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a 页 WYG0208-050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万章章句上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
 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
 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
 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子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
 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b 页 WYG0208-0509b.png
 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
 何哉

此一章书见舜怨慕之大孝也万章问曰尝闻舜之


事亲往耕于历山之田每号呼仁覆闵下之旻天而


哀泣不知舜处父母之间何为若是其号泣也孟子


曰舜之号泣乃激于至情之不容己戚戚然若有所


歉而怨且皇皇然若有所求而慕也万章未喻怨慕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a 页 WYG0208-0510a.png
 之旨又问曰吾闻人子事亲时得于亲而父母爱之
 也固中心喜之而不敢有忘即不得于亲而父母恶
 之也虽捶楚加之而不敢有怨今曰怨慕则舜亦怨
 其亲乎孟子曰怨慕非怨亲之谓也子以怨亲疑舜
 其亦长息之见乎昔公明高之弟子长息问于公明
 高曰舜往于田是躬耕以养亲也则吾既得闻教命
 而知之矣若其号呼旻天又号呼父母而哀泣不已
 则吾不知其何心也公明高答之曰孝莫大于虞舜
 其号泣若是用心有独苦者非尔常情之所能知也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b 页 WYG0208-0510b.png
 吾推公明高之意盖以舜之心孝子之心也孝子于
 亲本有不可解之天性一当其变自有不容己之至
 情若恝然无愁薄亦甚矣孝子之心岂若是乎舜之
 心果何如其心以为我竭力耕田不过子职中之一
 事而已矣孝聚百顺其他亏缺甚多今父母之不爱
 我不知我之所以得罪者果何在哉求之而不得其
 故此所以呼旻天呼父母而哀泣也我所谓怨慕者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a 页 WYG0208-0510c.png
 怨己之不得乎亲而思慕耳岂怨父母哉按孟子所
 言怨慕即书经所言负罪引慝夔夔斋慄也终能感
 格亲心而成万世之大孝至诚能动岂不信乎君之
 事天臣之事君视子之事父母其贵乎诚一也亦在
 能尽之而已矣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
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
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
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b 页 WYG0208-0510d.png
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
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
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
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
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此三节书见大舜孝亲无己之心也孟子曰舜之怨
 慕岂但躬耕历山之日为然当四岳咸荐之后帝尧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4a 页 WYG0208-0511a.png
 将历试诸艰使其子九男事之以观其治外二女事
 之以观其治内凡百官有司牛羊仓廪莫不具备以
 事舜于田野畎亩之中奉养侈矣且天下之士向慕
 德化多倾心就之者人心附矣帝尧见舜果有圣德
 将欲尽天下移以与之使践天子位焉崇高富贵极
 矣舜虽得此然自以不能喻亲于道使之顺而无违
 戚戚皇皇有如穷困之人无所依归者何其忧之深
 也夫天下之士悦而就之人情所同欲也而不足以
 解舜之忧美好之色人情所同欲也舜以帝尧二女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4b 页 WYG0208-0511b.png
 为妻而不足以解忧货财之富人情所同欲也舜有
 天下之大而不足以解忧爵位之贵人情所同欲也
 舜居天子之位而不足以解忧天下之人悦之美色
 事之至富至贵加之皆无足以解其忧者必何如而
 后可以解其忧乎惟顺于父母喻之于道而得其欢
 心亲于我无所憾我于亲无所违而后其忧始可以
 解矣今夫常人之情当其少也则率其知能之良所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5a 页 WYG0208-0511c.png
 慕者惟父母而已及知好色则移慕父母之心以慕
 少年美艾之女及有妻子则移慕父母之心以慕妻
 子及仕而事君则移慕父母之心以慕君或不得于
 君而遭际不偶则躁急心热于中岂复有馀心及于
 父母哉常人之心因物有迁如此惟大孝之人为能
 不失其赤子之心终身之所爱慕者惟在父母外物
 不得而移之彼年至五十而犹慕亲不忘者予于大
 舜见之矣盖五十则少艾妻子事君俱已经历此心
 犹然不变则终身可知矣舜其大孝也哉安有大孝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5b 页 WYG0208-0511d.png
 而怨其亲者乎按自古帝王之孝无过乎舜后世所
 当师法况舜值人伦之变其所为有极难者后之安
 常处顺而不能尽事父母之道者观于此亦可惕然
 自儆矣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
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则不得娶男女居
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6a 页 WYG0208-0512a.png
