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a 页 WYG0208-03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公孙丑章句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b 页 WYG0208-0397b.png

此一章书是言有国者以得人心为本而先举天时


地利之不足恃者言之也孟子曰自古人君保邦制


胜不可少者其术有三一曰天时干支时日占候吉


凶是也一曰地利山川城隍设险守国是也一曰人


和上下相亲民人爱戴是也自我论之天时乃适值


之会地利有可㩀之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犹虚设


之形人心乃固结之本地利又不如人和何以见天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a 页 WYG0208-0398a.png
 时不如地利有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地虽至小然
 或敌人环向而攻不能胜者有之夫以环而攻之之
 久岂无值天时旺相之日而卒不能胜者则气数难
 尽凭而形势为有据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何以见
 地利不如人和有如强敌来攻我之城非不高池非
 不深且城池中之兵甲非不坚利米粟非不饶足然
 众叛亲离一民不肯效死举此四者弃之而去险固
 虽在孰与君共守者则民心既涣散而地势无常险
 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知失人和非独天时无用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b 页 WYG0208-0398b.png
 地利亦无用得人和则天有时人即乘之地有利人
 即据之二者又俱兴王之藉矣况时不时在天利不
 利在地人之和不和则在我奈何舍其可必而反求
 其不可必者乎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
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a 页 WYG0208-0398c.png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此二节书是极言人和之效以见得人心不可无道
 也孟子曰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然则有国者所急孰
 如人心哉故曰封疆所以域民然域民实不在封疆
 之界山溪所以固国然固国实不在山溪之险兵革
 所以威天下然威天下实不在兵革之利所视者人
 心去就何如耳果能得其道则群情爱戴自然亲上
 死长争先效力而助之者多矣若一失其道则众志
 乖违自然上下携贰各不相顾而助之者寡矣极寡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b 页 WYG0208-0398d.png
 助之所至虽其亲戚无不离心离德相率叛之况其
 远者乎极多助之所至虽天下至广无不闻风慕义
 翕然顺之况其迩者乎如此而有时用兵以行攻讨
 之事则是以天下所顺之君攻亲戚所叛之国不战
 则已战则安有不胜者又何待乎天时地利哉盖民
 心之去就国家之胜败存亡即决于此孟子此言虽
 为战国时君发实万世有天下者之龟鉴取天下固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4a 页 WYG0208-0399a.png
 在得人心守天下尤在得人心然人心不可以美言
 市不可以小数结确有其得之之道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所欲与聚所恶勿施用人行政总不
 出乎此而已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
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
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
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4b 页 WYG0208-0399b.png
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此一章书见孟子守礼自重之意而其门人子弟皆
 不喻也孟子在齐国居宾师之位未尝食禄为臣齐
 王待孟子与孟子自待其礼自与臣下不同一日将
 朝齐王齐王不知使人来曰寡人欲就见夫子偶有
 寒疾不可以风诘朝将视朝不识夫子惠然肯来使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5a 页 WYG0208-0399c.png
 寡人一见乎齐王不肯就见孟子使人相召直欲以
 臣礼屈之矣孟子不欲应其召复不欲斥言其非故
 权辞应之曰不幸亦有疾不能造朝又恐齐王不悟
 以为真疾次日遂出吊于齐大夫东郭氏之家公孙
 丑疑而问曰夫子昨以疾辞今日出吊毋乃不可乎
 孟子曰昨日有疾故不能造朝今日疾愈故可以出
 吊如之何不往哉孟子出吊之后齐王使人问疾医
 来诊视孟子之弟仲子自以已意对曰昨者王召夫
 子适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疾小愈恐违王命趋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5b 页 WYG0208-0399d.png
 造于朝不审已至否乎孟仲子既以此言复使者乃
