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中庸 下
卷三 中庸 下 第 1a 页 WYG0208-005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三
 中庸(下)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
 也
此一章书是子思引孔子论政以明中庸之道也通


章以人存政举为主而其大要不外乎脩身昔哀公

卷三 中庸 下 第 1b 页 WYG0208-0052d.png
问政孔子对曰为政之道无他法祖而已昔我文王


武王以圣人为君又有周召之臣为之辅佐当时所


行政事酌古准今万世无弊今犹布列于方策之中


若周官周礼诸书昭昭乎如揭日月循而行之固不


难也但有治法必有治人使当今之时上有励精图


治若文武之君下有实心任事若周召之臣则纪纲


法度灿然具举文武之治可再见也不然者无治人


则无治法其人既亡其政亦遂灭息方策所载徒文

卷三 中庸 下 第 2a 页 WYG0208-0053a.png
 具尔所以然者盖人之为道能敏速于政元首股肱
 一心一德兴利除弊以收明作之功易易也犹夫地
 之为道最能敏速于树土脉时动万物资生百果草
 木勾萌甲拆无留待也人政之相因如此而况文武
 之政也者显谟承烈尽善尽美朝发夕效尤为敏之
 至极者如草中蒲苇比之他物其生为尤易也可见
 政举非难人存为难君与臣奋志求治而谓文武之
 政不可复未之有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
卷三 中庸 下 第 2b 页 WYG0208-0053b.png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
所生也
 此二节书是以行政责于君身而指仁义礼为脩身
 之要也子曰人君欲行文武之政止在选建贤才而
 任用之贤才进用则百度振举故为政在乎得人然
 人君一身乃臣下之标准如欲取人必先脩治其身
 然后好恶取舍皆得其宜而贤才无不望风乐附故
卷三 中庸 下 第 3a 页 WYG0208-0053c.png
 取人莫若以身若脩身又必于五伦之理各尽其当
 然之实然后纲常彝纪反身而备故脩身莫若以道
 若脩道又必全乎本心之德慈爱恻怛周流无间则
 伦理之间一皆真意贯彻故脩道莫若以仁脩道以
 脩身脩身以取人人存政举一以贯之矣夫脩道而
 必以仁者何也盖所谓仁者乃人生之初所具恻怛
 慈爱之性人之所以为人也虽日用彝伦仁无不至
 而其始必由一本以为推广故惟亲亲为大有仁则
 有义义者乃吾心分别事物化裁之本所以为权衡
卷三 中庸 下 第 3b 页 WYG0208-0053d.png
 庶务之宜也然经权常变神运无方惟尊崇有德之
 贤始能讲明此理施为各当故惟尊贤为大若亲亲
 之中如父子则当孝慈兄弟则当友恭宗族则当惇
 叙又有隆杀之不同尊贤之中德之大者则师事焉
 德之小者则友事焉又有差等之各异其间轻重高
 下皆由天理节文之自然不可过不可不及乃礼之
 所生也脩身脩道者可不于是而审求之乎
卷三 中庸 下 第 4a 页 WYG0208-0054a.png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此一节书是承上文言脩身之要尤在知天也子曰
 夫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则君子一身实取人立政之
 本苟身之不脩则无以取人即无以立政故君子不
 可以不脩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而仁莫大乎亲亲
 苟不能善事其亲则无以为扩充推准之本身不可
 得而脩矣故思脩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
 又必尊礼贤人集思广益然后于亲亲之道讲究精
卷三 中庸 下 第 4b 页 WYG0208-0054b.png
 微是非辨白继志述事无施不宜故思事亲不可以
 不知人至若亲亲尊贤各有等杀皆天叙天秩自然
 之理知之不明则亲疏混淆贤愚倒置所尊所亲皆
 失其当矣故思知人又不可以不知天知天则亲贤
 之等杀明而所为脩道以脩身者不外是矣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卷三 中庸 下 第 5a 页 WYG0208-0054c.png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
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
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此二节书是详言脩道之事而勉人以知行也子曰
 试举脩身脩道者详言之天下古今所共由之道有
 五所以行此达道者有三何谓五达道一曰君臣主
 于义二曰父子主于亲三曰夫妇主于别四曰昆弟
 主于序五曰朋友之交主于信此五者人之大伦天
 下古今所共由之达道也何谓三达德一曰智所以
卷三 中庸 下 第 5b 页 WYG0208-0054d.png
 知此道者二曰仁所以体此道者三曰勇所以强此
 道者此三者天命之性天下古今所同具之达德也
 然其所以行之者又只在一诚而已诚则真实无妄
 知仁勇之德皆为实德而达道自无不行不然则伪
 妄得而入之德非其德矣又何以行达道哉达德固
 所以行达道然人之资禀容有不齐以知而言或有
 天性清明义理昭著生而知之者或有反覆讨论待
卷三 中庸 下 第 6a 页 WYG0208-0055a.png
 于学习然后知之者或有学而未达必至困心衡虑
 然后知之者此三等人闻道虽有早暮及既知之后
 其所至无异同一知也以行而言或有德性纯粹安
 于义理自然能行之者或有真知笃好亹亹不已若
 有所利而行之者或有力未能至勉强奋发而后能
 行之者此三等人行道虽有难易及成功之后其所
 至亦无异同一行也人能勉强学问自强不息岂气