告也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
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此一章书见圣人处人伦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万章问曰齐风南山之诗有云凡人娶妻其道当如
 之何必告于父母而后敢娶焉斯得其道矣信如此
 诗之言能得其道者宜莫如舜今舜不告于父母而
 娶帝尧之二女何其所为与诗相背也孟子晓之曰
 告而后娶者礼之常也舜父顽母嚚告则必为父母
 所阻而不得娶夫男女居室上承祭祀下绵嗣续乃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6b 页 WYG0208-0512b.png
 人之大伦不可废也如告于父母而不得娶则废人
 之大伦而至于无后且徒取怼怨于父母而已与其
 告而废伦以取怼宁通之以权不告而娶庶父母可
 无怼而大伦可全矣此舜之所以不告而娶也万章
 曰舜之不告而娶固为达权通变之道则吾既得闻
 夫子之教命矣乃帝尧以女妻舜亦当使其父母知
 之而亦不使舜告焉何也孟子曰帝亦知舜之父母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7a 页 WYG0208-0512c.png
 不可告若告焉则彼不欲其娶必有违言舜则不忍
 逆亲而已亦不得妻舜也故可妻则妻不问其告不
 告知不知此又帝尧善处人骨肉之变者也按天下
 事有常有变而道亦有经有权汉儒释权曰反经合
 道若舜者孔子所谓可与权汉儒所谓反经合道者
 与虽然子之必听乎父臣之必听乎君古今共由之
 常道非万不得已慎毋轻言权可也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
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7b 页 WYG0208-0512d.png
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
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
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
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
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
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8a 页 WYG0208-0513a.png
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
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此二节书见圣人善处兄弟之变也万章又问曰舜
 处父母之变固子道之所难乃其处兄弟之间亦有
 非常情可测者尝闻舜之父母听象之谋使舜完治
 仓廪及舜既上廪遂捐去其阶梯瞽瞍从下纵火焚
 廪舜以两笠自捍而下得不死后又使舜浚治井水
 舜入井中从匿空亡出瞽瞍与象从而下土以掩之
 象不知舜已出乃自誇其功曰设谋以盖都君于井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8b 页 WYG0208-0513b.png
 而杀之者皆我之功今都君已死其所遗之物我将
 与父母分之牛羊则归之父母仓廪则归之父母若
 干盾戈戟则归之朕五弦之琴雕弓之弤亦归之朕
 二嫂则使治朕所栖之床于是象往入舜所居之宫
 欲分取所有见舜已归而在床弹琴象遂饰辞以自
 文曰吾郁陶于心而不能伸者正为思君之甚故来
 见耳象虽伪为其言而终不免有忸怩之惭色乃舜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9a 页 WYG0208-0513c.png
 见象来而喜之曰惟兹百官臣庶帝所使事我者汝
 其代我治之吾不识舜之为是言也果不知象之将
 杀已而喜之与孟子曰象屡欲杀舜其迹甚明舜奚
 而不知也但兄弟之情出于天性而圣人之爱弟又
 异于常情平日见象之忧也则亦感之而俱忧平日
 见象之喜也则亦感之而俱喜彼其臣庶予治之言
 亦因其郁陶思君之言而喜之耳何暇计其杀已之
 谋哉万章又问曰舜知象之将杀已而犹喜也然则
 舜伪喜者与孟子曰舜非伪喜也彼亦信以理耳昔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9b 页 WYG0208-0513d.png
 者有馈送生鱼于郑大夫子产者子产使主池沼小
 吏之校人畜养之于池校人私烹其鱼而食之乃饰
 为反命之辞曰方鱼之始舍于池中也但见其圉圉
 焉有困而未舒之状及少顷之间则洋洋焉稍觉纵
 适终则攸然而逝自得而远去矣子产喜而叹曰鱼
 以得水为天自圉圉而洋洋又攸然而远逝真自得
 其所哉自得其所哉校人出而言曰人皆谓子产智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0a 页 WYG0208-0514a.png
 以今观之孰谓子产智哉夫鱼予既烹而食之矣乃
 信予言而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不善料事安得为
 智乎由子产之事观之可见君子虽有先见之明而
 亦可欺以理之所有虽无逆诈之心而终难罔以理
 之所无彼象曰郁陶思君是以爱兄之道来正欺以
 其方犹校人之欺子产也故舜但见其爱不见其欺
 实心信而喜之奚伪之有如以舜为伪喜则将谓子
 产为伪信校人耶按圣人之道诚信而已矣舜之处
 父母兄弟与其为天子而治天下无往而不以诚行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0b 页 WYG0208-0514b.png
 之若夫伪则无所施而可而况父子兄弟之间乎以
 诚感者亦以诚应以伪感者亦以伪应周易中孚之
 象曰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豚鱼可感而况于人乎
 学舜者亦慎所以感人者而可矣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
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
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子羽山四罪而天下咸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1a 页 WYG0208-0514c.png
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
