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63a 页
卷一 第 463a 页


No. 1807 [cf. Nos. 1429, 1430]
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上

嵩岳镇国道场沙门定宾撰

观夫内契玄宗绝众相而凝寂。外流妙体应
群机而演教。故能横宝舟于欲浪照玉镜于
心源。洒定水于三千薰戒香于百亿。有空遐
唱捐滞情于两边。理事宏敷悟真诠于一实。
五乘联驾二藏同开。谈其万善戒门为首。暨
乎归依创启妙觉终临。则何位而不修亦何
圣而不学。大矣哉无得而称者也。题云四分
比丘戒本者。四分是本藏教名以有财而为
义。比丘是所防行者由受学而成名。戒则护
卷一 第 463b 页 T40-0463.png
六根以明持遣七非以彰体。本则德含众善
义蕴多端。五篇七聚之要门十利百行之幽
键。流雪山之药味饮宝岳之甘泉总收其义。
谓之为本。是故题言四分比丘戒本矣(二万一十九言)

将欲释经四门分别。第一总详诸教。第二别
断此经。第三传译根由。第四依文判释。初总
详诸教意者。教门虽则无量且谈两义以示
未闻。言两义。一者于三学门戒学居首。以能
建立定慧义故。故瑜伽论释三学云。建立定
义故智所依故最胜义故。遗教经云。依因此
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律序云。如是正
法堂七觉意庄严禁戒为阶陛。贤圣之所行
并其义也。二者七圣财门戒居第二者。以信
出家受行禁戒。故于信后以辨戒财。信戒既
圆堪正闻法。后由舍施用庄严心故。复次明
闻之与舍以此资备引发思修。思修合说总
名为慧。慧必断恶惭愧助成。此七圣财由资
善法王贼不夺水火无侵。财中之胜故以名
矣。问闻慧别说思修合论其义何也。答闻必
从他思修自起。用分二相开合不同。此则略
详教之总意。若戒学不立则二学无依。七财
有阙则六珍亦失。是故要须先学戒财以备
功德也。第二别断此经者。四门分别。一教所
为机。二说听功益。三藏乘所摄。四宗体不同。
第一教所为机者。若望通论戒经但为大僧
大尼。大僧尼中普为三乘及人天行。以戒正
感人天乐果。是故律云。持戒生二道天上及
人中。破戒堕二道地狱畜生中。于三乘中二
乘必因戒学满足方修定慧。大乘三聚律仪
卷一 第 463c 页 T40-0463.png
是一。故华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
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涅槃经说。菩萨护持突吉罗罪如护浮囊。故
知通为五乘人也。若其局据缘起辨者。说戒
揵度云。尔时世尊在闲静处思惟作是念。我
与诸比丘结戒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
受戒比丘未得闻戒。彼不能知云何学戒。我
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
戒。尔时世尊从静处出。遂以此缘集诸比丘
制令半月和合同说。广如律辨。第二说听功
益者。先明说益略有二义。一者如亲见佛。故
戒经云。莫谓我涅槃净行者无护。我今说戒
(一卷戒本)。亦善说毗尼(大调伏藏)。我虽般涅槃当观如世
尊。经云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意亦同也。二者
因之断惑。即戒经云。七佛为世尊灭除诸结
使说是七戒经。诸缚得解脱已入于涅槃诸
戏永灭尽。尊行大仙说圣贤称誉戒弟子之
所行入寂灭涅槃。二者明其听益亦略有二
义。一者识相护持。如戒文云。欲除四弃法乃
至众集听我说。二者得胜利乐。如云能得三
种乐及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等。若准瑜
伽第二十二具戒士夫应知有十功德胜利。
一者由自观察戒清净故便得无悔。无悔故
欢欢故生喜。喜故身安安故受乐。乐故心定
定故能如实见。如实见故能厌厌故离染。离
染故證得解脱。自知能于无馀依界得般涅
槃。二者于临终时知往善趣。由无悔恨名贤
善死。三者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硕普闻。四
者寝安寤安远离一切身心契恼。五者若寝
卷一 第 464a 页 T40-0464.png
若悟诸天保护。六者于凶暴人不虑其恶。七
者怨雠恶友虽得其隙亦常保护。八者魍魉
鬼神虽得其便而常保护。九者法无艰难从
他获得种种利养国王大臣恭敬尊重。十者
所愿皆遂。若欲愿生刹帝利或婆罗门大族
家或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即随所愿。
若复愿乐入四静虑现法乐住。若复愿乐入
无色定。若复愿乐究竟涅槃悉得随愿。今
戒文中名誉利养即当第三及当第九。生天
即当第二第十。得第一道即当第一及是第
十。所馀胜利略而不论。律中十利谓摄僧
等恐繁不叙。第三藏乘所摄。于三藏中毗奈
耶摄三乘之中既皆共学通三乘摄。以律仪
戒三聚摄故。第四宗体不同者。先宗后体。且
明宗者此经全收律藏为宗。不同法华涅槃
等经一藏之中曲别分宗。是故此以善说毗
奈耶以之为宗。言善说者谓佛善说。简诸外
道以不善说制鸡戒等。毗奈耶者翻为调伏。
世亲摄论第一卷云。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
和控御身语七恶。制伏除灭诸恶行故。次辨
体者瑜伽八十一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
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
一切所知境界。今此经文所诠之义其唯五
篇。准僧祇律名为五篇。上代相承共传此名。
若依四分名为五犯。必招苦罚名之为犯。亦
名五犯聚。一一篇内各集多犯故名犯聚。或
名五种制。制有二义。一由佛语称法而制。二
由自行能有制防。且五篇者。一大僧四波罗
夷尼八波罗夷合为初篇。二大僧十三僧残
卷一 第 464b 页 T40-0464.png
尼十七僧残合为第二篇。三大僧三十尼萨
耆波逸提及九十波逸提合一百二十。戒尼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及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合
二百八戒。僧尼总计三百二十八戒为第三
篇。四大僧四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尼八波罗
提提舍尼合为第四篇。五大僧百众学及七
灭诤尼但百众学亦或有七灭诤合为第五
篇。总计大僧有二百五十戒。尼除七灭诤
合三百四十一。若并七灭即当三百四十八
戒。并是正宗所诠义体。其二不定防过由绪。
未有正罪故不入篇。至文当释。第三传译根
由者。昔汉明帝永平十年迦叶摩腾游化此
土。度人出家与剃发。已披著缦条唯受三
归五戒。至汉灵帝凡一百年。僧数不满不得
受具。灵帝已后北天竺有五沙门。创与此方
五人授戒。支法领口诵戒本一卷。今时古戒
本是也。后至曹魏嘉平二年复得梵僧十人
重受具戒。此即大僧受戒缘也。汉末魏初复
有东天竺尼与尼受戒。又至宗文帝时师子
国尼铁索罗等又与重受。自尔已来方有戒