 禀之所得限哉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卷三 中庸 下 第 6b 页 WYG0208-0055b.png
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此二节书是言下学入德之功以为脩身立政之本
 也子曰人之资禀虽有不同而变化气质未尝无术
 如智以明道固非愚者之所及然能笃信好学讨论
 古今事物之理则闻见多而聪明日益于以明理而
 近乎智不难矣仁以体道固非自私者之所及然能
卷三 中庸 下 第 7a 页 WYG0208-0055c.png
 自强不息实用其省察克治之功则人欲尽而天理
 复还于以进道而近乎仁不难矣勇以任道固非懦
 者之所及然能耻不若人常存其愤发愧励之心则
 志一动而气随之于以立志而近乎勇不难矣夫脩
 身以道而知仁勇三德则所以行此道者人苟知夫
 好学力行知耻三者足以近之则有以入乎达德即
 有以行乎达道所以脩治其身之事皆知之矣在我
 之理即在人之理既知所以脩身则所以治人而使
 之各尽其道者无不知之无间于物我矣一人之理
卷三 中庸 下 第 7b 页 WYG0208-0055d.png
 即千万人之理既知所以治人则所以治天下国家
 而使之各尽其道者亦无不知之无分于遐迩矣夫
 以天下国家之治而要不外乎脩身如此故君子不
 可以不脩身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脩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卷三 中庸 下 第 8a 页 WYG0208-0056a.png
 此一节书是举九经以明为政之次序也子曰由脩
 身以推之至于治人治天下国家则人存政举施之
 有要是故人君治天下国家其经常之道万世不可
 易者其目有九焉首曰脩身皇建有极所以端本清
 源为天下国家之准也次曰尊贤师臣宾臣所以收
 启心沃心之助也次曰亲亲敦睦九族所以笃本支
 百世之谊也由家以及朝廷曰敬大臣公孤六卿论
 道率属体统不可不优曰体群臣庶僚百职疏附后
 先君恩不可不渥由朝廷以及国曰子庶民元后作
卷三 中庸 下 第 8b 页 WYG0208-0056b.png
 民父母抚字之仁所当弘也曰来百工制器所以利
 用庀材治事所当𥙿也由朝廷以及天下曰柔远人
 所以加恩宾旅使不至有穷途之叹曰怀诸侯所以
 奠安六服使不至启窥伺之心此数者其道有常其
 序不紊故谓之九经昔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者大要
 总不出此
脩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卷三 中庸 下 第 9a 页 WYG0208-0056c.png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此一节书是言九经之效也子曰九经具在患人主
 不能力行尔诚能脩治其身则达道达德浑然全备
 可以为天下国家之倡道立而人皆知所则效矣能
 尊礼贤人则启沃有资于凡脩己治人之理贯彻通
 晓无所蔽惑矣能亲其亲则诸父昆弟和协辑睦无
 所怨叹矣能敬大臣则信任既专才猷得以展布虽
卷三 中庸 下 第 9b 页 WYG0208-0056d.png
 遗大投艰皆有所凭藉而于事不眩矣能体群臣则
 君以臣为手足臣即以君为腹心为士者感激思奋
 常恐无以报君上之礼遇矣能子庶民则百姓蒙其
 恩泽皆欢欣爱戴劝于尊上矣能来百工则有无相
 易农末相资货财生聚而器用赡足矣能柔远人则
 四方慕义皆倾心归往而愿出于其路矣能怀诸侯
 则感德者畏威咸翼戴王室夹辅天子而天下安如
卷三 中庸 下 第 10a 页 WYG0208-0057a.png
 磐石不可动摇矣此九经之效也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脩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此一节书是言九经之事也子曰君身之所以不脩
卷三 中庸 下 第 10b 页 WYG0208-0057b.png
 者惟其惮于检束安于逸豫尔是必斋戒明洁以正
 其心盛服俨然以正其容凡一切非礼之事不敢妄
 动若是则内外交养动静不违于道乃所以脩身也
 贤之所以不劝者以谗言货色足以夺吾好德之慕
 尔惟是屏绝谗邪疏远美色贱恶货财而专心一意
 以贵重有德之人如是则贤者弹冠相庆莫不乐为
 之用乃所以劝贤也同姓之亲惟恩义衰薄所以怨
卷三 中庸 下 第 11a 页 WYG0208-0057c.png
 望易起是必尊其位而使之贵重其禄而使之富好
 与同好恶与同恶而不至于拂逆其情如是则诸父
 兄弟自然感悦乃所以劝亲亲也至于腹心大臣若
 使亲理细事非惟体统有亏抑恐职务多旷必须广
 置官属足任指使之劳如此则为大臣者得以坐论
 从容留意于社稷之长计矣乃所以劝大臣也至于
 群臣之众待之不以诚则疑畏猜阻而任事之心衰
 养之不能厚则身家念切而徇国之意薄必须开诚
 布公待之以忠信赐予丰腆养之以重禄如此则感
卷三 中庸 下 第 11b 页 WYG0208-0057d.png
 恩图报乐赴事功乃所以劝士也至于民为邦本苟
 使之不时则民力竭敛之太重则民财匮是必农务
 既毕役以公旬三日之制藏富于民遵守什一而税
 之经则百姓财力有馀无不欢欣爱戴视之如父母
 乃所以劝百姓也至于百工技艺勤惰不一若功薄
 而赏厚劳重而报轻则相率而为偷惰矣是必日加
 省视月加考较务使饩廪之赐与工作相称如此则
卷三 中庸 下 第 12a 页 WYG0208-0058a.png
 勤者益勤而惰者亦皆劝于勤矣乃所以劝百工也
 至于四方宾旅于其往时则授之旌节以送之使关
 津之间不至阻滞于其来时则丰其委积以迎之使
 道路之际有所资给若其愿留者有善则嘉美之而
 因能授之以任不能则矜恕之而无强其所不欲如
 此则恩义款接宾至如归乃所以柔远人也至于六
 服群辟有子孙绝嗣者访求支庶使得继其本宗有
 失国播迁者锡以茅土使得复其爵秩乱者治之使
 上下相安危者持之使大小相恤比年而大夫小聘
卷三 中庸 下 第 12b 页 WYG0208-0058b.png