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
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
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
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
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
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
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此一章书见舜待弟尽亲爱之仁也万章问曰象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1b 页 WYG0208-0514d.png
 于舜焚廪未遂浚井继之日日以杀舜为事此诚舜
 之雠也及舜既立为天子而操生杀之权即诛之亦
 不为过而仅放之何也孟子曰舜实以爵土封象而
 或者误以为放焉放且不为况诛之乎万章又问曰
 舜之为君也以共工静言庸违则流于北裔幽州之
 地以驩兜同恶相济则放于南裔崇山之地负固不
 服者三苗也则杀于西裔三危治水无功者鲧也则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2a 页 WYG0208-0515a.png
 殛于东裔羽山罪此四人而天下咸服其用刑之当
 以所诛者皆不仁之人也象至不仁其罪岂在共工
 诸人之下乃不以诛四凶者诛之而反封之有庳有
 庳之人何罪而遭象不仁之人为之君长也仁人之
 用心固如是其轻重不均在他人则诛之以安民在
 弟则封之以贻害乎孟子曰仁人之于弟与处他人
 不同本非有怒何怒之可藏匿焉本非有怨何怨之
 可留宿焉但知笃同气之亲隆一体之爱而已矣亲
 之则不忍已贵弟贱而势分悬隔必欲其贵也爱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2b 页 WYG0208-0515b.png
 则不忍已富弟贫而置之穷困必欲其富也今封象
 于有庳正欲富贵之以致亲爱之情也苟舜身为天
 子而富且贵弟为匹夫而贫且贱情隔于位之疏恩
 衰于禄之薄可谓亲爱之乎不能亲爱可谓仁人乎
 此舜之封象正为仁人也万章又问曰封与放本异
 也舜既封象敢问或曰故者果何谓也孟子曰象虽
 封为有庳之君然不得有所施为于其国天子使吏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3a 页 WYG0208-0515c.png
 代治其国但纳其所收之贡税于象其迹有似于放
 故或者误谓之放也象既不得有为于其国亦岂得
 暴有庳之民哉然而舜之心又不止为爱民也盖其
 亲爱之心无己欲常常见象不令疏阔故使吏代治
 者使象无冶事之烦得以源源而来见也古书之辞
 有云舜不待及诸侯朝贡之期而以政事接见有庳
 之君正此源源而来之谓也是舜之封象固所以为
 仁而使吏代治又孰非所以成其仁哉舜之于象仁
 之至义之尽既不以法伤恩亦不以恩害法后世待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3b 页 WYG0208-0515d.png
 藩封者取法于此周五霸汉七国之祸庶几免夫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
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
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
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
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4a 页 WYG0208-0516a.png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
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此一章书辩舜无臣父臣尧之事也咸丘蒙问曰古
 语有云凡天下之常礼止可以论天下之常人若夫
 圣德非常之士虽至尊如君苟无其德不得而以之
 为臣至亲如父苟无其德不得而以之为子舜惟有
 圣人之德一旦居天子之位南面而立尧虽为其君
 不得不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虽为其父亦不得
 不北面而朝之尔时舜虽安于尧而不能不动心于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4b 页 WYG0208-0516b.png
 父望见瞽瞍其容蹙然不能自安孔子有感于此事
 因叹息曰于斯时也君臣父子之伦皆乱天下将危
 殆哉岌岌乎其势已不可支矣所闻古语者如此不
 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舜之处君臣父子无是
 事也此非君子据实可信之言乃齐东野人鄙妄无
 稽之语也何以辨之盖当尧在之时舜未尝为天子
 也特以尧老不治事舜代摄天子之事耳天子之位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5a 页 WYG0208-0516c.png
 固在尧也何由北面而朝之乎且吾言有所證也尧
 典曰舜摄位二十有八载于是放大功动之尧乃魂
 升魄降而崩国中百姓恸尧之殁如自丧其考妣三
 年之间四海断绝音乐静密如一更不闻有金石丝
 竹等之八音其思慕之深如此据尧典所言舜之即
 位在尧崩之后不在其摄政之时明矣何从南面而
 受尧之朝乎孔子亦尝有云运于天者无有二日统
 乎民者无有二王若尧未崩时舜既为天子矣及尧
 崩时舜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行三年之丧则是舜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5b 页 WYG0208-0516d.png
 一天子尧又一天子而有二天子矣岂民无二王之
 理乎然则臣尧之说可不辩而自见其诬矣按尧典
 之文尚有二说一曰百姓者畿内之民也四海者畿
 外之民也此以远迩而论者也一曰百姓者百官也
 经传言百姓或为百官或为万民其以百官为百姓
 者古者民无姓其有姓者皆有土有爵者也黄帝有
 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有四人是也百官如丧考妣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6a 页 WYG0208-0517a.png
