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567a 页

No. 2787 [cf. Nos. 1429, 1806]
四分戒本疏卷第一


凡欲开发经题。先作三门分别。后乃随文解
释。言三门者。第一举宗摄教旨归。第二知教
旨归第三正释戒经题目。言举宗摄教者。圣
教虽众略有三种。一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
阿毗达磨藏。言修陀罗者。所谓诸经。言毗尼
者。谓诸戒律。言阿毗昙者。即是诸论。今此戒
本三藏之中。乃是第二毗尼藏摄。言知教旨
归者。此戒所言为以义通论兼诠定惠。故四
分律云。何名增戒学。所谓增戒增心增惠。是
名增戒学。良以止作俱戒故尔。今以宗求唯
戒学分别。就此戒学两料简 第一受戒法
门。第 随戒行相。言受戒者。创发要期。断
恶修善。建志成就。纳法在心目之为受。言随
戒者。受兴于前持心后起义顺受体 说之为
随。就受随二门各开为两。谓受门二者。为
障戒法有为不能孤起。藉因托缘然后方发。
故明能发之缘。既有其缘必有所得故。次第
二所发戒体。言受缘者。寔以位阶圣凡报殊
男女托缘不同。四分律辨五种受戒。一曰善
来。二称上法。三名三归。四曰八教。五曰羯
磨。斯之五名备如常释。第二言受体者。撮
要而论不出二种。一曰作戒。二无作戒。言
作戒者。方便身口造趣营为。称之为作。二无
作者。一发续现四心三性始末。恒有不藉缘。
辩字曰无作。斯之二种俱有悬防。同称为戒。
卷一 第 567b 页 T85-0567.png
若也作戒以色为体。言无作戒非色非心
 第二次辩随戒二门者。第一专精不犯。第二
犯已能悔。言专精者。上行之流。一往顺教
恶离善行。称曰专精。但持有二。一明止持。
二明作持。言止持者。念智舍等谨护身□
造诸恶。称之为止。止而无违顺受之洁故曰
止持。言作持者。奉顺圣教。作法作事对事作
法。称之为作。作而顺受故号作持。第二犯
已能悔者。不谨之人放纵身口违禁兴过。不
修善行污本所受。名之为犯。惭愧追谢还令
复本。亦名为持。虽非一往善成然亦毁而还
复。第二白法故名犯。已能忏悔持。然犯有
二。一者作犯。现违圣教广造诸过。称为作犯。
二者止犯。不准教奉修止而有违。故名止犯。
对斯二犯悔而还复。并称为持。上来已辨教
之宗旨。其唯受随若无其受则行无所起。以
有受故众行得生。若无随行便有戒羸等失。
以有随故令受光洁。故地持云。此二种戒摄
受无量诸馀净戒。是故须受随二法 就受
门中广释缘体。先明受缘。后辩受体。言受
缘者。八门解义。第一释名。第二解义总别。第
三能秉教人师徒位别。第四教所被者。圣凡
不等。第五藉缘多少。第六辨此诸缘发戒时
节。第七受持顿渐。第八校量胜劣 第一
释名者。诸部立名多少不定。或立四受言无
上法。或立六受取律中八比丘内。自称比丘。
是自誓受戒不然之义。今约四分定立五受。
言五受者。谓善来.上法.三归.八敬.羯磨等
是。言善来者。此人宿殖妙因道根深。后闻佛
卷一 第 567c 页 T85-0567.png
说法契。谓初果深厌生死悕求出家。佛言。善
来比丘即发戒品故曰善来。亦可此等诸人
深厌生死悕求出家。佛命善来即发具足故
曰善来。言上法者。性定之理超出相。有物莫
能加故称上法。无欲迦叶修道进德。惑尽
解满会增上法而发具戒。故曰上法。亦可尽
无生智起出学表会而得戒故曰上法。故母
经中建立善根上受具足。言三归者。此等诸
人未感如来玄悟见道。但说托小圣诸阿罗
汉等。以为良缘之深厌三有悕求出家。母云。
诸罗汉等教令剃头染衣。凭仗三宝归依心
成即发具足。故曰三归。之名三语。言八敬
者。佛抑女人不听在道。波阇闻之生厌离。遂
自剃头倚立祇桓。阿难见已为其三请。如来
