制意中即据缘起以叙教制薄覆谓阁板不
固放身谓肆意而坐。】

「【疏】四缘一重屋二又薄覆三床脚欲脱四坐卧便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在重屋上住坐脱脚床脚脱堕比
丘上坏身出血仰面恚骂比丘举过佛诃而制。

【律】若比丘若房(谓僧房若私房)若重阁上(谓立头不至上)脱脚绳床
若木床(脱脚者脚入梐)若坐若卧者(随胁著床随转侧也)波逸提。

【注】除脱脚床巳若在独坐床或一板床俗床一切吉
罗不犯者若坐旋脚直脚曲脚无脚若床支大若脱
脚床安细腰若重屋板覆刻木作华覆若厚覆若板
床坐若脱床脚坐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房重屋三是脚脱床四坐卧犯。

【疏】解脚入䏶者明将脱不久也。」

【戒本第三中将脱者谓脚动摇故入于梐。】

「【疏】戒本通坐广解唯卧毗尼教相三处观量缘起但
坐戒本通卧辨相唯制胁著床而脚脱故知坐卧皆
有犯也。」

【第四中初牒示毗下会通缘起辨相各一戒本兼
二故下准判注不犯中床脚安细腰者即纽锁等
若重屋板覆此句总标刻华及厚别显两相即反
戒文薄覆故不犯也。】

「【律】十九用虫水戒。
714-F¶ 第 94c 页 X40-0094.png

【疏】用虫水戒十九。

【疏】凡慈济物命道之正要知水有虫而故受用特损
物命违其慈道苟存自营所存无理光师所云重巳
所轻轻他所重深乖慈恻故须急制。」

【十九制意中初明比丘行本河沙诸佛由慈成道
菩萨辍巳利他历劫忘倦二乘非不兼济望上不
彰故云正要也至于儒宗君子犹怀恻隐之心博
施济众推爱及物况出家胜士反行杀害实非所
宜闻者深诫知下叙过初明自他两损苟存自营
谓害他利巳是无理也光师下引示巳所轻者谓
身外受用他所重者即虫之性命。】

「【疏】四缘一是虫水二知有虫三不作漉法四随用犯。」

【列缘第三漉则非犯。】

「【疏】慈救之心如来本意损害为贵凡俗所重是以世
尊随病设治初约非情则掘坏通制后约生育随病
多立人畜两戒计摄巳周今之喜犯就饮用结深见
物机是称大圣如多论说故今五众多无漉具行住
饮用无思伤损此而号道未见其通钞中广引。」
714-F¶ 第 95a 页 X40-0095.png

【叙诫中初通叙圣凡心异是下别示机教不同大
分二别初明非情掘坏二戒还存护命后下次明
有情则有四戒一杀人二杀畜三用虫水四饮虫
水深下叹教主如多论者彼云此杀生戒凡有四
戒此最先结既不得用虫水便取饮之由制不得
便故断畜命既制不得便夺人命由善知机故彰
圣号今下伤末学既号道人不置漉具反无慈念
则非有道故云未通下指钞者彼云僧祇虫细者
三重漉犹有者舍去若用水者日日谛视无虫便
用五分虫者漉囊所得肉眼所见无漉囊不得行
半由旬等又二衣中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
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用虫水况诸不
肖焉可言哉。】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屋虫水和泥教人和长者见
嫌无有正法害众生命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水有虫若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

【注】若以草土掷虫水中若虫酪浆清酪浆若酢以浇
泥草一切皆堕教人亦同。

【律】披逸提。

【注】不犯者不知有虫作无虫想若虫大以手动水令
虫去若漉水洒地若教人漉者一切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知三有虫所损境四若浇泥下
明犯。

【疏】就辨相中具二或以草土就虫水和或以虫水浇
714-F¶ 第 95b 页 X40-0095.png
于草土纵有池流大水虽不作泥而以草土掷中随
以虫鱼皆犯堕罪此不就损命中制是深防制若彼
命断自依畜戒正得一堕馀文相可知。」

【戒本第四中初明犯相有二前明因作水土互投
纵下次明非作等闲掷物随下次明结犯初明当
戒随境多少此下次对后杀畜结犯不同馀下三
示略即不犯等文寻之可见。】

「【律】二十覆屋过限戒。

【疏】覆屋过限戒二十。

【疏】凡物有限事成为要贪不知量重覆不巳令屋崩
倒损功费力不长信施故所以制。」

【二十制意中初明合宜贪下次叙过相即本缘起
如注所引。】

「【疏】四缘成犯一自为巳二使人覆三至三节未竟不
离见闻处四三节竟犯。」

【列缘第三言三节者或云三重如世茆庵或云三
行如盖瓦屋未详西土覆屋之相不可定约。】

「【疏】问何故有看覆无自覆者答不看房成有受用义
自覆招讥重故不许用也或可从缘起说由使人作
因即制戒。」

【问中此制指授看覆成犯不制自覆故问通之答
有二意文相可解。】

「【疏】多论此房是十三中大房三十万钱作成即崩施
主生恼比丘为说房虽崩坏功德巳成未坏之时佛
714-F¶ 第 95c 页 X40-0095.png
到此房即是无上福田之所受用寻后有一新受戒
比丘入中若起房阁严若须弥持戒暂用巳毕施恩
以戒背世俗法房舍四事是世间法故。」

【引缘中初指本缘房崩主恼十三中大房即有主
房若据四分因斫神树为缘与此不同三十万者
十千为万即三百千比丘下次明比丘开解之词
前明佛曾受用寻下后明新戒受用戒背世俗者
无漏胜法圣道本基胜世法故。】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起房重覆不止屋便摧破居士
嫌言檀越虽与受者应知足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作大房舍(多用财物)户扉窗牖及馀庄饰具(刻镂
彩书)指授覆苫(有二种纵覆横覆也)齐二三节若过者。

【注】彼比丘指授三节未竟当至不见闻处若不至不
见闻处三节竟堕。

【律】波逸提。

【注】若互舍见闻处吉罗不犯者如上指授离远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房舍巳下作之方法三指授下
开成持相四若过下违教结罪。」

【戒本第三苫字失廉反覆屋草也。】

「【疏】然三节相律论互谈至于事实亦可披据故多论
云作房三品上中下覆各自有限若中下房用上法
覆以镇重故随用草作一一皆提五分若以草瓦版
覆母论泥故崩伽论若以草版鸟翅覆者过限不犯
亦以轻耳及作房时商度基陛材具方可覆之如多
714-F¶ 第 96a 页 X40-0096.png
论也。」

【三中初生起故下引示多论三品随其房屋费用
厚薄以分阶位中下上覆即为过限五分巳下并
出物体不同之相伽论草板不犯与上诸文相违
故以物轻通之及下次明筹量用与方便下指多
论如二房中。】

「【律】二十一辄教授尼戒。

【疏】僧不差辄教尼戒二十一。

【疏】制意有五。

【疏】初尼来请法意大爱道众为顺敬法咨禀疑滞如说
奉行然尼女弱阙于游学迷于理行真为面墙故须
半月求师请法二佛敕比丘听往意如来大慈简唯
有德慈悲训诲开晓彼怀令生解行率成道益所请
别僧前为尼众若开强往彼此寂静无多劳动若论
受戒反前是难不开僧往三制具德意自非深闲戒
律行同水玉词清理诣备德兼物者孰能化众匡道
有人专直浅识不闲进不自迷教旨何能导物或虽
少知行不依法进止施为动乖仪式自溺长津安能
济拔由斯诸缘须具德行四制僧差意虽有德行屏
去有滥任僧简遣备德方进藉众威严通行风化受
者殷重终获道益五制戒意者专任自由不蒙僧命
辄往教授滥行仪式乖轨导方失风靡化轻法自尊
未成弘阐损坏既重何得不约。」

【二十一制意中初意为二初叙尼希法大爱道者
714-F¶ 第 96b 页 X40-0096.png
即佛姨母起教之人顺敬法者即八敬中制依僧
布萨然下次明须请之意迷理行者理是所證行
是所修二并教诠非学不晓故云迷也面墙出论
语喻无所见二听往中初正叙听意简有德者如
后所列率犹用也所下遮疑有二初疑尼须来学
何以令僧往教强字上声师训之仪理非当往故
云强也若论下次疑受戒何不同之以汎尔教授
别人可往纳体事重复须大众故云难也三意中
初示如法合往自非下四句总后十德初句摄二
三四次句摄初及九第三句摄五及八第四句摄
六七与十有下次简非法初至导物反上初句即
无解也或下至济拔反前次句谓无行也既无解
行岂能说法备德者乎文中不反义可见矣由下
三结示四制差中二意初为能教有滥藉下二为
所教易化传训无壅故曰通行如风偃草故云风
化五中专下四句反前初意乖下二句反前次意
靡即顺也轻下结过显制不取僧命故云轻法辄
为师训即是自尊。】

「【疏】论犯五缘一佛开说法八教二制白二差三不蒙
僧命往集尼众即简别房别说不犯四说法八敬五
随说堕。」

【列缘第二制白二者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
忍听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羯磨准知)。】

「【注】佛在舍卫大爱道尼来请教授佛令差往僧次般
714-F¶ 第 96c 页 X40-0096.png
陀往彼说法六群次往向说世论爱道白佛便羯磨
差而制戒也。

【疏】就缘起中初明尼请二令僧次差往三六群为说
世论过起之由四白佛下羯磨备德。」

【戒缘中说世论者律明但说王者论人民论军马
等论是也。】

「【疏】问爱道来请止论比丘何不请佛答请佛教授有
二种过一违八敬教教中令问僧故二违誓受心若
请僧者翻前两失。」

【初问答中初明请佛二过并是违敬伹上违敬法
下违受心以本从八敬而获体故若下次明请僧
两得有本作请佛者文误。】

「【疏】若尔八敬之中佛巳制尼半月往僧爱道何故乃
求佛者答尼虽蒙制僧未奉敕故来请佛敕僧往教。」

【难中由爱道尼从佛求请既制依僧不当求佛释
文可解。】

「【疏】问佛不自教者答有多过一是狭过不通三洲二
少过止佛一人三是短过不通万代比丘作者翻成
三益。」

【次问答中初明佛教之过后明僧教之益翻三益
者广多长也。】

「【疏】就羯磨差中须具十德一具持戒行二者多闻三
诵二部戒本利四决断无疑五善能说法六族姓出
家七颜貌端正八堪为尼说法令尼欢喜九非为佛
714-F¶ 第 97a 页 X40-0097.png
出家被三法衣而犯重法十二十夏若过不具斯十
皆不成差故略分别也。」

【差人中初列十德一九五八名似相滥并前通后
别分之可解又八及十局在教尼名为别德馀皆
通德不下简非此但依律单列名数未暇广释故
云略也。】

「【律】若比丘僧(一说戒一羯磨)不差(不于僧中白二羯磨)教授(八不可违法律具出
文)比丘尼者波逸提。

【注】若于说戒时座上问答巳若僧差若随尼请彼比
丘剋时到尼亦剋时迎若违俱犯吉罗若闻来者当
出半由旬迎供给所须不者吉罗若僧不差非教授
日与说八不违法吉罗若不差与说法者堕若僧病
不和合众不满应遣人礼拜问讯尼众病等亦遣礼
拜问讯若不吉罗比丘尼等二众吉罗不犯者比丘
尼众如上方便巳而为水陆道断诸难不容礼拜问
讯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僧三不差四教授五结罪。

【疏】就解第四八敬之文指于律本恐好事者未见前
后故略为三门初制意列相二敬之次第三得罪轻
重。」

【戒本第四初标中云指律本者点注略也恐好事
者乐法人也。】

「【疏】就初制者凡体无贵贱有道则尊法式轨要非僧
不具敬法重人事须致敬敬而为言触途皆是但此
714-F¶ 第 97b 页 X40-0097.png
八种摄尼偏要故别制之审能修行戒净法住故善
见云由度尼故正法减半若行八敬还满千年法由
人弘其义不昧矣。」

【制意中二初通叙僧德有道具法故须致敬敬而
下二正显八敬又为三节初正明故下引證此即
阿难初请度尼如来许度之语法下结告。】

「【疏】次列名中初百岁尼礼初夏僧二不得骂僧三不
应举僧四受具僧中五忏残两众六半月请法七安
居八自恣并须依僧。」

【列名可见。】

「【疏】二明次第者法不自显开导在人是以初三明遵
僧也人尊由法故次四五明所遵法法由请得是故
下三明禀悔也。」

【明次第中初科三位次第相生且约总分随一位
中复有次第如下别论悔字误合作诲下同。】

「【疏】就初位中身业慢粗所以先明口业过微故须后
说说语二中违法恼深顺法举微故列前后或可希
数而言也。」

【别示中初科分二一身二口礼敬是身骂举并口
身粗故先口微故后说语下复简口二有两释初
恼分深浅二过有希数。】

「【疏】就遵法中初受根本次悔枝条。」

【遵法中由受生犯次第可知。】

「【疏】就禀悔中汎明仪法必由启请故初明教诫也依
714-F¶ 第 97c 页 X40-0097.png
法起行故有安居自恣相次而来至时加语𨳝色而
道助成光衍也。」

【禀诲中初正明次第请教在先依行故后又夏安
居竟乃行自恣故云相次来也至下嘱后增加光
谓光扬衍即流行。】

「【疏】次三明罪就中一四六三皆犯提罪如尼戒中第
二敬中骂谤不定或残提吉第三举罪说过犯提遮
举伹吉第五残悔不来僧忏止犯吉罗馀可解也。」

【三明罪中初明三法犯提第二骂谤义同故参明
之律云不得骂比丘不得诽谤等文标三罪谤通
三篇如前所配骂止有二恶法得提善法但吉第
三举罪中说过提者律出举相云汝所作尔汝所
作不尔及不得作自言遮举吉者律云遮他觅罪
(谓他举罪遮不令作)及遮他说戒自恣第五吉者应是事稀
馀下即指安居自恣二并犯提。】

「【疏】就结罪中初明广教授相律论大明斯法灭矣但
行略者犹无威仪。」

【第五句初明广法指如律论论即善见总括律文
大要有五一尼众遣使二至寺凭僧三对众为请
四僧作法差五至时当往伹下次示略法者由无
德人但传上座诫敕而巳委在钞中须者寻取犹
无仪者业疏云以见不学识者年高座首动无法
则令空遣尼还曾不对答识者齐耻等注中供给
所须者律云安置坐处办洗浴具办粥种种饮食
714-F¶ 第 98a 页 X40-0098.png
等又僧病等缘礼拜问讯亦同略法。】

「【疏】文中非教授日者四分无文僧祇广列八法一非
时即日暮夜分也二非处谓隐露处也三过时谓二
十九三十日十四十五日也四时未至无问黑白中
间十日当往馀者为非日馀四略之。」

【释日非中僧祇八非正取三四以显非相谓黑白
两半各有十日得往白半初四至十三黑半十九
至二十八并以后两日为过时前三日为时未至
前后皆名非时也馀四略者今引续之五尼僧不
和合不应教诫六不得偏教应一切和合巳教七
不应长句说法如难陀说至日暮八须迎逆不迎
得吉。】

「【疏】如昔人解日非八敬同犯吉罗不差说法俱犯堕
罪二提两吉也。」

【斥古中古师据文如注所引前是两吉后即二提。】

「【疏】今解说法八敬无别轻重故戒本云教授者提广
解说法者提故知义一也结吉罗者但日非耳结堕
罪者但不差耳说法八敬因之即列文无言耳结成
之相明知伹指辄往不差也。」

【今解中初定两相无别戒本教授即是八敬广解
说法如注自引结吉下释通注中结犯之意故知
差巳日非则说法八敬并吉不差辄往二并犯提
律文但结日非不差二罪因而互列故令妄解文
无言者谓戒本中不明说法八敬故结成相者谓
714-F¶ 第 98b 页 X40-0098.png
戒本结犯承上不差而结则知犯堕止由不差今
更作句以定罪相一不差日如单犯一提二受差
日非唯犯一吉不差日非双结提吉说法八敬教
示不殊有何义故而分轻重决知非矣。】

「【疏】尼结吉者非辄教僧罪也盖是不被尼差辄教授
耳尼二众亦不蒙大尼差遣辄往僧寺礼拜问讯故
也。」

【释尼犯中初明大尼辄教授者谓辄自往请次下
二众义无不差辄请之义故伹有辄礼拜等不犯
中伹开尼众不请之罪。】

「【律】二十二为尼说法至暮戒。

【疏】为尼说法至日暮戒二十二。

【疏】凡僧尼有别居不同处大士举动须避讥涉外生
信敬内增道望今日暮同聚致外情疑容自坏行过
深则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叙所应依之则自他两益今下
次明不应违之则彼此俱损反损成益故所以制。】

「【疏】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尼众来集三教授说法四
至暮昏五自知六说不止犯。」

【犯缘中初是僧差若僧不差自犯前戒。】

「【注】佛在舍卫难陀僧差教授尼巳默然而住爱道重
请说至日暮尼出祇桓城堑中宿为俗所讥比丘白
佛佛便诃制。

【疏】就戒缘中初令尼来僧寺说法因过而制令往尼
714-F¶ 第 98c 页 X40-0098.png
寺四分无文可寻诸部余曾目见老昏忘去。」

【缘起中以西国僧居城外尼依城内日暮城闭奔
还不及故宿堑中诸俗讥云沙门释子无有惭耻
无清净行竟夜与尼共宿昼便放还等指诸部者
即善见云初为女人根钝故尽听往僧寺教授为
人讥故次开五人往犹讥始听僧往尼寺若作此
释甚有相妨前辄教中备明差往若是初开不应
后列若在前者复曾被差进退难定来学请详下
示遗忘以警后来。】

「【律】若比丘为僧差(一教授一羯磨)教授(众僧中差白二羯磨)比丘尼乃
至日暮者。

【注】彼为僧差教授尼日未暮当还除教授若受经若
诵经若问若以馀事乃至日暮除尼若为妇女馀人
受经等至暮一切突吉罗也。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教授尼至日未暮便休除妇女
巳为馀人若船济处说法尼自听者若与估客夜说
法若尼寺中若因人请值说便听者开。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僧差三教四乃至日暮下结罪。」

【戒本第二句注云一教授等者律云众僧中差白
二羯磨然与前戒异者前是不差通指二法此既
巳差别据一法。】

「【疏】广释中除教授巳馀诵受经至暮同讥如何轻者
以教授僧集尼众易故重自馀别请尼之来去无摄
714-F¶ 第 99a 页 X40-0099.png
法故轻也。」

【第四中初徵问以下释通初明教授重是众法故
自下次明馀轻别人请故注不犯中未日暮者无
犯明不犯除妇女者即馀男子无讥疑也若船济
下四种三并因听非专为尼第三尼寺中者处无
非故因人请者写倒合作因请人律云说戒日来
请教授人值说便听是也。】

「【律】二十三讥诃教授者戒。

【疏】讥诃教尼人戒二十三。

【疏】然备德被差慈心教授情存为法不希厚味今见
他获利内生嫉妒发言讥诃恼乱贤善脱由斯败事
绝兼济损处非轻故制。」

【二十三制意中初叙所差如法厚味即美食也今
下次叙能谤起过初明恼人嫉妒心业讥呵口业
脱下次明坏事败犹废也绝兼济者失利他也损
下双结。】

「【疏】论犯六缘一是僧差二情存为法三内生嫉妒四
发言讥诃五言词了六闻知犯。」

【列缘中一二六是所讥馀三并属能讥。】

「【注】佛在舍卫尼闻教授师来出迎供给六群生嫉云
彼无实但为食故教授尼也比丘以过白佛因而制
戒。」

【戒缘中六群比丘因过被制既不具德差法绝分
内怀怨忿故致讥呵。】
714-F¶ 第 99b 页 X40-0099.png

「【律】若比丘语诸比丘作如是语诸比丘为饮食故教
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了吉罗比丘尼等吉罗不犯者其事实
尔为饮食供养故教授为饮食故教诵经受经若问
若戏若错说者一切不犯。

【疏】戒本三句馀并可知。」

【戒本三句一人二讥三罪注不犯中其事实尔乃
至为食诵经等并谓讥诃非谬故无犯也。】

「【律】二十四与非亲尼衣戒。

【疏】与非亲尼衣戒二十四。

【疏】凡僧尼位殊理无交涉无缘取与尚涉讥疑况交
致染容坏梵行诚为大损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明类别无下次显招讥无缘取
与者谓无取与之缘徒与往还犹不免讥况持衣
与而相交染耶往往犯于大重此显须制之意。】

「【疏】五缘成犯一是比丘尼多论云与尼三众同堕律
虽无文义亦应尔浣衣中似是犯轻随情急缓义在
于此二非亲里三作非亲想四虚心与衣五彼领受
犯。」

【犯缘第一初取论决律浣下次比校重轻彼论使
下众浣同犯吉罗若比浣衣下众应轻故云似是
然取情过不可相例以使浣情轻与衣过重轻宜
从缓重须从急故云随情等四虚心与谓专意也
或可准下缘起比丘试与即非实心也。】
714-F¶ 第 99c 页 X40-0099.png

「【注】佛在舍卫乞食比丘威仪具足尼见生善而数请
比丘不受后僧分衣便以衣与尼尼辄受之彼嫌责
尼数数向人说比丘以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尼与僧衣推而不受后僧试与望
同僧心尼辄受之大乖本望故科为罪多事多患其
相若此。」

【戒缘中推谓辞让言试与者律云比丘念言尼数
请我而我不受我今与衣彼必不取多下指过诫
敕令无多事。】

「【律】若比丘与非亲里(如上解)比丘尼衣(十种如上)除贸易(以衣
易衣易非衣易针易刀若缕线下至药草一斤)波逸提。

【注】比丘尼等吉罗不犯者与亲里尼衣共相贸易若
与塔与佛与僧无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尼四衣物等文中不明
尺寸而于过咎大小俱提五除贸易六结罪。」

【戒本第四句伹指衣体故知不局大小。】

「【疏】所以尼与大僧二众衣犯轻者今不就希数而制
戒也就讥过故僧是上尊躬奉下众招讥处深故重
714-F¶ 第 100a 页 X40-0100.png
尼下奉上讥疑是轻可知。」

【释尼犯中初徵异大僧沙弥故云二众今下释通
上奉于下情理不当下奉于上事成顺便故不同
也。】

「【律】二十五为非亲尼作衣戒。

【疏】为非亲尼作衣戒二十五。

【疏】制意同前。」

【二十五制意指前无非讥染。】

「【疏】论犯四缘一是比丘尼多论三众同犯二非亲里
三自送遣作四随作犯。」

【犯缘前三属所对境第四即能犯人。】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为作大衣便裁作淫像成巳
付尼令在众后著之生俗讥笑诸尼以过白佛因制
此戒。

【疏】就戒缘中作淫像者良由染患情重寄物彰过约
境须断也五分云爱道卷衣舒以示佛视此所作也。」

【戒缘中初牒释由为作衣致有情染故云寄物彰
过故知此戒虽制作衣实为断欲五分下引示卷
衣示佛显过宜制。】

「【律】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注】彼比丘随刀截多少随一缝一针皆堕若复披看
牵挽熨治以手摩扪若捉角头挽方正安揲若安缘
若索线若续线一切吉罗尼等吉罗不犯者与亲里
尼作与僧作若为塔若借著浣染治还主者一切开。
714-F¶ 第 100b 页 X40-0100.png

【疏】戒本四句寻文可知。」

【戒本四句一人二非亲三尼四作衣下结罪。】

「【疏】既作针刀故随运结堕馀熨摩等方便但轻。」

【次释犯中刀针正作熨等助成故云方便。】

「【律】二十六与尼坐戒。

【疏】与尼屏露坐戒二十六。

【疏】过与女人同宿无异。」

【二十六初指制意同宿不出有二一者染习二是
招讥。】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与偷兰难陀尼俱貌端正各
有欲意在门外坐居士共嫌鸳鸯为喻比丘闻告佛
因制戒。

【疏】缘中门外同坐止是露摄戒本明屏故知双结也。」

【次科缘起戒本屏露互明对文可见。】

「【疏】论犯四缘一是尼三众五分多论尼众俱犯提罪
道船行戒亦尔除去俗女不犯此戒二是隐露处三
无第三人人相如钞中四共坐便犯多论比丘坐住
随尼起坐一一结提尼坐亦尔两人同一坐通日伹
一堕。」

【犯缘第一四分戒本唯据大尼故引他部既云尼
众通三不疑及后道船例同此判除俗女者下有
别制故云不犯此也第三指钞彼与女坐戒引僧
祇云若母姊妹若大小净人睡眠痴狂婴儿并非
證人。】
714-F¶ 第 100c 页 X40-0100.png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一处者一是比丘一是比丘尼)在屏。

【注】有二种见屏处者若尘雾烟云黑闇不见也闻屏
处者乃至不闻常语声。

【律】障(若树若墙若篱若衣若复以馀物障)处坐者。

【注】若第三人盲而不聋聋而不盲若立住者一切吉
罗。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知人有二不
盲不聋不聋不盲若行过倒地若病若力势所持命
梵等难者并开。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与尼作衣与衣亲无染讥故开屏坐同行不问
亲疏外人不练招讥义一。」

【戒本第二伹云与尼而不简亲故对前二戒以示
教意。】

「【疏】三屏处如律中见闻两屏其相可解盲聋互有不
成全證故吉由是坐戒立故是轻。」
714-F¶ 第 101a 页 X40-0101.png

【第三初指二屏注释颇详委如二不定中盲下次
释第三人由下三释立住上是根缺下即缘乖故
并犯轻。】

「【疏】所以尼轻者上尊共坐志不自由过微故也。」

【第四初科徵示尼轻由非意故或可上尊狎下则
易下位牒上则难故虽同坐情过自别。】

「【疏】开中不盲聋者开前盲而不聋句下列亦尔馀可
解。」

【次科释注不盲等二句语同互倒而列对翻互缺
二句以开吉罗馀可解者行倒病势皆非意故。】

「【律】二十七与尼同行戒。

【疏】与尼同行戒二十七。

【疏】过制同前。」

【二十七制同前者事别意通故不重举宿坐船行
离染无别随境造作事相不同文多略指其意若
此。】

「【疏】六缘犯多论云一尼家三众二共期除偶相值或
期不许不离闻处三同一道四不离见闻处五无缘
六随度界犯。」

【犯缘第二除偶值者即多论文彼具云若不期而
偶共道当使相去语言不相闻处若相闻者吉若
彼此相期互不许者若相闻语声者吉文中不离
闻处总上两句皆有吉罪但不犯提故简除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人间游行居士讥
714-F¶ 第 101b 页 X40-0101.png
嫌比丘举过佛便诃制。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期(言共至某村城国士)同一道行(村间有分齐行
处是)从一村乃至一村。

【注】随分齐众多界一一堕非村若空处行乃至十里
堕若减一村减十里多村间同一界行及方便共期
一切突吉罗。

【律】除异时波逸提异时者与估客行若疑(疑有贼劫盗)
(怖有贼劫盗)是谓异时。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处若往
彼得安稳若力势所持命梵等难者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与尼期三同道行四除异时
五结罪辨相重释可知。」

【戒本分文中重释者即指释异时文律因僧尼皆
欲往毗舍国尼求僧伴僧既不许尼遂前往为贼
所劫因开援护文中两相估客男伴无难亦开疑
怖难缘无伴亦许。】

「【疏】尼若凭僧为伴援过是微故轻行途多难故开疑
怖坐是安处所以不开坐容教授下至第三便开不
犯。」

【释中初科尼凭僧伴非疑怖缘故结吉罪。】

「【疏】行途迥远招讥过大纵多比丘一尼亦犯要得多
尼方开坐处讥轻有两比丘即不犯位。」

【次科对前坐戒料简二重初简恐怖缘行开坐闭
坐容下次简第三人行闭坐开。】
714-F¶ 第 101c 页 X40-0101.png

「【律】二十八与尼同乘舟戒。

【疏】与尼同船戒二十八。

【疏】讥过中制。

【疏】论犯六缘一是尼三众二共期三同一船四顺流
上下意五无缘六双脚入船便犯。」

【二十八犯缘第四顺流上下明非直度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比丘与六群尼同乘船上水下水
居士共嫌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律】若比丘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若入船里
堕馀方便吉罗)除直渡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不期若直渡彼岸若入船船师
失济上水下水若往彼岸不得安稳或为力势所持
命梵难缘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与尼期三同船四结犯。」

【戒本分句可解。】

「【疏】问所以不制俗女同船者答必有船公为第三人
故不须制亦可尼女同制俱犯提罪如律房法中时
与俗女同船佛言除直渡故知不直渡者是犯不疑
714-F¶ 第 102a 页 X40-0102.png
此戒略也。」

【问答中两释初约通开释常有第三人故亦下次
约文略释讥疑不异故下引律證既除直度验知
上下同尼制也。】

「【律】二十九受尼赞食戒。

【疏】受尼赞食戒二十九。

【疏】制过有四一遣彼尼众叹巳德行相美求利增长
贪结坏正命故二偏心曲叹现情亲好招致外讥损
害不轻三令他随言供奉无德即是损施于彼福田
无行惠施反报之福何由可获四毁呰好人赞叹鄙
下令于胜境不生敬重即是恼乱一切贤圣具斯诸
过故所以制。」

【二十九四意中初是长贪二即招讥三损施福四
恼僧众又初损自二损自他三四并损他初云遣
尼且据缘起约今成犯不必须遣三中既奉无德
则于有道反不供奉既失胜境则无福报具下总
结。】

「【疏】四缘成犯一是尼三众叹得食二知是非法三受
得四啖之咽咽结罪。」

【列缘有四初是能赞下三并所赞即犯戒人也。】

「【疏】自馀同坐不被叹者随食无过以屏叹非众中无
应诃不诃之过不同提舍对僧偏授若不即诃举众
容隐致不指授亦不听食。」

【简提舍中初明当戒犯唯别人不下次示提舍合
714-F¶ 第 102b 页 X40-0102.png
众通制据尼指授止在一人若无人呵则令同座
非指授人亦不得食故云致不指授等。】

「【疏】何不开病但不曲叹健病无罪故不须开若叹病
人为德必有好人被毁由是犯位。」

【简病中亦对提舍以明不同初徵次释释中又二
初明不开若下次明开则有过言病有德则显不
病无德故云好人被毁。】

「【疏】何故不开别众七缘圣人制戒开遮防过此戒由
叹无德于法深损通无所开是以多论云但偏叹德
不问凡圣食者皆堕。」

【简别众中初徵二释又二初通示开遮别众须开
遮则失利此戒宜遮开则有过开遮随时不可一
槩此下正明当戒不开之意供施有德植福良田
是佛所教今则反之故云探损是下引示若知彼
赞虽圣尚犯况无德耶圣必无犯为约下凡极诫
耳。】

「【注】佛在舍卫有居士请舍利弗等露敷好座偷兰难
陀尼见巳妄言所请并是下贱我若请者则调达等
龙中之龙食还具说佛因诃制此戒。

【疏】就缘起龙中龙下过起所由下明诃结。」

【戒缘中难陀尼如是叹巳及舍利弗目连至尼语
居士言龙中之龙巳至居士言汝向者言下贱人
今云何言龙中之龙耶自今巳去勿复来往我家
故云妄言调达等者等馀四伴。】
714-F¶ 第 102c 页 X40-0102.png

「【疏】多论云以请舍利弗迦叶等能与现世福一入见
谛二大尽智者三入灭定人四缘四无量五行无诤
者各出其相广如论引。」

【明请福中初科多论明所请之德略提名数指广
如论今撮注之一入见谛(今證见谛无始邪见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
成就见有二种邪见所断此见即惑信见所成此见即智谛谓真理由智證真故云见谛入即是證即初
果也)二大尽智(今得尽智无始痴爱慢三垢永尽尽即是灭灭即灭谛涅槃能證之智名
为尽智此即断尽思惑无学果人)
三灭定人(论出三意若出灭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
又云从灭定出正似从泥洹中来故又云若入灭定必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遍游诸禅功力深故)
四缘四无量(谓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故谓慈悲喜舍也)五行无
诤(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净一切罗汉烦恼诤尽五阴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
人诤唯无诤三昧能灭此诤馀圣但自无诤若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论文五种并
以生现世福别别结之据论前二诸圣通具身子
目连必应高胜后三别德时或有之。】

「【疏】又成论云智田胜福田乃至扫僧地如阎浮不如
佛塔一手许佛以智故胜诸弟子不以断故供利根
初果胜钝根斯陀含前言百不如一者从多说亦不
了义还即此经中云施利根畜生胜外道五通者又
如弥勒为罗汉所礼。」

【次成论中初句立义乃下释成初约佛与弟子对
校彼论问云为智福胜为断福胜答智能达法相
谓毕竟空此则胜断何者如佛以智故于弟子中
胜不以断故(断谓自断结亦断众生结即以圣人断智二德比校胜劣也)供下
次唯就弟子比校文为三段初示胜劣前言下论
714-F¶ 第 103a 页 X40-0103.png
自释难彼论前引杂藏经供百初果不如一二果
与此相违故从下释通有二初云从多说者谓前
经且据多少相望初果多故劣二果少故胜今此
约智与彼不同亦下次约不了释谓彼经赴机一
往权说非究竟故还下还据彼经会同前义初引
畜生胜人道又下次引因人胜果人彼云弥勒菩
萨虽未得佛为罗汉所礼由智大故又云乃至沙
弥发无上心罗汉自取衣钵担随后行故知智慧
福田为胜。】

「【疏】僧祇檀越别请舍利弗目连唯大迦叶不受宿请
明日时到入檀越家乞食在屏处坐尼不见故说龙
中龙迦叶大謦作声尼闻即翻问迦叶行头陀乞食
如何受请答虽不面受乞食为缘不妨随食。」

【次尼赞中律文少略故引示之謦去挺反彼作謦
欬谓𠻳声也尼翻问者既为尊者所闻故作他辞
欲混前语迦叶答者准此行乞因入施家不为别
请斯为明證。】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比丘尼赞叹教化。

【注】谓阿练若乞食人乃至持三衣赞偈多闻法师持
律坐禅也。

【律】因缘得食(从旦至中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注】谓咽咽结堕除饮食得䞋身衣灯油吉罗尼等吉
罗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有意若无教化想若尼
自作若檀越令尼经营若不故教化而乞食与者无
714-F¶ 第 103b 页 X40-0103.png
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知三尼教化四食缘五结罪。」

【戒本第三句注列赞词即十二头陀等如叹身中
具之。】

「【疏】就辨相中除饮食然灯巳明知大小两食皆犯即
文云从旦至中得也所以衣轻者财重难舍也又财
别属义非通用食无独啖劝办是易故制重也尼轻
僧者叹尼是希也。」

【释第五中三段初明灯油巳字合作犯复缺轻字
油既得轻显上饮食通收大小即正不正也即下
引證文见注中所下次释衣财两意尼下三显尼
轻希数异耳。】

「【律】三十与女人同行戒。

【疏】与女同行戒三十。

【疏】制意同前。」

【三十与前尼戒大同故略释耳。】

「【疏】论犯六缘一是人女二共期三同道四无伴五不
离见闻六随越界犯。」

【列缘可解。】

「【注】佛在舍卫国妇与姑诤还毗舍离时阿那律欲往
彼国此女为伴夫便逐得打阿那律几断命根比丘
以事白佛便诃制此戒。」

【戒缘中几字平呼近也。】

「【律】若比丘与妇女(如上)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间波逸
714-F¶ 第 103c 页 X40-0103.png
提。

【注】若村里一界行及尼等四众一切吉罗不犯者先
不知不共期须往彼得安若力势诸难者开。

【疏】戒本五句其相易了。」

【戒本五句一人二与女期三同道行四至村间五
结罪。】

「【疏】就开不期及难故知共期多伴亦犯不类尼中以
同法故。」

【释不犯中初准开决犯多伴谓一比丘多女不下
对简前戒多尼大伴即无犯故注中须往得安此
亦开难戒本不列恐无缘起。】

「【律】三十一食处过受戒。

【疏】施一食过受戒三十一。

【疏】然笃信居士割舍家珍造立福舍标心一食拟施
在僧宜量力分称施而受即彰内有廉节外不损物
理数宜尔今久延不去过受他食长贪坏信败善增
恶过是不轻故制。」

【三十一制意中三初叙施意宜下叙兴制初明合
宜今下次显过患长贪谓无廉节即下增恶也坏
信谓损施物即下败善也。】

「【疏】论犯五缘一非亲居士限施一食二知三无病请
缘四过受五咽结。」

【列缘第一言非亲者三处并无明判义准亲缘理
通过受故特标简亲无犯也。】
714-F¶ 第 104a 页 X40-0104.png

「【疏】别众七缘唯开病者人病苦恼去损住益施主体
知不生讥患故开自馀不开者彼中自请开称施心
此本无心开成损坏是以俱闭。」

【简开中初叙开病所以自下次明馀六不开上二
句明别众可开是别请故下三句显当戒宜闭由
是通施意非别指故曰无心。】

「【注】佛在舍卫时拘萨罗国有无住村居士作住处常
供一食六群数受居士言我本周给一宿住者比丘
举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施一处食(在中一宿也食者乃至时食)无病(病者离彼村增剧者)
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

【注】咽咽结堕除食巳受馀[打-丁+亲]身衣灯油尽突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一宿受病过受食若居士请住我
为沙门释子故设此食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女妹
妇次第请或今日受此人食明日受彼人食若道断
等难者。

【疏】戒本三句初施一食处有比丘者是人也二无病
缘应受此是犯人三过受结犯。」

【戒本分文初句合人处者欲明是受施人非犯人
故然前后分句开缘结犯或分不分随时不定述
作之体义非专固抑恐封文学者须晓次句注中
剧字训甚。】

「【疏】此中明正食与非正俱结故文中明除食巳得衣
714-F¶ 第 104b 页 X40-0104.png
油犯轻者食资身急人并喜受又受用交尽损恼施
主故重馀之衣油得用不得将去纵有灯油身外受
用微少故轻。」

【牒释中初二句标判下背别局正食犯恐滥同故
故下次准注以决既通除食不简正与不正明知
并犯初牒注食下释通初叙二食重两意通之馀
下次释衣油轻初二句通明二物下三句别示灯
油由有喜受用尽之义故约外资通之注不犯中
居士请住等者施意通故檀越次第请者日别一
食非过受故儿女巳下并异主故亦非过也。】