法相传。至秦姚兴谥文桓帝。皇初三年殿
前设无遮大会。帝问得戒有何證验。遂有智
严法师请往西国。问得戒事。至北天竺遇问
罗汉。罗汉云我之小圣不委得戒。汝且住此
吾今为汝往问弥勒。于是入定升天为问弥
勒。弥勒答云。振旦僧尼得戒遂与金花一尺
影现以为證验。罗汉得已转授智严。智严来
日迦毗罗神送至此土。文帝殿前先有金花。
太史占之云。佛法来未盈一月。智严来至。来
卷一 第 464c 页 T40-0464.png
至之日證验事毕金花还灭。又至姚秦有于
填三藏佛驮耶舍译四分大律并重校古戒
本。方于经首加以归敬。后有晋国沙门支法
领。从于填来达秦国。并重校定。又至元魏世。
惠光律师删改其本亦存归敬。依齐世法愿
律师谨勘大律又生一本。除其归敬。扶昔汉
世古本故也。今存归敬又依大律。庶使义周
缘释相彰。冀诸讽诵者不损其功耳。此即略
明传译义讫。第四依文判释者。于此经中总
开三分。一赞德同修分。二开宗审察分。三结
示回求分。就赞德同修分中分二。初偈赞戒
德。次和合同修。就偈赞中十二行偈分之为
四。初之一偈敬传真法。二有四偈示以听仪。
三有五偈损益殊分。四有二偈明其胜德。先
释初偈敬传真法者。三宝可敬法必堪传。是
故文言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者设敬也。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者传真法也。礼有
三品稽首最尊。故俱舍云。稽首接足故称敬
礼。所敬之境即是诸佛及以法僧。先敬三宝
用标嘉瑞。为传正法令无灾障故。成实论云
三宝最吉祥故我今初列。今演毗尼法者。毗
尼即是调伏灭恶。故无性摄论第七卷云。或
一切善能灭众恶成大涅槃。灭除生死名毗
奈耶。今此戒经正治恶行远得涅槃名毗尼
法。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二。一教二證。半月
宣传教法久住。依而得證證法久住。次释四
偈示以听仪者。文分为三。一赞德以示。二举
名以示。三引證以示。此三示中各敕听仪。先
释初文。赞此戒经有广贵德。广故如海无涯
卷一 第 465a 页 T40-0465.png
如明了论。第三羯磨竟时四万二千功德福
河顿至身中教广也。贵故如宝以其戒是七
圣财数七圣财者。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
六惭七愧。如开发中已辨。护令不失故云欲
护也。众集听我说者敕以听仪。谓须和合不
许别众。不来与欲故云众集。下当广释。第二
举名以示者。略举二篇及第三少分。初篇永
傧故云四弃(此罪须除)。残依僧忏故曰僧残(此恶须灭)。犯堕
舍财故曰舍堕(此犯须障障谓遮障也)。此之三篇作法稍难
是故偏举。馀遂略之。敕听同前。第三引證以
示者。谓引过现七佛同说。一毗婆尸。二式弃。
三毗舍浮。四狗留孙。五狗那含牟尼。六迦叶。
七释迦文。七佛略戒如下经文。释迦广教如
正宗辨。广之与略文虽有异事意不殊。故云
为我说是事也。我今欲善说者诵文不坠。诸
贤咸共听者听法之仪咸集和合也。次释五偈
损益殊分者文分为二。初有三偈。显持即得
最胜生道若破便失斯益。次有两偈。若持即
得决定胜道。若破便失斯益。先释前文又分
为二。初之两偈显得胜生及得定生。次有一
偈显破戒死必怀忧惧。前文分二。初明喻合
次举益劝。喻中约事如人毁足。合中约法合
于毁戒。次举益劝。若天若人皆是胜生。于五
趣中此最胜。故就中分别。欲界人天单名胜
生。色无色天名为胜生亦名定生。如文易解。
次释一偈破戒死者。喻中约事忧悔昔时辖
轴不罕。合中约法合于先时毁破禁戒。若毁
重戒喻同折轴。若毁轻戒喻同失辖。于临终
时崄趣相现方怀恐惧。故涅槃十一云。何等
卷一 第 465b 页 T40-0465.png
名为破戒死。毁犯去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
是名破戒死。次释两偈决定胜道有违有顺。
初偈为显圣道加行。次偈为显圣道自体。圣
道断惑决定不可还为凡夫故名决定胜道
也。先释初偈喻中约事镜观好丑。合中约法
合说戒相以晓全毁。全即生喜喜故身安安
故受乐乐故得定。即是顺于圣道加行。毁即
生忧忧故发生身心热恼正违圣道也。次释
圣道体者喻中约事勇怯进退。合中约法净
秽安畏。若能永断破戒烦恼名为勇进。即是
净安。安谓寂灭涅槃安乐。若不能断破戒烦
恼名为怯退。即是秽畏。畏谓极长三途恐畏。
次释二偈偏明胜德者文二。初一偈半正明
胜德。次半偈依胜制说。先释前文喻中约事
四最不同。合中约法总合四最。世间王为最
者势力大故。众流海为最者悉容纳故。众星
月为最者清凉胜故。众圣佛为最者德无量
故。次释法合。一切众律中者律有三种。谓别
解脱静虑无漏名为一切。一切律中戒经为
最。三学居初生馀学故最含四义。一者势摧
破戒。二者纳恒沙德。以持戒人身器清净。是
故容纳世出世间种种功德。三者乐如清凉。
四者戒德无量。次释半偈依胜制说者。由具
如前四种最胜。是故如来依此立制令半月
说。若时久延便令废忌。若时更促事恐烦劳。
故唯半月半月而说。自下第二和合同修文
分为三。初制和合(从和合僧集会乃至答云说戒羯磨是也)。次制同法(从大
德僧听已下是)。后劝闻修(从诸大德我今欲说已下是也)。初制和合即是说
戒羯磨二事前方便也。故律云和合者一羯
卷一 第 465c 页 T40-0465.png
磨一说戒也。凡制和合必托界同。故须对此
二门分别。一者汎辨诸界不同。二者正释和
合僧集。第一汎论诸界有十一种。谓自然
三大界四小界四。故成十一也。或准善见论
加一自然即十二也。又更通论加其水界自
然及摄衣界库藏处说戒堂结净地等合十七
种。且辨自然本缘起者。佛初缘时于说戒日
一化弟子制令尽集。大迦宾菟是大罗汉。自
恃清净便作思念。我于说戒若赴不赴皆是
清净。是故不赴。佛躬自唤罚迦宾菟。令其步
涉不乘神足。语迦宾云。凡说戒法应当恭敬
尊重承事。若汝不欲恭敬尊重谁当恭敬。若
不和合一处同说得突吉罗。若准僧祇二十
七是阿那律罚令步赴失肉眼。故极苦方至。
广说如律。自后又以尽一化集疲劳废业。遂
开随处白二羯磨结说戒堂于中说戒。尔时
犹未制结诸界。远路共赴一说戒堂。犹为疲
极。又开随处结大界已和合同说。结界之前
依自然集此之自然。古来相承自有三别。一
者依十诵律第二十二云。诸比丘于无僧坊
聚落中初作僧坊未结界。尔时齐几许。佛言
随聚落。聚落界分齐是僧坊界。古来判云。此
是可分别聚落。欲结界者尽聚落集。此谓了
知人家有僧可令唤集故名可分别也。二者
若不可分别聚落。依僧祇律第八卷云。五肘
弓量七弓种一庵婆罗树。齐七庵婆罗树相
去。尔所羯磨者名善作羯磨。异众相见无别
众罪。古来判云。既同聚落异众相见许无别
众。明知即是聚落之中不知谁家有僧无僧。
卷一 第 466a 页 T40-0466.png
不可尽唤故名不可分别聚落也。三者若于
阿兰若迥无村处于僧坊中欲结界时。依十
诵律云。诸比丘无聚落空处初作僧坊齐几
许。佛言方拘虑舍。古来相传依杂宝藏经注
云。拘虑舍者五里也。今详十诵是萨婆多宗。
萨婆多宗四肘弓量五百弓为一拘虑舍计当
二里。故俱舍颂云四肘为弓量五百拘虑舍。
何须不依。又准善见论第十七。阿兰若界七
盘陀罗。一盘陀罗二十八肘。若不同意者得
作法事。计当五十八步半一尺八寸。既云不
同意者。明知义同聚落之中不可分别。故开
近集。若加此一有四自然。四自然界中皆得
集僧结作法界。若于水中不得结界。但得于
中作对首等。如善见论。但取众中健人水洒
所及之处作自然界。于四自然周圆之内欲
