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a 页 WYG0208-04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离娄章句上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
 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
 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b 页 WYG0208-0458b.png
 而过者未之有也

此一章书见为治当实行先王之仁政也孟子曰为


治必本于心而心之所运即为法欲图治者必不可


以无法也犹之制器者欲为方员必以规矩即以离


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苟舍此规矩则明巧无所施而


方员不能成矣犹之审乐者欲定五音必以六律即


以师旷之聪苟舍此六律则其聪亦无所用而五音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a 页 WYG0208-0459a.png
 不能正矣况治天下乎治天下必以仁政即尧舜亦
 有所不能外如精一执中尧舜之道也其所以治天
 下者必有百工庶绩六府三事以其如天好生之仁
 而发之为政焉苟不以仁政则纪纲不立制度未详
 而天下亦不能平治矣观于尧舜而求治者之不可
 无仁政也明矣如今之人君求其爱民之意发于中
 与夫爱民之声闻于外者盖亦有之然而在乎当日
 不见有德泽被于民而施于后世亦不可奉之以为
 法岂其心未欲求治耶盖由不能以仁心而发为仁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b 页 WYG0208-0459b.png
 政实行先王之道耳苟能行之则美意蕴于中良法
 溢于外治平有何难哉是知仁心仁政诚无一之可
 缺者故古语曰徒有仁心而不达之于政则慈祥之
 意无以推广不足以为政徒有仁政而不本之于心
 则条教之设祗属虚文亦不能以自行其何以泽当
 时传后世耶诚能效法先王则可以无患矣假乐之
 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盖言为政者无有差忒无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a 页 WYG0208-0459c.png
 有遗忘皆由率行旧日之典章故也以此观之不愈
 知先王之法之尽善而遵之者之不可以或缓哉盖
 先王之法本于一心合诸庶务在当时共被其泽在
 后世实可遵行使遵先王之法而犹有愆过遗忘不
 足以泽被当时而为法后世者无是理也信乎法者
 政之所由传仁之所自溥而先王所以平治天下者
 断断必出于此不是之遵岂可漫言平治耶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
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b 页 WYG0208-0459d.png
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
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
可谓智乎
 此二节书言圣人立法之善要以能遵为智也孟子
 曰吾所谓先王者即古之圣人也圣人之聪明智虑
 原为后人之所不可及故创制立法即有以利赖天
 下于不穷如圣人制器以利天下之用既竭其目力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a 页 WYG0208-0460a.png
 以为方员平直矣然无法以继之则目力或有时而
 穷于是又继之以规矩以为方员继之以准绳以为
 平直使后人皆有所据而取法焉是制器之法不可
 胜用也如圣人作乐以宣天地之和既竭其耳力以
 正五音矣然无法以继之则耳力或有时而穷于是
 又继之以阴阳之六律以正宫商角徵羽之五音使
 后人皆有所据而考验焉是作乐之法不可胜用也
 至圣人之不忍于民而欲使各得其所亦既竭其心
 思图维区画凡所以仁民者无弗至矣然使不继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b 页 WYG0208-0460b.png
 以法则心思亦有时而穷于是以不忍人之政继之
 厚其生则为之制田里教树畜正其德则为之设学
 校明人伦是其不忍之心赖政以不匮而仁覆于天
 下后世矣然则圣人之治以有仁政而然也后之图
 治者岂可舍此而他求耶故古语曰为高必因丘陵
 为下必因川泽盖言丘陵川泽之势自高自下因而
 为之甚易也以仁心而行仁政即先王之道也尽善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a 页 WYG0208-0460c.png
 尽美确有可遵即与为高下者之丘陵川泽无以异
 苟为政者不因乎此是犹舍丘陵以为高舍川泽以
 为下徒劳罔功其亦不明之甚矣曾可谓之智乎要
 之为人君者不可不行先王之道也苟能行则皆被
 其仁而所及者广不能行则并失其智而所施者穷
 以尧舜为法者可以决计矣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
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
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地故曰城郭不完兵甲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b 页 WYG0208-0460d.png
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
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此三节书是言为人君者当行仁而戒不仁也孟子
 曰为政而不因先王之道不可谓智盖以其不仁而
 然也苟能因之则必推仁者矣是以惟仁者以仁心
 行仁政则泽及生民而法传后世所必然也如是而
 在高位代天理物谁曰不宜若不仁而在高位则必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6a 页 WYG0208-0461a.png
 以先王为不足法以仁政为不足行纵其情之所至
 止以为祸于天下是播恶于臣民之众也其贻患可
 胜言哉盖君之一身臣民之表帅也使自作聪明任
 其私意凡施于政事者皆不以理道相揆度则为之
 下者阿䛕顺从自无法度之可守夫朝廷之上既无
 道揆则政令惟事纷更而规制不能画一是道不信
 于朝廷矣百官之众既无法守则智巧者欺罔以行
 私愚钝者偷惰以藏拙是度不信于百官矣朝不信
 道则君子之在上者必至肆意妄行干犯名义而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6b 页 WYG0208-0461b.png
 知工不信度则小人之在下者必至放辟邪侈干犯
 典刑而不顾盖不仁在位而臣与民之作奸作慝以
 至于此岂非播恶于众乎如是而国之不亡特侥倖
 而已矣岂不深可畏哉是知国之治乱止在仁与不
 仁而其他非所计也故古语曰凡为国者城郭虽不
 完固兵甲虽不众多其国势似乎不强然于根本无
 伤不足以为灾也田野虽不开辟货财虽不积聚其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7a 页 WYG0208-0461c.png
 国储似乎不富然于元气亦无损不足以为害也惟
 上无道揆而不知礼则下无法守而不知学由是贼
 恶之民因之而起乱常败纪相习成风斯国无以立
 而丧亡无日矣其为祸岂小哉可见为人君者当以
 不仁为戒而惟行仁政之是亟也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
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
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此四节书是言仁政当行固人君之责而为之臣者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7b 页 WYG0208-0461d.png
 尤宜引君于道以尽其职也孟子曰不仁而致祸岂
 独君之罪哉良由为之臣者不乘机匡救有以酿之
 耳诗大雅板之篇云天之将覆周室正宜上下交儆