「【律】三十二背请戒。

【疏】展转食戒三十二。

【疏】然信心俗士供给美味延请僧田希存受用今先
许后违是无信也令他饮食徒设而巳无受用也损
恼之重无过于此故制。」

【三十二制意中初叙施意今下明过制无信即是
自失无用即损供施若据戒缘应兼长贪招讥之
过文从别相(目抑)又易知略不明耳。】

「【疏】释此戒名诸部各异四分展前家食转就后家故
名也僧祇云数数食亦言处处食十诵五分多伽并
同数数食注戒本名背请者随俗取解亦无过也。」

【释名中初总引诸部本宗独异祇律两名并约缘
起重食为言十诵等律同上僧祇初名语意大同
译者随立注下正示今文背请之名非出诸部僧
714-F¶ 第 104c 页 X40-0104.png
祇六念乃有是言自昔相传于义易显故云随俗
等问何不依律而从俗者答若依律名摄相不尽
如背前向后更往前家可如诸律若直背前亦成
正犯则非展转处处等义但云背请理无不收。】

「【疏】论犯五缘一受犯五正食请不问道俗亲非亲二
食体堪饱足三无因缘谓病施衣功德月等四更受
后请五随咽即犯不待饱也。」

【犯缘第一食局人通二食体堪饱非喰饱故三中
列示三开并见下文。】

「【疏】此应料简正足不定各有四句。

【疏】初前后俱正提二前正后非正吉三前不正后正
四俱不正者并不犯故文云或请与非食也。」

【料简中初科列句可知所以唯五正犯者资强用
数不正反之背则无过故下引律别證后二非食
谓非正食也。】

「【疏】足不足作四句轻重同前故文云或不足不犯也。」

【二足不足并约正食多少以分四句同前者初前
后俱足提二前足不后足吉三前不足后足四俱
不足并不犯故下引證三四上两引證并不犯文。】

「【疏】净不净作四句者四句俱提文无义立。」

【三不净者谓邪命兴贩宿煮残触以主通道俗道
则具有俗入界煮或为僧触时或有之然虽不净
无非正足故四句皆重上二并是据文此准义立
欲反古耳。】
714-F¶ 第 105a 页 X40-0105.png

「【疏】不同昔解不净食不成背别以体不净不任共食。」

【引古中不任食者既是秽食僧不合啖故不成犯。】

「【疏】今解不然罪不择境随食皆犯可以不净不犯非
时俱是罪故如妨难二处有不处分故知不净亦成
背别若言所防不同者我不净食亦防不同背请防
不背请不防不净食别众亦然故知齐也若云不净
食如法比丘不合食者我非法房如法比丘亦不合
造以此例之故知有罪若言造房不合上事而成有
长道义我亦不净食得资身长道。」

【立今中初以义定可以下引非时反质如下举二
房为例若言下遮妨三节初作妨云处分防专辄
不防妨难不可相并我不下比同可解别众防不
别不防不净故云亦然若云下次段初立妨我下
显同例之有罪者如法比丘造非法房得罪反例
食不净食义须有犯若言下后段初牒妨不合上
事谓不可以房例食也我亦下例同此恐执旧见
者反谓今家引例不齐故先遮约不容妄解也。】

「【注】佛从罗阅祇人间游行至阿那频陀国因沙㝹施
粥便开食粥因食浓粥又因节会檀越送食又后受
请俗讥道诃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三初开食粥遂成浓粥二节会送食
三正违先请故通一制。」

【戒缘中注疏抄引在文颇略律中沙㝹波罗门以
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涉冬夏随逐世尊伺侯空
714-F¶ 第 105b 页 X40-0105.png
缺欲设食供无有空日语阿难言欲以五百车食
布在道中令佛僧蹈过则为受我供养阿难白佛
佛言汝可往语沙㝹明且以此饮食作粥与僧(此即
开粥之缘)后因大臣请僧食诸比丘因前开粥遂受诸
居士浓粥后至大臣家不能多食招讥故制不得
食稠粥然后受请(此即初缘言受请者即是往赴非始受也)次因罗阅
城乐师先请比丘食明日值城中节会诸居士持
食来诸比丘食巳然后赴乐师请不能多食乐师
讥嫌方制此戒(此第二缘)疏分三段前二别引两缘重
受后食后一总上两缘还赴先请故云通一制也。】

「【疏】僧祇食粥说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
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词清辩宿食风除
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应当以
粥施众僧今解之初偈明田净色等五利明所得宿
食等五明所除略不明大小便调适也欲得下偈明
来报也欲不解之常诵多迷故。」

【引偈中初正引今下牒释欲不下示意释中初偈
合云初半偈即前二句上句明所施之德下句即
能施之心色等下释中间四句初句总标十利饶
益即是利义行者即受施众僧次二句别列十利
为成偈句止有九种一色(颜色光泽)二力(气力康健)三寿(寿命
延永)四乐(身支安适)五词清辩(言清朗有分为二非也)六宿食七风
(此二皆除)八饥九渴(此二得消)十如疏点下一句结说由人
资身除病故名为药(有云良药者非)欲下后半偈上句示
714-F¶ 第 105c 页 X40-0105.png
报下句劝施(有云长寿乐非)。】

「【律】若比丘展转(谓是请也有二种若僧次请别请)(饭[麨]乾饭等)除馀时
波逸提馀时者病时(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施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若复有馀施
食及衣也。

【律】是谓时。

【注】若不舍前请受后请咽咽堕若不舍后请受前请
咽咽吉罗不犯者病时施衣时若一日之中有多请
自受一请馀者当施与人言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
汝若与非食或不足或无请食者或食巳更得食或
一处有前食后食皆开。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展转三食四开缘五结罪六重
解。

【疏】就解展转但言请也既列二请俱有背罪若受请
巳自食浓粥自食巳食或食僧食彼生恼微不犯背
罪先许后违伹犯吉罗故五分云若食常食食别房
食无犯。」

【戒本第二中初点注释但列二请不明展转若下
次简僧自两食但得轻罪必约两主方入正犯故
下引證常食即僧食别房即巳食。】

「【疏】三解五正中僧祇云诸菜饼[麨]果非处处食。」

【第三中僧祇[麨]者名通正食今简不正如麦豆[麨]
等。】

「【疏】所以开病者病人苦恼施主体知若不开者形命
714-F¶ 第 106a 页 X40-0106.png
难济既非情欣不作时限。」

【开病中初示开意既下显常开非情欣者意所不
欲也不作时限者异下施衣一月五月也。】

「【疏】施衣开者有二义利一为济比丘待形须立施时
不取后须难得恐非理乞损业恼他二为益施主衣
食多利俱得反报。」

【施衣中二利初是济巳二即益他得反报者衣食
两施感多福故。】

「【疏】文中一月五月若有馀者昔解时中假施方开今
不存此施衣所及通时非时今言馀者衣食以望时
乃是时家馀食中开背请不开为衣施非唯衣食有
物并开故云馀也。」

【次释馀施初牒注昔下引古解彼谓时内居常不
开待有衣施方开故云一月五月有馀施也今解
中初斥非以时内通开不论衣施若有衣施不限
时中故云通时非时也今言下正解初以衣食对
时释谓时外所获故云馀也食下二以衣物望食
解本开背食衣物在外故云馀也。】

「【疏】多论云前家食请后家衣食请听背无罪二前家
食请后家衣请取衣向前家不犯不向前家竟日不
食违信吉罗三前后俱食请背犯提罪又有三句前
后衣食请听背无罪二前家衣食请后家单衣如前
二句中三前家衣食后家单食背犯提罪。」

【料简中两重初三句并前家单食请后三句并前
714-F¶ 第 106b 页 X40-0106.png
家衣食请初后两段后家并通单复前次句云不
食吉者或食僧食或巳食也后段初句前后既同
何得无罪必应衣有美恶多少异故次句指如前
者即向不向也背请结犯成在后家上六句中四
句衣请不犯即是开缘二句食请成重正违本制。】

「【疏】别众七缘唯二是开馀不开者道船大会由食难
得施主请开此既二家开长贪结为益外道又无施
主故开受食此若开之背佛弟子受外道请坏信恼
深故闭之也作衣时月可以兼明。」

【对简中初指同唯二开者病及施衣也馀下点异
初合示三种彼是俭开此非俭缘为下次明沙门
施彼为接于异道此恐失于正信佛弟子者通召
道俗作下三明作衣义准同开言时月者后戒亦
约一月五月释之前施衣时中可收作衣故曰可
以兼明是以删定戒中加作衣也。】

「【疏】就不犯中有四一病二施衣三舍请四衣时如上
解也若请与非食者谓枝叶末磨祛阇尼也或不足
者谓不充饱也或无请食者说不犯也或食巳更得
食者前家食巳更受馀家乃可犯足不犯背也或不
坏坐亦得受之或一处有前后食者既同主异食亦
无背罪必不坏仪亦不犯足也。」

【不犯中初科分前四注中止列三相施衣中兼含
衣时分出为四以施衣通时非时衣时唯局时故
若请下牒释后五对文可解三云无请说不犯者
714-F¶ 第 106c 页 X40-0106.png
此非开缘律文虚列如前长衣不得衣日亦名不
犯之类四五两种并容犯足须约坏仪不坏不犯。】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


「【律】三十三别众食戒。

【疏】别众食戒三十三。

【疏】凡僧众在道本怀慈育内清我倒外拔俗缠然段
食有限事难普周人少易供多则倾竭又损重利轻
非济俗故二若许同情别食则自结别众巳恼于僧
为摄难调人故有斯二益者律制之。」

【三十三制意中三初通叙出家之志明必和同然
下二别彰两损正申教意初明损俗复有二意上
四句明损财由食处成众费用则多据此明意欲
令人少即如下引汝等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别众
是也言段食者色香味触有形段故又下二明损
福能别乖和所别失利故云损重施心不普获福
非胜故云利轻二明损道即正戒缘如注所引提
婆达等与佛竞化性难调伏故号难调今制别众
令同僧海即摄彼也有下三总结由制此戒翻损
714-F¶ 第 107a 页 X40-0107.png
成盛一者济俗二谓僧和即下所谓慈悯白衣摄
难调人也。】

「【疏】二释名中伹以能别之人食处成众以众别他不
共同味亦表法食有隔故众处得罪所别之处岂可
非众然律据能别之人故文云别众食者四人若过
也若从语论应云众别食也取本意故云别众耳三
人巳下无上两损故文云但请三人食我等不得别
众故。」

【释名分二初正释三人巳下简非初中有三初至
得罪从能别释名判犯不共同殊是食别即利不
和以事表法法亦有乖即戒见不和故云法食隔
也所别下二辨能所相滥引證能别文理显然若
从下三会言相从语论者能所便也取本意者调
达本缘别正众故次简非中两损见上制意故下
引證非别此即佛制戒巳施主来请比丘答对之
辞。】

「【疏】论犯七缘一有施主简僧食自食无别众故二别
请别乞三五正时中四食处成众五知界内有善比
丘六无诸缘七咽食犯。」

【列缘第一简僧食者以十方共分有人不集或不
作相并在盗收不犯此戒第三合示两缘五善比
丘即不犯重人下云唯除恶戒钞云别众唯据清
净一色又云犯下四篇亦成别众法食罪异简境
大同六无缘者即下九开。】
714-F¶ 第 107b 页 X40-0107.png

「【疏】释戒七缘广分蹊径极有由趣可如钞中依缘点
也若又列来徒为两费恐不见钞略举要节。」

【标指中初指广蹊径并小路也钞明行事逐缘示
相今此附文且宜略释若下示要唯解第二馀并
略之。】

「【疏】今别众食据食处成众为言就分为三若僧次请
来家内不集故犯初虽僧法及至食时界内有僧别
不同食即此僧次还名别请也若本别请食时僧来
既无遮约即此别请名僧次也自馀别请别众别乞
别众不问界内有僧无僧伹使食处成众故犯若鸣
稚作相若唱召一人即非犯过必明此三缘即当如
镜也。」

【约三位中分三初总示言分三者即僧次别请别
乞也若下别释初明僧次又二先明初僧后别则
有别众后明翻别成僧则无别众自下次明二别
可解言无僧犯者由先遮他及至食时远去亦犯
如钞所明言唱召者以僧多食少从六十腊以至
沙弥但得一人即免别众必下三结告。】

「【疏】据论法食妙约人论人有精粗教亦通塞。」

【法食简中法即羯磨由境通净秽犯有成不作法
足数受施来集伹无三根通取相净若判别众必
须勘覈不可枉滥所以简之。】

「【疏】且如僧次一种必以净戒为先微犯宪章不令受
利故文云犯吉罗故语令知恐受信施持戒礼拜又
714-F¶ 第 107c 页 X40-0107.png
云为解脱生死出家得受僧次唯除恶戒故破戒者
不合受僧俗两供若此简人名为精也。」

【精简中三初正明宪章即是篇聚下至吉罗故云
微犯故下二引證初是本简疑恼戒文则该六聚
又下五分唯简初篇故破下三结示。】

「【疏】又贤愚云正使将来为利出家畜妻狭子名字比
丘若有僧中请得此者宜应供养其福难量如舍利
弗大目乾连等胜别请得五百罗汉如此取人名为
粗也故多论云如僧海中持戒破戒若邪若正一切
无遮故也。」

【粗简中此因师子长者别请世尊五百罗汉故佛
以此诫之挟谓抱持下引多论更通邪道。】

「【疏】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
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
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

【会通中初二句通前二律意末代下出后经论意
下引经證法喻易解未详何经。】

「【疏】至如羯磨亦有精粗微有少犯亦不许秉又不以
通观彼持犯但以肉眼知彼清浊此为通也准此以
求佛知末代具有精粗但不见闻即同本净止自量
耳。」

【约法中初标示微下二别简少犯不许谓精简故
也绝无能秉方开学悔不以通观即容粗摄也通
即天眼目连检众佛呵制故即如钞中体非应法
714-F¶ 第 108a 页 X40-0108.png
约缘成足故云通也准下三示意人虽谓净不碍
众法巳须自捡忏净无瑕故云止自量也。】

「【注】佛在罗阅祇提婆达多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杀
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与五比丘乞食比丘以过白
佛便诃巳制戒。

【疏】就戒缘中五人一家内食异计故因而结慈悯白
衣为摄难调也。」

【戒缘中初牒释提婆别食为谋破僧故云异计五
人名字如破僧中慈下示意。】

「【律】若比丘别众(若四人若过四人也)(饭[麨]乾饭等也)除馀时波逸提
馀时者病时(下至脚跟劈也)作衣时。

【注】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衣五月乃至衣上作
马齿一缝。

【律】施衣时(同前戒也)道行时(下至半由旬内有来有去)乘船时(下至半由旬内
乘船上下者)大众集时。

【注】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长一
人为患也。

【律】沙门施衣时。

【注】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律】此是时。

【注】若无别众食缘当起白言我于此别众食中无因
缘欲求出若馀人无缘亦听使出若二人三人随意
食四人若过应分作二部更互入食若有别众因缘
欲入寻起白言我有别众食因缘欲求入佛言当随
714-F¶ 第 108b 页 X40-0108.png
上座次入有缘不说吉随别众食咽咽结堕尼同犯
不犯者如上具列开缘若二人三人更互食若说有
因缘去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别众三食体四开缘五结罪
六逐缘重解。」

【戒本六句对文可解。】

「【疏】就释开缘言开病者身抱患恼若不开别无由济
命自救不闲终无异计作衣久延恐废正业施衣不
受后须难得自济形苦亦福施主道船途路多有留
难大众既集村落又小食少人多不开送食沙门施
者将化入道故开受供衣时通给为补夏劳僧次福
大道俗俱益略叙大意至时张展。」

【释九缘中初标言下列释次第九相前七牒戒文
后二出他部随相显意细寻分取略下结示嘱后
广之。】

「【疏】律列七缘衣僧二开五分多论。」

【总示中衣僧即后二种衣时出五分僧次出多论
馀八易解僧次开者不简名行作相无遮及先别
请食时通召纵界有僧亦无别过即贤愚云僧次
一人福不可量如饮大海则饮众流等。】

「【疏】问律明作衣巳是时限何用衣时答据本受意有
长短也文云下至一缝者极短也馀如钞解。」

【问答中言长短者衣时则一月五月受利时长作
衣则随得衣财受作时短义钞答云此举受持之
714-F¶ 第 108c 页 X40-0108.png
时是也故知四分唯据作时时内不作于义未显
故引五分别出此缘义钞又云九中作衣衣时唯
在时中不通非时馀七通时非时又云施衣新得
彼此有益作衣巳物更无胜利是故不同(此明施衣通非
时作衣局时不同之意)馀下即指义钞。】

「【疏】又大众集中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

【疏】有人言谓食处四中长一添众故非谓外人由是
三人随意食也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者应云九十
七人为患伹以长名义同故云一也如和先六十同
名一供养人。」

【释大众中初解即就能别明之三人之外加一成
众即容犯别故此一人即为犯患乃至下防难应
先难云四人可尔注中五十至百三外则多何名
长一故此通之人数虽多望长是一如下引證佛
安居竟入室禅寂敕诸弟子不得辄见唯除一供
养人及和先比丘六十头陀至世尊听见此亦以
一目多故引为例(此释不见大众开意又安有多人而名一也故所不取)。】

「【疏】有人言彼此八人名为大众食无陪供又难得处
开别不犯七人巳下名为小众食虽难得容有兼济
如多论中故不开之故云长一为患。」

【次解中初明大众开相谓彼此成众食难得处开
别无过七人下正释长患谓此处成众彼处三人
巳下乃至一人则不听别故云一人为患指多论
者即如后引纵是大众易得尚犯则知小众有限
714-F¶ 第 109a 页 X40-0109.png
可均定不开别(能别四人所别一人可云长一若所别二三岂名长一耶故亦不然)。】

「【疏】问此既是开何故明患不明无患答诚如所难言
为患者将开大众集时不犯先解小乘是犯故云食
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以不开故由此一人成四得罪
名之为患五人百人皆以一人为患约知四人巳上
无患律文好略一言两举违顺普明持犯双显唯出
于患无患自彰故多论云客主各四名为大众食不
难得亦不听别。」

【释难中由释长患违开文故答中初句承难言下
释通为三初牒文释彼谓注中先举小众成犯反
显大众不犯故云约知等约合作明律下二出律
文意伹明为患即一言也义兼无患谓两举也违
顺持犯示两举相普合作并故下三引證有二一
證前八人得名大众二反證大众难得方开又大
众易得既不听别小众纵难亦不开矣。】

「【疏】有人释云四人巳上名为大众不望彼四律云大
众者四人若过也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是两家
会东家四人西家一人施心各定互不相容乞复难
得若不开者西家一人与四为患故开非犯百人长
一人食难得开牒本犯者今开不犯也。」

【第三解中初蹑破食下正释谓两家作会西家一
人本是东家四人之患今为饮食难得故开不犯
牒下显律意。】

「【疏】妙如后解故牒旧疏须开解慧耳。」
714-F¶ 第 109b 页 X40-0109.png

【结示中初句判定下二句示繁妙谓精要(有本作钞字非)。】

「【疏】就解辨相中先教食法后结罪法。

【疏】食中分四初无缘白出二人少随食三数满分部
四有缘白入初后相反中二相对。」

【辨相食法总分中初出后入故云相反二少三多
故云相对。】

「【疏】初无缘者谓无上九中前六缘也有缘之人伹能
自益不能益他无缘之人故须白出。」

【释中初科九中前六私缘不必该众有无出入须
白除疑后三通众故非所论(大众集开义亦该众今在六中未详所以
学者寻之)。】

「【疏】若二三人随意食者反上九中第六大众也。」

【次科二三非众故反大众。】

「【疏】四人若过者举前大众分破入食。」

【三中言分破者四人至六人可分二部七人巳上
须分三部如是知之。】

「【疏】言有缘者有六缘故无缘直出所以须白者护施
主故有缘直入而须白者护内比丘故身是有缘入
须仪式故依次入又律释疑也若不白入谓我僧次
无缘之徒随我滥入故白简之无缘白出释疑亦尔。」

【四中初示有缘无下对上无缘双出制白之意初
明无缘白出护施主者恐谓嫌弃故次明有缘白
入又二初护比丘者恐疑成别故身有缘等释注
中依次入也又下二约释疑者恐他疑巳是无缘
714-F¶ 第 109c 页 X40-0109.png
故下云无缘亦尔者若不白出疑谓有缘妄随他
出故。】

「【疏】问此中有缘不白但犯吉者我三宝缘不白入聚
亦应犯轻答此白除疑别有所防白入聚者正是防
也。」

【结罪中初问以不白是齐结犯别故答中有缘白
法自防他疑故云别有所防入聚白法为防不白
故云正是防也。】

「【疏】若尔覆藏治法有缘出界不白应轻不应失宿答
不同病等六缘正治别众不防于白六夜出界正防
失宿不防于白何得将对治难不对治也。」

【次难中行覆出界制须白舍不白犯吉与此有缘
不白罪同彼更失宿重于此者答中初明此白对
治别众六下次明六夜防于失宿治防两别义非
例难故云何得等以责非难也。】

「【疏】问别众食何不计所别境犯而结咽罪者答释疑
之体终须识本制意有二不恼所别故不就别人以
结于犯伹随业结罪重自止也。」
714-F¶ 第 110a 页 X40-0110.png

【次问不从所别而随咽犯须明教意答中初汎叙
答意制下正释来问初明不从境意制意二者即
如上明损于道俗不恼所别故但下次明随业意
咽属身业随动即结故云罪重原圣制意令惧不
犯故云自止。】

「【律】三十四取归妇估客食过限戒。

【疏】取归妇贾客食戒三十四。

【疏】然笃信士女舍巳途粮施诸比丘理宜将护依限
而受今取过分令食竭尽长贪坏信又违圣教过犯
特隆故制。」

【三十四制意中初叙合宜今下明过相令食尽者
律明两缘并云比丘尽取食之无有遗馀又违教
者由立制法过限受故隆重也。】

「【疏】五缘一二缘路粮二知是三无病缘四过三钵多
论若上钵取一钵无罪二钵是犯中钵取二下钵取
三各不犯过则犯若一人取过三钵犯谓下钵也若
四人过三钵前三人不犯后一人犯以前人语云巳
持三钵来汝莫持来过在后人故五出门便犯。」

【列缘中言二缘者即归妇及商客计是两戒由各
犯故缘相不殊所以一制第四引论初约三品钵
明过限若下次约自共明受相又二初一人自受
二四人共受犯在后人以下释成犯意前人语者
即注所引告语法也。】

「【注】佛在舍卫妇人将还夫家以其办食频施比丘经
714-F¶ 第 110b 页 X40-0110.png
时不返夫还别取妇又有商客食分数施遂为贼劫
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分二初明频取妇食致为女人所讳后
明商家过受又被贼之所劫。」

【戒缘中女所讳者为夫辄弃非女所宜。】

「【律】若比丘至白衣家(有男有女)请比丘与饼[麨]饭若比丘
须者当二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馀比丘食。

【注】若不持食还者告诸比丘某家有归妇食有贾客
道路粮若食者食巳应出持还者齐二三钵若持一
钵二钵来者一一示告语乃至巳持三钵来慎勿持
还。

【律】若比丘无病(谓不能一处坐食好食竟)过两三钵受持还僧伽
蓝中(出彼门犯堕方便悔者吉罗)不分与馀比丘食者(而独食者吉罗)
逸提。

【注】若不问归妇贾客路食若不语馀比丘吉罗不犯
者两三钵受若病过受问巳共分使知村处若自送
僧寺中得受若送尼寺中得受无犯。

【疏】戒本分二立法四句一能受比丘二与饭[麨]三取
分齐四制共食之戒本五句一犯人二无病三取过
三四独自食五结罪。」

【戒本立法四句第二略举三食但是路粮通正非
正第四注中初至应出来明就彼食则无制限持
还下二明受食还寺则有分齐言齐二三者中下
钵也若持等者明相语告唯据下钵为言上中二
714-F¶ 第 110c 页 X40-0110.png
钵准知律中持一钵还告馀比丘言我巳持一钵
还应取两钵还先取二钵者告云可取一钵先取
三钵者如注所引文不具引告词故云乃至戒本
五句从持还下即第四句注方便悔者律云一足
在门内一足在门外欲去还住也。】

「【疏】独食辨相者谓不与馀人故提也今据过三出门
成犯馀希故不解。」

【释第四中初句牒注谓下出他疑谓即疑谓以戒
本文连下结犯恐谓犯提故注节之则无滥矣今
下明正犯馀下示略今须释之初明犯中言不问
者律制至请家当问主言为归妇食为贾客食不
问违制故若不语者违前相告也不犯中上二可
知问巳反上不问共分反上独食使知反上不语
送尼寺者从尼受也律作贾客及饼[麨]戒文作估
饼字义通传误。】

「【律】三十五足食戒。

【疏】足食戒三十五。

【疏】凡食以充躯为用多则长贪少则废道事须量节
是以大圣审知凡报强弱不同致有将补五种位异
一四分之一二一抟三一坐食四受小食五作馀食
法通须裁节过则有损今此比丘受正食巳须慎威
仪一坐饱足为性轻懆辄便后啖长患废业又违教
戒故制。」

【三十五制意中三初叙食利害是下二汎叙开制
714-F¶ 第 111a 页 X40-0111.png
将谓开食使得资身补谓制法令无缺行五中上
三头陀报强下二中下报弱又三二中各自相望
前强后弱次列可寻初即乞食四依本制宝云经
中凡乞得食分为四分一与同梵行二与乞人三
与诸鬼四自供身(此谓以巳一饱之分分为四耳非谓多受)一抟不益
一坐不再小食即粥及馀不正上四汎明五即当
戒今下三正显今意先明所应为下次显不应长
患谓多贪废业由多事违教因开法。】

「【疏】论犯五缘一是足食二足想三巳食舍威仪四无
因缘五更食犯。」

【列缘第四谓非病也。】

「【注】佛在舍卫说一食法五种食中令饱足后犹憔悴
佛言听瞻病者又食病人残食又开作馀食法有贪
餮者不知食法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作馀食法来明佛开诸比丘食
缘二贪餮下明起过也不知食法者随不知足不足
正不正具几成馀不成等也。」

【释戒缘中分二初段注文少暗疑是脱字今依律
示凡有七节初说一食法(即一抟食)二由比丘形枯燥
听一坐食(上二正与不正通有犯足)三犹枯燥故听一坐食五
正食(此亦一坐头陀但开非正不犯)四病比丘不堪一坐犹枯燥
听数数食(此开馀时得食非正及正不足故云数数注文至听字来括上诸开听下合有
数数食字)五开瞻病食病人残(上二并无馀食法对注可见又字合在瞻病者
上)六比丘以所举食与馀人从此始开馀食法食
714-F¶ 第 111b 页 X40-0111.png
(举證藏举)七比丘以所馀食与馀人亦听作馀食法食
(此二对注又开一句)第二段中初总示餮音铁贪食也不下
牒释足正二句谓不知食境是非具几等者谓不
知作法成否法有十五故云几也。】

「【律】若比丘食竟或时受请。

【注】食者五种之中若食一一食若饭[麨]乾饭等食饱
足者。

【律】不作馀食法。

【注】彼持食还作法言大德我足食巳知是看之作馀
食法彼应取少许食巳当语彼言我止汝取食之彼
不作者。

【律】而食者波逸提。

【注】是中行住坐卧各作句数犯足如律祛阇尼食有
根枝叶华果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食彼比丘足巳
不作馀食法得而食之咽咽堕若食巳为他作若知
他足食巳作自手捉食作持食置地作使净人作净
人前作以不好食覆上作若持去并不成馀食法吉
罗尼等四众吉罗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馀食法
并反上制文若病不作法病人残食不作馀食法若
巳作馀食法无犯。

【疏】戒本三句初人二明食相三结罪。

【疏】就相中言食竟者谓自食巳食或啖僧食也或受
请者谓食檀越食此二食足巳后食作馀方得食之
非谓作馀食法开无背请罪。」
714-F¶ 第 111c 页 X40-0111.png

【戒本第二释足食中初科初明二食巳僧合一受
请为一通收僧别二请此下次明足相非下遮滥
以别请中容有背故如背前向后食五正巳复从
前食不作馀法背足俱犯若作馀法止犯背请两
缘自别不可混同。】

「【疏】食有五种即指五正为言。」

【释注中初科言五正者此论前食至后犯足通正
不正。】

「【疏】食饱足者谓前境食体堪我饱足但为食一口巳
便坏威仪成犯之相后坐不得须作馀法方开食也
四分有文散在开通如下解也僧祗善见护八遮相
极大分明须相融会。」

【释足相中初科初明境足即今正义伹下次明犯
相四分下引證文在开通即前身绮如上巳明及
尼不礼文在后引故指如下次据他部犹急本宗
言八遮者亦名八足一自恣足(檀越恣与比丘言足离座不作馀法
食犯提止取答词为足而不待食下皆同此)二少欲足(与食时现少欲相)三秽
污足(行食人手污恶言不用)四杂足(时人持杂食来恶言不用)五不便足
(见行动病物作不食意)六谄曲足(摇头缩钵作不受相)七停住足(净人行食
比丘言莫先行饭先行羹菜)八自巳足(比丘有[麨]囊从檀越索水得水巳彼为取[麨]囊
与之比丘惜[麨]云我不食)此之八种不依彼用但取急义證今
境足故云相融会也。】

「【疏】今有人解堪饱足者谓我饱食足我食未饱虽起
重坐得食无过此非解也。」
714-F¶ 第 112a 页 X40-0112.png

【斥非中出非可见。】

「【疏】若尔四分何须广列四种威仪食无饱期约仪定
犯是明教也若准凡心待饱竟破仪犯者知用何时
成于饱相纵云饱讫更啖一粒亦得入喉何名约饱
故圣明见但据四仪随四有乖后坐不食岂非明决。」

【难破中初指教明判四种威仪如下注引若下二
斥无限齐应作彼执云律约四仪据饱足巳有何
过耶知下显非故下三重示教意。】

「【疏】是知凡情恒多汎滥至于食饮不能自约故出斯
解今定约仪理绝浮执。」

【结示中初指妄执元由今下结归今家正解。】

「【疏】就作馀食注解乃明须看钞中十五种法并有明
据也。」

【馀食法中初科令看钞者今略引之能作有三(一是
比丘二先足食除不正不足三身康和除病)对法亦三(一丰时除俭二所对是比丘三
彼未足食若巳足者僧祇开成)
食体亦三(一时食及清净多论不净不成二非病人残三
不覆藏食)
自作三法(一自言现前从净人受对僧陈词如注所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
及处作)彼作三法(一彼受为食二答词如注三度与他)此三五法并律
正文故云明据。】

「【疏】问所以足劝二戒有馀食开馀九食戒不开何邪
答此二曾前犯足贪心更食故须作残息彼贪过故
是药病相当所以开之馀九戒者谓赞食过一背请
别众三钵索美非时不受残宿也前六未足一往即
犯非对治药故不开之后之三戒亦未犯足然是非
714-F¶ 第 112b 页 X40-0112.png
时食体不净若开作法前人得罪巳自招殃复非对
治故亦不开。」

【问答中初明二戒开意馀下二明九戒不开又二
初列名前下示意初明前六次明后三体不净者
非时不受成恶触残宿当体有过二并不净若开
等者出开作之过自他得罪能所两损复非对治
意同上六。】

「【疏】别众六缘此不开者彼未犯足所以下开得食充
身有长道益此戒曾前食五正足堪可一日资身长
道更以六开增贪非治。」

【对别众中初明彼开此下次明当戒不开文相易
解私解彼开六缘此开馀法各据所开故不相有
岂须相较。】

「【疏】就结罪辨相中初成犯相。

【疏】前对缘结犯九种祛尼未食五正得食无犯曾食
五正犯足巳更食油蜜一切皆堕。」

【次释第三成犯相中初科言对缘者通示四仪九
食也九种下别释食相但列不正欲明前足唯局
正后食通两种不正既犯正则可知。】

「【疏】二若为他作馀食下明识教者少故以诸相用显
知法就中八而四对初自足为他二知他食足此愚
𨷲相对也三自持不与四持食置地此恭慢相对也
五使净人六净人前作道俗相对也七恶食覆好八
作而持去悭贪相对也就中对俗而作不妨两是比
714-F¶ 第 112c 页 X40-0112.png
丘非仪故吉不妨成法馀七不成失法故吉若食啖
提。」

【注中四仪各作句者律以五正别历四仪各有五
对十句今略引之律云佛言有五种应足食初对
二句第一云比丘知行时(仪也)知饭食(饭是正食)知持来
(为我持来)知遮(食一口巳必遮于后)知威仪(四仪随坏一一犯足)知舍威仪
(若坐床低头取物坐处离床之类)知足食(总上七知方成一犯)舍威仪不作
残食法而食咽咽波逸提第二句亦如上但改第
二云知[麨]乾饭鱼肉(初句单饭第二句四种杂此为一对)第二对亦
二句初句单[麨]第二句馀四杂即乾饭鱼肉及饭
(七知如上)第三对亦二初句乾饭第二馀四杂第四对
亦二初句单鱼第二馀四杂第五对二句初句单
肉第二馀四杂(一一并具七知但第二知别馀六并同此行中十句)律云住
坐卧如是共四十句释作法中初点示文意就下
牒释八相四对并以两字分之初为他所对不能
自知即是愚也二求他为对不知简境故云暗也
三手持不放故恭四懒持置地故慢五使净人即
遣俗作六净人前即对道作伹在俗前故不合耳
七以恶覆好能作悭也八与彼持去所对贪也就
下总简即律自判非仪吉者据论作法众别羯磨
通须远俗所以俗听众法对念则成障戒别法方
开制不使闻于义明矣况此馀法事非少欲若对
俗前必生忽易故特别制违则乖仪。】

「【疏】尼同三众俱吉者作不同戒故有人云尼是女类
714-F¶ 第 113a 页 X40-0113.png
食不消化故无食足犯今不同之尼律开通不礼戒
中有不受馀食法尼故知有足明矣。」

【尼犯中初正释作不同者凡尼与僧制缘别者特
标异罪欲彰不同今尼足食彼实犯提但缘起不
同背足合制故言犯轻显与僧殊下皆类此有下
二斥非初出彼解今下显正说下引文据合云不
礼戒开通中尼不礼僧违敬犯提不受馀法则开
不犯。】

「【疏】就开通中食作非食想者实是稠粥谓经久想虽
食无心谓是足也非食不作法者审知祛尼理须更
食故也馀开可解耳。」

【不犯中初释想差稠粥出釜𦘕成字者意谓稀薄
经久凝耳无心谓足故无犯也注中不受馀法谓
头陀上行无犯理也疏牒非食不作法注脱此句
谓先食不正更食不犯故云审知等也馀下略指
今为释之注中并反上者律有三句并谓成馀食
法反上八相一自取作馀食法(反上使净人也)二置地作
乃至手及处(反上置地手不及也)三若与他他为巳作(此谓能所
如法反上五非唯净人前作法自成无可反也)。】

「【律】三十六劝犯足食戒。

【疏】劝足食戒三十六。

【疏】制有三意。

【疏】初不听劝意然出家之士理应益物迭相匠导劝
修善行今乃恶心劝彼令他得罪巳自招殃彼我俱
714-F¶ 第 113b 页 X40-0113.png
损理所不应故制不听劝。」

【三十六不听劝中初叙二利迭互也今下明两损。】

「【疏】二解同犯意食中数戒此彰同犯者有人解言此
戒馀食法开容有不犯日既未过人多滞俗伹食无
犯轻侮圣教不作馀法故犯若据缘起恶心相报今
时劝者多是好心随情逐世违制辄啖无问好恶一
切同犯。」

【次意中初标徵有下引释初明劝意以见时中馀
法开食便谓不作得食无过故多相劝人多滞俗
者示其情状也但食无罪述彼劝词也轻侮等者
显成他犯若下二会释戒缘言同犯者能劝犯此
所劝犯前。】

「【疏】问如不受食戒有受缘开何不同犯答但恶心劝
足令犯二罪劝人不受但有一罪损有重轻故不同
犯。」

【问中受缘开者即一人受巳通及馀人既有此开
亦容倚滥而相劝犯何以不同答中劝他足食容
兼不受故犯二罪若劝不受不兼足食故止一罪。】

「【疏】今解不然如十诵中非时杀生草木然火掘地啖
残宿等劝他为巳不为巳但作俱堕。」

【今解中十诵非时等戒劝他同犯则知不受劝亦
应同那云一罪故知古非(义钞犹存古解)。】

「【疏】三离为二戒意四义故分一足是身犯劝足语犯
二足食病开劝足无病开三足是贪心犯劝足通三
714-F¶ 第 113c 页 X40-0113.png
性四足是巳咽食犯劝足他因巳犯。」

【三离意中初即业异二是教异劝非资身故不开
病三心性异劝足犯者必待他食故通三性四即
成犯异。】

「【疏】论犯五缘一他足食巳二知他巳足三发言劝食
四不作残法五前食便犯。」

【犯缘可知。】

「【注】佛在舍卫兄弟同作比丘其一贪餮嗜食不知足
食不足食馀食不馀食得而食之彼以过责此心怀
恚见彼食巳便强劝食又以过责比丘举过佛因制
戒。

【疏】就戒缘中弟贪起过兄以过责而怀恚强劝反更
责兄是知从谏如流不可得也即以为法不可妄言。」

【戒缘中初分文注中不知足不足迷制教也不知
馀不馀昧开法也是下结诰从谏如流言相顺之
急也不可得者言人中少有也(文选云从谏如顺流)即下示
诫令谏可谏。】

「【律】若比丘知(不知不犯)他比丘足食巳(食有五种如上)若受请(亦有
五种如上)不作馀食法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以是因
缘非馀。

【注】若先不知不足食想若与令弃若与令举若遣令
与人若未作法令作若病人残食若巳作法食不令
他化。

【律】欲使他犯。
714-F¶ 第 114a 页 X40-0114.png

【注】若彼受食之咽咽二俱堕若与食彼弃之或受而
举置若受与馀人若彼受巳作法食若病人食欲令
他犯持病人残食与若作馀食法巳与欲令他犯如
上缘一切与者吉罗。

【律】波逸提(尼等四众突吉罗)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若他二种足食巳三不作馀食
法下明劝结罪。」