 三年而卿大聘五年而君一朝不疏不数各有其时
 恐其力之难继也且其朝聘之时朝廷之燕赐则厚
 而礼节有加群后之贡献则薄而方物有常恐其财
 之困绌也如此则诸侯皆将竭忠王室归命恐后乃
 所以怀诸侯也此九经之事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
卷三 中庸 下 第 13a 页 WYG0208-0058c.png
疚道前定则不穷
 此二节书是言行政必本于诚而诚又贵乎豫立也
 子曰人君为天下国家其九经之道废一不可然所
 以行此九经者亦不外一诚而已矣盖天下必有此
 实心乃有此实事若有不诚则纪纲法度皆是陈迹
 虚文缘饰将何以治天下国家哉且不独九经而已
 但凡天下之事如达道达德九经之类能先立乎诚
 则凡事皆有实意自能成立苟非先立乎诚则事皆
 虚伪必至废坏如人之言语能先立乎诚不肯妄发
卷三 中庸 下 第 13b 页 WYG0208-0058d.png
 则言为德言自然顺理不至窒碍人之行事能先立
 乎诚不肯妄动则事皆有主迎机导窾不至穷困身
 之所行者能先立乎诚则中伦中理光明正大何疚
 之有道之当然者能先立乎诚则左右逄原泛应曲
 当何穷之有苟其不诚则言事行道无施而可是以
 凡事必须先立乎诚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卷三 中庸 下 第 14a 页 WYG0208-0059a.png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此一节书是言凡事皆本诚身而诚身之要尤在明
 善也子曰达道达德九经之属皆欲前定乎诚即如
 在下位者若欲治民必得上之信任而后可苟上之
 信任不专则无以安其位而行其志虽欲施设政教
 而人不从民不可得而治矣故治民必先获上也然
 欲获乎上非遽求之上必视其处朋友如何若平日
卷三 中庸 下 第 14b 页 WYG0208-0059b.png
 为人不见信于朋友则志行不孚而名誉不闻欲获
 乎上难矣故获上必先信友也然欲信乎朋友非遽
 求之朋友必视其事亲如何若平日居家不能承顺
 父母则所厚者薄而无所不薄欲信乎友难矣故信
 友必先顺亲也然欲顺乎亲亦非遽求之亲必视其
 身之诚不诚如何若反求诸身未能真实无妄则大
 本已亏虽有事亲之虚文无爱亲之实意欲顺乎亲
卷三 中庸 下 第 15a 页 WYG0208-0059c.png
 难矣故顺亲必先诚身也是则一诚其身而顺亲信
 友获上治民无施不可诚身之所系何重哉而诚身
 之道安在在于明善而已善者何即人心中所具天
 命之性也诚能格物致知察之念虑之微验之事为
 之著考之诗书之内讲之师友之间以先明乎善之
 所在知之既真行之自力身自无有不诚苟其不然
 以妄为真以欲为理虽欲勉强矫饰而诚中形外自
 不可掩欲求诚身岂不难哉盖天地间万事万物彻
 上彻下不外一诚在下位者凡有所为尚且不可不
卷三 中庸 下 第 15b 页 WYG0208-0059d.png
 明善以诚身况人君一身为天下瞻仰所以孜孜豫
 图为制心制事之本舍诚何以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此一节书是承上文诚身而言以见诚身虽有天人
 之异而自然与勉强总归于诚身而不可偏诿也子
 曰臣言诚身在明善而诚之所以为诚者原是天所
卷三 中庸 下 第 16a 页 WYG0208-0060a.png
 赋卑于人真实无妄不假脩为此继善成性自然而
 然之道也其所称为诚之者则因气禀物欲所累必
 由功力克治以至于真实无妄之地此人事所当自
 尽之道也诚者之事何如其行则安行不待勉强而
 于道无不中其知则生知不待思索而于道无不得
 此乃从容合道之圣人全乎天而无假于人者也诚
 之者之事何如其知未能不思而得必择善而不为
 疑似所惑然后可以明善其行未能不勉而中必固
 执而不为物感所移然后可以诚身此乃用力脩为
卷三 中庸 下 第 16b 页 WYG0208-0060b.png
 而尽人以合天者也夫诚身之道固有天人安勉之
 殊然自古圣人虽神灵天亶未有不加省治而坐臻
 纯备者所以尧舜相传必致严人心道心之辨文王
 致颂惟克尽缉熙敬止之脩其要在乎存天理遏人
 欲不敢恃其徇齐之质而孜孜黾勉自同下学人主
 诚不可不知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
卷三 中庸 下 第 17a 页 WYG0208-0060c.png
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
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此三节书是详言择善固执之目而欲困知勉行者
 实用其功以进德也子曰诚之者之道在择善固执
 而择善固执之条目如何盖天下之理无穷非学不
 知而学必博然后闻见无遗则在博学之学之中有
 未知者非问不详而问必审然后是非不惑则在审
卷三 中庸 下 第 17b 页 WYG0208-0060d.png
 问之即问之已明者非思索不能亲切而思必慎然
 后切实不浮则在慎思之即思之已得者非辨别不
 能穷微而辨必明然后精粗无间则在明辨之择善
 至此既极其精矣由是体诸日用之间由内达外举
 凡学问思辨之所得一一皆求践其实而不徒为虚
 见则在笃行之择善固执二者之条目如此有如依
 此条目实用其功弗学则已学则一理弗能体备不
卷三 中庸 下 第 18a 页 WYG0208-0061a.png
 止弗问则已问则一事弗能理会不止弗思则已思
 则一节弗能贯通不止弗辨则已辨则一端弗能剖
 晰不止及其验诸当身弗行则已行则一事弗能践
 履笃实底于有成不止他人以一而能己宁加百倍
 之功他人以十而能己宁加千倍之功但恐天下有
 志者少畏难苟安或至半途而废尔果能用此工夫
 则义理自然融会气质自然变化虽愚昧者亦将贯
 通而日进于明虽柔弱者亦将刚毅而日进于强断
 断必然无可疑者可见人君奋发有为以达德行达
卷三 中庸 下 第 18b 页 WYG0208-0061b.png
 道苟能用勉强之力虽在中主无不可致道德治功
 之盛况天锡智勇超出寻常万万者乎圣人劝勉之
 意切矣