遥宣敬法。阿难传授。爱道闻之。尊斯八法
作奉行之意即发具足。故曰八敬。言羯磨
者。斯等人辈要假强缘。扶彼弱因方能发戒
缘。彼僧众羯磨言下而发戒品隐其能秉就
所秉彰名。故曰羯磨受戒。此五受法得名有
四。善来体境。善谓行者求戒心。来是圣教。
故惑可赞叹受名有心受戒。佛言善来故尔。
上法从境又可当体受。受名建立。善根上受
具足故。谓尽无生智归敬二受。约境就心。
羯磨从教。亦可功德。谓名辩事故 第二总
别。四受是别。羯磨是总。以从远缘彰名。或
四或六。而羯磨统收故说为总 问。羯磨受
戒既有四缘。何故独彰羯磨。馀不彰名者何。
一释云。从馀缘彰名乃有多种。今且隐别就
通以彰名羯磨。何足为妨 第三秉人多论
卷一 第 568a 页 T85-0568.png
判言。见谛自得。馀六从他。彼对七受释故。今
类彼论以判此五远而言之。尽从佛受。以佛
出世有是法故。若以义推。上法得戒名为自
受。馀之四种是从他得。云何上法名为自受。
论云。以根本而言。由佛说法得證无漏发于
具足。名从佛受。以义而推。自以尽智明明
现前而得具戒。又名自得不从他受。故心论
云。若法者佛五比丘受师等。若尔何故论云
从他教得。答。此据远因而说。善来八敬是佛
所秉名从佛受。三归羯磨弟子所是从弟子
言敬下得 第四所被分别。四分律辨善来
受戒局在圣位。故律中云。见法得法得果
證已去得无漏解。厌心出家。至顺之极。方应
善来发具足戒。内凡已还想心所闻。非至
顺之极。故阙不度。又上法受者。要第四果以
其或尽解满故尔。三归八敬内凡已上。是以
多论此二受法不羸不舍。故知内凡已去。言
羯磨受者。始兴为凡。一兴已后三人通被。如
涅槃经净行梵志得初果。已羯磨为受。四分
律中莲花色尼亦同此例 第五藉缘多少。
善来受戒具。四缘得一證初果。文言。见法得
法已前有出家善心。文言。欲于如来法中修
梵行故三假对佛形。文云。前白佛言。四假
佛教。谓圣命善来上法受戒具三缘发。一假
佛教授。如见论说。二有祈戒心。是以馀文
罗汉沙弥无出家意故。但得其果明须有心。
三得无漏空解。谓尽智现前即得具戒。三语
受戒亦具三缘。一假弟子形对法罗汉。二假
弟子教。谓受三归言辞无缺。三归依心成领
卷一 第 568b 页 T85-0568.png
前归依故能得戒。八敬受戒具四缘发。一假
佛八敬之教。二假弟子形。三弟子教。谓口
宣八敬四奉行之意故。爱道自陈。我等顶受。
羯磨受戒具足四缘。如律所说。一僧数满
足缘。二教法成就缘。三结界成就缘。四
身无遮难缘。若具此四是大比丘得成戒本。
犯戒之人四中若阙非大比丘。顺此四方成
比丘 问。善来等受以心为缘。羯磨一受何
故不尔 答。羯磨非不有心。以假外缘作法。
从强以辨故没因名。又可羯磨四心俱得。恐
滥不辨心缘。又准母论。四以心为缘。羯磨
一受虽文不列。要亦须心故。律文眠睡狂等
不得戒故 第六得戒时节。善来受者。唱善
来竟即发具足。故律云。乃至得尽。若原上
法受戒尽智现前时得。以小乘分齐罗汉梵
行已立。自然戒净故更不从他受戒 问。此
上法得者得作无作不 答。以非作法但得无
作 问。既非作戒。何因得发无作戒者 答。
以非学为故无其作。以道力故得无作戒。三
归受戒第三语竟即发具戒。八敬受戒说第
八讫即得戒品。羯磨一受羯磨竟便发具戒。
诸论大同 第七受舍渐顿。先明受渐顿。羯
磨一受亦渐亦顿。馀之四受顿而非渐。渐顿
如何。羯磨渐顿先受五戒 次受十戒。后受
具戒。是名为渐。若不受五十。直受具戒得三
种戒。说之为顿 问。若一时受得三种戒者。
何须渐受 答。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
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转深。