 尔群臣不可泄泄然怠缓悦从苟安旦夕不思所以
 救正也诗言如此可见为臣者当以此自责克尽厥
 职庶天意可回苟当天谴之时而惟坐视不救正诗
 辞泄泄之谓也夫所谓泄泄者即时俗之所谓沓沓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8a 页 WYG0208-0462a.png
 也岂人臣之所宜有哉盖人臣有事君当尽之义有
 进退当守之礼今但以逢迎为悦不辅其君以行仁
 是事君无义矣阿䛕承顺进不能陈力就列退不能
 洁己守身是进退无礼矣且人臣入告于君必当以
 尧舜为法今虽多所谋画皆出于寻常功利之私至
 于先王之道则诋毁而非之以为不足行有臣如此
 岂非沓沓之谓乎是亦未知人臣事君之道耳故古
 语曰人臣于君凡奔走承顺特恭谨之小节而不可
 谓之恭也惟是竭诚匡赞不欲其主安于守文蒙业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8b 页 WYG0208-0462b.png
 之君而责望以高远难尽之事觉靖献之间一如尧
 舜在上此尊君之至也始谓之恭抑唯诺悦从此敬
 畏之仪文而不可谓之敬也惟是尽言规諌敷陈先
 王之善道而遏止非辟之邪心其夙夜所矢惟愿君
 德之清明此忠爱之至也始谓之敬若谓先王之道
 非吾君所能也常以为难而不敢责虽知其善而不
 能陈玩愒苟安致君日趋于有过之地非贼害其君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9a 页 WYG0208-0462c.png
 而何哉为臣者苟无恭敬之实则必至贼害其君其
 何以平治天下共成上理耶为人臣者诚不可不任
 其责矣要之此章之旨在以仁心行仁政而末乃归
 重于君臣之各任其责盖以君臣同心而后治可成
 也所以易之于泰深庆其上下之交而尧舜之世都
 俞一堂斯以成勋华之治也与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
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
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9b 页 WYG0208-0462d.png
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
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
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
谓也
 此一章书是言为治者当法尧舜以仁民也孟子曰
 凡天下事物皆有至当不易之则使后人遵而用之
 如制器者员取诸规方取诸矩规矩乃方员之至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0a 页 WYG0208-0463a.png
 若夫人之大伦皆有一定之理但众人不能由而贤
 人亦不能尽惟圣人以生知之质安而行之察之极
 其精而处之极其当遂合乎天理人情之极圣人乃
 人伦之至也惟圣人为人伦之至则凡在人伦之中
 宜以圣人为法矣而人伦则以君臣为大如欲为君
 而尽为君之道欲为臣而尽为臣之道斯二者岂俟
 乎他求哉亦皆法尧之为君舜之为臣而已矣盖自
 古非无明君而惟尧为为君之至非无贤臣而惟舜
 为为臣之至也使不以舜之所以事尧者事其君即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0b 页 WYG0208-0463b.png
 他有所法皆趋承之末节耳止谓之不敬其君不以
 尧之所以治民者治其民即他有所法不过粉饰之
 虚文耳亦止谓贼害其民夫不法尧舜而慢君贼民
 若此此皆暗于大道未闻孔子之言也昔孔子曰天
 下之道止仁不仁两端尽之盖道心之外即人心天
 理之外即人欲也可见能法尧舜即为仁而不法尧
 舜即为不仁止此一念之微而遂有天壤之别可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1a 页 WYG0208-0463c.png
 慎耶故为君者以尧为法则身安而国家可保以其
 仁也若夫不仁者横征厚敛以穷民财严刑峻罚以
 残民命举凡虐民之事无弗至而祸患随之矣其虐
 之甚者则必身弑国亡求存而不得其不甚者则亦
 身危国削自振而不能且于身没之后加以恶谥或
 以昏而不明名之曰幽或以残而无道名之曰厉定
 于一时传之百世虽孝子慈孙欲盖其祖父之愆而
 亦不能改也不仁之祸一至于此则欲尽君道者可
 不知所鉴戒耶诗大雅荡之篇云殷鉴不远在夏后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1b 页 WYG0208-0463d.png
 之世盖欲纣以桀为鉴耳夫诗人之意欲纣以桀为
 鉴即此当以幽厉为鉴之谓也岂可忽哉盖幽厉之
 当鉴以其不仁而尧舜之当法以其仁也幽厉之与
 尧舜迥乎不同而止以仁不仁别之则出此入彼之
 几更宜为之凛凛矣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
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2a 页 WYG0208-0464a.png
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
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此一章书是深儆当时之诸侯宜行仁以保其国也
 孟子曰前代之兴亡即后世之法戒惟详加考究而
 所以保国者在是矣试以夏商周三代观之当禹汤
 文武之得天下也皆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于是
 人心悦而天命归盖以仁也及桀纣幽厉之失天下
 也皆以残忍之心行暴虐之事于是民心离而天命
 改以其不仁也夫仁不仁之关乎得失岂独天下哉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2b 页 WYG0208-0464b.png
 即以一国论之如国君而仁则国以兴而存国君不
 仁则国以废而亡亦莫不然然则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当以仁为要矣天子为四海之主倘或不仁则播
 恶于众亿兆离心而四海不保矣诸侯为社稷之主
 如其不仁则陷溺其民危亡立至而社稷不保矣卿
 大夫有宗庙不仁则干犯典刑覆绝宗嗣而宗庙不
 保矣士庶人有四体不仁则悖理罔行身被杀戮而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3a 页 WYG0208-0464c.png
 四体不保矣夫自贵至贱皆以不仁之故而死亡随
 之岂不甚可畏哉今人之于死亡未有不恶而思避
 者乃既恶死亡而乐为不仁之事是犹恶醉而强于
 饮酒也盖强酒者必醉而乐不仁者必至死亡此保
 治之道断断必出于仁也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一章书是勉人自脩之实学也孟子曰人之处世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3b 页 WYG0208-0464d.png
 但当尽其在己不可责之于人如仁者切于爱人谁
 不亲附其或爱人而人不我亲者必我之仁仍未至
 也即当自反其仁倘仁有弗纯不敢安也智者明于
 治人谁不顺从其或治人而人不我治者必我之智
 仍未至也即当自反其智倘智有弗周难自己也有
 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其或不我答者必我之
 礼仍未尽也即当自反其敬倘敬有弗笃不容懈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4a 页 WYG0208-0465a.png
 且不特此也凡有所行或不能适得其所欲是乃自
 治之功疏而有以致之也惟皆反求诸己务使归于
 尽善而后已焉如是则脩其身者极其严密而一身
 之中无有不正矣身既正则当乎天理者自合乎人
 心即以天下之大当无不敬信而归服矣宁犹有不
 亲不治不答者哉大雅文王之诗曰永言配命自求
 多福言人能常作思维务合天理于是天心佑助多
 福聿臻是乃自求以致之耳详绎诗言非即其身正
 而天下归之之谓与要之反求之说非特与人为然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4b 页 WYG0208-0465b.png
 帝王之出身加民慎脩思永已治而益求其治已安