右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此一章书是子思承上章天道人道之意欲人由教
 返性尽人以合天也子思曰吾因夫子言诚者诚之
卷三 中庸 下 第 19a 页 WYG0208-0061c.png
 者之分而知等级虽殊成功则一自其德无不实而
 明无不尽由诚而明者此从天命而来不勉不思自
 优于中道之域者也谓之性自其先明乎善而后能
 实其善由明而诚者此从人生以后以择以执克尽
 乎脩道之功者也谓之教性教虽有天人之异然德
 之实者无一毫私欲之蔽固然清明在躬无所不照
 诚即是明而先明乎善者用力既至不为伪妄所乘
 自能实有其善明亦必至于诚故曰诚则明矣明则
 诚矣教与性同归于一诚孰谓人道之有异于天道
卷三 中庸 下 第 19b 页 WYG0208-0061d.png
 乎是在乎人之自勉而已

右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一章书是言自诚明之事乃天道也子思曰天命
 流行物与无妄性之本体原无一毫虚伪一分欠缺
卷三 中庸 下 第 20a 页 WYG0208-0062a.png
 天地人物无不该具于内惟天下至诚其知生知其
 行安行察之极其精由之极其至将天赋之理全体
 具足是为能尽其性既能尽其性由是推之人即能
 设立政教抑其过而引其不及则能尽人之性既能
 尽人之性由是推之物即能脩立法制因其宜而制
 其用则能尽物之性夫人物皆天地所化育者也但
 天地能与人物以性不能使人物皆不失其性则化
 育亦有不及之处至诚既能裁成辅相以尽人物之
 性而补助天地之所不及岂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卷三 中庸 下 第 20b 页 WYG0208-0062b.png
 乎然则天以化育行乎上地以化育行乎下至诚于
 其中赞之是覆之者天载之者地位乎中而成覆载
 之功者至诚至诚岂不与天地并立为三乎此为尽
 性之全功其体备如此夫圣人以一身立天下之上
 凡天地人物之理无一非吾分内之事必使三光明
 四维奠一民一物各得其所然后此性方无亏歉此
 古帝王所以终身犹病兢兢业业而不敢一刻稍自
卷三 中庸 下 第 21a 页 WYG0208-0062c.png
 宽其责也

右第二十二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此一章书是言自明诚之事乃人道也子思曰至诚
 尽性全体皆诚其大贤以下次于至诚者未免为气
 禀所拘然其本然一念善端缘触而萌无时不在则
 谓之曲就其曲处一一推致如因恻隐之端推之至
 仁之极因羞恶之端推之至义之极以及礼之恭敬
卷三 中庸 下 第 21b 页 WYG0208-0062d.png
 智之是非莫不皆然曲既无不致则德无不实为能
 有其全体之诚而曲者全矣夫莫难于有诚既能有
 诚则充足于内自然形露于外非有意于形而诚则
 必形既形则日新月盛无处非诚之著见非有意于
 著而形则必著既著则光辉发越无处非诚之昭明
 非有意于明而著则必明然不但见于一身而己既
 明则人之望其德容者皆观感而兴群起为善之念
卷三 中庸 下 第 22a 页 WYG0208-0063a.png
 非有意于动而明则必动既动则人皆回心向道迁
 善去恶而改其旧习非有意于变而动则必变既变
 则人皆相喻不言浑忘于善而并无形迹非有意于
 化而变则必化夫至于化则由内及外由己及物过
 化存神妙用莫测惟天下至诚为能若是而致曲之
 效至此无少异则俨然一至诚矣总之由诚而形而
 著而明即是能尽其性由动而变而化即是能尽人
 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但一以自然而能一以致曲
 而至一则尧舜之性一则汤武之反语其归宿则同
卷三 中庸 下 第 22b 页 WYG0208-0063b.png
 乎圣人而已矣

右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
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
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此一章书是言至诚先觉之体以明天道也子思曰
 天地间万变酬酢总不出一实理吉凶悔吝原自昭
卷三 中庸 下 第 23a 页 WYG0208-0063c.png
 然灿列人惟本性障蔽往往当几不能觉悟独有自
 诚而明之至诚性体具足于凡天下之事无不前知
 如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之事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之
 事或著见乎蓍龟或发动乎四体岂待祸福之至而
 始知哉盖天下祸福之分只争于善不善之介方其
 最初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惟至诚能察其然当善
 未著而有善之几即知其福之将至当不善未著而
 有不善之几即知其祸之将至非此心无一毫私伪
 与鬼神合其德安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此故曰
卷三 中庸 下 第 23b 页 WYG0208-0063d.png
 至诚如神夫人主在上内而一身休咎之徵外而民
 生治乱之兆近而奸邪忠佞之隐远而向背从违之
 几全在知之于早然知初非有异术惟是全体无私
 至虚至公自然如鉴之明如衡之平事物当前举莫
 能遁此理最为真实确有可以自信若欲以推测亿
 逆之私禨祥谶纬之数用钩距以誇才智借左右以
 作耳目未有不反为外物所中者适与至诚相反而
卷三 中庸 下 第 24a 页 WYG0208-0064a.png
 已矣

右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
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
之宜也
 此一章书是言诚之者己物兼成之功以明人道也
 子思曰凡人有生之初其实理具于心者谓之诚人
 有此诚方自成其为人盖必心无虚假然后身无亏
卷三 中庸 下 第 24b 页 WYG0208-0064b.png
 欠是诚者固所以自成也而体此诚于人伦日用之
 间则谓之道乃人人所当自行是道固所以自道也
 何以见诚为自成而道当自道哉凡盈天地间皆物
 终则复始始则必终无一非诚之所为即无一息非
 诚之所在人之心若不诚则一举一动皆为虚假无
 实心安能成实事虽有所作为犹之无物而已是故
 君子探诚之原又鉴不诚之弊而择善固执以求至
卷三 中庸 下 第 25a 页 WYG0208-0064c.png
 于真实之地诚之至此真有以自成而自道亦无歉
 矣夫君子诚之之始固求成就一己及诚之之后又
 非但成己而已天下人同此心即同此理既有以自
 成自然有以成物何则成己非他克己复礼无一毫
 私伪所谓仁也成物非他知明处当使各得其所所
 谓知也仁知二者本吾性中固有之德命之于天有
 何外内之分乎既无外内之分将见其措诸施为己
 立立人已达达人一以贯之无不得其当矣可见仁
 知之道得则俱得物我一理成不独成总在尽自道
卷三 中庸 下 第 25b 页 WYG0208-0064d.png
 之功以完自成之理一人皇建有极则天下之人自
 然遵道遵路经纶参赞孰有外于此哉