 三年而四海之民遏密八音此以贵贱而辨者也二
 说后说为是唐臣张说尝为其君言之矣以其关于
 礼也故并及之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
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
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
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6b 页 WYG0208-0517b.png
是周无遗民也
 此一节书孟子辨舜无臣父之事而兼示人读诗之
 法也咸丘蒙又问曰舜无臣尧之事则吾既得闻教
 矣乃其不臣瞽瞍则尚有可疑者小雅北山之诗有
 云普天之下其地虽广无尺地而非王土率土之滨
 其人虽众无一民而非王臣由此诗推之舜既受尧
 之禅而为天子矣则瞽瞍亦王臣中之一人耳乃独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7a 页 WYG0208-0517c.png
 不谓之臣此何说耶孟子曰诗人之旨各有所寓是
 诗所言非天子可臣其父之谓也乃当时大夫行役
 于外为王事所迫而不得归养其亲因不平而作是
 诗其意若曰今此之事莫非王事凡居王土而为王
 臣者皆当同服其劳何为彼皆安坐独我为贤而可
 用更不可以休息乎此诗人之本意也凡诗之所贵
 者意而已不在文辞之间也是以善说诗者不可泥
 一字之文而害一句之辞不可泥一句之辞而害设
 辞之志惟当以我之意探取诗人之志是为得说诗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7b 页 WYG0208-0517d.png
 之法者矣若但拘泥其辞而不求其志则大雅云汉
 之诗有云周遭饥馑所馀黎民无有孑然独存者信
 如此诗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也惟以意通之则
 知诗人之志在于忧旱之甚若天绝其生耳非真无
 遗民也然则北山之诗岂真谓莫非王臣而天子可
 臣其父哉子乃以辞而害其志则亦不善说诗者矣
 按学贵于博辨贵于明虽刍荛可采而杜撰无稽者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8a 页 WYG0208-0518a.png
 勿听虽经学可尊而注疏谬误者亦多圣经贤传昭
 如日星而学者每各守一说能必其尽合于圣贤之
 意而不至如咸丘蒙之说诗乎博蒐诸家归于一是
 广儒生之闻见订经传之指归其亦右文之世所当
 急讲者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
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
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
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8b 页 WYG0208-0518b.png
 此二节书见舜之大孝能尊亲而格亲也孟子又晓
 咸丘蒙曰子以舜为天子则当臣其父吾以舜为天
 子正所以孝其亲耳盖为人子者苟能善事其亲皆
 可谓孝子而非孝子之至孝子之至莫大乎能尊崇
 其亲为人子者苟有一命之荣钟釜之禄皆可谓之
 尊亲而非尊亲之至尊亲之至莫大乎能以天下为
 养瞽瞍为天子之父是尊之至而无以加也以天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9a 页 WYG0208-0518c.png
 为养是养之至而无以加也养之至乃为尊之至尊
 之至乃为孝之至大雅下武之诗曰武王能长言孝
 思而不忘其孝思可以为事亲之法则即此尊之至
 养之至为法于天下之谓也岂有尊养可法者乃至
 于以父为臣乎然而所谓父不得而子者亦有说也
 书经大禹谟有曰舜平时致敬为子之职事及见于
 瞽瞍之时又夔夔然敬谨恐惧之至瞽瞍虽顽亦为
 其所化允信而若顺之即此书所言可见瞽瞍不能
 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是所谓父不得而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19b 页 WYG0208-0518d.png
 子也岂有臣父之说乎由孟子论父不得而子之说
 推而言之如伊尹之格太甲周公之感成王是亦可
 谓君不得而臣也夫父不得而子而后始有底豫之
 慈父君不得而臣而后始有守成之贤君始若相反
 卒乃相成凡为君臣父子者可不深长思与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
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0a 页 WYG0208-0519a.png
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
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
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
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
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
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
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
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0b 页 WYG0208-0519b.png
 此一章书见尧之禅舜出于天与也万章问曰事莫
 大于禅授人皆言古有帝尧尝举其所有之天下一
 旦授之于舜不知果有此事否乎孟子曰斯言殆不
 然也盖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尧虽
 为天子安能以天下与人若曰尧能与之则天下亦
 一人之私物可以有之自我与之自我岂理也哉万
 章问曰尧既不能以天下与舜然则舜之有天下也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1a 页 WYG0208-0519c.png
 果孰与之孟子曰帝王之兴皆由天命舜有天下天
 实与之而尧特顺天以从事耳万章问曰所谓天与
 之者天果谆谆然教命之乎不然何所据以为天与
