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论语上之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a 页 WYG0208-014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六
 论语(上之三)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其立言之有本也孔子曰凡


前人所己言已行而于我传之谓之述前人所未言


未行而自我创之谓之作作者为圣岂所易几哉我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b 页 WYG0208-0147b.png
但述前人之旧或考诸典籍而为之阐扬或闻诸故


老而加以裁订实未尝有所作也所以然者盖天下


之理不出古人论说之中我深信不疑而笃好不厌


是以惟知其当述而无容复作也然岂由我一人之


见如是哉商时有贤大夫老彭者信古而传述已先


我而作则于前矣我私自效法以庶几得比于我老


彭耳夫孔子删定赞修发明古圣王之道以垂教万


世虽为述之事实胜作之功乃不特不自居于作并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a 页 WYG0208-0148a.png
 不遽任为述圣人德愈盛而心愈下固如此夫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此一章书是圣人德有馀而心愈不足也孔子曰人
 于性命事物之理言时则存诸心不言时即去诸心
 由心与理未洽耳若乃沉潜渊默而此心常能体会
 举平时所阅历而有得者皆识之不忘非见之深习
 之熟岂易至此凡学者久则易厌若乃学焉而已知
 者益求其知己能者益求其能深信义理之无穷而
 孜孜向进未尝有厌弃之意此成己而不息者也凡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b 页 WYG0208-0148b.png
 诲人者视人与己不相涉则易倦若乃诲人而未知
 者导之使知未能者导之使能深见物我之无间而
 循循造就未尝有倦怠之心此成物而不息者也三
 者皆我所从事焉以期其必然者以我自考遂敢谓
 体备而无歉耶何者能有于我哉夫圣人总群圣而
 会其全合万物而归于极人见其义精仁熟而圣人
 不自以为能盖惟造道之极者乃望道而未见也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a 页 WYG0208-0148c.png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
 此一章书是圣人忧勤不已之意孔子曰凡理得于
 心谓之德德者人所固有惟修以蓄之则德日进于
 高明矣乃不从事于省察克治以自全其本体将德
 何由而成乎凡效法圣贤之所为谓之学学者人所
 当勉惟讲以明之则学日至于纯熟矣乃不从事于
 讲习讨论以深究其精微将学何自而明乎事之宜
 为义若已闻之是明知其益便当奋发有为而迁徙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b 页 WYG0208-0148d.png
 以从之也乃闻义而不能即用其力以求合乎当然
 则善无由而积矣人之心本善其有不善是私欲之
 累便当深自愧悔而勿惮于改也乃不善而不能内
 疚于心以绝远乎非僻则过无由而去矣此四者其
 功不可不全其责无可他诿是吾所深忧而不能自
 已者也夫脩德讲学徙义改过皆日新之要圣人岂
 真有所不能而犹以此为忧盖其进脩无己之心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a 页 WYG0208-0149a.png
 惟日不足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此一章书是形容圣人閒居气象记者谓凡人当閒
 暇之时怠肆者易流于亵敛束者或过于严盖由积
 于中者未极其纯故见于外者未恊乎节也惟夫子
 周旋中礼随在各当如当燕居无事自不同于在朝
 在庙应务接物之时则见其舒徐自若而无迫遽之
 意其容申申如也温润可亲而无震厉之气其色夭
 夭如也自其德性之纯粹发为气体之和平诚有拟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b 页 WYG0208-0149b.png
 议之所难穷者耳夫圣人举止动静无不适合乎当
 然而其见于燕居者如此非善观圣人者其孰能知
 之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此一章书是孔子为道不行而叹也孔子曰凡人之
 气壮而盛老而衰方其盛也习焉而不觉及其衰也
 随感而可知甚矣吾气之衰也何以验之吾向也年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a 页 WYG0208-0149c.png
 当少壮常梦见周公不能以身接而犹得以神遇至
 于今久矣不复梦见周公矣即此而观不可以见吾
 衰之甚乎盖孔子志在行周公之道原不因年而有
 异虽自叹其不梦周公终何尝一日忘周公哉夫孔
 子之不忘周公乃孔子之不忘天下万世也而仅托
 之梦想发诸浩叹岂不深可惜耶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心学之全功也孔子曰学
 莫先于立志若非所当志而志则志失其正矣夫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b 页 WYG0208-0149d.png
 伦日用之间各有当然之理所谓道也必志于此而
 致知以究其原力行以尽其事务使心神专一以期
 渐进于高明则所适者正而不惑于他途矣行此道
 而有得于心谓之德德而不据则持循不密将心之
 所得能保其永存乎必也操以强忍之力务使此德
 怕守而不失德愈积而守愈坚则始终允执而众善
 备矣行此道而德全于心谓之仁仁而不依则物欲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6a 页 WYG0208-0150a.png
 时引将心之所全能保其不亏乎必也尽其存养之
 功务使此仁日习而不违仁愈至而习愈熟则常变
 悉恊而天理纯矣自志道而据德依仁本之在内者
 既无不尽而末之在外者又安可遗乎如诗书礼乐
 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所谓艺也诚能游
 心于此朝夕涵泳以陶养其性情则有以通乎物理
 周乎世用而心亦无所放矣盖道德仁艺所以会乎
 理之全志据依游所以尽其心之用本末兼该内外
 交养而不失乎先后轻重之序焉圣学之所以有成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6b 页 WYG0208-0150b.png
 也与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此一章书是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孔子曰人性本无
 不善而不能使之同归于善是亦教者之过也人不
 知来学而必欲往教固无是礼苟其求教之诚执贽
 而来虽自行一束之脩以上厚薄不同而向道之心
 则同皆可与为学者也吾未尝不惓惓以尽其诲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7a 页 WYG0208-0150c.png
 夫圣人设教不轻授人教之义也亦不轻弃人教之
 仁也教泽所以无穷也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此一章书是圣人施教之有方也孔子曰教人者岂
 不欲尽言而无隐但必俟受教者有地而后设教者
 可施人有心求通而未得通其意愤然不能自已者
 在彼先有可通之势而我为之开其意则不难释彼
 之疑是启之有益于愤也若不愤则彼原无志于求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7b 页 WYG0208-0150d.png
 通而何以启之是以不启人有口欲言而未能言其
 貌悱然不克自伸者在彼先有可言之机而我为之
