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论语上之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a 页 WYG0208-010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五
 论语(上之二)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此一章书见择居亦必处仁也孔子曰凡人居处必


择其里二十五家为一里里之中习俗仁厚孝友睦


姻任恤之风行于乡里间是为里之至美者有识者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b 页 WYG0208-0109b.png
择居于此熏陶渐染可以成其德赒恤保爱可以全


其生若择之而不处于仁里则美恶不辨昧其是非


之本心矣焉得为知乎甚矣人之不可不居仁也夫


仁道至大一里为然天下亦皆然诚能广仁之化使


天下处处皆仁里则道德一而风俗同太和之气在


宇宙间岂不更美乎哉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a 页 WYG0208-0110a.png
 此一章书是欲人存其本心之仁而不为外境所夺
 也孔子曰仁为本心之德纯然天理非外物所能夺
 若不仁之人私欲锢蔽失其本心中无所主而外物
 得以移之使处贫贱穷困之境或一时犹能强制久
 之则为穷困所迫必至苟且放荡而不能自守不可
 以久处约使处富贵安逸之地或一时犹能矫持久
 之则为富贵所溺必至骄奢淫纵而不能自守不可
 以长处乐惟仁者心与仁为一纯乎天理不待勉强
 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不以约乐系于心也知者心未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b 页 WYG0208-0110b.png
 能即与仁为一而中有定见深知笃好孳孳求得利
 于仁而不易所守不以约乐移其念也此其所存皆
 天理物欲不以累其心虽处约乐之久亦岂为之动
 哉盖圣贤为仁必先在境遇上持守得定彼不仁者
 可以为戒若夫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惟知者
 之利仁为自明而诚之学从此用功由利而得安庶
 几本心无失而穷通不以为累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a 页 WYG0208-0110c.png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一章书言仁人之心公而情正也孔子曰好恶之
 心人皆有之但稍有私心则所发便不能当理好非
 所好恶非所恶不可谓之能好能恶也惟仁者之心
 浑然天理廓然大公绝无一毫私意见人之善则好
 之好其所当好也好得其正乃为能好人见人之恶
 则恶之恶其所当恶也恶得其正乃为能恶人好人
 恶人惟仁者能之盖由其心公所以其情正也夫好
 恶之为用甚大亲贤远奸信赏必罚皆由好恶一念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b 页 WYG0208-0110d.png
 措之施为惟纯其心于仁则喜怒无偏而好恶自当
 无私好无私恶王道之所以大中至正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志仁也孔子曰天理人欲不
 容并立人心亦无两用志于此必遗于彼故人特患
 无志耳诚能使心之所向专在于仁其思虑所至孳
 孳存天理遏人欲则趋向坚定惟有天理之公而必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a 页 WYG0208-0111a.png
 不入于人欲之私矣方志仁时便无为恶之事也可
 见求仁必先立志所志既定则一念无恶至于念念
 无恶省察愈精存养愈熟虽天行之健安土之敦皆
 从立志时始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
 此一章书是孔子言君子为仁无时无处而不用其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b 页 WYG0208-0111b.png
 力也孔子曰顺逆之数在天而取舍之分在我且如
 富与贵是人人之所愿欲者欲之则思处之矣然而
 有义存焉不可不审苟道理不当得富贵而偶得之
 非义也见利思义者决然辞之而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人之所厌恶者恶之则思去之矣然而有命存焉
 不可不安苟道理不当得贫贱而偶得之是命也乐
 天知命者决然受之而不去也此非君子其孰能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a 页 WYG0208-0111c.png
 盖君子之所以名为君子者以其体仁耳若贪富贵
 厌贫贱是徇欲丧理舍去此仁矣何以成其为君子
 之名乎故君子必不去仁者也其不去仁也不但富
 贵贫贱之间也即终食之间须臾耳念念在仁无有
 违背虽当造次之时急遽苟且其心必在于是虽当
 颠沛之际倾覆流离其心必在于是君子之不去仁
 如此然则为仁者取舍之分当明存养之功当密无
 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乃可以为君子矣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b 页 WYG0208-0111d.png
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
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望人用力于仁之意孔子曰仁之
 当好不仁之当恶谁不知之然我未尝见好仁者恶
 不仁者盖我所谓好仁者非泛泛然好之也真知仁
 之可好而好之极其笃举天下可好之物无可以加
 之方是好仁我所谓恶不仁者非泛泛然恶之也其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a 页 WYG0208-0112a.png
 为仁也惟恐不仁之为害而恶之极其深不使一毫
 不仁之事及于其身方是恶不仁此成德之事难得
 而见之也然为仁在我欲之即至若有人焉一旦奋
 然用其力于仁精以察理而守之以刚严以辨私而
 遏之以断则志之所至气亦至焉我未见有心欲进
 而力不足以副之者盖人气禀不同或亦有此昏弱
 之甚者既用其力矣而力有不足中道而废但我未
 之见耳夫成德既难其人而学者复甘于自弃圣人
 反覆叹息其责人也深而望人也切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b 页 WYG0208-0112b.png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论观人心术之法孔子曰凡人心
 术之邪正难知而行事之差失易见即差失之中而
 邪正自分焉君子存心宽厚倘有过失必是过于宽
 厚小人存心刻薄其为过失必是过于刻薄其党类
 各自不同观人者不可以为过而概视之也观其过
 于宽厚知为忠恕之君子观其过于刻薄知为残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a 页 WYG0208-0112c.png
 之小人忠恕仁也残忍不仁也观忠恕之过异于残
 忍不即此可以知仁哉此可见观人之法无过者不
 可苛求有过者不可轻弃当察其心术何如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甚言道之不可不闻也孔子曰人
 之生也皆有日用常行之道如为人子即有孝之道
 为人臣即有忠之道所宜讲求体认者也若不闻此
 道则生也有愧死亦有恨故平日间用心讲求竭力
 体认一旦豁然贯通虽夕死亦可以无遗憾矣甚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b 页 WYG0208-0112d.png
 道之不可不闻也然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当以务
 学为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论士之识趣不可不高也孔子曰
 为学之士有志于斯道宜其斯道以外之物皆不足
 以动其心矣而乃以衣服饮食之不美为愧耻则是
 羞贫贱慕富贵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与之论道其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8a 页 WYG0208-0113a.png
 性分可乐之事必且茫然岂足与议哉颜子一箪食
 一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
 不耻此真能志于道者也士当如是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此一章书是言君子精义之学也孔子曰天下有至
 当之理处天下事者必不可任一己之私是故有意
 主于必为虽或不可为而犹为之者谓之适意主于
 必不为虽或可以为而犹不为者谓之莫二者但偏
 执己见于以处天下事必有害矣惟君子之于天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8b 页 WYG0208-0113b.png
 也未尝主于必为而无适也未尝主于必不为而无
 莫也是非可否一断之以当然之义义之所在坦然
 无私确然无疑既不至于轻率而败事亦不至于拘
 滞而不通是谓义之与比天下所以赖有君子也然
 精义之学若非讲究于平日焉能汎应于临时有天
 下之责者所宜自审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9a 页 WYG0208-0113c.png
 此一章书是言君子小人心术之别也孔子曰人各
 有所怀而人品之不同即于此见之君子之所怀者
 在固有之德本体惟恐其或昧分量惟恐其或亏盖
 有戒慎恐惧而不自宽者矣至于小人之所怀者在
 乎土不知德之可行而沾沾于自适之处何其图安
 而不能迁也君子之所怀者在朝廷之刑閒居惟恐
 其纵肆举动惟恐其陨越盖有淡泊宁静而不妄营
 者矣至于小人之所怀者在于惠不知刑之可畏而
 孳孳于自利之谋何其贪营而不知厌也是知怀德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9b 页 WYG0208-0113d.png
 则无所为而为善怀刑则有所惮而不为恶此君子
 之所以日进于高明也若怀土则已得而吝于己怀
 惠则未得而求诸人此小人之所以日入于卑陋也
 思念之间可不慎哉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此一章书是醒趋利者之甚无益也孔子曰人能好
