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788c 页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一
大宋馀杭沙门 元照 述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二上(从正宗初讫残第七)」
【题中上三字是律题标所宗故次四字是戒本题
示所解故疏之一字正目今文若约人以简律及
戒本二并佛言上加四分则起于部主含注及疏
乃始于南山馀如前卷。】
「【疏】终南太一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疏】就正宗初约文分位八段自别。」
【总举云自别者以戒本八篇前标后结文无指滥
不假分故。】
「【疏】馀七未解且明初篇十门分别前明戒犯业必有
因故以四戒配其三毒发虽由心畅必在具故次第
二起由身口业成彼我非说不晓故次第三自作教
他上明成业未辨境缘故次第四犯分三趣犯境内
外义须分别故次第五境约自他前虽讫境成其犯
缘未知心业交杂之相故次第六明心错误心境乃
彰通局须显故次第七明业剋漫业成乃具须知制
大宋馀杭沙门 元照 述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二上(从正宗初讫残第七)」
【题中上三字是律题标所宗故次四字是戒本题
示所解故疏之一字正目今文若约人以简律及
戒本二并佛言上加四分则起于部主含注及疏
乃始于南山馀如前卷。】
「【疏】终南太一山沙门释 道宣 撰
【疏】就正宗初约文分位八段自别。」
【总举云自别者以戒本八篇前标后结文无指滥
不假分故。】
「【疏】馀七未解且明初篇十门分别前明戒犯业必有
因故以四戒配其三毒发虽由心畅必在具故次第
二起由身口业成彼我非说不晓故次第三自作教
他上明成业未辨境缘故次第四犯分三趣犯境内
外义须分别故次第五境约自他前虽讫境成其犯
缘未知心业交杂之相故次第六明心错误心境乃
彰通局须显故次第七明业剋漫业成乃具须知制
卷二 第 789a 页 X39-0789.png
兴故次第八明其教意由致虽陈前后未显故次第
九明其颁位上来两众诸相乃分下类业非理须明
识故最后列成任运。」
【释初篇叙生起中初句指后且下显今上二句总
标前下正叙文为十段初段创起文不因前后九
皆有蹑前生后就文寻之初言戒犯者谓于戒有
犯或可写倒言有因者业依惑起故指毒为因发
下叙第二具即身口准下通分止归二业互造则
兼三业今云身口且就通标业下第三事假他为
故云彼我必涉言教故云非说等上下第四初句
通蹑上三犯境下第五云内外者内即是巳外即
目他如漏失戒引五分文以自他身分内外色前
下第六初二句承上四五心境下即第七初句总
蹑上六通局即对剋漫业成下第八初句亦通总
前门言教意者即明初篇对何而制下对三毒以
立四戒由下第九初句蹑上兴意言前后者谓明
四戒列次所以颁字音误义合作斑上下第十初
一句通蹑前九两众即具戒僧尼下类即馀三众
上之十门总束为六初文是惑二三即业四五明
境六七心境交互八九属教第十约人。】
「【疏】先解初门。
【疏】淫之一戒无始染本起因三毒成必在贪故善生
云若为自乐是名从贪淫怨眷属是名从瞋于所生
母行非梵行是名从痴境交内顺非贪不辨以痴不
九明其颁位上来两众诸相乃分下类业非理须明
识故最后列成任运。」
【释初篇叙生起中初句指后且下显今上二句总
标前下正叙文为十段初段创起文不因前后九
皆有蹑前生后就文寻之初言戒犯者谓于戒有
犯或可写倒言有因者业依惑起故指毒为因发
下叙第二具即身口准下通分止归二业互造则
兼三业今云身口且就通标业下第三事假他为
故云彼我必涉言教故云非说等上下第四初句
通蹑上三犯境下第五云内外者内即是巳外即
目他如漏失戒引五分文以自他身分内外色前
下第六初二句承上四五心境下即第七初句总
蹑上六通局即对剋漫业成下第八初句亦通总
前门言教意者即明初篇对何而制下对三毒以
立四戒由下第九初句蹑上兴意言前后者谓明
四戒列次所以颁字音误义合作斑上下第十初
一句通蹑前九两众即具戒僧尼下类即馀三众
上之十门总束为六初文是惑二三即业四五明
境六七心境交互八九属教第十约人。】
「【疏】先解初门。
【疏】淫之一戒无始染本起因三毒成必在贪故善生
云若为自乐是名从贪淫怨眷属是名从瞋于所生
母行非梵行是名从痴境交内顺非贪不辨以痴不
卷二 第 789b 页 X39-0789.png
遂瞋是相违故两不成。」
【配毒中淫戒分三初明起成起即据始成即取终
故下引经證起境下约义辨成。】
「【疏】杀盗二戒犯通损益终因三事互起相成。」
【杀盗中标云损益者谓损他益巳以淫唯适巳而
非恼他杀盗两兼故云通也。】
「【疏】何以明之即善生云若为巳身及诸眷属而取他
物是名从贪若盗怨物是名从瞋劫夺下姓是名从
痴如律本中烧埋坏色不益巳故名瞋起成如僧祗
中摩摩帝互用佛僧之物皆犯夷者痴心起成三毒
互成可以显也。」
【盗中初句徵起即下引示初引善生备明三事下
姓即简大姓如婢仆之类贱故不贪非怨故不瞋
故是痴也如下引二律盗相义判二毒摩摩帝即
经营人彼以塔无物僧有物即持僧物治塔得重
罪三毒下结示盗本贪犯馀亦能成故云互也或
可上据三单始终为言此示兼具故云互成应云
贪起瞋成贪起痴成馀二为头亦各有二则为六
句或复具三如取怨美物谓无因果之类文不委
出故云可显。】
「【疏】因解杀戒论心如善生云贪利害命瞋杀怨家痴
谓有福杀老父母又杂心云如毒蛇等于人有害父
母老病谓杀无罪皆是痴摄又成论中依王旧法约
罪杀人自谓无罪但是痴成何以故具足杀缘心依
【配毒中淫戒分三初明起成起即据始成即取终
故下引经證起境下约义辨成。】
「【疏】杀盗二戒犯通损益终因三事互起相成。」
【杀盗中标云损益者谓损他益巳以淫唯适巳而
非恼他杀盗两兼故云通也。】
「【疏】何以明之即善生云若为巳身及诸眷属而取他
物是名从贪若盗怨物是名从瞋劫夺下姓是名从
痴如律本中烧埋坏色不益巳故名瞋起成如僧祗
中摩摩帝互用佛僧之物皆犯夷者痴心起成三毒
互成可以显也。」
【盗中初句徵起即下引示初引善生备明三事下
姓即简大姓如婢仆之类贱故不贪非怨故不瞋
故是痴也如下引二律盗相义判二毒摩摩帝即
经营人彼以塔无物僧有物即持僧物治塔得重
罪三毒下结示盗本贪犯馀亦能成故云互也或
可上据三单始终为言此示兼具故云互成应云
贪起瞋成贪起痴成馀二为头亦各有二则为六
句或复具三如取怨美物谓无因果之类文不委
出故云可显。】
「【疏】因解杀戒论心如善生云贪利害命瞋杀怨家痴
谓有福杀老父母又杂心云如毒蛇等于人有害父
母老病谓杀无罪皆是痴摄又成论中依王旧法约
罪杀人自谓无罪但是痴成何以故具足杀缘心依
卷二 第 789c 页 X39-0789.png
惑故互起相成。」
【杀中初标云因解者谓准盗明杀次第相由故云
因解后云又依义亦同此如下先引善生通明三
事杀老父母者使其不受病苦仍谓得福又下别
引二论义准为痴蛇既害人杀故无罪今多此见
即是痴人成论依王法者如今官典刑戮于人言
旧法者谓是先王所制依行无罪言痴成者是今
所判准论但云亦应得罪何下推释有二意初约
具缘释论云以四缘得杀罪一是众生二知是三
有杀心四断命心下次约依惑释以烦恼未除动
必结业故杀本由瞋贪痴能辨故云互起也。】
「【疏】又依演出大妄语戒本为利巳贪痴起成兼瞋何
爽故善生云若为财利自受乐故名贪怀怨名瞋畏
死名痴。」
【妄语中初科标云依演出者仿前杀盗通三心故
为利是贪称圣是痴兼瞋一句对破他解故下引
示可解。】
「【疏】有人言思贪名利言了即结畅思事竟则无瞋痴
又言章虽了前闻不信既无名利反增瞋恼何得有
贪今解不然夫言妄语取其声相言了即成岂后得
财方名成也。」
【次科初引古彼分两别初约得利唯局贪成后约
不得容兼瞋毒今下正斥妄取言了不待得物瞋
在后起不名成业应如善生怀瞋而诳则相兼明
【杀中初标云因解者谓准盗明杀次第相由故云
因解后云又依义亦同此如下先引善生通明三
事杀老父母者使其不受病苦仍谓得福又下别
引二论义准为痴蛇既害人杀故无罪今多此见
即是痴人成论依王法者如今官典刑戮于人言
旧法者谓是先王所制依行无罪言痴成者是今
所判准论但云亦应得罪何下推释有二意初约
具缘释论云以四缘得杀罪一是众生二知是三
有杀心四断命心下次约依惑释以烦恼未除动
必结业故杀本由瞋贪痴能辨故云互起也。】
「【疏】又依演出大妄语戒本为利巳贪痴起成兼瞋何
爽故善生云若为财利自受乐故名贪怀怨名瞋畏
死名痴。」
【妄语中初科标云依演出者仿前杀盗通三心故
为利是贪称圣是痴兼瞋一句对破他解故下引
示可解。】
「【疏】有人言思贪名利言了即结畅思事竟则无瞋痴
又言章虽了前闻不信既无名利反增瞋恼何得有
贪今解不然夫言妄语取其声相言了即成岂后得
财方名成也。」
【次科初引古彼分两别初约得利唯局贪成后约
不得容兼瞋毒今下正斥妄取言了不待得物瞋
在后起不名成业应如善生怀瞋而诳则相兼明
卷二 第 790a 页 X39-0790.png
矣。】
「【疏】此之四戒成犯之处即结究竟后之畅遂乃随喜
业如淫侵境盗取离处杀据命断妄在言了斯至果
也或有境交离处心无染夺者自在别开非关大判
也。」
【总判中三初分前后业异如下示结犯分齐或下
指境想差别境交即淫对下染字离处是盗对下
夺字文略杀妄可例知故。】
「【疏】二明三业业门者。
【疏】通约四戒用分二业前三身犯第四口犯。」
【三业中通别两分者义钞名粗细分亦可约单互
分通分可解。】
「【疏】别就互造淫戒成犯事在形交故唯在身口非犯
义由无语故。」
【别中淫戒由无语者非口能成故律中教他作淫
佗作犯兰不作但吉。】
「【疏】杀盗二戒身口互造两得相成然身为根本口为
枝条所以然者损财害命身自独成不待语助故知
身本口语教死言了未成待前命断方得重罪要由
彼身助口成业故知枝条。」
【杀盗不互中初科分二初立义上二句明造成通
互容相助故下二句明结业不互局本枝故本即
正位枝谓旁兼所下徵释所以初释根本口下释
枝条。】
「【疏】此之四戒成犯之处即结究竟后之畅遂乃随喜
业如淫侵境盗取离处杀据命断妄在言了斯至果
也或有境交离处心无染夺者自在别开非关大判
也。」
【总判中三初分前后业异如下示结犯分齐或下
指境想差别境交即淫对下染字离处是盗对下
夺字文略杀妄可例知故。】
「【疏】二明三业业门者。
【疏】通约四戒用分二业前三身犯第四口犯。」
【三业中通别两分者义钞名粗细分亦可约单互
分通分可解。】
「【疏】别就互造淫戒成犯事在形交故唯在身口非犯
义由无语故。」
【别中淫戒由无语者非口能成故律中教他作淫
佗作犯兰不作但吉。】
「【疏】杀盗二戒身口互造两得相成然身为根本口为
枝条所以然者损财害命身自独成不待语助故知
身本口语教死言了未成待前命断方得重罪要由
彼身助口成业故知枝条。」
【杀盗不互中初科分二初立义上二句明造成通
互容相助故下二句明结业不互局本枝故本即
正位枝谓旁兼所下徵释所以初释根本口下释
枝条。】
卷二 第 790b 页 X39-0790.png
「【疏】问口业不得独成杀盗云何咒物过关杀人既得
成重曾未身助答如论所陈凡有咒法皆使鬼神扶
物过关及以断命假彼身助方成业也。」
【初难中初牒前云下立难咒物过关即盗王税咒
物杀人谓符祝厌祷律皆结重此并口作俱不假
身故引为难答中如论即指多杂既凭鬼神还同
身助。】
「【疏】若尔须身方成业者如师子吼杀兽壮夫咄杀人
岂有鬼神身业相助解云亦由人畜身壮声大不乖
前义。」
【次难中师子尔雅谓之狻猊食虎豹或一吼则令
兽死引畜类人明无他助解中身壮声大虽即自
身义同他助。】
「【疏】若尔深河诳浅口造身业彼依而死何必身壮无
学著衣身造口业彼依其言何有口助今释此义亦
由问答身业渡河死方成业口业亦尔亦须他助无
独成义。」
【后难中初约口成杀业而无身助无学下约身造
妄业而无口助或人施物问言是圣人者须著三
衣贪施即著则犯重罪释中并约所杀所诳以明
身口两助此应古解于义未显疏家助成故标今
释。】
「【疏】若依多杂等论三业不互所以者何业性异故事
不究竟言虽了了未得成业要由身助又云如自在
卷二 第 790c 页 X39-0790.png
者语仙人意嫌必须人鬼相助成业。」
【次明互造初文为三初示宗多杂等论皆有部所
计所下出不互所以则有二意初约业异释若约
能造色身是可见有对口即不可见有对若据所
造过身造淫盗杀口作诳妄若约所发业性不混
若取来报感果不同事下次约事不竟释初句立
义言下释成又下引类自在者语如王大臣遣使
杀戮此證口互仙人意嫌如下所引此明意互身
造口业例亦如是是圣者起必假他语即是口助。】
「【疏】若依本律成论所通三业互造各自成业故彼文
云杀不善业身亦可造随以自身杀害众生口亦可
造或教人死或以咒杀心亦可造有人发心能令他
死故彼论云如和利经说外道神仙起一瞋心杀那
罗国如檀特等诸险难处皆诸仙人瞋心所作。」
【今宗中初科为三初示宗各自成者随约能造结
业成罪不同多杂从所作事判定身口故彼下引
示且明杀业馀可准知初通明三业身口意三如
文次列而身是正口意为互云教死者论云教敕
【次明互造初文为三初示宗多杂等论皆有部所
计所下出不互所以则有二意初约业异释若约
能造色身是可见有对口即不可见有对若据所
造过身造淫盗杀口作诳妄若约所发业性不混
若取来报感果不同事下次约事不竟释初句立
义言下释成又下引类自在者语如王大臣遣使
杀戮此證口互仙人意嫌如下所引此明意互身
造口业例亦如是是圣者起必假他语即是口助。】
「【疏】若依本律成论所通三业互造各自成业故彼文
云杀不善业身亦可造随以自身杀害众生口亦可
造或教人死或以咒杀心亦可造有人发心能令他
死故彼论云如和利经说外道神仙起一瞋心杀那
罗国如檀特等诸险难处皆诸仙人瞋心所作。」
【今宗中初科为三初示宗各自成者随约能造结
业成罪不同多杂从所作事判定身口故彼下引
示且明杀业馀可准知初通明三业身口意三如
文次列而身是正口意为互云教死者论云教敕
卷二 第 791a 页 X39-0791.png
即是遣使文无叹死义亦同之故下别示心造论
文二节初引经證那罗国者具云那罗千陀罗国
如下次举事證言檀特者即西土山名经音义云
或言单多罗迦山此云荫山此明仙人心业强猛
證上起心即能害故。】
「【疏】因此义张三业互相身造口业著脱三衣口造身
业教死诵咒意造身业仙人一瞋意造口业布萨默
妄如是例通以类诸戒。」
【约义中如前引论伹明杀业口意造身今总诸戒
通论交互文中四位身口各一意则兼二结云通
诸戒者上文且据杀妄为言目馀诸戒身业教人
(如教人盗及咒物过关等)口业现相(如二粗语等)并摄诸句。】
「【疏】问意造二业得互起者何故身口不造意业答意
是业本二具由生可以知也。」
【问答中本得兼枝枝无造本于义易知恐疑故问
二具即是身口。】
「【疏】妄语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现无疑成
重比前互造可以类之。」
【妄中初明正业亦下明互造现相必约前信故须
无疑义句巳明故云比前等。】
「【疏】三自作教他门教遣分别。
【疏】先明教人。
【疏】言淫戒者自作成重教人为非乐染前人于我无
预不得同犯。」
文二节初引经證那罗国者具云那罗千陀罗国
如下次举事證言檀特者即西土山名经音义云
或言单多罗迦山此云荫山此明仙人心业强猛
證上起心即能害故。】
「【疏】因此义张三业互相身造口业著脱三衣口造身
业教死诵咒意造身业仙人一瞋意造口业布萨默
妄如是例通以类诸戒。」
【约义中如前引论伹明杀业口意造身今总诸戒
通论交互文中四位身口各一意则兼二结云通
诸戒者上文且据杀妄为言目馀诸戒身业教人
(如教人盗及咒物过关等)口业现相(如二粗语等)并摄诸句。】
「【疏】问意造二业得互起者何故身口不造意业答意
是业本二具由生可以知也。」
【问答中本得兼枝枝无造本于义易知恐疑故问
二具即是身口。】
「【疏】妄语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现无疑成
重比前互造可以类之。」
【妄中初明正业亦下明互造现相必约前信故须
无疑义句巳明故云比前等。】
「【疏】三自作教他门教遣分别。
【疏】先明教人。
【疏】言淫戒者自作成重教人为非乐染前人于我无
预不得同犯。」
卷二 第 791b 页 X39-0791.png
【第三门初淫中于我无预言能教人不预其乐也。】
「【疏】杀盗二戒过通损益自作教人损境畅思期契相
同彼我同犯或能教者剋所使意异或时节早晚坐
立乖契或互颠狂舍戒缘阙但有少差于此犯法教
者不犯漫心无寄随作相应皆名为犯。」
【杀盗中初通明犯相损益之言不殊前释或能下
二别简剋漫初剋中或时等者且列五异时节坐
立缘阙此三并约所教颠狂舍戒则通能所故云
互也问如教杀坐人彼立即害云何非重答既云
剋心能教应言见坐可害立不应害此则不犯若
不指定同下漫心时节早晚亦同此释次明漫心
者即不定早晚等也。】
「【疏】大妄语者自说成重教人称圣名利拥彼于我无
润故不同犯。」
【妄语中问文云教他不犯者如教他称巳自得名
利岂不犯重答此落后遣非此所明。】
「【疏】教者离巳义疏遣者向巳义亲何以明之且如戒
中遣人就巳行淫遣人说巳得圣利乐是我犯齐究
竟杀盗两戒无有遣义故非所论。」
【次明遣中初分示离合作利写误何下推释可解
问杀盗何以无遣义耶答遣人杀巳罪不至果岂
有令他盗取我物是则淫妄二戒遣重教轻杀盗
两戒有教无遣。】
「【疏】四明三趣门罪趣分别者先以罪对趣后以趣分
卷二 第 791c 页 X39-0791.png
罪。」
【第四门标分中初即以罪历趣以辨重轻后谓将
趣历戒以简通局。】
「【疏】初中约人犯四唯夷一品对非人犯四则夷兰二
品对畜生犯四罪则四种淫则犯夷盗诳皆吉杀则
犯提若知解人语或能变化杀诳皆兰盗亦应同而
律不列报异人故杀但犯提盗比外部则得吉罗解
语变化相滥于人故盗犯兰。」
【初科初人可解非人二品淫戒犯夷馀三并兰畜
中四种上列三品若下示兰一品则为四矣初指
二戒杀戒云若畜生有智解于人语若能变形杀
者并兰妄戒亦云若不能变形向说得吉(反显能变须兰)
次例盗戒初二句例准文出杀妄盗戒无文故言
不列报下释所以初明报异结轻此本明盗举杀
助显以杀戒简犯文最明故比外部者十诵多论
鸟兽食残取者皆吉解下明报滥须重。】
「【疏】次以趣分罪者。
【疏】淫之一戒三趣同犯良以烦情内逸垢心厚重不
问境之美恶但是正道适畅不殊故制同犯又不就
损境而制故不得论趣优劣何以知然尸上行非同
犯重摄知何所损但是生死根源故偏禁制。」
【次以趣分罪淫中初示犯良下显意有二初约染
心不异又下约前境无损又三初示义何下举證
律中若死未坏若多未坏淫皆结重但下显制意
【第四门标分中初即以罪历趣以辨重轻后谓将
趣历戒以简通局。】
「【疏】初中约人犯四唯夷一品对非人犯四则夷兰二
品对畜生犯四罪则四种淫则犯夷盗诳皆吉杀则
犯提若知解人语或能变化杀诳皆兰盗亦应同而
律不列报异人故杀但犯提盗比外部则得吉罗解
语变化相滥于人故盗犯兰。」
【初科初人可解非人二品淫戒犯夷馀三并兰畜
中四种上列三品若下示兰一品则为四矣初指
二戒杀戒云若畜生有智解于人语若能变形杀
者并兰妄戒亦云若不能变形向说得吉(反显能变须兰)
次例盗戒初二句例准文出杀妄盗戒无文故言
不列报下释所以初明报异结轻此本明盗举杀
助显以杀戒简犯文最明故比外部者十诵多论
鸟兽食残取者皆吉解下明报滥须重。】
「【疏】次以趣分罪者。
【疏】淫之一戒三趣同犯良以烦情内逸垢心厚重不
问境之美恶但是正道适畅不殊故制同犯又不就
损境而制故不得论趣优劣何以知然尸上行非同
犯重摄知何所损但是生死根源故偏禁制。」
【次以趣分罪淫中初示犯良下显意有二初约染
心不异又下约前境无损又三初示义何下举證
律中若死未坏若多未坏淫皆结重但下显制意
卷二 第 792a 页 X39-0792.png
欲为有本淫染偏重故推此业为生死源。】
「【疏】下之三戒人重馀轻。」
【明馀三中三戒大同故先通示不无少异下复别
论。】
「【疏】何以知然良由人趣善因所招生处报胜知解者
多于此财物恋著情重及至盗夺守护亦强能令失
者怀恼增苦故有欺侵便得极重非畜两趣一一反
前虽有盗取但制轻罪。」
【盗中初徵良下释前明人重凡有五义初报胜知
下强识于下系著重及下护心强能下恼多非下
次释馀轻异上五义故云一一等。】
「【疏】问地居诸天报胜解多盗结轻者岂不相违答天
报乃胜趣别盗希于财著少纵盗恼微故结非重如
盗北洲伹制轻罪于物无我无所著故。」
【问中地居天者谓须弥巳下依地住者简异空界
然盗空天物结罪无殊伹取下地有可盗义故偏
举之报胜解多即上人中初二两义而天又胜故
曰相违答中初二句对上人中前二义报解虽胜
盗取稀故于下反上后三义著少恼微义兼护弱
如下引例可解。】
「【疏】杀相亦尔人重馀轻何以知者亦由人趣报胜根
器有缘能修诸善出家成圣然彼形心俱是道器今
若加害断彼相续即是障道为过情深故制极重馀
趣反上报微故轻。」
「【疏】下之三戒人重馀轻。」
【明馀三中三戒大同故先通示不无少异下复别
论。】
「【疏】何以知然良由人趣善因所招生处报胜知解者
多于此财物恋著情重及至盗夺守护亦强能令失
者怀恼增苦故有欺侵便得极重非畜两趣一一反
前虽有盗取但制轻罪。」
【盗中初徵良下释前明人重凡有五义初报胜知
下强识于下系著重及下护心强能下恼多非下
次释馀轻异上五义故云一一等。】
「【疏】问地居诸天报胜解多盗结轻者岂不相违答天
报乃胜趣别盗希于财著少纵盗恼微故结非重如
盗北洲伹制轻罪于物无我无所著故。」
【问中地居天者谓须弥巳下依地住者简异空界
然盗空天物结罪无殊伹取下地有可盗义故偏
举之报胜解多即上人中初二两义而天又胜故
曰相违答中初二句对上人中前二义报解虽胜
盗取稀故于下反上后三义著少恼微义兼护弱
如下引例可解。】
「【疏】杀相亦尔人重馀轻何以知者亦由人趣报胜根
器有缘能修诸善出家成圣然彼形心俱是道器今
若加害断彼相续即是障道为过情深故制极重馀
趣反上报微故轻。」
卷二 第 792b 页 X39-0792.png
【杀戒胜劣中初科上二句指同何以下释所以初
明人重亦由者亦前盗戒有缘者南洲具四缘谓
见佛闻法出家成道东西二洲无见佛缘北洲难
地故非所论文中且举下二缘耳(或作有仪非也)然彼等
者示制重之意馀下次简非畜以不具诸缘故云
反上。】
「【疏】是以多云三归五戒木叉解脱沙门四果佛及辟
支必在人道漏尽成圣故有损害便得重罪天虽报
胜不能出家以成僧宝。」
【引證中彼论问曰何以但害人得波罗夷答如文
引木叉解脱即是具戒上明三种因法则在凡地
沙门下三种果人唯局圣位修因剋果俱在人中
天虽下简馀趣不能出家者彼论帝释语目连云
一天子一天女妓乐自娱不能自割况作天王种
种宫观无数天女天须陀食自然百味百千妓乐
以自娱乐虽知佛世难遇正法难闻而染乐缠缚
不得自在善心力弱何由出家然此且据一相以
论至如诸经帝释梵王多临法会诸天闻法得道
亦多则非言限。】
「【疏】又复趣别相杀义希故就此义害得轻罪。」
【次约义希在文可解。】
「【疏】问趣远杀希得轻罪者共天行染趣别应轻答天
位高远理绝恒心但淫欲炽盛不择境之美恶容有
下赴为之义数过于杀盗故制重罪如律文中天女
卷二 第 792c 页 X39-0792.png
事證又如人道下染畜趣即此良證何事疑。」
【问中以淫天亦重故引为难答中初承来问绝恒
心者不同下地欲心相续故伹下正答淫数馀疏
重轻乃异如下引證律中有比丘与天女行淫巳
疑佛言波罗夷又下举例即律中有比丘与猕猴
行淫因制共畜生等以人染畜例天就人于理明
显故云良證。】
「【疏】问盗天杀天同得兰者盗畜杀畜如何轻重答畜
保命重于财轻故。」
【问非畜中盗杀二戒天同畜异以杀畜犯提盗犯
吉故答中反彰天报财命俱重。】
「【疏】若尔何故律中龙珠鸟翅一去不还答犹是借喻
以轻况重。」
【引缘难中龙珠者昔有螺髻梵志居恒水边为龙
所挠佛令从彼乞颈下珠璎龙即不来鸟翅者昔
有比丘住林间正患夜半众鸟悲鸣佛教乞鸟两
翅即飞出林不复还矣引此二缘则显畜类于财
亦重则违上义答中此出房戒因诸比丘乞求多
【问中以淫天亦重故引为难答中初承来问绝恒
心者不同下地欲心相续故伹下正答淫数馀疏
重轻乃异如下引證律中有比丘与天女行淫巳
疑佛言波罗夷又下举例即律中有比丘与猕猴
行淫因制共畜生等以人染畜例天就人于理明
显故云良證。】
「【疏】问盗天杀天同得兰者盗畜杀畜如何轻重答畜
保命重于财轻故。」
【问非畜中盗杀二戒天同畜异以杀畜犯提盗犯
吉故答中反彰天报财命俱重。】
「【疏】若尔何故律中龙珠鸟翅一去不还答犹是借喻
以轻况重。」
【引缘难中龙珠者昔有螺髻梵志居恒水边为龙
所挠佛令从彼乞颈下珠璎龙即不来鸟翅者昔
有比丘住林间正患夜半众鸟悲鸣佛教乞鸟两
翅即飞出林不复还矣引此二缘则显畜类于财
亦重则违上义答中此出房戒因诸比丘乞求多
卷二 第 793a 页 X39-0793.png
故人皆逃避佛将制戒因说此喻彼云佛告比丘
鸟兽尚不喜乞况于人乎故云借喻等也。】
「【疏】问妄语论趣人重馀轻者凡欲显招名利人趣是
长发言诳彼彼多信奉故制与重馀趣不尔报别非
解纵有润微故伹轻罪。」
【妄中初解人重二义释文上二句明招利义偏在
人中故云长也发下即信奉义人多识别非人邪
謟畜类愚痴故馀下简非畜言非解者反信奉故
言润微者反名利故。】
「【疏】有人解云道之修成会在人趣容有修成剋在巳
用今故诳他自败其志失利处深岂不制重馀道不
尔反前故轻天趣虽胜不能修善又报得通心诳无
信义但制轻罪。」
【修道解中初文亦二先叙人重以真实圣道自他
并有修成之义若用诳人反成两损自败是损巳
无正信故失利即损他令虚解故馀下简二趣上
二句通简非畜言反前者皆障道故天下别简天
趣二义释之通心谓他心通言通有二圣人修道
得天鬼业报得。】
「【疏】问天得通心诳无信义得轻罪者将佛以例诳佛
应轻。」
【释难中佛具神通诳亦无信合同天趣不当重轻。】
「【疏】答天是异趣不信故轻佛虽无信佛亦无怖约制
从人言了即结又且诳怖为义不取元情但使言了
鸟兽尚不喜乞况于人乎故云借喻等也。】
「【疏】问妄语论趣人重馀轻者凡欲显招名利人趣是
长发言诳彼彼多信奉故制与重馀趣不尔报别非
解纵有润微故伹轻罪。」
【妄中初解人重二义释文上二句明招利义偏在
人中故云长也发下即信奉义人多识别非人邪
謟畜类愚痴故馀下简非畜言非解者反信奉故
言润微者反名利故。】
「【疏】有人解云道之修成会在人趣容有修成剋在巳
用今故诳他自败其志失利处深岂不制重馀道不
尔反前故轻天趣虽胜不能修善又报得通心诳无
信义但制轻罪。」
【修道解中初文亦二先叙人重以真实圣道自他
并有修成之义若用诳人反成两损自败是损巳
无正信故失利即损他令虚解故馀下简二趣上
二句通简非畜言反前者皆障道故天下别简天
趣二义释之通心谓他心通言通有二圣人修道
得天鬼业报得。】
「【疏】问天得通心诳无信义得轻罪者将佛以例诳佛
应轻。」
【释难中佛具神通诳亦无信合同天趣不当重轻。】
「【疏】答天是异趣不信故轻佛虽无信佛亦无怖约制
从人言了即结又且诳怖为义不取元情但使言了
卷二 第 793b 页 X39-0793.png
相现不问信与不信怖与不怖皆结正罪不同杀佛
命不可断无学同人义不待言。」
【答中初约所诳释以显不同不信虽同准恐怖比
丘戒怖佛亦提然佛无怖制罪同人可为今例又
下次约能诳释初正释不同下简异杀戒无学下
例同罗汉准佛可知故云不待言也(有作待信非也)。】
「【疏】五明自他始终门。」
【第五标中即两门合明。】
「【疏】初明自他则有三例一自造他境二他造自境三
自造自境三例既别须配四戒。
【疏】淫约三例犯同一夷引文證成历然可领。」
【初门淫中初例可解次例即怨逼受乐三即律中
长根软脊自淫皆重令引證者上二出戒本后一
见调部。】
「【疏】盗三例者自盗他物得重不疑馀二无罪故不论
也。」
【盗中初科唯初例犯馀二无罪皆非盗故。】
「【疏】若尔自盗言无罪者何故律中盗得巳衣犯偷兰
邪答此是境差方便罪也前盗他物错得巳衣望他
物不得结偷兰也自得衣边复有何罪故知自盗不
成盗以无他境故自悭则成悭自物保惜故自施不
成施自贪增自故可以例知。」
【释疑中初牒前伸难即律调部有比丘欲盗佗衣
错得巳衣佛言犯兰今言无罪违彼文故答中初
命不可断无学同人义不待言。」
【答中初约所诳释以显不同不信虽同准恐怖比
丘戒怖佛亦提然佛无怖制罪同人可为今例又
下次约能诳释初正释不同下简异杀戒无学下
例同罗汉准佛可知故云不待言也(有作待信非也)。】
「【疏】五明自他始终门。」
【第五标中即两门合明。】
「【疏】初明自他则有三例一自造他境二他造自境三
自造自境三例既别须配四戒。
【疏】淫约三例犯同一夷引文證成历然可领。」
【初门淫中初例可解次例即怨逼受乐三即律中
长根软脊自淫皆重令引證者上二出戒本后一
见调部。】
「【疏】盗三例者自盗他物得重不疑馀二无罪故不论
也。」
【盗中初科唯初例犯馀二无罪皆非盗故。】
「【疏】若尔自盗言无罪者何故律中盗得巳衣犯偷兰
邪答此是境差方便罪也前盗他物错得巳衣望他
物不得结偷兰也自得衣边复有何罪故知自盗不
成盗以无他境故自悭则成悭自物保惜故自施不
成施自贪增自故可以例知。」
【释疑中初牒前伸难即律调部有比丘欲盗佗衣
错得巳衣佛言犯兰今言无罪违彼文故答中初
卷二 第 793c 页 X39-0793.png
定罪前下释成故下例显。】
「【疏】杀三例者自杀他他杀自此二可解。」
【杀中初科二例杀他夷重他杀无过。】
「【疏】自杀自身如善生经无有罪失不起他想无瞋心
故又十诵云颇有杀人不犯夷邪谓自杀也。」
【第三中初科经据无瞋不结业故律约无戒不至
果故。】
「【疏】有人解云不立进趣自杀无罪以命断时无戒可
犯若依五分结前方便命断偷兰据此为言进趣义
显。」
【引古中初文进趣方便本律则无五分则有自古
章疏用舍不定是以此师进退两判义钞云四分
不立进趣自杀夷兰并无但得杀业不善道又云
纵立进趣何咎虽有两判今须准犯问进趣与近
方便何异答如前巳辨寻之可知。】
「【疏】问如律自杀不死犯兰此何罪邪答方便自杀缘
差不成戒在故结若死有因同前进趣。」
【次科问中文出调部欲定罪体故引为问答中初
「【疏】杀三例者自杀他他杀自此二可解。」
【杀中初科二例杀他夷重他杀无过。】
「【疏】自杀自身如善生经无有罪失不起他想无瞋心
故又十诵云颇有杀人不犯夷邪谓自杀也。」
【第三中初科经据无瞋不结业故律约无戒不至
果故。】
「【疏】有人解云不立进趣自杀无罪以命断时无戒可
犯若依五分结前方便命断偷兰据此为言进趣义
显。」
【引古中初文进趣方便本律则无五分则有自古
章疏用舍不定是以此师进退两判义钞云四分
不立进趣自杀夷兰并无但得杀业不善道又云
纵立进趣何咎虽有两判今须准犯问进趣与近
方便何异答如前巳辨寻之可知。】
「【疏】问如律自杀不死犯兰此何罪邪答方便自杀缘
差不成戒在故结若死有因同前进趣。」
【次科问中文出调部欲定罪体故引为问答中初
卷二 第 794a 页 X39-0794.png
正答由不至死即是缘差若下简异死同进趣颇
见昔非。】
「【疏】又以三例通诸下篇自打自谤自覆等戒至时引
用成其说功。」
【三中后篇不出故此总示又约随有自他可历者
为言不必一槩打谤覆三戒并初例成犯第二不
犯第三打谤无犯唯自覆自犯吉又如摩触自触
他他触自并残自触自吉粗语亦尔五分互向说
亦犯残故自语自应吉如是类通临文自历故云
至时等。】
「【疏】妄语三例可以意辨。」
【妄戒上二可解自诳自吉以乖言说之仪故。】
「【疏】次明始终所犯分齐初戒据始侵境即重不待情
乐杀戒据终要唯命断盗妄两戒据中成犯财虽离
地犹未得用妄虽言了未得名利如是准知。」
【始终中初戒且据造他若约怨逼须论情乐才乐
即犯亦同于始盗妄据中者盗约正取为始得用
为终故以离处为中妄以正说为始得利为终言
了为中。】
「【疏】六明心有剋漫。
【疏】言其剋者本情专注唯在一境若言漫者通涉无
准。」
【第六示名中剋唯有一漫通大小剋即训定漫犹
遍也(准前生起剋漫在七述作随时不必确定)。】
见昔非。】
「【疏】又以三例通诸下篇自打自谤自覆等戒至时引
用成其说功。」
【三中后篇不出故此总示又约随有自他可历者
为言不必一槩打谤覆三戒并初例成犯第二不
犯第三打谤无犯唯自覆自犯吉又如摩触自触
他他触自并残自触自吉粗语亦尔五分互向说
亦犯残故自语自应吉如是类通临文自历故云
至时等。】
「【疏】妄语三例可以意辨。」
【妄戒上二可解自诳自吉以乖言说之仪故。】
「【疏】次明始终所犯分齐初戒据始侵境即重不待情
乐杀戒据终要唯命断盗妄两戒据中成犯财虽离
地犹未得用妄虽言了未得名利如是准知。」
【始终中初戒且据造他若约怨逼须论情乐才乐
即犯亦同于始盗妄据中者盗约正取为始得用
为终故以离处为中妄以正说为始得利为终言
了为中。】
「【疏】六明心有剋漫。
【疏】言其剋者本情专注唯在一境若言漫者通涉无
准。」
【第六示名中剋唯有一漫通大小剋即训定漫犹
遍也(准前生起剋漫在七述作随时不必确定)。】
卷二 第 794b 页 X39-0794.png
「【疏】审名既定约淫为言犯无剋心同成极重何以明
之伹有染心将欲成犯初期在此而后会彼或男女
境乱张王者别或人畜趣乖境心双转伹使境交无
非大重由出家所为断爱为先今既反染违出家意
所以随境制通犯重。」
【淫中初判犯何下释成初句徵但下释有二初叙
制犯初四句通示染心将欲即起方便期此会彼
即至果本或下别显馀人非畜为境转想疑名心
转或境心俱转由下次出制意初叙出家本志今
下次示制教所以。】
「【疏】盗杀不尔虽有犯者犹自感圣不同前戒欲为障
道所以邪舍是凡檀尼入圣升沈既异剋漫明分是
故盗杀剋心相当方成重罪心境俱违但结方便。」
【杀盗中初科为二初对简又二初示异所以下引
證耶舍即须提那子犹是内凡檀尼入圣缘如后
引升下正立剋漫初二句蹑前生起是下略示剋
心以剋有重轻漫唯通犯但明剋异漫则可知。】
「【疏】有人解云盗杀两戒亦有作剋不成剋者如害怨
命及坏怨财与馀人财同室难别放火烧时知财及
人彼此同损以此义约虽剋同漫前言成者剋对财
境可分者言。」
【次科他解中初立义如下举事显相期心在怨理
应是剋馀人同处还成于漫前下点前所立义是
可分。】
卷二 第 794c 页 X39-0794.png
「【疏】如十诵中有官逐贼道逢比丘问见贼不有嫌示
处死者犯重若唯瞋一馀贼因死瞋者犯重非瞋死
兰据此文證作剋成矣然犯兰者杀缘不具故也。」
【今义中初引诚量有嫌示处此明漫犯若唯瞋一
即是剋心据下准文以决验前同室怨重馀轻上
二句正决下二句释兰所以缘不具者无杀心故。】
「【疏】妄语戒者。
【疏】有人解云本诳前人望招名利无心诳馀馀虽闻
圣本非我境何得犯重如船济处为人说法尼听过
暮则同不犯。」
【妄戒他解中初立义如下举例即下九十教尼至
暮不犯中文正为之人同上所诳尼因预听同上
馀闻。】
「【疏】今解不同说法远嫌开为遮俗此是性罪不可通
例若三趣俱现内知历然犯无剋心通境随犯三趣
不现随剋随犯。」
【今解中初斥非例若下立义妄语论剋不同杀盗
但有多境则不成剋单对一境方成剋义如本期
人畜现非犯。】
「【疏】七明错误门。
【疏】夫立错误义者并是不当本心之谓也逐事曲寻
相则难分随名剋定位容有别错就现缘境差为义
误就不现缘境差心谬忘为义所以然者现缘二境
相别显然及至造趣事容舛错即名众境交涉为错
卷二 第 795a 页 X39-0795.png
若论误者心通前后不可双缘如前心谓此后心谓
彼心想谬忘故谓之误。」
【第七门释名中初通示遂下别释初略分上二句
明随事寻名名则有滥如下诸部互出不同随下
次明以名定事事则可分如文所示所下委释初
释错义若下释误义准文显相不出境心论境有
二一现不现别二多与少别心亦有二一忙乱迷
谬二临机前后如是寻之不更繁释。】
「【疏】既分两相须配四戒。
【疏】初之一戒无论错误患起内心通皆障道但是正
道不问迷误或此彼男女非畜诸境缘此谓彼误亦
犯重境虽交涉错亦犯重。」
【淫中初示不立但下显犯初明误犯境下明错犯。】
「【疏】语盗而言漫心无寄三趣有物皆欲盗夺为我所
有及至往趣纵境差舛心有迷忘皆称欲心错误齐
重。」
【盗戒大漫不论错误三趣随犯。】
「【疏】若先剋定要取人物不盗馀趣及往盗时境交想
转虽举离处不成罪摄不称本心犹属本主以于此
物元无盗心心境既非何过之有故错与误俱不名
犯后知错误即应还主不还起盗后方成重。」
【小漫中初示起心及下明造境初判非犯境交是
错想转即误若得人物犯重无疑若非畜物则开
无犯不称下次释所以初句示心非言不称者本
彼心想谬忘故谓之误。」
【第七门释名中初通示遂下别释初略分上二句
明随事寻名名则有滥如下诸部互出不同随下
次明以名定事事则可分如文所示所下委释初
释错义若下释误义准文显相不出境心论境有
二一现不现别二多与少别心亦有二一忙乱迷
谬二临机前后如是寻之不更繁释。】
「【疏】既分两相须配四戒。
【疏】初之一戒无论错误患起内心通皆障道但是正
道不问迷误或此彼男女非畜诸境缘此谓彼误亦
犯重境虽交涉错亦犯重。」
【淫中初示不立但下显犯初明误犯境下明错犯。】
「【疏】语盗而言漫心无寄三趣有物皆欲盗夺为我所
有及至往趣纵境差舛心有迷忘皆称欲心错误齐
重。」
【盗戒大漫不论错误三趣随犯。】
「【疏】若先剋定要取人物不盗馀趣及往盗时境交想
转虽举离处不成罪摄不称本心犹属本主以于此
物元无盗心心境既非何过之有故错与误俱不名
犯后知错误即应还主不还起盗后方成重。」
【小漫中初示起心及下明造境初判非犯境交是
错想转即误若得人物犯重无疑若非畜物则开
无犯不称下次释所以初句示心非言不称者本
卷二 第 795b 页 X39-0795.png
期在人故犹下三句明境非属本主者犹是非畜
物故心等四句双结后下明后犯前开离处后知
起盗则非所开非畜兰吉望盗云重。】
「【疏】二对人趣辨错误者俱亦非犯如欲盗张忽得王
物既非所期即是境差物非本物又是想差据此为
异境不称心后物无心心不当境故错与误并同不
犯。」
【对人中初标示如下显相初示心境俱差据下明
开犯所以初二句蹑上境差据此为异者本期张
人故境不称者得王物故次二句蹑上想差故下
结示。】
「【疏】三对同主辨错误者俱非犯也故善生云盗金得
银还置本处不得盗罪如律男想盗女物者犯据漫
心也。」
【同主中初通标故下引示得银许还则知离处不
即成犯知银不还后心自结如下点异律文结夷
似不开误故须引决与上无违据漫心者谓小漫
也前之三门初是漫心兼含大小后二剋心别开
自他又前对异趣二对异人三约异物。】
「【疏】论杀戒者漫无所寄三趣同害及至行事不称初
期虽有少乖不妨本有害意故使错误同成一重若
论剋局但是一缘造趣行害相应成重若非本期则
非杀境及往加害境则交涉或以迷忘非畜虽死不
称本期又无杀心错误不犯。」
物故心等四句双结后下明后犯前开离处后知
起盗则非所开非畜兰吉望盗云重。】
「【疏】二对人趣辨错误者俱亦非犯如欲盗张忽得王
物既非所期即是境差物非本物又是想差据此为
异境不称心后物无心心不当境故错与误并同不
犯。」
【对人中初标示如下显相初示心境俱差据下明
开犯所以初二句蹑上境差据此为异者本期张
人故境不称者得王物故次二句蹑上想差故下
结示。】
「【疏】三对同主辨错误者俱非犯也故善生云盗金得
银还置本处不得盗罪如律男想盗女物者犯据漫
心也。」
【同主中初通标故下引示得银许还则知离处不
即成犯知银不还后心自结如下点异律文结夷
似不开误故须引决与上无违据漫心者谓小漫
也前之三门初是漫心兼含大小后二剋心别开
自他又前对异趣二对异人三约异物。】
「【疏】论杀戒者漫无所寄三趣同害及至行事不称初
期虽有少乖不妨本有害意故使错误同成一重若
论剋局但是一缘造趣行害相应成重若非本期则
非杀境及往加害境则交涉或以迷忘非畜虽死不
称本期又无杀心错误不犯。」
卷二 第 795c 页 X39-0795.png
【杀中初科前明大漫同上无开若论下次明小漫
而云剋者对大为言初明本趣成犯若非下明异
趣俱开初示乖期及下明开犯交涉是错迷忘即
误。】
「【疏】二就人趣以论错误如剋心害张不欲害王现境
历然心缘亦别及以杀具害张之时而彼王人忽然
与我刀轮相应王命虽断由非心故错则不犯若论
其误张去王来缘王张解加害者犯若望后王虽非
本期以心不了缘此谓彼既人想不差杀缘具故虽
误犯重如上方便巳为分别。」
【次人趣正示中初总标如下别释前释开错为三
初明标心现下明对境张王并现故云历然期意
在张故云心别及下示错相若论下次释误犯初
文断犯若下释犯所以如下指广即上卷境差方
便中。】
「【疏】问如上解释误重错轻何故五分意欲杀彼而误
杀此犯偷兰者又如僧祇多人同行欲害前人误伤
中后名不犯者。」
【问中初二句领前何下引难五分僧祇并以误轻
与上相反故须通决。】
「【疏】答此诸律名不足以定持犯取其事义可分错误
何以明邪如上律云多人相逐害彼伤此岂非境交
犯轻是其错义又如僧祇弟子偷师衣误得巳衣不
分与他半满犯重此据境殊前后同制重者即误义
卷二 第 796a 页 X39-0796.png
也。」
【答中初指二律名滥何下约义定文初决上僧祇
误即是错五分准同又下别引彼文證成误重故
知彼律虽皆名误轻重自分彼云弟子共要偷师
衣共分闇中误偷白衣出外不分故是中半衣边
满者波罗夷。】
「【疏】论妄语业异趣通辨错犯误非漫心无简错误随
犯。」
【妄中初科上二句标次一句即小漫本欲诳人非
畜境交错亦随犯前后差互境想开迷故误非犯
下二句明大漫。】
「【疏】二对人趣错误俱犯由诈显道德谋诳在人表圣
招利境损义一伹使言竟错误同重。」
【次对人中亦即小漫准知大妄不开剋心。】
「【疏】三就所称凡圣二法心欲说圣口错称凡既非圣
法前无所损故错非重又如增慢迷凡说圣既非情
过误亦非重若就圣法明于错误如善见云错说三
四禅皆同一重。」
【三中初总标心下别释初明从圣称凡文唯明错
误亦应开又下明迷凡称圣文举增慢迷巳所證
常人迷语理准同开若论错说不犯明开此不在
言故所不出上约凡圣互论若下单就圣法以辨
心虽错误说圣不殊故无差降。】
「【疏】问盗戒定相得有错误何为妄语言了即结答盗
【答中初指二律名滥何下约义定文初决上僧祇
误即是错五分准同又下别引彼文證成误重故
知彼律虽皆名误轻重自分彼云弟子共要偷师
衣共分闇中误偷白衣出外不分故是中半衣边
满者波罗夷。】
「【疏】论妄语业异趣通辨错犯误非漫心无简错误随
犯。」
【妄中初科上二句标次一句即小漫本欲诳人非
畜境交错亦随犯前后差互境想开迷故误非犯
下二句明大漫。】
「【疏】二对人趣错误俱犯由诈显道德谋诳在人表圣
招利境损义一伹使言竟错误同重。」
【次对人中亦即小漫准知大妄不开剋心。】
「【疏】三就所称凡圣二法心欲说圣口错称凡既非圣
法前无所损故错非重又如增慢迷凡说圣既非情
过误亦非重若就圣法明于错误如善见云错说三
四禅皆同一重。」
【三中初总标心下别释初明从圣称凡文唯明错
误亦应开又下明迷凡称圣文举增慢迷巳所證
常人迷语理准同开若论错说不犯明开此不在
言故所不出上约凡圣互论若下单就圣法以辨
心虽错误说圣不殊故无差降。】
「【疏】问盗戒定相得有错误何为妄语言了即结答盗
卷二 第 796b 页 X39-0796.png
相为言离处有损必不损主故有错误妄语不尔言
了诳成故无错误又云物还本主心无恼故本无盗
心错误不犯妄有心诳前境相应言声一吐则无退
悔故不同盗。」
【问中前明对人剋心俱犯与盗不同又似即上错
说圣法比前盗戒同主俱开答中初约前境释盗
容后还故不损主妄令虚解无非欺诳又下次约
本心释盗本无心于事可解若据妄语本亦无心
但望对境非无心故。】
「【疏】八明教兴门。
【疏】原圣制戒本为止恶业之所兴要唯三毒故十住
云三三九种三烦恼生是也又成论云前行后三后
行前七故制四戒为对此三对于贪故立前二戒瞋
痴当分故立三四。」
【第八正示中三初示制意恶通业惑止分近远今
明教本须对惑论业所兴者推示业本三毒之言
大小两乘并通惑业业谓意地三业即瞥尔重缘
以分相惑谓性中三妄即见思无明以为体良以
无始结晴熏积日深触境发情遍造诸业业虽无
量不出三毒以为业本然佛制戒现止业非究其
远图为清心惑是则深穷制意曲尽教源四重既
然馀篇皆尔故下次引文證十住婆沙除业品文
三三九种身口意为一三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为
二三(上六业道)现报生报后报为三三(此三苦道)三烦恼欲
了诳成故无错误又云物还本主心无恼故本无盗
心错误不犯妄有心诳前境相应言声一吐则无退
悔故不同盗。」
【问中前明对人剋心俱犯与盗不同又似即上错
说圣法比前盗戒同主俱开答中初约前境释盗
容后还故不损主妄令虚解无非欺诳又下次约
本心释盗本无心于事可解若据妄语本亦无心
但望对境非无心故。】
「【疏】八明教兴门。
【疏】原圣制戒本为止恶业之所兴要唯三毒故十住
云三三九种三烦恼生是也又成论云前行后三后
行前七故制四戒为对此三对于贪故立前二戒瞋
痴当分故立三四。」
【第八正示中三初示制意恶通业惑止分近远今
明教本须对惑论业所兴者推示业本三毒之言
大小两乘并通惑业业谓意地三业即瞥尔重缘
以分相惑谓性中三妄即见思无明以为体良以
无始结晴熏积日深触境发情遍造诸业业虽无
量不出三毒以为业本然佛制戒现止业非究其
远图为清心惑是则深穷制意曲尽教源四重既
然馀篇皆尔故下次引文證十住婆沙除业品文
三三九种身口意为一三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为
二三(上六业道)现报生报后报为三三(此三苦道)三烦恼欲
卷二 第 796c 页 X39-0796.png
色无色三界系(此三烦恼道)然则界系即毒为体由毒
起业由业感苦故云从三生也次引成论业道品
彼问曰何故名为业道答意即是业于此中行故
名业道(此中即指十恶谓心该遍也)先行后三中(先发贪瞋痴)后行
前七中(后形身口七支十恶中七支在前三心居后故此分之)此明意思先
起三毒后至七业则显七业发自三心故下三分
戒配毒以彰教意。】
「【疏】问毒发成业势分相似有何义故双只对异。」
【初问蹑上分配难其不等。】
「【疏】答贪心虽一境殊内外通须历止故因立二瞋境
亦二罪则有差痴慢诳境局唯在情故有殊也。」
【答中初示前双对内外即情非情然盗亦通人且
就多分为言耳瞋下明后只对初二句明瞋毒境
亦二者内境易解外即草土掘坏犯提罪不同篇
故无双对据论掘坏未必由瞋但俗计有命讥责
无慈故望损伤义同瞋杀故也次二句明痴毒非
情无诳唯只可知下一句结异。】
「【疏】如律文云婆罗门问阿难汝世尊何故为诸比丘
制增戒学答为调贪欲瞋痴令尽如此文證故知不
疑。」
【引證中即孔雀冠婆罗门请问阿难制戒之意初
引问词伹云制戒不唯四重然种类所收皆归根
本虽明四戒即见诸篇下引答词證前有据。】
「【疏】问戒防业非不除性惑何故对此立戒殄邪答上
起业由业感苦故云从三生也次引成论业道品
彼问曰何故名为业道答意即是业于此中行故
名业道(此中即指十恶谓心该遍也)先行后三中(先发贪瞋痴)后行
前七中(后形身口七支十恶中七支在前三心居后故此分之)此明意思先
起三毒后至七业则显七业发自三心故下三分
戒配毒以彰教意。】
「【疏】问毒发成业势分相似有何义故双只对异。」
【初问蹑上分配难其不等。】
「【疏】答贪心虽一境殊内外通须历止故因立二瞋境
亦二罪则有差痴慢诳境局唯在情故有殊也。」
【答中初示前双对内外即情非情然盗亦通人且
就多分为言耳瞋下明后只对初二句明瞋毒境
亦二者内境易解外即草土掘坏犯提罪不同篇
故无双对据论掘坏未必由瞋但俗计有命讥责
无慈故望损伤义同瞋杀故也次二句明痴毒非
情无诳唯只可知下一句结异。】
「【疏】如律文云婆罗门问阿难汝世尊何故为诸比丘
制增戒学答为调贪欲瞋痴令尽如此文證故知不
疑。」
【引證中即孔雀冠婆罗门请问阿难制戒之意初
引问词伹云制戒不唯四重然种类所收皆归根
本虽明四戒即见诸篇下引答词證前有据。】
「【疏】问戒防业非不除性惑何故对此立戒殄邪答上
卷二 第 797a 页 X39-0797.png
以广明可谓依因之所本也。」
【次问戒学防业定慧除惑如上所对三学乱伦故
致此问殄灭也答中指上文见初卷教兴门及解
开名义中依因本者遗教意如常所闻。】
「【疏】问僧四对三尼八何对答前半同僧故无异释后
半枝条还同前判。」
【第三问尼有八重前四同僧后四即摩触八事覆
重随举答中上指前四下明后四触八及随并是
淫类同对贪毒覆是妄类即对痴慢故曰同前。】
「【疏】九明先后出对治门。」
【第九标中二义合为一门先后即制教次第对治
即起行差别。】
「【疏】所以先后次第者。
【疏】有人言由爱染气分无始故习喜怀犯故所以先
明如是次第终于妄语如诸篇首漏失长衣妄语等
类可以求也。」
【初门人解中初科初句明现起淫心气分谓势力
也次句明积劫熏习释上气分之盛发下喜数之
由即下论云心心系缚自可知矣馀之三戒次第
渐稀故云如是等上正叙本篇如下举馀篇为例。】
「【疏】有人言对毒立戒贪既在初故淫第一。」
【次释同前配戒所说贪对二境内重外轻故盗居
次。】
「【疏】如僧祇中佛成道后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
【次问戒学防业定慧除惑如上所对三学乱伦故
致此问殄灭也答中指上文见初卷教兴门及解
开名义中依因本者遗教意如常所闻。】
「【疏】问僧四对三尼八何对答前半同僧故无异释后
半枝条还同前判。」
【第三问尼有八重前四同僧后四即摩触八事覆
重随举答中上指前四下明后四触八及随并是
淫类同对贪毒覆是妄类即对痴慢故曰同前。】
「【疏】九明先后出对治门。」
【第九标中二义合为一门先后即制教次第对治
即起行差别。】
「【疏】所以先后次第者。
【疏】有人言由爱染气分无始故习喜怀犯故所以先
明如是次第终于妄语如诸篇首漏失长衣妄语等
类可以求也。」
【初门人解中初科初句明现起淫心气分谓势力
也次句明积劫熏习释上气分之盛发下喜数之
由即下论云心心系缚自可知矣馀之三戒次第
渐稀故云如是等上正叙本篇如下举馀篇为例。】
「【疏】有人言对毒立戒贪既在初故淫第一。」
【次释同前配戒所说贪对二境内重外轻故盗居
次。】
「【疏】如僧祇中佛成道后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
卷二 第 797b 页 X39-0797.png
中后一人半影为邪舍犯故制初戒则当此间十月
二十七日也第二戒者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
后二人半影制则当此间九月十日也第三戒者同
是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一人半影制则当
此间九月二十四日也第四戒者同年冬分第四半
月十三日食后三人半影制则当此间十月十三日
也若如上制从犯次第文相甚明。」
【引教中僧祇初引文彼宗戒本四重戒后各标时
节四戒间年俱是冬分即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
五共有八个半月对数可见言人影者彼约人身
量日中影以定早晚晨朝西影初长后短午后东
影从短渐长即以人身为度计有几影不及全半
身者则步之以脚不及脚者即加之以指文中比
对此方日月并疏家之言疑本是注若下示次第。】
「【疏】又智论云淫法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律
中初也。」
【次智论中彼列十业杀恼众生合标戒首淫无所
恼不应在初故论释之方知有以又云比丘之法
今世取涅槃故准前僧祇约制缘次第智论据障
道重轻兼前人解总为四释僧祇从缘事虽的实
不妨为表前后诸意故使缘发次第冥符。】
「【疏】问同是出家法不异故有何三众与僧不同解云
下众前五犹本俗戒后之五者出家增之。」
【问答中初问沙弥十戒以杀戒居初式叉虽加六
二十七日也第二戒者六年冬分第二半月十日食
后二人半影制则当此间九月十日也第三戒者同
是六年冬分第三半月九日食前一人半影制则当
此间九月二十四日也第四戒者同年冬分第四半
月十三日食后三人半影制则当此间十月十三日
也若如上制从犯次第文相甚明。」
【引教中僧祇初引文彼宗戒本四重戒后各标时
节四戒间年俱是冬分即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
五共有八个半月对数可见言人影者彼约人身
量日中影以定早晚晨朝西影初长后短午后东
影从短渐长即以人身为度计有几影不及全半
身者则步之以脚不及脚者即加之以指文中比
对此方日月并疏家之言疑本是注若下示次第。】
「【疏】又智论云淫法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律
中初也。」
【次智论中彼列十业杀恼众生合标戒首淫无所
恼不应在初故论释之方知有以又云比丘之法
今世取涅槃故准前僧祇约制缘次第智论据障
道重轻兼前人解总为四释僧祇从缘事虽的实
不妨为表前后诸意故使缘发次第冥符。】
「【疏】问同是出家法不异故有何三众与僧不同解云
下众前五犹本俗戒后之五者出家增之。」
【问答中初问沙弥十戒以杀戒居初式叉虽加六
卷二 第 797c 页 X39-0797.png
法还即十戒为体所以问词通标三众答中即约
先五次十相由之义仍依前相故云后增非谓十
戒道俗两别应知增五为十并是出家增十为具
俱成大戒。】
「【疏】问戒法是通道俗无别何义次第二种不同。」
【次问在家五八亦杀为初据俗本异欲彰二戒不
同所以故发斯问。】
「【疏】答出家所为要断烦恼道分所障勿过于欲故淫
在初俗不修道断淫非分畜妻行福不妨世善或求
慈行有怀杀害故偏制约以全断故。」
【答中大约道俗别修僧修智分俗修福分淫欲障
智妨道故僧祇前标杀害伤慈损福故俗戒初列
文中前明僧戒后明俗戒又二初明淫后或下次
明杀先。】
「【疏】若尔三众智分应淫在初亦全断故。」
【难中三众修智与僧无别不应立戒反同彼俗。】
「【疏】有人解云人同方便行道少分似同而别。」
【初释上句明同俗五十两戒并具戒方便故下明
先五次十相由之义仍依前相故云后增非谓十
戒道俗两别应知增五为十并是出家增十为具
俱成大戒。】
「【疏】问戒法是通道俗无别何义次第二种不同。」
【次问在家五八亦杀为初据俗本异欲彰二戒不
同所以故发斯问。】
「【疏】答出家所为要断烦恼道分所障勿过于欲故淫
在初俗不修道断淫非分畜妻行福不妨世善或求
慈行有怀杀害故偏制约以全断故。」
【答中大约道俗别修僧修智分俗修福分淫欲障
智妨道故僧祇前标杀害伤慈损福故俗戒初列
文中前明僧戒后明俗戒又二初明淫后或下次
明杀先。】
「【疏】若尔三众智分应淫在初亦全断故。」
【难中三众修智与僧无别不应立戒反同彼俗。】
「【疏】有人解云人同方便行道少分似同而别。」
【初释上句明同俗五十两戒并具戒方便故下明
卷二 第 798a 页 X39-0798.png
异僧才沾有愿故云少分。】
「【疏】有人言年小惑微淫恼未发不妨无慈故杀在初。」
【次释以沙弥七岁驱乌十四应法年在童稚故淫
未发痴騃无知故多好杀翻名息慈亦由于此。】
「【疏】有人言小学未通教非极制现所禁者从俗无过。」
【三中心志蒙昧故云未通例同轻罪故非极制。】
「【疏】言对治者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
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悯物对妄制修实语行
等。」
【对治中次列四行翻破四过临境观缘以善夺恶
故云对治离恶名止起治名作止作俱运即成双
持问持名奉戒须约制科心观化教那得成持答
心用双持义通化制教行双持唯局制教如上巳
辨何事犹疑若尔观行属化那云制学答制名乃
通约罪可判文中或云观者取其智照或言行者
即是思心前后互举随召皆得。】
「【疏】十明沙弥任运义门。」
【第十标中谓沙弥时先作破重方便及后受具正
作法时前事成遂三性冥犯故云任运此即前门
教他之义三戒可犯淫非所论。】
「【疏】言任运者谓自造恶方便未就后更造善由恶障
福不得成就然经律中出相不定。」
【汎明中且引经论通明造业初科前释名义造善
感恶即是任运障福不成者此中且约前恶强长
「【疏】有人言年小惑微淫恼未发不妨无慈故杀在初。」
【次释以沙弥七岁驱乌十四应法年在童稚故淫
未发痴騃无知故多好杀翻名息慈亦由于此。】
「【疏】有人言小学未通教非极制现所禁者从俗无过。」
【三中心志蒙昧故云未通例同轻罪故非极制。】
「【疏】言对治者对淫制学离染行不净观等对盗制学
少欲知足行对杀制修慈悲悯物对妄制修实语行
等。」
【对治中次列四行翻破四过临境观缘以善夺恶
故云对治离恶名止起治名作止作俱运即成双
持问持名奉戒须约制科心观化教那得成持答
心用双持义通化制教行双持唯局制教如上巳
辨何事犹疑若尔观行属化那云制学答制名乃
通约罪可判文中或云观者取其智照或言行者
即是思心前后互举随召皆得。】
「【疏】十明沙弥任运义门。」
【第十标中谓沙弥时先作破重方便及后受具正
作法时前事成遂三性冥犯故云任运此即前门
教他之义三戒可犯淫非所论。】
「【疏】言任运者谓自造恶方便未就后更造善由恶障
福不得成就然经律中出相不定。」
【汎明中且引经论通明造业初科前释名义造善
感恶即是任运障福不成者此中且约前恶强长
卷二 第 798b 页 X39-0798.png
立有任运故云障福至后正义自有别判然下示
不定即如下引。】
「【疏】有立无者如善生云先遣戮人信迟未至后受斋
时信至即杀以戒力故不得杀罪以此文證知无任
运。」
【引示中初科上句标计如下引据善生初明起杀
方便戮人即杀者后下明造善事成受斋即八戒
以下结示。】
「【疏】若如此者即善生云欲受戒者先止诸恶若不遮
者不名得戒。」
【难中还即彼经不应相违。】
「【疏】解言此约贵人常敕杀戮义同恶戒以恶强时长
后受齐者虽曰善戒时短弱故为恶所障故不得齐
不同前段暂恶短弱不能遮斋以此而推恶强长者
则有任运短者则无。」
【释中初义先释通经意贵人谓国王大臣恶戒即
屠猎者恶律仪戒不同下简前所引以下准经双
立。】
「【疏】问若恶律仪强长障戒者今善律仪形俱亦强何
故断善便失戒邪。」
【转难中断善失戒四舍之一即生邪见远舍三宝
善恶翻对相违可知。】
「【疏】答障戒不成巳如上解生大邪见正是断善与戒
相违恶强善故依如成论善生经说受恶律仪即失
不定即如下引。】
「【疏】有立无者如善生云先遣戮人信迟未至后受斋
时信至即杀以戒力故不得杀罪以此文證知无任
运。」
【引示中初科上句标计如下引据善生初明起杀
方便戮人即杀者后下明造善事成受斋即八戒
以下结示。】
「【疏】若如此者即善生云欲受戒者先止诸恶若不遮
者不名得戒。」
【难中还即彼经不应相违。】
「【疏】解言此约贵人常敕杀戮义同恶戒以恶强时长
后受齐者虽曰善戒时短弱故为恶所障故不得齐
不同前段暂恶短弱不能遮斋以此而推恶强长者
则有任运短者则无。」
【释中初义先释通经意贵人谓国王大臣恶戒即
屠猎者恶律仪戒不同下简前所引以下准经双
立。】
「【疏】问若恶律仪强长障戒者今善律仪形俱亦强何
故断善便失戒邪。」
【转难中断善失戒四舍之一即生邪见远舍三宝
善恶翻对相违可知。】
「【疏】答障戒不成巳如上解生大邪见正是断善与戒
相违恶强善故依如成论善生经说受恶律仪即失
卷二 第 798c 页 X39-0798.png
善戒如萨婆多云善恶二戒互受舍得。」
【答中初指前义生下释来难初正释上二句示断
善之相下二句明失戒所以私释恶是顺惑发必
强盛是以先恶能禁后善后恶能断前戒依下引
證受恶失善者若义钞中准心论四舍无恶戒舍
不取上文彼云得形俱戒后虽受恶律仪必不失
戒非断善故故知断善恶戒重轻自别今引取例
于义不妨次引多论彼问曰善戒人作恶戒人何
时舍善戒得恶戒答若一说言我即屠儿舍善戒
第二三说即得恶戒又云随时舍善即得恶戒又
问恶戒自得从他受得答自誓便得以顺生死随
心即得论中但明受恶舍善受善舍恶翻对亦同
故云互也。】
「【疏】今正依门明小学人任运义者。
【疏】有人不立所以然者若沙弥时作罪成名吉罗若
比丘时作罪成名波罗夷今则不尔本沙弥时教人
往盗杀未离未命断能教是沙弥未得究竟罪及受
戒后彼所教人离处断命我是比丘而未教人云何
【答中初指前义生下释来难初正释上二句示断
善之相下二句明失戒所以私释恶是顺惑发必
强盛是以先恶能禁后善后恶能断前戒依下引
證受恶失善者若义钞中准心论四舍无恶戒舍
不取上文彼云得形俱戒后虽受恶律仪必不失
戒非断善故故知断善恶戒重轻自别今引取例
于义不妨次引多论彼问曰善戒人作恶戒人何
时舍善戒得恶戒答若一说言我即屠儿舍善戒
第二三说即得恶戒又云随时舍善即得恶戒又
问恶戒自得从他受得答自誓便得以顺生死随
心即得论中但明受恶舍善受善舍恶翻对亦同
故云互也。】
「【疏】今正依门明小学人任运义者。
【疏】有人不立所以然者若沙弥时作罪成名吉罗若
比丘时作罪成名波罗夷今则不尔本沙弥时教人
往盗杀未离未命断能教是沙弥未得究竟罪及受
戒后彼所教人离处断命我是比丘而未教人云何
卷二 第 799a 页 X39-0799.png
得重。」
【正释中初师立理初句标示所下引释前明罪聚
各异今下明因果俱差上明沙弥因不至果下明
比丘事遂无因人同位隔故无有罪。】
「【疏】何以知之佛言比丘教人杀者波罗夷今则不尔
教时非比丘杀时非沙弥云何而得重事义是难乃
可违理至于制教未闻驱摈之罪。」
【引證中初引律文即出杀戒今下准文决事證上
可知。】
「【疏】有人言任运业成何得无罪然彼沙弥受佛戒巳
遣人行恶即于制教正是相违如何果成业推违理
又如沙弥犯重障戒不发据此论业因果相由何得
同戒行因后不受果。」
【次解立义中初标所立然下次斥前解彼云违理
未闻违制故翻前义责其非理又下引边罪例难
初举难据下比例沙弥犯重障比丘戒明知业通
于后那得造因而不至果何下再责同戒谓同一
戒即知异戒各不相成。】
「【疏】义立既圆须配四戒若沙弥时遣人盗杀称巳感
圣后受具戒所遣业成三性之中任运而犯三波罗
夷由彼异缘成我身口无作业故受戒未竟所教事
成即是边罪不感戒故若受戒欲竟所教事成则罪
戒俱得以善恶二因势力相资俱得成故。」
【配戒中初标示若下分配有二初定成犯前明方
【正释中初师立理初句标示所下引释前明罪聚
各异今下明因果俱差上明沙弥因不至果下明
比丘事遂无因人同位隔故无有罪。】
「【疏】何以知之佛言比丘教人杀者波罗夷今则不尔
教时非比丘杀时非沙弥云何而得重事义是难乃
可违理至于制教未闻驱摈之罪。」
【引證中初引律文即出杀戒今下准文决事證上
可知。】
「【疏】有人言任运业成何得无罪然彼沙弥受佛戒巳
遣人行恶即于制教正是相违如何果成业推违理
又如沙弥犯重障戒不发据此论业因果相由何得
同戒行因后不受果。」
【次解立义中初标所立然下次斥前解彼云违理
未闻违制故翻前义责其非理又下引边罪例难
初举难据下比例沙弥犯重障比丘戒明知业通
于后那得造因而不至果何下再责同戒谓同一
戒即知异戒各不相成。】
「【疏】义立既圆须配四戒若沙弥时遣人盗杀称巳感
圣后受具戒所遣业成三性之中任运而犯三波罗
夷由彼异缘成我身口无作业故受戒未竟所教事
成即是边罪不感戒故若受戒欲竟所教事成则罪
