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a 页 WYG0208-03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孟子当战国时悯教化衰微人心陷溺于是发明孔


子之学以性善辟异端以王道黜功利进则告于列


国诸侯退则与及门万章公孙丑之徒反复论辨总


不离乎仁义者是其道虽未大行而其教已被于天


下后世故韩愈曰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书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b 页 WYG0208-0328b.png
凡七篇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
 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
 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
 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a 页 WYG0208-0329a.png
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此一章书是言为人君者当躬行仁义也梁惠王名
 罃本魏侯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因称之曰梁惠王
 昔孟子抱道自重不见诸侯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
 贤人孟子因而见之盖为行道计也惠王一见孟子
 因问之曰叟自邹至梁遥遥千里乃不惮其远而来
 者亦将有奇谋善策可以利寡人之国乎惠王此言
 但知有利乃为己之私也孟子对曰王诚有意治国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b 页 WYG0208-0329b.png
 何必以利为言哉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以爱人则可
 以怀保四境义以制事则可以总理万几此乃求治
 之要道也奈何舍此而言利耶且王亦未知利之为
 害耳今王为一国之主乃大夫士庶人所则效也如
 王所重在利自筹曰何以利吾国此端一开人皆效
 尤彼大夫之有家者必筹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之
 有身者亦必筹曰何以利吾身为上者为利而谋取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a 页 WYG0208-0329c.png
 乎下为下者为利而谋取乎上是上下交征也危亡
 之祸不从此而起乎将见万乘之国或有弑其君者
 应非他人必是千乘之家以彼所利在万故不得不
 弑也千乘之国或有弑其君者应非他人必是百乘
 之家以彼所利在千亦不得不弑也夫君有万乘而
 臣取千焉君有千乘而臣取百焉以义揆之不为不
 多亦可以相安无事矣苟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则
 不知分谊之可安而惟贪肆之无己不至于弑其君
 而尽夺之其心固未肯餍足也利之为害一至于此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b 页 WYG0208-0329d.png
 岂不甚可畏哉若所谓仁义似乎无益于国而其实
 未尝不利也尝见不仁之人存心刻薄因而遗弃其
 亲者有之若所好在仁则爱亲之诚出乎天性未有
 仁而遗弃其亲者也不义之人存心僭忒因而背慢
 其君者有之若所好在义则敬君之念尽其当然未
 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人皆爱亲人皆敬君则其利于
 国者莫大于此宁可舍此而言利耶今王诚欲为国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4a 页 WYG0208-0330a.png
 亦惟曰仁义以使人爱亲敬君而已矣何必曰利徒
 启人弑夺之心哉盖战国之时王道衰息因孔子既
 殁圣学不明故也一时游说之徒皆以功利干进而
 当时之君亦习而好之自孟子愿学孔子独以仁义
 勉惠王而内圣外王之学遂大明于天下后世诚因
 此言而绎思之则天德王道一以贯之矣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
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4b 页 WYG0208-0330b.png
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
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
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
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此一章书是欲为君者与民同乐之意孟子在梁时