【戒本分句二中二种足者即僧自食及他请食也。】

「【疏】言非馀者非是注解不犯足馀将不犯望于犯不
犯是犯家馀。」

【释非馀中初释非字非注解不犯足者通指注中
八种也将下释馀字。】

「【疏】就解令他犯中与病人食本不名犯但能与者心
怀不善实开谓闭愚教故与前啖不犯能劝吉罗。」

【释令他中注文初明犯重若与下次示犯轻又二
初三种所劝不食若彼下三种所劝虽食于教无
违故能劝伹吉。】

「【律】三十七非时食戒。

【疏】非时食戒三十七。

【疏】凡食资身事须节约数则致患故限之令定始于
清旦终至中前事顺应法不生过罪名之为时过则
非仪长贪妨道招机纳谤事不应法名之非时故所
以制。」

【三十七制中初叙食缘利害故下次示制法顺违
714-F¶ 第 114b 页 X40-0114.png
初明顺益事顺谓世俗常仪皆多朝食应法谓三
世诸佛并不过中过则下次明违损通及自他言
招讥者如律缘起女人恚言沙门释子宁自破腹
不应夜食。】

「【疏】据阿含中时非时经明一年二十四半月月十五
日准此俗中二十四气故彼冬分四月以八月十六
日为始终于腊月十五日春分十六日为始至四月
十五日夏分不言自晓。」

【引示中时非时经出阿含部今亦别行在竟字函
文近两纸广分三时步影之数须者寻之初引经
以示月十五日白黑分也准下次会同此方俗中
二十四气一年十二月中每一月有两节气大约
亦以十五日为一气故下三引三时以證既以黑
月为三时之始则知西竺月分黑白不同此方白
黑共为一月也。】

「【疏】然今此国三种日月一天上日月二人中日月三
阴阳日月上二不定阴阳剋时楷定无爽至如佛法
春分以腊月十六日为始者须准阴阳历家大寒是
十二月中气如是类例十六日便为立春剋定步数
可知时分故僧祇中令作脚影此即是也多论昼夜
各分九时僧祇日夕三十须臾唐国晷漏箭为百刻。」

【会通中初示日月不同天上者增辉云今所见者
(日容出没月有晦望故下云不定)人中者即今几时为日几日为
(日有短长月有大小故亦不定或可随方所立不同)阴阳者即历数之家
714-F¶ 第 114c 页 X40-0114.png
剋定分抄以为算数故云无爽爽差也至如下次
明前经准俗之相二气之间名为中气然其相准
未必全同但取一月两分之数耳故下引證初證
脚影同多下次證时刻同多论昼夜各分九时此
据春秋两分昼夜相等冬夏两至例有增减僧祇
须臾者日极长十八极短十二昼夜等各十五唐
国晷漏者晷即时刻夏至日六十刻夜四十冬至
日反上春秋分各五十刻谓以竹箭竖于壶中水
漏箭浮以分刻数。】

「【疏】出家时节知何不须然于一食日别常法伹用步
晷一法足定方隅纵在山泽有迷依步无不立晓必
时阴暗以镜映之宁早不晚是持护法。」

【结告中初示须知伹下令准前经阴时以镜映者
未详其事宁下次劝急护古之高德奉敬律仪一
食卯斋用为常务今时浊恶啖食无时设有营斋
迟留至暮禅师讲匠坐受安然唯知取适于秽躯
岂念公违于圣教粪虫饿鬼即此心成铜汁铁丸
岂从他得有识高达宜乎勉之。】

「【疏】论犯四缘一非时二非时想三时食四咽便犯。」

【犯缘第三时食通正不正下兼三药并通一犯。】

「【注】佛在罗阅城时人民节会难陀跋难陀二释子共
看伎并受饮食向暮还山迦留陀夷夜入城乞食女
人雷电中见称言鬼鬼比丘以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初明看伎非时而食二明夜乞起过便
714-F¶ 第 115a 页 X40-0115.png
制。」

【戒缘两段对文可知。】

「【律】若比丘非时。

【注】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
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未出也。

【律】受食。

【注】有二种祛阇尼食如上蒲阇尼五种食亦如上也。

【律】食者波逸提。

【注】彼非时受食食咽咽堕若非时过非时七日过七
日并堕尽形寿药无因缘服者吉罗不犯者作黑石
蜜法尔故有病者服吐下药日时过煮麦令皮不破
漉汁饮又喉中哯出咽者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非时三是时食纵馀三药无病
亦犯四食咽犯。」

【戒本第二注中先明时限以释非时四天亦尔者
合云皆尔虽四天下日夜不同并取明相至中为
时巳后为非时南州日午北州半夜东没西出如
是轮转若约比丘互相来往还约本处以判持犯
如南人往北半夜前食不犯非时馀方亦尔如拾
义钞据伽论说。】

「【疏】就解食中但时中正不正不明馀者以馀三药有
缘开故若著在文谓病不开故不出也。」

【释第三中三药不加判同时食加法过限随结重
轻而文不出故申其意。】
714-F¶ 第 115b 页 X40-0115.png

「【疏】就辨相中三药解者谓诸浆等手口二受明相未
出受法不失名之为时明出法失得罪不应服名非
时也苏油口法未失名时八日时过失法名非时尽
形寿药有病加服名为时无病辄服名非时若非口
法从时食论馀残宿不受例之至彼便略。」

【释第四中三药次列并约加法分时非时者前二
望限尽形对病故知若加口法非时号时限过病
差时名非时问尽形一药独犯轻者答由法不失
但违教故问何以病差法不失者答一资劣少贪
二为防重发故教许之问病差法在中前得服否
答但使无病并是非时若非下简辨馀下指例由
下二戒三药罪同各如注解是则加法尽形无病
辄服咽咽三吉更兼恶触广如前篇注不犯中三
节初律云乞食比丘见作石蜜中有罽尼(米也)畏慎
不敢非时啖佛言听啖无犯作法应尔吐下药即
取食之药哯胡典反不呕而吐也若准钞中不得
复咽此中开者犹在喉中。】

「【律】三十八食残宿食戒。

【疏】食残宿食戒三十八。

【疏】凡饮食繁秽近则长贪令人不节又体现交尽义
无贮畜故置异处不得辄啖然今行人但存省事随
宜受纳不思远大致使教法日就崩离称心之过知
何不犯是以大圣随事节约若衣若食并有轨仪缘
而不晓即结无知可学不涉又结怠惰意令割略我
714-F¶ 第 115c 页 X40-0115.png
倒专心思道不令贮畜用遗愚著故制斯戒。」

【三十八制意为三初叙食过文列二过一贪染不
可近二现物不宜畜置异处者即净地中然下次
叙违犯此据缘起坐禅比丘故言省事今时贪恣
则非所叙不思等者巳虽少欲凡愚相仿疾灭法
故称心过者充其所欲欲即妄情必须制故是下
三彰圣制又三初明根本制文通诸罪意在今戒
缘下次明重增制即无知犯提不学得吉此二该
通止作两犯如前所明意下显教益即生善灭恶
也。】

「【疏】论犯三缘一是残宿食二知是三咽便犯残宿相
对四句分之残宿内宿亦有四句可如钞引。」

【犯缘中初列示残下指句两重料简俱指如钞今
为引之彼云一残而非宿吉(旦受四药不加口法过中)二宿而
非残亦吉(未受之食与同宿故即内宿罪)三亦残亦宿提(义兼一吉)
非残非宿无罪(谓净食也)次四句者一是残宿非内宿
得堕(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故)二是内非残吉(未受之食犯内宿故)
四俱句与前无别。】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坐禅乞食疲苦食先得者比丘
于小大食上不见觅之具说所由比丘白佛佛便诃
言汝虽少欲后来众生相法而行因即制戒。

【疏】就缘起中此戒不受以坐禅人为缘起者约情为
论轻戒而重观门故佛言后来众生相法而行非法
而行何可妄也。」
714-F¶ 第 116a 页 X40-0116.png

【戒缘中初牒文约下出意非下结劝今时禅讲各
尚巳宗顿忘戒律况加轻弄惑诳后生谓持戒则
徒自拘囚学道则不劳把捉岂念坛场立誓尽寿
坚持非戒无以为僧非戒将何受施阿鼻苦楚本
为忘恩瘖哑盲冥良由谤法金言呵制明为将来
后学聪明幸遵慈训。】

「【律】若比丘残宿。

【注】今日受巳至明日于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
不清净。

【律】食。

【注】有二种非正食者根食乃至细末食正食者饭[麨]
至肉也。

【律】而食者。

【注】举宿而食咽咽堕非时七日过限亦堕尽形寿药
无病因缘而服者吉罗。

【律】波逸提。

【注】不犯者宿受食与父母若塔舍作人计价与后乞
食比丘从作人边乞得者若钵盂孔罅食入如法洗
之馀不出者得若宿食酥油灌鼻若随唾出弃馀者
得。

【疏】戒本三句可解。」

【戒本三句一人二残食三犯罪。】

「【疏】就第二句注解中十诵云此方残宿食馀二方不
得食北方宿食开三方食以无我所故制不受食意
714-F¶ 第 116b 页 X40-0116.png
拔我根著色味故馀辨相中可解钞中大分别也。」

【释第二中引十诵明四州者显示注中一切义故
制下明通禁之意馀下指广检钞对之问北方无
佛法何有残宿食答北方无法多分为言不妨佛
化通被四州业疏云南州具四缘且据一相耳(一见
佛二闻法三出家四得道)如前非时通四天下伽论云北郁单
越法不受食不犯是也问三方残食北方得食否
答文制三方不得互食则知北方非残明矣。】

「【律】三十九不受食戒。

【疏】不受食戒三十九。

【疏】多论五义一为断盗窃因缘二为作證明三为止
诽谤故四为成少欲知足故五为生敬心令外道得
益故。」

【三十九多论五意初若令自捉惯习成盗二若非
他證或容抂滥三如缘起五分中白衣呵云我不
喜见著割截衣人不受食食四成上行五中因外
道摇果坠地令比丘捉比丘言佛不许自捉外道
因发心出家得漏尽前三灭恶后二生善一四自
行馀三化他。】

「【疏】如钞所列十门成解初制意门二能受人门三所
受境门四所食门五受食处门六受食法门七须食
观门八食食法门九失受法门十如次解。」

【指钞十门略释名相第一门(即上五义)二能受人(了论具戒
比丘受食巳度与馀人即此比丘名为能受除别住十三难三举二灭学悔等不成)三所受
714-F¶ 第 116c 页 X40-0116.png
境(即授食人通三趣并取解知)四所受食(即戒本食药须受除细尘大小便灰土水
杨枝等不须)五受食处(了论地及水中成受空中不成)六受食法(心境相当
比丘净人心无异缘)
七须食观(如常五观离三不善)八食食法(如戒本注十种
受相)九失受法(一决意弃二舍戒失三舍命失四任运失五转变失并如钞)第十
即同今戒。】

「【疏】论犯三缘一是四药二辄自取三食咽犯。

【注】佛在舍卫城人为父母等于四衢道头乃至庙中
祭祀供养粪扫衣乞食比丘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
丘以过白佛便制此戒。

【疏】戒缘中俗人为亡者设祭头陀比丘辄自取𣊟故
制。」

【犯缘戒缘并可解。】

「【律】若比丘不受。

【注】不与食者未受者是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手与持
物受持物与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与者
受者俱知中间无所触阂得堕手中是也复有五种
身衣曲肘器与还以上四受若有因缘置地与是为
五种也。

【律】食。

【注】祛阇尼食根至细末磨又云饭[麨]乾饭等。

【律】若药。

【注】奢耶尼食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律】著口中。

【注】若不与食自取著口中咽咽堕非时七日若过限
714-F¶ 第 117a 页 X40-0117.png
亦堕尽形药无因缘不受而食者突吉罗。

【律】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注】若不犯者取净水杨枝若不受酥油灌鼻与唾俱
出馀者不犯若乞食比丘乌㘅食若风吹堕钵中除
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馀者无犯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不受三药食四除水五结罪。

【疏】就不受中将解不受先解受相十种不同有缘置
地如钞祇中虽手不触口加三受方得食也。」

【戒本释第二中先解等者谓反此十法即是不受
有缘置地指如钞者彼引僧祇外道不与比丘食
规地作相安钵于中下食时三遍言受等。】

「【疏】食药在口未咽结堕文据将啖必经口耳至论结
罪必在咽生口中方便但结吉罪。」

【第三中初示文暗由戒本中但云著口似不待咽
而成犯故文下释意可解。】

「【疏】除水杨枝说不犯者一相为言明了大开水土五
种杨枝诸律并无开文任情所安。」

【第四中初牒文一下别释初三句释除水言一相
者言其略也故指了论犹略大小便灰皆大开也
下二句释杨枝僧祇口气生疮咽汁须受误咽不
犯故云无开今若咽汁宜依他律不咽须准本宗
故云任情。】

「【律】四十索美食戒。

【疏】索美食戒四十。
714-F¶ 第 117b 页 X40-0117.png

【疏】出家高士特宜廉洁今耽著美味求索好食长贪
坏俗招讥丧道故制。」

【四十制意中初示行本今下显过相长贪巳下即
是两损注戒缘中云杂食者用四美物和杂饭[麨]
西土俗风以为厚味。】

「【疏】五缘犯一是美食二随非亲乞三自为巳四无病
缘五食咽犯。」

【列缘第一具含四种二中文不简亲据理无过。】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以商贾为檀越便语云欲得杂
食彼商主问何患思此报言无患但意欲耳商贾讥
嫌比丘以过白佛便诃制戒。

【律】若比丘得好美食乳酪鱼肉若比丘如此美食无
(病者乃至一坐间不堪食竟)自为身索者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得而食之
或巳为他他为巳若不乞而得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出四种美食加比丘者律本互现二
若比丘结犯人也三如此下明无病缘四结罪。」

【戒本分文中初句明食而标比丘即得食人下云
比丘即犯过人故云互现也。】

「【疏】多云所以名美食者以价贵故卒难得故愈病疾
故美食非美药乳酪苏是美药非美食生苏油是俱
是者苏鱼肉脯是俱非者诃梨勒是。」

【释第一中多论二段初示名以下三句三义释之
美食下二简辨有四句初句乳酪是时食苏本是
714-F¶ 第 117c 页 X40-0117.png
七日药今望可充食边亦名美食次句以生酥油
不可直服故但名药俱是句中鱼肉是食复加酥
煮故兼二名俱非中据诃梨勒是尽形药然望七
日非美物故若据药食名通论中且约可常作食
者名食不可者号药。】

「【疏】尼结轻者大僧丈夫身报力强喜乞美食取资身
故所以重制尼乞美食女人所讳为希故轻此吉罪
者结不同罪实犯提舍。」

【释尼犯中初出重轻之意此下次示结犯不同尼
八提舍即无病乞八种美食谓酥油蜜石蜜乳酪
鱼肉也僧尼各聚故云不同。】

「【疏】问不同何罪而结于尼答不同非罪示不同戒随
结方便使异二部馀可解。」

【问中今此吉罗既非实犯应成虚结故问何罪答
中初明非罪非正犯故随下次示罪体馀下一句
语势两向或似指例前后诸戒或似指注不犯等
文。】

「【律】四十一与外道食戒。
714-F¶ 第 118a 页 X40-0118.png

【疏】与外道食戒四十一。

【疏】有三过故一异学情反恒多疏外难与理亲虽复
惠施不荷其恩反生讥谤二邪见乖宗非真福田以
信心之食授与外道施主闻之特生不忍又损施福
不得功德田中不获反报故三躬自奉食授与外道
容生外人愚倒巳见谓外道胜比丘不如以斯诸过
故制。」

【四十一制意三初招反谤即如缘起二非福田复
有二意一恼施心又下二损施福三罔时俗以下
总结。】

「【疏】论犯六缘一是出家外道以在家者但犯小罪由
出家名同真伪难别生人惑倒故重二知是三非亲
里开与父母僧祇中父母兄弟外道出家者使净人
与无者语令自取若嫌者答云汝出家不得处佛制
戒如是不食者随意四是食除与衣犯小罪五自手
与以食味是通理无独食置地使人不生感倒故开
六领受犯。」

【列缘中初缘在家小罪者即污家犯吉三引僧祇
彼不开亲还须遣置今何引者一彰部别二令兼
用欲使暂加折辱冀彼回邪五中食味通者容兼
济故。】

「【注】佛将弟子从拘萨罗游至舍卫佛及众僧大得饼
食令阿难分与馀乞人遂以黏饼与女人又以外道
得食号秃头居士得佛集僧以所闻告因制此戒。
714-F¶ 第 118b 页 X40-0118.png

【疏】就戒缘起中初与女人起过后与男食反为讥弄
是以便制。」

【戒缘有二初缘女者律云是裸形外道家女颜貌
端正注云黏饼者阿难分饼人各与一二饼相黏
谓是一饼与此女人馀乞人云彼与女私通何得
不与二也。】

「【律】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

【注】裸形异学人波私波罗阇者在此众外出家者是
也。

【律】自手(欲与者置地与使人与之)与食者。

【注】祛阇尼食者根食乃至果食乃至磨细末食食者
五种亦如上说。

【律】波逸提。

【注】尼等吉罗不犯者若舍著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
母与塔别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力势强夺去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外道士女三自手与食四结
犯。

【疏】多论云外道本唯六师一师教十五弟子各各受
行异见六师各别有法与资不同师及资通数九十
六如是相传常有不绝。」

【戒本释第二中引论示数若准僧祇伹云九十六
道佛道在中则九十五属外道此则各从所出不
须和会然今此方但约李张之徒及南方多有未
魔之家即为犯境注裸形者且标一种实有多类
714-F¶ 第 118c 页 X40-0118.png
波私婆罗阇即外道通名未详所译第三句注中
先列九种不正同前足食故略举之食者下即明
五正前犯缘中唯衣犯吉故知此戒制通四药。】

「【疏】尼犯亦提今结吉罗取方便耳作异戒故。」

【尼犯中尼戒兼制白衣男子与僧不同故云异戒。】

「【律】四十二食前后至他家戒。

【疏】食前后至他家戒四十二。

【疏】有三过制一俗里多缘为善事难辍巳家业专崇
福会巳许彼请行至他家脱有事差恼处极重二既
有食处息缘修道无事游散妨废所习三共僧受请
背入聚落令他施主见彼不集竟不设食稽留众僧
使不充足恼处不轻故制。」

【四十二制意三中初恼俗过二多事过三恼僧过
使不充足谓时促食不饱也此中后意即本缘起。】

「【疏】论犯五缘一先受他请二不嘱授三往聚落中四
无因缘除病衣时五入门便犯。」

【具缘四中三种开缘如戒所列。】

「【注】佛在舍卫长者为跋难陀故饭僧彼时欲过方来
比丘食竟不足又罗阅城中大臣得果令跋难陀于
僧中分后食巳诣馀家比丘告二过佛双制此戒。

【疏】就缘中初明食前游行僧食不足罗阅下食后遵
行遂不得果为犯之缘。」

【戒缘二段后云不得果者大臣持果待跋难陀归
为僧分而彼食巳往至他家归迟遂致过时此谓
714-F¶ 第 119a 页 X40-0119.png
中前若在中后则犯后戒。】

「【律】若比丘先受请巳前食(明相出至食时)后食(从食时至日中)诣馀
(有男女所居也)不嘱授馀比丘。

【注】若独一房中嘱授比近住者同一界共住也。

【律】除馀时波逸提馀时者病时(如上)作衣时(亦如上)施衣
时。

【注】自恣后无衣一月有衣五月除此巳馀时劝化作
食并衣施者是也。

【律】是谓时。

【注】彼先受请巳前后食不嘱授入门犯堕馀方便吉
罗不犯者如上开缘嘱授比丘若无比丘不嘱授至
库藏处聚落边房若至尼寺至嘱家若众多家敷坐
具请比丘若难缘者开。

【疏】戒本六句一是比丘以前受请二食前后三不嘱
授四除馀时五结罪六馀时下逐开重显。

【疏】就解食中分前后相依如时经正在时中故是食
时。」

【戒本释第二中文云前食后食合云食前食后依
时经者彼从明旦至中巳前中半折之故云时中
谓时之中间也若约此方正当辰时即如经云食
时著衣持钵是也。】

「【疏】律嘱授中文列同界共住若无易觅不得白非同
受请者及容展转也异非时白取知而巳。」

【第三中初释当戒定须同界若无易觅谓觅同请
714-F¶ 第 119b 页 X40-0119.png
难得则非同请者不得白之亦不得嘱他展转白
也若独受请无可对白即落开通异下简后戒非
时入众聚但取白知无问界之内外请之同别随
白得成此局彼通持犯两异。】

「【疏】就开缘中列三加白为四衣时文明时外开故若
非时分先有好心施衣及食巳是开讫必未起心比
丘劝化作食施衣为僧者开以利多故自为不开长
贪败道邪命所摄。」

【第六句中初总示四开衣下别释施衣初明檀越
自施必下次明比丘劝化开僧制别在文可分。】

「【疏】不犯中多家敷具者谓多家同会处处处待僧随
至何家皆是请处。」

【不犯中释多家请伹约同会不同亦犯注中库藏
边房尼寺并非家故律中作嘱授巳至此等处即
失前法再白听往此不犯中约无可嘱家既非犯
馀开可知。】

「【律】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疏】食家强坐戒四十三。

【疏】凡在俗常习婚礼无时出家学慧须知俯仰今不
思缘久住不去妨彼怀求迭相逼斥理非所应故制。」

【四十三制意中初叙俗多染习出下次明僧不知
宜因而起过言逼斥者如戒缘中迦留强坐其夫
与食累遣不去夫瞋舍弃随汝所作。】

「【疏】论是食家如钞所解是触食家以眼对色故二夫
714-F¶ 第 119c 页 X40-0119.png
妇常居屏处三无第四人四申手不及户坐犯。」

【犯缘中论下脱犯四缘一四字触食者根尘相遇
畅思资神故云触食第四手不及户据身在内为
言。】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本俗友妇斋优婆私各端正
俱系意后至其家彼妇严身夫主极爱比丘食巳坐
住其夫便瞋舍去比丘以事白佛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在食(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家(如上)中有宝(砗磲码碯真珠琥珀
金银)强安坐者(当舒手得及户应坐)波逸提。

【注】若盲聋互有吉罗不犯者若食家有宝舒手及户
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有识别人或客人在一处若
不盲聋或从前过不住病发倒地力势所持或被系
命梵难故不犯也。

【疏】戒本三句。」

【戒本三句一人二食家三强坐犯。】

「【疏】释食以男女情相领纳故为食言有宝者如多论
解以著宝衣轻明照内身现发欲故僧祇中俱男俱
女亦不犯非食家故。」
714-F¶ 第 120a 页 X40-0120.png

【释中初明食义言下次释有宝即女人严身物也
僧下引文简滥辨相注中盲聋互有即第四人各
缺一根非全證故不犯中识别人者谓旧相知对
下客人即非旧识。】

「【律】四十四食家屏坐戒。

【疏】屏处与女人坐戒四十四。

【疏】制意同前无第四人为异。」

【四十四指制意中前对夫妇故论第四此不对夫
伹无第三故云异也问既不对夫何名食家答诚
如来难然据缘起同前一家相乘而制如疏标名
是为得矣。】

「【疏】论犯四缘一是俗女二屏处三无第三人四申手
不及户坐便犯。」

【列缘可解。】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以念前戒应手及户处坐即
在户扉后与斋优婆私坐共语比丘闻语讥嫌白佛
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并如前戒)在屏处(若树墙壁篱棚若衣及馀物障
也)坐者波逸提。

【注】若在食家舒手及户令乞食比丘见馀辨相开缘
同前戒。

【疏】诸相中解如前戒。」

【次科指略戒缘中户扉后者意谓手及无所犯故
准上列缘还同前戒申手不及户犯必在户后手
714-F¶ 第 120b 页 X40-0120.png
虽相及约本缘起亦应同犯。】

「【律】四十五独与女人露地坐戒。

【疏】与女人露坐戒四十五。

【疏】制意同前。

【疏】四缘一是俗女二露处三无第三人四在申手内
坐便犯馀如钞解。」

【四十五列缘第四既在露处但取彼此手相及内
明犯分齐指如钞者彼引十诵云与女露坐随起
还坐随尔数堕相去一寻内堕(即同申手内也)一寻半吉
二寻若过无犯。】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与斋优婆私露地共坐乞食
比丘见嫌之具向诸比丘说以过白佛因而制戒。

【律】若比丘独(一女人一比丘)与女人(人女有智命根不断)露地坐(谓在见闻
屏处)波逸提(辨相开缘并如前戒)。

【疏】戒本句自分取。」

【戒本四句一人二独三境四露地下结罪问此戒
露坐何以注中约二屏释答由在空露离他见闻
方成过相不同前戒室中论屏问无第三人据何
分齐答必约前人见闻俱离是以律中互盲聋吉
故知互离未可判重。】

「【律】四十六驱他出聚戒。

【疏】驱出聚落戒四十六。

【疏】出家之人先许他食而竟不与恶心驱出时限巳
过使他一日不食虚斋恼坏不轻故所以制。」
714-F¶ 第 120c 页 X40-0120.png

【四十六制意中初叙能犯之非时下次明所驱之
损绝粮终日故云虚斋。】

「【疏】论犯五缘一大比丘二先许食三不与食四恶心
驱出五去离见闻犯。」

【犯缘中初简下众止犯吉罪。】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与比丘斗结恨在心便将至城
中无食处知至祇桓日时巳过便言汝大恶人令我
不得食速去彼不得食乏极比丘举过因诃责制戒
也。

【疏】缘起中与彼斗恨者犹是三十中夺衣比丘也既
不许行又折辱令饿困故制。」

【戒缘中指同前篇夺衣不往何有驱还必是后时
复酬宿恨耳。】

「【律】若比丘语馀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有四种村如上
也)当与汝食(是时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
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
此因缘。

【注】若方便舍见处至闻处吉罗互作亦尔见闻俱离
714-F¶ 第 121a 页 X40-0121.png
方犯堕罪也。

【律】非馀方便遣他去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自送
食与若破戒等若命梵难方便遣不以嫌恨故也。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许与食三将入村为辨食四彼
比丘下方便驱出五结罪。」

【戒本分句中语馀下即第二句大德下即第三句
言聚落者即白衣舍是注中指村同上伹此戒判
犯约离见闻不论户限。】

「【疏】解非馀者非不犯缘如无威仪人见不喜遣出送
食等无此等缘辄尔恶心故也。」

【释非馀相指下诸不犯相是犯家馀大同前释。】

「【律】四十七过限药请戒。

【疏】过限药请戒四十七。

【疏】然笃信居士供办美药延请众僧虔心供养施心
有限宜应将护称施而受今辄过取长巳贪心恼乱
施主败其善信损处不轻故须制约。」

【四十七制意中初叙前施之意施下次明非理而
取自他两损故是不轻。】

「【疏】论犯六缘一是药请二施主限时巳定三知限四
过受五无缘六受咽犯。」

【犯缘第二限时定即四月也。】

「【疏】初药请者如十诵云过受四月时食者提索馀事
吉四月过巳索七日终身亦提非时药吉此亦同彼
714-F¶ 第 121b 页 X40-0121.png
如请一食处过受尚重岂况四月宁不提邪。」

【释初缘中欲释后文须明来意由律本中犯相不
显致令古判过药限提过夜限吉是以钞中犹存
古义今疏欲翻旧解以立夜重药轻故引明据会
释相违如是寻之初定罪中先引十诵四药明犯
并据过限初时食中馀事吉者衣等馀物也下三
药中非时吉者药味轻也此下会同以今戒本不
明时药故引彼證此乃举施一食戒例成今犯通
于四药。】

「【疏】若尔施一食处苏油轻者答彼作身外用义希故
轻此中内用义数故重。」

【初难释中约内外资融会前后故知前戒内资须
重此戒外用亦轻。】

「【疏】问如上所列索药重者明知戒本非是过日。」

【次问中如上列者即指十诵若据上文巳明过犯
犹恐迷执谓从索论故蹑前文徵今戒本假设来
难意在答文。】

「【疏】答随义以彰此戒索轻过限重也故善见云施油
索苏伹犯吉罗是知轻也所以然者先有好心四月
与药期限巳满供养心息过受置恼败处深损又承
前受请人喜过日故重。」

【答中初判定戒本语暗理须义决故云随义索轻
过重此翻古解正示今判故下引文證上索轻所
以下约义示过限重上标随义于此方彰文列二
714-F¶ 第 121c 页 X40-0121.png
过显知须重初约违施恼深又下二即承势喜作。】

「【疏】若尔何故缘中索药故制答亦可索过俱提然下
辨相过限结故及戒本中亦言过受既明四月止夜
分齐非索药相。」

【初难戒缘因索而制那得过限判犯答中初句是
纵由本缘起实因索故然下即夺三处求文两处
同故不可执缘辨相即是广解如注引云夜药分
齐夏四月应受等及戒本者即四月与药乃至若
过既下双结二文。】

「【疏】若尔夜无分齐药有分齐何为列者答同初药请
即明其相过索之罪止应吉罗。」

【次难中律分四句一夜有分齐药无分齐二夜有
分齐药有分齐此二应夏四月受三药有分齐夜
无分齐(疏问此句但列倒耳)四夜无分齐药无分齐此二应
随施时受难意云若言广解戒本约夜成犯非索
犯者则第三句不应列之此由律文不定轻重故
生此难答中上二句明律列所以因前过夜历句
而来故云同初等过下约义定犯如上巳明今更
714-F¶ 第 122a 页 X40-0122.png
总判律中四句前二犯提第三句吉第四无犯。】

「【注】佛在释翅瘦时摩诃男请僧给药六群嫌故求难
得药彼为市求便诃骂之而断僧药比丘举过佛因
制戒。

【疏】就缘中摩诃男者善见云是佛叔子大佛一月生
得斯陀含也亦即是为释种故沈水死者。」

【戒缘中初引见论示其宗族生时果位佛叔子者
即斛饭王之子大一月生即佛之诸兄亦下次引
本律示其志行衣法中云舍卫国琉璃王出兵欲
灭舍卫国诸释种令凿坈齐腰埋之令大象蹈杀
时摩诃男是琉璃王外祖告王言愿听我入池随
入水时节诸释种出莫杀王念水中不久遂听之
即便入池以发系树根而死臣取示王即生慈心
王言摩诃男为亲里故不惜身命即敕放诸释种。】

「【律】若比丘四月(夏四月也)与药(缘者药请)无病比丘(病者医所教服药也)
应受若过受。

【注】若夜药有分齐夏四月应受若夜无分齐随施时
应受不论药分齐也。

【律】除常请(其人作是言我常与药也)更请(断巳后复更请与之)分请(持药至僧伽蓝
中分与之)尽形寿请(我当尽形与药)波逸提(不犯如前开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四月文列夏中僧祇随三时中
或一月半月有过皆犯三与药明其所请四若过下
辨违相也五明开缘六结罪。」

【戒本第二句四分从缘故局夏分四月僧祇明判
714-F¶ 第 122b 页 X40-0122.png
但约施限通于三时长短不定第三句注中据律
但云缘请谓施主请缘注简馀请故云药请第四
注中即律四句初句可收第二次引后句亦摄第
三不论下决疑也判上过受论夜分齐此即今义
注中略标广在疏也。】

「【疏】就开缘中常与尽形有何别者就能所以分也。」

【释开中常请约能施之主不限于时尽形据所请
之僧除死而巳更请者注中即摩诃男复作念言
我宁以一人而断僧药断巳重请即非过受故佛
开之不犯如前即上四开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一


「【律】四十八观军戒。

【疏】观军阵戒四十八。

【疏】多论三义一为佛法尊重故二为灭诽谤故三为
息诸恶增长善法故有此三益故制。」

【四十八制意中一比丘观军薄滥佛法二招他讥
毁三习起凶暴故制此戒反过成益。】

「【疏】论犯三缘一是军阵二故往观三见便犯。」
714-F¶ 第 122c 页 X40-0122.png

【犯缘第二故往者开非意故。】

「【注】佛在舍卫人民反叛王领六军征伐六群观阵波
斯匿见不悦以一裹石蜜奉佛并持名礼拜彼至佛
所具陈此缘因诃制戒也。

【疏】缘中始因看军王使持名礼佛者制戒之本也。」

【戒缘匿王遣令奉蜜意欲请佛制戒六群不知往
遭诃制注中六军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当用
六军即一万五千人。】

「【律】若比丘往观军阵(若戏若斗也军者乃至一马一车一步也)除时因缘
(若须有白若有请唤)波逸提。

【注】若不避者吉罗从下至高道至非道不见吉罗方
便不见亦尔若见犯堕不犯者若有事往若被请去
势力将去若先前行军在后至便下道避若水陆道
断恶兽贼难水大涨若为力势所系缚或命梵等难
不下道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观军注中真戏俱犯三除缘如
后四结罪文相可解不看即是纵下道避偷见亦犯。」

【戒本第二句真斗戏阵情过同故三除缘如后即
次戒也四中初指文不下示意言即是者谓顺教
无犯也戒本制观偷目窃观虽避何益。】

「【疏】此中五兵不起则巳起必加身王者不获巳而设
比丘义无辄见故刀兵之劫起在此心违顺之间持
犯立见。」

【劝持中初叙兵意五兵者即军阵所执五种兵器
714-F¶ 第 123a 页 X40-0123.png
周礼注曰戈(平头戟也)殳(音殊无刃而用撞挃)戟(三刃戟也)酋矛(酋自秋反
长矛也)夷矛(应是短者)步卒无夷矛而加弓失起必加身
谓陵害于人身家国置之以示威用之以定乱非
所乐之故云不获巳也比丘下诫往观初示非宜
故下明所感刀兵劫者准俱舍论人年十岁时人
长尺五短者一尺有刀兵灾起七日七夜地多荆
棘皆如锋刃手执草木悉成剑戟但欲相杀若人
曾持不杀戒免逢此劫长阿含云斯由其人常怀
嗔忿害心相向无慈心故是为刀兵劫故曰起在
心也违下示持犯相举心转眼即违成犯禀制低
眸即顺成持故云立见结犯注中二节初明轻重
不避吉者违制教也从下至高谓登高处道至非
道谓选要便处欲见不见缘缺故轻见则是重不
犯中初开有缘若下次明顺教若水陆等后开急
难。】

「【律】四十九军中过宿戒。

【疏】在军过宿戒四十九。

【疏】论犯四缘一有请缘在军二曾经二夜三第三宿
不离见闻处四明相出便犯。」

【四十九及与后戒制意同前故不复出犯缘中初
有请者谓知识檀越请召。】

「【注】佛在舍卫六群有缘至军中宿居士言我等为爱
欲故有此耳沙门复此何为比丘举过白佛因而制
戒。
714-F¶ 第 123b 页 X40-0123.png

【律】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得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离闻见处若
水陆道断命梵等难不离无犯。

【疏】多论若不开者便诽谤云比丘有求不唤自来无
所求时虽唤不来若往说法令悟道果故开往也。」

【次明开中初杜讥谤比丘有求谓求索利养若下
次为利他彼论又云又长信敬故又道俗相须故
注不犯中初顺教若下开难缘。】

「【律】五十观合战戒。

【疏】观军合战戒五十。

【疏】过不异前既有缘至应坐说法后看合战为刃所
中犯同于初。」

【五十制意初指过同前同观军故既下正叙今戒
为刃所中中字去呼如戒缘起亦由见犯故曰同
初无缘见阵即犯前戒有缘观战方犯此戒。】

「【疏】四缘成一先在军中二合战三方便看四见即犯。」

【犯缘第三言方便者谓作意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有缘在军观诸斗力中有一人为
箭所射伴以衣舁居士见怪比丘闻告佛因制戒。

【律】若比丘二宿三宿军中住或时观阵若观游军象
马力势者波逸提(馀如前戒明之)

【疏】戒本可解。」

【别释中戒本初犯人二在军中即知此戒因前而
制三观战四结犯。】
714-F¶ 第 123c 页 X40-0123.png

「【疏】僧祇云若在城住贼来围城王令比丘尽出上城
现多人相不故看无犯方便看见即提以此为持犯
相故知合眼乃为止持耳。」

【次科初引文不故无犯方便犯者因而故看故是
业本以下示持犯如前说。】

「【律】五十一饮酒戒。

【疏】饮酒戒五十一。

【疏】凡酒为毒水饮则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广起诸过
妨废正修招致讥过生患之本宁容不禁。」

【五十一制意中初二句示酒体以能害人故云毒
水出八师经患即过患令下四句具列四过释上
成患一志性猖狂谓不能自守有所妄为也二广
起诸过菩萨戒云酒生过失无量且据智论具列
三十五失一现财物虚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
本四裸形无耻五丑名恶声六覆没智慧七所应
得物不得巳得即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废
业不成十醉为愁本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
十三至二十不敬父母沙门婆罗门尊长佛法僧
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
人二十四无惭无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
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二十八亲眷摈弃二十
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人不信用三
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业三十四命终堕
地狱三十五当来狂騃过恶如是今出家人尚当
714-F¶ 第 124a 页 X40-0124.png
耽嗜睹兹圣训岂不自惭三妨废正修心神昏倒
故四招致讥过非出家所宜故生下二句结示须
制。】

「【疏】论犯三缘一是酒二无重病缘三饮咽便犯。」

【犯缘第二重病缘开如后自判三饮咽犯须论咽
咽。】

「【注】佛在支陀国娑伽陀为佛侍者诣编发梵志龙室
宿于夜降龙明且以示拘睒弥王后游其国值与黑
酒醉卧路中佛说十过巳制戒。

【疏】就缘起中以罗汉为缘起者如此圣人降龙威德
尚为酒毒招讥损道况馀凡学焉可妄沾故制不以
草滴口中何论碗盏也。」

【戒缘注中初叙降龙生过之由后游其国正明犯
制初释前段特举圣德以为缘起意令凡鄙知非
远离即举圣况凡也故下释次段草滴口中举少
况多也律云若以我为师者乃至不以草木内酒
中滴口是也注中十过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
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
讼八无名称九智慧少十命终堕三恶道。】