戒俱得以善恶二因势力相资俱得成故。」
【配戒中初标示若下分配有二初定成犯前明方
卷二 第 799b 页 X39-0799.png
便后下明至果在文备举三重临事同别不定言
三性者若论受戒多是善心馀心不无故此通举
由下出犯所以假他身口故云异缘受下次简感
戒初明未竟谓三羯磨未至竟处事成犯吉此犹
沙弥不在言限若下受事俱竟方成夷重即上所
立任运之义二因者十戒为具因教人是重因。】
「【疏】若准善生受斋恶止者彼以本无其戒故约遮制
不同此也。」
【简异中如前引经不先遮恶则不得戒恐疑彼文
故为点之本无戒者彼说受斋显是俗士纵先五
戒稀故不论言遮制者出经意也不同此者此有
十戒少分法故。】
「【疏】上明义讫今次释文。
【律】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疏】初篇分二初有一行标章门也中列四戒释章门
也后巳说者结章门也初名标者谓标举一章总意
略示众情说之梗槩虽复略举未显名相故次第二
罗列四戒成上标相故曰释章标释虽明恐生疑滥
若非收解将何会通故末号曰结章门也此标释结
通于八章前一具解后七不述可例知也。」
【就文释中总分又二初略分言章门者后结章中
云标释结中罪四不别共为一章文分三故初名
下次牒解初解标章示告也梗槩犹言大略虽下
解释章标下解结章恐生疑者准后释云诸大德
三性者若论受戒多是善心馀心不无故此通举
由下出犯所以假他身口故云异缘受下次简感
戒初明未竟谓三羯磨未至竟处事成犯吉此犹
沙弥不在言限若下受事俱竟方成夷重即上所
立任运之义二因者十戒为具因教人是重因。】
「【疏】若准善生受斋恶止者彼以本无其戒故约遮制
不同此也。」
【简异中如前引经不先遮恶则不得戒恐疑彼文
故为点之本无戒者彼说受斋显是俗士纵先五
戒稀故不论言遮制者出经意也不同此者此有
十戒少分法故。】
「【疏】上明义讫今次释文。
【律】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疏】初篇分二初有一行标章门也中列四戒释章门
也后巳说者结章门也初名标者谓标举一章总意
略示众情说之梗槩虽复略举未显名相故次第二
罗列四戒成上标相故曰释章标释虽明恐生疑滥
若非收解将何会通故末号曰结章门也此标释结
通于八章前一具解后七不述可例知也。」
【就文释中总分又二初略分言章门者后结章中
云标释结中罪四不别共为一章文分三故初名
下次牒解初解标章示告也梗槩犹言大略虽下
解释章标下解结章恐生疑者准后释云诸大德
卷二 第 799c 页 X39-0799.png
我巳说等是正结章若比丘下除两种疑不得共
住等释同住疑恐人不晓不共住是不住二种僧
中故后犯亦尔等释重犯疑恐谓后犯非重故须
此结文方决前相故云若非等收即正结解对释
疑此下指通下篇。】
「【疏】初标分四初云诸大德者将说戒相恐有异缘不
了净秽仪乖说听故命章大告使思惟行捡也二是
四弃法者此正提纲诸篇极法勿过此罪故云弃也
三半月者示法是时非馀缘难也四戒经中来者明
口所传有承据也。」
【释标中初告众行检即戒相二示法经标梵号有
翻为弃疏中直以花言释之三彰时缘难谓八难
馀缘四显所据来谓从彼所出。】
「【疏】次释章门文有四戒不分自别。
【律】初大淫戒。
【疏】初淫戒者以义分之门则有四所谓制意释名犯
缘阙缘。
【疏】就初制意则有通别。
住等释同住疑恐人不晓不共住是不住二种僧
中故后犯亦尔等释重犯疑恐谓后犯非重故须
此结文方决前相故云若非等收即正结解对释
疑此下指通下篇。】
「【疏】初标分四初云诸大德者将说戒相恐有异缘不
了净秽仪乖说听故命章大告使思惟行捡也二是
四弃法者此正提纲诸篇极法勿过此罪故云弃也
三半月者示法是时非馀缘难也四戒经中来者明
口所传有承据也。」
【释标中初告众行检即戒相二示法经标梵号有
翻为弃疏中直以花言释之三彰时缘难谓八难
馀缘四显所据来谓从彼所出。】
「【疏】次释章门文有四戒不分自别。
【律】初大淫戒。
【疏】初淫戒者以义分之门则有四所谓制意释名犯
缘阙缘。
【疏】就初制意则有通别。
卷二 第 800a 页 X39-0800.png
【疏】言通意者如上所引为止毒源又如多论有四义
意一先作无罪得除忧悔二灭将来非法不起三决
疑网四有十利。」
【次释章门淫戒制意中通意者义该诸戒不局淫
故文中二意初止三毒指上教兴又下次为四义
初义如须提那最先犯巳常怀忧悔由佛制戒知
先无犯次义即立戒正意三决疑者以佛制戒得
知轻重残无残可忏不可忏故四十利者如下戒
缘广释馀制皆尔故云通也。】
「【疏】二别意者淫欲性者体是恶法既能为作则生死
苦增炽然不绝沈沦三有莫能出离障道中源勿过
于此此过之甚何容不救是故大圣制戒防之意在
斯也。」
【别意中初示过体既下明结业则下明感报沈下
彰所损此下明须制。】
「【疏】二释戒名。」
【次释名门相传二名者必应古师所立用标戒首
故此引之。】
「【疏】言不净行戒者爱染污心名为不净随染境界污
净戒品故名为行行即业也谓所防之罪戒者能治
之行能所通举故曰不净行戒。」
【不净名中初科前释所防即别名也不净约心行
据动身造作戒下释能治即通名也能下双合。】
「【疏】所以举此名者戒相寄缘托境以彰欲使观过兴
卷二 第 800b 页 X39-0800.png
厌修不净观离染行成则全正体纯净无染也。」
【次科初句推问戒下显意寄缘者通指心境托境
者别召所防欲下一句即止持修下二句即作持
则下明行成体净功由于名。】
「【疏】问瞋痴犯者不名不净此标何邪答此之贪爱一
能发业二能润业牵生感果是黑黑业俱是不净故
以标名馀之瞋痴但能发业不能润业降此一边故
没名也故成论云但爱能令诸有相续邪见等中无
如上义。」
【初问意谓馀戒瞋痴成者如杀妄等同是毒染不
立此名故徵此戒独标所以答中初简三毒重轻
前明贪毒发谓能造新业润谓滋长故业牵生谓
引生诸趣感果谓成就异熟言黑黑者因黑果黑
故云俱不净不净即黑之异名也俱舍云或有业
黑黑异熟或有业白白异熟(上标下释)诸不善业一向
名黑染污性故(谓因黑也)异熟亦黑不可意故(曰果黑也不可
意即苦果)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即因白也欲界善业杂恶
不名一向)异熟亦白是可意故(即果自也可意即乐果)据论黑黑
通诸不善今取彼名别證贪业馀下次简瞋痴犯
者不标之意不兼润义故云降一边也故下引證
爱即是贪诸有相续即前润业牵生邪见是痴等
字收瞋无如上义谓无润也彼论问曰欲界系烦
恼一切能使欲有相续色无色界系亦如是是事
云何答如疏引问中通问一切答中唯推贪爱则
【次科初句推问戒下显意寄缘者通指心境托境
者别召所防欲下一句即止持修下二句即作持
则下明行成体净功由于名。】
「【疏】问瞋痴犯者不名不净此标何邪答此之贪爱一
能发业二能润业牵生感果是黑黑业俱是不净故
以标名馀之瞋痴但能发业不能润业降此一边故
没名也故成论云但爱能令诸有相续邪见等中无
如上义。」
【初问意谓馀戒瞋痴成者如杀妄等同是毒染不
立此名故徵此戒独标所以答中初简三毒重轻
前明贪毒发谓能造新业润谓滋长故业牵生谓
引生诸趣感果谓成就异熟言黑黑者因黑果黑
故云俱不净不净即黑之异名也俱舍云或有业
黑黑异熟或有业白白异熟(上标下释)诸不善业一向
名黑染污性故(谓因黑也)异熟亦黑不可意故(曰果黑也不可
意即苦果)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即因白也欲界善业杂恶
不名一向)异熟亦白是可意故(即果自也可意即乐果)据论黑黑
通诸不善今取彼名别證贪业馀下次简瞋痴犯
者不标之意不兼润义故云降一边也故下引證
爱即是贪诸有相续即前润业牵生邪见是痴等
字收瞋无如上义谓无润也彼论问曰欲界系烦
恼一切能使欲有相续色无色界系亦如是是事
云何答如疏引问中通问一切答中唯推贪爱则
卷二 第 800c 页 X39-0800.png
知馀业不能相续论又云经中亦说慢因缘生亦
慢后爱故瞋亦如是故知皆以爱故诸有相续。】
「【疏】问若如此解不净财食莫不由贪俱有二能应名
不净答所防诸恶无非不净此之染过境偏鄙浊有
识同弊若不显过无由可离故前彰过举不净名馀
之贪过于此犹轻故从别相以树名也。」
【次问即引提中诸财食戒比例为难答中初二句
是纵贪爱同故此下是夺重轻别故初明淫重有
识通语群生弊谓耽著亦可训恶谓识者恶之后
明馀轻树字上呼立也。】
「【疏】又戒亦名非梵行也梵者天音唐言为净净者圣
也出家所为求圣兴行今污净戒退失圣法故云非
梵行也此与前解言同义异文中自列。」
【次非梵中初标名梵下释义初示字训经音义云
梵言梵摩此云清净转云圣者约义训也出有净
行是圣道故出下合名求圣者远期道果也兴行
者近修三学也此下简异前从过体此据退圣语
滥义殊故特点示又复前名据戒本文此从律本
律云若有比丘不乐梵行听舍戒等。】
「【疏】上来相传师资如此今约经律云淫戒。」
【今解中初指前二名今下示今所立。】
「【疏】淫是耽滞专固为名故俗中淫字随相以释水边
䍃者为邪咎过女边䍃者为邪私也故字两列各有
其义滞雨多者名为雨淫滞书多者名为书淫故皇
慢后爱故瞋亦如是故知皆以爱故诸有相续。】
「【疏】问若如此解不净财食莫不由贪俱有二能应名
不净答所防诸恶无非不净此之染过境偏鄙浊有
识同弊若不显过无由可离故前彰过举不净名馀
之贪过于此犹轻故从别相以树名也。」
【次问即引提中诸财食戒比例为难答中初二句
是纵贪爱同故此下是夺重轻别故初明淫重有
识通语群生弊谓耽著亦可训恶谓识者恶之后
明馀轻树字上呼立也。】
「【疏】又戒亦名非梵行也梵者天音唐言为净净者圣
也出家所为求圣兴行今污净戒退失圣法故云非
梵行也此与前解言同义异文中自列。」
【次非梵中初标名梵下释义初示字训经音义云
梵言梵摩此云清净转云圣者约义训也出有净
行是圣道故出下合名求圣者远期道果也兴行
者近修三学也此下简异前从过体此据退圣语
滥义殊故特点示又复前名据戒本文此从律本
律云若有比丘不乐梵行听舍戒等。】
「【疏】上来相传师资如此今约经律云淫戒。」
【今解中初指前二名今下示今所立。】
「【疏】淫是耽滞专固为名故俗中淫字随相以释水边
䍃者为邪咎过女边䍃者为邪私也故字两列各有
其义滞雨多者名为雨淫滞书多者名为书淫故皇
卷二 第 801a 页 X39-0801.png
甫士安读书三年经时不识春秋乘马不知牝牡即
其證也故滞于色名为色淫即此淫者亦名为荒故
书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其
證也。」
【委释中初略示耽滞谓染著无厌专固谓系缚难
舍前定字体䍃字音淫又音由水边为邪咎者谓
为非过甚也尚书大禹谟云罔淫于乐注云淫过
也女边为邪私者谓耽女色也说文云私逸也故
字从女䍃声也故下释字义初释水淫字随事虽
别义意颇同说文云久雨为淫晋书云皇甫谧字
士安号玄晏先生读书著述常患风疾犹手不释
卷至忘寝食时谓皇甫谧有书淫又类林云汉董
仲舒少小耽学常下帷读书弟子不见其面在家
七年不窥后园(所谓不识春秋)乘马三年不知牝牡(雌雄)此
亦淫书之过度然经时乘马等非士安事学者宜
知故滞下释女淫字初示正名即下引异名书即
尚书五子歌第二章有六句上二句谓在宫室则
惑女色出外则多游猎注云迷乱曰荒文略中间
二句酣酒嗜音峻宇雕墙(酣嗜皆谓无厌音即歌乐峻谓高大雕谓镂饰
酣尸甘反)下二句者谓上六事人君有一必亡其国况
兼有乎今但引證荒字与淫义同。】
「【疏】言此比丘性无正慧随尘封附迷著深结名之为
淫圣知非法制教防约依教起行无由可染故名为
戒。」
其證也故滞于色名为色淫即此淫者亦名为荒故
书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其
證也。」
【委释中初略示耽滞谓染著无厌专固谓系缚难
舍前定字体䍃字音淫又音由水边为邪咎者谓
为非过甚也尚书大禹谟云罔淫于乐注云淫过
也女边为邪私者谓耽女色也说文云私逸也故
字从女䍃声也故下释字义初释水淫字随事虽
别义意颇同说文云久雨为淫晋书云皇甫谧字
士安号玄晏先生读书著述常患风疾犹手不释
卷至忘寝食时谓皇甫谧有书淫又类林云汉董
仲舒少小耽学常下帷读书弟子不见其面在家
七年不窥后园(所谓不识春秋)乘马三年不知牝牡(雌雄)此
亦淫书之过度然经时乘马等非士安事学者宜
知故滞下释女淫字初示正名即下引异名书即
尚书五子歌第二章有六句上二句谓在宫室则
惑女色出外则多游猎注云迷乱曰荒文略中间
二句酣酒嗜音峻宇雕墙(酣嗜皆谓无厌音即歌乐峻谓高大雕谓镂饰
酣尸甘反)下二句者谓上六事人君有一必亡其国况
兼有乎今但引證荒字与淫义同。】
「【疏】言此比丘性无正慧随尘封附迷著深结名之为
淫圣知非法制教防约依教起行无由可染故名为
戒。」
卷二 第 801b 页 X39-0801.png
【贴释中初句标机无慧是惑随尘是业迷著是习
圣下初句示教主制教为开迷起行令翻业无染
使断习。】
「【疏】若作此解不律仪也何以知之既言淫戒盗戒明
知非善法也然随俗相语法不同西梵所传前列其
境后以心缘如钟打佛礼之类也故使经律有斯例
矣若据东夏先能后所故应号之为戒淫耳若谓淫
戒从本从义也若谓戒淫从末从时也两通俱得慎
勿迷名。」
【会通中初示名滥不律仪即恶律仪如屠猎受杀
戒为行杀故又如外道鸡狗等戒为修鸡狗行然
下会释初明两土语异上二句通标西下列释前
明西土境即是所心即是能如下指例钟佛是所
打礼并能又如波罗蜜翻彼岸到折埵理翻分四
释迦云仁能等此皆西竺风俗所尚今云淫戒义
亦同之若据下次明此方反前可见若谓下会通
无在一以教从彼出二以天音得正故云从本因
过制教故云从义此方反上故云从末时俗所宜
故云从时。】
「【疏】三缘成犯相通别分之。
【疏】言通缘者则遍诸戒一是比丘简馀三众虽同犯
淫但吉罗故二制广后以未制广但违业行故三无
重病以不自知无负心故。」
【三具缘中通缘即前义门阙缘方便七种通缘中
卷二 第 801c 页 X39-0801.png
第一缘也初示通义一下列缘相初简下位二简
最初三简心迷律云颠狂心乱痛恼所缠此据自
不了知是比丘者重病言通必须简别负背也。】
「【疏】言别缘者据事有二若自造境则有四缘一有正
境三趣通论约报分二男则二处女则三处二内染
心昏睡无心开不犯故三起方便四与境合若为怨
逼缘亦具四一是正境二为怨逼三开境合四受乐
犯。」
【别缘中二初自造缘四种不出心境前二离明后
二合辨三即心为境发四谓境与心会二中开睡
者如调部比丘睡中想起女见于上淫巳舍去及
觉问佛佛言不犯是也若下怨逼缘以开境合约
心明犯缘相有别所以两立。】
「【疏】四明阙缘亦有通别。
【疏】言通阙者如前方便不成中说。」
【四阙缘中通阙即指义门七缘问具缘止同第一
阙缘通指七者必有所以寻文可见。】
「【疏】言别阙者当戒为言一阙初缘非道道想及疑得
二偷兰阙境还立是正境界阙第二缘无染心者则
无有犯谓入无记及明观故阙第三缘未起方便威
仪不破但犯吉罗若动身相则有次近二方便耳阙
第四缘未与境合有二偷兰从破容仪去至对境犯
轻偷兰对小众悔从境交对毛分未侵便止心者得
重偷兰依大众忏。」
最初三简心迷律云颠狂心乱痛恼所缠此据自
不了知是比丘者重病言通必须简别负背也。】
「【疏】言别缘者据事有二若自造境则有四缘一有正
境三趣通论约报分二男则二处女则三处二内染
心昏睡无心开不犯故三起方便四与境合若为怨
逼缘亦具四一是正境二为怨逼三开境合四受乐
犯。」
【别缘中二初自造缘四种不出心境前二离明后
二合辨三即心为境发四谓境与心会二中开睡
者如调部比丘睡中想起女见于上淫巳舍去及
觉问佛佛言不犯是也若下怨逼缘以开境合约
心明犯缘相有别所以两立。】
「【疏】四明阙缘亦有通别。
【疏】言通阙者如前方便不成中说。」
【四阙缘中通阙即指义门七缘问具缘止同第一
阙缘通指七者必有所以寻文可见。】
「【疏】言别阙者当戒为言一阙初缘非道道想及疑得
二偷兰阙境还立是正境界阙第二缘无染心者则
无有犯谓入无记及明观故阙第三缘未起方便威
仪不破但犯吉罗若动身相则有次近二方便耳阙
第四缘未与境合有二偷兰从破容仪去至对境犯
轻偷兰对小众悔从境交对毛分未侵便止心者得
重偷兰依大众忏。」
卷二 第 802a 页 X39-0802.png
【别中初示别义一下列释初即境差境想后二句
非道如馀身分境还立者复造正道也二中无记
开前自造如睡眠是明观开后怨逼如蛇口火中
等三四两阙即三方便随止之处阙不成犯三中
初明犯远未起方便谓未动身不妨心犯若下次
明次近以显所阙四中但犯次近阙不至果破容
即动身小众谓界外四人口和受忏大众即界内
五人巳上作白忏止心语通境强疑心及善心息
并如前说。】
「【疏】诸篇方便其例大同唯罪重轻忏法差降并如羯
磨疏钞广之。」
【指通中言例同者谓阙义也罪重轻者残通兰吉
下三皆吉忏法异者残中二兰次方便下品对一
人悔近方便中品同前小众馀篇吉罪悔法无别
并下指广疏钞并明忏法疏见第四钞在中卷。】
「【疏】就消文中。」
【次消文相。】
「【疏】标举戒名大淫淫名是一而有小大之殊如漏触
语同成淫行此就触境有内外也在内则夷在外则
残也如尼两触夷兰二结相可知也。」
【释名中初标示通别如下引戒显相初明通滥此
下明所简内局三道外通一身下引尼例律制腋
巳下膝巳上腕巳后身分犯夷馀处犯兰以尼内
外俱重与僧不同然于外触自分重轻颇同上义。】
卷二 第 802b 页 X39-0802.png
「【注】佛在毗舍离国时须提那子持信出家后还本村
与其故二共行不净诸比丘察知巳言当于如来清
净法中于欲无欲能断渴爱破坏巢窟除众结缚爱
尽涅槃云何乃作如是恶事以过白佛即集众僧知
时义合取自言巳佛诃责云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
门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告诸比丘我无数方
便说断欲法越度爱结又说此欲如火如炬乃至如
刀如戟如是诃巳此为痴人多种有漏最初犯戒今
当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
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巳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
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
法久住诸戒例尔下并略之欲说戒者当如是说。
【疏】就戒缘中大分为二从初至正法久住诸戒略之
巳来明结戒相以显行法行虽成显须有缘依故次
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辨说教相以成教益。」
【戒缘初文叙前段中托缘制立故云结戒呵过立
治名为行法对后说戒即是众法行下明次段缘
依即目说由说戒警行故为缘以行凭教故为依
前制治过名行益后说弘传名教益。】
「【疏】就初行益文复有三从初至如是诃巳来正明比
丘不胜名利兴漏造染坏其略教制戒缘起过状巳
彰理须禁约故次第二此为痴人多种有漏巳下明
圣随犯制广补之使识相行护发起正业然则制戒
岂唯止恶而巳元为集生众善护持人法故次第三
卷二 第 802c 页 X39-0802.png
集十句义下明若依教奉修必能广兴出道绍隆长
世上来科约下戒并同若至彼文更不解也。」
【初段分文中初云不胜名利者律序身子请佛制
戒佛言未得利养过漏未起以初出世法化未通
后渐弘广信施充积因兹生过故知四事众恶之
源有智深思特须远离毛绳截骨世喻昭然肉骆
驼山昔缘显矣请详缘本宜用书绅叙下二段一
一皆有蹑前生起以文对注总意可见上下指略
观下诸戒并委出本缘略明呵制至于十利例皆
不述今此所指但前两科生起同耳。】
「【疏】就前戒缘又三分之初佛在国明住处也二须提
子者能犯人也三还本村者明犯相也如律结集中
犯有戒相恐涉妄列必须三处审同所由若乖其本
虽佛所说亦不依用故彼文云何处制因谁制何因
故制如是诸戒例此三徵末代持律亦准三责如四
广说可以求之。」
【缘起中初科初分文如下引示初叙本集意言三
处者初即住处二三即目人犯为处故下次引彼
文即五百结集中始自初戒终至众学迦叶一一
举此三事为问波离随问答之集成律藏末下明
今准用四广说如别所引律明四说正为末世办
定是非举彼例此令依处判。】
「【疏】就初住处毗舍离者多论云广严城也。」
【住处中云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
世上来科约下戒并同若至彼文更不解也。」
【初段分文中初云不胜名利者律序身子请佛制
戒佛言未得利养过漏未起以初出世法化未通
后渐弘广信施充积因兹生过故知四事众恶之
源有智深思特须远离毛绳截骨世喻昭然肉骆
驼山昔缘显矣请详缘本宜用书绅叙下二段一
一皆有蹑前生起以文对注总意可见上下指略
观下诸戒并委出本缘略明呵制至于十利例皆
不述今此所指但前两科生起同耳。】
「【疏】就前戒缘又三分之初佛在国明住处也二须提
子者能犯人也三还本村者明犯相也如律结集中
犯有戒相恐涉妄列必须三处审同所由若乖其本
虽佛所说亦不依用故彼文云何处制因谁制何因
故制如是诸戒例此三徵末代持律亦准三责如四
广说可以求之。」
【缘起中初科初分文如下引示初叙本集意言三
处者初即住处二三即目人犯为处故下次引彼
文即五百结集中始自初戒终至众学迦叶一一
举此三事为问波离随问答之集成律藏末下明
今准用四广说如别所引律明四说正为末世办
定是非举彼例此令依处判。】
「【疏】就初住处毗舍离者多论云广严城也。」
【住处中云广严城者广谓土境之大严即风物之
卷二 第 803a 页 X39-0803.png
美昔波罗奈国王夫人生一肉团羞愧不巳封之
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
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
广严。】
「【疏】须提那者多云聚落主名也此云求得其子邪舍
此翻为明如僧祇释持信出家又见论云有财四十
亿深厌此财生毒害善便舍有为入无为故曰也。」
【犯人中初示父名注云须提那子即子从父名西
竺多尔翻为求得未详何义其下出子名初翻名
如下释义初引僧祇释彼云毗舍离城有长者子
名曰耶舍信家非家舍家出家等又下引见论释
以其持信厌财舍家入道故云明也。】
「【疏】三就犯缘中分二初还本村行不净者是其犯相
后诸比丘下明诃责相。
【疏】就诃责中初明比丘后明佛者欲显比丘同徒同
住过犯先知故前列也如来三达知见常圆示同化
仪位尊殊隔义无先知故在后列又解理越常情绝
于钻仰今为同徒所诃分当巳位容可励巳剋意不
为后明佛诃者玄轨之教出于高轨切磋之益义存
我友亦彰比丘言无虚设互相敦崇用成同济之道
馀语略之下更不解。」
【犯相呵意中初牒问欲下释通又二初约察知前
后释三达等者明佛非不先知化物之相示同后
知三达智论云过去未来现在此三种智通达无
金函弃于江内有一道人见而取之后生一儿一
女有大人相乃立为王子孙渐多三展其国故曰
广严。】
「【疏】须提那者多云聚落主名也此云求得其子邪舍
此翻为明如僧祇释持信出家又见论云有财四十
亿深厌此财生毒害善便舍有为入无为故曰也。」
【犯人中初示父名注云须提那子即子从父名西
竺多尔翻为求得未详何义其下出子名初翻名
如下释义初引僧祇释彼云毗舍离城有长者子
名曰耶舍信家非家舍家出家等又下引见论释
以其持信厌财舍家入道故云明也。】
「【疏】三就犯缘中分二初还本村行不净者是其犯相
后诸比丘下明诃责相。
【疏】就诃责中初明比丘后明佛者欲显比丘同徒同
住过犯先知故前列也如来三达知见常圆示同化
仪位尊殊隔义无先知故在后列又解理越常情绝
于钻仰今为同徒所诃分当巳位容可励巳剋意不
为后明佛诃者玄轨之教出于高轨切磋之益义存
我友亦彰比丘言无虚设互相敦崇用成同济之道
馀语略之下更不解。」
【犯相呵意中初牒问欲下释通又二初约察知前
后释三达等者明佛非不先知化物之相示同后
知三达智论云过去未来现在此三种智通达无
卷二 第 803b 页 X39-0803.png
碍故又下次约劝诫前后释初示圣意难测谓其
坚不可钻研其高不可仰视故云绝也(论语颜渊叹夫子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用彼语)今下约义以求初叙比丘呵后下
明佛呵玄轨即所制戒法高范即佛之所行切磋
喻规谏短失(诗云如切如磋骨谓之切象谓之磋)此谓朋俦职在谏
谕师长主乎教诲若不先呵直尔白佛显同友无
相成之义律缘世相法尔须然上约立教须后亦
下次明彰前故后馀下略指上句略去馀说下句
指后例同以下诸戒多有二呵大同此释。】
「【疏】就前又二初明诃辞后举过达佛。
【疏】初中于如来清净法者略教法也略教法意总举
行体莫非丧苦集求灭道也言于欲无欲者思前贪
境名之为欲察知妄起名无欲也言断渴爱者思后
重贪追境不舍如渴也观如此渴非由境生但是自
心如犬咬骨故能断也此二集谛世结之因破坏巢
窟者世结果也集因既倾苦果自灭故曰也除众结
缚者修道法也爱尽涅槃者證灭谛也乃作恶事者
总结前辞以用诃也。」
【弟子呵词初释总举者总四谛故略教一偈半初
一偈丧苦集后半偈求灭道言下释别相别配四
谛故文有五句初释前二句上句始起贪境即五
尘欲即五识下句相续贪二皆有出过对治二门
欲爱是过无断即治此中治法至要用意深思如
何思邪因言得理以理观念见念随尘取尘为欲
坚不可钻研其高不可仰视故云绝也(论语颜渊叹夫子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用彼语)今下约义以求初叙比丘呵后下
明佛呵玄轨即所制戒法高范即佛之所行切磋
喻规谏短失(诗云如切如磋骨谓之切象谓之磋)此谓朋俦职在谏
谕师长主乎教诲若不先呵直尔白佛显同友无
相成之义律缘世相法尔须然上约立教须后亦
下次明彰前故后馀下略指上句略去馀说下句
指后例同以下诸戒多有二呵大同此释。】
「【疏】就前又二初明诃辞后举过达佛。
【疏】初中于如来清净法者略教法也略教法意总举
行体莫非丧苦集求灭道也言于欲无欲者思前贪
境名之为欲察知妄起名无欲也言断渴爱者思后
重贪追境不舍如渴也观如此渴非由境生但是自
心如犬咬骨故能断也此二集谛世结之因破坏巢
窟者世结果也集因既倾苦果自灭故曰也除众结
缚者修道法也爱尽涅槃者證灭谛也乃作恶事者
总结前辞以用诃也。」
【弟子呵词初释总举者总四谛故略教一偈半初
一偈丧苦集后半偈求灭道言下释别相别配四
谛故文有五句初释前二句上句始起贪境即五
尘欲即五识下句相续贪二皆有出过对治二门
欲爱是过无断即治此中治法至要用意深思如
何思邪因言得理以理观念见念随尘取尘为欲
卷二 第 803c 页 X39-0803.png
欲炽为爱谛观欲爱所生所在然后可治此乃心
行何由尽言闻而不思徒多何益世结者即三界
系破下释第三句巢窟喻六道依正苦不假断故
云自灭经云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是
也除下释第四句众结总收业惑道法不出三学
八正爱下释第五句涅槃即众结尽处所證空理
乃下释总结。】
「【疏】二明举过达佛者善见云不欲令佛独誉于巳薄
贱犯者遣出清众又亦不以恶法相斗乱故正以依
实举罪请圣制戒禁防违失令法久住故。」
【举过中引论先出非意非为益巳损他故正下示
正意专在灭恶生善故。】
「【疏】如来诃辞文又分二初明教主以法不得信举辄
即诃责恐生诤讼故亲集僧问取其自言二佛诃巳
下方明其相。
【疏】就初集僧多论五意一现佛不自专辄故二众量
结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众和令法久住故四为肃
将来仿佛成规众量不专故五诸佛法尔于法有仪
故。」
【释佛呵集僧中论约五义求佛本怀成济弘远不
专一事故也。】
「【疏】言知时义合者量机教也。」
【次科总释中知时是量机义合即量教。】
「【疏】问如来明见知犯非虚有何义故不證他犯多论
行何由尽言闻而不思徒多何益世结者即三界
系破下释第三句巢窟喻六道依正苦不假断故
云自灭经云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是
也除下释第四句众结总收业惑道法不出三学
八正爱下释第五句涅槃即众结尽处所證空理
乃下释总结。】
「【疏】二明举过达佛者善见云不欲令佛独誉于巳薄
贱犯者遣出清众又亦不以恶法相斗乱故正以依
实举罪请圣制戒禁防违失令法久住故。」
【举过中引论先出非意非为益巳损他故正下示
正意专在灭恶生善故。】
「【疏】如来诃辞文又分二初明教主以法不得信举辄
即诃责恐生诤讼故亲集僧问取其自言二佛诃巳
下方明其相。
【疏】就初集僧多论五意一现佛不自专辄故二众量
结戒犯者心伏故三凡事众和令法久住故四为肃
将来仿佛成规众量不专故五诸佛法尔于法有仪
故。」
【释佛呵集僧中论约五义求佛本怀成济弘远不
专一事故也。】
「【疏】言知时义合者量机教也。」
【次科总释中知时是量机义合即量教。】
「【疏】问如来明见知犯非虚有何义故不證他犯多论
卷二 第 804a 页 X39-0804.png
解云有四种过一不顺诸佛常法二违自言治法三
令众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说人过非大人体是以啇
度故名为知所言时者多论解云要在比丘众集时
问二结广时问反此不问。」
【别释知时中初立问徵意佛既先知不当取彼自
言故多下次引论以释初释知字四过中初谓佛
佛皆尔二谓如来于灭诤中制取自言三是安众
四现尊相所下次释时字论解二义众集即约人
明时结广即从教明时。】
「【疏】虽复机起深应于时若诃责制戒不能灭恶生善
亦不宜问以是次明知时义合若非此义不合故问
如多论解以制戒故有四种益一先作无犯得除忧
恼乃至第四十利功德如上说也。」
【释义合中初蹑前若下正释初叙非义以下明是
义然制戒之义有总有别别即随戒制意不同总
则无非灭恶生善今释义合且就总论合犹当也
如下引證文见制意故略二三除忧止非决疑并
灭恶义十利即生善义。】
「【疏】光律师云知者药病之差时者应机之趣义合修
成契会为要大如上也。」
【古解中差谓差别趣即趣向修成契会谓令他获
益语异意同故云如上。】
「【疏】三取自言者如五分云五百金刚常随侍卫若佛
三问不如实答便杵碎头以为七分情怖故答。」
令众生怖不安之相四逆说人过非大人体是以啇
度故名为知所言时者多论解云要在比丘众集时
问二结广时问反此不问。」
【别释知时中初立问徵意佛既先知不当取彼自
言故多下次引论以释初释知字四过中初谓佛
佛皆尔二谓如来于灭诤中制取自言三是安众
四现尊相所下次释时字论解二义众集即约人
明时结广即从教明时。】
「【疏】虽复机起深应于时若诃责制戒不能灭恶生善
亦不宜问以是次明知时义合若非此义不合故问
如多论解以制戒故有四种益一先作无犯得除忧
恼乃至第四十利功德如上说也。」
【释义合中初蹑前若下正释初叙非义以下明是
义然制戒之义有总有别别即随戒制意不同总
则无非灭恶生善今释义合且就总论合犹当也
如下引證文见制意故略二三除忧止非决疑并
灭恶义十利即生善义。】
「【疏】光律师云知者药病之差时者应机之趣义合修
成契会为要大如上也。」
【古解中差谓差别趣即趣向修成契会谓令他获
益语异意同故云如上。】
「【疏】三取自言者如五分云五百金刚常随侍卫若佛
三问不如实答便杵碎头以为七分情怖故答。」
卷二 第 804b 页 X39-0804.png
【三中金刚者即侍从力士手持金刚杵因以为名
如涅槃中迦叶白佛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有
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盗听说戒密迹力士以
金刚杵碎之如尘云何如来视诸众生同于子想
乃至佛言童子力士皆是化人非真实也为欲驱
遣破戒毁谤正法一阐提故。】
「【疏】次佛诃中总别分之。
【疏】初总诃云汝所为非者纵放身心理违事恶故曰
也非威仪者乖法式也非沙门者绝胜士也非净行
者业体秽也非随顺者违略起非岂顺教者上来诃
责通诸戒也。」
【次释呵相总呵中牒释五句初中理违对心事恶
对身三中胜士即目四果上下结示总意束五为
三初四就造业二五约违教三据障道。】
「【疏】次云告诸比丘说断欲者止在此戒故名别诃举
法引喻文相极显不复解也。」
【别呵中初示别义举下指文相注中无数方便等
即举法也如火炬等即引喻也。】
「【疏】文言此为痴人下明举过制戒也。
【疏】多论问曰佛大慈悲兼无恶口云何记犯言痴人
者答称实言之非恶口也此缚凡夫具足愚痴又大
慈悲诃责折伏如今师资教诫之相也。」
【二明制教释初句中初科论约二义以徵呵意一
违慈心二有口过答亦有二初约称实答上口过
卷二 第 804c 页 X39-0804.png
又下次约折伏答上慈心以佛有三不护故无恶
口(身口意三无过可护)又折摄二门同为化物故非无慈。】
「【疏】有人言伹言其痴不举贪恚以痴通故。」
【释偏举中初科痴是贪瞋之本举本则馀二皆收
故言通也成论云痴为二本所以者何若人无痴
则无贪瞋故。】
「【疏】又解圣人制戒非唯止恶元为开道是本意也贪
恚等恶与福分相违若论痴者体是无明正障于道
故今诃责伹举其痴。」
【二中初叙教本贪下二示偏意俗修福分道修知
分今诃道人故偏举耳。】
「【疏】多种有漏者如淫所犯堕于地狱乃至人中依正
恶报至时广引故言多也。」
【次句中言淫犯者示业因也据通诸戒且约淫论
堕狱即总报乃下示别报文略馀报故云乃至今
广引者涅槃云以贪欲习故死入地狱畜生饿鬼
从彼得出还为鸠鸽鸡雀后得为人复受黄门二
形无根等身习因滋长恶果无穷因增果倍非多
何谓。】
「【疏】最初犯戒者僧祇云邪舍劫初先尝地味通退欲
著恶法由兴。」
【第三中引缘释义彼云过去世时此界劫尽时诸
众生生光音天后世界成还从天降身有妙光神
足自在有自然地味如天甘露有一轻躁贪欲众
口(身口意三无过可护)又折摄二门同为化物故非无慈。】
「【疏】有人言伹言其痴不举贪恚以痴通故。」
【释偏举中初科痴是贪瞋之本举本则馀二皆收
故言通也成论云痴为二本所以者何若人无痴
则无贪瞋故。】
「【疏】又解圣人制戒非唯止恶元为开道是本意也贪
恚等恶与福分相违若论痴者体是无明正障于道
故今诃责伹举其痴。」
【二中初叙教本贪下二示偏意俗修福分道修知
分今诃道人故偏举耳。】
「【疏】多种有漏者如淫所犯堕于地狱乃至人中依正
恶报至时广引故言多也。」
【次句中言淫犯者示业因也据通诸戒且约淫论
堕狱即总报乃下示别报文略馀报故云乃至今
广引者涅槃云以贪欲习故死入地狱畜生饿鬼
从彼得出还为鸠鸽鸡雀后得为人复受黄门二
形无根等身习因滋长恶果无穷因增果倍非多
何谓。】
「【疏】最初犯戒者僧祇云邪舍劫初先尝地味通退欲
著恶法由兴。」
【第三中引缘释义彼云过去世时此界劫尽时诸
众生生光音天后世界成还从天降身有妙光神
足自在有自然地味如天甘露有一轻躁贪欲众
卷二 第 805a 页 X39-0805.png
生尝此地味即生著心展转相仿皆竞食之食巳
光灭退失神足等尔时轻躁众生即耶舍是今日
复于清净僧中先起漏过。】
「【疏】今当结戒者是广教也就此制广有五种意一定
其广略二教名体二广教所禁不出遮性三托缘兴
广不出三性四广相所诠不出四相五制广教意不
出六位。」
【第四分章初后皆约能诠馀并所诠二即简过三
是约缘四即显行初兼二教馀局广教。】
「【疏】初广略二教定其名体如上序初巳为分别。」
【释中初科指略寻前可见。】
「【疏】二明遮性者由恶缘境不可随说以义收之大分
为二。」
【第二遮性总示中上明境广别相难晓故下约义
收总相从要故。】
「【疏】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
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
约若不制者业结三涂不在人道何能修善故因过
制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为性戒。」
【性戒中初释性义性即是体违理之恶从心而起
不由制有故云无论等是下合戒义初叙须制放
下明立制于本业上复增制罪故云因制应知性
戒之言即业制双举也。】
「【疏】言遮恶者如伐斫草木垦掘土地威仪粗丑不光
光灭退失神足等尔时轻躁众生即耶舍是今日
复于清净僧中先起漏过。】
「【疏】今当结戒者是广教也就此制广有五种意一定
其广略二教名体二广教所禁不出遮性三托缘兴
广不出三性四广相所诠不出四相五制广教意不
出六位。」
【第四分章初后皆约能诠馀并所诠二即简过三
是约缘四即显行初兼二教馀局广教。】
「【疏】初广略二教定其名体如上序初巳为分别。」
【释中初科指略寻前可见。】
「【疏】二明遮性者由恶缘境不可随说以义收之大分
为二。」
【第二遮性总示中上明境广别相难晓故下约义
收总相从要故。】
「【疏】言性恶者如十不善体是违理无论大圣制与不
制若作违行感得苦果故言性恶是故如来制戒防
约若不制者业结三涂不在人道何能修善故因过
制从本恶以标名禁性恶故名为性戒。」
【性戒中初释性义性即是体违理之恶从心而起
不由制有故云无论等是下合戒义初叙须制放
下明立制于本业上复增制罪故云因制应知性
戒之言即业制双举也。】
「【疏】言遮恶者如伐斫草木垦掘土地威仪粗丑不光
卷二 第 805b 页 X39-0805.png
俗信圣未制前造作无罪由非正业无妨福善自制
巳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所言
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恶前之性恶能遮福故亦可
此恶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
【遮戒中初叙过明恶威仪粗者失自利故不光俗
者失利他故圣下约制释遮初示反前性恶自下
明因制成犯尘染更深者多违犯故妨道招机亦
即自他两失所下转释名义有二遮正道者约过
释也教遮生者从制释也。】
「【疏】有人解云若论性戒舍罪以求福若论遮戒舍福
以求道。」
【古解中性戒障三涂苦近获人天故云舍罪求福
遮戒不专福善远慕寂灭故云舍福求道此亦一
往以判不妨遮性福道兼资。】
「【疏】故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五篇七聚名为客
戒前十善恶不假制有若论篇聚必假圣制又涅槃
云菩萨持性重戒与息世讥戒等无差别文广如彼。」
【引示中智论为二初示名纵佛未出轮王亦制由
来恒有如主常在故名旧戒佛出方有法灭便无
去住不定故云客戒或可以上望下合云主戒以
下对上合云新戒文中互举义必两通问诸遮可
尔七支性恶既是旧有何以五篇七聚俱名客戒
答业虽旧有制是新加性涉二重遮唯一制故也
前下次释义配上旧客二名可见次涅槃中初引
巳后尘染更深妨乱修道招世讥谤故名遮也所言
遮者能遮正道故言遮恶前之性恶能遮福故亦可
此恶为教遮而生故名遮也。」
【遮戒中初叙过明恶威仪粗者失自利故不光俗
者失利他故圣下约制释遮初示反前性恶自下
明因制成犯尘染更深者多违犯故妨道招机亦
即自他两失所下转释名义有二遮正道者约过
释也教遮生者从制释也。】
「【疏】有人解云若论性戒舍罪以求福若论遮戒舍福
以求道。」
【古解中性戒障三涂苦近获人天故云舍罪求福
遮戒不专福善远慕寂灭故云舍福求道此亦一
往以判不妨遮性福道兼资。】
「【疏】故智论云十善十恶名为旧戒五篇七聚名为客
戒前十善恶不假制有若论篇聚必假圣制又涅槃
云菩萨持性重戒与息世讥戒等无差别文广如彼。」
【引示中智论为二初示名纵佛未出轮王亦制由
来恒有如主常在故名旧戒佛出方有法灭便无
去住不定故云客戒或可以上望下合云主戒以
下对上合云新戒文中互举义必两通问诸遮可
尔七支性恶既是旧有何以五篇七聚俱名客戒
答业虽旧有制是新加性涉二重遮唯一制故也
前下次释义配上旧客二名可见次涅槃中初引
卷二 第 805c 页 X39-0805.png
经文彼性重戒即目十善息世戒通命篇聚。】
「【疏】明知篇聚制约世讥以义求之如初篇淫杀名性
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遮亦轻重所以自明。」
【结显中上二句通示广教以下义判重轻遮亦轻
重者二房媒嫁为遮重提等下篇为遮轻又复三
篇迭望重轻可知。】
「【疏】问遮性两恶皆有二能一能违制一能妨道云何
为遮伹以草木由教而生名之为遮以性恶者亦教
遮故。」
【问中初牒二戒过齐二能即前释遮中二义云下
难得名不等此蹑后义为难。】
「【疏】答性罪三过一违理恶行二违佛广制三能妨道
业遮罪具二体非违理故名为遮。」
【答中二过虽齐然今伹约违理一义以定二名。】
「【疏】如三千威仪四句辨之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
如制戒后畜财离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谓未
制前行杀盗等三俱是者制广教后犯淫欺等四俱
非者未制广前杀草木等。」
「【疏】明知篇聚制约世讥以义求之如初篇淫杀名性
重也下篇所制名性轻也遮亦轻重所以自明。」
【结显中上二句通示广教以下义判重轻遮亦轻
重者二房媒嫁为遮重提等下篇为遮轻又复三
篇迭望重轻可知。】
「【疏】问遮性两恶皆有二能一能违制一能妨道云何
为遮伹以草木由教而生名之为遮以性恶者亦教
遮故。」
【问中初牒二戒过齐二能即前释遮中二义云下
难得名不等此蹑后义为难。】
「【疏】答性罪三过一违理恶行二违佛广制三能妨道
业遮罪具二体非违理故名为遮。」
【答中二过虽齐然今伹约违理一义以定二名。】
「【疏】如三千威仪四句辨之或有犯佛法罪非世界罪
如制戒后畜财离衣等二是世界罪非佛法罪谓未
制前行杀盗等三俱是者制广教后犯淫欺等四俱
非者未制广前杀草木等。」
卷二 第 806a 页 X39-0806.png
【引證中四句可解佛法罪即佛制教也世界罪即
违理业道也一三明业制单复二四论业道有无
此中正用一三两句證前遮性违理有无对文可
见。】
「【疏】以此义推未制广前无问道俗以无教违随作性
恶但犯业行故经云是杀生是杀生报等此岂唯俗
不摄道邪而出家犯重俗人者轻由有无作戒可违
故又违略教是以律文最初犯戒明违略也如善生
云二人同罪不受戒轻受戒者重违佛语故。」
【义推中即准第二一句以明业道初明道俗同犯
下引净名證通两众而下次简重轻不同此中乃
据未制广前若制广后自可知故僧有受体略教
可违故重于俗是下引證初引律本證上违略后
引经文證上违体。】
「【疏】三明广缘必托三性。」
【三托缘中教不孤起必假缘兴随戒别论缘相非
一约义通摄不出三性故立此义统该篇聚。】
「【疏】言托善缘以兴教者如坐禅读诵讲导开悟必以
正命居怀制伏烦恼此名善法方希名利邪命自居
相虽是善反成贪毒坏心障道勿过于此是故大圣
兴教防之。」
【善性中初标示如下显相有二初叙过不受残宿
等因坐禅比丘为缘同诵戒以读诵为缘乞衣过
五六语教尼日暮及众学中诸说法等并因讲导
卷二 第 806b 页 X39-0806.png
为缘方下显过相是下明制教此中但明遮戒若
准钞文慈心杀人互用三宝则通性戒。】
「【疏】言不善缘以兴教者如十恶等体是不善能广三
涂增恼障道故圣因过制教防之。」
【不善中初标示如下示相又二初显过故下明制。】
「【疏】言托无记缘以兴教者如草土等体虽无记数作
不巳外彰讥丑内增心乱故制防约作者犯堕。」
【无记中分科同上缘虽无记犯是有记故结堕罪
若准钞云如比丘方坐高谈虚论费时损业痴狂
睡眠等即约能犯之心以明无记耳。】
「【疏】问若如此者何故成论断草木等名为无记答此
对俗说无非佛制不碍福分无招恶业故名无记出
家不尔现大人相若有作者与理相违招谤障道说
为记业不妨就缘性是无记。」
【释疑中初问蹑上犯堕引论为难出业相品答中
初约对俗释通论意无非字误古本作由非恶业
合作恶果出下次约违制释前结犯问前云遮戒
体非违理今此那云与理相违请为通之。】
「【疏】四明教相所诠四字斯尽何者是邪谓犯不犯轻
与重也若解四字通决无疑是则上品持律之最。」
【四明所诠总示中初科前示诠相见翻能诠总六
十卷所诠虽多指归四字准有五字不犯二字合
一事故若下结显。】
「【疏】故涅槃云善解一字名为律师有人解云即律字
准钞文慈心杀人互用三宝则通性戒。】
「【疏】言不善缘以兴教者如十恶等体是不善能广三
涂增恼障道故圣因过制教防之。」
【不善中初标示如下示相又二初显过故下明制。】
「【疏】言托无记缘以兴教者如草土等体虽无记数作
不巳外彰讥丑内增心乱故制防约作者犯堕。」
【无记中分科同上缘虽无记犯是有记故结堕罪
若准钞云如比丘方坐高谈虚论费时损业痴狂
睡眠等即约能犯之心以明无记耳。】
「【疏】问若如此者何故成论断草木等名为无记答此
对俗说无非佛制不碍福分无招恶业故名无记出
家不尔现大人相若有作者与理相违招谤障道说
为记业不妨就缘性是无记。」
【释疑中初问蹑上犯堕引论为难出业相品答中
初约对俗释通论意无非字误古本作由非恶业
合作恶果出下次约违制释前结犯问前云遮戒
体非违理今此那云与理相违请为通之。】
「【疏】四明教相所诠四字斯尽何者是邪谓犯不犯轻
与重也若解四字通决无疑是则上品持律之最。」
【四明所诠总示中初科前示诠相见翻能诠总六
十卷所诠虽多指归四字准有五字不犯二字合
一事故若下结显。】
「【疏】故涅槃云善解一字名为律师有人解云即律字
卷二 第 806c 页 X39-0806.png
也律训为法法谓轨模必约四字以定仪体岂不然
邪何名为犯境缘具也。」
【次科初引经文但云一字与上不同故须通会有
下次引他释一字是总四字为别总相通含非别
不显须从别论故云必约等。】
「【疏】何名不犯起对治也何名为轻因果微也何名为
重反上句也。」
【牒解中境缘即通别两缘对治谓通别二持轻重
二字若望根条即初篇为重残下为轻若约戒仪
则初二为重提等为轻若五篇迭论则夷重吉轻
中间三篇并通重轻。】
「【疏】就此四意二门分之初列名解二以义分。
【疏】就初犯持各有二义一者犯法二者犯行何名犯
法作过缘具现违圣教如诸戒本斯犯法也有自坏
行污本所受名犯行也若与犯缘而未相应名为犯
法与犯相应则名犯行如此重解极大繁矣。」
【次科别分列名中初通标犯持持即不犯何下别
释又二初列示法行法即圣所制教行谓身口造
邪何名为犯境缘具也。」
【次科初引经文但云一字与上不同故须通会有
下次引他释一字是总四字为别总相通含非别
不显须从别论故云必约等。】
「【疏】何名不犯起对治也何名为轻因果微也何名为
重反上句也。」
【牒解中境缘即通别两缘对治谓通别二持轻重
二字若望根条即初篇为重残下为轻若约戒仪
则初二为重提等为轻若五篇迭论则夷重吉轻
中间三篇并通重轻。】
「【疏】就此四意二门分之初列名解二以义分。
【疏】就初犯持各有二义一者犯法二者犯行何名犯
法作过缘具现违圣教如诸戒本斯犯法也有自坏
行污本所受名犯行也若与犯缘而未相应名为犯
法与犯相应则名犯行如此重解极大繁矣。」
【次科别分列名中初通标犯持持即不犯何下别
释又二初列示法行法即圣所制教行谓身口造
卷二 第 807a 页 X39-0807.png
作若下约巳未以分如下结示此中据理合解四
名前标犯持则通两位下释伹解犯中二义须知
四门并具法行法皆约教行并从人名义俱同故
所不出。】
「【疏】举犯法明则有犯行不犯行也。」
【次约义分犯法中初科犯法有犯行义见释名有
不犯行在下问答所以文中标而不释。】
「【疏】问与犯法相应如上广引得有犯行云何犯法有
不犯行。」
【问中初牒前犯行比难不犯。】
「【疏】答圣制戒本不欲顺过依行正欲观犯兴厌离过
奉行是故得明举此犯法成不犯行若就犯行无不
犯行者以具过缘何得非犯由善恶不俱故。」
【答中又二初明犯法可具谓教相明犯意在成持
即取成持以为不犯若下明犯行不具以犯不兼
持业性异故。】
「【疏】二明不犯法中亦有犯不犯行有三不犯法。」
【不犯法总举中三不犯法初约犯中有开说不犯
后二约持明不犯二是止持三是作持。】
「【疏】一开犯为不犯法非是纯净名为不犯以轻夺重
不违本制名为不犯如大妄开戏笑淫摩开净授离
衣开念舍等若忘失念皆有小犯是名犯行当自摄
持名不犯行。」
【别释初中又二初标简如下示相淫摩开净授者
名前标犯持则通两位下释伹解犯中二义须知
四门并具法行法皆约教行并从人名义俱同故
所不出。】
「【疏】举犯法明则有犯行不犯行也。」
【次约义分犯法中初科犯法有犯行义见释名有
不犯行在下问答所以文中标而不释。】
「【疏】问与犯法相应如上广引得有犯行云何犯法有
不犯行。」
【问中初牒前犯行比难不犯。】
「【疏】答圣制戒本不欲顺过依行正欲观犯兴厌离过
奉行是故得明举此犯法成不犯行若就犯行无不
犯行者以具过缘何得非犯由善恶不俱故。」
【答中又二初明犯法可具谓教相明犯意在成持
即取成持以为不犯若下明犯行不具以犯不兼
持业性异故。】
「【疏】二明不犯法中亦有犯不犯行有三不犯法。」
【不犯法总举中三不犯法初约犯中有开说不犯
后二约持明不犯二是止持三是作持。】
「【疏】一开犯为不犯法非是纯净名为不犯以轻夺重
不违本制名为不犯如大妄开戏笑淫摩开净授离
衣开念舍等若忘失念皆有小犯是名犯行当自摄
持名不犯行。」
【别释初中又二初标简如下示相淫摩开净授者
卷二 第 807b 页 X39-0807.png
净对淫戒律中怨逼三时无染授对摩触律中若
有所取与相触不犯离衣念舍者律中明相未出
若舍衣或心念舍或对首舍又如毁呰开慈救掘
坏开不故观军开有缘之类言失念者非谓染著
前事但遇此缘弥须谨护忘念即犯摄意成持故
通二行。】
「【疏】二起对治行明不犯法如诸戒对治依修成就则
据不犯法起不犯行若于此法生情厌背懈怠不修
即是托不犯法以成犯行。」
【次科正明中初标示如下释相即前四重各有治
法即目此治为不犯法下约顺违以分两行。】
「【疏】故涅槃云有四因缘事虽似善不得乐果为胜他
故名利眷属及以世报虽修行善非佛意故。」
【引證中初标示为下列释引此證上不修成犯。】
「【疏】问戒又有言名誉利养持戒所得如何经中乃诃
非善答深有旨也若为钝根无由离恶且劝持戒徙
恶从善故举世乐以劝彼持如文是也若又乐福无
心涉道非佛本意故又诃毁如上涅槃即戒本末戒
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转钝为利岂不然乎依此修
行不名为利是于二法立不犯行。」
【问中引戒本偈并上经文呵叹相违故须通会答
中分三初句总叹若下别释初释戒文徙犹改也
世乐即名利生天若又下次出经意初正释引戒
本以合经文准知经局利根戒通利钝利根舍福
有所取与相触不犯离衣念舍者律中明相未出
若舍衣或心念舍或对首舍又如毁呰开慈救掘
坏开不故观军开有缘之类言失念者非谓染著
前事但遇此缘弥须谨护忘念即犯摄意成持故
通二行。】
「【疏】二起对治行明不犯法如诸戒对治依修成就则
据不犯法起不犯行若于此法生情厌背懈怠不修
即是托不犯法以成犯行。」
【次科正明中初标示如下释相即前四重各有治
法即目此治为不犯法下约顺违以分两行。】
「【疏】故涅槃云有四因缘事虽似善不得乐果为胜他
故名利眷属及以世报虽修行善非佛意故。」
【引證中初标示为下列释引此證上不修成犯。】
「【疏】问戒又有言名誉利养持戒所得如何经中乃诃
非善答深有旨也若为钝根无由离恶且劝持戒徙
恶从善故举世乐以劝彼持如文是也若又乐福无
心涉道非佛本意故又诃毁如上涅槃即戒本末戒
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转钝为利岂不然乎依此修
行不名为利是于二法立不犯行。」
【问中引戒本偈并上经文呵叹相违故须通会答
中分三初句总叹若下别释初释戒文徙犹改也
世乐即名利生天若又下次出经意初正释引戒
本以合经文准知经局利根戒通利钝利根舍福
卷二 第 807c 页 X39-0807.png
从道故云转钝非出离道故不为利是下三结示
二法即以世乐对治为不犯法钝对世乐立不犯
行利就对治立不犯行是知世乐钝者成持利者
名犯。】
「【疏】三明制不犯法以明二行如安居说恣并是圣制
依教而行成不犯行反说不依即是犯行。」
【三中标释同前此中即约制作之法违顺以分然
上下义门文句交杂欲令易晓为图括之。
】
「【疏】次将违顺难易用条前法。」
【】
二法即以世乐对治为不犯法钝对世乐立不犯
行利就对治立不犯行是知世乐钝者成持利者
名犯。】
「【疏】三明制不犯法以明二行如安居说恣并是圣制
依教而行成不犯行反说不依即是犯行。」
【三中标释同前此中即约制作之法违顺以分然
上下义门文句交杂欲令易晓为图括之。
「【疏】次将违顺难易用条前法。」
【
卷二 第 808a 页 X39-0808.png
「【疏】若举犯法以明犯行顺犯法成违圣制意(佛说戒本但明
犯相依相而行是顺戒本圣制欲使违法)举彼犯法明不犯行违犯法成
顺圣制意(文中虽列淫盗犯夷我不淫盗岂非违法)。」
【违顺中犯法为二初约作犯明犯行注中初示顺
法作犯之行与教合故圣下明违意戒本显犯意
在持故举下次约止持明不犯行注中示上违法
止持之行反犯相故不释顺意。】
「【疏】二举不犯法明二行者。
【疏】先解开犯为不犯者举此不犯法明犯行者顺不
犯法成违圣制意二不犯行者佛意乃至戏笑亦不
许故此不犯法明不犯行违不犯法成顺圣制意。」
【不犯法中三位同前初中又二前明犯行即诸戒
不犯文中或结小罪者则有犯行违顺同前二中
不犯行即约摄念现前不违小罪故。】
「【疏】二就起对治行明犯不犯三就前制不犯法明犯
不犯者顺法即顺意违法即违意并可解耳。」
【次合明中前别列二位后合示违顺由此二不犯
法即是止作二持是故顺则法意两顺违则法意
俱违。】
「【疏】上解违顺次明难易初举犯法以明不犯此行易
成离重过故次举不犯法明不犯行此行难成自非
专至何由不犯如戏笑等可以情求。」
【次难易中以顺法持戒可有难易是以伹明不犯
行耳违法毁戒本非所论故无犯行文中初结前
卷二 第 808b 页 X39-0808.png
总标初下举法别释初明犯法易成可解次不犯
法行难成者离轻过故。】
「【疏】三明轻法生二行者或有轻法生轻行如具缘杀
草木轻心卒尔作等或轻法生重行害心杀蚁子等。」
【三轻中初总标或下别释坏生杀畜同是提篇俱
名轻法率尔害心业有轻重故分二行成论云害
心杀蚁重慈心杀人是也。】
「【疏】四就重法中生二行者具缘行四重三时无悔心
是名重法生重行或本无方便后无随喜事不得巳
此重法生轻行。」
【四明重中标释同上四重是重法三时具缺以明
两行不得巳者如慈心杀父母互用佛僧之类巳
上四位前二法行并就制论后二不尔法依制罪
轻重齐均行约业道重轻乃异。】
「【疏】五明制广意唯六位所谓深防限分约相示过心
境内外各有通别所引如后。」
【五明制广标中六位各有通别五六二位文虽不
出准前可说。】
「【疏】初解深防。
【疏】言通制者元圣制戒为止业因造业巳来必由三
毒无以卒制且约身口二业既清心自沈静能见过
本望其本意为防心也未了心性约相遣尘故制四
重以为道体对四制馀并号深防恐犯四本制馀令
护何以知然配篇种类可以知也。」
法行难成者离轻过故。】
「【疏】三明轻法生二行者或有轻法生轻行如具缘杀
草木轻心卒尔作等或轻法生重行害心杀蚁子等。」
【三轻中初总标或下别释坏生杀畜同是提篇俱
名轻法率尔害心业有轻重故分二行成论云害
心杀蚁重慈心杀人是也。】
「【疏】四就重法中生二行者具缘行四重三时无悔心
是名重法生重行或本无方便后无随喜事不得巳
此重法生轻行。」
【四明重中标释同上四重是重法三时具缺以明
两行不得巳者如慈心杀父母互用佛僧之类巳
上四位前二法行并就制论后二不尔法依制罪
轻重齐均行约业道重轻乃异。】
「【疏】五明制广意唯六位所谓深防限分约相示过心
境内外各有通别所引如后。」
【五明制广标中六位各有通别五六二位文虽不
出准前可说。】
「【疏】初解深防。
【疏】言通制者元圣制戒为止业因造业巳来必由三
毒无以卒制且约身口二业既清心自沈静能见过
本望其本意为防心也未了心性约相遣尘故制四
重以为道体对四制馀并号深防恐犯四本制馀令
护何以知然配篇种类可以知也。」
卷二 第 808c 页 X39-0808.png
【深防通中为二前明四重止得名防对下次明馀
篇始彰深义初中又二初通示制意动心结业能
感后果业即是因故云业因造下次明制教方便
初叙业从心起无下明制外防内过本即三毒未
下明依境立制毒心微细钝士难知随过禁制故
云约相能清心本故云遣尘言道体者道无别体
即本净心心随染缘与道相反故禁重恶还复本
净无漏圣道由此而生故云体也次馀聚中以下
篇诸戒近防四重远禁本心即深防义种类收戒
如下残中。】
「【疏】有人别解约戒以明故云过犯未穷预加重约禁
微防著故曰深防如触尼臂犯夷等类亦易解也。」
【释别中初标他解约戒明者示别相也故下引示
初释名义如下举戒显相且明尼触四戒俱尔又
如用饮虫水为防杀畜搏比丘防打之类。】
「【疏】言限分者亦有通别。
【疏】通为防心善恶之本缘想辄起无非我倒因之结
业迷坠生死故随限分还制其心故律本云心念作
卷二 第 809a 页 X39-0809.png
发心作皆名犯也。」
【次明限分明通中谓教必被机机分大小教有浅
深大教被于上根制其瞥念假宗被其中品但齐
重缘有部则被下流须形身口随其根器力分堪
任故云限分此中且据本部假宗以明初句标示
通防心者指一切戒也善下委释为三初叙起业
上三句明从心起业通善恶故两举之此中论犯
唯明恶业熏习力故任缘而发了无从始故云辄
也我倒即烦恼道因下明成业即业道迷下明受
报即苦道二故随下明立教三故律下引律證发
心心念如上巳释。】
「【疏】然有诸师不立此义戒约身口何处明心然身口
具非感善恶终在思心判成业道如上持犯成就门
说。」
【斥异中初文自昔传弘不分宗旨故执有部之义
以难假宗然身下还用假宗反攻彼计指如前者
以持犯成就三机差别即限分义故。】
「【疏】如见论中若制心戒无得脱者据独头心上明心
念据重缘心即是下凡限分制也。」
【次科中见论文意但制身口顺彼所执故须通之
初牒论据下决通又二初释通论文独头念即瞥
尔也上下次示前律意是则假实两分大小不滥
矣。】
「【疏】若就相论可有修学并是限分又如漏失僧残尼
【次明限分明通中谓教必被机机分大小教有浅
深大教被于上根制其瞥念假宗被其中品但齐
重缘有部则被下流须形身口随其根器力分堪
任故云限分此中且据本部假宗以明初句标示
通防心者指一切戒也善下委释为三初叙起业
上三句明从心起业通善恶故两举之此中论犯
唯明恶业熏习力故任缘而发了无从始故云辄
也我倒即烦恼道因下明成业即业道迷下明受
报即苦道二故随下明立教三故律下引律證发
心心念如上巳释。】
「【疏】然有诸师不立此义戒约身口何处明心然身口
具非感善恶终在思心判成业道如上持犯成就门
说。」
【斥异中初文自昔传弘不分宗旨故执有部之义
以难假宗然身下还用假宗反攻彼计指如前者
以持犯成就三机差别即限分义故。】
「【疏】如见论中若制心戒无得脱者据独头心上明心
念据重缘心即是下凡限分制也。」
【次科中见论文意但制身口顺彼所执故须通之
初牒论据下决通又二初释通论文独头念即瞥
尔也上下次示前律意是则假实两分大小不滥
矣。】
「【疏】若就相论可有修学并是限分又如漏失僧残尼
卷二 第 809b 页 X39-0809.png
堕限分之相于此弥彰故光律师云制为当机正存
力分若未能行虽作无犯如斯等戒其例是也。」
【明别中初三句约义总示言就相者即指戒条正
彰别义又下举相别显又二初约报以明文中且
约漏失显异又如八事四独言人纺绩染心衣食
之类尼限分也漏失二粗二房不定提舍之类僧
限分也即僧尼不同戒如下随篇所明故下次引
古解就机以辨三根强弱不可一制故云存力分
也无知之罪对根三别(上根即结中根五夏下根不结)四依百一
二房畜长上士高逸不乐从听下流志弱不能专
制教既开听故云作无犯也。】
「【疏】三言约相有通制者心过难形以境分相诸篇聚
者约相可求别历约相如盗五钱度人问亲之例故
光师云过损理违道俗俱禁依王国法准俗制道也。」
【约相中初标有下释初明通相即篇聚所列一切
诸戒条别显然故总名相次明别相且举盗戒如
盗五盗四等律因盗人令出家故制问亲并属盗
相故下引示亦且据盗馀则例然如淫则正道毛
头杀则赞叹教遣妄则凡法圣法下篇诸戒一一
各辨思之可知。】
「【疏】四示过者有戒斯是别相示过如戒缘中佛重出
过淫如蛇口如火如刀酒大不善各有十过故光师
云罪状未兴预彰过兆逆颁讥丑使耳目闻见等是
也。」
力分若未能行虽作无犯如斯等戒其例是也。」
【明别中初三句约义总示言就相者即指戒条正
彰别义又下举相别显又二初约报以明文中且
约漏失显异又如八事四独言人纺绩染心衣食
之类尼限分也漏失二粗二房不定提舍之类僧
限分也即僧尼不同戒如下随篇所明故下次引
古解就机以辨三根强弱不可一制故云存力分
也无知之罪对根三别(上根即结中根五夏下根不结)四依百一
二房畜长上士高逸不乐从听下流志弱不能专
制教既开听故云作无犯也。】
「【疏】三言约相有通制者心过难形以境分相诸篇聚
者约相可求别历约相如盗五钱度人问亲之例故
光师云过损理违道俗俱禁依王国法准俗制道也。」
【约相中初标有下释初明通相即篇聚所列一切
诸戒条别显然故总名相次明别相且举盗戒如
盗五盗四等律因盗人令出家故制问亲并属盗
相故下引示亦且据盗馀则例然如淫则正道毛
头杀则赞叹教遣妄则凡法圣法下篇诸戒一一
各辨思之可知。】
「【疏】四示过者有戒斯是别相示过如戒缘中佛重出
过淫如蛇口如火如刀酒大不善各有十过故光师
云罪状未兴预彰过兆逆颁讥丑使耳目闻见等是
也。」
卷二 第 809c 页 X39-0809.png
【示过中初标有下释初句明通以一切戒并是过
相律并呵云非威仪非净行等下明别过且举淫
酒漏失戒云云何不净手受人信施二房引龙鸟
两舌举野干畜宝示四患等皆谓显过相也佛重
出者望前通呵故云重也淫中过相如文所列酒
十过者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
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名称九
智慧少十命终堕三恶道各字恐误合是略字以
酒过多且明十故故下引古显意无过先示故云
逆颁颁合作斑问淫酒二戒过起方制那云罪状
未兴答虽托前缘意绝后犯故知前为起教皆是
最初望后当机故云未兴耳。】
「【疏】五心境者有戒斯是无有单心而犯戒者有人云
如不学等可有境邪今解不然同此学境何得无邪
故光师云缘无定据心相易流境有美恶心有浓淡
或约心从境如淫酒戒或制境从心如盗杀等或以
心境相应方始成业。」