 义居心淡泊处事公平则人皆悦服而身自安荣乃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0a 页 WYG0208-0114a.png
 有人焉念念事事惟利是循夫我之所爱亦人之所
 惜利既专之于己害必归之于人将见与争利者必
 不能怡然以受即不与同利者亦莫不闻声而共忿
 矣宁不多怨也乎然则放利者本为身谋为家计非
 以招怨也而怨实自此生于身家何益哉故善言利
 者亦惟求之义而已矣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此一章书是言为国者当敦礼教之实也孔子曰礼
 也者治天下之具也而仪文节目之中实出于恭敬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0b 页 WYG0208-0114b.png
 谦逊之意谓之让为人君者能以礼让为国或脩之
 一身以示之标准或昭之制度以防其僭慢则礼教
 既足以训俗诚意又足以感人将见纲纪可正而风
 俗可淳其于治国乎何难之有若不能以礼让为国
 外虽极其文饰而中则鲜有实心即曰行礼已失礼
 之实矣如礼何哉礼既不可行而欲其治国不亦难
 乎可见礼之原出于让而让之仪即为礼先王所以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1a 页 WYG0208-0114c.png
 缘情而制宜天下所以一道而同风皆在乎此为国
 者当急务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此一章书是示人以反求诸己之学也孔子曰人不
 能无所患然舍己而求人则失之矣如位者人之所
 欲也不得其位而患之者常人之情也殊不知朝廷
 之位取之有道得之有命虽患岂能必得哉故不患
 无位而当患所以立乎其位者致君泽民之事一皆
 讲求于身心庶无尸位之诮也名者人之所慕也人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1b 页 WYG0208-0114d.png
 不知我而患之者常人之情也殊不知令闻之著发
 之有原致之有渐虽患岂能必至哉故不患莫己知
 而当求为可知之实也明善成身之要一皆无忝于
 幽独庶无虚誉之耻也夫患所以立非以觑位求为
 可知非以沽名君子为己之学重此而轻彼者正以
 尸位之诮与虚誉之耻有百倍于无位无名也不然
 有为而为亦奚足贵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2a 页 WYG0208-0115a.png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此一章书是圣贤心学之传也曾子平日学问主于
 诚身随事精察而力行之功力既已深矣故孔子直
 呼其名而告之曰参乎尔亦知吾道乎吾道统乎天
 地万物虽精粗大小本末内外条理各殊其实总是
 一理贯通万事自然施之各当应之不穷曾子闻孔
 子此语不待辨问直应之曰唯盖其学力独到为能
 深契其旨其馀门人俱未能解故孔子既出门人私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2b 页 WYG0208-0115b.png
 问于曾子曰所谓一贯者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
 道无他忠恕而已矣至诚旡妄无一毫不自尽之心
 所谓忠也推己心以及人曲当周详各从其愿所谓
 恕也盖忠为体具于一心恕为用通乎万理一以贯
 之之实不过如是岂更有他说哉夫虞帝传心以精
 一为旨孔门传道以一贯为宗圣功王道其致一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3a 页 WYG0208-0115c.png
 此一章书是以心术辨人品也孔子曰人之心术各
 有专向大约不过义利二者而已君子小人实于此
 辨焉君子循乎天理其生平见识只在义上看得精
 微透彻故其立身行已大而进退行藏小而取与辞
 受总是向义上行去以至从权达变亦无非委曲以
 成其是盖君子之心惟知有义舍义之外一切不足
 动其心矣小人徇乎人欲其朝夕图维只在利上见
 得纤悉分明故其处心积虑上而贪爵恋位下而全
 躯肥家无非为利上起见甚至沽名干誉亦不过假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3b 页 WYG0208-0115d.png
 托以营其私盖小人之心惟知有利舍利之外一切
 不足动其心矣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先儒谓学
 者莫先于义利之辨诚以义利者在一人为公私邪
 正之关在天下为世道人心之系不可不慎择而深
 辨之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此一章书是示人以反身之学也孔子曰人心之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4a 页 WYG0208-0116a.png
 于人之贤不贤未有不较然者至于己之贤不贤反
 不加检点岂是为己之学今有人于此如为有德之
 贤人我一见之岂不中心羡之然徒羡之而不反求
 之身究于己身何益必皇皇焉思所以齐之我如何
 砥砺而后可比彼之学问如何操持而后可比彼之
 品行黾勉奋发有刻刻不能自已者是之谓见贤思
 齐焉有人于此如为不贤之人我一见之岂不中心
 恶之然徒恶之而不反问之心则于己身何补必切
 切焉省之于内我之所为万一如彼改之不可不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4b 页 WYG0208-0116b.png
 即我之所为未必如彼戒之不可不严提撕警觉有
 时时不能自安者是之谓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书曰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脩己用人之法俱当于此留意
 焉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此一章书是言人子成亲之孝也孔子曰人之事亲
 凡事固以承顺为孝然当父母有过失之时若惟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5a 页 WYG0208-0116c.png
 顺从不行谏诤是陷亲于有过若直言面诤又恐伤
 亲之心故有一进谏之道不但容色必当婉顺或微
 词以讽或乘閒而导委曲转移不令人知务使父母
 乐从而后已是谓之几諌惟其几谏刻刻从隐微之
 处体贴亲心不待形于声色但窥其志意未肯听从
 便有跼蹐不自安之意更加敬谨依旧几諌冀亲悔
 悟而不敢微有违拂万一亲心蔽锢或加之责备劳
 苦之事只自念己之诚意不能感动父母岂敢惮劳
 有一毫怨咎之心总是人子深爱其亲曲折恳挚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5b 页 WYG0208-0116d.png
 终几谏如此稽古帝王惟大舜能之万世所当取法
 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此一章书是欲人子体亲心以为孝也孔子曰凡人
 父母念子之心刻刻不忘为人子者亦当时时体贴
 亲心方可为孝父母在堂之时冬温夏凊昏定晨省
 此是人子之常职不可不尽若离亲左右出外远游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6a 页 WYG0208-0117a.png
 定省旷缺音问稀疏无论子心依恋举念不安且使
 父母倚门倚闾欲见无从岂不伤亲之心有亏子职
 乎所以不可远游即使男子生而有事四方亦有不
 得已出游之时然必有一定之方所使父母知己所
 在而无忧设有缓急一闻亲命便可应期即至所以
 此身虽在远方此心仍在父母其委曲深爱之情即
 一出游不敢轻易如此由此推之古之孝子不登高
 不临深无非欲安亲心而全子道也为人子者可不
 常存此念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6b 页 WYG0208-0117b.png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此一章书是孔子醒人及时尽孝之意孔子曰一往
 而不留者父母之年常存而不懈者人子之心凡为
 子者日侍亲侧每至习而忘焉必以父母年岁时时
 记忆于心微察其精神血气之盛衰周旋调护则瞻
 依奉养自不能已盖父母寿考康宁得以承欢膝下
 固是可喜然父母年近衰迈安能保其遐龄则又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7a 页 WYG0208-0117c.png
 惧诚知一端可喜又一端可惧则爱日之诚刻刻在
 念而所以奉事之者焉敢有一毫之不尽哉昔人一
 日之养不以易三公正是此意人子诚不可不知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发古人慎言之心也孔子曰人之
 言行贵乎相顾若言而不行固为夸诞无实之人行
 不及言亦为浮华无用之学所以古人沉静简默不
 肯轻易出诸口者诚恐一言既出不能实践躬行便
 贻终身之玷可耻孰甚故言忠尽忠言孝尽孝言言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7b 页 WYG0208-0117d.png
 俱归实践此心方可自安古人之慎言如此试观唐
 虞三代兢业万几惟日不足其垂诸谟诰者不过数
 篇而已可见古人唯尚实行故多淳厚之风后世徒
 事空谈故入虚浮之习世道人心日趋于下孔子所
 以有怀古之思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务实之意孔子曰凡人立身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8a 页 WYG0208-0118a.png
 行已务期无失然无失之道全在小心收敛不敢侈
 然自放庶可纳于规矩之中从来广心浩大之人细
 行不谨便多过差约则近里务实事事收拾此心何
 失之有盖人情稍放纵则日就旷荡能敛戢则日就
 准绳所以成汤制事制心只是一懋敬太甲败礼败
 度只是一纵欲圣愚之介遂于此分可不慎哉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以笃实自脩之意孔子曰吾
 人最易出者言也故言常失之有馀最难践者行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8b 页 WYG0208-0118b.png
 故行常失之不足唯成德之君子于言行之间时存
 一矫轻警惰之意故言语务欲其讷不唯谨所不当
 言亦慎其所当言行事务欲其敏不唯勇于所能行
 亦勉于所难行斯言能顾行行能顾言允称笃实之
 君子也古来见为文章者即存诸德行播为训词者
 即措诸事业人臣事君不仅敷奏飏言又必克脩厥
 职以图实效则可以见其存心之诚与立品之正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9a 页 WYG0208-0118c.png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脩德也孔子曰德者人所同