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好乐坚固
卷一 第 568c 页 T85-0568.png
可退败不失次第不破威仪。如游大海渐渐
深入。一时受者既失次第又彼威仪。故须渐
受 问。一时顿受得三戒者。其无作体为一
为三 答。但发具戒一无作体更无馀二无
作之体 若尔便是一戒如何言三 答。比
丘受得防杀无作。与沙弥俗人同戒者。其实
体一。是以多论家据其体。望三人始终位别
言得三戒。理实无三 问。所以知但一无三
 答。即此论文解次第受中。俗人下品五戒。
次中品心受沙弥戒前五戒。仍本下品。五戒
外发方为中品。上品心受具本前二品。仍犹
下中五十外发始为上品。据斯二验次第渐
受。三时心别同戒无作不发三。岂况一人
时受者而得有三。故知渐次望位别作三。非
体有三亦可。心论云。一切因一切支得三戒
者。三时渐受。受既时别。重发无作有三体故。
若论顿受。受既一时。方可名为望位为三 非
体有三 次解舍之渐顿。若望四受受舍俱
顿。羯磨舍受并含渐顿。为但羯磨一受。受制
局渐舍兼渐顿 问。羯磨顿受既得三戒。舍
时云何 答。义含渐顿。若也要心三戒俱
舍则顿失三。是名顿舍。若言我作沙弥但舍
具戒。言作优婆塞者又舍十戒。又言我三归
人方舍五戒名为渐顿 问。受之与舍俱顿
并渐。或以渐受顿舍。此三可尔。若本顿受
但得具戒。一无作体云何渐舍。若得渐舍便
成三体。如何言一 答。比丘一时受防杀。无
作通沙弥俗人共有防非。是故舍时要心舍。
具不舍十戒。若与沙弥戒同随心则在。故律
卷一 第 569a 页 T85-0569.png
文言。我作沙弥以十对五义亦同尔。故言。我
作优婆塞。是以论说据体通三人共用义。故
望位说三。非体有三。如此释时顿受渐舍义
亦无防。故多六譬如树叶。夏青黄冬时则白。
岂体有殊。随时异故树叶色异。而始终一叶。
戒亦如是。常是一戒随位异。是以羯磨一受。
受舍俱顿并渐。善来等四唯顿非渐。以无作
法舍故 第八优劣如多论说。若就灾患有
无。四受是胜。羯磨为劣。若取任持佛法利
益宽长。羯磨一胜。馀四受劣。言四胜一劣者。
羯磨受者内实凡夫。福得浅薄感得此戒。多
诸灾患容有厌上忻下。奉持心劣。令戒有羸。
馀四受法内凡已去。理解心中受得斯戒。持
心坚固。肥而不羸。二者羯磨凡夫容有不乐
道法舍本所受。馀四受法乐道情慇理无退
舍。三者羯磨容有转为二形。馀四受法复
无此变。四者羯磨受人或起邪见断舍善根。
馀四理解不断善根。羯磨一受或有上四故
称为劣。馀四受法无前过非。是以名胜。此对
始兴。若圣人受亦是其胜。言一胜四劣者。羯
磨一受乃具六义。一是时长。谓通现未。二
安遍三方。除郁单曰报兼男女。四位该凡圣。
五所被无数。六多坐作法。以斯诸义佛法始
终。以白四羯磨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
边利益。有任持之功莫大羯磨。故说为胜。馀
四受中善来一受终尽双林。自外三受中间
即止。又局阎浮不该馀二。凡圣位差报局
男女。对前六义互各𨷂少。绍继功徵故称四
劣。发戒缘竟 第二次辨受体。于中四门料
卷一 第 569b 页 T85-0569.png
简。第一释名出体二戒先后。第二受随同异。
第三辨发戒缘。第四所发多少 第一言释
名者。戒相虽众义要二种。一曰作戒。二无作
戒。先释别名作与无作。次解通名所目之戒。
言作者谓方便身口起动造作。称之为作。故
心论云。作者身动方便。言无作者身动灭已
与馀识俱彼法随生。名为无作。如善受戒。秽
污无记心现在前善戒随生。恶戒亦尔。次释
通名戒者。此作无作俱有悬防。咸称为戒。依
善生经通有五名。一名为制。制断一切诸不
善故名之为戒。又名迮隘。虽有诸恶性不容
受故名戒。又名清凉。遮热烦恼令不入故。又