结界时。僧尽赴集不许受欲。既集僧讫任僧
量宜。或大或小。作布萨界。其布萨界或用寺
塘随其曲直以为标限。或于迥地坚石钉材。
或指树山任情所乐应取之处。使一比丘打
木白僧。僧羯磨师依唱分齐白二结之。结界
成讫尽此界内并须赴集。纵有缘事身不来
赴即须附欲及附清净来至僧中。僧中先随
馀所为事作羯磨讫后方说戒。然布萨界大
者有四小者有一。所言四者第一人法二同
界。如向所论。本同一寺而结成者。是此界本
制不缘于食故得此名。二者食法二同界。如
有两寺先各别。依人法二同今忽两寺欲同
饮食及同作法。二寺各自白二羯磨解却旧
界。别更合唱两寺标相更加羯磨。同为食法
卷一 第 466b 页 T40-0466.png
二同界也。三者法同食别界。如有两寺先各
别。依人法二同今忽两寺但欲同法而各别
食。二寺各解及以更结准前应知。四者食同
法别界。如有两寺先各别。依人法二同今忽
两寺欲同饮食不同作法。两寺众僧随集一
寺。或可要集有食寺中作白二法和同共食。
此即不须解先旧界。寻佛本意约法同别以
兴结果。今此但为欲得同食不欲同法。是故
不解旧作法界。此上四界羯磨结法广如律
中说戒犍度。各如本结。𨺋相之内必须同集。
又准说戒犍度须有小界。谓布萨日比丘道
行。若得总和同结大界于中说戒。此为大善。
如其不得作。随同友当下道外共集一处同
结小界作说戒事。结法文云。大德僧听。今有
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
是羯磨准知。此即名为难说戒界也。亦名数
人界也。上来大四小一并名布萨界。就前四
大界中至夏满日自恣之时亦必依之作自恣
事。若在道行至自恣日有难自恣准同说戒。
亦开小界。然难自恣结小界文云。大德僧听。
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于此
处结小界。白如是羯磨准知。此即名为难自
恣界。亦名坐处满界也。又结戒场并难受戒
怙前说戒自恣二小合为四小。并前四大及
三自然合十一界。三自然界中若加善见七
盘陀罗兰若难集合十二界也。此十二界皆
是集僧之处。其说戒堂是所赴处。非是齐此
明集僧义。自馀衣界净地库藏皆非为辨集
僧之义。广论结解法式及明所用如大律及
卷一 第 466c 页 T40-0466.png
羯磨本中。今此略陈随其所应。大四小一尽
界须集故云和合僧集会等也。第二正释和
合义者。窃寻律文有三种文。并此戒本合有
四种。四种文中两文直解和合之义。两文具
辨简杂留纯作法方便也。且准瞻波犍度解
和合云同一住处和合一处(即是应来者来)。羯磨时应
与欲者与欲(且言与欲理实并与清净)。现前应得呵者不呵(清净
比丘虽来赴集。不肯同法法即不成。今既肯同即是应得
呵者不呵也。若不清净纵不肯同体非僧。故虽呵不破法
事)。此之三义以释和合。准杂犍度开为五义
以劝应和。故彼文云有五法应和合。一若如
法应和合(谓布萨羯磨等应和。即是应来者来也)。二若默然住之(即是应呵
者不呵也)。三与欲(即是应与欲者与欲)。四若从可信人闻(即是应来者来之差
别也。此人自未解法如新受戒信和上等来赴集也)
。五先在众中默然而坐(前默
然住即是后来。今此即显先来之人。义虽
差别其体不殊。以体同是应呵不呵故也)。既是摄五即
成三和。三和义中第一应来即当此文僧集
会也。应与欲者与欲即当此文不来诸比丘
说欲及清净也。应呵者不呵即当此文和合
两字也。然和合名有其两义。一据局名即应
呵者不呵。二据通名即通应来者来及与欲
等总名和合。更加简众及以问答即是羯磨
说戒方便。然说戒前又加问答请教诫尼。若
唯羯磨不欲说戒即不须此也。前云两文简
杂留纯作法方便者。即此戒文以为一种。如
向略辨。又进迦絺那衣揵度更有一文。即是
两文明作法方便也。如彼文云。僧集和合未。
受大戒者出不来者。说欲僧今何所作为。应
答言出功德衣。上代相承于羯磨前准彼文
卷一 第 467a 页 T40-0467.png
中开为六法。一问云僧集未(答云已集)。二和合不(答云
和合)。三未受大戒者出(若有令出。出已答云已出。若无应直答云。此处无未受具戒者)。
四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说讫答云说欲已若无应答云此处无说欲人)
五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六答云出功德
衣。若作馀法各随事答。然有通局且如受戒。
一差威仪师。二唤入众。三羯磨师对众问遮
难。此之三重皆作单白。问难既讫次作白四
正与受戒。此之四法并缘受戒故得总名。答
云受戒羯磨。若于中间人有起坐往来不定。
故各随事一一别问别答。而作且如问云。僧
今和合何所作为。答云差威仪师出众捡问
遮难单白羯磨。馀唤入众等一一别作准此应
知。然今行事恐不慇勤。多分各各别问答作。
若准相州律师合初二法云僧集和合未。答
云僧集和合计理。或有集而不和合。故别问
好今此既欲作说戒事于方便中应开七法。
一和合。二僧集会。三未受大戒者出(答法同前。今说
戒时令说戒师。连此三法合为一。问答中但答未受戒者
已出等。计理得成。以先行筹表白众情已委和合僧集。
不同羯磨之前不行筹等故须别问)。四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对
此略以三门分别。一约法。二约人。三约时。言
约法者所言欲者于僧羯磨心有乐欲。但我
有缘不获赴集。故令一人传我欲词以白僧
知。僧受欲已即得作法羯磨成就。唯结界法
必须总集不许受欲。言清净者凡应说戒必
须清净。下至不犯突吉罗罪。若傥有犯于说
戒前必须忏了方得听戒。今我有缘不获赴
集。我有清净堪应说戒。故令一人传我清净
以白僧知。僧既受已即得说戒。作法成就准
卷一 第 467b 页 T40-0467.png
律中说。六群比丘与欲不与清净。及称此事
与欲不与馀事欲。佛因总制。从今已去要令
总云如法僧馀事与欲清净。若自恣时即云如
法僧事与欲自恣。不同僧祇说戒时集欲清净
俱与非说戒时但须与欲。然与欲缘或为佛
事法僧等事身病瞻病守房等事。若幸无事
假托与欲自犯妄语。众僧法成。第二约人分
别者。一者受欲人。二者与欲人。三者传欲人。
第一受欲人者说戒之时傥若界中唯有四
人即须总集。不得三人受第四人欲。受而不
成即是别众。四人集已方得受其第五人欲。
又准僧祇第二十七不听与欲者多或时数
等。应集者多与欲者少。若不尔者得越毗尼。
二与欲人者除犯重人三根已彰及被三举。
馀大僧尼各随当众并须欲净。三持欲人者
要亦须是清净比丘无三根咎。受欲已去直
至堂上。若无难事不得𨒬过馀房出界。如律
中说。不得馀道行及出界等。有二十七人不
成持欲。不能繁叙。所持之欲任持多人。先记
名字。若记已忘应称相貌。相貌亦忘方得说
云众多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二十七人
且略颂曰。命过馀行罢。入外道别部。戒场
明相出。难举灭神闻。第三约时者𨒬明相已
即失欲法。如律所辨。次释文者众人既闻说
戒师云不来诸比丘说及清净。其持欲人即
应下坐至僧前说。说已维那答云说欲已。或
若总无说欲人者但直答云此处无说欲人。
第五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者。谓八敬中制
尼半月请一大僧具十德者赴尼寺中教诫说
卷一 第 467c 页 T40-0467.png
法。尼于大僧说戒之日白二羯磨差一比丘
尼。又口差二三人为伴。其所差人必须清净
无难。至大僧中请具十德师。既被差已于昼