 得亦人所同好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人而无德便
 独立无与不相亲附若有德之人自无孤立之事声
 应气求闻风斯起真有一念克复天下归仁气象故
 曰有邻此天理自然之合不待招致而然人亦务为
 脩德而已昔舜之成聚成都汤武之天人协应实德
 足以洽众心故翕然信从耳岂待有意招徕而后群
 心悦附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19b 页 WYG0208-0118d.png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此一章书是子游论事君交友之道也子游曰君臣
 朋友皆以义合人臣事君以匡救为忠君子交友以
 切磋为正其间当言则言不可则止唯义所在而已
 如君有过必当极諌冀君之必听也倘或不听则当
 审于进退之义而去非避咎也无负而已苟不知去
 而徒事烦数戆激琐渎则君必厌闻未免加之斥辱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0a 页 WYG0208-0119a.png
 矣徒取辱而无补于君义所不取也朋友有过必当
 规正欲友之必从也倘或不从则当审于可否之义
 而止非曲意也无疚而已苟不知止而徒事烦数尽
 言取尤则友必厌听势将日见疏远矣徒见疏而无
 益于友义所不必也子游论事君交友之道如此要
 之諌诤之本在于立诚苟能明善诚身自能获上信
 友至于纳谏以作敢言之气则在乎君纳善以取直
 谅之益则在乎友使君有诤臣而士有诤友其为社
 稷之福道德之助者岂浅鲜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0b 页 WYG0208-0119b.png

公冶长第五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
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
之子妻之
 此一章书见孔子择贤而配于公冶长取其素履之
 无咎于南容取其言行之能谨总无愧保身刑家之
 道也公治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南容孔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1a 页 WYG0208-0119c.png
 子弟子居南宫因以为姓名绦又名适字子容古者
 以黑索拘挛罪人谓之缧绁孔子谓公冶长之为人
 平日束身脩行素履无咎可以女配之为之妻也虽
 曾有在缧绁之中一事然实是无妄之灾非其自致
 之罪也遂以所生之女妻之盖人之有罪无罪惟信
 其在我不以自外至者为荣辱也孔子之于公冶长
 所信者深矣南容尝三复白圭能谨于言行者孔子
 谓南容之为人是有德之君子若遇邦有道乃君子
 道长之时其嘉言善行必能见信于僚友见用于朝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1b 页 WYG0208-0119d.png
 廷不至废弃若遇邦无道乃小人道长之时其谨言
 慎行必能全身以远害不至尽言以招尤自免于刑
 罚戮辱遂以兄所生之女妻之盖人之立身处世至
 于治乱皆宜则其贤可知孔子之于南容所取者大
 矣总之明哲保身乃君子脩德凝道之事圣人所取
 莫要于此若夫盛治之世不使贤者误罹于罪而积
 行之君子必见用于朝不弃于野则帝王慎刑举贤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2a 页 WYG0208-0120a.png
 之道得也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此一章书是孔子嘉子贱之成德而又幸鲁之多贤
 有以成其德也子贱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
 孔子尝谓子贱其成德之君子哉若人乎夫其所以
 能为君子者岂无所取益而然与良以鲁国多君子
 师者有人友者有人故能取众君子之益以成其君
 子之德耳若使鲁无君子则熏陶切磋无所取资斯
 人其焉所取以成斯德乎此孔子言美质系乎师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2b 页 WYG0208-0120b.png
 之助非特叹鲁之多贤也由此观之学务资师友以
 取益国家务崇教化以作人教化兴于上而人材盛
 于下自一乡一国至于天下皆崇儒尚德渐摩陶淑
 贤人君子有不日盛乎哉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因子贡之自考而深许其才之美
 也瑚琏宗庙中盛黍稷之器以玉为之夏曰瑚商曰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3a 页 WYG0208-0120c.png
 琏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曰赐也
 学问之所至分量为何如孔子曰女是有用之成材
 犹夫器之适于用者女乃已成之器也子贡又问曰
 器之为类不同如赐果何器也孔子曰器中有瑚琏
 者陈之于庙至贵重也饰之以玉至华美也以女之
 才见之于用既达于政事而又有言语文章之可观
 其为庙堂之用邦家之光者非女而谁乃器中之瑚
 琏也孔子之许子贡如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君子
 之不器而于器之中亦其至贵者矣惜当时明王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3b 页 WYG0208-0120d.png
 作未能尽其用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给屡憎于
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此一章书孔子极言佞之不可用也雍孔子弟子姓
 冉字仲弓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当时以口才便利
 为尚故或人语于孔子曰雍也禀性醇厚固可谓优
 于德者矣而惜乎其短于口才也或人之言徇外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4a 页 WYG0208-0121a.png
 不务内求名而不务实谬之甚矣孔子曰焉用佞为
 哉佞者恃口以禦人其应答人处全以便利取给似
 乎可听而中心绝无情实心口既不相副终是邪佞
 小人不足以取重徒多为人所憎恶耳女以雍为仁
 其仁与否我不知之但焉用佞为哉雍之不佞正雍
 之所以为贤也孔子深晓或人如此盖有德有言原
 相为表里而仁佞之分正是相反仁是本心之德佞
 则亡其本心之德察于仁佞即知君子小人之分所
 以端学术正人心维世道者其在此夫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4b 页 WYG0208-0121b.png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此一章书见圣门贵真信之学也当日孔子以治安
 天下为心使弟子漆雕开仕而从政盖因其才可用
 世非姑试之也乃漆雕开对曰人之为学必于此理
 真知确见返诸心而无毫发之疑然后出而在位推
 己治人始能知之明处之当而万物各得其所今吾
 于此理尚未能真知确见实信不疑此时正宜参求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5a 页 WYG0208-0121c.png
 体勘以求自信之不遑而岂敢出而治人乎开为此
 言盖其求道甚诚而已见大意所期甚远而不安小
 成其将来成就有未可量故孔子说之乃说其不务
 人知而止求自信其笃志于学殆无难造道之极也
 是知用世者必求有自信之处而不可躁竞于功名
 用人者必知其有自信之处而不可不慎重夫名器
 庶于圣贤之学为无愧而收得人之实效与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5b 页 WYG0208-0121d.png
 此一章书见孔子济世之心甚殷未尝果于忘世也
 昔孔子之心在于得时行道致君泽民乃所如不合
 而信用无期故偶然有感而叹曰吾之所以周流列
 国不遑安处者本欲吾道之行而使世道人心咸登
 上理也乃人莫我知而世莫我用是吾之道已不行
 矣虽复栖栖道路何为乎亦惟乘彼木筏浮于海中
 以为避世之计而已然能从我者弟子之中其惟由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6a 页 WYG0208-0122a.png
 乎盖彼临难不避当不以浮海为惧也孔子此言惟
 叹夫道之不行而实非果有浮海之意乃子路闻之
 以为不许人而独许己必避世之心有合于师也遂
 以为喜其亦勇于自信而于事理之宜未尝揆度矣
 故孔子曰人之怯者一闻浮海则无有不惧今由不
 以为惧而反以为喜是其好勇岂非过于我者乎然
 吾之所云浮海者不过因世不我用而为此不得已
 之言以冀望吾道之行耳试思海岂可居之处吾岂
 浮海之人由也惟知好勇亦未取义理而裁之耳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6b 页 WYG0208-0122b.png
 无思所以自进乎观孔子之言虽以之教子路而亦
 自明其未尝忘天下之心但圣如孔子而世莫能用
 此春秋之所以不复治与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
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
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7a 页 WYG0208-0122c.png
仁也
 此一章书见治世之才易见而本心之德难全也鲁
 大夫孟武伯见孔子教人必以仁为本则及门之中
 必有能全其心德者乃首以子路为问意以如子路
 者其人果则求道必决其力勇则用功必专是果能
 全其心德而为仁乎孔子曰仁道至大固未可以轻
 许而仁具于心又难必其有无由之于仁所不知也
 孟武伯以弟子之造诣师所必知岂以子路之仁而
 有不知之理故又以为问子曰由也仁固不可知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7b 页 WYG0208-0122d.png
 才则有可见若夫千乘之大国其兵赋之事甚为难
 理如使由而治之必能时其简练作其忠义不但有
 勇而且可知方此才之可见者如是耳而其心之仁
 则不知也孟武伯以从教者多子路之外必有能全
 其仁者故复以求为问孔子曰求也多才者也如千
 室之大邑百乘之大家邑长家臣最难胜任若使求
 为宰而在邑则治其人在家则治其事必能人民乂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8a 页 WYG0208-0123a.png
 安而庶务脩举此才之可见者如是耳而其心之仁
 则不知也孟武伯又以赤为问孔子曰赤也知礼者