「【律】若比丘饮酒者。

【注】木酒粳米酒馀米酒大麦酒若有馀法作酒者皆
是。

【律】波逸提。

【注】若是酒非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并不
714-F¶ 第 124b 页 X40-0124.png
得饮若酒煮和合食饮一切堕若饮甜味酒酢味酒
食曲酒糟一切吉罗想疑三句堕不犯者若有病馀
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不犯。

【疏】戒本三句一能犯人二所犯境三结罪。」

【戒本第二句注中木酒谓草木酿者有馀法者通
收一切也。】

「【疏】就解酒相无问药食相和成者伹饮便结故钞中
所引网目极多疏而不漏皆陷刑犯。」

【次科初释酒相中初通示故下指广彼云四分中
但使是酒乃至草木作者皆犯又引十诵若饮似
酒醋酒甜酒糟医若曲能醉人者咽咽堕故云皆
陷刑犯也疏而不漏出老子如前巳引。】

「【疏】境想三句皆重诸师云约心从境制余意不同圣
制有以文少不了岂有智人由来不嗅须浆误饮可
结提邪此谓重者先有方便欲饮此酒及举向口乃
生非酒想疑约后心边止吉罗耳成前方便非重如
何十诵律中有此诚致。」

【次科境想中初牒律有五句一酒作酒想二非酒
想三非酒疑三句并提不开迷忘故想疑并重四
非酒酒想五非酒酒疑二句吉诸下古今两判初
示古判彼据律文约心从境同淫不开余下出今
解又三初句明圣制本通次句点结集之缺岂下
举事酌情不可如律由从也此下释通律意下云
十诵有诚致者彼云为恐冷发和酒与之不看即
714-F¶ 第 124c 页 X40-0124.png
饮故制(心境相当)若看知非而是者开之(境定心差)准此开
迷颇符今判诚即实也致谓理趣。】

「【疏】开中馀药不治酒为药者非谓有病即得饮也故
须遍以馀药治之不差方始服之广如钞解。」

【三中恐谓病开而辄尔妄饮故示文意不容倚滥
广如钞者彼引五百问云若医言必差得和药服
不得空服等。】

「【律】五十二水中戏戒。

【疏】水中戏戒五十二。

【疏】多论四意一佛法尊重理宜敬奉今入水游戏损
坏不轻二理应威仪庠序外长信敬入水游戏动越
威容招世讥过三比丘怀意息缘修道入水游戏妨
废正业四宜修正念入水游戏令心散乱失正念故
光师云水性漂荡不可常浅在中戏笑上流忽增容
损身命故。」

【五十二制意中多论四义初损辱佛法二乖越威
仪三违道废业四掉散失念下引光师加损命义
通前为五。】

「【疏】论犯三缘一是水不论深浅如弄钵中可是水内
二无因缘三戏便犯。」

【犯缘第一但体是水不论在处二无缘者下开度
水等缘则不犯故。】

「【注】佛在舍卫十七群在阿耆罗婆提河中嬉戏浇灒
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楼上见王言看汝所事者
714-F¶ 第 125a 页 X40-0125.png
夫人言是始出家或痴无知也即以石蜜奉佛便诃
责制戒。

【疏】戒缘中如馀三律云十七群并得无学水中戏笑
生世讥过何论下凡故举上圣以约凡下也。」

【戒缘中三律即五十祇也注中初明起过年少新
学十七人共为群党事同六群比上可解匿王巳
下次明制戒之由王见讥嫌夫人对王恐生轻易
又令奉蜜请佛立制大权护法发起斯教非凡所
拟也。】

「【律】若比丘水中嬉戏。

【注】放意自恣从此至彼逆流顺流此没彼出手画水
相灒乃至以钵盛水戏者。

【律】波逸提。

【注】除水巳若酪浆苦酒麦汁器中弄一切吉罗不犯
者若道行渡水或从此岸至彼岸或水牵竹木𥱼顺
流上下若取石沙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没彼出或学
知浮法而擢臂画水灒水者无犯。

【疏】戒本三句文相易耳入中为洗不戏难哉。」

【戒本三句大同前戒入下诫慎此土南方入水者
稀然水性清冷人多喜弄准上钵中弄者皆犯注
不犯中𥱼音牌擢合作掉音调振也。】

「【律】五十三击擽他戒。

【疏】击擽戒五十三。

【疏】事虽是轻过容至重小人无志多喜为之极是鄙
714-F¶ 第 125b 页 X40-0125.png
薄大亏形望损道伤风勿过此失故制。」

【五十三击擽谓以手抻弄腋下令惧痒也制意中
初二句标过重次二句明喜为极下出过相鄙即
鄙恶薄谓薄贱大戏形望者乖出家之胜仪损尊
高之令望损道谓辱于佛法伤风即坏于化导事
轻过重故可见矣。】

「【疏】论犯四缘一是大比丘二作轻弄想三手脚十指
四著便结犯。」

【犯缘第一简下众应吉第二简非意不犯第三简
馀物得轻。】

「【注】佛在舍卫六群中一人击十七群中一人几令命
终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缘起中相状可委。」

【缘起中注云几命终者几亦近也。】

「【律】若比丘以指(手脚十指)相击擽者波逸提。

【注】除手脚巳若杖若拂柄户钥馀物击擽吉罗不犯
者若不故作若眠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误以
杖头触他者无犯。

【疏】戒本辨相亦可随知。」

【戒本初科文亦三句辨相易解故略示之。】

「【疏】所以馀物但犯吉者为分情道心重故堕馀非情
故心当亦轻未必至终也。」

【次科注中拂柄户钥但犯吉罪故须明之情道即
有情心当亦轻当犹受也。】
714-F¶ 第 125c 页 X40-0125.png

「【律】五十四不受谏戒。

【疏】不受谏戒五十四。

【疏】凡出家离恶本是学宗要由善友迭相谏喻然以
情迷将欲作罪他以理谏复不从顺苟且为非违损
不轻故制。」

【五十四制意中初叙为道假友琢磨迭互也然下
次明执愚故违造过知非故为故云苟且。】

「【疏】五缘成一将欲作罪二他如法谏三知巳所作非
前人谏者是四拒谏不受五随作犯根本违谏故结
提。」

【犯缘第五初违但吉待作方提。】

「【注】佛在拘睒毗阐陀欲犯戒比丘谏言莫作此意不
应尔不从他谏即犯诸罪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戒缘同前僧残但前是在众拒僧此是屏拒别人
耳。】

「【律】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注】若他遮言莫作是不应尔然故作犯根本以不从
语故突吉罗若自知我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
714-F¶ 第 126a 页 X40-0126.png
语者波逸提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报言可问汝师
和尚更学问诵经知谏法若谏当用若戏笑独语梦
中语欲说此乃说彼者不犯。

【疏】戒本三句。」

【戒本三句同前。】

「【疏】就辨相中二句初犯轻者迷心为巳是前谏巳为
非情微故犯吉不妨随有作事随犯轻重后犯重者
谓知巳犯非前谏者是违情过重所以非轻。」

【辨相中初科二句即注犯中轻重二段初释犯轻
不妨随作轻重者谓彼所作通七聚故后下次释
犯重。】

「【疏】问文中列所作明知谏作犯若有止犯者于何而
设谏答若拒劝学戒谏违名止犯诸戒制非皆巳作
者此之一戒制欲犯者但以业非不一不可集僧一
一而谏故令一人处处行谏知将欲犯必须止约有
违结堕故知要急勿过此制。」

【问答中初问五言为句欲示后戒故发此问答中
初举后戒正答拒劝学即下第七十一戒诸下对
馀戒显要又三初明制别但下示立意僧谏难成
别谏易遂故下结叹。】

「【疏】问违僧谏中谏竟即犯不待事成此谏未犯要待
事成违谏犯者答僧中谏者众命是重违情过深随
谏结犯此一人谏反上可知要待成结若不作事便
成受劝故不同彼。」
714-F¶ 第 126b 页 X40-0126.png

【次问中对前僧谏结犯两异故问通之答中初示
僧谏即犯此下二明别谏待成。】

「【疏】若尔下劝学中亦是一人无僧法违何为谏竟即
犯者答彼谏止犯先是不学之人发言拒谏道巳不
学即是止犯违谏义成此谏作犯虽发言拒谏未是
作犯违谏未成要待作事违谏义足故不相并也。」

【转难中由下劝学同是别人谏竟即犯则违上义
答中谏止则因止故劝故止在先谏作则欲作便
可故作在后是以谏止即结谏作待成。】

「【疏】馀相可知。」

【指略中馀相即不犯文同上残中不复更释。】

「【律】五十五怖比丘戒。

【疏】恐怖戒五十五。

【疏】出家之士理宜迭相将护许无触恼今以六尘等
相恐怖前人令生惶悸废修正业恼深过重故制。」

【五十五制意中初叙所宜今下显过状六尘如下
释惶惧也悸其季反心惊动貌。】

「【注】佛在波罗犁毗国那迦波罗侍佛左右诸佛常法
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彼初中后夜白佛
令还便反披拘执怖佛明旦集僧因制此戒。

【疏】戒缘怖佛者欲明轻怖极圣尚遭况馀下例义须
灭迹又显佛无怖心怖在能怖约同人相无论怖与
不怖皆结重提。」

【戒缘中二初约举况释例犹类也灭迹谓须制断
714-F¶ 第 126c 页 X40-0126.png
也又下次约判犯释谓此戒中举佛为缘欲明此
犯不论所怖以佛无怖故。】

「【疏】若尔亦可杀佛为缘死与不死俱得重罪答不尔
杀凡人戒以凡为缘因明破僧遂明杀佛不即以此
而为戒缘也。」

【释难中以怖例杀不应别故释中缘起不同故不
可例注中那迦波即比丘名供养人亦即侍者白
佛令还谓请佛还卧室也拘执即兽皮。】

「【律】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注】若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彼怖以不怖皆一一
堕彼不知吉罗若说色声等六尘恐怖说而了了者
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罗不犯者或闇无火或大小便
处谓是恶兽便怖乃至行声咳声触声而恐怖若以
色等示人不作恐意若实有是相或梦见当死罢道
失物和尚父母重病若死语彼令知若戏若误一切
无犯。

【疏】戒本三句。

【疏】就犯相中初以六尘示人结轻重后说六尘语人
714-F¶ 第 127a 页 X40-0127.png
约闻知中结罪轻重。」

【戒本辨相犯中分二初六尘示人者律云色怖者
或作象马鬼形等声怖者或贝鼓啼声等香怖者
树叶花果香及臭气等味怖者醋甜苦涩令彼尝
怖触怖者热冷重轻粗细滑涩令触怖法怖者语
云梦汝死罢道等结轻重者即知不知也次说六
尘语人即上六相伹说为别轻重亦同。】

「【疏】不犯相中具约尘境开之可解。」

【不犯注中初即前人自疑略举色声二尘若以下
次明非意具示六尘故云色等或梦死等别举法
尘。】

「【律】五十六半月浴过戒。

【疏】减半月浴戒五十六。」

【五十六戒本标名云半月浴过谓未满半月过越
制限在言少暗故疏易之名相甚显。】

「【疏】欲界抟食身多不净事须澡浴增道生善但皎洁
过常身形光泽玩著色相无心压背正违出离故须
限约半月一洗减则致犯。」

【制意中初叙开意抟食亦名段食由食此食脂腻
外流积聚尘垢故成不净澡沐者并洗濯之异言
如俗字书濯头曰沐今取通意不局身首清身去
患故能增道外无垢染故能生善但下二明制意
数洗有二过一玩著色相即乐世也二无心厌背
即违道也。】
714-F¶ 第 127b 页 X40-0127.png

「【疏】论犯五缘一曾前浴竟二未满半月无缘更浴五
沐过半身便犯。」

【犯缘中三四两缘文脱标数三即无缘如戒文中
有缘开故四是更浴五过半身是犯分齐。】

「【注】佛在罗阅祇竹园有池瓶沙王听比丘常在中浴
六群后夜入池浴王与婇女诣池相值王竟不浴大
臣嫌恚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戒缘中竹园池者应是近王宫庭之处。】

「【律】若比丘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应受不得过(谓在半月内浴
名过)除馀时波逸提馀时者热时(春后四十五日夏初一月)病时(下至
身体臭秽)
作时(下至扫屋前地)风雨时(下至一旋风一渧雨著身)道行时(下至半由
旬若来若往者)此是时。

【注】彼若过洗遍身半身皆堕方便还悔吉罗不犯者
如上开缘数洗若力势强令洗者。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半月一洗不得过若著文相出
半月外是犯今据减犯何意言过以佛制戒半月一
浴今减数受过于圣制故云过过是违越教相之言
也三结罪四开缘。」

【戒本初科第二句中过字语滥故委释之。】

「【疏】馀如钞中具广披取。」

【次科指广如钞即开缘等文中六缘热时注云春
后四十五日即三月一日至四月十五夏初一月
即四月十六至五月十五共七十五日馀五并犯
不犯文如注易解。】
714-F¶ 第 127c 页 X40-0127.png

「【律】五十七露地然火戒。

【疏】露地然火戒五十七。

【疏】凡火性焚炽事变无恒容有延烧不可不禁又然
火相聚多著世话废业自轻何得不制。」

【五十七制意有二初为防失延烧谓旁延他处又
下次恐废业。】

「【疏】论犯四缘一无缘二露地三草木有𦦨四然即犯。」

【犯缘第二局在露地屋中非犯三须有焰无焰则
轻若在生地或生草木则有掘坏二罪生焉。】

「【注】佛在旷野城六群相谓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
语言即出露地拾诸柴草然火向之株内毒蛇火气
逼出遂惊掷火烧佛讲堂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缘起中由不得随意语故出外聚向遂烧讲堂轻
致重害不可不慎故世中所坏多为火损不尔久存
世界亦尔火为凡贪不可触也此是观行如何著之。」

【戒缘中初牒文诫慎故下示过劝离初指现事故
云世中等次举灾劫故云世界亦尔如大三灾起
时火灾坏至初禅天三明性烈寒月虽贪触则烂
体是观行者谓观火能变坏了世无常而生厌舍
或可经论多举为喻或以三界喻火宅或以世间
喻无常或令远恶如避火坑或云瞋心甚于猛火
斯等甚众略举一二耳。】

「【律】若比丘无病(病若者须火便身是)自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
教人除时同缘波逸提。
714-F¶ 第 128a 页 X40-0128.png

【注】彼于露地若草木枝叶纻麻刍摩若牛屎糠粪[麸-夫+弋]
中一切然者波逸提若火置草木乃至[麸-夫+弋]中亦堕若
被烧半焦掷著火中及然炭者突吉罗若不语前人
知是看是亦吉罗不犯者语言知是看是若病人自
然教人然有时因缘看病人煮糜粥羹饭若在厨屋
中浴室中熏钵煮染然灯烧香一切无犯。

【疏】戒本辨相极分明大可解耳。」

【戒本中略指而巳辨相注中分二犯与不犯也犯
中又二重与轻也重中初以物然火二以火投物
初中刍摩是梵语亦即草名未知所译米糠粪扫
麦䴰音弋麦皮也次明轻中被半烧焦即上草木等
曾经火者然炭轻者以无焰故不犯中糜亦粥也。】

「【律】五十八藏他衣物戒。

【疏】藏衣戒五十八。

【疏】出家达士德类老成随事运为永绝尘戏今调笑
喧烦触途恼患藏他衣钵觅不时得令彼慞惶恼深
可厌又既藏他物容生盗心临危事重可惧至甚又
虽无盗致被言谤清白难分如何自拔具斯多过故
须一制。」

【五十八制意有三初轻巳恼他意尘合作童慞惶
谓惊惧也厌犹恶也二深防重盗意三招谤难分
意具下总结。】

「【疏】论犯三缘一是大比丘衣钵二作惊动意三取藏
便犯。」
714-F¶ 第 128b 页 X40-0128.png

【犯缘第一简下众轻。】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请僧十七群持衣钵坐具针筒
一面经行彷徉而望时六群伺背取衣物藏之诸比
丘察知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戒缘中彷音傍徉音羊行步迟缓之皃。】

「【律】若比丘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若教人藏
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注】不犯者若知彼物相体而举若在露地风雨漂渍
举之若物主慢藏衣物狼籍为诫敕故藏之若借他
衣而彼不收襵恐失故举之或以此衣钵诸物故有
命梵等难故藏一切无犯也。

【疏】戒本三句二出所藏物言下至戏笑上至生怖失
意三结罪馀如钞中所引。」

【戒本初句犯人易故不列下指如钞须者寻之注
不犯中五别前四并以若字分之初相体悉二恐
损坏三为惊他四恐失脱上三并他物四即巳物
或下第五难缘对文可见。】

「【律】五十九真净施主不知辄取衣戒。

【疏】辄取净施衣戒五十九。

【疏】凡净施之法为遣封著事虽渐约远同大行衣既
付彼时取须问不问辄须还同不施现违圣禁未能
割略又物不在主失相恼深故结。」

【五十九制意有二初乖于净法前叙施意渐舍封
著终成檀度故云远同大行衣下明辄取取用自
714-F¶ 第 128c 页 X40-0128.png
任还同属巳故云未能割略谓畜心不断也又下
二恼彼净主由不语知彼谓失故。】

「【疏】论犯四缘一是巳物二作真实净三不语主四取
便结犯。」

【犯缘第二净施有二若物寄他边令彼掌录名真
实净若物在巳边但作他想名展转净今为实净
而兴此制。】

「【注】佛在舍卫六群真施亲厚比丘衣巳后不语主取
著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
后不语主还取著波逸提。

【注】不犯者真实施语主取展转施者随意取之。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施与五众三取用四结罪。」

【戒本可解。】

「【疏】问如解义中真净施法两部不合更互而作何以
戒本通列者答为明五众俱有犯相虽轻重异净施
义同故通列名至于净法自从律法。」

【释疑问中解义中即指广解两部即僧尼二众律
云真实五众不得更互作以非同类故答中以净
施法通制五众但罪有别故云轻重异也及至净
施各众相对故云自从律法也注不犯中具列两
净真实语主于教无违展转随意本无有犯。】

「【律】六十著衣戒。

【疏】新衣戒六十。
714-F¶ 第 129a 页 X40-0129.png

【疏】凡坏色染衣道服标式内遣著情外长信敬今不
染畜著非圣道幢长贪招讥损坏故制。」

【六十制意中初叙色相内遣著者不贪好色故外
长信敬知是解脱人故今下显过比丘之身圣法
所聚外披法服内外相应是圣道幢表相既乖故
云非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三衣二是巳物三不染坏四著即
犯。」

【犯缘第四据著方犯不著应轻。】

「【注】佛在舍卫六群著白色衣行居士讥嫌无有正法
如王大臣比丘以过白佛因制此戒。

【疏】缘起明白色衣戒本辨相中云新衣不坏故。」

【戒缘中总引三处互显其相新衣不坏即是白色。】

「【律】若比丘得新衣(若体是新衣若初从人得者)应作三种坏色一
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

【注】律注云此言净者若染作色言净若巳成色净衣
应以馀物异色趣揲一处作标识故言净自下若衣
非衣是不用物尽应点标帜净畜言重者氍氀毾㲪
谓是衣中之重者。

【律】若比丘不以三种坏色若青若黑若木兰著馀新
衣者波逸提。

【注】彼不作三种色便著者堕若重轻衣不作点净而
著者吉罗若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线囊禅带腰带帽
袜摄热巾裹革屣巾不作净畜者吉罗若以未染衣
714-F¶ 第 129b 页 X40-0129.png
寄白衣家吉罗不犯者得白衣染作三种色馀轻重
乃至巾作净畜也。

【疏】戒本分二先立法三句一比丘二得新衣三须三
坏色成沙门相正戒本三句一犯人二不以三色坏
三结罪。」

【戒本初科立法句中第二句注约二种示新衣相
第三注中复引律注文为二段初释作净又二初
即染为净二巳染揲净自下次释点净亦二初轻
二重俱须净故。】

「【疏】成犯中初不以三色坏新故重堕若轻重衣不作
点以坏色者吉罗馀小细物并须点净非谓巾屣以
三色染更成惊俗可笑至甚也。」

【戒本三句辨相注中分三初明正犯若重轻下二
明点净若以下三明寄俗舍由滥俗服无所辨故
疏文释上二段馀小细者即诸囊巾等非谓下遮
滥今时有人闻律有言一切染作袈裟色触衣袜
履一槩染之未见此文岂知过当。】

「【律】六十一故杀畜生戒。

【疏】杀畜生戒六十一。

【疏】多论三义出家之士四等为怀慈济物命今故加
害违其慈道非怜悯故二自坏恼他正是生死之本
障道恶业故制不杀除恶业故三为长信敬息诽谤
故。」

【六十一制意有三初中四等即慈悲喜舍普遍生
714-F¶ 第 129c 页 X40-0129.png
境故并云等二中杀业违慈诸业之首因兹流转
故云生死本等三如缘起因讥而制。】

「【疏】五缘成犯一是畜生二作畜生想三有杀心四起
方便五命断。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不喜见乌竹弓射杀遂成大
𧂐居士礼拜见共嫌之比丘举过佛因制戒也。」

【戒缘中藉字子智反聚也。】

「【律】若比丘故。

【注】时诸比丘坐起行来多杀细小诸虫或有作波逸
提忏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

【律】杀(若自手断若教他断)畜生(不能变化者是)命者波逸提(比丘尼同犯也开缘
如杀人戒)。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故三杀下明业四结罪。」

【戒本第二句注引缘起皆谓非意故佛开之第三
注中简畜能变化兰第四注指大杀但非故心即
在开例。】

「【律】六十二饮虫水戒。

【疏】饮虫水戒六十二。
714-F¶ 第 130a 页 X40-0130.png

【疏】制意同前前戒是限分中制要须断命此是深防
中制为养物命但知有虫饮用结罪不待命断断则
属前戒。」

【六十二制意初句指同前下显异为防杀畜故制
此戒。】

「【疏】论犯五缘一是虫水二知三不作漉法四饮用五
随因结。」

【犯缘第三不作漉法漉则非犯且据漉囊所得肉
眼所见者耳。】

「【疏】若就虫水是同应合为一如坏生种内外合制为
重物命随用故内外两结离意可见也。」

【次科对前用虫水戒以辨离合初明应合理如坏
生食用同制内即内资外即外用为下次明离意
若单制用谓饮无过故须别制意在存生生种无
情事轻故合。】

「【注】佛在舍卫六群取杂虫水而饮用居士讥嫌比丘
举过白佛诃而制戒。

【律】若比丘知(不如有虫不犯)水。

【注】除水巳杂虫浆苦酒清酪浆渍麦汁饮用同犯之。

【律】有虫饮用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先不知若无虫想若虫粗触水使
去若漉水饮用者无犯。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知三水有虫四饮用五结罪
馀诸相状可捡钞中。」
714-F¶ 第 130b 页 X40-0130.png

【戒本分句下文指钞须者自寻辨相不犯有四前
二无心后二顺教。】

「【律】六十三疑恼比丘戒。

【疏】疑恼戒六十三。

【疏】出家所期标心处远尽形毕命专心崇道今以生
年等六恼他怀疑废彼正修损恼事甚何得不制。」

【六十三制意中初叙出家本志今下次出疑恼过
状生年等六如下自列。】

「【疏】论有五缘一是大比丘多论十三难颠狂比丘吉
罗学悔六夜别住四羯磨僧尼互疑并是提具自性
故二作疑恼意三六事随说一相四言词了了五前
人闻知。」

【犯缘第一简下三众多论复简本众十三难人无
受体颠狂人失正念故此二并轻学悔巳下反上
故重学悔即犯重人六夜别住即忏残人四羯磨
即呵责等人具自性者有戒体也颠狂虽具然由
心乱而不自知是比丘故。】

「【疏】问闻知结罪者戒本何故云少时不乐邪答非待
不乐方犯盖就恼者之意下至欲令不乐定罪初在
闻知。」

【问中蹑上具缘判犯违戒文故答中释通戒文决
犯分齐。】

「【注】佛在舍卫十七群语六群言云何入初禅乃至云
何得罗汉果报言汝说者便巳犯波罗夷彼往馀比
714-F¶ 第 130c 页 X40-0130.png
丘问之何呵责巳佛因制戒。」

【戒缘但举犯法恼他馀四并见广解。】

「【律】若比丘故。

【注】时众多比丘集一处共论法律有一比丘退去心
疑诸比丘与我作疑佛言不故作者不犯。

【律】恼他比丘。

【注】疑恼者若为生年岁若受戒若为羯磨若为犯若
为法也。

【律】令须臾间不乐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其事实尔不故作彼非尔许时生
恐后疑悔无故受他利养受大比丘礼敬便语言汝
非尔许时生如馀人生知汝非尔许时生其事实尔
彼无尔许岁恐后疑悔受他利养敬奉语言汝无尔
许岁如馀比丘知汝未尔许岁其事实尔若年不满
二十界内别众恐后疑悔受利养礼敬语令知还本
处更受戒故其事实尔白不成羯磨不成非法别众
恐后疑悔受利养礼敬语彼令知还本处更受戒故
其事实尔犯波罗夷乃至恶说恐后疑悔受人利养
受持戒比丘礼敬欲令知如法忏悔故语知犯乃至
恶说又为性粗疏不知言语便言汝所说者自称上
人法若错若戏笑者无犯。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明犯相三结罪。」

【戒本第二注释故字引示本缘反上非犯次释恼
他注列六事一生年谓恼他云汝非尔许时生二
714-F¶ 第 131a 页 X40-0131.png
云岁者即是夏腊如云汝无尔许夏腊三受戒者
如云汝年未满诸缘非法受戒不得四羯磨者如
云汝受戒时白羯磨不成等五犯者如云汝犯七
聚罪等六法者如云汝自称上人法等。】

「【疏】就不犯中次等开缘生夏两种无本处文若受戒
羯磨令本处者以受戒托缘非相难识必于事法有
疑还本受戒处审详知过方可受之则于后无滥故
云尔也馀可解耳。」

【释不犯中初总示次第六段前五并以其事实尔
为头又为性下即第六也初云如馀人生谓非同
他人生年满也生下别示初点前二若下次点中
二律文令还本处更受故须示意事法有疑事即
受戒法即羯磨审详谓穷问虚实知过谓知是非
法馀下指后二种义无反问。】

「【律】六十四覆藏比丘罪戒。

【疏】覆罪戒六十四。

【疏】出家同法见有犯重宜即彰露表巳心净亦使前
人息于后犯则彼我俱益众法清净道理法然今故
迭相容隐无思露过致前造者罪根滋漫永不可息
又自坏心行将欲造罪自他俱损败于众法过是不
轻故制。」

【六十四制意中初叙三益一自二他三众法清净
言犯重者通含夷残两篇道理法然谓法尔当然
今下次明三损对反可知滋漫言其增广无涯畔
714-F¶ 第 131b 页 X40-0131.png
也。】

「【疏】论犯六缘一是大比丘除下三众二犯粗罪除下
三篇非坏众故三知犯见论云伹知犯者乃至百千
展转共覆皆犯提罪若露罪巳彼闻便止更不须露
若露如上四作覆罪心五不发露六经明相便犯馀
如钞所引。」

【犯缘第二覆下三篇伹犯吉罪所以除之三中引
论初明多人共覆同犯若下次示发露之法以字
合作巳若露如上者令依上法也下指如钞彼云
若犯者凶恶不露不犯若疑未了不须说等。】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与比丘亲友数犯向说不语人
知后跋难陀共斗便言犯罪不忍便说比丘举过白
佛便诃而制。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无犯)他比丘犯粗罪(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
藏者。

【注】若知他犯粗罪小食知食后说食后知至初夜说
初夜知至中夜说一切吉罗若中夜知至后夜欲说
而未说明相出波逸提除粗罪覆馀罪自覆罪除比
丘尼覆馀人罪者一切吉罗。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先不知不粗罪想若向人说无人
向说若发心向说明相巳出若命梵二难者无犯。

【疏】戒本三句可知下辨相历然不分自别。」

【别释中初科初示文下下点注第二句注文有四
714-F¶ 第 131c 页 X40-0131.png
初明结犯时分二覆馀罪三自覆四覆下众故云
辨相历然等。】

「【疏】所以覆他重自覆轻者覆他名重而治轻自覆名
轻而治重又覆他有本重制令露以戒自净故自覆
本坏不须重制亦可覆他三损自覆唯二故轻如十
三中谤戒料简说。」

【次科正解中初徵覆他下释有三初约罪治互重
轻释覆他犯提故名重但三说悔故治轻自覆得
吉故名轻随日行覆故治重又下次约戒体净秽
释覆他有本谓本受无污重制救之自覆本坏谓
戒体巳犯不在急制(有作本怀字误)亦下三约所损多少
释覆他三损如制意中自覆无损他故但有二如
下指前寻对可见。】

「【疏】有人言造七犯七覆七唯吉由有根本故随七差
覆随造生故同一过。」

【他解但明自覆初总标造七犯七谓犯别也覆七
唯吉谓犯同也由下别释上二句释造别下二句
释覆同。】

「【律】六十五度减年受具戒。

【疏】年不满受具戒六十五。

【疏】凡年满二十者志操成就情标及远堪耐缘恼心
安戒检修道进位剋济成功理宜度受用隆佛法小
年不满志性燸弱未忍诸苦偏能犯戒进道莫由违
反圣教损坏不轻故制。」
714-F¶ 第 132a 页 X40-0132.png

【六十五制意中初科为二初叙年满之益有三一
立志慕远二耐苦守戒三进道成功耐忍也安犹
住也小年下二明不满之损反上三益对文可见。】

「【疏】然遮难非一悉不听受伹难之一色无得戒义自
馀诸遮体例不一如青白等形定难改如衣钵等为
辨成法如无十戒得戒犯罪年岁不尔未满是遮待
满即得理容消息有何急事而轻心慢法故为非理
令他虚受巳得重提徒众唱和皆吉罗也。」

【次科初二句总标伹下别释又二初明难定不得
自下次明遮通得不初总示诸遮如青白等即律
百遮中颜色太青太白皆入轻遮乃至眼耳等病
皆是报法故云形定衣钵须办十戒须受二别明
年岁反上诸遮一非形定二不须搆办故云不尔
等令他虚受是陷他和尚众僧护罪即自陷。】

「【疏】论犯四缘一是未满二十二知不满三与受具四
三羯磨竟和尚犯提。」

【犯缘第四和尚犯提即定此戒所犯人也。】

「【疏】多论限约六十巳去不得受具僧祇七十巳上不
得律论约其神智不堪行奉戒约二十巳上同云堪
能然有不能者数犯数忏或全不忏反说戒过繁累
人情如此之徒亦准僧祇年减七十无所堪能不应
为受。」

【次科初引律论简衰老戒下次据戒文简堪能反
说戒过等谓嫌弃戒律繁累犹言拘系也下准僧
714-F¶ 第 132b 页 X40-0132.png
祇年虽应法亦须拣退。】

「【注】佛在罗阅城有十七群童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
一以信出家比丘即度受大戒不堪一食夜啼佛觉
问知夜过集僧便立法制戒。

【律】年满二十应受大戒。

【注】佛言若年未满二十不堪寒热饥渴风雨蚊䗈毒
虫及以恶言若身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及以
一食若满二十堪忍如上众苦事。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不犯也)年不满二十受大戒者此人不
得戒彼比丘可诃痴故波逸提。

【注】其受戒人知年不满和尚及僧亦知然众中问汝
年满不报言或满或不满若疑若不知或默然或僧
不问是中四种若知若疑和尚波逸提众僧突吉罗
若谓不知俱不犯若受三羯磨竟和尚犯堕若中间
若白未竟若为作方便若剃发若集僧和尚一切吉
罗众僧亦尔比丘尼波逸提不犯者先不知信受人
语若傍人證若信父母语若受戒巳疑者佛言当数
胎中年月数闰月若数一切十四日说戒以为年数
满者开。

【疏】戒本分二初立法二正本三句一人二知三年不
满下与受结提。

【疏】初中年减二十不堪忍苦缘如文具列。」

【戒本释立法中如文列者即指注中文总有十事
寒热饥渴风雨为六蚊䗈等为七恶言痛苦为八
714-F¶ 第 132c 页 X40-0132.png
持戒为九一食为十能忍此十方堪受具。】

「【疏】就戒本中所以诃者本受者心为欲感戒师有授
法之功然知不满强受不得故与受戒劳扰僧徒彼
无得理愚痴之甚何有过者故令诃之。」

【正本中初文初叙能受之诫师下次明师授之过
何有过者过字平呼。】

「【疏】就辨相中亦大明据细读细分可知。」

【释注犯中略示而巳今为分之初僧二尼僧中初
约问对明犯不犯若受下次约作法明轻重初中
僧问彼答有四满与不满即约知疑与不知共为
四种默然不问则非对答是下判犯二作法中初
明和尚犯有重轻众下次明馀僧一向犯轻。】

「【疏】就不犯中信受戒人语乃至父母者僧祇云父母
不知看生年板若无者观其形貌富乐家子形大年
小当观手足成就复不知者当问何王何岁国土丰
俭旱涝时节。」

【不犯中初科僧祇次第有四一问父母二看生年
板西土王法凡生男女即记其生年于板薄此方
古者亦尔周礼司民掌万人之数自生齿巳上皆
书于板上男八月生齿女七月生齿今时须至成
人方系官籍三观形相四问时代王名岁号丰俭
旱涝皆可推算故涝亦作潦郎到反水淹浸也。】

「【疏】若受后疑当数胎中月下明开相也。」

【次释开算。】
714-F¶ 第 133a 页 X40-0133.png

「【疏】如昔解云受时俗年日月俱少不开胎闰本俗年
满日月不满方开今解云但数胎月得满二十俗年
不满开无所犯。」

【斥古中初科古谓俗年满者方开增算今师但约
算满皆开。】

「【疏】又云此国用历三年一闰以减小月成于闰故减
大布萨亦所不合并非正论不入俗中勘馀历术日
馀𨳝馀别自推算三十二三月方有一𨳝何限三年
如是云云但意言耳。」

【二中初引古有四一谓三年一𨳝二谓减小成闰
三减大谓取频大四布萨法彼谓后二不合抽减
并下斥非初句总斥不下别斥闰馀勘馀历者通
指诸家阴阳历术日馀等者谓日别抽减岂唯小
月三十二三月等者谓数月成𨳝则有五年再𨳝
岂唯三年下文备算方见昔非。】

「【疏】又云必是受后疑方开之无容先开以年小故今
亦不同此开得戒非谓算出方得此戒体业乃是坛
上白四时生故知胎𨳝积成岁者理是满位故说得
戒今先算出深知能持与戒无损。」

【三中彼谓本受不知后疑开算若先知不满则不
开之今下斥非初明受巳开算为决前疑今下次
明未受先算据理同得。】

「【疏】故访诸部广明受相然后为依四分开法。」

【今解中标分云访诸部者访谓寻讨也。】
714-F¶ 第 133b 页 X40-0133.png

「【疏】十诵中若年不满二十自想不满或忘不知僧问
满不答满得戒不满不得戒若年满二十若知不知
或疑答僧言满得戒答不满不得若答不知若疑皆
得戒僧犯吉罗不审谛故。」

【初十诵初约不满答僧有二若下次约年满答僧
有四得否可见。】

「【疏】问知满二十答不满者多论解云不欲受戒师强
与受故言不满若不知若忘纵答不满亦得戒以从
实故。」

【问中以自知满岂答不满又复实满云何不得故
引多论决前十诵。】

「【疏】僧祇中若不满二十两半谓满无犯半谓不满者
提名受具足俱谓不满不名受具虽满二十两俱谓
不满不名受具。」

【二僧祇二十两者两即数也或可彼取俗年满二
十又须僧腊满故云两也彼具云如冬时生冬时
受(如八月十六巳后生至第二十年八月十六后受者)春时生春时受(如十二月
十六后生至二十年十二月十六后受)前安居生前安居受(如四月十六后
生至二十年四月十六后受者)
后安居生后安居受(如五月十六后生至二十
年五月十六后受)此四皆未经安居竟皆名不满若冬时
生若春时生若前安居生并经前安居竟受(至七月十
六后受者)后安居生后安居竟受(八月十六后受)皆名满二十
(俗年满也)满二十两(僧年满也)文中初明不满得否半谓满
不满者即十僧中半僧不知而受故无犯也半僧
714-F¶ 第 133c 页 X40-0133.png
知而为受故犯提不妨得戒(准多人谓满得戒不疑少人谓满义应不
得)俱谓不满合众同知则不得戒师僧有犯虽下
次明满者容有不得谓究勘不知想谓不满情虚
强受无戒得罪。】

「【疏】馀出五分母论同四分开三种次第也。」

【三中言馀者即胎𨳝等同四分者五分有三谓胎
闰沙门果也(得罗汉果上法得戒不约年故)胎𨳝则同而无布萨
母论三位全同本宗义钞云虽五分师不存十四
日母论别论是也。】

「【疏】今就文中初数胎中月次数𨳝月次数一切十四
日为年月也。」

【次四分中初科点文三位次列十四日下宜加说
戒字读之。】

「【疏】今且约准极小沙弥腊月尽日生年满二十正朝
受具计取实年始有十八年生受二日也。」

【古法中初科古师须约俗年满者方开增算故且
依彼出其算法后假彼算即示今义腊月尽日即
生一日当一年正朝一日受即受一日当一年中
间十八年即俗年二十极小之者依此起算犹自
剩五月一日况过此耶。】

「【疏】次计胎法受气不定如罗云六载生死苦比丘六
十年亦有五月在胎便诞育者不可依准大分道俗
典文九月在胎以胎中七日一转如五王经七七日
成人如是总有三十八转转有七日总计二百六十
714-F¶ 第 134a 页 X40-0134.png
六日自此巳前与母同气尔后四日将欲趣产与母
别气约准成月则九月四日也通前十八年九月六
日。」

【次科胎法中初示不定罗云即罗睺罗佛入山时
托胎成道时降生生死苦比丘即胁尊者生时发
巳白大下二大约以定又三初标示以下示数五
王经佛为五王说故七七成人者初七日如薄酪
二七如稠酪三七如凝酥四七如软肉团五七如
坚肉团六七五疱开张七七日后六情完具如是
至三十八个七日每一七日有一风吹胎则渐变
故云转也广如道地经中说三十转计二百十日
八转计五十六日兼下别气四日共二百七十日
则成九个月中有四小尽故馀四日也通下三总
合上数。】