 而益求其安职此道也故书言敛时五福用敷锡厥
 庶民而必归本于皇建其有极其即自求多福之旨
 哉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一章书是示人知本之意也孟子曰凡浅近之言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5a 页 WYG0208-0465c.png
 皆有至理苟参详其义则切要之旨可以引伸之而
 得焉如人之恒言皆曰天下国家人但不加研审亦
 以常言忽之耳试思言天下而继以国者盖以远由
 乎近四海同风必以邦畿为起化之源也天下之本
 在国言国而继以家者盖以外由于内郊圻向化必
 以宫闱为则效之准也国之本在家至于家岂无所
 本乎治人者必先于治己刑于之化聿惟其仪之不
 忒也家之本在身若是者分而言之各有其本而合
 而计之则止有一本即谓天下国家惟本于身可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5b 页 WYG0208-0465d.png
 孰谓恒言可忽哉大学三纲为八条之本明明德又
 三纲之本敬之一言又明明德之本然则敬者乃本
 中之本也诚知本中之本可以言学矣可以言治矣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
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此一章书是言为政者当正身脩德以服人也孟子
 曰今之为政者恃其权力不务以德感人因而人心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6a 页 WYG0208-0466a.png
 多不悦服乃谓为政甚难而实不难也何也政不外
 于一身倘不能反身脩德举动乖方即国人未必知
 而国中之勋旧世臣名为巨室者已先知之而心怀
 怨怒矣夫彼秉政用事乃众庶之所观瞻彼既怨怒
 亦安望一国之倾服耶于是政教之行多有阻滞所
 必然者自我思之亦惟不得罪于巨室而已若为政
 者自处以正凡一言一动以及发令行政皆出于天
 理人情之至而无纤微之可议此在国人未之知而
 巨室近在左右已无弗心悦诚服而欣欣向慕之矣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6b 页 WYG0208-0466b.png
 夫巨室既慕乃一国之所趋向也其诚心爱戴必无
 异于巨室可知至一国既慕又天下之所依归也其
 倾心向化亦无异于一国可知夫如是故德教大行
 即如水之沛然奔放充溢于四海而莫之禦岂复有
 阻其声教者哉此所以谓为政不难也盖不得罪于
 巨室者乃正身循理使之无可訾议也若曲法徇情
 使之慕悦在巨室则得矣如一国何如天下何况巨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7a 页 WYG0208-0466c.png
 室之贤者悦之不以其道不悦也巨室之不贤者悦
 之不以其道悦也违道以得巨室之欢心天下事尚
 忍言哉此又不可不致辨者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
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
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
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
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
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7b 页 WYG0208-0466d.png
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
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
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
执热逝不以濯
 此一章书是勉当时诸侯脩德自强以顺天也孟子
 曰世道之升降系乎天运乃理势之自然也尝观天
 下有道之时人皆脩德德有大小而位之贵贱因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8a 页 WYG0208-0467a.png
 故小德者则见役于大德小贤者则见役于大贤此
 盖服于德而无所勉强故为有道至天下无道则人
 不脩德惟以力相尚力小者则见役于大力弱者则
 见役于强此乃屈于力而不敢抗衡故为无道夫世
 道不同所尚各异斯二者乃理势之自然皆天也人
 能审己量力听其当然而不悖便为顺天顺天者社
 稷人民可保长存若不听其当然而般乐怠傲便为
 逆天逆天则未有不亡者一顺一逆存亡系焉可不
 审哉然尚德之风已不可见而小役大弱役强庶几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8b 页 WYG0208-0467b.png
 能顺天者则齐景公有足取焉昔齐国衰弱而吴则
 强大非齐所敌也于是与群臣谋曰有国家者非发
 号出令而使人从我则卑身戢志而以我从人若既
 不能出令以使人取威定霸又不能事人以听命屈
 己图存是徒见绝于人惟有挑衅致祸自取灭亡而
 已何益哉于是涕出而以女嫁于吴其能顺天以保
 国有如此若今之诸侯国势处于衰弱不能脩德自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9a 页 WYG0208-0467c.png
 强乃般乐怠傲皆效大国之所为而独以受命大国
 为耻曾不屈己从之是犹既为弟子之职而耻受教
 命于先师也奚其可哉如诚以受命为耻则莫若取
 法文王矣昔文王以岐周百里之地发政施仁人心
 归服而创成周之业若能以文王为法脩德行仁在
 大国因其可为之基即不出五年在小国奋其自强
 之志亦不出七年必统一寰宇而为政于天下矣即
 国之大者且为吾役亦安有受命之耻耶此徒耻无
 益而文王不可不师也试以大雅文王之诗观之诗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19b 页 WYG0208-0467d.png
 云商之子孙其数众多不止十万然上帝之命既已
 归周奄有天下则凡商之子孙皆于我周臣服矣然
 臣服于我周者以天命靡常归于有德故也是以殷
 士之肤大而敏达者皆执祼献之礼以助祭周之京
 师焉是言商虽强大而易姓之后则无不为周所役
 也故孔子读之而叹曰商之子孙其丽不亿亦不为
 不众矣然以我周之仁遂得天下而莫与之抗是众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0a 页 WYG0208-0468a.png
 而不可为众也为国君者诚能以仁为好施怀保之
 心而除暴虐之政则天下之民自莫不尊亲亦如商
 之归周而无与为敌也欲无敌于天下者不于诗与
 孔子之言而益信哉乃今之欲无敌于天下者则异
 是徒师大国之所为而不师文王之仁政是盖以见
 役为耻而终无免耻之法殆犹执持热物而不以水
 先自濯其手也其糜烂岂能免耶桑柔之诗曰谁能
 执热逝不以濯言执热者必先以水自濯而后可以
 解热则立国者必先行仁政而后可以无敌若不务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0b 页 WYG0208-0468b.png
 行仁而欲无敌于天下亦惑之甚矣盖战国之君皆
 欲无敌者也而所行者乃皆不仁之事故孟子深警
 之要之积德行仁创与守皆不能外观文王以行仁
 肇统而遂以有卜世卜年之庆则所以长治久安者
 可思矣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
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1a 页 WYG0208-0468c.png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
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
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活此之谓也
 此一章书是戒诸侯之不仁以取祸也孟子曰人君
 欲享国长久必须听纳忠言若不仁之人私欲锢蔽
 丧其本心虽有谠论必拒而不从尚可与之言哉盖
 彼当国势既危本不可安也而反安之灾害将至本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1b 页 WYG0208-0468d.png