 也如国之有摈所以昭国威通邻好未易得人若使
 赤而束带立朝以应对来朝之宾与来聘之客其威
 仪辞令必能通两国之情而达宾主之意此才之可
 见者如是耳而其心之仁则不知也总之仁蕴于心
 人不能知而才见于外人所易见所以兵农礼乐可
 以随才而器使之而求仁之功则惟在独知之地而
 已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8b 页 WYG0208-0123b.png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以心学觉子贡而且进之也昔子
 贡好方人孔子恐其骛于知人而暗于知己故谓之
 曰女与回同学吾门彼此造诣知之必确女试自思
 果与回孰胜乎孔子之言盖欲观其自知何如也子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9a 页 WYG0208-0123c.png
 贡对曰人之资质高下不齐而悟道亦浅深不一如
 赐也其何敢辄以望回乎回也以生知之亚而功力
 又纯其明睿所照能即始见终而周遍无遗盖闻一
 以知十也赐也学而知之而功力又浅仅因此识彼
 而无所泥执但闻一以知二而已是回之胜赐者甚
 远夫岂赐之所敢望乎此子贡以己方回而见为不
 可企及故孔子因而进之曰女以为弗如诚弗如也
 凡人已较量之际莫难于自知而更莫难于自屈观
 女之言是能自知而且能自屈矣既自知则必不以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29b 页 WYG0208-0123d.png
 已知自足既自屈则必不以未至自安女以为弗如
 吾之所与者正此弗如也而可无由是以自勉乎后
 子贡因此弗如一念遂得闻性与天道不止闻一知
 二可见为尧为舜惟在乎见贤思齐之心而已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0a 页 WYG0208-0124a.png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不倦爱人无己之心也凡人
 从事于学必志气清明工夫勤密而后有受教之地
 可以入道昔宰予在孔子之门一日当昼而寝则其
 昏昧怠惰不能好学可知虽有善教亦将无可施矣
 故孔子责之曰人欲施工于木使成器用必其质之
 坚者然后可雕若夫腐朽之木虽加雕刻必然坏烂
 岂可雕乎人欲施工于墙使之完整必其基之固者
 然后可圬若夫粪土之墙虽欲圬镘必然剥落岂可
 圬乎如人之向学必自加黾勉然后可教今予也寝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0b 页 WYG0208-0124b.png
 非其时昏惰如是其与腐朽之木粪土之墙何异乎
 是彼已无受教之地而吾亦无所用其责备矣盖言
 不足责者正欲使其猛然警醒也夫宰子以一寝之
 失而孔子责之如此则为学之事岂不以怠荒为戒
 而有贵乎自强不息与又宰予夙在言语之科每自
 言其能学而乃不自勉励行不掩言故孔子复警之
 曰凡人言行相符则听言者乃无疑虑始吾于人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1a 页 WYG0208-0124c.png
 以其言如是则其行亦必如是故既听之即信之而
 不复有所疑今吾之于人也见其言如是则恐其行
 未必如是故虽听之必再观之而不能不有所虑如
 此初终顿易非我之薄待斯人也因宰予能言而行
 不逮乃知听言信行未可概施于人亦于予而改之
 耳盖言于予改者正使其惕然悔悟也统观孔子之
 言岂非深责之正所以厚望之与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此一章书是孔子思刚之真辨刚之似也孔子曰人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1b 页 WYG0208-0124d.png
 立身天地间须坚强不屈卓然自立有此刚德乃为
 可贵然其人吾未之见也孔子之所谓刚乃浩然之
 气平日义理养成凡富贵贫贱祸福荣辱皆不为之
 动然后能剖决大疑担当大事此大丈夫之真刚非
 血气强勇之谓也或人不知其义见申枨血气强勇
 疑其为刚对曰夫子之弟子申枨岂非刚乎孔子曰
 刚者不屈于物欲者也枨也多欲世间可欲之事皆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2a 页 WYG0208-0125a.png
 足以动其心其心一动便为物掩焉能光明磊落不
 愧不怍常伸于万物之上乎可见血气之强物欲得
 以屈之义理之刚外物不得而夺之刚与欲正相反
 而不相似有欲则不能刚刚则自能制欲耳抑刚者
 天德惟无欲者乃能之人君法天行健自强不息则
 刚之一言实为君德之要与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子贡以由恕及仁之意子贡自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2b 页 WYG0208-0125b.png
 言其志于孔子曰人之未能无我者以人己之见犹
 未化也大凡非礼之事人加于我我心固所不欲度
 量他人之心亦所不欲若以此加人是止见有我不
 见有人矣赐则视人犹己凡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
 事我亦欲无加于人子贡此言是本体明净物我浑
 忘不待勉强乃仁者之事彼未能臻此视为太易故
 孔子呼其名而抑之曰最难克者己私未易全者仁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3a 页 WYG0208-0125c.png
 德依汝所言则是视天下为一人合万物为一体非
 己私克尽心德纯全者不能汝今日岂遽能及此乎
 要之不欲无加者自然之仁也不欲勿施者勉然之
 恕也贤人之学必由恕以及仁不得言仁而舍恕孔
 子非言仁之难以阻赐之志正欲使知其难以勉进
 于仁尔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此一章书是子贡得闻性道之后而深叹圣人之教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3b 页 WYG0208-0125d.png
 人有序也子贡曰千圣百王之道属之夫子学者固
 欲尽其所有而闻之矣然而功候未至不可强也如
 吾夫子平日之著为威仪发为文辞粲然有条理者
 文章是也文章之中原寓至理然无行不与夫子未
 尝隐秘故不待真积力久方能有得即浅学之士皆
 可得闻至若仁义礼智禀于生初之谓性元亨利贞
 运于于穆之谓天道性天之理亦有流行发见之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4a 页 WYG0208-0126a.png
 然渊微精奥夫子非其人不传非其时不授故不但
 浅学之士不得而闻即聪明深造者亦不可得而闻
 也夫文章性道理本一贯然为显为微圣人之施教
 固有后先见浅见深学者之闻道亦有难易此以见
 圣门之教不躐等子贡进德之后始得闻之而叹其
 美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此一章书是门人记子路急于勇行之意子路有兼
 人之才每闻善言即时行之人但见其闻无不行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4b 页 WYG0208-0126b.png
 无不力然不观其未行之时则其勇行之心不见当
 其既有所闻若或未之能行则其心惕然唯恐复有
 所闻而行之不及汲汲皇皇必力行其所闻而后已
 焉何其勇也盖子路为己之实不急于所闻而急于
 所行故惟恐有闻者非不欲闻之至也乃其惟日不
 足之心欲急行其所己闻而预待其所未闻耳观未
 行而惟恐有闻则其既行而惟恐不闻可知矣商傅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5a 页 WYG0208-0126c.png
 说之告高宗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王忱不艰此即
 勇行之意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此一章书是因论谥而发见圣人节取人善之意孔
 文子是卫大夫姓孔名圉谥文子谥者行之迹人有
 贤否则谥有善恶文乃美谥孔圉素行多疵得谥为
 文子贡疑其未必相称故问曰孔文子何以得谥为
 文也孔子曰凡人资性明敏便恃聪明不肯向学孔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5b 页 WYG0208-0126d.png
 圉虽有明敏之资不敢自恃凡诗书六艺讲习讨论
 无有厌心其好学也如此爵位尊显便自视过高耻
 于下问孔圉虽居大夫之位不敢自亢事有未知必
 一一访问虽卑贱之人虚怀咨询不以为耻其下问
 也又如此考其生平虽无经天纬地之才道德博闻
 之实然一善足称君子不没谥法亦有云勤学好问
 为文者孔圉之行正与相合此其所以得谥为文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6a 页 WYG0208-0127a.png
 盖圣人鼓人为善其心甚平其量甚宽以孔圉之为
 人而犹节取之其即大舜隐恶扬善之心与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此一章书是孔子赞美子产以明人臣之道也子产
 是郑大夫公孙侨孔子称子产有君子之道四四者
 维何恭以行已君子之道也子产之行已也不矜其
 能不伐其功谦谦自牧何其恭也是有君子之道一
 敬以事上君子之道也子产之事上也公尔忘私国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6b 页 WYG0208-0127b.png
 尔忘家翼翼匪懈何其敬也是有君子之道二惠以
 养民君子之道也子产之养民也利则必兴害则必
 去有抚字之深恩何其惠也是有君子之道三义以
 使民君子之道也子产之使民也田畴有经衣冠有
 制无姑息之弊政何其义也故曰有君子之道四然
 则子产备此四美诚贤大夫也而郑能用之是以国
 安而政理可见为臣者不可不知君子之道而用人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7a 页 WYG0208-0127c.png
 者不可不用君子之人也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赞晏平仲以明交道也晏平仲名
 婴齐大夫孔子曰朋友之交五伦之一不可忽也但
 交友者多善交者少惟晏平仲善与人交凡人初交
 未有不相敬者也久之则习狎矣因习狎而生怠玩
 因怠玩而生嫌隙敬心渐衰久要遂废比比皆然平
 仲之与人交也始固相敬久亦不替岂不善哉盖君
 子交友上而协恭以事君下而同心以谋道一有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7b 页 WYG0208-0127d.png
 敬将起乖异之端关系诚非小也故孔子赞晏平仲
 以为交友者法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此一章书言謟渎鬼神之不得为知也臧文仲名辰