 使数人要孟子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夫孟子
 为宾师礼不可召有难于自言者故借出吊一事微
 露其意庶几齐王闻之翻然觉悟悔其来召之非乃
 一不喻于公孙丒再不喻于孟仲子及门子弟尚且
 如此何况齐王哉总之上之待下与下之事上皆不
 可不各尽其礼后世有臣无宾师君日尊臣日卑臣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6a 页 WYG0208-0400a.png
 下之能如孟子守礼者益少故必君以礼待其臣然
 后臣能以礼自待此孔子之告鲁公必君使臣以礼
 而后臣事君以忠也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
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
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
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
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6b 页 WYG0208-0400b.png
 此一节书是孟子自言敬王之大以晓齐臣也景丑
 氏齐大夫孟子辞疾出吊正欲使齐王知其非真疾
 耳乃孟仲子不以实对而要其必朝则失孟子之本
 意矣庶几犹可藉景丑氏以达之齐王也不得已而
 之景丑氏宿焉景子不喻其意而责孟子曰内而家
 庭则有父子外而朝廷则有君臣人道之大伦也父
 子情亲则以恩为主至于君臣分严则以敬为主丑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7a 页 WYG0208-0400c.png
 见王之致敬于子也未见子之所以敬王也孟子因
 晓之曰恶子以我为不敬王是何言也敬不在趋承
 之小节而在陈纳之大端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
 者非不知仁义之为美其心以为是何足与言仁义
 也云尔诚不敬之大者矣夫所谓仁义者即尧舜之
 道也我平日所进说于王者皆尧舜脩已治人之道
 一切权谋功利与尧舜之道相戾者不敢以陈于王
 前盖望王之为尧为舜而不欲王苟且以图治也齐
 人孰有如我敬王者乎而奈何以不敬加我哉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7b 页 WYG0208-0400d.png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
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
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
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
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
以慢其二哉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8a 页 WYG0208-0401a.png
 此二节书是因齐臣疑不赴召之非而言召见者之
 慢德也孟子于齐处宾师之位故不以趋命为敬而
 以陈善为敬景子不知而终以臣礼责之曰否吾谓
 子之不敬王非不与言仁义之谓也谓于礼有未尽
 耳礼曰人子承父之召则唯而无诺人臣当君命来
 召则不俟驾而行今子固已将朝也闻王命来召而
 遂不果朝宜与夫不俟驾之礼若不相似然以是为
 不敬也孟子晓之曰我之意岂如子之为是言与曾
 子尝曰晋楚大国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8b 页 WYG0208-0401b.png
 仁当之非有加于仁也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当之非
 有加于义也吾于彼更何慊然未足乎哉曾子之言
 如此夫岂不合于义而曾子言之是或有一种道理
 也盖通天下之人皆以为尊者有三爵位显荣其一
 也年齿高大其一也道德隆盛其一也朝廷之上以
 贵治贱莫如爵乡党之中以少事长莫如齿至于辅
 理一世而致乂安长率万民以起教化则莫如德夫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9a 页 WYG0208-0401c.png
 所谓德者即曾子所谓仁义也所无慊于晋楚之君
 者也恶得有其爵之一以慢其齿德之二哉王之召
 我宜耶否耶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
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
之故不劳而霸
 此二节书是举古君臣以明不召见之义也孟子曰
 我谓王之不当召我者岂自为尊大乎盖审乎人臣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9b 页 WYG0208-0401d.png
 以身辅主之原非徒恃势位者之可与图治耳故从
 来将大有作为之君必虚己下士而有所不召之臣
 如于朝野大事欲有所商确则往驾而就之何古之
 人臣必欲其君之致敬尽礼如是哉诚以其君尊奉
 其德爱乐其道如是而后求治之志切任贤之心诚
 乃可与有为不如是尊德乐道则不足与有为也自
 古大有为之君成王业者莫如汤成霸业者莫如桓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0a 页 WYG0208-0402a.png
 公而其所不召之臣则伊尹与管仲是也汤之于伊
 尹能尊尹之德乐尹之道从受学焉然后用以为相
 而臣之故伐夏救民之事伊尹身任而与汤为之遂