右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
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
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卷三 中庸 下 第 26a 页 WYG0208-0065a.png
 此一章书是举天地形容至诚以明天道而先言至
 诚无息之功用以见同乎天地者皆出自然也子思
 曰天理具在人心但因私欲间断常有止息之时而
 其功用遂不能臻自然之妙至诚之心浑然天理无
 不诚时安有止息之时既无止息则自终始如一常
 久而不变矣存诸中既久则自徵验于外而不可遏
 抑矣既由久而徵则凡所设施自悠裕而绵远矣惟
 其悠远则积累之至自广博而深厚矣惟其博厚则
 发越之极自高大而光明矣由是观其功用所积既
卷三 中庸 下 第 26b 页 WYG0208-0065b.png
 博厚自能举万物而负荷奠安之固所以载物也所
 发既高明自能举万物而怙冒照临之固所以覆物
 也博厚高明而又悠久则常载常覆自能举万物而
 曲成不遗固所以成物也夫能载物莫如地至诚亦
 能载物则其博厚不与地配合无间乎能覆物莫如
 天至诚亦能覆物则其高明不与天配合无间乎天
 地博厚高明万祀无有更易故能成物至诚亦能成
卷三 中庸 下 第 27a 页 WYG0208-0065c.png
 物则其悠久不与天地之无疆通一无二乎至诚之
 功用如此信乎灿然其章焕然其变且章变之极事
 美业备而底于成矣然章也初无待表见而然变也
 初无待运动而然即成也初无待作为而然假令其
 博厚高明悠久稍有矫强而不本于诚之自然亦乌
 能穷神入化与天地合撰而同其无疆也哉然则欲
 体备至诚之理必令此心人欲净尽一切溺志玩物
 嬖倖狎昵之私毫发不杂存诸中者既贞一发诸外
 者自弘大汉唐以来非无有为之君而本体不无亏
卷三 中庸 下 第 27b 页 WYG0208-0065d.png
 缺终不能与唐虞三代絜功较德故曰有纯心乃有
 纯政治天下断自君心始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此二节书是即天地之道以明至诚之道也子思曰
 至诚同乎天地如此然天地之道亦止一言可包括
 而尽无他诚而已矣盖天地之气化流行皆是实理
卷三 中庸 下 第 28a 页 WYG0208-0066a.png
 运用未始有一毫参杂其间其为物盖不贰而已所
 以分为二气又分为万象种种生物之功用谁得而
 测之夫天地之道既可以不贰尽之则其见乎功能
 而各极其盛者又岂外于至诚之所徵者乎彼其含
 弘无外而静深难测此地道之博厚也太虚上凝而
 光明下济此天道之高明也推行有渐而浑辟无穷
 此天地之道之悠久也可见天地之不贰即至诚之
 无息天地之生物不测即至诚之徵于功业之盛易
 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
卷三 中庸 下 第 28b 页 WYG0208-0066b.png
 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此至诚之谓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
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
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此一节书是极言天地生物之不则以见其皆本于
卷三 中庸 下 第 29a 页 WYG0208-0066c.png
 不贰也子思曰天地之道惟诚一不贰故能各极其
 盛而有生物不测之功用何以见之今夫天积气也
 实有是理斯有是气指其一处而言不过昭昭然罅
 隙之明而天在焉若论其全体高大光明无有穷尽
 日月运行于天星辰布列于天万物怙冒于天此天
 之生物不测也今夫地积形也实有是理斯有是形
 指其一处而言不过一撮之土而地在焉若论其全
 体则广博深厚无有限量华岳载于地河海振于地
 万物奠安于地此地之生物不测也至于天地所生
卷三 中庸 下 第 29b 页 WYG0208-0066d.png
 之物惟山水最大而山水中所生亦莫非天地之所
 生今夫山指其一处而言不过卷石而山在焉若论
 其全体广阔高大之处草木生于山禽兽居于山宝
 藏兴于山此山之生物不测即天地之生物不测也
 今夫水指其一处而言不过一勺而水在焉若论其
 全体深广不测之处则鼋鼍蛟龙鱼鳖皆生于水货
 财殖于水此水之生物不测即天地之生物不测也
卷三 中庸 下 第 30a 页 WYG0208-0067a.png
 可见天地之生物不测总一不贰之所为与至诚所
 徵之功用总一无息之所为其道一而已矣设使天
 地不立其资始之原将物物劳其化育何以成变蕃
 之用圣人不宅其神明之宰将事事勤其设施何以
 成浩博之功是以圣人不治其多而治其少不求之
 于万殊而求之于一原也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
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