 达其辞则不难畅彼之隐是发之有益于悱也若不
 悱则彼原未有所欲言而何从发之是以不发至于
 人有为我所面命者如举一隅以告之必能触类引
 伸以三隅反證然后复告则彼之悟无穷而我之言
 亦易入若举一隅而不更即三隅还以相质则是执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8a 页 WYG0208-0151a.png
 一而寡所旁通绝不能自用其力者即复之何益是
 以不复也盖教者固有欲尽之心学者尤必有自致
 之力然后教学相长可与有成否则虽谆谆告语无
 庸也孔子之不轻于教正其不倦于教之意也夫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此一章书是见圣人性情之正也记者谓吾夫子德
 性纯粹哀乐适当乎中如人当有丧夫子推见至隐
 而哀之时而食于其侧则不能甘味而未尝饱也如
 于是日吊人而哭馀哀未忘则终是日哀乐不相袭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8b 页 WYG0208-0151b.png
 而自不能歌也夫圣人之不饱不歌岂有心行乎其
 间乃随所遇而各中其节圣人自然之忠厚也学者
 能识圣人用情之忠厚其亦足以进于道矣夫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
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此一章书是见圣贤出处之必有其具也孔子谓颜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9a 页 WYG0208-0151c.png
 渊曰吾人出处之道所遇者系乎时而所操者存乎
 已有如用之是时可以有为也则出而行道以成弘
 济之功其或舍之是时不可以有为也则卷而藏之
 以全独善之志仕止久速既听其遇之自然又不失
 其理之宜然当吾世孰能有此哉惟我与尔有是夫
 固有独喻而不可以告人者矣子路闻是言而请曰
 用舍行藏夫子固与回共之矣若夫子一旦行三军
 而有战伐之事则将谁与乎子路盖自负其勇而以
 为非己莫与也孔子曰兵凶器也战危事也而可以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9b 页 WYG0208-0151d.png
 血气逞乎如暴虎徒搏冯河徒涉轻生妄动死而无
 悔者既不知一己之利害又焉能措大事于万全吾
 所不与也必也平日之涵养𥙿乎一心临事之际不
 但不肯妄动且有战兢危惧之意又好深谋远虑斟
 酌至当而后果决以成之如此之人以敬慎养其义
 气以详密保其全功可谓智勇兼备者是乃吾之所
 与也由前观之则知可以退者乃可以进彼尸位恋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0a 页 WYG0208-0152a.png
 禄与干时躁进之徒皆非用世之具也由后观之则
 知有谋者乃能有勇彼卤莽剽锐与轻浮喜事之子
 皆非成功之人也人主论相择将其必取法乎此哉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
 此一章书是圣人破人妄求之心也孔子曰天下之
 物未尝不有求而得之者至于富则何如哉若富而
 可以人力强求也则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矣盖执
 鞭虽贱役而屈己足以致富又何辞焉但人之贫富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0b 页 WYG0208-0152b.png
 亦非偶然在天有一定之数在己有一定之理如不
 可强求而得则何不从吾心中之所好为安于命而
 合于理也乎夫求富则乞诸人而不得从好则反诸
 己而有馀人亦何必营营取辱哉然则士之所以立
 身君子之所以取人必先观其所守而后可知其所
 为矣
子之所慎齐战疾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1a 页 WYG0208-0152c.png
 此一章书是门人记夫子谨身之大节也吾犬子何
 事不慎何时不慎而又有所更慎焉者盖有三也其
 一曰齐夫齐以交神神之所以享格者在诚意不在
 虚文一有不慎则备礼备乐无益也若夫清明其志
 俨恪其体所谓祭如在者惟夫子有焉一曰战夫战
 以卫国国之所以灵长者在胜算不在黩武一有不
 慎则坚甲利兵无益也若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所
 谓神武不杀者惟夫子有焉一曰疾夫疾为身累身
 之所以保摄者在平日尤在一时一有不慎则补救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1b 页 WYG0208-0152d.png
 怨尤无益也若夫养其天和择其医药所谓守身为
 大者惟夫子有焉可见圣人无所不慎而三者关系
 非轻故谨之又谨要非深窥圣人者焉能知其如此
 哉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神游古帝也昔帝舜之作乐
 也名曰韶以至圣之德当极治之时其声容美善虽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2a 页 WYG0208-0153a.png
 得之传闻而未易亲见也舜之后有陈敬仲者奔齐
 故齐有韶乐夫子至齐而得闻焉于是三月之久一
 心向往至于饮食俱忘不知肉味且赞叹曰古乐之
 入人也深矣而韶之入人也更有出于意想之外者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非甚盛德乌能若此乎盖治
 之象徵乎乐而乐之原系乎德孔子之所以极赞舜
 乐者其亦与舜合德而后知其深也岂仅在声音节
 奏之际哉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2b 页 WYG0208-0153b.png
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
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此一章书是见圣贤正名之心也昔卫世子蒯聩得
 罪出奔国人立其子辄为君以继灵公之后及晋人
 送蒯聩归国辄遂拒之不受当时之人莫不以蒯聩
 为罪人而辄拒之为是也冉有有疑而问子贡曰卫
 君之立人皆为之矣不知夫子亦以为然而为之乎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3a 页 WYG0208-0153c.png
 子贡曰诺吾将入见夫子而问之子贡不敢直言卫
 君而取古之尊父命让国祚者以为问曰伯夷叔齐
 何人也孔子曰二子逊国而逃制行高洁古之贤人
 也子贡曰二子固是贤人但不知让国之后亦有后
 悔而怨焉否乎子贡之意以为贤如二子苟尚不免
 于怨则卫君又何责焉孔子曰凡人有所求而不得
 则怨若伯夷以尊父命为正叔齐以不遵乱命为安
 各行其志皆合乎理是求仁而得仁矣又何怨乎于
 是子贡出谓冉有曰夫子不为卫君也盖国之得失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3b 页 WYG0208-0153d.png
 孰如父子之大伦观夷齐之遵父命为孔子之所深
 取则卫君之拒父又岂待再问而知之乎惜也圣贤
 正名之心徒存之空谈而已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一章书是见圣人自得之乐不以境遇而移也孔
 子曰人之常情莫不厌贫贱而慕富贵至于我则不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4a 页 WYG0208-0154a.png
 然即如疏食可饭也则饭之水可饮也则饮之肱可
 曲也则枕之其为淡泊不亦甚乎然我之真乐初不
 因此而减盖亦在其中矣其或不义而富且贵似亦
 胜于疏水曲肱然自我视之殆如浮云之于太空任
 其往来而不足以动其清虚也其乐何如哉可见圣
 人之心原有真乐故一切境遇不足为累岂仅矫当