 往见惠王适遇王立于沼上乃顾鸿雁麋鹿问于孟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5a 页 WYG0208-0330c.png
 子曰贤德之君必勤于正务宵旦不遑如此台池鸟
 兽亦以之为乐乎盖惠王有惭愧之心谓贤者当不
 乐乎此也孟子对曰台池鸟兽之乐人有同心必贤
 德之君使民安物阜忾息不闻而后可以常有此乐
 若不贤之君国乱民愁危亡将至虽有此必不能乐
 也所谓贤者如古之文王非乎大雅灵台之诗曰文
 王始作灵台之时方经之以审其位次营之以正其
 方向而庶民即相与攻治不日之间遂以告成文王
 恐其劳民虽戒曰勿亟而庶民之踊跃而来者则如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5b 页 WYG0208-0330d.png
 子之趋父事焉当台之既成而其下则有囿文王时
 在灵囿则见麀鹿攸伏而不惊且濯濯而肥泽焉复
 见白鸟鹤鹤而鲜洁焉囿中有沼文王时在灵沼则
 见鱼之跳跃充满于沼之中焉诗言如此夫文王用
 民之力为台为沼宜乎民劳而怨矣乃不以为劳而
 反欢乐之至称其台曰灵台称其沼曰灵沼若喜其
 速成而有神灵之助且乐其台之下有麋鹿池之中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6a 页 WYG0208-0331a.png
 有鱼鳖又若悦其美备而叹羡之深者其故何哉盖
 由文王平日能爱养斯民使之饱食煖衣与民同乐
 故民皆爱戴乃得有此台池鸟兽之乐也故曰贤者
 而后乐此若夫不贤者则观于夏桀可知矣汤誓曰
 桀自言吾有天下如天有日日亡吾乃亡至是暴虐
 之甚民皆怨之曰此日何时而亡乎若亡则我宁与
 之俱亡是盖欲其速亡也夫民而至欲与之速亡必
 平日不恤其民使之饥寒愁苦而无以自遂故民皆
 怨之而欲其速亡也如此则虽有台池鸟兽岂能晏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6b 页 WYG0208-0331b.png
 然独乐哉故曰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王诚与民同
 乐则台池鸟兽之乐亦何损于王哉古圣王游观之
 事凡以为民故文王视民如伤惠鲜怀保而台池鸟
 兽愈可以徵盛德焉若桀之琼宫瑶台亦惟筑愁筑
 怨耳乐虽同而公私仁暴不同治乱兴亡亦因之各
 异可勿辨与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7a 页 WYG0208-0331c.png
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
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
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此一章书见人君当尽心王道不宜以小惠自矜也
 梁惠王语于孟子曰人君治国以民食为先尤以救
 荒为急若寡人之治国于救荒之策可谓竭尽其心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7b 页 WYG0208-0331d.png
 而无馀矣如河内凶荒则移其少壮者于河东使之
 就食其老弱不能移者则移河东之粟于河内以养
 之或河东凶荒其移民移粟亦如河内之事焉我之
 尽心固如此遍察邻国之政如寡人之委曲周挚而
 用心者皆无之宜乎邻国之民尽归于寡人矣乃邻
 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故何哉盖惠王
 以移民移粟遂自矜尽心而不知非至善之策也孟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8a 页 WYG0208-0332a.png
 子乃设喻以晓之曰战斗之事王所素好请以战为
 喻可乎夫战之时两军对垒填然鼓之而进胜负固
 未分也及兵刃既接胜者固胜而败者则弃其甲胄
 曳其兵器而走焉方其既败而走固未尝自计其远
 近也或有百步而止者或有五十步而止者此时五
 十步者遂笑百步者而以为怯彼笑者王以为宜乎
 否乎惠王曰不可五十步而止者亦但不至于百步
 耳远近虽有不同其为走一也何得以近而笑远哉
 孟子乃因其明而通之曰王既知此则小惠及民当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8b 页 WYG0208-0332b.png
 无望其加多于邻国矣盖治国贵乎足民移粟移民
 皆非足民之计王之尽心亦犹五十步之走耳欲民
 之多于邻国不其难哉苟求其多惟力行王政而已
 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9a 页 WYG0208-0332c.png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
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二节书言治国当以王道为急也孟子又曰治国
 以王政为本而王政以养民为先养民之物惟食与
 用而已如农时者五谷所自出也苟不夺其时耕耘
 得以尽力则谷不可胜食也洿池者鱼鳖所聚之处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9b 页 WYG0208-0332d.png
 也如宽为滋息数罟不入其中则鱼鳖不可胜食也
 山林者材木所生之地也如养其萌蘖斧斤以时而
 入则材木不可胜用也夫谷与鱼鳖材木乃食用之