名为上。能上天堂至无上道。又名学。调伏
心智故名戒。此之五咸是义用释名。是故从
用立名。称之为戒。然于五中迮隘清凉是义
名。馀三用名 问。何故得知有作无作 答。
诸论广明二种戒体。一如心论。第三羯磨刹
那作及无作根本业道。又云。身口作前二有
对。身口无作俱不可见无对。二多论云。初
念戒有身口教及无教。第二念唯有无教无
有有教。十住毗婆娑云。律义善根有其二种。
一者有作。二者无作。作者是色无作非色非
心。以斯文故明知戒有二种 问。何须作
无作者 答。若无其作无作无所从生。若无
无作不可一形防非。故须两戒 此位言耳。如
上法得戒。以道力故得无作戒 次辨戒体。
若依多论。作无作戒并是色法为体。此义
可谓六种分别。一有为无为分别。二戒俱是
有为法聚非三无为故。第二有为中三聚分
卷一 第 569c 页 T85-0569.png
别。作无作戒并色法为体。心及四相不相应
法。是其戒因故。论云作及无作假色。是分别
色阴。第三色聚中三色分别。一可见有对色。
谓五根四坐。三不可见无对色。谓法入中
无作。若言作戒前二色收。无作戒者第三色
摄故。伽心二论云。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
见有对。身口无作俱不可见无对。论其身作
前二色中唯色入摄。口作戒者是声入收。非
馀八色其二无作并法入摄。此作无作俱是
色阴。第四就色声中报方便分别。色虽通
报及方便。然身作是方便非报。故心论云。作
者身动身方便。口作唯方便。以声非报法故。
身口二无作非报非方便。第五三性分别。身
口色声是善非馀两。故心论云。以清净心动
身口名善作等。即向初色有二十种。前十二
唯无记。后八高下长短方圆正不正。通三
性局取善边。身作戒体。三声之中谓除第二
因。不受四大声如风零等。唯无记故。就初因
受四大声。第三因俱声。此二通三性中亦取
善声边为口作体。汎论身口无作通于二性。
今论戒故是善性摄。第六始终分别。此善作
中通于终始不取始。谓始从请师终至羯磨。
未竟要心。未熟善而非戒。第三羯磨一刹那。
须要其心满思愿成就善。而是戒故局取终。
然依得宗无作之戒。定用非色非心为体。作
戒者取文不定。或有取文色心为体。故论文
言。业者非直音声。要以心力助成。故知身
业亦名以心力助成。明知二业色入为体。又
引论文以心为体。是故论言。离心无思无身
卷一 第 570a 页 T85-0570.png
口业。故知二业用心为体。又假色为身口业
体。故论云。身口业依止。四大意业依心。若
身口业非四大为体。性者意业依心亦不应。
以心为体 然意业依心故。即说意业用心
为体。故知身业以四大动为业。业无别体。即
用四大作体。口业者四大相系于中出声。声
成音曲有所表彰。以为字句为口作业。业
无别体。用声作体。是以论云。是法名声性。法
入所摄。故以远从四大即声成。故用声为体。
身业近依四大故。即用所依止为体。次明二
戒先后。依心论说。似一时得故 文言。第三
一念作无作根本业道。又多云。初念戒者教
无教后次第生。第二念戒但有无教无有有
教。故知一时然无作。三时有非戒者。一者因
时无作。但是作俱是非全戒体。二身是果
时无作。无作有二。一是作俱。二是形俱。形俱
一种方是戒体。三谓果后唯局形俱。此是戒
体。以其果时有形俱故明一时得。若依此宗。
以先后发。故实云。问。齐何名为无作。答。第
二念须名为无作。以作戒为初念故。名无作
为第二念。唯羯磨竟所有无作是兹戒体。前
二时中位是能俱所摄。又善生经方便心异
作时心异众缘和合得名为作。以作因缘发
生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其心虽在恶
无记中。本所作业不名漏失授。斯次辨明先
