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No. 714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二


「【律】十二污家摈谤违谏戒。

【疏】第十二污家摈谤违僧谏戒。

【疏】四意如前。

【疏】初明制意有六。

【疏】初听依聚者有二种利比丘出家有待须立若不
供给交阙正业故听依聚乞食自资二令彼施主僧
田获益故二不听污家行恶意今依聚落广兴过状
身口非仪即名自损四种污家坏彼净信则非利他
三解摈意为过情深内外俱损若不治罚永无改过
入道之益又增俗人以非为是故须摈出使是非两
异四解谤僧意由僧治摈迹涉爱憎似有不平致彼
言谤五解须谏意由前摈时六人同犯二人逃走身
不现前不得治摈相似有怖二人逆路改过伏从无
罪可治相似有爱二人现在非走非忏僧作法摈相
似有恚今反前意非僧有怖有爱有恚依法举治何
痴之有若不谏喻无由自晓是故谏彼表内无瑕六
结罪意众僧慈悲自理谏彼是非既分固执不舍违
法谏满理与僧残。」

【十二制意有六初中二利初即自利二即利他二
卷三 第 1b 页 X40-0001.png
中翻上二利即成两损三中初总示内外即道俗
若下别释初释损道又下次释损俗四中迹涉爱
憎缘见次意五中初叙𢷤谤二人逃走即三闻达
及摩醯沙走入王宫回避二人改过即迦留陀夷
及阐陀逆迎也二人现在即阿湿卑与富那婆蹉
今下正彰须谏六中自理者明非憎爱谏彼者令
止谤僧也。】

「【疏】第二释名坌污净士名曰污家过与理违名为恶
行举过显众名之为𢷤无罪横加名谤以理喻彼名
谏此是所防戒是能治如上可知。」

【释名中净士谓有信俗人无罪谓僧非爱恚污恶
谤三属犯人摈谏在僧。】

「【疏】第三具缘有六一作污家恶行二心无改悔三作
法治摈四非理谤僧五如法设谏六三法竟罪至。」

【具缘中污家恶行乃是本缘第四谤僧正当所谏
罪至谓刑及于身也。】

「【疏】阙缘可知。」

【阙缘中阙初缘如以衣食与父母病人采华供三
宝等两不成故阙第二如逆路求悔不须谏故阙
第三举摈非法阙第四或不反谤第五谏不如法
六中间舍悔并非正犯。】

「【注】佛在舍卫国阿湿婆等羁连聚落行恶污家比丘
举过令舍利弗等往彼摈举当作法时谤僧不受以
过白佛诃谏制戒。
卷三 第 1c 页 X40-0001.png

【疏】就戒缘中分四初明污家相二比丘举过下明摈
出相三当作法时下明起谤缘此正戒之过非也四
以过白佛下明制戒也科约此四入于戒本须明识
之不尔诵持一乱也。」

【戒缘中初分节科下结告令用此四分节戒本则
持诵有序。】

「【律】若比丘也。

【疏】就戒本中三对一只不分自别。

【疏】初对谏所谏人可解。

【律】依聚落(村有四种如上)若城邑住(言属王也)污他家。

【注】家者有男有女污家者有四种一依家污家一家
得物又与一家所得物处闻之不喜所与物处思当
报恩即作是言有与我者我当报之若不与我我何
故与二者依利养污家如法得利及钵中馀或与一
居士得者生念当报其恩若不与我我何故与三者
依亲友污家若比丘依王大臣或为一居士或不为
一居士便生念言其为我者我当供养不为我者我
不供养四者依僧伽蓝污家若比丘取僧华果与一
居士不与一居士彼有得者思当供养若不与者我
不供养也。

【律】行恶行。

【注】彼比丘作如是等非法行也自种华树自溉灌自
摘华自作华鬘以线贯系自持与人若复教人作如
上事村有妇女同床坐同器饮食言语戏笑或自歌
卷三 第 2a 页 X40-0002.png
舞倡伎或佗作巳唱和或作俳说或弹鼓簧吹贝作
众鸟鸣或走或扬跛行或啸或自作弄身或受雇戏
笑是也。

【律】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

【注】时有比丘于彼止宿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法服齐
整行步庠序低目直前不左右顾视以次行乞居士
见巳自相谓言此是何人低目而行既不顾视亦不
言笑不相周接善言问讯我等不应与其饮食不如
阿湿婆等与人周接及上所言应与供养时彼乞食
困乃得之往至佛所问言住止乐不僧和合不不以
饮食为苦耶彼具白佛便遥诃责令往设摈。

【疏】二依聚落下谏所谏事也就中分三初明依聚落
造过二诸比丘语言下至不须住此正明牒过治摈
三是比丘下至不驱者明非理谤僧此正所为事也。

【疏】前明污家后明恶行言聚城者所在污家之处也
污佗家下正显过相多论云若作恶业破他信心名
为污家作不清净秽污垢浊得恶果故名恶行也僧
祇云若依聚落得四事利或免诸难皆名依义作非
梵行饮酒非时食不名污家若先有信心供养众僧
造立寺舍令彼退减是名污家当律相中四污文显
广如钞说。」

【第一双所谏事牒释中初科初二句分示言下别
释初释聚城污下次释二事多论僧祇并以坏俗
信名污家破戒为恶行即失自他两利僧祇先明
卷三 第 2b 页 X40-0002.png
依聚而以得利避难显示依义当律四污广在钞
文显注略引四中初是俗所惠物二即受供所获
三谓假他势力四即盗用僧物皆谓随情厚薄令
失信心故也恶行注中初总标自下列示有三初
鄙贱行村有下二染污行或自下轻逸行鼓簧谓
吹笙笛等经中亦见亦闻谓为过公显道俗共知
也注引缘示初明比丘入聚居士下明俗士见轻
彼下明白佛设摈。】

「【律】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
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
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

【注】时舍利弗为诸居士说法令得信乐食讫集僧为
彼比丘作举作忆念便与罪如上作羯磨巳驱出聚
落当作法时便起谤言馀同犯者不驱而独驱我便
作是言。

【疏】二诸比丘下过既彰显愚俗昏心致令贤善无由
投造故须摈出白四作法注中具解不劳云云。」

【次科经文初牒过大德下加摈疏中初释牒过意
见上缘故下次释加摈注中先令俗士知非得信
次乃驱摈因之起谤。】

「【律】是比丘语彼比丘作如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
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

【注】时舍利弗还白世尊具陈谤事佛便遥诃令作诃
谏。
卷三 第 2c 页 X40-0002.png

【疏】三是比丘下明此比丘不思巳过乃言事迹相似
爱怖非理谤僧。」

【三中相似爱怖义在制意。】

「【疏】三段虽别是所为事。

【律】诸比丘谏言大德莫作是语有爱有怖有恚有痴
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
不恚不怖不痴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
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
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
伽婆尸沙。

【注】若未白前言僧有爱恚怖痴若不看书持往及为
白衣信使一切突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初语时舍
非法诃谏若得衣食与父母与病人与小儿与妊身
人与牢狱系人与寺中客作者若种华果自取华乃
至教人贯华持供养佛法僧者一切不犯若人欲打
被贼虎狼恐怖难处若担刺来于中走避者不犯若
渡河沟渠坑跳踯者不犯若同伴在后还顾不见而
啸唤者不犯若为父母若为病人若系闭牢狱若笃
信优婆塞有病若在狱看书持往若为塔僧病比丘
事持书往反如是不犯。

【疏】就第二对中初屏谏分四诸比丘谏言下至有不
驱者来一往牒其谤词也二而诸比丘下至不痴正
明自理喻彼何者佛法治人为止憍逸今既逆悔义
无妄治是曰不爱身不现前作法不合非怖不治汝
卷三 第 3a 页 X40-0003.png
既退非逃避进非逆悔如法治摈可是恚痴此正谏
词也三大德下重叙前过见闻尤甚义当从摈如何
反谤四是比丘下拒屏谏。」

【第二对四段中逆悔即二人求忏者身不现前即
二人逃避者。】

「【疏】馀文句可知辨相开通文极委碎细读分别之。」

【指略中馀文句即第三双并后一只辨相即注文
今略科分初明犯谏舍不舍同前不出但明轻罪
文略污家恶行等相直举最后持书而巳如下不
犯所列一一事相通结吉罗二不犯中三初开残
罪若得衣食下次开污家吉若种华果下后开恶
行吉。】

「【律】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疏】第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疏】制意有三。

【疏】所以恶性反戾拒谏须制者夫人性非生知义无
独善要须善友互相匠导方能离过修善有出道之
益而今阐陀迷心造罪不自见过得他如法劝喻理
宜从顺方复倚傍胜人尊处其巳望人师敬反欲匡
众非分自处情过特深圣制得罪意在于此。」

【十三制拒谏意中初明须师友意生知谓天生自
然不待学而后知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矣则知
上智乃尔非凡有之至如孔子犹云我非生而知
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自馀何足道哉匠谓琢磨
卷三 第 3b 页 X40-0003.png
导谓开诱而下正叙拒意倚傍胜人者即是如来
缘见次科律云阐陀告诸比丘我圣主得正觉故
(此谓倚傍胜人)譬如大水初来(阐陀自喻即尊巳也)漂诸草木积在
一处(喻众僧也)诸大德亦尔种种性名出家集在一处
不应谏我我当教汝(即望人师敬等)处字上声谓以尊自
处而实非尊故曰非分。】

「【疏】第二须谏意谏人四种一者年耆宿德二者久居众
首三薄学浅识谓智能过人四共胜人参居陵傲世
表今此谏者正当此人然则法由人兴人能通法德
人怀道明达取舍理宜凭仗请决进不所以圣教劝
依三藏开导愚迷以成资训然今阐陀内实无德闻
谏不受反傍胜人恃巳陵物便言佛是我家佛因释
种故法是我家法因佛说故汝今依我释种佛法出
家我是佛法根本正应教诸大德何用大德教我言
说相似愚丛谓是须谏开示是非路分有德相诲为
除迷结是以须谏。」

【二中初通叙谏人谓此四种多不从谏初即恃老
二即恃长三恃少能四恃他势用此自检孰可逃
乎似此等人并须设谏今此阐陀即同第四故云
正当也然下正叙今意初通明依师学法圣教即
律文如受戒中选师须通达三藏勤教授者当须
依之资训谓资禀教训然今下正示须谏所以初
叙谏缘后阐陀即车匿本王宫侍人为佛控马踰
城入山最先亲侍故常以此自负故云我家也言
卷三 第 3c 页 X40-0003.png
说下正明立谏迷结即上愚丛谓是。】

「【疏】三结罪意僧既详心设谏救摄三藏明告义非沈
伏迷理开悟故违僧命情过尤重所以残收。」

【三中初明能谏上二句示能谏人如下二句明所
持教显详心非粗暴故救摄非瞋怒故三藏者律
云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谏故沉伏即隐覆也迷下
明所谏故违迷理谓彼所执非理也开悟谓自知
非也。】

「【疏】释名可解。」

【释名不解见上制意初意即恶性次意即拒僧后
意即违谏。】

「【疏】五缘成犯一身自不能离恶二贤达以法劝喻三
拒劝反陵于人四众僧以法晓诲五三谏不舍残。」

【具缘五种还即戒名三意而巳对之可见。】

「【注】佛在拘睒弥国尊者阐陀恶性拒谏反言我应教
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比丘举过白佛便
诃责巳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我圣主得正觉来过起所由二
比丘举过明诃制戒初中所以云我圣主者本是佛
家使人也故见云佛是我家佛我将佛入山学道不
见诸长老一人侍佛者乃至得转法轮故法是我家
法与僧竞故不云僧也僧祇云我常随佛佛唯教我
我当受持如是陵慢。」

【释戒缘中初科分初下牒释善见三宝中独不云
卷三 第 4a 页 X40-0004.png
僧者由与僧竞显非我家故僧祇我常随佛恃其
最久也。】

「【律】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不忍受人教诲也)于戒法中。

【注】以戒律如法教授者有七犯聚波罗夷僧伽婆尸
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吉罗恶说。

【疏】就戒本中亦三对一只。

【疏】若比丘所谏人也。

【疏】恶性不受下谏所为事自分为六初明恶性二明
彼犯三诸比丘下如法谏喻四自身不受下正是拒
谏五言诸下出拒劝之相六大德且止下明不受道
理。

【疏】初恶性者出其顽戾之本无始强我之缘也不受
人语下释前恃巳愚鲁闻谏若怨如注可分也。」

【戒本第一双所谏事中初释恶性顽谓顽愚戾谓
曲戾无始者言其习久也强我者言其猛盛由此
为缘致今凶恶也闻谏如怨不喜善言也。】

「【律】诸比丘如法谏巳(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疏】三诸比丘如法谏者如上七聚将犯相中诲令不
犯也。」

【次科如上七聚即指次句注文。】

「【律】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
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

【疏】莫向我说若好恶者二种持戒顺理益物名之为
好二种犯戒违理起非名之为恶也。」
卷三 第 4b 页 X40-0004.png

【三中二种持犯即止作四行也。】

「【律】诸大德且止莫数谏我(此正谏戒所为事也下二谏中条而诲喻)

【疏】大德且止者出其理也由倚傍故一傍略教但自
观身行不须见他过故言且止二者傍人如上四种
故言且止也三种姓谓同释种故。」

【四中傍略教者即拘留孙偈傍人四种如上耆年
众首等三傍种姓谓我家佛等准知阐陀亦释族
耳。】

「【律】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
自身当受谏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当如
法谏大德。

【疏】就第二对屏谏中。

【疏】莫不受谏者牒前拒词当受谏下顺理重诲。」

【第二对释中初科言顺理者释当义也经中如法
谏下前拒僧云莫向我说我亦不向汝说故此谏
令彼此相劝[石*豕]磨成益。】

「【律】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
忏悔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
是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疏】云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者道根日进也。」

【劝益中初科道根即戒。】

「【疏】彼见我过谏令不起我见彼过劝令不作彼我迭
为故曰展转相谏也此谓未起之非。」

【次文迭互也未起非对下巳起令悔也。】
卷三 第 4c 页 X40-0004.png

「【疏】我教彼修巳未之善彼教我修曾当两福彼我互
为故曰相教也。」

【三中巳未曾当辞之互耳。】

「【疏】我教彼悔彼教我忏彼我迭为故曰展转忏悔对
前为言此除巳起之恶也对前修善即是作持止行
两善所以成者功由善友相导故云大德当谏比丘
比丘亦谏大德也。」

【四中初正明对下对简初对相谏是未起次对相
教是福业所以下推所由故下引前通结。】

「【疏】馀文相如上可解。」

【三指文中第三双后一只皆易了故。】

「【注】若未白前恶性不受人语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
犯者若初谏便舍非法诃谏非法非律非佛所说者
若为无知人诃谏时应语彼言汝和尚阿阇梨所行
亦尔汝当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如是若错说者皆不
犯。

【疏】就辨相中开不犯云若其事如是者谓同戒本道
德胜缘非可妄谏。」
卷三 第 5a 页 X40-0005.png

【释注中同戒本者谓无所犯或有妄谏拒之无过。】

「【律】诸大德我巳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
至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
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巳
应与出罪应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
二十众出是比丘罪不得除诸比丘亦可诃此是时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疏】就结十三章门中分三初巳说十三者结前也文
九初犯下至此是时除疑执也今问诸大德下将说
下篇前更简众也。

【疏】中明疑者时人意谓前九屏犯有覆须治后四犯
时要由僧谏过显在众无覆不治是故举云九戒初
犯四至三谏随一一犯皆须治覆以覆罪者过由心
生纵在僧露后便私覆还成藏罪何得不治。」

【结章释疑中初科初叙疑是下释疑以下申所以
治覆为除心垢不问他知不知。】

「【疏】问尼戒初篇亦是前七初犯第八三谏何为不问
答无悔永摈无疑不须。」

【次尼戒中初问以尼初篇第八随举亦制三谏后
无结释故问通之答中无悔永摈不论覆藏故不
须也若尔尼开学悔岂得无悔答虽开悔夷止免
狱报不复本净不同下篇故云无也。】

「【疏】若尔第二篇中有其悔法何为不问九初犯八三
卷三 第 5b 页 X40-0005.png
谏邪解云僧治覆故有疑须问尼不治覆通与半月
何劳疑问。」

【次难谓尼残篇结文不问然今尼戒同僧有之未
详何意阙疑不释以埃后贤。】

「【疏】问如律中不得强逼令悔而此云强者答此望别
人治令行净故须强与彼不逼者众法心净即堪说
戒若就强问有所废故待说戒竟依法治之。」

【次释治罚初问中律因佛不说戒目连牵犯者出
佛言须彼自言因制自言毗尼今云强与则违彼
文答中初释此文彼下次通彼意言心净者开迷
想故若准钞中二篇邻重理宜早救故须强与不
容缓也。】

「【疏】问初二篇下安治罚法下三不安其义何邪答上
篇须者一则坏众二则悔必待众故须安之下三阙
此故不安也如律偈馀者不须救明非僧务也。」

【次问以八篇戒本唯初二两篇后结治故答中犯
夷永不足犯残少分不足不成僧务故云坏众悔
必待众别人不成故然重兰舍堕亦制僧悔但正
出罪皆别法故如下引證即律序偈彼云四事不
可治可救有十三馀者不须救此谓下三从别人
悔不假僧法故下释云明非僧务也。】

「【疏】问初篇下云后亦如是第二篇后何故无邪答如
解同上彼有不足疑有断头疑此非极罪理有重犯
无疑可释。」
卷三 第 5c 页 X40-0005.png

【三问答中彼有二疑此无疑故不足疑谓不足数。】

「【疏】文中应与波利婆沙者西梵天音东华人言名为
覆藏或云别住母论云何名别住别在一房不得与
僧同处虽入僧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故曰也若欲
作法随其覆日从僧三乞白四加法夺行夺能合三
十五事八缘失宿行法满巳方名此法治覆情过二
犯覆藏罪谓吉罗也次对治忏有人立在前忏以后
證前不应尔也三治僧残情过须与六夜摩那埵法
此亦西语论云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又使
众僧欢喜与少日故作此法者前须三乞白四与法
夺行失宿大同于前六夜之中界中有僧不同覆藏
一人行法四治僧残罪者即如戒本与出罪是也如
律本名阿浮诃那此名唤入众或名拔除罪根也若
欲行悔广如钞中。」

【次通释中初文三段初翻名释义覆藏是约过别
住即从治若下次明作法随覆日者审其久近与
别住也文中有四初乞忏二正加三夺行四失宿
夺行如不得授人大戒作依止等夺能如不得说
卷三 第 6a 页 X40-0006.png
戒羯磨等三十五事在事钞僧网中八缘见忏篇
须者寻之行法下结示二中初示罪相次下定次
第初句立定当在次忏有下斥非古谓先忏后治
以后證前谓比下僧残先治后忏故三中初翻名
释义论即母论前字即指犯者少日即六夜作此
下明作法四种亦如上分六夜下简别制在僧中
与前为异四中初标示如下引律翻名若下指作
法亦须三乞白四出之。】

「【疏】文中具列三相不出悔覆由是别人所除非僧行故。」

【点阙中如上所列合具四法文无第二故须点之。】

「【疏】所以列二十僧中出罪者以二篇次死业障深重
故须多人强境方发犯者胜心息断相续故云若少
一人巳下减众轻法也。」

【次科释众满中初徵问以下答释倍受加十四位
僧中用极位也。】

「【疏】闻制多人谓言四僧秉法无法不行如何此悔独
二十众纵少一人亦应得出为除此执故举减诃。」

【次科初出疑情为下示文意令僧呵者彰法不成
罪不出故。】

「【疏】今言少者非僧数少应作法者不堪用故如羯磨
中随秉一法即以五十馀事简之简不可得方听秉
法故言少也。」

【三中谓此中明少非止约数为简应法耳如羯磨
者即钞所引瞻波舍戒等文五十馀法并见足数
卷三 第 6b 页 X40-0006.png
篇简不可得谓解行两备无可简故。】

「【疏】所以言可诃者深可诃责前悔大重经搆极难覆
罪残情并巳陈露唯一本残须为拔出方名上起得
预僧俦轻罔教旨亏倾僧法致罪不出自陷陷他令
彼负罪终身谓净故也。」

【释可诃中初标示前下正明初明犯者事重大重
即残经搆难者即见下句覆罪谓行覆忏罪残情
即六夜上起即忏悔异名轻下明能秉非法自陷
陷他违制业道二俱有之。】

「【律】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屏处
不定戒。

【疏】次明第三不定相者。

【疏】五门分之一来意所由二释名出体三最初同异
四通塞诸相五僧尼有异。

【疏】初不定来意圣禁从缘曲寻万绪因人兴犯制状
尘沙必欲随境摄修难备若不迭相鉴察容无自励
之心故用屏露随信举发以存相利之道也。」

【第三二不定篇来意中初科初至尘沙明制教繁
广上二句标示绪谓端绪下二句释广所以配上
二句义自可见必下示机难摄修上通叙机教若
下别叙此篇乃是托缘兴制令道俗相检耳随信
举发即优婆夷也。】

「【疏】所以置二篇下三篇上者若就通论五篇治行有
防非义悉名为戒各有法式故名威仪若就别判如
卷三 第 6c 页 X40-0006.png
上分之。」

【次科示戒仪中有通别者通则名义不局别乃体
相重轻今就别论故指如上即前标分上下令以
戒仪别配也。】

「【疏】今以犯相难知生人疑似若犯初篇理宜永弃二
篇次死须用僧治若坏威仪坌僧是滥故须检问清
净行业因答差互事须治罚若置在初戒法未显依
何等法以辨疑似若举后说殊乘势分。」

【次安立中初文又二初叙戒本生疑所由答差互
者谓比丘自言也下云交互明罪有无不定是也
若置下正明前后安著非便。】

「【疏】就坏僧论亦通篇聚今约过重污染者就此明之
上收淫触语叹义势是便下摄屏露同坐文复相顺
词义合故于中列之。」

【次科初二句示犯本通谓生疑坌僧则通五篇义
应齐列今下显今文局即彰安置在中所以过重
即上三篇污染谓淫种类。】

「【疏】二释名出体。
卷三 第 7a 页 X40-0007.png

【疏】初名者昔云屏露两殊名之为二四法无准故曰
不定谓犯举言治各非定故。」

【释名中昔解四法义钞引云一犯不定以夷残提
或单或并犯不定故二举不定俗女举罪不识罪
名称非法事一二三举如犯不定故三自言不定
举罪既多自言何一四治不定随犯三罪三法治
故。】

「【疏】今言不定者本无三四之名浪立治举伹于二中
未定实犯律云是中无定法故云不定故十诵云于
三篇中趣说一事可信女人不知犯不知起不知名
字但云我见女人来去坐立比丘亦尔不见作淫相
等不决定故名不定也。」

【今解中初斥非言本无者非典据也言浪立者任
𦙄臆也此但略斥馀如义钞伹下显正二字同前
故伹释不定谓俗女心疑故云若波罗夷等犯未
定实故云不定次引律證无定法即目犯也次十
诵中彼云不知犯(未定实也)不知何处起(谓起因也)不知犯
名字(昧篇聚也)馀同所引若尔与古犯不定何别答彼
谓二三单并不定此乃事未审实不定所以异也。】

「【疏】言出体者亦有多师。

【疏】有人言如法自言能治行非法自言所防罪。」

【次出体中古解彼谓戒本中比丘言我犯是罪二
三不定即非法自言此即戒家所防过制令如法
自言即能治行。】
卷三 第 7b 页 X40-0007.png

「【疏】有人云屏录三罪露收两罪此即是罪为不定体。」

【次师中准义钞先难初师云若尔我亦七聚罪皆
有非法自言何独此三馀四不彰又复尼亦有非
法自言何无不定次师乃以戒文所疑之罪即不
定体义钞甚广且直示耳。】

「【疏】今解不然二三罪体名种各别如何束之以为一
戒今云房室私礼俗所常行而比丘无侣独一女人
同处粗语于三罪中令他疑怪犯相难分故言不定。」

【今解初科又二初斥非初师巳如次师所破今略
不引但斥次师耳今云下立义准义钞即首解也。】

「【疏】何须禁者出家游栖或入聚落因事交涉污辱彼
此所损非轻故宜须制。」

【次科入聚交涉者则知此篇犯在俗舍如戒缘说。】

「【疏】所以须取三罪疑事者此之疑心由来未制故得
从疑以为戒本若取三罪诸篇巳结何假此中方言
最初。」

【三中三罪是所疑事俗女即能疑人由于屏露生
彼疑心故结为戒若下重点古非。】

「【疏】故毗跋律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说答云此未来中
事容有无实犯故四分云坐既非处生不信心故知
疑定也。」

【四中初引毗跋律未来中事恐犯预制故容无实
犯显示不定故次四分中坐非处者谓屏露也不
信心即是疑也所疑虽不定而生疑是定即是戒
卷三 第 7c 页 X40-0007.png
家所防体也。】

「【疏】问既无实犯何须制者答三戒染分外涉必多故
制生疑即是违戒令诸不犯用清道俗。」

【五中初问蹑前所引以求制意答中初二句叙制
缘故下次明正制令下显制意。】

「【疏】问不定不犯文何说治答文言治者自依篇聚此
戒罪体但取生疑。」

【次难以戒本云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则
知有犯答中自依篇聚者义钞云若实犯夷自言
犯者落在前戒中治是也。】

「【疏】问既生疑心犯何篇摄答犯吉罗也。」

【三问答中定出罪名即知不定约所疑事故列在
前若取所犯即归下聚。】

「【疏】问七聚无不定名如何犯吉答七聚虽无然不应
尔如法治并吉罗摄故。」

【四问答中律中凡言不应尔如法治虽非聚名皆
目吉罪以戒本云如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故也。】

「【疏】三明最初同异者。
卷三 第 8a 页 X40-0008.png

【疏】昔云二不定第二犯以戒本列治故虽列最初此
犯广初以总制广补别广故。」

【三明最初昔解中初立义以下释所以文既列治
非无犯故虽下遮难以律本中二戒并列最初不
犯故曲释之彼谓前制五篇为别广此二不定名
总广以戒本中总诸戒故初制五篇即制广补略
故最初不犯今制不定乃制总广以补别广望犯
别广故律列最初然非不犯故判为第二准义钞
总制字写倒回转读之。】

「【疏】今解有初五犯初者对犯得名此犯昔来未制举
疑致有罪相故开不犯律制举罪法有十利故见论
下文具有初开上言列治如舍堕也。」

【今解中初句立定五下申所以初引五篇为比由
五篇中最初不犯并谓对前犯相为言此戒亦尔
对犯言初由昔未制举疑罪相故律开初不殊五
犯律下引證律文既列十利显是别制必须有初
下引见论彼具云无罪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
等不犯上下释疑古计戒本列治故无最初如三
十舍堕戒戒列治岂是无初故知不尔。】

「【疏】问如何二处各得有初答约处不同如二坐戒是
也。」

【释疑中戒本二戒并列最初恐谓后戒不当有初
须问释之答文可解。】

「【疏】四通塞不同有五。
卷三 第 8b 页 X40-0008.png

【疏】初篇聚同异言缘通七聚犯唯在吉二犯处通局
论罪不离屏露故通论疑取于染谤结罪就处唯二
三犯处俱通者如十诵中趣说一事故犯不出二处
又云随所一犯与觅羯磨故四对举亦通诸篇五僧
别通塞此问别人以举罪故下毗尼中举药问僧以
非别秉此中有三毗尼如比丘语治自言毗尼也如
可信语治罪处所也要三法五法现故即现前也此
无诤殄与下不同馀四毗尼无义不有。」

【四通塞中初科同异即是通塞缘即所疑事谓事
通犯局也二中初明通者以造作七聚不离二处
故论下明局疑取染谤如戒所列义钞作染机结
罪就处唯得二吉三中十诵二段初趣说一事不
局篇聚故不出二处总归屏露故二皆通又下次
段但示犯通义同上释与觅羯磨即下罪处所毗
尼也四中举通前云就坏僧论亦通篇聚且约过
重收淫触等是也五中初明举罪通塞此问别人
是塞下问众僧是通此中下明用治同异三毗尼
如文次列此无下显异馀下明无七毗尼中但有
上三不涉馀四。】

「【疏】五僧尼不同。

【疏】昔云僧屏犯三露则有二故有不定尼屏有二露
则犯一一则是定故无不定。」

【五中古解初释尼触同夷故屏处但有夷提露处
唯有提罪耳。】
卷三 第 8c 页 X40-0008.png

「【疏】又云佛制举罪要僧尼两众尼举违敬故取信女
替尼举罪不识名种故僧有之尼犯须举二众识相
不须俗男故举是定所以无也今言尼举如浣擗戒
言僧识犯亦有不识何得辄言尼无不定。」

【次释初叙僧有尼犯下次明尼无二众即僧中二
位今下蹑破三十中使非亲尼浣羊毛戒即爱道
尼举过因制上云二众识相然有末学或复不学
岂容皆识。】

「【疏】又云尼无独行行必有伴故无屏露若尔亦应二
处不结坐戒。」

【三释初引古若尔下难破。】

「【疏】今云尼所以无者由比丘与女生讥处坐夫主不
信或时驱出为患处深故制僧有尼虽与男独坐生
讥夫无属妇之义过微不结。」

【今解中亦即首师义初文初明僧有或驱出者谓
夫有驱妇之义尼虽下次明尼无反上可知。】

「【疏】问何故俗女所举答举罪之来通于七众但女情
伪非实者多故以可信乃堪为證。」
卷三 第 9a 页 X40-0009.png

【释疑中徵释可解私释本缘在女不因馀众故所
不列也。】

「【疏】对文解释标释结三一同上出。

【疏】今云解意多云所以制者一为止诽谤故二为除
斗诤故三为增上佛法故出家之人理宜迹绝尘染
为人天所宗以道化物而与女人屏说非法上违圣
意下失人天宗敬心故四为断恶业次第法故。」

【第一中制意有四即断四过初人多嫌疑二夫多
见嫉三污辱佛法四因成极重由成四益故圣制
之。】

「【疏】论犯四缘一是屏处二女人三无第三人四随作
犯。」

【犯缘中第三人者比丘女外更有一人名为第三。】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
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
祛母窥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言毗舍祛母者多云此人聪明巳入道
迹常闻佛说听法五利一得未闻法二清净坚固三
除邪见四得正见五解深法故来屏听不以嫌疑见
云毗舍祛母有十男十女各有二十儿孙合四百二
十人国中称之婚法准则。」

【戒缘中初引多论明彼听意论先问云毗舍祛母
聪明利根大德重人何故往听也疏引答词道迹
谓初果听法五利一解二行三识非四达是五资
卷三 第 9b 页 X40-0009.png
深彼持佛说故来听法不谓恶语故也次引见论
示其族望一男一女各生二十子即有四百孙婚
法准则谓有家丰为人所法也。】

「【律】若比丘共女人(人女有智未命终也)独(一比丘一女人)在屏处(屏有二种
一者见屏若尘若雾若黑闇中不相见也闻屏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覆处(上物有作盖也)障处
(若树若墙若篱若衣及馀物障)可作淫处坐(得容行淫处也)说非法语(说淫欲法)
有住信忧婆私(谓信佛法僧归佛归法归僧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阙善忆持事
不错所说实而不妄)于三法中以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
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三法
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
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疏】戒本十句。

【疏】一人可知二共者明近坐也如九十中三女人者
注解有智大者僧祇云母女姊妹亲与非亲老少道
俗同是一犯四言独者注中易解僧祇云若眠若狂
婴儿等不名为證五屏处注分为二初云见屏中无
隔障但为缘来两不相见也二言闻屏目两见在伹
不闻声故如见论中约对第三人若无眼或聋或眠
或女人多者随犯多堕覆障二处约缘相为言屏处
一种约见闻根辨六明坐处文注可知七说非法语
亦可知也八有信优婆私下明所举人也注解中举
三归五戒者成上优婆私也善忆持下成有信也优
婆私尼夷等名虽少异传梵讹僻如唐正翻邬波私
迦此云清信女也多云此人终不为自身财命乃至
卷三 第 9c 页 X40-0009.png
父母而作妄语以深乐佛法故是坐比丘自言下第
九句明自言相也如住信下第十明罪处所治相也。」

【戒本次句指九十者即屏坐戒彼云申手不及户
坐便犯三中注文止简小騃巳死而不明亲非亲
等故引僧祇决之文中大字误古本作女四中僧
祇所列虽有此等亦名为独五中初别释屏处注
云三种写误初释见屏缘来即尘雾等次释闻屏
目见不闻明其远也见论所列并非第三人无眼
即见屏聋即闻屏睡即兼二虽有多女还同屏处
准知第三必约有智男子矣覆下通简三相八中
初点文二释注初牒释次优婆私下翻名私尼夷
者并谓下一字有三不同多下引示有信凡作妄
语多因四缘一身二财三命四亲友等九十二句
即二种毗尼用此二法即兼现前也。】

「【注】是中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若作若不
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也。

【疏】就注解中言所趣向处者谓向彼女家道行也所
到处者至女家也若坐若卧犯残提也若作者犯夷
罪也交互明罪有无不定罪犯随篇疑须举处故言
并如可信语治。」

【辨注中初释自言相坐卧残提由兼触语故交下
释治罪罪犯随篇谓夷残等疑须举处即当篇吉
罪。】

「【律】露处不定戒。
卷三 第 10a 页 X40-0010.png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此戒缘如前戒伹以
露处二罪为异。

【律】若比丘共女人有露现处(谓无墙壁及馀物障)不可作淫处
(不容行淫处也)作粗恶语(说淫欲不净行赞叹二道好恶也)有住信忧婆
私于二法中以一一法说若僧婆尸沙若波逸提是
坐比丘自言我犯是事于二法中应一一治若僧伽
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
比丘是名不定法。

【注】是中若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或不自
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是中无定法故言不定也。

【疏】露处不定缘相同前唯处及事少有异耳。」

【第二但示同异不复释也处异即露处事异谓两
罪也。】

「【律】诸大德我巳说二不定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
(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后结章门但分为二初结前文故云巳说二不定
巳下但问众中无疑可出。」

【结章中巳下问众即三问也无疑出者异上二篇。】

「【律】诸大德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
经中来。

【疏】次解戒本第四篇义。

【疏】就此篇相对后九十三门料简一释名废立二先
后所以三依位别解。

【疏】就初门中尼萨耆者西天梵言东华人译名之为
卷三 第 10b 页 X40-0010.png
舍如多论云有三种一舍财二舍相续贪心三舍罪
也波逸提者如上巳翻此名为堕故曰三十舍堕。」

