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a 页 WYG0208-05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杞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
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
义者必子之言夫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告子章句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
杞柳为杯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
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
义者必子之言夫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b 页 WYG0208-0550b.png
此一章书是辨异端性恶之说也告子不知性而妄
言曰今之言性者必言仁义此岂性之本然者哉自
吾观之人之生而有性犹杞柳之质一物之蠢然者
也人之行事而有仁义犹杯棬之器必有待而成也
人性本无仁义之名以人性而强为仁义犹杞柳本
无杯棬之形乃以杞柳而强为杯棬皆人力使然而
已孟子曰杞柳本非杯棬固矣但子谓以杞柳为杯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a 页 WYG0208-0551a.png
棬其能顺杞柳之性不待矫揉造作而遂自然以为
杯棬乎必将斩伐之屈抑之戕贼杞柳之本然矫揉
造作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
棬则亦将戕贼人之性以为仁义与此言一出人皆
曰仁义非有利于性而实有害于性于是相与弃仁
灭义而不为是率天下之人以归于不仁不义而为
仁义之祸者必由子之言也夫盖仁义即是人性故
事父即知孝事君即知忠无有一毫勉强其有不忠
不孝者乃是气质锢蔽而昧其本来尔告子论性误
杯棬乎必将斩伐之屈抑之戕贼杞柳之本然矫揉
造作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
棬则亦将戕贼人之性以为仁义与此言一出人皆
曰仁义非有利于性而实有害于性于是相与弃仁
灭义而不为是率天下之人以归于不仁不义而为
仁义之祸者必由子之言也夫盖仁义即是人性故
事父即知孝事君即知忠无有一毫勉强其有不忠
不孝者乃是气质锢蔽而昧其本来尔告子论性误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b 页 WYG0208-0551b.png
认有生以后之气质而不知降衷以来之本体此说
一行人既以仁义为性外之物亦将视君父为性外
之人毁忠灭孝废伦叛纪何所不至其害可胜道哉
孟子所以亟辟之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
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
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一行人既以仁义为性外之物亦将视君父为性外
之人毁忠灭孝废伦叛纪何所不至其害可胜道哉
孟子所以亟辟之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
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
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a 页 WYG0208-0551c.png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
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
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此一章书是辩异端性善恶混之说也告子以杞柳
喻性既为孟子所辟复遁其说曰人性无一定之体
取而譬之犹湍水之为物波流潆洄而未有所之也
但决诸东方则从而东流决诸西方则从而西流人
性之无分于善不善顾其所习何如犹水之无分于
东西顾其所决何如耳性无定体水无定向一而已
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
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此一章书是辩异端性善恶混之说也告子以杞柳
喻性既为孟子所辟复遁其说曰人性无一定之体
取而譬之犹湍水之为物波流潆洄而未有所之也
但决诸东方则从而东流决诸西方则从而西流人
性之无分于善不善顾其所习何如犹水之无分于
东西顾其所决何如耳性无定体水无定向一而已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b 页 WYG0208-0551d.png
矣孟子曰子以水喻性不若即以水性喻人性之为
切夫决东则东流决西则西流水信无分于东西矣
然岂无分于上下乎其可决之而使东者必东之下
其可决之而使西者必西之下也人性之原于天者
本浑然而至善犹水之流于地者本沛然而就下也
既名曰人一定皆善决无有不善既名曰水一定就
下决无有不下盖性有定体水有定向乃理之必然
切夫决东则东流决西则西流水信无分于东西矣
然岂无分于上下乎其可决之而使东者必东之下
其可决之而使西者必西之下也人性之原于天者
本浑然而至善犹水之流于地者本沛然而就下也
既名曰人一定皆善决无有不善既名曰水一定就
下决无有不下盖性有定体水有定向乃理之必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a 页 WYG0208-0552a.png
者也然人性皆善而或有不善者何哉盖有其故尔
今夫水性本下也或搏击而跃起之可使上而过颡
或壅激而逆行之可使上而在山岂水之性不下哉
搏激之势使然也然则人性本善而有时可使为不
善者岂人性本然哉特为物欲所溺亦犹水为搏激
所使也奈何因人之习为不善而遂谓性无定体也
哉按朱熹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性本无恶故
反之而后为恶诠孟子之义极明邪说不攻自破矣
人主知此以立教出治顺其本性而不反其本性天
今夫水性本下也或搏击而跃起之可使上而过颡
或壅激而逆行之可使上而在山岂水之性不下哉
搏激之势使然也然则人性本善而有时可使为不
善者岂人性本然哉特为物欲所溺亦犹水为搏激
所使也奈何因人之习为不善而遂谓性无定体也
哉按朱熹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性本无恶故
反之而后为恶诠孟子之义极明邪说不攻自破矣
人主知此以立教出治顺其本性而不反其本性天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b 页 WYG0208-0552b.png
下之人孰不勉于善而去不善也哉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
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此一章书是辨异端以气为性之说也告子又曰人
有此生斯有此性性之在人与生俱生若舍所谓知
觉运动者岂别有性哉盖告子前后论性不一其大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
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此一章书是辨异端以气为性之说也告子又曰人
有此生斯有此性性之在人与生俱生若舍所谓知
觉运动者岂别有性哉盖告子前后论性不一其大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5a 页 WYG0208-0552c.png
意总不出于此孟子从而诘之曰子以凡有生者即
谓之性犹如凡物之白者皆谓之白更无差别与告
子答曰然孟子复诘之曰白之在物者有羽有雪有
玉而色则无异也今子以白之谓白是不原其物之
异而惟论其色之同将谓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而无所异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而无所异与告子
又答曰然观告子之言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
矣孟子因折之曰子谓凡物之白者皆谓之白则是
凡人物之生者皆谓之性然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
谓之性犹如凡物之白者皆谓之白更无差别与告
子答曰然孟子复诘之曰白之在物者有羽有雪有
玉而色则无异也今子以白之谓白是不原其物之
异而惟论其色之同将谓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而无所异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而无所异与告子
又答曰然观告子之言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
矣孟子因折之曰子谓凡物之白者皆谓之白则是
凡人物之生者皆谓之性然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5b 页 WYG0208-0552d.png
运动子将谓犬犹夫牛牛犹夫人而其性一无差别
与吾知生则人物所同性则人物各异人与物虽同
得乎天之气以为生而实各得乎天之理以为性此
所以人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子安得混而为一
哉按书言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春秋传言民受天
地之中以生所谓性者即此浑然同具之理至于所
禀之气则清浊厚薄万有各别岂独物与人迥然不
与吾知生则人物所同性则人物各异人与物虽同
得乎天之气以为生而实各得乎天之理以为性此
所以人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子安得混而为一
哉按书言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春秋传言民受天
地之中以生所谓性者即此浑然同具之理至于所
禀之气则清浊厚薄万有各别岂独物与人迥然不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6a 页 WYG0208-0553a.png
类即人之中圣贤庸愚亦有不可强齐者告子不知
理一分殊之义而误以气为性所以其说愈变而愈
谬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