卷三 中庸 下 第 30b 页 WYG0208-0067b.png
 此一节书是引诗以證至诚天地同一无息也子思
 曰至诚之与天地为一于何證之周颂之称文王者
 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言天道运行其帝命所存之
 处无声无臭幽深邃远而无一时之止息盖诗人之
 意以天之所以为天正以其无止息也又云于乎不
 显文王之德之纯言文王之德岂不显著哉由其德
 纯一而不杂天理完固全体湛然而无一毫人欲之
卷三 中庸 下 第 31a 页 WYG0208-0067c.png
 私间之盖诗人之意以文王之所以为文正以其纯
 一无间也夫天道无有止息固是不已文王之德之
 纯亦无有止息纯即是不已文王与天初无二也夫
 自古圣帝明王德盛化神不独文王为然但就文王
 观之可见人主一身苟能存诚去私自强不息以纯
 备乎道德之实则皆可以为文王皆可以为至诚即
 皆可以同乎天地之不已矣其于治功民物之间又
 奚患其不臻上理哉
卷三 中庸 下 第 31b 页 WYG0208-0067d.png
右第二十六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
道不凝焉
 此一章书是言脩德凝道之功以明人道而先赞美
 圣道之大必待人而行而深有望于脩凝之人也子
 思曰率性之道唯天下之圣人能体备之大矣哉广
 阔周遍无所不际其圣人之道乎何以见圣道之大
卷三 中庸 下 第 32a 页 WYG0208-0068a.png
 以其全体言之则洋洋乎流动充满无有限量万类
 虽多皆此道发生长育无一物非道天虽高峻皆此
 道充塞贯注无一处非道其包乎无外有然以其散
 殊言之则优优然充足有馀巨细悉备如人伦日用
 经常不易之礼仪数有三百而礼仪中品节限制周
 到完密之处数有三千其入于无间又有然圣道之
 大如此是道也何可一日不行而又岂可以虚行哉
 必待其人而后行尔若非至德之人则局量浅隘既
 不足以汇其全识见粗疏又不足以穷其细欲将此
卷三 中庸 下 第 32b 页 WYG0208-0068b.png
 道凝聚于身心岂可得乎夫道在天地间其见于造
 化则万物所以变蕃两仪所以定位其见乎人事则
 君臣上下之大经制度文为之盛节惟继天立极之
 圣人出而宰世其道乃有专属天明地察万物得所
 礼乐兴而教化成脩凝之功岂可一日缓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卷三 中庸 下 第 33a 页 WYG0208-0068c.png
 此一节书是言脩德凝道之功专其责于君子也子
 思曰至道非至德不凝可见欲凝道者当脩德矣是
 故脩凝之君子知其道至大其功至难吾所受于天
 之理曰德性则必恭敬奉持戒慎恐惧以极其尊之
 之功而所以辅成其德性者曰问学又必格物致知
 精察体验以尽其道之之事然是尊与道非可以一
 端尽也盖德性本自广大有以蔽之斯狭小矣惟祛
 其私意以推致夫本原而广大之中原非空疏无物
 必由问学以晰其事理之精微而勿使有毫发之谬
卷三 中庸 下 第 33b 页 WYG0208-0068d.png
 焉德性本自高明有以累之斯卑暗矣惟去其私欲
 以上达昭融而高明之内原非诡僻不经必由问学
 以率乎日用之中庸勿使有过不及之弊焉德性之
 已知本我故物则勿忘勿助涵泳以温之而又由问
 学以充拓理义俾见其日新之诣焉德性之已能本
 极醇厚则不雕不琢培养以敦之而又由问学以体
 尚节文俾底于日崇之域焉夫如是尊德性以植问
卷三 中庸 下 第 34a 页 WYG0208-0069a.png
 学之本又道问学以满德性之量则脩德之功既至
 而至道有不凝者乎所以君子知脩凝之功全在存
 心致知二者心不存则私欲锢蔽大本已失固无一
 而可心存而知不致则天下事事物物皆得捍格我
 聪明眩惑我耳目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此心虽存安
 能扩充其功用而建无穷之盛德大业哉圣贤示人
 入德之方莫切要于此矣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卷三 中庸 下 第 34b 页 WYG0208-0069b.png
 此一节书是言君子脩德凝道之后无所处而不当
 也子思曰君子既脩德以凝道则圣人之道全备于
 一身自然所处皆当盖人之一身所历不外上下治
 乱之间使君子在天子之位则能以位育经曲之道
 为设施其挟势而矜骄者必无有也使君子在臣民
 之位自能以位育经曲之道为宪章其越分而倍慢
 者必无有也若处国有道之时则阐位育经曲之道
卷三 中庸 下 第 35a 页 WYG0208-0069c.png
 于其言自足以鼓舞天下风动四方而其言足以兴
 如处国无道之时则敛位育经曲之道于其心自足
 以独善其身见几远害而其默足以容是为上为下
 处治处乱无所不宜如此大雅烝民之诗云周之贤
 臣仲山甫既明于理又察于事故能保全其身无即
 于殆此诗之意其即此脩凝君子上下治乱无往不
 宜之谓与然则圣人之道包含极大而该洽极周人
 主诚以脩凝之身建配天立极之业则其为章程语
 默之间足以垂世作范而协应休祥何可量哉此圣
卷三 中庸 下 第 35b 页 WYG0208-0069d.png
 德之所以不可不脩与

右第二十七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此一章书是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以明人道而先
 引夫子之言见德位时之在天子也子思曰君子为
 下之不倍盖实有不可倍者在也孔子尝曰愚而无
卷三 中庸 下 第 36a 页 WYG0208-0070a.png
 德者宜守己乃好作聪明以自用贱而无位者宜安
 分乃好窃权势以自专生乎今之世自宜遵守当代
 之法乃欲复行往古之道如此者越理犯分必获罪
 于上而祸及其身者也由孔子之言而反覆所以取
 祸之由盖一代之大权出于天子如亲疏贵贱自有
 相接之礼体惟天子可以议之非圣人而为天子者
 不可议也宫室车服器用自有一定之尺度惟天子
 可以制之非圣人而为天子者不可制也至于文之
 形像及声音惟天子可以釐正而考之非圣人而为
卷三 中庸 下 第 36b 页 WYG0208-0070b.png
 天子者不可考也则夫自用自专与生今反古者其
 不为祸之阶也得乎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
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
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
礼今用之吾从周
 此三节书是言天下一统非愚贱所敢自用自专也
卷三 中庸 下 第 37a 页 WYG0208-0070c.png
 子思曰议礼制度考文一归于天子则今天下非昔
 周天子所立法以垂之后人者乎文武成康之盛远
 矣而典章世守莫敢不遵以车而言其辙迹之广狭
 无弗同是天子所制之度犹在也以书而言其形像
 与声音无弗同是天子所考之文犹在也以行而言
 亲疏贵贱相接之次第无弗同是天子所议之礼犹
 在也惟天子之法制未泯所以有位无德者不得以
 愚而自用固不敢作礼乐焉有德无位者更不得以
 贱而自专亦不敢作礼乐焉故虽孔子之圣而终其
卷三 中庸 下 第 37b 页 WYG0208-0070d.png
 身以布衣老尚然循守旧章况他人乎孔子尝曰夏
 时天子所制之礼吾能言之然夏之后杞也求礼于
 杞不足證矣殷时天子所制之礼吾尝学之然殷之
 后宋也从礼于宋非时制矣若夫周礼吾尝学之讲
 画本于文武制作本于周公此固今日所率由者也
 言之不忧无据守之不患非时吾舍周其安从哉观
 孔子之言而凡为下者之不可倍明矣然则生今者
卷三 中庸 下 第 38a 页 WYG0208-0071a.png
 其亦审于从王之义矣