【心境中初明通义无单心犯者即如母论犯必托
境关心成业心不孤起境无独立未有一法不由
心境故言通也下斥古解彼谓不学之罪起心即
犯不待造境然不学有二初起断心若顿若渐并
对前境又随事无知别结不学亦即对境但于学
境心有背耳故光师下次明别相初总示差别缘
即是境四句隔对寻之可见或下别配戒相文列
卷二 第 810a 页 X39-0810.png
三句初句唯局淫酒二三两句则通诸戒上二即
境想后四句下一即是初句若尔此即是通何得
云别答随诸戒相句法不同如杀则人非人别盗
约有主无主等是。】
「【疏】六内外者犯不自成成由缘集因藉万差要唯内
外如情道等为内非情道等为外就情中食饮为内
衣服为外如是例准。」
【内外中标释可解初明通者一切诸戒无出二境
性戒并情如七支等遮多非情掘地房酒等就下
明别相衣食二种计是非情但随身用故判属情
而约资用以分内外如三十九十别相可知(后二通别
文中隐略约义分耳)六位中初二相对深防约教限分从机
三四相对约相明篇聚重轻示过彰行业粗细五
六相对五则心境合论六乃单明前境。】
「【疏】注中集十句义下明结戒益义就此十句分二初
有三利明此戒法生众功德次有六利明生别人灭
恶成善次有一利兴建正法行也。」
【三修奉益中即释十利大圣立教利益无边取其
简要且列十种标分为三戒为能利众别兴建即
为所利。】
「【疏】言摄取于僧者由制广教能治别人七支等过故
名为摄自行既立同和号僧也令僧欢喜者半月一
说行净无违故欢喜也令僧安乐者依教修成必感
大果用以适神故也。」
境想后四句下一即是初句若尔此即是通何得
云别答随诸戒相句法不同如杀则人非人别盗
约有主无主等是。】
「【疏】六内外者犯不自成成由缘集因藉万差要唯内
外如情道等为内非情道等为外就情中食饮为内
衣服为外如是例准。」
【内外中标释可解初明通者一切诸戒无出二境
性戒并情如七支等遮多非情掘地房酒等就下
明别相衣食二种计是非情但随身用故判属情
而约资用以分内外如三十九十别相可知(后二通别
文中隐略约义分耳)六位中初二相对深防约教限分从机
三四相对约相明篇聚重轻示过彰行业粗细五
六相对五则心境合论六乃单明前境。】
「【疏】注中集十句义下明结戒益义就此十句分二初
有三利明此戒法生众功德次有六利明生别人灭
恶成善次有一利兴建正法行也。」
【三修奉益中即释十利大圣立教利益无边取其
简要且列十种标分为三戒为能利众别兴建即
为所利。】
「【疏】言摄取于僧者由制广教能治别人七支等过故
名为摄自行既立同和号僧也令僧欢喜者半月一
说行净无违故欢喜也令僧安乐者依教修成必感
大果用以适神故也。」
卷二 第 810b 页 X39-0810.png
【僧利中初摄僧者制戒治别别聚名僧即是以戒
摄别入僧次释欢喜云半月者以说戒检行净秽
两明能令众喜三释安乐举后圣果以显因心适
即是悦神即识心问与第二何异答喜谓现预净
僧乐乃后必剋果二利同就因论所对现当两别。】
「【疏】就别利中初有二利生善后四灭恶。
【疏】未信令信者由制此戒威仪动人善见云诸未信
者作如是言沙门释子勤心精进难作能作等巳信
令增者谓先学戒见后来者生大信心云何是人尽
形求法一食修道等。」
【次释别利生善中初释未信约威仪者世多取相
故能动人下引善见出彼信词由观外相而知内
德故难作谓禁制情欲修苦行故次释巳信先学
即是巳信生大信者即是增长云何下亦出彼词
偏举难事以彰可信问今始制戒那有先学戒者
答先有略教禁三业故或可制后展转相望而分
先后上二生善初对在家故叹沙门次即出家故
指先学。】
「【疏】就灭恶中言难调者善见云破戒作恶心性刚强
内无差耻故曰难调佛为制戒诃责治罚不得动转
改过悔伏故曰调顺惭愧者清净行者制戒治恶不
入众数布萨自恣清净具足故曰安乐断现漏者由
不覆情随尘起染若打若死斯现有漏制戒防止无
上诸过故曰断也断未漏者若不陈悔生业无穷由
卷二 第 810c 页 X39-0810.png
依广教洗心悔过尽形行学障于来恶故曰也。」
【灭恶中初释难调引论显相文列三句上句身口
业下二句意业三业不善则名难调佛下显益七
九治罚随犯治之文中略举呵责馀可准知次释
惭愧谓恶者折辱善人无恼故文举说恣由此二
法必取行净若羯磨僧则通持毁三释现漏言不
覆者覆犹护也遭打横死恶疾迍难皆为现报四
断未漏生业无穷者此通生后二报尽形行学者
旦约上篇犯重为言馀篇悔法俱障来报义可知
也此四灭恶前二止业并据治罚后二除报必约
忏悔然止业除报正在治忏莫不皆由制戒而生
故功推戒耳。】
「【疏】三明兴建正法者如见论云法住三种一学正法
久住由人奉修三藏教法摄在巳用即行所依故也
二信正法久住者谓三藏中所说诸行十二头陀威
仪禅定是也三得道正法久住者由依教行得成四
果及涅槃道后有此益并由制故。」
【释兴建中引善见三相第一约教非学不解第二
是行非信不行是以前二首标学信第三约果则
明教行功不虚设。】
「【疏】就此三相前后为言初教次行后明果也人多读
教少有依行以无信故如大论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也若无信者虽入佛法都无所益以不依行无所得
故若依教修必剋圣果即是制戒功德道兴诚不虚
【灭恶中初释难调引论显相文列三句上句身口
业下二句意业三业不善则名难调佛下显益七
九治罚随犯治之文中略举呵责馀可准知次释
惭愧谓恶者折辱善人无恼故文举说恣由此二
法必取行净若羯磨僧则通持毁三释现漏言不
覆者覆犹护也遭打横死恶疾迍难皆为现报四
断未漏生业无穷者此通生后二报尽形行学者
旦约上篇犯重为言馀篇悔法俱障来报义可知
也此四灭恶前二止业并据治罚后二除报必约
忏悔然止业除报正在治忏莫不皆由制戒而生
故功推戒耳。】
「【疏】三明兴建正法者如见论云法住三种一学正法
久住由人奉修三藏教法摄在巳用即行所依故也
二信正法久住者谓三藏中所说诸行十二头陀威
仪禅定是也三得道正法久住者由依教行得成四
果及涅槃道后有此益并由制故。」
【释兴建中引善见三相第一约教非学不解第二
是行非信不行是以前二首标学信第三约果则
明教行功不虚设。】
「【疏】就此三相前后为言初教次行后明果也人多读
教少有依行以无信故如大论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也若无信者虽入佛法都无所益以不依行无所得
故若依教修必剋圣果即是制戒功德道兴诚不虚
卷二 第 811a 页 X39-0811.png
设也。」
【明次第中初正指次第人多下释其所以初句明
教少下示行大论即智论圣道从始故喻如源众
善由生故同于母若下明果三法相须一不可阙
今时学教唯事讲说身履非恶略无惭愧请详祖
训少警内怀不尔则妄认祖宗实非苗裔矣。】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二
「【疏】就释戒本四种分别一释名二定句多少三决通
诸戒四配人犯相。」
【次释戒本。】
「【疏】言释名者何谓戒本由犯制戒戒为缘本也又约
缘虽制文略未显更以辨相广张行体略为广本又
云即是半月说之所本所以文云欲说戒者当如是
说馀同前卷。」
【释名中初标问由下释通有三初约缘起释又下
次约广解释律叙缘起发后制戒后列广相释前
戒文故约前后以彰本义即前五义中教本一义
又云下三约说戒释欲近取證故重举耳道行听
三前巳广故略指之。】
「【疏】二定句张缩为二。
【明次第中初正指次第人多下释其所以初句明
教少下示行大论即智论圣道从始故喻如源众
善由生故同于母若下明果三法相须一不可阙
今时学教唯事讲说身履非恶略无惭愧请详祖
训少警内怀不尔则妄认祖宗实非苗裔矣。】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二
「【疏】就释戒本四种分别一释名二定句多少三决通
诸戒四配人犯相。」
【次释戒本。】
「【疏】言释名者何谓戒本由犯制戒戒为缘本也又约
缘虽制文略未显更以辨相广张行体略为广本又
云即是半月说之所本所以文云欲说戒者当如是
说馀同前卷。」
【释名中初标问由下释通有三初约缘起释又下
次约广解释律叙缘起发后制戒后列广相释前
戒文故约前后以彰本义即前五义中教本一义
又云下三约说戒释欲近取證故重举耳道行听
三前巳广故略指之。】
「【疏】二定句张缩为二。
卷二 第 811b 页 X39-0811.png
【疏】若依佛解分为九句初若比丘总举受随也二共
比丘者离明受也三同戒者别明随也四不还者体
净不舍也五戒羸者体微生厌也六不净者明业过
也七畜生者列犯境也八波罗夷者结罪名也九不
共住者治罚法也。」
【定句中初张分九句。】
「【疏】二以义缩伹有二意初之五句合之为一成比丘
体有犯重义下之四句托缘分相若立略本四句收
尽一是犯人二所托相三犯法成四结罪目。」
【次义缩有二初缩为二言托缘者即上过境言分
相者即上罪治若下次收为四初即总上五句二
即第七犯境三即第六过业四即收前八九前后
诸戒句数虽多不出此四故云略本上明张缩止
就当戒更立此四该通一切。】
「【疏】三决通诸戒者。
【疏】初句比丘义该八篇文局上六众学七灭单列持
相然非比丘无由可犯故律众学广解辨相明比丘
义伹结集翻译不欲繁文故略不出可以知也。」
【决通中初句分二前总示通局众学下别显后二
上二句示文无次二句显义有故下准律广解可
验文略故知西土梵本必具。】
「【疏】第二第三共同两句释成得戒之人成初比丘之
义通局虽别义该八篇文局初戒四五两句文义俱
同。」
卷二 第 811c 页 X39-0811.png
【次四句中前释二三云通局者通谓初句总举受
随局则二三各明受随兼前释后意显通该次释
四五亦是文局义通故指同也。】
「【疏】昔解云此戒爱染久习卒难舍离不障初果故开
舍染杀盗不尔违损事大不开舍也。」
【斥古中初文彼谓唯淫开舍四五二句不通馀戒
初果见惑巳破思惑全在虽起贪欲非妇不淫故
在僧中欲心设起则舍戒还家故有欲饱还来之
事故云不障初果也。】
「【疏】今解不同强羸二舍义通诸戒文约淫法欲成极
罪故须不舍之言如律云若犯波罗夷无覆开忏此
则通也诸篇不明者略也。」
【正解中初二句明义通文下示文局如下举例无
覆开忏六聚皆然岂得滞文不通馀聚故知不尔。】
「【疏】又解此之四句并释比丘具戒成犯初戒立法故
有馀篇准式故无亦有道理智能解也。」
【他解中初示初有馀无于义可见亦下叹美所解
于义可取。】
卷二 第 812a 页 X39-0812.png
「【疏】六七两句文义当戒所收。」
【六七正明业境戒戒不同故文义两局。】
「【疏】八九二句义兼下篇文列初四以有微犯不应说
戒则不同住同如弃者。」
【八九中初示通局以下示义通。】
「【疏】第四随结。
【疏】约人明之无制戒时事义足者既无后犯一结便
足若文不具生疑托缘则更开结或约一缘或至七
八如为女说法及别众等戒。」
【第四通明中初明制无顿足以机起不时故多重
制既下明随犯单重初明单结若下次明重结为
女说法初制不得后开智男别众戒初制不得次
开病时施衣作衣道行船行大会沙门施等七缘
凡七番再制文言七八且趣举之寻戒本中无至
八者。】
「【疏】今约初戒一人随结配句属当则有三位第一第
六八九四句则属本制邪舍故也第二至五戒微故
立第七畜生心迷故有律中广相故不叙之。」
【别明中初总举一人随结者谓因人则制此戒凡
对三人前后异时则是各对一人耳文列三位属
当显然指律广相备见注文下疏自释故不繁引。】
「【律】若比丘。
【疏】次就戒本。
【疏】若比丘者如善见云若者总名不属一人随有佛
卷二 第 812b 页 X39-0812.png
法具戒之徒皆持犯法故云若也如世律令条别显
诸犯者不一之谓也。」
【牒释初句释文中随有佛法者此约处也具戒之
徒即就人也犯法即指戒本依教守制故云持也
如下举俗律助显。】
「【注】佛言若比丘者。
【疏】就注解中分三若比丘者标列释由也名字巳下
总列众名也是中者结定犯人也。」
【释注总分中谓上三字是标下列释之由耳。】
「【注】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
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善来比丘受大戒白四如法成
就得处所比丘。
【疏】言名字比丘者善见云此是总名通邪正及未具
也如请比丘以设檀会沙弥未具入比丘数是名字
比丘也又如涅槃虽未受十戒亦得受请故知通名。」
【列众名中初文善见初示名通如下举例又下引
證。】
「【疏】言相似者如善见云谓犯重者内实破戒威仪相
貌似持戒者其实破戒故名也。
【疏】言自称者十诵云有贼住者剃发披衣自言我是
比丘也。
【疏】言乞求者如善见云既出家巳随须衣食如法行
乞以四海为家居离于邪命故曰求乞。」
【四正释中随须行乞者示无尽法故四海为家无
诸犯者不一之谓也。」
【牒释初句释文中随有佛法者此约处也具戒之
徒即就人也犯法即指戒本依教守制故云持也
如下举俗律助显。】
「【注】佛言若比丘者。
【疏】就注解中分三若比丘者标列释由也名字巳下
总列众名也是中者结定犯人也。」
【释注总分中谓上三字是标下列释之由耳。】
「【注】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
衣比丘破结使比丘善来比丘受大戒白四如法成
就得处所比丘。
【疏】言名字比丘者善见云此是总名通邪正及未具
也如请比丘以设檀会沙弥未具入比丘数是名字
比丘也又如涅槃虽未受十戒亦得受请故知通名。」
【列众名中初文善见初示名通如下举例又下引
證。】
「【疏】言相似者如善见云谓犯重者内实破戒威仪相
貌似持戒者其实破戒故名也。
【疏】言自称者十诵云有贼住者剃发披衣自言我是
比丘也。
【疏】言乞求者如善见云既出家巳随须衣食如法行
乞以四海为家居离于邪命故曰求乞。」
【四正释中随须行乞者示无尽法故四海为家无
卷二 第 812c 页 X39-0812.png
亲疏故。】
「【疏】如大论云邪命者略说有五初求利养改常威仪
诈现异相二自说于巳所有功德三强占吉凶四高
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自得利激动令施非此邪心
得利活命故曰正命如八正中。」
【次引示中五邪初是身业馀四口业身口现相心
规他物故云邪命八正道中正命一种为离邪命
故名正道馀皆可解。】
「【疏】著割截衣者有二利故一毁全相离自贪故二既
碎杂不为王贼之所剥故常得资身有长道故。
【疏】破结使者修道进德惑尽解满理解心明永无业
恶即发具戒从缘而感故曰也。
【疏】言善来者道成初果亲感至圣金言命之便得具
戒故曰也。
【疏】受戒白四者即如今时感戒者也。」
【总论八种前五约名相后三据受体又三中前二
唯局圣白四通凡圣又上二中破结局四果善来
局初果所以无三语者或是趣举故文略之或是
「【疏】如大论云邪命者略说有五初求利养改常威仪
诈现异相二自说于巳所有功德三强占吉凶四高
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自得利激动令施非此邪心
得利活命故曰正命如八正中。」
【次引示中五邪初是身业馀四口业身口现相心
规他物故云邪命八正道中正命一种为离邪命
故名正道馀皆可解。】
「【疏】著割截衣者有二利故一毁全相离自贪故二既
碎杂不为王贼之所剥故常得资身有长道故。
【疏】破结使者修道进德惑尽解满理解心明永无业
恶即发具戒从缘而感故曰也。
【疏】言善来者道成初果亲感至圣金言命之便得具
戒故曰也。
【疏】受戒白四者即如今时感戒者也。」
【总论八种前五约名相后三据受体又三中前二
唯局圣白四通凡圣又上二中破结局四果善来
局初果所以无三语者或是趣举故文略之或是
卷二 第 813a 页 X39-0813.png
伹据圣凡三位或可凡中三语巳废故所不出。】
「【注】是中比丘者若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处所住
比丘法中是比丘义也。
【疏】次解第三是中比丘者明此淫戒犯重比丘也。
【疏】有人云是中者总举八种也若受大戒者别标定
也前列八种或有名滥如沙弥外道虽名比丘不犯
夷也或有相滥似割截等或时行滥如乞求破结等
或言说滥如自称也或时体滥如善来羯磨也上列
诸位不必犯重或时少分或复全非皆非共比丘义
所以结中偏牒第八释成戒本若比丘也。」
【次科简人中他解初文又三初点文前下释总别
所以行滥中乞求未必具戒破结据是体滥然有
破结不发戒者如白衣罗汉之例上下结合少分
如行体全非如名相等。】
「【疏】所以然者上八所列但明三受自馀五种相因而
立若欲犯戒终约受体破结一受乃是无学善来初
果圣无犯法皆不同也今约比丘学戒唯羯磨受是
末代法故牒解之。」
【显意中初简非受破下次简馀二受。】
「【疏】此中须引删补羯磨末代戒缘具足五种广分别
说缘成得戒缘差不发既是大事无宜轻削。」
【嘱援引中初指文五种者一能受人二所对境三
发心乞戒四心境相当五事成究竟既下正劝结
文。】
「【注】是中比丘者若受大戒白四如法成就得处所住
比丘法中是比丘义也。
【疏】次解第三是中比丘者明此淫戒犯重比丘也。
【疏】有人云是中者总举八种也若受大戒者别标定
也前列八种或有名滥如沙弥外道虽名比丘不犯
夷也或有相滥似割截等或时行滥如乞求破结等
或言说滥如自称也或时体滥如善来羯磨也上列
诸位不必犯重或时少分或复全非皆非共比丘义
所以结中偏牒第八释成戒本若比丘也。」
【次科简人中他解初文又三初点文前下释总别
所以行滥中乞求未必具戒破结据是体滥然有
破结不发戒者如白衣罗汉之例上下结合少分
如行体全非如名相等。】
「【疏】所以然者上八所列但明三受自馀五种相因而
立若欲犯戒终约受体破结一受乃是无学善来初
果圣无犯法皆不同也今约比丘学戒唯羯磨受是
末代法故牒解之。」
【显意中初简非受破下次简馀二受。】
「【疏】此中须引删补羯磨末代戒缘具足五种广分别
说缘成得戒缘差不发既是大事无宜轻削。」
【嘱援引中初指文五种者一能受人二所对境三
发心乞戒四心境相当五事成究竟既下正劝结
文。】
卷二 第 813b 页 X39-0813.png
「【疏】次解结文。
【疏】若受大戒简沙弥也白四如法者羯磨成就缘也
言白四者简非羯磨受者即如破结善来之徒也言
如法者除七非法成前如相也得处所者僧数满足
结界成就缘也住比丘法者简定俗人外道也或虽
比丘心住无记病缘等障不守本性者则不住比丘
法也是比丘义者则是戒本犯法犯行比丘义也。」
【牒释中五节初约位简二约法简三约人界简四
约众简文中又二一对俗简二约缘简上四简滥
第五显是。】
「【律】共比丘。
【疏】共比丘者明犯重也受戒法仪共馀比丘则无别
也所以出者若所受体同可有犯重体或不同则无
有犯故有此同释诸疑网也。」
【次句中初文为二初正释所下示出意。】
「【注】佛言若共馀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乃至住比丘
法中者是谓共比丘义也。
【疏】注中若共馀比丘者谓释迦一化现未两时三天
下内所有僧尼白四受者同有犯也若缘差互少一
非受虽复犯过不名夷重以不共戒无戒可犯也。」
【释注中初释同义释迦等者举一佛所化简馀佛
故现未约竖论现即佛在未则灭后通于像末尽
六万年也三天下据横说且就一往不被北洲故
僧尼位别羯磨受同故通举之若下次释不同即
卷二 第 813c 页 X39-0813.png
本受不得者缘差互者且论能所能即受者身带
遮难无心乞受衣钵不具等所对虽多然亦不出
人法事处四法有乖准此而言本受缘非无犯明
矣。】
「【律】同戒。
【疏】言同戒者佛所制戒随行通行但受无随亦无戒
护故虽犯违法不同也。」
【第三句中初文依体起持故名随行一化齐奉故
曰通行无戒护者此谓受时不起持意纳体不得
亦非同戒如后问答。】
「【注】佛言我为诸弟子结此戒巳宁死不犯是中共馀
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名同戒义也。
【疏】注中释之不过教行我为结戒教法同也宁死不
犯行法同也今随教行两释其相。
【疏】先就教者如佛制教数虽极多咸明止恶名为一
戒对人共学名为同戒莫不数齐名为等戒如十诵
云同入比丘学法者百岁比丘与初受者同初受戒
者与百岁者同又同心同戒同说波罗提木叉故。」
【释注中就教分二初释止恶为一戒者戒虽无量
止恶不异故对人为同者三乘俱禀故数齐名等
者皆纳具足故如下引證前明新旧同者标示同
戒又下别举三同释成同相同心收见利二和同
戒即戒和同说摄身口意三和。】
「【疏】次就行解随体无殊名为一戒对人兴治持义不
遮难无心乞受衣钵不具等所对虽多然亦不出
人法事处四法有乖准此而言本受缘非无犯明
矣。】
「【律】同戒。
【疏】言同戒者佛所制戒随行通行但受无随亦无戒
护故虽犯违法不同也。」
【第三句中初文依体起持故名随行一化齐奉故
曰通行无戒护者此谓受时不起持意纳体不得
亦非同戒如后问答。】
「【注】佛言我为诸弟子结此戒巳宁死不犯是中共馀
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名同戒义也。
【疏】注中释之不过教行我为结戒教法同也宁死不
犯行法同也今随教行两释其相。
【疏】先就教者如佛制教数虽极多咸明止恶名为一
戒对人共学名为同戒莫不数齐名为等戒如十诵
云同入比丘学法者百岁比丘与初受者同初受戒
者与百岁者同又同心同戒同说波罗提木叉故。」
【释注中就教分二初释止恶为一戒者戒虽无量
止恶不异故对人为同者三乘俱禀故数齐名等
者皆纳具足故如下引證前明新旧同者标示同
戒又下别举三同释成同相同心收见利二和同
戒即戒和同说摄身口意三和。】
「【疏】次就行解随体无殊名为一戒对人兴治持义不
卷二 第 814a 页 X39-0814.png
异名为同戒齐防尘沙名为等戒。」
【就行中奉持万别皆名随行故为一也后二同前
约行为别。】
「【疏】问斯之随行据初受言后行乖愿可非犯者。」
【问中指上所解并据初受行净可有同义后乖有
犯即不名同。】
「【疏】答此句来者释成愿行有感戒也前列共者明同
受愿也后列同者明同随行也若受戒时且论受愿
无思学行则但虚愿不感戒也。」
【答中初明立句本意若下次明二戒相须。】
「【疏】故涅槃云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戒不具足
如萨婆多无淳重心不发无作。」
【引證中经论二文并證初受无心持奉不发戒体
不同无犯文据甚明。】
「【疏】故律明此恐人滥犯文列同戒愿行相投白四受
后犯非则重空愿无行后虽行非无戒可违不入犯
法也。」
【结意中初标示律意即指戒文也准知发体则有
戒可违不发则无法可犯。】
「【律】若不还戒。
【疏】言不还戒者释疑故也后戒羸者自生疑念前制
犯重心乐道法有戒可违今我于佛生厌不乐为有
戒在同前犯重为无有戒无重可犯故今佛释若不
乐者听舍还家后欲修行得度得受。」
【就行中奉持万别皆名随行故为一也后二同前
约行为别。】
「【疏】问斯之随行据初受言后行乖愿可非犯者。」
【问中指上所解并据初受行净可有同义后乖有
犯即不名同。】
「【疏】答此句来者释成愿行有感戒也前列共者明同
受愿也后列同者明同随行也若受戒时且论受愿
无思学行则但虚愿不感戒也。」
【答中初明立句本意若下次明二戒相须。】
「【疏】故涅槃云是人唯具作戒不具无作戒戒不具足
如萨婆多无淳重心不发无作。」
【引證中经论二文并證初受无心持奉不发戒体
不同无犯文据甚明。】
「【疏】故律明此恐人滥犯文列同戒愿行相投白四受
后犯非则重空愿无行后虽行非无戒可违不入犯
法也。」
【结意中初标示律意即指戒文也准知发体则有
戒可违不发则无法可犯。】
「【律】若不还戒。
【疏】言不还戒者释疑故也后戒羸者自生疑念前制
犯重心乐道法有戒可违今我于佛生厌不乐为有
戒在同前犯重为无有戒无重可犯故今佛释若不
乐者听舍还家后欲修行得度得受。」
卷二 第 814b 页 X39-0814.png
【第四释文中初科上二句标示后下委释初叙疑
后戒羸者即欲犯过人戒力微劣也故下释疑若
据戒文但标不舍注中乃以舍戒反释。】
「【疏】所以开者凡夫退位知何不为带戒犯非业则难
拔故开舍戒往来无障即是大圣善达机缘任物垂
教号法王也。」
【次科初叙机劣内凡巳上不羸不舍巳前皆容有
退故云退位即外凡也故下显开意往谓开舍来
谓再受善恶两通故云无障即下结叹权巧王者
得其自在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疏】增一云僧伽摩比丘七反降魔后更受戒得成罗
汉自今舍戒听齐七反若过非法十诵云尼若舍戒
转为男者亦得出家。」
【三中初引比丘开限降魔不免破戒故先舍之极
齐七反巳外不开开中制也次引十诵明尼不开
转根方得反知不转即障出家又伽论中尼舍再
受即成贼住是也。】
「【注】佛言若有比丘不乐梵行听舍戒还家复欲出家
于佛法中修梵行者应度出家得受大戒云何不名
舍戒若自颠狂心乱痛恼哑聋又向如是人前及中
边人等互舍不成若戏若眠若无知人若自不语若
前人不解并不成舍若言我舍佛舍法舍僧和尚戒
律我受家法等是名舍戒也。
【疏】注中云何不名舍戒下分二初自颠狂下心境不
卷二 第 814c 页 X39-0814.png
了虽舍不成若言舍佛下对境彰成文相可解。」
【注文前段即叙佛开上科巳示故从云何下分其
文耳。】
「【疏】就舍戒中义分四门一汎列经论舍相不同二渐
顿异三舍善巳未四具舍缘。
【疏】言汎列者如杂心说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
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
终故舍且列如此。」
【舍戒中初科若准注文但明作法统括诸文则有
六种故云汎列杂心四舍言若舍者即作法断善
即起邪见善生恶戒即恶律仪上五通五八十具
俱舍期心唯局八戒义兼五戒言且列者示未尽
故。】
「【疏】二渐顿者即作法舍中如律我作沙弥五戒等是
渐也我作白衣外道等为顿也。」
【渐顿中初标简如下列示随有退堕渐顿并开。】
「【疏】三明舍善巳未者问今舍戒者为舍巳生随行为
因之业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邪答巳生为因不可
舍也得圣无漏方倾善习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
相续故杂心云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
【三中初标科善谓随中二持之行未舍之前所有
持行名巳生善后未修者名未生善今明舍戒为
舍何者问中乃约行愿两审答文方见巳未存亡
答中初答因业不失结业在心行功不灭故不可
【注文前段即叙佛开上科巳示故从云何下分其
文耳。】
「【疏】就舍戒中义分四门一汎列经论舍相不同二渐
顿异三舍善巳未四具舍缘。
【疏】言汎列者如杂心说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
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
终故舍且列如此。」
【舍戒中初科若准注文但明作法统括诸文则有
六种故云汎列杂心四舍言若舍者即作法断善
即起邪见善生恶戒即恶律仪上五通五八十具
俱舍期心唯局八戒义兼五戒言且列者示未尽
故。】
「【疏】二渐顿者即作法舍中如律我作沙弥五戒等是
渐也我作白衣外道等为顿也。」
【渐顿中初标简如下列示随有退堕渐顿并开。】
「【疏】三明舍善巳未者问今舍戒者为舍巳生随行为
因之业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邪答巳生为因不可
舍也得圣无漏方倾善习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
相续故杂心云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
【三中初标科善谓随中二持之行未舍之前所有
持行名巳生善后未修者名未生善今明舍戒为
舍何者问中乃约行愿两审答文方见巳未存亡
答中初答因业不失结业在心行功不灭故不可
卷二 第 815a 页 X39-0815.png
舍及證初果无漏智力达罪福性漏业方倾(习合作集
谓集因也)今下次明无作体失本体即无作不相续者
失未生善也故下引證戒身即受体无作种类即
相续善行二皆云灭證上可知。】
「【疏】四明具缘明舍有五。」
【四中戒假缘成还从缘谢受舍各五相反可寻。】
「【疏】初体是比丘住自性者。」
【初云住自性者即具本受体也。】
「【疏】二所对人境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
道相解者成。」
【二明所对开教从缓不必本众。】
「【疏】三有舍心谓有欣厌心作舍心决定心住自性心
久思心欢喜心自有心寂静心反上八心则不成舍。」
【三中八心注云意欲在家念父母等又云不乐梵
行厌比丘法即忻俗厌道作舍心谓欲弃舍也决
定者非进退也住自性者自知是比丘非狂乱也
久思者非朝夕也欢喜者无所悔也自有非他逼
也寂静者心专一也。】
「【疏】四心境相当如律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四中指律即如注引。】
「【疏】五一说便成多云受舍相对理宜相准何故难易
不同者答相违对故一求增上法如上高山多缘多
力舍戒退道如高坠下故不须多二不生前恼若制
缘多便言佛多缘恼受须多人舍何须也三受如入
谓集因也)今下次明无作体失本体即无作不相续者
失未生善也故下引證戒身即受体无作种类即
相续善行二皆云灭證上可知。】
「【疏】四明具缘明舍有五。」
【四中戒假缘成还从缘谢受舍各五相反可寻。】
「【疏】初体是比丘住自性者。」
【初云住自性者即具本受体也。】
「【疏】二所对人境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
道相解者成。」
【二明所对开教从缓不必本众。】
「【疏】三有舍心谓有欣厌心作舍心决定心住自性心
久思心欢喜心自有心寂静心反上八心则不成舍。」
【三中八心注云意欲在家念父母等又云不乐梵
行厌比丘法即忻俗厌道作舍心谓欲弃舍也决
定者非进退也住自性者自知是比丘非狂乱也
久思者非朝夕也欢喜者无所悔也自有非他逼
也寂静者心专一也。】
「【疏】四心境相当如律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四中指律即如注引。】
「【疏】五一说便成多云受舍相对理宜相准何故难易
不同者答相违对故一求增上法如上高山多缘多
力舍戒退道如高坠下故不须多二不生前恼若制
缘多便言佛多缘恼受须多人舍何须也三受如入
卷二 第 815b 页 X39-0815.png
海采宝舍如失财王贼水火须臾荡尽四受容预心
舍对境情逼喜带戒行非一语开成舍尚不依行况
多缘也。」
【五中初标缘多下引示初引问受舍缘相难易可
知且取作法受须白四舍唯一说答中初句通答
善恶天别故云相违立法难易故云对也一下别
显四义相对初三约喻二约立教四就机宜。】
「【律】戒羸不自悔。
【疏】言戒羸者对前强不舍此明羸不舍也谓乐俗缘
园田家业便于佛道生毁生恼持戒力劣名之为羸
若犯则弃由体不舍对前强弱同戒解有戒成犯重
也。」
【第五句释文中初牒示强不舍者谓非愁忧思念
也谓下释相初释羸义若下显立所以。】
「【注】佛言云何戒羸不舍戒若有比丘常怀愁忧不乐
梵行厌比丘法意欲在家便言我念父母妇儿亲里
村落城邑园田家业我欲舍佛乃至学事等是也若
作是思我今舍戒是戒羸而舍也。
【疏】注解中前明戒羸不舍相若作是思下后明戒羸
而舍相文中可解耳。」
【释注中前明不舍正释本文后明舍相反释不舍。】
「【律】犯不净行。
【疏】六明不净行者正明戒本所防过也。
【注】佛言是淫欲法也男则二道女则三道若从道入
舍对境情逼喜带戒行非一语开成舍尚不依行况
多缘也。」
【五中初标缘多下引示初引问受舍缘相难易可
知且取作法受须白四舍唯一说答中初句通答
善恶天别故云相违立法难易故云对也一下别
显四义相对初三约喻二约立教四就机宜。】
「【律】戒羸不自悔。
【疏】言戒羸者对前强不舍此明羸不舍也谓乐俗缘
园田家业便于佛道生毁生恼持戒力劣名之为羸
若犯则弃由体不舍对前强弱同戒解有戒成犯重
也。」
【第五句释文中初牒示强不舍者谓非愁忧思念
也谓下释相初释羸义若下显立所以。】
「【注】佛言云何戒羸不舍戒若有比丘常怀愁忧不乐
梵行厌比丘法意欲在家便言我念父母妇儿亲里
村落城邑园田家业我欲舍佛乃至学事等是也若
作是思我今舍戒是戒羸而舍也。
【疏】注解中前明戒羸不舍相若作是思下后明戒羸
而舍相文中可解耳。」
【释注中前明不舍正释本文后明舍相反释不舍。】
「【律】犯不净行。
【疏】六明不净行者正明戒本所防过也。
【注】佛言是淫欲法也男则二道女则三道若从道入
卷二 第 815c 页 X39-0815.png
道从道入非道从非道入道若限齐若尽入乃至入
如毛头者皆波罗夷。
【疏】下注解中约报分相文易见也道入非道前后境
差也限齐以下释行犯相生疑故也毛头之相极微
故犯何况馀者。」
【六中释注有三初释犯境男女是约报二道三道
即分相次释境差三释限齐配注释之。】
「【律】乃至共畜生。
【疏】七言乃至共畜生者举犯境也多论云畜生是六
道之边偏举下类以况上故云乃至也。」
【第七文中初点示多下引释六道边者彼云最在
边鄙故。】
「【注】佛言可得行淫处者是也有三种行淫人非人畜
生趣复有五种妇童女二形黄门男子比丘淫心向
前境三处二处初入便犯有隔亦犯若向睡眠若死
未坏若多未坏于三处二处行淫初入便犯如是广
说若比丘为怨家将至前所强持令入三处二处始
入觉乐犯不乐不犯有隔无隔亦同上若为怨家强
如毛头者皆波罗夷。
【疏】下注解中约报分相文易见也道入非道前后境
差也限齐以下释行犯相生疑故也毛头之相极微
故犯何况馀者。」
【六中释注有三初释犯境男女是约报二道三道
即分相次释境差三释限齐配注释之。】
「【律】乃至共畜生。
【疏】七言乃至共畜生者举犯境也多论云畜生是六
道之边偏举下类以况上故云乃至也。」
【第七文中初点示多下引释六道边者彼云最在
边鄙故。】
「【注】佛言可得行淫处者是也有三种行淫人非人畜
生趣复有五种妇童女二形黄门男子比丘淫心向
前境三处二处初入便犯有隔亦犯若向睡眠若死
未坏若多未坏于三处二处行淫初入便犯如是广
说若比丘为怨家将至前所强持令入三处二处始
入觉乐犯不乐不犯有隔无隔亦同上若为怨家强
卷二 第 816a 页 X39-0816.png
捉比丘行不净行觉乐不乐有隔无隔亦如上也。
【疏】注云所可行处者谓淫戒言畜举可行者为言杀
戒言畜据有命者成犯通塞相也。」
【释注可行中初科举戒对显通塞通谓杀境塞谓
淫境犯相各异故须简之。】
「【疏】然趣有六位半兼善恶皆据心行三种善恶故善
门明趣初天次人后修罗也恶门明趣地狱为初次
鬼后畜也。」
【通明中初科上句通举次句总摄三善三恶故云
半兼皆下通示因相又二初摄六种归于二门故
下次就二门各分次第。】
「【疏】天以受福自然无贪所感修罗受福怀疑于见非
正也地狱所受非贪多由贪故受苦丸浆之类是也
饿鬼所以情恼盖由瞋毒所兴也畜生愚騃受形盖
是痴心所结大分次第不爽业缘也。」
【次科初历示五趣天受福者示果相也无贪感者
出因相也以行上品十善故文缺人趣下四因果
临文分对大途为言且据三品十善配三善道修
罗下品心怀犹预故云非正三毒配三恶道如文
自分地狱非贪谓所受苦事非可爱故大下总结
本因观此善恶无非心行故诸学者当好制心报
应无差有逾影响自非大智熟能究之。】
「【疏】经中所明四恶趣者皆非受道之器故以脩罗属
之。」
【疏】注云所可行处者谓淫戒言畜举可行者为言杀
戒言畜据有命者成犯通塞相也。」
【释注可行中初科举戒对显通塞通谓杀境塞谓
淫境犯相各异故须简之。】
「【疏】然趣有六位半兼善恶皆据心行三种善恶故善
门明趣初天次人后修罗也恶门明趣地狱为初次
鬼后畜也。」
【通明中初科上句通举次句总摄三善三恶故云
半兼皆下通示因相又二初摄六种归于二门故
下次就二门各分次第。】
「【疏】天以受福自然无贪所感修罗受福怀疑于见非
正也地狱所受非贪多由贪故受苦丸浆之类是也
饿鬼所以情恼盖由瞋毒所兴也畜生愚騃受形盖
是痴心所结大分次第不爽业缘也。」
【次科初历示五趣天受福者示果相也无贪感者
出因相也以行上品十善故文缺人趣下四因果
临文分对大途为言且据三品十善配三善道修
罗下品心怀犹预故云非正三毒配三恶道如文
自分地狱非贪谓所受苦事非可爱故大下总结
本因观此善恶无非心行故诸学者当好制心报
应无差有逾影响自非大智熟能究之。】
「【疏】经中所明四恶趣者皆非受道之器故以脩罗属
之。」
卷二 第 816b 页 X39-0816.png
【引经中通指诸经上以脩罗摄在善门有云四恶
故引决之皆非等者出经意也属之谓摄属恶趣
也。】
「【疏】注中有三种下明成犯相初列趣境二比丘淫心
向前境下明自身造境也三为怨家将至下明非自
心外难所逼也。」
【释成犯相列趣可解。】
「【疏】初文又二前列三趣后五种下约趣明报也。
【疏】就中三种行淫即人非畜也。
【疏】所以律合三趣论开六道者。」
【离合中初问以六趣中人畜各位馀四或合通号
非人故言论开者亦且通指今据智论云复次善
恶故有六道善中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中有
上中下故有三恶道也(十善十恶各分三品)。】
「【疏】论据善恶故分律据通用故合。」
【答中初文善恶即业报通用谓神通。】
「【疏】故律人畜不异由来解释非人乃云鬼也若论此
戒但说非人天等不列可非犯也然下律中天子阿
修罗子饿鬼子地狱无文义是鬼摄此之四趣通用
是齐故合为一非人趣也。」
【次科指律广解上明人畜同诸经论故云不异由
来下释非人示其偏局若下点当戒义含然下引
后文以證即同宿戒及受戒问难中彼云非人难
者谓八部鬼神天子等如文所引而不出地狱故
卷二 第 816c 页 X39-0816.png
云无文义同饿鬼故摄鬼趣此下结成上文合之
所以。】
「【疏】二复有五下明以五报分三离分三趣有十五种
是所犯境也。」
【明报中五报离分三趣者谓以妇女形黄男子别
历人非人畜故有十五若开非人则有三十。】
「【疏】就自趣境初约觉境以明犯相二若向睡眠巳下
举后三境以对觉境同成犯相。」
【自造中三境并不觉境对觉境者此戒四境齐犯
又四境中上二生境下二死境。】
「【疏】就后怨逼复分二缘前明怨捉将向前境后明怨
捉就身行犯。」
【怨逼中由开身合故约心论。】
「【疏】问所以自身造境但明侵境不问其心后怨家逼
乃问乐者答适化无方意在无逸若俱禁者事难当
行怨但逼身心唯佛制故开境合无乐不犯文相可
解。」
【问词蹑前两判欲彰开意答中初叙制必须开以
所以。】
「【疏】二复有五下明以五报分三离分三趣有十五种
是所犯境也。」
【明报中五报离分三趣者谓以妇女形黄男子别
历人非人畜故有十五若开非人则有三十。】
「【疏】就自趣境初约觉境以明犯相二若向睡眠巳下
举后三境以对觉境同成犯相。」
【自造中三境并不觉境对觉境者此戒四境齐犯
又四境中上二生境下二死境。】
「【疏】就后怨逼复分二缘前明怨捉将向前境后明怨
捉就身行犯。」
【怨逼中由开身合故约心论。】
「【疏】问所以自身造境但明侵境不问其心后怨家逼
乃问乐者答适化无方意在无逸若俱禁者事难当
行怨但逼身心唯佛制故开境合无乐不犯文相可
解。」
【问词蹑前两判欲彰开意答中初叙制必须开以
卷二 第 817a 页 X39-0817.png
大圣设教不定一端故曰无方禁即是制谓若唯
一制不济机缘故曰难常怨下明开中复制。】
「【律】是比丘波罗夷。
【疏】是比丘波罗夷者引人依法科也。」
【第八释文中引人即是比丘法科即波罗夷。】
「【注】佛言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如是犯此法
者不复成比丘故名也。
【疏】就注解中分二初释罪名后方便欲行下释成不
相。
【疏】就初所以将罪以况断头者过之重也如俗极刑
勿过大辟谓斩首也约刑制戒两以通之故钞引云
如人有头受诸尘也若不毁重能有见谛反此毁坏
永不能见故以类也。」
【释注罪名中初文前明举喻所以如下引俗刑比
释准俗制道事义相类故云两通故下引示即标
宗篇引婆沙文人之头首具纳六尘戒法亦尔能
通诸法故以比之故彼论云戒名为头能见苦谛
等色闻名身等义嗅觉意花尝出离三菩提味觉
禅定解脱等触知色阴等法广如钞记委释。】
「【疏】人又解云犯二篇罪可有上起若犯初篇如人头
断不可复起纵有开忏障于地狱然于僧用则无成
法故文云若作法巳僧说戒时来与不来皆无犯矣。」
【他解中即以初二两篇对显喻意二篇有馀忏巳
复本如人被斫残有咽喉初篇永弃众不容受故
一制不济机缘故曰难常怨下明开中复制。】
「【律】是比丘波罗夷。
【疏】是比丘波罗夷者引人依法科也。」
【第八释文中引人即是比丘法科即波罗夷。】
「【注】佛言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如是犯此法
者不复成比丘故名也。
【疏】就注解中分二初释罪名后方便欲行下释成不
相。
【疏】就初所以将罪以况断头者过之重也如俗极刑
勿过大辟谓斩首也约刑制戒两以通之故钞引云
如人有头受诸尘也若不毁重能有见谛反此毁坏
永不能见故以类也。」
【释注罪名中初文前明举喻所以如下引俗刑比
释准俗制道事义相类故云两通故下引示即标
宗篇引婆沙文人之头首具纳六尘戒法亦尔能
通诸法故以比之故彼论云戒名为头能见苦谛
等色闻名身等义嗅觉意花尝出离三菩提味觉
禅定解脱等触知色阴等法广如钞记委释。】
「【疏】人又解云犯二篇罪可有上起若犯初篇如人头
断不可复起纵有开忏障于地狱然于僧用则无成
法故文云若作法巳僧说戒时来与不来皆无犯矣。」
【他解中即以初二两篇对显喻意二篇有馀忏巳
复本如人被斫残有咽喉初篇永弃众不容受故
卷二 第 817b 页 X39-0817.png
如断头不可复活故下引律證成无用僧无别众
故云无犯。】
「【注】若方便欲行不净成者波罗夷不成者偷兰遮若
教比丘行若作教者偷兰遮不作突吉罗除比丘比
丘尼馀众相教作不作尽突吉罗若尸半坏若一切
坏若骨间若地孔泥孔行不净者并偷兰若道作道
想若疑若非道想并波罗夷若非道道想道疑并偷
兰遮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灭摈是谓为犯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
切无有淫意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
缠。
【疏】二若方便行不净下成犯相中文分为二初明成
犯相后明不犯者开犯法也初人分二初明比丘犯
相后明四众犯相诸戒同尔下更不解就前分二前
明自作教他成犯相二尸坏巳下境想相对成犯相
就前又二初自作明轻重二教比丘行下教作明轻
重文可解耳。」
【犯相中总分凡四重初约法简二就人分三心境
不同四自他两异一一对注分节文句。】
「【疏】问死尸半坏行染何罪答有二缘若唯重淫意入
便偷兰纵出不净不犯僧残若欲喜乐意者如十诵
五分乃至骨间出不净残不出止兰此是大淫戒不
就僧残结以不作出意故。」
【随释中初科问何罪者若据注中明结偷兰由兼
故云无犯。】
「【注】若方便欲行不净成者波罗夷不成者偷兰遮若
教比丘行若作教者偷兰遮不作突吉罗除比丘比
丘尼馀众相教作不作尽突吉罗若尸半坏若一切
坏若骨间若地孔泥孔行不净者并偷兰若道作道
想若疑若非道想并波罗夷若非道道想道疑并偷
兰遮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
灭摈是谓为犯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
切无有淫意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
缠。
【疏】二若方便行不净下成犯相中文分为二初明成
犯相后明不犯者开犯法也初人分二初明比丘犯
相后明四众犯相诸戒同尔下更不解就前分二前
明自作教他成犯相二尸坏巳下境想相对成犯相
就前又二初自作明轻重二教比丘行下教作明轻
重文可解耳。」
【犯相中总分凡四重初约法简二就人分三心境
不同四自他两异一一对注分节文句。】
「【疏】问死尸半坏行染何罪答有二缘若唯重淫意入
便偷兰纵出不净不犯僧残若欲喜乐意者如十诵
五分乃至骨间出不净残不出止兰此是大淫戒不
就僧残结以不作出意故。」
【随释中初科问何罪者若据注中明结偷兰由兼
卷二 第 817c 页 X39-0817.png
残境欲分两犯故发是问答中初句总示若下别
释又二初约心分相此下结示今犯。】
「【疏】就境想中前之三句本境为言后之两句境差想
也。」
【境想中分句前三皆重不开迷故后二并轻由境
非故。】
「【疏】义门分之广如事钞今略出之。
【疏】初明制意若无境想不可定罪轻重。」
【义门中制意以心有是非境有错误淫酒前三句
重后二句轻馀戒初句相应故重后四句乖差故
轻。】
「【疏】二明有无者准律约戒不必具有今解无者是略
也无别所以。」
【次门正释中据律戒本二十六戒具出境想句馀
并不出故须辨之。】
「【疏】有人云一切过境皆重则无境想如漏失者今解
不然境虽通犯染起由心如律调部精出约心明有
无想即轻重也故知无者但是略耳。」
释又二初约心分相此下结示今犯。】
「【疏】就境想中前之三句本境为言后之两句境差想
也。」
【境想中分句前三皆重不开迷故后二并轻由境
非故。】
「【疏】义门分之广如事钞今略出之。
【疏】初明制意若无境想不可定罪轻重。」
【义门中制意以心有是非境有错误淫酒前三句
重后二句轻馀戒初句相应故重后四句乖差故
轻。】
「【疏】二明有无者准律约戒不必具有今解无者是略
也无别所以。」
【次门正释中据律戒本二十六戒具出境想句馀
并不出故须辨之。】
「【疏】有人云一切过境皆重则无境想如漏失者今解
不然境虽通犯染起由心如律调部精出约心明有
无想即轻重也故知无者但是略耳。」
卷二 第 818a 页 X39-0818.png
【斥非中初引彼解以漏失戒内色外色水风空等
皆是犯境随境犯残不须简辨故无句法今下正
斥初立理如下引据彼云非道想不疑残则明漏
失文略不出非理无也。】
「【疏】三定四五句者。」
【三中以律中列句四五不定且如初篇淫杀妄三
戒并五句盗戒四句杀五句者一人作人想夷二
人作人疑兰三人非人想兰四非人人想兰五非
人非人疑兰盗四句者一有主有主想夷二有主
有主疑兰三无主有主想兰四无主无主疑兰馀
如钞记具引伹由第三一句结罪有无故句法不
定如杀戒人非人想转想兰本迷吉(以作非人杀故)盗戒
无第三句者以有主无主想想转亦兰本迷无罪
(以无主物非罪缘故)若准钞中则约本迷转想对明今此一
门唯约本迷罪之有无于义易解。】
「【疏】若轻重相望境是可学生不可学迷同是五句如
覆重谓轻等。」
【轻重中迷重为轻如人作非畜杀有主作非畜盗
等皆缘罪境定有第三句故同五句覆重者即覆
粗戒律出四句今约罪缘入五句中谓覆藏初二
两篇粗罪犯提迷夷作提迷残谓吉覆则犯吉此
虽本迷不妨结犯律中不出谓一向无罪而覆藏
者。】
「【疏】若犯不犯相形则四则五谓前后俱迷非缘罪境
卷二 第 818b 页 X39-0818.png
即定四句除第三位如处分想无主想等迷虽是定
而缘罪境即定五句如非道想非人想减五想等。」
【犯不犯中初标举谓下别释初明定四处分律出
五句今望本迷无罪故入四中无主想者律无此
句迷虽下次明定五此即总放轻重二位减五想
者此谓盗戒若作无主则是四句若盗满五迷为
减五亦随结犯故入五句如前或将本四入五如
覆粗是或以本五为四如处分是意显随义不定
不必依文。】
「【疏】四互四五者由是可学生不可学迷即互轻重。
【疏】或从四以至五如实无主体唯四句后转为主即
为五也。」
【四中初文从四至五者即约前心本迷后心转入
罪境故。】
「【疏】若缘罪境人非人想即五句也若本缘人转想当
杌约从后心则唯四句前心谓人偷兰罪者属于方
便想差所摄。」
【次科亦合标云从五至四谓本是心境相当后转
缘非罪境故云转想当杌即人作杌木想前心下
简前兰罪。】
「【疏】五轻重者。
【疏】如文次第前疑重后疑轻以境是异轻本境故前
想重结本方便心境相当故后想轻以正犯时有心
无境。」
而缘罪境即定五句如非道想非人想减五想等。」
【犯不犯中初标举谓下别释初明定四处分律出
五句今望本迷无罪故入四中无主想者律无此
句迷虽下次明定五此即总放轻重二位减五想
者此谓盗戒若作无主则是四句若盗满五迷为
减五亦随结犯故入五句如前或将本四入五如
覆粗是或以本五为四如处分是意显随义不定
不必依文。】
「【疏】四互四五者由是可学生不可学迷即互轻重。
【疏】或从四以至五如实无主体唯四句后转为主即
为五也。」
【四中初文从四至五者即约前心本迷后心转入
罪境故。】
「【疏】若缘罪境人非人想即五句也若本缘人转想当
杌约从后心则唯四句前心谓人偷兰罪者属于方
便想差所摄。」
【次科亦合标云从五至四谓本是心境相当后转
缘非罪境故云转想当杌即人作杌木想前心下
简前兰罪。】
「【疏】五轻重者。
【疏】如文次第前疑重后疑轻以境是异轻本境故前
想重结本方便心境相当故后想轻以正犯时有心
无境。」
卷二 第 818c 页 X39-0818.png
【五中初文前释两疑后释两想制教同罪心业重
轻故分两异前疑重下准钞应云以本缘人人境
不舍临杀有半缘人心故后疑双阙故轻后二想
中有心无境者阙本境也。】
「【疏】又就本境中疑重想轻以疑半心不舍本境故重
想则舍本从异故轻就后异境想重疑轻以想缘本
但是境差故重以疑减半缘于异境故轻。」
【次科初明本境二句次明异境二句疑减半者以
疑犹豫半涉是非是于异境复减半心故轻于想。】
「【疏】此判轻重据本重异轻为言若本轻异重例之即
是如杀非畜人为异境可以例诸。」
【三中初立义如下显相又如非道漏失道为异境
等是也。】
「【疏】言不犯者。
【疏】先总解不犯相有五一作事无违说不犯如痴狂
等二说犯为不犯如最初人违略起非无广可犯三
说不犯为不犯如律一切无淫意正念摄心故四开
前禁后说不犯如怨逼想五当戒别开说不犯如文
卷二 第 819a 页 X39-0819.png
睡眠无觉故。」
【不犯中初科注列五种疏以五意从后倒释初释
后二即是通缘后释前三即是别缘第四即释不
受乐句开前谓许身合禁后谓制心乐。】
「【疏】又开大位难别通三。」
【次科总举难别通者即上五开大分三位不乐无
意命难故开睡眠不觉当戒别开最初痴狂诸篇
通开。】
「【疏】初言难者命梵二也。
【疏】梵行难者夷残二位也恐犯此故巳下开之馀之
三篇有不开者或是性恶或由事重或以重夺轻故
不开之有开反前可以例也。」
【释梵难中夷残二位标行体也巳下开者为护行
也馀下简辨所开有差别也文列三句初句简性
戒小妄毁两杀打饮用之类下二句简遮事重如
掘坏背别非残之类以重夺轻者如牙角针筒过
量坐具等虽事是轻须加重制故有开反前者亦
有三句或是遮恶如辄教尼同坐同行乘船等遮
机过故或事是轻离衣夺衣馀语二敷兜罗绵等
以轻遮重共女宿藏衣钵非时入聚等为防淫盗
故。】
「【疏】言命难者恐被夺命故不名犯淫开境合教制约
心盗虽无文约义许有既不损境暂移后还不作永
意何过之有杀妄两戒罪成无改故并不开。」
【不犯中初科注列五种疏以五意从后倒释初释
后二即是通缘后释前三即是别缘第四即释不
受乐句开前谓许身合禁后谓制心乐。】
「【疏】又开大位难别通三。」
【次科总举难别通者即上五开大分三位不乐无
意命难故开睡眠不觉当戒别开最初痴狂诸篇
通开。】
「【疏】初言难者命梵二也。
【疏】梵行难者夷残二位也恐犯此故巳下开之馀之
三篇有不开者或是性恶或由事重或以重夺轻故
不开之有开反前可以例也。」
【释梵难中夷残二位标行体也巳下开者为护行
也馀下简辨所开有差别也文列三句初句简性
戒小妄毁两杀打饮用之类下二句简遮事重如
掘坏背别非残之类以重夺轻者如牙角针筒过
量坐具等虽事是轻须加重制故有开反前者亦
有三句或是遮恶如辄教尼同坐同行乘船等遮
机过故或事是轻离衣夺衣馀语二敷兜罗绵等
以轻遮重共女宿藏衣钵非时入聚等为防淫盗
故。】
「【疏】言命难者恐被夺命故不名犯淫开境合教制约
心盗虽无文约义许有既不损境暂移后还不作永
意何过之有杀妄两戒罪成无改故并不开。」
卷二 第 819b 页 X39-0819.png
【命难中上二篇中唯开淫戒初示难相淫下次简
四戒初准文开淫二约义通盗三明不开杀妄。】
「【疏】二别开者诸戒中各有别相故其开通类例不一
如淫开睡盗开亲等。」
【别开中初叙诸戒相别即就别缘各明开义故不
一也如下略举二戒盗开亲者谓亲厚意取又如
杀开瓦石误著妄开增慢戏笑等。】
「【疏】三通开者如文最初者约初作人有略可犯故言
初也未制戒者举时节也初犯无过何等之时未制
广前故不说犯言痴狂者以不忆识是比丘故此通
诸戒。」
【通开中前释最初开未制也次释痴狂开无心也。】
「【疏】就前别开言睡眠者开怨来逼无所觉故不受乐
者开前怨家将向前境禁无染故一切无有淫意者
开身造境既无有心亦无境故。」
【覆释中三种并约怨逼释之言怨有二如王大臣
恶贼持刀陵逼是名强怨若亲里故二爱染缠扰
名软怨睡眠开者强软俱开无乐无心唯开强逼
虽无文判准理合然无心无境者虽与境合摄念
当前必无染著故云无境。】
「【律】不共住。
【疏】九言不共住者治摈名也。」
【九中释文云治摈名者若犯夷重灭摈永弃故不
共住。】
卷二 第 819c 页 X39-0819.png
「【注】佛言有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不得于此二
事中住故名不共住也。
【疏】注解中初列两同后反释之此律解中但明法不
同住如十诵中财法两种俱不同也。」
【释注中初科上二句点注文同羯磨者众法同也
同说戒者自行同也持奉无瑕方应说戒故此下
会释本律二同并据法说法既加摈义不同财但
无显文故引十诵耳。】
「【疏】如多论中四解一既坏道法无所住用摈出众外
生天龙鬼神信敬心故二现佛法无爱无憎清净者
共住不净者摈出众故三为息外道诽谤故四为持
戒者得安乐住增善根故又肃将来欲犯戒者生惭
愧心不犯恶故。」
【次科论中四义求佛𢷤意初与四并生善益内外
分之二表彰法胜三灭恶益若不除恶必遭外毁。】
「【疏】此戒是初故繁解释自此说文多约略也。」
【显繁意中上二句示当戒下二句点后诸戒。】
「【律】二大盗戒。
【疏】二明大盗戒。」
【盗戒对不满五故云大盗。】
「【疏】前就内色起贪此就外财生染并由贪惑缠缚故
犯形于次第。」
【叙次中初明约境分异并下次明就心是同故下
正显列次谓境异须分心同故并内重外轻故有
卷二 第 820a 页 X39-0820.png
前后内色即有情形谓相形比义。】
「【疏】就戒四意。
【疏】言制意者资财形命之本非此不济人情保重恋
著处深然出家之士理须舍巳所珍以济于物今反
侵夺以自拥。巳自坏恼他过中之甚是以圣制意在
于此。」
【释制意中三初叙财境然下次显过状又二上明
为道专崇两利下明违行反成两损舍巳除贪是
自利济物成用即利他巳所珍者谓内外两财珍
谓珍惜物即群生拥犹积也是下三结制意。】
「【疏】二释戒名者。
【疏】问盗劫偷窃不与取等无非损财所以此戒标盗
名者。」
【释名问中通列四名以徵别标之意偷窃是一种。】
「【疏】答云文不可具且列一名。」
【初答可解。】
「【疏】有人言据俗大盗谓窃神器今言盗者对犯轻过
非此戒收故言大盗但世贼盗义通不别。」
【次答初释名前示俗名窃神器者谋篡国位也老
子注云大宝之位是天下神明之器今下次显今
名轻过即盗四巳下止得兰吉不至夷重故标大
字但下遮妨谓虽有多名皆归盗义故云义通不
别。】
「【疏】有人言非理损者为盗公白取者为劫畏主觉知
「【疏】就戒四意。
【疏】言制意者资财形命之本非此不济人情保重恋
著处深然出家之士理须舍巳所珍以济于物今反
侵夺以自拥。巳自坏恼他过中之甚是以圣制意在
于此。」
【释制意中三初叙财境然下次显过状又二上明
为道专崇两利下明违行反成两损舍巳除贪是
自利济物成用即利他巳所珍者谓内外两财珍
谓珍惜物即群生拥犹积也是下三结制意。】
「【疏】二释戒名者。
【疏】问盗劫偷窃不与取等无非损财所以此戒标盗
名者。」
【释名问中通列四名以徵别标之意偷窃是一种。】
「【疏】答云文不可具且列一名。」
【初答可解。】
「【疏】有人言据俗大盗谓窃神器今言盗者对犯轻过
非此戒收故言大盗但世贼盗义通不别。」
【次答初释名前示俗名窃神器者谋篡国位也老
子注云大宝之位是天下神明之器今下次显今
名轻过即盗四巳下止得兰吉不至夷重故标大
字但下遮妨谓虽有多名皆归盗义故云义通不
别。】
「【疏】有人言非理损者为盗公白取者为劫畏主觉知
卷二 第 820b 页 X39-0820.png
为偷不与取者明主不舍。」
【后释中初文非理取者因利求利侵亏于人公白
谓强力直夺。】
「【疏】然则偷之与劫名局义乖不与取者虽是名通然
于义中有非盗滥何者是邪四句分之初与取不是
盗二与取而是盗如俭分食错得二饼等三不与取
是盗四不与取非盗如亲友意暂用等是以众名俱
不标戒若举盗者名通彼此损盗义尽又无非盗之
滥故云盗也。」
【次科初简馀三名上二句明偷劫名局谓公私不
同义乖谓两不相摄下明不与取名通义滥四句
中初三可解故不显相二约俭时食有限量错得
不还即成重盗若下正显今名言名通者反前偷
劫也由此盗名该彼偷劫故云通彼此也言无滥
者反上不与取也。】
「【疏】戒者能治之行能所通举故云盗戒。」
【释戒中盗是所观之境治谓能观之智境智相合
思修业成故名为行。】
「【疏】三具缘成犯者此戒五缘。
【疏】初是人物以盗馀趣不成重故。」
【具缘中初缘虽通三宝至于结重多从主掌是以
初缘通云人物对简非畜如后自分。】
「【疏】物虽人主及至盗损还须人想若生馀想疑谓别
境则是轻犯非此戒收是以第二作人物想。」
【后释中初文非理取者因利求利侵亏于人公白
谓强力直夺。】
「【疏】然则偷之与劫名局义乖不与取者虽是名通然
于义中有非盗滥何者是邪四句分之初与取不是
盗二与取而是盗如俭分食错得二饼等三不与取
是盗四不与取非盗如亲友意暂用等是以众名俱
不标戒若举盗者名通彼此损盗义尽又无非盗之
滥故云盗也。」
【次科初简馀三名上二句明偷劫名局谓公私不
同义乖谓两不相摄下明不与取名通义滥四句
中初三可解故不显相二约俭时食有限量错得
不还即成重盗若下正显今名言名通者反前偷
劫也由此盗名该彼偷劫故云通彼此也言无滥
者反上不与取也。】
「【疏】戒者能治之行能所通举故云盗戒。」
【释戒中盗是所观之境治谓能观之智境智相合
思修业成故名为行。】
「【疏】三具缘成犯者此戒五缘。
【疏】初是人物以盗馀趣不成重故。」
【具缘中初缘虽通三宝至于结重多从主掌是以
初缘通云人物对简非畜如后自分。】
「【疏】物虽人主及至盗损还须人想若生馀想疑谓别
境则是轻犯非此戒收是以第二作人物想。」
卷二 第 820c 页 X39-0820.png
【二中初蹑前及下叙。
文明疑想即境想中二三
两句。】
「【疏】问想知二心有差别不答有同异也了境无疑曰
知当境意谓为想俱能了境想与知同然知唯了境
想通迷悟故与知异若以此心知是人物于下阙缘
转想不便谓实达境非迷忘故若谓人物想即顺阙
缘不乖律文境想互义。」
【问中或有立云知是人物故问决之答中初答知
想差别上句通标了下分示俱下显同异若下次
明立缘是非前叙立知有滥意谓若具缘中标云
知者则人谓后阙缘中转想皆是明了之心故不
可立若下次明立想顺教以律但有想差不言知
故互即差也。】
「【疏】想虽当境若盗轻物不成重罪故次第三明是重
物。
【疏】财虽满五若无盗心本自无咎故次第四明有盗
心。
【疏】心虽起盗财未离处损主未就属巳不显亦未成
卷二 第 821a 页 X39-0821.png
重故次第五明举离处。」
【馀三可解总五为三初三是境二四是心五心境合。】
「【疏】问前后诸戒缘具方便今此盗缘无方便者答损
财明盗便成重罪有盗成重不假方便恐涉滥故纵
有方便亦俱不明但知未离巳前并方便摄。」
【初问可见若准事钞须具六缘五兴方便今此除
之故发是问答中初示成犯齐限有下次明避滥
不出如互用三宝烧薶坏色寄借抵拒之类但使
亏损即成盗业不必方便然非一向都无故云纵
有不明等。】
「【疏】问经论明盗缘虽多少皆无重物者何答彼为成
业受苦招生故无轻重如牛呞比丘但损一粟五百
生偿今虽遇圣口犹是牛律明持犯盗轻开悔得住
盗五制重摈出故使法律轨仪其相在此。」
【次问中经论即通指化教缘多少者谓所盗之物
多少不定不约满五以定犯相欲彰教意故问示
之答中有二初示化教但论心业故不简境如下
引缘以示梵云憍梵波提此云牛呞(音诗尔雅注云食之巳久
复出嚼之)亦云牛迹智论云昔作比丘摘他一穗谷观
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偿力今遇佛出家得道口有
牛呞足有牛蹄之相律下次明制教须分重轻由
有忏摈开制不同故须轨定化教不尔所以不分。】
「【疏】四阙缘者其相甚易列句辨犯讲者通诵世相无
几时节可惜故不出也如其不解试为略举。」
【馀三可解总五为三初三是境二四是心五心境合。】
「【疏】问前后诸戒缘具方便今此盗缘无方便者答损
财明盗便成重罪有盗成重不假方便恐涉滥故纵
有方便亦俱不明但知未离巳前并方便摄。」
【初问可见若准事钞须具六缘五兴方便今此除
之故发是问答中初示成犯齐限有下次明避滥
不出如互用三宝烧薶坏色寄借抵拒之类但使
亏损即成盗业不必方便然非一向都无故云纵
有不明等。】
「【疏】问经论明盗缘虽多少皆无重物者何答彼为成
业受苦招生故无轻重如牛呞比丘但损一粟五百
生偿今虽遇圣口犹是牛律明持犯盗轻开悔得住
盗五制重摈出故使法律轨仪其相在此。」
【次问中经论即通指化教缘多少者谓所盗之物
多少不定不约满五以定犯相欲彰教意故问示
之答中有二初示化教但论心业故不简境如下
引缘以示梵云憍梵波提此云牛呞(音诗尔雅注云食之巳久
复出嚼之)亦云牛迹智论云昔作比丘摘他一穗谷观
其生熟五百生作牛偿力今遇佛出家得道口有
牛呞足有牛蹄之相律下次明制教须分重轻由
有忏摈开制不同故须轨定化教不尔所以不分。】
「【疏】四阙缘者其相甚易列句辨犯讲者通诵世相无
几时节可惜故不出也如其不解试为略举。」
卷二 第 821b 页 X39-0821.png
【阙缘中反具成阙故云甚易学者皆能故云通诵
世下示不广所以如下生下所出无几谓非久也
时可惜者恐虚度也。】
「【疏】若阙初境得三偷兰初非人物替人物处作人想
取二畜生物三无主物俱作人想望本人物不得境