 物以为饮食宫室则可以养生以为祭祀棺椁则可
 以送死不胜食不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不足之
 憾也夫民至养生丧死皆无所憾则民心已得此王
 道之始事也而凡所以养之教之者可以次第而举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0a 页 WYG0208-0333a.png
 矣每夫有五亩之宅而墙下则树之以桑用以供蚕
 事而出丝帛则五十之非帛不煖者可以衣之而煖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孕字之时用以蕃生育而
 裕烹饪则七十之非肉不饱者可以食之而饱矣至
 所授百亩之田勿夺其耕耘收穫之时则谷有所出
 而一家数口之众可以赡养而无饥矣凡此皆养民
 之事而教民之事亦由是举焉彼乡学名为庠序所
 以教也而于此益谨饬焉务使入于正而弗纳于邪
 教之中特重孝弟各有义也而于此益申明焉务令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0b 页 WYG0208-0333b.png
 本乎诚而不出于伪于是相观而化无弗爱亲敬长
 乐于代劳颁白之老者必不负戴于道路中矣此教
 民之事也夫教养兼行至于七十之老者衣帛食肉
 少壮之黎民不饥不寒则熙皞之风无弗归向有不
 大一统而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盖如此权移小
 惠岂可即以为尽心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1a 页 WYG0208-0333c.png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此一节书言弊政害民欲其力行王政以得民也孟
 子又曰王不尽心于王道而徒移民移粟遂咎夫民
 之不加多亦未思平日之所为何如耳盖王不行王
 政则民已无常产乃反畜养狗彘使食人之食而不
 爱惜检制之是视民轻于物有以致民之死也迨既
 死而涂有饿莩又不知发仓廪而赈救之是视仓廪
 重于民无以救民之死也至于人死则曰非我不尽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1b 页 WYG0208-0333d.png
 心也岁凶害之也夫如是则与以兵刺人而杀之乃
 曰非我杀之而兵刃杀之也何以异耶盖兵虽杀人
 而其罪原不在兵民不加多而其罪亦不在岁王诚
 力行王道而无归罪于岁则天下之民方且来归之
 不遑岂但加多而已哉夫尧水汤旱天灾流行古圣
 王未尝无之但平日力行王政有备无患耳若彼权
 移小惠不过驩虞之术而况弗能遍耶此王霸之所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2a 页 WYG0208-0334a.png
 由分不可不辨也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
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
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
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此一章书言虐政宜急去仁政宜急行也梁惠王因
 孟子之言有感于心曰小惠原属无益而王道在所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2b 页 WYG0208-0334b.png
 当行夫子之教我诚至矣然而善政多端惟夫子尽
 言无隐寡人愿安心受教焉孟子因其诚而设喻以
 问之曰杀人者或用梃杖或用兵刃二者有以异乎
 王曰器虽不同而致人之死则一无以异也孟子又
 曰杀人者或以兵刃或以虐政工者有以异乎王曰
 事虽不同而致人之死亦一无以异也惠王之明盖
 已有可教矣孟子遂直言之曰兴一利不如除一害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3a 页 WYG0208-0334c.png
 虐政除然后仁政可举今王厚敛于民而使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在民则有饥馁之色在野则有饿死之
 人此何异于率兽而食人乎是虐政之害民正无异
 于梃刃之杀人也王亦知君国子民即为民之父母
 耶夫兽与兽相食人且见而恶之况人君为民父母
 而不免于率兽食人是有子民之责而为残民之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乎昔仲尼有言曰始作木俑以从
 葬者其人不仁之甚殆无后乎仲尼之恶之也为其
 象生人之形用之殉葬而涉于忍也夫象人未至于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3b 页 WYG0208-0334d.png
 杀人仲尼犹且恶之况实以虐政残民使之饥饿而
 死如之何其可哉盖战国之君奢侈无度凡厚敛于
 民者止供其庖肉厩马之用而民因以饥饿而死故
 孟子以率兽食人为言正以侈心一启而遂不免乎
 此也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夫非恤民保邦之本