 世而薄富贵者比与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此一章书是圣人明易理之当学也孔子曰古圣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4b 页 WYG0208-0154b.png
 之制易也天道于是乎昭焉人事于是乎备焉广大
 精微前民利用之书也我留心用力久矣若天再假
 我数年使得竟其学易之功或观其象而玩其辞或
 观其变而玩其占则吉凶消长之理明进退存亡之
 道得一动一静虽未必全然无过其亦可以无大过
 矣可见圣如孔子尚以读易寡过自勉况有裁成辅
 相之责者其可不务于穷理尽性以几参赞位育之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5a 页 WYG0208-0154c.png
 能事哉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此一章书是门人记圣教之有常也夫子设教因人
 而施固亦无所不言矣而更有所雅言者一曰诗诗
 之为教有美有刺而温厚和平足以养性情一曰书
 书之为教有治有乱而典则详明足以考政事一曰
 执礼礼之为教有情有文而斟酌损益足以定法守
 是三者皆日用切身之具故夫子皆雅言之有时言
 诗书礼固是雅言即有时不言诗书礼亦无非雅言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5b 页 WYG0208-0154d.png
 也学者尚可舍此而别求异闻与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
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此一章书是圣人自明其好学之笃也昔叶公问孔
 子之为人于子路子路不对盖以圣人之德难以名
 言耳孔子闻而教之曰叶公欲知我而后问而尔复
 不对不愈令彼疑我耶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好学无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6a 页 WYG0208-0155a.png
 厌者也当其发愤之时遂至于忘食及其自得而乐
 也遂至于忘忧或愤而愈乐或乐而益愤学以忘年
 惟日不足又焉知老冉冉其将至乎我之为人不过
 云尔有何深远而不以对也要之孔子不过自言其
 平常而功夫至此已极纯粹学圣人者其亦知所向
 往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此一章书是圣人揭己以示人也孔子曰人皆以我
 为无不知矣抑知我所以知之之故乎大凡人有聪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6b 页 WYG0208-0155b.png
 明睿智出于天然者是谓生知又有逊志时敏期于
 有获者是谓学知我亦不可谓非知者也然非生而
 知之者乃笃信好古不自暇逸敏以求之者也我何
 敢自欺以欺人乎盖生知学知成功皆一生知而不
 加之以学亦未能尽知之量至于孔子生知之圣犹
 加之以学问之功所以集千古之大成人岂可自恃
 质禀而废勉强之功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7a 页 WYG0208-0155c.png
子不语怪力乱神
 此一章书是门人记夫子谨言以立世防也吾夫子
 教人曷尝有所隐哉而亦有所不语者其一曰怪怪
 则诡异不经惑人听闻其一曰力力则恃强好胜不
 顾义理其一曰乱乱者干名犯分为人伦之大变其
 一曰神神者幽远难测为日用之所不切此四者或
 非理之正或非理之常在言之者或足以快一时之
 听闻而信之者必至于坏生人之心术夫子之绝口
 不语者其防世之心岂不远哉大抵怪诞不经者必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7b 页 WYG0208-0155d.png
 耑恃诈力以济邪谋犯上作乱者多托言鬼神以惑
 愚众此圣人首严异端之防而明王必申左道之禁
 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此一章书是欲学者随在取益也孔子曰人之不能
 精进者往往以得师为难不知师亦何地不有哉即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8a 页 WYG0208-0156a.png
 如三人同行言其数则甚寡论其时则甚暂然亦必
 有我师焉彼其一言一动有合于理而为善者亦有
 悖于理而为不善者若我不能存心为己则彼之善
 不善于我何与好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惟恐己之
 善不如彼也其不善者而改之唯恐己之不善如彼
 也是一时之观感兴起善者固我之师而一念之警
 省惩创不善者亦我之师也安往而非我得力之处
 哉可见圣德以日新为大学问以交脩而成因人见
 道随处求益书经所谓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职此意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8b 页 WYG0208-0156b.png
 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此一章书是圣人援天以自信也昔孔子周流至于
 宋国有司马桓魋者忌孔子而欲害之是时从者皆
 惧其不免也孔子晓之曰人之祸福皆系于天天虽
 旷远而难知然返观于予而有可以自信者思予何
 以有是德哉乃天生是德于予非偶然也天意既如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9a 页 WYG0208-0156c.png
 此则予之命天自主之桓魋其如予何要之圣人有
 知天之明有先天后天之学故能见之确决之定有
 迪吉而无凶咎也不然宁不为妄人所借口哉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
二三子者是丘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以身教示门人也孔门弟子每以
 言语求圣人故以无言为吝教孔子示之曰二三子
 之来学久矣抑知丘之为丘乎其无乃以为隐讳而
 不言乎不知吾之于尔初未尝有所隐也盖道之在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19b 页 WYG0208-0156d.png
 人不过日用寻常之际吾之立教原不离动静云为
 之间不但吾不欲隐即道本无可隐者不但吾无所
 隐即二三子谁是可隐者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之为丘固如是也尚何疑于丘哉总之圣人与
 化工合德而凡人亦原与圣人同体苟能反诸身心
 之间以求契乎无隐之旨虽圣人可学而至也何圣
 教之难窥耶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0a 页 WYG0208-0157a.png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此一章书是门人记圣教之全功也孔子之教人盖
 亦多术矣而其大端有四四者唯何文行忠信是也
 盖天下之义理无穷而诗书六艺已备载之学而可
 以不文乎平日之闻见皆虚而躬行实践乃有获焉
 学而可以无行乎至于居心之间偶涉于虚伪应物
 之际或近于欺诈则文行虽优而根本已失不但自
 误而且以误人矣学而可以不忠可以不信乎此夫
 子所以谆谆垂示恐人不留意于四者之中亦恐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0b 页 WYG0208-0157b.png
 复妄求于四者之外其为教也不亦严且切与学者
 究心于此则知行并荗表里如一其以几于成德也
 无难矣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
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存恒心以为作圣之基也孔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1a 页 WYG0208-0157c.png