 鲁大夫蔡是大龟出蔡地故名蔡孔子曰臧文仲人
 皆以为知夫知者明理当无谄渎鬼神之事乃臧文
 仲之于蔡也为室以居之又将柱头斗拱刻为山形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8a 页 WYG0208-0128a.png
 梁上短柱画以水草文仲之意以为敬蔡如此必能
 降福不知蔡为占卜之用止可决吉凶之几不能操
 祸福之柄文仲理既不明心且大惑何如谓之知乎
 孔子答樊迟问知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盖知
 者明理必无谄渎鬼神之事从事于知者可以醒矣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
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
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
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8b 页 WYG0208-0128b.png
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此一章书是言论人者不可据事而信心也子文姓
 斗名榖于菟楚之上卿官名令尹崔子名杼陈文子
 名须无皆齐大夫子张问曰楚国令尹子文曾三次
 进用为令尹人未有不喜形于色者彼却无喜悦之
 色三次罢官人未有不愠形于色者彼却无愠怒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9a 页 WYG0208-0128c.png
 色其喜怒不形如此当其罢官时是一旧令尹矣以
 旧令尹见新令尹嫌忌之心人或不免彼以旧日所
 行之政一一告之新令尹略无猜嫌妒忌之心其物
 我无间如此夫子以为何如孔子曰贪位恋禄妒贤
 嫉能知为己而不知为国谓之不忠子文如此是实
 心为国者也可以为忠矣子张曰亦可谓之仁人矣
 乎孔子曰子文之行虽忠但未知其心若何倘有一
 毫立名为人之意便是人欲之私而非纯乎天理之
 公矣焉得遽信其为仁子张又问齐大夫崔子弑齐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39b 页 WYG0208-0128d.png
 君陈文子恶其为逆不肯隐忍与之同列虽以大夫
 之富有马十乘一旦弃而去之毫无顾惜之意及至
 他国见其臣不忠则曰与吾国大夫崔子无异岂可
 与之共事遂去之又往一国见其臣亦不忠则又曰
 与吾国大夫崔子无异岂可与之共事又去之其审
 于去就如此夫子以为何如孔子曰人与恶人居或
 至污坏名节陈文子洁身如此可以为清矣子张曰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0a 页 WYG0208-0129a.png
 亦可谓之仁人矣乎孔子曰文子之行虽清但未知
 其心若何倘有一毫怵于利害之意后来不免怨悔
 便是人欲之私而非纯乎天理之公矣焉得轻许其
 为仁大抵人之行事易见心术难知行事之美者宜
 节取之而心术之隐者则宜深察之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义制事之意季文子名行
 父鲁大夫昔季文子每事思之数次然后施行其用
 心周密如此孔子闻之曰凡事固不可不思而亦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0b 页 WYG0208-0129b.png
 可过思思之已得其理犹恐未确再平心易气以思
 之则是非己明从违己审行之自无不当斯亦可矣
 何必三思为哉盖天下之事断以大义再思可决揣
 以私意愈思愈疑故贵乎以义制事也然格物穷理
 之功在乎平日而不在临事致思之际格物穷理学
 问之道愈思愈精思之不厌其多此云再斯可者但
 为应事言之耳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1a 页 WYG0208-0129c.png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赞宁武子之大知若愚也宁武子
 是卫大夫名俞谥武子当时卫国有难上下交讼惟
 宁武子周旋其间卒能免君于危故夫子称之曰宁
 武子之为大夫也当邦家有道之时则任其才识知
 无不为何其知及至无道之时则不计利害不露声
 色而卒以济其艰难殆又甚愚就平常论之必以为
 愚不如知自我观之时势可以有为凡有才识者皆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1b 页 WYG0208-0129d.png
 可以见长惟是事关重大时值危急必至性纯笃宠
 辱不惊者乃能善藏其用而曲成其功平日所称为
 知者反有疑畏逊谢而不能措手者矣所以谓其知
 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然谓之曰愚必奉公而不徇
 于势利必恬退而不乐于竞争必朴拙而不长于粉
 饰必戆直而不善于委顺必特立而不喜于结纳必
 尽瘁而不习于规避然究其终天下之大知无以加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2a 页 WYG0208-0130a.png
 焉用人者可不知哉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
所以裁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因道不行而思传道于后也孔子
 周流列国而淹留于陈一旦兴叹曰吾之初心本欲
 行道于天下乃至今而竟不一遇是道之不行可知
 矣我其归于鲁国与我其归于鲁国与盖我之道虽
 不行于天下然不可不传于后世今吾党之小子有
 识见高明志趣远大而言行不甚相掩者盖狂而简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2b 页 WYG0208-0130b.png
 也其规模体段己自斐然有文理之可观但不知以
 中正之道自裁而时出于规矩之外若我归而裁之
 使抑其所有馀勉其所不逮皆可以任斯道之重而
 于吾行道之心不少慰哉可见天生圣人原为天下
 万世然圣人得志则道行于天下不得志则道传于
 万世继往圣开来学斯文一线亘古今而不息者其
 在于归与之一叹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3a 页 WYG0208-0130c.png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此一章书是孔子推言古圣人之量以示人存心不
 可过刻也孔子曰伯夷叔齐古之至清介者也人之
 论二子者必以为度量浅狭主于记人之过耳不知
 二子持身虽介而处心甚平律人虽严而推情甚恕
 殆不念人之旧恶者故人皆服其恶恶之公而又不
 绝其自新之路怨恨之端自然鲜矣不然以伯夷叔
 齐之操行如此其隘也而何以当时有义士之称后
 世有闻风之感哉推而言之一人不能求备观过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3b 页 WYG0208-0130d.png
 以知仁人主宽以御众恕以待下宥其小失而录其
 大节略其形迹而原其情素则才者见长不肖者更
 化而天下无弃人矣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欲人谨名实之辨也孔子曰鲁人
 有微生高者人皆以为直人由今观之孰谓其为直
 也夫所谓直者有即为有无即为无绝无一毫委曲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4a 页 WYG0208-0131a.png
 斯可谓之直而高有不然者或有人乞醯于高于时
 高本无也乃乞诸其邻而与之即此一事观之饰己
 之无以徇物掠人之有以市恩其为不直孰甚则他
 端之虚伪又不问可知矣可见务矫饰以要虚名者
 一事败露生平都丧亦何益哉然孔子此言非是于
 盛名之下为刻责之论正欲于真伪之间立乱德之
 防用人者惟致谨于名实之辨于众好恶而必察则
 真人品出矣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4b 页 WYG0208-0131b.png
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此一章书是孔子警人以知耻之学也孔子曰习俗
 之渐漓也盖有极可羞愧之事而不自知者矣即如
 人之相接词色体猊自有不易之礼乃巧好其言务
 悦人之听令善其色务悦人之观足过其恭务悦人
 之意此其人或自以为善于周旋矣然左丘明固耻
 之而不为丘亦耻之而不为焉盖耻其甘心于謟媚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5a 页 WYG0208-0131c.png
 也人之相交恩怨亲疏自有直行之道若匿怨于心
 而佯友其人既不能惩小忿以示宽大又不能执义
 概以正朋比此其人方自以为巧于报施矣然左丘
 明固耻之而不为丘亦耻之而不为焉盖耻其设心
 于奸险也大抵人情乐于顺从故谄媚者易入人情
 忽于面交故奸险者得计有国家者宁取朴诚坦易
 之士远屏从谀饰伪之人则廉耻以立风俗以正而
 奸伪之徒亦少矣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5b 页 WYG0208-0131d.png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此一章书见圣贤大道为公之心也昔颜渊季路尝
 侍于孔子一堂之上正考德问业之时孔子因问二
 子曰为学莫先于立志尔二人何不各言尔之志乎
 于是子路对曰人不可以自私凡天下之所有者皆
 吾身外物也惟愿以所乘之车马所衣之轻裘与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6a 页 WYG0208-0132a.png
 友共乘而共衣之虽至敝坏亦无憾焉子路性地高
 明勇于为义不屑为鄙吝之事故其言如此颜渊对
 曰人不可以自足凡一身之所为者皆吾分内事也
 惟愿善有诸己而不矜誇劳及于人而不张大祇以
 全其固有尽所当为而无伐无施焉颜渊克己功深
 资质纯粹无一毫满假之心故其言如此二子之言
 志已毕子路因进而请曰愿闻夫子之志何如孔子
 曰我之志无他惟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而已天下
 之人有老者有朋友有少者老者当安吾愿安之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6b 页 WYG0208-0132b.png
 使各得其养朋友当信吾愿信之而使各全其交少
 者当怀吾愿怀之而使各适其性因吾身之所接而
 尽其性之所本然随物之自来而予以理之所各足
 我之志如此而已合而观之子路志在公物而犹知
 有物颜渊志在公善而犹知有善至孔子则利济天
 下而仁育群生真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本是志而