 不可利也而反利之至荒淫暴虐皆所以致亡者本
 不可乐也而反乐之颠倒错乱迷而不悟岂不终于
 败亡耶不可与言者盖以此设使彼虽不仁而尚可
 与言则必翻然悔悟凡其安危利菑乐所以亡之事
 自能尽改即濒于败亡而可以维挽又何亡国败家
 之有哉可见不仁之人至于败亡皆其自致观孺子
 之歌与孔子之言可知矣昔有孺子游于沧浪矢口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2a 页 WYG0208-0469a.png
 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之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我之足言虽浅近却有至理孔子闻之而
 呼弟子曰孺子之歌虽属无心然其中有感应一定
 之理尔小子所当审听也盖缨者人之首服惟水之
 清者乃可以致其洁足者身之下体即水之浊者亦
 可以去其污因水有清浊之分而濯者始有缨足之
 别乃自取之也可见此感彼应断无差爽凡天下之
 事宁有不由于自取者乎如人自处端庄则人不敢
 加侮惟出言行事轻佻亵狎以致败名荡检是己自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2b 页 WYG0208-0469b.png
 侮其身然后人得而侮慢之非自取其侮乎如一家
 中情谊联属则人不敢加毁惟宗族至亲相戕相害
 以致灭伦伤化是己自毁其家而后人得而戕害之
 非自取其毁乎如一国中政教脩明则人不敢致伐
 惟用人行政不纲不纪以致众叛亲离是己自伐其
 国而后人得而侵伐之非自取其伐乎盖祸患之来
 皆有以致之此孔子之所谓自取也尝观太甲之篇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3a 页 WYG0208-0469c.png
 曰孽由天降尚可脩德以违避之若孽由自作则祸
 随其身不可存活正此自侮自毁自伐之谓也败亡
 之祸孰非不仁之自取乎盖有国者以行仁为本则
 嘉言罔伏而国祚其延此乃必致之理也惟明于自
 取之义而凛凛焉则庶乎其不悖矣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
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3b 页 WYG0208-0469d.png
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此三节书见惟仁足以得民心也孟子曰民心之向
 背兴亡系焉甚矣民心之不可失也昔夏桀商纣承
 禹汤之业原有天下其有而失之者无他故也由于
 众叛亲离而失其民也所以失其民者由于暴虐不
 仁人心怨怒而失其心也由此观之可见得天下必
 有道非可以权势控制也惟得其民则四海向风有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4a 页 WYG0208-0470a.png
 人有土斯得天下矣得其民亦有道非可以智术笼
 络也惟得其心则诚意归附近悦远来斯得民矣得
 其心亦有道非可以力取而势迫也惟于民心之欲
 恶求之而已如饱煖安逸民之所欲而不能自致上
 之人则多方以致之凡其所欲务为聚焉令获生养
 安全之乐饥寒困苦民之所恶而不能自去上之人
 则竭力以去之凡其所恶断勿施焉使无阽危冻馁
 之忧如此则上下同心君民一体所谓得心之有道
 者不过如是而已夫知其欲恶而与聚勿施是乃曲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4b 页 WYG0208-0470b.png
 体民情而行其不忍即所谓仁也凡民之求遂所欲
 而免所恶者自然望仁以趋无所等待其欢欣鼓舞
 而不容己者即与水之就于卑下莫之能禦兽之走
 于旷野莫之能遏者无异乃必至之势也夫民之归
 仁原非驱之使然而况又有不仁者以为之驱乎尝
 观鱼之游也必于渊因其畏为獭所食故皆趋于渊
 是鱼之必趋于渊者獭为之驱也爵之栖也必于丛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5a 页 WYG0208-0470c.png
 因其畏为鹯所食故皆趋于丛是爵之必趋于丛者
 鹯为之驱也若夫汤武之时而民皆趋之者虽乐汤
 武之仁实畏桀纣之暴耳是民之必归于汤武者桀
 与纣为之驱也盖汤武之得民以其仁也桀纣之驱
 民以不仁也则知得天下者在乎得民而得其民者
 亦在仁以得其心而已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
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
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5b 页 WYG0208-0470d.png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此三节书言诸侯当及时以行仁也孟子曰汤武为
 民之所归而桀纣又驱之使归是民之归仁昭然可
 见矣但今天下之君特无好仁者耳诚所好在仁而
 以爱民为念凡饱煖安逸务与之聚凡饥寒困苦勿
 之施焉在天下之苦其君者方无所逃避一闻好仁
 之主孰不来归则是诸侯之暴虐皆为好仁者驱其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6a 页 WYG0208-0471a.png
 民也夫既得民则得天下虽欲不统一寰宇而王也
 亦不可得已好仁之效如此欲王者可弗加之意乎
 但今欲王者逞己之私而拂民之性积患已久骤难
 挽回须及早省改行仁政以收人心庶王业可致是
 犹有七年沉痼之病欲求三年乾久之艾以疗治之
 也若欲病愈须自今畜艾或犹可及苟为不畜则迁
 延岁月即至终身亦不能得艾而其病弗能救矣今
 之诸侯不能立志行仁即与受病而不畜艾者无异
 因循苟且以至终身则忧辱相寻惟以陷于死亡而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6b 页 WYG0208-0471b.png
 已宁望其复得生存乎诗大雅桑柔之篇曰其何能
 淑载胥及溺言人不能为善则相引以及于沉溺即
 不志于仁以陷于死亡之谓也苟鉴于此亦何惮而
 不以志仁为亟耶可见图王者惟在乎行仁诚以爱
 民为心不自暇逸则人心收而王业成无难矣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7a 页 WYG0208-0471c.png
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
路而不由哀哉
 此一章书是慨人自绝于道也孟子曰凡人皆可为
 善而惟能信而能勉者乃有受益之地此盖系乎己
 而不系乎人也而乃有不自爱而自暴者执迷不悟
 自以为是虽喻以好言而弗之信不可与有言也又
 有不自重而自弃者安于怠惰甘为下流虽劝以当
 为而弗加勉不可与有为也何谓自暴盖人性中原
 有礼义所当深嗜而笃好者彼乃恃偏诐之见以倡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7b 页 WYG0208-0471d.png
 其谬诞之词蔑视理道肆其非毁是本性之懿美自
 加戕害非自暴而何所以谓之自暴也何谓自弃盖
 人性中原有仁义所当身体而力行者彼乃以委靡
 之姿而狃于因循之习反菲薄己身谓为不能居由
 是本性所固有自甘废置非自弃而何所以谓之自
 弃也自暴自弃亦未知仁义之切于人为何如耳凡
 人一有私欲则所以居心者即不能安舒惟仁乃天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8a 页 WYG0208-0472a.png
 理之公万善之长人若所处在此则身心泰然真与
 安宅无异岂有从欲之危乎凡人一有邪曲则所以
 处事者即不能正直惟义乃事理之宜裁制之准人
 若所行在此则举动光明真与正路无异岂有错履
 之咎乎夫此安宅正路本人所同具而宜居宜行者
 乃自暴自弃之人驰骛而失其本心冒昧而违其懿
 则非无安宅也乃旷之而弗居非无正路也乃舍之
 而不由其颠倒错乱难以救正岂不真可哀哉甚矣
 人之不可暴弃也盖天下无不可为之善亦无不可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8b 页 WYG0208-0472b.png
 化之人孟子欲救陷溺之人心而振衰颓之志气故
 谆切言之人但一为猛省则知为圣为贤亦由乎我
 而已何以畏难苟安为哉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