 子曰天下之人品不同然有其根基则皆可上进如
 神明不测谓之圣人吾未始不欲见其人也然圣人
 不世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才德兼优之君子斯
 可矣盖君子虽未至于圣人然学已有成去圣不远
 不亦慰吾见圣之思乎若君子而外天资粹美谓之
 善人吾未始不欲见其人也然善人亦不常有得见
 立心纯常之有恒者斯可矣盖有恒者虽未即为善
 人然存心朴质立志坚贞不亦慰吾见善之思乎夫
 有恒之与圣人高下固甚悬绝然其姿质极醇无所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1b 页 WYG0208-0157d.png
 虚伪使充之以学未始不可作圣若夫人之虚伪者
 本无也而作为实有之状本虚也而作为盈满之状
 本约也而作为侈泰之状其人如此虽一时伪以欺
 人久之自不能继难望其有恒矣有恒既不可得又
 何以为作圣之基哉大抵圣人若子善人总不外此
 有恒之一心在圣人则为至诚无息之心在君子则
 为自强不息之心在善人则为纯一不二之心人能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2a 页 WYG0208-0158a.png
 常守此心即是作圣根本此孔子思见有恒即所以
 思见圣人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此一章书是记圣人爱物之仁也钓是以饵取鱼纲
 是用大网绝流而取弋是以丝系矢而射宿是鸟之
 栖者记者曰孔子贫贱之时常亲取鱼鸟为祭祀奉
 养之用但常人处此每多贪得之念而孔子行之则
 弥见好生之心其取鱼也但用钩以钓任其自至而
 已未尝以绳系网绝流而尽取之也其取鸟也但以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2b 页 WYG0208-0158b.png
 丝系矢射其飞者而已未尝伺其栖宿用射以掩取
 之也由此观之不得不取者有必尽之理不忍尽取
 者寓爱物之仁盖圣人浑然仁体心同造化故于取
 物之中见生物之意如此本此意而推之岂不人人
 咸遂其生而万物各得其所与惜乎不得其位老安
 少怀之志仅托之梦寐东周而已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3a 页 WYG0208-0158c.png
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求知之功以示人也孔子曰
 天下之事莫不有理必先知之明而后行之当今天
 下之人有不知其理而妄有所作为者我则无是也
 盖天下之义理无穷闻见不博非所以求知于人择
 识不精非所以求知于己我惟是多闻天下之理择
 其善者而从之务使有得多见天下之事无分善恶
 而识之以备参考此由学问以广聪明虽未为生知
 而亦可为知之次也夫生知安行如孔子而谦冲自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3b 页 WYG0208-0158d.png
 勉如此则知闻见择识乃求知之法而讲学穷理之
 功诚不可以或废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
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此一章书是圣人与人为善不为己甚之心也昔孔
 子之时有地名互乡者一乡皆习为不善人皆以其
 难与言善而绝之一日有童子者慕道请见孔子不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4a 页 WYG0208-0159a.png
 加拒绝进而见之时门人不能无疑以为设教固不
 可不宽而疾恶则不可不严如互乡之人君子之所
 绝而童子之来夫子顾见之殊不能不惑也孔子晓
 之曰君子之处己原贵于严而加惠后学则不可执
 成见而阻其自新之路今互乡俗虽不善而童子则
 有向善之心我特取其进而求见之诚耳非取其退
 而为不善也何得因其习俗遂绝之己甚耶且凡天
 下之人特患不能洁己耳若一旦洗心涤虑洁己以
 求见此即好善之机可与入德吾但取其今日之能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4b 页 WYG0208-0159b.png
 洁耳至往日之或善或恶安能保耶今童子之见二
 三子亦可无惑矣总之立教贵于公而待人则本于
 恕孔子欲化导愚顽以移易其风俗故不为己甚如
 此若在君师之位则无论贤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铸
 之中书曰敬敷五教在宽此帝王教人之法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求仁也孔子曰世之惮于求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5a 页 WYG0208-0159c.png
 仁者皆以仁为远而难求自吾观之仁果远乎哉盖
 天下无无心之人亦无无仁之心是仁乃本来之良
 人所固有但人蔽于私欲而不知求遂流于不仁而
 以为远耳若能以一念之觉反而求吾固有之仁即
 此有觉之中天理来复是欲之斯至无俟他求也而
 又何远之有哉要之仁具于心得之易失之亦易人
 能时时提醒在在操存则一念欲之一念之仁也念
 念欲之念念之仁也由此而进于天德之纯亦惟存
 乎一心而已可不勉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5b 页 WYG0208-0159d.png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
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
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此一章书是见孔子为君受过也陈国名司败官名
 昭公是鲁国之君昔鲁昭公素称知礼而不免娶同
 姓为婚故陈国有司败者不能无疑于心因问于孔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6a 页 WYG0208-0160a.png
 子曰人皆以昭公为知礼果知礼乎是时司败之问
 有心而孔子之答无意故直以知礼答之及孔子既
 退司败适遇孔子弟子巫马期乃揖而进之曰吾闻
 君子为人平心直道有事关名义者必公是公非而
 无所私党由今观之君子亦阿党于人乎何以见之
 如同姓不为婚周道也今鲁与吴皆姫姓而鲁君乃
 娶吴国之女为夫人乃自为之而自讳之不谓之吴
 孟姫而谓之吴孟子既已干越于前而又复掩饰于
 后悖礼甚矣使鲁君而犹为知礼则人孰不可为知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6b 页 WYG0208-0160b.png
 礼乎夫鲁君不知礼如此而夫子犹以知礼与之非
 党而何司败之议昭公固是然以孔子为党彼岂知
 圣人用意之厚哉于是巫马期述司败之言以告孔
 子孔子竟不辨其礼之知与不知己之党与不党但
 自引咎曰人之所不幸者莫甚于不闻过今丘也幸
 矣苟有过失人必知之既知于人即得闻于己由是
 改图归于无过岂非我之所甚幸者乎盖无容昧者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7a 页 WYG0208-0160c.png
 天下是非之公而曲为讳者臣子忠厚之谊如孔子
 善则归君过则归己岂非万世人臣之法乎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乐于取人之善也记者曰夫子好
 善无穷诚意恳至每遇人有一善则相为契合如与
 人歌也若人之音律节奏有相和而善者此时夫子
 之心不知有己止知有善好善之心遂油然而不能
 自已必使其人反覆歌之凡其音律节奏之美皆默
 会而详味焉然后自歌以和之同声相应音节克谐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7b 页 WYG0208-0160d.png
 是不但取人之善为己之善而且以己之善助人之
 善其好善之诚为何如哉观孔子于一歌之善而好
 之恳至如此其与大舜之舍己从人乐取人善何以