 也孟子曰天之体于穆无言其与舜也固非谆谆然
 教命之也盖身之所行曰行措诸事为曰事天之与
 舜但就舜之行与事默示其与之之意而已矣岂待
 谆谆然以言命之乎万章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必有
 示之之迹敢问天果何如示之耶孟子曰凡事在人
 者可以力为而在天者不可取必人有才德可托以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1b 页 WYG0208-0519d.png
 天下者天子能举而荐之于天然天意之从违尚未
 可知不能使天必与之天下正如诸侯能荐人于天
 子许其可任一国之事而不能取必于天子使与之
 诸侯盖天子者诸侯之天也大夫能荐人于诸侯许
 其可任一家之事而不能取必于诸侯使与之大夫
 盖诸侯者大夫之天也诸侯大夫且然而况天子之
 重乎昔者尧荐舜于天以稽天意之从违乃舜之行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2a 页 WYG0208-0520a.png
 事当乎天心而天受之尝显舜之德于民以观人心
 之向背乃舜之行事协乎民心而民受之即此天人
 交与而天示之意即在是吾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
 示之而已矣万章曰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显舜于
 民而民受之其荐之显之受之必有其实敢问如何
 孟子曰昔尧尝命舜使主天地山川之祭其精诚之
 所感孚幽无不格百神皆歆其祀而享之此荐之于
 天而天受之也又尝命舜使主治教刑政之事其德
 意之所注措事无不治百姓皆被其化而安之此暴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2b 页 WYG0208-0520b.png
 之于民而民受之也天受之者天与之也固天也人
 受之者人与之也亦天也信乎舜之有天下为天与
 也尧何预焉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按天与之
 说非独孟子言之也位曰天位禄曰天禄命曰天命
 自古记之矣天既与之则人不能攘之彼图度非分
 者祗自速天诛耳然天能与之则亦能夺之慄慄危
 惧聿脩厥德以永保天命为人君者可不勉与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3a 页 WYG0208-0520c.png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
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
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
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
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
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此二节书见舜之天下出于天与而天意不越民情
 也孟子又告万章曰天之与舜不特见诸行与事之
 间揆之气数卜之人情皆有可验者舜之相尧二十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3b 页 WYG0208-0520d.png
 有八载历年多而施泽久此非人之所能为也盖天
 也则其为相之时天意已属之矣至于尧崩之后三
 年之丧已毕舜以有尧之子丹朱在焉于是避而远
 去居于南河之南欲天下思尧德而归其子也然舜
 能避尧之子而不能避天下之人心天下诸侯朝觐
 者久被其宾接之礼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其不决
 之狱而求直者久念其钦恤之仁不之尧之子而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4a 页 WYG0208-0521a.png
 舜歌颂功德者久感其好生之德不讴歌尧之子而
 讴歌舜舜方避之民顾就之此岂人力能为也哉吾
 故曰实天使之固结于二十八载之前乃致此响应
 于二十八载之后也夫然后自南河之南往中国而
 践天子位焉此虽以答天下之心实所以承上天之
 意耳向使舜不为南河之避而遽居处乎尧之宫逼
 胁乎尧之子则是以臣而篡君之位也安所称天与
 哉即舜为民心之所归便知为天心之所与此非无
 徵之言也书经泰誓篇有曰天无视也而从民之视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4b 页 WYG0208-0521b.png
 民视即是天视天无听也而从民之听民听即是天
 听书之所言此即吾民归舜即天与舜之说也然则
 舜之有天下不但尧不能容心于与而舜亦未常有
 心于得徒泥其禅授之迹者亦未明乎天道矣按孟
 子此章以天下归之天以天与归之民何其言之断
 也不独禅让之天下为然虽家天下之天下亦然不
 独开创之天下为然虽继世之天下亦然彼不求天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5a 页 WYG0208-0521c.png
 于民视民听而求之于荒唐怪妄如宋世所谓天书
 者其亦不学之过与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
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
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
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
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5b 页 WYG0208-0521d.png
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
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
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
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
而至者命也
 此一章书见帝王传贤传子皆本天意而无私也万
 章问曰人有言尧舜盛德之至故以天下为公不传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6a 页 WYG0208-0522a.png