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
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
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
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
理一分殊之义而误以气为性所以其说愈变而愈
谬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
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
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
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
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6b 页 WYG0208-0553b.png
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
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
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此一章书是辨异端义外之说也告子终以知觉运
动为性因复言曰人之于食即知甘于色即知悦皆
生而能然者也性也即其甘之悦之之心生于内可
见凡仁爱之心是由衷而出者内也非外也可甘可
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
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此一章书是辨异端义外之说也告子终以知觉运
动为性因复言曰人之于食即知甘于色即知悦皆
生而能然者也性也即其甘之悦之之心生于内可
见凡仁爱之心是由衷而出者内也非外也可甘可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7a 页 WYG0208-0553c.png
悦之宜由于外可见凡事物之宜是因感使然外也
非内也然则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何必强求合于
义也哉孟子曰仁义一理皆吾性所固有子何故以
仁为内而义为外乎告子曰我谓义外固自有说如
彼人年长而称之为长不过因其长而长之非我先
有长之之心犹彼人色白而我称之为白不过从其
白于外而非我先有白之之心也由此观之长不由
乎我而由乎人事物之宜果在外矣我所以言义外
也孟子因其喻而辨之曰子以白喻长实非其伦盖
非内也然则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何必强求合于
义也哉孟子曰仁义一理皆吾性所固有子何故以
仁为内而义为外乎告子曰我谓义外固自有说如
彼人年长而称之为长不过因其长而长之非我先
有长之之心犹彼人色白而我称之为白不过从其
白于外而非我先有白之之心也由此观之长不由
乎我而由乎人事物之宜果在外矣我所以言义外
也孟子因其喻而辨之曰子以白喻长实非其伦盖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7b 页 WYG0208-0553d.png
白无不同长则有不同如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
白固已至若长马之长不过口称其长若长人之长
则必有恭敬之心而与长马不同不识长马之长也
竟无异于长人之长与即此长人不同于长马必由
吾心之制乃所谓义也且子所谓义者果以彼年长
于我而以长者为义乎抑因彼之长而吾有恭敬之
心以长之者为义乎如以长者为义则敬由乎人义
白固已至若长马之长不过口称其长若长人之长
则必有恭敬之心而与长马不同不识长马之长也
竟无异于长人之长与即此长人不同于长马必由
吾心之制乃所谓义也且子所谓义者果以彼年长
于我而以长者为义乎抑因彼之长而吾有恭敬之
心以长之者为义乎如以长者为义则敬由乎人义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8a 页 WYG0208-0554a.png
诚在外如以长之者为义则敬由中出义岂在外㦲
告子曰吾非以长者为义但自其长之不同于爱者
观之则仁自内而义自外耳如吾弟至亲吾则爱之
秦人之弟其分疏吾则不爱是爱主于我悦乎我之
心则爱之不悦乎我之心人不能强吾爱也故谓仁
在内也若义则异是矣均之长也楚人之长有可长
吾长之吾之长有可长吾亦长之是敬缘于长凡遇
长皆在所悦而未必出于吾心也故谓义在外也告
子此言是犹于长者谓义而不于长之者谓义其惑
告子曰吾非以长者为义但自其长之不同于爱者
观之则仁自内而义自外耳如吾弟至亲吾则爱之
秦人之弟其分疏吾则不爱是爱主于我悦乎我之
心则爱之不悦乎我之心人不能强吾爱也故谓仁
在内也若义则异是矣均之长也楚人之长有可长
吾长之吾之长有可长吾亦长之是敬缘于长凡遇
长皆在所悦而未必出于吾心也故谓义在外也告
子此言是犹于长者谓义而不于长之者谓义其惑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8b 页 WYG0208-0554b.png
益甚矣孟子因其明于甘食之性而以耆炙之说晓
之曰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不特于人为然即如
耆秦人之炙亦耆吾之炙而无异物之有同者也子
谓以长为悦而谓义在外然则耆炙者以炙为悦亦
将谓耆之者在外与吾之耆虽在外而所以耆之者
心长虽在外而所以长之者心心既在内而义之非
外明矣孟子论义于此可谓至精事之可否虽在物
之曰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不特于人为然即如
耆秦人之炙亦耆吾之炙而无异物之有同者也子
谓以长为悦而谓义在外然则耆炙者以炙为悦亦
将谓耆之者在外与吾之耆虽在外而所以耆之者
心长虽在外而所以长之者心心既在内而义之非
外明矣孟子论义于此可谓至精事之可否虽在物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9a 页 WYG0208-0554c.png
事之所以可所以否使其施之各当则在我故曰义
者事之宜心之制有天下国家者欲使事事物物有
条有理亦何可一日少裁制之宜哉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
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
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
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
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
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
者事之宜心之制有天下国家者欲使事事物物有
条有理亦何可一日少裁制之宜哉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
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
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
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
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
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9b 页 WYG0208-0554d.png
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
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此一章书是明义内之说也孟季子闻孟子义内之
说而未达私问公都子曰人皆以义为外夫子何独
以义为内也公都子曰义主于敬所敬之人虽在外
然用吾心之敬以敬之是敬由心生不自外至故夫
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此一章书是明义内之说也孟季子闻孟子义内之
说而未达私问公都子曰人皆以义为外夫子何独
以义为内也公都子曰义主于敬所敬之人虽在外
然用吾心之敬以敬之是敬由心生不自外至故夫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0a 页 WYG0208-0555a.png
子以义为在内也孟季子曰敬虽在内而所敬之人
则在外试以敬长而言伯兄长于我我所敬也假令
乡人又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乎公都子曰敬以亲
疏为厚薄乡人虽长疏不踰亲必当敬兄也孟季子
曰伯兄固当敬矣假令与乡人同饮有伯兄在酌则
谁先乎公都子曰酌以宾主分先后伯兄虽亲主不
先客必当先酌乡人也孟季子曰如此可见所敬在
伯兄所酌又在乡人惟视其人以为转移其权全不
在我是义果在外非在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
则在外试以敬长而言伯兄长于我我所敬也假令
乡人又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乎公都子曰敬以亲
疏为厚薄乡人虽长疏不踰亲必当敬兄也孟季子
曰伯兄固当敬矣假令与乡人同饮有伯兄在酌则
谁先乎公都子曰酌以宾主分先后伯兄虽亲主不
先客必当先酌乡人也孟季子曰如此可见所敬在
伯兄所酌又在乡人惟视其人以为转移其权全不
在我是义果在外非在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0b 页 WYG0208-0555b.png
子孟子曰敬长之心本在于内而季子以为在外即
如其言何难辨之有子试问之曰弟与叔父皆属至
亲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必曰卑不抗尊敬叔父矣子
又问曰弟为尸以象祖考则谁敬乎彼必曰弟既为
尸敬弟矣子即曰既曰敬弟则叔父不得伸其尊恶
在其敬叔父也彼必曰所以敬弟者以在尸位故也
盖当其在尸位则叔父与弟皆子孙子孙以敬祖考
如其言何难辨之有子试问之曰弟与叔父皆属至
亲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必曰卑不抗尊敬叔父矣子
又问曰弟为尸以象祖考则谁敬乎彼必曰弟既为
尸敬弟矣子即曰既曰敬弟则叔父不得伸其尊恶
在其敬叔父也彼必曰所以敬弟者以在尸位故也