右第二十八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
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
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
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
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知人也
 此一章书是承上章居上不骄以明人道而推君子
卷三 中庸 下 第 38b 页 WYG0208-0071b.png
 三重之善由于通天人之理也子思曰君子之居上
 不骄何与凡受命为天子而王天下者有议礼制度
 考文三者至重之事以之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
 心思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乎夫此
 王天下者乃德积于身而乘时以在位者也若使时
 王以上其礼虽善而世远人亡无可徵考则将骇而
 不信不信民弗从圣人居下虽善于礼而身屈道穷
卷三 中庸 下 第 39a 页 WYG0208-0071c.png
 不在尊位则将玩而不信不信民弗从是故王天下
 之君子其议礼制度考文之道必本之于身凡所制
 作悉从躬行实践中发出非有位无德者比也于以
 徵验乎庶民则皆遵守成法不敢放逸又非不信不
 从者比也自是而考诸三王则与其已然之迹无有
 差谬建诸天地则与其自然之理无有违悖而且以
 鬼神之难知可质之而无疑幽有以验乎明也后圣
 之难料可俟之而不惑远有以验乎近也然其所以
 无疑于鬼神者岂有他哉鬼神天理之至也惟知天
卷三 中庸 下 第 39b 页 WYG0208-0071d.png
 理之至故制作合于天尚何疑乎无疑于鬼神而天
 地可见矣所以不惑于后圣者又岂有他哉圣人人
 道之至也惟知人道之至故制作合于人尚何疑乎
 不惑于后圣而三王可见矣庶民益可见矣此君子
 三重之道所由尽善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
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
卷三 中庸 下 第 40a 页 WYG0208-0072a.png
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
誉于天下者也
 此二节书是承上文言民之所以寡过而君子之所
 由以永誉也子思曰君子知天知人而三重之道尽
 善如此则人未有不信从而寡过者是故君子凡有
 动作则世世为天下道而莫不率由焉其动而见于
 行则三重之尽于吾身而施诸政事者世世为天下
 法度其动而见于言则三重之发于议论而布诸号
 令者世世为天下准则在远者悦其德之广被则有
卷三 中庸 下 第 40b 页 WYG0208-0072b.png
 企望之心在近者习其行之有常则无厌斁之意过
 之寡也不亦宜乎周颂振鹭之诗有曰在彼本国无
 有憎恶之者在此我周无有厌射之者彼此咸宜则
 庶几夙夜之间得以永终其美誉矣由诗言观之可
 见誉非无因而致也是以有三重之君子未有不本
 身徵民符于三王后圣通于天地鬼神而能垂法则
 服远近蚤有声誉于天下者也然则为上者可不务
卷三 中庸 下 第 41a 页 WYG0208-0072c.png
 尽其道而徒骄以自恣哉子思为万世王天下者告
 至深远也

右第二十九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
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
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此一章书是言圣人与天地合德以明天道也子思
 曰中庸之道至仲尼而备其全道莫盛于尧舜仲尼
卷三 中庸 下 第 41b 页 WYG0208-0072d.png
 则奉以为祖而绍述之远有宗也法莫详于文武仲
 尼则奉以为宪而表章之近有守也天时之春夏秋
 冬各有其运仲尼上律之以法其自然之运水土之
 东西南北各有其理仲尼下袭之以因其一定之理
 仲尼体备之功通乎古今该乎穹壤则于天下道理
 一切负荷一切包举譬如天地之博厚无不持载高
 明无不覆帱且出之以时运之不息譬如天地之四
卷三 中庸 下 第 42a 页 WYG0208-0073a.png
 时交错而行天地之日月更代而明试以天地观之
 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各止其所而不相侵害
 四时日月并行于天地之中寒暑推迁昼夜往来而
 不相违悖所以不害不悖者是其散殊之小德如川
 之流灿然各出也所以并育并行者是其全体之大
 德敦厚其化浑然具足也天地之所以为大其在此
 与天地之大见而仲尼之大无不可见矣乃知圣人
 一天地也学圣人者其求端于天地可乎然天地之
 道备于吾身正非泛求驰骛于高远之域也
卷三 中庸 下 第 42b 页 WYG0208-0073b.png

右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
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此一章书是承上章小德川流以明天道而先言圣
 德积中之盛也子思曰居上临下自古难之唯天下
 至圣神灵天授为能聪无不闻明无不见睿无不通
卷三 中庸 下 第 43a 页 WYG0208-0073c.png
 知无不知于以临御天下岂犹有未足乎由其生知
 之质而以仁之德言之则能宽而广大𥙿而优厚温
 而和易柔而巽顺凡天下之众无一不在含覆之内
 足以有容也以义之德言之则能发而奋扬强而有
 力刚而不屈毅而不息凡天下之事无一不有坚忍
 之操足以有执也以礼之德言之则能齐而心之肃
 庄而气之严中而无过不及正而不偏不倚凡事神
 临民无少亵慢足以有敬也以智之德言之则能文
 而灿然有章理而秩然有条密而备致其周详察而
卷三 中庸 下 第 43b 页 WYG0208-0073d.png
 曲尽其明辨凡是非得失无不毕照足以有别也以
 聪明睿知之资而兼仁义礼智之德非天下至圣其
 孰能之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
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此二节书是言至圣之德完具于心而发当其可也
 子思曰至圣五者之德充积于中其周遍无遗弘广
卷三 中庸 下 第 44a 页 WYG0208-0074a.png
 无外可谓溥博矣其静深难测原本不竭可谓渊泉
 矣而正非寂守无为者也时当有临则以聪明睿知
 之德出之时当容执敬别则以仁义礼知之德出之
 随时运行夫岂有穷极哉盖其所以致此者由至圣
 之溥博渊泉非寻常比也凡物之溥博莫过于天至
 圣之溥博一如乎天凡物之渊泉莫过于渊至圣之
 渊泉一如乎渊惟其如天如渊也见诸动容而民莫
 不敬畏其敬也见当乎时也发诸言语而民莫不信
 从其信也言当乎时也措诸行事而民莫不说服其
卷三 中庸 下 第 44b 页 WYG0208-0074b.png
 说也行当乎时也充积既极其盛而发见各当其可
 自是而民情不大可验乎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
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此一节书是极言圣德之所被也子思曰至圣之见
 言行而民之莫不敬信说有如此是以圣德之休声
卷三 中庸 下 第 45a 页 WYG0208-0074c.png
 美名内而充满乎中国外而播传乎蛮貊极舟车所
 可至人力所可通天之所覆冒地之所持载日月所
 照临霜露所陨坠之处凡有血气而为人类者莫不
 尊之为君亲之如父母焉民之敬信说而至于举世
 皆尊亲则德之所及其广大岂不同于天乎故曰配
 天盖惟五德皆备而且时出之妙如此所以能配天
 而君临天下也然则法至圣者安可不道全德备而
 上同乎天哉
卷三 中庸 下 第 45b 页 WYG0208-0074d.png
右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
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
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此一章书是承上章大德敦化而极形至诚之功用
 亦以明天道也子思曰天下之理散于伦物本于性
 命无一非诚为之唯天下至诚真实无妄为能于五
 品之人伦而为天下之大经者分别其义使不相淆
卷三 中庸 下 第 46a 页 WYG0208-0075a.png
 联合其情使不相悖则经纶之者至矣于所性之全
 体而为天下之大本者当其未形使不杂于欲当其
 既形使各归于道则立之者至矣若夫往者过来者
 续乃天地之化育也至诚运行不息外而操辅相天
 地之权内而秉会合天地之德其与天地之化育有
 默契焉则知之者至矣凡此皆至诚自然之功用夫
 岂有所倚著于物而后能哉吾即至诚之用以思至
 诚之体由经纶而言范围斯道而不过肫肫乎其仁
 之恳至也由立本而言曲成至性而不遗渊渊乎其
卷三 中庸 下 第 46b 页 WYG0208-0075b.png
 渊之静深也由知化育而言冥符帝命而无间浩浩
 乎其天之广大也夫然而至诚之德之盛殆有未易
 知者苟不实有是聪明圣知之资而通达夫仁义礼
 知之天德者何足以知之盖至诚至圣本无二理以
 发于外者观至圣故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以存于
 中者观至诚故非至圣不能知也