 于子而传于贤及至于禹其德遂衰于是不传于贤
 而传于子敢问禹果有此私心乎孟子曰人以德衰
 议禹此言非是禹之心殆不然也盖与贤与子顾天
 意何如耳天所与者在贤则与贤不能强而与子也
 天所与者在子则与子不能强而与贤也昔者舜荐
 禹于天任以为相十有七年迨舜崩三年之丧既毕
 禹因舜有子商均在焉乃远避于阳城之地其心止
 欲让位于商均耳乃天下之民皆归心于禹凡朝觐
 讼狱讴歌者皆不从商均而从禹与尧崩之后不从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6b 页 WYG0208-0522b.png
 尧之子而从舜无以异也人心如此天意在禹可知
 舜安得不举天下而授之乎若禹益之时则视此不
 同矣禹亦尝荐益于天任以为相者七年迨禹崩三
 年之丧既毕益因禹有子启在亦远避启于箕山之
 阴以让位焉但见天下之臣民朝觐讼狱者不往归
 益而来归启皆曰此吾君之子也吾不归吾君之子
 而谁归乎讴歌者亦不讴歌益而讴歌启皆曰此吾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7a 页 WYG0208-0522c.png
 君之子也吾不戴吾君之子而谁戴乎人心如此天
 意在启可知禹安得不举天下而传之也舜禹益皆
 有圣人之德而当时民心或归或不归其故维何盖
 尧之子丹朱其德不类于尧舜之子商均其德亦不
 类于舜而舜之相尧二十有八年禹之相舜十有七
 年其历年既多施恩泽于民最久以相之贤又遇子
 之不肖此民所以不归尧舜之子而归舜禹也若启
 之贤能以兢兢业业之心嗣守禹之典则而益之相
 禹仅仅七年其德泽施于民者未如舜禹之久以子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7b 页 WYG0208-0522d.png
 之贤而又遇相之不久此民所以不归益而归启也
 夫舜禹益均之为相而历年多历年少其久近相去
 如此丹朱商均与启均之为子而或贤或不肖又如
 此皆天也岂人力之所能预哉盖天下事凡人力莫
 之作为而自然为者是之谓天主宰于冲漠之中不
 可得而测也凡人力莫之召致而自然至者是之谓
 命禀受于有生之初不可得而移也然则尧舜禹皆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8a 页 WYG0208-0523a.png
 奉天命以从事耳岂其德之有盛衰哉按传贤传子
 虽曰皆出于天其实天意常在于贤传子亦传贤也
 后世为天子之子者皆自力于贤为天子者能豫教
 其子以贤实万世无疆之休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
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
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
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
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8b 页 WYG0208-0523b.png
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
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
周继其义一也
 此五节书历举群圣之不有天下皆以推明禹益之
 事也孟子告万章曰益之不有天下固由于天而自
 古圣人不有天下者不独一益也凡匹夫而有天下
 者必有同乎舜禹之德而又有尧舜之天子荐之于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9a 页 WYG0208-0523c.png
 天而后可以得之故仲尼之德虽无愧于舜禹而无
 尧舜之荐亦终老于布衣而不有天下也若夫有德
 有荐而亦不有天下者则以继世之君为贤君耳盖
 继世以有天下者非德不如圣人天遂废之也天之
 所废者必大恶如桀纣也苟不至桀纣而足以嗣守
 先业则天亦未尝遽废之故益与伊尹周公虽有舜
 禹之德而遇嗣君之贤终不能有天下也以伊尹言
 之伊尹以圣人之德辅相成汤致王于天下其功业
 可谓盛矣迨成汤既崩太子太丁未立先殁商时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29b 页 WYG0208-0523d.png
 法兄终弟及乃立其弟外丙二年而殁又立其弟仲
 壬四年而殁于是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既立坏乱汤
 之成法似不肖矣伊尹因放之于汤墓桐宫三年欲
 其顾乃祖而兴思也太甲果能悔其所为之过自怨
 而惩创己往自艾而脩治方来朝夕于桐改不仁以
 处于仁改不义以迁于义三年之内惟听伊尹之教
 训乎己也伊尹见太甲之贤于是以衮冕迎之复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0a 页 WYG0208-0524a.png
 归于亳都以缵汤绪焉此伊尹所以不有天下也若
 周公之终于冢宰而不有周之天下者以公遇成王
 继世之贤犹益之于夏以启贤之足以嗣禹也犹伊
 尹之于殷以太甲贤足以继殷也此周公所以不有
 天下也吾尝闻孔子曰唐虞禅位而以天下传之贤
 三代继统而以天下传之子迹虽不同然禅者以天
 命在贤宜禅而禅继者以天命在子宜继而继其合
 于义则一而已圣人何容私于其间哉观孔子之言
 则禹之与子孰谓其德衰哉尝又论之继世之君虽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0b 页 WYG0208-0524b.png
 曰中材亦可保守天命天意不肯轻于夺之然未可
 恃也如太甲者不已岌岌乎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
 同事罔不亡伊尹于太甲归亳之后犹申诰焉后之
 继世者尚三复于斯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
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
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1a 页 WYG0208-0524c.png
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
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
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此一章书是辩伊尹无辱己之行也万章问曰人有
 言伊尹欲行道致君而无由乃身为庖人因论割烹