 异乎盖圣心浑然至善随在具足故于一歌而全体
 皆见也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以实行也孔子曰吾人终身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8a 页 WYG0208-0161a.png
 为学不徒贵可见之英华而贵有克敦之践履如敷
 陈理道焕然成章者谓之文此不过语言之工文采
 可观而已我虽未能过人而犹可以及人若夫有才
 而不见其才有德而不矜其德事事皆求实践不事
 空言此乃躬行之君子也吾非不欲企而及之而反
 心自思则全未有得吾朝夕之间亦惟以此自勉而
 已观孔子此言可见文易而行难行急而文缓故君
 子之进德必以忠信而修辞立诚乃所以居业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8b 页 WYG0208-0161b.png
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以无己之学示求圣求仁之实也
 昔孔子道全德备当时有称为圣与仁者故孔子辞
 之曰人之品量不齐而学之造诣不一如神化不测
 之圣人与万物一体之仁人则吾岂敢当乎抑惟以
 圣仁之道敏勉力行为之于己不敢自止而生厌足
 之心即以圣仁之道鼓舞诱掖教诲于人不敢言劳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9a 页 WYG0208-0161c.png
 而萌倦怠之意此乃我之所能者亦但可云如此而
 已矣敢云圣仁哉维时弟子有公西华者闻斯言而
 叹曰为可能而不厌则不可能诲可能而不倦则不
 可能自非至诚无息善与人同者未易几此在弟子
 虽欲学之而正有所不能也是夫子虽不居圣仁之
 名而愈以徵圣仁之实矣要之圣人之心常虚如大
 禹不自满假文王望道未见其存心皆无异也观于
 孔子之言而从事圣仁者惟常存不自足之心而已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29b 页 WYG0208-0161d.png
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此一章书是言圣人修身立命之学无事祈祷以求
 福也昔孔子曾有疾病门人皆以为忧子路请行祷
 祀之礼盖虽出于至情而实昧于正道故孔子不直
 斥其非而先问之曰果有祷祀之理乎盖欲子路自
 省也子路未达对曰有之古诔词云祷尔于上之天
 神下之地祇盖言人有疾病当祷祀以祈福佑也于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0a 页 WYG0208-0162a.png
 是孔子晓之曰夫所谓祷者乃悔前非以禳灾患耳
 若丘平日敬畏天命一言一动皆不敢得罪于鬼神
 原无所为祷也即以祷言而丘之自祷于心者亦已
 久矣岂待有疾而后祷耶盖圣人与天地合德鬼神
 亦不能违自无事于祷凡人但宜修德行善以尽人
 道之常至鬼神之不可知者敬而远之可也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此一章书是孔子甚言奢之为害而为维世之论也
 孔子曰先王制礼自有中道无过不及所以一时之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0b 页 WYG0208-0162b.png
 人心相安而百年之风俗无弊如专尚侈靡而过乎
 中者谓之奢奢则意气骄盈虽理之所不当为者亦
 僭越为之其弊将干犯名分而不孙若专务省约而
 不及乎中者谓之俭俭则力行节省虽理之所当为
 者亦吝啬而不为其弊将规模鄙陋而固此二者皆
 非中道也然就二者较之与其骄盈僭越败坏风俗
 其为害也大宁可狭小鄙吝贻讥固陋终是世道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1a 页 WYG0208-0162c.png
 心无甚流弊也昔帝尧茅茨土阶大禹恶衣菲食古
 帝王躬行节俭遂成淳庞之治后世人心不古日趋
 靡滥所赖在上者辨等威定制度塞其源而遏其流
 庶几返淳还朴不至成极重难反之势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此一章书是即心术以严君子小人之辨也孔子曰
 天下有君子有小人然欲知君子小人之分当内察
 其心术而外观其气象盖君子循理而行心无所累
 但见其随遇而安不愧不怍无适而不宽舒自得也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1b 页 WYG0208-0162d.png
 盖坦荡荡焉小人行险侥倖心役于私但见其忧劳
 不宁患得患失无时而不思虑愁苦也盖长戚戚焉
 由此观之即气象可以知心术即心术可以定人品
 君子小人之分原不可掩欲观人者可不致辨哉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此一章书是记孔子之容以见盛德之徵也记者曰
 容貌者德性之符人惟气质有偏涵养未粹故见于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2a 页 WYG0208-0163a.png
 容貌者不能得其中和吾夫子全体浑然阴阳合德
 虽见乎容者随时不同然未有不出于中且和者如
 近仁者其容温而仁胜者鲜刚方之槩则厉为难若
 夫子和厚可亲见为温矣而和厚之中自然严肃盖
 可亲而不可犯也又何其厉乎此温之得乎中也如
 近义者其容威而义胜者鲜柔嘉之则则不猛难若
 夫子尊严可畏见为威矣而尊严之下自无暴戾盖
 可畏而亦可近也何至于猛乎此威之得乎中也如
 近礼者其容恭而致恭者多矜持之迹则安为难若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2b 页 WYG0208-0163b.png
 夫子颙然庄敬见为恭矣而庄敬之内自然舒泰盖
 不慢而亦不拘也又何其安乎此之得乎中也盖
 孔子躬秉盛德故内外有时措之宜动静恊中和之
 极其见于容貌者有如此学圣人者惟在涵养德性
 至于纯全则容貌之间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3a 页 WYG0208-0163c.png
称焉
 此一章书是孔子阐扬潜德之意昔周太王古公生
 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季历生子昌是为文王
 太王知文王有圣德欲传位季历以及文王泰伯知
 之即与弟仲雍托名采药逃之荆蛮太王于是传位
 季𠩵至武王而有天下焉孔子称之曰我周肇基王
 迹始于太王其后世世相承皆贤圣之君也而太王
 之长子泰伯其德之盛真可谓至极而无以复加矣
 何也泰伯以长当立是后之天下乃泰伯所宜有也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3b 页 WYG0208-0163d.png
 泰伯知太王之意于是逃之荆蛮示不可复用故太
 王传位季历至武王而遂有天下自当日观之不过
 让国而自今思之实则以天下之大固让于弟侄而
 不居也但其让隐微无迹可见故民莫得而称颂之
 也盖泰伯之心无一毫私欲之累而曲全乎父子兄
 弟之间至使身与名俱隐而世与我两忘此所以谓
 之至德也孔子特为表章之其让德之美岂不昭著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4a 页 WYG0208-0164a.png
 于万世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
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
不偷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以礼成其德也孔子曰人之
 立身必一禀于礼而后动静之间皆合乎自然之秩
 序而无太过不及之弊如待人固贵于恭使不有礼
 以节文之则仪文烦多周旋过当自检而反以自苦
 矣不免乎劳处事固贵于慎使不有礼以权度之则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4b 页 WYG0208-0164b.png
 逡巡惶惧谨畏太过敬事而反以废事矣不免乎葸