 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能尊仲之德乐仲之道从
 受学焉然后用以为相而臣之故九合一匡之事管
 仲身任而与桓公为之遂不劳而霸然则欲致王霸
 之业者舍尊德乐道其安从哉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
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0b 页 WYG0208-0402b.png
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此二节书是言时君不足有为而处宾师之位者必
 不可召也孟子曰汤与桓公所由成王霸之业皆以
 尊德乐道之故今天下土地相类德教相等莫有能
 创建非常而超出乎时君之上者此其故可知矣无
 他列国之君大都以富贵骄人而不能屈己下士彼
 奔走顺承为我所教诲者则好以为臣焉彼道德自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1a 页 WYG0208-0402c.png
 重为我所受其教诲者则不好以为臣焉此所以无
 不召之臣而不得兴王致霸以至终莫能相尚也然
 则君之于臣独奈何以召为其事耶汤之于伊尹桓
 公之于管仲一皆学焉而臣不敢召之来见夫所以
 不敢召者以其不可召也伊尹为元圣其不可召宜
 矣若夫管仲一霸者之佐耳且犹不可召而况其德
 其道更不屑为管仲者乎可无惑乎不赴王之召也
 孟子在齐宾道也非臣道也齐王但可就见而不可
 以召见故孟子始而辞疾继而出吊继而宿景丑氏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1b 页 WYG0208-0402d.png
 反复论辩无非明不可召之意信乎人君不以崇高
 富贵为重而以贵德尊士为贤也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
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
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
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
 此一章书见君子之辞受各当于理也陈臻孟子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2a 页 WYG0208-0403a.png
 子兼金价兼倍于常者镒二十四两陈臻问于孟子
 曰大凡馈同则辞受宜无不同前日夫子在齐王馈
 兼金一百镒而不受及在宋馈七十镒而夫子受之
 及在薛馈五十镒而夫子又受之若以前日不受齐
 之馈为是则今日受宋薛之馈非也若以今日受宋
 薛之馈为是则前日不受齐之馈非也均之一馈也
 而受不受既殊则是与非存焉窃以为夫子必居一
 非于此矣孟子曰辞受何常在审乎理而已理所当
 辞是以辞齐之馈而不受理所当受是以受宋薛之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2b 页 WYG0208-0403b.png
 馈而不辞要之皆不失为是者也子何以异同为疑
 耶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
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
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
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此三节书言在齐宋薛所处不同故辞受各异也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3a 页 WYG0208-0403c.png
 子曰我谓辞受皆是何以言之当在宋时予将有远
 方之行凡交际之礼远行者必有赆以资道途之费
 宋君致馈之辞曰馈我以赆则是馈为远行而设也
 予何为却之而不受当在薛时予适有戒备之心凡
 贤者居人国则国君保护而周给之使无不虞之患
 薛君致馈之辞曰闻有戒心故其时为兵馈此金则
 是馈又为戒心而设也予何为却之而不受若于齐
 则于远行戒心之事皆未有所处也无所处而馈之
 是以财货结之也众人动于利欲不免为货所取致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3b 页 WYG0208-0403d.png
 焉有守义之君子而可以为货所取致乎然则受者
 固不可为非而不受者又安可为非是哉孟子于辞
 受之间一无所苟如此则凡君子立身之大节可槩
 见矣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
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
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4a 页 WYG0208-0404a.png
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此一章书见君臣当各尽其职也孟子在齐适往平
 陆邑中见年岁饥荒百姓多死亡流散因谓其治邑
 之大夫孔距心曰凡事各有职守假若子之执戟而
 出之士当行师之时一日间三次离失其行伍则以
 兵法诛之否乎距心曰失伍之诛法所不宥何待于
 三孟子直责之曰官之有职犹士之有伍然则子之
 失职一如士之失伍也亦多矣朝廷设官分治必使
 民得遂其生得安其业而后可以告无罪于君焉今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4b 页 WYG0208-0404b.png
 凶年而水旱疾疫之交作饥岁而稻梁黍稷之不登
 子之民老羸展转于沟壑而死壮者散而之四方以