 之事而喻及王道使汤知而用之果有此事乎孟子
 曰人言不足信伊尹所为不若是也方伊尹未遇之
 时尝耕于有莘之野而欣慕爱乐者则在尧舜之道
 焉道之至辨者为义非其义也则非其道也虽禄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1b 页 WYG0208-0524d.png
 以天下之大亦弗顾也系马千驷之多亦弗视也不
 特此也非其义也则非其道也虽一介之微不以与
 人也一介之微不以取诸人也何者其所乐有在也
 汤闻伊尹之道使人以币帛徵聘之伊尹知有尧舜
 而不知有汤也乃嚣嚣然自得而言曰我何用汤之
 聘币为哉一受其聘则当忧其忧而事其事我岂若
 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浩然自得之为安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2a 页 WYG0208-0525a.png
 哉此非观汤意之诚否也内既自乐于己外自无求
 于人视汤之聘币诚为外物耳夫汤以币聘伊尹伊
 尹犹不肯轻出如此岂有割烹要汤之事哉按伊尹
 之在有莘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处而无求所以出
 而能任然非其君求之之勤则亦终老田间矣是以
 为人臣者不可不以伊葛自待而为人君者亦不可
 不以成汤昭烈为法也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
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2b 页 WYG0208-0525b.png
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
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
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
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
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
夏救民
 此三节书是言伊尹应汤之聘欲行尧舜之道于天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3a 页 WYG0208-0525c.png
 下也孟子曰汤三次使人以币聘伊尹其求贤之意
 甚诚有以动伊尹行道之心于是翻然改曰吾人出
 处关乎世运我终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祗独善其身而已吾岂若以其道致君使是君钦明
 浚哲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以其道泽民使是民时
 雍风动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上下君民之间即
 吾身今日亲见尧舜之道得行哉吾之所以不敢辞
 其责者盖以天之生此民也知觉虽然同具而先后
 固有难齐天欲使先知此事者觉悟后知之人使先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3b 页 WYG0208-0525d.png
 觉此理者觉悟后觉之人予于天所生民之中幸为
 先觉者也其可负天意哉予将以斯道之固有觉斯
 民之未觉也若使非予觉之则迷者益深谁为予受
 其责哉此今日之不容以不出也伊尹之言如此即
 其言以推其心伊尹真见万物同体思天下之民匹
 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即若己推而内之沟
 中其情不能安其义不容诿以一人之身任天下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4a 页 WYG0208-0526a.png
 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无道之夏而救无罪之
 民此其自待何如哉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先儒
 谓此即大学之道既明明德则必须新民非如此则
 在我之分量不完伊尹未仕汤一匹夫耳犹不肯以
 此自宽况作君作师实有代天理物之责者乎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
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
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4b 页 WYG0208-0526b.png
 此三节书是明伊尹决无割烹要汤之事也孟子曰
 伊尹之伐夏救民无非欲正天下吾未闻枉在己而能
 正他人者况于卑污苟贱为辱己之事更甚于枉己
 矣而能正天下乎大凡古来圣人之行不同未仕之
 先或远而隐遁或近而仕君既仕之后或不合而去
 或合而不去远者非忘世而近者非慕禄去者非沽
 名而不去者非固宠因其时而裁以义要归于洁其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5a 页 WYG0208-0526c.png
 身而已矣身之不洁何以谓之圣人而谓伊尹有要
 汤之事乎必如人言谓之为要吾但闻其耕莘时唯
 乐尧舜之道因而致汤之币聘是以尧舜之道要汤
 者若割烹诚未闻也伊训有曰汤奉天诛始攻桀于
 牧宫由我相汤始其事于亳都也观伊尹之言益可
 证其伐夏救民自任天下之重之实曾谓辱己要君
 者而能为此乎流俗之诬不辩而自明矣盖出处人
 生之大闲始进不以正后未有能正者自古及今莫
 不皆然明主观人须于此严辨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5b 页 WYG0208-0526d.png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
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
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
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
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
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6a 页 WYG0208-0527a.png