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此一章书是明道之所在欲人知所求也孟子曰治
 术之不明乃道术之不明也道术明则治术亦在其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9a 页 WYG0208-0472c.png
 中矣如率性谓道是人与己所共由者本至尔也乃
 有人以为卑近而反驰骛于遐渺是以在尔者而求
 诸远矣行道谓事是人与己所共能者本至易也乃
 有人以为肤浅而反攻治乎艰深是以在易者而求
 诸难矣夫彼以新奇诡异之术诬惑人心天下何由
 平治乎是亦未知尔与易者为何如耳人各有亲人
 各有长是尔莫尔于此也人亲其亲人长其长又易
 莫易于此也一人行之固为家庭之聚顺人人行之
 则为四海之雍和斯固兵革无所施而刑法亦不必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29b 页 WYG0208-0472d.png
 用但见家皆孝弟俗皆仁义天下之大已不期平而
 自无不平矣岂非至尔至易之所致耶然则欲端治
 术者当先端道术而已尝观时雍风动止在于一家
 仁让之中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
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
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0a 页 WYG0208-0473a.png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
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此一章书是言诚身贵于明善也孟子曰吾人处世
 与吾相接者在内则有亲在外则有友在上则有君
 在下则有民酬酢其间必有感通之实非可舍身而
 求之也如居下位治民则在乎获上必上有忱恂而
 后下无疑贰焉若君不加信任则民必不悦从民不
 可得而治也获上有道在乎信友必见谅于友始可
 受知于君焉若在友素无许可之心则在君必无付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0b 页 WYG0208-0473b.png
 托之意弗获乎上矣信友有道在乎悦亲必承欢于
 亲始可取信于友焉若事亲不能豫悦则交友无以
 感孚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在于诚身必在身无所
 虚伪而后可以得亲之欢焉苟反身未尝真实则事
 亲安得恬愉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在乎明善必于
 善无所茫昧而后可以得身之诚焉若择善无察识
 之功则反身岂得无妄之至不诚乎身矣可见身一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1a 页 WYG0208-0473c.png
 诚则悦亲信友获上治民皆在于此人可不明善
 诚身乎盖诚虽具于人而实原于天所当尽人以合
 天矣是故诚者真实无妄性所同具乃天道之本然
 所谓天之道也但在天之理原无不实而在人之心
 不能无伪惟思诚者明善以复其初使天之予我者
 无少亏欠此乃人道之当然所谓人之道也夫思诚
 而尽人道之当然则无一念之不诚无一时之不诚
 而可以谓之至诚矣诚既至则人之所同者皆备于
 己而己之所独者自无间于人以诚感者以诚应凡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1b 页 WYG0208-0473d.png
 悦亲信友获上治民曾有不动者乎若谓至诚而犹
 有不动者无是理也倘诚有未至则亦不诚而己一
 念之起即真伪相参一时之暂亦断续不定无以成
 己何以感人以此而施于内外上下之间欲有以动
 之未之能也即诚不诚之分而动与不动判焉人可
 不以思诚自勉乎按此章之旨本于中庸乃道统渊
 源之所在也而独从伦物之间推其原本尤为切实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2a 页 WYG0208-0474a.png
 虽尽人尽物以至参赞位育隐而未言而要之至诚
 能动则亦不外乎此矣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
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
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
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
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
下矣
 此一章书是言行王道之效也孟子曰世皆以王道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2b 页 WYG0208-0474b.png
 为迂多不肯行夫亦未知其效为何如耳试以文王
 观之昔纣毒痡四海播弃老成有伯夷者遂辟其乱
 而居于北海之滨盖已隐而不欲见矣及闻文王起
 为西伯乃奋然而兴起曰何不归来乎吾闻西伯发
 政施仁善养老者吾可归之以就其养矣于是自北
 海之远而往焉又有太公者亦辟纣乱居于东海之
 滨及闻文王起为西伯乃奋然而兴起曰何不归来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3a 页 WYG0208-0474c.png
 乎吾闻西伯发政施仁善养老者吾可归之以就其
 养矣于是自东海之远而往焉夫文王一行仁政而
 伯夷太公遂接踵来归不辞险远是王道之效有如
 此况此二老者初非寻常之人齿德俱尊乃天下之
 大老也既曰大老则负重望而系人心天下皆仰之
 如父而天下之人皆其子矣今乃慕文王之政自海
 滨来归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既归其子焉
 有舍其父而他往者哉可见贤者之所趋向则天下
 随之而文王之政诚不可不行也今之诸侯特患视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3b 页 WYG0208-0474d.png
 为迂远而不行耳有能法文王之政制田里教树畜
 使民安居乐业至于煢独者而皆蒙其养则仁风远
 播老成耆硕之士必相率而来人心之所向即天命
 之所归虽国有大小不同大约不过七年之内得人
 望以收人心必统一海内而为政于天下矣王道岂
 迂阔而难行耶此文王之政所以不可不行也要之
 为政以得民心为本而仁政乃所以得之也不特创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4a 页 WYG0208-0475a.png
 业为然凡所以久安长治者俱不外此然则力行王
 道岂非祈天永命之善策与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
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
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此一章书言仁政当行而不可力图富强也孟子曰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4b 页 WYG0208-0475b.png
 列国之君皆以富国强兵为务而不知剥民之财残
 民之命乃大圣人之所深责而王法之所不赦也昔
 孔子弟子有冉求者为鲁大夫季氏家臣时季氏专
 鲁富过公家乃求不能匡救以改其恶德而反为之
 设法催科勤行聚敛其徵取之粟较之往昔者更加
 倍焉此盖剥民以媚上负其所学多矣孔子于是对
 诸弟子责之曰求在吾门习闻吾教久矣乃不能以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5a 页 WYG0208-0475c.png
 道事人而反损下益上岂吾之所以为教耶非我徒
 也尔小子当鸣鼓而攻声其罪而责之使之省而改
 焉可也孔子责求之言如此由此观之为人臣者惟
 当赞助其君使以爱民为心而力行仁政不宜以利
 导之也若君不行仁政而为之臣者乃敛民以富之
 此乃背其师传得罪名教见绝于孔子者也可不戒
 欤夫富国犹且不可而况于为君强战者当有更甚
 于此者矣盖富国虽属夺民之财而强战则至戕民