 务与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4a 页 WYG0208-0335a.png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
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
百里而可以王
 此一章书言王业有可图私怨不必报也梁惠王本
 魏斯之后三分晋地故曰晋后迁于梁故曰梁因丧
 败之后志图报复乃问于孟子曰我晋国当先王之
 时地广兵众天下称强叟之所素知也及传至寡人
 之身东与齐战败绩长子死焉西为秦人所侵丧失
 河内外之地七百里南又为楚所辱是皆寡人不竞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4b 页 WYG0208-0335b.png
 以为我先人羞寡人窃耻之今欲为先人一洗其辱
 不知如何经画而后可考惠王败于三国皆其过举
 乃犹不能自反而徒怀忿恨岂大勇所为哉孟子因
 对曰王以败绩之后国势已促难于雪耻乎诚发奋
 为雄虽百里之地亦足致王于天下况以晋国之大
 独不能一图雪耻耶是在王加之意而已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5a 页 WYG0208-0335c.png
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
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
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此四节书是言仁政足以无敌也孟子又曰臣言百
 里可王者乃以仁政决之也王如施仁爱之政于民
 刑罚则省之用法常宽而不戕民命税敛则薄之取
 民有制而不脧民生务令春而深耕不妨其耕夏而
 易耨不妨其耨又使民之壮者于閒暇之日讲明孝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5b 页 WYG0208-0335d.png
 悌忠信之理使入而在家以此理事其父兄出而在
 外以此理事其长上夫民衣食既足皆知礼义一旦
 有事必能亲上死长有勇当先虽秦楚之大坚甲利
 兵之莫与敌者亦可使持梃而挞之况其他乎夫秦
 楚之坚甲利兵而谓可使制梃以挞之者盖以彼有
 可乘之隙也彼烦刑重敛行不仁之政则民务农之
 时彼夺之矣欲深耕易耨尽力农事以养其父母岂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6a 页 WYG0208-0336a.png
 可得哉至于父母冻饿而衣食不能给兄弟妻子离
 散而室家不相保是在彼之民殆无异陷于井而溺
 于水也如是而王帅其师徒往正其罪彼积怨之民
 必乐归于我又谁肯出力用命以与王师相敌哉故
 古语有云仁者无敌正言一行仁政则天下归心而
 莫与之抗不在强弱大小也所谓地方百里而可以
 王者盖以此王请勿疑于心断然行之即以梁王可
 也何雪耻之足云战国时兵戈相寻率皆复雠搆怨
 而民不胜其苦故以爱民为念而教养兼施者则天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6b 页 WYG0208-0336b.png
 下无敌焉以其仁也观周以积德累仁而遂有国祚
 灵长之庆则创之与守总在乎仁而已矣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
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
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此一章书言一统之业在于仁也昔梁惠王之子襄
 王孟子尝往见之以为行道计因其非有为之君乃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7a 页 WYG0208-0336c.png
 出而语人曰凡有为之主必表见于容貌词气之间
 可以一见而决当吾之见嗣王也始望之既不似人
 君之度及近而就之又不见有可畏者焉且卒然问
 曰今诸侯争战天下纷然将何所定吾对曰天下分
 为列国是以不定必归于一统则干戈息而天下可
 定矣王又问今诸侯各为雄长孰能一统吾对曰列
 国攻伐相寻皆以嗜杀为事是以不能相一惟有以
 不忍为心而不嗜杀人者则天下归诚自能一之矣
 是知好生者天地之德则不嗜杀人非居中建极统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7b 页 WYG0208-0336d.png
 一万方之要道与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
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
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禦之
 此二节书言人君以好生为心则天下无不悦而归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8a 页 WYG0208-0337a.png
 之也王又问曰今列国之民各统于其君受其禁制
 孰能舍彼归此乎吾对曰天下虽大盖莫不归于不
 嗜杀人之主也王知夫田间之苗乎至七八月之间
 时当亢旱则苗皆枯槁此正待雨以润之也天乃油
 然作云沛然下雨将见苗之枯槁者无不浡然兴起