盖当其在尸位则叔父与弟皆子孙子孙以敬祖考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1a 页 WYG0208-0555c.png
为重敬弟者敬祖考也子亦曰所以先酌乡人者以
在宾位故也盖当其在宾位则伯兄与我皆主人主
人以敬宾客为重敬乡人者敬宾客也然则所敬在
此者庸敬之在兄也亦犹敬叔父之常耳所长在彼
者斯须之敬在乡人也亦犹敬弟之暂矣或常或暂
之间其敬皆由中出则义之在内又何疑乎孟季子
闻孟子与公都子之言复曰当敬叔父时则敬叔父
当敬弟时则敬弟因其人而致其敬义果在外非在
内也盖其心犹未悟故仍执前说于是公都子就易
在宾位故也盖当其在宾位则伯兄与我皆主人主
人以敬宾客为重敬乡人者敬宾客也然则所敬在
此者庸敬之在兄也亦犹敬叔父之常耳所长在彼
者斯须之敬在乡人也亦犹敬弟之暂矣或常或暂
之间其敬皆由中出则义之在内又何疑乎孟季子
闻孟子与公都子之言复曰当敬叔父时则敬叔父
当敬弟时则敬弟因其人而致其敬义果在外非在
内也盖其心犹未悟故仍执前说于是公都子就易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1b 页 WYG0208-0555d.png
见者晓之曰子以敬为在外何不观饮食之事乎冬
之日宜汤则从而饮汤夏之日宜水则从而饮水子
以因人起敬谓之在外则将以因时酌宜所以饮食
者亦在外与吾知饮汤饮水其饮虽同而冬夏之异
则辨于一心是故事物之宜在外而所以斟酌事物
之宜则在心也此其所以为义内也尚何疑于夫子
之谓乎按孟子义内之辨最简最明而告子孟季子
之日宜汤则从而饮汤夏之日宜水则从而饮水子
以因人起敬谓之在外则将以因时酌宜所以饮食
者亦在外与吾知饮汤饮水其饮虽同而冬夏之异
则辨于一心是故事物之宜在外而所以斟酌事物
之宜则在心也此其所以为义内也尚何疑于夫子
之谓乎按孟子义内之辨最简最明而告子孟季子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2a 页 WYG0208-0556a.png
词虽屡诎而意终不悟此真异端之学所谓不得于
言勿求于心者与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
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
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
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此一章书是正言性善之旨也公都子问曰天下之
言勿求于心者与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
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
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
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
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此一章书是正言性善之旨也公都子问曰天下之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2b 页 WYG0208-0556b.png
言性者不一各执其说以争辩如告子曰性无有善
无有不善谓全不可以善不善名也此一说也或又
曰性可以使为善可以使为不善无有一定惟顾其
所习何如尔是故文武之君在上率民以善则民皆
化而为好善之民幽厉之君在上率民以暴则民皆
化而为好暴之民此又一说也或又曰有性善有性
不善本其生禀之异而自不可移是故以尧之圣为
无有不善谓全不可以善不善名也此一说也或又
曰性可以使为善可以使为不善无有一定惟顾其
所习何如尔是故文武之君在上率民以善则民皆
化而为好善之民幽厉之君在上率民以暴则民皆
化而为好暴之民此又一说也或又曰有性善有性
不善本其生禀之异而自不可移是故以尧之圣为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3a 页 WYG0208-0556c.png
君而有傲象之臣不能使不善为善以瞽瞍之顽为
父而有圣舜之子以无道之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乃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之仁与圣不能使善为不
善此又一说也三说之不同如此皆未有以性善言
者今夫子独排众论而曰性善然则彼之言皆非与
孟子曰众人论性皆致疑于善恶之间而我独谓性
善者非无所据也论性于无感之初至善中存似无
形象之可言乃若其性之发而为情卒然勃然之间
真机毕露则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
父而有圣舜之子以无道之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
而乃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之仁与圣不能使善为不
善此又一说也三说之不同如此皆未有以性善言
者今夫子独排众论而曰性善然则彼之言皆非与
孟子曰众人论性皆致疑于善恶之间而我独谓性
善者非无所据也论性于无感之初至善中存似无
形象之可言乃若其性之发而为情卒然勃然之间
真机毕露则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3b 页 WYG0208-0556d.png
善可知矣此乃吾之所以谓性为善也然情既可以
为善则似莫不具为善之才乃有昏愚暴戾而为不
善者盖物欲之累陷溺其良心人为之私戕贼其真
性性本善而人自底于不善耳于才何罪哉知才之
善则知情之善而无疑于性之善矣纷纷之说不亦
谬乎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为善则似莫不具为善之才乃有昏愚暴戾而为不
善者盖物欲之累陷溺其良心人为之私戕贼其真
性性本善而人自底于不善耳于才何罪哉知才之
善则知情之善而无疑于性之善矣纷纷之说不亦
谬乎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4a 页 WYG0208-0557a.png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
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
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此二节书实指情与才之善以證性之无不善也孟
子曰我谓情善而性无不善也于何见之盖以人有
此情由有此性同此性则同此善即如恻隐之心人
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
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
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此二节书实指情与才之善以證性之无不善也孟
子曰我谓情善而性无不善也于何见之盖以人有
此情由有此性同此性则同此善即如恻隐之心人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4b 页 WYG0208-0557b.png
孰不有之乎羞恶之心人孰不有之乎恭敬之心人
孰不有之乎是非之心人孰不有之乎此情之所以
为善也而实根之于性恻隐之心非他即吾性之仁
主于爱者是也羞恶之心非他即吾性之义主于宜
者是也恭敬之心非他即吾性之礼主于敬者是也
是非之心非他即吾性之智主于辨者是也仁义礼
智虽见端乎外非由外来而铄及于我也我性中固
孰不有之乎是非之心人孰不有之乎此情之所以
为善也而实根之于性恻隐之心非他即吾性之仁
主于爱者是也羞恶之心非他即吾性之义主于宜
者是也恭敬之心非他即吾性之礼主于敬者是也
是非之心非他即吾性之智主于辨者是也仁义礼
智虽见端乎外非由外来而铄及于我也我性中固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5a 页 WYG0208-0557c.png
有之也惟其为固有之理所以发而为才无不可以
为善者但人自不思而反求之已耳故曰性具于心
苟思而求之则得其固有而为圣为贤不思而舍之
则失其固有而为愚不肖以至于善恶相去或相倍
蓰而非算数之所能计者由人自不思不求不能察
识扩充以尽其才之分量也凡此者非我之私言盖
尝徵诸诗与孔子之言矣大雅烝民之诗曰天生众
民有形气者为物有天理者为则此民所秉执之常
性无不好是懿美之德者夫物与则有精粗之分秉
为善者但人自不思而反求之已耳故曰性具于心
苟思而求之则得其固有而为圣为贤不思而舍之
则失其固有而为愚不肖以至于善恶相去或相倍
蓰而非算数之所能计者由人自不思不求不能察
识扩充以尽其才之分量也凡此者非我之私言盖
尝徵诸诗与孔子之言矣大雅烝民之诗曰天生众
民有形气者为物有天理者为则此民所秉执之常
性无不好是懿美之德者夫物与则有精粗之分秉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5b 页 WYG0208-0557d.png
与好有寂感之异而诗顾合而言之诚有深义于其
间矣是以孔子读是诗而叹曰为此诗者其知性情
之道乎盖天之生人非徒赋之以形而已得其气以
成形而有物即得其理以成性而有则未有物具而
则不具者是物之则乃民之所秉执以为常性也以
其性之有常故懿美之德自由中以好之达诸天下
而同有其则亦达诸天下而同有其好不独圣哲有
间矣是以孔子读是诗而叹曰为此诗者其知性情
之道乎盖天之生人非徒赋之以形而已得其气以
成形而有物即得其理以成性而有则未有物具而
则不具者是物之则乃民之所秉执以为常性也以
其性之有常故懿美之德自由中以好之达诸天下
而同有其则亦达诸天下而同有其好不独圣哲有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6a 页 WYG0208-0558a.png
独契而庸愚亦有同心也由诗与孔子之言观之德
而曰懿可以證性善矣懿德而曰好可以證性善而
情亦善矣即此可知人性之皆善而彼三说者不辩
而自明矣孟子前后论性善皆指其存者而言此独
举其发者而言盖惟其发无不善故益信其存无不
善反覆开譬总欲人因一端著见之明悟本来固有
之理其词愈切而其义愈显矣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
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而曰懿可以證性善矣懿德而曰好可以證性善而
情亦善矣即此可知人性之皆善而彼三说者不辩
而自明矣孟子前后论性善皆指其存者而言此独
举其发者而言盖惟其发无不善故益信其存无不
善反覆开譬总欲人因一端著见之明悟本来固有
之理其词愈切而其义愈显矣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
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6b 页 WYG0208-0558b.png