【第四篇释名中初科初释尼萨耆约义翻名引论
释相次释波逸提指如上者即总义中故下合结。】

「【疏】问三十具三故悉名舍九十具二亦应名舍答不
同以对舍财罪犹未舍而得舍名当知此舍非舍罪
舍心如明了论解尼萨耆者名为尽舍如犯长等犯
舍忏时必无留财还成染犯故名尽也九十不尔或
因财事单悔本堕不可对财故知此名唯在三十。」

【次问中九十具二俱无舍财耳答中初正明凡忏
舍堕先须舍财后方舍罪明知舍名正因财事馀
二兼带耳如下引论證知舍义对财不疑九十下
对简故下结示。】

「【疏】二先后者据其罪体三悔义齐故合本堕入于篇
聚何以分者。」

【次先后中初问可解。】

「【疏】良由财事取纳乖方生罪坏道欲洗心悔必须上
境方乃绝灭相续贪心心事既舍障业须遣故次明
罪作法是难故须前列九十因财舍忏在别但断后
犯即成洗悔作法是易故次说之欲使先识于难后
及于易行之次第不足生疑。」

【释中初明舍堕上境谓僧中心事事即是财兼下
障业是罪即三舍也九十下次明单提欲下合示
离分先后之意。】
卷三 第 10c 页 X40-0010.png

「【疏】第三依位别解就初三十八门分之初明三十九
十俱因财犯有舍不舍别二同活及僧犯之多少三
自作教人四重犯有无五舍忏方法六持犯方轨七
僧尼不同八沙弥任运。

【疏】就初门中由具三义得入三十何者为三一属巳
之财二财在生过三舍还用得故九十之中二十七
戒虽因财食不具三义何者是邪因食十四因财十
三。」

【别解八门初门初师通列中三义上二可见第三
谓舍忏巳僧作法还得受用故。】

「【疏】为举其相如坐脱脚屏露敷高脚床此之四戒阙
初缘非巳物也。」

【初七戒中前四双阙可解。】

「【疏】又阙第三舍还非用又如辄用施过三钵与外道
食此三亦阙初缘莫不巳入他手即是他物共他食
故。

【疏】问取过三钵未食生罪何不制舍答财虽现在佛
制共分不专巳故。」
卷三 第 11a 页 X40-0011.png

【次三戒问答中初问未食生罪显是巳食故。】

「【疏】若尔贩博得食亦是味通何故制舍答属巳物故
不合同食由有罪故既是偏局故得入舍。」

【次难中贩博食即三十中贩卖得食亦制舍故答
中上三句明不开食下二句明须入舍。】

「【疏】又就食中有十二戒如尼叹食施一食展转食别
众食足食劝足食非时食残宿不受索食索药饮酒
未食无罪食巳方生体不现故阙第二缘。」

【次十二戒中索食即索美食索药即四月过请。】

「【疏】财中有八阙第三缘如覆过三百衣兜罗牙筒尼
坛覆疮雨衣等舍竟过在故。」

【次八戒中覆过三即覆屋戒雨衣等者等取佛衣。】

「【疏】又如强敷与衣作衣遗落藏他物等既非三缘亦
须分别。」

【后五戒中第四遗落即捉宝此五全是他物无有
停留还用之义故非三缘所摄也。】

「【疏】问真净辄用局主阙初缘者三十戒中并不说净
邪答然何以知之如浣打二离雨衣四戒是受持故
长月钵药由不说故五敷担避乞缕等八未成无量
故不合说巳成造作故成过自馀领受过生即不应
净。」

【释疑中初科问中上二句牒前下二句正难若三
十戒许有说净则皆他物并阙初缘答云然者承
来问也何下列示四戒受持不入净故长衣月望
卷三 第 11b 页 X40-0011.png
长钵长药四戒由不说犯蚕绵而黑白毛减六年
不揲坐具名为五敷担毛擗毛乞缕线未成无量
巳成有过故并不入净自馀下十四戒如取非亲
尼衣乞衣过受劝增等举体有过不应净法此明
三十皆无说净即显属巳也。】

「【疏】问白色三衣舍竟还主由生罪故染坏成悔不须
舍者白毛卧具类亦同然答由造作生过是故还主
不染得用故得入舍。」

【次问中初叙前白衣不入舍意白毛类同如何入
舍答中上二句明还主义同下二句示入舍义别。】

「【疏】高床巳下舍竟还主受用有罪故不入舍。」

【三由高床下者即兜罗覆疮雨衣等。】

「【疏】邪筒打破相同绵衣然绵和泥主有受用针个一
坏更不许畜由损功坏信妨道过多有人加云谓轻
可随身简屋子床褥举体有过除诸量外也。」

【四中牙筒蚕绵比校同异初示同然下显别有下
引别解谓牙筒打破有二种义一以轻简重即覆
屋绵褥二皆重故二以全简分谓坐具雨衣量内
应法但除量外故。】

「【疏】有人言三义难具未可全依且如乞钵一要还主
不许受用馀入僧库如何具三七日三判何名复用
十四日全是园人如夺衣者或持说净舍则失法
四句为言两是重摄不论净法馀则不定不失净法
如何而言舍与失法取过三钵与他同味真实净施
卷三 第 11c 页 X40-0011.png
属前施主若盗此物望谁结罪施主若死入僧巳不
又五敷具妨业中制使人非犯虽杂亦犯若体不如
故制虽舍不如何得还主言无犯也又浣衣二离雨
衣等四受持犯者戒本何不除不受持亦应馀衣是
不犯故以上讨覈三义难成也。」

【次师亦即首解初二句通斥且下别破为六段初
明乞钵不具第三还主入库如下自释二七日药
阙亦如上三判者一正七日舍与馀比丘食过七
日舍与守园人减七日舍听自用谓长药相染乃
至十二日舍者犹通三判若至十四日一向舍与
园人如后广明三夺衣阙初义准义钞前问答后
即不应净下续云夺衣一戒是受持衣或可说净
舍与他时失其净法故夺得入舍准此破文显前
写脱四句者一不定与决定取夺犯舍二不定与
不定取夺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四二俱决定此
二夺者犯重四取过下合明过受实净反非他物
五又下明五敷阙第三缘初难非妨业五敷并自
作教人同犯又且举黑毛戒纯色方犯故今难云
若是妨业则应教人非犯杂色亦应犯若约体不
如制者则舍还亦不可用则阙第三矣六又下明
浣衣等四阙初义二离局受此则可知浣雨二衣
不必局受若谓须受则应馀长无浣畜耶故下总
结。】

「【疏】今用两意以定前后三十中犯莫非贪心尤重取
卷三 第 12a 页 X40-0012.png
物失方妨道招讥过重制舍违本贪心故也九十不
尔设因财犯皆由造作受用失方不为贪贮故不制
舍对于二离虽非贪畜轻慢圣教违宿失法制其舍
忏反净令持也。」

【今定中初总标三下别释初明舍堕有四一贪心
二取纳三妨道四招讥次明九十无上二义妨道
招讥不必齐具对下别示二离以遮来难。】

「【疏】第二门犯人同异者。

【疏】一人并犯此何所疑四方僧者一向不犯由情无
主当通拟一化但得受用不得属巳。」

【第二释中初科初明别犯四下次明僧不犯以四
方僧用常住物无受畜义故无所犯。】

「【疏】问僧不犯者何故律云何等人犯尼萨耆答若僧
若众多人若一人此明僧犯何言无耶答僧有四位
盗戒巳分此言僧者现前僧也。」

【次科初问答中四位指盗戒者即二种常住二种
现前今唯现前现前有同犯义。】

「【疏】若尔与同活人何异答同活则少多共同现前则
多同少别也。」

【次问答中以现前同活二种滥故答中少多共同
不别分故多同少别各有分故。】

「【疏】今解同活有五戒不共犯二离六年不揲雨衣并
是受持无共奉义岂有我离令彼得罪。」

【次科初师同活中五戒不共者由加受法无共义
卷三 第 12b 页 X40-0012.png
故。】

「【疏】有七戒不定其犯如五长浣夺等同住现在何得
不犯必有他行先要令说不说者犯何干馀者夺浣
受持身现不犯长等共使亦得同犯。」

【次七戒中文分二初总示同下别释初明五长同
别可解言五长者即十日月望急施并钵药也后
明夺浣受持无共长物同分共使共夺则有同犯。】

「【疏】现前僧者应犯有七如共作绵衣黑白卧具担毛
畜宝贸宝夺衣也。」

【次现前中初七可解。】

「【疏】馀有十八若不同作为作不犯如行遇贼夺衣过
受在者不知何有同犯今言同者同行同失同计过
受且应增三。」

【十八中初明不同且举失衣过受馀准说之今下
示同义同计谓同谋也应增三者如前所引若僧
若众多若一人即增三中文今明同犯显有僧犯
之义故云且应也。】

「【疏】有人言何须云云如许多述终未穷本今以一义
即定纲宗若不叙昔言则不钦后说何者三十之中
有受持者则不同犯馀非受持同心同犯异心异犯
如使尼浣有心使浣后浣便犯先本无心尼辄自浣
佛不制犯可以例诸。」

【次师初斥繁今下示要初标示一义即下约心同
异也若不叙等示前引古之意何下正明受持如
卷三 第 12c 页 X40-0012.png
上五戒同心异心则应增三三位犯也如下引例
显知判犯约心有无诸字语辞。】

「【疏】第三教人多少者。

【疏】三十之中教他不为巳能教之人但得吉罗无财
闰故。」

【第三门初科吉罗犯通三十。】

「【疏】就为巳中有十三戒教人为巳作事成时假彼身
业异缘无作成我口业三性之中任运成犯律有五
敷夺衣受宝七戒僧祇使人取尼衣浣故衣擗毛过
限索乞缕驱织五戒多云赞织一戒使人亦犯。」

【次科成重中十三戒本异合论如下自别本律七
戒可知僧祇过限索即急切索衣乞缕驱织即使
非亲织师戒多论赞织即劝织师增价戒。】

「【疏】自馀十七戒教人为巳未必称心伹得小罪。」

【犯轻中或无为巳义如二离等或有为巳如畜长
之类细寻诸戒有无可知。】

「【疏】第四重犯有无者。

【疏】三十之中四戒得重犯浣衣担擗雨衣是也此物
卷三 第 13a 页 X40-0013.png
现在数用重犯文云语使浣染打三尼萨耆。」

【第四门初明重中浣擗各有三事担毛随过限分
雨衣过前用随用结犯文下引證且据浣染馀三
类通。】

「【疏】馀二十六戒无重犯义何以知无一夺无重夺二
离无重离五过六成谓五敷及乞缕并无过成十四
领受无重领受谓取尼乞衣过足一居二居过索受
宝贸宝贩卖乞钵赞织前受雨衣前受急施回僧物
是也通前三十可以推之。」

【次无重中五过即五长六成即下五敷及乞缕并
无过成者合云五过无重过六成无再成总上共
十四戒十四领受下如文次列浴衣过前用落前
重犯中急施过后畜摄后五过中由此二戒各兼
二制故前标二十六而有二十八亦由此耳通下
总示有本作三十二者颇应上数。】

「【疏】问一夺入手更无重夺何故律文或藏诸处者答
此谓不面现前故有二夺之异立法须尔犯事不然。」

【问中以律云若自夺及教人夺而藏者犯堕又云
若著树上等处离处犯堕文似重犯故问释之答
中夺有二判若对面夺约藏论犯若不面夺约离
处犯文中不面即后判现前即初判律出犯相故
云立法须尔而非重犯故云犯事不然。】

「【疏】第五明舍忏方法者随其名相乃有多种束而会
之伹有三舍一明舍财离罪缘也若无其财罪亦无
卷三 第 13b 页 X40-0013.png
起故前明财二明舍心离罪因也由贪慢故致违圣
教三明舍罪除障道业也。」

【第五门标分中财是生犯之境故名罪缘心是造
业之本故名罪因罪即入道之障故云障业。】

「【疏】就前明财约就本律随相五种约境不同。

【疏】初不对境舍如绵衣非法体是损生若不斩坏此
贪何竭二对境中道俗分别如畜贸二宝体贵长贪
殊非出家之所畜用令舍与俗显非道习自馀诸舍
并在道位通别不同广如钞也。」

【舍财有五初科初不对境唯一蚕绵馀并对境二
对境中二宝对俗馀并对僧乞钵一戒僧中行钵
不通别人馀并通三故云通别不同也。】

「【疏】二就其财体全坏舍异如绵坏舍永息害故馀则
全舍有事益故。」

【二中唯对蚕绵斩坏和泥。】

「【疏】三就处论或自然作法本住异住大界戒场各对
戒引共成显相也。」

【三中唯除乞钵由须羯磨故局作法又罚钵入厨
故局本住不许戒场馀戒并通。】

「【疏】四集众不同三戒不集对俗自坏故。」

【四中三戒同上境中。】

「【疏】五还财不同有五一转还二入俗变本还三入僧
还主不复本用如乞钵是也四入僧入俗还主不用
如七日药五并还主。」
卷三 第 13c 页 X40-0013.png

【五中初转还即蚕绵斩坏也义钞作坏还恐此字
(旧作展转还非此开犯长属后第五)四中入僧入俗并还主即三
判也五中除上五种馀并还主其中长物或隔宿
还或展转还馀并即座直还。】

「【疏】上论当律五相不同若依馀律诸舍入僧非主用
者今有犯者不思业重便欲舍忏作法而巳罪心不
舍何名清净佛子邪今者不能广出他部且据钱宝
世多毙之看他异律如何断决。」

【他部中初科初二句结前文若下示他部又三初
标示今下斥妄行今者下示所出。】

「【疏】故十诵中畜贸卖宝少者永舍多者舍与同心净
人净人舍作四方僧卧具。」

【十诵次净人字上脱无字彼云若不得净人作四
方僧卧具。】

「【疏】五分中宝等永舍与僧僧差人永弃不尔令净人
贸衣食与僧食用唯本主不合恐还遂本心故。」

【五分本主不合谓不同食用。】

「【疏】僧祇中宝舍入僧无尽财中生利作僧房中衣不
卷三 第 14a 页 X40-0014.png
得分用为折伏本主贪心故。」

【僧祇无尽财即常住长生库僧房衣谓帏帐等。】

「【疏】善见云金银等若无净人可掷去僧差一知五法
者使闭目掷之莫记处所。」

【善见五法即不爱恚等第五知可舍不可舍。】

「【疏】以此诸文故知诸部舍即全舍非是自欺四分亦
尔由全舍故但知悔罪僧自量宜审知行道外求妨
业故特作法和还服用事同新得情无枉负故律文
中若舍不还或作馀用但犯吉罗而无大重至文说
之。」

【三中初结示诸文四分下别示本部初明舍意既
任僧量明知全舍义同群部故云亦尔僧下示还
意恐求妨业是教本意枉曲负违也故下引證僧
不还彼违教犯吉而非重盗则知前舍决心明矣
私释舍财悔罪为断贪心他宗永弃反容不断本
部制还反彰须断且犯虽因物染本由心伹舍罪
心物还成净所以四分高出馀宗良由于此至文
说者即指后释也。】

「【疏】若立重犯还衣方法三十戒中绵衣二宝三不对
僧二十七戒对僧舍者四戒即归谓二离二毛非相
染故七日虽染制身外用亦即日还四戒经宿以畜
续也馀十八戒别别舍者不须经宿非贪贮故。」

【次重犯还法者谓诸长舍巳容有相染再犯之义
故须简之初科二离二毛慢教乖法非贪畜故七
卷三 第 14b 页 X40-0014.png
日与下四戒即是五长药唯外用故不经宿馀十
八戒别舍不宿即明共舍容有经宿如下辨也。】

「【疏】今以四戒历就相染明其相者。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衣月望急施过后合舍之时
六戒即还二离二毛药钵是也馀者经宿以取尼衣
前虽别犯及舍财巳通是长净还财之时以长未宿
染心还起于新舍衣更复相染故令经宿共长同还
也。」

【次别配中初科二十七中除四长故有二十三此
为所染三种长衣即为能染六戒不染上四如前
药即七日钵谓乞钵此二体别故不相染馀下明
十七戒忏净入长容有相染据本即还止由随长
故同隔宿。】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钵合舍唯乞钵须宿馀皆即
还也。」

【次对长钵唯一乞钵染故经宿钵不染衣故并即
还。】

「【疏】若以二十三戒共长药合舍一时并归以其衣食
内外资别并不相染故。」

【三中上标四长对明相染经宿不宿长药即在所
染之中今此所明不论经宿但药通三舍二是与
他恐谓相染随舍与他故须辨示药须与人馀自
还主故云并归以下显示不染所以标中合云二
十二戒以长药即在二十三中摘出为能染故思
卷三 第 14c 页 X40-0014.png
之。】

「第二明舍心。

【疏】舍堕之中断畜为本忏罪甚易清心者难既有明
文正义不得辄隐广如删补羯磨及行事钞中恐不
见彼文故重疏出。」

【第二舍心生起中初二句示忏本次二句明舍心
难无始贪习非有智对治无由脱故既下示须出
之意疏字平呼理也。】

「【疏】就五长戒本由贪贮故犯令舍反彼贪心不得即
日还主必有他缘如文所开如多论中即日得受异
财不染长过以心断故所以本财不得者曾经畜过
须以宿隔其心必若不断多宿亦犯不同过药当日
得还制不服用。」

【正明中初叙五长舍意他缘即难集远行开展转
还如下引示舍心初明得受异财即下第三句所
以下示不开本财不下简长药以同贪贮不隔宿
故。】

「【疏】故多论中六句分别。
卷三 第 15a 页 X40-0015.png

【疏】初衣巳舍罪巳悔畜心未断更受异衣为前衣所
染二衣舍罪悔求心不断乃至一月得所求衣及意
外衣皆染犯舍心不断故。」

【次引句数中前二中有二别一畜求心别二久近
时别。】

「【疏】下有四句由心断故不染者前缘无罪后心吉罗
三衣巳舍罪巳悔畜心断即日得衣无犯以心断故
四衣巳舍罪巳悔畜心断后日更求得衣不犯中间
心舍故五地了时衣舍罪悔畜心断向暮更求得衣
犯吉罗六衣巳舍罪未悔畜心断正使多日得衣犯
吉。」

【后四句中初总示三下别列二与六并约得衣而
悔罪巳未别四与五并约再求而后日即日别引
此句数则知舍心为悔本矣。】

「【疏】三明舍罪法。

【疏】有师立义三十舍罪并皆集僧以对众心重故不
集不成。」

【三舍罪中古解初师三十并须对僧异单提故蚕
绵二宝舍虽非僧单悔本罪亦须尽集。】

「【疏】有师云舍财不得别众故文云不得别众舍若舍
不成罪则别人所除同堕别众亦得。」

【次师舍财局僧文證甚显舍罪同堕非别篇故。】

「【疏】有师云依律文好如律绵衣二宝舍不对僧故文
中不明僧悔自馀并制在僧或众多或一人也。」
卷三 第 15b 页 X40-0015.png

【后师依律馀并对僧绵宝对别以三十中独蚕绵
二宝不出悔法故。】

「【疏】今解三十之戒缘财故犯故抽前者舍悔难故岂
可财难对僧除罪则别随有所犯舍财如律舍罪必
僧纵是一人界非别众一人僧也如律本中三戒不
列者伹由财是别舍乘不明悔非谓别除四分无文
十诵诸部云此罪必僧中悔故至文更出馀如钞疏。」

【今解中初叙悔法故抽前者别九十故岂可等者
财罪两难不可偏故随下出今判初正示纵一人
者悔通三位以无僧处故开别人虽对一人界须
尽集无非僧法如律下释妨绵衣二宝律不明悔
后师执此以立依文故须通决初示律意财是别
舍者绵则斩坏二宝与俗不对僧故乘犹因也四
分下引据僧祇云金银钱一切不得捉捉得提应
僧中悔多论云一切重宝舍与同意净人罪僧中
悔至下指后馀下示略。】

「【疏】第六持犯方轨者。

【疏】三十戒中九是作持止便成犯。

【疏】如长衣月望长钵长药急施过后此五长戒佛令
净施如法受之依教奉说名作持不越佛制名止持
作谓策修奉行止谓如教非越此则名体各别故违
不说名止犯越于期限名作犯此亦名体各别翻对
自显并如上卷持犯中说。」

【第六门五长中初别列诸戒此下总示双持由有
卷三 第 15c 页 X40-0015.png
净施故行分两别作谓下示名体初示二持止作
是名别修奉非越即体别故下明两犯止作名别
不说越期即体别翻持成犯故云自显以古师相
传云二持名体各异两犯名异体一上篇委斥此
复点示并下指广或指初卷总义或指第二僧残。】

「【疏】二离减六此之三戒得羯磨故名作持顺教不违
名止持违教反止名作犯不肯依法名止犯如此易
显甚矣。

【疏】畜宝一戒说付俗主名作持恐犯无违名止持。」

【下二科列戒显教示行大同前也。】

「【疏】馀诸戒如取尼衣将衣来施自量量他见无法利
止心不受恐犯戒故名止持不但无心缘念便名止
也此止无记非随戒也翻止受纳名作犯也犯必依
记成于业也。」

【次单持中初句总示二十一戒如下别举示相又
二初明止持自量等者谓先观察即是智也然后
不受即是行也不伹下反古彼谓任运不作即是
止持如前巳破此下决破因临此语不觉喟然嗟
卷三 第 16a 页 X40-0016.png
往者之不闻喜来蒙之获遇可谓毗尼教旨皎在
目前万行修持坦然有据寄言学者熟而思之翻
下明作犯。】

「【疏】第七僧尼不同者。

【疏】三十戒中有十八戒僧尼同犯至尼律中单列戒
本有十二戒三种不同。」

【第七门总示中初指同戒尼律即尼犍度与僧同
戒不叙缘起广解伹列戒相而巳有下标异戒然
此且就僧戒对明不同若尼三十前列十八与僧
并同后列十二与僧全异畜钵虽同僧不开十日
亦为异戒寻彼戒本自可见也。】

「【疏】初有无不同如过前用雨衣兰若六夜二戒僧有
尼所以无者浴衣常用尼为佛开既无时限非制所
及尼是女弱兰若不行故无离犯。」

【别显中初科初举戒徵意浴下释通所以初释雨
衣尼是下次释兰若离衣。】

「【疏】二有一戒犯同缘异长钵僧尼同堕名曰犯同僧
限十日尼制一夜名为缘异。」

【次科示相可解。】

「【疏】何者僧是多利故开十日拟于积散。」

【释所以中初解拟积散者谓转施与人。】

「【疏】又僧不制伴开日觅净尼则反前故也。」

【次释立义中觅净谓择净境以作对首或可觅人
说净故云觅净尼制须伴故云反前。】
卷三 第 16b 页 X40-0016.png

「【疏】若尔尼畜长衣有伴可说不应同僧答钵不同衣
未成非钵无长可犯若钵巳成须对说净衣营未成
皆有长过一日簪缝不得成辨故开十日。」

【释难中以尼长衣同开十日若约有伴义则不成
答中钵取如法熏治都竟乃有犯长衣取财体过
日成长所以不同。】

「【疏】若尔长衣未成有伴对说与钵相似何为不得又
解衣开十日据但三衣者为言以十日内开成不须
净施故若说净者亦制一日。」

【后释中初蹑破前解上虽两分未通伴义又下正
立伹三衣人由不说净故开十日馀则不开。】

「【疏】若尔何以同开十日答一开巳后同至十日如病
开粥不病亦开类知。」

【释妨中今畜长者则不应开答中如上所通据本
开耳开巳同开举例可解。】

「【疏】三轻重不同谓五敷取尼衣浣故担擗尼吉僧提
故也所以不同至文更叙。」

【三轻重中初列名总有九戒所以下指意至文叙
者准下亦多不释今详五敷尼得施薄希故俱轻
取尼衣者下云僧是上尊与希故轻浣擗则下无
使上之义担毛则女弱多耻为之故与僧异也。】

「【疏】八沙弥任运者。」

【第八门沙弥有二一形同沙弥纵受五戒体犹同
俗非此所明二者法同沙弥即受十戒者前后所
卷三 第 16c 页 X40-0016.png
论并据此耳。】

「【疏】未受具前先教人作十五戒。

【疏】谓长衣钵月望急过后此四戒者沙弥时受财属
巳受具后数过十日谓通受前三性之中任运犯提
药法不尔沙弥时作手口二受竟进具后即失受法
故无任运也。」

【初科四长中准义钞此有二义受后数过即初义
也谓通受前即是次义义钞云亦可通前日数前
后满十谓合作或又详彼存二义此取后义释上
数过十日故云谓通受前也然须更简犯有二别
一正受日过二受竟限满并三性犯下简长药虽
是长数由有受法故异上四受法失者以位别故
若尔沙弥时畜长进具巳后亦是位别何故通前
数耶请为通之。】

「【疏】更有十一戒沙弥时教人作五敷具持衣与尼浣
擗过索尼衣织衣夺衣作方便巳受后任运成犯。」

【次教人中文列十一戒持衣与尼浣即浣故衣擗
即擗手毛过索即急切索衣尼衣即取非亲尼衣
卷三 第 17a 页 X40-0017.png
馀可解。】

「【疏】自馀诸戒更须领受也。」

【次无任运中有十五戒若据二离则无犯义馀须
领受者则显自作成犯故无任运。】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


「【律】初畜长衣过限戒。

【疏】第一畜长戒四意同前。

【疏】初制意者良由众生根报不同强弱不等致令大
圣方便开遮始终将补有六种之别。」

【第一制意总叙中初科方便开遮遮即是制初是
本制望次名听第二是制制必须开下四并开开
皆有制始终总下六种随机开制故云将补将犹
助也。】

「【疏】上士面王报力殊异胎衣随长未假资持及将入
法誓不服馀如来顺机任听但一便能自静缘济修
道。」

【次科粪衣中面王者贤愚经云面有王字若准分
别功德论云此人生下顶有天冠请梵士为作字
卷三 第 17b 页 X40-0017.png
名为面王出家时披一白氎至世尊所欲求为道
佛曰善来即成沙门直以所披白氎染为袈裟不
用馀衣白佛弟子正欲终身披此一衣愿佛听之
佛即默可据此似非胎衣然准章服仪云面王释
子报服随身即知胎衣明矣若付法藏传商那和
须亦是胎衣此乃佛灭后事引證制意殊不相合
资谓外资持即支持及下二句即上出家白佛也
如来下二句即默可也便下二句出听意也自静
无他求也缘济一衣巳足也。】

「【疏】二者根报次强堪耐寒苦随缘施造不以为难大
圣量机通堪行业故制三衣并须持奉如有缺少即
须具之。」

【二中初叙机缘望前为劣对下犹胜故云次强施
造即进修也大下次明制法即须具者不具缺衣
日别犯罪。】

「【疏】三者虽制畜三首足犹露力薄心羸寒苦所逼神
情乱涉无心存道是以如来又量机性故开百一记
识受持多论云百一物中三衣钵具必应受持馀外
若受则可不受无过。」

【三中初叙机劣二明佛开下三分文并同初中力
薄故寒苦所逼心羸故神情乱涉次明开中记识
谓不加法记忆而巳受持即加法者以对三衣不
必加故如论可见。】

「【疏】第四人者形报微弱心用非利待时待处须暖须
卷三 第 17c 页 X40-0017.png
好若得供给便能进业若制同上退道为恶故开畜
长随施而受令彼获福此得资道。」

【第四机中初二句色心俱劣须暖对待时谓不耐
寒苦须好对待处谓不堪卑陋若得供给能进业
者明开有益也若制同上便退道者示制有损也
故下明开即成二利。】

「【疏】第五人者根力最弱要假重物方能济苦宁身进
道可有阶渐故开被褥车舆重物依教而畜以事重
故不令净施。」

【第五机中苦谓有身宁即安也故下显制可解。】

「【疏】第六人者须得众宝庄严房宇方得安心如分别
功德论天须菩提闻说粗衣不肯入道索诸宝舍佛
令借王一切供具比丘受用一宿得道佛言当知悟
道在心不拘形服自今巳去须者开之。」

【六中初科初叙机宜如下引示佛制彼云佛弟子
中有两须菩提一王者种一长者种(即空生也)今此王
种故加天简之以五百世中常生化应声天下生
王家佛还本国时真净王(即净饭也)劝五百释种出家
此比丘在数出家时佛敕诸比丘夫为道者皆当
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耨为床便利为药此比丘
闻巳心自思惟吾生豪贵衣食自然宫殿服饰极
妙庄严犹不尽意况当著五纳衣耶且当还家适
我本意即往佛所辞退阿难语曰(受佛教故)若且止一
宿乃往王所借种种坐具幡盖花香灯油事事严
卷三 第 18a 页 X40-0018.png
饰令此比丘于中止宿至于后夜得罗汉果阿难
白佛佛答如疏。】

「【疏】上虽通开不为养报。

【疏】如来出世为除我本如持世佛藏经云若不为除
我故在我法中不得受用一杯之水一纳之衣为解
脱烦恼者如涅槃云虽复十万不以为多行者自量
据位何在如母论云若无戒行而受衣食不向地狱
者衣即离身食便破腹斯言甚矣何得自欺如多论
云有三意故便制此戒一因畜长故贪于俗利坏道
功德财故二失于俗人信敬之心比丘贮积与俗无
别三违佛四依非节俭行故。」

【次科又二初示开意如下引證又二初引佛藏明
非开意彼又云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
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四事为解脱下次引涅槃
显正开意彼经云听诸比丘畜衣食卧具其价各
直十万两金亦听畜之前举一发以少况多此明
十万以多况少既为解脱岂畜十万耶或抑或扬
无非诱进行者下引诫自量者恐闻开许不体佛
意妄自矜持末世多然皆由不揣故也母论不向
地狱者幸免来果也衣离腹破者须遭现苦也次
三意中一既贪俗利必坏道财二既失俗信必生
讥毁三既违四依必务奢纵制成三利以翻三过。】

「【疏】二释名者贮用属巳名畜限分之馀名长越于期
限故曰畜长过限戒。」
卷三 第 18b 页 X40-0018.png

【二释名限分馀者或对三衣或望百一外也越期
限者出十日也。】

「【疏】所以在初者解有三义。」

【二列次中标云三者初师旁竖通染为二后师喜
犯共为三也。】

「【疏】初云长衣一罪能傍通诸戒皆染长过唯九戒不
污谓二离二毛二宝二钵及残药也。」

【旁通染中古解初科旁犹横也准义钞取尼衣等
过日犯长名旁通先犯长衣后取尼等为长所染
名旁染九戒不污上四法持下五体异。】

「【疏】问何以知然答律云尼萨耆衣不舍更贸馀衣一
提一吉此岂非也谓财虽有舍畜心染犯。」

【次科问者发下證文答中彼谓犯舍衣[卯/贝]易新衣
后衣即染犯一提是长罪一吉即著用罪。】

「【疏】若存此释尼衣贩卖入手须说不说过限又犯长
罪今解不然贩财体秽不合说净作三衣故律云犯
舍堕衣不合净受据此非净何由有染又财无两舍
罪不重结净法简境何得妄施。」

【今解中初科为二初指古非尼衣贩卖且举二戒
馀戒例然义钞云贩卖入手要说净作三衣又云
既为长染明知理合说净作三衣开又难云若尔
何故衣法云尼萨耆衣不应说净作三衣答得小
罪故云不应非谓不成等准知古师许有说净受
持之义今下次立理破又三初约净法破财体既
卷三 第 18c 页 X40-0018.png
秽何由入净文證可知言净受者净即说净受即
作三衣又下二约舍财破无两舍故三据结罪破
无重结故净下重举初义以责非理。】

「【疏】若尔何故文云不舍更[卯/贝]得提吉者。」

【次难中即前所执须为释通。】

「【疏】如昔解云自于五众边贸及遣人二众边[卯/贝]不犯
贩博故有染犯若自俗交则犯贩博体染非净及著
二罪。」

【昔解中初明体净染犯止有二罪若下次明体秽
染犯此有三罪贩博一提体染一提及著一吉但
由贩博自是别犯所以文中止明染著二罪合上
律文。】

「【疏】今解不然岂有财去后来新物而得有染引多论
中无如此义纵在俗交亦无有染。」

【今解中初科初释净者无染多论无此义者彼云
若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得衣财即作二衣(谓应量不应量)
此衣不忏忏先提罪则知后衣无染明矣馀广如
钞纵下次释秽亦非染由自有过故无所染。】
卷三 第 19a 页 X40-0019.png

「【疏】若尔上文何得有通者。」

【次科立难中律文既结二罪则通染犯如何释之。】

「【疏】答昔解非也今言不舍更[卯/贝]者以体不净须舍须
悔如何不舍违制故一堕之罪财去罪也一吉之罪
违佛教也。」

【答中初科初句指破前解今下次伸正释初叙违
制以犯舍衣制须忏净可将馀用纵直施人亦制
与罪故下示罪相一堕即前衣本犯未悔之罪一
吉即违制则显新衣都无过矣。】

「【疏】如此解时全无傍义今解得有如先犯长后博新
衣止犯减价之罪不为长染及舍还衣为长所染故
义通也。」

【次科初指上文既翻古解旁染不成今下示今别
立文中且明贩博除前九戒自馀皆有染犯之义
举一例诸自可解也。】

「【疏】故知先长后失三衣揽长加持得作三衣何以得
尔对三名长三失无长即断续贪何得不作贩博不
尔本不对三此是别犯故非持说。」

【三中初科以前古师谓贩卖入手得说净作三衣
为今所破今明有犯得作三衣唯据犯长贩卖不
得初立义何下出得作所以贩博下反古对前可
知。】

「【疏】问卿何以知又何以證答夫欲谈吐必以文义相
包乃名凭据不尔则同多论斧在口中立义得作如
卷三 第 19b 页 X40-0019.png
上可知若须文者如伽论云颇有十日衣即此经宿
有犯提邪答有即取犯长加法而离宿者岂非證也
贩博不尔无文义故。」

【次科初问两句上句问何义下句问何文卿者假
设来难相召之辞在古言通于今专制答中初通
叙谈论斧在口中文在智论广如钞记具引谓发
言有过喻其自伤立下别释二初二句答何以知
若须下答何以證贩下点古生后难辞。】