「【疏】次计闰法俗中计闰日别日馀一千六百数外出
于闰馀积三十二月三十三月满为一闰馀不可说
尽大略为言十九为章(谓十九年为一大段)以七为𨳝(十九年中有七
闰月)三年一闰有三五年再闰有四故有七也计前十
八年九月六日少两月二十四日不满十九年应有
六月二十七日闰通前十九年四月三日也伽论云
从何处数成岁从母胎数一切闰月。」

【次科闰中初叙𨳝法言俗中者即诸家阴阳历也
日别日馀谓每一日有三十二分前后两日常定
中间二十八日以日行疾故每日馀半分则一月
714-F¶ 第 134b 页 X40-0134.png
馀二十八半分成十四分并小尽日共合成𨳝千
六百数外者未详待问术士积三十二月者每一
月得十四分三十二月共得四百四十八分用三
百二十分为十日用一百二十八分为四日共得
十四日又三十二月有一半小尽得十六日合上
为三十日故得一𨳝或三十三月则复得半日但
由小尽中时有频大故多少不定也大略下次示
算法三年一𨳝有三谓初中后九年五年再闰有
二即两中间十年计前不满一章两月二十四日
合抽得三日以日馀共得四十分得一日八分有
一小尽得一日准所退不得三日而所抽六月二
十七日有馀故云应有也通下总合伽下引證。】

「【疏】次计频大诸律无文此间历有计也若数出则小
月逾增则年有七小如何减大布萨用以充年不存
应法且顺所学试略计之。」

【二频大初中初示所出若下明非理年有七小但
有五大下科取六大布萨有所不便且下出算法
顺所学者谓师授也由此算法并出首疏故义钞
初标首解是也。】

「【疏】总张前年成二百三十二月三日频大之法四十
九月为一章章有三频大初两十七月各有一大次
十五月有一大如是周而复始则用前一百九十六
月成四章章有三日总得十二日馀三十六月得两
频大足成十四日计通前十九年四月十七日也。」
714-F¶ 第 134c 页 X40-0134.png

【次科初展年为月频大法下正示算法四十九月
为章一章有三频大月一章满巳还复如初展转
相接故云周而复始等计下总合。】

「【疏】次计通以十四日布萨为岁一年无闰半月小大
准得有十八大布萨减得十八日通计十九年四月
得三百四十八日用二十八日为月则三百三十六
日为一年馀十二日在帖频大𨳝中残十七日则成
一月一日通前数之则为二十年五月一日。」

【三布萨中初明取法通计下次示算数通前抽减
一月止有二十八日故今所算出者即以二十八
日计之十二日与十七日共二十九日用二十八
日为一月故成一月一日通前下总合一年合上
成二十年一月一日合上四月为五月一日。】

「【疏】计此极小满二十年长五月一日。

【疏】今有沙弥腊月尽日生年十九至八月受戒者将
五月一日接之成二十年亦得。」

【次今法中初科腊月尽生年十九者即年月俱不
满者将五月一日接之者谓欲八月受戒其实七
月始满故用算长虚日相接亦同十八年二日故
云成二十年约此起算不必俗年须满故云亦得
此乃借彼虚日以为计法至下填补约实退之耳。】

「【疏】然此五月皆被抽减积法成月据实则虚既欲八
月受戒前月未至本非所开何得辄略今还填补何
以作之就五月中七大布萨减取七日又减𨳝馀弱
714-F¶ 第 135a 页 X40-0135.png
得五日又减频大弱得半日总计所减弱得十三日
减前五月一日就实唯四月十八日在。」

【次科初叙意前月未至即前沙弥七月始满未入
八月故月既未至故云本非所开义当足满故云
何得辄略今下明填补以五月一日实从四月十
八日抽出十三日今即以十三日填之还成实数
初填布萨以四月有二大二小得六日十八日中
得一日共还七日次还闰馀四月十八日共馀六
十五分得二日一分内有两个小尽得二日共四
日一分未成五日故弱得(古记云一月中十四分便当一日五月得五日
皆是弱得者且三十二分为日尚不成半日那得作一日又五月自是虚月那云五月得五日)今
云弱得者将四日一分开为一百二十九分五分
破之成二十六分为一日但少一分耳三还频大
以频大法一年半许止得一日七八月许始得半
日今四月十八日未成半日故弱得也总计十三
日即频大弱半日亦当一日据实止得十一日零
十馀分耳所以钞中但还十一日至八月十日得
受今约弱得多还所退则令所增出得二日算数
满足是以依钞起算犹少二日如彼广之就实四
月十八者既填还巳算数巳成即须退减举要为
言即是于前古师十八年二日中约实退去四月
十八日约虚即是退五月一日耳。】

「【疏】准此年暮日生满十九者八月十二日应得预受
若却频大十四日者则八月二十六日得受。」
714-F¶ 第 135b 页 X40-0135.png

【三中初示今定限年暮日生即一日当一年十九
岁上八月受戒中间实得十七年前后合成七个
月零十三日约此实数即用胎𨳝等四位起算正
满二十年然生日受月不必一定但约此为法随
人计满即堪与受不复疑矣若下次示频大前云
不存应法以非正教所开恐生疑虑故两出之若
却不用则于实年上更增十四日故至二十六方
得受耳(古记云于四月十八退频大十四日今谓频大出前大数中那于四月十八日退耶
大有纰谬避繁不举也)。】

「【疏】此中剋相仍挂疑者十诵不满足为诚例。」

【四中犹恐执旧俗年未满故云仍挂疑者纵疑不
满亦有明例故指十诵文如前引。】

「【疏】有人依多论数实月为十九年者今准四分与俗
计同如尼六法云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年满二十与
受具足据此十八未必年尽为岁满十八年朝即是
十八依教便受六法明年十九方二岁学后年正朝
岂非二十如此例之纵极小者年暮受法即此一日
便当一年明年具行后年正月一日受戒岂非二十
也若不尔者要满十八至十九年初方受六法明年
二十始学一年年满学终后年二十一方与受者又
无律文如此延引故知剋定以俗年为定馀文云云
何由可尽。」

【五中初引彼妄执多论云真实不满乃至无十九
故所以不开也(谓不满十九满则得受)彼谓十九乃约实月
714-F¶ 第 135c 页 X40-0135.png
则俗年二十也今下举例难破成上俗年十九八
月得受之义初二句通示准四分者即如下引与
俗同者谓俗中论年齿亦取跨涉不数实月如下
引例又二初举文据下示年数初约跨涉合教以
證今义若不尔下次约实月乖文以显昔非故下
准决馀下指广。】

「【律】六十六发四诤戒。

【疏】发诤戒六十六。

【疏】凡四诤之兴乖理违法恼乱僧众事必请殄故须
备德量情安帖僧众始静方修道业今辄发起更增
凶炽助恶扬波转成弥漫坏众恼僧过中之甚故制。」

【六十六制意中初叙四诤巳灭乖理即言诤违法
即觅犯事三诤殄即是灭备德谓有德之人量情
谓观察众心安帖谓和平令息帖合作帖训静也
今下次明重更发起扬波喻上助恶如风波动荡
随更鼓之弥漫谓泛广弥合作瀰大水之貌。】

「【疏】论犯五缘一是四诤二僧如法灭三知如法灭四
辄发起五言了结。」

【犯缘可解。】

「【注】佛在舍卫六群斗诤如法灭巳后更发起比丘举
过白佛故制此戒。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如法灭者不犯)诤事(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也)如法
忏悔巳(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后更发起者波逸提。

【注】说不了了突吉罗除此诤若馀斗骂发者若发巳
714-F¶ 第 136a 页 X40-0136.png
诤除二众若馀人诤而发起者一切吉罗尼同犯不
犯者若先不知若观作不观想若事实尔语言不善
观等若戏若错说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是四诤简馀斗诤不能陷僧三
如法灭四发起结。」

【戒本第二中馀诤不能陷僧者以四诤须僧法灭
若重发举即是陷僧四中发起是过业结即罪相。】

「【疏】言如法忏悔者正是相谢之言如草覆地两朋面
地相谢之例亦未必有罪言诤非罪亦可有罪之诤
上品如草掩泥罪诤同灭至后为解。」

【释中初科二释初约相谢释以草覆地两朋相争
经年难灭德人作法两众相对互相伏地举此为
例自馀灭诤义必相谢此明文中忏悔之言非谓
忏罪故云未必有罪以四诤中觅犯二诤则可有
罪言诤教理事诤羯磨故非有罪亦可下次约忏
罪释有罪之诤即犯诤上品犯诤用草覆灭毗尼
如草罪诤如泥则有忏罪之义后篇广释故此指
之。】

「【疏】就不犯中若观作不观想者观谓深达药病起灭
之方今发诤者不知如法灭谓非法灭所以辄发之
无犯也馀希不释。」

【次科注中初列轻犯发巳诤者因诤助发也馀人
诤谓下三众次不犯中先不知者开迷忘也观不
观者即想差也疏中但释想差一句初牒文观谓
714-F¶ 第 136b 页 X40-0136.png
下释义初释上观字即能断之人如法灭也今下
次释不观想者谓发诤之人想实开也馀希不释
即上下注文也。】

「【律】六十七与贼期行戒。

【疏】期贼行戒六十七。

【疏】断奸禁非王者之法既知是贼义须潜避如何同
行迹同难异招讥坏道重故须制。」

【六十七制意中初叙所应奸诈也如下次显过相
难异谓人不可辨。】

「【疏】六缘成犯初是贼二知是三共期四同道五不离
见闻六越界犯。」

【犯缘五六并见经注。】

「【注】佛在舍卫众多比丘至毗舍离贾客私度关不输
王税与比丘为伴为守关人所捉将去王所罪应至
死王俗讥诃比丘举过白佛因制此戒。」

【缘起中贾客度关不输王税即同盗贼准知违戒
不必强寇。】

「【律】若比丘知(若不知不结要者并不犯)贼伴(若作贼还若方欲去)结要共同
道行(结要者共要至城若至村道者村间处处道)乃至一村间波逸提。

【注】若行至村间处处道行至一道犯无村空旷无界
处共行十里者犯若共行村间半道若减十里若村
内若方便共要若不去一切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
逐行安稳有所至若命梵力势并不犯。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是贼三共要四同道五结罪辨
714-F¶ 第 136c 页 X40-0136.png
相具解可知。」

【别释中第二句注约巳还欲去两相俱犯三结要
谓相约也注至城者所期处也若村道者所经之
路约此结犯也辨相具解即指下注文中初明有
村处一道犯者即约界分故列缘云越界犯准与
尼期行戒随分齐众多界一一堕是也次明无村
处由无界分故以十里为限馀文可知。】

「【律】六十八说欲不障道违僧谏戒。

【疏】说欲非障道违僧谏戒六十八。

【疏】制意有三。

【疏】初解律不许者欲之为患正是生死之本障道中
源既能口说身必为之沈溺欲海永无出道障碍之
深故制。」

【六十八制意中初意又二初示欲过生死本者因
之轮转故障道源者出离无期故既下次明须制
翻彼二患一断生死二入圣道。】

「【疏】二解谏意由为俗说自妻非障邪行是防倚傍此
教便谓出家行欲不障言说相似是非难分须僧设
714-F¶ 第 137a 页 X40-0137.png
谏开晓其意便体如来设教之意冀彼改迷弃恶就
善使邪正两分是非皎异故立谏法。」

【次须谏意初释有二初示倚滥接俗之教生福向
善故不断正出家为道发智断惑理须齐断何得
一混言下次明立谏邪正两分者彼说为邪佛说
为正。】

「【疏】又解云欲是非法滥义安寄然圣辨障道结有强
弱上品障见道下品障思惟是以道成初果犹有欲
事执此教迹说言不障言同意异故须标列圣言非
障者以治道品殊敌对而遣当分障除异则非此所
断故有非我障非谓不障于彼若生深解此惑思尽
而今偏执通言欲性非障邪正殊途理在于此须僧
设谏开示是非。」

【次释中初二句徵起由是粗恶倚滥无从故云安
寄然下正示又三初出滥相圣言下二明偏执所
以须僧下三结示须谏初中圣辨障道者即就四
果以论也结有强弱等者结即结使不出有十贪
瞋痴慢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
十能障见谛故名见惑粗故名强又为上品贪等
四使能障思惟故名思惑细故名弱又为下品初
果但破见惑爱染未亡故云有欲二果巳去方断
思惑乃至四果方能离欲如僧祗中须斯二尼被
污受乐律中见谛学家犹有夫妇又有初果欲心
起故舍戒还家欲饱还来等彼谓得道圣人犹作
714-F¶ 第 137b 页 X40-0137.png
欲事显是不障故兴妄说须标列者发下文也二
明所以中圣言非障蹑上诸文治道殊者即断證
之智有浅深故浅断粗恶深除细障故云敌对当
分除者如初果止能除见未能断思故云异此非
所断也有非我障谓有作欲者但能不障当分见
道非不障彼未證修道故若生深解方入修道乃
至无学故云惑思尽也反明染欲障道明矣而下
正示倚滥通言非障者不如上简也邪正二说因
此而生故云理在此也三结示可知私释大乘经
论多有斯语如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
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此乃点妄即真意令
反本世之讲者谓小乘则作欲障道大乘则一切
不妨文饰秽行诳诱后生误无量人入阿鼻狱谤
经毁圣永无出期惑众罔时义当此罚。】

「【疏】三释结罪意僧既设谏法相显然固执守迷不肯
从劝现违僧命宜结堕罪。」

【三结罪中固执违僧即是情过故须制罪。】

「【疏】论犯五缘一是恶见人二巳屏谏三不受屏谏四
僧如法羯磨五违三便结。」

【犯缘第一以邪见名通特以恶字标简此过。】

「【注】佛在舍卫阿梨吒恶见生言我知佛说行淫欲不
障道比丘谏喻而犹不舍白佛问自言巳令僧白四
谏之便诃而制戒。

【疏】多论利吒外道弟子聪利故遣入佛法拟倒乱之
714-F¶ 第 137c 页 X40-0137.png
其人不久通达三藏故倒说欲尽其智辨不能令成。」

【戒缘中遣倒乱者欲坏正法也佛世法强虽尽智
辨人不信受故不能成末世魔强反多信用毁灭
正教以今追古可不哀哉。】

「【律】若比丘作如是语我知佛所说法行淫欲非障道
法彼比丘谏此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语莫谤世尊谤
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世尊无数方便说犯淫
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比丘时坚持不舍彼比丘
乃至三谏舍此事故若再三谏舍者善不舍者波逸
(尼犯同僧馀如谏戒唯罪名优降)

【疏】戒本七句如上残中罪名为异。」

【戒本中七句指如残中即三双一只若比丘所谏
人作如是语下所谏事即第一双也彼比丘谏言
下别人屏谏违反佛语即谤世尊业重障深故是
不善彼比丘谏时坚持不舍拒屏谏第二双也彼
比丘乃至下众僧作法谏不舍者拒僧谏第三双
也结罪为一只注文指前僧残优降即重轻也。】

「【律】六十九随举比丘戒。

【疏】与恶见人同事戒六十九。

【疏】制意有三义须举一然此比丘谬执圣教说欲非
障违僧三谏坚执不舍邪心成就障于学路于佛法
中无所长益故须举弃二执见心成若不举治永无
改过忏悔从善须僧同举夺三十五事苦法治罚折
勒形心使思信改过有入道益三欲顺人情人多信
714-F¶ 第 138a 页 X40-0138.png
受举弃众外不足僧数息其化导。」

【六十九初三意中一令长益佛法二令改过人道
三为灭邪显正。】

「【疏】二明不听顺意有三过若顺前人谓巳见是转增
炽盛永无从道即是损化二既顺前人必同其见染
著欲事坏心行尽三僧举众外不听共语今辄随顺
违僧命故所以同犯。」

【次三意中一显增恶损他化字写误二同染坏行
夷是无馀故云坏尽三违僧障法。】

「【疏】三解轻重同举义齐何为二轻一重者答说欲非
障言说相似滥于理教以灭正法又自坏行障学路
亦顺人情多喜随顺故馀二条然是非无灭法过虽
有自坏随顺者希无坏人义故结轻也。」

【后轻重中初标徵不见不忏随顺并吉恶见犯提
故云二轻一重答中初明恶见重意有三义初滥
教又下二坏巳亦下三损他馀下次明馀二轻意
上三义中伹具次义。】

「【疏】论犯四缘一是恶见举人二知是三随顺四随同
一一事结。」

【犯缘中初是所随下并能随四中随同一事谓供
给羯磨等事如文所列随一成犯不待具也。】

「【注】佛在舍卫梨吒恶见生僧谏不舍佛令白四举之
六群供给所须共同羯磨比丘举过佛因诃责故制
此戒。
714-F¶ 第 138b 页 X40-0138.png

【律】若比丘知(若初不知后不犯也)如是语人(作如是言我闻世尊说法行淫欲者
非障道法故)未作法(若被举未为解)如是邪见(作如是见知世尊所说法非障道法)
而不舍(众僧诃谏而不舍恶见)供给所须。

【注】有二种若法若财法者教修习增上戒意智学问
诵经财者供给衣服饮食床褥医药。

【律】共同羯磨(同说戒等)止宿。

【注】屋有四壁一切覆障或一切覆不一切障或一切
障不一切覆或不尽覆不尽障。

【律】言语者。

【注】若比丘先入屋彼人后入若彼人先来若俱入随
胁著地一一堕。

【律】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若不知若屋一切覆无四障或半
障或少障或一切障无覆半覆少覆或半覆障少覆
障露地若病被系者命梵难无犯。

【疏】戒本十句一人二知三如法语人四未作法五如
是邪见六不舍七供给八同法九止宿十结罪。」

【戒本初科第三句如法字误合云如是七供给中
注文初总示法下别释意智即心慧也八同法中
注云说戒等者等馀一切羯磨众法九止宿中注
列四室一障覆俱遍二覆遍障不遍三障遍覆不
遍四障覆俱不遍如三边墙壁上开明处此言不
一切不尽等障则唯缺一边覆则唯开少许室相
成就故有犯也后不犯中但据一半巳下为言两
714-F¶ 第 138c 页 X40-0138.png
处列相显然自别但此中语少不明故下点云与
开何别耳(古记云前约知故犯后约不知开谬矣)经中言语下注显
前后入室宿相必有彼此往返言论。】

「【疏】辨相随文事希故不广引就止宿显相亦非善翻
与开何别。」

【次科总示略意就下略点第九译者之失如上所
明注不犯中有三初不知者开非意也二若屋下
室相不成也初至少障反前初二也或一切障下
至少覆反上第三也或半覆下至露地反上第四
也三若病等并难缘也。】

「【律】七十随𢷤沙弥戒。

【疏】随摈沙弥戒七十。

【疏】制意有三。」

【七十制意有三亦同前戒但初意异耳。】

「【疏】入道巳来要由有信然此沙弥既未具戒说欲非
障违僧三谏邪见心成于后受戒事容难剋故加重
法作彼𢷤名怖以入道大僧有戒故直举之何须重
法改作摈也此伹口说未作重事若实犯重即在灭
摈何须谏后方作摈名故知非重。」

【初意正明中又三初叙须摈此灭摈法十三难人
犯重不忏人故加此法永弃海外更无收录诸治
罚中此法极重沙弥口说便加此罚欲使回心成
彼受戒故也大僧下二对简前戒以示不同此下
三释除疑滥若实犯重即边罪难永无入道直尔
714-F¶ 第 139a 页 X40-0139.png
摈弃不在先谏也。】

「【疏】若尔缘起如何共行不净答第二篇罪也。」

【释难中初难若云非重则违戒缘答中第二篇罪
如漏失等不净言通非局淫故。】

「【疏】问馀之二举何不设摈答条然有异不劳须𢷤无
顺化义直作举名说欲不障一一反前故须𢷤也。」

【次问三举独摈恶见答中初明二举一无倚滥故
云有异二不惑他故无顺化下明恶见反上二义。】

「【疏】二解不听顺意三解结罪意并同前戒。」

【二三同前覆寻可见。】

「【疏】论犯四缘一是被𢷤沙弥二知是三同事止宿四
随事同结罪。」

【犯缘第三止出二事与上大僧少异。】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二沙弥共行不净自谓从佛闻
法行淫欲非障道比丘举过佛令白四设谏不舍灭
摈六群诱将畜养比丘举过佛诃因制戒。

【律】若比丘知沙弥作如是语我从佛闻如是法若行
淫欲非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汝莫诽谤
世尊诽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语沙弥世尊无
数方便说淫欲是障道法彼比丘谏此沙弥时坚持
不舍彼比丘应至再三谏令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而
舍者善不舍者彼比丘应语此沙弥言汝自今巳去
不得言佛是我世尊不得随逐馀比丘如诸沙弥得
与比丘二三宿汝今无是事汝出去灭去不应住此
714-F¶ 第 139b 页 X40-0139.png
若比丘知(不知者不犯也)如是众中被摈沙弥(摈者僧作灭摈白四羯磨)
而诱将畜养(若自畜若与人畜诱者若自若教他)共止宿者(如上解也)波逸
(尼同犯开缘并如上)

【疏】戒本六句一随摈比丘二知三沙弥谏举事四若
比丘下明诱将畜养五共宿六结罪。

【疏】就第三中分二初明僧屏谏法六句二彼比丘语
下明摈出法。」

【戒本释第三中初僧屏谏六句者但有三对阙后
一只准上次第对文可见二摈出中但出呵黜之
词准须先作灭𢷤白四文如钞引疏文前后多作
殡字非字合从手。】

「【疏】馀可解亦希不劳广也。」

【指略中亦不须广同上稀故。】

「【律】七十一拒劝学戒。

【疏】拒劝学戒七十一。

【疏】凡行不自成必须训导方能策进修善有趣道之
益善知识者梵行正缘若不依仰无由自励然含识
有心略分三位上达不假缘成堪为物轨下流劝亦
难从为存俗习中品之徒事须友接率则清升任之
鄙吝然今痴心懒惰不肯修学闻他谏劝拒而不受
内无自进之心外无从善之志故违圣教过重故制。」

【七十一制意中初叙为行须假师友又三初叙依
之成益善知下次明不依有损善知识者谓德业
为人所知容仪为人所识梵行由立故是正缘然
714-F¶ 第 139c 页 X40-0139.png
下三明根性不同识依色中故云含识名通六道
且局人伦上达下流禀性各定中人不定随缘善
恶故须假他率而诱之则从善故曰清升任而纵
之则为恶故云鄙吝即论语云性相近也(言不异也)
相远也(言不同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习以成性至不可改则知中人
之性宜乎务学)然下次明拒劝以兴圣制内无自进心者
谓不能自立外无从善志者谓不禀他教。】

「【疏】论犯五缘一作止不学教行意二前人如法劝学
三知巳所作非前人谏者是四自心不受劝意五发
言了结。」

【犯缘第一不学教行者钞云教谓律藏行谓对治。】

「【注】佛在拘睒毗比丘如法谏阐陀时作是言我今不
学此戒当问馀智慧持律者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若比丘馀比丘如法谏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如是语我今
不学此戒当难问馀智慧持律比丘者波逸提(若说而不
了了吉罗比丘尼同僧犯)若为学故应当难问。

【律】不犯者彼谏者痴不解语言汝还问和尚阇梨学
问诵经若其事实尔者不犯。

【疏】戒本三句一拒人二前人劝三如是语下明不受
语相反欲难诘违故结罪。

【疏】十诵云五种人不应为说毗尼或试问无疑问不
为悔所犯故问不受语而问或诘问并不须答。」

【戒本第三句后云若为学等列开缘也恐谓一向
不得问故疏引十诵五种不答拟彼来难答无益
714-F¶ 第 140a 页 X40-0140.png
故。】

「【疏】不犯中其事实尔者由痴无解慧强谏智人故拒
不受为知难问。」

【不犯中事实有二初开拒劝无知强劝故为下次
开难问为学求解故。】

「【律】七十二毁毗尼戒。

【疏】毁毗尼戒七十二。

【疏】然戒为众善之本灭恶之源越生死之舟梁趣涅
槃之正路理宜赞叹令彼修学使戒法兴显万载不
坠今反毁呰乖隔人心使不诵习致令正法于兹覆
灭损坏极所以制多论三意如钞引之。」

【七十二制意中初四句叙戒德即生善灭恶超凡
入圣具此四义住持不绝比诸教门功居第一所
以圣贤称誉良在于兹理下四句显赞叹之益今
下明毁呰之损相反可知多论三意如钞者一为
尊重木叉故二为长养戒故三为灭恶法故。】

「【疏】论犯五缘一是毗尼十诵云若诵随经之律亦提
二前比丘诵戒时僧祗未说戒时诃越说时提说巳
越心悔三作灭法意不令久住五分若令不读诵而
毁者提若令木叉不得久住毁者犯兰四发言毁五
言词了。」

【犯缘第一经中明律名随经律如涅槃遗教等二
中此戒唯取正诵时犯所以僧祇三时轻重三中
五分两判初是本犯下结兰者近破法轮理结中
714-F¶ 第 140b 页 X40-0140.png
品。】

「【注】佛在舍卫比丘共集诵法毗尼六群相谓比丘共
集诵律通利必数举我言长老用学杂碎戒为诵可
至十三事比丘知灭法故以过白佛便诃制此戒。

【疏】缘起如文可知云杂碎者从二不定至众学也。」

【缘起中初叙六群畏举言下二明因毁制戒但令
诵至十三则显除上二篇馀皆杂碎也若准多论
以略教一偈为纯一广教五篇为杂碎与此不同
部见异故。】

「【律】若比丘说戒时(若自说戒时若他说戒时若诵时故)作是语大德何
用说此杂碎戒为。

【注】若欲诵者当诵四事若必欲诵者当四事十三事
馀者不须诵何以故。

【律】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

【注】若不了了吉罗毁呰毗尼者波逸提毁呰阿毗昙
及馀契经者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语言先诵阿毗
昙然后诵律馀契经亦尔若有病者须差巳诵律当
勤求方便于佛法中成四沙门果后当诵律不欲灭
法若错说者并开。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明说戒时三作是语下明结罪
相。」

【戒本分句中第三初正毁词注显杂碎徵起下文
说是下出所以轻诃下结犯相。】

「【疏】所以三藏毁戒重者多论解云毗尼四义故重馀
714-F¶ 第 140c 页 X40-0140.png
经无故是轻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
佛弟子皆依戒住若无戒者则无所依一切众生由
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若无此戒无由得入泥洹
城也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于
彼。」

【次科下辨相中毁馀二藏但犯吉罪故此通之初
徵起多下引释论出四意一生善二所依三入道
四住持一切众生依戒有者且据人道胜报并由
归戒为因涅槃泥洹梵言之互同翻寂灭律具四
义毁则成重馀藏不具毁但犯轻。】

「【疏】辨相中毁毗昙契经吉者据小乘为言大乘罪重
非校量所辨。」

【释注中小乘方便权教毁但犯轻大乘究竟实教
毁故得重或可据制则大小齐轻约业则小轻大
重不犯中初开期后二开病缘三开进果馀可知。】

「【律】七十三恐举先言戒。

【疏】不摄耳听法戒七十三。

【疏】凡解不孤起要藉说听方能开晓心怀识达邪正
持犯轻重顺教奉修有出道益今痴心惰学不肯听
法迷于理行事等夜游动成滞碍进道无日莫不由
慢法轻心自失道利过患之深何得不制。」

【七十三制意中初叙闻法之益开晓心怀等即开
解也顺教奉修等即成行也今下明不听之过反
上二益夜游喻其昏暗。】
714-F¶ 第 141a 页 X40-0141.png

「【疏】论犯四缘一是广诵戒时二在众中三不作听意
四说过便言我今始闻便犯。」

【犯缘中必约广诵在众不听说过发言方成犯耳。】

「【疏】有师名为诈惊张戒若是不摄耳者何故云我始
知等又不摄耳在他内心如何比丘證他曾闻若是
不摄耳应开重听。」

【释名中古解即光师彼实曾闻而云始知故云诈
惊张于义虽然在言颇质若下连以三义反质前
非重听谓耳聋也。】

「【疏】今就诸律论多约不摄结罪若戒本及缘起中应
云恐举先言戒也故缘起中自知罪障恐他举发先
诣求听故戒本云我今始知计我前作颇入犯不所
以文中约法勘检如下更解。」

【今判中初示前标诸律论者僧祗云随中间一一
戒不听吉一切不听堕多论亦然文如后引若下
次明今定初示名故下引据约法勘捡即馀比丘
證彼二三说戒中坐等。】

「【注】佛在舍卫六群中一人当说戒时自知罪障恐发
举故先诣清净比丘所言我今始知此法戒经所载
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比丘举过佛制此戒。

【律】若比丘说戒时(若自说若他说若诵戒时)作如是语我今始知
此法戒经所载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馀比丘知是
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
若犯罪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重与波逸提若不与者突吉罗)
714-F¶ 第 141b 页 X40-0141.png
言长老汝无利不善得汝说戒时不用心念(用意思惟)
一心两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若未曾闻广说今始闻若戏笑若
错说者开。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他说戒时律中自他说诵时若据自说无不摄
耳正有妄语实久知之而言始知。」

【戒本第二句如注所引律同前戒双列自他今据
此戒无自说理故须决之犯前小妄。】

「【疏】三或迷教相诵而不解言始知此法。」

【三云迷教相者此可学迷即愚教也。】

「【疏】四馀比丘下證久曾闻如何始知结罪属彼二三
说戒何况多也比中覈据逃罪无由若曾闻戒即是
久知而言始知结妄语提若无知解但有不摄罪。」

【四中初释文结罪属彼者由先有犯恐僧举罚故
言始知意谓巳前不知不犯今僧共證屡闻说戒
那云始知先犯之罪结属彼时何容饰诈乎此下
示要若实久知而言始知即是妄语自属前戒虽
经说戒由不摄听实无知解而言始知正犯当戒
两途俱犯故云逃罪无由准知此戒唯据无知如
下多论判犯弥显。】

「【疏】多论云我今始知是法者结吉轻心乱心听戒犯
吉说竟得提实先知言始知犯妄语戒本结不专心
714-F¶ 第 141c 页 X40-0141.png
听法罪也。」

【次引證中多论初口说始知耳不摄听而说戒未
竟故但犯吉竟则犯提实下点示别犯戒本下简
定当戒此戒犯相古今难判据此以明甚有分齐
学者思之。】

「【疏】五彼比丘下因重彰过由不听故不识戒相故无
知解以不知故遇缘起非自坏心行故曰若犯罪如
法治。」

【五中重彰过者由彼先言欲免前过故须重示有
犯皆治。】

「【疏】六更重增下结多罪相不以不知得脱以事可识
故应更重增无知罪者根本罪上缘而不了后结无
知故曰重增下诫约中以无知故波逸提罪不与者
谓同听德人不与乱心人罪得吉罗也。」

【第六释重增中初释文不以等者示重结意应更
等者明重增义下下点注同听不与罪谓不加责
罚也。】

「【疏】问戒本一心两耳者答毗昙为庄严身俱舍为助
成识故广如彼说。」

【次科问心意识是一根何有两答中二释初引毗
昙即杂心文具名杂阿毗昙心论彼明十八界问
曰应分二十一界(十八界中六根眼耳鼻各分二故)偈答曰二共
说一界为令身端严释曰为庄严身故生二眼二
耳二鼻以一眼者人不爱敬故(耳鼻亦然)次引俱舍彼
714-F¶ 第 142a 页 X40-0142.png
立二义初义同上次义斥云是义不然若本来如
此及猫狸鸲鹆等生二眼耳鼻有何庄严(上难破下立义)
若尔生二何为为助成识故如人闭一眼等见色
皆不了(等取耳鼻各对不了)为庄严识令成就故。】

「【疏】问前解止犯唯犯吉罗今此无知遂犯提者答上
巳解之汝何故忘前岂不言对事通四篇对学唯第
五。」

【三中初问前解即上总义持犯句法中不学皆吉
今此无知即当戒不摄罪重增无知在下问中答
中初反责重问前下正答然前亦无此释但云翻
解明止犯即不学也翻修明止犯即对事也谓僧
残巳下具双持犯故有对事随篇止犯但除四重
故云通四篇也不学止犯通是吉罗故局第五。】

「【疏】问此中重增无知乃结堕者答不学之罪唯吉罗
无知迷疑则轻重由学缘事有明闇也故境想中疑
则含轻想则怀重今迷不识正是堕收如文可知就
事结也。」

【次问谓重增罪不当同根本故答中初明不学唯
局次明无知两通又三初明分二所以疑吉是轻
由学缘事少明也迷堕是重由不学缘事全闇也
故下二引例诸戒境想想差则疑重想轻境差则
想重疑轻今举后二为例今下三正示今罪此无
知罪亦是缘事不了故云就事结也。】

「【疏】律中二众俱吉者彼自说戒亦有不听之缘。」
714-F¶ 第 142b 页 X40-0142.png

【释注中初科注文尼同下合有三众犯吉文疑是
写脱或恐不引悬举律文故云律中以下三众无
同法义故约彼众别法释之广如钞说。】

「【疏】下开中未曾闻者以受戒来未经说戒也未曾闻
广者或闻三语心念等及略说戒不明戒相故道今
闻馀可解。」

【次科释开未闻次列三义初都未闻二闻别法三
闻略法皆未闻广故下指馀者即戏笑等皆非意
故。】

「【律】七十四同羯磨后悔戒。

【疏】同法赏人后悔戒七十四。

【疏】凡众物共有众情非一既同和作法赏他知事辄
便悔反谤僧随爱骇动群心喜生斗诤迭相苦恼不
得安乐修道多论三意如此故制。」

【七十四制意中初叙同法辄下次明反谤骇下示
过恶一生诤二相恼三废道业多论三意如此者
彼云为灭斗诤故为灭苦恼故为得安乐行道故。】

「【疏】论犯四缘一是僧物十诵五分僧祇云施现前僧
应分物故知非是常住物二同法赏知事巳多云凡
僧和合不问羯磨不羯磨若执苦人大德贫匮和与
物巳诃者亦提三辄便悔反四言词了犯。」

【犯缘初科第一合引三律简所赏物恐滥用故四
种僧物中二种现前可赏知事二中多论伹取僧
和不必羯磨执苦人即营事执营苦者。】
714-F¶ 第 142c 页 X40-0142.png

「【疏】何为不谏者巳同僧法若僧有爱彼亦有爱无滥
不须。」

【次科初徵以是谤僧据合加谏巳下释通不须可
见。】

「【注】佛在罗阅祇沓婆摩罗子知僧事外施不赴衣服
破坏后僧得贵衣便白二与之六群后悔比丘白佛
便诃而制戒。」

【戒缘外施不赴谓不赴外请阙衣替换故。】

「【律】若比丘共同羯磨巳后如是言诸比丘随亲友(同和
尚阇梨坐起言语亲厚者是也)以众僧物(僧物如上物者衣钵针筒尼师坛下至饮水器)与
者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其事实尔随亲友
以僧物与若戏笑若错说并开。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同法三后谤四以僧物下明相
五结罪。」

【别释分文中第三谤云随亲友者言僧顺私情也
注文可解。】

「【疏】僧物四种约方就时上盗巳明今重出也。」

【释僧物中初科约方即二种常住就时即二种现
前。】

「【疏】初现前僧如此戒中施池井等就人而施现前自
属也二十方现前如亡僧物上穷极圣下至沙弥悉
有其分要须作法遮断十方结约当时故也三常住
者以当局净住通于三世局定不动亦不可分也四
714-F¶ 第 143a 页 X40-0143.png
现前常住如造熟食本拟寺僧情通主客不许出外
故也。」

【列释中初物得将赏人故指此戒施池井者律云
为造池造井等因而施物就下示名义二中初明
十方义极圣即无学下至沙弥总收圣凡大小之
众作法下即现前义三中上三句局处定下一句
不同分或处双叠为名馀处亦名四方僧物净住
即伽蓝之异名四中亦名十方常住不许出外即
示名也。】

「【疏】四种之中初物是和可以赏也第二义通后两全
闭。」

【简判中前二并通是可分故后二全闭是常住故。】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二


「【律】七十五不与欲戒。

【疏】不与欲戒七十五。

【疏】凡如法事理宜同遵许无乖竞今停僧作法辄便
舍者心不和同障碍僧事恼众不轻故制。」

【七十五制意初叙僧法今下明起过停止也。】
714-F¶ 第 143b 页 X40-0143.png

「【疏】论犯五缘一是如法僧事二知如法三不与欲四
辄起去五双足出门犯。」

【犯缘第一如法简非法无犯准下又局断诤简馀
法但轻。】

「【注】佛在舍卫多比丘集论法毗尼六群相谓看诸比
丘似为我等作羯磨从座起去比丘唤住而故去以
事白佛便诃而制戒。

【律】若比丘众僧(一说戒一羯磨)断事未竟(有十八破僧事法非法乃至说不说)
不与欲(若营僧事塔寺事瞻视病人者听与欲)而起去波逸提。

【注】若断事未竟动足出户外者犯堕一足在户内方
便欲去而不去吉罗尼波逸提不犯者若与欲若口
噤若非法羯磨若为僧塔寺和尚阇梨同学作损减
不与欲而去者得。

【疏】此唯断四诤事不与欲者提馀者吉罗如戒本钞
说。」

【简判中初正简如下示略戒缘注中论法毗尼即
断诤事六群相谓者由多犯过故自生疑因兹起
过戒本六句三断事中注云十八法且举言诤馀
三例尔四不与欲注中略出开与欲缘准钞具开
六缘三宝有病看病作衣并开与欲后注辨相中
出户外者据有堂宇为言义详必无门户须离见
闻不犯中噤字因禁反口闭也。】