 之命如争地以战则止欲疆宇开广而不顾民命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5b 页 WYG0208-0475d.png
 死伤其杀人常至于盈野争城以战则惟图战胜攻
 取而必致生民之屠戮其杀人每至于盈城夫为土
 地之故而其惨至此则是率土地而食人之肉其罪
 之大虽死犹不足以容之也但相习成风未尝明正
 其罪耳所以上之求于下与下之效用于上者首惟
 善于战阵再则连结诸侯再则垦田富国此三者虽
 若有功而以王法论之则皆有必诛之罪也故善战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6a 页 WYG0208-0476a.png
 者荼毒生灵残伤民命此首恶也宜加诛戮以服极
 重之典刑若连结诸侯兴兵搆怨身虽未膺攻战之
 事而心则全属智巧之私比于善战者罪其次也至
 开辟草莱变乱古制竭尽地力掊克小民是虽以生
 财为名而实以剥民为事比于善战之罪又其次也
 三者之罪昭然若此乃列国之诸侯不以为罪而反
 以为功宜其祸乱相寻无已时也要之财贼虽关国
 用然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用兵原戡祸乱然止
 可示威而不可以嗜杀此王霸之辨也即治乱之所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6b 页 WYG0208-0476b.png
 由分也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
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
眸子人焉廋哉
 此一章书是著观人之法也孟子曰欲求知人之明
 必有观人之法而法则有至简而至易者焉盖存乎
 人者形或可以假饰而神不可以伪为一身之神存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7a 页 WYG0208-0476c.png
 乎眸子盖莫良于眸子焉何也以凡人之情言之莫
 不欲著其善而掩其恶而所谓眸子者非特不能著
 善亦不能掩恶此所以谓之至良也如人之善而胸
 中正者其所存光明正大则见乎眸子者瞭然而精
 明若人之不善而胸中不正者其所存邪曲偏私则
 见乎眸子者必眊然而昏暗夫胸中之正与不正而
 眸子之明暗顿易则世之观人者岂可止以言为断
 乎使既听其言以得其心之所发复观其眸子以审
 其心之所存如言善而眸子明者可无疑为君子言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7b 页 WYG0208-0476d.png
 不善而眸子暗者即不免为小人合是二者人亦焉
 得而匿之哉此所谓莫良于眸子也盖观人之法虽
 不一端必得其性情心术之微而后可称知人之哲
 惟一观其眸子而人之存于中者遂昭然莫掩岂非
 知人之良法与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
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猊为哉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8a 页 WYG0208-0477a.png
 此一章书见人主当尽恭俭之实也孟子曰恭俭者
 人主之美德然有真伪之辨无容饰也大凡恭敬之
 主必实心谦让不肯侮慢臣下俭约之主必实心撙
 节不肯侵夺民财是侮夺者恭俭之反不侮不夺者
 正恭俭之实也若侮人夺人之君心骄志奢惟恐人
 不能曲意承顺快所欲为平日虽徒慕恭俭之名而
 已大违恭俭之实恶得谓之恭俭然则所谓恭俭者
 不过声音笑貌伪为于外而已恭俭美德岂容伪为
 者哉盖战国之君有致饰于容仪度数之间自为恭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8b 页 WYG0208-0477b.png
 俭者故孟子警之如此书曰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可
 见人主有是实德必以实心行之故恭为允恭俭为
 克俭三代而下汉之文帝号称恭俭之主其庶几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
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
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
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9a 页 WYG0208-0477c.png
下乎
 此一章书见济世者必不可枉道也孟子当日守道
 自重义不往见诸侯淳于髡齐之辩士因设辞以讽
 之曰吾闻男女有别授受之际不得亲手相接果礼
 与孟子答曰授受不亲正男女别嫌疑遵矩度乃礼
 之当然也淳于髡曰授受不亲固为礼矣设使变起
 仓卒嫂溺于水为之叔者将引手以救之乎抑拘守
 常礼而不救乎孟子答曰嫂至溺水而袖手旁观则
 忍心害理非人类矣盖时有常变事有经权授受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39b 页 WYG0208-0477d.png
 亲者礼之常经固不可越嫂溺手援者权以处变正
 以相济若但知有礼而不知有权则所全者小所失
 者大何以揆轻重缓急之宜合天理人心之正耶髡
 闻孟子从权之论因曰嫂溺则当从权而不必拘礼
 如此至若圣贤出处关乎国运之安危民生之休戚
 岂宜拘执小节方今天下纷争等于陷溺夫子念切
 如伤何不从权应变出其身以为天下乃守不见诸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0a 页 WYG0208-0478a.png
 侯之义坐视莫救何也孟子答曰天下之溺与嫂之
 溺虽同所以援天下与援嫂者自异吾儒拨乱反正
 济世安民以有道也天下至大亿兆至众使出陷溺
 而登衽席必能以道自重乃可出而有为不比嫂溺
 徒援以手也今子欲援天下而使我枉道求合则先
 失其所援之具何以济溺子欲我以徒手援天下乎
 可见圣贤救世之具止有一道而识时达变不废行
 权权者正所以善道之用也若谓枉道从权是战国
 之士一切权宜苟且侥倖功名之习而非君子守正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0b 页 WYG0208-0478b.png
 不阿行义达道之心然则离道又安得有权哉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
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
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
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
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此一章书见君子之善成其子也公孙丑问曰大凡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1a 页 WYG0208-0478c.png
 父之于子爱之必当教之教之莫若躬亲乃君子不
 亲教其子何故孟子答曰父之于子心非不欲教也
 乃势不得行也盖为父者必教其子以义方勿纳于
 邪为子者能一一听从固大幸矣若教之以正而或
 不能听从则必痛加督责而继之以怒原其教子之
 心本为爱子至于动怒则反伤其子矣为父者既伤
 其子子之心反责其父曰夫子徒知教我以正道而
 夫子之身未必尽出于正既不率教且有后言是子
 又伤其父矣父子主恩而至于相伤则贼恩甚矣乌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1b 页 WYG0208-0478d.png
 得为美所谓势不行者以此夫亲教则至于伤恩不
 教则至于废业所以古人务求两全之道易子而教
 既全其恩又成其材有类彼此相易者然所以然者
 为何盖有过相规是处朋友之道惟父子之间贵乎
 恩意浃洽和气充周故父乐得有孝子子亦乐得有
 慈父切不可强其所难而互相责望也若使至于责
 善则父怒其子子怼其父而情意乖离矣家庭之间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2a 页 WYG0208-0479a.png
 和则致祥苟或乖离其为不祥孰大于是古人易子
 而教盖为此也要之孟子此言为天下之中人而发