「【疏】若尔非持何为过量衣房成持处分者答贩财举
体有过上过量外是犯量内无犯故得。」

【初难三衣过量成受造房过量成处分答文可解。】

「【疏】若尔我亦多条大衣条叶双增通体俱过何有成
受答虽通有犯是佛制须故成受而不用贩财不尔
本制全约故也。」

【次难三品九种大衣条数长短并须应法律云若
互增减成受持著用得罪故引为难答中佛制须
者不得缺故而不用者不合法故贩财相反可知。】

「【疏】若尔白色三衣正制法服何故非持答色别道标
讥多故也。」

【后难中下九十中白色三衣亦是制须亦应成法
答中别简也标谓外表。】

「【疏】上明长财虽通诸戒体有长过还能傍染如取尼
衣及以买财入手犯舍无由犯长后舍忏巳则是长
过不同昔人入手犯长一取尼衣一是长染今所不
卷三 第 19c 页 X40-0019.png
然如上广叙。」

【结示中初重示正解犯财无染忏净有染并如上
立不同下重明异古彼约犯财明傍染故。】

「【疏】既有傍通傍染必有竖通竖染。

【疏】何名竖通如初得净财不说犯长舍忏巳后是名
竖通。」

【次竖通中谓舍忏巳又复畜过文中写脱准义钞
云舍忏巳后复过十日后犯长罪是也。】

「【疏】竖染者如初一日得衣二日又得乃至十一日初
日犯舍二日在限为初衣犯相从俱染故名竖染也。」

【竖染中初日得衣为能染二日至十日得者为所
染并随能染判犯广如钞中。】

「【疏】此古师义相扶立之。」

【结示中扶犹助也。】

「【疏】有人言何须如此人之喜犯故在初明非不如斯
前义亦有伹为旧立通相少乖律文今改正之颇同
而别。」

【次喜犯中二初引他解喜犯前标诸篇皆尔非不
卷三 第 20a 页 X40-0020.png
下示今断初句取后义次句存前解伹下点失今
下显正傍通则名同义别竖通则名义俱同故云
颇同而别也。】

「【疏】三具缘者有六初是长衣对受持故十诵云七种
衣不作净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疮衣及百一供身具
如善见云百一供身手巾得二条馀并受持以对长
故多论三衣过限无犯长过加说净法失本受持故
馀广如钞二虽是长若有迷忘或未知属巳亦无长
罪所以须知属巳巳定三是应量财四不说净五无
因缘谓迦提一月五月及起夺等四想留难等缘六
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十诵七种由不入净故无长过善见
手巾二者一新一故馀并受持者彼云三衣雨衣
尼师坛等皆须受持不合说净多论三衣过限谓
不加受法过十日一本受持二非长义加说等者
如先有受持衣今又别加馀衣前衣说净纵不作
法舍受法自失伹违教耳指如钞者即二衣中彼
云若本说净今作三衣即失本净等二迷忘者或
不忆物体或不记加说三应量者满尺六也巳下
伹吉昔谓不犯如后所斥五中夺等四想或实夺
失而物尚存或非夺失伹起虚想留难者律云付
衣者远行或水陆道断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注】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
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
卷三 第 20b 页 X40-0020.png
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巳因开重制。

【疏】就戒缘中六群比丘者以本六人同共朋游即以
为号如竹林七贤之类也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
阳说法论议而性多欲难途跋难陀是也二人深通
射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二人
善于音乐种种戏笑说法论议而性多瞋马师满宿
是也五是王种迦留陀夷婆罗门种俱是豪族共相
影响宣通佛教。」

【戒缘中初科初总示六人朋游由多作过畏僧举
罚故常相追逐如下举类竹林七贤者史记云皆
晋人也阮籍嵇康刘灵阮咸向秀山涛王戎多论
下别释二人共一俗艺共一烦恼皆彼本习说法
论议六人并能上乃示其性情艺业五下明其族
姓共下示其权化有说即六方佛耳。】

「【疏】所以随时异色衣者由是贵姓多人识之兼复多
欲爱乐服饰虽复出家以本习故。」

【次科注明畜三时衣故示所以。】

「【律】若比丘衣巳竟(三衣是也)

【疏】戒本四句。

【疏】一犯人可知。

【疏】二衣竟者三衣具足竟巳外是长也注中通相未
足以分。」

【戒本第二句正释中初释文二点注文中但云三
衣故云通相而不辨三戒别故下问分之。】
卷三 第 20c 页 X40-0020.png

「【疏】问次第三戒俱明衣竟如何以分答初言衣竟三
衣体足竟也二云衣竟三衣加持竟方有离过也三
云竟者三衣同体足竟如此可以分也。」

【三竟自异如文可了。】

「【律】迦絺那衣巳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此是梵语如明了论名
为坚实由受此衣令诸比丘虽行五过而无其犯又
得多利衣无速坏也世云功德衣者从所获为名受
此衣巳竟冬四月开于五戒若不受衣但是一月略
于本言云迦提月广如钞也。」

【三中初翻名令比丘无犯者此望戒为名也又衣
无速坏此从衣得名也上出正翻次引世传从所
获者由受此衣获得五利故受下示开限冬四月
者从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连前迦提通五
月也略本言者以前梵名是具是正则知迦提讹
略语耳指如钞者见自恣篇更有多名自可寻也。】

「【疏】就此文中三种料简初定缘前却二决馀有无三
开缘入戒不入戒相。」

【料简标中前却却即是后。】

「【疏】初中问曰迦衣与长何者为先若迦先开不应云
为长等五事受功德衣若长先制不应此戒迦衣巳
出进退大难如何通者。」

【初科叙问中若因长开迦则迦不应先若迦出犯
长则长不应先五事即五利也一畜长二离衣三
卷三 第 21a 页 X40-0021.png
背请四别众五食前后至他家。】

「【疏】答义须博要不足生疑长戒实先如律可證但长
衣戒限日促近致文缺略非无斯惑。」

【答中初二句令通诸部长下正定先后如律證者
六群初犯制云若比丘畜长衣尼萨耆等未列迦
絺故知长在初矣又如后注引阿难缘次开十日
而迦絺缘开律文不显但下示缺所以促近即十
日谓结集家但欲示其促限故致略耳。】

「【疏】如五分云因六群犯制畜一宿过则犯罪后因那
律得衣恐犯一日不成又因夏末持衣疲顿乃开五
事更开第二若衣巳竟舍迦絺那畜过一宿者犯又
因阿难非时得衣复开十日制第三戒今此戒中三
中少一是以迷也。」

【次科五分三缘第一因六群犯制畜一宿同上四
分后下第二缘复有二缘初因那律者彼云诸比
丘若须一一衣众僧羯磨所应分物与之时阿那
律衣弊诸比丘语曰何不从僧取使一日成那律
言我不敢取恐一日不成犯舍(以未开十日故)其次又因
波利邑诸比丘于鞞陀邑安居讫十六日便进佛
所道经泥水三衣粗重极大疲极到礼佛足具陈
向事诸比丘以上二缘白佛佛言从今听受迦絺
那衣听畜长衣五事又因下第三缘开十日亦同
四分制第三戒者谓此一戒凡三番制耳今下点
缺今此戒即四分缺中间缘故惑先后。】
卷三 第 21b 页 X40-0021.png

「【疏】二决馀戒者何故三戒独列迦开馀则不列答有
两义故此三皆是属巳开益无罪二不恼施主自他
无恼馀则反前。」

【二中初科问中谓馀衣戒何意不开答中二义则
显馀戒或非属巳或复恼他故所不开。】

「【疏】若尔自作五敷过旬用雨岂非属巳非恼施主何
不同开答彼由作用自损妨道故诃制之此虽长离
讥诃是少开则有益。」

【次释难中过旬即担羊毛旬或是前字连下雨衣
答中言作用者反前三故由是作用故有损妨故
诃制者谓俗讥也此下遮妨以畜长离衣亦招讥
呵故以多少通之。】

「【疏】三开缘入不者问此三戒得时利著迦衣竟馀三
食戒亦得利开何为不著迦衣巳出答此三专得迦
衣利故不假馀缘故戒本前著馀食反前更有馀开
故在戒末所以文言作衣时是也但为亲疏不同故
有前后。」

【三问中三戒并衣长望合一即是二事并下三食
则为五事若望同开理须齐著答中初明此三前
著专得利者无别开故次明馀三后著有馀开者
背请不白更开病及施衣别众更开六缘三戒并
除作衣时即迦提也亲故前安疏故后著。】

「【注】谓出功德衣外持也。

【疏】下注解引律出于限分之外方犯据此得衣在七
卷三 第 21c 页 X40-0021.png
月十六日巳后无衣至八月十五日有衣至十二月
十五日即须说净不作明相出俱犯舍也若非急施
衣者七月十五日受不得后开数满十日便犯馀如
急施衣戒解之。」

【释注中初点文据下明说净又二初明持衣准此
但开时内得者时前急施则更开十日若下次简
非时非急施者不为赏夏劳故数满十日者时内
犯也。】

「【疏】又十诵中一月五月四句简之一作衣月竟(谓至八月
十六)非迦絺月竟(谓未至十二月十五日也)二迦絺月竟非作衣月
(如受功德衣十日五日便舍未至八月十五日也)三俱竟者(至八月十五日舍衣也)
四俱不竟者(即作衣月内具兼二缘也)。」

【次十诵中初句作衣月即无衣一月中间二句但
望舍迦絺衣故云竟非月满也后句开作衣月复
受迦衣故云具二缘也问第二句中先受迦絺十
日五日便舍馀日得本五利否答文云非作衣月
竟故知得也。】

「【律】畜长衣。

【疏】四畜长衣者正是戒家所防过境也。

【注】衣有十种长衣者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

【疏】注中衣有十种律虽引出多是西域之衣此无所
显故不列之今通出体但是布帛绵毛量可限约者
则为衣相自馀未成尺寸不定如毛束绵屯本非衣
故何得应量而有说也。」
卷三 第 22a 页 X40-0022.png

【第四明畜长注中初科又二初点注文十种衣体
略知其名一憍施耶二劫贝三钦婆罗四刍摩五
识摩六扇那七麻八翅夷罗九鸠夷十谶罗半尼
初是蚕口丝绵二即木绵七即是布馀多是兽毛
名相不可识也今下出体量绵屯徒浑反聚也。】

「【疏】如文中长如来八指广四指者不可随国尺寸以
定佛指长短也如多论云佛指面广二寸者亦同前
姬周尺寸以定也然闻尺二寸为尺不审何尺尺是
姬周之尺从忽丝巳上率之则唐国无用也余游韩
魏见俗用尺极长问其所由云一尺二寸为尺我今
用之习俗生常至今未改斯则迷于周唐道听途说
也。」

【次衣量中初科初定尺量然下斥滥用从忽丝巳
上者明周尺有准也孙子算经云数之始起于忽
(蚕口初丝)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𨤲十𨤲为分十
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四丈为疋
五丈为端皆应姬周度数也率亦音律唐国无用
言其无准不足用也韩魏皆古国名问其所由但
云我今用者明其无知也道听途说出论语彼明
为学不能蕴籍此借喻随俗无所晓耳。】

「【疏】然诸部制量不定十诵则佛四肘为限不云广量
僧祇则长一肘广一肘五分不出尺量唯四分母论
出其长广则长周尺一尺六寸广八寸比今唐尺长
一尺三寸二分广六寸六分强也。」
卷三 第 22b 页 X40-0022.png

【次科初引诸部唯下示本宗出长广者即八指四
指比下校唐尺彼以一寸二分为寸数有不等恐
人妄用故两出之。】

「【疏】若限内者文不出相如多论云不应量财得须说
之不说过限吉罗既言不应若大若小知何不该有
人不识恐犯长过取一疋绢裂为三片长虽应量阔
不入犯亦是惧罪终陷刑网有人对说无则心念大
有教开无宜鲁塞也。」

【三中初引文示犯知何不该言该通大小也有人
下指非与之则是惧罪夺之则陷刑网谓犯吉也
有下劝依教。】

「【律】不净施得畜。

【疏】文云不净施者违佛开教也。」

【第二句点文可解。】

「【疏】多论问曰此施为实为假答九十六外道无净施
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是假名也令畜长
财不名犯戒问何故不开直令畜长而强与结戒设
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为本结戒不令畜长而众生
根性不同或乐多积而后行道得證圣者是故先制
后方开之如昔一时开受宝舍故无咎也馀有施法
差殊失不等相广如钞中。」

【次科多论两重问答并欲显示开制之意初问答
中但定假实而未见须开所以故复问之答中初
示制而下明开受宝舍者即天须菩提馀下指略
卷三 第 22c 页 X40-0022.png
即二衣篇六门分别。】

「【律】若过十日。

【疏】文言若过十日者限有在也。」

【第三句文中限有在者在犹定也。】

「【注】初制畜长因阿难得一贵粪扫衣欲奉迦叶恐犯
故以迦叶十日当还因听畜长齐十日。

【疏】注解所由因迦叶故多云迦叶为营五大精舍时
治竹林身不在故问罗汉巳办福业何为答有五义
一为报佛恩二为长养法三为灭少脩自高者四为
折伏弟子憍心五起来世福业故。」

【注中初科引论迦叶同名者多此即大迦叶也五
大精舍竹林即其一焉往营精舍不在佛所次问
答中五义一报佛恩者并是如来栖止处故二长
养法者法上脱佛字三少修谓不乐福业者四师
犹营福资不憍恣五起来世者为导未来令修福
故。】

「【疏】何以开于十日以佛知法相不缓不急止开十日
使筹量布施缝治作衣及说净故毗尼母云若放逸
不说净者以恶心故不满十日皆犯舍堕。」

【次科初叙开限得所缓则心有纵慢急则事容废
缺故下引證慢教无开。】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尼萨耆者制须舍也波逸提者所犯堕也。

【注】不犯有八若不得衣若净施若遣与人若失衣若
卷三 第 23a 页 X40-0023.png
故坏若作非衣若亲友意若忘去反上并是尼萨耆
若舍堕衣不舍更贸馀衣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
罗此舍堕衣应舍与僧乃至一人不得别众舍不舍
突吉罗比丘尼同犯下三众乃至下戒并犯吉罗不
犯者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
若烧想漂想若夺衣失衣取著若他与作被若付衣
者远行水陆道断如是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疏】就辨相中初列八门明持犯相若舍堕衣明除疑
执此舍堕下正治罪也。

【疏】初中得衣不得衣以分相者如何得衣谓手领受
或心属巳也。」

【第四辨注初明持犯有四初科正释中但出得相
即身心二受异此则不得相也。】

「【疏】故伽论云若入手膝上肩上作想我物从是数十
日也。」

【引示中伽论四相上三是身下一即心。】

「【疏】四分开文边方入手故数限满若见比丘未须捉
也。」

【四分边方开五事长衣入手方犯谓少僧处伹未
手捉容待人故(馀四即五人受戒数数洗浴著重革屣敷皮卧具是为五事)
见比丘者以开未捉本为待人今既有人即须说
净不说即犯故云未须手捉。】

「【疏】了论云有物眼至得非身至得者如人施衣苏至
比丘前目见不触作巳意不说净随日算而取罪二
卷三 第 23b 页 X40-0023.png
有身至非眼如暗中施者三二俱至得可解四有非
二至得入算者如暗中施者有即二至得不入算数
若不许受虽见触而拟施三宝者。」

【了论四句初及第四并心受二即身受三即两兼
初句中苏字合作酥即长药也随日算者算犹数
也第四云暗中施暗中非眼见又不手触但作意
受也即二至不入算者此即第四句相翻显异也
不许受者如暂寄等或施三宝并非属巳故。】

「【疏】言作非衣者昔云如幡盖等此是佛物有何长过
有云革屣钵囊等此亦非也如律文中非衣者不许
馀用相传云帽袜之类又云听与尼非衣岂唯帽袜
邪。」

【二非衣中初出古解如下引文示律云时有将非
衣作钵囊革屣囊佛言不应作此即不许馀用也
文既不许将作囊器应是首饰故以帽𧙕释之𧙕
音末又下律中诸比丘畏慎不敢与尼非衣钵囊
等佛言听与据此文通不专帽𧙕则显上解亦非
所取然文但斥非而不显正钞云今但通而述之
何妨彼此俱摄古记解云但非所著用皆名非衣
则通彼此两众矣。】

「【疏】言亲友意者谓非巳物故不犯也。」

【三亲友意谓作与彼想也。】

「【疏】言忘去者谓忘财体及忘不加法俱开十日唯当
律开忘僧祇善见都所不开。」
卷三 第 23c 页 X40-0023.png

【四忘去初明二忘唯下简部别十诵同开如后所
列。】

「【疏】若舍堕衣下明疑决上昔解云云如上巳判今先
张疑然后决之有人疑谓本犯由衣舍与他人贸易
何罪之有故非衣法乃至施人亦须舍之罪由心生
不在衣也故须舍巳然后遣贸新得之衣体如不犯
如多论云先应量舍堕物更[卯/贝]衣财即作应量不应
量衣此衣不舍忏先提罪上明舍财而有染犯畜心
不断舍不成故此则不尔反上可知。」

【次除疑中初牒释昔下指古解今下出正解初二
句标有下释初叙疑故下次决破非衣法者佛制
犯衣舍忏后用今不舍辄贸故云非也罪由心生
者出制舍意上明前衣不合新下次明后衣无犯
初正判次引多论文證甚明上下拣滥恐谓前引
论云衣舍罪悔畜心不断有相染犯此何不尔故
特分之前明舍财物在此说贸易物去不可混同
故云反上。】

「【疏】一尼萨耆一突吉罗如上巳判昔人以为著不舍
衣如见论云得吉罗罪若无比丘得著无罪若见比
丘不舍悔故亦一一吉三衣戒明不开馀者如僧祗
云受用不净衣随一一越。」

【释二罪中初科初指前判昔下次示昔解见论无
人对忏故开暂著有人须忏不忏故犯三衣戒不
开馀者谓犯舍物不得作三衣著用有罪故僧祇
卷三 第 24a 页 X40-0024.png
随一一者谓著著犯也因循昔解乃引诸文然文
中吉罗自犯辄贸违教之罪新衣无过岂有著用
犯耶。】

「【疏】问何故衣中畜重著轻食中畜轻食重。」

【问中衣食二制相反故问通之如食内宿残宿经
宿但吉食用方提。】

「【疏】答衣有净法不施长贪故随畜犯随著非制故但
是轻食中非制无违畜轻制不许服故违得重。」

【释中初解衣有净法制不妄畜与食制不服同也
不施谓不净施随著非制者由是犯衣不应故吉
而非正制则与畜食同也。】

「【疏】又解衣有别属畜则在巳是以罪重著用罪轻食
是味通体在不局故轻若食交尽无有所结故随咽
结。」

【次解中衣则畜重用轻食则畜轻食重酌情以论
理自可见。】

「【疏】此舍堕衣下正明治罪舍忏相其仪法用具在羯
磨疏及钞中此但依文句解耳不须复列非宗本故
不明也。」

【正治罪中初牒释其下指广钞与羯磨并有忏篇
在彼合明今释戒本识相持奉舍忏仪式不当广
述故云非宗。】

「【疏】不犯中十日内者反前过限净施遣人亦反不净
施故所以有犯。」
卷三 第 24b 页 X40-0024.png

【不犯中初科谓限内作净与人故无犯。】

「【疏】言夺想者财在想去无畜心故不犯长罪如十诵
中后见本财更得十日馀失例尔。」

【次科此摄两种一是实失二起虚想并约物在无
心故开十诵止明夺想馀三并同故云例尔。】

「【疏】言取著者由前受持三衣谓贼夺失既无三衣有
长衣在即而奉持故云取著。」

【三中取著谓取长物作受持用此即未舍忏者。】

「【疏】若作与作被者以财是重物不合加净虽过日限
不入长犯。」

【四是重物本不开畜故不入净。】

「【疏】若付衣者远行以其缘差故不得会非心慢故不
名犯也。」

【五付衣远行谓所寄人远出外故此中更摄水陆
等缘对注可见。】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


「【律】二离衣宿戒。

【疏】第二离衣宿戒。
卷三 第 24c 页 X40-0024.png

【疏】所以不许离衣宿者夫三衣盖是三世诸佛应法
之衣资身长道最为要用理宜随身如鸟二翼许无
暂离常愿持奉今置衣在此身在异处寒暑卒起急
须难得又阙守护容有失夺废资身用事恼不轻具
斯诸过故所以制。」

【第二制意中前叙法衣之功诸佛衣者示可尊也
资身长道示不可舍也如鸟二翼对钵为言一喻
要用二喻常随今下明离失之过急须难得是一
过夺失废用是二过。】

「【疏】释名者人衣异处名离经夜曰宿久慢促恼限期
一日故曰离衣宿戒。」

【释名中久慢促恼言其开限一宿不失机故。】

「【疏】论犯六缘成若离馀衣但得小罪是以第一体是
三衣若元不持亦无离犯是以第二作法持竟人衣
同界本自无愆故以第三明身非衣所若当顺教亦
不结愆故以第四明不舍会若是时中及馀缘开亦
不名犯故第五无因缘必未经宿圣未制罪故次第
六明相出犯此之生起言说之由如上巳论下更不
道。」

【列缘中六段次第生起初云馀衣得小罪即坐具
百一等四不舍会一不遥舍二不归会第五时中
即一月五月馀缘谓羯磨诸难等开也此下结示
令通馀戒仿之述之。】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持衣嘱亲友往人间行彼为出
卷三 第 25a 页 X40-0025.png
衣晒之比丘问言佛听畜三衣不得有长此是谁衣
具答被诃白佛竟因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可解。

【律】若比丘衣巳竟迦絺那衣巳出(并是上解)三衣中(僧伽梨郁
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也)。

【疏】戒本八句。

【疏】一是犯人二受持竟三开缘谢。

【疏】四所犯戒境注解但列三名衣有十种谓衣财也
羯磨疏钞广明衣法具有十例及受持相不可重出
可同彼也。」

【戒本第四句中十种衣名巳如前戒下指疏钞彼
并列十门初制意二财体三色四量五单重六条
相多少七长短八作衣法九补治十敬护不下示
略可知。】

「【律】离一一衣异处宿。

【疏】五离一一衣异处宿者人衣异隔也。

【注】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
若子界如是树场车船村舍堂库仓界别亦尔此僧
伽蓝四种如上树者与人等量足荫加坐场者治五
谷处车者若回转处船界亦尔村者四种堂者相多
敞露库者积藏诸物仓者储积米谷阿兰若者无界
八树中间间别七弓弓长中肘四肘量也伽蓝界者
此伽蓝界非彼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仓界馀
者作句亦如是僧伽蓝界者在伽蓝边中人用石若
卷三 第 25b 页 X40-0025.png
砖掷所及处是名衣界乃至库藏界亦尔比丘置衣
在伽蓝中乃至在树下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手捉
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
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尼萨耆波逸提也。

【疏】就义分异乃有四碍谓情隔染界也文中但列界
碍馀三不明乃在开通就界碍注解中文相极显然
遗法所重唯相及行相则剃染以分行则自他无著
然心行等级事等面焉未可诸说故非宗主染衣持
奉正是今论持则具二善因犯则双标恶果教相不
昧何得不知此戒所缘正在人衣别界界名虽易界
体是难故今总叙令识持犯三意分之。」

【第五句约义中初科初通示四碍馀三在开通者
即下不犯中就下别释界碍初略点然下叙意为
三初通示行相遗法通目灭后正指像末也相行
皆事彰显可见住持之要故云所重剃染分者为
世异也自他无著者亡我我所也此戒兼二故特
叙焉然下别叙今戒初叙行相众多言等级者谓
其多别故喻人面然释离衣不可他述故云未可
等染下正示今戒由具双持双犯因果教相不可
不知故云持则具二善等也此戒下开章界名易
者谓作法自然名数易数也界体难者谓诸界体
相差别难分也。】

「【疏】初标列界名二明制意三就宗分别初列名者一
摄僧界二摄衣界三摄食界各有自然作法则有六
卷三 第 25c 页 X40-0025.png
也。」

【次列名中三种各二者大约分也摄僧二者作法
有三大界戒扬小界自然有四聚兰道水摄衣中
二如下广辨摄食二者四种净中白二净是作法
处分不周檀越三种即自然也。】

「【疏】二制意者制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必
有乖别不名为僧僧具六和也二制摄衣界摄衣以
属人令无离宿罪三制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免宿
煮罪所言界者彼此差别互不相通故曰界也如文
云此僧伽蓝界非彼僧伽蓝也。」

【制意中初别列三意所下总示界名。】

「【疏】三就宗分别者僧食二界作法分隔行用羯磨如
彼宗明。

【疏】此中明衣计须作法然衣离相自然界多故从多
论戒本须引若论作法摄衣界者羯磨疏中具之。」

【三就宗者谓三种界各有所宗若三界相望则衣
是今宗又就衣中二界相对则自然为今宗矣是
以先以三科简之。】
卷三 第 26a 页 X40-0026.png

「【疏】今论自然衣界相状下诸义中特论僧界者以衣
须随身身是僧界所属若不并明则彼此相乱故须
合论大小叙其得不如斯识缘种者可谓如鸟知其
雌雄矣略为十门一列数定体二空聚自然摄僧不
同三空聚自然摄衣不同四单聚自然摄人衣不同
五单空自然摄人衣不同六自然摄衣强弱不同七
僧衣二界宽狭不同八多少不同九相可不同十势
分不同。」

【三明自然叙意中初二句标示下下明僧衣二界
相参所以如鸟知雌雄者诗云具曰予圣谁知乌
之雌雄(君臣俱自谓圣如鸟雌雄相似谁能别异之乎)彼刺周幽王昏乱
君臣上下不辨尊卑今借彼意反而用之略下列
章科名难晓如下随解。】

「【疏】初列自然界者若依当律自然衣界有十一种他
部相成道行水界空洲等相各有小大消文自显。」

【列数中当律十一种如注所列他部有四洲无四
相故曰空洲等取井界共十五种。】

「【疏】二明空处聚落摄僧宽狭者有四种。」

【二中标云空处即兰若。】

「【疏】聚落有二可分别者如十诵尽聚落集之不可分
者如僧祇七弓之量七树中间则六十三步广如羯
磨疏中。」

【聚落中可分别者处有分齐人有限量反此二种
名不可分别由无限齐故依树量合数并如钞记。】
卷三 第 26b 页 X40-0026.png

「【疏】二者兰若亦有两种无难空地可用十诵面俱庐
舍五里集之有难兰若则如善见七槃陀量五十八
步四尺八寸所以有难无难者僧法同遵义无乖竞
必有见异多恐破僧故须局狭必若情通自然广摄。」

【兰若中初列示两相十诵俱卢止是二里今言五
里依杂宝藏经也七槃陀槃陀梵语即彼量名所
下推释分意言有难者即三小界不同意人作难
故开故云必有见异等情通广摄即无难五里集
也。】

「【疏】所以引僧成衣界义有衣入此界中两不相涉如
水之乳。」

【结示中初徵前所列有下示意有衣入此谓持衣
者入此界中知不相涉以衣界聚兰与上全别故
也。】

「【疏】三者空聚自然摄衣不同者聚落多难男女染谤
情隔诸障讥过频繁衣须近身兰若少碍反前故远。」

【三中摄衣聚落即是村界但齐四相故云近也多
难即是三碍如文所叙兰若七十馀步故云反前
远也。】

「【疏】上列二门各有教相僧衣不同今次第四单就村
落合辨人衣宽狭不同所以同处人宽衣狭者人为
同法事须通和少一不成前须济益必约详御用宽
为善三衣若离多诸过咎更无别辨义在随身故制
须狭。」
卷三 第 26c 页 X40-0026.png

【四中初结前二三两门并约僧衣二界空聚对论
今下生后所以下徵释初徵人宽即可不可分二
种聚落衣狭即下村界必有三碍制随身故人为
下次释初释人宽三下释衣狭。】

「【疏】五明兰若人衣不同空迥少碍僧游者希事须作
法远摄方得处非諠杂过滥又希若欲摄衣同前空
难通其势分七十步馀。」

【五中初标言不同者远近异也摄人五里摄衣七
十馀步空下次释又二初释人界过滥稀者无乖
别也若下次释衣界同空难者即有难兰若。】

「【疏】六明自然摄衣强弱不同。

【疏】就于自然又分三等且依四分十一自然八界望
僧住人住八界是弱蓝村是强八界自相望如树车
等不论强弱兰若空界不守自性全是其弱。」

【第六总论中初标示八界下别释初八望蓝村为
一等八界即树场车船舍堂仓库也八自相望为
一等兰若自为一等。】

「【疏】僧村二界互两相形则俗强僧弱何以知之俗人
卷三 第 27a 页 X40-0027.png
入寺别生村界比丘入村无别蓝界。」

【次僧村强弱中初科俗人入寺既别生村故知俗
强比丘入村既无别蓝故知僧弱。】

「【疏】若准此说恐理不然若彼俗人将家男女入寺别
院有界亡言若在露地却施障幕是村以不若言是
村村则有相四种之中何相所摄若是有村约何分
齐非时入相结摄衣界除斯村不若不除此文云村
所及处如其不除应不失衣若即失衣成村义立。」

【次难破者以上文但云俗人入寺而不明成村相
故初二句通斥若彼下牒难又二初举别院纵彼
所立将家男女者以单俗人则非村故亡言亡无
也谓不在致诘若在下次约施障正难非村初通
问若言下别难又三初以四相不成难若是下次
约非时入犯难结摄衣下三约结法牒除难。】

「【疏】若如此徵但是障碍二通不名村界以彼俗家未
来之时人衣往返二通无壅由其来故是为情隔不
许往还故是失衣。」

【三中二通谓人衣二种本通俗来故碍也。】

「【疏】今通论之无问道俗互入僧村有四相者僧村界
起此即相望何论强弱。」

【次无强弱中俗入僧中则有村界比丘入俗则成
僧界二种并约别有院相为言两相各立故无强
弱。】

「【疏】若尔何故多论王来入寺不得安衣解云须识四
卷三 第 27b 页 X40-0027.png
碍方知摄护一者染碍明失如多论中所以除村为
护梵行为止讥嫌等五义比丘与女性非亲好动即
相染讥过随生故使戒中制约非少说法取衣同行
同坐无论屏露未约亲疏但使与取皆制其犯若衣
在此往会是难故名染碍二者隔碍如僧祇中人在
门外须捉户钥等三情碍如僧祇中兄弟分齐等如
多论中王来入寺取水处大小便处近王左右尽非
衣界又有幻人戏乐人入来亦尔四就界碍如律十
一是今依四分具有此四。」

【次释妨中多论王来不得安衣显是俗强则违上
义解下释通初总示一下别解染碍中初明染相
多论五义文略馀三即村界不定生疑除诤故使
下引类说法即与女说法取尼衣与尼女同行及
与同坐若衣下次示碍义隔碍中僧祇不立势分
故须门外捉钥及梯则不失衣反则成碍情碍中
兄弟分齐谓同居别食之家取水等处并众同处
恐往于彼遭隔绝故兄弟则恐生嫌忌王则畏其
势力幻乐等人则虑诱调界碍可解今下会本宗
界碍出广解三碍见不犯。】

「【疏】就馀树车八界相望有师解云根本是强寄来者
弱如场上有车岂有别相今言无者据有垣相为言
如库堂中有车舆等何有别界。」

【馀八中初出古解今下示今义若有垣相可有强
弱无垣各立则非所论。】
卷三 第 27c 页 X40-0027.png

「【疏】第七第八两门合论义应相对四句分别。」

【七八合论者七是宽狭八明多少各兼四句所以
合之。】

「【疏】初自然摄僧与自然摄衣宽狭一多各为四句互
显其相。」

【初句标云宽狭一多各四句而下但列六者宽狭
中止出二互略二俱故。】

「【疏】初摄僧宽摄衣狭如兰若中僧作法必方五里衣
若远身止七十步故曰也二摄僧狭摄衣宽如不可
分别聚落中有一家方二百步内通摄衣外兼势分
若论摄僧则六十三步三摄僧一摄衣多如一小村
众多家住可村僧集家别摄衣四摄衣一摄僧多如
不可分聚方二百步为一家衣虽通摄僧则限约五
僧衣俱多即此家中更加三碍等是也六僧衣俱一
如一处伽蓝正可五十步许衣界随蓝取其势分与
僧界等。」

【列释中初二句易会今义加二句言俱宽者如可
分聚唯一家也言俱狭如兰若有难与衣界同也
从三巳下即一多四句三中可村语略即可分别
聚落四中僧限约者谓僧界各据六十三步故五
加三碍者来往不通彼此各摄则衣界多也六中
伽蓝五十步蓝外更取十三步则六十三步衣界
依蓝外有十三步势分故与集僧正等也。】

「【疏】第二作法摄僧界对自然摄衣界分相有六。
卷三 第 28a 页 X40-0028.png

【疏】初明宽狭一僧宽衣狭者如结大界极大伽蓝院
小出院不出界成夏失衣以依随院相故二衣宽僧
狭者如齐伽蓝结大界界外有势分出界破夏不失
衣以界随相故三僧衣二界俱等者如结大界可伽
蓝衣势分上是也四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有戒场
两处集僧自然衣界通彼此故五摄僧一摄衣多结
僧界大中间多村村别摄衣也六僧衣一界两俱多
者大界安诸小别住又有家村是。」

【第二句中前是二种自然此约作法僧界与自然
衣界相对为句此亦合有八句文中宽狭一多各
出三句并第四句不可立故初句以衣随院者释
失衣所以二中以界随相者释破夏意也三中可
即相等谓结大界出蓝相外一十三步与衣势分
正等第四句下即一多三句举事可解。】

「【疏】三作法摄衣与自然摄僧相对据义则不可。」

【第三句作法摄衣依作法摄僧界起与自然摄僧
各不相涉故云义不可也。】

「【疏】四僧衣俱作法相对两句不同。

【疏】一摄僧二摄衣一如大界安戒场二处摄僧衣界
随大界戒场则无是也二僧衣两界俱一者如大界
上结摄衣界无场不可别摄僧是也。」

【第四列释初句僧二衣一次句即僧衣俱一。】

「【疏】此乃义尽有人更立多句前句有场大界戒场中
护衣可非僧衣俱多后句上多有俗家可非僧一衣
卷三 第 28b 页 X40-0028.png
多邪答既言二俱作法相对故分一多今言有者伹
是自然耳非作法也此则事有义无不可复论也。」