 行之则时雍风动之化当与尧舜比隆惜乎不得其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7a 页 WYG0208-0132c.png
 位徒有志而未遂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望人改过而激其自新之意也孔
 子曰凡人不能无过而有过贵乎能改若人时时克
 治念念省察偶有过失即深加悔责自讼于心则必
 能改而无复有过我尝以此致望于人而今则已矣
 凡人自见其过或掩饰以自文或委靡以自安求其
 自悔自责而能讼之于心者则未之见也如是而望
 其改过迁善岂可得乎盖一念无悔过之机则终身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7b 页 WYG0208-0132d.png
 无自新之路此吾之所以致叹也然此特为中人以
 下者言若圣人居敬穷理预养此心邪念不萌自无
 过失岂待有过而后悔耶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好学以全其生质之美也孔
 子曰凡求道者固贵有天资之美而尤贵有学问之
 功如我之从事于道也不敢恃乎天资而惟恃乎学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8a 页 WYG0208-0133a.png
 力终身黾勉故底于有成如但以生质之美而已即
 彼十室之邑地甚狭而人无多亦必有忠诚信实可
 以进道如我者焉放而天下之广又不胜其多矣如
 彼以粹美之姿而加以勤敏之力岂不皆得成就而
 顾成就者鲜乃彼恃其美质不如我之孜孜于学而
 好之也人可无以学自勉乎盖从古无不学之圣人
 亦未有圣人而不好学者圣如尧舜犹必精一执中
 孳孳不倦法尧舜者又安可不务学乎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8b 页 WYG0208-0133b.png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
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
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此一章书是言临民之贵于居敬也雍是孔子弟子
 冉雍昔冉雍宽洪简重故孔子称许之曰临民之道
 贵乎有容而驭下之方尤当不扰我观雍之为人度
 量宽弘器宇凝静即使之居于南面之上以理庶政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9a 页 WYG0208-0133c.png
 而统庶民亦无不可维时仲弓知孔子许已之意在
 于简重于是以子桑伯子为问盖因伯子为人亦有
 与己近似者故问之以探孔子之评品何如耳孔子
 曰凡人立身行事多有自为烦扰过于琐屑者如伯
 子为人有可取者其简易而不烦乎孔子此言因伯
 子超乎流俗简略率真而取之非即以其简为可也
 仲弓见孔子之许伯子而益不能无疑于心遂进而
 质之曰居上临下固贵于简然简亦不可概论不可
 以不辨也如居心于敬兢兢业业惕励于中而无敢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49b 页 WYG0208-0133d.png
 肆慢如此则心有主而自治严以此行简以临其民
 虽几务纷乘皆能得其大体之所在静而不纷动而
 不扰执要御烦无为而治不亦简所当简而可乎若
 先自处于简恣意任情无复收敛谨饬之意则中无
 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概从简略厌事之心一生
 百度之矩尽废是则为苟简之简无乃失之过甚而
 为太简乎仲弓此言至当不易故孔子深与之曰雍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0a 页 WYG0208-0134a.png
 也以居敬之简为可以居简之简为过其言岂不诚
 然乎此见敬者乃从古帝王心法详味仲弓之言而
 所谓笃恭而天下平者在是矣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此一章书是称颜回之心学以勉天下也昔孔子以
 学诲人于是哀公问之曰夫子之门学者甚众然弟
 子之中果孰为好学者乎孔子对曰人之为学必体
 之身心时加克治而后谓之能好非徒事呫哔可以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0b 页 WYG0208-0134b.png
 谓之好学也吾弟子之中有颜回者乃真好学之人
 盖人当拂意之时不能无怒但血气用事者一有触
 发即不能禁止或有怒于此而移于彼者回则不然
 未怒之先心和气平既怒之后冰消雾散盖不以稍
 有沾滞而迁其怒也抑人有秉质之偏不能无过但
 志气委靡者一有过失每不知改悔多有过于前而
 复于后者回则不然方过之时觉察精明知过之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1a 页 WYG0208-0134c.png
 克治勇猛亦不以稍存系吝而贰其过也惟回克己
 之功无有间断故谓之好学惜其丰于德而啬于年
 不复存矣今弟子之中求如回者已不可得未闻更
 有好学者也大抵圣门之学不在辞章记诵之末而
 在身心性命之微诚能居敬穷理涵养此心自然如
 衡常平如鉴常明而得无怒无过之本体又何有不
 迁不贰之足云哉故圣学以正心为要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
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1b 页 WYG0208-0134d.png
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
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此一章书见圣人用财必准之以义也子华是孔子
 弟子公西赤字子华冉子即冉求釜是六斗四升庾
 是十六斗秉是十六斛子华一日奉师命出使于齐
 时有母在堂冉求笃于友谊恐其无以为养乃为请
 粟于孔子孔子与之釜甚少者示不当与也请益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2a 页 WYG0208-0135a.png
 之庾亦不多者示不当益也冉求未达遂自与粟五
 秉则过多而伤惠矣孔子因而晓之曰赤之为我适
 齐也所乘者肥马所衣者轻裘富见于外知其不约
 于内矣富形于身知其不缺于亲矣我闻之君子周
 济人之窘急而不继续人之富足汝之与粟是继富
 非周急也是不当与而与者孔子教之以义如此原
 思孔子弟子名宪字子思时孔子为鲁司寇有采邑
 故以思为邑宰与粟九百乃其常禄所当得者也思
 素性狷介以为多而不受则过于廉而非理之中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2b 页 WYG0208-0135b.png
 孔子因而教之曰官有常禄乃国家养廉之典安得
 以私意而辞之即俸禄有馀尔之邻里乡党有贫乏
 者推以与之亦足广君惠也何以辞为是不当辞而
 辞者孔子教之以义如此大抵取与辞受必有当然
 不易之理冉求务多与以为惠则失之滥原思辞常
 禄以为廉则失之矫圣人于赤非吝于思非奢斟酌
 乎义理之中而化裁其过当之失故惠非私惠廉非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3a 页 WYG0208-0135c.png
 矫廉善用财者以圣人为准可也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此一章书见用人者不当拘以世类也仲弓为圣门
 高弟以德行著名其父贱而行恶当时有以此病之
 者故孔子譬之曰天之生才何常而世之用才无定
 如杂文之牛固不足贵而生子纯赤合乎昭代之尚
 角且周正中乎牺牲之选正祭祀之所须而不可弃
 者世人虽以其所生可议欲置之而不用然山川之
 神岂能舍而不享乎然则仲弓之德自当见用于世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3b 页 WYG0208-0135d.png
 不当以父而见废也可见贤哲之生克肖象贤者固
 多迈迹自身者亦复不少故易称干蛊书贵盖愆果
 其才德出众圣主不遗古之明扬侧陋立贤无方者
 固有超乎寻常庸俗之见而不拘乎世类之迹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此一章书言求仁者贵纯其心许回以励群弟子也
 孔子曰仁者心之全德降衷之初浑然一体原无彼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4a 页 WYG0208-0136a.png
 此之分自为私欲所隔心便违仁却与为二不无久
 暂之异矣吾门弟子如颜回者平日克己之功无少
 间断至于三月之久纯乎天理毫无人欲心与仁常
 不相离庶几与时俱永者矣其馀之群弟子非不从
 事于仁但已得而复失暂明而复蔽或一日之内能
 至于仁过此则私欲间之矣或一月之内能至于仁
 过此则嗜好乘之矣心之于仁不过有时而存耳欲
 如三月之久不概见也盖仁道至精不容一念之或
 杂不容一息之或疏故纯亦不已者圣人之仁也终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4b 页 WYG0208-0136b.png
 食无间者君子之仁也三月不违者大贤之仁也求
 仁者亦在持守之久操存之力勉勉循循忘其至焉
 之名并化其不违之迹以几于中心安仁焉可也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
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此一章书见人才有各当之用国家不可无器使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5a 页 WYG0208-0136c.png
 道也季康子问于孔子曰夫子之门人若仲由者可
 使为大夫而从政也与孔子答曰从政必须果断之
 人方能决大疑定大计由也资性刚决遇事能断使
 之从政有振作而无废弛矣何难之有康子又问曰
 如端木赐者可使为大夫而从政也与孔子答曰从
 政必须通达之人方能审事几晓物理赐也知识高
 明料事多中使之从政有变通而无执滞矣何难之
 有康子又问曰如冉求者可使为大夫而从政也与
 孔子答曰从政必须多才多艺之人方能理繁治剧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5b 页 WYG0208-0136d.png
 区处周详求也长于政事才堪肆应使之从政有馀
 𥙿而无竭蹶矣何难之有盖三子之才分之可以各
 奏一能合之即以共成至理国家量能授职辨材定
 官有知人善任之明自有明作有功之效孔子此言
 实万世用人之良法也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
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6a 页 WYG0208-0137a.png