差方便兰后之三物本自无心则非罪也如前义门
可以通之此据小漫人物并取为言若据剋心王物
替张亦同前判阙境还立如此识相举一千从可谓
达持犯者。」
【初缘中二前约小漫以大漫随犯故非所论上二
句总标初下别示三种异境替人物处而非本境
故名阙境俱下示犯如下指广即境差方便中此
下次明剋心蹑前以示同前判者张物不得境差
方便兰王物无心则无所犯对上小漫人趣无阙
故云还立如下结叹。】
「【疏】阙第二缘据小漫者九句偷兰谓转想疑心双阙
各三故有九也亦不劳出恐未达者聊试举之。」
【阙第二中即阙人想想疑境定心差双阙心境俱
差用此三种各历三境故成九句亦下示意同前。】
「【疏】言转想者。
【疏】初须人想可得同境临欲取时乃作非人物想据
后心时俱得吉罗然律但结前心之罪盗人方便故
云人物非人物想取偷兰此句既尔诸句诸戒例同
此解后不言也。」
卷二 第 821c 页 X39-0821.png
【转想三中初句又三初明心转须人想者示本想
也心境相当故云同也临欲等者明后心也据下
次辨罪相此下三例通诸句即下八句诸戒指杀
妄等若据杀戒亦列句数但不叙前后心相结罪
之义故云不言耳。】
「【疏】二人物畜生物想。
【疏】三人物无主物想罪或有无若先知人物后作无
主想则有前心罪若本作无主无心故无罪也。」
【三无主想罪有无者即约转想本迷为言今此正
明转想旁示本迷。】
「【疏】二明疑心者初是人物对境生疑为人非人物为
人畜生物为人无主物。
【疏】三明双阙者初盗人物非人物替阙境缘也就非
人物复生疑心为人物为非人物阙心缘也二畜物
来替为阙为畜邪三无主物替为主无主邪并例准
知如此处解馀戒不释。」
【疑及双阙同是疑心但前疑据境定双阙约境转
耳作图示之。
卷二 第 822a 页 X39-0822.png
「【疏】阙第三缘重物作轻想结前方便兰。」
【阙第三中如取满五意谓不满。】
「【疏】阙第四缘有盗无盗心前心吉罗本无非罪。」
【四中有二初约先有后无前心吉者远方便也下
句次约始终无心如开缘中粪扫亲厚等取也由
前具缘不列方便故此阙中须分二种当知先有
后无即阙方便始终无者正是阙心问前心犯吉
那云阙心答望未动身犹非盗等故名阙心若尔
至次方便转入无心名阙心否答身色才动盗业
巳彰但物未离未成根本是以拥住次近并名阙
第五耳问前心后转与阙想何异答阙想有心此
据无心又前约动身后转此约初心即转如是思
之。】
「【疏】阙第五缘未离处轻重二兰随相分别。」
【五中二兰未与物交次方便也相交未离近方便
也或次或近有阻不成拥在方便次近不定故令
随分。】
「【注】佛在罗阅城有檀尼迦在闲静处草屋坐禅为人
持去乃作全成瓦屋佛令打破便诈宣王教取彼要
材为王臣人民诃责无使入村勿复安止比丘以过
白佛因斯如上制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盗缘二为王臣下诃犯之相缘中
又二初作瓦屋打破盗戒远缘二便诈宣教下正是
所犯。
卷二 第 822b 页 X39-0822.png
【疏】就远缘中明静居坐禅者欲显盗相动心禅行尚
尔况馀滞境其过弥繁世俗常言顾雍拜万户封家
人不知葛亮受三郡赏库无石贮斯岂道邪知足若
此可以自励。」
【戒缘中远缘分二初示托缘之意滞境谓贪吝之
人世下引俗诫道顾雍吴志云吴郡人孙权为王
累迁官至尚书令封阳遂卿候还家而家人不知
后闻乃惊此谓轻其势禄也葛亮姓诸葛蜀志云
琅琊阳都人事蜀先主后收江南以亮督零陵桂
阳长沙三郡家无一石之粮此谓轻其财利也。】
「【疏】问瓦舍打破不犯罪邪答如见论解以损命妨道
恶法相学故敕打破无损财咎。」
【问答中佛令阿难打破瓦屋恐疑损财有所犯故
答中引论出彼三过示其可打复禀佛敕明非自
为。】
「【疏】就犯相中言要材者僧祇云取飞梯二枚故取重
财早觉急制为开教主岂是凡邪故彼律明后得无
学说自庆颂欲得寂灭乐当习沙门法止财支身命
如蛇鼠入穴又云衣食系身命精粗随众得馀注可
解。」
【次科僧祇初释要财飞梯亦曰云梯即相战攻城
之具是国家要用之物故云要财瓶沙王木坊中
有五枚故言取二故下出故盗之意檀尼巳證初
果故云非凡此彰起教非实行故故彼下引證亦即
卷二 第 822c 页 X39-0822.png
僧祇彼云达贰伽耶(梵言之异)即作念言我作第一房
上座次受驱我令出(因分房故)第二第三亦驱我出(今注
不出此缘)后续作烧成瓦屋世尊复敕令坏及取王材
作舍复见呵责徒自辛苦用多事为自今巳后止
此苦事依随僧众苦乐任时便习无事昼夜精进
专修道业得诸禅定成就道果遂说三偈以自庆
初偈如疏引初句标所期道果寂灭即是涅槃脱
三界苦故云乐也次句示修因因即是行行依于
教即三学八正是沙门法此上二句三偈并同各
下二句有别并是成道之缘初即少欲行上句法
说下句喻显多欲多恼损害形命少欲无事资养
安适蛇鼠入穴相似法故支持也即经云多求利
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是也
第二下半明随缘行身名有待必假资缘非别所
怀系命而巳随得随受不择美恶即经云于好于
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是也第三下半
明知足行偈云一切知止足专修涅槃道上句谓
随于四事受用有馀下句谓心存圣道更无馀务
此之三偈即是颂前长行初偈颂前止此苦事次
偈颂前依随众僧后偈颂前专修道业又此三偈
上二句并灭道二谛各下二句总明苦集二谛初
是多欲苦二即多食苦三即无厌足苦三行对治
如上所释即知苦断集修道證灭尊者道成无学
说此自庆以示未悟故云欲得等。】
上座次受驱我令出(因分房故)第二第三亦驱我出(今注
不出此缘)后续作烧成瓦屋世尊复敕令坏及取王材
作舍复见呵责徒自辛苦用多事为自今巳后止
此苦事依随僧众苦乐任时便习无事昼夜精进
专修道业得诸禅定成就道果遂说三偈以自庆
初偈如疏引初句标所期道果寂灭即是涅槃脱
三界苦故云乐也次句示修因因即是行行依于
教即三学八正是沙门法此上二句三偈并同各
下二句有别并是成道之缘初即少欲行上句法
说下句喻显多欲多恼损害形命少欲无事资养
安适蛇鼠入穴相似法故支持也即经云多求利
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是也
第二下半明随缘行身名有待必假资缘非别所
怀系命而巳随得随受不择美恶即经云于好于
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是也第三下半
明知足行偈云一切知止足专修涅槃道上句谓
随于四事受用有馀下句谓心存圣道更无馀务
此之三偈即是颂前长行初偈颂前止此苦事次
偈颂前依随众僧后偈颂前专修道业又此三偈
上二句并灭道二谛各下二句总明苦集二谛初
是多欲苦二即多食苦三即无厌足苦三行对治
如上所释即知苦断集修道證灭尊者道成无学
说此自庆以示未悟故云欲得等。】
卷二 第 823a 页 X39-0823.png
「【疏】就戒本中约文求相事在弘演诸律明盗其相极
多后学未周何由总括然余所撰事钞随戒释相文
亦具矣恐本未见故略解之然则盗相难分要知足
者可有评判自馀随境何由通晓。」
【戒本中叙意为四初推讲演诸下叙相繁未周谓
未能遍览诸部律论也然余下指广生起然则下
示难劝学随境谓随逐尘缘者。】
「【律】若比丘(其义如上)。
【疏】就戒句中文分为六初句能犯人在村若静明盗
物处不与者下明其心业王臣巳下为俗法诃上三
明其盗本不通诸戒下二罪摈如上解也。
【律】在村落。
【注】村有四种一者四周墙二者栅篱三者篱墙不周
四者四周屋也。
【疏】言村静处者遮恶比丘心出罪网也彼生疑意村
中有主摄护是强静处犯盗可亦制罪故今张网纲
维广布罪目但是有主以我心盗非理义立何得无
𠎝故列空有二处用收罪人。」
【总释二处中初科上三句牒文略示辟制造过即
恶比丘心戒标二处即出罪网彼下委释初叙恶
比丘心故今下释出罪网纲维并网上绳故列下
结显空即闲静处有即村落。】
「【疏】村有四种假以事明必过于此理亦通摄据文约
相五种围之对五不周则有十种馀者不出例此二
卷二 第 823b 页 X39-0823.png
缘。」
【释村中初示义通但取有物周围不必此四故云
必过等如僧祇渠沟堑等围皆名聚落据下点文
相言五种者一垣二墙三栅四篱五屋(屋必有壁注中脱垣
字置令妄解)此五相中或容馀物閒接皆名不周则又
为五注中第三且据墙有篱閒馀者准知或可五
物二对参閒自有十种一垣墙二垣栅三垣篱四
垣屋五墙栅六墙篱(注即此句)七墙屋八栅篱九栅屋
十篱屋(三对有六四对有三五对有一准上作之)馀下指例言不出者
即渠堑等二缘谓周不周也。】
「【律】若闲静处。
【注】即村外静地也处者若地中若地上处若乘若担
若空若架上若村若阿兰若若田处若处所若船若
水若私度关塞不输税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若杨
枝若园果草木若无足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
财业若共要若伺候若守护若逻道是名处也。
【疏】言闲静处者注解村外也就文明处通村内外者
总举盗相之缘位也。」
【释静中村外谓齐聚落行来处巳外兰若地也。】
「【疏】就分为三初十三种明物处差别次取寄信物下
八种明物体差别若同财业下五种明契要差别此
之三位随盗财物皆据有主以入盗科若无主者则
不名犯今总明主后就文消。」
【别释中总分为二前分三位今下次列二科明主。】
【释村中初示义通但取有物周围不必此四故云
必过等如僧祇渠沟堑等围皆名聚落据下点文
相言五种者一垣二墙三栅四篱五屋(屋必有壁注中脱垣
字置令妄解)此五相中或容馀物閒接皆名不周则又
为五注中第三且据墙有篱閒馀者准知或可五
物二对参閒自有十种一垣墙二垣栅三垣篱四
垣屋五墙栅六墙篱(注即此句)七墙屋八栅篱九栅屋
十篱屋(三对有六四对有三五对有一准上作之)馀下指例言不出者
即渠堑等二缘谓周不周也。】
「【律】若闲静处。
【注】即村外静地也处者若地中若地上处若乘若担
若空若架上若村若阿兰若若田处若处所若船若
水若私度关塞不输税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若杨
枝若园果草木若无足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
财业若共要若伺候若守护若逻道是名处也。
【疏】言闲静处者注解村外也就文明处通村内外者
总举盗相之缘位也。」
【释静中村外谓齐聚落行来处巳外兰若地也。】
「【疏】就分为三初十三种明物处差别次取寄信物下
八种明物体差别若同财业下五种明契要差别此
之三位随盗财物皆据有主以入盗科若无主者则
不名犯今总明主后就文消。」
【别释中总分为二前分三位今下次列二科明主。】
卷二 第 823c 页 X39-0823.png
「【疏】计主物者于物自在集散皆得故曰主也大约以
分不出三位。」
【总举中初示主义集谓聚积散谓费用大下分主
相。】
「【疏】初明三宝二盗别人三明非畜初明三宝。
【疏】谓知事者掌用此物罪福大深如大集中非圣非
净何能监护无有疮疣。」
【三宝中初科上三句叙罪福二皆深者由境胜故
如下准教简人彼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
二种人掌三宝物一者阿罗汉二者须陀洹(此二圣人)
复有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后世业有
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疣(此二清净人疮疣喻
破戒恶业)。】
「【疏】初盗三宝总而为言有守护者随盗满五皆是极
重佛物无护如鼻柰邪断施主故馀广如钞。」
【次文两判初望护主佛下二断施福并犯夷重鼻
奈耶云若盗佛塔声闻塔等幡盖皆望断施主福
边得弃捐不受(即波罗夷)若准钞中佛无我所例非人
卷二 第 824a 页 X39-0824.png
结兰今文不出故指如彼。】
「【疏】言佛物中有四差别。
【疏】初佛受用物者如堂宇衣服及以金石泥土曾为
佛像之所受用者不得差互常拟供养生世大福故
律云若是佛园坐具等者一切天人供养同塔事故
所以不许者莫不即体法身之相表处是深不得轻
故。」
【佛物中初科分三初示物相故下引律證所下徵
所以法身无相随物以彰故此诸物即法身体。】
「【疏】二属佛物所以得转者由本施主通拟佛用故得
货易不同前者曾为胜相故唯一定也。」
【二中初标示即钱宝人畜等物所下明开转所以
不下对前简异。】
「【疏】三供养物以幡华等得货易者事同属佛可以义
求。」
【三中物别转易同上。】
「【疏】四献佛物者开侍卫者用之义同佛家之所摄故
如萨婆多有施法者法师说法诵经者亦取分故馀
广如钞。」
【四中初标示物即饮食果实等次明用与初判属
侍人今时掌佛庙人义通道俗善见云佛前献饭
侍佛比丘食之白衣侍佛亦得食之如下引例论
云若施法者分作二分一分与经法一分与诵经
说法人谓彼虽施法而人获分例今侍佛得食无
「【疏】言佛物中有四差别。
【疏】初佛受用物者如堂宇衣服及以金石泥土曾为
佛像之所受用者不得差互常拟供养生世大福故
律云若是佛园坐具等者一切天人供养同塔事故
所以不许者莫不即体法身之相表处是深不得轻
故。」
【佛物中初科分三初示物相故下引律證所下徵
所以法身无相随物以彰故此诸物即法身体。】
「【疏】二属佛物所以得转者由本施主通拟佛用故得
货易不同前者曾为胜相故唯一定也。」
【二中初标示即钱宝人畜等物所下明开转所以
不下对前简异。】
「【疏】三供养物以幡华等得货易者事同属佛可以义
求。」
【三中物别转易同上。】
「【疏】四献佛物者开侍卫者用之义同佛家之所摄故
如萨婆多有施法者法师说法诵经者亦取分故馀
广如钞。」
【四中初标示物即饮食果实等次明用与初判属
侍人今时掌佛庙人义通道俗善见云佛前献饭
侍佛比丘食之白衣侍佛亦得食之如下引例论
云若施法者分作二分一分与经法一分与诵经
说法人谓彼虽施法而人获分例今侍佛得食无
卷二 第 824b 页 X39-0824.png
疑古记问云若用常住僧食供佛通彼用否答法
苑云后还入常住。】
「【疏】言盗法物亦有其四。
【疏】一法所受用者谓纸素竹木上书经像或箱函器
襆曾经盛贮剋定永施不许改转此则一定敬同圣
教皆是灭理之所依持故有损益并望涅槃而生罪
福。」
【法物中初文前出物体皆下示所以纸素函器止
是世物但望所诠至真无价故。】
「【疏】有人无识烧毁破经我今火净谓言得福此妄思
度半偈舍身著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
除失事在福也。」
【次科前出谬见(世中妄传说偈得烧故经不见此疏焉知误他)此下次据
文斥上引半偈舍身者一彰如来求法之勤二示
如来重法三显正法难闻下引经證两字除惑显
佛法功深举少况多其过弥甚傥畏来苦勿逐魔
徒二缘并出涅槃经彼云佛告迦叶菩萨言过去
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唯食诸果食
巳系心思惟坐禅经无数岁不闻如来大乘经名
修是苦行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下至
雪山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乃至闻此半偈心生警疑汝今幸可说竟此偈罗
刹答言今我实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
汝食何物罗刹言惟人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
苑云后还入常住。】
「【疏】言盗法物亦有其四。
【疏】一法所受用者谓纸素竹木上书经像或箱函器
襆曾经盛贮剋定永施不许改转此则一定敬同圣
教皆是灭理之所依持故有损益并望涅槃而生罪
福。」
【法物中初文前出物体皆下示所以纸素函器止
是世物但望所诠至真无价故。】
「【疏】有人无识烧毁破经我今火净谓言得福此妄思
度半偈舍身著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
除失事在福也。」
【次科前出谬见(世中妄传说偈得烧故经不见此疏焉知误他)此下次据
文斥上引半偈舍身者一彰如来求法之勤二示
如来重法三显正法难闻下引经證两字除惑显
佛法功深举少况多其过弥甚傥畏来苦勿逐魔
徒二缘并出涅槃经彼云佛告迦叶菩萨言过去
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唯食诸果食
巳系心思惟坐禅经无数岁不闻如来大乘经名
修是苦行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下至
雪山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乃至闻此半偈心生警疑汝今幸可说竟此偈罗
刹答言今我实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
汝食何物罗刹言惟人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
卷二 第 824c 页 X39-0824.png
我复语言且说半偈我闻偈巳当以此身奉施供
养罗刹即说半偈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菩萨偏
于石壁树道书写此偈巳即上高树投身树下身
未至地虚空之中出种种声乃至阿迦尼吒尔时
罗刹还复帝释形即于空中接取菩萨安置平地
云云又经云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
界乃至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若有能知
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若一经耳即
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證知如来常住无变易等
言事在福者如施主作桥井等事随在福生缘坏
则失名事在无作今烧故经其事亦尔。】
「【疏】馀之三相可以准前。」
【指馀三中前二转易后与侍人并同前判。】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三
「【疏】就僧物中则有四别。」
【僧物中前二属处永定通名常住但前无分义后
是可分故加常住十方以简之后二俱是即施通
名现前但前局当处后通内外故加现前十方以
养罗刹即说半偈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菩萨偏
于石壁树道书写此偈巳即上高树投身树下身
未至地虚空之中出种种声乃至阿迦尼吒尔时
罗刹还复帝释形即于空中接取菩萨安置平地
云云又经云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
界乃至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若有能知
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若一经耳即
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證知如来常住无变易等
言事在福者如施主作桥井等事随在福生缘坏
则失名事在无作今烧故经其事亦尔。】
「【疏】馀之三相可以准前。」
【指馀三中前二转易后与侍人并同前判。】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三
「【疏】就僧物中则有四别。」
【僧物中前二属处永定通名常住但前无分义后
是可分故加常住十方以简之后二俱是即施通
名现前但前局当处后通内外故加现前十方以
卷二 第 825a 页 X39-0825.png
别之。】
「【疏】一常住常住物如堂宇田园人畜米面属处巳定
不可分割必欲惠给馀寺羯磨和与若直送者是名
盗损或有主掌自盗不望十方不满随取计五便与
极重如僧祇中纵集得僧亦不可分故。」
【初中分四初出物体属下示名义或下明结犯馀
盗望主此义易知故文但出主自盗耳如下引證。】
「【疏】二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见熟之食本拟十方闻
声同饭有盗此食望护结重望僧结轻以僧分业无
满五故。」
【二中初列物体本下示别名通名同上故不重出
有下明犯相有二望主重者谓馀人盗望僧轻者
即犯偷兰或主客同盗或主自盗问二种常住并
通十方何以前不望僧后望僧者寻文可通。】
「【疏】问声钟告集是僧皆饭未知他寺奴畜得否答不
合也僧具六和随处皆是人畜别属义非通使使既
是局食亦如之。」
【问中意谓他寺奴畜彼此通僧应得食故答中初
句判定僧下释所以初示僧通之义人下明奴畜
不通钞云行至外寺私有人畜用僧物犯重以施
主拟供当处僧不供别类非福田故僧家人畜犯
吉(今多私务将带人仆食彼僧食明文犯重之)。】
「【疏】三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
具并同现前僧也如中含施招提僧房所谓别房施
「【疏】一常住常住物如堂宇田园人畜米面属处巳定
不可分割必欲惠给馀寺羯磨和与若直送者是名
盗损或有主掌自盗不望十方不满随取计五便与
极重如僧祇中纵集得僧亦不可分故。」
【初中分四初出物体属下示名义或下明结犯馀
盗望主此义易知故文但出主自盗耳如下引證。】
「【疏】二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见熟之食本拟十方闻
声同饭有盗此食望护结重望僧结轻以僧分业无
满五故。」
【二中初列物体本下示别名通名同上故不重出
有下明犯相有二望主重者谓馀人盗望僧轻者
即犯偷兰或主客同盗或主自盗问二种常住并
通十方何以前不望僧后望僧者寻文可通。】
「【疏】问声钟告集是僧皆饭未知他寺奴畜得否答不
合也僧具六和随处皆是人畜别属义非通使使既
是局食亦如之。」
【问中意谓他寺奴畜彼此通僧应得食故答中初
句判定僧下释所以初示僧通之义人下明奴畜
不通钞云行至外寺私有人畜用僧物犯重以施
主拟供当处僧不供别类非福田故僧家人畜犯
吉(今多私务将带人仆食彼僧食明文犯重之)。】
「【疏】三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
具并同现前僧也如中含施招提僧房所谓别房施
卷二 第 825b 页 X39-0825.png
是也又如经中僧鬘物者此梵本音据唐言之对面
物也即是现前对面之施耳钞引昔解谓花果者随
字显相乖其事义也。」
【三中初示名体如下引證中阿含经阿难受别房
用施招提僧所谓别房施即翻名也谓以别房施
现前僧又如经者即涅槃文初翻名显相钞下点
示昔非谓事钞中误用昔解彼云房宇是招提物
华果是僧鬘物即取华果结鬘之义故云随字显
相华梵不辨即是乖事义也。】
「【疏】四十方现前物如僧得施及五众亡物以此物施
通拟十方有僧皆得故此福分广大无边及论立法
不可尽集制作通法用约十方随现集者皆有其分
故曰也若未羯磨盗者偷兰以十方僧不满五故若
羯磨巳而行盗者随其轻重据现结正既定罪相随
务则多讲至于此引钞解也。」
【四中初简物相以下示名义制通法者即白二羯
磨若下定犯相轻重两判准善生经初犯兰者由
未作法人无限数望十方结后随轻重者既作法
巳人有数限故随所盗轻重两结。】
「【疏】二盗人物就缘分三初明掌护损失后明被贼盗
相。
【疏】初中妙同钞引善见论中若守护财物谨慎不懈
而有盗者私窃而取或强逼取皆望本主结者以非
护主能禁之限故也若反此者守物须偿以本盗人
物也即是现前对面之施耳钞引昔解谓花果者随
字显相乖其事义也。」
【三中初示名体如下引證中阿含经阿难受别房
用施招提僧所谓别房施即翻名也谓以别房施
现前僧又如经者即涅槃文初翻名显相钞下点
示昔非谓事钞中误用昔解彼云房宇是招提物
华果是僧鬘物即取华果结鬘之义故云随字显
相华梵不辨即是乖事义也。】
「【疏】四十方现前物如僧得施及五众亡物以此物施
通拟十方有僧皆得故此福分广大无边及论立法
不可尽集制作通法用约十方随现集者皆有其分
故曰也若未羯磨盗者偷兰以十方僧不满五故若
羯磨巳而行盗者随其轻重据现结正既定罪相随
务则多讲至于此引钞解也。」
【四中初简物相以下示名义制通法者即白二羯
磨若下定犯相轻重两判准善生经初犯兰者由
未作法人无限数望十方结后随轻重者既作法
巳人有数限故随所盗轻重两结。】
「【疏】二盗人物就缘分三初明掌护损失后明被贼盗
相。
【疏】初中妙同钞引善见论中若守护财物谨慎不懈
而有盗者私窃而取或强逼取皆望本主结者以非
护主能禁之限故也若反此者守物须偿以本盗人
卷二 第 825c 页 X39-0825.png
欺守护故是须还他若不还犯。」
【次别人物释中初科上句指广彼约二主分为七
种一掌护损失主二寄附损失主三被盗物主四
贼施比丘物主五枚囚缚贼主六狂人施物主七
守视人作主并广如彼须者寻之下引善见即彼
初位论中初明守护谨慎望本主者有二义故一
非能禁二无填偿本主索偿反成盗故若下次明
慢藏反上二义故从守护。】
「【疏】二被贼夺者如钞所引义张二位谓现不现结罪
时当随二主心绝巳不若财主巳绝贼主得定此不
可夺如律贼复夺贼二财主虽定贼主不定此则可
夺以缘不具故三财主迟疑贼主巳定此不得夺以
缘成故何问本主四俱不定此则收得由心不定业
非通畅故也今以四句可约判之。」
【次科历句中初总举现不现者即对面现前盗及
不现前盗二主谓财主贼主若下别列初后二俱
可解次句以贼心犹豫盗业未成故云缘不具也
第三反之故不得夺。】
「【疏】问今有贼施得取物不答据理成也以物非定属
随后作主如似世钱可定属也随人随用随处随定
随损随结可例通之。」
【问中恐疑共盗故问释之答中初判定以下释所
以如下举事例通。】
「【疏】三就所盗略举通收情非情道并摄尽矣如钞所
【次别人物释中初科上句指广彼约二主分为七
种一掌护损失主二寄附损失主三被盗物主四
贼施比丘物主五枚囚缚贼主六狂人施物主七
守视人作主并广如彼须者寻之下引善见即彼
初位论中初明守护谨慎望本主者有二义故一
非能禁二无填偿本主索偿反成盗故若下次明
慢藏反上二义故从守护。】
「【疏】二被贼夺者如钞所引义张二位谓现不现结罪
时当随二主心绝巳不若财主巳绝贼主得定此不
可夺如律贼复夺贼二财主虽定贼主不定此则可
夺以缘不具故三财主迟疑贼主巳定此不得夺以
缘成故何问本主四俱不定此则收得由心不定业
非通畅故也今以四句可约判之。」
【次科历句中初总举现不现者即对面现前盗及
不现前盗二主谓财主贼主若下别列初后二俱
可解次句以贼心犹豫盗业未成故云缘不具也
第三反之故不得夺。】
「【疏】问今有贼施得取物不答据理成也以物非定属
随后作主如似世钱可定属也随人随用随处随定
随损随结可例通之。」
【问中恐疑共盗故问释之答中初判定以下释所
以如下举事例通。】
「【疏】三就所盗略举通收情非情道并摄尽矣如钞所
卷二 第 826a 页 X39-0826.png
引明了论解恐不见钞故又引之。」
【三中标文初总示如下生起。】
「【疏】如彼解云盗义极多且约六根起非法行若偷六
大亦犯重罪。」
【释中初科六根即约能盗以摄所盗六大即括所
盗以显能盗故知盗境该通无穷。】
「【疏】何以明之如诸仙人是胸行师有人蛇螫作仙人
书见者皆愈然须价直比丘被害偷看不问损与不
损看时即犯以此例诸秘方要术不许人传偷见违
恼何啻在五所谓眼盗下根例之如诵咒治病欲学
须直比丘密听计直犯重偷嗅尝触亦例此知若要
方术病缘即差得直方与得直听写比丘受学心缘
得差不与价直故犯重也。」
【六根中初句徵起如下列释初委释眼根胸行师
准论合云胸行蛇毒药师(谓蛇以胸而行)螫施亦反谓虫
行毒也下下例馀五根。】
「【疏】次约六界前地水火可知如律中有咒扇药涂比
丘偷摇不与价直是谓盗风若起阁斜临妨他起造
是名盗空智者识界也人有伎俩不空度他得直方
与比丘方便就他学得不与价直即盗识也识不可
盗以无形故但可从缘盗其智用耳。」
【次六大中大谓六皆广遍界谓六相差别体同名
异前后各标就文初略指前三如律下引释后三
初明盗风若下次明盗空智下后明盗识伎俩谓
【三中标文初总示如下生起。】
「【疏】如彼解云盗义极多且约六根起非法行若偷六
大亦犯重罪。」
【释中初科六根即约能盗以摄所盗六大即括所
盗以显能盗故知盗境该通无穷。】
「【疏】何以明之如诸仙人是胸行师有人蛇螫作仙人
书见者皆愈然须价直比丘被害偷看不问损与不
损看时即犯以此例诸秘方要术不许人传偷见违
恼何啻在五所谓眼盗下根例之如诵咒治病欲学
须直比丘密听计直犯重偷嗅尝触亦例此知若要
方术病缘即差得直方与得直听写比丘受学心缘
得差不与价直故犯重也。」
【六根中初句徵起如下列释初委释眼根胸行师
准论合云胸行蛇毒药师(谓蛇以胸而行)螫施亦反谓虫
行毒也下下例馀五根。】
「【疏】次约六界前地水火可知如律中有咒扇药涂比
丘偷摇不与价直是谓盗风若起阁斜临妨他起造
是名盗空智者识界也人有伎俩不空度他得直方
与比丘方便就他学得不与价直即盗识也识不可
盗以无形故但可从缘盗其智用耳。」
【次六大中大谓六皆广遍界谓六相差别体同名
异前后各标就文初略指前三如律下引释后三
初明盗风若下次明盗空智下后明盗识伎俩谓
卷二 第 826b 页 X39-0826.png
艺能也识不可盗者谓不可盗去但其机巧为人
所学故云盗耳。】
「【疏】三明非畜物者如上立义巳明可寻钞中罪轻重
也。」
【非畜中指上立义者近指当戒具缘阙缘远指篇
前境差方便下指钞者彼明盗非人物有主望主
结夷无主望非人结兰盗畜生物古谓犯夷今师
准十诵多论伹结吉罗。】
「【疏】文中处者总举用收其相也。
【疏】初地中者恐人不了处之所在故以相列令知犯
境不得迷也如律中解即地中伏藏有主守护若盗
此物计五成重今约律中佛地僧地若有伏藏随出
随属佛僧二位亦无还主及送与王可如钞中捉宝
戒说。」
【次物处初释地中初明列相所以如下引释指如
钞者彼云地上属王不论地中如给孤独圣人亦
取此物故知无罪。】
「【疏】二地上处者如今道地所得物也。
【疏】三言乘者谓象马等乘也就此乘上有财欲盗离
乘便重即以乘为处也若欲取财无由得离虽乘行
百里千里伹得偷兰后离方重若兼乘盗心绝乘离
即犯重罪僧祇盗四足者驱向所期足遍犯重不随
所向者轻本期不定举遍即重本主来逐心未得者
轻也。」
所学故云盗耳。】
「【疏】三明非畜物者如上立义巳明可寻钞中罪轻重
也。」
【非畜中指上立义者近指当戒具缘阙缘远指篇
前境差方便下指钞者彼明盗非人物有主望主
结夷无主望非人结兰盗畜生物古谓犯夷今师
准十诵多论伹结吉罗。】
「【疏】文中处者总举用收其相也。
【疏】初地中者恐人不了处之所在故以相列令知犯
境不得迷也如律中解即地中伏藏有主守护若盗
此物计五成重今约律中佛地僧地若有伏藏随出
随属佛僧二位亦无还主及送与王可如钞中捉宝
戒说。」
【次物处初释地中初明列相所以如下引释指如
钞者彼云地上属王不论地中如给孤独圣人亦
取此物故知无罪。】
「【疏】二地上处者如今道地所得物也。
【疏】三言乘者谓象马等乘也就此乘上有财欲盗离
乘便重即以乘为处也若欲取财无由得离虽乘行
百里千里伹得偷兰后离方重若兼乘盗心绝乘离
即犯重罪僧祇盗四足者驱向所期足遍犯重不随
所向者轻本期不定举遍即重本主来逐心未得者
轻也。」
卷二 第 826c 页 X39-0826.png
【乘上初示物就下辨盗初明就乘盗物若兼下连
乘俱盗又二初正判僧下引类。】
「【疏】四言担者谓所有物属于步担义同前乘可以两
分。」
【担中亦约担上盗物及连担盗判犯不同故云两
分。】
「【疏】五言空者明了论中约有辨空结罪如上今律明
空谓有衣物鸟等从风所吹有主之物而加盗取明
离处者即空异处是名离处故善见云盗空中鸟左
翅过右翅尾处至头上下亦尔俱得重罪杖遮不随
者兰十诵中有主鸟衔重无主鸟衔者兰。」
【空中初标异彼论约起阁侵他空处故云约有辨
空今下正释初明空处故下引示左翅过右约横
飞说尾至头处约直飞论上下可解以空无分齐
还约鸟之飞动以明离处之相十诵彼具云诸有
主鸟衔是物去比丘以偷夺是鸟物波罗夷若野
鸟衔是物去比丘偷心夺是鸟物偷兰遮此夺鸟
物望人结罪亦应约空辨处故此引之。】
「【疏】六架上者谓诸架壁有财物也若盗离者即以为
处如十诵中取衣不取架持架将去不得重后离架
时方得重亦同上判义相似也故又出者知无异也。」
【架中初示处若下辨犯亦下指同谓同前乘担离
合两判故下显重意知无异者若不出相不知同
故。】
卷二 第 827a 页 X39-0827.png
「【疏】七言村者谓托村为处律中初约盗物后盗村体
或以机关攻击强力水浇言辞辨说诳惑而取皆重。」
【七中初盗物者律云若村中有金银等若牵挽取
初离得夷是也盗村体者即如所引攻击水浇损
坏也强力者律云依亲厚强力而盗取也言词辨
说者诳诱取也说音税。】
「【疏】八阿练若者村外空地二位同村可知。」
【兰若梵言即翻空处二位同村即盗物及体律云
空处有金银等又云若以方便坏他空等是也。】
「【疏】九田处者田有多种百谷所生之处总名为田律
中两相如上村解十诵云若为田故相言得胜者重
不胜者轻若作异相过分胜者重僧房舍者亦尔不
言理之曲直如尼言犯残中伹得述理官占无犯不
许横言今以义约若后主想决则应属巳若不定者
应非重科。」
【田中初示名相律下引释初本律言两相亦即物
体十诵相言谓诣官词讼得胜重者谓非理而得
不如字误彼作不胜若作异相者彼云若不胜巳
更作相若所得地乃至满五得彼罗夷(谓作标相取也)房
舍准田以判故云亦尔不言下决文不了又二初
准例决即约理之曲直明犯不犯尼下脱相字即
尼相言戒开述理故今下次约义决即就主心定
与不定判犯轻重纵是僧地前主心决夺亦成重。】
「【疏】十处所者或店肆作处如是非一亦有二位如上
卷二 第 827b 页 X39-0827.png
列之。」
【十中初示相处所语通故云非一律云若家若市
肆果园菜园庭前舍后若复有馀处等亦下判犯
盗物盗体二位同前故略指之。】
「【疏】十一船处者亦有二科船中盗物即船为处若盗
船体如僧祇中解船筏时越动时偷兰虽断绳未离
者兰要断绳离处方重善生流水中解船离栓即重。」
【十一初总示舟下别释初明盗物若下明盗船僧
祇中明因果分齐次第之相善生离栓亦同栓巨
月反桩也。】
「【疏】十二盗水者律中伹明所损不出分齐如僧祇中
溉灌流水或一宿直一文乃至四五比丘为于佛僧
复自为盗坏彼渠得越水入田兰满五者夷摩得伽
云计彼塘工过分而用水满者结重。」
【十二初示本宗通漫律中但云盗水中金银衣被
鱼鳖及坏他水处等如下引他部显相僧祇前明
主者计价下明比丘盗损为佛者他缘亦犯也渠
即水沟伽论二义判犯一计塘工二用过分。】
「【疏】十三私度关塞者。
【疏】如律比丘无税白衣应税为彼过物故制重如十
诵中比丘应税不税亦重虽不为过而示馀道以不
被税为他过物故犯罪也如多论中持国禁物出界
入死罪故言重者但违王教故得吉罗萨遮经云不
输王课非盗也又僧祇云一切出家人不税若卖买
【十中初示相处所语通故云非一律云若家若市
肆果园菜园庭前舍后若复有馀处等亦下判犯
盗物盗体二位同前故略指之。】
「【疏】十一船处者亦有二科船中盗物即船为处若盗
船体如僧祇中解船筏时越动时偷兰虽断绳未离
者兰要断绳离处方重善生流水中解船离栓即重。」
【十一初总示舟下别释初明盗物若下明盗船僧
祇中明因果分齐次第之相善生离栓亦同栓巨
月反桩也。】
「【疏】十二盗水者律中伹明所损不出分齐如僧祇中
溉灌流水或一宿直一文乃至四五比丘为于佛僧
复自为盗坏彼渠得越水入田兰满五者夷摩得伽
云计彼塘工过分而用水满者结重。」
【十二初示本宗通漫律中但云盗水中金银衣被
鱼鳖及坏他水处等如下引他部显相僧祇前明
主者计价下明比丘盗损为佛者他缘亦犯也渠
即水沟伽论二义判犯一计塘工二用过分。】
「【疏】十三私度关塞者。
【疏】如律比丘无税白衣应税为彼过物故制重如十
诵中比丘应税不税亦重虽不为过而示馀道以不
被税为他过物故犯罪也如多论中持国禁物出界
入死罪故言重者但违王教故得吉罗萨遮经云不
输王课非盗也又僧祇云一切出家人不税若卖买
卷二 第 827c 页 X39-0827.png
人应税。」
【十三中初科本律比丘无税者谓官不税比丘物
而为他过物也十诵初明自税谓有国土税比丘
物虽下明为他免税多论两断论云若国禁物出
王界者入死罪若比丘持出律师初言得重后云
不入重但有违王教吉据此纵令官税比丘物而
故不税者止得吉耳此则决前十诵结重之文下
引经律文据益显萨遮尼犍子经云何等不应税
世尊弟子比丘比丘尼一切外道出家人物是名
不应税若卖买者应输是名税分齐课即税也(准此
不税无犯但是随身道具若为治生不税则如十诵犯重)僧祇同上。】
「【疏】若官税比丘方便自免者非犯一本不共要二非
理税我故上文云比丘无税法也若成犯者贼来劫
我方便隐物亦应犯重然有白衣官税其物比丘为
隐如律科重。」
【次中初明不税无犯又三初约义定故下指文据
即四分多论等文若下引事反质然下次明为俗
故犯如律即上四分。】
「【疏】次明物体。
【疏】初云取信物者律中持人物在右手随离结重若
本左手持物盗心不还须舍盗心方移右手不舍而
移是名重盗如是类之又十诵云若贷他物抵言不
贷故妄得提如善见中偷方便故吉罗十云若先用
尽后断当巳得重先断当后离处方得夷受他寄物
【十三中初科本律比丘无税者谓官不税比丘物
而为他过物也十诵初明自税谓有国土税比丘
物虽下明为他免税多论两断论云若国禁物出
王界者入死罪若比丘持出律师初言得重后云
不入重但有违王教吉据此纵令官税比丘物而
故不税者止得吉耳此则决前十诵结重之文下
引经律文据益显萨遮尼犍子经云何等不应税
世尊弟子比丘比丘尼一切外道出家人物是名
不应税若卖买者应输是名税分齐课即税也(准此
不税无犯但是随身道具若为治生不税则如十诵犯重)僧祇同上。】
「【疏】若官税比丘方便自免者非犯一本不共要二非
理税我故上文云比丘无税法也若成犯者贼来劫
我方便隐物亦应犯重然有白衣官税其物比丘为
隐如律科重。」
【次中初明不税无犯又三初约义定故下指文据
即四分多论等文若下引事反质然下次明为俗
故犯如律即上四分。】
「【疏】次明物体。
【疏】初云取信物者律中持人物在右手随离结重若
本左手持物盗心不还须舍盗心方移右手不舍而
移是名重盗如是类之又十诵云若贷他物抵言不
贷故妄得提如善见中偷方便故吉罗十云若先用
尽后断当巳得重先断当后离处方得夷受他寄物
卷二 第 828a 页 X39-0828.png
亦尔善见云若负他债比丘持去无盗故无罪也。」
【次物体中初信物者谓人寄附之物前引本律就
身为处文约左右手以明犯相馀身分亦然故令
准类律云头上移肩上肩上移头上左肩移右肩
右肩移左肩下引诸部初十诵明贷寄前明抵拒
犯提善见结吉示不同故十下次明犯重先用尽
者谓巳用过他所贷物后断当者谓主来求索抵
拒不还也先断当者谓贷物犹在故约离处方犯
受寄亦尔者抵拒断当犯相并同次引善见谓负
馀人债比丘辄尔为他持还但不成盗义应有罪。】
「【疏】二取水者律中离地水器盛而盗随满结重僧祇
若以筒就孔中饮满者重若稍饮数止咽咽偷兰若
器先塞盗拔塞时越注入器中兰注满者重若注未
满即悔畏重以倒本器中偷兰虽绳断未离处离处
未断绳俱兰苏油蜜等例同。」
【二中律约器盛者文云大小瓮及馀种种水器若
香水若药水若取者夷僧祇前明以筒盗饮稍即
少也若下明持器盗取虽下约连器持去下例苏
油同上三判。】
「【疏】三杨枝者义同上相律随有者便随言之。」
【三中同上者亦为随盗满五成重律云若一若两
若众多若一把一担等律下通示律文列相之意
谓前后所出随据有者为言非止此数。】
「【疏】四园果草木者如上僧物中钞中广引。」
【次物体中初信物者谓人寄附之物前引本律就
身为处文约左右手以明犯相馀身分亦然故令
准类律云头上移肩上肩上移头上左肩移右肩
右肩移左肩下引诸部初十诵明贷寄前明抵拒
犯提善见结吉示不同故十下次明犯重先用尽
者谓巳用过他所贷物后断当者谓主来求索抵
拒不还也先断当者谓贷物犹在故约离处方犯
受寄亦尔者抵拒断当犯相并同次引善见谓负
馀人债比丘辄尔为他持还但不成盗义应有罪。】
「【疏】二取水者律中离地水器盛而盗随满结重僧祇
若以筒就孔中饮满者重若稍饮数止咽咽偷兰若
器先塞盗拔塞时越注入器中兰注满者重若注未
满即悔畏重以倒本器中偷兰虽绳断未离处离处
未断绳俱兰苏油蜜等例同。」
【二中律约器盛者文云大小瓮及馀种种水器若
香水若药水若取者夷僧祇前明以筒盗饮稍即
少也若下明持器盗取虽下约连器持去下例苏
油同上三判。】
「【疏】三杨枝者义同上相律随有者便随言之。」
【三中同上者亦为随盗满五成重律云若一若两
若众多若一把一担等律下通示律文列相之意
谓前后所出随据有者为言非止此数。】
「【疏】四园果草木者如上僧物中钞中广引。」
卷二 第 828b 页 X39-0828.png
【四中初科指上即常住常住物下又指钞即盗戒
中彼引大集云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
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又引方等云五逆四重我
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等彼又广引诸律明
用得否捡彼看之。】
「【疏】僧园果木比丘多犯以我寺中不谓有犯然立寺
者以盛无我之僧随有施为无非为解脱故今不思
此取他众人所有之物以为自保此罪大也如僧护
日藏分中特可畏也故须深思。」
【次科初叙喜犯然下次彰业重初明立寺之本今
下次明盗取之情如下指教劝思僧护经彼因耶
舍游海边见五十馀处地狱多是侵盗僧物现受
苦报日藏具云大乘方等日藏经佛对日藏菩萨
说诸破戒受苦等事钞云别人得用僧薪草者此
要具戒清净应僧法者若行少缺得罪无量。】
「【疏】如僧祇中僧地种果有功听与一熟乃至菜瓜例
与一剪若于园中摇树果落地持云方重若就园内
食满者结重十诵僧园树华听供养佛大木供僧皮
叶随比丘用僧祇院内树薪供僧食用若无定限应
取乾者。」
【三中僧祇初明赏功一熟谓一番熟者与之一剪
亦约一番采摘若下次明盗果十诵树华僧用供
佛不成互用皮叶及僧祇树薪并开别人取用准
前明判要须戒净。】
卷二 第 828c 页 X39-0828.png
「【疏】五无足者律中蛇鱼为初有主盗取故僧祇云若
以龙蛇等盗取犯重若瞋骂言何以笼系即开放者
越五分若坏杀具无犯不应尔十诵摩得伽中坏网
慈心吉罗。」
【五中律文先列蛇鱼续云及馀无足众生故云为
初僧祇初明盗取彼云无足者所谓蛇蟒或蛇师
比丘盗取蛇或筐满五皆重今云龙者疑是文误
若下次明解放下引律论坏具皆轻以非盗故。】
「【疏】六二足者盗人为初。」
【六中人为初者律云人非人鸟乃馀二足众生有
主者重。】
「【疏】约律盗人令出家去如上可知既非仆隶则非别
属虽违王教如上多论。」
【盗出家中初明成重如上即约有主结也既下拣
轻谓仆隶等损主故重馀无所损止可结吉故指
如论即上度关等善见亦云盗人无罪者谓主人
儿落度父母所遣等将去无罪是也。】
「【疏】义言若他儿子贼夺去将便损父母依报力用属
贼是强不得教走若自走来则不负贼故十诵中贼
捉弟子将去师还夺取犯重贼未决想无犯弟子自
偷身来者不犯如昔解云师不得夺身自得走者父
母感子力强贼夺得重巳属贼是强师弱夺贼故重
儿报正体是强贼得力用则弱走是强报相逐弱用
随来不犯。」
卷二 第 829a 页 X39-0829.png
【夺贼中三初以义判前明贼夺成重子是父母所
依假其力用所损处重故属贼强不下教比丘护
盗教走成重以损贼故自来无过以非意故故下
引證可见如下引昔解初牒前两判父下释出所
以初明师犯重意儿下次明自来无犯儿报强者
自所有身非他属故贼得弱者非所生亲复非雇
主故强报相逐者身随巳意故弱用随来者贼无
分故。】
「【疏】十诵云见他奴婢语言辛苦何不走去如语吉罗
举一足兰举二足重若奴巳叛催令驶去随语得重
或言此俭彼丰奴即叛去不教故不犯或问丰乐逐
比丘去即驱使者逢难唤走皆不犯。」
【三中四段前二教走成重后二不教无犯初明诱
引若下次明催去驶疾也或言下三约比丘语彼
或问下四据彼问比丘。】
「【疏】七四足多足律约畜论亦可准上。」
【七中律云象马牛骆驼驴鹿羊及馀四足等多足
者律云若蜂若百足及馀多足等并约有主成重
故令准上。】
「【疏】同财业者谓违契要故此引也据此同财其相多
种或资生同如今师资同活等取五即犯不假半分
以彼同财全欺负故或同活生共营财业若生心盗
则须计分满十方重五是我分五欺彼故。」
【同契差别中初科前示犯意以同财业本无有犯
卷二 第 829b 页 X39-0829.png
但望违契有成盗义故云在此引也律云同事业
得财物当共(此契要也)以盗心取五若过犯重(即违契也)
下辨犯相初二句总标或下别释初明资生同谓
彼此有财无所简别故取五即重次明同活生者
谓共营生得财各半故取十成重(活生或是写倒)。】
「【疏】言共要者。」
【二中要即约也。】
「【疏】律举行盗先要共分如上律中弟子伦师衣误得
巳衣须分一半与共要者以同要时但云得衣不问
自他皆分半故。」
【初科上二句示犯律云共他作要教言某时去某
时来若穿墙取物若道路劫取若烧从彼得财物
来共分如上律中即前错误中僧祇文也。】
「【疏】如僧祇中两教作者自共制言从今得衣二人共
分一人得衣便自念言后得不必及是便解制云从
今各任相禄先得衣者半满结夷又得衣咒愿巳言
且置汝边便解制兰又闻欲施便解要越有二粪扫
衣者要共觅衣一得好衣解要二得好衣草覆三不
覆解要如上犯罪三阶列之后二句中不得重者由
初立要入手共分以不捉衣解要故轻。」
【次科僧祇二节初约受施违要前明共制两教谓
两人互教一下次明各解有三初贪好故解入巳
故重相谓福相禄即禄分二隐藏后解兰三闻施
先解吉此二并未入手故轻如后所决有下次明
得财物当共(此契要也)以盗心取五若过犯重(即违契也)
下辨犯相初二句总标或下别释初明资生同谓
彼此有财无所简别故取五即重次明同活生者
谓共营生得财各半故取十成重(活生或是写倒)。】
「【疏】言共要者。」
【二中要即约也。】
「【疏】律举行盗先要共分如上律中弟子伦师衣误得
巳衣须分一半与共要者以同要时但云得衣不问
自他皆分半故。」
【初科上二句示犯律云共他作要教言某时去某
时来若穿墙取物若道路劫取若烧从彼得财物
来共分如上律中即前错误中僧祇文也。】
「【疏】如僧祇中两教作者自共制言从今得衣二人共
分一人得衣便自念言后得不必及是便解制云从
今各任相禄先得衣者半满结夷又得衣咒愿巳言
且置汝边便解制兰又闻欲施便解要越有二粪扫
衣者要共觅衣一得好衣解要二得好衣草覆三不
覆解要如上犯罪三阶列之后二句中不得重者由
初立要入手共分以不捉衣解要故轻。」
【次科僧祇二节初约受施违要前明共制两教谓
两人互教一下次明各解有三初贪好故解入巳
故重相谓福相禄即禄分二隐藏后解兰三闻施
先解吉此二并未入手故轻如后所决有下次明
卷二 第 829c 页 X39-0829.png
粪衣违要初明共要一下明各解又三初列句次
句下略抟覆字第三句上略不取字如下示犯初
句重次句兰后句吉故云如上后下出后二句犯
轻所以。】
「【疏】善见云期时共去中前中后今日明日今年明年
相要不绝相当者重不如要者轻。」
【三中善见上明作要下示犯相言相当者论云时
剋相应俱得罪不如轻者彼云若不从教教中前
取而中后取教初夜取而后夜取教白月取而黑
月取教此年取而后年取教者小罪(偷兰)取者波罗
夷此据专剋为言若本通漫不定时日随违成重。】
「【疏】言伺候者规财便利觇候处所相期进不得财必
共故也纵得不共为候亦犯。」
【三中初约共要犯觇敕艳反窥看也律云我为往
观彼村若城邑船渡山谷人所居处等于彼得物
一切共盗取成重等纵下次约受教犯虽不共分
盗戒教他能所同重故云亦犯。】
「【疏】言守护者为其掌录所在追求随得共之故言此
也若先不要但为守护既不同心义亦非犯。」
【四中初明共盗犯律云从外得财我当守护若所
得物一切共故若下次明不共非犯。】
「【疏】言逻道者相望通塞防虑外人得财共之故曰也
僧祇二人共盗一人守门一人入取解时俱越牵时
俱兰离时俱夷。」
句下略抟覆字第三句上略不取字如下示犯初
句重次句兰后句吉故云如上后下出后二句犯
轻所以。】
「【疏】善见云期时共去中前中后今日明日今年明年
相要不绝相当者重不如要者轻。」
【三中善见上明作要下示犯相言相当者论云时
剋相应俱得罪不如轻者彼云若不从教教中前
取而中后取教初夜取而后夜取教白月取而黑
月取教此年取而后年取教者小罪(偷兰)取者波罗
夷此据专剋为言若本通漫不定时日随违成重。】
「【疏】言伺候者规财便利觇候处所相期进不得财必
共故也纵得不共为候亦犯。」
【三中初约共要犯觇敕艳反窥看也律云我为往
观彼村若城邑船渡山谷人所居处等于彼得物
一切共盗取成重等纵下次约受教犯虽不共分
盗戒教他能所同重故云亦犯。】
「【疏】言守护者为其掌录所在追求随得共之故言此
也若先不要但为守护既不同心义亦非犯。」
【四中初明共盗犯律云从外得财我当守护若所
得物一切共故若下次明不共非犯。】
「【疏】言逻道者相望通塞防虑外人得财共之故曰也
僧祇二人共盗一人守门一人入取解时俱越牵时
俱兰离时俱夷。」
卷二 第 830a 页 X39-0830.png
【五中逻郎佐反游弈守路也律中或作看道初示
犯相通谓无人为疑塞则反之律云我当看道若
有王者军来若贼军来长者军来当相语告若有
所得一切共是也下引文證同犯可知必非同意
为守同上巳上五种前二则通盗者互违后三但
据共盗同别。】
「【律】不与。
【疏】文言不与者明主不舍心任私之成我盗也。」
【第三句释文中心任谓巳得自在私之谓不与他
共。】
「【注】他不舍也若也物想他所护想有主想非巳物非
暂用非同意故也。
【疏】注中他物想者非巳物也他护想者非暂用也有
主想者非同意也物虽属主同意破用虽尽无过故
以此解释成有主。」
【释注中即用注文后三非句配前三想对之可见。】
「【疏】上虽约物明盗然结正时终须离处因明十种。」
【离处中以盗戒成犯虽约离处然其离相不必物
离故以十门括示差别。】
「【疏】一文书成明离处者如今持律判亡僧物重轻互
断下笔成犯善见云书地作字一头时轻两头时重
二言教立善见云口断多端偷夏唱大律中言辞诳
惑取是三移标相者善见盗心取地移标得一发亦
重四堕筹如律随下犯五异色如律坏本色故六转
卷二 第 830b 页 X39-0830.png
齿如十诵蒲薄移棋子等七离处非犯如祇驱牛马
心疑故非犯八不离处明离处如见必得不疑动即
重也九无离明离律中攻击破村烧埋等十杂明如
空中等相广如钞引。」
【初中凡判亡物判重入轻夷判轻归重兰但取文
成不待物离善见书地者谓作契书判断田地一
头轻者是方便兰两头重者即究竟果二中口断多
端谓强词巧辩非理而断偷夏唱大如施十夏者
物贪心欲取未满言满律中诳惑即邪心劝诱上
之三相并望发言决得无疑皆成夷重三中标相
即今丈尺度量之物一发重者善见云地深无价
故四中如律调部云时有比丘易他分物筹佛言
举筹波罗夷又有比丘盗他分物筹佛言直五钱
波罗夷五中并指调部文云若破若烧若埋若坏
色佛言皆波罗夷(上三即如九中所引)六中转谓翻转齿即
骰子棋子多用牙骨为之摴蒲即赌博之名今谓
先曾约物而盗翻彼釆或转巳负为胜或转他胜
为负亏他满五皆重七中如祇即僧祇如前乘中
具引八中如见即善见彼云空静处盗决得无疑
如掷杖空中必无不下故动即成重九中攻击如
上盗村体烧埋等如五中引十杂明者示不尽故
下指钞者彼云如空中吹物盗鸟曲弋断流水注
等即上物处中巳明。】
「【律】盗心取。
心疑故非犯八不离处明离处如见必得不疑动即
重也九无离明离律中攻击破村烧埋等十杂明如
空中等相广如钞引。」
【初中凡判亡物判重入轻夷判轻归重兰但取文
成不待物离善见书地者谓作契书判断田地一
头轻者是方便兰两头重者即究竟果二中口断多
端谓强词巧辩非理而断偷夏唱大如施十夏者
物贪心欲取未满言满律中诳惑即邪心劝诱上
之三相并望发言决得无疑皆成夷重三中标相
即今丈尺度量之物一发重者善见云地深无价
故四中如律调部云时有比丘易他分物筹佛言
举筹波罗夷又有比丘盗他分物筹佛言直五钱
波罗夷五中并指调部文云若破若烧若埋若坏
色佛言皆波罗夷(上三即如九中所引)六中转谓翻转齿即
骰子棋子多用牙骨为之摴蒲即赌博之名今谓
先曾约物而盗翻彼釆或转巳负为胜或转他胜
为负亏他满五皆重七中如祇即僧祇如前乘中
具引八中如见即善见彼云空静处盗决得无疑
如掷杖空中必无不下故动即成重九中攻击如
上盗村体烧埋等如五中引十杂明者示不尽故
下指钞者彼云如空中吹物盗鸟曲弋断流水注
等即上物处中巳明。】
「【律】盗心取。
卷二 第 830c 页 X39-0830.png
【疏】文言盗心取者明心应境也欲明行盗心业须具
必兼两缘以成一盗故注解云贼心取也。」
【盗心中释文初标示总意应犹称也上云不与是
境此句即心欲下出立句所以两缘即心境。】
「【注】贼心取也有五种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
有盗他心又五种取决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见便取
倚托取或依亲友强力若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者
是。
【疏】律中具出二五盗心。
【疏】初云黑闇心者谓痴心也愚于教行不肯修学故
于盗境生可学迷律云随作结根本是也即如上引
知事比丘互用佛僧物随满犯重也言邪心者谓邪
命也贪心规度为财说法即是以利求利恶求多求
外现清白内实邪浊故五分云谄心取财是盗也言
曲戾心者即瞋心也与少嫌恨现相索多或示威怒
相是也言恐怯者谓迫喝也或说地狱恶报或说王
官势力而得财者如摩得伽云强夺取是也言常有
盗心者恒怀规夺得物乃休也。」
【五种心中初文又二初通示心相引律随作犯者
则知此心通犯诸戒又云更增无知罪则不学无
知亦同此耳即下别指盗业即前三宝境中巳明
二中初示名邪命谓邪求养命贪下列相规谓希
求度即筹虑规度说法事同治生贩易故云即是
等也故下引證三中初释名曲谓非理戾即忿怒
卷二 第 831a 页 X39-0831.png
与下示相嫌恨约内心威怒约色相四中示名迫
谓以事逼切喝谓说时作其大声或可作遏谓抑
遏也或下显相说地狱谓滥托圣法王官谓倚恃
豪势如下引證第五可解。】
「【疏】又变此心云五种取者取是其业对境行事也。」
【次释五取标简中前五约心不出三毒若就通说
莫非希物五并贪心若约别论如文乃异初二及
四并是痴心三即瞋心五是贪心又前五种外相
非盗故约心论后之五种内外俱盗故从外事。】
「【疏】言决定取者心虑巳定必得如期故曰也言恐怯
取者示身口相令生怖畏故取彼财如十诵中轻慢
抵突而取他物是也言寄物取者或全抵债或以少
还他是也言见便取者伺他慢藏阳作阴伏之类也
言倚托取者或假名闻威德或恃亲友形胜也。」
【第二引十诵文轻慢谓倨傲抵突谓触犯四中慢
藏谓不勤收举阳作谓诈作馀事阴伏即潜藏他
物五中二相假名德则通自他恃亲友则唯在于
他形胜谓位貌过人者如王臣贵族等。】
「【疏】馀注云或依亲友下律中随诸相下皆引此言当
今季世多弊斯犯故圣制有以也文相易耳。」
【馀相中初示律文律列物处十三种别一一处后
皆出此二相当下显制意弊犹滞也下句点文以
其事显不劳释故。】
「【律】随不与取法。
谓以事逼切喝谓说时作其大声或可作遏谓抑
遏也或下显相说地狱谓滥托圣法王官谓倚恃
豪势如下引證第五可解。】
「【疏】又变此心云五种取者取是其业对境行事也。」
【次释五取标简中前五约心不出三毒若就通说
莫非希物五并贪心若约别论如文乃异初二及
四并是痴心三即瞋心五是贪心又前五种外相
非盗故约心论后之五种内外俱盗故从外事。】
「【疏】言决定取者心虑巳定必得如期故曰也言恐怯
取者示身口相令生怖畏故取彼财如十诵中轻慢
抵突而取他物是也言寄物取者或全抵债或以少
还他是也言见便取者伺他慢藏阳作阴伏之类也
言倚托取者或假名闻威德或恃亲友形胜也。」
【第二引十诵文轻慢谓倨傲抵突谓触犯四中慢
藏谓不勤收举阳作谓诈作馀事阴伏即潜藏他
物五中二相假名德则通自他恃亲友则唯在于
他形胜谓位貌过人者如王臣贵族等。】
「【疏】馀注云或依亲友下律中随诸相下皆引此言当
今季世多弊斯犯故圣制有以也文相易耳。」
【馀相中初示律文律列物处十三种别一一处后
皆出此二相当下显制意弊犹滞也下句点文以
其事显不劳释故。】
「【律】随不与取法。
卷二 第 831b 页 X39-0831.png
【疏】文言随不与取法者结罪分齐释成重相也不与
取者犯名也法者盗刑也满五便入死位故是法摄
谓比丘行盗准此以判故言随也。」
【三中释文初总示不下牒释初释不与取次释法
义谓下释随义准此判者即准国家满五入死之
法。】
「【注】以王立法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罪应至死佛随
王法盗满制重也。
【疏】注中依王法故制有此位取钱者即五钱体也直
五钱者财准钱法也犹如唐律随有犯者皆约绢估
以从尺寸方定刑名也注云盗五死罪准此行盗驱
摈不别事同死也。」
【注中初科又三初释王法此位即盗戒取下次释
满五财即总于众物唐律如下自引今时俗律亦
约绢估驱𢷤同死者道俗制别片相似故。】
「【疏】如多论问盗何等钱而成重罪解有三种初云本
依王舍国法随彼用何等钱准彼为限二云随国所
用有佛法处即以为限后云佛依王法盗五得死依
而结戒今随有佛法处依国断盗几物应死即以为
限如上三释论师以后义为正。」
【次科引论中以钱体多别故问定之初解依王舍
者以佛在彼国制此戒故彼是大铜钱一当十六
则盗小钱须满八十次解随国用者无论物体但
满五数后解不约多少但随国死刑为准论取后
卷二 第 831c 页 X39-0831.png
义今依次解耳。】
「【疏】然五钱义互释不同判罪观缘缓急者如母论善
见所说若约护行草叶不取者是也。」
【取舍中初科上二句标诸说不出论家三解判下
示教意初明判罪母论中一切戒皆有缓急二缘
钞记具引如盗戒乃至草木小叶他物不得取等
名急若非他物想取名缓善见如下引若下次明
护行母论善见四分条部并有此文。】
「【疏】今诸持律多依十诵故彼文云古大钱者大铜钱
也据今小钱即八十文。」
【次科依十诵者即取多论初解。】
「【疏】如多论中盗相通滥初释本钱何由可晓后解随
国现断入死言亦泛滥难可依承如此唐律强盗满
尺则是极刑窃盗五十匹罪至役流纵多盗者不加
至死论令准此则刑无死名比丘多窃少有强者纵
有强夺计尺死刑盗五十匹又非死例准俗制道盗
相叵论如僧祇云正无定法断盗不定。」
【三中初二句通示初下别释前破初解但传闻彼
钱时赊处隔莫知体相故云何由晓也后下次斥
第三解初斥其通滥如下次引俗例强盗如劫夺
窃盗即密取极刑即死罪叵犹不可如下后引文
證明不可依。】
「【疏】若依四分但云五钱钱则八种并同一制可如多
论中间一解随国用钱准五为限则诤论自息也。」
「【疏】然五钱义互释不同判罪观缘缓急者如母论善
见所说若约护行草叶不取者是也。」
【取舍中初科上二句标诸说不出论家三解判下
示教意初明判罪母论中一切戒皆有缓急二缘
钞记具引如盗戒乃至草木小叶他物不得取等
名急若非他物想取名缓善见如下引若下次明
护行母论善见四分条部并有此文。】
「【疏】今诸持律多依十诵故彼文云古大钱者大铜钱
也据今小钱即八十文。」
【次科依十诵者即取多论初解。】
「【疏】如多论中盗相通滥初释本钱何由可晓后解随
国现断入死言亦泛滥难可依承如此唐律强盗满
尺则是极刑窃盗五十匹罪至役流纵多盗者不加
至死论令准此则刑无死名比丘多窃少有强者纵
有强夺计尺死刑盗五十匹又非死例准俗制道盗
相叵论如僧祇云正无定法断盗不定。」
【三中初二句通示初下别释前破初解但传闻彼
钱时赊处隔莫知体相故云何由晓也后下次斥
第三解初斥其通滥如下次引俗例强盗如劫夺
窃盗即密取极刑即死罪叵犹不可如下后引文
證明不可依。】
「【疏】若依四分但云五钱钱则八种并同一制可如多
论中间一解随国用钱准五为限则诤论自息也。」
卷二 第 832a 页 X39-0832.png
【四中初示本宗有准八种谓金银铜铁白镴木皮
胡胶可下次取多论会同。】
「【疏】就断盗相结罪分齐六门分之善见云于戒律中
宜应从急又观五事处时新故等。」
【断盗中初科善见宜从急者谓护行也观五事者
谓判罪观缘也五事文略随身用处时如下引新
故者彼云有物新贵后贱如新铁钵完净无穿则
贵后穿破便贱随身用物者如刀斧初贵后贱若
偷他斧应问主几直买等如钞记备引。】
「【疏】初钱有贵贱时如十诵钱贵盗一入重贱时百千
入轻二贵贱处者如律贵处盗物贱处卖还依本处
定价三善见云贵时盗贱时卖定罪还依本时如上
三门唐律明相亦同也四取多非重不得而重者如
伽论云数取四钱数作断意乃至五千不犯重也又
如四分烧埋坏色或教他不为巳亦犯重故五不满
五结重过五但轻者如律众多人遣一人盗五钱多
人共分随本一分满五通犯如十诵中盗众多人未
分物虽多而轻谓亡比丘轻物也六盗一人一钱重
如僧祇五人各以一钱同遣一人掌之若盗望护主
结是也又如善见欲识盗相如师徒四人相教互盗
一人六钱各得一夷一兰此义应知如师语三弟子
曰彼有六钱大者取三次小各取一我自取一乃至
小弟子亦作此言彼有六钱和尚取三同学各一我
自取一教人满五夷自偷不入教人业故但兰可以
卷二 第 832b 页 X39-0832.png
类知。」
【初时中贵谓以一当多贱则虽多成少二中但明
贵盗贱卖贱盗贵卖亦从本断第三依本亦同约
处如下合同俗律四中初双标如下引释初释上
句又下次释下句第五初标二句如下对句次释
可见六中初标句如下引释僧祇中且从本主以
立句义然望护主成重自是盗五耳善见中初立
义如下示相四人互教乃约异时为言若一时中
止可一人为能教三为所教能教取一即是盗一
成重之义自偷即自业相成教人即假异缘剋果
二业缘别故不相入。】
「【律】若为王(得自在不属人)王大臣(种种大臣辅佐王者)所捉若杀若缚
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
【疏】文中若为王下七相治罚贼法诃骂贼辞。」
【第四句标中点文可解。】
「【疏】所以列者欲明盗损道俗同弊轻仁薄义勿过于
此故列此相用惩后犯。」
【显意中初句徵问欲下引释初约诫后释弊恶也
皆有此恶故云同弊轻仁谓无济惠之心薄义谓
非义而取惩音澄诫也。】
「【疏】又人解云初篇四夷馀三自犯无多过失显盗是