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
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
者
此一章书是实指性善之同然以见不可不反求也
孟子曰富岁之子弟多有所赖藉而为善凶岁之子
弟多至于暴弃而为不善犹是子弟也而多暴异于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
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
者
此一章书是实指性善之同然以见不可不反求也
孟子曰富岁之子弟多有所赖藉而为善凶岁之子
弟多至于暴弃而为不善犹是子弟也而多暴异于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7a 页 WYG0208-0558c.png
多赖者岂天赋富岁子弟以为善之才而不赋凶岁
子弟以为善之才哉盖凶岁衣食不足迫于饥寒礼
义不暇顾而非僻之念生有所以陷溺其心者以至
于多暴而然也若论其心固统性情与才而无有不
善者又岂有不同者乎试即物之同者推之今夫麰
麦之为物播其种而复耰以覆之其地既同树之及
时又同萌芽之发无不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
已成熟矣何尝有不同者乃其收穫不能无多寡之
异则因地之有肥硗雨露之滋养与人事勤惰之不
子弟以为善之才哉盖凶岁衣食不足迫于饥寒礼
义不暇顾而非僻之念生有所以陷溺其心者以至
于多暴而然也若论其心固统性情与才而无有不
善者又岂有不同者乎试即物之同者推之今夫麰
麦之为物播其种而复耰以覆之其地既同树之及
时又同萌芽之发无不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
已成熟矣何尝有不同者乃其收穫不能无多寡之
异则因地之有肥硗雨露之滋养与人事勤惰之不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7b 页 WYG0208-0558d.png
齐也于麰麦何与哉不特麰麦为然天下之物必其
类之不同则不相似耳苟凡同类之物则固无有不
相似者何独至于人而疑其有不相似乎盖虽圣人
之德大远于凡人而究其厥初共禀是气共受是理
未尝有所分别谓非与我同类可乎夫圣人既与我
同类则性之无不善可知矣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
类之不同则不相似耳苟凡同类之物则固无有不
相似者何独至于人而疑其有不相似乎盖虽圣人
之德大远于凡人而究其厥初共禀是气共受是理
未尝有所分别谓非与我同类可乎夫圣人既与我
同类则性之无不善可知矣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8a 页 WYG0208-0559a.png
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
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
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
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
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
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
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
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
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
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
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
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
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
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
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
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
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8b 页 WYG0208-0559b.png
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此五节书是即人身之同以见人性之同也孟子曰
人性之同既徵之于同类矣更即人之一身观之龙
子尝有言曰屦之为物缘足而造织屦者不知人足
之大小而任意为之虽未必一一中度然大以成大
小以成小我知皆必有用决不至于为蒉也是则天
下之足无有不同如此且不但足而已推之于口其
此五节书是即人身之同以见人性之同也孟子曰
人性之同既徵之于同类矣更即人之一身观之龙
子尝有言曰屦之为物缘足而造织屦者不知人足
之大小而任意为之虽未必一一中度然大以成大
小以成小我知皆必有用决不至于为蒉也是则天
下之足无有不同如此且不但足而已推之于口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9a 页 WYG0208-0559c.png
于甘旨之味亦有同耆也虽古之知味如易牙其人
者不过先得我口之所以耆者也如使其口之于味
全与人殊有若犬马异物之不与我同类也则天下
之人何其所耆皆从易牙之所调而共以为美也至
于味天下皆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又不但
口而已惟耳亦然至于声其调钟协律天下之人皆
期必于师旷之所和而共以为美是天下之耳相似
也又不但耳而已惟目亦然至于古之美色如子都
者天下之人莫不知其为姣好之男子也若不知子
者不过先得我口之所以耆者也如使其口之于味
全与人殊有若犬马异物之不与我同类也则天下
之人何其所耆皆从易牙之所调而共以为美也至
于味天下皆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又不但
口而已惟耳亦然至于声其调钟协律天下之人皆
期必于师旷之所和而共以为美是天下之耳相似
也又不但耳而已惟目亦然至于古之美色如子都
者天下之人莫不知其为姣好之男子也若不知子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19b 页 WYG0208-0559d.png
都之姣者必无目之人不能见其色者也是天下之
目相似也即众体之皆同如此吾故曰口之于味天
下期于易牙而知耆味无不同耳之于声天下期于
师旷而知好音无不同目之于色天下期于子都而
知悦色无不同夫口耳目皆以形用者尚有所同然
至于心为口耳目之主而以神行者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此降衷之理即吾心之体处
目相似也即众体之皆同如此吾故曰口之于味天
下期于易牙而知耆味无不同耳之于声天下期于
师旷而知好音无不同目之于色天下期于子都而
知悦色无不同夫口耳目皆以形用者尚有所同然
至于心为口耳目之主而以神行者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此降衷之理即吾心之体处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0a 页 WYG0208-0560a.png
物之义即吾心之用也虽穷理精义如圣人亦不过
先知先觉得我心之同然耳何尝别有所禀赋哉故
理义之在我心不独圣人悦之凡人无不悦之盖根
之于性同此秉彝之良则悦之于心同此懿德之好
犹夫刍豢之味其悦我口也尽人皆然也举天下之
人莫不口悦刍豢则举天下之人莫不心悦理义此
理义所以为同然之心而圣人与我同类也彼为暴
者自失其本心而岂才之罪哉上章既言性善本我
固有反求之而即得此又直指性之于善即如口耳
先知先觉得我心之同然耳何尝别有所禀赋哉故
理义之在我心不独圣人悦之凡人无不悦之盖根
之于性同此秉彝之良则悦之于心同此懿德之好
犹夫刍豢之味其悦我口也尽人皆然也举天下之
人莫不口悦刍豢则举天下之人莫不心悦理义此
理义所以为同然之心而圣人与我同类也彼为暴
者自失其本心而岂才之罪哉上章既言性善本我
固有反求之而即得此又直指性之于善即如口耳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0b 页 WYG0208-0560b.png
目之于味声色人人同具圣人与我初无差别以见
决不可不反求奈何味则知甘声色则知美而理义
则不知好从其小体而反弃其大体哉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
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
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
决不可不反求奈何味则知甘声色则知美而理义
则不知好从其小体而反弃其大体哉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
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
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1a 页 WYG0208-0560c.png
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
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
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
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
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此一章书是言良心之在人不可不尽存养之功也
孟子曰德性虽命于天而培养全在于人试以物观
之齐有牛山其木茂盛吾尝见其美矣但以近大国
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
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
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
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