「【律】七十六与欲后悔戒。

【疏】与欲后悔戒七十六。
714-F¶ 第 143c 页 X40-0143.png

【疏】凡如法僧事理须顺可先巳与欲见治巳伴偏情
相亲辄便后悔反说不成相朋毁法恼众是重故制。」

【七十六制意中初叙欲法顺可即与欲也先巳下
次明后悔。】

「【疏】论犯四缘一是如法羯磨二如法与欲三辄便悔
反四言了便结。」

【犯缘一二并简非法。】

「【疏】多论除僧法馀事和后悔者吉罗。」

【次科多论馀事如口和之类。】

「【注】佛在舍卫六群恐举六人相随无由得作后时作
衣僧唤受欲即与比丘作举羯磨后六群言我以彼
事与欲比丘举过佛因诃责制戒。」

【戒缘六群相随以成僧故人不敢举六群与欲僧
举同伴故悔前欲。】

「【律】若比丘与欲巳后悔者。

【注】作是言汝作羯磨非法羯磨不成我以彼事故与
欲不以此事。

【律】波逸提。

【注】若说不了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其事实尔作非法
羯磨若错说彼此者开。

【疏】戒本三句下三众有馀和后悔吉。」

【别释中初分句二略点下众第二句注中出彼后
悔之词馀辨相可解。】

「【律】七十七屏听四诤戒。
714-F¶ 第 144a 页 X40-0144.png

【疏】屏听四诤戒七十七。

【疏】凡公言显理屏说随情今徐行盗听传于彼此情
存坏乱过甚不轻故制。」

【七十七制意中初通叙言说今下正明屏听。】

「【疏】论犯五缘一是先起四诤十诵一切诤多云往听
者以能破佛法令僧为二部是故重也二他人屏处
评量三作斗乱意为和自改不用此律四往听不令
觉知五闻语便犯。」

【犯缘第一十诵一切诤即四诤多论显过通坏三
宝故三中为和自改即非斗乱开听无犯故云不
用此律。】

「【疏】若尔何故云听向彼说者答听者意如此结罪但
闻便犯若待向说落两舌中。」

【问答中初引戒文难第五缘答文可解。】

「【疏】问此听即结前两舌待传者答前未有诤听不必
生待说方有此先有诤往听必生故深前制岂待其
说。」

【次难欲申两戒结犯之意答中初明两舌必待传
说此下次明此戒听说即犯故云深前制等。】

「【注】佛在舍卫六群听诸比丘斗巳而向彼说令僧诤
事不能除灭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若比丘馀比丘共𩰖诤巳(𩰖诤有四言觅犯事也)听此语向
彼说者。

【注】听者屏听他语若听彼语从道至非道从高至下
714-F¶ 第 144b 页 X40-0144.png
若反上句往而闻者。

【律】波逸提。

【注】若不闻吉罗若方便欲去共期一切吉罗若二人
在闇地共语隐处共语在前行共语若不弹指謦咳
惊者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若作无利非法羯
磨欲知故听。

【疏】戒本三句一人二先共诤巳三听此语下结罪。」

【戒本第三句注示往听之相反上句者从非道至
道从下至高三结罪下注文不闻即阙缘欲去共
期并方便若二人等谓不惊他违教故犯。】

「【疏】僧祇若闻他怨嫌欲相杀害或闻贼来欲偷僧物
知事白僧各自惊备我闻恶声。」

【次科僧祇命难住听不犯惊备谓先惊觉预作备
拟。】

「【律】七十八打大比丘戒。

【疏】打比丘戒七十八。

【疏】出家修慈堪耐辱恼今反怀恚加打前人自坏恼
他为损不小故制。」

【七十八制意中初叙行本今下次明违反怀瞋薄
德是自坏遭打负痛即恼他。】

「【疏】论犯四缘一大比丘二生瞋心三作意打四著便
犯馀如随戒相中广引。」

【犯缘第一简下众吉馀下指广。】

「【注】佛在舍卫六群一人瞋恚打十七群一人被打大
714-F¶ 第 144c 页 X40-0144.png
唤比房闻之具说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瞋恚故不喜打比丘者(若以手石杖等打也)波逸提。

【注】除杖手石若以户钥曲钩拂柄香驴柄挃者一切
吉罗尼同犯不犯者有病须椎打若食咽须椎脊若
共语不闻而触令闻若睡时以身委他上若来往经
行时共相触若扫地时杖头误触者开。」

【戒文三句一人二瞋三打结罪辨相中挃字陟栗
反撞也不犯诸相并非嗔恼故也。】

「【律】七十九搏他比丘戒。

【疏】搏比丘戒七十九。」

【七十九戒名云搏即俗所谓斫手也下引僧祇示
相甚显。】

「【疏】前是限分中制打著方犯此是深防中制手拟便
犯。」

【释中初科言深防者为防前打使无犯故。】

「【疏】须定犯相本为打非搏搏但打家方便吉罗本为
搏非打动心即搏方便。」

【次科为打则搏为方便打是根本为搏则举心为
714-F¶ 第 145a 页 X40-0145.png
方便搏是根本。】

「【疏】僧祇云以侧掌为刀相用拟于人故号为搏伽云
若举手刀向众多比丘一一皆提。」

【三中僧祇名相可见伽论手刀即以手为刀一一
提者随境结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以手搏十七群其被搏者高声大
唤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注】若以两手搏彼者犯堕若户钥等挃一切吉罗尼
同僧犯不犯者若有缘事须举手遮招触者。」

【列缘分句并同前戒辨相注云两手者谓随举一
手也不犯中举手遮招或遮或招皆开。】

「【律】八十残谤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瞋恚以无根僧残谤十七群比丘
举过佛便诃制此戒。

【律】若比丘瞋恚故以无根(如上类解)僧伽婆尸沙谤者波
逸提。

【注】尼同犯不犯者有三根若说实令悔不诽谤若戏
若错说者。

【疏】无根残谤戒八十。

【疏】制犯与前谤戒无异唯轻为别。」

【八十大同残中唯所谤所犯为别故但略指而巳
今引释之制意者多论云一为护自行令法久住
二为止诽谤令梵行者安乐修道不妨正业故制
714-F¶ 第 145b 页 X40-0145.png
犯缘亦八一是比丘二作大比丘想三有瞋心四
无根五乃至对一比丘前六以残罪加谤七言了
八闻知戒本五句二犯人二瞋恚三无根注文指
前残中四谤相五结罪辨相比前可解。】

「【律】八十一入王宫门戒。

【疏】突入王宫戒八十一。

【疏】王者自在情多奢纵染乐不期义须观捡今此比
丘辄便突入既相逼斥彼此怀愧深非所宜又王宫
艳逸动乱凡心容生染著自坏乱道过深故制。」

【八十一突入谓不告而入制意有二初约妨他释
义须观捡谓比丘欲入先须审察逼斥斥即训逐
如缘起也又下次约损巳释艳即华艳逸即奢逸
凡愚所贵故多生著。】

「【疏】论犯四缘一刹利王以与夫人同一处三王未藏
宝四入门限犯亦希犯耳。」

【犯缘第二夫人同处单王不犯亦希犯者西土奉
法故容比丘出入宫庭此方严卫不容辄入。】

「【注】佛在舍卫末利夫人供佛奉信劝王信乐听诸比
丘入宫无障迦留陀夷到时入宫夫人拂床失衣形
露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戒缘末利此翻为柰。】

「【律】若比丘刹利水浇头王种。

【注】水浇者取大海水白牛左角收拾种子置金辇上
诸小王舆大婆罗门以水灌王顶是刹利种如是立
714-F¶ 第 145c 页 X40-0145.png
王故得名也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如是立者亦名灌
顶也。

【律】王未出(王未出女未还本处也)未藏宝。

【注】金银直珠砗渠码碯水精琉璃贝玉众宝璎珞而
未藏举也。

【律】而入若过宫门阈者波逸提。

【注】若一足限外一足限内发意欲去一切吉罗除王
馀粟散小王豪贵长者家入门限者一切吉罗尼同
犯不犯者若有奏白被请唤若命梵难缘并开。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刹利三王未出四宝未藏律中
列宝而不显相如多论云进御釆女令著宝衣内身
外现今此比丘突至此处五入宫门深防而制初入
巳结何况见宝六结罪。」

【戒本第二句刹利王种四姓之一水浇头者译语
颇质即灌顶王如注所引注中婆罗门等虽非王
姓灌顶不殊入亦同犯三王未出谓未出寝宫女
未还本处犹在王宫故准本缘起乃约寝宫今但
是王内庭入门即结四中初点文暗注中伹列众
宝不明未藏之意如下引示谓釆女侍寝皆著轻
疏宝衣犹未收藏以彰逼恼成犯过意辨相中除
四轮王馀诸小国之主名粟散王言其众多不计
数也。】

「【律】八十二捉宝戒。

【疏】捉宝戒八十二。
714-F¶ 第 146a 页 X40-0146.png

【疏】宝物利重人多贪附沙门高世事绝贪贮三十戒
中直畜巳结况复身触诚非道仪故但执捉便结堕
罪今此比丘不思圣制辄捉遗宝反被诬谤清浊莫
分故约此缘而制斯戒。」

【八十二制意中初叙财宝过直畜尚结况更手捉
今下次明执捉过捉遗被诬者据本缘起。】

「【疏】古师相传以缘起为所犯今约戒本诸部明解但
捉即犯何论拾遗故初列戒本捉宝则犯但除两缘
下开收拾塔具都无别开之相如何乃云捉宝犯吉
遗者提乎广如钞中随相所列明白如镜不蒙昧也。」

【斥非中初引非彼据缘起捉但犯吉拾遗方提今
下正斥初判犯故下引示初示戒本除两缘即伽
蓝宿处下开塔具即不犯中除此三缘馀无别文
开捉那云捉但吉耶广下指事钞彼据诸部文相
明显故云明白等彼引多论若捉金薄金像若捉
他宝自说净宝皆堕又引僧祇知佛僧事人有宝
不得自取乃至金银塔像使净人捉等并非拾遗
犯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宝物二非塔寺庄具三非馀缘四
捉便犯。」

【犯缘第二准本宗开通庄具不犯僧祇多论亦不
许捉钞约净人有无以通两文三非缘者即伽蓝
宿处。】

「【注】佛在舍卫外道在道行因止息忘千两金而去比
714-F¶ 第 146b 页 X40-0146.png
丘见之为持去以金还之便言金少王断罚谪夺金
入官比丘举过白佛便诃制此戒。

【律】若比丘宝。

【注】金银真珠琥珀砗磲码碯琉璃贝玉生像金银也。

【律】及宝庄饰(铜铁铅锡白蜡以诸宝庄饰也)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
蓝中。

【注】时毗舍祛母脱宝衣佛所听法存法忘衣比丘白
佛听为不失坚牢故举之。

【律】及寄宿处。

【注】时比丘道行金师家宿成金未成金在前竟夜不
眠守之白佛佛言为牢故应收举。

【律】波逸提(尼同僧犯)若在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捉宝及宝
庄饰自捉教人捉当作是意若有主识者当取。

【注】若二处得宝应捉之识囊器相数知多少若有来
者问相应者与之不相应者言我不见若不知囊器
裹系相不看方圆新故者一切吉罗。

【律】作如是因缘非馀。

【注】不犯者若僧伽蓝中寄宿处如上捉举方便若是
供养塔寺庄严具为牢固收举一切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宝者三自捉教人四开不犯五
结罪六逐开重解。」

【戒本第四两缘如注恐失他物开为收举非谓蓝
中开馀捉宝六重解中注中显示拾还之相。】

「【疏】问佛制宝物自捉不应如何使人亦有犯者今解
714-F¶ 第 146c 页 X40-0146.png
不审非法自他同犯故多论中使人亦犯必有所开
自执无罪如戒所列。」

【释第三中初问以戒文中自捉使人皆犯故问释
之今下释通此谓比丘使同类捉是不审非法也
故下指文證多论云若使比丘捉宝亦堕必下示
缘开如戒列者即二处拾遗并收供具也。】

「【疏】所以开者若不自执脱馀将去后来觅者比丘同
处犹不免谤是故听取待主当还为息讥过岂不有
益。」

【次科初句徵文何以二处开捉不犯若下示意据
文但示为拾息讥约事亦能解诬远害其益可知
矣。】

「【疏】作是因缘非馀者非馀犯缘也谓无心还主自收
藏之将犯望不犯犯是不犯馀。」

【三中初牒释谓如上拾还顺教不犯非是犯也谓
下反释可解。】

「【注】馀相可解。」

【指略中即注不犯文并如上解。】

「【律】八十三非时入聚落戒。

【注】非时入聚戒八十三。

【注】凡出家修道理绝游散时为济命事须往返既是
非时无缘辄入废道招讥损败不少故制。」

【八十三制意初叙合宜游散荡逸故宜绝之时中
须入乞食济命既下出凭钵。】
714-F¶ 第 147a 页 X40-0147.png

「【注】论犯五缘一是非时二无启白唤缘三不嘱授四
向俗舍五入门便犯。」

【犯缘第二启白唤召入皆不犯不嘱下三即是违
法。】

「【注】明了论疏云我为如是缘须至某处白大德知答
云听者是名白法有二义故一为不障僧事恐作羯
磨馀缘须其共作不知所至则恼众僧二令不自在
入白衣家若五三人相逐入村村侧复白十夏白九
夏若小白大犯吉欲示不自在故大尚嘱小岂小自
在本界之中大小互白。」

【了论初示白法有下示须白意一障僧事常途作
法但不同界或有法事须彼同作容有稽留白知
所在可令往唤故二令不自在者检自行故下出
白相初明村中制大白小言复白者本寺白巳至
村重白若小白大违制故吉从上白下极下无对
应开白上本下次明在界则听互白彼部如此今
宗但令须白不分村中本界之异亦无至村复白
之制今若行事但依本宗。】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非时入村与居士摴蒱得胜居
士悭嫉故讥嫌之比丘举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若比丘非时。

【注】时者从明相出至中时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
出也。

【律】入聚落(村聚有四种如上)不嘱比丘者。
714-F¶ 第 147b 页 X40-0147.png

【注】时有僧塔寺事瞻病事佛言当嘱比丘若独处一
房当嘱授比房。

【律】波逸提。

【注】若初入村门犯堕一足入内及方便共期一切吉
罗尼同犯不犯者若营僧塔病事嘱授比丘若道由
村过启白若唤请命梵等难缘无犯。

【疏】戒本五句一人二非时三入聚四不嘱比丘五结
罪下具释要白界内若无比丘净人亦得知其去处
有可寻求馀如钞说。」

【戒本第三注指村聚即盗戒中五结罪下具释者
即指注中辨相文也要下简所白此谓寺内或在
村中有缘白入亦不须简。】

「【疏】若依明了论中所以开白谓于死人处观过失故
为护法故为受依止故为讲说听法故为有食请故
并有利故听往其处须避天庙店肆淫女外道出家
女处观察远离。」

【次科了论初明开往次列五缘初缘死人过失即
无常不净二护法者三宝因缘三四本是僧寺或
恐彼宗据入城邑即须告白此宗但据俗舍成犯
五为赴请若在时中即属前戒或有远请隔日先
往则属此戒须下明避非处出家女处即尼寺。】

「【律】八十四过量床戒。

【疏】过量床足戒八十四。

【疏】凡高床长慢非是道仪事须依法不容过限越则
714-F¶ 第 147c 页 X40-0147.png
长贪违反圣教故制。」

【八十四制意中初叙非宜事下明顺教越下显过
相。】

「【疏】论犯五缘一是床二为巳作三过量四自作使人
五作成即犯随坐一一提。」

【犯缘第二钞加僧床乃据僧祇如下所引然此并
据刱制为言今坐巳成准应犯吉五作成即犯此
制造也随坐犯提据造者耳。】

「【疏】多论俗人八戒高床亦同八指一指二寸则周尺
为本当今一尺三寸许僧祇僧床亦犯广相如钞中。」

【定量中俗人八戒亦同僧制周尺一尺六寸当今
一尺三寸即唐尺也以一尺二寸为唐一尺以三
寸六分为三寸更馀四分故云许也下指僧祇虽
是僧床亦兼巳分造者犯提馀人应吉。】

「【注】佛在舍卫迦留陀夷预知佛从此道来即于道中
敷高好床白言看我床座佛言当知痴人内怀弊恶
集僧诃责因制此戒。」

【戒缘初迦留请佛看发起之由次佛呵制绝于后
犯。】

「【律】若比丘作绳床木床(五种如上)足高如来八指除入陛
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注】若自作教他作成过犯堕若不成若为他作一切
吉罗尼同犯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减若他施截
而用之若脱脚者。
714-F¶ 第 148a 页 X40-0148.png

【疏】戒本三句一比丘二教诸比丘作尺量法三若过
下结罪。」

【戒本第二句注五种如上即前露敷戒中除入梐
孔上谓入孔栒头不在数也截竟者究竟成也。】

「【疏】所以不得约人用尺者诸国法各不同俗情又异
伹准佛为定以此定量则之永无乖异馀如房戒中。」

【释佛指中诸国不同谓尺寸有长短也俗情异者
各执一端容生诤也伹准佛者佛唯有一身量常
定可准的故所以前后诸戒搩指并取佛也。】

「【律】八十五兜罗贮蓐戒。

【疏】贮绵褥戒八十五。

【疏】以此褥具多生小细诸虫容损物命违慈坏行其
过难量故制。」

【八十五制意中因物生过故须制断多论四意一
贵人所畜二人所嫌三生虫四若卧软煖后不堪
粗硬故今附缘起且举一意耳。】

「【疏】五缘一兜罗二贮褥三为巳四自作使人五成便
犯。」

【列缘第一兜罗梵语此翻霜绵多论云兜罗者草
木花绵之总称如注所列是也。】

「【注】佛在舍卫六群作兜罗贮蓐居士讥以杀生无有
慈心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若比丘兜罗(白杨树华柳华蒲台华是也)贮绳床木床(俱有五种如上)
大小蓐(为坐卧故)成者波逸提(自作教他并如上尼同犯不犯者并如上开缘所说)
714-F¶ 第 148b 页 X40-0148.png

【疏】僧祇乃至挽却抖薮令尽不尽者以手沾水摩将
令尽然后悔过乃至随坐一一提若道行风吹著衣
含坐者越应拂去之。」

【戒本三句二中注云蒲台即蒲花状如台故文举
床者谓用作此等床上褥也蓐字合从衣明犯忏
中初教忏法先除后悔乃下示犯初明本犯谓作
成巳犯后坐复犯故云乃至若下明深防合谓和
衣坐也。】

「【律】八十六作骨牙角针筒戒。

【疏】牙角针筒戒八十六。

【疏】事虽是小用功极多无益之费岂复过此加以损
他家业招世讥过故制。」

【八十六制意中初叙无益加下次彰有损如缘起
说。】

「【疏】论犯五缘一是骨牙二作针筒三为巳四作及自
他五成便犯。」

【犯缘第四作及自他即自作使他也。】

「【注】佛在罗阅祇有信工师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因
废业无衣食世人讥言望其得福而反得殃比丘举
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刳刮成者波逸提。

【注】若自作教他作成犯如上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
铁铜铅钖白镴若竹若木若苇若舍罗草用作针筒
不犯若作钖杖头镖灒若作伞盖子及斗头镖若缠
714-F¶ 第 148c 页 X40-0148.png
盖斗若作钩若刮污刀若如意若玦纽若匕若杓若
钩衣瑚若眼药鎞若刮舌刀摘齿物挑耳鎞禅镇熏
鼻筒如是者并不犯。

【疏】尼多住寺不喜游行作希故轻。」

【戒本三句一犯人二作下犯境三成下结业牒释
中注文尼但犯吉故示轻意住犹在也注不犯中
初开体别若作下次开作馀物次列十八物名相
如钞记委解。】

「【律】八十七过量尼师坛戒。

【疏】过量坐具戒八十七。

【疏】自下四戒不听过量者并是信施受用应法则增
本福功德无限比丘之法趣得支身今过量而作长
贪损施无用之费丧道增业过患之甚故制。」

【八十七制意中四戒并由过量故总示之初叙合
宜有二一受施须如法二为道合随缘今下显过
患违上两意准钞具五缘一作坐具二过量三为
巳四自作使人五作成便犯下四并同但改初缘
为异。】
714-F¶ 第 149a 页 X40-0149.png

「【注】佛在舍卫诸佛常法若不受请遍行房舍见僧卧
具敷在露地不净污之告诸比丘外道仙人离欲者
尚无此事听为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师坛六群大作
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缘起之中初为染漏听作障之后为大作故因制
限。」

【释缘起中注文初叙行房见过告下出佛呵词听
下立制六群下起过文释后二为染漏者即障衣
障卧具也。】

「【律】若比丘作尼师坛(敷下坐也)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
二磔手广一磔手半。

【注】时迦留陀夷身大尼师坛小对佛说之便听更增
也。

【律】更增广长各半磔手若过裁竟波逸提。

【注】若广长俱过互过自作教他作成犯堕不成吉罗
为他作成不成吉罗尼吉罗不犯者若减若叠他得
裁也。

【疏】戒本四句。

【疏】初人。

【疏】二作尼师下教诸比丘作之限约。」

【戒本第二长二搩即四尺广一搩半即三尺。】

「【疏】三更增者开缘也还从本制限外别增若通取量
即跋阇子非法之教广流于世。」

【三中初科注引缘起对佛说者即白佛也更增各
714-F¶ 第 149b 页 X40-0149.png
半搩者长广各一尺则长五广四自昔并于一边
一头增之感通传中天神所示始增四面耳文中
初牒释开缘本制极分明也(有谓增为制者愚教故也)谓先依
本制长四广三截落缝缘竟后于四向各裨五寸
故云还从本制限外别增也若下显非或有不截
直取长五广四之量即跋阇法七百结集中巳断
也今时皆尔纵截其面统其底者亦同非法。】

「【疏】然即世为言衣服坐具皆乐广大食饮受用并乐
华厚至于切约形心勘捡财食事同河汉岂能伏心
行用挫折人我求他道过用自徵治如此知人世中
之宝故使坐具俱非教法。」

【次诫约中又四初叙恣情至下次明昧教岂下三
明愚蔽初明愚不知过求下叹智人难得求他道
过谓师友之教用自徵治谓责巳悔露知字去呼
故下四明非法今时任意广作何论尺量又不截
增见依法作反生轻笑祖师所谓一生无如法坐
处临此慈训宜速改迷。】

「【疏】广如钞中。」

【下指钞者即二衣中彼令先依本制截巳安缘以
身坐试或不容身始依增法如彼广之。】

「【律】八十八过量覆疮衣戒。

【注】佛在舍卫比丘患疮脓血流出污僧卧具听以大
价衣覆疮著涅槃僧至白衣家言我有患当褰涅槃
僧以此覆疮坐六群便大作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714-F¶ 第 149c 页 X40-0149.png

【律】若比丘作覆疮衣(有种种疮病持用覆身也)当应量作是中量
者长佛四磔手广二磔手裁竟过者波逸提。

【注】若俱过互减自作教他成者犯堕不成吉罗为他
作成不成吉罗尼等吉罗不犯者应量减量得巳成
者裁割如量叠作也。

【疏】过量覆疮衣戒八十八。」

【八十八文中不释制意犯缘并同上缘起中初叙
开缘涅槃僧即内裙也至白衣家言者或往赴请
先白彼知六群下起过兴制戒本四句同上分之
长八尺广四尺辨相并同。】

「【律】八十九过量雨衣戒。

【疏】雨浴衣过量戒八十九。

【注】佛在舍卫毗舍祛母送雨浴衣佛言不得分随上
座与不足者僧次续付六群大作比丘举过佛因制
戒。

【律】若比丘作雨浴衣(著在雨中洗浴故也)当应量作是中量者
长佛六磔手广二磔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

【注】若自作教他俱过互减比丘尼开缘一同前戒。

【疏】相状限约可以自寻。」

【八十九略指中制缘亦同上缘起毗舍祛母发愿
常供僧尼雨衣六群大作者谓以衣财令彼自作
不依量故戒本亦四句并同上分长一丈二尺广
五尺。】

「【疏】此中三戒尼轻僧重雨衣一戒僧尼同制者答女
714-F¶ 第 150a 页 X40-0150.png
人身染外露喜大雨衣故犯同僧馀三常资著用尼
好小衣过量事少是以轻僧。」

【次僧尼中总辨四戒雨衣同堕馀三并吉须通教
意故总徵之答中初明雨衣重次释馀三轻。】

「【律】九十过量三衣戒。

【疏】等佛衣量戒九十。

【疏】多论佛身丈六常人半之故衣量皆半难陀短佛
无几故衣减之长中一尺短中四寸僧祇难陀爱道
所生有三十相衣色与佛异诸比丘衣色与佛同六
群见巳谓量亦同遂便等作。」

【九十制缘中初多论佛与常人身与衣量并见后
释难陀短佛四指即是八寸故云无几言不多也
衣长一丈七尺广一丈一尺六寸一身不胜二不
僭圣僧祇难陀少佛二相无见顶千辐轮唯佛有
之衣色与佛异者佛制难陀著黑色衣馀诸比丘
无滥佛义故与佛同六群不知量别便等量作以
为发起。】

「【注】佛在释翅瘦难陀短佛四指比丘遥见谓佛奉迎
至乃知非各怀惭愧佛制难陀著黑衣六群与佛等
量或过量作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缘起中初难陀相滥次六群起过。】

「【律】若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衣者波逸提
是中如来衣量者长佛九磔手广六磔手是谓如来
衣量。
714-F¶ 第 150b 页 X40-0150.png

【注】若广长应量互不应量并犯馀自作教他尼作并
如上不犯者从他得成衣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者
无犯。

【疏】戒本四句一明人二明与佛衣等三结罪四更出
佛衣定量。」

【戒本第二句等量巳犯何况过量。】

「【疏】问馀之三戒依佛搩手定出量限三衣一戒但随
巳身不定出量者答馀非沙门道服外仪随其大小
皆得受用故有定量此三法衣道服标式若定出量
人有长短不称威仪外不生善内无轨物故随身分
不定出量由不定故得有与佛等过作衣。」

【问答中初问三戒并就比丘制量此戒但制与佛
等过则比丘衣不出定量答中初示馀三定量此
下次明法衣不定外不生善谓俗容生慢内无轨
物谓令道无取则由下示后戒元因若有定制不
容等佛若尔钞二衣中引诸律文示三衣量那云
不定耶答彼但出法以为标准不同尼师坛等永
不得过私释佛衣等戒即是比丘三衣定制巳内
皆通等过不得岂非定制所以标云过量三衣戒
也。】

「【疏】问戒本之中或长十磔九磔手者何文定也答九
磔为衣长周尺丈八阔丈二则今人九尺六尺故衣
受用疑谓偏狭十磔为度则二丈分半当今八尺也
准五肘量则七尺五寸故为叙之任情消息。」
714-F¶ 第 150c 页 X40-0150.png

【次问或有戒本作十搩故问决之答中初示丸搩
佛身倍人故半折之故下次明十搩疑偏狭者人
情妄谓故辄加之周尺二丈若半折者常人一丈
当今八尺即唐尺也准有八尺四寸且据全数准
五肘者更引九尺以挍唐尺一肘尺八五肘九尺
将周八尺四寸为唐七尺馀六寸作五寸故下结
示恐有执诤故无定夺。】

「【疏】问衣制过量钵不制者答衣是法衣不得定量事
须相称故制不过钵唯用食无大小可对故限定量。」

【三问衣钵事同何得偏制答中初明衣须制由许
随身故制过等次明钵不须制三品永定不容有
过。】

「【疏】若尔佛衣何定量答弟子无限不可定准世唯一
佛故衣是定又解衣过得截喜过故制钵过无截希
故不制。」

【转难中初难答中两解初约师徒一多释又下次
约截除希数释。】

「【疏】若尔何不与佛等量为钵答衣体同故得有过等
钵体别故不得同佛智度论云诸佛法畜天钵人衣
为二道福田也以天石细堪受持比丘不得者人中
石粗不堪熏治福德浅薄不感天钵体重力劣不可
随身必有劳苦悲悯比丘故不听畜不同于佛那罗
延力阿难力大转四十里石为佛侍者不以为重。」

【次难答中初以义分衣体既同量容有滥钵体既
714-F¶ 第 151a 页 X40-0151.png
别义无滥故私释衣不制体故制量钵不制量故
制体比丘不得畜石钵当知衣钵二并无滥智下
引示体别以佛畜石钵故初明佛畜意彼云四天
王四山头自然生石故石细不受腻本起经云四
王各取上佛佛总受累左手中右手按之四际分
明次明比丘不得意有三一石粗二无感三体重
不同下释疑既云体重佛何以持假令佛有力者
阿难为佛侍者亦能持之故此释通方显比丘不
得畜意那罗延此云金刚亦云钩锁力士。】

「【律】诸大德我巳说九十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
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中。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

【律】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
中来。

【疏】正宗第六提舍尼篇。

【疏】先略序之且作七意一解来意二置四所由三先
后次第四持犯方轨五佛僧制异六约行分别七僧
尼有异。

【疏】初来意者上虽威仪行成若更不修远避嫌疑离
诸讥过则心怀染著不外生善故。」

【第六提舍尼七门初门制意中初句蹑前篇若下
生后篇。】
714-F¶ 第 151b 页 X40-0151.png

「【疏】次须明释其名号如昔相承向彼悔也如上说之
今云可诃法也亦是对治以得名耳多母二论云此
戒体无罪名伹一人边一说悔过若自心念皆能灭也。」

【释名中初指昔解如上即前总义彼云从对治境
立名是也次出今译亦是对治者同上从悔为名
但昔云向彼乃就所对今云可呵即据过体虽同
而别仍合戒文所以重出多母二论从悔为名斯
为良證彼开心念不同今宗定须对说。】

「【疏】第二置四所由凡讥过以来不出内外眷属。」

【第二门总示中内即道众外即俗众。】

「【疏】先就内中不过私众两所初戒在屏者比丘与尼
法服是同男女位别理须离染躬在聚落自手取食
容生染讥对离此过故在初制又在众中偏心指授
迹涉曲私默受不诃于众不显对离此过故制第二。」

【别释初科为二初标分初下列释初二两戒。】

「【疏】托外起非不过聚落兰若聚落起者学家过受令
他竭尽招致讥过故制第三兰若起者比丘懈惰在
于迥险安坐受食使贼娆触送食妇人招致讥过对
离此失故制第四。」

【次科亦二初标分聚落起下列释三四二戒。】

「【疏】此则因于内外有斯四别。」

【通结中约众有二就处分四并如上也。】

「【疏】三明次第者据制以兴何有次第结集之时方应
列耳。」
714-F¶ 第 151c 页 X40-0151.png

【第三初科据制兴者谓佛制时前后不定。】

「【疏】内众情亲师义喜犯故在前明俗是外众犯希在
后就内众中私数众希故有先后聚落喜犯兰若希造。」

【次文又二初明两众前后就下二辨四处次第。】

「【疏】次比之义数应尽此。」

【比字入呼亦次也。】

「【疏】四明持犯二四两戒具二持犯。

【疏】言二持者见尼指授止而不食身止持也见过诃
责后食无罪身作持也此之名体各别所以如上又
解见尼指授依法而诃不越教约语止持也诃而不
止后食无过身口作持。」

【第四门初双持犯二持中又二初身二持食属身
业呵属口业故两分之止作是名别食不食即体
别言如上者前诸篇中一一破古故通指之又下
次口二持易解。】

「【疏】言二犯者见尼指授默然不诃得便食之罪由止
生故曰止犯由身进食名为作犯。」

【二犯中准应身口各有二犯翻上说之。】
714-F¶ 第 152a 页 X40-0152.png

「【疏】兰若亦然语令莫送是作持不越佛约名止持不
语令知名止犯食来咽之名作犯。」

【第四戒中二持两犯翻对可见。】

「【疏】自馀二戒止持作犯可以知之。」

【单持犯中初三两戒伹直离过无别教制故无双
持唯有心用非此所论。】

「【疏】五明佛僧制者通而为言皆是佛制约相为语学
家一戒罪由僧制未作法前随人受用作法巳后便
得其罪故知违僧制生馀无僧约故不论也。」

【第五中初明佛制并出圣心故云通也约下次明
僧制初明第三是僧制违羯磨犯故馀下示馀三
非僧制。】

「【疏】六明约行者前之三戒自分离讥后之一戒就胜
进说。」

【第六前三自分者谓令自行清净后一就胜进者
励彼上行故若就通论四戒皆为离讥无非胜进。】

「【疏】七明僧尼不同至文为解。」

【七明僧尼尼有八提舍与僧不同即无病索八种
美食即为八戒即乳酪鱼肉酥油蜜石蜜也今此
四戒尼并犯吉指下文者初二并云大僧与尼食
义稀故第三下文不出应是外化徵薄故轻四云
尼无兰若假有是轻。】

「【律】一村中取非亲尼食戒。

【疏】在俗从非亲尼取食戒。
714-F¶ 第 152b 页 X40-0152.png

【疏】大僧上尊尼是下众仰重情深常思奉养竟不筹
量得便纳受致彼饥困废修道业又复非亲容生染
习招致讥丑损坏不轻故制。」

【初戒制意有二初损他意又下损巳意初中又二
初叙尼多奉敬竟下明僧多不量饥困废业事见
戒缘。】

「【疏】论犯五缘一是俗人舍二非亲尼三无缘四自手
取五食方犯。」

【犯缘第三无缘谓非病等。】

「【疏】所以开亲者上同坐等外相不练亲疏同结讥患
齐故此在俗家人情相委亲非讥过故听又病人苦
恼讥丑不生济命亦开置地遣人敬相无绝所以后
开。」

【次科三节初开亲里先举同坐对彰此戒又下明
病缘置地遣人并见不犯由尼知比丘不得自受
方便施与故云敬相无绝。】

「【注】佛在舍卫世俭谷贵饿死无限莲华色尼著衣持
钵入城乞食乃至三日并与比丘遂饿在道面掩泥
卧俗人讥嫌比丘举过白佛诃制此戒。

【疏】缘起遭饿乞与比丘信重之深三日失食僧祇云
尼大福德日别乞食供五百僧失食倒地小病不开
黄烂人贱开尼乞食。」

【缘起中初牒释僧祇下引示前明尼缘小下后简
僧病彼具云疥黄烂疮痍㿈疽人所恶贱是名为
714-F¶ 第 152c 页 X40-0152.png
病故开今云开尼乞食谓从尼处乞得无犯也。】

「【律】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如上所说)比丘尼若无病(亦如
上)自手取食(二种食亦如上)食者是比丘应向馀比丘悔过
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今向大德悔过是名
悔过法。

【注】若自手受咽咽犯比丘尼突吉罗不犯者受亲里
尼食若有病若置地若使人授若僧伽蓝中与若村
外与在尼寺中与如是受取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村中三非亲尼四无病五自取
食六咽犯。」

【戒本第三指上文见舍堕第四无病谓乃至不堪
一坐食即开五中二食即正不正此并见单提故
例指如上六咽犯即从是比丘下至末文也。】

「【疏】僧祇悔法乃至问言汝见罪不答言见慎莫更作
答云顶戴持。」

【次示悔中僧祇乃至者彼云应向馀比丘悔过长
老我堕可呵法此法悔过此与今文大同故伹引
问答耳。】
714-F¶ 第 153a 页 X40-0153.png

「【疏】尼所以轻者大僧受食与尼义希致受不数故尼
轻也。」

【尼犯可解。】

「【律】二食尼指授食戒。

【疏】食尼指授戒。

【疏】凡众贵清美不容秽迹今比丘尼以偏私曲情公
于众中越次指授以成私染污损处深众既睹过默
受不诃即表合众同情容恶故制举众并不听食食
是俗许本非道有因诃不食容退俗信故制对众以
法诃止闻诃不止非众容恶是故听食成施主福诃
制令止免于道讥也。」

【第二制意中初通叙众法今下别叙今戒又三初
尼指授众下次明僧嘿受食是下三明制呵听食。】

「【疏】论犯四缘一是白衣舍二偏心指授三大众默受
不诃四食犯既在众中亲与病人皆须诃止无别有
开。」

【犯缘中初列示既下明亲病不开。】

「【注】佛在舍卫众多比丘与六群白衣家食时六群尼
索羹饭越次与六群比丘言与此羹与此饭比丘与
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至白衣家内(有男有女者是)(如上说)是中有比丘
尼指示与某甲羹与某甲饭是比丘应语彼比丘尼
如是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
比丘尼言大姊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向
714-F¶ 第 153b 页 X40-0153.png
馀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
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注】若不诃而食咽咽犯尼吉罗不犯者若语言大师
且止须诸比丘食竟若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
尼处分若不故作偏为彼此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白衣舍尼越授三比丘语言下
作法诃四若无一比丘下默受不诃合众同罪。」

【戒本分文第二尼越授者偏情指授不依次第也。】

「【疏】五分云第一上座应语若不用语者乃至新受戒
者亦得僧祇三诃不止食亦不犯施主不知供养僧
法请尼指授尔时教安置尊像教行食次第如是教
巳应坐。」

【次释中初科五分上座应语即呵止也不用语者
或尼不受上座呵则次座须语乃至新戒伹令尼
所禀伏者一人呵巳众即得食非谓合众齐呵僧
祇初示呵分齐施主下次明别缘此谓教俗安设
非偏指授注不犯中文亦同此。】

「【疏】尼所以轻者大僧偏授义希尼不敢受下诃上难
希微故轻。」

【尼犯中初大无授下二下难呵上两并希故。】

「【律】三受学家食戒。

【疏】学家受食戒。」

【第三学家即初果见谛是有学之家。】

「【疏】凡受施之法宜自限量不容过分今此学家见谛
714-F¶ 第 153c 页 X40-0153.png
弟子常思供奉乃至身肉比丘往取不思损费令彼
贫匮因福致困生外不信又见受者贪取过度心无
慈悯事是无理故制可诃。」

【制意中初叙受施今下显过须制初损他生谤又
下贪取违慈。】

「【疏】五缘一见谛学家二僧作法制三无因缘四自取
除置地使人五食方犯。」

【犯缘第一须见谛家此局圣境末世全无但可知
教必无有犯二须僧法白二羯磨制不得往。】

「【注】佛在罗阅城居士夫妇俱得见谛无所爱惜乃至
身肉供养既多衣食乏尽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令
白二制断比丘后富更解便制此戒。」