【结斥中初句指前句数有下引古前句戒场后句
俗家并是自然摄衣非作法句故须问破答文可
解非无此事故云事有不可交参故云义无。】

「【疏】第九相可不同者。

【疏】问自然摄衣自然摄僧宽狭内外何故非可答有
四义也一自然摄衣根本急制以宽为缓以狭为急
自然摄僧根本急制以近为缓以远为急故一不相
可二自然摄衣当体随相不假僧界而有二不相可
三自然摄衣随界而作小大不定僧界不尔随处一
定三不相可四衣有势分僧无势分四不相可。」

【第九门中问云僧衣非可者可犹等答中初义可
解二中既不相假故不相等三中衣界不定者如
树场等随处广狭僧界一定如四处六相各有限
量四势分可解。】

「【疏】有人不立僧界衣界各随根本者远集会夏共衣
齐等。」

【引他解中初句标异谓不立不相可义僧下牒难
前云衣界根本宽缓狭急僧界近缓远急今望僧
界远来奔集外归会夏亦即界宽为缓界狭为急
故云共衣齐也。】

「【疏】若言衣不定僧界是定此亦有馀衣界兰若是定
十界大小是不定若僧界兰若及大聚落则定可分
卷三 第 28c 页 X40-0028.png
别聚落是不定此则俱有定不定不可得言僧定衣
不定若言衣界兰若至村即不定若尔僧界兰若至
村亦不定岂不相似。」

【次难第三初牒斥此有馀者立义不尽也衣界下
列示初衣界十一种中兰若是定那云不定次示
僧界六相之中可分别聚随处宽狭那云一定此
下双结若下遮转计恐云兰若至聚为聚所侵容
有不定故以僧界并之。】

「【疏】势分有无者衣界定有僧界定无今准诸部十诵
随聚落是僧房下文齐行来处此则是有不可言无。」

【难第四中本律僧界虽无势分十诵则有那得云
无彼明随聚落界文出第二十二卷齐行来处即
是势分此出第四十七故云下文若然则僧衣自
然反是相可则前义不可立矣。】

「【疏】若论两个作法相可之义若就枝条开急就缓比
前四义故是相可。」

【作法相可中若就枝条者僧衣自然并是根本二
种作法从本开出并是枝条此一相可两界相假
卷三 第 29a 页 X40-0029.png
此二相可二俱不定此三相可俱无势分此四相
可故云比前等也。】

「【疏】十明势分有无者。

【疏】问同是摄衣何为作法无势分者。」

【十中初科问意可解。】

「【疏】一解云有法故无无法故有何可怪邪以无教法
随相开有。」

【答中初解有法无者即作法也无法有者谓自然
也以下释上无法有义可反上句有法不开。】

「【疏】又解自然摄衣界之内外都非作法故有势分作
法摄衣内是作法外是无法何得摄衣故无势分。」

【次解谓界体内外同不同故所以有无。】

「【疏】三自然摄衣是作法根本复是正制故开势分作
法反前故无势分又复开无重开作法限约何得有
也。」

【三中自然是作法根本者反显作法是自然枝条
故复是正制者反显作法是后开故作法中二释
初反前释比上二义可知又下约开制释自然是
制故开势分作法是开不容再开恐太缓故。】

「【疏】问僧衣二界同是自然何故衣中独开势分答衣
本随身复开远摄犹恐不会故开掷石所及自然摄
僧就急制内更开势分与本不殊故不开也。」

【次僧衣中初科答文为二初明衣界虑失宜开次
示僧界恐别故闭与本不殊者谓同本统通无分
卷三 第 29b 页 X40-0029.png
齐故。】

「【疏】若尔前门行来势分者解云是制非界恐作法时
忽入妨事制远摄取必知不入亦无所苦远近既乖
故有无异。」

【释难中上举十诵齐行来处即是僧界势分如何
通之答中是制谓恐有乖别制远集之而非界体
恐下示制所以无所苦者苦犹患也远下二句双
结僧衣。】

「【疏】就注解中文分为五初明不失衣下至仓亦尔来
则十界名也二此僧伽四种下乃至兰若四肘量来
明十界体别也三伽蓝界者此非彼下至库藏界亦
如是来明诸界体别不相摄相四僧伽蓝界者中人
巳下至亦尔来明十界势分义五比丘置衣在伽蓝
下明人衣两离结罪相也。

【疏】就初离相约界有十。」

【次牒释分文中初段界名但列十者此明诸界同
别之相兰若空处无别界义故所不列次云十界
体者据有十一种此段正明体相而舍界律不出
体故但有十耳。】

「【疏】前明蓝中有失不失言不离衣蓝里一界者谓外
院相成内无四碍是使人衣虽异但不出界则非犯
位故言一界界是自然摄衣界不是僧等馀三界也。」

【初段明不失中初牒释言一界者一即同也是自
然下拣滥恐谓伽蓝将为作法人衣食三界故。】
卷三 第 29c 页 X40-0029.png

「【疏】又言失衣多界者如昔解云蓝院相缺树车界生
故曰若干界今谓不然若缺非蓝事同空野。」

【次释失衣古解中蓝摄相强故约相缺以释多义
今下蹑破。】

「【疏】今言蓝里若干界生明知院相不坏而有众多界
起者树车自然无由得生但为染隔情三障碍不会
致有失衣故曰若干。」

【今解中初科初反古解伹下申今义中有三碍随
处护衣故有多界若干即数之通名。】

「【疏】或可作法摄衣局在有处不妨蓝院自办护衣彼
此诸碍通成失相何以知然僧祗五分中言同界者
僧羯磨作不失衣界于中得自在往返者是言异界
者不得自在往返也乃至屋舍车乘道行等例同准
此而明与四分不异。」

【次科初二句明一界谓同一作法摄衣局有处者
谓有法处则是衣界不妨下明多界谓别别蓝院
各自辨护即是若干亦由诸碍不可通护故云彼
此等也何下引證同界即一界异界即若干界也
卷三 第 30a 页 X40-0030.png
乃至下自然例同谓屋舍等一一皆有同界异界
准下会异。】

「【疏】馀有九界得失例同故云亦尔。」

【次例同中由列名中未出兰若故但云馀九耳一
一皆有一界若干并以三碍有无释之可见得失
即衣有失不失也。】

「【疏】上巳明其失相未知约何明失故次第二列于界
相就明得离。」

【第二界体生起中云就明得离谓限内无碍趣得
置衣皆无失故。】

「【疏】云僧伽蓝四种如上者上来无文解蓝何因妄指
律为繁文相同村聚故通例指曰如上也。」

【本宗中初科注指伽蓝四相如上即前盗戒明村
聚相蓝村不别故得指同。】

「【疏】二树相者量文可知谓假树为名大小通得人等
衣界减非所离也即此界中具有四碍馀三可解就
界碍中树下生树及车场等既无别院异界丛起故
曰若干界乃至仓库例此明诸。」

【二中初释树界乃至下指馀八界初中有二初牒
文释即下明四碍前明若干止用三碍故此复约
界碍明之仓库例此者谓四碍相同又堂舍库仓
据无垣者则有界碍如上明也注中不释舍界钞
云四分无相谓村外别舍或准僧祇楼阁梯登外
二十五肘或准库仓明内为言随用并得。】
卷三 第 30b 页 X40-0030.png

「【疏】十一阿兰若界者谓迥然空野无别树车不知分
齐假用弓树通计量数七十馀步如上计之。」

【三中假弓树者一弓四肘一肘尺八七弓共五丈
四寸六尺为步得八步馀二尺四寸八树有七间
共得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如十三步势分故云七
十馀也如上指前义门。】

「【疏】自馀道行洲上水中并例及上蓝树十五自然诸
相行护其量非一既是行事广如事钞故不繁出临
时引用如织综也。」

【诸部中道行出十诵彼云四十九寻内(一寻八尺计六十五
步馀二尺)洲界出善见彼云十四肘内(一肘尺八计四步馀尺二)水
及井界两出僧祇并据二十五肘内(计七步半)及下通
结诸下指广临下令引说综子宋反线也谓引用
交互犹如织线使成纹耳。】

「【疏】上虽列体足明得离未显两界相接通成护不所
以第三明彼此不相收摄。」

【第三释中此彼不摄即界义也。】

「【疏】文云此蓝非彼蓝乃至此树非彼树等例之故云
亦如是也。」

【初举蓝示相谓以蓝为头乃至非彼十一种也乃
至下例诸界谓树车等互举为显历馀十一并同
蓝界共有一百二十一句更通他部四种则有二
百二十五句思之。】

「【疏】上虽明相互不相摄未知自然相外摄衣以不是
卷三 第 30c 页 X40-0030.png
故第四明势分义。

【疏】诸部明相并无势分唯此四分独开外护。」

【第四示所出中初科上二句总示诸部下二句别
显本宗。】

「【疏】故十诵云僧坊聚落齐墙壁堑栅来名不离衣若
作羯磨随意远近故知无势分也。」

【次十诵中初是自然但齐墙壁则无势分若下次
示作法。】

「【疏】僧祇寺门外手把户钥船上晒衣风吹堕水则明
失者亦无势分。」

【僧祇引示中手把户钩有可入义船上晒衣堕水
失者界别故失今引彼文證无势分未详何意。】

「【疏】若尔无者何故彼律车树四周二十五步答此是
界体若有势分一切通给何故寺外须捉户钩。」

【释难中初引难以彼树车水井等并二十五肘故
步字写错答中初句释通若下反质若是势分不
应有开不开。】

「【疏】五分无文故知学者不可通用。」
卷三 第 31a 页 X40-0031.png

【五分无文开许而彼宗学者滥用故特点之。】

「【疏】自古相传中人掷石取其下处可有一十三步例
诸自然皆通故云亦尔。」

【定远近中中人者善见云不健不羸人尽力掷至
落处不取转处。】

「【疏】上明行护次明犯相。

【疏】文云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树下宿者明身出
界持犯相状准此为言人衣互出护会义一分文为
四上明离相也二明相未出下教其行护也三若不
舍下明违法也四明相出下结提重也。」

【第五释中初科初牒文示意人衣互出者或衣在
人出或衣出人在离护并同故云义一分下约义
分文。】

「【疏】云舍衣者非谓舍衣全无罪也若不舍时则犯堕
故如僧祇中宁无衣起越以轻易重也广相如钞。」

【释舍衣中不舍犯堕为免舍忏宁可但犯缺衣吉
耳下指钞者彼云或借尼衣或借俗被无者乃至
当后夜疾还门屋下以手著门孔中等不然则须
舍之。】

「【疏】若手捉衣者人云同是不犯位故如淫戒开无淫
意也今解不然文非下开也。」

【次释手捉古解初科为二初引古彼谓舍衣及至
势分乃是急开若论手捉自是常持本非缘开以
同是不犯故此列之如淫开无意以本无犯列为
卷三 第 31b 页 X40-0031.png
不犯义相类也今下斥非此乃广解犯相中文故
云非下开也。】

「【疏】有人解我衣在势分边故须手捉此未了也衣在
蓝内外有势分若树车有则分势分多少不同或全
不立如何云衣在势分头也若衣出蓝外有诸界随
界立相自立势分如衣树下势分四围似月之晕如
斯例也。」

【次解中初牒斥衣在下委破又二初约衣在蓝内
势分不定故若树车有者谓蓝边有树车也则分
势分谓二界各半分也或全不立谓两界相逼也
若衣下次约衣在蓝外别有诸界彼既自立势分
亦不得言在势分边也月晕即月四傍气也。】

「【疏】今言捉者两界相接中分势分一尺五寸故须手
捉或树下车情染交隔必须捉取不尔不会故曰手
捉。」

【今解中初正释有二初约两界相近解或下次约
别界三碍解。】

「【疏】律文错杂不足伦理若依义例须有次第前至掷
石次手捉衣后明不得捉故而便舍也如文从急以
至缓也通明会护何妨如律何以知邪如人衣远隔
动经百里夜忽忆之何由往会但舍更加故理非犯
且休去馀任通之。」

【次会释中初约义次第从缓至急如文下次显律
文从急至缓下约会护以通律意则非错杂也且
卷三 第 31c 页 X40-0031.png
下示略不复委辨故云任之。】

「【疏】犯相之中明相出者律中华开鸟鸣此亦春冬不
定如多论云明相三种日照阎浮树即有黑色若照
树叶即有青色过树上表照阎浮空界即是白色三
色之中白色为正。」

【次释明相中初科初点律漫华开则春冬不定鸟
鸣则昏晓不常皆不可准次引论定阎浮树者俱
舍云此洲南边有无热恼池树在池畔日出先照
故用彼树以分晓色。】

「【疏】诸部当律行护结罪多约明相用分犯法今须薄
识故为略引。」

【次科叙起中诸部即僧祇十诵然十诵与四分大
同故下伹出僧祇校异耳。】

「【疏】如僧祇律约夜分三食明内宿初夜成犯覆罪护
夏皆约明相离衣持犯通持在夜结犯约明何以知
邪四句分之一明去明来日光未没去明相出竟来
诸律同犯二闇去明来僧祇不犯开夜暂会四分是
犯三闇去闇来四明去闇来诸部非犯。」
卷三 第 32a 页 X40-0032.png

【次引僧祇初通示三位内宿约夜分罪夏据明相
离衣一戒持犯两兼何下别释离衣四句中唯第
二异耳。】

「【疏】就四分中衣食夏等必约明出人宿等戒日光没
后准此定时看西明相一更巳后方始没灭诸师行
事合瞑即犯意不同也与同室宿必夜分齐。」

【四分中初示异前引僧祇三位差别今此四分一
向约明文略覆罪故云夏等二同宿戒并据初夜
准下定夜分诸师下斥非合瞑即昏黄时未入夜
分乖彼制限今须据夜故云意不同等。】

「【疏】僧祇初夜明内宿者亦是其理谓夜与宿贪附情
多约同四分一夜与宿明相暂离名为不犯此约情
过则深有犯事同僧祇律据通缘且依明相馀且略
之。」

【三中但明内宿彼此不同初示僧祇出彼制意约
下次校四分初明情过则宜同僧祇明相暂离谓
天欲明时出外避之则不违制律下示律缓急食
非别属故云通缘。】

「【疏】四明所离结罪相者律下注中除三馀者吉罗今
解如百一供具有持可离故结小罪馀说净者既指
别主何有离罪如五分中应受持三衣衬身衣被衣
雨浴覆疮蚊厨敷行障虱单敷护䏶踝头拭身手面
巾及诸囊若似衣皆受持之馀畜广相亦如钞说。」

【犯相中初牒注今下正释古谓百一诸长离皆犯
卷三 第 32b 页 X40-0032.png
吉此伹直伸正解以显古非如下引證所列诸衣
皆是百一下指如钞见二衣中。】

「【律】除僧羯磨。

【疏】文中第六除僧羯磨者明得法离也。

【注】时比丘得乾痟病粪扫僧伽梨极重有因缘事人
间游行不堪持行以事白佛佛令三乞巳白二离。

【疏】注列病缘后明乞法总有五意。

【疏】一解开缘如文得痟病人间游多论云所以尔者
四意一有缘众生应受化故二宜游病损故三求行
道处故四降伏信悟故是舍利弗病故何者亦四义
一先世恼人故二智深思法故三勤业不卧故四此
后边身先业巳尽若以神力转三千界大悲心中请
圣制故二法成不相者要须人病衣重者成馀人病
互有一向不成所言老者多论七十巳上名为老者
有前四益乃至三宝求觅亦得三离多少相此中唯
是大衣五分云留一并离非羯磨故皆犯离罪得留
中衣上下不得留有贼难处随留好者十诵多论留
一义同四约日多少十诵夏分不开五分听前安居
九月后安居八月见论云随病未差若差即还遇难
不失不作还意失衣多云若得羯磨巳病重不行后
行即先羯磨若化未尽衣药营求三宝未辨而月巳
尽以事难故缘讫无罪若死此衣得与看病人五得
重加不多论云本衣若施三宝更求得衣不问轻重
应加羯磨乃至九月亦如是。」
卷三 第 32c 页 X40-0032.png

【第六释注五意初意又二初牒文次引释初释游
行初四利他初即可化四是难化故须降伏令生
信悟二三皆自利病损即减损也是下次释得病
缘因身子故须显意初后约往业中二据现修彼
论问曰舍利弗神通如意能以三千世界手中回
转何以言僧伽黎重耶大悲下即彼答辞为未来
老病而作发起故云大悲二中初示成不人病衣
重二缘具者方堪与法所下释老相论中正作七
十有本作三十者误也四益同前游行乃下示别
缘此开营事不必老病也问年少有病为开离否
答老病两缘自不相涉有云病而不老此犹可开
老而不病义必不许今意不然老据力衰不必在
病三中此中大衣即是本律如注缘起五分初示
数并离皆犯者彼云尽离三衣非羯磨者以非所
开而妄加法即是事非法不成故得下定体上即
大衣为入聚生善下即五条谓不许单著故二不
得留有下明难则无所拘下指二文同故不引四
中十诵五分同明不开时节前安居人除三月后
安居人除四月义准中安居随满即开除则不定
次引见论明开中病差未差遇难不失者彼云路
险不得还恒作还意虽差不失后引多论明馀杂
相有三初明后用前法不须再乞若化下次明事
难不犯化未尽者往彼教化或是人多或约处远
故有未尽而月尽者九月八月满也缘讫谓取事
卷三 第 33a 页 X40-0033.png
办出于月外以事缘故亦开夏限也若死下明亡
过所属随在外死有看病者索往赏之五中本衣
即先得法离者后衣不问轻重者以缘开衣重开
巳不简故。】

「【律】尼萨耆波逸提。

【疏】七八二句舍罪两相也。」

【七八二句尼萨耆是舍波逸提即罪。】

「【注】除三衣巳若离馀衣吉罗尼同僧犯。

【疏】注解云馀衣结轻如上所解。」

【释注犯中馀衣如上即前释注第四科也注云尼
同复加祇支覆肩五衣俱堕。】

「【注】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舍衣若
至掷石所及处若夺想若水陆道断急难若贼恶兽
强者所执或命梵难若不舍衣及不至掷石及处不
犯也。

【疏】不犯之中通明不犯有七一别人作法离或对首
及心念二对僧作法离有二初有缘乞法如上所明
二共作迦絺那法离三者对处作法离即不失衣界
广如羯磨疏钞中四兰若恐怖离五王路隔塞命梵
等缘如下开说六迦提赏劳离七如五分僧塔胜缘
也。」

【次释不犯七离中初文言通明者统括诸缘不专
此故第一即注中若舍衣也二对僧有二乞法即
注僧作羯磨迦絺即前开缘三对处离者即结摄
卷三 第 33b 页 X40-0033.png
衣界也未结之前但依蓝院加结巳后通蓝内外
彼此无失故也今此不明故指如别疏在结界钞
见二衣第四第七并出当篇第二十九戒如后委
释第五如注第六出安居法。】

「【疏】就此七离有法无法者前三得法离后三无法离
中间兰若六夜送村中无法离恐失遥舍者是有法
离。」

【料简中初文前三有法须辨不同别人作法乃是
舍衣失法非是开离迦絺自为受衣对处自缘结
界唯乞法者是作法许离耳又七离名同自有三
别第一即舍为离第三以不失为离馀五并约异
处不失乃是开离学者细详无宜一混。】

「【疏】得罪有无者第二四五六七一向无罪以有缘故
第五隔塞或忘断故失不如文中解。」

【次科五种无罪若辨失法馀四定不失第五通失
否指如文中即见下科忘断准钞合作望字谓想
失也第一有罪失法可知第三对处或容三碍离
失得罪应分三等上五一向无第一一向有第三
有无不定。】

「【疏】僧作羯磨者此得法离开前无法也明相未出下
至掷石及处反解上开也若夺想者衣实现在忘起
夺想经宿失受约心无罪决心谓失即是舍心无情
过故不犯舍也若水陆道断者乃至强执并隔碍也
或命梵难下此情染碍故不会非是慢情故令隔绝。」
卷三 第 33c 页 X40-0033.png

【牒释中初科五段初释羯磨开前无法即上犯位
二释奔护反解上开即前注中巳列三缘开通覆
示故云反解三释夺想失法无罪亦同隔塞望断
之义忘合作妄谓虚想也四五二段即约三碍配
之可见。】

「【疏】问此诸障碍同在开中失与犯者若为处断答此
相极多今以情过行相急缓若恒谨摄无思离犯忽
遇难缘人衣乃异无心舍离但为事壅据此论心则
不名犯若情慢惰诸缘舍受随衣所离有舍有犯如
上母论说净无限之科。」

【问中失与犯者失谓失法犯即犯罪答中初通示
若下别释初约行急通开壅即碍也若情下次约
行缓还制文中二舍字即是失也如下引类母论
不行说净不开十日。】

「【疏】问如戒开缘何分勤惰答诸戒相开并为奉者必
有惰学随犯根本非是通开。」

【转难中文中不说何意强分答中因兹通决一切
开文非唯此也。】

「【疏】问长衣开忘此离开不答亦如两望必勤奉持忘
非可学夜忽忆得取会无缘明即求取非舍非犯若
作失舍则心隔境异故失非犯犯随情教本忘非违。」

【次问中欲以长忘例开离衣故申此问答中亦两
望者准前勤墯也此复有二初明缘碍心不断故
非失非犯若下次明想失即前望断失法非犯准
卷三 第 34a 页 X40-0034.png
知堕者亦失亦犯。】

「【疏】但衣食两戒疏者偏怀末代相持唯斯二矣自馀
诸戒多或离之衣食之间无日不奉奉者如法盖不
足言莫怪多及意所未尽如所撰事钞及羯磨疏中
衣食二缘广有诚教自馀约略仅知而巳。」

【结诰中二初明须广之意衣食戒者提下诸篇多
由衣食一则贪情因发二乃日别常行凡此等戒
委曲辨之故云偏怀言最留意也相持谓随事摄
护即前所谓遗法所重唯相及行是也自馀诸戒
即非衣食制者多或离之言其过境非数见故奉
者如法不足言者反明少能如法故须言也莫下
二显略事钞离长别众等戒并下卷二衣四药赴
请等疏即衣食二界并衣药受净等文皆繁广巳
听者可知未听则自检仅才也。】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


「【律】三月望衣过限戒。

【疏】第三月望衣戒。」

【第三名见制意。】
卷三 第 34b 页 X40-0034.png

「【疏】制意者凡为资身随时受服虽有故者不堪著用
但止受持故圣开畜拟换故者少而不足为待满故
重开一月足即成衣既同衣足理宜受替乃畜过限
违反圣教坏少欲法所以制也。」

【制意中初二句通叙衣资随时谓寒暑也虽下别
明今戒又二初叙开意既下次明制意。】

「【疏】五缘成一本有故烂三衣若新好者畜犯前戒二
听畜馀财拟替故者三同财巳足故不割截四无因
缘五过限犯。」

【具缘中初缘此戒本由衣坏替换故开一月衣若
新好则非所开又三衣中随有一坏则开不必俱
坏第三同财谓体色同者言巳足者准下三位此
据初二两位若第三位无问同不同足不足皆犯
也馀并如下。】

「【注】佛在舍卫国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梨故烂十日中
间便不能辨听畜长衣为满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
不足者浣染点净寄人游行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疏】就缘起中木是但三衣人为衣破故纵得衣财十
日之内不足不成所以齐月来畜为满足故六群闻
之因遂起过取同衣不足者如十诵云以色不同体
不相似故犯今制但令得作何待色体俱同也。」

【释戒缘中初叙本开但三衣人不畜馀长故特开
之畜长比丘此教不被则无有犯如下引释同衣
彼云若得青衣后得黄赤衣是色不同又初得麻
卷三 第 34c 页 X40-0034.png
乃至后得钦婆罗劫贝即体不相似皆犯今下准
上十诵以决戒缘问前具缘中须同财足者答前
据初二两位故取同足此戒缘中六群起过正据
后位而云同衣故须引决明知不简也。】

「【律】若比丘衣巳竟。

【疏】戒本九句。

【疏】一犯人。

【疏】二三衣同体足竟若三衣俱坏则三种别望二月
虽满即须作受下一不满更待满故。」

【戒本第二句三种别望谓各开一月二月满者谓
上二衣月满即作馀一可待不作过月例皆染犯。】

「【律】迦絺那衣巳出。

【疏】三迦絺那出者开缘谢也其人虽不受开而是开
故不犯。」

【第三云其人不受开者由是伹三衣人不受五利
故。】

「【律】若比丘得非时衣。

【注】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有迦絺那衣自恣
后五月非时者谓过此限。

【疏】四非时衣者注解约时谓于时外故曰非时以时
内通开无论替故今非时中故限一月。」

【四中注约时者一月五月也时外曰非时无衣十
一月有衣七月也以下明简时所以。】

「【律】欲须便受受巳疾成若足者善。
卷三 第 35a 页 X40-0035.png

【注】若十日中同衣足者裁割如上不者至十一日随
衣多少并犯舍堕。

【疏】欲须便受下显成衣相也言疾成者以初日得衣
未足十日得足当日须成不尔明出便犯故云疾也
约分三位上解初位此是通开如注解者是也。」

【第五中初总示言下别释恐过十日故令疾成约
下示位此即初位馀二位见次科此通开者谓同
长衣常开耳。】

「【律】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

【注】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即十一日应
如上作违者至十二日随衣并犯乃至二十九日亦
尔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并如上法。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作乃至三
十日即日作衣馀有缘同长衣戒。

【疏】若不足者得畜一月此第二位中从十一日至二
十九日来得同相合当日即作不同更开明日望此
则约日持犯故又疾成如注解二十九日亦尔者是
也第三位者至三十日无论得不俱同说持明日巳
去更不开也。」

【第六中以不足故更开二十日共为一月初释第
二位总十九日得同相合即同衣足也当日即作
不作明日犯不同谓得不同衣更开明日望即后
位三十日也约日持犯初位犹通十日内成从十
卷三 第 35b 页 X40-0035.png
一日去止限一日故又疾也或恐不成则令粗行
急竟加受法巳更复细刺第三位者唯开一日得
不者得则加持不得则说净不尔明日齐犯若尔
但三衣人亦有畜长耶答此既上行必无容慢纵
有说净不同常开义亦无妨学者更详。】

「【疏】此戒如前长衣相似为但衣故所以立之馀文可
解。」

【显同异中上二句示同谓犯相与前无别下二句
显别此被但三衣前开畜长者馀可解者即若过
下三句注文辨相皆易晓故。】

「【律】四取非亲尼衣戒。

【疏】第四取尼衣戒。

【疏】制有三过凡为下敬上仰奉情殷有财思舍计无
匮惜大僧以非亲故不量便受令他财物匮竭致有
贫苦之恼二者男女形别理无参染今财物既交恩
情偏亲因交致染容坏梵行临危事险可惧之甚三
迹涉世讥招致诽谤清白难分无由自拔具斯诸过
故所以制。」

【第四制意有三初是喜为二即防染三为遮讥又
初是损他二即损自三即自他两损初中殷即是
重匮惜匮犹藏也匮竭匮即乏也具下二句总结。】

「【疏】五缘成犯。

【疏】一是比丘尼五分云取下二众伹吉罗故斯约位
分若取染污同尼无别故多论中浣衣擗毛一同犯
卷三 第 35c 页 X40-0035.png
堕二非亲里十诵以亲里故量取五分虽亲取亦犯
吉三应量衣四分如缘起说僧祇取钵小物者不犯
何故衣重者以衣多喜与故重钵唯有一稀故犯轻
四虚心送与乞得非犯五领受便犯十诵多论十僧
取尼一衣同堕十尼持一衣与一僧得十堕馀如钞。」

【具缘中初引五分简下二众则同今宗斯下义决
初句点上文若下示别判准多论浣擗同犯足为
明例二中十诵亲里量取谓必筹量有无义无妄
取故非犯也五分虽亲亦吉终是招讥意在俱绝
三中四分缘起即贵价法衣僧祇钵及小物谓不
犯提小物谓非应量者何下徵示衣钵重轻之意
四虚心谓竭诚专意非谓心不实也五中十僧取
一同堕以情同故十尼与一十堕所对别故下指
如钞随相甚广。】

「【注】佛在罗阅祇莲华色尼持食往山与诸上座彼有
比丘著弊故纳尼脱所著贵价换之后著弊衣为佛
怪问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疏】就缘起中明华色因缘律中母女同夫多云远劫
以华覆食施辟支故愿常端正为人敬重又得沙门
功德由不净愿今得同夫愿得功德故今漏尽。」

【戒缘中初引本律明人道缘律云父母初嫁与郁
禅国人后产一女其夫与母私通华色闻之自责
言云何母女同夫遂至波罗奈城嫁一长者后长
者往郁禅国乃以百两金聚得一女还波罗奈国
卷三 第 36a 页 X40-0036.png
即华色之女华色问其由知是巳女又复自责遂
即舍去至罗阅城见佛闻法得果遂求出家次引
多论示往昔缘发愿有二一愿端正二愿得沙门
功德即四沙门果由下感报亦二因果不差故。】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

【注】非亲里者非父母亲及非七世反上是亲若非亲
里亦不筹量可不若是亲里则便筹量知有无可取
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新若故等也。

【律】取衣。

【注】衣有十种尼著弊衣具白世尊佛言不应如是听
畜五衣完坚者馀衣随意净施若与人何以故妇人
著上衣服犹尚不好何况弊故也。

【律】除贸易。

【注】时二部僧得衣共分二部错得佛言听互贸衣言
贸易者以衣贸衣若非衣或以非衣[卯/贝]衣若针若筒
若刀若线若小段物乃至一丸药贸衣者是。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从亲尼边取衣若贸易得若
为僧为佛图取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

【疏】一犯人二非亲里注中父母七世者如见论中巳
身巳上四世至高祖傍及从四姊妹等下及儿孙若
据母亲亦类说也若非亲下明筹度可不相也三取
衣者是戒犯境也注解中不应如是者女人形鄙假
卷三 第 36b 页 X40-0036.png
饰通道若著弊衣为人说法如以秽器盛美食也四
除贸易者多论云有二益一尼得所宜衣无有驰求
因缘修道安乐故二既听贸易离彼驰乱故五制舍
六结罪注中尼取僧衣但吉者僧是上尊与希故轻
若尔下九十中僧与尼衣义亦非数何以结堕答彼
由讥过不可故制。」

【戒本中第二句初释亲中先示父亲巳身为一世
上取四世一父二祢祖(祢始也)三曾祖(曾重也)四高祖
(高谓最在上也)下取儿孙二世共为七世傍及从四即兄
弟姊妹从字去呼七世竖论从四横说故云傍也
以上七世一一世中皆有此四母亲类说竖七横
四并同父也第三中初点文前是人境此即物境
释注中通道通犹弘也此显注中佛呵之意四中
贸即交贸论出开意一为修道二即离过注中初
引缘起次明佛开非衣如上解六中初释尼轻若
尔下引后例难答中取据希数则僧数尼希与约
招讥则僧多尼少所以异也。】

「【律】五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疏】第五使尼浣故衣戒。

【疏】所以制者上尊使下事顺而数下情敬上多不筹
量有庸无庸致恼废业损处非轻喜生染习招世讥
过如前故制约相浣染打三戒合制因使尼同一衣
生故不别制。」

【第五制意有二初叙过有三一损恼过初明僧使
卷三 第 36c 页 X40-0036.png
尼事数次则尼敬僧无简庸犹能也有庸者则能
离过无庸则使不知时故令致恼生染即第二过
招讥则第三过同上取衣三意故指如前约下次
明离合约事须离据衣故合。】

「【疏】五缘成犯一是尼二非亲里三是故衣四自使若
使人如钞广引僧祇四句等五浣染打竟犯。」

【具缘初科第四指钞四句者一自与使人受二使
人与自受三自与自受四使与使受皆犯提罪。】

「【疏】问及钵俱过钵何不制答浣染多闲数故制之钵
非故不结也。」

【释疑中过字去呼答中闲谓尼多闲习钵无此义
又复事有重轻所以两别。】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及偷兰难陀尼貌各端正
俱有系意坐失不净污安陀会令尼浣之比丘以过
白佛因诃而制。

【疏】就戒缘中不净失污故令浣之。」

【释戒缘中出其过状以彰须制。】

「【律】若比丘令非亲里(如上说)比丘尼。

【注】若非亲式叉尼沙弥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罗。

【律】浣故衣。

【注】故衣者下至一经身著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罗。

【律】若染若打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语使浣染打若俱为者三尼萨耆波逸提互不
为者随有吉罗不犯者若病时使染浣打若为僧佛
卷三 第 37a 页 X40-0037.png
图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故衣戒之境也四染
打正明业相并如上解注解中三随语作犯三不随
但吉者唯有口业身不作故壅住方便也。」

【戒本四中释文指上即上具缘释注中随语犯三
者此据并使具犯为言或前后使则前重后轻或
不并使则随结不定不随吉者此复有二如并使
作三彼作一二使二作一使一不作但依作犯提
不作则吉又如使浣为染使染为打等心境不称
亦应得轻有口业者使他方便也。】

「【律】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第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疏】凡出世之士须遵少欲为怀今三衣具足堪得资
身长道便止方广乞求增长贪结恼乱施主招过非
轻故多论云制不听乞四种益一令增尚佛法故二
为止诤讼故三为灭前人不善心故四为令众生于
正法中生信乐故。」

【第六制意中初叙过长贪损巳恼乱损他故下引
示四意初以佛法尚少欲故二为俗舍有上下故
三从彼乞求必生轻慢故四由心轻慢不信正法
故此下二意即见戒缘今制此戒翻过成益。】

「【疏】六缘成犯一三衣具足二无因缘三非亲居士。」

【具缘前三中二无缘者谓无夺失等缘三中多论
从亲里乞好衣若贫匮若少与索多一切吉罗。】
卷三 第 37b 页 X40-0037.png

「【疏】四为巳乞应量衣十诵中作寒暑相方便说法得
亦是犯。」

【四中应量者僧祇乞得四肘巳上者犯准巳下应
轻寒暑相寒现单薄暑现厚重。】

「【疏】准此为言今行道者实无道可行止存世福口虽
读经说法身虽在座敛容心路规度常拟散席与我
何物如斯取者同律邪命何得不犯故制正命。」

【斥非中初科又三初标举言行道而无道者谓有
名无实也无道可行者不省自心故止存世福但
事外仪口下二释成初二句示存福次三句明无
道如下结过。】

「【疏】今世讲师至此常不敢语以亲行故羞不语他何
以不行而隐不道何妨有人行之则此戒或末法一
人持也慎之哉慎之哉。」

【次科初明覆隐所以亲行谓自犯也羞不语者说
行相反故此指当时犹能知愧而今无耻身犯口
说何足议也何下正斥古本作可以巳虽不行讲
须明示令他行之则末法或有一人不可期也此
言激励之切末学听寻当如何耶下诫讲者不可
隐教再言慎之诫之极也。】