 谋食者不知其几千人矣为民牧者不能恤民而使
 一至于此其旷废职守与失伍何以异乎乃距心犹
 不知而自诿曰夫身为民牧岂不以轸恤民艰为事
 无如欲发仓廪有发之者欲缓征输有缓之者此其
 事非距心之所得专为也何独以为距心罪耶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5a 页 WYG0208-0404c.png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
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
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
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
寡人之罪也
 此二节书见孟子一言能使齐君臣皆自知其罪也
 孟子因孔距心之诿罪而更责之曰子以事由君上
 不得自专遂以此诿罪岂受托之道乎今设有受人
 之牛羊而为人牧养者则必向彼求畜牧之地与喂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5b 页 WYG0208-0404d.png
 饲之刍然后可身任其事其或求牧与刍而不得则
 将以此牛羊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视其死而悍然不
 顾与子之为王牧民亦犹是也殆有不得辞其咎者
 矣由是距心晓然曰始而不求所以养之继而不知
 以身去之此则距心之罪也孟子欲以警醒齐王故
 他日见于王曰凡人之失其职而不知者比比也王
 之为治于都邑者臣素所识知有五人焉五人之中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6a 页 WYG0208-0405a.png
 能知其失职之罪者惟孔距心一人而已于是即所
 以责距心与距心所以自责者悉为王诵述之亦庶
 几冀王之觉悟耳王果自任其罪曰人君能爱养斯
 民则臣下之奉行自力今百姓不得其所有司不得
 其职皆由寡人之罪也齐君臣闻孟子之言而无不
 知罪如此宜可以兴道致治矣然终不能改惜哉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
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
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6b 页 WYG0208-0405b.png
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
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
 此一章书见君子之进退久速各有其道也蚳蛙齐
 大夫灵丘齐下邑士师掌刑之官孟子谓蚳蛙曰人
 臣处疏远之地则嘉言难于上达子之辞灵丘而请
 为士师实于理近似也为其为近臣而可以谏刑罚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7a 页 WYG0208-0405c.png
 之不中也推是心也宜其即有所建白而不待于迟
 久今在位既数月矣其于刑罚之得失当亦闻之熟
 矣岂其一一皆中而未可以言与蚳蛙激于孟子之
 言乃进谏于王而王不能用遂致其为臣之职事而
 去齐人有讥孟子者曰当言而使之言当去而决于
 去所以为蚳蛙则善矣至于道既不行去又不决所
 以自为则吾不知也何其明于为人而闇于自为乎
 孟子弟子有公都子者述齐人之言以告孟子曰进
 退之间自有当然之理吾闻之也人臣于兵刑礼乐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7b 页 WYG0208-0405d.png
 各有专司是谓有官守者惟尽其职乃可居其官若
 受制于君而不得尽其职则去人臣于利害得失皆
 许入告是谓有言责者惟行其言乃可任其责若见
 阻于君而不得行其言则去蚳蛙有官守言责者谏
 而不用其去宜矣我于齐既非以官为守又非以言
 为责者也可以进而进可以退而退岂不绰绰然宽
 舒而有馀裕哉安得以蚳蛙之去而遂议我之不去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8a 页 WYG0208-0406a.png
 也孟子于齐居宾师之位而未尝受禄故其言如此
 盖于去就之间审之有素岂齐人所可妄议哉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
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
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
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此一章书见君子待小人之道也盖齐下邑王驩齐
 之嬖臣孟子于齐虽不受禄而尝受客卿之职适当
 滕国有丧齐王使孟子往吊又使盖邑大夫王驩为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8b 页 WYG0208-0406b.png
 副使以辅其行宜于礼仪之事不能无两相计议矣
 乃王驩朝暮进见由齐至滕之路去而复反终未尝
 与言所行之事也其待之之严如此岂不以王驩非
 可与言之人而拒之哉公孙丑不知而问曰凡人势
 分相悬或周旋未久则两情未洽而言有难尽大夫
 而摄齐卿之位其位不为小矣自齐以适于滕之路
 其路不为近矣卒之从往以及于反而未尝与言行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9a 页 WYG0208-0406c.png
 事何也孟子有难以显言者乃婉辞答之曰使事有
 失不能不与之言夫彼从行之有司既或治之而得