 至于勇者美德也使不以礼自守则一往之气遂逞
 其血气之刚必将至于犯分而乱矣直亦善行也使
 不以礼自闲则径遂之情遂无复含容之意必将至
 于急切而绞矣夫恭慎勇直皆人之美德但无礼以
 为之节制遂各有其弊而反为美德之累信乎礼不
 可以斯须去身而动容周旋中礼者乃盛德之至乎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5a 页 WYG0208-0164c.png
 孔子又曰化民成俗必有所本在上之举动即下民
 之则效也如有位之君子于一本九族因情谊之当
 然而敦笃之此上之自尽其仁也彼下民贵贱虽殊
 要莫不有其亲亦必孝于父母睦于宗族各亲其亲
 而兴起于仁矣于故交耆旧不以迹疏年远而遗弃
 之此上之自居于厚也彼下民尊卑虽异亦莫不有
 故旧必将信于朋友和于乡邻各厚其故旧而不为
 偷薄矣夫上行下效其感应如此其速可见时雍风
 动致之无难唯在为上者之躬行率导焉而已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5b 页 WYG0208-0164d.png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此一章书是曾子守身之孝也曾子在圣门素以孝
 称其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迨夫有疾将
 终追思生平守身之道至此可以无愧故呼其及门
 弟子而教之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
 体不辱其亲方谓之孝汝等试启而视吾之足启而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6a 页 WYG0208-0165a.png
 视吾之手有不全焉者乎然吾身体之所以得全者
 以吾有以保守之也诗经小旻之篇有云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戒慎恐惧常忧陨坠无时无处
 不存此心所以得保此身而今而后吾方知得免于
 毁伤矣汝小子其念之哉盖语毕而呼之以致叮咛
 之意亦欲使及门弟子如己之戒慎恐惧一举足而
 不敢忘亲也曾子守身之孝如此盖立身行道显亲
 扬名固为孝之大节然不亏其体者自能不亏其行
 体且不亏而况于行乎皆由曾子平日见道明信道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6b 页 WYG0208-0165b.png
 笃故能始终不息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
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
事则有司存
 此一章书是曾子以省身之学告临民者知所重也
 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氏名捷曾子有疾敬子往问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7a 页 WYG0208-0165c.png
 之曾子言曰大凡鸟之将死其鸣必哀人之将死其
 言必善盖曾子将告以为政之道恐敬子忽略而不
 加之意故先言此以起其听也因告之曰凡在位之
 君子不宜琐屑于细务惟当崇尚乎大体其馀临民
 之道所最重者有三容貌彰之于身一有不谨易至
 粗厉怠肆君子不动容貌则已动容貌便当雅饬恭
 谨而远于暴慢道之可贵者此其一颜色形之于面
 一有不察易至色取行违君子不正颜色则已正颜
 色便当表里如一而近于信实道之可贵者此其一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7b 页 WYG0208-0165d.png
 辞气宣之于口一有不敬易至凡陋背理君子不出
 辞气则已出辞气便当成章顺理而远于鄙倍道之
 可贵者此又其一盖有诸中必形诸外制乎外必养
 乎中操存于平日省察于临时故能内外交尽动静
 兼该此诚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君子所贵之道惟此
 而已若夫用笾豆以供祭祀之事不过器数仪文之
 末节耳自有执事者司之曾俨然人上而屑屑留心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8a 页 WYG0208-0166a.png
 于此哉至于帝王之学与士庶异凡正心诚意建极
 绥猷以君临天下之上固操之有其要出之有其本
 而不在区区度数之末也当知所先务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此一章书是明颜子无我之学也曾子曰凡人志意
 盈满少有所得便见己之有馀人之不足其能下问
 者谁乎若乃己之学力精到既已能矣郤不自恃其
 能而以问于不能之人己之学问充足既已多矣郤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8b 页 WYG0208-0166b.png
 不自恃其多而以问于寡少之人此其心体谦虚绝
 无满假虽有而自视若无虽实而自视若虚其真知
 义理之无穷有如此凡人度量浅狭少有触犯便谓
 在己为是在人为非其能容忍者谁乎若乃人有触
 犯于我我能情恕理遣置之度外全无计较不惟不
 发露于颜色而直不藏蓄于胸臆其不见物我之有
 间又如此此何人哉惟旧日吾友颜渊潜心好学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9a 页 WYG0208-0166c.png
 善不伐故能谦以受人有怒不迁故能恕以容人尝
 拳拳服膺用力于此如此之人诚不可多见也总之
 圣贤无我之心尝如太虚能容天下之理而不见己
 之有馀能容天下之物而不见人之不足然非真积
 力久以几于大而化之之境则亦未足以语此也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
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此一章书是曾子以全德望人之意曾子曰天下言
 成德者必归于君子然才者德之用节者德之守才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39b 页 WYG0208-0166d.png
 节二者不全均不可谓之成德若有人焉其才不但
 可辅长君而已即将六尺幼冲之君付托于其身可
 以承受而辅佐之既能保卫其国家又能养成其令
 德而不负所托焉不但可共国政而已即将一国之
 政令专寄于其身可以担荷而总摄之既能安定其
 社㮨复能绥辑其民人而不负所寄焉其才之过人
 如此至若国势艰难之会人心离合之几从违趋避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0a 页 WYG0208-0167a.png
 正大节之所系苟非见理精明持志坚定鲜有不为
 其所夺者其人当此之际郤能卓然自立利害不以
 移其心死生不以易其守保辅幼孤维持百里始终
 不渝其节之过人又如此既有其才又有其节果可
 谓之君子人乎反覆思之信乎其为君子人也夫是
 人也言其品行则为成德之君子任以官守即为社
 稷之纯臣使当太平无事之时自能敢言犯诤一德
 同心致吾君于尧舜垂芳名于百世此曾子所以叹
 赏之不置也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0b 页 WYG0208-0167b.png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此一章书是曾子责士以体仁之意曾子曰士立身
 天地间以圣贤自期必须度量宽广不以一善自足
 是之谓弘持守坚忍不以半途自废是之谓毅但心
 体本自刚大一有私欲便狭隘而不弘柔懦而不毅
 矣缘平日无省察克治之功所以无至大至刚之体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1a 页 WYG0208-0167c.png
 曾是异于凡民俨然为士而可以不弘毅哉所以然
 者为何盖以士所负之任甚重而其所行之路又甚
 远也惟任重非弘不能胜惟道远非毅不克荷也然
 果何以见其重且远哉凡以为此仁也仁者心之全
 德原与天地同其广大士以为一己之任不但知之