「【疏】十诵中伹不作相乞诸小小补衣物一条及拭手
面巾不犯若作念言但乞小者容施全者得亦是犯
先无心者不犯可非心邪。」

【三中十诵不作相乞即非邪心故得不犯若作念
卷三 第 37c 页 X40-0037.png
下即是邪心故得皆犯。】

「【疏】五彼与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时跋难陀为人说法从索所著衣俛
仰与巳单衣入城便云祇垣中被贼诸俗讥嫌比丘
举过佛便制戒。

【疏】就缘起中因说法取衣致为过非今诸难免亦易
检挍但是一贪既共俱生可共灭邪。」

【戒缘中注中俛仰与者事不得巳故单衣入城人
问其故云被贼者即刺跋难陀也假法为由公索
他物不殊白盗宜与斯名疏中蹑意以申诫劝难
免即指著世之流易检则勉有道之士但一贪者
指出病根令自明识无始贪习既与俱生宜须抑
制如何反纵与之同死耶。】

「【律】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解文如上)除馀
时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犯)

【疏】就戒本中六句一犯人二非亲俗士女三乞衣四
开缘馀可解。」

【戒本分句中第三句下注指如上即非亲义。】

「【律】馀时者若夺衣。

【注】时比丘被贼剥衣裸形而行佛言不尔得突吉罗
若有此者当以软草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取长若
知友边取若无者僧中问取可分衣若无者问取僧
衣卧具若不与者自开库看若褥敷毡被摘解取裁
作衣出外乞衣若得衣巳还浣染缝治安著本处若
卷三 第 38a 页 X40-0038.png
不还本处如法治。

【律】失衣烧衣漂衣(缘同上也)是谓馀时。

【注】不犯者若夺失等缘从非亲乞若从亲乞若从出
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巳乞或不求而得并不名犯。

【疏】馀时者重解前开。

【疏】言夺衣者注解其相甚明了也见论云行路见贼
持衣钵与年少令走因被贼剥得白衣五大色不截
及外道衣得著无犯十诵若夺著僧衣后还本处空
无人者近处有僧著之若先寺还有人住应取还著
本处据此属处巳定无有转改非作僧法无由辄出
二失衣者僧十祇种失衣王贼夺女人欲心夺父母
令罢道夺故夺有四失有三一自藏后忘二藏衣腐
坏三久朽故风火水三故有十也如五分衣坏开乞
言烧衣者家火野火鬼火天火十诵日炙坏者亦名
烧衣漂衣者风之与水也。」

【次释开缘列释有四夺衣中初指注释注中初制
裸形若有下次教方便初取巳物次借别人物后
借僧物又二初明开取可分物是十方现前卧具
即常住常住若得下明还僧法次引文示有二初
引善见明遇贼法次引十诵明还僧物法由是常
住常住不可移易如文可见二释失中僧祇十失
夺中分四开王贼为二失中三风水及火即漂烧
二缘与今四分夺等四缘离合异耳五分衣坏即
同僧祇三失后二也烧漂可解注云缘同上者即
卷三 第 38b 页 X40-0038.png
取衣借衣等并同夺衣中。】

「【律】律伹明夺馀诸类解。」

【结显中对注可见。】

「【律】七过分取衣戒。

【疏】第七过分取衣戒。

【疏】所以制不许过者出家比丘遇四因缘夺失三衣
无由进业笃信闻之竭贫而施宜应称施而受彰巳
内有廉节之心外则不恼施主理数明然今三衣巳
足过分而取长贪坏信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不
定其犯犯在时缘但云过分自束其犯。」

【第七制意有二初制戒意又三初叙夺失阙衣笃
信下明理当减受今下显过受之过长贪坏信即
失二利殊甚也所以下次结犯意文不定言几衣
成犯在时缘者夺失多少不可定故云过分者即
文中若过者失一受一乃至失三受三皆为过也。】

「【疏】六缘成犯一比丘失夺三衣二非亲居士三为失
夺故施若非随受不犯四知为失夺故受。

【疏】五过知足谓失一受一之类是过限也。」

【具缘五中由失一衣即不得受所以受一即为过
分若尔三衣云何可具耶答但不为夺施别求皆
得也。】

「【疏】问衣制过限钵不同者答衣则三一不定故失喜
过受钵唯有一失一受二者希纵有轻也。」

【问答易解。】
卷三 第 38c 页 X40-0038.png

「【疏】六领受便犯。

【注】佛在舍卫国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祇桓有信闻
之多送衣与比丘言止便为供养巳有三衣故不须
也六群令取持以与我遂更受之比丘举过佛因制
戒。

【疏】就戒缘中六群令取者自既巳足因夺得多更行
人事以乖施意也。」

【释戒缘中注明比丘三衣自足为六群受故云行
人事也。】

「【律】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

【注】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馀一衣二重三重四
重者应摘作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陀会。

【疏】戒本八句。

【疏】一犯人。

【疏】二失夺等四注中若失一衣不应取者善见云都
失三衣但取上下馀一外求以失衣处施主厚心不
可全取故也注中止令摘解相兼作衣都不可者方
听取耳。
卷三 第 39a 页 X40-0039.png

【律】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并如上解)

【律】自恣请多与衣。

【注】若自恣多与衣者若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二重
三重四重当安缘作当肩上揲垢腻处应安钩纽若
有馀残语居士言此馀残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
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若欲受者便应受
之。

【律】是比丘当知足受衣。

【注】若三衣都失彼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
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律】若过者(谓失一受一都失受三之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减知足取若
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馀如上语知不
犯。

【疏】三非亲四俗士女。

【疏】五自恣者明非为夺故施故云自恣也就注解中
进不相显。」

【戒本第五句中初科若据此戒为夺施犯而言自
恣者今详文意欲明非为夺施尚当知足况为夺
而施耶学者更详。】

「【疏】是比丘当知足者谓失三受二也注明道俗知足
释成两相在家知足不可自量随彼所施出家知足
止约三衣佛巳正制失二受一是也。」

【次科初释文次释注在家行施即是知足不可自
卷三 第 39b 页 X40-0039.png
量出于他故此举在家对显出家知足异耳戒文
知足正约出家。】

「【疏】若过是业馀文相可知。

【疏】前戒开彼此为乞此自受衣为他故犯由情谄故
若直为他无情好者未必取衣。」

【对简中前开巳为他乞此戒不开故特示之由情
谄者知不得过代为他受显是有情好故。】

「【律】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第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疏】笃信居士标心舍施价限巳定无思增续理宜随
施而受不亏道法今乃嫌少劝增过分更受长巳贪
求坏彼信敬过中之甚故制。」

【第八制意中初叙合宣今下次显过相。】

「【疏】论犯六缘一非亲居士虚心辨价二情有期限三
知有期限四嫌少劝增五彼为增价缕六领受犯。

【疏】问衣中劝增钵无增者答衣资身义宽喜增故制
钵资食狭希故不制。

【疏】若尔乞钵之罪不应同衣答钵无多用全乞恼深
故制此劝增中非全一钵纵犯伹轻。」

【犯缘中问答转难对钵辨异文皆可见。】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夫妇共议云跋难陀是我知旧
持是衣价买衣与之乞食比丘闻巳告知后往彼家
劝令当须广大新好坚致俗人讥嫌比丘举过佛便
制戒。
卷三 第 39c 页 X40-0039.png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坚致来过起之由俗人讥下不
应之相。」

【戒缘中致字音稚密也。】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如上说)为比丘辨衣价。

【注】谓以若钱若金银真珠琉璃若玉石若璎珞生像
乃至十种衣。

【律】具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自恣问须何等衣佛听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
者。

【律】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衣与
我为好故。

【注】求有二种言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乃至求增
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广长衣
乃至增一线者。

【律】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
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
为巳求若不求自得者。
卷三 第 40a 页 X40-0040.png

【疏】戒本七句。

【疏】一人。

【疏】二俗人非亲文中不明亲疏开缘不犯故知简亲
也。」

【戒本二中不明亲疏者不同前戒标非亲故准下
开缘决知文略。】

「【疏】三为辨衣价注中列诸金宝是本方所有此土但
钱帛耳馀则稀也。」

【三中注列众宝生像即金银异名十衣如前释本
方即指西竺此土非无但多用钱帛故曰馀稀也。】

「【疏】四是比丘下增价相也。

【疏】注中听索不如者谓少欲省功故也若多功劳俗
亦犯如僧祇有与细者云我是练若头陀林中住须
不如者粗亦同犯。」

【四中释注前段初牒释多功亦犯虽索不如反有
所费故如下引證此證费功钞云以自述德故犯。】

「【疏】注中求有二种者戒本虽无求字而有求义故文
列十六之一谓增价也如是广长谓增线也今人亦
有犯者谓他俗人许与绢疋令买好者即同此戒十
诵有三色量价增皆犯堕也。」

【后段中初科为三初牒释有求义者文云与我为
好即是求也文下初释增价注云一钱即古大铜
钱一当十六十六之一即一小钱亦为增价如下
次释增衣今下决持事同此戒者即增价也十下
卷三 第 40b 页 X40-0040.png
示同异本宗但无增色文中二增即是价量。】

「【疏】此戒犯相要在本绢于上劝增若令买布属前乞
戒。」

【次科以劝增论犯局在本物若易物体即非增故。】

「【疏】问劝增戒中一缕即犯乞衣戒中一条方犯与此
不同答乞本施主无心乞时任其多少恼义是微故
约一条方犯劝增之中虚心限约巳定不荷嫌少索
多贪恼之情最重故使不问多少同犯罪也。」

【问中与前乞衣少多异故言一条者谓袈娑一相
许也答中分示二戒情过不同故制限两别。】

「【疏】诸馀可解耳。」

【结略中即若得衣下三句。】

「【律】九劝二家增衣价戒。

【疏】第九劝二居士增衣僧戒。

【疏】制意犯缘同前但合二家共作一衣为异耳。」

【第九通释中初科犯缘同者唯加第一云二非亲
居士耳。】

「【疏】问劝二居士共作一衣价本不增为有犯不答如
文云增不增非犯。」

【二中初问伹劝二家合而不增亦应犯劝答中犯
必约增不增非犯文云为好即是增故。】

「【疏】问劝二作一有增不增在何戒摄答后戒所摄虽
不增非犯增者合作故。」

【次问或一家不增两戒何收答中既涉二家故非
卷三 第 40c 页 X40-0040.png
前戒。】

「【疏】问但制合二不云三者答举例可知。」

【三问答中伹举二家三四皆尔但无缘起故所不
明。】

「【疏】问三家各欲作布今令合细可非损邪何戒所摄
答合三作细异于本体前戒所摄。」

【四问合布为细亦是增价须定所属答中易体非
增义同前释。】

「【疏】僧祇中为僧众多若一人合作同犯堕罪如上僧
犯。」

【三中僧别三位劝增齐犯以长贪恼主义无异故
下指如上即前义门。】

「【注】佛在舍卫国有二居士夫妇共议欲与跋难陀买
衣乞食比丘闻巳具告彼到 家语令共作居士讥
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辨衣价买如是衣
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
如是言善哉居士辨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
卷三 第 41a 页 X40-0041.png
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戒相成犯开通并如前戒)

【疏】戒本七句如前无异。

【律】十过限急索衣戒。

【疏】第十过限索衣价戒。

【疏】然宝璧精华世情所重长贪妨道生患处深特非
出道之所宜畜然施主奉施以为衣价恐犯畜宝无
宜自受故付俗掌令知净物寻索忽切情无容豫迭
相催促逼恼前人故作制限三语六默必过索得是
轻禁网过重障深宁容不制。」

【第十制意中四初叙世宝生患然下次明净施俗
人由是实净物过主边故与此戒寻下三明因索
恼他忽谓急速豫犹缓也故下四明过限制犯三
语六默如下自明。】

「【疏】五缘成犯一施主送金银钱宝二为贸衣用三不
受付人拟知净物四过法分齐五得入手犯。」

【犯缘中初二两缘属前施主下三并属犯人过法
分齐即上语默也。】

「【疏】问衣价制过其限钵价何为不制答钵一便足更
无多用故无过索之咎若全无钵极至百千无罪有
故更求即落乞钵犯收故所不制。」

【问答中初对衣显异若下约有无简别无则多索
无过有则非此所收。】

「【注】佛在舍卫罗阅城大臣与跋难陀亲厚往来遣送
衣价彼将衣价付净主巳因事急索致令被罚诸俗
卷三 第 41b 页 X40-0041.png
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大臣所厚后明因索致罚起过之
缘诸俗讥下明诃制也僧祇多论云跋难陀俗时知
射法兵法瓶沙王二大臣遣五百人从学得通多持
财宝来报其恩以宝付优婆塞家贫借用诣官言之
索时牵挽俗人共责。」

【戒缘中初点注大臣所厚厚犹重也因索致罚者
律明净主为官罚五百钱故僧下次引缘射法即
善弓矢兵法即知军旅斗战之事从学得通通犹
解也。】

「【疏】问忽切索衣为损王臣为损净主答本虽王臣后
在净主切恼故制唯在后人。」

【问答中切恼遭罚皆是净主故损后人。】

「【疏】此戒应在畜宝戒后以制净主故结集者不次或
传受者失旨故在前列。」

【三中由畜宝中始听说净因听说净遂有过索结
集不次乃指部主之差传受失旨即责翻译之过。】

「【律】若比丘若王(得自在无所属)若大臣(在王左右)若婆罗门(有生婆罗
门)若居士(除王大臣婆罗门诸在家者是)居士妇(在家妇人)遣使为比丘
送衣价(如上说)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彼使至比丘
所语比丘言大德今为汝故送是衣价受取是比丘
语彼使如是言我不应受此衣价我若须衣合时清
净当受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比丘应语
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
卷三 第 41c 页 X40-0041.png
诸比丘执事时彼使往执事人所与衣价巳还到比
丘所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巳与衣价大
德知时往彼当得衣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
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

【注】忆念者若执事人若在家若在市肆若在作处应
至彼处一反二反三反语言我今须衣与我作者是
也。

【律】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四反
五反六反在前默然立。

【注】彼执事人若在家在市作处到彼前默然立执事
人问何缘此立比丘报言汝自知之若彼人言今我
不知馀人知者比丘当语彼人知之是默然相也。

【律】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

【注】若作一反语破二反默然乃至三反语破六反默
然也。

【律】若不得衣过是求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比丘尼同僧犯)
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
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还
取莫使失此是时。

【注】不犯者若遣使告知若彼言我今不须即相布施
是比丘以时软语方便索衣若为作波利迦罗故与
以时软语索若方便索得者。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若王以下明宝主缘由三若
过索成业结犯四舍五结罪六不得进不相。
卷三 第 42a 页 X40-0042.png

【疏】就第二立法相中文有八句初有五位但是财主
遣使持宝将与比丘二彼使至比丘所下明使人受
宝付彼之相三是比丘语彼使下明惧犯畜宝不即
受相四彼使语比丘下明使亦知比丘非受宝者问
执事人五比丘应语言下明示执事人所在六时彼
使往下明与宝物付净主相七还到比丘所下既付
宝竟还返告知世之信使可复如此八须衣比丘下
明立法度索之往返。」

【戒本释第二中初科五位即王臣等五位人执事
者即掌宝者文云若僧伽蓝民即守园人优婆塞
即在家俗士世信使等者言能往复为使当然。】

「【疏】就索法度中初明语索三反相二若不得衣四反
五反下默然相。

【疏】僧祇云一反语索净主一月来即一月来乃至三
月不得过如是十日四三二一日乃至须臾不得过
三若一反默索例上可知。」

【索法中僧祇彼具云若比丘至檀越所索衣时语
言长寿与我衣直若彼答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
满一月来往复索若彼言尊者更一月来比丘满
一月复往索过三月不与不得复索若言半月来
十日乃至须臾伹使过三不得复索默索例上日
月但不语耳。】

「【疏】善见云默然者口不语唤坐不坐与食不受说法
咒愿一切不得若言何因至此答言居士自知。」
卷三 第 42b 页 X40-0042.png

【善见示默与注大同。】

「【疏】纯语往索齐六不犯纯默往索十二反语参默故
则九反律文四反五反者承前语势接次四五若行
事时始心一二故成六默。」

【三分齐中初示三位但一番语当二番默律下点
戒文以戒本中正约三语六默相参明犯前二三
反即为语索后四五六反即借前一二三数接下
四五六以为六默故云承前语等若行事等者译
文虽省至用默索即从一至六据义合云若一反
乃至若六反在前默然立文相方显耳。】

「【疏】诸有畜受相如宝戒说。」

【三指畜受此不当明。】

「【疏】若不得衣下是戒本业也自下戒相易识耳。」

【点馀句中初点第三句自下指馀三句四舍五罪
若不得衣下至末文即第六句由索不得往告衣
主之词注中明不犯即遣告衣主衣主不领自作
方便由非强索故开不犯。】

「【律】十一绵作卧具戒。

【疏】第十一乞绵作三衣戒。

【疏】制意者绵是生缘得在损命不怀慈道方广乞求
外招讥丑内丧善本为过极深故圣特制馀虽缘财
舍忏物在此则斩坏永竭贪源而世同尘同恶相济
身所服用无非损生口说行慈何人能奉故多论云
有四义故一止诽谤二长信敬三为行道得安乐故
卷三 第 42c 页 X40-0042.png
四为不害众生命故。」

【十一制意中初科为三初叙过明制生缘者有情
所成故馀下示制舍不同而下斥世服用同尘谓
混在尘俗不能超拔故同恶相济谓彼此共行互
不知非故多论四意初二即反戒缘三无乞求四
成慈行。】

「【疏】毗尼教相三处以求少有乖者开为不犯今据戒
缘至养蚕家乞绵看煮俗人讥骂以为生过之极也
戒本列杂及以野蚕广解开通俱令斩损。」

【次会通中戒缘广解并见注中戒本列杂及野举
微况重此明前后三处皆急则彰过重矣。】

「【疏】今人衣服皆犯通开斯何故邪迷名者也文言作
卧具故谓如被也今定其名方知我犯但以三衣总
号此土先无但闻以绵作僧伽梨此土本无不知何
物而广张有相同此被敷故即相翻或云卧具或云
敷具。」

【三定名中初科为二初示犯皆犯通开者由是巳
成合斩坏故今下正名上标三衣即今所定但下
卷三 第 43a 页 X40-0043.png
出本翻译初叙此无正译而下次明从相以翻张
字误合作长。】

「【疏】故僧祇云敷具者三衣名也多论云六年卧具正
三衣也若非三衣如何乞法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毡
僧伽梨此云卧具岂不同也黑白卧具并同此耳。」

【引證中僧祇明文岂非诚据多论六年卧具岂是
被褥又引僧祇亦即六年乞法因缘论云卧具律
作伽梨显非异也黑白二毛前后四戒并三衣耳。】

「【疏】如后坐具此方有之即物相翻体相明了三衣无
故所以有滥世并迷名都谓敷具自非见此何由辨
之。」

【推滥中尼师坛此翻坐具此方床倚皆用藉坐故
有可翻三衣不尔故因有滥自非见此即指今文。】

「【疏】故多论云敷具者衣名也外国以绵作衣凡有二
种细擗如毡作缕织成故犯罪也五分十诵多论涅
槃并云憍奢耶也论云此是绵名养蚕所得如秦地
法。」

【引示中初引多论示名体细擗如毡似今衣絮作
缕织成如今细绢下引四文但明体耳憍奢耶此
翻蚕口初丝多论云绵翻名异耳如秦地者指此
方也。】

「【疏】五缘成犯一是蚕绵二自乞求三作法衣四为巳
五作便犯。」

【犯缘中作法衣者馀衣应轻。】
卷三 第 43b 页 X40-0043.png

「【注】佛在旷野国六群比丘至养蚕家索未成绵及巳
成绵并杂野蚕绵以作卧具又看暴茧居士讥嫌言
害生命无有正法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戒缘如上解。」

【戒缘如上前三处中巳提示故。】

「【律】若比丘杂(若毳若劫贝若衣及馀缕杂也)野蚕绵作新卧具尼萨
(是中舍者若斧若斤剉斩和泥以涂壁也)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成者俱犯不成者吉罗为他作成者吉
罗尼突吉罗不犯者若得巳成者斧斩和泥以涂埵
也。

【疏】戒本五句。

【疏】一能犯人。

【疏】二杂野蚕绵此正戒家境也杂作尚犯何况纯者
野蚕尚犯况复家蚕以疏制亲也所言杂者如注具
解僧祇云经纬间穿羊毛亦犯见云杂憍奢耶一毛
亦犯憍奢耶者丝中极微者若准此方名为忽也。」

【戒本第二句初通示杂野为疏纯家是亲疏者尚
犯何况亲耶野蚕天然生者依树作茧有取为绵
所下牒释指如注者注中毳劫贝等与绵相杂也
僧祇经纬间穿者彼云若经是憍奢耶纬是羊毛
若经是羊毛纬是憍奢耶自作使人作成皆犯舍
堕次善见中一毛者谓如一毛许也下示梵名忽
即蚕口初出名为忽十忽为丝是也。】

「【疏】三作卧具是犯业也。」
卷三 第 43c 页 X40-0043.png

【三中卧具即袈裟也。】

「【疏】四尼萨耆制舍也注中舍相文极明也。」

【四中舍相不同馀戒注中斤即是刀挫则卧反字
合作剉粗卧反。】

「【疏】五波逸提犯法也。

【疏】不犯中若得巳成亦须斧斩此言切人也如何可
通。」

【第五释注中初文此言切人谓诫勒甚切如何可
通言必无开许也。】

「【疏】如五分云他施巳成亦犯舍堕十诵若得巳成者
受用不犯。」

【二中五分十诵二文不同致有他解。】

「【疏】有人解云四分同十诵不同五分而律文中若得
巳成者下无开文但道斩坏如何舍制而用他开所
不同也。」

【三中初科古谓四分文列不犯故云同十诵而下
斥非注中引律明云斧斩正符五分那云不同则
知十诵文缓不可依也。】
卷三 第 44a 页 X40-0044.png

「【疏】余因参译亲见梵僧自唐国巳西巳南至于大海
百馀国僧现今所披并非绵帛非毡非布无成法衣
问何所以为断杀故斯成现量何用谩言止可知披
而谓非不可迷非而谓是。」

【二中初叙亲闻玄奘西归于慈恩寺选十僧翻译
祖师预焉故云参译巳西巳南皆唐国外境毡是
兽毛亦即生分然是剪剃非害命故如下所明斯
下责谬解现行之事故云现量谩犹妄也披而谓
非此犹可恕迷非谓是岂免无知。】

「【疏】问既云非法受持成不答如律通制但云五大上
色不成受持至于财体无文得不若准央掘缯绵转
来施持戒人不应受若受非悲不破戒据此斟酌也。」

【初问答中初据律无断若下准经斟酌央掘摩罗
即大乘经转来非蚕家者不应受者经中断也若
受非悲者违化教也不破戒者不犯制教也大乘
菩萨悲行为先若著蚕衣沾杀生分故是非悲小
教声闻离过为本但离杀手犯缘不具故不破戒
准此据律如法得成深取经意终非应法故令斟
酌也章服仪云旦自非悲之语终为永断之言祖
师之意自可见矣。】

「【疏】问绵衣黑白同是犯缘如何入舍全坏不等答绵
本损命偏乖圣心故斩绝源永除后犯黑白不尔身
分馀毛过浅障微还听服用。」

【次问绵令斩坏黑白二毛舍巳还主故问决之答
卷三 第 44b 页 X40-0044.png
中毛不损命与绵不同故分两舍。】

「【疏】若尔今有作绵待虫飞出计非损命应无损也答
元缘有因通为害本纵绵不杀少故不论。」

【转难答中初二句示佛本制意在永断不问虫之
有无但是蚕绵无非损害下二句明不简所以。】

「【疏】问绵药二宝四戒所开何以牒舍答舍竟复用下
不辨开此四反前故得牒也。」

【三问四戒不犯并牒舍法馀戒不尔故问通之答
中初二句答馀戒不辨下二句答四戒须牒言反
前者舍还差别如上具明开通所牒如下各辨且
就此戒如注所引得巳成者斧。】

「【律】十二黑毛卧具戒。

【疏】第十二黑毛卧具戒。」

【十二对后戒为名。】

「【疏】此毛体贵无宜服用虚损施物增长贪结又自营
造招讥障道深妨本业故所以制。」

【制意总括有六一虚费二长贪三经营四招讥五
障道六妨业对文可见言体贵者如下僧祇明之。】

「【疏】四缘成一纯黑羊毛二作三衣除作毡被卧具罪
非此戒三为巳四自作成犯僧祇云诸比丘并作毡
三衣坐具唯除漉水囊乞毛众多为人所厌又毛大
贵一两须二三金钱毛细软触人眼睛不泪出为人
求故或还或死破人家业故舍入僧。」

【犯缘第二点古迷名故简毡被非此戒者体是重
卷三 第 44c 页 X40-0044.png
物理应得吉僧祇下引示制意有二初是自求令
俗生厌又下次倩他求令彼破业初明体贵显其
难得为人求等者彼律估客妇告舍利弗言我夫
主及诸亲属为求是毛故或时还家或死不还等
此彰过重故佛制之。】

「【注】佛在毗舍离诸梨车子多行邪行作黑毛毡披体
夜行使人不见六群比丘见便故作之梨车讥嫌比
丘举过佛因制戒。」

【缘起中梨车即外道名邪行即彼外道法梨车嫌
者滥同巳故。】

「【律】若比丘以新纯黑(若生黑或染黑)羺羊毛作新卧具者尼
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犯相并如前戒尼突吉罗不犯者
若得巳成者若割裁坏若细薄叠作两重若小坐具
若作褥若作帽作𧙕作摄热巾或作裹革屣巾一切
不犯。

【疏】戒本五句。

【疏】一人。

【疏】二以新纯黑羺羊毛者所制境也纯则不杂杂作
非犯羺谓小羊羔也。」

【戒本中第二句羺字奴钩反胡羊也文云小者毛
又细故。】

「【疏】三作卧具正犯境也即是法衣若作馀衣如上不
犯如戒缘中衣用上披拟夜行故比丘效之知非下
卷三 第 45a 页 X40-0045.png
裳何况作褥是犯戒也故下开通褥非是犯。」

【第三句牒释中初定名体如上即列缘中如下引
缘證既在外披显是袈裟俗中释名上者曰衣下
者曰裳今是上者故非下裳裳犹非犯褥非著用
故云何况。】

「【疏】昔以此等为五敷具故制戒云此毛贵物无宜下
用作无用之费此言是也今所不同并上义中时为
敷具者欲改恐迷且存古耳读者知非则无大过。」

【点古中初引示四卧具并不揲坐具总号五敷制
戒即古疏中叙制戒之意彼谓被褥故云下用今
下显非初句标简然下点前文准古本多上并字
或是然字传文之误谓前义门多云五敷乃是循
古示须知之。】

「【疏】四五二句如上解之。」

【四五如上即舍与罪。】

「【疏】注释云若得巳成者是开文也不同前戒若得巳
成即加斩坏此戒是开故无文斩又云若割截坏者
谓本作时拟后坏故本不坏心作成即犯下诸戒中
细薄重披例同两解。」

【释注中初释巳成又下次解割坏约心有无以明
两相下下探点后戒。】

「【律】十三白毛卧具戒。

【疏】第十三白毛作三衣戒。

【疏】制意同前五分十诵中以见前戒不得黑故便以
卷三 第 45b 页 X40-0045.png
小小白尨参之遂制三毛参作。」

【十三制意中初句指同体虽非贵长贪营造妨业
不殊故须制约五下示异本宗缘于纯白乃制相
参二律因彼微参故制分齐小小白尨谓不多也
尨莫江反若依字书则犬多毛有云合作牻训杂
者此乃杂色牛名非训杂也今准注中头脚等处
即是粗毛仓黄色者谓之尨毛。】

「【疏】犯缘五成一三毛参作二为拟作三衣三为巳四
增好减恶下至一两五成便犯。」

【犯缘第四增好即增黑毛减恶即白尨毛。】

「【疏】问黑白同犯何故前黑不制参邪答两戒明参文
则繁复以后例前黑参非犯。」

【初问答中白既减好成开黑必参尨无过故云以
后例前也。】

「【疏】问三毛俱参何故黑多而尨少答就白制戒故黑
多耳约前黑戒白亦须多又云黑色虽贵顺法衣相
白是俗服是以少也。」

【次问以戒文中黑毛二分白尨二毛各一分故文
中但云尨少义必兼白答中初约制戒相翻释又
下次约毛色顺违释。】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纯以白毛作新卧具居士
讥嫌如王大臣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由比丘著行致有讥诃故知上服。」

【戒缘中知上服者反古非也。】
卷三 第 45c 页 X40-0045.png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或生
白或染白)四分尨。

【注】头上毛耳上毛若脚上毛若馀尨色毛也欲作四
十钵罗卧具者二十钵罗黑十钵罗白十钵罗尨乃
至作二十钵罗卧具准上可知也。

【律】若比丘不用二分黑三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者
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若为他作并同上也尼突吉罗不犯者
若应量作若得巳成者馀同前戒。

【疏】就戒本中分二立法有三句后制加二句。」

【戒本释文中立法三句一能造人二作法衣三用
分齐注中生白谓天生者后制有五句多前二句
故云加也一犯人二违分齐三作法衣四舍五罪。】

「【疏】问约此文中黑者二分尨者四分所以尨多者答
此翻律者不达故尔如五分云第三分白第四分尨。」

【问中文实不尔假设问之一往观文似如来问答
中初斥翻译如下引證可解。】

「【疏】就注解中文相可了言钵罗者多论云婆罗此云
卷三 第 46a 页 X40-0046.png
四两立世云是南秤一两谓晋宋古秤此唐药秤是
也。」

【释注中初通示言下牒释钵罗波罗律论音互立
世即立世阿毗昙彼云郁单越人劫波树子衣长
二十肘广十肘重一波罗注云南秤一两则与上
多论不同有约秤有大小和会准似不然谓下定
秤如上房戒具辨。】

「【疏】馀文注可解。」

【后五句易解故无可释。】

「【律】十四减六年卧具戒。

【疏】第十四减六年作三衣戒。

【疏】所以制者沙门出俗知足为先既有旧衣即堪长
道方复恣情广畜多积长贪坏道勿过于此俗士尚
云积而能散安而能迁况复高世何迷至此必欲造
新不可任意制限六年方开更造而有重缘取僧进
止馀则依制以妨业故。」

【十四制意中初叙合行方下次明非法引俗况道
文出曲礼谓凡有所畜而能散施居安虑危而能
迁徙斯乃不滞于物不著其处故也必下示制限
而下明缘开取僧进止谓从僧乞法也。】

「【疏】六缘成犯一有故三衣减六年二不舍故者馀之
三律舍与不舍减六年与罪若依四分准文义意必
新造作若为除故应是不犯以缘中藏积求觅故也
三僧不听四更作新五为巳六成便犯。」
卷三 第 46b 页 X40-0046.png

【犯缘中第二馀三律者即五十祇纵舍亦犯若下
示本宗准文义意即戒本中不舍故者作新方犯
反明除故即是不犯此显四分异上三律以下引
据即戒缘起如注所引三僧不听即不得法也。】

「【疏】多论云六年卧具者正三衣也若得羯磨减六年
作其内更不得乞索作三衣反照前通奄如合契又
僧祇云老病比丘持毡僧伽梨未满六年不得更作
故知卧具之目定是三衣总名不须惑也故开通中
如三衣戒若是卧物本无离罪何须僧法。」

【次定名中有二初引多论名相两显不容妄执其
内谓六年限内若非得法不许作故反下准决前
通即上三戒定名等文奄忽也如合契者谓如世
中合同契书喻其不差也次引僧祇中缘如前引
故下准后开通即不犯文如三衣戒谓同前离衣
并开僧听显是三衣审非被褥此由当时坚执不
从故此诸文重重点示耳。】

「【注】佛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嫌故卧具或重或轻或厚
或薄不舍故者而更作新常营求藏积众多比丘举
过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人情所同无问边表故今见者藏觅非
一文相流世将三百年始于今日闻有戒约作三衣
者须过六载可谓雷霆震地自不闻耳或是往业迷
他或是教授传闇故有兹耳。」

【戒缘中初示文意人情同者嫌故乐新营求藏积
卷三 第 46c 页 X40-0046.png
无始贪习岂局中边西土中国此属边表意诫此
方故云无问等文下重斥迷名自姚秦翻译至于
唐朝近三百年巳前皆迷谓为卧物则前四戒有
犯不知今疏约义准文證定非谬始知有戒则斯
四戒有同初制故云今日始闻等可谓下伤叹教
文显白如雷霆之响从古迷暗如聋者不闻霆尔
雅云疾雷为霆往业迷他推愚暗之因教授传闇
究坚执所以。】

「【律】若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而
更作新(若自作教他为他并同前戒)除僧羯磨。

【注】有比丘得乾痟病粪扫卧具重不堪持行佛言从
僧三乞更作新者当白二与之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尼犯吉罗不犯者僧听及满六年减六年舍故更
作新若得巳成者若无若他与作俱不犯。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作新卧具下立法也三不舍故
者犯本也。

【疏】四除僧羯磨者开缘也故注中以粪扫衣故有病
难持。」

【戒本四中初科可解。】

「【疏】僧祇云若身不羸颜色不恶筋力不减粗食能饱
白等不成若如法者先受故者疏记日月病差巳还
受持故者五分云六年者数日满也十诵若馀人作
未成后人足成者吉随何岁作二三五六岁作时未
卷三 第 47a 页 X40-0047.png
成而且置至第七年便竟无罪但前者吉故者与人
若作净也。」

【次引示中僧祇初示非法文列四句显示病相非
此滥托故白不成若下次明如法谓得羯磨当记
故衣离舍时日受持新者至后病差复舍新衣还
持故者足满六年方显缘开无缘不许五分六年
数日满者谓数实日不取年满十诵馀人作未成
谓他人未满六年而作新衣未成未犯后人成者
非先自作故成犯吉随何岁等者谓未满六年作
衣未成未至果本七年方竟此则有因无果故云
伹前吉也下明舍故不出斯二。】