日中至大僧寺。嘱一大僧为传尼信。嘱词句
云。大德一心念。某寺比丘尼众和合。差比丘
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大德僧足求请教授比
丘尼人。三说受嘱。大僧答云可尔。故今说戒
之时问意云是谁尼寺遣尼来请教诫尼人。
其受嘱者闻已即起僧前礼佛白大众云。大
德僧听某寺比丘尼众和合等。馀词同前。白
讫巡行至二十夏已上。曲躬合掌代尼请云。
大德慈悲为尼教授。傥若自知具有十德答
云可尔。众僧即应量宜实德白二差遣。准僧
祇律被差已后随黑白月初之三日及后二日
不得赴尼寺。以其尼众初说戒了及临说戒
恐成大烦故。于中间十日之内许赴尼寺说
法教诫。尼问可不及迎逆法广如律中。若其
大僧各辞无德不受尼请。其代请人应至上
座前白云诸德各辞无德不堪。上座即应略
教授云。诸德并辞故应各为自惜事业。明日
尼来问可不时应报尼云。此处无堪教授比
丘尼人。又无善说法者。虽然上座有教语尼
众各顺圣教如法行道谨慎莫放逸。代请之
人答云可尔。明日尼来教令䠒传上座教。
尼得教已还至尼寺磬钟集众。索欲问和使
尼打静告尼众云。大僧上坐有教尼众各须
从坐起立合掌听教。即宣教讫一时各云顶
戴持。礼佛三拜各退还房。今者且据大僧说
戒之时。受上坐教讫维那答云教诫已。第六
卷一 第 468a 页 T40-0468.png
问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第七答云说戒羯
磨。此上七法合是说戒前方便讫。总当第一
大文制和合讫。自下第二制其同法。僧体六
和羯磨义当同见。说戒义当同戒。馀之四和
顺成此二。由具六和功德大故。故诸教中圣
菩萨等设敬礼僧。况馀凡下。然说戒时四人
已上须作单白广说戒本。如此文中所辨者。
是但三人已下须尽界集不得受欲。对首展
转各各说云。二大德一心念今白月十五日(黑月
随称)。众僧说戒。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若但二人直
云大德一心念。馀词同上。若但一人直对佛
前云今白月等。不须大德一心念言。馀词同
前。三人已下对首心念通在自然作法诸界。
随依界集不说戒本。不同明了论对首等讫
仍说戒本。僧说之中若有难事又开三五略
说之法。又说戒日通于十四十五十六三日
皆得。广如律说。

经曰。诸大德(乃至)善思念之。

述曰。自下第三劝
其闻修文分为三。初劝善听闻。次劝善修学。
后结已审持。此初文也。谛听者嘱耳听闻。善
思念之流至意地以成闻慧也。

经曰。若自知
有犯者(乃至)得安乐。

述曰。劝善修学也。文有三
义。一自心忏默(有罪必须忏讫听戒。于罪若疑发露已听。若无罪者但应默然也)。二
因举忏默(傥于说戒之前五德举问。及说戒时戒师三问并名他问。其有罪者忏露同前。若无罪者虽
称无罪而默不忏。亦是默义。亦得名为亦如是答也)。三彰其损益。文云如是
比丘在于众中乃至三问等者。举其三问。亦
显五德举问也。默妄准律得吉罗罪。能障世
间出世间道故是损也。若彼比丘忆念已下安
乐翻前。得世出世二种安乐故是益也。

经曰。
卷一 第 468b 页 T40-0468.png
诸大德(乃至)如是持。

述曰。结已审持也。谓将欲
说正宗诸戒先且总审众有净秽。秽者听戒
律教所遮。知遮而听犯序三问。又随隐罪𨒬
三问时复犯正篇三问之默。故今审之令不
隐也。故说戒犍度文云。若有犯者不得说戒
不得闻戒。不得向有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
他忏悔。既审已讫众同忆持。故云是事如是
持。

经曰。诸大德(乃至)戒经中来。

述曰。自下第二
开宗审察分随文八段。段各三。文合此八段
即名五篇。如开发中略明名相。然五篇罪具
有二义。一唯果罪。二就急要。故录为经半月一
说。若通因果事该赊要立为七聚。言七聚者。
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谓初二聚方便
之罪。义含重轻。及有果罪诸偷兰遮。如用人
皮石钵人发露形等。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
恶作。七恶说。谓众学中身犯恶作语犯恶说。
及前五聚远方便等并篇不摄诸果吉罗。如
叛说戒不安居不自恣等。明了论中所辨篇
聚其义少异。不能繁叙。总辨一切制戒意者
略有三门。一为防过。二生善趣。三招十利。
准瑜伽论九十九总辨篇聚所防过失有十五
种。是故须制。一事重过失。二猛利缠过失(此上
二种初篇具有)。三匮乏不喜足过失(离衣宿及阙衣钵不受持等是匮乏过。长衣钵不
作净施是不喜足过失)。四他所讥嫌过失(非亲里尼取衣与衣共独坐等辄教期行等)。
五先无信者倍令不信。先有信者令其变异
过失(二入聚落乞美食过三钵。跳行入白衣舍及坐等)。六多贫贮畜多诸缘
事过失(畜宝贩卖营造二房及五敷具等)。七染著过失(故漏摩触媒等染著欲尘。劝织
乞衣等染著衣服也)。八恼他过失(二谤两舌异语嫌骂等)。九发起疾病过
卷一 第 468c 页 T40-0468.png
(论中担毛上树过人等今详离衣钵等亦是也)。十障往善趣趣沙门过失
(破僧出血等邪定聚故障往善趣。若恶性不受语障沙门行)。十一应护不护不应
护而护过失(二敷坐脱等应护不护牵驱等不应护而护)。十二不应为依
反与为依。应与为依而不为依过失(阿利吒沙弥说欲不障道
不应为依。二法摄弟子等应与为依)。十三应敬不敬不应敬而敬过
(不摄耳听不行弟子法等应敬不敬也。随举比丘不应敬而敬也)。十四应覆不覆不
应覆面覆过失(说他粗罪应覆不覆也。覆粗罪等不应覆而覆也)。十五于应
习近而不习近。不应习近而反习近过失(净衣钵等
而不受用而反受用舍堕财等)。此十五种过失于一戒中或具一
二。乃至具多随应思知摄。为颂曰。重缠匮讥
信。贪染恼病障。护依敬覆近。是为十五过。第
二令生善趣所以制戒。佛教不越三德契经。
一者为怖畏恶趣者说持戒契经。二者为怖
畏贫穷者说布施契经。三者为怖畏烦恼者
说修习契经。故知制戒为往善趣。第三招生
十利如律广说。先解初篇文分为三。初明所
依教。二列罪名相。三结已审持此初文也。谓
波罗夷所诠罪义。依于佛制半月半月说戒
经中来。波罗夷者此云他胜。被他极重破
戒烦恼怨所胜故。瑜伽论名为彼胜者亦是
也。自下第二列罪名相。四戒即四总释一切
具缘成犯。二门分别。一者通缘有三如明了
论云。若人已受大比丘戒。若如来已制此戒。
若人不至痴法。二者别缘粗分三门细分七
门。言三门者一境二心三业。细分七门者境
有二种一者所损境二者成罪境。心有三种
一者缘所损境二者缘成罪境三者发业。心
业有二种。一者方便业二者究竟业。随一一
卷一 第 469a 页 T40-0469.png
戒皆应约此通别二缘诸门分别。先释初戒
通缘可知。于别缘中无所损境及心。缘所损
境以其不约损境制。故又复不须缘成罪境。
纵心不缘但当正境即是犯故。然犯有两。一
者自心趣境犯但具四缘。一者成罪境境通
三趣。女人二形身各三处男及黄门身各二
处皆是正境。二有发业心决心趣境。三起方
便业。四成究竟业。如律文云。入如毛头。二者
怨逼造境具三缘。一成罪境。二怨逼境合为
方便业。三受乐为究竟业。戒文九句一若比
丘者善受得戒名为比丘。或容犯此戒故复
言若也。二共比丘戒者显共馀僧同受得戒。
傥其有犯便乖此共也。三同戒者显与清众
同持此戒。傥其有犯便乖此同。四不还戒还
者舍也。反显舍戒即无所犯。故律文云若有
馀人不乐梵行听舍戒还家。若复欲出家应
度令出家受大戒。良以犯重毕竟障道定不
可治故有此开。增一阿含僧伽摩比丘七变