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
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此一章书是明孔子秉持礼义即所主亦必不苟以
 见人言之诬也万章问曰或谓孔子在卫主卫君近
 狎之人为痈疽者在齐主齐君近狎之侍人名瘠环
 者果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此言欲诬
 圣人以便已私也曾闻孔子于卫主于贤大夫颜雠
 由之家彼时卫君近狎莫如弥子瑕弥子瑕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因谓子路曰孔子舍雠由而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6b 页 WYG0208-0527b.png
 主我则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曰卫卿之
 得有命存焉非彼所能为也何必主之夫孔子平日
 凡有进也必从容逊顺而以礼不易进也凡有退也
 必果断刚决而以义不难退也盖礼义尽其在我至
 于爵位之得与不得则道之将行道之将废曰有命
 耳孔子之为孔子如此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则义
 之当退而不退是无义矣命之不得而思得是无命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7a 页 WYG0208-0527c.png
 矣于平日之言行安在耶且孔子不但无事之时不
 苟所主也尝不悦于鲁与卫而去之宋遭宋司马桓
 魋将要而杀之遂微服而过宋当是时也孔子正当
 阨难犹不苟所主去宋适陈主司城贞子之家盖司
 城贞子乃宋之贤大夫此时适为陈侯周之臣者也
 故孔子主之总之邪正不同人各从类吾闻观近臣
 之为人何如但于其为远人之主观之或为君子主
 或为小人主而近臣可知矣观远臣之为人何如但
 于其所主之人观之或主于君子或主于小人而远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7b 页 WYG0208-0527d.png
 臣可知矣彼孔子何等人也所主必其类若主痈疽
 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好事者何容诬哉宋臣张
 栻言此虽辩孔子不苟主而泛言观人之法实万世
 为人君者所不可不知从来小人之进君子之退无
 不因左右近倖播弄于其间人君欲察外廷之贤否
 而寄耳目于此辈则威福未有不为所盗窃者非深
 鉴其弊乌能当此不惑哉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8a 页 WYG0208-0528a.png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
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
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
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
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
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
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
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
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8b 页 WYG0208-0528b.png
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此一章书是明百里奚必无辱身干主之事以见人
 言之诬也万章问曰或有人言百里奚自卖于秦养
 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因以干秦穆公
 信有之乎孟子曰否不然乃好事者为之以借口也
 尝闻之百里奚本虞国人也仕于虞时晋人以垂棘
 所出之美玉与屈地所产之良马求假道于虞以伐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9a 页 WYG0208-0528c.png
 虢虞臣宫之奇谏虞公不听百里奚因而不谏非不
 能谏也盖知虞公之为人不可以谏而因去之秦也
 当其时奚年已七十矣是其历练老成曾不知以食
 牛干秦穆公为污辱之行尚可谓之智乎吾尝反覆
 推之奚非不智者也天下唯智者能不失言于人知
 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是当默而默可谓不智乎天
 下唯智者能知废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是见几
 而作不可谓不智也天下又唯智者能知兴奚之至
 秦时有举于秦者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辅相之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39b 页 WYG0208-0528d.png
 是择君而事可谓不智乎且奚之相秦取威定霸显
 其君于天下而芳声令闻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
 乎若自鬻其身以成就君事即乡党之间稍稍自爱
 者不为而谓贤如奚者肯为此事乎人言之诬断可
 识矣大抵战国时人人急于功利遂谓古圣贤亦如
 此故孟子力辨之不独伊尹孔子大圣断无此事即
 百里奚霸国之佐亦决不然后世士大夫寡廉鲜耻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40a 页 WYG0208-0529a.png

凡可以得富贵者靡所不为而患得患失之祸遂延


于世运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从来未有人心


不端风俗不正而可以致治者其系岂一人一事已




日讲四书解义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孟子下之三 第 40b 页 WYG0208-0529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