【戒缘中初因施招讥佛下立法制断违制更受则
犯此戒。】

「【律】若先作学家羯磨(僧与白二羯磨家者如上)若比丘于如是学
家先不请(若先请者听往)无病(听病比丘取是家食)自手受食(若置地与若使
人与者听)食者是比丘应向馀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
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名悔过法。

【注】若自手受咽咽犯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先请若病
若置地取若从人受若白二解巳受食一切不犯。

【疏】戒本四句一先明学家作羯磨二若比丘能犯人
三于如是下明其犯相四是比丘下违教故结事亦
希耳不能广引。」

【戒本初分句事下显略。】
714-F¶ 第 154a 页 X40-0154.png

「【律】四恐怖兰若受食戒。

【疏】兰若安坐受食戒。

【疏】凡在兰若须自策励乞食入聚方行离著乃复安
坐受食非进道仪又在迥险多有贼难送食往返致
有陵辱世讥起过岂能过此故制。」

【第四制意中初示所应为乃下叙过状初损巳过
又下损他过。】

「【疏】五缘成一是兰若险处二先不语知三无病难缘
四自手取五食便结。」

【列缘第二语知不犯。】

「【注】佛在释翅瘦尼拘律园城中女人持食供养贼于
道路触娆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应语令知便即制戒。

【律】若比丘在阿兰若(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肘量法故也)迥远有疑恐
怖处(疑有贼盗恐怖)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
越(佛言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也)若僧伽蓝外不受食(若巳出城应语
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贼恐怖故)在僧伽蓝内无病(若故持食来者听病人受)自
手受食(若有施主以食置地若教与人)食者是比丘应向馀比丘悔
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
是名悔过法(尼吉罗不犯者若来受教敕听法自食令授也)

【疏】戒本四句一人二明兰若三先不语下在险受食
四应向下结罪也。」

【戒本第二句注中示量计有二里第三句注无病
中若故持来以不语故止听病人。】

「【疏】此戒依文开相略尽一语知二有病三置地受四
714-F¶ 第 154b 页 X40-0154.png
在房外五教人受随以一缘皆非犯相馀可解耳。」

【随释开相中总括前后文注不出五缘故云略尽
对寻可见坊外即伽蓝外馀可解者即不犯中受
教听法等。】

「【疏】尼无兰若假有是轻。」

【尼犯中尼制不得在兰若处故云尼无也。】

「【律】诸大德我巳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诸大德是众式叉迦罗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
来。

【疏】正宗第七众学篇中。

【疏】五门分之一列数释名二诸部同异三自他四持
犯五僧尼。

【疏】就初所以此篇不别显数者但威仪微细量等尘
沙何有约数定其名目故总目之为众学篇故诸部
中名数不定且约人之喜犯举百列之集在篇中为
罪纲纪自馀杂位随相尼律威仪法聚四万二千或
八万种或周法界方便根本动念有境境必戒护护
有三时前后方便无非恶作翻恶成善即是二持持
须托境故云众学。」

【第七篇五门初制意中初徵起但下释通初叙本
无数下举篇名及诸部差别證成上义且下次示
列数之意又二初正示当篇自下二统收杂位初
714-F¶ 第 154c 页 X40-0154.png
句总标随下别列有三初约教示数随相即僧尼
戒本尼律即尼犍度威仪法聚即二十犍度四万
巳下次即从境明数明了论中总括诸部重轻总
四百二十戒一一戒有十利为四千二百一一利
有十种正行谓信等五根无贪等三善及身口二
护则成四万二千谓之四万二千福河言其功德
深广常流故喻如河八万四千智度论云比丘二
百五十略说八万四千广说则无量无边故出家
人有无量无边功德此即周法界也方便巳下三
就业显数念从境生故云动念有境戒随境制故
云境必戒护随一一戒复制三时前心后心通皆
制罪且夫境无有尽念不暂停是则戒制岂容思
议所以持则生无边功德直至菩提毁则丧一切
善根永沉恶趣且境无别境全体自心心无别心
全体本性如何自屈反受轮转耶上来三种约教
则遍收律部数巳难量从境则统摄尘沙复非可
数就业则通指心念转复无穷然列三门欲彰戒
量及成持犯无非对境故云托境名众学也。】
714-F¶ 第 155a 页 X40-0155.png

「【疏】言式叉迦罗尼者见云式沙是学迦罗尼者云应
当作语倒故言应学也多论问何故此篇独名应当
学答馀戒易持而罪重犯忏是难此戒难持而易犯
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

【释名中初科善见但译其名多论出其立意初徵
次答对上诸篇以彰独异。】

「【疏】疏者言若就所防彰名应云众突吉罗篇今隐其
所防就能治行以立目故云学也论其所学实通上
四非局此篇但人情薄淡重罪多持轻便不敬若论
成行非勤摄护终不可成所以大圣观物机缘特加
劝勉故与学名又能持此戒满足无缺即名学行成
就行彰学功义显故偏于此受于学称也。」

【次科初对所防以明隐显突吉罗翻为恶作即所
防过也学是解行对治即能治行也论下次对诸
篇以彰通局初示通伹下显局上三句明常情慢
易次三句示细过难持所以下显对机立教有二
意初为勉其慢易又下次为彰其学功。】

「【疏】二诸部同异僧祇六十六戒有十八戒四分无十
诵中一百七戒四十七戒四分无五分一百戒四十
四戒四分无解脱九十六戒五十三戒四分无通无
录出一家学也。」

【二诸部中初列示同异彼此有者为同无者为异
通下嘱后录出谓本宗无者通令录示虽是外宗
同归修奉故云一家学也今恐烦文例亦不录寻
714-F¶ 第 155b 页 X40-0155.png
彼戒本自可知之。】

「【疏】三自作教人此犯自作成无教人义纵有不为巳
前人作重能教者轻。」

【三中以威仪乖越必由自犯岂有教他代巳为耶
纵下许有教他义如教人不齐整著衣之类彼犯
根本非仪二吉教者止得非仪一罪。】

「【疏】四持犯者若就心学悉具二持二犯起心修行名
作持不违制约名止持违教成非名作犯不从佛教
名止犯若寻法就事说二持唯杖囊戒具二持馀皆
止持作犯。」

【四中初明心用双持若对下次明教行双持唯杖
络囊一戒具二持犯杂犍度云时有比丘羸老不
能无络囊盛钵无杖而行白佛佛言听与彼比丘
杖络囊白二羯磨故知得法始得持之俱制不得
置肩行耳依法而持是止持从僧乞法即作持不
乞辄持是止犯置肩乖越是作犯此外并单持犯
故云馀皆等。】

「【疏】五僧尼者趋行生草尼重僧轻馀并同犯。」

【五中僧尼同制百戒唯除二戒重轻有异趍行即
摇身入白衣舍生草上大小便尼并犯提。】

「【疏】就此篇中威仪杂乱一往难观以义分之略为四
节。

【疏】初从始至不得立便利来有五十一戒明敬僧威
仪行所以前明者然威仪服式行坐进止饮食便利
714-F¶ 第 155c 页 X40-0155.png
皆是僧之威容若齐整端严动静有法则彰内有道
行外生信敬光显佛法利益含识若僧众有违则自
坏心行外长他恶于此僧宝情生淡薄污辱不轻或
延三宝通不敬重故前明僧成住持故。」

【次随文释总分中初敬僧者谓此诸戒并僧威仪
遵承奉行即是敬僧分文为二初判文所以下出
意初总示诸戒若下别显顺违初叙顺益若僧下
次明违损或延三宝谓因坏僧仪延及佛法故。】

「【疏】二从不得与反抄者说法至骑乘人来有八戒明
敬法威仪行所以次明者然法是济生死之良药开
识性之眼目必能敬而顺行则超越众累清升彼岸
若慢而轻毁则永沈生死长沦苦海殃累之深特宜
须护由僧行法故次而制。」

【次敬法中初判文所下显意初叙法功用生死良
药喻能脱苦识性眼目喻能发智必下明敬慢损
益由下示次第。】

「【疏】三从不得佛塔中止宿下至安佛在下房来有二
十六戒明敬佛威仪行佛为法王独拔世表大悲悯
世开化无涯利益群识其恩深厚事须遵敬以求度
世故制尊塔庙弘利人天有心之徒宜应归向夙夜
展虔洁净恭仰表如在之敬法是法王之所说故次
而制。」

【三敬佛中初判文佛为下示意初叙德显制于法
自在故号法王独拔世表谓上求究竟大悲悯世
714-F¶ 第 156a 页 X40-0156.png
谓下化无穷有下劝依有心谓留意向道者如在
者论语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今借彼文明须勤
至法是下示列次。】

「【疏】四从人坐巳立下十五戒出能敬之人于四仪中
杂明敬尚三宝行虽三宝通列而法多馀少者明末
代凡僧内明道法轻侮敬重随缘辄说既不利人亦
自亏戒所以多置网目庶使准绳无得漏越致失大
利。」

【四杂敬中初判文前三纯一下通三宝故云杂也
虽下示多少初徵敬法有十二戒故云法多馀少
明下释所以内明道法有所解也轻侮敬重随缘
说者谓无所简也所下结示能依佛制自他两益
故不失大利。】

「【疏】所以僧前佛后者有多三宝位列不同如初巳解
一体三者法须为先佛师法也别相为言佛初成道
次转法轮当机悟入僧为第三今住持僧为初也由
僧行化说法惠利群生获益法有大功非是下凡乃
有大圣之所说也故佛在后依法奉敬方有住持。」

【次推释中初推徵有下正释初指前上卷释归敬
中彼明四种三宝今此伹出三位一体理体合为
一故一体下列示初一体二别相三住持各显次
第前后不同今此戒文正据住持配文可见。】

「【疏】就初敬僧中文又分四初有两戒明教比丘著衣
服饰齐整应法内外无失能动物心二从不得反抄
714-F¶ 第 156b 页 X40-0156.png
衣下讫不得戏笑来二十三戒明入聚落受请威仪
往行方法必准修持则光世生善为利深远三不用
意受食讫钵水不弃白衣家来二十三戒明取纳乖
方多长贪习故约令断示少欲知足有正法相四有
三戒既上有所纳下必有流如其乖隔非为便利故
制依法不宜妄行。」

【僧宝中四节三中取纳语通今此但据受用饮食
耳四中上有所纳即啖物巳疏解此篇在文颇略
据下但释一十五戒又唯委释初戒馀皆略点记
文循疏不可异途或所未明委在事钞此彼互照
甚资行说矣。】

「【律】一齐整著涅槃僧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著涅槃僧不齐整故居士讥言如
节会戏笑俳说人亦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责
制戒。

【律】当齐整。

【注】衣不齐相言衣下者系带在脐下高者褰齐膝象
鼻者垂前一角多罗树叶者垂前两角细襵者绕腰
襵皱也。

【律】著涅槃僧。

【注】若不齐著者故作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
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比丘尼等四众并突
吉罗乃至下篇成犯相并准此。

【律】式叉迦罗尼。
714-F¶ 第 156c 页 X40-0156.png

【注】不犯者或脐中生疮下著若膝膞有疮高著若僧
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行道者无犯。

【疏】今先释初齐整著内衣戒。

【疏】四分戒缘略不委悉如十诵中佛观三世佛净居
天报皆齐整著衣然后制戒多论问曰何以内衣三
衣戒独观三世佛馀无者答佛制五篇皆观诸佛但
年岁久远文字漏落馀篇尽无此戒犹有又云本结
五篇此戒最初后结集者诠次在后以初贯后馀篇
便略又云此戒于诸篇最轻恐将来弟子不生重心
是以如来故观三世净居天方后结也又解三世诸
佛结戒同异于五篇聚不必尽同至于著内外衣一
切尽同是故观于佛天然后制也。」

【初戒通释中初科初示本宗文略后三衣戒云观
三世初戒不叙故云不委悉如下引他部以示十
诵净居天通指色界诸天云天报者即告佛也义
钞云闻净居空言齐著故制此戒是也多论初问
谓佛制戒据合并观三世何独此戒耶答中有四
初约漏落释又下次约先制释又下三约遮慢释
古本净居天下有答字即前天报也又下四约尽
同释观佛天者观佛取式观天令报故问佛观三
世何须天报答三世杳邈凡情莫知然彼诸天皆
服袈裟故业疏云梵天行四等恒服法衣彼知三
世又复亲行足堪为證欲令深信奉行垂万代之
正轨也。】
714-F¶ 第 157a 页 X40-0157.png

「【疏】疏者言此是轻小之戒缘起广辨皆威仪违失之
过唯戒本中偏举能治行者举教劝学不明所防彼
此互显令寻条有据也。」

【次会不同中缘起广辨并见注中且如初戒缘六
群著衣不齐整又如广辨示高下不齐整之相故
云皆示过也戒本但云齐整即能治行而不显过
故云不明所防彼下示不同意。】

「【疏】就辨相中涅槃僧者梵天语也此云内衣如世凡
僧所著裙耳。」

【内衣中翻名可解。】

「【疏】然西土之僧所有内衣直将横氎皆后前遮手张
两角左右掖掩仍以长绳四匝缠腰抽拔使正安四
襵而巳若绳断解裙即在地身子覆面其事验乎今
此唐僧例加腰襻四带纽结实有齐焉而阔缘垂地
有乖法律。」

【正释中初科先示梵国著法安四襵者前后及两
边身子覆面者舍利弗裙解恐形露遂什于地可
验西土本无腰带今下次明唐土不同腰襻应教
阔缘乖法四带未详今伹两带耳。】

「【疏】四分辨相唯明其非诸部互说各有高下如多论
十诵听至踝上一磔手远行二磔手上至膝尼三众
正使行来止在踝上一磔手也故僧传中纳衣半胫
诚有依矣母论踝上三指衣长四肘广一肘半是内
衣量五分从跟上取一磔手左掩其上两边两叶当
714-F¶ 第 157b 页 X40-0157.png
后两叶不解不问而作著者吉若解不依著吉轻戒
轻人作此著者提为通引文十诵疑高母论处中又
扶本律。」

【二分齐中初示本宗不定唯明非者即如注中不
齐整相如下次引诸部以示多论十诵同故合引
僧分两别尼唯一制踝上一搩若取佛搩则高二
尺远行二搩则应四尺无乃太高乎若尺八人下
亭止有四尺准下一搩至半胫二搩膝上似用中
人搩量止一尺耳下指僧传即慧持法师形长八
尺风神售爽常蹑草履纳衣半胫盖遵十诵故云
有依母论踝上三指佛指即六寸四肘计七尺二
寸肘半计二尺七寸五分初示著法一搩同上十
诵取脚踉上犹低少许左掩上者顺左衽故(旧云异俗
彼俗皆左衽岂得异耶)两边等叶即上四襵当犹前也不下
次明违犯不解不问虽依教著迷教故犯解不依
者虽学不行正犯此戒轻戒轻人作此著者谓见
依法著反生轻弄同毁毗尼故犯提罪为下总前
取舍十诵疑高多论五分亦尔此即舍也母论处
中即今取也扶本律者如注引律褰高齐膝犯不
齐整故知母论正合今宗扶合作符。】

「【疏】问如上明相裙以绳束如律文中有带系者答此
以带系于绳也律中具之。」

【问中律云若衣物解露应作带著广三指绕腰三
周等答中绳带两用则无所妨律中具者即上两
714-F¶ 第 157c 页 X40-0157.png
文。】

「【疏】若依鼻奈制著舍勒者半泥洹僧也多论又制著
于小衣不显其相。」

【次舍勒中经音义翻云内衣或是衬内短裙或是
狭幅帏襜之类故云半也多论小衣虽不显相义
同半裙。】

「【疏】文中故作犯应忏吉者根本吉也对首一说悔以
故作故又犯非威仪吉者根本罪外复加不应失仪
之罪此责心悔也若不故作者识事而作非故违教
伹犯根本无失仪罪此一既尔诸戒例同。」

【释犯相中初科初明故心双结所作之过是根本
罪更兼故心违教故加一罪若不故违单犯根本
恐滥迷忘故云识事而作此谓明白直作前过而
无故违之心诸戒例同者通指一篇。】

「【疏】多论若犯五篇随一犯三如犯夷罪违戒体夷违
佛教提非威仪吉乃至众学例尔忏时忏本馀二同
灭由生同时故不同覆罪各有缘故。」

【引示中多论初明兼犯随一犯三应分三位一夷
残两篇如文所列二提罪巳下应云违戒体提违
佛教吉非威仪吉三众学篇三并是吉准今四分
唯第五篇犯结二罪忏下次示行忏论明三罪不
须别忏今此二吉重轻不同别犯别悔如疏两列
不同覆罪者以覆藏罪亦随根本而生忏不随灭
故特简之根本随事覆藏因罪故云各有缘也。】
714-F¶ 第 158a 页 X40-0158.png

「【律】二齐整著三衣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不齐整著衣长者见讥自言我知
正法如是有何正法著衣不齐如俗无异比丘以过
白佛因观三世而制此戒。

【律】当齐整著三衣式叉迦罗尼。

【注】不齐中下著者下垂过肘露胁高者过脚[𨄔]上象
鼻者垂前一角多罗叶者垂前两角后褰高也细襵
者襵巳安缘不犯者肩臂疮下著同前开相。

【疏】二僧祇齐整披衣不得如缠轴当通肩披著纽齐
两角左手捉时不得出角如羊耳。」

【第二戒缘中因观三世如上所释文引僧祇示著
衣法。】

「【律】三反抄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无
有惭愧如王臣居士种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不得反抄衣(或左右反抄衣著肩上也)行入白衣舍(村落)式叉迦
罗尼。

【注】不犯者若胁肋边有疮病若僧伽蓝内若在道行
若作时者。

【疏】三祇云反抄两边著肩上若值风雨得抄一边偏
袒右肩得抄左边通肩披者得抄右边不见肘也见
长老比丘即还下之。」

【第三僧祇初明非相若值下示开缘不见等者开
中制也。】
714-F¶ 第 158b 页 X40-0158.png

「【律】四不得反抄衣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五衣缠颈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以衣缠颈入白衣舍居士嫌言如
居士长者种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不得衣缠颈(总捉衣角著肩上也)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肩臂有疮若僧寺中若村外若作
时或在道行者。

【律】六不得衣缠颈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七覆头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以衣覆头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何
有正法覆头如盗贼比丘闻之举过佛诃制戒。

【律】不得覆头(若以树叶若碎段物若以衣覆故也)入白衣舍式叉迦罗
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患寒或头上疮或命梵二难覆
头而走者。

【疏】七光师云不得以妄想覆真如头入三界白衣舍
僧祇病及寒雪得覆半见长老挽却屏处无犯。」

【第七初引光师约理释刚定戒序云光师所出宗
理爽文似此之类僧祇开制可解。】

「【律】八不得覆头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九跳行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入
室如似鸟雀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跳行(双脚跳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714-F¶ 第 158c 页 X40-0158.png

【注】不犯者有病若为人打若有贼若恶兽若有棘刺
度渠堑或度泥而跳过。

【律】十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一蹲坐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请僧就舍设食六群蹲坐比座手
触却倒露形居士嫌言不惭露形似婆罗门比丘举
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白衣舍内蹲坐(若在地若床上尻不至地)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
悔若受教诫者。

【律】十二叉腰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叉腰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沙门
自称我知正法以手叉腰如人新婚得志憍放比丘
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叉腰(匡肘故也)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胁下生疮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
作时若道路行者。

【律】十三不得叉腰(以匡肘故妨比座比丘也)白衣舍坐式叉迦罗
尼。

【律】十四摇身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摇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摇
身如主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摇身行(左右戾身趋行也)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病或为人打戾身避杖或恶兽触或逢
714-F¶ 第 159a 页 X40-0159.png
担刺戾身避或度坑摇身过或著衣看齐整者。

【律】十五不得摇身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六掉臂行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掉臂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掉
臂如王长者比丘举过佛诃而制。

【律】不得掉臂行(垂臂前却而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为人打举手遮或恶兽担剌人来
举手遮或浮渡渠以手招唤伴。

【律】十七不得掉臂行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十八露身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不好覆身入白衣舍居士讥言所
著衣服不好覆身如婆罗门比丘举告佛因诃制。

【律】好覆身入白衣舍(若在村落身处处露)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被系若风吹衣离体者。

【律】十九好覆身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疏】十九祇中若有露者应作方便令取物女人作者
起避去。」

【十九僧祇谓在众中见有露身当令取物欲令彼
觉女人谓尼女故意露体也。】

「【律】二十顾视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居士讥言如
盗窃人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左右顾视(若在村落处处看也)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
尼。
714-F¶ 第 159b 页 X40-0159.png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梵二难左右
处处伺求便道逃走者。

【律】二十一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二十二高声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高声大唤入白衣舍居士讥言如
婆罗门不知惭愧无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静默入白衣舍(是中不兽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式叉迦罗
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聋不闻须高声嘱授若高声施
食若命梵二难高声而走者。

【律】二十三静默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律】二十四戏笑白衣舍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戏笑行入白衣舍居士讥言不惭
戏笑如猕猴何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戏笑(露齿而笑)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唇痛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
者。

【律】二十五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式叉迦罗尼。

【疏】二十五祇中可笑事逼不得出龂呵呵而笑当忍
之起无常死想又不可忍以衣遮口身不静者动手
足折草木。」

【二十五僧祇龂即齿根肉当下教抑忍法又下教
方便遮饰为免俗讥。】

「【律】二十六不用意受食戒。
714-F¶ 第 159c 页 X40-0159.png

【注】佛在舍卫居士请僧设供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
羹饭居士讥言沙门无厌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比丘
举过佛因诃制。

【律】用意受食(不用意者弃羹饭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
堕案上者。

【疏】二十六五分左手一心擎钵右手扶缘。」

【二十六五分示用意之相。】

「【律】二十七溢钵受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请僧六群溢钵受食捐弃羹饭居
士讥言无惭无厌如饿贪多比丘举过因诃制戒。

【律】当平钵(不平者溢钵也)受食式叉迦罗尼(不犯者或时有病或钵小或堕
案上)。

【疏】二十七十诵云不溢钵受食此则了于平钵之言
有师寻声注戒云言不平者谓离偏斜过也。」

【二十七十诵名相显了谓受食不许满溢故云平
钵有下斥非彼谓持钵不平正故云离偏邪。】

「【律】二十八溢钵受羹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取饭过多不容受羹居
士讥言如饿贪食人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平钵受羹(溢出流污)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钵小堕食案上平等受者。

【律】二十九不等受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自下饭巳入内取
714-F¶ 第 160a 页 X40-0160.png
羹还食饭巳尽时与羹巳复还取饭饭还羹尽讥似
饿人比丘举过因诃制戒。

【律】当羹饭等食(彼不等者饭至羹尽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正须羹不须饭须饭亦尔或日
时欲过或命梵二难疾食者。

【律】三十不次受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不次取食居
士讥言不厌足譬如猪狗牛驴骆驼乌鸟比丘举过
佛因诃制。

【律】当以次食(彼不次第食者钵中处处取食食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患饭热挑取冷处若日时欲过
若命梵二难疾食也。

【律】三十一挑钵中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下食六群受食当挑钵
中令视空相居士讥言不厌受食如牛驴马骆驼猪
狗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挑钵中(置四边挑钵中央至钵底)而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患食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
命梵二难疾刳中食者。

【注】三十二为巳索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自为索食如饥饿时居
士讥言何有正法受取无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无病(有病开自为巳索食)不得自为巳索羹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若病若为他他为巳若不求而得者。
714-F¶ 第 160b 页 X40-0160.png

【律】三十三饭覆羹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受羹居士识次取羹比
丘于后以饭覆羹居士讥言受取无厌如饥饿人何
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诃责制戒。

【律】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请食或正须羹有时正须饭者。

【律】三十四嫌视比座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得少比座分多语居士
言汝今请僧自恣多少居士有爱报言我等与比丘
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视比座钵中(是中视者谁多谁少)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比座病若眼闇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
受未受者若自有病开。

【律】三十五不系钵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受巳左右顾视不觉比
座取钵藏之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律】当系钵想食(谓非左右顾视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比座眼闇如前方便或看日时
或命梵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

【律】三十六大揣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大揣令口不受居士讥
言不知厌足如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比丘闻举佛因
制戒。

【律】不得大揣饭(口不容受)式叉迦罗尼。
714-F¶ 第 160c 页 X40-0160.png

【注】不犯者或有病日时欲过命梵二难疾疾食。

【律】三十七大张口待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比丘食未至先张口居士讥
言不惭无厌如猪狗骆驼牛驴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大张口待饭食(饭揣未至先大张口)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日欲过命梵等难疾疾
食者。

【律】三十八含饭语戒。

【律】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含饭语居士讥以猪狗
骆驼乌鸟为譬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含饭语(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噎而索水或命梵二难作声
食者。

【疏】三十八僧祇若僧问使声不异者答之不尔咽巳
答五分益食时听须不须。」

【三十八僧问声不异者口虽有食语分明故不尔
谓声异也五分行益至前或须不须故开语之。】

「【律】三十九揣饭掷口中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请僧手自斟酌六群揣饭遥掷口
中居士讥言不惭无厌如似幻师比丘举过佛因制
戒。

【律】不得揣饭遥掷口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若被系缚掷口中而食者。

【律】四十遗落食戒。
714-F¶ 第 161a 页 X40-0161.png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食六群手把饭揣齧半食居士
讥言受无厌足如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比丘举过佛
因诃制。

【律】不得遗落饭食(半巳入口半在手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啖薄饼焦饭若瓜甘蔗啖菜梨果蒲
桃蕊叶心者。

【疏】四十僧祇[麨]饼段段分齐令可口瓜果等不犯。」

【四十此戒人多不晓谓手持物啮半入口手中有
馀故云遗落文引僧祇段段谓手断成片使与口
相可瓜果等开者通而而为言但使可断者犯不
可断者皆开。】

「【律】四十一颊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颊食居士嫌言沙门不
知惭愧如猕猴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颊饭食(令两颊鼓起如猕猴状)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病日时欲过或命梵难疾疾食者。

【律】四十二嚼饭作声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饭僧六群嚼饭作声居士讥言如
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嚼饭作声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嚼乾饼及焦饭甘蔗瓜果葡桃胡桃
[楒-心+拱]桃梨风梨者。

【律】四十三噏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大噏食居士嫌言无有
714-F¶ 第 161b 页 X40-0161.png
惭愧食如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大噏食饭食(张口遥呼噏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病若口痛若食羹若食乳酪浆酥毗罗浆
若苦酒者。

【律】四十四舐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吐舌食居士嫌言无惭
愧如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舌舐食(以舌舐饭揣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被缚或手有泥及垢腻污舌舐而
取。

【疏】四十四僧祇月直监食欲知生熟咸酢著掌中舌
舐之。」

【四十四僧祇以本制正受食时故为缘开许。】

「【律】四十五振手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手自斟酌六群振手而食居
士讥言无有正法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律】不得振手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食中有草有虫或手有不净振去
之或有未受食手触而污手振去之。

【律】四十六手把散食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手把散饭食居士嫌言
食如鸡鸟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手把散饭食(散弃饭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食中有草虫或有不净污或有未
714-F¶ 第 161c 页 X40-0161.png
受食舍弃之。

【律】四十七腻手捉饮器戒。

【注】佛在舍卫居士设供六群以不净腻手捉器居士
嫌言无法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污手捉饮器(有腻饭著手)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草上受叶上受洗手受者。

【疏】四十七祇中受饮器不得深含缘触著额鼻不得
饮尽留少许当口处弃之与下座。」

【四十七僧祇饮器不触额鼻亦恐腻污留少弃之
条其口处。】

「【律】四十八弃洗钵水白衣家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在食家弃洗钵水饭食狼藉居士
讥言多受如饿人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洗钵水(杂饭水也)弃白衣舍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时合器若澡盘承取水持弃外者。

【律】四十九大小便生草上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大小便涕唾草叶上居士见讥无
惭愧如猪狗骆驼牛驴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以病故不堪避佛言不犯)式叉
迦罗尼。

【注】不犯者流堕生草叶上若鸟衔而堕者。

【律】五十水中大小便涕唾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水中大小便涕唾居士讥言如猪
狗牛驴骆驼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714-F¶ 第 162a 页 X40-0162.png

【律】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风吹
鸟衔堕者。

【疏】五十大小行处下卷钞中广引。」

【五十指下卷钞即杂行篇。】

「【律】五十一立大小便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起过居士见嫌言此沙门无有正
法立大小便如牛马猪羊骆驼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戒。

【律】不得立大小便除病(以病故不堪蹲也)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被系或脚[𨄔]有垢腻若污泥者。」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


「【律】五十二与不恭敬人说法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与不恭敬反抄衣人说法时比丘
闻之少欲知惭者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王王大臣者。

【疏】五十二下有二十戒皆是非仪辄为说法如涅槃
经云非时非处例亦同矣如律所开唯王臣闻岂非
法由人弘且悦形好事通情服自有恒准。」
714-F¶ 第 162b 页 X40-0162.png

【五十二下二十戒者从五十二至五十九有八戒
又从八十六至九十二有七戒又从九十六至一
百有五戒共二十戒如下引證非时如反抄衣等
非所宜故非处如下经行处在后行非道等如律
下示开意以此诸戒并开为王大臣故且悦形好
谓初弘法化权暂引接事通情服谓后得信乐不
可自轻还须从制故云自有恒准也。】

「【律】五十三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律】五十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五不得为裹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七不得为著革屐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律】五十八不得为著木屣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律】五十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佛塔中宿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宿佛塔中有惭愧比丘举过白佛
因而诃制。

【律】不得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守护故止宿或为强力者所
执或命梵难故止宿者。

【律】六十一藏财物佛塔中戒。
714-F¶ 第 162c 页 X40-0162.png

【注】佛在舍卫六群藏物置佛塔中少欲比丘以过白
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坚牢故藏著佛塔中或强者
所执命梵二难者。

【律】六十二著革屣入佛塔中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著革屣入佛塔中有惭比丘以过
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佛塔中。

【律】六十三不得手捉革屣入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四不得著革屣绕塔行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五不得著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七塔下食污地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塔下坐食巳留食及草污地而去
以过白佛因制不得坐食又作塔作房若施池井施
食众僧集坐迮听塔下坐食不应污地也。

【律】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一坐食及不作馀食法比丘病比丘听著
脚边一处出时持弃者。

【律】六十八担尸佛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担尸从塔下过护塔神瞋乐学戒
者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714-F¶ 第 163a 页 X40-0163.png

【律】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须此道行或为强力者所呼而
去。

【律】六十九不得塔下埋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一不得向塔烧死尸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式叉
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三持死人衣床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住处神
瞋行头陀者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式叉
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粪扫衣比丘浣染香熏
巳持入者。

【律】七十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式
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式叉迦罗尼。

【注】如上有三事不犯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道由中过
若为强力者所持去并无犯。

【律】七十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714-F¶ 第 163b 页 X40-0163.png

【律】八十不得在佛塔四边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二不得向佛塔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三涕唾佛塔边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佛塔四边涕唾比丘举过佛因诃
制。

【律】不得佛塔四边涕唾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鸟衔或为风吹去者。

【律】八十四向塔舒脚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
因诃制戒。

【律】不得向塔舒脚坐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中间有隔或为强力所持者。

【律】八十五安佛下房戒。

【注】佛在拘罗国六群安佛在下房巳在上房住行头
陀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巳在上房住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持佛像在下房巳在上房住
或命梵二难者。

【律】八十六人坐巳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律】八十七人卧巳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如上)

【律】八十八人在座巳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
714-F¶ 第 163c 页 X40-0163.png
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九人在高座巳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
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人在前行巳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
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一人在高经行处巳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
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二人在道巳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
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三携手道行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携手在道或遮他男女居士讥言
无有正法如王大臣豪贵长者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携手在道行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比丘患眼闇须扶接者。

【律】九十四上树过人戒。

【注】佛在舍卫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于树上大小
便神瞋伺便欲断命根比丘以过白佛因制不得树
上安居及绕树大小便若先有大小便处听。

【律】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式叉迦罗尼(不犯者或有病或命
梵难上过人者)。

【律】九十五担杖络囊戒。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络囊中盛钵贯杖头肩上担居
士谓是官人皆下道避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著肩上而行式叉迦罗尼。
714-F¶ 第 164a 页 X40-0164.png

【注】不犯者或病或为强力者所逼若被缚若命梵二
难者。

【疏】九十五戒杖络囊中开羯磨方得持也此谓恒杖
非是时须如打露驱毒可亦加法。」

【九十五初示所开此下简滥恒杖谓恒所持者朝
行须打露迥崄驱毒物时暂用者则不须法。】

「【律】九十六为执杖不恭敬者说法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为不恭敬者说法诸比丘举过佛
因诃制。

【律】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为王及大臣者。

【律】九十七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八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九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一百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诸大德我巳说众式叉迦罗尼法今问诸大德是
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比
丘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注】佛言诤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言诤者以现
前毗尼多人语二种灭灭也觅诤以现前忆念不痴
罪处所四灭灭也犯诤以现前自言治草覆地三灭
灭也事诤者以一切灭灭其三种诤各分上中下三
714-F¶ 第 164b 页 X40-0164.png
品合明九种事诤一种历上三诤随分九品应随现
前中三种五种灭上中下品对病说药应善观解也。

【疏】后解正宗第八七灭诤法。

【疏】七灭诤者病药观对机用权仪各有治方未可备
释律本法聚独据一篇诸师疏略相从而巳至于条
贯罕出宗途良由文相具周致令解释无异今为略
举其相知其治灭之方就分为二初明四诤即是病
起之源后列七药除殄之法。」

【第八七灭诤叙意中初二句叙篇意四诤如病七
法能殄如药观谓能断当须审谛对谓药病不得
有差机用即智谋权仪谓随宜用舍谓此篇乃出
观缘适变用药殄诤和众之权方耳次二句彰事
广律下二句指所出律本法聚即灭诤犍度诸师
下叙今昔初叙昔初二句指所失疏略谓不详考
相从谓无通变从循也次二句彰所阙条谓条理
贯谓贯摄由本文中药病参乱当须条贯使各有
宗途昔并未明故云罕出下二句示相循所以文
相即指犍度二叙今反上二义一不专循旧二分
示宗途如下示相分品举药配病并有条绪是也。】

「【疏】就初中若有诤起即除灭者以凡心受道我倒未
倾至于同住多生见过过而不除转增旧习若就检
勘怀迷致诤诤既纷然僧和安在故佛制约即须除
灭纵而不思遂覆大法三宝没世莫不由之故拘睒
弥国起诤之由及后法灭还于此国先须识病何者
714-F¶ 第 164c 页 X40-0164.png
为诤略分为三初识名相二分品量三治灭法。」

【初明四诤叙意中初叙生诤之损有二初至转增
旧习即损自次至僧和安在即坏众法故下二叙
制灭之益纵不思者谓纵其迷执而不思止覆大
法者佛法二宝赖僧而住僧义既失佛法岂存下
引拘睒弥缘为證律明佛在彼国诸比丘互相斗
诤佛亲劝喻汝等出家为道同一师学如水乳合
莫共斗诤如是三语还复不止佛不语众僧自持
衣钵以神足力还舍卫国此即如来在世之事故
云起诤由也及后灭法者摩耶经说千五百岁后
俱睒弥国三藏与罗汉弟子互杀恶魔外道竞破
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
于是佛法灭尽先下发起分章。】

「【疏】就初文中佛言诤有四种。

【疏】一言诤者谓评法相是非须知邪正各执巳见而
生其诤诤由言起故曰言诤二觅诤者比丘犯过理
须为除制有三根五德举来诣僧伺觅前罪令其除
殄因举评犯遂生其诤诤由觅生故曰觅诤言犯诤
者有过在怀宜须忏荡罪相难识各议纷纭遂生诤
竞竞由犯起故曰犯诤言事诤者羯磨被事义在顺
明片有乖违未有成遂然人情易忍同和理难各执
一见事法成坏由斯致诤诤起由事故曰事诤。」

【识名中言诤者因评法相如律诤十八事馀诤例
此觅诤因他举罪诤其成否犯诤因有忏罪诤其
714-F¶ 第 165a 页 X40-0165.png
重轻事诤唯据羯磨僧事若非羯磨并归上三事
法成坏者事即所加法即能被更兼能秉人及所
托界四法并有如非成坏。】

「【疏】上略释名相次明分品。

【疏】用七药治四诤诤分十八则离于药亦有十八也。」

【第二品量示数中七药四诤各有十八即是总别
开合异耳。】

「【疏】何者是邪言觅犯诤各分三品则上中下故分九
种也事诤一种离为九品约言觅犯各生事诤。」

【分品中初科初明三诤共为九品次明事诤自分
九品者即上三诤涉羯磨者皆归事摄。】

「【疏】如何识邪谓言诤中若评教理是非犯相轻重是
名言诤若评羯磨是非迷悟不决此名言诤中事诤
若评三根清浊五德通塞是名觅诤若评用法治举
徵覈虚实则名觅诤中事诤于五犯聚忏评有滥名
犯诤非法羯磨定罪重轻是名犯诤中事诤随本诤
分上中下异故成九品。」

【次科第列三诤对显事诤一一两分方见四诤条
然无滥随本诤分者谓此事诤同前三诤为九品
也。】

「【疏】三明治灭方法者。」

【三治灭法此正对病用药前后交参世传灭诤难
解止是此科今为图示皎如指掌若览此图则从
来之难一朝忽易也。
714-F¶ 第 165b 页 X40-0165.png



现前一种通三诤该九品除下品言犯不秉羯磨
但有三法馀七并加羯磨皆具五法自言一种局
后犯诤通治二品自馀五种单对一品上云七药
四诤各分九品诤如上分药九品者言诤二药觅
诤四药犯诤三药则为九也。】

「【疏】且就言诤分三品。

【疏】下品言诤以三品现前毗尼灭一人现前两家同
聚各说教理也二法现前以三藏教判也三毗尼现
前教旨明白疑闇自遣也。」

【言诤下品中三法现前与后五法相滥初简人者
三中能所合论俱别人故五中人者伹收所诤能
断属后僧中二简法者前是教文后即羯磨三简
毗尼前约开迷殄息五据选德同评是则此三名
通事局僧界二种名体俱局。】

「【疏】中品言诤以五品现前灭一人现前须各陈诤意
也二法现前须僧作法详评也三毗尼现前须用羯
磨有德同评无德贬退也四僧现前戒见利及三业
714-F¶ 第 165c 页 X40-0165.png
无乖同聚也五界现前随约限内有僧皆集无得隐
也。」