作道。今方成道。从今已去若欲舍戒听至七
返。准十诵律尼若舍戒转根为男方得出家。
明不听尼舍戒更受以丑恶故。五戒羸不自
悔者亦是不舍之异名也。前句为显虽深乐
道容烦恼逼带戒行非。此句为显持戒心微
而戒犹在若当犯者亦是犯位。故复举之也。
舍戒之法广如律论。不能繁叙。此上五句已
下诸戒皆应具有。以初贯后后不复陈。六犯
不净行净。谓涅槃行能趣向。今犯此戒生死
过重众苦极源特违涅槃。故独标名也。七乃
至共畜生者。境通三趣不简死活。故云乃至
卷一 第 469b 页 T40-0469.png
也。八是比丘波罗夷者结以重名也。律中譬
如断人头不可复起。比丘亦尔。犯此法者不
复成比丘故名波罗夷。九不共住者示僧傧
法。律中且据羯磨说戒。二法不共理实亦于
利养房寺亦不共住。详其教意佛本摄众近
得人天远得涅槃。今既并障必堕恶趣故须
永傧也。第二盗戒文有八句。一若比丘是容
犯人。二若在村落若闲静处者。置物之处勿
过人间及空迥处。三不与者辨物主也。主唯
是人馀趣即轻。四盗心。盗心差别律有二五。
第一五者黑闇心(愚心阇教堕在犯中迷为不犯)。邪心(邪心说法得财利等)。曲
戾心(谄附福人方便取财)。不善心(苦切侵欺)。常有盗他物心(恒规侵削)
复有五。决定取(倒易物筹决令属己)。恐怯取(劫味之类)。寄物取(因寄侵隐)
见便取(伺他慢藏)。倚托取(因官势取)。五随不与取法律文释
云。若五钱若直五钱此文意说随顺不与而
成犯者望五钱等具缘是也。四钱已下但得
偷兰。言具缘者通缘可知。别缘具七。即是具
约七门分别。一所损境唯局人主功力感财。
人福最强若当侵损障道至重。天及北方物
从化有。纵有所吝盗不成重。二缘所损境即
是人主想。但使人想不问张王男女差别。故
律文云男想盗女物佛言夷。下敬妄亦同。三
成罪境。即是五钱若直五钱五钱义理不暇
广陈。四缘成罪境。即五钱想律虽无文道理
应具。五发业心即是盗心。六方便业。准萨婆
多论发心步步吉罗触物轻兰动转重兰七究
竟业即是离处离处多种无暇广陈。因此亦
应广解物主。主有二种细分有六。所言二者
卷一 第 469c 页 T40-0469.png
一者正主二者守护主。细分为六种者三趣
物主并三宝主即是六也。谨寻诸部大约为
言。人物犯重非人犯兰畜生犯吉。三宝物中
复应自以八门分别。一辨盗成愆。二明诸互
用。三通畜等相(一通用随所须用。二通畜如已人未分物等。三共畜同利未分也)。四
摄物有殊(三宝处等)。五受施不同。六谁堪典掌。七瞻
看法则。八出贰轨仪。如此之八门馀处广辨
今无暇陈。第六句若为王及大臣等者辨随
国法治罚重轻讥呵有异。汝是贼等呵贼词
也。前第三句辨障尤深。今第六句治呵极重。
第七结罪。第八永驱。如前戒释。第三杀人戒
文有七句。一容犯人。二故者发业心即是杀
心也。简误杀者无发业心而全无罪。三自手
断辨所发业方便究竟也。四人命者所损之
境。唯是人趣。就报胜中酸楚舍命为障尤深。
诸天舍命非极酸楚。又以希故不犯重罪。五
持刀已下所发业中差别门也。前辨自杀义
不尽故。故须别明。就中有两。一持刀与人此
有两义。一者知他病人自厌身命。以愚教心
自谓行慈。持刀与之令其自杀。以此例知与
匪宜乐及饮食等。及非病人知来往处迮路
之中安坑塪等一切皆犯。二者持刀与所使
人往杀某甲以此例知与堕胎药等一切悉犯。
二叹举死快劝死乃至宁死不生者。劝他自厌
令其自杀。三作如是心乃至劝死者。总结杀
心起异方便。方便多种不可具陈故云种种。
此戒即是别缘具五。一所损境即第四句人命
是也。五分律云。若人若似人。似人者入胎四
十九日自是已后尽名为人。四分律云。人者
卷一 第 470a 页 T40-0470.png
从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初识即是创入胎
识。后识即是命终时识。二缘所损境即是人
想。但作人想无问张王男女差别。其成罪境
即所损境。缘成罪境即是人想无别境想。三
发业心是即第二句杀心。四方便业。五究竟
业。即第三第五句谓命根已断。对此广明杀
母杀父杀阿罗汉得逆及夷。杀非人变畜得
兰等无暇繁叙。杀畜得提下别有戒不须此
明。第六结罪第七永驱可知。对此戒中略辨
境想总详律文。境想有三。一者杀戒境想如
律文云。人作人想杀波罗夷。人疑偷兰遮。人
非人想杀偷兰遮。非人人想杀偷兰遮。非人
疑偷兰遮。二者淫酒境想五句准前。然第二
疑句第三想句并结究竟。以深防制不随心
轻也。三者盗戒境想但有四句。一者有主有
主想五钱过五钱波罗夷。二有主疑偷兰。三
无主有主想兰。四无主疑兰。准前杀戒阙第
三句。何以然者。解云。一切境想总有二类。一
者轻重相对。如杀五句。上三对人是重犯境
随心差别遂成夷兰。下二非人是轻犯境亦
随心别故成兰罪。即是约境重轻相对。二者
犯不犯相对。如盗戒中有主即犯无主不犯
两相对也。就此二类辨句多少者。若据尽理
二类悉应具足五句。今据别理故有多少。谓
若杀戒无第三者恐漏有犯。若其盗戒有第
三者滥治无犯也。且如杀戒恐漏有犯者。以
第三句人非人想。有其两义。一者方便杀人。
本起人相临杀之时方乃转为非人想杀。其
未转前人边兰罪。便是杀人戒宗所收得因
卷一 第 470b 页 T40-0470.png
兰罪。故文即结偷兰遮罪。转想之后作非
人想。非人之上应得吉罗。非杀人宗故隐
不说。二者欲杀非人被人来替缘于人境作
非人想。此虽亦名人非人想乃是非人被人
境差。唯非人上得因吉罗。此罪唯是杀非人
宗望杀人宗全无此句。今两义中若从后义
阙第三者即漏前义杀人宗罪。故从前义立
第三句不漏其罪。次明盗戒恐治无犯故阙
第三者。谓若第三云有主作无主想者亦有
两义。一者本拟盗有主物。先时进趣作有主
想。临离处时方乃转为无主物想。其未转前
主边兰罪。即是盗宗转想之后即全无罪。二
者本来发意欲取无主之物。乃被主物来替
其处。缘此以作无主物想。此虽亦名有主作
无主想。此义唯是不犯宗收。今两义中若从
前义立第三者。即恐滥治后义不犯。故不立
也。若据尽理应从前义立第三句。如房戒中
处分作不处分想者是尽理也。故尽理说二
类诸戒悉应具五。然此二类如杀戒中人与
非人重轻相对。亦得更就有情无情犯不犯
对。于盗戒中有主无主亦得更就人主非人主
重轻相对也。若处分不处分对等定更不得
转就重轻也。一切诸戒随准应知极为尽理
第四大妄语戒文有七句。一容犯人。二实无
所知者。于三慧中修慧所摄。无问世间及出
世间有漏无漏。各有加行无间解脱及胜进
道。四道胜境皆谓所知。今无所知显有凡法
无胜法也。三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者。对他人
境妄称胜法。文有三节。一总标谓證胜法故
卷一 第 470c 页 T40-0470.png
名上人法。二别开如文。我已入圣智者出世
无漏法也。胜法者世间有漏修慧所摄法也。
三显證如文。我知是者加行无间俱名为知
也。我见是者解脱胜进并名为见也。四彼于
异时已下自言陈首望欲自清也。妄语之后
异时之中有此首也。问馀戒何无自伏首也。
答凡现可验必多推诘。故恐人诘而便自首
或有因诘方自伏者。不同淫盗及杀人等容
可隐匿人无诘责故无伏首文也。即知谤戒
沓婆清净事现可验。慈地妄谤多人诘责故
有自首。尼覆粗罪事露之后还有可验。大僧
覆粗略故无首也。第五除增上慢。于少德上
恃举名增上慢。如十诵说。比丘在山得总想
念谓得圣果。后近城傍方知未證也。捡全
无德妄谓有德名为邪慢。古人皆云无漏真
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未得谓得为增上慢
者非也。此戒即是七缘成犯。此戒不假所