「【疏】就开缘中言若听者反解戒本僧不听也满六年
者制限外也减六年者舍而作新是无本衣得造新
也岂舍受持方复造衣本造拟舍故成不犯成而不
舍罪则自科若得巳成下既非本积故非负罪。」

【三释不犯牒释有四初释僧听戒本明犯由僧不
听故云反解次释年满即顺教也三释年减初明
舍故不同诸部如上说也岂下次示舍时若先舍
后作即有缺衣故约豫拟即开不犯成而等者违
上拟心还归本犯四释巳成下三句巳成他与并
据外来中云若无先无故者此之三开通非本积。】

「【疏】由来长唱谓是卧毡故今重叙定是三衣不可疑
也。」

【重斥中三百年来讲说相传故云长唱故下劝依
卷三 第 47b 页 X40-0047.png
犹恐执旧故诫勿疑。】

「【律】十五不揲坐具戒。

【疏】第十五不揲坐具作新戒者。」

【十五戒名中一是有故造新二即不揲合此二过
共为一戒。】

「【疏】先有坐具且得障身受用便足今辄嫌故更复造
新虚损信施作无用之费长贪妨业是以制揲欲制
贪情为长道法兼有受用资身之益今反造新不揲
违损教行故制。」

【制意中初叙造新过是下次明不揲过不顺佛制
是违教长贪妨道是损行。】

「【疏】论犯五缘一先有故坐具二更作新者三为巳四
无心故者揲五作成便犯。」

【犯缘初科先有故者无故则开问嫌故造新依法
揲故为有犯否答正制不揲揲则无犯。】

「【疏】此戒人多喜犯但知造新务取青翠多以布作并
不加持长量则同彼跋阇不揲则符于舍法知违犹
是可救迷犯未足谈之故提举指掌冀因斯一悟也。」

【次科青翠同于正间色不如也布体虽如伹由慢
易多用粗疏故此责之复不加持过量不揲皆非
法也同跋阇者本律七百结集中跋阇子比丘擅
行十事得畜不截坐具谓长五广四统体而作不
须截后更增广如钞记所引知违犹可救者微有
智故迷犯不足谈者一向愚故故提举等即明此
卷三 第 47c 页 X40-0047.png
科点示之意指掌出论语如指诸掌言其易见也。】

「【注】佛在舍卫遣人请食常法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
具处处狼藉无人收摄由诸比丘嫌其厚薄轻重更
作新者乃制故者揲新六群违制比丘举过佛制此
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大圣行房见过二立制加揲三六
群起教四举犯制约。

【疏】所以如来不受请者多论五意一为入寂室故二
为诸天说法故三看病比丘故四为结戒故五为看
房舍卧具故比丘行后知佛行房必自肃慎不令非
法又欲断盗贼知佛行房不起恶故。」

【戒缘中佛不受请中多论五意且据大分为言然
经律中如来亦多受请寂室即坐禅处比丘俱出
宜入禅故二中比丘在寺诸天不下故三佛亲看
病以福胜故四五二意即今戒缘五中复有两意
初令弟子肃慎谓诸比丘知出行后佛必行房先
自摒净故又下二令窃盗息念以佛在寺躬自巡
行故。】

「【疏】僧祇云佛以五利五日一行诸房一我诸弟子不
著有为事不二不著世俗言论不三不著睡眠妨行
道不四看诸病人不五为年少出家者见佛威仪庠
序起欢喜心故。」

【次科僧祇五利前四捡校徒众并灭恶利也后一
令他欢喜生善利也初云有为事即世间俗事。】
卷三 第 48a 页 X40-0048.png

「【疏】二明制揲者以新故狼藉受用致亏以故揲新息
贪受用俱有益故。」

【二制揲中初明因过狼性躁急食多遗籍故云狼
藉受用亏者不专持故以下次明立制息贪即清
心受用即资身故云俱有益也。】

「【疏】问此中明揲九十制量同是坐具何不合明答不
同有四故分二戒一作新如量不揲犯前作故过量
犯后作故如量俱持作新过量俱犯对此二戒明其
舍悔先悔量外然后舍悔。」

【初问中欲彰二戒不同之意故发斯问答中初立
句料简对下示俱犯悔法不揲过量罪兼二悔初
悔过量截去量外单悔提罪次悔不揲须将入舍
然后悔罪。】

「【疏】问准下九十揲巳同截后何须舍答不揲则举体
有过过在须舍故不劳揲过量则量内无过无则非
舍亦可过量舍巳主无用义故须截之。」

【次问意谓过量截巳单悔本罪不揲揲巳与截不
异何须复舍答中有二初答不揲须舍次明过量
不舍无则非舍谓内既无过无可舍故亦下次答
过量不截始终非法故主无用反明不揲还主有
用故须舍之。】

「【疏】若尔不揲舍巳还主犹好亦应须揲答不揲为好
今舍还我义同新得好非我过过量他与量非制故
犹是本业故不须舍但截即得。」
卷三 第 48b 页 X40-0048.png

【转难中过量不截过在无用不揲亦尔理应先揲
答中不揲他与无犯舍还事同外得故不须揲过
量他与亦非不截始终无用故须截去。】

「【律】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
上以坏色故。

【注】彼作新坐具时若故者未坏未有穿孔当取浣染
治之牵挽令舒裁取方一磔手揲著新者上若揲边
中央以坏色故也。

【律】若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用
坏色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自作教他为他成犯如上尼犯吉罗不犯者裁取
故者揲新者上若彼自无更作新者若他为作若得
成者若纯故者并不犯。

【疏】戒本立法有三违教有四若比丘者能造之人二
作新坐具是戒所缘境也三当取下明立法相言坏
色者即断著故也就后犯相可以情求。」

【戒本点文中初总分若下别释初释立法纵广一
磔即佛一搩谓四方二尺注中揲法文相极委言
断著者著即贪爱就下次释违教一作新者即犯
境二不取下即违法三舍四罪故有四句。】

「【疏】注中裁取故者谓本未作即有揲心故成不犯若
遂不揲亦随结犯。」

【释注初科由新者先成后方揲故故约作心释不
犯相遂亦成也。】
卷三 第 48c 页 X40-0048.png

「【疏】此是圣法所加常拟敷坐不言毡布随常用者加
持今有多畜不持亦不知何者是犯意谓如彼三衣
一钵性是本制可以多积无结罪邪随初一者即是
本畜虽不受持亦无长罪若如法色则可加持或体
非法或色不如或财是贩乞邪求得者虽加不成事
同三衣畜服相似至于受用犯持同钵馀如钞疏及
九十中。」

【次科初示须加法不言毡布谓不论其体之精粗
但取常所用者加法持之馀则说净而畜今下斥
非意下显正意谓即祖师所怀初责多畜如衣钵
者以六物中坐具为一数故既同衣钵岂容多畜
若如下次辨如非初示成否事下次明受用同三
衣畜服者谓制随身也犯持同钵者离宿亦吉而
不失法馀下指广事钞二衣业疏衣药九十即过
量戒。】

「【律】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第十六持羊毛过限戒。

【疏】然出家之士躬自负毛顺路而行迹同凡碎动越
威仪招讥自毁殊所不应故所以制所以开者资身
助道非不待之若全禁约有须无济更别追求劳扰
又甚故开至三由旬过则违也。」

【十六制意中初叙制意凡碎谓经求小人所以下
明开意待犹须也凡立制须开有开必制故限由
旬过则制犯也。】
卷三 第 49a 页 X40-0049.png

「【疏】论犯四缘一是贵羊毛文除贱者以开缘中头脚
毛故今若生讥何论贵贱担于毳等亦越威仪伹缘
在于毛故制开外耳僧祗云成器者不犯器谓衣相
也此是通名如今刀斧衣物通号二是巳物三自持
四至三由旬故僧祇云乃至羊毛著衣囊中经行绕
塔或持一由旬半巳忘物返来计过三由旬故犯堕
也。」

【犯缘中初缘简贱据后开通今下义判初约讥同
判犯担毳等者总牒开文越威仪者即吉罪也由
是小贱故不同重伹下次明文列不犯之意上叙
本犯具兼制开故指不犯在制开之外次引僧祇
初决文相此下次释器名如刀斧等诸馀受用皆
得名器欲显器名不局得目衣物也至三由旬下
即第四缘文脱标数下引僧祇显示异相初明经
行绕塔虽非道行亦计里数或下次约在道一由
旬半忘物返来成三由旬再行即犯一由旬计四
十里。】

「【注】佛在舍卫国时跋难陀得羊毛贯杖头而行居士
讥言贩卖羊毛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起过者言贩卖也。」

【释戒缘中特举诃词欲明此戒为息讥故。】

「【律】若比丘道路行得羊毛若无人持得自持乃至三
由旬。

【注】若道行若住处得羊毛若须应取无人持自持至
卷三 第 49b 页 X40-0049.png
三由旬若有人者语言我有此物助我持乃至彼处
比丘于此中间不得佐持者吉罗若令尼四众持过
三由旬吉罗除羊毛若持馀衣若麻等吉罗若担馀
物杖头者吉罗。

【律】若无人持自持过三由旬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持至三由旬若减三由旬
有人语持中间不助使尼四众齐三由旬若担毳[廿/装]
毳绳若担头上毛作帽巾者得。

【疏】戒本五句一犯人二道路行下立法注解文相可
知三若无人下明戒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中初科第二句指注解者注中初明得取自
持限满若有人下次明倩他续持若令下三明使
馀众持除下四明诸轻物。】

「【疏】开中帽巾者本未担前立意者耳。」

【次不犯中巳成帽巾本无有犯今此开者谓担少
毛意欲作耳。】

「【律】十七使非亲尼浣羊毛戒。

【疏】第十七使尼浣擗毛戒。

【疏】制戒意成犯缘同上浣衣戒彼制故者新是轻犯
此既劳功新故同犯。」

【十七名中擗合作擘分也擗本音辟字之误也通
释中初指同此亦三缘同制犯相离合并同上说
犯缘唯改第三是羊毛耳彼下简异可知。】

「【注】佛在迦维罗卫六群比丘取羊毛使尼浣染擗之
卷三 第 49c 页 X40-0049.png
时姨母尼为染毛故污色在手往佛所礼足而立佛
知故问诃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姨母为染至佛所礼足而立者多论云
所以制者与诸比丘增上法故若诸尼众执作浣染
废修正业则无威仪破增上法又止恶法次第因缘
各令清净故所以不坐者女人敬难情多又佛不广
为女众说法又尼至佛所一切皆立为止外道诽谤
故又女人鄙陋多致讥疑所以不坐。」

【戒缘中初牒文徵意多论下引释有二初释制戒
有二意初意与比丘增上法者由尼执作废业乖
仪则是比丘破增上法次意止恶法次第者禁轻
防重故所以下次明不坐四意释之第二说听非
久故不须坐馀三可解注中姨母即大爱道尼污
手见佛发请制戒也。】

「【律】若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擗羊毛者尼萨耆
波逸提。

【注】比丘尼吉罗成犯开通如浣故衣戒也。

【疏】馀文句可以寻知。」

【戒本同前故略不释文有六句一人二非亲三浣
染擗正业相四羊毛即戒境五舍六罪。】

「【律】十八畜钱宝戒。

【疏】第十八畜钱宝戒。

【疏】宝是八秽之一因明料简一列数显非二开制不
同三轻重结罪四互贸得罪。」
卷三 第 50a 页 X40-0050.png

【十八料简中分章云八秽或名不净语别义同或
名八毒蛇从喻为名。】

「【疏】初列数者诸大小乘经皆云八不净物涅槃经中
十馀处文盛陈毁过亦不列名故彼文言若优婆塞
知比丘破戒不净受畜八法不应给施又不应以袈
裟因缘故恭敬礼拜若共僧事死堕地狱广如彼说。」

【列数中初科初通示众典次别引涅槃文中初断
俗恭敬若共下次遮道同法。】

「【疏】古来相传既有八名须知八相一田宅园林二种
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
宝贵物七毡褥重财八佛不开物如女人器仗之属。」

【次科八中第六正当今戒。】

「【疏】所以云不净者具有五意一由畜增贪名不净心
二体有污染名不净戒三违圣明约名不净教四过
讥俗情名不净信五者为业沉下具缚三涂名不净
业。」

【三中五意心戒教信业业即是行此五并为八物
所污故皆名不净又贪心是本任运能生下之四
种又复总上四种共成后业然教非不净伹望贪
畜污毁圣言故得名耳。】

「【疏】自馀三门具在随戒释相畜宝戒钞中广说。」

【次指略中第二开制钞中极广大略为言众僧皆
得唯除女人若论别人有开不开如房开应量钱
帛说净等第三轻重者钞云六七金钱绵褥得堕
卷三 第 50b 页 X40-0050.png
以违净施故(绵褥说净据小者耳)馀六吉罗畜者少故第四
互贸者钞云若以此八贸衣犯舍以衣得宝绵毹
亦舍若得馀六并吉罗等。】

「【疏】所以上来连指钞者彼具广陈不劳费故也。」

【三总示中以前诸戒并多指钞故特示之令知略
意。】

「【疏】正解制意者夫出家为道世财非意俗士高节顾
若遗尘况复情存出要义乖常习今辄贪畜殊坏法
仪即非少欲知足之本所以如来制戒不约俗人唯
斯一戒对俗而制欲使息灭贪竞兴道相师若不从
法自陷坑阱损丧道器何恶过此故所以制多论云
制有三益一为息诽谤故为灭斗诤故为成四圣种
节俭行故。」

【正释今戒制意中初叙非宜文举俗士者如王衍
管宁视如瓦石崔洪口不言贸财手不执珠玉及
晋世诸贤皆少私寡欲高尚其事出家为道岂得
反之义乖常习言须异于尘俗也今下次显过状
所以下二引證初引本律对俗證即下戒缘所引
兴道谓令僧成德相师即使俗归心次引多论三
益證初顺道行故二绝交贸故三成少欲故。】

「【疏】四缘成犯一是钱宝二为巳三无说付意四领纳
便犯。」

【犯缘第三以受财时未容即说故约起意先受后
说。】
卷三 第 50c 页 X40-0050.png

「【注】佛在罗阅城有一大臣为跋难陀留其食分儿以
五钱取食跋难陀来取钱寄市肆上居士共嫌比丘
诃责王共臣论佛广说喻因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取钱肆上为过起所由二居士共
嫌巳下明王臣共论说喻诃制故律本云佛告大臣
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受金银钱宝者则决定
知非释子又杂含云若有沙门受畜金宝当知五欲
悉是功德清净馀广亦同钞又涅槃云若能远离八
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之所供养清
净果报非肉眼见等。」

【戒缘中初分文故下引释有三初举本律佛世国王
大臣集会共作是言沙门释子得捉金宝有一大
臣名曰珠髻语诸臣言莫作是言我从佛闻沙门
释子不得捉金银即往佛所白佛向我所说无有
违失耶佛告下即佛答词彼又云大臣当知日月
有四患故不明净谓修罗烟云尘雾也沙门亦有
四故不明净等谓不舍饮酒淫欲持金银邪命也
次引杂含以沙门清净五欲秽浊金宝是色即五
欲之一若许受畜是则五欲反为清净耶三引涅
槃初劝远离是下叹德上四句叹因下二句叹果
无漏果报故非凡夫肉眼所见。】

「【律】若比丘自手捉钱(上有文像)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
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彼有信乐守园人若优婆塞当语言此
卷三 第 51a 页 X40-0051.png
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若彼取还与比丘者当为彼
人物故受敕净人使掌之若得净衣钵应持贸易受
持之若彼优婆塞取巳与比丘净衣钵者应取持之。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若不语彼人知是看是突吉罗不犯
者若语言知是看是如上舍法若彼人不肯与衣者
馀比丘当语言佛有教为净故与汝应还他物若又
不与自往语言佛教比丘作净与汝汝应与僧塔和
尚知识及本施主不欲令失彼信施故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手捉者戒之业也三钱及金
宝戒防境也四教人受下同上业也下二可知。」

【戒本释文中初科二是自作四即教他自他虽异
造作不殊故指同上下二即舍与罪也。】

「【疏】此是畜宝戒下九十是捉宝戒也今文中不明畜
者略也自手教人若可置地者列彼受畜之相受元
为畜者得捉畜两罪捉依后科畜自依此若捉不畜
不犯此戒犯后九十故多论云捉金薄金像及他宝
者若自说净宝俱得提罪僧祇亦尔金银钱随国所
用相成就者皆犯提罪。」

【简滥中初分两戒今下通文相以文言自手捉昔
人乃谓此制捉宝下是拾遗故特分示初释文受
下判罪准此应作四句畜而不捉如文置地单犯
此戒二捉而不畜如下多论单犯后戒亦捉亦畜
如文手捉二戒俱犯四俱非句如指授捉金像等
卷三 第 51b 页 X40-0051.png
故下引證九十多论金薄即贴涂之物僧祗钱宝
随国所用金银铜铁但成钱相捉者皆犯。】

「【疏】注解文中是中舍者牒前制过也二彼有信乐下
明舍钱方便觅净主付也三若彼取还与比丘者不
达施意佛为净故令彼受之彼不解故不敢即受乖
净施法故文云即作彼人物受后得衣钵更转净贸
方可持之四若彼取下既悟解意即取回净故无转
贸之文。」

【释注舍法正释有四三中不达施意由不先语不
晓说净之意也作彼物受令净人赏事同受寄也
后易衣钵更转贸者由前净法不成后得之物还
非净故四中即据解净法为言。】

「【疏】问等同施人如何迷悟两异答沙门达教须语彼
知故多论云先求一知法白衣令知比丘之法不畜
钱宝后若得者于檀越作净也四分之中前由迷故
所以不成物既见在即作彼物后若得财更须贸易
方得加受文极显然勿怪郑重。」

【问中牒上两段以申教意答中初正答由语不语
故有迷悟四分下重释前迷文下二句恐谓文繁
故此诫之。】

「【疏】下结罪注解云若不语看是知是者看是谓看于
钱宝知是谓非我所作为净与尔何得不道失法故
吉若彼下明索宝不得进不之相文极明据。」

【次释结罪牒释中注文若不下明不教净语若语
卷三 第 51c 页 X40-0051.png
下明作巳索相疏中初释前段看是眼看知即心
知何得不道显示不作结罪之义若彼下次释后
段。】

「【疏】此亦人所常犯知犯即有息期也。」

【结诰中人虽常犯鲜有知过故今劝知知则可息
犯而无知贪婪鄙吝何可穷也。】

「【律】十九贸钱宝戒。

【疏】第十九贸宝戒。

【疏】以其宝物更相贸易长贪妨道招世讥过故所以
制。」

【十九制意正明中初示业相长下略示三过总归
两损。】

「【疏】此戒对后贸衣戒五种不同初对人不同贸宝七
众俱犯贸衣唯二俗犯二贸宝自作教人为巳同犯
除为三宝贸衣使人不犯三贸宝一制不开自为贸
衣则开苏油相易四衣宝舍则道俗不同五还财本
非本别故。」

【次简贸衣中五种别者一人二业三开四舍五还
总括二戒始终皆备寻下对之不复引也初云赏
衣唯俗者即在家二众五云本非本者贸衣即还
本衣贸宝与俗易净故非本也又作四句以简二
戒一以衣易宝二以宝易衣三以宝易宝四以衣
易衣一三犯此戒二四犯后戒准此伹约所贸以
分两戒不论能贸也。】
卷三 第 52a 页 X40-0052.png

「【疏】又对畜宝四句分之一是畜非贸俗施钱宝也二
是贸非畜用衣易钱宝也三俱是者以钱买金畜之
四俱非者即衣物相易也。」

【次对畜宝四句初句犯前次句犯后第三两犯第
四对俗即犯贸衣。】

「【疏】昔人不立以财无两舍罪不双结诵得此语不敢
漏失今不同之见今以钱买金而畜初贸后畜缘相
是异何不双结。」

【斥古中初叙古意彼谓第三句但犯贸宝不犯前
畜诵下正斥财无两舍等语乃谓犯过衣财无再
犯长彼但承言妄举而不知用处自别故云诵得
语等今下显正理如上判伹将一舍牒悔两罪缘
相异者谓二戒犯缘前后各异故须别犯。】

「【疏】若尔贩卖衣财亦合说净答全不同也净法简境
罪不约境故也。」

【释难中既立双结则犯过之财容有犯长义须说
净如上义门古义还立答文显别以破来难。】

「【疏】论云此戒一往即犯不同贩卖舍与白衣不得与
沙弥以彼畜宝亦须舍故。」

【三引證中论即多论对后贸衣略示二别初约犯
相别此戒即犯后贩卖戒收时但轻出卖方犯故
次明舍财别贸衣不通俗贸宝不通道所以下众
亦不与也。】

「【疏】论犯五缘成一是钱宝二互相贸三决价四为巳
卷三 第 52b 页 X40-0052.png
五领取犯。

【注】佛在罗阅祗时跋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居士
讥嫌言善能卖买比丘闻告佛诃制戒。

【疏】就戒缘中以钱易钱者且约缘起如此世中不许
恶钱比丘以好钱易之拟后用故即斯人也而有斯
疾矣。」

【戒缘中初牒释即下伤叹文出论语伯牛有疾子
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
疾也(意伤善人不宜有斯恶疾)今借用彼语而喻意不同。】

「【律】若比丘种种卖买者。

【注】若巳成金未成金巳成未成金银亦三种钱唯一
种交互相易钱者八种金银铜铁白镴铅锡木钱胡
胶八种钱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馀舍法开通索宝方便并如前戒不
犯者若以钱宝贸璎珞具以钱易钱为佛法僧者是。

【疏】戒本四句。

【疏】一人。

【疏】二种种者谓以钱宝七互转易正是犯相。」

【戒本第二句点文略示如下注显。】

「【疏】戒本但云种种而未分明若不注解知是何物故
大要也就其相中金银各三钱唯一品。」

【释注总示中初叙注意就下列相。】

「【疏】如昔云未成金者谓杂石矿也安有块石而明金
卷三 第 52c 页 X40-0052.png
相如僧祇善见释相彼转成文以为作也言成者巳
成器也华钗庄严具是也未成者即金铤也巳成未
成者镕潟作器而未铤治者银例此三钱唯一种据
理亦三但未成就文像不具世所不行则非贵物故
唯一也互络成句有四十九。」

【别释中二初释三相又三初释金中先斥古非彼
迷成字谓是金矿未经烹鍊者故引僧祇善见质
之彼名巳作金未作金不同今文故云转成为作
也既言未作显是未成器者非石矿也言下次示
正解铤冶铤谓搥打冶即揩磨第二释银三种同
上第三释钱唯是巳成故但有一如文可知互下
后示句数即上七种随一为头如云以巳成金易
巳成金乃至钱等则为七句又以未成金为头乃
至以钱为头作句亦尔则有七七句也注中胡胶
即此方蜡类。】

「【疏】馀之二句可知。

【疏】下开贸者捉属后戒贸为佛僧非犯此戒。」

【馀二句释注中下开即不犯文由非为巳在此为
开必贸时手捉非不犯后恐谓例开故特点示。】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二
卷三 第 53a 页 X40-0053.png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


「【律】二十贩卖戒。

【疏】第二十贩卖戒。

【疏】据此戒中须分三位即贩卖买也为利故收为利
故出诤价而高为贩也为利而取故减前价名买为
利故出强增其价曰卖也戒本中但明增减市易论
及馀律广出贩卖之相如钞广分也。」

【二十分位初中初总示为下列释贩卖并是出物
伹约先收不收以分两异戒下指广但明增减等
者如注止列卖买之相不言收贩论律出者即多
论云此贩卖堕一切堕中最重宁作屠儿止害一
生贩卖一切俱害等又僧祇云储药草时作念此
后当贵乃至后卖犯舍钞文甚广不可具录。】

「【疏】何以制者凡出家之人理须息务静坐修道何得
躬自贩博驰骋市肆动越威仪招世讥丑又钱财既
交事容犯重可惧之甚义须早制多论四义一为佛
法增上故二为止斗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四为长
信敬不诽谤故。」

【制意中初约义明有二初约乖道意次约防盗意
多下二引文示论中四义初即住持二即灭恶三
生善四两兼。】

「【疏】六缘成犯一在俗二众二相贸三决价四为巳五
自贸易六受犯。」
卷三 第 53b 页 X40-0053.png

【犯缘中但反上六即是阙缘故不劳出。】

「【注】佛在舍卫国时跋难陀往无住处村以生姜易食
食巳持去舍利弗后至乞食檀越以跋难陀事徵之
惭愧无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举过佛因
制戒。

【疏】就戒缘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过后举过诃制前
又分二初至惭愧无言巳来明跋难陀生姜易食缘
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贸衣过起前中由跋难陀易
食致比丘法猥滥不行谓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后
乞即以前事徵之致使尊者无言也。」

【戒缘中初分文前下牒释注中初明贸食缘无住
处村即无伽蓝也食巳持去谓持馀食去猥滥猥
即是杂时至乞食清净活命是比丘法彼以物易
令法杂滥以前事徵者索物易也次明贸衣缘律
因外道将一好衣入祗桓求易跋难陀以故衣修
治如新与彼博之外道寻悔陀遂不还呵骂而去。】

「【律】若比丘种种。

【注】以时药易时非时七日尽形波利迦罗如是互易
乃至以衣易衣。

【律】贩卖。

【注】谓价直一钱数数上下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三
钱重增卖者价直一钱言直五钱买亦如是犯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听五众出家人共易应自审
卷三 第 53c 页 X40-0053.png
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与馀人贸易令净人贸
若悔听还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疏】戒本四句。

【疏】初一可知。

【疏】二种种者文不显也此与前戒言词不分要须注
解方显两戒此初译人之过也纵佛本言必不如此
结集传之亦须从俗故佛言令人易解为要今多列
种种深叵知矣。」

【戒本第二释文中初示翻文混漫言此初者谓当
本翻译不详也纵下推本不然一以佛语明显二
则结集随时必无混滥故下引證即如母论比丘
说法佛听引要言妙词直显其义故知伹欲令人
易解今反难解故云深叵知等。】

「【疏】注中所列但以衣药互易指缘起说若以钱买衣
属此戒摄反则前戒。」

【释注中初示注意若下约衣宝互易以分两戒前
所谓但约所贸者此明證矣。】

「【疏】言贩卖者上巳条理说其事相广如钞引。」

【次释贩卖点文中上条理者即前分三位也馀指
如钞见随相中。】

「【疏】注解之中初总明相故云一钱数上下者此是贩
之异耳言增卖者本贱索贵也买亦如是者本贵买
贱也本实直五钱减买言直三钱重减买者本直五
钱言直一钱。」
卷三 第 54a 页 X40-0054.png

【释注中初释一钱云总明相者该下三位故数下
次释三位初释贩中言上下者或随时贵贱加减
价直或对人交贸进退论量正是贩易而言相不
同故云异也次卖后买示相甚明。】

「【疏】多论云此贩卖物若无同心净人应作四方僧卧
具若入佛者外道谤言瞿昙沙门多贪利故令弟子
舍物持用自入又除佛福田无过四方僧不问邪正
持戒破戒一切无遮。」

【释第三中初文多论永舍入僧如上巳示复申不
入佛宝之意初明杜绝讥谤故不入佛瞿昙即召
如来过去师瞿昙仙因此为氏又下次显僧福最
胜故舍入僧。】

「【疏】据此文相四分所明但有衣药衣有同类可如常
舍药则谷米治生收利如是不净其相如钞准论谷
米俗人为主若无同心可依论断。」

【次科为二初明犯物四分衣药即如注列衣对僧
舍故云同类药有四种且论时药治生收利有犯
贩卖须明舍相指如钞者彼引五百问治生道人
得物犯舍等准下二正判上约有净主多论谷米
舍同钱宝若下次约无净主依论断者入四方僧
也。】

「【疏】又如开缘止馀同类五众馀人则约如衣法中及
如他律并听比丘身自交贸但不增减律据有人可
贸理必不得自为反上无人可依他部广如钞引。」
卷三 第 54b 页 X40-0054.png

【第四中初文为三初开五众即对贸人馀人约者
即俗人也如衣下次开自贸既不增减故无有过
衣法即本律衣犍度彼云有贵价衣令净人贸无
净人者乃至遣比丘贸他律者僧祇云若估客物
直五十而索百钱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
名为下十诵比丘三度语索不得觅净人使买等
广如钞引律下三释上制开之意。】

「【疏】若悔听还者十诵七日者听过则不应僧中买者
悔则不可。」

【次科若悔听还四分文漫故引十诵决之一有日
限二简僧别。】

「【疏】又云苏油相易是不犯者外用也前言七日是犯
者据内资也。」

【三中前云四药交贸是犯此中乃开故约内外会
通相违。】

「【律】二十一畜钵过限戒。

【疏】第二十一畜长钵过限戒。

【疏】然钵为应供之器得一资身长道便罢今过畜盈
长而非少欲常又经营废修正业招机自坏过是不
轻故所以制所以开十日者然物变无恒容有失夺
身资要用事不可废施时不受后须难得所以开限
十日作法而畜过则致犯故也。」

【二十一制意中二初明制意叙过有三非少欲即
乖行废业招讥翻此三过即成三益所以下次示
卷三 第 54c 页 X40-0054.png
开意则知开畜用拟失坏非为贪积开十日者即
同长衣从容处置缓急得所。】

「【疏】六缘成犯。

【疏】一先有受持钵二更得钵若是如法可得其罪三
是如法钵要具三如一体如唯泥铁二种馀木等并
非法故二色如要须熏令坚固若油若掍磨等并非
佛教三量如诸部言虽有多准母论大钵受三斗小
者斗半若过若减不成受说馀如钞中四不作净五
无因缘多云得钵五日披摈颠狂心乱等虽经多日
无罪后得止取后五日续满者犯六过十日便犯见
云若买他钵未还直不成受若主言但受虽有此语
亦不成过日非长若度价竟为熏报知比丘不取过
日犯舍馀人知报非钵主者不犯僧祇钵知友边作
净若十日内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犯缘第二是如法者简贩搏得者则无长过第三
体如中木钵同外道宝钵同俗流石钵僣如来皆
不应法色如中油字去呼谓以桐荏油涂巳烧之
掍合作琯谓揩磨出光也量如中诸部言多谓出
量不一而无分齐唯母论同今四分故引示之三
斗斗半并准姬周为定五中披摈即法隔颠狂心
乱即病缘准例长衣亦应同此六中善见约直明
犯初据未还由未属巳纵语非长若下次据巳还
主报即犯馀报不犯未委实故僧祇知友边者即
净主也十日一易此据不畜长人一受一舍更互
卷三 第 55a 页 X40-0055.png
加用今引此文伹取不得过十日耳。】

「【疏】多论问曰白色钵过限犯白色钵过非犯答衣染
必成坏色故贮义强钵熏多坏乖畜非犯问衣若过
减皆成受持钵反上者论答云衣可截续是以成受
钵无此义成量成持。」

【次料简中多论初问答中衣染必成色钵熏不必
成次问答中衣过可截衣减可续钵则不尔故成
不成别。】

「【注】佛在舍卫六群畜钵恶者置之常觅好钵畜之遂
多居士游观便讥似陶师瓦肆无异比丘举过佛便
诃责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举陶师者为讥过之本也。」

【戒缘中但释讥词注中前云恶者置之谓不好钵
弃置不用陶师借音为姚范土工也。】

「【律】若比丘畜长钵。

【注】有六种铁钵黑钵赤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忧
伽赊国钵大要有二铁钵泥钵大者三斗小者一斗
半此是钵量如是应持应净施。

【律】不净施。

【注】净施不净施相对八门如长衣戒不异也。

【律】齐十日。

【注】时阿难得贵价钵欲奉迦叶以常用故十日当还
恐犯舍堕以事白佛便开制至于十日。

【律】过者尼萨耆波逸提。」
卷三 第 55b 页 X40-0055.png

【【注】尼同犯辨相开通如长衣戒。】

「【疏】戒本七句。

【疏】一犯人。

【疏】二畜长钵。

【疏】问长衣戒中有衣竟语钵衣相似所以无者答衣
有三种不同对多以明长钵则制一受持馀则是长
非惑故不明本制。」

【戒本第二问中衣钵俱长开制合同故发诸问以
彰两异答中对多明者以竟即是足多可论足一
不须论惑犹乱也。】

「【疏】问彼又开迦絺那衣钵何不著者答内外资身别
过益不相及所以此戒无迦衣出也。」

【次问意亦同前答中内外资别者若据衣钵并是
外资由钵盛食相从为内过不相及谓长不相染
益不相及即迦絺不润。】

「【疏】若尔何不受迦钵答衣有三领为持重故开功德
衣得离衣宿钵唯有一常须受用何得迦钵以癊持
钵事不可也。」

【转难中意谓益既不及理宜各受答中持重故开
即本缘也一钵非重理不开离故不相比。】

「【疏】问何故不开迦提一月答钵未成无长过若巳成
者开限说净何须一月。」

【三问衣开迦提钵亦应尔答中开限说净即十日
也。】
卷三 第 55c 页 X40-0055.png

「【疏】若尔衣开十日亦同钵者何须一月答衣限时节
四序循环既涉秋冬事须补洗钵无时限何事相拟。」

【转难答释可解。】

「【疏】就注解钵相中言六种者随国随处黑赤色也文
略不列国名何所益也大者三斗律是姚秦所翻从
国而用广如房舍中说。」

【释注中初释钵体六种中初是约体二三从色馀
三随国黑赤二钵不标国名故云文略等次释钵
量指如房戒谓姚秦时用姬周斗故。】

「【疏】三不净施者如长衣无异四齐十日辨开缘也五
过者业也下二可知。」

【后五句配释可见。】

「【律】二十二非分乞钵戒。

【疏】第二十二乞钵戒。

【疏】然钵减五缀不漏堪可资身长道便罢今乃处处
随非亲乞长贪妨道恼乱施主于理不可故所以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示所宜今下出过状。】

「【疏】论犯六缘一先有受持钵二减五缀不漏三更随
卷三 第 56a 页 X40-0056.png
非亲乞四为巳五乞如法钵六领受犯十诵若二人
共乞一钵吉罗量不如故。」

【犯缘第五须如法者具上三如下引十诵别示第
五。】

「【注】佛在舍卫国跋难陀钵破求多钵畜居士计会乃
知多受便讥嫌言受取无厌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
戒。