公白尚盗王材况馀凡庶而得免者故举贵类贱举
难况易意可见也。」
【次科约彰过释贵则无过国王难则无过王物故
【初时中贵谓以一当多贱则虽多成少二中但明
贵盗贱卖贱盗贵卖亦从本断第三依本亦同约
处如下合同俗律四中初双标如下引释初释上
句又下次释下句第五初标二句如下对句次释
可见六中初标句如下引释僧祇中且从本主以
立句义然望护主成重自是盗五耳善见中初立
义如下示相四人互教乃约异时为言若一时中
止可一人为能教三为所教能教取一即是盗一
成重之义自偷即自业相成教人即假异缘剋果
二业缘别故不相入。】
「【律】若为王(得自在不属人)王大臣(种种大臣辅佐王者)所捉若杀若缚
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
【疏】文中若为王下七相治罚贼法诃骂贼辞。」
【第四句标中点文可解。】
「【疏】所以列者欲明盗损道俗同弊轻仁薄义勿过于
此故列此相用惩后犯。」
【显意中初句徵问欲下引释初约诫后释弊恶也
皆有此恶故云同弊轻仁谓无济惠之心薄义谓
非义而取惩音澄诫也。】
「【疏】又人解云初篇四夷馀三自犯无多过失显盗是
公白尚盗王材况馀凡庶而得免者故举贵类贱举
难况易意可见也。」
【次科约彰过释贵则无过国王难则无过王物故
卷二 第 832c 页 X39-0832.png
举其极以况其馀。】
「【疏】捉杀四相轻重文乱若欲纠正应言捉缚驱杀也。」
【牒释中初科以杀第二治法不次义须后列纠定
也。】
「【疏】所言捉者僧祇云瓶沙王远祖治贼但令栴陀罗
拍头捉手便自愧耻永不行盗所言缚者世浊情浇
虽捉犹作乃于多人之处祖王使人以灰围之及至
父时止故灰围行驱出法至瓶沙登位七反驱出还
入为盗乃截一指愁悔无极佛为王说过去为养千
愚事至阿阇世乃行杀戮也。」
【释四相中并引僧祇文旃陀罗此翻杀者浇薄也
灰围即同缚也及下释第三驱出似今之配流至
下释第四七反者彼云时有一贼七反驱出还来
劫杀村城尔时有人捉缚与王乞令苦治王令将
截去小指王寻生悔念言夫为王者爱念民物何
有人王伤截人指即往问佛佛言过去世时有城
名波罗奈国名迦尸王号名称国民皆工巧伎以
自生活若无伎术及作贼者皆付名愚痴时有作
贼送至王所王言始有一愚若满千数用作大会
方苦治之敕付大臣令著无忧国与五欲乐后愚
闻王赐乐不久满千臣即白王王乃与食施宝敕
愚人言汝等还家供养父母勤修家业勿复作贼。
尔时愚人闻敕奉行王即以位授太子入山学仙
人法而说偈言本求千愚人作会谓难得如何未
「【疏】捉杀四相轻重文乱若欲纠正应言捉缚驱杀也。」
【牒释中初科以杀第二治法不次义须后列纠定
也。】
「【疏】所言捉者僧祇云瓶沙王远祖治贼但令栴陀罗
拍头捉手便自愧耻永不行盗所言缚者世浊情浇
虽捉犹作乃于多人之处祖王使人以灰围之及至
父时止故灰围行驱出法至瓶沙登位七反驱出还
入为盗乃截一指愁悔无极佛为王说过去为养千
愚事至阿阇世乃行杀戮也。」
【释四相中并引僧祇文旃陀罗此翻杀者浇薄也
灰围即同缚也及下释第三驱出似今之配流至
下释第四七反者彼云时有一贼七反驱出还来
劫杀村城尔时有人捉缚与王乞令苦治王令将
截去小指王寻生悔念言夫为王者爱念民物何
有人王伤截人指即往问佛佛言过去世时有城
名波罗奈国名迦尸王号名称国民皆工巧伎以
自生活若无伎术及作贼者皆付名愚痴时有作
贼送至王所王言始有一愚若满千数用作大会
方苦治之敕付大臣令著无忧国与五欲乐后愚
闻王赐乐不久满千臣即白王王乃与食施宝敕
愚人言汝等还家供养父母勤修家业勿复作贼。
尔时愚人闻敕奉行王即以位授太子入山学仙
人法而说偈言本求千愚人作会谓难得如何未
卷二 第 833a 页 X39-0833.png
几时千数忽巳满恶法日夜增大会于是止欲离
世恶人宜时当出家佛言诸比丘尔时国王即瓶
沙是先世巳来常畏罪报今既为王续亦畏罪故
生疑问佛也准有五法今既截指合归后杀。】
「【疏】问如戒缘中若盗五钱罪应死者云何乃指其后
杀邪答满五合死古法常然王欲轻刑减死从𢷤如
今此国窃满绞刑政缓刑宽减从加役也。」
【问中意谓既有四治不合戒缘独指后一答中初
二句释戒缘明死王下示文列四治。】
「【疏】馀三骂辞及后结罪文相易解。」
【指馀中初句指当句及下指后二句。】
「【注】比丘如上诸处得物盗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
方便偷兰遮若取减五钱偷兰遮不得者突吉罗教
人盗取彼若得物俱波罗夷若受教者自取异物若
异处取物取者犯重教者偷兰若为取物使无盗心
教者波罗夷受使者不犯若教人取物谓遣盗取受
教者犯重教者无犯有主想犯重若疑偷兰无主物
有主想疑偷兰比丘尼等四众并如上戒不犯者与
想取巳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者是也。
【疏】就注辨相犯不犯中五众犯相分文同上下更不
分直随相释。」
【辨相中初科应先分二即犯不犯犯中又二即比
丘及馀众比丘又二初自作教他有主下境想相
对初中又二前明自作教下后明教他前中又二
世恶人宜时当出家佛言诸比丘尔时国王即瓶
沙是先世巳来常畏罪报今既为王续亦畏罪故
生疑问佛也准有五法今既截指合归后杀。】
「【疏】问如戒缘中若盗五钱罪应死者云何乃指其后
杀邪答满五合死古法常然王欲轻刑减死从𢷤如
今此国窃满绞刑政缓刑宽减从加役也。」
【问中意谓既有四治不合戒缘独指后一答中初
二句释戒缘明死王下示文列四治。】
「【疏】馀三骂辞及后结罪文相易解。」
【指馀中初句指当句及下指后二句。】
「【注】比丘如上诸处得物盗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
方便偷兰遮若取减五钱偷兰遮不得者突吉罗教
人盗取彼若得物俱波罗夷若受教者自取异物若
异处取物取者犯重教者偷兰若为取物使无盗心
教者波罗夷受使者不犯若教人取物谓遣盗取受
教者犯重教者无犯有主想犯重若疑偷兰无主物
有主想疑偷兰比丘尼等四众并如上戒不犯者与
想取巳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者是也。
【疏】就注辨相犯不犯中五众犯相分文同上下更不
分直随相释。」
【辨相中初科应先分二即犯不犯犯中又二即比
丘及馀众比丘又二初自作教他有主下境想相
对初中又二前明自作教下后明教他前中又二
卷二 第 833b 页 X39-0833.png
初明成重方便下犯轻如是对之。】
「【疏】初明自作轻重相。」
【自作中重即注中满五究竟轻谓方便减五等
相。】
「【疏】就教人中分二初心境相当同犯相二若受教取
异物下分二初有二句怀盗心同物处有异故重轻
别后有二句取物是同心有无异故罪无罪别。」
【次释教人分示中初二句即自取异物为一异处
取物为二后二句即从若为取物下为他取物为
一句教人取物为一句。】
「【疏】就初受教自取异物者主同物异也后句主异物
同也取离地时专是所教故重能教乖境故但结本
方便。」
【释中初科前分句差别取下示犯重轻。】
「【疏】就后心有无中初能教有心所教无心若得物时
须分半取以本要期得物分故后句所教有心亦须
分半虽是我衣以所教取时作他想故盗缘成犯何
得不分若不与者贼复夺贼义可见也。」
【次科前释初句注中教字下脱者字须分半者即
与所教必能教者本无期心不与无过后句亦分
半者此定须与不与复成盗重作他想者以彼意
谓为能教取故虽误得巳物亦须分与同上僧祇。】
「【疏】就境想中律文具列轻重二位今注略故但举重
者。」
「【疏】初明自作轻重相。」
【自作中重即注中满五究竟轻谓方便减五等
相。】
「【疏】就教人中分二初心境相当同犯相二若受教取
异物下分二初有二句怀盗心同物处有异故重轻
别后有二句取物是同心有无异故罪无罪别。」
【次释教人分示中初二句即自取异物为一异处
取物为二后二句即从若为取物下为他取物为
一句教人取物为一句。】
「【疏】就初受教自取异物者主同物异也后句主异物
同也取离地时专是所教故重能教乖境故但结本
方便。」
【释中初科前分句差别取下示犯重轻。】
「【疏】就后心有无中初能教有心所教无心若得物时
须分半取以本要期得物分故后句所教有心亦须
分半虽是我衣以所教取时作他想故盗缘成犯何
得不分若不与者贼复夺贼义可见也。」
【次科前释初句注中教字下脱者字须分半者即
与所教必能教者本无期心不与无过后句亦分
半者此定须与不与复成盗重作他想者以彼意
谓为能教取故虽误得巳物亦须分与同上僧祇。】
「【疏】就境想中律文具列轻重二位今注略故但举重
者。」
卷二 第 833c 页 X39-0833.png
【境想标中轻重二位者律中盗戒境想有二重初
满五有四句如注所引次减五四句亦同但初句
结兰馀三并吉。】
「【疏】计应五句有主无主想所以不出者滥故不明滥
相如何若始终无心则不可学迷故非罪摄若前后
想转据后非罪前心有主偷兰若云无罪则滥转想
若云偷兰又滥本迷是以相与不出后诸例尔可以
通镜。」
【次科示所以中初标句徵意滥下约义申通初句
略示滥相下委释初重徵若下示相前列二心结
犯有无若云下次叙两滥明不可出下指例者即
境想中凡四句者皆同此故。】
「【疏】问此由滥故便隐没者何为后戒得具五邪。」
【初难中后戒即律杀戒具列五句是亦有滥理不
当列。】
「【疏】答罪有缘非缘异故以无主想谓同粪扫非生罪
缘人非人想境虽重轻同是制约生罪缘故所以有
也。」
卷二 第 834a 页 X39-0834.png
【答中初通答缘谓前境是生犯缘以下别释初释
盗戒非缘人下释杀戒有缘。】
「【疏】问若如此者不处分处分想非生罪缘何故具五。」
【次难中处分缘法后心无罪而列五句者则乖前
义。】
「【疏】答彼以事法俱可学故虽有造作有教可依无容
迷忘纵迷非学不结其罪以事是难容有大犯故列
第三。」
【答中初叙可学无迷事即过量法即处分由教听
作各有制度故不容迷纵下次明不可学不出所
以既有教法迷心非易故云事难若从迷忘无罪
而除此句容有滥托而犯根本故云容大犯也。】
「【疏】问若如此释律中地非地想暮非暮想亦迷非学
何故列之。」
【三难中掘地日暮并是对事迷心无罪止合四句
不应列五。】
「【疏】答同以转想结前心罪如前境想互四五中说。」
【答中言同以者通前二房并同此义淫中巳释故
指如前。】
「【疏】问何名无主物答如钞具引读取通之即善见中
子恶父逐后亡者是如僧祇中若失物时作舍心者
是无主物如多论云取计满犯。」
【明无主中初问次答上二句指广彼引善见文同
下引又引多论二国中间国破王走后王未立并
卷二 第 834b 页 X39-0834.png
名无主即下略示善见可解若论此方属官为主
僧祇舍心理应得取下引多论显巳非主然巳属
他故计成犯彼云若先心巳舍正使巳物亦不得
取计非他属取亦无过。】
「【疏】就不犯中。
【疏】与想取者实是他物意谓与我故非犯也言巳有
想者实是他物意谓巳物无他想故言粪扫想者实
是有主意谓无主开境想中初有主想句也言暂取
者既非永用暂取借故开上主不舍中非暂取也言
亲友意者情若琴瑟财有何别古有食必兼人衣亦
通被故衣从二人食字亦尔如亲情故开上非情友
也如律七法可为亲友难作能作难与能与难忍能
忍密事相告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是也。」
【不犯中五前三约心明开后二就事明开三中境
想初句者即取前不与下三非配此三开也五中
初约世俗释若琴瑟者喻其调和不相乖也食兼
人者谓同食也衣通被者谓同服也衣字从二人
者据篆体本作[企-止+(人*人)]说文云象覆二人之形食字本
从𠓛(音集)从皂(音急)说文云后𠓛象三合之形皂即谷
香也今取上三合之义故云亦尔如下次引律解
顺此七法方入开位初三难事能为四即切磋琢
磨五谓掩恶扬善后二存始终。】
「【律】不共住(义如上解)。
【疏】此戒人多潜犯不谓重罪但是粗心钞疏虽繁犹
僧祇舍心理应得取下引多论显巳非主然巳属
他故计成犯彼云若先心巳舍正使巳物亦不得
取计非他属取亦无过。】
「【疏】就不犯中。
【疏】与想取者实是他物意谓与我故非犯也言巳有
想者实是他物意谓巳物无他想故言粪扫想者实
是有主意谓无主开境想中初有主想句也言暂取
者既非永用暂取借故开上主不舍中非暂取也言
亲友意者情若琴瑟财有何别古有食必兼人衣亦
通被故衣从二人食字亦尔如亲情故开上非情友
也如律七法可为亲友难作能作难与能与难忍能
忍密事相告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是也。」
【不犯中五前三约心明开后二就事明开三中境
想初句者即取前不与下三非配此三开也五中
初约世俗释若琴瑟者喻其调和不相乖也食兼
人者谓同食也衣通被者谓同服也衣字从二人
者据篆体本作[企-止+(人*人)]说文云象覆二人之形食字本
从𠓛(音集)从皂(音急)说文云后𠓛象三合之形皂即谷
香也今取上三合之义故云亦尔如下次引律解
顺此七法方入开位初三难事能为四即切磋琢
磨五谓掩恶扬善后二存始终。】
「【律】不共住(义如上解)。
【疏】此戒人多潜犯不谓重罪但是粗心钞疏虽繁犹
卷二 第 834c 页 X39-0834.png
恐未悟可例此斟酌犯罪相也故善见云戒中宜从
急护此第二戒事相难解不得不曲碎解释其义理
分别汝当善思论文如此临事可不免邪。」
【结劝中初叙数犯所以钞下指撰述劝修故下引
论文勉学前引论文后二句指文以劝。】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一
「【律】三大杀戒。
【疏】第三大杀戒。」
【释杀戒。】
「【疏】经明性重多以此戒为初岂非身为业先故杀业
因首故也言性重者以性含轻重也重则人道轻则
非畜约境分心故罪阶三位。」
【明轻重中初示经律不同以彰过重经明十业并
杀为初菩萨梵网十重亦尔问其意云何答化教
明于业行业中身杀居先又复杀恼乖慈大士特
须偏禁淫无违恼故列于后制教不尔为道而制
障道中深勿过淫欲小机自利不虑违慈故与前
反各有其致诸经皆尔不可一指是故文中但云
急护此第二戒事相难解不得不曲碎解释其义理
分别汝当善思论文如此临事可不免邪。」
【结劝中初叙数犯所以钞下指撰述劝修故下引
论文勉学前引论文后二句指文以劝。】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上之三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一
「【律】三大杀戒。
【疏】第三大杀戒。」
【释杀戒。】
「【疏】经明性重多以此戒为初岂非身为业先故杀业
因首故也言性重者以性含轻重也重则人道轻则
非畜约境分心故罪阶三位。」
【明轻重中初示经律不同以彰过重经明十业并
杀为初菩萨梵网十重亦尔问其意云何答化教
明于业行业中身杀居先又复杀恼乖慈大士特
须偏禁淫无违恼故列于后制教不尔为道而制
障道中深勿过淫欲小机自利不虑违慈故与前
反各有其致诸经皆尔不可一指是故文中但云
卷二 第 835a 页 X39-0835.png
经明岂下出意三业之中口意二业依身而成身
居其初故云先也又身三业中杀为最重如上所
明由此义故经标在初故云因首次言下转释重
名性名通含对经云重心无轻重随境分差教依
心制故罪亦别。】
「【疏】今就人趣四句分业一非恩养非福田二是恩养
非福田三是福田非恩养四亦福田亦恩养。」
【分句释中即对常人父母无学及佛以为四句虽
同人道业道制教重轻单复因果并殊故须标别
方无通滥大约而分前一唯凡后二唯圣第二父
母则通凡圣广如后释。】
「【疏】先释初句。
【疏】言制戒意者以非父母故非恩养又非无学故非
福田既非此二则馀人道所以不许加害者人趣报
胜善因所招形心俱是受道之器出家之士理应四
等为怀慈济物命今反内怀瞋忿断彼相续违慈恼
他损害道器过中之甚故圣遍禁。」
【初句制意中初对句拣境所以下正示制意又二
初明所害境胜文中三义初是现报胜二谓宿因
胜三堪受道六道之中唯人一道有缘可化故云
道器出家下次明能杀过深初明顺行四等即慈
悲喜舍于物无偏故四皆名等今下明违行上二
句明结业次二句显情过色心报命堪贮圣道喻
若器焉下二句示制教。】
居其初故云先也又身三业中杀为最重如上所
明由此义故经标在初故云因首次言下转释重
名性名通含对经云重心无轻重随境分差教依
心制故罪亦别。】
「【疏】今就人趣四句分业一非恩养非福田二是恩养
非福田三是福田非恩养四亦福田亦恩养。」
【分句释中即对常人父母无学及佛以为四句虽
同人道业道制教重轻单复因果并殊故须标别
方无通滥大约而分前一唯凡后二唯圣第二父
母则通凡圣广如后释。】
「【疏】先释初句。
【疏】言制戒意者以非父母故非恩养又非无学故非
福田既非此二则馀人道所以不许加害者人趣报
胜善因所招形心俱是受道之器出家之士理应四
等为怀慈济物命今反内怀瞋忿断彼相续违慈恼
他损害道器过中之甚故圣遍禁。」
【初句制意中初对句拣境所以下正示制意又二
初明所害境胜文中三义初是现报胜二谓宿因
胜三堪受道六道之中唯人一道有缘可化故云
道器出家下次明能杀过深初明顺行四等即慈
悲喜舍于物无偏故四皆名等今下明违行上二
句明结业次二句显情过色心报命堪贮圣道喻
若器焉下二句示制教。】
卷二 第 835b 页 X39-0835.png
「【疏】二释戒名。
【疏】古人云杀生戒者无论人畜约命是同今言大杀
对后小害大则重夷小则轻堕故名也。」
【释大杀中初科又二初标古通滥今下明今列意
据标大杀亦简非人但文见广解无别戒条且对
九十拣异畜趣。】
「【疏】故善见云生有二种一者色生二者无色生色生
可坏无色生不可坏然无色生依于色生色心相依
行者资禀成一假命今以刀轮坏彼色生无色生者
相与俱坏使前不感后后不赴前断报相续名之为
杀。」
【次科为二初引示色无色者即是五阴四阴皆心
故言无色色即凝滑心谓业识此二相依乃成假
命故并名生然下正释初释生义上二句明心依
于色色心下二句六字为句读之此显相依而成
报命(依行古本作依住)今下释坏义以刀为轮趣举杀具
如罽腻吒王为千头鱼剑轮绕身之类问上言无
色生不可坏此云俱坏者答心依于色以色坏故
识无所依故言俱坏不妨心识实无坏也前即过
去心色既巳断灭故不感后后谓未来心色既不
相续故不赴前。】
「【疏】戒者能治之行能所通举故曰杀戒。」
【释戒同前并以防过为戒故举过相揽成戒名下
皆同此更不释也。】
卷二 第 835c 页 X39-0835.png
「【疏】故涅槃云众生佛性住色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
生若有杀生即堕恶道色有三种过去现在则不可
杀遮于未来故名为杀夫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
息故名为杀我等诸佛亦随俗说说名为杀。」
【引證中彼经佛说佛性常住不可断坏故迦叶菩
萨乃举杀业以难今疏但引佛答耳但望坏五阴
而得名杀亦由色阴灭故馀四随灭是以下文正
明三色过现不可杀者过去巳往现色迁灭念念
不停未灭则是未来巳灭还成过去现色不立故
不可杀遮未来者断相续故众生无实揽阴以成
但有名字然识依息随息断续以分存亡故名众
生为出入息第一义中实无众生逐阴求之尚无
生相何况有杀但随世谛说为业道非唯释迦故
云我等经文三段初引如来性品證前二生俱坏
色下次引梵行品简上所坏何色夫下复引梵行
品后段明上断报相续。】
「【疏】第三成犯缘具有五种一是人道以馀道非重罪
故二作人想三有杀心四起方便五明命断。」
卷二 第 836a 页 X39-0836.png
【成犯缘中对下阙缘辨释可解。】
「【疏】第四阙缘义。
【疏】若阙初缘小漫心起但得三兰以非人畜杌三境
替故大漫心起但得一兰三趣随犯俱无差故若对
尅心加王异境来替张处则有四句可准上思。」
【阙缘中初阙三别即大小二漫及剋心也大漫一
兰者以三趣齐害杌境来差心期虽漫望人从重
故得兰罪必对杌木起非畜想理应得吉非此所
明在文盖阙此中结句大漫一句杌作人想小漫
三句一非人人想二畜生人想三杌木人想剋心
中但加一句王作张想杀则同重馀三同前故云
四句通前二漫总有八句。】
「【疏】二阙想缘亦有小大两漫及一剋心。」
【阙第二缘初通举三位一一位中各有想疑单双
之别如指略中。】
「【疏】且对剋心生想有四句一夷三兰也剋心生疑有
十句一夷九兰也谓直疑有四互疑有六亦可准知
也。」
【剋心中句法交乱须作图相三位不同。
卷二 第 836b 页 X39-0836.png
「【疏】剋心双阙二缘四十句如王境差心对有十乃至
杌木例可解也。」
【
通前三心总五十四句三夷五十一兰图中可见
但知前二心差境定后一复加境差故号双阙耳。】
「【疏】馀大小漫心境阙相可以准知事稀故不能具列。」
【指略中小漫但除王人则想有三句疑但九句双
阙除王境差但存三境亦各九句总前三位共有
三十九句大略同上图相唯直疑中各除第一句
为异又通改张字为人字读之准前易见不复重
出大漫三境通害但有杌为异境止有一十三句
复恐难晓故须列示。
卷二 第 836c 页 X39-0836.png
文中二意故略一可准前二以事稀故。】
「【疏】三阙杀心或无罪如开缘中或得吉罗如打下众
虽死无心或得堕罪如打全破诸比丘等或得功德
如看贫病死而无赏或得衣钵如看富病以劳赏故
或得偷兰谓苦治人过与病药近死方便但无杀心。」
【阙心中六别并以或字间之初如戒本后注所列
二三打分大小因打致死故明无心文言全破全
即具戒破即毁戒四五看病分贫富此据如法看
死故非害心六中两相苦治即有过因罚而死与
病药即不好心看反令增病。】
「【疏】四阙方便由未起故不制单心或得吉罗虽心缘
杀以未动身寻悔故也或得轻重二兰如十诵中病
者多衣望死分得或厌患懈怠不看致死但结偷兰
以无方便故。」
【阙方便中三初约无犯明阙言未起者未至重缘
也次约犯吉明阙即约重缘远方便罪三约犯兰
明阙下引十诵以示犯相望衣过轻理得中兰不
看近杀应犯上兰故标云轻重也无方便者反有
卷二 第 837a 页 X39-0837.png
方便即摄夷重。】
「【疏】阙第五缘未断命如上七方便则具七兰如十诵
云杀人未死则狂发戒舍但结偷兰。」
【阙命断中指上七缘下引十诵略證初缘。】
「【疏】上明人趣非人畜生加害等同但罪轻为别耳。」
【指例中非畜二杀并五缘犯具阙同之。】
「【疏】第二非福田是恩养。
【疏】初制意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揽彼遗分用成巳
身兼复鞠育其恩深重理应敬养报恩植福今反瞋
忿乃如逆害违背恩养过咎极深故制逆罪又增夷
重馀非恩养降阶非逆。」
【二非福是恩制意中初文先叙合敬若准俱舍人
通四生今据多分故云非化遗分谓精气也上明
二恩一是成身二即鞠养备斯二种故云深重次
明违反初明加害违下显过言背恩者反上二种
又增夷者害人罪也馀下简异。】
「【疏】问今杀父母为知得逆为不知耶答漫心无简若
对父母心虽不知以称本期何无逆罪如善见中初
有羺羊在于树下后欲加害心乃漫缘随有父人鬼
畜来替羊处以心漫故亦结逆等若对剋心不知无
罪故伽论云非父母想若杀得出家不犯逆。」
【初问由诸论中所出各异故问决之答文初约漫
心成犯谓不简亲疏心通害故若对下次约剋心
不犯各引文證二段显然论明戒障故约出家明
「【疏】阙第五缘未断命如上七方便则具七兰如十诵
云杀人未死则狂发戒舍但结偷兰。」
【阙命断中指上七缘下引十诵略證初缘。】
「【疏】上明人趣非人畜生加害等同但罪轻为别耳。」
【指例中非畜二杀并五缘犯具阙同之。】
「【疏】第二非福田是恩养。
【疏】初制意者人非化生业寄胎报揽彼遗分用成巳
身兼复鞠育其恩深重理应敬养报恩植福今反瞋
忿乃如逆害违背恩养过咎极深故制逆罪又增夷
重馀非恩养降阶非逆。」
【二非福是恩制意中初文先叙合敬若准俱舍人
通四生今据多分故云非化遗分谓精气也上明
二恩一是成身二即鞠养备斯二种故云深重次
明违反初明加害违下显过言背恩者反上二种
又增夷者害人罪也馀下简异。】
「【疏】问今杀父母为知得逆为不知耶答漫心无简若
对父母心虽不知以称本期何无逆罪如善见中初
有羺羊在于树下后欲加害心乃漫缘随有父人鬼
畜来替羊处以心漫故亦结逆等若对剋心不知无
罪故伽论云非父母想若杀得出家不犯逆。」
【初问由诸论中所出各异故问决之答文初约漫
心成犯谓不简亲疏心通害故若对下次约剋心
不犯各引文證二段显然论明戒障故约出家明
卷二 第 837b 页 X39-0837.png
之。】
「【疏】问父母出家成罗汉道若有杀者为得几逆。」
【次问亦由教中单重不定故须详审。】
「【疏】答如十诵中得一夷二逆又涅槃云一杀父王二
杀须陀洹罪兼二重以断父命恩养福田心怀二境
二俱损故。」
【初答中先引经律以下次显重意涅槃三十三云
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
故生恶逆心闭父城外乃至遮断衣食汤药过七
日巳王命便终太子生悔大臣恶邪谓言无罪耆
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重等频婆娑
罗巳證初果故云须陀洹也(若准观经进成三果此据尔前故云初果
耳又据成逆定约四果经通四圣与律不同)。】
「【疏】如俱舍论杀父罗汉得一无间依止一故。」
【次答中俱舍名五逆为无间业义如下释依止一
者无别命故但据杀父止结一逆。】
「【疏】问如上涅槃如何通耶答为显无间二因而成命
既是一何得二罪直以逆名标此业重故言二逆其
实无也。」
【会通中答文为二初示涅槃之意命下次显无重
之理然别造多逆则随业别受准俱舍中皆次生
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则便具足受一罪若造二逆
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
「【疏】因斯明律结罪多少约缘业四位不同。」
「【疏】问父母出家成罗汉道若有杀者为得几逆。」
【次问亦由教中单重不定故须详审。】
「【疏】答如十诵中得一夷二逆又涅槃云一杀父王二
杀须陀洹罪兼二重以断父命恩养福田心怀二境
二俱损故。」
【初答中先引经律以下次显重意涅槃三十三云
罗阅耆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
故生恶逆心闭父城外乃至遮断衣食汤药过七
日巳王命便终太子生悔大臣恶邪谓言无罪耆
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重等频婆娑
罗巳證初果故云须陀洹也(若准观经进成三果此据尔前故云初果
耳又据成逆定约四果经通四圣与律不同)。】
「【疏】如俱舍论杀父罗汉得一无间依止一故。」
【次答中俱舍名五逆为无间业义如下释依止一
者无别命故但据杀父止结一逆。】
「【疏】问如上涅槃如何通耶答为显无间二因而成命
既是一何得二罪直以逆名标此业重故言二逆其
实无也。」
【会通中答文为二初示涅槃之意命下次显无重
之理然别造多逆则随业别受准俱舍中皆次生
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则便具足受一罪若造二逆
则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
「【疏】因斯明律结罪多少约缘业四位不同。」
卷二 第 837c 页 X39-0837.png
【因明中上明夷逆双结律中率多此例故寄此以
明文约缘业二种俱互四句一一句中各有一多
二位缘即事缘业指身口。】
「【疏】初业一缘异结多罪如二房咽食等谓妨难过量
不乞残宿恶触总为缘也身口二业随作随咽得多
罪也即结一罪者如谤假妄如盗掘地无别提罪相
从究竟。」
【初句前明多罪先明缘异且举房食房具四缘食
容多犯钞云一咽七罪非时不受残宿内宿内煮
自煮恶触并随有者言之身下明业一然上房食
并是身业而云二业意令例通如谤清人又欲诳
僧之类杀父罗汉此句所收即下次明一罪善见
谤假妄成无别妄罪为盗掘地方便兰罪若准五
分掘地亦提。】
「【疏】二缘一业异结多罪者如一人前后加打随打随
提亦结一罪如盗前后相假成也。」
【次句初多罪中一人是缘随打是业亦下明一罪
前境是缘前后盗业是但前方便终趣一果。】
卷二 第 838a 页 X39-0838.png
「【疏】三缘业俱异结多罪者如前后杀盗人别罪异也
亦结一罪者如尼八事前后成重。」
【第三句多罪中人命他物是缘随作是业一罪中
随对男子是缘八事有别是业。】
「【疏】四缘业俱一结多罪者如发一语具口四过也亦
结一罪此则并易不劳出也。」
【第四句多罪者即多论云传他此语向彼说以不
实故是妄语作分离心故是两舌非软语故是恶
口成论云绮语一种必不相离文中且举具者言
之三二亦尔一罪中各戒各犯故云并异(或作易亦通)。】
「【疏】馀有约缘具阙并可准前。」
【指略中令准前者亦具五缘一是父母二父母想
三有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断阙缘亦同寻上对之。】
「【疏】第三杀罗汉者末代所稀理何须举然经律中多
有逆相识知其事用为后习明觉开达终因此缘故
略明之。」
【第三句中先示须出之意在事虽稀于教须识言
后习者由今学知以为识种后遇胜缘夙智开发
故云明觉等此缘即今所示。】
「【疏】言制意者是应供故名福田非怀育故非恩养欲
明此人断结成圣八辈僧宝第一福田慈济物故俯
从供养理须植因用收圣果反怀逆害损丧圣身自
既失利障他弘福情过是重故制逆罪馀七辈僧道
非究竟故感福微杀同凡罪自可圣行约业非轻。」
卷二 第 838b 页 X39-0838.png
【制意中初示句欲下正叙初叙境胜合敬四果四
向为八辈俯犹下也反下次明损害制罪自不加
敬是失自利断他胜田即失他利馀下简去馀圣
上四句正简下二句释疑上云同凡且据制罪凡
圣位别业必重轻。】
「【疏】问如十轮经杀辟支佛不同罗汉者答以声闻人
因声入道一能说法二能现通三令他得道益深利
广故结夷逆辟支不尔故杀同人如涅槃云缘觉之
人志乐独处若化众生但现神通终日默然无所宣
说不能说法令人得果以此文證福田狭故。」
【初问中彼明杀支佛不障戒今以断證是同福田
亦等故须问决答中先明声闻具三能故重下明
支佛不具故轻后引大经證阙二能然支佛有二
一者出无佛世则名独觉二者观十二因缘得道
则名缘觉如上所释且据大途不妨缘觉善能化
物自有声闻不堪说法。】
「【疏】问杀下三果何不犯逆答惑未尽故福田不满故
善见云若杀白衣阿罗汉不得出家杀三果者不障
出家。」
【次问立义引證文甚易解。】
「【疏】若尔犯四果尼可是障戒下三果犯不应障答杀
望福田故逆不逆异犯尼事通凡圣坏净境故。」
【转难中污尼障戒事实不同欲辨杀污两别故立
此难但杀损福田故不通下位污取境净而不局
卷二 第 838c 页 X39-0838.png
圣人。】
「【疏】问若杀辟支不入逆者何故涅槃知杀有三蚁子
畜生为下凡夫三果为中罗汉辟支菩萨为上答彼
以约境分心故分三位不明逆夷轻重等相若不尔
者即彼文云阐提不堕三种杀中可无罪耶约律中
从境阐提人夷约经论阐提无性也。」
【三难中即据涅槃转难初答经明佛及菩萨皆了
知杀法故云知杀罗汉上准经有父母二字今此
正问辟支故略之耳经文既以三乘同为上品则
知缘觉罪无差降答中初出经意经分心业不拣
夷逆准此若杀辟支虽非逆重由境尊胜业异常
流若不下就经反质初引示经文梵云一阐提此
云信不具不堕三杀者由杀无罪不入三品故经
云譬如刈草掘地等无有罪报约下比对律制言
无性者准经前明阐提无佛性据后决前此名随
他语一切有性名随自语。】
「【疏】问若杀罗汉为知得逆为不知耶答俱舍云若于
非圣而行杀害后临杀时成罗汉者无无间业以于
罗汉不起杀故若起漫心具缘诸相并如前说。」
【四问可解答中先引论明剋心不成若下次约义
立漫心成犯大同父母故并指前。】
「【疏】第四恶心出佛身血者。
【疏】垂降生善为世福田慈济含识亦是恩养佛为法
王四弘开化惠益群品其恩无外宜应敬养植福清
「【疏】问若杀辟支不入逆者何故涅槃知杀有三蚁子
畜生为下凡夫三果为中罗汉辟支菩萨为上答彼
以约境分心故分三位不明逆夷轻重等相若不尔
者即彼文云阐提不堕三种杀中可无罪耶约律中
从境阐提人夷约经论阐提无性也。」
【三难中即据涅槃转难初答经明佛及菩萨皆了
知杀法故云知杀罗汉上准经有父母二字今此
正问辟支故略之耳经文既以三乘同为上品则
知缘觉罪无差降答中初出经意经分心业不拣
夷逆准此若杀辟支虽非逆重由境尊胜业异常
流若不下就经反质初引示经文梵云一阐提此
云信不具不堕三杀者由杀无罪不入三品故经
云譬如刈草掘地等无有罪报约下比对律制言
无性者准经前明阐提无佛性据后决前此名随
他语一切有性名随自语。】
「【疏】问若杀罗汉为知得逆为不知耶答俱舍云若于
非圣而行杀害后临杀时成罗汉者无无间业以于
罗汉不起杀故若起漫心具缘诸相并如前说。」
【四问可解答中先引论明剋心不成若下次约义
立漫心成犯大同父母故并指前。】
「【疏】第四恶心出佛身血者。
【疏】垂降生善为世福田慈济含识亦是恩养佛为法
王四弘开化惠益群品其恩无外宜应敬养植福清
卷二 第 839a 页 X39-0839.png
心反加瞋忿兴于逆害命不可断但出身血损法身
器其过尤深故制方便业当逆罪。」
【第四句制意中初科为二初示句佛下正叙初明
恩深合敬四弘即上四等弘即训大亦由普遍故
得名耳恩无外者所被无遗故反下次显过明制
损法身器者多论云色身是法身所依故制方便
者即偷兰也佛不可杀义无究竟制轻业重相别
可知。】
「【疏】然出身血其相是一心怀善恶同一业报耆域出
血善心治病一劫色有而受乐报调达反此故入地
狱恐滥善者故标恶心。」
【次科初明相滥同业报者此约时论并一劫故耆
下次引缘释耆域亦云耆婆善医世尊足疾因针
出血色有即梵天此明善心也调达以推山压佛
碎石伤佛指足生陷阿鼻此明恶心也恐下后示
简意。】
「【疏】问不知是佛不得逆者若供不知不应得福答供
本漫心生福皆敬虽对佛身作树神想以心通故佛
边得福若本剋心对佛神想则无福也。」
【问中准前合须先问约知不知或可承前罗汉义
势是同故直发此问答中亦约剋漫二心分之。】
「【疏】馀具缘等同前准说。」
【指具缘中亦同上五故不繁文。】
「【疏】就阙缘中有同有异阙初境缘四句俱同皆异境
器其过尤深故制方便业当逆罪。」
【第四句制意中初科为二初示句佛下正叙初明
恩深合敬四弘即上四等弘即训大亦由普遍故
得名耳恩无外者所被无遗故反下次显过明制
损法身器者多论云色身是法身所依故制方便
者即偷兰也佛不可杀义无究竟制轻业重相别
可知。】
「【疏】然出身血其相是一心怀善恶同一业报耆域出
血善心治病一劫色有而受乐报调达反此故入地
狱恐滥善者故标恶心。」
【次科初明相滥同业报者此约时论并一劫故耆
下次引缘释耆域亦云耆婆善医世尊足疾因针
出血色有即梵天此明善心也调达以推山压佛
碎石伤佛指足生陷阿鼻此明恶心也恐下后示
简意。】
「【疏】问不知是佛不得逆者若供不知不应得福答供
本漫心生福皆敬虽对佛身作树神想以心通故佛
边得福若本剋心对佛神想则无福也。」
【问中准前合须先问约知不知或可承前罗汉义
势是同故直发此问答中亦约剋漫二心分之。】
「【疏】馀具缘等同前准说。」
【指具缘中亦同上五故不繁文。】
「【疏】就阙缘中有同有异阙初境缘四句俱同皆异境
卷二 第 839b 页 X39-0839.png
来替佛本故双阙亦尔若阙想疑二句不同以佛正
命必不断故既明出血本结偷兰境虽极尊约从人
制境强方便故也。」
【阙缘中初总标阙下别释初明同有二一境差同
一人作佛想二非人佛想三畜四杌四句并兰二
示双阙同若下次辨异阙想四句疑心十句此二
初句前并犯夷今同兰罪以下出异所以。】
「【疏】因即料简五逆之义四门分之初列数显相释名
轻重二定体状初二忏不三约三业四明通塞。
【疏】初列数者父母罗汉出血坏僧为五也。」
【明五逆中初文可解。】
「【疏】显相者要约亲生膝下故恩养极也如世律中恶
逆过者通祖父母世叔等亲何况假父后母姑姨之
属则并非逆所以经律据二惟亲。」
【二显相中又二初简定且约二逆馀同前叙或可
馀三无滥不须辨相膝下者语出孝经谓孩幼之
时也如下引俗示滥祖父母即父之父母世叔及
伯即诸父也假父后母皆本非亲同名为逆望上
祖等此二又亲故云何况姑姨非逆族姓异故所
下结前简意。】
「【疏】言释名者何故名逆以违恩养福田极故亦违佛
世两王化故名之为逆如论所出云五无间谓常续
有无间隔故。」
【释名中初科逆有二义初违恩福父母违恩罗汉
命必不断故既明出血本结偷兰境虽极尊约从人
制境强方便故也。」
【阙缘中初总标阙下别释初明同有二一境差同
一人作佛想二非人佛想三畜四杌四句并兰二
示双阙同若下次辨异阙想四句疑心十句此二
初句前并犯夷今同兰罪以下出异所以。】
「【疏】因即料简五逆之义四门分之初列数显相释名
轻重二定体状初二忏不三约三业四明通塞。
【疏】初列数者父母罗汉出血坏僧为五也。」
【明五逆中初文可解。】
「【疏】显相者要约亲生膝下故恩养极也如世律中恶
逆过者通祖父母世叔等亲何况假父后母姑姨之
属则并非逆所以经律据二惟亲。」
【二显相中又二初简定且约二逆馀同前叙或可
馀三无滥不须辨相膝下者语出孝经谓孩幼之
时也如下引俗示滥祖父母即父之父母世叔及
伯即诸父也假父后母皆本非亲同名为逆望上
祖等此二又亲故云何况姑姨非逆族姓异故所
下结前简意。】
「【疏】言释名者何故名逆以违恩养福田极故亦违佛
世两王化故名之为逆如论所出云五无间谓常续
有无间隔故。」
【释名中初科逆有二义初违恩福父母违恩罗汉
卷二 第 839c 页 X39-0839.png
破僧违福出血兼二次违王化佛是法王世即人
王二教齐禁犯则俱违华梵虽殊法律无异然于
五中唯杀父母道俗同重馀三则别。】
「【疏】如成实云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
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
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
满故不相障碍业不可思。」
【次科论即俱舍释义犹通成论五义示相甚显三
意束之第一即间隔也二及三四谓间绝也第五
即间缺也然形无间一多不碍凡情难信故云业
不可思。】
「【疏】问三宝皆福田损佛破僧得论逆者何故不言破
法逆耶。」
【初问三宝福田是同成逆则异故问释之。】
「【疏】答谤法重故不入逆中如今五逆不入四重广如
智论及法华中。」
【答中初约业重释如下举例广下指證智论云声
闻道作五逆受地狱一劫菩萨道破佛法此间劫
尽复至他泥犁中受无量罪如是乃至遍于十方
地狱等法华譬喻品后广明谤经获罪之相乃至
云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
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
「【疏】有人言谤法重者谓大乘也对田论逆即坏法轮
破法逆也。」
王二教齐禁犯则俱违华梵虽殊法律无异然于
五中唯杀父母道俗同重馀三则别。】
「【疏】如成实云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
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
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
满故不相障碍业不可思。」
【次科论即俱舍释义犹通成论五义示相甚显三
意束之第一即间隔也二及三四谓间绝也第五
即间缺也然形无间一多不碍凡情难信故云业
不可思。】
「【疏】问三宝皆福田损佛破僧得论逆者何故不言破
法逆耶。」
【初问三宝福田是同成逆则异故问释之。】
「【疏】答谤法重故不入逆中如今五逆不入四重广如
智论及法华中。」
【答中初约业重释如下举例广下指證智论云声
闻道作五逆受地狱一劫菩萨道破佛法此间劫
尽复至他泥犁中受无量罪如是乃至遍于十方
地狱等法华譬喻品后广明谤经获罪之相乃至
云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
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
「【疏】有人言谤法重者谓大乘也对田论逆即坏法轮
破法逆也。」
卷二 第 840a 页 X39-0840.png
【次他解中初科又二初点前义对下示正解就小
论逆指归破僧则通三宝。】
「【疏】问若如此者何故毁呰修多罗但吉答前言逆者
谓破灭故今言犯吉但毁呰耳。」
【次难中毁毗尼戒毁馀二藏皆同吉罗上云成逆
义则相违答释可解。】
「【疏】若但破僧不名为逆如破羯磨以损轻故若杀罗
汉是损真僧以违福极故得逆也。」
【三中初约破僧反显若单破僧既不成逆则显逆
业全由破法若下次引杀圣比例由杀罗汉亦望
损彼真福田僧故成逆罪则知破僧一逆法在其
中故不别标也。】
「【疏】次明重轻如前列者初轻后重故成论云破僧最大
恶别离三宝故离僧坏佛毁法宝故又于佛所起嫉
妒心违转正法复恼大众乃至三十界内禅诵不行故。」
【轻重中指前所列且据粗分细而明之中间三逆
望前为重望后名轻所以害母重于父者以佛教
中怀育恩多偏尊母故罗汉超凡必重父母出血
极尊义过小圣下引成论独證破僧文有二义初
约坏灭损境明重又下次约起心违恼明重禅诵
即诸观法一化境中道行退失或复不进故云不
行上约业理不论制教。】
「【疏】二定体状初二及忏相。」
【定体中标列三科次云初二即明逆罪最初第二。】
卷二 第 840b 页 X39-0840.png
「【疏】言体状者如五逆名非佛所制违恩福故业理自
重有夷兰者是佛制也但约人相犯夷不论恩福不
具得兰从杀方便若论破僧应制极重以事不独建
通摄三人故也。」
【初科以业制相滥故须拣定初示业体五逆之罪
但违业道古法常有故非佛制有下次定罪体即
约制教初通示夷兰二聚统收五罪三夷二兰但
下别释又二初释三夷得下释二兰破僧摄三人
者旧引义钞云破僧有三一王破二伴破三助破。】
「【疏】言无初者以逆犯相无略可违以外道杀父佛言
灭摈可是违教馀如后说。」
【次科初约义以定以下举事释成文出受戒法中
以凡开最初必违略教俗非禀略亦令摈之故知
约行偏重随作即成极业如后即破僧戒。】
「【疏】言可悔不者如大乘中开悔五逆若尔何故经中
令王重罪微薄耶答罪无定也即如彼经有愧非有
无惭非无或可本定故转轻耳馀之三夷两兰皆可
灭除学悔说故十诵九清净人破僧偷兰罪从僧忏
文自验矣。」
【三中初示忏业上二句判定可忏大乘即佛名方
等通忏三世十恶五逆又鸯掘摩罗作五逆因值
佛得灭等若下引难经即涅槃上据大乘立义故
还引大乘为难阇王杀父阿鼻一劫佛令忏巳于
黑绳地狱七日受尽既但转重令微则显逆非可
卷二 第 840c 页 X39-0840.png
忏答中二意初引彼经有无不定约心明业虽悔
复受理无所疑或下示次意既转令轻明开成悔
馀下次明忏制初判定学悔下引證初證忏夷律
令学悔开忏不疑十下次證悔兰邪正各五方成
破僧真佛位别不入僧数故云九人邪徒破僧皆
犯兰罪今既邪正通名清净故知开悔从僧忏者
上品罪故。】
「【疏】三明业相者。
【疏】破僧是口业馀四是身业若互作者有语助成若
论破僧身现不得必须言说用化前人能破是口不
善业所破是不和合性。」
【业相中初科又二初明各造俱舍颂云此五无间
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加行即方便)
若下次明互造上明口兼身四若论下次明身不
兼口文中能所对明所无别体即是事理二种不
和故指为性性即体也。】
「【疏】破僧瞋嫉心起馀四分通三性。」
【二中初明破僧调达见佛人天奉敬频婆国王日
给千车遂起嫉心结连阇王以谋害佛又于佛所
乞请摄众为佛所呵即怀瞋恨此明破僧局不善
性馀下示馀四杀通三性四逆同之然本是不善
性旁兼善无记故示分通也。】
「【疏】破僧虽口说言了未结罪要待前人忍方成其破
轮也。」
复受理无所疑或下示次意既转令轻明开成悔
馀下次明忏制初判定学悔下引證初證忏夷律
令学悔开忏不疑十下次證悔兰邪正各五方成
破僧真佛位别不入僧数故云九人邪徒破僧皆
犯兰罪今既邪正通名清净故知开悔从僧忏者
上品罪故。】
「【疏】三明业相者。
【疏】破僧是口业馀四是身业若互作者有语助成若
论破僧身现不得必须言说用化前人能破是口不
善业所破是不和合性。」
【业相中初科又二初明各造俱舍颂云此五无间
中四身一语业三杀一诳语一杀生加行(加行即方便)
若下次明互造上明口兼身四若论下次明身不
兼口文中能所对明所无别体即是事理二种不
和故指为性性即体也。】
「【疏】破僧瞋嫉心起馀四分通三性。」
【二中初明破僧调达见佛人天奉敬频婆国王日
给千车遂起嫉心结连阇王以谋害佛又于佛所
乞请摄众为佛所呵即怀瞋恨此明破僧局不善
性馀下示馀四杀通三性四逆同之然本是不善
性旁兼善无记故示分通也。】
「【疏】破僧虽口说言了未结罪要待前人忍方成其破
轮也。」
卷二 第 841a 页 X39-0841.png
【三中以馀口业吐词即结破僧特异故别显之出
血不至果馀三同杀命断成犯故不须论。】
「【疏】四明通塞者时处人分别。」
【通塞中三科料简有则名通无者号塞。】
「【疏】佛在具五灭后惟三无法轮主故。」
【初中佛在俱通灭后三通二塞法轮虽在无主竞
化故二俱阙。】
「【疏】二言处者南洲具五东西俱三出血破僧须佛身
故北洲俱无杂心云以命定无相杀故。」
【次科若论有无则三洲有北洲无若约具阙则南
洲具东西阙下引心论引證北洲言命定者长含
中修十善行生郁单越寿命千岁不坏不灭是故
彼人寿命常定。】
「【疏】三言人者俗人及四众唯四逆除破僧故比丘具
五可知俱舍云北洲及馀道皆无无间业何况于馀
界解云人道男女能作此业黄门等不许彼无戒因
父母于其恩少由不具身分为增长故爱念少故又
其于父母不起重惭差故畜生鬼神道不许有无间
业故若智明了如聪慧马有五无间也。」
【三中初正明俗人无滥下众未具无破僧理故但
有四亦通伴助如后所明俱下引论初引论偈馀
界即色无色天次引论解前简人道别除黄门文
列三义初无戒因者以具戒者方能具造黄门当
体即戒障故次父母下明上恩疏增上谓身不具
卷二 第 841b 页 X39-0841.png
形报非胜故又下显下敬薄故有杀者不成逆业
然文中但明父母二逆馀不能作于义可知畜下
简馀趣文约愚智以明有无据论有者可对三逆
岂有非畜而能破僧出血耶论无五字必是传讹。】
「【注】佛在毗舍离为诸比丘说不净观。
【疏】就戒缘中说不净观行不得方。」
【戒缘中初标缘方即法也。】
「【疏】言不净观者如来立药对治心病多贪不净瞋以
慈心痴不觉了阴界分别初对贪者故云不净。」
【次科总明中初通示三种药病阴即五阴界即十
八界文略十二入配对三迷如前巳示若对五停
前二同此三愚痴多观十二因缘四我慢多观十
八界(此二可对第三)五乱想多数出入息(即当后观)初下别指
今文。】
「【疏】如智论说具有五种。
【疏】一种子不净揽父母形以为巳有故偈云是身种
不净非馀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伹从秽道出。」
【引示中初不净中论云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淫
欲火故血髓膏流热变成精宿行因缘识种子在
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偈中初句标示下三句释
成上句明当体不净下二句生出不净秽道即父
母便利处也。】
「【疏】二依处不净谓在生熟两藏中间故偈云是身为
臭秽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
然文中但明父母二逆馀不能作于义可知畜下
简馀趣文约愚智以明有无据论有者可对三逆
岂有非畜而能破僧出血耶论无五字必是传讹。】
「【注】佛在毗舍离为诸比丘说不净观。
【疏】就戒缘中说不净观行不得方。」
【戒缘中初标缘方即法也。】
「【疏】言不净观者如来立药对治心病多贪不净瞋以
慈心痴不觉了阴界分别初对贪者故云不净。」
【次科总明中初通示三种药病阴即五阴界即十
八界文略十二入配对三迷如前巳示若对五停
前二同此三愚痴多观十二因缘四我慢多观十
八界(此二可对第三)五乱想多数出入息(即当后观)初下别指
今文。】
「【疏】如智论说具有五种。
【疏】一种子不净揽父母形以为巳有故偈云是身种
不净非馀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伹从秽道出。」
【引示中初不净中论云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淫
欲火故血髓膏流热变成精宿行因缘识种子在
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偈中初句标示下三句释
成上句明当体不净下二句生出不净秽道即父
母便利处也。】
「【疏】二依处不净谓在生熟两藏中间故偈云是身为
臭秽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
卷二 第 841c 页 X39-0841.png
【第二依处亦名生处人有生熟二藏食在生藏犹
未变动流入熟藏即成粪秽胎处于中故云不净
偈中初句标下三句简非净处以显不净薝卜亦
花而别举者以花极好彼国所贵经论多引盖此
意也此翻黄花。】
「【疏】三当体不净谓三十六物成身十二内外两相各
十二也故偈云地水火风质能变馀不净倾海洗此
身不能令香洁。」
【三当体者亦云自性三十六物论中备列总判为
三而少不次今以义分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
骨髓血心(此名成身十二如论云中有十二通于内外)脾肾胆肝肺小
肠大肠胃胞(匹交切合作脬水府也)肪(音方肠脂也)𦚻(音珊胃脂也)脑
膜(此内十二论云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屎尿垢污泪涕涎唾脓黄白
痰癊(此外十二论云外有十二名相不净)偈中上句示体次句明流
变馀不净者总上诸物下二句显示不净。】
「【疏】四外相不净者九孔常流俱不可用故偈言种种
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
【四中九孔眼耳鼻口及大小道偈中上二句明内
秽下二句示外相。】
「【疏】五究竟不净终归死膀不可忍见故偈言审谛观
此身终归必死处难御无反覆背恩如小儿。」
【第五论云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
则腐烂在水则膀胀偈中上半标示下半释成时
至莫留故云难御奄然长往故无反覆生存资养
卷二 第 842a 页 X39-0842.png
一旦舍故云背恩小儿相似法故。】
「【注】彼习定巳厌患身命叹死劝死。
【疏】注云彼习定巳厌患身故叹死劝死者以修乖方
少于遣滞故习此观封著不舍便灭其身此非有智。」
【三中初科智能遣滞有修无智即是乖方。】
「【疏】善见云佛是一切智人何因说观乃令其死答深
见往机曾作猎师多杀群鹿巳堕地狱馀报出家若
不说观人杀生恼恶心无巳由作此观人杀生喜得
生天上故无咎也乃至说巳入静室中五百人死同
世不知知必制戒息世机故。」
【引示中如来大智鉴机授法药病不差今此杀缘
全乖上义论申佛意以决群疑相似差机实唯应
病答中初叙知机获益乃下明示现不知佛自明
鉴示同凡人故云同世若不如此必生外谤故云
息讥。】
「【注】难提比丘受雇杀人居士警怖。
【疏】言难提受雇者善见云是外道沙门也头留少发
依比丘住拾残食活。」
【雇杀中注称比丘疏号沙门由此二名通邪正故
留少发者表异内众亦著坏色衣一以覆身一置
肩上问此戒犯缘为是何人答据下呵责乃斥相
叹内众比丘外道受雇非缘起也。】
「【注】佛知此事便说禅法。
【疏】言佛知此事便说禅法者数息观也。」
「【注】彼习定巳厌患身命叹死劝死。
【疏】注云彼习定巳厌患身故叹死劝死者以修乖方
少于遣滞故习此观封著不舍便灭其身此非有智。」
【三中初科智能遣滞有修无智即是乖方。】
「【疏】善见云佛是一切智人何因说观乃令其死答深
见往机曾作猎师多杀群鹿巳堕地狱馀报出家若
不说观人杀生恼恶心无巳由作此观人杀生喜得
生天上故无咎也乃至说巳入静室中五百人死同
世不知知必制戒息世机故。」
【引示中如来大智鉴机授法药病不差今此杀缘
全乖上义论申佛意以决群疑相似差机实唯应
病答中初叙知机获益乃下明示现不知佛自明
鉴示同凡人故云同世若不如此必生外谤故云
息讥。】
「【注】难提比丘受雇杀人居士警怖。
【疏】言难提受雇者善见云是外道沙门也头留少发
依比丘住拾残食活。」
【雇杀中注称比丘疏号沙门由此二名通邪正故
留少发者表异内众亦著坏色衣一以覆身一置
肩上问此戒犯缘为是何人答据下呵责乃斥相
叹内众比丘外道受雇非缘起也。】
「【注】佛知此事便说禅法。
【疏】言佛知此事便说禅法者数息观也。」
卷二 第 842b 页 X39-0842.png
【释改观中初科禅法亦即观门故以观释但止心
名禅照境为观不净数息并具二门而注文前后
异者以不净正取照境数息偏在止心故也。】
「【疏】所以改观者前对多贪故说不净思觉之人本非
彼治故说数息或前观色是粗今观心是细也。」
【显意中有二初约机宜对病加药或下次就所观
以分粗细了色求心先粗后细自浅至深故宜改
也。】
「【疏】就明数息如论广之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
净并息乱法以渐调心。」
【示法中大小乘论并有观法故今通指但云如论
今依成论释云数者名出入息从一至十数有三
种若等(十数为十)若过若减(并乖数法)随者心随息出入止
谓令心止住出入息也观谓见息系身如珠中缕
还亦云转谓转身缘心令心现前净谓离一切烦
恼诸难心得清净并下总结观意。】
「【注】比丘修习并證上果因诃上过而制此戒。
【疏】言修获上果者即圣无漏在凡之上也。」
【获果中圣无漏者言通四圣。】
「【疏】问如来说法比丘依行深见不净正是如说有何
等过复见诃责答佛说不净令厌苦本若欲修断必
识身因如何未断集因即除苦本非唯果不可尽乃
使迷因转深故使修行非道大可诃也如经说身有
苦不说厌离于身斯良證矣。」
卷二 第 842c 页 X39-0842.png
【呵责中问中随顺无违反遭呵责义似非当故问
决之答中为四初明教旨如何下显过今亦有僧
不知所以自投焚溺欲冀超升苦因未除宁亡三
有之报死而无悔实唯一勇之夫将谓永灭不生
焉知此没彼出固当勤修三学广运四弘诵持方
等大乘系念诸佛嘉号冀龙花而得度指安养为
所归深厌死生善识因果欲除苦本其要在兹故
使下明合呵如经下引證通标经者大小皆明不
可别指遗教云此是应舍罪恶之物乃至云唯有
智者得除灭等问五百巳死谁当呵者答受行观
法赞劝必多论明五百且据巳死为彼改观即所
呵者。】
「【疏】二就戒本中文有六句初句能犯过人二故自手
者明是自业三人命所杀境界四持刀下明教他业
是比丘下将人附罪入治摈相。
【律】若比丘故自手断。
【疏】初句可解。
【疏】二自杀中而言故者除有误者非犯法也。」
【次释戒本第二句。】
「【注】所谓行杀也若自杀若教杀若遣使杀若往来使
杀若重使杀若展转便杀若求男子杀若教人求男
子杀若求持刀人杀若教人求持刀人杀若身现相
若口说若身口现相若教使叹若遣书若教遣书若
坑陷若倚拨若与药若安杀具及馀方便杀者是
卷二 第 843a 页 X39-0843.png
也。
【疏】注中广列所行杀相相分为二初自杀有八一自
杀二身相三口说四身口俱五坑陷六倚拨七与药
八安杀具就教他中有十一初遣使二往来使三重
使四展转使五求人六教求人七求持刀八教求持
刀九遣书十教遣书十一遣使叹也。」
【释注总分中不依文次以类括之。】
「【疏】言自杀者谓自行杀若身若杖随死皆是。」
【自杀可解。】
「【疏】言教杀者或教人杀或伹教人死之方便言遣使
杀者指示所杀在其方所而往害也言往来使者受
语往害至彼还来重复往者是也言重者随续使人
乃至百千害一人者言展转使者初使往害彼使不
去更使人往如是展转乃至百千最后一人断彼命
者随前而使皆同一重乃至上列往来重使皆例同
犯馀有契要不同心不如意并如前竖义中说下有
四求皆教人相。」
【教人八种据文似九前总分中不列教杀则知注
中此句通标下列别相耳展转中乃至下决通前
二例皆同犯遣使可知故不点之馀下指馀不同
如前者即自作教人门中或能教者剋所使意异
或时节早晚坐立乖契颠狂舍戒等教者不犯漫
心无寄随作皆犯下下略示四求求男子者谓欲
得勇士往害于他持刀人者即旃陀罗辈两是自
【疏】注中广列所行杀相相分为二初自杀有八一自
杀二身相三口说四身口俱五坑陷六倚拨七与药
八安杀具就教他中有十一初遣使二往来使三重
使四展转使五求人六教求人七求持刀八教求持
刀九遣书十教遣书十一遣使叹也。」
【释注总分中不依文次以类括之。】
「【疏】言自杀者谓自行杀若身若杖随死皆是。」
【自杀可解。】
「【疏】言教杀者或教人杀或伹教人死之方便言遣使
杀者指示所杀在其方所而往害也言往来使者受
语往害至彼还来重复往者是也言重者随续使人
乃至百千害一人者言展转使者初使往害彼使不
去更使人往如是展转乃至百千最后一人断彼命
者随前而使皆同一重乃至上列往来重使皆例同
犯馀有契要不同心不如意并如前竖义中说下有
四求皆教人相。」
【教人八种据文似九前总分中不列教杀则知注
中此句通标下列别相耳展转中乃至下决通前
二例皆同犯遣使可知故不点之馀下指馀不同
如前者即自作教人门中或能教者剋所使意异
或时节早晚坐立乖契颠狂舍戒等教者不犯漫
心无寄随作皆犯下下略示四求求男子者谓欲
得勇士往害于他持刀人者即旃陀罗辈两是自
卷二 第 843b 页 X39-0843.png
求两令人求并非自杀故云皆教人者。】
「【疏】言身现相者或令怖畏坠堕沟壑或示死相等言
口现相者或以言说叹劝其死或以大声恐喝令他
死者即如世中有厌身者或投火坠岩或刀解绳缢
不知教者合掌唱善或扶接登山或为办绳具斯即
教叹正符犯法身口俱现即此之流。」
【现相中身现二义初示可畏之容二作取死之状
口现亦二如文自分即下后释俱现初举现事决
犯缢于计反扶接登山者助彼投岩也斯下结合
文相教即扶接办具对下身现叹即合掌唱善对
下口现。】
「【疏】言教使叹者遣人语彼人令彼语所杀者生多众
罪不如早死之词。」
【教叹中初示教相生下出其叹词即戒本中恶活
宁死二句耳。】
「【疏】言遣书者身现其相表于纸墨令用死者如多论
中若优婆塞及以比丘知吉凶相令破异国随得财
命皆同杀盗重罪若作死书教使送彼使向亲说使
自得重遣者犯轻使自依死犯轻亦尔若作死经有
人偷读遗失拾得依经取死造者犯重言教遣书者
自不亲对遣人作书令彼受死无问自他若死俱重
五分作书时字字兰。」
【遣书中前明死书初示相言身现者谓书中所述
也如下次引明若据论中未定遣书然吉凶之相
「【疏】言身现相者或令怖畏坠堕沟壑或示死相等言
口现相者或以言说叹劝其死或以大声恐喝令他
死者即如世中有厌身者或投火坠岩或刀解绳缢
不知教者合掌唱善或扶接登山或为办绳具斯即
教叹正符犯法身口俱现即此之流。」
【现相中身现二义初示可畏之容二作取死之状
口现亦二如文自分即下后释俱现初举现事决
犯缢于计反扶接登山者助彼投岩也斯下结合
文相教即扶接办具对下身现叹即合掌唱善对
下口现。】
「【疏】言教使叹者遣人语彼人令彼语所杀者生多众
罪不如早死之词。」
【教叹中初示教相生下出其叹词即戒本中恶活
宁死二句耳。】
「【疏】言遣书者身现其相表于纸墨令用死者如多论
中若优婆塞及以比丘知吉凶相令破异国随得财
命皆同杀盗重罪若作死书教使送彼使向亲说使
自得重遣者犯轻使自依死犯轻亦尔若作死经有
人偷读遗失拾得依经取死造者犯重言教遣书者
自不亲对遣人作书令彼受死无问自他若死俱重
五分作书时字字兰。」
【遣书中前明死书初示相言身现者谓书中所述
也如下次引明若据论中未定遣书然吉凶之相
卷二 第 843c 页 X39-0843.png
容可书报故引释之若下辨犯使向亲说不以书
示也及使自害并由能教心克乖本所期但得兰
罪故云犯轻若作下次明死经偷读拾得死皆重
者由本造时漫心无简故教遣书中初明犯相五
分下引示方便彼立进趣故约字论。】
「【疏】言坑陷者知人游行必从此道故设坑阱令堕死
也十诵云为人作坑人从死重非留死兰为畜造坑
畜死提人死吉若不定者随人畜死重轻如律言倚
拨者审知彼人倚拨其处便施刀杖彼依而死者言
与药者文事可解言安杀具者即如世中行刑之所
比丘往看施其绳索令彼死者同重多云若为杀故
造刀杖者吉罗往趣彼人步步轻兰或著彼身命未
断重兰。」
【杀具中坑陷又二初示相阱音静亦坑也十诵下
引释初约三趣互论轻重即是小漫合有为非人
作坑人畜死吉稀故不明下云不定乃约大漫随
犯可会倚拨者谓潜安杀具令彼触动也安杀具
者置办器杖令彼自用即下决其世事多论下示
其方便。】
「【疏】文言及馀方便者非谓如上所列而言相尽更馀
方便律虽不载伹依而死皆是重摄。」
【显略中初文律不载者谓不尽也。】
「【疏】又欲遮恶比丘避于佛制如上网目所不摄者欲
加杀害故又张网总而收之欲获罪人实唯一目故
示也及使自害并由能教心克乖本所期但得兰
罪故云犯轻若作下次明死经偷读拾得死皆重
者由本造时漫心无简故教遣书中初明犯相五
分下引示方便彼立进趣故约字论。】
「【疏】言坑陷者知人游行必从此道故设坑阱令堕死
也十诵云为人作坑人从死重非留死兰为畜造坑
畜死提人死吉若不定者随人畜死重轻如律言倚
拨者审知彼人倚拨其处便施刀杖彼依而死者言
与药者文事可解言安杀具者即如世中行刑之所
比丘往看施其绳索令彼死者同重多云若为杀故
造刀杖者吉罗往趣彼人步步轻兰或著彼身命未
断重兰。」
【杀具中坑陷又二初示相阱音静亦坑也十诵下
引释初约三趣互论轻重即是小漫合有为非人
作坑人畜死吉稀故不明下云不定乃约大漫随
犯可会倚拨者谓潜安杀具令彼触动也安杀具
者置办器杖令彼自用即下决其世事多论下示
其方便。】
「【疏】文言及馀方便者非谓如上所列而言相尽更馀
方便律虽不载伹依而死皆是重摄。」
【显略中初文律不载者谓不尽也。】
「【疏】又欲遮恶比丘避于佛制如上网目所不摄者欲
加杀害故又张网总而收之欲获罪人实唯一目故
卷二 第 844a 页 X39-0844.png
俗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也。」
【次科又张网者谓此一句统收多相犹如张网后
必有犯止在一事犹如得鱼故云一目下引俗證
出老子道德经恢大也谓天道虽大不容于恶如