损之境。但使成妄。纵益前人亦是犯。故一成
罪境此开为两。一證明境要是人趣。所以尔
者敬养福田人中最重。天多不信故诳人重。
二妄称法境。谓妄称胜法。第二缘境心亦开
为两。一缘證明境。谓作人想不择张王男女
之别。二缘妄称法了知是妄。若增上慢虽妄
称法不知是妄。若实得道不妄称法亦知不
妄。此上细分便是四缘。第五发业心。谓拟诳
人自言已得。六方便业言。即词了了作书现
相等亦须了了。七究竟业。即前人领解问。汎
论妄语自有五种。一夷二残三兰。即诳非人
变畜并夷残方便。四提即小妄小谤。五吉即
卷一 第 471a 页 T40-0471.png
小妄谤等方便。何以大小名为妄语馀名谤
戒。答损境诬人者谤也。通损益者妄也。第六
结罪第七永驱傧如前应知。自下第三结已。
审持诸大德我已说四夷者结已也。若比丘
犯一一法已下因便略释治傧法也。不得与
诸比丘其住。如前者昔已共同财法二义。今
则已失。后亦如是者于当共同财法二义不
复当续也。古来诸释烦而不叙。凡成果罪理
必从因。因义不同略分二种。一者傍资助缘。
古人名远方便是也。如饮酒非时食。犯心滑
利傍资一切犯轻重罪。自称得圣傍资犯盗。
隐罪经明犯覆藏吉也。如斯之例非彼正因。
然能为缘生其馀犯。二者从正因生。此复二
种。一加行渐增。旧人名为进趣方便也。谓于
果前积小成大。如创发心已犯小罪。渐增不
息轻兰重兰乃至成果揽成果名。而实感果
刹那别感忏悔之时要心。总忏罪方得灭。须
知其理。若准五分结果罪名不揽因名。故别
忏因。此即宗别而意趣同也。又准十诵凡犯
诸戒容有任运。谓沙弥时先设方便事未成
顷中间受戒。受戒既毕前事方成。任运容犯
三波罗夷。以淫无容先设方便故也。二者缘
阙所碍。此即阙缘不得成果。缘虽无量总摄
勿过通三别三。通缘三者如明了论。别缘三
者律中境想即是。境心诸结罪文即是。辨
业细分即七如上已论。且约杀人辨阙缘者。
略而言之有七方便。一阙依方便。旧人名为
阙缘方便。以滥总名改为阙依。谓佛制戒依
大比丘。今发犯心后方舍戒即令果罪无依
卷一 第 471b 页 T40-0471.png
可结。第二未制广。第三痴狂等病并非果罪
之所依也。此即阙通缘而立此义已下六种
并阙别缘。寻之可知。第二境强欲杀前人前
人境强而不可害。第三失计方便如刀打等。
旧人名曰缘差。亦滥总名故改之也。第四境
差即境想中后二句是。境想虽有三类差别
莫不下二皆是境差。且如望人进趣欲杀而
临境所非人来替想为本人疑为本人。本人
之境理实已阙故无果罪。但得异境被差之
前本期境上方便因罪故云境差也。异境来
差虽有人畜非情等异莫不皆非本期之人。
故云非人。不劳烦叙。第五转想。第六转疑。即
境想中二三两句。本趣正境临时想转是也。
第七心息。谓急息心而不至果也。此七方便
皆阙果名总名阙缘也。方便业中有远有近。
或全无罪且如舍戒。先舍后杀全无犯戒。或
发心已方舍戒者即得吉罗。或远方便轻偷
兰遮。或近方便重偷兰遮。境强失计心息等
类并准斯释。故律文云。成者波罗夷不成者
偷兰遮。义含差别也。忏悔之时须知轻重。不
同古人但数名目不晓差别也。此即略陈方
便义讫。古人又解持犯义门。今详犯者随文
并是无劳别叙。若论持者。即根律仪正念正
知防护六根不令流泄破戒烦恼名之为持。
持有二种于恶止息于善策修。古人名为止
持作持是也。亦有一戒双具止作。或有一向
单止单作。思而取悟。然恶有两一事二法。事
谓淫等法谓妄等。此之二种皆须止息。善亦
有两一事二法。事谓应造如顺教造房辨释
卷一 第 471c 页 T40-0471.png
量等。法谓应学如诵戒等。于此二种皆应进
学。息心不学即是懈怠。复不晓知即不正知。
或是无明。此等烦恼变异身语故成不学无
知二罪。律亦诚文制满五夏诵戒羯磨。又云
若不知不见五犯聚我说此人愚痴波罗夷乃
至恶说。言简义丰理无不备。岂同昔匠广事
繁词。审持之文如前应知。次解第二篇文分
为三。初明所依教。二列罪名相。三结已审持。
故漏失戒律中犯境总有六种。一内色谓有
情色。二外色谓非情。三内外色谓二色合。四
水谓逆顺水而动身。五风六空准水应知。除
梦中者不犯残罪。而乱意眠律有五过。一者
恶梦。二者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惟
明相。五梦中失精。五分律中乱意眠得吉罗。
善见云若比丘心想而眠先作方便。脚挍手
握作想而眠。在梦精出得僧残罪。戒文开者
开先无方便故也。第二触戒淮律。二俱无衣
相触得残。互有衣兰。俱有衣吉罗。发爪犹是
身分故残也。若准善见发发相触抓抓相触
但得兰罪。俱无觉故。互觉即残如戒文说。僧
祇第五云。女人者谓母女姊妹亲里非亲里
若大若小在家出家皆犯准律。死女多未坏
者触亦犯残。第三粗语戒。以染污心对于女
人说淫欲语以取自适故犯僧残。若净心说
法呵欲过等即不犯也。女人者有智未命终
不同前戒也。五分律女人向比丘粗语染心
领者亦犯。第四叹身索供养戒。假托佛法方
便诱诵。不拟犯重故但僧残。第五媒嫁戒。和
卷一 第 472a 页 T40-0472.png
合生死深失正念故也。语书使等皆是犯限。
凡得附书须看持往。不看者吉罪。如律所说。
第六过量不乞处分造房戒。此戒二残二吉。
四罪合。陈名中但显僧残名者以其僧残是
此篇故遂隐吉名也。文有三节。一容犯人。二
明顺违。三结违罪。第二节先明顺后辨违。所
言顺者顺教作法也。一自求者自从施主乞
求也。二作屋三无主者简揽也。谓虽自乞或
时容可乞得施主。今此意辨竟无施主。故律
云无主者彼无有人若一若两若众多。四自
为己简为他不犯残故。五当应量作准五分
律。佛一搩手二尺也。房内除外合当丈四二
丈四也。六当将比丘指示处所者教其乞法
也。谓彼房主先治房地令无妨难。来入僧中
从僧三乞。僧即遣使。房主将使往看其处知
无妨难也。妨者妨碍僧事乃至不容草车回
转也。难者其处多有虎狼师子下至蚁子也。
七彼比丘当指示处所无难处无妨处者。众
僧正与白二羯磨处分许作也。若比丘有难
处乃至若过量作者辨违教也。山间诸寺多
犯此戒也。广营事务罗汉退缘况处凡愚而
当不慎。身安道长故复开其应量而作。人多
自拥容妨僧事。住处匪宜复成自损。僧以矜
怜详而与法故所以制也。第七有主不处分
造房戒。此戒一残二吉。名但显残。文亦三节。
第二节中辨顺五句。一欲作大房此有施主
故虽大作而不废业。二有主。三为己作。四教
乞法。五正与法。次辨违教可知。问前房既已
二残合制何不通收此残为三。答文词便易
卷一 第 472b 页 T40-0472.png
义又相因。是故前房二残合制过量无量。义
既相违作法文词复不便易故别制也。第八
无根重罪谤比丘戒。文有八句一容犯人。二
瞋恚所覆故者于无过人妄起憎恚。三非波
罗夷比丘者所谤境也。此文略故但显非犯
波罗夷罪。若据律中纵使实犯但望谤人无
有三根即亦名为非波罗夷。故律文云。若彼
人不清净不见不闻不疑彼犯波罗夷。便言
我见闻疑彼犯波罗夷。以无根法谤僧伽婆
尸沙。广有六句如律所说不能繁叙。又若前
人非十三难谤云是者亦犯僧残。谤尼八夷
及十三难亦并犯残并如律说。四以无根者
举罪所依略有三根谓见闻疑。今无三依故
曰无根。若亲眼见犯淫盗等名曰见根。若他
人见来向我说亦是见根。若亲闻犯淫盗等
事及他人闻并名闻根。疑根有二。一者亲见
踪绪而生疑心。谓见比丘与女人入林出林
等事而疑犯淫。盗等准知。二者亲闻音声而
生疑心。谓闻与女动床等声。盗等亦然。此之
二种合名疑根。他人有疑来向我说计亦疑
根。此之三根正堪举罪。除此三根傥于内心
忽尔横起见闻疑想及三横疑称心而说。虽
无谤罪而非举罪。以人无过无友證故。五波
罗夷法谤者简馀轻谤不犯此戒。六欲坏彼
清净行辨发业心。七若于异时已下自言伏
首也。沓婆清净事现可验。或诘而伏不诘而