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此一章书是言良心之在人不可不尽存养之功也
孟子曰德性虽命于天而培养全在于人试以物观
之齐有牛山其木茂盛吾尝见其美矣但以近大国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1b 页 WYG0208-0560d.png
之郊举国之人樵采其中斧斤伐之者众岂能复有
其美乎然其美虽失而其本犹在日夜之间气化之
所生息加以雨露之所滋润非无萌蘖之复生焉夫
何牛羊又从而牧之生之者未几戕之者复至是以
若彼濯濯然而光洁也人见其濯濯然光洁遂以牛
山为未尝有材焉者此岂山之性使然哉亦斧斤伐
之于先而牛羊牧之于后令其萌蘖无遗尔不特山
其美乎然其美虽失而其本犹在日夜之间气化之
所生息加以雨露之所滋润非无萌蘖之复生焉夫
何牛羊又从而牧之生之者未几戕之者复至是以
若彼濯濯然而光洁也人见其濯濯然光洁遂以牛
山为未尝有材焉者此岂山之性使然哉亦斧斤伐
之于先而牛羊牧之于后令其萌蘖无遗尔不特山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2a 页 WYG0208-0561a.png
木为然也虽存乎人者孰无仁义之心哉其秉彝之
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本然之善随感随见一如山
木之美矣顾人不能保守斲丧戕贼亦犹斧斤之于
山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然善心虽遭陷溺而
善端终难尽泯其日夜之间未与物接少有静息以
至平旦之时前境既往后境未来良心定然发露好
恶之正与人相近者几希夫何旦昼之所为又皆不
仁不义之事梏而亡之矣夫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
夜之所息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梏
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本然之善随感随见一如山
木之美矣顾人不能保守斲丧戕贼亦犹斧斤之于
山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然善心虽遭陷溺而
善端终难尽泯其日夜之间未与物接少有静息以
至平旦之时前境既往后境未来良心定然发露好
恶之正与人相近者几希夫何旦昼之所为又皆不
仁不义之事梏而亡之矣夫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
夜之所息夜之所息又不能胜其昼之所为是以梏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2b 页 WYG0208-0561b.png
之反覆展转而不已则其夜时清明之气日以寖薄
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夜气既不足以存则虽腼
然有人形而实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远于人而近
于禽兽也而以为斯人未尝有天降之才焉者是岂
人之情使然哉亦旦昼之梏亡令其陷溺无馀尔可
不惧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
不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夜气既不足以存则虽腼
然有人形而实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远于人而近
于禽兽也而以为斯人未尝有天降之才焉者是岂
人之情使然哉亦旦昼之梏亡令其陷溺无馀尔可
不惧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3a 页 WYG0208-0561c.png
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此二节书见养心之功贵乎操存也孟子曰山木之
生意不息人心之生理无穷顾养之何如耳故凡天
下之物苟得其培养之道则无物不长况心之生机
未尝灭息者乎苟失其培养之道则无物不消况心
之萌檗仅存无几者乎存养之功其紧要如此孔子
尝有言曰有物于此操之则收敛而存舍之即放失
而亡方其存也有时而入一瞬息而入者忽复出出
入初无定时方其入也有时在内一俄顷而内者忽
此二节书见养心之功贵乎操存也孟子曰山木之
生意不息人心之生理无穷顾养之何如耳故凡天
下之物苟得其培养之道则无物不长况心之生机
未尝灭息者乎苟失其培养之道则无物不消况心
之萌檗仅存无几者乎存养之功其紧要如此孔子
尝有言曰有物于此操之则收敛而存舍之即放失
而亡方其存也有时而入一瞬息而入者忽复出出
入初无定时方其入也有时在内一俄顷而内者忽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3b 页 WYG0208-0561d.png
在外外内亦无定乡如此者其惟心之谓与盖忽动
忽静既无机缄之可测忽理忽欲又无方所之可求
存之既极难而失之又极易此孔子所以危言之以
警人也人可不知警醒而任其心之放而不收也哉
大抵操存工夫不出乎主敬克念罔念天理人欲皆
判乎此果能自强不息使此心刻刻湛然以造乎至
精至粹之域则静亦定动亦定虽日应万变而主宰
忽静既无机缄之可测忽理忽欲又无方所之可求
存之既极难而失之又极易此孔子所以危言之以
警人也人可不知警醒而任其心之放而不收也哉
大抵操存工夫不出乎主敬克念罔念天理人欲皆
判乎此果能自强不息使此心刻刻湛然以造乎至
精至粹之域则静亦定动亦定虽日应万变而主宰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4a 页 WYG0208-0562a.png
常在乎我尚何出入存亡之足言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齐王用贤不专而发也昔孟子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齐王用贤不专而发也昔孟子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4b 页 WYG0208-0562b.png
之于齐王既进见时少无以胜群邪之交蔽而齐王
之于孟子又听信不专有以分其心于多途故孟子
私论之曰君德莫大于智而智所自成虽本于性生
亦由于辅导今王之不智乃理之当然无足疑怪也
盖人主之心养之以义理则明诱之以物欲则昏犹
草木然生于阳和而悴于阴惨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若使一日暴之得乎阳和之气少十日寒之得乎阴
之于孟子又听信不专有以分其心于多途故孟子
私论之曰君德莫大于智而智所自成虽本于性生
亦由于辅导今王之不智乃理之当然无足疑怪也
盖人主之心养之以义理则明诱之以物欲则昏犹
草木然生于阳和而悴于阴惨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若使一日暴之得乎阳和之气少十日寒之得乎阴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5a 页 WYG0208-0562c.png
惨之气多未有不枯槁而能生者也吾见王之时罕
则义理之浸灌不深无异一日暴之也吾退而谄䛕
杂进则物欲之蒙塞何限无异十日寒之也王虽善
端发见非无萌檗之生吾其如之何哉亦终于昏昧
而已然此未可敷为寒之者咎也亦王听信之未诚
耳今夫弈之为数特技艺之末小数也不专一其心
以致极其志之所向则不得乎弈之精也如弈之名
秋者通国以为善弈者也使弈秋教二人以弈其一
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言为听一人虽听之乃一心
则义理之浸灌不深无异一日暴之也吾退而谄䛕
杂进则物欲之蒙塞何限无异十日寒之也王虽善
端发见非无萌檗之生吾其如之何哉亦终于昏昧
而已然此未可敷为寒之者咎也亦王听信之未诚
耳今夫弈之为数特技艺之末小数也不专一其心
以致极其志之所向则不得乎弈之精也如弈之名
秋者通国以为善弈者也使弈秋教二人以弈其一
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言为听一人虽听之乃一心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5b 页 WYG0208-0562d.png
以为有鸿鹄将至思弯弓系矢而射以取之虽与彼
人俱学于弈秋必弗若其学之精矣为是其生禀之
智弗若与非然也乃心不及其专志不及其致也然
则王之不智固群邪寒之者之罪亦岂非王鸿鹄其
心之过乎盖人臣以正君为先而欲得正君之益又
视君之所以信用之者之若何耳明君任贤之心诚
专则君德日新贤才日进尚何一暴十寒之为害也
人俱学于弈秋必弗若其学之精矣为是其生禀之
智弗若与非然也乃心不及其专志不及其致也然
则王之不智固群邪寒之者之罪亦岂非王鸿鹄其
心之过乎盖人臣以正君为先而欲得正君之益又
视君之所以信用之者之若何耳明君任贤之心诚
专则君德日新贤才日进尚何一暴十寒之为害也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6a 页 WYG0208-0563a.png
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6b 页 WYG0208-0563b.png
此一章书是孟子欲人察识其本心也孟子曰观于
人之欲恶而可以知此心之所自具者矣今夫鱼之
味美我所欲也熊掌之味亦美亦我所欲也其或得
鱼则失熊掌得熊掌则失鱼二者不可得兼则熊掌
较鱼为尤美宁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养生而不害其
生我所欲也守义而不亏于义亦我所欲也其或求
生则无以全义求义则无以保生二者不可得兼则
人之欲恶而可以知此心之所自具者矣今夫鱼之
味美我所欲也熊掌之味亦美亦我所欲也其或得
鱼则失熊掌得熊掌则失鱼二者不可得兼则熊掌
较鱼为尤美宁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养生而不害其
生我所欲也守义而不亏于义亦我所欲也其或求
生则无以全义求义则无以保生二者不可得兼则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7a 页 WYG0208-0563c.png
义较生为尤重宁舍生而取义者也人之所以舍生
取义者何哉生本无不欲而其心之欲义更甚于生
故不为苟且以得生也欲生则无不恶死而其心之
恶不义更甚于死故虽当患难而甘死不辟也夫此
欲恶之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之良心也如使人无欲
义之良心而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为得生之计
者何不用也而安肯轻生如使人无恶不义之良心
而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为辟患之地者何不为
也而安肯赴死由其心唯义之是欲则生而或悖于