网虽疏不漏于物。】
「【疏】问如汝所释浪作分疏至如佛意何必如此答凡
心度佛诚非拟议然佛立教自有比量如经比智用
拟上位何以知然如律文中佛制比丘不得服用俗
人外道衣服遂即方便更作馀相佛即诃言汝等痴
人避我所制更作馀事自今巳后一切俗人外道衣
服并不得著著者如法治据此明證岂非通约也。」
【问中欲引后量假设来难答中初二句承意然下
正答西土论议其量有三一现量(理义显然)二比量(举事
相并如今引例)三正教量(三藏明文)因明论云藉众相而观于
义于所比义有正智生故名比量言比智者成论
云知馀残法思量比知名为比智又云未得真智
以相比智经论皆说故通指如经何下引量即衣
犍度文一切之意正符前释。】
「【律】人命。
【疏】言人命者谓杀境也。
【疏】所言人者仁也仁者忍也俗中释名大有意致亦
可寻也谓人立志存育为先故云人仁也若伹言人
而人有无命者害非重罪故又重列言其人命也。」
【第三句释人中初训字俗下示所出释名即刘熙
【次科又张网者谓此一句统收多相犹如张网后
必有犯止在一事犹如得鱼故云一目下引俗證
出老子道德经恢大也谓天道虽大不容于恶如
网虽疏不漏于物。】
「【疏】问如汝所释浪作分疏至如佛意何必如此答凡
心度佛诚非拟议然佛立教自有比量如经比智用
拟上位何以知然如律文中佛制比丘不得服用俗
人外道衣服遂即方便更作馀相佛即诃言汝等痴
人避我所制更作馀事自今巳后一切俗人外道衣
服并不得著著者如法治据此明證岂非通约也。」
【问中欲引后量假设来难答中初二句承意然下
正答西土论议其量有三一现量(理义显然)二比量(举事
相并如今引例)三正教量(三藏明文)因明论云藉众相而观于
义于所比义有正智生故名比量言比智者成论
云知馀残法思量比知名为比智又云未得真智
以相比智经论皆说故通指如经何下引量即衣
犍度文一切之意正符前释。】
「【律】人命。
【疏】言人命者谓杀境也。
【疏】所言人者仁也仁者忍也俗中释名大有意致亦
可寻也谓人立志存育为先故云人仁也若伹言人
而人有无命者害非重罪故又重列言其人命也。」
【第三句释人中初训字俗下示所出释名即刘熙
卷二 第 844b 页 X39-0844.png
撰彼云仁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也谓下释义
天阳之气资始万物人有推爱及物博施济众合
天之道得人之正故云存育等若下明重言之意。】
「【疏】所言命者谓此身报假之维持终于一形寿所因
本故谓命根以命持识令依住故如杂心中命根体
者非色非心良由众生往业所剋期在此形连持不
绝故今死者气虽断绝随有暖处识在其中即识住
处为命根摄。」
【释命中初科为三初释名寿无别体即命短长以
为人寿故云因本能持于识为寿之本故得名根
如下示体以无形段复与识异故二非摄良下显
相先叙业感故下正示命相由煖识息三种相依
故有煖处息识未舍生分未绝即为命矣。】
「【疏】然今杀者命根非色何由可杀识本无形杀亦不
得故随相说断其依处命根不续识无所依故云杀
也。」
【次科云依处者即色生也。】
「【疏】律经约相但言识者以命根相不可见闻依圣言
说信而为有若论识者愚智齐知但杀前生无识能
学即为死人也粗相易晓持犯不难随机之义复现
兹矣。」
【三中初牒问律经即律戒本如注所引以下释通
初明不约命根若下次明但言二识粗相等者正
出戒经之意去难取要令物易解故云随机。】
天阳之气资始万物人有推爱及物博施济众合
天之道得人之正故云存育等若下明重言之意。】
「【疏】所言命者谓此身报假之维持终于一形寿所因
本故谓命根以命持识令依住故如杂心中命根体
者非色非心良由众生往业所剋期在此形连持不
绝故今死者气虽断绝随有暖处识在其中即识住
处为命根摄。」
【释命中初科为三初释名寿无别体即命短长以
为人寿故云因本能持于识为寿之本故得名根
如下示体以无形段复与识异故二非摄良下显
相先叙业感故下正示命相由煖识息三种相依
故有煖处息识未舍生分未绝即为命矣。】
「【疏】然今杀者命根非色何由可杀识本无形杀亦不
得故随相说断其依处命根不续识无所依故云杀
也。」
【次科云依处者即色生也。】
「【疏】律经约相但言识者以命根相不可见闻依圣言
说信而为有若论识者愚智齐知但杀前生无识能
学即为死人也粗相易晓持犯不难随机之义复现
兹矣。」
【三中初牒问律经即律戒本如注所引以下释通
初明不约命根若下次明但言二识粗相等者正
出戒经之意去难取要令物易解故云随机。】
卷二 第 844c 页 X39-0844.png
「【注】从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
【疏】言初识者谓初托阴止是凝滑不净故经中说为
迦罗之时也如五分云入胎四十九日名日似人过
是以往乃名是人即五王经云受胎一七日如薄酪
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苏四七日如肉团五七
日五胞成就六七日巳后六情开张。」
【初识中经即涅槃彼云肉身处胎歌罗逻时亦云
迦罗此云薄酪智论云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时
也次引五分似是两分续引五王释上似相五胞
头及手足也不云七七者即同上引名似人故。】
「【疏】言后识者即最终时在后一念为后也。」
【后识中云一念者即前所谓有煖处也。】
「【疏】所以言此二识者亦为遮恶比丘念也若杀人者
可得重罪如胎分中迦罗逻者即既非人故不名犯
所以张网通收初后若有胎人识所依止随有损害
无非极刑即如五分若人似人意亦可见四分下文
堕胎等相。」
【出所以中先徵次释初略示前用此义释馀方便
故云亦也若下委释初叙彼避制所下结显教意
五分两相皆重正为通收故云可见四分下文即
调部云妇人他边得身语大德言与我药堕之比
丘即咒药与令其胎堕佛言波罗夷及按腹堕胎
亦夷故云等也。】
「【律】持刀与人叹举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
卷二 第 845a 页 X39-0845.png
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
【疏】言持刀下此教杀相就分为二初持刀者教杀叹
誉死者口业也。」
【第四句初科但分身口戒本难晓略为释之文叙
杀相先持刀与次乃口劝咄下出其劝词欲警令
悟故先咄之恶活者或现不净或能造恶也作如
是者指上叹相也种种方便者总收馀叹也。】
「【疏】问身口杀相律文非一以何义故独举口叹以入
戒本答据论戒本不劳繁文伹云杀人得重自应通
摄然毗尼者以因缘求此杀戒缘由相叹故即以此
缘入于戒本前后诸戒繁相并同。」
【问中蹑前十九杀相以徵文局故云非一答中初
正通来难前下决通馀戒。】
「【律】是比丘波罗夷。
【疏】是比丘下收入罪摈。」
【五六中罪摈二字别配二句。】
「【注】若作如上杀人方便不死偷兰若杀非人若畜生
有智解于人语若能变形方便杀者并偷兰不死者
突吉罗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逸提实人人想波罗
夷非人想疑偷兰四众犯相如上不犯者掷刀杖瓦
石误著而死若营事作房误堕木石而死若扶将病
人入房往反一切无害心而死者是。
【疏】就注解中初当趣明轻相二非人下分异趣相。」
【释注分文中准前亦应细分初犯不犯为二犯中
【疏】言持刀下此教杀相就分为二初持刀者教杀叹
誉死者口业也。」
【第四句初科但分身口戒本难晓略为释之文叙
杀相先持刀与次乃口劝咄下出其劝词欲警令
悟故先咄之恶活者或现不净或能造恶也作如
是者指上叹相也种种方便者总收馀叹也。】
「【疏】问身口杀相律文非一以何义故独举口叹以入
戒本答据论戒本不劳繁文伹云杀人得重自应通
摄然毗尼者以因缘求此杀戒缘由相叹故即以此
缘入于戒本前后诸戒繁相并同。」
【问中蹑前十九杀相以徵文局故云非一答中初
正通来难前下决通馀戒。】
「【律】是比丘波罗夷。
【疏】是比丘下收入罪摈。」
【五六中罪摈二字别配二句。】
「【注】若作如上杀人方便不死偷兰若杀非人若畜生
有智解于人语若能变形方便杀者并偷兰不死者
突吉罗畜生不能变形若杀波逸提实人人想波罗
夷非人想疑偷兰四众犯相如上不犯者掷刀杖瓦
石误著而死若营事作房误堕木石而死若扶将病
人入房往反一切无害心而死者是。
【疏】就注解中初当趣明轻相二非人下分异趣相。」
【释注分文中准前亦应细分初犯不犯为二犯中
卷二 第 845b 页 X39-0845.png
又二比丘馀众比丘中复二犯相及境想前又约
趣如疏分之凡至辨相例须科约淫中委示馀使
自求但举一隅三隅须反。】
「【疏】就畜分二智变有胜加害犯偷兰者以相同人心
非重者何能害也如世鹦鹉鸲鹆人有教其语者杀
未犯兰此但为人所教未教本非其智故非重也又
如狐狸虎豹诸兽旌异志怪诸传记中变为人相往
往非一律中举龙为首不言馀者若知而害义依法
科不知而害亦从律结并如上解具缘所列。」
【释畜中初句分经智愚两判智下别释智变分四
初明犯意如下简滥又下示相旌异记志怪录并
俗中纪述怪事之书律中以龙多能变化故偏举
之虽略馀者义可类同若下断犯还约知论依法
科者即结兰罪不知从律如常犯提下文指略即
前义中三趣门巳说故云如上又阙缘后指非畜
缘同罪轻重别故云具缘列也。】
「【疏】就不犯中文相极显所以不犯者如文云一切无
害也。」
【释不犯文略示大意就注分二初掷物营事并是
误触然此误者由于他事全无害心不同前明错
误之误学者知之二扶往返即是无心。】
「【律】不共住。
【律】四大妄语戒。
【疏】第四大妄语戒。
趣如疏分之凡至辨相例须科约淫中委示馀使
自求但举一隅三隅须反。】
「【疏】就畜分二智变有胜加害犯偷兰者以相同人心
非重者何能害也如世鹦鹉鸲鹆人有教其语者杀
未犯兰此但为人所教未教本非其智故非重也又
如狐狸虎豹诸兽旌异志怪诸传记中变为人相往
往非一律中举龙为首不言馀者若知而害义依法
科不知而害亦从律结并如上解具缘所列。」
【释畜中初句分经智愚两判智下别释智变分四
初明犯意如下简滥又下示相旌异记志怪录并
俗中纪述怪事之书律中以龙多能变化故偏举
之虽略馀者义可类同若下断犯还约知论依法
科者即结兰罪不知从律如常犯提下文指略即
前义中三趣门巳说故云如上又阙缘后指非畜
缘同罪轻重别故云具缘列也。】
「【疏】就不犯中文相极显所以不犯者如文云一切无
害也。」
【释不犯文略示大意就注分二初掷物营事并是
误触然此误者由于他事全无害心不同前明错
误之误学者知之二扶往返即是无心。】
「【律】不共住。
【律】四大妄语戒。
【疏】第四大妄语戒。
卷二 第 845c 页 X39-0845.png
【疏】次明口业所犯法行。」
【大妄语戒初标简中前三身业身为业本并列于
前口业依身故次于后两业既异故先点之。】
「【疏】古来翻经约业显相多云身口今时正译审定名
体不滥境心故以声所从者并为语业故经云正语
是也所以然者人之面门名之为口口是顽色但知
吐纳至于所损约从身摄论妄语四出虽在口必以
声相用分业道然其声发岂止于口七处无壅方成
语言馀且略之。」
【翻名中初示古翻汉魏秦晋巳来所译皆尔今下
次明唐翻故云今时文有二段初显今两得语即
业体则名体相符语对耳根故境心不滥下引经
證古明三业并标为口及列八正乃云正语故还
引八正證今得实所下次叙古两失先明口所属
论下正陈失相语既从声为耳所得口属身色自
为眼见则心境滥矣又依声发语遂成业行口
是顽色本非善恶则名体乖矣然下潜通外难恐
谓声出于口从具彰名义有何失而见指斥故此
防之明非通摄七处者智论云如人欲语口中风
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之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
偈云风名忧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
龂齿肩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于此应辨语业
体相音曲名句依止于声即声为体方彰古译名
义全乖此不委明故云且略。】
卷二 第 846a 页 X39-0846.png
「【疏】所以语业具列有四妄语居首者由过数起顺本
惑业无始无明无非诳妄非有谓有诸例非一今既
出家宜须体妄澄汰成净反本即真如何不思重增
欺负深可责也故在重初自馀骂赞轻故后列。」
【前后中初徵起由下释通分二初叙妄重虚妄成
惑依惑起业转更不实故此妄语与二相顺无明
即惑诳妄即业非有等者示妄语相如后列相所
称多种故云非一今下彰过上明所应作不作汰
名作汰音太淘洗也如下明不应作而作故下结
合初句明妄重下显馀轻重谓四夷之末初即四
业之首或可重是大妄初即小妄由上文中大小
通叙故也赞即两舌绮语不相离故不别指。】
「【疏】然斯妄相人多弊之吐言一返追不可得故以义
张识其非相四门敝之一能妄在凡非圣意二明凡
妄语五种别三立妄为言两分相四本诳令知不待
信。」
【妄相标中一反谓忽相违也追不得者言其疾也
即论语云驷不及舌列示四门初简圣凡二简轻
重三简虚实四简知信。】
「【疏】初门中明能妄人在凡不在圣者。
【疏】由彼圣人有二种实语一者身證二者想心。
【疏】言身證者修道德满證真斯极除断虚伪妄则斯
尽出观陈说言必称实义无欺负起诳妄过此身證
也。」
卷二 第 846b 页 X39-0846.png
【初门身證实中初叙身證修等四句即是四谛出
观下明实语据是心證然兹圣道非身不剋心道
幽隐从相显彰即律序云馀身證者经律皆言最
后身得是也问出观陈说即实得道将无犯邪答
戒制未具不遮同意。】
「【疏】然彼圣人定前方便理观事察自然闻彼异域奇
相及出观后如心陈告我入空慧定中见也馀人不
解便生疑怪何有空慧得见奇相此则目连虚称上
法如僧祗律本皆有是事佛言实尔定不清净是前
方便谓言定体如斯事相想心实语。」
【想心实中且据四分调部目连入四空定以明其
相分文为四初示想心将欲入定摄心正想忽见
异事而非正定故云方便理观即空慧事察即方
便及下次引目连自述律云目连告诸比丘我入
空慧定闻伊罗婆尼象入难陀池水声(律文广列多种须者
寻之)馀下三引比丘疑怪既见是相则非空慧僧祇
同此故下指之十诵亦然佛下四引佛决疑(识慧处无
所有慧处非非想慧处亦如是)下二句结示问如见而说何但想
实答定前方便彼谓定体则同妄语但由不识作
正定想故无犯耳。】
「【疏】问若如上引二种实者举彼大圣亦有二不答如
来照境斯尽但唯身證实语所以然者声闻了境有
碍二者劣用不同入则彻于视听出则如凡闻见有
此义故便有想心实语佛则不尔反前可知故净名
卷二 第 846c 页 X39-0846.png
云常在三昧悉见佛国又无量义经云永断梦妄思
想念故无想心实语。」
【问中由前二语但约小圣欲明极圣与彼异故答
中初标异智度大海唯佛穷底證理斯极如理而
说故无异想所以下徵释初叙小圣有想言有碍
者即下出同凡故言劣用者即下入出不等故由
證偏空智非圆极伹除粗惑犹有事迷故也佛下
次明如来无想言反前者照境无碍出入同等下
文引證初證同等彼经诸梵志问云世孰有天眼
维摩答言佛世尊常在三昧禅志不亏悉见诸佛
国不自称说等又下證无碍良以想心所起由不
了境佛既通达无碍岂有想乎文引诸菩萨赞佛
偈具云大哉大悟大圣主(此句总赞三身巳下别赞三身)无垢无
染无所著(法身)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应身)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
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报身妄无实故喻之如梦思想即念)。】
「【疏】由彼下凡无彼圣人二种实语发言欺诳令他虚
解故成妄过。」
【在凡中正明可解。】
「【疏】问凡夫身心亦有事中身證实语如向人说身證
苦乐不妨迷忘违境而说想心实语律不结犯与彼
圣人想实何异答虽有非犯然非理解缘念之想由
未断本伪妄之心后时违心背想而说还成妄语有
斯别故不同圣也。」
想念故无想心实语。」
【问中由前二语但约小圣欲明极圣与彼异故答
中初标异智度大海唯佛穷底證理斯极如理而
说故无异想所以下徵释初叙小圣有想言有碍
者即下出同凡故言劣用者即下入出不等故由
證偏空智非圆极伹除粗惑犹有事迷故也佛下
次明如来无想言反前者照境无碍出入同等下
文引證初證同等彼经诸梵志问云世孰有天眼
维摩答言佛世尊常在三昧禅志不亏悉见诸佛
国不自称说等又下證无碍良以想心所起由不
了境佛既通达无碍岂有想乎文引诸菩萨赞佛
偈具云大哉大悟大圣主(此句总赞三身巳下别赞三身)无垢无
染无所著(法身)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应身)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永断梦妄
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报身妄无实故喻之如梦思想即念)。】
「【疏】由彼下凡无彼圣人二种实语发言欺诳令他虚
解故成妄过。」
【在凡中正明可解。】
「【疏】问凡夫身心亦有事中身證实语如向人说身證
苦乐不妨迷忘违境而说想心实语律不结犯与彼
圣人想实何异答虽有非犯然非理解缘念之想由
未断本伪妄之心后时违心背想而说还成妄语有
斯别故不同圣也。」
卷二 第 847a 页 X39-0847.png
【问中先叙身證简圣理解故云事中不下正难想
心上标身證理事自分至论迷想圣凡同事既容
通滥义必须分律不结者大妄则开上慢小妄唯
结违想答中初示异圣智达理知心虚妄而起缘
念故名理解之想凡情计实故不同之由下推异
所以良由下凡本妄未除虽复开迷后容违想不
同上圣结惑巳亡虽或想乖必无虚妄故也。】
「【疏】次明凡夫妄语随缘无量以罪定名不出五位谓
波罗夷僧残偷兰波逸提突吉罗也。」
【次明五别。】
「【疏】就此五位约分为二。
【疏】夷兰二妄同出世法成诳重者良以下凡于出世
法未实交證假偷在巳惑诳于人用谋名利损重过
深故得极重即以斯语用诳非人损过稍轻故结兰
罪阶降乃殊同非凡法。」
【前二中初标示良下释成初叙诳人即下次诳非
人此二语同境别故分轻重交犹会也稍少也阶
下总结。】
「【疏】馀三妄语同以世法用诳于人罪便异者良以瞋
谤凡情易起实无三根横搆虚状以馀重罪诳僧见
犯欲令治摈永处众外情状尤重故得僧残又以二
篇所犯之罪诳僧闻见谤相既轻故得提罪戏笑不
实乖越威仪情过为微故得吉罗三阶乃立无服世
法。」
卷二 第 847b 页 X39-0847.png
【馀三中初总示良下释成初明大谤又下次释小
谤不约小妄为提者自可知故下明戏妄此三语
异境同以明差别三下结示服字误合作非。】
「【疏】上以义约大分凡圣今用教徵便有涂辙自有说
凡而得重自有说圣而得轻。」
【次引教徵生起中便合作更途辙谓多别相也自
有等者后引诸相并约此二随文分之。】
「【疏】何者如十诵云我于那含果未得或言失者偷兰
若言有者重。」
【初文十诵彼因波离问佛大妄重轻乃至下文并
佛所答那含未得者彼具列四果今文略之巳下
并约人问答以显言相而多以乃至略其问辞言
偷兰者此谓说圣得轻也。】
「【疏】或言我今日不入世定前人言昨日云何答言亦
尔不入兰皆谓言近圣相故结兰也。」
【次文色无色定名为世定不入犯者以言今不入
则显馀时入故文引犯轻彼又云若说禅法得夷
此即说凡得重。】
「【疏】或云我是学前人问云何名学便言我是多闻利
根禅诵慧解者犯偷兰若言无漏学人者重。」
【三中轻重可解。】
「【疏】或言我是无学乃至答言懈怠不学说圣无学者
重。」
【四中懈怠者彼亦结兰言相滥故。】
卷二 第 847c 页 X39-0847.png
「【疏】若言我无所有我无不活畏及大众畏乃至答言
我无衣钵名无所有者兰言无贪痴断五畏者重。」
【五中无所有者滥空理故无不活等者滥圣德故
圣人无五种畏文举初后第二恶名畏三死畏(上即
畏不存活此谓畏其死至)四恶趣畏答无衣钵亦由言滥故结
兰罪答无贪等即僭圣德故结重也。】
「【疏】或言我是尽结使人我今是佛乃至答言过去无
故所以结尽觉一切不善法名为佛者兰言断结使
说名佛者重。」
【六中初标泛说乃下显妄相初明犯轻言过去者
从本巳来无诸结故觉不善者佛名觉者心能觉
了即是佛故言下结重可解。】
「【疏】伽云我是佛者我是天人师者并偷兰以人不信
故若云我于四沙门果退者夷所言有涉也。」
【伽论称佛二号人不信者以无滥故此即决上犯
重之文下称四果退亦重者既言我退则显巳得
故也。】
「【疏】多论若言不净观等乃是凡法亦得重罪。」
卷二 第 848a 页 X39-0848.png
【多论不净者五停之一论云是甘露初门一切圣
人由之入道故。】
「【疏】十诵云若人作书自云初果以书示人书云得果
我实非得犯兰。」
【十诵意托书诳以避口犯。】
「【疏】僧祇云若言某处皆非凡夫者越毗尼我亦在中
者兰以非定指故若言我亦得此法者犯重。」
【僧祇中三初得越者泛指他故次犯兰者沾巳分
故三犯重者由的指也。】
「【疏】三明圣法起妄必以心境俱差凡法明妄但以心
虚不问境之虚实者。」
【两分相中总标分二即前五种论犯两别。】
「【疏】凡论妄语四句分之初心境俱虚二心境俱实三
心虚境实四境虚心实即以分之初句犯夷第二犯
堕第三境实不名为犯以心虚故今解不尔如后小
妄违想而说即犯堕也第四句者增上慢也由心实
故开前大妄由境虚故开后得道。」
【圣法中前列四句即下举事配释初句正犯此戒
第二堕者即实得道向未具说第三上引他解下
示今解即准小妄为例言境实者若实證圣岂有
心虚然有下凡得不净观或感天供想心谓非违
心而说可例小妄而结重夷据此论犯不必俱虚
第四如文自显开后得道谓不犯提也。】
「【疏】后以世法诳者以境虽是事通于内外加谤得残
卷二 第 848b 页 X39-0848.png
自三根为内他三根为外亦可意有见想为内见闻
觉知为外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虚皆成妄语
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著实不那心虚
结残可知。」
【凡法中初通标以下别释有二前示二谤言境是
事者对前圣法境通理故据论境事止合局外然
今谤妄境通内外自三根者亲见闻疑也他三根
者从他传也如后二谤注文所列亦可等者上解
唯局二谤此义兼通谤妄言见想者谓内心虚起
非实见闻也见闻等为外者根尘触对也皆下总
示成犯前虽实犯净想而谤亦犯僧残又如实见
作不见想向人云见亦成提罪故下引證可解那
字去呼。】
「【疏】四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
待信者。」
【第四标中馀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
示。】
「【疏】如昔人解知粗信细云云何极。」
【斥古中义钞引古云知粗信细止得从知后生信
不得从信后生知故不待信更有难问今并不引
故斥云云。】
「【疏】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
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
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馀如竖义。」
觉知为外皆非圣法不据前境但使心虚皆成妄语
故文云彼人不清净不见彼犯虽复著实不那心虚
结残可知。」
【凡法中初通标以下别释有二前示二谤言境是
事者对前圣法境通理故据论境事止合局外然
今谤妄境通内外自三根者亲见闻疑也他三根
者从他传也如后二谤注文所列亦可等者上解
唯局二谤此义兼通谤妄言见想者谓内心虚起
非实见闻也见闻等为外者根尘触对也皆下总
示成犯前虽实犯净想而谤亦犯僧残又如实见
作不见想向人云见亦成提罪故下引證可解那
字去呼。】
「【疏】四明妄语本欲诳人生信今结正时但言了结不
待信者。」
【第四标中馀戒结正多取迷心妄戒独异故须辨
示。】
「【疏】如昔人解知粗信细云云何极。」
【斥古中义钞引古云知粗信细止得从知后生信
不得从信后生知故不待信更有难问今并不引
故斥云云。】
「【疏】今言造业各有所由口造语业言了前知坏境既
备何得待信以领达言竟欺负即了信疑两缘坏后
方起语造身业言了未坏故未结重馀如竖义。」
卷二 第 848c 页 X39-0848.png
【立今中即首师解初通标口下正释前明正造又
二初明成犯分齐以下释其所以上二句释上坏
备下二句释不待信次明互造语造身者如教杀
叹杀深河诳浅之类又身造语业事容混滥疑轻
信重文中不出故指如前即三业门也。】
「【疏】就解戒本亦有四意。
【疏】所以约制者然则无漏圣道非凡所證由未得故
冒假虚谈自言巳證惑乱群心欺负于世希招名利
曀法罔时过中之甚故须极制。」
【牒释制意中叙过有四初至巳證明窃法过惑下
即诳人过希下邪求过曀下灭法过冒覆也覆其
所无妄云巳有曀即昏暗罔谓诬罔过下总结问
四戒叙意各自云重毕究初篇何戒最重答四戒
皆重何有优降但各专一义互望为劣如淫障道
之极馀三则轻盗则违恼杀损道器妄取罔时准
上相比义亦可解。】
「【疏】二释戒名者体乖实录名之为妄过重欺深名之
为大成业在口名之为语戒是能治之行故曰大妄
语戒。」
【释名中初科贴释戒本。】
「【疏】如昔解云言非称实名之为妄妄说圣德事超凡
境故云过人法言过有二过凡至圣过欲至色以此
二法同诳于人故曰妄说过人法戒。」
【引古中彼立戒名云妄说过人法戒故作此释二
卷二 第 849a 页 X39-0849.png
义释过上即据位如说初二果等下乃约界如说
四禅四空等。】
「【疏】问何以但言过人法不云过天者答如多论解佛
在人中结戒故人中有木叉多修善法入道胜天但
云胜人巳过天故又胜人以罪重天故无所论。」
【问答中多论三义释之初约制戒释多下次约人
胜释诸天著乐多不修善劣于人故但言过人又
下三约比况释谓过人巳重何况过天理必可知
故云无所论也。】
「【疏】三释成犯缘具九一前境是人二作人想三诳境
是虚四知巳境虚五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巳
證八言章明了九前人知解。」
【具缘中初后是境二五并心馀皆妄法。】
「【疏】四解阙缘。
【疏】若阙初缘小漫三句正剋四句异境来替相同前
戒阙第二缘漫心想转有三剋心转想有四加王人
想故漫心辨疑有六剋心辨疑有十双阙二缘有四
十作句并如上可解也阙第三缘境虚今谓实者全
无罪容犯提吉如后得道戒阙第四缘知巳虚即增
慢者无罪阙第五缘有诳心今不作究竟意戏故吉
罗阙第六缘说过人法今说人法如多论云自言持
戒清净淫欲不起不诵四含毗尼不坐禅非练若而
言我诵我是并偷兰阙第七缘自言巳證今不言自
證或有功德叹三宝故或得吉罗我师是故或得偷
四禅四空等。】
「【疏】问何以但言过人法不云过天者答如多论解佛
在人中结戒故人中有木叉多修善法入道胜天但
云胜人巳过天故又胜人以罪重天故无所论。」
【问答中多论三义释之初约制戒释多下次约人
胜释诸天著乐多不修善劣于人故但言过人又
下三约比况释谓过人巳重何况过天理必可知
故云无所论也。】
「【疏】三释成犯缘具九一前境是人二作人想三诳境
是虚四知巳境虚五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巳
證八言章明了九前人知解。」
【具缘中初后是境二五并心馀皆妄法。】
「【疏】四解阙缘。
【疏】若阙初缘小漫三句正剋四句异境来替相同前
戒阙第二缘漫心想转有三剋心转想有四加王人
想故漫心辨疑有六剋心辨疑有十双阙二缘有四
十作句并如上可解也阙第三缘境虚今谓实者全
无罪容犯提吉如后得道戒阙第四缘知巳虚即增
慢者无罪阙第五缘有诳心今不作究竟意戏故吉
罗阙第六缘说过人法今说人法如多论云自言持
戒清净淫欲不起不诵四含毗尼不坐禅非练若而
言我诵我是并偷兰阙第七缘自言巳證今不言自
證或有功德叹三宝故或得吉罗我师是故或得偷
卷二 第 849b 页 X39-0849.png
兰虚说他得以谋名利邪命活故阙第八缘言不辨
了轻偷兰阙第九缘前人不闻或不丁伹偷兰耳。」
【阙缘中初缘不明大漫若对杌木合有三句即杌
作人想杌作非人想杌作畜想二中有三前明转
想漫心三句即约小漫一人作非人想二作畜生
想三作杌木想剋心四句加张作王想次明疑心
漫心有六者亦约小漫直疑有三一非人疑二畜
生疑三杌木疑互疑亦三一为非为畜二为非为
杌三为畜为杌剋心十句及下双阙并同前戒阙
第三中实得道戒向未具说提戏笑说吉阙六中
说人法者据是小妄但虚称功行即大妄阙缘故
结兰罪第七中初示阙义或下明阙相叹三宝者
即说僧宝通圣贤故称师吉者但虚称美不为利
故必谋名利同下犯兰。】
「【注】佛在毗舍离时世谷贵乞食难得婆求河边有安
居者便共称叹得上人法信心居士减分施之后往
佛所因问诃责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谷贵遂行邪命者论语云君子固
穷□小人穷斯滥矣斯言有由以俗诫道钝士所怀
也。」
【戒缘中引论语者事相类故彼因孔子在陈绝粮
子路问云君子亦有穷乎疏引彼答言君子处于
困穷确然守志而不变故云固也小人当困则无
所不为故云滥也斯下示引用之意。】
了轻偷兰阙第九缘前人不闻或不丁伹偷兰耳。」
【阙缘中初缘不明大漫若对杌木合有三句即杌
作人想杌作非人想杌作畜想二中有三前明转
想漫心三句即约小漫一人作非人想二作畜生
想三作杌木想剋心四句加张作王想次明疑心
漫心有六者亦约小漫直疑有三一非人疑二畜
生疑三杌木疑互疑亦三一为非为畜二为非为
杌三为畜为杌剋心十句及下双阙并同前戒阙
第三中实得道戒向未具说提戏笑说吉阙六中
说人法者据是小妄但虚称功行即大妄阙缘故
结兰罪第七中初示阙义或下明阙相叹三宝者
即说僧宝通圣贤故称师吉者但虚称美不为利
故必谋名利同下犯兰。】
「【注】佛在毗舍离时世谷贵乞食难得婆求河边有安
居者便共称叹得上人法信心居士减分施之后往
佛所因问诃责而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初明谷贵遂行邪命者论语云君子固
穷□小人穷斯滥矣斯言有由以俗诫道钝士所怀
也。」
【戒缘中引论语者事相类故彼因孔子在陈绝粮
子路问云君子亦有穷乎疏引彼答言君子处于
困穷确然守志而不变故云固也小人当困则无
所不为故云滥也斯下示引用之意。】
卷二 第 849c 页 X39-0849.png
「【律】若比丘实无所知。
【疏】戒本七句初出能犯戒者二实无知者是妄语境
也三自称我得下正是犯过戒本也四彼于异时下
制疑网也五除增上慢开心实也下二可知如上说
也。」
【戒本标列中第四文明两种自言恐疑自首不结
正犯故科云制疑网也。】
「【疏】第一如上。
【疏】言实无所知于圣无漏由来无得可是虚耶故曰
也。
【注】谓实无知见法。
【疏】注解实无知见者如僧祇云于四真谛名知诸通
名见此二于身空无知见故曰也此是妄称之境也。」
【次句释注引僧祇者彼有四句一知而非见(言我知苦
集灭道)二见而非知(言我得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漏尽)三亦见亦
知(知四谛见六通)四非见非知今引第四故云此二等此
下点示即上空无知见是为妄境。】
「【律】自称言我得上人法。
【疏】三自称我得上人法者是总举也我巳入圣者别
示相也。
【疏】就前总举言人法者谓成人之缘无越阴界故曰
法也所言上者谓无漏信戒凡法之表故曰上也。」
【第三总举文中成人缘者以阴界入各有别相和
合名人今就别中取能成边得名为法。】
卷二 第 850a 页 X39-0850.png
「【注】自称说有信戒施闻智慧辩才过人人法者人阴
人界人入也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也。
【疏】就注解中言自称说有信者释上行妄语者言也
信谓理解不坏之信戒谓八正定道之戒施谓亡我
之施闻谓道分无漏闻慧智慧谓思修坏正之智辩
才谓四无碍辩非凡所得也此之六相唯圣所感在
凡人上故曰上人法故。」
【注中初科前总示注意信下别释言相初明信者
准业疏云信有二种一事信此有退失二理信谓
内凡分见真理善根坚固不可倾动故云不坏释
戒云八正者初果巳去得无漏智故彰正名亦名
圣道初三戒摄一正语(除四邪命住正语中)二正业(除身一切邪业
住清净正身业中)三正命(除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定道者若得色无
色定及初果巳上得无漏道时身口任运离诸业
非与定道同时故二并名共亦名为俱文云八正
即八中前三定道即指二共并圣戒耳释施云亡
我者能施所施及中间物三皆不可得则心不望
福求报名不住相施释闻及智乃约闻思修三慧
配之可见怀即思修正即圣道释辩才云四辩者
一义二法三辞四乐说四皆通达俱名无碍此下
探取下注合释上经。】
「【疏】人法者下列阴界入也古翻经者谓积聚是阴义
捡诸字书无此训故今世所翻改阴为蕴不可怪也
如古改阴为众可以通之。」
卷二 第 850b 页 X39-0850.png
【释人法定名中初牒示古下引释古云积聚者语
出杂心字书无训点其非也今下即唐翻如下谓
秦晋所翻多云五众蕴众二名并符聚义故俱舍
云诸有为法和聚故是蕴义。】
「【疏】如论中说阴界一也论本成人但色心耳众生迷
执多不解悟故随病设药治之不须诤也秪恐诵药
而迷愈疾非圣意也。」
【次科总标中如论即成实阴界一者体不异也义
必兼入文中语略论本下示同相众生下明别相
若准杂心凡有三义一约欲(乐广说界中者说入乐略说阴)二约
迷(如下引者是)三约根(上根说阴中则说入下则说界)虽开多别名别
体同则无所诤秖恐下以世学者多诵少行说食
数宝终成无益故此责之。】
「【疏】故彼文云迷于心者为说阴色相为一分心为四
令知识想受三犹未成业若至行心三毒三善随发
成业则不可治故当常尔一心念除诸盖斯成药也
对病之时并亡去矣病成方忆难可言也。」
【释阴中三初明立法令下次显分心开迷之意故
下三劝对治既识四心知行成业乃达生因即穷
苦本体三毒源息有漏业缚著可解出离有期矣
常一心者即教药也诸盖即机病也一欲盖(贪也)二
恚盖(瞋也)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此三痴也)由此五种能覆
真性故通名盖对病并亡者药病俱除也若存于
药还成其病如船渡岸似指标月喻可晓也病成
卷二 第 850c 页 X39-0850.png
难言伤纵怠也任毒不治起行成业后觉叵追悠
悠不觉生死长矣。】
「【疏】迷于色者为说入六尘五根俱是色意根不分非
迷也。」
【次释入中六根六尘相入名十二入故亦名为处
然色名通莫辨体相故离根尘以开迷者。】
「【疏】通迷色心为说界分色为十一分心为七分至于
药治可例上也。」
【后释界者就上意根更开六识为十八界界是别
义体相各异故亦是因义相假成用故然法尘二
界兼通色心故使经论开合不定或摄在心则色
十心八或分为二则十色七心各兼少分今收于
色故云十一至于下示上入界通须劝治良由根
境和合起用造诸妄业遂受轮转今既了达随境
制根然此诸根心为其主亦当常尔一心等界中
加识对治亦尔故云例上也。】
「【疏】此之人法通凡及圣观察识妄斯唯圣證谓我能
观此凡想倒不可信也。」
【总结中初明同异谓下破妄情。】
「【疏】就解上人法中戒慧非一名诸体唯缺有名出离
此法外非馀法能名要顺法治惑故曰成就也。」
【释上人中云非一者指前六种缺有者缺犹破也
下以治惑释成就者圣果所剋由惑断故。】
「【律】我巳入圣智胜法。
悠不觉生死长矣。】
「【疏】迷于色者为说入六尘五根俱是色意根不分非
迷也。」
【次释入中六根六尘相入名十二入故亦名为处
然色名通莫辨体相故离根尘以开迷者。】
「【疏】通迷色心为说界分色为十一分心为七分至于
药治可例上也。」
【后释界者就上意根更开六识为十八界界是别
义体相各异故亦是因义相假成用故然法尘二
界兼通色心故使经论开合不定或摄在心则色
十心八或分为二则十色七心各兼少分今收于
色故云十一至于下示上入界通须劝治良由根
境和合起用造诸妄业遂受轮转今既了达随境
制根然此诸根心为其主亦当常尔一心等界中
加识对治亦尔故云例上也。】
「【疏】此之人法通凡及圣观察识妄斯唯圣證谓我能
观此凡想倒不可信也。」
【总结中初明同异谓下破妄情。】
「【疏】就解上人法中戒慧非一名诸体唯缺有名出离
此法外非馀法能名要顺法治惑故曰成就也。」
【释上人中云非一者指前六种缺有者缺犹破也
下以治惑释成就者圣果所剋由惑断故。】
「【律】我巳入圣智胜法。
卷二 第 851a 页 X39-0851.png
【疏】二别解中我巳入圣智胜法谓得生空之智故言
圣智会正名圣由观无我感于圣故又法空解达阴
知无故曰胜法。」
【次别解者谓释上所称之相初总牒谓下别解上
约人空解圣智又下次约法空释胜法。】
「【注】自言有念在身若正忆念若坚持戒若有欲若不
放逸若精进若得定若正受若有道若有修若有慧
若有见若有得若有果。
【疏】就注解中此胜法之相耳。
【疏】有人依解广竖义章动经他日意所异也举宗以
明持犯为正自馀随律之经略知名相而巳诸经论
师自分宗体彼尚不解律刑此岂横知他学纵有前
闻亦不得述费时损日徒张无益自宗犹困于未闻
况馀经论何由道尽可谓不识分量也须臾死去莫
浪多事故今但释其名也。」
【释注斥世中初四句牒非显异他日即多日也意
异者疏主自谓也举下明其异相初指宗斥滥纵
下遮其旧习费下彰过自下结责未晓巳宗强知
他学劣识而欲博通蠡杯而酌大海故云不识分
也须下诫劝故下标今。】
「【疏】言有念在身者即身念处也故律云有念能令人
出离狎习亲附乃至无复艰难而得自在也言正忆
念者谓受心法也言坚持戒者八正道中语业命也
言有欲者四如意足也言不放逸者五根力也言精
卷二 第 851b 页 X39-0851.png
进者四正勤也若得定者谓三空即空无相无作也
若正受者四种一想正受初禅觉观俱也二无想正
受二禅无觉观也三随法正受三禅乐由随也四心
想正受四禅有无想外人计为灭心为除此计故言
心想也言有道者律释十一支道广如舍利弗毗昙
所说若修若慧若见即道分三慧也剋證在巳为得
遂因为果酬因为报无漏是果而非报摄。」
【略释中初言身念(即观身不净也)下引律释初句标观功
用系念修学故云狎习乃至者彼续云修习增广
如调伏乘守护观察善得平等巳得决定方接下
文远离诸有故无艰难断贪绝缚故得自在受心
法者(即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并上即四念处)八正(正语正业正命此三属戒
正念正定正方便此三属定正思惟正见此二属慧今取前三即圣戒也)四如意足(一欲
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亦名四神足)五根力(一信根二精进
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体同但根取能生力从功用)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
巳生恶令速灭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巳生善令增长)三空(即三解脱门无作亦名无愿)四
正受即四禅天定初禅具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成论云
散心数起名觉散心小微名观今举前二涅槃云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具四支
(除觉观二支加一内净也大经云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
心大经云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四一心此有九天第四
名无想外道所居涅槃云四禅无过诸灾不及谓无三灾由内无患故)十一支道者
(支即分义从一至十一总摄诸法皆能趣道律但有总名故指论释彼十一支文甚广今略引名数须者
寻之)一支道(身念处)二支道(定慧)三支道(有觉观定无觉观定三空定)
四支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支道(五根五力)六支道(六念谓念佛法
若正受者四种一想正受初禅觉观俱也二无想正
受二禅无觉观也三随法正受三禅乐由随也四心
想正受四禅有无想外人计为灭心为除此计故言
心想也言有道者律释十一支道广如舍利弗毗昙
所说若修若慧若见即道分三慧也剋證在巳为得
遂因为果酬因为报无漏是果而非报摄。」
【略释中初言身念(即观身不净也)下引律释初句标观功
用系念修学故云狎习乃至者彼续云修习增广
如调伏乘守护观察善得平等巳得决定方接下
文远离诸有故无艰难断贪绝缚故得自在受心
法者(即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并上即四念处)八正(正语正业正命此三属戒
正念正定正方便此三属定正思惟正见此二属慧今取前三即圣戒也)四如意足(一欲
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亦名四神足)五根力(一信根二精进
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体同但根取能生力从功用)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
巳生恶令速灭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巳生善令增长)三空(即三解脱门无作亦名无愿)四
正受即四禅天定初禅具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成论云
散心数起名觉散心小微名观今举前二涅槃云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具四支
(除觉观二支加一内净也大经云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
心大经云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四一心此有九天第四
名无想外道所居涅槃云四禅无过诸灾不及谓无三灾由内无患故)十一支道者
(支即分义从一至十一总摄诸法皆能趣道律但有总名故指论释彼十一支文甚广今略引名数须者
寻之)一支道(身念处)二支道(定慧)三支道(有觉观定无觉观定三空定)
四支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支道(五根五力)六支道(六念谓念佛法
卷二 第 851c 页 X39-0851.png
等)七支道(七觉支)八支道(八正道)九支道(九次第定)十支道
(十一切八)十一支道(十一解脱入准法界次第名十一智)三慧(律自委释)修(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见)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见(见四谛得天眼等此三并圣所證故云道分)。】
「【律】我知是我见是。
【疏】文言我知是者释上境虚知谛不妄也我见是者
亦同也。」
【释我知中前引僧祇知对四谛故云知谛见亦同
者应云见通不妄。】
「【注】若言天龙鬼神来供养我若得不净观四禅四空
定等。
【疏】注中云天龙来供戒本不引今所有文引受戒时
举重示相义不乖也。」
【释注中初科戒本不引者指律广解也今下指所
出即受法说相中彼皆判重犯相是齐故云不乖。】
「【疏】问天龙来供凡尚感发有何罪故乃入圣中答相
与圣通故齐一重又过常人之所有故。」
【问中由事非局圣疑其同重故答中两意上约滥
圣释下约过凡释。】
「【疏】下列不净观四禅四空例是凡法有诳俱重者多
论答云是甘露初门一切圣人由之而入故言过人
法也。」
【次禅观中初牒问以疑凡法而得重故下引论答
以决所疑甘露者味中最胜以喻出世无漏圣道
入道之始必由五停不净居首故云初门问前明
(十一切八)十一支道(十一解脱入准法界次第名十一智)三慧(律自委释)修(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见)慧(法智比智等他心智)见(见四谛得天眼等此三并圣所證故云道分)。】
「【律】我知是我见是。
【疏】文言我知是者释上境虚知谛不妄也我见是者
亦同也。」
【释我知中前引僧祇知对四谛故云知谛见亦同
者应云见通不妄。】
「【注】若言天龙鬼神来供养我若得不净观四禅四空
定等。
【疏】注中云天龙来供戒本不引今所有文引受戒时
举重示相义不乖也。」
【释注中初科戒本不引者指律广解也今下指所
出即受法说相中彼皆判重犯相是齐故云不乖。】
「【疏】问天龙来供凡尚感发有何罪故乃入圣中答相
与圣通故齐一重又过常人之所有故。」
【问中由事非局圣疑其同重故答中两意上约滥
圣释下约过凡释。】
「【疏】下列不净观四禅四空例是凡法有诳俱重者多
论答云是甘露初门一切圣人由之而入故言过人
法也。」
【次禅观中初牒问以疑凡法而得重故下引论答
以决所疑甘露者味中最胜以喻出世无漏圣道
入道之始必由五停不净居首故云初门问前明
卷二 第 852a 页 X39-0852.png
有念在身即是观身不净四种正受亦即四禅今
注复列何为答由此禅观凡圣通修前约圣道此
据凡论纵不称圣但云得此亦在重例是以疏中
判为凡法意可见也。】
「【律】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
不知不见言知言见。
【疏】文云彼于异时下明犯过者以后悔前相也。
【疏】问妄语之相戒有五位大妄大谤戒本所列自言
引虚小妄小谤戒本不出者。」
【第四句明自言中问意谓谤妄不殊理当俱列而
出没不等必有深意。】
「【疏】如昔解云上二罪重有坏众义须僧治罚故安自
言馀过是轻故不安著也。」
【初解中言坏众者以犯二篇坌污清众必加治𢷤
须取自言馀伹坏行不必加治故不须著。】
「【疏】若尔须治初二篇罪俱是坏众馀何不著答义应
如问但为相隐难知非其自言无由可识故结集家
取意集之重著轻略大覆小覆大妄小妄大谤小谤
例如此也。」
【次难中意云二篇并是坏众何独三戒列之答中
初正答来问言相隐者三皆语业语无形迹不同
馀戒粗相彰显故重下潜通来难以小妄等亦是
相隐何不著耶故此通云轻者略耳大覆即尼八
重之一戒本亦列自言僧戒虽无意彰律本重者
注复列何为答由此禅观凡圣通修前约圣道此
据凡论纵不称圣但云得此亦在重例是以疏中
判为凡法意可见也。】
「【律】彼于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故作是说我实
不知不见言知言见。
【疏】文云彼于异时下明犯过者以后悔前相也。
【疏】问妄语之相戒有五位大妄大谤戒本所列自言
引虚小妄小谤戒本不出者。」
【第四句明自言中问意谓谤妄不殊理当俱列而
出没不等必有深意。】
「【疏】如昔解云上二罪重有坏众义须僧治罚故安自
言馀过是轻故不安著也。」
【初解中言坏众者以犯二篇坌污清众必加治𢷤
须取自言馀伹坏行不必加治故不须著。】
「【疏】若尔须治初二篇罪俱是坏众馀何不著答义应
如问但为相隐难知非其自言无由可识故结集家
取意集之重著轻略大覆小覆大妄小妄大谤小谤
例如此也。」
【次难中意云二篇并是坏众何独三戒列之答中
初正答来问言相隐者三皆语业语无形迹不同
馀戒粗相彰显故重下潜通来难以小妄等亦是
相隐何不著耶故此通云轻者略耳大覆即尼八
重之一戒本亦列自言僧戒虽无意彰律本重者
卷二 第 852b 页 X39-0852.png
皆著故随引之。】
「【疏】又人解云自言有二若问自言通一切戒不问自
言如戒本列初篇有者以缘有故列之后篇无者以
缘无故不出如梦漏失当时有故即除淫亦应开当
时无故不列在律下文开之如是准知上巳解竟可
细寻取岂非缘也。」
【次解中分四初示二种通塞问自言者如诸戒缘
如来并先审实后方制戒故云通一切也初下立
义如梦下举例下文开者即律调部比丘睡中为
女就淫佛判不犯是也如是下结指上巳解者即
杀戒云毗尼以因缘求乃至云前后诸戒繁相并
同等。】
「【疏】问若如此者文列若问自言列来何为解云类通
诸戒俱不须列为除疑故相与列之若不彰者见有
不问自言谓不须问自言也故相对出馀戒无不问
自言故问自言无对故不出大有理也。」
【难中意谓不问自言可从缘说问自言者既通一
切何须列之释中初正答三戒须列之意馀下点
示诸戒不列所以大有理者疏家结叹。】
「【疏】彼于异时者犯罪发露前后经夏故言异时。」
【牒解中初文即婆裘河边诸比丘夏初妄语安居
竟往佛所方乃自陈故云经夏。】
「【疏】若问不问者当时如来以世疑问汝有实不惧犯
过故遂自陈首我行妄圣即不问自言也。」
「【疏】又人解云自言有二若问自言通一切戒不问自
言如戒本列初篇有者以缘有故列之后篇无者以
缘无故不出如梦漏失当时有故即除淫亦应开当
时无故不列在律下文开之如是准知上巳解竟可
细寻取岂非缘也。」
【次解中分四初示二种通塞问自言者如诸戒缘
如来并先审实后方制戒故云通一切也初下立
义如梦下举例下文开者即律调部比丘睡中为
女就淫佛判不犯是也如是下结指上巳解者即
杀戒云毗尼以因缘求乃至云前后诸戒繁相并
同等。】
「【疏】问若如此者文列若问自言列来何为解云类通
诸戒俱不须列为除疑故相与列之若不彰者见有
不问自言谓不须问自言也故相对出馀戒无不问
自言故问自言无对故不出大有理也。」
【难中意谓不问自言可从缘说问自言者既通一
切何须列之释中初正答三戒须列之意馀下点
示诸戒不列所以大有理者疏家结叹。】
「【疏】彼于异时者犯罪发露前后经夏故言异时。」
【牒解中初文即婆裘河边诸比丘夏初妄语安居
竟往佛所方乃自陈故云经夏。】
「【疏】若问不问者当时如来以世疑问汝有实不惧犯
过故遂自陈首我行妄圣即不问自言也。」
卷二 第 852c 页 X39-0852.png
【次科初句总牒当下别释初叙问诸比丘至佛所
自述称圣遂招利养佛问如疏知而故问示同常
人故同世疑惧下次释不问。】
「【疏】欲自清净故作是说者见世行恶诣官首露便原
六罪佛法不尔业结在前吐言招恶成因巳竟苦果
难除。」
【三中世礼约刑佛法论业不可类同原谓取其本
情而赦罪也。】
「【注】意欲以后悔前用实转虚由口造业言了结重。
【疏】注中解取意可通也。」
【点注中以前后注文并引律解此取相传故特点
示。】
「【律】除增上慢。
【疏】除增上慢者无漏正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然于
增上之法未得谓得名之为慢。」
【第五句正释中初释增上即目圣道然下释慢谓
不进求。】
「【疏】十诵云久在山林不睹妙色暂伏烦恼自谓永无
故生慢告后近城傍见色起染知巳是凡更加精进
果成罗汉佛言犯吉障道。」
【缘中妙即好也境虚心实伹乖言议故得吉罪既
巳證圣那言障道此据罪体能障为言圣人伹不
结业非无违制义须悔除如摈阿难结集之时受
责悔过之例若据本律则不结罪。】
卷二 第 853a 页 X39-0853.png
「【注】比丘慢心自谓得道后勤精进證增上果生疑白
佛便言增上慢人为不犯。
【疏】注中文相可解云生疑者解言准境虚边应犯正
罪然我心迷无有情过故于持犯不能自决佛判非
犯止为心迷。」
【注中初句总指云下别释初叙疑情即于心境疑
犯非犯下二句明佛断。】
「【律】是比丘波罗夷。
【疏】是比丘下引人入法也。」
【第六文中引人即比丘入法即罪名。】
「【注】若作是虚而向人说前人知者波罗夷不知者偷
兰若遣手印若遣使若书若作知相若知者其犯亦
尔若于不能变形畜生向说得突吉罗下四众如前
说不犯者增上慢人若业报得若不言我得或戏笑
说疾说屏说欲说此错说彼是也。
【疏】初自作轻重中若遣书印者西域人指并贯环印
见相知心义应假语。」
【注文科约同前但无境想句明犯中初科虽示印
相亦有语助故云假语。】
「【疏】言作相者现身口威仪令异凡度也。」
【次科作相即身造口业注中作下有知字谓现相
示有所知也。】
「【疏】于不变畜向说何益者以出家人言行相守何得
自轻妄称不实也。」
卷二 第 853b 页 X39-0853.png
【三中云不变者以对能变得兰故初难结犯畜既
无知何意须诳以下叙其犯意。】
「【疏】就不犯中若业报得者今有见鬼彻听非是修得
恐同圣故如世俗通咒通术通幻通药通报通如鸟
飞空报通也人虽不得亦不怪彼。」
【不犯中初科通力有二圣人修得则具六通凡夫
报得伹无漏尽初正示恐同圣者显注简也恐世
有者疑谓犯重故须出之如下引类文列五种上
四灵妙莫测下一去来无碍故并名通如下别示
报通出不犯意人见飞鸟既不惊怪则知报得不
足动人。】
「【疏】戏笑巳下以轻遮重非谓全持如上制戒明违顺
也。」
【次科由制犯吉故云以轻遮重如上即初戒教所
诠中彼云顺不犯法成违圣制意是也(虽合开文然非佛意)。】
「【律】不共住。
【律】诸大德我巳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波罗
夷法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前后亦如是是比丘得
波罗夷不应共住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疏】上明四相释标章门众巳委知又除疑执故又结也。
【疏】就结章门又分为三初有一句告众情也若比丘
犯下除疑执也今问诸大德下欲说后篇又静众也。
【疏】就初又二诸大德者举人叹德动神府也巳说四
卷二 第 853c 页 X39-0853.png
波罗夷法者正结章门也标释结中罪四不别共为
一章文分为三也。」
【结章告情中初正释神府即是心识也标下通示
总别开合之意。】
「【疏】次除疑中分二。
【疏】初云若比丘犯一一法乃至不得共住如前者释
同住疑也时人疑意但言犯者不共住不知何等不
共住故今解云未犯巳前以人净故得于二种法中
同住今既一犯不得如昔同法共住故言不得共住
如前也。」
【次科今解中初文又二初标示时下叙疑故今下
正释二种法者一说戒二羯磨。】
「【疏】二后亦如是者释重疑也时人意谓初犯斩首有
戒可破后虽犯过谓非有罪故今释言后犯亦尔不
预前共住之例故曰不应共住也。」
【次疑中初标示时下出疑意故下释通不预前者
谓未犯时。】
「【疏】有人言白衣沙弥不足僧数一犯巳后如前无异
一章文分为三也。」
【结章告情中初正释神府即是心识也标下通示
总别开合之意。】
「【疏】次除疑中分二。
【疏】初云若比丘犯一一法乃至不得共住如前者释
同住疑也时人疑意但言犯者不共住不知何等不
共住故今解云未犯巳前以人净故得于二种法中
同住今既一犯不得如昔同法共住故言不得共住
如前也。」
【次科今解中初文又二初标示时下叙疑故今下
正释二种法者一说戒二羯磨。】
「【疏】二后亦如是者释重疑也时人意谓初犯斩首有
戒可破后虽犯过谓非有罪故今释言后犯亦尔不
预前共住之例故曰不应共住也。」
【次疑中初标示时下出疑意故下释通不预前者
谓未犯时。】
「【疏】有人言白衣沙弥不足僧数一犯巳后如前无异
卷二 第 854a 页 X39-0854.png
故言不得共住如前疑无重犯故云后亦如是。」
【他解中大同上解唯如前义别谓犯重非数与本
未具无异故云如前。】
「【疏】问此律重犯随作不轻何故僧祇学悔人犯止但
吉罗亦应驱出者答义同文异也律中犯重有行悔
者犹在僧中说戒自恣异于沙弥故同夷罪如打犯
重还结波逸提僧祇轻者就不足为言故十诵云与
学悔沙弥尼安居中犯僧残听比丘受日与摩那埵
若学悔沙弥行淫盗杀妄还得波罗夷。」
【问异部中四分僧祇重不重别计非相比欲显二
宗之意故此问之答中初句通示学悔预众而不
足数彼此皆尔故曰义同重犯结罪夷吉重轻故
云文异律下别释初明本部重结别下众故引例
可知次释僧祇犯轻简堪足故下引十诵示之先
明不重唯约初篇僧残巳下例有重犯若下次显
初篇亦有重义谓同名之罪有重犯如前淫后杀
等同种之罪不重犯如前盗后复盗等。】
「【疏】问初篇二篇同坏众一假僧治罚何故初篇著后
亦如是二篇则无意有何义答初篇断头之罪疑谓
一犯后不重科须安后亦残是有馀无疑不著。」
【次问中欲显重犯之疑唯局初篇故约二篇相比
为问答中可解。】
「【疏】若尔初既重犯不应断头既喻断头亦无重犯答
断头据果为譬重犯据戒犹存。」
【他解中大同上解唯如前义别谓犯重非数与本
未具无异故云如前。】
「【疏】问此律重犯随作不轻何故僧祇学悔人犯止但
吉罗亦应驱出者答义同文异也律中犯重有行悔
者犹在僧中说戒自恣异于沙弥故同夷罪如打犯
重还结波逸提僧祇轻者就不足为言故十诵云与
学悔沙弥尼安居中犯僧残听比丘受日与摩那埵
若学悔沙弥行淫盗杀妄还得波罗夷。」
【问异部中四分僧祇重不重别计非相比欲显二
宗之意故此问之答中初句通示学悔预众而不
足数彼此皆尔故曰义同重犯结罪夷吉重轻故
云文异律下别释初明本部重结别下众故引例
可知次释僧祇犯轻简堪足故下引十诵示之先
明不重唯约初篇僧残巳下例有重犯若下次显
初篇亦有重义谓同名之罪有重犯如前淫后杀
等同种之罪不重犯如前盗后复盗等。】
「【疏】问初篇二篇同坏众一假僧治罚何故初篇著后
亦如是二篇则无意有何义答初篇断头之罪疑谓
一犯后不重科须安后亦残是有馀无疑不著。」
【次问中欲显重犯之疑唯局初篇故约二篇相比
为问答中可解。】
「【疏】若尔初既重犯不应断头既喻断头亦无重犯答
断头据果为譬重犯据戒犹存。」
卷二 第 854b 页 X39-0854.png
【难中重犯断头二义相夺不可齐立故引为难答
中以各从一义故不相妨。】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一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二
「【疏】就解戒本广宗八篇次解第二。
【疏】义门分别有八种意初明业不自成必由惑发虽
众多不出三毒故以篇戒配毒成相发虽在惑畅必
在具所以第二配属身口两业乃现作必有由故次
第三明自他义上显成业由境而兴故次第四遮性
相摄然初制意为存道本故次第五配篇种类名相
乃异须定行基故次第六持犯方轨凡所禁制约报
彰持故次第七僧尼同异上虽张相未辨小学故最
末论沙弥任运。」
【释僧残篇初总列八段束之为四初即是惑二三
约业四五六据教七八就人从二巳下一一皆有
结前生起遮性二位或约情非情或就事轻重并
从境分故云由境也八篇戒相遮性统收故云相
摄也为存道本者下篇诸戒为防四重四重即是
入道之基故持犯总收四行四行统一切行故指
卷二 第 854c 页 X39-0854.png
持犯以为行基。】
「【疏】初明第一配三毒者。
【疏】就此十三初有七戒因虽三毒成必贪心次二谤
戒因亦三毒成在瞋嫉二破两戒亦因三事痴慢心
成后有二戒因瞋痴起成亦同之。」
【配毒中因即始起成谓究竟始终二心同异不等
故须两列然起不可定今但取成初七贪成者漏
失等五从内色起二房由外事生二谤瞋嫉成者
如律缘起瞋恨沓婆嫉他好请嫉对违境亦属瞋
中二破痴慢者痴谓立邪破正慢则称佛自尊慢
摄于痴后二瞋痴起成同者瞋谓遭摈被谏痴谓
谤僧抵拒。】
「【疏】若当讲解须叙戒缘用显三毒成业相貌。」
【次广叙中因佛制淫戒迦留陀夷欲盛次第起前
四戒迦罗旧知媒法遂结第五佛听造房比丘广
乞因制六七故总归贪馀略如上至后注中更自
委释。】
「【疏】故僧祇云有戒从贪欲生如弄身淫触染语媒嫁
也有罪从瞋恚生如无根谤毁呰驱出打搏等有罪
从愚痴生如边邪等见有罪非三毒生如无学犯。」
【引證中僧祇通明诸罪非止一篇僧残篇中止有
七戒染语即兼二粗邪见即二破如无学犯者误
心遮也。】
「【疏】第二明身口相者。
「【疏】初明第一配三毒者。
【疏】就此十三初有七戒因虽三毒成必贪心次二谤
戒因亦三毒成在瞋嫉二破两戒亦因三事痴慢心
成后有二戒因瞋痴起成亦同之。」
【配毒中因即始起成谓究竟始终二心同异不等
故须两列然起不可定今但取成初七贪成者漏
失等五从内色起二房由外事生二谤瞋嫉成者
如律缘起瞋恨沓婆嫉他好请嫉对违境亦属瞋
中二破痴慢者痴谓立邪破正慢则称佛自尊慢
摄于痴后二瞋痴起成同者瞋谓遭摈被谏痴谓
谤僧抵拒。】
「【疏】若当讲解须叙戒缘用显三毒成业相貌。」
【次广叙中因佛制淫戒迦留陀夷欲盛次第起前
四戒迦罗旧知媒法遂结第五佛听造房比丘广
乞因制六七故总归贪馀略如上至后注中更自
委释。】
「【疏】故僧祇云有戒从贪欲生如弄身淫触染语媒嫁
也有罪从瞋恚生如无根谤毁呰驱出打搏等有罪
从愚痴生如边邪等见有罪非三毒生如无学犯。」
【引證中僧祇通明诸罪非止一篇僧残篇中止有
七戒染语即兼二粗邪见即二破如无学犯者误
心遮也。】
「【疏】第二明身口相者。
卷二 第 855a 页 X39-0855.png
【疏】漏失摩触唯身心犯二房据本由身成犯亦有教
人口业犯义自馀九戒口业成犯亦有身业助成之
义如后四谏纵设不言随满便结何待口也意通前
业不可别配。」
【三业中初配漏触但是身业而云心者以通从别
相带而言次二房亦有口业犯者如下教遣是也
后九下明互造且举谏戒不必假言而二粗媒嫁
二谤如后戒本并通作相故意下若单意业未必
有身口若身口业其必兼意业故云通前也。】
「【疏】故僧祇云有罪非身口从心生即应问言何心取
物杀人触女断草掘地是名取心不取事也有罪取
事不取心者不应问他汝以何心淫饮酒与未受人
宿过限随有犯者当如法治。」
【引證中除后三戒罪从境制(四分破僧从境同宿约心)自馀一
切皆从心制故知无心不犯可證上文意通之义。】
「【疏】第三教遣不同相者。
【疏】二粗二房四戒自作成重故不须说教人作者于
身无润不同犯轻。」
【教遣中通示四戒者一往粗分如下细简。】
「【疏】若二粗能所互有染随染而结重。」
【别释中二粗能所互染者重不染者兰义钞云能
所互有染心能所互轻重能所俱有染心能所同
犯明有教人成重之义。】
「【疏】若论媒相不问利非利俱同犯残。」
卷二 第 855b 页 X39-0855.png
【媒嫁中初科古约得利今取染分故云不问等。】
「【疏】昔人解云自重教轻者便引律云若我语僧恩不
在我故知有利方结残者不如此也斯引缘耳必结