首也。自伏首云我知此事实是无根。但我嗔
恚故作是语。八若比丘已下结罪如文。第九
假重罪根谤比丘戒文有九句。一容犯人。二
卷一 第 472c 页 T40-0472.png
以嗔恚故。三于异分事中取片者。善见第十
三云馀分者沓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当沓婆
处是名馀分。以母羊当慈尼亦名馀分。何以
故以事相似故。是故律本中说取片。述曰于
异分中取片计相似也。如律中说。慈地比丘
从耆阇崛山下见大羝羊与母羊行淫。即相
谓言。此羝羊即是沓婆摩罗子。母羊即是
慈比丘尼。便向僧说我亲眼见沓婆摩罗子
共慈比丘尼行淫。慈地比丘意与羝羊立名
沓婆。向僧说时非是无根。但希僧信滥罚沓
婆故曰假根。羊上见根虽似举罪举罪实于
沓婆上无根故成谤也。戒文中略。若准律中
假下篇罪假馀犯人假在家时假自语响并名
假根。若实见犯而言闻者望闻是无即是无
根。非是假根。四非波罗夷比丘实非十三难
亦在其限。五以无根羊虽有根沓婆无故。六
波罗夷法谤。七发业心。八自伏首。九结罪。第
十破僧违谏戒汎料简者。一切设谏皆由有
滥理须谏别随义应知。然违谏有两。一违僧
谏如此四谏及下说欲不障违僧三谏。二违
屏谏如九十中不受谏者波逸提。问同违僧
谏何故乃有残提不同。答结罪重轻自有多
义。且如破僧恼乱过重共作计谋宜先谏主
以若主息馀亦息故。主既不息助火盖薪为
过更甚故复须谏。污家傧谤于聚落中长时
积过令失净心。被傧应伏而返谤僧过亦不
轻故宜须谏。恶性拒僧高举凌众情亦难容
故应须谏。违并结残。如论利吒说。欲不障宿
习曲见谓之为是。僧虽设谏情见未开。若结
卷一 第 473a 页 T40-0473.png
重罪便非分限。故但得提。然古难云。若以污
家过集积增违谏罪重者。屏谏之事该于七
聚。何不就事以结违谏重轻不同。今解污家
于聚落中长时起过积罪已多。其屏谏中虽
谏七聚前人或容唯欲犯一不拟多犯。何得
类于污家多过。尼有别戒亦应准通不能繁
叙。戒本文三。一容犯人。二辨谏法。三结违
谏罪。第二谏法两对四句。第一对者若有过
起先应屏谏。第二对者若违屏谏理应僧谏。
一切谏戒义皆同此也。就过起中有四句义。
一欲坏和合僧者初发业心也。方便受坏和
合僧法者自有二种。一方便坏和合僧即如
调达。自作邪佛令四恶伴以为邪僧。设破僧
计故云方便。二受坏和合僧法。谓共受行五
种邪法为邪法宝。言五邪者一尽形寿乞食
二著粪扫衣三露坐四不食苏盐五不食鱼肉。
第四义坚持不舍者于邪三宝假托倚傍坚执
受持与佛竞化破正法轮也。于屏谏中准律
通于七众及外道等。谏今且论比丘谏也。文
有两节。一劝止四过如文。二大德应与僧和
合已下夺彼执情也。夺云应与僧和合者夺
起初发业心也。与僧和合欢喜者夺设计也。
不诤者夺立邪五法也。同一师学已下劝翻
竞化得趣道。增益得證道安乐也。次辨第二。
若违屏谏理应僧谏。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
不舍者违屏谏也。彼比丘应三谏已下于中
有两。一教僧谏舍。二赞舍为善。谓赞翻违还
成顺善也。三谏者一白表宜三羯磨谏。第
三刹那即得僧残。第三之前犹应可舍故云
卷一 第 473b 页 T40-0473.png
善也。古人取一白二羯磨为三谏者非也。第
三不舍者僧伽婆尸沙正结违谏罪也。古来
诸师多依诸论辨破法轮。于佛灭后定无此
事理非可犯。今详律意与论稍异。谓诸论中
辨无间业故偏局取调达一人以成斯业。今
律文意设佛灭后别立邪法行筹化人。归从
己见虽非正是无间业收亦恼众僧僧须设
谏。谏而不舍亦得僧残。故律文言有二事破
僧。一作羯磨二取舍罗。准论取筹成无间业
准律通辨。故云作羯磨也。此戒义门虽复繁
广行之事简故略云尔。第十一破僧助伴违
谏戒文亦有三。一容犯人。二辨谏法。三结违
谏罪。第二谏法两对四句。一若有过起先应
屏谏。二若违屏谏理应僧谏也。就过起中有
二句。若一若二乃至无数作伴傥过。伴傥有
二。一伴傥即元共设计要四人已上为邪僧
也。二助伴傥即后助恶若一若二乃至无数
不限多少也。此两伴傥皆助作恶并名伴傥
俱须谏也。二彼比丘语是比丘大德莫谏此
比丘已下发言相助也。如律中。诸比丘谏调
达时时伴傥比丘语诸比丘言。汝莫谏提婆
达。提婆达是法语比丘(可则而行)。律语比丘(善能调化)。提
婆达所说我等喜乐(希闻顶戴)。我等忍可(深心印顺)。既有上
过次文正辨屏谏文亦两节。一谏止相助如文。
二然比丘非法语已下夺彼执情也。馀文可
知。第十二被傧之时谤僧违谏戒文亦有三。
一容犯人。二辨谏法。三结违谏罪。第二谏法
两对四句如前所判。就过起中文有二句。一
由污家故僧驱傧。二被傧时非理谤僧。非理
卷一 第 473c 页 T40-0473.png
谤僧正是所谏事也。就前傧中文复二节。一
依于城聚污家恶行。言污家者准律有四。一
依家污家。如从张家得他施物饷遣王家。张
家闻之失信不喜。王家得物思偏报恩失平
等信。二依利养污家。如法得利与一居士不
与一居士。三者依亲友污家。谓依王臣曲为
一人不为一人。四依僧伽蓝污家。谓取僧花
果与一人不与一人。并令前人失平等心故
名污家也。言恶行者自种花教人种花。或与
女人同床同器食等。乃至种种非威仪事。上
至犯残下至犯吉。作此污家恶行二事令诸
道俗亦见亦闻也。二诸比丘当语比丘已下
乃至不须住此者。准律文中作白四羯磨驱
出离此所行聚落。今戒本中乍似别人。口言
驱出者盖作法已有此口言也。第二非理谤
僧文意云。被傧比丘语诸比丘云。汝有爱恚
怖痴何以故更有与我同罪比丘何不驱傧而
独傧我。准僧祇律当时六人同作污家。闻
僧欲傧。遂有三闻达多磨醯沙达多走至王
道聚落。复有迦留陀夷阐陀逆路忏悔。此
之四人走不可治忏复无罪。唯有阿湿波富
那婆娑不走不忏。遂被僧傧。因即谤僧云。爱
他忏者怖他走者。是故不驱。恚我二人是故
独驱。既有爱恚怖三故知具足愚痴烦恼。此
即过起文讫。次明屏谏止夺等准前应知。萨
婆多论第四卷云。若比丘凡有所求。若为三
宝若自为以种种信物与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在家出家皆名污家。五众尽不听啼哭乃至
父母丧亡一切不听。四众吉罗尼得逸提。广
卷一 第 474a 页 T40-0474.png
说开遮具如彼论。第十三自用拒劝违谏戒
旧名恶性拒僧违谏戒。文亦有三。一容犯
人。二谏法。三结违谏罪。第二谏法两对四句
中先过起者有二句义。一恶性不受人语者
辨自用拒劝过也。俗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
小是也。二于戒法中已下辨自用不受谏相
也。谓犯戒时馀人劝止虚受信施高举自身
信自用性。语馀人言。汝莫语我若好若恶
(好行好果恶行恶果)。此愚意云行业果报我自闲解。受报
之时不关汝事。我亦不语汝若好若恶者。汝
自业果及前而说下总结云。且止莫谏我。古
来相传有四种人须谏。一年耆宿德。二久居
众首。三博学诫议谓智能过人。四共胜人参
居。次辨屏谏谏前自用不受劝也。文亦两节。
一劝止自用。故文云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
德莫自身不受谏语。二夺彼执情。文云大
德自身当受谏语等也。得增益等未生之善
令生未生之恶不生。已生之善令增已生之
恶令灭如次配之。馀文准前。自下第三结已
审持诸大德我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者结已
也。僧伽婆尸沙者瑜伽翻为众馀。旧名僧残。