 矣苗之兴也如是其孰得而止之乎夫民情犹物理
 也今夫天下之君职在牧民乃皆以争斗为事驱民
 于锋镝而不顾盖未有以仁爱为心而不嗜杀人者
 也斯时也有一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8b 页 WYG0208-0337b.png
 望愿以为君亦如大旱之望雨矣望之诚切如是则
 来归之势自不容己殆犹水之就下沛然奔赴又孰
 能从而禦之哉所谓天下莫不与者盖以此要之杀
 人之事不特战斗为然凡足以害民生者皆是也故
 古帝王仁昭德博而犹有饥寒由我之思夫亦善推
 此不嗜杀人之心而已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9a 页 WYG0208-0337c.png
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
能禦也
 此一章书是言为人君者当黜霸功而行王道也齐
 宣王姓田氏名辟疆一日问于孟子曰在昔五霸迭
 兴惟齐桓晋文名为特盛心窃慕之其所行之事亦
 可得而闻之乎孟子对曰臣所学者仲尼也仲尼之
 徒以称五霸为羞无有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
 所传焉因无所传故臣亦未之闻此乃无可言者若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19b 页 WYG0208-0337d.png
 必欲言之不已其惟有王天下之道乎此孟子欲以
 王道进齐王也王曰王天下者必有其德德何如则
 可以王天下矣孟子曰天为民而立之君舍民而求
 王不能也有能以仁心仁政保安其民则天下之民
 莫不爱戴以之致王自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0a 页 WYG0208-0338a.png
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
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
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此二节书言保民不外于一心也王曰保民者非大
 德不能若寡人者亦可以保民乎哉孟子对曰可王
 曰何由而知吾可以保民也孟子乃引事以证之曰
 王之臣有胡龁者臣尝闻其言曰王一日坐于堂上
 适有人牵牛而行过于堂之下王一见而遂问之曰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0b 页 WYG0208-0338b.png
 牛将何所往牵牛者对曰新铸之钟必用牛血以涂
 其衅今有新钟将杀此牛以衅之故牵以往也王曰
 其舍之吾不忍其恐惧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者然
 牵牛者曰王既不忍此牛则无从取血然则废寝衅
 钟之事乎王曰衅钟亦国之正典何可废也但以羊
 易之则钟可衅而牛亦全矣臣闻胡龁之言如此不
 知果有此事乎王见孟子述胡龁之言皆一一相合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1a 页 WYG0208-0338c.png
 因直认之曰以羊易牛之事诚有之孟子见王有善
 心遂从而开导之曰王天下之道不必远求止此不
 忍杀牛之心即可以惠怀万民覆冒四海以之致王
 而无不足矣但百姓愚昧见王以羊易牛之事皆以
 王惜费而爱财惟臣则知王之心乃因牛觳觫之状
 触于目而感于心有所不忍而然也苟能因是心而
 扩充之则保民而王何难哉盖不忍之心仁之端也
 因而充之则全体大用自然及于天下者广入于天
 下者深而天下归仁矣故易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1b 页 WYG0208-0338d.png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
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
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
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2a 页 WYG0208-0339a.png

 此三节书是孟子以仁术导齐王也维时齐王一闻
 百姓皆以为爱之言乃曰然以羊易牛形迹之间似
 乎吝惜诚有如百姓之议我者但我之心初不如是
 齐虽褊小之国然一牛之费吾何爱焉止为牛觳觫
 之状若无罪而就死地甚为不忍故以羊易之耳此
 岂百姓之所知哉孟子从而诘之曰百姓以王为爱
 王无足怪异也以羊之小而易牛之大其迹涉有可
 疑王之心彼恶得而知之王果隐痛其觳觫若无罪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2b 页 WYG0208-0339b.png
 而就死地则牛无罪羊亦无罪其何所分别乎盖孟
 子欲王察识而自得其本心也而王不能自解但笑
 曰当日以羊易牛之时诚何心哉及今思之我非爱
 惜其财而易之以羊者果何谓也自为之而且不能
 解况百姓乎宜乎百姓之议我为爱也孟子乃从而
 解之曰以小易大虽无解于百姓而实则无伤也当
 王之不忍觳觫者乃王之仁也而衅钟之典又不可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3a 页 WYG0208-0339c.png