成业教他同犯如白二遣人媒合众同犯者以染爱
分故。」
【古解中引律者即调部文彼因檀越凭求他女为
妇僧为白二差使往问许巳作使比丘念言我今
若还白僧恩不在我即自往彼语居士巳生疑白
佛佛言众僧偷兰使比丘僧残古谓僧犯偷兰则
是能教不得利耳不如此者斥其错解以佛判僧
兰乃是方便非约不得利也斯引缘者指彼误引
以彼使言恩不在我乃叙本缘非正判犯故必下
示正判也以僧犯兰由不至果若同往报合众皆
残故云必结等也如下引證亦出调部缘起同前
但作使比丘问巳还伽蓝中白僧僧即告彼居士
令知佛言一切僧残爱染分者分字去呼谓皆沾
染分故。】
「【疏】若如二房亦有共作义亦同犯也。」
【二房中共作同犯者虽是教他由有巳分即如善
见段段计人过量亦犯。】
「【疏】二谤为言教人起谤损境畅思不问为巳不为巳
皆同犯也。」
【二谤中初文诬污清人损境情重故不独为巳。】
「【疏】有人云不同犯所以然者若教他言持我三根往
卷二 第 855c 页 X39-0855.png
谤彼人僧若捡校不问所教故知是轻故善见云慈
地得残能教人也尼得吉罗所教人也。」
【次科初标所立所下释成故下引證以慈地比丘
教妹尼对众僧前谤沓婆故。】
「【疏】任情所存然作业是重未可同于外部。」
【三中初句纵古然下夺归今判古据善见乃执异
部耳。】
「【疏】次有六戒教人但轻漏失摩触及四谏戒若僧未
设谏教者但吉若僧设谏教莫舍者兰以有僧命众
法可违故漏触教人成者犯兰义不待言。」
【释后六戒正示中初总示若下别释先释四谏漏
下次释漏触不待言者以易知故。】
「【疏】问如漏触教若未成但犯吉罗如何四谏作未成
犯巳结兰者答不同也彼但自坏损他又无僧命可
违故待事成方兰此谏教人自他俱损复有违于众
法反前故重。」
【初问以漏触四谏教人未成结犯轻重故问释之
答中初句略示彼下正释初明漏触反下二义文
地得残能教人也尼得吉罗所教人也。」
【次科初标所立所下释成故下引證以慈地比丘
教妹尼对众僧前谤沓婆故。】
「【疏】任情所存然作业是重未可同于外部。」
【三中初句纵古然下夺归今判古据善见乃执异
部耳。】
「【疏】次有六戒教人但轻漏失摩触及四谏戒若僧未
设谏教者但吉若僧设谏教莫舍者兰以有僧命众
法可违故漏触教人成者犯兰义不待言。」
【释后六戒正示中初总示若下别释先释四谏漏
下次释漏触不待言者以易知故。】
「【疏】问如漏触教若未成但犯吉罗如何四谏作未成
犯巳结兰者答不同也彼但自坏损他又无僧命可
违故待事成方兰此谏教人自他俱损复有违于众
法反前故重。」
【初问以漏触四谏教人未成结犯轻重故问释之
答中初句略示彼下正释初明漏触反下二义文
卷二 第 856a 页 X39-0856.png
多自坏二字义钞云彼教人者但是损他可验传
误此下次明四谏相比可知。】
「【疏】问所谏之人违白未竟但结吉罗何以能教犯重
所教轻者解云所谏结罪因果分齐违白若竟其果
是兰故白未竟其因但吉又有僧残重果可趣能教
之人无果可趣随语违命故但偷兰。」
【次问所教拒众应合犯重能教语助理合过轻事
乖常理故须问释解中初明所谏犯轻二义通之
初对前轻过释此就一白自分因果果既是兰因
不当重又下望后重果释由后有重故结前轻能
下次释能教重义言无果者无上二果当体即果
故。】
「【疏】次明遣人谓九戒遣人为巳作者同于自犯如漏
触于巳身之类也四谏无有教人为巳违谏故所不
论。」
【遣人中教谓令彼自为遣即使他就巳如漏触等
举事可为众法行谏必对犯人止容自拒故无遣
义。】
「【疏】第四明于遮性之义。
【疏】媒嫁二房是恶名遮自馀十戒体是不善名性恶
也以媒房等自损妨道等同残业者如母论云结戒
法异轻制重名欲令行者稀而不为令进道也。」
【遮性中初总分诸戒以下别释媒房初约事轻徵
其所以如下引论释通初正释彼分四位犯重报
误此下次明四谏相比可知。】
「【疏】问所谏之人违白未竟但结吉罗何以能教犯重
所教轻者解云所谏结罪因果分齐违白若竟其果
是兰故白未竟其因但吉又有僧残重果可趣能教
之人无果可趣随语违命故但偷兰。」
【次问所教拒众应合犯重能教语助理合过轻事
乖常理故须问释解中初明所谏犯轻二义通之
初对前轻过释此就一白自分因果果既是兰因
不当重又下望后重果释由后有重故结前轻能
下次释能教重义言无果者无上二果当体即果
故。】
「【疏】次明遣人谓九戒遣人为巳作者同于自犯如漏
触于巳身之类也四谏无有教人为巳违谏故所不
论。」
【遣人中教谓令彼自为遣即使他就巳如漏触等
举事可为众法行谏必对犯人止容自拒故无遣
义。】
「【疏】第四明于遮性之义。
【疏】媒嫁二房是恶名遮自馀十戒体是不善名性恶
也以媒房等自损妨道等同残业者如母论云结戒
法异轻制重名欲令行者稀而不为令进道也。」
【遮性中初总分诸戒以下别释媒房初约事轻徵
其所以如下引论释通初正释彼分四位犯重报
卷二 第 856b 页 X39-0856.png
轻(如疏所引)犯轻报重(如杀畜等)犯报俱重(四夷等是)犯报俱轻
(误心吉等广如事钞持犯篇明)欲下显意。】
「【疏】第五明戒皆初篇种者。
【疏】如多论云如初四戒各有种类。」
【种类中多论云二百五十戒以类而言有四种类
以罪而言有五差别即四戒为种下篇为类。】
「【疏】何以知然如十三中初有五戒三十中尼衣使浣
染毛三戒九十中与女人说法同宿安坐强坐露坐
教尼巳下有十戒悔过法中第四戒于众学中高眄
视等属淫种类。」
【初淫中十三有五(漏触粗叹媒)三十有三(如疏)九十有十
五戒上列五戒露坐即在教尼下十中则有十四
准论后列与女议共道行乃成十五文中阙之上
四可知(同宿通道俗馀三对俗女)教尼下十(一辄教二日没讥三教四同道五同
船六与衣七作衣八屏坐九与女露坐十尼赞食第九对俗女馀并对尼)悔过第四即
兰若受女人食众学高眄视彼因佛入舍卫人民
于屋楼阁看佛及僧六群仰视男女好丑因制不
得眄视入白衣舍及坐二戒即四分左右顾视(巳上
二十六戒)。】
「【疏】二房畜宝𧵍宝贩卖乞缕夺衣回僧藏衣用净贼
期四悔学家覆食污草水等为盗种类。」
【盗中十三有二(二房)畜下即三十准论有七文阙劝
织藏下即九十有三(用净即真实净辄著戒)四悔中学家盗
摄者以僧法制断往受同盗故覆下众学中三(覆食
(误心吉等广如事钞持犯篇明)欲下显意。】
「【疏】第五明戒皆初篇种者。
【疏】如多论云如初四戒各有种类。」
【种类中多论云二百五十戒以类而言有四种类
以罪而言有五差别即四戒为种下篇为类。】
「【疏】何以知然如十三中初有五戒三十中尼衣使浣
染毛三戒九十中与女人说法同宿安坐强坐露坐
教尼巳下有十戒悔过法中第四戒于众学中高眄
视等属淫种类。」
【初淫中十三有五(漏触粗叹媒)三十有三(如疏)九十有十
五戒上列五戒露坐即在教尼下十中则有十四
准论后列与女议共道行乃成十五文中阙之上
四可知(同宿通道俗馀三对俗女)教尼下十(一辄教二日没讥三教四同道五同
船六与衣七作衣八屏坐九与女露坐十尼赞食第九对俗女馀并对尼)悔过第四即
兰若受女人食众学高眄视彼因佛入舍卫人民
于屋楼阁看佛及僧六群仰视男女好丑因制不
得眄视入白衣舍及坐二戒即四分左右顾视(巳上
二十六戒)。】
「【疏】二房畜宝𧵍宝贩卖乞缕夺衣回僧藏衣用净贼
期四悔学家覆食污草水等为盗种类。」
【盗中十三有二(二房)畜下即三十准论有七文阙劝
织藏下即九十有三(用净即真实净辄著戒)四悔中学家盗
摄者以僧法制断往受同盗故覆下众学中三(覆食
卷二 第 856c 页 X39-0856.png
即以饭覆羹草水即生草净水二戒十诵因六群从守园人索菜令浣衣彼不与菜及不浣衣乃于菜净
水中大小便由坏他物故落盗中巳上十六戒)。】
「【疏】污家憍奢用虫饮虫杀畜打抟尼食大抟便于草
水并杀种类。」
【杀中污家即十三中一若取摈谤合在妄中今取
污家令他不得供给故在杀中(或取恶行种华溉灌于义似疏)憍
奢三十中一即四分蚕绵卧具也用下九十中五
尼食即四悔中初戒因取尼食令彼饥困故大抟
下众学中三大抟在杀者或能令他不得食故(或云
容有食曀致死者非)草水即上盗中二戒望损物命又在杀
中义通两用故列前后(巳上十二戒)。】
「【疏】二谤两破戾语一二居士王臣妄语次十指授食
说法戒等并妄种类。」
【妄中初十三中五戾语即恶性不受语也一下三
十中三妄下九十中十(一妄语二毁呰三两舌四僧断事发起五为女说法
六以偈句教未具七未具前说过人法八说粗罪九与欲后悔十毁毗尼)指授即四
悔中第二佛令呵止不呵而食而食故在妄摄说
法等者即众学诸戒十诵二十一条(一骑乘二在前三在道四
在座五人坐六人卧七覆头八裹头九叉腰十现胸十一现胁十二抄衣十三左右反抄十四放衣挑十
五著屐十六著革屣十七捉杖十八捉盖十九捉五尺刀二十捉小刀二十一捉弓箭四分但有二十巳
上总四十戒)。】
「【疏】讲者不可单历欲令他解次第张相结过属著岂
不然乎疏者加之甚易恐繁故也。」
【结示中初令广示疏下次显文略疏中准论总配
水中大小便由坏他物故落盗中巳上十六戒)。】
「【疏】污家憍奢用虫饮虫杀畜打抟尼食大抟便于草
水并杀种类。」
【杀中污家即十三中一若取摈谤合在妄中今取
污家令他不得供给故在杀中(或取恶行种华溉灌于义似疏)憍
奢三十中一即四分蚕绵卧具也用下九十中五
尼食即四悔中初戒因取尼食令彼饥困故大抟
下众学中三大抟在杀者或能令他不得食故(或云
容有食曀致死者非)草水即上盗中二戒望损物命又在杀
中义通两用故列前后(巳上十二戒)。】
「【疏】二谤两破戾语一二居士王臣妄语次十指授食
说法戒等并妄种类。」
【妄中初十三中五戾语即恶性不受语也一下三
十中三妄下九十中十(一妄语二毁呰三两舌四僧断事发起五为女说法
六以偈句教未具七未具前说过人法八说粗罪九与欲后悔十毁毗尼)指授即四
悔中第二佛令呵止不呵而食而食故在妄摄说
法等者即众学诸戒十诵二十一条(一骑乘二在前三在道四
在座五人坐六人卧七覆头八裹头九叉腰十现胸十一现胁十二抄衣十三左右反抄十四放衣挑十
五著屐十六著革屣十七捉杖十八捉盖十九捉五尺刀二十捉小刀二十一捉弓箭四分但有二十巳
上总四十戒)。】
「【疏】讲者不可单历欲令他解次第张相结过属著岂
不然乎疏者加之甚易恐繁故也。」
【结示中初令广示疏下次显文略疏中准论总配
卷二 第 857a 页 X39-0857.png
九十三戒馀虽不出大略可知但不显摄属之意
故令讲者临文提示然今记中随有隐者巳略明
之馀如图相一一列示。】
「【疏】第六明持犯方轨唯有二房具两持犯馀名止持
造则作犯。」
【持犯中标判者前约心用教行以明双持今就戒
本须从后义。】
「【疏】若为明者。
【疏】如昔解云止不作房名止持从僧乞法名作持言
二犯者止不乞法名止犯作房成者名作犯据犯名
体是一据持名体各异。」
【释中初科引古又二初列示四行彼约守戒无污
为止持故云止不造房也造房乞法方有作持两
犯据下次总判名体据犯名体一者文误准义钞
合云名异体一言名异者止作别故言体一者同
造作故据持名体异者名异同上言体异者止持
守戒不为作持造房乞法今详古解略指三失彼
以止不作房而为止持则全不晓持义前约四心
分为二别行前三心体无污染义名止持行心思
虑业相显彰方得名持岂有不为而名持耶又止
持作犯须约一事相翻以明若谓不作名止持作
成名作犯则事非一体义非相翻又若不作即名
止持则应不问量之如非但使作房即成作犯又
复依量而造为属何持若属止持理应不可若属
故令讲者临文提示然今记中随有隐者巳略明
之馀如图相一一列示。】
「【疏】第六明持犯方轨唯有二房具两持犯馀名止持
造则作犯。」
【持犯中标判者前约心用教行以明双持今就戒
本须从后义。】
「【疏】若为明者。
【疏】如昔解云止不作房名止持从僧乞法名作持言
二犯者止不乞法名止犯作房成者名作犯据犯名
体是一据持名体各异。」
【释中初科引古又二初列示四行彼约守戒无污
为止持故云止不造房也造房乞法方有作持两
犯据下次总判名体据犯名体一者文误准义钞
合云名异体一言名异者止作别故言体一者同
造作故据持名体异者名异同上言体异者止持
守戒不为作持造房乞法今详古解略指三失彼
以止不作房而为止持则全不晓持义前约四心
分为二别行前三心体无污染义名止持行心思
虑业相显彰方得名持岂有不为而名持耶又止
持作犯须约一事相翻以明若谓不作名止持作
成名作犯则事非一体义非相翻又若不作即名
止持则应不问量之如非但使作房即成作犯又
复依量而造为属何持若属止持理应不可若属
卷二 第 857b 页 X39-0857.png
作持且非乞法是则二持俱无所属又双持双犯
亦据一事而分止作今既二持名体各别则非双
持之义不可立矣略言三过馀如正解。】
「【疏】今解持犯之生皆从法起违顺教相故有犯持据
房为言事法分二各具二持名体须显安有端坐不
修为持如杀盗等随境制禦识达业相方成前行号
曰止持岂可卧地我不杀生便于生境能发随戒戒
随三善缘境而生前立义中约行明持无问止作前
之三心不名持犯云何此中我不造房名为止持义
不可也。」
【今破中初通示持犯之本法即是教未立教法无
持犯故据下别示房戒初立正义反古三失事法
各具止作名体如下所显安下次斥古非初举重
戒例破禦谓正念离非即能治之行识达谓明辨
行相即解教之智必须此二方得成持自馀悠悠
但名泛善学者临文细意详究戒随下次约随戒
翻破指前立义者即持犯成就中今师必据造房
以明与古全异故此斥之。】
「【疏】故前义立后以事法明持犯相如此可识。」
【次科生起中上句结前馀文生后事理合作事法
写误。】
「【疏】就房事明持犯者依教不越名止持验教知量名
作持出于教量名作犯不顺教故名止犯此则约其
度量显其违顺止作持犯名体各别。」
亦据一事而分止作今既二持名体各别则非双
持之义不可立矣略言三过馀如正解。】
「【疏】今解持犯之生皆从法起违顺教相故有犯持据
房为言事法分二各具二持名体须显安有端坐不
修为持如杀盗等随境制禦识达业相方成前行号
曰止持岂可卧地我不杀生便于生境能发随戒戒
随三善缘境而生前立义中约行明持无问止作前
之三心不名持犯云何此中我不造房名为止持义
不可也。」
【今破中初通示持犯之本法即是教未立教法无
持犯故据下别示房戒初立正义反古三失事法
各具止作名体如下所显安下次斥古非初举重
戒例破禦谓正念离非即能治之行识达谓明辨
行相即解教之智必须此二方得成持自馀悠悠
但名泛善学者临文细意详究戒随下次约随戒
翻破指前立义者即持犯成就中今师必据造房
以明与古全异故此斥之。】
「【疏】故前义立后以事法明持犯相如此可识。」
【次科生起中上句结前馀文生后事理合作事法
写误。】
「【疏】就房事明持犯者依教不越名止持验教知量名
作持出于教量名作犯不顺教故名止犯此则约其
度量显其违顺止作持犯名体各别。」
卷二 第 857c 页 X39-0857.png
【次分事法中初科四行举要为言止取离过望不
犯罪则名止持反成作犯作取修善望依制法名
曰作持反则止犯方显四行名体不滥验合作捡
度量即长广制法。】
「【疏】次就法论恐犯教制如法无违名止持从僧乞法
名作持故违不乞名作犯即此违教名止犯此亦名
体各别止据无违作据顺教极分明也若有昧者翻
犯可知。」
【后法中先列四行止据下重示二持令翻犯者古
谓乞法但有作持及以两犯既存两犯必具二持
以翻作犯即止持故。】
「【疏】问准此持犯与前既乖约事明作身营可悉故犯
僧残约法明作其相如何答此之过量及以不乞缘
虽两望果由房结对相思事随有四违才一举手营
搆土木即有偷吉四罪随生安有过量偏属作犯若
如此问后戒无过无作犯矣准此成例身业是过约
缘分罪随多少也。」
【问中意者以不乞法但是不为何有作犯故蹑前
事相比徵之答中初正答两望即过重处分此谓
不乞还望造房得有作义对下次斥偏局又二初
约多罪难对相即房境思事即行心筹度事法各
有止作两犯故云四违偷吉此约方便二作犯两
兰二止犯两吉(或将妨难二处为二吉者妨难之罪但是离过单持所摄非此所明)
若下次引后戒例难此二重难虽释前问乃是对
卷二 第 858a 页 X39-0858.png
破古师耳准下结显后戒无过而有作犯可例此
戒具二作犯既有二作则兼两止并望身业造作
过量具兼四犯又复乞过有无不定故云约缘等
也。】
「【疏】今以句法用收教相意同持犯方轨中说九人造
房中有迷悟一人识达法犯无疑故不结其不学无
知馀之八人随相多少。」
【历句中初科为二初指前文九人下示立句。】
「【疏】初但一句识法识犯法谓白二犯谓僧残既随僧
乞名曰作持于僧残罪欲犯不得名曰止持如此约
句何有不解。」
【上品中初标句法谓下释相既下判行复示双持
于义益显仍斥偏执。】
「【疏】中有四句一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犯三疑法识
犯四不识法识犯并乞造房同号作持由于法犯迷
而不学各有罪故。」
【中品列句结行在文易解。】
「【疏】问罪是止犯作持何用答就事作故无犯名持何
妨于法无学故结。」
【问答者以持中说犯理不当故。】
「【疏】下品四句一疑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
疑犯四不识法不识犯。
【疏】所言疑者疑法白二白四或用单白直和或须不
须故曰疑也言不识者谓直单白不须白二或须白
戒具二作犯既有二作则兼两止并望身业造作
过量具兼四犯又复乞过有无不定故云约缘等
也。】
「【疏】今以句法用收教相意同持犯方轨中说九人造
房中有迷悟一人识达法犯无疑故不结其不学无
知馀之八人随相多少。」
【历句中初科为二初指前文九人下示立句。】
「【疏】初但一句识法识犯法谓白二犯谓僧残既随僧
乞名曰作持于僧残罪欲犯不得名曰止持如此约
句何有不解。」
【上品中初标句法谓下释相既下判行复示双持
于义益显仍斥偏执。】
「【疏】中有四句一识法疑犯二识法不识犯三疑法识
犯四不识法识犯并乞造房同号作持由于法犯迷
而不学各有罪故。」
【中品列句结行在文易解。】
「【疏】问罪是止犯作持何用答就事作故无犯名持何
妨于法无学故结。」
【问答者以持中说犯理不当故。】
「【疏】下品四句一疑法疑犯二疑法不识犯三不识法
疑犯四不识法不识犯。
【疏】所言疑者疑法白二白四或用单白直和或须不
须故曰疑也言不识者谓直单白不须白二或须白
卷二 第 858b 页 X39-0858.png
二不识通塞亦是不识对法既尔约犯僧残迷疑同
此。」
【下品释迷疑中迷即不识言约犯同者疑谓为残
为兰为无罪等迷谓直犯兰吉等。】
「【疏】既无识兼不及中故名为下品若论法犯俱有迷
者最是下下之人而名持者由于僧残有乞无犯。」
【示品位中初三句正示无识兼者异前中品半识
相兼故若下别简末句而下结行。】
「【疏】问等同不学疑迷二相结罪不同者答疑两缘生
故是解律分有智性故结吉罗不识不尔痴故昏迷
同于黑业故结提也如上广之。」
【门中但问无知两结之意答中初明疑相由半涉
是非故云两缘生也(解律字有改为津非)不下释迷相黑业
经论明白黑二业即善恶也此虽非恶由痴暗心
纵毒成业故云同也。】
「【疏】第七僧尼不同门者轻重分戒有六不同。」
【僧尼中尼十七戒今约僧中十三对明同异。】
「【疏】言漏失者僧重尼轻如多论解女人烦恼染重难
拘难制若制与重罪恼众生故也又云女作在屏苦
乃盈流故轻男子不尔随事能出故重。」
【明异中初科言尼轻者但犯提故多论二义初约
染心男轻女重教必随教又下次约难易则男易
女难教则缓急。】
「【疏】摩触一戒尼重僧轻所以然者尼则烦惑情重既
此。」
【下品释迷疑中迷即不识言约犯同者疑谓为残
为兰为无罪等迷谓直犯兰吉等。】
「【疏】既无识兼不及中故名为下品若论法犯俱有迷
者最是下下之人而名持者由于僧残有乞无犯。」
【示品位中初三句正示无识兼者异前中品半识
相兼故若下别简末句而下结行。】
「【疏】问等同不学疑迷二相结罪不同者答疑两缘生
故是解律分有智性故结吉罗不识不尔痴故昏迷
同于黑业故结提也如上广之。」
【门中但问无知两结之意答中初明疑相由半涉
是非故云两缘生也(解律字有改为津非)不下释迷相黑业
经论明白黑二业即善恶也此虽非恶由痴暗心
纵毒成业故云同也。】
「【疏】第七僧尼不同门者轻重分戒有六不同。」
【僧尼中尼十七戒今约僧中十三对明同异。】
「【疏】言漏失者僧重尼轻如多论解女人烦恼染重难
拘难制若制与重罪恼众生故也又云女作在屏苦
乃盈流故轻男子不尔随事能出故重。」
【明异中初科言尼轻者但犯提故多论二义初约
染心男轻女重教必随教又下次约难易则男易
女难教则缓急。】
「【疏】摩触一戒尼重僧轻所以然者尼则烦惑情重既
卷二 第 858c 页 X39-0858.png
受摩捉必为陵逼成大过故方便之内制与重名丈
夫摩捉必无陵坏不假深防但就限分故制轻也又
女人贪触情重律有背夫从触之相如彼贤愚试蛇
以氎女住男去情有著故。」
【摩触中初正示尼重即八夷之一所下显意两义
明之初约陵坏有无又下次约触情轻重律下引
證律明女人有十种恶业第六谓体背夫主若见
端正男无羞追逐下至从彼受于触乐贤愚云时
特叉尸梨舍卫二国不和特叉王欲试舍卫有圣
智否遣使送二蛇粗细长短相似能别雌雄斯为
大善波斯匿王及诸群臣无能识者时梨耆弥归
问儿妇妇言以一端细氎敷置于地取此二蛇著
上雌者静然雄则搔扰何以知之女之为性爱著
细滑得软生染不欲动摇男子性刚转侧不安故
可别也疏云女住男去即雌者静然雄者搔扰也。】
「【疏】言二粗语僧重尼轻男则刚犷无羞为之事数故
重女则软弱多耻为之义稀又趣重果方便纵造但
结兰罪。」
【二粗尼轻但犯兰故亦约二义释之初约稀数又
下次就趣果问比丘为淫故语为得何罪答亦方
便兰若尔与尼不异何以尼众一向结兰答女既
耻为自非交染必无泛语若尔必非期淫为语何
罪答如文亦兰但非因罪耳。】
「【疏】二房亦尔所以不同僧是多利孤游造房事数故
夫摩捉必无陵坏不假深防但就限分故制轻也又
女人贪触情重律有背夫从触之相如彼贤愚试蛇
以氎女住男去情有著故。」
【摩触中初正示尼重即八夷之一所下显意两义
明之初约陵坏有无又下次约触情轻重律下引
證律明女人有十种恶业第六谓体背夫主若见
端正男无羞追逐下至从彼受于触乐贤愚云时
特叉尸梨舍卫二国不和特叉王欲试舍卫有圣
智否遣使送二蛇粗细长短相似能别雌雄斯为
大善波斯匿王及诸群臣无能识者时梨耆弥归
问儿妇妇言以一端细氎敷置于地取此二蛇著
上雌者静然雄则搔扰何以知之女之为性爱著
细滑得软生染不欲动摇男子性刚转侧不安故
可别也疏云女住男去即雌者静然雄者搔扰也。】
「【疏】言二粗语僧重尼轻男则刚犷无羞为之事数故
重女则软弱多耻为之义稀又趣重果方便纵造但
结兰罪。」
【二粗尼轻但犯兰故亦约二义释之初约稀数又
下次就趣果问比丘为淫故语为得何罪答亦方
便兰若尔与尼不异何以尼众一向结兰答女既
耻为自非交染必无泛语若尔必非期淫为语何
罪答如文亦兰但非因罪耳。】
「【疏】二房亦尔所以不同僧是多利孤游造房事数故
卷二 第 859a 页 X39-0859.png
重尼则反前故轻又如多论二人共造不独宿故人
无房量纵有过者轻而不重。」
【二房中尼兰同上故云亦尔所下徵示初约稀数
释尼反前者化缘微寡则非多利出处须伴则非
孤游又下次约共不共释人无房量者由是共造
各不满量也。】
「【疏】媒谤巳下同犯可知。」
【显同中媒嫁二谤四谏共七戒二众不异。】
「【疏】第八明方便任运义者如沙弥时遣人为巳粗语
叹身媒嫁二房及以二谤进受戒巳前所遣人七事
成就三性之中任运成残馀无遣人同犯义故不说
任运。」
【任运中但使有遣人义即有任运初明有中文列
七戒馀下二明无谓漏触乐在他四谏须身现。】
「【律】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说戒经
中来。
【疏】次消文中标释结并同须引。」
【牒释中先示三章八篇皆尔。】
「【疏】就释相中。
【律】初故出不净戒。
【疏】第一漏失戒。
【疏】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放逸心性不思死至故也
若依涅槃常思观察我此生死未有边际世之事者
无由造矣多论云佛所以不听者为令正法久住故
无房量纵有过者轻而不重。」
【二房中尼兰同上故云亦尔所下徵示初约稀数
释尼反前者化缘微寡则非多利出处须伴则非
孤游又下次约共不共释人无房量者由是共造
各不满量也。】
「【疏】媒谤巳下同犯可知。」
【显同中媒嫁二谤四谏共七戒二众不异。】
「【疏】第八明方便任运义者如沙弥时遣人为巳粗语
叹身媒嫁二房及以二谤进受戒巳前所遣人七事
成就三性之中任运成残馀无遣人同犯义故不说
任运。」
【任运中但使有遣人义即有任运初明有中文列
七戒馀下二明无谓漏触乐在他四谏须身现。】
「【律】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说戒经
中来。
【疏】次消文中标释结并同须引。」
【牒释中先示三章八篇皆尔。】
「【疏】就释相中。
【律】初故出不净戒。
【疏】第一漏失戒。
【疏】此戒人多喜犯者良由放逸心性不思死至故也
若依涅槃常思观察我此生死未有边际世之事者
无由造矣多论云佛所以不听者为令正法久住故
卷二 第 859b 页 X39-0859.png
又止诽谤故又欲生天龙善神信敬心故又淫欲恶
法正是生死之源障道根本理宜制断令梵行清净
故。」
【释初戒制意中初叙过本引涅槃以證次明制意
引多论委示文列四义初住持二四灭恶三是生
善钞云四律并言云何以不净手受人信施。】
「【疏】次释戒名者方便动转标心究竟名之为故体分
盈流故曰也。」
【释名中体分即不净。】
「【疏】言具缘者但唯三缘一标心出不净意二方便动
转三出便犯。」
【具缘有三随境成犯故不列境。】
「【注】佛游舍卫城迦留陀夷欲意炽盛身色瘦悴独处
一房好床蓐被地施敷具饭食丰足随念弄失诸根
悦豫颜色光泽诸比丘举过白佛佛无数诃责巳而
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明独处安敷故起逸过岂非不思世间
不可乐想故致斯过也。」
【戒缘同上制意不可乐想者谓观世间无常不净
生厌离故。】
「【律】若比丘故弄阴失精。
【疏】就戒本中四句。
【疏】初能犯人。
【疏】二故弄下明其过业男阴女阳之相无暇述之生
法正是生死之源障道根本理宜制断令梵行清净
故。」
【释初戒制意中初叙过本引涅槃以證次明制意
引多论委示文列四义初住持二四灭恶三是生
善钞云四律并言云何以不净手受人信施。】
「【疏】次释戒名者方便动转标心究竟名之为故体分
盈流故曰也。」
【释名中体分即不净。】
「【疏】言具缘者但唯三缘一标心出不净意二方便动
转三出便犯。」
【具缘有三随境成犯故不列境。】
「【注】佛游舍卫城迦留陀夷欲意炽盛身色瘦悴独处
一房好床蓐被地施敷具饭食丰足随念弄失诸根
悦豫颜色光泽诸比丘举过白佛佛无数诃责巳而
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明独处安敷故起逸过岂非不思世间
不可乐想故致斯过也。」
【戒缘同上制意不可乐想者谓观世间无常不净
生厌离故。】
「【律】若比丘故弄阴失精。
【疏】就戒本中四句。
【疏】初能犯人。
【疏】二故弄下明其过业男阴女阳之相无暇述之生
卷二 第 859c 页 X39-0859.png
沈终浮死则伏仰异也。」
【次句释文中男体是阳而用属阴女体是阴其用
属阳凡人溺水生则沉下死则浮上男伏女仰可
验阴阳今戒制僧故目其根以为阴耳。】
「【疏】精者持身之宝也必遍身分中如善见所释律中
分色轻重乃至二果色如浆者欲心薄也。」
【释精中指善见者彼云举体有精除发爪及燥皮
无也律下彼云精有七种一青者转轮圣王二黄
者轮王太子三赤者犯女色多四白者负重人五
黑者轮王第一大臣六酪色者须陀洹七如疏引。】
「【注】实心故作出不净意前境有六若于内色外色内
外色若水若风若空随作方便若出即犯。
【疏】注解云实心故作者谓非心所行不名犯也解上
故字也。」
【释注初科非心不犯者反释实心故作成犯。】
「【疏】言境有六者据戒无境也何以知然若空动身亦
名犯也若不出境通收内外恐漏罪网故便列之。」
【境中初云无境者以随缘可出非局一境故引空
【次句释文中男体是阳而用属阴女体是阴其用
属阳凡人溺水生则沉下死则浮上男伏女仰可
验阴阳今戒制僧故目其根以为阴耳。】
「【疏】精者持身之宝也必遍身分中如善见所释律中
分色轻重乃至二果色如浆者欲心薄也。」
【释精中指善见者彼云举体有精除发爪及燥皮
无也律下彼云精有七种一青者转轮圣王二黄
者轮王太子三赤者犯女色多四白者负重人五
黑者轮王第一大臣六酪色者须陀洹七如疏引。】
「【注】实心故作出不净意前境有六若于内色外色内
外色若水若风若空随作方便若出即犯。
【疏】注解云实心故作者谓非心所行不名犯也解上
故字也。」
【释注初科非心不犯者反释实心故作成犯。】
「【疏】言境有六者据戒无境也何以知然若空动身亦
名犯也若不出境通收内外恐漏罪网故便列之。」
【境中初云无境者以随缘可出非局一境故引空
卷二 第 860a 页 X39-0860.png
动證无可知若下次明律中列境之意内外如下
所列。】
「【疏】言内色者律中受色谓心领纳名之为受与受相
应色名为受色即是人身有识持者二外色者谓非
情色也三内外色者两色中间也五分云内色巳身
外色他身也四者水中逆顺而出也五者风中相同
于水乃至口吹者六者动身也文相可解。」
【别相中初释三色内即有情通于自他(如自手或他身分是)
外即非情(床褥壁穴等处)两色中间即兼二色(如以手持物他身衣
障等)前释受色受即四阴之一心依色阴和合成身
故云相应色也即人身下直指其相人身即色识
持即心(人多错解故委示之)次引五分示不同相本宗自他
并是内色四水五风并谓逆顺触根皆可出故第
六即空为境。】
「【律】除梦中。
【疏】三除梦中者开缘也。
【注】佛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
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
精善意睡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也。
【疏】注解善恶两梦其相可知。
【疏】善见论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故梦如见山崩地
动飞腾虚空虎狼贼逐等二先见故梦如昼见青黄
男女夜则梦见三天人与梦或有善恶天子为现善
恶两梦四想心故梦此人前身为福则有善梦诵经
所列。】
「【疏】言内色者律中受色谓心领纳名之为受与受相
应色名为受色即是人身有识持者二外色者谓非
情色也三内外色者两色中间也五分云内色巳身
外色他身也四者水中逆顺而出也五者风中相同
于水乃至口吹者六者动身也文相可解。」
【别相中初释三色内即有情通于自他(如自手或他身分是)
外即非情(床褥壁穴等处)两色中间即兼二色(如以手持物他身衣
障等)前释受色受即四阴之一心依色阴和合成身
故云相应色也即人身下直指其相人身即色识
持即心(人多错解故委示之)次引五分示不同相本宗自他
并是内色四水五风并谓逆顺触根皆可出故第
六即空为境。】
「【律】除梦中。
【疏】三除梦中者开缘也。
【注】佛言乱意睡眠有五过失一者恶梦二者诸天不
护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于梦中失
精善意睡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也。
【疏】注解善恶两梦其相可知。
【疏】善见论梦有四种一四大不和故梦如见山崩地
动飞腾虚空虎狼贼逐等二先见故梦如昼见青黄
男女夜则梦见三天人与梦或有善恶天子为现善
恶两梦四想心故梦此人前身为福则有善梦诵经
卷二 第 860b 页 X39-0860.png
礼佛等若为恶者则见杀盗等前二不实经云如梦
幻等是也后二为实经云但取梦相如方等佛名所
说。」
【第三句释注引教中初科前列四种后总判虚实
如梦等者经中多取喻法不实故如方等者悔法
有三一无生二作法三取相彼明取相故令求梦
以表罪灭此皆圣人所示如上第三是也。】
「【疏】如善见云梦通三性若见礼诵是善性乃至见青
黄赤白为无记也。」
【次科引示中乃至者文略梦杀生偷盗奸淫是不
善性。】
「【疏】若尔三性岂非罪耶如成实梦中成业如蛐蚁等
是以律中五种过失岂非罪也如五分中不摄而眠
五吉罗也此云不犯开于残耳。」
【徵释中蹑上恶性以难今开如下释通初引成论
明结业如蛐蚁者示感报也次引二律明违制律
中者如注所引过失即罪但无罪目故引五分决
之义钞明梦业不感总报不无别报。】
「【疏】如僧祇中云梦者虚妄不实若有实者于我法中
修梵行者无有解脱以不实故得尽苦际。」
【三中引祇律者以修行者尚有梦中造罪由无实
故不能障道。】
「【律】僧伽婆尸沙。
【疏】僧伽婆尸沙下结罪名。
幻等是也后二为实经云但取梦相如方等佛名所
说。」
【第三句释注引教中初科前列四种后总判虚实
如梦等者经中多取喻法不实故如方等者悔法
有三一无生二作法三取相彼明取相故令求梦
以表罪灭此皆圣人所示如上第三是也。】
「【疏】如善见云梦通三性若见礼诵是善性乃至见青
黄赤白为无记也。」
【次科引示中乃至者文略梦杀生偷盗奸淫是不
善性。】
「【疏】若尔三性岂非罪耶如成实梦中成业如蛐蚁等
是以律中五种过失岂非罪也如五分中不摄而眠
五吉罗也此云不犯开于残耳。」
【徵释中蹑上恶性以难今开如下释通初引成论
明结业如蛐蚁者示感报也次引二律明违制律
中者如注所引过失即罪但无罪目故引五分决
之义钞明梦业不感总报不无别报。】
「【疏】如僧祇中云梦者虚妄不实若有实者于我法中
修梵行者无有解脱以不实故得尽苦际。」
【三中引祇律者以修行者尚有梦中造罪由无实
故不能障道。】
「【律】僧伽婆尸沙。
【疏】僧伽婆尸沙下结罪名。
卷二 第 860c 页 X39-0860.png
【注】若方便弄不失偷兰比丘自相教若失犯偷兰不
失突吉罗尼波逸提下三众吉罗不犯者一切不作
出精意。
【疏】下注解辨相可知。」
【第四句点注中亦应科分犯与不犯犯中分三初
明方便次辨相教后对馀众。】
「【律】二触女人戒。
【疏】第二触女戒。
【疏】佛所以制者多论云有六义一者出家之人飘然
无所依止今制此戒与之作伴有所依怙故二者息
诤根本故三为息疑嫌心不但为捉而巳言即作大
恶故四为断大恶之源禁微防著故五为护正念若
捉女人失正念故六比丘出家理应迹绝尘染标心
累外为世轨则若捉女人则丧世人崇敬心故。」
【二摩触戒制意中一五六生善意二三四灭恶意
息诤者人多妒色故息疑心者疑谓作淫故云大
恶失正念者以著欲乐不能摄故。】
「【疏】次辨释名者轻重离合三意。
卷二 第 861a 页 X39-0861.png
【疏】言释名者身相摩对名之为触故曰也。」
【释名可知。】
「【疏】言轻重者。
【疏】问僧尼俱触而罪有轻重二人俱宿而罪无阶降
者答触对为言陵不陵别故夷残宿中悬对讥义是
同故俱提也。」
【轻重中问意以二众触宿结犯不等故答中上明
触别下示宿同未即有讥先防而制故云悬对。】
「【疏】若尔如尼受染心衣食共男入室讥义不殊何为
阶降答染心衣食深防重罪故重共入闇室当相讥
疑故轻故非决也。」
【转难中受染心衣食犯残共男入暗室结提此引
尼戒难前同宿讥同罪等答中初明染心不就讥
论故异次明入室从讥故同异上悬对故云当相
制缘既异不可相决故云非也或可决合作例。】
「【疏】言离合者有人问曰九十制坐则尼女分戒十三
明触则道俗同罪者何。」
【离合中问意可解。】
「【疏】昔齐大德隐律师曰结罪便故所以合之若对比
丘二女俱残若对于尼二男俱重故不分戒九十须
离者僧对二女俱提理应须合但结尼罪则道俗轻
重不同故使离之。」
【释中初科初总示即高齐昙隐依光师学律撰钞
四卷今用彼文若下别释初明触合僧尼二触并
卷二 第 861b 页 X39-0861.png
合制故九下次明坐离尼对比丘屏坐吉俗男则
提此谓因尼犯不同致僧戒两立。】
「【疏】若尔者尼离五衣俱提如僧对二女坐提僧则三
重二轻相同尼对二男坐也此亦轻重不同何为得
合答若就二三结罪不同实亦应离俱对受法以明
离故合也然前屏露直是事中之讥随义故别不同
衣有圣法对法以明同离故不分之。」
【次难中初引僧尼离衣相并前既尼犯两别僧坐
因离此亦僧制重轻尼衣何合答中初纵夺释通
然下事法对简事中讥者与尼坐戒律因迦留陀
夷与偷兰难陀尼共坐居士讥嫌与女露坐亦因
迦留与优婆私坐乞食比丘嫌故白佛等随义别
者即上对尼轻重之义不同衣者五衣加受离失
不异故。】
「【疏】又难若使结罪便故戒不分者如下行戒僧则二
女俱提尼则二男俱吉此亦是便何故分耶答结便
应合开缘有异故离如尼女同行尼则开僧将援俗
女则无又尼行必假多伴为除讥丑俗女但有第三
便无滥过所以分也。」
【后难中以同行戒彼此犯同亦应须合答中初句
纵次句夺如下引缘以释初约将护有无释又下
次约伴行多少释下云行途迥远招讥过大纵多
比丘一尼亦犯要得多尼为伴方开。】
「【疏】三具缘成犯有五一人女二人女想三有染心四
提此谓因尼犯不同致僧戒两立。】
「【疏】若尔者尼离五衣俱提如僧对二女坐提僧则三
重二轻相同尼对二男坐也此亦轻重不同何为得
合答若就二三结罪不同实亦应离俱对受法以明
离故合也然前屏露直是事中之讥随义故别不同
衣有圣法对法以明同离故不分之。」
【次难中初引僧尼离衣相并前既尼犯两别僧坐
因离此亦僧制重轻尼衣何合答中初纵夺释通
然下事法对简事中讥者与尼坐戒律因迦留陀
夷与偷兰难陀尼共坐居士讥嫌与女露坐亦因
迦留与优婆私坐乞食比丘嫌故白佛等随义别
者即上对尼轻重之义不同衣者五衣加受离失
不异故。】
「【疏】又难若使结罪便故戒不分者如下行戒僧则二
女俱提尼则二男俱吉此亦是便何故分耶答结便
应合开缘有异故离如尼女同行尼则开僧将援俗
女则无又尼行必假多伴为除讥丑俗女但有第三
便无滥过所以分也。」
【后难中以同行戒彼此犯同亦应须合答中初句
纵次句夺如下引缘以释初约将护有无释又下
次约伴行多少释下云行途迥远招讥过大纵多
比丘一尼亦犯要得多尼为伴方开。】
「【疏】三具缘成犯有五一人女二人女想三有染心四
卷二 第 861c 页 X39-0861.png
二俱无衣五著便犯。
【疏】阙缘中境心二阙略同前篇罪轻为别。」
【阙缘中初二指前非畜等替心定境差名阙境前
境不改非畜疑想则是阙心历句辨犯轻重有无
同故不出。】
「【疏】阙第三缘无染心者无罪或结非威仪十云若女
为水所没开令接出虽淫心起但捉一处莫放至岸
更捉僧残僧祇中若他女人没水作地想者持出不
尔者与竹木绳索等。」
【阙第三中初正明或结非威仪者钞引僧祇若共
女人捉物咒愿捉器行食等皆非威仪有欲心者
吉十下引示十诵淫心由是开缘故无所犯捉一
处者开中制也至岸无开乘前欲心再捉成重僧
祇地想治胜故开治力未充则不开捉故云不尔
等钞云十诵四分开处犹多僧祇水溺难缘至死
不开是也。】
「【疏】阙第四缘二俱有衣吉罗互有衣偷兰。」
【阙第四中通上具缘二俱无衣共为四句结犯阶
【疏】阙缘中境心二阙略同前篇罪轻为别。」
【阙缘中初二指前非畜等替心定境差名阙境前
境不改非畜疑想则是阙心历句辨犯轻重有无
同故不出。】
「【疏】阙第三缘无染心者无罪或结非威仪十云若女
为水所没开令接出虽淫心起但捉一处莫放至岸
更捉僧残僧祇中若他女人没水作地想者持出不
尔者与竹木绳索等。」
【阙第三中初正明或结非威仪者钞引僧祇若共
女人捉物咒愿捉器行食等皆非威仪有欲心者
吉十下引示十诵淫心由是开缘故无所犯捉一
处者开中制也至岸无开乘前欲心再捉成重僧
祇地想治胜故开治力未充则不开捉故云不尔
等钞云十诵四分开处犹多僧祇水溺难缘至死
不开是也。】
「【疏】阙第四缘二俱有衣吉罗互有衣偷兰。」
【阙第四中通上具缘二俱无衣共为四句结犯阶
卷二 第 862a 页 X39-0862.png
降。】
「【疏】阙第五缘随有远近方便二偷兰故。」
【阙五中远合作次远方便吉具兰并归第三缘明
之。】
「【疏】不同昔人受乐便犯但先有染来触于女著便是
犯何得论乐故十诵云比丘触女不问乐不乐皆残
若女来触比丘要须动身受乐结残馀广如钞。」
【斥古中初斥非故下引證往来两分据断有准下
指钞者彼分三别一比丘往触不问乐不乐二女
触比丘动身受乐残(亦准十诵)三不动受乐律但结吉
钞约先有染心不动犯兰动亦得残。】
「【疏】问淫触近重境犯残非方便盗四亦近重而成方
便者。」
【问中以邻重既同而因果制别故以为问。】
「【疏】答盗五必假四故四而非重大淫不假触故触非
方便故多论云犯淫不假他如巳二处也。」
【初释引论自淫以證。】
「【疏】又云盗有续成重故作方便名再触非大淫如何
结究竟如律云再盗不满五佛言相续夷。」
【次释引律此据初盗期心未遂必作断心多反亦
兰。】
「【疏】又内外起心异故分因果别。」
【后释中淫为内触心期淫事触则因兰摩是外触
即成残果故云因果别盗唯外起无别因果。】
「【疏】阙第五缘随有远近方便二偷兰故。」
【阙五中远合作次远方便吉具兰并归第三缘明
之。】
「【疏】不同昔人受乐便犯但先有染来触于女著便是
犯何得论乐故十诵云比丘触女不问乐不乐皆残
若女来触比丘要须动身受乐结残馀广如钞。」
【斥古中初斥非故下引證往来两分据断有准下
指钞者彼分三别一比丘往触不问乐不乐二女
触比丘动身受乐残(亦准十诵)三不动受乐律但结吉
钞约先有染心不动犯兰动亦得残。】
「【疏】问淫触近重境犯残非方便盗四亦近重而成方
便者。」
【问中以邻重既同而因果制别故以为问。】
「【疏】答盗五必假四故四而非重大淫不假触故触非
方便故多论云犯淫不假他如巳二处也。」
【初释引论自淫以證。】
「【疏】又云盗有续成重故作方便名再触非大淫如何
结究竟如律云再盗不满五佛言相续夷。」
【次释引律此据初盗期心未遂必作断心多反亦
兰。】
「【疏】又内外起心异故分因果别。」
【后释中淫为内触心期淫事触则因兰摩是外触
即成残果故云因果别盗唯外起无别因果。】
卷二 第 862b 页 X39-0862.png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比丘以佛前制便在内外伺诸
妇女将至房中手捉扪摸乐者便笑有不乐瞋恚骂
辱诸比丘举过白佛便集僧制戒。
【疏】就戒缘中俗女讥笑有二相者如萨婆多云诸女
何以来者一以世俗忽务出家住静安乐故二善友
知识闻法故三僧房严饰可观故何故入房者谓出
家人断欲清净信无疑故何为笑骂者一有欲心多
少故二为知识非知识故三乐覆乐露故四有亲有
难无者无故如是应知。」
【戒缘引论次列三意初女来意复有三别次入房
意言无疑者信彼出家必无欲故后笑骂意中四
句双列分配笑骂上二可知三中乐覆则笑乐露
则骂四中有亲则畏难故骂无亲则无畏难故笑。】
「【律】若比丘淫欲意。
【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染心三女人者触境四身相
触下明过业五若触下结罪。
【疏】就解文相言欲意者明本缘也凡有触女不必皆
残故出其心用成业本。」
【戒本第二句中初释欲意言本缘者以爱染心是
触之本凡下显示戒本须出之意。】
「【注】爱染污心。
【疏】注云爱染心者心本性净由爱染之故曰也然爱
有二相如子之爱二亲如父之爱一子斯则念之重
也今言爱者谓淫欲染污之爱也非净心故。」
卷二 第 862c 页 X39-0862.png
【释注中但云爱染则知欲意非为期淫然下简辨
爱心明非通滥。】
「【律】与女人。
【疏】言与女人明其触境女名乃通人趣别也如下轻
重对趣分心。」
【第三中如轻重者指注辨相若准下文但明畜吉
钞引僧祇非人女亦吉释云谓无淫心意显有淫
心理应结兰罪。】
「【注】谓境有四觉睡新死及少分坏。
【疏】就境有四觉睡生分新少死分也。」
【释注中总约生死用收四女。】
「【律】身。
【注】从发至足。
【疏】言身相触约其业相也从发至足者括结两头纲
网遍也。」
【第四句释身中初点文从下释注身相多别触皆
成犯发足二字统摄一身无不尽故纲网遍者教
制无遗故。】
卷二 第 863a 页 X39-0863.png
「【律】相触。
【注】若捉摩重摩或牵或推逆摩顺摩或举或下或捉
或捺若馀触方便。
【律】若捉手若发。
【疏】言相触者律明触相乃有十种易解若捉手发者
手谓犯起先由发谓释除疑结也时有疑云捉手身
肉则有适乐细滑发是身分何业之有而结罪耶故
今以发入于戒本但著则犯由染污心。」
【触相中初科前指律中十种者如注所列今引律
释之一捉摩者摩身前后二重摩(律文不释相亦同上但重为别)三
牵者牵前四推者推后五逆摩者从下至上六顺
摩者从上至下七举者捉举上八下者若立捉令
坐九捉者捉前捉后捉乳捉䏶十捺者以手按也
(四处同上捉中)若下次点戒文二相时下别释除疑初叙
疑情故下示出意。】
「【疏】今四分中不分其相应以四句明其轻重觉不觉
境如是分之故善见云发发相著爪爪相触悉得偷
兰俱无觉故若互触者理结僧残同戒本也。」
【历句中初指句一觉触不觉(手捉发爪)二不觉触觉(爪触
女身)三觉触觉(上三并残)四不觉触不觉(偷兰如下引)故下次
引善见别證第四句若互下后约义意决前二互
钞引十诵互触并兰今据戒本捉发成重故云理
结僧残等(旧云此决初句次句亦兰然今文中但云互触须通两句)。】
「【律】若触一一身分僧伽婆尸沙。
卷二 第 863b 页 X39-0863.png
【疏】若触一一下引业成过也。」
【第五文中二句蹑前触相结成罪名故云引业成
过。】
「【注】若触四女著便僧残女触比丘动身同犯若不动
身但犯吉罗先有染心偷兰互触有依偷兰俱有衣
者吉罗若与二形相触偷兰若以欲心触男子身或
衣坐具乃至自触及以畜生一切突吉罗尼波罗夷
下三众吉罗不犯者有所取与戏笑相触是也。
【疏】就注解人女中三位初二俱无衣分二初明比丘
触四女相后明女来触比丘相犯有轻重可解耳二
明互触有衣相计应约身动不动约心乐不乐分轻
重以偷兰含故文中不分也对后俱衣例同下断。」
【释注犯中初科三位初对文可见次互有衣中言
计应者亦须同上分二比丘触女并兰女触比丘
动身受乐亦兰不动但吉先染亦兰偷兰含者由
互触中多结偷兰罪相通含故不别举也对下即
第三俱衣亦应分二往触来触动及不动无非吉
罗故云例同下断也。】
「【疏】触衣钵等亦结罪者并是禁约之极心为罪本故
随境制不令妄起故也。」
【次科触衣钵者即深防制故云禁约极也。】
「【疏】尼结夷者大分为言约境有深浅义非即重也。」
【三中境深浅者即分重轻腋巳下膝巳上腕巳后
名重境馀名轻境重轻二境互触皆夷俱重可知
卷二 第 863c 页 X39-0863.png
俱轻得兰故云非即重也。】
「【疏】言戏非犯者不以淫心则馀戏耳为开残故非不
损威仪。」
【不犯中虽内心无染而外相乖仪理须结吉故云
非不等。】
「【律】三与人女粗语戒。
【疏】第三共粗语戒。
【疏】下及叹身制意同触莫非欲染缠心随境而避佛
制如缘可寻。」
【三粗语戒指制意中探引后戒双指同前莫非下
略示大意四戒并因迦留陀夷避制相由而结如
注委引。】
「【疏】释戒名者淫欲鄙恶极是不善故名为粗今说其
状表彰于口故曰语也。
【疏】犯缘有七一女人二作人女想三有染心四粗恶
语五粗语想六言章了七前人知解。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闻佛巳制前二戒故便于
女前欲心向彼说粗语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言戏非犯者不以淫心则馀戏耳为开残故非不
损威仪。」
【不犯中虽内心无染而外相乖仪理须结吉故云
非不等。】
「【律】三与人女粗语戒。
【疏】第三共粗语戒。
【疏】下及叹身制意同触莫非欲染缠心随境而避佛
制如缘可寻。」
【三粗语戒指制意中探引后戒双指同前莫非下
略示大意四戒并因迦留陀夷避制相由而结如
注委引。】
「【疏】释戒名者淫欲鄙恶极是不善故名为粗今说其
状表彰于口故曰语也。
【疏】犯缘有七一女人二作人女想三有染心四粗恶
语五粗语想六言章了七前人知解。
【注】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闻佛巳制前二戒故便于
女前欲心向彼说粗语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卷二 第 864a 页 X39-0864.png
【疏】就缘中列前二制者释成后犯缘也如上解之。」
【释戒缘中言如上者即指制意避制之文。】
「【律】若比丘淫欲意与女人。
【疏】就戒本中有五初出犯人二明内染三出犯境四
陈过相五随说下结罪也。
【注】女人有智命根不断。
【疏】三出语境中注解人女有智命根不断者异于触
境彼境通于死活此则唯是其生故云命根不断也
彼则通于昏睡孩童此则唯论有智时可知言染净
迷悟罪分轻重故此戒女异于前也。」
【戒本第三中初总示以摩触境通粗语境局故对
前触以显别相彼下别简初简死坏彼则下次简
昏小知言染净即辨粗非粗迷悟即知误非误罪
轻重者律云情相领结残解语不解义偷兰故下
结显。】
「【律】粗恶淫欲语。
【疏】粗恶淫欲者正是戒本所防业也。
【注】粗恶者非梵行也淫欲语者称二道好恶也若求
若教他求若问若答若解若说若教若骂所言求者
与我二道作如是事若复作馀语如是解者是也。
【疏】注解中非梵行者释粗恶相也说二道好恶明其
欲相文须识者恐未明了妄为次死之罪下有八相
律文具解既离非相故广列之。」
【第四释注中初分语相文下显示注中的指之意
卷二 第 864b 页 X39-0864.png
下点八相并谓对女说上粗语差别之事且出八
种临事何穷注中次列但释第一馀七略之今为
具引律云若教求者若复作馀语教他求二道也
若问者即问言汝二道何似若答者即云汝二道
如是若解若说亦如是若教者言我教汝如是治
二道可令敬爱若骂者即言汝二道破坏腐烂等
既下示注引意。】
「【疏】此律约缘明比丘向女人说也就后解中若问若
答明知女说染心相领亦同犯也故五分中彼此互
说皆犯残罪下戒亦同。」
【通互中初示本律前后二文约缘者据本迦留则
无互义后解即八相中既容问对显通彼此互说
皆成故下次引他文为證下戒同者即指叹身互
说同犯。】
「【疏】若复作馀语者言极非染表事是秽故也广如钞
中。」
【释馀语中言非染者律因消苏(女名)著赤衣时女形
露便言消苏好否若女情相领僧残指广如钞故
不尽录。】
「【律】随说粗恶淫欲语者僧伽婆尸沙。
【疏】随说巳下引过结罪。
【注】若一反粗语僧残随语多少说而了了者一一僧
残不了了偷兰若与书印遣使作相令彼女知僧残
不知偷兰除大小道说馀处偷兰与非女人黄门二
种临事何穷注中次列但释第一馀七略之今为
具引律云若教求者若复作馀语教他求二道也
若问者即问言汝二道何似若答者即云汝二道
如是若解若说亦如是若教者言我教汝如是治
二道可令敬爱若骂者即言汝二道破坏腐烂等
既下示注引意。】
「【疏】此律约缘明比丘向女人说也就后解中若问若
答明知女说染心相领亦同犯也故五分中彼此互
说皆犯残罪下戒亦同。」
【通互中初示本律前后二文约缘者据本迦留则
无互义后解即八相中既容问对显通彼此互说
皆成故下次引他文为證下戒同者即指叹身互
说同犯。】
「【疏】若复作馀语者言极非染表事是秽故也广如钞
中。」
【释馀语中言非染者律因消苏(女名)著赤衣时女形
露便言消苏好否若女情相领僧残指广如钞故
不尽录。】
「【律】随说粗恶淫欲语者僧伽婆尸沙。
【疏】随说巳下引过结罪。
【注】若一反粗语僧残随语多少说而了了者一一僧
残不了了偷兰若与书印遣使作相令彼女知僧残
不知偷兰除大小道说馀处偷兰与非女人黄门二
卷二 第 864c 页 X39-0864.png
形粗语知者偷兰畜生不能变形若向男子粗语一
切吉罗尼偷兰下三众吉罗乃至下戒亦尔不犯者
为说不净观若说毗尼受经问答无欲意故。
【疏】注解辨相中不知偷兰者以解语不解义故结方
便馀可解。」
【五中释注颇略随与点之注云除二道说馀处兰
问女人淫通三道此戒但云说二道者答口虽通
淫本非淫处故说非重非女黄形非全女相适情
义少罪亦阶降畜取不变能变应兰不犯中并约
说法教授因而言及故非犯科。】
「【律】四叹人向人女索欲供养戒。
【疏】第四叹人索供戒。
【疏】言多巧伪美巳之善意专在欲言现清净荡逸其
情妄谓欢适故言叹身索供戒也。」
【四叹身戒释名中上二句叙叹身意下四句明索
供。】
「【疏】犯缘有七准上可知。
【注】佛在舍卫国因迦留陀夷闻佛巳制前三戒故伺
切吉罗尼偷兰下三众吉罗乃至下戒亦尔不犯者
为说不净观若说毗尼受经问答无欲意故。
【疏】注解辨相中不知偷兰者以解语不解义故结方
便馀可解。」
【五中释注颇略随与点之注云除二道说馀处兰
问女人淫通三道此戒但云说二道者答口虽通
淫本非淫处故说非重非女黄形非全女相适情
义少罪亦阶降畜取不变能变应兰不犯中并约
说法教授因而言及故非犯科。】
「【律】四叹人向人女索欲供养戒。
【疏】第四叹人索供戒。
【疏】言多巧伪美巳之善意专在欲言现清净荡逸其
情妄谓欢适故言叹身索供戒也。」
【四叹身戒释名中上二句叙叹身意下四句明索
供。】
「【疏】犯缘有七准上可知。
【注】佛在舍卫国因迦留陀夷闻佛巳制前三戒故伺
卷二 第 865a 页 X39-0865.png
诸妇女将入房中自赞叹身汝可持欲以供养我诸
女诃怪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戒缘明起过者释重犯相更避造罪者计义同犯
无非爱欲托境少异故分四相欲约后犯除疑妨故。」
【戒缘中初通示更下委释初示义同谓同粗语托
下明相异前唯鄙语此乃善言故云少异欲下显
重意谓若不别立恐疑无过故。】
「【律】若比丘淫欲意于女人前。
【疏】就犯戒中六句一是犯人二是欲意三过境四自
叹下正明犯法五大妹下是其所称六可持下结罪
属彼。
【注】女人如上。
【疏】就注解人女言如上者即粗语中女不同触身也。」
【戒本第三句注释如上者以上二戒女境不同故
须定指不容相滥。】
「【律】自叹身。
【注】叹身端正好颜色我是刹帝利长者居士婆罗门
大姓种。
【疏】就叹身注中初好颜色者叹其丰美以调前女也
二我是刹帝利下明种族高贵女人性弱贪附此二
者多故以动之令其心醉也。」
【第四句前释色族女下显意醉谓迷著。】
「【律】言大妹我修梵行。
【疏】我修梵行下举善法以动也。
女诃怪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戒缘明起过者释重犯相更避造罪者计义同犯
无非爱欲托境少异故分四相欲约后犯除疑妨故。」
【戒缘中初通示更下委释初示义同谓同粗语托
下明相异前唯鄙语此乃善言故云少异欲下显
重意谓若不别立恐疑无过故。】
「【律】若比丘淫欲意于女人前。
【疏】就犯戒中六句一是犯人二是欲意三过境四自
叹下正明犯法五大妹下是其所称六可持下结罪
属彼。
【注】女人如上。
【疏】就注解人女言如上者即粗语中女不同触身也。」
【戒本第三句注释如上者以上二戒女境不同故
须定指不容相滥。】
「【律】自叹身。
【注】叹身端正好颜色我是刹帝利长者居士婆罗门
大姓种。
【疏】就叹身注中初好颜色者叹其丰美以调前女也
二我是刹帝利下明种族高贵女人性弱贪附此二
者多故以动之令其心醉也。」
【第四句前释色族女下显意醉谓迷著。】
「【律】言大妹我修梵行。
【疏】我修梵行下举善法以动也。
卷二 第 865b 页 X39-0865.png
【疏】问既修梵行义无行非何用索欲供者答必实行
欲索者偷兰大淫方便也今本不行口言其相妄开
淫门拟通适故耳。」
【第五梵行中问答甚要能破二疑一自称梵行不
当索欲二索欲淫因理应兰罪一披后答顿释深
疑虽不期淫发言求索故云淫门通即是畅适即
训悦。】
「【注】勤修离秽浊也。
【疏】注言勤修离浊者浊谓欲染所以污染离由勤修
也释上梵字当唐言净行也。」
【释注欲染即五欲所以污染离(句绝)。】
「【律】持戒精进。
【疏】言持戒精进者明止作两持无有缺也。
【注】不缺不穿漏无染污。
【疏】注解不缺不犯第二篇不穿不犯三四聚无染污
者谓馀篇聚皆明净也又解初持方便言不缺也中
持正本言不穿也后奉持戒随助之心故云无染污
也或以戒见威仪具持故以三配之可解。」
【持戒中释注三义初约篇聚释文收下聚不配初
篇是行本故持则坚完犯则丧失故不论穿缺也
馀篇聚者谓下篇恶作恶说又下次约三时释初
中后心配缺穿污或下三对四事释不缺即戒不
穿是见无污对威仪正命即摄戒中。】
「【律】修善法。
卷二 第 865c 页 X39-0865.png
【疏】修善法者谓头陀等相并生善道之法也。
【注】乐闲静处时到乞食著粪扫衣作馀食法不食一
坐食一揣食冢间坐树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呗匿
多闻能说法持毗尼坐禅是也。
【疏】注解中分六位初举头陀明节俭法二举呗匿明
称赞法三举多闻明广见法四举说法明开智法五
举持律明奉行法六举坐禅明剋道法。」
【修善注中初科六位统收善法束六为二不出解
行或复为三即是三学。】
「【疏】就前头陀约相十二以事束之止唯四位谓衣食
处仪也于衣知足立二谓粪扫衣一衣也于食知足
立四谓乞食不馀一坐一抟也于处知足立五谓静
处冢间树下露地随坐也四仪唯一即是当坐系念
现前发智观察也馀如钞中。」
【次科四位总收可解食中不馀食者但能节后一
坐食者前后俱节一抟食者不复受益处中五种
注中缺露坐后世写脱律本具之事钞头陀篇中
一一具出制意名体行相功益此不繁引故略指
卷二 第 866a 页 X39-0866.png
之。】
「【律】可持是淫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一最僧伽婆
尸沙。
【疏】文中可持是下引罪成也。
【注】若作如上誉巳供养我来不说淫欲者偷兰馀境
杂犯如前戒说不犯者若比丘语女人言此处妙尊
最上此比丘精进持戒修善法汝等应以身口意业
等供养于彼若女意谓为我叹身若说毗尼言次及
此彼谓叹身若错说者并不犯。
【疏】就辨相中若但说欲如前戒若但叹身结偷兰叹
身索欲方犯此戒罪馀相状可解。」
【第六中释注辨相云馀可解者注指前戒谓遣书
现相报□别趣异等并同故也就不犯中初如实
叹他及说法等彼谓叹身非我心故。】
「【律】五媒人戒。
【疏】第五媒嫁戒。
【疏】制戒意者然此婚娶礼法乃是生死之结障道之
源出家离著弥须远彼乃复往返言议乖越威容深
是鄙耻理须遮制然复事务猥滥妨修道业迹涉讥
丑不免世诃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五媒嫁戒制意中叙过有四初明障于圣道乃下
二明乖于僧仪然下三废于进业猥鄙也迹下四
招于世谤具下总结。】
「【疏】释名者为彼男女往返相谋以成嫁娶故曰媒也
「【律】可持是淫欲法供养我如是供养第一最僧伽婆
尸沙。
【疏】文中可持是下引罪成也。
【注】若作如上誉巳供养我来不说淫欲者偷兰馀境
杂犯如前戒说不犯者若比丘语女人言此处妙尊
最上此比丘精进持戒修善法汝等应以身口意业
等供养于彼若女意谓为我叹身若说毗尼言次及
此彼谓叹身若错说者并不犯。
【疏】就辨相中若但说欲如前戒若但叹身结偷兰叹
身索欲方犯此戒罪馀相状可解。」
【第六中释注辨相云馀可解者注指前戒谓遣书
现相报□别趣异等并同故也就不犯中初如实
叹他及说法等彼谓叹身非我心故。】
「【律】五媒人戒。
【疏】第五媒嫁戒。
【疏】制戒意者然此婚娶礼法乃是生死之结障道之
源出家离著弥须远彼乃复往返言议乖越威容深
是鄙耻理须遮制然复事务猥滥妨修道业迹涉讥
丑不免世诃具斯诸过故所以制。」
【五媒嫁戒制意中叙过有四初明障于圣道乃下
二明乖于僧仪然下三废于进业猥鄙也迹下四
招于世谤具下总结。】
「【疏】释名者为彼男女往返相谋以成嫁娶故曰媒也
卷二 第 866b 页 X39-0866.png
媒者谋也计度二姓用为好合。」
【释名中初示名义计下显事相计度谓量其可否
好字去呼。】
「【疏】论犯八缘一人男女二想实三为媒事四知是媒
五言了六受语七往说八还报犯。
【疏】阙缘可解。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比丘本是大臣善知俗法城中
嫁娶尽往[言*恣]问时婚娶者逢对好恶便愿迦罗受于
苦乐居士讥诃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迦罗本知姻媾相禄休咎故虽出家还
寻本业斯积习生常不言有过如今屠贩之士迷利
故所以行可不然哉故律中先客书者不得畜笔先
客缝者不得畜针先客木者不得畜斥斧等并制恶
习也又言婚对好恶愿受苦乐者俗人无识不谓往
缘既得违顺便言媒人与我苦乐斯为过兆故制在
兹由诸比丘与迦罗类故彼言有涉也。」
【戒缘中初明迦罗本缘姻媾皆婚娶之名相禄谓
命分休咎即吉凶如下举事为况故下引教以證
令知出家必除俗习又下次释毁赞律云彼婚娶
得适意者便欢喜供养赞叹言令迦罗常得欢乐
及馀比丘亦得供养若彼不得适意者便言当令
迦罗常受苦恼及馀比丘亦受苦恼不得供养等
然彼毁赞言及馀人须出其致故云由诸比丘等
由是同类例遭讥毁据此戒本注中愿迦罗下合
【释名中初示名义计下显事相计度谓量其可否
好字去呼。】
「【疏】论犯八缘一人男女二想实三为媒事四知是媒
五言了六受语七往说八还报犯。
【疏】阙缘可解。
【注】佛在罗阅祇迦罗比丘本是大臣善知俗法城中
嫁娶尽往[言*恣]问时婚娶者逢对好恶便愿迦罗受于
苦乐居士讥诃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疏】就戒缘中迦罗本知姻媾相禄休咎故虽出家还
寻本业斯积习生常不言有过如今屠贩之士迷利
故所以行可不然哉故律中先客书者不得畜笔先
客缝者不得畜针先客木者不得畜斥斧等并制恶
习也又言婚对好恶愿受苦乐者俗人无识不谓往
缘既得违顺便言媒人与我苦乐斯为过兆故制在
兹由诸比丘与迦罗类故彼言有涉也。」
【戒缘中初明迦罗本缘姻媾皆婚娶之名相禄谓
命分休咎即吉凶如下举事为况故下引教以證
令知出家必除俗习又下次释毁赞律云彼婚娶
得适意者便欢喜供养赞叹言令迦罗常得欢乐
及馀比丘亦得供养若彼不得适意者便言当令
迦罗常受苦恼及馀比丘亦受苦恼不得供养等
然彼毁赞言及馀人须出其致故云由诸比丘等
由是同类例遭讥毁据此戒本注中愿迦罗下合
卷二 第 866c 页 X39-0866.png
有及馀比丘一句恐是写脱。】
「【律】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
【注】使所应可和合者是也。
【疏】戒本四句第一可知往来媒者正是业本持男意
下释前成相为成妇下是其罪也。」
【戒本分句可解。】
「【疏】解媒业中言往来彼此者举其事相显其媒也注
云所应可和合者谓良贱贫富于事所异由开解故
成也。」
【释次句中由开解者谓假媒者辩说成故。】
「【律】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
【疏】三持男意下反释第二往来之相男女两意并据
可娉之家或鳏夫寡妇则自言仇好或童男处女则
伉俪在亲故律通言莫非男女也。」