 非为上智而言孝经云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
 也使子有严父父有诤子则恩义交尽慈孝两全其
 为休祥又孰大焉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
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
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晰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2b 页 WYG0208-0479b.png
馀必曰有曾晰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
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
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教人守身以事亲也孟子曰凡分
 之所属而我所当祗承者谓之事事果以何为大惟
 服劳奉养善事其亲斯谓之大凡责之所归而我所
 当谨持者谓之守守果以何为大惟执玉捧盈善守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3a 页 WYG0208-0479c.png
 其身斯谓之大然事亲守身初无二理亲者身之自
 身者亲所生也诚能全受全归不失其身则显亲扬
 名可传于后如此而谓能事其亲吾所闻也如或一
 失其身陷于不义则亏体辱亲乃不孝之大者如此
 而谓能事其亲吾未之闻也事亲之当守身不綦重
 哉然事亲守身何以见其大也事君事长孰不为事
 而敦孝为百行之原惟事亲能孝则可以作忠可以
 昭顺非事之本而何守国守官孰不为守而躬脩为
 万化之原惟守身不失则以之齐治以之均平非守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3b 页 WYG0208-0479d.png
 之本而何惟其为本故事之大必归事亲守之大必
 归守身也我观古之能守身以事亲者无如曾子曾
 子奉养其亲曾晰每次进食必有酒肉及食毕将彻
 必请命所与或父问尚有馀否必以有为对恐亲意
 更欲与人而曲为承顺如此曾晰既没曾元奉养曾
 子每次进食亦有酒肉至食毕将彻则不请所与设
 父问有馀则以亡为对其意将欲更进于亲恐物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4a 页 WYG0208-0480a.png
 继也此所谓甘旨为供特以养口体者也若曾子迎
 亲意于未形之前而又承亲意于己形之后则可谓
 之养志者也夫养父母之口体者其事浅顺父母之
 心者其意深事亲若曾子之养志乃可谓之尽事亲
 之道也观曾子之事亲即一饮食间尚体承亲志惟
 恐一毫有拂如此则凡立身行己间自能夙兴夜寐
 无忝所生可知矣古来忠如周召孝如曾闵不过克
 尽臣子当为之事而初非有加于本分之外诚以君
 亲之恩罔极而臣子之分靡穷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4b 页 WYG0208-0480b.png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
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
而国定矣
 此一章书见辅相之职在乎以道事君也孟子曰今
 之论治者莫不以用人行政为急忠智之士见人君
 于此二者一有差失即犯颜谏诤心非不善然而不
 得其要何补于治用人不当岂其无过可指然欲人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5a 页 WYG0208-0480c.png
 人为之辨论不胜其烦是用人之误不足与之过适
 也行政未善岂其无隙可议然欲事事为之补救不
 胜其扰是行政之失不足与之非间也盖人主用人
 行政其原皆由一心为之惟盛德之大人至诚足以
 感孚大道足以匡救为能格正其君心之非使之潜
 消于未萌默移于将发归于仁义之正而不自知盖
 君心仁则能好能恶用人行政皆出于无私而莫不
 仁君心义则无偏无党用人行政皆行之得宜而莫
 不义君心既正则忠邪之鉴别自明是非之权衡不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5b 页 WYG0208-0480d.png
 爽百凡举动何往不出于正乃知一正其君而国自
 定操术甚简取效甚大大人所以用力不劳而致君
 尧舜也宋儒真德秀有曰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
 朝廷之本而心者又人君之本人君能正其心湛然
 清明物莫能惑则发号施令罔有不臧贤不肖有别
 君子小人不相易位信乎君心为万化之原而格心
 为致主之要古大臣纳诲辅德绳愆紏缪良有见于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6a 页 WYG0208-0481a.png
 此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此一章书为毁誉失真而发见脩己者须自尽观人
 者当责实也孟子曰是非者天下之公好恶者人心
 之私世间毁誉多有不足凭者如有善而人誉之此
 其常也然亦有立心制行本无可称而滥叨美誉者
 此乃一时过情之誉于其人之本心初不料其有此
 是为不虞之誉有不善而人毁之此其常也然亦有
 刻意励行求为完人而不免诋毁者此乃一时无根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6b 页 WYG0208-0481b.png
 之谤于其人之素履实不足为病是为求全之毁毁
 誉之不足凭如此所以脩己者当尽其在我若遽以
 是为忧喜则德业不进动思侥倖观人者当观其所
 由若轻以是为进退则衡鉴失真遂致溷淆人亦求
 其毁誉之实而可哉从来公是公非如黑白较然而
 其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则常情之所易惑况人主照
 临百官正邪忠佞杂然吾前若不原情于疑似之中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7a 页 WYG0208-0481c.png
 考实于暧昧之际未有不因浮议而乱真者故众恶
 众好人主不可以不察也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此一章书是为易言者警也孟子曰君子出身加民
 感动天地皆在乎言安可忽也世有出言轻易之人
 或于人之善恶妄加褒贬事之得失率意论断遂至
 偾事失人皆因未遭失言之责而无所惩创于前耳
 矣使前有所惩创则必后有所警戒翻然悔悟而不
 敢轻出诸口矣岂其易言如斯哉易曰君子居其室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7b 页 WYG0208-0481d.png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
 外违之书曰惟口出好兴戎又曰惟口起羞可见言
 之善否仅出于一室之间一念之细而人之从违遂
 见于千里之外事之荣辱遂应如影响之捷所以君
 子敬小慎微务涵养于平时审量于将发而不敢使
 有失言之过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8a 页 WYG0208-0482a.png
 此一章书是戒人自足之意孟子曰凡人学问有馀
 闻见足以待问道德可以为法无意为师而人自师
 之何尝不可若在己之学问未造于纯粹至善之地
 而遂居之不疑好为人之师范无论受教者未必心
 悦诚服即此一念自足安能谦以受益勤以脩业哉
 是以之自学犹且不足而况为人师乎人之大患实
 在于此夫文王望道未见孔子圣仁不居然卒为千
 古道法之宗者惟其心未尝自足所以优入圣域而
 作君作师也与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8b 页 WYG0208-0482b.png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
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
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此一章书见君子所与不可不谨也王驩齐之倖臣