 废于是不得已而以羊易之是乃仁之术也何也牛
 已见而羊未见也既见牛则不忍之心已发未见羊
 则不忍之心未形于难处之中而为两全之法此所
 以谓之仁术也若君子者岂非善于行仁者哉其于
 禽兽也见其平日之生即不忍见其死闻其哀死之
 声即不忍食其肉是其仁也至礼不可废而有不得
 不用者则身远庖厨而不使接于见闻乃以养此不
 忍之心也王以羊易牛正是仁术即百姓以王为爱
 何伤乎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3b 页 WYG0208-0339d.png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
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
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4a 页 WYG0208-0340a.png
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
以异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
之类也
 此三节书是勉齐王奋发为仁之意宣王闻孟子之
 言而说曰诗小雅巧言之篇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而得之正夫子今日之谓也盖以羊易牛之事乃我
 所行也及反而求之而所以易之之心竟不可得幸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4b 页 WYG0208-0340b.png
 夫子以见牛未见羊之故言之于我始觉恍然及今
 我心犹有戚戚然不忍之意焉但此心甚微王道甚
 大夫子谓有合于王者果何在也此宣王虽有得于
 心而尚昧夫扩充之义孟子乃设喻以难之曰今有
 白于王者曰以我之力百钧足以举之而一羽则不
 能举以我之明秋毫之末足以察之而舆薪则不能
 见在王亦信而许之乎王曰否夫人既能举重岂不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5a 页 WYG0208-0340c.png
 能举轻既能见小岂不能见大此不可许也孟子因
 而晓之曰王如知此又何民之不能保耶盖人与物
 迥乎不同而加恩则有难易之别今王以羊易牛恩
 已足以及禽兽是能举百钧察秋毫也而保安之功
 独不至于百姓是不举一羽不见舆薪也其故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者但不用力耳一用力则不难也
 舆薪之不见但不用明耳一用明则不难也百姓之
 不见保亦但不用恩耳一用恩则亦不难也夫既不
 用恩以保民何以致王而不知苟一用恩初非难事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5b 页 WYG0208-0340d.png
 也故王之不王乃能为而不为非欲为而不能也倘
 欲为之亦止此爱牛之心推广之而已所谓是心足
 王者盖以此也王又问曰夫子言不为与不能似有
 分别然其形状果何以异乎孟子曰不为与不能之
 形可易见也如挟泰山之重以超北海之广此乃天
 下必无之事苟以此而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非能为而不为也至于奉长者之命而折取草木之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6a 页 WYG0208-0341a.png
 枝此乃天下最易之事若以此而语人曰我不能是
 其不为之也非为之而不能也不为与不能之形有
 如此今王有不忍于牛之心即此推之自可保民而
 王然而不王者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实有不能
 是乃折枝之类亦但不为耳王可不因而自勉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
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6b 页 WYG0208-0341b.png
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
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此二节书言恩当推而心当度也孟子曰臣谓王之
 不王犹如折枝正以为之甚易耳如吾有父兄乃吾
 之老也于此尽其孝弟是老吾老而即推老老之心
 以及于人使人皆得老其老吾有子弟是吾之幼也
 于此尽其慈爱是幼吾幼而即推幼幼之心以及于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7a 页 WYG0208-0341c.png
 人使人皆得幼其幼举天下之老老幼幼不过吾一
 人之心以推广之则措诸一世者止如运于手掌之
 上有何难哉诗大雅思齐之篇云文王之德能刑法
 于寡妻因及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盖言文王齐家
 治国虽若甚难然不过举斯不忍之心以加彼寡妻
 兄弟以及家邦而已夫存诸己者谓之心而施诸人
 者则谓之恩故为人君者诚能推此心以施恩于人
 则虽四海之大皆为吾所覆冒足以保之而无难苟