【中品言诤三毗尼中须用羯磨谓作单白拣集智
人不诵戒等人作白遣出故云无德贬退四僧现
前须四人巳上五界现前局据作法分齐。】

「【疏】上品言诤用现前多人语灭由前德人屏处评理
依法断讫能起诤人身既不见谓有欺隐是以如来
制令两众同聚对面行筹多者即是法如药说。」

【上品中现前如上多人语者初叙由屏处断讫蹑
上毗尼现前也是下显制捉筹多者为是所谓多
人语也法如药说指下解文中。】

「【疏】上解言诤竟。

【疏】次明觅诤三品以四药灭者觅分三品以五法现
前忆念药灭下品五法现前不痴药灭中品五法现
前罪处所药灭上品觅诤。

【疏】次明犯诤三品以三法现前自言治灭下品以五
法现前自言治灭中品以五法现前草覆地灭上品
犯诤。」

【觅犯药病相配寻图可知。】

「【疏】言事诤者更无别药即依三品如上用药各随同
灭是以文云以一切灭灭文中具三品诤各分三品
下谓分诤设药治灭之相如上解也。」

【事诤中初示列诤同谓三种事诤随一种中分品
同上故云即依三品如下明用药同各随谓随诤
714-F¶ 第 166a 页 X40-0166.png
不同同灭谓皆归殄息下引文證一切之言总收
七药点文可解(具对注合作其)。】

「【律】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疏】次解第二药初明后释。」

【次列七药牒章云第二药者牒前次科明药即解
文也初明即举戒文后释即下注解。】

「【疏】言应与现前者谓法教托相相须面现屏量闇断
终未息情此是意也。」

【释中初科可解。】

「【疏】言毗尼者此云律也律者分也笔也谓须啇度据
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故也又如世法据刑约制道
法亦尔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法也律
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如斯面对
故曰毗尼如初解也。」

【次科翻名示义谓下别释初释分义一年十二月
奇月为律偶月为吕律为阳吕为阴一律一吕各
有二气六律六吕共二十四节气故今喻据量判
断无滥又下次释笔义初约俗律释上卷云笔即
法家之象是也据刑谓刑名约制即条制(有作据形约听
误也)依根即三根附教即律文律下正合笔义从人
从聿象人执笔说文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
谓之不律(书君过故)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审教谓详法
制重轻验情谓察用意深浅俗中判断落笔定刑
况今律乘准判即决举彼类此故曰如斯言面对
714-F¶ 第 166b 页 X40-0166.png
者即现前义如初解者指上三五现前。】

「【疏】言当与者既具三法五法明观灼然须顺教行以
定纷诤故曰也。」

【三中初蹑前应与须下正释当与须即当义。】

「【注】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与六群在河浴迦留陀
夷误著彼衣而去六群比丘后谓彼盗便不现前与
灭摈羯磨迦留陀夷以缘白佛便诃责巳因制此法
有三种现前法毗尼人也有五种现前法毗尼人僧
界也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何毗尼现前
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议往反者是云
何僧现前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得诃人不诃者
是云何界现前唱羯磨作制限者是此现前法通一
切羯磨若别人对首心念三种现前即得若四人五
人巳上僧法若作羯磨必须五法现前以羯磨所起
必在作法界故唯除结界自然界中也。

【疏】就解分二初缘后相就初由在屏处作灭法不召
犯人问何心取法是人非何名实覈所以制约须面
对论三五两相义如前解又言此现前法通诸羯磨
以类傍通文相可解。」

【释注中初二句分文从初至羯磨是叙缘迦留白
佛下即列相就下别释为二初释缘灭法即是灭
摈心为业本故必问心所下释相指前可解又下
点后文本制灭诤兼该一切众别羯磨故云傍通
等。】
714-F¶ 第 166c 页 X40-0166.png

「【律】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注】佛在王舍城时沓婆摩罗子为僧知事六群中得
恶房卧具恶请处起瞋谤言有爱恚怖痴遂以淫事
诬谤亲于众中佛问虚实彼言我从生来乃至梦中
不淫况于觉寤比丘以事诘问六群便言沓婆清净
无如是事佛言沓婆无著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
与忆念法也。

【疏】二明忆念者与法證明忆记无犯也无著罗汉方
行此法自馀下凡不可依据不合行也。」

【第二准前亦合分文为二后五亦然初略示无著
下简滥注中初缘起即上二谤戒缘前云慈地嗔
谤即六群一数也亲下制法又二前对众捡勘后
与羯磨。】

「【律】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注】佛在王舍城时难提比丘得癞狂病行来出入不
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
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种狂痴一者常忆说戒常来二
者不忆说戒不来三者或忆或来或不来此人应白
四与不痴羯磨證知病时造过差后不造应僧清净
得足数故制。

【疏】三明不痴者以痴造罪非心所怀于教不制痴解
不作未可徵治不无前犯故作白四證痴不犯与痴
狂法则行白二由诤是非稍难除殄故此狂法便行
白四也。」
714-F¶ 第 167a 页 X40-0167.png

【第三为二初正释痴即颠狂心乱痴解谓狂病巳
止得法解竟不无前犯者示有他疑不与同法故
与痴狂下简滥颠狂羯磨及与解法并用白二此
有二意一为简二法二为彰别意注中初缘以事
白佛下是相文出三狂初是下品二即上品此二
不与法三即中品故须与法。】

「【律】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注】佛在瞻波国白月十五日僧说戒时佛在众坐默
不说戒初夜巳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于不净
众中说戒者无此理也中夜后夜请答亦尔时大目
连即以天眼观犯戒者去佛不远内怀腐烂外现完
净即手牵出来白佛言众巳清净应得说戒佛言自
今巳后不应为取自言治因制此戒。

【疏】四自言治者罪是自生还须自露对于人众面陈
其失故曰自言因言其罪情无隐伏则曰治也缘中
由不取自言恐后清人滥被驱逐因制斯药亦有三
法自言五法自言如上现前可以知也。」

【第四初释文缘下释注初缘后相寻文可解。】

「【律】应与多人语当与多人语。

【注】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于十八事诤不息遂至僧
中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法非法语
同一处应差比丘令行舍罗行有三种一者显露二
者覆藏三者耳语若上座标首智人和尚阇梨住如
法地应显露行舍罗若住非法地者作下二法行之
714-F¶ 第 167b 页 X40-0167.png
若非法语人多彼应作乱起去故此律本云求觅罪
相意亦同之。

【疏】五多人语者由评法相取解不同故召两朋同处
面决行筹五德具八法者三种量度详审众情又知
义理邪正明决依法行之非法者多且令散去后当
更断待法语人事希法隐故略不述。」

【第五初科先叙缘即注从初至不了也故下次示
制法即注以事白佛巳下文也八法者律云不爱
不恚不怖不痴知巳行不行有如是五法应差行
舍罗并解三种行筹法共为八也三种如注所列
舍罗即筹筹有二别一完二破从正者捉完筹随
邪者捉破筹多者为是细寻可解注中此律下示
别名事希下三显略。】

「【疏】今亦有师共诤佛性或道理有或执行成俱有俱
无不能自决十住罗縠凡下绝思义须三藏据理取
断是名事露法隐谁有行之。」

【次科或理有谓理性本具不假修證此执有也或
行成者谓行功所成非性本有此计无也俱有谓
亦理具亦修成此计两亦俱无如定性声闻阐提
无等此执双非也然彼佛性不堕四句凡计一竭
俱为戏论十住字误合云十地或通指十圣或伹
第十地及等觉人彼见佛性如隔罗縠观月喻其
末明涅槃经云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
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文况下凡非彼
714-F¶ 第 167c 页 X40-0167.png
所测则可知矣义下明合用此法由是言诤须教
殄灭是下伤时不用露显也法何所隐由人不行
耳。】

「【律】应与罪处所当与罪处所。

【注】佛在释翅瘦国时象力释子善能论议得外道切
问前后相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僧应白
四与彼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
应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故立此法有本为觅罪相者
意同如上而次第六灭觅诤上品药故。

【疏】六明罪处所者由彼比丘多造罪故辄便首重及
后举勘便复引轻僧量其情亦可推覈未举自陈多
是其实恐治引轻定是虚枉故重加法夺其智能伏
首本罪方为解救故僧作法徵其罪处故曰也。」

【第六初科前叙缘起即象力也故重下示制法注
文有本下示异名而下示次第由前名滥恐倒乱
故仍定品位决无相滥矣。】

「【疏】律本此名或名觅罪相者或以多人为觅罪相者
今诵戒人不释药之上下对病治灭应先诵多灭后
诵觅相此是好也。」

【次科或名觅罪相据律本也今删定戒依律易之
或以多人为觅罪者错用后名召前法也由律名
同致令滥用今下教依次诵(释字误合作识)今删定戒多
觅是多人语单觅即罪处所名相既正药病不差
故云好也。】
714-F¶ 第 168a 页 X40-0168.png

「【律】应与如草布地当与如草布地。

【注】佛在舍卫国比丘共诤经年难灭以事白佛听彼
此二众相对共灭应一众中上座作白言我等行来
出入多犯诸罪除遮不至白衣家馀罪共长老作草
覆地灭彼一众中上座亦如上作白巳彼此和合罪
诤俱灭更不相问如草覆地。

【疏】七明草覆地者两朋相诤经年难灭勘捡罪事不
知首尾无由以教取断是非故直面对各陈咎失不
须后说彼我是非罪诤于此一时俱净如草掩泥事
净便止故曰也。」

【第七初叙缘起即拘睒弥诤经涉六年故下示制
法面对各陈等即法仪也如下结名法药如草久
诤如泥从喻为名注中两众各一上座先令彼众
伏地上座白忏此众受之然后此众对忏亦尔遮
不至白衣家由对俗犯所以除之。】

「【律】诸大德我巳说七灭诤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
(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注】始从四重终此七灭诤八篇之文广教正宗也皆
谓犯略制广补其行教有当机益。

【疏】结后释云如注所引当机益者明上八段广教正
宗惠利在机必修于行剋剪烦恼深有成益也。」

【结章中结后释者即指注也八段是教教必利机
机必修行行必破惑證果为益之深固可知矣。】
714-F¶ 第 168b 页 X40-0168.png

「【律】诸大德我巳说戒经序巳说四波罗夷法巳说十
三僧伽婆尸沙法巳说二不定法巳说三十尼萨耆
波逸提法巳说九十波逸提法巳说四波罗提提舍
尼法巳说众学式叉迦罗尼法巳说七灭诤法此是
佛所说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注】此即广教流通文也恐情疏放故总结以示之。

【疏】大段第三言诸大德我巳说戒经序下广教别流
通也还牒九段反束告知举教所出劝说流通也。」

【第三广教别流通中还下二句释前牒名举下二
句释后佛说等通结。】

「【疏】自上明广教三段竟。」

【三段可解。】

「【疏】次释第二大段略教行法文分三段第一从初若
更有馀佛法至应当学来明略教发起序第二从忍
辱第一道下至广分别说来略教正宗第三诸比丘
下劝修流通也。

【律】若更有馀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注】此谓略教之别序也创佛利机未劳粗显直举纲
要闻皆会道。

【疏】就初略序文云若更有馀佛法者。

【疏】一解据上释迦所说为本望下六佛在释迦之前
谓之为馀故曰馀佛法也明此劝信修学与下略说
作兴致之由故名为序。」

【第二略教亦分三分序中三解初解正释中二初
714-F¶ 第 168c 页 X40-0168.png
释馀义据上释迦说者即广教六佛在释迦前者
并过去佛也明下次释序义。】

「【疏】又解上章八篇广相二机同感序引七佛咸共说
之略教既被化初多被摄心之士恐于末法无机不
须故列七法同成一禁也。」

【次列意中对广明略广教通被三时利钝二机略
教反上一被化初二唯利士恐下出疑情故下正
列意。】

「【疏】问前解云下有七佛说略何故偏指六佛为馀答
六佛摄义既宽从多故也。」

【问中云前解者即上卷明二教中对前广教七佛
略偈并合为馀文中偏指故须问决答中释迦一
偈止明三业总前广教更无别法前六佛偈各明
一行如忍辱等广文不摄故曰义宽前可包后后
不摄前故曰从多也。】

「【疏】又解据上广教为当机之法略教在广之外谓之
为馀通有摄心之能理须齐奉故曰是中和合应当
学也。」
714-F¶ 第 169a 页 X40-0169.png

【次解前广为本后略为馀文理须便此释可取。】

「【疏】或指偷兰之罪八篇不列为馀不成解也。」

【后解全非略教序意故所不取。】

【疏】第二段略正宗法文分为七。

「 【律】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律】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前九十一劫出兴于世一百年中常说此
偈后方广说。

【疏】初段又二。

【疏】初法体偈中分二上半明忍行之益下半示不忍
之损。

【疏】就初忍法有三一法思惟二他不益三安苦也于
辱生忍故曰忍辱行功既彊入道最胜故曰第一道
此明因行也因不虚设必能感果是以次句明涅槃
体寂不为诸相所迁故曰无为出离中胜故曰最也。

【二正宗分第一佛上半偈中初科又二初释上句
前通列三忍法思惟者谓于诸法安忍思择而不
劳倦二他不益者彼怨加害而不反报三安苦者
众苦逼迫安然忍受今释忍辱即当第二梵语羼
提此翻忍辱行功强者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
所不能及因不下次释下句无为即目涅槃自体
诸相即生住异灭四相简诸有为随相迁变有坏
灭故。】
714-F¶ 第 169b 页 X40-0169.png

「【疏】又释忍力最大不为缘动名曰无为诸行中胜故
曰最也。」

【次释忍力大者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
人不为缘动缘即恼辱等。】

「【疏】又释夫欲净澄戒行必以忍法为先既令戒净故
先叹忍也忍成戒净有相自亡故次叹无为也。」

【后释欲附所宗故兼戒行以戒净故业遣惑除故
云有相自亡。】

「【疏】下半诫劝中沙门名息恶之士今内违外恼便乖
出俗形名也出家异俗也沙门异名也。」

【下半偈中初示名义今下正释起嗔是内违害他
为外恼既不息恶故乖形名出下二句举文配释
形名出世反俗故并云异俗字合作形。】

「【疏】次释能说法人中分三初题名二举号三结法属
人也。」

【次能说人中分文为三馀六并尔下更不分。】

「【疏】此是毗婆尸者显前所说有劫佛名也此佛在贤
劫前九十一劫出世由中间劫空故远取有劫佛以
成七世也乃至后弥勒佛兴即以尸弃为第七之祖
也如是广知本曰毗婆尸或曰婆沙钵沙此译同为
广说也。」

【题名中初总示毗婆尸如下自翻此下别释初明
劫数此依长阿含经所列下六并尔此佛出世三
会说法度三十四万八千人贤劫者慈恩劫章云
714-F¶ 第 169c 页 X40-0169.png
即此住劫称贤劫二十劫中第九劫此界成后有
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在前九十一劫者
谓跨过空劫逆数坏住成更跨一空劫复取坏为
八十劫即当前住劫第十劫故云远取有劫等欲
顺世谛以七为祖故也弥勒兴时除毗婆尸故以
尸弃为第七若据相承合云第一此约从亲至疏
以释迦为始远劫为第七也乃至后佛出世第减
亦然本下翻名梵言三别毗字并同故下二不举
智论亦云鞞婆尸此翻种种具。】

「【疏】二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佛德难穷略陈三号解
释如常。」

【次举号中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此谓从真垂应为名结惑永尽故名无所著道同
三世故名等正觉若对三身初应二报三法亦即
解脱般若法身三种德也若对十号彼无第二又
等正觉即彼佛号华梵各举耳。】

「【疏】三说是戒经者明忍清戒之法戒净由忍而成既
是正法判非邪教故陈圣量也。」
714-F¶ 第 170a 页 X40-0170.png

【三结法中初二句撮前略偈既下正释结文指此
略教是彼佛说故云陈圣量也。】

「【疏】下六佛并同此解。」

【指例中以下六段人法不同馀皆无别故通指之
意使学者临文准判。】

「 【律】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律】此是尸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前三十四劫出兴于世八十年中常说此
偈后方广说。

【疏】第二段略如上分之。

【疏】就初偈中但明离过行也上半约譬明离险下半
约世明远恶也俗世俱有远险避恶之能也况出世
缺有之士而同尘随染乎。

【第二法偈中初总示上下判释初分偈句上半约
喻以明下半即举世事为比如俗中君子怀仁抱
义迁善远恶所谓聪明人也俗下通合缺即破也。】

「【疏】下明能说人中言尸弃佛与第三同在贤劫前三
十四劫中出世前后两分空劫无佛也。」

【能说人中尸弃此翻云火(能烧有明可名佛德)七万岁时出
世三会度二十五万人贤劫前三十四劫亦从空
劫前坏劫逆数即当住劫第七劫此与下第三佛
同劫同人寿时出世但年有前后耳(或云后佛八万岁者非)
前下通示七佛谓空劫前取三佛空劫后取四佛
714-F¶ 第 170b 页 X40-0170.png
故云两分等。】

「 【律】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于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敬」


【律】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佛出世与前同劫人寿七万岁七十年前说此
略偈后方广说。

【疏】第三段略偈明止作二行教化于时也就初四句
明身口奉戒止行成就相后有半偈修善策勤作行
成就也。

【疏】就初又二初半偈口无过也次半偈身离过也。

【疏】同住检行称根而举名不谤又解称法而谈无颠
倒过不非圣说故曰不谤见他名利口无讥毁名不
嫉也二过既无理资行本故当奉戒也。

【第三佛初止行上半中初释不谤有二义前约举
罪释后约说法释颠倒非圣即名谤法高座讲说
宁不慎乎见下次释不嫉行本即目戒也。】

「【疏】就身离中受纳有方不生内苦故知止也在喧乱
道处静同圣故乐空也。」

【下半偈中节食处静并道缘故。】

「【疏】上既身口据法定慧必有日新故曰心定乐精进
策修之慧即四修也法非馀人所传深须谛受故曰
是诸佛教也。」

【作行中蹑前生后前是身口业此即心业又前是
戒学此即定慧二学日新日有进益也策修慧即
714-F¶ 第 170c 页 X40-0170.png
四修者举四正勤释上精进一巳生恶令除断二
未生恶不令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巳生善令增长
法下释下句此句文局在后义总结前能说人前
文巳示偈后不释毗叶罗亦云毗舍浮鞞恕附随
叶等皆音互耳此翻一切慈种姓同前娑罗树下
成佛二会说法度十三万人。】

「 【律】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出聚然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律】此是拘楼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佛贤劫初佛人寿六万岁时六十年常说此偈
后方广说。

【疏】第四段中说自利利他行或纯自利行。

【疏】初释分二初偈明利他行法下偈伹明自利行也。

【疏】就前偈初三句喻文后比丘下合喻。

【疏】初中假名行者待食资身如蜂在聚也乞食如采
世华揽四尘以成有感果之用故名华也施主亦以
四事和合名施必同感果之用故如华也又蜂之采
714-F¶ 第 171a 页 X40-0171.png
华非直取味亦损色香伹取之至微不损成华感果
之用故曰不坏色香也比丘亦尔终不多求坏俗之
信义同不坏色与香也趣乞少许资身长道故曰伹
取其味去。

【第四佛偈初两利释利他喻中初释上句乞食如
采句绝世华下举喻四尘即香色味触施主下合
喻又下次释下句初举喻比丘下合喻。】

「【疏】文中比丘合上蜂也出聚者方欲乞食向俗故云
出向聚落如蜂不异故曰然也又云出聚者入聚落
得食出诣僧园将啖无损俗怀如蜂在林取味出林
还返故云出也又有戒文为入聚者言比丘初入必
以蜂喻自观也。」

【合法中初牒释有二前约初乞出去释又下次约
乞巳出还释又有下点异初入自观同前初释。】

「【疏】下偈明自行中上明不外违下明唯内慎也不违
戾者众行不乖也不观作不作者别人不预也夫好
恶由乎净秽爱憎必因斯起凡夫遂有去取终恐涉
于贪瞋事须两遣成于舍护也下自观中如常解。」

【自行中初总分不违下别释初释上半众别两行
并属他故众不可戾别不须观戾乖也预犹辨也
夫下显意行净故好行秽故恶见好则爱而取之
见恶必憎而去之既是凡夫取舍不以道往往爱
起于贪憎出乎嗔反成自累故须爱憎两遣平一
其心故云成舍护也下下指略下半谓须剋巳正
714-F¶ 第 171b 页 X40-0171.png
则守之不正则改之斯乃为人为道处众立身之
要术矣。】

「【疏】又通作自行解初三句喻文下并法说行者如蜂
也将入众中学于行仪为采也清众法成有感果用
为华也依法而行不乖众网名不坏也采取教法有
资神用名取味也比丘合上蜂也入聚合上采花不
违等半偈合上不坏色香也伹自观下合上取味也。」

【次自行中初释初总分行下别释为二初释喻此
约入众学法为采依教奉行为取味比丘下释法
说入聚谓预众也馀合可解。】

「【疏】又解初偈明自行也形报须资依俗济道受纳有
仪如初偈也行假众成力未兼济随机处默恐恼僧
仪故自外护即后偈也。」

【次释中初偈自行资报次偈处众护僧大同初释
但从大判不复碎分耳。】

「【疏】第二结能说中拘楼孙贤劫成时人寿六万岁时
六十年常说此偈过此方说广也上下并须比事如
此释之。」

【能说中拘留孙一云迦罗鸠餐陀或云迦那伽此
翻金仙人即贤劫第九减劫一会说法度四万人
从人寿八万岁减至六万岁时出世上下通指令
同此释然经注自显不复引也。】

「【疏】问劫初人化命限无量佛何不出者答无过放逸
虽出不受正化故论云劫减佛兴劫增轮王也。」
714-F¶ 第 171c 页 X40-0171.png

【问中言人化者谓劫初时人多从天化答中初约
义释下引论證未详何论言轮王者地持云初地
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天下以十善化人在于劫初
等。】

「 【律】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槃」


【律】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中为第二佛人寿四万岁二十年前常说
此偈后方广说。

【疏】第五段明轻纵放逸行然放逸之相极多莫非迹
散流俗心随苦乐名放逸也如涅槃说最为善行之
霜雹就偈分二上半明因行下半明果满也。

【第五佛偈标分中初示放逸相迹散流俗谓行非
洁白心随苦乐谓志不坚正如下引示放逸能丧
善行霜雹能摧生物故以喻焉彼经第十三云诸
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出世法若有欲得阿耨
菩提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有十三果报
一乐为世间作业二乐说无益之语三常乐久寝
睡眠四乐说世间之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懈怠
懒惰七常为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
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食不知足十二
不乐定寂十三所见不正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
佛弟子犹名为远。】

「【疏】纵心尘境随缘染著方名放逸若能摄心与正观
714-F¶ 第 172a 页 X40-0172.png
相应离诸缘过故曰心莫作放逸然逸通身口心为
本业故指心也此明离过进修会正有解脱因名为
圣法当勤学。」

【上半偈中初释上句初牒释逸通身口言其末也
心为本业穷其始也此下释下句蹑前离过生下
学法。】

「【疏】如是者牒上因成也由行圣法入增忍位苦业永
亡故曰无忧愁也心净慧明诸有永绝故曰心定入
涅槃也。」

【次半偈中初释上句增忍位即内凡第三位苦业
永亡者且据三途因果为言以忍位不退不堕恶
道故心下次释下句诸有永绝即无学极圣上举
深贤永离三恶下举极圣永出三界。】

「【疏】贤劫初第二佛四万岁时出世三十年前恒说此
偈。」

【能说人中拘那含牟尼此翻金色仙一会说法度
三万人。】

「 【律】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律】此是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第三佛人寿二万岁二十年前说此偈后
方广说。

【疏】第六段明三学行轻过修善也偈文为二初三句
明行教下一句指非滥说也。
714-F¶ 第 172b 页 X40-0172.png

【疏】就初有二句上明止恶下明修善次有一句明止
作二行本唯心起当观志意也心有所主名意贞固
难拔名志也。

【第六佛偈上三句中初分句心下点文志意并心
从义两别。】

「【疏】斯之正戒非馀邪术故曰是诸佛教。」

【次释下句可解。】

「【疏】贤劫第三佛人寿二万岁时出世二十年前常说
此偈。」

【能说中迦叶此翻饮光一会说法度二万人。】

「 【律】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律】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
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此巳后广分别说。

【注】此佛略教即是略之正宗也时接利根无再犯者
后因重过佛止不说即以广略二教付弟子说也。

【疏】第七段明调三业门以化于时偈分为二初一行
明三业行净后明行成会正也是大仙人道者佛为
世导任物施名仙为俗网所欣故佛因之立教小仙
未免三恶大仙永离九居故曰也。

【第七佛偈初分文是下牒释初示名所以小下次
明简异凡仙萨婆多云薄伽梵于世俗中是尊胜
故又于声闻独觉之仙是殊胜故号大仙也此则
二乘亦名小仙今文且对凡仙故云未免三恶九
714-F¶ 第 172c 页 X40-0172.png
居即三界欲界为一色无色各四并众生居处故
曰九居。】

「【疏】能说人此贤劫第四佛也义当分三此是释迦下
明能说之人于十二年下明略教所为也从此巳后
广说者明息略通广也。」

【能说中释迦翻能仁牟尼翻寂默人寿一百岁时
出世说法不计会度人不计数十二年常说此偈
标分可解。】

「【疏】为无事僧者如光师释由未最初犯故曰无事又
释容有初犯但不在众得行说戒故曰无事今释云
如律五年制广教便有犯人但最初不犯即名无事
也至十二年方有重犯如律佛言从今我不说戒汝
今自说等。」

【牒释中初文三解光师约未兴广释次师约屏犯
不碍说戒释彼谓因在众犯佛始不说则知巳前
不在众犯皆名无事今解中五年有犯即破初解
最初不犯即破次师至后重犯方名有事如下引
證文见灭诤。】

「【疏】问佛何不为犯者说答以无事不知无时不练犯
人三问不答必有碎首之苦故不为也。」

【次科初问答中事谓行业时即三世正遍知海无
不明练碎首苦者五分云五百金刚常随佛后三
问不答竞举金刚杵击碎其头如涅槃说此亦化
现非实尔也。】
714-F¶ 第 173a 页 X40-0173.png

「【疏】问佛僧两说俱为行净之士如何一开一闭答佛
眼无不观了唯行净者方同僧制取报三根现净得
陈说戒。」

【次问僧中通秽是一开佛唯净境是一闭答文可
解报告也。】

「【疏】问俱有说能开闭犹昧请陈其旨答佛说不应则
神杵坏之僧说不应则无神可损故知末法净秽同
居但说对净士会机入正秽虽在众不坏僧法但自
坏行远有出期也。」

【三问以前义未尽故复徵之答中还用初义两以
释通故下显益会机入正会合也正即正道远有
出期者谓无近益业疏云自为来习是也。】

「【律】诸比丘自有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戒者当
于中学(此谓略教之流通分)

【疏】第三诸比丘下明略教流通也自为者独拔厌世
也乐法者修善教也乐沙门者息恶士也有惭者隐
不起过也有愧者外无非违也乐学戒者总摄上五
成斯行本也当于中学者明上略教为行者所依可
受而从必有成济也。」

【三略教流通中初总示自下牒释列释简人隐不
起过即屏处外无非违谓露处也总摄上五者由
具上五方能奉戒故云成行本当下释劝学可受
而从者教非虚授也必有成济者行不徒为也。】

「【疏】大段第三明广略二教总流通文分为五初从明
714-F¶ 第 173b 页 X40-0173.png
人下至诸佛法来明广教行益劝信流通第二若有
自为身下至入寂灭涅槃来明略教行益开演信顺
流通第三从世尊涅槃时下至得入涅槃来明戒为
众行之师善护行净之士明付嘱久住以辨流通第
四若不持此戒下二偈明违佛遗嘱必有陷坠之咎
劝信奉顺流通第五我巳说戒经下结前回向以辨
流通。」

【第三二教流通分文五毁须用科语一一对经方
见经意。】

「 【律】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应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疏】就初段分二初有二偈正彰戒益劝观第二如过
佛下一偈半引彼三世同遵行益也。

【疏】就前有二初有偈半明持之时不期世报而冥感
获次有半偈明持戒之善与慧相资道成远益超出
相有名第一道也释文可解。

【初广教劝信初中初科分末后一句示略今略点
之初偈半中初句标持人必是智士故曰明人次
三句先举世报以诱钝根上句总标下二句别示
名利是现报生天是来报下二句上句劝观下句
劝持如是处即上三乐有智即召信奉之士下半
714-F¶ 第 173c 页 X40-0173.png
偈次示出世果通接利钝谓因奉戒发生定慧破
惑證圣故云第一道也上句明修因下句显證果。】

「【疏】第二引上广行之教必有正说之人故通明三佛
既并绝缚俱遵戒法若斯敬持是诸佛法也。」

【次科偈半中前一偈上三句别举义通十方下一
句显德圣智灭惑生死苦尽故云能胜一切忧后
半偈谓既为三世尊敬则显是诸佛法既是佛法
同当奉持。】

「 【律】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巳入于涅槃
 诸戏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疏】第二段略教分三初一行明律主引略劝之文次
一行半举七佛说略行之度世也后尊行下一偈明
七佛诸子承奉圣教亦同度世明信顺于略既有功
能义非徒诫故也。

【第二略教信顺有三偈半初分文明下示意初一
行中上二句召机自为身者厌生死苦也欲求佛
道希涅槃乐也下二句劝信正法即略教是诸佛
教者极圣同还故次行半中前三句举七佛说略
上二句叹德下句演法后三句明行之度世上下
二句明破障中间一句明入道破障中上句诸缚
是烦恼障下句戏论即所知障后一行弟子奉行
714-F¶ 第 174a 页 X40-0174.png
初句遵师教次句赞略法圣贤通目诸弟子下二
句彰益上句成因下句證果。】

「 【律】世尊涅槃时
 兴起于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戒
 莫谓我涅槃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槃」


【疏】第三世尊涅槃时下分三初一行引佛戒时将传
遗训之仪第二莫谓我涅槃下一行半正明付嘱之
法后三此经久住世明依教修行佛法增益广大由
依教行如佛在日不殊故得入灭也。

【第三付嘱流通有三行半初一行中涅槃时集众
教戒者即涅槃重扶戒律遗教珍敬木叉今撮彼
意以为偈辞次一行半中初二句遮疑恐谓佛在
须护灭后不护故我下示人法住持相似上二句
指所说法则戒与律下二句令观法如佛即遗教
云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又经云若见法者即见我
身等并同此意后一行中叹教功益初二句明住
持益教存人奉匡僧导俗修因剋果三宝久住莫
不由斯下二句明得道益。】

「 【律】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闇冥
 当护持此戒
 如犛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疏】第四若不持此戒下明违教有损文分为二初偈
714-F¶ 第 174b 页 X40-0174.png
举损令慧日沈众行没也故譬日没则众世闇矣后
偈睹损劝持奉戒遮防犛牛爱尾成上持戒也和合
如说成上如所应也。

【第四奉顺流通二偈初偈上半法说若不字贯下
二句不持戒丧自行不布萨灭众法此二既亡群
生愚冥无所见故如日没也下二句举喻如疏对
合后一偈上半劝修自行上法下喻犛牛说文云
酉南夷长髦牛也(言出在夷国髦即尾也)世传其牛尾长赤
色牛所护惜故教中多举为喻下半劝行众法佛
初亲说令仿上圣故云如佛说也或可令遵佛制
半月复行亦如疏配。】

「 【律】我巳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说戒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疏】第五我巳说中分二初一偈结前广略之文后半
偈明说戒之益岂唯即坐亦回斯业通被有心故云
成佛道也。

【第五回向流通一偈半初一偈中上二句结所说
二教下二句集始末行功后半偈中上句所施之
境遍该法界下句所期之益直至菩提前序归敬
诸佛后偈三世同遵欲求佛道施生成佛等独出
今宗高超群部使夫行者学有所归行无虚弃业
疏所谓故须域心于处者旨在兹矣文云有心即
目众生华严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是也。】

「【注】斯文即法护尊者所撰为广略二教总流通也今
714-F¶ 第 174c 页 X40-0174.png
余所注述而不作将用尘露山海昭扬远代同舟所
存固其尔矣。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

【疏】随义更消亦得但讲通将了说导若流众又久习
多生怠慢故须约略指掌接悟群情可矣。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四(下)。」

【结略中上句示不尽但下显略意上二句明说者
意阑说导若流言其欲速竟故次二句明听众情
慢后二句结前简略颇适机宜。】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终)


【疏】余以轻生簉筵正法昔在童稚即有信心无缘携
接致及过学年十有五方得寻师十六诵经十七剃
落大业馀历蒙受具戒于时佛法梗塞寺门常闲致
于律教无处师寻但在守文持犯不识大唐御世时
遭俭约乍欲投听志不自由武德四年方得预听才
得一遍便欲坐禅和尚教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
听未闲持犯焉识汝且专听吾自为汝知僧役务又
往听律十遍心乐禅思不忘昼夜闻持犯处多贯心
怀至于文句并不寻究又欲坐禅和尚又曰更听十
遍可遂汝心又往律筵依位伏业时首律师亲命覆
读自顾愚闇文句缺然至于义理依语谨诵未是心
證何容覆讲遂不敢受听二十遍时经六载贞观初
714-F¶ 第 175a 页 X40-0175.png
年周游讲肆寻逐名师若山若世遂以所解造钞三
卷未及覆治人遂抄写贞观四年远观化表北游并
晋东达魏土有厉律师当时峰岫远依寻读始得一
月遂即物故抚心之痛何可言之乃返沁部山中为
择律师又出钞三卷乃以前本更加润色筋脉相通
又出删补羯磨一卷疏两卷含注戒本一卷疏三卷
于时母氏尚存屡遣追唤顾怀不巳乃返隰列同法
相亲追随极众乃至三十达于河滨一夏言说又出
尼注戒本一卷遂尔分手唯留钞本馀并东流巡涉
稽湖达于京邑十六年内母氏云崩性不狎喧乐居
山野乃因事故遂往南山至二十年方得岩隐有乐
戒者乃复相寻祈广其文事不获巳又出羯磨并疏
四卷永徽初年又请戒本及注解疏情不能巳又出
戒本含注并疏四卷值患停废心志辽落昏忘非一
为求不巳至永徽二年九月十九日方为疏讫粗得
开其大务决事行用颇有准承余今暮年旦夕为命
故以历之亦绝笔有据耳。
714-F¶ 第 175b 页 X40-0175.png
* No. 714-F
分会含注戒本疏记跋

曾听天鼓自然鸣。又闻钟鼓俟桴方鸣矣。毗尼为言
亦复如是乎。性则无问而自说。遮则待机说之。是并
正遍知者所以令然也。于兹有岁星宿戊午。孟冬之
一日。有客调律吕。敲予蓬门来者。启扉窥之。则断金
臭兰之徒也。问讯巳竟。客叉手改端云。自佛法东渐。
南山之正流溢于四海。律教隆盛。持犯开遮灿然维
新矣。凡普天之下。释门之缁素。孰敢不祇奉乎。且终
南之遗书。其大者三。所谓钞及二疏也。于中戒业二
疏本末异卷。后进之英达踟踌照校矣。于粤有律师
字禅龙。固执一字权。普泛四等航。其慎独也。效乎草
系焉。其爱物也。比于鹅珠焉。将济学徒费劳。尝会羯
磨疏记。以流行天下云云。予窃谓客云。汝与彼龙公
分会之场耶。客云尔也。复问律师何为不会注羯磨
耶。客云未审何意。予谓希冀本文俱会即可乎。将不
可耶。客云如我惟忖。芝祖科文正科疏文。不系本文
焉。其为此耶。余云此何伤斯在。且举其例。如天台法
华会本。依文句科以会经本。随荆溪科以分文句。今
亦举一千从。依疏牒文以会注及戒。随记科释。分会
疏文。且钞是宗钞。岂会戒本乎。疏是注疏。宜牒会本
文。不可一准耳。客云唯尔。一言以著书诸绅矣。客退
714-F¶ 第 175c 页 X40-0175.png
暂时云。今注戒疏记阙之会入。须作此之分会注戒
俱赋矣。余云。原夫戒体玄微。德用难思。不曰高乎。越
彼之太虚。不曰深乎。方之于沧溟。恢恢焉。晃晃焉。迥
出言象之外也。今也将提短绠而临于深井。挑小管
而窥于广天。吾恐不知量招罪于大方。与厥贻讥乎
后世。孰若其屏德无声无臭。且夫小慧者德之贼也。
名是实之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言不得其门而臻
彼奥。则无有是处。徒弄文章。终失醇粹。请勿受言矣。
客愤然进席。悱然抵掌云。钞记既会。业疏亦成。第所
残阙个书耳。汝今当仁岂让他。起予鞭吾。恰急于魏
帝之贵幼弟也。如予斗筲之器。虽不以足贵。而扬桴
击鼓。虽欲不鸣。其岂可得遂乃谩诺矣。退而倩想。自
小学薙染志学入律以来。长被佛祖旷恩。夙浴三学
法水。实知罔极矣。焉敢不谢之乎。是亦非宿因所令
然耶。况复戒则定慧之本原。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
庄严路。戒足不全。若为发趣。欲全戒足。则岂舍之。大
哉戒德。方行资始。百论盲跛之譬。牟子之说行之解
如之何乎。苟守一隅而固辞。则早晚使挑慧矩苍生
照正行之路。因而利其器。从事于斯矣。而戒本注疏
文段钩锁。不唯一重。殆病符合。而赖绎文逐节排布。
疏记循科分会纶次。今将法彼曲成从天地易简五
部俱会。一览使普矣。兹稔功成。更以异本校雠。犹恐
爽灵鉴多矣。恭候后哲之琢磨。非敢功于比先辈。才
酬佛恩。少答祖德矣。冀称性微勋。弥编法界。佛日增
714-F¶ 第 176a 页 X40-0176.png
辉。法寿无穷矣云尔。

赞阳日内山阴沙门释种莲合
即静阁毫于灵芝寺遍照光院方丈
于时宽保二年星舍壬戌盂冬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