取义者何哉生本无不欲而其心之欲义更甚于生
故不为苟且以得生也欲生则无不恶死而其心之
恶不义更甚于死故虽当患难而甘死不辟也夫此
欲恶之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之良心也如使人无欲
义之良心而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为得生之计
者何不用也而安肯轻生如使人无恶不义之良心
而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为辟患之地者何不为
也而安肯赴死由其心唯义之是欲则生而或悖于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7b 页 WYG0208-0563d.png
义有不用也由其心唯不义之是恶则可以辟患而
入于不义有不为也然则人之生而具此秉彝义理
之心也盖亦必然而无疑者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入于不义有不为也然则人之生而具此秉彝义理
之心也盖亦必然而无疑者尔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
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8a 页 WYG0208-0564a.png
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四节书是指人羞恶之本心使失其心者知所儆
也孟子承上文言欲生恶死人之常情而今由秉彝
之良心观之其欲义甚于生其恶不义甚于死非独
贤者有是欲恶之心也凡人皆有之但众人汨于利
欲而忘焉唯贤者能持守而勿失耳实则贤愚同具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妻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四节书是指人羞恶之本心使失其心者知所儆
也孟子承上文言欲生恶死人之常情而今由秉彝
之良心观之其欲义甚于生其恶不义甚于死非独
贤者有是欲恶之心也凡人皆有之但众人汨于利
欲而忘焉唯贤者能持守而勿失耳实则贤愚同具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8b 页 WYG0208-0564b.png
并无丰啬也于何验之一箪食一豆羹为物甚微而
在饥者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以生死所系宜其欲食
之急而不暇计礼义之若何矣然苟口呼而授之食
虽行道之常人弗肯受更足践而授之食虽乞人不
以为洁也夫当死生之际而犹恶无礼宁死而不食
可见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人人所固有之心也既
为人人固有之心一旦至放而不存者其由安在箪
在饥者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以生死所系宜其欲食
之急而不暇计礼义之若何矣然苟口呼而授之食
虽行道之常人弗肯受更足践而授之食虽乞人不
以为洁也夫当死生之际而犹恶无礼宁死而不食
可见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人人所固有之心也既
为人人固有之心一旦至放而不存者其由安在箪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9a 页 WYG0208-0564c.png
食豆羹之微不以死生之故而遂受者辨礼义也万
钟之富则不辨礼义之当得与否而冒焉受之将为
一身计乎万钟于我身何所增益焉其为欲求宫室
之华美妻妾之供奉所知识之穷乏者感我之惠而
受此万钟与较之所以处箪食豆羹者亦甚相远矣
凡人之切身者唯死生为重举身外之物非可与死
生并视也乡为身死而不受嘑蹴之食今乃为宫室
之美受此无礼义之万钟而亦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嘑蹴之食今乃为妻妾之奉受此无礼义之万钟
钟之富则不辨礼义之当得与否而冒焉受之将为
一身计乎万钟于我身何所增益焉其为欲求宫室
之华美妻妾之供奉所知识之穷乏者感我之惠而
受此万钟与较之所以处箪食豆羹者亦甚相远矣
凡人之切身者唯死生为重举身外之物非可与死
生并视也乡为身死而不受嘑蹴之食今乃为宫室
之美受此无礼义之万钟而亦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嘑蹴之食今乃为妻妾之奉受此无礼义之万钟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29b 页 WYG0208-0564d.png
而亦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嘑蹴之食今乃为所识
穷乏者得我受此无礼义之万钟而亦为之以切身
者而不顾焉以身外者而必恤焉是亦不可以已乎
可已而不已其于本然之良心丧失尽矣人可不以
是为戒哉甚矣物欲之易昏也以不受箪食豆羹之
心不受万钟此心不既存乎而无如见万钟不见礼
义也斯亦甚昧于轻重大小之宜矣是故学者脩身
穷乏者得我受此无礼义之万钟而亦为之以切身
者而不顾焉以身外者而必恤焉是亦不可以已乎
可已而不已其于本然之良心丧失尽矣人可不以
是为戒哉甚矣物欲之易昏也以不受箪食豆羹之
心不受万钟此心不既存乎而无如见万钟不见礼
义也斯亦甚昧于轻重大小之宜矣是故学者脩身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0a 页 WYG0208-0565a.png
必自致知格物始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勉人从事于心也孟子曰人之不
可一日离者莫如仁义而能尽仁义者寡是未知其
切于身耳仁者何人各有自具之心而其所为心者
内存夫中正外著其慈祥非以仁为之体乎则仁即
人之心也义者何人各有当行之路而其所为路者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勉人从事于心也孟子曰人之不
可一日离者莫如仁义而能尽仁义者寡是未知其
切于身耳仁者何人各有自具之心而其所为心者
内存夫中正外著其慈祥非以仁为之体乎则仁即
人之心也义者何人各有当行之路而其所为路者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0b 页 WYG0208-0565b.png
经事主乎宜变事主乎权非以义为之准乎则义即
人之路也谓之人心人路则所以操是心遵是路者
宜极其至矣乃舍置其路而不由放失其心而不知
求其于为人之理安在不亦可哀也哉夫人若有鸡
犬放虽至轻之物皆知求之以期于必获及有放心
则此身无所统摄所系至重而反任其纵逸不知闲
存于出入之间何其明于至轻而昧于至重也抑知
人之路也谓之人心人路则所以操是心遵是路者
宜极其至矣乃舍置其路而不由放失其心而不知
求其于为人之理安在不亦可哀也哉夫人若有鸡
犬放虽至轻之物皆知求之以期于必获及有放心
则此身无所统摄所系至重而反任其纵逸不知闲
存于出入之间何其明于至轻而昧于至重也抑知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1a 页 WYG0208-0565c.png
心之不可听其放而放则不可不求耶凡学问中致
知力行其事不一而其道无他心为一身之主宰能
使心之得其正者顺以养之心之入于邪者慎以闲
之则视听言动皆受治于心而不苟由此心正而无
适非仁亦无适非义积累而上达奚难也学问之功
舍求放心之外尚复有他道乎盖人之心驰于外者
欲其收而入存于内者欲其推而出推则有以见心
之用而收则有以立心之体体立而后用行则存养
省察非从事学问之大原耶
知力行其事不一而其道无他心为一身之主宰能
使心之得其正者顺以养之心之入于邪者慎以闲
之则视听言动皆受治于心而不苟由此心正而无
适非仁亦无适非义积累而上达奚难也学问之功
舍求放心之外尚复有他道乎盖人之心驰于外者
欲其收而入存于内者欲其推而出推则有以见心
之用而收则有以立心之体体立而后用行则存养
省察非从事学问之大原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1b 页 WYG0208-0565d.png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
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
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警人之昧于治心也孟子曰人己
之间所不容自安于屈抑者正自有在也今有无名
之指卷曲而不信非关一身之疾痛与举事之为害
也如有能治之使信者则虽越秦楚相去之路不以
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
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警人之昧于治心也孟子曰人己
之间所不容自安于屈抑者正自有在也今有无名
之指卷曲而不信非关一身之疾痛与举事之为害
也如有能治之使信者则虽越秦楚相去之路不以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2a 页 WYG0208-0566a.png
为远而求信之为其指之屈不若人之信也果尔则
凡我之不若人者皆当知所愧勉矣夫一指至小也
指之屈不若人之信亦至小也犹知恶之而不肯任
其屈至于心非指之可比也而失之回邪不若于人
不大负上天生我之良乎乃甘为人下而不知恶则
亦闇于轻重之理矣此之谓不知类也人何不推爱
指之意反而求之于心哉盖人之与圣人同类者以
心之同耳诚知反求之心存其若人者去其不若人
者扩而充之虽为尧为舜奚难哉
凡我之不若人者皆当知所愧勉矣夫一指至小也
指之屈不若人之信亦至小也犹知恶之而不肯任
其屈至于心非指之可比也而失之回邪不若于人
不大负上天生我之良乎乃甘为人下而不知恶则
亦闇于轻重之理矣此之谓不知类也人何不推爱
指之意反而求之于心哉盖人之与圣人同类者以
心之同耳诚知反求之心存其若人者去其不若人
者扩而充之虽为尧为舜奚难哉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2b 页 WYG0208-0566b.png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
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
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身之当养也孟子曰凡身
之与物轻重悬殊而人之爱身多有不如其爱物者
今有桐梓之二木其长而成拱成把人苟以为美材
而欲生之皆知培植灌溉尽其所以养之之道至于
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
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身之当养也孟子曰凡身