 不推此心以施恩于人则虽妻子至近彼必不能得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7b 页 WYG0208-0341d.png
 所亦不足以保之矣而况四海乎是故古帝王之丰
 功伟业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道也亦但亲亲而及
 于仁民仁民而及于爱物由此心而善推之其施为
 之间得其先后之序而已矣今恩足及禽兽而功乃
 不至于百姓则是先后无序与古人之善推所为者
 大相反矣独何故与盖王亦未尝取其心而度之耳
 从来物质不同莫能悬揣必用权而后知其轻重用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8a 页 WYG0208-0342a.png
 度而后知其长短凡物皆然未有任其差谬而不用
 权度者至于心则应事接物酬酢万端其所关为尤
 甚焉盖心无权度则是非利害之际颠倒错乱非止
 一物之差谬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则不至于百
 姓王请度之不几爱物之心重且长而仁民之心反
 轻且短乎试于轻重长短之间一为较量则施恩必
 有序而百姓自当亟保矣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8b 页 WYG0208-0342b.png
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
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
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
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此三节书是孟子欲王自度其心而先代为之度也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9a 页 WYG0208-0342c.png
 孟子曰以王爱物之心甚于爱民而失其轻重长短
 者抑王欲兴甲兵以示威置战士武臣于危地因而
 结雠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苟以是为快是不忍
 于一牛者而独忍于万命何不取而度之也王曰否
 吾何快此三者特以有大欲故不得不以此求之耳
 孟子闻齐王大欲之言因探之曰王之所谓大欲者
 可使臣得而闻之与时齐王之大欲有难以语人者
 但笑而不言孟子乃试之曰王之大欲岂为肥甘之
 美味不足适于口与轻煖之美衣不足适于体与抑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29b 页 WYG0208-0342d.png
 为华采之美色不足于目之视与鼓吹之声音不足
 于耳之听与近习便嬖之人不足以使令于前与若
 止此数者则王之诸臣皆足以供王之欲而不乏而
 王之所求者岂为是哉王曰否吾不为是而求也孟
 子曰王不为此而求则所谓大欲者可得而知矣殆
 欲土地令之开辟秦楚使之来朝临莅中国安抚四
 夷成一统之盛而始遂所欲耳然有大过人之欲须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0a 页 WYG0208-0343a.png
 有大过人之为若止以兴兵搆怨之为而求一统无
 外之欲是犹缘林木而求水中之鱼也岂可得哉王
 亦可以自审矣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
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
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
以敌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0b 页 WYG0208-0343b.png
 此一节书是孟子欲王反本也王曰兴兵以求大欲
 虽未遽得岂至如缘木求鱼之甚乎孟子曰是岂为
 甚殆有甚于是者焉缘木求鱼不过不得鱼而已后
 日尚无灾悔若以兴兵之为求一统之欲虽尽心竭
 力而为之不惟无功而且召祸有必不可免者王曰
 所谓后必有灾者可得闻之与孟子曰后灾之说亦
 以天下之势必之耳今如邹人与楚人交战以王揆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1a 页 WYG0208-0343c.png
 之则以为孰胜乎王曰楚人胜孟子曰邹楚之不相
 敌者势也王既知之则凡胜败之形夫亦可以预定
 矣然则国土之小者固不可以敌国土之大人民之
 寡者固不可以敌人民之众兵力之弱者固不可以
 敌兵力之强岂非昭然可见者哉今计海内之地为
 方千里者有九区焉齐国集合其地止有九区之一
 以九区之一而欲服海内之八以大小众寡强弱之
 势论之何异于邹之敌楚耶此臣所谓后必有灾也
 王若求遂所欲慎不可以兴兵搆怨为也盖亦反其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1b 页 WYG0208-0343d.png
 本乎反本则不论势而论理不以力而以德所欲者
 不求而自遂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如是孰
能禦之