 此一章书见闵子出处之守甚正公私之辨甚严也
 闵子骞是孔子弟子名损字子骞季氏为鲁大夫专
 执国政费乃季氏私邑据以抗鲁孔子为司寇时常
 欲堕之者一日季氏使人召闵子为宰其意无非欲
 收人望然闵子是圣门德行之贤岂肯私附权臣之
 党对使者曰大夫虽欲用我然荣禄非我所愿汝其
 为我从容委曲达我不仕之心而止其用我之意若
 再来召我则我必出境而避于汶水之上矣岂能强
 我出仕乎盖辞之之意虽婉而绝之之意甚决非德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6b 页 WYG0208-0137b.png
 行素优审于进退者不能也他如仲由冉求辈未能
 早见豫决遂致失身于权臣独闵子守正不阿卓然
 自立观其辞宰数语真足明天义于千古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深惜德行之人而致叹于天命也
 冉伯牛名耕孔子弟子昔伯牛有疾孔子往问之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7a 页 WYG0208-0137c.png
 牛乃自北牖下迁于南牖使孔子得南面视己盖
 以尊君之礼尊师也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但自牖
 中执其手而叹曰疾势至此殆将不起矣然此乃天
 之所命一定不易非人之故也凡人平日检身或有
 不谨以至灾咎此人所自取不可委之于命今以如
 此之贤人而乃有如此之疾病也岂非莫之致而至
 者耶孔子重言而深惜之如此可见圣贤平日守身
 慎疾时时儆惕务求尽其在我所谓居易俟命修身
 立命其道不越乎此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7b 页 WYG0208-0137d.png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赞颜回造道之深不以境遇累其
 心也孔子曰吾人学道工夫纯熟实有所得如颜回
 者方是有道之贤人如何见之凡人见道未深动为
 外物所移故人情每莫难于处贫回也不过一箪之
 食一瓢之饮所居在陋巷之中其贫困如此使他人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8a 页 WYG0208-0138a.png
 处之有不胜其忧愁者回也心中自有乐处不以贫
 困而少改其乐盖回克去己私无非天理举一切外
 至之物毫不足以累其本体是何等涵养何等造诣
 贤哉回真有道之人也易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困而
 能亨穷居不损颜氏之子其庶几乎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
而废今女画
 此一章书是孔子勉学者以自强之功也冉求见孔
 子曰夫子之道高矣美矣自受教以来非不中心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8b 页 WYG0208-0138b.png
 慕求至于道但气禀昏弱力不足以从心故不能至
 耳孔子教之曰女所谓力不足者曾用其力以求前
 至于中道欲进不能譬如负重行远之人行至中途
 气匮力竭不得已而废方谓之力不足今女自安于
 怠惰不加懋勉如画地自限者然乃力能进而心有
 所不欲非心欲进而力有所不及也女奈何自弃也
 哉可见圣人之道只在日用常行尽人可以用力诚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9a 页 WYG0208-0138c.png
 能真知笃好自然日新月异欲罢不能岂患力有不
 足哉董子曰事在勉强而已勉强行道则德日起而
 大有功薛瑄曰为学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然则
 求道者其亦可以知所务矣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真儒之学也孔子谓子夏
 曰今之学者皆谓之儒然所以为儒之实不同不可
 以不辨也有所谓君子儒者其用心专在为己不求
 人知凡理有未明行有未修无不切实讲求绝无干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59b 页 WYG0208-0138d.png
 名求誉之心此君子儒也有所谓小人儒者其用心
 专在骛名不肯务实若知得一理行得一事便欲沽
 取声誉绝无近里著己之意此小人儒也吾愿女学
 为君子之儒无学为小人之儒庶几心术正人品端
 可日进于成德矣夫此君子小人之分在一人为学
 术之辨在天下即为世道之关诚用君子儒以实心
 行实事则天下咸被其泽倘用小人儒以伪学窃虚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0a 页 WYG0208-0139a.png
 名则天下胥受其患用人者亦何可不审其微而慎
 其选也哉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
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此一章书是见圣贤取人之法也昔子游为武城邑
 宰孔子问曰为政之道以人才为先武城一邑之中
 岂无道高德重表见于时者女亦曾得其人以之维
 人心而正风俗否乎子游对曰人才不可多得有
 台灭明
者其存心制行正大光明即如寻常行路必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0b 页 WYG0208-0139b.png
 由正途而不由邪曲之小径岁时进见必因公事公
 事之外未尝轻至邑宰之室以此二事观之动必以
 正无见小欲速之心守必甚严无枉己徇人之事如
 斯人者岂不可以表式多士乎由此推之用人之法
 立心必取其至正正则可以杜巧利之门而邪士无
 所容矣行事必取其大公公则可以塞奔竞之路而
 宵人不能进矣虽以之宰天下道岂外是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1a 页 WYG0208-0139c.png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称鲁大夫有功不伐以风世也孟
 之反名侧鲁大夫鲁哀公十一年齐帅师伐鲁北鄙
 鲁师及齐师战于郊鲁师奔孟之反后入为殿抽矢
 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其事如此孔子特称
 扬之曰凡人有功多易于誇伐若孟之反可谓不伐
 其功者也凡战败而还以居后为功孟之反当我师
 奔北独居军后以为殿却敌以全众可谓有功矣乃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1b 页 WYG0208-0139d.png
 于将入国门之时正众人属目之地鞭策其马而言
 曰非我敢于居后也乃马不能前进也非惟不自有
 其功而且自掩其功其不伐也如此盖之反之意以
 为不能立功于战阵而反论绩于败奔深可羞愧故
 托言马不前以掩之可谓贤大夫矣凡宇宙内事皆
 吾分内事彼自矜自衒者皆斗筲之器也故孔子特
 称之反以为天下后世法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2a 页 WYG0208-0140a.png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

 此一章书是孔子叹好谀悦色之非也祝鮀是卫大
 夫治宗庙者有口才朝是宋公子有美色此二人盖
 春秋时最著者孔子叹之曰方今人心不古不好直
 而好谀不好德而好色必佞口如祝鮀美色如宋朝
 方能取悦于世不为人所憎疾若不有祝鮀之佞口
 与宋朝之美色则无以投时俗之好难免于今世之
 憎疾矣孔子盖伤之深也夫世教明则人知善之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2b 页 WYG0208-0140b.png
 好而不好谀知德之可悦而不悦色书云何畏乎巧
 言令色盖佞口蛇蝎也美色鸩毒也人主防之不早
 去之不速一为所惑为害不小孔子对哀公问政曰
 去谗远色答颜渊问为邦曰放郑声远佞人其为后
 世诫至深远也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此一章书是孔子醒人由道也孔子曰道之在人如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3a 页 WYG0208-0140c.png
 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以至一作止一语默之间
 莫不各有当然之道在所必由无时可忽无地可离
 若必出由户者然试问人谁能出不由户何故不肯
 由斯道也此怪而叹之之辞欲人知道之必当行而
 亦以见道之本不难行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此一章书是孔子欲人去文质之偏胜以进于成德
 也孔子曰人之一身内有忠信诚悫之本然者为质
 外有威仪文词之灿然者为文质以生文文与质称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3b 页 WYG0208-0140d.png
 相为表里不可偏胜若专尚质实胜过乎文则径遂
 鄙陋与野人相似若专尚文采胜过乎质则粉饰华
 美与掌文书之史相似是岂君子之所贵乎必也内
 有其质外有其文无或有馀无或不足彬彬然适相
 匀称然后为成德之君子矣此孔子为人之治身而
 言由此推之凡人心风俗礼乐教化皆行以实意而
 济之以文斯上下通行万世无弊也已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4a 页 WYG0208-0141a.png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此一章书是孔子深儆人之不直也孔子曰天理本
 直而人得此理以生者也故人之生于天也实理自
 然初无委曲凡是是非非善善恶恶推而至于应事
 接物之间无不有大中至正之理无所矫强无所造
 作所谓直也夫人之所以生者皆此直理则人当顺
 此理以生于天地之间乃为无愧若使不直而罔存
 心虚伪行事邪曲则生理既灭而犹然生于世间者
 不过侥倖而得免于死耳岂尚可以为人哉可见人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4b 页 WYG0208-0141b.png
 性皆善能率其性即所以全其生践形尽性圣贤脩
 身立命之道不外是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一章书是孔子鼓舞学者以进境也孔子曰理道
 固有浅深造诣亦有渐次人之于道明于心而知向
 往者知也体于心而知爱慕者好也融于心而知会
 通者乐也彼不知者无论己若知为不易之理未能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5a 页 WYG0208-0141c.png