后发。第二受随同异昔解受随义一。譬如一
楯能择众敌为破斯义。故立此受随二法并
作无作。先解无作有其七种。一道共无作。二
定共无作。三形俱。四要期。如日夜及处中
卷一 第 570b 页 T85-0570.png
要期等。五随业无作。如随戒无作及处中随
作业发者。是六事无作如塔寺桥船等。事
在时念念发无作等。七随用无作。即前事在
有人用时复发无作者。是就此七中形俱定
受要期通二。馀五定随 次辨同异。受随无
作同义有三。谓名体义。异便有六。第一受中
无作义均一品。随中无作乃有优劣。言受中
无作一品者。若本上品心受所发无作心增
上故。戒亦上品。或容犯罪。或终至罗汉更无
增减。以其酬本一品心故。中下心受义亦同
然。三品各定故。言义均一品。随中无作多
品不定故优劣。对五篇辨此优劣者。若就根
条初胜乃至五劣。若自分胜进五胜乃初劣。
即应五篇次第之义。又可一一篇一一戒心
有增微。事别不等即有九品之持。故随无作
有斯阶降。第二总别受中无作发心。总断一
切恶意。于生非数顿得律仪。故称为总。随
行无作次第渐成不可顿起。故名为别。第三
悬对受中无作悬有防非。未即有行。随中无
作对事防非。行成皎洁 问。悬未有非对即
随行受有何用 答。若无其受随不成。随以
共成一治故。第四长短。受是形俱。说以为
长。随行无作从修行发非形俱。故目之为短。
第五有无者受中无作通三体唯善。随无作
者体非二性亦不通两。此据尅性分别。受
随俱善。馀二并狭。今约有无通不通。受是
形具。通在馀二性中。故说为宽。随是作俱。等
局善性中。所以言狭。此就一心自作为言。若
先后心及以教人。馀二性中随亦通有如教
卷一 第 570c 页 T85-0570.png
相所诠。犯不犯中亦同此狭。故犯行中无不
犯行。若通就先后心及教人。犯行中亦有不
犯行。此即受随俱宽。作解者然须约以为三。
若局善性俱狭。受随同善性故。若随人等俱
宽。以分通三性故。若以自作随行对受分别。
方有宽狭。此准多论有四五不同。若实依
论不别宽狭长短。然后受中无作定是长宽。
随无作者具于二种。以道无作宽长尔。第
六受是根本随是根条次解二作同异。同义
有五。谓名体义。宽狭长短等不同有四。一
一品多品。二总别。三亦悬对。四根条。比说可
知。既有此殊。岂同昔解受随义 第三辨发
戒缘者。若依萨婆多。别解脱戒唯约见在。以
过未非众生故。若准得宗。发戒之时不在过
未心。得戒以非众生故。现在相续心中发戒。
以是众生然受戒时。要须三世境上所有之
恶皆作断意方能发戒。还防三世境上非。所
以然者。过去之境能生恶心故。论云。如人
供养过去所尊是亦得福。律仪亦尔。未来之
境亦生恶心故。须普缘总作断意方能发戒。
又若过未不发戒者。三世诸佛戒不齐等。以
其诸佛戒品齐等故。三世以发戒也 问。戒
防未非。毗尼殄已起。何故得言缘三世境发。
还防三世非也 答。境虽过去非非过去等。
以斯义故犹防未起非。是以须尔 第四发
戒多少。诸戒虽众不过二种。谓作无作。作
已还去唯有无作。一形相续。此无作戒乃有
多品。以所防之恶既有无量。戒宁是一。故
多论云。于一切众生数非众生数而发律仪。
卷一 第 571a 页 T85-0571.png
言于众生数者。上至非相下至阿鼻。可杀可
诳不可诳等。一一众生乃至如来。就根本而
言不过有身口七恶。三因缘故。一贪故起七。
二嗔故起七三痴故起七。三七二十一恶。对
防此恶受戒之时。谓从无贪等三善根心各
得身口七枝。合二十一种戒善。乃至三千
大千一一众生皆亦如是。若十戒五戒得十
二种戒。故心多二论于一切众生一切时戒
不断。或二十一种故。经云。众生无边戒亦
戒边。若非众生数。乃至草木生种大地非
法衣食等及一一罪处本受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