【疏】就戒缘中由破一乞多故致讥毁耳。」

【戒缘摘示讥毁之由意令识过以自诫耳。】

「【律】若比丘畜钵减五缀不漏(相去两指间一缀也)更求新钵为
好故(若满五缀不漏更求新者吉罗)尼萨耆。

【注】是中舍者于此住处僧中舍钵巳单白受忏便说
罪名种相责心生厌离钵若好者应夺留置取最下
不如者与之便作单白以钵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
座钵与次座若与彼比丘如是展转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应往僧中舍展转取最下
钵与之令持乃至破应持此是时。

【注】僧以下钵白二与彼应守护不得著瓦石落处倚
杖刀下著悬物下道中石上果树下及不平地不得
著户牖内户扉下若状下状角除暂著不得著两床
间及立荡钵乃至足令破彼不应故坏故失非钵用
者吉罗不犯者若五缀漏若减漏求新者若从亲索
若从出家人索若为他他为巳不求而得若施次得
若自有价买畜者皆不犯。
卷三 第 56b 页 X40-0056.png

【疏】戒本六句。

【疏】一人。

【疏】二本钵未满五缀相五分云若本无缀乃至四缀
更乞如上钵者亦堕若乞五缀得吉注中相去两指
间一缀准此为量纵未缀而量过亦不名犯。」

【戒本第二五分中更乞如上即无缀乃至四缀此
谓本有后求皆不满五故齐得堕若乞五缀吉者
本有不满后求满故本若满五则无有过次释注
中两指若据佛指面二寸二指即四寸五缀即二
尺若取人指面阔一寸五缀止有一尺文中不明
然前后多用如来磔指以为揩定今言五缀但取
痕脉满二尺许不必须缀故云准此为量等。】

「【疏】三更求新者是犯法也。

【疏】四制舍注解云于此住处僧中者以钵无多用好
者夺留入僧库中为益本寺故言此住处也。」

【第四住处中为益本寺由本多求损本寺故。】

「【疏】问乞衣恼多亦损寺舍何不同钵答衣资用宽故
须还主不夺入僧钵无多用得一便足馀夺入僧。」

【问中乞衣不罚入库故问所以答中衣用宽者随
时更易用非一故。】

「【疏】若尔长钵无用何不入僧答或自贸得或虚心施
既无外恼故不同乞。」

【转难中既无多用前戒长钵不合还主答中钵分
长乞不乞属前违说净犯故复还主乞则属后恼
卷三 第 56c 页 X40-0056.png
施主犯故罚入僧又长不损僧乞有损故。】

「【疏】僧祇若钵大贵应卖取十钵九者入僧厨下者还
主乃至乞钵直入僧一直买钵还此比丘。」

【引示中僧祇初约乞钵卖易还言大贵者有所直
也由一贵钵不可两分故令易贱入僧还主言十
钵者趣举为言乃下次明乞直买钵还直是钱宝
不可还故准此不行次第换法同下四分直尔和
还。】

「【疏】就此舍忏与馀不同初明单白受忏悔本罪巳二
明取最下者白二与之三明单白与钵次第换四明
白二以此下钵令持计有四法。」

【二作法中初受忏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钵
破减五缀不漏更求新钵犯舍堕今舍与僧若僧
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悔白如是次与钵
白二初白与上大同但僧忍听后改云与此某甲
比丘钵白如是羯磨准白作之但第二句双揲缘
本第四句略缘牒本耳(此法亦出广解注中不列意见下文)三次第
换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以此钵次第
问上座白如是四令持白二初白云大德僧听若
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以此最下钵与某甲比丘受
持乃至破白如是羯磨准作(此法见后注中)前二法义该
诸舍后二法唯局此戒。】

「【疏】彼比丘应往僧舍取最下者令持是次第最下法
也为折伏彼贪故从上向下。」
卷三 第 57a 页 X40-0057.png

【第五释文中初科初点文相具含二法取最下者
单白次换也言令持者白二制持也为下示罚意
也。】

「【疏】就中立法随僧量宜或和还彼或次第易律具二
意任时量据。」

【次科初明立法不定或和还者据情可悯同衣直
还或次易者据宜折伏依法须罚律下示其所据
律出还法复示罚法故云具二意也若伹和还止
用前二法若次第易则用三法除前白二戒文正
明次易所以注中但出三法疏文备列故有四耳
言量据者须视犯者持护谨慢贪情重轻也。】

「【疏】僧祇云行钵人白二差讫唱言诸大德各持受钵
来五分云五事不应与若无钵太大太小穿缺若喎
偏也十诵云钵满盛水僧中行之取竟不得悔悔者
吉罗。」

【三中僧祇行钵人要具五法即不爱至知可与不
可与也白二差者彼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五法
成就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作行钵人
白如是羯磨准作差巳唱告如文所引据此通前
须行五法二单白三白二也五分五事不与即僧
中行时有非法者不应与易大小谓量非穿缺无
用喎谓偏斜十诵盛水示无穿漏僧中行者五德
应擎钵至上座所问言须是钵否若言须应与取
上座钵行与次座亦如上座法若上座心悔还索
卷三 第 57b 页 X40-0057.png
自钵者佛言不应与得吉。】

「【疏】注中白二下钵令其守护恐瞋破故多云前所受
持钵如法受持后钵不受常畜二钵若食时当持二
钵终身如是示多欲过又断恶法因缘僧祇云以缀
钵难洗一日乃了要当净洗若辛苦者知识师僧言
此贤善比丘以洗钵故妨坐禅诵经行道打破藏举
者无罪。」

【释注中初释僧作法意瞋破谓怀瞋打破多下次
明罚持之相示多欲过露前犯也断恶法者绝后
过也僧祇下三明开止之缘由本有僧法准须和
僧又须观缘不可倚滥。】

「【疏】诸文相可解亦事多忏少末世稀见。」

【示略中初指注文注中前示护钵制彼故损非钵
用吉谓将盛物馀用不犯中自买畜者非乞得故
亦下显略意。】

「【疏】此并止持戒行知则是其行本故为条叙颇识舍
忏今学语者尚云初地何心断惑非巳分量云云不
少况此是巳分量何得不知不知由不学不学则有
罪岂如初地断惑非制而强知邪故又诫也。」

【诫劝中初示行相今下举疏况亲又二初约非分
责言学语者无实行也初地断惑非凡所知尚当
虚诤身所受戒出家行本岂 暗昧不知由不学
下次以非制责戒是制学故违有罪化教非制故
是强知然此非谓地位不许凡知伹世多好大轻
卷三 第 57c 页 X40-0057.png
略戒科专逐语言鲜求实行故此比斥令知分量
将使陟遐自迩因微知章戒慧相资言行两副故
也。】

「【律】二十三乞缕使非亲织师戒。

【疏】第二十三使非亲织戒。

【疏】然三衣巳具且得资身今乃自乞缕线用凭织作
长贪损行殊乖知足既恼患他又招讥谤障道之甚
故须圣制多云三义故制一为除恶法故二为止诽
谤故三为成四圣种故。」

【二十三制意中初以义求长贪是惑损行是业此
三背道故乖知足即损自也恼他招谤即损他也
上并漏业故能障道次引论證文列三意證上可
知。】

「【疏】四缘成犯初自乞缕线二织师非亲三不与价四
织成便犯。

【疏】问何以但有俗人织戒无使尼织邪答俗人属官
喜恃势织尼无此义故无使织故十诵中使五众织
但犯吉罗又尼制不织使之义稀纵有犯罪非舍堕
故。」

【犯缘问答中初问以讥过是同制不制别故须通
之答中二初约恃势则俗有尼无十诵明證理无
所疑又下次约制法则尼稀俗数。】

「【疏】若尔浣衣应制在俗何为在道者答教听尼浣大
僧喜为妨尼修道所以须制俗则反此使浣不犯不
卷三 第 58a 页 X40-0058.png
同织衣费损功业过深故重。」

【次难中以浣衣戒偏制尼故答中尼浣有二一僧
喜为二妨尼道业俗反此者反上二义不下遮难
难云使浣无过遣织何制耶以文通之。】

「【注】佛在舍卫国跋难陀缝僧伽梨乞线遂多持线使
织自作繀看织居士讥嫌比丘举过诃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为成衣乞缕遂多雇织作繀非出家
仪故为过始佛制比丘随得而止今违圣教贪积故
制十诵中无衣乞缕作衣犯吉岂非织作妨道也。」

【戒缘初牒释繀苏内反谓著丝于筟草(筟音孚谓织纬者)
佛制随得而止者即少欲知足四依行也十诵下
引文显过。】

「【律】若比丘自乞缕线(彼在处处乞缕线者十种衣缕)使非亲里织师
织作衣。

【注】若织师与线者俱亲里不犯与线者非亲吉罗看
织自织作繀吉罗也。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亲里若自织作钵囊革
屣囊针毡禅带腰带帽𧙕摄热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缕线下三可知。

【疏】注中开亲以离损谤之缘故也下开织中但为小
细过非深故至于妨道非不是损。」

【戒本释注中初释开亲次释开小若准妨道例应
结吉。】
卷三 第 58b 页 X40-0058.png

「【律】二十四劝织师增缕戒。

【疏】第二十四劝织增缕戒。

【疏】居士办线遣织成衣比丘随受情无差贰彰于内
怀廉节外不恼人理数然矣今乃劝织增缕加工增
价自坏损他彼此无益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叙所应差贰即乖违也今下次
明不应自坏谓乖比丘行损他即生俗人讥失于
二利故云彼此无益。】

「【疏】犯缘有六一非亲办缕遣织缘起戒本虽无下开
亲非犯故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劝好增价五为
增缕六领受犯。」

【犯缘第一准下开通以决戒本一与二即属施主
五属织师馀并比丘。】

「【疏】多论前戒凭势遣织作成即犯此戒自求领受便
结。」

【次对简中前是巳物故约作成此由他施故须领
受。】

「【疏】问此戒损缕与前一二居士何异答前面对缕主
此屏劝织师故两制也。」

【初问以一二居士亦是劝增故须显异答中可解。】

「【疏】问前后两戒皆由织师何以取分答不同有四一
前损织师自得缕故此损缕主二前损织师不与价
犯此损缕主与价便犯三前戒开亲后戒俱犯损义
通也四前是巳物织成即犯此本属他要受方犯。」
卷三 第 58c 页 X40-0058.png

【次问二戒不同缘相可见欲生料简故发此问答
中第三后戒亲非亲俱犯者谓织师也上列缘中
明简亲者据缕主也。】

「【注】佛在舍卫国居士出线与织师为跋难陀作衣彼
后至家择取好线与织师织又许与价居士讥嫌比
丘举过佛因诃制。

【疏】就戒缘中择取好线正是贪相为起过源。」

【戒缘两过一择好线二许与价业由斯起教因此
制。】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妇使织师为比丘织作衣彼比
丘先不受自恣请。

【注】若居士与比丘贵价衣听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随
意也。

【律】便往织师所语言此衣为我作与我极好织令广
大坚致我当多少与汝价是比丘与价乃至一食直
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若求衣不得突吉罗尼同犯不犯者减少求从亲
里索出家人索他为巳者是也。

【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织四彼比丘下犯
相五若得衣者结犯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自别。】

「【疏】注解自恣请者谓许好取恶耳非长贪坏信而索
好也僧祇云若俗家兄弟令自往营疾成得好是自
恣相。」
卷三 第 59a 页 X40-0059.png

【释注中初牒释言自恣者任比丘意也僧祗下引
示彼文约亲本无所犯且欲显示自恣相耳。】

「【律】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第二十五夺比丘衣戒。

【疏】与衣规伴巳是邪源后既不行和取无犯今瞋心
强夺逼恼情深特乖仪节故圣制止光律师云先与
衣不分强夺戒。」

【二十五制意中初二句叙先与之由规求也次二
句明理须和取今下显过兴故制乖仪节者仪即
威仪节谓节行后引光师立名以合制意不分明
者与否未决故。】

「【疏】成犯五缘。

【疏】初是比丘简下四众本非伴类假夺但吉若尔轻
者不应随摈同僧犯堕答僧法不殊同违故也二本
规同行三不定与决定取生诤故犯义加四句初如
向列二不定与不定取夺但犯吉三决定与不定取
四二俱决定与取若夺此二则犯重罪由初决舍属
他巳定故文云施巳还取是重摄也四自夺使人祇
中自与使夺四句皆堕衣谓三衣若夺减量衣等伹
犯吉罗五得衣属巳僧祇四句初合与别夺者一时
与三衣后随衣夺犯三提罪馀句准知。」

【列缘第一唯局大僧若尔下例难下九十中随顺
被举大小同堕故答中彼违僧法故不简位三中
初示当戒犯缘义下立句简辨次句取既不定夺
卷三 第 59b 页 X40-0059.png
则恼微故罪轻降后二犯重属前盗戒由下出犯
重所以由舍巳决非巳物故引證可知四中引僧
祇初明自他四句一自与使人夺二使人与自夺
三使人与使人夺四自与自夺衣下次简体减量
吉者非三衣故五中僧祇与取离合亦作四句初
句如文二别与合夺三合与合夺此二并一罪四
别与别夺同上三罪。】

「【注】佛在舍卫国难陀弟子善能劝化跋难陀意欲共
游行便先与衣馀比丘言彼痴不知诵戒说戒布萨
羯磨后去不随彼即夺衣比丘诃举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所列痴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后
二除巳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诵戒者自行未闲也不
知说戒者众法仪则迷也就后中不知布萨者不识
念对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识从僧乞灭也皆冥不
知故言痴矣。」

【戒缘中显示痴相初总分就下别释布萨翻净住
故约忏罪释之布萨对别人悔下诸聚羯磨对僧
悔上二篇皆下通结。】

「【律】若比丘先与比丘衣后瞋恚若自夺若教人夺还
我衣来不与汝。

【注】若瞋自夺及教人夺而藏者犯夺未藏者吉罗若
著树上架上床上及馀著处离处犯堕取不离处者
吉罗。

【律】彼若还衣若取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卷三 第 59c 页 X40-0059.png

【注】尼同僧犯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与汝还我衣
来彼知心悔可即还衣若馀人言此比丘欲悔还他
衣若借他衣著无道理还夺不犯恐失恐坏若彼人
破戒破见破威仪若被举灭摈应摈若为此事命梵
难一切夺取不藏举者皆不犯。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所与衣三瞋恚下明夺相下
二可知。

【疏】注中夺而藏者谓对面夺也未藏情疑属巳不显
故约藏相结成堕罪又云若著树上者谓非对面随
举离处则犯正罪以无人可诤故结也后时更藏伹
犯吉耳。」

【戒本牒释中注明此戒成犯有二故须通之初释
夺藏成犯又下次释举离成犯各出所以以彰两
别后藏吉者前巳结提犹虑彼取更藏故吉。】

「【律】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第二十六畜七日药过限戒。

【疏】夫宅生在世形命为重必假衣食庄严内外虽俱
开制药重衣轻良以烦情所先故随病约也今更广
其户牖欲使行人随文见药以徵举故也。」

【二十六叙意中初通叙两资宅居也形命重者保
养繁累故庄严即是资养食充其内衣饰其外皆
曰庄严俱开制者望本四依为开即今立戒是制
或可衣食戒中各有开制药重衣轻谓残触宿煮
等制急于衣故良以等者出药重所以烦情先者
卷三 第 60a 页 X40-0060.png
贪爱重故随病约者教随宜故今下别示今戒户
牖即下诸门欲下彰意随文见药者知治法也以
徵举者自检过也。】

「【疏】就此料简总别为二别如下释总有三门初列药
相二明受法三服用违顺。

【疏】就初为四一列数释名二得名不同三立四所以
四定药体状。

【疏】初中列数可以情求。」

【初列药相四章始列数者即时非时七日尽形摄
尽一切也。】

「【疏】言释名者通别为二。

【疏】律中三名一蒱阇尼谓时药也二祛阇尼谓非时
药也三奢夜尼谓七日药等皆号为药者无非疗患
故也。」

【释名中通释但有三名三中云等应摄尽形上出
别名皆下示通名人有二患饥渴为故患初二药
疗之四大违反为新患后二药疗之。】

「【疏】就别解中名虽有四约时往判正有二药如豆谷
乳酪饼果饭菜从旦至中圣教开服事顺法应名为
时药过中巳去明未出来圣不听服服则生过名为
非时馀三种药并犯在时非时分中听服无罪应名
为时由对前故名非时药药体非非时若从此解正
有二药时及非时所以四者时药当分唯一不分非
时离三故有四也。」
卷三 第 60b 页 X40-0060.png

【次别解中初科古解又三初总标约时有二者谓
时与非时二种药也如下二别释初释时药过时
不得故独名时馀下次释三药并犯在时彼谓时
内不得服故然此三药非时中服正是其时故应
名时望前时药故名非时若从下三结示开合。】

「【疏】若作此解恐非圣言何以然者时药非时名体是
局可如上论馀之二药一受巳后时及非时俱得啖
服岂约非时离分三也。」

【次科初二句略斥何下徵示初示前二可尔馀下
次明后二不然。】

「【疏】今重释名时药如上欲明诸清果浆明势功能正
通时饮但以非时分中病起要须若不曲开道器不
立故约过午即以为名更无胜功故守非时之目苏
油脂等加法药势唯在七日故从日限为名姜椒辛
苦非人恒啖疗患力微要在久延方能治病故听作
法随形而受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
形所以可知。」

【今解中时药指上古今同故欲下次明非时道器
即目色心无胜功者限外无用劣后二故苏下三
明七日取药势者凡药治病七日见功过则不疗
姜下四明尽形辛苦即六味之二馀四即甘酸咸
淡也下列三种正归尽报所以了论名为一期或
曰终身或名尽寿等也。】

「【疏】二得名不同时与非时相待为名七日约势如僧
卷三 第 60c 页 X40-0060.png
祇说尽形约报亦可知之。」

【二得名中上二可知七日约势如僧祇者彼因佛
问医师比丘欲使畜药几日得安稳答曰药势相
接七日可知佛言听七日畜尽形可知上巳明故。】

「【疏】三立四所以病有二种一者常病易治数发二稀
发难治常差对前常病故立二药饥病既动一食饱
足通日兼夜病得消殄故立时药渴病数发随发随
服未局时节故立非时对后希病故立二药七日功
强尽形力劣故约功用长短不同时与非时位定各
一七日尽形通时非时二定两通故立四药。」

【三立四中初科为三初示二病常病即是饥渴稀
病即四百四病亦名新故亦曰主客常病非患故
易治日别常生故数发稀病违反故难治治巳永
无故常差对前下二明四药初明立前二药殄即
灭也对后下次明立后二药七日功强故限短尽
形力劣故限长时与下三结示通局。】

「【疏】若依明了药则有五一依时量二依更量即非时
之异名然彼论中日夜分五时随时受药约至七时
卷三 第 61a 页 X40-0061.png
如平旦至二更等轮转为时故曰更也三依七日量
四依一期量即尽形也五依大开量谓灰土水屎尿
也此五世人所弃不须受取故曰大开准四分律有
通塞也。」

【次科了论五并名量谓限齐也时量可知更量者
即以五更为分齐更改也日分五时者寅卯等时
乃是此方历数不可对之但约一日分为五分以
对五更约至七时如平旦至二更日夜共七时日
高时受至三更日中时受至四更日斜时受至五
更日落时受至夜分尽若准本宗无论早晚皆尽
夜分五大开者无所制也四分灰土有人须受无
人别开故云有通塞也论结云此五摄一切皆尽。】

「【疏】四定药体者钞中广叙临时引用故不繁文今伹
约略以为三门初定药体二转变体三相和体。」

【四定药体标分中初指广钞中更有六味体又转
变相和文甚广故今下标略。】

「【疏】就初分二前辨定体二出芜滥。」

【初门通标分二三药并有二门尽形止有定体言
芜滥者谓如秽草混于嘉苗以喻妄说杂乱正制
也。】

「【疏】就定体中言时药者文有二种一蒲阇尼谓饭[麨]
乾饭鱼及肉也此之五种若食一口是正是足是背
是别也二祛阇尼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也此五反
上非足非正也。」
卷三 第 61b 页 X40-0061.png

【定体中初明正食是正即显体足背别即下篇三
戒局正食犯次明不正文令反上合云非正非足
非背非别。】

「【疏】即就此药明芜滥者如饭一种名体不变世所常
行和粥相同则非正矣。」

【次科简滥中以饭和粥例从粥判。】

「【疏】世中有人用糕糜等非是饭摄如粥出釜画成字
者则是足正准此以求可以例矣。」

【斥滥中初科初出滥糕糜谓以饭为糕蒸令糜烂
者如下准决粥分稠薄文出善见此同稠粥义归
正收。】

「【疏】又用糕饼相同饭例此是细末磨不正所摄若尔
[麨]浆细未应非正收答体本是正从缘非正如上粥
例义分两别。」

【次科初示非糕饼即粉糕面饼之类此下指破若
下释难谓以乾[麨]和水为浆答中准粥厚薄两分。】

「【疏】鱼肉二种小教曲开通明大小并严制矣广如钞
辨。」

【三中初引所废言曲开者事不巳也又准涅槃前
听食者非实众生但化现耳通下次明能废大如
棱伽涅槃小即僧祇四分僧祇云若为比丘杀者
一切七众不应食四分持十善家得肉乃得食之
斯则小教非一向开也下指如钞见四药篇。】

「【疏】二明非时药体律中八浆古昔无欲仙人所饮故
卷三 第 61c 页 X40-0061.png
有渴病者开之若加口法随何时受至于昧爽若不
加法随受随饮限在须臾律无定判僧祇如此。」

【第二非时定体中初科初示体八浆一梨二酸枣
三甘蔗四[廿/(麸-夫+生)]果五蒲萄六舍楼伽七阎浮果八波
楼伽果无欲仙谓无贪欲者若下明时限又二初
明有法限昧暗也爽明也谓夜分将尽欲明未明
之时次明无法限律下示所出钞引僧祇云非时
受不得置地停谓时中受者则容停久非时中受
即须加法不可放地停过须臾准明非时即受即
服不须加法故云僧祇如此。】

「【疏】十诵诸果火净中汁水净不者非法不合饮。」

【次科中汁字倒准彼作汁中不以水净不得饮钞
云准此通四药为坏味除贪故。】

「【疏】僧祇中一切豆谷麦头不破者苏油蜜生果汁得
作非时浆善见藕根捣破澄清得作诸叶得作除菜
不得诸果得作除瓜不合。」

【三中僧祇豆等头不破者明须清澄破即时浆不
得饮也下酥油等例皆如之善见诸物并须清澄
卷三 第 62a 页 X40-0062.png
菜瓜二物必不能清以所除之(有云瓜菜并时药故今云豆谷藕果
岂非时药耶)。】

「【疏】次明芜滥者如枣汁梨浆稠浊未分此与时浆不
别何得非时而饮且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净浆
斤有滓浊即兼时药故十诵云清浆无滓病者得饮
既无渴病辄饮清浆尚犯非时何况浊者病亦成犯。」

【次简滥中初示滥稠浓也且下显相故下引證。】

「【疏】京邑非时行杏人汤茯苓末诸美煎等谓是开者
此无正文四分律中杏人生用非是熟啖故律正制
不任食者听为尽形今生用非食熟则是食何得因
本仍为尽形同生姜也。」

【斥滥中初科初指非京邑即京兆煎字去呼此下
决破四分下释疑彼执律文通以杏人为尽形故
今约生熟两别以彰彼过律正制者四分云一切
咸苦辛甘不任为食名尽形药体不同生姜生熟
皆尽形耳。】

「【疏】故善见中诸树木草不任为食根茎华果得尽形
药或俱是时药或果心时药馀者尽形。」

【次科善见中初通示彼云得尽形寿服文作药字
写错或下别简彼具云有树草木举体时药有树
果心时药馀者尽形有树举体尽形此證尽形不
可一判也。】

「【疏】准此为例生熟不定或生熟俱是如米麦姜椒等
或生是时药熟为尽形或生是尽形熟为时药如杏
卷三 第 62b 页 X40-0062.png
人署预芋子葛根故转变随时不可一定如甘蔗一
色转通四药岂成石蜜唯许时中斯滥极多略举一
二。」

【三中初准上论以例生熟初句米麦俱时药姜椒
俱尽形第二句如米麦甘蔗烧灰之类第三列相
可见文无俱非不可立故故转变下显示不定甘
蔗通四如下自引以本是时药若取清汁得非时
服若作石蜜得七日服若烧作灰得终身服故云
岂成等斯下示略。】

「【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晋
慧远至死不饮蜜浆非律不开以律文亲须目见遂
讨寻将及奄从物故斯人可叙馀固亡言乍可非时
啖饭知非其罪可涤不可无病饮浆迷教终难忏荡
故涅槃明罪非有非无良由惭愧之倚仗也。」

【四中初示食过累患也知下次明多犯如教希者
多不学故慎行希者鲜奉行故故下引事證即庐
山远法师义熙十二年疾重大德耆年劝饮鼓酒
不从复请饮米汁又不从后请以蜜和水为浆远
令命律师请决律师曰可远曰须亲见律文律师
检律才及开卷远巳迁化事出僧传法师乃四依
示迹岂暗开遮直欲示其慎护为后世之轨范耳
今时宗师知何不啖尚未殊于流俗况排毁于严
科睹此明规宁不自省斯下指事申诫初句美远
师次一句斥毁犯亡言谓不足称也乍下举况知
卷三 第 62c 页 X40-0062.png
非啖饭以其知非故罪犹可涤无病饮浆以愚暗
故罪固难忏故下引證彼因阇王求佛忏罪佛即
告云有愧非有(言知非则可忏)无惭非无(言无知者难忏)良下出
经意。】

「【疏】三七日药体四分五药世人所识故开七日僧祇
五药及脂清净无食气一时顿受七日服之了论中
因病故开随差为量止于七日若本无病或限内差
又无饥渴非时得罪膏脂亦尔。」

【七日药中初科四分五药如戒所列僧祇五药同
四分言及脂者因舍利弗风病医教服五脂谓熊
罴猪驴鱼也了论中初明开限若下示制约本无
病者加法不成同时药判限内差等虽先加法无
故而食随得吉罪膏脂亦属七日例同上判故云
亦尔。】

「【疏】即明芜滥者世中蜜煎蜜姜有病开服无病贪啖
与犯法同何况蜜藕诸汤为贪所使则来报铁浆亦
是贪得如是例诸。」

【次科初指非滥蜜煎谓以药和蜜煎成膏者蜜姜
谓以蜜煮姜况蜜藕是时药愈不得故无病辄服
并是非时为下示因果为贪使者业由惑发故铁
浆亦贪得者果如因故上且略举馀并同此故云
如是例也。】

「【疏】四尽形药者如律中咸苦辛甘不任食者为尽形
也僧祇亦同无时食气者病比丘终身服见云所以
卷三 第 63a 页 X40-0063.png
受者有身必病佛许服药护果报身病容暂止必有
起时故法不失。」

【四中初示药体本律约味但不任食无所不该僧
祇亦约离时食气故云同也见下次明开意即善
见文。】

「【疏】二明转变门如十诵云甘蔗是时清汁非时石蜜
七日烧灰尽形如是例之广如钞说。」

【二转变中十诵甘蔗转成四药且据时药一物具
四为言自馀诸物或三或二转变不定又复七日
可转非时尽形如蜜为浆石蜜烧灰之类尽形可
转为时如前杏人薯芋之类唯非时浆体无转变
西土石蜜有二黑石蜜似此砂糖白石蜜如此米
糖。】

「【疏】三明相和门律中时药含四作时服之尽形唯一
不许非时随名而服此则义乖如多论云四药相和
从强而服如苏煮肉汁为七日药苏乳如葶苈子作
终身服亦如钞说。」

【三相和中初引本律药犍度中初约时药用下三
药相和作时药受二非时药用下二药相和作非
时受三七日用下一药相和作七日受四尽形用
尽形相和作尽形受尽形下无可兼故云唯一文
举初后中二准知不下决文不了谓初时药得兼
下三时中而服下之三药不得兼时非时中服故
云不许等如下引證则明四药并许相和随名而
卷三 第 63b 页 X40-0063.png
服酥煮肉汁则七日兼时酥乳和葶苈则七日与
时和尽形岂非互通耶下指四药须者寻之。】

「【疏】第二手口两受十门不同初制意二对药三授人
四作法五净秽六长短七强弱八通塞九净不十单
复。

【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说口受多意防护
手受过时不失又防不受残宿恶触内宿二提两吉
罪不得生广说其相不可诵也。」

【第二受法十门初门二初明手受五意如下即指
不受食戒下引多论云一断盗窃因缘二为他證
明三为止诽谤四为成少欲知足五为生他信敬
心故次明口受有二意一防手受二防诸罪略分
四罪如后自明广下二句嘱令讲者引下说之。】

「【疏】二对药辨者手受通于四药莫不为防盗相若明
口受时药一种手口二受互不相通如诸律中加口
受者即此律云有时因缘置地而受广如下戒馀之
三药义加口法。」

【二中初科又二初明手受若下次明口受时药不
为延时但有手受若有因缘口加三受为代手受
故云互不通也如下引示口受如诸律者僧祇邪
见人与食并俗人宝器盛食并口加三受十诵不
相解人五分火烧马屋送食置地并口受即此律
者律因神足比丘往外道国乞食彼嫌比丘以食
置地舍去佛言离手巳成与竟下明三药并须口
卷三 第 63c 页 X40-0063.png
受必先手受则二受互通也。】

「【疏】如昔解云时非时药不须口法时非近远故也。」

【次科昔判时药可尔非时不然故须点破近合作
延传写错也彼谓非时不为延日故不须加。】

「【疏】今解无文不足依据今所明者时药分局止在午
前无可加延不劳口法非时一药若不加法过午须
臾时时失受故须立法加被方得久延故文云不应
今日受浆留置明日以受法有限既具非时不通时
也后之二药患非卒除功由渐降故约药势远近两
缘加法被物服用无咎如十诵云是三种药举宿恶
捉不病不手受口受并不得服反上者得此良證也。」

【三中初斥妄今下正明初明时药不须次明三药
须加初明非时虽不延日而须延时故下引證初
引文以下出文意既具非时谓加非时法故不许
明日时中服也后下次明七日尽形功渐降者谓
治病有强弱也药势有远近者七日势强故近尽
形势降故远咎即是罪如下引文通明三药有过
无过则知非时须加明矣举宿即残宿并恶捉并
有过故不病非所开故不手口受以无法故。】

「【疏】三论授人者手受五义除自同类馀有六众三趣
皆成授也口法不尔必是同类先手受讫对法六和
方得加也。」

【三中初明手受七众除同类三趣简不解馀皆通
也次明口受唯局同类馀并不得彼此体同方可
卷三 第 64a 页 X40-0064.png
对加故云六和等。】

「【疏】四作法中说药虽四若作法时须相领当彼此错
互皆不成受又如羯磨疏及钞中广引。」

【四中初明相解谓能授所受各辨药体不差谬也
又下指广。】

「【疏】五净秽不同手受一法防盗證明净秽四药俱须
手受口法不尔圣教所被非净不成如上十诵要净
方得。」

【五正明中初明手受通净秽防盗證明示所为别
故次明口受必须拣净指十诵者即上举宿等文。】

「【疏】问药现不净口法不成现有妨难何开处分答如
此亦遮处分。」

【问答中初问答云如此亦遮谓先有妨难亦处分
不成。】

「【疏】若尔何故文云僧处分有妨难一残二吉者答此
是处分先成妨难后起。」

【转难中若如上释则违律文一残即过量罪二吉
即妨难罪答中谓先处分巳妨难始生非先有也。】

「【疏】若尔口法简境非净不合过量三衣亦不成受答
衣制故开药是听也。」

【次三衣问中以过量衣得加受法故举例难答中
衣制须开药听必制二教互立其致在兹。】

「【疏】若尔白衣亦制加法应成答体相同俗故非道服。」

【初难中以白色三衣加不成故答文可解。】
卷三 第 64b 页 X40-0064.png

「【疏】若尔过量非法亦乖道服不在加受答过量得者
白色殊乖。」

【次难以色量俱非而成不成别在犹当也答中者
字误古本作吉谓过量得著伹犯吉罪白色外彰
全不许服故曰殊乖。】

「【疏】六长短者手受约时故名为短口法加延各有其
远号之为长。」

【六中手受约时谓止齐时中各有远者三药期限
各不同故。】

「【疏】七强弱不同若不手受口法不成故手强也又若
无口法加延手受随失故口强也互说不定义也。」

【七中若望相假口必假手故手强若望相延口必
延手故口强各据一义故互不定。】

「【疏】八手口二受望馀比丘辨通塞者。

【疏】有人解云手受防盗一人受竟通诸比丘口法不
尔自称名加若舍与人彼则无法故不合食。」

【八他解中初科立理称名有无故分通局。】

「【疏】若尔作馀法竟何通馀僧答彼但作法不自称名
成残便止如病人残故是通也药法不尔自题名加
不得例也。」

【次释难中以馀食法一人作巳得通多人违上义
故答中不称名者馀食法但云大德我足食巳知
是看是又律云病人残不作法一切得食不同药
法牒名称病专属巳故。】
卷三 第 64c 页 X40-0064.png

「【疏】又解药味是通口法亦通以其口法加二通药舍
与前人不失口法故律文药至七日与诸比丘若不
合者佛不应劝僧祇律中亦同其意不复繁引。」

【今解中初立义药昧通者人皆可啖故合云手法
亦通则与下文相贯谓虽称名加法而本具二通
故听他服事钞释二通云一药味通二手受通可
验字误不复疑矣故下引證律文即下舍法至第
七日药舍与馀比丘服用岂非通也佛教令舍即
是劝也僧祇同者彼云比丘有第七日石蜜语比
丘言欲饮不答言欲饮是比丘得石蜜不作净而
受此又明證。】

「【疏】九净法作不七日一药作口法意偏心属巳须说
净畜以药贵长贪味淳资重对病制舍伹手受者时
非久延亦不劳净馀之三药反上可知不须说净。」

【九中初明七日须净谓七日限满即说净畜以下
申所以一则体贵二则味重若但手受谓非时暂
服馀下次明三药言反上者阙二义故若据时药
亦有贵重伹由通杂复非延久故不同之。】
卷三 第 65a 页 X40-0065.png