残即馀义。谓犯此罪于九羯磨不得足数。望
馀羯磨犹有馀残足数之用也。言九羯磨者
谓覆藏等四种羯磨。五呵责。六傧。七依止。八
遮不至白衣家。九罪处所初之四法如覆藏
犍度文中具显互不足数。后之五种古来义
准。既是同夺三十五事(三十五事如呵责犍度有其七五。且第一五。一不得授
人大戒。二不得受依止。三不得受沙弥。四不得受差教诫尼。五设差不得往。如是等广如律说也)。明知
互望亦不足数。其不见不忏恶邪不舍三举
卷一 第 474b 页 T40-0474.png
之人。虽亦同夺三十五事然举出众一切僧数
皆不得足故不同也。此之残罪要藉依僧方
得忏悔。故曰僧残。或曰众馀也(善见论文更有异释不能繁叙)
九戒初犯已下因便略明忏悔之法或。于中
文六。一辨具缘成犯。二明成覆藏过。三显忏
悔之法。四释僧少之失。五彰众僧有罪。六结
成应法。初明具缘成犯者。文言九戒初犯四
至三谏。谓前九戒约事具缘初成即犯。后之
四戒约法具缘。三谏满犯。此中意辨。若缘不
具即非僧残。即不得用僧残忏悔法。是故明
也。有人释云此为释疑。谓后四戒既对众犯。
应不治覆。故释疑云。亦须治覆。今详若尔前
九屏犯疑无不覆。亦应释疑云。若不覆者亦
免治覆文何不明。故知谬释也。第二文云。言
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者明成覆过也。
准人犍度及馀律论。若犯一残自心了知见
是僧残覆藏一夜得一覆吉。如是展转随一
一夜各得覆吉及随覆吉。若于残罪疑及不
识虽亦犯覆得吉罗罪。而不行覆犯二三等
乃至不忆数并听忏悔。然四分宗人犍度文
先忏覆吉后方从僧乞治覆过而行覆法。问
覆吉已忏覆过应亡何须乞治。答覆罪感果
虽忏已亡滥胃净僧令残罪重。此过不罚残
罪不除故须治覆。若不覆者令残过轻故不
治覆。问僧残一品何有轻重。答虽是品同
不妨轻重。如犯罪者三时俱重岂同二时轻
一时重者也。第三文应强与已下正显忏悔
法也。法即有三或有四法。位即开五或六
七等。且言五者一文言应强与波利婆沙。准
卷一 第 474c 页 T40-0474.png
明了论翻为宿住。准僧祇律翻为别住。准
四分律翻为覆藏。覆藏者就过翻名也。别
住者罚令独宿静思其过。故律文言不得二
人三人同室宿也。宿住者经宿行也。将欲
乞此覆藏法时了知罪数一二多数。及不忆
数。又知覆经一二多夜及不忆夜。随事牒取
入乞词中。若忆夜数依夜数乞。乞已随行。若
不忆夜乞从清净已来治之。谓从受戒之日
为清净已来也。乞法有三。一乞知日数。二乞
不知日数。三乞知日数不知日数(谓犯多罪半知日数半即不知)
罪数多少亦随忆称之。乞词三说。广如律中。
乞已僧作白四羯磨与覆藏法。并如律中。文
言强与者。问说戒犍度有文云不得强逼忏
悔。此何故强。答彼不应时强逼便诤。今据应
时僧和伴善故强举治也。二行波利婆沙竟。
谓如犯一𨒬百日覆须径百日界内行之方名
为竟。界内下至有一人在即得行之。行时夺
三十五事供养净僧。须白客比丘令知行覆
藏等。八缘具足广如律中覆藏犍度。三增
上与六夜摩那埵此云悦众意也。此法要须
界内满足四人已上于中行之名悦众意。不
同覆中一人得行不名悦众也。增上与者与
有二种。一者从行覆竟。次从僧乞。乞词具牒
行覆竟等以乞六夜名增上与。从前增上与
此法故。二者本犯残时无覆藏心发露向人。
但须直与摩那埵法。不名增上与也。今戒
本就难故明增上与也。四行摩那埵竟行时
夺三十五事。供养白客大同覆藏。广如覆藏
犍度说。五应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者。行
卷一 第 475a 页 T40-0475.png
六夜竟犯罪比丘应求具满二十清众。具牒
行覆及六夜竟以为乞词。对僧三乞僧与白
四作出罪法。前来五位法但有三。谓覆藏
六夜及出罪也。前言或有四法者。谓如本
日治法。且如犯覆藏径于百日。从僧乞覆
已行十日忽更犯残。前之十日即被除却。更
令发始复本日治。其亲犯罪随覆不覆别从
僧乞复须行之。然新与旧乞法之时或合或
开。共行别行皆得无妨。前言或六七者于五
位上或于覆中加本日治以为一六。或六夜
中加本日治复是一六。或覆六夜俱加本日
即是七也。开合共别亦准皆通。上来忏法第
三文讫。自下第四释僧少之失。故文言。若少
一人不满二十众出是比丘罪者是比丘罪不
得除也。然覆六夜本日出罪四重与法皆是
白四。若论用僧前三但用四人僧秉。出罪一
法局二十僧。如明了论及彼真谛三藏疏释。
少一人者若直阙少理是不足。纵以犯重及
尼等足数亦名不足。如律中说。二十八人不
足僧数。略为颂曰。馀举灭难为。神隐离别场
(不暇广叙)。自下第五彰众僧有罪故文言诸比丘亦
可呵也。凡言拔济须识如非不晓其法。为圣
所呵得吉罗罪。自下第六结成应法。故文言
此是时也。谓观听失而顺教行此是应时也。
审持之文如前应知。自下第三大段二不定
文亦分三。一明所依教。二列其名相。三结已
审持。初文可知。列名相中第一屏不定戒文
有三句。一容犯人。二辨不定相。三结不定名。
第二辨相中文有四节。一共女人独在屏覆
卷一 第 475b 页 T40-0475.png
障处可作淫处坐说非法语者有其三义。名
为不定。一于屏处此是造罪由绪之处。故约
由绪名为不定。犹如父母见其恶子行于非
法里巷之中。此之里巷是造罪由绪。二于
此处复见比丘独与女坐说非法语。此复二
义。一约比丘造罪由绪。由绪不定。二约住信
举罪。圣女所见之事事相不定。律文且据共
坐威仪。准明了论真谛疏释。若行住卧亦在
犯限。二住信优婆夷(圣优婆夷得不坏信名为住信)。于三法中一
一法语(乃至)。若波逸提者。圣女依前造罪由绪所
见事相来向僧说。其相粗者有夷等三。详其
诸部自有三说。一者依十诵所见事相通举
一切。故彼文言。云何不定。但见女人来去坐
立不见作淫夺人命触女杀草过中食饮酒
等。故名不定。二者依明了论真谛疏。释所见
事相但举爱染一切篇聚。故彼疏云。若已行
淫然后共坐则波罗夷。若已触竟则得僧残。
若欲淫触则得偷兰。直染心坐则波逸提。若
无染心则突吉罗。三者依此四分戒文但举
三罪。律中不言更有馀罪。此则但约爱染之
中罪相粗者摄入不定。访而捡之。其馀细者
恐太繁劳。此中不捡任彼自言而忏悔。之三
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乃至)。若波逸提者。于由
绪中因见事相举告僧众。僧众诘得此三定
罪。故依此三随应定治。四如住信优婆夷所
说应如法治是比丘者。前人讳罪诘而不得。
是故应如圣女所说执彼有犯。众僧应如罪
处所法白四治之。故云应如法治是比丘也。
夺三十五事令引实犯罪之处所(罪处所法如律灭诤犍度广辨)
卷一 第 475c 页 T40-0475.png
此罪处所既未肯引。定犯何罪正是治其不
定情过。正是此戒所防之过也。此中过意。一
于屏覆罪由绪处。二复与女说非法语即是
造罪由绪之相。三僧问时又不定引是其情
过。并是此戒所防故。三问时总犯默妄也。明
了论中依由绪义以释不定。故彼文言。是不
定诸罪因故故名不定。又约不引须诘令定
以释不定。故彼文言。于此中诸罪不定。古来
诸师深为不晓广事。繁言不见正理不能具
叙。此二不定局取圣女举罪告僧方为捡问。
以其圣人宁死不妄。若凡夫举即不为诘。第
二不定文亦三句。一容犯人。二辨不定相。三
结不定名。第二辨相文亦四节。一共女露坐
说非法语。是罪由绪所见事相。二依前由绪
所见事相来向僧说。但说二罪。以其露处无
容淫故。三于由绪中因见事相举告众僧。众
僧诘得此二定罪。故随治之。四前人讳罪。应
信圣女执彼有犯。罪处所治义准前广说。第
三结已审持如文。此中不得定忏何罪故不
得入篇。又无忏文也。
四分比丘戒本疏卷上