 寻绎讨论道犹不与我相属好则爱慕之诚操持之
 力不使物欲之蔽偶间于中以视知者则有间矣故
 知不如好然好固胜于知只是黾勉进修未能实有
 诸己道犹不与我浃乐则融会于中充然自得天地
 万物之理皆具于身以视好者又有间矣故好不如
 乐学者诚能驯致其功而又深造不已学问岂易量
 哉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孔子曰凡人资质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5b 页 WYG0208-0141d.png
 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
 以概施也若是中等以上之人禀资既异学力已深
 自可超乘而上一经指示便能领会则言者适当其
 可而听者不苦其难故可以语上也若中等以下之
 人禀质既庸学力未粹尚须积累之功遽语精微卒
 难解悟则言者徒觉其劳而听者未悉其奥故不可
 以语上也然上下岂有定哉奋志图功下学亦可以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6a 页 WYG0208-0142a.png
 上达因循玩忽中人亦等于下愚总在人之自励何
 如耳学者其勉诸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
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此一章书是言知仁之实理也樊迟问知于孔子孔
 子曰是非之心知也见理既明则是非不惑盖人生
 日用自有常行之则如伦理所当尽职分所当为者
 勉力是务至于鬼神诚敬以事略无谄渎之心则祸
 福不足以撄其胸矣可不谓之知乎又问仁孔子曰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6b 页 WYG0208-0142b.png
 心无私欲仁也存心既公则私欲不眩盖为人之道
 本有自然之理如身心之所属性分之所关者不辞
 其难至于后效俟其自至绝无觊觎之念则功利不
 足以撼其中矣可不谓之仁乎总之知者敏于见事
 而心不淆仁者纯以居心而事不扰仁知虽有殊名
 而其理则一而已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7a 页 WYG0208-0142c.png
寿
 此一章书是累言以形仁知之妙也孔子曰天下人
 品不同性情亦异然由内而想其外俱不相沿各有
 根心之验如知者本心虚明毫无窒滞有似于水故
 乐水仁者本性端凝不可摇撼有似于山故乐山此
 以其性情而言也知者聪明四达尽事物之灵通殆
 极其动仁者天理自然无人欲之纷扰殆极其静此
 以其体段而言也人惟心有拘系触境多忧知者志
 气清明不为境累岂不乐乎人惟嗜欲无节败度损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7b 页 WYG0208-0142d.png
 寿仁者精神强固不为物侵岂不寿乎此以其效验
 而言也仁知之理历历可见如此人可不务反身脩
 德以自勉乎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此一章书是孔子尊王贱霸之意也孔子曰国家求
 治必遵先王之道庶可垂为久大之模然废其法而
 衰替者易复更其法而富强者难变我周初有天下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8a 页 WYG0208-0143a.png
 封太公于齐封周公于鲁其时政教风俗依然文武
 之遗继而齐尚功利喜夸诈太公之治荡然无存矣
 若齐之君臣能变功利而为礼教变夸诈而为信义
 则仅可如今日之鲁鲁虽式微而纪纲制度不改先
 王之旧若能修举废坠焕然维新即可一变而如王
 道之盛也二国俱宜更变而变有难易之不同如此
 可见孔子经纶自有次第期月而可三年有成一变
 再变之馀治功自臻醇茂奈二国俱不能用惜哉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8b 页 WYG0208-0143b.png
 此一章书是孔子欲人顾名思义之意觚或曰酒器
 或曰木简以其有棱故名为觚孔子曰天下事物有
 其名必具其实有其实方称其名如器之名为觚者
 以其有棱角也若去其棱角是失觚之实矣而人犹
 以觚名之按其名觚也按其实不觚也名虽存而实
 已亡尚得谓之觚哉尚得谓之觚哉孔子见世之有
 名无实者多故因觚而感叹如此盖子必孝而后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9a 页 WYG0208-0143c.png
 以为子臣必忠而后可以为臣礼必敬而后可谓之
 礼乐必和而后可谓之乐推之凡事凡物莫不皆然
 所当顾名而思义也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
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此一章书是言为仁者当明理也宰我不知为仁之
 道忧其济人而害己故问曰仁者以爱人为心闻人
 有难即当往救虽或告之曰有人溺在井中亦将入
 井而救之乎不救则无济于人为不仁救之则有害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69b 页 WYG0208-0143d.png
 于己为不智甚矣为仁之难也孔子曰仁者虽切于
 救人然救之必有其道未闻从井可以救人者仁者
 何为其愚若此乎大凡仁人君子闻人有难必生恻
 隐之心使之往救则可若使之自陷其身如从井以
 救人则不可盖凡事有理君子明理者也井中有人
 理之所有人以此欺诳君子则可若从井救人理之
 所无而欲以此诬罔君子则不可尔欲为仁亦权于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0a 页 WYG0208-0144a.png
 缓急轻重之间而已夫济人利物者仁之心揆事度
 理者智之事天下无不仁之君子亦无不智之仁人
 是以好仁必好学而后不失之愚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知行兼尽之功也孔子曰
 凡人求道不旁通夫事物则理不明不实体诸身心
 则守不要或与道相违背者有之所以君子以为天
 地民物之理载在诗书六艺之文旁搜远览讲习讨
 论凡可以广闻见益聪明者无不究心焉然又不徒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0b 页 WYG0208-0144b.png
 务博己也学愈弘通心愈收敛凡视听言动一一持
 守天理之节文无敢纵逸如此既不病于孤陋又不
 涉于支离虽未必即能与道为一然由此进之亦可
 以至于道矣何违背之有盖为学之方贵乎知行兼
 尽博文是致知之事约礼是力行之事诚能读书穷
 理即以此体验于践履之间用功不已入圣非难岂
 但弗畔而已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1a 页 WYG0208-0144c.png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
厌之
 此一章书是见圣人所为必合乎天也孔子至卫卫
 灵公之夫人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盖
 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小君之礼原非一时之权变已
 也子路不知以见此不正之人为辱故不说孔子不
 明言其意但出誓言以告之曰凡人立身行己务期
 不愧于天若使我之所为不合于理不由其道是获
 罪于天也天必弃绝之天必弃绝之此孔子欲子路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1b 页 WYG0208-0144d.png
 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盖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
 故于南子有可见之礼不必峻拒之至于灵公问陈
 明日遂行孔子岂屈己以徇人者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此一章书是孔子以中庸之德望人所以维世教而
 兴民行也孔子曰本乎天命人心之正而不离乎人
 伦日用之常者中庸之德也其为德也不偏于太过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2a 页 WYG0208-0145a.png
 无可减损不偏于不及无可增益非有新奇之足喜
 自然经久而可行岂非尽善尽美至极而无以加者
 乎是德也民之所同得也但或拘于气禀之偏或安
 于习俗之敝少有此德亦已久矣盖民不兴行由于
 世教之衰苟主持世教者修其身而明其道仁义礼
 智之性生而同然君臣父子之经人所易晓中庸之
 德何难率天下而行之哉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2b 页 WYG0208-0145b.png
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此一章书是孔子教子贡以求仁之方也子贡曰凡
 仁主乎爱必尽爱之事而后成仁之用如有人加惠
 于民其施甚博无一夫之不被而又能于所施之众
 莫不有济此其人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仁之量固
 无穷而仁之力则有限若云博施济众岂但止于仁
 而已必也圣人体乎仁以造其极者庶足以当此圣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3a 页 WYG0208-0145c.png
 如尧舜宜其于博施济众无有不慊矣然而势实有
 所不能虽尧舜犹歉然有不足也必欲以此求仁则
 愈求而愈远矣何不观仁者之心乎夫所谓仁者不
 必事功之广阔而在心体之周流己欲成立便思扶
 植人使之皆得以自立己欲通达便不沮塞人使之
 皆得以自达如此立心全然天理之公毫无私欲之
 间不必遍物而爱之凡天下之大已无不在吾胞与
 之内其体量固如此也然则求仁者亦但求诸心而
 已诚能近取诸身以己譬人己欲立知人亦欲立即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3b 页 WYG0208-0145d.png
 推以立人己欲达知人亦欲达即推以达人始虽由
 于勉强后必进于自然未可谓臻乎仁之至而实可
 谓造乎仁之方也己子贡欲于功用求仁则难而愈
 远孔子教以心体求仁则约而可成盖仁者以天地
 万物为一体无非见得人已相通故到得一体地位
 法尧舜者务存仁者之心则得矣何事博施济众为
 哉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4a 页 WYG0208-0146a.png
日讲四书解义卷五
卷五 论语上之二 第 74b 页 WYG0208-0146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