之与物轻重悬殊而人之爱身多有不如其爱物者
今有桐梓之二木其长而成拱成把人苟以为美材
而欲生之皆知培植灌溉尽其所以养之之道至于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3a 页 WYG0208-0566c.png
身三纲五常系焉四端万善备焉宜其养之不容自
已矣而乃内不知所以养其心外不知所以养其体
岂爱身不若爱桐梓哉中有所蔽而未尝一思于轻
重之间也诚思之而有不知以养身为要乎盖人非
不知极口体之养而愈养而愈失者昧于养之正也
故必使我心优游于义理而动容周旋各当其道斯
为善养耳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
已矣而乃内不知所以养其心外不知所以养其体
岂爱身不若爱桐梓哉中有所蔽而未尝一思于轻
重之间也诚思之而有不知以养身为要乎盖人非
不知极口体之养而愈养而愈失者昧于养之正也
故必使我心优游于义理而动容周旋各当其道斯
为善养耳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3b 页 WYG0208-0566d.png
善者岂有他哉于已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
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
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
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
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
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养身当知所重也孟子曰
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
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
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
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
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养身当知所重也孟子曰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4a 页 WYG0208-0567a.png
身不可不养而又不可不知养之要也人之于身举
四肢百骸孰非其所爱护者既兼所爱则必悉加调
养无尺寸之肌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肌肤不养也
独是有养之而为善者有养之而为不善者所以考
其养之善与不善者岂有他术哉反之于己而审其
何者为轻何者为重则自可得而知矣然我谓审乎
已之轻重而知养之善不善者何故盖众体皆吾体
也而有贵贱小大之别有贵贱小大则其轻重较然
不可耑养乎小而以小害大不可耑养乎贱而以贱
四肢百骸孰非其所爱护者既兼所爱则必悉加调
养无尺寸之肌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肌肤不养也
独是有养之而为善者有养之而为不善者所以考
其养之善与不善者岂有他术哉反之于己而审其
何者为轻何者为重则自可得而知矣然我谓审乎
已之轻重而知养之善不善者何故盖众体皆吾体
也而有贵贱小大之别有贵贱小大则其轻重较然
不可耑养乎小而以小害大不可耑养乎贱而以贱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4b 页 WYG0208-0567b.png
害贵若使养其小者将崇尚卑鄙而日流于污下则
为小人无疑此养之不善者也若使养其大者将持
守中正而日进于高明则为大人无疑此养之至善
者也信乎小大贵贱之间当深思而择所养矣即以
木言梧槚美材也樲棘非美材也今有治场圃者舍
其梧槚而不养反养其樲棘则为场师之贱者焉以
贱害贵者其异于此乎即以身言一指其小者也肩
为小人无疑此养之不善者也若使养其大者将持
守中正而日进于高明则为大人无疑此养之至善
者也信乎小大贵贱之间当深思而择所养矣即以
木言梧槚美材也樲棘非美材也今有治场圃者舍
其梧槚而不养反养其樲棘则为场师之贱者焉以
贱害贵者其异于此乎即以身言一指其小者也肩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5a 页 WYG0208-0567c.png
背其大者也今有养身者养其一指而不忍伤乃丧
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如狼之疾走而不能顾后之
人也以小害大者其异于此乎人之于身诚毋容忽
于贵且大者哉苟其徒事口腹而为饮食之人则人
无不贱恶之矣为其养口腹之小体而失心志之大
体也使饮食之人而能兼养大体无有失也则口腹
亦躯命所关在所宜养非但为尺寸之肌肤而已无
如养小者之无不失大也人可不以小害大贱害贵
为戒也乎盖养心志者非不养口腹也但养心志则
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如狼之疾走而不能顾后之
人也以小害大者其异于此乎人之于身诚毋容忽
于贵且大者哉苟其徒事口腹而为饮食之人则人
无不贱恶之矣为其养口腹之小体而失心志之大
体也使饮食之人而能兼养大体无有失也则口腹
亦躯命所关在所宜养非但为尺寸之肌肤而已无
如养小者之无不失大也人可不以小害大贱害贵
为戒也乎盖养心志者非不养口腹也但养心志则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5b 页 WYG0208-0567d.png
天理为重虽饮之食之不过守其当饮当食之常养
口腹则人欲为重不至极口腹之欲而灭天理不止
也能不养小以失大乃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尔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
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
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
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
口腹则人欲为重不至极口腹之欲而灭天理不止
也能不养小以失大乃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尔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
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
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
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6a 页 WYG0208-0568a.png
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
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教人以事心之功也公都子问于
孟子曰天下禀形气之正而为人者等耳乃或有称
为大人或有称为小人此何故也孟子曰人无异而
人之所从有异人之所从既有异而人遂不能无异
凡人一身体有大小以大体为身之主而一从其检
摄则为大人以小体为身之主而一从其徵逐则为
小人公都子复问曰同此人则同此体乃或有从其
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教人以事心之功也公都子问于
孟子曰天下禀形气之正而为人者等耳乃或有称
为大人或有称为小人此何故也孟子曰人无异而
人之所从有异人之所从既有异而人遂不能无异
凡人一身体有大小以大体为身之主而一从其检
摄则为大人以小体为身之主而一从其徵逐则为
小人公都子复问曰同此人则同此体乃或有从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6b 页 WYG0208-0568b.png
大体或有从其小体又何故也孟子曰体之大小有
辨而人之从违亦于此见焉如耳司听目司视各有
所职而不能思故声色之外物得以蔽之夫至不能
思而蔽于外物是耳目亦一物而已以彼声色之物
接于此耳目之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所以耳目为
小体也若心则至虚至灵而以思为职心率其职而
勤于思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旷其职而怠于思则
辨而人之从违亦于此见焉如耳司听目司视各有
所职而不能思故声色之外物得以蔽之夫至不能
思而蔽于外物是耳目亦一物而已以彼声色之物
接于此耳目之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所以耳目为
小体也若心则至虚至灵而以思为职心率其职而
勤于思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旷其职而怠于思则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7a 页 WYG0208-0568c.png
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理之得失惟系于心所以心
为大体也大体小体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能于其大
者先有以立之清明而不昧强固而不移卓然为群
动之纲维则其耳目之小者一听命于心而不苟凡
声色之邪不得而夺其聪明之正也能从其大体如
是则理无不全德无不备称之为大人以此而已矣
非然而徇于耳目之私有不流为小人者哉盖体既
有能思不能思之别则所受于天者原自有以大制
小之理奈何不予心以有所主予耳目以有所承耶
为大体也大体小体皆天之所以与我者能于其大
者先有以立之清明而不昧强固而不移卓然为群
动之纲维则其耳目之小者一听命于心而不苟凡
声色之邪不得而夺其聪明之正也能从其大体如
是则理无不全德无不备称之为大人以此而已矣
非然而徇于耳目之私有不流为小人者哉盖体既
有能思不能思之别则所受于天者原自有以大制
小之理奈何不予心以有所主予耳目以有所承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7b 页 WYG0208-0568d.png
古来大圣大贤舍治心之外无他道也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从
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当时重势位而轻道德者发也