 而已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则是举天下之善尽万物
 之理皆在士之一身其任不亦重乎且仁之理原与
 天地同其悠久士任此仁无有间断终食于是造次
 颠沛亦于是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直至没焉而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1b 页 WYG0208-0167d.png
 后已其道不亦远乎士之所以贵弘毅者以此总之
 仁道至大非全体不息者不足以当之惟其全体也
 则无一理之不该惟其不息也则无一念之可间此
 圣门为学莫大于求仁而曾子卒得道统之传有以
 也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此一章书是明经学之有益于人也孔子曰性情之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2a 页 WYG0208-0168a.png
 理中和之德固人心之所同具不待外求然古人立
 教皆已先我为之使非始终有资何以浅深各得当
 其始也欲为善而去恶必先有以感发其好善恶恶
 之心所谓兴也然兴非无自必于诗乎盖诗本性情
 有美刺讽谕之旨其言近而易晓而从容咏叹之间
 所以感动于人者又为易入故学者之初必于此而
 有以起发其仁义之良心也及其中也善念既起又
 必卓然有以自持方能有善而无恶所谓立也然立
 非无自必于礼乎盖礼有恭敬辞逊之意节文度数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2b 页 WYG0208-0168b.png
 之详服习既久则德性之守得以坚定而不移酬酢
 之际得以贞固而不乱故学者之中必于此而不为
 事物所摇夺也及其终也既能自立又必造于纯粹
 至善之域所谓成也然成非无自必于乐乎盖乐有
 声音之高下舞蹈之疾徐所以养其耳目和其心志
 荡涤邪秽消融渣滓故学者之终必于此而有以至
 于义精仁熟也由此观之诗礼乐其可以不学耶要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3a 页 WYG0208-0168c.png
 之人止一心兴立成乃学者因心之获诗礼乐即学
 者治心之资言其序虽有后先究其归总无内外孰
 谓经学非即心学哉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示为上者以范民之道也孔子曰
 圣人在上其知先知其觉先觉岂不欲家喻户晓以
 斯道觉斯民哉然必尽人而觉之其势有所不能故
 但可使之由于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
 也盖所当然者如父当慈子当孝之类皆民生之秉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3b 页 WYG0208-0168d.png
 彝日用即寻常至愚之人俱可遵道遵路率循而无
 难故可使之由也若其所以然之故皆出于天命之
 自然人性之固有其理精微奥妙自非中人以上未
 易得闻况蚩蚩之氓如何遍喻故不可使之知也虽
 知之理不外行习之事由之久自有领悟之机若必
 使知之则力行之心反不胜其求知之心惟由之而
 听其自知则知者不失之过不知者亦不为不及要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4a 页 WYG0208-0169a.png
 在因民以治民不必强民以从已此圣人率天下以
 中庸之道而无索隐行怪之弊也与有化民之责者
 可勿致审于其间哉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示人以弭乱之道也孔子曰天下
 刚勇之人恃其血气之强而又疾恶贫穷不肯安守
 义命则有勇无义适为乱资此等之人固为天下之
 首恶矣至于不仁之人本心已失当其罪恶未著尚
 可容忍而化之以善若其罪恶贯盈即当屏弃而惩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4b 页 WYG0208-0169b.png
 之以威不然而徒疾恶太过使之无地可容则事势
 穷迫彼将以不肖之心肆其不仁之毒未有不激而
 生乱者是恶不仁之人本为好恶之正特以处之过
 当反足致变则君子之待小人岂可轻发而不善处
 之乎是以古之圣王保治于己安制乱于未萌使夫
 材能效用奸宄回心则御之之道得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5a 页 WYG0208-0169c.png
 此一章书是孔子戒人恃才之意孔子曰凡人不可
 无才尤不可不善居其才自古材能技艺之美者莫
 如周公然周公之所以见重于天下者以公逊硕肤
 握发吐哺有才而不自恃故可贵耳若有周公之才
 之美乃骄焉而誇人所无不肯卑以自牧吝焉而挟
 已所有不肯善与人同则无其德量而大本失矣纵
 使多才多艺特其绪馀而已何足观哉夫有周公之
 才之美而一涉骄吝尚不足观况无周公之才者乎
 甚矣骄吝之不可也盖有才者必当居之以德德极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5b 页 WYG0208-0169d.png
 其盛则才自极其全故圣如帝舜而舍己从人功如
 大禹而闻言则拜满招损谦受益诚圣贤居心之要
 道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此一章书是明纯心之学也孔子曰吾人为学原以
 明善诚身求其在我而已利禄之来奚暇外慕虽学
 成名立亦有用世之时然一心以为学又一心以求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6a 页 WYG0208-0170a.png
 禄则持志不专必其见道不切也有人于此从事于
 学至于三年之久而不志于谷禄则是正谊而不谋
 利明道而不计功操守坚定工夫纯笃凡荣辱得失
 之故毫无足以动其中使非专心为学何以历久不
 迁如此此其人岂易得哉可见儒者惟在纯修国家
 务求实学下无干名求利之人则上有举贤任才之
 庆圣人之言其维持世教不浅矣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
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6b 页 WYG0208-0170b.png
贵焉耻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立身处世之道也孔子曰君
 子立身处世必学问操守兼造其极方为全德未可
 苟也凡人志向不专不能为学故信之必须诚笃然
 见理不明所信者或不得其正反足为累又须格物
 致知穷理尽性以求其是非之真尽其精微之奥则
 讲究明而辨别审所信者一出于正而为有学之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7a 页 WYG0208-0170c.png
 矣凡人持守不定不能入道故守之必须坚固然胶
 执不化所守者或不得其当死亦徒然又须事必由
 理行必合宜不徇匹夫之小信而乖中庸之大道则
 植纲常而扶伦纪所守者允得其当而为有守之人
 矣有学有守则知之明而行之决出处去就焉往而
 不善哉故其于危邦也则避之而不入于乱邦也则
 去之而不居去就如是其审也当天下之有道也正
 君明臣良之会则出仕而尽展其蕴当天下之无道
 也正潜身养晦之时则隐居而独善其身出处如是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7b 页 WYG0208-0170d.png
 其正也使非有学有守何以能咸宜如是至若邦国
 有道正君子向用之时也乃避世绝俗而困处贫贱
 之中上之不足以致君尧舜下之不足以泽被苍生
 岂不可愧耻乎邦国无道正君子高蹈之时也乃希
 世取容致身富贵之地既取贪位之讥复无待时之
 节岂不可愧耻乎惟其学守未能兼善故其进退徒
 足贻羞甚矣士之不可以无养也盖学者须见之明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8a 页 WYG0208-0171a.png
 守之定用有可行舍有可藏然后平时则能尊主庇
 民建功立业有事则能砥砺名节匡扶世运若碌碌