 此一节书言反本在于行仁也孟子曰所谓反本者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2a 页 WYG0208-0344a.png
 亦惟此不忍之仁而已今王发之于政者皆以施吾
 不忍之仁则仁恩所感皆归心向化非有以使之而
 若或使之矣将见天下之仕者知王之朝可以行道
 皆欲立于王之朝天下之耕者知王之野可以安业
 皆欲耕于王之野为商贾者知王之关市无征皆欲
 藏于王之市凡行旅者知王之道途不滞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有苦其君之虐政而望王之救之者皆
 欲来赴王所而愬其苦是归仁之诚出于心之同然
 也其如是殆犹水之就下亦孰得而禁止之乎至此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2b 页 WYG0208-0344b.png
 则大欲可遂而无事兴兵搆怨为矣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
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
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3a 页 WYG0208-0344c.png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此三节书言恒产之不可不制也齐王感于发政施
 仁之言请教于孟子曰致王之道诚不外于仁政但
 我智识昏昩不能遽进于此愿夫子辅导吾志凡政
 之何以发仁之何以施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未能行
 之尽善然请尝试而为之以副夫子之教焉孟子乃
 指实之曰仁政先于保民保民先于制产盖产制而
 礼义自出此一定之理也若不假恒产而自有礼义
 之恒心者惟勤学问知礼义之士人为能然若无知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3b 页 WYG0208-0344d.png
 之民一无恒产无所依藉则未免为饥寒所迫而因
 无礼义之恒心矣苟无恒心则将不顾廉耻出于礼
 义之外凡放荡偏辟邪枉淫侈之事无不为之矣及
 以此而陷于罪戾为人君者然后加以刑辟焉是欺
 民愚而以法罔之也焉有保民之仁人既在位而操
 得为之势忍为此罔民之事乎是故仁人而在位即
 明君也知夫民无恒心由无恒产而以制民之产为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4a 页 WYG0208-0345a.png
 急焉度民分地计口授田必使仰足以事其父母而
 不忧贫俯足以畜其妻子而不苦乏岁之丰而乐也
 用度有馀可以终身饱煖年之凶歉也有备无患可
 以免于死亡此可谓有恒产矣然后驱策之以归于
 善则心无苦累礼义自生其从善也自轻易而不难
 矣此所谓有恒产而有恒心故明君以制产为急也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
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4b 页 WYG0208-0345b.png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此三节书言制民之产当有法乃可以保民而王也
 孟子又曰明君制产其尽善既若此而今也则不然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5a 页 WYG0208-0345c.png
 产非不制也而古法不存追呼日迫为之民者上既
 不足以事其父母下又不足以畜其妻子虽丰乐之
 岁亦终身困苦一遇凶歉之年则辗转流离不免死
 亡若此者虽皇皇救死尚恐不足安有暇日以讲习
 礼义哉无恒产而无恒心所必然也王若恻然于心
 欲行仁政则何不反求其本而以制民恒产为急耶
 而制产则固有法矣一夫百亩之外又授地五亩以
 为之宅使树桑墙下以供蚕事则丝帛不缺而五十
 者可以衣帛而煖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孕字之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5b 页 WYG0208-0345d.png
 时则七十者可以食肉而饱矣百亩之田勿夺其耕
 耨收穫之时八口之家可以食之而无饥馁矣此制
 恒产之法也于是设为庠序而谨慎其教又于教中
 特重孝弟而申明其义焉由是人知教化恒心以生
 爱敬之诚皆出于心之不自己将见尊长之劳皆乐
 于代任颁白之人必无负且戴于道路者矣夫制产
 有法以至老者衣帛食肉无负戴之劳黎民不饥不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6a 页 WYG0208-0346a.png

寒知孝弟之义此即熙熙皞皞三代盛王之风也而


谓不能王天下者未之或有臣所谓保民而王莫之


能禦者盖以此也区区桓文之事何足道哉战国之


君皆争图霸功而不言王道盖以王道为难行耳不


知不忍之心人皆有之但即此一念之微而推恩于


百姓初无难也孟子反覆开导在齐王虽迷而不悟


然而立言切实确可施行非帝王治平之良法与

日讲四书解义卷十三
卷十三 孟子上之一 第 36b 页 WYG0208-0346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