 其宜矣予尚何复与言哉易曰君子远小人不恶而
 严观孟子所以待王驩者其即孔子之所以待阳货
 者与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
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
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
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19b 页 WYG0208-0406d.png
 此一章书见人子当自尽其心也嬴齐南邑充虞孟
 子弟子孟子在齐有母之丧从齐归葬于鲁仍反于
 齐而止宿于齐之嬴邑充虞问曰前日夫子有母之
 丧不知虞之不肖使虞董治作棺之事其时丧事严
 迫虞有疑而不敢请问今愿窃有请也所用之木若
 似乎太美然未知夫子何心而如是其过厚也孟子
 曰丧葬之从厚本之先王之制非自今日始也上古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0a 页 WYG0208-0407a.png
 法制未备凡为棺椁无一定厚薄尺寸之度中古时
 周公制礼棺木以七寸为准棺外之椁亦与相称自
 天子至于庶人共之非直为观视之美也必如是坚
 厚而可以历久远然后于人子之心为稍尽耳何疑
 于木之美也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
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
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此三节书申言送终之礼宜从厚也孟子曰吾之所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0b 页 WYG0208-0407b.png
 以美其木者何哉人子于丧葬之礼孰不欲厚于其
 亲使此心愉悦而靡有遗恨然有分所不得尽则限
 于法制而不可以为悦力所不能强则屈于财物而
 不可以为悦若使法制之所当得而又财物之所优
 为古之人皆用以厚葬其亲吾非人情乎何为其独
 不然且为死者与土相接求其附于身者坚厚久远
 无使土得亲近其肌肤于人子之心独不快然无所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1a 页 WYG0208-0407c.png
 憾乎苟得尽其心而不期自尽是为天下爱惜物力
 而薄于吾亲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为惜此天下之物
 而俭于其亲然则吾之美于其木盖考之古制度之
 人心合之君子所以待亲之道而有不能自已者而
 非为过举也可见人子于丧葬之际设不能自尽其
 心即有抱恨无穷者而忍云俭与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
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
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1b 页 WYG0208-0407d.png
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此一章书见人君当以义兴师也燕王子哙让国于
 其相子之燕国大乱齐君臣欲乘其乱而伐之于是
 沈同遂以其私意问于孟子曰以燕之乱可举兵伐
 之与孟子㨿理断之曰可诸侯土地人民虽传之先
 君实受之天子非奉天子之命子哙不得以燕擅与
 诸人子之亦不得遽受燕于子哙与者受者俱不为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2a 页 WYG0208-0408a.png
 无罪也譬如有仕宦者于此而子悦之不请命于王
 而私与以吾子所食之禄所居之爵夫彼从仕之士
 亦未膺王命而私受禄爵于子揆之于理其可乎燕
 君臣私相授受何以异于是以彼无道之国而兴兵
 问罪谁曰不宜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
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
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
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2b 页 WYG0208-0408b.png
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此一节书见伐国者宜奉行天讨也孟子答沈同之
 问亦就燕论燕而非劝齐伐燕也及齐人伐燕或人
 以计出孟子乃问曰齐之伐燕闻夫子实劝之有诸
 孟子曰未也其谓我劝者亦有由也沈同问燕可伐
 与吾应之曰可君臣私相授受乱常已甚伐之何疑
 彼遂以吾言为然而伐之也彼如复问曰孰可以伐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3a 页 WYG0208-0408c.png
 之则将应之曰奉行天讨而为天吏者则可以伐之
 譬如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杀人之人可杀与则将
 应之曰可杀人者死杀之何疑彼如复问曰孰可以
 杀之则将应之曰奉行国法而为士师者则可以杀
 之今燕有可伐之罪而齐非伐燕之人以齐伐燕犹
 以燕伐燕也何为劝之哉由此观之征伐之道在顺
 乎人心以合乎天意则正矣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
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3b 页 WYG0208-0408d.png