「【疏】十重加开不者谓手受者随触随失随受随成虽
重无过论其口受多论两断五日巳还触加七日不
加二日正从法论六日触者不得重加药将入净从
势力故僧祇云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十正明中初明手受开重论下次明口受开制五
日触失从法论者以无二日法故六日不得至第
七日即当说净以从药势不须更服引證可知。】

「【疏】问服过七日不得重加病复未差现有新药得加
法不答同药不得异者应成如多论中六日触失不
许重作僧祇中生熟二酥展转加法易味故开。」

【问中以古师一向不得重加故问决之答中同药
不得如先后俱蜜也异应成者如先蜜后酥等如
下引證初引多论證同不得次引僧祇證异得加
如初受生酥七日受巳煮为熟酥复加七日。】

「【疏】三明定罪差别者四位论之初明防罪二明生罪
三畜用轻重四服罪多少。

【疏】初中约时药者手受防二罪不受恶触纵开口受
亦防二罪也。」

【第三违顺防罪中初科时药本唯手受缘开口法
以当手处故所防不别下之三药手防并同口防
各异。】

「【疏】二非时浆手防二罪一防一往不受二防不受而
捉恶触同时食也口防亦二一防过时失受不受二
防过时失受恶触也。」
卷三 第 65b 页 X40-0065.png

【非时中口防二者若不加法过时失受则有不受
恶触二罪。】

「【疏】三七日药中手受防二同前二药口法防四一防
过时失受不受二防失受恶触三防经夜无残宿罪
四防经夜无内宿罪也据律文中内宿一罪尽形药
开七日不明故知闭也则口法防三不防内宿故僧
祇中比丘七日药与僧食同处者是知净地摄也。」

【七日中口法防四且依昔判彼谓七日得同内宿
初二同上非时下二越宿由加口法而无残内据
下次明今判律中非时七日限内伹开残宿恶触
非时等罪唯尽形药开内宿内煮自煮等准此照
前不开七日则知口法不防内宿故但三罪故下
引證既安净地决知不开。】

「【疏】四尽形药者手防同上口防五罪谓恶触不受残
宿内煮自煮也。」

【尽形中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残宿下脱内宿字上
三通前下三局此。】

「【疏】二生罪者本无二受不生其罪由加两受故罪随
生。

【疏】配药而论时药手受过午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
口受生罪相亦同之。」

【次明生罪时药中过午失受故生恶触由曾手受
故有残宿此二罪亦通三药下更不释。】

「【疏】非时手受过午须臾生恶触夜尽生残宿也口生
卷三 第 65c 页 X40-0065.png
三罪皆明相出非时残宿恶触也与手受少异。」

【非时中口三罪者明出限外故犯非时此即时中
犯非时也由曾加受故有残宿由失受法即有恶
触伹加非时故云与手少异若据手受过午合有
非时那不明者思之可解。】

「【疏】七日手受生罪同前口生四罪皆过限生一非时
二残宿三犯堕四恶触也。」

【七日口受三罪同上唯加一堕是本犯耳。】

「【疏】有人立五谓服此药今解不然服则有罪不服无
过不同上四不服罪生有人复立生于不受今解不
受非是罪摄。」

【次科有二初斥五罪彼谓服尼萨耆不舍药更加
一吉今下显非若尔上之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
犯舍堕此不待服馀之三罪兹因受生未服先有
其过待服方结其犯服犯过药本非因受纵服得
罪乃是别犯不得云生有下次斥六罪彼谓更有
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谓过限法失药体任运自是
不受不同非时残宿当体是过故云非罪摄也纵
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可立。】

「【疏】尽形药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圣开
加法不失故。」

【尽形中口法不生罪者由加口法为防诸过法无
限齐故不生罪若据钞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
加不病而服犹循古义今此所明乃为尽理。】
卷三 第 66a 页 X40-0066.png

「【疏】若尔被触何不须受答作法加持虽触不失如僧
祇中石蜜与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诚知尽形无由
失法如善见中病虽暂止本法不失故律中无病因
缘服但吉罗以有法也若不加法还同堕矣。」

【问中疑有触失生恶触故答中初义判如下引證
僧祇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与优婆塞彼乃持
与馀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净而取(罪一日中服更不说净畜
也)此准七日以例尽形则知僧祇七日限内例无
触失与上多论部计不同次引善见病止法存何
由生过故下后准本律无病服轻则知尽形口法
一加终身不失问律中无病辄服得吉岂非因受
生罪耶答此由服犯非是受生如后第四服用所
明。】

「【疏】三畜用轻重者。

【疏】四药之中七日畜重馀三并轻所以然者苏油资
重体存贪贮垢心重故又由常存说净离著反违圣
教过期不说所以制重时药一种虽资用强体现交
尽多无久延不制说净无应说不说之过故轻非时
浆者时狭体微情无久畜尽形寿药虽得久延疗患
义微畜心皆薄既无贪贮不制说净故轻。」

【三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为二初总示重谓犯提
轻即结吉所以下别释又二初明七日畜重有四
义一资重二贪畜三常存四违教时下次明三药
轻时药但有初义非时四义俱无尽形止有第三
卷三 第 66b 页 X40-0066.png
一义然非时一种义无久畜计非所论所以文中
不云轻也或容暂畜故例明之。】

「【疏】问畜长衣药同犯提者乞于衣药亦应同犯答药
味体通不同衣也又解齐等如乞美食制重不应量
衣亦轻。」

【释难中以畜则衣药同重乞则衣重药轻故引并
之答中二释初约异释不同衣者是别属故又下
次约同释乞常食虽轻而索美食则犯提罪前乞
衣虽重而乞不应量则犯吉罗则知重轻不别故
云齐等。】

「【疏】次明用有轻重者义则不定或衣重药轻如白衣
残药等或药重衣轻如残宿食著犯舍衣或俱重轻
比上例解。」

【次明用中对衣作句而正显于药初句白色三衣
著则犯提犯竟残药服则犯吉次句重轻可解俱
重如著白衣食残宿食俱轻如著犯舍衣食犯竟
药故云比上解也。】

「【疏】四明服药得罪多少。

【疏】时药一咽得七罪非时残宿不受内宿内煮自煮
恶触三提四吉此对有者言之不可通尔。」

【四明服罪初科时药中初列罪数此下示有无不
定。】

「【疏】非时浆者若是生浆但有五罪无内煮自煮转变
为熟具七如上此据加法至明相出而辄𣊟者言之
卷三 第 66c 页 X40-0066.png
则非时残宿恶触定有馀宿煮等约缘不定。」

【非时中初约生熟以示罪数此下示定不定。】

「【疏】七日过限同上可知加二犯舍用者则四提五吉
也。」

【七日中加二犯舍是提辄用即吉加上成九罪也。】

「【疏】问上生罪中不生不受今此服中何以有邪答生
防两缘约口法而有今据服者为言如七日药加法
有限若不服者但犯过限一提一吉若又啖者则非
时残宿触等如上有也。」

【次问答中生防约口法者谓口法能防不受不能
生不受故防中具列生中不论此明服用义门自
别不可滥通如下且举七日以明服与不服结犯
不同不服一提即本长罪一吉即辄用罪此即上
文后加二罪如上有者即前七罪也。】

「【疏】尽形寿药若加法者无过形义受法不失无病而
服但犯吉罗不作法者具足七罪三提四吉馀如戒
本中更广其相。」

【尽形中初约有法无过由期尽形必无过形失法
之义故无诸罪但有一吉不下次明无法有罪下
指戒本即非时不受残宿等戒也。】

「【疏】又如乞四种美食和五正残宿药一咽九罪若悔
罪时九堕一时提名则灭。」

【次科四种美食乳酪鱼肉并从他索五正食并经
残宿九物别犯而用相和一咽九堕若下明合忏
卷三 第 67a 页 X40-0067.png
以同篇故别别提名一法悔灭。】

「【疏】如上所列是曰繁碎于中远离末代全希岂非贪
著患重良方之所不救又嫌法药非妙心希浆丸两
治故耳。」

【结诰中初示文繁于下次明持少岂下推不持所
以初明惑重方虽甚良而患不可救又下次斥慢
教药虽甚妙弃而不服而不畏来苦即是心希浆
丸谓地狱中镕铜浆热铁丸两种治罚也。】

「【疏】次约文相开制意者凡夫宅世四大为身夏末秋
初节气交竞地风水火体用不同一大不调诸病俱
起便废进修无任系业圣悯开服用疗形苦因开广
畜长贪坏行外违内负情过特深故制罪也。」

【第二约文别释制意中初总标凡下别释初释开
意夏末秋初冷热不调故云交竞然病生四序而
二时偏多又附戒缘故举秋夏始终二时地水火
风遍该万有故并名大地水沉重风火轻浮是体
不同地是所依风以鼓动水以滋润火即任持是
用不同系业谓系心正业因下次明制意即毕陵
伽也外违谓损他内负谓损自。】

「【疏】五缘成犯一是七日药体若不口受亦无长罪二
明作二受竟三不说净四过限或缘尽五无遮难故
犯。」

【犯缘中四过限是正犯缘尽即病差辄服准应犯
吉五无遮难钞作无缘谓若失若坏作非药等同
卷三 第 67b 页 X40-0067.png
上长衣八缘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秋月风病动形枯生疮佛言有酥
油生酥蜜脂听有病缘时非时服佛在罗阅祇毕陵
伽徒众大畜流漫道俗讥责白佛诃制。

【疏】就戒缘中从初至非时来听服药缘二佛在罗阅
下明过制结就前药中有人解云脂是时药不同苏
油今解是七日分僧祇五分同说脂也。」

【戒缘中因开致滥招讥故制毕陵伽婆蹉即佛上
首弟子人所知识致令徒众多得多畜故知信施
生过之本存心向道慎勿近之有下斥妄判今解
引据如前具引言同说者谓彼二律同今四分。】

「【律】若比丘有病(谓医教服尔所种药)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齐
七日得服(八门句义如前衣戒)若过七日服者尼萨耆。

【注】此应舍药与僧巳白治罪竟还彼药法至第七日
舍与比丘彼应取食若过七日酥油涂户向蜜石蜜
与守园人减七日者白二还之比丘当取涂脚然灯
用。

【律】波逸提。

【注】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舍用等差别也。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缘僧祇云病有四百四也水
火风杂各有百一风病用油热病用苏水病用蜜杂
病用三故云医教服也三残药者列名相也四齐七
日服给其限也五过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中第二引僧祇初示病杂病即三种互
卷三 第 67c 页 X40-0067.png
发风病下明对治医教即医师知病教令须服四
中给犹与也。】

「【疏】问长衣明迦絺那此戒何以无者答用内外别损
益不相及也。」

【初问答中损不相染益不相润。】

「【疏】问本受絺那益长衣药中何故不听受邪答衣本
制持不许离开受絺那得离宿兼益于长衣药无制
离又资狭岂开絺药离药宿。」

【次问意谓何不受迦絺药答中上三句明衣须受
下二句明药不开止能治疾故言资狭。】

「【疏】问何故迦提不通答衣用四时有常度秋凉补洗
开迦提药必待病而后营来不难期故不用所以文
无迦提药月也。」

【三问不开迦提药月答中上二句明衣开下二句
明药不开。】

「【疏】问衣戒本云畜长衣此何不言畜长药答三衣制
畜非长限故对非长明长衣药唯开畜无可对所以
文中不明长又解云虽无长字有残药故知义一而
文异。」

【四问答中二义初约不同释谓衣可有长药不名
长又下次约义同释残即长义故。】

「【疏】若尔七日不食八日犯长可名残邪答以四依望
俱名残也故文云若得长利苏油等。」

【转难中以食可名残不食非残故问通之答中四
卷三 第 68a 页 X40-0068.png
依上行根本作持四并从开通是馀长则知长名
不独衣矣故下引證即受戒说相中文。】

「【疏】问衣戒云畜此言服者答畜者元为于服不服则
不畜故取畜意列于戒中然得罪时未待于服若论
贪衣多为积贮未待于著故不列也。」

【五问衣药畜服互彰答中初示药戒言服所以若
下次明衣戒标畜之意。】

「【疏】问药戒过服衣不言过著答衣无著之齐限药唯
七日所以著过。」

【六问此戒文云若过七日服准衣合云过十日著
答中衣无著限药有服限不可一例。】

「【疏】问比于衣戒应有净施所以无者答衣无滥故药
有外用故著不著异也或可略无如注中八门句义
净施差别等。」

【七问衣戒云不净施畜过十日药亦应同答中初
约异答衣无滥者唯一用故药兼两用内用可说
外用不须故衣著药不著也或下次约同答注中
八门即是广解净施不犯八中之一戒本不著结
集略耳。】

「【疏】此应舍下明治罪相就分为三初至彼应取食者
谓第二日药至初日药家第八日时正满七日故云
至七日既无宿触口法尚存听与僧食二若过七日
者即初日限过具兼诸失主不合食故与俗人三减
七日者谓第三日药限法不过明日还主理合说净
卷三 第 68b 页 X40-0068.png
巳越七日无更服义制身外用此中展转至十四日
舍者皆入园人十二日舍犹兼三用可以思之勿诵
语也。」

【释注中初科二初点总意注云白治罪者忏主作
白和僧犯者三说悔罪就下释三位此约初日受
药乃至七日日日受之至第人日初日限过二日
巳下并相染犯舍巳俱还故分三判文中且据八
日舍者为言初位二日得者体非过限由相染犯
故听僧食二中初日过限即是本犯由具宿触等
过不听僧服故与守园入即监护僧寺者三中三
日得者亦即染犯至第八日始得六日故听还主
言明日还者前云长药不必隔宿今以意详或是
两通或且循古若据药体正满七日故云理合说
净但随能染越过七日故令外用不得入净乃至
第七日受者虽经一宿亦同此判此中展转者即
约七日日日受药至第八日并相染犯或即日舍
忏或至十四日舍还三判具缺不定是故受舍并
约七日明之古记错解后学难晓略为图示。
卷三 第 68c 页 X40-0068.png



言展转者即上七日受者至下七日舍时三用展
转不定如第三日受者八日舍时得还主用若九
日舍即舍与僧若十日舍即与守园人伹过七日
与园人即无展转矣言十二日兼三谓从第八日
巳来五日内舍并兼三用十三日但二用十四日
唯一用如图可见问何以但至十四日耶答巳后
舍者并同一判皆入园人故不明馀日可思之者
令属意也勿诵语者诫随言也。】

「【疏】问长衣还得服本著长药所以非本服者答衣唯
防长过舍则其过灭药长乃同衣别有宿触过故不
得服用。」

【广问答中初问引衣例药亦合得服何不同者上
服字古本作复音误答中初明长衣次释长药言
同衣者舍巳过灭故犹兼宿触故不同衣。】

「【疏】问染下六日药有失口法不答不失何者说净为
卷三 第 69a 页 X40-0069.png
防长不说故染馀口法防宿触本不防长过故知不
失受所以通僧食良由无过故。」

【次问以七日中日日受药八日染犯能染过限所
染未过然既被染即应失法答中初句判定何下
徵释所以为三初明被染若第七日都将说净则
无染犯不说故染则知净法本防长也口下次明
不失受所防既别故法自存所下三引證即第七
日药舍与僧服由有口法无宿触过故听僧服。】

「【疏】若尔不失法本主应合食亦如上解。」

【转难中指如上者即上文云巳越七日无更服义
等。】

「【疏】问药受过期限不食是亦失受日不出界过限亦
应失答药服为于病病转有期限受日本为事事在
故法在所以上明随病一二日乃至七日转故也。」

【三问谓夏中受日未用但使缘在纵经多日受法
不失药法不同故引比难答中因病加药病限即
时为事受日事容延缓所下指前为證即重受中
多论僧祇文也。】

「【疏】问药既说净过限失受净法在不。」

【四问谓至七日说净八日失受疑谓净法亦应随
失。】

「【疏】答有人言受法虽失净法在故。」

【初师中初文可解。】

「【疏】若尔净依手口受本失末犹存亦可约界结摄衣
卷三 第 69b 页 X40-0069.png
解却大界衣界在。」

【次科净法是能依故为末受法是所依故为本本
既巳失末不应存故比结界义则相反。】

「【疏】有人解云不同解界一僧约有心解二衣必假大
界净法不尔受法任运失故非作意舍二净法不假
于受法是故受失而净在。」

【三中初明解界二义故失次明净法反界二义不
可比同衣界非大界不成净法无受法自立故云
不假等。】

「【疏】有人云若第八日相与俱失既不任用加净免过。」

【次师立理中谓第七日说净至第八日净法与受
同失既下释所以上句明后失净下句显前说净
止免长过非为久畜。】

「【疏】若尔如犯舍戒犹须忏比此口亡净法在答受过
俱无二法谢此障犹存故须悔又不同衣净法存所
防在故法不失也。」

【释难中谓如犯残下诸罪舍戒还家后复重受须
忏先罪彼既戒失而罪尚在今口法失净法合存
如何随失耶比谓相并答中初二句释通上句释
净随受失受过文误古本作彼过对下此障由加
净法俱无长过所以受净二法俱谢下句释舍戒
罪在罪是业障障不可亡不随戒失故须后悔又
下次遮妨以前长衣净法不失恐引为难先此通
之所防即长过。】
卷三 第 69c 页 X40-0069.png

「【疏】问净财加受净法谢药加净法不失受者答衣患
无故净法亡药患服故二法在。」

【五问谓说净财将作三衣加受持法即失本净反
例药说净巳受亦合失答中患谓病患衣无药有
此则可知。】

「【疏】亦不欲广于问答以费纸墨欲开神慧知持犯相
读者思之慎莫诵语大误人也。」

【结告中三初叙非意欲下示广意读下诫封著。】

「【律】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第二十七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疏】此中两戒合制意者本制雨衣用有时限预乞先
用违反圣教故制。」

【二十七通释中初科制用有时限者三月十六日
后求四月初一日后用预乞先用两并违制。】

「【疏】过前求五缘成一是雨衣二过前求三自为巳四
彼与五领受。

【疏】问与彼乞衣有何异邪答三异一衣体不同二开
缘别此有时限彼无时限唯除四缘三亲非亲别上
卷三 第 70a 页 X40-0070.png
则开亲此二俱犯。」

【初过求缘问答中三异初体异者彼是三衣此是
雨衣馀二可解。】

「【疏】过前用四缘成一是巳雨衣二时中得三过前持
四过前用。」

【过用缘中二时中得者准此不犯前求方犯后用
准多论犯过求者过用但吉前总义云雨衣重犯
者谓过用中随用随犯。】

「【注】佛在舍卫毗舍祛母请佛及僧婢白时到见诸比
丘裸浴因发八愿为佛所赞六群常求比丘举过佛
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因发八愿是开缘也。」

【戒缘中八愿者一与客比丘食二与远行比丘食
三与病比丘食四与随病药五与看病食六食粥
七给比丘雨衣八给尼雨衣。】

「【律】若比丘春残一月在当求雨浴衣。

【注】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种彼应三月十六
日求也。

【律】半月应用浴(四月一日应用)若比丘过一月前求雨浴衣
(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过半月前用浴(谓四月一日前用也)尼萨耆波逸
提。

【注】比丘尼吉罗不犯者若舍作馀用若着而浴若浣
若举者是不犯。

【疏】戒本分二。
卷三 第 70b 页 X40-0070.png

【疏】立法中四句一人二春残月求衣分齐三浴衣制
名相也诸师解者多途皆不可用今西土来者亲自
对之还同三衣可披著也故僧祇云雨时披浴馀如
钞中四半月下制用时节多论云雨热时障身浴无
雨时裹三衣若闰三月者后三月十六日求闰四月
者前四月十六日用同安居也此土僧用全希故略
言也。」

【戒本立法中三中初点文雨浴衣是名注释其义
十种衣体同上所明诸师下次显相初斥非钞云
古谓如傀儡戏围之类今下示相即亲问梵僧则
彰得实故下引證指如钞者彼云常须大雨时披
不得当三衣则其相可知矣四中初点文多论下
引释初明畜用若下示求用时限此下示略。】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前求三前用下二可知馀文
相可解。」

【戒本第二前求犯前第三前用犯后下二句即舍
堕馀文即后注不犯中雨衣不得馀用舍巳故得
又不用犯吉著故不犯浣藏举有缘开不用吉也。】

「【律】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第二十八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疏】此亦两戒共制非是一衣不同雨衣一事生二也
制安居竟开受夏衣今为急缘无暇待竟逆前而施
故开受之又恐滥逸限前十日与夏衣接还同本施
今过前而受后不说净违反二教故制犯舍。」
卷三 第 70c 页 X40-0070.png

【二十八通释中初科初对前戒明同异非一衣者
前犯急施后犯畜长不同雨衣者以过求过用同
是雨衣故一事生二制下正叙开制初明开受本
须夏竟缘开前受逆犹预也缘如后引又下次明
制意前十日者七月初六巳后至十五日满十日
明日入时故云与夏衣接同本施者还赏夏劳故
过前而受是违急施限后不说净即违畜长限故
违二教也。】

「【疏】五缘成犯初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前四无缘
五受犯过后畜者亦具五缘一是急施二知三七月
六日后十日内四不作净五过限犯。」

【列缘中初过受五缘次过畜中第三须限内者准
知前后不重犯也。】

「【注】佛在毗兰若听受夏衣六群常乞衣常受衣跋难
陀异处安居异处受衣佛在舍卫安居中大臣为安
居施佛因开而制戒。

【疏】就戒缘中非时乞夏衣僧祇五分安居未竟受乞
衣者吉罗此唯为夏后是急施衣今日不取明日即
无者开。」

【戒缘注文二段初明听受夏衣六群非时常乞跋
难陀非分而受因开过起此叙兴制之由二因舍
卫大臣施缘方立斯教即断非时先受夏衣除急
施缘又须限内无缘乖限并非时施不得时利也
注中大臣者律因波斯匿王下臣一名利师达多
卷三 第 71a 页 X40-0071.png
二名富罗那王敕使征时二大臣作是念言我今
当征未知还否我常夏竟为僧设食施衣今者未
竟欲施即往白佛佛言若是急施应受僧祇五分
时前犯吉简无缘不开此下明有缘开受唯为夏
后者明本施缘不取即无出其开意。】

「【律】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注】谓七月六日巳后十五日巳前是也。

【律】诸比丘得急施衣。

【注】若受便得不受便失故名急也衣者有十种。

【律】比丘知是急施衣当受受巳乃至衣时应畜。

【注】衣时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衣五月若
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巳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
日自恣应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律】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注】谓急施衣若过前若过后并犯堕比丘尼同犯不
犯者不过前不过后不犯若夺衣失衣过前取不犯
若寄衣比丘远行水陆道断过后不犯。

【疏】戒本七句一人二十日下明其时分七月六日受
去十六日自恣满十日此是受时若在先受是名过
前犯也若十日内受与时分相接至腊月十五日应
说不说此但有过后犯前是领受故生后违说净故
结古德云举前以明非举后以释疑无重犯也三明
财体四比丘知下立法也互若过下明业馀可知。」

【戒本第二句中初明前受时分若十日下次明后
卷三 第 71b 页 X40-0071.png
畜时分腊月即八日且据不受迦絺为言上是别
列前下总简初正简古下引證举前明非正制领
受故举后释疑重决畜长故二不并有故无重犯
三财体中注文先示急施名义后示衣体十种同
前四立法中注文初释衣时若下二明次第增自
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前满十日后不更增乃
至者谓初七受前得九日后增一日初八巳去前
次第减后次第增明日自恣即七月十五日受止
得一日故后加九日续满十日开也五中过畜即
所造业馀可知即舍堕二句。】

「【疏】注解衣时下明非时时相。

【疏】问何以非时受衣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时中受
衣所以不增者答此本是时衣急故非时受所以时
外开馀本无时限随受随时说。」

【释注问答中初问以十日常开据须齐给时中受
者何意不增答中初明急施须增馀下次明馀受
不增言无时限者谓非急施缘所开者若非时受
则限十日若入时中则一月五月故云随受随说
也。】

「【疏】问长衣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开位十六日接
是时分何为不同急施衣答受长无时节随受名非
时急施必接时所以前后开准此为言七月十五受
长衣时内九日须说净。」

【次问非时受者入时不开答中初明馀长通馀时
卷三 第 71c 页 X40-0071.png
次明急施局时准下重决长衣时内九日说者准
知迦提开长须约时内受者应作句料简初约时
非时受为四句一非时受时衣(即今急施时外加十日)二时
内受非时衣(夏竟不为安居施此限时内畜)二三时内受时衣(正为当夏
劳同上齐时内)四非时受非时衣(但齐十日)又有犯作四句
一时衣非时犯(急施过前受或过后畜)二非时衣时中犯(即上
七月十五受长衣)三非时衣非时犯(十日月望过限)四时衣时中
(如时内舍迦絺不说净)。】

「【疏】问为夏而施是时衣可得一月五月开馀非为夏
而施者应是时中判十日答衣利宽多故通开也。」

【三问时衣可开非时不应开答中以五利中食利
有时故狭衣利常须故宽如十日月望急施时非
时等并开一月五月是也。】

「【疏】有人准此谓七月十五日离界不破夏非离衣以
明未出是不犯明出开时复非制故。」

【次异解中他解为二初立义以下出所以明未出
不犯者在夏限故明出无过入开限故。】

「【疏】今解不然明未出时夏未竟须在界内守地了明
出方名一期竟方开外行及离衣不同急施前后开
此但后开无前开越于昧爽故是犯。」

【今解中初斥古非谓十六日明相未现犹在夏限
出则破夏故须在界地了即明相一期即三月夏
限不下简滥古师准此故须分之急施时前开十
日后入时中开一月前后皆开故可相接坐夏护
卷三 第 72a 页 X40-0072.png
衣开后迦提时前不开故非相例越昧爽者未明
出界破夏离衣故云是犯。】

「【疏】问月望与长衣同为一月衣絺那与迦提同为五
月衣何故迦提月不摄十日衣答各有其类两不相
摄所以然者一时非时别二利有宽狭三本末不相
收不同絺那摄迦提月同是时位同得五利一月初
制五月后开以长收短故得相摄月望十日例此可
知。」

【四问初举类月望前十日即本长衣开后加二十
日通为一月望又迦提本一月迦絺但增四相通
为五月此二皆相摄十日与迦提如何两各立不
从十日加与上不同者答中初二句总答上句通
示三种下句别显迦提所下别释为二初释迦提
不摄十日初义可解二迦提五利故宽十日唯长
故狭三以迦提十日缘据各别两不相因则无本
末相收之义不同下次释前二相摄絺那摄迦提
反上三义一是时同二得五利即宽同三从本开
末故两相收月望例此者一非时同二即狭同三
十日不足故加二十以长收短故通一月私释准
前五分先开迦絺后开十日则有迦提时未有十
日那得相收。】

「【疏】下开通中具列两开文相极显。」

【开通中具列两开者注文初二句两并顺教若夺
下开过前若寄依下开过后同长衣缘也。】
卷三 第 72b 页 X40-0072.png

「【律】二十九兰若有疑离衣过限戒。

【疏】第二十九兰若离衣戒。

【疏】此戒与前离衣有二不同故须更制一前在聚中
一宿犯此在兰若六宿犯二前无贼难德衣开此则
有难不成受。」

【二十九对简中初标示一下列释初义自含二别
一聚兰处别二一六时别二中亦二一有难无难
二德衣开不开以德衣有王贼等难不成受故更
加一义前通三时此局冬分。】

「【疏】论犯六缘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时三有疑怖
畏四置衣村中五无因缘六过七夜犯。」

【犯缘中二冬分者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五
无缘谓有夺失等想水陆道断等缘则开不犯。】

「【注】佛在舍卫比丘兰若处为贼所打并夺什物佛令
留一一衣置村舍内六群寄衣游行同徒举过佛因
制戒。

【疏】就戒缘中置衣村内开缘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夺
什物者有人数衣钵满十非也什谓物之总号不局
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积聚一处并名为什。」

【戒缘中初分文下明犯相即六群起过等初下牒
释注中留衣村舍者谓兰若遭贼故听寄衣村聚
身在兰若文释什物初引古非六物之外未详加
何等物数为十也什谓下今解又二初释名物总
号者数该多少岂唯在十不局衣裳者体通一切
卷三 第 72c 页 X40-0072.png
文下点示文意。】

「【律】若比丘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谓八月半后)在阿兰
若。

【注】去村五百弓遮摩罗国弓长四肘用中肘量。

【律】若有疑(疑有贼盗)恐惧处(中有恐怖贼盗)比丘在如是处住三
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内(村者聚也)诸比丘有因缘离
衣宿乃至六夜。

【注】若彼有缘离衣宿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舍若捉
衣若至掷石所及处反上成犯。

【律】若过者尼萨耆波逸提(开缘如前离衣戒)

【疏】就戒本中约文十句。

【疏】一人。

【疏】二时列非时分。」

【戒本第二初科初云时者总标第二句也列非时
者点文注也。】

「【疏】问戒本何为无德衣开。」

【次科问意可解。】

「【疏】答上士翘勤不受宽利。」
卷三 第 73a 页 X40-0073.png

【初答中以德衣五利随人受之今是兰若比丘修
头陀者故云上士翘勤谓翘企望上而进行功唯
务少欲岂受宽利耶。】

「【疏】若尔应无迦提月答德衣作法有迦提任运受亦
可文列迦提月谓是夏竟时非受于五利。」

【转难中以文云迦提月满既有迦提亦受五利那
云无者答中初约同开释迦提一月夏竟常开上
士同沾文中故列虽教所开自不受利亦下次约
标时释谓文标时限非是开利。】

「【疏】又解异界比丘不成受德衣律云有难无大衣今
既贼难故知不合受无难亦应成。」

【次答文二初约异界释以兰若坐夏往他寺受衣
即非同界德衣简故律下次约难缘释即王贼等
八难不听受德衣文举两缘正用有难因引无衣。】

「【疏】三兰若者注云去村五百弓弓长四肘肘长一尺
八以此为率通计六尺为步则二里也此谓头陀兰
若闲静处如盗戒说离衣僧界难事总有五。」

【三中释注初示分齐每一百弓成一百二十步五
百弓共成六百步三百步为里故有二里此下简
滥如盗戒者彼云若闲静处即兰若也三离衣四
僧界又二即有难无难五难事即提舍兰若受食
也。】

「【疏】四有疑者如注可解十诵乃至恶比丘畏。」

【四中初指注十下引示恶比丘畏谓恐相侵损亦
卷三 第 73b 页 X40-0073.png
开留寄。】

「【疏】五比丘下明既有难即离衣宿不作日限如五分
上二衣随所重者寄一下衣随身礼拜入寺乞食不
得单著。」

【五中初明无日限以文中伹云留衣不言日数故
此即暗指古非下文显斥如下示所离多少一唯
开一衣二不开五条。】

「【疏】六置村舍内僧祇云还寄可疑俗人家开留一衣
不作日限五分前后安居未满无怖不得离衣彼国
八月贼发杀人取肉祀天诸人至期不出遂至兰若
害诸比丘故开寄衣不作日限唯须十日一度往看
无有湿坏免贼难故。」

【六中僧祇可疑家即反委盗者则无所虑五分初
明夏分不开彼下次示本开缘祀即祭祀十日往
看欲知湿坏非是会衣。】

「【疏】七诸比丘下明有别缘至于七夜此律文略其缘
古来诸师寻文不了谓是恐怖故开六夜今约戒本
文相自分前是难缘如上巳解今是别缘故须引證
如僧祇云何故唯开六宿因往断事为衣重故时须
六宿故即舍衣六夜为戒五分有僧塔事和尚阇梨
及他事者皆听六夜留衣俗家若一二三乃至五夜
亦尔馀如钞。」

【七中初点文别缘如下引示古下斥非初叙古解
今下示今判文相自分以前明疑怖不云时限后
卷三 第 73c 页 X40-0073.png
云因缘乃云六夜僧祇断诤五分三宝等即是别
缘一二三等谓极至六夜巳内随开四分阙此诸
缘故令古来妄解问若云有难无日限者前列缘
云有疑怖处过七夜犯如何通耶馀如钞者彼云
事若未竟中间常许等。】

「【疏】八若过者是业成故。

【疏】下二可知馀同离衣戒。」

【后二句中馀同离衣点注不犯等文。】

「【律】三十回僧物戒。

【疏】第三十回僧物入巳戒。

【疏】所以制者出家高士知足为怀闻他施僧方便回
入长巳贪求外恼施主于僧失利殊所不应故制。」

【三十制意初示合行闻下次叙过恶有三长贪一
也恼施主二也失僧利三也。】

「【疏】论犯四缘一是许僧物二知作许想三回入巳四
领受犯许僧物者于巳有滥回容称心喜为制重佛
法之物无滥义稀虽回制轻。」

【犯缘中初列示许下对三宝辨异巳在僧数故云
有滥。】

「【注】佛在舍卫居士饭僧施衣跋难陀闻语言施僧者
多今可施我居士后见长老比丘威仪具足便即悔
叹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文相易耳。」

【戒缘中注文初叙比丘回施二明居士悔叹。】
卷三 第 74a 页 X40-0074.png

「【律】若比丘知(不知非犯)是僧物。

【注】有三种僧物者巳许僧为僧者为僧故作未许僧
巳与僧者巳许僧巳舍与僧物者下至饮水器也。

【律】自求入巳者。

【注】若许僧转与塔若许四方僧转与现在僧若僧尼
若异处若反上交互若疑想并突吉罗。

【律】尼萨耆波逸提。

【注】不犯者若不知若作不许想若许少劝令多许少
人劝与多人劝与好物若言戏若错说者并不犯。

【律】诸大德我巳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今问诸大
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知。

【疏】三物巳许僧者决非属巳定为僧作众多别少心
未决故回犯堕二为僧作未许僧者虽非属巳众别
未分若回犯吉三巳许僧者定属有主回犯重罪。」

【戒本第三中初句决非属巳舍心决也众多别少
谓欲与众则恐人多欲与别则复虑人少即犹预
未决之意次句由未决许回则伹轻上二句并属
当戒重轻异耳第三落前盗戒。】

「【疏】四自求入巳论业相也注中四对初僧塔二现前
四方三僧尼四同类故曰异处也。」
卷三 第 74b 页 X40-0074.png

【四中初点文次释注中四对合注可分注中说字
误合作许字反上交互如许塔转与僧等三僧尼
者施尼回与僧也四同类异处即许彼寺回入此
寺。】

「【疏】下二可知馀文相引钞取释。」

【五六即舍与罪馀下指略注不犯中初二开心差
若许下开不入巳若言下开非意。】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三(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三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