【第三释文中初点示男下牒释娉即是娶彼此意
愿故云可娉无妻曰鳏无夫曰寡此等多无长上
故但自言仇对也好合也伉俪谓敌偶童男室女
必由二亲故下指成文通收前二。】
「【注】女人有二十种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姊护兄姊
护自护法护姓护宗亲护自乐为婢与衣婢与财婢
同业婢水所漂婢不输税婢放去婢客作婢他护婢
边方得婢是也男子亦有二十种并同上列。
【疏】注解中女男两相各二十种先明女者以好合之
来男多求女故随求处所以先明。」
「【律】若比丘往来彼此媒嫁。
【注】使所应可和合者是也。
【疏】戒本四句第一可知往来媒者正是业本持男意
下释前成相为成妇下是其罪也。」
【戒本分句可解。】
「【疏】解媒业中言往来彼此者举其事相显其媒也注
云所应可和合者谓良贱贫富于事所异由开解故
成也。」
【释次句中由开解者谓假媒者辩说成故。】
「【律】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
【疏】三持男意下反释第二往来之相男女两意并据
可娉之家或鳏夫寡妇则自言仇好或童男处女则
伉俪在亲故律通言莫非男女也。」
【第三释文中初点示男下牒释娉即是娶彼此意
愿故云可娉无妻曰鳏无夫曰寡此等多无长上
故但自言仇对也好合也伉俪谓敌偶童男室女
必由二亲故下指成文通收前二。】
「【注】女人有二十种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姊护兄姊
护自护法护姓护宗亲护自乐为婢与衣婢与财婢
同业婢水所漂婢不输税婢放去婢客作婢他护婢
边方得婢是也男子亦有二十种并同上列。
【疏】注解中女男两相各二十种先明女者以好合之
来男多求女故随求处所以先明。」
卷二 第 867a 页 X39-0867.png
【释注初科据能求则男合在先故约所求以通律
意。】
「【疏】就女相中良贱等论者亦遣疑网也但令婚娶不
简良贱并犯残也。」
【次总分正明中初示文意但下释疑相恐谓贱者
不成媒故或疑良贱互不成故。】
「【疏】有人言母护男取母护女故可和合若母护男乃
至取边方婢无此理也故文云所应和者今解如上
现见世间婚娶何由可对乃至有婢为赵夫人渔师
欲于王女天人交会可不然乎。」
【斥古中先出彼见古谓男女二十相对可媒耳仍
执上文以为證据所云应可和者但是二家好合
岂简良贱类殊故知不尔今下斤非略举三事质
其妄执汉书云孝成帝赵皇后本长安宫人(谓省中侍
使官婢名宫人非天子掖庭中者)善能歌舞号曰飞燕成帝见而
悦之召入宫中大幸之智论中国王有女名拘牟
头捕鱼师因见染著不能饮食以情告母母送肥
鱼遗王女不取价王女怪问母以情告王女许之
令月十五日住某天祠像后至时而往王女到庙
独入而天神即厌此人令睡女即脱璎珞遗之而
去女去方觉淫火自烧而死律中比丘与天女行
淫犯重用此多缘證知不简。】
「【疏】言母护者父崩母养恐有颠危常自监守故言护
也如世孟轲母为三徙故道成儒宗也言父护者其
卷二 第 867b 页 X39-0867.png
相如前如世曾参为子不娶故也二亲俱在其护自
明乃至兄姊例同上也。」
【初母护中初释护义如下引示言父崩者天子曰
崩古语通用故得称之孟轲者史记云字子舆邹
人也轲少与母偏孤居近墓轲乃常戏为墓母曰
此非所居去居市傍轲复戏为商贾母又曰不可
居又居学馆之傍乃为揖让进退有礼母曰此真
可以居轲遂为大儒孟子序云幻被慈母三迁之
教是也父护中如前即反上文母丧父养等曾参
者孔子弟子参为后母故妻以蒸梨不熟因出终
身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而杀
孝巳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
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文出家语此明父护
子也。】
「【疏】言自护者本无师友性与天成虽遇尘染涅而不
缁也如大迦叶柳惠之伦也。」
【自护中天成者谓天然自立论语云不曰坚乎磨
而不磷(磷薄)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喻君子在浊而不染同尘而内正)
付法藏传明大迦叶年十五父母欲与娉妻闻之
愁恼白父母言我志清净不须妻也后父母为娉
得一金色女乃至共要云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
睡我行如是清净不喜尘染后白父母求出家等
孟子云柳下惠(姓展名禽柳下惠是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
明乃至兄姊例同上也。」
【初母护中初释护义如下引示言父崩者天子曰
崩古语通用故得称之孟轲者史记云字子舆邹
人也轲少与母偏孤居近墓轲乃常戏为墓母曰
此非所居去居市傍轲复戏为商贾母又曰不可
居又居学馆之傍乃为揖让进退有礼母曰此真
可以居轲遂为大儒孟子序云幻被慈母三迁之
教是也父护中如前即反上文母丧父养等曾参
者孔子弟子参为后母故妻以蒸梨不熟因出终
身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而杀
孝巳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
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文出家语此明父护
子也。】
「【疏】言自护者本无师友性与天成虽遇尘染涅而不
缁也如大迦叶柳惠之伦也。」
【自护中天成者谓天然自立论语云不曰坚乎磨
而不磷(磷薄)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喻君子在浊而不染同尘而内正)
付法藏传明大迦叶年十五父母欲与娉妻闻之
愁恼白父母言我志清净不须妻也后父母为娉
得一金色女乃至共要云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
睡我行如是清净不喜尘染后白父母求出家等
孟子云柳下惠(姓展名禽柳下惠是号)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
卷二 第 867c 页 X39-0867.png
卿人处由由然不忍去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
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悯懑也裼裎皆衣浼污也)。】
「【疏】言法护者或世法自防不许荒逸故俗云三十之
男二十之女待礼而行过此巳往相奔不禁之类又
如世律非媒娉合罪在徒刑恐违此法故。」
【法护者律云修梵行也今约世法以释故云或也
初明守礼世法谓王教俗云者出礼记内则篇男
取阳数女取阴数减则不得过则许之故云不禁
相奔谓住为夫妇也又下次约惧刑不敢非滥。】
「【疏】言姓护者族望所重海内称之若滥染污事则不
可要须媒媾非此不得也。」
【姓护者恐辱贵族不敢为非故海内即指天下在
四海之中故。】
「【疏】言宗亲护者姓虽高贵至亲物故若妄造非宗亲
所护故曰也。」
【宗亲护中至亲即父母物故谓死如物柯故。】
「【疏】上十是良其相自显下明十婢律有正消文相可
解故不出也。」
【次明贱中疏文示略今引律释云自乐婢者乐为
他作婢二与衣者与衣为价三与财者乃至与一
钱为价四同业者同共作业若未成夫妇五水所
漂者水中救得六不输税者若不取输七放去者
若买得若家生八客作者雇钱使作如家使人九
他护者受他花鬘为要十边方得者抄劫得也。】
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悯懑也裼裎皆衣浼污也)。】
「【疏】言法护者或世法自防不许荒逸故俗云三十之
男二十之女待礼而行过此巳往相奔不禁之类又
如世律非媒娉合罪在徒刑恐违此法故。」
【法护者律云修梵行也今约世法以释故云或也
初明守礼世法谓王教俗云者出礼记内则篇男
取阳数女取阴数减则不得过则许之故云不禁
相奔谓住为夫妇也又下次约惧刑不敢非滥。】
「【疏】言姓护者族望所重海内称之若滥染污事则不
可要须媒媾非此不得也。」
【姓护者恐辱贵族不敢为非故海内即指天下在
四海之中故。】
「【疏】言宗亲护者姓虽高贵至亲物故若妄造非宗亲
所护故曰也。」
【宗亲护中至亲即父母物故谓死如物柯故。】
「【疏】上十是良其相自显下明十婢律有正消文相可
解故不出也。」
【次明贱中疏文示略今引律释云自乐婢者乐为
他作婢二与衣者与衣为价三与财者乃至与一
钱为价四同业者同共作业若未成夫妇五水所
漂者水中救得六不输税者若不取输七放去者
若买得若家生八客作者雇钱使作如家使人九
他护者受他花鬘为要十边方得者抄劫得也。】
卷二 第 868a 页 X39-0868.png
「【疏】男子二十种相同于女改名便得不复烦文故律
略示也。」
【男中二十良贱半分良者云男贱者名奴别相同
上。】
「【疏】就男女交络互为句数其相烦多且如母护男取
母护女乃至下婢一男娶二十女二十男则四百句
如是指印书使现相等例之无量。」
【历句数中初示互句之多且下略举直句言四百
者且约语媒如是下例通馀四五种总二千句用
此参互则不可数故云无量但识下文受说报三
明犯分齐无不通矣。】
「【律】若为成妇事若为私通乃至须臾顷僧伽婆尸沙。
【疏】四言若为成妇事下除疑网也世云媒者为尽生
也妇是伏事之言箕帚终于命报可有重残私通暂
时未必有犯为除此妄故结终始从妇至于须臾无
非欲事故并犯重收纲摄网也。」
【释第四句初文前总示文意世下出疑情箕帚者
即扫洒之具明伏事之礼俗书并谓扫洒是妇人
之职为下明断疑始谓妇事终即须臾私通居次
故云至于等。】
「【疏】言须臾者时之异名也僧祇云二十念为瞬二十
瞬为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日
极长时昼则十八须臾夜则十二须臾若夜长日短
反上可知此则西梵约日夜为度数法也此方漏刻
卷二 第 868b 页 X39-0868.png
经中不问冬夏两至例分百刻约箭在水用刻分时
未遑广述所谓时节学也。」
【次科为三初标示由是时之别相故云异名僧祇
下次引释瞬谓目一开合也罗预亦是西梵时名
未详所释(俱舍名腊缚而云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与是全别不可和会)日极长
者且举夏至夜长日短即谓冬至昼则十二夜则
十八故云反上春秋二分则昼夜半分焉此下三
明二土不同漏刻经梁朝出之明置漏刻之法不
问下冬至日四十刻夜六十刻夏至反之春秋二
分亦各等半箭在水者刻漏制云箭长四尺五寸
分四面每面三时二十五刻四面共成百刻其箭
在水壶中壶上安木莲华作木人高七寸跪坐花
心两手捧盘壶中浮箭自盘心涌出以验时刻之
数水漏下一刻箭上涌一刻每箭上壶二十五刻
一度放水故四度而成昼夜未下显略遑及也时
节学者谓知时刻别是一家之学非可于此具论。】
「【注】若初受语吉罗往说不报偷兰若还报者僧残若
遣使若书指印现相随媒多少说而了了随其往反
一一僧残若不了者偷兰除二道说馀身支节而媒
嫁者偷兰若媒非人黄门二根者偷兰若媒畜生及
人男者吉罗若持他书往而不看若为白衣作馀使
者吉罗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男女先通后离还合
若为父母疾患系闭看书持往信心精进俗人亦尔
若为佛法比丘使亦同。
未遑广述所谓时节学也。」
【次科为三初标示由是时之别相故云异名僧祇
下次引释瞬谓目一开合也罗预亦是西梵时名
未详所释(俱舍名腊缚而云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与是全别不可和会)日极长
者且举夏至夜长日短即谓冬至昼则十二夜则
十八故云反上春秋二分则昼夜半分焉此下三
明二土不同漏刻经梁朝出之明置漏刻之法不
问下冬至日四十刻夜六十刻夏至反之春秋二
分亦各等半箭在水者刻漏制云箭长四尺五寸
分四面每面三时二十五刻四面共成百刻其箭
在水壶中壶上安木莲华作木人高七寸跪坐花
心两手捧盘壶中浮箭自盘心涌出以验时刻之
数水漏下一刻箭上涌一刻每箭上壶二十五刻
一度放水故四度而成昼夜未下显略遑及也时
节学者谓知时刻别是一家之学非可于此具论。】
「【注】若初受语吉罗往说不报偷兰若还报者僧残若
遣使若书指印现相随媒多少说而了了随其往反
一一僧残若不了者偷兰除二道说馀身支节而媒
嫁者偷兰若媒非人黄门二根者偷兰若媒畜生及
人男者吉罗若持他书往而不看若为白衣作馀使
者吉罗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男女先通后离还合
若为父母疾患系闭看书持往信心精进俗人亦尔
若为佛法比丘使亦同。
卷二 第 868c 页 X39-0868.png
【疏】就注辨相初自作轻重中媒缘有五先举语媒后
四例结。
【疏】就语媒中有三。
【疏】受语吉罗者计应是兰僧残方便而吉者意不往
说对往轻也。」
【释注受语中对往轻者谓受而不往故结轻吉。】
「【疏】二往就说而不返报若报成重故但偷兰。」
【往即犯兰是残方便。】
「【疏】若尔初罪是兰而言吉者则残罪方便唯是一兰
答所言吉者望为作使非是威仪故犯一吉又传情
欲更犯一吉止为息心故不行往所以方便罪同偷
兰如上方便义中二篇则两兰也。」
【问意蹑上二罪可解答中初释不往犯轻文明二
吉由此篇犯相故心双结一者应忏二则非仪今
传情欲即是应忏也所以下次明往即结重指如
上者谓作意欲往即吉受语即下品兰还报未及
又中品兰同上次第三方便矣文中承前一吉故
云两兰。】
「【疏】三就还报故残何疑。
【疏】语既三时重轻下四例此可悉若使及书言中自
了指印现相必假言通故僧祇云作相者当知见我
著垢衣持空钵坐卑床说贱语者不得也反上吉相
得与不得还报者残。」
【馀四中初指例四相虽殊三时无异故云可悉若
卷二 第 869a 页 X39-0869.png
下别简以遣使遣书有字语传情故云自了指印
现相但是示信立约相中不显故云必假言通故
下引示语令睹相證须言通反上吉相者应云见
我著净衣钵持好食坐高床说法语即得相也。】
「【疏】注中随媒多少随信往反一一残者。
【疏】有人解云上媒境既多故通其相若据结罪如媒
男女一家好合以来但一残耳。」
【释多少中他解媒境者即上男女各二十及五相
等彼谓一一之言属上多境非是一家容有多犯
又复结犯须据和合。】
「【疏】今言不尔一家婚媾何由即合情虽相会而事相
须重或经年纪信使重沓然后方许者自有一发言
情宛同符契者今判约罪止可同律附其三返即结
僧残不待二家和不和也故僧祇中同此结也。」
【正义中初约久近不定以斥十二年曰一纪契合
也今下准律判犯反古二义对上可知下指僧祇
即上引云得与不得还报者残斯为明證。】
「【疏】就不犯中男女先通者非初情会欲非我也故十
诵遣妇作书虽未唱令和者犯兰出门者重然其相
状意在本通故五分中为男倩女为女倩男长使者
兰明后有会故也。」
【不犯中初科前释开意故下引文以决本律文漫
故取外部示其分齐据轻重两结则知本律不犯
义同未唱望非僧残故在闻耳然下释犯意以知
现相但是示信立约相中不显故云必假言通故
下引示语令睹相證须言通反上吉相者应云见
我著净衣钵持好食坐高床说法语即得相也。】
「【疏】注中随媒多少随信往反一一残者。
【疏】有人解云上媒境既多故通其相若据结罪如媒
男女一家好合以来但一残耳。」
【释多少中他解媒境者即上男女各二十及五相
等彼谓一一之言属上多境非是一家容有多犯
又复结犯须据和合。】
「【疏】今言不尔一家婚媾何由即合情虽相会而事相
须重或经年纪信使重沓然后方许者自有一发言
情宛同符契者今判约罪止可同律附其三返即结
僧残不待二家和不和也故僧祇中同此结也。」
【正义中初约久近不定以斥十二年曰一纪契合
也今下准律判犯反古二义对上可知下指僧祇
即上引云得与不得还报者残斯为明證。】
「【疏】就不犯中男女先通者非初情会欲非我也故十
诵遣妇作书虽未唱令和者犯兰出门者重然其相
状意在本通故五分中为男倩女为女倩男长使者
兰明后有会故也。」
【不犯中初科前释开意故下引文以决本律文漫
故取外部示其分齐据轻重两结则知本律不犯
义同未唱望非僧残故在闻耳然下释犯意以知
卷二 第 869b 页 X39-0869.png
彼先通遂为和合欲使复通故云意在等十诵就
此而入犯科故下转證本非媒事恐后有通亦制
与罪證上和合知后必通犯无疑矣。】
「【疏】父母疾闭看书往者以媒为俗使故开为父母生
身重故又开俗人者未受归戒无法相收故文约截
信心精进也良由内外两众同法同俦虽形参道俗
而法情无二故开馀文可解。」
【持书中初释开亲初明因制之意以持书通使未
必为媒因媒而制故列开中开为下正示开缘文
中但释开亲疾闭两难易知不点又下次释信士
上明简信良下叙开意同法者五八体通故同俦
者皆禀正化故虽形参者遮疑妨恐见形异而谓
法别故馀下指略即点注中佛法僧等。】
「【律】六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
【疏】第六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
【疏】就制意中。
【疏】初明开诸比丘自造房者然上士之报气刚方盛
堪忍寒暑情非以恼随受栖泊即是修行长道之缘
是以如来听在冢间树下露地静缘资业无畜房宇
中下报类形必萎悴制同上士冢间修道力分不堪
或随退没则非随机达化之用是以如来任其分量
但能弘道则开资给或小房石室两房一户起不碍
头坐趣容膝足堪进业意在于斯。」
【六无主房戒制意中初科文叙三根以彰随缘用
此而入犯科故下转證本非媒事恐后有通亦制
与罪證上和合知后必通犯无疑矣。】
「【疏】父母疾闭看书往者以媒为俗使故开为父母生
身重故又开俗人者未受归戒无法相收故文约截
信心精进也良由内外两众同法同俦虽形参道俗
而法情无二故开馀文可解。」
【持书中初释开亲初明因制之意以持书通使未
必为媒因媒而制故列开中开为下正示开缘文
中但释开亲疾闭两难易知不点又下次释信士
上明简信良下叙开意同法者五八体通故同俦
者皆禀正化故虽形参者遮疑妨恐见形异而谓
法别故馀下指略即点注中佛法僧等。】
「【律】六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
【疏】第六无主不处分过量房戒。
【疏】就制意中。
【疏】初明开诸比丘自造房者然上士之报气刚方盛
堪忍寒暑情非以恼随受栖泊即是修行长道之缘
是以如来听在冢间树下露地静缘资业无畜房宇
中下报类形必萎悴制同上士冢间修道力分不堪
或随退没则非随机达化之用是以如来任其分量
但能弘道则开资给或小房石室两房一户起不碍
头坐趣容膝足堪进业意在于斯。」
【六无主房戒制意中初科文叙三根以彰随缘用
卷二 第 869c 页 X39-0869.png
教须否初明上行头陀不须之意泊止也次明中
下报劣必须开立萎悴谓薄弱也文明开意皆云
为道若但养身恣情取适则非教意小房等者且
依律受法趣列其相下约起坐示低窄之极末世
奢纵反竞豪雄不论道业空虚但务堂舍高广乞
法制量举世无闻树下冢间斯踪久绝仰追圣世
良用慨然。】
「【疏】何故不听过量不处分者然则出家之士理非滞
著随事将拟即堪修道若有信施量时而受纵有经
营容身使罢今乃广作烦劳不少一须人结搆妨废
正行二如多云长巳贪结坏少欲知足故三处处乞
觅恼乱二趣不生信敬坏灭正法令不久住故四专
任自由不乞处分容有障碍僧事多恼乱故五或容
自损或违慈道坏梵行故以斯诸过故制罪也。」
【次意中三初双徵事法然下二正明制意初叙少
欲顺教今下明违法多过上二句总标一下别列
五中前三过量过后二不乞过前中初过多事长
业则反正行第二多贪增惑则反少欲第三多乞
恼他则反自灭法二趣者如戒缘中人非人也四
中不乞处分众法不行故碍僧事第五若在难处
则有命梵二难自损即命难违慈即梵难以下通
结。】
「【疏】问四依须行不行不制四开有违制轻重者答四
在少欲依成上品若使不行便当中下是故依而不
下报劣必须开立萎悴谓薄弱也文明开意皆云
为道若但养身恣情取适则非教意小房等者且
依律受法趣列其相下约起坐示低窄之极末世
奢纵反竞豪雄不论道业空虚但务堂舍高广乞
法制量举世无闻树下冢间斯踪久绝仰追圣世
良用慨然。】
「【疏】何故不听过量不处分者然则出家之士理非滞
著随事将拟即堪修道若有信施量时而受纵有经
营容身使罢今乃广作烦劳不少一须人结搆妨废
正行二如多云长巳贪结坏少欲知足故三处处乞
觅恼乱二趣不生信敬坏灭正法令不久住故四专
任自由不乞处分容有障碍僧事多恼乱故五或容
自损或违慈道坏梵行故以斯诸过故制罪也。」
【次意中三初双徵事法然下二正明制意初叙少
欲顺教今下明违法多过上二句总标一下别列
五中前三过量过后二不乞过前中初过多事长
业则反正行第二多贪增惑则反少欲第三多乞
恼他则反自灭法二趣者如戒缘中人非人也四
中不乞处分众法不行故碍僧事第五若在难处
则有命梵二难自损即命难违慈即梵难以下通
结。】
「【疏】问四依须行不行不制四开有违制轻重者答四
在少欲依成上品若使不行便当中下是故依而不
卷二 第 870a 页 X39-0870.png
行圣不结犯四开非胜称缘而设而于自分不行故
有轻重别制但为房是疏缘义不交急营搆过多具
前五种是故制残馀三依开资身正要事不获巳必
须服用约情叙过微故制堕。」
【问中含二意一问违依无过违开有罪二问违开
制罪房重馀轻答中先答初意前明违依但由机
劣力所不堪而非故违故无所犯下明违开食依
房药四依之后随列开法故云四开言非胜者开
对下机教则缓故自分不行谓不守开中制法故
但下次答后意初明房重交犹至也义钞作要急
或恐传误下明馀轻三依开者粪衣中开畜长取
衣等乞食中开受请即有别众展转足食等腐乐
中开长药请药等并见堕中。】
「【疏】次释名辨离合。
【疏】初中专任在巳故称自为身独运造故云无主大
非法限故曰过量馀同上也。」
【释名中言自为者戒本标名则无此语比下有主
亦云为巳况疏文牒释犯缘明列理必有之但恐
写脱耳指同上者亦应分对所防能治诸戒皆尔。】
「【疏】言离合者。
【疏】问初后皆房何故分者答同少异多故不可合何
者有主无主异有量无量异羯磨法中相翻是异有
三别故所以分之。」
【离合中初问答中三异上二易知羯磨相翻者前
有轻重别制但为房是疏缘义不交急营搆过多具
前五种是故制残馀三依开资身正要事不获巳必
须服用约情叙过微故制堕。」
【问中含二意一问违依无过违开有罪二问违开
制罪房重馀轻答中先答初意前明违依但由机
劣力所不堪而非故违故无所犯下明违开食依
房药四依之后随列开法故云四开言非胜者开
对下机教则缓故自分不行谓不守开中制法故
但下次答后意初明房重交犹至也义钞作要急
或恐传误下明馀轻三依开者粪衣中开畜长取
衣等乞食中开受请即有别众展转足食等腐乐
中开长药请药等并见堕中。】
「【疏】次释名辨离合。
【疏】初中专任在巳故称自为身独运造故云无主大
非法限故曰过量馀同上也。」
【释名中言自为者戒本标名则无此语比下有主
亦云为巳况疏文牒释犯缘明列理必有之但恐
写脱耳指同上者亦应分对所防能治诸戒皆尔。】
「【疏】言离合者。
【疏】问初后皆房何故分者答同少异多故不可合何
者有主无主异有量无量异羯磨法中相翻是异有
三别故所以分之。」
【离合中初问答中三异上二易知羯磨相翻者前
卷二 第 870b 页 X39-0870.png
戒则牒自乞无主后戒乃云有主为巳。】
「【疏】若尔前房亦有不乞过量何为复合答欲明房虽
一口罪则四含过滥是多惧非辄造故也又显过量
不过量俱有不乞罪处分不处分俱有过量罪。」
【转难中由前二罪合为一制故举为难答中初多
罪答四含者加妨难二吉惧非者非犹不也又下
次约互显答。】
「【疏】问此罪混合何以开于最初答前初是过量后初
是不处分也。」
【最初问中一戒两犯何者初开律无指的故云混
合答文易解。】
「【疏】若尔前巳有不乞则是后第二何故前列答结集
者意次文不同何以知然若同一戒文义不同约异
戒相形则不能比类如前大杀巳结小杀明知此列
结集境通非谓小提迦留前制若前巳结后犯非礼
不应诃言最初犯戒以此挍量同别类矣。」
【再难中既云不乞是后戒最初则前戒不乞反是
第二答中初二句略示何下委释前明二戒不可
合制文义不同者如上三异故约下引类异戒不
类者谓馀戒列相并无此例虽例同杀戒亦是广
解非关戒本故知唯独此戒次列不同耳如下正
引同别类者同谓大杀合结别谓小杀后制义同
二房故云类也。】
「【疏】犯缘有六一无主二自为三专乞求四过量不乞
「【疏】若尔前房亦有不乞过量何为复合答欲明房虽
一口罪则四含过滥是多惧非辄造故也又显过量
不过量俱有不乞罪处分不处分俱有过量罪。」
【转难中由前二罪合为一制故举为难答中初多
罪答四含者加妨难二吉惧非者非犹不也又下
次约互显答。】
「【疏】问此罪混合何以开于最初答前初是过量后初
是不处分也。」
【最初问中一戒两犯何者初开律无指的故云混
合答文易解。】
「【疏】若尔前巳有不乞则是后第二何故前列答结集
者意次文不同何以知然若同一戒文义不同约异
戒相形则不能比类如前大杀巳结小杀明知此列
结集境通非谓小提迦留前制若前巳结后犯非礼
不应诃言最初犯戒以此挍量同别类矣。」
【再难中既云不乞是后戒最初则前戒不乞反是
第二答中初二句略示何下委释前明二戒不可
合制文义不同者如上三异故约下引类异戒不
类者谓馀戒列相并无此例虽例同杀戒亦是广
解非关戒本故知唯独此戒次列不同耳如下正
引同别类者同谓大杀合结别谓小杀后制义同
二房故云类也。】
「【疏】犯缘有六一无主二自为三专乞求四过量不乞
卷二 第 870c 页 X39-0870.png
五具二想六房成犯。」
【列缘中五具二想即过量不乞。】
「【疏】阙缘相状大同犯多悔少故不广也。」
【阙缘大同者同上具缘翻具成阙耳犯下示略意。】
「【疏】就阙第六缘房未成多论云末后二团泥未竟巳
还轻兰馀一团泥在重兰如善见云末后团泥在留
待当成兰决心且罢即残又如僧祇最后不定或瓦
木版石灰泥草等随作房法也。」
【第六中初引二论并以团泥以分因果拥住因兰
则名阙矣次引僧祇通指诸物但取末后不独团
泥。】
「【疏】此非法房自他两用一入一吉房主若死休道及
施僧者乃可通用据此悔残理亦开受。」
【受用中初明犯相房下次明通用文列三缘开施
僧者若据贩卖食施僧不得受或房用是疏或用
非入巳食则反此故不同也据下疏家义断亦不
同食纵忏不听问悔巳开受为自为他答既无本
过义通自他问为须除量外否答文虽不显义不
【列缘中五具二想即过量不乞。】
「【疏】阙缘相状大同犯多悔少故不广也。」
【阙缘大同者同上具缘翻具成阙耳犯下示略意。】
「【疏】就阙第六缘房未成多论云末后二团泥未竟巳
还轻兰馀一团泥在重兰如善见云末后团泥在留
待当成兰决心且罢即残又如僧祇最后不定或瓦
木版石灰泥草等随作房法也。」
【第六中初引二论并以团泥以分因果拥住因兰
则名阙矣次引僧祇通指诸物但取末后不独团
泥。】
「【疏】此非法房自他两用一入一吉房主若死休道及
施僧者乃可通用据此悔残理亦开受。」
【受用中初明犯相房下次明通用文列三缘开施
僧者若据贩卖食施僧不得受或房用是疏或用
非入巳食则反此故不同也据下疏家义断亦不
同食纵忏不听问悔巳开受为自为他答既无本
过义通自他问为须除量外否答文虽不显义不
卷二 第 871a 页 X39-0871.png
须除以房物重大造立巳定不同衣量容可截续。】
「【注】佛在罗阅祇听诸比丘作私房室旷野比丘便作
大房乞求烦多恼乱居士乞既难得遂斫神树神及
比丘以事白佛因往旷野诃责引喻便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随开造房便乐大作恼乱居士遂
斫神树即是二趣俱恼之缘也多见二论云树神儿
子游戏上下遂斫儿臂神大瞋怒将欲加害夜往佛
所闻偈得初果言佛诃责引喻者喻有二初举龙鸟
以下况上也后举赖吒比丘不往亲乞以亲况疏也
讲时依律叙之亦有助光行迹矣。」
【戒缘中初释恼乱发起之由多下引论别證非人
闻偈者佛言若人起瞋心譬如车奔逸车去虽能
制不足以为难人能制瞋心是乃说为难言佛下
次释呵责龙鸟二缘如前篇引赖吒比丘者律云
佛告诸比丘昔有族姓子名赖吒婆罗出家为道
至父母家终不乞求时父语言汝是我子何不从
我乞耶赖吒说偈曰多求以不爱不得怀怨恨是
故我不乞恐生增减故当知赖吒于父尚不从乞
况汝等乃在诸居士家多所求索令彼不喜等文
中两点喻意然非假设并是往昔实事但彼引缘
欲彰人意不喜乞求比类呵责故云况也下令详
引诫勖后进必有高节则美行外彰故云亦有等。】
「【律】若比丘自求。
【注】彼处处乞索也。
「【注】佛在罗阅祇听诸比丘作私房室旷野比丘便作
大房乞求烦多恼乱居士乞既难得遂斫神树神及
比丘以事白佛因往旷野诃责引喻便制此戒。
【疏】就犯缘中初明随开造房便乐大作恼乱居士遂
斫神树即是二趣俱恼之缘也多见二论云树神儿
子游戏上下遂斫儿臂神大瞋怒将欲加害夜往佛
所闻偈得初果言佛诃责引喻者喻有二初举龙鸟
以下况上也后举赖吒比丘不往亲乞以亲况疏也
讲时依律叙之亦有助光行迹矣。」
【戒缘中初释恼乱发起之由多下引论别證非人
闻偈者佛言若人起瞋心譬如车奔逸车去虽能
制不足以为难人能制瞋心是乃说为难言佛下
次释呵责龙鸟二缘如前篇引赖吒比丘者律云
佛告诸比丘昔有族姓子名赖吒婆罗出家为道
至父母家终不乞求时父语言汝是我子何不从
我乞耶赖吒说偈曰多求以不爱不得怀怨恨是
故我不乞恐生增减故当知赖吒于父尚不从乞
况汝等乃在诸居士家多所求索令彼不喜等文
中两点喻意然非假设并是往昔实事但彼引缘
欲彰人意不喜乞求比类呵责故云况也下令详
引诫勖后进必有高节则美行外彰故云亦有等。】
「【律】若比丘自求。
【注】彼处处乞索也。
卷二 第 871b 页 X39-0871.png
【疏】戒本分二各有十句。
【疏】初立法中明造房之缘务也。
【疏】初明比丘谓造房者非犯士也。
【疏】二明乞求者以有自物则无过量非法乞求恼施
之甚故犯过量也注云处处乞者成前恼多相也。」
【立法十句中第二释注成前者即指戒缘。】
「【律】作屋。
【注】屋者房也。
【疏】三作屋显所为也除作馀事不须乞处分故注以
房解用别开总也尔雅释室与宫不别据俗释名更
有品类如今宫第宅宇异等故无暇广也。」
【第三释注云别开总者屋是总名房为别相故下
引俗书释其名义初尔雅者示名通也彼云宫谓
之室室谓之宫次据俗下彰名局也言释名者此
即通指字书非一文也刘熙释名云宫穹也屋见
于垣上穹崇然谓王者所居也第者汉书注云有
甲乙次第故谓公候之舍也宅释名云择也令择
吉处而营之宇说文云屋四边也此二贵人之居
通则无非屋舍之名别则须分尊卑之异今但识
其通名别相广亦非要故云无暇。】
「【律】无主。
【注】彼无有主若一若二若众多也。
【疏】四无主者对后有主故无过量罪也注中似有主
一多及通无主义故僧祇云彼有男女在家出家皆
卷二 第 871c 页 X39-0871.png
得为主无如此主故言无主。」
【四中初云对后者使结罪无滥故注中列主一二
众多反明无主故云乃通等及字传误然本律中
不明道俗故引僧祇显通七众。】
「【律】自为巳。
【注】不为他作。
【疏】五自为巳者除为他作既不润巳则无犯故。」
【自为中为他无犯者据本罪为言。】
「【律】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十二佛磔手内广七磔手。
【疏】六当应量下明分齐也。
【疏】所以用佛为量不即身为量者身不可约以小大
故佛则限其一化也。」
【第六磔量中初科人身不定佛则定故然佛示身
亦有大小且取王宫丈六以为准约故云一化。】
「【疏】佛磔手者磔谓张磔可从石也今有从手从足俗
字耳。」
【次科张磔者谓以大母指与中指张开相去之间
今下点非以律本中多从手作。】
「【疏】本律无文可依五分二尺为定僧祇二尺四寸者
此律翻在宋朝元魏所用一尺当于宋家一尺二闻
传佛教从北自南则为魏尺当于佛磔所以五分磔
长二尺者此律翻时道生智严等并是名士既明历
纬又善方志所以通于东西定于尺秤诚有由矣。」
【三中初科上句明律缺五分下示所取僧下显不
【四中初云对后者使结罪无滥故注中列主一二
众多反明无主故云乃通等及字传误然本律中
不明道俗故引僧祇显通七众。】
「【律】自为巳。
【注】不为他作。
【疏】五自为巳者除为他作既不润巳则无犯故。」
【自为中为他无犯者据本罪为言。】
「【律】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十二佛磔手内广七磔手。
【疏】六当应量下明分齐也。
【疏】所以用佛为量不即身为量者身不可约以小大
故佛则限其一化也。」
【第六磔量中初科人身不定佛则定故然佛示身
亦有大小且取王宫丈六以为准约故云一化。】
「【疏】佛磔手者磔谓张磔可从石也今有从手从足俗
字耳。」
【次科张磔者谓以大母指与中指张开相去之间
今下点非以律本中多从手作。】
「【疏】本律无文可依五分二尺为定僧祇二尺四寸者
此律翻在宋朝元魏所用一尺当于宋家一尺二闻
传佛教从北自南则为魏尺当于佛磔所以五分磔
长二尺者此律翻时道生智严等并是名士既明历
纬又善方志所以通于东西定于尺秤诚有由矣。」
【三中初科上句明律缺五分下示所取僧下显不
卷二 第 872a 页 X39-0872.png
同所以初明僧祇宋受东晋禅都建康为南朝元
魏都长安为朝魏北用增尺宋用周尺译者不详
即用魏家二尺于宋则多四寸彼律是佛陀跋陀
罗译中天竺僧故不体此方时事如以果汁为木
兰之类闻下出译者之意彼以教法既从北来宜
准于魏自犹至也(若准初卷僧祇乃在东晋义熙十四年译今言在宋必涉两朝
详之)所下次出五分历纬即阴阳书明星辰缠度则
分寸可知方志即地里书明南北时政则是非可
辨东西即南北二朝或可花梵两土。】
「【疏】南尺本是姬周所用从秦汉魏并无改张晋氏南
迁斯法永定元魏拨乱文籍焚除无可依准故随世
立用古尺一今魏一尺则唐杂令还述如此隋炀博
物还依古行习俗生常故古非用今还用魏以通时
俗至于分度星次律量衡平药石分铢祠祭升合无
非准古所以律本大钵三斗小者斗半姚秦时政用
古未讹故此翻文颇得通允。」
【次科初明宋尺可准汉魏者魏即曹魏晋南迁者
中原既乱中宗度江南镇建业立社稷于建康为
东晋焉元下明讹变之始则下叙唐朝承用杂令
者魏徵撰彼云以一尺二寸为尺隋下明前代复
古炀帝隋第二主撰博物志通明物理习下明后
世不从初明用魏即前元魏至下次明用古文明
两用显其无准星次谓众星周天而行必约分数
以明行度律量谓俗律决犯并准丈尺衡犹准也
魏都长安为朝魏北用增尺宋用周尺译者不详
即用魏家二尺于宋则多四寸彼律是佛陀跋陀
罗译中天竺僧故不体此方时事如以果汁为木
兰之类闻下出译者之意彼以教法既从北来宜
准于魏自犹至也(若准初卷僧祇乃在东晋义熙十四年译今言在宋必涉两朝
详之)所下次出五分历纬即阴阳书明星辰缠度则
分寸可知方志即地里书明南北时政则是非可
辨东西即南北二朝或可花梵两土。】
「【疏】南尺本是姬周所用从秦汉魏并无改张晋氏南
迁斯法永定元魏拨乱文籍焚除无可依准故随世
立用古尺一今魏一尺则唐杂令还述如此隋炀博
物还依古行习俗生常故古非用今还用魏以通时
俗至于分度星次律量衡平药石分铢祠祭升合无
非准古所以律本大钵三斗小者斗半姚秦时政用
古未讹故此翻文颇得通允。」
【次科初明宋尺可准汉魏者魏即曹魏晋南迁者
中原既乱中宗度江南镇建业立社稷于建康为
东晋焉元下明讹变之始则下叙唐朝承用杂令
者魏徵撰彼云以一尺二寸为尺隋下明前代复
古炀帝隋第二主撰博物志通明物理习下明后
世不从初明用魏即前元魏至下次明用古文明
两用显其无准星次谓众星周天而行必约分数
以明行度律量谓俗律决犯并准丈尺衡犹准也
卷二 第 872b 页 X39-0872.png
上二辨尺药下明秤二十四铢为两合和两分不
可增减故祠下明升斗巳上四事必须准定故皆
从古所下会同本律。】
「【疏】有人云何足如斯但随国用如今时节有四尚不
能回破为三明知随国用尺则比佛量自得斯非言
也若以随国即得钵量三斗不胜尺量诸说难一何
由定其持犯未足开决深疑也。」
【斥妄中先出彼见引时例尺西土三时无秋分故
斯下一句责非若下例难胜读为升言不胜受唐
三斗故尺下显滥据文斥他亦彰今意委明尺量
使持犯揩定令断割无滥事钞所谓古今诸师曾
未沾述故即补阙反光九代故知决正尺斗始出
今宗。】
「【疏】今且准酌意言为允如有隐括不畏纸贵也所以
如来常光一丈常身丈六多论以人长八尺也即如
文中二尺为卒率音律也长二文四尺广一丈四尺
既明内广理除其外也僧祇边壁丈二尺若通其本
止一丈耳。」
【显今中初明理当教无明判义例决通故云意言
如有等者示须广之意晋左太冲作三都赋豪贵
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所下次引据常光常身并简
现起则有不定一丈或云一寻佛身倍半则磔必
倍尺故云即如等音率为律有本细注疑是后加
率犹数也长下示量上明纵广量后引僧祇出高
可增减故祠下明升斗巳上四事必须准定故皆
从古所下会同本律。】
「【疏】有人云何足如斯但随国用如今时节有四尚不
能回破为三明知随国用尺则比佛量自得斯非言
也若以随国即得钵量三斗不胜尺量诸说难一何
由定其持犯未足开决深疑也。」
【斥妄中先出彼见引时例尺西土三时无秋分故
斯下一句责非若下例难胜读为升言不胜受唐
三斗故尺下显滥据文斥他亦彰今意委明尺量
使持犯揩定令断割无滥事钞所谓古今诸师曾
未沾述故即补阙反光九代故知决正尺斗始出
今宗。】
「【疏】今且准酌意言为允如有隐括不畏纸贵也所以
如来常光一丈常身丈六多论以人长八尺也即如
文中二尺为卒率音律也长二文四尺广一丈四尺
既明内广理除其外也僧祇边壁丈二尺若通其本
止一丈耳。」
【显今中初明理当教无明判义例决通故云意言
如有等者示须广之意晋左太冲作三都赋豪贵
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所下次引据常光常身并简
现起则有不定一丈或云一寻佛身倍半则磔必
倍尺故云即如等音率为律有本细注疑是后加
率犹数也长下示量上明纵广量后引僧祇出高
卷二 第 872c 页 X39-0872.png
下量彼用魏朝一文即是宋朝文二今取姬周应
除二尺故云若通等。】
「【律】当将诸比丘指授处所。
【疏】七当将比丘指授处所下文可解也。
【注】彼比丘看无难无妨处巳到僧中脱革屣偏露右
肩礼上座足右膝著地合掌白言大德僧听某甲比
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我今从众僧乞知无难处
无妨处如是再三也。
【疏】注中广列作之方法初看无妨难者以羯磨所因
在于妨难必有作法得罪不成故先定基址后方从
乞六门分之一能处分人是非二僧私二地须处分
不三有妨难作法成不四处分法约作于人处五不
处分罪分有无六沙弥巳乞受竟须不。」
【指授释注中初科前点注意六下列义章初人二
处三法四人法处三种合论五罪六下众。】
「【疏】初依律量观信与不信信即依作不信往观如僧
祇中都无解羯磨者一切往就作房处一比丘唱云
僧为某比丘指授作房处三说亦得若处远隔水等
缘但差二三人亦得若越年异界作私房多妨难处
皆不成也。」
【初中前引本律量可如下次引僧祇往观初明僧
往以无能秉故开唱告若下次明别人往若越下
显非文列四种并约造房比丘为言。】
「【疏】二僧私二地须处分不者皆须加法以妨难是通
除二尺故云若通等。】
「【律】当将诸比丘指授处所。
【疏】七当将比丘指授处所下文可解也。
【注】彼比丘看无难无妨处巳到僧中脱革屣偏露右
肩礼上座足右膝著地合掌白言大德僧听某甲比
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我今从众僧乞知无难处
无妨处如是再三也。
【疏】注中广列作之方法初看无妨难者以羯磨所因
在于妨难必有作法得罪不成故先定基址后方从
乞六门分之一能处分人是非二僧私二地须处分
不三有妨难作法成不四处分法约作于人处五不
处分罪分有无六沙弥巳乞受竟须不。」
【指授释注中初科前点注意六下列义章初人二
处三法四人法处三种合论五罪六下众。】
「【疏】初依律量观信与不信信即依作不信往观如僧
祇中都无解羯磨者一切往就作房处一比丘唱云
僧为某比丘指授作房处三说亦得若处远隔水等
缘但差二三人亦得若越年异界作私房多妨难处
皆不成也。」
【初中前引本律量可如下次引僧祇往观初明僧
往以无能秉故开唱告若下次明别人往若越下
显非文列四种并约造房比丘为言。】
「【疏】二僧私二地须处分不者皆须加法以妨难是通
卷二 第 873a 页 X39-0873.png
如明了论树空山岩石阴等得行住坐卧如作房舍
所摄若不尔者自损恼他故也。」
【二中初正示如下引證以树空等义非私处同须
乞法难处自损妨处恼他。】
「【疏】三妨难若有作法成不者。
【疏】昔解云成若尔何故律云有妨难不应与处分答
乞处分者制其专任之过本不防于妨难所防不同
故又得成如律有妨难处不过处分但得二吉文诚
验矣。」
【三昔解中初句判定若下释难前引律难显是不
成答据所防复有成义故云又也如下引證。】
「【疏】今解不成毗尼因缘三求无过则成持也此戒缘
者正妨难也戒本所列还分妨难及后广解妨难愈
彰故律文中互有不成何况俱者必有作法与法正
违眼看妨难卓然而云无有妨难者大可笑也。」
【今解中初句义断毗下斥非初约义斥戒本广解
文现可知若据戒缘不明妨难或指二戒斫伐神
树神欲加害即为妨难故下次引文斥律列四句
一有妨有难二无难有妨三有难无妨(三句皆不应与处分)
四无难无妨(唯此句得成)必下三约作法斥。】
「【疏】若尔前言二吉此岂凡心答此是处分先成妨难
后起法成不坏无残可结妨生不合强作故吉此是
缘外相违故生不坏前法如受戒后难生不失前戒
相似也。」
所摄若不尔者自损恼他故也。」
【二中初正示如下引證以树空等义非私处同须
乞法难处自损妨处恼他。】
「【疏】三妨难若有作法成不者。
【疏】昔解云成若尔何故律云有妨难不应与处分答
乞处分者制其专任之过本不防于妨难所防不同
故又得成如律有妨难处不过处分但得二吉文诚
验矣。」
【三昔解中初句判定若下释难前引律难显是不
成答据所防复有成义故云又也如下引證。】
「【疏】今解不成毗尼因缘三求无过则成持也此戒缘
者正妨难也戒本所列还分妨难及后广解妨难愈
彰故律文中互有不成何况俱者必有作法与法正
违眼看妨难卓然而云无有妨难者大可笑也。」
【今解中初句义断毗下斥非初约义斥戒本广解
文现可知若据戒缘不明妨难或指二戒斫伐神
树神欲加害即为妨难故下次引文斥律列四句
一有妨有难二无难有妨三有难无妨(三句皆不应与处分)
四无难无妨(唯此句得成)必下三约作法斥。】
「【疏】若尔前言二吉此岂凡心答此是处分先成妨难
后起法成不坏无残可结妨生不合强作故吉此是
缘外相违故生不坏前法如受戒后难生不失前戒
相似也。」
卷二 第 873b 页 X39-0873.png
【释古执中初难由前古师引此为据故问通之答
中初二句立理法下明开制此下释开成之意羯
磨后生故云缘外如乞法时本无妨难得法巳后
恶兽始来等下引受戒难生为例具戒者污尼贼
住必无后生二形破内永变非畜戒亦有失边黄
五逆暂变二趣则无有失今云不失盖据此耳。】
「【疏】若尔人病衣重病差法在不答不同也以此要心
有期病差必违前法如受戒后舍者以遂要期便失。」
【次难中以羯磨离衣病差法失故引为并意言既
许难生不坏亦应病差法存答中初句直破前难
以下释法失之义如下引例受戒后舍通指四舍。】
「【疏】若尔狂病既止须解者何答此由得法本不由心
所以病差法存须解。」
【三中颠狂羯磨病差须解例难自失答中文意易
见。】
「【疏】故知有妨难处分不成同受重难障戒不发。」
【次举例中初例可解。】
「【疏】若尔百遮同难应不成受答房非道本三义不成
一妨难容可待无二可避馀处三不可避者容全不
作故有不成受则不尔一青黄三角不可待无二即
身自有不可待避三若以小遮不开大受未成通化
永乖出期由此道本故不类也。」
【次难中律有一百五十馀遮今举大数故云百耳
言同难者谓同妨难遮中不称巳名不称师名年
卷二 第 873c 页 X39-0873.png
岁不满先三定不发戒馀通得不带遮为受僧但
犯吉不妨得戒今难意云遮同妨难何以有成答
中初明处分三义不成受下次明受戒三义相反
百遮中颜色太青太黄眼生三角并是戒遮今略
举此三以彰不改然年岁衣钵称名疥癞亦可待
无文据一往为语。】
「【疏】四明人处者。」
【四中以凡作羯磨必有所被今此处分人处两兼
情非情合义须定指故有此科。】
「【疏】问处分法者为与人相应与处相应耶答此羯磨
者与处相应何以知之论云处分地得馀处不得也。」
【初问可见答引论證即多论也。】
「【疏】若尔与处相应者馀人就此上应得作不答不得
也。」
【次难答文不委意在后通。】
「【疏】若尔结界法亦与处相应馀人亦不得羯磨答不
同也结界时无人别乞复不制称人名法无所局故
得此并反上不合故多论云馀人就此房上作重屋
犯吉不妨得戒今难意云遮同妨难何以有成答
中初明处分三义不成受下次明受戒三义相反
百遮中颜色太青太黄眼生三角并是戒遮今略
举此三以彰不改然年岁衣钵称名疥癞亦可待
无文据一往为语。】
「【疏】四明人处者。」
【四中以凡作羯磨必有所被今此处分人处两兼
情非情合义须定指故有此科。】
「【疏】问处分法者为与人相应与处相应耶答此羯磨
者与处相应何以知之论云处分地得馀处不得也。」
【初问可见答引论證即多论也。】
「【疏】若尔与处相应者馀人就此上应得作不答不得
也。」
【次难答文不委意在后通。】
「【疏】若尔结界法亦与处相应馀人亦不得羯磨答不
同也结界时无人别乞复不制称人名法无所局故
得此并反上不合故多论云馀人就此房上作重屋
卷二 第 874a 页 X39-0874.png
但问房主无不处分罪。」
【第三难答中初示不同二义相反故有通局不称
名者谓羯磨不别牒也故下引證一须问房主二
唯作重屋验知自乞不通馀人。】
「【疏】五明不处分罪有无者。
【疏】若元不处分此何所疑今谓巳得处分依限而作
过限未知此过得不处分罪不。」
【五中初问若全不乞定知有罪故约巳乞以为问
端。】
「【疏】昔云此非全不处分但得小罪不犯残也。
【疏】有人云虽本处分处分不作反出于外理得残罪
故文云僧不处分此言知何不该。
【疏】有人言如昔是也故律云僧处分过量一残故无
不处分罪别。」
【三释中后师引文助成初义既各有据义难取舍
意以后师文义为允。】
「【疏】问处分羯磨防妨难不答不防也。」
【次科中初问答易解。】
「【疏】若尔说净法竟应不防长答本有妨难则不听与
处分待无方得说净不尔悬防长故有过不合止由
处分不防妨难处分竟便得生说净正防长故作法
竟即无由起。」
【次难中立法是同所防有异故引徵之答中初约
防不防以分两异止下次约生不生转释不同。】
【第三难答中初示不同二义相反故有通局不称
名者谓羯磨不别牒也故下引證一须问房主二
唯作重屋验知自乞不通馀人。】
「【疏】五明不处分罪有无者。
【疏】若元不处分此何所疑今谓巳得处分依限而作
过限未知此过得不处分罪不。」
【五中初问若全不乞定知有罪故约巳乞以为问
端。】
「【疏】昔云此非全不处分但得小罪不犯残也。
【疏】有人云虽本处分处分不作反出于外理得残罪
故文云僧不处分此言知何不该。
【疏】有人言如昔是也故律云僧处分过量一残故无
不处分罪别。」
【三释中后师引文助成初义既各有据义难取舍
意以后师文义为允。】
「【疏】问处分羯磨防妨难不答不防也。」
【次科中初问答易解。】
「【疏】若尔说净法竟应不防长答本有妨难则不听与
处分待无方得说净不尔悬防长故有过不合止由
处分不防妨难处分竟便得生说净正防长故作法
竟即无由起。」
【次难中立法是同所防有异故引徵之答中初约
防不防以分两异止下次约生不生转释不同。】
卷二 第 874b 页 X39-0874.png
「【疏】六明对沙弥者若彼沙弥时乞处分后受具戒竟
方作房者更不须乞人法不异故也。」
【沙弥中恐疑大小位别欲明前法存亡故也。】
「【律】彼比丘当指示处所。
【疏】八彼比丘下正明与法相。
【注】尔时众僧观此比丘若可信者即听使作若不可
信者众僧往看若僧不去应遣僧中可信者看若有
妨难不应处分无者应与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
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应作白言大德僧
听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今从僧乞处分
无难无妨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当与某甲比丘处分
无难无妨处白如是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自求作屋
无主自为巳从僧乞处分无难无妨处僧今与某甲
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谁谓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
处分无难无妨处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与某
甲比丘处分无难无妨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彼作房者应知初安石及土堑泥团乃至最后泥
治讫者是也。
【疏】就注解中分三从初至无者应与来商度彼人堪
可进不二众中应差下至如是持来明与白二之相
也三彼作房下明作成分齐也相中可解。」
【第八释注云相中可解即指三科文相然第二与
白二中先列四位简能秉人上二约腊次下二取
智能不诵律者但解义故以举法被事必晓如非
卷二 第 874c 页 X39-0874.png
律择堪能不容妄作。】
「【律】无难处。
【注】有虎狼师子诸兽者下至蚁子若不为此诸虫兽
所恼应治平地若有石树株杌荆棘使人掘出若有
坑沟渠陂池当使填满若畏水淹渍当豫设堤防若
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有语是谓难处也。
【疏】九言无难者注中所列命梵而巳如虎狼等为命
蚁子等为梵若有石树乃至水渍无非在后为命留
难也为人认者计是妨缘今入难位者恐后诤竞起
非净行也。」
【九中初通示二难若下别点馀相诤竞相言则违
佛戒故云非净行也。】
「【律】无妨处。
【注】谓通草车回转往来者。
【疏】十妨处者止存一缘如诸部论中广引必欲缔搆
理须精博不尔陷非良由不学故也。」
【十中云一缘者即如注引草车谓大车也如诸部
者十诵四周一寻内有塔地官地居士外道等地
「【律】无难处。
【注】有虎狼师子诸兽者下至蚁子若不为此诸虫兽
所恼应治平地若有石树株杌荆棘使人掘出若有
坑沟渠陂池当使填满若畏水淹渍当豫设堤防若
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有语是谓难处也。
【疏】九言无难者注中所列命梵而巳如虎狼等为命
蚁子等为梵若有石树乃至水渍无非在后为命留
难也为人认者计是妨缘今入难位者恐后诤竞起
非净行也。」
【九中初通示二难若下别点馀相诤竞相言则违
佛戒故云非净行也。】
「【律】无妨处。
【注】谓通草车回转往来者。
【疏】十妨处者止存一缘如诸部论中广引必欲缔搆
理须精博不尔陷非良由不学故也。」
【十中云一缘者即如注引草车谓大车也如诸部
者十诵四周一寻内有塔地官地居士外道等地
卷二 第 875a 页 X39-0875.png
善见是人田园尸陀林王志护等备如钞中必下
恐专据本律诫令通晓。】
「【律】若比丘有难处妨处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巳不将
诸比丘指示处所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疏】就后犯本亦分十句初犯人二难三妨所以立法
最末论此中而先述者答立法在后行之次第由僧
处分止为妨难也此中论初作之次第非所起也馀
句易识可解耳。」
【后犯本中初科前标三句所下次明妨难前后不
同非所起者非即是过馀下略指七句四自求五
作屋六无主七自为八不乞处分九过量十结罪。】
「【注】若彼作房于妨难二处者二突吉罗不处分过量
二僧残互相有无者随其所犯若使他作成犯亦尔
为他作成者二偷兰二吉罗若以绳絣地作受教者
过量作者犯残不还报又不问彼并犯吉罗比丘尼
偷兰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僧处分无难处无妨处
如法絣作若为僧为佛图讲堂草庵叶庵小容身屋
若作多人住屋如法者是。
【疏】就辨罪中自他分别。
【疏】初自作中二吉二残有无可解。」
【次科自作中初文言有无者注明具四而互有不
定律约句数辨之初三罪四句一不处分过量无
难有妨二不处分过量无难有妨(此二句二残一吉)三不
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四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
恐专据本律诫令通晓。】
「【律】若比丘有难处妨处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巳不将
诸比丘指示处所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疏】就后犯本亦分十句初犯人二难三妨所以立法
最末论此中而先述者答立法在后行之次第由僧
处分止为妨难也此中论初作之次第非所起也馀
句易识可解耳。」
【后犯本中初科前标三句所下次明妨难前后不
同非所起者非即是过馀下略指七句四自求五
作屋六无主七自为八不乞处分九过量十结罪。】
「【注】若彼作房于妨难二处者二突吉罗不处分过量
二僧残互相有无者随其所犯若使他作成犯亦尔
为他作成者二偷兰二吉罗若以绳絣地作受教者
过量作者犯残不还报又不问彼并犯吉罗比丘尼
偷兰不犯者如量作减量作僧处分无难处无妨处
如法絣作若为僧为佛图讲堂草庵叶庵小容身屋
若作多人住屋如法者是。
【疏】就辨罪中自他分别。
【疏】初自作中二吉二残有无可解。」
【次科自作中初文言有无者注明具四而互有不
定律约句数辨之初三罪四句一不处分过量无
难有妨二不处分过量无难有妨(此二句二残一吉)三不
处分不过量有难有妨四僧处分过量有难有妨
卷二 第 875b 页 X39-0875.png
(此二句并一残二吉)次明二罪有六句一不处分不过量有
难无妨二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三处分过量
有难无妨四处分过量无难有妨(此四句并一残一吉)五处
分不过量有难有妨(二吉律止有五句应加云)六不处分过量
无难无妨(二残有妨难得乞法者并约羯磨后生)三一罪四句一处
分不过量有难无妨二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并一
吉)三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律止三句亦义加云)四不处分不
过量无难无妨(各得一残)。】
「【疏】问为互过结罪俱过方结耶答如见论云长中减
一磔手广中过一磔手亦犯僧残然此互过是两口
房广长俱过是一口也俱是一业终是一残可知。」
【问俱互中唯明过量一残答中先引论示犯然下
对房显相言两口者一口则无广长互义俱下明
制业无差恐谓俱互有重轻故。】
「【疏】二教他作中亦同犯罪。」
【教佗中初文教即是遣故注云使耳。】
「【疏】为他造非法故约缘分轻重也。」
【次科轻重中点注二兰二吉。】
「【疏】二以绳絣地下明房主巧师过有无相但云受教
者犯所以不定者若作过者房主则重巧师则轻故
也又不问彼或不还报罪通自他也。」
【有无中初示科意但下释不定罪名注中多一残
字捡律亦无只由注中通言犯故乃有释文若定
犯残此文何指若下释成意谓罪该二人重轻有
难无妨二不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三处分过量
有难无妨四处分过量无难有妨(此四句并一残一吉)五处
分不过量有难有妨(二吉律止有五句应加云)六不处分过量
无难无妨(二残有妨难得乞法者并约羯磨后生)三一罪四句一处
分不过量有难无妨二处分不过量无难有妨(并一
吉)三处分过量无难无妨(律止三句亦义加云)四不处分不
过量无难无妨(各得一残)。】
「【疏】问为互过结罪俱过方结耶答如见论云长中减
一磔手广中过一磔手亦犯僧残然此互过是两口
房广长俱过是一口也俱是一业终是一残可知。」
【问俱互中唯明过量一残答中先引论示犯然下
对房显相言两口者一口则无广长互义俱下明
制业无差恐谓俱互有重轻故。】
「【疏】二教他作中亦同犯罪。」
【教佗中初文教即是遣故注云使耳。】
「【疏】为他造非法故约缘分轻重也。」
【次科轻重中点注二兰二吉。】
「【疏】二以绳絣地下明房主巧师过有无相但云受教
者犯所以不定者若作过者房主则重巧师则轻故
也又不问彼或不还报罪通自他也。」
【有无中初示科意但下释不定罪名注中多一残
字捡律亦无只由注中通言犯故乃有释文若定
犯残此文何指若下释成意谓罪该二人重轻有
卷二 第 875c 页 X39-0875.png
别故不可定又下释报问对注不次律制房主房
成须问不问吉罗又制巧师作巳还报不报亦吉
故言通自他也。】
「【疏】上明身业为他作非法中但是劳务业不问房主
犯不犯一向自得偷兰罪不同口业教他作前人残
教者兰前无罪教者吉由无身造故。」
【次对简中初明当戒教他犯相受教营造故是身
业不下次明馀戒结犯有异如教他弄触等并据
前作不作辨犯轻重四重亦尔下篇无兰应同结
吉。】
「【疏】就不犯中如量减量开前过量处分及无妨比上
开之如法絣作开上过分齐俱有残简吉等若为僧
下开二残相草庵巳下小故非犯。」
【不犯中初科如量至絣作等此并依教明开为僧
者此对为巳明开。】
「【疏】多人住者以拟多人住故非谓多人共造也如畜
长例。」
【释多人中非谓共造者容同犯故如畜长者多人
成须问不问吉罗又制巧师作巳还报不报亦吉
故言通自他也。】
「【疏】上明身业为他作非法中但是劳务业不问房主
犯不犯一向自得偷兰罪不同口业教他作前人残
教者兰前无罪教者吉由无身造故。」
【次对简中初明当戒教他犯相受教营造故是身
业不下次明馀戒结犯有异如教他弄触等并据
前作不作辨犯轻重四重亦尔下篇无兰应同结
吉。】
「【疏】就不犯中如量减量开前过量处分及无妨比上
开之如法絣作开上过分齐俱有残简吉等若为僧
下开二残相草庵巳下小故非犯。」
【不犯中初科如量至絣作等此并依教明开为僧
者此对为巳明开。】
「【疏】多人住者以拟多人住故非谓多人共造也如畜
长例。」
【释多人中非谓共造者容同犯故如畜长者多人
卷二 第 876a 页 X39-0876.png
未分物过日不犯则同拟多人也分属巳定共处
亦犯如共造也。】
「【疏】有人云此由造作过量犯非谓如量贮畜罪如见
云若沙弥大僧多人共作不犯段段计分一口过故
亦犯。」
【他解中意谓房长不可例同长则共畜有犯房则
共造无过如下引證无犯必约段段计过方有犯
义。】
「【律】七有主为巳不处分造房戒。
【疏】第七有主为巳不处分房戒。
【疏】制意犯缘并同上但无制量为别。」
【七有主房指缘同者今须辨异一有主二为巳三
长佛六磔广四磔须乞四不乞五不乞想六房成
对前同别可知。】
「【疏】如见云长佛六磔手广四磔手巳上者须处分。」
【乞法量者此通二戒减此则不须乞。】
「【注】佛在拘睒弥国时忧填王为阐陀造屋便斫路中
神树路人诃巳比丘举过佛诃责巳若斫神树吉罗
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问既有主为辨何须斫树答为取下地
拟施基故多人受用被诃非一。」
【戒缘答中去树为基明非取树施字平呼多受用
者律云尼拘律树多人往返象马车乘止息其下
等。】
亦犯如共造也。】
「【疏】有人云此由造作过量犯非谓如量贮畜罪如见
云若沙弥大僧多人共作不犯段段计分一口过故
亦犯。」
【他解中意谓房长不可例同长则共畜有犯房则
共造无过如下引證无犯必约段段计过方有犯
义。】
「【律】七有主为巳不处分造房戒。
【疏】第七有主为巳不处分房戒。
【疏】制意犯缘并同上但无制量为别。」
【七有主房指缘同者今须辨异一有主二为巳三
长佛六磔广四磔须乞四不乞五不乞想六房成
对前同别可知。】
「【疏】如见云长佛六磔手广四磔手巳上者须处分。」
【乞法量者此通二戒减此则不须乞。】
「【注】佛在拘睒弥国时忧填王为阐陀造屋便斫路中
神树路人诃巳比丘举过佛诃责巳若斫神树吉罗
便制此戒。
【疏】就戒缘中问既有主为辨何须斫树答为取下地
拟施基故多人受用被诃非一。」
【戒缘答中去树为基明非取树施字平呼多受用
者律云尼拘律树多人往返象马车乘止息其下
等。】
卷二 第 876b 页 X39-0876.png
「【律】若比丘欲作大房。
【注】大房者多用财物也。
【律】有主。
【注】反上无主是也。
【律】为巳作当将馀比丘往指授处所。
【注】彼比丘如上知巳应至僧中礼上座足等从僧三
乞文同于上以有主为异。
【律】彼比丘应指授处所。
【注】僧应观察若有信者有智慧即信彼而与白二若
不信者如上进止。
【律】无难处。
【注】谓师子罢熊等兽也若不为彼而所娆者应如上
平治乃至畏识认应先断了。
【律】无妨处。
【注】中问容草车回转者。
【律】若比丘有难处有妨处作大房有主为巳作不将
馀比丘往指授处所者僧伽婆尸沙。
【注】辨相开通如前房戒唯无过量为异也。
【疏】就戒本中先明立法有八句除自求及量限后戒
本中除自求及过量文相可解馀如钞。」
【戒本中立法犯本除句并同下指钞者彼云此房
属于巳身若死远去不还随念分处若与三宝亲
友白衣自卖取钱随心自在唯不得卖地地是僧
物僧不许卖房僧得罪若房主不自处分者属四
卷二 第 876c 页 X39-0876.png
方僧次第住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二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