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
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
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
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
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
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此一章书见人臣当勉其君以迁善改过也齐取燕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4a 页 WYG0208-0409a.png
 之后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王由是乃畔齐王曰吾于
 燕人之畔始信昔日孟子之言果为不谬今殊觉见
 之而有愧焉此固齐王悔悟之心正可与为善之机
 也齐大夫有陈贾者乃为逄迎之说曰王无以此为
 患焉请问王自以为与古周公孰仁且孰智齐王曰
 恶我安得与周公较是何言也陈贾曰王之重视乎
 周公重视乎其仁智耳武王克商立纣子武庚于殷
 周公使管叔监守殷国成王初年管叔与武庚同谋
 畔周假使知管叔之畔而使之是陷管叔于死而不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4b 页 WYG0208-0409b.png
 仁也假使不知管叔之畔而使之是无先几之哲而
 不智也仁智周公犹未之能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
 见孟子而为王解之王何惭之有陈贾见孟子问曰
 周公何如人也孟子曰古之大圣人也陈贾曰周公
 使管叔监守殷国管叔与殷武庚畔周有是事否孟
 子曰然陈贾曰周公先知管叔之将畔而故使之与
 孟子曰以理断之必不知也陈贾曰周公为大圣人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5a 页 WYG0208-0409c.png
 宜其于仁智兼尽而无有过矣乃犹不知而误使管
 叔然则圣人且未尽善而有过与陈贾言此盖特为
 齐王解耳孟子曰圣人虽若有过不知其为天理人
 情所自至而非犹夫人之过也周公于管叔为弟管
 叔于周公为兄以爱兄之心为任使之事讵忍逆探
 其兄之奸而弃之耶周公之过不亦所当得者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
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
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5b 页 WYG0208-0409d.png
 此一节书责陈贾导王文过之非也孟子责陈贾曰
 人孰能无过而所以处过者古今人不相若也古之
 君子设或有过则改之以即于善今之君子设或有
 过则顺之以遂其非古之君子当其有过不事掩饰
 如日月之方食而民无不见之及其改图复于无过
 如日月之复明而民无不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而已又从而为之说辞以著其有馀而掩其不及此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6a 页 WYG0208-0410a.png
 古之君子所以虽有过而不害于过今之君子所以
 一有过而终溺于过也然则爱人者可不以古人期
 之而乃教以今人之所为哉盖人臣事君当以陈善
 闭邪为心彼陈贾者为君文过适陷君于有过耳岂
 爱其君者乎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
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
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6b 页 WYG0208-0410b.png
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此一章书见君子不以利为去就也孟子为齐卿久
 之而道不行乃致其卿位而归齐王就见孟子曰前
 日夫子未至吾国之时愿一见而不可得及既至吾
 国得侍高贤之侧非特为寡人所心喜凡同朝诸臣
 莫不甚喜今又以寡人不能有为弃之而归此别之
 后不识尚可继此而来使得复见否乎孟子对曰继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7a 页 WYG0208-0410c.png
 见之期不敢请于王耳然固所愿也孟子之去志已
 决王意以为犹可复留故他日王谓齐臣时子曰孟
 子之决于去毋亦谓我恩意之未至乎我今欲于当
 国之中而授孟子以居室其从游之弟子养以万钟
 之禄使上而在廷诸大夫下而在国之民人得亲炙
 其辉皆有所尊敬而以为法则子盍为我言于孟子
 备悉予怀未必不可以复留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
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7b 页 WYG0208-0410d.png
受万是为欲富乎
 此二节书以意不在禄养晓门人也时子奉齐王之
 命乃因孟子弟子陈臻以转告孟子陈臻遂述时子
 之言告孟子孟子以义不可留而又难于显言乃姑
 答陈臻曰时子言王之所以留我者诚有如是然时
 子恶知我之不可以复留耶王之留我以万钟殆欲
 留之而因以富之也如使予欲富向者为卿时辞十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8a 页 WYG0208-0411a.png