右第三十二章

卷三 中庸 下 第 47a 页 WYG0208-0075c.png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
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此一章书是终言入德成德之序见圣人之至德渊
 微皆由于下学立心之始也子思曰卫风硕人之诗
 有曰衣锦而尚之以絅诗之意盖以锦绣之衣文采
 外露故加之以单衣乃是恶其文之太著也古人用
 心即一衣而不事文饰如此故君子为学之要专务
 为己不求人知外则闇然韬晦而积美在中自日见
卷三 中庸 下 第 47b 页 WYG0208-0075d.png
 其章显小人反是其道专务为人止求人知外则的
 然表暴而实德不继自日见其消亡所谓闇然而日
 章者何如凡淡素则易厌简略则无文温厚浑沦则
 无条理君子之道其见于外者淡矣而其中旨趣却
 自不厌简矣而其中文采却灿然可观温矣而其中
 条理却井然不乱然使有为己之心而知之不明则
 亦何以实致其功乎诚知见于远者由近始必于近
卷三 中庸 下 第 48a 页 WYG0208-0076a.png
 而谨之著于风化者由身始必于自而谨之有诸内
 者甚微而形诸外者甚显必于微而谨之于此三者
 而各致其谨则可与入德而渐进于圣人之域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
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此二节书是言君子入德之功在于静存动察也子
 思曰君子之可与入德无疑矣而其入德之事更有
 进焉者小雅正月之诗云潜处虽伏矣而其理甚昭
卷三 中庸 下 第 48b 页 WYG0208-0076b.png
 明其言潜伏也即隐也微也其言孔昭也即见也显
 也独固可不慎乎故君子内自省察于幽独之中必
 无一毫疚病方无愧于心是能于人所不见之地而
 独致其谨者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在斯乎然
 此特其省察之功而未及乎存养之功也大雅抑之
 诗云相在尔居室莫谓室西北隅未与物接遂可怠
 忽当常存敬畏使此心不愧于屋漏诗人之言如此
卷三 中庸 下 第 49a 页 WYG0208-0076c.png
 信乎不睹不闻所当戒慎恐惧矣故君子不待有所
 动作而始敬谨也盖于不动之前而已无弗敬不待
 言语既发而始信实也盖于不言之前而已无弗信
 君子为己之功至是益密而其效不又可得而言哉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
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
笃恭而天下平
 此二节书是言君子为己之学成而效亦愈远也子
 思曰君子为己之功既密则其及人之效自神商颂
卷三 中庸 下 第 49b 页 WYG0208-0076d.png
 烈祖之诗曰主祭者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
 敬不待言说在庙之人化之靡有争竞失礼者可见
 有是德即有是化矣是故君子由省察存养以来不
 必赏以示劝而民自有所景仰而劝于善不必怒以
 示威而民自威于鈇钺而不敢为恶德盛而民化如
 此然犹非中庸之极功也周颂烈文之诗曰天子有
 不显之德百辟其刑而法之此固不仅民劝民威矣
卷三 中庸 下 第 50a 页 WYG0208-0077a.png
 是故有德之君子由省察存养以造其极虽不见不
 闻之地无一念之不恭无一时之不恭是笃厚其恭
 也而天下之被其化者咸翕然治平焉夫笃恭即诗
 所谓不显之德也天下平即诗所谓百辟之刑也效
 之远无非本于德之深吾何以测其德量之所至哉
诗云子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
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一节书是极形容不显笃恭之妙以见下学立心
 之始皆可造其极也子思曰君子不显笃恭之德诚
卷三 中庸 下 第 50b 页 WYG0208-0077b.png
 未易形容也大雅皇矣之诗云上帝自言予眷怀文
 王之明德不张大其声音与颜色似可形容不显之
 德矣然孔子尝曰为政者以声色化民特末务也今
 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
 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之轻微如毛则庶
 乎其有当矣而以为如毛则犹有伦类之可比是亦
 未尽其妙不若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事无声可听
卷三 中庸 下 第 51a 页 WYG0208-0077c.png

无臭可闻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盖声臭至微而并


亦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其妙也然非由立心为己


以造其极安能至是哉中庸一书章首即言天原其


所自也见道之本于天也章末复言天要其所成也


见德之成则能不失其道之本乎天者也子思前此


既极赞至诚至圣之德恐学者求之高远而反失之


故复自下学立心至近者言之以示入德之方至于


慎独戒惧而驯致笃恭天下平此成德自然之效中

卷三 中庸 下 第 51b 页 WYG0208-0077d.png
庸之极功也然则王天下之君子安可不敬德脩道


以臻于圣神功化之极哉


右第三十三章

日讲四书解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