 庸人何足取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此一章书是孔子戒人侵越职分之意孔子曰凡人
 有是职位始有是谋为如处公卿大夫之位则当谋
 公卿大夫之政其谋为者正以尽其分内之责而非
 有所加于位之外也若无官守之责而为有位之谋
 则为越分非职掌所及而为他位之谋则为侵职故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8b 页 WYG0208-0171b.png
 凡不在其位则当介然自守虽才识过人智略有馀
 而不敢预议者所以远出位之嫌而尽自处之道也
 盖君子素位而行循分自尽分内事不敢推诿分外
 事不敢妄营故无越职之谋者乃无旷官之失孔子
 戒之之意深哉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此一章书是孔子有志王化而追念正乐之时也孔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9a 页 WYG0208-0171c.png
 子曰昔吾自卫反鲁既曾正乐适当师挚在官之始
 又能审音其时乐之残缺者已为之补失次者已为
 之序无论其始作从之之时固能恊律和声无不美
 盛即至关雎之乱而为乐之卒章一皆清浊相济高
 下相宜洋洋盈耳可想见夫王化之隆鲁乐之正惜
 乎今不得而闻也盖正乐有孔子之圣掌乐有师挚
 之贤故一时声音美备如此且关雎为王化之始当
 日化行江汉泽及士女实由文王后妃盛德所传孔
 子缅怀盛治寤寐圣主闻韶之叹思挚之心有同情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49b 页 WYG0208-0171d.png
 也夫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此一章书是欲人不失其本然之真也孔子曰天之
 生物气质不齐中才以上之人有德而无病若中才
 以下虽有是病不掩是德如好高者多直率无知者
 多谨厚无能者多信实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若赋性
 疏狂之人宜乎行事直率不为邪曲今郤借公行私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0a 页 WYG0208-0172a.png
 而又存心不直是以罔济妄矣赋性昏昧之人宜乎
 厚重简默不作聪明今郤轻举妄动而又存心不愿
 是藏诡于愚矣赋性愚拙之人宜乎真诚无妄不为
 欺诳今郤二三其德而又存心不信是隐诈于拙矣
 此等之人出于常理之外真难识其本体吾不知之
 矣盖狂侗悾悾是气禀之偏直愿信是本体之真本
 心未漓犹可以陶镕教化而返其固有之良本心既
 失则习染锢蔽而不可以化诲之矣故孔子绝之然
 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使其知为圣人所绝而改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0b 页 WYG0208-0172b.png
 焉则不屑之教诲是亦教诲之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此一章书是勉人进学之词孔子曰人之为学将以
 求进乎道也然使无勤敏之功则其心徒劳而无益
 使无警省之心则其功终怠而不前所以若子之为
 学也穷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践其实孜孜焉惟日不
 足常如有所追而不及者然其用功之勤如此然其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1a 页 WYG0208-0172c.png
 心犹悚然不敢自怠也当日进之时常怀日退之惧
 惟恐失其所学而果有所不及也其操心之危又如
 此盖学贵日新无中立之境不日进者则必日退如
 商宗之逊志时敏周成之日就月将乃为人主好学
 之芳规也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此一章书是赞舜禹心境之大也孔子曰凡人平时
 难窥其器量临境易见其襟怀盖本自然非由强勉
 巍巍乎崇高富贵不入其心者其惟舜禹乎舜禹皆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1b 页 WYG0208-0172d.png
 以匹夫受禅天下原非素有然一旦尊为天子而温
 恭允塞不伐不矜与未有天下之时毫无损益舜禹
 心体超然不为物役又何有天下入其意中哉盖圣
 人气象度越千古洵乎其不可及也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此一章书是极赞帝尧君德之大也孔子曰吾尝论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2a 页 WYG0208-0173a.png
 列帝王求其度量超越德业兼隆者大哉尧之为君
 也巍巍乎高大而无不覆冒者莫如天唯尧之德格
 于上下与准则之荡荡乎广远无涯形迹俱泯当时
 康衢之歌帝力何有民亦涵泳其中莫得指而名焉
 与天之不可言语形容无以异其大而难名者若此
 然以观其治功之成就则平成恊和巍巍乎功业之
 隆盛莫得而尚也又观其治功之显烁则格被昭垂
 焕乎文章之光显莫得而掩也其大而可见者又若
 此大哉帝尧洵千古夐绝者矣后世人主舍尧其奚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2b 页 WYG0208-0173b.png
 法哉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
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已矣
 此一章书是赞美周才比隆唐虞因思至德以推原
 所自也记者曰自古治天下者莫盛于虞舜当时圣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3a 页 WYG0208-0173c.png
 哲之臣有禹稷契皋陶伯益各尽厥职以成四方风
 动之休继夏商而王者莫盛于我周武王武王尝曰
 予有拨乱之臣十人外则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
 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内则贤妃邑姜夹
 辅赞襄以臻四海永清之化虞周得人之盛如此孔
 子因而叹曰古云人才之生最为难得岂不信然惟
 在唐虞交会之际故贤哲挺生过此以往独周为盛
 然其间尚有妇人焉奔走禦侮不过九人而已我因
 是有感于文王也以天下之大势言之三分已有其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3b 页 WYG0208-0173d.png
 二文王乃确守臣节以服事殷初不以盛衰强弱二
 其心非盛德之极能如是乎可见周之媲美唐虞者
 实以德而不止于才也夫人才不择地而生亦不择
 时而生帝师王佐何代无之顾上之人所以鼓舞任
 用之何如尔亦何至有无才之叹哉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
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4a 页 WYG0208-0174a.png

此一章书是极赞大禹以见王道之纯也孔子曰自


古治天下者事无巨细各有当然之则况承帝之终


开王之始最易有间可乘吾观禹无间然矣禹之时


九州作贡所不足者非玉食也乃郤珍羞而甘淡薄


至于奉祀鬼神则牺牲粢盛极其丰洁玉帛万方所


不足者非文绣也乃舍华靡而敦朴素至于临朝承


祭则服物采章务求尽制四海为家所不足者非宫


室也乃安卑隘而戒崇隆至于田间水道则胼胝经

卷六 论语上之三 第 54b 页 WYG0208-0174b.png
营力为禦备此皆俭所当俭丰所当丰适合天则无


可訾议禹吾无间然矣书称克勤克俭惟俭而后能


勤洵足为万世人君法也

日讲四书解义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