孟子曰人情莫不以爵为尊而抑知身以内自有其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
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从
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当时重势位而轻道德者发也
孟子曰人情莫不以爵为尊而抑知身以内自有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8a 页 WYG0208-0569a.png
甚尊者乎有禀于天而为天爵者有授于人而为人
爵者何谓天爵心之慈惠曰仁心之裁制曰义仁义
存诸已无不尽曰忠仁义施诸事无不实曰信而且
乐此仁义忠信之善虽历久而不倦性分之荣孰有
荣于此者乎此天爵也何谓人爵公一位卿一位大
夫一位时遇之隆孰有隆于此者乎此人爵也爵有
天人之别则其不徒求乎爵之在世者而务反求乎
爵之在身者明矣古之人有见于道德为重是以存
乎仁义忠信之理而尽其乐善不倦之诚秪惟脩其
爵者何谓天爵心之慈惠曰仁心之裁制曰义仁义
存诸已无不尽曰忠仁义施诸事无不实曰信而且
乐此仁义忠信之善虽历久而不倦性分之荣孰有
荣于此者乎此天爵也何谓人爵公一位卿一位大
夫一位时遇之隆孰有隆于此者乎此人爵也爵有
天人之别则其不徒求乎爵之在世者而务反求乎
爵之在身者明矣古之人有见于道德为重是以存
乎仁义忠信之理而尽其乐善不倦之诚秪惟脩其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8b 页 WYG0208-0569b.png
天爵已耳初非有意于人爵也而积累既至名誉自
昭公卿大夫之爵有必从焉今之人则大异于古人
矣富贵利欲之心胜初亦若有事于天爵而勉强以
脩之然不过籍此为要求人爵之地及人爵既得所
期已遂随以天爵为无用而弃之夫脩天爵以要人
爵是脩之之日原先有弃之之心已不免于惑矣至
得人爵而弃天爵是得之之后并不及要之之时则
昭公卿大夫之爵有必从焉今之人则大异于古人
矣富贵利欲之心胜初亦若有事于天爵而勉强以
脩之然不过籍此为要求人爵之地及人爵既得所
期已遂随以天爵为无用而弃之夫脩天爵以要人
爵是脩之之日原先有弃之之心已不免于惑矣至
得人爵而弃天爵是得之之后并不及要之之时则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9a 页 WYG0208-0569c.png
惑之甚者也终亦并其所得之人爵而无以保之归
于必亡而已矣盖世岂无脩天爵而人爵不从者不
知其不从者上之遗贤而理无不从也又岂无弃天
爵而人爵不亡者不知其不亡者下之侥倖而理无
不亡也学者亦务脩其在已之天爵可耳若人爵之
从亡又何容计及哉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
于必亡而已矣盖世岂无脩天爵而人爵不从者不
知其不从者上之遗贤而理无不从也又岂无弃天
爵而人爵不亡者不知其不亡者下之侥倖而理无
不亡也学者亦务脩其在已之天爵可耳若人爵之
从亡又何容计及哉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39b 页 WYG0208-0569d.png
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当求诸已而不必求诸人
也孟子曰世之趋于势分而忽于性分者亦甚谬矣
爵位之贵争慕而欲得者人心之所同也不知人人
各有至贵于己者特弗反而自思耳奈何舍在己之
贵而求在人之贵耶人之以爵位加已而后贵者不
可谓不贵而非若已所自有之良贵也如赵孟为晋
此一章书是孟子示人以当求诸已而不必求诸人
也孟子曰世之趋于势分而忽于性分者亦甚谬矣
爵位之贵争慕而欲得者人心之所同也不知人人
各有至贵于己者特弗反而自思耳奈何舍在己之
贵而求在人之贵耶人之以爵位加已而后贵者不
可谓不贵而非若已所自有之良贵也如赵孟为晋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0a 页 WYG0208-0570a.png
之世卿能操爵以与人而使之贵亦能夺之而使之
贱是贵之有待于人者安可恃乎若良贵则非人所
得而操其权者矣是乃真足贵也何以见之大雅既
醉之诗有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不曰饱味而曰饱
德者何也德之至者和厚以居身权宜以制事所谓
饱德者盖言饱乎仁义也仁义充足则至理悦心极
天下美物之餍饫莫甘于此焉若人之膏粱亦何足
羡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且仁义充足则闻誉
昭著极天下被体之采章莫荣于此焉若人之文绣
贱是贵之有待于人者安可恃乎若良贵则非人所
得而操其权者矣是乃真足贵也何以见之大雅既
醉之诗有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不曰饱味而曰饱
德者何也德之至者和厚以居身权宜以制事所谓
饱德者盖言饱乎仁义也仁义充足则至理悦心极
天下美物之餍饫莫甘于此焉若人之膏粱亦何足
羡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且仁义充足则闻誉
昭著极天下被体之采章莫荣于此焉若人之文绣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0b 页 WYG0208-0570b.png
亦何足艳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夫饱乎仁义而不
愿膏粱文绣则知良贵为足贵而赵孟之所贵不足
贵矣何弗反而自思也哉盖人惟不知已之自有至
贵是以舍内而慕外舍已而求人耳诚知其有贵于
己者尚何势分之物足以易夫性分之良也与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
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
愿膏粱文绣则知良贵为足贵而赵孟之所贵不足
贵矣何弗反而自思也哉盖人惟不知已之自有至
贵是以舍内而慕外舍已而求人耳诚知其有贵于
己者尚何势分之物足以易夫性分之良也与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
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1a 页 WYG0208-0570c.png
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为仁而不力者言也孟子曰理
欲不容两存仁之足以胜不仁犹水之足以胜火乃
必然而无疑者但今之为仁者其为之不力以暂存
之天理遏无穷之人欲犹夫持一杯水救一车薪之
火也其可得而灭熄乎至火不熄则从而谓之水不
胜火斯言一出而不仁之人皆以为仁不可以胜不
仁而自甘于理消欲长几希澌灭此其所为又有以
助于不仁之甚者也非惟无益于仁亦且放逸牿亡
此一章书是孟子为为仁而不力者言也孟子曰理
欲不容两存仁之足以胜不仁犹水之足以胜火乃
必然而无疑者但今之为仁者其为之不力以暂存
之天理遏无穷之人欲犹夫持一杯水救一车薪之
火也其可得而灭熄乎至火不熄则从而谓之水不
胜火斯言一出而不仁之人皆以为仁不可以胜不
仁而自甘于理消欲长几希澌灭此其所为又有以
助于不仁之甚者也非惟无益于仁亦且放逸牿亡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1b 页 WYG0208-0570d.png
终必并其所为几微之仁而亡之矣为仁者可不以
是为戒与盖理欲消长递为贞胜而欲终不可以胜
理凡从事于仁者能为必胜之计则道心自盛人心
自微何患德业之不底于成哉传曰战胜而肥其此
之谓与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是为戒与盖理欲消长递为贞胜而欲终不可以胜
理凡从事于仁者能为必胜之计则道心自盛人心
自微何患德业之不底于成哉传曰战胜而肥其此
之谓与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2a 页 WYG0208-0571a.png
此一章书是孟子勉人之力于为仁也孟子曰仁道
之期于有成也不即五谷观之而可见乎五谷者天
生之地成之而人食之诚种类之美者也然必熟而
后成其美苟为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其实犹可
以资日用是五谷之不容不熟也有然若仁为五德
之元众善之长亦惟在乎日新不已由勉而利由利
而安使此心纯然天理之流行如是以熟之而已矣
不然而徇于物欲之私失其德性之良不几与五谷
之不熟者等乎盖仁当既熟之后若无所容其力矣
之期于有成也不即五谷观之而可见乎五谷者天
生之地成之而人食之诚种类之美者也然必熟而
后成其美苟为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其实犹可
以资日用是五谷之不容不熟也有然若仁为五德
之元众善之长亦惟在乎日新不已由勉而利由利
而安使此心纯然天理之流行如是以熟之而已矣
不然而徇于物欲之私失其德性之良不几与五谷
之不熟者等乎盖仁当既熟之后若无所容其力矣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2b 页 WYG0208-0571b.png
而方期有以熟之则安可听其优游自便为哉仁固
本于天而成于人者也传曰中心安仁又曰安土敦
乎仁熟之谓与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
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此一章书是孟子言事必有法而后可成也孟子曰
凡授受之间何者可以无法乎即以射言之持弓引
本于天而成于人者也传曰中心安仁又曰安土敦
乎仁熟之谓与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
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此一章书是孟子言事必有法而后可成也孟子曰
凡授受之间何者可以无法乎即以射言之持弓引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3a 页 WYG0208-0571c.png
满者彀也是射之法也从来善射莫如羿虽羿之教
人射必期至于彀学羿之射者亦必期至于彀舍彀
之外无以为教并无以为学也更以匠言之为圆为
方者规矩也是工之法也从来良工莫如大匠虽大
匠之诲人制器必示以规矩学大匠之制器者亦必
守以规矩舍规矩之外无以为教并无以为学也曲
艺且然况圣人之道乎盖人之于道其为有渐其进
有序自洒扫应对以至礼仪威仪犹射之彀工之规
卷二十三 孟子下之五 第 43b 页 WYG0208-0571d.png
矩也君子教人非不欲一蹴而进之高深之域而必
循乎次第不敢凌躐者道在则然也下学上达学者
宜知所从事焉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三
循乎次第不敢凌躐者道在则然也下学上达学者
宜知所从事焉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