 万之禄而今受此万钟之养何其不权于多寡之数
 也是为欲富者之心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
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
断焉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
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此二节书喻言道不行而受馈者近于趋利也孟子
 曰若使既辞其禄复受其馈是不得于彼而又求得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8b 页 WYG0208-0411b.png
 于此诚有如季孙之所讥矣昔者季孙尝曰异哉子
 叔疑使己居位为政至不用于君则亦退而已矣又
 必多方使其子弟为卿此其心未尝一日忘情于富
 贵也人亦孰不欲富贵而子叔疑独于富贵之中失
 诸己复求得诸子弟一若有独擅之龙断而尽其营
 谋者焉其讥子叔疑如此我今不当以此为鉴乎所
 谓龙断者何也古之为市者百货交集彼此互市以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9a 页 WYG0208-0411c.png
 有昜无有司之官不过平其物价息其争讼以法治
 之耳有贱丈夫焉贪得无厌必求冈龙之高处而登
 之以左右顾盼既欲得此又欲取彼罔罗市中之财
 利人皆恶其专利而以为贱故从而征其税后世征
 取商人之制自此贱丈夫始矣此季孙龙断之说也
 我苟辞十万之禄而受万钟之养几与龙断无异其
 为贻讥后世当不独一子叔疑矣盖君子之用世为
 行道计非利之可诱也齐王以万钟留孟子岂所以
 留之之道乎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29b 页 WYG0208-0411d.png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
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
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穆公无人乎子思
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
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
绝子乎
 此一章书见留贤在得其道也孟子以道不行而去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0a 页 WYG0208-0412a.png
 齐止宿于齐西南之昼邑其时有不奉王命而自以
 其意为王留孟子之行者坐而言其留之之意孟子
 不应其言且凭几而卧一若无所听闻者于是留行
 之客不悦曰弟子齐戒越宿而后敢进言夫子卧而
 不听拒人如此请从此辞勿复敢再见矣孟子曰坐
 我明以告子凡贤者之去就视人君所以待之者若
 何耳昔者鲁君缪公深知子思之贤尊礼子思常使
 人道达诚意于其侧此所以能安子思也若使无人
 乎子思之侧将诚意无由而达则何以安子思至泄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0b 页 WYG0208-0412b.png
 柳与申详皆贤者也缪公尊之不如子思然常有推
 贤荐士之人为之维持调护于君侧此所以能安其
 身也若使无人乎缪公之侧将礼意有时而衰则何
 以安其身今子之留我果其出自王之命无异缪公
 之所以待子思我安敢不应子乃自欲为王留我所
 以为长者虑不及缪公留子思之事是子先绝长者
 乎是长者先绝子乎何其不一审于古来留贤之道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1a 页 WYG0208-0412c.png
 耶我之卧而不应实子之使然耳盖孟子之德无愧
 子思齐王之待孟子既不能如缪公之待子思而又
 无齐之贤臣维持调护于王之侧则孟子岂能久于
 其国哉故好贤之思君臣所当各尽也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
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
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
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1b 页 WYG0208-0412d.png
 此一章书见孟子欲行道以安天下之意其惓惓不
 忍去齐者非世人之所得知也孟子因道不行而去
 齐齐人有尹士者向人讥孟子曰士君子去就之间
 最宜明决今孟子之至齐若不识王之不能为汤武
 则是无知人之明也知其不可有为犹且至于齐国
 则是志在利禄干求恩泽也千里而来见王不遇而
 去则宜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矣乃迟迟其行三宿而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2a 页 WYG0208-0413a.png
 后出昼是何依违于进退之间而濡滞不决也尹士
 诚有不悦于此者矣孟子弟子有高子者以尹士之
 言告孟子孟子曰人之去就各有深心夫尹士焉能
 知予之心哉千里而来见王志在行道若王能用我
 而成济世安民之业是予所深愿也至不遇而去岂
 予之初心哉道既不行位不可苟不得已而后去耳
 盖圣贤处世上而忧天下而悯人皆出于不得已之
 心虽明决乃去就之理而委曲实行道之心岂世人