 孟子所深鄙而不与言者乐正子孟门高弟乃从之
 至齐失身匪人其罪奚辞孟子因其初至故为绝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9a 页 WYG0208-0482c.png
 之辞曰吾以子之至齐不我见也子今日亦来见我
 乎正子不知而惊问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孟子曰
 子至齐国今已几日矣正子对曰前日方至自以其
 来未久也孟子曰子前日已至今日始来见则我出
 此言也不亦宜乎正子自解曰克来自远方舍馆未
 定故来见稍迟耳孟子因责之曰子闻之也为弟子
 者必待舍馆既定然后求见师长乎是何急于舍馆
 而缓于师长也正子爽然自失曰克诚有罪亦可谓
 勇于受责矣盖正子从子敖而来既已因失其亲即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49b 页 WYG0208-0482d.png
 使是日至齐是日来见亦无解于失身之罪况又来
 见不早罪滋甚矣孟子姑先以见迟责之者一则令
 其自警再则令其自悟耳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
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此一章书是孟子明责乐正子所从之非也乐正子
 虽知见师迟缓之罪然或未悟其所从之非孟子乃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0a 页 WYG0208-0483a.png
 正言以责之曰君子立身处世自有法度岂可妄从
 匪类子敖品行是何等之人尔乃不择所与从之而
 来想为口腹之奉徒以餔啜计也以子平日学古之
 道宜识见高明志趣远大我不意子徒事餔啜纵不
 惜身如古道何合二章之言观之君子处已不可不
 严与人不可不谨惟于权倖奸佞之辈未尝少假辞
 色略通往来故出处交游光明磊落风节凛然炳耀
 千古唐李德裕有云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信哉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0b 页 WYG0208-0483b.png
子以为犹告也
 此一章书见大舜曲以全孝权而得中也孟子曰古
 礼云子有不孝者三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家贫
 亲老不为禄仕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然就三者之
 中为人子而不能几谏不能奉养其罪未为大也至
 于无后则宗祀无主支派已绝其为不孝孰大于是
 古之圣人处人伦之变酌轻重之宜而能从权以行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1a 页 WYG0208-0483c.png
 之者其惟虞舜乎昔虞舜有鳏在下帝尧妻以二女
 舜不告于父母而娶之以常情而论宜于礼有未合
 然原其用心恐告则不得娶为无后也盖告而娶所
 以禀命于父母不敢自专礼之经也孝也不告而娶
 所以继承其宗祀不至于无后礼之权也亦同归于
 孝也君子曰权不离正此亦犹夫告也既变通以成
 己之孝又委曲以成亲之慈非犹告而何要之圣人
 体道之至乃能权而得中若未能然而欲引以藉口
 则诚得罪于天下万世矣故守经者理道之常权非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1b 页 WYG0208-0483d.png
 圣人不能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
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
蹈之手之舞之
 此一章书是孟子教人从孝弟识性也孟子曰世之
 言道者众矣使徒骛乎华采繁缛而不求之良心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2a 页 WYG0208-0484a.png
 切之处吾见其愈远而无当也夫道莫大于仁济人
 利物何莫非仁而仁之实不在是必也孝以事亲乎
 吾有亲而不爱何以言能爱诚以天性之爱自有欢
 然不可解之情一念真爱何等切实即至泽被苍生
 功施万物不过从此扩充而出仁之实事亲是也道
 莫大于义事君尊贤何莫非义而义之实不在是必
 也弟以事兄乎吾有兄而不敬何以言能敬诚以天
 伦之敬自有秩然不可踰之序一念真敬何等切实
 即至因时达变善俗宜民不过从此推广而出义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2b 页 WYG0208-0484b.png
 实从兄是也岂惟仁义即智礼乐莫不皆然盖智以
 明通为用明物察伦何莫非智而智之实不在是惟
 于事亲从兄处见之明守之固便是本然之良知极
 其真切推之穷神知化亦不外是此所谓智之实也
 礼以秩叙为体三百三千何莫非礼而礼之实不在
 是惟于事亲从兄处品节相维仪文相洽便是自然
 之良能极其真切推之安上治民亦不外是此所谓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3a 页 WYG0208-0484c.png
 礼之实也乐以平情宣化功用甚博然究其实亦止
 在事亲从兄处有从容安适之意无勉强矫拂之私
 而乐以行之也既至于乐则爱亲敬长之心油然自
 生既有生意便敷畅条达自然欲罢不能而恶可已
 也恶可已则不待安排不假言说随处发见莫非性
 真动容周旋莫非盛德手舞足蹈皆是孝弟有不知
 其然而然者此吾心自然之和推之动天地感鬼神
 莫不由是此之谓乐之实也可见孝弟为百行之原
 众善之宗仁义之实皆根于此而智以知此礼以履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3b 页 WYG0208-0484d.png
 此乐以和此总不越此一念真切之地求道者宁事
 高远乎哉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
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
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
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此一章书是表虞帝锡类之孝以立子道之准也孟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4a 页 WYG0208-0485a.png
 子曰世人从势分上起见圣人从性分上立极如以
 天下之大皆欣然归顺于我载以为君此富贵之极
 人情所深愿而不可得者乃毫不动念视天下悦而
 归己等于草芥之至轻自古以来惟舜为然推舜之
 心但知有亲而不以天下为乐当日父顽母嚚处人
 伦之变舜但欲得亲之欢谕亲于道以为人生而不
 能曲意承顺得亲欢心便于人道有亏人子而不能
 先意承志顺亲于道便于子道有缺汲汲焉惟负罪
 引慝之不暇故举天下无足以解其忧也舜事亲之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4b 页 WYG0208-0485b.png
 心如此所以承颜谕志无所不用其极凡职分当为
 及用情委曲之处毫发无憾而能尽事亲之道既能
 得亲又能顺亲而瞽瞍底豫矣夫以瞽瞍之顽而至
 底豫于是天下之为子者知无不可事之亲莫不勉
 而为孝天下之为父者因其子之孝亦底豫焉而莫
 不慈举天下之人而皆化矣子孝父慈伦理本自一
 定子化于孝则子止其所而天下之为子者定父化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5a 页 WYG0208-0485c.png

为慈则父止其所而天下之为父者定是舜不以一


身一家为孝而合天下后世以为孝此所以为大孝


乎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曰孝敬


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


信乎千古帝王至德要道无踰于孝也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九
卷十九 孟子下之一 第 55b 页 WYG0208-0485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