 所易识者哉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2b 页 WYG0208-0413b.png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
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
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
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
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
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此四节书见孟子惓惓济世之心也孟子曰夫尹士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3a 页 WYG0208-0413c.png
 之讥予者以三宿而后出昼谓之濡滞然予之心犹
 以为速盖予之望于王者犹庶几其从容悔悟而改
 之也王如悔悟则将以王道为可行以予言为可信
 必将追予而反之矣至出昼而王不予追是王之心
 终不悟矣予然后归志始决浩然长往然予虽决去
 终岂能舍王哉盖由王之天资朴实可以引而为善
 若能用我使大行其道岂徒齐国之民安天下之民
 皆藉以治安王庶几其能改而悔过乎予方日望之
 而岂能终舍王也盖我为世道生民计必图其大者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3b 页 WYG0208-0413d.png
 远者世有规模狭隘之小丈夫一谏于其君而不听
 则怒悻悻然不平之气见于颜面去必穷尽一日之
 力而后止宿此等之人但知一已去就全无爱君忧
 国之意予岂肯以此自处哉尹士闻孟子之言始悟
 其失曰士诚小人于君子用世之心未之知也盖有
 为之主不世出孟子之所以惓惓于齐者以王之天
 资高可与为善齐大国可藉以安天下之民诚用孟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4a 页 WYG0208-0414a.png
 子则王道可行王业可致当日所以属望之深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
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
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
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
何为不豫哉
 此一章书是孟子欲乘时行道以道不行而忧也孟
 子不遇于齐而去其忧世之心有不觉见于颜面者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4b 页 WYG0208-0414b.png
 弟子充虞途间问于孟子曰夫子之颜色若有不悦
 者然昔日虞尝闻夫子之言曰君子处世虽不得于
 天亦不怨天虽不合于人亦不尤人今何为而不豫
 也孟子曰我今日之不豫所以异于前日者盖彼乃
 讲德论学之时以乐天为要彼一时也此乃忧天悯
 人之时以济世为心此一时也尝历览前代大约五
 百年天运循环必有继天立极之圣人受命而兴然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5a 页 WYG0208-0414c.png
 大业不能独成必有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之人为
 之辅佐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武皆是如此今
 由周文武以来七百有馀岁以五百年之期揆之则
 已过矣以乱极思治之时考之拨乱返治其亦可矣
 此时而不能有为何能免于不豫哉然世之治乱在
 天我之不遇天或者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怀名世之具者舍我其谁不可知者听
 之于天有可恃者信其在我亦何为而不豫哉盖天
 为斯民而生圣贤其欲治安之念不能一日而忘然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5b 页 WYG0208-0414d.png
 忧世之心虽深而乐天之诚未尝不自得也终其身
 惟斯道斯民是念而已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丒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
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
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此一章书见孟子不受齐禄之意孟子在齐虽居卿
 位而未尝受禄盖志在行道而非利其禄也去齐之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6a 页 WYG0208-0415a.png

日至于休地公孙丑问于孟子曰君子居其位则食


其禄今但仕而不受禄古道为然乎孟子曰仕不受


禄非古道也我之所以不受禄者盖自有故当日初


见齐王于崇言论之间已知其不能行吾道退时即


有去志不欲自变初心故不受其禄为实不欲留也


然所以不能即去者适遇齐国有师旅之命国方被


兵难于请去不得已而久留于齐非我之初心也我


之不受禄之故如此盖孟子志行王道而齐王意在

卷十六 孟子上之四 第 36b 页 WYG0208-0415b.png
富强故始见即不能合后虽惓惓于齐而去就之见


未尝不早决也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